农村发展问题及原因

2024-08-04

农村发展问题及原因(精选12篇)

农村发展问题及原因 篇1

(一) 农村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是思想观念偏差。农村财务实行“双代管”, 是为提高村级财务管理水平、保障村级资产安全而出台的规定, 对村级财务依法实行管理具有法律依据和法律效应。但少数人认为, 服务中心只起做账的作用, 无权干涉具体开支。基层财政干部也存在不敢管、不愿管、不深管的问题, “双代管”是“代而不管”, 没有真正发挥监管职能, 对村民上报的账, 尤其是支出票据, 只要有正式发票、手续齐全, 基本上是全额入账, 没有深究其支出的合理性、合法性和真实性。二是村支部书记或主任独断专行, 财务制度不健全。部分村书记或主任自己签字与核销, 支出由个人决定, 财权高度集中, 制度形同虚设, 缺乏监督机制。三是坐收坐支现象时有发生。收入票据本应交旧领新、票款同行, 规定也明确了领票以5份为限, 但是在具体工作中遇到多方阻力, 执行起来不严格。由于没有推行“备用金”制度, 相关人员以“方便工作”为由, 收入不及时报账, 坐收坐支, 使大量的资金游离于财务核算之外, 脱离了服务中心的监管, 造成了大量的资金和大额度的余额搁置在村出纳手中, 违背了“双代管”的初衷。四是报账不规范。一方面, 条据不规范, 有些支出发票合理合法, 但不是正规票据;有些工程结算, 使用非税票据, 既造成国家税费流失, 又扰乱正常的财务管理秩序。另一方面, 工程结算不及时, 造成库存现金虚高。村级财务清理中多次发现, 某些账面上库存现金数额较大, 但实际并非如此, 其原因是工程结算不及时, 未拿到正规的工程支出结算手续, 未及时反映账面的真实情况。五是严重挥霍浪费。随着惠农政策力度加大, 村里的资金越来越多, 不少村干部打着上项目搞基本建设的旗号, 争取项目资金, 假公济私;有些村干部不顾村上经济实力, 缺乏科学论证, 盲目搞建设, 甚至举债。六是财务公开不到位或公开不真实。虽然要求农村财务公开公示, 但许多村往往是一把手选定公开内容, 避实求虚, 财务公开只是走过场, 或者是公开不及时, 内容陈旧。

(二) 农村财务管理中问题存在的原因

一是缺乏监督是造成村级财务管理混乱的根本原因。横向监督软弱, 村委会一般有4~6人组成, 但相互监督可能未见效, 造成村级财务的支出由少数人决定。纵向监督失控, “双代管”制度对村级监督对村级集体资金的使用分配以及支出情况没有形成一套统一有效的管理和监督体系, 自有收入不查也不报, 导致上不管下不知。二是村级财务审计制度不健全是造成村级财务混乱的主要原因。审计部门没有对村级财务审计的义务, 乡镇纪委和农村财务服务中心对村级财务审计的职能不强, 即使审计发现了问题, 处理难以执行。三是乡镇干部主观上的偏颇, 助长了村干部的违法乱纪, 也是导致村级财务管理混乱的一个原因。乡镇是直接联系农村的基层政权组织, 部分乡镇领导从自身利益和工作需要出发, 不愿得罪村干部, 在工作中只看中干部成绩, 强调工作辛苦, 而忽视干部违法乱纪, 对群众反映的问题, 即使发现没等查处便说情或设置门槛干扰执法人员执行制度, 助长了村干部的不正之风。

(三) 农村财务管理问题的对策

笔者认为, 解决村级财务管理混乱的问题, 应从以下方面入手:一是加强教育, 加强对村干部思想政治和法制教育学习, 使他们自觉勤政为民, 廉洁奉公;二是大胆管理, 基层财政部门要提高思想意识, 认真履行财政监管职能, 建立健全严格的报账条据准入制度;三是严格审计, 加强审计监督力度, 推行村干部离任审计制度, 年度审计, 专项审计;审计工作由乡镇纪委牵头, 财政所农村财务服务中心为主;审计结果要向群众公开, 发现问题要及时处理, 情节严重的要追究刑事责任;四是以票管收, 收入严格使用财政票据, 实行限额领用, 交旧领新, 票款同行, 收支两条线, 严禁坐收坐支, 尤其是大额收入, 要及时催缴入“专户”, 上级拨款也要入财政专户, 不能直接对村拨付;五是发放备用金, 根据各村的实际情况确定各自合理的“备用金”基准额度, 若需超出额度, 必须严格审批, 且大额的要实行银行直接付款;六是实行财务公开, 要进一步加大民主理财力度, 村级财务公开要做到:公开内容完整, 真实, 涉及到重要收支要逐一公开;公开要及时, 每季度要公开一次;公开栏的内容要丰富;严格公开程序, 公开前所有的账目都要经村民主理财小组审核, 要本着对群众负责的态度, 对群众反映的问题要及时给予回复;七是严肃查处, 加大惩处力度, 建立责任追究制, 设立相应的惩处措施, 健全一套约束机制, 对违规行为进行责任追究。一方面要加大对乡镇干部驻村责任追究, 实行村财乡管负责制。对因村级财务管理混乱而引起的干群关系紧张, 矛盾激化, 造成不良影响的要一查到底, 绝不姑息迁就;另一方面要加大对村干部违纪问题的查处力度。

加强村级财务“双代管”工作, 从根本上消除村级财务管理混乱的问题, 是农村财务管理工作的历史性任务。“双代管”工作是一种新的财务管理模式, 是比较科学的体制。为了管好农村财务, 使村级账务资金双代管进一步规范化, 制度化, 需尽快完善一整套完备的“双代管”制度, 健全财务管理监督机构, 明确一系列责任, 规范管理, 严惩违纪, 完善程序, 确保农村稳定, 社会和谐。

农村发展问题及原因 篇2

同志们: 大家好!

今天我很荣幸能与大家学习交流,也十分感谢组织对自己的信任。今天我给大家交流的主题是“农村党建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原因”。省第十次党代会作出的一项重要部署:推进基层党组织标准化建设。全省组织部长会议上,省委书记李锦斌再次强调,要把推进基层党组织标准化建设作为今年和今后一个时期基层党建工作的重点,不断提升基层党组织建设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水平。农村基层党组织是党的细胞,是党在农村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是团结带领农民群众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斗堡垒。因此,实现农村党组织标准化建设也是我们现在刻不容缓的任务。现结合上级部署和文件要求,以及农村党支部建设实际,对照基社区基层党组织建设标准和现党支部工作实际,和大家共同探讨下农村党建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原因。不妥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存在的主要问题有:

一、党员年龄老化,文化层次低,村组干部队伍难配强

当前,农村党员队伍中年龄老化、文化层次偏低等问题仍然表现得比较突出。党员年龄老化、文化偏低带来的后果越来越严重,不仅造成党员队伍缺乏活力,而且导致村干部和后备队伍不足,有一部分村如果村支书卸位,要重新挑选一位合适的村支书就很难。同时,农村35岁以下的农村青壮年多数在校学习,完成学业后在外就业或选择外出务工,导致村组干部和党员队伍缺乏后续保障。

二、党员先锋意识淡化,党组织战斗力下降

当前,农村党员队伍主流较好,多数党员较好地发挥了先锋模范作用,但党员队伍个体素质不齐。部分党员理想信念弱化,有的党员对共产主义信心不足,觉得共产主义离我们很远,走上贪图享受、腐化堕落的道路,甚至迷失人生道路和方向,信仰封建迷信;有的党员宗旨意识谈化,不讲奉献,利益至上,不愿参加义务公益活动,参加支部党员培训、开党员会都要拿报酬;有的党员实用主义至上,拜金主义倾向严重,与自己有利的事情就愿意去做,为了金钱不讲原则,不择手段;部分党员荣誉感减弱,与党员标准和先进性要求不相适应。农村党员先锋意识淡化的现象危害性很大,严重削弱了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三、党员干部激励机制不健全,政治出路无保障,村干部队伍不稳定

近年来,我社区对村干部待遇问题非常重视,得到了有效解决,与相邻乡镇相比也处在前列,但村干部的工资较低。由于工资待遇低导致村干部缺乏工作积极性,没人愿意干或有能力的不干。村干部在政治出路等方面还缺乏一种激励机制,村干部认为自己干好最多能当个村支书,干的不好也抽不了自己的“一亩二分地”,所以在遇到“难、重、繁”的工作任务时,随时就有卸任的想法,导致农村一些难点问题解决不能及时到位。此外,村干部退职后也没有保障,虽然我社区给为历任村干部参加了养老保险,但缺乏长效保障机制,现任村干部没有制度保障。农村党员干部机制保障不健全,影响到村干部队伍稳定,更影响到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

四、农村集体经济脆弱,村党组织威信降低

村集体经济普遍十分脆弱,不少村集体收入有减无增,而刚性支出有增无减。村级组织正常运转已是艰难,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则是难上加难。村集体经济弱化,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无法解决,特别是债务归还无期,导致党组织形象受损,威信下降。有经济实力才有战斗力,基层党支部威信的树立要靠实实在在解决老百姓的发展问题。可以说“经济发展到哪里,组织的威信就树立到那里”。同时,由于部分农村党员缺乏致富能力,更谈不上帮助和带领群众致富,也严重影响了党组织在群众中的威信。

五、流动党员管理困难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发展和人们就业方式日益多样化,劳动力在产业间转移和地区间流动日趋频繁广泛,流动的党员越来越多,流动的范围越来越广。流动党员外出前不向党组织报告,外出后不与党组织保持联系。在管理中表现为“五难”,即“去向难掌握、活动难开展、管理难落实、党费难收缴、作用难发挥”。加强对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已成为当前农村党建的一个热点、难点问题。

面临以上农村党建工作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迫切需要我们不断强化党建工作措施,创新党建工作方法,提升党建工作水平。

第一,把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作为首要任务。

要把党组织的凝聚力牢牢构筑在发展农村经济上,只有紧紧围绕发展农村经济抓党建,农村党建才有着力点,才能真正赢得广大群众的拥护。一要围绕发展配强班子。一方面扩大选拔范围,创新选人界限。打破目前“限定村内选人、固定本村任职”的传统模式束缚,打破地域、身份、年龄、职业限制,面向发展经济能人,选经济型、技能型、知识型、开拓型人才。另一方面加强党内民主,创新选人机制。要通过 “公推直选”,选出精干高效、群众满意的村支部班子,真正做到“选准一个人、带富一个村”。二是围绕发展提升素质。帮助村干部树立发展是第一要务的观念,着手提升村干部引领发展本领。以区党校、远程教育站点和农业科技示范基地为主阵地,对村干部和党员骨干进行专题培训,现场培训和技术轮训,加强对农村支部书记外出学习培训,开阔眼界,不断更新提升村干部的思想观念和带动致富能力。三是切实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让村级组织有钱办事、是解决村级组织威信不高、村干部工作积极性不高的根本性问题。一方面要搞好集体原有土地、场所等的承包经营,提高集体资产和资源的利用效率,增加集体收入。另一方面要加大村级转移支付力度,要对村组运行中各项必要的开支和刚性支出,进行摸底了解和科学的测算,加大村组资金投入力度。

第二,把提高农村党员素质作为根本要求。

党员素质决定党组织的战斗力,决定新农村建设的进程。一要切实把农村党员队伍发展好。发展党员既要慎重,又要积极,做到成熟一个,发展一个,及时为党组织补充新鲜血液。严格按照党章规定的标准发展党员,不断完善发展对象集中培训制,全面推行党员发展双向推荐制、公示制及发展党员质量考核和违规追究制。建立优秀农村人才储备库和培养帮带机制,培养吸收农村“种养能手”、“土专家”等致富型农民入党,提高农村党员发展质量,优化党员队伍结构。二是切实把农村党员队伍教育好。积极探索党员教育培训工作新机制。在培训管理上,建立督导考核机制,强化各级责任;在培训内容上,要在组织广大党员认真学习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的同时,突出对党员进行科学文化知识和各种致富技能培训;在培训方式上,要充分注重教育对象的差异性,采取灵活多样的方法,开展分类分层教育,不断增强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在培训经费上,上级财政每年要安排农村干部和党员培训专项经费,专款专用。三是切实把农村党员队伍管理好。进一步完善无职党员“设岗定责”工作,健全分设党小组制度,以村民小组或相关产业链条为单位,广泛建立党小组,将分散的农村党员集中起来,参与议事决策、财务监督等。进一步健全民主生活会、民主议事、党员活动日和流动党员管理制度,强化党员行为约束机制,建立健全党员自我监督、党内监督和群众监督机制。完善党员年度评议考核、党员挂牌动态管理制度,建立以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民主评议机制。强化预警告诫,健全党员淘汰机制。四是把党员干部的工作作风建设好。党员干部切忌静不下心、沉不下身子的浮躁心态和飘浮作风。要强化实干精神,只有实干,才会有成绩,才会促进发展,引导党员干部要树立“以民为本,奉民为天,为民奉献”的意识,扑下身子,真抓实干,认真抓好工作落实。切实尊重党员主体地位,做好党务公开工作。在工作中要善于突出重点,抓住主要问题,注意解决问题,搞好分类指导。树立群众事务无小事的意识,特别要把事关群众切身利益、与群众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事务解决好、落实好。要把上级的指示精神与基层的实际结合起来,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注意工作方法,培养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

第三,把加强村级干部后备队伍建设作为重要环节。

要强化培养村级后备干部的职责,建立起一支数量充足、素质较好的村级后备干部队伍。一要拓展选拔培养视野。及时把那些思想品质好、奉献精神强、会经营、善管理、能带领群众致富的入党积极分子吸收到党员队伍中来,为村级后备干部培养提供优秀人才支撑。做好大学生村官的选拔任用工作,把一些思想观念进步,开拓创新能力强,下得去、呆得住、能吃苦的大学生安排到村内任职。要把选人范围扩大到回乡学生、复退军人、外出经商务工人员等各个领域、各种群体之中。二要创新培养制度。建立后备干部培养联系人制度。实施乡镇党政班子成员和村支书接对联系培养制度,帮助后备干部提高综合素质。建立后备干部考察制度。定期对后备干部表现情况进行考察,建立干部培养档案,作为村干部选用的重要依据,克服选用的随意性。建立谈话沟通制度。定期与后备干部进行谈话,关心了解他们的生产、生活情况,有针对性地指出存在的不足,提出改进要求,增强后备干部的组织归宿感。三是加强动态管理。对后备干部实行动态管理,在乡镇党委考察的基础上,村党组织每年组织党员和村民代表对后备干部进行一次民主评议,根据评议结果及时对后备干部队伍进行调整、充实,使后备干部始终保持充足的数量、较高的素质和合理的结构。

第四,把强化保障激励作为努力方向。

要稳定村干部队伍,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必须强化保障激励措施。一要着力加强待遇保障。建立健全适合农村基层特点的激励和保障机制,以适当待遇留人。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保证村干部补贴按时足额发放。进一步完善村干部补贴各级财政分担统筹制,并列入年度财政预算,逐步提高村干部的报酬。健全完善村组干部养老与医疗保险制度,并形成长效的保障机制,切实解决村干部后顾之忧。制定相关政策激励机制,拿出一定的比例或名额,选拔优秀村干部到乡镇机关任职,享受公务员待遇,多途径解决村干部的政治出路。二要着力加强考核考评。将农村党员干部的补贴及晋升与其担负职务、付出劳动、工作成绩挂钩,使他们工作起来既有动力又有压力。制定以经经济工作、党的建设、精神文明建设为主要内容的考核标准和考核办法,实行量化考核,建立个人政绩档案,作为奖罚依据,实行村支部干部补贴在乡镇推行目标管理考核的基础上统一发放。三是着力加强权利保障。进一步扩大党内民主,建立健全党内民主参与、民主决策、民主监督机制,扩大基层党员的参与面,对表现突出的基层党员可聘任为党内民主监督员。逐步建立党代表常任制,定期听取和评议党委的工作报告。四要建立健全激励、关怀、帮扶机制。生活上随时了解支持,帮助解决实际困难,使他们切实感到组织的温暖。建立年龄高和党龄长的老党员到龄补助机制,党龄或年龄达到标准的党员给予一定的生活补助;健全党员创业帮扶机制,主动创业的党员要给予贴息贷款等政策性创业扶助;完善党内救助体系,开展贫困党员党内生活补助工作。通过建立激励、关怀、帮扶机制,提高党员的荣誉感,使农村党员在生活上不忘党,思想上不脱党。

第五、加强流动党员管理。

流动党员大多年富力强,经常出门在外,经风雨,见世面,学到了许多先进技术和经营管理经验。管理和利用好这一群体,通过发挥流动党员“双带”作用,促使本地干部群众更新观念,学先赶优,提高整体素质,带领群众发家致富,因此,我们充分认识新的历史条件下党员流动的客观现实和加强流动党员管理工作的必要性,切实抓好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健全目标责任制。一是建全流动党员申请登记制度。党支部在流动党员外出前后要负责对其基本情况、流动原因、去向、联系方式、流动时间、作用发挥等进行登记造册,以便党组织随时掌握其动态。二是建立专人联系制度,凡外出流动党员,在其外出期间,党支部在征求本人意见后确定一名正式党员作为联络员负责对其进行日常联络,联络员通过网络、电话等方式主动了解流动党员情况并督促其定期向党组织汇报思想、定期到流入地或原党支部参加组织生活、按期交纳党费。三是建全流动党员鉴定制度。流动党员返回前,流入地党组织应对该党员流动期间的具体表现和参加组织生活情况做出书面鉴定,加盖党组织公章后寄回所在党支部,作为年底评议流动党员的重要依据。对流出的预备党员,流入地党组织要负责按季度 培养考察并及时寄回培养考察意见,对流入地无党组织的,原党支部要采取专人培养考察和个人主动思想汇报相结合的方式开展培养活动,党支部要对外出流动党员 安排一定的工作任务,使其在外出期间有责任、有压力,有目标,使流动党员流动期间不脱管,解决流动党员“无人管无人问”的问题;四是对个别在外出期间思想退化,表现恶劣,经党组织多次教育仍不悔改的流动党员,要严格按照《党章》规定予以组织处理,严重者要做出劝退或除名处理。

农村发展问题及原因 篇3

关键词:农村思想政治工作 新农村建设 创新

Thought political work existence question legally the reason and countermeasure

Ou Xuezhao

Abstract: Can the countryside thought political work complete not well,directly relates the party the route,the policy,whether the policy obtains the implementation realization in the countryside,whether relates the general farmer populace’s ideological problem and the actual problem obtains the effective addressing,relates the general farmer populace to the party and government’s trust.The current countryside thought political work is facing the stern situation and the challenge.Clearly recognized faced with the situation and the question,take the prompt effective countermeasure are the urgent matter.

Keywords:The countryside thought political workNew rural reconstruction Innovation

【中图分类号】F30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9-9646(2008)12-0096-02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进程的逐步深化,经济全球化、信息网络化的迅猛发展,农村思想政治工作面临许多新的挑战。如何适应新形势的需要,使农民在不断走向富裕的同时,在思想观念上增强对党的信任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仰,充分调动广大农民建设新农村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这是关系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成败的重大战略问题。

1.加强农村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性

党中央多次强调,必须把思想政治工作任务落实到基层,提出必须要根据农村实际,解决好把思想政治工作任务落到实处的问题。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基础坚实,稳如泰山。只有把农村思想政治工作做好,只有把基层干部群众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在中国农村才有最广泛的、最坚实的群众基础。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要加强和改进思想政冶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用正确方式处理人际关系。要把党的思想政治工作落实到千家万户,就必须重点抓好农村思想政治工作。

1.1 思想政治工作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内在要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就是要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新农村,也就是要建设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全面协调发展的新农村。而这一切都需要农村思想政治工作的推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的思想困惑等问题不及时解决、错综复杂的利益关系不理顺,发展进程就会延缓;舆论导向不正确、价值观引导有偏差,农民的思想作风、农村的乡土人情就会有腐化变质的危险;农村政治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中没有正确的政治理论指引、没有统一的理想信念教育、没有严格的组织纪律约束就不会有政治素质过硬、紧密合作、志同道合的建设队伍,更不会有良好的社会服务体系和有效的社会管理。因此,只有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各项工作中去,才能保证广大干部群众团结一致,积极投身到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中去。

1.2 农村思想政治工作关系着党的执政基础是否牢固。农民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基础力量。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经济社会获得了较快的发展,农民生活水平有了较大提高,思想观念也在不断的改变,学科学、学知识、学技能、学政策的积极性大大提高,然而在一些地方封建传统观念和落后习俗仍然束缚着农民群众,有的表现还比较严重。面对社会转型阶段出现的思想矛盾和价值观混乱等问题,抓好农村思想政治工作,不断提高广大农民的政治素养、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水平,农民的素质才能从根本上得到提高,农村才能在和谐的环境中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党的执政基础也才能更加牢固。

1.3 农村思想政治工作是农村社会的稳定器。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也是一个人口大国,“三农问题”始终是我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根本问题。农业是整个国民经济的基础,农村稳定是整个社会稳定的前提。但目前农民增收难、结构调整难等一些传统老大难问题仍然没有得到彻底的解决,而且,农村出现了许多诸如阶层分化严重、收入差距加大、利益调整难度加大、干群关系紧张等新的突出问题。因此我们必须扎实有效地做好农村思想政治工作,既严格要求管理广大党员干部,又引导并充分发挥他们在处理农村各种问题中的积极性和能力,这对保持农村的稳定乃至整个国家的稳定都具有十分重要意义,任何时候都不能松懈。

2.农村思想政治工作存在问题的原因

必须看到新时期农村出现的许多新问题,比如,传统落后的思想观念与现代市场观念、科学精神的矛盾问题;农村干部群众民主法制观念淡薄与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的矛盾问题;落后愚昧的消费方式与现代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的矛盾问题等等,所有这些问题都对做好新形势下的思想政治工作提出了严峻挑战。目前,我国农村思想政治工作存在的困难有:一是中国有八亿农民,广大农民文化程度不高;二是基层政权的巩固和基层思想政治工作不够深入,影响了党的群众路线的贯彻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的实现;三是思想政治工作在农村基层的延伸力不强,党的思想政治工作在广大农村基层党员群众中渗透的深度和力度不够。当前思想政治工作在基层农村贯彻落实不力的原因有:

2.1 思想认识缺位。由于思想政治工作难度大、任务重、出成绩慢、待遇差,相当多的基层干部都不愿或不安心于思想政治工作,使得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得不到及时更新和充实。一些地方领导干部出于各种考虑,或是认为只要农村经济发展了,农民生活水平提高了,其他工作就会自然跟着上去,或是认为经济工作是实的,而思想政治工作是虚的,认为用经济手段调节农民的行为就可以取代思想政治教育,片面地将“发展是硬道理”和“科学发展观”的“发展”简单地理解为只是发展经济,只注重经济建设硬指标而忽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软指标,使得思想政治工作缺乏有力的领导和专业的技术服务,更有甚者在机构设置上干脆省略了思想政治工作的岗位。可见,农村“一手硬,一手软”的现象仍然大量存在。

2.2 相关投入不够。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离不开政策投入、经济投入等基本投入的保障。目前,农村思想政治工作投入不足的问题相当突出。首先是经济投入明显不足,且投入比例严重失衡,往往对硬件的投入相对十分重视,而对社会风气综合洽理、思想道德建设、文化教育等软件建设的投入则相对较少。因为经济投入少,活动经费得不到保障,使得思想政治工作难以正常开展。其次是政策投入不足,思想政治工作的职能划分、工作目标、考核评估等缺乏科学合理的界定和规范,农村思想政治工作如何做,怎么做,要达到什么效果,如何进行考核评定,缺乏相应的政策和法律依据。

2.3 思想政治工作内容呆板,方法陈旧、缺乏创新。时效性是思想政治工作的一个重要特征,思想政治工作做到因时制宜、因势利导,才能发挥它强大的教育功能。然而—些农村思想政治工作依旧沿用刻板陈旧的宣传内容、不分层次的教育体系,不少农村思想政治工作仍然采用“大墙上写标语”、“大会上讲道理”、“大喇叭宣传政策”等单一呆板的宣传教育方式,在处理纠纷时,仍还存在一些简单粗暴甚至“扣高帽”的做法。思想政治工作失去了活力,农民群众对此也产生了一定的抵触心理,效果很差。

2.4 思想政治工作队伍素质参差不齐,整体素质不高。一方面,农村基层干部理论功底较差,缺乏经过专职训练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而是由基层的乡(镇)村干部兼职,从文化素质上来看,大多数政工干部的工作能力只是停留在经验层面上,理论水平普遍不高。另一方面,从思想素质上来看,部分干部责任心不强,不讲究工作方法;有的甚至不能准确地把党的方针政策传达给农民,做深入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那更是妄谈。最后,缺乏长效管理机制。思想政治工作部门虽然也有责任分工,但是和经济等工作部门比起来,既缺乏严格的制度约束,也没有明确的目标责任追究,一些地方单位甚至存在着口头上喊齐抓共管,实际上谁都不管的“挂空档”现象。

3.切实加强和改进农村思想政治工作

农村思想政治工作要适应形势取得实效,必须坚持“实事求是,解放思想,与时俱进”的原则,以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为现实依据,在汲取前人成功经验的基础上,追根溯源、审时度势、开拓创新。

3.1 必须充分调动基层干部的积极性。农村基层干部长期工作在农村基层,生活在农民群众当中,和农民朋友有着深厚的感情,熟悉情况,了解农民群众的愿望、利益、疾苦,只有依靠基层干部,充分发挥工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形成一支强大的农村思想政治工作队伍,让党在农村的思想政治工作“进村入户”。要结合正在开展的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教育活动,加强对农村党员干部的理想信念教育和责任意识教育,引导他们认清复杂的形势和存在的问题,提高他们做好新形势下思想政治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同时,必须坚决反对有关思想政治工作的三种错误认识。一是“取消”论,认为思想政治工作随着党的工作重点转到经济建设上面,一切工作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思想政治工作已经过时了。二是“软任务”论,认为思想政治工作是软任务,可做可不做,即使做也只能放到次要位置。三是“代替”论,认为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可以利用市场竞争规律和各种法律法规替代思想政治工作。这三种观点都是只看到表象、片面的东西,是我们必须克服的。

3.2 不断创新农村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容、方法和途径。首先在教育内容上,要注意按照贴近农村、贴近农民、贴近生活的“三贴近”要求,改变以往的空洞的理论宣传教育内容。其次要一改过去古板的大字报、广播等说教形式,针对不同的社会阶层、不同人群的心理和思想状态,多渠道地对农民进行疏导和说服教育,做到因人制宜、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再次,创新工作方法。要充分利用好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现代化手段,开展丰富多采的群众文化活动,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亲和力和感召力,使群众在耳濡目染之中,内化并升华自身的思想素质。比如,积极组织评选“十星级文明户”、“学习型家庭”、“好婆婆”、“好媳妇”等寓教于乐的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当然,思想政治工作要与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紧密结合,只有通过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让农民得到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和利益,思想政治工作才更有说服力和感召力。

3.3 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农村政工干部队伍。实践证明,建设一支政治强、业务精、作风正、专兼结合、结构优化而又相对稳定的思想政治工作队伍,是做好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保证。一是要通过实践探索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思想政治工作专业人才选拔机制,继而通过这套系统选聘一些年轻的、有一定理论功底的思想政治工作者去补充现有的队伍,给农村思想政治工作带来新的活力。二是要为农村思想政治工作者提供更好的成长发展空间。国家和地方应该研究并制定更多实惠的政策和具体措施,以促使在第一线奉献青春、发挥才智的思想政治工作者能够自觉地把握住各种机会,充分利用各种平台展示他们的能力和才华,并给予表现优秀的人以一定的物质精神奖励和晋升机会,以吸引更多的人才扎根农村,从事思想政治工作。三是要给农村思想政治工作人才提供优厚的福利待遇。国家和地方政府应该为扎根农村的思想政治工作者提供与他们工作付出对等的福利待遇,以使他们在农村安心工作。四是要通过思想道德教育和科学文化教育不断提高政工干部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科学文化水平、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特别是培养他们科学决策的能力、依法办事的能力、组织协调能力等等。

农村发展问题及原因 篇4

我国首部针对农村饮水安全的研究报告《中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管理实践与探索》指出,水源地保护是保障饮水安全的关键所在,进一步深化和推进工程管理改革、建立农村饮水安全长效管理机制是实现饮水安全可持续的有力保障[2]。

2农村饮用水供水现状

目前我国农村饮用水主要来源于大自然的冰雪融水、泉水、井水等,很多地区农民其基本上不采取什么净化措施就直接饮用或烧开饮用。据卫生部门和水利部门的调查,我国农村饮用水符合农村饮水卫生准则的比例为66%,还有34%的人口饮用水达不到准则的要求。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农村有3亿多人饮水不安全,其中有1.9亿人饮用水有害物质含量超标。据水利部数据资料显示,现在我们国家农村饮水安全集中供水率是73%,但这是按照国际标准,按照我国水资源利用分布情况,这一供水率远远达不到标准。中国还有23%是农村靠自己的山塘水窖来进行供水,标准、保证率都不高。所以,“十三五”期间,我国应该着力解决农村饮用水供水问题。

3农村饮水安全存在问题及原因

3.1农村饮用水源缺乏有效保护,水质无法保障

据调查,我国有3亿多农村人口饮水不安全,氟砷含量超标的饮用水、苦咸水、污染的地表和地下水是严重威胁农民身体健康的3大隐患[3]。造成农村饮用水水源污染的原因有很多,其中最主要的就是农业生产活动、工业和生活废水排放以及天然水体微量元素超标或者缺乏。

3.2饮用水工程进展缓慢,饮用水安全无法保障人口依然较多

农村饮水工程是百年大计,是民心工程,是积德工程,过硬的质量是使其为农夫造福,为社会服务的唯一标准[4]。虽然我国已经建设了许多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并投入使用,但是与广大农村地区的安全饮水需求相比,我国的农村安全饮水工程建设依然缓慢,并且存在饮水安全工程招标投标市场混乱,饮水安全工程管理机制不完善,设计不合理等诸多丞待解决的问题,这严重影响到了农村经济社会稳定、农村可持续发展以及和谐社会的进程。

3.3工程管理不足,水质监测薄弱

落实好农村供水工程管理体制,是实现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管得好、长受益”的更本途径[6]。农村安全饮水工程在我国各个农村虽然已经实施有了一定的年头,水利部门虽针对一些项目制定了一些管理办法与准则,但是管理过程中任有许多漏洞。农村安全饮水工程有着工作量大、工作面广的特征,多数供水网点未建立好完善的操作制度,缺乏科学管理机制的约束[7]。目前,我国绝大多数农村安全饮水均采用以安全饮水工程所在地行政村的管理为主,并以招商引资企业管理为辅的一种模式。在行政村的管理之下工程建立初期费用由水务部门来负担。由于管理人员的参差不齐,相关部门很少举行培训,导致专业技能水平难以提升,无法有效解决管理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3.4缺乏农村饮水工程及水源保护长效机制

农村发展问题及原因 篇5

十七届三中全会上,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农业生产体系基本形成,农村人居和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作为农村改革发展的基本目标任务的重要内容被写上日程.文章通过对我国当前农村生态环境面临主要问题及其原因的深入分析,并提出了相关建议,旨在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农业生产体系的形成献策.

作 者:鲁岳松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 刊 名:农村・农业・农民B 英文刊名:COUNTRYSIDE AGRICULTURE PEASANTRY 年,卷(期): “”(6) 分类号:X3 关键词:十七届三中全会   农村   生态环境  

农村发展问题及原因 篇6

一、阵地建设滞后。当前,全县农村文化设施建设不足的问题比较突出。除了小将镇、回山镇、沙溪镇、儒岙镇、澄潭镇、东茗乡、城南乡这7个乡镇外,没有乡镇综合性的文化中心;在农村,约250个村没有文化室,占全县村庄数的60%。在现有文化室、活动室中,设施不齐、设备老化、不对外开放或文化设施被挪用的现象比较普遍,种种原因导致群众参与文化活动缺少文化阵地。

二、精神生活贫乏。现在农村物质生活日益改善,但精神文化生活仍然枯燥贫乏,精神食粮偏少、文化活动不多、文化消费偏低。据调查,有38%的农户近lO年没有买书订报,9%的农户没有看过影碟、听过歌碟。农村量大、面广、线长,

“三下乡”成了杯水车薪,解决不了根本问题。村里集体订的报刊,一般都放在村干部的家里,有的农民一年到头看不到报纸。剩下的渠道只有电视,但电视针对群众急需的农业生产技术、群众渴求的文化生活类的节目很少。因此,很多农民形容自己的生活是“白天忙发财,晚上忙打牌”。

三、陈规陋习泛起。目前全县一些地方的农民生产水平虽然提高了,但一些陈规陋习也沉渣泛起。如红、白喜事讲排场,对老人重葬轻养的不良现象;重男轻女、打架斗殴、修庙敬神的歪风邪气等。经抽样调查显示封建迷信盛行高达45%。

四、“脏乱差”现象严重。“门内三尺有变化,门外三尺脏乱差”是当前农村的普遍写照。农民房前屋后遍布垃圾,公共场所成为垃圾场,禽畜放养随意,乱搭乱挂、乱贴乱画等陋习比较严重。村镇建设无序,村庄布局分散凌乱,农民建房随意而为,“有新房无新村,有新村无新貌”的现象非常普遍。

综上所述,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一、资金投入空泛化。新昌县经济薄弱村面广量大,万元以下的有200个村,1万~3万元的有94个村,村委会连日常支出都捉襟见肘,更不要说建设各类文化设施了。资金投入的空泛化还使不少农村原本通过多方努力建立起来的阵地、设施因无法维护、更新而陷入自然消亡的状态。如何发展农村经济,提升农村实力,加大对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投入已是当务之急。

二、思想认识欠到位。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今天,一些基层干部做事过于讲究回报率,对投资大、期限长、回报率不明显的农村文化建设重视不够。部分干部甚至还存在只要经济发展了,精神自然会文明的想法,在实际工作中口号多,落实少。殊不知,正是在开放的市场经济条件下,更迫切地需要克服经济因素給人带来的内心和灵魂的冲击。

三、工作方式墨守成规。全县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普遍存在着“老办法不灵,新办法不多”的困惑,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主体分众化、需求分层化但形式与内容单一化的矛盾十分突出。在新的形势下,如何进一步提高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影响力,提高农民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中的参与度,是摆在每一名基层思想政治工作者面前不容回避的问题。

农村发展问题及原因 篇7

关键词:农村,消费信贷,拿出金融体系,社会保障机制

根据发达国家农村现代化发展经验, 农村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 启动农村消费信贷是增加农民收入、繁荣农村经济的重要举措。目前, 我国经济增长正逐步由投资拉动向消费推动转变, 启动农村消费信贷无疑对农村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一、我国农村消费信贷发展现状

农村消费信贷主要分为经营性消费信贷和生活性消费信贷, 基本由农村信用社提供。农村消费信贷的特点突出表现为消费贷款的领域过于狭窄。调查发现, 愿意让子女接受高等教育的占多数, 对高收入的家庭来说用不着去贷款, 对多数人来说愿意住房贷款、汽车贷款, 却不愿意贷款购买大件消费品, 很多收入不高的家庭为了子女的学业, 省吃俭用, 积攒资金。即使要申请纯生活消费贷款, 如购买家电、看病就医等, 一般也会被拒绝。所以现阶段农村消费信贷领域主要集中在经营性消费信贷。

近年来, 伴随着农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和农村消费市场的发展, 农民对消费信贷的需求也开始出现并呈逐渐增多的趋势。一些金融机构包括农村信用社顺应这一趋势, 围绕国家开拓农村消费市场的政策导向, 积极地开展了发展农村消费信贷的有益探索, 取得了一些进展, 积累了初步的经验。但是, 从总体上看, 农村消费信贷的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 不论是重视程度, 还是信贷产品的创新、信贷服务的适应性等都存在许多需要解决的问题。

1. 农村消费信贷品市场发展相对滞后, 消费信贷总量不足。

近几年来, 随着更多地关注三农问题、增加农民收入等一系列重要措施的落实到位, 农村居民消费水平和消费质量得到了快速提升, 但是农村地区的消费基础条件和商品流通网络建设仍然滞后, 影响了农村消费品市场的快速增长, 进而影响了农村消费信贷市场的快速增长。农村消费信贷占全部贷款余额的比例较小, 且呈递减趋势。

2. 农村消费信贷结构不合理, 品种单一, 手续烦琐。

首先, 农村消费贷款对象狭窄, 贷款规模较小, 业务品种比较单一, 针对农村特点适应不同层次农民的消费信贷业务几乎没有, 消费者没有自行选择产品的余地, 只有被动地接受, 消费信贷业务主要集中在助学贷款和其他生产性消费贷款上, 而住房消费贷款和汽车贷款业务开展不足。其次, 农村消费贷款方式以最终消费品作为抵押的消费贷款方式占较大比例, 银行信用卡消费所占比例较低。再次, 农村消费信贷手续烦琐, 利率较高, 相关费用较多。

二、农村消费信贷发展缓慢的原因

1. 传统消费观念根深蒂固, 消费观念落后。

“有多少钱办多少事”是中国人崇尚的治家之道, “勤俭节约”、“量入为出”的传统消费观念已根深蒂固, 他们不愿意或不习惯借钱消费, 对于“用明天的钱圆今天的梦”的超前消费方式很难接受, 加上农村金融机构对消费信贷业务宣传不力, 导致农民对消费信贷知之甚少。此外, 当前农村居民主动消费意识不强, 除家庭经营必需的费用支出、各种硬性税费支出、财产性支出、转移性支出外, 其收入主要用于生活消费。因此, 转变消费观念, 加强消费信贷业务的宣传十分迫切。

2. 农村基础设施落后, 消费环境差。

改革开放以来, 农民的总体收入水平有了很大提高, 农村的交通、通讯、水利等基础设施有了很大的改善, 但是农村的消费环境与城市相比依然存在明显的差距, 尤其是偏远和贫困山区基础设施更为落后。农村的用水、供电、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薄弱。相当一部分乡镇 (尤其在山区) 不通公路, 缺水缺电, 有的即使通电通水, 但电价较高, 买彩电、冰箱、洗衣机等如同买个“电老虎”, 供电质量差, 致使农民买得起电器付不起电费。从而限制了农村消费市场的扩张, 使潜在需求无法成为现实购买力。

3. 相关法律制度严重滞后。

由于相关法律法规和制度建设工作的严重滞后, 迄今为止, 我国在运用农村消费信贷等金融工具, 开拓发展农村消费市场方面还存在着许多法律和制度障碍。目前法律、法规规定, 农民的宅基地不能进行抵押, 农民的其他财产多数也难以用于抵押, 因此, 实际上农民基本没有有效的抵押担保财产。另外, 贷款担保机构在农村也属鲜见, 所有的潜在风险几乎都由金融机构全部承担。这种法律法规的滞后造成了农民想贷贷不到, 金融机构又因为风险过于集中而不愿意在农村信贷市场上大展身手的两难局面。

4. 农民收入水平较低, 且未来预期收入不确定。

消费信贷实质是将远期消费转化为即期消费, 真正意义上用明天的钱办今天的事, 因此其发展的重要原因取决于消费者对未来收入的预期。但贫困地区靠天吃饭, 农民人均收入水平低, 且由于粮食作物价格不稳定, 粮食生产成本一涨再涨, 增产不增收, 许多农民对未来收入预期不好, 信心不足, 因而不愿意寅吃卯粮, 情愿过收支平衡、略有结余的安稳生活, 也不愿举债消费, 使信贷消费在广大农村地区缺乏生根发芽的土壤。

5. 农村金融体系自身的缺陷。

金融机构由于对农村消费信贷市场的巨大潜力缺乏前瞻性认识, 认为发展农村消费信贷的周期长、利率低、见效慢。办理消费信贷时的程序与手续复杂, 效率低下, 附加条款林立, 不合理的收费种类众多。适用于农村的消费信贷的金融产品品种少, 信贷供应分散, 对农民来讲选择面小, 适用性不强, 不能有效开发和满足现有农民消费信贷需求, 消费信贷对农民来说只能是“可想不可及”的事情。一个对农村消费信贷发展有利的金融外部环境还没有建立起来。

6. 缺乏社会保障机制, 农民不敢超前消费。

由于我国大部分农村没有开办医疗保险、养老保险, 没有实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在未来收入存在不确定性, 而自身养老、治病、子女就业和求学支出难以确定的情况下, 农民存在明显的后顾之忧。受“积谷防饥”、“存钱防老”等传统观念的影响, 宁愿将即期的消费能力转为远期的消费意愿, 不敢超前消费。

三、促进农村消费信贷发展的对策

1. 提高农民素质, 开展消费教育。

根据农民的现实状况, 政府要引导农民破除陈旧的观念, 进行现代消费观念的教育, 帮助他们的价值观、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实现从传统农民到现代农民的转变。只有掌握了现代科学技术知识, 接受了现代消费理念, 农民才能真正脱贫致富, 也才能适应现代生活。

2. 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改善消费环境。

首先应致力于农村的“本土现代化”, 加快以农村道路、电网、电视接受信号、农村沼气、自来水建设为主要内容的基础设施建设, 为农村、农业、农民的现代化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其次, 合理布局商业网点, 拓宽销售渠道。一方面充分发挥农村供销社系统的作用, 城市企业可以和供销社联手经营, 成为联系企业与农民的桥梁;另一方面国有企业可以灵活多样的形式进入农村市场, 举办农村超市等, 深入到农村第一线。只有这样, 才能把农村的大量需求特别是对耐用消费品的需求潜力释放出来。

3. 尽快建立与消费信贷业务相配套的法律法规、风险防范制度和担保制度。

国家应根据消费信贷的特点和目前消费信贷业务运行中存在的问题, 尽快制定出有关法律法规来规范消费信贷各方的操作行为, 防止消费信贷出现风险。以行政村或自然村为单位, 建立消费信贷担保基金, 广泛实行农户联保制度, 解决消费贷款担保难问题。

4. 增加农民收入, 提高农民合理消费的预期。

农民只有收入增加才有信心和实力涉足消费信贷。一是通过推进农业结构调整, 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 同时鼓励农民搞多种经营, 发展农村二、三产业, 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二是进一步加大对农业和农村的投入力度, 为农民增收创造良好的物质条件;三是进一步清理整顿农村各种不合理的摊派、提留和收费, 切实减轻农民负担, 保护农民利益免遭损害;四是发挥市场机制作用, 搞活农产品流通, 扩大农产品出口, 促进农民增收。

5. 不断加强金融产品创新, 开发出适用于农村的消费信贷产品。

金融机构应关注多个“不同”, 对不同的收入水平, 不同的消费需求等差异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开发出满足不同层次要求的、具有农村特色的消费信贷产品。就现阶段的情况, 金融机构可适时推出一些可能对农民生活有需求同时也便于农民理解接受的消费信贷产品, 在教育及家电等耐用消费品上多做文章, 既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又促进了消费信贷的发展。

6. 金融机构要转变观念并在信贷管理体制上创新。

改变金融机构在贷款时“重富轻贫”的观念, 改变“穷人信用比富人差”的观念。金融机构应放开手脚, 加大农村消费信贷的开发力度, 从宣传自有的消费信贷产品做起, 充分增强农民对其产品品种特征的了解, 让农民可以选择适合自己的产品。在农民观念转变的同时, 信贷管理体制的创新也势在必行。在保证风险控制的同时, 金融机构提高信贷人员拓展消费信贷业务的积极性, 降低进入门槛, 减少贷款手续, 提高工作效率, 形成一种约束与激励, 处罚与奖励, 责任与收益并重的全新机制。

7. 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增强农村居民消费信贷的信心。

建立健全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多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可增强居民的消费信贷信心, 从而有利于促进农村消费信贷市场的发展。我国的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等制度虽然已获得了一定的发展, 但是还很不完善, 特别是在农村发展更慢, 所以政府要根据农村的具体实际情况合理确定社会保障的标准和水平, 及时加强农村公共医疗卫生基础建设的投入, 努力提高农民的健康水平, 减少农民的医疗成本, 增强农村居民消费信贷的信心。

参考文献

[1]李雨嘉.论我国农村消费信贷需求与策略[J].理论月刊, 2010 (8) :180-182

[2]潘左帮.农村消费信贷供给与需求的实证分析[J].区域金融研究, 2010 (5) :56-60

[3]高亮.当前农村消费信贷市场的现状及发展对策[J].西南金融, 2007, (11) :41-42

[4]刘示谦.供给视角下的农村消费信贷制约因素及路径选择[J].金融理论与实践, 2010, (2) :75-77

农村发展问题及原因 篇8

另外, 我国农村人口城市化进程正在进行, 新型建材和工厂化建房方式将出现, 政府的基础设施投资已略有成效, 工农业的产业调整正在进行, 大量农民外出打工已获得收益, 大部分农民拥有了改造旧居的能力, 各地农村已形成若干中心城镇的雏形。这一切都为房地产开发商开发农村房地产提供了前瞻性的选择。

一、农村房地产开发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 开发用地审批不规范, 土地利用率极低

在一些乡村未批先建、少批多建、东批西建、占用耕地建房、城镇居民违规占用村集体土地建房现象时有发生。而在开放农村房地产所用的土地中, 有的是农村的“三无”用地;有的是非农建设用地;有的是公益事业用地;有的则是农民的宅基地;这种擅自改变土地用途的做法, 严重违反了我国有关土地管理规定。

耕地被大量占用, 土地利用率极低。许多肥沃农田改成宅地, 而对荒山荒地、空闲地则弃置不用, 废沟弃塘及乱坟堆也未填平利用。现在一些开发商为了降低地价到远离城市的一些有山有水有绿地的郊区, 购置大量农田来开发, 而从批地、资金筹措到开发建设需要相当长的一段时间, 于是造成耕地大面积撂荒。除此之外, 许多搞小城镇建设的农村盲目建设“大而全”的机关大院, 并使之占据着镇区中心的黄金地段, 还有许多交通稍发达的农村沿路开发房地产, 结构松散, 形成“公路城镇”, 致使基础设施和公用设施布局困难, 投资过高, 浪费严重, 土地利用率低, 据统计, 这样的“公路城镇”占地一般要多出20%左右。

(二) 质量低下, 建筑形态缺乏特色

公建房屋和民宅的品质差、外观差。抽样调查结果显示, 农村目前的房屋以砖瓦结构为主的占56%, 木制结构的占8.5%, 石结构的占9.6%, 而用钢筋混凝土建成的房屋仅占不到3%。这跟村庄整治工程要达到的居住条件———钢筋混凝土结构和砖木结构住房比重超过95%的标准相距甚远。

目前全国大部分农村的房地产开发采用的几乎都是“摊煎饼”式的外延扩张模式, 布局松散, 建筑密度低。居民住宅大多是平房和低矮的楼房, 乡镇企业的厂房车间大同小异, 这种单调雷同的规划和建筑设计使许多农村的房地产建筑形态千篇一律, 失去了特色和个性, 反映不出当地的地域特征、民风民俗、人文传统和历史积淀。

(三) 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落后, 物业管理滞后

没有配套的综合商业措施, 如没有或者少有自来水、天然气、电器及百货等, 而且教育与娱乐几乎没有, 由于缺乏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 导致污水横流、垃圾乱倒。大量未经处理的工业废渣和生活垃圾直接堆放在镇区周围, 极易引发各种传染病的蔓延, 山清水秀的田园风光己成美好的回忆。

物业管理在城镇刚刚起步, 在农村几乎是空白。如靠自己修缮房屋、随意倾倒垃圾、安全保障不足等等, 更不用说提供家政服务、商务服务和各种代办、代付事务。物业管理的落后, 直接影响了居民的生活质量。

(四) 市场消费很少, 市场行为不规范

虽然农村房屋较城市住房便宜, 但是在农村居住的大部分都是本村的农民, 很少有城镇以及其他地区的居民去农村购买住房, 于是出现了很多“空心村”现象。相对于完善的城市房地产市场而言, 农村房地产市场发展不平衡, 一级市场建设滞后于三级市场的发展;二级市场时隐时现, 国有土地的对外出让还仅仅停留于协议出让方式上, 招标或拍卖方式尚少出现或形式化, 暗箱操作严重。而以行政划拨用地和农民集体土地的非法转让与出租为突出表现的三级市场异常活跃和混乱, 对农村房地产市场的规范发展构成了潜在的威胁。农村土地交易尚且如此, 建立在土地之上的房产交易问题更加突出。一些农民买卖房屋不签订书面合同, 成交后不办理房屋成交手续:一些农民违规向城镇民工出售坐落在集体土地上的房屋;一些村组变相出卖集体土地“导致房地产权登记手续大多无法办理, 购房者合法权益无法得以保障。

按照国家规定:房地产的出让、转让和出租必须经房地产管理部门批准, 由估价师进行价格评估之后才能进行交易, 并依照规定办理过户登记手续。但是目前除国家部门之间的房地产交易履行上述程序外, 私有房地产的交易大都是在黑市上进行的。黑市交易大部分又是以出租、出售房产的名义进行的, 很少以出租、出售地产为名, 地随房走, 地价隐含在房价中, 而且不去房地产管理部门报批、登记, 直接逃避了房地产交易税、土地增值税等各项税收。有的房地产交易即使上报房地产管理部门, 也是“低报高卖”, 使房地产收益的大部分流入少数个人和小集体手中, 致使国家利税流失严重。

二、农村房地产开发中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 用地审批与监督机制不健全

城市有比较健全的房地产开发法律制度, 在农村几乎没有, 长期以来, 农村房地产管理相对大中城市较为混乱, 相当多的建筑用地未经审批登记, 即使是经过审批的用地, 其开发活动也没有监督机制。据法律规定, 为了改造旧城镇, 政府可依法对农民使用的国有土地征用或收回, 特别是对那些非法占地更可无偿强制其拆迁。但由于农民法律意识不强, 法制宣传不力以及执法、司法力度上的问题, 目前的实际情况并非如此。在旧村改造过程中, 无论是合法还是非法的旧建筑, 特别是个体私营企业的土地使用者, 当城镇建设规划需要拆迁时, 不但不把土地使用权还给国家, 反而在闻风某片土地被政府纳入规划范围之后, 为了实现其一己私利违法进行扩建、加建、搭建、改建房屋, 然后漫天要价, 要求政府进行拆迁补偿。这种现象的产生与旧的用地审批和监督制度不健全是分不开的。

(二) 规划滞后

由于某些政府部门缺乏长远规划, 加之一些领导人的急功近利, 形成了只要愿意来该处投资办厂、建房, 就给批地, 几乎有求必应, 甚至还给予压价批租土地、减免税收等各种优惠政策, 所以农村房地产开发基本上是不受限制的, 或者根本没有乡村规划, 或者即使制定了乡村规划也带有很大的主观随意性。这主要表现在:有的片面追求规划的大规模, 热衷于多上项目、多干“实事”;有的规划缺乏科学论证, 导致“拆了建, 建了拆”;有的受经济利益驱使和短期行为的影响, 让老板牵着规划的鼻子走, 致使农村的房地产开发具有明显的盲目性和自发性。由于居民住宅分散、杂乱、不成片, 即使集中在一个住宅小区里, 也普遍户数少、规模小, 物业管理难以开展:农民生活水平参差不齐, 物业管理费用收缴困难;物业管理责任不清, 从业人员少, 业务水平低。因此, 农村物业管理基本上处于一种“各自为政”的无序状态。

(三) 市场发育不完善

由于农村房地产开发还处于初级阶段, 农村房地产市场普遍发育不全、秩序混乱。第一, 长期以来实行的土地行政划拨制度使得大量土地被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和个人无偿、无限期地使用, 削弱了政府通过土地供应来调控房地产市场的能力, 在土地的供应中也缺乏市场机制和法律规范, 人为因素较多, 没有做到公正、公平和公开, 加剧了房地产市场的投机性。第二, 管理机构混乱, 农村没有专业房地产管理部门和政府设立的房地产交易所, 有的只是一些开发公司、经纪人, 甚至一些与房地产无关的部门开办的所谓交易所。第三, 房地产价格混乱, 大多数农村还没有通过市场竞争形成市场价格体系, 没有统一的价格标准, 在房地产价格上人为因素大, 随意性大。第四, 市场行为不规范, 在房地产开发、经营过程中, 企业行为缺乏制约、交易手续不齐全、产权登记不严格的现象屡有发生。这些都为部分企业和个人通过地下交易牟取暴利创造了条件。

(四) 投资主体单一, 施工队伍素质不高

建国时期直至20世纪80年代, 农业一直服务于工业, 农民收入远远低于城市居民, 城市住房实行统一分配, 而农村房地产开发的投资主体往往是单个的农村居民, 资金实力大多较弱, 资金分布相对分散。由于经济条件有限, 盖房子时也不会考虑到抗震抗风等问题, 往往是自己设计, 请农村建筑施工队来建。据统计, 截至2002年, 一全国共有95956家建筑企业, 其中资质等级四级及四级以上的企业仅占46%, 而且这些企业大部分都在大中城市从事房地产开发经营活动。也就是说, 在农村从事房地产开发经营活动的企业, 属于剩下的54%的农村建筑队。这些建筑队大多素质比较低, 部分建设工程不领“一书两证”, 不招投标, 也没有建设监理, 甚至没有建房图纸, 由施工队按草图摸索施工;施工队无资质等级, 无机械设备, 无技术人员, 挂正规施工队牌子滥竿充数;工期安排过急, 施工时加斑加点、偷工减料、粗制滥造;工程造价太低或资金不充分, 建材以劣充优, 工序盲目缩减;明知自己不能胜任, 也要独占熬头, 独自操作, , 排斥其他优良工匠。凡此种种, 使相当比重的农村房地产开发水平比较低, 尤其是房地产开发的技术含量明显低于大中城市。连自家房屋的质量都无法保证, 更不要说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的建设了。

(五) 我国农村的住房金融制度尚未建立

由于农村的住房金融制度尚未建立, 使得住房完全商品化难以实现。由于传统的经济体制中缺乏住房金融的运作基础, 所以房地产金融化仅是最近几年发展起来的, 一时难以全面铺开。虽然我国大中城市房地产金融制度发展较快, 并已形成一定规模, 但是农村特别是中西部地区的农村房地产金融制度基本上还是一片空白。在我国大部分农村, 生产力发展水平一般都很低, 经济比较落后, 房屋改革将住房制度推向市场, 个人购房受经济条件的限制, 能力有限, 而房地产按揭贷款仍是一般农民可望不可及的一种奢侈行为。由于房地产开发受到财力、物力和人们经济承受能力的制约, 商品房屋经常处于“饱和”状态, 房地产企业难以达到自我积累、自我保护、自我壮大的目的。

摘要:目前, 农村房地产开发中存在土地资源浪费严重、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开发用地审批不规范、市场行为不规范、房地产管理落后等等问题, 不免让人担忧。如果能在政府的指导下, 有计划、有组织的推动农村房地产业的发展, 我国的农村现状将会有多方面的改观。文章针对农村房地产开发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深入分析了问题产生的原因。

关键词:新农村,房地产,农村房地产开发

参考文献

[1]、苏光柱.对农村房地产发展现状的思考[J].甘肃农业, 2005 (12) .

[2]、杨胜英, 沈瑜.“十一五”要推进农村住宅建设市场论坛[J].市场论坛, 2005 (1) .

[3]、万磊.房地产概念浅析[J].大众科技, 2006 (1) .

[4]、侯军歧, 牛军让, 刘仓.未来农村房地产开发的发展方向[J].农村经济技, 2006 (1) .

农村发展问题及原因 篇9

关键词:农村职业教育,滞后发展,对策,职业技术教育

发展农村职业教育是解决“三农”问题, 加快农村人力资源建设, 以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急切需要。从目前情况来看, 我国农村的职业技术教育存在一些严重问题, 这直接影响到农村小康社会建设的进程。如何促进与改善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 已经成为解决“三农”问题、缩小城乡差距以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任务。

一、农村职业教育滞后原因分析

1. 办学定位欠准, 办学条件欠佳

职业教育应定位于培养有一技之长的学生。农村职业教育的目标是培养新农村建设所需人才, 尤其以劳动力转移技能人才为最主要的目标, 且仅仅局限于农村和农业方面。因此, 办学形式上应做到两个结合:一是教育与技能培训相结合, 二是长期培训和短期培训相结合。然而, 从目前形势来看, 农村职业教育不容乐观, 主要表现在定位不够准确, 办学形式也太过单一:职业教育仅从专业入手, 没有针对农村青年进行卓有成效的短期培训, 也没能将农村劳动力转移和技能培训作为办学目的, 因而极大地限制了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同时, 农村职业教育办学的软硬件条件也严重制约着教育事业的发展。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 市场对资源的优化配置越来越明显, 但由于地方财政投入不足, 导致农村职业教育存在着条件恶劣、资源短缺以及基础设施落后等现象, 再加上教学管理水平与教师队伍有限, 使得农村职业学校培养的毕业生普遍存在动手能力差、业务素质低的情况, 因而难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2. 专业设置不合理

农村实现现代化以及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和发展都需要综合性的科技人才, 如科学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等。人才的培养除了高职教育, 还要依靠农村职业学校以及相应的培训机构, 因此, 能否培养符合农村发展需要的人才, 主要在于农村职业学校以及相应培训机构的培养方向以及专业设置。从目前农村职业学校设置的专业来看, 主要存在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首先是专业设置单一, 不能满足农村发展的多种需要;其次是专业设置过于固定, 缺少灵活性, 不能适应农村经济发展多元化格局的需求;最后是专业设置不够健全, 不能适应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的客观需求。

3. 政府投入力度与政策导向不够

经费不足是影响农村职业教育的重要因素。在目前的经济条件下, 农村职业教育发展所存在的一些问题, 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政府的某些政策措施不到位造成的。地方政府不但对农村职业教育不够重视, 而且经费投入的比例也过小。在多数地区, 一旦财政吃紧, 农村职业教育的投入就要首先成为牺牲品。最关键的是, 如果地方政府只把对农村职业教育的重视停留在口头上, 那么, 农村职业教育将难以为继, 更谈不上发展了。此外, 教育政策同样影响着农村职业教育。我们知道, 在国家的政策引导下, 高等职业教育得到高速发展, 高等职业教育的大众化趋势愈加明显。相比之下, 由于国家政策的冷落, 再加上城乡差距不断加大以及人们对农村职业教育所存在的偏见及择业观的不断变化, 使原本条件落后的农村职业教育雪上加霜, 发展明显滞后。加上普通高中的逐渐升温对农村职业教育的突出影响, 导致有的职业学校与普通高中进行合并, 有的中职学校直接改为普通高中, 这些因素都严重影响和制约着农村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

二、对目前我国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的五点建议

从阻碍农村职业教育快速发展的因素来看, 坚决落实中央的农村政策和职业教育政策, 把农村职业教育与农村的收入紧密地联系起来, 进而实现农村劳动力向城市的转移, 从根本上改变农民生活状况和农民收入状况, 这些都是解决农村职业教育问题的根本途径。

1. 加强劳动准入制度的创新

农村职业教育要以服务广大农民为宗旨, 以就业为培养人才的导向, 以培养技能型人才为目标, 以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为职业教育的办学主体思想, 面向社会与市场办学, 不断增强职业教育自身的职能, 把就业率作为学校办学质量与效益的唯一标准, 以此建立完善合理的就业服务系统。由于农村职业教育培养的学生质量不高导致就业率低, 而偏低的就业率又影响到了学校的招生形势。因此, 国家和政府要坚决执行劳动准入制度, 并加快制定、完善各行业资格的标准, 并加强执法力度, 对于不具备农业生产技能的人员, 禁止进入城市劳务市场。要使从业人员进入讲堂, 必须取得相应的从业资格证, 更要让人们了解接受职业教育既是生活需要也是工作需要, 从而使职业教育并入正规化和法制化的轨道。

2. 以人为本, 实现农村职业教育发展指导思想的创新

以前, 人们只重视农村自然资源的开发, 而忽视人力资源的开发, 并没有把提高劳动者自身综合素质作为经济发展的指标, 这必然导致劳动者素质偏低, 从而难以实现农村经济和整个国民经济的高速协调发展。近年来, 我国农业产业规模化的模式和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经验, 都证明了农村职业教育对农村发展的重要性。只有以人为本, 积极进行农村职业教育发展指导思想的创新, 才能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 才能有效利用和开发农村剩余劳动力, 实现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农民工进城后收入的增加也证明了这一点, 人力资源的投资不仅回报率高, 同时也是见效快、延续时间长的投资。进城务工的农民现在已经进入了新的阶段, 和上一代所表现出的不同在于:一是具有相应的专业或技能;二是有一定的文化知识;三是对于经济收入要求更高;四是思想上更加贴近城市。这就要求我们与时俱进, 积极调整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的指导思想, 加强创新, 重视农村应用人才的培养, 坚持以人为本, 让广大农村青年去职业学校学习基础知识和工作技能, 这样才是农村青年进步的最有效的途径, 也是缩小城乡差距、实现思想创新的重要一步。我们必须认识到, 既然国家把“三农”问题作为国家工作的重心, 那么, 国家就应该把关注重点放在农村建设上, 使农村人力资源得到进一步利用。

3. 大力加强农村职业教育体系的改革

对农村职业教育的改革, 就是要丰富职业教育形式, 探索一条农村职业教育的新路。第一, 要对管理体制进行改革, 使办学体系自主化, 政府应该宏观指导职业教育的发展, 让学校拥有办学自主权, 包括自主制定学校的专业课程以及人事管理和教学方式等。第二, 要鼓励私人与社会力量的职业办学, 从而使职业办学存在竞争, 以此优化职业办学。第三, 改变相对单一的人才培养模式, 把学历教育和职业培训联系起来。要在办好学历教育的情况下, 开展形式多样的职业培训, 满足农村青年多样化的学习需求, 进而加强职业教育的改革。第四, 办学形式要多样化, 可以随时满足人们的学习需要。农村职业学校要和当地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紧密结合,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应对农村职业教育放宽政策, 使农村毕业生可以更好地就业。第五, 提高农村职业教育办学质量, 以质量来吸引生源。农村职业学校只有增强了自身的办学质量, 才能为城市提供合格人才, 才能为地方建设和发展作出更多的贡献。这就需要我们完善农村劳动力职业培训体系的建设, 建成由市场与培训相结合的新机制, 促进职业培训和劳动力转移的共同发展, 使技能培训和就业相统一。

4. 转变观念, 对农村职业教育进行重新定位

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将职业教育作为国家大力发展农村教育的一项重大工程, 提出加强建设县一级职教中心建设, 让职教中心成为农村人力资源培训的基地。政府要加大对农村职业教育关注程度, 做到了解到位、实施到位、投入到位、政策落实到位以及目标责任到位等“五个到位”。首先, 我们要意识到农村是国家的粮仓, 是一个国家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国家大力支持农村建设, 不单要考虑提高农民生活水平, 同时也切不可忘记农业是国家的命脉, 是国家发展不竭的动力。其次, 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的主要目标是培养优秀的农村建设者。目前的农业体系是相对较为完整的, 在国家大力建设新农村的前提下, 农村职业教育主要任务是给农村建设提供优秀人才, 因此, 国家应在农村职业教育上转变观念, 为发展大局重新定位。

5. 优化教育资源, 加大加强农村职业教育的管理、政策及资金支持的力度

农村职业教育应向节约型方向发展, 因此, 我们应将农村已有的教育资源进行优化整合, 使其得以充分利用。针对当前我国农村职业教育存在的诸多问题, 当地要根据自身实际情况, 制定符合自身发展的特定方案。可以采取与附近高等院校进行合作以及利用当地小学、中学的校舍等一系列促进措施。同时, 为强化农村职业教育, 应从多样化的角度进行管理:县级政府要对农村全日制职业教育进行管理, 乡镇政府要对非全日制教育负责任。同时, 中央和地方政府要在政策上促进职业教育向农村倾斜, 制定符合其发展的政策, 并在资金上加大对农村职业教育的投入, 尤其是对基础设施和师资力量方面的投入。

参考文献

[1]陈肖安.透视中国农业的软肋——中国农村人力资源状况的报告[J].职业技术教育, 2001, (12) :54-57.

[2]余祖光.我国农村职业教育发展中的问题与解决思路[J].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职业教育版, 2004, (5) :40-43.

[3]张传玉.底层农民工群体基本境况调查——以J市农民工调查为例[J].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6, (2) :6-11.

农村发展问题及原因 篇10

一、存在的问题

1、执行财务制度不严。

一是以支代收。很多村的实行村干部包组收税费任务, 本来是一个好的措施, 但也造成一部分村干部将所收税费自行开支, 年终用发票和工资抵扣。二是农村集体资产管理条例和村级财务制度明文规定, 帐款要分管。但是有的村干部包揽了会计、出纳之职, 直接经手现金的收支, 买了东西开了票, 回去告诉会计入哪帐。包办代管, 一人说了算, 会计成了"记帐员", 出纳成了"票据保管员", 会计、出纳形同虚设。现金管理制度执行不严。三是白条支出。从我们查处的几个村来看, 开支基本上都是白条。

2、挥霍公款现象严重。

一是收支失衡, 支大于收, 非生产性开支过大的现象。有的村一年集体收入很少, 甚至连正常的开支都难以维持, 但村干部在花钱时, 从不考虑这项支出是否必要, 有钱就花, 没钱再想办法。有的村村级集体经济条件虽然好些, 但村干部只顾自己享受, 用公款购置小汽车, 给自己配备手机、BP机;有的用公款吃喝玩乐, 年招待费达几万元;有的以外出学习考察为由, 到处游山玩水, 村民意见很大。

3、集体资金管理混乱。

据我们对某镇一个村级财务管理情况的调查, 截止到2002年底, 该村级债务127万元, 平均每人0.134万元, 其中:两年以上的欠税费占70%, 基本是呆帐;无头帐约占10%;有部分欠款是1980年以前借的;村干部本人及亲属借支比重较大。

4、物资管理手续不全。

有的村部分财产早已卖掉或报废, 但帐面没作任何处理。不少村有帐无物, 帐实严重不符。个别村干部自身要求不严, 打着借用公物的幌子, 实则占用集体资产长期不还, 最终达到个人占有的目的。

5、财务帐目混乱不清。

一是财务科目设置不规范, 基本是流水帐, 不能正确反映财务收支的情况, 查帐相当不便。比如说要查招待费, 需要一笔一笔地登记后再统计, 不是专业人员根本没法查出问题, 不便于群众监督。二是有的村几本账, 我们查的一个村就有三个出纳。有的村一届班子一任会计出纳, 各自保管帐本。

二、产生问题的主要原因

1、对农村财务监督渠道不畅。

一是司法机关监督乏力。97刑法施行后, 村干部不再是贪污、挪用等职务犯罪的主体, 检察院不能对其立案侦查;同时又不是侵占、挪用公司资金等犯罪的主体, 公安机关不能对其立案侦查;法院又不能以民事案件立案。村级干部的经济问题成为法律空白。二是纪律机关监督乏力。村干部是党员的, 纪委还可以查处, 对不是党员的纪检监察机关根本无法查处。三是群众监督乏力。分散的家庭经营, 使村民集体观念、民主管理意识淡薄。部分村民对集体的事不关心、不过问、不了解, 民主管理和监督流于形式, 给了某些不廉洁的干部可乘之机。四是内部监督乏力。由于村级财会人员由村级任用, 部分财务人员怕丢饭碗, 对村干部的经济违纪违法行为不愿监督或放弃监督, 发现问题不敢管, 听之任之。

2、对农村财务管理工作不力。

一是村级财务管理缺乏透明度, 财务公开力度不够。有些村虽然定期将财务收支情况公开, 但是公开的内容不具体, 比较空洞, 群众无法了解资金的用途、去向;个别村对一些村民关心的热点问题没有及时公开, 致使群众无法实施民主监督。二是乡镇机构改革后, 部分乡镇经管站与其他部门合署办公, 人员相对减少, 对村级财务的管理职能有所削弱。三是村帐站审没有落到实处, 许多乡镇的经管站根本没有认真审查, 在票据上盖上核销章了事。四是村级招待费零管理的配套措施没有跟上, 乡镇干部下村工作的补助费根本不够伙食费用。

3、对农村财务问题重视不够。

一是目前乡村干部普遍存在着"重税费、轻管理"的片面认识, 只要村干部想法完成了上级下达的税费任务, 二是认为村级自治, 不宜多管。由于这种认识上的误差, 导致乡村干部对村级财务管理不重视, 对群众反映财务方面的问题不进行认真的调查和处理, 这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财务管理混乱的蔓延, 给某些不廉洁干部开了方便之门。三是财务方面的政策、规章制度没有得到很好地贯彻落实。有些主管财务的村干部不熟悉财务法规和财务制度, 不按财务规章制度办事, 不听财会人员的意见和建议, 造成财务管理新老问题不断。

4、财会人员队伍不稳定, 业务水平低。

财务管理的工作性质要求财会人员要相对稳定。但是, 目前部分村的财会人员实际上都是由村干部指定, 用的都是自己的亲信。每逢村党支部、村委会换届, 出纳、会计也跟着换届, 出现了"一朝天子一朝臣"的现象。另一方面, 会计人员年龄老化, 学历偏低。由于年轻人不愿意在村里干, 又找不到合适人选, 致使一些业务生疏的财会人员无证上岗。村级财会人员素质较低, 年龄老化, 普遍存在无证上岗的现象。还有一些村, 在挑选财会人员时, 不是从工作考虑, 而是完全凭个人好恶, 凭感情办事。一些素质低下, 根本不具备会计条件的人, 被选拨到会计岗位上来。

三、解决问题的对策

1、要提高乡村干部对财务管理重要性的认识。

乡村干部要端正思想, 摆正关系, 搞好财务管理。要把加强财务管理放在密切干群关系、维护农村社会稳定、保障村民合法利益的高度来认识, 积极探索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加强农村财务管理的新途径、新办法, 着力解决制度不健全、民主理财观念不强的问题。

2、建章立制, 规范农村财务监督管理体系。

一是要进一步解决农村财务管理体制, 实行会计委派。根据各村实际, 由镇经管站向社会公开招聘财会人员, 经培训考核, 择优录用, 委派到各村。对不能实行会计委派的村, 由镇经管站代管帐目。二是要建立和完善财务工作的规章制度, 如民主理财制度、现金管理制度、财务审批制度等, 通过制度来规范财务工作。三是将"财权"进行适当分解, 由一人掌握变为多人交叉掌管, 正式发票或收据至少要有两名村干部签名, 避免财务开支的暗箱操作, 形成相互制约的机制。四是要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农村民主监督的有效方式, 加大财务公开的力度。成立村民民主理财小组, 参与财务管理;集体重大事项由村民代表大会讨论决定, 定期对村干部使用资金的情况进行审核;设立村务公开栏, 定期将财务收支情况、大额资金使用、干部报酬、个人借款、水电费、招待费、车辆费用等一些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列项公布, 增强财务工作的透明度。五是要保证财会人员工作的独立性, 认真听取财会人员的意见和建议;村干部不准兼任会计、出纳。

3、要加强对村级财务工作的监督检查。

乡镇要成立财务监察委员会, 建立审计组织, 加大对农村财务的监督检查。由镇经管站牵头, 会同有关部门, 定期对村级财务进行检查。对在检查中发现的严重违纪违法行为, 要追究财会人员和村干部的行政、法律责任。部分镇根据此调研报告建议, 已经或正在推行"村帐镇管"或会计委派。

4、提高财会人员素质。

一是要充分运用广播、电视、报纸等宣传媒介, 通过召开座谈会、研讨会, 举办培训班, 知识竞赛, 制作黑板报、张贴画、宣传标语等形式, 让每个。二是要加强对财会人员的培训和教育。财会人员作为特殊从业人员, 既要有良好的业务素质, 还要有较强的政治观念和职业道德水平, 因此, 要通过举办业务讲座、法制讲座、学历教育、继续教育等, 定期对财会人员进行培训, 提高财会人员的业务素质和遵纪守法的自觉性。三是针对部分农村财会人员年龄偏大、素质不高的问题, 将一些年富力强、爱岗敬业、业务精通的人选拔到会计岗位上来。四是对村级财会人员的配置, 按要由乡镇经管站进行考察选配。在选拔财会人员时, 要坚决杜绝"任人唯亲"的行为。

5、纪委要制定了《关于村级干部廉洁自律的若干规定》, 并在农村党支部书记中开展"党风廉政"专题教育;

农村发展问题及原因 篇11

【关键词】农村 专业化 成长 骨干教师 问题 原因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对教师的专业化水平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必须随时对自己的专业结构、教育教学技能进行调整,必须在实践中不断学习、研究和反思,必须对自己的知识、能力与经验进行整合。

但是在广大的农村学校,由于待遇、设备等各方面普遍不及城镇,导致一些优秀教师和具有中高级职称的骨干教师流失到城镇或私立学校,而刚分配到学校的新教师,在专业技能和素质等方面需要进一步培养和提高。这对农村教师队伍的专业化建设造成了一定程度的紊乱,也给农村教育质量带来很大程度的制约。而且“教非所学、青黄不接”的现象成为困扰农村教师专业化成长的最大障碍。现我对青年教师专业化成长面临的问题及产生的原因作以下简单的分析。

1、农村青年教师专业化成长面临的问题

目前,农村青年教师的专业化成长,面临诸多的问题,如农村学校待遇偏低导致优秀教师流失;教师学习专业与所教科目不对口;青年教师缺乏专业人士引领等问题,一直是困扰农村教师专业成长的最大“绊脚石”。

1.1、骨干教师严重流失

目前,农村骨干教师流失已经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据调查,我县近几年有不少教师因待遇等低下流向了待遇好的县(镇)学校,有部分教师到私立学校任教,这些骨干教师的外流,使农村教师专业化整体水平直线下降。同时因教育局组织考试、考核而选调入县城教育质量好、待遇高的学校的老师也大有人在。这些教师大多是专业技能高超的县(市)级骨干教师或教坛新秀,他们都是学校师资队伍中的栋梁、学科带头人,他们的离去对农村教师队伍的专业化成长造成了一定程度的紊乱,也给学校的教育质量带来一定制约作用。

1.2、教非所学,学非为教

由于骨干教师流失严重,使农村学校中高级职称教师越来越少,初级职称的青年教师占了绝大多数。而且大多数是教龄不到5年的新教师。这些教师中,有一大部分“教非所学,学非为教”。据调查,我镇农村243名教师中,专业不对口的占28.4%,有教师在学校里学的政治专业,但到了单位里却要教数学,这中现象十分普遍,这对教师的专业化成长和教育十分不利。还有,学科结构不合理现象明显凸出,在大部分农村学校,语文、数学教师占专任教师的比例达60%以上,而英语、物理、化学、计算机、美术、体育和综合实践课教师严重缺编,很多学校都把音乐、美术、常识技能课程看作是次要科目,随时放在一边,任课教师也都是其他教师兼任。

1.3、专业研究意识淡薄

由于地处农村,各种信息闭塞,农村青年教师学习机会较少,很多老师认为,只要把课上好,就是尽到了教师的责任了。许多教师教育观念陈旧、创新意识欠缺、研究能力不强、教学方法和手段落后。许多农村青年教师努力进取都是为了自己职称评审,为了自己能加到几百元的工资。等到职称评审通过后,这些教师的进取心一下子消退了,他们都不再去研究,也不再去写论文,很多时候都是在应付各种检查。很少有教师为了能成为学校某学科的带头人而去努力的。

1.4、专业成长存在“高原现象”

“高原现象”本是教育心理学中的一个概念,指的是在学习或技能的形成过程中,练习的中后期往往出现进步的暂时停顿或者下降的现象。

教师在专业成长过程中也存在着“高原现象”。一些青年教師,尤其是教龄在5到10年的教师,在学习和研究的过程中出现专业不前甚至暂时后退现象。处在“高原期”中的教师,专业发展停滞不前,他们找不到前进的动力,有的老师不能正确的认识“高原现象”,采取消极的态度对待工作,从而影响其专业的成长。

2、影响农村青年教师专业化成长的原因

目前,在农村学校中青年教师的专业成长面临着诸多的阻碍因素,这些因素有来自教师本身,也有的来自学校等外界,归纳起来有以下四个方面。

2.1、上级的领导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师的发展空间

我们调查了解到,大部分农村学校的领导几乎都脱离学习,成为“事务型”的领导,甚至连当个学习型领导的愿望都没有。他们思维很窄,如“盲人摸象”,成了一个靠经验和想象指挥教育的人。可悲的是,个别学校的领导 “唯上级马首是瞻”,完全听命于条条框框,甚至厌恶创新,利用自己的行政权力不断给教师泼冷水,极大地挫伤了教师的工作积极性。试想,在这样一个工作环境中,教师如何能得到成长与发展的机会?

2.2、农村学校中没有良好的学术氛围

农村学校由于各方面的设备都缺乏,很多老师的思想观念也很落后,老师只认为是把书教好就尽到了责任了。根本谈不上学习和研究。在这样的学校环境中,许多教师的惰性越来越强,久而久之,自身的专业素养与同年同校毕业的分配到城镇的同学相差甚远。

听课评课活动是学校教育教学工作中最常见最普通的学术研讨,如果在这一层面上没有形成良好的氛围,那么其它的研究也就显而易见地更弱了,所以,要形成认真严肃的学术氛围还需要做很多实质性的工作!

2.3、农村教师待遇低是农村教师队伍不稳定的重要原因

农村中小学教师的待遇,不管是比城镇的教师,还是比其他单位的待遇都差。据笔者调查,每年每个农村青年教师平均从学校得到的各种奖励和工作补助最多不超过2000元,代课的更低不促1000元。教师既要负担自己学历进修和培训的费用,又要负担家庭、父母的生活,还要为自己的未来打算,再加上要承担各种再进修、再培训的费用,这对一个青年教师来说,经济压力之大是可想而知的。在我国社会转型时期,这一基本矛盾的出现,导致了许多农村青年教师出现“逃避农村”的心理,使得骨干教师不得不为了生活而“背井离乡”。

农村发展问题及原因 篇12

一、存在的问题

1.执行财务制度不严。一是农村集体资产管理条例和村级财务制度明文规定,账款要分管。但是有的村干部包揽了会计、出纳之职,直接经手现金的收支,会计、出纳形同虚设。现金管理制度执行不严。二是白条支出。从我们查处的几个村来看,开支基本上都是白条。

2.财会人员素质较低。财务管理的工作性质要求财会人员要相对稳定。但大多数村的财会人员实际上都是由村干部指定。每逢村党支部、村委会换届,出纳、会计往往也跟着换届,不能保证会计人员的相对稳定;也有的财会人员由村干部兼任,素质参差不齐,学历较低,缺乏会计业务知识,无证上岗和没有经过专业培训的现象严重。

3.挥霍公款现象严重。一是收支失衡,支大于收,非生产性开支过大的现象。有的村村级集体经济条件虽然好些,但村干部只顾自己享受,用公款购置小汽车,给自己配备手机;有的用公款吃喝玩乐,年招待费达几万元;有的以外出学习考察为由,到处游山玩水,村民意见很大。

4.财务账目混乱不清。一是财务科目设置不规范,基本是流水帐,不能正确反映财务收支的情况。二是有的村几本账,我们查的一个村就有三个出纳。有的村一届班子一任会计出纳,各自保管账本。

二、形成问题的原因

1.对农村财务监督渠道不畅。一是司法机关监督乏力。97刑法施行后,村干部不再是贪污、挪用等职务犯罪的主体,检察院不能对其立案侦查;同时又不是侵占、挪用公司资金等犯罪的主体,公安机关不能对其立案侦查;法院又不能以民事案件立案。村级干部的经济问题成为法律空白。二是纪律机关监督乏力。村干部是党员的,纪委还可以查处,对不是党员的纪检监察机关根本无法查处。三是群众监督乏力。部分村民集体观念和民主管理意识淡薄对集体的事不关心、不过问、不了解,民主管理和监督流于形式。四是内部监督乏力。由于村级财会人员由村级任用,部分财务人员怕丢饭碗,对村干部的经济违纪违法行为不愿监督或放弃监督,发现问题不敢管,听之任之。

2.财务制度不落实,执行不严。农村财务管理有一套可操作的规章制度,包括财务收支预决算制度、开支审批制度、财产物资管理制度、结算资金管理制度、现金管理制度和民主理财制度等,但由于部分村干部和财务人员素质不高,贯彻落实比较困难。

3.财会人员队伍不稳定,业务水平低。财务管理的工作性质要求财会人员要相对稳定。但是,目前部分村的财会人员实际上都是由村干部指定,用的都是自己的亲信。每逢村党支部、村委会换届,出纳、会计也跟着换届,出现了“一朝天子一朝臣”的现象。另一方面,会计人员年龄老化,学历偏低。由于年轻人不愿意在村里干,又找不到合适人选,致使一些业务生疏的财会人员无证上岗。村级财会人员素质较低,年龄老化,普遍存在无证上岗的现象。还有一些村,在挑选财会人员时,不是从工作考虑,而是完全凭个人好恶,凭感情办事。一些素质低下,根本不具备会计条件的人,被选拨到会计岗位上来。

三、解决问题的对策

1.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农村财务管理历来是人民群众最关心、最敏感的问题,也是滋生腐败、污染社会风气,导致农村不稳定的主要因素之一。各级领导特别是乡镇领导要把加强农村财务管理摆上重要的议事日程,定期听取农经中心及会计核算中心工作汇报,研究解决农村财务管理上存在的问题,制定完善对策,检查督促村组干部严格按章办事,确保各项制度贯彻落实。加强科学的财务管理,定期对村组干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从而提高村组干部的政策水平和业务素质。

2.稳定会计队伍,提高人员素质。会计人员是农村财务管理的具体操作者,稳定会计人员队伍有利于提高财会人员的政策水平、业务素质和工作责任心,因此,加强农村财务管理首先要稳定农村财会队伍。对村级会计的任用、调换、免职等,必须履行考核报批手续,坚持任人唯贤,保持会计队伍的相对稳定。同时,农经中心要加强对村会计专业培训和业务指导,不断充实、更新财务管理知识。

3.要加强对村级财务工作的监督检查。乡镇要成立财务监察委员会,建立审计组织,加大对农村财务的监督检查。由镇经管站牵头,会同有关部门,定期对村级财务进行检查。对在检查中发现的严重违纪违法行为,要追究财会人员和村干部的行政、法律责任。部分镇根据此调研报告建议,已经或正在推行“村帐镇管”或会计委派。

上一篇:中国旅游产业博览会下一篇:开放式技术创新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