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一步发展农村中介组织 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共9篇)
进一步发展农村中介组织 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篇1
农村中介组织是改革开放以后的新生事物,是沟通千家万户小生产与社会化大生产之间的桥梁和纽带,它连接农户与市场、为农民和农村经济发展提供各种服务并具有法人性质的经济组织。它是在农村长期封闭、落后的状态下自发成长壮大,在发展中也存在一些问题。一些地方政府为农民和农村服务的意识淡薄,对农村中介组织的重要性缺乏了解,看不到其巨大的市场作用;国家对农村中介组织的发展在法律上没有定位,缺乏长远的总体规划,相应的政策扶持、财政支持和监督制度尚未出台;不少农村中介组织在制度建设上不规范,因此在财务管理、经营核算、红利分配过程中容易发生纠纷;中介组织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普遍不高,缺乏必要的技术培训和指导。这些都成为制约农村中介组织进一步发展的障碍。
现就我县如何加大政府推动力度,大力发展农村农产品中介组织提出以下建议:
1、提高认识,加强领导。要提高各级对发展农村中介组织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认识,要从深化农村改革、发展农业产业化、应对wto挑战的战略高度来重视农村中介组织建设工作,并纳入农业发展的全局通盘考虑,指导全市农产品中介组织的健康发展。要运用新闻媒体等舆论工具进行广泛宣传,树立新理念,使各级领导和相关部门进一步理解农产
品中介组织的性质和作用,使广大农民明确对自身的利益和对产业发展的好处,以便形成良好社会氛围。
[范文大全文章-http://
范文大全
帮您找文章]
2、政策支持,优化环境。由于目前我国对农村中介组织建设的法律法规尚未出台,一些地方通过出台政府文件的方式给农村中介组织以政策支持和法律保障。在这方面,外地的做法值得借鉴,我市也可以为农村中介组织发展创造良好的制度环境和政策条件。民政部门应放宽对农村农产品中介组织的社团登记条件,降低行政门槛和经济门槛;农业和财政部门对有一定规模的龙头中介组织应视同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享受优惠政策和资金扶持;税务部门要把农产品中介组织经营农产品的行为与企业经营行为区别看待,在税收上给予扶持;金融部门对中介组织需要的流动资金给予信用贷款、联户担保贷款等,特别是农信社要把中介组织作为发展农村小额信用贷款的重要载体,重点培育一批有规模的中介组织。
3、因地制宜,鼓励发展。坚持先发展,后规范的原则。要鼓励先发展起来,秩序前进,逐步提高。继续坚持以专业农民为主体。既可以由能人牵头兴办,也可以由农副产品加工或流通企业牵头兴办,还可以由集体经济组织牵头兴办;发展初期条件要放宽,只要农民有组织起来的愿望,不管大小、专业的还是综合的,都要给予充分的肯定;然后对具有一定规模、一定条件的中介组织,引导其建章立制,进行法人登记,依法开展生产经营活动。
4、民营为主,政府推动。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应坚持“民营为主,政府推动,发展中介,建立网络”的指导思想。“民营为主”,就是坚持“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民办是前提,民管是基础,民受益是核心,这是中介组织的生命力所在。“政府推动”,就是要积极发挥推动、引导、协调、服务的职能作用。推动,就是要有所作为,扶持而不干预,参与而不包办。引导,就是帮助搞好组织规划和产业发展规划,帮助建立健全规章制度。协调,就是对发展过程中一些重大问题及时提出意见和建议,同时要经常帮助解决生产经营中的问题和困难。服务,就是要优先提供生产和经营信息服务,开展培训,提高基层干部和农民的市场经济和发展中介组织等方面的知识和农业科技知识。
5、总结经验,全面推广。我县农村农产品中介组织的建设和发展,已涌现出一批典型,建议认真总结明义乡、涞水镇农村农产品中介组织建设的典型经验,逐步向全县推广。当前我县农产品中介组织主要有:能人牵头式的“能人+农户”型;组织联动式的“中介组织+农户”型;龙头带动式的“龙头企业+农户”型;综合带动式的“公司+中介组织+农”型。要重点培育和扶持这些典型,并总结推广,引导其发展壮大,逐步向以资产为纽带的经济组织发展,最终发展成为组织成员自己的经济实体,增强其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
进一步发展农村中介组织 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篇2
1.1 政府主导的农业科技中介服务效率低下
我国农村科技中介组织一般是以政府为主体,政府利用相关政策主导农业科技中介服务的相关内容,这种政府主导的农业科技中介服务体系在以前的计划经济时代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改革开放后,我国经济逐渐与世界经济接轨,社会各项事业都产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农业科技中介组织仍然以政府为主导则表现出了诸多的弊端。一方面,由于农业技术推广单位,从政府编制来看属于事业单位,导致农业技术中介提供服务首先考虑是完成政府的农业生产任务,很少关注农民与市场之间的联动性;另一方面,政府主导的农业科技中介服务在增加政府投入与压力的同时,并没有充分发挥中介组织的积极作用,也没有将农民与社会的企业与事业单位的生产创新积极性调动起来,严重阻碍了农业科技中介服务的推广工作。
1.2 农业科技研发与现实需求联系不紧密
农业科技中介组织是农村经济、市场和政府三者之间连接的关键纽带,将农业技术产品作为主要对象,依据政府的政策规定与国家的发展要求,将有利于促进农村产业经济发展的关键产品与技术应用与农业生产中,从而促进农业经济与市场接轨。现阶段,农村中介服务组织出现了严重的农业科技研发与市场需求严重脱节的现象,很多农业科技院所与农业科技人员只单纯注重科技成果的研发,在确定研发项目之前没有将当地农业与农村经济作为基本出发点,而主要以科研绩效作为主要攻坚对象,出现了与其原本职能严重脱轨的现象,导致很多农业科技研发不能真正为农村所用,对农村的产业经济发展更是毫无用处,农业科技中介组织的这种倾向是对农业科技资源的严重浪费,没有将农业科技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1.3 农业科技中介组织有效运转资金不足
发达国家从基础研究、技术开发到产业化,投资比例为1∶10∶100,而我国为1∶0.7∶100,显然技术开发资金明显不足[1]。农业技术推广投资强度偏低,我国的农业技术推广投资强度(农业推广费用占农业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处于非常低的水平。据研究,1986-1995年,我国的农业技术推广投资强度始终未能赶上1986年水平(0.41%),1990年达到最低点(0.35%)。以后虽有所上升,但幅度不大该投资强度不仅远低于工业化国家20世纪80年代投资强度(0.62%)的水平,而且低于世界低收人国家平均投资强度(0.44%)的水平[2]。
2 农村科技中介组织发展的对策建议
2.1 强化教育科研单位的中介职能
强化教育科研单位的中介职能,其中最先解决的就是政府主导地位的转变,将目前一些由政府承担的职责,转而交由科研中介单位自身承担,政府只作为市场、农村中介服务与农村经济产业发展的裁判,而不是一切都亲力亲为。政府在简政放权的同时,发挥宏观调控作用,引导并监督农村科技中介组织自身发展;同时,加强农业院校与科研院所等教育科研单位对农村科技中介组织的直接指导作用,鼓励当地院校与科研院所参与农村科技中介组织的指导工作,可以设置相应的一对一指导站点,达到对农村科技中介组织发展过程中问题的针对性解决。
2.2 扶持企业发展农业科技中介
前不久结束的全国创新会议中强调,在农业科技创新发展中要注重科技成果带动农业产业的发展;同时,积极创造有利于农业科技企业发展的条件,通过与企业合作,使农业科技中介服务与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与市场对接,这将有利于农业科技中介服务组织的持续发展[3]。企业以盈利为目的,也就决定了企业对市场的嗅觉相对较高,而农业科技中介服务组织属于事业单位,其本质是非营利性公共事业组织,正是由于这一特性,很容易导致农业科技中介服务组织的运行上不注重市场效率,将企业与农业中介服务组织有效结合,有利于农业中介组织的科技成果有效转化。按照科斯定理来讲,在财产权明确的前提下,只要交易成本足够低,那么无论将财产权赋予哪一方都将会达到资源的最佳分配与效率最佳。所以,农村科技中介组织的发展方面的何种形式并不是决定其效率最佳的关键因素,更应当注重市场与农村产业经济的交易成本,降低交易成本,达到帕累托最优。
2.3 加大政府与社会多元资源投入
对于农业科技的推广服务,国家在制定相关政策支持的同时,也应当给予其一定的资金保障,加大农业科技的推广资金投入,既是发展现代农业的要求,也是强化农业的迫切要求[4]。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民人口与农村地区占据我国的大半壁江山,所以在农业资金投入方面只靠政府的资金扶持显然是不够的;同时,要以当地农村为基础,大力招商引资,吸引企业资金向农村流转,加强企业与农村中介服务组织的有机联系,综合运用税收、补助、担保等手段,为社会各类组织与企业参与农村农业现代化建设构建良好的外在政策环境,逐渐形成农业科技中介服务组织的多方参与、多方扶持的互利共赢局面。
3 结语
农村中介服务组织是我国农业经济发展与农村产业化的重要力量,农村中介服务组织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能力直接影响到我国农业产业经济科技水平与效率。在农村中介服务组织的发展方面我国目前部分地区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存在的问题仍旧较为严重,在今后的发展中要注重政府的简政放权与企业的积极参与,将农村中介服务组织实现多元参与,积极与市场对接,打造属于中国特色的农业中介服务机构。
摘要:农村科技中介服务体系是由农村中介组织及其社会化科技中介服务共同构成的有机系统。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地区的科技中介组织得到相当程度的发展与壮大,为农村科技成果的转化与农村经济水平的整体提高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但也存在农民技术求助渠道不畅、政府主导农业科技中介服务的低效率、农业科技研发与现实需求联系不紧密、信息传递不畅、农业科技中介人员专业水平不高、农业科技中介组织资金不足等问题。以农村科技中介组织作为研究对象,从现阶段农村中介组织存在的问题中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农村科技,中介组织,对策建议
参考文献
[1]马松尧.科技中介在国家创新系统中的功能及其体系构建[J].中国软科学,2004(1):109-113.
[2]朱明德.都市型现代农业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3:17-23.
[3]徐培苍,李如壁.我国科技中介业的现状和发展[J].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4,10(2):57-60.
农村科技中介组织发展对策建议 篇3
关键词 农村科技;中介组织;对策建议
中图分类号:G321;F313 文献标志码:B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16.18.115
1 农村科技中介组织发展问题
1.1 政府主导的农业科技中介服务效率低下
我国农村科技中介组织一般是以政府为主体,政府利用相关政策主导农业科技中介服务的相关内容,这种政府主导的农业科技中介服务体系在以前的计划经济时代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改革开放后,我国经济逐渐与世界经济接轨,社会各项事业都产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农业科技中介组织仍然以政府为主导则表现出了诸多的弊端。一方面,由于农业技术推广单位,从政府编制来看属于事业单位,导致农业技术中介提供服务首先考虑是完成政府的农业生产任务,很少关注农民与市场之间的联动性;另一方面,政府主导的农业科技中介服务在增加政府投入与压力的同时,并没有充分发挥中介组织的积极作用,也没有将农民与社会的企业与事业单位的生产创新积极性调动起来,严重阻碍了农业科技中介服务的推广工作。
1.2 农业科技研发与现实需求联系不紧密
农业科技中介组织是农村经济、市场和政府三者之间连接的关键纽带,将农业技术产品作为主要对象,依据政府的政策规定与国家的发展要求,将有利于促进农村产业经济发展的关键产品与技术应用与农业生产中,从而促进农业经济与市场接轨。现阶段,农村中介服務组织出现了严重的农业科技研发与市场需求严重脱节的现象,很多农业科技院所与农业科技人员只单纯注重科技成果的研发,在确定研发项目之前没有将当地农业与农村经济作为基本出发点,而主要以科研绩效作为主要攻坚对象,出现了与其原本职能严重脱轨的现象,导致很多农业科技研发不能真正为农村所用,对农村的产业经济发展更是毫无用处,农业科技中介组织的这种倾向是对农业科技资源的严重浪费,没有将农业科技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1.3 农业科技中介组织有效运转资金不足
发达国家从基础研究、技术开发到产业化,投资比例为1∶10 ∶100,而我国为1∶0.7∶100,显然技术开发资金明显不足[1]。农业技术推广投资强度偏低,我国的农业技术推广投资强度(农业推广费用占农业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处于非常低的水平。据研究,1986-1995年,我国的农业技术推广投资强度始终未能赶上1986年水平(0.41%),1990年达到最低点(0.35%)。以后虽有所上升,但幅度不大该投资强度不仅远低于工业化国家20世纪80年代投资强度(0.62%)的水平,而且低于世界低收人国家平均投资强度(0.44%)的水平[2]。
2 农村科技中介组织发展的对策建议
2.1 强化教育科研单位的中介职能
强化教育科研单位的中介职能,其中最先解决的就是政府主导地位的转变,将目前一些由政府承担的职责,转而交由科研中介单位自身承担,政府只作为市场、农村中介服务与农村经济产业发展的裁判,而不是一切都亲力亲为。政府在简政放权的同时,发挥宏观调控作用,引导并监督农村科技中介组织自身发展;同时,加强农业院校与科研院所等教育科研单位对农村科技中介组织的直接指导作用,鼓励当地院校与科研院所参与农村科技中介组织的指导工作,可以设置相应的一对一指导站点,达到对农村科技中介组织发展过程中问题的针对性解决。
2.2 扶持企业发展农业科技中介
前不久结束的全国创新会议中强调,在农业科技创新发展中要注重科技成果带动农业产业的发展;同时,积极创造有利于农业科技企业发展的条件,通过与企业合作,使农业科技中介服务与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与市场对接,这将有利于农业科技中介服务组织的持续发展[3]。企业以盈利为目的,也就决定了企业对市场的嗅觉相对较高,而农业科技中介服务组织属于事业单位,其本质是非营利性公共事业组织,正是由于这一特性,很容易导致农业科技中介服务组织的运行上不注重市场效率,将企业与农业中介服务组织有效结合,有利于农业中介组织的科技成果有效转化。按照科斯定理来讲,在财产权明确的前提下,只要交易成本足够低,那么无论将财产权赋予哪一方都将会达到资源的最佳分配与效率最佳。所以,农村科技中介组织的发展方面的何种形式并不是决定其效率最佳的关键因素,更应当注重市场与农村产业经济的交易成本,降低交易成本,达到帕累托最优。
2.3 加大政府与社会多元资源投入
对于农业科技的推广服务,国家在制定相关政策支持的同时,也应当给予其一定的资金保障,加大农业科技的推广资金投入,既是发展现代农业的要求,也是强化农业的迫切要求[4]。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民人口与农村地区占据我国的大半壁江山,所以在农业资金投入方面只靠政府的资金扶持显然是不够的;同时,要以当地农村为基础,大力招商引资,吸引企业资金向农村流转,加强企业与农村中介服务组织的有机联系,综合运用税收、补助、担保等手段,为社会各类组织与企业参与农村农业现代化建设构建良好的外在政策环境,逐渐形成农业科技中介服务组织的多方参与、多方扶持的互利共赢局面。
3 结语
农村中介服务组织是我国农业经济发展与农村产业化的重要力量,农村中介服务组织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能力直接影响到我国农业产业经济科技水平与效率。在农村中介服务组织的发展方面我国目前部分地区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存在的问题仍旧较为严重,在今后的发展中要注重政府的简政放权与企业的积极参与,将农村中介服务组织实现多元参与,积极与市场对接,打造属于中国特色的农业中介服务机构。
参考文献
[1]马松尧.科技中介在国家创新系统中的功能及其体系构建[J].中国软科学,2004(1):109-113.
[2]朱明德.都市型现代农业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3:17-23.
[3]徐培苍,李如壁.我国科技中介业的现状和发展[J].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4,10(2):57-60.
[4]柯炳生.关于加快推进现代农业建设的若干思考[J].农业经济问题,2007(2):18-23.
进一步发展农村中介组织 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篇4
促进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健康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生产有了较大的发展,但总体上仍处于传统、封闭、分散、小规模的状态。这种状态造成了农业生产与现代、开放、规模化的市场相互分割。大量农产品需要在市场上销售,但农民在相对封闭的状态下分散生产,对多元化的市场需求知之甚少,对市场规模化要求无所适从,因此非常需要有一个中间人将他们的产品和市场需求衔接起来。在这种强烈的需要下,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应运而生。他们掌握信息,了解市场,能够根据市场的需求将农产品有效地组织起来,成为农业生产和市场之间的桥梁,都江堰市天马镇的食用菌协会就是其中的一员。
天马镇的食用菌协会采取协会+农户+基地的经营模式,协会和农户之间签订收购合同,协会为农户提供菌种和技术服务,农户负责种植,协会负责回收鲜菇,这和中国自古就有的“春粜秋粮”的运作思想非常相似。在协会的经营过程中,由于协会没有进行工商登记,不具备市场主体的法律地位,在商标注册、产品认证、税收折扣等方面遇到了很多难题,曾一度陷入了困境,我所得知这一情况后,积极和协会进行联系,鼓励协会的会员进行工商登记,在我所的努力下,协会的会长赵之元及其合伙人向我所申办了营业执照,在办照过程中,我所派人提供上门服
务,帮助他们解决在登记注册中遇到的问题,在最快的时间内为他们办好了名为都江堰市天元绿色菌业合作社的《合伙企业营业执照》,并及时将执照送到了赵之元的手中。天元绿色菌业合作社成立后,却一直迟迟未开展最基本的建章立制工作,我所领导班子看在眼里,急在心里,赶忙派人来到合作社,一连工作了几天,帮助合作社建立了会员章程,把会员加入协会的条件、会员与协会的关系、合作方式、各方的权利与义务,形成了制度,做到有章可循,进一步健全了合作社内部运行机制,使合作社的初步走上了规范化发展的道路。
天元绿色菌业合作社与农民之间的合作模式属于“订单农业”,企业根据市场的需求,以合同的形式明确双方的权利和义务,引导农民按照合同的约定进行生产。但“订单农业”在给农民带来实惠的同时,也蕴藏着巨大的市场风险,由于农副产品的生产周期长达半年甚至一年,在定购、生产中可能会遇到气候突变、土地征用、国家政策的调整等情况,如果“订单农业”的合同过于粗糙,没有作出提前的合法的预测和解决原则,在“订单农业”的 实施出现问题、矛盾和纠纷时 ,就极易使合同的一方处于不利和被动的局面。于是,我所把合同行政指导作为规范“订单农业”,促进“订单农业”健康发展的切入点,在订单签订前就主动介入,跟踪服务,认真审查订单双方当事人的主体资格和订单内容的真实性、完整性、合法性,规范订单的签订及履行,并对已签定的“订单合同”进行
鉴证,为及时对合同中出现的纠纷进行调解,我所设立了合同争议行政调解小组,随时为合同当事人提供服务。我所多次深入到合作社和农户,在他们中间广泛宣传合同法律知识,努力提高他们的合同法律意识,并鼓励他们积极参加“重合同守信用活动”。在征求过合作社和农民方双方的意见后,为他们提供了农副产品购销合同示范文本,指导他们在权利义务均等的基础上完善订单内容、履行订单义务,严格按照合同约定搞好种植和回收,走“合同—信用—效益” 的双赢之路。
在为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做好服务的同时,我所党支部积极引导天马镇食用菌协会实行“支部加协会”的管理模式,把农村基层党建和经济发展切实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在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中的作用。我所支部的党员们多次来到天马镇食用菌协会,帮助他们从制度、机构、人员等方面加强党支部的建设,动员协会把党员干部推向协会的关键岗位,充分发挥出党员的带头示范作用,指导协会中的党员在农户提供服务的过程中,广泛宣传党在农村的方针政策,把党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特别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带到千家万户,引导协会在致富带头人中发展党员,通过致富带头人的作用,进一步扩大党组织的影响力。
我所积极在合作社和农户中宣传商标法律法规,增强他们的品牌意识,引导他们实行品牌战略,为产品注册商标,打造自己的优势产品、拳头产品,从而全面提高农产品的整体优势,把企业做大做强。
到目前为止,天元菌业合作社已发展种植户2000余人,种植基地3500亩,年产双孢菇菌种80万瓶,年收购加工蘑菇8500吨,为农民人均增收1000元,合作社的产品飘洋过海,远销到了日本、美国、加拿大等国,在天元菌业合作社的影响下,都江堰市谦谦蘑菇加工厂、都江堰市天马菌业有限公司相继成立,并且在我所的努力下,这两家企业和天元菌业合作社结成了联盟,做到信息共享,资源共享,形成一股合力,增强了企业在千变万化的市场中的竞争力。
进一步发展农村中介组织 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篇5
同志们:
这次由市委、市政府召开的全市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工作会,主要任务是传达贯彻全省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经验交流会议精神,总结、交流我市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新典型、新经验,安排部署下一步工作。下面我讲几点意见:
一、基本情况和发展特点
近年来,我市在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方面,做了许多有益的探索,涌现出了在全省乃至全国都有影响的先进典型,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截止今年4月,全市共有各类农民入股的有限责任公司、专业合作社、专业协会、社区综合服务社等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521个,入会、入社农户达治理发愣功00余户,入会、入社农户人均年纯收入达到3860元,比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高出1070元;联系带动农户超过40万户,带动农户人均增加收入280元以上。涌现出了广汉友谊禽业有限责任公司、广汉绿健果蔬有限责任公司、中江县通济肉鸽养殖专业合作社、中江县兴隆食用菌协会,什邡湔底食用菌协会、绵竹市无公害果蔬协会、罗江县黑虎村蔬菜专业合作社、罗江县供销社中桥村生猪专业合作社、旌阳区旌阳乡养殖协会等享誉全省乃至全国的先进典型,取得了许多新鲜的经验,呈现出以下特点:
(一)领导高度重视范文搜网-http://找文章,到范文搜网]
一是责成市委政研室、市政府政研室牵头,有关单位参与,对全市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现状、作法、经验、问题及发展对策进行了专题调研。二是市委、市政府领导经常深入农村开展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工作调研,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还以个人名义向省委、省政府专题汇报了我市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情况,同时利用各种会议,宣传专合组织先进典型,要求各级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要深怀爱民之情、为民之心,切实抓好专合组织的发展。三是市委、市政府认真学习、贯彻学忠书记、忠伟省长等领导有关专合组织建设方面的重要指示,多次召开市委常委会、市长办公会,专题研究、部署我市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工作,并在省委乐山座谈会的第二天,在全省率先出台了《关于大力发展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意见》(德委发[2003]12号),从思想上、组织上、政策上、服务上为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创造条件、营造氛围、提供服务。各县(市、区)委、政府和市级相关部门结合本地、本部门实际情况制定了贯彻意见和实施规划,提出了扶持专合组织的具体措施和办法,群策群力,共同搞好农村专合经济组织。
(二)政策扶持力度强而有力
去年5月,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强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建设的意见》,明确了发展专合组织的政策措施,今年市委1号文件再次强调了相关政策及工作要求。将农村专合组织建设工作纳入了农村小康社会建设总体规划和农业产业化项目,享受龙头企业、民营经济的相关配套政策。建立了专门的工作班子,完善了组织体系。农口组成部门、科技和科协组织积极为农村专合组织的发展提供信息、技术等保障。财政、民政、工商、税务等部门制定了加快农村专合组织建设和发展的具体措施和办法。
(三)重视典型示范
我市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坚持尊重农民的市场主体地位,坚持“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合作制原则,把着力点更多地放在通过典型、示范来引导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和壮大。2002年3月,市供销社深入到广汉市高坪镇园觉村,通过与农民促膝谈心,召开座谈会,组织村干部、村民代表外出参观等方式,发动该村农民依托鱼腥草生产的优势组建合作经济组织。在村支书、村主任的带领下,一个由12户农民共同出资10万元,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要求组建了广汉绿健果蔬有限责任公司。公司成立一年多来,通过规模化生产、品牌化经营,促进了农业结构调整,增加了农民收入。供销社将现代企业制度引入到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引起了中央、省、市媒体的广泛关注,激发了该镇党委、政府兴办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热情。2003年,引导农民按照合作制原则,依托蔬菜、优质大米、优质稻制种和家禽孵抱育雏优势,建立了“一公司三协会”的全镇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框架,基本涵盖了该镇的特色农业,建立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长效体制。
(四)注重舆论导向
进一步发展农村中介组织 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篇6
2013年全省农业农村工作的总体要求是:认真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坚持“四化同步”,围绕“保供增收惠民生、改革创新添活力”,把美好乡村建设作为“三农”工作的总抓手,以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供给和农民增收为核心,以深化农村改革为动力,着力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加快现代农业发展,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重点推进1500个以上中心村、1万个左右自然村美好乡村建设,力争全省粮食产量稳定增长,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3%以上,为打造“三个强省”、建设美好安徽提供有力支撑。
一、夯实现代农业基础,确保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
1.稳定发展粮食等重要农产品生产。继续开展粮食稳定增产行动,重点支持产粮大县,打造粮食生产“三大行动”核心示范区和万亩高产创建示范片。实施测土配方施肥等项目。加强重大病虫害监测预警与联防联控能力建设。推进畜禽水产品标准化规模养殖、养殖池塘标准化改造,强化动物疫病防控,规模养殖比重达到64%。实施蔬菜产业提升行动,新增设施蔬菜50万亩。发展名优茶,开发夏秋茶。大力发展水果、蚕桑、中药材、油茶、毛竹等特色农业,加快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业。
2.强化农业物质技术装备。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推进土地综合整治,建设高标准农田。实施农机化推进工程。推进大型灌区续建配套,加快灌排泵站更新改造,推进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新实施300座小型水库除险加固。实施一批种业发展、食品加工等科技重点项目。强化农业技术集成配套。推进国家农村信息化示范省、农业物联网试点省工作,建设13个农业物联网示范县,打造国内重要的农产品电子商务平台,培育农民网商群体。
3.促进农产品市场流通。加快建设农产品标准化批发市场、生鲜物流配送中心、社区菜店、平价商店等。深入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新网工程,加强粮油仓储物流设施建设。支持供销、邮政系统和商贸集团开展农产品流通。组织农超、农批、农校对接和会展直销,支持农民合作社进城开办农产品直销网点。落实鲜活农产品运输绿色通道政策。规范市场收费和零售供应交易收费,对符合条件的农产品批发市场、农贸市场免征城镇土地使用税和房产税,免征蔬菜、肉蛋等农产品流通环节增值税。
4.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加快建设市县级农产品综合质检中心(站),加强乡镇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能力建设。支持农产品批发市场食品安全检测室(站)建设,补助检验检测费用。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专项整治。建设一批农业标准化生产示范县(基地)和出口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支持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和地理标志农产品。
二、创新农业生产经营体制机制,着力培育新型经营主体
5.稳定完善农村土地承包关系。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引导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有序流转。在确保不损害农民权益、不改变土地用途、不破坏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前提下,大力发展土地托管、租赁经营、股份合作等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鼓励支持承包土地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流转。探索建立严格的工商企业租赁农户承包耕地(林地)准入和监管制度。加快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建设。
6.努力提高农户集约经营水平。尊重和保障农户生产经营的主体地位,引导农户开展集约化经营。
研究制定扶持专业大户、家庭农场政策,探索建立现代农业产业联合体。实施新型农民培训民生工程,研究制定吸引青年务农的专门计划,加快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扩大务农创业贷款发放及财政贴息规模。
7.促进农民合作社持续健康发展。实施农民合作社“553”行动计划(到2015年,入社农户占全省总农户50%,培育各级示范社5000个以上,成员户比当地同类型农户增收30%左右)。县级以上政府将促进农民合作社发展的经费列入财政预算。涉农金融机构设立农民合作社贷款台账,对示范社开展联合授信。规范开展农民合作社信用合作,示范推广“统贷直放”、“统贷统还”等模式。合作社生产设施用地和附属设施用地按农用地管理。研究制定合作社联社登记管理办法。
8.培育壮大龙头企业。深入实施农业产业化“671”转型倍增计划(全省培育60个年产值超50亿元的农业产业化示范区,其中超百亿元的20个;农产品加工业产值突破7000亿元,年递增20%左右;农业产业化带动农民人均增收1000元,年递增20%左右)。增加省级农业产业化专项资金。支持龙头企业改制上市、发行债券等。鼓励龙头企业采取保底收购、股份分红、利润返还等方式,与农户建立紧密型利益联结机制。鼓励和引导城市工商资本到农村发展适合企业化经营的种养业。引进一批大型企业总部落户我省,支持龙头企业“走出去”。办好上海、合肥农交会。
三、加强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推进农业社会化服务
9.大力推进农业公益性服务。落实“一衔接、两覆盖”政策,完成1136个乡镇农技推广机构条件建设任务。推进基层农技人员包村联户服务,强化绩效考核。加强农技人员培训。支持高校、科研院所建立农业试验示范基地,建立推广型教授(研究员)制度,鼓励科研教学人员深入基层从事农技推广服务。加强乡镇
或小流域水利、基层林业公共服务、防汛抗旱和农田水利管护合作组织建设。建立健全村级农民技术员、动物防疫员、水管员队伍。加强农村气象服务。
10.大力发展农业经营性服务。支持经营性组织参与良种示范、农机作业、农田灌排、沼气维护、统防统治、产品营销、农资配送等服务。支持引导农民合作社、专业服务公司、专业技术协会、农民经纪人、涉农企业等参与公益性服务。从市场准入、税费减免、资金支持、人才引进等方面加大扶持力度,构建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乡村综合服务中心和农技专家大院,实施科技特派员农村科技创业行动。
四、积极推进城乡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大力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
11.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坚持规划引领,启动首批中心村建设和自然村整治。发挥县级主体作用,统筹现代农业示范区与中心村建设,逐村逐片整体推进。推进农村电网改造升级工程,加快县乡道路和村路提标延伸,完成20万户以上农村危房改造,再解决400万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探索建立村级公共设施村民自选自建自管自用和政府监管相结合的管理机制。实施扶贫开发“千村整推工程”,加快江淮分水岭地区综合治理开发,强化徽派等特色传统村落和民居保护。建立农村公共基础设施管护机制。
12.加快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推进农村中小学标准化建设。提高贫困地区和大别山革命老区农村学校、教学点教师生活补助标准。实施农村文化建设民生工程。完善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健全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加强乡村医生队伍建设。提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补助标准,推进支付方式改革。启动城乡居民大病保险试点。完善农村社会救助体系,建立救助标准调整机制。支持农村残疾人事业,发展公益慈善事业。加快农村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建立健全诚信计生利益导向机制。
13.加快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加快户籍制度改革,推行居住证制度,引导农业人口有序向城市和中心镇转移。加强农民工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推进农民工创业园建设,鼓励和支持农民工有序转移就业、就地就近就业或回乡创业。推进进城农民平等享有劳动报酬、子女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住房租购等权益,努力实现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切实加强对农村留守儿童、留守妇女、留守老人的生产扶持、社会救助和人文关怀。
14.大力建设农村生态文明。扎实推进千万亩森林增长工程建设。加强森林资源保护,提高生态公益林补偿标准,完善林木良种、造林、森林抚育等补贴政策。综合整治巢湖、淮河流域水环境,加强水资源保护和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支持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扎实推进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加强农村面源污染防治。加快垃圾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实施农村连片环境整治。创建生态文明示范县、示范镇和示范村。
五、继续深化农村改革,增强农村发展活力
15.开展农村土地确权登记。强化对农村耕地、林地等各类土地承包经营权的物权保护,5年内基本完成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在20个县(市、区)的200个乡(镇)整乡(镇)推进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试点,其他县(市、区)确定1个乡(镇)实施整村推进。土地确权登记试点工作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加快农村地籍调查,尽快完成集体土地所有权和建设用地使用权确权登记颁证。深化集体林权制度配套改革,启动国有林场改革试点。
16.改革完善农村征地制度。完善征地补偿办法,合理确定补偿标准,严格征地程序,约束征地行为,提高农民在土地增值收益中的分配比例,补偿资金未落实的不得批准和实施征地。改革和完善农村宅基地制度,积极探索农户宅基地
使用权流转办法。严格规范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探索集体建设用地制度改革。按照“先保后征、应保尽保”的要求,强化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
17.创新农村集体“三资”管理。开展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试点,组建社区股份合作社,完善集体经济组织管理决策机制和收益分配机制,落实农户集体收益分配权。建立农村集体产权交易市场,引导集体资产资源公开、公平和规范交易。鼓励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盘活利用“三资”,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建立健全农村集体“三资”委托代理服务体系。建设省级农村集体“三资”信息化管理平台,实现省市县乡联网运行。
18.推进农村综合改革。扎实推进国家农村综合改革示范试点,在20个县(区)开展农业生产经营、农村金融服务、农村公共服务供给等制度改革试点。增加财政奖补资金,支持开展“一事一议”。健全村级组织运转和基本公共服务经费保障机制。推进公益性乡村债务清理化解工作。推进国家农村改革试验区和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探索国有农场办社会职能改革。
六、切实加大农业投入,完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
19.健全农业投入保障制度。按照总量持续增加、比例稳步提高的要求,构建“三农”投入稳定增长长效机制。强化农业补贴政策,完善主产区利益补偿、耕地保护补偿、生态补偿办法,提高农业效益和主产区财力水平。新增农业补贴向主产区和优势产区集中,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和农民合作社等倾斜。扩大农机具购置补贴规模,推进农机报废更新试点。完善农资综合补贴动态调整机制,推进种粮大户补贴试点。启动低毒低残留农药和高效缓释肥料使用补助试点。完善畜牧业生产扶持政策,支持发展肉羊肉牛。增加产粮(油)大县奖励资金,实施生猪调出大县奖励政策。增加农业综合开发资金投入,继续实施现代农业生产发
展项目,开展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以奖代补。及时足额计提并管好用好从土地出让收益中提取的农田水利建设资金。推进涉农资金整合,提高使用效益。
20.改善农村金融服务。加快发展新型农村金融机构,新增15家农村商业银行。创新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优先满足农户信贷需求,加大新型生产经营主体信贷支持。推进林权、土地承包经营权、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和农房、大型设备等抵质押创新。探索建立农业投资公司和农业担保公司。完善财政性存款与银行贷款挂钩激励办法,提高涉农贷款比例,提高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徽商银行、村镇银行小额贷款比例。扩大农业保险覆盖面,适当提高部分险种的保费补贴比例。启动森林保险,开展农作物制种、渔业、农机、农房保险保费补贴试点。
21.加强农产品市场调控。落实国家小麦、稻谷最低收购价政策,适时启动油菜籽、棉花、玉米等农产品临时收储。完善粮食等重要农产品市场监测预警机制,认真执行生猪市场价格调控预案,增加农产品应急储备品种,合理确定农资产品储备品种和规模,保障市场供应。
七、完善乡村治理机制,切实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
22.强化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健全以村党组织为核心的村级组织,加强农村社区和农民合作社党组织建设。实施村党组织带头人“523”工程(省级抓500个村,市级抓2000个村,县级抓3000个村,进行重点跟踪指导,着力打造一批在全省乃至全国具有一定影响力和示范带动作用的先进村、示范村,带动中间村晋档升级,促进后进村整顿转化)和农村党员干部素质提升工程,加强农村党风廉政建设。强化村干部“一定三有”政策,加强大学生村官培养使用。
23.加强农村基层民主管理。健全村党组织领导下的村民自治机制。完善村民会议、村民代表会议制度,建立健全村级民主监督机制。推进村务公开和乡镇信息公开。开展农村社区建设试点。加强农村信访工作,妥善处理农村社会各种
矛盾纠纷。依法保障外出村民在本村、外来人口在居住村的民主权利和物质利益。完善减轻农民负担长效机制。
24.保障农村社会公共安全。加强农村学校、医院、警务消防、防灾减灾等设施建设,增强农村突发公共事件和自然灾害的应对处置能力。深入开展农村治安整治,完善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落实在农村警务室连续工作一定年限人员的激励政策。
进一步发展农村中介组织 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篇7
红安县地处鄂东北大别山腹地, 是著名的“黄麻起义”策源地和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中心区域, 为新中国的诞生牺牲了14万英雄儿女, 造就了223名将军, 是全国闻名的“将军县”。全县现辖10镇、1乡、1个乡级国营茶场, 395个村, 3820个村民小组, 总人口65万。主要农作物有花生、稻谷、小麦、大麦、薯类、豆类、玉米、棉花、油菜、芝麻等。由于地处老区、山区, 经济发展滞后, 红安县成为了新一轮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以及农业产业化进程的加快, 分散的小生产方式与千变万化的大市场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 分散经营的农民势单力薄, 生产经营也存在着很大的盲目性。为了寻求解决矛盾的办法, 近10年来, 在稳定家庭承包经营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的前提下, 红安县的政府部门和广大农业工作者在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实现农村经营体制创新等方面做了许多有益的探索, 多种形式的农村中介组织由此蓬勃兴起, 尤其是近几年呈现出加快发展的态势。
农村中介组织是指介于政府、企业和农户之间, 并为其服务, 进行沟通、监督、协调的各类农村社会经济组织, 包括在农民与市场之间起着桥梁和纽带作用的各类经济组织。其主要作用是帮助农民以尽可能低的成本方便快捷地进入要素市场和商品市场。[1]近年来, 国内众多学者对农村中介组织进行了多角度的研究, 但对我国革命老区的农村中介组织的研究还比较薄弱。基于此, 笔者对著名“将军县”——湖北省红安县的农村中介组织的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等进行了调研。
二、红安县农村中介组织的发展现状
红安县农村中介组织以自身特有的民办性、合作性和专业性等优势, 把服务渗透到从生产到流通的各个环节, 解决了经济技术部门包不了、龙头企业办不了、农民单家独户干不了的许多问题, 在推动当地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其组织基本涵盖了种植业、水产业、畜牧业等, 主要类型有:
1.农产品专业协会
目前, 红安县供销社成立了红安红薯协会、红安花生协会等10个专业合作社 (其中:4个红薯专业合作社、1个茶叶专业合作社、2个棉花专业合作社、1个药材专业合作社、1个大枣专业合作社、1个花生专业合作社) 和1所农民工培训学校。近两年来, 红安县供销社以武汉中百仓储购物广场为平台, 大力推动本地红薯、地方土特产品、鲜鱼、鲜肉、鸡蛋、蔬菜、花生等农副产品进入中百仓储超市。县供销社还多次到武汉中百仓储总部沟通和洽谈有关事宜。协会还聘请技术人员上门义务为农户会员提供红薯选种、种植、收获、贮存等环节的技术指导。到了红薯收获季节, 协会工作人员甚至带领中百集团收购专车直接来到田间地头、农户家中进行收购。通过红薯销售让种薯农户人均增收了50元。同时, 供销社以“万村千乡市场工程”为契机, 发挥其农资主渠道作用。2006年, 红安县供销社生资公司还与湖北省农资有限责任公司签订了合作加盟协议, 现已形成以农资有限公司为龙头、基层合作社 (农资店) 为基础、资金联合为纽带、网点覆盖全县农村市场的农资经营网络, 并建成了1个农资配送中心和24个加盟农资店, 年销售4000多万元。
2.农村服务中心
根据中共湖北省委、省政府关于乡镇综合配套改革的精神, 红安县所属乡镇的原部分“七站八所”按照“两退一转” (即单位实行整体转制, 其人员退出事业编制和财政供给序列) 成立相应的服务中心。其中, 农业服务中心12个, 水产服务中心11个, 水利服务中心12个, 畜牧兽医服务中心13个, 劳动保障服务中心5个, 农机服务中心8个。以红安县永佳河镇农业服务中心为例, 镇政府组织服务中心与农户签订了服务合同, 把服务中心的目标任务列入合同, 把农技工作人员职责细化、量化, 促使他们热心为“三农”服务。农技人员还需要针对春耕生产的实际, 科技服务到农家、到田头, 并深入到村村组组推广应用棉花、花生、水稻等优良品种共13种, 使全镇优良品种普及率达到80%以上。
3.信用社
红安信用联社不仅倾力做好信贷支农, 还特别开展了“三联” (联社领导联企业、信用社主任联庄园大户、信贷员联农户) 、“三送” (送资金、送技术、送科技信息) 、“三优” (优惠利率、优质服务、优先贷款) 等一系列服务活动, 把党和国家的富民政策送到农民手中, 让农民真正得到了实惠, 从而有力地促进了红安县的新农村建设。近五年来, 红安县农村信用社在信贷支农方面做了很多工作。一是支持了农民常规农业生产的基本生产资金需求。累计发放贷款7462万元, 以帮助农户及时购买种籽、农药、化肥、耕牛、各种农机具等。二是密切关注红安县域经济发展态势, 把信贷投向的重点放在产业结构调整上。如华河信用社累计投放贷款43万元, 支持了石堰村31户农户继续扩大板栗种植面积, 不仅提高了产量, 而且以优良品质促进了当地板栗的畅销。三是重点支持了种养大户和特色农业经济。如高桥河信用社共发放贷款1350万元, 重点支持了戴国民等130多户种养大户和庄园主进行种植、养殖、农家休闲综合开发, 使该镇已成为“庄园经济”大镇。四是支持了以改善农户居住环境为重要内容的农村消费性资金需求。如华河信用社在2006年为支持傅冲村新农村建设, 累计为11户农户投放贷款62.5万元, 新建了小洋楼11栋。五是在做好传统支农工作的基础上, 着力开展了支持农民进城务工或经商创业。
4.“公司+农户”
红安新红星麦面有限公司是经过股份制改造后成立的, 是红安县乃至黄冈市最大的以农副产品收购、加工、销售为主的民营股份制食品企业。该公司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管理方法, 实行“公司+基地+农户+市场”的经营模式, 通过与农户签定合同以保护价收购粮食, 预先垫付资金为基地农户提供生产所需的种子、肥料, 并聘请农业技术人员到各村组及田间地头适时进行农技传授及宣传。此外, 还通过“服务三农, 风险共担, 利益共享”的一体化经营方式, 与万余农户签订了农业订单, 其良种小麦和优质水稻的种植面积已达10万亩, 收购的优质小麦已占公司年度加工小麦总量的60%以上, 有效促进了农户增收近100万元。同时, 公司还安置下岗工人和农民工300余人, 真正承担起了龙头企业应尽的责任。
5.农民经纪人
据统计, 红安县已有农村经纪人3850人。其中, 农村粮食经济人共收购经营商品粮0.33亿公斤, 占可供总量的30%。现全县395个自然村, 有近500个粮食购销商贩, 这些人每当粮食收割上市季节, 便在各家各户收购粮食, 运销出去, 进入市场, 为农户及时卖粮“变现”、勾通城乡、对接市场起到了一定的积极的作用。以永佳河镇的农民经纪人为例, 他们针对交通不便、信息不灵、农副产品卖不出去的实际情况, 主动与外地一些“老板”建立销售联系, 当起了购销“二老板”。他们还根据不同季节, 组织不同货源, 把农副产品源源不断地收购调运到大市场, 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开辟了一条新路。
三、红安县农村中介组织在新时期面临的发展困境
1.外部环境存在的问题
(1) 法律地位不明确。
首先, 有关农村中介组织的法律、法规还不完善, 导致红安县中介组织的成立、解散无法规可依, 造成法人主体不明确。此外, 中介组织与政府及其相关部门的关系不明晰, 导致长期以来农村中介组织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来自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的严格控制, 难以真正成为农民自己的组织。其次, 中介组织成员的法律意识淡薄, 在交易过程中往往处于“弱势”地位。特别是法律的缺位, 使当地农村中介组织的建立与发展得不到必要的支持与保护, 以致于其合作权益难以得到保护, 从而制约了农村中介组织的发展。[2]
(2) 管理体制混乱。
首先, 政府官办色彩仍比较浓厚, 部分由乡镇事业单位转型的农业服务中心机构不健全, 工作任务和工作责任不明确, 不少人“官本位”思想根深蒂固, 政府或职能部门成为其上级, 严重违背了“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其次, 管理主体混乱, 仅农村中介组织的登记注册就表现出五花八门, 一部分在工商部门登记为企业法人, 一部分在民政部门注册为社会团体, 一部分在农业管理部门登记, 还有一部分没有进行注册登记。农村中介组织登记注册的混乱, 不仅使其性质的认定产生歧义, 从而享受不到应有的优惠扶持政策, 而且使农村中介组织的合法性、规范性和社会信用受到了破坏。[3]
(3) 缺乏资金和政策支持。
农村中介组织要为成员提供服务、创立品牌、扩大规模, 都需要一定的资金支持, 但由于其法律地位不明确、经济实力不强, 难以得到政策、资金的扶持, 因而制约了农村中介组织进一步扩大规模和服务范围。例如, 由于农业机械投资大、收益低, 农民投资农机领域的热情受到影响。特别是近年来, 受原材料涨价等因素影响, 农业机械售价大幅上涨, 加之油料、维修成本不断上涨, 而服务收费却多年来一直未能得到上调, 致使农机服务中心投资收益非常低, 甚至收回成本都十分困难, 从而导致了农机中介服务组织后劲不足。
2.内部机制存在的不足
(1) 组织运行机制不健全。
首先, 专业协会的民主管理制度不够完善, 决策的透明度和民主程度不够, 一般成员对专业协会还达不到完全信赖的程度。有的协会虽然成立, 但只限于成立挂牌, 在农业生产中没有真正发挥作用;有的组织既无章程, 也无书面协议;有的是有《章程》而不依《章程》运作, 写一套做一套;有的协会每年都没有举行过一次会员代表大会, 有事只在几个大户之间进行交流。其次, 利益分配机制不够完善。受传统单干模式的影响, 加上法律知识缺乏, 内部契约精神和合作意识淡薄, 利益分配仅采用君子协议, 没有约束机制。在组织内部, 也没有建立起完善的积累机制和盈亏分摊机制, 缺乏扩大规模需要共同抵御风险的机制和能力, 一旦协会和会员在蔬菜种植、贮藏、运输、销售过程中遇到大的风险, 则会严重影响专业协会的运作和会员的利益与积极性。[4]
(2) 成员和管理者素质不高。
首先, 部分成员小农意识严重, 缺乏风险意识, 只想赢利, 不愿承担风险, 只愿享受权利, 不愿承担义务。还有部分成员合作意识较差, 只是在一种简单的利益驱动下加入了中介组织, 对组织的发展关心支持不力。一些协会成员信誉水准较低, 有欺行霸市、强买强卖的现象, 也存在着随意压级压价、转嫁风险等问题, 因而挫伤了农民的积极性。其次, 管理人员由于缺少系统的培训, 市场意识不强, 管理水平较低, 工作上开拓性、创新性不够。据对红安县农民经纪人的调查显示, 农民经纪人普遍存在文化水平较低、综合素质不高等问题, 小学及初中文化程度的人数比重占到了47.8%, 有大专学历的只有36人, 仅占17.8%。特别是很多经纪人没有进过正规学校学习, 工作起来大多是凭经验、凭运气, 不懂现代市场营销知识, 缺少科学的管理手段, 而且对市场信息获取和处理的手段落后, 主要靠电话和人员外出搜集, 通过电脑在网上获取信息的手段还不具备, 明显缺少对市场和产地的全面了解。
(3) 服务层次低。
大多数中介组织往往求稳, 不敢冒风险, 步子迈不大, 不能顺畅地解决销售问题。如部分组织就只能经营一些产前、产中服务的配套原料和物资。目前, 红安县绝大多数的农村中介组织仍局限在产中环节为成员提供技术、信息服务, 能够独立地开展系列的社会化服务的中介组织并不多, 真正能办经济实体、从事加工、销售等经济活动的中介组织更少。就红安花生协会来说, 其服务基本停留在信息、技术咨询等层面上, 很少开展产供销一体化运作。协会在整体上没有进行资金和物流的统筹运行, 价格也是随行就市。到目前为止, 其产品仅停留在初级产品上, 加工转化水平、科技含量、附加值都较低, 优质名牌产品更不多, 从而导致市场竞争力不强, 对农户增收的效用极为有限。
四、推动红安县农村中介组织又好又快发展的改革措施
1.切实转变发展观念, 充分审视发展农村中介组织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2004年以来, 中央以每年1号文件的形式, 多次对发展农村中介组织提出了明确要求。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还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历史任务, 更是为农村中介组织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舞台和空间。红安县作为革命老区, 更应该抓住这一重要的历史机遇, 统一思想认识, 把发展农村中介组织作为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农村和农业经营方式、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的有效途径;同时, 还应作为深化农村改革、加快农村经济市场化进程的重大举措提上议事日程。各级政府应从统筹城乡发展、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高度, 充分认识发展农产品购销中介组织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关心、支持中介组织的发展, 坚持把发展农村中介组织作为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先导工程来抓, 作为连接农产品产销渠道、搞活农产品流通、增加农民收入的突破口。[5]
2.加大政府扶持力度, 在注册、税收、资金、人才等方面出台优惠政策
在登记注册方面, 只要是农户自愿组织的协会、合作社, 就应该把注册资金从现行的3万元降低到数千元;对中介组织征用场地、新建农产品批发市场, 其城建配套费、自来水增容费、电力设施配套费等都应适当减免;工商部门对申请从事农产品营销的中介组织和个人, 其开业登记费、工商管理费的收取要取下限, 并适当减免;税务部门对发展初期的农民合作经济组织最好能免征所得税, 对其经营的原始农产品及初加工产品免征增值税, 对其为成员提供的农业生产经营服务免征营业税;财政部门也应该对农产品购销中介组织给予适当扶持, 农业银行和农村信用合作社还应增加对实力强、后劲足、前景好的农村中介组织的信贷投入。对于人才需求, 应通过给予必要的补助和在职称、社保等方面的平等待遇, 吸引科技、管理等方面的人才去中介组织工作。
3.优化外部环境, 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一是整顿农产品流通秩序。红安县工商、公安、交通、财政、税务、林政、渔政等部门要开辟农产品流通的“绿色通道”, 对乱设卡、乱检查、乱收费、乱罚款等行为一经查实, 要追究当事人和有关领导的责任。二是彻底整治市场环境。严厉打击欺行霸市、乱收费、扰乱经营秩序和坑农害农的行为, 用良好的政策环境, 保护农产品购销经营者的合法权益。三是抓好农村经济信息网络建设。依托农业信息网络体系, 层层建设起现代农业信息网络, 为农民提供有效的市场信息服务。
4.完善内部运行机制, 确保农村中介组织的健康发展
一是健全组织机构和规章制度。包括制定详细的章程、规范内部机构设置、健全“三会” (会员大会、理事会、监事会) 制度以及财务管理制度、工作会议制度、项目责任制度等。二是建立科学的内部利益互补机制和利益分配机制。内部利益互补机制是合作经济组织内部形成的各种服务功能之间能够盈亏互补、自我发展的机制。利益分配机制就是合作经济组织或公司与农户之间要有合理的利益分配关系, 做到风险共担、利益共享。
5.做好试点示范工作, 科学创新农村中介组织的发展模式
一是探索试点示范工作, 因地制宜、循序渐进, 为红安县农村中介组织的发展积累经验。二是提高农村中介组织的服务水平, 制定相应政策, 引导红安县农村中介组织向专业化、公司化、规模化方向发展。打破“小而全”的格局, 鼓励农村中介组织向专、精、特方向发展;改变个体营销大户唱主角的局面, 鼓励创办股份合作制、有限责任公司等形式的中介组织。三是树立品牌意识, 发挥社会能人的作用, 鼓励有一定销售渠道、有一定生产加工技术、有一定资金实力和有一定拓展能力的能人牵头联合农民创办营销组织, 打造名牌产品;还可依托农业龙头企业, 建立起“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组织+农户”的产业化组织模式。应该说, 更应鼓励和发展产销结合型和产加销一体型的专业合作组织。该组织不仅为其成员提供生产技术服务, 还能帮助其成员加工和销售产品, 提高附加值, 并按交售量实行二次收益分配。
6.加强队伍建设, 提高农村中介组织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
首先, 应以红安县各乡镇中的农村干部为主要对象, 举办各种有关农村中介组织知识的培训班, 使他们成为当地发展农村中介组织的引路人。其次, 应以各中介组织的负责人和管理人员为重点, 进行定期培训, 提高其经营管理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 使他们熟悉国家有关的政策法规, 掌握农村中介组织的运行机制、实际操作方法等。[6]并针对农产品购销中介组织存在的综合素质较差、管理水平较低等问题, 从市场营销、信息利用、财务核算、经济合同、国际贸易、计算机等知识的培训入手, 提高他们的经营管理水平。还可以采取组织到外地参观考察、开展经验交流等形式, 丰富他们的知识, 拓宽他们的视野。第三, 应通过宣传、教育、引导和培训, 提高农民的诚信意识、合作意识和市场意识, 多途径地引导和培养农户诚实守信, 以促进乡风文明。并尽快消除人们对农村中介组织的种种误解, 树立新型的合作观念, 全面激发农民参与农村中介组织活动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参考文献
(1) 张晓山.联结农户与市场:中国农民中介组织探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2.
(2) 傅晨.中国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形式与制度变迁[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 2006.
(3) 孙亚范.新型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6.
(4) 徐少华, 王文献.我国农村新型合作经济组织的收入分配问题研究[J].工业技术经济, 2007, (01) .
(5) 徐顽强, 蔡昌文.加快农村中介组织发展, 推进现代农业产业化经营[J].求是, 2007, (19) .
进一步发展农村中介组织 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篇8
1.用先进理念引领农业
发展现代农业,首先要树立新理念。要树立用现代工业推动农业发展的理念。要用办工业的方法办农业,打破城乡二元结构,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实行集约化经营、企业化管理、区域化布局、市场化运作,逐步实现农村工业化、农民工人化、农业现代化。要树立按比较原则参与新一轮市场分工和合作的理念。要通过不断比较、调整、改进、提高,着力打造具有竞争力的名牌产品,培养具有竞争力的支柱产业,做强做大农业龙头企业,逐步形成农民跟着产业走、产业跟着“龙头”走、“龙头”跟着市场走的良性发展轨道。要树立抓农业就是引导农民走向市场的理念。要通过解决农民待遇不公、信息不灵、市场把握不准等问题,引导农民进入市场,改变农民身份,促使农民从产品生产者转变为商品生产者。
2.大力推进农业清洁生产,构建循环型农业体系
积极推进农业生物质产业发展,推广秸秆综合利用、测土配方施肥、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废旧农膜回收利用等再生利用技术,大力推广“绿色种植-产品加工-生态养殖-沼气能源-有机肥料”、“绿色种植-生态养殖-食用菌栽培-有机肥料”等生态循环模式,优化循环农业产业链条,减少资源消耗和废弃物排放,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3.要加快产业化步伐
实施龙头带动战略,从财政、税收、信贷等方面落实对龙头企业的扶持政策,重点培育与农民建立稳定产销协作关系、对农民增收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促其上规模、上档次发展;实施品牌整合战略,按照市场运作规律,围绕我区主要农产品和特色产品,在积极开展“无公害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申报工作的同时,加大品牌整合力度,以品牌带动产业发展;实施农产品流通战略,着力抓好农产品专业市场和批发市场建设,积极参加各类农产品博览会和展销会,提高农产品的市场占有率。
4.培育新型组织模式,加强服务体系建设
4.1创新经营主体,培育扶持新型组织
在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保证农民合法权益的情况下,积极培育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家庭农场、专业大户和农业企业四种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加快制定家庭农场、专业大户的认定标准,并在资金扶持、政策补贴等方面给予倾斜,加快农业发展方式向产业化、规模化、集约化转变,带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完善土地流转配套政策,逐步形成土地流转的长效机制,促进土地集约、规模化经营,增强农业抗风险能力和市场竞争力。
4.2加快推进合作化进程,规范合作社管理
建立、培育一批规模大、发展前景好的专业、互助、经营、股份等多种形式合作组织,带动全市农民专业合作社迅速发展;打造产业基地(园区),强化合作组织与龙头企业、合作组织与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形成“企业+合作社+农户”合作发展的产业体系,推进全市农业专业化、规模化发展;加大合作社的规范化管理,實施必要的行业监督,提高合作社管理的程序化、制度化、法律化水平,促进合作社健康规范发展。
4.3培育专业服务组织,完善社会服务体系
培育壮大专业服务公司、专业技术协会、农村经纪人、龙头企业等各类社会化服务主体,提升农机作业、技术培训、农资配送、产品营销等专业化服务能力;加强农业社会化服务市场管理,规范服务行为,提升农村经纪人、专业经纪公司、专业营销公司服务管理水平,解决农业生产与消费脱节的问题,促进农业社会化服务市场健康发展;搭建农业信息平台,提供种植信息和农产品销售信息,鼓励农机专业合作社、农机大户等开展代耕、代播、代收等专业服务,鼓励大型机械跨区作业。
5.要加大支农惠农力度
5.1要继续加大“财力支农”力度
建议政府加大相关配套资金的投入,不断开辟新的农业投入渠道。抓住当前有利时机,以“以煤补农”为突破口,逐步建立“以工补农,以城带乡”的三农投入保障机制。要将生产救灾资金列入预算,增强农村防灾救灾能力。
5.2要切实加快“科技兴农”步伐
要依靠科技“做大”,推广农字号规模产业;要依靠科技“做强”,鼓励各乡镇发展富有地方特色、具备市场竞争优势的农字号产业;要依靠科技“做精”,借鉴蚕茧产业的发展经验,在“向科技要质量,以质量打品牌,靠品牌生效益”上下功夫,切实按照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的“高产、优质、高效、安全”的要求,推进农业科技进步和创新。
5.3要继续推行“政策惠农”措施
进一步发展农村中介组织 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篇9
1.完善农村三级医疗预防保健网、发展和完善合作医疗、巩固乡村医生队伍,使其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
2.充分认识初级卫生保健工作的长期性和艰巨性,进一步加强领导
3.加大对农村初级卫生保健的支持力度。进一步完善农村卫生经济政策,多渠道筹集农村卫生资金
4.加强法制建设,将初级卫生保健纳入法制化轨道
5.加强农村三级医疗预防网建设
6.因地制宜,稳步推进合作医疗的发展
7.加强农村基层卫生队伍建设
8.高度重视贫困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初级卫生保健工作
三、中国卫生改革和发展策略
(一)中国卫生改革和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1、防病治病形势严峻
2、卫生事业发展不平衡,地区间卫生状况和人群健康状况的差距呈拉大趋势
3、卫生资源总量不足、配置不合理
4、卫生事业内部结构不合理,卫生体制亟待改革和完善
5、卫生法制不健全,执法力度不强
6、新形势下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二)“十一五”卫生事业面临的形势
1.重大传染病和慢性病流行仍比较严重
2.妇幼保健工作比较薄弱
3.农村卫生发展仍然滞后
4.医药卫生体制机制不适应群众需求
第四节疾病的三级预防
1、一级预防:发病前期存在各种潜在的危害因子或某种病理生理的改变
2、二级预防:发病期轻重不一的临床表现
3、三级预防:发病后期痊愈、死亡、后遗症、残疾
1、一级预防
(1)定义
又称病因预防,主要是疾病尚未发生时针对致病因素(或危险因素)采取措施,也是预防疾病和消灭疾病的根本措施
(2)基本原则
合理膳食
适量运动
戒烟限酒
心理平衡
(3)内容
健康促进
健康保护
①健康促进
定义
通过创造促进健康的环境使人们避免或减少对致病因子的暴露,改变机体的易感性,保护健康人免于发病
形式
健康教育通过传播媒介和行为干预,促使人们自愿采取有益于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避免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达到促进健康目的自我保健指个人在发病前就进行干预以促进健康,增强机体的生理、心理素质和社会适应能力
环境保护和监测旨在保证人们生活和生产环境的空气、水、土壤不受“工业三废”和“生活三废” 的污染
②健康保护
对有明确病因(危险因素)或具备特异预防手段的疾病所采取的措施,在预防和消除病因上起主要作用
(4)双向策略
定义
对整个人群的普遍预防和对高危人群的重点预防结合起来,二者相互补充,可以提高效率
前者称为全人群策略
后者称为高危策略
目的全人群策略旨在降低整个人群对疾病危险因素的暴露水平,它是通过健康促进实现的 高危策略旨在消除具有某些疾病的危险因素人群的特殊暴露,它是通过健康保护实现的2、二级预防
定义
又称“三早”预防,即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是防止或减缓疾病发展采取的措施。方法
普查
筛检
定期健康检查
设立专门的防治机构
3、三级预防
【进一步发展农村中介组织 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推荐阅读:
《关于加快发展现代农业进一步增强农村发展活力的若干意见》08-29
湖北省关于进一步促进农业机械化发展的意见09-12
关于进一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 促进我区外向型经济快速发展的实施意见05-31
关于进一步改善环卫工人工作生活条件促进环卫事业持续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10-06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进一步贯彻落实税收政策促进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的意见09-06
关于进一步做好农村共青团工作案例09-06
进一步发展11-16
黄河涯镇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关爱05-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