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关于进一步促进农业机械化发展的意见

2024-09-12

湖北省关于进一步促进农业机械化发展的意见(精选8篇)

湖北省关于进一步促进农业机械化发展的意见 篇1

湖北省关于进一步促进广告业发展的意见

各市、州、县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

为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服务业的若干意见》(国发〔2007〕7号),根据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关于促进广告业发展的指导意见》(工商广字〔2008〕85号),结合我省实际,现就进一步促进我省广告业发展提出以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促进广告业发展的重要意义

广告业是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创意经济中的重要产业,具有知识密集、技术密集、人才密集等特征,在服务生产、引导消费、推动经济增长和社会文化发展等方面,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其发展水平直接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市场经济发育程度、科技进步水平、综合经济实力和社会文化质量。

改革开放以来,我省广告业发展较快。截至2008年底,全省共有广告经营单位4762家,广告从业人员31087人,2008年实现经营额323亿元,为推动我省企业品牌创建和创意经济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但我省广告业总体规模不大,区域发展不平衡,还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广告企业不多,广告从业人员中缺乏高端专业人才;公益广告事业发展缓慢,市场秩序有待进一步规范等等。

我省正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键时期,广告业作为直接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兴产业,既面临严峻挑战,又面临新的发展机遇。各地、各有关部门必须充分认识发展广告业的重要意义,转变观念,抓住机遇,采取有力措施,进一步发挥广告业在推动现代服务业以及经济社会发展方面的重要作用,大力促进全省广告业健康发展。

二、促进广告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和总体目标

(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以调整优化广告产业结构、提高广告业水平为重点,努力提高湖北广告业竞争力,保护消费者和广告活动主体的合法权益,营造广告业发展的良好环境,为促进我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服务。

(二)总体目标。加快行业结构调整,促进广告产业向专业化、规模化方向发展,提高广告策划、创意、制作的整体水平,积极推动新兴广告媒体的发展与规范,初步形成布局合理、结构优化、与全省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广告产业体系;提高广告业管理水平,基本建立起比较规范的广告市场经营秩序,促进我省广告业可持续发展。到2015年,力争广告经营额达到80亿元,拥有著名品牌和先进技术、主业突出、核心竞争力强的大型广告企业达到15家以上,大型综合性广告媒体集团5家以上,一批国际、国内知名广告企业在我省设立分支机构,广告业发展总体水平明显提升。

三、强化措施,突出重点,全面促进广告业发展

(一)制定我省广告业发展规划,明确广告业发展的目标和重点。以汽车、房地产、农产品、旅游、会展业为行业增长点,以网络广告、通信(手机)广告等新兴广告为媒体增长点,以武汉城市圈和襄樊、宜昌两个省域副中心城市为区域增长点,以创意设计、动漫制作等为业务增长点,依据产业结构调整的有关规定,细化、完善广告业发展指导目录,明确行业发展重点及支持方向,主动融入全国广告产业价值链,与省外广告公司和国际广告公司建立战略合作关系。

(二)修订完善地方广告法规和制度。按照依法行政和对广告业统一管理的要求,研究广告业发展规律,针对我省广告业发展的新情况、新问题和新趋势,修订完善广告市场准入与退出、广告活动规范、广告市场管理等方面的法规和制度,规范广告经营秩序。

(三)支持壮大广告市场主体,增强广告企业竞争力。一是规范广告市场准入管理。依法放宽广告市场准入条件,取消各种不利于广告业健康发展的准入限制,建立健全广告经营资质评价体系,提高广告经营单位资质水平。除法律法规另有规定的外,广告企业注册实施零门槛;以知识产权等非货币出资设立广告企业的,其比例最高可达企业注册资本的70%。二是推进广告企业改组改制。建立广告企业改制信息交流平台,做好各种资本参与企业改组改制的中介服务,积极推动广告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鼓励广告企业进行资产重组,促进广告资源优化配置和集约化经营。三是加快培育大型专业广告企业、广告媒体集团。鼓励具有竞争优势的广告企业通过上市、参股、控股、承包、兼并、收购、联盟等方式,在国内外广告市场占有更多的市场份额,实现做大做强;鼓励拥有著名品牌的大型企业通过广告公司为其提供全面服务,实现强强联合,提高广告公司国际市场竞争力;鼓励中小型广告企业提高自身专业化服务水平,扩大国内外广告服务市场;在市场准入、信用担保、金融服务、人才培训、信息服务等方面,对资质好、经营行为规范的中小型广告企业加大扶持力度。四是充分发挥主流媒体在信息、人才等方面的资源优势,发展户外、网络、手机、IP电视、移动数字电视等新兴媒体广告,提高市场占有率。进一步加强对新兴媒体广告的规范管理,制定行业自律规范,坚持正确导向,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

(四)鼓励广告企业提高技术创新能力和经营水平。支持数字化音视频、动漫和网络等实用新技术在广告策划、创意、制作和发布等方面的推广应用。鼓励环保型广告材料的广泛运用,支持开发低成本的替代广告材料。鼓励开发新的广告发布形式,运用新的广告载体,降低广告投放成本。支持互联网、通信、楼宇视频等新兴广告媒介健康有序发展,使其成为广告业新的增长点。创新广告技术和经营理念,充分发挥创意在广告业中的核心作用。

(五)大力培养广告业人才,提升广告从业人员整体素质。一是加强广告类专业建设。优化高等院校广告类专业结构,开展广告新媒体研究,促进现代科技在广告专业教育中的普及和运用。二是建设广告人才培养基地。依托有条件的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建设一批具有特色的广告业发展研究和人才培养基地;依托有条件的广告企业,建设广告实践基地。三是健全广告专业人员职业水平评价体系。开展广告从业人员素质教育、职业教育,有序推进广告专业技术人员职业水平评价工作,规范职业资格和职称制度,完善人才评价和激励机制。实现广告人才信息共享,促进人才合法、有序流动。结合广告业发展需求,有针对性地加大广告人才的引进力度。

(六)加强广告业对外开放与交流。加强与国内外广告业的交流合作,把参与全国乃至国际广告市场竞争,作为转变发展方式、培育我省驰名品牌、提升我省对外开放水平的重要内容,积极融入全国广告产业价值链。引导具有广告业务的外商投资我省广告业。

(七)建立健全广告业公共服务管理体系。按照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行业协会商会改革和发展的要求,加强广告行业组织建设,把广告行业组织建成广告人之家。建立广告业信息发布制度,加强广告企业广告数据的统计申报和管理,建设广告监管和自律信息发布共享平台,加强对广告经营单位广告发布与合同履约经营行为的监督,为广告市场提供公平、公正、公开的数据服务。充分发挥公益广告在传播社会文明、弘扬良好道德风尚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引导和鼓励社会力量积极投入公益广告的策划、创意、制作和传播,促进公益广告发展。

四、加大对广告业的政策扶持力度

(一)认真落实税收优惠政策。对被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服务的广告企业,减按15%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对符合条件的小型微利广告企业,减按20%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对企业发生的符合条件的广告费支出,除国务院财政、税务主管部门另有规定外,不超过当年销售(营业)收入15%的部分,准予扣除;超过部分,准予在以后纳税结转扣除;对登记失业人员、高校毕业生、失地农民创办的广告企业,按规定享受税收优惠政策;对吸纳持《再就业优惠证》人员的广告企业,按规定享受税收优惠政策。

(二)完善广告业价格、收费等政策。结合销售电价调整,落实广告业的用电价格与一般工业用电基本同价政策;广告业的用水价格实行与一般工业用水同价政策;清理和取消不合理、不合法的收费项目。

(三)对广告业发展在用地政策上给予支持和倾斜。支持在取得国有土地使用权的土地上兴办广告业,对依法取得国有土地使用权的广告企业开展业务的,国土资源部门不再收取其他费用。

(四)拓宽广告业投融资渠道。在加大财政对广告业发展支持力度的同时,积极引导社会资金支持广告业发展;鼓励各类创业风险投资机构和信用担保机构向发展前景好、吸纳就业多以及运用新技术、新业态的广告企业提供融资服务;开展广告企业驰名、著名商标专用权质押贷款试点工作。

(五)建立广告业登记“绿色通道”。将广告业工商登记事项纳入“绿色通道”办理,一般登记事项要求在1个工作日办结;依法需要对申请材料的实质内容进行核实的,办结时间一般不超过2个工作日。广告企业申请登记时,允许申请人将居民住房用作住所、经营场所登记。法律、行政法规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办理。企业在办理住所登记时,只要不涉及前置审批事项,因特殊原因在申请登记时确实无法提交房屋产权证明的,可以只提交房屋租赁合同或使用证明。

五、提高监管体系效能,规范广告业发展

(一)完善广告监管体系。按照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建立决策科学、权责对等、分工合理、执行顺畅、监管有力的广告监管体系,做到监管与发展、监管与服务、监管与维权、监管与执法的统一。大力推进广告监管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法治化建设,创新监管机制和监管服务方式,完善广告分级管理和属地管理具体事权分工,建立长效监管机制。

(二)建立广告监测机制。充分利用现代信息传播技术和手段,改进广告监测方式方法,加强广告发布指导,逐步建立覆盖全省的广告监测网络。严厉打击虚假违法广告,及时消除虚假违法广告影响。协调有关职能部门分工合作,优化广告监管流程,综合治理广告市场,提高行政执法效率。

(三)加强广告社会监督。加强媒体舆论监督,提高社会公众对违法广告的辨别能力;鼓励投诉举报违法广告,积极调动社会各方力量,全面监督广告活动,使社会监督成为广告监管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有计划地建立广告经营单位诚信经营数据库和评价体系,定期对其诚信度进行测评、公示,实行失信惩戒及市场退出机制,提升行业诚信度。

六、切实加强对广告业发展工作的组织领导

(一)各市、州、县人民政府要高度重视广告业发展工作,把促进广告业发展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组织有关部门加强对本地广告业发展工作的研究,根据当地实际,制定本地广告业发展规划,提出发展目标、发展重点和保障措施,完善相关产业政策。

(二)进一步明确政府部门的广告管理职能。工商行政管理机关作为指导广告业发展的职能部门,要认真履行职责,积极会同发展改革等有关部门建立相应工作协调制度,会同财政、税务、物价、新闻出版、劳动保障、教育、科技等有关部门,研究、制订全省广告业发展规划和产业政策,解决广告业发展中的问题,认真落实产业政策和产业发展规划,加强宏观调控和政策引导,推动我省广告业快速发展。

(三)广告行业组织要积极拓展职能,充分发挥桥梁和纽带作用。积极协助政府部门贯彻产业政策、落实行业规划、完善行业管理、加强行业自律,在促进我省广告业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

各地、各有关部门要结合本地、本部门的实际,研究制订促进广告业发展的具体实施办法,并认真抓好落实。

二○○九年八月四日

湖北省关于进一步促进农业机械化发展的意见 篇2

为进一步加快农机化发展进程, 不断提高农机化在发展农业生产和促进农村经济中的贡献份额, 扎实推进现代农业建设, 特提出如下意见。

一、提高认识, 进一步增强加快农机化发展的紧迫感

“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这是伟大领袖毛泽东同志在六十年代的断言。进入新世纪新阶段, 农村土地承包经营和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 一方面推进了我州城乡经济的发展, 另一方面全州农村经济又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和矛盾。最凸显的是:农村劳动力相对剩余与农村劳动力结构性、季节性短缺同时并存;农村耕地资源匮乏减少与农民承包经营地大量荒芜闲置同时并存;农业机械技术先进发达与农村生产力简单落后同时并存。这些矛盾和问题不解决, 将直接影响到全州粮食的增产、农业的增效、农民的增收。我们要清醒地看到, 今天的农村劳动力的相对不足, 再过十年左右, 有可能变为农村劳动力断层。因此, 我们必须居安思危, 积极寻找解决这些矛盾的根本途径, 这就是要着力提高劳动生产力, 加快发展农机化。

近几年来, 在州委的领导下, 我州农机化事业已取得了较大发展, 但是当前全州农机化发展还存在着拥有数量少, 发展速度慢、动力机械多、耕作机械少, 我州广大农村依然主要依靠手工劳动生产等不容忽视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 客观上决定了我州农机化推广工作还任重道远。我们必须树立加快发展的紧迫感, 努力克服土地承包经营后农机化推广难的畏难情绪和山区农机化无作为的落后思想, 切实把建设现代农业放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首位, 将农机化作为现代农业建设的物质基础, 积极抢抓国家购机补贴的政策机遇, 加大地方财政投入, 切实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 努力促进全州农机化的发展。

二、“十一五”期间全州农机化发展的总体要求和目标任务

总体要求: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农机化工作全局, 以“积极发展现代农业, 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主题, 以推进现代农业为总目标, 以调整结构、优化服务、强化管理、提升效益为重点, 进一步转变发展方式, 促进农机与农艺结合, 不断提高农机化在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中的贡献份额。围绕推进现代农业, 力求实现“六个突破”:加强引导, 认真实施, 力求项目资金在带动社会资金上有新突破;加强规划, 重点突破, 力求主要坝区生产在耕、播 (种) 、收全程机械化上有新突破:加强示范, 因地制宜, 力求山地农机推广在特色上有新突破;加强指导, 建立健全, 力求基层服务组织在功能发挥上有新突破;加强监理, 着力预防, 力求安全生产在制度建设上有新突破;加强培训, 率先发展, 力求全州农机在推进现代农业建设上有新突破。

发展目标:

1. 装备水平稳步提高。

2010年, 全州农业机械总动力达到219万千瓦, 年均增长8%以上;农业机械总值超过7亿元, 年均增长10%以上。

2. 作业水平明显提高。

到2010年, 实现年度机耕面积170万亩, 机播面积6万亩, 机收面积50万亩, 耕播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35%以上。黔南府办发 (2007) 51号文规划50个坝区, 在2010年主要农作物基本实现耕、播、收、加全程机械化。

3. 经济效益显著提升。

2010年, 农机年经营总收入达到6.2亿元, 年均增长18%;纯收入达到4亿元, 年均增长21%。

三、采取措施, 建立健全农机化发展的良性机制

1. 加大投入力度。

积极抢抓国家购机补贴政策机遇, 管好用好补贴资金, 加大州、县两级财政资金匹配投入。州、县两级农机化推广工作经费, 要按明显高于上年的增长比例纳入财政预算。同时建立州、县两级农机化发展专项基金, 州级财政每年安排50万元, 各县 (市) 级财政每年安排30万元以上。州县两级农机化发展专项基金, 主要用于农机专业合作社的购机补贴、农机作业用油补贴。同时要进一步拓宽投入渠道, 建立多元化投入机制, 积极带动农民和鼓励社会资金投入农机化事业。

2. 加快农机专业合作社建设。

农机专业合作社是推进农村土地流转的重要载体, 是实现农村土地规模经营的有效途径, 它解决了千家万户分散经营如何实现农机化的问题。因此, 农机化的发展, 合作服务社是基础。要按照“市场引导、政府扶持、典型带动、依法管理”的原则, 认真总结和推广贵定小普村农机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经验, 大力支持、扶持和鼓励农民以资金、农机、土地经营权与生产要素入股, 积极组建农机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今后, 国家购机补贴资金要重点向专业合作组织安排。各级财政每年都要安排一定资金, 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开展代耕代种、培训服务和农机用油补贴。各专业合作组织依照规定享受对农产品生产、加工、流通、服务和其它涉农经济活动相应税收优惠。在今后三年, 各县 (市) 每年至少建立2~3个农机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到2010年, 力争50个规划坝区所在的乡 (镇) 均有1个农机专业合作组织, 并切实把村支两委主要负责人培育成农机大户, 扩大示范带动效果。

3. 加强乡镇农机安全联组建设。

农机安全生产不仅关系到农业生产安全, 而且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要建立健全农机安全管理网络。各县 (市) 农机部门要以加强乡 (镇) 农机安全管理工作为重点, 建立健全县、乡、村三级农机安全管理网络, 以乡 (镇) 为单位建立农机安全联组, 以及与相关安全部门作好互通信息, 各县 (市) 农机安全生产责任状要签订到乡 (镇) , 指导和帮助乡 (镇) 建立健全农机安全领导小组。加强农机安全生产法规和安全常识的宣传教育、提高农民群众的农机安全生产意识, 进一步深化以创建农机安全示范县 (市) 、乡 (镇) 、村为载体的“平安农机”创建活动, 在农村形成—个人人懂农机安全、讲农机安全的良好氛围。

4. 整合项目资金。

全州8个万亩大坝, 贵新公路、马遵公路、贵罗公路、墨罗公路等主要公路干线的坝区, 要积极整合农业生产发展项目资金, 农业、水利、扶贫、畜牧、农机等部门要坚持“捆绑使用、分类实施;集中建设、各记其功”的原则, 共同制定规划, 共同组织实施, 共同总结经验, 不断促进农机与农艺的有效结合, 充分发挥项目资金的作用。

5. 强化特色产业服务。

要紧紧围绕畜牧、茶叶、烤烟、蔬菜、林果等5个特色产业, 将新型适用农机具推广应用于其产前、产中、产后各生产环节。以都匀毛尖茶为龙头的黔南茶产业, 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规模化、产业化发展茶产业, 需要广泛引进、使用茶叶收获、加工机械。各县 (市) 要按照州政府的统一安排, 把茶叶机械列入当地农机化发展资金总量, 都匀、贵定、罗甸、瓮安、平塘等五县 (市) 年度发展农机化资金总额用于茶叶机械不少于15%, 其余县 (市) 不少于10%。

6. 强化组织领导。

湖北省关于进一步促进农业机械化发展的意见 篇3

一、进一步营造有利于中小企业发展的良好环境

(一)完善中小企业政策法律体系。落实扶持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措施,清理不利于中小企业发展的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深化垄断行业改革,扩大市场准入范围,降低准入门槛,进一步营造公开、公平的市场环境。加快制定融资性担保管理办法,修订《贷款通则》,修订中小企业划型标准,明确对小型企业的扶持政策。

(二)完善政府采购支持中小企业的有关制度。制定政府采购扶持中小企业发展的具体办法,提高采购中小企业货物、工程和服务的比例。进一步提高政府采购信息发布透明度,完善政府公共服务外包制度,为中小企业创造更多的参与机会。

(三)加强对中小企业的权益保护。组织开展对中小企业相关法律和政策特别是金融、财税政策贯彻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发挥新闻舆论和社会监督的作用,加强政策效果评价。坚持依法行政,保护中小企业及其职工的合法权益。

(四)构建和谐劳动关系。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加大对劳动密集型中小企业的支持,鼓励中小企业不裁员、少裁员,稳定和增加就业岗位。对中小企业吸纳困难人员就业、签订劳动合同并缴纳社会保险费的,在相应期限内给予基本养老保险补贴、基本医疗保险补贴、失业保险补贴。对受金融危机影响较大的困难中小企业,将阶段性缓缴社会保险费或降低费率政策执行期延长至2010年底,并按规定给予一定期限的社会保险补贴或岗位补贴、在岗培训补贴等。中小企业可与职工就工资、工时、劳动定额进行协商,符合条件的,可向当地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申请实行综合计算工时和不定时工作制。

二、切实缓解中小企业融资困难

(五)全面落实支持小企业发展的金融政策。完善小企业信贷考核体系,提高小企业贷款呆账核销效率,建立完善信贷人员尽职免责机制。鼓励建立小企业贷款风险补偿基金,对金融机构发放小企业贷款按增量给予适度补助,对小企业不良贷款损失给予适度风险补偿。

(六)加强和改善对中小企业的金融服务。国有商业银行和股份制银行都要建立小企业金融服务专营机构,完善中小企业授信业务制度,逐步提高中小企业中长期贷款的规模和比重。提高贷款审批效率,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完善财产抵押制度和贷款抵押物认定办法,采取动产、应收账款、仓单、股权和知识产权质押等方式,缓解中小企业贷款抵质押不足的矛盾。对商业银行开展中小企业信贷业务实行差异化的监管政策。建立和完善中小企业金融服务体系。加快研究鼓励民间资本参与发起设立村镇银行、贷款公司等股份制金融机构的办法;积极支持民间资本以投资入股的方式,参与农村信用社改制为农村商业(合作)银行、城市信用社改制为城市商业银行以及城市商业银行的增资扩股。支持、规范发展小额贷款公司,鼓励有条件的小额贷款公司转为村镇银行。

(七)进一步拓宽中小企业融资渠道。加快创业板市场建设,完善中小企业上市育成机制,扩大中小企业上市规模,增加直接融资。完善创业投资和融资租赁政策,大力发展创业投资和融资租赁企业。鼓励有关部门和地方政府设立创业投资引导基金,引导社会资金设立主要支持中小企业的创业投资企业,积极发展股权投资基金。发挥融资租赁、典当、信托等融资方式在中小企业融资中的作用。稳步扩大中小企业集合债券和短期融资券的发行规模,积极培育和规范发展产权交易市场,为中小企业产权和股权交易提供服务。

(八)完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设立包括中央、地方财政出资和企业联合组建的多层次中小企业融资担保基金和担保机构。各级财政要加大支持力度,综合运用资本注入、风险补偿和奖励补助等多种方式,提高担保机构对中小企业的融资担保能力。落实好对符合条件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免征营业税、准备金提取和代偿损失税前扣除的政策。国土资源、住房城乡建设、金融、工商等部门要为中小企业和担保机构开展抵押物和出质的登记、确权、转让等提供优质服务。加强对融资性担保机构的监管,引导其规范发展。鼓励保险机构积极开发为中小企业服务的保险产品。

(九)发挥信用信息服务在中小企业融资中的作用。推进中小企业信用制度建设,建立和完善中小企业信用信息征集机制和评价体系,提高中小企业的融资信用等级。完善个人和企业征信系统,为中小企业融资提供方便快速的查询服务。构建守信受益、失信惩戒的信用约束机制,增强中小企业信用意识。

三、加大对中小企业的财税扶持力度

(十)加大财政资金支持力度。逐步扩大中央财政预算扶持中小企业发展的专项资金规模,重点支持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结构调整、节能减排、开拓市场、扩大就业,以及改善对中小企业的公共服务。加快设立国家中小企业发展基金,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带动社会资金支持中小企业发展。地方财政也要加大对中小企业的支持力度。

(十一)落实和完善税收优惠政策。国家运用税收政策促进中小企业发展,具体政策由财政部、税务总局会同有关部门研究制定。为有效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扶持中小企业发展,自2010年1月1日至2010年12月31日,对年应纳税所得额低于3万元(含3万元)的小型微利企业,其所得减按50%计入应纳税所得额,按20%的税率缴纳企业所得税。中小企业投资国家鼓励类项目,除《国内投资项目不予免税的进口商品目录》所列商品外,所需的进口自用设备以及按照合同随设备进口的技术及配套件、备件,免征进口关税。中小企业缴纳城镇土地使用税确有困难的,可按有关规定向省级财税部门或省级人民政府提出减免税申请。中小企业因有特殊困难不能按期纳税的,可依法申请在三个月内延期缴纳。

(十二)进一步减轻中小企业社会负担。凡未按规定权限和程序批准的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和政府性基金项目,均一律取消。全面清理整顿涉及中小企业的收费,重点是行政许可和强制准入的中介服务收费、具有垄断性的经营服务收费,能免则免,能减则减,能缓则缓。严格执行收费项目公示制度,公开前置性审批项目、程序和收费标准,严禁地方和部门越权设立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不得擅自将行政事业性收费转为经营服务性收费。进一步规范执收行为,全面实行中小企业缴费登记卡制度,设立各级政府中小企业负担举报电话。健全各级政府中小企业负担监督制度,严肃查处乱收费、乱罚款及各种摊派行为。任何部门和单位不得通过强制中小企业购买产品、接受指定服务等手段牟利。严格执行税收征收管理法律法规,不得违规向中小企业提前征税或者摊派税款。

四、加快中小企业技术进步和结构调整

(十三)支持中小企业提高技术创新能力和产品质量。支持中小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开发先进适用的技术、工艺和设备,研制适销对路的新产品,提高产品质量。加强产学研联合和资源整合,加强知识产权保护,重点在轻工、纺织、电子等行业推进品牌建设,引导和支持中小企业创建自主品牌。支持中华老字号等传统优势中小企业申请商标注册,保护商标专用权,鼓励挖掘、保护、改造民间特色传统工艺,提升特色产业。

(十四)支持中小企业加快技术改造。按照重点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要求,支持中小企业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进行技术改造。中央预算内技术改造专项投资中,要安排中小企业技术改造资金,地方政府也要安排中小企业技术改造专项资金。中小企业的固定资产由于技术进步原因需加速折旧的,可按规定缩短折旧年限或者采取加速折旧的方法。

(十五)推进中小企业节能减排和清洁生产。促进重点节能减排技术和高效节能环保产品、设备在中小企业的推广应用。按照发展循环经济的要求,鼓励中小企业间资源循环利用。鼓励专业服务机构为中小企业提供合同能源管理、节能设备租赁等服务。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综合运用金融、环保、土地、产业政策等手段,依法淘汰中小企业中的落后技术、工艺、设备和产品,防止落后产能异地转移。严格控制过剩产能和“两高一资”行业盲目发展。对纳入环境保护、节能节水企业所得税优惠目录的投资项目,按规定给予企业所得税优惠。

(十六)提高企业协作配套水平。鼓励中小企业与大型企业开展多种形式的经济技术合作,建立稳定的供应、生产、销售等协作关系。鼓励大型企业通过专业分工、服务外包、订单生产等方式,加强与中小企业的协作配套,积极向中小企业提供技术、人才、设备、资金支持,及时支付货款和服务费用。

(十七)引导中小企业集聚发展。按照布局合理、特色鲜明、用地集约、生态环保的原则,支持培育一批重点示范产业集群。加强产业集群环境建设,改善产业集聚条件,完善服务功能,壮大龙头骨干企业,延长产业链,提高专业化协作水平。鼓励东部地区先进的中小企业通过收购、兼并、重组、联营等多种形式,加强与中西部地区中小企业的合作,实现产业有序转移。

(十八)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鼓励支持中小企业在科技研发、工业设计、技术咨询、信息服务、现代物流等生产性服务业领域发展。积极促进中小企业在软件开发、服务外包、网络动漫、广告创意、电子商务等新兴领域拓展,扩大就业渠道,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五、支持中小企业开拓市场

(十九)支持引导中小企业积极开拓国内市场。支持符合条件的中小企业参与家电、农机、汽车摩托车下乡和家电、汽车“以旧换新”等业务。中小企业专项资金、技术改造资金等要重点支持销售渠道稳定、市场占有率高的中小企业。采取财政补助、降低展费标准等方式,支持中小企业参加各类展览展销活动。支持建立各类中小企业产品技术展示中心,办好中国国际中小企业博览会等展览展销活动。鼓励电信、网络运营企业以及新闻媒体积极发布市场信息,帮助中小企业宣传产品,开拓市场。

(二十)支持中小企业开拓国际市场。进一步落实出口退税等支持政策,研究完善稳定外需、促进外贸发展的相关政策措施,稳定和开拓国际市场。充分发挥中小企业国际市场开拓资金和出口信用保险的作用,加大优惠出口信贷对中小企业的支持力度。鼓励支持有条件的中小企业到境外开展并购等投资业务,收购技术和品牌,带动产品和服务出口。

(二十一)支持中小企业提高自身市场开拓能力。引导中小企业加强市场分析预测,把握市场机遇,增强质量、品牌和营销意识,改善售后服务,提高市场竞争力。提升和改造商贸流通业,推广连锁经营、特许经营等现代经营方式和新型业态,帮助和鼓励中小企业采用电子商务,降低市场开拓成本。支持餐饮、旅游、休闲、家政、物业、社区服务等行业拓展服务领域,创新服务方式,促进扩大消费。

六、努力改进对中小企业的服务

(二十二)加快推进中小企业服务体系建设。加强统筹规划,完善服务网络和服务设施,积极培育各级中小企业综合服务机构。通过资格认定、业务委托、奖励等方式,发挥工商联以及行业协会(商会)和综合服务机构的作用,引导和带动专业服务机构的发展。建立和完善财政补助机制,支持服务机构开展信息、培训、技术、创业、质量检验、企业管理等服务。

(二十三)加快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建设。通过引导社会投资、财政资金支持等多种方式,重点支持在轻工、纺织、电子信息等领域建设一批产品研发、检验检测、技术推广等公共服务平台。支持小企业创业基地建设,改善创业和发展环境。鼓励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企业技术中心开放科技资源,开展共性关键技术研究,提高服务中小企业的水平。完善中小企业信息服务网络,加快发展政策解读、技术推广、人才交流、业务培训和市场营销等重点信息服务。

(二十四)完善政府对中小企业的服务。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全面清理并进一步减少、合并行政审批事项,实现审批内容、标准和程序的公开化、规范化。投资、工商、税务、质检、环保等部门要简化程序、缩短时限、提高效率,为中小企业设立、生产经营等提供便捷服务。地方各级政府在制定和实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年度计划时,要统筹考虑中小企业投资项目用地需求,合理安排用地指标。

七、提高中小企业经营管理水平

(二十五)引导和支持中小企业加强管理。支持培育中小企业管理咨询机构,开展管理咨询活动。引导中小企业加强基础管理,强化营销和风险管理,完善治理结构,推进管理创新,提高经营管理水平。督促中小企业苦练内功、降本增效,严格遵守安全、环保、质量、卫生、劳动保障等法律法规,诚实守信经营,履行社会责任。

(二十六)大力开展对中小企业各类人员的培训。实施中小企业银河培训工程,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商会)、中小企业培训机构的作用,广泛采用网络技术等手段,开展政策法规、企业管理、市场营销、专业技能、客户服务等各类培训。高度重视对企业经营管理者的培训,在3年内选择100万家成长型中小企业,对其经营管理者实施全面培训。

(二十七)加快推进中小企业信息化。继续实施中小企业信息化推进工程,加快推进重点区域中小企业信息化试点,引导中小企业利用信息技术提高研发、管理、制造和服务水平,提高市场营销和售后服务能力。鼓励信息技术企业开发和搭建行业应用平台,为中小企业信息化提供软硬件工具、项目外包、工业设计等社会化服务。

八、加强对中小企业工作的领导

(二十八)加强指导协调。成立国务院促进中小企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加强对中小企业工作的统筹规划、组织领导和政策协调,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工业和信息化部。各地可根据工作需要,建立相应的组织机构和工作机制。

(二十九)建立中小企业统计监测制度。统计部门要建立和完善对中小企业的分类统计、监测、分析和发布制度,加强对规模以下企业的统计分析工作。有关部门要及时向社会公开发布发展规划、产业政策、行业动态等信息,逐步建立中小企业市场监测、风险防范和预警机制。

湖北省关于进一步促进农业机械化发展的意见 篇4

济政字[2011]125号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济宁高新区、济宁北湖新区管委会,市政府各部门,各大企业,各高等院校:

为贯彻落实省政府《关于促进农业机械化和农机工业又好又快发展的意见》(鲁政发„2011‟13号)精神,进一步促进我市农业机械化和农机工业又好又快发展,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促进农业机械化和农机工业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意义

农业机械化是现代农业的重要标志,是农业农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重要物质技术保障,是现代农业建设中带有方向性的战略任务。进入新世纪以来,特别是“十一五”以来,我市农业机械化和农机工业得到快速发展,在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全面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目前,全市农机总动力达到967万千瓦,农用拖拉机、联合收获机达到13.31万台,各类配套农具达到18万台,农机总值达到57.36亿元,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80%,农机工业产值达到28亿元,农机化对农民增收的贡献率达到9%。但我市农业机械化和农机工业的发展仍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是农机装备结构不合理,大马力、高性能、复式多功能机械在农机装备中占比较低,农机产品种类和 质量性能不能满足现代农业发展需要;机械化农业生产发展不平衡,东部山区和经济欠发达地区机械化水平不高,水稻和经济作物生产机械化发展相对滞后;农机化公共服务体系不完善,农机服务水平和组织化程度不高;农机执法、监管力度不够,执法区域受限;农机工业规模不大,研发创新能力薄弱;农机化扶持政策单一,农机管理体制不够理顺。

当前,我市正处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推进的关键时期,农村劳动力结构和农业生产方式正在发生深刻变化,进一步加快农业机械化和农机工业发展,对于转变农业生产方式,提高农业科技和装备水平,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替代和转移农村劳动力,实现农业生产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产业化,建设生态农业、低碳农业和现代农业,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确保粮食安全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充分认识加快发展农业机械化的重要性和紧迫性,采取有效措施,努力推进全市农业机械化发展实现新跨越。

二、明确农业机械化和农机工业发展的目标要求

(一)总体要求。全面实施农机化各项法规政策,紧紧围绕建设现代高效农业和振兴农机装备制造业,以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为主线,以实施现代农业机械化水平提升计划为抓手,着力推进科技创新、组织创新、机制创新,着力促进农机、农艺、农业生产经营方式协调发展,加强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提高农机 装备水平、作业水平和产业化水平,提升农机公共服务能力,加快农机制造产业升级和产品更新换代,促进农业机械化和农机工业又好又快发展,加速实现农机化发展由数量增长、规模扩张型向质量效益和创新驱动型转变。

(二)发展目标。到2015年,全市农机总动力达到1200万千瓦,大中型拖拉机、联合收获机和拖拉机配套机具保有量分别达到4.5万台、2.6万台、20万台,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85%以上,其中玉米收获环节机械化水平达到90%,水稻种植和收获环节机械化水平均达到70%,花生、薯类、大蒜、棉花等主要经济作物机械化水平达到65%以上,高效设施农业、林牧渔业和农产品加工业机械化均得到较快发展。农机装备制造业年产值达到100亿元以上,建成具有较强竞争力和品牌影响力的农机装备制造产业基地和初具规模的农机流通产业园区。

三、农业机械化和农机工业发展的主要任务

(一)继续提升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水平。大力实施免耕播种保护性耕作和深松整地作业,推广普及精量播种、化肥深施、节水灌溉、高效植保、水稻育插秧和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等机械化节本增效技术,力争五年内推广小麦免耕播种保护性耕作技术300万亩,完成土地深松500万亩,建设水稻机械化育插秧示范田5万亩。继续大力发展玉米收获机械,加快推进玉米机收社会化服务,努力提升玉米收获机械化水平。加快发展水稻生产机械化,集中力量攻克水稻机插、机收两个薄弱环节。适应农业标准化发 展需要,建立粮食生产农机农艺结合机制,组织引导农民在一定区域内统一种植品种、种植模式和农机农艺标准,为规模化生产、机械化作业创造条件。

(二)加速发展经济作物和设施农业机械化。以实施经济作物机械化创新示范工程为抓手,重点建设花生、薯类、大蒜、棉花四大经济作物机械化创新示范基地和推进区,力争五年内建设经济作物机械化生产创新示范基地100个。围绕经济作物种植、收获等关键环节,大力开展机具创新、技术创新和机制创新,不断试验、改进和定型经济作物生产机械,总结提炼经济作物机械化作业模式,探索完善经济作物机械化生产技术路线、技术标准和技术规范。围绕蔬菜园艺、苗木花卉、林果、食用菌等现代设施农业建设,大力推广田园管理、电动卷帘、保温被、微喷灌、分级筛选、贮藏加工等机械设施,加快发展育苗嫁接、工厂育秧、生态植保和病虫监控、温度湿度控制、物理增肥等高科技技术和机械设备,加快老旧棚室升级改造,推动设施农业向建设标准化、控制精准化、生产机械化、管理现代化、服务产业化迈进。围绕种植特色,积极研发推广适用机械和装备,提高特色种植的机械化水平和经济效益。

(三)协调推进畜牧、水产、林果等农村各业机械化。加快发展规模畜牧业、特色水产业、优质林果业及农产品初加工等农业机械,重点推广秸秆青贮收获、饲料加工、畜禽养殖、生鲜乳收集、水面增氧及投喂、林果修剪采摘、林木植保、农产品加工、保鲜等相关机械设备,扶持规模养殖基地和林果种植基地发展标准化生产设施,逐步提高现代渔业、现代畜牧业、现代林果业装备水平和科技水平。加快先进适用、生产急需机械的研发生产和推广应用步伐,着力解决农村各业机械短缺问题,因地制宜、积极稳妥地推进农村各业机械化发展。

(四)切实提高农机化公共服务能力。着力加强农机化技术推广、质量监督、教育培训、安全监管、农机维修、信息服务六大农机化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积极构建依法规范、综合配套、机制灵活、便捷高效、保障有力的农机化公共服务机制。加强农机监理和技术推广装备建设,改善农机执法服务手段。加强农机安全监理队伍正规化建设。建立农机安全应急管理体系。配齐配强基层农机专业技术推广人员,增强基层农机推广公益服务功能。扶持发展区域性大中型农机维修服务中心。强化专业维修技术人员培养,提高维修服务水平。健全完善农机质量投诉监管网络。建设100个二星级以文明农机维修网点。加强市县乡三级农机化信息网建设,增强综合服务功能。加强县级农机化学校规范化建设,提高办学水平和培训能力。成立济宁市农业机械化协会。

(五)实施农机装备结构调整优化工程。通过实施农机购置补贴等惠农政策,鼓励研发、推广和使用大马力、高性能、复式作业机械和群众生产急需的中小型、轻简化农机;加快老旧机具更新换代步伐,逐步淘汰高耗能、低效率和危及安全的落后农机;加快发展机引配套农具,逐步提高动力机械与配套机具比例;积 极研发推广经济作物机械。加大灌排设备更新改造力度,加快节水灌溉和小型抗旱设备推广,提高灌排设备装备水平。增强配套农具适应性、功能性,避免农业机械低水平重复购置,不断提高农业机械利用效率;积极推广使用节种、节肥、节药、节水、节能等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农机,不断提高农机化发展的质量和效益。

(六)进一步完善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按照质量并重和扶优、扶大、扶强的原则,大力培育发展以农机专业合作社为主体的新型农机服务组织。深入开展农机社会化服务示范创建活动,力争五年内建设“五有”农机专业合作社100个。推动农机专业合作社与农机生产企业等开展“社企合作”,鼓励发展集销售、作业、维修于一体的综合性农机服务业体,培育扩大农机销售、运输、维修、信息和田间作业市场,鼓励发展农机专业大户和联户合作。培植一批农机经营大户和作业、维修能手,加强抗旱排涝、农林病虫害防治等农机专业服务队伍建设,促进农机服务主体多元化。创新农机经营管理机制,大力推广土地托管、代耕代种等服务模式,鼓励农机专业合作社等各类农机服务组织以转包、出租、互换、转让、股份合作等形式,依法取得农民流转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并发展适度规模经营。

(七)依法加强农机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认真贯彻落实《农业机械安全监督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将农机安全生产纳入当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建立由各级政府负总责的农机安全 生产监督管理机制。层层落实农机安全生产责任制,形成“政府牵头、农机主抓、部门联动、齐抓共管”的农机安全生产管理格局。深入开展平安农机创建活动,加强对危及人身财产安全的农业机械的监督管理。在依法抓好拖拉机、联合收割机牌证管理的同时,加大力度做好卷帘机、微耕机、机动植保机械、机动脱粒机、饲料粉碎机、插秧机、铡草机等农业机械的监督管理工作。农机、安监、公安等部门要强化县以下乡村道路农机安全检查,建立联合执法机制,努力提高农业机械挂牌率、年检率和驾驶员持证率水平。认真完善和落实事故倒查、过错追究和安全应急管理等农机安全监管制度。进一步落实农机作业和维修质量标准,提高农机应用和保障水平。加强农机产品质量管理和市场监管,严厉打击制售假冒伪劣农机产品等坑农害农行为,提高农机产品质量和维修质量。认真抓好重要农时季节的农业机械生产安全,加强农机安全宣传教育,预防和减少农机事故发生。

(八)建设农机装备制造产业基地。围绕我市装备制造业调整振兴规划,调整优化农机产品结构和产业布局,着力培育一批大型农机制造企业集团,形成一批特色鲜明、重点突出的产业集群。以济宁市区和兖州为中心,建立济宁市大中型拖拉机、联合收获机、免耕播种机、深松机、农用工程机械及经济作物机械生产基地,做大做强骨干企业,创造知名品牌,打造农机装备制造业强市。

(九)提升农机制造水平和产品质量。优化农机产品结构,改变目前高端产品不足、低端产品过剩的局面,积极发展以信息化技术为先导的多功能、智能化、经济型农机装备,逐步形成结构合理、功能完备的农机产品格局。加大农机制造企业技术改造力度,提高农机制造工艺及装备水平,加快产业升级和产品更新换代,提升农机工业制造水平和产品质量,打造一批知名品牌。加强农机工业行业管理,引导农机制造企业优化产权结构,鼓励农机企业战略重组,加快集团化、集约化进程,完善产业组织结构,形成以大型企业为龙头、中小企业相配套的产业体系,提升产业集中度和专业化分工协作水平。

(十)建立现代农机流通体系。鼓励大型农机制造骨干企业与专业农机流通企业相结合,建立新型农机营销网络。培育一批辐射面广、服务质量好的大型农机流通龙头企业、农机“4S”店、品牌农机店、连锁农机店和区域性农机市场。强化农机零配件供应,利用农机维修网点、农机合作社、农资超市等渠道,推行送货上门、服务到田间等销售服务模式。依托重点生产和专业流通企业建立售后服务中心,搭建农机产品信息服务平台,提高技术指导和服务水平。积极研究国外市场特点,有计划、有目标、有重点地组织企业开发拓展国外市场,完善服务体系,扩大国外市场销售规模。

四、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一)加大政府投入。制定促进农业机械化发展的财政扶持政策,综合运用补贴、补助、贴息、以奖代补等措施,加大政府 投入力度。市级重点支持重大农机化技术推广、农机化示范区建设、农机化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平安农机创建和发展农机专业合作社。各级政府也要加大投入,明确支持重点。认真落实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市财政继续对重点推广机具给予累加补贴。积极开展农机安全保险业务,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对农业机械实施保费补贴。按照国家和省统一部署,在适宜地区实施保护性耕作、土地深松、秸秆还田、高效植保、节水灌溉和机械化育插秧等农机作业补贴试点。落实《农业机械安全监督管理条例》有关“保障农业机械安全的财政投入”的规定,在试点成功基础上,逐步推进农业机械免费安全检验、免费发放牌证、免费培训考试。

(二)落实完善金融税费优惠政策。积极推动农机抵押贷款业务,落实国家、省对农民和农机服务组织的信贷支持政策。对符合产业政策的农机制造企业技术改造、新产品开发和农机流通设施建设给予信贷支持。按国家规定,中小农机制造企业可享受国家相关政策,创新型企业试点向农机制造企业倾斜。认真落实免征农机机耕和排灌服务营业税、农机作业和维修服务项目的企业所得税的优惠政策。对批发和零售的农机免征增值税。

(三)加大农机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和项目建设的支持力度。将农机科研、技术推广、安全监理、教育培训、农机维修、信息服务等公益性设施建设内容纳入相应规划,与规划内的项目同步实施。将农机流通基础设施建设纳入新农村建设规划,积极予以扶持。支持农机合作社建设农机存放场库,涉及用地按照设施农 业用地办理。将机耕道路和稻区水利设施改造纳入农业综合开发、农田水利建设、高标准农田创建、农村土地整治工程,统一规划实施。将农机新技术和新产品研发作为有关科技项目的重要内容优先立项。加强农机化项目研究储备与管理,市发改、财政、农业、科技、农机等部门每年从项目库中选择一批经济效益好、带动能力强的项目进行重点扶持。

(四)加强对农机工业的政策支持。各级政府要把发展农机工业作为加强现代农业的重要措施来抓。在农机产品更新换代、新产品研发、农机品牌建设、农机流通设施建设、农机装备制造产业基地建设、农机市场开拓和农机企业兼并重组等方面,对农机工业企业给予政策支持。对研发生产群众急需的大宗作物适用机械的企业,市政府给予适当补助。对适合农机作业特点,并获得市级以上科技进步成果奖的农机科技攻关项目,市政府给予适当奖励。

五、强化组织领导

为加强对我市农机化工作的领导,成立由分管副市长任组长,市农机、经信、发改、财政、农业、科技、畜牧、林业、渔业、水利、公安、安监、交通运输、工商、质监、税务、商务、中小企业和金融监管等部门组成的市农机化工作领导小组,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定期研究和协商农业机械化及农机工业促进工作,切实解决好农业机械化发展中遇到的各种矛盾和问题。各县(市、区)也要成立相应机构,为农业机械化和农机工业又好又快发展 提供组织保障。

各级各有关部门要认真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机械化促进法》、《农业机械安全监督管理条例》和《山东省农业机械化促进条例》、《山东省农业机械管理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把推进农业机械化和农机工业发展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建立工作责任制,落实扶持政策,加大资金投入,加强组织协调,为农业机械化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要把农业机械化发展作为现代农业的重要指标,纳入县域经济考核体系。要按照国发„2010‟22号文件的要求,着力加强农业机械化队伍建设,理顺农机管理体制,进一步提高执法、监管和服务能力。

湖北省关于进一步促进农业机械化发展的意见 篇5

县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

关于进一步促进全县食品和医药经济发展的意见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好范文,全国公务员公同的天地进一步巩固全县食品药品监管系统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成果,按照“监督有威、帮助有为、促进有效”的原则,充分发挥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的职能作用,站在新起点,实现新跨越,加快我县由食品和医药经济大县向食品和医药经济强县的历史性跨越。现结合我县实际,提出如下意见:

一、大力实施阳光政务工程。认真履行向社会作出的“十项承诺”,全面落实政务公开、首问负责制、ab角制等便民服务措施。实行一条龙服务、一站式办理。按照市局的要求,加快食品药品监管电子政务网络建设,努力做到公正、公开、便民、高效。

二、切实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围绕实施食品药品放心工程,畅通药品举报电话(9600111),加大联合执法和跨区执法力度,深化与企业联合打假机制,强化对重点区域、重点部位、重点品种的专项整治,严厉打击损害市场主体利益的各种不法行为,创造公平公正、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食品药品市场环境。认真履行食品安全综合监管职责,积极开展食品放心工程综合评价工作,推动食品安全热点、难点问题的解决。

三、积极推进医药科技进步。进一步促进产、学、研联合,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支持企业调整产品结构,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高核心竞争能力。

四、扶持优势骨干企业发展。鼓励各种经济成分跨区域、跨行业涉足食品药品领域,实行跟踪服务,促进多元发展。对优势企业要实行重点帮扶,积极主动地帮助解决发展过程中遇到的政策、技术难题,创造良好发展环境,扶持企业做大、做强。

五、促进中小企业健康成长。积极推进专业化协作,引导和支持中小企业从事专业化、特色化经营,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提高专业化协作水平,创新市场组织形式,实现优势互补,推进协调发展。

六、加快中药材产业化发展。从支持“三农”入手,积极扶持中药材种植、加工企业发展,鼓励开展深加工业务,拉伸产业链条,变资源优势为产品优势、市场优势,促进中药材规模化种养、标准化生产、产业化发展,使之成为当地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途径。

七、鼓励发展农村药品零售业。进一步简化初审程序,放宽准入条件,取消距离限制,实行“零距离审批”,积极鼓励连锁企业、单体药店进村,促进各类药品经营企业合理布局。

八、加强药品质量认证监督。按照因企施策、分类指导的原则,认真实施《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g),严格执行认证标准和要求,强化对企业认证前的技术指导和认证后监督把关,淘汰落后生产力,提高企业竞争力,进一步改善医药经济运行素质。

九、深化市场流通体制改革。采取政府推导、政策引导、市场主导的方式,积极培育发展现代物流业态,改造嫁接传统营销网络,鼓励食品超市进乡镇、放心店进农村、进社区,加快现代食品流通网建设。积极支持药品批发企业改组为区域性配送中心,引导有实力的药品连锁企业向农村、社区延伸网点,鼓励发展大店、名店、特色店,完善现代化物流配送体系。

十、推进企业信用体系建设。通过政府监管、行业自律和社会监督,加强食品药品生产经营企业信用制度建设,进一步提高食品药品企业的信用意识、责任意识、自律意识。加快建立企业信用评价、发布制度及考核奖惩机制,扎实推进“诚信药店(药房)示范点”创建工作,培育守信典范,惩戒失信行为,对诚信度高的企业减少检查频次,对诚信度差的企业加大检查频率,逐步在食品药品行业形成守信光荣、失信可耻的良好信用环境。建立和发挥县药械协会,进一步促进行业自律机制的形成。

十一、加快技术服务平台建设。不断提高人员素质,增添检测设备,改善药品检验检测机制,广泛开展技术培训业务,进一步提高技术服务能力。加快食品药品安全公共信息网建设,充分发挥政策、信息、技术优势,搭建服务平台,实现资源共享。

十二、强化从业人员培训教育。按照市局“百千万”人才培训工程的要求,加大对食品药品企业经营管理人员的培训力度,逐步形成政府引导和企业自主相结合的培训机制,为食品和医药经济健康发展提供可靠的人才保障。

二oo六年六月八日

主题词:食品药品监管经济发展意见

湖北省关于进一步促进农业机械化发展的意见 篇6

业加快发展的意见 民发【2012】79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民政厅(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民政局;各司(局)、全国老龄办、各直属单位: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贵州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12‟2号),进一步支持和促进贵州民政事业加快发展,现提出以下意见:

一、总体要求

(一)重要意义。改革开放特别是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贵州民政事业发展取得显著成就,为促进贵州经济社会发展和民族团结作出了重要贡献。但由于自然地理等原因,贵州民政事业发展水平与全国相比仍有较大差距。进一步支持和促进贵州民政事业加快发展,对于逐步解决贵州贫困落后问题,提高贵州社会建设水平,促进贵州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进一步缩小西部和欠发达地区与全国差距,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

(二)基本思路。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促进贵州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总体部署,紧密结合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加速发展、加快转型、推动跨越为主线,以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提供和强化基本社会服务为重点,坚持以人为本、服务发展,坚持重点突破、整体推进,着力解决制约贵州民政事业发展的突出问题,逐步改变贵州民政事业发展滞后的局面,推动贵州民政事业发展与贵州经济社会加速发展相适应、与各项社会事业发展相协调,促进贵州与全国同步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

(三)主要目标。到2015年,以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

障为重点的社会救助体系基本健全,减灾救灾能力显著增强,社会福利实现适度普惠,基层群众自治不断深化,社会服务水平进一步提升,各项民政事业发展指标接近西部地区平均水平。到2020年,民政事业总体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要求,基本民生保障和社会福利制度体系健全完善,方便可及、功能配套的民政公共服务体系全面建立,社会管理更加高效,服务国防和军队建设更加扎实有力,各项民政事业发展指标达到或超过全国平均水平,民政在经济社会发展和满足人民群众需要中的积极作用充分发挥。

二、支持重点

(一)加快完善城乡社会救助体系。针对贵州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贫困人口多的实际,继续加大对贵州城乡低保、农村五保、医疗救助、临时救助等方面的资金补助力度,实现“十二五”期间低保标准年增长率不低于10%,到2015年各类社会救助的补助水平接近西部地区平均水平,到2020年基本达到全国平均水平。支持贵州农村五保供养服务机构建设,指导贵州改善农村五保供养对象生活条件,解决农村五保供养资金缺口大、供养标准低和覆盖面窄问题,力争到2015年农村五保集中供养率达到40%,到2020年达到全国平均水平。指导贵州完善社会救助制度体系,推进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与扶贫开发等有效衔接。

(二)加强减灾救灾能力建设,健全防灾减灾体系。针对贵州极端气候事件频繁、多灾易灾特点,支持建立覆盖省、市(州)、县及部分多灾乡镇的救灾物资储备网络,建设贯通中央、省、市(州)、县四级的灾害应急救助指挥系统,配备救灾专用车辆,增强自然灾害救援救助能力。加大救灾补助资金投入力度,推动全面实施农房保险制度,帮助加强灾后恢复重建能力建设。支持加强省减灾中心建设,建立灾害监测预警网络,增强基层防灾减灾能力。支持在自然灾害高风险区、灾害隐患严重地区和大中城市创建一批减灾示范社区,建设一批示范性避难场所。支持加强防灾减灾人才和专业队伍建设,健全灾害信息员队伍体系,建立2-3个防灾减灾文化宣传教育基地。

(三)大力发展社会福利事业。加大部本级福利彩票公益金对贵州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支持力度,加快形成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养老为依托、机构养老为支撑的养老服务体系。支持贵州建设省级养老服务示范中心和老年福利指导中心,建设和改造一批社会福利院、老年公寓、示范性老年养护院和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服务站或日间照料中心。支持贵州推进农村社区互助养老,逐步实现城乡养老服务全覆盖。支持和鼓励贵州大力发展养老服务业和老龄产业,将贵州建设成为西部地区综合性养老示范基地,使贵州每千名老人拥有床位数在2015年和2020年分别达到西部和全国的平均水平。支持贵州在孤儿数量多的县建设儿童福利服务机构,在市(州)、县两级逐步建立儿童福利指导中心。提高城镇“三无”对象生活补助水平。继续在肢体、智力和精神残疾人福利制度和设施建设上对贵州给予大力支持。

(四)健全完善优抚安置体系。继续加大优抚补助资金倾斜力度,指导贵州建立健全优抚对象生活、医疗等保障机制。支持贵州加大优抚对象住房保障力度,切实解决在乡老复员军人、在乡老伤残军人、在乡“三属”人员的住房维修和建设问题。支持贵州平稳有序建立新型退役士兵安置制度,加大对退役士兵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等安置经费的投入,完善退役士兵自主就业、创业优惠政策,促进退役士兵以创业带动就业。支持贵州完成散葬烈士墓搬迁、抢修保护和烈士陵园建设保护工程,创建国家级烈士陵园,加强优抚医院、光荣院服务保障能力建设,新建改造一批光荣院、军休所、军休中心、军供站,逐步理顺军供站产权管理体制。

(五)进一步提高城乡基层社会管理服务水平。着眼于改善社区人居环境、推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在国家社区服务设施项目建设中,重点向贵州倾斜,支持建设一批社区综合服务中心、社区服务站,逐步健全社区综合信息网络平台,提高社区服务设施综合覆盖率。帮助改善城乡社区基层组织保障条件,解决部分社区组织无办公用房、无公益性服务设施问题。针对贵州多民族文化特点,支持贵州科学布局县级殡仪服务设施,改扩建市(州)城市殡仪馆,新建少数

民族地区殡葬服务中心及配套设施,开展城乡公益性墓地建设试点。指导建立惠民殡葬制度,尽可能给予补助。支持贵州逐步在市(州)、县级市、30万人口以上的县以及交通枢纽、重点旅游县市建设一批流浪未成年救助保护中心或救助管理站。支持开展向社会组织购买服务试点,建设社会组织孵化示范基地,发挥社会组织参与经济社会建设的积极作用。

(六)稳妥审慎调整优化行政区划格局。根据国家政策,按照统筹城乡、区域发展和加快城镇化进程要求,适应贵州经济社会发展需要,适时研究调整优化行政区划,形成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格局。研究完善行政区划管理体制机制,率先在黔东南州开展自治州辖区行政体制改革研究。

(七)推进民政信息化建设。着眼于提高贵州民政系统管理水平和服务效能,指导贵州加强民政信息化系统建设与管理,做好相关发展规划的制定和实施工作。中央财政对贵州低保信息系统重点工程项目给予适当补助。支持贵州采取省级筹集一部分,市(州)、县配套一部分的办法,多渠道筹集资金,加快建设集社会救助、救灾减灾、社会福利、优抚安置、区划地名、社会事务及基层社会管理服务、对外宣传、业务管理和指导、远程培训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信息平台,并以此为切入点,按照功能整合、信息共享的原则,加强民政信息网络、信息化基础设施、应用系统和安全系统建设,不断提高民政信息化水平。

三、保障措施

(一)指导和支持贵州制定实施各项“十二五”规划。在实施国家综合防灾减灾、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社区服务体系建设、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和民政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时,指导贵州做好衔接工作,加大项目倾斜力度。指导贵州制定发展社会福利事业的专项规划,编制三个民族自治州和武陵山区、乌蒙山区、滇黔桂石漠化贫困山区民政事业发展规划。

(二)支持贵州拓展民政资源。进一步加大对贵州民政

事业费转移支付力度。大力支持贵州开发、发行福利彩票新品种、新游戏,加大部本级福彩公益金支持贵州社会公益事业力度。鼓励和引导国内外慈善组织、民营资本参与贵州慈善公益事业发展。鼓励东部发达省市对口支援贵州欠发达地区民政事业,形成区域间协调互动、共同发展新局面。

(三)支持贵州加强民政人才队伍建设。依托重大民政人才工程,将贵州民政人才队伍建设纳入全国规划体系给予大力支持。支持贵州加强民政人才培训基地建设,开展民政干部、民政专业技术人才、民政技能人才等各类人才培训,为推动贵州民政事业发展提供智力和人才支持。

(四)建立健全促进贵州民政事业发展的组织协调机制。建立健全民政部与贵州省人民政府、省民政厅协调协作机制,加强对各项支持措施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绩效评估和跟踪分析,及时研究解决贵州民政事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支持贵州各级民政部门积极争取地方党委政府的重视,把民政事业纳入本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进一步加大对民政事业的投入,切实加强基层民政能力建设,确保基层民政有人干事、有钱办事、有能力服务。

民政部

湖北省关于进一步促进农业机械化发展的意见 篇7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4月19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 研究部署进一步扶持农业生产的政策措施。

会议讨论并原则通过《关于促进农业机械化和农机工业又好又快发展的意见》 (以下简称《意见》) 。会议指出, 当前, 我国正处于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关键时期。加快农业机械化和农机工业发展, 对于提高农业装备水平, 改善农业生产条件, 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拉动农村消费需求, 具有重要意义。

《意见》提出, 要推进技术创新、组织创新和制度创新, 促进农机、农艺和农业经营方式协调发展, 推进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和现代流通体系建设, 提升农机工业制造水平和产品质量。加强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农机安全使用监督管理和实用人才培养, 优化农机制造产业和产品结构。各地区、各部门要落实工作责任, 加强指导协调, 加大财政、税收支持力度, 改进金融服务, 促进农业机械化和农机工业又好又快发展。 (农业部)

湖北省关于进一步促进农业机械化发展的意见 篇8

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是实施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实现老工业基地振兴的重要途径。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的若干意见》(中发〔2003〕11号)精神,结合东北地区实际情况,经国务院同意,现就进一步扩大东北地区对外开放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鼓励外资参与国有企业改组改造,加快体制和机制创新

(一)按照对国有经济实行战略性调整的要求,探索和拓展利用外资新方式,鼓励外资参与国有企业改组改造,促进体制和机制创新,增强老工业基地国有企业适应市场经济的能力。

(二)鼓励外国投资者以并购、参股等多种方式参与国有企业改组改造。外国投资者并购和参股改造国有企业,原国有企业历史形成、确实难以归还的历史欠税,按照规定条件经国务院批准后给予豁免。支持符合条件的外商投资股份制公司在国内外资本市场上市。

(三)积极探索盘活国有资产的有效形式。允许外商投资企业依法购买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的不良债权和股权,并对其拥有的资产进行重组与处置。

(四)进一步完善促进外商投资企业发展的社会保障环境。外国投资者并购国有企业后设立的外商投资企业,在劳动关系处理、经济性减员和社会保障等方面按照国民待遇执行国家现行法律规定和制度。

(五)进一步规范和促进外国投资者并购重组国内企业的活动。建立健全东北地区产权交易机制,为外国投资者以并购、参股等方式投资提供便利和规范的环境;外国投资者并购国有企业,按照我国有关法律和政策进行资产评估,资产交易价格以经相关部门备案或核准的资产评估结果为基础确定。

二、加强政策引导,推进重点行业和企业的技术进步

(六)立足现有基础,发挥比较优势,以增强产业整体素质和核心竞争力为重点,积极吸收外资加快重点行业和重点企业的技术改造,加强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大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推进产业升级。

(七)支持外商投资重点行业和企业。积极引导外商投资国家重点发展的现代农业、装备制造业、化工业、高新技术产业和农产品加工业等行业,加快发展配套产业,形成具有较强竞争力的现代产业基地。国家在上述行业重大项目布局安排上向东北地区倾斜,重大关键技术和设备引进给予政策性信贷支持,重大项目经批准可适当降低资本金比例;外商投资已获国家批准的国债重点项目,原批准项目贷款贴息、补助和资本金补助数额不变,按规定批准后,可转增中方国有企业股权。

(八)扩大外商投资优势产业目录的执行范围。《中西部地区外商投资优势产业目录》执行省份增列辽宁省(吉林省、黑龙江省已列入),凡符合该目录的东北地区外商投资项目,可享受鼓励类外商投资项目的进口税收优惠政策。

(九)鼓励外商投资高新技术产业和研究开发中心。鼓励跨国公司在东北地区以独资或与当地企业、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合资的形式设立研究开发中心。外商投资研究开发中心除按《国务院关于调整进口设备税收政策的通知》(国发〔1997〕37号)和《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外经贸部等部门关于当前进一步鼓励外商投资意见的通知》(国办发〔1999〕73号)的规定享受有关优惠政策外,对经核准的外商投资企业技术中心,其进口国内不能生产的自用耗材、试剂、样机、样品等可按现有规定免征关税和进口环节增值税。

(十)鼓励外商投资接续、替代产业。国家采取在重大项目生产力布局上优先安排等措施,鼓励、引导外资投向东北地区资源枯竭型城市的精深加工和接续产业等项目,充分发挥和综合利用现有资源、人才、生产能力的优势,积极推进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

三、进一步扩大开放领域,着力提升服务业的发展水平

(十一)适应对外开放新形势和老工业基地优势产业发展以及城市功能转换与进一步促进就业的需要,在积极引进外资改组提升传统服务业的同时,以发展现代服务业为重点,推进服务贸易领域对外开放。

(十二)鼓励外商投资城市公共设施建设。在城市政府建立有效监管机制并确保公共利益和安全的条件下,放宽外商投资城市燃气、热力和供排水管网建设、经营项目的股比限制,经批准,允许外方控股。

(十三)扩大金融服务业对外开放。按照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金融开放有关承诺,进一步扩大银行业的对外开放,加快发展证券、期货、保险等金融服务。对外资银行在东北地区设立机构和开办业务给予优先许可。鼓励外资金融机构参股地方城市商业银行,参与农村信用社改制重组。鼓励在企业年金、农业保险等方面有优势的外资保险公司进入东北地区。对外商在东北地区设立合资证券公司、证券投资基金管理公司、保险经纪公司和外资保险公司经营机构给予优先许可。

(十四)鼓励外商投资交通运输业。对铁路客运和货运、跨境和境内公路运输及定期、不定期国际海上运输业务和国际集装箱多种方式联运业务等,经批准可放宽外资股比限制。鼓励外商投资航空运输业和通用航空业。

(十五)扩大外商投资物流企业试点范围。外商投资物流企业的试点,可扩大到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

四、发挥区位优势,促进区域经济合作健康发展

(十六)依托地缘优势,通过实施“走出去”战略,进一步深化同周边国家的能源、原材料、矿产资源的开发合作。主动参与区域经济合作,积极开拓国际市场,带动商品、技术和劳务输出。继续支持东北地区构筑同周边国家开展国际贸易、投资、科技、旅游等合作的平台。

(十七)大力发展东北地区边境贸易。研究促进边境贸易发展的政策,在出口退税、进出口商品经营管理、人员往来等方面,在加强管理的同时,简化手续。完善和推广边境贸易人民币结汇办法,促进贸易、投资便利化。研究在东北地区进行边境小额贸易出口货物以人民币结算的出口退税试点。

(十八)加强东北亚地区国际经济技术合作,推进边境地区开发和对外开放。继续扩大图们江区域国际合作开发。积极探索边境地区开发和对外开放的新模式。加快建设边境经济合作区、互市贸易区和出口加工区,并使黑河绥芬河(东宁)、珲春、丹东等边境地区具有物流贸易集散、进出口加工和国际商贸旅游等功能。

(十九)鼓励以合资、合作、并购等多种方式进行境外开发。进一步积极研究相关政策,完善政策支持体系,加大对东北地区企业境外重点开发项目前期费用补助、国内贷款贴息的支持力度,对其产品优先组织安排进口。

(二十)鼓励具备资格的企业积极参与援外项目竞标和承担对外合作项目。对境外工程承包和境外投资能带动设备出口及劳务输出的生产加工型项目和技术合作项目,国家在现行的国内贷款贴息、优惠贷款及境外办展、广告等市场开拓费用补助等方面进一步加大支持力度。

(二十一)加快发展大连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加强港口设施建设,进一步提高大连口岸的开放度,增强吸收外资和聚集航运要素的能力。研究扩大大连区港联动试点的范围。对外商投资的大型港口码头、鼓励类的临港工业和物流项目给予政策支持,并予以优先审批。

五、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为加快对外开放提供保障

(二十二)加大国外优惠贷款支持东北地区基础设施建设,以及环保、教育、公共医疗卫生等社会事业发展的力度。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提高服务意识和服务水平,为外商投资企业经营活动提供便利条件和良好的环境。

(二十三)进一步提高现有开发区发展水平。大力推动以开放条件下的自主创新为特征的东北区域创新体系建设,提高现有开发区的自主创新能力。设在东北地区的国家级开发区,以及发展较好、产业特色明显、带动力较强的省级开发区,可在原批准规划面积已得到充分利用的情况下,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市总体规划,按照土地市场治理整顿要求履行规定程序,合理确定用地规模。支持东北地区借鉴其他地区的成功经验,以欧盟及其成员国或其他发达国家为合作伙伴,在现有开发区中选择基础条件较好的建成新型工业园区,建设现代制造业基地。

(二十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国家对东北地区港口和边境口岸、公路、铁路、桥梁及边境城市、边境农场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的投入力度,尽快建设东北东部铁路通道工程,促进对俄路、港、口岸和对朝路、港、区一体化建设,推动境外合作项目的实施。国家在实施对外援助上,优先安排连接东北地区边境口岸的交通、港口、机场等基础设施建设项目。

(二十五)鼓励外国投资者投资合作建立职业教育培训机构。外国投资者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作办学条例》的规定与中国高等教育、职业教育机构合作建立培养各类职业技能人才、国际商务人才的高级职业技能教育培训机构,除国家法律法规另有规定外,可享受国内其他职业教育机构同等待遇,同时有关部门要积极研究其进口科研和教育用品享受免征进口税的税收优惠政策问题。符合中央财政支持条件的实验培训基地均可享受统一的扶持政策。

(二十六)鼓励东北地区积极引进海外人才与智力,利用留学项目为东北地区培养紧缺人才。加大对东北地区聘请外国专家和派出国(境)培训的资助额度,支持有条件的部门和单位广泛开展国际人才交流与合作。积极争取并利用世界银行贷款和其他国际合作项目,引进优质教育资源,促进和推动东北地区中外合作办学,支持东北地区发展教育。

(二十七)建立健全中小企业引进境外投资的服务体系。鼓励外国投资者以中外合资方式注资设立担保机构,有针对性地为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担保、信息咨询和法律支援等服务。

(二十八)认真抓好扩大对外开放的组织落实。扩大东北地区对外开放是一项系统工程,也是一项长期任务,必须加强领导,抓好实施。国务院各有关部门和东北三省人民政府要依据本实施意见制定具体的实施细则。振兴东北办要与国务院有关部门和东北三省建立有效的协调机制,加强协调,切实将各项政策措施落到实处。

(二十九)对港澳台企业、其他经济组织和个人参与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可参照上述政策执行。

上一篇:停车场、车库管理制度下一篇:产科质量管理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