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农村物流发展思考(共4篇)
湖北农村物流发展思考 篇1
摘要:农村物流作为现代物流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湖北农村物流的发展取得了较大的成绩, 同时也受到了诸多因素的制约, 本文在分析了制约因素后, 提出了完善湖北农村物流发展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湖北,农村物流,发展
1 引言
农村物流是一个相对于城市物流 (Urban Logistics) 的概念, 它是指为农村居民的生产、生活以及其他经济活动提供运输、搬运、装卸、包装、加工、仓储及其相关的一切服务的总称。农村物流的效用主要是创造农产品的时间和空间价值, 与城市物流比较, 农村物流具有分散性、季节性、差异性、多样性等特点。发展现代农村物流, 是有效解决“三农”问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于开拓农村市场、发展农村经济、实现城乡市场对接, 构建和谐社会意义重大。湖北省是我国重要的农业大省, 解决好农村物流发展的问题, 对于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 推动中部地区迅速崛起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
2 发展农村物流的意义
农村物流作为现代物流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国民经济的发展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发展农村物流, 搞活农村流通, 对于促进农民增收、引导农村消费、保持农业和农村经济稳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是深入贯彻落实中共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 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 也是在当前经济形势下扩大消费、拉动内需的重要举措;发展现代农村物流业, 是有效解决“三农”问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农”问题是党和国家领导人十分关心的问题, 直接关系到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实现。破解“三农”问题, 一方面在于解决农民收入问题, 缩小城乡差别, 改变农村面貌,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另一方面在于如何更好满足农民生产、生活需要, 在农民收入增加的条件下, 提高农民生活质量, 使农民、农村能够更好感受改革开放的成果。因此, 配合新农村建设, 构建新时期湖北农村物流发展模式, 就成为我们当前以致今后一个时期的主要任务之一, 它对于建设新农村商品流通体系, 可以克服小而分散的经营状况, 为农民省时、省钱、省心。通过规模经营, 让农村市场也能实现规模效益, 降低商品价格, 给农民带来实惠。一是通过集约化经营, 有利于对农村市场进行监管, 保证商品质量, 特别是食品与农资产品质量, 杜绝过去假冒伪劣商品充斥农村市场的状况, 促进农村市场健康发展, 确保农民身心健康;二是农村是我国最广大的市场, 通过构建新的市场流通体系, 进一步完善我国市场体系, 有利于进一步开拓农村市场, 最大限度扩大农村市场销售量, 更好满足农民生产、生活需要, 全面提高农民生活质量;三是带动农村社会全面发展和吸纳农民就业, 缓解就业压力, 促进新农村建设, 有利于我国实现全面小康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四是发展农村现代物流, 能够带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促进相关技术的革新和改造;能够带动农村信息化建设, 提高农村信息化水平;五是发展农村物流有利于促进农村经济产业结构、物流相关企业组织结构的调整;能够促进和带动高效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建设和完善, 提高农村市场流通的现代化水平;有助于降低和分散农民经营风险;有助于推动农村市场流通领域的现代化, 提升为农民服务的质量水平。
湖北是农业大省和全国重要的农产品生产基地。湖北特色的双低油菜、优质大米、蔬菜、畜产品、水产品、果特产品六大产业, 依托四通八达的交通物流网络通达全国。在密集的交通物流网络覆盖下, 湖北已建成了各类农产品市场4000多个, 其中既有大量的城乡集贸市场, 也有近百家批发市场, 还有众多超市和连锁店。仅在武汉区域, 比较知名的就有四季美、白沙洲、舵落口、皇经堂、华中粮油、武东、沙湖水果批发、大东门水产和种子批发、香港路茶叶批发、集家嘴干鲜调料批发等一批经农业部批准的农产品定点批发基地。在武汉农业物流区域外围, 湖北还建有荆州农业物流中心、宜昌农业物流中心、黄石农业物流中心等。在四大农业物流中心的基础之上, 湖北物流最终将构筑以武汉为核心的四重物流服务时域圈, 即面向“武汉1+8城市圈”重要商品集散地、城市消费功能区的2小时区域配送核心物流圈;面向省内城市的6小时区域分拨及配送物流圈;面向国内经济中心城市的24小时干线终端配送物流圈;面向远东、东南亚及欧美地区的72小时国际中心城市终端配送物流圈。湖北要在中部崛起, 必定要大力发展农业, 走农业产业化、农产品深加工之路, 对农产品物流的需求会大幅增加, 并涌现一批农产品专业运销公司和农产品专业物流企业。
3 湖北省农村物流发展的现状和制约因素分析
随着湖北省经济的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国家给予农民大量的优惠政策, 使农村经济农民收入以快于非农经济和非农人员收入的速度增长, 农村的经济实力和农民的消费能力都有了很大的提高, 为农村物流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经济条件。这是一块亟待开发、亟待整合、亟待突破的处女地, 如果能够利用好, 将进一步改善湖北省农村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 拉动全省经济增长发挥不可估量的作用。再则, 随着我国农村土地政策完善及相关配套措施的落实, 出现了合作经营、规模化经营、专业化经营、产业化经营等新的经营模式。随之而产生了合作社、行业协会等新的经济组织形式, 使农村生产力有了很大的提高, 农产品极大的丰富, 为农村物流业向城市发展, 向国内其他市场发展, 向国际市场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物质产品基础。双向联动、城乡联结, 新的物流格局正在形成, 启动国内消费, 消费成为我国经济发展主要推动力的时刻已经到来, 大力发展湖北省农村物流业刻不容缓。从湖北省目前农村物流发展情况看, 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一是辐射全市乡村的农资配送服务网络粗具规模;二是农村日用消费品流通网络正在形成, 农村消费市场进一步拓展;三是农产品市场日渐繁荣, 农村市场主体呈现多元化格局;四是再生资源回收市场不断规范;五是农村信息化建设步伐加快;六是一系列鼓励农村物流发展的政策已经出台, 如《湖北省物流业调整与振兴规划》, 《湖北省人民政府关于构建全省农村现代流通网络体系的意见》 (鄂政发[2008]48号) , 湖北省政府下发《关于加快全省农村邮政物流发展的会议纪要》, 《湖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邮政管理局等部门关于推动全省农村邮政物流发展意见的通知》 (鄂政办发[2009]85号) 等, 极大地推动了湖北农村物流的发展。但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 使得湖北农村物流发展模式单一、模式经营简单、模式发展滞后、深度合作不够、衔接不畅、配合不足等, 究其原因, 主要是有以下制约因素:
3.1 领导认识不到位, 重视程度不够
虽然国务院、湖北省人民政府出台了相关的政策、法规, 但是调查中发现, 仍然有部分县市区的领导认识不到位, 重视程度不够, 缺乏现代物流、大物流, 特别是农村物流意识, 因而对政策的执行力不够, 一些农业大市 (县) 急于抓GDP, 急于抓财政的贡献率, 只重视抓工业, 抓大项目的引进, 抓城市商业网点的建设而忽视农村物流的建设。而一些经济大市、工业强市, 由于农村物流所占比重较低而又不能引起足够的重视, 真正把发展农村物流作为重要经济增长点的县市区少之又少。
3.2 基础设施建设不足, 技术水平不高
由于受财力和各方面条件的制约, 湖北省在农村物流基础设施的投入明显不足, 一些欠发达地区农产品的交易仍主要依靠传统的集市形式, 大部分农村物流企业, 农村商业网点都是市场经济自发调节的产物, 规模小, 技术水平低, 信息不畅通, 农产品的流通主要局限在狭小的区域内, 一旦区域内某种产品饱和, 就会出现前几年出现的桃贱伤农现象, 特别是湖北省西部欠发达地区, 农民收入主要依靠农副产品, 一旦出现这样的情况, 就会极大挫伤他们发展农业的积极性, 进而影响农村的稳定和经济的发展。
3.3 物流信息体系不健全, 信息技术能力不强
信息化是现代物流的核心, 因此在农村要实现现代物流的理念, 必须大力推进农村物流的信息化建设。2008年3月28日, CNNIC发布的《农村互联网调查报告》中数据显示:与城镇居民相比, 我国农村的互联网普及率仅为7.1%, 在农村非网民不上网的原因中, 有23.1% 的人是因为没有上网设备, 有53.3%的人是因为不懂电脑或网络, 那么能够通过互联网获得市场和技术信息的农村家庭或利用计算机网络购买生产资料的农户, 甚至借助互联网信息出售农产品的农户数量就微乎其微了。信息化程度低严重影响了农业生产中农副产品的运输、储存和农用物资的及时供应, 成为制约我国农村物流发展的重要因素。湖北省农村特别是欠发达地区农村现代流通业信息化建设滞后, 农村开拓市场能力弱, 长期以来农民对市场供求信息获取渠道比较单一, 手段缺乏、滞后失真现象严重, 赶不上市场变化, 不能及时掌握国际国内市场供求趋势和商品价格动态信息, 难以把握农产品卖出和商品购进最佳时机, 难以从物流业中获得最佳收益。
3.4 缺乏物流龙头企业, 农产品的规模化专业化生产程度偏低
农村居民居住分散, 人口密度低, 而村镇销售网点严重不足, 商品质次价高, 售后服务不完善、不配套等, 均抑制了农民的消费热情。目前农村的中介组织多是小打小闹的个体经营者, 难以组织起较为完整的流通体系, 也就难以形成规模经济, 成本下不去、质量上不来加之农产品生产周期长, 由于受自然因素或其他因素的影响农产品的供应不稳定, 又不能实行标准化生产, 这就加大了第三方物流企业进入和经营的成本, 因而就制约了农村物流业大发展, 也制约了农村物流模式的发展。
3.5 农村的电子商务发展偏慢, 专业化的物流配送体系尚未完善
农产品的电子商务, 可以将农业生产的产前、产中、产后诸环节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解决农业生产与市场信息不对称的问题, 有效避免盲目发展带来的对农村的不良影响。但是目前湖北省农村主要是家庭分散经营, 以家庭为单位在互联网上发布信息受到很多条件的制约, 国外较为盛行的订单农业、农产品定制化服务在省内数量不多, 加之专业化的物流配送体系尚未完善, 对农产品电子商务模式的发展造成极大的制约。据中国消费者协会的调查显示, 31.3%的农民认为购买生活资料不方便, 37.2%的农民认为购买生产资料不方便。
3.6 农村经济发展总体水平低, 农村物流发展缓慢
与城市相比, 农村经济依然落后, 农民收入低, 农村市场相对城市市场发展滞后, 这必然使得农村物流供给及需求水平低, 物流业发展缓慢。同时农村物流发展缓慢还与广大农村地区物流意识差、物流知识薄弱、对物流重视不够有着直接关系。
3.7 物流政策不到位, 农业物流标准化相对滞后
近年来, 虽然农村物流受到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 连续几年中央一号文件都关注三农问题, 其中也包括农村物流的相关问题, 并相继出台了关于农村物流的系列文件, 但还是落实不到位;同时我国农业物流标准化建设仍然处于起步阶段, 能够适应农业物流发展的基础类、技术类、服务类、信息类和管理类标准体系仍未建立起来。物流标准化的运作依然在传统体制的框架中进行, 相互之间缺少交流合作机制, 协调性较差, 这也是制约我国现代农业物流模式发展的一大瓶颈。
3.8 农村教育发展程度不高, 农村物流人才短缺
目前, 我国的现代物流人才, 从初级到高级都非常紧缺, 了解和熟悉农村物流的专业人才更是凤毛麟角。另外, 针对农村物流层面的研究和投入微乎其微, 而农村物流的主体农户和中介组织合作社普遍缺乏专业的物流教育与培训, 导致农村物流业缺乏先进的管理理论和专业的管理人才。
4 完善湖北省农村物流发展的政策建议
4.1 加快发展现代农村物流教育
发展农村现代物流, 知识普及是基础, 观念的树立是根本, 人才的培养是关键。加快发展现代农村物流领导干部的观念是决定因素, 因此领导干部要加强自身学习, 提高对农村物流的意识, 树立大物流、现代物流的理念, 并把它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重中之重工作坚持好发展好。发展农村现代物流, 要充分利用电视、报刊、小册子、专题讲座等形式, 将现代物流知识、物流技术送到农村, 向广大农民群众广泛宣传, 普及现代物流知识。通过现代物流知识的普及, 逐步在广大农民特别是农村干部头脑中树立现代物流理念, 从而激发和调动他们发展农村现代物流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要加强现代农村物流教育, 在大学开设农村物流方面的专业或课程, 造就一大批熟悉农村物流运作规律, 具有开拓精神的物流管理和技术人才。
4.2 制定科学的农村发展规划
从农村各种货物的流量、流向、流时, 商品的物流成本及物流对商品流通的综合影响等方面入手, 摸准农村物流的规律, 制定农村物流综合体系的发展规划。协调农业物流与工业物流, 加强物流中心建设和信息平台建设, 制定物流产业政策, 鼓励和支持企业物流建设以及第三方物流的发展, 促进农村物流发展模式的创新。
4.3 加强农村物流基础设施建设
继续实施和完善村村通公路工程, 完善农村道路网络, 为农产品的输出和农资等工业品的输入提供便捷的通道。在发挥市场基础作用的前提下, 加强政府的宏观调控, 统一布局、合理规划, 在湖北省农村建设一批影响力大、辐射力强、带动作用明显的物流企业和农产品批发市场。把物流业延伸到全省的每一个村庄, 每一个农业经济区域。加强农村信息工程建设, 像普及电视、广播那样, 实现村村通互联网, 让广大农民充分享受现代信息技术带来的成果, 为农村物流业发展提供强大的信息技术支撑。
4.4 加快农产品结构调整、区域调整
进一步推动农业生产的规模化、产业化、专业化, 提升农产品的综合生产能力和标准化生产。夯实农村物流业发展壮大的根基。要进一步完善农村土地的承包和延包政策, 加快农村土地使用权的有偿转让, 在原先一村一品的基础上, 进一步扩大生产规模, 使分散经营的农业生产被区域化、规模化、集约化生产所代替。加快制定国家或省级各类农产品生产标准和质量标准, 提高农产品生产的质量和档次, 吸引第三方物流的进入。
4.5 开展供应链物流管理
培养供应链核心龙头企业, 实行产业化经营。可以采取“生产企业+农户”、“批发企业+农户”、“零售企业+农户”、“配送中心+农户”等物流运作模式;创新中小企业之间的物流协作模式, 用协作物流、共同配送、共享物流网络等形式解决农户分散、物流分散问题;加强行业协会的作用, 减少恶性竞争;大力扶持和发展个体、私营、中外合资等多种所有制成分的农村物流企业。
4.6 加强农村物流的标准化工作
标准化是现代物流发展的生命线, 特别是由于农村物流的差异性特点, 使农村物流的标准化建设工作更显得非常重要。在包装、运输和装卸等环节, 必须适应国内及国际贸易要求, 积极采用国际标准或通用国家标准, 大力推行和国际接轨的物流设施、物流工具标准, 如托盘、货架、装卸机具、条形码、车辆、包装、集装箱等, 不断改进物流技术, 保证农村物流的发展从一开始就规范有序。
4.7 加强政府对农村物流的服务职能
政府在农村现代物流的发展过程中, 特别在制定农村物流宏观指导计划、收集发布农村物流信息、制定农村物流市场规则, 在土地、资金、税收等方面提供优惠政策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通过做好这些服务性工作, 能够更好地营造和保证农村现代物流发展的良好外部环境。政府在服务农村物流过程中应积极通过体制创新、改造、培育与壮大从事农村物流的市场主体, 多元化发展农村现代物流企业, 让企业在发展农村现代物流中发挥主导作用。特别要加快原有农产品流通企业的改造、改革与重组, 进行资源整合, 做大做强, 以适应现代农业、高科技农业、绿色农业的要求, 从而改变目前我国农村流通企业规模小、服务单调和封闭运行的现状, 逐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向专业化、规模化和综合化方向迈进。同时, 发展多种形式的农民合作组织以及代理商、中间商等中介组织。
4.8 创新农村物流发展模式
结合农村的现状和未来经济发展的趋势, 创新农村现代物流运营模式:基于网络的农村现代直销型物流模式、契约型农村现代物流模式、第三方农村现代物流模式、农村邮政物流“连锁经营+配送到户+科技服务”的经营模式、农产品物流园区模式等。
5 结论
总之, 完善湖北省农村物流发展是一项系统工程, 需要企业物流层面、产业层面、区域层面和国家层面密切配合, 政府推动、行业联动、企业行动, 共同创新农村物流发展。
本文系湖北物流发展研究中心2010研究项目《湖北农村物流发展模式及政策建议》阶段性成果, 受湖北物流发展研究中心资助。
湖北农业物流发展思路的思考 篇2
1 现代农业物流的涵义与分类
1.1 现代农业物流的涵义
农业物流是在分析、研究现代农业的涵义、特点、特征与发展规律的基础上提出的一个综合性概念,它是指从农业生产资料的采购、农业生产的组织到农产品加工、储运、分销等,从生产地到消费地、生产者到消费者过程中所形成的物质产品流动。
现代农业物流管理指农产品全寿命周期内的一体化集成管理,即农业供应链管理;而传统农业物流管理一般指农产品的储运管理。
现代农业物流管理的理念是提高物流服务水平、增强农业产业链整体效益;而传统农业物流管理追求个体成本的降低,没有考虑整个农业供应链绩效和客户满意度水平。
现代农业物流管理采用了现代化的物流技术、信息技术等,能实现物流过程的标准化、自动化、网络化、智能化和信息化等。
1.2 现代农业物流的分类
根据物流形式不同,站在现代供应链管理角度看,现代农业物流管理是对农业产业产前、产中、产后即上游、中游、下游三段过程的科学管理:上游,即产前,是处在供应阶段的物流形式,叫农业供应物流;中游,即产中,是处在生产阶段的物流形式,叫农业生产物流;下游,即产后,是处在销售(加工)阶段的物流形式,叫农业销售物流。
根据物流中的农产品类别又可分为:粮食物流、经济作物物流、畜牧产品物流、水产品物流、林业产品物流等。
根据农产品的最终用途可分为消费物流和再生产物流;农产品的受地理气候的影响,有明显的区域性,其中农产品的消费物流根据流通的区域性分为内循环物流和外循环物流。
2 湖北农业的地位
湖北地处南北过渡地带,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既有山区丘陵,又有平原湖区,适宜种养的动植物品种繁多,品质优异,历来是全国重要的农产品商品基地。主要农产品产量位于全国前列,农业综合科技实力居全国第5位。
(单位:万吨)
数据来源:湖北日报20090305期
2008年省粮食总产2227.23万吨,居全国第10位,其中稻谷总产307亿斤,居全国第5位。丰收在于产量,也在于质量和品牌。有中国水稻研究所15年精心研究的成果——中国香稻等21个获得国家绿色食品发展中心绿色大米认证的品牌。
湖北是全国重要优质商品棉生产基地,有1000万棉农和近100家纺织企业,有纱锭600万锭以上,常年用棉在1000万担左右。江汉平原、鄂北和鄂东三大棉花产区,已列入全国棉花优势生产区域发展规划。
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361万吨的年产量让千湖之省名副其实。湖北淡水产品总量和人均量等十个主要经济指标均居全国第一。
湖北水果资源丰富,栽培历史悠久,果树面积35万公顷,总产量370万吨,是全国水果大省之一。
3 湖北农业物流现状分析
湖北是农业大省,农产品产品除部分农民自用外(即内销和再生产用途),大都成为需要外销物流的商品,数量之大,品种之多,都是世界少有,形成了巨大的农产品物流。
3.1 湖北农业物流的产业基础
湖北具有发展农业物流的区位优势,而且经过多年建设,已具有了一定的产业基础。
(1)农业生产地理优势
湖北地处南北过渡地带,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光照充足,雨量充沛,雨热同季,四季分明,既有山区丘陵,又有平原湖区,适宜种养的动植物品种繁多,品质优异,历来是全国重要的农产品商品基地。
(2)农业生产科技优势
湖北农业科技处于全国领先地位,近几年,重点推广轻简栽培、稻鸭共育、虾稻连作、沼气利用等十大类实用技术。2008年,全省认证无公害、绿色和有机食品878个,居全国第1位。
(3)湖北的交通基础建设已初见成效
湖北九省通衢,具有完整的水、陆、空交通网络,以特大城市武汉为中心,公路四通八达,铁路纵横交错,长江、汉江横贯东西,长江湖北段为世界罕见的黄金水道,空中航线更是密集而发达,农产品进、出口快捷、高效。
(4)农产品交易市场初具规模
湖北省已建成了各类农产品市场4000多个,其中既有大量的城乡集贸市场、也有近百家批发市场,在批发市场中,既有在农产品优势产区的产地批发市场、又有在大中城市的销地批发市场,还有众多超市和连锁店。
3.2 当前湖北农业物流存在的问题
由于长期计划经济体制以及农业“重生产、轻流通”、“重市场建设,轻市场预测”等不科学思想,现代物流意识淡漠,致使我省农业物流长期以来处在物流时间长、消耗大、效率低、效益差的低层次上,成了我省农业经济进一步发展的瓶颈。这些主要表现在:
(1)农业物流的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
农产品大多是有生命的动物性与植物性产品,具有易腐烂、寿命周期短等特点,因此便要求采取一定的保鲜等措施,并要求实施快速、及时、安全地运输。然而,目前我省农业物流网络不健全,交通运输基础建设滞后,尤其是农村乡村一级,致使农产品物流的效率被大打折扣,物流成本也大幅升高。重点不足表现在如集装箱、冷藏车等农业专用运输工具的建设;专用仓库、特种仓库(如低温库、冷藏库、立体仓库等)等农产品储存设施的建设;专用叉车、托盘、货梯、升降平台、巷道堆垛机等机械化装卸搬运设施的建设;农产品深加工能力的建设;以及农产品物流信息技术的建设等。
(2)农业物流的资源需进一步整合,并合理配置
现有的农业物流货场、仓库、运输车队、装卸搬运队伍、包装厂、铁路专用线和码头等自成体系,独立运作,相互之间横向联系不多,缺乏整合,物流设施设备难以得到充分有效利用,结果造成一方面物流企业数量上供过于求,另一方面,在质量上又满足不了市场需求。
(3)物流手段相对落后
我国农产品的大宗物流一般都会经过这样几个主要环节,生产者——产地市场——运销批发商——销地市场——零售商——消费者。
流通形式主要有三种:一是自产自销;二是小贩小运;三是由购销公司组织收购或为加工企业提供配套原料,我省绝大部分农副产品都是以原始初级产品的形式进入市场,既没有加工、分级包装,也没有品牌商标,产地、品种、品质等特点无法体现,质量也没有具体要求。
销售方式主要为现货交易,人货同行,结算则通过现金收付。而通过批发市场达成远期契约交易以及采用拍卖交易、信用交易、委托交易、电话交易和网上交易等现代交易方式很少。
农业物流与商流尚未分离,不利于流通的优化,从业人员缺乏物流意识,粗浅的物流意识也只是看到运输的空间转移价值。自营物流比例过高,物流非合理化状况突出,物流发展面临市场需求约束。
(4)信息化应用程度低
近些年,我省加快了农村经济信息体系建设,但总体来讲,我国农村的信息化水平仍然很低,农业物流信息化水平更是如此。农产品批发市场信息化建设落后,大多数市场没有配置信息设备。由于我国信息网络往往在乡、村出现断层,加上农村的信息队伍并未真正建立起来,因而便无法真正实现市场信息的指导服务功能。加之大多数农民自身文化素质和信息接受分析能力等方面地制约,更进一步限制了我国农村物流信息化水平的提高。
(5)农业物流系统缺乏物流专业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
现今物流人才成了我国最紧缺的12大类人才之一,全国光大中城市的物流人才缺口就已高达数百万人,更不用说农村物流人才的匮乏了。
目前,我国农业科技工作的重点在生产领域,80%以上的科技经费和研究力量投入在农业生产中,对产后流通领域的科研工作重视不够,使得我省农产品流通加工业的发展动力不足,物流加工技术水平落后,自主创新能力弱。
(6)农业物流系统缺乏合理的规划和科学的管理
湖北省是农业大省,适宜多种农作物种植和养殖业发展,但产业结构和产品布局不尽合理,没有一个结合湖北经济地理环境和“中部崛起”战略配套的规划。规划和管理问题是当前湖北农业物流系统存在的突出问题,造成低水平重复建设,在质量、规模和效益上都不能满足要求。
目前湖北人均耕仅为0.96亩,比全国平均水平低20%,农村人均耕地也只有1.43亩,比全国平均水平低18%,但目前农村科学合理的土地流转制度还未建立,以农户自愿为基础促进耕地向大户能人集中的机制还未形成,致使农业物流的推动力不足。
4 湖北农业物流的机遇与挑战
4.1 加入WTO带来的机遇
中国加入WTO之后,中国农产品和农用物资出口将面对更大的国际市场和更多的贸易机会,中国加入WTO也给我省农业物流的发展提供了机遇:
(1)外商的投资不仅引入了资金,同时也带来了先进的管理经验和技术装备,能够带动湖北农业物流业的快速发展,更新农业物流管理的传统观念。
(2)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趋势有助于建立湖北农业物流国际中转体系,有利于开发湖北农业物流市场的巨大潜力。
4.2 国家对三农问题长期关注
国家对“三农”问题的重视、相关政策出台,为湖北农业物流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发展机遇。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2007年中央1号文件),提出了“健全农村市场体系,发展适应现代农业要求的物流产业”的战略措施。这是“物流产业”首次在中央一号文件中出现,是农业物流发展的春风。
农经发[2009]11号《农业部关于推进农业经营体制机制创新的意见》等一系列文件从供应链角度全方位为农业物流的供应、生产、销售提供了政策支持和保障。
4.3 发展农业物流的挑战
我省发展农业物流,在走出区域限制的同时也面临着许多的挑战,主要体现在一下几个方面:
(1)国际市场的冲击,国际农业物流中的技术壁垒有待攻克;
(2)来自国内农业强省的挑战;
(3)物流的综合性与政府部门职责矛盾,行政区域的限制,国内各部门间横向联系不畅,区域间交流存在问题;
(4)农业行业固有的弊端使物流业优化调整迟缓,例如湖北的气候限制、地理环境复杂,地貌类型多样,山地、丘陵、岗地和平原兼备。山地约占全省总面积55.5%,丘陵和岗地占24.5%,平原湖区占20%;
(5)农业行业内部发展不平衡,龙头企业和其他农业经营实体间差距很大,多数农企自我生存和发展能力及素质不高;
(6)物流的发展偏重于工业,尚无具体的农业物流发展规划和有效的农业物流管理机制指导湖北农业物流业的跨越式发展。
5 湖北现代农业物流的发展思路
湖北地处我国中部,无论是国外的农产品,还是省外的农产品以及农业生产资料,相当部分都会通过湖北特别是武汉等地进行集散、中转或过境,湖北的区位地理优势会得到更好地发挥,湖北作为全国农业物流中心的地位将会更加突出。
当前我省农业物流与国外发达国家还有很大差距,提高我省农业物流效率,促进其迈向现代化,我们还需从以下几个方面采取措施:
(1)推进农产品批发市场升级改造,完善农业物流市场体系建设
为实现农产品的顺畅流通,我省需要良好的包括农产品批发市场、仓储、交通运输条件和工具等基础设施支持,其中重点应完善批发市场的功能,提高批发市场的档次,在全省主要产区建设一批布局合理、交易方式先进、功能齐全、安全卫生的骨干批发市场;积极发展连锁超市、直销配送等新型流通组织,建立多层次、多业态、多种经营方式的农产品市场体系;加快农产品的储藏、加工、运输、配送等物流设施建设,建立现代化的农产品物流服务体系;在资金来源上,采取多种形式,鼓励个人、集体、政府等多渠道资金投资农产品流通设施建设。
(2)发展农产品、农业生产资料和消费连锁经营,建立农村新型的物流营销体系
2003年农业部便出台了《关于发展农产品和农资连锁经营的意见》,开始引导和推动我国农产品和农资连锁经营的发展。截至2009年2月,农家店的数量已超过27万家。但是,除中国邮政外,体系中仍然缺少整合能力强的专业物流主体。我们应通过体制创新,改造、培育与壮大农产品物流主体,降低流通成本。为大中型流通企业进入农村市场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有关扶持政策的措施主要有贴息资金、银行信贷支持等。同时,依据区域的气候、地理环境加大外循环农业物流生产的规模,控制内循环物流,推动农业物流的需求增长。
(3)加快农产品物流的信息化建设
面对全国逐步开放的农产品大市场大流通格局下,需要在科学准确的市场信息指导下发展农产品生产,地方政府相关部门有必要强化规划协调作用,以市场为导向,做好农产品市场交易信息采集和发布工作,建立农业生产科技和新产品开发信息的普及、指导、规划组织一条龙的信息交流和服务体系。对物流各环节进行实时跟踪、有效控制与全程管理,并逐步搞好农产品信息处理与发布工作以及市场信息咨询服务,建立农产品物流信息管理系统。
(4)加快农产品物流标准化进程,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在包装、运输和装卸等环节,推行和国际接轨的关于物流设施、物流工具的标准,不断改进物流技术,以实现物流活动的合理化。重点应联合有关部门制定全国统一的相关农产品质量标准,包括:理化指标、感官指标、安全食用指标、鲜度指标等,并对产地进行大气环境测试、土壤成分测试、水资源测试,控制农药使用,以加速农产品流通。
(5)优化农产品物流管理的组织结构,提高流通效率和行政管理效率
建立农产品批发市场体系是一项系统工程,值得我们参考的一条日本、欧美等国家重要经验就是: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都将农产品的生产管理、产后加工、安全卫生、上市运销、零售消费等的生产和流通诸环节的行政管理职能,归口于农业行政管理部门。事实证明,这种管理体制符合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农产品生产与流通一元化的运行原理,也符合农产品商品化生产经营的规律,可减少政出多门,充分发挥农业行政部门的管理与服务职责,提高行政管理效率。
(6)立法建章,加快制订和完善相关法规
我国应尽快制订相关法规,对我国农副产品批发市场的市场规则、市场准入制度、软硬件设施管理以及违规处罚等问题做出明确规定,将农副产品批发市场的管理纳入法制化轨道。
(7)加强农业物流人才培养
农村物流人才缺乏。不仅人才总量不足,而且缺乏高素质的农村流通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和市场营销人才。
政府教育主管部门要积极引导高等院校、工商企业、行业组织及民办教育机构参与并开展多层次的物流技术专业人才培训和教育工作,特别是对农业和农产品物流技术的教育培训,以适应快速发展的物流事业和农产品流通的需要。只有通过“产学研”的物流技术教育体系建立,积累物流创新的人力资本,方可实现农产品物流跳跃式发展。
6 结束语
农业物流的发展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各方参与,协调运作。湖北现代农业物流应在政府的统一规划和宏观调控下,由行业主管,并依托基础设施平台、信息网络平台和政策平台的支撑,以全球大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以提高效率、效益、客户服务水平和企业竞争力为中心,实现快速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施海霞.我国农产品物流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北方经贸,2008,(10).
[2]陈明星.优化粮食生产扶持政策组合[J].中国发展观察,2008,(01).
[3]洪涛.农产品流通中的“两大政策缺陷”[J].中国外资,2008,(05).
[4]张英,徐晓红,田子玉.我国设施农业的现状、问题及发展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08,(12).
[5]周建勤,鞠颂东.区域物流规划中的农业与农村物流问题探讨[J].物流技术,2007,(02).
发展我国农村物流网络体系的思考 篇3
农村物流指农村区域范围内所发生的物流,它既研究农村生产与生活所需求的农业生产资料与生活消费品的物流,也同时研究农产品从生产、加工、包装到销售的销售物流,同时还要研究区域与区域之间的物流活动规律,寻找区域之间的合作[1,2]。它主要研究物流的模式与区域生产、生活之间的关系,寻找区域的增长极,并使物流活动与之协调与配合,促进当地的产业发展。
研究农村物流必须从各个要素出发,来系统研究物流环节中所涉及的流程,确保为农村的企业、农民提供良好的物流服务,并使物流业者获得可观的效益[3]。因此本人认为,无论研究农产品物流及农业物流,以农村物流网络体系为基础来进行研究,才具综合性与系统性,才可能更好的引导企业、指导农民或农村企业的生产与消费。
2 当前我国农村物流网络体系的现状分析
2.1 缺少相关的专门组织管理机构
目前,农村物流网络体系的规划还停留在学术研讨上,而且相关的理论没有进一步涉及到区域间的整合、农村物流与城市物流融为一体、物流园区规划如何以特色区域为整体来进行规划等一系列问题。政府对物流业的管理仅仅是由工商部门负责物流企业的成立审核、营业执照的发放及税务部门的税收征管。政府缺乏用于区域物流规划、物流企业的引进、物流企业的运作指导及物流区域间的整合的物流行政管理机构。针对农村物流的优惠举措还没有出台、物流业现有数据缺乏准确统计,都说明农村物流运作缺乏政府及相关机构强有力的支持,因而在引进相关企业以支持农村物流发展时,缺少足够的影响力与说服力。
2.2 农民对配送的需求增强
除了传统的广播、电视、报纸杂志外,互联网开始进入农村,农民用手机、电话的群体越来越多,其它信息化手段加强,部分农民利用互联网开始销售自己的产品,农民对于物流的需求逐步增强[4]。但人数少、销售额相对于传统手段微不足道。一些农村地区由于农民大量外出打工,仅剩“老、弱、病、残、妇”留守在农村,其所需的农资产品、生活必须品都对送货上门、及时配送有了一定的需求,而且这种需求随着打工的农民工收入的提高进一步加大。
2.3 政府重视程度不够
由于政府对农村市场的重视不够,物流供应链环节中的产品源头无法形成大规模的集货市场,农村物流集货难,物流规模在区域上偏小。集货难在农村地域广阔、生产企业多以单体农户为主;集货难还表现在产品质量、等级、包装、外观、加工水平不一,因此难将货类分开、等级分开以促进销售与流通。此外农村的信用问题也困扰着当前农村的订单式生产,从而约束了市场的发展及物流服务需求与供给。信用包括企业商业信用、银行信用、法律信用及区域信用[5]。农民或农社组织对相关农产品营销企业或物流企业的信赖程度不高,优势农产品在农村的批量订购与配送都存在问题。企业对农民的诚信也存在相互信任问题。政府应要认识到,不守信用,小则会伤了一个客户、一个消费者,大则能毁了一个地方产业。
3 完善我国农村物流网络体系的对策
3.1 强化农村物流网络节点的规划和建设
农村物流是为农村生产、生活及产品销售服务的,其集散服务必然依赖各地的物流网络。而物流网络是由节点构成,并由不同的商品,不同的运输线路、方式,不同的流向所形成网络组成。物流节点是农村物流服务的站点,它担负集货、信息及管理功能。节点规划与建设是农村物流规划一个重要方面[6]。随着我国农村改革、撤乡并镇的完成,农村以小城镇为中心的局面己经显现。各镇成为了当地经济发展的核心部分。因此在乡镇里设置流节点是十分必要的。
以冷链物流为例,据调查,我国目前只有10%的肉类、20%的水产品、少量的牛奶和豆制品进入冷链系统,而欧美国家进入冷链系统的农产品比例为85%,我国物流费用占国内生鲜产品总成本的比重高达70%。与此同时,由于流通技术的落后,我国水果蔬菜等农副产品在采摘、运输、储存等环节上的损失率达25%~30%,远远高于发达国家果蔬损失率5%水平。以城郊为基础,建立环城镇的农产品物流网是行之有效的,如果能与其它的生产养殖紧密配合起来,就能有很好的效益,一举数得。国家宏观上的物流网络应当以县级区域为单位节点进行系统规划,再由各县依据相关的生产销售情况布置对应的网点,形成一张覆盖全国的物流整体网络。此外强化节点中信息建设,并扩展信息节点的功能,针对我国农村普遍存在的问题与特点,信息化节点建设应按计划逐步进行,节点建设由点到面进行。
3.2 强化市场准入管理
农产品的物流网络体系中物流服务提供者,目前在全国农村来看,可以说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企业众多、鱼龙混杂。许多农民自办物流,通过简易储存设施、农用运输车等工具为相关的农民或企业服务。但这些服务是零散的,不成体系的。成本高、效益低。此外,承担物流责任的能力低。强化市场准入管理,确保有资质的企业为农民或相关组织提供物流服务,有利于保障各方的利益,并通过相关法律法规与政策来加以完善。市场准入管理上要做到三个有利:(1)有利于保护当地的中小企业发展,使之做大做强;(2)有利于当地产品顺利流动;(3)有利于激励大型物流企业及相关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的进入。同时要做好三防:(1)防止出现垄断式企业的出现;(2)防止政府过多干预市场运作;(3)防止公用物流设施及相关公共品的严重破坏。
3.3 强化县级物流网络群的建设
建立县级物流网络群,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要在原有的物流网络体系与生产市场、生产资料市场、农产品交易市场的基础上进行系统研究和规划。必须要对县域经济及各区域特色进行调查摸底,了解市场,确定县域的优、劣势,充分发挥现有中小企业的优势,鼓励中小企业做强做大。调查了解以城镇为依托的商品市场,特别是农产品生产和销售市场,对其规模与可能的机会和效益进行评估。必须要对各区域的物流基础设施进行统计分析,以便核实家底。调查核实仓库、道路交通、水运、通讯、信息系统(网络、电信及其他通讯工具和系统)及与之相关的辅助设施的类型、容量、使用规律、经济效益状况等[7]。
3.4 规范农村物流市场管理
规范农村物流市场管理,是完善农村物流网络体系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王之泰教授曾经指出“物流的灵魄在于系统;物流的关键在于管理;物流的水平在于科技;物流的成败在于体制;物流的落实在于工程”。物流的关键在于管理,农村物流网络体系的完善的关键也在于管理。
管理内容主要是:(1)物流企业的引进与当地企业的培植管理。一方面适当引进第三方物流企业进入当地市场,同时要积极扶持当地的物流企业做大做强,这些包括政策、管理制度与相关规定的出台。(2)加强物流成本与价格管理。包括物流园区建设用地、设施设备租用、相关过桥过路费、运费、储存费等的管理;整顿和规范农业物流秩序,遏制物流环节乱收费、降低物流成本。因此,降低费额、取消非法收费、合并收费项目,开辟“绿色通道”势在必行。(3)提高物流服务水平。农村不同于城市,无论在配送体系上还是时间上的要求都不同于城市,因此,提高物流服务水平,不仅可以降低成本,还可以使农民满意。(4)落实服务基础设施与物流网络体系的配套管理。一是加强对现有设施的保护,防止因超重、超载破坏相关设施、增加损耗;二是加强投入,逐步建立起与市场相适应的物流业务所需要的公共设施,利用国家政策,将有限的资金更多投入到物流服务体系中来。
4 结语
建设和完善农村物流网络体系不仅要完善宏观管理,同时要强化微观运作,只有物流企业走向农村与农村的物流企业一同发展,满足农民相应的物流服务需求,才能进一步完善我国的农村物流网络体系。
参考文献
[1]赵春江.农产品物流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天津商学院学报,2005,(3):41-42.
[2]郭淑缓,付建全,孙正.河北省农产品物流的发展对策[J].甘肃农业,2007,(3):17-18.
[3]朱大林.我国现代农村物流网络体系研究[J].物流工程与管理,2009,(5):1-2.
[4]Ken Boyer.Empirical Elephants-Why Multiple Methods are Essential to uality Research in Operations and Supply Chain Management[J].Operations Management,2007,(10):1-22.
[5]David J.Robb,Bin Xie,Tiru Arthanari.Supply chain and operations practice and performance in Chinese furniture manufacturing[J].Production Economics,2007,(112):683-99.
[6]Helen Walker,Lucio Di Sisto,Darian McBain.Drivers and barriers to environmental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practices:Lessons from the public and private sectors[J].Purchasing And Supply Management,2007,(14):69-85.
湖北农村物流发展思考 篇4
1 基本情况
1.1 规模养殖迅速发展
2008年, 全市生猪规模养殖实现历史突破, 完成国家生猪标准化养殖改扩建项目25个, 新建省级标准化万头猪场10个, 市级标准化生猪养殖小区11个。同时, 肉鸡产业化初具规模。丹江福润禽业食品公司3 000万只肉鸡加工厂建成后, 其中境内的养鸡大县市丹江已建成种鸡场4个, 存栏种鸡10万套;建成肉鸡养殖小区20万m2, 其中百万只规模养殖小区2个、50万只的4个、10万只以上的7个、5万只以上的8个, 预计2008年全市肉鸡加工量将突破千万大关, 规模养殖比重逐年提高, 规模化发展迅速。草食家畜牛羊相继在高效生态规模养殖模式的推动下, 实现规模化发展。
1.2 畜牧板块经济发展逐渐明显
十堰畜牧业逐步向规模化、区域板块化方向发展, 初步形成了一批以县域优势产业为基础的畜禽养殖集中主产区, 提高了畜牧业的市场竞争力。全市争取形成了“丹江肉鸡、竹溪生猪、郧县蛋鸡、竹山肉牛、房县、郧西山羊大县”的畜牧养殖大县集中规模型养殖板块。
1.3 畜牧产业化经营不断拓展
十堰规模化、专业化、产业化生产的数量和能力不断扩大, 培育建设了一批规模养殖、设施先进、龙头加工的标准化养殖示范场。同时大力引进三资发展畜牧业, 形成了“猪、羊、牛、禽”传统优势养殖的牧业经济, 出现了丹江福润、郧西天源、房县天森、神农蜂语等一批名牌畜产品, 提升了十堰畜产品档次, 有效地推进了畜牧业的产业化进程。
1.4 质量效益明显提高
通过实施规模经营, 普及先进实用技术, 推行标准化生产, 养殖业综合效益得到提高。目前全市有9个无公害畜产品基地和7个无公害畜产品。畜牧业发展逐步由以数量为主转向以质量为主, 由高投入低产出向高产高效转变。全市杜长大外三元改良猪和波杂改良山羊出栏量大幅增长。养殖场通过发展规模养殖, 最大限度地降低了生产成本, 同时通过规模效应聚集, 销售成本明显降低, 规模养殖效益明显。
1.5 科技水平得到提升
随着畜牧业规模化、集约化程度的提高, 畜牧新品种和先进适用技术得到推广普及。一是150模式标准化养猪、茶园生态化养鸡、1235模式养羊、饲料配合等实用技术迅速得到推广和应用, 极大地提高了规模养殖的科技含量。二是推进了畜牧业标准化建设, 提升了畜牧业装备水平, 动物疫病防治能力进一步加强。规模养殖场从基础设施建设开始, 通过合理布局和规划, 加强防疫和消毒, 切实达到了有效防疫灭病、控制疫病传播的效果。三是大力推广了羊沼草、草地鸡等规模化生态养殖模式, 充分利用资源, 建立生态养殖示范点, 实施循环生态畜牧业。四是《马头山羊标准》、《马头山羊综合技术规范》、《郧巴黄牛多组合杂交改良和秸秆养牛新技术应用》、《口蹄疫与猪瘟同步免疫效果研究》、《马头山羊品种资源保护利用新技术中试与示范研究》等畜牧科研技术成果得到权威学术部门的肯定, 并在全市范围内推广, 取得显著的经济、社会、生态效益。
2 发展优势
从农村经济结构看, 十堰市是典型的农业山区, 农业人口达250万, 农村经济结构单一, 传统种养业是全市农民的主要生产模式。除打工经济收入外, 畜牧业是农民的第二大经济收入来源, 预计2008年畜牧业总产值达26亿元, 占农业总产值的33%, 全市农民人均牧业收入近1 000元, 人均增加牧业产值230元, 成为农村经济增长的新亮点。
从种养发展比效看, 十堰市不是粮油主产区, 传统种植业由于受自然地理气候土地等条件的制约难有大的突破。相比而言, 畜牧业的潜力和优势较为突出, 全市有丰富的草地资源、农作物秸秆资源、畜禽品种资源, 发展的潜力大、空间大, 因此从发展趋势看, 畜牧业在农村经济中的增长作用将会更加突出。
从生态功能看, 畜牧业生产和生态环境保护是相互统一、相互协调而发展的。畜牧业充分利用农作物副产品、农作物秸秆等废弃资源作为畜牧业生产的饲料资源, 又为种植业提供优质有机肥源, 特别通过人工种草, 天然草场植被的恢复与利用, 发展草食畜禽, 既利用了资源, 保护了水土, 又发展了经济, 增加了收入, 从而使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找到最佳结合点。我市近年来开展人工种草圈养舍饲家畜取得成功经验 (如房县的圈养山羊) , 不仅未对环境造成破坏, 而且对生态环境有明显改善和保护作用。
3 困难与问题
3.1 生产方式相对落后
近年来, 我市畜牧生产稳步发展, 畜禽规模养殖比重逐步提高。但目前全市畜牧业还没有摆脱传统的生产经营方式。农民基本上还是以利用房前屋后的空闲地散养为主, 多数规模养殖户也是农牧兼顾, 凭老经验生产, 生产方式落后, 使土地、能源消耗太大, 不利于疫病的科学防治, 不利于良种良法的转化应用, 不利于无公害畜产品基地的建设。因此, 要实行以规模饲养为主体和有序生产为主要形式的集约规模经营, 发展现代化畜牧业, 推进生产方式的加速转变任务艰巨。
3.2 动物疫病压力不断增大
当前, 动物疫情日趋复杂, 禽流感、口蹄疫等重大动物疫病由季节性发生转向常年性发生, 由畜禽发生发展到感染人类, 由个别地区零星散发发展成局部连片暴发, 动物疫病突破了传统意义上的畜牧业生产和畜牧业经济领域, 对畜禽产品质量安全构成了严重的威胁, 并对政治、经济、社会产生极大的影响, 已经成为百姓广泛关注的问题。而规模养殖数量大、集中度高, 动物疫病风险更大。
3.3 生产组织有待发展
目前全市发展了一批行业协会和中介服务组织, 培育了农村经纪人等多种市场主体, 虽然发挥了一定作用, 但还远远不够。一方面养殖户市场信息相对滞后, 不能随时按照市场消费需求组织畜禽生产。另一方面, 当前畜产品的销售仍以鲜活产品为主, 精深加工和综合利用拓展不够, 畜产品附加值增加困难, 深加工龙头企业数量少, 辐射带动力不强。难以把小生产连接到大市场, 化解千万家农户的生产应对千变万化的市场的矛盾。
3.4 发展空间受制约
十堰市畜牧资源丰富, 但是随着全市工业经济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 资源、环境对畜牧业发展的制约作用日益突出。随着畜牧业向规模化、集约化的方向发展, 畜禽粪便的污染问题正逐渐成为一种严重的社会问题, 畜牧业是一个弱质产业, 畜禽粪便处理是一项高投入的工程, 靠企业自身难以有效解决环境污染问题。
4 对策和建议
4.1 统一思想认识, 加强领导
发展现代畜牧业, 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畜牧产业发展的必然选择, 是全面提高动物疫病防控水平的有力保障, 是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客观要求。各级领导进一步提高思想认识, 把推进畜牧业生产方式转变作为一项全局性的重大工作予以重视, 采取扎实措施, 研究出台相关扶持政策, 利用以奖代补等方式鼓励畜禽规模养殖的发展。通过行政手段和经济手段逐步减少千家万户零散养殖的数量, 发展畜禽适度规模养殖。要出台畜禽规模养殖工作意见、畜禽规模养殖技术规范等文件, 规范养殖行为。同时加大畜牧业发展宣传力度, 采用典型示范、科技入户、百名专家进百村等多种途径, 围绕“规模养殖、健康消费”, 通过多种媒体进行宣传, 提高农民养殖技术水平, 引导市民科学消费, 帮助农民拓展销售渠道, 提高农民发展规模养殖的积极性。
4.2 努力构建规模养殖发展平台
以生猪、家禽、牛羊传统优势养殖为重点, 大力发展多种形式规模养殖, 加速推进无公害畜产品基地建设和区域布局优化, 为畜牧业搭建发展平台。
一是积极发展多种形式的规模养殖。在推进畜禽规模养殖过程中, 坚持适度规模、有序推进、生态健康的原则, 结合经济水平、规模基础、技术条件等因素, 突出优势区域和品种, 以现代化规模养殖企业和养殖示范园为重点, 大力发展以规模养殖企业 (场、户) 、养殖小区、专业合作社、养殖基地和“公司+农户”、“服务体系+农户”为主体的多种形式规模养殖, 积极培育种养结合小型规模化的新型农户, 推进规模化、专业化和标准化生产。
二是合理调整畜牧业生产布局。以现阶段畜牧业经济发展特征和现代畜牧业功能定位为前提, 按照环保与防疫对畜牧业提出的要求, 根据市场需求多层次和畜牧业结构多样化的特点, 结合现代农业发展规划和新农村建设规划的总体要求, 本着利于生产、利于加工、利于销售的原则, 分品种、分项目地进行科学布局。逐步建立合理的养殖区域, 形成种养紧密结合的生态链, 使全市主要畜禽产品生产基本实现与种植业、林业相匹配的专业化、区域化、生态化布局。
三是提升畜牧业科技水平。充分发挥良种、良料、良法养殖对畜牧业规模化发展的支撑作用, 重点推广三元杂交瘦肉型猪规模生产技术、家禽规模化标准化生产技术、波杂山羊高效生产技术等综合配套适用技术, 全面提高畜禽规模养殖科技水平。积极推行畜禽标准化生产, 强化投入品的监管, 提高畜产品质量。加大规模养殖场治污力度, 推广林牧结合、种养结合等多种规模化生态养殖模式, 实施畜禽粪便的综合治理和资源集约利用, 促进畜禽规模养殖持续健康发展。
四是努力提高动物疫病防控能力。规模养殖数量大、集中度高、疫病风险大, 做好动物疫病防控工作尤为重要。畜牧部门要采取“防、检、监、管、消、灭”等综合防治措施, 促进全市重大动物疫病防治的整体推进。
4.3 拓展畜牧经济发展产业链
发展现代畜牧业, 要努力发展种畜禽产业、畜产品加工业、饲料兽药业及畜牧业服务业等产业, 延长畜牧经济产业链, 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由以数量扩张为特征的粗放式经营向以质量效益为特征的集约经营转变。
一是大力发展种畜禽业。畜禽品种资源的保护、开发和利用是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和支撑。要全面实施畜禽良种工程, 以优势产业为重点, 以适度养殖为发展区域, 整合现有的良种资源, 鼓励和支持社会资本投入种畜禽产业。通过科学规划, 分类指导, 集聚资源、技术、资金、市场等优势, 建立健全符合畜牧业发展方向、支撑规模化畜牧业发展需求的现代化畜禽良种体系, 建设较为发达的种畜禽产业。
二是大力发展畜产品加工业。畜产品加工是畜禽养殖产业链的延伸, 也是促进规模养殖发展的关键。要加快实施产业延伸工程, 坚持用“品牌的理念、市场的意识、科技的支撑、产业的思路”来推进畜产品加工业的建设, 积极引导社会资本参与畜产品加工业, 增强畜产品加工企业发展活力, 促进畜产品升级换代。依托星海乳品加工企业发展奶牛业, 丹江雨润肉鸡加工企业发展全市的养鸡业, 神农蜂语蜂蜜加工公司发展如蜜蜂等特种养殖。
三是大力发展饲料兽药产业。要发挥我市现有的武当动物药业公司、富农饲料加工公司等企业的资金、技术、科研和人才优势, 以饲料安全为重点, 逐步调整饲料加工业内部结构, 推行饲料生产企业科学管理, 坚持机制创新和科技创新, 壮大饲料业发展规模, 走集团化发展道路。同时推进兽药生产企业GMP建设, 加快技改研发和市场开拓, 开发低残高效兽药。逐步推行兽药经营企业GSP管理, 突出建设一批设施一流、标准接轨、规模较大的兽药企业, 提升兽药业产业化发展水平和市场竞争力, 为发展规模养殖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湖北农村物流发展思考】推荐阅读:
潘玉婷-湖北省农村教师置换脱产培训总结09-10
湖北农村共青团2013年上半年工作总结及下半年计划09-16
吉林省农村物流发展10-13
四川农村产业发展思考10-14
城市农村--对城市与农村发展现状的思考10-21
发展我国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思考08-10
对发展农村生态农业经济的思考09-21
关于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几点思考08-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