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我国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思考(精选8篇)
发展我国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思考 篇1
发展我国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思考1
课题组
二、发展我国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制约条件
(一)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法律规定不完善
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健康发展,离不开法律的支撑和保障。许多国家,在发展农村集体经济时都建立了完整的配套法律体系:德国早在1871 年就制定了《合作社法》;日本农协在成立之初就有《农业协同组合法》;韩国合作社的主体法律是《韩国农业协同组合法》;美国关于合作社的条款散见于多部联邦法律之中。虽然我国在根本大法和专门法方面不断推进法制化,但法律的具体规定还不完善。从《宪法》上看,甚至都没有给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一个明确的定义。《宪法》第8条第一款规定:“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实行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农村中的生产、供销、信用、消费等各种形式的合作经济,是社会主义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经济。”《宪法》第17条第一款明确规定:“集体经济组织在遵守有关法律的前提下,有独立进行经济活动的自主权”。《宪法》有肯定农村集体经济是社会主义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的经济,是独立进行经济活动的经济形式,但是这一经济形式如何开展活动,其产权关系怎样并没有作进一步规定。我国的一些专门法规对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也做了相应规定,但这些都没有超越《宪法》的更为精细的规定。比如我国《农业法》第10条规定:“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应当在家庭承包经营的基础上,依法管理集体资产,为其成员提供生产、技术、信息等服务,组织合理开发、利用集体资源,壮大经济实力。”《国务院关于加强农村集体资产管理工作的通知》也明确指出:“集体经济组织是集体资产管理的主体”。虽然,我国于2007年7月1日实施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这一针对农村集体经济的专门法规,但是这一法规尚不完善:一是产权边界不明。在乡镇、村级、村民小组等方面的集体资产产权方面存在着交叉或不完全明晰的地方,集体经济组织到底属于乡镇还是村民委员会或者是村民小组方面边界模糊,法律对此也没有明显的界定,导致谁都有权,但谁都不能完全行使权利。二是产权量化困难。由于农村土地的权属不清晰,有些地块只是习惯认为归属,没有相关的权属证明。土地管理机关虽然有本账,但也没有明确的界线。
(二)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与村委关系不清晰
农村新型集体经济组织中,村委会作用非常重要。但是村委会与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性质是根本不同的:村委会的宗旨本应是为村民服务,不具有营利性,市场规律对其运作不起作用,不需要承担市场风险,适用民主、公开、公正的原则。而经济组织管理者的宗旨是谋求经营效益,以营利为最大目的,必须依照市场经济规律运作,承担市场风险,效率是其运作的根本原则。但是,在实际运作中,村委会已不仅仅是村公共事务、公益事业的管理者,还是集体财产的所有者,〔梁治平著:《乡土社会中的法律与秩序》,载于王铭铭、王斯福主编的《乡土社会的秩序、公正与权威》,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422页。〕更充当着集体财产的经营者,作为大股东参加到公司中,参与公司的实际经营。而依照《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的规定,村民委员会是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负责办理本村的公共事务与公益事业,并管理本村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和其他财产。村民委员会本身并不是一个集体经济组织,不具备经营职能。村民委员会1.本课题是魏宪朝博士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我国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现状调查、问题分析及对策研究》(05BKS021)的阶段性成果。
直接与村民组成公司,大集体(全体村民)与小集体(公司)之间的利益难以两全,且村民委员会可以“利用职权”为公司谋取利益,损害其他未参与村民的利益。“公共服务的职能与对村集体经济垄断经营的职能交错,是村委会职权侵蚀村民自治权的一个主要根源”。〔潘嘉玮、周贤日著:《村民自治与行政权的冲突》,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35页。〕目前成立的公司管理层多与村委会、涉农社区居委会是“一套人马,两个牌子”。而按照现代企业管理制度,政企分离是建立现代企业的首要条件。当公共服务职能与经济管理职能交错在一起的时候,就会出现公共权力的滥用和生产经营的不担风险;利用公共资源去从事营利性的事业,甚至运用公共权力侵犯村民的合法权益却不承担任何后果。(潘嘉玮、周贤日著:《村民自治与行政权的冲突》,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208页)所以,公司必须从行政职能中脱钩出来,否则这类农村新型集体经济组织只具备现代企业的外壳,而无现代企业的精神,对农村新型集体经济组织的发展不利。
(三)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自身机制不顺畅
完善的内在机制是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存在和有效运行的重要前提和制度保证,由于我国对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立法建制滞后,我国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在内在机制方面还存在许多问题:(1)组织规范化程度低。我国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形式多样,尚无一种固定的模式,只有合作社是按照国际合作社的原则建立和发展起来的,而数量较大的协会和股份合作社无论就组织体系还是在制度规范方面,由于组织的自发性以及农民自身的社会意识、文化程度的局限,很难产生合理的制度规范。由于缺乏统一组织形式,许多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没有规范章程,宗旨模糊、职责不清,加之机构设置不合理,管理制度不完善,民主氛围不够,致使组织运作也不规范,进一步制约了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发展和完善。(2)自我发展机制不健全。管理队伍难以适应现代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管理人员受教育水平较低,多以经验管理为主。缺乏专业的管理,由于实行不记报酬或低报酬的荣誉性职务制度,不利于激发管理者的潜能。服务内容单一,以对内服务为主,对外服务较少;服务水平较低,仅局限于提供一些资本较低的技术服务和市场信息。资本筹措渠道狭窄,资本短缺成为合作组织发展的瓶颈。我国农村集体经济组织通过政府支持和信贷方式获取资金却十分困难,多以会员自筹、外部股金和自我资本积累的方式获取资金,筹资渠道极其有限且较为狭窄。
(3)民主管理机制不完善。民主管理是集体经济组织的基本原则。但我国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产生的特殊环境决定了集体经济组织的建立和发展必须寻求来自政府或其他社会力量的庇护,导致一些集体经济组织的独立性受到影响。反映在管理方面,尽管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章程规定了民主管理原则,但实际运行过程中,集体经济组织的最高和最终决策权往往不在集体成员手中,会员大会多流于形式,专事监督职能的监事会则成为摆设甚至有的根本就不设置。外部力量的过多介入,使得民主管理成为一句空话。(4)利益分配机制不合理。追求利益最大化的动机是农民参加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最初和最基本的出发点。但是,我国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在分配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在“公司+农户”型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中,虽然延长了农业产业链条,提高了农业比较利益,但农民在利益分配方面却很难分享到一体化经营中的平均利润,他们自身的经济地位并没有提高也导致对集体经济组织的认同度下降。
(四)发展农村集体经济的财力支撑无保障
在城市和工业导向的金融制度下,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建立与发展很难得到政府的资金支持。农村与城市相比的弱势地位,农业与工业相比的弱质产业性质,使其很难在政府财力方面得到大力支持。政府的财政支持是农业稳定、健康发展所需资金的重要来源,但
目前的政府支持仅从维护农业的基础地位,维护农村稳定与农民增收的视角出发,还没有从实质上将三农问题与国富民强综合起来考量。所以,国家政府对农村集体经济的支援还是有限的,虽然这方面情况在逐渐的改变。当今发达国家普遍采取支持农业发展,支持农村集体经济的措施。以德国巴伐利亚州为例,每年政府对农业各类投资和补贴约50亿马克(其中联邦投资约30亿马克,州投资约20亿马克)。从州里对农业的投资来看,20亿马克中12%用于农业行政支出,8%用于农业科技开发,70%用于农户补贴,其余10%由于支持包括合作社在内的各类农民经济组织。日本政府对于农业现代化设施建设,政府无偿补助50%;为了调整大米品种结构,政府每公顷补助50万日元,这些都是通过农协补贴给农民的。发达国家的经验证明,政府通过农村集体经济对农业提供各种财政支持,可以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保证农民获得社会平均收益和引导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同时,有利于培养和巩固各种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建立良好的政府与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关系,使之更好地为国民经济建设服务。长期以来,我国在金融方面坚持城市和工业优先的倾斜政策,导致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发展面临资金短缺问题。政府对农业投资较少。虽然,近几年我国的支农资金在逐年增长:2004年,对农业投入的资金共有2626亿元,2005年支农资金达2975亿元,2006预算支农资金达3397亿元。但是,一方面,这些资金并不是由财政部一家来管理,涉及的部门以及其下属的司局很多,资金的分散使用使效率低下;另一方面,我国的支农资金在财政总支出中的比重偏低,特别是相对八亿农民这个巨大的数字而言的人均占有量更少。农村资金的匮乏严重影响我国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健康发展,成为制约我国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关键性因素。
发展我国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思考 篇2
总体而言, 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 我国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取得了一定发展, 但目前仍处于初级阶段, 与国际上规范的农业合作组织相比, 仍存在较大差距。我国参加各种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农户仅占全国农户总数的14%左右, 而法国、德国已超过80%, 美国、丹麦接近100%, 因而, 针对我国实际情况, 如何实现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形式的多样化, 增强市场经济更富竞争性和活力, 促进我国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更好更快地发展, 是新时期我国农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课题。为此, 笔者从该领域的多年工作实践入手, 系统总结了我国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特点, 分析了我国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并提出相应发展对策与建议, 以期为我国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科学持续发展提供理论参考。
1 我国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主要特征
1.1 组织形式新颖
我国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一般是在农业企业、种植业或养殖大户的带头下, 由农户自愿加入组建的。它不同于一般的企业组织, 其新颖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实行一人一票制或一户一票制, 部分是依据股金的多少来行使表决权;二是尊重农户的意愿, 自愿联合, 进退自由, 民主选举及决策;三是农户参加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不会改变他们已有的土地承包关系, 不改变生产资料的产权关系, 不会限制他们发展自营经济;四是组织内部不以盈利为目的, 而是为本组织农户社员服务, 即盈利主要是按照社员的交易额或者交易量来分配, 而不是按照社员的股金多少来分配。
1.2 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基础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指农户以家庭为单位向集体组织承包土地等生产资料和生产任务的农业生产责任制形式。农民是独立的生产经营单位, 具备生产经营自主决策权, 其生产经营决策不受合作经济组织的影响。农民作为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主体, 分散生产, 统一经营, 即采用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 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因此, 农民对土地具有自主权, 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 没有改变土地集体所有制, 充分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主动性。同时, 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在不改变农民对土地等生产资料的使用权的前提下, 一定程度上填补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分散生产在大市场竞争中的不足。
1.3 以合作为前提
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成员是农民, 农民在我国市场经济竞争中处于较弱势的地位, 因而农村合作组织实际上是属于弱势地位的广大农民的联合。随着自然风险及市场风险的加剧, 农民们意识到单靠自己的力量已无法很好地应对市场竞争的风险。为了改变增产不增收的局面, 改变在销售环节中的弱势地位, 农民们主要通过以下三种方式进行联合:一是由流通部门或农业技术部门的骨干牵头建立合作经济组织;二是由营销大户、种植或养殖大户牵头, 通过利益纽带将农户集合成大规模的群体组织, 实施适度规模经营;三是由龙头企业牵头, 将“公司+农户”逐步发展为“公司+合作经济组织+农户”的产业化运行格局。农民通过联合与合作, 在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带领下, 统一运作, 降低了生产交易成本和经营风险。
1.4 以经济利益为驱动
农民组建并参与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增加经济收入, 满足自身经济利益的需求, 因而农村经济组织是以利益为纽带聚集农户进行农业经济活动的互惠互利组织, 其生命力的强弱关键取决于参加该组织农户的利益实现程度。加入农村合作经济组织, 农民可节约生产交易成本, 提高在市场中的交易地位。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内部实行利益和风险共同承担的机制, 根据交易额分配利润, 根据资本和劳动的投入量分红, 提升了农民充分应对自然和市场风险的能力。
1.5 以市场为导向
传统的农业生产模式是靠天吃饭, 以产促销。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出现, 使市场成为农业生产的主要导向, 农业生产模式由“以产促销”转变为“以销促产”。因此, 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成为农户和市场之间沟通与联结的纽带, 农户社员通过合作经济组织及时了解并掌握市场最新行情, 根据市场需求, 生产适销对路的产品。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向农户社员提供产前、产中、产后的一条龙服务, 为社员选出的代表提供教育机会、技术培训以及产销信息等无偿或低偿服务, 帮助农户社员进行产品销售或以不低于市场的价格统一收购, 集中销售。农户在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给予的市场引导及服务带动下, 摆脱了增产不增收的局面, 确保了自身经济利益。
2 制约我国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主要瓶颈
2.1 组织结构仍存缺陷
多年来, 我国农村合作经济组织虽有一定程度的发展, 但其组织内部仍存在结构性缺陷。无论是通过农民自发的内部动力还是通过政府推动、项目引导等外部动力而建立起来的农村合作经济组织, 都因缺乏综合性支持、规范性指导而存在组织结构问题。通过农民自发的内部动力而建立起来的农村合作经济组织, 虽具有参与主体性, 但缺乏法律政策环境、技术服务以及资金等强有力的支持, 缺乏管理经验, 且内部组织人员整体素质不均, 导致组织发展机制不健全, 内部管理比较松散, 因而建立起来的组织结构不够严密。通过外部动力建立起来的农民合作经济组织, 虽然所得到的支持力度较大, 但由于农户社员参与主动性不高, 因而对组织产生较强的依赖性。同时, 虽然大部分农村合作经济组织设置有各层级的组织机构, 但由于安排不合理、职责不明确, 导致组织内部缺乏科学的决策、执行力不强且运行效率不高。
2.2 运行机制有待规范
部分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由于对政府的依赖性较强, 特别是由能人、大户带领创办并主要靠政府的合作经济组织, 发起人在一定程度上控制了合作组织, 呈现普通社员参与度低, 组织缺乏凝聚力的现象。行政色彩浓厚, 即政府在合作组织运行过程中充当重要角色, 从而使组织脱离利益共享, 风险共担的机制。大多数农户社员对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和管理并不关心, 认为维持合作经济组织的运转是某些领办组织或负责人的事, 缺乏承担市场风险的意识。且大部分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缺乏完善的内部机构与制度, 主要体现为不能定时召开社员大会、职责不明确、没有规范的财务与分配制度等, 导致建立的农村合作经济组织频繁解体。
2.3 资金短缺尚待解决
大部分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没有充足的资金来源, 经费普遍紧缺。目前农户的土地没有抵押权, 农民向银行贷款难, 因而经费难题只能靠私人借贷予以缓解, 融资成本高。同时, 财政支持的缺乏, 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国内的工业体系虽已有一定的规模, 但在资金上, 工业部门对农业部门仍很难有大规模的支持。国家关于合作经济组织的有关税收优惠政策也寥寥无几, 例如在生产经营用地、产品加工、自产自销等方面, 缺乏或难兑现相应的优惠政策, 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不具备良好的发展空间。资金的短缺使大部分合作经济组织处于重分配、轻积累, 重盈利、轻服务的阶段, 极少数进入可持续发展的成熟阶段, 因而带动农户抵御市场风险方面的能力十分薄弱。
2.4 法律法规尚需完善
当前, 我国仍没有一部法律或行政法规有明确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法律地位, 对于组织的属性、功能、组织形式等并无具体的阐明, 对于组织的优惠扶持政策也没有通过法律形式予以确定。调查发现, 组织登记方式各式各样, 有的在民政部门登记为社会团体, 有的在工商部门登记为企业法人, 而有的在农业管理部门登记, 甚至有的因为一些条件限制而没有进行注册登记。长期存在的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登记混乱的局面, 一定程度上破坏了组织的规范性, 并不能体现出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运行规则有别于其他组织形式。法人资格的不明确, 也使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在银行贷款、商标注册、谈判签约等方面遇到不同程度的困难。
3 促进我国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建议
3.1 优化完善组织结构
组织结构的优化健全决定着组织功能的发挥, 为使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更好地发挥其各项职能, 必须借鉴现代管理模式包括理事会、监事会、会员代表大会等完整机构, 并且明确各项职能分工。各级政府和部门应重视组织中的普遍教育, 设立专门用于培训组织成员的专项基金, 将教育和培训纳入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章程中, 使成员素质教育和业务培训更加规范化和制度化。同时, 根据具体情况确定公积金、公益金以及风险基金的比例来完善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利益分配制度, 充分增强组织的吸引力及凝聚力, 实现农户的利益最大化, 让农户社员得到实惠, 以此来吸引更多的会员加入组织, 实现股权的多样化, 逐步探索出更加合理公正的利益分配制度。
3.2 规范深化组织运行
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应以科技引导农户采用先进和标准化生产的技术, 大力发展新技术产品, 提升传统优势产品, 推进品牌经营。并制定相应的专业化标准化生产经营规程, 提高产品品质, 增强市场竞争力。同时, 要加强网络信息平台建设, 在各级政府或部门的网站中创建专门的宣传与交流板块, 通过这些板块广大农户能够更快更好地获取最新的市场信息、科技服务等内容。在生产生活中遇到难题时, 能够通过以上板块进行咨询, 及时解决问题。地方政府也要通过建立完善的市场体系, 让农户及时感受到市场的走向, 通过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来把握市场规律迅速调整生产结构和方式, 更好地适应农业的现代化发展。
3.3 引导强化资金扶持
首先, 地方政府应与金融机构加强沟通和协调, 为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提供有力的政策保障和信贷扶持, 银行机构可开发适合农村合作经济组织需要的金融产品和业务, 如降低贷款门槛, 实行小额信贷、低息信贷联户互保等信贷项目, 以此来缓解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资金严重不足的现象。其次, 通过落实相应的税收优惠政策来扶持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 如对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与会员签订的农业生产资料和农业产品购销合同, 免征印花税;对专门从事农、林、牧、渔业的项目所得, 根据具体情况, 免征企业所得税等。同时对金融机构发放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贷款, 适当减免营业税, 鼓励金融机构对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信贷支持。最后, 政府在财政方面应设立专项资金, 并建立完善的绩效评价体系, 加强农户发展生产的信心, 解决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在资金方面的难题。
3.4 加强健全法律保障
为保护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合法地位, 应制定和完善关于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相关法律, 通过法律形式来维护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在经营发展中的合法权益。虽然我国已出台《农民专业合作社法》, 但其不全面的定义并不能给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以明确合理的法律定位。因而制定专门的《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法》十分必要, 只有这样才能使各级政府在制定相关的政策时有法可依, 使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注册登记更加清晰和规范。
摘要:从我国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现状出发, 分析了我国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特点, 探讨我国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过程中面临的主要问题, 并提出相应对策, 以期为我国新型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建设工作提供理论指导。
关键词: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
参考文献
[1]赵金义.我国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研究[D].佳木斯:佳木斯大学, 2012.
[2]柏才慧.关于加快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思考[J].经济研究导刊, 2012, (15) :36-37.
[3]董梅.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中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青岛:山东大学, 2010.
[4]潘丽.从制度上论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J].企业家天地, 2012, (9) :103-104.
[5]李思霖.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微观组织形式:农民合作经济组织[J].合作经济与科技, 2009, (2) :6-7.
[6]刘惠, 葛书院, 戎承法.关于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思考[J].中国合作经济, 2006, (4) :11-13.
发展我国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思考 篇3
摘要:基于各种原因,农村集体经济尤其是一些新型的集体经济组织在我国尚未得到全面普及和广泛运用。通过对我国农村集体经济形式发展现状的分析,对改革开放以来农村集体经济形式发展和演变特点进行规律性总结。结合近年来我国农村集体经济形式发展的新形势和新特点,探讨未来我国农村集体经济形式的发展趋势:那些超越了村级范围、具有较大包客性与开放性的集体经济形式或发展模式,最有可能成为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农村集体经济的主要实现形式。
关键词:集体经济;组织形式;发展趋势
中图分类号:F3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9107(2011)01--0007--06
农村集体经济的组织形式是农村集体经济的载体,其变化发展直接关系到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但是,由于传统因素和旧体制的影响,人们对这些经济形式的认识和研究都很有限。鉴于集体经济对组织农民、增加收入、配置资源、发展农村产业经济的重要性,现实迫切需要认真研究农村集体经济形式问题,尤其是近年来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态势,各集体经济形式变化发展的特点、作用和问题,以及近年来农业税改革、支农力度加大等对农村集体经济形式发展有何影响。在《合作社法》颁布、农业产业化和新农村建设加速柞进的新形势下农村集体经济形式发展有何趋势?是否会出现新的形式?在此研究背景下,研究我国农村集体经济形式发展的规律性,分析在当前的新形势下农村集体经济形式发展的基本趋势,提出丰富农村集体经济实现形式、壮大集体经济的对策建议。
随着各种农村集体经济形式的兴起和发展,国内学术界在肯定发展多种集体经济形式的同时,着重对它们的作用效果和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陈国良针对市场经济指出农村集体经济应采取的实现形式的类型和特点,黄祖辉则比较了不同集体经济形式对农户收入、对集体经济发展的作用。王守智对农村集体经济形式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对策和方法。总体来看,现有的研究针对性强,政策意义明显。但不足是:缺乏全面、系统地研究和对规律性的把握;对近年来政策和制度变化的影响未给予充分关注,缺乏以近年来农村经济发展环境为背景的发展趋势研究。应联系农村和农业环境变化对农民的压力、联系《合作社法》颁布和农民负担减轻以及新农村建设开展为农民提供了更大的合作空间,注意现行各种农村集体经济形式的缺陷,在组织合作和企业理论的框架下展开分析,研究我国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趋势。
一、当前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状况及原因
农村集体经济的实现形式是指农村集体经济的组织形式或经营形式,也即一部分农村劳动成员将自己的资产和劳动要素联合起来,或将他们共同拥有的资产投入运用、取得收入的方式。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劳动者在生产经营实践中创造了多种集体经济形式,包括:(1)资产承包、租赁经营(它们是村级集体资产投入运用的形式);(2)村办集体企业、村办股份合作企业(它是将村级集体资产和村民资产联合起来、共同运用的形式);(3)农民专业技术协会(它是一部分农村劳动者共同投入、超越村级范围进行技术联合的形式);(4)农民专业合作社(它是一部分农村劳动者超越村级范围进行资产和劳动联合、共同经营发展的形式);(5)农户+公司联合体(它是一部分农村劳动者超越村级范围与外部相关企业进行资产和劳动联合、共同经营发展的形式);(6)社区股份合作社(它是将全村土地等集体资产和村民自有资产联合起来、共同经营的形式)。
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集体经济组织形式的创新和发展。从我们对湖北、湖南、河南、辽宁、陕西、四川、贵州、山东、广东、江苏10省95个行政村的抽样调查情况看,目前村级集体经济的主要形式是集体资产承包、租赁经营;与此相关,目前农村村级集体经济总体上呈显缓慢发展状态。农村村级集体的现金资产减少,集体收入增长乏力。
调查还发现,各种新型的、跨村的农村集体经济形式(如专业技术协会、专业合作社、农户+公司联合体等)目前正在兴起和发展,并且已经超过了村办集体企业、村级股份合作企业的数量。从地区看,在东部地区,农民以参加专业合作社、社区股份合作社为多;在中部和西部地区,参加专业技术协会、农户+公司联合体的农民居多。尽管如此,这些新型的集体经济形式尚未得到全面普及和广泛运用。
当前农村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缓慢的直接原因是:缺乏合适、有效的村级集体经济形式(主要依赖承包、租赁经营),路子不广;从调查的结果看,具体又有三方面的原因:
第一,缺乏资本和技术,集体资产数量少、价值低。实行家庭承包后,各村的土地、山林、池塘等大都承包给家庭和个人,村集体可以用来集中发包、出阻的资产主要是一些荒山、荒滩和湖面等,如果不引入新的资本和技术,不对这些资产进行开发性投资阳改造,一般承包经营、租赁经营很难取得明显效益。而且,一些村连可以承包、租赁的资产都没有,也就无任何集体收入,成为“空壳村”。
第二,缺乏有效的村级管理和集体积累制度。目前各村主要由村委会代行村集体经济管理职能,但村委会一方面缺乏管理人才;另一方面其性质决定它优先考虑行政事务,而不是着力发展集体经济。另外,目前村级也缺乏发展集体经济的来源和积累机制,行政运转完全依靠财政转移支付加上严格的资金和帐务双代管制度,各村基本上没有可以Hj来创办和支持集体企业发展的财力积累。这就使村级在组织集体经营和发展集体经济方面无能为力。
第三,村干部和村民对集体经营缺乏信心。由于改革开放以前社队经济问题和近年来集体企业亏损的影响,相当一部分村的干部和群众对发展集体经济缺乏信心。一些村民对外部环境影响估计不足,认为主要是村干部的素质、能力问题,甚至认为搞集体经济只是对干部、对承包人和承租人有利;而一些村干部则认为搞集体经济是吃力不讨好的事情。所以,除了城郊村和少数集体经济基础好的村以外,许多村目前基本没有集体企业和其他集体经营项目。
与之相反,村级集体经济发展较好的村的一般特点是:(1)有区位和资源优势,如交通便利,靠近城镇,有矿产和旅游资源等;(2)有一个坚强有力的村级班子,特别是有勇于开拓创新、敢创业、善管理、并愿意为村民办事的村级带头人;(3)地方各级政府重视,有关部门积极扶持,主要是县(市)和乡镇要求村级干部发展集体经济,将其作为考核的重要内容,并帮助村里招商引资、制定发展规划、给于一定的资金支持。
二、我国农村集体经济形式的发展演变
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到今天,我国农村集体经济形式的发展和演变总体上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并表现出一些规律性。
(一)村办企业、承包和租赁经营
20世纪80年代,村级集体经济的主要形式是村办集体企业(如村办加工厂、茶场、果同、种植队、运输队、建筑施工队等),以及村集体资产(山林、水
面、场、园等)的承包经营和租赁经营。
这类集体经济形式兴起和发展的主要原因是:(1)政策导向和政府支持。1979年党的十一届四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加快农业发展若干问题的决定》,在政策鼓励下,以社队企业为载体的农村轻工业和服务业获得快速发展。(2)农业释放剩余劳力。实行家庭承包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增加了农业产出,并不断地释放出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力。这些释放的剩余劳力一是进入社队集体企业;二是承包和租赁集体资产经营;三是自己或者与他人一起联办企业。(3)城市改革提供机会。20世纪80年代中期城市工业企业开始进行改革,由于改革远比农村改革复杂,影响更大,所以,各种商品和服务的供给不能充分满足社会需求,特别是农村收入增加后农村居民迫切要求改善生活与生产而城市工业一时不能提供,因此,面对较大的市场机会和经营空问,以村级集体企业为主体的乡镇企业异军突起,成为国民经济中一支新兴的重要力量。
(二)农村股份合作企业和农民专业协会
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农村集体经济形式的发展以新型形式如股份合作企业、农民专业技术协会的发展为主体。其他新型的集体经济形式如社区股份合作社、农民专业合作社也逐步兴起。这一时期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变化的主要动力因素是:(1)政策引导。随着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提出,各地纷纷出台一些支持乡镇企业股份制改造的措施。同时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在有关农业和农村工作的文件中,要求各级政府支持农民专业协会和专业合作社的发展。这些政策为农民专业技术协会和专业合作社的发展提供了制度基础。(2)市场竞争压力。乡镇企业在经历了由村级管理到承包经营的转变之后,逐渐暴露出短期行为、集体利益受到损害、行政干预依然严重等问题。而且,随着城市工业的发展,利润和生存空间被压缩,乡村股份合作企业客观上成为乡镇企业吸收资源、提高技术、改善管理、争取发展的必然选择。专业技术协会的快速发展则是因为家庭经营遇到越来越大的挑战,迫使农民走出村级范围寻求专业技术合作,以提高收益,由于地方科技部门的大力支持,专业技术协会受到农民的欢迎。与此相似,农民专业合作社作为专业技术协会的高级阶段,也逐步发展起来。(3)城市化发展。在东部地区,城市化的发展已波及城郊农村,影响到城郊农民的发展走向和他们的利益保证问题。社区(村级)股份合作社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开始兴起。
(三)农户+公司、社区股份合作社、农民专业合作社
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后,各种农村集体经济形式的发展都受到影响。2003年以来,农村集体经济形式的发展才逐渐恢复。恢复后的农村集体经济形式发展主要表现为农户+龙头企业、社区股份合作社、农民专业合作社这些新型集体经济形式的发展。
这三种新型集体经济形式快速发展的主要原因是:(1)政策支持力度加大。一是2003年后财政部、农业部和各省、市、县都安排专项资金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2004年农业部在全国选择了100个农民专业合作社作为重点扶持试点,并提出通过公司+农户、济会+农户等多种形式提高农业的规模化和组织化程度及农产品安全水平;二是2006年10月《农民专业合作社法》正式颁布,2007年6月农业部发布《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章程》为各地实施《专业合作社法》作出了详细指导;三是一些地方政府(如苏州市)在农村全面推进社区股份合作社、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新型集体经济形式的建立与发展,有力地促进了这些集体经济新形式的普及和发展。(2)财政支持向农业倾斜。我国在2000年后开始进行农村税费改革和乡镇综合改革;2004年又开始减免农业税、实施农业补贴政策,并在2006年全面取消农业税;2005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了《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大历史任务。这些措施和政策的核心,就是减轻农民负担,增加财政对农业和农村发展的投入。从效果看,它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积极性,鼓励了农民“回流”,从而为农民致力于农业生产、并通过建立专业合作社等开展集体经营创造了条件。(3)市场化和城市化的压力增大。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越来越多的农民认识到集体合作经营的重要性,认识到小农经济已不适应农业市场化发展这一现实,因为单靠家庭和个人根本无法了解市场、解决生产技术更新和销售等问题,就连集中全村的人力和物力也不容易解决。因此,农民只能将眼光投向村外和乡外,在更大范围内寻求发展的资源和方式,于是,那些有能人大户牵头和政府支持的专业技术协会、专业合作社,那些有技术、有资源的龙头企业或农产品加工经营公司,便成为农民依托的对象;而在城市化浪潮已经波及到的市郊农村,社区股份合作社便被选择为维护村民利益、同时又被用作保证村民经营转型的主要手段。
三、我国农村集体经济形式的发展趋势
根据以上分析,考虑现阶段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形势和新特点,在未来一个时期,我国农村集休经济实现形式的发展趋势是:
(一)总体上向有利于农业现代化方向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迅速发展。到20世纪90年代后期,学术界普遍认为我国农业已开始进入规模化、专业化、产业化和以提高质量与收入为特征的现代化发展阶段。同时,在城市工业方面,以吸收外资和出口导向为特征的模仿学习或外需拉动型的工业化模式也面对挑战。我国工农业、城市和乡村、东中西部之间的发展差距扩大,特别是近年来农民进城打工、村庄老龄化和空心化、农村社会经济发展严重滞后,使“三农”问题更加突出。这表明转向内需拉动发展模式和全面推进新农村建设已成为必然。目前我国农村集体经济形式大体是按利用本村资源要素(发展工业)——整合本村资源、吸收外部资源(着力发展工业)——超越村级、按专业进行大范围的资源整合(深化农业分工)来变化发展的,这是南城市工业化与农村市场化发展的相对形势决定的。因此,在扩大内需、反哺农业和农村、全面推进农业现代化和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形势下,农村集体经济形式的变化发展将围绕整合农业资源和城乡资源,推进农业现代化,发展农村二三产业,促进农村产业调整和支持农民完成经营转型来进行。
(二)农业公司和复合型集体经济形式的兴起
1.“一亩地”困境和农民专业合作社。在目前的农产品价格和成本格局下,农村家庭承包和小规模经营正遭遇“一亩地”困境,即:按目前的种粮成本、产量和价格计算,农户人均只有一亩粮田时,除自己消费外,不足半亩地的粮食可出售,只能维持简单再生产。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在农民大量出外打工的同时,在各地出现了规模化和专业化农业发展趋势,出现了高科技农业、生态农业、观光农业和粮食生产区、棉花种植带、蔬菜和水果生产区,出现了数以万计的专业大户。实践证明,土地集中、大农户专业化
和规模经营更需要专业合作社的支持和帮助。在适宜推进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地区,专业大户+专业合作社这种集体经济形式将会得到进一步发展(可以克服目前阻碍专业合作社发展的两个主要问题:资金困难、服务能力不足)。另外,考虑到即使在偏远山区,在那些不适合土地集中和规模经营的地方,农民专业合作社仍然可以为中、小农户提供服务的情况。
2.专业合作社、农户+公司向农业股份公司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具有广泛集聚、整合资源的优势,是将各种农产品的生产经营者组织起来开展专业化和规模化生产的重要形式。但是,它还不是开展农业专业化和规模化生产的高级形式。随着专业合作社的成员增多,资产增加和规模扩大,特别是形成了自己的品牌以后,为加强管理、保证质量和声誉,一些专业合作社将会进一步发展、转变为农业股份合作公司,实行企业化经营;还有一些专业合作社将会扩展服务领域和提高服务质量,成为综合性全功能的合作社,将合作社的收益更多地转化为成员集体的生活福利。从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的情况看,在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尤其是那些经营非粮食产品、收入丰裕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最有可能发展成为农业股份合作企业(公司)。因为非粮食产品的价值高、市场需求弹性大、质量和品质对于销售和收入增长更为重要,从事这类农产品生产的专业合作社必须有正确的发展战略和市场策略,有规范灵活的经营机制,这在客观上要求实行完全的企业化管理。
另外,在农业生产领域,农户+公司联合体形式也完全可能向农业股份公司转化、发展。农户+公司主要是一种订单+服务(信息、良种、技术)的契约型集体经营形式,它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经营连续性和稳定性差,农户的增收幅度不大。为此,近年来一些地方创造了一种改进形式:即在农户+公司模式的基础上,由农产品经营公司(龙头企业)租赁农户的土地、统一规划和成片投资改良形成生产基地、然后再包给农户按要求进行经营(公司支付工资或费用),此即“返租倒包”模式。这一改进模式使农户与公司的关联更紧密和稳定,既可以保证以公司为主导的专业化和规模化经营;又可以提高农户的生产技术和收入水平。
3.专业合作社、农户+公司向复合形式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礼、农户+公司联合体在吸收和整合农业资源、推进农业现代化发展上具有不同的特点和优势,但二者又有缺陷和劣势。专业合作社的集体件强,服务而广,但企业化经营的程度不高,经营加工能力弱;农户+公司联合体的企业化经营程度高,经营加工能力强,但集体性弱,服务面窄。因此,从农业专业化、规模化发展的趋势看,专业合作社模式与农户+公司模式相结合、实现互补发展具有必然性。应当看到,在农户+公司联合体和专业合作社经营都不是很发达、尚未建立优势品牌的情况下,它们都不大可能向农业股份公司形式发展和转变。因此,这类复合型模式无疑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和普遍发展的前景。
(三)本地资源与外部要素相结合的集体经济形式的发展
1.村民变市民过程与社区股份合作社的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关键是农村生活改善(条件、设施改善和质量提高)、生产发展(产业发展、就业和收入增长)。在城市郊区,新农村建设的主要方式是推进城乡一体化:包括城区企业的转移迁入和农村社区的城市化改造,具体反映为村民变市民、生产就业转型、土地统一规划使用的进程。从各地现有的经验来看,市郊农村居民参与新农村建设或城乡一体化发展的主要“筹码”(资本)就是承包的土地,以土地“换”生活条件改善(包括住房环境、生活园区、道路设施等)、以土地“换”经营转型和收入增长成为一般做法。因此,为了实现土地集中、统筹使用和乡村城市化改造,为了保证村民的收入和支持他们顺利完成身份转变与就业经营转型,农村社区(土地和综合性)股份合作社将在未来、在更多城郊地区得到推广和运用;其中,可以帮助村民在二三产业就业、联合其他经济组织投资创办集体型企业和事业实体的社区股份合作社最具发展远景。
2.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与乡镇股份企业的发展。由于村办企业缺乏吸纳外部资金、技术和人才的机制与条件,难以走出面向本县、本乡而生产的阶段;而改制后的乡镇股份合作企业、股份公司则具有吸纳资源、进而调整和发展的机制与潜能。因此村办集体企业持续减少,而股份合作企业、股份公司等近年来仍保持增长。随着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和农业就业人数持续减少,随着新农村建设在各地全面展开和农村基础设施与农民生活条件不断改善(集中表现为具有居住、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等多功能新型村庄的建设和崛起),以及城市工商企业逐步增加对乡村的投资,可以预见:目前以深化农业分工、兼顾工业发展的农村产业发展格局将会发生重大转变,农村工业与服务业将主要依托乡镇股份合作企业和股份公司等集体经济形式加速发展,逐步走出局限于本地发展的阶段,从而根本改变乡镇集体企业规模小、技术水平低、产品质量差、经营管理落后的状况。
(四)现有集体经济形式的改进和完善
改革开放、融合发展是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在我国,虽然各地环境和条件差异大,村级集体经济的发展路径和实现形式不可能完全相同,但基本方法仍然是吸收外部资源、利用本村的优势和条件。随着农业现代化和新农村建设的开展,随着内需拉动政策的实施和城市资源向农村回流,随着家庭个体经营的增收空间不断缩小,走集体经济和共同发展之路将成为广大农民的普遍共识,除了能够广泛吸收、在较大范围内整合资源要素的新型集体经济形式之外,现有的各种以村为单位的集体经济形式也将随之调整和改进、继续保持活力、发挥重要作用。
一般来看,农村村级集体经济发展中有活力和运用前景的形式主要有:
1.集体投资开发+资产承包、租赁,发展蔬菜林果种植和水产养殖业。集体资产承包、租赁经营的主要问题在于:被承包资产的价值低、经营者无力进行投资改造、经营无特色和产销不对路。由于经营者客观能力条件的限制和对自身利益的考虑,当集体资产的利用价值不高时,经营者事实上不可能进行大量投资,也就不可能推出有特色的适销产品。目前,一些地方改变以往的习惯做法,采取一种积极的承包、租赁模式:村集体先对荒山、河滩等集体资产进行投资开发,并确定经营方向,然后再承包、租赁给合适的经营者。这种改进性的资产承包、租赁模式成功运作的概率明显增大。
2.建立村专业合作社,依托有关部门(或企业)发展特色农业。实践证明,在有政府部门支持、或与相关公司企业建立合作关系的情况下,以村为单位建立专业合作社、由村“两委”直接组织村民由一般粮食生产转向现代科技农业和特色农业经营,也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
3.利用资源优势招商引资,兴办集体加工配套企业、发展村级工业。村办企业不兴的一般原因是缺乏技术和资金、生产无特色和行政干预与管理不善,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技术水平差、产品无特色和销路。如果说行政干预和资金不足问题可以通过股份制改革来解决,那么,技术水平和产品特色问题的解决显然更为复杂。近年来,一些地方利用本地的资源优势招商引资、吸引外地有实力的企业前来投资开发,村集体就此建立相关的加工企业和配套生产企业,或者直接进行联合投资与开发,有效地解决了技术水平低、产品缺乏特色和销路不畅等问题,实现了村办企业的重新崛起。这些说明,只要积极组织、充分利用本地的优势资源来吸引外部资金和技术、发挥外来企业的支撑和带动作用,村办企业(包括村办集体企业、股份合作企业等)完全可以发展起来,村级集体经济和村级工业完全可以重造辉煌。
4.利用地理区位和环境优势,建设交易市场和发展旅游观光等服务业。近年来,一些位于“二边”(集镇边、公路边、行政区域周边)地带的村集体、以及那些具有特定历史文化古迹和自然景观资源的村集体,利用其区位优势和环境优势,积极开发其创造就业和增加服务收入的潜力,取得了明显的绩效。
总之,在以农业现代化发展和新农村建设为主要内容和特征的新时期,那些超越了村级范围、并具有较大包容性与开放合作性的集体经济的实现形式或发展模式,最可能成为农村集体经济的主要形式。但村级资产承包、租赁经营和村办企业等集体经济形式,由于它们适应低水平、小范围资源配置和经济发展的需要,故也将在改进、完善基础上继续发挥作用。
参考文献:
[1]陈同良,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村集体经济的实脱形式[J],福建论坛:经济社会版,2000(6):37--39
[2]黄祖辉,中国农业专业合组织发展的若干理论与实践问题[J],中国农业经济,2008(11):4-7
发展我国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思考 篇4
一、我县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现状 我县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在经济体制改革、经营制度创新的大背景下应运而生,在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中加快了发展。据调查统计,目前我县农村已有各类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个,其中专业合作社&&个,专业协会&&个,拥有社员(会员)&&人。在&&个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中,创办于1995年前的&&个,创办于1996-1999年之间的&&个,创办于2000年之后的&&个。全县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2001年年末拥有固定资产10918万元,当年实现销售收入&&万元,纯收益&&万元,其中向社员返利&&万元。
二、当前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中要研究解决的几个问题
1、对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认识还不足。主要表现为:一是对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对农民自发组建的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过问不多,甚至任其自生自灭;对政府或部门自己牵头举办的,也只求形式,不求效果,或只管建立,不管发展和发挥作用,做表面文章。二是对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性质认识不足。没有正确把握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基本原则,造成有的地方在引导、发展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时,包办过多,管了不该管的事,特别依托政府或部门兴办的大部分专业合作组织,基本上由政府或部门的领导担任社长或会长,以致介入过深,行政干预色彩过浓。而政府该管的诸如引导、规范管理、加强扶持等则管得较少,农民真正得到的实惠也不多。
2、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服务层次较低,与农民的合作领域有待于进一步拓宽。目前我县的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特别是专业协会,大多以技术服务、信息服务、生产资料的采购服务等初级合作内容为主,而如加工、销售等农民企盼的,对提高农产品附加值、提高经济效益作用更大的合作内容,由于受经济实力的限制,或受市场风险的影响,开展得比较少。
3、农村专业合作社内部运作还很不规范。一是大部分专业合作组织的《章程》制订不规范。二是组织机构不健全。三是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运作和管理随意性较大。四是与会员的利益关系还不够紧密。从调查情况看,虽然服务受益不同程度上得到体现,但盈余受益在总体上仍显得不足,大部分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对会员的二次分配的比例较小,有的甚至没有二次分配。
4、支持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氛围还没有形成。主要表现为:一是登记难。二是资金扶持少。三是税收难优惠。四是运销成本高。特别是往外运销鲜活农产品时,过路、过桥费很多,专业合作组织负担加重。五是多头管理。
三、加快我县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1、要充分认识加快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重要性。必须认识到,加快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一是应对入世,接轨国际的需要。我国加入WTO以后,农产品进出口贸易必然进一步增加,农业的国际交流与交往必然进一步增多。只有通过建立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才能发挥其在农业技术交流、农产品市场信息分析、农产品质量标准控制以至解决农产品贸易纠纷等政府无法替代的作用。二是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的有效措施。农民组织化程度的高低,决定着农民抗击市场风险的能力。小规模、分散经营、组织化程度低,是目前提高我县农产品市场竞争力的最大制约因素。因此只有通过建立农民自我服务、自我管理的专业合作组织,把分散的家庭经营有效地组织起来,才能应对来自国际国内两个市场的竞争,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三是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的重要环节。提高农业经济效益的重点是实行产业化经营。农村专业合作组织既可以把分散的农民组织起来与龙头企业对接,与农业龙头企业形成稳定的合作关系,又可以自办农产品加工、销售企业,进而大大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推进杭州的农业产业化发展。四是增加农民收入的主要途径。建立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后,通过科技服务,提高农产品的产量;通过销售服务,提高农产品的商品率;通过加工服务,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通过联合,降低农产品的经营和交易成本,因而促进农民收入的增加。
2、要明确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基本原则。坚持以家庭经营为基础的原则。以同类产品为纽带,以合作服务为载体,以增收增效为目标。坚持以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尊重农民意愿,坚持入社自愿,退社自由;要实行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围绕本地主导产品,根据农民的合作要求,因地制宜兴办,加强积极引导。(4)坚持市场运作与政府推动相结合的原则。在初始阶段各地必须做好引导、推动、协调和扶持等工作。
发展我国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思考 篇5
**县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经过十多年的探索和尝试,近一年多来得到较快的发展,为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注入了新的动力,在促进农村经济结构调整,促进农业科技进步,促进农业生产组织化程度,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等方面发挥了一定的作用。
一、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现状及基本情况
**县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同全国一样由专业技术协会、专业合作社、综合服务社三种形式组成,发展分为能人领办型、企业带动型、政府创办型三种模式。至今全县有13个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拥有会员300余人,社员467人,其中专业技术协会5个,专业合作社7个,综合服务社1个,主要发展产业有五倍、黄牛、茶叶、乌鸡产业,主要经营茶叶产品加工、农副产品流通、农资供应、商品黄牛、商品乌鸡、鸡苗供应等。这些合法合作经济组织的建立,促进了农业产业化、现代化的进程,推动了农民市场组织化程度的不断提高。
随着农村经济形势急剧变化,我县部分农民、能人、加工企业渴求致富的新门路,寻求适应市场需求的新技术、新品种以及相关的技术、信息服务,寻求先进的生产管理、市场营销、抵御市场风险的新模式。因此,我县出现了自发、自主、自愿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的良好态势。早在10年前牛寨新华成立过五倍子专业协会,也是全县2003年前唯一的一个专业合作组织,因市场等各种因素,现已名存实亡。在2004年盐津宏发农副产品有限责任公司带动组建了“**乌鸡专业协会”,重新拉开了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组织的序幕,紧接着县供销社创办了“农副产品流通协会”和“农业生产资料流通协会。”今年在相关部门的配合下,对自发、自愿要求建立农村专业合作组织的地区进行指导和帮助,建立了程序合法、手续完备的专业合作经济组织10个。这些合作经济组织分别是:兴隆乡蒿芝村创办的“养牛专业协会”;兴隆乡远江黄牛开发有限责任公司带动型“大田村养牛专业协会”;普洱供销社茶厂带动型“串丝乡龙溪茶叶专业社”;盐津乌鸡协会和宏发农副产品有限责任公司带动型6个乌鸡专业合作社,即:牛寨胡家湾、牛寨包谷厂、兴隆灯草田、盐井田坝、庙坝大坝专业合作社;滩头乡能人领办型“新田村农资综合服务社”。这些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促进了农村特色产业的良性发展,促进了科技进步,对增加农民收入,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全县13个合作经济组织也有部分初见成效,促进了产业的发展。今年,盐津县乌骨鸡专业合作社成立以来,在相关部门的积极配合和帮助下,采取专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发展路子,形成生产+销售一体化的服务格局发展乌骨鸡产业。在9个多月的时间里,相继成立农民自发组织的农村乌骨鸡专业合作社分社6个,申请入社会员600人,通过讨论,批准入社会员280多人;培养小鸡孵化户6户,每户年可孵化小鸡3至6万只;建立盐津生态乌骨鸡县外销售点4个,分别是重庆、昆明、宜宾、昭通。通过盐津乌骨鸡专业合作社的组织和引导,盐津乌骨鸡产业不断发展壮大。2004年全县年养鸡38.46万只,今年1—9月,全县养鸡65万多只,比去年全年养鸡增加20多万只。乌骨鸡产业发展呈现良好的发展势头;今年以来,成立农村养牛专业技术协会2个,起到了发展农村产业的桥梁和纽带作用。丰富的草资源和大量被浪费的植株桔梗,促进了黄牛产业的发展。已取得了明显成效。2005年3月蒿芝村“养牛协会”成立以来,发展会员194名,产生了《协会章程》。成为盐津县第一个真正由农户自发组织的养牛协会,该协会在有关部门的支持下,建成一个冻精改良站,现已配种79头,有的已经产仔,且效果明显。通过该协会的引导,已有19个会员从大田中心牛场引进西门塔尔牛55头,一部分会员与大田中心牛场实行利益分成饲养良种牛,该种牛长势喜人且肉质优良,已逐步得到大家的认可。目前,蒿芝村黄牛存栏达1450头,产值近300万元,年增长24%,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串丝农村专业合作社成立后,使近1000亩失去管理的高标准良种茶园得到科学的管理,新田村农资综合服务社,解决了该村农资难的问题,社员和农民十分满意;其他协会目前正在发展中。通过建立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农民生产的产品不愁销路,利益有了保障。
二、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运作方式
今年我县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在促进产业化,推动农民市场化组织程度、增加农民收入上初见成效。在我县农业生产水平不高,产业不强不大、农民市场组织程度低,导致农业增效不高,农民增收难的情况下,探索到一条创新农业的有效途径。建立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走协会+专业合作社+企业+农户的新型经营模式,把产、加、销联为一体,整合企业与农户,集中力量面对大市场,促进农村产业发展,经济结构调整,促进农业科技进步,推进农业产业化、现代化,提高农民市场组织化程度,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就有希望。通过建立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章程,用制度引进先进的使用技术,达到农业产业规范化生产、规模化管理、规范化发展,走良性发展轨道,实现利益双赢、共受益。
(一)规范管理。兴办农村合作经济组织需要具备一的基础条件,坚持在“发展中规范,在规范中发展”。
1、有明确的发起人和一定数量的成员。凡有民事行为能力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同时鼓励机关干部、农业技术人员带头创办和参与农村专业合作社、综合服务社活动。均可以发起建立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凡从事同一专业生产经营者不受行政区域限制,都可志愿加入
研究、明确职责、形成科协、农业、供销、民政等有关部门积极配合,分工协作的工作机制。做到引导不领导,帮办不包办,扶持不干预,推动不强迫。本着先发展、后规范、再提升的原则,使我县各类农技协会数量上、规模上、质量上有所发展和提高。
2、优化政策环境,加大资金扶持力度,为农村合作经济发展营造更宽松的环境。农村合作经济的发展需要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一是强化政策支持。尽快研究制定出一个鼓励扶持农村合作经济发展的政策性意见。凡兴办农村合作经济的,可否享受国家对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农技推广、乡(镇)企业和鼓励民营经济发展、扶持农业龙头企业发展的相关优惠政策;对兴办农村合作经济、在其登记、审批、市场进入、土地征用、产品物资流通、信贷等方面尽可能降低了门槛,放宽条件限制。在税收上,对围绕会员的生产和销售从事的服务活动,享受民营企业的各项优惠政策。二是加大资金技术力度。适当安排专项扶持资金,用于支持农村合作经济的发展。农业、科技等部门在农业科技推广费、科技实验、示范和推广“三项”费、科普专项费上应给予一定支持,让其充分发挥科技示范,服务的社会功能。并鼓励社会工商企业参与农民合作兴办农村合作经济,形成多元化支持合作经济发展的新机制。三是确立农村合作经济的合法地位,依法保护农村合作经济及会员的合法权益。
3、强化管理职能,加强对农村合作经济的管理和引导。一是本着“民办、民管、民受益”和“自愿入会、自主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的原则,帮助农村合作经济建立健全以章程为中心的各项民主管理制度、财务管理制度、会费收取及使用制度、理事会议制度、内部领导制度等,明确会员的权利和义务,领导职能和责任;二是要完善协会的利益分配机制,处理好农村合作经济与会员、与公司、与公司个人所办实体等各方面的利益分配关系,充分调动会员的积极性。
4、加大对农村合作经济协会会长及会员的培训力度,提高办会能力及会员素质。农村合作经济要发展,潜力在科技,优势也在科技,保持技术上的先进性,是农村专业协会的立足之本。针对目前我县农技协会中技术人才数量少,整体素质不高,管理不够规范的实际,加强对会长、协会带头人、经纪人和广大会员的教育培训。
发展我国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思考 篇6
摘要: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作为重要的农业经济组织形式,对于推动农业经济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在解决农村与农民问题上,必须加强对乡镇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推广和运用,进一步发挥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作用,提升农民经济收益,更好地维护社会的稳定性。本文就乡镇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作用展开分析和探讨,并提出相应的发展建议,希望对于相关方面的研究起到一定的补充和丰富作用。
关键词: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农业发展;乡镇经济
一、乡镇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概念
乡镇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是以家庭经营为主的农业生产者,在基于资源互助和平等互利的基础上形成的特定经济活动的组织形式,乡镇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建设目标是维护和改善生产条件,优化生产效率,保持更高的农业生产水平。
随着我国土地改革的深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成为了重要的农村经济组织形式。但是,尽管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极大地鼓励和提升了家庭农业生产积极性,但是过度分散的生产经营模式也加剧了农业生产与市场之间的矛盾。乡镇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就是在这样的形势下提出并发展起来的。依靠乡镇农村合作经济组织,能够在确保家庭生产积极性的同时,降低农户与市场之间的交易成本,对于我国农业经济发展极为有利。
二、乡镇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作用
(一)组织联系
乡镇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作为农业经济发展中的一种重要组织形式,能够加强农户之间的组织联系,形成更为紧密的合作关系,从而提升资源的利用效率,切实保证地区农业经济的整体性和协调性,降低农业生产风险。农业是一个相对弱质的产业,以家庭为单位的农业生产限制了农业生产效率,也阻碍了现代农业的发展。在乡镇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支持下,乡镇农户将以家庭经营为基础形成一个全新的组织单元,能够保证组织内部的联系与协作,这将为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过度提供可靠保障。
(二)服务支持
乡镇农村合作经济组织,能够为农户提供更为优质的服务支持,满足农业生产的客观需求。乡镇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是具备一定规模的组织,其拥有个人家庭所不具备的资源优势,而这些将能够为家庭经营和生产提供更为全面的支持。以家庭为单位的农业生产,导致资源分散度过高,而依靠家庭自身的能力则无法本质上解决农业生产所面临的困境。在乡镇农村合作经济的支持下,能够为分散的家庭提供大量资源保障,如农业机械设备、贷款和信息技术支持等,更好地满足农业发展需求。
(三)载体中介
乡镇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也是一个规模化的载体和中介,能够为农业发展提供更多动力。乡镇农村合作经济能够为农村家庭争取更多的市场谈判优势,而在整个市场谈判的过程中,乡镇农村合作经济所扮演的就是载体中介的角色。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农业生产既需要面对复杂的市场,更需要大量的信息资源。而通过乡镇农村合作经济的支持,能够在降低农业生产成本的同时控制销售成本,争取更高的市场价格,从而真正意义上实现农民收入的提升,并提升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三、乡镇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建议
(一)加强组织宣传,转变组织认识
乡镇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首先需要拥有良好的认知基础。为此,地方政府必须加强对乡镇农村合作经济的宣传,转变农民传统认知观念。地方政府可以组建专门的宣传小组,定期下乡开展知识普及和宣传,提升农民认知,增强农民参与积极性。此外,考虑到农民文化素质有限这一现实情况,政府应该循序渐进地开展推广工作,逐渐培养农民合作意识。
(二)优化和改良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机制
乡镇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机制的优化,是农民踊跃参与的重要前提。虽然,乡镇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已在国内推行多年,但其机制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特别是在监管机制和农民权益保障机制上,应该予以丰富和完善,如建立独立的监管部门、明确监管人员的选拔、落实农民权益保护的途径和制度等,切实保障农民利益,提升农民参加的信心和热情。
(三)加强财政支持和监督力度
乡镇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需要政府方面的大力支持和推广。首先,地方政府必须加强财政上的投入,用于乡镇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宣传推广、设施建设和农业补贴等,不断增强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地区影响力。其次,针对乡镇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地方政府应尽快形成一套专门的监督机制,对乡镇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财务、内部管理等方面实施全面监管,降低组织的运行和发展风险。
(四)注重人才培养和平台建设
优秀的人才团队,有利于加快乡镇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推动组织的改革和创新。在人才培养问题上,一方面要制定全面的培训计划,保证合作组织工作人员能力素质的有效提升。另一方面,必须制定健全的考核制度,提高工作人员的自我成长和学习意识。此外,乡镇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必须加强信息平台建设,依靠现代化技术保证平台的功能和价值,真正为农村经济发展做出可靠贡献。
四、总结
乡镇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是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加强乡镇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建设和推广非常关键。在乡镇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实践发展过程中,必须遵循国家相关农业政策,不断优化和完善组织管理,加强组织创新,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有力支持。
参考文献:
发展我国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思考 篇7
农村旅游是以农业文化景观、农业生态景观、农村文化民俗和农业生产活动为依托, 集观光、欣赏、体验、游览为一体的旅游形式。1978年发展农村旅游纳入国家发展战略, 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 我国农村旅游经济已初具规模, 形成了以农业文化景观、农业生态景观和农村文化民俗为依托的发展模式。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 农村旅游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也日益凸显, 如本地村民参与率不高、经济发展模式滞后、生态环境破坏严重, 使农民在享受经济发展成果的同时不得不面对更多的环境问题。因此, 在大力发展农村旅游经济的同时, 应高度重视其健康、可持续发展问题。
二、我国农村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 发展模式单一
我国农村旅游发展大多以农业文化景观、农业生态景观、农村文化民俗和农业生产活动为依托, 发展模式较为单一, 缺少创新性, 没有做到因地制宜, 无法充分、有效利用各地区特色资源, 资源利用率低, 无法真正吸引大众, 致使农村旅游资源缺乏持久吸引力。
(二) 本地村民参与少
受意识和素质等因素制约, 农村旅游地村民参与少, 致使外来人员不断涌入, 农村旅游经济发展并没有真正惠及当地村民, 相反村民不得不面对旅游过度开发带来的一系列环境问题, 致使当地村民的满意度降低。
(三) 环境破坏严重
不少旅游场所是开发商以收购租用耕地林地等方式获得, 致使耕地、林地面积流失现象严重, 部分农村地区政府为谋取经济利益盲目制定招商引资政策, 过度开发, 严重破坏当地环境。加之资源利用率不高、盲目模仿城镇发展模式, 缺乏自身特点, 资源代价过高, 整体经济效益低下。当地村民在失去赖以生存的土地的同时, 并没有得到实际的经济效益, 致使当地居民对发展前景失去信心, 参与度进一步降低。
三、促进我国农村旅游业健康发展的建议
(一) 创新发展模式
发展农村旅游应根据当地特点与资源, 创新发展模式。以内蒙古地区为例, 独特的牧区文化资源是其发展旅游业最大依托, 可开发独特的牧区旅游景观, 在内蒙古一些地区仍保留着最原始独特的生活方式和文化文明, 在充分研究其文化内涵的基础上, 开展体验式乡村旅游, 让旅游者体验草原上的特殊交通工具, 如勒勒车、牧马等;还可参与简单的农业生产活动, 如挤牛羊奶、喂马草等;同时可以让旅游者参与草原地区牛肉干、奶豆腐、奶茶等特色食品的制作, 当地村民负责指导, 通过真实的体验增强旅游者内心感受;草原上独特的音乐文化是另一个重要的开发点, 可以请音乐艺人作为表演者和指导者, 引导旅游者感受草原文化的深刻内涵。通过各种旅游资源的合理配合, 依托自身景观特点打造独特草原体验之旅, 使资源利用价值实现最大化。
(二) 提高村民参与度
地方政府在引进旅游外资时需充分考虑当地村民的利益。各旅游项目的引进应以当地村民利益为基础, 提高居民的参与度。在旅游活动过程中, 可以充分发挥当地居民的作用, 使其成为参与者、管理者, 提高其经济收入。
(三) 合理规划旅游资源开发
当地政府应制定科学可行的招商政策, 坚决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发展经济。在规划旅游布局、建设旅游设施时, 要充分考虑当地村民的意愿与意见。在旅游城市进程化过程中, 要保持当地原有特色风貌, 杜绝在外形上一味效仿城市建筑, 使资源缺乏自身特色而失去持久的生命力。
(四) 构建合理有效的产业链发展模式
以旅游业带动第一、二产业的发展, 实现农村经济的同步协调发展。以内蒙古地区为例, 在发展旅游业的同时将当地农业的发展也纳入发展规划, 增加农业体验旅游, 使旅游者参与到农业生产活动当中, 第二产业可以为旅游业提供相应的配套措施。充分利用旅游业带来的人流、物流、资金流, 以循环经济为导向大力发展以旅游业为龙头的第三产业。以农村旅游经济为起点, 带动城乡二元体制改革, 培育农村新的经济增长点, 促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
(五) 加大宣传力度, 提高村民认识
农村地区的居民素质普遍不高, 对旅游经济认识不充分。当地政府以及旅游开发商应充分发挥各自作用, 利用各种报纸、新闻、图片墙、电子屏幕、移动传媒介质等渠道, 对地区旅游资源进行大力宣传, 增强村民的发展意识与参与意识, 促进旅游经济产业化发展, 激发农村居民在旅游开发上的创造力。
(六)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一些乡村地区地处偏远, 交通设施、饮食、住宿过于落后, 极大影响了服务质量, 降低影响了资源整体的吸引力。因此, 必须着力改善配套设施以提高服务质量, 各旅行社应增加服务网点, 地方政府应大力加强交通、旅游设施等基础设施建设, 给予政策、资金、人员等各方面的支持。
摘要:我国幅员辽阔, 农村地区占国土大部分, 农村旅游经济的发展对于带动我国经济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我国农村旅游经济发展仍存在着发展模式单一、本地村民参与少、环境破坏严重等问题, 以此提出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居民参与度、合理规划旅游资源开发、构建合理有效的产业链发展模式、加大宣传力度、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等促进我国农村旅游健康发展的建议。
关键词:农村旅游,旅游经济,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郭焕成, 韩非.中国乡村旅游发展综述[J].地理科学进展, 2010 (12) .
[2]李加林, 童亿勤.中国乡村旅游研究透视[J].宁波大学学报, 2009 (1) .
[3]董志文, 张萍.近年来中国乡村旅游研究热点综述[J].安徽农业科学, 2009, 37 (5) .
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的发展 篇8
从20 世纪 80 年代到如今,伴随市场经济的快速进步,很多中国农村区域实施了农村经济合作组织,这便是市场趋向改革与农业弱质型相连接的必然成果。农村经济合作组织使农民与市场出现了关联,通过结合与联合的模式,将众多單独的、零散的农户聚集在一起,在很大的程度商增强了其防范市场风险的能力。农民可通过依赖组织,来更精确、准时地了解市场信息。例如工业社会经济进步脱离不了公司,农业经济的经济尤其是中国“小户型”经济的进步,都脱离不了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然而一定要清晰地知道,现今,中国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的进步水平还是很低,涵盖层面也比很小,在推动农业、农村经济进步中起到的效果还不是很明显的,远远没有达到农户生产经营活动的需求。
1中国农村经济合作进步的最终走向
中国农村经济选择合作进步模式是市场经济进步的必然。中国的农村经济整改让农民可以有生产经营权,这对于市场经济进步前期, 个体农户在市场竞争中的不好一面没有太明显影响。伴随市场经济的商品化与货币化的下一步进展,个体农户在市场经济竞争中处于不好排名的事实需要农民进行合作发展式模式。
农村经济合作进步是处理经济运转中“小农民与大市场”方面的必然选向。在中国,“小农民与大市场”的冲突尤为明显。农村大多都是“小农民”,小农的文化水平偏低,经济力量也很薄弱,这就导致了其弱势的发展。因为消息渠道不好,消息不能交流或是信息交流中投资过大,还有市场的秩序很乱,市场买卖不平等等因素,农民加工的农作物不但不能在市场中有很好的交易,而且农作物在生产过程当中容易受到很糟的中间盘剥,对于这中状况实施合作化发展可以很好地处理这个问题。
农村经济合作进步是达到中国农村经济进步最终的需求。农业进步科技策划(2006~2020)阐述了农村的经济进展走向:首先,保证国家粮食无危害,强化与提升农业各方面的生产水平,保证农产品合理提供,提升品质与质量。其次,加速构建现代化农业,改变农业进步模式,构建现代化农业,促进农业产业化,改善与整合产业构造。再次,推进速科技成果运用到生活中,提升中国科技成果转变使用率, 推进农民连续性增收。第四,走循环化农业路线,构建资源节省型与环境友好型新农村,全新型进步方式。最后,提升农业国际竞争力。 多方面实现农村进步目的,要把科技当作支点,实施农村经济合作进步。农村经济合作组织是达到科技和农业进步目标连接的基本经济组织,是科技创新在农村经济实施中能快速发展的最好载体。
2推动中国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的方案
提高政府赞助力量,有优惠方案。首先,提高财政本钱赞助。所有的区域应设有一些资金支撑农村经济合作组织构建,实施技术、消息与项目服务,对有基础、进步不错的专业合作社给予一定的资金支持。
然后,提高金融组织对农村经济合作机构的服务与赞助。把农村金融的准入方针放宽,该文原载于中国社会科学院文献信息中心主办的《环球市场信息导报》杂志http://www.ems86.com总第543期2014年第11期-----转载须注名来源推进商业性、合作性、政策性金融的融合,构建资金充足、服务全面、运转安全的农村金融体制,让众多信贷资金投给农村。全面发展小额信贷,规范与引领民间借贷健康进展,快速处理农村经济合作组织抵押担保贷款的难题,鼓舞公司给进展前景不错的合作机构给予贷款担保。银监局与农业社共同印发的《关于做好农民专业合作社金融服务工作的意见》中清晰地阐述了应提高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金融赞助,将农民专业合作社都归为农村信用考评范畴,强化信贷赞助力量,改善金融服务方法,改创金融产品,鼓舞有基础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提倡信用合作。
其次,实施税收优惠方案。落实可用的税收优惠方案包含对合作社推销的自己加工的产品与最开始生产农产品没有增值税,对合作社为农业加工供给的产前、产中、产后服务获得的盈利不征所得税等。
最后,提高部门合作,沟通行业消息。各个机构应对自己的职责范围内为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的进步给予最好的服务,保证农村经济合作机构良好地发展,可以支持不领导、提倡不干预。农业与技能推广机构应积极地给农民专业部门提供消息、技能与项目等层面的服务,最好国家产业方针的探索与宣扬。
多方向处理资金不足的进展瓶颈。走出农村经济合作机构资金不足的瓶颈,主要可以试验两种路线。一:靠组织本身运行赚取资金。可同意投资人用农式器械、劳动等不同模式实施出资,同意农村经济合作机构创建较安全、自由认购的投资股金,为其创建较安全合资路线。二:借助外力获得资金。农村经济合作机构要依靠国家财税、金融等宏观控制方式还有别的市场投资主体的加入等外界力量,开拓筹资路线。各个政府要对与农村经济合作机构可财政扶持相符的地方,经过使用政府支农投资与社会资金、合作机构资金相结合的模式,提高政府支农资金的吸引力,在政策性借贷、贴息等层面对农村经济合作机构提供支持。同时建设农村经济合作机构发展基金且把它加进各个财政估算,主要用在支持农村经济合作机构引进新成品、新技能、新成果以及新机器的购进、演示与推进,鼓舞农产品的融合经营与合创品牌。
改善农村经济合作机构的进步条件。首先,改善法律氛围。农村经济合作机构的进步脱离不了法律的支持与保证。经济合作机构立法落后,对经济合作机构的进步有大的影响与制约性,让农村经济合作机构不能依法建立、依法经营,其运作项目也没有法律可依靠。2006 年人大通过的《农民专业经济合作组织法》给经济合作机构的进步创建了良好的法制条件。但也有些条令不全面,比如说有关融资的问题等,需要更好地调改。
其次,改善政策条件。农村经济合作机构的进步脱离不了政策的支持与保证。政府需要给出有关的扶持方案,工商组织要放松注册登记条件,税务机构要对农村经济合作机构实施税收优惠,各个财政要在支农资金中设定相应的百分比用来支撑农村经济合作机构的进步,扶持主要放在提升它的进步水平上,从而扶持它的技能研究、设备投入、准则拟定、人员训练、信息服务基地建立及构建风险基金等层面作为重点。
最后,改善舆论环境。应熟悉农村经济合作机构的含义与影响,把宣传教育工作进行好。一:对于大多数农民实施相关经济合作的教育训练,让农民大众去除人民公社时段的心理阴霾,对农村经济合作机构可重新的了解。二:农机构的由领导到底层技能服务者都需深入学习,提升对经济合作的了解。
总的来说,中国农村经济合作机构正是快速进步的主要时期,唯有用科学发展观提高理论指引,完全地处理合作组织进步中出现的冲突,在实践中寻找出符合中国农村经济事实状况、适应各方面利益的进步模式,才可给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的良好、快速进步铺平道路。
【发展我国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思考】推荐阅读:
我国非营利组织发展现状与对策思考09-02
可持续发展战略下我国低碳经济的思考08-14
我国农村信用合作社的发展07-17
我国经济法的发展历程08-27
我国印刷企业转型中的发展模式思考10-22
我国科技创新发展思考07-24
我国经济发展08-17
我国中小企业发展现状与面临问题的思考10-27
促进我国民营经济健康发展的建议08-26
我国民营经济的发展现状分析0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