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现状与面临的问题

2024-11-03

我国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现状与面临的问题(共7篇)

我国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现状与面临的问题 篇1

我国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现状与面临的问题

作者:韩俊 秦中春等来源:中国选举与治理网2006年8月29日发布时间:2010年10月28

我国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经历了自发发展和政府倡导发展两个阶段,发展成果和影响是显著的。从总体上看,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仍处于初级阶段,覆盖面偏低,内部治理多数不健全,合作紧密性还不强,功能和作用有限,目前已经到了促进其发展的关键阶段。

一、引言

我国传统的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主要包括供销合作社、信用合作社和社区集体经济组织。这三类大合作经济组织对促进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发挥了重大的作用。供销合作社创立之初,是农民的合作经济组织,其后随着计划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强化,逐渐变成了国有商业的组成部分,农民合作经济的实质不复存在。尽管供销社在探索“民办”体制方面进行了探索,但由于历史包袱太重、人员过多、管理不善、机制不活等各个方面的原因,相当一部分基层供销社丧失了为农民服务的能力,把供销社改造为农民合作组织的目标并没有达到。农村信用合作社也存在与供销社同样的问题。农村信用合作社全体社员对他们出资组建的信用合作社只有名义上的产权归属关系,而实际上的产权关系是模糊的,信用合作社没有真正成为合作金融组织。社区集体经济组织主要承担政府下达的各项任务,带有比较浓厚的行政色彩,往往只具备对社区内部事务进行管理的职能,而明显缺乏对农户提供服务的功能,合作属性较弱,对农民没有产生足够的吸引力。

改革开放以来,包括各种形式的专业协会、专业合作社和股份合作社在内的新型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加快发展,已成为我国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主体。这些组织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是在以农民为主体的前提下,按照合作制的基本原则组建和成立的,采取了灵活多样的制度安排。这些组织的发展是农村商品生产和农村经济体制转向市场经济体制过程中农民创造的结果。

1978年后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又分为三个重要时期:一是改革的早期,整体上几乎没有新型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相关的系统活动,只是开始出现了一些合作经济组织的雏形。发展的类型以农民专业技术协会为主,发展的目标主要是为解决农民生产中遇到的技术问题而存在。二是上世纪90年代以后,随着农产品市场化进程加快,一批生产经营型合作社产生和发展,但发展基本上处于自发发展阶段。三是进入新世纪以来,新的生产经营型合作社发展很快,同时新一代投资型合作社也开始出现并发展,逐渐进入一个自发发展与政府推进相结合的新阶段。

二、新型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现状

(一)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已初具规模、广泛分布、多类型并存

调查表明,经过农村改革开放近20多年来的发展,我国部分省份和地区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数量规模不断扩大,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覆盖面扩大,呈现了逐步加快发展的态势。截至2004年底,综合农业部等机构的统计和估算,全国新型农民合作经济组织总数已经达到 15万个左右,拥有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村占同期村民委员会总数的22%左右。参加组织的会员约2363万人 户,占乡村农户总数的9.8%。这些组织的发展在地区分布上,从经济发达的地方到经济落后的地方都有,中部最多,东部次之,西部最少。全国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数分布最多的5个省是山东、湖南、陕西、河南和湖北,最少的省份为青海、海南、宁夏、新疆和福建等。

按照组织的形成背景划分,我国新型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组建和发展模式,大体有五类:第一类是由科技协会发起建立的;第二类是由农业技术推广站等政府事业单位及乡村干部发起建立的;第三类是由供销合作社发起建立的;第四类是由龙头企业发起建立的;第五类是由农村中的专业户、经销大户等自发建立的。新型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主要形式有农民专业协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两种。不过,由于现实中以农民专业协会或专业合作社冠名的组织并没有一致的判定标准,且各种形式的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在登记管理中也不统一,或者就未办理登记手续,目前还只能以名义上可以进行观测判断和初步统计分析。我国新型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具体范围主要包括:由农业部界定的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由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界定的由各级供销社系统组织农民按照合作制原则兴办的专业合作社;由中国农村专业技术协会界定的由农民在自愿互利基础上组建的以科技为纽带的具有互助合作性质的技术经济组织等。

按照组织的目标功能不同,国际上一般把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划分为投入型合作经济组织、市场营销型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和服务型农民合作经济组织。我国新型合作经济组织的类型,综合两年多来我们对全国的调查,现阶段总的情况是:各种类型几乎都有,既包括投入型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市场营销型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和服务型农民合作经济组织,也包括粮食、棉花、花生、蔬菜、水果、畜产品、水产、农机等的农民合作经济组织,还包括从村级到省级的各种级别和层次的农民合作经济组织。这些组织在行业分布上以种养业为主,主要集中于商业化程度较高的特色种植业和畜牧水产业等领域,从事粮食作物种植的非常少。有些组织同时从事多项活动,包括农产品加工和技术信息推广等。从组织的类型看,大多数的组织属于技术经济服务型,主要是为会员农户,甚至为非会员农户,提供技术经济信息和一些生产资料的供应服务。

(二)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顺应了我国农村发展形势的需要,已在实践中发挥了积极的重要作用 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是我国农村发展产业化的一种新的产业组织形式,同时也是我国农村先进生产关系一种新的实现形式。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组建和发展推动了农民的集体行动,整合了有限的农村社会服务资源,在促进农民发展产业、搞活经济、致富增收方面的作用越来越强,推动了农村新的生产力的形成。

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在实践中发挥的积极作用,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农民从中确实得到了好处,扩大了生产经营的规模,降低了生产资料采购成本,降低了对外开展业务的交易成本,提高了谈判地位,增强了防灾抗灾抵御风险的能力,学习了先进技术,统一了技术标准,创造了产品品牌,提高了科学文化素质;二是政府多了一个工作的抓手,有利于贯彻落实国家农业结构调整、发展优势产业的政策,加强了与农民的沟通、联系和服务,促进政府转变职能;三是其他市场经营主体的优势得到进一步发挥,如为产业化龙头企业带来了更加稳固的原料基地,降低了其交易成本,同时相互间也得到了制衡和压力,相互促进。根据农业部经管司统计,2004年,全国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为成员和周边的农户代销农产品总量高达2亿多吨,代购化肥、农药、饲料、农膜等生产资料近1亿吨,经营服务盈余187亿元,其中有19%的盈余约36亿元返还给了成员,26%的盈余近50亿元用于股金分红,平均每个成员获得盈余返还和股金分红收入 364元。

目前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在可以提供的功能和服务中,负责提供内容最多的前五项依次是:负责推广新技术和提供专业技术培训指导;为会员提供准确及时的市场信息;为会员提供各方面的咨询服务;负责帮助会员获得销售合同或保证会员生产的产品的销售;专人指导会员如何使用生产资料。提供上述五项服务的组织占全部组织的60%以上。

根据调查,大部分组织能帮助会员销售产品,其次是帮助会员采购生产资料,而且通常价格都比单个农户从市场所能得到的要优惠。所购买的生产资料来源通常来自外部,来自内部会员生产的农资产品很少。所有组织都能为会员提供一定服务,只是服务的内容多少有所不同,通常技术服务和帮助销售产品是最基本的。从组织对会员提供培训的内容看,提供最多的培训是关于“种植养殖技术”和“质量管理”,这些也是目前小农户最需要的。培训通常是免费的,一般一次培训的时间为一天。

大部分组织能为成员提供供求信息、产品市场价格和新技术等方面的信息。部分也能提供关于产品市场走势、生产资料市场价格以及行业和产业政策等方面的信息。其中,“行业产业政策”和“新技术”通常从政府机构或社团获得;“生产资料的价格”从生产资料供应商处获得;“产品市场走势”、“供求信息”和“产品市场价格”主要从产品买方获得。这些信息的提供通常是免费的,同时无偿提供给非会员农户。

(三)合作经济组织的内部治理结构各具特色

根据调查,目前大部分农民合作经济组织都允许会员在符合协会规定的条件下志愿加入,大部分允许会员自由退出,也有的少部分对此没有规定。会员退出组织的数量很小,退出的主要原因是“改行”从事其他与该组织无关的活动,还有一些是因为组织没能提供原先所承诺的服务。会员退出时,有一半左右可以撤回投入资金,另一半不可以撤回或组织对此没有规定。大多数与土地有关的组织认为会员将土地转包之后,仍然可以继续保留会员资格,会员资格不会随土地转让而转让。

大多数组织对普通农户、专业大户和技术能手、购销专业户加入协会没有限制,有一些协会限制地方政府官员和社会团体人员加入。部分对会员加入的要求和条件主要包括:已经从事相关产品生产的农民,生产出的产品符合特定质量要求的农民,由组织成员推荐或决定;生产某种产品规模比较大,超过一定数量,由组织领导推荐或决定。根据调查,目前大多数组织规定可以取消会员的资格、但不可以要求会员分担税款、不可以要求会员分担组织损失、不可以要求会员帮助偿还组织的贷款、不可以要求会员为组织贷款提供抵押品。有一部分要求会员提供所有产品和从组织采购所有生产资料。大多数组织规定会员可以通过组织销售产品和购买原材料。

根据调查,合作经济组织的收益在会员分配方式中,按经济组织销售的产品数量分配收益的稍多,其余是按由组织销售的产品价值和提供给组织的资金分配,两者比例比较接近,也有一部分不分配利润或没有收益分配这项活动,还有一部分其收入全部用于组织的开支。合作经济组织成本在会员中分摊的方式与收益分配方式基本一致,但是有一些组织仅由核心会员或协会管理层成员负担成本,尤其是在初创阶段。还有一些组织的成本从所收的会费和年费中支出。有不到1/3的组织表示没有进行成本分摊,其中有些组织表示会员通常都是独立核算,因此没有成本分摊。

目前,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基本上都有书面章程。章程所包含的内容前五位是:会员的权利和义务,组织的主要任务和功能,组织的管理机构设置及其职权,会员加入和退出的手续或程序,会员的合格条件。涉及内容很少的主要三项为:选举会员代表或评选积极会员,协会成本的分摊方式,监事会的选举程序。基本设立了理事会和全体会员大会,部分设立了监事会,大部分有生产和发展计划。大多数是每年召开一次全体会员大会,有一些只在管理层换届时才召开全体会员大会。有少部分在需要时召开全体会员大会。召开全体会员大会的主要内容是提供技术咨询与培训,传达政府或有关部门的文件或指示,选举或更换协会负责人。在组织的决策方式中,由理事会做出决定的活动主要包括八项:挑选新会员,决定为会员提供什么样的服务,开发新产品,进行新的投资,开除现有会员,寻找新的市场,挑选确定生产资料供应商,挑选确定产品购买方。

(四)合作经济组织的注册不统一,多数属于非营利性实体

从调查情况看,在现有的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中,绝大部分已经登记注册,也有一部分没有登记注册。登记注册时间较早的有1988年前后的。2000年以前登记注册的协会基本上都是在1998年。其中,有半数以上的协会在农业部门登记,如地方农业局、农委、农办等,尤其是在浙江省和安徽省;大约1/4的协会在工商部门注册,成为经济实体;大约1/4的协会在民政部门登记,作为社会团体或群众组织。也有在两个部门同时登记注册,大多是在工商部门和农业部门同时登记;或者在三个部门同时登记注册的,一个为“工商部门+民政部门+农业部门”,一个为“民政部门+农业部门+科协”。

关于这些组织的法律性质,多数属于非营利性实体,也有的属于群众组织。目前这些组织在法定地位和法律援助方面,仍然非常薄弱。大部分没有可以依据的成立和商业运营的专门法律条款。超过一半的组织在成立和运营过程中没有获得过法律咨询或援助。多数认可的组织所拥有的法律权利主要为:可以签署销售合同,可以拥有自己的品牌,可以签署采购合同,可以拥有自己的银行账号,可以自有资产。也有被大约半数的协会认为他们应拥有以下权利:可以借贷流动资金,可以为会员贷款提供担保抵押,可以开办市场等。

根据调查,现有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中,并不是所有的都有银行账号,只有一半多一点有,且各个地方不一样。组织的财务状况一般对会员公开,也有少部分不公开。只有很少一部分组织有外部审计,大部分没有。只有少部分组织拥有资产。组织运转的流通资金,主要来自银行贷款、政府提供的支持、组织留有利润、会员借款和企业提供的借款。也有其他一些来源,如核心会员上交、会员集资、会费、招商引资和股金。组织进行新投资的资金来源与流动资金的来源基本一致。目前的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对外参股或控股企业的极少。

(五)合作经济组织在发展中不断出现新趋势和新动向

最近几年以来,受多种因素的推动和影响,我国各地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在发展中出现一些好的新趋势和新动向。

一是从中央到地方各级主管部门为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组建和发展所提供的支持不断增强,具体支持方式包括发布文件、提供资金补贴和实物支持、帮助组织在其他机构获得资金、减免税费等。其中的资金补贴,从400多元到20多万元不等;实物补贴,价值从600元到1万元不等,促进新组织的组建和已有基础的组织迅速发展壮大。

二是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组建领域不断拓宽,已从蔬菜、瓜果等种植业范围扩展到粮食、养殖、旅游、农机、水电、科技服务、物业等各业,合作的深度也从单纯的生产环节扩展到生产、加工、销售全过程,涉及到加工、销售领域。

三是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对优势产业的依托性增强。专业合作社突出主导产业,发展特色产品,较好地适应了市场的需求;综合服务社从服务农民生活出发,突出综合服务,较好地满足了农民的需求,也启动了农村消费市场。

四是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突破行政区域界限,很多以市场为基础,以产品为依托,实行跨区域发展。如北京大发正大公司发展了很多跨乡镇、跨区县的肉鸡生产协会,其中顺义区张镇肉鸡协会不但有其他六七个乡镇的农民,而且还有平谷县的农民。延庆县的小丰营蔬菜销售协会,在帮助本县农民销菜的同时,还帮助外区县农民销售蔬菜,带动了区域蔬菜产业的发展。

五是农民合作经济组织中的社与社、合作社与公司之间的合作不断增多。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中,利益联结比较紧密的出资型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占60%以上。这些组织中农户以土地、资金、劳力和技术等参股,形成以产权为纽带的新型经济共同体,风险共担,利益共享。

六是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类型多样化、综合化、实体化,从协会型发展到生产经营型,从生产经营型发展到投资型,新一代投资型合作社已经出现并得到发展,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

三、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覆盖面偏低,合作紧密性还不强,功能和作用有限

截至目前,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已经有一定程度的发展,但数量相对较少、覆盖面低、规模不大、入社农户占乡村总户数的比例小,同时,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在不同地区的发展不平衡,尤其是在一些重点产业和优势区域发展不足,比较有规模和符合我国优势农产品发展规划需要的跨地区、全行业性的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缺乏,与我国农业市场经济的发展、农业现代化发展的需要和应对国际竞争的需要差距还很大。

1.大部分组织起步晚,起点低,商业规模小。我国现代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产生萌芽于上世纪80年代,起步于90年代,比较规范的发展时间更短。现有的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相对于我国八亿多农民和目前的农业产业规模来说,数量还是太少。其发起方式大多数是由专业大户或技术能手发起的,他们能带动周边的农户组织起来,共同进入市场。此外,也有由地方农技推广部门和村委会发起设立的组织。组织的负责人也多为专业大户或技术能手,还有一些负责人为村干部、地方退休干部和农业技术推广人员,个别人还分别担任或兼任县政协副主席、县人大代表、县政协委员、县农业局党委委员、镇政府农办副主任和信用社主任等。建立在家庭经营的基础上,这些发起人及其组建的实体的一个主要特点,是他们经营农业商务的实力有限,经营起点低,发展产业和商业经营的规模偏小。按目前平均每个组织不足200人户的规模,还很难发挥出专业合作和开展商业经营的规模效益。

2.带动能力弱,市场竞争力不强。表现为“五多五少”。一是目前各地的农民合作经济组织以松散型为主的多,而成员之间产生产权关系、结成经济实体的真正意义上的专业合作社少。二是尚处于合作组建初始阶段,重盈利、轻服务,重分配、轻积累,有的甚至与农民还只是买断关系的多,进入可持续发展的成熟阶段的少,在发展产业经营、带动农户抵御市场风险方面的能力十分有限。三是在合作内容上局限于技术、信息等服务方面的多,属于农产品加工、销售环节的合作社以及新一代投资型合作社还比较地少。四是发展运作依靠企业、经营大户的比较多,依赖政府支持的较多,能够独立拥有自己的加工销售企业、开展了产供销一体化服务、能开展有组织的批量采购活动、创建了自己的品牌、产品在市场上的占有率高、有市场影响度的少。五是产业覆盖面广,跨区域的多,但真正能够在我国粮棉油糖和苹果、柑橘等主导产业、优势产业具有很强发展带动作用的大型合作社十分稀少。

3.组织机构较为简单,合作水平低。各种合作经济组织基本都属于孤立的基层组织,区域性的合作联盟较为少见,至今仍为组建全国性的农民合作组织联盟。由于缺乏一个合作经济组织的完整体系,严重制约了合作经济组织对政府决策的整体影响力。

4.对农民利益保护不够。一些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在组建的过程中,并没有从维护农民合作经济组织成员的共同利益出发,开展紧密的互助合作与联合,与社员只是简单的买断关系,农民对经济活动参与不够;相当一批合作经济组织仅仅停留在生产环节或技术方面的简单合作,并没有解决把农民组织起来进入市场的问题;还有一些合作经济组织只注意保护核心层的利益,而忽视外围成员的利益。此外,在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运作过程中,也存在一些组织内部无经营收入、无实体、无积累、工作被动,导致对农

民无二次返利,内部无风险保证金,大的收益都归入业主、龙头企业、运销大户等手中,农民得到的实惠较少等问题,造成农民的利益得不到合理保证。

(二)规范性发展不足

作为一种制度安排形式,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对组织的结构有特殊的要求“民有”、“民管”和“民受益”,在发展和运行中需要有一套独特的条件和运行机制,因而其组建和发展具有一定的难度,要满足一定的规范性要求,才能实现良好的发展。在2005年我们对9个省140个合作经济组织的调查中,综合起来看,发展处于初步阶段的居多。按照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合作的内容、组织结构和组织特定功能的发挥等指标分析,在调查的农民合作经济组织中,比较规范的好的典型不到整个调查数的一半。就是在发展比较好的地方,基本的情况也是通过合作经济组织的形式,已经把农民“组织起来”,但合作起点低、组织任务定位不明确、合作的事业还不发达,距离“组织得好”和“发展得好”还有较大差距,合作经济组织还缺乏强有力的生存、发展和服务能力。考察现实中的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后发现,很多形式和名称上标明为农业专业协会和专业合作社的组织,很多不具有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主要特征。

(三)内部治理多数不健全,制度创新任重道远

目前除部分合作经济组织的产权结构和内部组织机制比较健全外,相当多合作经济组织的组建和发展在制度上还存在问题,合作基础比较薄弱,产权不清,内部治理结构残缺不全,管理运作不规范,影响组织的发展壮大。主要问题:一是在社会员的管理上,缺乏基本的加入和退出手续,仅靠一本花名册作为成员的入社凭证和身份证明。二是在产权的划分上,乡镇、行政村、自然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之间的产权划分不清晰;占有权、使用权、收益权、处分权的归属变得不确定;政府与企业之间的产权关系不明确。三是在民主管理上,虽然大部分农民合作经济组织都拟定了章程,成立了理事会、监事会等组织机构,但仍有一部分组织,社务不够公开,运作和管理随意性较大。一些合作经济组织没有规范的章程,宗旨模糊,职责不清,加上机构设置不合理,管理制度不完善,民主氛围不够,致使内部缺乏活力。有的合作经济组织虽然有章程,但不是按章程办事,处于放任自流状态,比如一些挂名型的农村专业技术协会。在一些地方,行政化倾向的农民专业技术协会不能坚持活动,流于形式,会内诸事民主少集中多,而且遇事往往听命于上级政府部门,活动也不受农民欢迎。四是在名称上,有的本是合作社性质,却挂协会的牌子;有的本是协会性质,却挂合作社牌子;有的本是公司企业性质,却也挂上了专业合作社或协会的牌子,戴上了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红帽子”。五是在财务管理上,一些单位没有独立的财务,账目没有公开或根本就没有财务账目。六是在利益分配上,农民合作经济组织与成员的利益关系还不够紧密。七是在内部控制上,部分农民合作经济组织要么是大户控制,要么是公司控制,要么是其他各种外部力量控制,这些并不是“农民自己的组织”。尤其是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管理者阶层往往在乡镇村级干部中产生,造成了不良后果:一是农民的参与性就会大打折扣,许多农民认为合作社是某些领办组织或领导干部的事,对入股入社不太重视,很少参与管理,对其发展也不太关心,合作意识不强烈,也难形成一个利益共同体;二是这些官员或准官员的身份是多重的,不仅要考虑合作经济组织价值的最大化,而且往往将其作为实现政治目标和文化目标等多重目标的工具;三是由于经营决策权、分配权都掌握在村干部手中,缺乏监督、约束机制,集体财产成了少数干部可以任意支配的“私有财产”,收入多少不明,钱的来龙去脉不清,少数干部贪污、受贿、挪用公款,造成资产严重流失。

作者单位: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经济研究部

我国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现状与面临的问题 篇2

霍姗姗 (2012) 认为, 中国目前尽管不存在粮食安全的较大危机, 但是, 未来几年供求“拐点”的出现使得粮食安全不可小觑;王一涵 (2013) 认为, 要想维护国家粮食安全就必须提高粮食主产区综合生产能力, 而要提高这一能力就必须提高主产区的耕地数量、质量以及科技能力;王静婷 (2014) 认为, 粮食安全需求会随着工业化进程加快对主产区农用地的削减而深受影响。

李震 (2011) 对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必要性进行了研究, 认为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是由农业特点及农业作为国民经济基础地位而决定的;姜丹 (2012) 认为, 农业不仅是国民经济的基础, 也是具有公共特性的特殊产品, 不仅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在生态环境维护以及文化传承等方面均发挥了独特功能, 对其进行补贴是公平的一种体现;李梦月 (2013) 认为, 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是我国当前农业发展值得推荐的发展模式, 增加农民收入和增加农产品供给是我国当前农业政策常常左右不定的目标, 此外, 也不应该忽视农业补贴在维持粮田面积、保护生态、增加农民收入、稳定价格等方面的作用。

余航 (2011) 认为, 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应该有利于补偿粮食生产的外部性, 特别是要能够补偿其机会成本, 可以通过市场和税收调节等措施积极加以解决;王巧云 (2012) 、张晓军 (2012) 认为, 现金补贴的好处特别是执行效率要大大高于对农业的实物补贴, 也能够一定程度上缓解社会福利损失及传统粮食政策对市场的扭曲, 中间环节成本的降低也提高了政策执行效率与效果;封燃 (2013) 认为, 直补并未减少粮食主产区粮农收益, 也没有增加政府财政支出, 恰恰增加了各方面的经济福利状况;刘可立 (2014) 认为, 农业补贴在增加粮农收入和稳定农产品供给方面的作用是毋容置疑的, 但是, 从政府财政负担和市场资源配置的角度考虑, 过多的农业补贴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带来经济效率和福利的减少。

赵烊烊 (2012) 认为, 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粮食主产区和产销区应该根据当前实际情况采取以粮食贸易为主的供销合作关系, 此外也可以考虑贸易经营型和产业化经营合作等产销协作的基本方式;张岩岩 (2013) 认为, 实现产销区的顺畅对接, 要重点从粮食基地共建、机制障碍排除、粮食购销关系维持等方面大力推进;李华忠 (2013) 、李英民 (2014) 认为, 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的建立有利于调动粮农的积极性, 从而关系到粮食生产和粮食安全。

2 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作用

2.1 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可以降低农业经营风险从而降低交易费用

农业生产中充满了无所不在的经营风险, 尽管风险无法彻底消除, 但是可以通过有效的经营方式和手段规避风险, 从而降低交易费用, 而风险或者不确定性的减少和交易费用的降低对农业生产主体显然具有很强的激励作用。众所周知, 农民在农业经济活动中进行生产或者选择所面临的环境总是复杂多变的, 因而总是充满了不确定性。人类随着经济发展而进步, 而经济越发展, 经济关系也就越复杂, 不确定因素也就越多。当然, 人类认识环境、预测环境的能力和技术也在不断提高, 但不确定性依然存在。不确定性的存在会给农民的选择或经营决策带来困难, 使农民不能合理地进行预期, 增加了人们在农业经济活动中的交易费用。设计出一种有效的农业经营模式, 就是减少不确定性和降低交易费用的重要途径。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无疑具有帮助人们形成合理预期、减少风险和降低交易费用的作用。

2.2 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有助于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完善

农业生产投资的成本都发生在现在, 其收益却发生在未来, 而未来意味着不确定性和风险性, 风险主要来自于信息的不充分和市场环境的变化。任何一项农业生产经营和决策都依赖一定的信息, 信息量的大小与风险一般呈正相关关系。现实生活中的信息都是不充分的, 这导致农民做出正确的农业生产投资所需要的信息量不够。农产品市场的供求及价格都处于不断变化之中, 当初需求大的农业产品在一段时间后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技术进步等可能贬值, 甚至根本不为市场所需要。而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出现通过合理预测及示范效应的带动作用, 可以通过以下三个方面促进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 (1) 广大农民在经济合作组织中是一个完整的利益共同体, 这一共同体通过有效避免农户信息不畅和分散经营的弊端, 从而规避产业结构调整的风险; (2) 农民专业经济合作组织通过发挥生产者和市场的连带作用, 将信息及时传递给农户进行种植和生产的导向, 从而促进产业结构优化; (3) 农民专业经济合作组织能够根据市场需求, 积极引进新技术和优良品种, 通过先试点后推广的方式, 从而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2.3 农民专业经济合作组织通过加强科技推广从而提高农产品质量

技术供给不足在一定程度上也极大地制约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农业经济合作组织的构建在以下三个方面有效地解决了这一问题: (1) 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能通过发挥组织成员的整体技术优势有力地促进新品种、新技术的推广与应用; (2) 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所推广和应用的新技术是农民生产经营实际所需的技术, 即属于需求型技术; (3) 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通过实用性的技术转移、先进科学技术的传播推广以及农产品的不断改良促进农户不断提高专业化水平、提高产品产量和质量。

3 黑龙江省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存在的问题

3.1 思想观念落后

思想观念属于文化和意识领域的问题, 先进的文化和观念可以引导人们从事具有创新性和挑战性的活动, 否则可能会使人一味地陷入缺乏创新热情、无法增收从而改善生活的境地中。长期以来, 由于黑龙江省所处的地理位置, 使很多农户总是在相对落后的思想观念指导下从事农业生产和经营, 结果自然可想而知。部分相关领导对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由于不想承担失败的责任和相对知识匮乏, 导致缺乏高瞻远瞩的宏观把握, 重视程度和指导力度欠缺, 甚至一度认为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应该是和政府毫无关系的纯粹市场产物。

3.2 资金短缺

任何农业生产都离不开资金支持, 充足的资金是农业经济活动有序、有效和长期进行的必要保障, 一般而言, 农业所需资金可以来自农民自身积累和农民融资, 也可以来自于银行等金融机构和信托机构的融资和贷款。但是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建设需要在技术引进、产品改良、生产基地建设、生产设备采购、产品宣传以及销售渠道等方面投入大量资金, 依靠上述两种融资方式理论上无可厚非, 但是一方面农户自身积累十分有限, 二是银行等金融机构进行的贷款一般需要有效的担保或者质押和抵押;三是国家目前缺乏对相应社会融资的政策支持。基于以上三方面, 使得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建设难度很大, 即使建设初见成效, 也常常受到机制和规模的限制。

3.3 组织运行规范欠缺

俗话说“:没有规矩, 不成方圆。”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要想达到预期效果, 并在农业生产经济活动中发展促进作用就必须有规范的运行机制, 而黑龙江省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在发展中在两个方面表现出了组织运行规范的欠缺: (1) 利益机制欠缺。很多地方为了成功建立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 在进入门槛以及会费收取等方面规范性极差, 导致农民与组织的关系并未形成有效的利益共同体, 从而导致关系松散、责权利不对等以及组织意识淡薄等严重问题; (2) 制度执行力度欠规范。制度的建立能够对农民专业合作经济所有成员进行有效的激励的同时, 也能进行有效的约束, 约束也是一种反向的激励, 他们是相辅相成的。有效的制度约束, 能够使农民明确自己的利益和责任, 明确应该做什么, 不应该做什么, 从而使得这一组织运行良好。但是, 黑龙江省大多数合作经济组织没有完善的组织制度和规章、没有有效的民族管理和监督机制。

3.4 政府支持力度缺乏

农业经济活动离开政府的支持是很难有序进行的, 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建立及运作同样也离不开政府的有力支持。但是, 黑龙江省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中比较缺乏政府的支持, 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财政支持不足导致合作经济组织覆盖率低;很多地区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 从而阻碍生产成本的降低、生产区域以及生产规模的扩大;政府部门多头领导从而导致机制动荡、效率低下。

4 黑龙江省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对策

4.1 提高对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认识和意识

上文已经对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对农村和农业的积极作用进行了深刻分析, 因此, 必须从战略的高度充分挖掘和认识这一组织模式在组织、机制以及制度方面的创新及重大意义。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将广大的农民与变幻莫测的市场通过信息的甄别和传递紧紧联系在一起, 不仅是实现农村现代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关键内容, 也是有效解决农村和农业经济发展中深层次冲突的举足轻重的一环。基于此, 黑龙江省各地政府应该加大舆论宣传力度, 做好农户对经济组织必要性和重要性认识的导向指引, 加强对农户先进思想观念和文化的渗透, 同时, 政府也要引导相关干部从发展现代农业、深化农村改革以及进行制度创新等方面重视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

4.2 加大对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财政支持力度

(1) 改善融资的内部和外部环境, 金融机构要对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建设和发展给予利率优惠和信贷支持, 特别是对那些业绩相对良好、制度相对完善和运作相对规范的组织可以采取政府贴息以及放宽限制; (2) 各级农业综合开发部门要加大对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支持力度, 整合对农业的专项投资资金, 财政支农资金和农业综合开发有偿资金要重点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开展的农产品生产基地的基础设施建设、科研开发能力、技术服务水平、质量检验检测水平和信息网络体系建设;农业科研开发资金、教育培训资金, 应确定一定比例用于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对农民开展的新品种引进和生产教育培训;通过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把补贴资金落实到农民个人, 进而降低生产成本, 提高产品市场竞争力, 调动农民加入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积极性。

4.3 健全和完善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运行机制

完善的运行机制会引发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成员合理的组织行为, 继而产生良好的激励作用, 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壮大。无论采取实物、资金或者劳务等哪种方式入股, 都要通过规范的程序与机制建立明晰的产权机制;可以将股金分红和按交易量返还紧密结合起来, 建立有效的利益机制;抓好市场开拓, 将流通服务工作放在首位, 建立灵活的经营机制;建章立制, 强化民主管理, 建立科学的管理机制;建立基于内部监督、系统监督和社会监督环节的监督和约束机制。

摘要: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产生和发展对农业与农村经济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是构建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措施与途径。本文在阐述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在促进农村和农业发展过程中的作用的基础上, 从观念落后、资金短缺、政府支持力度缺乏、组织运行不规范等方面分析了黑龙江省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并提出了相应对策。

关键词:黑龙江省,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现状,对策

参考文献

[1]王磊.浅析农业合作经济组织对促进农业经济发展的影响[J].中国农业信息, 2015 (5) .

我国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现状与面临的问题 篇3

一、农民养殖经济合作组织面临的实际问题

1. 规模偏小,辐射力不大。基层的养殖经济合作组织,一般多局限于一乡一镇甚至一村一组,规模偏小,覆盖面不大,带动辐射的区域十分有限,养殖什么品种都难以形成优势品牌,对市场影响的力度不大。特别是那些依靠一个或几个能人组织起来的松散型养殖经济合作组织,成员只有几家几户,内部联系本来就不是十分密切,也就很难具有大的影响力和辐射力。同时,大多数合作组织专业技术力量不足,信息渠道不太畅通,在调整经济结构、完善资源配置、驾驭市场走向等方面,都不具有与其组织相匹配的功能,在社会上的影响力有时显得微不足道。

2. 力量薄弱,承受力不足。现有的农民养殖经济合作组织,虽然部分地消除了“散兵游勇”式生产经营方式的缺陷,具备一定的抗风险能力,但因为组织比较弱小,承受能力严重不足,稍有大的风浪,就可能折桅破帆甚至土崩瓦解。特别是大户带动型养殖经济合作组织,仅仅依靠大户的信息,如果缺少宏观引导,缺少客观的市场分析,就有可能走向盲目,导致销售困难,给养殖户带来大的经济损失。即使是合作社式的养殖经济合作组织,也大多以技术服务、信息服务、生产资料的采购服务等初级合作内容为主,由于没有足够的经济实力,大多无法涉足加工增值环节,无法在提升畜禽产品附加值、提高养殖效益上有大的作为,特别是在变幻无常的国际市场和突如其来的疫情面前,常常显得无能为力。

3. 结构松散,凝聚力不强。在紧密型养殖经济合作组织中,协会式组织比较规范,一般有统一的组织章程,有比较完善的组织结构,有比较稳定的经济来源,运作比较规范。而许多合作社式的养殖经济合作组织,往往还是初级的组织结构形式,几乎没有理事会、监事会等必要机构,决策的科学性、民主性不够好,运作和管理时有较大的随意性,难以应对复杂的市场经济形势;部分组织对会员的二次分配比例小,有的甚至没有二次分配;有些协作成员合作意识不强,只愿均沾利益,不愿共担风险。其他松散型养殖经济合作组织,内部结构更为松散,各成员间的自由度太大,有些还没有完全摆脱各自为政的经营局面,没有达到“聚指成拳”的组织化程度,若“带头羊”的判断和决策失误,就会给各成员带来很大的损失。这类组织一些口头协议,有时很难兑付,如果由此引发经济官司,就会使合作组织出现不应有的离心力,严重影响组织结构的信誉和凝聚力。

4. 宣传发动不够,支持力不足。许多养殖户并没有意识到形成养殖经济合作组织的重要性,很多人不愿意加入到组织中去,主要原因在于宣传发动不到位,已有的养殖经济合作组织还没有发挥出积极的效应。有些地方的乡镇政府也没有真正认识到农民经济合作组织的重要性,不注意调查研究,不去进行必要的正面引导,往往采取老百姓最不喜欢的行政命令方式,强拉硬拽,组织起所谓的协会或合作社,徒有虚名地挂起一个牌子,应付上级的检查,风声一过,即烟消云散。他们对已有合作组织过分的行政干预,也引发老百姓的抵触情绪,使养殖经济合作组织成为养殖户不愿参加的组织。而那些注册的协会或合作社,在产品收购时,往往难以得到金融部门的信贷支持,工商部门又收费太高,再加上运销成本大,过路费、过桥费太多,使得这些组织深感负担太重。

二、农民养殖经济合作组织的发展对策

尽管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但在整体上,农民养殖经济合作组织也显示出了强大的生命力,有些地方的合作组织已成为养殖户的主心骨,政府的好助手,产、供、销、加的组织者和协调者,只要加强管理,注重引导培育,农民养殖经济合作组织必定会遍地开花、不断发展壮大。

1. 提高认识,创造良好的环境条件。30年的实践证明,农民专业经济合作组织是解决“三农”问题的一个重要途径,它可以提高农业生产水平、农村经济发展速度和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有利于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和农业结构调整,也为落实国家对农业的支持保护政策提供了一个崭新的渠道,成为城乡市场上一个非常活跃的新型经济合作组织。成立这种组织,是在经济发展全球化、产业竞争国际化、资源配置市场化条件下,保护农民生产积极性,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的需要。养殖经济合作组织的发展,为农民解决供应、销售、加工等生产环节问题,为解决资金、信息、技术、管理、土地、设施设备等生产要素配置问题,为畜禽产品加工销售企业解决优质原料基地建设问题,为政府调控畜牧经济问题,搭建了一个很好的平台。2006年10月31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四次会议通过、2007年7月1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首次以法律的形式确定了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地位。单从养殖经济合作组织角度看,各相关职能部门,包括地方政府、财政、金融、工商、科协、民政、土地、畜牧等组织机构,都应该充分重视这种组织的重要性,急农民所急,想农民所想,大造声势,大力协作,广泛传播合作观念和典型经验,对农民加强合作意识的教育,调动广大农户的积极性,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和创造良好的生存环境条件,为农村养殖经济的健康发展铲除障碍、铺平道路。

2. 注重引导,提供到位的全程服务。农民养殖经济合作组织虽然属于“民办”机构,但离不开“官助”的支持。在政策导向和内部管理上,在不进行过多行政干预、不强行包揽管理的前提下,地方政府应找准介入点,协助规范养殖合作社和养殖协会的日常运作,引导散户和松散型组织逐步联合形成规范的紧密型组织,并理顺其内部组织关系,结成能分能合、共同抵御市场风险的“联合舰队”。在技术培训和信息服务上,畜牧部门应多加关注,送技术、送信息、送经验、送药物,并在疫病防控、良种供应、场所建设、科学饲养、成品分级、产品加工等方面,提供全方位的服务。要通过典型示范,引导养殖户进行标准化生产,重点解决好规模经营、区域养殖和产品集散带来的疫病传播难题,同时,还要引导合作组织利用好互联网,将乡村组织投放到经济一体化的国际大舞台上。在资金问题上,财政部门要认真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第七章的规定:“安排资金,支持开展信息、培训、农产品质量标准与认证、农业生产基础设施建设、市场营销和技术推广等服务”和“采取多种形式,提供多渠道的资金支持”。在土地问题上,在保险问题上,在收费问题上,在引资问题上,……各相关部门都要给予具体的指导和帮助,为农民养殖经济合作组织的发展壮大,提供良好的全程服务。

3. 培植典型,树起强大的龙头组织。互助合作,仅仅是养殖经济合作组织的初级形式,共创市场,共用资源,分享利益,分担风险,打造强健的畜牧经济,才是创建养殖经济合作组织的根本目的。受小农经济意识的影响,有些能人宁愿干私营企业、搞个体户,而不愿意带头领办合作经济组织,他们担心其他农户的加入会影响自己的经济利益,这就需要政府和畜牧部门积极做好工作,重点扶持一些有头脑、有技术的典型专业大户,通过专业大户的典型引导,带动周围农户调整养殖品种结构,在村组发展起养殖互助组织,然后,以乡镇为单位,形成层次较高的养殖经济合作社,再联合多个合作社,形成兼有多种功能、技术雄厚、覆盖面大、影响力强的养殖经济合作联合社。在加工环节上,要重点扶持消化力强大、能打开国际市场的龙头企业,通过企业的带动,形成稳定的养殖经济合作组织,构建庞大的养殖经济区域,以便能顺利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灵活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大幅度提高养殖效益。在对待养殖经济合作组织的态度上,一定要形成以下共识:要通过经济效益带动组织发展,做到水到渠成、自然流畅;要重视社会效益,坚持增加数量和提高质量并重,坚持搞好技术培训和信息服务不放松;要积极进行政策支持和具体扶持,通过建立合作组织带动产业调整,通过产业调整实现经济腾飞,通过经济腾飞活跃合作组织,从而富农户,带地方,强国家,形成良性循环。

我国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现状与面临的问题 篇4

孔祥智周琳琅

摘要:本文指出了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当前存在的问题,在这基础上提出了加快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基本思路和对策。

关键词:农民合作经济专业合作

一当前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中的主要问题透视

1国家法律制度供给上的不足,导致目前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运行发展处于非常不利的境地。我国农民合作组织的发展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就开始,但至今还没有一部关于农民合作社的法律,因此,法律没有给以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应有的主体地位,无法界定它属于什么性质和类型的经济组织。工商部门无法对其进行登记注册。这样就限制了合作社的赢利性活动,无法满足许多农民合作组织的对外义务经营的需要和开展正常的经济活动如信贷融资及赢利义务。一些地方把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界定为社会团体,合作组织就只能从事公益性活动,而不能从事赢利性活动。一些地方把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界定为股份合作制企业,而由于目前不同部门关于股份合作制企业的法律法规不协调甚至相互矛盾的情况十分突出,具体执行就非常困难。

2目前我国大多数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规模小,服务内容单一,主要限于技术和市场销售服务,合作比较松散,利益紧密型的合作组织不多,缺少稳定性,难以抗拒较大的自然和市场风险。因而很难有效积极的带动广大农户,服务农民,扩大自身规模。而农民自身封闭性强,民主参与和合作能力低下,广大农村缺少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育发展的良好社会资本和合作组织管理经营能人,则是制约目前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重要因素。

3合作组织内部缺少严格的制度规范和管理章程,内部制度建设和运行机制方面存在着严重缺陷。一是没有建立起社员所有的产权制度,特别是在政府部门牵头兴办和供销社领头兴办的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中,存在产权不清的问题,社员的主体地位没有真正确立;二是没有形成社员控制的决策机制和利益分配机制,日常运作只要有会(社)长或秘书 长一人操作,普通社员的参与度低,合作组织缺乏向心力、凝聚力。大量调查表明,这是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不能发展壮大的内在因素。

4政府对合作经济组织的工作没有科学到位,一方面,对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重要性和意义认识不足,实践中缺少有效的政策支持力度。目前在财政、金融、税收等优惠政策方面的供给,农民是最需要的,但恰恰是政府最不到位的,政府不能满足农民发展自己合作组织的政策需求。但是,另一方面,一些地方基层政府在具体操作中,又存在对专业合作组织具体事务和实际运行干预较多的情况,导致许多合作社经营对政府的依赖性过强,失

去了合作组织的原来性质和本来意义。政府工作上的严重错位,这已经成为中国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现实障碍。

二加快发展新型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基本思路和对策探讨

1从战略高度充分认识发展新型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重大意义

在当前具有合作精神的企业家供给不足,农民以及广大社会成员对真正的合作社制度缺少了解和认识、合作社立法问题没有解决的大环境下,建议各级政府加大舆论宣传力度,提高各级政府成员及社会成员对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认识。引导广大干部从深化农村改革、发展现代农业、和实现农业制度创新、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的战略高度重视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努力使各级政府意识到扶持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就是扶持农民,就是贯彻党的十六大报告中关 于“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精神,实践三个代表的具体体现。在我国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刚刚发育发展阶段,不必强求统一或简单照搬国际经验,坚持边发展,边引导,边规范,鼓励各类不同主体自愿联合 多途径、多形式、多层次 兴办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充分发挥农村能人和专业大户的示范带动作用; 鼓励农产品流通加工企业与农户通过合同关系或股份合作相互联结,形成“公司+合作组织+农户”的 产业化模式;鼓励县乡供销社和农技推广部门利用自己的信息、技术、场地、设备优势,结合科技兴农和农业新技术新品种的示范推广,牵头领办合作组织;县以上要围绕重点产业,积极推进行业协会建设。县以下要将培育专业合作社为重点,围绕当地主导产业和特色产品,以资产为纽带,发展具有行业特色的专业农民合作组织,以推进农业产业化。引导农民自愿组建以生产、资金合作为主,集加工、服务、销售于一体的紧密型合作社,条件不成熟的地方可以办成技术、信息为主的松散型专业协会。

3必须坚持合作经济的基本原则,始终以农民为主体,坚持“民办、民管、民受益”原则,使合作组织真正成为农民社员所有、社员所控并为社员服务的农民自助组织。

一是在合作方式上,不改变家庭承包经营制度,充分尊重农户的市场主体地位和合作意愿,加入自愿,退出自由,引导农民从自身利益出发独立开展生产、技术、信息、加工、销售等环节的联合和合作。只有坚持新型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民办性质,才能得到广大农民的欢迎认同和积极参与,而真正由农民自己根据需要,自愿组织起来的专业合作组织,只要内部结构合理,有能人带动,就会不断发展壮大,才能保持合作组织的凝聚力和生命力。只有这样的农民合作,才能在新的层次和意义上稳定和完善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符合市场经济和现代世界农业发展的规律,符合世界合作组织发展的方向。

二是在组织管理上,坚持民主办社,民主管理,民主决策,民主监督,重大事项由社员大会讨论决定,实行一人一票,尤其是经济利益连接比较紧密的专业合作社,更要发挥农民社员的主人翁精神参与合作社的规章制度和重大决策的制定,并监督合作社的领导人按章

程办事。确保真正成为农民自己的合作经济组织。

三是在办社宗旨上,坚持为社员服务,对内不以盈利为目的,通过无偿的技术、信息服务,无偿或低偿农资供应,保护价,最低价收购,或二次返利等,给社员享受实惠,维护成员和行业利益。对外必须强调其赢利性质,从而使合作组织更好更快的发展,更好的为合作社社员服务。这符合国外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趋势。

4加快配套改革,加大政府扶持力度,为新型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制度和政策环境,包括加强法律法规建设、制定产业扶持政策、提供公共物品、改善融资环境等。这是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健康发展的基本前提。对政府行政干预行为的否定,并不表明其在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中将无所作为。西方发达国家政府在本国农民合作组织发育发展中都给予财政税收金融上的优惠政策,来推动合作社的发展,保护农民和农业的利益。我国的合作社还处在初级阶段,又面临严峻的市场竞争环境,政府对合作社的政策扶持更加重要和必要。当前特别在以下几个方面必须发挥关键性作用。

首先,要加紧制定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法律法规,赋予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以合法身份,使其名正言顺与其他经济组织平等开展业务经营活动。国际经验表明,凡是合作社立法比较完备的国家,合作社事业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当务之急,必须尽快制定有关农民合作组织的法律。在此之前,建议地方政府出台有关农民合作组织的地方性法规或政府规章。与此相关,解决好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工商登记问题。目前新型农民合作组织在工商登记中尚未取得单独的企业法人地位,影响了合作社业务的扩张和营利性经营活动的开展。而农民合作组织希望尽早登记,但又怕按照普通企业纳税,心理矛盾重重。为此,建议以不同于社团法人和企业法人 的“合作社法人”进行工商登记注册,并在税收方面以进一步优惠。

其次,加大政府对农民合作组织的财政、税收、信贷支持力度。各级政府对新型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经营活动和业务收入实行税收减免制度,对新建立的农民合作组织给予一定财政补贴;同时,财政每年要安排一定额度,建立农业合作发展基金,用于新型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建设,支持符合产业政策的合作组织的生产发展、技术推广、贷款贴息、教育培训等。利用财政扶持资金为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创造有效的贷款担保机制。鼓励农村信用社加大信贷投入和信贷优惠,支持发展农民合作金融,以改善农民合作组织的融资环境。广大农民在这方面存在强烈的制度政策需求,要求政府给以更加优惠和宽松的政策。

再次,政府将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纳入执行政府农村经济政 策目标的组织体系中。在扶持农业产业化项目、推进农业企业化、开展农业科技推广、建设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等方面优先选择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作为重要的实施载体,创造各种机会发展壮大农民专业

合作经济组织。同时,由于单个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经济规模小,服务功能有限,抗风险能力较弱,因此应当从政策上支持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在一定区域内的再合作,形成更有效率的合作组织体系,充分发挥组织整体优势,以增强其与在农业产业化进程中与其他工商企业平等谈判的实力以及在市场经济中的竞争力。

5抓好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试点示范和推广工作。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在中国农村仍然是个新生事物。广大农民虽然有渴望组织起来的需求,但是缺乏必要的知识储备和行动能力,需要政府的引导和帮助。各级政府可以在产业基础良好、农户经营的专业化、市场化程度较高的地方开展试点工作,组织广泛深入的宣传教育,传播农民合作理念、澄清人们的模糊认识,普及合作经济知识,增强农民参与合作的兴趣和信心;利用研讨会、培训班等多种形式培养合作事业的骨干、中坚力量和农村合作经济经营管理人才。培育农民民主参与、经济合作等农村社会资本。帮助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进行自身能力建设,培育合作社的组织凝聚力,打造合作社的市场竞争力等.以及建立合作社与政府的良性互动关系,在此基础上,总结经验,树立典型,为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健康发展提供具有普遍意义、可以借鉴、推广的做法。

6加强新型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自身建设。

首先,要健全新型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组织机构和规章制度包括合作组织章程、以社员为主体的明晰的产权制度、组织内部 机构以及财务管理公开制度,规范运作。其次,要增强社会资本和农民合作组织的凝聚力。合作组织在对内服务于社员,提供非赢利性服务的前提下,对外参与市场竞争,其盈余和积累归全体社员共同所有,对于可分配的盈余,在留取必要的公共积累后,要按照交易额返还给本组织成员。这是增强合作组织凝聚力和向心力的关键所在。此外,还要坚持社员民主控制和经济参与的基本原则,加强对合作组织成员的教育培训,使社员真正意识到合作组织通过互助实现自助的本质特征。政府在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建章立制、规范内部运作机制和利益协调机制、增强内部凝聚力向心力等建设方面应起到有效的帮助、指导和服务作用。

7坚持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和农民家庭经营并行不悖地共同发展,不能以发展专业合作组织为由削弱或否定家庭经营的主体地位。

家庭经营是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产生发展的基础,也是农村新型合作经济组织具有旺盛生命力的根本前提。家庭经营在市场经济的发展中需要新型农民合作组织为它提供必需的各种社会化服务,以克服单个农户难以解决的困难,并在此过程中逐步完成对传统家庭经营的改造。因此,新型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不能也不会最终取代家庭经营,相反将不断推动家庭经营从低级到高级的过渡,使其在农村发展中的主体地位更加巩固。因此必须避免一讲合作,就否定家庭经营的片面观点和做法,必须认识到农民专业合作是新型农民合作,是以家庭经营和农民财产独立为基础、区别于传统集体经济组织的合作形式。

8坚持因地制宜,循序渐进,避免急功近利和急于求成。反对行政干预合作组织内部具体事务和具体运行。

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是一定社会经济条件下的自然发展过程,有它自身演进的客观规律,不能无视规律,以行政的强制性命令干预 和人为加速,更不能一哄而起。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产生的基本条件是社会分工和市场经济的一定发展以及来自农民的的内在经济需求的客观存在,只有当条件成熟时,合作经济组织才能萌发和壮大。因此,出于农民自愿和自身经济利益的合作经济组织是一个逐步发育发展的演化过程,政府必须顺应经济发展规律,因势利导,循序渐进,因地制宜,积极创造条件,充分尊重农民群众的选择权和决定权,反对操之过急,更不能以政治需要代替经济需要,否则我们又会犯过去曾经犯过的错误。实践已经证明,依靠行政干预组织起来的专业合作组织 不但没有持久的生命力,而且会阻碍甚至破坏农业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这方面的教训是沉痛而深刻的,必须切记。同时,政府尽量减少不必要的干预,坚持“引导不领导,推动不强迫,扶持不干预”的基本准则,政府的角色不是去当农民合作组织的领导,去参与合作组织的决策和经营管理,而主要是为农民合作组织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制度和政策环境。总之,政府在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育发展中一定要摆正确位置,重点加强引导、推动和扶持,而不能行政强迫和具体干预内部事务。

参考文献

[ 1]农村经济绿皮书:2002~2003年中国农村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M ].北京: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4

[2]郭晓鸣 吴永红中国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现实分析[j]经济学家2004年 1期

[3]孔祥智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认识、问题与对策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3年10 期

[4]苑鹏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组织,推进农村小康社会建设[j]经济研究参考2003年(43)

作者简介:

孔祥智,男,1963年出生,汉族,山东郯城人,经济学博士,主要研究方向:农业政策分析、技术创新经济学。现为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周琳琅,男,1963年出生,汉族,浙江余姚市人,硕士研究生毕业,经济学硕士。主要研

究方向:中国农业农村发展研究。现为浙江宁波工程学院社科部副教授。联系电话: 北京:***通讯地址:浙江宁波工程学院社科部Email:zll622091@sina.com

当前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中的问题和对策

Present Problems and Policy on the Development of farmer’s cooperative

XiangzhiKongLinlang Zhou

Abstracts:

This article is to point out present problems and its basic policy of farmer’s cooperative in order to improve

Keywords:farmer’s cooperative, main problems, development policy

Post:Department of Social Science, NingboEngineeringCollege

Address:Wenhua Road, Ningbo City, Zhejiang Province

Postcode: 100872315016

当前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中的问题和对策

孔祥智周琳琅

摘要:本文指出了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当前存在的问题,在这基础上提出了加快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基本思路和对策。

关键词:农民合作经济专业合作

单位: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宁波工程学院社科部

地址:北京中关村大街39号宁波市文化路

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思考 篇5

在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农业基础地位不断提升,城乡群众收入持续增长的背景下,农村专业合作经济(以下简称专合)组织作为农村经济助力的这一新生组织已逐步发挥出其强劲的生命力,示范带动群众增收、推进区域经济跨越发展的作用凸显,得到了中央、各地的认可和鼓励,逐年在加大扶持力度。但总体来看,专合组织发展速度较慢、发展不均衡、运行机制不规范、经济实力不强、服务领域不宽等问题还普遍存在。

作为青藏高原民族地区,我们应该更加清醒地看到地区条块狭窄、现代农牧业规模滞后、产业发展还处于培育雏形阶段,地方财政配套资金有限的现状,专合组织如何加快规范发展、引导产业实现科学持续发展,从而带动农民持续稳定增收,促进地区(域)经济强劲增长,这是一个现实而迫切需要我们关注和解决的问题。

一、立足市场需求,准确定位

作为国民经济的有益补充,现代农牧业从传统的耕作中解放出来,定位于集产、供、销一体的产业体系,解决的是生产资料和生存所需。随着物质生活的提升,各类市场需求也随之波动。作为现代农牧业的有效促进组成之一,专合组织在指导现代农牧业生产、配套技术服务、引导市场流通等

环节发挥出其独具魅力的积极作用。坚持市场主导、政府扶持的原则,以引导、支持、服务为手段,高度重视,充分认识发展专合组织的重要意义,牢固树立扶持专合组织就是扶持农业、农村和农民的观念,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采取有力措施,引导和扶持专合组织健康快速发展。

二、立足地域实际,积极扶持

各地产业发展不拘一格,自有特色,而专合组织形式也呈现多样化发展趋势,有的叫“协会”,有的叫“合作社”、也有的叫“合作组织”……不一而足。但不论叫什么名称,其归根到底都是为了带动群众增收。国家出台了《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对专合组织进行了详细规范和扶持,优惠政策持续跟进。笔者认为结合现实需要,就藏区如何规范、扶持和引导专合组织浅谈几点看法:

(一)政府科学引导

专合组织的建立是根据“四民”(民办、民有、民管、民受益)、“四自”(自我组织、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受益)的方针成立,不是政府下个行政命令或分派指标之类就可以成立的,应该严格按照《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建立。政府的角色应该就是在指导上下功夫,即在机构成立、内部规范管理等环节给予技术指导,促使专合组织依法规范运转,而不是行政干预。

(二)政策扶持发展

制定配套优惠政策:一是适当考虑地方财政配套扶持基金,加大政府扶持力度;二是深化完善融资平台,帮助州内专合组织及农户提供信贷担保服务,破解发展资金瓶颈;三是在注册、年检、税收等监管环节中考虑减免优惠政策;四是建立资讯网络平台,提供及时准确的市场需求信息;五是健全农牧地区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加快配套水、电、路、通讯、能源等建设;六是加大外宣力度,树立特色品牌,打响产品市场知名度,增强产业竞争活力。

(三)强化监管职责

按照《农民专业合作社法》,依法行使行政扶持、监督管理职责,主动为专合组织服务,谋划在前。按照“服务农民、进退自由、权利平等、管理民主”的要求,以服务成员为宗旨,互惠互信,谋求农村专合组织成员的共同利益,防止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被少数人控制和垄断、成为为少数人谋利益的工具。也需要防止政府过多干预专合组织,阻碍其健康发展。

三、立足特色优势,深挖潜力

专合组织应充分发挥自身产业优势,通过市场合作、独(合)资等方式做大做强附加值附着产业,在深加工、销售等下游环节突出特色产品的市场价值,逐步形成产、供、销一条龙流通模式,弥补当前藏区农产物销售市场严重溃乏的现状。

1、增强农牧产品科技含量

在自我破解技术难题的基础上,寻求科技院校、科研机构的深层次合作,建立战略合作共赢机制,逐步创建自我核心技术,打响藏区特色产品的独特招牌,提升市场需求和竞争力。

2、着力提升深加工附加值

在推进协会和产业发展的同时,着眼于深加工产业发展。通过主动关注国际、国内市场需求动态,加快“高科技、生态化”精品打造,推出具有一定代表性的深加工特色农牧产品。

3、加快基地化建设

我国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现状与面临的问题 篇6

一、当前系统组织农民发展专业社进展情况。

1、基本情况:截止到6月底,全市供销社系统已经组织、领办各类专业合作社168个。其中,04年新办的7个。如县赵户营蔬菜专业社、县的面粉专业社等。涉及种植、养殖、加工、销售、社区服务等多个领域,入社农户373046户,社员股金2384.8万元,带动农户685080户,实现销售收入35334万元,帮助农民增收6043万元。在这些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中,绝大部分专业合作社是以基层供销社为依托兴办的,大部分专业协会是以供销社直属公司为依托兴办的。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一是产销连接型。这种类型是以专业合作社和专业协会为依托,从对生产和销售环节服务着手,促进产业的专业化和规模化,延伸产业连,形成主导产品和拳头产品,带动更多的农民增收致富。如县城关供销社兴办的出口蔬菜合作社等。二是中介服务型。这种类型是以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为依托,一头连接龙头企业,一头连接农村中的种养大户、经营大户和各类经纪人,充分发挥中介服务作用,搞活农产品流通,开拓城乡市场,助农增产增收。如县大陈养鸡协会等。三是生产加工型。围绕推进当地农业产业化经营,组建生产加工型龙头企业,依托加工型龙头企业兴建相关专业合作社,形成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农户的基本格局,实行产加销一条龙、贸工农一体化经营,是富裕农村、致富农民的有效方式。如县供销社以烟叶公司为龙头组建的烟叶专业合作社。四是物资服务型。就是依托基层供销社自身优势,通过为农民提供切实有效的物资服务,并通过物资服务,与农民紧紧联在一起组建的专业合作社。主要是农资专业社。

2、取得的主要效果

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兴起时间虽然还不长,但却发挥了重要作用:一是促进了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和支柱产业的培育。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对于引导广大农民围绕区域特色调整结构,培育主导产业具有十分积极的作用。县的烟叶种植、县的中药材种植等,都是通过专业合作组织及其所依托的龙头企业引进或者培育起来的,并已发展到一定规模,成为当地的创汇产品,农业支柱产业和农民的重要增收来源,带动了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一体化经营,社会化服务的效益农业的发展,提高了农民组织化程度和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农村专业合作社通过为农户提供市场信息,牵线搭桥,自销代销和自办实体进行农产品加工等方式,把农产生产的农产品有序地引向市场,从而提高了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降低了市场交易成本,增强了农民承受市场风险和自然风险的能力。二是促进了农业科技成果的推广,提高了农产品科拉含量。农村专业合作组织通过创办科技示范点(户),示范园,举办培训班,请专家讲课,发技术资料等方式,及时地将农业新技术、新知识传送给当地农民,加快了农技推广速度,提高了农产品科技含量。四是为农民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服务,推动了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农村专业合作组织以其自身特有的民办性、合作性和专业性等优势,为会员(社员)提供产前、产中、产后的全程服务,解决了社区集体经济组织“统”不起来,国家经济技术部门包揽不了、农民单家独户办不了的事,形成了功能较全的服务机制,推动了农业社会服务体系建设。五是增加了农民收入,促进了农民走共同富裕的道路,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增加农民收入,主要有四个途径:一是通过向社员(会员)提供新技术、新品种,提高农产品的产量和品质,增强市场竞争能力,达到优质高价;二是通过为社员(会员)提供购销信息,生产资料等服务,降低农民进入市场的交易成本和生产成本;三是通过兴办经济实体,从事农产品的加工和销售业务,将农产品加工或销售增值的部分利润返还给社员(会员);四是利用成员间的辐射和示范效应,带动周边农户共同致富。

3、存在的主要问题

尽管我们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与发达地区相比,与系统外兴办的合作经济组织、龙头企业相比,与前几年自身发展的速度相比,近两年我们建设专业社、龙头企业的步伐相对减缓,全系统呈现出数量减少、功能趋弱、带动能力不强及发展不平衡等问题。分析全系统专业社、龙头企业发展缓慢的原因,一是专业社职能定位不明确。截止到目前,从国家到地方,还没有一部《合作社》法。因此,新建的专业合作社在法律地位、组织形式、运作形式等方面都得不到明确,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发展。二是市场风险比较大。由于入社的大部分农民市场风险意识、合作意识淡薄,普遍存在负盈不负亏思想,因此供销社系统兴办的专业社、龙头企业承担着非常大的市场风险,盈利了好办,亏了钱没有谁负担,只有自己从吃饭的腰包里掏,影响了兴办专业社的积极性。三是资金来源无保证。创办专业合作社,尤其是新建龙头企业成本较高,运作费用较大。而我们供销社就这方面来讲,无论从农口还是从商口都争取不到资金扶持。四是运作机制不健全。目前我市兴办的大多数专业社(专业协会)、龙头企业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欠缺,可以说是普遍现象,有待于今后工作中逐步强化和完善。五是工作思路有约束。

4、明年打算

(一)兴办各类专业社,发挥示范引导作用。按照“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积极发展,逐步规范”的p;

(一)抓住历史机遇,组建各类农产品协会。继续按照“抢滩占位,先发展后规范”思路,围绕传统主营业务,当地特色农业和主导产品,依托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批发市场及经营服务网络,广泛联合生产、加工、销售等各种企业、组织和个人,在自愿互利前提下,充分发挥供销社组织网络优势,按市场化原则规范发展各类农产品行业协会及其分会,2005年前,供销社牵头兴办协会要基本覆盖区域内、系统内的协会资源,并逐步按单品种、跨区域原则,建设一批实施品牌经营、辐射力强的为农服务协会。市社示范抓好烟叶科技、中药材、棉花、经纪人、大枣协会建设。2010年前,各类协会要逐步实现与系统外同行业和国际协会的对接,不断拓展行业协会发展的空间,同时积极探索建立农产品行业协会联合会,为各行业协会提供全方位服务,加强指导和规划,促进农产品行业协会健康、有序发展。

(二)按照市场要求,改造和整合现有行业协会。切实转变现有协会体制和机制,吸引行业内优秀人才到协会中工作。面向社会,开放办会,吸纳社会上同行业各类组织加入到协会中来,增强协会的代表性,加快协会的社会化步伐。强化协会的服务功能,提升协会的价值,充实其自律、协调、服务、维权等职能,把现有协会改造成服务三农、企业和政府的社会性行业中介组织。积极协调协会与政府及会员之间的关系,为协会发展创造良好环境。同时,随着政府机构改革深入,大部分依托政府部门领办的协会要与政府逐步脱钩。作为非政府组织,各级供销社要创造条件,伸展能力,逐步把依托政府部门领办的各类农产品协会承接过来,发挥连接政府与协会组织的桥梁和纽带作用,使供销社成为各类农产品行业协会的公共服务平台。

(三)发挥流通职能优势,培育农村经纪人协会。发挥供销社熟悉农产品购销业务的优势,充分利用全国总社作为农产品经纪人国家职业标准鉴定中心的便利条件,加紧组建各级的农产品经纪人协会。2005年以前,市级及各县(市)区级的农产品经纪人协会组建完毕,挂牌运行。有条件的地方,由基层社牵头,也可以创办地方区域性的经济人协会或分会。在服务内容上,各级供销社,积极在场地、设施、资产、网络等方面与农民经纪人合作,为他们搭建发展平台,优势互补,互为支撑;在服务方式上,充分利用自身优势,积极引导农民经纪人之间,广泛开展信息、技术、仓储、运输、业务等方面的合作,节约成本,资源共享;在组织方式上,市、县供销社,努力寻求专业、地域之间的联合,避免资源浪费,恶性经营,凭借实力、规模和经营优势,逐步实现更高一层的联合。

我国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现状与面临的问题 篇7

所谓的农民合作经济组织, 其表示的是家庭经营为基础条件, 不涉及到任何产权问题, 其民有民营、自主、自愿, 并且由民众自己担负盈亏。当前农村所实施的为基本经济制度, 这种制度所选择的是统分和联产承包责任制的结合。但是, 在改革开放之后, 这种双层经营中的“统”相关机制还存在缺陷, 怎样才能够统筹农户, 使用什么方法来开展经营活动, 是保证相关问题得到解决的基础。所以, 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在促进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度不受影响的基础上进行联合, 这就给之前的经营体制增加更多的内容, 属于创新的表达。实施科学有效的农民专业合作经济体制能够进一步保证实现健康发展, 政府对于合作组织发展的帮助就是利用政策、法规所形成相应的框架。

二、农民经济合作组织发展中的国际经验借鉴

从世界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分析, 对合作组织支持往往从合作经济组织立法开始。早在上世纪20年代, 美国国会就颁布了相关法律来承认农业生产者自愿为了达到共同协议所结成的相关组织, 并且为其提供了相应的豁免权。1926年所颁布的合作销售法则为合作社发展提供相应的豁免权;到了1937年农业营销学定法则批准了农民可以在合作组织的协调下集中进行行动, 从而强化了行业本身的自律性, 例如奶业合作社则能够结合生产者的实际使用状况来对牛奶价格加以统一, 通过研究、仓储、促销来对产品进行规范, 保证其能够更好地进入到市场中。

三、我国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立法的阶段性成果及完善思路

1. 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立法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从上世纪50年代中共中央所发表的农业生产合作相关文件开始, 就标志着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立法已经超过60年的发展历程。尤其是改革开放之后, 政府有关部门就是开始颁布相关法律法规。而且2007年也颁布了合作社法等, 这种法律进一步明确了法人所具有的主体地位, 进一步要求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在发展过程中需要遵循基本原则, 标志着我国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立法进入了新的阶段, 取得了历史性的成果。

2. 需要进一步完善相关的配套法律。

总的来说, 当前的立法基本上实现了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有法可依的问题, 但在实行过程中, 相关的配套法律非常不完善, 使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受到了影响。一是其他相关专门法规没有涉及或者较少涉及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界定民事主体《民法通则》没有关于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专门规范, 与农村经济密切联系的《乡镇企业法》、《农村土地承包法》较少涉及股份合作经济组织, 从而在执行中往往发生法律冲突。二是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律贯彻不到位, 合作组织仍难以做到规范化发展。《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在2007年7月1日正式施行后, 已有的农民合作经济组织都面临着依法登记的问题, 按照法律的规范, 对这些已有的农民合作经济组织规范完善已迫在眉睫, 但由于原有登记机关的不同, 此项梳理工作没有统一的法律指导。为此, 需要针对当前农民合作经济组织蓬勃发展对立法工作的新要求, 对有关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法律法规进行统一梳理, 形成系统的农民合作经济组织法律体系, 为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法律环境, 奠定长远发展的坚实基础。

3. 农民合作组织创新的过程中政府必须依法行政和还权于民。

上一篇:回头看整改落实报告下一篇:父亲87岁生日寄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