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级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现状及问题调研报告

2024-09-11

县级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现状及问题调研报告(精选8篇)

县级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现状及问题调研报告 篇1

农业产业化经营存在问题及对策

赵淑敏

汤阴县地处豫北地区,总面积646平方公里,总人口45万人,其中农业人口38.7万人,农业劳动力23.3万人,计税耕地面积55.19万亩,全县土壤肥沃,水源充足,气候条件优越,盛产小麦、玉米、棉花、食用菌、蔬菜等农产品。

一、农业产业化经营工作现状

近年来,根据农业发展新阶段、新形势的要求,汤阴县立足本地资源优势,通过大力招商引资,着力培育农业龙头企业,使龙头企业规模和效益明显提高。截止目前,全县共有国家级重点龙头企业2家,省级重点龙头企业2家,市级重点龙头企业6家。通过围绕农业办工业,办好工业促农业,成为国家商品粮、优质棉基地县,中国食用菌行业标准化生产示范县,全国食品工业强县,河南省畜牧产业化先进县,安阳市优质强筋小麦产业化先进县、农业产业化示范县。

2004年,全县“三超”(产值超亿元,利税超千万,带动农户超万户)农业龙头企业达5家,新建投资规模500万元以上的农业龙头企业4家,扩建年产值超千万元的农业龙头企业12家,全县农业龙头企业总投资达3.6亿元,利税达2.6亿元。

二、存在的问题

(一)龙头企业规模小,缺乏带动力。该县龙头企业普遍存在“低、小、散、弱”现象,突出表现在规模小,管理水平低,带动能力弱,加工水平不高,链条短,市场竞争力不强,扩张缓慢。2004年,国家、省级重点龙头企业各有1家,占全部涉农龙头企业的2%,绝大多数龙头企业尚处于起步阶段,真正能带动一批基地,牵动一个产业,并有较强应变能力的大“龙头”还较少,不适应农业产业化发展的要求。

(二)农民组织化程度不高,企业与农户之间利益联结机制不完善一般地说,农民组织化程度越高,制度效率和经营效率就越高,经营成本就越低。如果没有农民适度而有效的组织化、龙头企业很难直接与众多而分散的农户打交道。该县多数龙头企业与农户之间的关系是松散的或买断关系,没有形成真正的“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经济共同体。没有有效的保障机制和利益联结机制,“龙头”企业与农户之间经常出现摩擦和矛盾,消弱了龙头企业抗御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的能力,也不能正常地维护农民的切身利益,限制了农业产业化的快速发展。

(三)微薄的利润使农户失去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动力

在产业化经营模式中,农户处于被动的、依从的地位,在利益分配上无法取得更多的发言权;在产业化内部分工中,农户主要负责生产和加工,对农产品的市场信息不清楚,对整个产业链实现的全部利润更是心中无底;与中介组织相比,农户显得单枪匹马,缺乏谈判的必要信息和经验。因此,龙头企业、中介组织与农户签订的合同,本应是双方利益协调一致的,但实际上却变成了一方提出方案,另一方被动接受,没有农户与中介组织讨价还价的余地。

(四)农产品质量较差,监控体系不完善。我县农产品仍然存在“优的不多,多的不优”的状况,无论从结构、质量、专用化、多样化来看,还是从贮藏、保鲜、运输、加工来看,与发达国家和国内先进地区相比,都有较大差距。同时,农产品质量、安全、卫生等标准体系不健全,检验检测与监督控制乏力,严重地削弱了农产品的竞争力,制约了现代农业的发展。

(五)农民素质较低,难以适应农业现代化发展的要求。农民受教育程度低,现代农业科技文化知识少,很难适应农业现代化发展的要求。目前,全县经过全面科技培训的农民仅占5%左右,多数农民还是传统农业当家,靠土里刨食为生,商品意识不强,对现代科学技术接受能力差,应用能力低。

(六)产业经营趋同现象严重。由于农业生产周期长,信息传播渠道少,农民获取信息相对滞后,对市场、管理、技术知识掌握少,往往跟风发展,盲目追随,造成产业趋同。该县食用菌发展就出现了这样的问题,种植公司很多,但水平普遍不高,没有形成联合,影响了科技含量的提升。

三、对策与建议

针对当前农业产业化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以下对策与建议。

(一)培育和壮大“龙头”

在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中,“龙头”是其中的一个关键环节。要明确“龙头”企业的发展思路,在社会主义市场条件下,打破地域界限,部门界限,所有制界限,优化资源配臵,发展农业产业化的“龙头”企业立足于高起点、高层次;要运用现代企业制度建设“龙头”企业,通过合同乃至产权联结,和农户结成利益共同体,形成一批具有现代企业制度的企业,为农业产业化经营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大力推广农科教与“龙头”企业联姻,提高农产品加工产品的科技含量。

(二)发挥农户在农业产业化经营中的作用

农户是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基本环节,没有农户的加入就不能称为农业产业化经营。农户的利益得不到切实的保证,农业产业化就难以推进。所以在条件成熟的地方,可成立作为农户授权的代表和组织与中介组织进行合作谈判,在条件不成熟的地方,农户可

依托基层政府或谈判能较强,市场运作经验丰富的经济组织参与谈判或赋予农户完整的独立人格,让农户自律性组织和社会团体及经济联合体依法独立开展活动。

(三)提高农民整体素质,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随着农业生产的专业化、规模化、机械化、商品化进程逐步推进,过去那种“体力型”的劳动力要逐步向“智力型”转移,因此,提高农业劳动力的素质,抓好农村中、小学义务教育,加大农村教育的投入。抓好农业技术培训,举办各类农民技术培训班,使每一个农民都有一技之长,采取各种形式广泛宣传农业产业化经营知识,增强农民的市场观念和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推进农业产业化,帮助农民尽快富裕。

(四)建立完善的土地流转机制,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发挥规模经济效益,土地集约化经营是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的一个必要条件,因此要解决土地流转问题,处理好土地使用权转让与稳定,家庭联产承包制的关系,处理好土地使用权有偿转让与深化改革、提高土地经营集约化程度的关系,为土地经营集约化创造条件,为农业产业化的健康发展奠定基础。

(作者工作单位:汤阴县农业局农村经济经营管理站)

县级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现状及问题调研报告 篇2

一、当前新型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 缺乏必要的制度环境和平台搭建。

从改革开放前的农村供销合作社向新型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转变过程中, 中共中央、国务院及全国人大常委会均出台了相关制度、政策和法律予以支撑, 也正因为相关法律制度的出台, 逐步解决了以往农民专业合作社注册登记以及法人地位问题, 对新型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有极大的促进作用。但由于《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及其配套政策的实施, 特别是财政部门、农业部门加大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示范和扶持, 一些已经成立的农村专业经济协会, 为了获得扶持资金, 纷纷重新到工商管理部门登记更名为农民专业合作社, 或者在登记为专业协会的同时又申请登记为专业合作社, 但实际的组织性质仍然是非营利性的社会团体, 或者既是非营利的社会团体又从事营利性的农业生产经营活动。这种状况说明了现有新型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外部制度环境和平台仍然是不完善的, 没有理顺相关的监管关系, 从而极大地影响了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健康发展。

2.“发展难”与“难发展”的两难困境。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

织的产生与发展是农民生产能力增长的必然要求。自给自足条件下, 农民不需要联合组织, 生产以家庭为单位, 相互孤立, 自成生产体系。只有当外部因素影响着家庭生计的成败, 而且这种外部冲击力又绝非个体化农民能单独控制的时候, 组织才可能开始形成。现代农业的转型使得农民从自足性生产转向了外向型生产, 不仅要解决土地管理问题, 还要处理来自市场的风险, 家庭孤立式农业生产模式已经不能满足现代农民生产的需要, 相互联合成为必然。从这一意义上讲, 农民组织是农民为增进自身利益而采取的集体行动。正因为此, 开放以来, 为应对激烈的市场竞争, 农村组建了一些带有合作社性质的互助性组织, 如专业技术协会、研究会、专业合作社、股份制合作社等。但这种时代所需的新型组织在其发展过程中却面临着巨大困境。赵泉民在其《农民合作组织发展困境分析》一文中指出了农民合作组织面临的4个方面的发展难题。一是生发机制上的“政府性”, 致使农民处于“被组织”、“被合作”的境地。本质上, 农民经济组织属于民间组织行政, 在其生发机制中表现为“自发性”而非“政府主导型”。现实中, 后一种生发机制的存在导致农民经济组织内部事务管理上的外部介入, 形成“政社不分”的局面。二是内部决策上的“一股独大”, 强化了农民合作社的“资本化”趋势。“一股独大”下的农民合作社已丧失了以“人的结合”为原则的真谛, 异化为“资本结合”的“伪合作组织”或“假合作组织”, 排斥了农民自我的参与, 挫伤了农民合作成员的积极性, 并带来极大的负面效应。三是运行机制上“重组建”、“轻管理”, 造成合作组织可持续发展能力不足。四是资金供给机制上的“难贷款”与“贷款难”困境, 制约着合作组织的成长。这4方面的困境在某种程度上扭曲了新型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性质, 背离了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初衷, 并带来严重的负面效应, 成为当前新型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主要困境。

3. 内、外部关联较弱, 未能体现出“合作性”的实质要义。

从构成来看, 现有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存在发展规模偏小、内部关联弱化、结构松散、管理缺失等问题。大多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是由村落内部或邻近村庄从事同一农业生产项目的十几户或几十户农民组成, 组织结构比较松散, 覆盖面窄, 服务功能较弱。组织所开展的活动往往根据组织成员所从事的农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季节性和市场特点而决定, 缺少经常性和正规性。同时, 农村专业经济协会内部管理机制不够完善, 组织机构也不够健全。农村专业合作社大多属于“大户”领办型, 许多农户是“应邀”入会, 对于合作社的宗旨、义务、意义及运作程序等并不太了解。一些社员反映, 加入合作社后, 合作社并没有什么活动, 还是各自为战。这种情况正说明了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内部的弱关联性。

外部关联的弱化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 市场关联关系的弱化。从某种意义上说, 外联市场的存在是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生存的基础。从生发原理上看, 合作性经济组织主要是农民为了解决外向型生产而需要增强其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自发结合的互助和合作的经济组织, 因此, 在合作组织运营期间, 必须首先解决外联市场问题, 否则其生存则是名存实亡。其二, 产业关联关系的弱化。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除了合作性之外, 还存在“专业性”。“专业性”对于农民生产来说主要指生产产业的专一化和精细化。而产业的“专一化”或“专业化”是和产业的“关联化”相互依存的, 由此形成专一但又相互关联的产业链。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只关注产业链上的一个环节很显然存在很大的风险, 由此导致其短暂的生命力。因此, 产业之间的关联是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必须要考虑的问题, 而“专业化”也应当从产业链的角度来理解。

4. 发展存在向度“盲从性”, 未能与农村社会整体转型发展结合起来。

易远宏在探讨完善我国新型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对策时提出了当前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作用不显著”这一问题, 认为目前的新型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存在如下问题:一是以会员业务联系为基础, 忽视了劳动联合和资产联合;二是未能借助信息化促进合作组织发展;三是忽视品牌战略, 组织功能缺位等。由这3个方面的问题说明新型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作用不显著。诚然, 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在发展中确实存在以上问题, 但这些问题均属于合作经济组织自身运营过程中未能理顺的关系, 与整体性农村经济与社会的发展关联并不是很大。但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作用不显著”的问题的确是存在的, 主要是发展向度上的“盲从性”引起的合作经济组织与农村社会整体转型相脱节所导致的。

新型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向度的“盲从性”主要是指合作经济组织在生发过程中过强的“自发性”而导致的整体发展去向的失序现象。市场经济运作规则表明, 市场主体自我的发展必然导致整体生产的无序化, 其中需要介入宏观调控。在合作经济组织运行过程中, 如果缺乏有效的监管和指导, 则会与整体农村经济发展及社会转型逐渐脱节, 导致经济组织发展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弱作用。显然这一问题主要存在于宏观规划和管理方面, 并非合作经济组织自身运营所致, 因此, 需要加强农村社会整体转型向度与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向度之间的同一化, 克服经济组织发展向度的“盲从性”, 使之在农村社会整体发展转型过程中充分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二、加快新型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对策

1. 处理好各种关系。

一是应当从整体与全局的角度宏观性地考虑合作经济组织与其他主体、对象及配套软硬件环境之间的关系, 确定主要关系体系, 把工作的重心和重点放在这些关系体系上。二是要从运行的角度确定不同关系之间的强度与向度, 厘清各种关系的层次与顺序, 避免一哄而上、一哄而散, 破除各关系之间的断裂现象。最后, 整合关系的失序, 给予必要的调控和引导, 尤其是从理念上理顺各种关系体系, 强化农民个体对各种复杂关系的认识, 增强其使命感和积极性。

2. 强化信任体系。

从常理理解, 合作的前提是信任。不管是以协会形式出现的合作经济组织还是以合作社形式出现的合作经济组织, 如果内部缺乏信任, 相互猜忌, 留存私念, 必然导致合作的失败。应该说农民之间的信任以及对合作经济组织功能的认可是构建新型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基础, 其中也包含地方政府的公信力, 尤其是实施政府推进型的合作经济组织表现更为突出。因此, 在考虑各种总体性关系的基础上还需要大力促成合作经济组织生发来源的构建。一是树立典型和榜样, 从农村内部寻求信誉素质较好的“精英”、“能人”进行带动, 以形成组织者与参与者利益的相关性, 增强信任基础。二是构建完整的管理和运营制度, 明确权利与义务、权责与关系, 采取“制度管理”, 避免“人为控制”。三是加强教育, 引导自律, 破除私念和贪占意图, 尤其对合作组织的管理者要时刻进行督导, 使其以身作则, 良好表率。

3. 扮演恰当的政府角色。

在新型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构建过程中, 政府所扮演的角色是“倡导者”和“扶持者”, 而非“干预者”或“参与者”。要尊重农民意愿, 但需强化倡导;要合理指导, 但非强力指控。具体来说, 一要依据情况确定现阶段合作组织发展的总体思路, 在发挥资源优势、依托主导产业和典型示范的基础上, 推进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更快更好地发展。二要突出重点, 行使“有限政府”扶持政策, 在财政、税收、信贷、市场管理等方面加大对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支持和保护力度, 安排专门资金, 鼓励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开展信息、技术培训、质量标准与认证、市场营销等方面的服务创新。三要给予新型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以身份认同, 实现合作与互利, 共同发展。如结合政府职能转变, 有关政府部门可以将农民培训、技术推广、良种试验等服务项目通过公开招标的方式委托给符合条件的农村专业经济协会;政府采取“购买服务”的方式给予合作经济组织身份认同, 提高其公信力。

4. 适度考虑农村基本政策的变迁。

县级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现状及问题调研报告 篇3

摘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是破解“三农”问题的重要手段,随着《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的实施,近年来这种合作组织得到迅速发展,取得了很多成绩,但也出现了一些问题。笔者通过实地调研,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分析了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当前存在的一些主要问题,并站在政府的角度,对推进其发展提出了几点建议。

关键词:农民专业合作组织 产业链 融资 培训

自2007年《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实施以来,全国各地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蓬勃发展,为以家庭为单位的“小生产”与现代“大市场”体系的对接提供了解决途径,为分散弱小的农民与强大龙头企业之间实现平等的谈判与合作创造了条件。不过,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发展在我国毕竟刚刚起步,还处于“摸着石头过河”的阶段,没有可以遵循的典型模式,而我国各地具体情况又千差万别,因此近年来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发展良莠不齐、形式多样,有些达到了较高水平,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反响,而有些则经营的较差,没有收到预期的效果。

为引导和规范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发展,需要发现典型案例,总结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推广优秀合作组织的成果。因此我们对河北一些地区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现状展开了较为深入的实地调研,收集了一些资料,总结了发展经验,同时也发现了一些问题。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束缚合作组织发展的因素和环境,站在政府的角度,提出了我们的看法和建议。

1 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1 规模普遍偏小,难以形成市场竞争优势

当前河北地区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一般在100人以下,甚至有的仅5、6个人,所以合作组织一般也就是四五百亩地,产出也不会超过一千吨,而一些小的合作组织则规模更小。如果不能获得规模优势,合作组织便失去了其建立的本来意义,难以获得与其他主体相对等的市场地位。比如农超对接一周也是需要50吨到100吨的,经营较好的龙头企业需要的规模也很大,如果达不到相应的规模,便很难实现农超对接等经营方式。例如乐亭县能够参与农超对接的只有5家合作组织。此外规模过小也会妨碍人才的引进和生产成本的降低等,难以培育起立足于当前市场的核心竞争力。

1.2 主次定位不清,龙头企业在合作中居于主导地位

《农民专业合作社法》规定,龙头企业可以作为团体会员参加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但与其他会员相比,龙头企业规模庞大,在合作中必然居于主导地位,合作经营中的重要决策和实施方案会向其倾斜,从而使其他普通会员受损。根据调查,企业在和合作组织的合作当中,并没有按照合作社法中规定的把更多的利润返还给农民,而是将企业的利润最大化。此外,合作组织把产品销售给企业,企业并没有给合作组织更为公平的价格,因此农民的利益受损。应该尽快理顺合作组织与企业之间的关系,使合作组织的归合作组织,企业的归企业,否则龙头企业可能会利用合作组织的形式使利益分配更倾向于企业。

1.3 发展层次较低,制约拓展产业链其他环节

农业属于弱质产业,经营中要克服自然和市场双重风险,产品附加值较低。要提高合作组织的利润率,不能只盯着生产和流通,而应积极拓展产业链的其他环节,这也是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使命之一。但现实中由于资金、人才、规模、技术等方面条件的限制,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經营范围仍然比较窄。即使在流通方面,合作组织也只是完成一些低层次的工作。根据调查,在我国梨生产出来送到零售部门损失达20%,蔬菜达到30%,而美国和欧洲的损失都在5%以下,损失腐烂的原因主要在于冷库设施的缺乏,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在这方面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而在微笑曲线上下游高附加值的环节,更是很少涉足。长期发展下去,农产品产业链条的主要利润仍将被其他主体所得,靠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实现农民增收的愿望仍将是镜花水月。

1.4 融资渠道较少,成为限制合作组织发展的最大阻碍

资金是企业经营发展的血液,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要发展,就必须有充足资金的注入。但根据我们的调查,当前的现实是大量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资金严重不足,这已经成为制约合作组织发展的主要问题。一是自有资金不足,2009年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5153元,仅能勉强支持子女入学及日常开销,很难拿出多少钱投入到合作社;二是贷款难,乐亭县等地虽然在努力推进“惠农卡”和小额信贷,但具体执行情况差强人意,很多时候合作组织负责人需要用自己个人的名望,通过请客吃饭送红包才能在信用社等“支农主力军”处贷到款;三是国家补贴少,首先国家对于合作组织的扶植力度很大,但具体到每个合作组织就体现不出来了,其次补贴更多投向了超市等渠道,而非合作组织本身,再次国家补贴的产品和品牌有偏差,比如农民不愿使用的劣质化肥却得到了国家补贴。

1.5 高级人才缺乏,合作社层次无法提升

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开创者,一般是农村能人或专业户,多数属于传统农民,学历不高,眼界不宽,缺乏专业知识和创新意识,单打独斗可以,但经营管理则往往不在行。另一方面,由于农村无法与城市比拟,难以吸引到高级人才,大多年轻专业技术人才向往城市生活,并不愿投身到农村地区工作,因此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高级人才一直处于紧缺状态。人才是企业发展的核心和动力,技术人才的缺乏使农民专业合作组织难以在新产品、新技术的研发和采用上取得突破,无法实施标准化等生产模式,直接影响了其核心竞争力的提高,制约了进一步快速发展;而管理型人才的缺乏,使得合作社发展目标不够明确,品牌意识,竞争意识,创优意识都严重缺乏。

2 政府在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中应采取的措施

近年来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很快,快是好事,但也由此产生了很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应给予充分的重视,巩固已经取得的成绩,下大力气解决所存在的主要问题,培育适合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的环境,在政策、资金等方面给予支持,培训并引导管理和技术人才流向农村,理顺合作组织与其他市场主体的关系,使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得以持续快速的成长成熟,促进农民增收,推进农村经济发展。政府在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方面应有所作为,我们谨提出以下几方面的建议。

2.1 鼓励合作组织间的兼并或合作,推动产业链升级

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要取得更大效益,就须要改变规模偏小的现状,努力扩大自身规模,以提高市场博弈能力。还应扩大经营范围,拓展产业链其他环节。做大规模可以通过兼并重组或合资合作的方式实现,大量合作组织建立之后,良莠不齐,有的规模很小,有的缺乏竞争力,这些合作组织很难生存,而政府对其的补贴,也只是在补贴落后,难以达到预期的目的。下一步政府应对合作组织进行全面整顿,设定考核标准,对于不能达标的,鼓励其并入其他合作组织,从而扩大单体合作组织的规模。对于一些规模较大的合作组织,则可以采取有效措施,鼓励其相互间合作,以期取得强强联合的效果。

规模扩大并不意味着竞争力就能得到提升,政府还应为合作组织产业链延伸与升级提供帮助。例如农产品在物流过程中的损耗主要是由于温度过高所致,要降低损耗,就要建立冷库,政府可以给予一定的补贴,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建立冷库,从而提高效率,增加经营附加值。农产品加工利润率相对较高,只有获得这部分利益,提高农民收入的目标才能得到有效保障,政府应利用补贴和减免税收等形式,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进入这一领域。

2.2 调整合作组织与龙头企业关系,明确政策导向性

《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的颁布为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并明确了各项政策和规则。但关于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与龙头企业的关系,虽有涉及,但定位模糊。仅规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成员中,农民至少应当占成员总数的百分之八十。成员总数二十人以下的,可以有一个企业、事业单位或者社会团体成员;成员总数超过二十人的,企业、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成员不得超过成员总数的百分之五。由于涉及利益分配,这个问题显得尤为重要,企业在参加合作组织以后,合作组织的领导层是谁来选举的?农民没有社员大会制度,农民没有办法制定合作组织的分配规则,农民更不能去查企业的账,那么农民在其中起不到合作组织的作用。从支持农业合作组织发展的角度来看,政府应明确合作组织与龙头企业关系这一问题。我们认为,将来企业要参加合作组织,企业就应变更为合作组织所有,合作组织以投票的形式来决定企业的经理。作为合作组织的一员,企业就应该把自身的经营权交出来,以放弃经营权来换取作为合作组织成员的身份,否则就不要参加合作组织。此外政府还应在各项政策上给予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实质性的优惠和支持,以提高企业入合作组织的积极性。

2.3 拓展合作组织融资渠道,积极破解资金难题

资金不足是制约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的重要问题,只有解决了融资问题,合作组织才有可能持续快速发展。我们认为,政府应该从四个方面入手解决融资难的问题。一是政府对规则进行微调,允许合作组织以股份制、股份合作制等方式将会员资金集中起来,除货币资金外,生产资料、劳务、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等均可作为出资形式。二是以政府担保或保险的形式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进行贷款,在以政府担保为前提的条件下,鼓励农村信用社及其他金融组织在农业信贷方面向合作社倾斜,将符合贷款条件的合作社列为信贷优先支持对象。三是积极创造宽松环境支持发展合作金融,尽量简化当前对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相对复杂的贷款手续,增加贷款投入,并因地制宜地根据当地生产周期和贷款用途合理确定贷款期限。四是政府将部分政策性支农资金直接投向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指导合作组织正确解读国家相关政策,调整自身业务结构,以尽可能多地获取国家财政补贴支持。

2.4 加大人才培训力度,吸引外来高级人才

高级人才匮乏是束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的又一难题。建议当地政府部门,要尽力帮助合作社进行教育培训、技术推广。培训不应仅限于农业生产领域,还应覆盖产品加工、销售、信息获取和传播等多个方面。培训工作首先应植根于现有员工,加大对他们的培训投入,将其培养成高级人才。现有员工本身对合作组织具有较强的认同感,熟悉当地情况,具有实际操作经验,是合作组织的基础,应充分予以重视,对他们的培训应以管理、技术为重点。但仅靠对现有人员的培训,很难大幅度地提升合作社的竞争力,必须采取各种有效措施,努力吸引外来高级人才,带来新技术和新的管理经验,以使合作组织发展迈上新台阶,实现质的飞跃。但外来人才引进也不宜过急,应因地制宜,注重与当地合作组织的互补性,还应注重外来人才对本合作组织观念的认同度。吸纳的外来人才必须能充分认同合作组织发展理念,有长期投身新农村建设的新一代技术和管理精英。

参考文献:

[1]黄胜忠:《转型时期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組织行为研究:基于成员异质性的视角》[M],浙江大学出版社,2008.

[2]孙亚范:《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利益机制分析》[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

[3]农业部农村经济体制与经营管理司: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案例评析[M],农业出版社,2009.

作者简介:

李进英(1965-),女,汉,河北定州人,副教授,河北行政学院经济学教研部主任,从事管理经济、农业经济方面的教学与研究工作。

县级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现状及问题调研报告 篇4

我国的农合组织起步于解放初期,包括人民公社时期的生产队、改革开放以后的农业协会,都具有农合组织的性质。随着社会的进步,我县的农合组织也取得了较大发展,并呈现出一些独有的特点。为进一步加快我县农合组织发展速度,现对我县的农合组织进行了深入调研分析。

一、农合组织发展基本情况

我县农合组织发展自2000年左右起步,起初是农民自发组织,形成了农合组织的雏形。2007年,《农民专业合作社法》颁布实施后,我县进一步加大了宣传引导力度,截至目前,全县已建成各类农合组织XXX家,入社成员1.9万人,辐射带动农户

6.5万户。

二、合作社数量众多的原因

我县有行政村XXX个,按现行数据,每村约有农合组织XXX家,农合组织的大量发展除了党委、政府的大力引导以外,还有以下几点原因:

1、准入门槛较低。根据相关规定,有5名成员、1万元注册资金,并有相应的章程、组织机构和住所,就可以到工商部门申请注册农合组织。

2、有利于提升形象,对接客户。合作社可以提升自身形象,改变以农户身份进入市场后业务难谈、订单难拿的现象。

3、可以享受国家扶持政策。国家在产业发展、财政转移支

付、金融低息贷款等方面有很多扶持农合组织发展的优惠政策,特别是对农合组织出售的农产品实行免税政策,激发了农民积极性。

三、农合组织的运行现状

1、部分农合组织切实发挥了带动产业发展、农民致富的作用。涌现出XXX、XXX、XXX等省级示范社X家、市级示范社XX家。

2、存在农合组织多而不精的现象。我县农合组织虽然数量不少,但真正发挥作用的却不多,很多合作社仅是为了利用国家优惠政策谋取自身利益。

3、管理体制不顺。农工部、农业局、供销社、工商局等机构对农合组织都有管理职权,但都没有全权管理权,影响了农合组织的健康发展。

4、农合组织大都没有按照《合作社法》运营。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组织机构和决策机制方面。按《合作社法》规定,农合组织应由理事长、理事、执行监事或监事会、成员组成,并且组织事务决议按照一人一票的方式,由成员集体投票决定。而现行的农合组织大都没有监事,组织事务决议由理事会或仅由理事长一人决定。利润分配方面。按《合作社法》规定,农合组织年终利润应按照交易量比例返还农户(返还总量不得超过利润的60%),并按照出资额的比例返还成员。而现行的农合组织大多没有利润分配机制,合作社和农户之间仅是简单的买卖关系。

农合组织不按《合作社法》运营的现状,主要是由于《合作社法》和现实情况部分脱节造成的。首先,农合组织多由农民注

册成立,很难按照《合作社法》的规定,设立专职工作人员从事生产、经营以外的工作。其次,一般情况下,组织带头人、出资人享有组织事务决策权。农合组织的带头人、出资人是种植大户、出资大户,这造成了一人一票的决策机制极难推行。最后,组织带头人、农业科技工作者、市场开拓者等人员在农合组织发展中所起的作用至关重要,但《合作社法》中却没有制定相应的利润分配条款,必然导致规定的利润分分配办法无法推行。

四、农合组织应走市场化的发展道路

国家倡导成立的合作社,更多的带有公益组织性质,颁布实施的《合作社法》也片面的强调了成员利益,这势必造成农合组织脱离法律条文独自运行。市场经济环境下,企业、公司是市场的主体,而农合组织也应该走市场化的发展道路,由公益性的农合组织向兼具合作社职能的农业公司对接演变。

1月13日,省委、省政府出台了今年的1号文件,提出了“培育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大力发展各类农业公司”的要求。赵勇副书记也多次在调研工作中指出,要“大力发展各类农业公司,带动广大农民群众致富”。

农业公司相对农合组织有以下几点优势:

1、组织机构和分配方式更加科学。现代公司大多由股东、和工作人员组成,分配采用按股分配和按劳分配相结合的方式。这套模式是经多年实践检验的,可操作性最强的组织机构模式,公司模式的推行会改变农合组织决策慢、分配不合理的现象,使组织运转更加标准化和科学化。

2、更有利于提高出资人和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利益是调动积极

性的最有效方式。农业公司中,要取得更多的收益,必须依靠更加积极、努力的工作,使公司取得更多的效益才能实现。

3、更有利于农户利益的增加。农业公司工作人员积极性的提高会代来企业业务数量和质量的提高,从而为农户提供更高品质的农资产品、农技服务,也会增加农产品的收购量,提高农户的综合收益。

县级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现状及问题调研报告 篇5

一、背景

当前经济全球化和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逐步建立与完善,农户小生产与大市场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因此,如何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由一家一户势单力薄地面对市场,转变为千家万户联合起来有序进入市场,发展和壮大自己,这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有效途径。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正是为了克服农户分散经营,引导农民有序进入市场,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的背景下产生的。《农业法》将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作为一项重要原则,2004、2005年两个中央1号文件都提出要大力发展专业合作社和专业协会,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已把《农民合作经济组织法》列入立法计划。2004年5月在浙江省台州召开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制度建设和立法安排国际研讨会,2005年1月1日浙江省在全国首个出台实施《浙江省农民专业合作社条例》,这些都旨在鼓励、支持和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健康快速发展。**市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虽然起步较早,其作用和成效也有目共睹,但与发达国家和国内先进地区相比,**市还只是起步阶段,在发展规模以及运行中还有很多不规范、不成熟的地方,远远落后于当前市场经济快速推进的步伐。浙江省新条例出台后也带来了新的情况和问题。有鉴于此,今年我们对加快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进行了专项调研。

二、**市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发展现状及其特点

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是指以农户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以农民为主要成员,围绕某一专业或产品组织起来的,在技术、资金、采购、销售、加工、储运、开发等环节开展互助合作的经济和技术组织,是农民自我服务、自我发展和自我保护的一种行之有效的组织形式。**市的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进入90年代后,随着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农业市场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农户作为生产经营主体,在参与市场竞争中,为了维护自身合法权益,产生了互助合作的愿望,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迅速发展。

根据调查和不完全统计,**市现有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282个,其中专业合作社124个,占专业合作组织总数的43.97%;专业联合社3个,占1.06%;各类专业技术协会138个,占48.94%;行业协会17个,占6.03%。已登记注册157个,占专业合作组织总数55.67%;已制定章程的124个,占总数43.9%;有农产品注册商标品牌的89个,占总数31.5%。2004年,全市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固定资产总额达5862万元;全年销售各类农产品31.29万吨,年经营性收入5.36亿元,平均每个组织189.9万元。全市入社(会)员人数16980人,平均每个组织60人左右,带动农户15万多户。

按产业划分:种植业148个,占52.48%;畜牧业67个,占23.76%;水产业44个,占15.60%;林业16个,占5.67%;农机业及其它7个,占2.48%。

按服务方式分:综合服务的占40%;以购销服务为主的占4.07%;以技术、信息服务为主的占31.48%;以加工服务为主的不到1%。

按地区分布:其中市本级2个;南湖区、秀洲区分别为14个和18个;平湖、桐乡、海宁市分别为80个、43个和39个;嘉善、海盐县各为43个。

按服务范围分,同一乡镇内的243个,占86.17%。跨乡镇的39个,占13.83%。

按组织领办方式分:由农民牵头领办的15个,只占总数的5.32%;由农业龙头企业、农技部门或其他部门牵头领办的267个,占其总数的94.68%。

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主要有以下特点:

1、组织类型多元化。很多地方依托农村丰富的组织资源,改造和兴办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在政策引导下,多种社会资源按市场机制多渠道向农业领域配置和流动,在组织方式上,表现出多部门、多类型、多层次兴办的特点。特别是乡镇农业系统及基层供销合作社,出于自身改革的需要,领办或合办专业合作社;近几年新培育的组织资源,如农业龙头企业、规模经营大户、营销大户、农业园区管委会,根据生产发展需要与种养大户自愿联合起来,兴办各种专业合作组织,呈现出更加强劲的发展态势,很有生气和活力。据调查,目前**市主要有规模经营(贩销)大户带动型、农技(供销等)部门带动型、龙头企业带动型、股份合作型等4种不同形式的合作社。

2、产业种类多样化。**市的农业产业优势比较明显,尤其是通过多年农业结构调整,大力增加投入,开展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整理、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加快了优势特色产业的发展,涌现出了一批特色鲜明、专业化程度较高的“特色乡镇”和“特色专业村”,这些专业乡、村绝大多数依托当地农业产业优势建立了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大力开展产业化经营,从而使

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从传统的粮、畜、桑向特色产业拓展;从产中服务向产前、产后拓展;从专业生产向加工、营销流通拓展,使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从事的产业更加多样化。

3、组织方式坚持农民自愿、民主管理和为社(会)员服务的原则。**市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一是在发展上坚持农民自愿的原则。不改变农户家庭承包经营制度,充分尊重农民的市场主体地位和生产经营自主权,坚持入社自愿、退社自由;二是在内部实行民主管理,普遍实行一人一票制,民主选举董事会和监事会负责人;三是在经营方针上,坚持组织与社(会)员共同发展的宗旨,努力帮助社(会)员解决一家一户做不了、做不好的事情,有针对性的开展服务。由于各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经济实力不一,服务的内容和手段灵活多样。目前有民政部门登记的社团法人,也有工商部门注册的合作社法人;有以纯服务为主的无经营实体,也有以服务与经营并重有经营实体的,按农民的需求灵活运作。

4、政府引导,“民办官助”。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和发展过程中,各种利益关系交错,一定程度上还受部门间的制约,单靠农民自己的力量办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还有不少困难。因此,在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起步阶段,特别需要政府的正确引导、扶持和保护。这种做法,概括起来叫“民办官助”。**市绝大部分专业合作社也是这样兴办的。

5、利益联结机制以松散型为主。**市的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普遍存在规模小、实力差,因而多数没有与农民建立起成员之间利益分享、风险共担的紧密型经济关系。据调查,目前实行二次返利的组织不到5%,合作经济组织多数是通过对农户提供技术信息服务、优惠供应生产资料、种禽种苗等形式,与会员建立起相对稳定的购销关系,有的组织尽管与农户签订了订购合同或契约,确定了最低保护价,但由于缺乏规范性,违约现象时有发生,双方利益得不到应有保障。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产物,它的发展也必然要符合市场经济的客观需要。**市就整体而言,尚处于初始阶段,还存在着许多不足和困难。这既有内部因素,如机构设置不够合理、管理制度不够完善等;又存在外部因素,如正确理顺与农村其他组织的关系等。既有宏观的原因,如缺乏相配套的法律法规和政策;也有微观的原因,如内部活力不足、民主氛围有待加强等。

1、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中行政色彩较浓,缺乏农民广泛参与。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是农民自愿联合、自我服务、自我管理的合作经济组织,应体现“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目前,大多数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是由乡镇部门牵头,机关干部领办,以不同方式挂靠政府部门,实际运作过程中很多经营方面的事往往由政府部门包揽,致使合作经济组织偏离了民营化轨道,农民对这些组织的依赖心理很强,很少参与经营管理,什么事都是这些组织说了算,容易变成“二政府”,这也是造成农民只能接受利益共享、不能风险共担的一个重要原因。个别组织甚至为了“肥水不外流”,享受所谓的优惠政策,行政事业官员牵头,政府职能部门兴办。这些做法在组织发育初期给于扶持是值得提倡,但只能是“民办官助”,而不是政府包办,这是农民的主体地位决定的。行政干预过多,民主管理停留在形式上,社员很少参与管理,农民不能从中获得稳定的市场销售、增加收入,对组织的发展也不太关心,组织无法按照正常的市场经济规律运作,难于培育成适应市场经济的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影响了组织的进一步发展。

2.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运作机制不健全,管理不规范。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内部运作机制不健全,主要表现:首先,一些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形同虚设,只是一个空壳,没有制定组织的章程、制度等,没有发挥组织应有的功能。目前**市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数量上虽有增加,仅2004年就新增42家,但有实力、活动多、能有序开展工作的只占1/3左右;缺少生机、勉强维持的占1/3;其余1/3基本上有名无实,个别组织挂牌后没有开展过任何活动。其次,一些组织的组织机构、管理制度、利益机制等不够健全,还有近45%的组织没有登记注册,大多数组织缺乏有效的制约机制和保护机制,对农户遭受市场风险和自然风险时保护不够;第三,服务比较单一。多数组织的服务集中在产前、产中、产后的某个环节上,进行综合服务、搞产加销一体化经营的很少。

3.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自身能力建设薄弱,缺乏系统扶持政策。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自身的能力直接影响组织功能的发挥。组织能力建设薄弱的表现:一是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缺乏自己的示范基地,影响了新品种、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只能帮助农户解决常规的技术问题,在新品种、新技术等方面显得无能为力;二是缺乏信息获取的平台,对专业技术人才、先进设备等了解不够,信息服务手段落后;三是缺乏一定的资金,经费来源主要是有限的会费,且收缴困难,由于缺乏资金,服务设施简陋,限制了组织活动的开展和功能的发挥,无力为会员提供有效服务,一些组织出现活动萎缩的趋势,缺乏影响力。对运作较规范的合作社在收购农产品时资金经常严重不足,各地虽有信贷扶持的政策,但贷款额度极其有限,致使运行不畅,难于发挥较大的作用。四是缺乏必要的硬件设施,如电脑、冷库、冷藏车、检测设备等,无法对产品品质进行检测、储运以及信息的获得和传递等。

县级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现状及问题调研报告 篇6

发展情况的调查报告

---衡阳县农村信用联社

近年来,随着农业产业化进程的加快,以农民专业合作社为主要形式的新型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在各地蓬勃发展,已成为推进新农村建设、实现农业规模化、产业化、现代化的重要力量。根据湖南省人民银行金融研究处拟在全省开展金融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情况调研的通知精神,衡阳县农村信用联社组织人员对衡阳县凯洁精米加工专业合作社和衡阳县科强农机专业合作社开展了一次专题调研,着重了解农民合作组织获取金融支持存在什么问题和障碍,以及我社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情况。

一、调研对象基本情况

1、衡阳县凯洁精米加工专业合作社成立于2006年5月,座落在衡阳县栏垅乡,现有社员160人,拥有贮粮仓库2栋,仓容400万公斤,日产100吨精米生产线1条,配置了精米色选设备和自动包装线,固定资产864万元,年销售收入达2500万元以上,市级龙头企业,产品获许使用“绿色食品”认证标志,为湖南省首家获许使用该标志的农民专业合作社。

2、衡阳县科强农机专业合作社成立于2009年3月,座落在衡阳县栏垅乡,现有社员31人,农业机械设备21件(套),价

值103万元,主要为社员农户提供组织机械化生产、收割和农产品初加工等农业机械服务。

二、我县信用社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情况

衡阳县是位于湘中南地区的一个农业大县。全县辖26个乡镇,农业人口103万。现有耕地面积88.6万亩,其中水田79.03万亩,旱土9.57万亩。常年农作物播面250万亩左右,粮、棉、油、猪等大宗农产品先后跻身全国百强,全省十强。近年来特色产业发展迅猛,以养殖、农机服务、农产品加工等行业为主的特色经济增势强劲,各种形式的农民合作社应运而生。据不完全统计,全县已有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83家,这些合作组织分布在生猪繁殖、精米加工、果木培育、农机服务等多个领域。根据金融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情况调查,农民合作组织都有贷款需求,而信用社多以自然人名义为专业合作社社员发放贷款。截至2010年末,衡阳县农村信用社对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及其社员的贷款余额为2130.8万元,较上年增加759.2万元,增长55.3%。在此次调研对象中,两个专业合作社均在信用社开立了基本账户,其中衡阳县凯洁精米加工专业合作社贷款余额60万元。

三、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在获取金融支持方面存在的问题和障碍

1、合作组织的内部规范程度有待提高。大多数的农民合作组织虽然有着较为健全的章程与制度,但是在运作中却没有严格地按章办事,组织机构不建全、资金实力弱、账目不清以及产权

不够明晰等问题,使得合作组织与入会农户之间的关系较为松散脆弱,内部不规范而无法达到信贷条件。

2、经营实力弱,抵押担保落实难。多数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固定资产少、抵押物不足,大多只是基本经营场地和机械设备,由于缺乏所有权证明和评估价值不高、抵押率低等原因,无法获得信贷支持。由于缺少有效的资产,多数合作组织只能通过民间融资来解决资金困难的问题,长期可持续发展会受到限制。

3、金融服务产品创新不足,难以适应专业合作组织的需要。随着业务的不断发展,部分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对金融信息咨询、代理保险、跨行结算等方面的金融服务需求日益增加,但基层金融部门金融产品的开发和业务创新明显滞后,难以适应需要。

四、进一步加大金融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力度

1、开展支持调研,确定信贷投放的目标客户。我县联社主动开展市场调研,确定信贷支持的目标客户群。在年初对农户、商户信用等级评定中对农民专业合作社及其社员建立信贷档案,将一些组织健全、经营正常、适应市场需要、有发展潜力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和社员作为优先支持的对象。

2、适度降低授信条件和融资成本。针对专业合作组织抵押物不足的问题,我们通过提高信用贷款额度,适当放宽担保范围,创新担保方式,允许发放社员间互保、联保、龙头企业为社员担保等多种方式提供贷款便利,提高信贷投放的支持效率。同时,我们对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及其社员的贷款利率实行优惠,利率档

次参照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利率标准执行。

3、创新服务种类。随着业务的不断拓展,部分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对金融信息咨询、结算风险规避等方面的金融服务需求日益增加,我们积极发挥本部门的信息、网络优势,满足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对市场信息、金融咨询指导、代收代发和跨行结算的需求。同时,创新金融服务产品,拓展适合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特点的业务种类和范围,去年末以来,我县联社开发的“金农”“金商”贷款卡和即将发行的“福祥贷记卡”将极大方便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及其社员的融资等金融需求。

县级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现状及问题调研报告 篇7

目前, 现有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233个, 其中种植业62个, 养殖业84个, 农机55个, 农资服务20个, 水产4个, 林果业2个, 其他6个。注册资本近3亿元, 发展成员18520人, 占全区农业总人口的1.70%, 直接带动农户8万余户, 占全区总农户的35%。牡丹区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主要呈现以下四个特点:一是发展速度快。仅2009年, 全区就新组建合作社44个。二是合作领域不断扩大。合作行业从起步阶段的种植、畜牧、渔业、农机等逐步扩展到农业生产资料销售、农产品加工等各个行业。三是合作层次逐步提高。由起初的简单劳动联合、技术信息服务, 向资金组合、农资服务、农产品加工和销售转变。四是内部管理逐步规范。全区的合作经济组织绝大部分在工商、民政、农业部门进行了登记 (备案) , 组织机构比较健全, 章程比较规范, 制度比较完善, 部分合作社还开展了经营性活动, 在提升农民的组织化程度, 促进农产品的加工、销售, 增加农民收入上发挥了重要作用。

2 存在问题

尽管我区在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 还有许多不足之处, 在工作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具体为:一是思想认识不到位, 一些部门对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重要地位和积极作用缺乏足够的认识, 没有真正认识到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是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 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的需要。二是发展不快, 覆盖面小。目前部分乡、村成立了农民专业合作组织, 但区域分布不均衡。有的合作经济组织农业特色不明显、经济发展较为滞后的乡、村, 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较少, 发展慢。三是组织化程度不高, 带动力不强。多数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没有兴办实体, 服务基本停留在信息、技术咨询等层面上, 提供加工、运销、储藏服务的很少, 吸引力和凝聚力不强。组织与社 (会) 员的利益关系还不够紧密, 基本上处于松散状态, 对农民的带动作用不明显, 组织处于随机性运作和动则有、静则无的状态。四是规模不大, 经济实力较弱。目前大部分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普遍规模太小, 自身经济实力不强, 经营规模、管理水平、加工能力、运输手段、交易方式等以及从业人员文化素质都还不能适应现代市场的要求, 工作手段落后, 掌握信息的面和量较小, 不同程度制约了自身的发展。

3 下步采取的措施建议

3.1 搞好示范社创建

按照点面结合、突出重点的示范原则, 每个乡镇办事处选择1~2个, 区里选择5~10个规模较大、带动能力较强、农民增收作用明显、运行机制较好的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作为乡、区级示范合作社, 明确示范发展的目标、内容、方法、步骤, 强化服务指导。重点进行扶持, 促其快速发展, 以强有力的示范作用, 增强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凝聚力、带动力, 调动广大农民群众大力发展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通过开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建设, 树立一批可学可比的典型, 发挥示范引路作用, 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社完善运行机制, 增强内部活力和发展后劲, 推动农民专业合作社规范化、上水平。今年要在全区范围内, 选择比较好的合作社, 积极向省、市里推荐为省、市级示范社, 争取上级给予重点扶持

3.2 开展技术培训

今年区农业局计划对全区经管干部、行政村主要负责人和合作经济组织理事长进行一次培训。以进一步提高发展合作经济组织的认识, 加强对合作经济组织建设的指导。在今后的工作中, 将继续利用明白纸、以会代训的多种方式, 对合作经济组织人员, 进行业务培训, 规范合作经济组织的运作, 促进其健康发展。

3.3 加强规范指导

本着“先发展后规范、边发展边提高”的原则, 坚持发展与规范并重, 以规范促发展, 着重引导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逐步建立规范的运行机制。一是民主的管理机制。组织督促有关部门积极帮助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制定规范的章程, 并根据章程设立和健全会员 (代表) 大会、理事会、监事会等“三会”组织, 做到职责明确, 各司其职。并建立健全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制度, 实行社务公开、财务公开。二是经常的自我服务机制。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不断探索创新以产前、产中、产后服务为主要内容的自我服务机制, 及时为广大会员提供市场信息、种养技术等服务。三是有效的监督机制。引导和帮助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健全内务公开、财务公开等民主监督制度, 定期向成员公开收支情况, 接受监督。

3.4 加大扶持力度

一是让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享受到优惠政策。对具备法人或社会团体法人条件的合作经济组织, 在登记注册、年检等过程中要减免相关费用;对开展经营活动的, 要使其享受农业龙头企业的各项优惠扶持政策;创办养殖小区及从事农产品收购、运销、加工等需要使用土地的, 要优先安排用地指标。要明确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可作为无公害农产品和绿色食品的申报主体, 并按规定享受有关优惠和奖励政策。二是加大资金扶持力度。政府和有关部门要制定扶持政策, 在财政支付、税收、贷款等方面, 扶持壮大农村合作经济组织。

3.5 强化服务职能

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要切实转变职能, 为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提供优质的服务, 引导、帮助、支持各种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建立和发展。协调组织与各方面的关系, 搞好信息服务和标准化建设, 为农民提供及时、可靠的科技、经济和市场信息, 帮助建立健全一些企业管理的制度。对农民进行必要的素质培训, 着重培养一批“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带头人, 提高农业中介服务组织的自我完善、自我管理、自我发展的能力。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改造和整合传统的服务设施和服务网络, 进一步拓展服务领域和服务内容。有关部门加强配合, 运用更多经济手段、优惠政策为农民专业合作社、专业协会服务, 正确引导、扶持和保护其发展, 共同推进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

3.6 切实加强领导

县级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现状及问题调研报告 篇8

关键词:荆州市;农民专业合作社;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 F321.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4)23-08-02

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在家庭联产承包经营基础上,使相同农产品的生产经营或服务的提供者自愿联合起来,采取民主管理的形式,使得市场经济与家庭分散经营有效对接,进而破解“三农”问题[1]的一种组织。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具有重要意义:首先合作社可以把农民组织起来,土地整合在一起,形成家庭农场或大型农场,这样就让农业的发展有了竞争力和抗风险的能力[2]。其次,合作社给专业生产的发展提供很多有效服务,使生产要素得到更大范围、更宽领域的重组,调整和优化了农业结构,提高产品的竞争优势。第三,农民合作社规模大,服务标准统一,让单个农民联合起来[3],形成了竞争力和谈判能力都强的集体,让农民有了更强的话语权,有效地保护农民的利益。第四,合作社有组织开展大会,明细经营情况,投票决策重大事务,传播法律法规,对农民进行技术培训职权,有利于农民素质的提高。

1 荆州市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现状

截至2013年6月30日止,荆州市有农民专业合作社

2 563家,半年新增570家,入社农户23.3万户,占农户总数的23.3%。带动农户61万户,占农户总数的61%。半年来合作社经营服务收入20亿元,其中纯收益3.2亿元,按交易量返还1.85亿元,社员比非社员人均增收37%。

2 荆州市农民合作社发展存在的问题

2.1 发展质量不高 一是规模小。出资总额在100万元以下的占70%,规模较小、实力不强,抗风险能力低。二是缺乏品牌意识。登记在册的只有196个,占合作社总数的9%,在市场上具有竞争力的产品只认证506个,现有的合作社没有特色产品和拳头产品。三是粗放加工和经营。当地合作社基本上都是产品原料,没有经过再加工,这样产值就低,农民得到的实惠不高,直接影响了农民收入。

2.2 内部管理不规范 现有的农民合作社没有实际系统科学的内部管理,没有真正实现“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一是内部机构不健全。据调查,大部分合作社没有设立理事会,监事会,重大事项没有经过民主表决,这样就造成“民营、民管”基础不牢,不能得到长远发展;二是财务核算不规范。合作社为新型合作经济组织,所有生产经营活动大多没有按照财务核算要求严格执行。

2.3 优惠政策落实不到位 一些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反映,中央出台的促进合作社发展的措施很难在具体操作中落实,突出的问题是贷款难和财政扶持资金不到位。荆州市金融部门没有推出适合合作社贷款的贷款品种,合作社贷款难的担保问题没有得到解决。另外,在用电、用地等方面也存在优惠政策难以落实的问题。

2.4 存在“假合作社”、“空壳社”现象 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迅速,但大部分没有发挥作用,偏离了为农民增加收益的目的,更不用说组织社员共赢了,徒有虚名,成了“假合作社”;还有一些合作社社员存在有利则合、无利则散,没有与合作社形成共同体。更有些合作社整天盯着政府的扶持资金,没有把整个心思放在合作社自身发展和建设上来,没有真正把农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变成了“空壳社”。

3 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对策

3.1 科学指导办社 针对目前农民合作社规模小的现状,要积极指导农民办社。一是开展合作社知识讲座,增加农民办社意识。二是对合作社带头人进行管理、经营和营销等知识培训,培养一批素质高的合作社带头人,让这批带头人能够适应市场需要,真正做到与时俱进。

3.2 建立并完善合作社内部机制 由于现有合作社存在严重管理混乱,所以建立完善的内部管理机制势在必行。一是建立适合合作社发展的财务核算机制,实现合作社财务公开化和透明化;二是创建有效抵制风险的发展机制,增强合作社适应市场发展的能力;三是拓宽合作社融资渠道,通过把散钱变整钱,把闲钱变活钱的方式,提高合作社资金运转能力;四是创建合作社盈余资金的分配机制,实现“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合作机制。

3.3 建立行之有效的监督管理机制 一是由上级部门对合作社实施有效监督管理,定期对合作社内部管理进行督查,并制定出相应的措施对合作社实施奖罚;二是加强合作社资金的管理和流通监督管理;三是让合作社权利在阳光下实施运作,不得存在“在其位不谋其政”的现象,让合作社管理层的权利真正用到为社员谋福利上来。

3.4 不断拓宽合作社服务渠道 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农民与市场的桥梁,要把简单的从农产品输出向信息咨询,物流运输产品销售和加工等领域伸展,真正做到产、供、销一条龙服务。

3.5 强化合作社品牌发展和强强联合 通过“创品牌”“推品牌”“护品牌”的方式把本地区合作社品牌推向市场;另外,按照合作社自愿、政策扶持的原则,积极引导和支持合作社兴办联合社,加大对联合社的支持力度。依托省级百强社、市级示范社,探索资金、资本等更高层次的联合与合作,拓展服务领域,提升合作水平。

参考文献

[1]温铁军.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困境与出路[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04):45-47.

[2]陈新建,谭砚文.基于食品安全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服务功能及其影响因素——以广东省水果生产合作社为例[J].农业技术经济,2013(01):120-128.

上一篇:副井井口改造施工组织设计下一篇:配煤中心运营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