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地农民专业合作社视

2024-07-01

三地农民专业合作社视(共8篇)

三地农民专业合作社视 篇1

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调研报告

农民专业合作社工作情况调研报告

关于 xx 区农民专业合作社工作情况的调研报告

一、农民专业合作社基本情况

二、存在问题

2、大多数专业合作社内部管理制度和章程不健全。许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靠个人的权威来维持管理,靠合作社法人个人的能力经营运作,社员大会、理事会、监事会的管理运行不规范,大多数农民专业合作社没有财产和资金,开展共同经营活动的较少。多数合作社内部没有建立合作社成员档案及各类资金收支财务帐目,收益分配和监督保障等机制不完善。

4、三镇一乡农民专业合作社运行方式目前来看多数以法人的家庭成员运行方式为主,没有实现以合作社法人为引领,广大合作社成员积极融入,达到群策群力、合舟共济、管理民主、利益均沾的运行方式,没有真正形成以专业合作社为核心的经济利益共同体。在这种运行方式下,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引领、辐射作用很难发挥出来,必将严重地影响到农民组织化程度提高,影响到广大农民的增收。

1、围绕服务农业主导产业,提高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水平。

《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第二条规定,农民专业合作社以其成员为主要服务对象,提供农业生产资料的购买,农产品的销售、加工、运输、贮藏以及与农业生产经营有关的技术信息等服务。因此,要充分发挥合作社的服务功能,建立健全各类专业合作社的服务机制体制,围绕全区农业特色主导产业和产品因地制宜组建专业合作社。将一些规模小、经营分散、经济实力弱、服务范围窄的专业合作社组织起来,按照合作社法的规定,组建农民专业合作社联社,形成具有标准化、规模化、专业化、品牌化为一体产销联合的专业合作社,实行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帮助农民增产增收,通过合作、服务、利益共享、实现共赢,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和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水平。x年6月29日施行)规定,设置和使用会计科目,登记会计账簿,编制会计报表。加强合作社财务管理,要实行独立建帐,规范会计核算,定期向农业行政主管部门报送财务和会计报表,定期向合作社社员公布财务状况,接受农业行政主管部门的审计和监督。同时,农民专业合作社要按照《会计档案管理办法》(财政部[1998]32 号)的规定,加强对会计档案的管理。建立会计档案室(柜),实行统一管理,专人负责,做到完整无缺、存放有序、方便查找。三是规范专业合作社运行制度。加强对专业合作社负责人、理事会、监事会、财务人员的教育培训,加强内部运作规范,按照合作社章程建立并严格执行议事、经营管理、财务管理、资产管理、收益分配、公开、奖惩等制度。

4、以典型带动全面发展,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社快速发展。目前,我区农民专业合作社还处在初步发展阶段,还需要以合作社典型来吸引、激发更多农民群众加入合作社发展。一是对全区各类种养殖专业合作社(民主乡新立胡萝卜合作社、龙达生猪养殖合作社、东风苗木合作社)机构比较健全、制度比较完善、运行比较规范和农户联系比较紧密、发挥作用比较好、辐射面较大的农民专业合作社进行典型示范,总结推广典型经验。通过典型引路,合作社法人现场说法等形式,带动更多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快速健康发展。二是围绕种植、蔬菜、畜禽、水产、果品、林业和农机服务等七大农业主导专业合作社方向,帮助农民专业合作社与省、市各类科研院所对接,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社不断引进新品种、新技术,拓展新市场,提高市场竞争力。大力引导和扶持发展潜力好的专业合作社创建自主品牌、销售等经营链条,推动农民专业合作社从初级农产品生产销售向深加工发展,在延伸合作领域的基础上拓展专业合作社的服务功能,进一步扩大合作社对优势产业和基地农户的覆盖面。三是鼓励有能力的各类主体积极牵头兴办,广泛动员全区各村种养专业大户、产品营销经纪人、农产品加工企业、基层供销社、村级集体经济组织等组织和个人领办、合办农民专业合作社,形成多元化主

体竞相参与的格局。四是选择新农村建设试点村大力兴办农民专业合作社,全区 5 个新农村建设试点村要结合自身优势特色产业的发展,组建各类独具特色的农民专业合作社。五是发挥优势,打造品牌,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社品牌化经营。积极指导农民专业合作社及时申请商标注册,各类有机、绿色、无公害等食品标识认证,加快推行农产品生产标准和质量标准,大力帮助更多合作社取得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认证,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设备管理情况调研报告

x 年 8 月 24 日,分别对**、**、本部**、**、**、**4 个主线厂,就设备管理工作情况进行调研,对存在问题进行了交流探讨,现将调研情况归纳分析如下:

**设备管理的职能机构设在**,主要负责全司设备运行、备件、检修、固定资产投资、资产的调剂处置及水电等业务的管理。现有专职管理人员 23 人,平均年龄 43 岁。

面对挑战,近几年来,设备系统在继续坚持“预防和维修相结合,全面推行设备点检制”等一些经实践证明是有效可行的管理思想和管理手段的基础上,为提高管理效能,在学习借鉴的基础上,大胆改革创新,推行新的管理模式和管理手段,尝试利用企业信息化平台进行设备综合管理,一些结合实际有特色有可操作性的设备管理工作开始以专项工作的形式在实际管理中运用实施,比如:星级设备管理体系的推进,点检信息化平台的建设、备件定额编制、备件图纸电子化、检修业务功能承包、备件材料功能承包、技措项目的后评价管理等。这些工作的推进,在加强和规范基础管理,提升管理效能,以可控、经济的设备运行质量为生产保驾护航取得了成效,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近几年的设备运行和备件管理方面的主要指标情况 x 年 x 年 x 年 资产数量 8019 12768 17106 设备利用率(%)

86.49 82.71 86.46 3.11 2.78 2.81 设备事故 9 7

53906.16 备件总消耗(万元)

o:p> o:p> 42049.54 63005.01

348(说明:备件指标中,x 年 4 月以前(ERP 系统)未含红**的数据)

(1)事故故障停机率持续下降,设备事故也呈逐年下降趋势,设备利用率逐年上升,有效生产时间增多,设备处于稳定运行的可控状态,为公司生产经营目标的完成做出了贡献。

2、星级设备管理体系的推进,进一步规范和加强了设备基础管理工作,有效提升了**的设备管理水平。

3、启动点检信息化平台的建设,强化对设备隐患的控制和管理力度。

点检工作的加强,使设备事故故障停机率得到有效控制,以

今年上半年为例,**烧结 2#主抽风机,棒线厂四作区精轧23#轮箱,都是通过点检发现隐患并及时处理,避免了隐患的扩大及事故的发生。

近几年,在注重设备技术管理的同时,也围绕降成本这一中心,不断加强设备经济管理理念,功能承包、零库存、备件修复“三定”管理等工作的推进,有效地降低了维修成本和备件储备资金和备件库存,提升了设备的管理效能:

◆维修工程预决算实施贴近管理,将事后签证变为事中签证,设备检修工程结算引入税收筹划,结合对检修合格施工方的管理,建立了一套与之相配套的检修工程费用结算税收实施办法,主要施工单位转入增值税合同签订、检修费用审定等管理程序,仅 x 年就创造效益近400 余万元。

5、固定资产投资管理更规范。

x 年以来,重点组织了昆钢新区 185 抗震钢生产线,红**填平补齐,**钒资源综合利用技改项目,及一些除尘改造、烧结机烟气脱硫、风机水泵变频节能技术,钢渣回收等节能减排项目,累计完成投资 110.4 亿,现在,**已具备年产 870万吨钢的规模,**形成面对东南亚市场的精品**和型材基地,**也将成为提炼标准钒渣、精品**和优质带钢基地。

近几年来,虽在设备管理体系建设、加强基础管理和降成本提升管理绩效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但随着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大,管理范围和区域的不断拓展,管理精细化要求的不断提

高,社会责任标准的不断提升,环保考核力度的不断加大,给设备管理工作带来更多的困难和问题,突出表现在以下六个方面。

目前设备管理系统的人员构成状况,与企业快速发展的要求有差异,对后续生产组织工作是个严峻的考验。主要表现在:

(2)年轻的专业技术人员储备不足。目前公司设备系统中近82%处于 30—50 岁这个阶段,30 岁以下年龄段人员不到12%,后备人员储备不足,已出现后继的年轻专业人员储备断层,特别是在一些技术含量较高的专业(如机械、电气、液压、自动化等)、或操作维护专用特殊设备的人员(如行车、磨床、锌层测厚仪等)方面,问题更加突出,部分专业岗位出现青黄不接的现象,对稳定生产影响很大。

(详见附件 1:设备系统人员统计表)

维检中心业务扩张后,维检力量和技术水平不足的问题日益突出。由于骨干人员分流过多而补充不足,熟练技工少,补充人员短期内无法上手,所承担的维修任务和维修质量都有一定程度的下降。由于技术力量不能有效集中,工作效率下降明显,特别是在中夜班对故障处理时,处理不及时或处理时间较以往延长,拖延情况时有发生,甚至已有影响生产组织的情况发生。

这次调研中还反映出一个共性的问题是:备件采购周期较长,不利于备件库存控制;部分备件虽然采购价格低,但质量差,使用周期短,使用成本高,甚至发生因备件质量导致的设备事故。据统计,x 年以来,因备件质量不良造成的设备事故就有 23 起,占事故总数的 31.5%。因此,今后在备件采购时应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兼顾性价比。

4、设备事故还未得到有效控制。

5、设备老化问题已开始逐步显现。

6、工艺流程、设备档次对投运后的设备运行管理存在较大影响。

三、下一步的工作措施和建议 1、发挥设备能力,实现保产目标 一是切实加强设备的点检维护,要将各个层级的点检、巡检工作落实到位,履行好日常点检和维护设备的职能,避免突发性事故。

三是精心组织好后几个月的检修工作,确保检修质量和检修效果。

2、继续以星级设备管理为平台,加强基础管理工作。

自 x 年开展设备星级管理工作以来,成效有目共睹,但还是暴露出一些问题,突出表现在星级设备管理向更高星级推进时,低星级基础工作保持巩固不够扎实,x 年评定时开具的不符合项及待整改项中,有 100 项不符合项,135 项待整改项。其中一、二星级的不符合项 47 项占 47%,待整改项 110项占 81.5%。因此,设备基础管理工作持续性有待进一步加

强。正确处理好日常工作与推进星级设备管理的关系,将星级设备管理工作地推行下去,有效地提升企业的整体设备管理水平。具体抓好以下工作:

◆加强巩固一、二、三星级设备基础管理工作是需要长期坚持不断努力才能做好的工作,也是我们做好一切设备管理工作的重要基础保障,务必请各生产厂 o:p> ◆继续做好设备维修技术标准和维修作业标准的编制工作。

◆为规范设备、备件质量检验管理,保证设备、备件采购供应质量,加强设备、备件采购供应流程中“监制、出厂前检验、到货检验、入库前检验、质量跟踪”等工作,减少或杜绝因设备备件的质量问题而导致在投入使用后造成的不利影响和严重损失,各相关单位必须认真贯彻执行昆钢股〔x〕204 号设备备件质量检验管理办法。

◆夯实备件基础管理工作,进一步完善备件基础数据和技术资料。继续组织备件定额工作,x 年备件定额编制率达 80%以上;继续组织备件图纸电子化工作,x 年备件图纸电子化率达 50%以上。

3、坚定不移地推动点检定修制,并探索和推进操检结合的检修管理模式。

◆加强岗位日常巡检。由操作工通过听、闻、看,对设备进行日常巡检,发现异常和隐患,及时修理,及时排除小故障;对关键、重点设备,班中定时巡检,把隐患消除在萌芽状态,通过操检结合,建立防止设备事故发生的第一层防护线。

◆专业联合技术诊断。即在日常点检和设备专业点检的基础上,对状态发生变化的设备,组织专业人员进行更深一层的技术检测跟踪分析,建立保障设备的第三层防护线。

3、加强设备的经济管理,提高设备综合效能,为公司增效益做贡献。

◆要树立设备终生价值管理的理念,强调设备在寿命周期中全过程的管理,特别要强化设备前期管理,清楚明晰地界定项目的范围、工艺装备的选型档次,这是降低设备管理成本的基础;在招标时,除报价是最主要因素外,也要将从业资质等级、工程业绩、组织管理能力、信誉等因素考虑在内,进行综合评价,根据工程项目的复杂程度选择合适的承包商。要以设备的最经济寿命周期费用为主要参考指标,从设备的选型设计开始,全系统考虑设备终生价值管理。

◆要树立以“养”为主的理念,提倡主动维护。生产实践证明,设备管理工作应执行以“维修为主,检修为辅”的原则。在加强设备日常维护保养的同时,对重点设备实行重点监控维护管理,配置必要的在线监测仪器,要通过磨损检测、振动检测、温度测试等技术的综合运用,提倡主动维护,实现控制设备磨损,减少或避免设备故障的目的,从而减少故障维修、事故抢修,不断优化设备维修制度,延长维修周期。

4、加强设备管理的队伍建设,加紧人才的培养和储备。

◆各单位在加强人力资源调配的同时要高度重视技术人员队伍的相对稳定。

◆要加强对先进设备管理理论与方法的学习研究,可组织国内同行业及各单位设备系统之间的技术经验交流。对先进技术装备和管理经验进行考察、学习、引进、移植、总结、推广,使企业技术装备水平与设备管理水平同步提升。

随着新区分公司的成立,根据公司的经营发展思路,今后**将形成**、**、本部、新区四大生产基地,组织结构和经营管理模式发生了变化,面临新的课题和挑战,设备管理工作如何调整和定位,是我们设备系统必须思考的问题,需要更进一步明确管理层次,明确职能职责,明确工作要求,加强宏观管理,更好地提升管理效能,为生产保驾护航。

通过这次交流、调研,我们较为真实地了解到了**目前在设备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看到了设备管理工作与企业生产发展要求之间的差距,同时也更深地认识到,设备管理是提高企业经营效益的重要环节,企业设备改造、更新换代与装备水平升级的速度,对设备管理工作提出了更新更高更精细化的要求,与传统设备管理模式相比,在提倡对设备实行全过程、全员综合管理的同时,更提出不仅要重视设备的技术管理,还要重视它的经济管理,提高设备的投资效益和利用率。

要从公司层面把设备人才队伍建设纳入人才建设总体规划,统筹安排,要从政策方面加强正向激励机制,既要培养设备

方面的领军人才、专家队伍,又要造就能胜任各专业、各岗位工作的一大批操作、维护、管理的能工巧匠。

总之,只要我们真正把星级设备管理和日常设备运行、点检、备件、检修管理等方方面面工作有机的结合起来,认真落实好上述各种措施建议,就一定能够搞好**设备管理工作,为公司生产经营提供稳定可靠的设备保障。

***市安监局(煤炭局)地方煤矿安全生产工作情况调研汇报

省经信委煤炭办:

今年以来,在省经信委和***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局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强安全生产工作的指示要求,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继续深入开展“安全生产年”为主线,以加强监管、落实责任、强化综合治理和安全文化建设为重点,进一步深化安全生产“三项行动”和“三项建设”工作措施,夯实安全生产基础工作,着力提高事故预防与应对能力,有力促进了我市安全生产形势的稳步好转。现将具体工作情况作简要汇报:

一、安全生产总体形势 今年以来,全市地方煤矿共发生伤亡事故 1,伤亡 1 人,事故起数和伤亡人数较去年同期一致。经过全市上下的团结奋斗、扎实工作,有效确保了全市地方煤矿伤亡事故指标控制在省政府下达的控制指标以内,使安全形势趋于稳定。

二、重点工作开展情况 (一)高度重视,努力形成齐抓共管的局面。市委、市政府主要负责同志和分管负责同志多次深入地方煤矿一线检查安全生产。各级各有关部门主要领导亲自抓,把安全生产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重大安全生产工作事项得到及时落实。在年初的安全生产工作会议上,将省政府下达的安全生产指标分解落实到县(区)政府、有关系统及生产经营单位,层层签定了安全生产目标责任书,形成了安全生产分工负责、层层负责、人人负责的格局。年初,市财政拿出 20 万元专项经费,对 x 年度地方煤矿安全生产先进单位、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进行了表彰奖励。

(二)加强检查,着力整治重点行业和领域安全隐患。市安委会相继下发了《关于开展全市地方煤矿安全专项整治的通知》等一系列文件,从今年 1 月至 11 月份,累计检查 119矿次,下发现场检查笔录 112 份,现场处理决定书 126 份,累计检查各类非法违法生产、建设行为 1272 条,停产整顿 1矿次,停产整改 5 矿次,立案 13 起,停头 14 个,停面 1 个,限期整改 4 项。

(三)强基固本,切实强化安全质量标准化建设。一是年初市安委会制定下发了煤矿安全生产标准化实施方案和考评办法,并采取签定目标责任书、缴纳达标保证金、实行安全结构工资制、定期检查验收等具体办法加以推进。二是全面

推行白国周班组管理法,加强班组建设。目前,全市有 17对地方煤矿达到安全质量标准化三级以上标准,达标率占生产矿井的 90%。三是不断加强应急救援队伍和体系建设。指导督促企业完善应急救援预案。四是建成市安全生产应急救援监控指挥平台和地方煤矿安全监控中心,地方煤矿瓦斯监控系统实现了有线联网,确保了应急救援资源共享、精确快速。

(四)完善制度,逐步建立安全生产长效机制。一是完善安全生产“一岗双责”责任体系,对全市安委会成员单位进行调整,由原来的 38 家单位增加到 61 家。二是完善配套制度,制定下发了《***市安全生产委员会成员单位安全生产工作职责》(淮安〔x〕13 号)、《***市安全生产委员会议事规则》(淮安〔x〕12 号)等多项规章制度,进一步细化了各级各有关部门的安全监管职责,有效避免了部门和行业监管之间争权诿责。三是严格实行安全生产行政问责制,对发生生产安全责任事故的相关部门和单位负责人、主管副职和其他相关责任人员,依法予以查处。四是建立安全生产执法监察工作机制。进一步明确各监管部门职责,理顺综合监管与行业监管的职责关系,建立健全综合监管部门对行业监管部门的督查工作机制,确保了各专业执法部门履职到位。五是建立了重大事故隐患排查治理和挂牌督办制度,全程监控,确保重大安全隐患整改的措施、期限、资金、责任和应急预案“五

落实”。六是安监队伍建设不断加强,安全生产监管人员的思想政治素质、依法行政能力、应急处置能力得到普遍提升。

(五)文化引领,积极营造浓厚的安全生产舆论氛围。年初,市安委会与市委宣传部联合下发了《关于加强安全文化建设的意见》,并制定配套实施方案。一是开展了“安全生产月”大型宣传活动,在***日报开辟了“安全生产月”宣传专版,安全月期间共下发宣传资料 10 万多份,悬挂横幅标语 3000多条,出动宣传车 100 余台次,开展文艺演出和知识竞赛 60多场次。二是在***日报、***电视台开辟了“坚持安全发展,构建和谐***”安全专刊,深入开展群众性、社会性的安全生产宣传活动,进一步增强全社会安全生产法制观念;三是加强对企业主要负责人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特殊工种人员的培训和考核,进一步提高了从业人员的安全防范意识及自我保护能力。

(六)形式多样,认真学习贯彻国务院《通知》精神。《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企业安全生产工作的通知》(国发〔x〕23 号)下发以后,我们立即组织开展学习,狠抓贯彻落实。一是结合***实际,提出了切实可行的贯彻实施意见。组织召开了地方煤矿煤矿负责人会议,传达学习通知精神。二是组织开展专题培训。举办全市安全管理干部培训班,聘请国家安全监管总局政策法规司李豪文处长开办专题讲座,县(区)政府、市直部门、乡镇、街道办主要负责人和分管领

导,以及有关企业近300 人聆听了讲座。三是在《***日报》全文转载了国发〔x〕23 号通知,开设了安全生产专版和专栏,连续宣传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先进单位和个人的优秀事迹、安全生产经验等。四是制定了落实国发 23 号文的各项配套措施。下发了《***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强地方煤矿安全监管的通知》等规范性文件。

三、安全生产工作存在的突出问题 我市正处在工业化、城市化和城乡一体化加速发展及城市转型的新阶段,安全监管体制机制不够完善、生产力发展水平较低,安全生产基础较薄弱,抵御事故灾害的能力不足等问题还比较突出,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思想认识有待进一步深化。少数单位的领导,对安全生产重要性认识不够,往往说的多、做的少,部署的多、落实的少;地方煤矿设施简陋,设备落后,人员缺乏,难以保证安全生产;少数职工,特别是农民工,安全意识淡薄,自我保护能力差,即使在生产中发现安全隐患,或受到一点轻微伤害,为了保住工作,也不愿多说,得过且过。

(二)安全投入仍需进一步加大。目前部分地方煤矿安全基础比较薄弱,安全投入欠帐较多,安全生产监管的装备水平总体上还比较落后,安全生产信息化应用程度低,还不能完全适应生产工艺和经济发展需要。市、县(区)都没有按照规定落实安全生产专项经费。在工作经费方面,财政投入不

足,制约了工作的正常开展。

(三)监管机构存在缺失现象,监管人才严重不足。由于受编制限制,导致目前我市从事地方煤矿安全生产监管的人员数量少,对企业的监管无法全面到位。尤其是专业人员匮乏。很难适应当前繁重的安全生产监管任务。此外,安监系统工作任务重,工作压力大,加上安全责任追究越来越严、工作待遇偏低等因素,人员普遍存在调整工作单位和工作岗位的想法,不利于工作开展。

四、x 年工作目标及思路 x 年是十二五规划开局之后的关键一年,我市地方煤矿安全生产工作将在省局和***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以更坚定的信念、更务实的作风、更有力的措施,狠抓各项工作的落实,确保全市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好转。

指导思想:认真贯彻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和安全发展的理念,以安全生产十二五规划为指导,全面落实全国、全省安全生产工作会议的部署要求,发扬“团结、奉献、文明、实干”的安监理念,坚决防范和遏制重特大事故的发生,全面促进全市安全生产管理水平的提高形势的持续稳定好转。

工作思路:一个确保(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好转)、两个持续(持续推动“三项行动”和“三项建设”)、三个突出(突出责任落实、突出隐患治理、突出安全文化普及)、四项工程(科技兴安、基础兴安、人才兴安、政策兴安)、五大措

施(行政许可、执法检查、安全标准化建设、风险管理、教育培训)等各项工作的落实,进一步建立健全安全生产监督管理体系,努力实现各类事故总量、事故死亡人数和事故直接经济损失三项指标“负增长”,全面完成省政府下达的安全控制指标。

围绕上述目标,重点抓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加强安全文化建设,促进全民安全意识新提高。一是全面构建政企联动,广泛参与的我市安全生产宣传教育和培训体系。各级政府和负有安全生产监管责任的部门,作为安全生产宣传教育和培训工作的领导者和组织者,要根据行业、地区特点,在加强协作、相互联动的基础上,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切合实际,富有实效的安全生产宣传教育和培训工作,逐步建立起全民安全教育网络,形成较为完善的安全生产宣传教育和培训体系;同时还要加大对各部门、各行业的安全生产教育培训工作的检查和监督力度。二是充分利用各种媒体宣传普及安全法律和安全知识。加强安全生产法律法规的宣传工作,以安全生产月活动为重点,推动安全生产宣传教育工作深入开展,利用电视、报刊、电台等多种媒介,采取知识竞赛、安全讲座、动漫宣传等多种形式,提高广大公民的安全意识和安全法制观念,努力营造“关爱生命、关注安全”的舆论氛围。三是不断创新培训的方法手段,因地制宜,因员施教,灵活多样,不拘形式,要坚持一般培训与

重点培训相结合,业余培训与脱产培训相结合,安全业务培训与新技术普及教育相结合,安全业务指导与安全执法检查相结合,做到不同时期有不同重点,不同工种有不同内容,不同对象有不同方法,不同层次有不同要求,形成多层次、多渠道、大规模的全员安全生产培训格局。同时在规范各培训机构、各企业培训档案的基础上,逐步建立起我市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和特种作业人员档案信息库;通过检查、督促、指导,逐步提高各培训机构办学质量,增强企业职工三级教育实效性。四是加强对安全生产的舆论监督和社会监督。要宣传安全生产可信可学的好典型、好经验,揭露安全生产领域各种非法、违法行为,及时曝光重特大事故。要组织职工群众参与和监督企业安全工作,维护职工群众安全生产的参与权、知情权和监督权。五是继续深化开展了创建安全诚信企业及安全社区(村)建设和安全文化“六进”活动,将安全文化落实到基层建设中来。

(二)加强安全生产工作的领导,强化责任落实新突破。认真贯彻《市政府关于贯彻国发 23 号通知的实施意见》文件精神,进一步完善安全生产考核评价体系,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安全生产工作绩效评价体系,实行定量定性考核,将安全生产“一票否决”和“一岗双责”纳入区县部门班子考核和工作考核,加大安全生产重点工作、防范重特大事故的考核权重,全面落实两个主体责任。一要落实安全监管的主体

责任。切实强化行政首长负责制,积极推行“一岗双责”,严格落实党政领导干部安全生产问责和“一票否决”制度。进一步明确市、县(区)安全监管机构分级管理的职责,督促各县(区)安全监管部门要进一步充实安全监管人员,提高履行职责的能力,研究制定并落实加强本辖区安全生产工作措施,形成辖区内安全监管的长效机制,确保县(区)政府监管主体责任的落实到位。二要进一步强化生产经营单位主体责任。强化“企业法人负责制”,督促企业全面贯彻安全生产法律法规,依法建立健全安全生产责任制,按有关规定设置安全生产管理机构,配备管理人员,加强安全生产现场管理。督促各类企业自觉加大安全生产投入,弥补安全欠账,提高企业安全保障能力。建立和完善以企业“第一责任人”为主体的安全生产责任体系。完善经济政策,严格实行安全生产风险抵押金、安全费用提取、工伤保险等经济政策,引导企业自觉落实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建立完善企业安全生产激励约束机制和安全生产诚信制度,完善企业绩效工资制度,加大与安全生产挂钩比重。建立健全企业应急管理机制,增强应急救援能力,定期组织演练。

(三)加强夯实基础工程,建起安全生产新机制。安全生产工作的重点在基层,关键在一线,安全生产工作做的好与不好关键要靠实践来说话。要积极制订并出台各项安全生产规章制度,进一步打牢安全生产工作的基础,抓好安全生产的体系建设。要努力实现五个转变:安全监管从被动防范向基础管理转变;专项整治向规范管理转变;事后查出向预警预防转变;行政管理向法制管理转变始;总控制死亡向职业健康转变。以崭新的理念武装安全监管工作,以崭新的机制推动安全监管工作,努力在更高层次上实现新突破。

要坚持向安全管理的创新要安全,全面提高企业的安全管理素质,大力引进培养各类专业技术人才,积极建立起安全生产的激励机制、约束机制、监督机制、协调沟通机制。

(四)加强对打非行为的协调,促进工作效果新提高。一要继续深化隐患排查治理,建立完善安全隐患排查治理长效机制。从企业、政府两个层面,建立健全隐患排查分级管理、重大隐患挂牌督办、重大危险源分级监控、全员强制培训、社会举报奖励、新闻发布与监督、安全责任一票否决等七个方面的制度,做到隐患排查治理制度化、经常化。二要加强安全生产全过程控制。把好安全生产市场准入关、市场管理关和市场淘汰关,严格依法实施安全设施“三同时”制度和安全生产行政许可制度,研究“关停并转”的具体途径、标准与实施办法,分类实施规范、整改和退出措施。三要继续深化打击非法违法行为专项行动,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安全生产工作的决策部署,集中精力、排除干扰,切实解决影响和制约安全生产的突出问题,加快形成严格规范的安全生产法治秩序,坚决遏制和有效预防重特大事故发生,各行业主管部门、县区、乡镇政府要结合实际情况制定打击非法违法生产经营建设行为专项行动方案,深入分析非法违法生产经营建设行为产生的主要因素,对事故频发、隐患突出、非法违法行为突出的地方煤矿,抓住关键环节,实施精确打击、重点打击、有效打击,该停产整顿的要坚决停产整顿,该关闭的要坚决关闭,该取缔的要坚决取缔,以强有力的措施查处取缔非法生产经营建设单位。努力实现安全生产“三个确保”,为促进我市经济社会持续平稳健康发展提供安全保障。

(五)加强规范标准建设 ,提升企业安全管理新水平。一是要着重抓好地方煤矿安全质量标准化实施工作,制定实施方案和考核标准,规范各项安全管理工作,建立安全质量标准化工作的长效机制。继续实行质量标准化保证金制度,加大奖惩力度,形成激励机制;继续积极推行安全、质量结构工资制度,不断增强干部职工做好安全质量标准化工作的责任感、压力感和 x 感;继续加大检查验收力度,确保日常达标、动态达标;坚持安全质量标准化向生产技术装备、生产环境和人的操作行为延伸,促进安全质量标准化动态达标。二是要加强安全技术管理,建立***市“专家库”,定期召开技术分析例会,研究解决重点行业和领域存在的重大安全技术问题;加大重点行业安全技术改造力度,采用先进的技术和装备,提高安全生产水平,对落后的工艺、技术、设备要

及时明令淘汰。落实重大技术问题报告制度;加强技术文件的编制、审批和落实;对灾害严重、经专家论证现有技术条件难以保障安全的工程要坚决关停。三是要继续推广白国周班组管理法,切实抓好企业班组建设,建立班组管理考核机制,推进班组安全管理的制度化、规范化,创建一批安全示范班组,以班组建设推动企业安全标准化创建活动,不断提高安全基础管理水平。

(七)加强制度创新,实现安全监管新发展。一是在安全生产法制建设上要有新的突破。结合我市地方煤矿安全监管工作的实际,根据国家有关法规规章的实施办法和细则,研究制订相应的规范性文件和相关的安全标准,进一步完善和促进我市安全监管工作尽快走上法制化的轨道。二是在重大危险源的监控管理上要有新的突破。不断健全完善应急救援体系,积极开展各种形式的救援演练。按照“分类管理、分级负责、条块结合、属地为主”的原则,加强应急救援队伍和体系建设。指导督促有关行业和领域完善应急救援预案,组织开展应急救援演练。同时加强应急救援监控指挥平台建设,充分发挥市安全生产应急救援监控指挥平台和地方煤矿瓦斯安全监控中心作用,对重大危险源实时在线监控,建立市、县(区)、乡(镇、办)三级重大危险源数据库,尽快形成全市重大危险源登记、监控、管理网络,实施动态、分级管理,坚决防止重特大事故的发生。

(八)加强安监队伍建设,提升监管人员新能力。一是抓思想建设。按照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的“加强党员、干部社会主义理想信念教育和思想道德建设,使广大党员、干部成为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模范”的要求,加强监管队伍的精神状态问题,克服畏难情绪。二是抓作风建设。要倡导求真务实作风,把心思用在干事业上,把精力投入到抓落实上,专心谋事,勇于任事,踏实干事,深入基层,关口前移,重心下移。三是抓勤政廉政建设。严格执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实行“一岗双责”。四是抓队伍建设。重点在执法队伍和应急救援队伍建设上迈出新步伐。

三地农民专业合作社视 篇2

一、发展现状与特点

全市537个合作社中, 以行业划分, 从事种植业的203个, 养殖业的216个, 林业45个, 服务业33个, 其他40个。以规模划分, 合作社社员最少的有5户, 最多的达158户, 一般在20户以下。以资金划分, 合作社注册资本多在5万元以下, 注册资本最高的合作社达300万元。目前忻州市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态势, 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 增长速度较快, 但规模普遍偏小、实力较弱。

2006年3月, 以忻州市富民养兔合作社在市工商局首家注册为标志, 我市农民专业合作社实现了零的突破, 到2007年底全市已发展到537个, 其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原来的专业协会和少数公司型企业改造而成, 也有一部分是新成立的。多数合作社规模偏小, 20户以下的合作社占到合作社总数的87.4%, 其中多数成员在5户左右。注册资本在5万元以下的合作社占到了合作社总数的83.3%, 受资金制约, 合作社发展起步维艰。

(二) 涉及范围广泛, 门类齐全。

遍布种、养、加、流通等多个领域, 包括粮食、蔬菜、水 (干) 果、中药材、食用菌、制种、养殖、花卉、加工、购销、建材等多个产业。有利于打造“一村一品”的产业格局。

(三) 合作效应凸显, 促进了农民增收。

如原平市兴农养鸡合作社有9户社员, 养鸡26600只, 由于合作社统一采购鸡饲料, 降低生产成本8670元。静乐县前润子村永丰黍子开发合作社, 5户合作社社员种植黍子2.67hm2, 250kg, 由于合作社组织统一销售, 每斤价格达1.8元:比成立合作社前, 每斤提高0.2元, 每亩增收100元。

(四) 促进了当地主导产业的形成, 为产业化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如偏关县峪佳马铃薯合作社有社员76人, 种植马铃薯100hm2, 每户种植面积达1.33hm2, 由于合作社开展产前、产中、产后服务, 产量达190×104kg, 仅此一项平均每户纯收入11375元。不仅如此, 令人欣喜的是, 合作社的建立和发展, 影响、带动了全乡马铃薯产业的延伸和发展, 全乡2913.33hm2耕地, 种植马铃薯面积就达到733.33hm2, 占到总面积的近1/3。全乡农民人均纯收入来自种植马铃薯的收入就达1126元。

二、主要措施

(一) 签订目标责任书, 明确工作任务。

近年来, 忻州市委、市政府在年初全市农业、农村工作会议上, 市政府分管农业副市长进行专门部署, 会上市政府与各县市政府签订农民专业合作社年度工作目标责任书。责任书就目标任务、组织领导、培养典型、资金投入、技术培训等方面作了量和质的规定。市农业局还对各县市农民专业合作社工作实行一票否决制, 对完不成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任务的县、市, 取消其在下年农村经营管理工作表彰资格。忻府区政府对完不成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任务的乡镇, 年终考核也实行农业农村工作一票否决制。

(二) 加强组织领导, 完善工作机制。

在市级机构建设方面, 忻州市刻了忻州市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协调领导组办公室公章, 设立了专用电话。五寨、繁峙、偏关、岢岚、五台、神池、忻府区7个县、区也相继成立了协调领导组办公室。定襄、五寨、偏关、代县、繁峙、神池、宁武7县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实施意见》。

(三) 加大宣传力度, 营造良好发展氛围。

市农业局连续几年都整理农民专业合作社典型装订成册, 广泛宣传。市农业局局长在电台记者专题采访新农村建设问题时, 就农民专业合作社问题进行了重点强调。忻州电视台对忻府区梨枣合作社等一些合作组织作了专题报道。市经管站主办的《忻州农经》针对合作社建设内容做专刊, 并扩大了发行范围, 增加了发行期数。引起了市领导和社会各界对农民专业合作社这一新生事物的广泛关注。

(四) 创建了五台山农民合作经济信息网, 开通了合作组织沟通外界的窗口。

通过在网站上设立“新闻快递”、“政策法规”、“市场动态”、“供求信息”、“招商合作”、“中介服务”、“工作动态”、“理论研究”、“国外经验”、“综合信息”、“业务知识”、“农经管理”、“典型介绍”、“名优特产”、“旅游指南”、“合作经济论坛”等栏目板块, 及时向合作组织成员及广大农民提供新鲜实用的商品信息、生产资讯, 使之成为商家、企业, 尤其是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沟通外界的桥梁, 成为农民致富必可不少的好帮手。

(五) 大力培育示范典型, 引导合作社向着规范健康的方向发展。

忻州市要求各县、市抓好1—2个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点。示范点要做到四个统一。 (1) 统一种子、化肥、农药、饲料等农业投入品的采购和供应; (2) 统一生产质量、安全标准和技术培训服务; (3) 统一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和基地的认证认定; (4) 统一品牌、商标、包装和销售。对这些典型, 除了政策扶持倾斜外, 还给予荣誉表彰, 以扩大影响, 增加辐射能力。

(六) 积极开展调查研究, 认真解决合作社发展中遇到的各种问题。

市农经部门利用农经会议, 多次听取各县发展专业合作社的情况汇报, 并多次深入到合作社, 进行调查指导, 将了解到的一些共性问题及时反馈给上级部门, 以谋取解决办法。如2006年针对各县在合作社注册环节, 普遍存在着乱收费及收费标准不统一的问题, 农经部门上报给省厅后, 引起了上级部门的高度重视, 省工商局为此及时下发了《关于严禁在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登记管理中违规收费的紧急通知》的明传电报, 有效地遏制了这一现象的蔓延, 为合作社的发展扫清了障碍。原平、繁峙县工商部门对年初农民专业合作社注册乱收的费用予以退还。

三、存在问题

(一) 认识不到位, 行动迟缓。

一些地方的领导对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工作重视不够。对具体工作主动过问的少, 甚至有个别领导眼睛只盯着项目申报, 对解决实际问题, 毫无兴趣, 不闻不问, 导致措施不到位, 工作无起色。

(二) 扶持政策难以落实。

如2006年市政府与各县人民政府签订的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工作目标责任书, 第四条明确规定, “在本年度的财政预算中, 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专项资金不得低于5万元, 用于其开展技术培训、质量与认证、市场营销等服务。”但几乎没有一个县市落实。

(三) 发展环境不够宽松。

尽管中央及省多次出台文件, 要求各级各部门要为合作社发展创造宽松环境, 而有的部门还乱收费、多收费。

(四) 农民综合素质低, 文化程度不高, 观念落后, 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相对较难。

不少乡村有头脑的青壮年多外出打工, 留村的只是老弱病残, 一定程度上也为发展合作社带来了不小的困难。

(五) 发展基础不坚实, 存在不稳定因素。

绝大部分农民没有从商经验, 对合作社的性质、运作机制缺乏了解, 不少社员缺乏应有的主人翁意识, 认为合作社是牵头人的事, 只愿利益共享, 不愿风险共担。一些合作社成立的动机不纯, 一开始就是冲着争取项目资金来的, 对政府和社会存在着依赖心理, 对合作社的发展缺乏整体思路和对策。不少合作社缺乏精明能干的牵头人, 一些合作社虽有章程和制度, 但形同虚设, 要做强做大, 任重而道远。

四、几点建议

(一) 建议以县或市成立市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社, 作为行业协会对合作社提供行业服务。

(二) 坚持发展为本, 边规范边发展。积极探索现阶段符合实际的专业合作社运行机制, 制定规范的制度、章程, 坚持民主办社、规范运作, 严格管理, 加强指导和帮助。

(三) 在引导中壮大, 确保发展方向。在家庭承包经营的基础上, 充分尊重农民的意愿, 让农民自愿组建、自愿参加, 不搞行政干预, 以典型示范带动发展。

(四) 加大扶持力度, 努力做大做强。进一步加强扶持, 尽最大限度地帮助支持, 给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撑腰壮胆”, 促其向更高水平、更高层次、更宽领域发展, 成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力军。

(五) 进一步加强领导, 搞好组织协调, 努力形成齐心协力抓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的新局面。

摘要:调研忻州市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现状与特点、主要措施, 存在问题, 提出建议。

三地农民专业合作社视 篇3

关键词:《农民专业合作社法》;专业合作社;农业产业化

中图分类号: F32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j.cnki.jlny.2014.24.004

永吉县位于吉林省中东部,地处松嫩平原向长白山过渡地带,属吉林市所辖县。全县幅员面积2625平方公里,共辖7个镇2个乡1个省级经济开发区,140个行政村。总人口40万人,其中农业人口30万人,现有耕地8.8万公顷。2012年初,永吉县成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

1 贯彻实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及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情况

永吉县是农业大县,是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抓好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是我们建设现代农业的一项重要工作。为此,永吉县始终把《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的贯彻落实作为现代农业建设的一项重要工作,通过强化宣传发动、培育示范典型、加大指导服务、完善政策引导等一系列措施,按照“因地制宜、多元创办、政府扶持、部门指导、市场运作、行业自律”的发展思路,有力地促进了农民专业合作社健康快速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基本覆盖了永吉县农村各主导优势产业。截至2014年10月31日,全县在工商部门依法登记农民专业合作社597个,其中种植业276个,养殖业46个,农机服务101个,其他174个,入社成员11334人,带动农户1.2万户,注册资金7亿多元。全县现有国家级示范社24个,省级示范社13个,市级示范社2个。经营的产业涉及到粮食、果品、紫苏、食用菌、芦笋、柞蚕、苗木、中药材、鹿产品、黄牛、猪、家禽、林蛙等十几个产业。永吉县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体现了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发展速度较快。近年来,永吉县农民专业合作社得到较快的发展,仅2013年新组建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就达到163家。目前,每个乡(镇)平均拥有农民专业合作社50多家,1.2万个农业劳动力参与了合作社。通过贯彻实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把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建设与发展纳入了法制轨道,进一步规范了合作社的组织形式和行为方式,调动了农民兴办和发展合作社的积极性。

二是组建形式多样。目前永吉县已注册的农民专业合作社,从其组建形式上来看,有“合作社+农户”型,有“合作社+示范基地+农户”型,有“合作社+经营大户+农户”型,有“合作社+公司+农户”型,还有“合作社+家庭农场+农户”型等。从其经营领域来看,有种植业、畜牧养殖业、林果业、农产品加工业、农资购销、农机服务及农技推广业。从其成员构成上来看,既有农民个体成员为主,也有农业企业、基层组织和专业协会等团体成员参加。从其发展区域上来看,既有村域、乡(镇)域范围内的,也有跨乡(镇)在全县范围经营的。可以说,全县农业的主要产业都有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存在,合作深度也已从单纯的生产环节扩展到产前、产中、产后等生产经营活动全过程,合作广度正在从技术信息、销售服务为主日益扩展到品牌创建、实体经营以及资产、土地股份合作等领域。

三是带动能力较强。农民专业合作社走的是新型农业规模化经营的道路,它们通过组织模式与利益机制的创新,实现了社员小规模生产基础上的合作社经营规模化,这将是中国小农基础上农业规模经营和现代化的重要方向。合作社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对于当地农户在产业发展上起到了极大的带动作用。永吉县农家芦笋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现有成员107人,带动农户38户,总种植面积达270亩,合作社每年可产35万斤新鲜芦笋,年产植280万元,产品出口到韩国和新加坡,初步形成了“一社一品”的发展格局。永吉县罗圈沟葡萄种植农民产业合作社,现有入社农户47户,带动农户180户,种植葡萄面积320公顷,年总产值达810万。永吉县天茂家禽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现有成员126人和1个家禽养殖公司,2013年合作社社员养殖商品肉食鸡310万只。

2 农民专业合作社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增加农民收入情况

农民专业合作社经过几年的发展,现已成为新型农村市场主体,进入市场经营,参与市场竞争,进一步增强了农村经济的市场竞争力,加快了农村经济市场化、产业化和商品化的进程。农民专业合作社外联市场、内联农户,改变了“一家一户”的分散经营方式,实现了生产标准化、规范化、商品化、产业化和绿色有机化,获得了很大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永吉县通过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引导农户专业化和产业化生产,促进了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在参与市场竞争过程中,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优势逐渐显现出来,组织化、集约化和科学技术的广泛应用,使农民专业合作社社员的收入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目前永吉县农民专业合作社中的农户与未加入合作社农户生产效益比较,合作社成员增收更加有保障。以永吉县农家芦笋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为例,出地的社员合作社将销售利润全部返回,每公顷芦笋产量12000公斤,收入19.2万元,纯收入为16万元,是种植粮食收入的13倍多。出资的社员按股分红,一股1000元,2013年分红为100元/股。该合作社社员表示入社种芦笋,比外出打工收入高,更比种其他农产品赚钱。2013年,全县加入农民专业合作社人员人均收入达1.2万元左右,比其他农民增加2000多元。

3 培树农民专业合作社典型情况

几年来,永吉县委、县政府把积极引导和培育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作为建设农村全面小康社会的一项重要工作,按照产业优势和地方特色,积极培树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典型,采取多种措施,助推其做大规模,发挥“点亮一盏灯、照亮一大片”的示范带头作用。除了前面介绍的永吉县天茂家禽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永吉县农家芦笋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和永吉县罗圈沟葡萄种植农民产业合作社分别成为全县家禽养殖业、芦笋种植业和葡萄种植业的典型外,还有永吉县建波农机服务农民专业合作社、永吉县万昌镇农发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和永吉县仁利榛树栽培专业合作社等不同产业类型的典型。永吉县建波农机服务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全县农机合作社的典型,是省级示范社,现有成员40户,带动农户300户,拥有大型拖拉机6台、水稻插秧机7台、水稻收获机3台、配套机具30多台(套),还拥有育苗粉土机、播种机、自动控温催芽等大型农业加工设备,农机服务作业面积1000公顷。该合作社除了在当地为农业生产提供农机服务外,还与著名水稻育种专家袁隆平院士合作,在全县建立北方粳稻品种选育试验基地,今年试验了1700多个品系,通过标准化生产,选育出适合北方土壤、气候等环境条件的高产、抗病新品种。该社还建立了网络可视化水稻标准化种植生产示范基地,通过信息化手段将水稻标准化种植生产及加工全过程,以网络视频直播的方式,在互联网上全过程同步展示,使消费者在购买消费大米时可直接了解稻米生产环境及过程。永吉县万昌镇农发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全县水稻种植合作社的典型,是省级示范社,现有成员48户,带动农户600多户,注册资金120万元。该社今年在当地流转水田300多公顷,全部种植有机水稻,从育苗到收获实行了全程机械化作业。农民每公顷耕地可获得土地流转资金、惠农补贴资金和稻草收益合计1.5万元以上。永吉县海达苏产品加工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全县紫苏收购、加工、销售合作社的典型,是国家级示范社,现有成员126户,带动农户2000多户,注册资金60万元,每年经营苏子2000多吨,苏叶1000多吨,总价值2000多万元,创汇40多万美元。永吉县仁利榛树栽培专业合作社是永吉县榛子种植合作社的典型,现有成员26户,带动农户200多户,注册资金40万元,在北大湖镇宋家村流转土地1100亩,栽植引进了美国“平欧大果榛子”,采取“公司+农户”(农户出地、公司提供苗木和技术)的方式进行合作,带动清收还林、解决农村劳动力,发展壮大林业产业。

4 贯彻实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及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农民专业合作社法》颁布实施后,全县上下都做了大量积极有效的工作,农民专业合作社也得到了迅速发展。从总体上看,是健康有序的,但在工作中仍存在一些问题和薄弱环节,由于受自身内部原因及外部环境因素影响,严重制约了农民专业合作社进一步发展壮大。

一是规范管理工作有待加强。《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实施时间短,近年农民合作社发展速度又较快,存在着规模偏小,管理粗放,运行质量不高,竞争力不强等问题。大部分合作社有章程和相关的内部管理制度,但是也有一些农民专业合作社制度不完善,有的即使有章程也未完全按章程办事,有的没有组织成员开展真正的农业生产经营活动,合而不作,流于形式。

二是政策扶持有待提高。《农民专业合作社法》颁布实施后,中央积极鼓励和大力支持农民兴办各种专业合作社,但真正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配套政策还不多,在专项资金和贴息扶持、政策补贴、农业理赔、银行贷款等方面,目前还没有硬性的政策规定。大部分农民专业合作社因授信担保困难、申请手续繁复、隐性交易费用高等问题存在资金融通方面的困难。

三是注册监管体制有待理顺。在当前体制下,合作社登记和管理分离,工商部门只负责登记,农业部门负责监管,农业部门在监管中发现有的合作社不规范,也不能注销他们,造成部分合作社有名无实。

5 对贯彻实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及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工作的几点建议

一是缓解农民专业合作社融资难。加大政策性金融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支持力度,简化信贷手续,建立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抵押、担保、信用体系。金融部门在开展贷款授信业务上,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贷款规模和利率要给予适当优惠。具体而言,支持合作社以相关农产品或资产为抵押或担保,向金融机构贷款;允许具备条件的村委会为农户提供贷款担保;完善小额信贷产品,建立灵活高效的农业融资保障体系。

二是壮大新型主体发展力量。积极引导和鼓励“投资农业的企业家”、“返乡务农的农民工”、“基层创业的大学生”、“农村内部的带头人”领办创办农民专业合作社。各级政府及农业、财政、供销、工商、税务、质监、银信等部门要及时为其提供政策咨询、信息服务、技术帮助和权益保护,从政府补贴、社会保障、项目扶持、金融服务、土地流转、职称评定、上升通道、社会评价等方面创新制度和政策,吸引富有创新精神、专业知识较强的大中专毕业生和专业技术人员献身农业。

三是转变政府农业扶持方式。一是制定鼓励和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具体措施和办法,从政策、资金、项目、人才、信息等方面给予进一步扶持;二是推动建立合作社监督管理机制,完善对合作社的有效监督制约手段,提高合作社发展质量;三是制定支持土地流转的相关政策,完善农村土地流转交易平台和服务体系。

农民专业合作社材料 篇4

“高原之星”果业生产专业合作社简介

澄城县“高原之星”果业生产专业合作社,成立于2007年7月30日。是由渭北兴农果业协会发展壮大起来的,该协会组建于2002年冬,在省、市、县有关职能部门关怀支持下,2004年4月1日,经陕西省澄城县民政局注册批准正式成立,几年来为成员提供了优质的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得到了广大成员的一致赞扬和上级组织的充分肯定,农业部优农中心李连海主任、农村经济研究室赵泽琨主任等各级领导先后给予了亲切关怀,中央电视台七套《致富经》栏目曾进行了宣传报道。目前,合作社下设5个部(农资供应部、技术服务部、网络信息部、市场营销部、财务部),6个绿色、无公害标准化示范园和4000亩生产基地。协会会员遍布陕西省澄城县、大荔县、合阳县的12个乡镇,会员586人。

自成立以来,合作社以生产销售绿色无公害果品为已任,以澄城区域唯一的陕西省绿色食品标准化技术推广站为推动,坚持高新技术、科学管理;名牌理念、质量为本;精品农资、滚动经营;实现双赢、共同发展的理念,注册了“帝比”牌系列绿色无公害水果商标,积极为会员及周边群众提供信息、技术、农资、销售等方面的服务,逐步形成了苹果、梨、葡萄、柿子、樱桃系列绿色无公害水果的产前指导、产中监督、产后精装的生产销售模式,为市场提供了精品水果。2005年,澄城县农牧局、工商局联合授予协会“红盾护农投诉点”,澄城县工商局“支农科技示范单位”。2006年,有18名会员获得了“农民技术员”职称,协会被澄城县农牧局授予“建设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单位”。协会的“帝比”牌系列水果,被全国工商联合会评为2007-2008年绿色超市推荐精品水果。

农民专业合作社注册 篇5

一、登记前的准备工作

1、起草章程:

由发起人制定本合作社章程草案,章程是合作社在法律法规和国家政策规定的框架内,根据本社的特点和发展目标制定的、全体成员一致认可并共同遵守的准则,是合作社设立的必要条件和必定程序之一。章程的主要内容包括名称、住所、业务范围,成员权利和义务等方面,具体内容详见“示范章程”。《示范章程》可从中国农民专业合作社网(http://)下载或者到市工商行政管理局领取。办理登记不收费。

三、备案

合作社经依法登记后,法人代表应将合作社营业执照复印件及相关材料(合作社简介、章程、会议纪要、理事任职文件、法人代表任职文件、监事任职文件、出资清单、租房协议、成员联系电话)报市农民专业合作社指导站(设在市农经管理中心)备案,并录入全国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网。

四、办理其他相关证照

1、组织机构代码证。法人代表持工商营业执照及法人代表身份证到市民服务中心质量技术监督局窗口办理。

2、税务登记。法人代表持工商营业执照,组织机构代码证及法人代表身份证到市地税局办税服务大厅办理。

农民专业合作社注销 篇6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和有关法律、法规、政策,本社于2018年3月25日在本社办公室召开社员大会,到会3人,所作出决议经全体发起人表决一致通过。决议事项如下:

一、决定解散沙洋县周柏甘蔗专业合作社。

二、成立清算组,清算组由周柏、翁道新、黄均喜组成,周柏担任清算小组组长,清算组在清算期间行使以下职权:

1、清理本社财产,分别编制资产负债表和财产清单;

2、通知或者公告债权人:本社解散时,应将本社解散的情况通知其债权人,以便债权人及时行使其债权;

3、处理与清算有关的本社未了结的业务:如本社解散原因出现前签订的某项合同是否继续履行等原因;

4、清缴所欠税款;

5、清理本社的债权、债务;

6、处理本社清偿债务后的剩余资产;

7、代表本社进行民事诉讼活动。

社员签名:

沙洋县周柏甘蔗专业合作社

2018年 月 日 沙洋县周柏甘蔗专业合作社 2018年第二次社员大会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和有关法律、法规、政策,本社于2018年3月28日在本社办公室召开社员大会,到会3人,所作出决议经全体发起人表决一致通过。决议事项如下:

本社于2018年3月19日成立清算组,清算小组由周柏、翁

道新、黄均喜组成,周柏担任清算小组组长,对本社资产、债权、债务等进行了清算,并在清算组成立之日起10日内通知了全部债权人,2018年6月26日在荆门日报刊登了注销公告通知了债权人,现股东会决议确认清算小组于2018年6月30日出具的清算报告。

社员签名:

沙洋县周柏甘蔗专业合作社

2018年 月 日

沙洋县周柏甘蔗专业合作社

清算报告

根据《农业专业合作社法》及 沙洋县周柏甘蔗专业合作社(以下简称合作社)《章程》的有关规定,合作社已于2018年3月28日召开成员大会,决议解散并成立清算组,于2018年3月30日开始对合作社进行清算,现将合作社清算情况报告如下:

1、合作社基本情况

本社名称:沙洋县周柏甘蔗专业合作社,注册号:93420822MA489MEQ22,注册时间:2010年01月25日,成员出资额108万元。

2、清算组成员组成情况,清算组成员由周柏、翁道新、黄均喜组成,由周柏担任清算组负责人。

3、合作社债权清算情况:截止2018年5月25日,合作社资产总额516307.58 元,负债0元。

4、合作社剩余财产按原比例分配。

5、合作社全体成员保证合作社债务清偿完毕所报告清算备案材料内容真实、完整,并承担由此产生的一切责任。

清算组成员签字:

沙洋县周柏甘蔗专业合作社

三地农民专业合作社视 篇7

2015年中央一号文件继续强调要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 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社拓宽服务领域, 促进规范发展, 农业合作社在我国的发展是一种政府引导下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的探索, 其发展过程不能一蹴而就, 存在着一系列失范现象。合作社失范是借用社会失范的一个概念, 随着合作社爆发式增长, 合作社失范问题日益突出[14]。与此同时, 在国际上, 始于1844年罗虚代尔公平先锋社的合作社原则在合作社事业近170年的发展过程中也是几经变更, 从最初的12条原则精简为当前的7条原则, 但仍恪守着一些最为基本的原则[10]。在农业合作社失范的情况下, 会导致其功能的“异化”。因此,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 应把加强农民合作社规范化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采取切实有效措施, “边发展、边规范”, 提高农民合作社发展质量, 引导农业合作社走向专业化和正轨化。

甘肃省农民专业合作社同样发展迅速, 据国家工商局数据, 至2014年11月, 甘肃省农民专业合作社达到3.9万家, 比上年同期增加1.3万家, 增长53.7%。合作社成员总数达89万人, 带动农户220多万户。涉及种植、养殖、加工、服务等行业, 并逐步扩展到农机、民间工艺、休闲农业等多个领域。入选国家级示范社456家, 同时, 呈现出联合发展态势, 向跨行业、跨地区合作转变[15]。甘肃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速度很快, 但同样存在着“失范”行为。本课题组于2013-2014年对甘肃省共265家农民专业合作社进行了问卷调研, 深入探究甘肃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中的失范行为。

1 甘肃省农民专业合作社中的失范行为

1.1 农民专业合作社设立偏离初衷, 有失规范

从甘肃省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组建方式看, 大多从原有的组织为基础组建, 主要有基层政府组织领办、农民合作创办、大户能人领办、龙头企业领办型。从其形成途径看, 很多合作社还不能称之为真正意义上的合作社, 如基层政府将原有的协会等组织更名, 挂上合作社的牌子, 大户能人联结几个人随便找一个场所挂牌都称之为合作社。龙头企业依托自己的实业, 加之政策的支持, 更容易变为一个合作社。但这些合作社大多仅仅挂了合作社的牌子, 并不完全符合合作社的特征, 这使合作社在运行过程中的失范成为了必然。如图1所示, 在调研的265家合作社中, 由农民合作创办的仅占34.48%, 大部分为基层政府领办及大户能人领办, 在调研的合作社中, 虽然大部分有独立办公场所, 但独立的办公场所设立在村委会、社长、社员家中的比比皆是, 合作社设立很不规范。在合作社依托的实体中, 依托村级基层组织、基层农技部门、大户能人的分别占35.12%、40.49%、10.24%, 使合作社很有可能变为基层组织的附属及大户能人的寻租工具。

注:数据来源:调研数据

注:数据来源:调研数据

1.2 农民专业合作社运行制度松散, 效率低下

根据调研发现, 合作社运行过程中召开成员大会的频率多为有需要时召开, 占75.29%, 到会率90%以上的比例仅为34.47%, 而合作社法中规定, 农民专业合作社召开成员大会, 出席人数应当达到成员总数的2/3, 由此可见, 并非所有成员都非常积极关心合作社的运行和发展, 也未能够完全行使作为合作社成员的权利。从社员的义务看, 还有部门合作社存在社员不能够完全履行义务的情况 (见表1) 。在合作社运行机制及制度建设方面, 仍有部分合作社没有健全的组织机构和完善的制度 (见表2) , 尤其是较大部分合作社没有明确的亏损处理方案。由于合作社成员不能够完全行使权利, 履行义务, 而且部分合作社组织机构和制度仍不健全和完善, 在合作社发展中无法约束合作社和社员的权利和义务, 松散的制度导致组织运行效率低下, 严重阻碍合作社规范运行。

注:数据来源:调研数据。

%

注:数据来源:调研数据。

1.3 农民专业合作社盈余分配缺乏激励效应

合作社有别于其他组织, 一个重要特征就是要进行盈余分配。《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中明确规定, 合作社遵循的原则之一便是盈余主要按照成员与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交易量 (额) 比例返还, 章程中也应当载明盈余分配方案。在对甘肃省农民专业合作社调研中, 只有62%的合作社计提盈余公积金, 仍有38%的合作社没有进行盈余公积金的计提。盈余公积金的计提标准差别很大, 由最低的净利润的0.01%到最高的净利润的40%, 大多为净利润的5%~20%之间, 分配的方案也是各不相同, 但明确表示将盈余公积金提取后向社员分配的约占40%, 其余计提盈余公积金后用于合作社的发展、弥补亏损、引进新技术等用途, 盈余分配很不规范。

调查显示, 有47.06%的合作社是按照股份来分享盈余, 按照提供产品的份额分享盈余的合作社占44.12%, 而按照合作社管理中职位高低以及按照入社合同的约定分享盈余的分别占0.42%和2.52%, 其他方式占0.84%, 表明, 合作社社员不能完全获得盈余分配, 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其参加合作社事务的积极性, 甚至丧失对合作社发展的信心。

1.4 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政府支持局限性大, 缺乏监管

目前政府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扶持措施最主要的一个方面就是资金支持, 这同时也造成了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发展过程中不想办法通过自身能力发展, 而坐等政府的资金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仍处在发展壮大阶段, 并且农业的战略地位和农户的弱势决定了政府对合作社的扶持不可或缺, 但单纯的通过政府资金这种硬环境的扶持只会使合作社产生严重的等、靠、要的思想。调查中发现, 在涉及农业合作社发展的教育培训、法制规范、发展环境方面, 政府的扶持较少, 而获得这些政府财政所支持的资金后, 合作社如何使用, 是否将其用到合作社发展中, 用到服务社员的事项中, 政府没有相应完善的监管措施, 资金的使用中同样存在着失范行为。

2 甘肃省农民专业合作社“失范”原因透视

2.1 合作社成立门槛低, 政府监管不到位

现有的合作社在成立时条件要求不高, 很多合作社凑够5个人, 下载一个章程, 有一个固定场所, 就可以在工商部门登记成立一个合作社, 门槛很低。而从政府层面, 为了彰显政绩, 也在大力鼓励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数量发展, 但只重数量, 不重质量, 形成假合作社、死合作社、空壳合作社泛滥的状况。从现存的合作社看, 已经存在着大量的“四不像”合作社, 不管是合作社、协会、企业甚至一个中间商, 都可申请成立合作社。政府不能够严格按照合作社法的规定批准合作社和对合作社进行严格监管, 导致了大部分合作社的发展和运行极不规范。

2.2 组织体系不完善, 内部制度不健全

由于很多合作社成立时依托龙头企业、农业大户, 这样合作社成立会很容易导致内部人控制、村干部、大户精英控制合作社, 社员没有话语权, 再加之合作社的组织体系和规章制度不完善, 社员无法行使相应的权利, 同时也不会严格履行应承担的义务。在对合作社社员的调研中发现, 有近50%的社员表示当市场价格低时, 合作社会有违约降低价格收购农产品的情况, 这都是由于没有完善的监管和惩罚体系所造成的。

2.3 社员主人翁意识不强, 漠视合作权利义务

从调研可以看出, 近25%的调研农户参加合作社是由村委会、大户或企业动员参加, 其余75%是自己主动参加, 参与合作社的意图主要为接受服务和获取利润。而通过对合作社社员的调研, 有45%的调研社员表示加入合作社后虽然收入有点增长, 但差别不大。这就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农户参加合作社事务的积极性, 不愿过多参与合作社活动, 甚至不会主动参与询问合作社事务的决策, 在调研中仅有不到50%农户会主动参与合作社事务的决策, 还有25%的社员认为自己参加的合作社还不是真正意义的合作社, 只是一个以贩卖农产品为主的中间商, 或者不清楚该怎么界定这样一个组织。由此, 农户只是将合作社看作是一个与自己有合同关系的组织, 而并没有将自己看作是合作社的一员, 对合作社的事务漠不关心, 导致了合作社失去了“合作”这个核心机制, 失去了发展的动力。

2.4 合作社成为其核心成员的寻租工具

在所调研的合作社中, 55%以上的合作社在成立时, 获得了政府资金的支持, 其中28%的合作社获得政府资金支持的金额在10万元以上, 最高的获得政府资金支持340万元。同时, 成立合作社以后可以在贷款、避税各方面获得优惠, 这使得不管是协会、企业、基层政府, 都想挂合作社的牌子, 获得政府资金支持。再加之合作社成立后由于社员对合作社事务的漠不关心, 组织体系和监督机制不健全, 资助资金和合作社收益去向不明确, 导致了合作社成为其核心成员的寻租工具, 严重阻碍了合作社的正常运行和发展。

3 规范甘肃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调适对策

3.1 规范合作社审核程序, 适当提高合作社成立条件

严格按照合作社法规定的合作社的定义, 更加明确规定合作社的定义及其成立登记方式、社员应承担的权利和义务, 使其规范运行。由于自从2007年合作社法颁布以来, 对合作社的定义和规范再无变更, 而合作社的快速发展及其发展中出现的失范问题, 可考虑适时对合作社法进行修订, 对合作社的定义和行为规范更加明确, 并适当提高合作社成立条件。甘肃省相关部门对申请者提出成立合作社, 首先应由基层农牧单位进行审核其成立条件, 如固定场所, 人员资质、资产等条件, 对条件较差、无发展潜力的应不予审核, 提高新成立农业合作社的质量, 宁缺毋滥。对于依托原有协会、龙头企业、基层政府成立的合作社, 要始终保持其合作社的性质, 而不能仅仅使合作社成为一个名称。

3.2 加强合作社管理, 完善合作社制度

合作社在发展过程中需要不断加强管理, 完善合作社制度, 要有严格的合作社章程、健全的财务会计报告制度、明确的亏损处理方案, 并且要严格按照相应的章程和制度执行。依据对合作社骨干的调研, 合作社骨干认为在合作社的规范管理方面最重要的依次为运行制度、运作流程、内部监管, 可见合作社骨干同样认识到合作社制度及监管的重要性。同时, 合作社要有明确的盈余分配方案, 并由全体社员大会讨论通过。在有盈利的情况下, 切实按照盈余分配方案, 给合作社社员进行盈余分配。

3.3 培育社员的主人翁精神, 使合作社真正实现“合作”

从合作社的组建方式看, 在后续农业合作社组建方式中, 应尽可能由农户自发组织, 让农户自身来担任合作社的核心成员, 这样农户会主动关注合作社的发展。对已有由其他组建方式成立的合作社, 在合作社运行时要充分征求和考虑合作社成员的意见, 并为社员提供实际的服务和实惠, 这样社员才能够在合作社运行过程中履行责任和义务, 将自己当作合作社的主人, 真正进行合作, 为合作社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促进其快速发展。

3.4 强化政府监管力度和措施, 杜绝合作社寻租行为

目前, 甘肃省合作社在发展过程中实力较弱, 发展初期仍需要政府的政策及资金扶持, 如前所述, 政府的资金支持恰恰是农业合作社运行失范和寻租行为的重要诱因。所以, 政府对合作社的监管尤其是对扶持资金的监管是保证合作社规范运行的一个重要方面。首先在申请政府资金支持时应详细列明资金的用途、项目的可行性等, 政府在审批时一定要严格审查。受到政府资金支持的合作社要将资金的详细用途上报监管部门, 以规范资金的使用。同时, 政府应逐步转变对合作社的支持方式, 由直接的资金支持慢慢转变为通过软环境的建设对其服务的支持, 辅以强力的监管措施, 杜绝合作社的寻租行为, 逐步规范合作社发展。

总之, 甘肃省农民专业合作社仍处于一个探索发展的阶段, 失范现象仍大量存在, 在发展过程中始终要坚持边发展、边规范的原则, 使农民专业合作社逐步规范成为真正的农民专业合作社, 在农业现代化建设和提高农民收入中发挥积极作用。

摘要:近年来, 甘肃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迅速, 但在其发展过程中仍存在不同程度的“失范”现象。通过对甘肃省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调查, 发现甘肃省农民专业合作社设立偏离初衷, 运行制度松散, 效率低下, 盈余分配缺乏激励效应, 政府对合作社支持局限性较大, 缺乏监管, 同时, 从制度角度分析了存在”失范”现象的原因, 认为, 甘肃省农民专业合作社应规范合作社审核程序, 适当提高合作社成立条件, 加强合作社管理, 完善合作社制度, 进一步强化政府监管力度和措施, 杜绝合作社寻租行为, 注重培育社员的主人翁精神, 使合作社真正实现”合作”。

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探讨 篇8

关键词:农民专业合作社;现代农业;综述;发展措施

中图分类号:F306.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1161(2014)09-0086-03

农民专业合作社是我国改革开放以后,在家庭承包经营基础上,农民自愿联合的互助性经济组织。它作为解决我国农业生产中的小规模家庭经营与社会化大生产之间矛盾的一个有效途径,在提高农业生产力和农民收入、推广农业科学技术、发展现代农业等方面发挥着巨大作用。近年来,随着农业产业化步伐不断加快,农民专业合作社得到了快速发展。

1 农民专业合作社在现代农业的重要作用

现代农业的基本内涵是实现农工贸紧密衔接,产加销融为一体,多元化的产业形态和多功能的产业体系。现代农业是用现代工业装备的,用现代科学技术武装的,用现代组织管理方法来经营的社会化、商品化农业。发展现代农业就是要用现代产业体系支撑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提升农业,用现代组织管理方式来经营农业。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必由之路,是改善农业经营体制的有效措施,是稳定农业生产的重要保障,是促进农民增收的关键举措。而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是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重要方式,是加强农产品市场开拓的必然要求,是现代农业建设的必然选择。

1.1 农民专业合作社是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的重要载体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实行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极大地调动了农民家庭生产的积极性。但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与市场化的进程不断加快,随着现代农业的发展需要,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所带来的小农经济导致了农民经营分散,市场竞争力薄弱,卖农产品难,收入不稳,增收缓慢。因此,农业组织化的提高、农户统一经营制度的发展完善,是当前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改革的关键点。

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在农村家庭承包经营基础上,同类农产品的生产经营者或者同类农业生产经营服务的提供者、利用者,自愿联合、民主管理的互助性经济组织。农民专业合作社组织引领农民进行农业的规模生产和统一经营,在农业经营体制机制创新、提高农业生产和农民进入市场组织化程度中发挥了重要的载体作用。

1.2 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载体

我国人多地少,耕地资源紧张,走合作生产经营的道路是发展农业最有效的办法。农民专业合作社将小农经济中零散分布的农户由一家一户的单打独斗凝结为合作化大生产,采取专业化、标准化、市场化与科技化生产。农民专业合作社在产前、产中、产后实行的“农企对接”、“农科对接”、“农超对接”等,符合现代市场经济发展要求,是新的生产经营方式,极大提高了农业的劳动生产率,增强了农民抵御经营风险的能力。这些必将促进农业的产业化、规模化与集约化发展,有利于农业科技投入。因此,农民专业合作是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跨越的重要阶梯,是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发展现代农业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力量。

1.3 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农民共同致富的重要载体

农民专业合作社实行市场化运作,带领农户不断扩大生产经营规模,吸纳更多的农村劳动力,有利于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特别是青壮年以外的劳动力就业,进而增加农民收入。在不改变农户承包经营基础情况下,采用先进的技术与装备,推广种植养殖的区域化、良种化和种(饲)养技术的规范化,在保证了农民拥有农产品种养环节的利润的同时,能够进一步分享农产品加工与流通环节的增值利润,使得农民收入能够实现较快的增长。

2 辽宁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现状与问题

全国农民专业合作社蓬勃发展。截至2013年6月底,全国依法登记的农民专业合作社达到82.8万家,约是2007年的32倍,实有成员达6 540多万户。截至2013年6月底,辽宁省农民专业合作社总量已达到21 762户,覆盖产业包括种养业、加工业、服务业,涉及范围从农作物种植与加工逐渐扩展到农机、植保、农业旅游、金融服务等领域。合作社遍布全省各农业主产区,连接生产、加工、销售的各环节,成为新时期引领农民致富和推动现代农业产业发展的重要新生力量。但从目前全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水平上看,技术滞后、产品质量不高、市场竞争力不强、带动作用不大、连接市场效果不明显等问题较为突出,普遍缺乏先进项目成果和技术人才的支撑,影响了其产业发展的质量和水平。产业发展能力不足,制约了合作社的发展壮大。

3 促进辽宁省农民专业合作社产业发展的思考

3.1 做好产业规划设计,挖掘产业发展潜力

每个合作社都有一项或多项产业,加快产业发展必须要有先进的理念和技术支撑。比如近年来,辽宁省农业科学院积极推广设计农业理念,即按工业化发展的一些思路设计农业,对农业的产前、产中和产后进行全方位的设计。对此,合作社在产业发展中要提升战略发展高度,与农业科研单位密切合作,做好合作社产业发展的顶层规划设计,遵循市场经济规律,科学发展优势特色产业,避免或少走弯路,提高合作社发展水平。科研部门用现代发展理念引领合作社产业发展,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社进行农产品基地建设,积极发展特色农业、农村服务业、休闲农业等,努力打造一批具有较强影响力的特色优势产业。

3.2 实施品牌战略,提升合作社竞争力

目前,市场经济已经进入品牌竞争时代,产业发展需要品牌推动。合作社农产品生产只有做到有规模、有质量、有品牌,才能拥有市场竞争力。农业生产的发展是以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为重要前提的,农产品生产的规模效应需要科学技术作为支撑,科学技术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并提高产量,可以提高产品质量,创造新品种,进而形成品牌。对于以初级农产品销售为主的农民专业合作社,要挖掘农产品在产前与产中过程中的增值,如引进更新品种,推广采纳先进的种植养殖技术,改良农产品的贮藏与保鲜技术,提升农产品包装设计的品位档次,以适应市场的多样化需求。对于以农产品加工为主的农民专业合作社,除在产前与产中环节外,要更加注重产后环节,即农产品精深加工环节,这是为农产品增值的核心所在。例如,通过生物工程等技术延伸农产品种类的更新换代、引进农业机械技术以建立标准化生产体系、建立安全生产技术体系以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等。

nlc202309041410

3.3 积极寻求技术合作,争取农业项目支持

加强与科研院所的合作,共同申请、实施国家、省重大农业项目,为合作社发展提供动力。利用科研单位编制可研报告、项目申请报告方面的优势,帮助合作社共同申请、争取项目,通过项目支持促进合作社快速发展。与科研院所合作共同实施科技推广项目,发挥合作社土地集中、组织力强的优势,通过建立科技示范基地,加强对合作社的技术指导和培训,以典型示范,引导带动农民应用推广新技术,有效解决合作社缺技术、缺人才的问题。

3.4 强化信息化技术的应用,提高合作社发展技术手段

在农业生产上应用信息技术,如辽宁省农科院研制的环境数据采集与控制系统,可对远程农业生产环境进行实时监控,根据系统反馈的数据,专家对合作社生产进行技术指导。该系统可在温室生产、农田环境监测、水产、陆地养殖、滴灌节水、仓储物流、远程诊断、灾害预警上进行应用,能够大大降低农业生产过程中的管理成本,节约劳动力。应用信息化远程技术培训系统,通过农业科技信息网站、观看技术培训专题片等方式学习科学技术,使合作社农民足不出户即可进行技术培训。利用手机网络等远程技术,开展专家与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互动。利用省、市、县级农业信息服务网站建设,将产品的供求、价格、质量、技术等信息在合作社之间快捷传递,为合作社产业开发提供准确的指导信息。

3.5 注重对农民的技术培训,提高社员科技素质

通过教育和培训的方式提高合作社成员的科技文化素质。以现有的各种培训途径为基础,积极创新其他教育形式,加强对合作社成员的教育和培训,以提高他们文化知识水平和学习新技术、运用新技术的能力。例如,辽宁省农科院积极开展“百名专家百社行”,推进百名专家科技支持百家合作社发展活动,整合农业科研单位、技术推广部门的技术力量,组建专家服务团,建立长效机制,为合作社发展提供技术支持。合作社可根据产业发展的需求,与科研单位对接,聘请专家作为合作社发展技术顾问。专家采取多种形式对合作社农民进行技术培训,经常性进行技术指导,提高农民科技素质和对新技术的接受能力,促进先进技术在合作社的应用,提升合作社生产技术水平。

参考文献

[1] 佚名.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春天[J].中国畜牧业,2013(17):8.

[2] 刘英杰.绿色新疆品质农业——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加快现代农业建设观察与思考[J].新疆农业科技,2010(2):2-5.

[3] 白剑.充分发挥农民专业合作社在现代农业中的经营组织作用[J].山西农业科学,2009(9):79-83.

[4] 陈许华.实施农产品品牌战略的对策刍议[J].农产品质量与安全,2010(5)55-57.

上一篇:水电安装工程分包合同下一篇:小苗的诞生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