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农民专业合作社

2024-05-27

山西农民专业合作社(精选12篇)

山西农民专业合作社 篇1

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对农村经济繁荣越来越重要。本文仅就山西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特点、问题和对策提些粗浅意见, 与同仁商榷。

一、山西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特点

(一) 发展速度快。

至2008年9月末, 山西省在工商部门注册登记的农民专业合作社达10251个, 较2007年末增5461个, 增长率114%, 已超额完成今年3000个发展任务的82%, 入社社员达23万户, 带动农户110万户, 两者占全省总农户的20%。长治市和晋中市已达到2241个和1995个, 运城、临汾已超过1000个。

(二) 农民是主体。

从山西省农民专业合作社合作的模式看, 有生产型、销售型、加工型、产销结合型、产贮加销一体型、专业技术服务型, 合作模式呈多样化趋势。从山西省农民专业合作社组建的形式看, 有专业大户牵头型、龙头企业带动型、技术能手领办型、村级组织筹办型等多种型并存, 呈现出多元化发展趋势。但无论哪种模式和形式, 农民成员都是合作社的主体。据工商部门统计, 全省农民专业合作社成员中农民占到了96%以上。吕梁市农民成员占99.4%、运城市占到99.2%、阳泉市占98.4%、忻州市占到97.4%。

(三) 分布多领域。

山西省10251个农民专业合作社中, 从事粮棉、蔬菜、瓜果、食用菌种植业的3829个, 占37.3%;从事牛、羊、猪、鸡等传统养殖和特色养殖业的4349个, 占42.4%;从事农产品加工、运输、贮藏、销售的1450个, 占14.1%;从事生产资料购买、与农业生产经营有关的技术、信息等服务的623个, 占6%。可以说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服务涵盖了全省农村经济各个领域, 实现了农村资金、土地、技术、劳动力、设施等生产要素的合理配置, 有效地促进了“一村一品”、“一乡一业”产业格局的逐步形成。

(四) 科技品牌意识强。

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兴起与发展, 加快了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和新品种、新技术、新标准的推广, 逐步创出了一批各具特色的知名品牌。全省10251个农民专业合作社中, 383个取得了相关认证。其中, 85个取得了无公害农产品认证、86个取得了绿色食品认证、26个取得了有机食品认证, 占到了全省农产品“三证”认证总数1048个的18.6%, 另外还有186个注册了商标, 逐步形成了“建一个品牌、兴一项产业、带一地经济、富一方群众”的局面。例如, 晋中市祁县耀华果业合作社的“金耀华”牌酥梨占领了东南亚市场, 该合作社每年为社员和果农代销酥梨2×108kg, 占全县梨产量的48%。合作社产品的品牌效应大大提高了合作社产品的价值。全省以产业为依托、以品牌为导向的农民专业合作社规模逐步扩大, 合作成效日益显著。

(五) 农民收入增加。

据统计, 2007年我省农民专业合作社社员人均纯收入达到4387元, 比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3665.7元增加721.3元, 高20%。据调查, 祁县耀华果业合作社组织社员对进行储藏增收, 经过科学保存, 保鲜度达到100%, 每增值0.5-1元, 仅储藏一项就亩均增收5000余元。晋中市农民专业合作社社员与非社员相比, 入社的农户收入普遍增加20%以上。朔州市凡加入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农户收入均高于非成员农户1800元。

(六) 规模经营好。

全省由农民专业合作社形成的直接统一经营和统一服务的规模经营面积达到1.88×104hm2, 占到全省土地规模经营面积的58%。一是农民通过土地流转将土地集中起来进行统一种植经营。二是农民通过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组建专业合作社, 实现规模经营。这二者形成规模经营面积达0.15×104hm2。三是在家庭承包经营的基础上, 由专业合作社围绕当地主导产业和特色产品, 把农民组织起来, 实行“生产在家, 服务在社”的经营模式, 实现规模经营。合作社通过统一作物布局、统一生产质量标准、统一投入品采购和供应、统一技术培训、统一品牌、统一销售, 达到规模经营的目的。通过这种形式形成了规模经营面积达1.67×104hm2。

二、山西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 经营规模小。

2008年9月底, 全省有10251个合作社, 入社社员23万户, 平均每个合作社仅26户, 占全省661万农户的3.4%。主要集中在长治、大同、晋中。这说明全省效益好、规模大、带动力强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比重较低。

(二) 发展不平衡。

①如果从历年累计发展的情况看, 全省10251个合作社中, 发展数量超过1000个的有4个市 (长治、晋中、运城、临汾) , 这4个市共发展6556个, 占到了全省的63.4%。②如果从完成目标任务情况业看, 全省除忻州和晋城外, 其余9市都超额完成了任务。③如果从每万户农户拥有合作社的数量看, 全省平均每万户有15个合作社, 超过20个的有两个市 (长治, 晋中) ;超过10个的有5个市 (太原、朔州、大同、临汾、运城) ;不达10个的有4个市 (阳泉、吕梁、忻州、晋城) 。

(三) 操作不规范。

山西省多数农民专业合作社虽然制定了农民专业合作社章程, 建立了社员 (代表) 大会、理事会、监事会等民主管理机构和制定了财务管理制度, 但有的合作社民主管理制度形同虚设, 大事小事都是理事长一人说了算, 未能按“一章三会”制度办事;有的财务制度不健全, 未建立成员账户, 合作社的公积金没有依法量化等。据调查资料, 运城市组织化程度相对较好的38个合作社, 有规范生产规程的28个, 占73.68%;能开展“六统一”服务的19个, 占50%;单独建账的26个, 占68.42%;有会计档案的23个, 占60.42%;实行财务公开的26个, 占68.42%;公积金量化的6个, 占15.79%。

三、今后山西省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对策

(一) 加大宣传力度, 统一思想认识。

宣传提高认识, 认识引领行动, 行动产生效果。各级各部门要加大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作用、地位、目的等方面的宣传, 明确工作的目标和要求, 从而使广大干部和农民群众提高对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认识, 加强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领导和指导, 把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作为深化农村改革、发展农村经济的切入点来抓, 加快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

(二) 抓好典型示范, 积极稳步发展。

俗话讲, 村看村, 户看户, 农民看的是示范户。山西省实施“四个三”工程, “帮生、帮长、帮规范”就是培育典型的具体设计。通过典型示范作用, 以点带面, 要有重点地扶持几家基础较好、运作规范的农民专业合作社, 作为面上推开的示范点, 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社稳步发展。

(三) 加强业务指导, 促使规范运作。

目前针对山西省各地发展不平衡的实际, 各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要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进行分类指导, 对于发展较快的地区应主要在提高质量、提高效益、规范运作上下工夫;发展缓慢的地区要在增强农民的合作意识上进行积极的引导和指导, 加快发展, 努力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发展居中的地区应发展和规范并重, 边发展、边规范。同时, 在组织运作方面, 要建立和完善内部运行机制, 重点是建立科学民主的管理机制、利益分配机制、自我发展机制和风险调节机制等, 通过规范运作, 使农民专业合作社真正做到“民办、民营、民受益”。使其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摘要:分析山西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特点、问题, 提出进一步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对策。

关键词:山西农民专业合作社,特点,问题,对策

山西农民专业合作社 篇2

农民专业合作社工作情况调研报告

关于 xx 区农民专业合作社工作情况的调研报告

一、农民专业合作社基本情况

二、存在问题

2、大多数专业合作社内部管理制度和章程不健全。许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靠个人的权威来维持管理,靠合作社法人个人的能力经营运作,社员大会、理事会、监事会的管理运行不规范,大多数农民专业合作社没有财产和资金,开展共同经营活动的较少。多数合作社内部没有建立合作社成员档案及各类资金收支财务帐目,收益分配和监督保障等机制不完善。

4、三镇一乡农民专业合作社运行方式目前来看多数以法人的家庭成员运行方式为主,没有实现以合作社法人为引领,广大合作社成员积极融入,达到群策群力、合舟共济、管理民主、利益均沾的运行方式,没有真正形成以专业合作社为核心的经济利益共同体。在这种运行方式下,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引领、辐射作用很难发挥出来,必将严重地影响到农民组织化程度提高,影响到广大农民的增收。

1、围绕服务农业主导产业,提高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水平。

《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第二条规定,农民专业合作社以其成员为主要服务对象,提供农业生产资料的购买,农产品的销售、加工、运输、贮藏以及与农业生产经营有关的技术信息等服务。因此,要充分发挥合作社的服务功能,建立健全各类专业合作社的服务机制体制,围绕全区农业特色主导产业和产品因地制宜组建专业合作社。将一些规模小、经营分散、经济实力弱、服务范围窄的专业合作社组织起来,按照合作社法的规定,组建农民专业合作社联社,形成具有标准化、规模化、专业化、品牌化为一体产销联合的专业合作社,实行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帮助农民增产增收,通过合作、服务、利益共享、实现共赢,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和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水平。x年6月29日施行)规定,设置和使用会计科目,登记会计账簿,编制会计报表。加强合作社财务管理,要实行独立建帐,规范会计核算,定期向农业行政主管部门报送财务和会计报表,定期向合作社社员公布财务状况,接受农业行政主管部门的审计和监督。同时,农民专业合作社要按照《会计档案管理办法》(财政部[1998]32 号)的规定,加强对会计档案的管理。建立会计档案室(柜),实行统一管理,专人负责,做到完整无缺、存放有序、方便查找。三是规范专业合作社运行制度。加强对专业合作社负责人、理事会、监事会、财务人员的教育培训,加强内部运作规范,按照合作社章程建立并严格执行议事、经营管理、财务管理、资产管理、收益分配、公开、奖惩等制度。

4、以典型带动全面发展,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社快速发展。目前,我区农民专业合作社还处在初步发展阶段,还需要以合作社典型来吸引、激发更多农民群众加入合作社发展。一是对全区各类种养殖专业合作社(民主乡新立胡萝卜合作社、龙达生猪养殖合作社、东风苗木合作社)机构比较健全、制度比较完善、运行比较规范和农户联系比较紧密、发挥作用比较好、辐射面较大的农民专业合作社进行典型示范,总结推广典型经验。通过典型引路,合作社法人现场说法等形式,带动更多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快速健康发展。二是围绕种植、蔬菜、畜禽、水产、果品、林业和农机服务等七大农业主导专业合作社方向,帮助农民专业合作社与省、市各类科研院所对接,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社不断引进新品种、新技术,拓展新市场,提高市场竞争力。大力引导和扶持发展潜力好的专业合作社创建自主品牌、销售等经营链条,推动农民专业合作社从初级农产品生产销售向深加工发展,在延伸合作领域的基础上拓展专业合作社的服务功能,进一步扩大合作社对优势产业和基地农户的覆盖面。三是鼓励有能力的各类主体积极牵头兴办,广泛动员全区各村种养专业大户、产品营销经纪人、农产品加工企业、基层供销社、村级集体经济组织等组织和个人领办、合办农民专业合作社,形成多元化主

体竞相参与的格局。四是选择新农村建设试点村大力兴办农民专业合作社,全区 5 个新农村建设试点村要结合自身优势特色产业的发展,组建各类独具特色的农民专业合作社。五是发挥优势,打造品牌,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社品牌化经营。积极指导农民专业合作社及时申请商标注册,各类有机、绿色、无公害等食品标识认证,加快推行农产品生产标准和质量标准,大力帮助更多合作社取得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认证,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设备管理情况调研报告

x 年 8 月 24 日,分别对**、**、本部**、**、**、**4 个主线厂,就设备管理工作情况进行调研,对存在问题进行了交流探讨,现将调研情况归纳分析如下:

**设备管理的职能机构设在**,主要负责全司设备运行、备件、检修、固定资产投资、资产的调剂处置及水电等业务的管理。现有专职管理人员 23 人,平均年龄 43 岁。

面对挑战,近几年来,设备系统在继续坚持“预防和维修相结合,全面推行设备点检制”等一些经实践证明是有效可行的管理思想和管理手段的基础上,为提高管理效能,在学习借鉴的基础上,大胆改革创新,推行新的管理模式和管理手段,尝试利用企业信息化平台进行设备综合管理,一些结合实际有特色有可操作性的设备管理工作开始以专项工作的形式在实际管理中运用实施,比如:星级设备管理体系的推进,点检信息化平台的建设、备件定额编制、备件图纸电子化、检修业务功能承包、备件材料功能承包、技措项目的后评价管理等。这些工作的推进,在加强和规范基础管理,提升管理效能,以可控、经济的设备运行质量为生产保驾护航取得了成效,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近几年的设备运行和备件管理方面的主要指标情况 x 年 x 年 x 年 资产数量 8019 12768 17106 设备利用率(%)

86.49 82.71 86.46 3.11 2.78 2.81 设备事故 9 7

53906.16 备件总消耗(万元)

o:p> o:p> 42049.54 63005.01

348(说明:备件指标中,x 年 4 月以前(ERP 系统)未含红**的数据)

(1)事故故障停机率持续下降,设备事故也呈逐年下降趋势,设备利用率逐年上升,有效生产时间增多,设备处于稳定运行的可控状态,为公司生产经营目标的完成做出了贡献。

2、星级设备管理体系的推进,进一步规范和加强了设备基础管理工作,有效提升了**的设备管理水平。

3、启动点检信息化平台的建设,强化对设备隐患的控制和管理力度。

点检工作的加强,使设备事故故障停机率得到有效控制,以

今年上半年为例,**烧结 2#主抽风机,棒线厂四作区精轧23#轮箱,都是通过点检发现隐患并及时处理,避免了隐患的扩大及事故的发生。

近几年,在注重设备技术管理的同时,也围绕降成本这一中心,不断加强设备经济管理理念,功能承包、零库存、备件修复“三定”管理等工作的推进,有效地降低了维修成本和备件储备资金和备件库存,提升了设备的管理效能:

◆维修工程预决算实施贴近管理,将事后签证变为事中签证,设备检修工程结算引入税收筹划,结合对检修合格施工方的管理,建立了一套与之相配套的检修工程费用结算税收实施办法,主要施工单位转入增值税合同签订、检修费用审定等管理程序,仅 x 年就创造效益近400 余万元。

5、固定资产投资管理更规范。

x 年以来,重点组织了昆钢新区 185 抗震钢生产线,红**填平补齐,**钒资源综合利用技改项目,及一些除尘改造、烧结机烟气脱硫、风机水泵变频节能技术,钢渣回收等节能减排项目,累计完成投资 110.4 亿,现在,**已具备年产 870万吨钢的规模,**形成面对东南亚市场的精品**和型材基地,**也将成为提炼标准钒渣、精品**和优质带钢基地。

近几年来,虽在设备管理体系建设、加强基础管理和降成本提升管理绩效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但随着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大,管理范围和区域的不断拓展,管理精细化要求的不断提

高,社会责任标准的不断提升,环保考核力度的不断加大,给设备管理工作带来更多的困难和问题,突出表现在以下六个方面。

目前设备管理系统的人员构成状况,与企业快速发展的要求有差异,对后续生产组织工作是个严峻的考验。主要表现在:

(2)年轻的专业技术人员储备不足。目前公司设备系统中近82%处于 30—50 岁这个阶段,30 岁以下年龄段人员不到12%,后备人员储备不足,已出现后继的年轻专业人员储备断层,特别是在一些技术含量较高的专业(如机械、电气、液压、自动化等)、或操作维护专用特殊设备的人员(如行车、磨床、锌层测厚仪等)方面,问题更加突出,部分专业岗位出现青黄不接的现象,对稳定生产影响很大。

(详见附件 1:设备系统人员统计表)

维检中心业务扩张后,维检力量和技术水平不足的问题日益突出。由于骨干人员分流过多而补充不足,熟练技工少,补充人员短期内无法上手,所承担的维修任务和维修质量都有一定程度的下降。由于技术力量不能有效集中,工作效率下降明显,特别是在中夜班对故障处理时,处理不及时或处理时间较以往延长,拖延情况时有发生,甚至已有影响生产组织的情况发生。

这次调研中还反映出一个共性的问题是:备件采购周期较长,不利于备件库存控制;部分备件虽然采购价格低,但质量差,使用周期短,使用成本高,甚至发生因备件质量导致的设备事故。据统计,x 年以来,因备件质量不良造成的设备事故就有 23 起,占事故总数的 31.5%。因此,今后在备件采购时应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兼顾性价比。

4、设备事故还未得到有效控制。

5、设备老化问题已开始逐步显现。

6、工艺流程、设备档次对投运后的设备运行管理存在较大影响。

三、下一步的工作措施和建议 1、发挥设备能力,实现保产目标 一是切实加强设备的点检维护,要将各个层级的点检、巡检工作落实到位,履行好日常点检和维护设备的职能,避免突发性事故。

三是精心组织好后几个月的检修工作,确保检修质量和检修效果。

2、继续以星级设备管理为平台,加强基础管理工作。

自 x 年开展设备星级管理工作以来,成效有目共睹,但还是暴露出一些问题,突出表现在星级设备管理向更高星级推进时,低星级基础工作保持巩固不够扎实,x 年评定时开具的不符合项及待整改项中,有 100 项不符合项,135 项待整改项。其中一、二星级的不符合项 47 项占 47%,待整改项 110项占 81.5%。因此,设备基础管理工作持续性有待进一步加

强。正确处理好日常工作与推进星级设备管理的关系,将星级设备管理工作地推行下去,有效地提升企业的整体设备管理水平。具体抓好以下工作:

◆加强巩固一、二、三星级设备基础管理工作是需要长期坚持不断努力才能做好的工作,也是我们做好一切设备管理工作的重要基础保障,务必请各生产厂 o:p> ◆继续做好设备维修技术标准和维修作业标准的编制工作。

◆为规范设备、备件质量检验管理,保证设备、备件采购供应质量,加强设备、备件采购供应流程中“监制、出厂前检验、到货检验、入库前检验、质量跟踪”等工作,减少或杜绝因设备备件的质量问题而导致在投入使用后造成的不利影响和严重损失,各相关单位必须认真贯彻执行昆钢股〔x〕204 号设备备件质量检验管理办法。

◆夯实备件基础管理工作,进一步完善备件基础数据和技术资料。继续组织备件定额工作,x 年备件定额编制率达 80%以上;继续组织备件图纸电子化工作,x 年备件图纸电子化率达 50%以上。

3、坚定不移地推动点检定修制,并探索和推进操检结合的检修管理模式。

◆加强岗位日常巡检。由操作工通过听、闻、看,对设备进行日常巡检,发现异常和隐患,及时修理,及时排除小故障;对关键、重点设备,班中定时巡检,把隐患消除在萌芽状态,通过操检结合,建立防止设备事故发生的第一层防护线。

◆专业联合技术诊断。即在日常点检和设备专业点检的基础上,对状态发生变化的设备,组织专业人员进行更深一层的技术检测跟踪分析,建立保障设备的第三层防护线。

3、加强设备的经济管理,提高设备综合效能,为公司增效益做贡献。

◆要树立设备终生价值管理的理念,强调设备在寿命周期中全过程的管理,特别要强化设备前期管理,清楚明晰地界定项目的范围、工艺装备的选型档次,这是降低设备管理成本的基础;在招标时,除报价是最主要因素外,也要将从业资质等级、工程业绩、组织管理能力、信誉等因素考虑在内,进行综合评价,根据工程项目的复杂程度选择合适的承包商。要以设备的最经济寿命周期费用为主要参考指标,从设备的选型设计开始,全系统考虑设备终生价值管理。

◆要树立以“养”为主的理念,提倡主动维护。生产实践证明,设备管理工作应执行以“维修为主,检修为辅”的原则。在加强设备日常维护保养的同时,对重点设备实行重点监控维护管理,配置必要的在线监测仪器,要通过磨损检测、振动检测、温度测试等技术的综合运用,提倡主动维护,实现控制设备磨损,减少或避免设备故障的目的,从而减少故障维修、事故抢修,不断优化设备维修制度,延长维修周期。

4、加强设备管理的队伍建设,加紧人才的培养和储备。

◆各单位在加强人力资源调配的同时要高度重视技术人员队伍的相对稳定。

◆要加强对先进设备管理理论与方法的学习研究,可组织国内同行业及各单位设备系统之间的技术经验交流。对先进技术装备和管理经验进行考察、学习、引进、移植、总结、推广,使企业技术装备水平与设备管理水平同步提升。

随着新区分公司的成立,根据公司的经营发展思路,今后**将形成**、**、本部、新区四大生产基地,组织结构和经营管理模式发生了变化,面临新的课题和挑战,设备管理工作如何调整和定位,是我们设备系统必须思考的问题,需要更进一步明确管理层次,明确职能职责,明确工作要求,加强宏观管理,更好地提升管理效能,为生产保驾护航。

通过这次交流、调研,我们较为真实地了解到了**目前在设备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看到了设备管理工作与企业生产发展要求之间的差距,同时也更深地认识到,设备管理是提高企业经营效益的重要环节,企业设备改造、更新换代与装备水平升级的速度,对设备管理工作提出了更新更高更精细化的要求,与传统设备管理模式相比,在提倡对设备实行全过程、全员综合管理的同时,更提出不仅要重视设备的技术管理,还要重视它的经济管理,提高设备的投资效益和利用率。

要从公司层面把设备人才队伍建设纳入人才建设总体规划,统筹安排,要从政策方面加强正向激励机制,既要培养设备

方面的领军人才、专家队伍,又要造就能胜任各专业、各岗位工作的一大批操作、维护、管理的能工巧匠。

总之,只要我们真正把星级设备管理和日常设备运行、点检、备件、检修管理等方方面面工作有机的结合起来,认真落实好上述各种措施建议,就一定能够搞好**设备管理工作,为公司生产经营提供稳定可靠的设备保障。

***市安监局(煤炭局)地方煤矿安全生产工作情况调研汇报

省经信委煤炭办:

今年以来,在省经信委和***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局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强安全生产工作的指示要求,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继续深入开展“安全生产年”为主线,以加强监管、落实责任、强化综合治理和安全文化建设为重点,进一步深化安全生产“三项行动”和“三项建设”工作措施,夯实安全生产基础工作,着力提高事故预防与应对能力,有力促进了我市安全生产形势的稳步好转。现将具体工作情况作简要汇报:

一、安全生产总体形势 今年以来,全市地方煤矿共发生伤亡事故 1,伤亡 1 人,事故起数和伤亡人数较去年同期一致。经过全市上下的团结奋斗、扎实工作,有效确保了全市地方煤矿伤亡事故指标控制在省政府下达的控制指标以内,使安全形势趋于稳定。

二、重点工作开展情况 (一)高度重视,努力形成齐抓共管的局面。市委、市政府主要负责同志和分管负责同志多次深入地方煤矿一线检查安全生产。各级各有关部门主要领导亲自抓,把安全生产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重大安全生产工作事项得到及时落实。在年初的安全生产工作会议上,将省政府下达的安全生产指标分解落实到县(区)政府、有关系统及生产经营单位,层层签定了安全生产目标责任书,形成了安全生产分工负责、层层负责、人人负责的格局。年初,市财政拿出 20 万元专项经费,对 x 年度地方煤矿安全生产先进单位、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进行了表彰奖励。

(二)加强检查,着力整治重点行业和领域安全隐患。市安委会相继下发了《关于开展全市地方煤矿安全专项整治的通知》等一系列文件,从今年 1 月至 11 月份,累计检查 119矿次,下发现场检查笔录 112 份,现场处理决定书 126 份,累计检查各类非法违法生产、建设行为 1272 条,停产整顿 1矿次,停产整改 5 矿次,立案 13 起,停头 14 个,停面 1 个,限期整改 4 项。

(三)强基固本,切实强化安全质量标准化建设。一是年初市安委会制定下发了煤矿安全生产标准化实施方案和考评办法,并采取签定目标责任书、缴纳达标保证金、实行安全结构工资制、定期检查验收等具体办法加以推进。二是全面

推行白国周班组管理法,加强班组建设。目前,全市有 17对地方煤矿达到安全质量标准化三级以上标准,达标率占生产矿井的 90%。三是不断加强应急救援队伍和体系建设。指导督促企业完善应急救援预案。四是建成市安全生产应急救援监控指挥平台和地方煤矿安全监控中心,地方煤矿瓦斯监控系统实现了有线联网,确保了应急救援资源共享、精确快速。

(四)完善制度,逐步建立安全生产长效机制。一是完善安全生产“一岗双责”责任体系,对全市安委会成员单位进行调整,由原来的 38 家单位增加到 61 家。二是完善配套制度,制定下发了《***市安全生产委员会成员单位安全生产工作职责》(淮安〔x〕13 号)、《***市安全生产委员会议事规则》(淮安〔x〕12 号)等多项规章制度,进一步细化了各级各有关部门的安全监管职责,有效避免了部门和行业监管之间争权诿责。三是严格实行安全生产行政问责制,对发生生产安全责任事故的相关部门和单位负责人、主管副职和其他相关责任人员,依法予以查处。四是建立安全生产执法监察工作机制。进一步明确各监管部门职责,理顺综合监管与行业监管的职责关系,建立健全综合监管部门对行业监管部门的督查工作机制,确保了各专业执法部门履职到位。五是建立了重大事故隐患排查治理和挂牌督办制度,全程监控,确保重大安全隐患整改的措施、期限、资金、责任和应急预案“五

落实”。六是安监队伍建设不断加强,安全生产监管人员的思想政治素质、依法行政能力、应急处置能力得到普遍提升。

(五)文化引领,积极营造浓厚的安全生产舆论氛围。年初,市安委会与市委宣传部联合下发了《关于加强安全文化建设的意见》,并制定配套实施方案。一是开展了“安全生产月”大型宣传活动,在***日报开辟了“安全生产月”宣传专版,安全月期间共下发宣传资料 10 万多份,悬挂横幅标语 3000多条,出动宣传车 100 余台次,开展文艺演出和知识竞赛 60多场次。二是在***日报、***电视台开辟了“坚持安全发展,构建和谐***”安全专刊,深入开展群众性、社会性的安全生产宣传活动,进一步增强全社会安全生产法制观念;三是加强对企业主要负责人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特殊工种人员的培训和考核,进一步提高了从业人员的安全防范意识及自我保护能力。

(六)形式多样,认真学习贯彻国务院《通知》精神。《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企业安全生产工作的通知》(国发〔x〕23 号)下发以后,我们立即组织开展学习,狠抓贯彻落实。一是结合***实际,提出了切实可行的贯彻实施意见。组织召开了地方煤矿煤矿负责人会议,传达学习通知精神。二是组织开展专题培训。举办全市安全管理干部培训班,聘请国家安全监管总局政策法规司李豪文处长开办专题讲座,县(区)政府、市直部门、乡镇、街道办主要负责人和分管领

导,以及有关企业近300 人聆听了讲座。三是在《***日报》全文转载了国发〔x〕23 号通知,开设了安全生产专版和专栏,连续宣传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先进单位和个人的优秀事迹、安全生产经验等。四是制定了落实国发 23 号文的各项配套措施。下发了《***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强地方煤矿安全监管的通知》等规范性文件。

三、安全生产工作存在的突出问题 我市正处在工业化、城市化和城乡一体化加速发展及城市转型的新阶段,安全监管体制机制不够完善、生产力发展水平较低,安全生产基础较薄弱,抵御事故灾害的能力不足等问题还比较突出,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思想认识有待进一步深化。少数单位的领导,对安全生产重要性认识不够,往往说的多、做的少,部署的多、落实的少;地方煤矿设施简陋,设备落后,人员缺乏,难以保证安全生产;少数职工,特别是农民工,安全意识淡薄,自我保护能力差,即使在生产中发现安全隐患,或受到一点轻微伤害,为了保住工作,也不愿多说,得过且过。

(二)安全投入仍需进一步加大。目前部分地方煤矿安全基础比较薄弱,安全投入欠帐较多,安全生产监管的装备水平总体上还比较落后,安全生产信息化应用程度低,还不能完全适应生产工艺和经济发展需要。市、县(区)都没有按照规定落实安全生产专项经费。在工作经费方面,财政投入不

足,制约了工作的正常开展。

(三)监管机构存在缺失现象,监管人才严重不足。由于受编制限制,导致目前我市从事地方煤矿安全生产监管的人员数量少,对企业的监管无法全面到位。尤其是专业人员匮乏。很难适应当前繁重的安全生产监管任务。此外,安监系统工作任务重,工作压力大,加上安全责任追究越来越严、工作待遇偏低等因素,人员普遍存在调整工作单位和工作岗位的想法,不利于工作开展。

四、x 年工作目标及思路 x 年是十二五规划开局之后的关键一年,我市地方煤矿安全生产工作将在省局和***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以更坚定的信念、更务实的作风、更有力的措施,狠抓各项工作的落实,确保全市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好转。

指导思想:认真贯彻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和安全发展的理念,以安全生产十二五规划为指导,全面落实全国、全省安全生产工作会议的部署要求,发扬“团结、奉献、文明、实干”的安监理念,坚决防范和遏制重特大事故的发生,全面促进全市安全生产管理水平的提高形势的持续稳定好转。

工作思路:一个确保(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好转)、两个持续(持续推动“三项行动”和“三项建设”)、三个突出(突出责任落实、突出隐患治理、突出安全文化普及)、四项工程(科技兴安、基础兴安、人才兴安、政策兴安)、五大措

施(行政许可、执法检查、安全标准化建设、风险管理、教育培训)等各项工作的落实,进一步建立健全安全生产监督管理体系,努力实现各类事故总量、事故死亡人数和事故直接经济损失三项指标“负增长”,全面完成省政府下达的安全控制指标。

围绕上述目标,重点抓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加强安全文化建设,促进全民安全意识新提高。一是全面构建政企联动,广泛参与的我市安全生产宣传教育和培训体系。各级政府和负有安全生产监管责任的部门,作为安全生产宣传教育和培训工作的领导者和组织者,要根据行业、地区特点,在加强协作、相互联动的基础上,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切合实际,富有实效的安全生产宣传教育和培训工作,逐步建立起全民安全教育网络,形成较为完善的安全生产宣传教育和培训体系;同时还要加大对各部门、各行业的安全生产教育培训工作的检查和监督力度。二是充分利用各种媒体宣传普及安全法律和安全知识。加强安全生产法律法规的宣传工作,以安全生产月活动为重点,推动安全生产宣传教育工作深入开展,利用电视、报刊、电台等多种媒介,采取知识竞赛、安全讲座、动漫宣传等多种形式,提高广大公民的安全意识和安全法制观念,努力营造“关爱生命、关注安全”的舆论氛围。三是不断创新培训的方法手段,因地制宜,因员施教,灵活多样,不拘形式,要坚持一般培训与

重点培训相结合,业余培训与脱产培训相结合,安全业务培训与新技术普及教育相结合,安全业务指导与安全执法检查相结合,做到不同时期有不同重点,不同工种有不同内容,不同对象有不同方法,不同层次有不同要求,形成多层次、多渠道、大规模的全员安全生产培训格局。同时在规范各培训机构、各企业培训档案的基础上,逐步建立起我市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和特种作业人员档案信息库;通过检查、督促、指导,逐步提高各培训机构办学质量,增强企业职工三级教育实效性。四是加强对安全生产的舆论监督和社会监督。要宣传安全生产可信可学的好典型、好经验,揭露安全生产领域各种非法、违法行为,及时曝光重特大事故。要组织职工群众参与和监督企业安全工作,维护职工群众安全生产的参与权、知情权和监督权。五是继续深化开展了创建安全诚信企业及安全社区(村)建设和安全文化“六进”活动,将安全文化落实到基层建设中来。

(二)加强安全生产工作的领导,强化责任落实新突破。认真贯彻《市政府关于贯彻国发 23 号通知的实施意见》文件精神,进一步完善安全生产考核评价体系,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安全生产工作绩效评价体系,实行定量定性考核,将安全生产“一票否决”和“一岗双责”纳入区县部门班子考核和工作考核,加大安全生产重点工作、防范重特大事故的考核权重,全面落实两个主体责任。一要落实安全监管的主体

责任。切实强化行政首长负责制,积极推行“一岗双责”,严格落实党政领导干部安全生产问责和“一票否决”制度。进一步明确市、县(区)安全监管机构分级管理的职责,督促各县(区)安全监管部门要进一步充实安全监管人员,提高履行职责的能力,研究制定并落实加强本辖区安全生产工作措施,形成辖区内安全监管的长效机制,确保县(区)政府监管主体责任的落实到位。二要进一步强化生产经营单位主体责任。强化“企业法人负责制”,督促企业全面贯彻安全生产法律法规,依法建立健全安全生产责任制,按有关规定设置安全生产管理机构,配备管理人员,加强安全生产现场管理。督促各类企业自觉加大安全生产投入,弥补安全欠账,提高企业安全保障能力。建立和完善以企业“第一责任人”为主体的安全生产责任体系。完善经济政策,严格实行安全生产风险抵押金、安全费用提取、工伤保险等经济政策,引导企业自觉落实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建立完善企业安全生产激励约束机制和安全生产诚信制度,完善企业绩效工资制度,加大与安全生产挂钩比重。建立健全企业应急管理机制,增强应急救援能力,定期组织演练。

(三)加强夯实基础工程,建起安全生产新机制。安全生产工作的重点在基层,关键在一线,安全生产工作做的好与不好关键要靠实践来说话。要积极制订并出台各项安全生产规章制度,进一步打牢安全生产工作的基础,抓好安全生产的体系建设。要努力实现五个转变:安全监管从被动防范向基础管理转变;专项整治向规范管理转变;事后查出向预警预防转变;行政管理向法制管理转变始;总控制死亡向职业健康转变。以崭新的理念武装安全监管工作,以崭新的机制推动安全监管工作,努力在更高层次上实现新突破。

要坚持向安全管理的创新要安全,全面提高企业的安全管理素质,大力引进培养各类专业技术人才,积极建立起安全生产的激励机制、约束机制、监督机制、协调沟通机制。

(四)加强对打非行为的协调,促进工作效果新提高。一要继续深化隐患排查治理,建立完善安全隐患排查治理长效机制。从企业、政府两个层面,建立健全隐患排查分级管理、重大隐患挂牌督办、重大危险源分级监控、全员强制培训、社会举报奖励、新闻发布与监督、安全责任一票否决等七个方面的制度,做到隐患排查治理制度化、经常化。二要加强安全生产全过程控制。把好安全生产市场准入关、市场管理关和市场淘汰关,严格依法实施安全设施“三同时”制度和安全生产行政许可制度,研究“关停并转”的具体途径、标准与实施办法,分类实施规范、整改和退出措施。三要继续深化打击非法违法行为专项行动,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安全生产工作的决策部署,集中精力、排除干扰,切实解决影响和制约安全生产的突出问题,加快形成严格规范的安全生产法治秩序,坚决遏制和有效预防重特大事故发生,各行业主管部门、县区、乡镇政府要结合实际情况制定打击非法违法生产经营建设行为专项行动方案,深入分析非法违法生产经营建设行为产生的主要因素,对事故频发、隐患突出、非法违法行为突出的地方煤矿,抓住关键环节,实施精确打击、重点打击、有效打击,该停产整顿的要坚决停产整顿,该关闭的要坚决关闭,该取缔的要坚决取缔,以强有力的措施查处取缔非法生产经营建设单位。努力实现安全生产“三个确保”,为促进我市经济社会持续平稳健康发展提供安全保障。

(五)加强规范标准建设 ,提升企业安全管理新水平。一是要着重抓好地方煤矿安全质量标准化实施工作,制定实施方案和考核标准,规范各项安全管理工作,建立安全质量标准化工作的长效机制。继续实行质量标准化保证金制度,加大奖惩力度,形成激励机制;继续积极推行安全、质量结构工资制度,不断增强干部职工做好安全质量标准化工作的责任感、压力感和 x 感;继续加大检查验收力度,确保日常达标、动态达标;坚持安全质量标准化向生产技术装备、生产环境和人的操作行为延伸,促进安全质量标准化动态达标。二是要加强安全技术管理,建立***市“专家库”,定期召开技术分析例会,研究解决重点行业和领域存在的重大安全技术问题;加大重点行业安全技术改造力度,采用先进的技术和装备,提高安全生产水平,对落后的工艺、技术、设备要

及时明令淘汰。落实重大技术问题报告制度;加强技术文件的编制、审批和落实;对灾害严重、经专家论证现有技术条件难以保障安全的工程要坚决关停。三是要继续推广白国周班组管理法,切实抓好企业班组建设,建立班组管理考核机制,推进班组安全管理的制度化、规范化,创建一批安全示范班组,以班组建设推动企业安全标准化创建活动,不断提高安全基础管理水平。

(七)加强制度创新,实现安全监管新发展。一是在安全生产法制建设上要有新的突破。结合我市地方煤矿安全监管工作的实际,根据国家有关法规规章的实施办法和细则,研究制订相应的规范性文件和相关的安全标准,进一步完善和促进我市安全监管工作尽快走上法制化的轨道。二是在重大危险源的监控管理上要有新的突破。不断健全完善应急救援体系,积极开展各种形式的救援演练。按照“分类管理、分级负责、条块结合、属地为主”的原则,加强应急救援队伍和体系建设。指导督促有关行业和领域完善应急救援预案,组织开展应急救援演练。同时加强应急救援监控指挥平台建设,充分发挥市安全生产应急救援监控指挥平台和地方煤矿瓦斯安全监控中心作用,对重大危险源实时在线监控,建立市、县(区)、乡(镇、办)三级重大危险源数据库,尽快形成全市重大危险源登记、监控、管理网络,实施动态、分级管理,坚决防止重特大事故的发生。

山西农民专业合作社 篇3

关键词:农民专业合作社 新型职业农民培育

现代农业的发展与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息息相关,已成为人们的共识;而如何进行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不同领域、不同行业的专家也提出了很多建议;结合农广校及许昌市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情况,笔者认为,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应当与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开展。

一、农民专业合作社具有强烈的教育培训需求

毛泽东同志曾明确指出,农民教育必须坚持两条原则:一条是群众的实际上的需要,而不是我们脑子里幻想出来的需要;一条是群众自愿,由群众自己下决心,而不是由我们代替群众下决心。他认为只有坚持这两条,农民教育才不会流于形式。

发展现代农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需要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也需要新型职业农民提供人力、智力资源支持。为了充分发挥合作社的作用,增强市场竞争能力,合作社必须提高成员素质,增加产品附加值,拓展市场前景,增强服务能力。特别是规模较大的合作社,如许昌县金牛肉牛专业合作社、鄢陵县富民生态产业专业合作、禹州市实佳农机专业合作社,由于达到一定的专业生产规模,产品商品率提高,技术和市场风险也日益增大,必然要求生产者具备一定的专业素养,甚至要求生产者必须接受过职业培训,才能确保增产增收。同时随着专业化生产规模的扩大,面对市场竞争压力,需要引进新品种、新技术,推进标准化生产、品牌化经营,因此农民专业合作社对于教育培训有着强烈的内在需求。只要农民有需求,我们就成功了一半。

二、与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进行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具有多种优势

1.解决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人员组织问题

作为农民教育培训的专业机构、农业科技广谱性培训的主渠道和农民中等职业教育的主阵地,在培育新型职业农民这项事业上,农广校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但是,根据历年农广校承担农民科技培训和阳光工程培训的实际情况来看,基本上都存在着人员组织困难的问题。而如果在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过程中与农民专业合作社结合,就可以有效的解决这个问题。首先,合作社是农民自己的组织,成员基本固定,联系方便,容易组织人员,可以说是招之即来;其次,学员集中,方便送教下乡,利于农民就近参加培训;第三,合作社成员以专业大户、农业社会化服务人员等为主,符合新型职业农民培养方案的要求,也便于确认学员身份,培训过程中也能做到有组织有纪律。

2.解决教育培训的针对性问题,提高农民参加培训的积极性

农广校与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开展新型农民职业教育培训,能针对性的开展培训,充分满足农民的需求,有效激发其学习积极性。

根据农广校历年进行农民培训的经验来看,许多地方开展农民教育培训存在的突出问题就是教学内容没有针对性,难以满足不同诉求农民的需求,因而不同程度地脱离农民的实际需要,以致增收致富的效果不明显,影响了农民参加培训的热情。而主要依托当地主导产业或优势产品组建的农民专业合作社,由同行业、同领域的农户组成,大多数合作社都具有很强的专业性,成员具有鲜明的共同需求。因此,合作社可以针对社员的共同需要组织教育培训。并且基于合作社的民主管理机制,农民社员对其教育培训事业有着实实在在的发言权,是典型的参与式教育培训,与自己的利益息息相关。同时合作社还可以通过补贴培训费用、为参训社员提供信用合作或贷款担保、训后技术指导等措施对农民社员接受教育培训形成有效激励,提高其接受教育培训的积极性。

3.解决培训过程中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的问题

历年的农民教育培训,试验实习场地的选择对农广校来说都是一个头疼的问题。很多农广校都没有自己的实训基地,造成学员现场实习困难,效果不佳。如果与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可以较好的解决这个问题。规模较大、发展好农民专业合作社普遍建立了优良品种和生产工艺示范性生产、加工基地,利用其自身拥有的现成场地、资源,可以就近解决实验实习问题,不但农广校节约了办学成本,合作社也增强了培训实力,并且增加了培训方式的多样性。通过现场实习,可以做到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同时能面对面因人、因材施教,有利于学员学以致用。在集中培训后还可以通过合作社专职技术人员的检查,发现和解决部分社员生产经营中遇到的问题,提高培训的效果。

4.有利于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提升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成效

与农民专业合作社结合开展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有利于农民全面、可持续地学习先进农业技术、经营管理和文化知识。合作社为农民提供一个平台,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运作使农民在组织管理、分工协作、接受信息、科技应用等方面得到锻炼,提高了合作意识、科技意识以及适应市场经济、接受新事物的能力,同时提高了农业科技人员对先进信息工具的使用能力。农广校还可以根据合作社社员的需要将培训内容拓展到涵盖产前、产后的相关领域,组织农业产业政策、法律法规、生产质量管理、市场信息讲座,创业理财等技能培训,多方面拓展农民的知识面。并且农民专业合作社不仅仅是一个经济形态的组织,也是个社会群体组织。培训过程中通过与合作社组织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寓社会主义荣辱观等教育于娱乐中,还能影响农民的生活方式,促进现代化农民意识的形成,改变乡风民俗,弘扬互助、诚信的道德价值观念,提高农民的思想文化素质。

5.有利于促进多方协作,资源综合利用,实现双赢

农广校与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进行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可以互通有无。农广校利用自身的教学体系、教学资源、教学师资优势为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提供智力支持,通过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为提升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水平注入新鲜血液,为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步入正轨增加正能量;农民专业合作社有自已所专注的领域,长期从事一种农产品的经营,经营时间长,稳定性强,有助于推进长时期、有计划、有反馈的农民职业教育,可以更好的发挥培训的效果,实现农业生产水平的更新升级;农广校还可以作为一个桥梁,联系与合作社有着密切关系的龙头企业成为合作社的战略合作伙伴,互利互惠,共同发展。

三、许昌市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迅速,有良好的办学基础

截至2013年底,许昌市在工商部门登记注册的农民专业合作社2079家,其中国家级示范社1家、省级示范社21家、市级示范社106家;入社成员5.66万人,80%以上的合作社建立了专业的服务网络;涵盖了种植、养殖、畜牧、水产、农产品加工、农机、农技、植保服务等多个领域;基本形成了多产业、多层次、多形式、多领域的专业合作经济发展格局。如果农广校通过筛选,依托规模大、综合实力较强、辐射带动作用明显、群众基础好、学习热情高的合作社进行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必将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总之,利用农民专业合作社开展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是以农村先进生产力的代表―专业大户、合作社负责人作为主要对象开展综合性教育培训的,符合新型职业农民培养方案的要求,有利于整合更多的社会资源,提高教育培训效果,带动更多农民参与到其中来。

山西农民专业合作社 篇4

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农村经济发展的新事物, 是在农村家庭承包经营基础上, 同类农产品的生产经营者或者同类农业生产经营服务的提供者、利用者, 自愿联合、民主管理的互助性经济组织。近年来, 各级政府对农业合作社的发展给予了一系列帮助, 但农业合作社还是处在比较低的发展层次, 这主要是由于农业合作社规模小, 结构松散, 组织不健全等。

二、山西省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概况

《山西省农民专业合作社条例》于2011年12月1日起正式实施, 强化了政府的扶持力度, 扩大了农民成员比例的计算范围, 拓展了入社成员出资领域, 明确了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和农村经营管理部门的职责。针对融资难, 条例明确规定, 农民专业合作社可以在本社内开展信用合作和资金互助, 为本社成员从事农业生产经营提供资金支持, 但不得对外吸储、放贷。

(一) 数量规模

据统计, 截至2011年底, 全省农民专业合作社总体规模累计达到41460个, 位居全国第三。6年增长了20多倍, 农民专业合作社实际成员数量约60万户, 辐射带动农户200多万户, 占全省农户总数的四分之一, 全省合作社行政村的覆盖率达到80%以上。

(二) 注册资金规模

全省合作社在工商局注册资金332.64亿元, 其中注册资金在100万元以下的合作社32023个, 占77.24%;在100-500万元的合作社8627个, 占20.81%;在500-1000万元的合作社652个, 占1.57%;出资总额1000万元以上的合作社158个, 占0.38%。

(三) 产业范围规模

从产业分布看, 我省农民专业合作社涉及种植业13367个、养殖业11047个、农业生产资料购买551个、农产品销售1040个、农产品加工440个、农产品运输91个、农产品贮藏82个、与农业生产经营有关的技术、信息等服务1299个、其他13543个, 涉及农村各个产业。

山西省农业厅有关负责人表示, 虽然山西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迅速, 但是农民专业合作社规模小、合作层次低、服务功能弱、带动能力不强、发展机制不完善、运行管理不规范、有关涉农部门对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扶持和服务不够、合作社贷款融资难等问题普遍存在。

三、山西省农民专业合作社融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 内部融资数量有限

农业合作社成员一般是低收入的劳动者, 而且有些合作社的成员数量也比较少, 依靠社员内部融资数量很有限。目前全省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总数位居全国第三, 但是注册资金在100万元以下的合作社占比达77.24%, 合作社的社员户数百分之九十以上不达50户。

(二) 外源融资数量有限

由于农业合作社规模小, 贷款额度低, 银行贷款意愿不强。合作社融资需求多在100万元以内, 银行作为以盈利为目的的商业金融机构, 鉴于利润与审查成本的不匹配, 贷款意愿不强。合作社向银行贷款时需要提供担保截至2012年6月末, 山西省晋中市金融机构中仅有农业银行、农村信用社等涉农金融机构对农民专业合作社发放了贷款, 贷款涉及的农民专业合作社仅占所有农民专业合作社不足5%。省农业厅经管局局长白剑说, 国家政策性金融机构支持合作社发展的政策尚未出台, 目前还未对合作社放贷, 其他商业性金融机构也没有相关服务。

(三) 政府扶持力度不大

历来, 我国政府对农业的扶持力度相比其他产业有一定的差距, 在农业合作社建立之初, 地方政府不管在政策、资金还是宣传方面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重视都不够, 这就导致一些地方有条件发展合作社, 却因资金缺乏或者政府政策不支持而滞后;有些地方发展农业合作社, 但很多农民不了解甚至根本不知道有农业合作社。山西农业大学教授武星亮认为, 在大多数地方, 政府支持农村经济发展的习惯思维是支持龙头企业, 合作社并不是支持发展的重点对象。

四、改善山西省农民专业合作社融资困境的建议

(一) 鼓励金融机构为合作社提供信贷服务

山西省农业厅与山西省农村信用联社联合发出的《关于做好农民专业合作社金融服务工作的通知》规定:对经规范化认定、符合贷款条件、生产条件正常、经营收入稳定、有还款能力的农民合作社, 予以优先信贷支持。

(二) 开拓发展新型融资渠道

在新绛县, 380多个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已成为助推农业规模化发展的重要引擎, 牵头协调贷款, 解决资金难题。各合作社积极与县信用联社联系, 采取“农户联保”的办法争取贷款, 为农户发展“一村一品”提供了资金保障。永济市蒲韩合作社在联合社之下成立了资金服务部, 进行社区内部的小额信贷发放。

(三) 加强政府扶持力度

各级财政要列出专项资金, 用于支持运行比较规范、带动能力较强、示范作用明显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开展信息、培训、农产品质量标准与认证、农业生产基础设施建设等服务。

农民专业合作社 篇5

光山县作为农业大县,加之劳务输出量大,农民群众有着较强的合作需求,发展专业合作组织有着独特优势。培育发展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对提高我县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市场竞争力,推动农业向集约型增长方式转变,促进农民群众切实增收,创新农业经营体制,培育新型农民,实现农村民主管理等诸多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发展专业合作组织是我县发展现代农业,实现经济跨越发展的重要依据和载体,近年来,我县从实际出发,立足主导产业,发挥资源优势,突出地方特色,按照农民的合作需求和市场的发展需要,本着“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积极探索多渠道、多区域、多层次的联合与合作,形成形式多样、层次丰富、内容广泛的专业合作组织体系。我县现有依法在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设立和变更登记为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有182家,并有进一步增加的趋势。通过互联网上报到农业部的有68家,在册成员达00人,带动非成员农户约00人;从产业结构看,种植业00个、畜牧业00个、林业00个、服务业00个、其他00个;从生产规模看,农作物总面积达00亩,从经营服务情况看,统一组织销售农产品总值00万元,农产品总量达00吨;培训成员和农民数001人次,总资产000万元,其中:固定资产净值000万元,负债00万元,所有者权益000万元;总收入000万元,总支出000万元,盈余000万元,成员通过本组织生产经营获得的户均纯收入较非成员高25%以上。

突出的特点:

(一)多元化牵头举办,组建形式多样。我县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既有以专业协会为主的初级发展形式,又出现了各类专业合作社等较高层次的组织形式,具体方式有:一是企业带动型。主要以龙头企业为依托,如:映山红茶业专业合作社;二是能人领办型。主要以种植、养殖大户和农民经纪人为核心创办。如:斛山大米加工协会;三是涉农部门发起型。主要以涉农部门为依托。如:殷棚脱毒红薯协会;四是村“两委”干部发起型。如:上官岗果蔬专业合作社。

(二)服务范围、区域不断扩大。从服务范围看,主要有三种形式:一是产加销一体型。围绕本组织的产品,开展生产服务和产品加工销售。如:凉亭满香红茶叶专业合作社等。二是产销结合型。以产品为依托,以销售为重点。如:南向店粉条专业合作社。三是生产服务型。根据专业生产需要,以生产环节技术服

务为主要内容。从服务区域看,一些农民专业合作组织,随着市场的不断开拓,服务区域已从本组织、本村向跨乡、跨县区域拓展。如兴农田间作业机械化服务合作社。

(三)发展速度进一步加快。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县从事专业生产的农民,其自主经营意识被为适应市场竞争要法度而提高组织化程度的意识正在逐步增强,相当一部分农民,特别是部分从事专业性生产的大户,在国家政策的引导下,自主创办各类合作组织。而且许多地方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已从松散到紧密,农民专业合作社从无到有,发展势头良好,效果也十分明显。

(四)合作层次不断提升。为了扩大产品的市场空间,越来越多的合作组织已从单一的生产资料购买、技术服务、产品销售等纵向合作,向二层标准化生产、“三品”认证,品牌包装,商标注册等横向经营领域的合作拓展,总体合作创造了品牌,一家一户的生产办不好的事情,通过合作不断提升合作层次,才真正实现了小生产与大市场的对接,从而推动了农业产业化、标准化、国际化、直至现代化进程,提高了产品竞争力,增加了农民收入。

(五)内部管理逐步规范。合作组织运行规范与否,关系到成员的切身利益,关系到合作组织的生存。为了增强合作组织的持续性发展能力,我县多效合作组织开始更加注重内部的制度建立,有了比较规范的章程、组织机构和各项管理制度,全县发起人在5人以上,订有章程和合作协议,在民政部门登记的专业协会有1家,在工商部门按照《农民专业合作社法》设立和变更登记注册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有26家。

一、存在的现实问题

1、草根合作社涌现,实质性发展的不多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目前我县合作社在种种原因的影响推动下下,井喷式发展壮大,从2007年12月至今,在不到2年时间内,坐上火箭发展,从原有的3家到现在的182家,还有更大程度上的数量规模正在蕴酿。注册一下,找两间村委会办公室,挂个招牌,合作社就算成立了。形式主义从政治领域发展到经济领域。这般葱忙若如何?眼巴巴等待的是上级以奖代补,等待的是财政阳光普照,天上掉下几万元人民币来。实质性想发展,去发展的不多。

2、组织规模偏小,带动能力不强。我县合作组织社员数

尽管有八十个、上百个。有的注册资金达100万元以上,但按照产业化、市场化要求仍显得偏小,年经营收入、固定资产数值仍比较小,这些都将影响到合作组织的带动效应。

3、组织化程度不高,市场竞争力不足。大部分合作社的服务和业务仍停留在初级产品的销售及信息、技术层面上,组织化程度较低,很难与加工型龙头企业抗衡。在合作组织中,能够统一采购供应农业投入品的很少,合作组织中有产品整理、分级、包装设备也是少之又少,初加工能力弱,统一销售产品完成了产品生产的很小部分。

4、合作组织之名、企业化运作。一部分合作组织,前身

为各地的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法》颁布后,变身为合作组织,但内部运作仍是企业化管理,合作组织的“民办、民管、民受益”本质特性决定了合作组织最终目的是一定实现农民增收,这就要求合作组织的管理急待规范。

三、未来发展路径

1、走向联合。农民专业合作社是未来农民走向联合,跨区域形成板块式大产业的主要经济组织,专业合作发展刚刚起步,多数还没有突破一个村甚至一个组,几户人家搞自我服务的界限,根据市场经济的发展规律,同生态区域、同产业之间肯定要逐步走向联合,以取得最大的市场占有率。不久的将来就会出现不同形式的联合,现在的原产地保护(比如光山麻鸭)实行一个县创一个保护区,一个县搞一个品牌,这是发展初期的做法,专业合作社发展也是一样,产品相同、品牌不同,最后出现不正当竞争,最终损害是农民和合作社的利益,到了一定的历史时期,相同产业、相同生产区域就要组成大的联合,形成大的生产产业带和大的产业区域园区。现在是基础工作,分散的合作社在做着各个产业的分散基础工作,合作社壮大以后,可能有总社和分社之别是同一个产业的大合作。

2、完善扶持。今后对项目安排,资金扶持、税收优惠、金融保险、用地用电、绿色通道、人才培养、登记办证等方面制定一系列优惠扶持政策,尤其在信贷方面,明确政策性银行和商业银行要多种形式帮助农民专业合作社融资,提供多种渠道的信贷支持和金融服务,并探索对农民专业合作社实行注册资金、订单合同、无形资产、林权、水域权、草场承包权等抵押担保贷款的新形式,多种方式解决贷款难的问题。

3、产品增值增效。①标准化生产,树品牌、集约化经营,帮助合作社申办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认证。②帮助合作社参加各级农产品展销会、交易会,在农业网站开设专业合作社网上展厅。③在大中城市建立产品直销窗口和连锁直销店,做到农产品全年供应,宣传提高合作社产品的知名度,力争培育20-30个在省内乃至全国有较高知名度,有自主品牌,有一定规模的专业合作社。

四、政府的角色及作用

1、培育主导产业优势产品,形成龙头带动效应

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既要鼓励和引导农民自发合作、自主创办,又要充分利用和依托农村其他资源兴办。要鼓励和引导农村能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基层农技推广服务单位等利用自身优势牵头领办合作组织。紧紧依托和围绕全县优势资源、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突破地域、行业和所有制界限,有效整合龙头企业、能人大户、集体经济组织和部门的力量,形成多模式、网络化的农民合作经济组织体系。采取劳动合作、技术合作、资本合作、销售合作、产销合作等多种形式,鼓励企业和农民紧密联结,重点发展茶叶、粮油、青虾、麻鸭、水果、蔬菜、花木等主导优势产业。

2、提高合作化程度和竞争力,促进合作的紧密度。

加大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与市场的联结力度。整合农业部门优势,围绕我县优势特色产业,加强指导和服务,提高专业合作组织生产经营和服务能力,拓展产品销售网络,引导他们与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有效对接,争取企业更多的支持,以“公司+合作社+基地”的模式,实现社员与公司的双赢。围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有“对内服务、自我管理”的功能特点,在有条件的合作社和产业上,统一制定并实施产品质量和安全卫生标准,完善安全生产监控体系,确保产品质量。积极实施农产品品牌战略,争取在合作组织内部统一注册商标,统一包装,帮助合作组织申报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和开展绿色农产品、绿色食品认证。引导和建设专业合作社,加强对同类产品的不同合作经济组织之间的沟通、协调,尽可能统一产品的销售价格,逐渐形成一种良好的价格运行机制,规范市场行为,防止相互低价竞争,损害农民利益。

根据我县实际情况,选择并支持有一定实力的合作社在生产、加工方面拉长产业链条,围绕生产、加工、销售等环节兴办经济实体,使服务由生产经营中的初级环节,逐步向产前、产中、产后各个环节延伸,实现对农户的全方位、系列化服务。进一步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最大限度整合内部资源,为农户提供更好的服务,努力对外拓展市场,打造专业合作组织的优势特色品牌,增强辐射效应,发展壮大我县专业合作组织。

3、抓合作社内部建设,规范合作社机制运转

全面贯彻落实《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坚持边发展、边规范,坚持“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健全专业合作社的内部组织机构,完善专业合作社的内部管理和监督,完善利益分配机制。制定规范的合作社章程,实行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明确并落实成员大会的职权和决策方式,重大事项应由合作社成员大会讨论决定;完善合作社各项内部管理制度,加强合作社财务管理,要独立建立账簿,进行会计核算,定期向成员公布财务状况;健全利益分配制度,完善按交易额分配为主的分配方式,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责任机制,协调好利润分配中分红与积累的关系,不但要增加成员收入,让成员真正享受到经济实惠,又要保证合作社能够不断发展壮大。

4、争取各类政策资金,帮农民增收

开展资金扶持、税收优惠、金融服务,建立3-5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点,扶持的重点放在以农民领办为主、真正使农民获得较大收益的专业合作社。各级政府在财政、税收、信贷、工商、科技、信息上给予农民专业合作社支持,突出规范这个重点,实现组织成员从松散型向以资金、技术、土地、金融、品牌等其它参股合作形式的紧密型转变。一是加大项目资金的争取和扶持力度,加强试点示范建设;二是拓宽项目扶持途径,落实好扶持政策,加大基础设施的投入;三是加大信用贷款支持,解决资金短缺问题。四是充分利用国家在用水、用电、用地等方面给予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优惠政策。多措并举,促进我县农民专业合作社更好更快发展,促进农民持续增收。

5、加强领导,推动我合作社向更高层次发展

县、乡(办事处、开发区)及各有关部门要切实将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制订具体实施方案。从实践和贯彻落实十七届三中全会和中

专业合作社帮助农民致富 篇6

王峰黄花菜专业合作社成立于2009年5月,是一家集优质黄花菜生产及系列产品深加工为主的农民专业合作社。该专业合作社依靠产业化和规模化生产,建立示范基地、育苗基地200余亩,直接带动200多户农民栽植黄花菜2000多亩,亩收入达2000多元,成为农民增收的主导产业。专业合作社以“合作社+社员+基地”的经营模式,为农户提供产前、产中、产后一条龙优质服务,产品统一收购、统一加工、统一装箱、统一销售、统一商标、统一价格,实现了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合作社还建了办公用房、加工车间、库房、晾晒场等设施,并购进了日加工10吨黄花菜集蒸、烫、烘干为一体的生产线一套,并与大同市黄花菜总公司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为合作社的进一步发展壮大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梁村创锐苹果专业合作社的苹果园中硕果累累,合作社理事长李鹏鹏介绍说,他们的合作社组建于2006年,现有社员126户,农艺师3人,苹果园2000余亩。合作社致力于引进优质苹果品种,加强果园管理,推广富硒苹果生产新技术。由于合作社统一采购生产资料,降低了生产成本;统一产品销售,保障了产品价格,改变了过去一家一户经营、单枪匹马闯市场的现象,合作社社员收入普遍高于非社员农民的收入。

尧王食用菌专业合作社位于张庄乡涧头村,该合作社2009年3月成立以来,重点发展双孢菇生产,合作社由开始时的6名社员、种植双孢菇6组,发展到目前的18名社员、种植双孢菇40多组,种植面积达8000多平方米。合作社积极为村民提供菌种、技术和管理经验,年采摘鲜菇200吨,销售收入100多万元,户均收入5万多元,效益十分可观,激发了种植户的积极性。

目前,张庄乡有农民专业合作社32家,社员1100余户。合作社在菜、果、畜产业的产前、产中、产后为农民提供优质的中介服务,对农民免费进行技术培训和提供信息服务,组织农民参加农副产品洽谈会,使农民开阔了视野,掌握了信息,社员人均纯收入高出全县平均水平。

农民致富载体——农民专业合作社 篇7

农民加入合作社有以下好处:

1.便于农民更直接有效地享受国家对农业、农村和农民的扶持政策。通过实施, 国家扶持政策将直接惠及农民专业合作社成员, 比如针对合作社的“农超对接”项目等。

2.合作社相比分散经营可有效提高市场竞争力。农民专业合作社将成员分散生产的农产品和需要的服务聚集起来, 以规模化的方式进入市场, 改变了单个农民的市场弱势地位, 有效提高了市场竞争力。

3.合作社能够方便快捷地获得信息和技术服务。农民在合作社内享受更广泛更优质的技术服务、市场营销策略和服务信息, 从而提高市场应变能力, 以及农产品科技含量和品质, 以更优质的产品获得更好的效益。

4.可实现农产品规模化效益。农民专业合作社通过统一购买农业生产资料、统一技术服务、统一营销等措施, 使农产品形成规模经营, 解决了农产品卖难、克服了家庭经营规模小、与市场脱节等问题, 从而实现更大的生产经营效益。

山西农民专业合作社 篇8

关键词:农民专业合作社,保护农民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 (以下简称新《农合法》) , (1) 于2006年10月31日通过, 与国务院颁布的《农民专业合作社登记管理条例》自2007年7月1日起一并施行后, 农民合作组织逐渐被规范并顺利地发展。

一、农民合作组织实际运行情况与法定规则差异明显

新《农合法》与新农民合作组织的差异主要表现:

1.法定社员权利的减损。第一, 关于新农合组织社员权利的法律规定与新农民合作组织章程中对社员权利的规定不完全一致, 农民合作组织章程规定的社员权利略少于新《农合法》规定的社员权利。新《农合法》第十六条规定了农民专业合作社成员享有五项权利:①参加成员大会, 并享有表决权、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按照章程规定对本社实行民主管理。②利用本社提供的服务和生产经营设施。③按照章程规定或者成员大会决议分享盈余。④查阅本社的章程、成员名册、成员大会或者成员代表大会记录、理事会会议决议、监事会会议决议、财务会计报告和会计账簿。⑤章程规定的其他权利。分别称为表决权、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民主管理权、接受服务权、分享盈余权、查阅权, 还有其它权利。而 (四川省成都市) 邛崃金利猪业合作社章程第九条规定的社员权利有①参加社员大会, 具有选举和被选举权、表决权。②享有合作社提供的各项服务。③对合作社工作有提出意见和建议的权利。④享有政府给于合作社的优惠政策。⑤有权拒绝不合法负担和未经全体社员表决的收费项目。该企业章程规定的农民合作组织社员权利归纳为表决权、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接受服务权、批评建议权、享有政策优惠权、拒绝不合法负担权。 (2) 二者的主要区别在于实际运作中的新农民合作组织的社员权利缺少了社员的民主管理权、分享盈余权、查阅权。章程是企业的宪法, 规定法人生产、经营、分配财富的基本规则, 农民几项法定权利的偷换就说明农民个人参与农合组织程度低, 话语权少, 剩余价值索取权小, 对农合组织发展壮大后的支配、参与管理程度会更低, 经济权利也小, 对农民争取经济利益不利。

2.盈余分配权之争。新《农合法》和各个农民合作组织章程中还规定了社员的退社自由权。例如新《农合法》第三条第三项规定了农民“入社自愿、退社自由”, (四川省成都市) 邛崃金利猪业合作社章程第六条规定“遵循入社自愿、退社自由的原则”, 社员退社时的分享盈余权规定还不相同, 新《农合法》第二十一条:成员资格终止的, 农民专业合作社应当按照章程规定的方式和期限, 退还记载在该成员账户内的出资额和公积金份额;对成员资格终止前的可分配盈余。而实际工作中, 龙头企业领办的农民合作组织章程规定的社员退社时退还社员入股本金, 没有提分配当年盈余和累计盈余。实际的操作中, 很多新兴的农民新合作组织刚开始运行不久, 或者没有独立的法人地位和独立核算的账户, 根本就没有盈余和没有办法计算盈余和亏空, 初办阶段总是亏空, 还没有多少盈余。及时分配盈余的权利在实际的操作中本身也存在矛盾。新《农合法》的宗旨和条文规定是要求农民合作组织是一个自发、自愿的民间成立、运作, 政府保护鼓励的社会组织, 目的是“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 (新《农合法》第一条) 。法律规定农民的退社自由权利, 并且退社时与农民合作组织分割清楚经济瓜葛, 避免某些组织强迫或者引诱农民参加合作组织, 侵犯农民的经营生产自由权利。并且新《农合法》还细致地规定了农民合作组织经营过程中每一年都把入社农民在该组织中的盈余资金数额计算清楚并且量化到每一个社员的账户上, 如果社员提出退社, 则可以及时顺利地退还给该社员的盈余金钱, 不存在社员数量众多的新农民合作组织如果出现零星退社社员而不停地计算社员在该组织经营期间能够分享的资金盈余, 或者农民合作组织借口没有决算和量化社员个人资金盈余而不退还退社社员经营盈余的情况出现。这个规定的麻烦是:比较及时、顺利地保护退社社员的盈余分配权, 但对新农民合作组织生产经营保护并不有力。每个入社的社员在新农民合作组织中的盈余资金是分年度计算清楚了的, 似乎社员可以随时 (最多三个月前告知) 提取, 相当于存在银行的活期存款, 新农民合作组织的生产经营控制人如果担心社员可能随时可能提钱走, 队伍根本不稳定, 怎么有办法有心思努力合作发展组织, 为合作组织谋利出力呢?对一个资金有限、没有多少经济实力的法人组织, 人员和仅有的资金很不稳定, 又只是承担有限责任的组织, 其它法人和经济组织怎么跟它们做生意, 进行生产业务往来呢?即使法律给了新农民合作组织法定的法人地位, 但这个法人所能够进行的经营和给交易对方显示的能力是有限的。一个保护和促进新农民合作组织发展的规定是市场经济运作中几乎无法进行独立的生产经营, 保护措施变成了损害措施。

3.独立法人地位的缺失。新《农合法》第四条:农民专业合作社依照本法登记, 取得法人资格。而实际的新农民合作组织多数是没有独立法人地位的。 (四川省成都市) 邛崃市金利猪业合作社是 (四川省成都市) 邛崃市金利实业公司是一级财务, 金利猪业合作社是二级财务。很多以“龙头企业+农户”成立运行的农民合作组织都是主要依靠龙头企业开展生产经营活动, 对外签订合同, 进行交易。合作组织是龙头企业进行宣传, 连接农户, 应对政府等时的一个牌子, 在需要时出示一下, 而实际工作还得龙头企业本身来完成。

新农民合作组织还是一个新生事物, 具体的运作和法律规范管理内容都还需要摸索, 对该组织的性质认定的争论就是一个明显的例子。我国的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普遍推行后, 农户实际是分散的个体独立的经营管理,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完成, 自由贸易制度激发了人们的勤劳致富的积极性。同时, 分散农民经营的弱点与市场经济规模化、品牌化、资本强势化特点冲突剧烈, 农业生产、农产品经营发生困难, 一方面是农户个体生产的无序, 也无力参与市场经济的角逐。另一方面是农产品的质量不高, 农业技术的没有办法推广。矛盾解决的办法是农户需要联合生产, 规模化经营, 农户之间有联合起来进行合作的愿望和要求, 于是新的农户合作组织应运而生, 新的合作法律法规顺应了局势发展, 促进了农民合作组织的发展, 规范了农民合作组织的运行和经营, 为农民合作组织增加政策鼓励提供了制度支持。

二、农民合作组织与公司、合伙企业的法定意义区别明显

根据纯正的合作概念建立起来的组织是区别与公司、合伙等性质的组织的。

从表1可以看出合伙组织、公司、农民合作组织几个市场经济中法定的经营主体之间的区别和特点。说明法律对他们的要求和期许是不一致的, 这也是要求政府推动农合组织发展中应该尊重法律规定, 保护农民合法权利。

三、政府推动新农合组织发展应该注重以下几个问题

最近, 笔者调研了几个农民合作组织, 访谈部分农合参与人, 搜集新农合组织的章程、简介等资料, 观察《农合法》的实际运行状况, 从法律的角度进行思考, 发现新《农合法》实施过程中存在一些以下方面的缺陷, 现在的争议首先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方面认为新《农合法》法律条文、规则与实践中运行的农民合作组织有差异, 那是农民合作组织本身的异化, 有的是被其它因素 (例如大型企业参与) 扭曲, 政府有关部门应该矫正和教育, 以让其回归正轨;另一方面, 有的认为这种现象是我们的法律规定不切合农民合作组织发展的现实, 是立法时理想化色彩浓重或者是移植国外法律的结果, 应该让法律主动契合现实的农民合作组织发展的需要, 至少是现阶段主要以发展为主, 有差异今后再应对, 走先发展后规范的道路。

我国农民知识水平有限、农业发展低程度的现实状况决定了农户自己联合形成的实体的经营层次低。农民自己的经营能力有限, 长远打算的少, 谈判和妥协能力差等现实与市场经济中经营管理重品牌、效率、质量的要求差距大。而市场经济社会复杂, 要求具有专业、高深的经营知识者从事商业经营, 长期努力塑造绿色、环保、诚信等品牌, 形成无形资产, 农产品减少污染, 生产时保护环境, 社员自身提高自己的生产、经营水平。专门针对农民自己制定的新《农合法》而很多普通农民并不很感兴趣, 倒是从事农产品加工、生产、运输、销售的企业和政府对此兴趣盎然。因此, 形成一个新的形势是新农民合作社发展高潮中企业和政府身影重重, 裹挟着想发财致富的农民成立大量的新农民合作社。农民合作社的组织、经营主体和实际控制人, 主要推动者发生了戏剧性的变化。而新《农合法》的初衷和针对农民自己成为经营主体进行规范的内容与实际现实不符合了。有不少专家都认为这是新农民合作社的扭曲和异化, 但对扭曲和异化的态度和对待方式不同。理想主义者认为我国很多新农民合作组织已经不是新《农合法》规定的、要求的经营实体了, 也有很多人认为, 坐在办公室制定的法律规则与现实差异大是必然的, 现实中的新农民合作组织有大量企业参与, 新农民合作组织法人地位缺损、社员民主管理参与农民合作组织程度低等现象是可以接受的。以经营主体发展迅速, 促进市场繁荣、农产品质量和经营效益提高, 消费者受益, 增加了社会总的福利, 这样的经营实体的变异是可以接受的。笔者认同后者的观点, 但同时认为应该在尽可能遵从法律规范的基础上促进新农民合作组织的繁荣和发展。但应该注重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政府主要以落实现在新《农合法》精神、规则不断推动、鼓励新农民合作组织的发展。带头、主动遵循法律, 根据法律提供的规则进行活动是政府的义务, 新《农合法》主要是对农民自己办理、主持农民合作社的行为进行规范, 是促进农民之间的互助。政府大力宣传新《农合法》的精神和基本内容, 主要援助符合法律要求的新农民合作组织, 并主要对农民自己组建新农合组织给于指导和帮助。

2.对许多公司、企业利用新农民合作组织进行生产、经营的现实适当地提醒保护农民自身的合法权益, 要求公司、企业在发展生产、促进经营中注重新《农合法》规则的实施。公司参与兴办新农合组织, 提高社会生产力, 不宜禁止, 但不可忽视公司、企业自身私利性, 政府要维护社会公平和法律尊严, 更注意关注新农民合作组织中公司企业利益与农民利益的平衡保护。提醒公司企业在制定农合组织章程, 混合运作中注重新《农合法》中农民参与经营权利的维护和盈余分配权、退社自由权的落实。

3.制定龙头企业参与办新农民合作组织的相关规则, 注意保护农民的合法权益, 避免伤害农民权益的现象出现, 预设纠纷处理规则, 推动新《农合法》的实施。2008年8月, 云南孟连县发生的群体性事件起因是橡胶公司与当地农民组办新农民合作组织过程中, 二者的经济利益发生冲突, 没有采取法制的协调方式解决而采用“暴力为王”的传统观念支配下解决冲突, 该事件也进一步提醒政府推动新农合组织发展, 建立公司企业与农民利益调节机制, 预防矛盾, 减少纠纷, 构建和谐社会。

注释

1 这本身是我国农民合作组织方面的第一部法律, 1955年, 国务院曾经发布过《农业生产合作社示范章程》等类似的法规, 以及中共中央颁布的促进当时农业合作社发展的《决议》等规范性文件;实务方面也早就搞过合作社组织, 例如农村的农民合作社, 现在还存在的供销合作社就是那时遗留的产物, 但那是一个过时的产品, 农民早就不愿意搞那种性质的农民合作组织, 1980年代, 有许多农业技术协会纷纷产生, 但农民根本不愿意取名为“XX合作社”, 他们说:“有工资的, 国家要发放钱的, 有饭吃, 而我们再搞农业合作社绝不答应, 我们要吃饭的嘛!”可见曾经的农民合作社给农民的负面影响之深。为显示区别, 本文决定把2006年颁布, 2007年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称新《农合法》。

山西农民专业合作社 篇9

2015年中央一号文件继续强调要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 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社拓宽服务领域, 促进规范发展, 农业合作社在我国的发展是一种政府引导下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的探索, 其发展过程不能一蹴而就, 存在着一系列失范现象。合作社失范是借用社会失范的一个概念, 随着合作社爆发式增长, 合作社失范问题日益突出[14]。与此同时, 在国际上, 始于1844年罗虚代尔公平先锋社的合作社原则在合作社事业近170年的发展过程中也是几经变更, 从最初的12条原则精简为当前的7条原则, 但仍恪守着一些最为基本的原则[10]。在农业合作社失范的情况下, 会导致其功能的“异化”。因此,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 应把加强农民合作社规范化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采取切实有效措施, “边发展、边规范”, 提高农民合作社发展质量, 引导农业合作社走向专业化和正轨化。

甘肃省农民专业合作社同样发展迅速, 据国家工商局数据, 至2014年11月, 甘肃省农民专业合作社达到3.9万家, 比上年同期增加1.3万家, 增长53.7%。合作社成员总数达89万人, 带动农户220多万户。涉及种植、养殖、加工、服务等行业, 并逐步扩展到农机、民间工艺、休闲农业等多个领域。入选国家级示范社456家, 同时, 呈现出联合发展态势, 向跨行业、跨地区合作转变[15]。甘肃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速度很快, 但同样存在着“失范”行为。本课题组于2013-2014年对甘肃省共265家农民专业合作社进行了问卷调研, 深入探究甘肃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中的失范行为。

1 甘肃省农民专业合作社中的失范行为

1.1 农民专业合作社设立偏离初衷, 有失规范

从甘肃省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组建方式看, 大多从原有的组织为基础组建, 主要有基层政府组织领办、农民合作创办、大户能人领办、龙头企业领办型。从其形成途径看, 很多合作社还不能称之为真正意义上的合作社, 如基层政府将原有的协会等组织更名, 挂上合作社的牌子, 大户能人联结几个人随便找一个场所挂牌都称之为合作社。龙头企业依托自己的实业, 加之政策的支持, 更容易变为一个合作社。但这些合作社大多仅仅挂了合作社的牌子, 并不完全符合合作社的特征, 这使合作社在运行过程中的失范成为了必然。如图1所示, 在调研的265家合作社中, 由农民合作创办的仅占34.48%, 大部分为基层政府领办及大户能人领办, 在调研的合作社中, 虽然大部分有独立办公场所, 但独立的办公场所设立在村委会、社长、社员家中的比比皆是, 合作社设立很不规范。在合作社依托的实体中, 依托村级基层组织、基层农技部门、大户能人的分别占35.12%、40.49%、10.24%, 使合作社很有可能变为基层组织的附属及大户能人的寻租工具。

注:数据来源:调研数据

注:数据来源:调研数据

1.2 农民专业合作社运行制度松散, 效率低下

根据调研发现, 合作社运行过程中召开成员大会的频率多为有需要时召开, 占75.29%, 到会率90%以上的比例仅为34.47%, 而合作社法中规定, 农民专业合作社召开成员大会, 出席人数应当达到成员总数的2/3, 由此可见, 并非所有成员都非常积极关心合作社的运行和发展, 也未能够完全行使作为合作社成员的权利。从社员的义务看, 还有部门合作社存在社员不能够完全履行义务的情况 (见表1) 。在合作社运行机制及制度建设方面, 仍有部分合作社没有健全的组织机构和完善的制度 (见表2) , 尤其是较大部分合作社没有明确的亏损处理方案。由于合作社成员不能够完全行使权利, 履行义务, 而且部分合作社组织机构和制度仍不健全和完善, 在合作社发展中无法约束合作社和社员的权利和义务, 松散的制度导致组织运行效率低下, 严重阻碍合作社规范运行。

注:数据来源:调研数据。

%

注:数据来源:调研数据。

1.3 农民专业合作社盈余分配缺乏激励效应

合作社有别于其他组织, 一个重要特征就是要进行盈余分配。《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中明确规定, 合作社遵循的原则之一便是盈余主要按照成员与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交易量 (额) 比例返还, 章程中也应当载明盈余分配方案。在对甘肃省农民专业合作社调研中, 只有62%的合作社计提盈余公积金, 仍有38%的合作社没有进行盈余公积金的计提。盈余公积金的计提标准差别很大, 由最低的净利润的0.01%到最高的净利润的40%, 大多为净利润的5%~20%之间, 分配的方案也是各不相同, 但明确表示将盈余公积金提取后向社员分配的约占40%, 其余计提盈余公积金后用于合作社的发展、弥补亏损、引进新技术等用途, 盈余分配很不规范。

调查显示, 有47.06%的合作社是按照股份来分享盈余, 按照提供产品的份额分享盈余的合作社占44.12%, 而按照合作社管理中职位高低以及按照入社合同的约定分享盈余的分别占0.42%和2.52%, 其他方式占0.84%, 表明, 合作社社员不能完全获得盈余分配, 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其参加合作社事务的积极性, 甚至丧失对合作社发展的信心。

1.4 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政府支持局限性大, 缺乏监管

目前政府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扶持措施最主要的一个方面就是资金支持, 这同时也造成了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发展过程中不想办法通过自身能力发展, 而坐等政府的资金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仍处在发展壮大阶段, 并且农业的战略地位和农户的弱势决定了政府对合作社的扶持不可或缺, 但单纯的通过政府资金这种硬环境的扶持只会使合作社产生严重的等、靠、要的思想。调查中发现, 在涉及农业合作社发展的教育培训、法制规范、发展环境方面, 政府的扶持较少, 而获得这些政府财政所支持的资金后, 合作社如何使用, 是否将其用到合作社发展中, 用到服务社员的事项中, 政府没有相应完善的监管措施, 资金的使用中同样存在着失范行为。

2 甘肃省农民专业合作社“失范”原因透视

2.1 合作社成立门槛低, 政府监管不到位

现有的合作社在成立时条件要求不高, 很多合作社凑够5个人, 下载一个章程, 有一个固定场所, 就可以在工商部门登记成立一个合作社, 门槛很低。而从政府层面, 为了彰显政绩, 也在大力鼓励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数量发展, 但只重数量, 不重质量, 形成假合作社、死合作社、空壳合作社泛滥的状况。从现存的合作社看, 已经存在着大量的“四不像”合作社, 不管是合作社、协会、企业甚至一个中间商, 都可申请成立合作社。政府不能够严格按照合作社法的规定批准合作社和对合作社进行严格监管, 导致了大部分合作社的发展和运行极不规范。

2.2 组织体系不完善, 内部制度不健全

由于很多合作社成立时依托龙头企业、农业大户, 这样合作社成立会很容易导致内部人控制、村干部、大户精英控制合作社, 社员没有话语权, 再加之合作社的组织体系和规章制度不完善, 社员无法行使相应的权利, 同时也不会严格履行应承担的义务。在对合作社社员的调研中发现, 有近50%的社员表示当市场价格低时, 合作社会有违约降低价格收购农产品的情况, 这都是由于没有完善的监管和惩罚体系所造成的。

2.3 社员主人翁意识不强, 漠视合作权利义务

从调研可以看出, 近25%的调研农户参加合作社是由村委会、大户或企业动员参加, 其余75%是自己主动参加, 参与合作社的意图主要为接受服务和获取利润。而通过对合作社社员的调研, 有45%的调研社员表示加入合作社后虽然收入有点增长, 但差别不大。这就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农户参加合作社事务的积极性, 不愿过多参与合作社活动, 甚至不会主动参与询问合作社事务的决策, 在调研中仅有不到50%农户会主动参与合作社事务的决策, 还有25%的社员认为自己参加的合作社还不是真正意义的合作社, 只是一个以贩卖农产品为主的中间商, 或者不清楚该怎么界定这样一个组织。由此, 农户只是将合作社看作是一个与自己有合同关系的组织, 而并没有将自己看作是合作社的一员, 对合作社的事务漠不关心, 导致了合作社失去了“合作”这个核心机制, 失去了发展的动力。

2.4 合作社成为其核心成员的寻租工具

在所调研的合作社中, 55%以上的合作社在成立时, 获得了政府资金的支持, 其中28%的合作社获得政府资金支持的金额在10万元以上, 最高的获得政府资金支持340万元。同时, 成立合作社以后可以在贷款、避税各方面获得优惠, 这使得不管是协会、企业、基层政府, 都想挂合作社的牌子, 获得政府资金支持。再加之合作社成立后由于社员对合作社事务的漠不关心, 组织体系和监督机制不健全, 资助资金和合作社收益去向不明确, 导致了合作社成为其核心成员的寻租工具, 严重阻碍了合作社的正常运行和发展。

3 规范甘肃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调适对策

3.1 规范合作社审核程序, 适当提高合作社成立条件

严格按照合作社法规定的合作社的定义, 更加明确规定合作社的定义及其成立登记方式、社员应承担的权利和义务, 使其规范运行。由于自从2007年合作社法颁布以来, 对合作社的定义和规范再无变更, 而合作社的快速发展及其发展中出现的失范问题, 可考虑适时对合作社法进行修订, 对合作社的定义和行为规范更加明确, 并适当提高合作社成立条件。甘肃省相关部门对申请者提出成立合作社, 首先应由基层农牧单位进行审核其成立条件, 如固定场所, 人员资质、资产等条件, 对条件较差、无发展潜力的应不予审核, 提高新成立农业合作社的质量, 宁缺毋滥。对于依托原有协会、龙头企业、基层政府成立的合作社, 要始终保持其合作社的性质, 而不能仅仅使合作社成为一个名称。

3.2 加强合作社管理, 完善合作社制度

合作社在发展过程中需要不断加强管理, 完善合作社制度, 要有严格的合作社章程、健全的财务会计报告制度、明确的亏损处理方案, 并且要严格按照相应的章程和制度执行。依据对合作社骨干的调研, 合作社骨干认为在合作社的规范管理方面最重要的依次为运行制度、运作流程、内部监管, 可见合作社骨干同样认识到合作社制度及监管的重要性。同时, 合作社要有明确的盈余分配方案, 并由全体社员大会讨论通过。在有盈利的情况下, 切实按照盈余分配方案, 给合作社社员进行盈余分配。

3.3 培育社员的主人翁精神, 使合作社真正实现“合作”

从合作社的组建方式看, 在后续农业合作社组建方式中, 应尽可能由农户自发组织, 让农户自身来担任合作社的核心成员, 这样农户会主动关注合作社的发展。对已有由其他组建方式成立的合作社, 在合作社运行时要充分征求和考虑合作社成员的意见, 并为社员提供实际的服务和实惠, 这样社员才能够在合作社运行过程中履行责任和义务, 将自己当作合作社的主人, 真正进行合作, 为合作社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促进其快速发展。

3.4 强化政府监管力度和措施, 杜绝合作社寻租行为

目前, 甘肃省合作社在发展过程中实力较弱, 发展初期仍需要政府的政策及资金扶持, 如前所述, 政府的资金支持恰恰是农业合作社运行失范和寻租行为的重要诱因。所以, 政府对合作社的监管尤其是对扶持资金的监管是保证合作社规范运行的一个重要方面。首先在申请政府资金支持时应详细列明资金的用途、项目的可行性等, 政府在审批时一定要严格审查。受到政府资金支持的合作社要将资金的详细用途上报监管部门, 以规范资金的使用。同时, 政府应逐步转变对合作社的支持方式, 由直接的资金支持慢慢转变为通过软环境的建设对其服务的支持, 辅以强力的监管措施, 杜绝合作社的寻租行为, 逐步规范合作社发展。

总之, 甘肃省农民专业合作社仍处于一个探索发展的阶段, 失范现象仍大量存在, 在发展过程中始终要坚持边发展、边规范的原则, 使农民专业合作社逐步规范成为真正的农民专业合作社, 在农业现代化建设和提高农民收入中发挥积极作用。

摘要:近年来, 甘肃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迅速, 但在其发展过程中仍存在不同程度的“失范”现象。通过对甘肃省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调查, 发现甘肃省农民专业合作社设立偏离初衷, 运行制度松散, 效率低下, 盈余分配缺乏激励效应, 政府对合作社支持局限性较大, 缺乏监管, 同时, 从制度角度分析了存在”失范”现象的原因, 认为, 甘肃省农民专业合作社应规范合作社审核程序, 适当提高合作社成立条件, 加强合作社管理, 完善合作社制度, 进一步强化政府监管力度和措施, 杜绝合作社寻租行为, 注重培育社员的主人翁精神, 使合作社真正实现”合作”。

山西农民专业合作社 篇10

一、建立运行机制

在运行中, 合作社做到了“一化八规范”:

1.“三会制度化”。

“三会”, 既成员大会、理事会、监事会。规定:成员大会分别在年初、年末召开, 临时大会另行决定;理事会每季度至少召开一次, 监事会每半年至少召开两次;会议形成的决议全部记录在案, 以备查询。到目前为止, 共召开成员大会12次, 理事会10次, 监事会10次。

2. 规范章程制度。

按照《登记管理条例》和《示范章程》要求, 结合自身实际, 认真规范本社《章程》, 并制定了社员管理、决策议事、生产经营、财务管理、盈余分配、档案管理等六项切实可行的规章制度, 建立健全了合作社办公室、技术培训部、市场营销部、生产检测部、人力资源部、信息交流部等八项岗位职责。同时建立了《盈余分配》《社员管理》《财务账目》等十二类档案资料, 从而规范了档案管理。

3. 规范股金设置。

规定:从事生产的社员认购股金应占股金总额的一半以上。单个社员或者社员联合认购的股金最多不得超过股金总额的20%, 作为所有者权益和盈余分配的依据, 并以记名方式对社员姓名、出资方式、出资额、所占比例等情况进行登记。社员间股金转让必须按章程规定的程序办理。

4. 规范机构设置。

规范成员大会、理事会和监事会等组织机构。成员大会是本社的最高权力机构, 依照章程规定行使职权;理事会、监事会分别由3人组成, 严格执行成员大会的决议, 做好日常工作, 保障专业社正常运行。同时设置了综合办公室、技术培训部、市场营销部、信息交流部等 (五部一室) 内部管理机构, 具体负责本社的生产经营和内部管理。

5. 规范社员管理。

根据章程规定, 社员加入本社要履行以下手续:先由本人写出书面申请;提交理事会讨论、理事长签字后, 颁发社员证予以确定。自愿认购股金的, 要在规定时间缴纳, 并发放专业合作社出具的出资证明。

6. 规范决策议事。

重大事项由成员大会讨论决定, 实行一人一票, 不设置附加表决权, 形成的所有决议接受全体社员监督, 实行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

7. 规范财务管理。

按照财政部下发的《农民专业合作社财务会计制度》有关规定, 进行建账核算, 并实行月结季公开制 (每季度最后一个月的25日为财务公开日) , 定期向本社社员公布财务状况。财务人员持证上岗, 做到了会计和出纳互不兼任, 理事会、监事成员及其亲属不得担任本社的财会人员。

8. 规范生产经营行为。

在东北农业大学的大力帮助下, 合作社制定了五味子、黑木耳和西红柿生产技术规程, 由各社生产检测部负责组织实施, 并逐步实行产品追溯制度。同时投资35.5万元, 正在建设集收购、加工、储藏及办公于一体的专业社场所, 进行安全生产和经营, 逐步形成产加销一条龙的利益共同体。

9. 规范盈余分配。

年终盈余在提取20%的公积金和10%的公益金后, 作为当年的可分配盈余。从可分配盈余中提取60%作为社员二次盈余返还, 其余40%作为出资分红。

二、开展统一服务

各社自成立以来, 始终坚持“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办社原则, 以成员为主, 做到了“四统一”服务。

一是统一投入品的采购和供应。2009年, 在产前统一组织为五味子种植户提供磷肥、复合肥等各种肥料130余吨, 提供乐果、杀虫快等农药100余件, 为社员节省资金2.4万元。投入品采取招标方式确定供货商, 并将供应品名称、数量全部记入社员账户中。

二是统一生产质量安全标准和技术培训服务。在工作中, 合作社成立了由10名农民技术骨干组成的技术服务队, 并配备了3具大型喷雾器和20套专用修剪工具, 具体负责社员的果树修剪和病虫害防治, 并严格执行生产技术规程。同时在区农业局和乡政府的大力帮助下, 向社员提供生产质量安全标准和技术培训服务。2009年共修剪举办技术培训班3期, 受训350余人次。

三是统一品牌、包装和销售。申报注册了“北五味子”等牌商标, 同时正在申报“日新西红柿”牌系列商标, 并制作了统一的产品包装。2009年在产后积极为广大社员找销促销, 以蔬园乡为中心, 共设了3个收购点, 组织收购各种产品196万斤, 销售额达235万元, 产品销往市内及周边地区。

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制度创新 篇11

经过多年发展,苏州市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依托当地已成形的主导产业、优势产品,形成了鲜明的区域经济特色,具有较强的带动能力和比较优势,促进了苏州地区农业生产的区域化布局和规模化生产。据苏州工商局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3年6月底,全市已累计拥有工商注册登记的农民专业合作社3004家,出资总额105.36亿元,社员125.31万个。在新的形势下,继续努力探索如何进一步创新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政策机制、金融以及社会公共服务的支持手段,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社快速发展,全面实现苏州农业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

现阶段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面临的主要困境

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影响合作社发展后劲。通过对一些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调研发现,部分农业生产集中区域仍存在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滞后,直接影响了合作社业务的开展。如一些农机合作社基层农机推广机构基础条件差、机库棚、机械维修、农机运输等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不能适应农机化发展的需求;奶牛合作社急需各种高规格的牛奶检测仪器和储奶设备;果品、蔬菜合作社特别缺乏规模较大的储存和保鲜的仓库和加工保鲜设备;而粮食生产专业合作社的收购、仓储、后加工也一直是困扰粮农的问题。这些仪器、加工设备、仓储建筑一般而言原始投入资金需求较大,合作社在发展初期很难有足够的财力进行设施建设或者购置设备、仪器,致使很多业务难以开展,农业效益不能完全体现,也影响了合作社可持续发展后劲。

发展规模小,易产难销,主体参与市场竞争能力不强。从实践来看,单凭合作社个体发展,很难真正形成规模效应,其产品、渠道、促销等方面均有问题存在。反映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自我发展能力较弱,主体参与市场竞争能力不强。即使合作社想在管理、营销、新产品研究开发方面多下功夫,也受到自身经营管理水平、人力资源缺乏等条件的制约,从而限制了合作社的发展和农民增收的利润空间。其次,在渠道拓展方面,仍然是农民自己销售居多,或者通过合作社与加工龙头企业对接,而与加工龙头企业建立产销关系的模式,又使得专业合作社普遍丧失生产和经营的主动权,利润空间被压缩。最后,农民合作社之间由于缺少更大范围的信息资源共享平台以及农资、物流、仓储、科技服务等资源的不足,导致农民专业合作社作为单个经营主体的市场应变、市场议价能力较弱,丰产不丰收、优品不优价现象时有发生。

人力资源亟须提升,领导人缺乏现代企业管理思维。从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考察,领头人多为村干部、种养大户、具备一定资金实力的企业家等,有的懂经营,但不善管理;有的具备一些企业管理经验,但对经营农业缺乏认识。当前最迫切需要是懂技术、市场营销又能精通企业和财务管理的人才,而以农民专业合作社现在的发展规模和收益水平,也难以提供有吸引力的薪酬待遇来吸引这方面的人才。

财政扶持面广量小,金融服务瓶颈突出。由于财政扶持资金的有限性,专项资金规模较小,扶持资金少,对农民合作组织的扶持力度还不够。从标准的设立来讲,在扶持方式上,基本上以示范项目为主,扶持环节也大同小异,目标指向具有较强的雷同性。这样的补助方式,在合作社的发展初期还是必要的。该文原载于中国社会科学院文献信息中心主办的《环球市场信息导报》杂志http://www.ems86.com总第528期2013年第47期-----转载须注名来源因此,改革创新财政扶持方式,提高财政扶持政策应对市场经济环境变化的市场调控能力,创新财政管理运行机制,探索建立发展现代农业的长效机制,是新形势下对财政管理提出的新要求。融资难问题不仅是中小微企业面临的困境,在现代农业产业经营体系中融资难、担保难的问题同样存在。由于农业生产的特点,按现行政策很多资产不能作为银行贷款的抵押物,而生产规模小、抵质押资产不足、信贷风险不对称等现实问题,导致农业生产性企业不受金融资本的偏爱,融资难、担保难、融资成本高,成为制约农业集约经营和规模化发展的主要障碍。

促进农民专业合作发展需要制度创新

构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长效投入机制。按照城乡一体化建设要求,政府公共财政应该把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由城市和工业逐步转向农村和农业,全面建立向“三农”倾斜的公共财政分配体制,重点支持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政府公共财政应该成为农村各项公益性基础设施建设主要的投资主体,提高预算内固定资产投资用于农村的比例,土地出让的收入应该专门拨出一定的比例用于农业的基础设施建设。同时进一步探索财政补贴、免税以及信贷扶持等促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新办法。积极引导农民自主开展自己直接受益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发展公益事业,并配套相应的奖补措施。

搭建市场合作平台,畅通各类协调机制。树立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就是扶持农业、扶持农民的工作思路。当前,政府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支持手段比较简单化,大部分采取直接拨款补助的方法,不能解决合作社发展过程中面临的实际问题:如现代农业发展的技术与研究问题,产业结构调整与市场对接的问题,物流体系与仓储加工质量认证和保障问题,资金投入与金融服务短缺的问题等等。从实践出发,这些问题的解决固然不能全部由政府行政部门大包大揽。政府应着重解决市场不能解决的问题,如农贸市场的标准化建设,地区性农产品物流园区的载体建设以及经常性、具有平抑物价作用的大型现代农业生产基地的基础设施建设、永久性的农业信息平台的建设以及具有现代技术和企业管理能力的农业人力资源培养平台的建设等等;而市场化能够解决的问题,政府要积极充当行政服务和财政扶持有形之手的角色。

加强人才技术培训,提升其人力资源素质。大力培养农村实用人才。组织实施新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工程,重点培训种养业能手、科技带头人、农村经纪人和专业合作组织领办人等。加快提高农民素质和创业能力,以创业带动就业,实现创业富民、创新强农。继续加大加快构建基层农村职业教育和培训网络,鼓励民营资本投资发展农林水类专业的中等职业教育,鼓励本地高等学校设置和强化农林水类专业和开设农林水类专业的成人培训教育。对于大学生和科技型人才进入农民专业合作社创业,可以制订相应的财政补贴政策。

积极引导逐步强化对合作社财务核算的监督管理。首先要从思想上给予高度的重视,政府部门加强对合作社成员的财务知识培训或提供专业咨询,帮助建账建制,明确农民专业合作社只有按照规定设置并进行财务核算,才能享受相关的税收优惠政策。乡镇村各级政府组织要积极推动合作社加强对财务管理的思想意识,使其充分认识到完善的财务管理制度对企业未来发展的重要性。其次要鼓励合作社成员开拓新的资本金来源渠道,弥补合作社运营资金的不足。一方面创新农业合作社股金筹集机制,增强其内部融资能力,另一方面,制定吸引外部资金投入的灵活机制,以提高合作社资金实力。同时要利用逐步良好的外部融资环境来提高合作社资金筹集能力。

创新金融服务模式,突破融资瓶颈。现代农业的特征是通过生产要素的规模化、集约化经营,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和资源产出率,同时通过产业链延伸提升农产品附加值和比较效益。针对农村金融的特点和农业企业融资担保难问题,2013年7月苏州市财政局通过财政专项资金拨款2000万元设立风险补偿资金搭建服务专业合作社的金融服务平台(农发通产品),利用“拨改担、拨改贷”方式,放大财政支农杠杆效应,与专业化担保公司共同承担市场风险,专项用于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等在生产经营过程中的小额贷款担保。此举增强了金融资本“下乡”的信心,解决了农业生产型企业的担保难问题;而利用专业化担保公司和金融机构对融资项目的事前评估和经营效益分析,使得相对有限的财政支农资金投向更趋合理,进一步提高了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和透明度。

山西农民专业合作社 篇12

应县积极发展新型农民合作组织 (以下简称“新农合组织”) 的实践和经验证明, 中央关于推进农业经营方式创新、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的决定是完全正确的, 对解决我国“三农”问题, 促进农民增收、农村全面达小康, 进而实现农业现代化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对应县以至全省在进一步发展新农合组织中的困难和问题, 也应主要通过深化改革、完善政策、加强政府引导与扶持等途径来解决。

1 应县发展新农合组织的成绩及其重大作用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 应县和全国农村一样, 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 (山西比全国略晚一点) 推行了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农业生产有了较快的进步, 农村面貌也发生了很大变化。但20多年过去了, 农村生产方式落后的一面也越来越突显出来。

应县龙泉村党支部书记、龙泉合作社法人刘建银认为, 土地过碎分割, 不利于大型农机耕作, 生产资料浪费严重, 种地成本过高且逐年上升, 农民劳动繁重且耗时太多, 耕种667m2粮田的纯收入一般在达到1 000多元以后, 就基本达到了极限, 可以说已经到了“人尽其智, 地尽其力”, 很难再提高收入的地步。在这种情况下, 农民自发地开始了不同形式的联合和合作。龙泉村党支部和村委会适应本村农民的要求, 及时作出了“大力发展合作经济”的决策。全村成立了示范胡萝卜合作社8家, 流转土地60hm2, 实现了大块地连片种植。目前, 该村已建成旱涝保收的胡萝卜基地400hm2。“一村一品”形成的收入, 去年达到6 548元, 占农民纯收入9 541元的69%。全村还投资1 908万元, 建成大型蔬菜预冷库5座, 脱水蔬菜加工厂4个, 蔬菜包装厂一座, 满足了本村蔬菜发展的需求。并且拉动了全村第三产业的发展。这是一家一户的承包经营根本做不到的。

类似于龙泉合作社的, 在应县还有很多。截至2013年底, 全县共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1 004个, 入社成员6 529人, 各种农民协会15个, 入会会员达到1 208人, 带动农户 (与合作社有交易等密切关系的) 3 210户, 注册资本1.97亿元。需指出的是, 去年上半年在执行中央[2013]1号文件的过程中, 农民合作组织发展大为加快, 近半年就增加了428家, 占发展总数的42.6%。在农业合作社中, 如按从事大农业中的各种门类划分, 种植业484家, 占合作社总数的43%;畜牧业380家, 占合作社总数的39%;其他服务业154家, 占合作社总数的18%。应县门类齐全的合作社也说明, 合作社在大农业各门类产业的横的方面和各产业各环节的纵的方面都有广泛覆盖性和适应性, 其合作方式和内容有多样性, 在实现农民增收和共同富裕方面有优越性。

2 从应县的实践来看, 新农合组织作用重大

新农合组织的快速发展, 促进了农业生产经营向规模化、科技化、标准化、集约化迈进。以养殖业为例, 臧寨乡注册各类养殖合作社150个, 以合作社为基础形成的养殖园区发展迅猛, 截至目前, 全乡共有各类养殖园区62个;全乡奶牛饲养量达到11 910头, 入驻园区9 530头, 养殖玉源和牛1 500只, 养羊48万只, 养猪3.2万头, 养鸡5.8万只。小园区进而联合形成大园区, 园区、合作社带动千家万户, 全乡养殖业呈现出蓬勃发展的强劲势头。“一村一品”“一乡一业”的产业化格局已初步形成。

新型农合组织的发展, 也促进了农业的市场化进程。农业经营向“四化”迈进, 提高了农村产品的质量, 保证了食品的安全, 增加了批量、定期供应能力, 为产品创立了优势品牌, 拓展了销售渠道, 提高了在“大市场”中的竞争力。比如, 该县合作社开展“农超 (市) 对接”, 建立直销点30家, 年成交金额300万元。现正加强“农社 (区) 对接”“农企对接”“农校对接”等产销衔接, 减少流通环节, 节约流通成本, 提高流通效率, 增加农民收入。

新农合组织带村, 村带乡镇, 乡镇带县, 使应县形成了以新农民合作组织为龙头的发展现代农业的格局。以南河种镇为例, 近年来, 全镇的新农民合作组织由点到面, 快速发展。目前, 全镇共有农业龙头企业130家, 农民专业合作社117家, 参与新经济组织的农户2 900户, 占全镇总户数的29%;各类新经济组织年经济总收入2.7亿元, 占全镇农村经济总收入的35%。参与新经济组织的农民人均纯收入11 000元, 比未参与新经济组织的农民高出2 800元。以新农合组织为基础, 应县重点建设南河种5万亩现代农业示范园区, 建设了世纪清、天美、仁文、天喜等30多个以设施蔬菜为主的子园区项目, 正在形成以朔州 (应县所在市) 生态经济线为主轴, 以区内高效观光农业、日光温室大棚、绿色有机蔬菜、生态循环农业和物流加工五大现代农业领先区为骨干, 以上百个规模以上现代农业园区为集群的“一轴五区百园”格局。

以新农合组织为主的农业经营体制创新, 以科学种田、农民科技素质提高、农业企业化管理为主要内容的科技创新, 促进了生产方式的变革, 促进了农业生产力的发展。这两个“创新”, 使县委、县政府“一乡一品”“一县一业”和“南菜北牧” (县南部发展蔬菜、县北部发展畜牧) 的战略得到有效实施, 从而推动了应县农业的产业创新和转型跨越, 加快了应县作为“全省现代农业示范县”的建设, 开创了“三农”工作的新局面。近几年中, 应县成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奶牛养殖重点县、无公害蔬菜整体推进县、蔬菜重点区域发展规划基地县、蔬菜产业重点县, 与迅猛发展的新型农民合作组织密不可分, 它们是强大的发展主体, 也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载体。在农业科学发展、快速发展中, 它们发挥了重大作用, 的确是功不可没, 前途无限。

3 应县发展新农合组织的经验和启示

应县在发展新农合组织中创造了宝贵的经验, 也给了我们一些很重要的启示。

经验之一:各级领导切实提高认识, 摆对位置, 把发展新型农合组织作为实现农业经营体制第二次飞跃的战略任务来抓。应县县委县政府认为, 新型农民合作组织的出现和发展, 是农村体制改革的重要成果, 是继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之后的又一次体制上的重大飞跃, 意义极为深远。因此, 县委、县政府把“创新农业经营体制, 培育农村新型生产经营主体, 特别是大力发展新型农民合作组织, 以工业化理念、市场化手段、社会化服务、规模化生产”作为“带动农业现代化水平整体提升, 促进农民收入大幅度增加”的战略任务, 摆上重要议事日程, 及时研究解决新农合组织发展中出现的问题, 提出指导性意见, 并要求县直各部门和乡镇村, 加强对新农合组织的支持和扶持, 全力促进其健康发展。

经验之二:加强党对发展新农合组织工作的领导。针对新农合组织存在的问题, 县委提出“合作社建在哪里, 党支部建设就跟进到哪里”的工作方针, 出台了《关于加强农民合作社党建工作的实施意见》, 形成了县委组织部重点指导、乡镇党委直接领导、工商等部门协同配合, 多方联动、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通过单独组建、联合组建、挂靠组建等多种方式, 探索形成了“支部+合作社+农户”的党建工作模式。目前, 全县单独组建合作社党支部35个, 联合、挂靠组建合作社党支部102个。这种做法既为“抓党建促发展”找到了契合点, 又为党员发挥作用找到了落脚点, 更为增强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和巩固党在基层的领导权找到了着力点。

经验之三:放手发展, 先发展, 后规范, 把充分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同政府引导结合起来。坚持从群众中来, 到群众中去。对群众创造的各种专业服务农合组织, 应县各级政府和部门都把它们看成革命的新生事物加以热情保护和支持, 而不是消极地指手画脚、设置障碍。对村级组织、龙头企业、种养大户、农村经纪人等各类主体兴办新农合组织, 对以资金、技术、劳动力、财产、土地承包经营权等入股的合作社, 都一视同仁地给予支持和鼓励。同时, 及时总结新农合组织成长的经验, 引导群众推广。政府寓引导于服务之中, 为他们创造优良的发展环境, 逐步引导它们完善章程, 建立健全组织机构、财务管理、民主决策、盈余分配等管理制度。

经验之四:县委、县政府高层设计和规划基地、园区、市场建设, 为新农合组织的大发展提供广阔的舞台, 明确发展的定位和方向。“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域, 不谋长远者不足以谋一时”。在设计和规划了全县“三区五园”产业发展的大框架下, 立足“粮、牧、肥、菜”农业大循环, 确立了“以农载牧、以牧养菜、南菜北牧、循环发展”的发展战略, 实施2015年农民人均万元增收计划:建设好南河种五万亩现代农业示范区和臧寨万亩现代养殖示范区, 在示范区实施一批示范项目, 其中, “南菜”正在实施的有北京华联集团投资15亿元建设的“两大基地、两大市场”项目, “北牧”正在实施的有新西兰恒天然集团投资15亿元建设的5~7个奶牛牧场群项目。这就为新农合组织的发展确定了大方位, 指明了大方向, 提供了大平台, 创造了大环境。

4 应县发展新农合组织的实践, 给各级领导以深刻的启示。

启示之一, 我们各级领导干部必须“以百姓之心为心”, 办一切事情都要从群众利益出发, 做到顺乎天理、应乎人心, 适乎时代之潮流, 合乎人民之需要。发展新农合组织是适应时代潮流、符合人民群众需要的重大农村体制变革, 我们各级领导必须热情支持、积极引导。

启示之二, 县以上各级领导, 必须有政治家的眼光, 有战略家的头脑, 善于作出科学决策, 勇于付诸实际行动。深化农村经营体制改革、发展新农合组织是构建以农户家庭经营为基础、合作与联合为纽带、社会化服务为支撑的立体式复合型现代农业经营体系的中心环节, 是发展农村集体经济、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途径, 是事关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和国家兴旺发达长治久安的重大战略任务, 这个任务艰巨而光荣, 已经历史地落在了这一代领导人的肩上。解决这个历史性课题, 我们责无旁贷, 义无反顾, 理当一往无前, 勇夺全胜。

5 对解决存在问题、困难的对策建议

应县在发展新农合组织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和困难。这些问题和困难与全省基本一样, 只是程度上略有区别。应说明的是, 全省新农合组织发展是健康的、有成效的, 只是因篇幅关系, 成绩部分在这里略去不谈。有鉴于此, 下边主要结合全省的情况作一些分析, 并提出一些对策建议。

存在的问题和困难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由于篇幅所限, 不一一展开叙述。思想认识不到位, 从调研的情况来看, 大部分农民, 甚至是合作社的领导层, 对合作社的认识还很模糊;规模小、欠规范、运行质量不高、组织功能弱, 服务层次低;土地流转滞后, 农业合作社难以形成规模效益;各类人才及复合型人才紧缺制约新农合组织发展等。

改革是由问题倒逼而产生, 又在不断解决问题中深化的。基于对上述问题的正视和分析, 提出对策建议如下:

5.1 大力发展新型农民合作组织, 加大政府引导、扶持和监管的力度, 提升合作社质量

新农合组织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处于弱势地位的农民自发经济组织, 资金、技术、信息和人才等相对缺乏, 这就需要外部力量的介入和帮助。政府是其中最主要的外部力量之一。各级政府一定要加强引导与扶持, 包括典型引导、政策引导、舆论引导与适当的制度和资金支持。要从法人地位确立、市场进入、项目扶持和税收、金融、保险等方面制定优惠政策, 促进其健康和快速发展。政府还应帮助、指导新农合组织建立健全内部管理和运行机制, 明确主管部门的监管职能, 这是新农合组织健康发展的保证。

5.2 创新农业投资、融资体制, 加大投入, 着力增强农业可持续发展后劲

5.2.1 撤并涉农投资部门, 改变政出多门, 国家投资“撒椒面”的严重弊端。

把多种渠道的支农资金捆绑使用, 向新农合组织倾斜, 整合和统筹使用涉农资金。

5.2.2加大财政对农业和新农合组织的投入, 健全财政支持长效机制。

不断加大财政支农力度, 确保财政支农资金的增长速度超过财政其他支出的增长速度。进一步优化农业投入资金的支出结构, 对新农合组织举办的龙头企业、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农业示范园区、农业优势产业实行投资倾斜。

5.2.3 推进农村金融体制改革, 建立健全农村金融体系。

加快农村金融机构的股份制改造, 通过增资扩股, 改制为股份制农村商业银行, 发挥其为农业服务主力军的作用。开展设立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土地银行、农村资金互助社互助组的试点工作, 推进新型农村金融组织发展, 鼓励各金融机构向县城、乡镇延伸机构和业务, 完善中心镇金融服务体系。推动农业发展银行、农业银行和邮政储蓄银行加快支农金融服务创新。培育和发展农村合作金融, 丰富农村地区金融机构类型。完善地方金融管理体制, 鼓励地方建立风险补偿基金, 有效防范金融风险。同时, 要推进“三农”金融改革服务创新试点, 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 加大对农村新型生产经营主体特别是新农合组织的信贷支持。特别要创新农村抵押担保方式, 贯彻十八届三中全会相关规定, 探索、试行扩大农村贷款抵押物范围。另外, 还要完善农业保险保费补贴政策, 加快建立财政支持的农业保险和大灾风险分散机制。

5.2.4 引导社会资金投资新农合组织, 构建多元化投入新格局。

研究制定引导社会资金投资农业的优惠政策, 为社会资金进入第一产业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 调动社会资金、工商资金和外资投资农业的积极性。

6 抓好土地流转, 着力实现农业规模经营

6.1 全面加快土地确权工作, 五年任务三年完成

鉴于土地确权是土地流转的前提, 而土地流转又是规模经营的先决条件, 建议省委省政府加快我省土地确权进度。政府涉农部门要克服困难, 千方百计加快进度, 保证质量。依靠农民群众自主协商解决工作遇到的矛盾和问题, 可以确权确股不确地, 以便连片规模经营, 减少不必要的具体纠纷。

6.2 加快土地流转, 健全服务平台, 规范流转工作

鼓励有条件的县区和乡镇积极稳妥地推进农村土地流转有形市场建设, 设立流转服务平台, 认真总结应县、新绛等县土地流转的成功经验, 建立“县有服务中心、乡镇有服务站、村有服务点”的三级土地流转服务和管理网络, 指导土地依法、自愿、有偿、有序流转。土地流转和适当规模经营要尊重农民意愿, 不可强制推动。规范流转合同, 切实保障农民土地权益。逐步探索建立土地流转价格协调机制、利益联结机制和纠纷调解机制。鼓励农民以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等方式流转土地, 促进流转关系保持稳定。既要积极流转土地, 又要严格确保农民权益, 防止土地非农化倾向。

6.3 完善土地流转保障机制, 创造土地流转条件

逐步建立与失地农民相匹配的多层次的社会保障制度, 给予失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医疗保险、养老保险等相应的保险, 并针对失地农民流动性高的特点, 让保险账户的设置具有可流动性和可延续性, 逐渐消除农民利用土地自保的观念, 逐步弱化土地的福利和社会保障功能。

6.4 加大培训和引进力度, 解决人才紧缺问题

要提高农民素质, 培养造就新型农民队伍。整合和充分利用各类培训资源, 加大现代科学技术和管理能力培训力度, 提高农民和新农合组织成员的生产技能和经营管理能力。吸引年轻人务农, 培育职业农民, 建立专门政策机制。建立新农合组织带头人人才库和培训基地, 把综合管理素质培训和科技等专业培训结合起来, 提高带头人的集约经营水平。坚持定期培训和轮训, 扩大培训面, 注重培训对象的知识和技能的不断更新, 使之跟上现代科技和管理水平快速前进的步伐。鼓励大学生村官积极创办或参与新农合组织建设, 充分发挥其作用。大力引进发展现代农业需要的各类人才, 也可以通过技术入股、技术承包实现智力引进。鼓励和支持产、学、研结合和农、科、教结合, 为新农合组织的腾飞添翼加风。保证人才培训和引进的必要经费投入。

摘要:诸多市县的成功实践表明, 新型农民合作组织是一种适应时势的农业经营模式, 堪当大任。本文以应县为样本, 对其培育扶持新型农民合作组织的成功经验进行了总结, 同时也就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剖析, 并给出针对性的对策和建议。窥一斑而见全豹。应县的经验大多适用于其他市县, 所显现的困难和问题也带有一定的普遍性, 应在更大的范围引起关注, 本文通过个案的剖析, 希望能对全省相关工作推动有所裨益。

上一篇:戏曲的发展与改革论文下一篇:三年之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