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共12篇)
农民专业合作组织 篇1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指出:“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加快发展, 使之成为引领农民参与国内外市场竞争的现代农业经营组织”。今年中央一号文件也明确要求:“加快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 开展示范社建设行动”。近年来, 河池市认真贯彻《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和中央的一系列扶持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政策措施, 大力发展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 不断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增强农业综合竞争力、实现农村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1 河池市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现状
2008年, 河池市全市共有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316个 (专业合作社24个) , 其中种植业78个, 养殖业30个, 水利188个, 林业4个, 其它行业有16个。入会 (社) 员79787人, 带动非会 (社) 员人数139014人。基本覆盖粮食、桑蚕、甘蔗、毛葡萄、食用菌、蔬菜、肉牛、肉羊、生猪、家禽、水产养殖及商品林等多个特色主导品种的生产、加工和销售, 形成了合作领域拓展, 合作链条延长, 合作规模扩大的良好发展态势, 作用发挥日益明显。
(1) 解决农民“买难、卖难”的问题, 促进农民增收。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将单家独户分散经营的农民组织起来, 提高了农业生产的组织化程度, 增强共同抵御市场风险和自然灾害的能力。此外, 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为成员统一购买生产资料, 降低了交易成本, 促进农民增收。如都安县竹藤编织专业技术协会引领地苏乡大定村群众大力发展竹藤编织传统产业, 全村共有村民1021户、4288人, 其中有980户、3018人从事竹藤编织加工, 占该村总人口的70%。2008年该村农村经济总收入1194万元, 其中竹藤编品收入955万元, 占全村农村经济总收入79.9%;农民人均纯收入4058元, 高于全乡农民人均纯入3227元的21%。
(2) 提高农民素质, 增强合作意识。农户成员参与合作组织, 通过共同制定各项规章制度, 增强了集体组织观念, 有了更为明确的生产和生活目标, 从而激发出干事创业的积极性。当面临同样的困难时, 又使得成员之间相互交流经验, 相互学习, 共同解决难题, 不仅提高了农民运用农业科技的能力, 还提高了农民互相理解、互相支持的合作意识。
(3) 加速了农业科技成果的引进和推广。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不仅为成员在产前、产中、产后提供一系列的社会化服务, 有的还直接到科研院所引进先进实用农业科学技术, 解决了政府包不了、村集体办不了、农民又迫切需要的大问题。如宜州市洛西镇桑杆食用菌协会因地制宜引进广西科学院生物研究所的新技术, 通过内引外联的办法先后投资400多万元, 创办全国第一个桑杆食用菌研发基地, 成功地研发出桑杆食用菌三个系列多个品种, 使桑树全身变宝。而且, 经过种植食用菌后的桑杆菌筒已经变成有机肥, 可直接作农田的基肥, 使该市的桑枝资源得到了很好的再利用, 既延长了桑蚕产业链, 又开拓了一项新产业。
(4) 促进了农业产业化经营, 推动“一乡一业, 一村一品”的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围绕当地优势特色产业, 组织会员和群众进行基地化建设、标准化生产, 产业化经营, 形成各具特色的产业带、产业集群, 推动了“一村一品, 一乡一业”的发展。2008年, 在河池市产业化经营程度相对较高的桑蚕产业发展中, 就建有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组织35个, 发展桑园面积41666.8 hm2, 辐射带动23.3万养蚕户, 蚕茧年产量143.56万担, 农民养蚕收入10.77亿元。
2 河池市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存在的问题
2.1 思想认识不到位
自《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实施以来, 河池市各级政府虽然采取多种宣传措施, 但在广大干部群众中还没有形成声势。部分干部没有认真领会法律的精神实质, 对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这一新生事物的性质不够了解, 对其作用缺乏足够的认识。有的认为合作社无资金扶持创办难;有的认为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目的是为了享受政府优惠的扶持和税收政策, 否则无意义;有的认为农民素质低合作意识差, 不具备应有的组织能力。出现了政府引导、扶持不够, 管理不规范, 活动不正常, 群众创办或参与的热情不高等现象。个别专业合作社刚登记成立不久, 就马上退缩, 办理注销手续, 宣布解散。
2.2 政策环境不宽松
为鼓励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 河池市政府虽然出台了一些扶持政策, 但落实到位难, 特别是税收、信贷、用地、用电等方面, 缺乏具体的、有效的落实措施。
2.3 运行机制不规范
目前全市所成立的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 虽然大部分制定了章程, 并设立了理事会、监事会、成员 (代表) 大会等组织机构, 但很多都是流于形式, 活动不正常, 不仅影响服务功能的有效发挥, 也制约了自身的健康发展。
2.4 周转资金不足
大部份的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普遍反映运作资金严重短缺, 社员集资有限, 银行贷款困难, 经常为资金问题感到力不从心, 合作组织发展后劲乏力。
3 加快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对策
3.1 明确目标, 加强扶持和指导
在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起步初期, 政府的引导、扶持和推动非常关键。各级政府要把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作为促进农村经营体制创新, 推动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有效途径来抓紧抓好, 明确目标任务, 稳步推进。农业部门要依法履行职责, 认真做好指导、扶持和服务的各项工作, 并加强与财政、工商和税务等有关部门协调沟通, 形成各方面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的合力, 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快速发展。
3.2 广泛宣传, 强化培训
要继续利用广播、电视、报刊、农业信息网站等新闻媒体深入宣传《专业合作社法》, 广泛营造舆论氛围, 进一步提高广大干部和群众对《专业合作社法》的认识, 使全社会都来关心重视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建设和发展。
3.3 尽快完善配套政策, 落实好法律规定
各有关部门要针对《农民专业合作社法》贯彻实施以来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 及时研究出台配套政策措施, 真正把法律的精神落到实处。同时, 各有关部门要加强协调沟通, 密切合作, 切实做好服务工作。
3.4 加大扶持资金投入
各级财政每年要安排一定额度的资金, 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开展新品种和新技术引进、产品认证、市场营销、会员培训等工作, 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兴办农产品加工企业。市、县两级农业部门也要在项目安排上向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倾斜。
3.5 典型引路, 抓规范促发展
着力培育一批组织比较健全、制度比较完善, 运行比较规范、联系比较紧密、发挥作用较好的合作经济组织典型, 通过典型引路, 从做给农民看, 到引导农民干。注重发展质量, 做到边发展边规范, 以规范促发展。
农民专业合作组织 篇2
丰城市地处江西省中部,总面积为2845平方公里,人口130万,其中农业人口97万,辖31个乡镇(街办)。全市耕地面积132.93万亩,林地119.54万亩,牧草地8.28万亩,可养殖水面15.03万亩,是全国商品粮基地县,是全国瘦肉型商品猪生产基地和全省“鹅、鸭工程”重点实施县(市)之一。盛产粮食、蔬菜、茶叶、甘庶、大豆、花生、油茶、西瓜、芝麻、荸荠等。2006年,全市粮食生产面积达246.7万亩,粮食总产达88.49万吨,生猪饲养量达125.35万头,其中出栏77.35万头,家禽饲养量达3350万羽,其中水禽饲养量达2650万羽,水产品达7.6万吨。随着市场经济步伐的加快,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加速,近年来,我市一直把发挥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搞好农产品流通服务作为深化农村改革,加强乡村建设,推进农业社会化服务的一项主要工作来抓,并取得了明显效果。
一、全市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的基本情况
据统计,全市有31个乡镇(街道)成立了农村民间流通协会,528个村成立了农民流通组织,从业人员达3.4余人,年营业额在10万元以上的流通大户有3000余户,年贩运水果10万斤以上的流通大户有150余户,年外销蔬菜10万斤以上的流通大户有300余户,年外销畜牧、水禽、水产万斤以上的流通大户有200余户,其主要形式是:乡村社区服务组织、公司加农户、民间集贸市场、能人牵头的运销联合体。
二、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主要做法
1、加强宣传,提高干群认识,促进思想观念的转变。历年来,我市广大干部和群众一直重生产,轻流通,为了切实转变思想观念,我市充分利用电视、广播、报纸等新闻舆论媒体,以及通过会议等形式,大张旗鼓地宣传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在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大力宣传通过参加合作组织发展致富的典型事例,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使各级领导、社会各界和广大农民充分认识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主要性和必要性,使全社会都来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
2、分类指导,积极发展,逐步规范。我市先后成立了袁渡蔬菜流通协会、秀市葛根流通协会、水禽养殖协会、隍城黄桅子运销合作组织、杜市蚕桑协会等组织,为了使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建立后稳得住,我市积极引导这些合作组织向实体化、规范化和制度化方向发展,逐步建立和完善自我发展机制、利益分配机制、风险调节机制和民主管理机制,做到边发展边规范,在发展中规范,以规范促发展。同时,并为守诚信、懂经营的农产品种植、养殖、加工户和专业合作组织发放“绿色通行证”。
3、加大扶持力度,优化发展环境。为了使各地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能够正常运转,我市以农村信贷体制改革为契机,积极协调金融部门为运作规范、经营效益好的农产品协会提供一定的信贷额度。例如:为一品斋有限责任公司提供45万元的信贷;又如筱塘乡、淘沙镇成立信贷担保中心,分别为水禽养殖协会和沙田柚协会提供一定数额的贷款,确保
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在资金上能够正常运转。
三、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取得的效果
1、干群观念得到了转变。过去乡村干部重生产、轻流通,爱用行政命令指导农民生产和经营,忽视市场的作用。通过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创办,让广大干部和群众深深地认识到要搞好农业生产,增加农民收入,必须围绕市场转,跟着市场变,要发展生产,一定要把重视流通作为大事来抓。
2、产生了经济效益。据统计,2006年我市粮食生产88.49万吨,销售40万吨,占45.2%。生猪125.35万头,销售30万头,占23.9%。家禽3350万羽,销售1675万羽,占50%。水产品7.6万吨,销售4万吨,占52.6%。水果6万吨,销售3万吨,占50%。蔬菜60万吨,销售32万吨,占53.3%。
3、建了一批生产基地。由于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一头连接市场,一头连接农户,为我市农民搞好农业生产提供“助推器”。我市先后在张巷、淘沙、杜市等乡镇建立了4万亩的标准粮田基地,在杜市镇建立了千亩蚕桑基地,在段潭乡建立了5000亩的荸荠基地,在小港镇、拖船镇、袁渡镇、白土镇分别建立了万亩蔬菜基地,在孙渡、石滩、剑南等乡镇(街办)建立了水禽养殖基地,这些基地的建立,有力地推进了农民致富步伐。
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深远意义和有益启示
1、深远意义:
一是有利于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
二是有利于推进农业的产业化经营。
三是有利于提高农民自身的素质。
四是有利于改善政府对农业的管理。
2、有益启示
一是要充分尊重农民的自主性和创造性,坚持民办性质,减少政府干预。
二是要坚持“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调动农民创办合作组织积极性。
三是要优化发展环境,开辟“绿色通道”
转变观念,加快发展步伐。
农民专业合作组织 篇3
在河南杞县、尉氏、开封县等地,笔者对90名农户进行了“农户参与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意向调查”,调查对象中71户(占78.9%)有加入合作社的意愿,但仅有10户(占11.1%)已加入合作社,其余80户(占88.9%)尚未加入任何农民合作组织。调查表明,当前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当务之急是如何调动农民参与合作社的积极性,并通过有效方式把农户的入社意愿转化为现实。
(一)农户对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认知现状
《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已经施行6年多了,但据笔者调查显示,仅有15.6%的农户对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非常了解,有51.1%的农户听说过,33.3%的农户不了解或没有听说过。
从已参加和未参加合作社的农户来看,已参加的农户中有95%的受访者对合作社和《农民专业合作社法》都有所了解,并对《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的各项原则都“比较关心”;而未参加的农户中有65.6%被访者对合作社比较了解,但对《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并不关心。由此看出,合作社并未被农户放到重要位置上,农民对合作社的意义和发展前景在认知上还有待进一步提升。
(二)农户参与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目的和实现途径
针对农户参与合作社的目的(调研中农户参与合作目的选项可多选),50%的农户是为了得到技术培训,48.9%的农户是为了提高产品销售价格,43.3%的农户是为了稳定产品销售收益,42.2%的农户是为了降低生产费用,34.4%的农户是为了提高农产品质量,25.6%的农户是为了获得生产销售服务,24.4%的农户是为了减少销售费用。这些数据表明,农户能够认可并确信合作社可以促进信息和技术的集中,通过把农民组织起来共同抵御市场风险和自然灾害,带领农民走出“单打独斗”的困局。
在加入合作社的途径上,已加入和未加入合作社的农户略有不同。已加入合作社的农户,40%是主动寻找加入的,30%是大户或企业动员加入的,20%是通过村委会动员加入的,10%是邻居或亲朋好友介绍加入的;未加入合作社的农户,34.9%希望通过村委会动员加入,27%希望通过自己主动寻找加入,22.2%希望通过政府动员加入,7.9%希望有大户或企业动员加入,7.9%希望经邻居或亲朋好友介绍加入(其他项未计)。可见未入社的农户对入社信息缺乏、信心不足,需要外部力量推动。
(三)农户参与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类型和预期
不同类型的合作社在组织模式、运营方式等方面各有千秋,调查显示,农户兴趣较大的合作社类型主要有:35.4%的农户希望加入能人或专业大户牵头的合作模式,31.7%的农户愿意加入政府农技服务部门领办的合作模式,18.3%的农户希望加入龙头企业推动的企业主导合作模式,9.8%的农户希望加入村委会组织领办的合作模式,3.7%的农户愿意参与协会主导的合作模式(其他项未计)。上述选择反映出,农户最信任的组织者是农业生产经营能力突出的农民,农户最迫切的需求是在销售和技术方面获得支持;这与目前开封市逐步形成的“农村专业大户+合作社+农户”“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等多元化产业发展模式相辅相成。
同样,农户希望从合作社得到的帮助也不尽相同(可多选)。调查显示,70%的农户希望能得到更好的技术指导服务,53.3%的农户希望得到市场信息服务,46.7%的农户希望得到资金支持,38.9%的农户希望得到产品销售服务,33.3%的农户希望得到各种农资供应,27.8%的农户希望得到农产品加工服务,14.4%的农户希望得到产销中的人力协助劳动力方面的帮助,另有1.1%的农户希望得到其他方面的帮助。
二、制约农户参与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原因分析
调查结果显示,加入合作社符合大多数农户的长期愿望,但以下因素抑制了农户参与合作社的步伐,造成目前农户精神期待与现实参与的脱节。
(一)农户对合作社的认知程度有待提升
调查显示,39.1%的农户未参加合作社的主要原因是对合作社不了解,对加入合作社能否增加收入缺乏信心也是农户未参加合作的一大原因。农户对合作社的运作效率和效果、相关政策和法规缺乏深入了解和理解,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为农户入社意愿徘徊不前。
(二)合作社的发展未能跟上农民的需求
调查中,部分农户因当地没有人牵头组建合作社而无法参加,这一现象说明能够带领农户合作、受农民信任的领导者稀缺;另外,调查中了解到,虽然合作社的数量不断增长,但是规模没有增大,调查的3个县平均每个合作社有7.6户成员。由于多数合作社规模小,在影响力和带动能力上还未形成气候,使得没入社的农户多数处在观望状态,造成合作社的发展相对滞缓,不能满足农户的需求。
(三)合作社的服务功能显现乏力
调查中,感到加入合作社对自己帮助不大的农户占15.2%,居未入社原因第三位,合作社服务能力差制约着农户入社。农户在生产经营方面往往面临着假冒伪劣生产资料、缺少技术和资金、销售困难、农产品价格低、缺少市场信息等困境,希望能够通过合作社有效破解这些难题,而且在农产品加工、运销、服务等方面能够分享利益。但从调查情况看,当农户遇到生产资金困难时,未入社农户其主要解决方式是向亲朋好友借贷或者自己攒,认同率分别占77.5%和52.5%(已入社农户认同率分别是80%和50%),到农村信用社贷款的占13.8%(已入社农户认同率是20%),希望通过合作社借贷的仅占1.3%(已入社农户认同率分别是10%);对于生产中遇到的技术难题,未入社农户愿意向亲朋好友求助的占53.7%(已入社农户是30%),愿意向乡镇技术人员求助的占28.8%(已入社农户是40%),愿意向农村专业合作组织技术人员求助的占11.2%(已入社农户是30%),向农资经销商求助、上网查询、自己想办法等其他方式解决问题的占6.3%;对于生产经营信息的了解渠道,72.5%的农户是通过各类媒体获取(已入社农户是30%),51.3%的农户是通过各类宣传广告获取(已入社农户是70%),33.8%的农户向亲朋好友咨询(已入社农户是30%),22.5%的农户从政府(乡镇)有关部门得到(已入社农户是60%),5%的农户从农村专业合作组织获取(已入社农户是70%)。
可以看出,农户在生产经营中遇到困难时,合作社没有发挥出应有的作用。一方面,由于合作社功能不足,农户没有意识或感受到合作社的功能和特点;另一方面,合作社大多组织规模小、实力弱,无法为农户在产前、产中、产后服务中提供全方位的服务,对于迫切需要降低市场风险的农户缺失吸引力,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农户对参与合作社的行为选择。
(四)农民参与合作社动力不足
合作社未能大幅增加农民收入,抑制了部分农户入社积极性。目前,很多合作社已经能够提供供种、购备农资、技术服务、保护价收购等服务,甚至合作社的经营范围扩大到了加工、贮藏、运输、品牌营销等方面,基本覆盖了农业生产各个环节,农户只管照章作业就可保证收益。调查中了解到,当前农业和农村发展中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就是农民增收困难,合作社虽然让农户省时省力省心,减轻了劳作负担,但并未实现收入的大幅增加。
三、引导农户加入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建议
当前,推动合作社发展最重要最紧迫的任务是最大限度地动员和组织真正有需求的农户的自主参与,提高农民自身发展能力。
一是找准合作社发展路子,增强对农户的吸引力。现阶段,合作社把从事同类农产品生产经营的农户联合起来,发展规模生产和专业化经营,促进了农户收入的提高,发展前景广阔。但是,随着农村青壮年外出打工人数的增多,农业劳动力素质有所下降,加上农户的生产经营规模小,经营体制分散,这都制约了农业规模效益和生产效率的提高,制约了农民组织化程度的提高。合作社应及时发现问题,认真总结经验,努力增强自身实力,加强组织能力,提高运营水平和运作效果,提高农户的信任度。政府部门应为合作社的发展创造宽松的环境,加以监管和扶持,帮助合作社解决发展中遇到的问题,根据农民的现实需要循序渐进地加以推进,在构建利益制衡机制时,有效保护农民的基本利益。
二是拓宽教育培训范围,大力培育新型农民。鉴于目前农村能够领办专业合作社的带头人缺乏,政府部门可采取各种形式,扶持和挖掘发展合作经济的带头人,大力培养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和愿意带领农民闯市场的专业人才,帮助农民自己组织起来增加收入。在增强对农民专业技能培训的同时,增加新农村建设、新型合作组织发展、新型农业科技等增长见识,开阔思路的培训,扭转农民市场观念和竞争意识薄弱现状,拓展农民发展视角和思路,增强农民入社信心。
农民专业合作组织 篇4
关键词: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一、引言
改革开放后, 以家庭联产承包经营为基础, 在各地迅速发展起来的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 较好地维护了农民利益, 而且提高了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 对推动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1]财政部每年安排专项支农资金, 在全国范围内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 取得了明显成效。但是政府部门的扶持资金是有限的, 为了提高财政支农资金的有效性, 需要选择那些能够最大效率利用资金的项目, 这就牵涉到对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绩效评价问题。目前, 我国对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绩效评价还处于开始阶段, 并没有形成一套标准的评价体系。而且, 已有的评价指标更多的是考虑对经济效益评价的研究, 而对社会效益、经济效益以及生态效益三者的评价综合在一起的研究还很缺乏。本文试图将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有机的结合在一起, 构建一个较为完善的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绩效评价体系, 从而解决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中的评价问题。
二、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为了对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绩效做出正确地评价, 就必须从其内涵出发, 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本文基于系统科学理论和绩效评价理论, 遵循科学性、系统性、相对性等原则, 运用统计指标法和层次分析法, 结合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特点, 构建了一个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并对该评价体系各指标的含义、测度及处理方法进行了论述。
1.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设计原则
(1) 科学性原则。
在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绩效评价中, 这一原则体现在对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绩效概念认识的正确性、评价指标体系设计的完备性、数学模型与评价方法的逻辑严密性以及参数因素分析的准确性等方面。
(2) 系统性原则。
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是一个复杂的系统, 是政府、企业与农户相互影响、交叉作用的结果。[2]同时农业的发展受到生态、社会、经济等多因素的影响。因此, 在评价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绩效时必须遵循系统性的原则, 考虑各种因素的相关性和整体性。
(3) 相对性原则。
在评价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绩效时, 必须对不同的评价指标作无量纲化处理。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绩效评价具有相对性, 对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绩效绝对性地度量, 是没有实际意义的。
(4) 可比性原则。
所谓可比性是指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绩效评价指标应有普遍的统计意义, 这样评价出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绩效才有时间上和空间上的可比性, 从而能保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绩效评价结果的横向和纵向可比性。
(5) 广泛性原则。
所谓广泛性原则是指所设计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绩效评价模型要能适应不同项目、不同地区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绩效测算的要求。在设计时应尽量提取不同项目、不同地区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绩效的共性, 保证所建立的评价模型能适应评价的所有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绩效的要求。
2.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绩效是组织行为的最基本概念之一, 是成绩、成效, 是项目建设成果的综合反映和体现。“绩”是指项目是否按期达到预先设定的目标, 主要任务是否完成, 是侧重于量上的建设成果;“效”则指完成任务的效率, 资金使用的效率, 预算支出的节约等, 侧重于质上的建设成果。绩效具有多因性、多维性和动态性的特点。[3]一个项目的绩效指标综合体现了项目建设的水平和成果, 是管理者进行项目目标建设考评的重要依据。
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反映了建立该合作组织所取得的总体绩效, 是衡量、监测和评价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有效性, 揭示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实施过程中存在问题的重要量化手段。根据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绩效评价的内涵和特点, 我们从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三个方面对其进行评价。
(1) 经济效益。
设立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主要目的是解决生产经营、市场营销及技术信息服务中的突出困难, 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 增加农民收入, 改善农民的生活, 更好的发展农业。因此, 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经济效益应该被放在评价的首要地位。在整个投入的过程中, 要尽可能的实现少投入, 多收益的效果。
(2) 生态效益。
农业增收与农村发展离不开赖以生存的环境, 农村发展不能走“先发展、后治理”的老路, 在发展农民专业化合作组织的过程中也要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 不能为了追求经济利益而舍弃了生态环境。[4]
(3) 社会效益。
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是推进城乡统筹、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工作平台, 对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意义。[5]因此, 在对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绩效进行评价时, 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社会效益也是一个不可忽略的方面。
根据上述内容, 本文设置的农民专业化合作经济组织指标体系如图1。
三、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绩效评价指标的含义、测度方法及评价模型
1.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含义和测度方法
图1显示, 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绩效评价指标包括18项三级指标。为了便于该评价指标体系实际应用, 本文进一步对各指标的类别、具体含义以及测度方法进行详细说明 (见表1) 。
表1中既有定量指标也有定性指标, 并且定量指标还包含总量指标和比率指标。为了使各种属性指标值具有可比性, 我们必须对不同类型指标值加以处理, 具体方法如下:
(1) 定量指标处理。本文采用“功效系数法”对定量指标进行无量纲化处理, 将这些异度量的定量评价指标转化为无量纲的功效系数。
设E={E1, E2, …, En}为本次要评价的样本项目, I={I1, I2, …In}为其总量指标和比率指标, Mij是项目Ei的第j项指标的测度值, 其中EiE, IjI, 无量纲的效用值记为ζij。ζij是Mij的函数, 具体的函数关系为:
undefined;j=1, …, m (1)
其中Msj, Mhj分别为样本项目Ei第j项指标的最小值和最大值, ζij实际上是对应Mij的评价值得分, 最后经计算得出ζij∈[60, 100]。
(2) 定性指标处理。本文采用区间值法对定性指标进行处理, 按照一定的映射关系将其转化为相应的数值。
为了保证与定量指标评价指标的一致性, 我们建立如下映射关系:[好, 较好, 一般, 较差, 差][100, 90, 80, 70, 60]
在这里需要提前说明的是, 按照本文设计的模型计算出来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绩效值实际上是一个评价性的指数值。根据我们对数据处理的方法以及上面所建立的映射关系, 最终计算得出的农民专
业合作组织绩效的评价值实际上也对应一个定性的评价区间, 分别表示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绩效的强弱程度。
2.农民专业经济合作组织绩效评价模型本文用来表示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绩效, 依据系
统论原理, 我们采用综合指数法来构建综合绩效评价模型:
I=∑DiWi i=1, 2, 3…18 (2)
其中:I表示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绩效, Di表示第i项指标经处理后的功效值, Wi是第i项指标的权重。
对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绩效结果的最终评价, 我们采用模糊区间判断方法, I与评价区间的映射关系如下:[优秀, 良好, 中等, 较差]→[90以上, 80~90, 70~80, 60~70]。
四、结束语
本文在借鉴国内外有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 从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角度进行创新, 建立了一套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绩效的评价体系。根据该评价指标体系, 本文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指标权重对安徽省32个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绩效进行了评价, 取得了比较满意的结果。
参考文献
[1]刘雅静.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J].经济与社会发展, 2006, (04) .
[2]周立群, 曹利群.农村经济组织形态的演变与创新[J].经济研究, 2001, (01) .
[3]余茂辉.贫困地区发展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实证研究——以安徽省霍山县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调查为案例[J].南开经济研究, 2005, (04) .
[4]傅晨.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现状及问题[J].经济学家, 2004, (05) .
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3 篇5
各位同志:
大家好!今天我要和同志们共同交流的专题是《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
通常在我们的印象中农业是靠天吃饭的产业,风调雨顺则会大丰收,随之带来就是农民收益的增加。但是近些年农业生产中出现了一种怪现象就是农民增产不增收。据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河南省中牟县是国家级无公害农产品生产示范基地县,芹菜对于当地的很多菜农来说是主要收入来源,往年这里的芹菜都是抢手货,也能卖出一个好价钱,今年中牟县芹菜丰收了,5千亩地收获了近6万吨芹菜,但是面对丰收,菜农们不是喜悦,而是欲哭无泪。因为今年的菜根本就没人买,往年芹菜七毛到八毛一斤,今年5分钱也卖不上。菜农们有些想不通,人们的饮食习惯没有改变,为什么今年蔬菜突然卖不掉了呢?
有专家分析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就是菜农缺乏指导盲目种植。由于前两年蔬菜价格持续走高,造成老百姓种菜积极性明显提高,菜农们一窝蜂的都选择了种植芹菜,芹菜播种面积明显大于往年。再由于去冬今春天气一直比较好,芹菜产量相对提高,供大于求,造成芹菜价格大幅下跌,从而形成了菜贱伤农的局面。
由于农户盲目生产,造成农产品价格大跌,中牟县的芹菜不是个例。去年广西的香蕉卖出了白菜价,缘由就是蕉农受上一年香蕉价格 1
影响,盲目扩大种植面积,又遭遇北方寒冬运输受阻,造成香蕉大量滞留。很多农民无奈的将香蕉用于喂猪。今春白菜价格大跌,也是由于菜农受去年韩国泡菜危机影响,今春大量种植白菜,又赶上南北方蔬菜集中上市,导致供大于求。
菜贱伤农非一日之寒。多少年来,农民之所以走不出增产不增收的怪圈,症结就在于农民单打独斗的种养方式与市场脱节,往往是一种产品行情好时蜂拥而上,结果价格很快跌破。现代农业发展的实践证明:唯有实行专业合作社模式下的农业产业化经营,才是解决菜贱伤农现状的治本之道。发展农民专业经济合作组织,是提高农业生产专业化水平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农村经营体制创新的一种有效形式,是建设新农村、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手段。
下面,我们就从三个方面来了解一下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内容: 第一个方面,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概念和特点。主要介绍什么是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与过去的集体经济组织相比它有哪些新特点。
第二个方面,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作用。介绍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在农业生产各个环节具有哪些优势。也就是我们为什么要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
第三个方面,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发展现状。主要介绍一些试点 地区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典型范例。由于时间关系,本节课主要和同志们交流一下第二个方面的内容,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作用。
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作用
农民合作组织之所以受到社会好评,最根本的原因就在于它摆脱了长期以来单打独斗的小农经营方式,走的是一条集约化大生产的经营之路,具有明显的竞争力和带动力,尤其是增加了农户的抗风险能力。我们可以从生产、加工、销售三个环节来了解一下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作用。
(一)、生产环节: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实现标准化生产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和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小规模家庭经营的弱点逐渐显现。我国有24000多万个农户,平均每户只有0.42公顷的耕地,而且一个农户要经营多种农产品。这种小规模、专业化经营的农户,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有三难:一是很难与工商企业相抗衡,得不到合理的谈判地位;二是很难在生产经营中抗御市场风险,常常在市场出现波动时蒙受损失;三是很难获得准确的市场信息来安排自己的生产。农民合作组织已破解了这些难题。它把千家万户小生产的农民组织起来,从事专业生产,形成一定规模,集中产前和产后服务,提高了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实现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例如,浙江省慈溪市长河镇在农产品贩销大户牵头下成立了高山蔬菜合作社,蔬菜种植面积达到几十万亩,集中连片,形成了区域化规模种植。由于形成了连片种植,大型机械可以进行作业,大大提高了农机利用率和经济效益。合作社另外从信息、技术、农资、加工、销售等方面提供一条龙配套服务。其串联起30多家蔬菜合作社,形成上下贯通的预警组织系统,能够提供蔬菜生产的总量预警与价格预
警,有效避免了农产品生产常有的盲目性。有效解决了农民一家一户小生产难以解决的盲目生产,无序经营问题。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食品安全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 继绝育黄瓜,爆炸西瓜,瘦肉精猪肉事件后,农业部启动了针对蔬菜农残超标、“瘦肉精”、生鲜乳违禁物质、兽药、水产品禁用药物、假劣农资等6项专项整治行动,从源头集中治理,确保农产品消费安全。要想打赢这场餐桌保卫战,关键是要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实现标准化农业生产。建设优质安全农产品生产示范基地,推行农产品质量安全。在山东省寿光市文家街,当地有种植韭菜的传统,按传统种植方式,韭菜根部易发生虫害。为防虫害,农民大量使用高毒农药,导致农药残留超标。“毒韭菜”被市场拒之门外。为了解决这一难题,当地农民成立了韭菜协会,推广无公害标准化生产,改用低毒低残留农药,推广豆饼和酵素菌肥。协会还编写了《韭菜无公害生产技术规程》,发放到每个会员手上。但有些菜农仍不按协会规定办事,协会后来划分小组,5户会员一组,互相担保,1户不按标准生产,其余4户受牵连产品也不准上市。这样,技术标准推广的难题被协会一举攻克。协会还引进了抗病虫力强的良种独根红,推广透光覆膜,实行“强控早盖”技术,使韭菜品质不断提高。现在协会会员种出的新品种韭菜又粗又壮味道好,十几株就有1斤重,有的单株重达80克,被誉为“韭菜之王”,直接进入国际市场。
(二)、加工环节:创造产品品牌,促进农民增收
单个农户生产规模小,注册申请一个品牌是不可思议的事情,通
过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就可以把生产同类产品的农户联合起来,统一技术标准,创造出自己的农产品品牌,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
例如海南省安定县是水果之乡,当地盛产木瓜。以前果农就是单纯的出售鲜木瓜。一到水果丰收时节,卖不出去的水果只能白白烂在田间地头。2008年,当地成立了果蔬专业合作社,合作社一边利用多种渠道积极出售新鲜木瓜果,另一方面加大木瓜的开发力度,先后研制出“春光”牌木瓜粉、木瓜蛋白酶等产品,远销日本、韩国、澳大利亚及国内500余家大中型超市。一斤木瓜,市场平均价格才0.5元,3吨木瓜一共才卖3000元,但3吨木瓜通过深加工,制作成一吨速溶木瓜粉后,市场售价却是4.5万元,价值提升了15倍。大大提高了果农的收益。
(三)、销售环节:提高农民的市场地位,促进流通效率的提高从“蒜你狠”、“豆你玩”,到“姜你军”,消费者感受到菜价是节节攀升,而菜农感受到的却是菜价暴跌,蔬菜滞销。“伤心菜”,“背时猪”,让菜农欲哭无泪。这就是中国农产品市场“菜贵伤民,菜贱伤农”的怪现象。比如说中牟县产地的芹菜5分、7分一斤的批发价,35公里外的郑州市区的菜市场里,芹菜的价格达到了一元钱。从产地,到零售市场,芹菜的价格涨了20倍。这二十的差价从何而来呢?
蔬菜从菜地到市民菜篮子,中间要经过十多个环节,每个环节层层加价,每过一道手,菜价会加20%~30%。这就是为什么菜农觉得菜贱,而市民仍觉得菜不便宜的原因所在。流通环节过多,是导致蔬菜
生产价格与销售价格悬殊的主要原因。据山西省社科院有关课题研究资料表明,农民从生产的农产品当中所应该得到的利益,大体上有43%左右在加工和流通两个环节流失掉了。菜价就像跷跷板,一头连着菜农,一头连着消费者。如何在稳定“菜篮子”价格、支持“菜园子”建设上找到平衡点?这就要靠我们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由于其实行产加销一体化经营,在产、加、销诸环节建立起一种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使农民获得一部分市场利润。目前各地合作社都在积极开展“农超对接”、“农校对接”、网上营销服务等多种形式的产销对接,促进蔬菜销售,减少流通环节,降低流通成本,合理的把流通环节取得的利润补给农户。长沙市今年稳步实施了农超对接,市商务局副局长易海滨表示,农超对接不是单个农民和超市对接,而是由农村合作社与大型连锁超市对接,构建产销一体化链条,努力将菜价维持在合理水平,实现商家、农民、消费者共赢。相比于蔬菜传统批发渠道,农超对接将在流通成本上节省20%到40%。
农民专业合作组织 篇6
关键词:农民专业经济合作组织;政治认知;政治热情
中图分类号:F321.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432(2011)-11-0015-1
项目支持:浙江财经学院“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政治参与问题研究”
我国的广大农民在人口总数上占据世界第一,但是在现代化进程中,农民参与政治一直存在组织空缺的问题。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正是从组织平台上以及参与新农村建设中市场主体的角度上解决上述问题。本文案例临海市对于农村合作社的探索始于在2002年3月,全国第一家农民自发组建的洞林果蔬合作社在临海正式成立。数据显示,到今年6月底临海市已有农民专业合作社1143家,入社社员 2.4万户,带动周边农户数10.86万户。在实地调研临海市各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过程中,我们从政治认知方向着重分析走专业合作社道路对于农民参与政治的影响。
由于历史与地域等各种原因,我国农民长期以来对政治意识保持相对淡漠的态度。农民政治认知度低,使得农村在开展村民自治,提高农村社会民主度、透明度的过程中缺乏动力。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设立,从一定程度上提高农民政治认知。首先在渠道上,20世纪以前农民对于政治的淡漠首先出于农民这个阶层的生活方式使得他们相对远离城市,并且对现代传媒比较陌生。如今的市场经济社会中,大众传媒已不是奢侈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更是为农民接触政治提供参与机会的组织平台。在收集和分析临海市农民专业合作社相关资料时,发现合作社已成为农民学习与实践自身政治权利的组织基地,如《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示范章程(试行)》规范化引导农民如何行使自己的权利。在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内部的政治认知度,大体上是随着专业合作组织的规范性而变化。有一些专业合作社,已形成较大规模,社员人数多且组织内部管理规范。在选举决定合作社管理理事会、监事会时,社员表现出比较高的积极性。在回答是否愿意担任合作社理事或监事时,极少数社会表示不愿意。这个比例远远低于不愿意当村干部,表明社员对于合作社的关心要超过对村里公共事务的关心,同时也说明社员与合作社是联系紧密的利益共同体,而非纯粹的商业关系。合作社发展越好,社员归属意识越强。这可以从临海市的农民专业合作联社建立上略见一斑。临海市农民合作联社的建立以及《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的颁布不仅合理规范了农民合作社在商业经济上的行为,更在政治参与上满足社员预期,更加趋于民主化,透明化。这对农民有效地参与现代民主政治生活非常的有利。在单个农产品合作社的管理人员上,农民已表现出高涨的热情,与以往排斥接触行政人员表现出极为不同的一面,他们不仅没有表现出不给沟通的淡漠态度,甚至跃跃欲试,这是一个很大的转折。从农民专业合作社到农民专业合作联社,农民作为基层合作社的社员更加关心合作社的发展前景问题,并且据调研显示,这个时候他们已认识到自身的权利问题,比如村级干部换届选举中,是否有利于合作社的发展作为他们关注村级干部选举的出发点和关注点。在这个问题上,我们访问了几位农民,他们认为“人多力量大,村干部应该为我们服务”等意识。
村民从零散的个体农户到有组织的专业合作社,使得农户的生产之间相互联系增加。而且我们的调研数据显示,大部分农民加入合作社组织后对于村委会组织的认识加深。在单个农户自耕自足时期,他们对于村委会的态度比较冷漠,一般处于不了解或者不关心状态,这与本身“自扫门前雪”的生产方式息息相关。但是,在加入合作社组织后,农户与村级行政单位的联系变得频繁,尤其是在临海市涌泉镇调研期间,了解到政府对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支持力度比较大。众所周知,涌泉蜜桔是临海市著名的柑橘商标。涌泉桔农入社后,在本社的组织活动以外,还会关注村委会以及乡镇一级行政单位是否有惠农政策,比如当地村委会是否有组织农产品技术指导以及拓展农产品销售渠道等行为。访谈当地几位桔农,均表示若村委会的干部没有相应的惠农政策是他们在选举时考虑的重要因素。
从某种意义上说,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成员虽不能与西方利益集团成员相比,不能直接影响到社会国家的政策取向。但是从以上我们仍可以看出,在村级干部选举以及农民合作社内部组织领导的推选上都表现出较高的政治热情。这份热情假如加以引导和培养,那么我国社会主义社会中农民会以一种新的姿态直接参与国家的政治生活,这是我们所乐意看到的。在农民专业合作社蓬勃发展的今天,我们从临海市这个案例出发,提出几点有助于其未来发展的建议:
(1)“民办、民管、民受益”原则在合作社中的实施使农民有更多的机会践行民主活动,提高民主、政治意识。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是我国从基层培养民主的土壤,这与基层民主自治的政治目标不期而遇。因此,农民合作组织的创办与继续都将始终以农民为主体对象,这也是其存在的必要前提。
(2)农民专业经济合作组织在带动农民增产、增收方面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经济作用的增强凝聚了人心,提高了农民的团结意识,为它们向政治组织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经济基础和群众基础。
(3)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壮大离不开村、镇干部的支持,参与村镇建设应当是合作社的义务。合作社参与政治正是从基层社区政治起步的,通过参与基层政治活动为今后在更大范围内参与政治积累了经验。
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建设的思考 篇7
陇南市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建设的成绩可以归纳为四种态势, 四个问题。四种态势是:一是从专合组织注册数量上看, 呈蓬勃增长之势。截至今年第一季度, 全市登记注册3600多家, 各县区增长的幅度都比较大。二是从专合组织对产业覆盖面看, 呈主导产业全覆盖之势。其中种植业1364家, 林果业374家, 畜牧业1467家, 渔业60家, 服务业37家, 其他行业157家。三是从专合组织的带动面看, 呈逐步延伸之势。带动农户22万户, 占全市总农户的38%, 涉及耕地面积200多万亩, 接近总承包地面积的50%。四是从专合组织发挥的作用看, 农民对其有依赖之势。合作组织内的农户起码感受到产品销路稳定了, 价格受到保护了, 生产过程有人组织了。四个问题是:一是工作重视不够。专合组织的发展处于自发状态, 各级领导专门研究少, 专项支持少。二是政策落实不力。在财政金融支持、税收优惠政策落实上口惠而实不至。三是舆论环境不优。对专合组织的正面宣传少, 典型总结推广不力。个别套取国家项目的合作社影响了整个专和组织的形象。四是运行不够规范。能够做到与农民风险共担, 利益共享, 管理民主, 运行规范的合作社数量不是很多。总体估价是:发展迅速、成效明显、管理缺位、良莠不齐、前景广阔、亟待扶持。
二、对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作用
这主要是认识方面的问题:一是从发展实践看。在推进农业组织化上起到了发动机的作用;在维护农民权益上起到了保护膜的作用;在打通一家一户小生产与大市场上起到了桥梁与纽带的作用;比如, 武都花椒, 管理服务在合作社, 营销服务在合作社, 金融服务在合作社, 产品定价权在合作社。西和半夏专合组织也是如此。二是从发展走向看。十八届三中全会和中央“1号”文件对专合组织建设都寄予了很高的期望和政策设计, 归结起来就是:一个鼓励 (多形式发展) , 两个引导 (规范、联合) , 三个允许 (财政直投、财政补贴资产转交和合作社持有和管护、发展合作金融) 五项政策 (财政支持、建设用地、组建担保公司、管理人员培训、税收减免) 。可以断定, 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要靠专合组织去带动;小生产走向大市场要靠专合组织去带领;农业生产实现组织化规模化要靠专合组织去带头。三是从全面落实“433”发展战略来看。专合组织是扶贫攻坚的大载体、是非公经济的孵化器、是产业带动的发动机、是农民增收的稳定阀、是电子商务的大平台、是金融支持的信用户、是社会管理的新机构。因此抓专业合作组织就是对“433”发展局战略的深度落实, 就是全市农牧系统落实“433”发展战略的总抓手。
三、今后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建设
总体思路:灵活发展, 产业覆盖, 助强扶大, 引导联合。工作措施:落实“十到社”。即:把领导联系到合作社, 把涉农项目资金和金融担保基金安排到合作社, 把各单位改革创新示范点办到合作社, 把农民科技培训办到合作社, 把农产品质量监测点建设到合作社, 把土地流转引导到合作社, 把电子商务开办到合作社, 把农业机械配置到合作社, 把财政投资形成的资产划转到合作社, 把科技特派员派驻到合作社。如何落实?简单地说, 就是先点后面, 先易后难, 先急后缓。具体要把握好五个关系, 做好八项工作。把握好五个关系:一是把握好扶持合作社与扶持产业的关系。落实“十到社”, 直接受益者是合作社, 最终受益者是广大农民, 因此落实十到社就要盯着突出产业有目的的扶持, 盯着重点合作社有针对性的扶持, 着眼未来走向联合的大趋势进行战略性的扶持, 而不是面面俱到, 胡子眉毛一把抓。二是把握好总体要求与每个专业合作组织具体要求的关系。“十到社”是全市总体要求, 具体到每个合作社, 其落实的顺序、侧重点肯定有所不同, 不能搞一刀切, 更不能搞形式主义, 要本着为合作社解决紧迫实际问题去落实, 不要拘泥于“十到社”的现成内容。三是把握好点与面的关系。年内各县区在100个市级示范社至少突出两个以上示范社抓试点, 先搞出点名堂。年底交账, 然后明年再放大。这样考虑的目的是, 对“十到社”, 目前认识有限, 经验有限, 资源有限。要在点上积累共识, 积累经验的基础上, 不断发掘资源, 整合资源, 逐步扩大“十到社”的面。四是把握好总体任务与重点任务的关系。要围绕“十到社”这一总体任务, 按照具体情况, 把握好共同重点和各自重点。共同重点:在示范社优先做到两个突破, 六个全覆盖。两个突破是:金融支撑突破, 通过推广武都北茂、西和民旺两个合作社的经验, 把信用合作贷款, 社员合作组建担保公司放大;积极汇报争取将扶贫互助金安排到合作社作为担保基金。同时在财政投资形成的资产划转到合作社方面要有突破。六个全覆盖是:电子商务、质量监管、农牧项目、管理人员培训、领导联系到社、特派员到社。联系领导至少做好三件事, 亲自调研一次, 开会部署一次, 督察检查一次。各自重点:不同类型的合作社需要落实的重点不同, 急需什么, 落实什么。五是把握好主体责任与协调责任的关系。落实“十到社”, 农牧部门是主体责任, 其他部门的责任要靠农牧部门去协调。这就要求农牧部门既不能单打独斗, 又不可完全依赖, 既要带头落实做出样子, 又要积极协调上下左右, 善于借他山之石攻我之玉。八项具体工作:一是抓好宣传发动, 凝聚共识, 争取领导支持。二是精心选择示范点, 把示范点打造成社会兴奋点。怎么选点, 要围绕重点产业选, 围绕重点合作社选, 围绕政府的关注选。三是搞好调查研究, 制定“一社一策”方案。方案的内容主要包括产业发展的现状和目标, 合作社需要帮扶的“十到社”的任务和责任, 保障措施等三部分内容。保障措施包括项目如何支撑, 责任如何落实, 特派员如何选派等。四是策划好落实措施。召开推进协调会, 划分责任, 抓好落实。五是搞好经常性的协调服务工作。督促检查, 通报进展情况, 协调沟通落实。六是农牧部门要率先整合资源, 落实任务, 起到示范带头作用。七是围绕可看可讲可学, 做好成效展示。八是总结经验, 建立长效机制, 将点上的经验推而广之。
摘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十到社”措施提出后, 得到省农牧厅的肯定和关注, 为了使大家从总体上对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建设有个全面系统的把握, 作者从专合组织建设的态势、对专合组织的作用、专合组织建设今后怎么抓等方面谈几点看法。
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融资模式新探 篇8
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进程加快,农村劳动力大量向城镇和非农产业转移,我国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及现代农业发展上存在许多问题,为了保障小农户在面对大市场和大资本时的地位和利益不受伤害,就需要小农户可以及时获取市场信息并和市场有效对接。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就是实现小农户与大市场对接的一种有效途径。目前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正处于初级阶段,此阶段最明显的特征就是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自身实力弱小,抵抗风险的能力较弱,严重缺少资金支持,因此,需要政府的资金及政策支持。但由于基层政府对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认识不够深入,没有充分了解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对我国农村发展的重要意义,再加上自身资金不充足,因此部分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基本上没有获得政府财政支持及其相关的优惠政策。此外,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得到的金融机构支持也较少,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中国农业银行在农村的取消。国家在90 年代撤消了在农村的中国农业银行。第二,农村信用合作社办贷手续复杂,需要相应担保,不利于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取得资金,且商业化倾向严重,使资金流入效益高的非农部门和城市(杨彪,2009)。第三,互助性合作基金会的取消。第四,邮政储蓄在农村只收不贷,使得我国很多农村资金大量流出。上述问题导致我国农民专业组织合作社在融资方面存在一定问题。在新形势下加强对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融资模式的研究,可以促进各地区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发展,进一步推动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
二、文献综述
(一)国外研究
目前,国外关于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农业价值链融资的研究主要集中体现在如下方面:一是关于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农业价值链融资的类型方面的研究(Kaplinsky,2000);二是关于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农业价值链融资模式方面的研究(Miller and Silva,2007);三是关于专业合作组织农业价值链案例的研究(Meyer,2007)。总体来说,由于国外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形式起步较早,发展较为完善,因此,在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融资问题上,已经经历过了相关的各种融资问题,对于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农业价值链融资的研究也已经开始逐渐深入,为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融资模式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理论及实践参考。
(二)国内研究
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在我国推广较晚,因此其融资模式的研究也晚于西方发达国家,尤其是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融资模式中的农业价值链融资模式。我国学者关于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农业价值链融资模式的研究主要有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是关于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农业价值链动因的研究(马九杰等,2011);二是关于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农业价值链各种模式方面的研究(满明俊,2011);三是关于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农业价值链案例的研究(宋雅,2012)。我国学者应借鉴国外的相关研究成果,并结合我国国情及我国农业发展的特殊性探索本土化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融资模式。
三、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农业价值链融资模式
(一)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农户的农业价值链融资模式
随着我国社会的进步和农村的发展,我国农民的生产方式也逐渐发生了一系列的转变,其中最重要的转变就是农户生产方式的转变,即由单一的以家庭为主的生产模式转变为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形式的集约化生产模式。如今,很多龙头企业基本上不会与以家庭生产为主的农户签订生产协议,而是与以农户为主要组成成员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签订一系列的生产合同及购销合同。这一模式的主要运营流程为,首先由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统一采购农户的农产品,再由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卖给龙头企业。这样做的好处有两个方面,一是龙头企业由于直接与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签订相关的生产销售订单合同,可以降低以前与单一农户订单的成本;二是直接与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签订合同,大大降低了合约的违约率,从而保障了相关龙头企业的利益,不仅有利于农业价值链的资金流动,同时也更加有利于维护整个农业价值链的平稳运行。
(二)银行(其他金融机构)+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农户的农业价值链融资模式
这一农业价值链融资模式主要由银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龙头企业及农户组成,其中银行只是为农户提供资金支持。银行之所以会提供资金支持,主要是由于本地区龙头企业与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之间签订了一系列的合作协议。银行对农户的资金支持主要是通过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这一中介完成的。首先,各地区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凭借其自身与本地区龙头企业之间签订的一系列的订单合同向本地区特定的银行或金融机构提出贷款申请,然后银行或金融机构对申请进行审核,审核通过后,由银行向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提供融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获得融资后再转借给组织内部的农户。农产品收获时,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对农户的农产品进行收购,并将农产品统一销售给已经签订合同的企业。在龙头企业与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之间结算农产品资金时,银行通常会与相应的龙头企业签订一些协议,协议规定龙头企业在资金结算时,有权且必须将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在银行的贷款本金及利息进行代扣,将代扣之后的剩余资金支付给农民专业合作组织。
(三)垂直一体化的农业价值链融资模式
垂直一体化的农业价值链融资模式主要是指我国一些实力雄厚的中大型企业为了控制农产品的质量、价格及占领丰厚利润的市场等将农产品的生产、供应及销售等环节纳入一个共同的主体(杨进先,2012)。根据垂直一体化的定义,可以发现这种农业价值链融资的模式的主要驱动者实际上同时也是雇佣了这一价值链上各个生产要素的供给者,同时,签订的各种要素合约同时也是一系列的合约而不仅仅只是一份具体的合约。对于是否采取垂直一体化的农业价值链融资模式,主要是考虑其净收益与交易成本的比较结果。企业一般所面临的成本主要由两个部分组成:一是企业内部的经营管理成本,二是交易成本。如果企业的收益大于企业垂直一体化所产生的成本,那么驱动者就会有足够的动力和意愿去形成垂直一体化的农业价值链融资模式(郭红东等,2007)。通常情况下,垂直一体化的农业价值链融资模式的推动者会选择与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签订相关的业务订单,这样做是为了降低订单成本,同时也能减少各个交易环节所产生的具体费用。同时,由于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在技术、规模及资金上都优于小型农户,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交易风险,缩短了农产品进入市场的时间,最终加大了企业自身的盈利与经营的灵活性。
(四)协调组织推动型农业价值链融资模式
协调组织推动型农业价值链融资模式是指我国政府部门、非盈利组织机构及相关的非政府组织以促进地方的发展为出发点,提高本地区经济及农业的发展,从而建立一种新型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在这一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内,农户可以选择要种植的农产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则负责提供技术支持及相关的购销服务。在这一协调组织推动型农业价值链融资模式中,政府所起的作用至关重要,一方面,政府要建设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以使农业价值链各融资主体有融资平台,另一方面,政府担保促进了农户和企业融资。位于我国山东省寿光市蔬菜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就是典型的协调组织推动型农业价值链融资模式。
四、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农业价值链融资优势及扩展
(一)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农业价值链融资优势
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融资主要面临三个问题:一是信息高度不对称,二是交易成本极高,三是缺乏可以作为抵押品的对象。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农业价值链融资模式可以很好地解决上述问题。首先,农业价值链融资模式可以有效的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农业价值链参与者可以通过农业价值链将农产品从生产到销售各环节的生产资料整合起来,从而建立适合上下游发展的信息网络,实现信息共享。其次,农业价值链融资模式可以有效降低交易成本。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在面对各地区农业的市场行情时,可能会存在一些交易风险,各种附加费用等。而农业价值链可以通过整合上下游的资源妥善解决上述问题,真正实现价值共享。最后,农业价值链融资模式可以有效弥补抵押品缺失的问题。农业价值链融资基本实现了农业价值链的各种参与者之间及参与者与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间的资金融通,从而有效弥补抵押品缺失的问题(李燕琼,2009)。
(二)农业价值链融资模式的扩展
农业价值链融资模式的扩展主要包括四个方面,即农业价值链融资模式有效解决了商业信用和银行信用之间的矛盾、加强了正式金融和非正式金融之间的联系、充分整合了外源融资和内源融资的资源、促进了现金交易和信用交易的有效结合,从而进一步拓展了农业价值链融资的思路与方法。
(1)有效解决了商业信用和银行信用之间的矛盾。在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进行融资的过程中,有时由于其自身的问题导致银行或金融机构不批准其贷款申请,但如果可以向银行及金融机构同时申请贷款,就会符合这两家的条件,农业价值链融资模式将商业信用与银行信用有效结合,从而解决了单纯依靠商业信用或是银行信用无法解决的融资过程中所面临的困难。农业价值链融资的各种参与者之间可以通过商业信用实现农产品的交易,解决农产品的销售以及生产方面的问题,而价值链上的参与者则可以通过银行信用获得所需要的金融支持,从而解决自身资金需求方面的问题(汪普庆,2009)。在这一过程中,农业企业由于获得了银行信用,其可以为价值链上其他参与者提供必要的商业信用。同时,获得商业信用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则可以获得更多的银行信用。因此,在农业价值链融资的过程中,最重要的是要充分实现这两者的互动及结合。
(2)加强了正式金融和非正式金融之间的联系。在我国,正式金融和非正式金融之间的关系比较复杂,既有竞争关系,又有合作关系,二者会长期共存,共同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农业价值链融资可以有效地将这两者结合起来,并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这主要表现在:第一,我国一些正式金融机构与非正式金融机构通常会从农业价值链外部为农业价值链的参与者提供具体的金融服务,这些参与者在获得金融支持后,通常还可以为该价值链的上下游提供力所能及的融资支持(王刚贞,2015)。第二,在农业价值链具体的参与者之间通常也会存在非正式金融方面的融资活动,此时资金较为充足的参与者会为资金较为薄弱的参与者提供融资帮助。
(3)有效结合了企业的外源融资和内源融资方式。一方面,内源融资是农业价值链融资中的参与者获得盈利的首选方式,同时也是这部分参与者获得资金的最重要的保障。另一方面,由于市场的不断变化,单纯依靠内源融资已经完全不能满足参与者获得资金的迫切需求,此时,外源融资逐渐成为农业价值链中参与者获得资金的一种重要方式。参与者(大中型企业)可以利用自身优势,通过发行债券及股票从外部市场获得一定资金,从而有效改善自身的融资状况并帮助满足其他参与者的融资需求。
(4)促进了现金交易和信用交易的紧密结合。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农业价值链融资模式促进了现金交易和信用交易的有效结合。一方面,传统的现金交易模式(一手交钱,一手交货)仍然存在于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农业价值链融资模式中;另一方面,由于现金交易的局限性,信用交易在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农业价值链融资中变得越来越普遍,扩大了交易范围,可以有效克服现金交易中存在的问题。
五、结论
本文先对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融资现状进行分析,然后对国内外相关研究进行梳理,针对我国的国情,提出了一种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新型融资模式———农业价值链融资模式。然后对农业价值链融资模式进行介绍,同时分析其优势及模式的扩展,从而为我国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融资提供参考。本文通过研究分析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新型融资模式,探索了一条新的融资模式,找出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农业价值链融资模式的途径和方法,相信能为实现农业现代化提供一定的帮助和借鉴。
摘要:本文对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融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针对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在融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种新型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融资模式——农业价值链融资模式,然后阐述农业价值链融资模式的类型、优势及扩展方式,旨在为农业价值链融资模式在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融资中的发展提供理论参考。
关键词: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融资模式,农业价值链融资
参考文献
[1]王刚贞:《基于农户视角的价值链融资模式研究》,《财贸研究》2015年第2期。
论农民专业合作社组织建设 篇9
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兴办与推广, 得到了广大农民的拥护和参与。但是, 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经济环境中, 特别是目前受到世界金融危机的强烈冲击, 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弱质特性暴露无遗, 尤其是经营规模小的合作社, 明显表现出经营状况不佳、发展后劲不足、商品率低、产品销售不畅的困境[2]。据不完全调查, 莱阳市目前已有各类大小农民专业合作社300多个, 但经营状况较好、组织规模较大、产业化水平较高的合作社不足50%, 大多数组织规模小的合作社近几年生产经营逐步走向低谷,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举步维艰, 处于有名无实的尴尬局面。为壮大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组织规模, 真正使农民专业合作社成为农业产业化经营的载体, 现介绍几个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经营范例, 以为合作社膨胀自身组织规模提供有效参考。
1 社员+农户型
利用合作社在提供信息、技术、生产、销售等方面的优势, 通过加强宣传, 加快农业技术推广, 带动非社员农户入股和使其享受合作社的服务, 从而壮大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组织规模, 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 增强市场竞争能力[3]。例如:莱阳市穴坊镇芦山果业合作社, 成立于2004年4月, 是由村集体和农户共同出资兴办的, 当初村集体用房屋、场地折价10万元、出资2万元;30个农户每股1 000元, 出资3万元, 合计出资15万元。合作社进行了工商注册, 并注册了“芦富”牌红富士苹果, 该村共270户, 全村果园面积逾40hm2, 90%的农户有果园。合作社当时主要为社员提供农药、化肥等生产资料, 提供技术培训、信息服务, 统一组织产品销售, 实行盈余返还, 合作积累。由于合作社经营状况良好, 社员收入明显高于其他非社员农户, 该村其他群众及邻村的果农纷纷表示要求加入合作社。于是, 合作社又吸收了150户农户入股, 依然是每股1 000元, 合作社增资了15万元, 壮大了组织规模, 增强了经营能力。合作社同时又带动了本村及邻村的果农180多户, 不仅壮大了合作社自身的规模, 又为每户果农年均增加收入1 000多元。
2 社员+公司+农户型
这类农民专业合作社主要是进行农产品加工和初加工, 依托产品销售公司, 发动社员带动农户共同发展。例如:莱阳市利群艺品合作社是由穴坊镇蚬子湾村村民王文江于1995年发起的, 当初他依托青岛几家外贸出口公司, 组织本村农户加工以玉米皮等农作物秸秆为原料的工艺品生产。为了扩大生产规模, 他在村集体的支持下, 联络周围村庄12个加工草制品的大发货户共同出资入股, 其中村集体以厂房、车间作价入股72万元, 王文江个人出资入股50万元, 其他社员每股1万元计12万元, 共计出资134万元, 组成了穴坊利群艺品加工合作社。经过几年发展, 合作社又吸收了本村周边社员40个, 通过社员的扩展, 带动周边村庄的农户1 200多户参与了草制品艺品加工业, 既扩大了组织规模, 又增强了产品加工能力, 增加了群众副业收入。
3 合作联社型
合作联社主要是由龙头企业牵头, 由相互合作的多个合作社进行强强联合, 组成农工商一体化的经营共同体[4]。例如莱阳市龙大企业集团供应合作联社, 是由莱阳市著名的食品加工龙头企业———龙大企业集团于1996年牵头成立的。当时是为了解决企业集团生产规模日益扩大而面临的原材料供应紧张问题, 联合5个合作社进行合作经营;5个基层合作社又下设22个分社, 各分社共拥有8 000多个农业种植户及运输大户。合作联社根据市场导向及企业集团生产计划, 细化农产品原材料供应计划, 下达给相关的合作社, 合作社向各分社下达具体的农产品种植计划, 各分社将种植计划细化给社员 (农户) , 并落实具体的收购计划, 提供技术、信息及种子、化肥、农药等生产资料, 实现了农产品生产的规模经营及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这样, 一方面解决了龙头企业的原材料供应问题, 另一方面解决了农产品的无序种植问题, 实现了产业化经营, 同时又为农产品的销售减少了中间环节, 增加了农户收入。合作联社按照社员与本社的产品交易量比例进行返还, 1996年当年返还社员270万元, 社员入社后比入社前相比, 年均增加收入2 000多元。
4 小结
通过对以上范例分析, 在目前市场经济环境下, 农民专业合作社除了加强生产及质量管理外, 更重要的是尽快膨胀自身的组织规模, 努力实现以市场为导向, 以农户经营为基础, 以龙头企业为依托, 以系列化服务为手段的农业产业化经营, 增强市场竞争力, 实现农工商一体化经营, 促进农村经济的稳定、快速、可持续发展。
摘要:农民专业合作社组织的建立, 促进了农业产业化经营, 拓展了农民增收渠道, 极大促进了农村市场经济的健康、稳定、可持续发展。通过分析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现状, 介绍了几个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经营范例, 以为农民专业合作社组织建设提供参考。
关键词: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村,市场经济,范例
参考文献
[1]董晓波.农民业合作社组织创业中的维度与变革[J].河北农业科技, 2008 (17) :48-49.
[2]孙春城.农民专业合作社组织机构及职责[J].新农业, 2008 (3) :7.
[3]江尧辉, 周军.景德镇市发展农业民专业合作社的实践与思考[J].江西农业学报, 2009, 21 (10) :170-171.
推进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建设的思考 篇10
1 辽源市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现状
我国是农业大国,广大农民群众为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要求,在家庭承包经营基础上,本着服务农民,进退自由,权利平等、民主管理的原则,创办了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辽源市也同全国一样,以发展农村经济、优化农村环境、提高农民收入、提高农村民主管理水平为目标,调动农民经济联合与合作。
据调查,截止2008年底,辽源市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共有356个,拥有会员1.88万户,带动农户6.5万户,占农户总数的28.5%。其中,各类规范的协会和专业合作社达150个,农产品经纪人达1.2万人,会员和合作社社员达7000余人,带动农户3万余户,年经营额达5亿元,增加农民收入9000万元。全市已经形成水果、蔬菜、生猪养殖、肉牛养殖、蛋鸡肉鸡养殖等六大农业主导产业,培养教育了一大批懂技术、善管理、会经营的经济能人,大大推动了辽源经济的发展。
辽源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是在政府的正确指引下,坚持因地制宜原则,结合本市地理环境,坚持“农民自愿、政府引导、党员带头”原则,在经济能人和专业大户的带动下,依托政府技术经济部门培训指导,在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协助下兴办创建起来的。在356个专业合作组织中,辽源市农协培育了5户典型协会组织,如东丰县源达养鹅协会、东辽县安怒镇毕家养牛专业合作社、东辽县高山养殖协会、东辽县泉太镇生猪协会和东辽县绿色环保型“够够购”蛋鸡养殖协会;东辽县绿色“够够购”养殖协会有20个远离居民区的养殖基地,存栏20万只优良品种蛋鸡,年产1500t优质无公害鲜蛋,该产品2008年获第七届中国长春国际农业食品博览会名牌产品。东辽县安怒镇毕家养牛专业合作社,是由养牛大户、农村经纪人、村支部书记共同组成的专业合作组织,年出栏肉牛达500头以上。实现对农民购牛、饲养、销售一条龙服务,使较为分散的养牛农户走向联合。东丰县源达养鹅协会,有会员200余户,带动养鹅户2000余户,年屠宰大鹅近80万只,已成为上连龙头企业,下连农户的农民合作组织。入会农民人均增收350元。
2 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存在的主要问题
1)农民专业组织规模小,带动的乡村劳动力少。全市356个合作经营组织平均每个合作组织只有会员8人,平均每年销售额不如一个运输大户,大部分合作组织的业务范围仅限在本乡镇的经济区域内,同类专业合作之间缺乏构通联合,缺乏经验交流。
2)内部运作不够规范化,许多合作社的民主管理流于形式。专业大户、龙头企业或涉农组织在合作社中拥有绝大部分股份,而农民主要以劳动力入股,对合作社管理不够,主动性不强,民主管理渠道不畅,违背了合作组织必需遵守的管理制度。
3)管理体制不顺畅。从政府组织管理角度看,对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管理五花八们,管理的部门多,每个部门又都有名目不同的审批权限,造成农民合作组织登记的形式各异,隶属于不同的行政部门,出现多头登记、登记难的情形,使得组织资源无法整合,整体效益难以发挥。
3 加快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的建议措施
3.1 更新观念,积极引导
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是新形式下的一种全新合作,是处于弱势地位的农民抵御市场风险的有效途径。当前重点是要转变干部工作方法,要改行政干部干预为服务引导。通过科技园地组建相应的专业协会和专业合作社,让农民知道种养什么,如何发展自觉适应市场。
3.2 政策倾斜,大力扶持
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发展,对政府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为了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健康发展,辽源市政府制定了一系列引导、促进农业产业化、专业化、规模化的具体措施。
3.3 大力宣传,培养典型
对各类先进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政府部门要不断总结、推广。开展试点示范,树立典型,起到以点带面的效果。
3.4 加强培训,提高水平
加强对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成员的培训,特别是对会长的培训十分必要。一方面要举办培训班,邀请有关专家讲解合作思想、合作原则、合作技巧等合作经济的理论知识,提高业务主管部门的指导水平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会长的经营能力;另一方面要积极组织农民专业合作社组织会长赴外地考察,学习先进经验,接受先进的思想。
3.5 健全法规,强化管理,强化信息服务
农民专业合作组织 篇11
【关键词】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问题;发展
当前,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不断深入,世界经济一体化步伐日益加快。农民能否顺利进入市场,直接影响着农民收入和农业再生产的正常进行。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应运而生,并不断发展壮大。通过专业合作组织的中介活动,既满足了市场需要,又引导了农户不断调整自己的生产和种植结构,有效解决了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使两者达到有机结合,大大提高了农民的组织化程度,架起了农民通向市场的桥梁。
1.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意义和重要性
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是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以为农户提供服务为宗旨,以生产经营活动为纽带,以维护成员利益、增加成员收入为目的,由农民围绕某个专业或产品自愿联合成立,在技术、资金,信息、购销,加工、储运等环节开展互助合作的经济组织,是农民进行自我服务、自我发展、自我管理、自我积累、自我保护的一种行之有效的组织形式。
农民协会的不断完善和农民经纪人队伍的强大,改变了农民过去单打独斗闯市场的局面,打造了增加经济效益、扩大生产规模的联合舰队,使农民与市场进行了有效的对接,把种田人增收的梦想变成了现实。农村经济合作组织还积极维护广大农民的利益,充当品牌代言人,走公司+协会+农户的效益型路子,有效地促进了土地、资金、技术等生产要素的流动和重组,为农业产业化经营、理顺农产品流通渠道发挥了积极作用,达到了农业资源的优化配置,增强了规模效益,促进了县域特色经济和特色产业的发展。
2.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与农业产业化经营紧密结合
近几年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实践已经证明,农业产业化的发展,离不开各类合作经济组织,它是产业化发展有效的组织载体。从全国许多专业合作组织的先进典型中可以体会出一些道理。产业结构的调整、变化,产业经营方式的变革,必然伴随着产业组织形式的变化,这是客观规律。新的经营方式,必然要探索一种新的产业组织形式与之相适应、相匹配,这样才能形成新的生产力。专业化分工加社会化服务形成规模经济,生成规模效益,是农业产业化经营所以能产生绩效的一个重要机理;而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实质上是通过交易的联合,形成规模经济,这两者的机理是相通的。所以,农业产业化和合作制的结合,是推动现代农业、市场农业发展的一条重要路子。
3.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地位和作用
建设和发展好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不仅是引导农民进入市场和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的需要,也是发展现代农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有效组织形式,对于促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增强农业竞争力,增加农民收入,都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一是架起了小生产通向大市场的桥梁,提高了农户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农民合作组织把分散的农民组织起来,把分散的科技增长要素整合起来,把分散的生产资料聚集起来,通过代购代销、联营联销、以销定产等形式,缓解了农产品分散分配比例与市场集中需求的矛盾,为农民参与市场经济搭建了广阔平台。
二是实现了基地、龙头企业、市场的链接,推动了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加速主导产业的形成。农民专业组织以地缘为界限,以社会化服务为依托,市场为导向,将从事同一类生产项目的农户组织起来,在区域内有效实现了“超小规模个体、较大规模群体”的生产格局。
4.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现存的问题
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虽具有较强的生命力,在实践过程中有了一定的发展,也积累了不少经验,但由于尚处于发展初期,还面临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是从外部环境上看。首先思想不重视。个别领导对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重要性认识不够,态度是肯定不行动,支持不扶持。其次是法律不健全。对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性质、作用、业务范围、资格确认程序、法律责任等问题,缺乏明确的法律界定。第三是管理体制不规范。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多属于民办,属农民的个人行为,没有行业管理部门,缺乏必要的行业监督。第四是发展环境不够宽松。虽然有的地区出台了一些扶持鼓励政策,但从总体上讲,还没有完善,服务体系建设滞后,有关部门和一些乡镇在提供服务、解决困难、鼓励扶持等方面做得还不够。
二是从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自身看,首先,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规模小、实力弱、组织散、寿命短,抗市场风险能力较差。其次,一些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内部管理机制不够健全。再有一些乡村的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只是挂其名,没其实,有的是村委会与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是“两个牌子一套人马”,很难真正发挥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作用。
三是从农民自身看,农民既有吃苦耐劳的一面,又有自私保守的一面,文化比较低,观念:不更新,风险意识差,对加人农民合作经济组织持怀疑态度,“各顾各”“同行不同利”的思想还比较严重。
5.发展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建议
第一,一是坚持政府推动,为其保驾护航。政府应在坚持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的前提下,因地制宜,从实际情况和农民需要出发,采取生产合作型、销售合作型、中介服务型等多种形式。二是督促新型合作经济组织,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坚持按合作经济组织章程办事,建立自我管理机制和利益共享、風险共担的经营机制。
第二,坚持规范运行,严格组织行为。在规章制度上,按照有关法律和规章的要求,发展新型合作经济组织,健全人会制度,规范入会程序,严格审核把关。
第三,坚持政策扶持,改善发展环境。县乡财政要设立专项资金,视财力增长情况,逐步加大对新型合作经济组织的扶持力度,为其发展壮大提供财力保障。
第四,坚持法律责任,强化约束机制。在资金管理上,其帐户内记载的出资额和公积金份额为限对新型合作经济组织承担责任。并对盈余如何分配、以及合并、分立、解散和清算过程中的债权、债务关系做出明确规定。
农民专业合作组织 篇12
1 西南山区农民增收面临的问题
(1) 资金不足, 农民长远投资困难。
农业生产中, 农业生产资料以及服务价格较为昂贵, 随着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农业生产技术水平的提高, 对中长期资金需要也越来越旺盛, 但西南山区农户储蓄和财政两个层次的资金严重不足。由于缺乏金融资金的投入, 农业生产一直处于低投入、低产出的发展中, 并明显限制了农业向深度和广度发展。但是许多特色农产品从生产到销售要经过一个长期的过程, 需要长远的投资。实际情况是一些贫困山区和少数民族集聚区还只能靠传统的“种粮”业来维持简单再生产的土地、钱物投资发展特色农业。
(2) 信息滞后, 农民面临较大的价格风险。
西南山区的信息化基础薄弱, 家庭电话、电视机的拥有量在全国比重较低。据2001年初调查, 西部地区农业网站仅占全国农业网站的1/10左右, 西南山区就更是微乎其微了。农户对价格了解的途径少, 只能根据上一期的价格来决定下一期的产量和品种, 而交易时, 却必须按即期市场价格进行交换。农业生产中这种价格信息的滞后性, 使农业生产者面临较大的价格风险和经济损失。
(3) 农产品流通方式的落后, 利润多被中间环节攫取。
在湖南一项针对农民有关农产品流通方式的调查显示, 42.86%的农民选择“私商来家里收购”, 35.71%选择“自己到城里销售”, 29.46%选择“到农村集贸市场设点摆摊”, 只有7.14%选择“根据购销合同交货”。可见农民在进行农产品流通时, 流通方式还比较落后, 或者“等客上门”;或是“自己摆摊”;或是“自运自销”, 还没有形成任何专业化规模流通优势和发达的农产品销售网络。而西南民族地区山地较多, 交通不便, 其农产品流通的状况就可想而知了。由于销售到外地的交易成本高, 农户很少自己运作, 大多数是“等客上门”从小商贩到大户, 期间要经过多个环节, 每个环节都要挣钱, 每个环节都要确保自己的利润, 经过层层加价, 农产品价格上升, 而农民却没有机会分享。
(4) 农民素质低, 技术人才缺乏。
西南山地区六省中除广西地区外, 人口中文盲、半文盲的比重都高于全国15.88%的水平。据有关部门预测, 科技在农业增产中的作用2010年将达到70%。民族地区的特色农业更是高科技含量的农业。如优质烟叶, 无公害蔬菜、“双高”甘蔗的培育都需要较高的科技水平。而民族地区从事特色农业的生产者的科技文化素质都处于较低的水平。
2 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对农民增收的重要性
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是有农民自愿组织起来, 以农业上传者为主体, 以专业化生产技术和生产营销为纽带, 以增加会员收入为目的, 在农户自主经营的基础上, 实行资金、技术、生产、供销等互作合作的民办经济技术服务的组织。包括各种农民专业技术研究会、专业合作社和专业协会等组织。《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指出:“积极引导和支持农民发展各类专业合作组织, 加快立法进程, 加大扶持力度, 建立有利于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信贷、财税和登记制度。”近年来各地的实践证明, 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在引导农民进入市场, 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 提供农产品竞争力, 促进农民增收, 建设现代化农业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1) 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可以为农民增收提供资金支持。
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可以在农户与金融部门之间开辟资金流向通道, 帮助会员、种养大户, 特别是有专业生产能力而一时缺乏资金的农民提供融资服务, 切实解决农民的增收所面临的资金短缺问题;通过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担保贷款, 有力的促进农业产业化的龙头企业规模的扩大和效益的提高, 直接带动了农户的生产和收益的提高。另外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可以吸收一些社会资助资金, 也可以争取到相关企业的支持, 如贵州的“老干妈”食品有限公司, 从自身的产业化经营补助资金中拔出部分给当地辣椒协会, 依托协会组织生产和原料的收购。
(2) 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降低和分散了农民的价格风险。
在共同利益的驱使下, 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一般都拿出专门力量与有关产品的大市场和中心市场联系, 掌握市场行情, 在此基础上, 合作组织以准确的信息和批量的优势, 用较低的交易费用获取优惠的采购和销售合同, 然后通报成员并有组织的生产。当产品价格出现下滑时, 合作经济组织会以适当的保护价收购, 这都有利于农民收入的稳定增长。如贵州省兴仁县富利野生荸荠协会, 与会员签订订单, 实行保底价格对会员的产品进行收购, 2005年, 荸荠合同保底价为3.00元/公斤, 正常收购价是3.6-4.00元/公斤, 使农民的市场风险大大降低, 稳定地保障了农民的收入。
(3) 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利于规模经营, 创造品牌。
由于一定规模的交易数量是交易技术数量是交易技术运用和交易效率提高的前提条件, 农户分散经营时, 小规模的分散购销必然导致较高的交易成本。农户参加合作组织有利于实现规模经营, 打造品牌优势, 促进农民增收。如重庆市奉节县金云药材生产合作社自2004年成立以来, 建立了党参、花粉、板兰根、紫苑、金荞麦、贝母10个品种的生产基地共3200亩, 打造“夔党”、“云雾山贝母”两个品牌, 行程近了拳头产品, 辐射带动农户11320户, 药材种植总规模达20000亩以上, 年产中药材总量进8000吨。又如四川省广元市元坝区境内四面环水, 交通方便, 通讯发达, 土壤理化性能良好, 森林植被覆盖率达到52%, 空气清新湿润, 水质好, 无污染, 是种植猕猴桃的最佳适生区。2003年该村建立了紫云猕猴桃协会, 在协会的积极推动下, 全村共发展优质红心果猕猴桃1500亩, 其中完成标准化示范基地建设面积1000亩。至2006年底, 全村猕猴桃总产值达220吨, 年销售收人突破150余万元, 其中一级果售价高达5600元/吨, 猕猴桃种植户户均实现销售收人高达5000元以上, 猕猴桃产业得到较快速发展, 已成为该村的主导产业。
(4) 农民专业经济合作组织促进了产品的深加工及多次增值。
专业合作组织的生产, 尤其是一些实力较强专业组织, 兴办储运、加工等经济实体, 实现了产品的增值, 然后按照合作互利的原则, 将加工或销售增值的大部分利益返还给组织成员。如重庆市万州区分水镇石碾李子协会, 利用协会专门的项目资金, 注册了“广洞岩”牌李子, 并对品牌进行一系列的宣传工作, 同时为搞好李子的销售工作, 理事会还专门制订了李子销售方案, 并在重庆、宜昌、梁平、垫江、万州等地设置了直销点。由于协会统一品牌、统一分级包装、统一商标标签, 2004你的李子单价比周边地区散户销售单价高出60%, 协会会员比当地未加入协会的李子种植户人均纯收入增收434元。2004年该协会实现总收人99.8万元, 比2003年增加10.1万元, 增长11.3%。除去必要开支, 获纯收益16.1万元, 比2003增加4.8万元, 增长42.5%, 按交易量返还会员盈余5.54万元, 比2003碾增加1.04万元, 增长23.1%。
(5) 农民专业经济合作组织提高了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
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无论是处于初级发展阶段, 还是已经进入高级阶段, 都为农民提供技术培训、技术咨询服务, 有些组织还对其成员进行家庭生产经营管理知识的培训。云南省腾冲县越镇奶水牛协会自2003碾成立以来, 开展了养殖科学技术 (牛冻改、农田种草、饲料青贮、水牛挤奶、疫病防治等) 和市场营销知识培训, 传递畜产品信息, 建立营销网络, 提供技术服务、技术咨询。由于协会与企业、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建立了广泛的合作机制, 对会员的科技培训, 新技术, 新产品的普及推广在不断的得到增强, 素质不断提高。在协会的参与下, 一个健康、有序、文明、进步、向上的水牛奶开发市场正在形成。这些技术及经营培训, 提高了广大农民的技术水平, 促进了农村专业技术人员和现代新型农民的成长, 有助于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和促进共同富裕。农民素质的提高也为西南民族地区农户发展边境贸易提供了智力保障, 使其能够按照国际市场标准组织生产, 寻找外贸市场新的增长点。
3 发展西南山区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对策
目前, 我国西南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 各类合作经济实力不强、经营机制不健全, 在发展中受到各方面的压力, 远远贸易发挥出应有的组织优势, 农户在社会化大生产中处于明显的弱势地位。而各国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实践证明, 合作经济组织是引导农民参与社会化大生产、切实维护农民利益的有效组织形式。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是农民的需要, 是提升产业化经营水平的需要, 是农村改革发展的需要。我们应遵循市场经济规律, 以增加农民的经济收人为目标, 坚持民主自愿的原则, 依靠政府支持充分调动农民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
(1) 提高农民入会意识, 增加组织的数量和覆盖率。
从总体上说西南山区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数量要低于东部和中部地区, 在农户中的覆盖率较低。以下分别抽取了东、中部和西南地区三个省市的数据进行比较 (见表1) 。数据显示西南地区的三个省市在组织数量及参与组织的农户所占的比例上都不及东、中部地区, 特别是贵州地区农户参与率只占0.91%。为了解决这一问题, 提高组织在农户中的覆盖率, 应做好宣传教育工和典型示范工作。现阶段特别做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的普法宣传, 在积极让各级决策者充分了解符合国际通则的合作社制度和合作制原则的同时, 应在农村大力开展合作社知识的宣传教育培训工作, 大力普及合作社基本知识, 增进农民对于合作组织的认识和了解, 强化合作意识, 调动农民参与合作的积极性。另一方面, 进行合作社建设的试点示范和推广, 引发农民的组织化愿望。在当前合作社知识和合作社企业家普遍供给不足的情况下, 大面积推进农民合作社的发展不太现实, 明智的做法是精心试点, 通过成功的个案让农民亲眼目睹合作社生产的单个农户不可企及的规模效益, 从而激发广大农民以组织化的方式进入市场的愿望, 发挥试点示范对农民发展合作社的带动作用。
资料来源①全国人大农业与农村委员会课题组, 《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立法专题研究报告》, 2004.3 ② 徐旭初, 《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制度分析》, 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5年
(2) 政府应加强引导与支持。
目前我国西南民族地区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还处于初期阶段, 组织规模小, 资金少, 会员和农民还不富裕, 抵御市场风险、生产风险的能力很弱。政府应当明确责任, 合理引导。利用农村能人、专业大户带头, 带领, 使他们在组织的发展中起到中坚的作用。鉴于组织普遍存在的内部制度不健全的问题, 政府应当在坚持“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上, 加强对其的监督和引导。而在组织的创办和经营中, 政府及其部门还应给予必要的优惠政策扶持:一是给予农民合作经济组织一定的启动资金, 降低农民入社的门槛。二是设立有关支持基金, 帮助降低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运行成本, 使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能够解决实际困难。三是建立合作社税收体系, 实行低税或免税政策, 例如对合作社免征所得税和营业税。四是低息贷款或贴息贷款。五是有关农业的国家项目优先由农民合作社承担或积极吸纳合作社参与。例如, 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项目、扶贫项目、技术推广项目、环境和生态保护项目等, 都应积极吸纳合作社参与实施。四是发挥桥梁作用, 帮助组织同科研、技术部门建立合作关系, 帮助组织解决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3) 加强人才的吸收和培养。
针对目前各组织技术人才普遍缺乏的现状, 要优先发放技术资料, 优先对经济合作组织的技术人才进行培训;一方百姓的富裕, 需要有一个杰出的领导, 要重视培养既懂技术又懂经济的复合型人才, 把选拔村级后备干部与培养协会中的人才紧密结合起来;尽可能的把农业的产前、产后部门建立在农村, 在乡村建立一体化公司或合作社。给予这些企业相应的资金、税收、贷款等方面的政策性支持, 给农民企业家一定的精神嘉奖, 这样可以吸引农民企业家, 参与到带动一方百姓发展的农民合作经济当中来, 通过组织和培养农民, 使农业生产标准化和商品化, 把广大农村和城市连接起来, 促进农业市场化和科技化, 从而使农民完成从单凭经验到依靠科技、从盲目生产到产供销协调发展的转变。这样既可以解决部分农民的就业问题, 还能够促进农民企业家对农民致富的带动作用, 促进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对于科技人员的下乡, 政府要给予大力的财政支持和精神嘉奖, 这是农民能够致富的最直接的途径;政府还可以实行大学生的上山下乡、支农支教活动, 对农村人才进行补充, 提升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整体运作能力。
参考文献
[1]沈道权.民族地区特色农业发展论[M].北京:民族出版社, 2007.
[2]黄?, 顾海英, 朱国玮.农产品价格、合作社与农民增收的经济学分析[J].三农问题研究, 2006, (6) .
【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推荐阅读:
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分析09-01
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融资功能拓展问题11-12
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申报的须提供09-04
宁洱县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现状及建议07-19
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 发展现代农业经营组织12-02
武隆县关于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调查报告09-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