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全县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情况的调查报告(精选8篇)
对全县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情况的调查报告 篇1
文章标题:关于全县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情况汇报
一、基本情况
我县地处湘南边陲,是一个只有万人口的山区小县。全县个乡镇办事处,个国有农林茶场,个行政村,万多农户,农业人口近万,耕地面积万亩,其中水田近万亩,旱土万多亩。近几年,我县各级党委、政府及有关部门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的一系列农村政策,审时
度势,对农村涌现出来的种植、养殖、加工、销售大户积极加以鼓励、引导和扶持,形成了社区型、专业协会型、专业合作型、股份合作型等不同类型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据统计,××年底,全县共有各种类型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个,其中种植业个,养殖业个,加工运输业个,其他专业协会个。目前,参加入会农户万户,占全县农户万户的,吸引和带动农户万户,吸纳股金万元,拥有固定资产万元,会员年人均增收余元。各类合作组织合作形式多样,合作领域广泛,为增加农民收入开辟了新的途径。
二、主要作用
我县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是农民在稳定土地承包关系,保持产权相对独立的前提下自愿组成的新型集体经济组织,它遵循民办、民管、民受益和入会自愿、退会自由的原则,实行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管理、自我发展,是新时期农村经营管理体制的制度创新和机制创新。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涌现和发展,对于促进我县农民收入增加、增强农民市场竞争能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农村经营管理体制的完善和创新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一是拓宽农民增收途径,增加农民收入。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是促进农民收入增长的有效措施,更是增加农民收入的现实途径。从我县的实际来看,每组建一个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就为农民增收开辟了新的途径。县生姜专业技术协会自年成立以来,实行统一供种、统一供肥、统一技术指导、统一销售四统一的管理方法,为订单农户提供产供销全程服务,与县内个乡镇个村的户农户签订生姜、香芋产销合同,面积达亩,其中生姜亩,香芋亩,每年帮助订单农户销售优质生姜多万公斤,优质香芋万公斤,为订单农户增加收入多万元,户平增收余元。会长所在的水口村,全村户农户,的农户种姜,该村每年仅生姜一项收入就有万元,人平多元。该村已发展成为[本文权属文秘港:http://wmgang.com]脱贫致富的小康村。××年初,该协会签订农产品供应意向合同,年供应台商南瓜万斤,玉米万斤,红薯万斤,桃李梨万斤,柑桔万斤,蕨菜万斤,小竹笋万斤,生姜万斤,为我县乃至周边县农民致富奔小康开辟了新的途径。
二是引导农民进入市场,帮助农民解决农产品的销售问题。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是增强农民市场竞争能力的基本手段,更是农民走向市场的必由之路。近几年,随着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农产品生产规模的扩大,不少地方不同程度地出现农产品卖难的问题。为了解决农产品卖难的问题,我县出现了一批以农产品产销大户牵头组建的农产品销售协会。县农产品销售协会,采取合同订单销售的方法,帮助本村户农户解决了万余头生猪和亩黄花梨的销售问题,每年把本村出栏的多头瘦肉型生猪和果农生产的多吨优质黄花梨直接销往深圳、广州、郴州等地。县生姜专业技术协会成立年来,年运销生姜多万公斤,占全县生姜产量的一半。多年来,该协会经销的生姜、香芋等农产品一直销往广东、海南、上海、湖北、陕西等个省市,并在个省市建立了生姜销售网点个,成为全县订单农业的领头雁。农民专业协会的出现和发展,较好地实现了千家万户小生产与千变万化大市场的对接,有效地解决了农产品卖难问题,解除了农民的后顾之忧。
三是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和区域化布局。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是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有效措施,更是推动农业产业化进程的助推器。以农产品销售协会为龙头,采取订单农业和基地带农户的方式,积极稳妥地调整农业结构,致力发展运销对路的香芋、大白苦瓜、优质稻等优质农产品。近几年来,全镇亩水田,每年都种植香芋亩,优质稻亩,大白苦瓜亩,初步形成了一村一品或几村一品的区域化布局和专业化生产的产业化格局。大洞办事处大洞村、梅溪村在大洞农产品销售协会的引导和推动下,促进了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近几年来,大洞、梅溪两村根据市场需要调整产业结构,发展优质黄花梨亩;发展养猪大户,年出栏瘦肉型生猪万多头,有力地促进了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区域化布局。
四是规范行业行为,引导公平竞争。近几年来,我县的毛织业发展很快,各种类型的毛织厂如雨后春笋,生产规模不断扩大。到目前止,全县共发展毛织厂多家,拥有毛织机万台套,毛织行业从业人员万人。为了规范毛织行业的行为,加强毛织企业之间的合作与联系,保证企业进行有序竞争,推动我县毛织业的繁荣与发展,年,我县成立了规模最大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县毛织行业协会。目前,加入该协会的毛织厂达多家,协会会员达多人。毛织协会制定了较完善的章程,对会员的权利与义务、行为规范及会费的收取管理等都作出了明确的规定。特别是对会员企业的用工、工价、伙食标准和管理都制定了统一标准和要求,从而规范了毛织行业的经营管理行为和竞争行为。
三、主要做法
近几年来,我县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做法主要是以下几个方面:
一
是领导重视。多年来,县委、县政府对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非常重视,把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组织作为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新的经济增长点来抓,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引导、鼓励、推动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发展。××年,县委、县政府制定了关于推动我县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意见,提出了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具体措施。
二是鼓励支持。近几年,县委、县政府每年从财政收入中拿出万元资金作奖励,奖励搞得好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鼓励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发展。同时,积极争取上级财政扶持其发展。去年我县的桑蚕协会争取了省财政万元的资金扶持,今年我们又为黄花梨协会和沼气协会上报了争取省财政扶持的项目申报书。
三是办点示范。为了引导和推动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发展,近年来,县直有关部门积极开展了办点示范工作。县农办对进行农产品销售协会办点示范,县农业综合开发办领头创办了县桑蚕协会,县经管局把生姜专业技术协会作为自己的联系点,通过办点取得经验,从而指导全县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发展。
四是推介典型。近几年来,县直相关部门在办点示范的基础上,帮助搞得好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总结经验,在全县乃至全市予以推介。去年以来,县经营管理局先后帮助县生姜专业技术协会等个专业协会总结推介协会经验,对推动全县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发展起到了较好的作用。
五是能人带头。在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中,我县十分注重引导、鼓励和支持农村中各种类型的大户和经济能人发挥带头作用,带头领办和创办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从我县现有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来看,几乎所有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都是由农村的经济能人和各种类型的大户带头创办和发展起来的。
四、主要问题
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是新时期农村中出现的新生事物,它的发展虽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但是,也还存在一些不足的地方。从我县的情况看,当前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⑴从总体上看,我县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尚处于初始发展阶段,其发展形态绝大部分仍然是属于合伙性质的经济形态,在叫法上带有浓厚的习惯色彩。⑵从协会的运作来看,与股份合作制的特征和要求尚有一定差距,较为普遍地存在着法人地位不够明确、制度不完善、财务不够规范、管理较为粗放等问题。⑶从协会发展的外部环境看,影响和制约因素较多,特别是资金不足,服务滞后的问题比较突出。
五、今后打算
今后,我们将认真落实中央和省市关于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指示精神,继续做好鼓励、引导和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发展工作,为切实增加农民收入,不断完善和创新农村经营体制作出不懈努力。
《关于全县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情况汇报》来源于,欢迎阅读关于全县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情况汇报。
对全县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情况的调查报告 篇2
截止2014年12末, 林口县共有农民专业合作社243个, 星级农民专业合作社10个, 占全部农民专业合作社的4.12%。其中种植类192个, 占全部农民专业合作社79.01%, 其中星级农民合作社8个, 占种植类农民合作社的4.17%;养殖类22个, 占全部农民专业合作社的9.05%, 其中星级农民专业合作社1个, 占养殖类农民合作社的4.54%;农机类18个, 占全部农民专业合作社的7.41%;其他类11个, 占全部农民专业合作的4.53%, 其中星级农民专业合作社1个, 占其他类农民专业合作社的9.09%。专业合作社社员总数为8206个, 其中种植类6625个、养殖类440个、农机类349个、其他类792个, 分别占专业合作社员总数的80.73%、4.63%、4.25%、9.65%。其中农民成员个数为8047个, 占全部专业合作社总数的98.06%, 其中种植类6606个、养殖类380个、农机类349个、其他类712个, 分别占农民成员个数的82.09%、4.72%、4.33%、8.85%。土地流转入专业合作社的面积为6118亩, 全部是种植类, 养殖类都是以一家一户为单位进行养殖, 农机类基本上都是以农机具入股, 其他类中基本上都是已现金形式入股。农民专业合作社政策性农业保险覆盖情况基本是零。
二、金融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情况
(一) 农民专业合作社获得贷款支持情况
截止2014年12末, 林口县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的金融机构只有一家, 获得贷款支持的农民专业合作社也只有二家, 占种植类农民专业合作社的0.82%。累计发放贷款250万元, 贷款余额为50万元, 同比减少125.75万元。
(二) 金融机构对农民合作社推出的信贷产品及服务模式发展情况
由于农民专业合作社成型的少, 我县共有农民专业合作社总个数为243个, 真正能运营的能达50%左右, 再加上农民专业合作社资产少, 达不到贷款条件, 满足不了专业合作社扩大再生产的资金需要, 而金融机构近几年来发放的都是农户联保贷款, 基本上没有“龙头企业+合作社+社员 (农户) ”、“合作社+社员 (农户) ”农业生产组织模式, 金融机构共为农民专业合作社社员发放贷款大约在近3亿元左右, 利率为8.7%、10.656%、1458%, 期限为一年。
(三) 金融支持农民专业合作典型经验
目前林口县金融机构只有农村信用社为龙爪镇红林村林口县红林果蔬种植专业合作社提供金融服务。该社2009年组建, 注册资金500万元, 截至目前, 该社发展社员230户, 占全村户数的75%, 2012年被国家权威部门授予“中国红树莓第一村”称号。合作社按照“合作社+基地+社员”模式运营, 为社员实行生产、技术、管理、服务、销售“五个统一”服务。合作社为社员统一购置苗木, 统一栽培品种, 全社主栽费尔杜德、哈瑞太兹, 按照欧盟有机食品技术标准生产和管理, 制定统一的技术规程, 配套应用程控微喷, 合作社为社员提供全程技术指导服务, 由合作社协调龙头企业统一销售, 统一使用“红林之莓”品牌, 实现了红树莓产业规模化经营, 标准化生产, 品牌化销售。目前种植树莓1500亩, 盛果500亩, 非盛果1000亩, 亩产收入7000~10000元左右。龙爪镇信用社2013年给社员贷款400万元, 都是通过五户联保贷款形式得到的信贷支持, 2014年以专业合作名誉贷款200万元, 现已全部还清。
三、农民专业合作社融资存在的困难及障碍
一是农民专业合作社突出融资需求主要是扩大经营规模, 如龙爪镇红林村林口县红林果蔬种植专业合作社主要购进设备、果盘和扩建冷库。
二是农民专业合作社融资主要是用于购进种子、化肥和农药等生产资料。农民专业合作社资产不足, 难以满足抵押贷款要求。
三是贷款利率太高, 难以承担。
四是农村信用社实行了新的贷款方式, 实行农户互保, 授信额度普遍低于上年同期。去年农户贷款基本都在5~10万元左右, 今年按照新授信计算方法, 农户贷款额度基本在3~5万元左右, 很难满足农户资金需求。
四、完善做好金融支持专业合作社相关建议
一是引导金融机构转变观念, 加大调研力度, 结合自身信贷方式, 按照2013年中发1号文件关于大力支持发展多种形式的新型农民合作组织, 加大新型生产经营主体的信贷支持力度要求, 创新金融融资方式和金融产品, 扩大农民专业合作社信贷支持力度。
二是加强扶持力度。政策上的扶持是推动农民合作社发展的重要动力。根据中央、省、市的各项惠农政策, 各级财政用于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专项资金要及时拨付到位, 在税收优惠上, 对农民专业合作社销售的农民产品, 应按规定减免税收。
三是结合县域实际, 金融机构加大金融产品及服务创新。各家金融机构要根据自身信贷方式, 结合农民专业合作社特点复制出符合“龙头企业+合作社+社员 (农户) ”、“合作社+社员 (农户) ”的模式, 来拓大信贷市场。
摘要:按照深入贯彻落实2013年中央1号文件关于大力支持发展多种形式的新型农民合作组织、加大新型生产经营主体的信贷支持力度的文件要求, 通过深入走访农委、经管站、金融机构、农民专业合作社及入社农户对县域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现状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调查。
对全县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情况的调查报告 篇3
关键词: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财政支持;建议
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是在家庭承包经营基础上,以从事同类产品生产经营和相关服务的农民为主体,按照自愿、民主的原则,以合作制或股份合作制方式进行生产经营、分配和管理的互助性经济组织。近年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新型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应运而生并呈现出蓬勃发展之势。作为农业大县,江西省宁都县加快和规范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发展,有效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发展。
一、宁都县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现状
(一)基本概况。作为国定贫困县,宁都县近年来把发展农业产业化作为增加农民收入、发展现代农业、繁荣农村经济、推动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的重要举措,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不断提高,催生了许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成为农业产业化的有效载体。截至2015年底,全县已有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161个,加入农村经济组织的会员16100个,吸引和带动农户9.2万户;各类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现有资金总额15484万元,年经营收入22528万元,农民人均增收320余元。
(二)现实作用。
1.促进产业规模化。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把分散的农户联合起来,通过“合作社+农户”、“协会+农户”等形式,形成一定的规模产业。如全国示范点、宁都田头草席专业合作社,一头联着农户,一头联着市场,自1997年组建后,指导席农进行专业生产、加工和销售,产业做强做大,使该镇成为全省“草席之乡”,辐射全县10多个乡镇。目前,全县已形成三大主导产业(黄鸡、脐橙、蘑菇)和十大区域特色产业(优质稻、杂交水稻制种、红薯、席草、白莲、茶叶、蚕桑、烟叶、生猪、罗非鱼),已建成产值超500万元的龙头企业20家。
2.促进利益集群化。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一大特点是,在组织内不以营利为目的,对外追求利益最大化。在农村形成了一个个先富起来的利益群体,带动农民群众致富奔小康。黄鸡产业合作社、蘑菇专业合作社、果业协会等合作组织的创建,使该县诞生了数以百计的“十万元户”、“百万元户”。
3.促进农民组织化。在“自愿、平等、自主、互利”的基础上联合起来的农户,进行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约束,原来政府不好办、办不好、办不了的事情,如引导产业、调节市场、调节供应等,通过合作组织能起到较好的自律、自为作用。如梅江养猪协会,2004年运作以来,根据县城人口集中、食肉量大的特点,与定点屠宰中心、屠商协调,安排会员的生猪出栏、日平均屠宰生猪120头,既提高了养猪户的收益,又满足县城肉食供应。
(三)存在问题。
1.组织层次偏低。现有的合作经济组织多数为社团性质,企业性质的较少,处于“官办”、“牌子”性质的较多,组织内部产权不明晰、机制不健全、章程不规范、权责不明确、交易手段较单一、运作水平较低。
2.辐射能力较弱。一些合作社(协会)只限一村或若干少数农户中联合,企业多是在购销流通环节,难以发挥辐射效应。就全县来说,按现有6100个会员参加合作组织计算,其覆盖面约2—3万人,覆盖率不超过全县60万农村人口的5%,这与全国的平均水平相比较也是很低的。
3.抗风险能力不强。目前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尚处于初级阶段,缺乏经济实力,没有必需的公积金和风险基金,发展后劲不足,抵御市场风险、生产风险的能力不强。
4.发展环境不优。由于条块分割,受部门利益驱动因素影响,政策落实不到位;扶持不足,引导不力,服务不到位,主动帮助合作经济组织解决困难不够;融资困难、投入不足,单靠合作组织自身积累,发展难以为继。
二、财政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情况
为加快和规范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宁都县出台了《关于大力发展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意见》、《关于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进一步提高农村经济组织发展质量的意见》,明确规定税务、工商、金融、财政、农业、科技等部门,要在减免各种税费规费、提供资金和服务保证等方面给予政策倾斜和大力支持。尤其是在财政支持上作了更为具体的规定,县乡两级财政要安排试点示范的预算经费,县财政每年安排100万元,各乡镇每年安排1—2万元,用于试点示范项目的建设和工作的开展。从多年来的运作情况来看,其成效是明显的。例如,省级示范点、宁都长胜镇蘑菇专业合作社,从2005年3月正式成立以来,每年得到省、市、县、乡四级财政扶持资金,目前该社已发展到50万m2的种植规模,按每户菇农的菇房平均占地面积2000m2计算,每户菇农年均纯收入近3万元,带动周边乡镇农民直接受益800万元,劳动力工资增加500万元。
与此同时,财政在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中也出现了新问题,突出表现为“三多三少”。一是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绝对数量多,财政直接支持资金相对总量少。宁都县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已有161个,涉及农业产业化的各个领域、每个环节,而县财政每年直接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仅有100万元。累计省、市、县、乡财政,每年财政支持总额充其量才300万元左右。二是支持硬件建设资金相对较多,支持软件建设资金相对较少。在财政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资金总量不多的情况下,在投入的比例上也不协调,大多倾斜在完善基础设施上,而对技术培训、品牌宣传等一些软件建设的投入甚少,甚至没有涉及,直接影响到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今后的发展质量和市场竞争能力。三是县乡财政支持相对较多,省市财政支持相对较少。宁都县作为贫困县,县财政每年能直接安排资金100万元,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对比省市财政扶持情况,省市财政支持资金总量只有县乡财政支持资金的1/5。
三、加大财政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力度的建议
针对目前存在的问题,财政扶持重点应在“三扶一保”。
(一)扶“基”,即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基础设施建设。众所周知,基础设施是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基础和前提。财政支持首先要帮助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完善基础设施,添置必要的服务设施,如土地征用,水、电、路的“三通”等,扩大硬件规模,为提高服务功能打下牢固的物质基础。
(二)扶“智”,即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软件建设。软件建设包括技术培训、信息服务、标准化生产、新品种新技术的引进和推广,可以说是提升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质量和产品市场竞争力的重要保证与智力支撑。对于软件建设,合作社成员在思想意识上是不夠重视的,在资金的承受力上是力不从心的,财政支持力度也远远不够。因此,财政要齐头并进地扶持软件、硬件建设,彻底改变重“硬”轻“软”的状况。
(三)扶“牌”,即对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所生产的产品进行品牌培育、宣传推介方面的扶持。打造品牌、宣传推介,需要不少资金,这就需要财政给予大力扶持,支持农民合作组织产品营销服务网络建设和产品推介,拓展销售渠道,提高销售服务能力,实现生产与市场有效对接。
(四)保“险”,即为建立农民专业合作组织风险防范和保障机制提供财政支持。针对专业合作组织抵御市场风险和生产风险的能力还很弱的问题,政府各有关部门要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制定必要的优惠政策,特别是财政要给予必要的支持,并为其建立农村合作经济组织风险防范保障机制,一旦遇到自然灾害或市场风险时,能够有效地迅速恢复生产和经营。
对全县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情况的调查报告 篇4
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
一、当前我区农村专业合作社的基本情况
经济区共有47个行政村,总面积57.8平方公里。据调查,47个行政村中只有前阙庄村成立了土地经营合作社,其他46个村均未设立农村专业合作组织。
二、前阙庄村党组织对土地合作社的扶持情况 前阙庄村现有270户,840人,其中党员36名。设有1个农村党支部,支部成员3人。为深入贯彻落实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积极开展土地流转工作,前阙村成立了土地经营合作社,推行“土地入社”,实行规模经营,即在不改变农户承包经营权的前提下,由农户以土地承包经营权入村土地经营合作社,再由合作社对土地统一招商发展高效农业。在前阙村土地经营合作社的成立和运营过程中,该村党支部起到了主导和核心作用,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1、谋思路。村支部认真分析村情,比较发展优势,查找影响村民致富的根源,认为土地流转不畅、经营效益不高,农业生产缺乏规模化是村民难以致富的重要原因。通过深入调查和认真研究,村支部最终确定了加快土地流转,成立土地合作社,实现规模化经营的发展思路,以实现增加村集体积累、提高村民收入的目标。
2、出方案。有了工作思路后,村支部充分认识到当前形势下土地流转的机遇期、敏感性和挑战性,在制定方案时广泛听取民意。村委班子成员积极入门入户,宣传土地流转政策,听取村民意见,综合分析工作建议,在听取村民意见——讨论修改——再听取意见——再修改的反复实践中,认真制定了切实可行的土地流转方案。
3、重引导。一是政策引导,及时将十七届三中全会关于鼓励土地流转和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会议精神宣传到广大村民,让村民认识到政策变化带来的机遇。二是现实分析引导,认真分析每个村民家庭的经济情况和收入来源,与群众算好土地流转后的收入对比帐,引导村民自觉参与。三是党员干部带头引导。党员干部带头加入土地经营合作社,先行一步,做出示范。
4、建制度。土地经营合作社成立后,村支部坚持把民主管理作为立足点和着力点,依靠民主监督、民主管理使村土地经营合作社实现了规范运转。合作社制定了详细的工作职责、土地经营、财务管理、奖惩办法等规章制度,把合作社的运行建立在规范的制度约束之上,确保生产经营管理责任到人、运作高效。并把合作社的各项规章制度和运行情况定期或不定期向村民公布,接受村民监督。同时建立合作社董事会和监理会,成员由村民代表大会通过统一选举产生,负责土地的日常经营管理,从而形成了有制度、有考核、有
监督、有评判的土地经营合作社规范运作模式。
三、当前我区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存在的问题
农民专业合作社是伴随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而出现的新型经济组织,它在富裕农民、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和农民组织化程度方面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目前越来越受到全国各地的重视,有些地方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的速度很快并广泛从中受益。我区只有前阙村成立了土地经营合作社并取得了良好效果,从总体上看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在我区还相当缺乏,基层党组织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引领扶持力度还不够大,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区内农村的发展速度。其原因主要在于大多数村庄基层党组织的理论政策水平还不够高,创新意识不强,引领村庄发展的能力需进一步增强。
四、工作建议
1、进一步加强干部教育培训工作。要想引领农村快速发展,就必须有强有力的农村基层党组织。要本着结合工作和综合提高的原则,加大农村干部培训、学习和外出考察的力度,进一步使农村党员干部开拓眼界、解放思想、学习经验,不断提高理论政策水平,不断提高综合素质,不断增强其引领农村发展的能力。
2、倡树创新精神。创新激发生产力,要进一步建立创新激励机制,激发广大党员干部的主动性和创造性,鼓励街道和农村干部大胆探索,开拓创新,积极寻求农村发展的有
效路径。
3、选好榜样,发挥带动作用。前阙村土地流转模式提供了丰富的经验,土地经营合作社也逐步走上规范化运作的道路,为此,要结合农村实际,及时总结、全面推广该村支部发展土地经营合作社的经验,充分发挥其示范带动作用,在全街道营造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引导、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的良好氛围。
北城街道办事处
对全县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情况的调查报告 篇5
一、进展情况
(一)基本现状
近年来,我市紧紧围绕农业六大产业,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大力引导和鼓励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取得了明显成效。截止目前,全市发展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337家,其中2007年新发展109家,已经注册和正在注册为合作社的有135家,部、省级示范专业合作社6家,总资产9800万元,社员总数3.8万户,辐射带动农户8.7万户,年经销各类农产品100余万吨,经销额4.5亿元,占全市农产品销售总额的11%。我市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主要有以下几种模式:
1、能人牵办型。即由当地农村能人(如农村经纪人、生产大户、致富能手)牵头,利用他们的专业技术或销售渠道优势,联合农户成立的专业社。目前全市有96家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属于这种模式,占总数的29%。
2、政府领办型。即依托基层乡(镇)的人才、技术、场地、信息和设施,围绕当地的优势产业,组建成立专业合作社或协会。目前全市有41家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属于这种模式,占总数的12%。
3、龙头企业带动型。即以农业产业化企业为龙头,组织基地农户共同参与,实行“公司+合作社+农户”而组建的一种模式。目前全市有40家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属于这种模式,占总数的12%。
4、村委兼管型。即由村两委干部围绕当地主导产业,把分散的农户组织起来,开展产前、产中、产后服务,促进主导产业进一步发展。目前全市有68家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属于这种模式,占总数的20%。
5、基层供销社转办型。即依托供销基层社的资源优势,由基层供销人员领办,联合相关农户参与而成立的一种模式。目前全市有92家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属于这种模式,占总数的27%。
(二)主要做法
一是广泛宣传培训。《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于2007年7月实施以来,各级政府对宣传贯彻工作高度重视。市政府专门组织市直有关单位和各县(市、区)农业局长参加全国学习宣传《农民专业合作社法》视频会议,并连续2次召开各县(市、区)农业局长、主管局长、农经股(站)长专题会议,学习《农民专业合作社法>50问》。据统计,全市召开各类会议86次,制作广播、电视节目12期,张贴标语5000条,悬挂模幅320余条,发放宣传资料3.8万份,制作宣传版面200幅,有力地推动了该法的宣传贯彻。同时广泛开
展培训,按照“市培训到县、县培训到乡、到社”的办法,组织举办了“洛阳市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辅导员培训班”,激请专家辅导授课,培训县(市、区)农业主管局长、农经站长和县级辅导员及重点合作社负责人300多人;又采取集中培训和分散培训相结合的方法,对县、乡业务人员和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负责人和种养大户、农村经纪人就法律法规、市场营销、企业管理和市场信息等相关知识进行了培训。据统计,全市共培训1500余人,使《合作社法》知识扎根基层,深入千家万户。
二是制度优惠政策。市政府对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制定下发了《关于加快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意见》,提出了我市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原则和目标,并从财政、信贷、税收、用地登记、培训、规范化建设等方面制定具体政策意见,给予扶持、鼓励。今年初,市政府又把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作为农业的一项重点工作进行安排部署,提出要新发展100家、全面规范50家的目标任务,并为此专门安排了专项资金。偃师市政府专门出台了《关于培育和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意见》,要求2007年每个乡镇都要围绕特色产业新发展1—2家农民专业合作社,到年底新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30家,并全部完成工商登记注册。
三是积极规范引导。今年,我市重点选择了50家合作社进行完善、规范,专门召开了工作会议,成立了领导小组,下发了实施方案,并由市、县农业局长、主管领导每人联系2家进行规范指导。按照“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在工作中坚持“支持不干预,引导不包办,监督不越权”,支持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独立开展业务;根据《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和《农民专业合作社章程》要求,帮助合作社制定完善章程、理事会、监事会、岗位等制度;引导合作社成员入股,完善内部利益互补、利润返还机制,逐步建立“二次返利”制度,保障专业合作社和社员的合法权益;帮助合作社召开设立大会,完善股金和社员名单登记造册,做好工商登记注册工作,同时印制了社员证和股金证,发放给社员;指导有条件的合作社建立培训室,积极开展对社员的技术、管理、市场等知识的日常培训。
四是加大财政支持。各级政府除出台了一系列的优惠措施外,还拨出专项资金进行支持。市政府拿出60万元,对12家较好的合作社进行扶持。偃师市对今年新登记注册的农民专业合作社,且发挥较好作用、年终经考核验收合格的,每个奖励3000元,对引办单位奖励5000元;对被评为洛阳市级示范性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每个奖励5000元;被评为省级或省级以上示范性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每个奖励1万元。
(三)取得效果
1、加快了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专业合作社通过组织、引导农民发展生产,建立健全服务体系,为农民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服务,与广大社员建立了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机制,通过示范引导带动了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偃师缑氏葡萄专业合作社,为葡萄种植户提供技术指导、小额贷款、物资供应、市场交易等一条龙服务,带动当地发展葡萄种植
1.2万亩,年外销葡萄1000万元。
2、增加了农民的收入。汝阳陶营农资专业合作社发展农资服务网点15个,吸收入股社员280户,统一品牌、统一配送,统一价格、统一返利,开展农资配送及用肥指导服务,年供应质优价廉农资900万元,年终为入社农户返利近20万元。
3、培育了龙头企业。一些地方以当地支柱产业和拳手产品为突破口,把生产经营
规模大、市场潜力好、辐射能力强的专业合作社培育成龙头企业。如偃师缑氏葡萄专业合作社被市政府确定为我市重点龙头企业,宜阳县绿肉牛养殖专业合作社被全国供销总社确定为重点龙头企业。这些专业合作社在当地都发挥着龙头带动作用。
4、实行了农业标准化生产。各级政府积极引导专业合作社参与农业标准化生产,以促进产业化来推动农户的生产上规模、质量上档次、管理上水平,增加了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竞争力。偃师府店养猪专业合作社建成的立体养猪标准化示范基地,使本地区养猪方式发生了根本改变,初步实现了区域化、产业化、社会化,形成了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的产业化格局。基地被纳入《全国供销合作总社农业标准化示范基地项目》。
二、存在问题
1、宣传的深度和广度不够,社会认同面较小。这次调查发现,由于宣传没有到位,社会各个层面特别是农户对专业合作社的性质、任务、作用不了解、不认识,甚至不知道专业合作社是一种什么样的组织、干什么的,很多农户处在观望的态度上。
2、发展数量少,带动能力弱。我市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有337家,符合《农民专业合作社法》要求的还不到一半,无论在发展数量、经济效益,还是固定资产规模、辐射带动能力等方面,与先进地区相比还有较大差距。
3、运作不规范,合作不紧密。我市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还有一些没有进行工商或民政登记注册,民主管理还有待进一步提高;有的功能发挥不充分,造成部分社员关心组织发展不够,合作意识不强;还有的没有成员股份,与农户利益联系不紧密。
4、个别行政干预多,市场意识差。我市有少数地方政府指导过细,存在急燥冒进,没有正确坚持“推动而不强迫,扶持而不干预,参与而不包办”的办社原则,造成了合作社对政府的依赖性,影响了农村专业合作社的规范化发展。
5、扶持政策力度有限,资金运作困难。我市虽然出台了一系列的优惠政策,促进了合作社的发展,但财政扶持资金少,加上多数农民专业合作社起步晚、底子薄,不同程度存在着资金缺乏现象,金融机构贷款也面临诸多困难,抗风险能力较差,影响了大家办社的积极性和合作社的正常运行。
三、建议
1、广泛宣传,营造全社会重视、支持专业社工作的浓厚氛围。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关系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社会稳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重大问题,要得到社会各界的支持,必须广泛宣传,使他们了解、掌握专业合作社的性质、组织形式、办社原则、作用和方法,形成全社会共同支持、共同关心专业合作社工作的局面。
2、认清形势,强化领导。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在农业产业化发展、农民增收等方面已经显示出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对此,市政府应把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工作作为全市农村重点工作,列入政府目标考核,要把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作为“三农”工作的重点内容摆上重要议事日程。主要领导要亲自抓,主管领导要具体抓,业务部门要经常抓,形成一级抓
一级,层层抓落实的良好局面。
3、加大资金扶持,积极提供支持。扶持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就是支持农业产业化经营,就是支持农业,就是支持农民。各级政府每年应安排一定数额的专项资金,用于合作社的培训经费及示范合作社的奖励资金。农信社要加大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信贷力度,不断扩大贷款规模,促使其迅速发展壮大。农业、财政、扶贫、发改等部门应把农民专业合作社作为项目申报的主体,争取对合作社更多的资金支持,多策并举,培育壮大一批农民专业合作社健康快速发展。
4、加强培训,提高素质。《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已经颁布实施,要利用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新闻媒体以及各种培训方式加强对农民专业合作社及龙头企业人员的培训,增强其综合素质的提高,推动农民专业合作社又好又快的发展。
5、搞好协调,稳步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是新形势下的产物,需要正确引导,避免一哄而上。要在农民土地家庭承包经营的基础上,坚持“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结合当地资源、产业等实际情况,突出重点,按照市场经济的规律和要求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同时要落实责任,相关部门要同心协力,相互支持,搞好发展。
对全县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情况的调查报告 篇6
根据市现代农业建设领导小组7月9日《关于对全市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进行调研的通知》要求,我县从农工部、农业局、农机局抽调了精干力量组成了调研组,对每个农民专业合作社进了全面调研,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合作社各年发展情况。到6月底,我县在工商部门登记注册的各类农民专业社29个,从登记时间上分:2009年登记的10个,占总数的35%,2008年登记的14个,占总数的48%,2009年登记的5个,占总数的17%。最早在工商登记的木兰乡烟草生产专业合作社,登记时间为2009年7月19日。
1、合作社在各产业中的分布情况。29个专业合作社中种植业方面13个(白莲4个、烟草2个、果业4个、花生1个、红薯1个、油茶1个),占总数的45%,养殖业方面12个(生猪养殖7个、蜂业3个、肉牛养殖1个、水产养殖1个),占总数的41%,农机服务4个,占总数的14%。
2、合作社注册资金情况。各类合作社共有注册资金1055.85万元,其中现金994.34万元,实物折款62.79万元,实物折款主要是4个农机专业合作社。注册资金最多的为华丰畜禽专业合作社,达300万元,最少的为0.5万元,平均36.40万元。部分组织成员出资数额极少,难以开展经营活动。
3、合作社社员规模情况。各类合作社目前共有社员832人,合作社平均成员为27名,30人以下组织共19个,占组织总数的65.5%,人数最多的组织为113人,赣江源蜂业合作社在08年是曾拥有社员人数为86人,目前成员减少很多。全县合作社共有农民成员815名,占成员总数的97.8%,非农民社员17名。每个合作社农民成员都在81%以上。
4、合作社章程制度建设情况。多数合作社参照示范章程,结合实际制定了本社章程和相关制度,如财务社务公开、股金管理、资金管理、盈余分配、生产资料供应折让、社员产品交售、开支审批、现金存款管理、财产物资管理、财务监督、公文和档案管理、学习培训等制度。章程制定程序比较规范的合作社占52%,章程内容比较完善,切合实际的占44%,重视章程和制度在日常管理中的作用,执行较好的占35%。
5、“三会”建设及民主管理情况。30人以上的组织(10个)三会组织健全,三会活动较正常,基本能做到大会2次/年、理事会1次/季、监事会3次/年。理事会、监事会配合较默契的不多。多数组织议事实行“一人一票”的表决权制度,实行附加表决制度组织暂时还没有。民主管理做得较好的组织不多,有些组织理事会内部较民主,但社员大会作用发挥不够。
6、合作社服务情况。实行了信息、培训、技术指导、农资供应、产品销售综合服务的合作社19个,占总数的66%,实行单一服务,如加工或产品销售的组织10个,占总数34%。服务内容,有提供“九统一”(统一对外承揽生产订单、统一按规划要求组织生产、统一购进农资、统一良种供应、统一农事安排、统一技术标准和培训、统一病虫害防治、统一调剂劳力和大型生产用具、统一品牌和包装)服务的,如烟草合作社所提供的服务;有提供“五统一”(统一供应良种兽药饲料、统一执行无公害养殖技术标准、统一疫病防治和技术培训、统一品牌、统一销售产品)服务的,如养殖类合作社;还有农机专业合作社所提供的“五统一”服务(统一提供农机配件、统一技术培训、统一承揽耕作事务、统一调配农机耕作、统一耕作价格和结算)。服务效果较好的组织有12个,服务效果一般的11个,服务效果较差的6个。多数组织的服务,如木兰的烟草合作社、珠坑的红薯淀粉合作社、华丰畜禽合作社等较好地促进了成员的规模生产,大大降低了生产成本,有效提高了产品产量和品质,大幅度提高了成员收入。
7、经营及利润分配原则情况。目前经营收入达1000万元以上的组织仅1个,多数经营收入30万元以下,市场获利低。利润分配多数组织按章程规定只提取了10%的公积金,没有提取公益金的占多数。
8、财务管理情况。多数组织制定了财务管理制度,都有兼职的财会人员,均按农业部制定的《农民专业合作社会计核算办法》进行记帐和核算。但财务报表不及时,报表质量不高。
9、带动农户情况。全县合作社带动农户7596户,带动方式以合同制、合作制方式为主。
二、好的做法近几年我县在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方面采取了许多有力措施,好的做法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
1、重视发挥农民的源动作用,促进组织自我发展在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过程中,我县充分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尊重农民意愿和选择,全面体现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办社宗旨,紧紧依靠参与者的才智及市场资源,不强迫命令,不包办代替,把专业合作社真正办成多数社员说了算,多数社员得实惠的组织。为激活、保障农民的主体作用,主要采取了以下有效措施:一是营造发挥农民主体作用的良好环境。把合作组织知识宣传列为新村抓点工作组的考核内容,把合作组织知识培训作为新农民培育的培训内容,把参观成功合作社列为对乡镇考核、对每个合作组织考评的重要内容。近三年我县一直重视组织参观,采取县乡统一和各合作社自行组织参观相结合的办法参观县内外好的合作组织,如,一直坚持的“万名群众看新村”活动,都把示范性合作组织列为活动的必看点,一些合作社还自行组织社员外地参观。二是鼓励农民参与。如县烟叶生产领导小组三年来对验收合格的烟草合作社每年给予30元/亩的扶持,其中15元/亩给予参加烟草合作社农户的生产补贴。三是在组织内部建立参与管理的保障机制。指导合作组织建立了一系列的民主议事、民主决策、民主理财、民主监督制度,明确了“三会”议事范围和步骤、参与对象、议事规则等问题。有效保障了社员的知情权、决策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四是开展合作组织优秀负责人评选活动。通过这些措施激发农民主体作用的发挥,实现了专业合作社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约束、自我完善、自我发展。
2、重视发挥干部的拉动作用,促进组织全面发展充分发挥干部,特别是业务主管部门干部、乡(镇)村干部的作用,有利于推动专业合作社的全面发展。为此,我县在抓好合作组织知识培训的基础上,把发挥业务主管部门、技术服务部门和乡村干部的作用作为抓好专业合作社建设的着力点:一是鼓励技术服务部门干部牵头办好农民专业合作社,办得较好的专业合作社基本上有技术部门干部担任合作社的理事长或监事长,如珠坑乡红薯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就是乡农技站退休的返聘人员、华丰畜禽专业合作社的理事长是县兽医站副站长。二是推行“2+1”帮扶模式,即一名县、乡(镇)主要领导和一名业务骨干帮扶一个合作组织,把业务部门和乡镇新村办熟悉合作组织业务的干部安排到合作组织中结对帮扶。要求帮扶干部当好“宣传员”,把合作经济组织知识、政府扶持政策宣传到合作组织中,宣传到各村小组和农村专业大户中,增强农户参与的自觉性;要求干部当好“指导员”,在组建、股金设置、制度建设、内部管理、经营运作、利益分配、民主理财、民主管理、开展统一服务等方面给予精心指导,增强合作组织建设的规范性;要求干部当好“协调员”,协调各相关部门或组织,解决合作社在组建或运转过程中的各种实际问题,如办公场地、经营人才、税收减免、资金融资、品牌建设等问题,把优惠政策不折不扣落到实处;要求干部当好“监督员”,监督合作组织合法经营和资金的正确使用,维护其合法权益,杜绝侵占、挤占、挪用、平调合作经济组织财物的事件发生,对合作经济组织损害成员利益的错误行为予以纠正,增强组织运作的合法性;要求干部当好“服务员”,帮助合作经济组织分析预测市场,捕捉有效市场信息,拓展服务功能,降低经营成本,开拓市场,树立品牌,提高效益,增强组织经济实力和市场获利能力,增强组织服务的高效性。三是充分发挥业务部门的指导服务作用。县新组织建设领导小组经常会同小组成员单位专业人员深入组织精心指导,现场办公,为合作组织解决困难。部门指导和干部的帮扶,有力的促进了合作组织全面发展,提升了合作组织质量。
3、重视扶持政策的驱动作用,促进组织持续发展政府对合作社的扶持有助于推动合作社的发展,扶持力度大,农户参与组织的积极性就高,合作组织发展速度就快,组建的质量就好。为促进合作组织持续快速发展,我县进一步完善扶持政策,加大扶持力度,出台了八项推动合作组织发展的扶持政策,如继续从县新农村建设资金中切块安排50万元资金,用于支持合作社建设;免费为合作社办理机构代码证、税务登记证;对合作社办理农产品运输、检疫证明实行减半收费;对已登记且有固定办公经营场所、有实际运作的合作社,给予3000元开办补助经费;被认定为县级示范性组织的专业合作社,给予3万元扶持资金;对新获得省以上无公害农产品基地、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的专业合作社分别给予3000元、5000元、10000元、15000元的奖励;对合作社优先承担项目实施,优先安排用地指标,生产用电优惠收费等等,这些政策的出台和落实为合作社持续发展提供了保障。
4、重视示范培训的促动作用,促进组织规范发展一是抓示范带动。把建设示范性合作经济组织列入了对乡镇、县直农口单位的考核内容,要求乡镇或相关单位年内负责抓好一个达县级标准的示范性组织建设,制定了《**县县级示范性农民专业合作社认定标准》。要求每个组织高标准做到“十有”:有登记证书、有固定办公和营业场所、有含该组织名称的标牌、有单独的银行开户帐号和组织公章、有必要的办公培训经
营用具、有经全体成员讨论通过的章程和明确的服务职能、有规范运转的三会机构及办事机构、有完善的内部管理制度、有财务账簿和成员账户、有自已的商标品牌、有记录完整的会议记录薄。通过规范化建设,有效提高了专业合作社发展质量。如**县华丰畜禽专业合作社在较短的时间内完善了组织的软硬件设施,成功实现了与社员、生产投入品企业、产业化龙头对接,全面开展统一服务,到6月底实现销售收入1950万元,利润21万元,起到了较好的示范带动作用。二是抓培训促动。干部、农村能人及农户对合作组织知识知晓程度直接影响合作组织发展,近三年我县统一举办合作组织知识培训班6期,系统培训了干部、合作组织成员2000多人次。通过培训使他们掌握了业务知识,解决好农民不懂合作组织为何物,干部不懂如何指导、服务合作组织建设,合作组织负责人不懂如何管理运营好组织等影响合作组织发展的突出问题。
5、重视督查考评的推动作用,促进组织平衡发展。针对我县合作组织建设乡镇与乡镇之间重视程度不一,发展不平衡,组织与组织之间进展不一样的情况,我县充分利用督查考评的手段促进乡镇之间,组织之间平衡发展。一是充实年终综合奖评选条件,完善单项工作考评细则。对年终组建新经济组织不达标的乡镇,不能参与综合奖的评选。单项工作考评细则对年内新组建的组织考评实行上半年与下半年区别计分,增加了对示范性组织建设及干部帮扶的考评内容;二是定期调度和不定期开展督导。每次的全县新农村建设调度会及每次的新农村建设综合督查均有新组织建设情况通报。平时一般性督导侧重于对每个组织在软硬件建设及开展服务情况等方面的具体督导。这些措施较好地解决了在新农村建设中乡镇对新组织建设重视不一,进展不一的问题。
三、存在的问题、一些合作社建社目的不纯。有的合作社是基层为完成新农村建设任务一手炮制出来的,目的是应付新农村建设检查,有的是为了套取扶持资金,有的是养殖户为了减免工商税收和享受优惠政策成立的。不纯正的目的必然导致形式办社,合作社起不到应有的作用。
1、现有的专业合作社规模偏小。30人以下的组织占65%,经营收入在50万元以下的组织占多数,而且这些组织做大的希望渺茫,对市场的影响力极为有限,带动社员增收的能力也不强。社员的出资数额小,有些合作社收购社员产品的资金都没有,难以有效开展经营活动。
2、农民合作素质低。加入专业合作社的意愿不强,小农意识仍很严重,普遍缺乏大局意识,社员议事意见难以统一。一些不愿加入合作社的农户主要对合作社的管理不放心,怕麻烦。
3、合作社人才缺乏,严重影响组织活力。在农村,具有公平公正、无私奉献、甘愿为众人服务的思想品德和兼具懂经济法规、熟悉市场规律、善经营管理素质的带头人少之又少。有些带头人有前者品德又没后者能力,有后者才干又没前者品德,致使多数合作组织缺乏活力。
4、合作社的民主建设需要进一步加强。章程、制度要进一步充实、完善,章程、制度管社的意识要进一步强化,“三会”议事要按章程规定进行。合作社资金(包括股金)管理要民主,资金运行要透明,利润分配要合理和规范。
5、合作组织知识宣传普及不够,效果不佳。当前干部、群众包括合作社成员对专业合作社知识的缺乏是影响专业合作社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四、工作建议、要搞好土地流转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实现土地向种养能手集中、向合作社集中,促进农业产业的规模化生产,为加快专业合作社发展奠定坚实的产业基地和发展基础。
1、把培训工作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要把人员培训工作列入重要日程,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地开展合作思想、合作原则、合作技巧、财务管理、信贷和投资等方面的培训工作。培养一批有合作思想、懂得如何指导服务组织发展的领导干部和具体管理合作组织的负责人,增强基层干部和合作组织有关人员的政策水平和业务能力。
2、进一步加强专业合作社的民主建设。规范重大事项民主决策程序,确保大多数人的利益。防止滥用民主、极端民主,贻误时机,影响工作效率。防止负责人独断专行或理事会少数人说了算,以致决策失误,损害多数人的利益。
3、适当提高合作社的社会地位。将适合合作社执行国家的部分支农政策交由合作社落实。在各级人大、政协机构中安排适当代表或政协委员名额给合作社负责人,让他们能代表成员参政议政,提高其在社会政
治生活中的地位,以此激发农村更多的能人参与合作事业,带领众人实现共同致富。
对全县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情况的调查报告 篇7
关键词:专业合作社,发展,思考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指出:“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加快发展, 使之成为引领农民参与国内外市场竞争的现代农业经营组织。”实践证明, “在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前提下, 通过组织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规模经济是一条可行的路子”。
一、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现状
到2011年3月份, 阿城区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已发展到193个。农民专业合作社共有成员社员4636人, 带动农户15000户, 分别占全市农户总数的5.3%和17.2%。农民专业合作社按所从事的行业划分, 从事种植业的有125个, 占64.8%;从事养殖业43个, 占22.3%;从事农机服务业的15个, 占7.8%;从事加工业的3个, 1.5%;从事其它行业的7个, 占3.6%。有注册品牌的合作社10家, 有认证标识的合作社19家, 其中有机认证2家, 绿色认证2家, 无公害认证15家。
二、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作用
(一) 提高了农民生产经营的组织化程度
通过各种形式的联合与合作, 部分合作社实行统一计划生产、资料选购、技术标准, 品牌和标识、加工和销售, 变一家一户的分散生产为联合生产, 变盲目生产为有计划的订单或合同生产。形成生产、技术、市场、规模、效益一体化。如:亚沟粘豆包加工合作社成立之前, 农户一家一户的分散生产加工、自行出售、无序竞争, 农户自身利益无保障。合作社成立后, 联合了300多家农户, 集中了11个加工点, 统一了4个品牌, 每年加工粘豆包300多万斤, 年产值达600多万元, 产品销往北京、沈阳、大连等地, 进入了市场和超市。
(二) 促进了生产要素的优化组合
合作社把属于不同经济利益主体的资金、技术、人才、劳动力、土地等, 按产品生产和市场需要组织起来, 实行专业化生产和特色经营, 形成拳头产品, 打造出品牌, 扩大了生产规模, 提高了生产要素的利用率, 加快了农村产业调整。如平山镇双河兴吾养鹿专业合作, 是集梅花鹿养殖和鹿产品加工为一体的专业合作社, 把养鹿农户和供销社职工各自的生产经营场地、技术、资金等优化组合起来, 实行股份制经营, 现养鹿已达300多头, 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三) 加快了农业新技术的推广和应用
大部分农民专业合作社努力提高产品质量, 提高科技含量, 坚持将丰富的实践经验与现代科学技术相结合, 主动寻求大专院校和科研单位的技术支持, 请专家进行技术培训和现场技术指导, 把农业先进技术首先在农民专业合作社中推广和应用。
(四) 提高了农民素质
农民专业合作社为适应市场需求, 在生产经营实践中, 提高产品质量、扩大生产规模、提高经济效益, 增强了农民对产品质量和市场竞争意识、科技标准意识、诚信守法意识、文明经营意识等, 有利于社会主义新型农民的培育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五) 农民专业合作社使农民收入增加
合作社的建立和发展有效的增加了农民收入。如阿城金京稻米专业合作社、阿城区亚沟粘豆包专业合作社, 他们都统一生产标准, 提高产品质量, 扩大生产规模, 打造自己的产品品牌, 产品远销国内外市场, 大幅度的提高了农民收入。据统计2010年这些合作社成员农户, 比其它普通农户户均增收3000元。
三、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 群众认识不够到位
一是小农思想束缚, 仍有部分群众入社热情不高, 有观望思想。二是个别群众创办合作社目的不纯, 偏离创社宗旨, 只想套取公共财政补助资金, 成为“空壳合作社”。三是部分群众对一些政策法规的理解不够。如注册养殖专业合作社要求提交环评报告, 一些群众感觉办理环评手续繁琐, 且需要投入过多, 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专业养殖合作社的发展。
(二) 内部运作机制需要进一步规范
由于典型的合作社太少, 大部分合作社缺乏管理水平, 如理事会、监事会等组织机构虽健全, 但真正发挥作用的很少。同时, 财务管理等内部制度也不够健全, 利益关系不紧密, 大部分合作社对成员不进行利润二次分配, 缺乏合作的吸引力和凝聚力, 致使可持续发展能力差。
(三) 产品科技含量有待提高
一是缺少科技创新。农产品专业合作社大多数的产品是水稻、蔬菜等初级农产品, 对新品种、新技术的引进和产品的精深加工技术等投入过少降低了经济效益。二是品牌意识较差, 目前全市除了少数产品注册商标外, 大部分合作社生产的产品尚未注册商标。三是缺乏出色的带头人, 目前农村的能人大多经商办厂, 真正能在家乡服务农业, 具有较强组织协调能力, 公道正派的能人极少, 要挑选出色的合作社带头人十分困难。
四、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有效途径
(一) 充分利用典型引路, 发展壮大农民专业合作社
1. 培育典型
首先培育一批具有示范带动效应的合作社典型, 在已具规模的合作社中寻找突破口, 将其培育发展成具有典型示范意义的专业合作社。其次要强化服务和政策扶持, 对典型合作社要加强技术和信息等服务, 增强合作社的经营能力, 提高效益, 使典型更有说服力和号召力。
2. 宣传典型
充分利用报纸、电视、广播、网站、社会媒体等媒介, 采取召开现场会、举办讲座、组织参观等形式, 着重宣传和介绍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动态、成功典型和取得的成效, 为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和舆论氛围。
3. 推广典型
阿城区平山干豆腐、阿什河紫皮蒜、亚沟粘豆包等典型合作社的建立不仅实现了农民增收, 同时也带动了我区其他产业的蓬勃发展。类似的示范项目, 要及时总结其成功的经验, 作为全面推广的指导依据。
(二) 发挥农村基层党员干部的带头作用, 加快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
1. 强化培训
采取举办专题培训班、讲座等形式, 有计划、有目的、多层次、多渠道地对专业合作社负责人、财务人员、专业大户、龙头企业代表、基层党员干部进行阶梯式培训。通过培训学习, 引导培养和发展一批熟悉农村政策, 善于经营管理, 乐于奉献的专业合作社带头人。
2. 健全激励机制
近年来由“两委”干部带头创办农民专业合作社致富的成功事例说明, 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需要农村基层干部率先垂范, 通过他们的传帮带, 积极创建新组织, 发展特色和主导产业。为此要采取多方鼓励农村基层干部的措施, 通过建章立制, 把其列入“两委”村干年终考核的重要内容, 对业绩突出者, 作为评先和考录公务员的优先条件。
(三) 统一规范管理合作社, 推动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
统一创建示范社。示范社都要拥有自主品牌, 实施品牌带动战略, 加速推进“一村一品”、“一社一品”发展工程。对达到创建标准的区、县、乡加大资金扶持力度, 给予提供优质金融服务, 在各种贴息贷款项目和小额贷款上给予优先倾斜政策。修订完善农民专业合作社内部运行机制, 通过规范合作社运作过程, 实行民主管理, 确保农民合作社的健康发展。
(四) 转变政府职能, 确保农民专业合作社可持续发展
1. 完善政府服务
按产前种苗、农资供应, 产中指导和产后加工销售的要求建立相应的配套服务体系。做到及时准确了解农民群众的心声, 及时足额落实扶持政策, 及时为农民提供信息、人才、资金、基础设施、市场管理、宏观协调、价格管理和销售管理等公共服务。
2. 政府要规划指导
要帮助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 引导合作社围绕当地特色产业和优势产品科学布局产区, 调整产业结构。要利用组织优势积极培育合作社领头人、农产品经纪人和技术专家团队, 更好地为专业农户家庭经营提供各项服务, 为专业合作社发展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 使农民专业合作社成为国家推广农业科技, 农民广泛使用农业科技的平台, 最终实现农业现代化和农民增收的目标。
参考文献
对全县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情况的调查报告 篇8
目前,永吉县农村有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140多个,其中在工商部门登记并冠名为合作社的有67个,涉及粮食、果品、苏产品、肉葫芦、食用菌、苗木、中药材、鹿产品、黄牛、生猪、家禽等产业。
1. 合作组织的类型及成效
1.1大户领办型 由经纪人和种养殖大户利用自身生產、经营、购销优势领办。比较典型的有永吉县马鹿沟黑木耳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合作社法人于忠臣为了带领农民致富,解决农民增加收入的问题,决定带领村里农民种植黑木耳发家致富。从2005年开始,从自身做起发展到本村农民50多户种植黑木耳,干品木耳产量达到60多吨,增加效益240万元。
1.2支部领办型 利用农村党支部的政治优势把大家组织起来,共同致力于一个产业的发展。如永吉县鹏博稻米生产农民专业合作社、永吉县罗圈沟葡萄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协会,都是在村党支部的带领下来发展起来的。这种“支部+合作社”的工作模式,把党在农村的政治优势与合作组织的经济优势有机结合起来,改变了农村党建工作与经济工作“两张皮”的现象,实现了农村党组织建设与经济工作的对接,产生了“1+1>2”的放大效应,有力地推动了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
1.3企业带动型 由龙头企业发起组织农户共同参与一种经济利益联合体。如吉林市三安万昌农民稻米专业合作社依托北京三安公司,入社农民900多人,主要是种植有机水稻,并实行“五个统一”:统一种植品种、统一种植技术、统一生产资料、统一病虫害防治、统一收购价格。尤其是收购价格高于市场价0.20元/公斤,大大提高了社员的经济收入。
1.4职能部门领办型由职能部门根据自身多年形成的生产、销售网络体系优势而领办。如一拉溪镇供销社领办的永吉县海达苏产品加工农民专业合作社,依托苏产品出口韩国的途径,带动5000多农户种植苏籽3000多公顷,建苏产品加工厂7家,安排就业350多人,年产苏籽4500吨,苏叶3000吨,为农民增加收入400余万元。
1.5股份合作型由企业和农户采取股份合作的形式。如岔路河镇恒成号村的股田制绿色水稻协会,协会与吉粮集团合作,农户按照企业要求种植水稻,以高于市场价格卖给企业,企业拿出10%的利润与农民分红;协会与德润生米业公司合作,把恒成号村六社的土地租给企业3年,上打租,一年一付款,年每公顷地8000元,国家各种补贴、稻草归农户,农户到公司打工。每公顷地可增加收入3000元,把风险留给企业,实现农户零风险。
综上所述的各类合作组织,不论层次高低和辐射面积大小,都不同程度地带动了当地特色主导产业的发展,盘活了农产品市场流通,加快了农业标准化、集约化步伐,在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2.进一步发展合作组织的对策和措施
2.1统一思想认识
农村合作组织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是对现行农村双层经营管理体制的发展和完善。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和复杂的市场环境,合作组织有效地解决了家庭经营“两个不能有效对接”的局面,即解决千家万户的农民与千变万化的市场不能有效对接、分散生产与产业化经营和标准化生产不能有效对接的有效途径。合作组织在为农户提供产前、产中、产后全程服务中,把最新的市场信息和技术成果带给农民,有效弥补了政府职能转变过程中社会化服务滞后的缺陷,解决了单家独户“办”不了,基层组织“统”不了,政府部门“包”不了等诸多问题。各级各部门应从统筹城乡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高度,充分认识发展农村合作组织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关心、支持合作组织的发展,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2.2强化引导和服务
2.2.1立足产业化 要充分发挥农村合作组织对农业产业化经营的促进作用,积极推进集约化、专业化、规模化、标准化生产。同时,要充分发挥农业产业化经营对农村合作组织的带动作用。要倡导龙头企业在资金、技术、服务等方面支持合作组织,维护其相对独立的利益主体地位;要用龙头企业经营的理念、组织结构、营销方式和管理方法影响合作组织,引导它们向产业化经营方向发展。
2.2.2坚持自主化 要坚持“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民办”就是要以农民为主体,自愿组建,进退自由。“民管”就是让农民真正参与管理,组织内部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重大事项由会员大会决定,实行一人一票制。“民受益“就是指农村合作组织对外追求利润的最大化,对内以不以盈利为目的,通过有效服务、优惠价供给、保护价收购、二次返利、按股分红等办法,使会员从合作中得到实惠。
2.2.3鼓励多样化 永吉县各乡镇经济发展不平衡,产业之间的差异较明显,农民组织起来的愿望也有强有弱,这决定了农村合作组织在合作方式、合作内容、合作程度等方面的多样性。在引导发展中必须坚持因地制宜,讲求实效,立足自身优势,积极兴办不同特色、不同规模的合作组织。在组建方式、合作方式、利益联结上允许多种形式存在。只要有利于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有利于推动产业化发展,有利于增强市场竞争力和增加农民收入的合作,都应大力支持。要引导合作组织到工商部门注册,变松散型的社会团体为利益联结紧密的经济实体。
2.2.4推进协同化 协同化就是指基层党组织和农村合作组织之间优势互补、良性互动的关系。基层党组织要发挥好组织保证作用,积极参与、引导合作组织建设,完善内部组织体系;通过协调社会各方面的关系,为合作组织解决发展过程中遇到的资金、土地等问题,提供政策、信息以及办理证照等方面的支持;发挥好宣传动员作用,广泛宣传党在农村的方针政策,动员群众转变旧观念;发挥好双向培养作用,一方面积极吸纳符合入党条件的致富带头人加入党组织,另一方面积极培养党员干部成为致富带头人。农村合作组织的形式是专业合作,实质是利益联结,核心是农户增收。因此要通过合作组织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降低农民生产经营成本,增强农业生产各环节的有机联系,解决农业生产、加工、流通相互脱节的矛盾,实现优势互补、良性互动;实现农村资源的优化配置,促进城乡之间、产业之间、区域之间要素的自由流动,发挥联动功能,提高整体效益。
2.2.5倡导品牌化 要引导合作组织根据市场需要和订单要求,把科技创新和推广实用技术全面落实到生产经营的各个方面和环节中。要帮助合作组织与大专院校、农技部门结成对口服务关系,完善农村技术社会化服务体系,为合作组织推行标准化生产提供技术支持。要引导同一产业的合作组织在自愿、互利的基础上组建纵向和横向的专业合作社,注册和使用产品品牌,做大品牌规模,加大品牌推介力度,鼓励和支持合作组织注册商标、申请绿色认证和申请专利。
2.3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对全县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情况的调查报告】推荐阅读:
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07-13
武隆县关于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调查报告09-24
宁洱县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现状及建议07-19
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 发展现代农业经营组织12-02
农民专业合作组织07-27
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分析09-01
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申报的须提供0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