肃州区农民专业合作社团组织建设情况调研报告(精选6篇)
肃州区农民专业合作社团组织建设情况调研报告 篇1
肃州区农民专业合作社团组织
建设情况调研报告
近年来,肃州区始终把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作为解决“三农”问题、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农民创业增收的重大举措,按照“一村一品、一乡一业”的农业产业化发展思路,积极探索党团总支管辖下“支部+合作社+农户”的发展模式,充分发挥党团组织的先锋模范作用,坚持“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鼓励、引导和扶持种植、养殖、加工、销售大户走专业合作之路,不断密切基地、农户与市场之间的产业联接,初步形成了以市场为导向,特色主导产业为依托,龙头企业为动力,专业产销大户为核心的发展格局。
一、基本情况:
肃州区农村人口21.2万,农户57834户,总耕地面积60万亩,辖15个乡镇、122个行政村。至2011年底,全区共建成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 134家,其中:依托农产品脱水加工、销售企业,建成的龙头牵动型专业合作社16家;依托供销体系、巨龙集团建成的农资经销、农畜产品购销合作社13家;由各类“能人”或种植、养殖专业大户带头,建成的以专业技术服务、购销、加工为主的“能人”带动型专业合作社52家;由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或村委会牵头,根据村组专业生产情况,建成的集体组织带动型专业合作社12家;依托本乡镇建成的蔬菜小区、养殖小区,采取农户自愿的形式,建成的专业合作社有27家;根据市场需
1求和变化,与农户共担风险同享收益,建成的市场联动型专业合作社8家;依托全区制种产业建成的专业合作社6家。从涉及领域看:涉及种植业的62家,畜牧业43家,服务业的20家,林果业5家,渔业4家。截止目前,共有16家农民专业合作社建立了党支部,党员152人,在党支部帮助下,酒泉市兴农脱水蔬菜专业合作社、上坝镇农机专业合作社等7家合作社建立了团支部,入团青年52人。通过“党建带团建”,以“带”促“建”等方式,在合作社设臵党员、团员先锋岗,充分发挥党团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使全区入社农户达到了9629户,带动农户4 万多户,实现农产品定单销售量30万吨,占全区农产品销售总量的30%,带动发展各类畜禽养殖807万头(只),有力推进了基地、农户与市场之间的紧密连接,在农业产业化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存在的问题:
我区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各级党委和团委的正确领导下,各团支部能顺应新形势,以服务合作社社员为中心,不断加强和改进团支部建设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面对新时期的变化,团支部建设仍存在着一些问题。
1、团支部力量相对单薄。目前已经建成团支部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团员数基本在10人以下,多个支部由于新团员补充不多导致团员数量逐年减少。
2、团支部服务团员青年实际需求不够。合作社团支部在服务青年上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对于团支部来讲,在满足青年的文化娱乐需求,满足当代青年在知识、技术、信息等方面的需求上,还存在差距,出现了团员需要的,团支部做不了,团支部要求的,团员不愿做的问题。
3、团支部活动开展难。由于合作社团支部没有固定的活动经费,35岁以下青年社员又比较少,平时团组织与团员沟通联系少,部分团员团组织意识比较淡薄,不愿意参加团支部开展的活动,团支部活动开展起来比较困难。
三、采取的主要措施:
针对存在的的问题,我区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进行解决:
1、以“党建带团建” 和行业推动为抓手,创新团支部工作环境。“党建带团建”一直是我区加强合作社团支部建设的一个基本要求。团支部紧密结合党政中心工作部署,主动向同级党组织汇报工作,使党组织了解团支部,及时给团支部指路子、压担子,促使党组织将团建纳入议事日程,从人员、组织、经费等方面给予保障。团支部号召和带领合作社团员青年围绕本级党组织的工作中心,努力成为突击队,充分发挥党的助手和后备军作用,以作为求地位,加强和改进团支部建设。
2、以服务中心与服务青年需求相结合,创新团支部的工作活动内容和方式。围绕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根本任务和功能,各合作社团支部找准工作切入点,扎实推进团的各项工作,同时,改变传统的工作方式,加强与相关职能部门的合作,把工作做到具体的人和事上,真正赢得青年信赖。根据合作社实际、青年发展需求,在活动时间、活动方式、活动内容上灵活考虑,依靠活动内在的吸引力来增强团支部的凝聚力,为青年的成才成长和事业发展搭建平台。
3、以适应发展为目标,坚持基础建设与提升活力相结合的原则,创新组织设臵模式。近年来,在各级党团组织的领导下,不断扩大团组织在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覆盖面,创新团支部设臵模式,使之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与青年群体结构和社会分布变化相适应。按照区域互联原则,把人数少、活动难开展的团组织与相邻人数多、活动开展正常的团组织联合,共同开展团组织活动,实现了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同发展,不断增强了团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四、未来团组织的建设和发展方向:
团组织建设方面:
一是继续坚持党建带团建,把合作社团组织的建设系统纳入党建的总体格局。党建、团建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考核验收、同步总结表彰。把团建作为以党组织为核心的基层组织配套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将团建规划纳入到基层组织建设的总体规划中,同时,合作社团组织建设的实施紧随合作社党组织建设的步伐,不仅便于党组织对团建的指导,同时也为团组织提供学习机会,还可以在加强党建的大环境下,解决团建中遇到的实际问题。
二是健全基层共青团组织。根据社会发展趋势,加大在农民专业合作社中的建团率,利用团组织的吸引力、号召力、创造力,为合作社发展营造良好的氛围,树立合作社形象。只有这样,党建带团建才能形成氛围,才能全面带动和活跃基层,真正贯彻基层。
团干部方面:
搞好团组织建设的关键是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团干部队伍。在团干部队伍建设中,选拔德才兼备、年轻有为、群众公认的管理骨干和业务骨干担任团组织负责人,同时,将要求进步、思想活、素质高、有能力的青年选拔到团干部岗位上来,条件差、团建工作有实际困难的合作社可设立兼职团干部,各方面条件好,具备建团条件的合作社设立专职团干部,加强对团干部的培训、培养和使用,多给机会,多压担子,将团干部培训纳入“阳光工程”、“千员万社”培训计划之中,多方面支持大学生村官、产业带头人、返乡青年等领创办合作社。
团员方面:
在发展壮大团员队伍工作中,与时俱进的做好团员的教育管理工作,增强团组织的凝聚力,让团员青年在活动中感受到组织的温暖,增强团员意识,体现团组织的先进性。深入开展岗位能手、技能比武、导师带徒、创新增效等活动,引导青年立足岗位、建功立业、创先争优。组织广大青年投身创业就业行动、“农业科技促进年”等活动中去,广泛开展岗位培训和技能竞赛,努力培养广大团员成为合作社种养、流通、营销、管理等方面的优秀人才,为全区经济繁荣、农民增收贡献力量。
二0一二年四月二十五日
肃州区农民专业合作社团组织建设情况调研报告 篇2
关键词: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情况,分析
1 万山区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情况
近年来,万山区把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作为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和增加农民收入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通过广泛宣传、探索孕育、规范管理、政策扶持等一系列措施,促进了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稳步发展,截止2016年2月底,全区农民专业合作社累计达272个,其中贫困村共注册108个专业合作社。注册资金累计达93 516.24万元,入社社员5 338人,主要涉及种植、养殖、农机服务、建材、加工等产业。入驻农业园区农民合作社达91个,占总数33.4%。全区农民专业合作社乡(镇、街道)覆盖率达100%,带动贫困户人数达4 000余人,占全区贫困总人口比例17%,带动周边农户增收3 200万元。2015年我区农民专业合作社被评为省、市级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分别为1个和2个,市级以上示范社累计6个。
2 万山区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工作措施
1)加强登记注册前的指导。按照“政府主导、村支两委带头、合作社为主体、贫困户参与”的思路,引导鼓励贫困户入社和联合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目前全区37个贫困村已有32村成立1个以上农民专业合作社。
2)加强合作社示范社建设。按照年初区政府出台的《万山区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认定及管理暂行办法》、《万山区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创建评选细则(试行)》,开展区级示范社评选认定工作,充分发挥专业合作社示范带动作用。
3)加强政策项目资金支持。争取和协调更多的项目资金投资农民合作社,2015年,争取扩建项目2个资金40万元。协调财政补助和涉农部门资金支500余万元;协调财政补助和涉农部门资金支持农民合作社1 000余万元。
4)加大培训及交流学习。每年组织农民合作社社员开展专题学习培训班及到区内外参加学习交流,进一步提高管理水平和业务能力。2015年举办了130余人次区内农民合作社培训班1期;组织10家农民专业社合作社参加了贵阳、昆明、海南、山东、等地举办的农村合作经济专业知识培训和农产品展示展销。
5)加强技术指导。近年来,万山区农牧科技局通过“阳光工程”,“新型农民培训”“农技推广体系”等多种方式对农民专业合作社开展技术指导培训。使农民专业合作社在蔬菜栽培、中药材种植、食用菌管理、葡萄病虫害防治等多个技术领域得到提高,促使了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健康发展。
6)加强电子商务工作。万山区供销社组织专业合作社参加了各地举办的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建设及电子商务培训班和电子商务供销展示馆展示展销以及电商服务站点举办的农产品网上销售“年货节”展示展销活动。
3 存在的问题
1)自身规模小、种类少、带动贫困户发展能力弱。农民专业合作社虽然发展较快,但发展还很不平衡,组织化程度参差不齐,合作领域窄、规模小,对农民缺乏足够吸引力,带动作用不明显。
2)运作不规范、文化程度低、管理能力弱,部分农民合作社缺乏有合作理念、实践经验、市场经济知识的领头人和专业人才,平时农民合作社与社员之间联系松散,改组、解体过于频繁、稳定性差。
3)宣传、推介力度不够,市场竞争力不强。就万山区而言,有特色、有市场前景的农产品还是较少,农民合作社的产品多为初产品,标准化、规范化生产程度低,且产业层次低、科技含量不高,难以深度开发农产品的附加值,缺乏品牌打造和市场培育,不利于农民合作社发展壮大,带动农户发展能力欠佳。
4)认识不一致,发展氛围不浓,对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认识不足,就如何发展,如何壮大没有深入研究,没有把扶持政策落实到位,还有待加强。
4 建议和对策
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为进一步提升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能力,建议万山区通过以下工作方式改善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工作,使之健康有序发展:
1)加大宣传培训力度。通过多种形式宣传农民合作社基本知识和有关优惠政策家喻户晓,人人皆知。
2)加强指导技术服务。指导贫困村农民按照民办、民管和民受益的原则,组建规范管理,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社向产品深加工方面延伸。
3)加大政策扶持。认真争取和落实各项优惠政策,加大服务指导力度,积极协调金融部门扩大支农贷款的发放范围和额度,为贫困村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提供更加有力的资金支持。
4)加快社示范创建。区直有关部门要做好农民专业合作示范社评定工作,充分发挥示范社典型调动作用,推进全区农民合作社实现规范化、规模化、现代化。
参考文献
[1]黎桂先.贵阳市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现状与对策建议[J].贵州农业科学,2015,(1):216-219.
[2]齐林,朱青.贵州省农民专业合作社促进农民增收实效分析[J].贵州社会科学,2013,(1):105-108.
肃州区农民专业合作社团组织建设情况调研报告 篇3
一、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情况
截至目前,齐齐哈尔市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到4160个,入社成员19.5万人,带动农户36.3万户。按产业划分:种植业2625个,占63.1%;养殖业656个,占15.8%;农机511个,占12.3%;林业48个,占1.2%;奶业229个,占5.5%;加工运输营销91个,占2.2%。 农民专业合作社不断发展壮大,促进了农业生产要素的集聚和优化,加强了小生产与大市场的联接,提高了农产品的附加值和农民的经济效益,对于农业的集约化、规范化、品牌化和绿色高效农业建设起到了积极作用。
(一)呈现的主要特点
一是发展速度越来越快。2007年我市农民专业合作社有634个,2008年发展到920个,2009年发展到1921个,2010年发展到2740个,2011年发展到3610个,去年,合作社已经发展到4160个,平均每千户组建5个合作社。
二是经营规模越来越大。5年前我市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规模较小,一个合作社经营的总耕地面积500多亩,最多也就是4000亩,现在增长较快。如克山县西联农机合作社,2010年主要以代耕作业为主,仅为2.5万亩;2011年新增自主经营面积1.7万亩,代耕作业面积扩大到4.2万亩,总收入680万元,纯效益101万元;去年自主经营面积达到2.6万亩,代耕作业面积达到5.2万亩,占全镇耕地面积42%。
三是合作领域越来越宽。过去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经营领域比较单一,现在已扩展到种植、加工、营销和农机合作等各个领域。甘南县依托黑龙江省农科院齐齐哈尔分院与金星村共建的优势组建红古杂粮种植专业合作社和金星现代农机专业合作社,种植红谷2万亩,为提高红谷附加值,延长红谷产业链条,投资兴建红谷小米加工生产线,注册 “白羽”牌红谷小米商标,产品远销哈尔滨、沈阳、上海、杭州等地。
四是管理水平越来越高。克山县仁发现代农机合作社实行自主经营、自我管理、独立核算、自负盈亏的运行机制,实行了土地统一规模经营,发挥了大机械作用,实现了粮食增产、农民增收。在分配上,先是兑现入社土地保底金,然后按50%提取公积金,另外50%按照国股资产、股东投资、农民土地折资入股进行二次分配,国投资产产生的效益平均分配给社员,既保证了国投资产保值增值,又最大限度地惠及了广大社员。2011年合作社直接经营土地1.5万亩,代耕作业28.4万标亩,实现赢利1342.2万元。先行兑付土地入社保底金525万元,提取50%公积金记入个人账户,共提408.6万元,可分配盈余408.6万元。国家补贴收益384.7万元平均分配给314个社员,户均分得12251元,入社成员投资回报率31.3%。
五是经济效益越来越好。克东县春和大豆种植专业合作社共吸收本村农民288户入社,经营土地面积达11360亩。合作社成员以全部土地承包经营权折股入社(每亩折一股)。2011年合作社扩大土地经营规模,农户入股土地面积7210亩,全部用来种植优质大豆。年终,入社成员亩分红446.34元,与其他出租土地的农民相比较,亩净增收益146.34元。
六是作用发挥越来越强。克山县昆丰大豆专业合作社现已吸纳成员7.3万户,占全县农户总数的76%,2012年实现规模经营土地180万亩,为成员提供优质廉价生产物资,无息垫付生产资金或赊销物资,无偿缴纳农业政策性阳光保险,无偿代储代销粮食和免费进行技术培训等服务,累计向社员无息赊销化肥6万余吨、种子1万余吨,垫付农业生产资金4亿多元,无偿缴纳农业保险1300多万元,代储大豆60多万吨。它是全省规模最大、覆盖面最广、带动力最强,集产、供、销服务于一体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
(二)主要做法
一是树立典型,引领发展。经过几年的实践,在工作当中我们从依法规范、创新增收、分类推进、作用发挥等方面,积极发现、培育、推广典型。齐齐哈尔市在不同阶段培育不同的合作社典型,如“能人创办型的克山仁发”、“集体领办型的北联新兴”、“股份经营型的依安惠民”、“企业兴办型的昆丰大豆”等典型,在推动合作社发展中起到了很好的示范带动作用,极大地激发了广大农民办社、入社的积极性。
二是制定政策,扶持发展。齐齐哈尔市坚持“帮生”与“帮长”相结合,联合制定了56条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政策措施,在工商注册登记上实行“四不”(不收费、不验资、不年检、不罚款),在税务登记、纳税申报上提供优质便捷的服务,在生产用电上按农业用电收取费用,在交通运输上开辟鲜活农产品“绿色通道”,在水利、科技和基础设施投入等农业各种要素优先给予配套组装,在信贷投放、贷款贴息、土地耕塇补贴、农业阳光保险、高产攻关项目等政策给予优先扶持。比如,泰来县对组建保护性耕作的农机合作社,达到标准作业面积,县政府分三年对合作社给予以奖代投进行扶持。
三是创新模式,多元发展。2008年以前齐齐哈尔市农民专业合作社以自发组建为主,经营形式单一、规模较小。现在经营领域已扩展到水利、林业、营销、农产品加工、交通运输、外贸出口等各个领域,并向专业化生产、集团化经营、社会化服务的方向发展。依安县新兴乡惠民农业生产合作社组建后,将过去单一的种植业生产扩展到农机作业、畜牧养殖、建筑工程、劳务输出等多种产业,2011年实现总收入1539.7万元,纯收入427 万元。其中:农机总收入129.7万元,纯收入70.6 万元;入社土地实现经营收入1410 万元,纯收入242.4 万元;养殖、建筑、杂粮加工等其他多种经营纯收入114万元。同时,我们积极探索和推广了龙头企业带动、规模经营吸纳、农机合作社牵动、规模化养殖引领、流通合作服务等5种有效模式,建立了入股分红、利润返还、资金互助等经营机制,合作社经营呈现出资金合作、土地入股、资本带动、交易分配等多种形式。克山县立涛马铃薯专业合作社以盈利的60%按产品交易量返利和剩余部分按地折股分红,2011年为成员返利分红282万元。
nlc202309012357
四是加强管理,规范发展。齐齐哈尔市以《农民专业合作社法》为依据,以促进和服务合作社发展为出发点,坚持发展与规范并重,加大对合作社的监督管理力度,引导合作社加强内部制度建设,指导各县(市)区制定合作社运行的民主管理、财务核算、生产规程、股金分红、社员履责等规章制度,促进了合作社依法运行、规范运作。2011年齐齐哈尔市在全省率先以政府文件出台了《齐齐哈尔市现代农机专业合作社管理办法》,2012年,又研究制定了《关于进一步完善现代农机合作社建设的实施方案》,紧紧围绕以发展现代农业为主攻方向,以规范现代农机合作社为目标,以农民土地作价出资入股为前提,以国投资产量化到人为抓手,以二次分配为衡量标准,以兼顾成员利益为原则,加快完善157个股份制、合作制及其他组织形式农机合作社的建设,促进现代农机合作社的健康、有序和规范发展。
五是强化领导,保证发展。齐齐哈尔市建立了市、县、乡三级农民专业合作社领导组织,形成了有力的工作推进体系。在“十二五”规划中,确立了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目标。在对各县(市)区考核中,将合作社发展作为一项重要内容。连续四年在全市开展了“农民合作社十强社”和“合作社带头人标兵”竞赛活动,对前十名公开进行表彰奖励。2012年,为推进现代农业的发展,进一步完善现代农机合作社建设,有效发挥大机械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齐齐哈尔市为了完善农机合作社规范管理,确定了市、县、乡(镇)党政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及农业局、农机局、经管站等相关部门定点包保一个农机合作社,对合作社按照好中差进行分类排队,重点抓两头带中间,加强管理。全市开展了五星级评定活动,实现全面发展和提档升级。提出3年内对于农机具已配套、达不到规定标准作业面积的,建议县委对乡(镇)党政一把手给予免职,有些县将推进力度大、工作业绩突出的村支部书记(理事长)转为事业单位编制。
(三)主要作用
一是促进了规模经营,为农业规模化、标准化生产创造了条件。齐齐哈尔市以合作社规模经营土地达到5000亩以上或占所在村屯耕地总面积70%以上为目标,有力促进了土地规模经营。今年合作社统一经营和服务的规模经营土地达426.7万亩,占全市土地规模经营面积的40%。种植业合作社吸纳农民17.6万人,水稻、玉米、大豆、马铃薯种植面积分别达到118万亩、516万亩、400万亩和59万亩。养殖业合作社发展到596个,吸纳农民1.2万人,奶牛、生猪饲养量分别达到6.5万头和2.1万头,占全市规模养殖比重的31%。
二是转变了农业发展方式,提高了农业科技化、机械化、水利化水平。合作社积极推广测土配方施肥、作物病虫和动物疫病综合防治等先进技术,突出发展特色、绿色、有机、高效农业,大幅提高了土地产出率。现代农机专业合作社已发展到157个,占全省的29.3%,综合机械化程度为89.2%。实现了以机械化、规模化、水利化、科技化为支撑的现代农业合作社,提高了农业生产的灌溉条件和抗灾保产能力,降低了生产成本,增强了可持续发展能力。
三是为龙头企业的引进和壮大创造了条件,加快了农业产业化。790个合作社与飞鹤、元盛、博天、博成等龙头企业实现利益连接,农产品种植基地面积514万亩,提供加工原料284万吨(种植业154万吨,养殖业130万吨);新引进了中粮、蒙牛乳业等龙头企业,实现销售收入296.6亿元,带动农民增收4.2亿元。
四是加快了劳动力转移步伐,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合作社的统一经营模式,使大多数农民不再参与生产的各环节,只由少部分农民就可以完成全部耕作。合作社实行统一大型农机作业,与一家一户用小四轮耕作相比,每个劳动力年耕作面积由原来的几十亩增加到上百亩,甚至达到1000亩,并大幅度提高了耕作质量,推进了标准化生产。生产资料的团购、农产品的统销,让入社成员切实感受到节本增效的实际效果,他们把土地交给合作社更加放心,走出去务工和经商更有信心。齐齐哈尔市农村土地适度规模经营面积达到1345万亩,转移农村劳动力107万人,使他们彻底从土地中解放出来,从事非农产业,向城镇聚集,加速推进了城乡一体化发展。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组建数量较多,带动力不强。从全市来看,目前农民专业合作社达到4160个,但具有一定规模、注册资金较大、入社农民超百户或千户的合作社较少,兴办加工企业和经营实体经济的更少。
(二)发展速度较快,运行管理不规范。大部分合作社是近几年刚刚组建的,内部管理还不够规范,有的不能正常开展会计核算和财务决算;有的合作社管理不民主,重大决策仍然是少数人说了算;有的产权不明晰,利益分配机制不完善;有的名为合作社,实为股份制或个人企业。
(三)筹资渠道较窄,资金严重短缺。由于我市大部分农民专业合作社成立较晚,加之合作社社员积累比较少,基础设施投入和生产发展资金十分短缺,很多有市场、有品牌的合作社想扩大生产规模,吸收更多农户加入,因缺少资金而不能实施。多数农民专业合作社经济实力不强,注册资本金较少,可抵(质)押财产不多,涉农金融机构对农民专业合作社信贷服务存在许多制约因素,对农民专业合作社金融服务不系统、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仍然比较突出。
(四)农民入社意愿较强,领导人才匮乏。农民要求改善生活质量的愿望比较迫切,有加入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意愿,但由于当地缺乏能够带领农民致富的“能人”,加之懂管理会经营的人才较少,因此很难组成合作社,即使初期成立了合作社,也会由于管理不善而解散。
(五)政策支持力度不够,扶持方式有待于创新。自2007年7月1日《农民专业合作社法》颁布以来,各级政府相继出台了一些支持合作社发展的政策措施。但由于政策的含金量不高,特别是投入的力度不大,加之落实不到位,使合作社没有得到真正实惠。在扶持方式上,目前还存在着扶持重点不突出,眉毛胡子一把抓,资金投入过于分散,“撒芝麻盐”现象比较突出。
nlc202309012357
(六)合作社土地经营规模小,自主经营能力和抗自然灾害的风险能力弱。几年来,通过政策引导,科技、资金、信息扶持,土地规模经营有了发展,但是合作社土地经营规模小的问题仍然存在,自主经营能力弱,已经不适应现代农业的发展需要。合作社没有实行阳光农业保险,还处于靠天吃饭状态,一年受灾多年无法翻身,生产经营抗风险能力十分脆弱。
三、政策建议
目前,农民专业合作社尚处在发展的初期,要根据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现状,积极调整或制定新的法规和政策,进一步明确和细化支持合作社发展的具体政策措施,要尽快出台具有操作性的支持合作社发展的税收、土地、金融、人才等优惠措施。结合齐齐哈尔市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为推动农民专业合作社又好又快发展,从财政的角度提出以下政策建议:
(一)突出支持重点。对全市农民专业合作社进行一次摸底调查,全面掌握合作社的基本情况,根据入社农民户数、入社土地面积、注册资金额度以及经营收入等指标,将合作社分类排队,对具有一定带动作用的大型合作社予以重点扶持,鼓励发展合作社联盟,形成以大带小、以强带弱的梯次格局。一是对种植业和养殖业合作社,重点支持入社农户超过500户、土地规模经营面积超过1万亩或经营收入超过2000万元的合作社。二是对加工、销售、运输和贮藏以及生产资料购销合作社,年营业额在2000万元以上的,按照我省产业化龙头和中小型企业政策给予重点扶持。三是对与农业生产经营有关的技术、信息等服务业合作社,按照服务对象的覆盖面大小给予优先扶持。
(二)创新投入方式。一是直接投入。各级政府每年安排一定数额资金,也可从产粮大县奖励中拿出一定数额资金,重点用于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生产基础设施建设、新品种新技术引进推广、产品质量认证和优势品牌培育、市场开拓和仓储设施建设以及人才培训等。二是放大投入。以担保公司为平台,由政府出资注入担保资金,选择承贷银行,按照放大5—10倍的额度为符合条件的合作社发放担保贷款,解决合作社资金短缺问题。同时,根据合作社贷款规模和利率,给予适当的贷款贴息补助。三是整合投入。将国家和省现有政策资金集中投向合作社。
(三)加强监督管理。各级财政部门要加大对合作社的监督管理,重点监督和完善合作社内部管理制度和利益分配机制,特别是财务管理和盈余分配。合作社要严格执行农民专业合作社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制度,按规定提取折旧和各项基金,增强合作社的发展后劲。实行财务公开制度,接受入社农民和群众监督。指导现代农机合作社把国家补贴资金形成的财产量化给每个社员,所产生的效益平均分配给每个社员,让广大农民真正受益。
(作者单位: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财政局农业处)
责任编辑 洪峰
肃州区农民专业合作社团组织建设情况调研报告 篇4
——对我县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情况的调查与思考
在农业产业化的推进过程中,[文章-http:///找范文,到]不少农民自发组建的专业合作组织应运而生,对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为全面了解我县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的现状,深入思考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的前景、对策和建议,根据县委主要领导的安排,县委政研室近期组织了一次专题调查。调查情况表明,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在引导农民走向市场和发展农村经济上,很好地解决了政府“统”不了、部门“包”不了、龙头企业“办”不了、农民单家独户“干”不了的许多问题,表现了旺盛的生命力和广阔的发展前景,是新形势下解决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的有效途径。各级各部门应切实加大领导和扶持力度,进一步加快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
现状:亮点闪烁,成效初现
近年来,我县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很快,已初步呈现出多形式、多领域发展的良好势头。据调查统计,目前全县共有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个,其中专业合作社个,专业技术协会(研究会)个;有会(社)员个,带动农户户;拥有基地亩,辐射面积亩。
从发展情况看,我县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主要呈现出三大特点:一是创办主体多元。主要有产业大户创办、技术能人领办、龙头企业带动和集体单位主办等四种类型,所占比例依次为、、和。二是合作领域广泛。主营业务涉及养殖、种植、运输、加工、销售等多个领域,其中从事养殖业的家,占;从事种植业的家,占总数的;从事其他行业的家,占。三是运作方式多样。主要包括三种类型:其一是技术交流型。全县共有个,占总数的。包括安化县花木盆景协会、平口镇王里坪水果技术研究会等,主要是引进推广新技术、新品种,开展技能培训,进行试验、示范和交流信息。其二是技术经济服务型。有个,占总数的。包括平口镇丛阳村水果协会、杨林乡木瓜种植协会、田庄乡桃中村中猪养殖协会等,主要是在技术服务的基础上根据生产过程和会员利益的需要,统一购买生产资料,统一规模发展生产基地,统一产品销售。其三是经济实体型。有个,占总数的。包括安化县优质果品产销合作社、碧源果业合作社、木子养殖合作社等,主要是为会员提供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服务特别是销售、加工产品系列化服务。
从我县的实践看,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在以下五个方面发挥了比较明显的作用:
一是促进了支柱产业的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根据当地的资源条件和产业发展情况,以共同利益为基础,把农民组织起来,围绕主导产业共同从事产、加、销等经营活动,加强了农户、企业、基地之间的利益对接,一方面促进了产业基地的形成,另一方面促进了龙头企业的发育,在合作组织的联结和推动下,基地和龙头企业良性互动,从而促进了产业的发展和升级。安化县优质果品产销合作社是一个专门从事柑桔生产、加工和销售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自年成立以来,该合作社按照“公司基地农户”的运作模式发展柑桔基地和果农会员,同时通过设立产品保护价和建立利润分配返还机制,提高果农发展生产的积极性。目前,已吸收入股社员户,联系桔农户,联系柑桔基地个、面积万亩。四年来,该社共外销柑桔多吨,使柘溪库区个乡镇的柑桔商品率由原来的提高到以上,柑桔产量增长了一倍。
二是促进了农业先进技术的推广。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大多是以农村技术专家、致富能手、科技示范户为主体,他们讲什么农民听,他们教什么农民懂,他们让做什么农民干。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借助这种能人效应和示范效应,通过采取技术合作与信息交流等方式,把农业先进实用技术迅速有效地传播给会员和农户,形成了一支与专业机构相配合,与农民直接相连的群众性科技推广普及队伍。这支队伍弥补了政府农业技术推广力量的不足,较好地衔接了政府专业推广普及机构与广大农民群众的联系,缩短了农业科学技术和科技成果的转化周期。平口镇丛阳村水果协会是由当地的技术能人刘丰国发起的合作组织。在该组织的推动下,丛阳村投资万元修建了科教楼,创办了科技夜校,并配套开辟了亩科普实验基地,聘请县农业局水果研究员刘干生、高级农艺师曾子明为常年科技顾问,经常性地组织果农学习栽种、施肥、嫁接等果树栽培技术,每年举办培训班期以上,使岁以上的村民都掌握了至门农业实用技术。
肃州区农民专业合作社团组织建设情况调研报告 篇5
(二O一一年三月二十四日)
一、肃州区概况
酒泉市肃州区位于祁连山北麓,甘肃省河西走廊中部,东与高台县及肃南裕固族自治县的明花区相连,西与嘉峪关市接壤,南与肃南裕固族自治县为邻,北与金塔县相连,交通便利,兰新铁路、312国道贯穿全境。
肃州区地处祁连山洪积扇地带,地域广阔,地形复杂,分布有山地、坡地、平滩、戈壁、沙丘等。根据地形自然分布及水资源补给形式不同,全区分为洪水片和泉水片。洪水片是指依靠祁连山冰雪融水灌溉的沿山地带,海拔在1500m~2200m之间,土地面积大,植被稀少,地下水位低,年内河流来水量不均匀。泉水片是指讨赖河流域及露头泉水汇集成的清水河、临水河,海拔在1340m~1500m之间,河网密集,植被良好,土壤肥沃,耕地连片。全区地势走向为西南高,东北低。
全区具有多风少雨、日照长、积温高、昼夜温差大等特点,多年平均降水量146.8mm,多年平均蒸发量2148.8mm,干旱指数南部为13.35,北部为21.19,属严重干旱气候。
肃州区总人口36.42万人,其中:农村人口23.38万人,下辖15个乡镇123个行政村,6个街道办事处,20个社区居委会。经过20多年的努力,截止2010年底,全区农村23.38万人中,达到饮水安全和基本安全的人口为15.03万人,占全区农村总人口的64.29%,饮水不安全的人口为8.35万人,占全区农村总人口的35.71%。饮用自来水人口为20.49万人,普及率达到87.64%,其中:饮水安全和基本安全人口为14.68万人,占全区农村总人口的62.79%;饮水不安全人口为5.81万人,占全区农村总人口的24.85%。分散式供水人口为2.89万人,饮用水窖水人口为1.67万人,占全区农村总人口的7.14%;利用大口井、手压井、简易水塔供水和无取水设施人口为1.22万人,占全区农村总人口的5.22%。其中:饮水基本安全人口为0.34万人,占全区农村总人口的1.45%;饮水不安全人口为2.55万人,占全区农村总人口的10.91%。
二、示范县建设组织领导
(一)健全组织领导,落实相关责任
肃州区对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高度重视,为确保农村饮水安全项目的顺利实施,肃州区成立了由区政府区长任组长,分管副区长任副组长,水务、发改、财政、卫生、物价、审计、国土、环保等部门及有关乡镇、灌区领导为成员的农村饮水安全项目建设领导小组,具体负责项目的组织实施和协调工作,同时还明确了相关的工作职责。同时在区水务局成立“肃州区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规划和建设管理办公室”具体负责项目的建设管理工作。项目实施区各乡镇也分别成立工程建设领导小组,由乡镇主管领导任组长,具体负责项目实施过程中群众动员、协调、投工投劳等;受益区群众也选派农民监督员,对项目实施的全过程进行监督;在项目开工前,各项目分别成立项目部并确定项目法人代表和技术负责人,明确工作职责,由项目法人负责项目的具体实施,保证了项目的顺利实施。同时,市区两级政府每年把农村饮水安全工作作为群众办的“十件惠民实事”之一向社会公开承诺,纳入工作责任目标管理,重点督办,实行任期目标考核。水务局与项目办、灌区签订《目标管理责任书》,明确项目办及灌区的主要工作任务、时限要求及考核办法等;水务局重点工作督查组按月进行项目质量、进度督察,对项目建设进展情况实行绩效进度考核,并将督察结果进行公布,作为年终考核项目办、水管所的依据,有力地促进了项目建设进度。
为扎实推进农村饮水安全项目的实施,项目建设过程中,肃州区主要领导、分管领导多次召开座谈会、推进会,总结工作经验,研究部署任务,落实推进措施;区政府主要领导会同相关部门领导多次亲临施工一线,召开现场办公会;受益区的村委会和村民小组也选派专人协助开展工作,全区上下形成了主要领导挂帅、分管领导主抓、有关部门协作配合的良好机制,为农村饮水安全工程顺利实施提供了组织保证;针对我区沿山地区农户居住分散、管线长、管沟开挖漂石多、人均投资高、配套资金缺口大的特点,在财政十分困难的情况下,区财政累计协调解决地方配套资金680万元,协调贷款600万元,确保了项目地方配套资金的按时到位和工程的顺利实施。
(二)完善机构,强化机制
为确保肃州区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目标任务保质保量如期完成,区水务局抽调专业技术人员6名,成立了“肃州区农村饮水安全规划和建设管理办公室”,为工程规划、可行性研究报告的编制、初步设计及实施方案的确定、项目的具体实施等环节提供全方位的技术支持,及时解决施工中出现的各类问题,狠抓工程质量、督促施工单位加快施工进度,加强监管力度,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工程在开工以前,各项目分别成立项目部并确定项目法人代表和技术负责人,明确工作职责,由项目法人负责项目的具体实施,保证了项目的顺利实施。
针对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布局分散、施工战线长、工作量大,水务局根据各工程进展情况,及时从局机关和水管所抽调精干技术力量,充实到各项目部,驻工地会同监理狠抓工程质量、督促工程进度,加强对各施工单位的监管力度。
(三)严格程序,狠抓质量
按照《甘肃省农村饮水饮安全工程建设管理办法》要求,肃州区水务局委托具有相应资质的设计单位严格按照批准的规划及项目申报程序编制项目可研报告、初步设计报告及实施方案,逐级上报审批后组织实施,进一步落实规划建卡制、社会公示制、集中采购和招投标制、资金报帐制、工程监理制和管理责任制。在项目编制上,坚持饮水安全工程由具有相应资质的设计单位编制,充分体现规划编制的科学性、准确性、合理性、可操作性。在工程设计上,坚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充分体现人水和谐的设计理念,工程设计与周边环境相协调,设计方案进行严格的技术审查后方可施工,确保了水厂建设高标准、高质量。
为确保工程建设质量,在工程建设管理过程中,严格按照《甘肃省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管理办法》要求,落实“六制”管理,确保工程质量;项目建设按照 “六公开”(公开工程建设计划、筹资方式、实施方案、施工队伍、双方责任和产权归属)、“五统一”(统一规划设计、统一工程质量、统一补助标准、统一督促检查、统一竣工验收)、“四保证”(保证资金及时到位、保证按设计施工、保证完工时间、保证工程效益)程序进行实施。酒泉市水务局抽调人员成立酒泉市农村饮水安全项目办公室作为酒泉市农村饮水安全工程项目法人,在项目前期审批工作完成后,严格按照《农村饮水安全项目建设管理办法》和《村镇供水工程技术规范》,严把设备材料采购、施工队伍、工程现场监管和工程竣工验收等关口,水厂土建建安工程通过公开招投标确定具有资质的专业队伍施工、设备材料采购均由市项目办统一组织公开招标。各项目由具备相应资质的监理单位负责工程监理,市项目办统一委托酒泉市水利水电工程质量监督站进行全程质量监督;与此同时,充分调动受益区群众参与工程建设的积极性,聘请农民监督员对工程建设进行跟踪监督。由于各项制度健全,工程建设做到了有章可循,保证了工程项目的顺利实施。
根据项目法人制的要求,各单项工程在项目开工建设前均明确了项目法人,工程质量实行项目法人负责制。根据工程特点,建立健全了“业主负责、监理控制、施工单位保证、政府部门监督”的质量管理体系,落实了质量管理责任制,建立起以质监站、监理部为主,项目办质检科为辅的质量控制网络。根据农村饮水安全项目的建设特点及建设要求,实行监理与质检同步进行的措施。采取旁站监理与巡回监理相结合的办法, 严格质量安全标准和工程建设程序,积极推行质量全面管理,坚决落实项目建设“三检制”。对隐蔽工程、单元工程、分部工程等,均按水利水电工程验收规程进行,由监理单位、质监单位、业主单位等验收合格后方可进行下一道工序。在把好原材料供应关的基础上,对主要工程部位的开工、施工和完工验收,工程项目负责人都亲临施工现场进行监督,在主要工序完工后,及时组织质监部门进行现场检验,对不合格工序进行彻底返工,建立了以领导督查、施工单位自查、专班检查和交叉复查为主要内容的分阶段定期检查制度,保证了工程建设质量。
肃州区水务局高度重视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质量管理工作,制订各种措施以确保把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成高质量、高标准的民心工程。建立了工程建设质量责任制和终身制,工程建设单位行政领导责任人、项目法人代表、勘察设计、施工、监理单位,均按各自职责对工程建设质量进行监督管理。
肃州区丰乐乡、金佛寺镇地处祁连山前洪积扇带,地理条件特殊,农户居住分散,解决饮水问题难度很大。为提高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质量,优化设计方案,节省工程投资,我们在对本区饮水现状、水源状况、农村经济情况等进行认真分析的基础上,组织专业技术人员到陕西、四川、湖南、贵州及省内张掖、武威、白银、平凉、定西、临夏等地进行考察学习,借鉴外地的成功经验,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合当地特点、经济可靠、运行管理方便的供水方案,对设计中的关键细节进行多方论证,力求合理,降低了工程投资,保证了工程的顺利实施。
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各施工单位顶烈日、冒风沙,克服施工战线长,难度大,工期紧,交通不便等困难,精心组织扎实安排,保质保量按期完成了施工任务。尤其丰乐河、红山河输水管道经过路段沿线漂石林立,开挖极其困难,有时1个挖掘机台班开挖长度不足20米,回填时还得运土回填,道路十分不便,施工单位克服困难,保证了施工进度,项目部配合监理单位派员跟踪作业,监督施工,保证了工程质量。
通过上述措施,肃州区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在建设过程中严格按照批准的实施方案施工,全面完成了工程《初步设计》确定的建设内容,项目实际解决的人数、范围与实施方案保持一致。
(四)尊重农民意愿,发动用水户参与工程建设
在工程立项之前,肃州区水务局组织受益区各村组村民就工程设计方案、筹资比例、投工投劳方案等进行“一事一议”,并将结果逐级上报,做为立项及勘测设计的依据。对批准立项的项目,全部以自然村为单位,实行建卡消号制度。实行三种方式进行公示:一是由市项目办统一在《酒泉日报》上进行公示;二是区项目办在施工现场以公开栏的形式进行了公开;三是各村组在居民点以板报的形式进行公示。为加强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的舆论宣传,肃州区水务局通过采取召开工程建设协调会、受益群众代表座谈会、树立户外宣传标志牌和制作宣传画册等多种形式,广泛进行宣传引导;同时充分利用电视、报纸等新闻媒体进行宣传报道。通过宣传,让群众更多的掌握了国家的投资政策,充分发挥了群众的知情权、监督权、参与权,极大地提高了群众参与筹资、参与建设、参与管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的建设和管理更符合实际,最大限度地发挥了工程效益,让广大农村群众真正得到了实惠。
(五)强化工程管理,完善运行机制
工程竣工后,区水务局成立了专门管理机构,按照独立核算、自主经营、自负盈亏、以水养水的方针运行。抽调了各灌区管理人员,先期参与工程建设,掌握工程的运行特点,为工程正式运行管理打下了基础。
在项目通过法人验收合格后,及时办理交接手续,将工程整体移交自来水厂管理。在完成工程决算的基础上,依据《甘肃省水利工程供水生产成本、费用核算管理暂行规定》和国家发改委、水利部联合颁发的《水利工程供水价格管理办法》,对水价进行了核定。按照“成本加微利”的原则,上报肃州区物价局审批。同时建立健全工程维修、养护、用水、节水、水费计收、水源保护、水质监测等各项规章制度,以提高管理水平,降低供水成本,提供优质服务,确保工程长期发挥效益。
三、项目建设任务完成情况
近年来,肃州区抢抓国家实施饮水安全工程机遇,在总结提升“十五”期间农村饮水解困经验的基础上,根据肃州区“十一五”水利发展规划和农村饮水安全规划,按照统筹城乡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要求,坚持把农村饮水安全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紧紧围绕创建“全国农村饮水安全示范县”的总体目标,坚持科学规划、超前谋划、统筹安排,强化领导、精心组织,整体推进,大胆实践,初步建立具有肃州区特色的规模供水新模式,基本实现了“农村供水城市化”目标。自2007年底农村饮水安全示范县建设实施以来,至2010年底,我区农村饮水安全项目共完成工程建设项目16项,完成总投资4212.5万元,其中:中央投资2083万元,省级配套资金562万元,地方配套及群众自筹1567.5万元。建成水厂5座,集中式供水站12座,已建城镇水厂管网延伸1处。共解决了12个乡镇101个村1.81万户6.32万人的饮水安全问题。
(一)2008农村饮水安全项目建设完成情况
2008年肃州区共建成丰乐河、洪山河水厂2座,西洞镇西洞村、铧尖村、总寨镇三奇堡村、上坝镇旧墩村、三墩镇仰沟村集中式供水站5座。工程批复总投资1800.02万元,实际完成投资1788.27万元,其中:中央投资485万元,地方配套及群众自筹1303.27万元。共修建沉砂池2座、钢筋混凝土清水池2座、管理房及泵房884m;新打机井4眼;安装一体化净水设备2套、消毒设备6套、变频供水设备2套;铺设输配水管道259.75km;修建阀门井201座、水表井633座。共解决肃州区金佛寺镇、丰乐乡、总寨镇、上坝镇等8个乡镇42个行政村7336户25476人的饮水安全问题。
(二)2009农村饮水安全项目建设完成情况
22009年肃州区共建成新地水厂1座,银达镇杨洪、果园乡果园沟、三墩镇夹边沟、下河清乡楼庄集中式供水站4座。工程批复总投资1379.94万元,实际完成投资1375.19万元,其中:中央投资906万元,地方配套及群众自筹469.19万元。共修建沉砂池1座、钢筋混凝土清水池5座、管理房及泵房594m;新打机井4眼;安装一体化净水设备1套、消毒设备5套、变频供水设备5套;铺设输配水管道314km;修建阀门井245座、水表井2142座。共解决肃州区西洞镇、果园乡等6个乡镇23个行政村5930户21030人的饮水安全问题。
(三)2010农村饮水安全项目建设完成情况
22010年肃州区共建成银达镇佘新、三墩镇中渠、上坝镇新上、总寨镇双闸集中式供水站4座。工程批复总投资1049万元,其中:中央投资692万元,地方配套及群众自筹357万元。共修建钢筋混凝土清水池4座、管理房及泵房499m;新打机井4眼;安装消毒设备4套、变频供水设备4套;铺设输配水管道185km;修建阀门井203座、水表井508座。共解决肃州区银达镇、三墩镇等4个乡镇10个行政村4774户16713人的饮水安全问题。
四、示范县工程运行管理情况
(一)强化工程运行管理,完善运行管理机制
2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竣工后,肃州区水务局成立了专门管理机构,管理逐步实行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按照企业化管理的模式运行管理。建设地所属灌区水管所为该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的运行管理的主体,水管所所长为运行管理的第一责任人。运行管理单位建立健全工程维修、养护、用水、节水、水费计收、水源保护、水质监测等各项规章制度,建立了以水养水,自我维护、自我发展的机制,以提高管理水平,降低供水成本,提供优质服务,确保工程长期发挥效益。规模较小的单村供水工程,由农民用水协会进行管理,规模较大的供水工程由项目所在水管所组建水厂(供水站)统一管理。
(二)水源保护、水质管理
加强供水水源的管理,按照国家和省、市的有关规定,对工程供水水源保护区、准保护区和工程管护范围采取相应的工程防护措施和指定具体的管理办法,并经常巡查,及时妥善处理影响水源安全和存在安全隐患的问题;因发生突发性事故造成或存在饮用水源污染或隐患时,责任人应立即采取措施消除污染或隐患,并及时向主管水利部门报告。根据水源保护的相关规定,所有已建工程在水源保护区和准保护区设立告示牌和标志,载明注意事项和禁止事项,保障水源的安全。
(三)社会化服务和应急机制
按照《甘肃省村镇供水工程管理办法》、《甘肃省农村饮水安全项目建设管理实施细则》和《酒泉市农村饮水安全项目建设和管理实施细则》,水厂及供水站在建成后,由项目运行管理单位及时组建了以水厂管理人员、用水协会人员组成的工程巡查、维修抢险队伍,确保了工程的正常运行。
(四)水质检测和监测
在水厂(供水站)每天进行常规检测的基础上,肃州区水务局在资金紧张的情况下,购臵了常规水质监测设备(色度、浊度、硬度、铝铁等金属离子13项指标),对水质进行常规检测,同时,肃州区人饮办与酒泉市疾控中心、肃州区疾控中心采取定期化验和不定期抽检相结合的方式,对水质进行监测。
(五)水价和水费计收
按照引入市场机制,实行有偿供水的办法,项目建成后进行了成本核算和水价报批。目前,所有已建供水工程已按照政府批复水价(沿山基本水费每月10元/4m,4m以上1.5元/m;泉水片1.5元/m)进行水费征收,各水厂(供水站)制定完善了水费收缴使用管理制度,水费收缴采取按户建卡,按卡收费,一季度进行一次核算,水费收入用
3于供水工程的运行、维护维修等。
五、示范县建设成果及示范带动辐射效果
农村饮水安全是农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近年来,肃州区以创建“全国农村饮水安全示范县”为契机,抢抓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机遇,强化措施,加大力度,扎实工作,集中全力打好了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攻坚战。通过近三年的示范县建设,圆满完成了“十一五”农村饮水安全规划建设任务,把肃州区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成为了“德政工程、民心工程”,向党和人民交上一份满意的答卷,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工程建成后一是密切了党群关系,广大群众齐声称赞实施农村饮水安全是德政工程,民心工程;二是彻底改善了农村生活条件和生态环境。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的实施促进了农村改灶、改厨、改厕,使许多农家配用了卫生洁具、洗衣机、太阳能热水器,一些村镇利用供水工程在村镇街道周围、房前屋后植树、种花,美化环境,一些地方结束了到处挖井取水的历史,减少了地下水位下降、地面沉降的发生;三是提高了农民健康水平,改善了农民饮用水水质和卫生条件,大大降低了介水疾病发生率,有效遏制农村因病致贫问题;四是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工程建成不仅使农民从繁重的挑水、背水劳动中解放出来,还结合饮水工程建设发展养殖业、种植业,许多农村农户因为有了饮用水,办起了农家乐等旅游项目,拓宽了致富门路;五是增进了农村社会和谐。以前一些村与村之间、村民之间常因缺水、争水、抢水发生纠纷,有的上访、有的甚至械斗。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成后,彻底消除了这类纠纷,增进了邻村、邻里间的团结,而且农村消防设施也因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得到落实,保障了农民生命财产安全;六是在项目规划、建设过程中,由以前的单村、单片供水逐步转变为联村连片集中供水,有力的保证了水资源的统一管理和供水工程的统一管理,保证了供水水质、降低了运行成本;七是已建工程运行发挥效益后,未实施项目的周边乡村申报项目愿望十分强烈,群众参与工程建设的积极空前高涨,广大群众实施饮水安全项目的要求十分迫切。
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意见建议
1、根据《酒泉市肃州区农村饮水现状调查评估报告》,省级复核全区不安全饮水人口为16.76万人,但列入《全国“十一五”规划》的人口仅为12.81万人。“十一五”期间我区共建成农村饮水安全项目18项,解决了8.66万人的饮水安全问题,仍有8.1万人的饮水安全问题尚未解决,建议分加大投资力度,力争在“十二五”期间彻底解决全区农村饮水安全问题。
2、由于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具有农户居住相对分散,管线长,运行费用高等特点,加上长期以来形成的用水习惯还没有彻底改变,用水设施更新需要一个过程,目前工程实际年供水量小,达不到设计供水规模。目前,为了减轻群众负担,批复水价没有达到供水成本水价,水费收入过低,根本无法维持工程的正常运行。建议政府对水厂运行管理费用建立各级财政补贴机制,以确保供水单位正常运行。
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篇6
农民专业合作社是伴随着农村改革发展产生的新生事物,它的迅速发展,对促进农业农村发展和农民增收有着重要意义。中央和各级政府高度重视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从2006年起,国家先后出台了《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农民专业合作社登记条例》、《农民专业合作社税收减免政策》和《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章程》等一系列法律法规和扶持政策。
我省是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较快的省份之一。近年来,在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上,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2007年,省委、省政府专门出台了《关于支持和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意见》(鄂发[×]×号);省人大出台了《湖北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办法》;2008年和2009年省委、省政府两次召开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现场会;从2006年起,省财政每年专列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经费;2005年,省编办专门批准成立了“湖北省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指导办公室”。从2009年起,我省还开展了农民专业合作社推进工程、示范工程、人才培训工程、农超对接工程、品牌培育工程等“五大工程”建设,极大地推动了我省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截至2009年底,全省农民专业合作社已由2003年的×个发展到×个,同比增长×倍。
虽然我省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总体形势看好,但也存在不少问题,突出表现在合作社水平参差不齐,内部运行机制不完善,主要原因是农民专业合作社还处于发展初期,缺乏合作知识与合作能力。这与政府部门扶持指导和服务不够密切相关。为此,政府部门有必要从农民专业合作社规范化建设上加强引导,从而把握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方向,提高合作质量。
一、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现状
1、发展速度快
截止2009年底,全省农民专业合作社达到×家,比2008年增加×家,增幅×%。其中京山县、钟祥市、长阳县等×个县(市)农民专业合作社超过×家,京山县达到×家。
2、领办主体多
一是能人大户领办型,占×.×%。孝昌县冠昌源农产品专业合作社,就是由果品产销大户程国庆领办的。二是科技人员创办型,占×.×%。沙洋县曾集镇五洋农机专业合作社,就是由该县曾集镇农机技术推广服务中心蔡代兵牵头组建的。三是龙头企业带动型,占×.×%。湖北长阳常家洞茶叶专业合作社就是由省级龙头企业湖北常家洞茶叶专业合作社异地投资组建的。四是村级组织牵头型,占×.×%。郧县合叶桑蚕专业合作社,由郧县胡家营镇土地沟村支部书记湛宏远牵头领办。
3、覆盖产业广
农民专业合作社涉及种植、养殖、农机、农村能源、林业、水利等多个行业。其中,种植业占×.×%,养殖业占×.×%,其他行业占×.×%。
4、典型示范强
各地培育和发展了一大批先进典型,充分体现了为成员服务、民主管理和谋求共同利益的合作社性质。截至2009年底,全省共培育典型合作社×家,其中省级指导扶持×家,各地指导扶持×家。老河口市春雨苗木果品专业合作社的创办者姚凤君同志,是当地果树行业的老专家,该合作社引进培育了×多个果树新品种,推广了×多项新技术,并有多个新品种和新技术在国内领先。联合购买生产资料和联合销售达×%以上,统一培训、修剪、机防、嫁接率达到×%,还有冷藏保鲜、品牌经营,办公和培训大楼等,为成员增收节支效果显著,合作社成员人均纯收入比当地农民人均纯收入高×%以上。
(二)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缺乏合作知识的宣传培训
农民专业合作社在我国尚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还是一个新生事物,很多人知之甚少,主要原因是宣传不到位。虽然国家2006年出台了《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对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的重要意义、发展原则、组织管理、设立登记等都有明确规定,但由于宣传不够,又往往停留在报刊杂志、广播电台和领导讲话上,很多干部群众没有听到,也没看到,从而造成对发展合作社的必要性和对合作社的性质与作用认识不够。近几年省里通过开现场会和培训会,解决了各级政府和农业(经管)部门的思想认识问题,培养了一批合作知识辅导员,但还是难以适应合作社发展的需要。各地也开展了一些针对合作社管理人员的培训,但培训人数太少,合作社对成员的培训就更少了,往往只有一些技术性培训。由于缺乏平等互助的合作意识,导致合作社发展中存在“利益驱动”现象,有些政府官员认为,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市场经营主体,又不纳税,没有好处;有人还认为是农民自己的事,政府不要去管;有些生产、加工和销售的龙头企业领办者,看到政府对农民专业合作社有扶持,纷纷包装挂牌农民专业合作社;有些专业大户领办者,以为办合作社等同于办公司,在盈利分配上完全按股金分配,在民主管理上,也是投资多的成员或理事会少数人说了算,完全不知道农民专业合作社是按交易额(量)分配为主,成员有平等管理合作社的权利。有些农民加入合作社的目的也只是为了得利,没有履行义务的意识,没有管理合作社建设合作社的主人翁意识。
2、政府部门指导力度不够
农民专业合作社既涉及到合作知识和组织管理,又涉及特色产业和技术、市场等问题,还涉及领办者带领成员共同致富的奉献精神,没有懂合作知识和有技术、有管理经验的人去指导,很难做到依法办社,很难成为政府推动“三农”工作的抓手,也很难得到农民群众的拥护。过去政府部门指导不够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懂合作知识的辅导员太少。每个县(市)只有×-×人参加过培训,而且往往只有×个专职人员,有些还是兼职。乡镇一级基本没有专职人员。村里基本没人管,指导服务很难到位。二是深入农村指导服务的工作作风不够扎实。现在的指导最多只能跑马观花,很难做到深入细致开展调研和指导。而这项工作唯有直接向群众宣传,有针对性地指导合作社的管理人员,才能取得良好效果。我国解放初期的初级农业合作社,就是依靠各级干部深入农村宣传指导的。三是典型示范不够。典型示范是推动合作社发展的最有效的工作方式,但由于政府扶持和部门指导不够,导致典型示范太少,规范运作欠佳,服务效果有限。四是没有正确处理好规范与发展的关系。我们的基层指导者和农民专业合作社,往往强调“先发展,后规范”和“边发展,边规范”的合作社发展思路,缺乏“以规范促发展”的指导思想,一个县(市)、一个行业做几个盆景式的合作社,还不能做到规范运行,最后必然影响发展。老百姓看不到好处,影响加入的积极性,合作社也可能没有生命力,政府的政策扶持也很难加大力度。只要能办出一部分规范的合作社,让广大农民偿到甜头,夯实合作社服务基础,使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合作社就会加快发展,政府也就会下定决心加大力度支持。
3、合作社内部运行机制不健全
目前,在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中,普遍存在内部运行机制不健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内部机构不健全、决策不民主、分配不合法等方面,最突出的问题是利益关系不顺,核心是合作社能否给成员带来增值利润,这是合作经济的实质。实际上,国家出台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和农业部出台的《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章程》,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内部运行机制规定得既有原则又具体,具有很强的操作性,但由于我们的领办者和指导者一般只有企业、事业、社团和其他社会组织的管理经验,往往凭借经验管理和指导合作社,恰恰农民专业合作社有其特殊性质,不同于其他任何组织。只要合作社领办者和指导者都能认真学习深入贯彻有关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法律法规,弄清了合作经济的实质和作用,就是使合作者都能享受通过合作带来的增值利润,农民加入合作社的目的,也就是为了得到生产、加工、流通领域增值利润的好处。就不难理顺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内部运行机制。
在实践中,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利益关系不顺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龙头企业运作型。有些合作社,在为成员服务时,往往局限于优惠供应生产资料和保护价收购社员农产品,这种服务对农户成员确实有好处,但他只是一种盈利性服务的市场买卖行为,而合作社行为应该是在此基础上,让成员分享生产资料和购销产品带来的增值利润。二是行业协会运作型。有些合作社,将生产资料供应商、农产品加工企业和生产者社员联合起来,既为生产者社员优惠供应生产资料,又以保护价收购生产者社员的产品,既为加工者社员带来稳定的货源,又为生产资料供应商带来薄利多销和稳定的销售渠道。这种运行机制看起来大家都能利用合作社这个平台得到好处,互利共赢,其实,还是“企业+农户”的翻版,核心问题是,往往生产资料和加工销售环节的增值利润没有分给生产者社员,只是生产资料供应商和加工销售企业联合起来的一种营销策略,还可以减免税收,或争取政府资金扶持。三是核心成员运作型。有的合作社是以几个能人大户联合发起,作为核心成员,在工商部门登记注册,当地一些小型生产者农户参加,作为“一般成员”,不在工商登记。“核心成员”完全按股份分红,“一般成员”则以购销合同结算。当然“一般成员”还是享受了进入市场、改进价格和技术服务的好处。
总之,农民专业合作社成员的利益联结机制至关重要,在运行中应当依法规范,合作社在弥补亏损、提取公积金后的当年盈余,应主要按成员与本社的交易量(额)比例返还给成员,返还总额不得低于可分配盈余的×%。
二、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社又好又快发展的几点建议
(一)加大合作社知识的宣传培训力度
要让合作社知识深入人心,成为推动合作社发展的动力,就必须开展多种形式的宣传培训。一是各级党委政府利用各级行政组织资源,通过会议形式宣传贯彻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二是有关职能部门结合业务工作,通过举办培训班,利用电视、报刊、网络等形式宣传合作知识。三是通过各级党校、高等农业院校、中等职业学校及相关涉农培训机构开设合作社专业课程。四是通过典型示范宣传合作知识和管理人员。五是通过合作社向成员以及农村青少年宣传合作知识。
(二)加大对农民专业合作社优势特色农产品的扶持力度
农民专业合作社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产生的一种全新的市场主体组织形式,它的领办者一般都是农村能人大户、农技人员、龙头企业等,生产的都是优势特色农产品,而且是专业化、规模化、无公害化生产经营。合作社的发展既能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又能提高农业效益,最大的好处是能促进农民增收,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都好。因此,政府应当加大力度扶持。各级财政应当从农业综合开发、农业板块基地、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加大对合作社的资金投入。目前,我省对合作社的扶持资金主要是对示范性合作社给予补助,一般一个县(市)只有一个,而且资金额度只有×-×万元,只能用于规范化建设和一般性服务。对于发展生产和解决加工销售问题,资金是个重要瓶颈。一般农民社员资金都有限,贷款又没有什么抵押。要想解决资金困难问题,一是争取金融部门出台支持合作社发展的优惠政策,二是政府加大扶持力度。建议省财政每年拿出×万元,用于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优势特色农产品。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决定》强调:“按照服务农民、进退自由、权利平等、管理民主的要求,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加快发展,使之成为引领农民参与国内外市场竞争的现代农业经营组织。”从发展现代农业看,只有把农民组织起来,发展合作社,才有能力运用农业先进技术和装备,提高劳动生产率,生产出高产、高效、生态、安全的农产品,从而增强市场竞争力。农民专业合作社是现代农业建设的支点,它能把农民的组织化、现代农业和农民增收有机结合起来,创造中国特色的农业农村发展新机制。扶持合作社就是扶持农业、农民、农村,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应当认真履行职责,着力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
(三)加大农民专业合作社试点示范和总结推广力度
【肃州区农民专业合作社团组织建设情况调研报告】推荐阅读:
酒泉市肃州区增加农民收入途径的探讨11-14
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07-13
酒泉市肃州区07-05
肃州区创业促就业工作汇报07-17
农民专业合作组织07-27
武隆县关于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调查报告09-24
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分析09-01
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融资功能拓展问题11-12
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 发展现代农业经营组织1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