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泉市肃州区增加农民收入途径的探讨(精选3篇)
酒泉市肃州区增加农民收入途径的探讨 篇1
酒泉市肃州区增加农民收入途径的探讨
甘肃电大亚盛集团分校杨志社
[内容提要]根据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和总体上达到的小康。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重点在农村,难点亦在农村,突破点是农民。解决农业增产不增收的问题,广辟渠道增加农民收入,是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是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只有农民收入的不断提高,才能开拓农村市场扩大内需,也才能从根本上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实现小康和保持农村稳定。
[关键词] 小康;建设 ;核心;农民; 增收
根据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和国家总体上对小康水平的战略部署,按照“十一五”规划中的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坚持从各地实际出发,尊重农民意愿,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重点在农村,难点亦在农村,突破点是农民。解决农业增产不增收的问题,广辟渠道增加农民收入,是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是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只有农民收入的不断提高,才能开拓农村市场扩大内需,也才能从根本上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实现小康和保持农村稳定。
一、肃州区农村经济收入的特点
1、发展蔬菜和经济作物制种。2007年达到9.12万亩,比去年增加1.63万亩,来自这部分的收入占到今年农民人均纯收入的11%左右;全区蔬菜作物面积达到15.86万亩(包括洋葱),比去年增加3.15万亩,来自这部分的收入占到农民人均纯收入的23%左右。蔬菜及蔬菜制种收入占到农民收入的三成以上,成为肃州农民增收的新亮点。
2、结构调优发展现代农业。按照户均1亩万元田、户均劳务收入1万元的目标,大力实施农村“1+1”增收工程。全区以日光温室、食用菌、高效经作制种为主的“万元田”达到2.7万亩,以蔬菜、精细制种为主的“双千田”达到22万亩,以玉米制种、粮食作物为主的千元田减少到30万亩。
3、坚持把劳务输转作为农民增收的重要渠道。通过大力实施“万名劳动力技能培训”工程,促进劳务输转向技能型、常年型和跨区域输出转变,输转质量不断提高,劳务经济得到了迅速发展。全年共培训农村劳动力3.4万人,输转农村劳动力6.2万人(次),劳务收入达到3.08亿元,劳务经济已成为当前农民增收的新亮点。
4、大力发展以乡村旅游为主的农村二三产业,建成各类农家乐园185家,带动就业1500多人。农村二三产业从业人员达到3.5万人,年实现收入2.8亿元。
二、肃州区促进农民增收的思路与面临的问题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肃州区在农民增收方面也面临着诸多新情况、新问题和新挑战。一是农业结构调整缓慢,且仅限于第一产业内部的数量型调整,区域优势不强,市场竞争力弱;二是农业产业化发展总体上处于起步阶段,科技含量低,信息网络不健全,没有形成市场知
名品牌,生产经营规模小、专业化程度低,企业与农户之间尚未形成科学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三是剩余劳动力就业困难,大量剩余劳动力滞留在农村,农业生产率难以提高;四是农民自身的素质不能适应形式的需要,严重影响到农业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五是农业和农村投入不足,农业基础设施脆弱,农业和农村可持续发展能力弱。这些因素,决定了农民依靠农业增收的难度进一步加大。
三、肃州区促进农民增收的主要措施
(一)因地制宜,大力发展区域特色经济。在最近几年的时间里,符合我区自然条件和消费需求的种养特色的区域经济。按照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经营、专业化生产、企业化管理、社会化服务的思路,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抓住农产品价格上涨和国家支农力度加大的有利时机,大力发展高效特色农业,扩大粮油、蔬菜、肉禽蛋等农产品生产,大力发展日光温室,标准化养殖小区,新增肉羊养肉牛养殖基地,落实生猪生产扶持政策,增加生猪存栏,加快出栏周转。扩种啤酒花种植面积,推广超高产棉花面积。
(二)实现产业经营结构创新,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一是按照现代农业生产要求,加快龙头企业的培育和发展。龙头企业经营水平的高低,是农业产业化经营成绩好坏的关键。大力发展“公司+农户”、“公司+农户+基地”和“市场+经纪人农户”的模式,同时要突破行业、所有制和行政区域限制,积极引导基层供销社、粮管所以及龙头企业、“能人”“大户”和农民经纪人,以技术、资金、信息等要素和广大农民联合,组建多样化的农民组织,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二是扩大农产品生产基地。要按照市场需求和资源优势,选择主导产业和优势产业,把培育主导产业和区域经济产业开放结合起来,围绕主导产业,开放建设农副产品的原料生产基地,逐步形成特色明显的区域经济格局,为农业产业化经营和调整农业结构奠定基础。三是推进农业科技进步,壮大农业产业化的贡献率和农产品质量,龙头企业和农产品生产基地要率先实施“科技兴农”战略,研究新产品,开放新技术,不断提高市场竞争力。
(三)加快发展乡镇企业和小城镇,调整就业结构
主要途径是发展中心乡镇企业和小城镇,在发展非农产品的同时增加就业机会。将中心乡镇企业与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培育区域特色产业紧密结合起来,将劳动密集型农产品加工企业作为重点,加大中心乡镇企业投入;充分发挥中心乡镇企业的聚集效应,改善外部环境,加快产业发展,增加就业机会;小城镇发展的过程,实际上是农村各种资源合理配置、调整和聚集的过程。在发展方向上,首先是加快公路沿线的建制镇、中心镇建设。通过政策引导农民向中心镇集中,鼓励富裕起来的农民私营企业等在小城镇建房落户。运用市场机制,引导集体、个人、私营企业投资小城镇开放建设,引导龙头企业向小城镇集中,促进主导产业发展。积极进行制度创新,合理配置资源,努力实现现场操作建设的良性循环和“滚动式”发展,繁荣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
(四)加大劳务输转工作,加快劳务经济发展步伐
加快劳务输转,是当前增加农民收入最直接,最有效,最根本的途径,是统筹城乡发展的战略举措,是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现实选择。一要加大劳务宣传力度,宣传报道劳务输转典型,让广大农民群众切身感受到劳务输转对增加农民收入的现实意义,鼓励引导他们走出去创业。二要加强对劳务输转政策、法律、安全等方面的提高,打消群众外出的思想顾虑。三要开展信息宣传、张贴用工信息,提供有效的信息服务。
实践使我们更清醒地认识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解决好“三农”问题,最紧迫的问题就是如何增加农民收入,让农民得到实惠的问题。我们必须立足实际,研究对策,引导农民发展生产,增加收入,这对振兴农村经济繁荣农村市场,扩大有效需求,实现小康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酒泉市2005年经济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06年3月10日)
[2]、黄良文《统计学原理》中央广播电视大学2002年12月第20次印刷
[3]、陈春明,在酒泉市2007年政府工作报告 2008年1月17日
[4]、陈春明,2006年政府工作报告2007年1月28日
[5]、郑风田、姜克芬《农村经济管理》中央广播电视大学、2002年5月第6次印刷
酒泉市肃州区增加农民收入途径的探讨 篇2
关键词: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有效途径
中图分类号:S-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432(2011)05-0023-2
党的十七届四中、五中全会非常重视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收入的增加。今年又是我国“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如何高起点、高效益、高速度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是我们新时期面临的新挑战。
1继续稳定农村土地承包责任制是发展农民致富新渠道
在上个世纪的1990年3月,中国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指出:“中国社会主义农业的改革和发展,从长远的观点看,有两个飞跃:第一个飞跃,是废除人民公社,实行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这是一个很大的前进,要长期坚持不变;第二个飞跃是适应科学种田和生产社会化需要,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发展集体经济。这又是一个很大的前进,当然,这是很长的过程。”
1.1土地承包责任制长期不变,鼓励农民增产增收
1978年,我们党召开了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从此,我国进入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复兴时代。农村改革开放,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构建了充满活力,富有效率,科学发展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体系,谱写了人民美好生活的新篇章。
农村改革开放实践证明,实行土地联产承包责任制后,极大地鼓舞了农民种田和科学种田的积极性,从而使我国的18亿亩耕地保证了我们13亿多人口的吃粮和各项工业原料,并推进农业现代化和工业现代化进程。
1.2加强土地承包经营权和流转,发展农村生产力助民增收
我国农村改革开放已有40余年了,随着人们的需求和市场经济的发展,农村土地的产业化、集约化、专业化经营已势在必行。如农村的城市化,小城镇化进程,农民工的与日俱增,乡镇企业的异军突起,农业机械化的普及等,都把农民从传统的土地耕作与经营中解放出来,这就需要在保持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基础上,实现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通过推进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股份合作制、协会加农户、公司加农户、基地加农户、机械化农场等方面实现农业产业化、集约化、专业化。当然,在加强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过程中,防止改变土地集体所有性质,防止随意改变土地的用途,防止损害农民土地承包权益,确保农民在土地上增收致富的主渠道。
2科学发展乡镇村企业,带民增收致富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科学发展观,是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这一重大论述,为我们指明了农村经济发展的方向。就乡镇、村企业而言,只有科学发展,才能带领广大农民增收致富奔小康,走共同富裕的道路。
2.1制定实施乡镇村企业发展规划
“十二五”规划实施刚刚开始,我们的县级党委、政府应把科学发展乡镇、村企业纳入到县域经济发展“十二五”规划之中,并与城镇化建设布局相衔接。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已明确: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当然,城镇化建设要统筹布局,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建设应科学合理安排。对乡镇、村企业规划,最好规划一个工业园区。在工业园区内发展各类工业企业。而工业园区占地一定不是耕地。坚持杜绝占用耕地把农民“请上楼”现象。农民可以到工业园区上班,又没有失去土地,既保持我国耕地保有量,又保持农民增收致富和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
2.2重点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带动农业产业化发展
针对我们吉林省而言,主要资源是农业。一个农业大省,无论从宏观还是从微观,都应该把重点放在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上,通过农产品加工业带动我省农业产业化。
一是宏观上,在发展农产品加工业过程中,推动优化我省农产品区域合理科学布局。通过合理布局增强我省商品粮基地、中草药基地和畜牧业基地等建设,延伸了农业产业化链条,对我省农业综合利用及效益的提高,对我省农民增收致富及城镇化建设都有重要战略意义。二是微观上,培育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通过培育做大做强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在乡镇、村依托这些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和闲散人员,使农民离土不离乡,甚至实现亦工亦农,既有传统农业大国的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田园生活,又有大工业生产时代的工资收入,加快了农民奔小康和新农村建设的步伐。同时,通过农产品加工企业,实现农产品加工和生产原料、生产基地的有机“联姻”,逐步形成我省乡镇、村农产品生产和加工的产业带,形成全省农业工业化规模,促进农村经济快速稳步健康增长和农民增收,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2.3以项目带动乡镇村非农企业发展
所谓“工业反哺农业”,就是要走新兴工业发展之路。一是引导乡镇、村推进项目建设。在确保生态环境和低碳前提下,加强县域间、省际间、甚至国际间的经济合作,增加税收和农民务工渠道。二是大力引进、发展环保型的三资企业。如太阳能、沼气等低碳技术企业要大力发展,对那些高污染、高消耗的“五小”企业坚决拒之门外,实行一票否决。我省任何一个县域经济都可以立足当地资源优势,做项目大文案,走生态之路,兴绿色企业,让农民常年有活干,有工做,人人都创收,实现家家都致富,不仅可以加快城镇化建设,而且可以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更加和谐美好。
3完善“村账乡镇代理”制度,向管理要效益
作为县和乡镇农村经济经营管理站,应切实履行,认真贯彻执行党和政府在农村的各项经济方针政策,在农村经济经营管理中,以此向管理要效益,服务农村经济发展,服务农民增收致富,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3.1在管理中减轻农民负担
一是不折不扣落实国家惠农政策。国家取消了农业税后,又增加了粮食补贴,如粮食直补、良种补贴、综合补贴等,这些都要足额及时发放到农民手中。二是坚决制止和查处农村乱收费现象。现在有些村,没有集体公积金或很少公积金,则在农民建房、农村中小学校舍修建、农村水泥路建设、农村用水用电设施改造等方面打主意增加费用,增加农民负担。三是在农村公益事业建设中坚决落实“一事一议”制度。加大宣传力度,鼓励农民增强自觉参与、自愿筹资筹劳的农村民主管理理念,积极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该出的钱款,一分也不少;不该出的钱款,一分也不出。
3.2进一步完善农村村务公开体系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建立健全农村民主管理制度,完善农村村务公开体系,从而降低广大农民生产生活成本,从农村经济经营管理源头堵住农村资产流失漏洞,做到管理民主、村务公开、公正,杜绝腐败现象。
通过村务公开体系,加强农村经济发展的考核与群众监督。这种考核与监督不做表面文章,以村民真正从惠民政策中得到实际利益为标准。如农村集体资产的管理,“村账乡镇代理”的财务审批制度及其程序,加强村级财务审计工作,查处违规违法违纪金额,严厉打击村级公益事业项目、土地承包、土地流转、村机动地使用及收入等,都必须经过民主管理和村务公开,真正让农民在惠农政策的落实中降低成本,增加收入,从内心感谢党和人民政府,激发他们发家致富的热情和共建美好家园的信心。
综上所述,“十二五”期间,我们努力拓宽农村经济发展渠道,稳定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发展乡镇、村企业,完善“村賬乡镇代理”制度,向土地要效益,向乡镇村企业要效益,向农村经济经营管理要效益。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农民增收致富,推动经济社会和新农村建设的生态、稳步、健康、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宣传部理论局.理论热点面对面2008[M].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08,6
酒泉市肃州区增加农民收入途径的探讨 篇3
考核论文
论 文 题 目提高农民收入的途径与方法
论文小组组长赖传剑学号12020220论文小组成员包振武学号12020201
郭江勇学号12020210
李鑫军学号12020221
罗嗣磊学号12020226
袁志强学号12020247
指 导教 师夏绪仁老师
2014年 5月13 日
院别、班级物理与电子信息学院12级(2)班
一农民收入相关概念分析
(一)农民收入的本质:
收入问题实质是生产关系中的分配问题,包括初次分配和再分配两个过程。根据经济学理论. 收入的初次分配问题就是生产要素的价格决定理论,主要取决于劳动者的“劳动力、资金、土地”的数量及质量。而这三个方面又是生产力的主要构成部分.所以可以说劳动者的收入主要决定于生产力。再分配主要是国家根据社会发展的目标和存在的问题,通过宏观调控手段在不同的社会阶层对国民收入再分配的一个过程.如转移性财收入就是属于这一范畴.而这一分配过程主要取决于生产关系的性质。我国现阶段的分配制度是以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的分配制度。
我们可以得出农民收入的三个最基本的本质特征:
1.农民收人主要取决于农民所拥有的生产力要素的数量和质量及所处的生产关系的性质。
2.农民的劳动力素质、资金和土地的数量决定了他们的家庭经营性收人的主要部分:农民的劳动力素质决定了他们外出务工的工资性收入;农民拥有的财产的多少决定了他们的财产性收入;当时的分配制度对农民的转移性支付收入的影响非常的大。
3.农民的部分收入也要通过市场的交换才能够实现。
(二)农民收入的现状
农民收入偏低,贫富差距大。
2002年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为2476元,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为7703元,前者仅相当于后者的32%;1997年至2002年,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每年实际增长仅3.8%,而同期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每年实际增长则达到8.6%, 前者仅相当于后者的44% ①;2002年与2001年相比较,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增长4.8%, 而同期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却增长13.4%,前者仅相当于后者的35.8%。由此可见,农民不仅人均收入远远低于市民,而且其年平均增长率也远远低于市民。如果这种趋势继续发展下去而无良性转变,那么农民的收入水平不仅永远赶不上市民,而且还会进一步被远远抛在后面。
(三)农民收入的衡量体系
农民收入是一个比较宽泛的概念。既包括农民从事农业生产经营所获得的产品或者货币收入,又包括从事非农产业活动所获得的收入,还包括转移性收入和财产性收入根据国家统计局的统计口径.农民收入构成.按收入来源的性质划分为:工资性收人(劳动者报酬收入)、家庭经营收入、财产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按收入的形态可划分为:实物收人和现金收入。
1.工资性收入和劳动者报酬收入):指农村住户和住户成员受雇于单位和个人,出卖劳动而获得的报酬收入。包括在乡村集体组织中劳动得到的报酬收入、在企业劳动得到的报酬收入和其他单一劳动得到的报酬收人。
2.家庭经营收入:主要用来反映以家庭为生产单位的收入水平、生产规模和经济效益情况。它是农村住户从事各项生产的收入,包括种植业收入、林业收入、牧业收入、渔业收入、运输业收入、生产性劳务收入、商业收入、饮食业收入、服务业收入和其他家庭经营收入。
3.财产性收入:指拥有金融资产或有形非生产性资产的农村住户向其他机构单位提供资金或将有形非生产性资产供其支配.作为回报而从中获得的收入。包括利息收入、股息收入、租金收入、出让特许权收入、集体财产收入、其他财产收入。
4.转移性收入:指农村住户和住户成员无须付出任何对应物而获得的货物、服务、资金或资产所有权等。包括在外人口寄回和带回、农村以外亲友赠送的收入、保险赔款、救济金、救灾款、退休金、抚恤金、五保户的供给、奖励收入、土地征用补偿收入和其他转移性收入。
1.总收入:是指农村住户从各种来源得到的全部实际收入的总和.其中未扣除为获得收入所发生的支出(生产费用)和生活消费支出。按收人来源的性质来划分,总收入可以分为:工资性总收入、家庭经营总收入、财产性总收入和转移性总收入。这一指标能够反映出农民的总收入在国民收入中所做的贡献的大小。
2.农民家庭纯收入:从农村常住居民家庭总收入中。扣除从事生产和非生产经营费用出,缴纳税款和上交承包集体任务金额、集体提留和摊派、生产性固定资产折旧以后剩余可直接用于生产性,非生产性建设投资.生活消费和积蓄的那部分收入。包括农村居民全年从事生产性和非生产性的经营收入。在外人口寄回、带回和国家财政救济、各种补贴等非经营性收入;既包括货币收入.又包括自产自用的实物收入。但不包括向银行、用社会以及向亲友借款等属于储蓄、借贷性的收入。这一指标能够反映出农民生产力投入和产出效率的水平。它主要包括:工资性纯收入、家庭经营纯收入、财产性纯收入和转移性纯收入。
3.农民可支配收入:它的计算公式是农村住户可支配收入=农村住户总收人一家庭经营费用支出一税费支出一生产性固定资产折旧一财产支出一转移性支出。这一指标能够反映出农民真实生活水平的高低。它主要包括:工资性可支配收入、家庭经营可支配收入、财产性可支配收入和转移性可支配收入。
二影响我国农民收入的重要原因
(一)农业生产方面
1.耕地资源极度稀缺制约了农产品产量增长.劳动生产率降低.从而影响农民收入增长。我国属于人均耕地资源极度稀缺的国家.实际上是以占世界耕地的9%养活了占世界总人口的2l% 的人口。干旱地区和东北地区,制约因素较多,开垦利用的难度较大。
2.我国农业生产资源短缺.生态环境破坏严重。现阶段的农业生产除了受土地资源的约束外,水、森林、草场、生态环境等资源也严重制约着农业生产的发展。目前水资源短缺且时空分布不均匀。水危机威胁严重。我国水资源总量占世界第6位。但人均占有水量仅居世界第88位。农业常年缺水约300亿立方米.约有8 00o多万农村人口饮水困难。农业生产成本加大,农民种植利润缩水。农资价格高位上涨,生产成本增加,导致增收压力增大。国家强农惠农政策和农产品涨价的增收实惠部分被抵消。调查显示,高达90%的调查户认为当前农村整体物价水平高得难以接受。部分农村居民预期未来经济收入下降。由于当前农村社会保障不够完善等影响,农村居民对未来充满不确定性,有60%的农民表示未来“钱更难挣”。,(二)农业结构方面
1.农产品品种结构雷同、品质低劣。从农产品品种结构上看。大众品种多。优质品种少.大量积压的农产品多属普通型的农产品,而适销对路的优质农产品依然十分紧缺。
2.大宗农产品区域布局不合理。从全国农作物生产布局来看.玉米主要集中在东北.大米主要集中在两湖、两广和长江三角洲地区,小麦缺口长期依赖于国际市场。目前。农产品的区域布局与农林牧渔业的协调发展并不一致。
3.产业加工链较短。农产品附加值低。目前我国的农产品仍停留在鲜活原料产品和初级产品的供应形式上.加工水平很低,并且加工再加工率很低。农产品加工增值幅度很小。
(三)农民本身素质方面
1.外出农民工整体素质不高,收入偏低。调查显示,某地区外出农民工以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居多数,占70%,大部分是从事重体力、劳动强度大等低收入工种,导致增收步伐缓慢。据调查结果显示,选择月收入2000元以下的调查对象达86%,农民工收入中,剔除各种支出,仅能维持最基本的生存需要。
2.农村居民家庭劳动力富足,但外出务工前景暗淡。有68%的农村居民家庭有人外出务
工,但其中有18%的调查户目前已失业返乡。
3.农民增收途径少,家庭支出压力加大。当前农村居民收入来源主要集中在种植业、养殖业及外出务工,且收入普遍较低。
4.农村居民家庭金融财产单一,理财观念不强。其主要金融财产为“储蓄存款”“现金”,存钱的目的主要是为了“孩子读书”“建房”“养老”“防病”;存期多为活期和一年定期;有85%的家庭没有购买过国债、保险、基金等理财产品;有96%的家庭没有参与过赢利性民间借贷活动。
三如何提高农民收入
(一)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
改革城乡分割体制加快城镇化进程,城镇化不仅是农村人口不断向城市积聚的过程,也是城镇结构不断完善的过程。要强化大中城市的承载力和辐射功能,以城市为中心,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尤其是服务性产业,以这些产业的扩张来增加劳动力就业数量。允许一部分农民进入大、中城市就业,并使一部分具备条件的农民由常年性外出劳工,转变成稳定性移民,应当成为今后解决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出路的一条重要途径。逐步形成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是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和转移的重要保障。应大力发展多种形式的劳动就业中介组织,逐步形成包括就业信息、咨询、职业介绍、培训在内的社会化的就业服务体系。要完善和规范政府对劳动力市场的管理,建立一整套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跨地区流动的市场组织,健全保障就业者权益的法规和制度体系。
(二)改善农业生产经营方式
对农业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关键是要作好以下几点:第一,跳出长期以来片面重视提高农产品产量的圈子,要把提高农产品的品质放到第一位。第二,跳出小农业的圈子,做好发展大农业这篇文章。第三,打破农产品自求平衡的圈子,要发挥各地农业的比较优势,发展不同类型的专业化生产、区域性产业带,提高农业商品化、专业化、集约化水平。第四,要改变长期以来农业生产、加工和销售三个环节相脱节的状态,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积极扶持龙头企业的发展,采取“公司带农户”的模式,带动农户从事专业化生产,实现生产、加工、销售的有机结合,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利益共同体,这是解决千家万户农民进入市场,推动农业结构调整的有效途径。第五,要改变过去催种催收的老办法,把工作重点转到为调整农业结构提供指导和服务上来。大力推进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加快建立农产品市场信息、食品安全和质量标准体系。此外,要处理好国家粮食安全和结构调整的关系。在结构调整过程中,要保护和提高国内粮食生产能力,防止出现全局性的粮食供求紧张局面。确保农产品需求稳定增长努力扩大出口和农产品加工业告别短缺经济,我国农业增长面临的需求约束越来越大,增加农民收入,必须努力扩大农产品需求。
(三)加大投入与减轻负担相结合(1)积极推进税费改革切实减轻农民负担
近几年,中西部地区、中低收入阶层、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户负担过重问题并没有得到有效的解决,产生和加重农民负担的根源并未彻底根除,相反,在农产品价格下降、农业收入减少、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的情况下,农民负担过重的问题越来越突出。农村税费改革不是简单改革农村税费征收方式,它是中国农村继土地改革、实行家庭承包经营之后的又一项重大制度建设。税费改革后,要确保实现切实减轻农民负担的目标。随着国家税收状况的改善,国家可考虑加大对乡镇财政转移支付的额度,或将从农业和农村非农产业获得的税收按一定比例留给乡镇财政,以使乡镇财政有足够的资金用于农村社区基础设施建设和教育等公共事业。为了确保规范农村税费关系,还要加快农村税费立法步伐,强化依法管理税费,依法遏止乱收费,把农民负担管理工作完全纳入法制化的轨道。从整体上调整重城轻乡、重工轻农的经济政策。其具体内容,除了上面提到的以外,还包括:大力加强服务于农村的各种基础设施(如交通、水利、教育、医疗、文化等等),以便提高农业生产力,提高农民生活;力求早日逐步实行城乡平等的社会保障政策(如义务教育、低保、医保、养老等等),使得农民逐步与市民享有同等待遇;实行普遍减负的税费制度,全面减轻农民的税费负担。全面减轻农民的税费负担,乃是农民减负增收问题的重中之重。其理由非常简单:农民的收入水平大大低于市民而各种税费负担却大大高于市民,而且在就就业、社保等方面也不能与市民享有同等待遇,显然大大有失公平。具体地说,首先要全面取消农业税。其理由是,农业属于弱质产业、高无效成本产业,理应在财政上予以普遍扶持,而取消农业税便是最普遍、最实惠的扶持。取消农业税与取消农业特产税相比较,后者具有鼓励农民进一步发展农业特产的作用,其着眼点是效率;而前者则具有普遍提高农民收入的作用,其着眼点是公平。而且,取消农业税对于从事农业特产生产的农民来说,也同样具有鼓励作用。据测算,我国农民的农业税负担大约相当于每公顷100—150美元;而美国对农民的耕地面积补贴大约每公顷100—150美元。那么,与美国相比较,中国农民相当于每公顷增加了200—300美元的负担。由此可见,即使从取消农业特产税做起,也应当尽早进一步逐渐全面取消农业税。现在,全世界发达国家和较发达国家中,依然保留农业税的已经是罕见的了;在城市已经日益富裕而农业、农村、农民依然相当贫困的条件下,继续保留农业税已经是越来越难以站得住脚了。增加对基础设施的投入 改善农民生产和生活条件
长期以来我国对农业和农村设施的投资不足,欠帐较多。应结合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增加对农村道路、供电、供水、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这些设施的投资在相当程度上影响着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制约着农村市场的开拓。
(2)增加农村信贷资金 使农民能够真正得到金融服务
如何增加农村信贷资金,使农民能够真正得到金融服务,是当前一个很大的问题。
【酒泉市肃州区增加农民收入途径的探讨】推荐阅读:
酒泉市肃州区07-05
酒泉市金塔县职业中学10-19
酒泉市城市排水与污水处理管理暂行办法07-20
酒泉文化产业发展研究11-09
致酒泉航天城诗歌11-12
酒泉事业单位考试公告解读06-10
酒泉共青团工作简报08-12
中石油酒泉销售公司信息传递09-21
〔2016〕206号酒泉市体育局2016年度落实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自查报告10-10
酒泉宾馆有限责任公司简介08-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