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泉市旅游业发展(精选8篇)
阳泉市旅游业发展 篇1
阳泉市旅游业发展势头良好
点击数: 370 次 发布时间: 2009-9-11
【双击滚屏】【大 中 小】【关闭】
近年来,阳泉市委市政府把旅游业作为发展第三产业的龙头来抓,积极开拓旅游市 场,狠抓旅游项目开发工作,旅游收入逐年提高,旅游文化内涵不断提升,旅游业 逐步成为阳泉市展示形象、对外开放的窗口。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了 “大力发展旅游业,突出抓好景区开发规划和重大基础设施建设,营造良好的旅游 发展环境”。可以看出旅游业已成为本市经济建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面对发展中 的旅游业,旅游环境和服务质量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为此,阳泉市调查监测中心 于 8 月中旬在全市各县(区)主要景点、宾馆、酒店,随机抽选 160 位来阳泉市旅 游的省内外游客进行了旅游环境、服务质量满意度问卷调查。被调查者对本市旅游 环境、服务质量的进行了客观的评价,并提出本市旅游市场上存在的问题和对策建 议。
一、调查的基本情况
本次调查采取了简单随即抽样调查的方式,调查对象为分布在全市各县(区)主要 景点、宾馆、酒店 160 名游客和住宿游客。从被调查的游客特征看:
——以当地游客居多 在被访问的游客中,城镇居民比重占到被调查者的 94.4%,男性比例占 52.5%。来泉旅游者多为短途旅游,停留时间不长,因此以当地游客居 多,占被调查者的 46.9%,省内游客占 39.4%,省外游客仅占 20.6%。
——中青年游客近六成 被调查游客的年龄分布主要集中在 30 至 50 岁之间。其中:
30 岁至 40 岁的中青年游客占 36.3%,比例最多;40 岁至 50 岁的游客占 22.5%,20 岁至 30 岁的游客占 17.5%,50 岁以上游客占 11.9%,20 岁以下游客 11.8%。
——游客中多为企事业机关工作人员 被调查游客中,多为工作和收入较为稳定的 企事业机关工作人员,占被调查者的 53.1%其他依次为工人(15.0%)、学生(13.8%)、个体(9.4%)、退休人员(5.6%)、农民(3.1%)。
——中低收入游客是旅游的主要消费群体 被调查游客中大都是家庭平均月收入在 2000 元以内的中低收入者,占被访者人数的 68.7%。月收入在 500 元以下的占 13.8%,500 至 1000 元的 17.5%,1000 至 2000 元的占 37.5%,2000 至 3000 元的 占 20%,3000 元以上的占 11.2%。以上可以看出,有的游客由于收入低,旅游只能 局限于近距离的短途旅游。经济收入水平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人们的旅游行 为。
二、对旅游的认知程度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的提高,旅游作为一种时尚消费,已成为居民日常 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旅游的认知程度也在不断加深。
——选择最多的旅游方式是与朋友家
30岁至40岁的中青年游客占36.3%,比例最多;40岁至50岁的游客占22.5%,20岁至30岁的游客占17.5%,50岁以上游客占11.9%,20岁以下游客11.8%。——游客中多为企事业机关工作人员 被调查游客中,多为工作和收入较为稳定的企事业机关工作人员,占被调查者的53.1%其他依次为工人(15.0%)、学生(13.8%)、个体(9.4%)、退休人员(5.6%)、农民(3.1%)。
——中低收入游客是旅游的主要消费群体 被调查游客中大都是家庭平均月收入在2000元以内的中低收入者,占被访者人数的68.7%。月收入在500元以下的占13.8%,500至1000元的17.5%,1000至2000元的占37.5%,2000至3000元的占20%,3000元以上的占11.2%。以上可以看出,有的游客由于收入低,旅游只能局限于近距离的短途旅游。经济收入水平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人们的旅游行为。
二、对旅游的认知程度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的提高,旅游作为一种时尚消费,已成为居民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旅游的认知程度也在不断加深。
——选择最多的旅游方式是与朋友家人一起旅游 调查中,有72.5%的游客选择周末或平时有空出行旅游。当问及最愿意采用的旅游方式是哪些,选择最多的是与朋友家人自游,占总数的75%;通过旅行社组织出游的占13.8%,通过其他组织的占11.2%。
——最喜欢的旅游类型是自然风光游 调查显示,游客最喜欢的旅游类型是“自然
风光”,占被调查者的75%,“乡村旅游”占15%; 而“民族特色”和 “红色旅游”仅占5.6%和4.4%。
——最喜欢当地的景点是藏山、娘子关和翠枫山 当问及最喜欢当地哪些景点时,排在前三位的景点是藏山(70%)、娘子关(58.8%)、翠枫山(33.8%)、依次是冠山(12.5%)、和谐生态园(12.5)、药林寺(11.3%)、固关(10%)、石家花园(5%)、关王庙(3.8%)、银元山庄(3.1%)。
——最关注的服务要素是餐饮、住宿和交通 人们在谈论一个旅游目的地时,往往要从六要素 “行、游、住、食、购、娱”等方面去品头论足。调查显示,被调查者最关注的服务要素(可选三项)是餐饮(58.8%)、住宿(58.1%)、交通(53.1%),其他依次是娱乐(30.6%)、导游(25%)、其他(8.8%)、购物(6.3%)。
三、对本市旅游环境、服务质量的总体评价
阳泉市近年来高度重视旅游工作,加强旅游市场的宣传、开发和管理,不断加大公共设施投资建设,完善了城镇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开通了旅游交通专线,为游客出行提供了便利条件。管理力度的加大使得各景点秩序有序,治安稳定,本市的知名度、旅游环境、服务质量得到了大幅提升。调查显示,被调查游客对我市旅游环境基本满意,满意率达到91.9%。其中:表示“满意”的占全部调查者的21.9%,“比较满意”的占33.1%,“一般”的占36.9%;对服务质量表示“满意”的占全部调查者的23.8%,“比较满意”的占33.1%,“一般”的占41.9%,基本满意率达到98.8%。
在对本市旅游环境、服务质量评价中,秩序、治安、文明程度、餐饮条件的基本满
意率居前四位,分别是97.4%、95.6%、93.2%和89.4%。基本满意率排名较后的为住宿条件、物价水平、文化娱乐、公共设施,分别为82.6%、85.6%、86.9%和88.8%。
四、存在问题不容忽视
调查显示,来本市旅游的省内外游客在对阳泉市旅游环境和服务质量给予良好的总体评价的同时,还客观地提出了阳泉市旅游市场上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建议。——旅游资源开发不足 调查中有52.5%的游客认为本市的景点人文历史气息浓厚,山水自然风景独特,但景点分散,规模小,供游客休闲娱乐项目太少,太单调,内容不丰富,使游客在景点停留时间短。游客普遍反映本市景点太少,可供游玩的线路就那么几条,缺乏休闲旅游、度假旅游、乡村旅游等产品,没有形成规模效应,整体开发欠缺。
——道路交通拥挤、混乱 38.1%的游客感觉本市道路交通拥挤,秩序比较混乱,市区道路两边随意停车造成高峰时段堵塞,道路标识指示不清楚,有的景区周边路面不整。
——特色纪念品少 37.5%的游客认为当地景点的商店少,纪念品少。他们反映在观赏和游玩的同时,很难买到一件能够突出当地民俗特色、价格实惠的纪念品,还有待于进一步开发。
——门票价格贵 有33.8%游客反映本市有的景点门票价格与实际内容相比较要贵的多。如游客建议盂县藏山门票价格应从80元降为50元、娘子关水上人家门票价格应从6元降为2元比较合适。
——服务水平有待进一步加强 13.1%的游客认为要在改善公共卫生,提高服务水平上有待于进一步加强。这些顾客对公厕设施服务及卫生状况表示不满意,反映部分景点公厕设施被损坏,地面垃圾清理不及时,异味重,供游客洗手的水管太少且经常没水,影响游客旅游情绪。
五、对策与建议
旅游业作为本市正处于成长期的新型产业,近年来虽然有了长足的发展,但差距和问题也很明显。各相关部门要高度重视,加大投入,做大做强,重点发展特色旅游,开发和培育旅游品牌,优化旅游环境,提高服务质量,使全市的旅游业再上一个新台阶,并以此带动其他相关产业的发展。结合被调查游客提出的建议和我们的看法,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强化宣传和推介,加快旅游市场的拓展。利用参加各类旅游交易会、展销会,有针对性地组织赴外宣传促销活动。重点培育、精心策划有特色、有影响的节庆会展活动,形成综合宣传效应。一些游客建议各景点应该联动促销,如举办一些大型文化节,拍摄专题片,提炼突出自身特色的宣传口号等,向社会推介,以增加市场的占有率。
(二)优化旅游环境,提高服务质量。要充分考虑游客的实际需要,坚持以游客为本,治理道路交通拥挤和秩序乱的现象,完善旅游景点及公路沿线的标识系统、旅游购物商店、旅游公厕、垃圾污水处理等配套服务设施建设,规范管理;提高服务水平,提高从业人员素质,为游客提供满意周到的服务和宾馆、饭店等旅游服务场所;丰富娱乐项目,延长游客逗留时间。
(三)开发规划,形成多种类型的旅游产品。结合阳泉市的资源特点,有重点、因地制宜的开发多种类型的旅游类型,来扩大旅游经济规模。开发观光旅游、度假旅游、文化旅游、特色旅游、主题旅游等多种旅游产品。开发几条黄金旅游路线,将分散的旅游景点合理地组合成一个有机整体,充分突出旅游线路中文化与生态旅游的内涵。有几位当地游客迫切期望有关部门考证和投资开发被人们誉为盂县布达拉宫的千年古村落大汖村(盂县梁家寨乡御枣村)。
(四)开发旅游商品,活跃旅游商品市场。充分利用当地的生态、种植和民俗资源以及传统工艺,开发一些易携带、有收藏纪念价值、价格实惠的旅游纪念品、传统工艺品和地方土特产品,进一步为阳泉市旅游商品走向产业化的发展找到突破口。
阳泉市旅游业发展 篇2
1 国内外环境制约因素分析
1.1 国际经济环境制约因素分析
我国旅游产业受经济发展水平和社会安定程度的影响, 在近几年呈现出可喜的态势。但要实现“十一五”时期入境旅游发展指标, 到2010年, 接待入境过夜旅游者应该是6880万人次, 旅游外汇收入应该是470亿美元, 还有一定差距。因为, 过夜旅游者需要年均增长8%;旅游外汇收入需要年均增长10%才能达到目标。2006年, 我国入境过夜旅游者人数仅比上年增长6.6%, 旅游外汇收入比上年增长15.9%, 而且受到全球经济危机的影响, 境外来华旅游人数2008年较2007年下降了2%[5], 这是国家旅游局发布的自从2003年非典型肺炎爆发以来的首次负增长。雪上加霜的是在世界旅游组织的新闻发布会上, 非洲已成为世界旅游业发展最快的地区 (2006年接待入境过夜旅游者比上年增长8.1%) , 亚太地区也继续保持快速增长 (其增长为7.1%, 而中南亚地区增长更高达10%) [1]。看来中国的入境旅游不仅要面对经济危机、人民币升值所带来的国际方面的压力, 还要面对新兴目的地的挑战。目前, 酒泉外国旅游者主要客源国主要分为四个区域, 分别是东亚和东南亚地区的日本、韩国、马来西亚、新加坡;欧洲的英国、法国、德国;美洲的美国、加拿大以及澳大利亚。在酒泉的主要海外客源国中, 2006年依次排序为日本、美国、韩国、马来西亚、法国、新加坡、澳大利亚、加拿大、德国、英国。排在前5位的几个国家占入境旅游者的46.3%, 占外国游客总量的79.9%;日本是酒泉最大的客源国, 来酒泉旅游的游客人数长时期保持较高的水平, 其中2005年占整个酒泉外国人市场的41.2%, 2006年显示有所下降;韩国在90年代中期以来迅速成为酒泉海外市场的主要力量, 占外国人市场的12%, 因此, 日本、韩国是酒泉的主要客源市场。日本央行2008年10月31日发表最新经济形势展望报告说, 受金融危机以及能源和资源价格一度高涨影响, 日本经济面临的国内外环境急剧恶化, 预计日本经济停滞不前的状态至少要持续到2009财政年度前半期。据韩联社报道, 随着近来全球金融危机逐渐向实物经济转移, 近一半韩国企业认为, 明年韩国的经济增长率将不及3%。逾八成 (81.5%) 受访韩国企业表示因最近的全球金融危机遭受了损失, 而表示没有任何损失的企业仅为18.5%。酒泉市旅游产业在此背景下, 会受到制约和影响是必然的。
1.2 国内环境制约因素分析
由国家旅游局与国家统计局城市社会经济调查司、农村社会经济调查司合作, 在我国大陆地区开展的国内旅游抽样调查结果表明, 2007年, 我国国内旅游人数继续平稳增长, 国内旅游收入突破7000亿元。国内旅游总人数为16.10亿人次, 比上年增长15.5%;国内旅游总收人为7770.62亿元, 比上年增长24.7%;国内游客人均花费482.6元/人次, 比上年增长8%。甘肃国内旅游人数为2400万人次, 国内旅游收入109亿元, 同比分别增长52%、45%。酒泉市2007年全年接待国内游客257.6万人次, 位居全省第二位, 比上年增长19.4%[6]。这些数据显示出旅游产业的地位在经济领域不断提高, 各地政府也越来越重视旅游业的发展, 不断增加旅游业的投资, 加强旅游业的宣传, 旅游业的竞争也日渐激烈, 从表1中可以看到, 2006年西部12省的旅游收入和旅游人数中甘肃排在第九位, 和国内旅游大省广东更是相差甚远, 整个甘肃省的旅游业发展形势严峻。各地旅游业竞争力不断提升, 现代旅游业不仅仅依靠单纯的旅游产品来吸引游客, 其越来越发展成为省际间、城市间综合开发程度的竞争。陈家龙在《甘肃省城市竞争力研究》中对甘肃省的城市竞争力综合指标进行排名, 酒泉处于第四位, 同时提出:“整个甘肃发展市场经济缺乏足够的城市载体, 城市功能不完备, 难以吸引和集聚更多的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 直接影响了甘肃产业结构调整和第二、第三产业发展。受城市发展缓慢的影响, 甘肃的工业与农业, 城市与农村相互隔离的状况明显, 经济的‘二元’结构特征突出, 滞后的城市发展水平已经严重制约了甘肃经济增长和可持续发展。”
数据来源:根据CNKI中国宏观数据分析系统整理。
2 酒泉市旅游业发展环境因素分析
旅游环境包括城市所在的区域环境和城市自身的内部环境。区域环境主要指区域的旅游资源配合情况、经济的发达程度、人口规模大小。城市内部的环境包括城市的硬环境和软环境两方面。硬环境体现在城市基础设施和旅游服务设施的供给上。一般来说, 城市经济发达, 其交通便捷, 旅游服务设施完备, 旅游产品丰富, 对游客能产生巨大的吸引力。从软环境看, 有社会环境、经济环境、自然环境、政策环境和生态环境。虽然硬环境是酒泉市旅游产业发展的一大瓶颈, 软环境的制约同样严重影响着其发展规模和发展方向。
2.1 经济环境对旅游产业发展限制
酒泉市2006年产业结构为20∶44∶36, 第一产业比重过高, 第三产业发展滞后, 目前酒泉市社会经济发展处于工业化成长阶段, 与发达地区相比, 产业结构层次较底。酒泉地处西北, 属于经济不发达的西部地区, 劣势的经济区位加上自身经济发展水平较低, 成为旅游产业发展的一大“瓶颈。受西北地区自然条件和经济发展水平的限制, 人口相对东中部地区较少, 人口素质总体偏低, 文盲半文盲率较高, 城镇化水平低, 第一产业就业人员比重大, 而游客主要来源于城镇人口, 周边客源稀少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着酒泉旅游产业的发展。
2.2 城市文化与旅游业发展的不协调性
酒泉市近几年来, 高度重视旅游业的发展, 在创建优秀旅游城市上, 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和精力, 城市的建设有了很大的改善, 卫生条件和文明程度也有所改善和提高, 并大力提倡旅游文化城市的创建, 城市文化是旅游的灵魂, 旅游是文化的载体。城市文化体现在城市建设和城市人口生活、生产的各个方面, 旅游城市往往因缺少其特有的城市文化而缺乏魅力, 城市文化也需有人欣赏才具有生机和活力。酒泉是飞天的故乡, 敦煌莫高窟中的壁画展现出丰富的文化内涵, 但城市建设和其表露的文化内涵并不配套和和谐, 城市建设中模仿其他城市, 尤其是发达城市的建设过多, 缺少自己的城市特色, 虽然有部分区域还能找到丝绸之路的痕迹, 但已非常模糊和缺少规模。其次由于全市经济基础薄弱, 景点分散, 大部分景点旅游环境还处于起步阶段。除肃州区、敦煌市的旅游综合配套设施教好外, 其余的主要景点交通、接待设施、通讯、购物、餐饮、环境卫生等硬环境建设滞后于快速发展的旅游业, 旅游环境亟待改善。
2.3 生态环境对旅游产业发展的制约性
产业可持续发展是在保障自然资源与环境质量的前提下, 将产业自身发展的内在客观规律和长远发展规划相结合, 使产业沿着健康的轨道长期延续, 以期尽可能平等的满足当代人的需要, 同时又不损害后代人需要的产业发展。1990年, 在加拿大召开的Glboe’90国际大会对可持续旅游发展的目标给出如下的表述:第一, 增进人们对旅游所产生的环境与经济效应的理解, 强化其生态意识;第二, 促进旅游业的公平发展;第三, 改善旅游接待地区的生活质量;第四, 向旅游者提供高质量的旅游经历;第五, 保护未来旅游开发赖以存在的环境质量。
由此可见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已成为旅游产业发展战略的制定中首要考虑的因素, 当然就会发生近期利益与长远利益的矛盾, 旅游资源开发和保护的矛盾。在旅游产业发展的如火如荼的今天, 都在强调抓住机遇, 大力发展旅游业。旅游业也没有辜负人们的期望, 每年都在以惊人的速度增长, 各地均发布着旅游产业增长的百分比的喜报。但同时旅游的发展给环境和生态也造成了极大的破坏, 2002年6月在四川都江堰召开的 “全国旅游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会议”指出, 一些地方片面追求经济效益, 无视环境容量, 放松旅游开发的环境保护和管理, 造成了环境的严重污染和生态破坏, 我国许多景区的旅游生态环境状况日渐恶化, 形势不容乐观。根据我国人与生物圈国家委员会的调查, 在已开展旅游活动的自然保护区中, 有44%的保护区存在垃圾公害, 12%出现水污染, 11%有噪声污染, 3%有空气污染。调查结果还显示, 我国22%的自然保护区由于开展旅游而造成保护对象受损害, 11%出现旅游资源退化。2005年2月16日国家旅游局出台了《国家旅游局、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关于进一步加强旅游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通知》, 呼吁全国“确立‘环境兴旅’目标, 实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由于植被的减少, 酒泉市沙漠化危害严重, 加上沙尘暴、大风、干旱等灾害的频繁发作, 使生态环境日益恶化, 虽然一直努力于生态环境的建设和治理, 但生态恶化趋势并未从根本上得到遏制, 有些地方生态环境仍然趋于恶化;还有水资源短缺也严重影响了区域内各产业的发展, 年平均降水量在36~176mm之间, 年蒸发量却达到2149~2539mm, 由于缺水, 至少有78万hm2的土地只能作为荒地, 不能作为耕地, 限制了农业、工业的发展, 还造成生态环境的恶化[5]。温家宝总理曾先后三次就敦煌的生态环境、水资源和文物保护作出批示。脆弱的生态环境、严酷的自然条件严重制约着经济的发展。随着经济的发展, 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 用水量越来越大, 地下水的过度开采和拦蓄截流地表水, 使地下水水位逐年下降, 内陆河流程大幅缩短, 给绿洲区和周围湿地造成严重的生态问题。河西地区从东到西包括武威、金昌、张掖、酒泉、嘉峪关等地, 它的水源是由最东部的石羊河、中部的黑河、西部的疏勒河三条内陆河构成的。过去, 疏勒河水可以流到敦煌下游湿地西湖, 那里的沙枣林、胡杨林、红柳和芦苇都靠疏勒河的水生长。因为截流, 使工程下游水量减少, 随着地下水开采过多, 地下水水位也在降低, 周边的湿地随之不断萎缩。直接造成旅游景点月牙泉水位的下降和水面的缩小, 西湖湿地面积也不断萎缩, 2008年11月甘肃省长陆浩在北京接受了《瞭望》新闻周刊的独家采访时说:“站在西湖湿地上, 看到有着千年不死、死后千年不倒、倒后千年不朽的胡杨林成片地枯死, 仿佛听到了胡杨林向人类发出的声声呼唤[6]”。受当地生态和水资源的限制, 决定了旅游资源不能过度开发。脆弱的生态旅游环境成为发展旅游业的制约因素之一, 环境承载能力的范围大小决定旅游业发展规模, 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严峻现实。也只有在对旅游资源合理开发、有效保护、科学利用的前提下, 才能实现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摘要:酒泉市旅游产业的发展呈现出良好态势, 但旅游产业的发展环境却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其发展速度。重点分析了酒泉市旅游产业发展环境方面的制约因素, 以期做到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旅游产业,酒泉市,环境,制约因素
参考文献
[1]中国社会科学院旅游研究中心.中国旅游2006~2007:热点.前瞻[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7.
[2]国家旅游局政策法规司, 国家统计局城市社会经济调查司, 国家统计局农村社会经济调查司.中国国内旅游抽样调查资料2008[M].中国旅游出版社, 2008.
[3]酒泉市旅游局.酒泉市旅游客源市场分析[EB/OL].酒泉旅游网, 2007-01.
[4]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酒泉旅游经济总体发展规划课题组.酒泉市旅游经济总体发展规划[M].2003.
[5]法新社.中国2008年入境旅游人数首现负增长[M].2009.
[6]宏观数据分析系统[EB/OL].中国知网.
[7]酒泉市旅政字[2006]142号, 2006年工作总结[Z].
[8]孙英兰, 陆浩.生态保护要多看“潜绩”[J].瞭望, 2008 (11) .
阳泉市旅游业发展 篇3
关键词:酒泉市;嘉峪关市;旅游业;一体化;发展战略
中图分类号:F592.3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4161(2010)05-0121-03
在当今世界经济发展中,旅游业是辐射最广、产业链条最-长、带动力最强的无烟工业,其作为第三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对转变发展方式,优化产业结构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据不完全统计,旅游业挣一元钱,与它相关的行业就会挣到5 6元;旅游行业就业一个人,也会带动其他相关行业5—6个人的就业…。进而直接推动一个区域的经济发展,带动一个区域的城市化进程。由此可见,旅游业是经济发展的一个强有力的助推器,具有极大的区域聚集和经济带动作用。
随着甘肃省“中心带动、两翼齐飞、组团发展、整体推进”新区域发展战略的大力实施,在酒泉市、嘉峪关市(以下简称“酒嘉”)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尤其是推进区域内优势资源整合和产业结构调整,大做特做旅游文章,将其作为经济发展,特别是实现酒嘉产业一体化的切入点和突破口来抓显得十分重要和紧迫。
一、酒嘉旅游业发展现状与潜力分析
旅游业是酒嘉发展的优势产业、动力产业、富民产业和生态产业,其对经济发展的高贡献性和与日俱增的旅游市场前景,在酒嘉区域发展中已经成为率先突进的产业和绿色经济、“富民战略”的战略支柱产业以及最具活力的经济增长点。
(一)发展现状
“十一五”以来,在全国和甘肃旅游业实现快速发展的大背景下,酒嘉旅游业逐渐实现了小旅游向大旅游、自我发展向联合发展、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的转变,国际、国内旅游市场均得到进一步拓展,旅游商品的开发、生产和销售逐步形成体系。旅游业发展环境不断优化,酒嘉两市政府均先后出台了支持旅游业加快发展的政策措施,基本形成“政府主导、市场运作、多方参与、竞相发展”的生动局面,两市均被评为“中国旅游品牌魅力城市”。旅游产业地位显著加强,两市均完成了旅游业发展规划,初步形成为无障碍旅游区,旅游产业发展的格局更趋和谐和科学。旅游基础设施明显完善,区域内公路、铁路、航空以及旅游星级饭店、旅行社、旅游车船公司、旅游服务设施、旅游配套设施趋于完善,旅游信息化建设初见成效。旅游产品结构日趋合理,形成了一批能满足不同层次游客需要的旅游产品。
2009年,酒泉市旅游业总收入达到23.6亿元,同比增长速度为27.57%,位居全省第三,占GDP的7.4%,高于全国3.6个百分点,人均创旅游收入2316元,分别是全国的2.,,4倍和全省的3.2倍;嘉峪关市旅游业同比增长速度为45.34%,总收入达到4.97亿元,占GDP的3.1%,人均创旅游收入2357元,分别是全国的2.4倍和全省的3.2倍。
总体而言,酒嘉旅游业近年来实现了跨越式发展,旅游收入占GDP比重由2005年的7.2%、1.4%上升至2009年的7.4%和3.1%,这充分说明酒嘉旅游产业已成为两市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对财政的贡献率、对就业的带动作用以及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全局意义、战略意义日益显现,贡献率不断提高。
(二)发展优势
在全球区域经济整合的大背景下,旅游经济的整合首当其冲并风起云涌,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唐推出的旅游协作区、无障碍旅游等旅游区域合作模式,对当地旅游经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并对其他区域的旅游经济形成了巨大的影响…。
酒泉和嘉峪关中心城区相距约20公里,其旅游产业和旅游产品因地域、山水、文化、人缘的紧密相连,实际上是一个互相关联、互相依赖、互为补充又互相制约的紧密联系体。无论是一条完整的旅游线路的推出,还是一次大型旅游活动的打造,都离不开两市的紧密配合、联手行动。另一方面,以旅游业为产业一体化的突破口和切人点,投入相对较小、操作相对简单、心理上容易接受、引起的动荡也较为弱小。笔者认为,从实现区域旅游产业的集群式开发和发展,提升旅游产业的竞争力并助推区域内其他产业一体化发展的角度来看,酒嘉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最需要、最容易整合的产业是旅游业,也是一体化发展最有条件和最具优势的领域。
(三)潜力分析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支持甘肃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提出,要扶持壮大甘肃旅游产业;《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推进西部大开发的若干意见》把旅游产业作为甘肃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明确提出来,着力打造一批精品旅游线路,积极发展文化旅游、生态旅游、乡村旅游、休闲度假游等”。这是在新时期国家全面推进以优势资源开发转化为重点的产业发展战略的一项关键举措,对促进甘肃旅游业实现跨越式发展意义重大,影响深远。
甘肃是全国的旅游资源大省,旅游资源是甘肃能在全国其他省份面前引以为傲的优势资源品牌。酒嘉的旅游资源对甘肃来说有其特色,以敦煌文化、关城文化和丝路文化为代表的旅游资源数量多、种类齐、品位高、名气大、优势强,且自然资源与人文资源相互融合,交相辉映,发展旅游业具有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和基础条件,其发展的前景十分乐观。如区域内拥有的以敦煌莫高窟、瓜州榆林窟、魏晋墓群等为代表的丝绸之路精华游,以阳关、玉门关、嘉峪关关城、悬壁长城石关峡、万里长城第一墩等为代表的长城文化游,以鸣沙山、月牙泉、雅丹地貌、梦柯冰川、“七一”冰川、讨赖河大峡谷等为代表的自然生态景观游,以肃北、阿克塞少数民族风情为代表的民俗文化游,以国际滑翔基地、铁人三项赛场、汽车摩托车越野基地、酒泉航天城、酒钢公司、玉门石油城、风光电产业等为代表的科技游等系列旅游产品以及酒嘉两市大力发展的观光游、乡村游、休闲度假游等旅游产品和资源十分丰富,其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潜力巨大。
笔者通过平均增长率和线性回归两种方法,对酒嘉区域旅游业发展目标进行了测算,“十二五”期间,随着走出金融危机的困境和国内外经济发展的回升,尤其是随着国内和全省人均GDP拥有量的不断增多,酒嘉旅游经济总量在“十一五”末的基础上将实现快速增长,增长速度高于全国和全省平均水平,旅游人数年均增长20%以上,旅游总收入年均增长30%和32%以上。到2015年,酒嘉旅游总收入达到GDP总量的8.5%和5%以上,成为区域经济发展最具活力增长点。
二、酒嘉旅游业一体化发展应处理好的几个关系
总体上看,酒嘉旅游业发展近年来呈现出速度加快、质量提
升的良好态势,为旅游资源大市向旅游经济强市迈进奠定了坚实基础,但暴露出来的问题也愈加明显,特别是不少深层次的矛盾相互交织,已严重影响了旅游业的发展。这些矛盾和问题,有些是因大环境和现行体制所致,有些则是系统内部不科学循环造成的。当前处理好五大关系,也可以说解决好五大矛盾,是酒嘉旅游业一体化发展面临的重要而紧迫的重大课题。
(一)局部利益与区域合作的关系
构筑地域大文化,谋求区域大联合成为当今时代竞争的根本性策略。地域联合不但可以避免无谓的牺牲和自相残杀,而且可以达到双赢甚至多赢。酒嘉目前的旅游合作更多的是一种形式上的链接和表面化的呼应,各地的旅游产业布局和功能定位存在比较明显的各自为政问题,即便是在同一地区不同景点也如此。因此,酒嘉旅游一体化发展首先要处理好自我管理与区域整体联动的关系,要努力消除体制对旅游一体化所带来障碍,建立好旅游一体化的合作与会商机制,树立好旅游整体形象,实现区域旅游产业跨越发展。
(二)政府主导与市场运作的关系
政府主导、市场运作是近年来全国旅游业发展探索出来的成功模式,完全符合我国国情和各地实际。实践证明,凡是市场运作不下去的事情肯定与市场规律存在矛盾,应在市场运作过程中自然淘汰,而政府不应强行干预。酒嘉旅游业一体化发展尤其要处理好政府主导与市场运作的关系,政府主导的主要任务是在进一步提高认识、解决体制、合理投入、引进人才及编制规划、规范旅游市场秩序、完善基础设施、搭建公共服务平台,建立健全包括旅游投诉在内的各种应急处置预案,制定统一的形象宣传等。另一方面,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也要充分发挥好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依托资源优势,激发市场活力,集聚各类社会资本投入旅游业,开发多元化、多功能、高品位的旅游产品,提升旅游经济的质量、规模和效益。否则,必然受到市场规律的惩罚。
(三)旅游开发与生态保护的关系
生态环境是旅游产业的生存之本和发展之源。良好的生态,既是发展旅游的优势资源,也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资源。当前,以透支本来就完整性不多的生态为代价换取一时的旅游发展,已不是个别现象。酒嘉区域生态环境脆弱,如保护不当直接关系到甘肃乃至西北区域的生态安全。因此,在酒嘉旅游一体化实现大发展的过程中处理好资源开发与保护的关系显得尤为重要,更是关系子孙后代的千秋大事。处理好二者之间关系,如何在充分挖掘开发旅游资源,开拓旅游市场的前提下,保护自然环境、优化产业环境是对两市决策者智慧的一大考验。笔者认为,酒嘉旅游产业一体化发展应立足现在,面向未来,在环境保护上要开发与保护并重,重点做好“敦煌生态环境和文化遗产保护近期工作方案”,完成敦煌莫高窟保护利用工程,尽快编制实施“敦煌水资源合理利用与生态保护综合规划”和“祁连山北麓水源涵养区生态环境保护与综合治理规划”以及疏勒河、讨赖河、党河等重点生态工程,构筑好以南部山区水源涵养、中部发展绿洲农业、北部防沙治沙为重点的生态安全屏障,形成资源产业化,环境生态化,使二者相得益彰,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有机统一。
(四)发展快速与提高质量的关系
旅游产业的快速发展,在夯实了旅游发展基础的同时,必将出现一味追求旅游收入数量上的增长从而产生不科学的发展状况,造成大量资源浪费和环境破坏,带来无法弥补的损失。目前,酒嘉旅游产业的发展正处于重要的转型阶段,在这一时期应努力实现从追求增长速度向追求质量转变。2009年,酒嘉两市旅游业分别比上年增长27.57%和45.34%,但区域内软硬件的支撑服务水平与旅游业的发展速度还不相匹配,休闲度假游、文化游、生态游、乡村游以及商务会展经济、城市旅游开发和旅游业信息化建设还相对滞后,区域旅游发展还不平衡。因此,酒嘉旅游业一体化发展中要在稳定旅游产业发展速度的同时,要注重旅游产业的健康指数,将发展的质量摆到首位,运用科学的发展观规范旅游发展的高质量增长,而不是数量和速度的增长。
三、推进酒嘉旅游业一体化发展的思路探讨
共赢思维是区域旅游深度协作的关键。酒嘉两市必须树立“大旅游,大发展,大区域”的观念,提倡区域协作精神,遵循旅游市场发展规律。优势互补,统一管理,建设互补的旅游产品群,共同致力于区域旅游做大做强,实现合作、互动、共赢。
(一)以两市政府为主导,构建企业参与的多行业协作机制
酒嘉旅游一体化发展政府必须发挥主导作用,通过政府合作组织推动旅游开发一体化、交通建设一体化、市场开发一体化、信息服务和人才培养一体化。需要说明的是,酒嘉区域旅游一体化作为一项跨区域、跨行业和跨部门的协作,涉及问题多、难度大,政府间的合作平台应建立在政府高层直接对话上,纳入到酒嘉经济一体化的大框架下去考虑,比如以旅游交通为代表的公共产品的供给、公共安全的保障等问题远非各地旅游管理部门所能驾驭和控制的。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是投资主体、运营主体、利益主体和风险主体,在区域旅游一体化的进程中,必须发挥以酒店、旅行社、景区为代表的旅游企业一体化建构热情。鼓励支持旅游企业通过横向联合或纵向兼并,进行跨区域的系列化、集团化扩张,从而在更大空间范围内形成有机的产业链,获取一体化收益。
(二)以合作共赢为前提,建立区域旅游发展的利益分享机制
酒嘉旅游一体化的原动力在于合作双方通过“共推、共建”,提升区域整体效益的基础上,实现各自利益的递增。其本质上是一种利益的同盟和结合,因此,在区域旅游一体化进程中,利益分享机制是决定性因素,直接关系到合作的深度和广度。建立合理可行的利益分享机制是推动酒嘉区域旅游一体化进程中首要解决的问题。当然,利益分享不是利益平均分配,而是通过合理的产业布局、良性互动的资源整合开发,兼顾各方的基础设施的规划与布局来实现地方与地方间的利益转移,从而实现区域旅游合作产生的放大效益在合作成员间的合理分配。利益分配的和谐可以解决本位思想下的政府短期行为,使合作各方共同服务于区域旅游整体效益最大化,自觉构建“和而不同,良性互动”的旅游业错位发展策略,最终为区域旅游一体化的深入推进和稳定发展提供根本的利益保证。
(三)以区域旅游整体效益最大化为目标,建立市场开发的联动机制
为了发挥酒嘉区域旅游一体化的资源和产业集聚效应,必须建立市场开发的联动机制。首先,在市场推广中应该将酒嘉作为一个整体旅游板块推出,通过对区域内文化脉络的梳理与旅游资源特色的提炼,形成能够被市场和内部广泛认同的宣传形象,打造一体化的旅游目的地品牌形象,从而克服各地旅游单独宣传促销中无法回避的资源特色内涵过于肤浅狭隘的弊端,提升区域旅游吸引力。其次酒嘉两市政府或相关部门还应建立信息发布的联动机制,建立对内共享的资讯平台和对外通用的旅游咨询系统,让信息在区域内无障碍流动,降低信息不对称带来的交易成本和管理成本,促使由市场联动开发带来的客源在区域内有序流转。
(四)以促进旅游要素的合理流动为出发点,制定统一的区域旅游发展政策
阳泉市旅游业发展 篇4
一、基本情况
瓜州地处河西走廊西端,县域面积2.41万平方公里,全县年平均气温8.8℃,年降水量53.2毫米,年蒸发量2577.4毫米,无霜期142天,年日照时数3129.7小时。日照充足、昼夜温差大是典型的农业县。
全县辖5镇10乡、74个行政村,总人口14.88万,移民人口18131户,82530人,占全县总人口的58%,占全县农村人口的77.5%。已成立整建制移民乡6个, 占全县农村乡镇的46%,成立移民村34个,占全县行政村总数的45.8%。2011年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 8030 元,移民人均纯收入仅为1258 元。
二、特色产业发展初具规模
近年来,该县按照 “一特四化”、“三品两化”农业发展要求,坚持在移民乡村一次性导入新型高效产业的发展思路,落实市、县扶持移民乡产业发展优惠政策,在移民乡因地制宜,积极推广种植抗盐碱、板结的枸杞、甘草、红花等经济作物,大力发展设施农业和养殖业,移民乡产业发展初具规模。
(一)中药材
1、枸杞产业。枸杞产业已成为我县移民乡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和农民脱贫致富的主要经济来源。至2012年,6个移民乡枸杞种植总面积达3.2万亩,实现枸杞产量1500吨,总收入4500万元。
2、甘草产业。至2012年,移民乡甘草产业累计面积达3.2万亩,产业辐射腰站子、七墩、双塔、沙河4个乡镇,实现甘草产业总产3.84万吨;全县共有甘草生产初加工企业4个。
3、红花产业。移民乡红花面积2012年达到1.96万亩,产业分布沙河、腰站子、双塔、梁湖4个乡,实现总产量330吨,总收入2310万元。
(二)设施农业
目前,移民乡设施建成日光温室累计达到237座,温室大棚蔬菜累计面积达350亩。产业分布在广至、沙河、双塔、梁湖4个乡镇,实现蔬菜产业总产量1000吨。
(三)畜牧产业
坚持以市场为导向、资源为基础、科技为动力、农民增收为目的,结合“1245”工程建设,抓基础、调结构、树典型、促发展,结构进一步优化,产业持续稳步发展。2011年末,6个移民乡共建成养殖小区39个,暖棚圈舍3370座,牛羊饲养量达到6.84万头、只,其中羊存栏3.33万只;其中牛存栏0.16万头;建设饲草料综合利用示范点8个,加工利用饲草料3万吨;推广“1245”模式养殖户1980户;引进投放萨福克、无角道赛特、杜泊等优良种公羊26只,建设肉羊温精授配点13个,累计改良肉羊2.8万余只。
三、标准化生产格局基本形成近年来,瓜州县科学规划,因势利导,积极调整优化农业结构,严格特色品牌基地建设十有标准。该县把扶持发展农业龙头企业作为带动农民结构调整、推动产业化经营的关键来抓,鼓励多渠道、多种形式发展龙头企业。龙兴畜牧发展有限公司、锁阳城惠安农牧发展有限公司、西域阳光食品有限公司、亿得生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等一批龙头加工企业,提高了农产品加工能力,形成了龙头带基地、基地促龙头的良好局面。目前,全县各类农产品加工企业(不含产值小于10万元的小型个体作坊)达到52家,其中年销售额100万元规模以上的农产品加工
企业有20家,从业人员1855人,资产总额5.56亿元。坚持不断完善基地+合作社+农户的发展模式,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93家,辐射带动农户达到12500户,全县无公害标准农产品生产面积近20万亩,羊肉、瓜州枸杞获得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绿色食品A级产品”认证,甘草中药饮片通过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认证,枸杞系列咖啡、干果、芽茶、叶茶、花蜜等产品陆续开发上市,形成了基地发展、合作社获利、农民增收的互利共赢的局面,有力地促进了全县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大力实施农产品质量安全工程。农业标准、质量检测、农业投入品、市场培育四大体系健全完善,每年完成农产品样品残留检验5次,抽检样品300多个,农业核心技术应用率达到了90%以上,农产品检测平均合格率达到99.6%,制定有机、绿色、无公害农产品等系列生产技术规程30多项。同时,组织有关龙头企业、合作社参加了农产品交易会,提高了全县农产品知名度。
四、移民区产业发展的制约因素
1、生态环境十分脆弱。随着移民项目的陆续实施,全县耕地面积由上世纪八十年代初的16万亩增加到了目前的51.96万亩,增长了2.25倍。移民垦荒及配套设施占地致使全县林草植被面积较上世纪八十年代减少50.86万亩,湿地面积减少23万亩,植被覆盖度减少32.4%,全县75%的草地植被生态严重退化,“三化”面积达到300.99万亩。林木资源管护难度较大,植被保有量不断下降,对全县生态保护造成很大压力。据林业部门统计,目前该县移民区仍有10.9万亩农田没有实现林网化,由于土地沙漠化趋势严重,局部地域已形成了流沙地,七墩乡、双塔乡等新的风沙口正逐步形成。
2、基础设施配套率低。移民区地理条件差,建设标准不高,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破损渗漏严重,各类支渠、斗渠、农渠平均完好率仅为53%。卫生、教育、文化等各项社会事业基本处在起步阶段,社会公共服务机构还不够健全,移民出行难、贷款难、灌水难、加油难等问题还没有得到彻底解决。
3、移民区土地质量差。移民区耕地均为新开垦的荒地,板结地、盐碱地较多,改良费用高,改造难度非常大。据调查统计,目前全县移民区需改造的低产田面积达到15.6万亩,占移民区耕地总数的54.5%。尤其是广至藏族乡、梁湖乡、沙河回族乡、双塔乡等4个移民乡,因地处风蚀地貌和戈壁荒漠区,土地板结、盐碱、沙化情况最为突出。其中广至藏族乡改良难度大、成本高、周期长,需要新开垦予以置换的耕地达7400亩,涉及农户近500户2500人,梁湖乡无法耕种的沙化土地达到7800亩,涉及农户610户3040人。
4、产业发展缺乏有力支撑。由于移民乡村产业基础十分薄弱,大部分耕地投入大于产出,经营效益低,移民群众发展产业存在较大畏难情绪,虽然省市近年来对移民乡村产业发展给予重点扶持,但由于产业发展前期投入较大,发展周期较长,主导产业短期内还无法成为移民群众主要收入渠道。加之基础设施条件薄弱、自然环境较差,招商引资难度较大,龙头企业和特色产业培育缺乏资金及项目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组织化程度不高,风险承受能力有限,经营能力相对较差,没有真正起到带动经营示范的作用,缺乏相关政策扶持。
5、移民群众自我发展的能力较弱。大多数移民群众受教育程度低,迁入地生产生活方式与原居住地有很大差异,近年来虽然借助各类扶贫项目资金,多方面开展农业、畜牧业、劳务输转等实用技术培训,但与本地群众相比仍有较大差距、收效不容乐观,大部分移民群众掌握实用本领慢,运用实用技术的能力低,需持续加大引导、教育和培训力度,逐步提高移民群众自我发展的能力。
6、产业化程度不高。由于受市场信息滞后、产业化程度不高的影响,部分种植品种与市场需求不一致,产品整理、包装滞后,缺乏产地标识,保鲜运输措施不力等问题的存在,大大降低了销售区市场的商品质量。
四、产业扶贫发展建议
1、做精种植产业。按照一次性导入新型产业的发展思路,坚持“一特四化”方向,大力发展“三品两化”农业为目标,以基础配套、科技服务为支撑,突出特色优势产业区域布局,大力发展以枸杞、甘草、红花、蔬菜为主的专业村和专业乡,注重龙头企业带动,实行产业化经营,使特色产业真正成为增加移民收入的支柱产业。
2、做大草畜产业。着眼该县移民乡畜牧业发展现状,结合区域特征和自然条件优势,合理确定畜牧业生产布局,在突出中心区域带动效益的同时,明确产业发展方向。加快推进牛羊繁育、品种改良、规模养殖示范为一体的畜牧业生产格局的建设速度,通过设施畜牧业生产基地建设来推动移民乡经济发展,实现农产品的增产、增值,开辟移民增收新渠道。
3、以户指导增收。结合全省开展的“联村联户、为民富民”行动,制定产业增收规划,以户均发展高效经济作物12亩,户均饲养基础母羊30只的典型生产模式。做到农民普遍增收,而不能只是大户、个别户增收。全面推行计划落实、产业覆盖、龙头带动、产销衔接、政策惠及、资金投入、帮扶指导、科技服务、典型引导、环境改善等一系列增收措施。
4、实行产业化经营。要在搞好产品购销信息服务,协调好加工企业、经销协会、农民群众几方面的利益关系,靠利益纽带连接企业和农户,组织好订单生产,通过加强农产品生产基地的生产经营协作,带动移民区特色产业发展,不断扩大经营规模,不断提高加工水平。
阳泉市旅游业发展 篇5
为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全面落实市十二次党代会的战略部署,按照《浙江省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纲要》和《丽水市进一步推动绿谷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纲要》要求,进一步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积极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特制定全市‚十二五‛文化事业发展规划。
一、“十一五”期间文化事业产业发展回顾
(一)重点基础设施建设取得重大突破。
龙泉青瓷城建设项目一期工程——龙泉青瓷文化创意基地于2008年10月顺利开工建设(其中有青瓷博物馆、大师创作区和国际陶艺村3个功能区);新的文化馆、图书馆、剧院等文化设施相继开工,将于2010年后竣工,2011年投入使用;市、乡镇、村三级文化基础设施网络初步形成,创建乡镇文化中心19个,体育强镇4个,村级100平米文化活动室110个,体育小康村150个。
(二)群众文化生活质量不断提高
成功实施‚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工程‛、‚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文化遗产保护工程‛、‚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农村电影放映‘2131’工程‛、‚送戏送书工程‛、‚农村文化活动繁荣工程‛、‚农村文化队伍素质提升工程‛、‚农
村文化示范户创建工程‛等十大文化惠民工程建设。‚十一五‛以来,共送戏下乡500余场,送电影6000余场,送书46400余册,培养农村文化员、业余文艺骨干和村级文化管理员200余人,全市建立了百余支业余文艺队伍。乡镇每年举办一次汇演,送戏下乡到村达80/0以上。创建2个省级文化示范村,44个省级文化示范户,建立一个市级信息共享工程中心和2个服务点,以及400多个行政村的文化信息共享网点。
广播电视‚村村通‛、‚村村响‛工程进一步开展。目前,龙泉市广播覆盖率达到98.13%,可听率达85%,全市444个行政村已有327个行政村建起村广播室。有线电视‚村村通‛工程使我市387个行政村与市区有线电视同网传播,有线电视终端用户已达4万多户,其中农村占50%,电视综合覆盖率达98.73%。低保工程的实施使3700多户低保户享受到广播电视均等化服务实惠,彩虹工程为困难户免费发放了1450台电视。
(三)非物质文化普查取得可喜成果
顺利完成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共搜集到‚非遗‛线索2.3万条,整理出‚非遗‛项目1325项,其中龙泉青瓷传统烧制技艺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龙泉宝剑锻制技艺和龙泉青瓷烧制技艺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其它还有8项‚非遗‛项目列入浙江省名录,22项列入丽水市级保护名录,53项列入龙泉市非遗名录。‚曾芹记古窑坊‛获得浙江省首批23个传承保护基地之一,徐朝兴、沈新培被列入国家级首批非物质 0
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毛正聪、沈新培、陈阿金、夏侯文、叶时木、季大科、翁清泉、项木松、赖火林等十人被确认为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有 人被确认为丽水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有 人被确认为龙泉市级代表性传承人。龙泉市宝溪乡、沈广隆剑铺、龙泉宝剑厂有限公司被列为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基地。龙泉市被列为浙江非物质文化遗产精典旅游景区,龙泉市中等职业学校被列为省级非遗传承教学基地;组织龙泉青瓷赴法国举办《中国意境》人类非遗龙泉青瓷巴黎展。龙泉市被评为省级民间艺术之乡。
(四)文物保护工作得到进一步加强
文物普查工作已完成第一阶段的野外普查任务,并通过了丽水市组织的文物普查第一阶段的野外普查任务验收。完成了省保单位垟顺顺得桥、安仁永和桥、黄南古溪桥、浙大分校旧址、稽圣潭塔等维修工作,完成了龙泉窑枫洞岩窑址考古发掘和窑址的保护展示工作,并对大窑村进行村容整治,建起了小水碓,陈万里先生纪念亭和纪念馆及游览便道。
(五)文化体育产品更加丰富
群众文艺作品佳作不断。创作演出音乐、舞蹈、小品等作品50多个,美术、书法、摄影作品100余幅。龙泉山歌《啰啰咪》代表浙江省参加在陕西西安举办的全国原生态民歌大赛获得优胜奖。龙泉市人民政府首届文学艺术奖评奖工作完成,其评出银奖3名、铜奖7名、优秀奖20名。
体育事业不断进步。省首届体育大会在舞龙、拔河、龙舟、蹼泳等项目上获2金6铜。省第十四届运动会获2.34枚金牌。09年第二届市运会:获金牌33枚、银牌18枚、铜牌8枚。2010年承办省首届体育大会三项比赛。创省体育强镇4个,先进街道1个,体育小康村150个,为农村建健身路径90余条,篮球场50余个,乒乓球桌150余台,培训三级社会体育指导员160余人。40%的市民经常参加体育活动,体育场地人均面积0.80㎡。
(六)文化产业发展形势喜人
歌舞厅、健身娱乐场所等文化经营企业,随着市场发展和新技术、新产品的开发利用,进入大规模更新改造阶段。皇朝娱乐休闲会所、钱柜餐饮娱乐有限公司、英皇娱乐会所、健身房、游泳池等一批文化体育场所的开业,提高了大众文化娱乐休闲生活的文化档次。龙泉青瓷、龙泉宝剑在丽水市四大文化产业占了两项,近些年取得突飞猛进的发展,现建有青瓷厂281余家,宝剑厂243余家,为我市文化产业做大做强,做成世界级的奠定了基础。
在全市文化事业和产业取得较快发展的同时,也存在不少问题和困难。主要是:公共文化体育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乡镇、村级)还不够完善,财政投入尽管增加大,但与需要相比还很不足;文化产品生产和文化服务能力不够强,不能满足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需求;文化活动档次和质量都有特提高;文化体育人才匮乏;文化与旅游业结合不够紧密,直接推动经济发展作用不够
明显等,需要在‚十二五‛期间努力改善。
二、“十二五”文化事业产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和总体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按照十七大关于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的要求,全面落实市十二次党代会的发展战略,以推动‚三市‛建设为主线,充分发挥大文化体制优势,加大力度实施重点文化工程和文化惠民工程,努力构建独具龙泉特色文化事业、产业体系,大力提高文化服务水平,推动文化产业快速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为推进我市‚活力龙、幸福泉‛建设和浙闽赣边际区域中心城市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文化支撑。
(二)总体目标
按照结构合理、发展均衡、网络健全、运行有效、惠及全民的原则,以政府为主导,以公益性文化单位为骨干,鼓励全社会积极参与,努力建设以公共文化产品生产供给、设施网络、资金人才技术保障、组织支撑和运行评估为基本框架的、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文化的服务功能显著增强,文化事业发展水平明显提高。加快发展具有龙泉特色的文化体育产业,积极培育具有龙泉地域特色的文化产业群,文化的创新能力和产业综合实力大大增强,文化产品更加丰富,对外文化交流活动不断增多,努力实现文化魅力独特的‚活力龙、幸福泉‛发展战略和三省边际枢纽的‚新城‛。
发展的重点目标: 至2015年
——公共文化体育基础设施建设更加健全完善,社会文化活动阵地更加巩固。市本级、乡镇、社区、村文化体育基础设施建设达到省级建设标准。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完善,城市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得到保障,城乡特色文化繁荣,人民群众文化生活质量进一步提高。
——文化产业发展和综合实力明显增强,初步形成具有龙泉特色的文化产业,文化产业成为我市新的经济增长点和重要产业。
——文化创新能力进一步提升,不断创作出即有思想内容,又有市场价值和龙泉特色的文化精品。
——文化机制改革进一步深入,建设完善和文化队伍,形成科学有效的宏观文化管理体制,形成富有效率的文化生产和服务的微观运行机制,文化资源配置更加优化,布局更加合理,效益更加明显。
——至2015年达到国家级先进文化县(市)标准。
三、发展的具体任务
(一)文体基础设施建设
1、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文化馆、图书馆建设完工,完善
内部设施装置,图书馆藏书达28万册,两馆达到国家一级馆标准。乡镇(街道)文化站有500平米站舍的达80%以上,中心集镇全部达一级文化站标准,创建图书馆乡镇分馆5个,全市444个行政村有文化活动室,其中三分之二村级文化活动室面积达100平米以上。
2、龙泉新剧院建设工程完工,完成剧院内部设施装置,力争达到国家三级剧院标准。建设‚乡村戏苑‛(室外舞台)6个。
3、建设游泳馆一个,创体育强乡镇五个,实现小康体育村二百个。创建浙江东海文化明珠示范乡镇2个,省级文化示范村3个,省级文化示范社区1个。(建设体育公园1个)
4、实现有线电视数字化,优化网络结构,完成双向网改造任务,提升视频质量,有线数字电视整体转换85%以上,网络双向化改造达80%以上。广播:农村有线广播行政村联网95%以上,80%以上农户听到广播,100%乡镇建立广播站,98%以上行政村建立广播室。
(二)文化艺术与文博
5、扩大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服务功能,在争取省级财政和地方财政支持下,扩大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的覆盖面,建好全市21个乡镇(街道)文化站和444个行政村终端网点并正常运行。
6、增加公共图书馆藏量。市财政每年投入20万元购书费,图书馆每年增书1万册。
7、继续开展广场文艺演出、群众歌咏比赛、广场健身舞、图
书馆系列服务等活动;推广普及舞蹈、音乐、美术、书法、摄影等大众文化;加强未成年人的文化建设,发展老年文化事业;年组织培训农村文化队伍50名。
8、坚持文化下乡活动,充分发挥演出大蓬车、电影放映车和图书流动车的作用。每年送戏不少于100场,送电影每年2000场以上,送书每年不少20万册,50%行政村建有1支以上业余特色文体团队。乡镇每年在本土汇演一次,做到‚乡乡有汇演,村村有节目‛。
9、扶持本土艺术作品创作。继续实施每两年一次龙泉市人民政府文学艺术奖的评奖工作。争取每年组织一次业余文艺骨干进行文学艺术采风活动,省级以上获奖的文艺作品每年不少于2个。
10、完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组织机构、经费保障等机制、体制建设。建立龙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领导小组,领导小组办公室;出台相关政策,制定《龙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实施意见》,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经费列入地方财政预算,每年不少于50万元;成立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
11、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
——在全国第一次非遗普查的基础上,深入调查、挖掘富有地方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对普查、挖掘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汇编整理,建立龙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数据库。编制《龙泉市青瓷传统烧制技艺数字化保护库》。
——加强宝溪青瓷传承历史研究,编纂出版《宝溪青瓷文化》以及《龙泉谜语》、《龙泉谚语》等极具地方特色又急需保护的文化遗产书目。
——建立非遗项目保护体系。组织申报丽水市级、省级、国家级非遗名录,对省级以上非遗保护项目实施重点保护。
——完善中职校青瓷传统烧制技艺传承基地和武术学校菇民防身术(凳花)传承基地建设;有计划的建立青瓷传统烧制技艺传承基地、宝剑锻造技艺传承基地、开天门传承基地、菇民防身术(凳花)传承基地、炼火传承基地、高机与吴三春传承基地。
——建立健全传承人保护体系。组织申报省级、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建立传承人数据库,组织传承人培训,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人才队伍建设。
——组织申请创建国家级、省级龙泉青瓷文化生态保护区,编制国家级、省级龙泉青瓷文化生态保护区规划方案。
12、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宣传展示工作。
——建设非物质文化遗产系列展示馆。包括青瓷博物馆、宝剑博物馆、香菇博物馆和高机与吴三春馆。
——举办‚非遗‛论坛,配合做好中国龙泉青瓷〃龙泉宝剑节工作。
——组织重温‚海上陶瓷之路‛龙泉青瓷世界巡回展。积极参加国际、省内外各种非遗博览会。
——挖掘地方特色文化,创作文化精品。编制《高机与吴三
春》大型歌舞剧或影视剧。弘扬畲族文化,举办‚三月三‛畲乡风情文化节。研制青瓷乐器,组建青瓷器乐队。
13、拟申报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持护单位。完成第七批全国重点文化保护单位的申报,具体包括龙泉窑制瓷作坊、浙大龙泉分校旧址、龙泉廊桥、龙南菇民建筑群。
14、全市各级文保单位的修缮保护和展示
——国保单位大窑龙泉窑遗址。对岙底大湾窑址实施考古发掘;对大湾窑址、岙底山头埕窑址、衫树连窑址、溪口窑址进行清理、保护展示;对大窑龙泉窑遗址保护规划进行重新编制;同时对大遗址附近村庄、道路实施环境风貌整治。
——省保单位浙大龙泉分校旧址。完成浙江大学龙泉分校旧址纪念馆陈列展览的布展工作;同时对分校旧址门楼实施全面翻新和旧址的日常维护保养。
——龙泉窑青瓷作坊。对分布在八都、木岱口、大坦、溪头、下基的12处龙泉窑制瓷作坊进行保护维修。
——古建筑。完成省保单位古溪桥河道清淤、修复卵石河堤、整治廊桥周边环境等项目;对永和桥桥层、桥墩进行维修、加固工程;完成济恩桥、顺德桥佛龛改建项目;对龙南菇民建筑群:凤阳山菇神庙、龙井菇神庙、麻竹坑菇神庙、下田菇神庙进行维修保护。
15、水下文物的保护和利用加紧对紧水滩库区淹没于水下的龙泉窑遗址进行考古调查。
16、完成龙泉市博物馆馆藏青瓷器物修复,计划三级以上文物30件;三级以下文物50件。深化龙泉青瓷博物馆陈列展览、丰富展览内容及形式。
(三)广播影视和体育
17、自办对农广播每周3档以上,自办对农电视每周3档以上,98/0以上低保户减免广播电视节目收视费。
18、建立农村和学校电影放映服务网络。积极培育发展多种所有制形式的农村和学校电影放映队。按照市场运作,企业经营,政府购买,群众受惠的电影公共服务体系思路,建立和完善符合我市实际的农村和学校电影放映服务长效体制机制,改善放映条件,确保我市建制村一村一月放映一场电影,确保每个学期为中小学生放映两场爱国主义教育电影。
19、加快促进群众性体育活动普及。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坚持以人为本,全面贯彻落实《全民健身条例》,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倡导科学、有针对性的体育活动,全面提高全民身体素质。通过体育创强等平台,积极引导农村、社区开展丰富多彩的、具有当地特色和优势的群众体育活动。在‚十二五‛期未,体育人口达到总人口的45%,国民体质将达到全省平均水平。
20、加快城乡基层公共体育设施建设。全面实施小康体育工程,以体育创强为载体,因地制宜兴建体育健身设施,重点扶持、资助以村、社区为主体的城乡基层公共体育设施,大力开展体育强镇(乡)创评工作。在‚十二五‛期未,建设游泳馆一个,人 0
均公共体育场地面积达一平方米,创体育强镇(乡)10个,实施小康体育村444个。
21、努力提高业务训练水平,大力培养体育后备人才。全面实施‚教体结合‛工作,推动一批体育传统学校和基地学校上新水平。在‚十二五‛期间,增设切合龙泉实际的体育重点项目1-2项,通过培训和引进相结合,建设一支有较高水平的教练员、裁判员和管理干部队伍,培养一批优秀体育人才,积极向上级体育部门输送体育人才,力争在各类比赛中取得好成绩。
(四)文化产业
22、建设龙泉青瓷创意基地(或称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龙泉青瓷园)。该基地分三期工程:一期工程总用地面积12.85公顷,工程概算25122万元,设博物馆展示区、大师创作区、国际陶艺村等三个功能区。(一期工程现为浙江省集聚发展31个文化创意园之一,省级服务业集聚园区,计划2012年建成)。二期工程:用地约150亩,设入口区、综合商业区、实习培训区等三区块,计划在2015年建成。三期工程——度假山庄,‚十二五‛期间启动该项目。
23、启动龙泉中华宝剑文化园区建设项目(或称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龙泉宝剑园),完成龙泉宝剑博物馆改造布展工作,鼓励和支持具有地方特色文化的民间博物馆的建设。
24、依托龙泉生态资源和人文资源,以大窑龙泉窑窑址为品牌,形成‚龙泉山景区‛、‚留槎洲水上乐园‛、‚西街历史名街‛、‚浙大龙泉分校旧址‛、‚龙泉人民公园‛、‚安仁廊桥文化和水上陶瓷之路‛、上垟青瓷小镇等为主要亮点的龙泉文化旅游产业群。
25、加快发展文化创意,电视制作、演艺娱乐、文化会展和节庆活动等类文化产业,积极培育具有龙泉特色文化产业群。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确保规划实施
争取各级党委和政府把文化建设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制定落实《规划》措施,建立工作责任制,把文化建设作为评价地区发展水平、衡量发展质量和领导干部工作实绩的重要内容; 充分利用欠发达地区给予的优惠政策,积极争取上级对口、对项目的援助资金。同时争取相关部门支持和配合,形成推动文化发展的合力。
(二)落实国家文化经济政策,加大对文化事业的投入 落实国家文化经济政策,加大公共财政对公益性文体事业的投入,将文化事业经费、基本建设资金列入本级财政预算和基本建设投资计划,并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逐步增加对文化事业的投入,确保地方财政每年对文化建设的投入增幅不低于同级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幅,文化事业经费占地方财政支出比重目标设定为1.5%,农民人均文化事业费目标设定为35元/人。建立健全各类文化发展专项资金和基金,加大对公益性文化事业的扶持力度。
制定和完善支持公共文化服务的相关经济政策,吸引和鼓励社会力量投资兴办公共文化实体,建设公共文化设施,提供公共
文化服务,形成以政府投入为主、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稳定的公共文化服务投入机制。
(三)培养引进人才,加强队伍建设
以人才资源能力建设为核心,抓住培养、引进、使用三个环节,增加人才总量,优化人才结构,提高人才素质。坚持按需引进的原则,重点引进紧缺的高层次人才和创意产业人才。落实高层次人才引进政策,高度重视发挥人才作用,千方百计创造条件解决其必需的工作、生活要求,构建引得进、用得好、留得住的人才服务体系。
(四)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增强发展活力动力
按照中央关于文化体制改革的部署和要求,加大力度、加快进度,推动文化体制改革向纵深发展。着力推进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培育合格的市场主体,着力创新公共文化服务运行机制、提高公共文化服务能力,着力整合文化资源、促进文化产业快速发展,为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供良好体制环境。
坚持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协调发展。公益性事业单位以政府为主导,增加投入、转换机制、增强活力、改善服务,实现和保障广大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经营性文化单位全部完成转企改制,创新体制、转换机制、面向市场、壮大实力,满足人民群众多方面、多层次、多样性的精神文化需求。
落实完善改革配套政策。按照《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文化体制改革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制为企业和支持文化企业发展两
个规定的通知》(国办发[2008]114号)要求,制订完善我市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企改制及支持文化企业发展的相关配套政策,实现转企改制单位的平稳转换和顺利过渡。
(五)强化服务监管,营造良好环境
以强化服务意识、增强服务效能、提高服务水平为中心,树立公开行政、有限行政、民主行政、法治行政的理念,切实把服务作为政府机关履行职责、行使职能的起点,通过更新行政理念,改革行政体制,转变政府职能,创新管理方式,建设为民、务实、清廉、高效的服务型政府机关。
强化政府管理职能,加强宏观调控,逐步形成党委领导、政府管理、行业自律、企事业单位依法运营的文化管理体制和运营机制。加强和改善政府对文化市场的依法监督,形成权限明确、行为规范、监督有效、保障有力的文化市场综合执法体制。进一步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制,做到执法权限法定化、执法内容标准化、执法管理制度化。积极与工会、共青团、妇联、文联等人民团体的配合,充分发挥他们在联系群众、组织群众、推动文化建设方面的重要作用,努力营造有利于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良好氛围。充分发挥各类文化体育行业协会的协调自律作用,营造有利于文化企业发展、有利于文化繁荣、有利于人民群众文化消费的良好文化环境。
龙泉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
龙泉市体育局
阳泉市中考满分作文-音乐欣赏 篇6
欣赏美妙的音乐,进入音符的世界,徜徉于音乐的殿堂,涤荡自己的灵魂,忘记一切的烦恼,接受音乐的洗礼,这就是音乐的魅力。在苦闷的时候,音乐使你豁达、开朗;在忧伤时,它使你振作。在繁忙的大学课程中,我选择了音乐欣赏这门课。通过半个学期的学习,我受到了音乐的美好熏陶,获益匪浅。
以我的感受来看,前几节课给我们讲了一些音乐知识,对我们都是蛮有意义的。除此之外,开这门课不仅开阔了我们的视野,让我们了解一些有关音乐的基础知识,而且听着不同时代的流行音乐和不同国家文化的音乐,让我们在繁重的学习压力的情况下真正地放松,也让我们感受到各国各个时代的音乐背后的文化背景。
音乐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学会欣赏音乐便走出了欣赏美的关键一部分。因此学习欣赏音乐是一门很重的课程!尤其对于我们这些当代大学生来说,音乐欣赏对自己素养以及未来的发展更为重要。从某种程度上说:学会了如何欣赏音乐就意味着学会了如何欣赏生活中一些和音乐一样美的东西。当代的大学生,就应该多学习一些课程以外的知识,这样来丰富我们的课余生活,使我们在枯燥的学习中,可以得到充分的放松。老师讲的课没有那么枯燥,总是能引起我们的兴趣,让我们知道一些以前不知道的知识。开阔了我们的知识层面,是我们了解得更加广泛。
欣赏音乐不仅仅是从感官上觉得好听就行了,我们应该从更深的层次去欣赏音乐。要欣赏一首曲子,我们应该了解写这首曲子的作者
是个什么样的人,他的家庭背景,以及他当时的生活社会环境是怎样过的,他为什么会写这首曲子,要表达一种怎样的感情。我们应该从各个方面去了解一首曲子的创作背景,以及政治、文化上的意义,对当时社会起到了什么样的影响,对现在的人们又有什么样的影响等等。作为大学生要上这门课,我们最起码要知道一些最基础的音乐知识才能对音乐进行更深层次和有意义的欣赏。
首先,在课上时给我们介绍了许多乐器,通过欣赏这些乐器,我对乐器有了一定意义上的了解,也让我领略到了乐曲的奥秘。一个看似简单的乐器,却能演奏出许多美妙的乐曲,这是多么美妙啊,不同的乐器各有特色,它也可以反映出不同的地域文化和民族风情。让我们不仅了解中国的文化,更是对各国的文化有大体的了解。
接着,老师带我们欣赏了许多好的作品,令我印象深刻的就是《白毛女》。《白毛女》是1940年代抗日战争末期在中国共产党控制的解放区创作的一部具有深远历史影响的文艺作品。此作品后来被改编成多种艺术形式,经久不衰。它将强烈的浪漫主义精神和共产党的阶级斗争理论结合在一起,成为解放区文艺标志物,迅速风靡各个解放区。之后这出歌剧还在国统区演出,广受赞誉。叙述的是贫农杨白劳被地主黄世仁年关逼债,被迫用女儿喜儿抵债,而后含恨自尽。喜儿在黄家惨遭蹂躏,逃进山洞里,在野山洞生活了三年,因为缺少盐和阳光,头发全变白了。八路军来了后她重见天日,报仇雪恨,从而揭示了一个深刻的主题:旧社会把人逼成鬼,新社会把鬼变成人,反映了我国农民在封建地主残酷压迫剥削下的悲惨命运,深刻揭示了农民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才能真正获得翻身解放的朴素真理。可以看出,《白毛女》的创作是民间(农民)文化与受到西方文化影响的“五四新文化”以及革命文化三者的融合,全剧不仅具有强烈的革命意识形态性、完全纳入了歌颂新政权的时代主题,也坚持了“人的解放”的五四新文学的主题,另外,剧情上的大团圆结局以及善恶报应观念、喜儿和大春的爱情波折、人物性格上的单一性和脸谱性、在曲调上对民歌的借鉴、唱白结合的形式以及载歌载舞的秧歌剧特点,无一不展现了民间艺术的魅力。正是在这一点上,农民们感到了熟悉而又新鲜的气息,剧作的演出得到了热烈的回应:每至精彩处,掌声雷动,经久不息,每至悲哀处,台下总是一片唏嘘声,有人甚至从第一幕到第六幕,眼泪始终未干。由此可见,欣赏音乐,总是能够让人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好的音乐,总是能引起人的共鸣。让人久久回味,将现实与主人公的命运相结合,让人无法忘怀。
音乐作为一种艺术历史悠久,岁月的长河把音乐分成不同的类型,不同的类别对人有不同的作用。反映人类与大自然顽强拼搏、与命运斗争的音乐作品能培养人们坚强的意志和坚定的进取精神;热情、乐观的音乐作品可以使人心胸开阔、奋发向上;结构宏伟、气势滂沱的音乐作品可以鼓舞人们的斗志,使人坚毅;宁静祥和的曲调可以令人心平气和、心情安定,沉静的对待一切;欢愉的旋律可以使人摆脱冷落孤寂的心境,精神焕发;博大精深的音乐能使柔弱的心灵获得强化与深化;委婉细腻的曲调能驯服粗粝、野蛮的原始部落民族。总之,受音乐的甘露滋润,心灵会更美好,在音乐沐浴下人性会更加丰美。
阳泉市旅游业发展 篇7
1阳泉市小杂粮产业发展现状
1.1分布区域
阳泉市小杂粮生产主要分布在盂县东梁、西烟、上社、长池、秀水、牛村, 平定县岔口、东回、柏井、巨城、冶西、张庄, 郊区旧街、杨家庄、西南舁、荫营等乡镇。
1.2面积和产量
据统计, 阳泉市的小杂粮播种面积约1.33万hm2, 约占粮食作物播种面积的25%, 年产量4 000万kg左右, 占粮食总产量的17%。由于地块、品种和管理水平差异, 各县区产量不同且起伏较大。
1.3主要种植品种、经济效益、耕作水平和销售途径
1.3.1主要品种
阳泉市的小杂粮以谷子、大豆为主, 谷子主要品种有晋谷21号, 大豆有晋豆19、晋豆25等。此外, 还有高粱、糜、黍、小豆、绿豆、莜麦、荞麦、苦荞等。
1.3.2经济效益
两大小杂粮作物谷子、大豆与玉米产值比较如表1所示 (田间投工除外) 。
由表1可知, 谷子、大豆两种小杂粮作物中, 以谷子的经济效益较高, 二者相差13%, 但均不及玉米产值。1.3.3耕作水平
目前, 阳泉市的小杂粮耕作方式仍处于一种自种自给的小农经济状态, 属粗放式管理模式, 从根本上来讲还是一种产品生产, 而非商品生产模式。
1.3.4销售途径
阳泉市小杂粮的主要销售途径为原粮自产自销, 占到90%以上;而集市出售、网络出售等销售途径很少, 商品率相对低下。
1.4生产基地
近年来, 随着新品种的不断引进, 阳泉市共建有各类优质小杂粮生产基地8个, 生产基地采用农业防治、生物防治与物理、化学防治相结合的病虫害综合防治措施[1], 进行无公害小杂粮生产, 小杂粮产量增幅明显, 产品效益及品质显著提高。
1.5加工企业
目前, 阳泉市规模较大且有一定带动能力的小杂粮加工企业主要有4家。此外, 还有一些小型的小杂粮加工厂, 多以个人或合作组织兴办, 刚起步、规模小, 因此市场占有量相对较少, 对产业的发展带动尚不明显。
1.6标准化发展情况
目前, 阳泉市平定县西回村生产的“西回牌”谷子、大豆已经成功申请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 地域保护范围为东回镇42个村, 质量控制技术规范编号为AGI2009-09-00210。
2存在问题
2.1群众对小杂粮生产重视程度不够
农户对小杂粮生产的重视程度还远远不够, 除个别品种商品化程度较高外, 绝大多数的小杂粮生产尚停留在自给自足层面上。小杂粮作物大多被农民安排在一些闲散地、瘠薄边远坡耕地上零星种植, 农民普遍采取的是“种收两见面”的栽培方式和态度。
2.2生产科技含量低、种植方式落后、生产效益低下
小杂粮生产的科技含量不高, 种植方式较为落后, 生产效率相对低下。一方面, 小杂粮的生产用种大多以农家品种为主, 这些自留种子在粒径、粒型、肤色等方面差别很大, 混杂退化现象比较严重, 种子质量难以保证;另一方面, 受到种植规模和经济效益的影响, 农户自觉购买新品种的积极性不高, 加上现有小杂粮种植较为分散, 致使阳泉市的小杂粮种植仍处在广种薄收、粗放管理的落后状况[2]。
2.3加工产业化水平低
目前, 阳泉市虽有一些小杂粮加工企业, 但这些企业大多为初加工, 精深加工的企业数量和规模十分有限。小杂粮加工品种较少, 数量也不多, 精深加工程度不足, 缺少品牌效益;而在产品加工、购销方面缺乏产业化经营的发展模式, 存在产销分割的现象。
3促进阳泉市小杂粮产业发展的若干措施
针对阳泉市小杂粮的发展现状, 结合“十三五”期间阳泉市小杂粮“以农民增收为核心, 着力打造精品基地、培育杂粮加工企业、打通杂粮流通渠道”等产业发展目标, 笔者认为可以采取以下几方面的发展措施。
3.1加快种植结构调整, 优化品种结构
形成以政府部门为主导、小杂粮生产加工企业为核心的小杂粮种植结构调整链, 从资金、技术、政策等方面加快小杂粮种植结构的调整, 通过积极引进、选育和推广新品种, 以不断优化阳泉市的小杂粮品种结构, 加快优良品种的推广步伐。
3.2积极发展板块农业, 提高小杂粮的种植集中度
积极发展板块农业、提高小杂粮的种植集中度, 是改变阳泉市目前小杂粮零星分散种植、商品经济效益不高现状的必经之路。为此, 应坚持集中种植、规模发展的原则, 根据各县区地理气候环境的差异, 建立不同的小杂粮品种种植基地, 通过规范化、标准化的管理, 提高生产种植效益。
3.3实施品牌战略, 积极开发精深加工产品, 拓宽销售渠道
当前阳泉市虽有“西回牌”谷子、大豆等名优品牌, 但总体来说品牌效益较弱、加工层次低、销售渠道单一, 严重制约了小杂粮产品的发展。为此, 一方面在保护现有品牌的基础上, 还应实施品牌战略, 力争开发更多新的名优品牌;另一方面, 应督促引导加工企业由初加工向精深加工转型, 提高产品的加工档次;最后, 还应积极拓宽销售渠道, 依靠电子商务平台, 把小杂粮发展成为大产业。
参考文献
[1]张晋新.阳泉市小杂粮产业发展步入快车道[J].山西科技报, 2006.12 (09) :1.
阳泉市旅游业发展 篇8
特色农产品“网上走四方”
酒泉市主动适应网络发展新形势,积极推行“互联网+特色农产品”和“电商+特色农产品”模式,支持、引导和鼓励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把互联网技术融入农产品销售环节,实现了特色农产品网上销售新突破,完成了“市场订制”。
玉门市清泉乡推行“互联网+人参果”电商模式,成功举办了人参果网上展销推介会,网络销售量持续增长,目前已通过网络销售人参果2000箱。今年,玉门清泉人参果还入选了“苏宁易购原产地买手计划”。
瓜州县广至乡引导广至鑫红日光温室蔬菜合作社与甘肃张掖市云通农副产品进出口贸易有限责任公司签订订单农业,采用“企业+合作社+农户”的新型产销模式,大力开展订单农业。全乡已成功签单西红柿1500吨,辐射带动农户150多户,订单大棚棚均收入1万元以上,累计增加群众收入150万元。
金塔县完善电子商务三级服务体系,加强电商平台建设,培育电商人才,鼓励引导企业、个人发展电商产业,初步形成了“县有电子商务服务中心、乡有电子商务服务站、村有电子商务服务点”的电商发展格局。预计2016年底,全县建成规范化县级电子商务服务中心1个、乡级电子商务服务站10个、村级电子商务服务点50个,培养电商应用技术人才100人,开设网点100家,全县电子商务交易额和网络零售额达500万元,同比增长30%以上。
农村电子商务稳健起步
在清泉乡免费提供的面积200多平方米的服务站内,玉门市清泉乡电商服务站负责人牛汉斌说起了自己从一名打工者到电商老板的经历,话语中透露出曾经的艰辛和收获的喜悦:“我的电商服务站是乡里扶持开起来的。现在做电商前景越来越广阔。今年5月,酒泉市人大常委会调研组调研农村电商发展情况后,各级各部门又加大了扶持力度。这几天,我谋划着去趟兰州,看看能否找到适合货运储藏的冷库,这样我就可以直接把这里的人参果运到兰州,减少中间环节。”“电商在农村发展是一个必然趋势,发展潜力很大。乡里又有扶持措施,所以我就瞄准这个时机,回到了家乡。现在看来,我当初的决定是对的。”
为有效促进全市农村电商健康有序发展,深入了解农村电商发展现状,帮助他们解决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今年,酒泉市人大常委会调研组对全市农村电子商务发展情况进行了调研,提出了很多有针对性的意见和建议,督促解决了存在的突出困难问题,促进了全市农村电商的持续向好发展。
酒泉汉唐电子商务有限公司相关工作人员说,一提起敦煌的李广杏可谓众所周知,但提起肃州区金佛寺的李广杏,知道的人就屈指可数了。如今,他们公司把金佛寺的李广杏放到网上销售,销量很不错。现在各级各部门对电商的帮扶力度大,政策叠加好,未来农村电商发展肯定会有良好的前景。
近年来,酒泉市坚持政府推动、企业主导、市场运作的发展思路,强化基础建设,培育经营主体,培训电商人才,促进电子商务在农村推广应用,取得了较好成效。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强化引导扶持,农村电子商务开始起步。二是积极搭建平台,农村电商服务体系不断完善。三是挖掘产业优势,农产品品牌战略持续推进。巨龙集团、汉唐电商被评为省级电子商务示范企业;西北人家和酒泉故事被评为全省“明星网店”……蓬勃兴起的电商业,有效带动了农村电商的稳步发展。
据了解,酒泉市各县(市、区)抢抓电子商务发展政策叠加的机遇,制定出台了相关意见,积极争取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基地、精准扶贫电商支持计划、阿里巴巴“千县万村计划”试点村等项目和资金,有效提升了农村电商的发展速度。
加快发展尚需突破藩篱
当很多酒泉人还对电子商务一无所知时,酒泉汉唐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就率先捕捉到了电子商务发展的先机——赤金的韭菜、金塔的手工粉皮、瓜州的枸杞、阿克塞的风干肉等本地特产,经过网络推广销售到了大江南北,使更多的人认识了酒泉,了解了酒泉。
但是,受多种因素制约,有美好前景的农村电商在发展中还需突破一道道藩篱。
“在广大农村,电商发展还是受到了来自不同方面的制约。例如发运人参果,要从清泉乡将货物带到酒泉,然后通过酒泉电商再发往全国各地。由于交通不便,网店运营成本高,发货时间也延长了。这是制约农村电商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牛汉斌说。
据了解,目前酒泉市农村电商发展还处在起步阶段,与发达省份、地区相比还有一定差距。应用范围不广、水平不高、主体不强、配套支撑体系不完善等诸多因素,都不同程度地制约着农村电商的发展。
酒泉汉唐电子商务有限公司负责人说,物流停留在“最后一公里”之外、货物流不够频繁、电商人才缺乏等,是酒泉农村电商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玉门、瓜州移民乡镇群众文化水平低、互联网化基础程度不高、青壮年多外出打工等因素,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当地农村电商的发展。
据了解,制约农村电商发展的主要因素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产业成长性受到瓶颈制约。二是农产品生产标准化、品牌化程度低。三是农村电子商务专业人才缺乏。四是干部群众对电子商务的认知度不高。农产品生产仍以分散的小生产为主,没有建立起涵盖生产过程的控制、质量检验、清理筛选、分级包装、冷藏保鲜等环节的一整套质量管理体系。虽然酒泉特色农产品种类多,但具有注册商标的地标保护、无公害、绿色、有机特色产品少,全市通过食品质量安全认证的农产品生产企业只有20多家,这都影响了农业大生产、大市场流通的形成,制约了酒泉农村电商的发展。
破解“瓶颈”打造平台支撑
冬日,记者走进肃州区金佛寺镇电子商务服务站,几位农民正围着工作人员李兴贵,在“聚农网”上查看农资信息。
“电子商务就像一根根网线,把偏僻的村落和外面的世界紧密地联系了起来,让村民和农产品一起‘走出村镇,也让更多的人知道了这里。”李兴贵说。
电子商务不仅是开网店和卖特色农产品,更多的是从基础设施建设、特色产业培育等方面为酒泉市的农村长远发展带来新希望。
近年来,肃州区把培育发展农村电子商务作为助推精准扶贫、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的新途径,加大基础设施投入力度,积极培育经营主体,加强电商人才培训,为带动农村经济快速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破解农村电商发展的瓶颈,必须要坚持政府推动、企业主导、市场运作、统筹规划、特色突出、典型示范、协同开发等思路,逐步改善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环境,培育农村电子商务市场主体,加快推进电子商务在农业农村的应用。同时,要处理好“两个关系”。一是处理好电子商务发展中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二是处理好自建平台与利用第三方平台的关系。另外,突出“五个重点”。一是加强政府引导。二是加大扶持力度。三是建立电商孵化培育平台。四是提升品牌战略。五是加快培养农村电商人才,从而使农村电子商务快速健康发展。
【阳泉市旅游业发展】推荐阅读:
阳泉市郊区09-29
阳泉市城市照明规划07-06
阳泉市城镇退役士兵安置工作会议召开07-02
大阳泉公司领导班子成员民主生活会情况汇报10-26
酒泉市肃州区07-05
鹿泉市农村中小学07-20
福泉市大学生村官创业事迹10-16
酒泉市金塔县职业中学10-19
福泉市消防大队隆重举行欢送老兵座谈会06-16
酒泉市城市排水与污水处理管理暂行办法0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