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泉市肃州区

2024-07-05

酒泉市肃州区(共6篇)

酒泉市肃州区 篇1

1 向效率要资源势在必行

肃州区是一个水资源减少造成的资源型缺水地区, 人均水资源量251m3, 年缺水量1203万m3。随着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 对水资源供求量日益增加。预计到2014年缺水量达1556万m3。一方面水资源严重不足, 另一方面又存在用水效率低, 大量浪费水的问题。目前, 农业用水大水漫灌的现象普遍存在。田间工程配套面积1.66亿m2, 占全区灌溉面积的32.8%, 且田间配套工程只修建了斗渠以上工程, 大部分农毛渠还是土渠, 渗漏相当严重。井灌区U形渠及管灌面积0.08亿m2, 只占井灌面积的7.4%, 全区农业灌溉水利用率只有53%, 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60%, 万元产值用水量高达300m3/万元, 和发达地区相比差距很大。生活用水, 居民节水器具普及率仅有60%, 管网破损严重, 滴漏跑水较多, 水浪费问题突出。因此, 挖掘用水效率潜力很大, 在全力开源的同时, 要以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支撑肃州区经济可持续发展, 必须向效率要资源, 大力提高用水效率。

2 提高用水效率的途径

2.1 在全社会广泛推行节水措施是首要的任务

节水是一举多得综合效益很高的战略举措, 节水即可以减少无效需求和污水排放, 又可以减少开源成本和污水处理费, 同时减少了地下水开采。按照中央关于“把节水灌溉作为一项革命性措施来抓”的要求, 结合农业用水量大浪费水多的实际, 重点抓好节水高效农业, 消灭大水漫灌, 大力推广管灌、喷灌、微灌和滴灌技术;因地制宜, 地面灌溉以平整土地、小畦灌溉、低压管道输水灌溉为主;同时推广应用节水的轮作制度、节水灌溉与管理制度、节水型高产作物等高效农业节水技术措施, 提高单位用水量的效益。近年来, 肃州区发展田间配套面积0.28亿m2, 建成低压管道输水灌溉工程110条, 控制灌溉面积0.08亿m2, 滴灌工程100处, 灌溉面积0.67亿m2, 喷灌面积0.67亿m2, 微灌面积0.67亿m2, 全区节水灌溉面积达3亿m2。水利发展“十五”计划节水灌溉的总体构想是“十五”期间完成干渠改造129km, 支渠改建355km, 田间斗渠配套953km, 管道灌溉138km, 喷、滴灌面积1.33亿m2。渠系水利用率和灌溉水利用率分别提高一个百分点;“十五”期末综合渠系水利用率达到65%, 灌溉水利用率达到58%, 则两项年总节水5477万m3。新增节水灌溉面积2.33亿m2, 全区总节水面积达到5.33亿m2。在工业节水方面, 工业废水排放量控制在1095万m3, 生活废水排放量968万m3, 工业废水处理量达到930万m3。坚持量水而行, 量水发展, 调整产业结构, 在火车站区和南效工业园区限制上耗水量大、污染强的项目, 发展科技含量高、耗水量少的高新产业。加强计划用水和定额用水管理, 建立节奖超罚机制。采取优惠政策鼓励和促使企业采取各种有效措施节水, 逐步提高水的重复利用率, 降低工业万元产值取水量。在生活用水方面, 一是借助大众传媒, 开展广泛的节水宣传活动, 宣传节水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二是利用经济杠杆, 从供水价格上促进节约用水;三是积极推广有效实用的节水设备, 加强泵房、井室、输水干支管网的维修管理, 堵绝跑、冒、滴、漏。在按表计量收费的基础上, 实行定额供水, 超定额类进加价收费办法。通过开展全社会节约用水, 走节水型农业、节水型工业和节水型社会的道路, 大幅度提高用水效率。

2.2 抓好水资源统一调度, 优化配置水资源

肃州区水利局下设9个水利管理所, 19个乡镇水管站, 水资源统管局面已形成, 对水资源实行统一规划、统一配置、统一调度, 强化水资源统一管理, 逐步实现城乡水务一体化管理机制, 进一步协调好取水、用水、管水等方面的关系。按照肃州区确定的“优先开发河水及泉水, 合理开采地下水, 严格控制超采地下水, 坚持蓄、引、提水结合, 统一管理, 优化配置, 坚持持续利用”的治水思路。“十五”期间全区9个灌区建立自动化观测控制调度系统, 实现水资源的统一调配, 相互调剂。通过修建洪水河五分干延伸到丰乐河下游下河清, 马营河三支渠延伸至下河清, 可解决丰乐河下游下河清乡、下河清农场、科技示范农场等用水单位的缺水问题, 缓解丰乐河上游、红山乡的部分灌溉缺水。通过实施两条渠的延伸, 基本实现全区9个灌区余缺调剂灌溉管理网络, 使水资源能够在全区范围内得到优化配置, 最大限度地提高水的利用量。

3 建立合理的水价体系, 用经济杠杆达到对水资源的合理、高效利用的调节

当前, 水资源利用率低, 水浪费严重的主要原因是水价没有运用市场手段, 因此没有引起全社会对节水的高度重视。通过实践证明, 水价提高10%, 用水量下降5%, 水价对促进节水作用非常明显。为缓解水资源供需矛盾, 必须搞好水价改革, 逐步建立合理的水价形成机制。通过经济杠杆促进节约用水, 限制开采地下水。1993年以来, 肃州区针对农业水费过低, 先后两次调整了水价, 先由0.03元/m3调整到0.04元/m3, 后由0.04元/m3元调整到0.06元/m3, 但还未达到按供水成本收费。并在1991年城市用水征收了水资源费, 但农村提取地下水还没有征收水资源费, 造成井灌用水成本费用低, 超采地下水现象严重。为抑制浪费水的行为, 体现水的商品价值, 今后将进一步深化水价改革。农业用水在平均水价基础上, 实行浮动水价。农业井灌征收水资源费, 居民生活用水量每人低于3m3的执行基本水价, 大于3m3的按基本水价的1.5倍征收水费。今后将在充分考虑各方面承受能力的情况下, 实施调整水价, 进一步解决水价偏低的问题。

4 充分开发利用水资源, 开辟新水源

为解决水资源缺乏问题, 肃州区先后修建底栏栅引水渠首7座, 高标准衬砌干支渠137条776.4km, 新建小型水库39座, 总库容2398万m3, 共打机井2712眼, 年提水量18280万m3, 形成了畜、引、提灌溉网络。随着农业种植结构和产业结构的调整, 工农业需水量越来越大, 现有水资源已不能满足工农业发展的需求, 必须拓宽渠道, 因地制宜, 寻求新水源。诸如城市污水经过处理后, 可用作绿化水、农灌水、工业冷却水、卫生冲洗水等;修建蓄水工程拦蓄洪水和开采浅层地下水, 可解决部分农业灌溉缺水和部分农村人畜饮水。同时, 为解决来水量年内时空分布不均, 废弃水量较多等问题, 开源节流, 建库调蓄, 先后实施修建了夹山子水库、洪水河城镇供水工程、丰乐河二坝一号水库、丰乐河大庄水库、丰乐河农业综合开发骨干工程, 提出了修建洪水河水库蓄水工程、红山河红岭水库等。这些工程的修建和提出, 有效地缓解了肃州区水资源供需矛盾, 促进了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向前发展。

5 防治水污染, 加强水源地保护

提高用水效率, 防治水污染, 要加强水源地保护, 水源地是引水之源, 要采取有效保护措施, 严禁污水流入。北大河是酒泉市水环境污染监测的唯一河流, 该河水体污染源主要是肃州区造纸厂、肃州区污水处理厂排放的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采取的治理措施是造纸厂修建了日处理污水1.5万m3的污水处理厂一座, 区污水处理厂改建、扩大了规模, 日处理污水由原来的0.8万m3增加到现在的4万m3, 提高了污水处理利用量, 保证了引水水质。

大力提高用水效率, 是解决水资源短缺, 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切实可行的战略举措, 是深化水资源管理一项新的任务, 需要用科学严谨的工作态度, 扎扎实实地推动这项工作, 才能不断取得新成效。

参考文献

[1]陈彦余.水资源的合理高效利用[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 2012, 2 (3) :92-93.

[2]王海龙, 王会肖, 刘海军, 等.农业水资源高效利用的若干问题研究[J].南水北调与水利科技, 2010, 8 (2) :82-87.

[3]贾威满, 花丽瑶.水资源合理高效利用与城市可持续发展[J].内蒙古环境科学, 2007, 19 (1) :26-30.

酒泉市肃州区 篇2

一、总体思路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巩固扩大综合改革示范市成果,稳定适度低生育水平,统筹人口数量、素质、结构与分布,推进人口和计划生育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促进人口长期稳定和均衡发展,促进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基本原则

(一)坚持以人为本。结合国际合作项目先进理念,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处理好人口与发展关系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解决人口问题的过程中,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提高家庭发展能力。

(二)坚持统筹协调。强化人口的基础地位,注意把握人口各要素之间、人口与经济社会发展及资源环境之间的互动关系,形成有利于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的政策体系。

(三)坚持科学指导。把握好人口与经济社会发展不同阶段的特点,适时完善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的政策,积极探索各具特色的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有效方法和途径。

(四)坚持创新发展。以综合改革、婚育新风进万家、创建文明幸福家庭等示范活动为契机,以体制机制改革为动力,不断推进人口工作的理论创新、体制创新、管理创新、服务创新、科技创新,着力解决人口发展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

三、主要控制指标

(一)人口自然增长:“十二五”期间,我区人口自然增长幅度趋于缓和,年均自然增长率控制在5.10‰以内;

(二)人口总量 :“十二五”期间,我区人口总量呈逐年上升趋势,到2015年人口总量控制在42.75万人以内;

(三)人口出生:“十二五”期间,由于生育旺盛期育龄妇女(20-29岁)总数逐步回升和政策性二孩出生数量增加,人口出生总量将呈缓慢上升趋势。未来五年的人口出生总量控制在2万人左右。人口出生率控制在10.5‰左右;

(四)符合政策生育: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十二五”期间将符合政策生育率控制在98 %以上。

四、主要目标

(一)人口素质目标。教育普及水平进一步提高,国民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9年。在职人员培训覆盖面进一步扩大,劳动力素质明显提高,人才队伍进一步壮大。扩大孕前优生健康检查项目实施范围,出生缺陷发生率降低。人均预期寿命达到73岁以上。

(二)人口结构目标。出生人口性别结构得到有效改善,全区出生人口性别比正常。人口老龄化应对能力继续提高,养老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社会养老服务能力明显提升。

(三)人口分布目标。城镇化率继续提高。根据主体功能区规划要求,引导人口合理流迁,人口空间分布更加趋于合理。流动人口服务管理水平不断提高。

(四)民生保障目标。社会就业更加充分,城镇登记失业率继续下降。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完善。残疾人社会保障和服务体系基本建立,生活状况得到进一步改善。贫困人口进一步减少。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和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10%以上。

五、“十二五”时期人口发展的主要任务

(一)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稳定适度低生育水平

1.大力加强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继续坚持现行生育政策,进一步完善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机制,坚持依法行政,更加注重利益引导,更加注重服务关怀,更加注重宣传倡导。深化人口和计划生育综合改革,着力创新稳定适度低生育水平、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工作机制和方法,解决影响和制约人口计生工作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

2.进一步深化人口与计划生育综合改革。进一步深化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综合改革,将以人为本、优质服务、生殖健康以及重视计划生育领域的人权等一系列先进理念引入全区人口和计划生育系统。通过分阶段、分步骤的系统性改革,构建“统筹协调、科学管理、优质服务、利益导向、群众自治、人财保障”等六大机制,努力实现全区人口的长期均衡发展。

3.完善稳定低生育水平相关经济社会政策。制定有利于稳定低生育水平的有关政策, 着重解决计划生育家庭优生优育、子女成才、抵御风险、生殖健康、家庭致富、养老保障等方面问题,形成奖励、优惠、扶持、救助、保障“五位一体”的利益导向政策体系。加强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政策体系与社会保障体系的衔接,将计划生育群众优先纳入社会保障体系。建立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与相关社会保障制度同步提高的联动机制。

4.大力加强人口和计划生育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加强计划生育基础设施建设,建设示范性计划生育服务站、所。配备、更新优生检测和生殖健康服务相应技术设备。实施人口和计划生育职业体系建设工程,建立职业标准、教育培训体系。建立城市社区计划生育服务指导中心,提高社区计划生育服务水平。积极争取9个乡镇服务所纳入国债建设项目。

5.构建人口科学决策体系。不断完善全员人口数据库,依托全区电子政务专网,建设覆盖全区各级人口和计划生育部门的信息网络系统,实现全员人口数据库实时更新。与相关部门之间实现人口基础数据比对、互通和共享。开发决策支持系统,加强人口信息分析、研究,提高决策支持能力。提高人口信息应用水平,以信息化手段规范、促进计划生育优质服务。

(二)提高人口素质,为推动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1.提高出生人口素质。按照部门职责,加强协作,积极落实出生缺陷三级预防措施,加大出生缺陷预防的力度。加强优生优育和生殖健康知识宣传,倡导科学、文明、有利于优生的生活方

式,积极推广婚前免费健康检查,全面开展孕前优生健康检查和出生缺陷一级预防工作。加强孕前优生检查实验室建设,科学指导孕产期保健,大力推广叶酸补服技术,努力降低出生缺陷发生率,提高出生人口素质。

2.提高人口健康素质。优化卫生资源配置,扩大农村和基层公共卫生资源比重。建立和完善覆盖城乡居民的公共服务、医疗服务、医疗保障、药品供应保障体系。完善城镇职工、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积极稳妥地扩大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面。继续加强性病、艾滋病防治工作。

3.提升国民受教育水平。积极推进素质教育,大力促进教育公平,加快构建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加强学前教育和义务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加快发展继续教育。加强婴幼儿早期启蒙教育、青少年健康人格教育、独生子女社会行为教育。

4.加强人力资源开发。依托支柱产业、重点行业、重大项目和重点学科,以高层次创新人才和高技能人才为重点,加大人力资源开发力度。健全完善人才培训开发、评价发现、选拔使用、流动配置、激励保障、开发投入等方面的政策机制。加强农村实用人才的培养,提高农民工的就业能力。

(三)引导人口有序流动,促进人口合理布局

1.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进程。完善城市功能布局。完善城镇化的政策措施,促进城市的人口和产业聚集,加快城镇化进程。统筹城乡发展,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

2.完善流动人口服务管理体制机制。积极探索流动人口服务管理体制,在流动人口较为集中的地方建立流动人口综合服务中心,为流动人口提供“一站式”服务。增加对农民工的技能培训和就业服务。逐步将农民工纳入城镇职工基本养老和医疗保险。多渠道、多形式改善农民工居住条件。保证农民工随迁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并做好与高中阶段教育的衔接。扎实推进流动人口计划生育“一盘棋”工作,建立促进流动人口和移民计划生育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保障机制。

(四)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1.完善养老保险制度。扩大基本养老保险覆盖面,以混合所有制、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从业人员和灵活就业人员为重点扩大社会基本保险覆盖面。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推进农村进城居民养老保障制度的建立,逐步实现城乡居民养老保障制度的统一。落实社会保险关系跨地区转移接续办法,制定完善城乡相关社会保障制度的衔接办法。

2.加快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积极发展老龄产业,加强社区养老服务,加快面向老年人的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增强社会的老龄服务功能。弘扬敬老风尚,营造老有所养、老有所乐的社会氛围。

(五)综合治理出生人口性别比失衡,促进社会性别平等

1.营造有利于女性发展的社会环境。加强宣传倡导,提高社会性别平等意识。指导基层群众自治组织修订完善自治章程或村规民约,在村集体收益分配方面保障计划生育家庭女儿户的合法权益。在扶贫济困、慈善救助、贴息贷款、就业服务、项目扶持等方面对计划生育家庭女儿户予

以倾斜。深入推进关爱女孩行动,充分发挥非政府组织在贫困母亲救助和女童健康成长帮助中的重要作用。严厉打击暴力侵害妇女、拐卖妇女儿童、弃婴等违法犯罪行为。促进妇女就业创业,提高妇女参与经济发展和社会管理能力。

2.综合治理出生人口性别比失衡。建立健全部门协调机制和责任制,把促进社会性别平等、综合治理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问题列入各级统筹解决人口问题领导小组成员单位的职责范围。严格执行《甘肃省关于禁止非医学需要鉴定胎儿性别和选择性别终止妊娠规定》,依法监管B超等医疗监测设备和监测性别技术的应用情况。完善出生统计监测体系,以出生医学证明和住院分娩为切入点,全面实施出生实名登记制度,建立部门间出生人口信息收集和共享机制。

六、保障措施

(一)加强对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的组织领导

坚持人口问题综合施治,不断完善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等联席会议制度;坚持“党政一把手亲自抓、负总责”,统筹解决人口问题,将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纳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体部署,落实“一票否决”制度和重大责任追究制度。

(二)构建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监测评估体系

建立健全科学的人口发展指标体系和人口动态监测评估机制。建立动态采集和更新机制,科学监测和评估人口发展状况。按照优势互补、有效衔接、信息共享的原则,打破部门界限,规范人口统计口径,采取信息交换、比对、通报等多种形式,建立完善部门间人口信息共享制度和人口统计信息协商制度。科学预测人口发展趋势,及时发布人口总量、结构、分布预测和安全预警信息,为科学决策、加强人口综合服务管理提供信息支撑。

(三)建立健全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投入保障机制

坚持优先投资于人的全面发展战略。建立稳定增长的投入保障机制,确保履行好工作职责。将流动人口服务管理、信息化建设、职业化建设、群众自治等经费列入财政预算。

(四)加强对规划实施的考核评估工作

酒泉市肃州区 篇3

关键词:节水灌溉,效益,浅析

1 基本情况

酒泉市肃州区位于河西走廊西端,全区辖15乡镇,总人口46万,占地面积3386km2,灌溉面积117万亩。区域内多年平均降水量85.3mm,多年平均蒸发量2148.8mm,干旱指数平均达17.27,属干旱荒漠气候,为典型灌溉农业区。生产生活用水主要依靠祁连山雪水和地下水。流经肃州区的河流主要有马营、丰乐、观山、红山、洪水5条山水河及过境河流讨赖河,皆发源于祁连山,为二级支流,同属黑河水系,是全区的主要水源。肃州区地势较平坦,日照时间长,适宜农作物生长,是甘肃省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和蔬菜生产基地。但地处干旱荒漠区,戈壁沙滩多,水资源短缺,水量时空分布不均,且缺少调蓄设施,季节性缺水严重。为了缓解日益突出的供需矛盾,必须大力发展高效节水灌溉[1]。

2 高效节水灌溉发展情况

近年来,酒泉市肃州区提出转变水资源开发利用方式,按照“以水定产、以调增效、以节保供”的特色产业高效节水建设思路,不断完善发展特色高效农业用水设施,推进用水效率效益的提高。根据水资源承载能力科学确定产业发展方向与规模,因地制宜,构筑与水资源配置相适应的水利工程体系。一是加大输配水工程改造,提高渠系水利用率,减少水量输送过程中的损耗。先后投资1.66亿元完成马营河、红山河、观山河、洪临4个灌区节水改造工程和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项目及灌区维修等工程,改造输水干、支渠222.6km,改造渠系建筑物775座。二是大力发展设施农业,发展高效节水产业,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和效益。投资约3.1亿元,实施了肃州区万亩高效节水示范园区、肃州区总寨镇沙河千亩戈壁优质蔬菜有机生态无土栽培示范园、肃州区西洞镇非耕地高效节水无土栽培示范园区、肃州区果园农业科技示范园区等十个示范园区建设,发展高效节水灌溉面积18.4万亩,其中日光温室滴灌面积1万亩、精品大棚蔬菜滴灌面积0.96万亩、大田滴灌面积14.1万亩、管灌工程面积2.3万亩。发展节水灌溉面积50万亩,改善灌溉面积22万亩。

3 效益分析

随着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及市场经济的变化,节水灌溉技术已被广泛应用,特别是以种植反季节蔬菜、瓜果、花卉及高效经济作物而创造出很高经济效益的日光温室滴灌,普遍受广大农民群众欢迎。高效节水灌溉项目在节水、节肥、节地、省工、省机力、提高劳动生产率及增产、增收等方面效益显著。下面以典型片浅析肃州区高效节水灌溉项目效益情况。

3.1 经济效益分析

a.典型片1:西红柿日光温室滴灌。项目区位于泉湖乡,地处城郊结合区的泉湖乡是酒泉市新农村建设样板乡镇,也是城区居民蔬菜的主要输入区。采用大田漫灌西红柿年亩均用水量约720m3(灌水8次,灌水定额90m3/亩)。配套滴灌后年亩均用水量约380m3(灌水38次,灌水定额10m3/亩,每5~7d灌水一次)。配套滴灌后比大田漫灌年亩均节约水量约340m3。农作物年亩均产量由4100kg增加到5240kg,年亩均增产1140kg;农作物年亩均效益由8200元增加到10480元,年亩均增产净效益2280元。单方水的效益由11元增加到27元,单方水净增效益16元(见下页表)。项目建成后,通过运行观测分析,节水率为45%左右,节水效益明显,并能有效减少作物病虫害,降低温室温度,提高作物品质。由于滴灌滴水强度小、水量少,不会形成径流使土壤板结,且能够使土壤中的水分循环于土壤与地膜之间,有效减少作物棵间水分蒸发。

b.典型片2:啤酒花大田滴灌。项目区位于下河清乡皇城村,工程水源为机井水,种植的作物主要有啤酒花、辣椒、洋葱、蔬菜等,基本属于高效作物。啤酒花大田漫灌年亩均用水量约800m3,配套大田滴灌后年亩均用水量约490m3,年亩均节水量310m3,灌溉周期相对缩短了5d;啤酒花年亩均产量由1200kg增加到1350kg,年亩均增产150kg;啤酒花年亩均效益由3000元增加到3370元,年亩均增产净效益370元。单方水的效益由4元增加到7元,单方水的净增效益3元(见下页表)。经观测数据分析:大田滴灌和大田漫灌相比节水率在40%左右,节省了人力、动力,并增加了产量,亩均节省成本达170元左右,节水增产效益比较显著。

c.典型片3:食用菌微喷灌。项目区位于西洞镇罗马村,该区域具有交通便利、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等优势,在非耕地上发展温室食用菌,重点示范推广微喷灌节水技术,配套安装了地下输水管线和灌溉设施,与常规灌溉相比节水效果非常显著。原来大田漫灌食用菌年亩均用水量约480m3(灌水40次,灌水定额12m3/亩)。配套微喷灌设备后年亩均用水量约160m3(灌水80次,灌水定额2m3/亩,每3d灌水一次)。配套微喷灌设备比大田漫灌年亩均节约水量约320m3。食用菌年亩均产量由3182kg增加到3700kg,年亩均增产518kg;食用菌年亩均效益由9546元增加到11100元,单方水的效益由20元增加到70元,单方水的净增效益50元(见下表)。通过工程实施,水分有效利用率提高55%以上,有效控制了棚室内温度、湿度,改善了菌菜品质,农户生产成本降低20%以上,达到了节水、省工、节地、增产的目的,使当地农村经济发展跨入了快车道。

3.2 社会效益分析

项目实施后,大幅度增加了当地群众的经济收入,从根本上解决了制约项目区农业发展的难题,彻底改变了靠天吃饭的局面,使广大农民群众更进一步认识到科学技术的重要性,并对节水灌溉工程的实施起到示范作用,主要表现如下:

a.改变了分散经营模式,通过示范园区建设,按照“示范带动,集中连片、规模发展”的思路,辐射带动周边群众规模化发展高效节水农业。打破了农民一家一户的传统种植灌溉模式,实现了土地集中连片、种植结构合理、运行管理规范、设施化种植、规模化发展的新格局。

b.以服务现代农业园为契机、项目为依托,示范带动各乡镇农业园区建设,使肃州区水资源在生态、生产、生活领域得到了合理配置,提高了水资源利用效率和效益。不断更新、完善的节水基础设施建设,使节水成果得到进一步巩固,确保园区长期发挥效益。

c.改变了传统的农田水利建设方式,提高了土地利用率。田间的斗渠、农渠、毛渠等明渠被地下输水管道和滴灌所取代,从水源口的地下管道一直到田间的滴灌带,形成了田间密布的灌溉网络,土地利用率平均提高了5%左右。

d.改变了传统的劳作方式,节水灌溉自动化控制,大幅度降低了劳动强度,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实施前在大棚内浇水,必须有专人看管,棚内又湿又热,不利于身体健康。实施滴灌后,浇水变成推闸放水拧龙头,节省了劳动力,提高了劳动效率。

e.改变了传统的农业组织形式,随着土地流转、农村合作社的兴起,出现了一批菜农、果农。传统生产方式的改进、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带来了农业体制和组织的创新,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做出巨大的贡献。

3.3 生态效益分析

a.高效节水灌溉工程可以根据土壤质地和透水性调整灌溉水量,减轻土壤冲刷,保持土壤结构,防止土壤次生盐渍化,使土壤肥力得以充分发挥和释放,大大改善了农业生态环境[2]。

b.高效节水灌溉工程可以有效地调节田间气候,增加近地表层的气温,在高温季节可以起到降温作用。在寒冷时,可以防霜冻,为农作物创造良好的生长环境。

c.实施高效节水灌溉工程可以有效扼制井灌区地下水位大幅下降,进一步缓解工农业和生态环境用水矛盾,极大地改善了生态环境用水局面,生态环境状况逐步得到好转,对生态环境的改善与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4 结语

酒泉市肃州区 篇4

甜叶菊原产于南美洲, 一般株高70~160厘米, 属于浅根系植物。是继蔗糖、甜菜糖之后的第三种天然糖原作物, 具有高甜度、低热能、味质好等特点, 用途广泛, 市场前景看好。2005年甘肃省酒泉市肃州区在引进试种成功的基础上, 将甜叶菊作为增加农民收入的一项新型产业之一, 在全区大面积推广种植, 使农户得到了实惠性的收入。但如何使肃州区甜叶菊生产得以健康稳定发展以及解决生产、销售中存在的问题, 笔者通过实地调查提出相应建议。

一、甜叶菊的生产现状

2005年, 肃州区农技部门从中国甜菊协会引进示范试种4.5亩, 当年平均亩产甜菊干叶达260公斤, 产品有效成分含量达到12.1%, 高于国内其他地区。试种成功后, 年种植面积不断扩大。目前, 甜叶菊在肃州区已形成了一整套成熟的栽培技术, 经济效益较高, 种植面积迅速增大, 2015年种植面积达3.7万亩, 平均亩产甜菊干叶在350公斤以上, 亩收入在4000~6000元之间。

二、发展甜叶菊生产的可行性

㈠气候、土壤条件适宜

甜叶菊原产于亚热带地区南美洲的巴拉圭与巴西相接的山区, 适应性非常广泛, 在我国, 南自海南省, 北至黑龙江, 东至山东, 西至西藏, 都有种植。甜叶菊为短日照植物, 属于喜温、喜水作物, 生长温度在12~30℃, 生长最适温度为25℃左右, 易栽种, 好管理, 对土壤肥力要求不十分严格, 既可粗放栽培, 又具有精细培育的价值。从以上气象资料分析来看, 属于河西走廊的肃州区, 位于北纬39°10′~39°59′, 东经98°20′~99°18′之间, 区内气候干燥, 光照充足, 昼夜温差大, 太阳辐射强, 年平均气温7.9℃, 无霜期158天, 阳光充足, 四季分明, 积温高, 土壤、气候条件十分适宜甜叶菊的生长。甜叶菊在我国南方地区生育期可达225天, 肃州区从播种到收获约为210天左右。

㈡种植技术成熟

甜叶菊通过农技部门多年的试种推广, 目前在肃州区已形成了一整套成熟的栽培技术, 农户经过多年的种植, 从育苗到收获都能独立应用这一栽培技术来完成甜叶菊种植的整个生产过程, 由于这些技术的不断完善推广, 为农户大面积种植甜叶菊提供了便利条件。

㈢经济效益高、生产成本低

2014年, 肃州区上坝镇种植甜叶菊1.1万亩, 平均亩产在360公斤左右, 收购价为11.5元/公斤, 亩均收入4300元以上;2015年种植2.7万亩, 平均亩产在368公斤左右, 最高460公斤, 收购价为11.5元/公斤, 平均亩收入4200元以上。甜叶菊生产成本较低, 每亩生产费用大概为400元左右, 由此可见, 在肃州区发展甜叶菊生产是一项收入高、投入少、见效快, 有效增加农民收入的产业。

㈣可减少粮糖争地矛盾

按甜叶菊糖甙甜度换算, 种一亩甜叶菊产200~300公斤干叶, 含糖甙以10%计算, 一亩地可产20~30公斤糖甙, 相当于4000~6000公斤蔗糖, 也就是说一亩甜叶菊产糖量相当于5亩甘蔗、15亩甜菜, 这样就避免了发展糖业而影响粮食的生产, 为粮食生产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 而且发展甜叶菊生产有利于其他作物轮作倒茬。

㈤国内外大量的市场需求

随着甜叶菊糖的广泛应用及甜叶菊深加工品的不断研发, 国内外市场将需要大量的原材料。据了解, 日本、韩国、欧洲一些发达国家和地区, 需要大量从我国进口糖甙。目前, 全国各地有大小甜叶菊糖甙及甜叶菊食品加工企业上百家, 这些企业对原料的需求, 为发展甜叶菊生产在销售方面拓宽了渠道。

三、甜叶菊生产中存在的问题

㈠品种引进混乱、质量差

优良的甜叶菊品种不仅总甙含量高, 而且精甙成分也高, 但是肃州区甜叶菊品种远达不到优质标准, 肃州区甜叶菊种子主要由安徽、江西等地的客商提供, 有些种子质量参差不齐, 芽率不高。笔者通过在种植面积较大的上坝镇营尔村一些农户的育苗棚中调查发现, 大多数甜叶菊种子的芽率在8%~12%, 价格在1000元/公斤左右, 为保证亩保苗量, 农户在育苗时只有采取加大用种量的办法, 这就增大了生产成本, 并且有些客商以贩运甜叶菊种子谋利为目的, 提供的种子质量差, 芽率低, 极大地损坏了农户的利益。

㈡缺乏科研机构, 产业化程度低

甜叶菊在肃州区属于新兴作物, 没有专一研究甜叶菊的科研人员, 尤其是在种子繁育方面基本是空白, 对甜叶菊的生产技术不能够系统、深入的研究。在生产环节中, 很多经验都是农户在生产中边摸索、边总结, 没有一套完整的适合当地甜叶菊高产栽培技术规程, 缺乏完整的管理体系, 这样就阻碍了甜叶菊产业化发展的进程。

㈢购销混乱, 影响整体效益

1.客商收购标准随意性强, 价格波动大。甜叶菊主要是销售干燥的叶片, 叶片大、肥厚的甜味纯, 含糖高, 易加工。而很多客商在收购过程中随意提高或降低收购标准, 笔者在2011年调查时得知, 肃州区种植面积达4.1万亩, 但由于市场行情低落, 很多收购客商就随意提高收购标准, 并且收购折扣高达6%~9%, 收购单价波动在6.6~9.5元/公斤, 这样直接影响了甜叶菊种植户的收入, 也大大挫伤了农户的积极性。

2.个别农户商品意识差, 产品混杂。在市场行情低落的年份, 由于收购甜叶菊的客商少, 要求质量高, 农户怕自己的甜叶菊卖不掉, 就能以认真负责的心态对甜叶菊进行采收、晾晒, 并且进行分类筛选。若在市场行情看好的情况下, 农户便一定程度地放松对产品质量的把关, 2014、2015年的调查中得知, 由于外来收购甜叶菊客商较多, 整体市场行情较好, 并且收购价为12.5元/公斤, 这样就给农户带来了“发财“的机会, 在采收过程中叶和杆不进行分离, 一起混收, 甚至有的在甜叶菊中掺夹其他杂物, 这些不良行为只考虑了眼前的小利益, 却损坏了客商的利益, 也严重影响了肃州区甜叶菊这一新型产业的发展。

四、甜叶菊生产发展对策

㈠将此类作物列入到科研范围之内

要充分认识到发展甜叶菊生产对促进肃州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重要意义, 并把甜叶菊这一作物列入到一定的研究范围, 包括良种的培育、引进、试种、推广以及高产栽培技术等内容, 并与农业院校、科研单位合作, 逐步建立起甜叶菊常规育种单位和固定的良繁基地, 以保证大田生产的良种供应。

㈡建立完善的生产销售管理体系

1.整合现有分散经营单位。整合现有营销网络, 建立起一个连接农户、终端市场的甜叶菊专业合作组织或协会, 覆盖生产、销售的全过程, 制定出一套完整的适合当地市场经济发展的管理模式, 以提供良种、种植技术、生产管理、产品收购、销售等环节为重点, 减少中间流通环节, 产前为农户发布市场信息, 签订购销合同, 产后负责与终端市场联系, 保证销售渠道畅通和甜叶菊外销, 实现农户与市场的有效对接。

2.引进加工龙头企业。发挥当地自然优势, 积极引进甜叶菊加工龙头企业, 尤其是要引进一些有实力、规模大、技术先进的深加工企业, 延长产业链条, 走“外销”“加工”两条路, 从根本上解决甜叶菊销售问题。

酒泉市肃州区 篇5

一、肃州区农村饮水现状

肃州区位于祁连山北麓, 甘肃省河西走廊中部, 地域广阔, 地形复杂, 多风少雨、日照长、积温高、昼夜温差大, 属严重干旱气候。经过近几年的努力, 肃州区农村饮水条件得到了极大的改善。至2008年, 在全区农村23.43万人中, 饮用正规自来水的人数为6.64万人 (达到安全标准) , 占28.3%;饮用简易自来水的人口为13.06万人, 占55.7% (其中达到基本安全标准的人数为6.21万人, 占26.5%) ;利用大口井、手压井、小水窖供水的人口为3.74万人, 占16.0%。

二、肃州区农村饮水存在的问题

长期以来, 肃州区受资金、技术、自然条件以及群众思想意识的影响, 农村饮水安全存在着许多困难和问题。在肃州区沿山片, 一方面受供水条件和气候的影响, 季节性缺水现象严重;另一方面水窖水储存时间过长, 水质变质。在肃州区泉水片, 大部分群众饮用浅层地下水, 含盐量、含氟量等严重超标, 加上部分供水设施陈旧, 供水保证率不高、水量不足。

㈠水质超标问题

第一, 饮用高氟水。肃州区中北部地区地下水在下游受北山阻隔, 滞流变坏, 由于在肃州区泉水片银达、怀茂、三墩、临水、下河清等乡镇区域岩矿石中含有巨大的氟源, 加之气候干旱, 使地下水中含氟量升高, 群众主要通过手压井、大口井、机井抽取浅层地下水来解决人畜饮水问题。长期饮用高氟水, 该地区群众氟斑牙、氟骨病等地方性疾病发生率极高, 目前全区农村饮用含氟量超标的人口仍达0.84万人。

第二, 饮用苦咸水。受地层分布的影响, 肃州区中部地区地下水在形成过程中经径流的溶滤及蒸发浓缩, 使浅层地下水矿化度增高, 形成苦咸水。受地理位置、水文地质及经济条件的限制, 肃州区上坝、铧尖、果园、泉湖、银达、三墩、临水等乡镇地下水埋藏较浅, 群众直接取用浅层地下水饮用, 饮用后常出现腹痛、腹胀等现象, 该地区高血压、心脏病、肾病等发病率也较高。据调查统计, 全区饮用苦咸水人口高达5.02万人。

第三, 饮用污染严重、未经处理的地下水。经调查和对水样进行抽检, 肃州区有1.44万人饮用污染严重、未经处理的地下水。主要分布在肃州区三墩镇、银达乡、怀茂乡, 主要是由工业污水和生活污水任意排放下渗地表, 造成地下水污染。

㈡水源保证率低、水量不足、用水不方便问题

第一, 水源保证率不高。受经济及自然等条件的限制, 到目前为止, 肃州区沿山屯升、清水、丰乐、金佛寺、东洞、西洞等乡镇仍有0.81万人水源得不到保证。由于本区域内地下水埋藏深, 无法开采, 群众主要用小水窖储存地表水饮用。因水窖补水利用灌溉渠系, 一方面受灌溉制度的影响, 水窖水得不到及时补给, 饮水得不到保证;另一方面每年10月15日至次年3月20日近150天时间里由于渠道封冻, 无法引水补给, 造成缺水。同时在引水过程中渠线长、沿途污染严重, 加之饮用水在水窖中储存时间过长, 细菌滋生, 群众饮用后常发生消化道疾病。

第二, 生活用水量不足。肃州区共有2.48万人用水量不能满足正常生活需求。其主要原因:一是现有供水工程由于布局不合理、建设标准低、配套设施差等原因, 造成供水能力差;二是近年来, 随着产业化的推进, 肃州区养殖业发展迅速, 需水量剧增;三是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 外来流动人口逐年增多, 他们大多居住在城郊的农村, 也加剧了水供需矛盾。

三、肃州区实现农村饮水安全的发展思路

根据肃州区水源分布状况, 应在合理开发地下水的情况下, 优先考虑选择水质符合标准的地表水作为生活饮用水源, 做到因地制宜, 远近结合, 统筹兼顾, 集中连片, 合理布置。在肃州区沿山片根据河道水量和地理条件确定供水范围和适度扩大供水规模, 通过修建净化水厂, 降低浊度、杀菌消毒, 利用洪积扇形成的自然坡降自流供水到户;在肃州区泉水片修建供水站, 提取深层地下水至蓄水池后, 通过二次加压泵与变频设备连接恒压供水到户。用这两种方式既能很好的解决饮水安全问题, 又为建后管理创造了条件。为此, 提出以下建议。

㈠健全组织, 加强领导成立由肃州区政府区长为组长, 分管区长为副组长, 水务、发改、财政、卫生等部门为成员的“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领导小组”, 各成员单位划分职责, 明确目标, 各负其责, 形成由主要领导挂帅、分管领导主抓、有关部门协作的良好机制, 为农村饮水安全工程顺利实施提供组织保证。

㈡注重前期工作对原有的供水工程进行调查评估, 加强水源可靠性论证, 选择水量足、水质好、处理净化成本低的优质水源。因地制宜, 坚持高标准、高起点、集中连片供水的原则, 把农民的意愿尽可能同乡镇、村的整体规划、远景目标结合起来科学规划, 重新考虑供水布局。避免建设规模与实际和发展不相适宜的问题。

㈢积极筹措资金资金筹措是项目落实的关健, 自筹资金能否到位是工程建设得以顺利实施的前提。饮水安全项目须通过受益乡镇申报, 项目建设管理单位审查, 逐项落实, 真正把饮水安全工程落实到饮水困难大、群众积极性高的村。通过中央补助、地方政府配套、银行贷款、群众自筹等方式加强建设资金的保障力度。同时, 积极拓宽筹资渠道, 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框架和产业发展要求的农村供水建设投资机制。

㈣严格建设管理严格工程建设管理是保证工程质量的关键, 必须不折不扣的落实“六制”, 认真落实规划建卡制、社会公示制、集中采购和招投标制、资金报账制、工程监理制、责任管理制。通过地方电视台或报刊等形式公示工程建设和管理主体、资金筹措、管护责任等, 积极接受社会和群众监督。项目建成后通过法人验收和政府验收, 保证项目资金、进度、质量、效益的统一。

酒泉市肃州区 篇6

一、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提高

近年来, 酒泉市肃州区按照“结构调优、产业调活、建大龙头、带大基地、兴大产业”的工作思路, 紧紧围绕优势特色产业开发, 大力培育和发展龙头企业, 积极培育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 有力地推动了国家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建设, 有效地促进了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的提高。

㈠龙头企业集群规模不断扩大, 带动产业能力明显增强以南郊工业园为重点打造龙头企业集群集聚发展, 建成具有较强辐射带动能力的龙头企业160家, 其中: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3家, 省级重点龙头企业10家, 市级重点龙头企业28家。销售收入过亿元的企业7家, 5000万元以上的10家, 千万元以上的45家。农产品年加工转化能力达到100万吨, 实现销售收入49亿元, 年出口创汇总额达到1500多万美元。先后培育形成21个甘肃省农产品著名品牌和商标。以企业为申报主体认定无公害农产品产地17个, 面积达23.5万亩, 认证无公害产品23个、17.4万吨。

㈡优势特色农产品基地形成, 规模生产效益逐步显现在龙头企业的带动下, 全区形成了以特色制种、优质蔬菜和设施养殖为重点的“一区两带三产业”的区域特色产业基地, 建成了具有区域特色的30万亩粮经制种、20万亩精细蔬菜以及20万头肉牛、150万只肉羊、10万头肉猪等十大商品生产基地, 已成为全国最大对外经作制种基地、重要的玉米制种基地、西北最大的洋葱生产集散基地, 也是甘肃省的肉羊强县、肉牛大县和奶牛重点县。

㈢社会化服务组织和行业协会日益活跃, 产业化链条进一步紧密目前, 全区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达到250多个, 其中农民专业合作社160家, 19个农民专业合作社跻身全省百强。农产品的订单率达到了85%以上, 合作经济组织签订的占到订单总量的95%以上, 架起了千家万户农民与大市场连接的桥梁。使企业与基地农户均达到了“双赢”的目的。

㈣科技创新体系不断加强, 产业水平明显提高积极引导企业与科研院所合作, 与产业技术体系对接融合, 对关键技术开展联合攻关, 引导企业进行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今年依托优势产业和重点龙头企业建立农产品加工区级示范科研所9个, 引导11家企业建立了专门的内部科研机构, 促进了我区农产品加工业规模化、集群化和特色化发展。

㈤农产品品牌不断增加, 市场竞争力逐步增强先后培育形成“沃迪、为佳、雄鹏、老酒泉”等乳品品牌、“缔味斯、哈利德”等肉类品牌、“敦煌飞天、雪丰”等种子品牌、“大基地、馥郁牌”等脱水菜品牌、“酒泉飞天、祁连星火、神舟双禧”等面粉品牌、“鑫玉牌”洋葱、“酒锦王”梨、“北果蜜”苹果梨、“特尔”蒜薹、“广源”啤酒麦芽、“敦煌百佳”食品等21个省部级农产品著名品牌和商标, 消费者认知度不断扩大, 市场竞争力不断提高。

二、酒泉市肃州区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差距

综合分析酒泉市肃州区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现状, 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 但与国家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建设的内在要求相比, 与国内同类地区的农业产业化发展相比, 还有很大差距。

还存在龙头企业规模小, 缺乏知名度高、产品市场占有率高、带动能力强的“重量级”龙头企业;加工产品档次低, 市场开拓能力不足;基地与龙头企业之间管理不配套现象突出。四是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育不充分, 运行不规范。

三、促进龙头企业集群集聚发展的核心

根据现阶段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面临的新形势, 为了进一步促进龙头企业集群集聚发展, 建设好产业化示范基地, 应从五个方面入手进行建设。

㈠积极推进新一轮农业结构调整, 培育专业化、规模化的生产基地要按照专业化布局的要求, 根据市场需求和区域特点, 建立与农业产业化龙头相配套的农产品商品生产基地。蔬菜产业:以一区两带为主, 围绕设施蔬菜、塑料大棚、高原夏秋蔬菜等主导产业, 整乡整村推进, 连片规模发展, 示范面积达到22万亩。牛羊产业:以沿山片为主, 按照“百万只肉羊、10万头肉牛标准化示范养殖”的战略目标, 大力开展畜禽品种改良工程和大场大户、养殖小区进园区工程, 打造优质肉羊、肉牛生产基地。制种产业:以两带复合为主, 面积稳定在28万亩, 其中高效经作制种达到15万亩, 增加5万亩。

㈡引导企业集群发展, 带动产业化示范基地快速健康发展一是重点加强对高科技、高利税、高就业率和辐射带动能力强的龙头企业进行引导和扶持, 促其做大做强。二是依托培育的国家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建设, 提高农产品加工基地准入门槛, 促使科技、资本和管理等实力较强的企业或园区率先发展。三是鼓励龙头企业努力培育优质产品, 打造畅销精品, 争创著名商标和驰名商标。四是引导龙头企业建立自己的科技研发和科技创新组织, 积极研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产品。鼓励企业与知名大学、科研院所合作协作, 共同研发科技含量高、附加值大的高科技产品。五是有组织有计划地建设一些农副产品专业批发市场, 培育一批运销中介组织, 必要时由政府出面组织企业外出考察推荐产品, 找到产品销售终端市场, 促进产业化健康发展。

㈢密切利益连接机制, 解决龙头与基地不配套的问题要规范产业化经营组织与农户的利益连接机制, 提倡龙头企业采取建立风险基金、提供全程化服务、实行最低收购保护价、按农户出售农产品的数量返还利润等方式, 与农户建立紧密的利益连接关系。加强宣传培训, 规范建立农民专业合作示范社, 推动合作经济组织规范发展。

㈣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 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要进一步修订和完善农产品生产技术标准, 积极推广农业标准化生产技术, 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体系, 下决心整顿和规范农资市场管理, 建立农产品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对于标准化生产的农产品, 加大实施品牌战略, 提高市场竞争能力和知名度。

㈤落实工作责任和政策扶持制度, 进一步健全完善加快产业化发展的机制要建立严格的考核制度, 落实目标责任制, 实行“一个产业、一个规划、一套政策、一套班子、一个考核奖惩办法”, 确保产业化健康发展。对于重点龙头企业要实行领导包挂、部门帮扶和派驻技术人员入驻企业帮扶等有效形式, 帮助企业解决生产发展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并逐步加大对农业产业化发展资金的扶持力度, 形成省上扶持一批、市上扶持一批、区上扶持一批的长效措施。要加强对龙头企业的监管, 实行动态管理, 监测合格的龙头企业, 享受有关优惠政策;对监测不合格者, 取消重点龙头企业资格, 不再享受有关优惠政策, 以此促进龙头企业做强做大, 真正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摘要:作者通过对酒泉市肃州区国家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建设情况介绍, 基于存在的差异, 提出了促进龙头企业集群集聚发展的核心思路。

上一篇:老子的生态智慧下一篇:农药残留的防止措施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