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全县旅游业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精选9篇)
关于全县旅游业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 篇1
关于全县旅游业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
五月上旬,县政协开展了全县旅游业发展情况的调研,调研组实地察看了华阳洞风景区、昭关风景区和太湖山风景区,听取了县文化旅游部门和环峰、昭关、铜闸等镇的情况汇报,召开了部分旅游景点经营者座谈会,对我县旅游业发展提出了一些意见和建议。现就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我县旅游资源十分丰富,旅游景点遍布全县各地,有“伍子胥过昭关一夜急白须发”的古昭关,北宋名相王安石经典散文《游褒禅山记》所描述的褒禅山华阳洞,有1998年全国十大考古发现之一的凌家滩遗址,有国家森林公园太湖山,还有昭关温泉、江淮桥、养鹿场、大渔滩湿地等。我县旅游业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开始起步,经过近二十年的发展,全县三大景区的格局初步形成。2007年,全县旅游接待人数32.7万人,同比增长51%;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51亿元,同比增长450%。
1、政府主导旅游的发展格局逐步形成。近年来,我县将旅游业作为支柱产业来培育和发展,在今年初的县委扩大会议上,提出到2010年,全县旅游综合收入3亿元、跻身全省旅游强县行列的奋斗目标。县里成立了旅游工作领导组,凌家滩遗址保护委员会,乡村旅游工作领导组等管理机构。编制了全县旅游总体规划、凌家滩遗址保护规划、昭关旅游概念规划、华阳洞二期开发规划、环峰镇乡村旅游和农家乐项目规划等。县财政自去年起每年安排100万元,用于旅游业发展。积极开展省旅游先进乡镇创建活动,环峰镇有望在今年内争创成功。
2、旅游业发展的诸要素得以培育。针对我县旅游资源丰富,但基础设施较差、深度开发不够、接待能力欠佳等现状,我县加大了景区的开发力度,华阳洞景区投资500多万元的王安石纪念馆即将开工建设,太湖山景区寺庙扩建的主体工程已经竣工。去年下半年,太湖山景区和华阳洞景区双双通过省旅游局旅游质量验收小组的评审,成为3A级旅游风景区。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加强,新修了太湖山至凌家滩的柏油路,昭关假日酒店竣工使用后,将达到四星级标准。以三口塘老鹅汤、喜相逢农庄等为代表的农家乐餐饮业迅速发展,以茶叶、鹿产品、日用瓷器、麻油等地方特色产品为主体的旅游商品开发正在筹划中。
3、宣传推介招来了八方游客。近年来,我县制作了一批有深度的视频专题片和宣传推介资料,介绍我县的人文、自然景观;利用市旅游节的平台,开展“千人登太湖山顶,眺凌家滩遗址”、“王安石与褒禅山研讨会”等系列活动;开通了含山旅游网站,在含城建立了一条旅游宣传大道,在全县交通主干道口设置了17块标准化旅游标识牌和一块高架广告。华阳洞景区拿出20多万元,赞助省旅游节开展“全省旅游风云人物评比”活动,邀请全省旅行社总经理培训班的300多人、上海市30多家旅行社的总经理到华阳洞进行旅游推介。同时,我县还积极组织旅游企业到上海、南京、芜湖、马鞍山、合肥等周边大中城市,推介含山的旅游景点。
二、存在的问题
1、体制不顺,旅游工作合力尚未形成;
2、投入不足,景点深度开发不够;
3、功能不全,管理与服务水平较低;
4、氛围不浓,宣传推介意识亟待提高。
三、加快我县旅游业发展的意见和建议
旅游业是朝阳产业,是区域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撑。大力发展旅游业,对扩大含山知名度,提升对外形象,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促进就业,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针对我县旅游业发展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特提出如下意见和建议:
1、政府高度重视,创造有利于旅游业发展的政策环境。发展旅游产业,关键在转变思想观念,要树立大旅游理念,把各方面的力量汇聚到发展旅游产业上来,尤其是政府的职能必须迅速到位。建立旅游业发展联席会议制度,定期研究和解决旅游业发展中的“瓶颈”问题。对全县文化旅游资源进行一次全面的调查,摸清实情,研究发展思路。借鉴外地旅游业发展的经验,制订《含山县关于进一步加快旅游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内容包括设立旅游发展专项资金,拓宽旅游投入渠道,给予土地、税费、环保、供电、供水等方面的政策优惠,建立旅游企业发展奖励基金,促进旅游商品开发,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强化旅游宣传促销等,创造有利于旅游业发展的政策环境。
2、修订旅游规划,对三大景区的开发进行合理定位。修订旅游总体规划要充分体现我县的历史文化底蕴、风土人情和地域特色,召开多层次的座谈会、听证会,充分吸纳各阶层意见和建议,制订科学合理、切合实际的规划,纳入巢湖大旅游。重新修订的规划要对我县三大景区的开发进行合理定位,褒禅山景区要打响“王安石牌”,昭关景区要展示历史**故事和古战场风貌,太湖山景区要体现佛教文化和森林氧吧特色。采取连点成线、连线成片的方法,发挥规模效应,延长游客游玩时间。打通华阳洞至昭关的沿山青石路,开发沿途景点,使昭关和华阳洞连成一体;打通太湖山国家森林公园内至各山峰、月亮湖水库、仙人洞等景点的支叉路,对山上各旅游景点进行整合。对凌家滩遗址进行全面的保护与开发,建立遗址博物馆、展示馆。
制订年度发展目标,处理好总体规划与短期发展计划之间的关系。针对我县景区开发严重滞后的问题,尽快确定各景区中、短期开发目标,力争通过3—5年的努力,建成一批精品景观。对一些前景看好的项目不要不切实际地贪大求洋,非数亿、数十亿的投入不予理睬,应该在总体规划的框架内,分步、分块组织实施,一味的观望等待,将会失去旅游业发展的大好时机。
3、理顺管理体制,形成大旅游的发展格局。撤销现有的太湖山风景区管委会,组建含山旅游业发展总公司,将昭关风景区、褒禅山风景区和太湖山风景区纳入其统一管理范围,统一规划建设,统一管理服务,统一宣传促销,形成全县旅游业发展一盘棋工作格局。
4、拓宽融资渠道,强化旅游景区的深度开发与功能配套。眼下要建设好三条路,即:褒禅山风景区与古昭关的沿山青石通道,太湖山景区大门至太湖寺的道路整修、硬化,三口塘老鹅汤至凌家滩遗址的公路硬化建设。创造条件架设华阳洞风景区及其沿线农家乐项目的供电专线,筹建小型水厂,解决农家乐项目垃圾处理、经营者的土地使用证报批等实际问题。加大旅游开发的招商引资力度,吸引外来投资者对景区进行深度开发,吸纳民间资本参与旅游业发展,不断提高景区的品位和档次,把华阳洞风景区、昭关风景区和太湖山风景区打造成具有含山特色的精品旅游区。
农家乐项目要相对集中,整体规划、统一包装,形成气候,办出特色。华阳洞景区的农家乐要相对集中在包北林场至枣园山庄一带,太湖山风景区的农家乐要相对集中于三口塘一带。每个农家乐项目的房屋设施及餐饮均要体现农家风格,并在农村中广泛搜集犁、耙、水车、蓑衣、斗笠、工艺雕刻品等农用设施陈设于山庄,发挥农家乐旅游的立体效应,开发花草苗木欣赏、瓜果蔬菜采摘、家禽饲养、垂钓等游乐项目,让游客真正体验农家乐生活,增强游客对农家乐项目的游玩兴致。
5、开发保护并重,为旅游业发展储备不可再生的资源。加强对旅游资源的保护。旅游规划区内的建设项目,必须由旅游行政主管部门前置审批。对尚未开发的自然景观和人文古迹遗址实行挂牌保护,责任
到人。严禁景区内的乱砍滥伐、乱搭乱建现象,取缔景区内的小煤窑、小矿山。广泛发动社会各界搜集景区内的相关资料、实物,并对提供资料、实物者给予奖励。
6、开发旅游商品,着力解决旅游业发展中的“短腿”问题。购物是旅游六要素之一,也是促进地方经济发展,解决就业的重要渠道。我县名优特产品十分丰富,如绞股蓝茶叶、灵芝、何首乌、鹿系列产品、日用瓷器、麻油、好再来卤制品、陶厂生姜、粉丝、林头花生酥、运漕烤鸭、仙踪狗肉、三口塘老鹅汤等,只要认真策划,精心包装,就是较好的旅游商品,开发中要与农业产业化有机对接。目前,尤其要注重开发一批富有地域特色和文化品位的旅游纪念品,如光盘、折扇、明信片、根雕工艺品等。政府要加大对旅游商品和旅游纪念品的开发引导,鼓励建立旅游商品连锁店,打造旅游商品一条街。
7、加强专业培训,提升旅游业的服务水平。组织景区、农家乐经营者到旅游业发达地区学习取经,开拓视野,创新思路,借他山之石,攻我县旅游发展之玉。加大对旅游业从业人员的专业培训,编印介绍三大景区历史文化底蕴和独特自然人文景观的小册子,让旅游从业人员熟记于心,便于向游客讲解,和游客交流。强化导游人员素质教育,导游人员必须持证上岗。引进旅游业专业人才,改善旅游业从业人员的知识结构,提升旅游景区的接待、服务与管理水平。
8、强化宣传推介,营造浓厚的旅游业发展氛围。政府要加强旅游项目的包装与宣传策划,拿出一定的资金,制作我县三大景区的专题宣传片,在周边城市的电视台上反复播放;要在国道、省道、高速公路和县城各宾馆、车站等醒目位置制作我县三大景区旅游宣传广告牌,形成视觉冲击力,提高景区的知名度和游客的认知度。确立含山一日游、二日游旅游专线,将其纳入当地和外地旅行社的推介线路,实行联票销售,给予适当的优惠。各景区要舍得花本钱,到大中城市进行宣传促销,主动融入都市旅游圈和省内外旅游线路,把游客吸引到我县观光旅游,促进含山旅游业走上快速发展的轨道。
关于全县旅游业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 篇2
1 永年县旅游农业发展现状
近几年来,河北省永年县乡村旅游农业发展不断创新经营方法、拓展经营领域,形成了四种主要经营类型。一是观光观赏型。以设施农业为基础发展起来的集休闲、娱乐、度假等为一体的综合性观光农业。二是参与体验型。利用城郊优势发展体验休闲,发展城乡互动。三是休闲度假型。依托乡村自然优美的田园风光、开展集休闲、娱乐、健身、体验为一体的休闲度假村。四是民俗旅游型。利用永年特有的民俗风情、传统工艺、文物古迹、节庆文化、民间艺术以及古民居、古建筑等,组织开展观光、休闲旅游等活动。
永年县以市场为导向,走出了一条文化产业开放旅游农业发展新路。一是以开放促发展,走借力发展的路子。该县先后引资和接受社会捐助达3 600余万元,重点开发扶持了以优种林果园、四季瓜果园和乡野度假园为主体的陈刘营生态观光园,以昭惠王祠为主体的明山公园等景区,为打造“文化永年”、“魅力永年”奠定了基础。二是推进企业与文化联姻,走融合发展的路子。充分发挥当地旅游资源优势,本着“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引导和鼓励企业发展旅游项目,实现文化产业和经济建设的协调发展。全力打造“洼淀风光牌”,大力推进水产养殖和加工业发展,在永年洼建成了北方最大的罗非王鱼养殖基地和水产品加工中心,不仅开拓了市场空间,同时也为洼淀自然风光增添了新的亮点。
1.1 广府园区紧紧围绕“古城、水城、太极城”的特色定位
永年县以5A景区创建为主线,以打造“宜游”景区为目的,抓项目促工程,抓治理优环境,抓基础强配套,抓推介重活动,强力推进景区快发展、大发展,取得了明显成效。一年来,广府景区共接待国内外游客150万人(次),各类门票收入600多万元,旅游综合收入4亿多元,并获得了“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2014年度“河北名片”等荣誉称号,在省旅游局组织的全省4A景区整改提升验收中名列小组第一。据统计,2014年底永年县旅游农业经营组织11家,从业人员约1 000人,人均收入20 000元左右,年营业总收入3 500万元左右,资产总额1亿元左右,带动农户数约2 000户。
1.2 永年县汇龙湾生态观光园
2011年,永年县汇龙湾生态观光园被国家旅游局评为全国休闲观光农业示范点。该观光园是在发展生态观光旅游的基础上,重点集种植、养殖、加工于一体的现代化农场建设;集旅游、度假、参观于一体的现代化生态景点建设;集食宿、餐饮、娱乐于一体的现代化休闲场所建设。在此基础上,充分利用永年县特色文化———已走向世界的“永年太极”文化的影响力,构建当地绿色生态农业观光旅游家园。
1.3 以农民合作社为代表的种菜大户发起农业休闲采摘观光园
永年县喆兴蔬菜专业合作社位于东杨庄乡杨庄村,成立于2008年7月,基地面积0.5万亩。基地会员1200户,主要从事无公害蔬菜的新品种引进、试验、示范、生产、加工、销售、技术咨询等服务,并注册了“喆兴”牌商标。
永年县民建蔬菜专业合作社位于广府镇后当头村,成立于2009年6月,合作社辖基地面积0.2万亩。基地会员300户,主要从事无公害蔬菜的新品种引进、试验、示范、生产、加工、销售、技术咨询等服务,并注册了“冀民”牌商标。合作社建设了20栋钢架温室,主要用于蔬菜新品种的示范和蔬菜生产。
永年县京山育苗中心是全县从事穴盘育苗最早的生产基地,中心位于南沿村镇赵辛线路东,中心占地20亩,年引进、实验、示范新品种10多个,育苗能力100万株。永年县京山育苗中心扩建高标准育苗温室4栋,并在姚寨、南大堡、张西堡、当头四个村建设分中心,项目总投资1 000万元,占地60亩,共建设育苗温室26栋。
永年县同年蔬菜种植合作社为了加快农业技术推广步伐,积极引进示范番茄、辣椒、草莓、甘蓝、黄瓜等10个新品种,推广黄板诱杀、绿色防控等集成技术,并对引进的新品种进行品比试验和总结,筛选出适宜各区域种植的蔬菜品种并进行推广。
2 乡村旅游观光农业存在的问题
2.1 政府扶持力度小
到目前为止,建设的几家休闲农业除众乐、京山、喆兴依据蔬菜标准园区建设项目有一部分补助资金外,其他几家经营主体均靠自筹资金进行建设和发展。
2.2 缺乏统一规划
目前休闲农业处于无序发展中,政府没有统一规划。休闲农业发展属于经营主体自发的行为。
2.3 规模小、休闲农业内涵少、休闲项目单一
现有的休闲农业除广府旅游公司规模大、设施齐全、项目多外,其他几家休闲农业主体规模小、休闲项目单一。大多都是以休闲采摘或单一的垂钓为主。2.4政府就休闲农业建设没有出台政策、管理措施
没有将休闲农业真正列入大旅游观光经济范畴。所有的休闲农业仅仅是起步阶段。
2.5 广府城部分重点项目建设进展缓慢
府衙复建、城内街道综合改造、赵家酒楼复建等工程仍需加快步伐,城南新区建设亟待加快推进。
3 永年县农村旅游农业下一步发展计划
尽快由政府出台统一的规划,以广府旅游开发为中心,以旅游专线及广府四周为重点,结合蔬菜标准园区建设,全面推动永年乡村旅游休闲农业建设。一是在旅游专线两侧的蔬菜种植区重点建设以蔬菜采摘、蔬菜种植体验为重点的蔬菜文化园区。二是以广府永年洼水产养殖为重点的休闲垂钓园建设。三是集休闲、采摘、垂钓、体验为一体的休闲农业园建设。四是开发西部山区的休闲农业园区建设。依据山区文化、南水北调景观着重建好佛山休闲农业园、西沟经济生态农业园等一批休闲农业生态园。具体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建设。
3.1 广府立足古文化,做好水文章,打造文化旅游产业链条
以“水”为主题,突出环水游和水上游,打造“一环四区”。“一环”即:在环水观光走廊两侧及岛屿上实施绿化,航道主要节点建造游船码头,亲水平台,同时开发岛屿游娱、休闲、体验经营项目,形成旅游节点,打造城外环水旅游线路。“四区”即:城南综合开发千亩芦苇荡、城东加快推进清晖书院建设、城西建设水上游乐园项目、城北以生态垂钓基地。同时,鼓励景区及周边群众围绕旅游发展特色餐饮、生产销售特色纪念品以及开办农家宾馆、“农家乐”等相关配套经营项目,增加整体产业链条收益。
3.2 打造广府太极拳文化基地
一是建设集太极拳培训、理论研究、学术交流、太极文化产业研究、太极拳推广模式研究等诸多功能于一体的中国广府太极文化国际交流中心;二是筹建广府太极院校,邀请杨、武式太极拳大师、名家,分期分批亲自授课,培养一批文武兼修的高素质太极拳人才队伍;三是加强广府本地拳师队伍培训、管理,实现太极拳由民间和社会传承到规范化、组织化传承的转变,推出一批广府太极大师、名家;四是突出文化、生态、休闲主题,建立广府太极网站、办好太极拳杂志,建设太极会馆、太极图书馆、太极博物馆、太极体验馆、太极康疗中心等,把广府太极文化资源转化成文化产业;五是突出交流、产业、惠民主题,以“拳”为缘,加强对周边省市的宣传推介、旅游招商。同时,通过举办太极拳艺术表演、太极文化主题节庆、太极品牌赛事、太极养生健身等活动,以及研发太极系列旅游纪念品、保健品,吸引太极拳爱好者和国内外游客,形成产业群、产业链,带动商贸、餐饮、旅游等第三产业快速发展,实现太极富民。
4 结论
通过发展农村休闲旅游,不仅可增加农民收入,而且为县域经济发展开辟一条新道路,也为广大农村发展绿色、环保、可持续发展产业提出新的发展思路,其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市场前景非常广阔。
摘要:河北省永年县农牧局近年来依托广府古城、佛山、聪明山等景点,加大对农村休闲农业建设力度,促进永年旅游业发展,给当地农户带来一定的经济收入,通过发展观光旅游,自主采摘蔬菜水果,对加快全县农业经济发展带来广阔的市场前景和重要机遇。
关键词:旅游,休闲,农业,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博,李思经.我国农村信息化建设现状及对策建议[J].中国农业科技导报,2010,12(3):62-66.
关于全县旅游业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 篇3
一、河南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现状
近年来,我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快速发展。据统计,截至2014年底,全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已达15.85万个。我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生产经营范围,已由早期的单一从事种植、养殖业生产,逐步向种植、养殖、加工一体化生产经营发展,并向统一供应生产资料、统一耕种、统一开展病虫害防治、测土、施肥等田间管理,统一收获、统一烘干、统一储存销售等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延伸,正在形成专业化生产、区域化服务、企业化管理、一体化经营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随着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不断发展,出现了合作社+社员、合作社+种养大户、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等多种合作组织模式,出现土地股份合作、联合社、资金互助合作、加工合作等多种合作形式,涉农服务更为专业,利益链接更为紧密,加速了土地流转,促进了土地集约利用,拓宽了农民增收渠道,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益。
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尽管我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得到了较快发展,但是,由于受相关法律政策体系尚不完备、农业市场化机制尚不健全等因素制约,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在发展过程中也存在诸多问题。
(一)发展理念亟待提升。一是农民认知程度不够。二是部分乡镇干部观念因循守旧。三是一些基层政府急躁冒进。
(二)融资瓶颈亟待突破。农业生产经营投资大、周期长、见效慢,需要前期资金持续注入。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大多处于起步发展阶段,经济实力有限,由于信贷融资困难,面对巨大的资金投入需要,普遍感到束手无策。信贷资金来源受限和持续巨额资金需求之间的矛盾制约了经营规模的扩大,部分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因资金链断裂,难以为继,陷入进退两难的境地。
(三)农业比较效益亟待提高。一是农业比较效益低下。由于我省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仍处于起步阶段,普遍存在着农民参与者少、规模小、技术和经营管理水平低、经营模式单一、收入少、经济实力不强等问题。许多农民合作组织、种养大户、家庭农场等仅开展了农业生产的耕、种、植保、收获、养殖、防疫等农产品生产及服务,还很少有能力扩展到收购、仓储、加工、运销等农产品增值环节。规模生产经营主体,除了进行农业生产需要支付种子、化肥、农药等生产资料费用,耕、种、浇、管、收费用,雇佣劳动力支付工资外,还要支付土地租金,致使其利益空间狭小,增值收益空间不大,使他们处于保本微利经营状态,严重制约了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发展壮大。二是流转土地“非粮”比例日益加重。由于种粮经济效益低,部分土地流入方基于经济利益诱惑,驱使他们在流转到手的耕地上从事“非粮”活动,有的基层改变耕地的用途,从事非农生产活动,完全背离了国家鼓励土地流转的宗旨。
(四)内部管理有待加强。目前,我省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在管理机制和制度建设方面存在一系列问题需要解决。一是机制不完善。许多农民合作组织、家庭农场没有在主管部门正式注册登记,组织者、经营者对本组织的运行宗旨、机构设置、职责划分等没有清晰的认识和考虑,导致其发展、运行不够规范,制约了新型农业生产经营组织的发展和完善;二是管理不规范;三是组织化程度不高;四是辐射带动能力有限。虽然我省的土地流转已取得一定成效,但目前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大多处于起步阶段,成员数量少,业务范围窄,多数只停留在信息、技术服务及初级产品包装、销售的层面上,进行深加工、精加工等能提高农产品附加值的很少,由于缺乏专业市场分析和经营管理人才,许多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市场开拓能力、市场竞争力不强,辐射带动能力有限,达不到规模化、组织化的要求,阻碍了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健康发展。
三、推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的建议
推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就是要紧紧围绕现代农业建设,以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为目标,以提高农业发展质量与效益、增加农民收入为主线,通过各级、各部门的大力支持,培养一批经营规模大、运作机制新、产业基础牢、带动能力强、产品质量优、经营管理好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一)强化服务引导,推进新型经营主体规范发展。一是加大投入。要充分整合各部门涉及到农业、林业、交通、国土、能源等农业开发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项目资金,改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承包土地的基础设施条件;同时按照“谁享受、谁负担”和自愿的原则,引导民间投资主体自主投入;二是积极引导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明晰产权,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建立科学高效的管理体制,使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经营管理符合金融机构的信贷准入要求。明确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法律地位、认定标准、注册登记等,推动其成为独立的、稳定的承贷主体;三是建立县、乡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加快农村土地确权颁证步伐,支持流转整合土地、山林、设施等资源。
(二)破解融资瓶颈,加大金融对新型经营主体支持力度。一是创新信贷支持方式。鼓励各类金融机构制定支持新型农业新型经营主体的配套政策和具体措施,创新金融产品,降低贷款门槛,扩大信贷额度和发放专项信贷,全面推行林权抵押贷款,积极推行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试点,尽快形成适合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特点的多种形式的抵押、质押办法。二是综合运用支农再贷款、再贴现、存款准备金等货币政策工具,支持涉农金融机构加大对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信贷投入。探索开发直接融资工具,支持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鼓励地方政府和民间出资设立融资性担保公司,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供贷款担保服务。鼓励民间资本发起设立服务“三农”的县域中小型银行和金融租赁公司,不断丰富农村地区金融机构类型,切实破解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融资难的问题。三是积极鼓励农户联保贷款。采取由个人申请、多户联保、周转使用、责任连带、分期还款的管理办法,简化贷款手续,放宽贷款期限,实行优惠利率进行小额信用贷款。
(三)加大机制创新,建立健全农业保险发展体制机制。一是创新保险支持方式。鼓励保险机构结合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特点,开发具有针对性的保险产品,扩大农业保险覆盖面,积极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在农产品生产、加工、经营等环节提供各类保险服务。二是创新农业保险险种,加大农业保险理赔力度。在商业保险不愿介入的领域,引入政策性农业保险,形成以政策性保险为导向、多层次的农业保险体系。实行差异化的农业保险扶持政策,适当提高部分险种的保费补贴比例和理赔标准,通过各类保险制度稳定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建立和完善政府支持下的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和保险政策。三是探索建立政府支持的农业巨灾风险补偿基金,健全完善相关权益机制,逐步建立农业巨灾风险分散机制。
关于全县旅游业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 篇4
县人大常委会调研组(2010年11月1日)
根据县人大常委会2010年工作计划和第44次县人大常委会主任会议安排,为了配合县人大常委会第30次会议听取和审议县人民政府关于全县生态茶产业发展情况的报告,常委会组成分别由谭天贵副主任和谭军副主任为组长、相关工委人员及部分常委会委员为成员的两个调研组,于10月11日至14日,对全县生态茶产业发展情况进行了调研。调研组分别深入到重点生态茶发展乡镇、重点抓茶部门,采取查看档案资料和生产发展现状、听取发展情况汇报和召开有生态茶发展主体(公司、大户、茶农)、抓茶领导和镇村干部参加的座谈会等形式,充分调查了解全县生态茶产业生产发展现状、分析研究生产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探索和讨论进一步抓好生态茶生产发展的政策取向及工作措施,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全县生态茶产业发展的基本情况
自2008年来,在县委出台《关于进一步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决定》战略决策和正确领导下,县人民政府认真抓住上级产业发展政策带来的良好机遇,高度重视生态茶产业发展工作,将生态茶产业作为一个重要产业进行培育和发展,建立健全组织机构,完善工作运行机制,结合实际编制了生态茶产业发展规划和制定具体实施方案,建立产业发展激励机制,抓好茶园路、水等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土地流转工作力度,加强技术教育培训和种植管理,积极探索和尝试公司建基地联农户、大户建基地联农户、合作社建基地联农户和散户集中种植联户管理等有效的种植管理模式,生态茶产业初具规模。两年多来,全县新建茶园4.18万亩,连续两年超额完成地区下达的新建茶园任务,涉及种茶乡镇17个、种茶村43个、种茶农户5829户。其中茶园面积4000亩以上的有香坝、张家寨2个乡镇,3000亩以上的有鹦鹉溪、大坝场、枫芸3个乡镇,2000亩以上的有孙家坝、凉水井、宽坪、东华、许家坝、青杠坡、合朋溪、长坝8个乡镇,形成连片种植基地2000亩以上3个,1000亩以上2个,500亩以上5 个。个别茶园今春已初产,部分茶园将在明春初产,初步实现了生态茶产业规模化发展的预期目标。
二、全县生态茶产业发展的主要工作措施及取得的成效
(一)加强组织领导,组建机构,制定规划,建立机制,合力共抓产业发展。
一是县委、县人民政府成立了县长任组长,县四大班子分管或联系农业工作的领导任副组长,相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生态茶产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并解决机构编制组建县茶桑局,保障抓茶干部工资由县财政全额发放。各涉茶乡镇也分别成立了生态茶产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并下设办公室,明确专人具体办公和抓好产业发展。
二是结合全县各乡镇土地、水、大气、阳光等自然资源禀赋条件和发展生态茶产业的客观要求,编制完成了全县生态茶产业发展规划,确立了产业发展指导思想,明晰了产业发展工作思路,明确了产业发展工作目标,提出了产业发展工作措施,为产业发展有序推进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三是建立了县茶桑局主抓、相关涉农部门配合联动、有关涉茶乡镇具体落实的生态茶产业发展工作机制,并建立了生态茶产业发展联席会议制度,适时研究解决产业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形成了齐抓共管、全力培育生态茶产业发展的良好工作局面。
(二)制定出台生态茶产业发展优惠政策,整合发展资金,加大投入,落实茶园种植计划,加强茶园配套基础设施建设,生态茶园基地建设初具规模。
一是县委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决定》的重要战略决策,县人民政府按照生态茶产业发展的客观要求,结合我县实际,用活用足上级政策,进一步细化工作措施,盘活涉农部门和乡镇行政资源,整合集聚涉农资金,加大了生态茶产业发展投入。两年来,全县共整合各类资金3981万元用于生态茶产业发展。
二是县人民政府在整合集聚资源和资金的基础上,对建设茶园涉及的土地的租赁、流转、整理,茶苗的育、运、供,落实种植面积的工作量等因素进行综合考虑,结合实际,制定并兑现落实生态茶产业发展的具体扶持政策(如:土地整理按300元/亩进行补助,栽植茶苗和底肥统一实行政府采购后按3500株/亩和100公斤/亩无偿提供给茶农,对乡镇按种植面积落实情况补助工作经费和实行以奖代补政策等),充分调动推动生态茶产业发展工作的行政主体和生产主体的积极性,促进了茶园种植计划的全面落实。两年来,全县立足自育自栽共建苗圃820.5亩,共新建茶园4.18万亩,连续超额完成地区下达的新建茶园任务,茶园基地建设初具规模。
三是整合涉农工程项目,加强路、水等配套基础设施建设,改善茶园基地生产条件,提高茶园建设质量。两年来,全县新修进园公路38公里,维修进园公路75公里;新修园内公路160.7公里、生产便道19.164公里,其中硬化生产便道8.62公里;修建蓄水池212座,可蓄水8037立方米。
(三)结合实际,积极对接国家产业发展政策,注重抓好茶园建后投产前的生产管理,着手抓好加工环节工作,超前谋划和做好对接市场的工作,着力抓好生态茶良性发展的产业体系培育。
一是扎实抓好茶园投产前管理工作,突出重点,扎实抓好示范茶园建设,建设地级示范茶园2个共1000亩、县级示范茶园5个共1200亩,茶苗长势良好,起到了示范带动的作用;抓好茶园间作示范推广,引导茶农以订单生产方式抓好茶园间作,促进以种代管,两年来,共计间作花生、黄豆、蔬菜、绿肥43000余亩,特别是今年茶园间作辣椒效益较好,亩产值可达2000元,达到了茶园投产前“以种代管、以短养长、以收养管”的良好效果。同时于去年组织招考聘用了54名茶叶生产辅导员加强茶园生产管理,并建立茶园建设和管理激励机制,加大督促检查指导和考核奖励工作力度,严格兑现落实奖励,促进了乡镇抓好茶园建设和投产前的生产管理。
二是加大项目争取和招商引资工作力度,认真研究国家涉农产业发展政策,结合全县资源禀赋条件和生态茶产业发展情况,组织编制生态茶产业项目,加大向上争取力度,两年来,共成功争取中央财政现代农业生产发展(茶产业)项目资金1897万元,争取省财政现代农业信用担保项目资金250万元。同时加大招商引资宣传,成功引进贵州梵锦茶业有限公司落户张家寨镇,投资4000万元建设茶园基地2500亩;引进湄潭客商落户合朋溪镇,已投入资金200余万元,成立了“思南县合朋国礼有机茶专业合作社”,拟建大型茶叶加工厂1个,新建茶园2000余亩。
三是积极抓好生态茶产业发展和市场对接的各项工作。第一是加强政策指导和扶持,引导茶农在平等自愿的基础上,在许家坝、长坝、合朋溪、东华、鹦鹉溪等乡镇成立茶叶生产专业合作社6个,注册资金达到1123万多元,入社茶农共395户,同时帮助专业合作社从生产技术、资金筹集使用、茶叶加工和营销等方面建立健全管理机制,推进生态茶产业良性健康发展。第二是争取省财政资金250万元,县财政注入资金250万元,组建了思南县惠农信用担保有限责任公司,为生态茶产业发展壮大搭建了融资平台,目前已为县内5家生态茶产业专业合作社提供信用担保贷款155万元,有效地支持了专业合作社壮大和生态茶产业发展。第三是对全县茶青市场和茶叶加工厂建设进行了规划布局,编制项目向上争取和对外招商引资,同时,县政府还出台了促进茶青市场和茶叶加工厂建设的鼓励政策,加快推进建设步伐。第四是加大茶叶生产无公害产地认证工作力度,推进提高茶园建设管理质量水平,目前全县已有1.27万亩茶园获无公害产地认证。第五是着手抓好茶叶产品市场营销的准备工作,提出了产品品牌创建、包装设计和市场开拓等方面的初步计划和方案,着力打造“圣岭春芽”绿茶核心品牌。
总体来看,全县生态茶产业发展的基本情况是:生产基地建设成效较为明显,生产管理基本到位,茶青市场和加工厂建设开始起步,品牌创建和市场营销着手谋划,生态茶产业体系正在培育形成。
三、全县生态茶产业发展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任何一个产业的培育壮大既非一朝一夕之事,更非一蹴而就之功。我县生态茶产业的培育发展更是这样,特别是全县要在2013年完成共10万亩的茶园建设任务,还会遇到更多的挑战和更大的困难。通过调研,我们认为,全县生态茶产业发展通过两年来的努力,取得的成效固然可喜,但是,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一些不容忽视的困难和暴露的不可回避的问题,需要全县上下引起高度重视,采取积极应对措施,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切实加以努力克服和认真解决。
一是一方面多数群众特别是相当一部分干部甚至个别领导,对县委、县政府“生态立县”战略决策领会不到位,将生态茶产业发展任务政治化,没有从全县县域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和客观要求出发来正确认识,加之对生态茶生产发展的自然属性和生态茶产业体系培育的社会属性认识不到位,普遍表现为茶农生产主体意识不强,干部抓茶工作责任心不够,全县上下发展生态茶产业的信心不足。另一方面是一些涉茶乡镇和部门贯彻执行县委、县政府战略决策的力度不够,表现为在认识上只注重眼前利益,对生态茶产业发展没有长远眼光,在行动上存在本位主义思想,对生态茶产业发展支持难配合、协同难协作,导致抓生态茶发展的工作机制运行不畅,一些具体措施难以落实或落实不到位,发展生态茶产业的合力不大,力度减弱。
二是生态茶产业投产周期较长,产前管理投入大,部分茶农由于土地种茶后短期内没有收益,迫于生计外出打工而放弃所种茶园管理;公司或大户由于政府财政贴息政策兑现不到位,加之银行贷款条件苛刻和其他融资渠道狭窄,资金筹集困难,茶园管理滞后。
三是部分茶园虽已建成,一方面是由于发展过程中存在行政干预,一些茶农想退出,但难以找到企业或合适的大户接管,茶园流转困难。另一方面是已流转到公司或大户的茶园,由于涉及土地流转的面广、量大、时长、户多等情况,存在土地流转的流转费不合理和相关手续不尽完善的突出现象,为茶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埋下了隐患。
四是技术服务满足不了生态茶产业发展的需要,差距较大,一方面是全县茶叶生产专业技术人才匮乏,人才引进工作滞后;另方面是虽然全县聘请了54名茶叶生产辅导员,由于培训、管理、考核机制没有完全建立,加之其技术知识水平不高,指导茶叶生产管理不到位的现象突出。
五是部分茶园即将投产,但茶青市场和茶叶加工厂建设滞后,茶农及发展茶产业的公司和大户对茶产业发展前景预期持悲观心态,影响了他们发展生态茶产业的积极性。
六是一些茶园的配套基础设施建设跟不上,茶园管理劳动强度大、难度大。
四、抓好生态茶产业发展工作的建议
生态茶产业发展客观要求必须将茶叶作为商品生产,因此,全县生态茶产业发展壮大必然要求我们要抓生产之本,会加工之法,懂市场之道,擅经销之术,结合调研情况,调研组认为,全县生态茶产业发展要从以下方面进一步做好工作。
一是要进一步增强生态茶产业发展的信心,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尽快实现规模发展,做实做大做强生态茶产业,使之成为县域经济发展的重点产业。要加强乡镇和部门的统筹协调和任务考核工作,增强乡镇和部门工作责任意识,提高抓茶干部工作积极性;要加大发展生态茶产业优惠政策的宣传和生态茶生产技术教育培训力度,让参与生态茶产业发展的公司、大户和茶农特别是规划种植区的群众充分认识到发展生态茶产业的好处和难得机遇,充分了解生态茶生产基本规律,增强他们发展生态茶产业的信心和主体意识。
二是要认真研究促进生态茶产业发展的工作机制和市场机制,进一步建立完善相关制度,加强领导和督促检查,使之科学化、系统化、规范化运行,推动产业持续健康发展。要进一步抓好生态茶产业规划调整和优化工作,要结合各地的资源禀赋和发展意愿,本着宜茶则茶的原则落实种植计划。
三是要充分发挥行政干预作用,整合产业发展优惠政策和项目及资金,加大生态茶产业发展的行政支持力度;要充分发挥市场作用促进生态茶产业发展,运用市场经济规律引导产业发展走资源利用集约化、生产绿色生态化、加工规模效益化、销售品牌创建化的可持续发展路子,实现促农增收、促财政增长的产业发展终极目标。
四是要加强茶叶生产技术服务体系建设,落实招引人才优惠政策,招录聘用或引进一批茶叶生产专业技术人才,抓好生态茶生产技术教育培训工作,努力提高生态茶生产管理质量水平,提高生态茶产业发展的科技含量,增强生态茶产品市场竞争力。
五是要继续抓好茶园路、水等配套生产设施建设,努力改善生产条件。
六是进一步抓好茶园投产前的管理工作,加强茶园管理投入,发展以短养长产业。
七是要加强茶园土地流转工作,建立符合各方权益的工作导向机制,指导完善土地流转的相关手续,建立相关档案。
八是要尽快统一规划建设茶青市场和茶叶加工厂。
关于全县旅游业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 篇5
一、农机大户发展与机具存放现状
农业机械是先进的生产工具,农业机械化是农业现代化的物质技术基础,是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转变的主要标志,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内容,推进农业机械化是转变农业生产方式的迫切需要,农业机械通过农户购买使用、操作,被广泛应用于农业生产中,大量购买使用操作农业机械的农户就逐渐成为了农机大户。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东平县认真贯彻落实党在农村的一系列方针政策,鼓励、扶持农民和农业生产经营组织使用先进适用的农业机械装备农业,改善农业生产经营条件,不断提高农业生产技术水平和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广大农民致力于改变依靠土地搞饭吃的局面、以人力和畜力为主的落后低效的生产方式和脸朝黄土背朝天、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方式,积极筹资购买使用农业机械,减轻了农业劳动强度,解放了农村劳动力,这些农户成为最初的农机户。近年来,随着党的一系列惠民政策的出台和相继实施,该县的这些农机户充分认识到大中型农业机械在农业生产中日益显现的重要作用,抢抓机遇,踊跃购置成配套的农业机械,积极为村民服务,为农业生产服务,机具拥有量急剧增加,农机固定资产投资大增,实力不断增强,功能不断完善,从而发展成为农机大户。
截止2008年底,全县拥有农机大户310户,其中固定资产30万元以上的达到81户。大中型农业机械的广泛普及应用使用、推广,随之而来产生了大规模增加农机具与农机户机具存放之间的矛盾。大部分农机户用自己辛辛苦苦挣来的血汗钱购置的机具,因没有地方存放,往往农忙过后,一弃了之,大多露天存放或用塑料布、秸秆掩藏,不能得到及时很好的保养,整日风吹雨淋日晒,机具锈迹斑斑,来年再用时既费时费力又增加了维修成本,究其原因有二,一是大多农户因为农村宅基地面积小,家里放不下日益增多的农机具,机械使用过后,大门外院墙根,草垛旁,大树下随处堆放。二是没有必要的安全防护。有的农户舍不得拿出资金用于机具存放场所的投资,往往是非但没少花钱,反而增加了机具维修的费用,多增了开支,大大缩短了机具的使用寿命。三是有机户由于购置的机械多,自家的院落狭小,放置不下,左邻一台,右舍一套,存放的相当分散,很不安全,机具被盗、损坏严重。不但影响了邻里关系,还造成了不必要的浪费,据统计,全县42643户农机户,机具存放有固定场所库棚的不过百家,其中建有标准库棚的仅有30户,绝大部分机具因长期露天存放造成破损,影响了机械的作业效率和使用寿命,从而严重影响了农民投资购机的积极性,延缓了农业机械特别是大中型农业机械的推广应用和农业机械化的进程。
二、主要做法
针对上述情况,我们积极主动地采取措施积极应对,以提高农机作业效益,促进农业增收和农民增收,助推新农村建设为目标,以拓展规模、规范标准,加强组织协调,搞好服务为着力点,充分发挥农机部门管理服务功能,积极培植农机大户,取得明显效果。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
通过多种方式积极引导,提高广大群众对农机作业的认识,扩大农机大户的影响力和带动力。一是每年三夏、三秋跨区作业期间,举办跨区作业出征仪式,由农机大户牵头成立中介组织,对外出作业编队,统一组织,统一管理,全程跟踪服务。二是加大宣传力度,充分利用广播、电视、网络、报纸和张贴公告等形式对该县贾传玉、孟召明等农机大户进行了重点宣传。三是加强组织领导,专门成立领导小组,利用每年政府购机补贴的惠农政策,优先重点扶持农机大户、农机专业合作组织,并且相应成立了机械调度、维修服务、监督管理、信息宣传工作小组,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靠上抓,积极帮助农机大户找寻安排活路,及时进行机械调度,大大提高了机械利用率,增加了机户收入,从而激发了农机户购机积极性。
(二)积极引导,政策扶持
充分利用多种形式,积极引导全县农机大户认真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机械化促进法》和《山东省农业机械化促进条例》,鼓励和支持农民合作使用先进适用的农业机械,提高农业机械利用率和作业效率,降低作业成本。建立和完善了农业机械购置补贴制度,在国家补贴资金的基础上,拿出部分资金对大中型农业机械给予再补贴,并把发展农机大户纳入东平县经济和社会发展考核办法,并且积极协调农机大户所在村地加强农村机耕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在规划、用地等方面为农机大户建设农业机械库房提供便利。2008年,按照省农机化促进条例的规定,多次组织人员,深入到东平镇蔡村座谈了解,协调、帮助孟召明从自家墙西空地建设高标准农机大院一处。今年又组织专门人员,协调接山乡西杨村,以增加农村宅基地划拨的名义,批拨给农机大户邹桂家建起150m2库房和210 m2的农机大院一处,同时,县农机局还从十分紧张的办公经费中挤出部分资金用于鼓励和扶持农机大户建设农业机械库房,大大提高了农业机械的使用寿命,减少了农机户不必要的支出,减少了农机被盗隐患。
三、建议
1、各级政府应当重视和发展农业机械化,并根据各地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规划和农业生产需要,制定各自发展规划。
2、各级政府应当根据当地农业生产的需要,鼓励扶持农民购买使用大中型农业机械,实行连片作业,提高农业机械利用率以及农作物播种和收获质量,降低作业成本,促进规模经营。
关于全县旅游业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 篇6
考察报告
为学习云南省旅游发展的成功经验,20**年*月*日至*日,在县委党校常务副校长的率领下,我县旅游系统相关代表团赴云南进行了学习考察。代表团由县委党校、县旅游局、**等政府主管领导组成。在滇期间,考察团全体人员先后考察了大理古城—洱海—丽江古城—束河古镇—黑龙潭公园—昆明路南石林—七彩云南等著名景区(点),观看了《丽水金沙》、白族三道茶等少数民族歌舞表演,受益匪浅,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云南省旅游业的发展现状
云南旅游业起步于“七五”时期,发展于“八五”时期,成熟于“九五”时期。在20多年的发展进程中,云南旅游业发展经历了从“观光接待”到“经济产业”再到“支柱产业”的转变升级过程。一是加快推进“旅游改革发展综合实验区”试点工作。着力创建“政府主导、企业主体、项目带动、运转高效”的旅游产业推进机制。二是加快旅游项目开发建设。三是进一步完善全省旅游发展规划,充实旅游转型升级、提质增效的内容,指导全省旅游产业发展重点向休闲度假、乡村旅游、体育旅游、烟草和水电旅游、购物旅游、修学旅游、1
民族文化旅游、跨境旅游、旅游地产、会展旅游、商务旅游、花卉旅游等新型旅游业态转移。四是加大力度开拓客源市场。推出一批奥运旅游专线、特色旅游线路和旅游产品。五是进一步加强旅游市场监管和整治。六是加强区域合作。加快“川滇藏香格里拉生态旅游区”建设,推进大湄公河次区域的旅游合作。
二、云南旅游业发展的三个主要经验
近年来,云南省旅游业发展迅猛,特别是云南的昆明、丽江、大理、西双版纳和香格里拉等地区已成为全国乃至世界闻名的旅游热点地区。其成功经验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党委重视、政府主导,是建设云南旅游支柱产业的重要保证。
1、领导重视、狠抓落实,形成加快旅游业发展的强大合力。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云南省委、省政府始终坚持把旅游业作为支柱产业加以培育。先后出台了《中共云南省委、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旅游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云南旅游发展倍增计划》、《云南省“十一五”旅游发展规划》等一系列鼓励旅游业发展的政策措施,极大的推动了云南旅游业的发展。
2、结合区域特点,打造旅游品牌
云南地处我国西南边陲,地貌和生物特征多样,山水风光古朴秀丽;独特的自然环境,众多的少数民族,以及悠久的历史,造就了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各地在旅游发展中坚持因地制宜,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发展理念,打造出一批蜚声海内外的旅游品牌。
3、因地制宜,出台扶持旅游业发展的优惠政策。
各地相继出台了一系列促进旅游业发展的扶持政策,各地、各部门在资金投入上也积极向旅游产业倾斜。
(二)加大管理力度,创新管理模式
为稳定旅游市场秩序,规范经营行为,云南先后制定出台了《云南省旅游条例》、《云南省旅行社和从业人员管理暂行办法》、《云南省旅行社门市部管理暂行办法》、《云南省导游人员管理规定》、《云南省导游服务规则》和《云南省旅游购物企业服务质量等级评定与划分标准》等规范性文件。大理、丽江等地,对景区(点)实行“一卡通”管理制度,实行“统一领导、统一线路、统一营销、统一价格、统一结算”和“分级管理、分级核算”的办法,建立旅游电子商务结算中心,实现旅游企业之间的网络电子交易和帐务的适时清算。同时设立了“旅游服务质量监理公司”,对每天进入城市、景区(点)的游客数量、宾馆入住率、旅行社接待人数、旅游车辆的使用情况和旅游企业的综合服务质量进行实时的监管和数据统计。
(三)深度挖掘文化特色,赋予旅游文化内涵
在云南考察期间,听到最多的是“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食、住、行、游、购、娱等方面,处处可以感受到民族特色。云南是全国少数民族聚居最多的省份,全国55个少数民族,云南有52个,其中傣族、白族和纳西族等15个少数民族为云南特有,各民族具有鲜明的民俗和文化,成为云南独具特色的旅游资源。云南省在少数民族文化挖掘方面积累了大量经验,特别是昆明《云南印象》、丽江的《丽水金沙》等大型少数民族歌舞节目的推出,成为云南旅游产品开发的一大亮点,更为云南特色旅游发展锦上添花。
三、三个启示
启示一,进一步加强政府主导旅游产业发展的力度云南是全国较早提出大力发展旅游产业的地区,积极实施政府主导型旅游产业发展战略,大胆探索“党委领导、政府推动、部门参与、企业运作”的发展模式,经过数十年发展,旅游业已经成为云南经济的三大支柱产业之一。我县旅游在“十一五”期间有了长足的发展,但在资源保护、环境优化、氛围营造、功能配套和产业培育方面同丽江古城比差距明显,在“十二五”期间,政府应该在“规划质量、建设管理、产业政策”上下足功夫,优化产业机构,积极支持优势产业发展,扩大旅游产业的规模和提升旅游产业的发展质
4量。
启示二,大力促进文化和旅游产业的共荣发展
关于全县旅游业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 篇7
1杨家湾村基本情况
杨家湾村位于乡政府所在地, 距县城35公里, 111线国道穿村而过, 交通十分便利。共有18个村民组、505户、2025人。全村社会总面积25.1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3925亩, 其中川平地1800亩、山地2125亩。农民主要以种植马铃薯和玉米为主。截至2009年10月份, 全村有牛存栏248头, 其中10头以上的养殖大户4户。辖区内主要有铁矿和金矿等矿产资源。2008年人均纯收入2230元。
1.1村级组织运转情况杨家湾村共有党员54名, 村民小组18个, 村民代表43名。村支部书记王艳新, 村主任王玉生, 计生干事邓学华。村委会工作运转正常, 效率较高。定期召开村委会议和党员会议, 村“两委”成员精神面貌良好, 在群众中威信较高。坚持贯彻执行村务公开、党务公开制度, 虚心接受群众监督, 使村里的各项工作都有条不紊地进行, 努力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1.2产业发展情况杨家湾村境内有铁矿及金矿等矿产资源, 因受国际金融危机、铁粉价格低糜及缺少外来投资等因素影响, 铁矿资源未得到有效开发。农业主要以种植业为主, 粮食作物主要有马铃薯、玉米, 经济作物以种植胡萝卜为主, 甘蓝、大白菜为辅。通过近几年乡、村大力调整产业结构, 产业布局趋于合理, 蔬菜种植逐渐形成规模, 2010年引进外来客商进行土地合理流转, 现已签订承包合同1000亩, 建蔬菜种植示范园区一处, 全部用于种植胡萝卜, 这对该村种植结构的改善将产生很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1.3社会事业发展情况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 杨家湾村的各项社会事业发展迅速。111线国道贯穿大半个村, 另外几个组也有“村村通”工程, 有线电视、通讯信号、自来水实现全村覆盖。居民住宅绝大部分为砖瓦结构, 庭院卫生干净, 院子水泥硬化。家用电器基本普及, 好多家庭已购置电脑及家用轿车, 家庭年收入十万元以上户大量涌现。学龄儿童入学率达100%, 小学毕业升学率达100%。有村卫生所1处,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障农民参保率达90%以上。计生工作水平进步较大, 计划生育达到99%, 人口自然增长率稳步下降。
2杨家湾村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制约因素
通过调研走访, 了解到杨家湾村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是村集体经济薄弱, 财政支撑乏力, 干部想干事但缺乏资金保证, 集体经济整体素质不高, 结构单一, 全村无规模以上企业;公益事业体系不完善, 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不适宜;社会稳定任务加重, 人民群众对收入分配、社会保障、社会治安的状况日益关注。
3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势
3.1交通优势杨家湾村位于乡中心地带, 东与内蒙赤峰市毗邻, 国道111线穿村而过, 交通十分便利。
3.2产业优势今后相当长时期内, 胡萝卜种植将是该村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源和增长点。积极创造条件引进外来资金为胡萝卜产业形成规模提供基础保障, 实现农业生产与工业生产互融。
3.3人力优势目前全村有2025口人, 具有劳动能力人口为三分之一以上, 劳动力十分充足, 且多数村民都有丰富的胡萝卜种植和销售经验, 人们的商品意识普遍较强。
4经济社会发展保障措施
一是培养农村经济发展带头人。经济要发展, 结构要调整, 人才是关键。立足职能, 加大对农村党员干部教育培训力度, 切实提高他们增收致富本领、依法办事能力和经营管理水平, 使其真正成为农民奔康致富的带头人, 村级经济发展的“领头雁”。
二是找准农村经济发展新路子。按照布局区域化、经营集约化、种植规模化、生产标准化的要求, 最大限度地利用好资源、区位和气候优势。在农业上今后相当长时期将继续向农业要效益, 着眼市场需求, 立足基础条件, 进一步深化产业结构调整, 做大做强胡萝卜产业。在稳定1000亩胡萝卜示范种植园区的基础上, 进一步扩大种植规模, 做好“胡萝卜文章”, 提升胡萝卜生产的档次。积极外联, 优化发展环境, 鼓励客商建设冷库等胡萝卜产业配套设施, 为胡萝卜等蔬菜产业深加工选好路子, 实现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在工业上将等待国际金融形势好转, 铁粉价格上扬之机加大外联, 在政策允许的情况下吸引外来客商合作开发我村铁矿资源, 增加集体收入。另外, 要有组织地加大对外出务工人员的管理及培训力度, 提升他们的工作及服务能力, 促进劳动力就业, 带动农民增收。
三是积极争取上级扶持, 实现经济社会发展。抢抓发展机遇, 积极争取上级扶持资金, 把项目建设作为改善经济结构、实现科学发展的重要抓手, 创新招商模式, 拓展招商领域, 走出去、引进来, 认真梳理我村急需解决的涉及基础设施建设、公益事业、民生保障等问题, 加大外联力度, 除积极争取上级项目资金外, 鼓励在外创业成功人士回乡投资, 以上级投资、外来投资和农户投资为主体, 建立多元投入机制, 争取更多的项目落户我村。
四是健全制度抓管理。认真执行村级财务委托代理服务制, 进一步规范村务公开、党务公开, 加强民主管理, 建立健全村级资产和财务管理各项制度, 确保村集体资产安全完整及有效增值。同时, 积极探索化解村级债务的有效措施, 努力降低债务风险。
摘要:围场县杨家湾村位于杨家湾乡政府所在地, 距县城35公里, 共有18个村民组、505户、2025人。全村社会总面积25.1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3925亩, 其中川平地1800亩、山地2125亩。农民主要以种植马铃薯和玉米为主。截至2009年10月份, 全村有牛存栏248头, 其中10头以上的养殖大户4户。辖区内主要有铁矿和金矿等矿产资源。2008年人均纯收入2230元。为进一步服务县域经济发展, 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这个中心, 县委党校领导和教师组成调研组, 对杨家湾村经济社会发展情况进行了走访调研。
关于全县旅游业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 篇8
关键词:杨家湾村 经济社会发展情况 调研报告
杨家湾村在围场县、乡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十七大精神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认真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立足自身实际,选择符合该村实际的经济发展路子,努力谋求杨家湾村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出路、新气象。近年来,该村农村经济社会取得了较快发展,农民生活水平有了质的提高,社会面貌呈现出新气象。现将有关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1 杨家湾村基本情况
杨家湾村位于乡政府所在地,距县城35公里,111线国道穿村而过,交通十分便利。共有18个村民组、505户、2025人。全村社会总面积25.1平方公里,耕地面积3925亩,其中川平地1800亩、山地2125亩。农民主要以种植马铃薯和玉米为主。截至2009年10月份,全村有牛存栏248头,其中10头以上的养殖大户4户。辖区内主要有铁矿和金矿等矿产资源。2008年人均纯收入2230元。
1.1 村级组织运转情况 杨家湾村共有党员54名,村民小组18个,村民代表43名。村支部书记王艳新,村主任王玉生,计生干事邓学华。村委会工作运转正常,效率较高。定期召开村委会议和党员会议,村“两委”成员精神面貌良好,在群众中威信较高。坚持贯彻执行村务公开、党务公开制度,虚心接受群众监督,使村里的各项工作都有条不紊地进行,努力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1.2 产业发展情况 杨家湾村境内有铁矿及金矿等矿产资源,因受国际金融危机、铁粉价格低糜及缺少外来投资等因素影响,铁矿资源未得到有效开发。农业主要以种植业为主,粮食作物主要有马铃薯、玉米,经济作物以种植胡萝卜为主,甘蓝、大白菜为辅。通过近几年乡、村大力调整产业结构,产业布局趋于合理,蔬菜种植逐渐形成规模,2010年引进外来客商进行土地合理流转,现已签订承包合同1000亩,建蔬菜种植示范园区一处,全部用于种植胡萝卜,这对该村种植结构的改善将产生很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1.3 社会事业发展情况 随着經济社会的发展,杨家湾村的各项社会事业发展迅速。111线国道贯穿大半个村,另外几个组也有“村村通”工程,有线电视、通讯信号、自来水实现全村覆盖。居民住宅绝大部分为砖瓦结构,庭院卫生干净,院子水泥硬化。家用电器基本普及,好多家庭已购置电脑及家用轿车,家庭年收入十万元以上户大量涌现。学龄儿童入学率达100%,小学毕业升学率达100%。有村卫生所1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障农民参保率达90%以上。计生工作水平进步较大,计划生育达到99%,人口自然增长率稳步下降。
2 杨家湾村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制约因素
通过调研走访,了解到杨家湾村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是村集体经济薄弱,财政支撑乏力,干部想干事但缺乏资金保证,集体经济整体素质不高,结构单一,全村无规模以上企业;公益事业体系不完善,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不适宜;社会稳定任务加重,人民群众对收入分配、社会保障、社会治安的状况日益关注。
3 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势
3.1 交通优势 杨家湾村位于乡中心地带,东与内蒙赤峰市毗邻,国道111线穿村而过,交通十分便利。
3.2 产业优势 今后相当长时期内,胡萝卜种植将是该村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源和增长点。积极创造条件引进外来资金为胡萝卜产业形成规模提供基础保障,实现农业生产与工业生产互融。
3.3 人力优势 目前全村有2025口人,具有劳动能力人口为三分之一以上,劳动力十分充足,且多数村民都有丰富的胡萝卜种植和销售经验,人们的商品意识普遍较强。
4 经济社会发展保障措施
一是培养农村经济发展带头人。经济要发展,结构要调整,人才是关键。立足职能,加大对农村党员干部教育培训力度,切实提高他们增收致富本领、依法办事能力和经营管理水平,使其真正成为农民奔康致富的带头人,村级经济发展的“领头雁”。
二是找准农村经济发展新路子。按照布局区域化、经营集约化、种植规模化、生产标准化的要求,最大限度地利用好资源、区位和气候优势。在农业上今后相当长时期将继续向农业要效益,着眼市场需求,立足基础条件,进一步深化产业结构调整,做大做强胡萝卜产业。在稳定1000亩胡萝卜示范种植园区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种植规模,做好“胡萝卜文章”,提升胡萝卜生产的档次。积极外联,优化发展环境,鼓励客商建设冷库等胡萝卜产业配套设施,为胡萝卜等蔬菜产业深加工选好路子,实现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在工业上将等待国际金融形势好转,铁粉价格上扬之机加大外联,在政策允许的情况下吸引外来客商合作开发我村铁矿资源,增加集体收入。另外,要有组织地加大对外出务工人员的管理及培训力度,提升他们的工作及服务能力,促进劳动力就业,带动农民增收。
三是积极争取上级扶持,实现经济社会发展。抢抓发展机遇,积极争取上级扶持资金,把项目建设作为改善经济结构、实现科学发展的重要抓手,创新招商模式,拓展招商领域,走出去、引进来,认真梳理我村急需解决的涉及基础设施建设、公益事业、民生保障等问题,加大外联力度,除积极争取上级项目资金外,鼓励在外创业成功人士回乡投资,以上级投资、外来投资和农户投资为主体,建立多元投入机制,争取更多的项目落户我村。
关于全县旅游业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 篇9
为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转方式、调结构以及加快推进“十年一流”旅游产业发展目标的决策部署,市旅游局围绕加快发展乡村旅游,培育旅游业新的增长点这一主题,于5月27日至6月1日,由邱兆水副局长带队,组织诸城、寿光、安丘、临朐、坊子、滨海等重点县市区旅游局及重点乡镇、重点旅游企业主要负责人,赴四川成都就乡村旅游发展进行了专题学习考察。在川期间,考察组和成都市旅游局进行了座谈交流,实地考察了成都市双流县、郫县、锦江区等乡村旅游景区和都江堰沙湾村乡村旅游合作社。大家被成都市丰富的乡村旅游资源深深吸引,更被成都市乡村旅游成功的发展模式所震撼,一致认为,成都市发展乡村旅游的经验做法,对潍坊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借鉴作用。现将有关考察情况报告如下:
一、成都市乡村旅游发展的主要特点
成都市乡村旅游发展有两个阶段,一是自然发展阶段。发展之初完全依靠市场导向,乡村旅游处于无序发展业态,产品雷同,同质化严重,同时潜在生态环境隐患,经营服务无标准,无规范。二是规范发展阶段。从2003年开始,成都市抓住实施城乡一体化战略的契机,提出了“城乡互动、发展旅游、服务市民、致富农民”的乡村旅游发展思路,形成了“政府主导、部门参与、产业支持、农户主体”的发展格局,使成都乡村旅游从一家一户分散自主经营,逐步转变为规模整体开发、标准管理、连锁经营的规范发展模式。主要有以下特点:
(一)发展速度快,发展速度快,综合效益好。综合效益好。成都作为全国“农家乐”旅游发源地,拥有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6个,旅游特色村22个,星级乡村酒店11家,全市农家乐总数达到2738家(其中星级农家乐485家),从业人员44740人,乡村旅游已经成为成都旅游业的一大亮点。2009年成都市乡村旅游接待游客3457.8万人次,旅游收入21.7亿元,纳税额1.11亿元。成都市发展乡村旅游有5年的时间,基本形成了以农家乐、乡村酒店、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旅游特色村、旅游古镇为主要产品的乡村旅游产业态势,有效地调整了旅游产业结构,旅游接待人数和旅游总收入以及农民人均年收入逐年大幅增加。
(二)政府主导,政府主导,部门联动。部门联动。成都市乡村旅游之所以发 2
展有规模、上档次、知名度高,得益于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积极推动。成都市各级党委、政府对发展乡村旅游的认识非常到位,认为发展乡村旅游就是抓新农村建设,就是抓农村经济,就是抓劳动就业,就是抓农民增收。因而,各级党委、政府发展乡村旅游的积极性极高,在统筹城乡发展中,把旅游产业发展作为政府的重点工作进行统一部署,统筹安排,规划出重点乡镇和重点村,重点发展乡村旅游业,在人、财、物上予以重点倾斜。成都市政府专门成立乡村旅游工作领导机构,加强对乡村旅游业的协调指导,要求规划、建设、国土、园林、林业、农业、卫生等相关部门密切配合,以促进农民增收致富为目标,通过大力发展乡村旅游,积极建设旅游型村镇,推动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三)科学规划,科学规划,错位发展。错位发展。成都市在编制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和“十一五”发展规划时,统筹乡村旅游发展,构建了以城郊和周边区(市)县为重点,平原-丘陵-山地梯次发展布局和一村一品、一户一园、一园一景错位发展的格局。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五朵金花、农科新村、锦绣东山、长秋山区、花揪片区五个集中发展区,建设了龙门山旅游产业功能区、龙泉山旅游产业功能区,并且在未来三年实施“十千百”工程,即打造10个乡村旅游特色镇,100个乡村旅游特色村、1000个星级农家乐和星级乡村酒店。
(四)出台办法,规范引导。出台办法,规范引导。为推动乡村旅游规范发展,3 提升乡村旅游品质,成都市政府先后制定出台了《成都市旅游促进条例》、《成都市人民政府关于促进旅游业发展若干政策的通知》、《乡村旅游度假区建设管理标准(试行)》、《成都市农家乐旅游服务暂行规定》、《农家乐开业基本条件》、《农家乐旅游服务质量等级划分及其评定》、《乡村酒店旅游服务质量等级划分及其评定》等地方法规和标准。同时,为加强行业监管,成都市以乡村旅游协会或合作社方式开展连锁经营,不断提升了乡村旅游整体发展水平和旅游接待点的服务质量。
(五)节庆营销,节庆营销,打造品牌。打造品牌。成都市利用地方特色文化优势,指导各区(市)县策划、举办了丰富多彩的乡村旅游节庆活动,如都江堰市的清明放水节、双流县黄龙溪的火龙节、龙泉驿区的桃花节、彭州市的牡丹花会、新津县的梨花会、万安粗粮饮食文化节、双流原生态蔬菜旅游文化节等。以文兴旅、以节助旅,为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搭建了节庆营销平台,不断提高了成都乡村旅游品牌的知名度。
二、成都市发展乡村旅游的主要成都市发展乡村旅游的主要模式主要模式近年来,成都市乡村旅游迅猛发展,锦江区、郫县、双流县和都江堰等县市区已成为全国闻名的旅游热点和知名的乡村旅游品牌,其发展模式和经验做法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一)郫县友爱镇农科村发展特种园艺景观模式。农科 4 村是中国“农家乐”的发源地,“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地处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和中国盆景之乡核心地带。该村田园风光秀美怡人,四时鲜花不断,季季草木常青,被誉为“鲜花盛开的村庄,没有围墙的大型农民花园”。农科村旅游接待景点有100多个,可同时接待游客1万多人,该村农民年人均收入6万多元。农户培植的各种各类奇异苗木花卉、盆景等创意园艺景观,造型千姿百态、美轮美奂,既是商品,又是景观,大小不等,价格不同,售价从几十元到十几万元不等。农家小院里以造型各异的特种园艺美景为依托,设置了客房、餐饮、秋千、滑梯、转圈椅、台球、茶座等休闲、娱乐、度假配套服务设施。经营机制非常灵活,能住、能吃、可游、可商、可农,旅游接待服务和农工两不误。这种“农家乐”方式把100多家农户串联成片,以合作经营模式发展乡村旅游产业,既是盆景苗木经营销售的平台,又是游客观光、休闲、娱乐、度假的理想场所。
(二)锦江区三圣花乡“五朵金花”模式。三圣花乡位于成都市锦江区东南郊,距成都市区仅12公里。锦江区利用紧邻大城市的区位优势,因地制宜发展乡村旅游产业,创造性地打造了花乡农居、幸福梅林、荷塘月色、江家菜地、东篱菊园五个符合当地民俗风情并各具特色的新农村风貌,称为“五朵金花”。其中,花香农居以休闲餐饮文化为主;幸福梅林则充分展现传统花卉文化;荷塘月色营造了音乐、绘画 5 等艺术文化的创作、欣赏天堂;江家菜地以特色农耕文化为主;东篱菊园则创造出具有优美意境的人文文化环境,形成了以春有红砂之百花、夏有万福之荷花、秋有东篱之菊花、冬有幸福之梅花、江家菜地体验休闲农事的乡村休闲观光旅游新亮点。2006年被国家旅游局评为AAAA级旅游景区,年接待游客1000万人次,村集体收入达3600万元,对地方财政的贡献超过千万元。同时使当地3000多户农民全部就地转为市民,加快了城乡一体化的建设步伐。
(三)双流县乡村旅游功能拓展模式。双流县的乡村旅游业,着眼于区域特点,因地制宜、科学布局,大力加强经济农作物基地建设,着力打造亚洲最大的休闲农业观光旅游基地。目前,已建成冬草莓健康旅游珍珠港、双流枇杷海洋等优势生产基地。同时,以锦绣东山生态观光走廊、蜀风牧山文化旅游走廊、麓山国际社区走廊“三走廊”建设和新农村示范村建设为重点,大力发展休闲农业观光产业,先后打造了“漉溪万象”、“莓园仙丹”、“红叶金丸”、“三星玉兔”、“梨乡春雪”等乡村观光旅游区,建成了星级休闲农庄,举办了梨花节、枇杷节、冬草莓节、黄甲麻羊节、云崖兔美食节、万安粗粮饮食文化节、双流原生态蔬菜旅游文化节等旅游节会,乡村旅游要素集“吃、住、行、游、购、娱、疗”等于一体,旅游功能得到进一步拓展。
(四)都江堰沙湾村旅游合作社模式。沙湾村位于都江 6
堰市北区紫坪铺镇境内,地处岷江上游和中游结合部的岷江出山口,距都江堰市5公里。该镇为规范和提升乡村旅游档次和形象,在2009年,引导乡村旅游酒店和旅游接待户联合成立了四川省首家乡村旅游合作社——沙湾村乡村旅游合作社,由无公害蔬菜种植户、猕猴桃种植户、特色餐饮经营户、乡村酒店经营户等为成员单位,联合组成。合作社有严格规范的经营管理监督章程,统一制作店牌、执行统一的服务和房价标准,统一宣传营销。把分散的农家乐经营户以合作社的方式组织起来,联合开发经营,这种模式非常成功,整个村庄经营有序,服务规范,环境优美,乡村旅游有规模、上档次。
三、我市发展乡村旅游的对策我市发展乡村旅游的对策及建议
(一)加强对乡村旅游工作的组织领导。加强对乡村旅游工作的组织领导。市旅游工作领导小组应把发展乡村旅游作为推进旅游业转方式、调结构的重要内容提上议事日程,协调各相关部门积极配合、重点扶持。定期例会协调解决发展中的热点、难点问题。把乡村旅游发展适当纳入全市旅游工作考核范畴,也可以作为加分内容单独考核,调动各县市区发展乡村旅游的积极性、主动性。各县市区要适当调整旅游业发展方向,把乡村旅游作为重点予以扶持发展。相关重点县市区要成立专门机构,加强组织领导。研究制定加快推进乡村旅游发展的实施意见,并出台相关激励扶持政策。
(二)编制乡村旅游专项规划编制乡村旅游专项规划。游专项规划。把发展乡村旅游纳入全市旅游总体规划,组织编制《潍坊市乡村旅游发展专项规划》,明确乡村旅游发展方向、具体目标、重点区域和推进步骤。专项规划应按照“因地制宜、合理布局、突出特色、重点突破”的原则编制:一是以奎文、潍城、坊子、寒亭四区和高新技术开发区为依托,规划开发以特色农耕文化为主的土地租赁、农耕体验、休闲农事等旅游项目。二是以临朐沂山镇、青州王坟镇、诸城昌城镇、安丘辉渠镇为依托,规划开发乡村自驾游营地、山林风光、登山健行、观光采果、农家乐和休闲度假等旅游项目。三是以寿光蔬菜高科技示范园、三元朱村、青州黄楼镇、昌乐尧沟镇、昌邑绿博园等为依托,将各类农副产品融入多种文化元素,规划开发极具特色的“农户+莊园”式的花卉苗木园艺景观休闲度假旅游项目和艺术瓜果蔬菜类旅游商品。
(三)加大乡村旅游的宣传推介力度。加大乡村旅游的宣传推介力度。乡村旅游作为旅游业近年来新兴产品,需要加大宣传力度,提高知名度。要充分利用报纸、广播、电视等媒介,重点宣传推介潍坊乡村旅游,营造浓厚发展氛围。应充分利用政府公共资源,在机场、车站、高速公路以及城市主通道设计制作潍坊乡村旅游形象广告牌。同时,积极与主要客源城市探索建立乡村旅游营销相互代理机制,发挥“同城”效应,打造潍坊乡村旅游品牌。
(四)制定标准,制定标准,规范管理。规范管理。研究制定《潍坊市乡村旅游度假区建设管理标准》、《潍坊市农家乐旅游服务质量等级划分及其评定标准》、《乡村旅游酒店服务质量等级划分及其评定标准》等,以推行乡村旅游服务标准化为载体,开展乡村旅游星级评定活动,逐步规范乡村旅游市场。鼓励引导有条件的乡镇村成立乡村旅游合作社或乡村旅游协会,以土地流转、租赁等方式,将农户分散的土地和特色农产品资源集中连锁经营,加快推进乡村旅游发展。
【关于全县旅游业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推荐阅读:
关于调研全县优化发展环境工作情况的报告08-01
关于全县藠头产业发展情况的调查与思考11-08
关于全县有线电视入户情况的调研报告06-02
关于全县科技兴农情况的调查报告11-25
关于全县小水电发展的调查方案09-30
关于全县生猪定点屠宰的调研报告12-16
关于全县有关民生工作的调研报告07-24
对全县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情况的调查报告12-05
关于落实全县教育工作会议精神的报告0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