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加入WTO与我国出口贸易面临的环保问题

2024-10-01

论加入WTO与我国出口贸易面临的环保问题(通用10篇)

论加入WTO与我国出口贸易面临的环保问题 篇1

论加入WTO与我国出口贸易面临的环保问题

环境保护问题正引起发达国家的高度重视,并将其做为限制进口的.一种措施,绿色壁垒已成为制约我国出口的一大问题,文章以此为中心展开分析,并提出了五条对策建议.

作 者:王晓辉 作者单位:嘉兴学院经济学院,浙江,嘉兴,314001刊 名:嘉兴学院学报英文刊名:JOURNAL OF JIAXING COLLEGE年,卷(期):14(2)分类号:F752.62关键词:WTO 中国 出口贸易 环保 问题

论加入WTO与我国出口贸易面临的环保问题 篇2

关键词:世界贸易组织,农产品,进出口贸易

一、 入世的背景回顾

农产品贸易与各国的利益息息相关, 一直是各国保护的对象, 也带来了大量的国际贸易争端。作为世界主要的农业生产和贸易国, 中国在加入WTO后面临着重新确定农产品对外贸易政策问题, 这个抉择不仅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我国未来农产品贸易和消费的格局, 而且也会影响整个国际农产品市场的供需情况。是继续实行农产品贸易的保护政策还是开放农产品贸易?入世前后, 众多学者对此展开了激烈的讨论, 有人认为入世能给我国带来机遇, 也有一些学者认为会给我国农产品贸易带来巨大的冲击和挑战。

(一) 入世给我国农产品贸易带来的机遇

加入WTO可以改善我国农产品的国际贸易环境。50多年来关贸总协定/WTO各缔约国在开放贸易, 尤其是降低关税方面所取得的进展和成果, 为我国有效利用国际农业资源和市场创造有利的环境。通过参与多边国际贸易体制, 取得大多数成员方无条件最惠国待遇, 尤其是对发展中国家的优惠待遇, 也为我国的农业国际化创造了非常有利的环境。

加入WTO可以灵活运用有关条款及争端解决机制, 保护国内农产品生产和农产品市场。我国也可以以成员方的身份, 全面参与国际农业多边贸易体制安排, 参与农业多边规则的制定, 维护国际农产品贸易秩序和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利益, 遏制少数发达国家的单边贸易行动和农产品贸易保护主义。

加入WTO可以减少其他国家对我国农产品出口的非关税限制措施等不公平待遇。乌拉圭回合后, 无论是发达国家, 还是发展中国家, 都取消了非关税措施, 都以关税及关税配额的形式来管理农产品贸易, 从而大大改善了农产品出口环境。

加入WTO有利于我国农业走国际化的路子。农业的国际化是指参与农业生产的国际分工, 使农业资源在国际范围内配置, 按照国际、国内市场需求安排生产, 调整农产品结构, 加强农业国际合作, 从国外引进优良的农作物和畜禽品种, 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和产量, 增强我国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积极引进外资, 加快我国农业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 实行农业生产的良性循环, 并逐步实现农产品国际贸易的自由化。

(二) 入世给我国农产品贸易带来的冲击和挑战

加入WTO影响我国的对外开放政策。各缔约方必然要求我们放开农产品价格, 实行农产品生产商品化, 经营市场化, 实现农产品的国内价格和国际价格的接轨。过去, 由于我国的部分农产品价格, 长期低于国际市场价格, 对农产品的进口限制, 主要采用如进口配额、许可证等非关税措施, 并通过国家进出口公司进行垄断经营。加入WTO以后, 我国需要进行关税削减和相关政策改革, 各种非关税措施将被禁用。进口方式的改变, 意味着我国将按国际规则逐步开放国内市场, 因此, 国内农产品市场面临着国际市场的冲击和挑战。

加入WTO影响我国的农业生产结构。我国农业生产与发达国家相比, 存在着许多不利因素:首先, 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人多地少的小规模生产导致我国农产品生产效率低下, 交易成本高, 入世后, 我国的农产品生产不仅面临国内市场的需求, 而且还面临着国际市场的需求, 迫使我们要调整农产品生产结构。其次, 我国的农产品自然生产条件较差, 即使具有比较优势的农产品, 质量问题也限制了出口。我国农产品质量、品种结构不适应市场需求的矛盾比较突出。如果我国不能尽快地实行按市场需求和国际质量标准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品种结构, 提高产品质量档次, 我国的农产品不仅难以打入和占领国际市场, 即使是国内市场也必然受到国外农产品的冲击。

加入WTO影响我国政府的调控空间和力度。我国的农业管理体制是在计划经济条件下形成的, 农业生产的管理权在农业部, 农业生产资料供应和农产品流通权在商务部, 而农产品国际贸易的管理权又在外贸部门。这种体制造成农业生产与市场脱节、生产与消费脱节, 严重影响了政府在农业国际化进程中的宏观调控能力。总体上说, 我国现行的农业管理体制不适应加入WTO后农产品国际、国内市场一体化的需要, 也不适应农业国际化后对农业进行灵活、有效的宏观调控的要求, 并且在农产品价格保护制度、生产资料价格补贴等方面的支持也将受到限制。

加入WTO将带来更深层次的改革的压力和挑战。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 拥有占人口50%—60%的农业就业人口, 70%多的人生活在农村, 任何一个开放的承诺都要充分考虑到这种利益格局。我国在加入WTO后承诺开放农产品市场, 但决不仅仅是开放市场, 还涉及在国内的农业政策上、农产品的出口竞争上、出口补贴上、有关企业的进出口经营权上、深层次的管理上等很多方面。因此, 我们一定要全面考虑加入WTO以后对中国农业带来的全面挑战。

二、入世后我国农产品贸易发展的现状

在入世后对我国的农产品贸易的影响总的来说表现在下面两个方面:一是中国的农产品贸易的确是受到了一定的影响, 有一定的牺牲;二是我们不能盲目悲观, 应该看到我国的农产品贸易实际上并没有受到严重的打击。

(一) 入世后我国农产品贸易的损失

农产品贸易由顺差转为逆差。2001年12月11日, 中国正式成为世界贸易组织的成员, 该年我国农产品贸易总额为279亿美元, 其中出口额为160.7亿美元, 进口额为113.8亿美元。2002年, 在入世后的第一年, 我国农产品市场没有受到多大的冲击, 农产品出口额在大幅度增加的同时进口额度也有所上升, 1-11月份, 农产品贸易顺差49.5亿美元, 比上年同期增长了41%。到了2003年, 农产品贸易出现了三个“新高”, 即农产品进出口总额、出口额和进口额均创历史新高, 农产品出口额214.3亿美元, 比上年同期增长18.1%;农产品进口额189.3亿美元, 比上年同期增长52.1%, 但农产品顺差为25亿美元, 同比下降56.1%。但是, 该年却是我国农产品贸易自1990年以来顺差较少的年份。

农产品贸易遭遇壁垒狙击。入世第一年的2002年, 欧盟以我国的水产品中氯霉素含量超标为由全面封杀我动物源性食品的出口, 导致2002年上半年对欧盟畜产品出口降幅超过30%;同年, 日本以中国产冷冻菠菜中的农药超标为由, 于2002年7月17日通过新的《食品卫生法》, 全面禁止中国某些蔬菜的进口。

农产品出口结构不合理, 经营模式分散。我国农产品以初加工产品为主, 深加工能力不强, 而深加工的价值及其附加值较初加工产品的大得多。在出口的农产品中, 初加工产品占到80%, 而深加工产品仅占20%, 造成我国农产品出口结构不合理, 影响了我国农产品贸易的整体品质和收益。此外, 我国农产品深加工技术和设备较发达国家相比尚有较大差距。农产品加工的技术和设备问题增加了我国农产品的成本, 也影响了农产品质量的提高。

(二) 我国的农业并没有受到严重冲击

但是, 我们也应该看到我国的农业并没有受到严重冲击:加入WTO前的2001年, 我国的农产品出口额为159.8亿美元。根据海关统计资料, 2004年我国农产品进出口总额达514.2亿美元, 比上年增长27.4%。其中, 农产品出口额233.9亿美元, 比上年增长9.15%;农产品进口额280.3亿美元, 比上年增长48.07%。农产品进出口贸易差额由2003年顺差25亿美元转变为逆差46.4亿美元。2005年1-11月我国农产品进出口双增长, 农产品贸易逆差比上年同期大幅下降。1-11月我国农产品进出口贸易总额为506.9亿美元, 同比增长8.9%。其中, 出口额为247.3亿美元, 同比增长19.6%;进口额为259.6亿美元, 同比增长0.40%。农产品贸易逆差由上年同期的51.8亿美元减少为12.3亿美元, 同比下降76.2%。

2006年中国从整体上走进加入WTO的后过渡期。据有关方面透露, 2006年的农产品平均关税将在2005年15.35%的基础上进一步降至15.23%, 仅为世界农产品平均关税62%的1/4。中国已成为世界上农产品关税总水平最低的国家之一。

三、有针对性的应对策略

四年来, 我国农业实现了稳定增长。外国的粮食等大宗农产品并没有如预期涌入中国市场, 普遍担心的中国农业将受到严重冲击的情况也没有出现, 其中最关键的因素在于我国政府在农业政策方面的调整。我国政府的政策目标已经从过去解决农产品的供给, 开始向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农业竞争能力、促进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转变。支持的手段也由过去的价格措施和对中间环节补贴, 开始转向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减免税收、对农民实行直接补贴等政策。

但是, 随着国际农产品贸易市场的竞争加剧, 各国贸易壁垒的种类繁多, 不断创新, 如食品检验标准、国有贸易问题、基因工程作物以及劳工和环境标准等等均构成了新的农产品贸易壁垒, 这对以传统农产品贸易为主的我国农业而言, 将减弱农产品的竞争力, 使出口的国际市场份额萎缩, 甚至于有些农产品已经被迫退出市场。因此在入世后我国在农产品贸易过程中应该注意农产品贸易规则。

(一) 短期保护策略

继续使用农产品配额管理手段。在关税化过程中, 虽然关税配额能使少数农产品增加市场准入机会, 但由于实施期内一般不增加关税配额, 且配额主要分配给传统的贸易伙伴, 关税配额高峰超过了30%。因此, 配额制度依然是发展中国家目前保护农产品的可行选择。从我国对11种重要农产品的配额管理来看, 配额内税率不足10%, 配额外最惠国税率平均50%, 普通税率达到128%。所以, 配额以外的农产品成本过高几乎难以进口, 关税配额在很大程度上保护了我国农民的利益。

运用特别保障条款。当进口农产品的数量急剧增加影响到国内生产时, 就可以动用特别保障条款。即当某种农产品进口突然增加, 或价格剧跌到一定限度时, 允许进口国对该产品征收一定的附加税。

国内支持可用的“绿箱措施”。我国可使用的包括:①由公共基金或财政开支所提供的一般性农业生产服务, 其内容为:农业科学研究、病虫害控制、农业科技人员和生产操作培训、技术推广和咨询服务、检验服务、市场促销服务、农业基础设施建设。②为保障粮食安全而支付的储存费用。③粮食援助补贴。④一般性农业收入保障补贴。⑤自然灾害补贴。⑥地区发展补贴。

将技术壁垒纳入农产品的谈判过程。出现国际贸易摩擦时, 谈判的作用是巨大的, 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一员, 我国出口企业与许多发展中国家的利益是一致的, 我国政府应该联合广大的发展中国家, 将技术贸易壁垒的削减引入WTO的多边谈判机制之中。

(二) 长期应对策略

提高我国农产品的竞争能力。农产品国际竞争力包括三个方面:价格竞争力、质量竞争力和信誉竞争力。各级政府对农民进行市场规则和市场意识的培训, 降低其在生产中的随意性、盲目性, 提高农产品的安全性和品质。政府对农

产品流通环节的企业进行价格监管、法律约束和信息服务、降低农产品的成本、提高农产品的国际市场竞争能力。

建立农产品标准认证制度。要想突破发达国家对我国农产品的绿色技术壁垒, 首先要争取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接近ISO14000标准和发达国家最先进的环保标准。同时要参加国际标准组织的合作交流, 力争实现双边和多边环境标志的相互认可。对于自己比较有优势的产品, 要制定领先的国内标准, 并且争取将国内标准上升为有利于本国的国际标准。

对农产品实施适度的贸易保护战略。保护农业、保护农民不仅仅是国内实行减免税收政策, 更重要的是在全球化的进程中实施可行的贸易保护策略, 对我国来说, 适度的原则意味着一方面我们的农产品需要推动全球贸易的自由化, 另一方面还要建立适合我国的农产品保护策略。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 贸易保护战略旨在保护和促进国内产业的发展并培育其竞争优势, 阻止外国企业无限制的进入本国国内市场, 消除国际化带来的不利影响。

参考文献

[1]中国世界贸易组织研究会.积极应对农业挑战, 提高农业国际竞争力.http://WWW.china.com.

[2]时磊.农产品大出大进现行新格局[N].国际商报, 2004-3-10.

[3]王文涛.我国农产品国际贸易分析[J].商业研究, 2003, (24) .

[4]朱耀顺, 朱家位, 孙康.加入WTO后云南农产品贸易对策探讨[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 2002, (S1) .

论加入WTO与我国出口贸易面临的环保问题 篇3

[关键词] WTO体育用品贸易规则机遇挑战

一、我国体育用品业的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发展现状。在贫穷落后的旧中国,全国只有在少数大城市有几家作坊式体育用品工厂,设备陈旧,生意萧条,毫无生机,体育用品根本谈不上形成行业规模。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人会以来,我国体育用品业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和壮大。据统计,近些年我国体育用品出口额以20%以上的高比率递增,到1999年,已达53.96亿美元,是9年前的10倍强。目前,国外经销商大多看好中国市场。据世界体育用品联合会秘书长安德列·乔格、曼斯先生介绍,现在国际市场有65%的体育用品在中国制造,中国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体育用品生产基地。

2.存在的问题。

(1)体育用品业生产企业分布不合理,区域性差异明显。1998年我国有3372家体育用品企业,其中广东省有712家,占全国体育用品协会总数的22.8%,居全国第一,其次依次为上海、福建、江苏、浙江、北京、山东和天津。我国体育用品企业在沿海经济发达的省份,直辖市偏多,而内地及边缘少数民族地区较少且呈现南强北弱,东强西弱势态,发展很不平衡。

(2)品牌意识差。我国大部分体育用品企业管理方面的侧重点是销售,对于打造自己的品牌,设计开发、营销管理方面则属于凤毛麟角了。大多数品牌企业或正朝品牌方向发展的企业,只顾在提高自身品牌知名度上下功夫,没有真正在产品的质量、产品定位、消费市场等方面抓落实,损害了自身形象。

(3)产品标准低,不利参与国际市场竞争。据统计,1990年在我国北京举办的第11届亚运会体育用品国产比率高达78.6%。但国产化的上千种体育用品的标准率不到10%,尚无法和世界接轨,不利参与国际市场竞争。国家技术监督局曾经对生产大球的企业进行抽查,产品合格率仅为69.7%,这充分说明了我国体育用品与国际先进水平,仍存在着较大的差距。

(4)产品结构不合理,不利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在产品的总体结构中,竞赛类与健身娱乐类的开发存在严重失调,目前在我国省市以上专业队98.9%的产品还依赖进口,社会对技术质量要求高,市场容量小、微利的竞赛类产品又不愿再投入,不少产业已经转行,加上产品的科技附加值较低,产品多以模仿国外的样品生产为主,这几种现象对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极为不利。

(5)市场发育较低,行业竞争不规范。近几年,市场的活跃对体育用品的流通起到了积极作用,短时间内过多过滥的以盈利为目的的促销活动造成了市场无序的竞争,这就给大量的低劣产品提供了生存空间,行业竞争无质量可言,损害了消费者利益,市场培育较低且不规范。不利于国内外同行公平竞争的开展。

二、我国体育用品业目前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1.机遇。

(1)加入WTO后,我们的商品贸易应遵守WTO法律体系基本原则及共同遵守的准则。 国产品牌在强大的洋货冲击下,将促使其改变传统的生产经营思路及管理方式,要迅速地按国际标准体系和市场要求,更合理地进行产业调整和实现企业间的优势互补条件的联合和重组,以更好的参与国际市场的竞争。

(2)加入WTO后,体育人才市场将进一步开放,如何加快培养经营管理人才缩补与先进国家水平的差距,有利于规范净化国内市场,有利于建立与国际接轨,立足长远的发展规化,振兴民族品牌,逐步扩大国内外市场份额。

(3)加入WTO后,将迫使一些企业面对更艰难的生存环境,而迅速确定外向型经营观念,主动涉足市场,开辟新的领域,去冲击国际市场。

(4)加入WTO后,国外产品将冲击国内市场,贸易往来甚密,国内的劳动力市场和原材料等资源会得到进一步的开发利用,会吸引更多的国外企业到中国投资办厂,同时吸纳大量的剩余劳动力,这样有利于我国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和谐稳定。

2.挑戰。

(1)加入WTO后,过去的市场法规不适应目前的市场运作需求,且与国际市场惯例、法规相差很远,难以适应,也难以受法律保护。

(2)加入WTO后,我国体育用品的生产在标准、技术、质量成本以及规模效益和管理经营理念与国内外同行相比仍有较大的差距,而我国体育用品业起步较晚,经营规模小又散,企业间技术和信息封闭,合作化程度低,没有真正形成大批经得起国际市场考验的民族品牌。

(3)加入WTO后,随着我国关税的降低,国产体育用品价格优势将会很快消失,市场上国产体育用品可能会出现严重的供大于求现象。产品的仓库积压和资产占用将进一步加重。

(4)加入WTO的,我国体育用品出口虽逐年递增,但据统计其中约有50%是属来料加工,40%属一般贸易,真正能冲击国际市场的国产品牌屈指可数。我国体育用品的出口平均价值不及国际品牌的十一分之一。又由于国外体育用品的进口量会急剧增加,民族品牌出口总额则会受到冲击,会大幅下降。

三、结束语

加入WTO后,能促我国体育用品业的发展,加快我国主导品牌产业的迅速发展,我们要很好地抓住这一历史机遇,加强学习,提高自身的管理经营水平,积极创新,提升产品科技含量,冷静应对,并根据国情及自身的特点,按照国际市场环境的要求,进一步调整产业结构,努力推进我国体育用品业的发展再上新台阶。

参考文献:

[1]詹建国:中国体育用品牌战略思考[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1999

[2]余近能:略论WTO与我国体育产业的发展对策[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2(3)

论加入WTO与我国出口贸易面临的环保问题 篇4

VV云烟

中国加入WTO后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世贸组织于1995年1月1日正式开始运作,是一个独立于联合国的永久性国际组织,负责管理世界经济和贸易秩序,总部在瑞士日内瓦。1996年1月1日,它正式取代关贸总协定临时机构。前身为1947年订立的关税及贸易总协定。与关贸总协定相比,世贸组织涵盖货物贸易、服务贸易以及知识产权贸易,而关贸总协定只适用于商品货物贸易。同时,世贸组织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世界银行(WB)一起被称为世界经济发展的三大支柱。中国自1986年申请重返关贸总协定以来,为复关和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已进行了长达15年的努力。1995年7月11日,世贸组织总理事会会议决定接纳中国为该组织的观察员。2001年12月11日,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成为其第143个成员。

加入WTO是中国进一步加快改革步伐、扩大对外开放的一个重要标志,它将对中国的社会生活产生极其深远的影响。那么,加入WTO后,中国会面临一些什么样的机遇和挑战呢? 先来看看有关数据统计:

在GDP数据与就业方面,据联合国贸发会议和亚洲银行的测算,中国加入WTO后可使GDP增加2.94个百分点,每增加一个百分点可以新增加400万个就业机会,也就是说可新增约1200万个就业机会。而据华盛顿国际经济研究所的评估,中国加入WTO后,随着关税的降低和农工产品进口的放开,将导致增加1100万人失业,不过数年后,劳动和资本市场将再度充满活力。但同时,这些数据也只是一种静态的预测,与实际情况必然有出入。加入WTO对于中国的就业来说,在短期内对中国就业市场的影响,可能比人们一般估计的要小。但从长期的发展来看,其影响的指向性很强。

在农业就业方面,总的来说,农业的产品结构调整和农业劳动力的转移将面临更大的压力。中国的小麦、大米、大豆、玉米、棉花等主要农产品的进口配额都将大幅度提高,对美国有竞争力的农产品的进口关税平均要降到14.5-15%,而且要取消中国主要农产品出口的补贴。但同时,现在的农业结构已发生很大的变化,在大农业(农林牧渔)中,农作业的产值只占约55%,而在农作业当中,水果、蔬菜、油料、花草、烟茶等产品的比重又越来越大。农业受到冲击较大的可能是传统的粮棉种植业,而在养殖、蔬菜、花草、油料、烟叶等方面,会增加商机,从而增加这方面的就业。

在工业就业方面,中国目前工业产品的平均关税是17%,入世3年后要降到8-9%,情况比较复杂。一方面,入世后中国传统的具有竞争优势的劳动密集出口产业将会获得最大的收益,其中服装业、纺织业、建筑业、食品加工业等,加入WTO以后,由于出口配额的放宽和取消,就业会有所增加;但另一方面,中国传统的资金和技术密集产业,如汽车、钢铁、机械、制药、仪器等行业,由于国际竞争力较弱,可能会受到较大冲击,就业机会可能会相应减少。而高科技产业和电信产业,加入WTO后外资和外国先进技术的进入,对这些产业的发展会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就业会随之增加,但市场开放后此领域大量进口产品的拥入,也会影响到这些产业的成长和就业。

在服务业方面,一般的商业和服务业会受到刺激而得到发展,就业也会增加,但金融、保险等行业,由于外资的参与竞争,国内相应行业会受到降低管理成本和劳动成本的巨大压力,就业前景很不乐观。

除此之外,据国家统计局统计,到2001年9月底,全国城镇单位从业人员共11367.6万人,比上年同期减少484.9万人,主要集中在国有和集体部门;到2001年6月底,全国城镇登记失业人数达到近年来最高点618.7万人,其中35岁以下的占53%,下岗职工仍有近700万人,也主要集中在国有企业,实际的城镇失业率约在7%。另外,据对59个大中城市劳动力市场供求状况的分析,平均每个求职者具有0.65个就业岗位,但除了失业下岗人中国加入WTO后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VV云烟

员,全国近几年每年新增的劳动力供给就达1500万人左右,当然多数在农村。

从以上数据看来,中国入世后,虽然存在一定的负面影响,但总的说来,对经济的发展有以下几点机遇与挑战。

第一,由于二战后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存在一个相对和平的国际环境,世界经济一体化、全球化的趋势不可阻挡,入世有利于中国更快、更好地融入国际经济社会,进一步融入国际经济社会、更好地利用国际资源和国际市场优化资源的配置,发展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但是,随着更多的跨国公司进入中国,随着外资及外资企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地 位的进一步上升,以及我国宏观经济政策及管理必须符合WTO的多边协议和规则的要求,将使我国国家的宏观调控难度增加。

第二,加入WTO后,将使我国在国际经济舞台上拥有更大的发言权,可以为建立公平合理的国际经济新秩序和维护发展中国家的利益作出更大的贡献。有利于在国际经济舞台上发挥更大的作用,有利于维护我国的经济利益。第三,有利于密切海峡两岸的经贸关系,有利于推进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这对我国经济体制的改革和对外开放都将是一个有力的推进,同时对市场的法治也是一个促进。

第四,加入WTO后,我国可获得多边无条件最惠国待遇,以发展中国家的身份获得普遍优惠的待遇,有利于实现市场的多元化,使我国的出口贸易有较大的增长,有利于改善我国的国际贸易环境;同时,由于关税的下降,非关税壁垒的减少或取消,开放服务市场,进口贸易也会大幅上升。

第五,随着投资环境趋于统一和得到普遍改善,加上中国潜在市场的巨大吸引力,外国直接投资的总量将会有较大幅度增长,外资来源将进一步多元化。我国将对外国企业逐步取消各方面的限制,给予他们以国民待遇,有利于消费者得到更优质、更廉价的服务。与此同时,外国产品更自由地、廉价地进入中国市场,肯定会对某些行业产生一定的冲击,如化工制药业、机械工业、汽车业、某些电子产业、通信设备制造业等。而且开放农产品市场,农产品的进口会逐步增加,对我国农业的发展产生一定压力。

第六,由于目前中国尚不是WTO的缔约方,中国的出口商品常常受到歧视性待遇。有利于比较公正、合理地解决贸易争端。开放服务市场是我国加入WTO所承诺的重要义务。服务贸易总协定要求 缔约方最终对服务贸易实施无条件最惠国待遇和国民待遇,服务行业将面临外国 同行的强有力挑战,将不得不让出一定的市场份额。

第七,加入WTO后,竞争的压力会促使国有企业加快经济结构和产品结构的调整,加速改制、重组、联合、兼并的进程,有利于激发中国企业的竞争意识。同时,由于进口原材料价格的下降,有利于降低某些企业的生产成本,从而提高他们的竞争能力。

第八,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迫切需要国外先进的技术。有利于技术进步。对知识产权保护力度的强化,也会使一些长期侵权或缺乏创新能力,缺乏品牌,依靠仿制生存的企业难以为继。

论加入WTO与我国出口贸易面临的环保问题 篇5

一、WTO架构下的保障条款

(一)《保障措施协定》内容分析

《保障措施协定》由序言、14个条款和1个附录组成。该协定第11条第1(a)款规定:“成员方不得对特定产品的进口,采取或寻求GATT第19条所规定的任何紧急措施,除非此类行动符合依照本协定的规定实施该条。”可见,保障协定已经成为实施保障措施的唯一合法依据。下面依次分析其实施的实体与程序等要件。

1.实施保障措施的实体要件。《保障措施协定》第2条第1款规定:“一成员(包括关税同盟)只有根据下列规定才能对一项产品采用保障措施,即已确定该产品正以大为增加的数量(较之国内生产的绝对增加或相对增加)输入其领土,并在此情况下对生产同类或直接竞争产品的国内产业造成严重或严重损害的威胁。”由此可见,采取保障措施的要件包括进口增加、国内产业的严重损害或威胁、以及进口增加与产业损害的因果关系。兹分述如下:

(1)有关产品的进口数量大量增加:包括绝对数量的增加与相对数量的增加。所谓绝对增加,即产品进口绝对值的增长;相对增加是指尽管进口数量的绝对值未见增长,只要进口国国内同类或直接竞争产业生产的产品减少了,相对地也就增加了进口产品。

(2)国内产业的严重损害或严重损害的威胁:此处国内产业应理解为一成员领土内进行经营的同类产品或直接竞争产品的生产者全体,或指同类产品或直接竞争产品的总产量占这些产品全部国内产量主要部分的生产者,其范围广于反倾销协定和补贴及反补贴协定中所规定的产业范围。

所谓严重损害系指对国内产业的情况有全面性的严重损害:而严重损害的威胁,系指对于损害的造成,有明显而立即的可能性(clearly imminent)。主管机关在决定国内产业是否由于进口的增加而遭受严重损害或有遭受严重损害的威胁时,必须将对所有与产业的有关情况,并属于客观且可以量化(objective and quantifiable)的因素加以评估。

(3)因果关系:实施进口保障措施需证明有关产品增加与国内产业严重损害或威胁之间存在因果关系(causal link)。虽然其进口的`增加不须为国内产业损害的主要原因,但其他造成损害的因素不得归因于进口增加。

2.保障协定的程序及其它规范

(1)案件的调查。保障程序的进行,通常系基于相关利益方的申请,并且必须经过调查,调查程序包括对利害关系方的通知、召开听证会、利害关系方提出证据、意见及辩论;主管机关应公布调查报告,记载裁决及时与法律争论作成的结论。

(2)临时措施。保障措施原则上必须在最终调查确定后方可实施,但有时情况紧急,若迟延将导致无法弥补的损害的紧急情况下,可以采取临时性的保障措施。其实施要件为:须初步裁定有明显证据显示进口增加;造成严重损害或威胁;采取增加关税税率的方式;适用期限应不超过200天。

(3)实施方式及程度。由于采取保障措施的条件主要在于成员方履行关税减让和取消数量限制义务而导致的国内产业的损害,因而保障措施最常用的方式应为实施数量限制或提高关税,不过,进口国亦有搭配实施关税配额者。

就实施保障措施的程度方面,保障措施以防止或救济严重损害并促进产业结构调整的必要范围为限。若采取数量限制,不得减少进口数量使之低于最近三年期间平均进口水准。

(4)存续期间、延长适用与逐步自由化。乌拉圭回合制定保障措施协定最重要的成就之一,就是为保障措施设定落日期限,以减少一成员将保障措施用作延长国内夕阳产业存续期限的方式。任何保障措施适用期间不超过四年,经过延长不得超过八年(包括实施临时措施的期间、实施保障的最初期间、以及延长的期间)。

保障措施延长适用的前提是进口国主管机关认为有继续保障或救济严重损害的必要且产业正进行结构调整,且措施的延长不得较最初实施期间终止时有更大限制,而应继续放宽。

保障措施实施期间一年以上,应按固定时间间隔逐步自由化。若适用期间三年以上则应在实施的中期以前检查适用情况,在适当情况下撤销或加速自由化。

(5)通知、协商和补偿、报复。实施保障措施的成员方应对有关严重损害或威胁的调查过程、结论和实施或延长保障措施的决定通知保障委员会,各有关成员方应将临时

论加入WTO与我国出口贸易面临的环保问题 篇6

加入WTO后民营企业面临的经济环境和对策

对于蓬勃发展的中国民营企业来说,入世后将面临一个怎样的新环境,有哪些机遇和挑战,究竟给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带来哪些影响,是一个值得各方面关注的问题.

作 者:程秀生 作者单位: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刊 名:中国工商管理研究英文刊名:STUDY ON CHINA ADMINISTRATION FOR INDUSTRY & COMMERCE年,卷(期):“”(12)分类号:F7关键词:

论加入WTO与我国出口贸易面临的环保问题 篇7

关键词:WTO,会计,理论研究,会计准则

1加入WTO对我国会计准则的影响

加入WTO对我国会计准则的制定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我国的会计准则建设必须本着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服务的精神, 把我国国情同国际惯例有机的结合起来, 把会计的国际协调与本土化研究放在当前会计理论研究的首要地位。我们应尽可能利用一些具有共性的国际通行做法, 兼顾中国自身的国情。积极的向国际惯例靠拢, 支持国际会计协调一致。

再者, 随着国外企业的大量涌人, 国际贸易的扩大, 资本市场的开放, 国际结算业务的增加, 我国多数企业面临着激烈的国际竞争。企业要在激烈的竞争中取胜, 必须走出国门、融入国际, 走兼并国外企业或与之联合或在国外设立子公司或在国外上市之路。同样, 国外企业要在中国拓展业务, 也需要了解中国的企业。会计信息是决策的依据之一。为满足国内外使用者对会计信息可比性的需求, 方便其进行合理的比较并做出正确的经营决策、筹资决策和投资决策, 企业所提供的会计信息应符合国际惯例。

2加入WTO后对我国会计理论的影响

2.1加入WTO对会计核算基本前提的影响

会计假设作为会计实务和会计理论的基础, 是对会计所处的经济环境做出的合乎情理的推断和假设, 是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加入WTO后, 使我国会计与国际会计越来越融为一体, 这对我国会计核算基本前提的各方面产生诸多的影响。

(1) 对会计主体假设的影响。

会计主体又称会计实体、会计个体, 它是会计人员所核算和监督的特定单位, 会计主体前提要求会计人员只能核算和监督所在主体的经济业务, 强调的是一种会计信息提供对象的特定性、单一性。但入世后, 我国的企业面临了前所未有的竞争态势, 企业兼并已成为必然趋势。企业规模不断扩大, 大型工业生产的全球化合作, 使企业的空间范围无限地向外延伸和扩展, 实质上就形成了对不同会计主体、会计信息的调整、归集和合并, 体现出一个更大范围、更高层次的主体的财务状况与经营成果, 这样也就在某种程度上拓展了我国现有的会计主体理论。

(2) 对持续经营假设的影响。

在我国的传统财务会计中, 持续经营假设一直占有重要的地位, 它反映了企业的所有者和经营者的愿望和目的, 许多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都与持续经营有关, 是基于该假设而提出并与该假设相配合和适应的。但加入WTO后, 既为我国企业的经营带来了勃勃生机, 但同时也使它们面临着更大的风险。由于国外企业先进技术的进入, 为了生存就会使技术更新的周期缩短、频率加快, 所有企业就必须加大对技术研究开发的投入。只有如此, 才能不断适应市场的需求, 而市场需求的变化也会更加频繁和多样, 一项投资决策方向的失误就可能会让企业破产。由此可见, 所有这些不稳定因素必将使资产的历史成本计价、费用与收入的按期配比等变得不能切合实际, 因而也不能正确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 这就必然会对相对稳定的持续经营假设提出新的挑战, 同时, 也会使对企业主体自身以及外部关联企业持续经营状态的估计和假设都面临巨大的考验。

(3) 对会计分期假设的影响。

会计分期假设是以持续经营为前提并与其密切相关, 将企业的经营活动人为地划分成若干个相等的时间间隔, 以计算损益、编制报表, 形成会计期间。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基于我国国情考虑, 规定会计期间按年度划分, 以公历年度作为一个会计年度, 即从每年的1月1日至12月31日, 每个会计年度还具体划分为季度和月度。然而, 我国加入WTO后, 各类企业的总公司由于管理的需要, 无疑需要随时掌握所属子公司、分公司的经营状况, 以便对其业绩迅速及时地加以考核。另从我国证券市场的发展来看, 投资者也需要更迅速、及时地了解投资企业的经营状况, 以便对股票价值的变化具体地做出反映, 这样, 每年一次的中期财务报告和年度财务报告的公布, 也逐渐不能满足投资者对信息的需要, 会计分期也就必然不再那么具体明确。

(4) 对货币计量假设的影响。

货币计量假设是为了满足人们将不同性质的资产加以汇总反映的需要而提出的, 使人们能够以货币为工具来考察企业经营状况的全貌。加入WTO后, 由于国际间交往的日益频繁, 更为便捷的信息使价格、汇率、利率等变动更加频繁, 尤其是那些具有外币业务的会计实体, 货币计量中要求币值稳定的前提将会受到很大冲击, 进而导致前后各期财务报告的可比性大打折扣, 无疑货币计量假设这一前提也受到了很大影响。

(5) 对权责发生制假设的影响。

据新《企业会计准则》规定, 权责发生制原则已不再作为一项一般原则列示, 它作为企业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的基础, 被提升到会计基本假设的层面。入世后, 随着经济业务形势越来越复杂, 不确定性越来越增加, 对权责发生制的使用提出了新的问题。因此, 权责发生制的概念也在原来的基础上有所突破。

2.2加入WTO对会计要素的影响

会计要素是为了实现会计目标, 在会计核算基本前提的基础上对会计核算对象按照经济内容所作的分类, 是会计核算对象的具体化, 是会计用于反映会计主体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的基本单位。我国企业会计准则规定的会计要素包括: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和利润六项, 而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在《编制和提供财务报表的框架》中将会计要素规定为五个, 即:资产、负债、权益、收益和费用。通过比较, 我们会发现, 我国规定的收入和费用要素均使用了狭义的概念, 即:仅指营业收入和营业费用, 其他收入和费用项目均未作为会计的收入和费用要素进行披露, 而是将其纳入利润要素进行解释, 这样就造成了收入、费用、利润要素口径与国际惯例不一致。而我国加入WTO后, 为了增强国与国之间会计的可比性, 使我国的会计能够真正融入国际经济环境, 就有必要借鉴国际经验, 改进我国的会计要素结构, 根据国际惯例进行了必要的调整。

2.3加入WTO对会计法规体系的影响

目前, 我国的会计法规体系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是根本法, 即《宪法》;第二是相关法, 即《税法》、《证券法》、《公司法》等;第三是专业法, 即《会计法》;第四是准则, 即《企业会计准则》;这一法规体系对我国会计人员的操作进行了规范, 把会计理论从法律的角度加以了确定。然而, 由于行业会计制度的存在, 使得不同行业的企业又可以不同的制度来提供会计信息, 这显然会造成会计信息口径的不一致, 不利于企业之间的公平竞争。我们知道, 国民待遇原则是WTO的一条重要原则, 外国企业在我国也将与国内企业享受同样的待遇, 但由于行业会计制度的存在, 就必然存在行业之间待遇的不一致, 因而, 外国企业进入我国后就不能接受行业会计制度。

2.4加入WTO对管理会计理论的影响

管理会计是以强化企业内部经营管理, 实现最佳经济效益为最终目的, 通过一系列专门方法, 利用财务会计提供的资料及其他有关财务会计信息, 进行整理、加工和再利用, 实现对企业经营过程预测、决策、计划、控制、责任考核评价等职能。我国对管理会计的研究和应用是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伴随着西方管理会计的传入开始的, 但当时发展步伐比较慢, 只在部分地区、部分行业分散应用, 还未形成一套适合我国国情的真正意义上的管理会计应用体系。随着我国加入WTO, 我国的企业已逐步推行管理会计, 达到真正实现企业会计工作由核算报账型向经营管理型的转变。

3开拓我国会计的新领域

3.1对会计核算领域方面的挑战

入世后, 随着国际间贸易往来的不断增多, 国际会计的研究则将跨国公司会计作为重点。同时, 会计独立理论研究将重新启动, 竞争机制的引入, 一些技术落后、竞争力差的企业将迅速被淘汰, 这就会推动“兼并会计”、“破产会计”理论与实践的发展;金融资产市场的开放、经济的发展导致外币业务和投资的增加, 这必将加快“金融会计”、“衍生金融工具会计”的研究步伐;会计人才市场的开放, 国际人才的流动, 优秀人才的引进和对人力资源的重视, 也将促进“人力资源会计”的理论与实践。此外, 企业将更加注重知识产权的开发、利用和保护。企业会计报表上无形资产这一会计要素的地位也日益增强, 其比重将大大增加。

3.2深化会计新领域

(1) 人力资源会计业务。

加入WTO后, 人力投资增加, 这就要对人力资源的投入价值和产出价值进行必要的计量、核算和反映, 人力资源成本会计和人力资源价值会计将进行必要的计量、核算和反映, 人力资源成本会计和人力资源价值会计已在大多数企业中得到实施。

(2) 无形资产会计业务。

从会计角度看, 知识经济的最大特点是无形资产占企业资产的比重显著增加, 对一些高科技企业来说, 它的比重甚至位居企业资产的首位。因此, 无形资产的全面计量、核算、反映又成为了我国加入WTO后企业会计必将开拓的一个新的业务领域。

(3) 社会责任会计业务。

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范围很广, 如环境保护、职工福利和劳动保护、职工培训、社区服务、对消费者的售后服务等。加入WTO后, 我国企业开展社会责任会计业务势在必行。

(4) 国际会计业务。

根据“入世”的要求和我国目前的情况, 我国国际会计研究的重点应放在跨国公司会计上, 郑重研究跨国公司合并报表折算、附属企业外币报表的转换、跨国公司财务报表分析、跨国公司及附属企业业绩评价、国际审计与国际税务、国际投资决策、国际转让价格、国际避税与反避税和国际性、地区性会计组织团体及其制订的国际会计准则等。

(5) 衍生金融工具会计。

论加入WTO与我国出口贸易面临的环保问题 篇8

与服务。

试论加入WTO后的企业资产与财务管理制度的创新

一、观念创新

WTO规则其实就是法治经济规则。朱总理在九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的关于“按照法制统一、非歧视、公开透明的原则,抓紧完善既符合世贸组织规则,又符合我国国情的涉外经济法律法规体系,确保执法公正与效率”的要求,为入世后财政部门的企业资产与财务管理工作指明了方向。这就要求财政企业管理工作的政策法规,要符合国际经济惯例,遵循公正、公平、公开的原则。因此,作为财政企业管理,首先要树立法治观念,转变传统的财政行政管理观念。一是要遵循法制统一原则。按照WTO协定的要求,中央政府负有保证WTO协定在全国范围内统一的责任。因此,财政管理企业的政策法规不得违反WTO协定中我国所做出的承诺。二是要遵循非歧视原则。即要非歧视地进行市场活动,打破地方封锁和行业的垄断,建立全国统一的市场。全国各地各行业各部门必须遵守非歧视原则(包括最惠国待遇原则和国民待遇原则),对进口商品以及外国人的知识产权与本国商品以及本国人的知识产权一视同仁,对国内其他地方的商品及服务与本地商品及服务一视同仁;根据我国所做出的承诺,要给予外国服务和服务者提供相应的待遇;对来自WTO不同成员的商品、服务、投资或者知识产权要同等对待。因此,财政管理企业的政策法规,要逐步取消对国有企业的各种倾斜政策和优惠政策。三是要遵循公开透明原则。WTO要求所有一切有关贸易的法律、法规、规章和其他政策措施必须公开,并且在公布和施行

海量管理资料下载,仅供学习研究之用,严禁用作商业用途。

之间一般要有一段时间间隔。在制定和修改政策法规过程中,要发扬民主,广泛征求各方面包括被规范对象的意见。因此,财政管理企业的政策法规(包括资金安排政策)必须公开,要使每一个纳税人享有一个信息对称的竞争环境。四是要积极制定既符合WTO规则,又适宜我国基本国情的积极的财政管理企业政策法规。

二、理论创新

财政企业管理工作必须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中的国有产权管理为工作核心和法律依据、以企业国有资产与财务统一管理为原则来开展。现代企业制度的基本特征是“产权明晰、政企分开、权责明确、管理科学”。党的十五届四中全会提出我国国有产权管理的方式是实行“国家所有、分级管理、授权经营、分工监管”。从前段的实际工作的情况看,在企业国有资产与财务管理问题上有一些认识误区和分歧。有的人认为,加强管理便会容易导致“一管就死”。但其实不然,其问题的关键是要把行政干预与产权管理分开。因为企业国有资产与财务统一管理是指按现代企业制度进行的产权管理,而不是指过去的下达财务指标等方面的行政干预行为。企业的产权管理不规范是不能“搞活”企业的。有的部门在实际工作中“越位”和“缺位”,对企业的行政干预过多,使企业国有资产与财务管理工作形成了政出多门、各自为政、巨额资产流失、宏观管理失控的局面。对此,必须强调指出,资产是财务的载体,财务是资产的实现价值,企业资产与财务统一管理,符合经济运行的基本规律。企业国有资产与财务必须由财政部门统一管理,是由国有资产与财务的经济本质特征与经济运行规律决定的,是强化财政部

门职能作用的体现,是其他任何部门不可替代的。企业国有资产与财务必须由财政部门集中统一管理,不能政出多门,不能继续形成宏观失控的分散的隐蔽的巨大的资产流失局面。当前,无论企业经营方式、组织形式如何多样化,产权关系如何复杂化,都必须从国家投入到企业的资本及其营运抓起,抓住了国有企业产权的管理,就抓住了企业国有资产与财务统一管理的“牛鼻子”。因此,既然要进行国有企业财务的管理,就必然要进行国有企业的产权管理,并在产权管理方面有理论创新。

三、制度创新

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经验表明,制度的好坏决定着经济发展的成败。当今世界上既有成功的市场经济,也有失败的市场经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是要建立好的法治市场经济。建立了有效的民主制度和法治环境,才能有效地解决国有企业低效率、国有资产流失、权力资本腐败、经济关系混乱与失范以及在改革过程中存在的财产再分配不公、金融诈骗、股市泡沫、公权不彰、法治不行等问题。在我国当前宏观经济体制与国有企业改革滞后的情况下。必须破除旧的、过时的、不适应WTO规则的企业财务管理制度,建立健全符合WTO规则和我国经济发展战略目标要求的企业资产与财务管理新制度,为企业的发展创造规范的制度环境。

一个时期以来,由于各方面的原因,企业国有资产流失、国有企业财务管理失控现象越演越烈。有的部门与企业随意制定与操作企业改制,造成政出多门现

象;有的在改制中少评、漏评、不评国有资产,悬空对国家银行的债务、混水摸鱼;有的企业存在“掏空机制”和内部人控制现象,转移、私分、侵占和挥霍巨额国有资产现象时有发生;有的社会审计机构法制观念淡漠,唯利是图,与企业串通一气,出具虚假审计报告,审计环节形同虚设。这些都严重损害了国家权益。九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强调,“在企业重组改组中,必须防止国有资产流失和逃废银行债务”。因此,有必要建立与健全政府出资人管理的各项法律、法规与制度(包括企业国有资产与财务管理、国有资产经营预算、国有企业财务年报审计等法规),强化财政部门作为政府出资人在企业国有资产与财务管理方面的权利和义务。

四、体制创新

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法则和加入WTO的要求,财政应尽快退出一般性竞争性领域的投资,以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江总书记在省部级干部WTO研讨班上指出:“要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推进政企分开、政事分开、减小对微观经济活动的直接干预”。朱总理在九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进一步解决制约经济发展的结构性矛盾和体制性障碍,是促进经济持续增长、提高经济素质和竞争力的根本举措。必须大力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坚持不懈地把经济体制改革引向深入”。因此,随着市场经济的建立与发展,应尽快改革竞争性等领域政府行政性配置资源的体制,按照国有资本投融资体制改革的要求,创新国有资产收益分配体制。一是除政府有特殊规定外,财政不再投资于竞争性项目,以从体制和制度上解决长期以来困扰我们的重复建设、低效

率和损失浪费问题。二是按照“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锁定国有资产经营领域。国有经济是特殊形式的经济,从长远看,它的定位应是安全性、垄断性、公益性和命脉性四个领域。因此,国有经济应逐步从一般性、竞争性、盈利性等应宜民营经济投资的领域退出来。不仅如此,按国际经济惯例,在前四个领域中,国有经济也不应全部覆盖,应做到能控股的决不独资,宜参股的决不控股。尤其在命脉性领域,适宜引入其他经济成份就引入其他经济成分。是该直接控制、间接控制还是一般性参与,都要根据效率和公平原则而定。三是大力推进国有经济战略调整和国有企业战略改组。一方面积极实行国有股减持,优化上市公司股权结构;另一方面要积极参与做好其他国有企业的改革改制工作。要在规范企业改制、防止国有资产流失的前提下,大力推进企业兼并联合,通过整体划转、参股控股、租赁承包、委托经营、外资嫁接、股份合作制度等形式,对国有企业进行开放性重组。四是建立国有资产经营预算。国有资产经营预算是国家预算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立国有资产经营预算符合WTO规则和国际经济惯例,其目标是实现国有资产收益的优化分配和国有资源的优化配置。为了从体制上防止国有资产权益继续以分散的隐蔽的形式流失,优化宏观资源配置,建立国有资产经营预算,是当前财政企业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各级财政部门要积极承担起国有资产经营收入的征管任务,将国有股减持等国有资本及其经营收入、政府性基金收入和其他各种国有资源收入一律纳入国有资产经营预算管理,发挥财政对国家经济宏观调控的职能作用。五是优化国有资产经营收入分配。将国有资产经营收入主要用于国有企业的技术改造、科技创新、补充社保基金和经政府特别批准的新设国有企业投资等方面。

五、管理创新

论加入WTO与我国出口贸易面临的环保问题 篇9

摘要:加入WTO对于完善公共政策的执行既存在着挑战又提供了难得的机遇,主要表现在:WTO原则与公共政策执行原则的契合;加入WTO促使公共政策执行过程进一步趋于透明化、法制化;公共政策执行中的经济方式的作用突显;公共政策执行主体范围扩大并且更注重加强与政策适用主体的协调与沟通;加入WTO为改善公共政策的执行提供了契机。

关键词:WTO;公共政策执行;影响;契机

中国加入WTO,政府面临的挑战是全方位的,政府的行为方式、公共决策等都要接受WTO法律体系框架的约束、检验与评价。因此,政府必须以WTO的原则和规则为指导,尽快调整自身的行为方式。

一、加入WTO对公共政策的执行提出挑战

(一)加入WTO要求公共政策执行的原则与之相契合

入世要求公共政策执行应与WTO主要原则相契合。(1)应与非歧视原则及公正性原则相契合。非歧视原则是WTO原则体系中一项最基本的原则,它的精义在于:要求缔约双方在实施某种优惠和限制措施时,不要对缔约对方实施歧视待遇。非歧视原则实际上包含着最惠国待遇原则、国民待遇原则、关税减让原则等具体原则,它的基本精神在这些具体原则中得到体现。这些规定,就是要求达到贸易公正、公平等宗旨,消除国内外歧视性的政策。而公共政策的成功有效的实施也离不开执行过程中的公正性原则。它首先表现为执法守法,也就是说政策执行必须依法定职权进行,遵守法定程序,并自觉接受法律、法规和政策的约束。在政策执行过程中,要维护政策的严肃性、权威性、原则性和稳定性。其次,政策执行必须坚守公平正义的原则,这意味着,在政策面前所有的政策接受者都是平等的,政策执行者不能根据一己好恶和情感亲疏而区别对待;政策决策者、执行者和接受者都是平等的,在政策面前既应同等受益,也应履行同等义务,而不允许以权力谋私和逍遥法外。(2)应与透明性原则相契合。公开、透明度原则在WTO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它是WTO价值模式的具体化和法律化。透明度原则在WTO中是一项最能汇集和体现有形正义的原则。透明度原则要求成员方正式实施的有关进出口贸易政策、法令及条例,以及成员方政府或政府机构与另一成员方政府或成员机构签订的影响国际贸易政策的现行规定,都必须公布。简言之,透明度原则要求各成员方应公正、合理、统一地实施有关贸易法律、规则以及司法习惯做法,防止成员方之间进行不公平的贸易,从而造成歧视性的存在。公共政策执行中的公开性原则与该原则有着契合之处。

(二)加入WTO促使公共政策执行过程进一步趋于透明化、法制化

入世要求公共政策的执行由隐蔽、神秘走向开放、透明。透明和可预见原则要求成员国尽可能地明确和公开各自的贸易政策、法规、措施和程序等,同时要将已承诺的内容作为自己的约束性义务,不经紧急情况和履行特别通知不能变动,以保障各成员之间贸易活动的可预见性。WTO的透明度原则的实施是通过一系列明确的协定、条款来保证的,也就是说,WTO的透明度原则对所有成员方政府具有刚性的法律约束。WTO的透明度原则虽然主要是规范国际贸易领域的,但其原则精神对政府行为的影响是全面的、深刻的。我国在行政民主化浪潮的推动下,我国政府采取了不少行政公开、增强政府信息透明度的举措,如政务公开、决策公示、干部任前公示等。然而,这些做法目前只停留在政策的层面,尚未制度化、法制化,在实际操作中,人为的影响因素很大。在很多情况下,政府信息的公开与否往往取决于政府官员的主观意志,具有很大的随意性和偶然性,带有浓厚的人治色彩。政府官员封锁、截留、吞食政府信息,漠视、剥夺公民的知情权,以及利用手中掌握的信息资源“寻租”等情形并不少见。然而,随着开放程度的提高,人民群众的公民意识和民主意识进一步增强,加入WTO后更进一步要求提高公共决策过程的透明度,要求公共决策彻底实现由形式的公开向内容的公开、由结果公开向过程公开、由静态的公开向动态的公开转变,从而保障公民的知情权,政府不仅要为本国公民实现知情权提供保障,而且要遵循WTO的透明度原则,充分满足各成员方政府或政府机构、企业以及公民合理的知情要求。同时,进一步拓宽参与渠道,丰富参与方式,引导人民群众有序地进行政策参与,以缓和社会矛盾,保持社会稳定。

(三)加入WTO更强调公共政策执行方式中经济方式的作用

政策执行的方式是执行政策必须的政策资源、工具、措施、方法,是政策执行的途径和中介条件。其主要包括:(1)行政方式,它是政策执行的最基本的方法。一般而言,它约束力强,具有一定的权威性和强制性,准确性高,发挥作用快。但是行政手段也有其不足之处:运用行政手段容易仅从行政角度考虑问题,忽视其他政策规律和各方面利益,容易产生“一刀切”、“瞎指挥”,在某种程度上容易影响到下级组织的积极性。(2)法律方式,它既是政策执行的特殊形式和补充,又是对政策执行的一种监督,它有严格的强制性、相对高的稳定性和普遍的约束性等特点。(3)思想诱导工作,指运用宣传、舆论、说服、谈心、协商、对话等方式作政策对象的思想工作保证政策执行,它有对象上的多元性、方式上的协调性、作用上的宏观控制性等特点。[1]

论加入WTO与我国出口贸易面临的环保问题 篇10

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 王春林 王福祥 赵守歧

一、加入世贸组织(WTO)对中国农业植物检疫的影响

植物检疫与农业生产安全和贸易的关系十分密切。由于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各种贸易壁垒的逐步取消,植物检疫有被越来越多的国家作为技术壁垒的趋势,其负面作用逐步显现。为充分发挥植物检疫的作用,减少或限制其负面作用,世贸组织(WTO,下称)和联合国粮农组织(FAO,下称)等国际组织为此召开了多次会议,制定了一系列与植物检疫有关的协定、标准等,来指导、规范和调整植物检疫与农产品贸易的关系。如《技术性贸易壁垒协议》、《进口许可程序协议》、《动植物检疫和卫生措施协议(SPS协议)》等。这就要求对植物检疫做法进行适当调整,以适应日益增加的国际贸易和各国迫切的保护农业生产安全的需求。初步分析,加入WTO对我国植物检疫的影响将主要表现为4方面的压力:

(一)防止有害生物传入的压力

随着现代交通工具和国际贸易的迅速发展,植物危险性有害生物远距离传播蔓延的机会大大增加,植物检疫作为一项保护农业生产安全重要而有效的防患于未然的预防措施,得到了世界各国的认可和重视。加入WTO后,进境种苗、其他繁殖材料和农产品将大量增加,植物有害生物传入的风险增大,检疫和后续监管任务加大。

(二)检疫标准国际化的压力

植物检疫工作将越来越国际化,实施国民待遇原则、一致性原则和非歧视原则,要求国内、国际检疫措施接轨,检疫措施将国际化和标准化,并需科学、公开、透明,这对农业植物检疫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三)保护国内市场的压力

国际贸易的非关税壁垒将逐步取消,对农产品进境的禁止措施也将减少,植物检疫将成为影响贸易的重要手段。如何在国际检疫的原则、标准和框架下,合理科学地增加植物检疫对贸易的影响力,是植物检疫必须考虑的重要方面。

(四)开拓海外市场的压力

一方面,要通过强化植物检疫措施,努力使出口农产品不带检疫性有害生物,满足进口方的检疫要求,保证贸易的顺利进行;另一方面,要以国际检疫原则、标准和有害生物风险分析为武器,同滥用检疫手段对中国农产品实行检疫封锁的现象作积极的斗争。中国加入WTO后,随着优势农产品出口的增加,检疫要努力减少有害生物对出口农产品的影响,促进农产品出口,尽快改变目前农产品生产大国出口小国的局面。

二、目前农业植物检疫的主要特点及存在问题

中国现行检疫体制的特点主要是长期以来参照原苏联“模式”,在计划经济条件下封闭运行;长期实行重点检疫。加入WTO后,植物检疫面临的任务将异常繁重,目前的检疫体制和检疫条件,将在许多方面难以适应新的形势和要求。

(一)管理体制不适应

中国实行植物检疫与进出境检疫分立的体制,植物检疫又由农业、林业部门分别管理,管理职责有交叉,难以发挥总体优势。农业植物检疫的领导力量单薄,难以适应目前的形势要求。

地方检疫机构设置不规范,以植保站、植保植检站、植物检疫站、农技中心、执法大队等名义对外执法,机构名称混乱,不易树立形象,难以为外界所理解。

(二)法律法规不适应

1998年国家政府机构改革后,农业部出入境口岸检疫业务由新组建的国家出入境检验检疫局执行,《进出境动植物检疫法》有关规定没有作出相应的调整。同时,1992年由国务院制定发布的《植物检疫条例》在当前形势下,其法律地位尚待提升。两部法律、法规之间的不衔接的地方也需要进行调整。

(三)检疫手段不适应

国内植物检疫手段长期落后,近几年新传入的重大检疫病虫,例如美洲斑潜蝇等,在发生范围已相当大、为害已比较严重后才被发现,失去了封锁控制的有利时机,使检疫工作陷于被动。

(四)基础工作不适应

植物有害生物的基本调查严重滞后,有害生物发生和分布的“家底”不清。检疫机构在实施检疫控制、进行有害生物风险分析、对外交涉等方面缺乏基本决策依据。

(五)检疫队伍不适应

农业专职植物检疫员有10 000余人,但队伍不稳定,专职检疫员不专职,人员经常变化,素质难以提高。

(六)检疫经费不适应

农业植物检疫长期以来没有固定的专项事业经费,每年由不同渠道争取的经费也严重不足,不能满足植物检疫工作的实际需要。

三、加入WTO是农业植物检疫发展的机遇

中国加入WTO后,植物检疫必须与发达国家站到同一条起跑线上竞争,我国农业植物检疫在受到严峻挑战的同时,也迎来难得的发展机遇。

(一)面临的压力将是进一步发展的动力

与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及欧洲等发达国家的差距,将变为检疫工作的巨大推动力量,加快我国农业植物检疫的改革进程。

(二)检疫将得到广泛的重视

植物检疫作为防止危险性有害生物入境和维护国内农产品贸易的重要手段将普遍受到重视,植物检疫与对外贸易的结合将更加紧密。形势的发展要求国家加强检疫工作,检疫执法条件将会逐步得到改善。

(三)借鉴国际先进做法

检疫将与国际惯例接轨,除参加国际协议、采用国际标准外,检疫将更多地参与国际活动,更多地参与国际检疫规则的制定。现行的检疫思路、观念、措施、标准等将有较多变革。

(四)国际支持和合作更多

可利用世贸组织给予发展中国家的优惠待遇,争取国际检疫技术和资金的援助。还可充分利用世贸组织的运作机制,特别是《动植物检疫和卫生措施协议》中关于有害生物风险分析(PRA,下称)、非疫区与有害生物低度流行区等条款,从检疫措施入手实施农产品进口贸易的限制和反限制,以保护我国的经济权益。

四、迎接加入WTO的对策建议

(一)完善植物检疫立法

在现有《植物检疫条例》基础上,开展调查研究,起草《植物检疫法》,理顺管理职责,将现在实际工作中行之有效的做法、与国际接轨的检疫规范、国外农产品的准入程序、禁令发布和解除程序用法律形式固定下来,提高农业植物检疫的法律地位,以适应加入WTO后的新形势。

(二)完善国内植物检疫管理体制

目前,FAO的187个成员国,不论国家大小,不论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植物检疫始终是农业部门的重要工作。要逐步理顺国家检疫管理体制,使检疫管理机构职责分明,检疫范围明确,没有多部门交叉、重复现象,增强检疫管理力量。规范地方植物检疫机构的名称,以树立植物检疫执法机构的形象,巩固植物检疫的地位,便于对外交往。

(三)加强宣传和人员培训

中国农业植物检疫工作长期以来在计划体制下运行对外合作交流不多,外界对我们了解甚少。当前加人WTO在即,急需将对外宣传列为重点,拿出切实措施,通过各种渠道,扩大有关农业检疫法规、政策、体制、机构和检疫措施的对外宣传,为农产品贸易与检疫创造一个较为宽松的外部环境。加强对植物检疫人员的新知识、新做法、新技术培训,尽快了解和掌握国际植物检疫动态及WTO有关检疫规则,为社会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

(四)采用国际惯例和通行做法

改变传统的注重把关的检疫思想,重点抓生产环节检疫管理,采取系统措施降低有害生物传入风险,确定适当的检疫保护水平,加大官方控制力度,科学确定检疫管理的范围、认定与监管非疫区和低度流行区。

(五)研究利用国际标准,加强中国技术标准的制定

应成立专门专家小组,跟踪国际标准制定动态,积极参与国际标准的起草制定,增加在标准制定方面的发言权,维护国家利益;研究落实国际标准的措施,促进标准在中国的实施。同时加强适合国情的中国检疫措施技术标准的研究制定。

(六)重新确定检疫性有害生物名录

根据中国植物检疫现状和发展水平,一个相当长时期仍需实行重点检疫,但应不断提高检疫水平,丰富检疫内容。要建立快速确定特定病虫检疫地位的机制,以灵活地增加或减少名单。在涉外检疫的重点地区,要创造条件,实行按风险大小开展检疫。

(七)开展有害生物风险分析

有害生物风险分析(PRA)是实施植物检疫措施的前提和基础。世贸组织有关协议规定,各缔约方所采取的植物检疫措施,应以有害生物风险分析为依据。一些发达国家还利用风险分析将检疫作为实行贸易保护的“合法”手段。中国农业部门的PRA工作尚处于起步阶段,应加快进行,以便加人WTO以后,能充分、有效地利用PRA为农产品进出口贸易服务,作为打开国外市场、保护国内市场和解决检疫争端的有力武器。

(八)加强植物检疫手段建设

植物检疫是社会公益事业,其技术性又较强,需由国家投资扶持。鉴于多年来基本没在这方面进行过大的投入和我国加入WTO在即的迫切需要,需加大投入力度,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尽快建立重点检疫实验室和隔离监测场,配齐检验仪器和处理设备,提高发现和控制检疫病虫的能力,确保农业生产的安全和对外贸易的顺利进行。

(九)建立无法定检疫病虫的出口基地

按照FAO关于《建立非疫产地和非疫生产点的要求》和其他相关国际标准,在植物疫情调查基础上,建立无法定检疫病虫的农产品出口基地,确保农产品顺利出口。

(十)加强对小麦矮腥黑穗病(TCK)等重点有害生物的应对措施

为防止TCK和地中海实蝇等重点有害生物传入并定殖,要及早启动二线检疫措施,即农业检疫措施。必须制定一套监管办法和监测处理的技术标准,在港口、码头、进口粮加工企业周围和进口粮运输沿线,设立重点监测点,配备必要的仪器设备,形成一套早期监测预警体系。

要提前进行应急防治措施研究,开发简便易行而又确实有效的栽培防治和药剂防治方法,鉴选抗病抗虫品种,为TCK等疫情的紧急防治预先作好技术储备。

(十一)为外贸服务,促进农产品多出口

围绕具有出口优势的农产品,从植物检疫措施的角度,通过对外检疫谈判,消除外方的检疫技术壁垒,为国内企业提供国际农产品市场需求信息和植物检疫要求,促进国内企业的技术改造,按国际市场需求生产和出口农产品。

(十二)增加农业检疫部门的对外交往

为顺应加入WTO后的形势,应积极派员参加有关国际组织及其附属机构的活动,参与有关国际协定、标准、规则的制定、修改和审查,充分表达中国的意见,维护国家的权益,提高涉外检疫能力。要主动出击,把植物检疫工作以及有关的调查、研究作到国外去,并准备接受外方咨询和来华进行必要的检验、检测等活动。

(十三)设立植物检疫专项基金

上一篇:效益巩固下一篇:校园演讲稿——生活不言放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