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城市化进程中面临的问题及对策研究(精选8篇)
我国城市化进程中面临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篇1
课程论文
学院:资源环境学院
教学课程:城市地理学
我国城市化进程中面临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摘要:目前,我国正进入高速城市化时期,城市化水平与经济发展基本相适应,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已成为推动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但与此同时,也暴露出很多问题:全国不同地区城市化水平差距过大、城市化水平省际差异明显、大中小城市发展规划不协调等。就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这些问题进行探讨,以此找出相应的对策来加快城市化进程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城市化 问题 对策
1.引言
城市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标志,城市化是人口和经济活动从农村向城市转移的过程,是社会发展中重要的世界性现象。城市化进程是城市人口比重快速提高和城市的生产不断扩大的过程,也是社会经济变化的地域空间过程。随着21世纪经济的高速增长,我国城市化的进程也在大步向前,但同时也存在着一些问题,我们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推动城市进程的健康发展。
2.我国城市化进程现状
随着我国工业化的快速发展,我国的城市化已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城市化水平大幅提高,统计显示,中国第六次人口普查城市化水平为49.68%,处于30%—70%这一城市化快速发展的时期。我国城市化不仅取得了规模方面的扩大,也给人民生活质量带来了极大的改善,也取得了一些发展。城市规模扩大,结构日益合理;城市产业结构不断升级;城市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居民生活质量不断提高。
城市化本身由两种力量推动:一是大城市的拉动;二是农村人口收入和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推动城市化进程。城市化对中国来说的确实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战略,也是一种发展趋势,也是工业化中期发展阶段的要求。
3.我国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问题
3.1全国不同地区城市化水平差距过大。
我国城市分布相对集中于东部地带,东中西三大地带呈现明显的梯度差异,东部地区明显高于西部地区;城市数量东部最多,中部次之,西部最少。同时,东部地区的城市化进程比中、西部地区明显要快;许多沿海城市经济繁荣,市场活跃,生活水平较高,环境得到逐步改善,已经进入城市化发展的中期阶段,中部地区正处于初期向中期的过渡阶段,西部地区仍处于城市化发展的初期阶段。
3.2城市化水平省际差异明显。
从各个省区的具体情况来看,城市化的发展速度快慢不一,沿海省份经济发展水平都较高,而经济发展水平拉动了城市化水平的差异;中国城市化水平省际差异格局凸显东高西低,城镇人口进一步向东南沿海集中,东部和南方省区发展迅速,中西部和北方省区发展相对缓慢。
3.3大中小城市发展规划不协调。
我国先前城市化发展进程中的实际做法是以小城市为核心,各自为战,并没有很好的协调好局域城市的规划发展,也没有明确的以城市群的建设为主要发展规划。而城市化的发展应该以建立功能齐全的城市群为方向,为此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是我们确定的城市化道路。
3.4城市发展中城市资源短缺。
资源短缺是我国城市化发展的“瓶颈”。城市化对能源,包括电、煤、石油、燃气等需求都将有很大的增长,对生态环境必将产生巨大的压力,因此,资源短缺将是我国城市化发展从过去到未来都必须解决的。
3.5贫困问题加重,农民综合素质不高。
城市化的过程中吸引了大量的农村闲散劳动力,使得城市工作岗位竞争加剧,引起局部城市人口的失业;同时由于原本在统计上农村人口并不计入失业范畴或者说是隐性失业,而这些人在进入城市后在未进入工作时,便被计算为失业。
再次,我国城市人口贫困产生的原因之一是由于文化程度不同导致从事岗位不同,最终导致的社会资源分配不公。由于这两方面因素的影响,城市化的过程导致了一定程度上的失业人口增多,也造成了一定的贫穷问题。
城市化是与现代化并生的,现代化的发展依赖于社会人力资本的提升,我国农村劳动者综合素质低决定了外流劳动力的文化水平也处在较低的层次。人口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城市化的进程,城市化的过程不仅是城市人口数量的增长,更应是城市文明在全社会的推广并作为城市化的标志。当前我国的人口素质的现状决定了我国城市化进程的艰巨性。
4.解决城市化进程中上述存在问题的对策
解决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问题,实现城市化进程的快速发展,要始终坚持科学发展观,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4.1走多元复合型城市化之路
东、中、西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条件和现行城市化特征不同,应在总的城市化发展战略方针的指导下,考虑城市发展进程的阶段性和区域发展的差异性,走多元复合型城市化之路。东部地区应以现代化和国际化为目标,重点加强“中心城市”,同时以大城市为依托走扩展型城市化道路。中部地区从完善城市体系的角度出发,逐步形成一个以特大城市为依托,大、中、小城市并举的 “城市区域经济联合体”。西部地区地域辽阔,人口密度小,城市化水平低,大、中、小城市发展都不足,应走集中型城市化发展道路,先实现规模化,再实现内涵化的城市化道路。
4.2城市化水平的省际差异是自然、政治、经济等因素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综合作用的结果。
在某种程度上经济和社会发展程度反映了自然、政治、经济等因素的综合作用, 它分别与一个省区的综合经济实力、区域非农化程度、市场发育水平、经济外向型程度、区域现代化水平等众多因素有关,在今后的发展中,我们必须认真对待城市化水平省际差异这一问题,做到全国协调发展,这样我国才会沿着健康的道路可持续的发展下去。
4.3合理规划城市群,走紧凑型城市化道路。
要从整体上把握我国城市化发展的进程,建立合理的城市化发展规划。推行城市群的发展概念有利于城市资源的协调使用,也有利于带动我国各地区的区域协调发展。首先,要突出城市群的发展,以城市群为核心,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其次,紧凑型城市要有明确的边界,每个城市要有明确的边界。最后,政府要控制土地,集中开发。
4.4对资源问题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树立科学发展观,实行“和谐发展”。
4.5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积极应对城市贫穷;制定合理的教育政策,提高农民素质。
城市贫穷是我国城市化进程中存在的一大问题,在应对贫穷问题上,我国政府可以做以下几点应对措施。首先,增加社会保障力度。其次,建立完整的再就业体系。行政部门适当放宽失业人员就业限制,倡导失业人员自主创业,并给予一定程度上的行政帮助;由政府负责再就业机会的提供,对失业人员进行就业培训、职业介绍,引导失业人员走上新的岗位。最后,与社会力量合作。贫穷是全人类共同面对的问题,只有政府与社会共同努力,才能最大程度的缓解贫穷。促进城市化快速发展,重要的是提高农民的适应能力,包括农民进城后的就业、创富、再教育、交际等内容。农民进城不仅要能够养活自己,还要能够养活别人。这样才能实现社会发展的良性循环,所以要把对农民的教育放在城市化建设的重要地位。
首先,加强农村基础教育。农村基础教育的水平决定了城市潜在居民的素质。其次,要加强对农民工的职业培训,充分发挥各方面的积极性,创新培训途径,除国家和地区财政加大力度支持外,要鼓励社会各方。再次,调整教育公共政策,促使教育公平。
5.结束语
城市化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也是我国逐步走向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在城市化的过程中,固然会出现不少的问题,为此,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在很多方面同时下手,以组合拳的方式消除或减缓我国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种种负面问题。在城市化的发展过程中,不可一味的求大、求快,发展速度适中才可,始终坚持可持续发展,走均衡协调发展、循序渐进稳健发展的道路,走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道路,从而实现城市化进程的快速、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龙广艳.中国城市化进程中面临的问题及成因探析.青岛农业大学学报,2012年8月第24卷,第3期
[2] 姚兴航.浅谈我国城市化进程中的问题及对策.金融经济, 2011年08期
[3]杜江.我国城市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经济视角, 2007年10期
我国城市化进程中面临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篇2
国家制定《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 (2010—2020年) 》指出:“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 面向全体学生。办出各自的特色。普通高中的办学体制和办学模式要多样化。”党中央、国务院高瞻远瞩, 从面向21世纪, 加强基础教育, 提高国民素质, 培养各类专门人才以满足现代化建设的战略高度, 指出了办学模式改革的必由之路。
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 普通高中现行的“三年一贯升学”独木桥式的单一办学模式已显现弊端。它已不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对人才多样化、多规格的需求;不能满足学生个性特长与兴趣爱好多趋向、多方面的需求, 而且造成教育资源的浪费。进行办学模式改革, 创办综合高中, 有利于高中阶段教育主动适应城镇化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对人才多样化、多规格的需求;有利于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的沟通, 增强普通高中办学活力;有利于发挥学校所处地区城镇化的优势, 使学生有各自的特长得以实施, 并且用一技之长为社会服务。创办综合高中, 是时代的呼呼。逐步实行普通高中办学模式的多样化, 势在必行。
二、综合高中发展中的制约因素
影响综合高中办学模式的因素, 主要是社会经济的发展水平, 社会文化观念、国家的中等教育政策、教育资源、资金保证等等。综合高中发展到多大规模, 必须根据国家和本地区经济发展的整体水平统筹考虑。重普教、轻职教的社会观念对办学模式的影响直接反映在受教育者选择教育类型的个人意愿与要求上。所以, 影响综合高中办学模式主要因素有两个方面。
(一) 定位不准确。这必然导致学校的作为错误, 或者没有作为, 办学伊始, 没有远景规划设计, 临时办班, 也许会在地区有影响力几年, 但从长远看不利于学校的发展和人才的培养, 这样的学校注定要走上末路的。
(二) 政策不明朗。这也是综合高中发展的又一大制约因素。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提出“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可发展部分综合高中, 推迟到高三年级分流”。在《关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是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 强调坚持教育优先, 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大力发展职业教育, 扩大职业教育招生规模。切实提高师资特别是农村师资水平。这都对综合高中的发展具有潜在的意义, 但这还远远不够, 在现实中如何具体操作, 还需要具体而明朗的政策。
三、综合高中发展措施与对策
(一) 争取上级领导重视
这是综合高中办学模式改革的力量之源。自创办综合高中以来, 教委领导给予了无微不至的关怀和扶持。拨付资金建设了园林设计、数控加工、酒店管理等专业学习场所, 统筹规划区职教中心培训我校教师, 还进行招生政策的倾斜, 这解决了综合高中办学模式转变的不少实际问题。
(二) 狠抓宣传动员工作
这是为综合高中办学模式改革减小阻力。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 创办综合高中, 这是一场深刻的变革。首先的问题是更新观念, 克服思想阻力, 统一思想, 提高认识。经过艰苦的努力, 我们冲破了来自社会的、教师的、家长的和学生的种种错误认识的干扰, 把创办综合高中的改革坚持了下来。过去, 考入我校的学生有相当一部分是带着失败者的心态步入校园的, 他们怀着无可奈何的心情开始了高中的学习生活, 毕业时参加高考又榜上无名, 充满惆怅, 茫然地步入社会。现在, 综合高中振奋课学生的精神, 在他们面前有多种可以选择的道路, 成功之路在他们脚下延伸。
(三) 建立多样分流形式
这是综合高中改革办学模式的关键所在。学校在“抓好基础, 提高素质, 培养特长, 适应需求, 服务社会”的原则指导下, 一是实行“二一分段, 高三分流”, 即高中阶段为两个阶段, 前两年为一段, 统一按普高教学计划开课, 第三年为第二阶段, 学生在进入高三年级实行分流。学生具有普高和职高的双重学籍, 也可取得普高和职高的双重毕业证书, 从而解决了普教与职教间、学历与技能间的矛盾。如果条件成熟, 我们还可以大胆尝试弹性的学制, 即综合高中四年制。
(四) 调整合理课程结构
这是综合高中改革办学模式的中心环节。课程结构决定人才结构, 课程的实施决定学生的素质水平, 直接影响素质教育的贯彻程度。普通高中的课程结构单一, 课程要求划一, 不利于学生个性发展和完善。为此, 学校着力做好两项工作:一是通过现有课程 (国家课程) 具有的“个别化、综合化”教学特征, 以凸显和弘扬学生的主体性。二是大力开发校本课程, 为学生提供多样化可供选择的课程, 使课程真正面向全体, 面向个体。为此, 我们制定的课程设置方案坚持三条原则:
1、高中文化课一定要完成教学计划, 上足课时, 切实保证教学质量提高, 会考一次性通过率在95%以上, 拥有双文凭在50%左右。明确规定五项要求:科目开齐、质量提高、管理到位、课堂常规不放开、课改实验不停步。
2、开设的专业课, 一定要捕捉准信息, 有针对性, 使学生既能顺利通过对口高考升学, 又能为就业打好基础。
3、就业预备教育课程以基础性、实用性、通用性为主。通过“选修加必修”、“课程加实践”的课程结构模式, 为不同学生的发展提供相宜的学习环境, 充分贯彻落实素质教育理念。
(五) 探索“一进多出”途径
这是综合高中改革办学模式的有效途径。进入学校就读综合高中的学生只要申报普高、职高双重学籍, 参加普高和职高考试合格就能拥有两个文凭, 学校根据社会需求和学生的志愿选择, 高三分流的学生, 一部分参加升学预备教育, 报考高考, 一部分参加就业预备教育, 学习专业知识和技能, 报考对口的职业高校。凡不愿参加报考职业高校的学生和未被录取的学生, 采用与本地区职教中心联系的办法, 用人单位与学生双向选择进行推荐。同时, 还可组织学生参加成人高考和自学考试的办法, 开拓更多的升学和就业的途径。
(六) 规范教育教学管理
这是办好综合高中的有力保障。学校实行“分层管理机制”, 以年级组为管理着力点、各办公室为生长点, 实行年级组长负责制, 做到分工负责、协调合作、共同育人。今后要优化聘用机制;建立合理的具有导向教育和激励作用的利益分配机制;建立严谨科学的教学管理制度, 提高教师素质, 保证学校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七) 建“双师型”优秀师资
这是综合高中改革办学模式的重要条件。综合高中这一新的办学模式既需要一批优秀的文化课教师, 又需要一部分高素质的专业教师, 学校通过培训和引进两个办法来解决。一方面, 送有培养前途的教师继续深造, 鼓励教师自学成才, 一专多能, 采取继续教育工程来提高师资队伍水平;另一方面, 积极引进人才, 以教育科研为先导, 加强内部管理, 不断改进教师队伍的培训和培养工作,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综上所述, 通过艰苦卓绝的探索我们形成了“一体双向三通四元”的多功能综合高中的办学模式。“一体”:集普通教育、职业教育、特色教育于一体。“双向”:按升学预备教育和就业预备教育两个出口培养人才。“三通”:就是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相通, 基础教育与成人教育相通, 常规教育与特色教育相通。“四元”:就是四种办学形式, 即普通高校预备式, 普职兼容联合式, 成人高校预备式, 特长定向培养式。深化普通高中分流教育, 努力办好综合高中, 这是基础教育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 适应改革开放的新形势, 促进素质教育发展的必然选择。只要定位准确, 采取正确措施与政策, 那么, 综合高中一定能成为中学阶段的一支劲旅。
参考文献
[1]汤余建.举办综合高中的背景分析[J].教育与职业, 2001 (4) 18—20页.
我国城市化进程中面临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篇3
关键词:城市化 城中村 改造
[JP2]“城中村”是我国城市化发展进程中出现的一种特殊的现象。从1978年改革开放开始到现在30多年间,“城中村”在一些经济发达的大中城市(如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直辖市、省会城市等)中迅速扩张,一些分布在城市周边的农村被纳入城市建设的版图,被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所包围,成为了“都市里的村庄”。“城中村”的内部缺乏统一的规划和管理,房屋从规划到建设都是村民一手包办,他们扮演了设计者和建设者双重角色。“城中村”中的房屋高低不等,奇形怪状,房屋周边环境脏乱差、人流混杂、治安混乱,“城中村”完全游离于城市管理体制之外。从地域角度上讲,它属于城市的范畴。从社会性质的角度上说,仍保留了传统农村的因素,具有城市与农村的双重特征。如何进行“城中村”的改造,加快城市化发展的进程,是政府城市建设关注的问题,也是理论界热议和讨论的主要话题。[JP]
一、“城中村”改造的必要性
(一)城市化发展进程中“城中村”的形成
“城中村”是在我国城市化发展进程中产生的特殊产物,是在我国特殊的国情和特殊的土地所有制背景下产生的特有现象。随城市郊区化[1]、乡村城市化的迅猛发展,为保证城市建设用地,被包围或纳入城市建设用地范围的原有农村聚落,被称为“城中村”,是具有明显城乡二元结构的地域实体。
1“城中村”的界定
“城中村”是指存在于城市规划区范围之内,但在管理上仍属于农村集体所有制的村庄建设用地和地域。“城中村”是城市化发展进程中城市周围乡村经济不断发展,农村原有的区域、人员和社会关系等就地保留下来。而“城中村”中的村民则以土地、土地附着物以及城市工业化经济所带来的利益为自己生活的来源,由农村原有的血缘和地缘关系为基础,逐步向业缘关系和契约关系为基础过渡中形所成的社区[2]。
2“城中村”的形成
“城中村”形成的原因是多样的,具体可以从几个方面来叙述
(1)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和宅基地政策是形成“城中村”的重要制度条件。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和宅基地政策,以土地为核心把村民捆绑在一起,形成了一个利益共同体,大家依靠本村土地共富共荣。
(2)在中国的传统社会中,特别是在中国的农村有强烈的地缘和宗族观念,各种观念之间的相互碰撞构成了“城中村”存续的社会心理条件;同时,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步伐的加快,外来人口增加,房价大幅度上涨,使得“城中村”私房出租成为一个利益丰厚的产业,这是“城中村”得以发展的社会条件。
(3)早期的政府对“城中村”认识不足,对“城中村”的发展估计不足,缺乏及时有效地的规划和调控。政府没有及时拿出有效的规划、改造措施,最后积重难返,使“城中村”的现象称为现实。
(二)在城市中开展“城中村”改造的必要性
“城中村”改造作为一项民生工程,牵一发而动全身。从微观的角度来看,“城中村”可以让其中的居民通过城市的改造,真正融入城市生活,享受城市化的好处,享受城市配套公共服务和公共福利,同时实现治安环境和居住环境的改善,提高生活质量。从宏观的角度说,“城中村”改造还可以实现城乡联动、城乡统筹发展,释放大量被浪费的空间,提升了城市综合实力,同时带动了被改造地段周边的经济和商圈的发展。
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城市要求整洁的市容市貌,安全的城市环境和舒适的生存空间,可是“城中村”的存在,却阻碍了城市发展,严重影响了城市化发展的进程。“城中村”的存在与城市发展之间存在着难以消除的矛盾。城市化发展进程中的主要问题,全部集中体现在“城中村”,并在“城中村”不断的发展蔓延。
(1)“城中村”的民房相互结合,道路两侧污水横流,道路拥堵不堪,占道经营者比比皆是;
(2)制假造假,黄赌毒泛滥,“城中村”逐渐成为了一个滋生罪恶的温床;
(3)“城中村”的出租房价格低,许多外来务工人员都聚集在“城中村”里。
(4)城中村暗藏黑窝点、黑作坊的现象屡见不现,根据近年媒体报道的情况来看,绝大多数的制假造假的黑窝点都聚集在“城中村”和城乡结合部,有的“城中村”甚至成为了盗窃物品的销赃点。由于城中村靠的是“出租经济”,其本身存在的问题也比较多,为黑窝点的藏身提供了条件。
更重要的是,外来务工人员因为要减少其生活的支出,而选择使用一些廉价的煤。劣质煤的使用造成了城市环境质量的下降,也使“城中村”成为了近年来火灾频发的地方。在“城中村”一旦发生火灾,就容易造成群死群伤的事故,“城中村”几乎集中体现了城市化过程中存在的所有问题。
“城中村”所存在的問题只是一个国家在城市化进程中遇到问题的一个缩影,“城中村”就像存在于大城市中的一个小型社会,它们有自己的生活方式和生活的习惯。虽然我们的社会是一个多文化和多元素共同发展的社会,但是在面对飞速发展的城市化进程,“城中村”的存在与现代城市的发展似乎显得格格不入。要实现城市的现代化发展,对“城中村”的改造刻不容缓。
二、城市化发展进程中“城中村”改造面临的问题及成因分析
(一)“城中村”改造面临的问题
1.暴力拆迁
暴力拆迁是指拆迁方通常采用断电、断水、恐吓等暴力行径强迫居民搬离所居住的房屋。它不是一个新名词,它广泛的存在于全国各地的城市改造项目中。暴力拆迁的存在,严重损害了广大居民的合法权益,威胁居民的人身安全。从新闻报道中可以了解到,全国几乎每天都有强拆事件在发生,居民为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而丧生的事也时常发生。
2.拆迁难度大
“城中村”的改造难免会存在房屋赔偿的问题。而在某些改造的工程中,因为拆迁方和居民就房屋赔偿款的问题没有达成一致,或是个别极少数的居民认为房屋的赔偿款较低,没有达到他们要求。致使拆迁方在拆迁房屋的过程中受到村民的阻挠和破坏,加大了房屋拆迁的难度。
3.开发商自身经济局限
因为开发商自己本身的经济问题使房屋建筑期延长,致使“城中村”回迁房延期交付,这严重的损害了居民的利益。同时,回迁房的延期交付也在回迁居民中引起了一定的恐慌,给其他的改造项目造成不必要的障碍。
4.被拆迁居民的生活缺乏社会保障
“城中村”的村民大都是一些失地农民,若失去了出租房这个唯一收入来源,他们的生活难于保证。他们本身的文化素质较低,有的村民年龄也较大,就业成为一大难题,他们也享受不到任何社会保障,所以,他们未来的生活是政府在改造“城中村”的计划中应充分考虑的。
三、城市化发展进程中“城中村”改造的对策与措施
(一)规范拆迁公司的拆迁行为,保证“城中村”村民的利益
拆迁作为“城中村”改造项目的重点,它的顺利进行,直接关系到整個改造项目的进度和发展。但是,目前“城中村”的拆迁都是由开发商交付给一些小型的或无证的拆迁公司进行拆迁,这也是为什么暴力拆迁频发的原因之一。
1.拆迁公司应以注册公司的形式出现,按照资格等级承担任务
主管部门应该加大对拆迁公司的监管,通过注册公司的形式,对拆迁企业实施有效的监管。根据拆迁公司等级的不同,其所承担的拆迁任务也要有所不同。
2.政府应出台相关的法规,规范拆迁公司的行为
政府应该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规范拆迁公司的拆迁行为,杜绝暴力拆迁。
例如,河北省石家庄市的《城市房屋拆迁企业资格管理办法》[3],它要求拆迁企业要获得《房屋拆迁资格证书》,才能承担拆迁任务。拆迁企业拆迁前,要接受拆迁人委托,对被拆迁人进行拆迁动员,组织签订和实施拆迁补偿、安置协议,才能组织拆除房屋及其附属物。同时,拆迁主管部门对取得拆迁资格企业的拆迁活动,要进行监督检查,对不符合原定资格等级条件的公司,将会受到降级或者注销《房屋拆迁资格证书》的处理。
3.提高拆迁人员的素质
组织相关职业资格考试,以相关的拆迁流程和拆迁法律为考试内容,组织拆迁公司的员工进行考试,通过考试,提高拆迁人员法律意识和综合素质。实行持证上岗,对由于违规行为被撤销上岗证的人员,不得再从事拆迁工作,并对其所在拆迁单位进行降级处理。
(二)因地制宜,根据市场价格与未来市场的发展,制定出有利于保证村民生活的合理政策
“城中村”改造要贯彻“以人为本”的观念,土地征用制度的制定要权衡政府与村民的利益,更多地考虑作为弱势方的村民,这并不意味着需要政府有太多的利益损失,只需政府找到合理的运作机制,并能够保障失地、失房村民的利益,保障他们生活。
珠海在“城中村”改造中,制定了“拆一、免二”的政策,吸引开发商。即开发商每拆一平米旧房可以免交二或三平米建筑面积的地价,鼓励开发商拆旧房盖新房,政府规定除“城中村”改造外,三年内城区内不再新批房地产用地。这样既约束了开发商在城区边缘占用耕地,使城市从内向外围扩展,又加速了“城中村”改造的速度。
按这样的措施改造“城中村”,不仅避免了暴力拆迁的存在,同时保障了村民的合法权益,也为村民日后的生活保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使村民真正的转变了生活,融入到现代城市的生活之中。也真正实现了政府对“城中村”改造的初衷。
(三)政府加强监管,按时按质建好回迁房
开发商要积极探索新的融资渠道,政府加大引导,开发商充分利用已有的投资或融资平台,增加回迁安置房建设资金筹集。
开发商与政府签订相关的协议,以保证回迁安置房按时交付使用。同时,政府要加强对回迁房的监控与管理,对不按期建设回迁安置房或擅自延长回迁安置期限的开发商,应限制其参加新项目的开发建设,并根据相关的政策和法规,给予一定的处罚。
“城中村”改造作为城市化发展进程中的一项重大的民生工程,它涉及村民的福祉。而回迁安置的建设则是这整个项目中的重中之重,它担负着政府和人民对未来新生活的美好向往。同时,它作为城市化发展进程中的重要一环,是提升城市综合实力的重要保证之一。
(四)以开发商为主,政府为辅,鼓励失地居民再就业
从世界各国的发展过程来看,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从不发达转变为发达或较发达国家,必须经历城市化发展的进程。但是,城市化发展进程对于处在经济转轨时期的中国而言,所要面临的重要问题就是怎样解决城市化发展进程中从农业中析出的劳动力的就业问题,怎样使这些被征用土地后的居民的生活水平较征地以前提高而不是降低。
“城中村”是在城乡二元体制下形成的,针对“城中村”的形成原因,“城中村”的改造要考虑村民的就业,要将村民纳入就业教育与培训计划,倡导自主创业,自立富强,使他们尽快适应“城中村”改造后的身份及环境上的转变,适应社会生活的转变。
在改造的拆迁安置补偿方案中,政府应注重重新筹集村民的社会保险基金、教育培训基金及风险创业基金。保证失地村民的日常生活,帮助村民自立致富。建立“城中村”人员失业登记和就业服务制度。政府出台优惠政策鼓励征地企业因地制宜创造就业岗位,优先让村民就业。例如,开发商若开发集商住为一体的物业,则开发商可以为村民提供诸如保洁、保安、物业管理等工作岗位。这样一来,失地、失房的居民今后的生活有所保障,实现“住有所居、病有所医、老有所养”。减轻了政府和社会保障的压力。
参考文献:
[1]向德平.《城市社会学》 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2年12月1日.
[2]陈湛.《城市化进程中的城中村问题研究》 云南大学出版社 2009年.
[3]金心异.《深圳转型:城市治理模式的革命》 海天出版社 2010年8月.
[4]孟祥林. 城中村城市化与村民市民化面临的问题与对策 《中共珠海市委党校珠海市行政学院学报》 2010年第 6期.
[5]夏正兴.新加坡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的经验及启示 《无锡经济》 2007年9月30日.
注释:
1.城市郊区化是指就是城市在经历了中心区绝对集中、相对集中和相对分散以后的一个绝对分散的阶段,它表现为人口、工业、商业等先后从城市中心区向郊区迁移,中心区人口出现绝对数量的下降。
2.杜君,韦小青. 《“城中村”概念界定的研究》 《现代企业文化》 2009年第33期.
我国城市化进程中面临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篇4
(山东师范大学 人口·资源与环境学院 地理本0901 段雪梅 200901410119)关键词:城市化,问题,对策分析
摘要:中国的城市化过程中出现了很多问题,这些问题影响了中国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应该得到我们的重视并加以解决。
一.我国的城市化发展
狭义的城市化指农业人口不断转变为非农业人口的过程;广义的城市化是社会经济变化过程,包括农业人口非农业化、城市人口规模不断扩张,城市用地不断向郊区扩展,城市数量不断增加以及城市社会、经济、技术变革进入乡村的过程。
考察我国城市化进程,总的看来仍处在城市化集中阶段。建国以来我国城市化进程,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1)1949--1957年,是城市化起步发展时期;(2)1958--1965年,是城市化的不稳定发展时期;(3)1966--1978年,是城市化停滞发展时期;(4)1978至今,是城市化的稳定快速发展时期。
改革开放近30年来。中国城市化发展极为迅速,城镇人口比重已由1978年的18.6%提升到2005年的43.3%。预计到2010年将达到50%左右.接近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但是.我国城市化不仅低于发达国家水平。也明显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和发展中国家平均水平。据世界发展报告统计资料,2000年,全世界城市化水平已达47%,中等发达国家城市化水平一般都在50%以上,高收入国家为79%。我国城市化水平与世界水平相差甚远。
二.我国城市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
1.生态环境恶化,资源问题严重
城市中聚集了大量的工业企业及人口.但由于工业的粗放型发展和人口的高度聚集,污染物的排放虽激增,造成了大气污染、垃圾满城、水资源短缺、土地资源短缺、噪音不绝和光磁污染等各种难以解决的环境问题。城市的生态安全受到了极大的威胁。
从水资源来看。随着城市大生产的发展和城市人口的剧增.生产用水和生活用水大量增加。加之生态环境的破坏,影响了江河表面水的丰盈,超量和无度的开采又造成地下水的枯竭。同时,禁而不止的工业污染和污水的超标排放,致使江河湖泊和水源地以及地下水水质遭受严重污染。使得我国660多个城市不同程度面临水资源问题,200多个城市水资源严重不足,有的城市被迫限量供水。
从土地资源来看.很多地区兴建了各级开发区,但很多开发区土地都在“晒太当地政府对城市兴建宽马路、大广场、大学城、高尔夫球场等十分热衷以及盲目的房地产开发和城市用地规模的扩大。使得土地资源越来越短缺。
2.我国不同地区城市化水平差异大
根据城市首位度,可以计算一个国家的城市化水平,我国城市化进程中明显存在不同地区差距过大现象。我国城市分布相对集中在东部地带,东中西三大地带呈现明显的梯度差异,东部地区明显高于西部地区;从城市数量看,2000年全国667个城市中,东、中、西部分别为300个、247个和120个。分别占全国总数的44.98%、37.03%和17.99%。同时,东部地区的城市化进程比中、西部地区明显要快。尤其是在沿海地区的珠三角、宁沪杭、京津唐等大城市群区域。工业化、信息化、城市化的迅速发展。集聚了中国大量的财富、劳动力与高新技术,使沿海许多城市经济繁荣,市场活跃,生活水平提高,环境逐步改善。已经进入城市化发展的中期阶段,中部地区正处于初期向中期的过渡阶段。西部地区仍处于城市化发展的初期阶段。
3.土地利用不合理
城市规划最重要的目的是解决人的居住问题,而土地资源的利用无疑是重中之重。当前,我国城市规划中的土地不合理利用主要有:
(1)城市规划无序外延扩张,城市用地面积和规模过大,占用大量农田耕地,土地利用浪费严重。
(2)城市土地利用结构不合理,城市规划单纯注重经济效益,各类用地比例失调,产业用地比例过高,居民生活用地及绿地面积比例偏少,既偏离了城市规划的最终目的,也致使城市环境日益恶化。
(3)城市土地规划不规范,存在投资地产过热、土地供应量过大与土地资源稀缺并存等不合理现象,影响土地的合理使用。
三.解决对策分析
1.走可持续发展的城市化道路
在城市化进程中,资源是有限的,有不少资源是不能再生的,尤其是那些与人们的生产、生活和精神文化休戚相关的资源利用问题,不能只顾眼前。一定要坚持可持续发展的战略。
一是加强环境保护和污染防治。实施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开展流域水质污染防治。强化重点城市大气污染防治工作,加强环境保护法规的建设和监督执法。
二是合理使用、节约和保护资源.提高资源利用率和综合利用水平。建立重要的资源安全供应体系和战略资源储备制度,如水资源。要充分考虑水资源对城市发展的承受能力,高度重视水资源的保护和节约使用。我国许多城市缺水问题El趋严重,目前全国有400多个城市常年供水不足。其中110个城市严重缺水。北方一些城市被迫限时限量供水。水资源短缺严重影响着城市建设和人民生活。解决城市缺水问题。已经成为当前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紧迫任务。因此席0定城市规划时一定要从水资源的状况出发。合理确定城市人口规模、产业结构。同时,必须坚持开源与节流并重,节流优先,治污为本,科学开源,综合利用。对于土地资源。要重视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市建设规划。加强建设用地调控,严格控制土地供应总量。改进土地总体规则;集中土地供应权,把分散在各个部门的用地审批权集中在政府手中:实现土地配置方式的配套与协调:进一步完善土地储备制度,以进一步提高国家对于土地市场的垄断能力;建立顺畅的信息渠道,加大土地市场地位变化情况监测力度,以充分发挥国家对地价的调控作用。
2.走多元复合型城市化之路
考虑到东部与中西部地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条件和现行城市化特征的不同。应在总的城市化发展战略方针的指导下.考虑城市发展进程的阶段性和区域发展的差异性,走多元复合型城市化之路。按照因地制宜的原则.分别确定这些地区城市化的目标、重点及实施途径,实行多种模式,切忌一刀切。
东部地区应以现代化和国际化为目标。重点加强“中心城市”。同时以大城市为依托走扩展型城市化道路。加强中心城市的改造与扩展,建立以大城市为核心的城市群。如长三角城市群、珠三角城市群、京津唐城市群、环渤海湾城市群。中部地区应从完善城市体系的角度出发,逐步形成一个以特大城市为依托。大、中、小城市并举的,功能完善、结构合理的城市体系,建立“城市区域经济联合体”。以大力发展中立“城市区域经济联合体”。以大力发展中等城市为目标,走集中与分散并举型的城市化道路。重点改造和发展省会城市和省级中心城市如长沙、南昌、合肥、武汉、郑州。充实城市功能,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增强经济实力,真正起到发挥区域中心功能的作用。西部地区地域辽阔。人口密度小。城市化水平低,大、中、小城市发展都不小。城市化水平低,大、中、小城市发展都不足,在资金、人才、技术、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应走集中型城市化发展道路,选择一些基础好、交通便利的城市,集中投资,集中建设,先实现规模化,再实现内涵化的城市化道路。
3.提高土地利用率
对于城市规划来说,树立土地经济价值观念,加强控制性规划工作,促进城市土地资源的节约和集约利用是非常重要的。其关键点在于:
(1)从提高城市土地的利用强度入手,提高城市土地利用的集约水平,使一定面积的居住用地能够开发出更多的商品住宅。如提高居住区的容积率、建筑密度等。
(2)优化城市土地利用结构。各城市应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适当提高城市用地结构中的居住用地比例。并且加快城市中心区及边缘地区的工业土地置换为居住用地的步伐。参考文献:
[1] 宋晓丹 城市化背景下我国环境侵权救济制度的完善[期刊论文]-中国环境管理干部
学院学报 2009(4)
[2] 杨澜.付少平.蒋舟文 法国城市化历程对当今中国城市化的启示[期刊论文]-法国研
究 2008(4)
[3] 王菊仙 我国城市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2004(02)
[4] 蒋文生 我国城市发展规划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期刊论文]-内蒙古科技与经济
东莞城市化进程中的问题与对策 篇5
11工业工程2班201141108206黄日清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逐步放开了原有对人口流动的控制,大量农民工流向了城市,同时加快了城市化的进程。无疑,东莞作为一个快速发展的城市已经走进了城市化的行列。东莞跟其他城市一样,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出现了一些问题。
东莞城市化进程中的问题:东莞以制造业立市,并成功地创造了东莞模式,在全国地级市中处于领跑行列。不过,东莞发展到今天,也存在着不少困难和隐忧:经济总量虽大,但全市经济发展质量不高,经济内生动力和后劲不足,土地、资源、人口和环境约束进一步趋紧,结构性、体制性、机制性障碍尚未消除。外来人口数量巨大,他们是东莞经济发展和城市发展的主力军,如何使他们真正融入到东莞的经济社会发展中去?城市如何做到规划领先、一盘棋发展?城市社会所要求的市民素质、文化水平如何进一步提高?乡村如何城市化?城市配套及服务设施如何完善?如何塑造东莞的城市形象,体现东莞城市文化、精神和特质。我国城市化进程中普遍存在着城市粗放型发展,以城市范围无限制地外延扩展以及空间的无序蔓延为主要特征。东莞也不例外,这不仅造成大量的稀缺资源的浪费,而且极有可能使未来城市持续发展失去机会。东莞城市建设用地扩展迅猛,但空间分布散乱。
我国城市化进程中面临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篇6
来源:四川省泸州市公安消防支队 更新时间:2003-7-19 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快速增长,城市规模和城市人口比例的扩大,城市重特大恶性火灾事故有越演越烈之势。我国成功加入WTO,城市化进程将继续朝前推进,城市建设走向集约型、紧凑型是今后城市发展的主要思路,消防基础设施和装备本身就滞后的局面将更加突出。
一、我国在推进城市化建设进程中的消防安全现状
1、我国城市人口继续朝密集型推进,城市建设朝内函式、集约式方向发展,城市消防基础设施建设不能与之同步。
我国现有城市668个,其中人口在200万以上的大城市13个,人口在100万到200万之间的城市24个,人口在100万以下的631个,另有建制镇19000个。按我国城市面积与人口比例计算,目前我国城市消防设施建设严重滞后,城市消防站欠帐50%以上的城市约占40%,消火栓欠帐50%以上的城市约占60%,消防车欠帐50%以上的城市约占20%,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不能与城市建设发展同步。而我国与世界城市化水平相比,城市化还处在一个较低的水平,世界城市化平均水平为47%,发达国家平均水平为75%,我国城市化水平只有30.9%,中国发展计划委员会发表的《关于中国城市发展计划》中提出,为了节约资源,保护环境,退耕还林,我国城市人口比重2010年将从目前的30.9%增加到40%—45%;2020年城市化水平要达到50%,2050年城市化水平为60%—70%才能适应我国经济发展的需要。也就是说未来的几十年,我国将进入城市化加速发展地时期,城市人口朝密集型方向发展,城市建设与发展按可持续化要求必然走内涵式、集约式发展模式,建设“紧凑型”城市。到时,我国城市人口将大幅度上升,城市建筑密度增大,地下工程和高层建筑增加,特别是30米以上的、100米以上的高层建筑将是城市建设的主流,就目前我国的消防装备状况,还不具有控制30米建筑以上火灾的扑救能力,不仅我国乃至世界上消防装备精良的美国,事实上扑救能力也很低。在美国9.11事件中,面对被大火肆意吞噬的世贸大厦,美国消防部队竟然束手无策,300多名消防队员被大楼埋葬。因此,现阶段我们一方面要解决好城市消防基础设施和装备的欠帐问题,另一方面要尽快寻找、研究、制定预防和扑救“紧凑型”、“高大型”建筑火灾的对策。
2、我国城市火灾和农村火灾分配比例发生显著变化,城市火灾中公共聚集场所火灾突出。
从《中国火灾统计年鉴》中反映的火灾统计数据表明,1950年至2000年51年间,我国共发生火灾约344.7万起,死亡约16.8万人,伤约31.9万人,直接经济损失180.4亿元,火灾给人类带来的灾难和教训是惨痛的。从我国城市火灾和农村火灾的分配比例看,我国80年代以前火灾主要集中在农村地区,火灾起数、死亡、受伤人数、直接经济损失四项指标农村占较大份额。80年代开始,我国城市火灾的比例逐年上升,农村火灾比例下降,城市火灾四项指标占到60%以上,城市火灾结构本身也在不断发生变化,城市火灾从过去易燃易爆品集中的工厂、仓库和居民房等火灾指数较高的场所开始向商场、饭店、舞厅、迪吧等公共聚集场所以及石油化工企业、交通运输业、电子通讯和高层、地下建筑蔓延。农村火灾与城市火灾比例的变化,城市火灾本身分配比例的变化是城市飞速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城市发展与城市消防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的必然结果。从我国火灾造成的损失看,从80年代开始,一般火灾有向重特大火灾方向扩张的趋势,从90年代开始,重特大火灾特别是公共聚集场所重特大恶性火灾事故显著起来,城市重特大火灾占全部重特大火灾的主导地位,相反,农村重特大火灾所占比例在逐步减小。1994年新疆克拉玛依“12.8”友谊馆发生大火,导致287名儿童葬身火海;1997年12月30日吉林省长春商业城发生火灾,死11人,直接经济损失1461.4万元;1999年12月25日圣诞之夜河南洛阳东都商厦发生火灾,火魔再次夺去309名无辜群众的生命,直接经济损失275.3万元,这些典型火灾事故都发生在城市公众聚集场所。1997年至2000年全国发生特大火灾(指死10人,重伤20人,受灾50户,经济损失100万元以上)约300起,城市约占全部特大火灾的80%,农村占20%,其中城市公共聚集场所火灾又占城市重特大火灾的40%左右,石油化工、燃气储售单位占25%,交通运输占10%,其它占火灾25%。所以有针对性地做好公共聚集场所、易燃易爆品生产储存单位、以及电子通信、交通运输业等重点地段火灾的预防对策是当前消防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
3、我国相当一部分城市布局处于畸型状态,新城与旧城、城区与工业区、棚户区与商业区犬牙交错,使重特大火灾发生机率大大提高。
近年来,我国实行改革开放的国策,国家在经济上取得举世瞩目的成绩,城市发展速度突飞猛进,但本着城市化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路,从节约土地资源,改善生态环境的实际出发,我国的新城市建设的基本是以老城为基础,在对老城、旧城积极进行改造的基础上,有限度的扩大城市建设规模。目前,我国绝大多数城市,正是处于新城与旧城,城区与工业区、商业区与棚户区共存,相当一部份城市中还遗留有历史原因建成的不符合消防规范标准的加油气站、易燃易爆品生产储存点等,城市格局处于畸型状态。不仅城市消防安全布局不合理,消防站建设、消防供水、消防通讯不够,消防通道堵塞,消防车通道没有等问题也普遍存在,消防安全隐患十分突出,伴随着农村人口城市化,城市流动人口膨涨化的特点,他们又共同为重特大火灾发生创造了条件。这也是目前我国火灾四项指标上升的重要因素,因此做好这类城市火灾的预防工作对于减少人员伤亡,降低国家和人民经济损失有着重要意义。
4、广大城市居民消防安全意识淡薄,单位和私营业主为了追逐商业利润往往置消防安全于不顾。
目前,我国城市居民的整体消防安全意识在不断提高,但仍不够,大多数城市居民还停留在对“119”的表性认识上,不能使用灭火器或一些常用的灭火方法扑救初期火灾,在火灾中没有自救逃生的能力,对自己周围存在的消防安全隐患发现不了,有的发现了问题但安全意识淡薄、怕麻烦,放弃履行公民应有的举报义务。另外,部份个体私营业主,为了局部利益和个人私利,非法圈占消火栓,堵塞消防通道,在这些地方摆摊设点,叫买叫卖,使火灾扑救工作难度增大,甚至贻误战机。也有个别单位和丧心病狂的私营业主为了追逐一己之利不顾周围群众的生命安全,在城市居民区、在逃避相关执法部门监督的情况下生产、销售、储存不符合消防安全的火灾危险性极高的产品,造成重大安全隐患。
二、推进我国城市化建设水平中的消防安全对策
1、实现消防片区联动,优势互补,增强扑救城市火灾的能力。片区联动就是在处置各种群死群伤特大恶性火灾事故中,邻近地区利用现有的交通、通讯条件,在消防车辆、消防装备、特勤器材、消防力量上互相增援,快速协同作战,充分发挥区域优势互补,集中集体作战力量,有效处置各类重特大火灾及其它灾害事故。四川省川南五地市(泸州、宜宾、自贡、内江、资阳)在2001 年3月20日正式启动川南片区消防联动工程,并于2001年9月6日在四川泸州第一次成功举行了一次“川南片区联动酒类火灾灭火演练”。
随着城市规模扩大,城市人口的增加,特别是我国中西部城市经济相对落后,在装备缺少,灭火力量不足的情况下,实行片区联动工程是一种有利的尝试。现代火灾尤其是中西部地区火灾,要靠一个单位、一个部门,甚至一个城市的力量往往难以对火灾进行有效的扑救。实行片区联动互补机制,不仅可以有效快速地处置灾害事故,而且还可以实现训练场地互补以节约地理资源、训练装备互补以节约经费,把有限的资金投入到更有针对性的装备建设中和训练改革中去,从而不仅可以从人力资源上提高扑救火灾的能力,也可以从装备建设和技术资源上提高扑救火灾的能力。
2、加强对新建城区消防基础设施建设监督力度,加快旧城区消防基础设施的改造步伐。
从我国城市消防基础设施整体建设情况看,经济发达地区优于经济落后地区,沿海地区优于内地,新建城区优于旧城区。中西部地区在进行城市规划与实施时应吸取沿海地区的经验,加强对建筑工程的审核监督力度,按照《城市消防规划建设管理规定》对城市消防安全布局、消防站、消防给水、消防通道、消防通讯等公共消防设施进行统一规划、统一建设,在坚持解决原有火灾隐患的同时保证不增加新的火灾隐患。
对工业区与居住区、棚户区与商业区、旧城区与新城区犬牙交错的城市,要采取措施提高这些城区居民房屋的耐火等级;要积极整顿道路,对狭窄、弯曲的道路,有计划的进行改建和拓宽;对历史原因建成的不符合城市发展要求和消防建设规范的工厂、加油气站、易燃爆危险品库等场所要改变用途或搬出城区;要投入经费,增设公共设施,解决好消防用水问题,同时要保证消防通道畅通,一旦发生火灾能及时疏散被困人员,把火灾损失降到最低程度。
3、坚持群众与专门机关相结合的消防方针,有针对性地做好城区重点单位和场所的消防安全检查。
要坚持群众与专门机关相结合的消防方针,最终实现消防工作社会化,当务之急,就是加强消防宣传工作的力度,打造一批消防宣传尖兵,把他们作为媒体与群众之间的纽带,共同推动、促进消防工作的社会化。伴随着我国加入WTO,城市化水平将不断向前推进,我国消防正面对火灾多发期,装备实施滞后期与火灾责任追究超前期并存的难关,所以坚持群众与专门机关相结合的消防方针,采取群防群治的战略措施很有必要。消防部门以群防群治为基础,集中精力,有针对性地做好火灾发生频繁,群死群伤事件突出的公共聚集场所、易燃易爆的生产、销售、储存点、交通运输业和高层、地下建筑的消防检查工作,加大执法力度,分阶段、分步骤、有重点的排除这些地方的消防安全隐患,减少重特大火灾发生的可能性,共同为我们的生产、生活创造一个安全舒适的环境。
4、加强专业队伍建设,在提高扑救火灾能力的同时,还要培养和提高社会应急抢险救援能力。加强专业队伍建设,提高抢险能力是适应我国改革开放,适应我国消防与世界接轨的需要,随着我国与WTO接轨,消防的职能将发生巨大的变化,以往的游戏规则将被打乱从新排列,我国消防将和美国、日本等其它国家一样,除了要担负火灾扑救任务外,将承担起更多的、更繁重的社会抢险救援任务。国外大多数国家消防部队有1/3的工作是扑救火灾,而更多的2/3是进行社会应急救援,我们国家也不能例外,也会按照世界规则运行,因此加强我国消防专业队伍建设,培养一批高素质和有特殊技能的专业人材,有针对性地开展特殊火灾,特殊社会应急救援训练科目,是我们当前一项极为紧迫的工作。伴随着中国入世的步伐,我国消防部门虽然已经开展并承担了一部分社会抢险救援任务,同时针对恐怖组织破坏、针对生化袭击,制定和完善了紧急疏散、现场处置和跨区域联动、增援的措施,还进口了一批化学灾害事故抢险救援装备和一批多功能抢险救援消防车,但对我们来说仅仅是一个开端,加强专业队伍建设,切实提高社会抢险救援和灭火能力将会是一个长期性的艰难的工作。所以,正如消防局陈家强局长所说:我国加入WTO后,消防部队应当更多地借鉴国外先进的消防基础理论,引进国外先进消防装备和灭火救援的战术技术经验,并在社会救援机制上加快同国际接轨的步伐。
参考文献:消防队伍建设法规汇编(四川省消防总队);
我国城市化进程中面临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篇7
1 当前我国城市污水处理所面临的问题
目前, 我国城市污水的处理主要面临以下几个问题.
1.1 技术设备的普遍落后, 还达不到国家标准
当前大多数污水处理厂, 污水处理技术存在着落后、封闭的现象, 而对于城市污水的处理来说, 技术是顺利完成这项工作的基础, 是污水变清水的关键。一直以来, 我国大多数的污水处理厂仅仅依靠着国外先进国家的技术设备来工作, 这带来的后果就是盲目地跟从与借鉴外国的处理技术和处理路线, 却缺乏结合自身实际, 使得一遇到特殊点的问题就难以解决, 大大地降低了污水处理技术的更新与改革, 使得我们的城市污水处理工作无法顺利进行, 污水处理效率大大降低, 成本却居高不下, 严重影响了人们的日常生活。
1.2 治污排污意识的淡薄, 缺乏资金的投入
虽然城市污水处理系统对于城市来说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但是, 据有关数据的统计, 我国各城市的污水处理厂设备仅有一半在正常运行, 污水处理厂的实际运转率简直低得我们无法想象, 这一系列的事情表明了人们对城市污水处理并不重视, 只是将他们放在平时的会议说说而已, 却从来没有将其列入平常的工作日程当中来。这就使得公众对其的关注度减少, 使得当地政府部门对城市污水处理投入或政策的扶持与其他行业来说较少, 使得政府用于城市水污染治理的资金要精打细算, 一减再减;因此, 我国应通过加强投资, 从而加大对城市排水和城市污水处理设施的投入。
1.3 缺乏一套完善的城市污水管理体制
由于污水处理技术有着复杂多变的特点, 这就决定了其对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能力的要求日益提高。然而, 在实际工作上, 许多污水处理厂的员工大都不符合现代污水技术处理的能力标准, 缺乏必要的理论知识, 只能靠着传统落后的经验来进行工作。这使得很多已建成的污水厂无法正常运转, 缺乏必要的技术考核制度, 无法形成一套完善的城市污水管理体制, 无法运用先进的设备工作, 大大影响了我国城市污水处理工作的进行, 为此, 我国近年来就城市污水的处理接连发布新规则, 要求各市城市污水处理率不低于60%, 建制镇污水处理率不低于50%的目标, 这就要求许多污水处理厂要通过加强污水处理管理的方式, 对污水处理工作进行相应的控制。
2 我国城市污水处理发展的对策措施
针对以上所提到的几个问题, 笔者认为, 我们应该对城市污水处理方式进行如下的创新与改革:
2.1 增强公众节水爱水、可持续发展观念, 变废水为资源
加强公众对城市污水的认识, 让他们清楚的知道不应当将污水看作是“废水”, 仅仅地在生活中简简单单地排放到河流湖泊当中就行, 让他们深刻贯切可持续发展观。只有充分将水循环利用, 科学合理地运用水资源, 才能永远地不担心水资源的缺乏, 才能让我们的下一代喝上干净、放心的水。
2.2 加快城市污水系统工作人员的专业化
人才是关键, 有了人才会创造出最大的经济利益。尤其是污水处理管理人员的水平。为此, 笔者认为, 为了更好地做好污水处理工作, 我们应加快城市污水系统管理人员的专业化, 大力吸收新型管理的技术与个人素质同时兼备的复合型人才, 将已就职的工作人员送至相关机构进行再培训再教育, 让他们更好地服务于企业的发展与建设, 为企业创造出更大的经济效益。
2.3 完善污水处理管理体系, 形成责权分明
不以规矩, 不能成方圆。在我们的城市污水处理工作中, 我们要制定一系列的制度和计划, 如各污水处理路段单人负责制, 任务完成监理制, 质量监督和管理制度等等, 从一开始就要建立一套完整的质量保证体系, 将相应的路段任务细分, 落实到每一个人的身上, 从而提高他们的责任感, 切实保证治污工作的顺利完成。
2.4 政府部门的宏观调控与市场的引导
通常说来, 我们一直觉得污水处理就是政府部门的事, 可是仅仅依靠政府部门的协调是远远不够的, 所以我们应利用市场这个大环境, 将开放污水处理领域, 吸引社会各方面的投入, 鼓励和扶持相关企业的建设, 加快城市污水处理的发展, 加强城市污水处理的产业化进程, 促进社会力量逐渐成为城市污水处理项目的主要力量。
3 结语
面对我国城市污水发展的现状, 笔者认为我们今后需要做的还有很多, 但只有我们做到了以上的几点, 我们的城市污水处理工作将会越来越好, 越来越适应时代的需求, 从而促进我们的城市污水处理行业不断发展。
摘要:近些年来, 随着我国经济高速发展, 生态环境保护已成为社会所关注的话题之一, 尤其是在我们的城市污水处理这一领域上。因为, 随着我国城市化建设的不断加快以及城市人口的不断增加, 以工业、农业、生活等大量的污水被直接排入了江河湖泊, 严重影响到了人们的生活质量。为此, 如何有效的处理这些污水, 正日益地成为了我国当前社会发展所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 已被越来越多的学者所研究。
关键词:城市污水,问题,解决对策
参考文献
[1]董文福, 傅德黔.我国城市污水处理厂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J].环境科学导刊, 2008 (03) .
我国城市化进程中面临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篇8
关键词:城市园林绿化;管理;问题;对策
南京四周低山盘区,山水环绕,优越的地域特色促成了古都特色和现代生态文明的完美结合,而其丰富的植物资源也形成了南京市街的独特景观,其厚重的绿化基础,相对稳定的管理机制和规范的行业管理环境,及政府的大力引导和持续的资金投入等,都给南京大力开展城市园林绿化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随着近年来的建设力度不断加大,南京城市园林绿化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在其发展中也存在一些问题,急需采取一些有效措施加以干预引导,以确保城市园林绿化管理工作的高效有序进行。
1 南京城市园林绿化建设的基本情况
目前南京城市建成区共有维管束植物1500种以上,隶属172科,572属,引种栽培植物有355属,共计660种,其中南京城市行道就有常见树木50种以上,且有10种以上为常绿树。
根据南京年鉴统计显示:早在1997年,南京就被评为是“国家园林城市”,2002年,南京市委市政府便开始全面启动“绿色南京”城市现代化建设战略性工程。到了2005年,南京城市建成区绿地率已经达到41%,绿化覆盖率达45%,人均公共绿地12㎡。2006年又被评为“全国绿化先进集体”,2007年10月20日,在党的十七大中又通过了南京市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试点”工作方案,将提高城市绿化生态环境质量当成了发展重点,同年,又被评为“全国绿化模范城市”。截至2008年,南京市的城乡园林建设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共栽植各类乔灌木1500多万株,工栽植大树13万株,新增绿地面积为1200多万㎡,垂直绿化达50km,屋顶绿化达9万㎡,建成区绿地率为41.8%,绿化覆盖率为46.3%,人均公园绿地面积为13.3㎡。园林绿化创造的经济收益达1.67亿元。2009年是该市争创“国家生态园林城市”的关键一年,并定下实现全市新增绿地1000万㎡,绿化造林667h㎡,建成区绿地率42%,绿化覆盖率46.5%,人均公园绿地13.6㎡的建设目标。到2010年,新增公共绿地为2500万㎡,建成区绿地率达43%,绿化覆盖率达47%,人均公共绿地15平方米。
2 南京城市园林绿化管理中出现的问题
近年来,我国的城市化进程在不断推进,城市园林绿化工作在此间也获得了长足的发展,南京作为绿化生态的示范城市,管理工作的进一步提升仍然受到诸多现实因素的影响,使得城市园林绿化在城市建设中出现了“园林绿化发展速度快,但效果却并不理想”的怪相,这一系列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如下方面。
2.1 城市园林绿化投入不全面
城市园林绿化只有发挥其环保的生态功能才能对城市的建设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而在南京城市的园林绿化中,个别城区和城区边缘对植物绿化的价值认知不清,特别是在水土流失严重和森林耕地减少的经济快速发展时期,城市的大气与水体污染问题也愈加凸显,个别部分绿化投入的不全面会影响整个城市的绿化效果和园林功能。
2.2 城市园林绿化管理规划不到位
城市绿化规划阶段的是否经历长远的和科学的考虑,直接关系到绿化效果的好坏。绿化规划一旦不能与城市建设速度相匹配,不能满足日益提高的人民生活水平的发展需要,或规划与所在城市的生态格局不符,就会影响城市绿化及其管理效果。“千城一面”的单一结构设计和不合理的规划,使城市园林绿化与城市建设不能协调发展。
2.3 城市园林绿化管理力度不够
在园林绿化行业,流行这样一种说法“三分钟、七分养”。定期的养护是非常必要的,尤其对绿化而言,竣工验收后并不是园林绿化的最佳效果期,养护不只是除草和修剪枝叶,还应该融合多种现代化的因素,才能使管理水平再上新高度。后期的管理养护不到位是南京城市园林绿化的一个大问题,成为制约该城市园林绿化的一个瓶颈,也给管理工作带来新的挑战。
3 南京城市园林绿化管理中的可持续发展对策
根据“绿色南京”的总体布局规划,通过如下两方面的具体措施来加快主城区的森林和绿地系统的建设优化进程,使南京城市园林绿化管理实现可持续发展。
3.1 强化绿化政策管理
3.1.1 完善监管机制,加大资金投入
统筹兼顾城市园林绿化建设项目的管理,按照规划设计标准和建设任务制定相关的方案,明确各部门和主管个人的责任,完善监督机制。根据国家对城市园林绿化标准,从项目监理到质量监督,再到项目的竣工验收全过程进行管理,并结合南京当地的实际情况,制定各种相对应的评价监督体系方案,使整个绿化项目的监督管理工作能有据、有力的有效执行。
此外,城市园林绿化工程作为一项公益性的事业。南京市级财政部门、各区财政部门、单位和部门,及园林绿化投资集团等都应该加大资金的投入,并通过宣传和引导,激励科研单位进行本土适合物种的研发,规划建设大型苗木基地,积极引导企业发展苗木种植业,通过新的产业模式带动南京地区的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3.1.2 制定技术规范,保证规划落实
城市园林绿化并非是人人可干的工作,从具体的施工者到管理者都需要较强的专业知识。在严格执行《南京市城市建设总体规划》和《南京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要求下,加快本地园林绿化技术规范标准的制定,并将其纳入行业标准的监督体系中,能更好的营造规范化的建设环境,推进城市的园林绿化项目的规划落实,使绿化管理工作不断朝着良性的方向发展。
3.1.3 加大人才队伍建设
技术力量是人才队伍建设的根本。为了确保园林绿化建设工程的质量,应加大先进技术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多创造各单位和城市的相關业内技术交流学习机会,通过培训、职称等方面来提高园林绿化建设人才队伍的整体素质。
3.2 强化绿化建设管理
(1)主城区方面。应大力加强垂直绿化和屋顶绿化建设,增加绿化量。内环以明城墙风光带为轴线,可结合天然绿地等自然条件,向两边辐射区分别规划15m以上的绿化带。同时对主城道路的绿化带进行美化,大力打造园林景观路,尤其是新扩建的规划道路应预留绿化区,其绿化率不得低于30%。
(2)城区边缘及其他方面。绕城公路的两侧各规划100m宽的生态防护林带,绕城绿化带长度保持在54km左右。滨水绿化结合人工设计形成绿色景观带,沿江地区保持其自然景观的独特性,并加强养护。重点规划江北地区城市防护林体系的生态建设管理,充分发挥城市生态环境保护功能。
4 结束语
总之,园林绿化在城市的建设和发展过程中都扮演者重要角色,它是衡量一座城市环境文明程度的标准,被誉为是城市的一张“绿色名片”。只有一座城市的园林绿化管理水平提高了,才能在生态环境有保障的前提下,使城市园林绿化更好地发挥其功能,带动城市投资环境的发展,改善人们的生活环境,从而提高人民生活质量,为城市增资添彩。
参考文献:
[1] 赖金燕.城市园林绿化管理面临的问题及对策[J].现代物业(上旬刊),2011.08.
[2] 赵学义.试论我国城市园林绿化管理及其发展策略[J].科技视界,2013.17.
[3] 邓丽娜.城市园林绿化管理问题及策略分析[J].现代园艺,2012.18.
[4] 岳军妹.城市园林绿化管理问题与方法研究[J].绿色科技,2010.08.
[5] 刘耘实;;如何提高城市园林绿化管理水平初探[J].东方企业文化,2013.20.
【我国城市化进程中面临的问题及对策研究】推荐阅读:
我国中小企业出口面临的问题及对策范文12-29
试论我国注册会计师制度面临的问题及对策10-27
我国化工安全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09-23
我国中小企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07-25
我国城市建设中的生态环境规划研究08-14
我国城镇养老保险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06-14
当前我国资源及资源保护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10-05
我国企业在实施JIT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0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