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通用8篇)
城市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篇1
城市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问题一:城市规划建设滞后。城市形象的塑造,关键是规划,如何使规划思路和群体建筑风格,适应城市建设管理和发展需要,应该是城市规划管理部门当务之急解决的问题,在积极推进城市化和城市现代化进程中,大幅度扩张经济总量、加快扩张城市规模与循序渐进完善城市功能一直处于矛盾之中,城市规划建设的快速发展虽然在迅速扩张经济总量和城市规模上成果裴然,也给城市管理带来了明显的负面影响,城市在追求确定的经济目标时,往往难以顾及合理的规划、建设的质量,致使城市道路、绿化、市政基础配套设施严重滞后,最终增加城市管理的难度,也影响管理的质量。
对策:完善城市功能。城市管理的优劣关键在于其功能的完善,因此,要在完善城市功能上多做文章,实现城市功能,并使期蕴涵自然、人文特色,在城市的规划、建设、管理中应努力做到以下几方面。一是规模要适度,不同地域、不同类型的城市都要找准自己的规模定位,切不可追求建成区、人口的过度发展,否则将丧失自身优势,背上沉重包袱;二是经济要活跃,在传统产业的基础上,创支柱产业,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形成开放性经济格局,活跃周边,辐射各地;三是设施要配套,多方筹措建设资金优先于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如能源设施,供水及排水排污设施,道路交通设施,邮电通信设施,生态环境设施,防灾设施,充分满足城市物质生产和人民生活的需要,为城市提供物质保障和服务;四是环境要优美,保证市容市貌的整洁卫生,维持环境秩序,改善人居环境,保护城市生态环境的协调平衡,创造优美的城市环境,达到城市自然环境和人造环境的高度统一;五是生活要舒适,重视对人的关怀,实现社会的和谐和生活的幸福,为城市生活赋予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新基准,既满足人的物质和文化生活需要又提高人的素质、启发人的本能,充分体现城市化的人类成果;六是治安要稳定,消除暴力、毒品对人的危害,维护社会秩序,社会安定,人们有安全感,进而轻松愉快地投身于城市生活。
问题二:市场等便民公共设施不足。随着各行各业改革的不断深入,失业人员大量出现,加之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进入,使得城市人口逐年增多。而这些人,一无雄厚的资金开设门店,二无专业技能受聘于单位从事固定的职业,他们为了生活只能凭自己微薄的经济从事最小的商品买卖生意,从而流落于街头巷尾,占道经营,用获取的薄利养家糊口,跟城管执法队员开展“游击战”,给城管工作带来了诸多困难。城管执法人员去管,他们首先的回答便是,“不准在马路上卖,叫我们到哪里卖”,这一简单的回答,反映出一个城市功能完善与否。如果我们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比较完善,有配套的各种公用设施,健全的市场,齐备的环卫基础设施,使那些为生计所迫的占道摊贩、乱停乱放的各类车辆“有场可进”、“有市可归”。那么,城市管理的矛盾就会少得多,从而城市的文明程度将很快得到提升。
对策:树立“以人为本”的城市管理理念。城市管理的根本目的是为人民服务,从这个意义上讲,所谓的“执法”也只能是特定历史时期的产物。毕竟现在很多让城市管理工作者为难的破坏城市环境的现象和行为主要还是因经济、文化条件和城市基础设施落后造成的,故意违法的人和事在任何时候和地方都是少数的。因此,我们的主要任务是如何采取一些更具有人性化和人情味的管理作方法来更好地为广大市民服务,这正是我们城市管理工作者应该探讨和追行的目标。首先,加强城市公益性基础设施的合理规划并力争建设得更多更快更好,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更多便利,充分满足老百姓的合理需求,消出一些影响城市环境的现象和行为产生的根源。其次,根据城市的区域功能、交通流量等因素,在城市功能不完善的情况下,为缓解社会的就业压力,应考虑弱势群体的生活问题,提供部分场地及次要街道,通过审批、核准、许可、支持等行政管理手段,让一些弱势群体有谋生之希望,真正体现为广大人民服务的宗旨;同时,教育和监督他们在城市生活中的经营行为,使其树立自觉爱护城市环境卫生的意识,以引导的方式逐步规范和提升城市的品味。
问题三:城市管理体制不顺。在城市管理体制上,全国许多地方都由设臵的城市管理局牵头,工商、公安交警、住建、环保等单位配合。由于城市管理局尚属政府领导下的一个事业参公管理单位,所有人员均无行政执法资格,执法依据不充分、处臵手段欠缺、执法保障不到位;同时,政出多门,多头管理,职能交叉,相互扯皮,形成“都管都又不管”局面,致使管理效能低下,法规体系还不够完善配套,有法不依,执法不严和以罚代管的问题存在,部门分散执法力度不到位,给依法管理城市带来困难。在城市管理机制上,存在统筹协调不够,职责不清,职能不到位,督促检查不力和措施不落实的情况。
对策:理顺管理体制。根据我国的基本国情,制定相应的城市管理标准,避免法律实施过程中的超范围执法。制定《城市管理法》,理顺城市管理体制,切实解决不同程度存在的部门职能交叉、条块分割、职责不清、协调不力的问题,形成统一、协调、高效的城市管理系统。城市管理体制可采取两种办法理顺,一是剥离工商、公安交警、住建、环保等部门有关城市管理职能进行整合,赋予城市管理局管理城市职能职责,由城市管理局一家承担,解决“九龙治水”的问题;二是明确有关部门城市管理部门职能职责,由工商部门负责管理乱摆摊子和乱贴广告,由公安交警部门负责管理乱停车子和乱穿公路,由住建部门负责管理乱修乱建,由环保部门负责管理环境卫生,由社区负责提升市民素质,不再保留城市管理局。
问题四:法律法规不完善。我国现行的有关城市管理法规虽然较多,但仍不够健全。一是城市管理的有关条文散见于其他法律、法规中,没有一部独立完备的城市管理法律;二是现有的法规不够完备,可操作性不强,有些城市管理法规对某些行为只有禁止性条款,没有详细的处罚规定,执法工作难于落实;三是立法空白或立法不配套。非机动车乱停乱放,既影响市容,又阻碍交通。但对其进行处罚时,却没有相关的法律依据,城管执法无所适从。
对策:完善法律支撑体系。首先要把“城市管理”这个新生事物在法律意义上明确下来;第二是城市管理机构的设臵应有法律依据和相应的执法主体地位;第三是开展城市管理工作应有确切的法律支撑。解决上述问题应该看到,现在使用的城市管理方面的法规及规章是计划经济体制下制定的,与现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城市发展管理存在着一定的差距,且各地出台的一些规章、规定又不能适应新形势下城市管理工作的需要,不具备强大的民意基础和足够的说服力。因此,我们要根据新的形势和条件加快城市管理立法,对原有的城管法规、规章进行修订。修定时需根据综合执法试点和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的成功经验,并考虑大中小各类城市管理执法的各种因素,尽早出台专门的城市管理法,逐步形成比较完整、统一的城市管理执法工作法律体系,同时,要重视城市管理中的执法和监督,要加强各种制度建设,避免执法工作中的随意性、盲目性,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行,保证依法行政,防止徇私枉法,以言代法的行为。
问题五:城管执法程序不规范。城管执法人员是代表政府的,一定要严格按照法律程序办事,然而在城管执法过程中,尤其是影响公民权利和义务的具体行政行为时,很多情况下并没有遵循法定的程序。在行政处罚案件中存在程序违法,徇私枉法人为剥夺当事人权利的现象时常发生,如没收商品不开罚单,不说明情况,执法方式简单粗暴,甚至动用暴力将执法对象的商品捣乱等,都严重损害了城管队伍的社会形象。根据有关部门在一个城市通过问卷调查的显示,该市市民对城管卷查工作的满意率只有29.20%;32.43%的人认为某些监察人员滥用职权,不依法办事;22.78%的人认为某些监察人员有贪赃枉法行为;40.15%的人对城管监察部门的总体评价为“一般”;究其原因主要是城管执法中存在滥用职权、执法违法、随意收费、任意罚款、以权谋私等现象。
对策:规范城管执法程序。城管执法,不仅要严格遵循实体性,而且还要严格遵守程序法。程序合法是实体合法的保障,在实体合法的基础上重视程序,才能保证行政执法行为本身的公正、合理,才能维护行政相对人的合法权益。城市管理行政执法机关应该按照行政处罚法以及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并结合本部门的实际建立一系列程序性制度,如行政处罚分级管理和备案制度,行政处罚错案追究制度,行政处罚证据及暂扣制度,调查取证制度,听证制度,审查决定制度等,并用有关监督力量保障各项制度规范化运行。
问题六:执法人员安全无保障。近年来,我们加强了对执法人员的教育,要求执法人员决不能与群众发生冲突,决不允许发生打架等暴力事件,起到了较好效果。但是,不法商贩、“钉子户”暴力抗法事件时有发生。实际上全省乃至全国各大中城市和鄂州市的情况大同小异,甚至更严重。由于城管执法机关自身缺乏强有力的强制手段,发生暴力抗法时,只能向公安机关报案,公安机关由于多种原因,一般都是按普通民事纠纷处理,很多都不了了之。在实践中,一些执法人员的人身安全遭受威胁,有的甚至殃及家庭;有的受伤的队员几乎都没有得到任何赔偿,给其身心带来了极大创伤,造成在日常执法过程产生了畏难情绪,而违法行为者却越来越目无法纪,无视执法人员,从而形成了“加大执法力度,就造成暴力抗法,一暴力抗法执法人员就松懈,一松懈就乱,一乱就紧”的怪圈。这种情况下,城管执法人员只能是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少一事不如不出事,执法效果可想而知。
对策:建立执法保障机制。借鉴长沙、宜春等城市做法,在公安局内整合成立城市管理警察支队,专门配合支持城管执法。其主要任务是把维护治安秩序与预防和处理暴力抗法结合进行,他们并不直接参与日常的城管执法,而是根据执法需要,派警察跟随执法,发生暴力抗法时,由警察根据情况或当场处理,或带离现场,或依法采取其他强制措施,以有效制止暴力抗法事件发生,震慑违法者,既提高执法效率,保障文明执法的效果,同时又能保证经营户平等竞争,守法经营。在审判工作方面,城管执法机关有不少需要申请法院强制执行的案件,能否迅速有效的执行,直接关系行政处罚的权威与效果。同时,随着城管执法工作的加强,所引发的行政诉讼案件也呈上升之势,这些都需要法院的支持。可以建立一个协调机构,法院行政庭、执行局为主,畅通司法途径,统筹安排,简化手续,加强城管执法案件的强制执行力度,并对城管执法机关进行执法指导,减少因执法行为不规范引发的行政诉讼案件,保障城管执法工作的顺利开展。
问题七:落后的城管执法观念。当前行政处罚是城市管理部门实现管理目标的主要手段,行政指导是辅助的管理手段,这种方式很难使被管者心服口服,被处罚的群众不但会叫屈喊怨,而且也不会对法律产生敬畏的思想。在“官本位”执法观念的指引下,执法方式简单粗暴。尽管执法部门突破“障碍”,但执法效果并不理想,并引发了很多矛盾甚至冲突。城管执法中暴露的诸多问题实质上反映了社会处于转型期的大背景下,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冲突,传统管理手段与多元化社会中日益复杂管理对象之间的冲突。长期以来,我国实行政府社会高度合一的管理模式,政府把对社会公共事务的管理看成仅仅是政府的管理。公民主体在城管执法中的参与权被剥夺了,执法部门与执法对象处于直接对立的境地。
对策:转变城管执法理念。城市管理人员应该明白他们的职责就是为社会弱势团体提供完善的公共服务,而现行的城市管理体制是一种以城市为中心的决策产物,传统的观念驱使,使得城管执法者一开始就将被执法者放在了对立的位臵上,把自己的思维和行为定位在“如何惩治”上,用管制犯罪的观念和手段来管理普通民众,视那些摆摊的小贩们只是管理的对象,这种暴力执法行为不仅解决不了弱势群体生存之艰和权力部门执法之难的困境,长久下去恐怕还会引发更多更大的对抗和冲突。所以,应该将暴力型执法理念向以人为本的人性化执法理念转变。人性化的执法理念主要表现在“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的发展观念上,但因为执法对象大都是由农村涌入城市的农民和城市里的下岗职工所组成的弱势群体,他们的活动大都是为了维持生计,因此,政府的管理人员更应该做的是优先考虑穷人和弱势群体的利益,适度降低行业管理的门槛,建立一批摊位费便宜或不收摊位费的公益性市场,实行分梯级管理,将为弱势群体提供公共服务作为政绩的重要标准来对待。
问题八:执法人员的素质较差。执法人员的整体素质及法律意识直接关系到执法的质量问题。目前,城管队伍普遍存在零聘人员多、文化低,没有进行专业培训,在城市管理执法中运用粗暴、野蛮手段以达到严格执法目的屡见不鲜,不按规定执法、徇私枉法现象层出不穷。尤其是影响公民权利和利益的具体行政行为时,很多情况下没有遵守法定的程序。在行政处罚案件中存在程序违法,徇私枉法、人为剥夺当事人权利等现象。对策:提升执法水平。城市管理行政执法部门,必须高度重视队伍建设,提高行政执法人员素质。提高执法人员素质,领导干部要率先垂范,带头依法行政,树立法大于权、法高于行政的观念,就能对社会成员的法律意识和法律行为起着示范、导向和转化作用。录用城市管理行政执行人员要严格标准、公开竞争、择优录用,让那些素质好、懂法律和专业技术的人员进入执法队伍中,把那些不合格的人员清理出去,形成“强者上、平着让;庸者下、劣者汰”的良好竞争机制。于此同时,倡导文明执法,推行“人性化”执法“亲民型”管理的执法模式。“人性化”执法,就是坚持以认为本,认真听取行政相对人的意见建议,充分尊重其人格,切实维护其权利,给予其人文关怀,促使其自觉自愿参与城市管理。“亲民型”管理,就是以一切为了人民群众为出发点,以一切依靠群众,充分发动群众为工作方法。在争取大多数群众支持和认同的基础上,严格执法、规范执法、秉公执法、文明执法。
问题九:市民的文明素质不高。城市化和城市现代化要求市民必须具备良好的社会公德意识、卫生意识、环境意识。由于社会人口流动加快,城市人口动态性强,构成日益复杂,这部分人群多以个人经济利益为追逐的根本出发点。当加强城市管理与个人的私利出现矛盾时,城市文明往往便被抛在一边,各种旧有观念和不良习惯也就自觉不自觉地带进了城市空间,由于受到经费、体制等因素的影响,城市文明的宣传教育机制难以形成。因此,城市管理“以人为本”的方向虽然明确,但真正实施起来往往举步维艰。其所以难,就在于它始终贯穿着管理与被管理的矛盾,简言之,即是个人、局部利益与整体、长远利益之间的矛盾,城市的规划、建设和管理,无疑从全局的长远利益发展,这必然与个人的局部利益相矛盾。建设的违规违章,管理中的脏乱差问题,都能从此找到根源,有城市存在,就必然有管理,管理与被管理者就一定存在矛盾,要想处理好这对矛盾,行使有效的管理,基本前提是以全局的长远的利益规划个人的局部利益。
对策:提高市民素质。城市管理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包容方方面面,涉及千家万户,需要全社会和广大市民的广泛参与和支持。它面对的是一个个有血有肉、活生生的个人。人是一切社会活动中最积极、最活跃的因素,是所有社会活动的主体,市民城管法律意识的强弱对依法治市的效果起着重要的作用。我们在执法实践中深有体会,在市民法律意识、文明意识淡薄的地方,城市也难以管好:前面刚扫完马路,后边就随地丢垃圾;宽敞的马路摆起了占道经营的摊点,造成车难行、人难走;城管人员依法进行管理时,遭到侮辱、指责,甚至谩骂、围攻等。提高公民的文明意识、法律意识,既是实现城市管理法制化的前提又是我市创建文明城市的基础。市民的文明行为必须在不断教育中养成,加大宣传教育力度,是提高公民文明意识、法律意识的重要途经。要广泛地进行社会宣传,要通过多种渠道,采取多样手段,在广大市民中广泛开展城管法律法规、健康文明知识等宣传活动,普及城管知识。使城管法规家喻户晓,妇孺皆知。关注群众反映的热点、难点问题,寓服务于管理之中,切实在管理中提高服务效率,在服务中提升管理效能。广泛与中小学校开展文明共建活动,采取小手拉大手形式,大力倡导健康、文明的行为方式,积极把文明创建活动传递到千家万户。积极开展城管服务进社区活动,拉近城管与市民的距离,打造城管互动平台,增进城管与市民的沟通了解。在住宅小区、街巷增设公共广告栏,在居委会、学校、邮局、工厂企业和大型商场增加公共橱窗和告示牌,在新闻媒体增设公共广告栏目,形成全方位的宣传氛围,教育引导广大市民摒弃陋习,树立新风,告别随地吐痰、乱扔垃圾、乱泼污水等不文明、不健康的生活习惯,教育广大市民自觉养成讲文明、讲卫生的良好习惯,通过“多角度、深层次、立体化、全方位”的宣传,使城市管理的宣传教育覆盖面在时间与空间上得到进一步拓展。努力提高广大市民的城市意识、文明意识和以法治市意识,使市民理解和支持城管执法工作,才能顺利推进城市管理现代化、正规化、法制化的进程。
问题十:市民对城市管理工作不理解,参与度不高。公众参与城市管理等公共管理事务的程度,是现代城市社会开明程度、健全水平和活力效率的综合反映。近年来,我区公众参与已得到愈来愈多的人的接受与支持,形成了前所未有的全新格局。但不可否认的是,公众参与的总体水平仍然较低,公众参与城市管理事务的广度和深度都还不够,部分市民对城市管理执法工作不理解不配合不参与,部分市民参与城市管理的热情不高,不少人只抱怨不参与,只指责不自责,袖手旁观而不身体力行,甚至当执法人员对违法行为实施必要的处罚时,经常有一大帮围观群众出于同情弱者的简单心理,乱打抱不平,乱起哄,喝倒彩,甚至还指责执法人员欺辱老百姓,彻底否定执法人员的执法行为,助长了违法行为人的底气,形成了不利于城管执法的社会氛围,给城管执法部门造成了不良的社会影响。
对策:完善城管执法公众参与制度。积极推进人民群众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各类社会组织与城市管理工作的衔接,通过邀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专家学者、新闻媒体、中介组织、市民走进城管,推广社区居民劝导队、城管小卫士、向社区居民述职、环境卫生责任单位联片互查等公众参与模式,形成社会各阶层与城管执法的有效互动。要巩固城管志愿者队伍,深入推进城管执法公共关系建设。积极培育和引导非政府组织、非盈利组织,发挥他们在城管执法过程中的特殊作用。以“假日文明行动”为核心,拓宽志愿者招募渠道和范围,丰富志愿者参与城市管理工作的活动内容和形式,建立志愿者参与城市管理长效机制,形成全社会自觉维护城市环境的良好氛围,构建城管队伍与广大市民水乳交融、和谐共生的局面。
城市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篇2
狭义的城市基础设施从用途上分, 包括城市能源供应设施、道路交通设施、邮电通讯设施、供水排水设施、环境卫生设施、防灾工程设施等。城市与乡村在实体工程上的重大区别之一就是城市具有比较完备的基础设施工程, 其中交通、通信、供电、供水、供气、输油等工程系统又被称为城市生命线工程, 更凸显了其重要性。
一、中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发展
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与发展不是一蹴而就的, 同样, 各种矛盾也并非产生于一朝一夕之间。当前我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与管理领域存在诸多问题, 其中既有传统体制下的遗留问题, 又有新制度在完善过程中遇到的新问题。因此, 认识我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与管理的现状不仅需要历史的眼光, 而且需要现实的视角。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 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以改革开放为分水岭, 大体上分为两个阶段。
1.改革开放前
改革开放前, 受计划经济体制和当时城市建设指导思想的影响, 我国城市基础设施发展缓慢。计划经济时代的城市基础设施是由国家垄断经营的, 物品和服务的生产数量以及价格由国家统一控制, 背离了正常的市场价值, 生产效率低下。计划经济体制的统收统支财政政策, 导致国家城市基础设施融资渠道单一, 政府财政负担相对较大。此外, 国家和城市的经济政策和计划安排也是影响城市基础设施的重要因素。当时城市基础设施被认为是非生产性建设, 所以在 “先生产, 后生活” 和“把消费城市建设成为生产城市”思想的指导下, 国家和城市都把城市基础建设项目安排在固定资产投资的最后, 结果造成城市基础建设投资偏低、建设规模较小、欠账越积越多, 城市基础建设严重滞后于城市发展。
2.改革开放后
改革开放后,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得以建立, 并逐步完善。城市和城市经济迅速发展, 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对城市基础设施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为此, 国家通过设立新税种、实行新收费制度来增加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投入。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 随着政府职能的不断转变以及市场化改革的持续深入,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与管理体制发生了深刻的变革。城市政府由基础设施投资、建设、运营的全包全揽者逐步向城市基础设施的决策者、规划者和监督者转变。城市基础设施投资和建设、运营和管理的方式趋向多元化和多样化, 城市基础设施现代化程度和经营管理水平都有了较大提高, 承载能力得到有力加强, 服务功能有了显著改善和发展。
二、当前中国城市基础设施管理的现状
1.城市基础设施管理机构
由于城市基础设施类型多、行业广、内容复杂, 所以, 城市基础设施的管理机构也相应地呈现出多样性和复杂性特点。从城市政府层面来看, 我国基础设施管理机构主要有以下三类。第一, 专业管理机构。根据城市基础设施的各子系统的职责需要, 专门设置政府机构负责城市基础设施某行业、某领域或某环节的具体组织实施、管理监督等工作。第二, 综合管理机构。作为城市政府的职能部门, 基础设施综合管理机构既对市政府负责, 又以上级机关的身份对城市基础设施各专业管理机构进行业务指导和综合管理。这些综合管理机构的主要职责是制定相关法规和规划方针, 组织实施重大工程设施建设, 指导和协调城市基础设施各方面的管理。第三, 协调机构。城市基础设施系统性较强, 尤其是在城市基础设施内部各子系统之间需要保持一定的比例关系和协调机构。因此, 通过合理地设置一些跨部门、跨行业、跨领域的协调机构, 能够促进多方面的工作共同良好开展。
2.城市基础设施管理体制
我国城市基础设施管理体制目前正处于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型的时期, 既延续着计划经济体制的管理方法, 又建立和实施了许多市场经济体制的管理方式。这种二元式的管理体制在不同的城市, 甚至在同一城市中不同的设施部门, 也不完全相同。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 我国城市公用事业按行业、地域划分为若干条块, 按条块组成企业, 绝大多数企业是作为事业单位来进行运营管理的。与此相对应, 政府设立若干管理部门, 直接管理企业的人、财、物和生产任务, 企业收入全部上缴财政, 支出由财政包干供给, 企业所有权和经营权全由政府掌握。1999年, 建设部出台《关于进一步推进建设系统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的指导意见》, 成为城市基础设施行业行政事业管理体制改革的标志。围绕“政企分开”、“政事分开”的基础设施经营管理体制改革逐步展开。城市基础设施行业政企分离、政事分离和事业单位的企业化改制进程加快, 主要大中城市的市政公用企业基本实现了由传统的事业制向公司制的转变, 基础设施的投资、运营逐步走向多元化, 政府逐步由行业管理走向市场管理。但是, 受传统经济体制的影响, 部分供水、供气、供热企业, 特别是园林、环卫等基础设施仍然沿用行政事业管理体制, 城市基础设施行业呈现出行政事业管理和企业化经营管理方式并存的混合管理型模式。
三、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存在的问题
第一,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总体上仍滞后于城市经济社会的发展。
改革开放30年来, 我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虽然有了长足的进步, 但是与经济社会的发展需求相比, 仍显不足。目前全国的大部分城市不同程度地存在交通拥挤、环境污染、供水紧张的状况, 成为城市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三大难题。
第二, 资金缺口问题严重, 融资渠道单一。
长期以来, 我国对城市基础设施领域的投入严重不足。在我国历史上投资比例最高的1998年, 其投资也只占GDP的1.8%, 与联合国推荐的发展中国家城市基础设施投入占GDP的比例3%~5%有较大差距。资金压力大与融资渠道少有密切关系。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来源很长时期内都是国家财政。目前, 大部分还是依赖财政资金。但是, 财政资金有限, 不能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提供足够的资金支持。受我国当前金融体制改革的影响, 商业银行迫切需要化解长期积淀下来的不良资产, 因此一般不愿意将大量信贷资金增量投向还贷期限长、贷款利率低的城市基础设施项目。
第三, 城市基础设施设计、规划、布局存在不合理的现象。
城市基础设施规划是城市建设和发展的蓝图。我国的城市规划工作起步较晚, 相当多的城市在20世纪80年代才组建规划管理部门, 城市规划水平较低, 规划管理体制尚不完善。这表现在:基础设施建设缺乏统一规划、统一建设和合理的布局;城市基础设施子系统部门各自为政、各取所需;基础设施规划专业人才的作用尚未充分发挥。由此造成了许多城市的盲目建设和重复建设, 见缝插针、私搭乱建造成了极大的浪费, 制约了基础设施服务功能的发挥。
2.城市基础设施管理方面的问题
第一, 政府垄断经营, 弊端丛生。
政府垄断经营是城市基础设施运营效率低下、公用产业资不抵债的主要原因, 也是我国城市基础设施管理改革中的顽症。虽然20世纪90年代对基础设施的垄断经营体制进行了一系列改革, 但传统体制的弊端未从根本上消除。目前, 我国大部分城市基础设施仍然是国有并实行行业垄断经营, 市场化、产业化程度十分有限。长期垄断经营的结果是, 经营单位缺乏生存忧患意识和竞争压力, 生产、运营效率低下, 技术、管理创新乏力, 人员大量冗余, 政府财政负担过大, 企业经营包袱沉重, 而且出现了越来越多的政府经营企业凭借垄断优势, 限制竞争、损害消费者利益的问题。
第二, 政府角色错位, 职能混乱。
在我国城市基础设施管理中, 政府主要扮演三种角色:一是作为一般社会管理者;二是作为市场管制者;三是作为企业所有者或者说是生产者。但是在利益诉求、责任要求等方面, 这三种角色存在着内在的冲突。在一些城市, 政府仍是许多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直接投资者和所有者, 同时又是具体项目的经营管理者, 还是基础设施的管理者。“全能”角色造成政企不分, 基础设施权责利关系不明确, 建设、管理、运营脱节, 竞争意识弱, 效率低下, 投入产出效益差, 资产流失浪费现象严重。
第三, 管理体制不顺, 机构设置不合理。
我国城市基础设施大多实行的是政企合一的管理体制, 管理机构设置基本上沿袭了改革初期乃至建国初期的格局。在中央一级, 主要由国家发改委和建设部负责宏观投资和市场管理。在地方一级, 则设立基础设施管理局、市政公用局等行政机构, 对本地公用企业进行直接经营管理。这种体制必然是以行政区划为界限来划分公用企业的市场范围且垄断经营。这样虽然便于政府对所属企业的管理, 但有悖于规模经济的原则, 造成社会资源的巨大浪费。公用企业行政化现象严重, 基础设施的亏损问题也普遍存在。各地的基础设施建设过度受制于中央, 难以灵活地、因地制宜地进行本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和经营。
第四, 监督机制不健全。
根据国家发改委对全国大中型项目概算检查的结果, 项目超概算的比例平均为91%, 其中, 在交通、电力和铁路等行业中, 基本大中型建设项目超概算的比例为100%, 有些项目超过原概算2~3倍。而且, 质量问题已经成为困扰基础设施建设的一大难题。工程质量低下, “豆腐渣”工程层出不穷, 给国家建设、城市发展造成巨大损失, 甚至直接威胁到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由于监控的法规不够完善、内容不够具体和明确, 导致工程质量难以有效地提高。相对于国外比较完备的基础设施社会监督机制, 我国在这方面有明显差距。
四、发展我国城市基础设施的策略
西方各国经历了由私人部门供给 (建设和运营) 为主到公共部门供给为主, 再到建立公共部门与私人部门伙伴关系的发展历程。这表明, 在城市基础设施领域, 即使在发达国家, 私人部门也不能完全能够发挥主导供给作用。这对我国城市基础设施的市场化有重要的启迪作用。当前我国城市基础设施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总量不足、管理低效以及地区不平衡;同时所面临的城市化、市场化、国际化和生态环境恶化等挑战更加剧了发展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紧迫性。
1.从战略层面讲, 必须要解决好三个问题。
首先, 通过各种有效的手段改变当前基础设施总量不足的状况。从全局来看, 总量不足是目前我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中的突出问题。国际经验表明, 发达国家在经济腾飞之前, 无一例外地都经历了一段基础设施的高投资、高积累时期。可见, 要提高基础设施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 面对未来城市化加速发展的压力, 必须不断增加城市基础设施的供给。
其次, 加快中西部地区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 逐步消化这些地区基础设施建设的历史欠账。中西部地区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不仅严重滞后于东部地区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 而且也严重滞后于本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这些地区落后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已成为当前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软肋。
再次, 探索政府与市场有机结合的城市基础设施管理模式。确立何种城市基础设施管理模式, 要综合地取决于社会制度、经济制度、经济运行机制、经济增长方式以及所有制结构、市场发育情况等综合因素的集成。基础设施管理模式的变迁是一个历史继承、逐步发展和向目标模式过渡的过程。因此, 对我国城市基础设施管理模式的选择, 既要有历史的观点、现实的态度, 也要有未来的眼光。
2.在策略层面, 要进一步深化城市基础设施市场化改革
第一, 正确定位政府职能, 推进城市基础设施管理市场化改革。
从国际比较来看, 政府在城市基础设施管理中的作用是随着城市经济发展阶段以及现实需要的变化而改变的。同时, 政府发挥作用的形式也不是一成不变, 它随着各国的政治经济体制和城市基础设施的类型不同而变化。当前的国际变革趋势主要表现为私人部门参与以及更多地利用市场竞争机制。困扰我国城市发展的基础设施垄断经营、效率低下等问题, 也是各国普遍存在的积弊。因此, 重新调整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应是改善我国城市基础设施管理的题中之意。在城市基础设施管理中, 政府的主要工作是抓好城市基础设施的规划、服务标准的制定、质量监管和投资引导。
第二, 拓宽投融资渠道, 构建多元化的投资结构。
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融资渠道上, 改变以往以财政为绝对主体的单一投融资模式。首先, 利用城市经营和基础设施市场化运营, 把基础设施的建设运营纳入良性循环的轨道, 实现以城养城、以设施养设施;其次, 可以利用资本市场来扩展城市建设资金来源, 加快城市建设步伐;最后, 还可利用项目融资模式, 积极推进政府和私人投资者的合作。从我国目前的国情来看, 随着民间资本的壮大以及对外资开放程度的不断提高, 未来民间资本和境外资本将成为我国城市基础设施融资的另一大主力。
第三, 建立规则严密、功能健全的城市基础设施价格体系。
城市基础设施管理的市场化改革是以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价格机制为支撑的, 如果没有必要的回报, 就不可能吸引多元投资主体的参与。因此, 必须打破传统的定价模式, 坚持市场化改革的方向, 积极推进城市基础设施的价格改革。要转换城市基础设施价格形成机制, 规范价格构成, 增强价格功能;在项目区分的基础上, 进行分类定价;要完善价格管制机制, 以建立价格听证制度来约束价格形成机制。
第四, 做好项目区分促进运营管理方式的多元化。
城市基础设施的高效管理建立在科学的分类基础上。城市基础设施是一个总体类的概念, 其中不同性质和类型的城市基础设施的投资运营规律具有很大的区别。项目区分要求根据城市基础设施项目的性质和特征, 对不同类型的项目进行区别管理。一般而言, 非经营性项目的开发主要由政府负责, 其权益也归政府所有。准经营性项目是具有潜在的利润受益, 但又无法完全收回成本的项目, 附带部分公益性, 是市场失效或低效的部分, 要通过政府适当贴息或政策优惠维持营运。纯经营性项目属全社会投资范畴, 所享受的权益也理应归投资开发方所有。
第五, 强化政府对基础设施市场的监管职能, 完善政府监管体系。
城市基础设施市场化改革存在风险, 这已成为政府和学界的共识。在市场化改革中如何规避各种可能的风险是各国政府普遍面临的课题。因此, 完善城市基础设施领域的监管体系成为当前解决问题的主要对策。为健全监管机制, 强化政府监管职能, 政府应明确政府的监管职能;综合运用多种管制手段, 完善政府监管体系;构建一个由决策者、产品服务提供者和消费者组成的多元互动监督机制, 强化市场化后政府的监管能力, 促进公共服务的有效供给。
参考文献
[1]徐晓琳.中国公共管理研究精粹[M].武汉:武汉出版社, 2003.
[2]张永桃.市政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6.
[3]马彦琳.现代城市管理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6.
城市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篇3
关键词:城市;社区管理;建设
中图分类号:C913.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5)05-0068-01
所谓城市社区,就是一聚居在一定地域内的人们组成的社会生活共同体。城市社区具有人口众多、聚居规模大,组织结构复杂、生活方式多样化的特点,只有重视城市社区管理,完善城市社区民主管理制度,将城市社区管理的井井有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从而在极大程度上促进城市社区的可持续发展。
一、城市社区管理的重要性
20世纪90年代起,我国城市社区建设大力发展起来,我国城市建设在各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随着我国城市社区建设的不断深入和发展,城市社区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也逐渐凸显出来,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人口逐渐增多,城市居民对生活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这就使得城市社区在城市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增强,但是城市社区管理不善严重影响了城市社区的发展,并且对社区居民的正常生活造成了不利影响,因此,加强城市社区管理,才能有效提高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促进城市社区的可持续发展。
二、城市社区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城市社区管理体制不健全。目前我国城市社区管理体制存在一定的问题,社区管理的主体比较单一,政府根据行政命令垄断了社区内的所有资源,这是我国大部分城市社区管理体制中存在的一个普遍问题,城市社区管理存在以行政为主导、政府干预过多的问题。在城市社区管理的过程中,政府和社会组织的职能不明晰,这就导致城市社区管理体制的创新力不足,严重影响社会组织的正常发育,政府组织在城市社区管理体制改革方面表现的不积极,严重影响了城市社区管理的质量。
2.城市社区自治体制不足,社区成员参与度不高。我国城市社区自治体制不足,政府职能转变不到位,城市社区的自治行政化特色比较浓厚,这会使得城市社区自制组织工作的负担变沉重,导致城市社区自治主体的作用难以充分发挥出来。城市社区成员参与度不高,城市社区成员缺乏自治意识,城市社区成员的参与度普遍不高,严重影响了城市社区自治工作的开展。再加上城市社区自治的参与渠道不畅通,在城市社区自治过程中,社区成员的力量不能充分发挥出来,这就使得城市社区归属感较弱。
3.城市社区服务主体单一,社区服务体系不完善。目前我国城市社区体系还不完善,服务主体比较单一,随着我国城市社会转型的加快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城市社区居民对社区的认同感越来越强,但是社区居民对社区服务功能的要求也逐渐提高,但是城市社区服务的资金和资源极为有限,城市社区整体的实力较弱,这就导致城市社区无法充分发挥服务主体的作用,不能实现城市社区服务内容的多元化。
4.城市社区文化建设受到制约。由于我国城市社区文化建设起步较晚,这就导致城市社区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出现一些问题,这会严重阻碍城市社区文化的发展,使得城市社区文化的发展面临困境,阻碍和谐城市社区的建设。城市社区居民的社区文化参与度较低,社区文化参与意识没有被充分调动起来,社区教育形式单一,城市社区无法充分发挥其文化功能,这就导致城市居民社区的认同意识表较薄弱,城市社区文化建设人才资源匮乏。
三、完善城市社区管理的有效对策
1.完善城市社区管理体制。在城市社区管理中,要想实现城市社区管理的多元化,就要对政府职能进行转变,实现政府行政和城市社区民主自治的有效结合,促进城市社区的和谐发展。城市基层政府组织要将设计社区公共事务的社会性服务工作从政府行政职能中有效的分离出来,城市社区管理要淡化行政色彩,城市社区居民委员会要不断拓宽服务领域,提高城市社区服务质量,承担起城市社区居民提供服务的责任,使得社区中介组织、志愿者组织能够在社区建设中充分发挥自身的作用。
2.完善城市社区自治,提高社区居民参与度。将政府部门和城市社区居委会之间的关系理顺,将政府部门的职能进行切实的转变,不能讲政府部门的工作推给社区居委会,从而有效坚强社区居委会的工作负担。社区居委会要引导居民进行自我管理,不断完善城市社区自治制度,增强城市社区居民的社会责任感,使其在社区文明建设中共享一份力量。提高城市社区居民参与社区管理的积极性,拓宽城市社区居民的社区管理渠道,有利于城市社区的文明建设和发展。
3.完善社区服务体系。在城市社区管理中,完善社区服务体系,有利于城市社区服务主体的多元化,政府部门要加强非政府组织的建设能力,提高非政府组织的社区服务能力,使得城市社区居委会在城市社区管理中充分发挥社区服务的骨干作用,这样才能有效完善城市社区服务。城市社区居委会在开展社区服务活动的过程中,应该积极引导社区居民参与到社区管理中,微社区管理提供公益性的服务。
4.加强城市社区文化建设。随着城市社区居民精神文化需求的逐渐增长,要大力发展城市社区文化,积极开展群众性城市社区文化活动,从而有效提高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有效满足城市社区居民的文化需求。城市社区可以聘请高素质的社区文化工作者,选派具有极高敬业精神的文化工作者参加专业的培训,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城市社区文化建设人才队伍,有效提高城市社区文化建设质量,改善城市社区居民文化建设现状,使得社区居民的精神文明更加丰富。
总结:由于我国城市社区管理处于经济化的转轨阶段,城市居民的精神文明建设不能和经济建设有效的融合在一起,只有加强城市社区管理,对城市社区居民进行思想宣传,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大城市社区管理的资金投入,提高城市社区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能在极大程度上改善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康之国.构建城市和谐社区与社区治理创新研究[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8.
[2]陈德豪.当前我国物业管理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J].经济师,2005.
[3]赖一飞,李立.论构建和谐的物业管理社区[J].科技创业,2007.
[4]徐琦.社区概念与理论起源[J].运城学院学报,2005.(1):32-36.
[5]刘冬枝.我国城市社区教育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科技信息,2009(14).
城市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篇4
论文标题:城市社区管理存在的问题分析及对策
作者:_
学号:
年级专业:__
成绩:_____________
【摘要】:现代城市履行社区管理职能是其重要功能,而社区管理职能主要是由居委会承担和完成的。但是,居委会历史和现实原因,在履行管理职能时有较多问题。不仅仅是硬件的匮乏、软件的缺位,更重要的还在于职实的背离性等,都使之产生难以摆脱的困惑。而要解决其根本问题,应从制度保障、工作方式转变、促进居提高等方面予以改善。
【关键词 】:居委会;居民自治;工作方式
一、当前居委会社区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近20年来,全国各地先后对城市社区管理体制和管理方式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但从社区管理的现状和客观需要来看,还存在着不少矛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普遍问题
1.是思想观念陈旧。尽管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取得了迅猛发展,城市功能大大增强,但一些干部特别是一些部门领导干部,仍然习惯于计划经济下传统的管理方式,许多事情习惯于老套套,“一竿子插到底的直接管理”,有些权力习惯于自己揽着,怕放下去下边管不好,管不了。这种思想观念影响和制约着社区管理的发展。
2.是社区类型单一。政府作为行政核心,拥有对社区主要的管理权。也就是已成型的“两级政府、三级管理”的社区管理体制。所谓两级政府是指市级政府、区级政府。街道办事处是区级政府的派出机构内含于“两级政府”之中,它既是政府各项政策的具体执行者,又是调节社区政治、经济、文化等活动的中枢。三级管理是指市级政府、区级政府、街道办事处三者至上而下的管理模式。街道办事处管理着居委会,并通过它来处理大部分具体的社区事务。1982年,宪法中首次明确指出居委会作为基层群众自治组织,办理本居住地区的公共事务、公益事业、调解民间纠纷、协助社会治安,并向政府反映民众的意见、要求和提出意见等。但除了这种政治性的社区组织之外,几乎还未形成其它成熟的社会组织。
3.是社区组织的职能错位。现行社区组织除了“二级政府、三级管理模式”之外,就是指驻地单位。而驻地单位按照行政区划或行政系统被划入不同层次的政府各主管部门的管辖范围之内。政府行政指令成了这些单位的活动宗旨。条条块块的行政关系割裂了社区生活的有机联系,并且政府职能与社区组织职能错位,从而造成了这些单位小而全、万事不求人的半封闭状况,产生所谓的“单位办社会”现象:一方面这些单位负担过重,它们必须承担建造、维持自己的后勤服务和福利设施的责任和经费,并且要支付给相当数量后勤服务人员的工资;另一方面重复建造同类服务设施又不对外开放造成利用率低,社会资源浪费,并导致专业的社区服务组织难以形成。由此看来,现实中社区组织的小社会是大政府直接管理下的,社区组织基本不具备作为一个相对独立实体进行活动的能力,在被动状态下,它很难关心自我改造、自我发展;此外,政府插手各项社区组织的事务,如他们的成员须经过政府认可等,造成了政府管了许多管不好的事,造成了政府机构庞大、人际关系复杂等。
4.是体制方面的问题。街道、居委会是我国城市社区管理的基本基层组织。从目前城市社区管理工作的客观需要看,尽管这类基层组织继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管理功能,但确实存在着严重的问题,概括起来说,主要是建制散、权力小、服务少、参与差。
(二)产生问题的主要原因
1.客观原因。随着城市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一方面企业深化改革,转换经营机制,企业的离退职工、下岗职工逐渐由“单位人”向“社区人”转变,同时大量农村人口涌入城市,流动人口增加;另一方面由于政府职能转变和“小政府”、“大社会”格局的形成,政府把更多的职能回归社区,越来越多的社会事务下沉到社会基层部门,考验着社区居委会的承接能力。
2.对社区居委会认识模糊。由于实际工作中,政府职能部门各级干部对社区居委会的性质、职能、作用认识模糊,认为社区居委会是政府的派出机构,没有把社区居委会作为一个居民自治组织来对待,漠视了社区居委会的法律地位,把给居委会发号施令、派放任务当作是理所当然的事,于是不管三七二十一,一级一级往下“批发”工作任务,一些本不该由居委会办的事情也压到了社区,使社区居委会大部分时间花在应付上级交办的任务上,大量挤占了用于社区管理和服务的时间。而对居民来说,居委会承担着大量的政府和行政性事务,很容易让他们混淆居委会的角色地位,因此,许多居民都不了解居委会的工作。再加之居委会与其他一些政府组织之间的定位模糊甚至错位,导致居民对居委会信赖度越来越低,就更没兴趣了解居委会了。
3.社区居委会和政府部门关系理论与现实的错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第二条规定:“居民委员会是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同时还规定“不设市、市辖区的人民政府或它的派出机构对居委会工作予以指导、支持和帮助。居委会协助其开展工作。”所有这些法律条文都表明,居委会是一个群众性的自治组织,不是国家的行政机关。在政府与居委会之间没有行政上的隶属关系,只存在着指导与被指导、协助与被协助的关系。但在现实中,却是居委会的行政性倾向特别明显,政府对居委会工作事务的干预包括了从人员配备等重要事务到居委会日常琐碎的宽广范围。
与此同时,由于行政体制改革普遍滞后,县区级机构重叠,人浮于事的问题远未解决,造成了各职能部门职责不清。
4.工作方法不够科学。目前造成的社区居委会负担过重的一个原因是社区管理的方法和技术比较落后,现在社区居委会简单重复的工作多、手工操作多、社区居委会人员大部分时间忙于填写报表、资料汇总等简单事务性工作,工作量虽然大效率却很低。办公设备利用不充分或不够用,有的居委会配备了多台电脑,但是会操作使用的只有2-3人,造成了办公资源的浪费;有的居委会由于条件所限,只配备了一两台电脑,就限制了工作的进行。
5.相关方面的法律制度不完善。我国现行的有关社区管理和居委会组织的法律法规还有许多立法上的空白,如社区居委会的法人资格问题,由于社区居委会的法人资格模糊不清,当遇到某些企业或团体侵害自己利益时,就不能用法律维护自身的利益,进而导致某些工作缺乏法律依据和政策支持,致使居委会的工作经常处于两难的困窘境地。
二、加强社区居委会管理的几点建议
(一)完善居委会组织的制度规范各地政府应根据当地自身情况,依照《宪法》和《组织法》的原则,进一步规范政府与居委会双方的关系,规定政府对居委会授权事务的范围、限度,居委会自身工作的主要方式、方法,政府对居委会人力、物力方面的支持力度等问题,将指导性的法律,变为实际的可操作性强的各种规定、条款。
(二)减轻居委会不合理工作负担如前所述,居委会承担的下派任务过重是居委会的突出问题之一。逐渐理顺政府组织与居委会的关系,切实减轻居委会的不合理负担,是强化居委会为民服务功能的一项重要措施。首先,各级政府组织要根据相关法律和政策规定,结合本地的实际情况,明确居委会的工作职能,让居委会有权拒绝不合理的摊派性任务。其次,根据《居委会组织法》的相关规定,改变目前各职能部门直接向居委会布置任务的状况。凡是政府职能部门需要居委会协助完成的工作,都应当经市、市辖区的人民政府或者街道办事处同意并统一安排,而不得直接给居委会布置任务。基层政府或街道办事处向居委会布置工作任务时,要将交叉、重合的工作综合起来交由居委会协助完成。再次,可以采用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培育社会中介组织承担一部分政府布置的社区工作,例如人口普查等。
众多非政府组织的出现为政府职能下移和居委会减负二者的矛盾症结找到了一条解决的途径。公益性、志愿性、非营利性社区中介组织的介入,权随责走、责随事转到中介组织,不让居委会负担过重。
(三)增强对居委会工作多方面的投入和帮助
1.多渠道解决居委会工作经费问题。经费问题是保证居委会独立性和群众性的前提。一方面,应该把政府资助居委会的措施制度化,即基层政府每月、每年给当地居委会多少钱的资助,应该固定下来,不因为一些不确定的因素发生改变,并且不与任何条件挂钩。
另一方面,居委会的经费来源也应该多样化,政府应该考虑赋予居委会接受社会捐助的资格,并对捐助居委会的个人、企业,给予税收等政策的优惠;国家和地方也可每年拿出一定数额的福利彩票公益金用于资助居委会开展社区福利性、公益性服务项目。同时,应该培育居委会的“造血”功能,兴办一些经营项目,取得一定的经济效益,增强自身的经济实力。当然要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将其收入主要用于发展社区福利性、公益性事业。这样一来,居委会的经费不但有了可靠保证,经费的来源结构将得到优化。
2.进一步加强社区用房和服务设施建设。政府部门应该根据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并结合社区居民和实际居住人口的数量合理确定社区工作用房和公益性服务设施用房的使用面积。室内活动用房要有必要的活动设施和用品,并有一处面积较大的单体空间,便于居民开展集体活动。室外活动设施要有供居民开展健身、休闲等活动的场地和必要的设施。
(四)改进居委会的工作方式改进工作方式最有效的途径就是推动居委会工作的志愿者化和公益化。一方面,大量招募社区居民作为居委会工作者,让居民真正成为社区的主人;另一方面,还应该改革居委会工作的报酬机制,除了少数专业性的全职人员可以拿工资外,其他居委会工作人员的报酬应该津贴化。
(五)突出居委会“居民自治组织”的性质居委会的发展动力来自于居民,应充分调动居民的参与热情,发挥居民自身的潜力,并动员其他社会力量关注居委会的建设,调整自治与完成政府交办工作的关系,才能把居委会建设成名副其实的居民自治组织。
1.各级政府在出台一些便民利民政策时,建议采取社区听证会制度,充分听取社区居民代表的意见,确保政策能切合实际,操作性强。
2.对社区的重大问题或事情,由居民自己决定,提出方法意见。例如居委会主任、副主任以及委员候选人的提名和选举应当逐渐由社区群众自己来掌握,并对候选人的资格条件进行规定。其中,居住在本社区应当是首要的条件,因为只有居住在本社区,他才具备了当选社区自治组织管理者的基本要求,他才能够了解社区居民的实际需要并根据本居住区的特点与居民群众的实际要求,开展社区活动。
另外,真正由居民选举的管理者应向社区居民负责,其工作应由社区居民来监督和评价。
3.强调社区内有较大利益的群体在社区居民代表大会中的代表性,让他们的利益诉求通过民主渠道进入居民自治的决策,进而进入政府的相关政策,使社区居民自治更有实效性,也有助于动员居民参加社区建设和民主自治。4.改革完善居委会考评制度,要把居民会议的考评结果作为衡量居委会工作的最基本的依据。5.居委会还应该采取各种有效措施扫除与居民间的沟通障碍。多组织社区活动大力培养和增强居民的参与意识和社区认同感。居委会工作人员也应多与群众进行联系,增加工作的透明度。
参考文献:
城市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篇5
季金彦
一、城市建设和管理现状
随着社会的发展,城市建设与管理工作难度不断加大,近几年虽取得了很大成效,不过存在的部分问题今后仍需努力改善。I.城市规划建设与管理不协调,重建轻管现象突出
为了避免交通堵塞,疏散客流量,城市政府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给城市带来了便捷,但由于忽视了道路的管理,有些居民随意丢弃生活垃圾,随地排放污水,道路两旁乱摆餐点,甚至停放车辆等一系列不文明的行为也影响了城市交通流畅。这种重建轻管的现象十分突出。
2.城市群体建筑风格与完善城市职能之间存在矛盾从宏观上看,城区主干道路面整洁,车辆行驶有序,道路两侧的其他建筑群、绿化带,基础设施的配备等与以往相比,在建设和管理均有较大进展,城市整体形象有了较大提升,但是,城市中的背街小路、老旧居民,由于资金投入不足,发展较之缓慢,维护费用的部分缺失使管理工作出现困难。老 旧社区以及背街的小街仍然是城市建设改造中的薄弱环节。破损严重的老社区,排污设施的不完善,垃圾堆放无人管理,这不仅破坏了城市面貌,也影响群众的日常生活。由于老社区的建设时间长,部分道路还没被正式纳入城区管理范围,而仅仅靠街区自身管理,很难从根本上解决行路难的尴尬状况。3.城市管理体制仍未理顺,科学的管理机制难以形成 由于城市管理分工不够细致,职责划分不明确,各部门间管理关系不协调,民主法制不健全等因素,城市管理难以形成合力。目前在管理观念上,管理人员中不少人仍重视建设轻视管理,主张先建设后管理,先发展后治理,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忽视长远的社会效益,受传统管理机制的束缚,造成一些小区环境质量差的问题。在管理体制上,行政管理和执法部门职责分工不够细,缺乏统一有效的运作体制,难以起到理顺管理 的作用。在管理范围上,城管部门不能规范化管理,部分行政执法人员素质较低,未能及时解决群众的问题。在管理手段上,执法人员应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杜绝违法抗法现象发生。4.资金紧张,城市建设管理资金投入不足
由于城市管理涉及方方面面,财政开支大,需要费用多,实施维护、整治的项目成本较大,而且随着成本不断提高,资金常常断链,给 目前的城市管理增加了新的难度。如环卫工作中的保洁费用,市政府公用设施投入、城市绿化设施投入上呈逐年上涨的态势,但 由于没有明文法规明确规定,相关费用无法收取,造成基础设施发展滞后,而仅靠财政部门拨款,相对于低水平的循环管理模式,难以维持正常的管理。
5.市民的整体素质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城市建设和管理规划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深层次全方位的管理制度和模式需要一个过程,这需要循序渐进地提高管理水平和策略。由于大部分市民对城市管理认识不 足,部分市民素质较差,致使在城市建设与管理工作中往往出现一系列不和谐的音符。积极满足人民群众 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知识的好公民是必要的。同时,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要求市民加强社会公德意识、卫生意识、环境意识,具备良好的素质,遵守公民道德行为规范是不可或缺的。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水平大大提高,交通方式的便捷也加强了区域的联系,城乡间的联系。由于内陆与沿海,西部与东部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大量务工人员涌入城市,城市人口构成 日益复杂,而这部分人群多以追逐个人经济利益为根本出发点。当城市管理与个人利益发生矛盾时,这部分人常将个人利益放在首位,把城市管理条例和社会公德弃之不顾,各种封建观念和拜金主义无形 之中进入城市。由于受到维护经费、管理模式和机制等因素的制约,城市文 明的宣传教育机制难以形成。因此,“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实施起来往往举步维艰。加强公民的思想道德修养,引导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要从大局出发,整体为重,正确处理好个人与集体,局部与整体的关系,综合协调,统筹发展。
二、针对城市建设与管理问题的措施
1.进行法制宣传教育,提高市民对城管的认识
城市管理是城市发展永恒的主题。加强城市管理,应发动群众一起维护健康家园,营造良好的城市氛围,创建文明城市。大力发展教育事业,要建立学习型社会,定期召开培训,座谈会,有步骤地加强公民社会主义思想道德 教育,提高市民素质。社区应多宣传先进人物和先进单位的先进事迹,为广大市民提供榜样,促使市民潜移默化,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要进行法制宣传教育,使市民知法、懂法、守法,不仅自身遵守城市管理法规,还自觉参与城市管理中去,并同违法乱纪行为作斗争。
2.抓紧资金筹措,加快解决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遗留问题城内旧小区的破损不仅严重影响了城市的美观,而且造成居民的生活不便,建议市、区政府等有关部门强化职能作用,又寸城 区所有老旧社区进行梳理,结合城市改造规划,积极协调相关部门,进行整治改造,全面提高小区职能。首先又寸建成 区的道路纳入城区管理网,进行冠名。注重拆迁拓宽后的主干道路两侧影响市容的建筑物,并建立绿化 区,路灯,交通信号灯,垃圾箱等基础设施加强保护。避免建筑物重复建设,浪费资金,同时对新、老、旧社区内的基础设施尽量一次性修好,不能破一处补一处。
3.理顺城市管理体制,深化城市管理体制改革整合城市内工商、公安、环卫等部门,综合协调,统筹安排,市、区政府及相关部门要采取有效措施,进一步加强协调,处理好责、权、利的关系,既要确立明确的分工,又要充分调动各部门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共同进行城市管理工作。完善社区监督检查机制,奖惩并用,使各部门的工作分工更细致,工作更到位,衔接更顺畅,提高办事效率,整体优 势发挥明显。针对当前园林管理中的问题,规划部门要注意与园林部门搞好配合,根据相关法律 规定,做好绿地规划和建设工作。园林部门及时做好绿色图*的审批,做好优质的绿地管理工作,为城市创造优美和谐的氛围。4.加快建设高素质城管队伍,利用信息技术,加大执法管理力度 认真贯彻党的宗旨,加强执政能力建设,狠抓思想工作,执法人员要不为权所动,不为利所诱,不为名所累,秉公执法,做到合理合法,依照程序,有理有据,树立政府权威。建立竞争上岗的淘汰机制,督促城管人员加强自身学习,运用所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自身的工作能力和社会经验,增加处理复杂问题的应变能力。在城区的主要交通路段、人口密集区设置电子监控设施系统,进 行全方位、全时段的监控,提高信息技术含量 ;培育相关专业人员,配备相关技术设备和通讯工具,便捷快速的利用 网络,建立快速反应机制,满足现代化的城市管理需求。5.细化明确城市管理行政处罚的相关规定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进城务工人员和失业下岗人员大增,城市人口密集,整体素质较差,因此城管人员在执法 时,要注意文明执法,服务执法,以人为本。从实际看,城管在行使行政处罚权时,难免发生不必要的争论和误会。这是 由于部分城管对 行政处罚法》确立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制度的了解存在盲点。因此,法制部门应积极推进立法,就城市管理方面做必要的补充和说明,使执法 人员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对重要的问题采取可行措施。城管人员也需提供人性化服务,一是对违反条例的人员进行批评教育,重视管理效果,便城市管理深入人心。三、总结
城市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篇6
随着西昌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园林绿化工程也得到了快速的建设和发展,成为城市文明的标志。城市园林绿化在维护城市生态环境、降低噪音、净化空气以及调节气候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是在对园林绿化实际的养护和管理过程中,也存在着不少的问题。
一、城市园林绿化养护和管理的重要意义
城市绿化养护管理是一项非常复杂的工作,要具有一定的技术水平和手段,就是根据科学常识、设计意图以及植物生长规律等,对城市园林的苗木进行合理的养护和管理,保证苗木能够健康正常的生长,逐渐形成主次分明、色彩协调以及布局合理的结构。具体的内容包括:在苗木移植好后,工作人员就要对园林绿化植物进行经常性养护和管理,大致可以分为植物的保养工作和周期工作以及专项工作,其中密度最大的就是对植物的日常养护工作。
高效合理的养护管理工作对园林绿化的质量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在城市园林绿化工程完成后,如果没有进行及时有效的养护和管理,许多的苗木就有枯死的危险,就会直接导致园林绿化工程丧失原来的意义。因此,只有科学合理的对园林绿化进行养护和管理,才能充分实现设计的社会效
工程建设的成本,有效的利用各种资源,真正实现绿化效果,提高城市文明程度和文化品位,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二、城市园林绿化养护和管理存在的问题
在园林绿化实际的养护和管理过程中,由于受到制度、经费和人员素质、意识的影响,经常会出现一些问题,大大降低了园林绿化的效果,对城市的良性发展造成不利影响,主要存在着以下问题:
(一)相关的管理制度和体系不健全
由于相关的制度和体系不健全,缺乏相应的依据,导致管理和养护工作没有真正落实到位,执行力度不够,没有形成完整的考核方法,在一定程度上讲,不利于城市园林绿化养护和管理工作的正常开展;另一方面,绿化养护需要一定的经费,但是受到经济发展水平和财政政策的影响,造成经费比较紧张,导致养护措施不到位,相关的技术和机具设备等未得到有效及时的改善,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城市园林绿化养护管理工作正常开展。
(二)对城市园林绿化管理和养护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在实际的园林绿化工作中,普遍存在着“重建轻管”的现象,由于园林绿化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并不能创造出直接的经济收入,反之园林绿化后期的养护管理只有投入,需要大量的人力、财力以及物力等资源投入,因此对园林绿化
理质量较差,绿化景观效果不能达到设计和规划的目标。
(三)养护管理人员素质有待提高
许多养护管理人员素质比较低,缺乏相应的专业培训,在工作中缺乏创新性,在日常绿化养护中采用的方法和措施比较简单,就是进行浇水、修剪以及清理等,缺乏一定的技术性,导致园林绿化养护的效果比较差,降低了养护管理的效率,不能真正充分发挥园林绿化工程的各种功能。
三、城市园林绿化养护和管理的对策和建议
(一)进行科学合理的设计规划
因为设计理念和思路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整个园林绿化工程的质量。在进行园林绿化工程设计过程中,要进行合理布局和科学的设计,要以种植乡土苗木为主,对乔木、灌木、植被以及草坪等要根据地形条件和地质情况,按照生态原理进行布局和配置,要注意颜色和物种之间的搭配,满足不同植物生长的条件。园林工程绿化单位在设计过程中做好规划,为养护管理工作进行提供依据,同时还要加强监督和管理力度,保证各项规定能够落实到位。
(二)要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市民保护绿化意识 在城市园林绿化管理过程中,由于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具有很大的难度,但是园林绿化的养护和管理同样具有很大的挑战性,不仅需要工作操作人员进行管理,还需要周理部门协同管理,才能避免园林绿化受到到破坏和损坏。要利用各种途径,比如采取电视、网络意识宣传牌等有效手段进行宣传,努力提高全体市民保护城市园林绿化成果的意识,为城市的生态建设和环境美化提供良好的前提条件,为创造绿色家园打下基础。
(三)要不断完善相关的管理和考核制度
园林管理要建立园林养护和考核的制度,要对园林绿化养护工作加强检查,对于出现的管理问题,要进行及时处理,同时还要做好相关的记录,对园林绿化管理工作进行定期考核,对于能够完成养护工作的要进行适当的奖励,对于养护不合格的要进行惩罚,只有完善奖惩制度,才能促进养护管理工作顺利进行,提高工作效率。
(四)要不断提高管护人员的素质和业务水平城市园林绿化管理要依据相关的标准和规范,不能忽视任何一个细节的工作,这对养护管理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园林管理单位要定期对养护管理人员进行培训,不断提高他们的专业素养和养护管理的职业素养;要帮助养护管理人员熟悉和掌握管理流程,运用科学的方法和技术对园林的苗木进行管理;积极鼓励对养护管理人员在实际工作中不断进行创新,提出更为先进和更为合理的养护管理措施、方法;同时要不断引进先进的机械设备和技术手段,不
断提高养护管理效率,有效的解决在养护和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五)要做好养护资金的管理
城市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篇7
1 商丘市概况
河南省商丘市地处豫、鲁、苏、皖4省的结合部,是河南省的东大门,北接齐鲁,南襟江准,西与开封毗邻,东隔安徽一角与江苏省的徐州市相望(见图1)。商丘市交通区位优势明显,陇海铁路、京九铁路,郑徐高铁、商合杭高铁,连霍高速、济广高速、商登高速、商周高速,310国道、105国道等国家级道路在此交汇。截至2014年,商丘市总人□750.64万,常住人口604.70万,全年生产总值1697.58亿元;中心城区人口规模120万,建设用地规模120km2。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2274元,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2 城市发展历程
商丘是中华文明发祥地之一,先秦时,商丘为宋国地界,汉代为梁国,后称梁郡。唐代改为宋州。北宋初期,为商丘历史上的鼎盛时期,此后历代,商丘一直为州府治所。
1913年,陇海铁路在朱集设站,后改为商丘火车站。解放后,原朱集镇一度成立县级朱集市。1951年8月,朱集、商丘二市合并为商丘市。1997年7月,经国务院批准,商丘地区撤地建市,为地级市,原地区所辖县市归并商丘市,市区由梁园区及睢阳区组成,市人民政府所在地为梁园区,2003年12月市人民政府又从梁园区迁驻睢阳区。
商丘市中心城区空间结构演变经历了从古城单中心布局,到古城、火车站区域双中心相向发展,再到现在的古城、火车站区域、商务中心区三心鼎立的局面(见图2)。在市县融合、城市外拓的发展过程,基础设施建设与管理中出现了一些问题。
3 基础设施建设与管理存在问题
3.1 基础设施总量不足,建设相对滞后
从城区总体看,基础设施建设总量不足。2014年,商丘市中心城区内部道路网密度为3.13km/km2。道路面积率低,城区道路总长211km,其中主干道总长74.3km,占道路总长度的35.2%,次干道60.4km,占28.6%;支路总长76.3km,占道路总长度的36.2%。中心城区的包河以东区域、道北区域热力设施尚未铺设。部分区域项目落地建设时,路通,但水、气、暖不通,使城市建设陷入尴尬局面。
3.2 部分基础设施布局不合理
分析商丘市基础设施布局现状,市中心城区内重要地段设电厂,居住区附近有宁陈庄燃气储气站,开发区水厂和第1污水处理厂相距较近,新奥天然气门站与昆仑燃气门站相距不足干米。现状建设用地规模120km2,内设污水处理厂8座(含在建)(见图3)。
3.3 基础设施项目相互不协调
目前,商丘市城乡规划局负责基础设施规划,城市管理局负责基础设施建设管理。电力由商丘市电力公司负责建设运营,燃气由民营企业新奥燃气负责建设运营,热力由民营企业恒源热力公司负责运营,第一污水处理厂由民营企业康力环保公司运营。部分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存在不统一协调的现象,如道路修整完成后,电线杆仍位于机动车道中间,排水设施敷设完成后,人行道又被挖开敷设热力管线。
3.4 部分管线建设未经规划
商丘市中心城区主干路及地下管线建设与管理由市级政府负责,次干道和支路由区级政府负责。部分地区道路、管线建设未经规划,造成道路与周边路网不衔接,管线与周边管网不衔接。
3.5 基础设施管理水平不高
部分管线未严格按照规划路由敷设,且不向规划局报送最终施工图。商丘市中心城区基础设施数据库尚未建设,各类现状基础设施位置未能清晰显示,存在管线被挖断现象。
4 典型城市案例借鉴
4.1 巴黎基础设施建设
巴黎启动的大型基础设施建设达73项,小项目预算为几百万欧元,最大的项目高达30亿欧元(见图4)。作为巴黎市政府项目,由城市规划局组织专家讨论,确定原则与目标,同时听取周围居民意见,再报市政府审批。若出现2种意见争执不下、难分优劣的情况,规划局则将2种不同意见提交政府,并说明各自理由,由市政府组织公开听证会,邀请各方代表参与,由巴黎城建委员会最终决定取舍。涉及与巴黎大区有关的项目时,市政府要与有关省政府磋商,达成共识。
4.2 上海市市政设施建设
上海市充分认识到市政设施管理工作的重要性,积极探索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政管理新的体制、机制。1998年,上海市在全市推行市政设施“管养分开”改革,分为“事权下放”“管养分开”和“企事分开”3阶段,引领行业内重大改革,探索建立新的符合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城市管理体制。在完善市政管理体制的同时,上海市还积极探索建立良好的运行机制,确保市政设施高效运转。引入市场机制,改变按人头费支付市政设施维护费用的做法,实行按具体任务核算经费;关注市政管理人才队伍建设;确保市政管理投入(见图5)。
5 基础设施管理的对策建议
5.1 加强规划引领,统筹各类基础设施建设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任重道远,其长期有效的执行有赖于合理的城市总体规划。合理的规划能最大限度地杜绝重复建设、资源浪费的现象,提高建设的整体效率。城市总体规划应加强基础设施规划内容,以指导各类专项规划的编制。全市应统一思想,各类基础设施的建设应由规划局许可后方可建设。
5.2 寻找多元化投资主体,加快基础设施建设
商丘市经济发展水平较低,财政收入较少,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来源有限,基础设施产业自身缺乏积累机制,故须以多种融资渠道方式来解决基础设施建设所需资金。除政府出资外,还可吸引民间资本参与基础设施建设,用多元化投资机制解决建设资金不足的问题。对项目规划及建设引入市场机制,以提高项目建设效率。通过公开招标,择优选择承包单位。推行建设项目法人责任制,建立投资责任约束机制,实行全过程负责并承担投资风险。
5.3 严格批后管理
管理部门应严格加强批后管理,在各类基础设施建设中应经常检查,看施工位置与规划位置是否一致;加强竣工后验收制度,未经验收不得投入使用,建设资金不得一次性支付。管理部门应建设商丘市统一的基础设施数据库,以便管理和使用。
5.4 学习基础设施管理新理念,提高管理水平
在城市基础设施管理中,政府的职能是“掌舵”而不是“划桨”。政府应有所为有所不为,市场能解决的问题,政府不应直接管理。对基础设施的管理,政府应改变大包大揽的做法,将部分职能交由社会负责,政府只需加强监督管理即可。
5.5 加强公众监督
加强公众对基础设施管理部门的监督,监督基础设施管理全过程。政府部门应广泛听取城市居民意见,建立专门机构收集公众建议,及时发现基础设施管理中的问题,并予以改进提高。
参考文献
[1]张亚军.可持续发展条件下的新一代城市基础设施建设[J].上海城市规划,2010(3):20-23
[2]代淑萍.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投融资管理研究[J].新西部,2010(5):43-48.
[3]王立校,靳秉强.现代城市基础设施管理体系初探[J].经济论坛,2008(15):46-47
[4]郭先登.关于提升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水平的研究[J].东岳论丛,2008(1):160-164.
城市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篇8
关键词 城市园林;绿化管理;问题及对策
中图分类号:TU986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3-890X(2015)24--02
1 城市园林绿化管理存在的问题
1.1 城市园林绿化管理与城市建设发展的规模不一致
当前,城市园林绿化管理与城市建设的发展均没有明确的规划,导致城市园林绿化管理中侵占园林、乱砍乱伐的状况经常发生,还有些城市园林中规划的绿地经常被用作别的途径。特别是近年来我国很多城市都在进行大规模的改造,导致原有的城市园林被大量砍掉,在新的园林规划下栽种新的树木,不仅造成人力的浪费,也造成物力、财力等的使用效率低下。
1.2 当前的城市园林绿地较为单一,生物种类不多
我国很多城市在园林绿化方面虽然种植的树木较多,但植物的种类较为单一,不注重色彩、季节上的搭配,不仅使城市绿化缺乏生机,也导致城市园林绿地不具有艺术色彩。例如,当前,很多城市在常绿的乔木和灌木方面的种植数量较多,大约占到了城市种植树木总量的30%,不能使城市园林绿地实现每个季节都有花的景象[1]。同时,由于城市园林绿地的结构不够多样化、城市园林绿地数量不足,人工植物景观较为单调,如在树木、草坪、花卉等方面的比例种植不够恰当。城市园林中的树木大多以成片的方式呈现,用来造景的植物种类不多,比如在花卉种植中,经常出现大片的牡丹,在树木种植中,大多以杨树、柳树等方式呈现,树木较为单一,容易给人单调的感觉,降低了绿化的效果。在绿化树木的点缀上面,城市中使用的植物大多为丛植或孤植,在垂直绿化方面的植物较少。
1.3 城市园林绿化的倾向不科学
当前,很多城市在园林绿化管理中,经常不考虑本地的实际,不结合本地地理环境的特点和适宜种植的树木的特点,盲目的引进外地树木或是较为名贵的品种,重视人工景观,对自然景观的培育不够重视,重视草类景观不重视树木,出现病虫害或是树木种植失败等状况。
1.4 城市园林绿化的管理水平较低
当前,城市园林绿化管理中遵循的主要建设原则不够规划,不仅缺乏统一的经营管理措施,也因城市在园林绿化管理中较为粗放,而使园林绿化管理的技术含量比较低。例如,绿地因没有定期进行修剪或是除草,导致城市绿地较为杂乱,病虫害没有及时防治;树木苗由于没有及时除苗,导致树木种植过密,严重阻碍了其生产。加之当前城市居民在园林绿化管理方面的意识较为淡薄,城市绿地被大面积侵占,花草树木经常被折断、草坪也经常被破坏。同时,由于城市园林执法管理队伍力量较为薄弱,在景观、造景等方面的技术和管理水平较为落后,造成我国城市园林绿化管理的效率较低。
2 完善城市园林绿化管理的对策
2.1 在城市园林绿化管理中应进行科学的决策,选择适合的树种
城市园林是一个较为复杂的生态系统,由于城市气候、地域等的不同,适合种植的植物种类也不尽相同[2]。因此,各地在进行城市园林绿化管理的过程中,应该根据城市的类型和本地的实际,对城市适宜种植的植物类型进行详细的调查,在此基础上,根据本地适宜种植的植物等的类型,提出科学的决策方式,种植适宜的树木、花草等。
2.2 根据因地制宜的原则设计城市园林绿化
在城市园林绿化中,规划设计应该按照因地制宜的原则,根据本地的地形、地貌、生态群落等,在对原有的动植物和微生物进行保留的基础上,引进与当地生态环境与景观相适应的动植物种群。
2.3 加强对城市园林绿化管理的宣传力度,提高城市居民的绿化意识
城市园林绿化管理需要城市领导的重视,只有加强领导的重视,才能在当前我国城市园林管理机制尚不完善的现状下,保证城市园林绿化管理的快速发展。此外,要对当前园林绿化的执法队伍进行逐步完善,加大检查的力度,对侵占绿地、乱砍乱伐等破坏绿地的行为进行严厉的惩处,提高城市园林绿化的成效。同时,要加大宣传教育的力度,提高城市居民的绿化意识,培养城市居民爱护生态环境的意识,建立可持续发展的城市园林绿化管理理念,在城市范围内形成自觉爱护城市园林绿化的良好氛围。
2.4 提高城市园林管理人员的素质
为真正实现城市园林绿化管理的目标,提高城市园林绿化管理的效率,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是要提高当前城市园林管理人员的专业化素质。按照当前城市园林绿化管理办法的规定,在各个市区、各个街道内都应该配备专业化的绿化管理人员,对当前的城市园林绿化管理人员,应该定期对其进行专业化的培训[3]。二是要在城市的各个街道建立绿化管理小组,在爱护树木、草木等方面对广大行人加大宣传推广。三是要逐渐形成全民养护管理的氛围。可以将城市绿地管理与单位或是个人的责任挂钩,对在城市园林绿化管理中做的较好的单位或是部门等进行一定的奖励,并对不能尽职的单位或是个人进行相应的处罚。
参考文献
[1]邹波,张利华.城市绿地有效供给问题的经济学分析[J].发展研究,2012(5).
[2]陈宝琴.浅谈城市园林绿化管理问题[J].农业与技术,2012(10).
[3]赵学义.试论我国城市园林绿化管理及其发展策略[J].科技视界,2013(17).
【城市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推荐阅读:
狱政管理中的存在的问题及对策07-20
档案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08-30
当前企业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10-16
关于中小企业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10-03
论企业应收账款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10-10
中小学图书室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相应对策06-18
排污费征收管理中存在问题及对策05-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