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污费征收管理中存在问题及对策

2024-05-14

排污费征收管理中存在问题及对策(共10篇)

排污费征收管理中存在问题及对策 篇1

排污费征收管理中存在问题及对策

今年西昌市审计局部门预算执行审计抽查排污费征收情况,发现征收核定程序不规范,征收环节内控制度不健全,随意减免等问题,严格按照《排污费征收使用管理条例》及时足额征收排污费显得十分迫切。

一、排污费征管中存在的问题

1.审计抽查企业均未按污染物排放因子量征收排污费,而是按产量计算征收且只征收主产品未征收副产品。

2.征收程序不完善,存在未申报收费、虽然申报但未核定收费、核定与实际收费不符等情况。

3.环保计征产量与统计产量悬殊大。

4.减免排污费程序不公开、不透明、随意性大。

二、完善排污费征管的对策

《排污费征收使用管理条例》、《排污费资金收缴使用管理办法》对排污申报、核定、复核和计征、减免、监督、政务公开等各个方面都做了全面的规定,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落实。

1.坚持排污申报登记,全面掌握排污企业的现状,以监测排污量核定收费。

2.依据相关法律法规公开的减免条件和减免程序,杜绝协商收费或无条件免征或减征排污费。

3.加强排污费征收票据管理,严格领购和核销程序,规范票据使用,切实发挥财政票据的源头控制作用。

4.加强排污费征管有关法律、法规的宣传,提高排污单位自觉缴纳排污费的意识,建立排污收费公告或公示制度,强化社会监督。

5.健全环保部门内部监督制约机制,切实发挥财政、审计等部门监督职责。(据西昌市审计局提供材料整理)

排污费征收管理中存在问题及对策 篇2

(一)征地规模大,失地农民人数不断上升

近几年,我国经济发展迅速,用地量也在逐步加大,在经济全力前进的同时,我国大量耕地变成了建设用地,而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第四十三条任何单位和个人进行建设,需要使用土地的,必须依法申请使用国有土地;前款所称依法申请使用的国有土地包括国家所有的土地和国家征收的原属于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第四十四条建设占用土地,涉及农用地转为建设用地的,应当办理农用地转用审批手续。”之规定,凡是进行建设需占用集体土地的必须进行征收为国有土地后才能实施,而对政府的征地行为缺乏有效约束,各级政府不仅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发展教育文化和社会公益性事业等方面大规模征用农民耕地,而且征用农民土地进行招商引资,用于开发区、房地产等商业性项目建设,这就需要大量的征地,而把大量集体土地变为国有土地的同时,大量农民失地、失业,失地农民人口数呈逐年上升态势。

(二)征地程序不规范,征地工作中干群关系紧张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第二十五条征用土地方案经依法批准后,由被征用土地所在地的市、县人民政府组织实施,并将批准征地机关、批准文号、征用土地的用途、范围、面积以及征地补偿标准、农业人员安置办法和办理征地补偿的期限等,在被征用土地所在地的乡(镇)、村予以公告。被征用土地的所有权人、使用权人应当在公告规定的期限内,持土地权属证书到公告指定的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办理征地补偿登记。市、县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根据经批准的征用土地方案,会同有关部门拟订征地补偿、安置方案,在被征用土地所在地的乡(镇)、村予以公告,听取被征用土地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民的意见。征地补偿、安置方案报市、县人民政府批准后,由市、县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组织实施。对补偿标准有争议的,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协调;协调不成的,由批准征用土地的人民政府裁决。征用土地的各项费用应当自征地补偿、安置方案批准之日起3个月内全额支付。”之规定,征地应严格实行“两公告一登记”制度,但由于征地在最近几年来成为部分地方主要财政收入来源,征地行为也成为了地方政府和老百姓不和谐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有些地方政府千方百计想发展经济,想壮大地方财政收入,想征地,但根据近几年的干部考核标准,从中央到地方高度关注社会稳定工作,信访又成了一个领导头痛的问题,而恰恰在征地过程中又极易出现信访现象,于是有些地方政府在征地过程中没有严格执行“两公告一登记”(指征地方案公告、补偿安置方案公告和补偿登记)制度,农民对哪些土地需要征用、征用的目的和范围、补偿标准等信息缺乏了解,政府认为老百姓了解的越多上访的概率越高。然而,老百姓越不明白越认为政府在征地里面有为人不可知的文章。因此,程序不规范就形成了矛盾,另外,根据我国的法律,农村土地属于集体所有,因此在征地的过程中,从法律程序来看,地方政府不需要直接与单个的农户沟通,只需要村委会干部同意即可。虽然法律上规定了征地公示、村民代表大会等程序,但是实际操作过程中村民并没有太多的权力来制约和反抗不合理的征地,毕竟农户只拥有土地承包权而没有土地所有权,而对于村委会干部而言,一方面,征地收益中的相当一部分属于村集体经济组织,由其支配;另一方面,上级地方政府的征地压力与村民的不合作压力相权衡,往往是地方政府占上风。因此,他们往往不能很好的代表农户利益,于是,征地过程中就出现了矛盾,根源就在于政府在征地过程中不公开、不透明,没有严格按征地程序进行,也有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就是在政府征求意见的过程中,有部分群众也会提出一些不合理的要求,2011年庄浪县在县城南扩征地过程中,在征求老百姓的意见时,就曾有人提出要自己“卖出土地”给开发商,也有人提出要按大城市的征地补偿标准来补偿,也有人提出必须给自己找一份行政工作才能答应自愿征地,还有更胜者不计其数,这也是部分政府怕征求老百姓意见的原因之一,但这不能成为政府不按程序来办的理由。

二、解决对策

(一)从加大闲置土地管理和土地收益金管理入手,减小征地规模

尽管多年来我国一直强调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并从立法、司法、行政、惩治违法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重大措施,但由于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不少地方违规违法的征地热依然没有得到有效制止,使失地农民问题愈来愈成为影响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之一,这与我国土地财政有千丝万缕的联系,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各级人民政府和相关部门就必须采取措施坚决贯彻执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把基本国策落到实处,从根本上减少失地农民的产生,避免失地农民问题的加剧,这就要求,应严格限制地方政府的征地权限,避免征地权使用的无限扩大化。同时,对地方政府审批土地所得款项,应全部上缴中央财政,中央政府可按一定比例返还其专项用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逐渐弱化以至完全剥离地方政府与征地之间的直接利益关系,从机制上帮助其走出“以地生财、违规圈地”的怪圈,最终达到保护耕地和农民利益之目的。然而,也不可否认,发展就需要占地,那么我们何以足量供地保发展?笔者认为可以从加大对闲置国有土地的清理清查入手,加强对闲置土地的合理利用以保用地需求。近几年,虽然政府采取多种措施,加大闲置土地的清理清查,然而地方政府在做这项工作时,采取了保护性措施,对一些地方政府占有的闲置土地轻易清理不出,一些闲置工业用地因涉及多方面原因而未清理,造成在大量征地的同时而国有土地闲置。

(二)规范征地程序,确保依法行政

各级政府在征地过程中,应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的相关规定,严格执行征地程序的“两公告一登记”制度(即:《征用土地公告》和《征地补偿、安置方案公告》)和听证制度。在征地方案的实施过程中,还应严格执行法定程序,按预定方案有序组织实施,避免“野蛮拆迁”“暴力执法”等危害失地农民合法权益事件的发生,切实保护失地农民权益,维护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应做到两个方面:一是根据国务院关于“先保后征”的原则,建立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工作审核制度,征地项目报批前,必须先行制定拟征地块所涉及的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安置方案,并报经相应的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审核同意。审核主要包括以下内容:本地政府颁布实施的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实施办法是否符合国务院有关文件精神;拟征地块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实施方案中有关保障对象、项目、标准以及资金筹集情况等内容是否合法有效;征地单位提交的社会保障资金的付款凭证、收款凭证及相应银行的进、对账单;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安置方案纳入征地报批前告知、听证等程序的情况;被征地农民知情、参与、表达、监督等民主权利的维护和实施情况等。同时要有规范的相应审核备案程序。二是强化失地农民的利益主体地位,取消集体代替农户参与征地决策的权利,赋予被征地农民参与谈判征地补偿价格的权利征地补偿价格的决定机制应该是被征地农民能够参与并自由表达意愿的谈判机制。

(三)加强土地合理流转,让失地农民重新获取生产资料

根据我国国土资源管理法规,土地占用实行“耕地占补平衡”制度,即占多少补多少,而且是先补后占,从而保证了耕地总量不减少,全国不突破18亿亩耕地红线,从另一个角度讲建设用地虽然占了耕地,但通过“补地”,耕地总量并没有减少,而减少的只是被征地的农民和所属集体的土地。假设从大的方面看,可以认为我国耕地并没有减少,也就不存在失地的问题,然而,在我国农村土地属于村集体所有,国家又没有关于集体土地在村集体之间流转的规定,所以虽然耕地未减少但征地后还是有人失地了。就从庄浪县近年来的情况来看,2008年至2011年共征地834亩,而从2008年开始分别实施南洛河、上洛河、洛河谷地、韩店聂子坪、朱店小湾等5个土地开发整理项目以来共新增耕地11 363.75亩,如果项目新增耕地来补偿失地农民耕地的话绰绰有余,然而,因为项目实施离征地农民较远,无法把项目新增耕地用来补偿被征地农民的失地,而只能交付项目实施当地的群众使用,所以,被征地农民还是失地了。根据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第一百二十八条土地承包经营权人依照农村土地承包法的规定,有权将土地承包经营权采取转包、互换、转让等方式流转。流转的期限不得超过承包期的剩余期限。未经依法批准,不得将承包地用于非农建设。”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承包法》“第十条国家保护承包方依法、自愿、有偿地进行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第十二条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依法属于村农民集体所有的,由村集体经济组织或者村民委员会发包;第三十四条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主体是承包方。承包方有权依法自主决定土地承包经营权是否流转和流转的方式。”之规定,在充分肯定了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的同时土地流转又限予承包方之间,而承包方之间的流转是农户之间的流转,因此有一定的局限性,根据我国近几年的实践,土地流转也一般在村集体内进行,而集体所有土地在集体之间能否流转和如何流转并未规定。

笔者认为应从以下两个方面来解决这个问题。一是从《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承包法》入手对土地的跨区域流转加以明确规定,合理引导土地在村集体之间的流转,让失地农民重新获得生产资料。二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承包法》中要对失地农民的重获承包权加以规定,也就是在土地承包期满后,要通过调整让失地农民重新得到承包权,地方政府可以通过地域调整的办法,让被征地农民再一次获取土地,从而从根本上解决失地农民无地的问题。

摘要:随着我国城市化的不断推进,高频率的城镇建设征收了大量集体土地,由土地征收引发的社会矛盾也越来越严重,失地农民权益的保障已成为促进社会经济建设顺利进行必须研究的问题。笔者总结了土地征收过程中的几个突出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

排污费征收管理中存在问题及对策 篇3

一、存在的问题

在征收方面:一是随意征收情况普遍存在。按照排污费征收管理条例规定,环保部门应根据排污者排放污染物的种类、数量,对排污者应当缴纳的排污费数额进行核定征收。但在实际征收过程中,有的县市区存在排污费核定程序不规范,缺失核定资料,征收制度不健全,随意征收排污费的问题。有的没有申报就收费;有的虽有申报但未核定就征收;有的核定与实际收费标准不一致;有的不按核定的实际污染物排放量收费;有的按协商数进行收费等等;二是少征漏征现象已为常态。由于征收的随意性,因而不可避免的存在少征、漏征现象。如某县2010年至2011年征费台账反映,排污费应征额910万元,实际征收560万元,少征350万元,征收比例为61.5%。某县2011年有188家排污单位未征缴排污费。某市对一些难以核定的小企业没有进行排污费征收,如畜禽养殖场,餐饮行业排放的油烟和噪音等;三是以罚代收现象时有发生。通过调查,环保部门在排污费征收过程中,存在以罚没款名义收取排污费和以排污费名义收取罚没款的行为,混淆了正常收费与违规受罚的性质,造成企业漏缴排污费或者企业超标排放污染物未受处罚。如:某县对十户商户2010年缴纳环境污染罚款1.7万元,而当年均未缴纳排污费。某局2011年以排污费名义收取三家公司环境罚款25万元。

在管理方面:一是违规设置排污费“过渡户”。个别地方违规设置排污费财政预算外资金过渡专户,将排污费收入先缴入过渡户,然后再缴入国库。有的地方甚至将排污费任务数缴入国库后,超额完成的就放在预算外过渡专户,坐收坐支,或用于抵明年的任务。违规设置过渡户导致排污费不能及时足额上缴国库,纳入预算管理,同时也截留了应上缴中央和省级的部分的收入。如某市2011年排污费收入340万元滞留在预算外过渡户至审计时仍未上缴国库,2011年某县34万元和某区10万元到2012年6月才缴库;二是专项资金核算不够规范。有的环保部门排污费专项资金使用会计核算不规范,没有分项目专项核算,而是与经常性经费捆在一起核算,年底专项结余全部转入经常性结余,如某县2010~2011年县财政局从排污费中拨给县环保局200万元,与单位日常经费合在一起使用。

在使用方面:一是挤占挪用。排污费资金应作为环境保护专项资金,全部专项用于环境污染防治,不得挤占和挪用。但审计调查发现,某市2010年和2011年排污费支出有2000余万元用于与污染防治无关的支出,占排污费总收入的35%。如某市2011年在排污费专项资金中预算安排环境监测执法大楼1 700万元、补助办案经费14万元、用于生态县市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工作经费30万元;某市2010年和2011年从纳入预算管理的排污费收入中安排环保局350万元,用于环保局能力建设和基础设施建设;某县环保局挤占挪用15万元弥补办公经费不足。二是坐收坐支。排污费的收缴、使用必须实行“收支两条线”,纳入预算管理,但审计调查发现个别县(市、区)存在坐收坐支排污费的现象。如某区环保局2010年将收取的排污费20余万元直接坐支用于本单位日常开支。三是效益不佳。调查发现,由于部分项目计划安排不及时和项目资金的使用缺乏监管等原因,排污费专项资金存在闲置,未能充分发挥资金使用效益等问题。如2010年某市财政从排污费收入中安排76万元用于3个监测站站房建设,至今年6月止,仅有一个监测站站房建设已完工,其余2个监测站站房还未建设;某市2010年安排城市空气自动站建设和监测实验台等设施购置90万元,至审计时止项目还没有实施;某市2011年财政从排污费收入中安排45万元资用于河洲污水处理厂治理,审计现场调查发现目前此污水处理厂因设备陈旧、工艺落后停止运行。

二、产生问题的原因

1.征收管理薄弱。

部分环保部门排污费征收管理不规范,随意性强,管理薄弱。排污申报、核定制度不够健全, 没有按规定设置排污费征收台账,在排污费征收过程中,部分企业没有登记排污申报文件、排污核定通知单、缴费通知单等资料,不能准确的反映各期应征排污费。

2.经费保障不足。

有些县市财政比较困难,原本应由财政预算安排的资金无法保障,难以保证环保部门的需要,致使返还的排污费收入用于环保部门的公用支出,没有用于防治污染等专项支出。由于财政拨款不到位,经费保障不足,导致了一些地方出现了挤占排污费的问题。

3.地方财政调控。

实行排污费征缴系统后,系统自动对收缴的排污费按比例分成,不能人为控制缴库级次,个别地方财政部门为便于滞留排污费或用排污费资金调控,将上缴的排污费放在财政过渡专户。

4.部门利益驱使。

由于罚没款、监测费等收入财政将全额返还,因此以罚没款、监测费名义收取排污费,可以少上缴上级分成,便于部门利益最大化。

三、对策及建议

1.健全排污收费管理机制。

各级环保和财政部门要严格按照《排污费征收使用管理条例》、《排污费资金收缴使用管理办法》等的要求,采取有效措施,规范排污费的征收管理工作。一是要完善排污申报登记和排污费核定制度,收费额应以实测数据进行核定,杜绝未征、少征排污费。二是要规范和严格财政管理制度,修改完善非税收入征收系统,清理撤销排污费征收过渡户,规范收缴入库工作,做到按规定就地及时足额解缴排污费,防止挤占、挪用和拖欠排污费问题的发生。三是加强基层环境监察队伍建设,提高环境监察执法人员的政治素质和业务水平,加强基础装备建设,形成快速、高效、准确、有力的执法力量,提高其执法水平和执法力度。同时,加强排污费征管有关法律、法规的宣传,提高排污单位自觉缴纳排污费的意识。

2.提高财政预算保障能力。

各级财政部门要根据环保机构的工作需要,结合当前环保部门所面临的形势和任务,将环保部门的在编人员经费以及必要的公用经费和专项工作经费,全部纳入财政预算,同时,要增加能力建设和项目建设的支持投入,中央、省要对贫困地区环保经费给予必要的支持,保证经费足额安排,切实从源头上杜绝挤占、挪用排污费现象。

3.加强排污资金管理体系。

各级环保、财政部门要进一步加强和规范排污费资金的使用管理,排污费资金必须全额纳入财政预算,作为环境保护专项资金进行管理,并按国家和省有关规定,严格环境保护专项资金的支出范围,实行专款专用,严禁截留、挪用或转作他用,提高排污费的使用效率,切实发挥资金效用,保证污染减排效果,真正促进污染防治工作。

4.强化职能部门监督职能。

各级财政、审计、监察部门要加强监督检查,发现问题,严肃处理。对弄虚作假、私设过渡性收入账户滞留不缴、截留、挤占、挪用排污费资金,应收未收或少收排污费等违反财经纪律和财务制度的行为,给予有关责任人员经济和行政处罚;构成犯罪的,移交司法机关处理。通过执法机关严格执法,确保排污费及时足额收缴入库,确保环保资金规范安全有效使用,切实发挥排污费在发展环保事业中的重要作用。

排污费征收管理中存在问题及对策 篇4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城镇化速度的不断加快,土地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围绕着当前土地征收中存在的各种问题日益受到社会的关注,尤其是处于弱势地位的农民相关权益的保护成为当下的热点。本文对我国当前土地征收问题进行了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关对策建议。

关键词] 土地征收 公共利益 补偿 程序

近年来,全国各地因土地征收问题引起的各类**不断发生,农民上访也很大程度集中在土地征收问题上,大规模的土地征收已经严重地影响到了社会稳定。土地征收问题在当今中国社会已经变得越来越突出,而土地征收所反映的社会问题和矛盾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法治缺失而造成。我国的土地征收制度存在着非常严重的不规范现象,这些现象虽然纷繁多样,但主要反映了我国土地征收中的三个深层次问题:土地征收的公共利益目的性问题;对农民的补偿问题;征收要履行的程序问题。

一、制度设计缺陷导致征收的公益目的性被严重滥用

1.土地制度的设计存在缺陷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第2条第4款规定:“国家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可以依法对土地实行征收或者征用并给予补偿。”该法第43条第1款又规定:“任何单位和个人进行建设,需要使用土地的,必须依法申请使用国有土地;但是兴办乡镇企业和村民建设住宅,经依法批准使用本集体经济组织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的,或者乡(镇)公共设施和公益事业建设,经依法批准使用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除外。”该条第2款又规定:“前款所称依法申请使用的国有土地包括国家所有的土地和国家征收的原属于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

依据《宪法》、《土地管理法》、《物权法》的规定,土地征收的理由只能是为了公共利益目的,私人或商业用地建设是不能通过征收集体土地进行的。但是“任何单位和个人进行建设,需要使用土地的,必须依法申请使用国有土地”,“依法申请使用的国有土地包括国家所有的土地和国家征收的原属于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于是,在同一部土地管理法律中出现了不协调的两处规定。也就是说法律并未限定死“任何单位和个人进行建设需要使用土地的,如商业用地,不得使用土地征收手段。”

这就导致为了非公共利益的需要而征地的现象普遍存在。而基于现实情况,飞速城市化进程需要大量的土地作为建设材料,而农村集体土地又不能直接进入市场流转,这种土地制度设计上的缺陷必然会导致实践中为了经济建设、为了非公共利益而征收集体所有土地。

2.公共利益条款被地方政府滥用

在土地征收的实践中,是否征收、如何征收、征收何处均由地方政府主导,法律对公共利益的范围又未作任何界定,地方政府往往随意找个促进经济发展、解决就业问题或改善城市环境的借口以实现征收。而基于政绩考量或不正当的权力寻租,地方官员们就将征收的土地用于商业目的了。譬如搞房地产开发,譬如设立经济开发区。更为吸引他们热衷征收土地的原因还在于大量的土地出让金极为增加财政收入。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调查表明,在一些地方,土地出让金收入占地方财政预算外收入的60%以上。因此,在土地征收中,公共利益条款几乎形同虚设,被地方政府严重滥用。

日本在1951年颁布了《土地征收法》,该法第3条列举了35种可以征收土地的情形或理由,这些情形基本限定在关系国家和公民利益的重大事项内。这些基本情形包括:依据道路法进行的道路建设;以治水和发展水利为目的在江河上设置的防堤、护岸、拦河坝、水渠、蓄水池及其他设施;国家和地方团体进行的农地改造与综合开发所建的道路、水渠等设施;铁路、港口、机场、气象观测、电信、电力、广播、煤气、博物馆、医院、墓地、公园等设施。相比于日本,我们在这一方面落后了近六十年,我国的土地征收法律对于公共利益条款的规定是如此的模糊,这就导致这一条款在法律适用上的不具有可操作性,沦为地方政府滥用征收权的极好借口。地方官员动辄声称为了人民的公共利益,为了整个城市的发展,而其行为没有规范的法律条款约束,最终导致土地资源的浪费和人民权益的严重伤害。

二、土地征收的补偿机制不健全导致农民权益损害

按照我国《土地管理法》第47条的规定:“征地补偿费用包括土地补偿费、安置补助费以及地上附着物和青苗补偿费。征地的土地补偿费,为该耕地被征收前3年平均年产值的6至10倍。征地的安置补助费,按照需要安置的农业人口数计算。需要安置的农业人口数,按照被征地数量除以征地前被征收单位平均每人占有耕地的数量计算。每一个需要安置的农业人口的安置补助费标准,最高不得超过被征收前3年平均年产值的4至6倍。但是,每公顷被征收耕地的安置补助费,最高不得超过被征收前3年平均年产值的15倍。征收其他土地的土地补偿费和安置补助费标准,由省、自治区、直辖市参照征收耕地的土地补偿费和安置补助费的标准规定。被征收土地上的附着物和青苗的补偿标准,由省、自治区、直辖市规定。征收城市郊区的菜地,用地单位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缴纳新菜地开发建设基金。依照本条第2款的规定支付土地补偿费和安置补助费,尚不能使需要安置的农民保持原有生活水平的,经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批准,可以增加安置补助费。但是,土地补偿费和安置补助费的总和不得超过土地被征收前3年平均年产值的30倍。国务院根据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在特殊情况下,可以提高征收耕地的土地补偿费和安置补助费的标准。”

首先,土地征收的补偿标准是依照被征收土地的“原用途”。原用途是无法正确反映土地价值的,按照“原用途”补偿标准制定的“产值倍数法”进行计算也不能反映土地的增值价值。这种补偿的标准过低,没有反映出土地的真正价值,农民的生活没有因为土地被征收而有所提高,反而是失去了赖以生存的衣食保障,这是不公平的。总之,我国集体土地征收的补偿是一种不完全补偿,而且这种不完全补偿是一种较低层次的补偿。

其次,我国土地征收的法律中缺乏必要的补偿原则。2004年通过了《宪法修正案》第20条,规定:“国家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可以依照法律规定对土地实行征收或者征用并给予补偿。”随后,《土地管理法》第2条第4款修改为:“国家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可以依法对土地实行征收或者征用并给予补偿。”但两部法律都未规定土地征收的补偿原则,而美国、英国、德国、法国、日本等国以及我国台湾地区的宪法中都对土地征收补偿的原则做出了明确规定。通常来说,世界各国基本都采用公平补偿原则,而我国对此却未作一字限定。

再次,还存在着补偿标准计算方式不合理,征收补偿范围较窄,各地补偿标准不统一等问题。

三、土地征收的过程缺乏严格、规范的程序保障

1.土地征收程序仍不够细致完善

1999年1月1日实施的新《土地管理法》及其实施条例、国土资源部于2001年10月18日以部令形式发布的《征用土地公告办法》、国土资源部2004年1月9日发布的《国土资源听证规定》等法律法规对我国土地征收的程序做出了若干规定,依据《土地管理法》及其配套法规、规章,农村土地征收大致包含如下程序:(1)拟定征收土地的方案并报上级政府审查批准。拟征收土地所在地县、市人民政府或其土地行政主管部门拟定土地征收方案,内容包括征收土地的目的及用途,征收土地的范围、地类、面积、地上附着物的种类及数量,征收土地及地上附着物和青苗的补偿,劳动力安置途径,原土地的所有权人及使用权人情况等。(2)征收土地方案公告和征地补偿登记。征收土地方案依法定程序批准后,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予以公告。被征收土地的所有权人和使用权人应当在公告规定期限内,持土地权属证书到当地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办理征地补偿登记。(3)制定征地补偿安置方案并公告。县、市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制定征地补偿、人员安置及地上附着物拆迁等具体的方案,并予以公告。有关政府部门应听取被征收土地的农村集体组织和农民的意见,国土资源部门应书面告知当事人有要求举行听证的权利。(4)实施征收阶段。征收土地补偿和人员安置方案

实施后,县、市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组织有关单位对被征收的土地实施征收。

2.纵观我国法律规定的土地征收程序,我们不难发现里面存在的诸多问题

首先,我国的土地征收程序欠缺征地是否符合公益目的的审查程序。无论是《宪法》还是《土地管理法》皆规定了土地征收只能是出于公共利益目的,但是这一规定却缺乏程序保障。《国土资源听证规定》第19条第2项规定:“土地主管部门在报批非农业建设占用基本农田方案之前,应当书面告知当事人有要求举行听证的权利。”但是听证是否包含对农用地转用公益目的要件的确认,该规定并未说明。谁来确定征收符合公共利益,行政机关单方决定这一合法前提成立之后是否需要审查,被征收土地的权利人是否可以对此提出异议?这些答案我们无法从现存法律中发现,而这恰恰是土地征收的第一关,缺少程序性的制约,公共利益条款被滥用,被无限解释,像弹簧一样无限伸缩也就不足为奇了。

其次,土地征收程序中土地权利人的参与机会很少,参与时间放在了最后的补偿争议阶段,参与所表达的意见没有拘束力。《土地管理法》第48条规定:“征地补偿安置方案确定后,有关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公告,并听取被征地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民的意见。”“对补偿标准有争议的,由县级以上政府协调,协调不成的,由批准征地的政府裁决。”“征地补偿、安置争议不影响征地方案的实施。”“对土地征收的决定不服,申请行政复议的,行政复议决定为最终裁决。”除此之外,被征地者在征收的目的性、征收的范围等方面都没有表达自己意见的权利。可见,被征收人的意见表达对征收行为基本不具有拘束力。

再次,对违反土地征收程序的行为缺乏制裁和惩戒性规定,对违反法定程序的法律后果规定不够明确。这导致了实践中规避必要的土地征收程序,实施突击征收的现象大量存在。不遵守法定程序,强行施加给农民较低的补偿标准,不给予农民知情权和参与权,最后导致土地征收中的矛盾、冲突不断,农民上访、申诉事件层出不穷。

四、结束语

由于我国法制建设的不完善,在土地征收中反应的问题多如牛毛。但笔者认为如上三类问题是最棘手和最关键的问题,解决了这些问题才能较好地规范我国的土地征收法律制度,使之良性、有序发展。

农村土地征收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近年来,乡镇城镇化,工业园区建设一路高歌猛进。城镇化水平提高,人居环境改善的背后,是许多农民失去了生活的屏障——土地。土地是资源,是资产,土地一旦转为国有,其价格成几何级数飞涨。政府低征高售,获利不少,但农民蒙受巨大损失,农民的生存与发展空间在失地中逐渐萎缩。因土地被征收农民成为种田无地,上班无岗、低保无份“三无”人员。吃饭与建设两条线并行发展是矛盾交织的,矛盾的解决非一朝一夕奏效。但农民与基层政府冲突成为社会愈演愈烈之势,农地被征各种矛盾集聚,若不妥善处理势必影响农村社会和谐。

一、农村土地征收中问题

1、群众对征收土地政策、补偿安置办法知之不多

根据《土地管理法》第二条第四款“国家为公共利益的需要,可以依法对集体所有的土地实行征用。”法律赋予国家有强制征地权,但在“公共利益需要“旗号下,谁能说清哪些是公共利益呢?实际上一些地方各种名目繁多的圈地,低征高售,以地生财,美其名曰是公共利益设施,行的是酒楼别墅建设。为了保护农村村民合法权益,征收农民集体所有土地的,征收土地公告、征地补偿、安置方案公告应让群众知晓。然而一些农民群众对征收土地政策知之不多。从另一方面,基层一些地方以为“农民知道得越多,工作越难开展”,“群众得了法,干部没办法”,对征地政策进行截留。在整个征地过程中农民完全处于被动,从土地征收至始至终其过程都是用地单位说了算。如果有了农民问起,一推了之。农民对征地政策懵懂,对征地中自己应尽义务不清,同时也影响了政府依法建设。

2、土地权属不清

《土地管理法》第十条“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依法属于农民集体所有的,由村集体经济组织或者村民委员会经营、管理,已经分别属于村内两个以上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农民集体所有的,由村内各该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或者村民小组经营、管理;已经属于乡镇农民集体所有的,由乡镇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经营、管理。“从中可以看出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主体可以是乡镇、村、村民小组;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不确定,法律规定不详,对集体土地确权权难以“对号入座”。在农村未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有的生产队划地建立乡村集体林场,只消给生产队队长两包烟或请一顿饭就能划一大片土地,但由于历史原因土地权属无凭证;集体水面权属不清,自然村与村、农户产生纠葛;农村宅基地四至不清,在征用时相邻双方指界时,平日里和睦相处的邻里容易发生口舌之争,甚至为蝇头小利而拳拳相见。

3、土地补偿费用不高

我国征地补偿是按被征用土地原用途产值倍数计算,是对农民原有土地从事农业收益补偿。耕地是农民赖以生存的生产生活资料。农民依赖土地种植,有一部分收入,基本维持自家粮食自给。据笔者调查:农民1亩田每年耕作按“一季稻一季油菜”计算收入,首先是投入帐:种子25斤/亩,种子需70元;肥料400斤,需要200元;治虫打药水需要100元,机耕、收割费用100元,收入帐:稻子1000斤/亩,市场价格70元/担,收入700元;油菜300斤/亩,收入300元;除去各项成本,正常年景目前农民每亩田每年净收入为500元左右。一旦被征用,意味着将失去生存根基。目前农村不少地方,农民人均耕地面积为1亩左右。在农田收益低,农民对农田关爱偏低,如今农民视农田为“香饽饽”,种田的积极性史无前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法》施行,赋予每个村集体成员公平的承包权,巩固了家庭承包制度。尤其是近年来,国家对农业反哺政策出台,减免农业税、发放良种补贴等,农民喜上眉梢,种田积极性高涨。农民更是视承包地为“饭碗田”、“命根子”。目前农村出现征地难的另一个成因则是,现行的安置途径主要是货币安置,一亩田几千元,一次性货币安置最明显的缺陷是难以保障失地农民的生活来源;同时我国农村社保体制未建立,土地对农民具有重要的社保功能。依据公平与效率原则。政府从农民手中拿走土地,就应按土地的市场价格支付农民相应交易价格金。因为土地是农民不可或缺的生产资料,农民丧失赖以生存的土地,生存成本加大,成为“三无”人员。然而农民所得到的补偿少。目前,征用农地每亩补偿不到1万元,按人均1亩地计算,实际上在农村一些地方人均不足1亩耕地。以一家三口3亩地为例,该户补偿不足3万元。补偿费是今后农民子女上学、生病救治等开支全部。征地后,农民的生存成本加大,无一技之长的农民家庭生计将是入不敷出。应该说根据1998年修定施行的新《土地管理法》,补偿仍然继承了以前的思路,补偿包括土地补偿费、安置补助费、地上附着物和青苗费三项,提高了补偿的总产值倍数。目前农地征用标准还是计划经济时代的标准。但目前农业由传统迈入现代,土地年值也大幅提高。征地费及安置也要“与时俱进”,以维护好失地农民的利益。征地难,其问题实质是政府出于公共利益,地是不可不征的,但能否确保农民合法权益得到切实维护。

4、拆迁安置分配中不公

拆迁安置分配是农村土地征收环节关注热点。千百年来农民信奉“不患寡就患不均”。土地款问题是土地征收中“漩涡”,各种矛盾的交点。在农村一些乡村干部只讲情面,不讲社会公理,致使分配不公。嫁城女、离婚妇女、招亲上门女婿等具有集体成员资格的未分配到。安置时可以享受的未安置,而一些与干部沾亲带故的关系户却安置,一户数套房子,在群众中造成极大有反响。事实上。拆迁安置分配中不公正现象,如俗话说得那样“坛口扎得住,人嘴瞒不住”。群众平日里生活在一起,信息沟通快,不符合事实事情会不胫而走,人为加大工作难度。

5、征地工作尺度不均

一些地方农村土地被征收中不是一把尺子量到底,而是遍地开花,难以确保工作均衡。在征地丈量中,大多数由村干部带路引导进村入户。村干部有自己的朋友圈、亲戚圈,丈量时要求照顾,尺度上松点松点。同时在农村农民承包土地比较分散,受气候影响,工作间断,农民在指界时对已丈量的说没丈量,村干部在一旁明知事实真相却不挑明,工作尺度不均,造成投机取巧的及与干部沾亲带故的多占便宜。

6、乡村干部在征地中不廉

土地补偿中,乡村干部贪污挪用土地补偿款等腐败行为激化干群之间矛盾。村委会作为为群众服务的组织,由于缺乏必要的监督成了政策的盲区,乡村干部在土地款中有很大自主权,有的过着今朝有酒今朝醉,白条入帐,难以给群众一个满意交代。

7、乡村集体、农民自己的土地补偿款使用不善

《土地管理法》规定,土地征收后,村集体经济组织可以提取土地补偿费和部分安置补助费及集体提留的资金由村统一纳入集体经济组织管理范围。村对巨额土地补偿款,缺乏投资理念,用于民间借贷和不合理的投资,以至血本无归,集体资产蒙受巨大损失。被征地农民领取有限土地补偿款,有的发家致富心切,投资不善,承受不了市场风险,生活陷入困境。

8、一次性货币安置不当

排污费征收管理中存在问题及对策 篇5

作者/王彤

一、药品零售环节税款征收存在的问题

(一)税收宣传空洞,纳税意识淡薄。医药关乎国计民生,长期以来受国家药品政策统管较严,可在税收管理上许多地方还没有纳入规范化轨道。从客观上讲,很大原因还是税法宣传力度不够,税务机关很少对该行业开展有针对性的税法宣传,为数众多的医药经营者对税法知识了解很少,更不用说如何计算税款和申报纳税,甚至有些药品零售单位的负责人、财务人员或者个人认为药品零售环节是国家规定的免税行业,在他们的思想观念中普遍存在着“医药经营不受税务管理”、“买卖药品不用纳税”等认识误区。从主观上讲,受利益牵动,一些药品零售经营者偷逃税心理作祟,钻税收管理空子,借公司统一报帐管理和企业改制之机,采取非法手段逃避缴纳税款,给国家带来一定损失。

(二)分支机构较多,实为个体经营。医药行业是一个特殊的行业,从事医药经营必须有药品监管部门核发的《药品经营许可证》,特别是医药经营行业推行GSP认证,对医药经营的资格有了更加严格的要求,个体经营者如果不是挂靠在国营医药企业、医疗机构的名下,难以取得《药品经营许可证》。据调查,国营医药企业下属分支机构较多,其经营人员大多是国营医药企业分流人员,另外招聘一些有药剂师资格的人员,挂靠在其下,名为国营、集体企业,实为个体经营。1

第一,承包经营后,承包人更多地关心能否履行合同和自身利益,发包人考虑的是如何收取承包费,在他们看来,正常的财务核算并不重要,不过是仅供掌握实际情况和调整承包基数的一种形式。第二,大多数承包合同将税收包含之内,有悖于税收政策,不利于增值税据实征收管理。第三,每个承包经营者都是相对独立的实体,进货有很大的机动性和选择性,进什么货、进多少货完全取决于自己,进货不易控管,销货无法掌握。等四,承包期与纳税申报日期不一致,经营者在纳税申报期之前停业、转包或合同到期,税务机关不利控管,二者差异容易造成管理漏洞。

(三)票据把关不严,发票管理混乱。医药公司多年来使用发票以自印发票为主,所属机构(含挂靠单位)使用发票均由总公司统一印制,分支机构和个人承包者向医药公司购买。据调查,许多药品零售单位和个人存在正规发票应用不到位、使用不规范的现象。同时由于个人购药消费索取发票意识不强,致使医药零售环节存在大量不开发票的经营业务。部分医药经营者还存在使用自印发票、以“提货单”或“调拨单”等自制内部结算单代替发票使用等现象;有的普通发票的填开质量差,只填写名称和总金额,名称一栏只填写“药品”,无具体品名,数量和单价栏空白,很难从普通销售发票上看出具体商品的销售价格;有的该用票不用票,该开票不开票,转借代开发票,旧票重用,涂改票面,大头小尾开票等。

(四)帐目核算不严,核定定额偏低。一方面,医药系统名义上的下属分支机构只设立日销货清单和月进项税表,根本没有总帐、明细帐、销货帐、现金帐和库存帐,帐目残缺,核算不严,基础管理不牢,在源头上不能为增值税核算提供依据。另一方面,名义上为报帐制统一核算,实际上是一种极其松散、极不严密的管理形式,它只根据各分支机构每月一次报送的数字抵扣税款和计算增值税销项税,对实际经营、现金、库存难以有效控制。由于绝大多数药店没有设臵健全的经营账簿,没有完整的经营资料(或未主动向税收管理人员提供经营资料),税源管理部门只能采取定期定额的方式征收税款,由于对药品零售经营者的实际销售数据掌握不实,再加上对该行业的经营特点不清楚,造成药品零售行业定额普遍偏低或者按照达不到起征点户管理。

(五)税源管理缺位,税款征收乏力。医药行业经营形式多样化,经营渠道复杂化,使税务管理面临着新情况、新问题。一些基层国税人员对医药零售环节的税收管理认识偏差,认为医药经营是公益事业,税收管理可管可不管,思想上产生了放松管理情绪。一些税务机关或税务人员疏于管理,淡化责任,在企业改制和经营形式变化后,不积极探索医药行业税收管理的有效措施,形成了人为性管理漏洞,忽视了重要的税收增长点。

二、建议及对策

(一)大力提高认识,强化户籍管理。税务部门在思想上要提高认识,要重视药品零售环节税收漏洞,加强与卫生行政主管部门的协作,及时了解和掌握药品零售环节第一手资料,强化税务登记管理。税收管理员要根据从工商、地税等部门按季交换提取的户籍信息加强日常巡查、实地核查,建立健全药品零售经营者户籍管理档案,并及时更新各类动态信息。

(二)针对行业特点,加强税法宣传。要加强对药品零售行业的税法宣传与纳税辅导,提高药品零售单位负责人及财务人员或个人的纳税意识。针对该行业特点,采取上门进店的形式逐一向他们宣传税收政策,使每个经营者学税法、懂税法、用税法,增强其依法纳税意识。必要时指定专人负责办理纳税申报,通过税收政策的辅导、咨询,以优质服务提高药品零售经营者纳税遵从度。

(三)改进管理方式,减少税收流失。

1、对有建帐基础的,账目核算比较健全的实行查账征收管理的方式督促其自行申报纳税。

2、对公医定点药店不能按帐纳税的实行“定额加公医”的管理办法,即将所有的公医定点药店的定额核定为现金销售部分,不包括用公费医疗证下账部分。其在社保局结算的销售收入按月向税务机关全额申报缴纳,并不得减出定额,定额加社保局结账取得的销售收入达起征点,全额征税。税务机关定期将纳税人的申报数据与社保局的报账数进行核对。

3、对非营利性医疗机构在外设立零售药店的情形,主管税务机关按照“实质重于形式”的原则,将其纳入征管范围,照章纳税。

(四)加强信息采集,强化纳税评估。

1、结合医药零售行业特点,除对药店经营地段、门店面积、装修造价、用工人数、经营时间、普特药数量等基本定税信息进行实地核定外,还从派出所和医保中心采集常住人口数和全县持医保卡人数、基本医保费充卡金额及分布等信息,适时掌握药品零售行业纳税人的第一手资料,纳入药店定税的参考指数,尽量掌握医药零售行业征税的准确性和合理性。

2、加强与市医保办的协作,开展医保信息对应药品零售商店的销售信息与申报信息的比对工作。利用征管系统,归集药品零售商店的销售申报收入,筛选税负低、发票疑点多的药品零售经营单位或个人,与医保办实际支付的医保资金进行合理性比对,重点检查申报收入小于医保资金拨付的企业,堵塞隐匿收入漏洞。

3、对从事医药零售行业的纳税人税源情况和纳税情况进行综合分析评定,逐月分析医药零售业纳税情况,对税负偏低和销售额明显下降的纳税户,及时纳入评估对象,并约谈纳税户要求说明理由,从而达到对药品零售经营者的提醒和警示作用。

(五)加强部门配合,建立协税网络。一是加强与工商、药监部门的配合,建立信息定期通报制度,形成强化医药行业税收征管的合力;二是积极与社保部门协调,建立公医定点药店分户台账,并按月将结账信息向税务机关反馈,建立信息共享机制,充分掌握各药品零售经营者进货渠道、进货量以及医保刷卡金额等,作为掌握税源的重要依据。

(六)推行以票管税,严格加强监控。结合医药零售行业特点,在该行业中加强税控装臵的推广,在医药零售业积极推广税控收银设备,集中收银,实行读卡报税,有效的杜绝纳税人“不要发票”、“给发票难”甚至“给假发票”的情况,减少申报不实的现象,更好方便管理,以便真正达到“以票控税”堵漏增收的目的。

我国征收房产税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篇6

关键词:房产税,税制改革,存在问题,解决对策

房产税, 又称房屋税, 是国家以房产作为对象向房屋所有人进行征收的, 按房价或出租租金收入征收的一种税种。对房产税的征收目的是运用税收的手段对房产所有的管理得以加强, 提高房产的使用效率, 配合国家的房产政策, 合理的调节所有人和经营人的收入。

在我国, 1986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房产税暂行条例》, 已经不能适应我国日益发展的经济现状和繁荣的房地产市场。2010年6月国务院通过了发改委的《关于2010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重点工作的意见》, 提出了逐步推进房产税改革, 正式明确逐步推进房产税改革的态度。同年12月8日国务院第136次常务会议讨论同意在部分城市进行个人住房房产税改革试点。2011年1月28日, 重庆和上海作为全国首批试点城市, 开始征收房产税。2012年3月5日第十一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指出, 我国将在总结上海、重庆两市试点经验的基础上, 稳步推进房产税试点改革, 逐步扩大试点范围。并且在2013年11月15日发布《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全文公布, 决定指出, 我国决定加快房地产税立法并适时推进改革。

一、我国房产税存在的问题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的不断改革, 不断转变, 房产税制中越来越的的问题暴露出来, 原有的房地产税制度已经不适合现有的经济条件, 而且影响到国家的财政收入。因此我国房产税改革势在必行, 从中也总结了我国房产税存在的问题, 我国房产税具体存在的问题如下:

(一) 征税范围小

近些年来, 在推动房地产市场发展的主主要力量中, 由于居民个人购买房地产的比例在逐渐上升, 个人购买力已经成为主力。目前除了重庆和上海开始对个人非经营性住房征税以外, 现有的房产税并未对这一群体所购买的房地产进行征税, 而非经营性住房也未纳入征税的范围。许多的投机炒楼行为都发生在这一群体中, 这样严重的影响到了房地产市场的健康的秩序和发展环境, 同时对我国的税收收入也有一定的影响。

(二) 征收范围不明确

有学者称房产税改革应根据房产的套数和面积来决定起征点, 由于我国房产税制对征收对象的范围不明确存在着: (1) 个人拥有房产的数额很难及时明确; (2) 房屋种类复杂, 包括商品房、集资房、经济适用房、房改房等等, 对于这些房屋如何区别征税很难界定; (3) 目前我国农村和城镇税收制度不一样, 如何对农村不同用地征税;这些问题都体现出了征收范围很难明确。

(三) 税率不明确

由于每个地区的经济发展略有不同, 目前我国实行全国统一税率, 这样不能体现出地区间的差异性, 使得经济状况较差的地区居民承担的纳税义务相对较重。在房地产行业中直接相关的税种多达十几种, 过度的纳税项目会让纳税人承担较重的赋税, 从而影响我国房地产行业的发展。

(四) 计税依据不合理

1986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房产税暂行条例》中规定, 房产税的计税依据是房产余值或租金收入, 凡房屋出租的房产税必须以租金收入为计税依据, 而不得以房产余值为计税依据。随着房地产市场的发展, 房价也越来越高, 房屋增值也越来越快。原来的计税依据显然已经不合理了, 对于房屋增值的那一部分, 房产税不能发挥根本的税收调控作用, 不能体现出时间价值的因素, 不能反映真实的市场情况, 会造成房产税收制度的不公平, 因此房屋增值部分也应该被纳入征收的范围。

二、有效征收房产税的解决对策

从以上总结出的我国房产税存在的问题中, 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对房产税制进行改革:

(一) 扩大征税范围

应该如上海和重庆试点中实施的将个人非经营性住房纳入征收范围, 这样不仅可以避免其中存在的投机炒楼的行为, 而且能够有效地控制房价过快上涨, 使得房地产市场可以稳定发展。

(二) 建立全国房地产信息联网

不仅有利于摸清房地产市场整体的情况, 而且能够切实掌握存量房的状况。建立房地产信息联网, 既解决了房产税征收的技术障碍, 又能够使房地产市场形成合理预期, 抑制房地产投机行为。在2013年11月20日, 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将整合不动产的登记职责, 建立不动产统一的等级制度, 足以表明建立全国房地产信息联网势在必行。

(三) 设置合理税率, 归并税费

由于我国各地区经济水平差异较大, 而对于房产税征收实行统一的税率, 这样对与经济较差地区的纳税人赋税负担较重。因此, 我认为应该制定合理的税率, 例如:对于经济发展较好的地区设置税率较高些, 而对于经济发展比较缓慢的地区设置税率稍低一些, 考虑到不同地区和层级人群的纳税能力来制定。由于我国在房地产行业中直接相关的税种多达十几种, 将相关税种合并收费, 即节省了征税人精力, 有节省纳税人时间。过度的纳税项目会让纳税人承担较重的赋税, 从而影响我国房地产行业的发展。同时我国关于房产税的相关税种多而杂, 应该简化税收环节, 取消一些不合理的收费。

(四) 统一计税依据

针对以上问题, 我认为计税依据应统一改为以房地产当前市场评估价值作为依据纳税, 这样就解决了对房产增值部分无法调控的问题。关于房产现值的评估工作应由专门的政府机构来执行, 既可以消除纳税不平等现象, 又能够引进一大批优秀的房地产评估师解决就业问题, 同时完善了房地产市场的管理制度。

参考文献

[1]陈霞, 边江璐.浅谈房产税改革:以上海、重庆房产税改革试点为例[J].北方经济, 2013, (2) :68-70.

[2]丁沁怡.对房产税改革的探讨:中美房产税比较研究[J].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13, 35 (3) :124-127.

[3]姚永红.新加坡、韩国房产税比较及借鉴[J].中国证券期货, 2012, (12) :178-179.

[4]徐壮.完善房产税政策的几点建议[J].税务研究, 2004, (4) :81.

河南省排污费征收使用管理办法 篇7

第一条 为了加强和规范排污费征收、使用的管理,根据国务院《排污费征收使用管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及国家有关规定,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在本省行政区域内直接向环境排放污染物的单位和个体工商户(以下简称排污者),应当依照《条例》和本办法的规定缴纳排污费。

排污者向城市污水集中处理设施排放污水、缴纳污水处理费用的,不再缴纳污水排污费。对不进入城市污水集中处理设施、直接排入环境的污水,排污者不缴纳污水处理费,但应当按照国家规定缴纳排污费。

第三条 县级以上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财政部门、价格主管部门应当按照各自的职责,加强对排污费征收、使用工作的指导、管理和监督。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所属的环境监察机构具体负责排污费征收管理工作。

第四条 排污费的征收、使用必须严格实行“收支两条线”,征收的排污费一律上缴财政,环境保护执法所需经费列入本部门预算,由本级财政予以保障。

排污费应当全部专项用于环境污染防治,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截留、挤占或者挪作他用。

第五条 排污者应当按照国务院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的规定,向县级以上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申报排放污染物的种类、数量,并提供有关资料。

第六条 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对排污者排放污染物的种类、数量按月进行核定。

对餐饮、娱乐等服务行业的小型排污者以及其他无组织排放的排污者,按照省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制定并向社会公开的抽样测算办法核定排污量。

对拒报、谎报污染物排放种类、数量的排污者,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应当责令限期如实申报;逾期不如实申报的,可以依据国家和省规定的测算办法直接核定其排放污染物种类、数量。

第七条 省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负责装机容量30万千瓦以上电力企业的二氧化硫排污费的核定和征收。

省辖市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本市市区范围内排污费的核定和征收。

县(市)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范围内排污费的核定和征收。

中原油田、河南油田的排污费由油田所在地省辖市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核定和征收。

核定和征收排污费应当予以公告并书面通知排污者。

第八条 县级以上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加强排污费征收工作的稽查。对应当征收而未征收或者少征收排污费的,上级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应当责令当地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限期足额征收;逾期仍不足额征收的,上级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可以直接核定和征收。

第九条 排污者因不可抗力遭受重大经济损失需要申请减缴、免缴排污费,或者因有特殊困难不能按期缴纳排污费需要申请缓缴排污费的,按照《条例》和国务院财政部门、价格主管部门、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的规定执行。

第十条 省辖市、县(市)国库部门应当将所收缴排污费总额按10∶10∶80的比例分别缴入中央、省和本级国库,作为环境保护专项资金管理。

环境保护专项资金具体使用管理,按照国家和省财政部门、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的规定执行。

第十一条 省财政部门、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每年应当根据国家环境保护宏观政策和污染防治工作重点,按照“量入为出”的原则,编制下一全省环境保护专项资金申请指南,指导环境保护资金的申报和使用。

省辖市、县(市)财政部门、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可以参照国家和省财政部门、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编制的环境保护专项资金申请指南,制定本行政区域内环境保护专项资金申请指南,指导环境保护资金的申报和使用。

第十二条 排污者需要使用环境保护专项资金的,应当在每年12月15日前,向县级以上财政部门和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提出申请,财政部门和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应当按照国家和省财政部门、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的规定办理。

第十三条 县级以上财政部门、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应当按照国家和省财政部门、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的规定,将排污费征收情况及环境保护专项资金使用情况报告上一级财政部门、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

第十四条 违反本办法规定,国家已有处理规定的,按照国家规定执行。

第十五条 排污者未按照规定缴纳排污费的,由县级以上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依据职权责令限期缴纳;逾期拒不缴纳的,处应缴纳排污费数额1倍以上3倍以下的罚款,并报经有批准权的人民政府批准,责令停产停业整顿。

第十六条 违反本办法第六条第三款规定,排污者逾期不如实申报污染物排放种类、数量的,负责征收排污费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可以处1000元以上10000元以下罚款。

第十七条 县级以上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财政部门、价格主管部门的工作人员有下列行为之一,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尚不构成犯罪的,依法给予行政处分:

(一)违反《条例》和本办法规定批准减缴、免缴、缓缴排污费的;

(二)截留、挤占环境保护专项资金或者将环境保护专项资金挪作他用的;

(三)不按照《条例》和本办法规定履行核定、征收、监督管理职责,对违法行为不予查处,或查处不力造成严重后果的。

排污费征收管理中存在问题及对策 篇8

环境保护部关于征收污水废气排污费有关问题的复函

(环函〔2008〕48号)

内蒙古自治区环境保护局:

你局《关于征收污水、废气排污费有关问题的请示》(内环办〔2008〕139号)收悉。经研究,现函复如下:

我国实行按总量多因子计征的排污收费制度。《排污费征收使用管理条例》第十二条第一款和第二款规定:排污者应当依照大气污染防治法、海洋环境保护法的规定,向大气、海洋排放污染物的,按照排放污染物的种类、数量缴纳排污费。排污者应当依照水污染防治法的规定,向水体排放污染物的,按照排放污染物的种类、数量缴纳排污费。

《排污费征收标准及计算方法》规定:“对每一排放口征收污水(废气)排污费的污染物种类数,以污染当量数从多到少的顺序排序,最多不超过3项”。

按照上述规定,对每一排放口计征排污费时,若同一排放口排放多种污染物,应将各污染物的排放量分别折算成污染当量数,再将污染当量数最大的前3种污染物的污染当量数累加计算应征排污费。

二○○八年四月二十八日

排污费征收管理中存在问题及对策 篇9

1.1 关于要素保障

首先是目前的城建活动的大力进行,征收形式从过去的小面积,逐渐的变为目前的大片模式,此时征收量显著的变多了,因为安置房的总数较少,而且它的建设得历经非常久的时间,导致其不能和拆迁活动保持一致。而且,在相关的手续的落实层次中,机构之间无法有效地协调也容易导致不利现象。第二,对安置土地和商业安置房尚需要加大力度妥善落实。第三,国家的调控等要素使得融资活动无法有效地进行,很多的延续工程没有在规定的时间中结束,进而也容易导致土地无法尽快的挂拍,进而使得资金无法有效地回笼。

1.2 政策统一平衡方面

首先是房屋拆迁以及城建活动历经了非常久的阶段,在这个时间段中,国家的管控力度不断的加大,而且管控体系也开始朝着积极化的方向发展,此时就出现了很多地区或者是很多工程单独的设置政策的局面,此类政策已经开始落实,假如取消的话非常的难以开展,分析到其前后等的连续性,导致其无法有效地达成一致。第二,对于集体性质的土地来讲,其征收活动无法积极地开展,很多问题没有相关的法规做依托,导致政策等不能够达成一致。第三,个别的项目开展方或者是工作者过分的关注项目的进展速率,或是由于一些个人的利益问题而出现一些不良现象,也使政策不断被突破。

1.3 关于过去留存下来的不利现象

首先是最近几年,对于不按照法规占用土地的现象,没有认真地整治处理,很多建设活动获取的利润很多,按照法律来处理非常有难度。第二,由于目前城建的规划非常的严苛,使得乡村地区的宅基审批非常的难以进行,进而就催生了一批违章建筑。第三,一些集体土地中的交易活动虽说触犯了法律,不过一般都是没有恶意的,所以,结合法规对其处理的话,有些不近人情,也容易引起争议。第四,被征收的群众,借助法律的漏洞来开展活动,由于现在的政策导致其经由不法建设,获取运营资格等多种措施来获取利润,法规中亦不存在合理的方式对其整治,当前缺少对此种现象的处理措施。

1.4 负面情绪存在

第一,总的拆迁环境不好,同时因为舆论的引导,使得被征收群体的弱势性被夸大,此时更加的无法开展征收工作。第二,该项活动牵扯的利润很多,使得被征收的群体有一种抢抓机会的思想意识。第三,行政措施无法合理的发挥意义,使得该项活动无法积极地落实。第四,各个区域的政策落实不一致,此时就导致这些群体出现对立思想,进而导致该项活动更加无法进行。第五,房价等在短时中迅猛的增加,此时就会使得群众对于政策存在负面情绪,进而出现一些上访等现象。

2 应对思想

2.1 加强资源要素保障,合理控制征收规模

一是要整体谋划安置房建设,实行网格式布局,基本做到就近安置,同时对国有土地上的旧城改造项目要尽量考虑原地安置,从区块中划出一部分土地专门用于安置,或采用带方案出让土地的方式,从开发商处回购房屋用于安置;二是安置房建设中要适量考虑商业安置房的建设;以弥补当前商业安置房源不足的缺陷;三是相对固定安置房套型设计,并以中小户型为主,解决房型跳跃过大以及中小户型不足的问题;四是建立安置房建设的绿色通道,进一步加快各项手续办理和建设进度。

2.2 多措施解决安置土地

一是区块实施前应尽量提供一定量的土地用作安置;二是要向市场适当收购土地作为安置储备土地,若收购土地所在区块被列入征收计划,也可减少征收难度;三是对小面积工业企业安置土地问题予以重视,建议在各街道腾出一块有一定地段优势的土地专门用于小面积工业企业的安置。

2.3 合理控制征收规模

鉴于宏观调控等因素导致融资困难,建议合理控制征收规模,确保上年度延续项目、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和已有合约的招商引资重大区块任务完成,其余项目着重做好前期工作,待条件成熟时再行启动。

2.4 加强政策引导,尽量将安置方式引导到货币安置方式上来

一是对安置房价格要严格以预期市场价测定,基本与市场接轨,使货币补偿真正体现优势;二是提高非住宅货币补偿优惠比例,并参照住宅货币补偿方式设置放弃产权调换补助金;三是对工业房屋征收选择土地调产安置的,土地安置价格要基本与市场价格接轨,减少地土安置的利益。通过以上方式,使相当部分被征收人能够选择货币安置补偿方式,以缓解安置房、安置土地等资源的压力。

2.5 梳理规范补偿政策,严肃征收政策执行

汇总梳理现行各类征收政策,对各地政策差异情况进行比较,统筹考虑制订各方都能接受的统一政策,纠正现行不合理政策。

2.6 严肃征收补偿政策的执行

一是严格做好征收补偿方案的审核和审批,杜绝政策突破;二是加强对征收实施过程的监督;三是加强群众的监督,公示征收协议,允许征收范围内的被征收人互相查阅,做到公开公正;四是加强工作联动,及时协商调处具有普遍性的、确实有调整或完善需要的问题;五是进一步加强审计监督的作用。

2.7 妥善处理历史问题,遏止不当得利行为

妥善处理历史遗留问题。一是借鉴各地对历史遗留违章建筑的处理经验,对历史违章建筑进行集中处理。二是慎重处理农改居问题。涉及农改居区块,必须严格执行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补偿政策,对同一区块涉及改和未改两种情况的,先实施已改区块的征收工作,最大限度地减小矛盾。

2.8 合理的使用多项措施,尽量的将问题处理好

不断的完善当前的政策体系,保证被征者的利益受到维护,关注政策的一致性以及落实时期的三公原则,获取人们的信赖。合理的使用行政措施,目前存在的最大的阻力就是工业性质的征收工作,比如安置土地较少,或者是行政方法没有合理的使用等等,一般是经由查处违章之类的形式来应对欲望的扩张,确保其签订合约。同时可以结合组织动员之类的方法,积极的开展好机关机构的工作者的宣传活动,带动他们在征收活动中发挥关键的意义,进而合理的应对目前的一些工作者因为不良信息的存在而没有工作热情的现象。

结语

通过上面的叙述,我们得知,要想处理好征管时的不利现象,就应该秉承着公开公平的思想来开展工作,相关的征管机构应该切实的以法律为依据,认真的按照活动的步骤和理念来开展工作,要确保执法的步骤合乎国家的规定。

参考文献

[1]姜明安.法治政府必须认真对待公民权利-评《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与补偿条例》[J].北京大学学报, 2008 (5) :6.

[2]王达.房屋征收与补偿的原则[J].中国房地产, 20ll (4) :12.

农村公路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篇10

摘要:农村公路是公路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保障农村社会经济发展最重要的基础设施之一。目前,我国农村公路建设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在公路管理中仍存在一些问题,文章就从多个方面来论述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的对策。

关键词:农村公路;养护主体;管理制度;养护资金

中图分类号:U4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1145(2009)24-0096-02

一、农村公路养护主体不明确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公路得到快速发展,现阶段正朝着“村村通路”这个目标发展,但是我国农村道路普遍存在一个问题,重在“修”,而轻于“养”,在养路方面,农村公路缺乏科学、有效的管理养护制度,建养管不能协调一致,缺乏一个明确的管理养护主体。有时因建新路的资金不够,一些乡镇把交通部门拨入的养护资金用于建设新路。因此,个别地方出现了所谓“一年建,二年丢,三年变成泥水沟”的现象,之后不得不又重复建设,造成巨大的材料与资源浪费。

二、农村公路管理资金存在问题

(一)资金管理制度不够健全

在我国,部分县(区)交通局还没有建立健全农村公路养护资金管理制度,个别县(区)尚未设立比较统一的农路管养资金专户或专用科目,农村公路养护资金使用过程中存在着拨款标准不合理、拨款流程不规范、拨款依据不明确等方面的问题,农村公路养护资金规范使用的约束机制没有形成。

(二)资金拨付不到位

我国乡镇农村公路管理养护配套资金到位率低,农村公路管理养护配套资金的来源渠道尚不稳定。由于资金的缺乏,因此许多地方对乡村公路管理的资金拨付也没到位,也没有一个具体的拨付标准,政府不能及时、足额拨付乡、村道公路省补管养经费。同时,县(区)留存统筹的乡、村道公路养护资金比例较高,已经下拨的乡村公路省补管养经费标准偏低,不能满足乡级农路管养机构正常运转的基本资金需求。

三、农村公路管理制度不合理

现阶段农村公路管理养护机制没有形成、养护资金严重不足、建设管理责任不明确,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管理制度,出现了道路失养现象严重。在我国中西部贫困地区,有的地方断头路多年没有修通,有的道路缺桥少涵,在路上看不到必要的配套及安全设施,有的公路晴通雨阻,特别是一些泥路和沙石路面,抗灾能力非常低。

另一方面,我国部分农村道路项目工程实施及主要材料采购,没有完全按照“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实施招标,有的工程竣工决算也未经过审计。这样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就容易出现施工单位资质低下,这不仅影响质量管理和工程造价,也容易滋生腐败问题。

根据以上农村公路管理中的几点问题,我提出了以下几点对策:

(一)农村公路管理要坚持可持续发展观

在我看来,公路建设不只是“建”,其重点也在于“养”,因此,我们要创新农村公路建设和管理养护机制,坚持修路的同时也要养路的可持续发展理念。重视农村公路的修养,合理计划安排养路资金,组织实施养路工作的有序进行,各级政府要担负起行政区域内农村公路管理养护的主体责任,并且应加大对公路管理养护宣传力度,深入学习农村公路管理可持续科学发展观,让人人树立养路意识。

(二)明确职责,建立健全农村公路管理养护体制

农村公路原则上以县(区)级人民政府为主负责管理养护工作,省级人民政府主要负责组织筹集农村公路养护资金,监督农村公路管理养护工作。但是,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可结合当地实际,对有关地方政府及其交通主管部门管理养护农村公路的具体职责作出规定。我认为在建立农村公路管理养护体制时,可以建立完善的县、乡镇、村三级管养体系。具体可以按照以下几点开展:一是县政府成立农村公路建设管理养护领导小组,下设农村公路建设管理养护办公室,负责全县农村公路建设、管理、养护、组织、协调、监督、考核及维修计划、管护经费的审核。

二是各乡镇是乡道、村道管理养护迅速成立农村公路建设管理养护领导小组,由各镇党委书记担任小组组长,镇长、副镇长分别担任副组长,成立村建、水务、土管、林业等相关部门,由副组长任其中相关部门的负责人,组长对各部门进行统一的安排管理,协调各部门间的工作。此外,各部门应间下设办公室,各办公室下设成员,具体负责辖区内县道的保洁管护和乡道、村道的管理养护工作,协助做好乡道、村道路产路权保护工作。

三是各村委员要协助好乡镇农村公路建设管理养护领导小组工作,村上在村长的带领下,可成立村道管理养护小组,由干部担任成员,当发现公路出现问题时,能自己解决修补的,就自己组织村民进行修补,如果公路问题严重,不能村上修补的,应将情况及时反映给乡镇养护小组,由乡镇管养小组来解决,这样一层层地反映,有利用养护工作的有序开展。

四是在这三级体系的基础上,成立监督小组,监督小组成员由市上领导、乡镇干部、村上农民以及部分群众组成,监管农村公路养护资金、公路养护的安排以及检查养护质量,并设置一个监督电话,以便管理养护情况的及时反馈。

四、建立稳定的农村公路养护资金渠道

(一)公路养路费

一是汽车养路费、拖拉机养路费和摩托车养路费,公路养路费的大部分应作为公路养护,达到的资金比例不能低于80%。二是省级人民政府交通主管部门每年统筹安排汽车养路费,用于农村公路养护工程的资金水平不得低于以下标准:县道每年每公里7000元,乡道每年每公里3500元,村道每年每公里1000元。

(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安排的财政资金

各级人员根据农村公路养护的实际需要,会安排必要的财政资金,以保证农村公路正常养护,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农村公路里程的增加,这部分资金将会逐步增加。

(三)其他

比如多拜访外出成功人士,争取他们的捐款或投资来修路以及养路。一些由农村走出去的成功人士,为促进家乡经济的发展,常常捐资出来修路、养路。

(四)在一些经济较发达的农村,可实行由农村出资、出力养路

“要想富、先修路”这一道理在经济发达的农村已经深入人心,不少农村对此肯定有一定认识,因此,可建立在他们自愿的基础上,在财政拨款、养路费情况不够的情况下,让他们出资、出力。

五、合理安排农村公路管理资金

一要确保农路管养省补资金专款专用,各县(区)交通局要严格按照省、市文件的要求,做好农村公路养护资金管理制度的建设工作,合理确定农村公路日常养护经费标准,明确农村公路养护管理资金拨款依据,规范农村公路养护管理资金拨款程序,建立健全农村公路管理养护资金规范使用约束机制,保证农村公路管理养护资金安全、合理、有效使用。

二要迅速抓好结余资金使用的项目安排和实施,各县(区)交通局留存统筹的资金必须全额用于农村公路管理养护工作,养护资金专户中有结余的县(区)要结合农村公路管理养护实际情况,迅速制定结余资金的项目计划,重点做好农村公路沿线设施设置、县道文明样板路创建、管养达标乡(镇)建设、破损道路修复等方面的投入,做到农路管养省补资金年底基本无结余。

三要认真做好不合理列支项目的整改,各县(区)要正确认识农村公路管理养护省补资金的使用性质,任何单位不得在农村公路管理养护省补资金中列支奖金、补助、招待费等不合理项目。在2008年农村公路管理养护省补资金中列支奖金等不合理项目的必须在4月底之前做好调账整改工作。

六、结语

综上所述,以上是我对中国公路管理存在的问题以及对策的几点认识,在今后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农村公路建设仍是国家公路管理养护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我国农村公路的管理也一定会越来越好,我国的农村公路也一定会取得更进一步的发展。

上一篇:商业酒会主持词开场白下一篇:优美段落100字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