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污交易中心

2024-09-11

排污交易中心(精选11篇)

排污交易中心 篇1

0 引言

燃煤发电企业所产生的气体污染约占总气体污染的40%。世界上很多国家针对电力行业出台基于总量控制的排污权交易市场,而初始排污权的合理分配是总量控制的核心[1]。要解决初始排污权分配问题,首先需要确定可供分配的排污总量,也就是在排污权交易市场中,排污权总量控制在什么样的范围内才合理。

当前国内外研究此类的文献中,政府通常依据环境容量确定排污总量,如在文献[2]中,规定一个长期排污总量目标为环境容量。现行的排污权交易制度中,是在初始排污权基础上,每个发电商进行交易,交易一次,则成交量为交易申报的80%。使达到排污权总量的减少,直至达到总量控制目标。在文献[3]中,排污控制总量是由政府部门根据区域环境质量目标设定的。这种总量控制方法独立于产品交易体系之外,而在现实情况中,它们之间存在交互作用。控制水平过高则使电力企业规模发展减缓,电力企业发展过缓,会使电力企业无能力采取更高效的减排措施,导致不能达到总量控制标准;同样,标准过低,电力企业不愿意采取排污措施,对以后的环境优化产生负面影响[4]。

对于初始排污权分配方法主要有两类[5]:一类是免费分配。如文献[6]根据机制设计原理,依据社会福利最大化条件构建了初始排污权免费分配模型,并分析了免费分配决策机制存在的问题。文献[7]基于经济最优性、公平性和生产连续性原则,构建了初始排污权免费分配的一个多目标决策模型。另一类是有偿分配:主要包括公开拍卖和固定价格出售[8]。与免费分配方式相比,排污权拍卖的最大优势在于:拍卖能激励企业技术创新,提高技术水平。但这种机制会减少非赢利行业的竞争力,造成一定的社会福利损失。

本文采用演化博弈分析方法,构建了基于智能Agent的多主体博弈仿真模型。通过仿真模型设计了两个仿真实验,一个是排污总量固定时的排污权交易市场,该实验的目的是为了观察在给定排污总量的情况下,各个发电企业在电力交易市场和排污权交易市场中的定价和产量行为。以解决在给定固定排污总量时,不同发电企业之间的初始排污权如何分配。另一个是排污总量不固定的产品交易市场和排污权交易市场。该实验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观察在排污总量不断变化的过程中,各个发电企业在电力交易市场和排污权交易市场中的定价和产量行为,并确定最优排污总量。通过实验可以解释,为什么排污权交易市场可以很快达到均衡。

为了解决初始排污权的分配及总量控制问题,本文提出由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来确定排污总量的方法,同时解释了排污权市场交易清淡的经济因素。与其它文献通过环境容量来确定排污总量的方法相比,本文更侧重于通过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过程,以减少单位减排量使经济产品减少量之间的比例关系确定排污控制总量,即经济产品的减少比率大于单位减排比率,则这种总量控制是不经济的。如果增加排污量,使经济的增加比率少于环境破坏的比率,则认为这种总量控制是具有环境破坏性。通过这种经济与环境之间的互动来确定排污总量指标。在仿真过程中考虑于电力交易市场与排污权交易市场之间的相互影响。

1 基于多主体博弈的Swarm仿真模型

在博弈过程中,政府确定排污总量,发电企业在给定排污总量的基础上,在电力交易市场和排污权交易市场上与其它发电企业进行博弈,以寻求最优产量策略。

1.1 排污权交易市场仿真概述

博弈主体包括政府和电力企业。政府寻求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目标。电力企业寻求在排污权市场与电力交易市场上的总体利益最大化目标。其博弈过程可以描述如下。

(1)初始时,政府给定一个排污总量,通过免费发放等方式给电力企业分配排污权。

(2)电力市场交易决策:在生产过程中,依据其所获取的排污权进行生产。依据其生产成本及现有装机容量决定最优发电量。依据现有的排污技术、所拥有的排污权和最优发电量来决定在排污权市场购买或卖出排污权。电力市场采用边际出清价方式,即每个发电企业提出其供给量和供给价,电力交易中心按照市场需求的方式,由低到高的方式对每个发电企业的报价产品进行采购。成交价以市场出清价,其高于出清价的电量不参与交易。

(3)排污权交易市场决策:需要购买或卖出排污权的发电企业在排污权市场上进行交易。如果在排污权市场上购买或卖出排污权,则在下一次电能生产时增加或减少其排污权。排污权交易市场采用高低匹配的竞价方式。高低匹配亦称为撮合交易[9],即买家按照报价由高到低依次安排优先级,卖家按照报价由低到高依次安排优先级。首先交易优先级高的卖家和买家,然后交易优先级次高的市场参与者,以此类推。交易完成后则转向(2)进行产品市场决策。

(4)当市场达到均衡时,政府再次调整排污总量,转向(1)开始新一轮博弈。

为了便于分析发电商在两个市场上的交易,我们对电力交易市场及发电企业作以下假设:

(1)假定发电企业i的成本函数:

其中:ia、ib为生产成本系数。iq为产量。

(2)发电企业i的市场需求函数:

(3)发电企业的决策目标函数:

其中:πi为发电企业i在博弈中所获取的利润。pqi-ci(q i)是发电企业i在电力交易市场上所获取的利润。ip为电力交易市场出清价,iq为发电企业i在电力交易市场中的销量,c i(q i)为发电企业i的生产成本函数。pi,w(wi,best-wi)是发电企业i在排污权交易市场获取的利润。pi,w是发电企业i在排污权交易市场的成交价。wi,best=dqi,best是发电企业i产量最优时的排污权,wi=dqi是发电企业i的现有排污权。

1.2 发电企业在电力交易市场上的博弈仿真模型

在仿真系统中,每个发电企业是一个独立的参与者,具有独立的决策能力和自适应学习能力,并且可以依据利益最大化原则动态调整自己的发电量和报价决策。其古诺博弈均衡时的产量:

由于发电企业的最优发电量还受到装机容量和排污权拥有量的限制。因此其在生产中的决策函数为三者最小值。即:

其中:qi,max为装机容量;为排污权许可下的生产量,其中d为单位排污量,iw为其排污权拥有量。

市场价格:

企业i卖出或购入的排污权:

为了实现其利润最大化目标,在电力交易市场和排污权交易市场上所获取的边际收益相等。即发电企业i排污权销售价格:

1.3 发电企业在排污权市场上的博弈仿真模型

由于电力交易市场是完美信息市场,且假定每个发电企业均按成本报价,因此卖出价格可由市场来确定。

排污权交易市场中高低匹配竞价机制的具体规则可以描述如下:

(1)计算所有购买排污权的发电企业、销售排污权的发电企业之间每笔申报价折算后的价差,计算公式为:

其中:dP为价差;bP为购买排污权的发电企业的申报价格;sP为销售排污权的发电企业的申报价格。

(2)按价差从大到小排序。价差小于零的不能成交,不参与排序。

(3)按照排序从价差最大的一笔交易开始,计算购、售双方每笔交易的成交量和成交价:

(1)待成交量是指价差不小于零的各组价、量中,购、售发电企业在上一笔成交之后,剩下的是未成交的排污权。

(2)成交价格为购买排污原始申报价格与销售排污权原始申报价格的算术平均值:

(4)按照价差排序计算下一笔的成交价格和成交电量。如果同一组价、量在不同笔交易中同时出现,则应从该组的待成交量中先扣减该笔之前已成交部分的量,再成交;如果某一组价、量的待成交量为零,则该组价、量成交完毕。

(5)价差相同时,则按待成交量的比例分配。

(6)市场中没有达成交易的发电企业,对其卖出或买入排污权的价格进行调整,并转向电力交易市场。

2 仿真实验

仿真中假设电力交易市场的需求函数为:Pd=1.5986-0.0055Qd。各发电企业的生产容量及生产成本函数系数如表1所示。排污总量调整系数∆w=0.05。排污权交易调整系数∆S=0.1。单位排污量d=1,也就是每单位排污0.1 g。

仿真实验进行了两次,一次是在排污总量固定时排污权交易市场交易出清情况,及其对电力交易市场的影响。一次是在排污总量以单位量不断减少的过程中,观察排污权交易市场交易出清的情况。

2.1 总量固定时排污权交易市场博弈仿真

图1和图2给出了排污权交易市场中各个发电企业进行博弈的均衡过程。其中图1给出了各个发电企业的排污权成交量。在排污权交易市场中,成本高的发电企业(企业6和7),其排污权向生产成本低的发电企业(企业1、3和5)的流动。

图2给出了各个发电企业的交易价格。其边际成本由上至下是越来越大。这主要是因为,电力市场中的成交价是相同的,因此,生产成本越低的发电企业,其边际产品的收益越高,当电力交易市场达到均衡时,电力交易市场的边际收益和排污权市场的边际收益是相同的。因此其排污权交易的报价也较高。

2.2 总量变化时两市场均衡仿真

图3给出了排污总量每减少一单位,电力交易市场上成交总量的变化情况。从图3中可以看出,随着排污权交易市场中排污总量的减少,电力交易市场中发电量也不断地以不同的变化幅度变化。单位减排相同时,总的减排量不断减少时,存在一个区域,引起产量增加。同样存在单位减排引起相同的产量减少。存在单位减排,引起发电量突然跃变性减少。这个变化因素对政府制定经济与环境协调策略具有重要意义。

图4给出了排污权交易随排污控制总量变化而变化的趋势图。市场中的排污权成交量随着排污总量的减少而减少,其交易量有一个先增加后减少的过程。初始时,卖出排污权的企业多,购买排污权的企业少,市场处于供给大于需求阶段,因此其成交量少。随着总体排污权的减少,卖出排污的发电企业变少,但购买排污权的发电企业个数增加,市场供求双方处于相对均衡阶段,因此总的成交量增加。但随着总体排污权的进一步减少,虽然购买排污权的发电企业增多,但卖出排污权的发电企业个数减少,市场供给小于需求,因此其成交量也减少。

3 结论

从仿真过程中可以得到以下结论:(1)在排污权交易机制的总量控制中,可以通过对排污总量的控制,使市场中排污权的供求相对均衡。此时的成交量最大。但交易一旦达成,市场立即处于出清状态,交易变得冷淡。随着技术创新的发展,排污权有剩余,或新的发电企业的进入,排污权交易市场又开始进行交易。但其均衡也能很快地达到。也就是说排污权交易市场交易是否兴旺与排污技术的发展有关,反过来,排污权交易市场激励发电企业采用新的排污技术。(2)在排污权交易机制的总量控制中,在总量确定时,存在一些临界点,如果大于这个临界点时,则会造成每减排一单位的污染,其经济损失的比率大于增加一单位污染所产生的经济收益的比率。此时,若再减少污染排放,就会产生过度激励问题,影响社会总体福利。这些临界点对于制定排污总量具有参考意义。(3)给定排污总量,对于初始排污权分配,可能采用电力交易市场中成交量最大时各个发电企业所拥有的排污权数量。在竞争环境,成交量最大时,市场价格最低,整个社会的福利也就最大。

摘要:世界上很多国家针对电力行业出台基于总量控制的排污权交易市场,而总量和初始排污权的分配是排污权交易市场的核心问题。采用演化博弈理论,依据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的关系,以减少单位减排量使发电量减少量和增加单位减排量使发电量增加量之间的比例关系确定排污控制总量。在此基础上构建了基于多主体博弈的Swarm仿真模型,并给出了一个仿真实例。政府制定排污控制总量,发电企业在产品市场和排污权市场中进行价格、产量决策。通过仿真发现随着排污总量的不断减少,电能生产存在一个先减少、后增加、再减少的过程,并且减少与增加的幅度是不同的,这为电力行业制定排污总量提供了科学依据。

关键词:排污权交易,演化博弈,经济与环境,Swarm仿真,总量控制

参考文献

[1]吴亚琼,赵勇,吴相林,等.初始排污权分配的协商仲裁机制[J].系统工程,2003,21(5):70-74.WU Ya-qiong,ZHAO Yong,WU Xiang-lin,et al.The Bargaining and Arbitration Mechanisms of the Allocation of the Initial Emission Permits[J].Systems Engineering,2003,21(5):70-74.

[2]Portney P R,Stavins R N.Public Policies for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M].Published in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n,2002.

[3]吴健,马中.美国排污权交易政策的演进及其对中国的启示[J].环境保护,2004,8:59-64.WU Jian,MA Zhong.Allonsance Trading Policy of Pollutant Discharged in U.S.A and Its Inspiring to China[J].Environmental Protection,2004.8:59-64.

[4]马中,Dan Dudek,吴健,等.论总量控制与排污权交易[J].中国环境科学,2002,22(1):89-92.MA Zhong,DAN Dudek,WU Jian,et al.Discussion onTotal Emissions Control and Emission Trading[J].China Environmental Science,2002,22(1):89-92.

[5]Ottar Mestad.Allocation of Emission Permits with Leakage Through Capital Market[J].Resource and Energy Economics,2007,29:40-57.

[6]Gangadharan L.Transaction Cost in Pollution Markets:an Empirical Study[J].Land Economics,2000,(76):601-614.

[7]李寿德,黄桐城.初始排污权分配的一个多目标决策模型[J].中国管理科学,2003,12(6):40-44.LI Shou-de,HUANG Tong-cheng.A Multi-Objectives Decision Model of Initial Emission Permits Allocation[J].China Management Science,2003,(6):40-44.

[8]施圣炜,黄桐城.期权理论在排污权初始分配中的应用[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5,15(1):52-55.SHI Sheng-wei,HUANG Tong-cheng.Option Theory Used in Initial Emission Permits Allocation[J].China Population,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2005,29(17):1-5.

[9]夏清,孙正运.考虑交易成本的区域市场撮合交易模型[J].电网技术,2005,29(17):1-5.XIA Qing,SUN Zheng-yun.Application of High-low Match Methods to Regional Electricity Market Considering Transaction Costs[J].Power System Technology,2005,29(17):1-5.

排污交易中心 篇2

排污权交易制度研究

控制污染的必要措施是逐步推行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和排污许可证制度,在遵循市场规律下,实现排污权交易制度.本文将从排污权交易的提出,我国污染现状,排污权交易制度的可行性等着手提出对排污权交易制度的设想.

作 者:张戈跃 Zhang Geyue 作者单位:南宁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政治与社会科学系,广西,龙州,532400刊 名:南宁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英文刊名:JOURNAL OF NANNING TEACHERS COLLEGE年,卷(期):23(1)分类号:F205关键词:排污权交易 总量控制 排污许可证

浅析我国排污权交易制度 篇3

关键词:总量控制;排污权初始分配;排污权交易;环境容量

中图分类号:D922.6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04-0126-02

一、排污权交易制度概述

排污权一词以经济学中的“产权”学说为原型,历经经济学、法学、环境保护领域的长期实践最终演化而来。排污是一种权利,环境是人类的共同财富,它属于全民共有的权利。而具体到某一个国家,则应为该国全体国民共同享有,由国家统一管理,排污者可以通过特定的程序获得排污资格。根据排污权交易理论和实际操作中排污权的行使方式分析,“排污权的法律属性可以界定为行政许可性权利”[1]。

排污权交易制度是政府为履行控制污染职能而采用的一项环境保护措施。不仅可以调动排污者减排的积极性,提高治污效率,而且能够节约整个社会的治污成本。排污权交易制度在控制环境污染方面兼有环境质量保障和成本效率的特点,成为当前备受各国关注的环境经济政策[2]。

二、排污权交易国内外实践

(一)国外的排污权交易实践

1972年,美国在世界八大公害事件的影响下,为了保护环境出台了排污总量控制政策,这成为排污权交易制度的前奏。1990年美国通过的《清洁空气法》修正案。规定了排污权交易制度,将二氧化硫排放量纳入酸雨控制计划,同时还进行了氮氧化物的排放权交易,水污染物排放权交易,锌、铅等重金属污染物排放权交易的探索并取得良好效果。而后,一些发达国家纷纷借鉴。有些国家建立了排污权交易制度,例如,澳大利亚为防治水污染,模拟排污权交易模式进行了盐度交易计划和磷的排放权交易;还有些国家,如加拿大和德国,这些国家虽尚未建立排污权交易制度,但允许在排污者之间流转污染物排放指标或者出台与总量控制政策相仿的环境保护政策。

(二)我国的排污权交易实践

上世纪80年代,我国在一些污染较重的城市(如包头、太原)和沿海较发达的地区(如天津、上海),在环境保护工作中引入总量控制理论并设立了排污权交易试点,但没有出现成功交易的案例。90年代初,上海闵行区为治理水污染而进行的化学需氧量排污权交易较为成功,为我国的排污权交易开了个好彩头。在我国第十个五年计划期间,环境保护政策发生变化:抛弃了长期以来实行的浓度控制政策,正式确立了总量控制制度。这为我国推广排污权交易制度提供了坚实的政策保障。值得一提的是,江苏省、上海市等多个试点地区结合排污权交易的实践情况,已经颁布了地方性法规和政府规章。另外还有一些地区还建立了排污权交易的专门服务管理机构。

三、排污权交易制度的实施条件

(一)经济条件

经济因素是制约我国排污权交易制度能否推广的重要瓶颈。如果经济基础薄弱,排污者之间边际治理成本的差异性便不明显,会导致在交易实践中排污权供需主体无法保证,最终正常运作的排污权交易市场也难以形成。这就是为什么排污权交易制度最早产生于美国并且在一些发达国家首先推广,为什么我国排污权交易试点多而交易少,在实施的地域范围上,沿海地区强于内地的根本原因。

(二)技术条件

污染物总量控制是排污权交易制度的前提,环境容量的确定对排污权交易能否顺利进行至关重要。实践中,确定环境中可容纳污染物的总量,必须经历长期、精确的计算过程,也就是解决“总量控制”中的“总量是多少”的问题[3];在排污权初始分配环节中,需要测定排污者污染物的允许排放量,据此来实现排污权的初始分配,如果测定结果存在偏差则不能实现公平分配。

(三)法律条件

排污权交易制度需要以法的形式加以规定,使其制度化、明确化,进而为排污权交易参与者的活动提供依据。我国的环境保护政策经历了一个从浓度控制到总量控制的过程。实践证明,浓度控制因不能约束污染物排放总量而具有片面性,相反,总量控制与现阶段我国经济发展状况相适应,从长远看,该项政策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污染控制政策必须从“浓度控制”转到“总量控制”上来[4],有必要将总量控制政策的基本内容写入法律,也有必要将排污权交易的整个流程以及在流程中涉及的参与者的职责、权利、义务等写入法律。

四、排污权交易制度的总体构建

建立一套完备的排污权交易制度是排污权交易市场形成的理论基础,同时也是排污权交易顺利进行的制度保障。

(一)污染物总量的确定

环境保护部门对污染物的排放总量进行控制是实施排污权交易制度的前提。在排污权交易实践中,对排污总量的确定主要有两种方式。第一种是行政计划总量,即根据某一阶段的经济发展状况以及环境的现状制定排污总量目标。这种方式由政府主导,充分体现政府对环境保护的管理职能。但不足之处在于不能调动排污者污染减排的积极性,用于改善环境质量的成本过大;第二种是环境容量总量,即通过测量得到某一区域环境所能容纳的污染物总量,即该区域环境可以承受的污染物的最大限度。运用这种方式关键是要建立某一区域各种污染物环境容量的标准数据库,这对于检测技术的要求较高。现阶段出于技术因素考量,各地确定区域排污总量仍以行政计划总量为主,但可以在经济、技术水平较高的市县建立环境容量方式的试点。

(二)初始排污权的分配

排污是一种权利,但是这种权利是有限的,排污者想排污,就必须事先确定允许排污者排放污染物的总量。在实践中,不同行业的确定标准不一,其中可以作为参考的有环境影响报告、限期治理、建设项目等验收报告的数据资料。以初始排污权分配方式是否有偿为标准,可以将其分为无偿分配和有偿分配。其中有偿分配方式又可依是否以固定价格出售为标准,分为定价出售和拍卖。

1.无偿分配。指政府环境保护部门依照一定的标准将排污权指标分配给排污者。这种分配可以充分调动排污者污染减排的积极性,大面积推行排污权交易制度,提高减排效率,但是容易出现政府工作人员在行使分配职权时滥用权力而影响分配公平性的问题。

2.有偿分配。定价出售,指政府环境保护部门结合环境容量、排污者排放污染物的数量以及排污权交易市场上的需求状况,以某一固定价格将排污权指标分配给排污者。它的优点是能够公平地对待每一个排污者,防止“权力寻租”现象的出现;缺点是以固定的价格来分配排污权,容易使交易价格过于僵化,从而降低市场的调节作用。竞价拍卖,即将排污权出售给叫价较高的排污者。这种分配体现了市场机制公平竞争的特点;但在竞价中中小型企业相对于大型企业在资金上处于劣势,若未拍到一定数量的排污权,将会抑制他们的发展。

三种分配方式各有利弊,应综合考虑经济发展水平,行业类别,排污者接受能力和减排效率等因素来确定选择何种方式。在我国排污权交易实践中,同一个省份的不同市县采用不同的分配方式的现象是存在的。

(三)排污权交易

排污权交易制度是一项控制污染物排放的环境保护措施。它创造性地引进了市场机制,可以使排污权按一定的交易规则在排污供需主体之间流转,简单地说,排污权可以像商品一样在市场上进行交易。

1.交易对象。排污权交易对象是连接排污权交易买卖双方的节点,也是政府环境保护部门开展环境保护工作的出发点。基于污染物对环境的破坏程度,排放数量,控制成本以及现有技术水平等因素考虑,不宜将所有污染物都列入排污权交易对象的范畴。现阶段,环保部针对我国水、大气这两个污染问题比较突出的领域,下发了以控制排放量为目的的污染物排放指标,指出水环境排污权和大气环境排污权的交易对象分别为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

2.交易范围。交易范围即排污权交易市场的大小。在排污权交易制度实施初期,可以两种形式划分交易范围。第一种,行政区划的地理界线,在实施的范围上,可以具体到某市县,某一地区。第二种,污染物的特殊属性,如向水体排放的污染物,可以把交易范围规定为该水体的流经区域。相信随着该制度的不断完善,会有更多行业的排污者参与到排污权交易市场中来,排污权交易的范围也将逐渐扩大,这对于排污权指标的优化配置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3.交易标的。排污权交易标的指排污许可证中确定的允许排放量与排污者实际排放量之间的差额[5]。用于交易的排污权指标一般是排污者积极减排的结果。剩余的指标,其来源形式是多样的,可以是排污者改进排污设施,革新排污技术,积极减排的结果,也可以是排污者由于合并、破产等原因剩余的排污权指标。

(四)排污许可证

1.排污许可证的核发。排污许可证以排污权交易制度的第一个环节为基础,同时又制约着第二个环节的实行,可以说是连接前两个环节的纽带。排污许可证是排污者合法排污的通行证,也是进行排污权交易的主要依据。排污许可证需要通过行政许可程序获得。

2.排污许可证的有效期限。排污许可证有效期限与排污者的经济利益紧密相连,也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排污权交易的实施状况。在排污权交易实践中,排污许可证的有效期限存在短期、中期、长期三种形式[6]。排污许可证的期限过短或过长都不利于排污权交易市场的形成。笔者认为,在有效期限的选择上,中期较为适宜。因为它与国家对经济的宏观发展规划相衔接,既能克服期限过短而导致的管理费用过高的问题,又能扭转期限过长而造成的减排效率过高的局面。

小结

排污权交易制度理论虽然产生已久,但它在环境保护工作中所能够发挥的作用和继续存在的意义却丝毫没有退减。排污权交易制度需要具备经济、技术、法律、思想等一系列条件才能够顺利实施。因此,排污权交易制度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它需要多个主体,多种制度,多个环节共同参与、相互协调,不具备实施环境而强行实施将得不到预期的效果。

参考文献:

[1]沈满洪,钱水苗,冯元群,徐鹏炜.排污权交易机制研究[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9.

[2]吴玲,梁学庆.我国排污权交易制度研究[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2004,(3):32.

[3]马中,杜丹德.总量控制与排污权交易[M].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9:125.

[4]朱志刚.迈向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型社会[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6:102.

[5]陈德湖.排污权交易理论及其研究综述[J].外国经济与管理,2004,(5):55.

浙江省建立排污交易中心的构想 篇4

嘉兴排污权交易中心于2007年11月率先结合总量控制, 形成以新建项目新增主要污染物为基础的排污交易机制。该中心集储备交易于一体, 兼有监督职能, 同时开展了排污权有偿使用、排污权买卖和拍卖、排污权担保贷款等多种活动, 然而该机构的交易现状却并不景气, 作为一个对保护环境有里程碑意义的中心, 对其研究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嘉兴排污交易中心存在的问题分析

作为国内首个排污权交易平台, 嘉兴在排污权交易的很多方面开创了国内先河, 然而由于该平台处于刚刚起步阶段, 仍然存在着众多问题, 本文通过与美国二氧化硫排污权交易制度的比较进行嘉兴模式存在的问题阐述:

1.法律制度建设落后。

浙江省甚至全国在排污权交易方面的法律制度建设十分落后, 省级法规和规章基本上仍然处于起步阶段, 尚未正式出台, 然而就目前某些市级政府制定的部分区域性排污权交易规章制度来看, 其覆盖面小, 作用局限于本市, 而于周围邻市之间的联系缺乏密切, 浙江省各地区本身经济发展就极不平衡, 会出现污染严重的地区排污权市场严重供给严重不足的情况, 同时仍有部分地区虽被列为排污权交易试点地区, 但处于观望状态, 不愿冒改革的风险;相反, 美国立法予以明确确认, 立有《清洁空气法》等多项权威法案, 同时赋予过“泡泡” (Bubbles) , “补偿” (Offset) , “银行” (Banking) 和“容量节余” (Netting) 四项政策, 而嘉兴模式立法无此项规定制度, 需要法律的确认才具有合法性和权威性, 尤其是一项对传统管理模式有所突破的新制度更需要法律指引方向并为之保驾护航。

2.交易主体存在问题。

排污许可证交易主体的种类及其活跃程度是衡量该政策成熟与否的标志之一。嘉兴模式的排污权交易的主体一般为浙江省的污染大户, 但它们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市场主体, 因为它们是由行政部门安排进行相关的排污权交易;在美国, 交易主体按其持有许可证的目的可分为四类, 即达标者、投资者、环保主义者和政府, 其交易主体的多元性决定着美国排污权交易市场的成熟。

3.市场覆盖面小导致企业竞争力下降。

嘉兴排污交易中心面向的交易对象仅为浙江省各市, 同时整个中国也无全国范围内的排污交易中心, 就全国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角度来看, 各省份之间的环境联系并不紧密, 全国各省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同样会造成发达地区环境现状远超于环境负荷量而欠发达地区的环境容量仍有多余, 这点正是嘉兴模式不成功的关键因素所在, 导致参与者过少, 同时也存在着区内区外的外部性和测度问题。对比欧洲发达地区及美国, 其排污权交易的面向市场是全国范围的, 这也恰是和中国排污权交易中心最明显的不同之处。

三、构建嘉兴排污权交易平台的模式选择及政策建议

构建排污交易中心有利于培育排污权交易的供给市场, 该对策既可以降低企业因升值而囤积排污权的动力, 增加供给方的主动性又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需求方主动在可供选择的空间内寻找治污成本较低的合作者, 从而很好的缓解排污权市场供不应求的局面。

(一) 排污权交易平台组织模式

该平台是由浙江省授权建立的嘉兴排污权交易中心, 是一个集监管、结算、买卖、存储、网商于一体的复合机构。机构设置具体设想为 (见下页图1) :

浙江省环境保护部负责拨发嘉兴排污权交易中心日常运作的资金, 监督交易中心的日常运作, 把握排污权交易市场发展方向。嘉兴排污权交易中心设有:网络信息部门, 用来提供网络注册登记与交易已经相关的交易信息;资金结算部门, 指在排污权交易机制建立和运行过程中通过财政税收等手段对相关主体进行激励政策或对交易市场进行调控的政策手段, 主要包括财政收入、财政支出、财政调控三个方面的政策;监测管理部门, 指环境监测管理部门综合运用实测法、物料衡算法和类比法对污染源状况进行核算与监测的环境监管体系;数据统计部门, 指在环境统计的基础上分析人类活动对环境变化的综合影响。

(二) 排污权交易政策支持

1. 建立区域协作机构。

在区域间建立起协作机制、方式和途径, 进一步完善排污权管理机构, 明确界定该机构管理的法律地位和管理权限, 避免各区域在经济建设和环境保护中的盲目性、狭隘性, 缓解区域间环境经济冲突, 实现环境资源的合理优化配置和高效、充分的开发利用。与此同时, 省政府负有解决地区差距的主要职责。可以通过实施分级税收制和财政转移支付制度, 既确保中央权威, 又调动了地方政府的积极性, 使地区差距问题的解决有充足的财政基础和规范的制度基础。此外还应提倡多边协调, 互相联动。

2. 明晰产权, 健全法制。

排污权作为一种产权, 要使其发挥应有的功能, 产权的界定是第一前提。而法律又是产权界定与运营的保障, 中国现有的法律制度仍有待完善, 尤其是在保证排污权交易有序进行和处罚严重违反环保条例的企业或个人方面比较欠缺, 政府必须在这方面做出努力, 以增强政策的约束力。只有产权明晰, 才能保证排污企业的利益, 激励企业减排, 实现资源优化配置, 达到经济与环境“双赢”的目的。

3. 加强市场化运作。

随着中国市场经济水平的提高, 应该提倡以市场为主导, 更多地利用市场手段来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地方政府应积极搞好市场监管, 培育和完善地方各类市场, 改变生产要素市场发育缓慢, 打破由地方保护主义导致的市场分割局面, 实现市场体系的完备性与统一性。区域环境合作要以市场机制为基础性的协调力量, 通过强化市场的资源配置功能来扩展地区合作秩序, 深化区域分工体系。

摘要:排污权交易作为一种市场化治污手段, 在污染物总量得到控制的前提下, 可以通过市场机制促进排污权交易双方效益最大化, 实现环境资源的优化配置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然而, 嘉兴模式的法律制度, 交易主体及市场覆盖面存在着严重不足, 通过与美国二氧化硫交易中心的模式对比提出了浙江省排污交易中心新的构想。

关键词:嘉兴,排污交易中心,美国二氧化硫交易中心,模式

参考文献

[1]国家环境总局.中国环境公报 (2004—2006) [Z].

[2]洪银兴, 刘志彪.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发展的模式和机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3.

推行大气污染物排污权交易 篇5

一、立法背景

据北京市环保局最新数据,2013年,北京市全年重度污染以上天数累计有58天,平均每6到7天就有一次重度污染,全市PM2.5年均浓度为89.5微克/立方米,超过年均35微克/立方米的国标1.56倍。国务院《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国发〔2013〕37号)明确提出:到2017年,北京市细颗粒物年均浓度控制在60微克/立方米左右。面对严峻的大气污染形势,现行《北京市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办法》(2001年实施)迫切需要废旧立新。

二、立法依据和框架

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了“用制度保护生态环境”的要求。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26条(即“国家保护和改善生活环境和生态环境,防止污染和其他公害”)、《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的有关规定和相关部门规章和技术规范,北京市人名代表大会制定了《条例》。

《条例》共8章,130条 。第一章是总则(共5条);第二章共同防治(共35条);第三章重点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共8条);第四章固定污染源污染防治(共14条);第五章机动车和非道路移动机械排放污染防治(共17条);第六章扬尘污染防治(共10条);第七章法律责任( 共40条);第八章附则(1条)。

三、确立的重要制度

(一)对重点污染物排放总量进行系统设计

随着北京市经济社会不断发展,人口和机动车数量的增加,大气污染物总量居高不下,特别是地理气象等条件不利于污染物扩散,使得环境容量非常有限。仅靠排放浓度控制已不能解决问题,迫切需要对重点污染物排放总量进行控制,这种“双控”的措施,是当前之必须。为了应对当前严峻的大气污染形势,加快削减排放总量,达到阶段性大气环境质量目标,法规专设了总量控制一章,对重点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制度进行了系统设计,确定了削减存量与控制增量相结合的制度。

(二)在有利于总量减少的原则下可以进行大气污染物排污权交易试点

排污权交易是指设立合法的排放污染物的权利,并允许这种权利像商品一样进行买卖,以此来进行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排污交易是通过市场手段进行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的有益实践,是运用市场机制促进污染减排,改善环境质量,提高环境容量和资源配置效率的有效手段,是推进环境保护体制机制创新的探索。

《条例》第45条规定:本市在严格控制重点大气污染物排放总量、实行排放总量削减计划的前提下,按照有利于总量减少的原则,可以进行大气污染物排污权交易试点。具体办法由市人民政府制定。

(三)提高违法成本,罚款上不封顶

《条例》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强制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等法律,具体设立了40条法律责任。并明确对重大违反大气污染的行为所给予的行政罚款上不封顶(《条例》第128条:“违反本条例,除第九十二条第二款、第一百零五条、第一百一十八条规定的情形外,受到罚款、没收等行政处罚两次以上的,做出处罚决定的部门可以在上一次罚款金额基础上加一倍进行处罚。”) 。

另外,在《条例》中还规定,受到相应处罚的企业及其负责人,由环保及相关部门向社会公布曝光,并纳入企业信用系统。同时还规定了依法追究民事和刑事责任的条款。

排污权交易制度研究 篇6

(一) 基本思想

排污权交易起初是由美国的著名经济学家戴尔斯于1968年提出, 是一种缓解环境污染并更好地解决环境问题的经济政策措施, 是指在“控制总量”前提之下, 根据资源环境的属性, 发挥市场机制效用, 规定合法的污染物排放权, 污染企业等按照商品交易规则进行排污权交易, 并在环境保护部门切实有效的监管下, 以低成本的治污达到高效减排的效果。 (1) 排污交易融环境保护与发展市场经济为一体, 在减污治污及降低环保边际成本方面发挥重要优势, 是一项与时俱进, 高效务实的环境政策。

(二) 发展过程

上世纪八十年代末我国就已有排污交易行为实践。于1987年, 上海市闵行区开展了单位水污染排放指标间的有偿转让实践;1991年, 国家环保总局以16个城市为试点对大气污染物的排放许可证制度予以实施, 1994年, 包头、太原、平顶山、贵阳、本溪、上海等地最早实践排放指标交易活动。1996年把控制污染物排放总量作为“九五”期间环境保护的考核目标, 并在全国加大推行排污许可证制度。在2000年4月的《大气污染防治法》, 给我国控污举措提供法律支持, 将排污许可证制度上升到法律层面。 (2)

二、排污权交易制度在中国的实践困境

(一) 法律依据不明确

排污权交易须有完善的法律支持其良地实施, 而我国的排污权交易在实践中少之又少, 法律依据不健全不明确, 法律依据及法律环境的缺失使排污交易制度的实施进程受到阻碍, 缺乏切实的制度依托, 因此显现出制定全国性排污权交易法规必要性。

(二) 市场机制问题

企业在引进排污许可上有先后之分, 企业之间存在排污权初始分配有偿取得和无偿取得并存的矛盾, 严重打击企业有偿取得排污权的积极性。并且在严格的市场竞争中, 为取得竞争的优势地位, 有剩余排污指标的企业保留富余排污权使排污权得不到有效利用, 影响排污权交易的正常交易秩序。

(三) 环境监管体制不健全

现实操作中, 外国的排污权交易有着较为完善的监管机制。从美国实践看, 从确定交易参与方、许可证的分配再到许可证交易及审核的整个过程有制度加以保障实施。而我国的监督管理体制不健全, 现有的管理制度如月报、年检包括企业自检等, 达不到排污权交易所要求的数据信息及监管要求, 排污者和监管主体信息严重不对称, 加大监管难度, 监管力度跟不上实际需求, 建立具有可操作性的监管办法形成细化的监管体系并逐渐规定为法律法规成为重要议题。

(四) 总量控制的确定问题

排污权交易目的是减少排污总量。总量控制的基础在于环境容量的大小, 而确定环境容量则需要大量的环境追踪监测数据。我国的数据监测工作存在很多问题, 监测工作落不到实处, 并且即便有检测数据, 基于地方保护等原因, 对数据的真实性也很难把握。

三、我国排污权交易制度完善与创新

(一) 加强排污权交易的法制建设

确认排污权的合法地位, 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迅速发展为排污权交易提供了良好的机制环境, 认可了环境容量作为资源管理的基础地位, 我们需要制定健全的法律法规, 并且根据现实排污权交易制度的国情完善符合我国环境良好发展的法律法规, 确保排污权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合法性路径, 维护切实合理的排污权分配体制, 保障排污权交易过程的公平性, 维护企业自由买卖和信息共享的合法的市场环境保证期在合法范围内进行, 维持正常的市场交易秩序及公平竞争下良性竞争的市场氛围。

(二) 完善交易市场机制

政府要通过“有形之手”在排污权交易市场培育的过程中发挥其导向作用, 以立法措施及行政处罚方式作出交易价格调整, 保障高效监督排污权交易的市场行为, 为了维护正常的市场秩序, 应该及时公开市场交易过程中所需的服务信息, 有效防止滥用排污权的不法行为, 阻止非法交易及转让排污权等扰乱市场秩序的交易行为, 鼓励企业提高减排技术, 提高减排标准, 减少污染物的排放量, 采取一些鼓励激励性的政策措施, 使企业积极加入到减排队伍中, 改善市场失灵的局面, 降低负面影响。 (3)

(三) 加大政府监管力度

加强政府监管, 发挥好政府职能, 以政府监管为主导, 并且发挥社会监管作用, 充分利用舆论监督, 公民举报等监督形式监督企业的排污就交易行为, 建立奖惩措施, 加大执法力度和执法范围, 根据企业规模大小实施实事求是的分类监管。此外, 根据产权理论, 以明确的企业产权形式把排污权纳入产权范畴。排污权的初始分配问题则是关系到排污权交易市场正常运转的重要前提。初始排污权分配应该采取什么形式是一直探讨的话题, 实践中有政府免费分配给企业厂商的形式, 有采取拍卖征得企业以及将前两种形式相结合的三种分配形式。在分配过程中应该注意保证权利分配要遵循市场秩序, 尊重客观的市场运行规律, 保证公正公平, 实现好政府在保障排污控制区域单位的经济效益最大化的同时做到对排污市场交易的监督、以及对主体的合法权益的保护, 强化政府监管。 (4)

(四) 完善排污权交易制度

健全交易制度要在价格层面进行完善, 政府有着宏观调控的作用, 发挥其对合理交易价格的指导功能, 在完善交易的价格确定机制之上, 发挥市场调节功能进行定价。明确价格同时还要及时公开公布排污权分配信息系统、排污的总需求量以及供给量等市场信息, 这样才能更好地保证排污权交易效率, 更加科学合理地确定排污权交易价格。

(五) 控制好污染物排放总量

由于“容量总量控制”在我国实施存在难度, 作为“容量总量控制”条件不成熟时的一种临时过渡办法, 我国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已然将“总量控制标准”确定成排污权总量必要时的现实实践之选。详细的实施由我国环保主管部门借鉴国内外先前成功实践经验基础上, 参考通过模拟实验所得来的数据结果, 并根据当地经济实际发展状况, 制定出“计划控制目标”, 确定排污权发放量。 (5)

四、结语

排污权交易制度是国内外都重视的一项环境经济措施, 从经济层面影响环境举措, 是对传统环境治理方式的改变, 给环境保护事业注入新的活力。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 建立公平合理的排污权交易体制, 为企业进行交易提供良好平台。须尽快从法律层面确立排污权制度, 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 建立完善的市场交易机制, 保证排污权交易合法有效运行, 才能使排污权成为发展经济和保护环境的动力。

摘要:在市场经济大背景下, 科学技术水平显著提高, 但是不容忽视的环境问题也愈加严重, 受到重视。我国不乏在排污权交易制度研究领域进行积极探索, 取得了一些理论成果及实践经验, 但我国对此制度的探索还处于初始阶段, 仍旧存在许多现实问题, 本文将从我国实际着手, 严格理论指导, 提出合理建议, 寻找摆脱困境的路径。

关键词:排污权交易制度,实践困境,完善,制度创新

参考文献

[1]张梓太.污染权交易立法构想[J].中国法学, 1998.

[2]张建.排污权交易制度研究[J].郑州大学经济法学, 2004.

[3]何昌.排污权交易问题研究[D].吉林大学, 2005.

[4]王金南, 董战峰, 杨金田, 李云生, 严刚.排污交易制度的最新实践和展望[J].环境经济, 2008.

[5]孔国荣, 吕东锋.浅论我国排污权交易制度[J].企业经济, 2008.

[6]黄晟.排污权交易制度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 2010.

我国排污交易制度分析 篇7

排污交易的最早思想是基于“污染权”这一概念, 首次由美国经济学家戴尔斯于1968年在《污染、财富和价格》一书中提出。并首先被美国政府采纳, 应用于大气污染、河流污染的治理并取得了一定成绩。我国的排污交易试点在20世纪90年代就开始了, 在国家环境保护局的领导下, 1991年我国在16个城市进行了排放大气污染物许可证制度的试点工作, 取得了一定成效。1999年, 由国家环保总局与美国环保局签署协议, 在我国开展“运用市场机制减少二氧化硫排放研究”的合作项目, 确定南通和本溪作为首批试点城市, 这象征着排污权交易在我国真正的开始实施。

2排污交易的基本内涵

排污交易的基本原理为, 不同的行业或企业, 其单位污染物减排的边际成本不同, 政府通过环境容量资源的所有权与使用权、收益权与处分权的分离, 使得行政许可的配额排污指标可以像普通商品一样, 在环境资源市场上自由流通, 并通过价格杠杆和竞争机制, 使得边际减排成本低的企业成为排污权交易指标的“供应者”, 边际减排成本高的企业成为排污交易指标的“需求者”, 来激励排污企业主动进行排污配额指标的交易, 实现以最小的经济成本达到预期的总量控制的环境目标, 从而提高环境-经济系统的效率, 实现环境与经济的双赢。

3排污交易的特点

3.1方式灵活多样

根据污染者付费的原则, 任何企业组织的排污权均需要通过有偿的方式从国建政府中购买.政府就可以通过公开竞价、定价出售、奖励等方式, 激励那些在治理环境中, 削减污染、成本低、效益好的企业或组织, 各个企业通过自由选择方式, 让富余的排污权在正常的市场交易中获得满意的经济效益, 从而实现环境保护的目的。

3.2调动企业治污的积极性

排污权交易是在不超过该区域排放总量的前提下进行的, 企业在治污的过程中, 采用先进的工艺、设备, 积极达到削减排污物, 将多余的排污权通过市场机制的调节获取一定数量的经济效益, 企业治污的责任由过去的被动方式变为主动方式, 大大提高企业治污的积极性。

3.3降低政府的监督和管理成本

实施排污权交易后, 从政府的管理角度而言, 政府不再干涉企业具体的生产、经营决策, 只是确定企业从事的经济活动是否会导致污染, 以及污染的数量、种类和污染波及的面积。

3.4降低成本费用

排污权交易是用市场中的经济行为来管理环境, 最大好处在于, 总环境质量没有恶化的前提下, 而使治理环境成本达到最小化。实际操作中, 让污染成本低、效益好的企业或组织, 通过大量减少排污量, 余留的排污权通过市场获益。

4我国排污交易实践存在的问题

4.1法律法规建设滞后

我国尚处于市场经济的初始阶段, 市场竞争调节还不够充分, 在市场改革过程中, 有的还留有明显的计划经济痕迹。排污权交易进入我国已有一段时间了, 但是对它的认识还停留在理论水平阶段, 至今还没有出台一部有关排污权交易的法律、法规和相关文件, 是排污权在交易过程中无法律保障。

4.2环境监管能力不足

排污交易必须有配套的检测手段和监管制度, 我国污染源监测和监管能力滞后。环保市场条块分割、地方保护主义和设备技术水平等都使连续稳定的检测受到挑战, 尤其是涉及跨区域交易时, 环境监测数据的可靠性更是受到关注。

4.3排污交易市场没有形成

目前排污交易都是在环保局的协调下完成, 尚没有企业或专门的中介机构扮演经纪人角色。配额分配机制都是在很强的行政干预下进行的, 并未与市场价格机制挂钩, 使得市场的价格杠杆和竞争机制没有发挥作用。实际上, 排污交易市场并没有真正形成, 致使企业对未来污染物排放总量指标的分配以及排污交易价格走向不清楚。更倾向于为企业自身发展预留排污总量, 这就致使排污交易市场发育缓慢, 交易数量极低。

尽管排污权交易在我国实施和操作中存在着许多困难, 但是排污权交易作为一种新型的利用市场规律控制环境污染的手段, 改变传统环境管理模式, 促进了环境资源、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及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针对排污交易在我国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应加强排污交易机制的法制能力建设, 提供排放交易政策运行监管能力的保障, 积极培育排污交易市场, 加快搭建排污交易信息平台同时分步有序的推进试点工作, 逐渐完善排污交易制度。正如我们所知, 任何政策的出台到实施都需要一个过程, 需要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因此, 排污交易制度在我国的充分实施, 还需要不断的探索和实践。

摘要:实现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是当今社会关注的一大问题, 排污权交易制度可以很好的将二者结合, 达到双赢的目的。它具有方式灵活多样、调动企业治污积极性、降低企业治污成本等特点。但是目前我国在实践方面也存在法律法规滞后, 监督管理不足、市场并未完全形成等问题。将对排污交易制度做简要介绍。

关键词:排污交易制度,环境污染,排污特点

参考文献

[1]杜万平.美国排污交易制度的理论和实践难题[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2011.

排污权交易喜忧参半 篇8

为组织开展江苏省太湖流域主要水污染物排放指标有偿使用和交易试点工作, 江苏省环保厅近日成立了排污权交易管理中心, 负责全省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管理等工作。

据悉, 江苏省环保厅排污权交易管理中心的主要职责是:负责全省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管理工作;负责拟定并组织实施全省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工作的有关政策、制度和管理办法;组织实施江苏省太湖流域主要水污染物排放指标有偿使用和交易试点工作方案;制定全省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年度工作计划, 编制年度工作报告;建立和维护排污权交易信息发布网络平台, 负责交易平台的正常运转。

目前, 江苏省太湖流域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工作已经取得突破性进展, 太湖流域各市在确定试点企业名单的基础上, 现已进入排污指标申购、核定、公示并陆续进入缴款阶段。据统计, 列入试点的排污单位共1 025家, 预计化学需氧量指标申购量将达4.97万t/年, 今明两年排污指标有偿使用费将达1.75亿元。截至2009年8月底, 已经在网上申购系统中反映出的申购企业739家, 占72%。各地环保局对企业申购指标按规定进行审核, 有近500家企业已完成核定, 有部分企业按照要求缴纳了排污指标有偿使用费, 金额已经超过了2 000万元。

江苏省太湖流域排污权交易平台由排污指标申购核定系统、排污量核定系统和排污指标交易系统组成。截至目前, 申购核定系统已建成使用, 系统能让排污单位在网上申购指标, 环保部门在网上进行核定并将结果通知排污单位。

[本刊观点]

众所周知, 人类的活动会使大量的工业、农业和生活废弃物排入水中, 使水资源受到直接的污染。尤其我国每年约有1/3的工业废水和90%以上的生活污水未经处理就直接排入水域, 在全国有监测的1 200多条河流中, 目前已有850多条受到污染, 90%以上的城市水域也遭到污染, 符合国家一级和二级水质标准的河流仅占32.2%。我们所能够饮用和使用的水正在不知不觉地减少, 日趋加剧的水污染, 已对人类的生存安全构成重大威胁, 成为人类健康、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障碍。水污染已被称为“世界头号杀手”。

当然, 我们也可通过近几年的相关报道也可以看出, 如今严重的水污染问题已经成为危害群众健康、影响社会安定、制约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瓶颈。尤其某些地区的水量并不属于缺乏情况, 但是水质的恶化导致了该地区饮用水供应的困难。而且目前高污染、高消耗、高排放的产业增长趋势还没有得到有效的控制, 离真正达到削减10%最终目标我们仍然有许多工作要去做。因此水污染的情况还相当普遍, 水污染的治理状况还仍然滞后, 水环境安全仍然存在着隐患, 水资源利用率较低, 某些地区水生态也遭到破坏, 大江大河已经不堪重负。这些并非是杞人忧天, 一系列事实呈现于眼前。尤其是2007年5月的太湖蓝藻的爆发及2008年的再次爆发事件, 它犹如一条导火索, 在几年间引发出了多个省市、地区的污染事件的“大爆炸”, 同时也吸引了众多眼球的强烈关注。让人堪忧的是人们赖以生存的公共饮用水的问题。敲响了中国水危机的警钟, 触动了中国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那根敏感神经。针对此, 国家近几年增大了治理水污染这块的关注力度。各省市地区也已不约而同地正在或已搭建了排污权交易平台, 制定排污权交易规则, 以进行排污权规范交易。何谓排污权交易呢?它是指在一定的区域内, 在污染物排放总量不超过允许排放量的前提下, 内部各污染源之间通过货币交换的方式相互调剂排污量, 从而达到减少排污量、保护环境的目的。

排污权交易是由美国经济学家戴尔斯于20世纪70年代初提出的。1976年, 美国国家环保局开始用于大气污染及河流污染源的管理。美国联邦环保局1979年提出的《清洁生产法》修正案包括“泡泡政策”和“排污交易”等制度, 1990年美国修改《清洁空气法》时将排污权交易在法律上制度化, 从而建立起一种利用经济手段解决环境问题的有效方法。德国、澳大利亚、英国等也相继仿效, 进行了排污权交易的实践。总之, 排污权交易制度在美国等国家已经发展的比较成熟, 确立了一些行之有效的制度, 很多制度都值得我国将来在此方面立法时借鉴。其中最典型的有“折抵”制度和“气泡”制度。它们反映了排污权交易的一个最基本的思路, 即在总量控制下, 利用各企业减排成本的不同, 调整企业的减排任务。也就是说, 排污权交易的产生是有着深厚的经济学基础的, 其中经济学基础是环境纳污能力的商品化, 市场化和外部不经济的内化。

江苏继北京、嘉兴、安徽、唐山、重庆等地后也成立了排污权交易管理中心, 并根据自省的实际情况制定一系列的管制制度来规范周边企业的排污状况, 利用政府以监督此类污染事件的发生, 以杜绝饮用水危机的发生。可以说这种制度可改变企业以往预期, 使管制制度化, 污染治理企业化。但是有许多企业存在这样的心理预期, 即认为政府的每次行动不过是走过场的形式而已, 等到风头过后一切又恢复了原有的状态, 致使在污染治理中也只是采取应付的态度。

虽然我们乐于见到政府开设专属机构管制规范企业的排污情况, 但我们更希望的是通过排污权的制度化, 改变政府与企业之间猫抓老鼠式的游戏规则。并通过严格监管, 改变企业以往的心理预期, 从长计议自身的发展问题。以往在传统体制下, 企业没有动力使污染控制到最低限度, 且政府指定企业如何治理污染也抑制了企业自行创新的动力。但在排污权的制度安排下, 污染治理成为内部的工作, 成为企业产品成本的一部分, 有利于企业之间展开竞争。并且由于某些产品的需求弹性较大以及生产者之间竞争的加剧, 也使企业不可轻易地将成本转嫁于消费者。在此制度下, 还可以激励企业出于盈利目的而减少污染。

我们知道和其他商品市场一样, 排污权市场也是一个极复杂的系统, 在采用经济手段实现其自我调控、自我约束的同时, 也必须利用法律手段对其进行管理和保护, 以引导排污权交易市场的健康发展, 使市场主体行为规范化, 市场秩序正常化, 保护排污权法律关系主体的合法权益, 为促进经济建设和环境保护发挥其应有的作用。真正做到用市场的办法, 经济的手段, 开创出一条崭新之路。

排污权交易的发展及其对策 篇9

一、排污权交易的理论基础

所谓排污权交易,就是把排污权作为商品进行买卖的一种交易方式。它是用市场这只“无形之手”来控制环境污染的一种较为有效的手段。早在1912年,福利经济学家庇古就提出了“庇古税”,主张对排污企业进行惩罚性收费或奖励来控制污染、保护环境,以更有效地配置稀缺的环境资源。美国经济学家戴尔斯在上世纪70年代将科斯定理应用于水污染的控制研究,明确提出排污权交易的观点后,许多经济学家在这一领域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研究,其中,科洛克对空气污染控制的研究,奠定了排污权交易的理论基础。之后,蒙哥马利从理论上证明了基于市场的排污权交易系统明显优于传统的环境治理政策。他认为,排污权交易系统的优点是污染治理量可根据治理成本进行变动,这样可以使总的协调成本最低。因此,如果用排污权交易系统代替传统的排污收费体系,就可以节约大量的成本。

排污权交易相对于行政性的排污收费有很大的优越性,其基本观点就是建立合法的污染物排放权利,以排污许可证的形式出现,并容许这种权利像商品那样可以自由买卖;在污染源存在治理成本差异的情况下,治理成本较低的企业可以采取措施以减少污染物的排放,剩余的排污权可以出售给那些环境治理成本较高的企业,市场交易使排污权从治理成本低的企业流向治理成本高的污染者。正是通过重复多次的市场交易,排污权的价格得以确立。也正是排污权的可交易性,使排污权优越于排污收费制度,因为现行的排污收费制度,使各排污企业只是价格的接受者,而排污权交易给污染者与受污染者提供了在市场中叫价的机会。

政府在现今排污权交易过程中应发挥的作用是:首先,由政府部门确定出一定区域的环境质量目标,依次来评估该区域的环境容量以及污染物的最大排放量;其次,通过发放许可证的办法实现排放量在不同污染源之间的分配;再次,通过建立排污权交易市场,使排污权能够合理地买卖。此外,政府在诸如区域环境质量的准确评价,排污权拍卖市场的建立和初始发放量的确定,排污权二级交易市场的建立,交易信息的收集和公布,有关排污权交易的法律法规的修订、完善等方面都应扮演重要角色。

二、排污权交易在国内外的应用及趋势

目前,排放权交易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其范围已经从一国内部扩展到国家之间,而这种变化的发生主要源于2005年2月《京都议定书》的生效。它标志着排放权经济时代的到来,同时还为全球创造出了一种新的产品:温室气体排放权,而且它被迅速商品化。当前,排放权交易在国际市场发展非常快,例如《京都议定书》生效之前的2004年底,在联合国注册的温室气体减排项目仅有1件,而现在已经超过了200件,且数量还在快速增长。据世界银行估算,二氧化碳排放配额作为新兴的市场宠儿,2008~2012年全球每年的需求量达到7亿~13亿吨,由此形成了一个年交易额高达140亿~650亿美元的国际温室气体排放配额的贸易市场。从其发展的特点看,排放权交易既存在于发达国家之间,更存在于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因为绝大部分发达国家不仅根本无法单独完成《京都议定书》中规定的减排任务,而且近年来排放量每年都还在大幅递增,但发达国家可以通过《京都议定书》允许的三种方式来达成履约任务:一是两个发达国家之间可以进行排放权额度的买卖。二是实行联合履约模式,例如所有欧盟成员国可视为一个整体,实行内部调控,在总体上完成减排任务。三是实施“清洁发展机制”(CDM),根据《京都议定书》,各签字国有义务对其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做出限制,而发达国家更有责任帮助发展中国家分解二氧化碳温室气体,每分解一吨,发达国家就可以获得一吨“二氧化碳排放权”。比如,中国、印度等发展中国家没有减排义务,可以把通过分解温室气体获得的减排指标,出售给必须履约的国家。因此,CDM鼓励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提供资金、技术,帮助后者削减排放量,有关项目在获得该发展中国家和联合国有关部门的认证后,可以抵扣发达国家的排放量。

中国是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二氧化碳排放国,提高能源利用率的潜力很大。应该说,中国是最有潜力的排放权提供方。由于中国暂时没有对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做出限制,因此不少发达国家通过技术和资金来帮助中国“减排”,以换取中国的“二氧化碳排放权”。据了解,从2002年起,CDM项目就已经进入中国,如今国内已经有135个CDM项目获得国家批准,预计这些项目将有助于中国在2012年以前减少6.3亿吨二氧化碳排放量。根据世界银行的报告估计,CDM项目能给中国带来100多亿元人民币的收益。从趋势来看,排放权交易将越来越频繁地在中国对外经济活动中出现。

三、排污权交易对我国的影响及对策

我国于1998年5月签署了《京都议定书》,并于2002年8月正式获得批准。目前,排污权交易这一发达国家为控制污染物总量而广泛采用的市场运作方式正在引入我国,尽管我国目前还属于非管制国家,但作为排放权国际交易的重要参与方,排放权交易对我国及其国内企业影响不容忽视。

1. 从经济全球化的高度认识排放权交易对我国的影响。

《京都议定书》的生效,标志着世界各国都承担了保护全球气候的责任。从表面上看,是削减各国碳等排放物的排放量,但其实质是促使各国不断提高科学技术水平,不断调整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也无疑是对发展中国家粗放式的经济增长速度的制约。如果我国不提高制造业的科技水平、不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不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很有可能将来要从其他国家购买排放量指标,这必将影响到我国部分产业的发展,影响我国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因此,我们应从经济发展的全局出发,加快产业升级和产品、产业结构调整,改善不合理的能源结构,提高资源和能源的利用效率。在产业结构调整中大力发展优势产业,提高产品的科技水平,发展降低碳排放的新技术、新产品和新工艺,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提高第三产业在三个产业中的比重。

2. 加紧建立我国排放法律法规和相应的管理体制。

当前各种排放物中,二氧化碳占有最大份额。二氧化碳不像二氧化硫、一氧化碳、氧化氮等对人体有害,但它可以破坏臭氧层而引起大气升温。欧美国家目前已严格控制或禁止二氧化硫等有害物质排放,同时特别重视对二氧化碳排放的管理。纵观我国对大气污染防治的现行法律法规,现在基本上都是针对二氧化硫等对环境和人体有害气体而制定的。因此,我们从现有起,不但要高度重视对人体和环境有害气体的污染源的控制,还要加紧制定控制二氧化碳排放的各项法律法规,应包括温室气体排放许可、分配、收费、交易、管理等内容。同时,要着手开展二氧化碳排放管理机构的建设,包括组织管理机构、许可证发放机构、排放权交易机构等及其运作。还要着手做好摸清家底工作,因为二氧化碳排放许可及交易的先决条件,是准确了解所有排放单位或设备的排放情况。

3. 以科技进步为先导,控制和减少我国的排放总量。

在摸清目前我国各类排放物总量的基础上,提出全国总的减排目标,并制定相应的综合措施予以实现。一是在保护大气环境方面,国家应鼓励环保新技术的研发和旧技术的创新,发展排放控制新技术和排放预防技术;二是在产业结构调整中,要加快发展能耗低、污染少的产业,对原有产业和产品的技术装备水平和生产工艺进行改造,以减少污染物的排放;三是提高能源效率和节能方面,要重点发展热电联合技术、清洁煤碳技术、煤气化技术。同时,通过技术改造来提高现有住宅、办公建筑物、交通运输工具以及工业场所的能源效率,来实现节能的目标;四是在使用清洁能源方面,主要是依靠技术水平的提高,来降低生产可再生能源的成本,促进风能、太阳能、生物能、地热能等的广泛使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

4. 采取综合性的价格和财税政策,实现化石燃料产品价格的真正市场化。

主要化石燃料煤和石油既属于稀缺性的资源,又在使用过程中释放二氧化碳和其他对环境有害的物质。这些产品的价格不仅要全面反映开采或获得这些资源的成本,还要包括环境成本和安全成本等。但目前我国的煤炭和石油产品成本中,连起码的获得资源过程中的矿业权成本都没完全反映出来,环境成本和安全成本更没有涉及。所以,从产品定价来讲,在现有产品中应反映全部的矿业权取得成本、环境成本、安全成本。其具体措施:首先,提高资源税和矿产资源补偿费的税率和费率,将探矿权、采矿权价款摊入产品成本中,并提取环境治理费用和安全费用,在此基础上,对产品价格进行重新确定。其次,择机对化石燃料产品开征环境税,或在现行消费税中提高税率,将税收所得用于改善公共交通、资源勘查、平衡地区间财力差异等。

5. 企业要抓住排放权交易带来的机遇。

排污交易中心 篇10

关键词:排污权交易制度、经济发展、环境目标

1. 湛江港湾海域概况

湛江港湾位于祖国大陆最南端——雷州半岛东北部,港湾深入湛江市区,形成长50多公里,宽0.8-18公里的水域,岸线全长467公里,水域面积1417平方公里。湛江港湾内岸线长152.2公里,已经使用27.12公里,其中工业岸线2.66公里,占已用岸线的9.81%。湛江港是我国南方重要的天然深水良港。湾内港口、水产等资源丰富,北部区域有养殖区,全港尚有捕捞区,属于以航运为主的综合性海湾。

湛江市2013年国控名单企业共25家共需安装29套在线监控设备。共有24家企业安装了28套在线监控设备,除了廉江广林,其它24家企业上报省监控平台的历史数据完整率全部在80%以上,绝大部分历史数据完整率高于95%,完全达到省监控平台的要求。到2013年10月22日截止,我市共有51家企业安装了71套在线监控设备。此外排污许可证核发已全面推行,生态环境功能区规划及饮用水源保护区划分正在进行。目前即将上马的项目都是新建企业,采用高效、低耗的生产技术和污染控制技术,完全可以满足湛江港湾海域排污权交易的相关技术要求。

2. 湛江港湾海域排污权交易制度的基本要素

2.1 湛江港湾海域排污权交易的基本构成

1、交易对象:在湛江港湾海域排污权交易中的交易对象选取的环境污染物应该是各类环境污染物中危害和影响最大的污染物,也是符合现阶段的经济社会技术水平的,是现有的技术条件能够有效实施污染控制的污染源类型。目前暂时确定将湛江港湾海域排污权交易的污染物先限定于废水中的化学需氧量(COD)。

2、交易主体:排污权交易的市场为完全竞争类型的,可以随意的进入,所以对于非排污者,排污权交易也要提供让他们进行自我表达的机会,也就是说让所有的利益关系方都能够享受相同的待遇和权利。主要的参与主体包括了:公众、排污企业和政府部门。对于环保团体、政府机构、个人和非重点的工业企业可以让他们有条件的参与进来。

3、管理者:管理者的角色定位应该是对交易进行奖惩、进行官方信息的发布,进行监管,一般的管理主体为政府环境管理部门。借助于设计相关的制度,提供具体的运作监管平台,进行排污监管。

4、交易中介:交易的进行应该按照原定的程序开始,首先进行信息的发布,而后提供信息咨询,并且提供交易资金管理保障。

2.2 湛江港湾海域排污权交易的范围

环境污染物种类繁多,从技术角度看,不可能也没有必要对所有的污染物全部进行监测、计量和控制。基于污染物的性质,污染物对环境产生的影响只应该让其和排放有关。具体到管理成本上,能够交易的污染物也应该是其排放量非常容易确定,并且能够产生具体影响类型的污染物。在交易市场上,能够进行排污权交易的污染物应该具有普遍性,污染源本身能够参与到交易中来的量也是很大的。关于对环境的具体影响层面上,污染物应为对环境危害特别大,属于重点控制的范围内的,并且被国家列入到了总量控制计划里面的。目前湛江港湾水环境功能区划,执行《海水水质标准》第三类标准,评价项目为化学需氧量、无机氮、活性磷酸盐、汞、镉、铅、砷、铜(COD、N、P、Hg、Cd、Pb、As、Cu)和石油类、粪大肠杆菌等10项。湛江市污水排放到湛江港湾海域的企业有169家,每年工业废水排放量约为1982万吨,其中化学需氧量(COD)排放量约为6千吨,氨氮排放量约为192吨。石油类排放量约为9吨。根据目前国家对水污染物总量控制的指标以及湛江港湾海域实际排放的工业废水情况,首先限定在湛江港湾海域进行排污权交易的主要污染物为工业废水里面的化学需氧量(COD),获得一定成效后,进一步的增加其他的污染物,比如氨氮、总磷。

3. 湛江港湾海域实施排污权交易制度的具体设计

3.1 排污总量控制目标确定

总量控制将允许排放的污染物总量分配至各个污染源,藉此明确排污单位对环境容量资源的排污权,为利用市场手段再配置容量资源提供了产权制度的基础。污染权交易是以总量控制为前提,排污权交易在国家环保部门和本区域管理机构规定的总量控制的范围内进行。排污单位水污染物的排放总量必须低于海域水环境总量控制目标,每一功能区的排污总量不得超过它的水环境容量,不得恶化水环境质量,确保水环境能达到水环境质量标准,以实现整个区域社会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的统一。湛江港湾海域排污总量控制可根据每年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中的指标做调整,环境管理部门也可协调其他各相关部门制定水污染物排放总量核定办法,为湛江港湾海域实施交易制度奠定良好的制度基础。

3.2 排污权的初始分配模式与方法

新古典经济学是排污权交易的基本理论依据。按照新古典经济学,不存在假定的交易成本,但是不可能存在不需要成本的交易,故而排污权初始分配的额度是排污权交易的成本效率和交易量的决定性因素。具体到实践领域,分配初始排污权时,主要的方案包括了标价出售、公开拍卖以及免费分配,无论是标价出后还是公开拍卖,都是内部化了环境污染的外部性,是对扭曲的市场价格进行得很好的纠正,将收入收归公有,产生的益处也很多,不过因为排污主体对两种方式都有很强的抵触心理,这样有偿初始分配就会遇到较大的阻力,某些时候在阻力的影响干预之下,无论是治理的倾向性,还是费用方面可能都会受到较大的影响,故而实践中,这两种方式就比较容易遇到阻碍。

在研究的基础之上,人们完善化了这些不同的方法并且搭建了价值性能比较好的模型。不过这些模型仍然存在很大的问题,主要有两个方面,首先就是现实层面的效益函数并非全部为可微的,其次对于效益和公平,不能兼顾,这个时候就需要按照政府的偏好,进行具体的权衡。

通过对如下各种不同因素的综合考虑:社会公平,经济发展,环境现状,还有科技水平等等,进行了具体的分配。对不同的指标进行不同的权重赋值,最终获得综合性比较强的分配方案。方案里面,得分比较高的为河南,所以能够获得最多的排污权;然后为江苏,或的初始排污权最少的为安徽。对于传统分配模型里面,某些原则被过分强调的缺点,这个结果予以了弥补,并且能够产生比较综合和全面的特点,另外借助于指标权重,对于不同的因素进行了差异化的处理,整体而言,建立的模型比较理想。

表1 分配湛江港湾海域排污权初始的具体模型指标权重

表2 湛江港湾海域排污权初始分配量(t/a)

只有恰当的对排污权进行很好的初始分配,不同的利益相关方才能够实现很好的利益协调,对于目标的总量控制也才能够得到有效的和有力的实现。按照当前的实践经验,对各种不同的因素予以具体的考虑,在这个基础之上,建立具体的分配模型。这个模型不但全面,而且具有很好的综合性,还能够对不同的因素产生权重大小不等的影响,比较合理,也能够对环境经济的发展进行很好的协调。

4. 总结

排污权交易的引进,对于政府而言,还能够降低监管成本,也能够提升治污效率,故而伴随着建立健全的国家水权制度框架,将排污权交易依法引入,借助于在诸多不同措施,对污染治理予以很好的管控,促进环境保护,提升污染治理的效率,实现人和自然的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龙平川、吴建丽:“‘排污权交易’之中国试验”,载《方圆》2005年第15期.

[2]姚志勇:《环境经济学》,中国发展出版社,2002年版,第67页

谈排污权交易的会计核算 篇11

关键词:排污权交易,初始确认,价值摊销,排污权交易制度

排污权这一概念最早是由约翰·戴尔斯于1968年在《污染、产权、价格》一书中提出的。“排污权交易”是一种对污染物排放进行管理和控制的环境经济手段,其做法一般是:首先由政府部门确定一定区域的环境质量目标,并据此评估该区域的环境容量;然后推算出污染物的最大允许排放量,并将最大允许排放量分割成若干规定的排放量即若干排污权;最后,排污者从自身利益角度出发,自主决定其污染治理程度从而在排污权交易市场上买入或卖出排污权。政府是初始排污权的所有者和供给者,其他组织是需求者,初始排污权被分配后,排污权在不同组织(企业)之间交易流通。减排边际成本高的公司将选择到市场上购买额外的配额;而减排边际成本低的公司将选择减少污染物的排放量,将剩余配额按当时的市场价格出售。

实施排污权交易制度是污染物总量控制的新途径,能够有效地解决市场失灵问题,达到让企业减少污染物排放量的目的。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美国联邦环保局尝试将排污权交易用于大气污染源和水污染源管理。随后,德国、澳大利亚、英国等国家相继进行了排污权交易政策的实践。我国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尝试推行排污许可证制度,并于20世纪90年代开始在几个城市进行排污权交易试点,并先后产生了许多成功案例。随着排污权交易在我国逐渐开展,如何真实、全面地披露排污权交易的相关会计信息就成为会计学界要面对的新课题。目前我国对排污权交易的会计研究不多,国际上对排污权交易的会计处理也还存在很多争议。鉴于此,笔者将从排污权的确认与计量入手,探讨排污权交易的会计处理问题,并在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一些自己的看法。

一、排污权的初始确认与计量

1. 排污权的初始确认。

会计确认是将某一事项作为会计要素进行记录并列入财务报表的过程。笔者认为排污权完全符合资产的定义与特征,可以确认为一项资产。这是因为:

(1)排污权可以为企业带来未来经济利益。企业获得了排污权,就意味着拥有了在特定的时间内排放特定总量污染物的权利。拥有了这种权利,企业才具备正常生产的条件,才能够在未来获得收益。另外,企业还可以将剩余的排污权出售,这也会给企业带来现金流入。因此,对企业来说,排污权与企业拥有的存货、机器设备等资产一样,代表着一定的未来经济利益。

(2)排污权作为一种经济资源,通常是由持有企业控制的。根据排污权交易制度,政府保留排污权的最终所有权,而将其使用权以赠予、拍卖、销售等方式明晰到企业主体。企业在获得排污权之后,就拥有了使用、出售排污权的权利,企业可以自主行使这些权利。

(3)企业的排污权可以从政府处获得,也可以通过自由交易获得,而这完全具备“是过去的交易或事项的结果”这一资产特征。

由于排污权符合资产的定义与特征,因此会计学界对于排污权是否应被确认为资产这一问题并无太多争议,但对排污权应被确认为何种资产持不同看法,主要有存货观、金融工具观和无形资产观。

笔者认为,从排污权的定义和特征来看,将其确认为无形资产是现实可行的。《国际会计准则第38号———无形资产》(IAS38)将无形资产定义为:用于商品或劳务的生产或提供、出租给其他单位或因管理目的而持有的、没有实物形态的、可辨认的非货币性资产。同时,IAS38规定无形资产确认应满足两个条件: (1) 该资产产生的未来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企业; (2) 该资产的获取成本可以可靠计量。我国《企业会计准则第6号———无形资产》中无形资产的定义和确认条件与IAS38中的一致。

如前所述,在排污许可证制度下,拥有排污权是企业正常生产的前提条件。这种权利显而易见但没有实物形态,同时由于排污权由政府无偿赋予或由企业自行购得,因而其是可辨认的非货币性资产,符合无形资产的定义。

排污权也满足无形资产确认的两个条件: (1) 与排污权有关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企业; (2) 排污权的成本能够可靠计量。排污权的价值是可以合理确定的,当排污权是由企业购买所得,其初始确认金额就是企业实际支付的价款;当排污权由环保机构无偿授予,我们可以活跃的排污权交易市场上的价格或估计的价格作为初始确认金额。

综上所述,排污权应该作为无形资产进行确认,我们应当在资产负债表中的“无形资产”项目下增加一项“排污权”明细项目,以使资产负债表能真实反映企业所拥有的资源。

2. 排污权的初始计量。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1)计量属性的选择。对于排污权如何计量的问题,人们的争议主要在于选择何种计量属性最为合适。传统财务会计对资产的计量强调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因此以历史成本作为主要计量属性,在这种情况下,要求按企业取得排污权时实际支付的价款确认入账。当企业拥有的排污权是从市场上购买所得时,由于具有经交易双方认可的实际交易价格,因而可以该价格作为排污权的历史成本入账;当企业的排污权是由政府或环保机构无偿授予或仅收取较低的名义价款授予时,其获取成本为零或很小,这意味着无法按照历史成本对其进行确认,因为如果按照历史成本对其进行确认反而会减弱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和决策有用性。对于企业拥有的排污权来说,无论其是购买所得还是无偿获得,其都没有实质性的差异,都可以在有效期内为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流入,因而只确认购买获得的排污权而不确认无偿获得的排污权的做法是不合理的。

由于仅采用历史成本计量属性对排污权进行计量无法解决企业无偿取得的排污权的计量问题,因而可以考虑引入公允价值计量属性作为历史成本计量属性的补充来解决这一问题。这是因为:第一,这样做可以解决企业无偿取得的排污权的计量问题。排污权交易市场及其价格机制的形成与逐渐完善为公允价值的可靠取得创造了条件。第二,这样做可以更加合理地反映能为企业带来未来经济利益的经济资源,客观上起到促使企业减少污染物排放的作用。这是因为在排污权交易制度下,当企业的污染物排放量小于排放限额时,企业可以选择将剩余排污权留到以后期间使用,也可以将剩余排污权出售以获取收益,而企业做出持有或出售决策的依据就是排污权的公允价值与减排边际成本孰低孰高。笔者认为,采用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对排污权进行计量更有利于排污权交易制度设计目的的实现。

笔者认为,以下几种价格可以作为排污权的公允价值: (1) 活跃、公开的排污权交易市场上的类似排污权的公开标价; (2) 在排污权交易市场不够活跃的情况下,类似排污权的个别交易价格; (3) 在不存在排污权交易市场的情况下,独立的环保机构或其他组织依据特定时期、特定区域的污染情况以及治理成本确定的排污权的价格。排污权交易制度在我国实施的时间不长,由于其和有关政策法规尚不完善、排污权交易市场尚不成熟、相关专业技术方法体系和指标体系尚不健全,从而给目前合理确定排污权的公允价值带来了一定的困难。但是随着排污权交易在我国的逐渐开展,这些影响因素将会逐渐失去其影响力,而这时采用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对排污权进行计量将是现实可行的。

(2)排污权入账成本的确定。对排污权进行初始计量时,我们可以根据不同的取得方式确定其入账成本。

第一,当排污权是企业购买或通过拍卖所得,其入账成本就是企业实际支付的价款,我们可以将其确认为无形资产并在资产负债表中反映。

第二,当排污权由政府无偿授予或仅收取较低的名义价款授予时,其实质上是一种政府补助。《国际会计准则第20号———政府补助会计和对政府援助的揭示》规定:企业可以公允价值对无形资产和政府补助进行初始确认。我国《企业会计准则第16号———政府补助》规定:政府补助为非货币性资产的,应当按照公允价值计量;公允价值不能可靠取得的,按照名义金额计量。对于非货币性资产形式的政府补助,应当确认为递延收益,并在资产寿命期内平均摊销,计入当期损益。但是,按照名义金额计量的非货币性资产形式的政府补助应直接计入当期损益。因此,在公允价值可以可靠取得的情况下,具有政府补助性质的排污权应以取得日的公允价值计量,其可被确认为递延收益并在有效期内进行摊销;当公允价值不能可靠取得时,可以按照名义金额对其进行计量,并将其直接计入当期损益。

二、排污权的价值摊销和期末计价

1. 排污权的价值摊销。

国际财务报告解释委员会指出,排污权的剩余价值应与成本一致,即不对排污权的价值进行摊销。当排污权以公允价值计量时,应在公允价值增加时将差额确认为权益;而当排污权的市值低于成本时,应计算资产减值损失,同时冲销原确认的权益。对于计算出的资产减值损失超过原确认的权益部分,应列示在利润表中。这种做法类似于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对商誉等无确定使用寿命的无形资产的处理方法:作为一项永久性资产不予摊销,而是每年进行减值测试,计量可能的因企业内外部环境发生变化而发生的减值损失。但是,企业拥有的排污权是在特定期限内排放特定总量污染物的权利,不同于无确定使用寿命的无形资产。排污权一般都有有效期,超过有效期,排污权的价值将不存在。在有效期内,排污权的价值会随着企业的污染物排放量的逐渐增大而逐渐损耗,也就是说,排污权的价值不仅与时间有关,而且与企业的污染物排放量密切相关。因此,企业可以依据《企业会计准则第6号———无形资产》的规定“无形资产的摊销方法应当反映与该项无形资产有关的经济利益的预期实现方式”,选择恰当的排污权的价值摊销方法并将摊销额计入生产成本。我们可以采用以下方法对排污权的价值进行摊销: (1) 产量法。适用于排污量与产品产量、工程进度等存在或基本存在正比例关系的情况。 (2) 直线法。适用于排污量与产品产量、工程进度等不存在明确比例关系的情况。 (3) 专业测量法。指先运用环境监测评估技术定期对排污量进行测量,然后根据实测排污量与规定排污量之比计算各期摊销额的专业技术方法。

2. 排污权的期末计价。

按照我国企业会计准则的规定,每年年末应对企业拥有的排污权进行减值测试,存在减值迹象的,要计提减值准备,并且减值损失一经确定,以后期间不得转回。这种处理方法主要是出于谨慎性原则的考虑,但这样处理可能导致企业资产价值被低估,不能真实、及时地反映企业所拥有的资源,减弱会计信息的有用性。因此,笔者认为随着我国排污权交易市场的日渐发展和活跃,在排污权的公允价值可以可靠取得的前提下,可以借鉴IAS38的规定,在会计期末以排污权的重估价即重估日的公允价值减去累计摊销额和累计损失额后的余额作为其账面金额,以便及时反映其价值变动情况。同时,为了避免企业借排污权价值重估的机会操纵利润,可以考虑在“资本公积”科目下设置“重估增值”明细科目,将排污权的重估增值通过此明细科目反映出来。

三、排污权的终止确认

终止确认指的是会计要素从财务报表中剔除的变动。当有充分的证据表明企业拥有的资产不再符合资产的定义或其不能为企业带来未来经济利益的流入时,该资产就应该终止确认,与其对应的项目就应从资产负债表中剔除。因此,当发生以下两种情况时,企业拥有的排污权就应该终止确认: (1) 排污权到期(含递延后到期)或企业污染物排放总量达到排放限额。此时,应在账面上核销排污权和已经计提的累计摊销额。对于因到期无法继续使用的剩余排污权,可以考虑将其账面价值转入当期损益。 (2) 在排污权的有效期内,企业将剩余排污权对外转让。根据转让无形资产所有权的会计处理惯例,除了核销已对外转让的排污权和已经计提的累计摊销额,同时还要将取得的转让收入和排污权的账面金额与相关支出之间的差额计入当期损益。

四、相关建议

为了促进排污权交易在我国的顺利开展,需要对排污权交易的会计处理以及由此带来的一系列会计问题进行深入研究。笔者认为,应从多方面考虑并采取具体措施,以促进排污权交易会计问题研究的发展。

第一,由以上分析可知,排污权公允价值的合理确定是排污权确认和计量的关键。因此,当前应充分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大力推动排污权交易制度在我国的实施,尽快建立统一的排污权交易市场,为排污权公允价值的确定提供可参考的依据。

第二,密切关注相关部门对企业排放物测算的专业技术方法和相关指标体系的研究,为排污权的价值摊销等提供参考标准和理论依据。

第三,总结我国目前进行排污权交易的地区和行业对排污权交易会计处理的经验,由环保部门和财政部门共同进行排污权交易的会计研究,尽早建立我国排污权交易的相关会计规范,及时反映和披露排污权交易对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状况产生的影响,从而提高会计信息的质量。

参考文献

[1].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制定.财政部会计准则委员会译.国际会计准则2002.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004

[2].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2006.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6

[3].周一虹.排污权交易会计要素的确认和计量.环境经济, 2005;3

上一篇:跨越式发展战略下一篇:数据模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