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范内幕交易及利益冲突交易的制度

2024-06-07

防范内幕交易及利益冲突交易的制度(精选6篇)

防范内幕交易及利益冲突交易的制度 篇1

关于防范内幕交易及利益冲突交易的制度

1.总则

1.1为规范公司的内幕交易、利益冲突交易行为,加强内幕交易、利益冲突交易的管控,维护投资者的合法权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证券法》等相关规定,结合公司实际情况,制定本制度。

1.2未经批准和授权,公司任何部门和个人、股东/合伙人不得向外界泄露、报道、传送公司涉及的内幕信息也不得和公司及公司管理的基金发生交易。1.3本制度规定的内幕信息知情人和利益冲突人应做好内幕信息的保密工作和利益冲突事项的回避工作。

1.4本制度规定的内幕信息知情人不得泄露内幕信息(内幕信息知情人直系亲属均纳入防控监督范围),不得进行内幕交易或配合他人操纵证券交易价格,利益冲突人不得未经批准和公司和公司管理的基金发生交易。2.内幕信息、利益冲突的界定

2.1内幕信息是指为内幕信息知情人所知悉的,涉及对公司管理的基金产品产生较大影响的尚未公开的信息。

2.1.1尚未公开是指尚未在私募基金登记备案系统上正式公开及尚未向公司管理的基金的投资者报告的事项。

2.1.2利益冲突是指,相关人士与公司或公司管理的基金将要投资、可能投资或已经投资的标的企业存在共同投资关系、投资或被投资关系或其他可能影响基金价值的事项。

2.2本制度所指内幕信息的范围包括但不限于: 2.2.1公司研究决定的重大业务中的保密事项;

2.2.2公司管理的基金、客户的合同、协议、意见书、财务数据等; 2.2.3公司在基金管理过程中获悉的尚未进入市场、尚未公开的各类信息; 2.2.4其他经股东会决定应当保密的事项。3.内幕信息知情人、利益冲突人的范围

3.1内幕信息知情人是指公司涉及的内幕信息公开前能直接或间接获取内幕信息的人员。

3.2内幕信息知情人分为内部知情人和外部知情人。在公司内部任职的人员作为1

内幕信息的内部知情人;未在公司任职,但能获知公司内幕信息的人员和单位作为公司内幕信息的外部知情人。

3.3内幕知情人、利益冲突人的范围包括但不限于: 3.3.1公司的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

3.3.2其他因工作原因获悉内幕信息、或可能导致利益冲突的单位和人员: 3.3.3上述3.3.1、3.3.2项下人员的配偶、子女和父母 3.3.4经股东会会议认定的其他人员。4.内幕信息的保密管理

4.1相关内幕信息知情人在内幕信息尚未披露前,应严格将信息的知情范围控制到最小。

4.2内幕信息公开前,内幕信息知情人应将载有内幕信息的文件、光盘、录音带等资料妥善保管,不准借给他人阅读、复制,不准交由他人代为携带、保管。内幕信息知情人应采取相应措施,保证电脑储存的有关内幕信息资料不被调阅、拷贝。

4.3内幕信息知情人在内幕信息依法公开前,不得买卖标的股票,或者建议他人买卖标的股票,不得利用内幕信息为本人、亲属或他人谋利。

4.4公司涉及的内幕信息公布之前,内幕信息知情人不得将有关内幕信息的内容向外界泄露、报道、传送,不得以任何形式进行传播。

4.5由于工作原因,经常从事有关内幕信息的部门或相关人员,在有利于内幕信息的保密和方便工作的前提下,应具备相对独立的办公场所和办公设备。4.6公司需加强内部的事前提示,在召开公司内部重要会议前,应明确内幕信息的范围内容及保密工作的重要性和违反后果,必要时应要求参会人员签署《保密提示函》。

4.7内幕信息知情人将知晓的内幕信息对外泄露,或利用内幕信息进行内幕交易或建议他人利用内幕信息进行交易等给公司造成严重影响或损失的,公司合伙人会议将按情节轻重,对相关责任人员给予批评、警告、记过、留用察看、降职降薪、没收非法所得、解除劳动合同等处分,以及适当的赔偿要求,以上处分可以单独或并处。

4.8内幕信息知情人违反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及本制度规定,利用内幕信息操纵2

股价造成严重后果,构成犯罪的,将移交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4.9内幕信息知情人违反本制度规定进行内幕交易或其他非法活动而受到公司、行政机构或司法机关处罚的,公司将把处罚结果进行公告。5.公司相关人员利益冲突的回避

5.1公司利益冲突人,非经股东会或合伙人会议同意不得与公司或公司管理的基金发生交易,也不得将应属于公司、公司管理基金的投资机会归己方所有。5.2公司股东、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应在上述期间内明确提示公司其与交易事项存在利益冲突,并应当申请回避。

5.3如却因客观情况无法回避,公司或公司管理的基金确需发生此类交易的,该股东、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或相关工作人员应再投资决策时予以回避。5.4公司应定期和不定期对内幕信息知情人是否买卖股票情况和利益冲突人是否回避情况进行自查并形成书面记录。6.内幕交易及利益冲突回避防控考核评价管理

6.1公司须将本制度所列内容纳入内部考核评价体系,并作为考评的重要指标。6.2考核的标准如下:

6.2.1公司内部各部门及相关人员是否遵守本指引相关要求;

6.2.2公司相关人员是否存在违规买卖股票、是否进行利益冲突回避情况; 6.2.3是否违反信息披露、利益冲突回避的有关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规范性文件。

6.3公司应当对敏感岗位工作人员以及前述人员直系亲属内部交易、利益冲突未回避情况实行问责追究,问责追究方式包括: 6.3.1诫勉谈话; 6.3.2通报批评; 6.3.3停职反省; 6.3.4经济处罚; 6.3.5解除劳动关系; 6.3.6诉讼; 6.3.7移交司法;

6.3.8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方式。

6.3.9以上规定的追究方式可以单独适用或者合并适用。7.附

7.1本制度未尽事宜,按《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证券法》等相关规定办理。

7.2本制度与有关法律、行政法规和规范性文件的有关规定不一致的,以有关法律、行政法规和规范性文件的规定为准。7.3本制度由公司负责解释及修订。

7.4本制度自通过之日起实施,修改时亦同。

防范内幕交易及利益冲突交易的制度 篇2

一、外汇交易风险及其防范的目标和原则

(一)外汇交易风险的涵义

交易风险是指企业以外币计价成交的交易或持有的货币性资产负债(货币性资产和负债的未来现金流规模与收付时间是交易中提前约定的,如应收账款、应付账款、有价证券、外币现金等),因未预期的汇率波动而引起亏损的风险。可能造成交易风险的经营活动主要有:以外币计价的商品或劳务的赊销与赊购业务;外币资金的借贷活动;尚未交割的远期外汇合约;外币期货买卖;其他可能获得外币资产或产生外币债权、债务的外币交易活动。

(二)我国企业外汇交易风险防范的目标

外汇交易风险防范的目标,一是使企业最终发生兑换行为时,遭受的汇兑损失达到最小,即保证未来的外币现金流量的经济价值;二是能够确定未来与一定的外币现金流量等值的人民币流量,以便能够安排企业其他的资金活动;三是在尽可能减小汇率变动风险的同时,尽可能地降低管理风险的成本,或者说,在风险程度一定的情况下,使所花费的成本达到最小,或在成本支出为一定水平的前提下尽量降低可能发生的汇兑损失——即降低风险规避成本和减小风险。

(三)我国企业外汇交易风险防范的原则

我国企业外汇交易风险的防范原则主要有五个:(1)最低成本原则,决定采用哪一种方法前,要比较采取这些方法需支付的成本,而且,如果遭受汇率风险而造成的损失小于采用防范方法所费成本,那么采用该种方法则没有必要。(2)回避性原则,汇率风险既可能给企业带来巨大的损失,也可能给企业带来巨大的收益,但是,企业还是应该采取以防范风险为主,利用风险赢利为次的原则,不能为赚取较大收益而采取冒险措施。(3)灵活性原则,在防范外汇交易风险时,可能双方都想尽力回避风险,造成交易活动僵持不下,难以进行,这时,企业要灵活机动,既要有风险防范意识,又要尽量促成交易。(4)预测先导原则,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成功地回避外汇交易风险必须建立在对汇率变动走势的科学预测基础上。(5)选择性原则,企业在确定外汇交易风险后,可以先按比例锁定部分的购汇成本,然后根据市场汇率趋势逐级增加保值的比例。

二、我国企业外汇交易风险防范存在的问题

(一)普遍缺乏外汇风险防范意识

汇率制度深化改革以前,我国实行固定汇率制度,汇率相对稳定,大多数企业缺乏外汇风险防范意识。在这样的情况下,多数企业对国际经济交往中可能面临的外汇交易风险不敏感,对防范外汇交易风险的重要性缺乏深刻认识,对防范、管理外汇交易风险的金融衍生工具不了解,不能充分利用现有的金融衍生工具有效地防范风险。

(二)没有建立外汇交易风险管理体系

大多数企业因从事国际业务时间不长,没有设立专门的外汇风险管理机构,也没有完善的外汇风险度量体系和评估体系,外汇风险管理职能由财务部门兼管,由于企业的财务人员不具备专门的外汇交易风险管理知识和技能,因而也就无法从企业战略的高度出发,利用有效的手段对企业所面临外汇交易风险进行防范。我国企业还不能对外汇交易风险进行及时、有效的评估,也缺乏有效的风险监控体系。

(三)缺乏外汇交易风险管理方面的专业人才

国际上很多公司都有专设部门和专业人才负责分析、研究、预测国际金融市场上各种汇率走势的变化,以及研究如何规避公司自身面临的外汇风险。而我国企业在汇率风险管理方面的机构设置和人员配备都做得相当不足,不能很好地防范外汇交易风险。

三、我国企业外汇交易风险防范的对策

(一)调整资产负债防范外汇交易风险

1.自我平衡法

自我平衡法是指企业通过对业务活动中每笔货币收付的安排,自我抵消外汇风险,包括单项与综合平衡两种方法。单项平衡是指在国际经济交易中收付货币的追逐笔平衡,综合平衡则是指企业收付货币的整体平衡。

2.组对法

这种方法又称为配合管理,是指当企业存在某种货币的交易风险时,人为制造一笔金额相似、期限相同的与该种货币相联系的第三种货币的反方向资金流动,等幅度上涨、等幅度下降。原理同自我平衡法一样,只是在作一笔反向资金流时,难以做到币种、金额完全与原资金流相同,可以选择与原资金流币种有联系的币种相当的金额,也能达到降低风险的目的。此处的“有联系的货币”是指与原资金流币种存在相对固定汇率关系的货币,如:联合浮动的货币,盯住浮动的货币。

3.借款-即期交易-投资法

借款-即期交易-投资法(Borrow-Spot-Invest,BSI),此种方法是利用国际贸易融资,达到提前结汇,防范人民币汇率波动风险的目的。出口企业可以通过向外汇银行融资,借入相当货款收入的外汇贷款,提前结汇,用将来收到货款收入归还到期的外汇贷款。当然,外汇贷款利息与提前结汇的人民币投资收益之间的差额构成企业该交易的成本。

4.提前-即期交易-投资法

提前-即期交易-投资法(Lead-Spot-Invest,LSI),此法是我国具有应收外汇账款的企业,征得债务方的同意,请其提前支付货款,并给其一定折扣。应收外币账款收讫后,时间风险消除,以后再通过即期合同,换成人民币从而消除货币风险,为取得一定的利益,将换回的人民币再进行投资。LSI法基本与BSI法的全过程基本相似,只不过将第一步从银行借款对其支付利息,改变为请债务方提前支付,给其一定折扣而已。

5.对销贸易法

对销贸易法又称反向贸易法。此种方法是将进口与出口相互联系进行货物交换的贸易方法。其具体形式很多,能较好避免外汇风险的有易货贸易、清算协定贸易和转手贸易。易货贸易无需支付外汇,并且双方把互换商品的单价确定下来保持不变,因此不存在外汇风险。清算协定贸易的履约期较长,属于记账式贸易,其计价货币不论是硬货币还是软货币,同样由于双方都把币价确定下来保持不变且不用支付现汇,也不存在外汇风险。转手贸易是一种多边货物交换,用双边清算账户进行结算的贸易方式,同样不存在外汇风险。

(二)利用金融衍生工具防范外汇交易风险

1.远期外汇交易防范外汇交易风险

远期外汇交易又称期汇交易,指我国具有外汇债权或债务的企业与银行按商定的远期汇率签订卖出或买进远期外汇合约,规定买卖的币种、金额、汇率及未来交割的时间,到合同规定的交割日(成交日后第二个工作日以后的某一日期)再进行交割,以避免在货物从成交到支付款项期间内因汇率变动而遭受的风险的方法。远期合约是在汇率发生波动时最常用的套期保值工具。运用远期合约最大的作用是让具有交易风险头寸的企业确定未来现金流量的价值。因此,企业可以事先进行成本管理,确定销售价格以保证取得合理的利润率。

2.通过外汇期货交易防范外汇交易风险

期货合同是交易所为进行期货交易而制定的标准化合同。外汇期货交易采用交易双方在交易所内通过公开叫价的方式,确定在将来某一日期以既定汇率交割一定数量外汇的期货合同,外汇期货损益和现汇损益进行抵消,是套期保值行为。由于外汇期货套期保值交易在汇率变动不利于进口企业的情况下,可以使进口企业少损失一些外汇,但当汇率变动有利于进口企业时,它又要使进口企业的外汇盈余少一些,这就是外汇期货套期保值的特点。

3.通过外汇期权交易防范外汇交易风险

外汇期权业务,是指期权合约的买方在支付一定费用后,可以获得在约定的时间内按规定的价格买卖约定数量的某种货币的权利或放弃这种买卖权利的一种交易,事实上,交易双方在此交易的是“选择权”,即在缴纳一定比例的期权费后,买方有权决定是否按规定买卖外汇。如果行情有利于自己时,期权购买者可选择履约,不利时可选择放弃履约。外汇期权业务的优点在于客户的灵活选择性,对于那些合同尚未最后确定的进出口业务具有很好的保值作用。

4.通过货币互换防范外汇交易风险

货币掉期又称货币互换,是指以一种货币表示的一定数量的本金及其利息支付义务,与另一种货币表示的相应的本金及利息支付义务相互交换。一般情况下,交易双方事先要签订合同,规定两个交易对手在双方认可的时段内,以不同的货币连续进行利率付款,并以事先认可的汇率在到期日以不同的货币进行本金的交换,这样可以将两个独立的即期、远期交易有机组合,不仅使双方的筹资成本下降,还可以规避汇率风险。货币互换是对长期交易风险进行套期保值的方法,可采用许多形式,能够满足两个企业不同的长期资金需要。

(三)利用国际信贷业务防范外汇交易风险

1.出口信贷业务

出口信贷是为支持和扩大本国大型设备的出口,加强国际竞争力,以对本国的出口给予利息补贴并提供信贷担保的方法。出口信贷形式多样,有卖方信贷、买方信贷、福费廷、混合信用贷款等。出口信贷可以有效地加强资金融通,使出口商加速资金流通,进口商缓解资金紧张。同时,由于出口商先期取得了贷款,摆脱了以后汇率的波动,所以也就可以用来防范汇率风险。

2.出口押汇业务

出口押汇是指出口商根据买卖合同的规定向进口商发出货物并取得各种单据后,可将汇票和单据持往出口地某个银行,请求该银行对汇票进行贴现。如果该银行审查后同意贴现,即收下汇票和单据,然后把汇票票款扣除贴现利息后支付给出口商。这种出口地银行对出口商提供的资金融通,称为出口押汇。出口押汇是我国出口商“提前收汇”和避免汇率风险的一种较好办法。出口方到银行押汇,实际上就等于把外汇及汇率变动的风险全部转嫁给银行。

(四)商品进出口业务操作上的外汇交易风险防范

1.选择有利的计价货币

外汇风险的大小与外币币种有着密切的联系,交易中收付货币币种的不同,所承受的外汇风险会有所不同。特别是针对货币长期波动的趋势,在外汇收支中,原则上应争取用硬货币收汇,用软货币付汇。

2.调整商品的销售价格

在进出口贸易中,一般应坚持出口收硬币,进口付软币的原则,但有时由于某些原因使出口不得不用软货币成交,进口不得不用硬货币成交,这样就存在外汇风险。为了防范风险,可采取调整价格法,其中主要有加价保值法和压价保值法。

3.在合同中订立货币保值条款

在交易谈判时,经过双方协商,在合同中订立适当的保值条款,以防止汇率多变的风险。货币保值条款的种类很多,有黄金保值、硬货币保值、“一篮子”货币保值等。

4.灵活掌握收付时间

企业应根据实际情况灵活掌握收付时间。如对于用币值正在上升(下降)货币计价的出口交易,应推迟(提前)收款;对于用币值正在上升(下降)货币计价的进口交易,应提前(推迟)支付货款。

5.通过风险分摊来防范交易风险

这种方法指的是交易双方按签订的协议分摊因汇率变化造成的风险。即在主约上附一个价格调整条款,允许汇率在某一上下的区域内调整,若真正的汇率波动超过此上下限,则超过部分所引起的差额由买卖双方平均分摊。

参考文献

[1]党红超.外汇交易风险预警与防范[J].新财经,2006(4).

[2]谢非.新形势下企业外汇风险管理的问题及成因分析[J].商场现代化,2007(11)(上旬刊).

[3]乔运锋,张娜.浅谈我国企业外汇交易风险的防范技术[J].商场现代化,2007(6)(中旬刊).

[4]王布衣,邵拥军.浮动汇率时代的企业外汇风险管理[J].商业会计,2007(6)(上半月刊).

[5]张丁.企业如何防范与规避外汇风险[J].对外经贸财会,2006(4).

[6]黄彩虹.外汇期权业务在企业汇率风险管理中的应用[J].冶金财会,2007(6).

[7]朱文忠.企业汇率风险防范途径及其可选择措施[J].改革与战略,2006(2).

防范内幕交易及利益冲突交易的制度 篇3

电子商务交易方式下旅游各方利益关系

旅游电子商务的迅速兴起,逐步弱化了旅行社提供信息和代理等的职能,并根据个人的需求完成线路的设计和产品的预定。

1.委托—代理情况。在电子商务环境下,一些服务供应企业为扩大知名度,提高市场占有率,委托旅游电子商务公司利用网络资源代理其产品(客房、餐饮、车船机票等)的销售。电子商务公司在旅游服务供应企业委托权限内,以服务供应企业的名义进行产品的信息提供和销售活动,并按照合同约定提取一定比例的佣金,属于委托合同。依据《合同法》对委托合同的有关规定,旅游者通过电子商务公司预订旅游产品(如客房、餐饮和车船机票等)并经确认后,若出现旅游者无房可住、无法登乘交通工具或产品服务达不到约定标准等侵害旅游者权益的现象,旅游者可通过投诉热线、书面材料等向旅游质量监督管理部门对作为委托方的旅游服务供应企业进行投诉,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2.委托—行纪情况。电子商务公司不仅可以代理部分旅游产品的销售,一些有实力的在线公司还将一些服务供应企业某一时段内部分产品的使用权买断,在委托权限内,以自己的名义从事旅游产品的销售业务,即行纪。在这种情形下,若出现旅游者权益受损现象时,依据《合同法》对行纪合同的有关规定,旅游者应投诉旅游电子商务公司,但应向“谁”投诉以及通过何种方式和程序投诉仍是不明确的。

武汉旅游功略

由上述分析可知,在电子商务环境下,电子商务公司一般是在旅游企业的委托下,代理或行纪旅游企业的相关业务。在委托代理情况下,旅游者可通过旅游行政管理部门来维护自身利益,但由于旅游企业与电子商务企业之间关系的复杂性,再加上电子商务违规后的调查取证和电子合同的鉴定困难等原因,使得旅游者虽有处投诉,但却得不到有效和及时的处理;在委托行纪情况下,由于有关电子商务法规滞后,缺乏行之有效的监管制度和统一的监管机构,使得旅游者在利益受到侵害后,处于投诉无门的境地。

会计制度变迁的利益冲突与协调 篇4

一、会计制度变迁是一个动态博弈的过程

按博弈论的观点,会计制度的制定者其实是局中人,会计制度是策略,会计信息供方和需方以及会计制度的供方和需方之间的利益关系,必然影响策略的水准。他们之间构成了一个复杂的博弈。博弈的结果最终取决于博弈过程中的策略和利益调整。会计制度博弈是为了获取经济利益。会计制度制定机构掌握了制定权,利用裁决权让其他局中人为制定者所代表的集团服务。

会计制度的博弈双方主要表现为政府与会计实务界(企业)之间的关系。会计理论界一般是会计制度博弈中的中介角色。一方面,会计理论界通过研究讨论和制定会计法规与政府发生联系,直接感受到较为充分的政府的“旨意”;另一方面,会计理论界又需要从实务界广泛听取意见和“呼声”,才能使制定出来的制度有可能达到“均衡状态”。但如果会计理论与实务界缺乏沟通,便会使得会计制度的制定者过多地接受政府的“旨意”而听不到群众的“呼声”,会计制度的制定者也就成了政府的代言人,最终使得会计制度的博弈由政府与企业的对弈转化为会计理论界与实务界的对弈。这一矛盾的转化,显然不利于会计制度的制定和进一步完善,也难以使会计制度达到“纳什均衡”状态。

会计制度变迁中的博弈,在现实中表现为政府颁布的会计准则若有破绽或漏洞,市场主体就会利用机会钻营牟利,政府一旦发现了便会采取措施完善原来的准则,制定新的准则加以疏导、规范,政府和市场主体便会展开新一轮博弈。经过多次博弈,会计制度就会不断得到发展和完善,公认程度便会日益提高,纳什均衡便会逐步由低层次向高层次递进,最终趋向帕累托最优状态。因而,会计制度变迁过程是一个社会博弈过程,是一个帕累托优化过程。

二、我国会计制度变迁的特点

制度变迁可以采取“激进式”和“渐进式”两种方式。所谓激进式制度变迁即一步到位的制度变革。它是一种间断性的跳越,不具有过渡性的环节。渐进式制度变迁是逐步到位的制度变革。它是通过几个过渡性环节的相互衔接而呈现的连续性变异的演进过程。我国的会计制度变迁基本上是一种渐进的方式,即先在旧制度的边缘衍生出一些新的制度安排,通过新制度的不断发展来逐渐缩小旧制度的空间,然后达到整个会计改革的目标。这种渐进式的会计制度变迁决定了我国会计改革具有以下特点:

1.强制性中的诱致性。制度变迁有两种基本类型:诱致性制度变迁和强制性制度变迁。强制性会计制度变迁能利用政府的强制力的优势降低会计制度变迁的成本。尽管纯粹的强制性会计制度变迁可以取得会计制度的高效性,但由于政府的有限理性、集团间利益冲突和知识准备不足等因素可能影响制度变迁的效果,以致我国二十多年来的会计制度变迁采取了以强制性为主、同时带有一定程度的诱致性的做法:将政府自上而下的领导、组织和协调与公众自下而上的探索和试验相结合,在政府主导的前提下,充分发挥会计人员在制度创新中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最终达到会计制度改革的目标。实践证明,这种强制性中的诱致性在我国的会计制度制定和征求意见过程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并大大减少了自上而下的整体改革过程中由于信息不足可能出现的风险。

防范内幕交易及利益冲突交易的制度 篇5

【复印期号】200406 【 标 题】会计制度变迁的利益冲突与协调 【 作 者】宁波/贝洪俊 【摘 要 题】法规研究 【 正 文】

本文所说的会计制度是指广义的会计制度,即规范会计行为的一系列法规、准则和制度的总称,包括会计法、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我国会计制度的改革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由于多元的利益主体、分化的市场、产权改革的滞后与法制的不健全,加之利益冲突调整措施的时滞性使得既得利益十分刚性。而利益冲突的最终解决依赖于制度的变迁,为缓解当前会计改革引起的利益冲突,必须进行全面的、深层的、持久的改革。

一、会计制度变迁是一个动态博弈的过程

按博弈论的观点,会计制度的制定者其实是局中人,会计制度是策略,会计信息供方和需方以及会计制度的供方和需方之间的利益关系,必然影响策略的水准。他们之间构成了一个复杂的博弈。博弈的结果最终取决于博弈过程中的策略和利益调整。会计制度博弈是为了获取经济利益。会计制度制定机构掌握了制定权,利用裁决权让其他局中人为制定者所代表的集团服务。

会计制度的博弈双方主要表现为政府与会计实务界(企业)之间的关系。会计理论界一般是会计制度博弈中的中介角色。一方面,会计理论界通过研究讨论和制定会计法规与政府发生联系,直接感受到较为充分的政府的“旨意”;另一方面,会计理论界又需要从实务界广泛听取意见和“呼声”,才能使制定出来的制度有可能达到“均衡状态”。但如果会计理论与实务界缺乏沟通,便会使得会计制度的制定者过多地接受政府的“旨意”而听不到群众的“呼声”,会计制度的制定者也就成了政府的代言人,最终使得会计制度的博弈由政府与企业的对弈转化为会计理论界与实务界的对弈。这一矛盾的转化,显然不利于会计制度的制定和进一步完善,也难以使会计制度达到“纳什均衡”状态。

会计制度变迁中的博弈,在现实中表现为政府颁布的会计准则若有破绽或漏洞,市场主体就会利用机会钻营牟利,政府一旦发现了便会采取措施完善原来的准则,制定新的准则加以疏导、规范,政府和市场主体便会展开新一轮博弈。经过多次博弈,会计制度就会不断得到发展和完善,公认程度便会日益提高,纳什均衡便会逐步由低层次向高层次递进,最终趋向帕累托最优状态。因而,会计制度变迁过程是一个社会博弈过程,是一个帕累托优化过程。

二、我国会计制度变迁的特点

制度变迁可以采取“激进式”和“渐进式”两种方式。所谓激进式制度变迁即一步到位的制度变革。它是一种间断性的跳越,不具有过渡性的环节。渐进式制度变迁是逐步到位的制度变革。它是通过几个过渡性环节的相互衔接而呈现的连续性变异的演进过程。我国的会计制度变迁基本上是一种渐进的方式,即先在旧制度的边缘衍生出一些新的制度安排,通过新制度的不断发展来逐渐缩小旧制度的空间,然后达到整个会计改革的目标。这种渐进式的会计制度变迁决定了我国会计改革具有以下特点:

1.强制性中的诱致性。制度变迁有两种基本类型:诱致性制度变迁和强制性制度变迁。强制性会计制度变迁能利用政府的强制力的优势降低会计制度变迁的成本。尽管纯粹的强制性会计制度变迁可以取得会计制度的高效性,但由于政府的有限理性、集团间利益冲突和知识准备不足等因素可能影响制度变迁的效果,以致我国二十多年来的会计制度变迁采取了以强制性为主,同时带有一定程度的诱致性的做法:将政府自上而下的领导、组织和协调与公众自下而上的探索和试验相结合,在政府主导的前提下,充分发挥会计人员在制度创新中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最终达到会计制度改革的目标。实践证明,这种强制性中的诱致性在我国的会计制度制定和征求意见过程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并大大减少了自上而下的整体改革过程中由于信息不足可能出现的风险。

2.我国会计制度的渐进式变迁是由会计制度的特点及国情所决定的。会计对经济的发展虽然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但从深层次上看,会计的发展始终依赖于经济环境的变化。因此我国的会计制度变迁从一定意义上讲,是对整个经济制度变迁的适应。会计制度变迁的动力来自于内部与外部两个方面:技术变迁可视为会计制度变迁的内在因素,新的知识被用于改变企业生产技术时,会使会计实务的内容更为丰富,诱导会计制度的改变;而经济体制变迁则是促成会计制度变迁的外在因素,在经济体制由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的过程中,为适应经济转轨时期的经济环境,必须对原有的会计制度进行改革,使之适应新的经济体制。会计主体通过自身会计实务的变化去适应新的会计制度的变化,可称之为会计制度适应性。它是每个会计主体生存的前提。只有适应了会计制度的变迁,会计主体才会有更大的发展空间。

3.我国会计渐进式制度变迁是逐步推进、分步到位、先易后难、先试验后推广,然后再进行整体协调。从实践来看,这种从局部到整体的渐进式变迁比整体均衡推进的社会阻力要小,摩擦成本相对较低。

4.会计制度变迁具有很强的“路径依赖”,即制度的惯性依赖。在新旧制度交替的时候,从传统制度中脱胎出来的会计主体,对旧的制度有一种天然的依赖。在传统的惰性力面前,要推行新制度而改变会计处理,其内在动力是不足的。如我国有些企业在进行会计处理时,就习惯性地使用旧的方法,对于一些推荐采用的新方法却不重视,以致严重地影响了制度运用的深化。

5.会计制度变迁和其他经济制度变迁相协调。我国社会经济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过渡,首先表现为一种经济体制或资源配置方式的转变过程,而资源配置的转变继而又促使产权制度改革深化。从实质上看各项改革的推进,表现为包括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的深刻变化的整体性过程。而会计制度作为资源配置、产权制度中的一种信息产生和传导机制,作为宏观和微观管理的一种手段,无疑应和整个社会嬗变过程中其他经济制度变迁相协调。例如,证券市场的发展创新了我国资源配置的方式,而为适应证券市场的发展,会计准则得以逐步规范和完善。

三、渐进式会计制度变迁的利益冲突与协调

1.利益冲突导致会计制度变迁。西方新制度经济学理论认为:制度变迁的诱致因素产生了外部收益(外部收益是一种在已有的制度安排中主体无法获取的收益),只要这种外部收益存在,就表明社会资源还没有达到帕累托有效状态,应进行帕累托改进。制度变迁的目的就在于使显露在现有的制度安排以外的收益内部化,以求达到帕累托最佳状态。所以,我国会计制度变迁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使外部收益内部化,不断增加社会福利,实现我国社会资源优化配置的目标。

2.会计制度改革是各方集团利益均衡与妥协的产物。会计制度在形式上表现为会计处理的一组技术规范,但其本质上是一种经济利益的博弈规则和利益分享的制度安排。其中,会计准则的制定过程就是财务报告的编制者与相关利益集团合作性博弈达到均衡的过程。值得指出的是,我国1993年的市场化会计制度改革是通过政府行政手段强制进行的。之前,博弈双方虽然一直处于一个“势均力敌”的僵持局面,但一直存在着会计制度改革的呼声。而当时的会计制度改革一开始就在很大程度上以保护国家利益为前提,然后才考虑到社会组织或公众利益。这种国家利益占上风的主张,一度使当时的企业利益不如改革以前,如为了国有资产的保值和税收利益的最大化,对资产和收益的计价未能采用真正的稳健原则。这一会计制度变迁属于典型的“非帕累托改进”。因而在实务上,企业出现了“假账林立”的对抗局面,将所谓的“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发挥到极致。

3.合作性博弈使会计制度变迁过程中的利益冲突得到协调。通过一系列会计制度的安排与创新,以“利己”为目的的行为得到了充分释放,对机会主义与道德风险得以制约,物质利益的冲突得到整合而相对均衡。为满足不断增长的需求而进行的制度创新又会引起旧制度中的既得利益集团和新制度既得利益集团之间的矛盾冲突,进而引发新一轮的制度创新。我国的渐进式会计制度改革的利益冲突并未达到激烈对抗程度,它的成功依赖于激励约束机制与协调整合机制的启动。改革过程仍然存在的“无序”和不必要的利益冲突,无疑预示着会计制度进一步创新的必要性。

防范内幕交易及利益冲突交易的制度 篇6

一、场外交易市场概念及其风险

场外交易市场不属于在证劵交易所的集中交易的方式, 而是用其他的交易方式进行的资本市场, 又名为柜台交易市场。场外交易市场可以定义为是除证劵交易所以外的所有其他证劵交易市场, 它是在证劵商柜台上证劵商和证劵商或客户之间进行的证劵交易。通过构建完整的场外交易市场来完善多层次资本市场, 以此合理分配社会资金和资源。场外交易市场没有具体的地方, 主要是在互联网和电话等电子交易平台上进行交易, 交易商品主要是没有在证劵交易所上市的债券和股票, 已经上市的证劵也行。

世界各国经济制度上的差异导致场外交易市场呈现出各自不同的特征。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变化的这段时间才成立了中国的场外交易市场, 至今发展周期较短, 相比于完善的场外交易市场, 我国展现出不一样的制度形式。

(一) 我国场外市场的发展带有浓厚的计划色彩

发达国家的OTC市场重点实行市商制度, 这是由流动性风险大决定的。实行市商的加入激起了市场交易的浪潮和加大了市场的流动力度。我国OTC交易市场则相反, 这归因于股票供求不足和流动性风险大的缘故。在以融资为主的体制影响下, 审核企业发行证劵和股票的流程都很严格, 提供给OTC市场的股票就会减少, 再加上有关管理部门和政府只从部门效益和地方经济的角度出发, 严格控制上市交易股票, 没有提供基本的条件和合理的交易制度给OTC市场, 这在一定程度上约束了市场的发展。

(二) 道德风险较高信息透明度差

完善的场外交易市场制定了严格审核上市申请人和其责任和义务的制度, 例如规定申请人提供公司前景预测、潜在问题和前两年业务情况等制度。而我国在这方面做的不够完善。制度不够严谨有效, 申请人也没有提供详细的资料, 只注重挂牌融资的速度, 导致公司内部权力控制明显, 增加了信息不衔接和投资人的潜在风险。

二、我国场外交易市场风险原因

(一) 场外交易市场发展的规划不够完善

发达国家把构建管理市场发展作为建设多层次资本市场的重点。市场资本分类众多, 但是内部却井然有序, 不同市场之间的职责划分清晰, 相辅相成。美国OTC市场是由第三市场、第四市场、地方性柜台交易市场和公告板市场等构成的, 不同层次上市公司都能在这些市场中找到对应的需求点。兴柜市场、盘商市场、证劵柜买卖市场组成了我国台湾地区的场外市场。场外市场之间或场外市场和主板之间都有清晰的转板机制。我国的场外交易市场规划管理混乱, 这是造成市场恶性竞争和风险突出的关键。

(二) 交易品种过于单一

在我国, 场外交易市场交易种类不多。只有退市公司股票、中关村科技园区中小型高新技术企业股票、NET系统挂牌股票、原STAQ和一些没有上市的公司股票。国有产权占据了各地产权交易中心交易品种的大部分。高新区高新技术企业和非上市非公众公司股权是天津股权交易所的重点交易对象, 简称“两高两非”。国债、金融衍生品、权证和公司债都不在我国OTC市场投资种类里, 而只有股票这一类, 导致投资者较难通过多方面投资来防范风险, 投资衍生品来套期保值也很困难, 严重阻碍了市场的有效流动。有些挂牌企业的资质不深, 减少了投资者对该公司股票的投资量, 进一步增加了市场的流动程度和风险。

三、我国场外市场风险的防范措施

(一) 完善场外交易市场的法律法规

从我国场外交易市场的现状出发制定法律法规, 承认场外交易市场的合法性, 防止因法律制度不完善而造成市场混乱、投资者亏损的现象。第一, 要把涉及场外市场的法律法规加入到《证劵法》和《公司法》中, 给其他证劵交易场所足够的发展空间, 把建设多层次资本市场的重点放在OTC市场上, 划分清楚OTC交易市场的运行机制、功效定位和对象, 进一步完善场外交易市场。第二, 必须保证场外交易市场在法律法规的范围内运行, 对场外交易市场公司监督管理、信息提供、挂牌、买卖和退市做出相关规定, 对场外交易的业务范围、挂牌机制、交易规则、交易方式、组织形式和参与主体都要有严格的规定。

(二) 大力发展非上市公众公司

对待不同阶段要采取不同的市场准入政策。我国针对OTC市场的法律法规不完整, 且存在市场准入标准不统一、买卖股票供不应求、入市门槛高的问题, 要统一挂牌企业的挂牌标准, 在企业质量良好的情况下降低中小企业发行股票的门槛。我国OTC市场成立时间短, 对退市量化的标准不够, 且非量化的标准不清晰, 退市流程不完善, 所以制定退市标准时应该划分好成交量、盈利能力、还债能力和股票定价的标准;针对退市流程, 要规定好退市的时间上限, 加大退市缓冲的过程, 减少退市带来的负面作用, 进一步完善退市标准和流程。 (三) 建立严格的信息披露制度以及严格有效的监管模式

构建起政府统一管理和行业自我监管融合的监管模式是落实市场监管制度的前提。政府要适时降低门槛, 把监管重心放在周期性检查OTC市场、监督交易对象完成应有职责上。划分清楚证监会和自律机构的各种关系, 大的方面是由证监会监管市场, 小的方面还得由挂牌公司和做市商自我监督和管理。中小企业是OTC市场的主要融资对象, 但是他们的经济基础差, 企业运营风险高和信誉度较差, 所以应该加大公司本身自律监管的力度, 引导他们在法律法规的框架上经营和管理。

摘要:我们通过研究我国场外交易市场的发展现状和分析场外市场的优点和不足, 以此作为制定我国场外交易市场制度的依据。从探讨信息提供、监管形式和市场准入等方面出发构建出一套预防风险的体系。

关键词:场外交易市场,交易风险,防范措施

参考文献

[1]李秋月, 晏钗影.我国场外交易市场的风险及防范[J].产权导刊, 2010 (11) .

上一篇:西梁泉小学关于开展禁毒教育工作自查报告下一篇:中学半命题作文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