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在信用证交易中面临的欺诈风险及防范范文

2024-08-03

银行在信用证交易中面临的欺诈风险及防范范文(共3篇)

银行在信用证交易中面临的欺诈风险及防范范文 篇1

银行在信用证交易中面临的欺诈风险及防范

信用证欺诈是一种严重影响当代国际贸易的一种非暴力犯罪,然而在各种信用证欺诈中,以银行为欺诈对象的欺诈比较普遍,且极大的危害着银行的信誉及利益,也给国际贸易带来了极大的风险,因而对以银行为目标的信用证欺诈的防范与制裁迫在眉睫,本文以法律和金融两方面对这种欺诈方式的原因、方式与适用法律进行了论述,并提出了一些防范与救济的措施。

作者:陈曦

指导教师:吴晓明

关键词:信用证 欺诈 银行 贸易融资 无贸易背景的信用证

信用证是指银行根据买方的申请,开给卖方的,承诺在卖方提供了与信用证相符的单据之时即支付货款的书面凭证。在信用证的流转过程中,银行的作用是举足轻重的,正因为银行信用的加入,才保证了被誉为“国际贸易的生命液”的信用证的流转顺畅和国际贸易的整体进程,但是,信用证欺诈频频发生,其中,有些不法之徒正是利用了信用证自身的一些制度,达到了欺诈银行的目的,使信用证欺诈中出现了新的形式,这类诈骗在信用证诈骗中占有很大的比重,“据IBSA统计,在国际骗案中,29%是银行成为受害者,”①且近几年在我国大陆频频发生,造成了极大的经济损失。对此笔者就该问题进行探讨,希望对银行在信用证交易过程中保护自身利益和打击信用证诈骗提供帮助。

一、以银行为欺诈对象的信用证欺诈的方式

(一)开立无贸易背景的信用证(骗取信用证)

开立无贸易背景的信用证,在某种情况下也即为骗取信用证,骗取信用证,即指行为人通过虚构事实或者隐瞒事实真相,欺骗银行为其开具信用证的行为,是银行在信用证交易过程中所面临的最大的欺诈风险,很多不法目的往往在信用证的运转过程中得以实现。其手段主要有以下几种:

1、开证申请人与受益人共谋欺诈银行

发生于1998年震惊全国的“泰明诈骗案”即为一例,被告彭海生彭海怀在1992—1997年间在深圳香港两地注册数十家公司,并均为其所实际操纵,并在1996—1997年间,在没有任何贸易背景的情况下,编造虚假的购买事实,并伪造各种单证,到有关银行骗开信用证,开证金额为6970多万美元,之后拿到信用证贴现款项后逃之夭夭,造成开证行垫付,扣除开证时的保证金515万多美金,开证行损失5754万美元。显然这类欺诈的特点是开证人交纳差额保证金,并在没有任何基础交易的背景下欺诈开证行开证后,“利用国内开证行一般不审单,只问开证申请人是否承兑的制度漏洞”②,将提示开证行付款或承兑的权利把握在手中,顺理成章的将开证行的垫款或议付行的付款或其他银行的融资款项送到与自己合谋或实际为自己控制的受益人手中,而代价仅仅是开证行中的与开证金额相比微不足道的保证金,值得一提的是,如果欺诈双方卷走的是议付行的付款或贴现行等融资银行的融资款项,作为开证人担保人的开证行,仍有义务向议付行和融资行偿还款项,而成为实际的受害人。

2、开立远期信用证

一些无贸易背景的信用证的真实目的是套汇、逃汇、非法融资,这些行为不像前一种所述的是典型的以非法占有银行财产为目的的信用证欺诈行为,而是一些基于其他目的的不法行为,虽然主观上并没有损害银行利益的故意,但客观上也给银行造成了损失,如“银行为无贸易背景的汇入款结汇、出具核销专用联,受到处罚的风险”③,以及开立假远期信用证进行融资,开证行所承担的融资的风险。

(二)利用贸易融资对银行进行欺诈

在骗取信用证之基础上,欺诈者往往利用融资方式以达到从银行诈取款项的目的,如果利用差额保证金骗取信用证是欺诈银行的准备过程,则贸易融资即为欺诈银行的实现过程。在各种贸易融资方式中,打包放款和出口押汇往往是骗子最为热衷的欺诈银行的方式也是银行所承担被欺诈风险最大的融资方式。

1、利用银行的信用证打包放款业务进行欺诈

信用证打包放款(Packing Credit),是指出口方银行在出口商提供货运单据之前凭其提供的进口方银行开来的信用证作为抵押向其发放贷款的融资行为。这种融资行为本身是具有一定风险的合法金融行为,但是,在特定的条件下这种融资风险往往就是不法分子的目的所在,比如,在无贸易背景且开证保证金不足的情况下开立的信用证,如果被用来进行打包放款,则打包放款银行所抵押的不过是废纸一张,欺诈者在拿到融资款项时其欺诈银行的目的就已达到了,而利用伪造、变造或已过有效期的信用证申请打包放款也能达到同样的效果。

2、利用信用证出口押汇

利用信用证出口押汇欺诈银行,也是银行所面对的比较严重的欺诈风险。出口押汇(Outward Bill Credit)又叫买单或买票(Bill Purchased)。是出口方银行对出口商有追索权的购买货权的购买货权单据的行为。通常出口商出具质押书(Letter of Hypothecation),“在押汇关系中,押汇申请人是将全套单据质押给银行,银行享有的是债权和质押权”④, 因而不同与议付,一旦信用证遭到拒付,银行可根据质押书主张债权及质押权。这种制度也同样为信用证欺诈提供了便利,欺诈人以骗取出口押汇行的款项为目的,因而其所开立的信用证通常都会遭到拒付,而当银行开始着手处理申请出口押汇人质押的各种单据和货物时,会发现这些货物的价值根本无法偿清押汇融资数额,而申请押汇人早已不知去向或者申请破产,因而,出口押汇也是通常欺诈银行的手段之一。

3、利用其他贸易融资方式欺诈银行

其他贸易融资方式包括进口押汇(Inward Bill)、票据贴现(Discounting)、银行远期保函等,都可能被对银行财产有非份之想的不法之徒所利用进而达到欺诈银行的目的。融资本身就给银行带来一定的金融风险,一旦这种风险被欺诈者利用,从根本上说,一旦所开立的信用证是基于差额保证金的担保开立的,则无疑对银行来说,其欺诈风险是巨大的致命的。同时,如果因信用证抵押提供融资的融资行与开证行为不同的银行,融资行可以通过向开证行追索而将欺诈风险转移给开证行,则最终欺诈风险仍由开证行承担。

(三)伪造、变造或使用已过有效期的信用证欺诈银行的方式欺诈银行

欺诈人利用伪造、变造或作废的信用证,直接向银行申请议付、融资等,一旦银行因疏忽而没有尽到应尽的注意义务,而上当受骗,也得承担损失。

二、以银行为欺诈对象的信用证欺诈的发生原因

(一)一般原因

1、像所有可能发生的信用证欺诈一样,信用证自身具有的独立性原则是银行在信用证流转过程中被欺诈的基本原因,根据UCP500所规定的信用证独立性原则,银行只要信用证规定与所有单据表面相符的责任,即在信用证所规定的所有单据与信用证条款相符的情况下,银行就有义务付款、承兑、支付汇票或履行信用证下的义务,这些规定的银行的义务,给欺诈行为提供了便利的条件。

2、银行自身的财力也是吸引骗子们进行欺诈的原因,众所周知,一般商家,企业的财力当然无法和银行的财力相提并论,如果冒同样的风险进行信用证诈骗,骗子们从银行骗取的资金数额往往是从其他贸易商人们处骗取的金额所望尘莫及的,因而也同样促使了银行被欺诈的可能性。

3、银行的信誉是银行生存发展的根基,一旦发生欺诈,无论银行自身是否有过失,无论欺诈既遂或未遂,款项追回与否,款项的数额多少,都会影响到银行的信誉,因而,很多银行在被骗之后往往“家丑不可外扬”,心甘吃哑巴亏,因而其他银行失去了因此而得到警示的机会。

4、涉外因素也是造成银行在信用证交易中遭到诈骗的原因,因各国法律制度、法律规定不同、银行成立的法律标准不同,所以,我国银行很难确认国外的合作银行的成立是否正规,其资信是否令人信服,由于对国外的交易银行的不了解也极有可能造成欺诈,尤其是交易双方或受益人与当地的银行合谋进行欺诈。

5、信用证是用于国际贸易的支付手段,因而在信用证交易过程中极有可能涉及多个国家,一旦发生了信用证诈骗,必然导致国际诉讼,因而也需要解决法律适用、法律冲突、司法协助、引渡等问题,给信用证诈骗引发的诉讼带来诸多复杂因素和不便,使信用证诈骗更为猖獗。

6、人为的主观因素,也是银行成为受害者的原因之一,随着信用证的不断广泛的应用与成熟,及对信用证欺诈有效的打击与研究,使多数人在防止信用证欺诈中过多的注意到软条款、预借、倒签提单等信用证欺诈的手段上,而针对这些买卖双方中或船方等相关当事人中发生的欺诈进行学术研讨等途径的出的防范措施,较防范以银行为欺诈对象的措施更为完善成熟,银行防范信用证欺诈的意识不够浓厚,尤其是开证申请人与受益人对银行的欺诈常常让银行防不胜防。

7、银行在审单过程中的操作失误,对法律及外贸方面的知识不足,也常常让骗子们得逞。

(二)特殊原因

1、差额保证金的大量存在。这是银行负担风险的最根本原因,开证行以其银行信用而取代开证申请人的商业信用,承诺在所有单据与信用证条款相符的情况下议付或者垫款,是基于开证人在开证行提供的开证担保金、抵押物为基础的,但是为了在激烈的竞争中争取更多的客户,很多银行开立差额担保信用证,即开证人所提供的开证保证金不足开证金额而权凭一定的受信额度开出的多于甚至远远多于开证保证金金额的信用证,因而在发生欺诈的情况下保证金根本无法与欺诈人欺诈的款项相比,这就从根本上引发了银行在信用证交易中被欺诈的可能性。

2、开立信用证和进行贸易融资两种金融行为的独立。开证申请人利用差额保证金开立的信用证进行贸易融资是对开证行造成极大欺诈风险的手段,作为开证行,很容易会发现其风险,所以通常利用对开证行申请贸易融资的欺诈手段通常不会得逞,而对于融资行来说,融资行并不能了解其风险的存在,申请融资者当然也不会主动告知融资行信用证是利用差额保证金开立的,即便融资行知道这种风险的存在,也往往认为事不关己,即便发生了欺诈或者破产,融资行也可以从开证行处得到赔偿,而如果没有欺诈发生,融资当然可以从中得到相应的报酬,因而这种对融资行有利无弊的贸易融资,银行又何乐而不为呢?所以,这种开证行开证与融资行融资的两个相互独立的金融体系加大了银行被欺诈的风险。

三、对利用信用证对银行进行欺诈的防范措施

(一)银行向法院申请止付令—信用证欺诈例外原则的银行适用

所谓信用证欺诈例外原则,是指银行在一般情况下遵循信用证交易规则,但是如果确有证据证明卖方实施了欺诈行为,银行可拒绝付款,买方也可要求开证行拒付,或向法院申请办法止付令对银行的付款或承兑予以禁止。信用证欺诈例外的理论依据是各国国际司法中规定的公共秩序保留理论,该原则首创于美国1941年的Sztein诉J.Henry Schroder Banking Corp案,并且在各国的司法实践中得以推广,也在最大程度上保障了信用证当事人的利益,控制了信用证诈骗的发生,尤其是控制了受益人对开证人的欺诈,在此基础上,本人认为,在必要的条件下,银行也可以基于欺诈例外原则,向法院申请止付令,来保障自身的切身利益,尤其在开证申请人与受益人合谋乃至与第三方银行合谋欺诈银行时,申请止付令是最有效的保障方式。原因如下:

1、银行申请止付令的可能性:

(1)银行是信用证法律关系中的当事人,开证行与买方是担保关系,与卖方是信用证保证关系,一旦有欺诈发生且可能威胁到自身利益,银行有权申请止付令。

(2)银行适用欺诈例外符合适用欺诈例外的范围,原UCC(Uniform Commercial Code)5—114规定,适用欺诈例外的欺诈范围包括单据中的欺诈(document is forged or fraudulent)和基础交易的欺诈(a fraud in the transaction),在买卖双方合谋欺诈银行的情况下,其开出的信用证和单据多数情况是既无陷阱条款,也无不符点,可以称得上是合情合理合法的一套单据,表面上似乎不构成单据中的欺诈,但是,此类欺诈多数为无贸易背景的欺诈,换句话说就是骗开信用证的欺诈,其开证过程是非法的,即信用证本身也是非法的,因而满足“票据中的欺诈”范围;另外,如果此类欺诈多为以无贸易背景为基础的,本人认为,所谓无贸易背景,并非完全的没有任何基础贸易,而是带有不合法特征的贸易,因而必然带有欺诈性,符合“交易中的欺诈”的范围。

(3)银行申请止付令符合适用欺诈例外的条件,适用欺诈例外的欺诈应具有两个条件:第一,欺诈必须源于单据或者由受益人针对开证人或申请人做出,第二,欺诈必须是实质性的(material),对银行的欺诈符合该条件。

(4)银行具有申请止付令的能力。在英国司法实践中的信用证欺诈例外的一个案例Discount Records Ltd v Barclays Bank Ltd and another,该案中卖方欺诈性地将毫无价值的货物运送给买方,买方提起上诉要求法院支付止付令,但是“法院认为,如果支付是源于银行的资金,则原告不能控告”,而“否定了买方有此种能力”,⑤ 也就是说,法院认为,银行作为支付资金的来源,而具有申请止付令的能力。

2、银行具有申请止付令的必要性。银行在掌握了确凿的证据可以证明开证申请人与受益人共谋欺诈开证行时,开证行则有申请止付令的必要,因为在这种情况下,通常开证行所收到的单证是相符的,也就是说开证行负有付款的义务,但是,如果付款,则受到欺诈,付出的款项很有可能肉包子打狗一去不回,而不付款,则违反了其负有的法律义务,极有可能遭到受益人、议付行或其他权利人的起诉,且会影响到其商业信誉,因而,在银行负有付款义务的情况下,为了避免自身利益受到损害,银行应当向法院申请止付令,以排除付款义务。适用欺诈例外的案例:1998年,甘肃省五金矿产进出口公司想某银行提交一套信用证下单据,同时申请出口押汇,后银行对该套单据仔细审核确认其提单伪造属于诈骗,于是不同意押汇并将单据以不符点为由提交开证行,五金矿产公司收到退单后否认诈骗并提出银行提出的不符点并非实质性不符,拒付理由不成立,而要起诉该银行。在此情况下,如果在银行提出拒付之前向法院申请止付令,则不会被恶人先告状,而将诈骗扼杀于预谋之中。

一些学者认为,UCP500只是商业惯例,并不具有法律效力,开证行享有拒付权,在自身利益被威胁的情况下,银行可以直接行使拒付权,但是本人认为这种看法过于片面,在一些情况下,的确银行可以享有拒付权,可以排除UCP500的效力,但是,这种情况下应该是信用证各方当事人在签订合同和开立信用证时就以确定排除的,而以银行为目标的信用证欺诈当然不会排除银行的付款效力,所以如果并未排除UCP500的法律效力,开证行就负有在单证一致下的付款义务,这也是金融法制化的体现。

(二)金融方面的防范补救

1、在开证行开立差额保证金的信用证时,应在信用证上注明“差额保证金开立”,以提示其他银行其风险的存在,并且在信用证中加列条款,如果要对该信用证进行融资,须经过开证行的同意,否则,其贸易融资风险由融资行承担。这样加强开证行与融资行之间的联系,保障贸易融资的确实可行性。

2、用证中加付电索条款,电索条款,即带电汇条款的即期信用证,出口地议付行收到受益人提交的单据与信用证条款核对无误后,可用电报或电传要求开证行或付款行立即电汇付款。

3、为了防止无贸易背景的信用证的开立,银行客户经理跟踪调查装船、制单、寄单过程,以保障贸易、融资的安全,如果客户经理未尽到应尽的注意义务,则需承担相应的责任。

4、为保障融资安全,应对申请各种融资的企业进行严格的融资的资信审查和开立信用证保证金的审查。

5、对差额保证金开立信用证严格控制层层审批,从根本上控制欺诈发生的可能性。并设立“警戒线”制度,即对申请开立差额信用证的企业进行商誉定位,并与申请开立信用证的总开证金额,抵押担保金额,以及其比例等多个信息数字综合确定一个对银行造成威胁的综合指数,作为“警戒线”,如果超过该综合指数,则需跟踪整个信用证及款项的流转过程。

6、对信用证严格审核,包括审核信用证的付款责任,单据条款,所列货币的审核。

7、对关系银行的严格审核,包括政治审核(是否属于我国往来国家的银行),开证行性质审核,开证行的资信审核。

(三)各国各种贸易监管机构定期信息公布与交流。如“国际商会成立的国际海事局(International Maritime Bureau ,IBM)是专门从事反海事欺诈业务的机构,掌握着一些国际性欺诈集团的有关资料,它每半个月向其会员发送„Newsletter‟,报道市场上最新发生的一些诈骗、纠纷案例,另外它还接受其成员的查询并帮助其进行各种必要的调查”⑥,和国家外汇管理局定期公布一些资信不好的国外银行的名单,以帮助银行避免欺诈风险。

(四)行政管理。

1、国家外汇管理局严厉禁止打击无贸易背景的信用证的开立。

2、在银行国际结算部设立“风险控制科”,专人专门对于各种有可能对银行造成风险的信用证进行控制或跟踪,目前,中国银行国际结算处有这个科室,有待推广。

3、建立一个类似于证监会的银行管理监督机构,承担保障银行安全的职责,在银行收到大额的信用证开立或融资时,可以申请该监督机构进行调查审查,或者对银行的资金或者贸易进行跟踪,并且监管银行的各个信用证交易环节是否合法,以保障银行的安全。笔者很高兴这个提议可以和最近刚刚召开的“两大”建立“银监会”的决议相一致。

四、救济措施

(一)金融方面

1、议付行不能确定信用证中是否有欺诈行为时,应推迟放款,先取得开证行的承兑或取得保兑行的保兑后再放款,则可避免因自身的工作失误而导致的损失。保兑行是指根据开证行的请求在对特定信用证交易加具保兑的银行,保兑行对信用证一经保兑,其地位相当于开证行。

2、结信用证开证保证金的方式或其他款项等民事财产保全的方式,保护银行自身的利益。

3、国际信用证纠纷仲裁中心寻求帮助(International Center for letter of Credit Arbitrational Inc)。

(二)对以银行为诈骗对象的信用证诈骗的调整的法律体系

1、刑法。刑法规定的信用证诈骗罪,即为以非法占有他人财产为目的,虚构事实或者隐瞒事实真相,利用信用证骗取财物的行为。对银行的信用证欺诈,无论从行为方式还是数额上都足以构成此罪,因而刑法是控制信用证诈骗的主要法律之一。

2、民事诉讼法。“从国内近几年来裁决信用证诈骗成立并冻结或撤消信用证下付款义务的各案例来看,大多有一个通病—没有把信用证的开证人追加为诉讼当事人”,“实质上使开证行对外索偿的权利被撤消了。开证行没有列入诉讼主体之列,显然被剥夺了抗辩权。”⑦,因而,应当在民事诉讼法中将开证行的诉讼地位明确下来,并加以保护。

3、民法中的各种财产保全制度也可以用来救济银行诈骗。

4、金融法。在融资情况下,可以由金融法来控制对银行的欺诈。

5、建立一套类似国际投资担保的担保机制,以从银行因国际结算业务收取的一定收益抽出一小部分建立一个国际性的担保风险基金,承保因信用证欺诈而给银行带来的风险,从而形成国际贸易结算保险制度,如果银行受到欺诈而遭受损失,可以从该基金中得到一定的赔偿,这种机制可以建立在各国主要信用证业务银行达成一致的基础上,签订“国际贸易结算风险担保公约”,加以确立,其承保范围可不限于信用证给银行带来的风险。

The Risk and Precaution of L/C Fraud to the Bank Abstract: The L/C fraud is a crime of inviolence which severely suppress the international trade, after all, the L/C fraud with the bank as the target which threaten the reputation and profits of bank is very pervasive, hence taking the precaution and countermeasures is the arrows on the bow.This dissertation is mainly about the reasons, systems and the law applied to the L/C fraud with bank as target in the field of law and finance, and then give some measures of precaution and counteract.Key Words: letter of credit fraud bank financing of trading the L/C of non-trade

(作者:陈曦 生于1982年2月 现为沈阳工业大学 文法学院 法学2000级学生 主要学习方向为国际经济法)

银行在信用证交易中面临的欺诈风险及防范范文 篇2

出口信用保险是国家为推动进出口贸易,促进企业安全发展而推出的政策性保险业务,我国的出口保险由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承包。出口保险有效缓解了企业在进出口贸易中的压力,具体表现在进出口的买方市场中,出口商在付款条件上处于劣势,托收、放账是主要的收账方式,放账交易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导致一些出口商担心安全收汇的问题,出口商货物运送出去后,在约定的付款时间是否能够全额收到款项。一旦收款时间过长,就会导致企业资金被大量占用,资金周转发生严重困难。出口信用保险则能有效缓解这一困境,出口商投出口保险,将赔款权益托付给融资银行,这样一来,财务信用风险和进口方风险将转移到保险公司,大大增强了企业进出口的安全性。

出口信用保险的定义为出口商在对外贸易中,因为进口商而承担的经济风险和政治风险而遭受损失后的一种信用保险,其服务对象一般是企业投保的出口货物、服务、技术以及出口后的应收款项,出口商在出口贸易中购买信用风险后,保险人承担企业在进出口贸易中的因商业风险或政治风险而遭受的损失。出口信用保险是国家为提升本国企业国际竞争力而采取的措施,以保障企业在贸易中的收汇安全。出口信用保险以国家为后盾,为企业贸易提供政策性支持,保证企业的稳定性发展,进而促进企业以更加灵活的方式参与到国际竞争中,使我国企业更好地进入国际市场。

2 出口信用保险在贸易融资中的重要意义

出口信用保险对于贸易融资有着重要意义,但就我国的出口信用保险发展来看,其在20 世纪80 代末发展起来,直到2001 年我国才正式成立了专门的国家信用保险机构,虽然我国出口信用保险经过20 年的发展获得了较大进步,承包金额有了较大增长,但相对于我国总的出口贸易来讲,还处于较低水平,甚至有的企业不知道信用保险的存在。归根究底在于很多企业不清楚出口信用保险对于企业在对外贸易中的积极意义,尤其是对贸易融资方面的意义,主要有以下几点内容。

2.1 贸易融资更加安全

在国际贸易中,风险最大的为贸易融资,出口信用保险能很好地保障融资银行贸易融资的安全性。首先要明白在出口贸易中,出口信用保险需要承担什么样的风险,即出口方的商务、信用风险和进口方国家的政策风险。对于进口商来讲,破产后无力偿还债务、汇款拖欠、货物拒收等风险会让出口方货款的按时回收受到风险。其次是进口国家的外汇及货币流通延阻、进口许可证被取消、货物被禁止出口、债务偿还延迟等政治因素带来的融资风险以及因为天灾、战争带来的风险。而在出口风险保险的业务流程中,保险方可以首先通过对对方的信用、资信等进行调查,在交易开始前降低交易的风险程度。在贸易完成后,由保险公司对交易金额较大的买方进行实时追踪,并及时回馈买房的财务状况、信用变化情况,提醒出口方及时调整交易计划,通过各种方式有效降低风险。一旦风险发生,保险公司可通过自己在法律和经验上的积累对情况应对的各个方面提供建议,并利用自己的优势渠道对债务进行及时追讨。总的来讲,出口风险保险作为第三方加入到出口贸易中,变成了主要的风险承担主体,对于融资银行来讲能够有效克服买卖方之间信息不全面、不对称的境况,对信用方面造成的风险有很好的防范作用,从而降低出口贸易的成本,增强贸易融资的安全性。

2.2 促进融资银行的发展

对于融资银行来讲,出口信用保险为融资银行带来了新的效益增长活力,就中国近几年的发展可以看出,国内生产总值持续上升,外贸交易额逐年持续上升,这给中国的贸易融资带来巨大的市场和潜力。然而对于银行来讲,其在贸易融资中承担的巨大风险足以让很多银行望而却步,因此选择国内一些比较稳定的企业进行投资。出口信用保险普遍开展,加之当今企业逐渐认识到风险保险的重要性,投保企业数量逐渐上升,让很多银行敢于融资,而银行通过出口信用保险则能很好地提升自身竞争力,扩大贸易融资范围。尤其是短期出口信用保险中的贸易融资业务更是让银行可以将贸易融资延伸到贸易之前。总得来讲,能很好地促进融资银行的发展。

我国的中小型民营企业占据了我国企业的一大部分,在对外贸易中是主力军,而现阶段我国中小型民营企业面临的一大困境就是融资难问题,加之没有担保能力,导致其在国际市场上位于不利地位。中小型企业的资产大部分都体现在应收账款上,而应收账款受到的影响因素较多,面临的风险很高,因此银行在对企业进行评定时一般不将应收账款列入企业资产中,而出口信用保险则能有效降低出口商的信用风险和其面临的政治风险,从而保证应收账款的安全性,为应收账款的回归提供保障,这样融资银行就可以为一些信用良好、稳定的企业提供较高的信用额度,为中小企业的贸易融资提供更大助力。可以这么说,出口信用保险为出口商与银行之间搭建了桥梁,能让更多没有实力的中小企业实现快速融资,从而在整体上促进我国的对外贸易发展。

3 出口信用保险业务中融资银行面临的风险及改进措施

虽然出口信用保险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融资银行的融资安全性,但对于出口信用保险的发展本身来讲,无论其发展的速度还是承保范围以及应对风险的经验都还不足,具体就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3.1 保险的除外责任风险及措施

出口信用保险下的融资业务实际上是银行信贷的一种,在其融资过程中面临很多风险,在出口商对融资银行发出融资申请、货物进口、进口商付汇等环节中,银行承担着重大的融资风险。尤其是保险条款中的免责条款,条款规定,银行承担的风险有以下几个方面。其一是被保险人因为违约或者其他类似于出口商在知道进口商无法承担货款而继续发货时,出口风险保险公司如果有除外责任书时,银行就失去了第一还款来源,很可能承受全部损失。其二是买卖双方因为第三方,如货物运输等破产、欺诈等行为引起的损失时,保险公司已经将赔款转让给融资银行,融资银行必须考虑到这样的损失。其三是在发生进口方因为行为过失而产生损失时导致货物迟滞、遣返等,保险公司的免责声明会让融资银行受到损失。为此,作为融资银行必须在融资之前就向保险公司明确本次交易的货物是否在保险范围内,出口商是否对保险公司进行申报、保费上交是否完全等,尽可能地排除保险公司不承担责任的理由。

3.2 保单赔偿比对赔偿责任管控的风险及措施

在融资业务的操作中,经常会出现因为操作风险带来的损失,例如,融资银行在对出口商进行信用和财务调查时,因忽略某些细节而导致在融资中做出错误决策。又如在审核出口商提供的保单时,因为对贸易交易的认识程度不够,很可能会出现贸易融资资金失控现象。融资银行如果不能及时将款项交付给出口商,也会导致资金失控,进口商拒付款项而不能及时通知保险公司会导致自身收汇变得更加困难。由此可见,对赔偿责任的管控十分必要,作为融资银行,要认真审核单据,尽可能地发现容易引发商业纠纷的因素,对于除外责任中的第三方责任和非信用责任带来的风险,选择相应的投保内容防范风险。

3.3 被保险人的风险及措施

3.3.1 出口商的履约风险

保险公司主要承保的就是出口商在经营出口业务的过程中由于国外买方的商业风险以及买方所在国家及地区的政治风险而造成的收汇风险,但由于出口商的原因所造成的融资款无法得到收回的风险就需要由银行来承担。出口商必须完全履行销售合同以及保险合同项下的义务,保险公司才会对出口商进行赔付。

3.3.2 贸易真实性的风险

在《赔款转让协议》中规定了出口商要保证出口贸易的真实性以及合法性,所以说贸易的真实性是保险公司赔付的前提。但保险公司在进行承保时只会去调查被保险人的资信以及财务状况,并不会去审查出口贸易的真实性及合法性,只有收到被保险人的可损报告后才会介入调查交易的真实情况。故而在实践中存在着出口商、进口商以及中间商一方或是几方共同出于诈骗及骗贷等目的,虚构贸易背景的风险,这会降低融资银行获得理赔的可能性。再者,则是中间商的风险。目前,越来越多的国际贸易都会有中间商的参与,这给出口信用保险风险控制等工作带来了极大挑战,同时也极大地增加了银行出口信用保险融资业务的风险。若出口贸易中通过中间商进行,则国内的出口商就与国外的最终买家并无直接联系,不会直接去签订销售合同。而是会与中间商直接签订贸易合同,或通过中间商代替最终买家签订贸易合同。货物运输单据的收货人都为最终买方,一般不同于合同的签署方。由于出口商与最终买家之间并没有直接沟通,最终买家就可能对出口商与中间商之间的贸易知之不深,若中间商在未完全取得授权的情形下私自以买方名义与出口商签订合同,就会出现合同买方责任虚置的状况。一旦卖方的货物被拒收,最终买家若以合同不是其自身签署为由,不承认贸易关系,或称自己只是一个收货人,货款应当去由中间商进行支付;而中间商则会称自己不是合同的相对方,没有需要付款的义务;这样一来,相关的各方都不愿提供有利证据,保险公司也就很难断定该损失是否在承保责任的范围内,使得银行向保险公司的索赔变得困难重重。若其间涉及中间商的商业诈骗,则融资银行向保险公司进行索赔就更加无望。

3.3.3 汇路的改变风险

贸易融资自身最大的特点就是其自偿性,即以该笔贸易项下所产生的应收账款作为首要还款来源的融资业务。但由于目前绝大部分的出口信用保险项融资下进行的交易都会采用赊销的结算方式,融资银行就无法决定性地控制其汇款路线,一旦出口商与融资银行之间发生经济纠纷,进出口商容易私自协商,擅自改变汇路,这样一来就无法满足融资自偿性的基本要求。保险公司所保的是出口商是否能如期足额收回货款的风险,国外买家将应付给出口商的货款按期足额支付到出口商的任何一个账户上,保险公司所承担的保险责任就会终止。因此对于融资银行来讲,在贸易融资之前一定要认真、系统地调查融资企业,明确其财务是否正常、产品是否以出口为主、生产状况是否良好等。对于承担能力过低的企业不予以融资。

4 结语

随着外贸企业的快速发展,对融资的要求越来越高,而融资银行作为主要的融资机构,必须加强对风险管理的认识,尤其是在出口信用保险的背景下,要认真研究和分析风险所在,实现企业和银行的共同发展。

参考文献

[1]梁建伟,罗伟.短期出口信用保险下贸易融资风险识别及防范[J].金融理论与实践,2007(9).

[2]徐蓓蓓.出口保险中融资银行权益保障法律问题的研究[D].大连:大连海事大学,2003.

[3]贾广余.我国出口信用保险问题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2011.

[4]曹波.短期出口信用保险单融资的研究[D].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7.

银行在信用证交易中面临的欺诈风险及防范范文 篇3

在互联网应用普及后, 电子信用证在开放式因特网的环境下逐渐演变为网上信用证, 即在网络平台操作传统纸张信用证。同时, E时代的到来, 使得当代国际贸易由纸制单据向无纸化贸易逐渐演变, 传统信用证业务的单证运作模式受到了很大的冲击, 电子交单和电子审单已经提上议事日程。

2 电子信用证在国际贸易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 电子信用证的效力问题。对受益人来说, 电子形式的SWIFT信息是否是一个有效的信用证, 电子合同的载体与传统的书面文件大不相同。这使现行的法律规范的某些规定对作为电子合同载体的电子数据信息的法律效力及有效性产生了影响。如果不解决电子数据信息的法律效力问题, 也就无法确定电子合同的法律效力, 这势必对电子交易的正常发展构成极大的阻碍。

(2) 书面形式的确定标准问题。在电子交易环境下, 当事人传递的只是一组电磁记录, 且可以不同格式存在于多种形式中, 但现有法律没有明确表明书面形式的格式要求。电子信用证开证行承担了提供电子记录格式的义务, 如果开证行提供了电子记录的格式, 对相对人来说, 实际上是提供了一份格式合同, 对此相对人必须无条件接受。由此可见这一条是对传统合同法乃至电子合同法下格式合同订立自由原则的否定。

(3) 电子签名引发的安全问题。传统的书面手工签名具有较强的证据力, 发送方和接收方可通过书面文件上的手书签名与盖章来判别文件的归属。而电子签名的安全性较之传统手工签名要低很多, 因为电子签名更容易被模仿和伪造。而且, 各方当事人所传递的信息如果不采取特殊的保护措施将很容易被修改而不留任何痕迹。目前, 还没有一种电子签名能够得到使用者的普遍接受, 这也使得对电子签名的规制变得更加困难。

(4) 主体多元化引发的安全问题。国内外银行在电子信用证业务中的步子迈得比较谨慎相反很多电子商务企业已纷纷涉足电子信用证业务, 导致信用证业务主体的多元化。但因后者并不具有商业银行的信用, 所以其开展的电子信用证的业务, 导致信用证的异化, 改变了传统信用证银行信用的界定。因此, 对电子信用证的服务主体进行认证, 成为必要之举。另外, 电子信用证的交易过程是在虚拟的网络空间处理单证信息, 各方当事人可能并不了解对方是否真的存在, 更不用说商誉如何, 因此, 各方当事人很难保证其交易的安全性。

(5) 减轻了银行电子审单责任, 加重了电子交单人的责任。由于电子信用证项下所有单据制作, 传递都是借助电子工具, 伪造单据非常容易。银行对电子信用证的发送者的身份, 信息来源不承担责任, 银行对电子记录是否完整及未经更改也不承担责任。银行对报文传输或单据递送过程中发生的延误、中途遗失、残缺或其他错误产生的后果, 概不负责。

(6) 电子信用证的实践有待规范化。纸制国际结算方式在一段时间内, 特别是在发展中国家将保持不变, 电子网络化国际结算的实务性操作统一规范有待进一步推广和完善, 即使是在目前的国际电子信用证实践中, 也只有Bolero与Swift密切合作, 因此, 明确声明采用Eucp规则。而其他的电子信用证实践都是自成一家, 国际商会统一电子信用证运用规则的努力遭到了挑战。

3 电子信用证在银行风险中的防范分析

(1) 信用证在开立、修改和传递过程中的风险。信用证电子化, 使得其开立和修改只是经由开证申请人之手, 进行数据录入, 而不用再由银行的工作人员进行进一步的录入, 从而降低了手工录入的错误, 或者是由于开证申请人的书写问题而导致信用证内容的错误。

(2) 审查单据上的风险。传统信用证的审单过程, 往往是最为复杂的过程, 也是不法分子进行信用证欺诈最常用的环节。UCP600中规定的信用证独立抽象性的基本原则和“单内一致、单单一致、单证一致”的表面相符标准审核交单人提交的单据。银行虽有义务“合理小心地审核一切单据但只要单据表面上达到“一致”, 银行就必须对卖方履行付款义务, 银行没有义务审理单据的真实性。除非单据伪造是显而易见的, 否则银行就有义务付款。对于这方面的信用证欺诈防范, 电子信用证设立了三道防线:

会员制的保障。系统服务商在提供信用证服务是采用会员制, 即“内部人”进行交易的方式, 有效减少了信用证欺诈。即在开证申请人通过系统服务商提供的平台进行相关操作的前提是该服务商的会员, 而要成为会员就必须对其的基本信息进行录入, 而后就会存在服务商的电子档案之中, 并将对其后续的服务进行跟踪。采用注册会员制, 会使得交易方的信息实现一定程度上的透明化, 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欺诈风险。

认证机构的保障。与传统信用证相比, 银行在付款之前增加了一项重要义务, 即向认证机构确认单据的电子签章的真伪。由于在网络环境下, 各方当事人所传递的信息如果不采取特殊的保护措施将很容易被修改而不留任何痕迹, 这就需要通过电子认证制度加以“证实”。即使某信用证的受益人在认证机构开立了虚假的账号, 银行信任此认证机构提供的虚假账号, 并据此所作出的付款, 其损失最终也可向该认证机构进行索赔。电子签章和电子认证从本质上都是为了确保信用证的真实有效性。

电子审单的保障由于电子单据内容格式的标准化和规范化, 审单过程将更多地借助计算机系统的自动校验, 从而提高了审单速度, 减少了工作量, 降低信用证结算成本进而降低整个信用证业务的交易成本。电子单据是以电子数据的记录形式, 从制作初始, 就被存储在各个贸易活动方自身的系统中, 每个系统的防护手段都是电子数据得以安全存储的保证。

(3) 时间上的风险。UCP600中, 开证行、保兑行及指定银行审核单据的期限改为“最多为收到单据的翌日起第五个工作日”。而这一时间上的从七天到五天的缩短, 无意识增加了银行的风险。

综上所述, 电子信用证在银行风险防范方面的突出优势以及信用证电子化的趋势的必然性是显而易见的。但是, 电子信用证在安全性方面仍然还有不足, 还需要进一步的技术提升;同时, 在立法上, 也需要对此过程中主体的责任进行进一步的明确.

参考文献

[1]张岩.跟单信用证统一惯例电子交单增补 (2007年修订本) [M].北京: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 2006.

上一篇:随笔我在黎明的巷口看到向晚下一篇:小学科学跟岗培训学习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