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子银行的风险与防范

2024-07-24

影子银行的风险与防范(精选8篇)

影子银行的风险与防范 篇1

一、影子银行的概述

金融稳定理事会认为广义的“影子银行”是指在传统银行体系之外涉及信用中介的活动和机构。狭义的“影子银行”是指可能引起系统性风险和监管套利的非银行信用中介机构。从世界范围来看, “影子银行”体系主要由以下部分构成, 一是证券化机构, 主要功能是将传统金融产品证券化;二是市场化的金融公司, 主要包括货币市场共同基金、对冲基金、风险投资和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等;另外, 还有结构化投资机构及证券经纪公司。

二、影子银行在我国的发展及其风险解析

虽然中国的金融市场仍处于起步阶段, 没有形成与发达国家相似的影子银行体系, 但作为一种信用中介, 影子银行在中国的确存在。从影子银行的载体看, 主要有资产证券化、银行的资产负债表外业务、民间借贷、非法集资等, 而由这些载体, 也引发了一系列的风险:

一是资产证券化的风险。资产证券化的风险表现形式主要是商业银行隐性担保、资本不足和集中度风险及政府投融资公司平台违约风险。银行在贷款移出表外后仍承担着贷后管理、到期收回等实质上的法律责任和风险。银行虽然可以通过银信合作将资本转移出表外, 表面上看可以减少资本要求, 并规避了相应的准备金计提与资本监管要求, 但实际资本金不足风险并没有消除。

二是高杠杆率的风险。一方面, 商业银行过度参与影子银行业务, 如果影子银行高杠杆率的危机爆发, 损失就会传递到商业银行。另一方面, 影子银行会加快社会资本虚拟化, 在对影子银行的资产流向进行分析后不难发现, 影子银行的资金很大部分进入了房地产、地方政府基建项目等领域, 当经济出现波动后, 资产泡沫随之破裂, 影子银行的资金流就会断裂, 其盈利模式也将难以为继。

三是银行表外业务风险。近年来, 由于受贷款规模限制, 银行加大了与信托公司的合作力度, 通过发行理财产品, 将本来应该表内发放的贷款委托信托公司进行发放。通过银信合作, 银行虽然将表内资产移至表外, 规避了对贷款规模的限制, 但信托公司实质上只是起到投资管道作用, 最终风险还是由银行承担, 表外风险可能转化为表内风险。

四是民间借贷的风险。主要表现为民间高利贷, 由于借贷利率过高, 造成中小企业和家庭财务负担沉重, 加剧破产危机, 以致在部分地区引发社会不稳定隐患。除此之外, 部分民间借贷已经通过银行渠道向正规金融机构传递, 民间资金链条一旦断裂, 就有可能危及其他正规的金融机构, 从而放大系统性风险。

三、影子银行体系风险防范政策建议

随着金融业的发展, 银行、保险、证券机构等彼此交融, 行业界限越来越模糊, 影子银行所创造的金融工具几乎突破了所有的金融组织的界限。因此, 我们应该采取合理有效的措施, 积极防范影子银行带来的风险。

第一, 严格界定影子银行的业务范围, 将影子银行系统纳入统一监管。影子银行不同于一般商业银行, 由于其业务性质的不同, 处于风险监管的真空地带, 因此, 界定其业务范围, 对于控制业务风险尤为重要。对于银信合作理财产品, 加强对其是否符合再包装投放风险标准的监管, 严格控制创新工具的泡沫, 尤其要控制以房屋为抵押的次贷危机的产生。

第二, 建立商业银行与影子银行之间的“防火墙”, 强化金融机构自身风险管理。主要是建立实体银行与影子银行之间资金流通的防火墙, 阻断影子银行风险向实体银行的传导, 特别是要加强对资产证券化产品风险的监管, 严格控制高杠杆率的产品, 加强金融机构操作风险的监管, 严格禁止金融机构参加民间金融拆借, 特别加强对私募基金资金流动的监管, 防止私募基金流动对银行存款产生重大冲击。

第三, 推动理财产品市场规范化发展, 防范理财产品市场风险。完善相关政策, 推动理财产品市场规范化发展, 重点是要防范理财产品市场风险。一是商业银行应规范理财产品的资产池组合以及资金池模式。同时, 鉴于商业银行在售多种理财产品, 商业银行应该将每个理财计划对应的资产组合实现单独管理。二是加快推动银信理财合作从表外转表内, 加强对理财产品的监测和调控, 以实现更有效的风险管控, 维护好理财产品投资人的利益。三是对于理财产品可能涉及的高息揽储和监管套利等问题, 应该予以严厉打击, 维护金融市场秩序。 (

影子银行的风险与防范 篇2

据报道,当前国内有一半以上的资金通过“影子银行”体系流动。鉴于“影子银行”潜在的巨大风险性,目前“影子银行”已经成为众矢之的。今年5月初,中国银监会主席刘明康在银监会第22次委务会议上指出,当前银行业面临三大主要风险,防范平台贷款风险、房地产信贷风险和“影子银行”风险,这是银监部门第一次把“影子银行”风险提高到如此高度,这意味着防范“影子银行”风险已迫在眉睫。从目前来看,我国“影子银行”体系的发展有其合理性的一面,是间接融资向直接融资的转型。但“影子银行”游离于现有的金融监管体系之外,使得其发生金融风险的概率比较大。而一旦发生风险,最终又必然会影响到银行体系的健康发展。因此,我们认为,防控影子银行风险不能够仅靠监管,商业银行亦需要时刻警惕其风险发生的可能性以及传导性,并适时调整发展战略。

所谓的影子银行,是指通过杠杆操作持有大量证券、债券和复杂金融工具等的金融中间机构,包括投资银行、对冲基金、货币市场基金、债券、保险公司、结构性投资工具等非银行金融机构。在我国,“影子银行”主要表现在“银信合作”和地下钱庄等金融形式。这种融资方式把传统的银行信贷关系演变为隐藏在证券化中的信贷关系。

一、“影子银行”的前世今生

“影子银行”的概念4年期诞生于美联储年度会议,又称“影子金融体系”或者“影子银行系统”,一般是指那些有着部分银行功能却不受监管或少受监管的非银行金融机构及金融行为。

从全世界范围来看,“影子银行”体系主要由四部分构成,分别是:证券化机构,主要功能是将传统金融产品证券化;市场化的金融公司,主要包括对冲基金、货币市场共同基金、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等,主要从事在传统金融机构和客户之间融通资金;此外,还有结构化投资机构及证券经纪公司。大部分业内人士都认为,“影子银行”系统的存在是此次美国爆发金融危机的元凶之一,原因是由银行系统承担的房地产贷款被证券化之后,脱离了监管。由于影子银行过低的自有资本金率,使得其潜藏较大的个性风险。个性风险加上其迅速膨胀的规模,成为引发美国整个金融系统风险的重要因素。

虽然目前,中国尚无房地产贷款证券化的行为出现,但在高度金融监管下,“影子银行”依然存在,主要体现在“银信合作”和地下钱庄等金融形式上。

随着2011年央行稳健的货币政策流动性收紧,2009—2010年过度的信贷扩张也开始收缩。面对这种环境变化,无论是企业,还是地方政府、银行及个人,其信用无限扩张的冲动及滥用国家担保的信用体系并没有收敛,只是把信贷无限扩张的冲击由银行表内转移到了表外。尽管中国以证券化为核心的影子体系没有建立起来,但变异形式的影子银行体系却已经出现,包括地方政府的融资平台、房地产信贷产品及个人理财信托产品等。其中比较典型的就是,“银信合作”以及地下钱庄等金融形式。

二、“影子银行”的存在有一定的合理性

从某种意义上说,“影子银行”是金融脱煤的必然产物。以银信合作为例,其中暗含着中国金融转型的合理内涵,在很大程度上,银信合作的本质是间接融资向直接融资的转型。转型的背景不仅仅是资金饥渴,更主要的是商业银行的贷存比红线压制与相应的利率市场化。

在经历了前两年的贷款快速扩张之后,目前大部分商业银行按集团或合并口径计算的贷存比已经接近甚至突破75%的监管红线。这也是自去年下半年以来月度贷款增长率持续下降的主要原因。由于新增贷款额度有限,商业银行处于效率原则的考虑自然会采取优选法淘汰坏账风险较大的贷款,其中的一部分透过银信合作的途径转变成信托的资产。与此同时,利率市场化一方面发生在传统的信贷业务当中,另一方面也出现在信托产品领域。

一般而言,贷款的信用程度要高于信托的信用,或信托的偿债风险大于贷款的偿债风险。这决定了信托产品的利率通常会高于贷款,也使得信托产品的利率市场化成为进一步约束商业银行贷存比的因素:伴随存款向信托资产的转移,分母减少必然导致贷存比提升。从贷存比红线压制到信托产品的利率市场化,再从信托产品的利率市场化到贷存比的进一步承压,这是一个循环。而且从银行自身的角度来讲,银信合作也带来多方面的积极因素:一方面银信合作对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利润的贡献;另一方面则是不断优化的贷款结构和相应的利率市场化确保了贷款业务基于地不良率的高收益。与此同时,由于“影子银行”很少受到人为干预反而十分灵敏,能够真实地反映资金的流向、规模和兴趣所在,甚至是传统银行的有益补充。很显然,“影子银行”具有一定的合理性。

三、“影子银行”暗藏诸多风险隐患

虽然说,“影子银行”的存在具有一定的合理性,是我国金融体系发展的必然结果。但当前我国“影子银行”体系扩张迅速,在缺乏监管的背景下,极其容易带来金融体系的系统性风险。

(一)当前我国“影子银行”的特点

1、规模巨大,扩张迅速 目前,我国的“影子银行”主要体现在“银信合作”和地下钱庄等金融形式上。“地下钱庄”总规模尚难统计,但“银信合作”的规模较为惊人。尽管为防范风险,银监会在去年一度叫停银信合作理财产品,并下发文件强化监管,但中国信托业协会公布的一份数据显示,截至今年3月31日,银信合作理财产品规模仍达1.53万亿元。而央行的数据亦显示,2010年新增人民币贷款以外融资6.33万亿元,占融资总量的44.4%。这意味着所谓的银信合作、地下钱庄、小额贷款公司、典当行等其他非银行金融机构的贷款规模已经逼近半壁江山。

2、影子银行与房地产、“热钱”等调控重点目标相结合

一方面,影子银行成为房地产资金来源的泄洪口。在前两年全国房价飙升、房地产行业融资总量超过正常范围的情况下,政府决定通过减缩银行信贷发放来抑制房地产行业过热。但是,由于委托贷款、票据融资、信托贷款、民间借贷等影子银行渠道依旧畅通,房地产开发资金来源出现了结构性变化,虽然资金使用成本上升,但房地产企业在一定程度上仍能与调控政策相抗衡。最新数据显示,房地产行业在今年1季度获得的资金总量,同比仍然增长了18.6%。值得注意的是,当期国内贷款只有3837亿元,同比增长4.4%,而自筹资金却高达7126亿元,同比增长了27.2%。其中,房地产信托等影子银行体系的贡献最大。

另一方面,影子银行与境外热钱相结合。由于收紧银根,内地企业转而到香港争取贷款的数目增加。最终的信贷控制集中在人民币贷款上,企业首先便转向外币贷款,当外币贷款无可贷,同时央行也开始转向涵盖了外币贷款的社会融资总量监控后,企业就把筹资目光从内地转向了海外。具体操作路径为:比如,一位港资企业老板在广州买了块地,准备盖楼,但他在广州设立的房地产企业并没有足够的开发资金。由于今年银根紧缩,对房地产开发贷款的审批严上加严,像这类房地产企业不大可能从银行拿到贷款。那么他可以在香港汇丰银行存入1亿港元作为担保,然后由汇丰银行广州分行向同样由他控股的一家物流企业发放1亿元人民币贷款,最后,物流企业以委托贷款的形式,通过银行把钱借给了他的房地产企业。

(二)带来多重风险隐患

1、影响宏观调控

当前国内货币调控的主要目的,一方面是通过减少M2总值来抑制通胀,另一方面是通过限制信贷来防止投资过热。但是,由于影子银行活跃,使得货币调控政策的效果大打折扣。

今年以来,央行收缩银根的力度不可谓不大,但是控制通胀的效果似乎并不明显。除了前期国际大宗商品涨价带来的输入性通胀,以及近期国内缺电和南方大旱等偶然性因素影响外,还有一个巨大的调控漏洞,即是“影子银行”的问题。虽然今年以来,央行连续上调存款准备金率曾多次造成了银行体系流动性的紧张,但市场上的流动性仍然十分充裕,使得央行紧缩性的调整政策效果大打折扣。根据央行数据,一季度社会融资总额4.19万亿元,高于去年同期略超过3万亿元的总额,其中银行新增贷款2.2万亿,基本与去年同期持平,通过理财产品投放的信贷增长大大高于去年同期,4.19万亿并未包括民间融资部分。从融资规模分析,今年截至目前为止,融资水平与2009年和2010年基本一致;如果延续现在的银行新增信贷、表外信贷和民间融资规模增长的态势,从全年的角度判断,可能会突破2010年14.27万亿的融资规模。很显然,目前央行货币调控面临着,一边收紧银行信贷;一边影子体系却在放水,使得调控效果大打折扣。

2、致使宏观调控效果扭曲

除了影响宏观调控以外,“影子银行”体系的存在还会致使宏观调控效果扭曲。在低利率、高存款准备金率的政策环境下,银行有限的资金主要流向强势大企业,中小企业所获资金甚少。为了维持生存,中小企业不得不以高得多的利率从财务公司、地下钱庄、典当行等影子银行借入资金。“影子银行”巨大的利差空间,又反过来诱使银行资金越过重重监管“曲线”流向影子银行。这一过程在使央行的数量型调控工具和价格型调控工具失效的同时,又使得央行“压低贷款利率,缓企业困难”的愿望落空,致使宏观调控效果扭曲。

3、将更多的主体捆绑在一起,加大风险的传导性及破坏性

由于影子银行游离于监管之外,很多银行将贷款转成被依托公司打包的金融产品,这些被轻度监管的信托公司再将资金投资于实物、基础设施、金融工具和高风险回报的领域,比如股票市场、房地产等,并通过资产抵押以及股权持有等方式,使更多的主体联系在一起,而一旦资产价格出现大幅波动,这些主体形成了一个紧密相连的风险组合。其中,风险对商业银行的传导效应不容忽视。

四、商业银行应高度重视影子银行体系的风险性 1、08年金融危机的警示

在美国经济繁荣起期间,影子银行设计出各种结构复杂的证券化融资产品,打包出售给世界各地的投资者(或投机者),其迅速膨胀的规模几乎能够与传统商业银行平起平坐。但是金融危机爆发后,“影子银行”表现脆弱,曾经傲视资本江湖的五大投行在半年内或被收购,或破产,或被迫回归商业银行;2/3的对冲基金倒闭,到2008年第四季度,资产价格的下跌和赎回使对冲基金的资产缩水一半以上。国际金融危机中的脆弱表现暴露出影子银行的个体性风险:首先是过低的自有资本金率,其次是产品及交易与基础资产状况脱钩。影子银行的个体性风险加上其迅速膨胀的规模,成为引发美国整个金融系统风险的重要因素。

可以说,影子银行的出现本身就是一种对传统银行模式的颠覆,是对传统银行体系的运作模式、产品结构、经营方式的金融创先。由于影子银行产生的根本目的是希望用所谓金融创新来摆脱政府对信用无限扩张的监管,其潜在风险在影子银行产生与扩张过程中不断积累,最后导致美国2008年下半年出现金融危机,整个美国影子银行体系崩塌。

2、国内经济增速放缓或使银行表外信贷风险上升

据业内估计,目前银行理财产品规模大约为7万亿,而2006年的时候才4000多亿。从数据上看,目前证券投资基金的规模才2.3万亿,由此可见银行已经成为私人资产管理的主力机构。而与银行理财产品相关的,就是银行的表外业务,包括委托贷款、信托贷款和银行承兑汇票。银行表外贷款占社会融资总额比重与CPI的走势密切相关,在通胀高企的情况下,监管部门对银行的信贷控制通常会比较严格,因此银行会选择表外的贷款来绕开表内贷款的监管,而在通胀高企和金融脱媒的大背景下,投资者也逐步减少了传统的储蓄方式,而越来越多地转向通过银行理财产品来获取更高的收益。

尽管目前表外贷款也被列入了监管层的注意范围,但由于表外信贷监管较为困难,预计2011年表外信贷占比难有实质性下降,将小幅上升至27.4%。由于表外业务透明度较低,不利于监管,而且,在通胀背景下理财产品要求的回报率又较高,一旦经济下滑,因企业经营状况恶化所带来的表外业务违约风险就会加大。因此,银行的表外业务在此轮经济回调过程中能否安全度过,还很难说。很显然,一旦经济下滑,风险最终将传导至商业银行。

3、监管层的持续警示

从近两年监管层的种种动作来看,影子银行所潜在的巨大风险性已经引起了监管层的重视。

早在去年,银监会开始逐渐关注到银信合作产品作为资产证券化替代渠道可能带来的风险。2010年8月,银监会正式下文,切断了银行和信托公司目的在于将银行信贷资产表外化的业务创新渠道,并一度引发系列连锁反应。但伴随着这些关注点的不断变化,银监会对于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拨备充足率的要求开始水涨船高。尽管银行获得了比较充裕的缓冲时间,但银监会试图对资产负债表内和表外各种无法预知风险提前准备的心态已经暴露无疑。

日前,银监会主席刘明康表示,当前风险形势依然严峻,要切实做好地方平台贷款清理、贷款新规实施、房地产信托业务监管等工作,特别强调对“影子银行”问题进行跟踪分析,做好银信合作表外转表内工作。

五、防控影子银行风险不能仅靠监管施压

目前,影子银行体系所存在的巨大风险性已经引起了监管层的重视。而对于房地产放水口的房地产信托,银监会近期也表明了收紧的态度。据了解,银监会已经叫停了十家信托公司的房地产信托业务。我们认为,监管层为了防范影子银行风险,很有可能会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一是要加强内部控制,降低个体性风险,包括提高影子银行自有资本金充足率的要求、明确影子银行信息披露制度。可以说,当前银监会已经开始布局,此前已经要求银行及信托业提高资本充足率。

二是加强外部合作,降低系统性风险,包括加强影子银行监管机构的全球合作、加强对影子银行离岸经营的监管。

三是控制影子银行业务风险的其他制度安排,包括建立各国监管机构人员的国际培训体制、建立金融消费者保险体系,等等。

影子银行的风险与防范 篇3

由于影子银行的界定众说纷纭,因此对其规模的测算方式并不统一。普遍认为,影子银行规模巨大,从而对金融体系的影响和危害也很大。在已有的针对我国影子银行规模的统计数据中,更多的是粗略估计下的模糊数据,而精确统计口径下的具体数据较少。在具体数据方面,代表性的有如下几个。

(一)金融稳定理事会(FSB)的统计数据

2015年11月,FSB以26个经济体的2014年末数据为基础,发布《2015年全球影子银行监测报告》。这26个经济体加起来占全球G D P和全球金融资产的比例分别约为80%、90%,极具代表性。报告采用广义和狭义两种方法对全球影子银行规模及增长趋势进行估算。狭义估算下的2014年末,我国影子银行资产规模约为2.75万亿美元,较2013年末增长0.76万亿美元,占G D P的比例为26%。同期,中国金融机构资产总额为38.42万亿美元,其中银行资产总额为28.16万亿美元,占比73%,仍为全国金融资产的最大构成部分。中国影子银行规模及风险整体可控。在中国影子银行体系的行业中,信托公司、货币市场基金的增长最为突出。

(二)穆迪(M oody's)的统计数据

穆迪2016年4月发布的《中国影子银行季度监测报告》显示,2015年中国广义影子银行资产增长30%,截至2015年底,总量超过了人民币53万亿元,相当于G D P的79%。因增长迅速,过去几年影子银行在银行贷款和资产中的占比越来越大(截至2015年底,在银行贷款和资产中的占比分别达到了58%和28%)。核心影子银行2015年资产规模达22.2万亿元,同比增长3.7%,占广义影子银行资产的比重为41.4%。

(三)中国人民银行的统计数据

2015年5月,中国人民银行发布了《中国金融稳定报告(2015)》,对2014年我国金融体系的稳健性状况进行了全面评估。报告指出,2014年社会融资规模为16.5万亿元,比上年减少8 598亿元。从结构看,一是人民币贷款增加较多,占同期社会融资规模的59.4%,较上年高8.1个百分点;二是信托贷款和未贴现银行承兑汇票显著缩量,表外融资同比大幅少增。全年实体经济以委托贷款、信托贷款和未贴现承兑汇票方式合计融资占社会融资规模的17.5%,较上年低12.3个百分点。这一数据表明,随着针对性的监管日趋加强,传统的影子银行部门正逐步得到控制。

二、我国影子银行发展态势

(一)规模偏小,但占比明显上升

根据FSB报告,截至2014年末,中国2.75万亿美元的影子银行资产规模占“26国集团”影子银行资产总额的比重为8%,而2013、2010年时这一比重分别仅为4%、2%。美国和英国的影子银行规模位居全球前两位,分别为14.2和4.1万亿美元,两国占“26国集团”影子银行资产总额的比重分别为40%和11%。全球影子银行规模2014年同比增长10.1%,其中有高达3个百分点的增长率贡献来自中国,在“26国集团”中排名第一,比排名第二的爱尔兰增长率贡献度高1.1个百分点。由此可见,虽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影子银行规模并不大,但近年来的增幅明显,在全球影子银行体系中的占比呈显著上升态势,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二)增速较快,但同比增速有所放缓

根据FSB报告,2014年,中国影子银行资产规模增长较快,同比增长38.8%,高出“26国集团”平均增速28.7个百分点,在“26国集团”中增速仅次于阿根廷的51.9%。但与2013年相比,增速有所放缓,同比下降了5个百分点。从其他国家看,不同国家和地区影子银行的资产增速有所分化,其中,新加坡、英国影子银行资产规模呈负增长;而11个新兴市场经济体中,除墨西哥、沙特阿拉伯、南非外,其余8个国家的影子银行资产增速均高于全球平均水平。

(三)主要由监管套利推动

穆迪的报告指出,尽管政府抑制影子银行活动的努力成功令影子银行“核心”构成,如信托贷款和未贴现银行承兑汇票的增长放缓,但影子银行活动已向监管力度较低的其他领域转移。影子银行体系规模的不断增长意味着信贷无序紧缩时,银行在替代影子银行信贷方面可能会面临困难,而依赖此类融资的借款人将有遭遇信贷危机的风险。

三、我国影子银行体系的风险隐患

(一)表外业务继续增长,风险隐患依然存在

据中国人民银行统计,截至2014年末,银行业金融机构表外业务(含委托贷款和委托投资)余额70.44万亿元,比上年末增加12.74万亿元,增长22.07%。表外资产规模相当于表内总资产规模的40.87%,比上年末提高2.75个百分点。其中,委托贷款10.69万亿元,委托投资4.26万亿元,承兑汇票9.83万亿元。商业银行表外业务操作中的一些风险隐患值得关注。一是对表外业务的管理较为薄弱,操作风险突出;二是通过表内资产表外化规避金融监管,加大了监管难度;三是将不良资产从表内转移至表外,延缓信用风险的暴露。

(二)民间借贷与非法集资案件频发

据调查,我国的民间借贷参与率高,有33.5%的家庭参与了民间借贷活动,借贷总额达8.6万亿元人民币。民间借贷在近几年呈现出快速无序扩张的趋势,危机案件频频爆发,温州、鄂尔多斯和神木等地短时间内发生多起老板“跑路”事件,涉及资金从几千万到数十亿不等,极大扰乱了经济的正常运行,由此也反映出对我国民间借贷进行规范和监管的紧迫性。投资理财中介机构非法集资案件近两年持续高涨。

(三)P2P网络贷款在较低基数之上迅速增长

P2P网贷平台的增长动力主要来自其能够向个人投资者提供比同等银行存款和理财产品更高的收益,同时向中小企业、个人等难以获得常规银行贷款的相关方提供信贷支持。因规模较小(约占影子银行总资产的1%),P2P网络贷款尚不会构成系统性风险,但由于增长迅速、风险管理薄弱导致违约率较高,该领域已引发市场关注。为解决上述缺陷,2015年12月银监会发布“P2P”网络借贷行业监管细则初稿,2016年1月上海、北京和深圳等地的地方监管机构暂停了新的“P2P”平台的注册。

四、我国影子银行体系风险防范的对策建议

(一)加强非银行信用中介的数据监测平台建设

加强部门间的协作,开发不同类型金融机构理财产品发行的综合数据库。加强对银行持有的非银行产品和表外业务风险敞口的信息收集,以更好了解金融体系的风险关联性。中国人民银行牵头建立了金融监管协调部际联席会议制度,考虑到风险监测的需要,应加强各部委间的信息共享,确保所有监管当局能够直接访问底层数据。此外,由于非银行信用中介的发展具有动态性,还需适时增加新资产形式的数据收集,以弥补现行监测体系在统计口径上的缺口,如证券公司和保险公司的资产管理产品等。

(二)构建全面的风险评估框架

近年来,我当局已经采取了一些措施来改善非银行信用中介的风险评估。比如,人民银行在压力测试框架内针对理财产品对影子银行和部分银行风险敞口进行风险评估。银监会也对减少表外理财产品发行、非标准信贷资产和表外理财产品违约增加的情形进行了压力测试。银监会还要求银行在其内部压力测试中考虑到非银行中介机构。当局应该建立一个更复杂、更全面的风险评估框架,该框架应统筹考虑流动性转换、期限错配、银行参与非银行金融中介业务带来的信用风险和声誉风险,对同一对象发放委托贷款而带来的间接信贷风险,以及跨市场业务和风险。除此之外,基于极端的(但可能的)情况,当局应考虑组织危机模拟演练,以确定风险评估框架中可能存在的薄弱点。

(三)健全中国式影子银行监管框架

强化对影子银行的监管,是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之后的大势所趋。中国政府应该加强对银行表外业务和非银行金融机构的审慎监管,将银行的表外信贷项目显性化。针对理财产品,应该对其中不同风险、不同类型的产品组合进行分类管理。此外,应加强对影子银行体系的信息披露要求,避免由于影子银行产品不透明而产生的风险隐患。

(四)促进发展多元的、弹性的市场化金融体系

应进一步放开存款利率和其他审慎控制,这样可以抑制非银行金融部门的扩张,将其业务转移到银行业。事实上,最近的数据表明,这样一个过程可能正在进行中,部分反映为经济增长放缓和一些非银行中介业务(如信托贷款)受到更加严格的管制。资产转移到银行表内,随之会提高银行的资本要求,从而降低整个金融体系的风险。为了建立更多元化的金融体系,当局应继续发展资本市场业务(债券和股票发行)和机构投资者(保险公司和养老基金)作为银行融资的替代。

摘要:我国影子银行体系的快速发展使其成为我国金融体系中不可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法律法规和监管的滞后及缺失使得影子银行的发展存在诸多风险隐患。政府应加强审慎监管,让影子银行体系更加透明、可控,使其在服务当前经济社会中发挥更大、更积极的作用。

关键词:影子银行,风险隐患,风险防范

参考文献

[1]李波,伍戈.影子银行的信用创造功能及对货币政策的挑战[J].金融研究,2011,(12).

[2]裘翔,周强龙.影子银行与货币政策传导[J].经济研究,2014,(5).

[3]王浡力,李建军.中国影子银行的规模、风险评估与监管对策[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13,(5).

[4]毛泽盛,万亚兰.中国影子银行与银行体系稳定性阈值效应研究[J].国际金融研究,2012,(11).

中国影子银行风险防范及其监管 篇4

影子银行体系概念的首次提出者是美国太平洋投资管理公司执行董事麦卡利, 此后影子银行的概念便被广泛使用。所谓影子银行, 是指包括那些脱离银行监管体系, 与传统的接受央行监督的商业银行体系相对应的非正规金融机构的统称。影子银行, 顾名思义, 是指那些利用高度杠杆化的手段运作大量债券、证券及其他复杂性金融工具, 但并没有足够的资金和完善的监管机制在背后作为支撑的金融中介机构。这些机构包括:投资银行、对冲基金、债券保险公司、结构性投资工具和其他非银行金融机构等。

虽然这些“非银行体系”的金融机构并不是银行, 但是却发挥着银行的功能:许多这一系统的工具和机构, 依靠还款期很短的负债提供的资金购买了大量的高风险、流动性较差的长期资产, 使得他们在与传统类型的资产较量时变得脆弱不堪。同时, 这些机构并不像传统的银行那样拥有自己的保护机制, 例如存款保险制度、最后贷款人制度等。由于不必受到严格的监管, 因此其业务活动是不公开、不透明的, 这就使得其潜在风险难以估计, 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总而言之, 影子银行虽然无银行之名, 却有着银行之实, 最关键的是, 它们不受监管。

二、中国影子银行的业务范围及特点

中国的影子银行, 目前并没有一个权威的说法, 国内学者和专家根据范围和业务特点, 大致将国内的影子银行分为以下三类:第一是监管套利性的业务, 包括信托贷款、个人理财业务等;二是不受监管或监管很少的类似于投资公司的非银行金融机构;第三种业务是建立在金融创新的基础上的, 如衍生工具交易和资产证券化。国内的影子银行活动, 最突出的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商业银行业务, 以及非银行的各类信贷产品的销售, 二是基于高利贷和集资为主体的私人金融活动。从组织形式上看, 影子银行在中国的表现形式主要是银信合作的金融产品, 小额贷款公司, 民间金融等非银行金融机构其中, 规模最大的就是银信合作理财, 它是最典型的影子银行。

虽然中国的金融市场仍处于起步阶段, 没有形成与发达国家相似的影子银行体系, 但作为一种信用中介, 影子银行在中国的确存在。从影子银行的载体看, 主要有资产证券化, 银行的资产负债表外业务, 民间借贷, 非法集资等。而由这些载体, 也引发了一系列的风险:

(一) 商业银行资产证券化风险。

发起机构资本金不足导致集中程度较高的担保风险、政府融资平台的违约风险等。当贷款移出表外后, 银行还需进行贷后管理、到期收回的工作, 直观来看, 表外业务似乎将风险资产剥离了出去, 提高了资本充足率, 但缺乏资金的风险并未消除。因此, 实际上并没有将风险移出表外, 银行仍需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二) 银行表外业务风险。

由于目前的法律制度和信用管理体系还不是很完善, 金融信托产品虽然很受欢迎, 却有着巨大的潜在风险。信托等金融产品的出现是钻了监管系统的漏洞, 是在银行内部实现的“金融脱媒”。银信合作的金融产品还与证券化、私募股权基金的运作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作为影子银行的主要业务之一, 这种表外业务不仅积累了风险, 同时也影响了央行的信贷控制政策。

(三) 民间借贷的风险。

在缺乏监管和法律保护的前提下, 民间高利贷让中小型企业背上了沉重的债务负担, 增加了企业破产的风险。大量中小企业倒闭, 导致当地失业率上升, 对地区的社会稳定造成了一定的不利影响。此外, 一些地方商业银行和大型企业也参与了民间金融活动, 如果民间资金链条一旦断裂, 就很可能危及其他正规的金融机构, 从而放大系统性风险。

三、政策及建议

(一) 尝试以银行表外业务推动我国金融创新。

2009年以来, 银监会针对融资类银信理财业务风险出台了一系列严厉的监管政策, 对金融机构的信贷资产转让业务提出了更加严格的要求, 规定银信合作理财产品不得投资于自身发行的信贷资产或票据资产。在一系列严厉、针对性的监管措施下, 银信合作业务中的融资类产品将出现大幅下降的趋势, 风险防范的效果也比较明显。但是, 无论对信贷资产业务, 还是银信理财业务, 都是在市场供求关系基础上的大胆创新。毫无疑问, 这对改变当前我国银行业务同质化趋势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二) 推进以市场为导向的利率改革。

影子银行在中国的主要功能是提供套利性的融资服务, 这与中国的利率市场化改革滞后有直接的关系。我们的存款利率或贷款利率不能真实反映资金的稀缺性, 供给和需求之间的关系, 一方面, 大型企业和地方政府由于能够以较低的价格获得银行贷款而获取了寻租空间, 另一方面也催生了融资类信托、民间借贷等基于市场需求的产品和服务。通过以市场为导向的利率改革, 商业银行可以自主定价, 其竞争将由规模竞争演变为价格竞争, 贷款价格能真实的反映贷款的风险水平, 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消除影子银行存在的基础。

(三) 引导民间融资健康发展。

民间金融有其存在的必要和空间, 也有监管难度大、扰乱金融秩序等一系列弊端。民间融资体现了通过市场来配置金融资源, 促进了多层次、多类型信贷市场的形成和发展。当前需要加快立法规范民间借贷, 明确合法借贷及非法集资的界限, 促进民间借贷合法化、规范化。只有因势利导, 在合法有序的前提下鼓励民间金融发展, 才是其正确的发展方向。

摘要:近几年来, 影子银行快速发展, 资产规模已接近传统银行体系。本文主要介绍了影子银行体系的金融学概念, 并在此基础上以中国影子银行的业务范围和特点为背景, 阐述了由此带来的一系列金融风险, 并给出了加强中国影子银行风险防范的政策性建议, 以此强化影子银行的监管, 促进金融体系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影子银行,金融风险,防范建议

参考文献

[1]辛乔利.影子银行[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 2010.[1]辛乔利.影子银行[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 2010.

[2]冯迪凡.全球监管者应关注影子银行体系治理[N].第一财经日报, 2011—05—20.[2]冯迪凡.全球监管者应关注影子银行体系治理[N].第一财经日报, 2011—05—20.

[3]李扬.影子银行体系发展与金融创新[J].中国金融, 2011 (12) [3]李扬.影子银行体系发展与金融创新[J].中国金融, 2011 (12)

影子银行的风险与防范 篇5

监管是确保市场经济长效稳定发展的重要手段, 作为监管人员应当认识到监管资源和监管成本都是有限制的, 如何高效地用好监管这把双刃剑, 将监管的作用发挥到最大是每一位监管人员都应思考的, 包括美国、英国在内的不少欧美国家以及日本等亚洲国家均针对影子银行的监管提出了过许多新蓝图、新措施, 但出于各种因素的考虑, 均未制定详细、具体的监管细则, 导致监管效果并不理想[1,2]。尽管世界范围内对影子银行的监管问题存在很多争议, 但大部分声音仍是赞成对其实施有效管理措施的[3]。平衡宏观监管和微观监控之间的关系, 确保监控目标的实现是监管过程中尤其要注意的问题, 为此, 中国应当立足国情, 提高监管效率, 构建完善的影子银行监管体系。

1 影子银行的含义及特点

影子银行是2007 年美国次贷危机发生后出现的一个新名词, 指游离于传统银行之外的一个信用中介体系, 可为金融市场中的融资主体提供更多种融资的可能与途径, 是金融市场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具有高证券化程度、高杠杆比率、低风险防御能力、交易隐秘、结构复杂、业务不纳入资产负载表等特点[4]。我国影子银行在2007 年股市大跌、房地产政策重新调控的背景下迅速发展, 大量资金开始通过非法渠道投资牟利, 一些无法从正规渠道获得投资资金的资金需求者通过付出高于银行贷款利率的利息借助影子银行获得资金, 但由于渠道不正规、不透明, 且不受金融机构监管, 因此风险巨大。

2 次贷危机背景下国际常用监管模式及存在的问题

对于影子银行的监管国际上常用以下五种监管模式[5], 美国模式:多头双重化监管;法国模式:分业监管;英国模式:混业监管;新加坡模式:统一监管;日本模式:行政监管。五种监管模式均是立足与本国国情与社会运行条件发展起来的, 均强调第三方的治理与监管作用, 均认为银行内控制度的完善是外部监管有效的前提。以上监管模式仍然存在不少问题, 从监管当局来看:对市场依赖性过大、监管体制无法及时跟上金融市场创新的脚步、监管手段以及监管应对措施存在缺陷;从银行方面来看:内治机制不完善、内控机制效率低下;从市场方面来看:缺乏市场自身的预警机制、过度盲目信任相关信用评价制度;从国际方面来看:资金跨界流动的方向和渠道杂乱、模糊、存在大量监管空白地带。

3 中国影子银行监管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3.1 监管目标不明确

不同于货币政策的监管目标, 金融市场的监管目标应当充分具体化、明确化, 才能确保监管工作的有效落实, 但现阶段中国对于金融市场的监管目标仍然存在综合性、多重性过强的问题, 具体目标模糊、不明确。

3.2 监管缺乏独立性

中国影子银行监管机构属于国务院的一个下属机构, 监管资源的自主配置权和操作权有所欠缺, 在实际的监管工作中容易受到地方相关政府部门的制约。

3.3 监管措施不到位

法律法规不健全, 难以做到真正的有法可依, 当发现问题时难以找到对应的解决问题的法律措施, 对于违法行为的追究难度较大, 此外, 影子银行内部控制系统的不完善, 也间接减弱了监管的有效性。

3.4 监管标准不统一

各个监管分支机构对于影子银行的检查标准和风险控制标准不一致, 导致监管标准不统一、监管力度不统一, 给监管的权威性和有效性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监管效果因此大大折扣。

4加强影子银行风险监管的建议

4.1 完善监管体制

明确对业务功能实施监管的重要性, 树立功能性管理的正确理念, 加大对跨境、跨机构金融产品、资产的监管力度;立足影子银行主要业务制定新的监管规则, 包括风险控制法、资金结算法等;在合理配置现有监管资源、加强现有监管机构之间的分工与合作的基础上, 适时引进新的、符合金融市场发展规律的新体制, 逐渐实现监管的统一化。

4.2 完善内控机制

内控是提高外部监管有效性的重要条件, 首先完善影子银行的内部结构, 确保其董事会、管理官层以及监事会的健全;其次, 建立并完善行业规范, 制定有效的内控准则, 确保规范和准则内容囊括所有业务;最后, 积极运用现代化的流程管理方式, 培养内控人员的规范意识、首守法意识, 建立组织间的平衡机制, 使组织间的相互约束功能得以充分发挥。

4.3 完善市场约束机制

市场约束指银行的利益相关者从自身角度与利益出发, 对银行的经营状况和风险状况作出自己的评估, 通过金融市场对银行形成约束, 进而将经营不善、管理缺失的银行驱逐出金融市场确保银行业长效稳定的过程, 有效提高政府对市场的监管效率。现阶段下, 公共监管执法资源的缺失以及政府监管效率的低下是导致影子银行非法套利行为猖獗的重要原因。预防论认为, 若政府无法提供高效的监管, 则应当匹配最严厉的惩罚措施才能确保监管的有效性, 若政府能够提供高效的监管, 那么惩罚措施可适当减轻, 在实际操作过程中, 若政府监管力度过大, 容易导致金融市场失去创新性, 不利于进一步发展, 监管过松又易引发各种潜在问题, 引起完善的市场约束机制可有效解决这一问题, 一方面可刺激社会相关利益者自动参与到监管中来降低政府监管成本, 一方面可有效加强金融创新性, 因为市场高度敏感这一特性, 因此各利益相关者可先于政府监管机构感知到金融机构的变化和风险, 可提高监管的准确性。

4.4 加强国际间的监管合作

影子银行造成的危机和影响是世界性的, 因此与国际监管机构保持密切的联系和合作可有效帮助中国监管机构提前做好风险的应对准备。首先, 主动与国际间的金融组织、监管部门取得联系, 保持充分的交流与合作, 开展广泛的多边监管合作活动, 严格杜绝相关跨国金融组织利用监管空白地带从事非法活动;其次, 签订双边监管协定, 确定地区范围内统一的监管标准与监管法规, 做到法制一体化, 确保国际组织的作用得以真正发挥;第三, 立足国情,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广泛吸收国外监管机构的经验与教训, 梳理正确的影子银行产品市场的监管思路与发展思路, 制定确切的监管体系, 按照由少到多、由易到难、从局部到总体的发展思路, 逐渐推出相关金融产品。

5结语

影子银行的监管是一个十分复杂的过程, 中国现阶段对于影子银行的监督与管理侧重于官方监管, 当金融危机出现或金融发展出现问题时, 社会各界一味呼吁政府部门加大监管的力度, 却忽略了监管的效率性, 若政府部门将本应由市场自行调节的风险全部揽在自己身上, 不仅不能有效解决问题、加大监管成本, 还会扰乱正常的金融市场秩序, 因此, 中国政府部门在对影子银行进行相应的监督和管理时, 应充分结合影子银行自身特点, 尊重市场、尊重行情, 同时对于市场无法自行调节问题给予及时干预, 积极引入市场约束机制, 主动联合国内、国际间的相关机构与组织, 加强监管的时效性与准确性, 逐渐改变国内银行的股权结构, 以充分发挥政府机构的辅助与稳定作用。

摘要:从监管视角出发, 就如何强化影子银行风险防范提出了一些思考与建议, 以加强对影子银行的监管力度, 提高整个金融体系的稳定。

关键词:监管视角,影子银行,风险防范

参考文献

[1]韦茜.监管视角下强化影子银行风险防范的思考[J].中国外资, 2011 (8) :35-37.

[2]梁枫.中国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监管研究[D].太原:山西财经大学, 2015.

[3]于菁.中国影子银行对宏观经济影响的作用机理研究[D].大连:东北财经大学, 2013.

[4]张宏铭.中国影子银行效应、风险及监管研究[D].沈阳:辽宁大学, 2014.

影子银行的风险与防范 篇6

我们既然要研究影子银行的风险, 首先就要了解影子银行的定义。影子银行是一种非银行金融机构, 它是金融体系中的重要部分, 可以为客户提供理财服务。但是, 由于金融监管机构对影子银行的监管不到位, 有些理财产品具有很大的风险性, 会给客户带来很大的经济损失, 也会破坏金融市场的秩序。因此, 如何监管影子银行, 如何降低影子银行带来的风险是金融监管部门一直在研究和探讨的重要问题。

在以前, 金融监管机构没有认识到影子银行的危险性, 对影子银行的监管也没有落实到位, 这不仅会给客户带来了经济损失, 更引发了严重的经济危机。如:在1907年, 美国信托公司的理财产品推广很快, 它的业务逐渐延伸到了股票市场, 而金融监管机构没有重视信托公司业务的不合理性, 任由信托公司参与股票投机活动, 结果, 多家信托公司投机失利, 就连有着悠久历史的尼克伯克信托投资公司也没有幸免, 而后, 雷曼兄弟公司的破产造成了华尔街上发生了金融危机, 更给国际金融市场带来了重要影响, 引发了严重的金融恐慌。自此事件后, 世界各国都认识到了影子银行的风险性, 金融监管机构也重视了影子银行的监管工作, 加大了对影子银行理财产品的监管力度。

在2003年, 国内对影子银行的定位有着不同的观点。第一种, 非银行金融机构的理财、信托业务都是受到监管的, 这些金融活动不属于影子银行业务;第二种, 民间借贷、信托业务、有风险的理财产品等都属于银子银行的业务范畴, 都应该受到金融监管机构的监管。后来, 在2013年, 中国银监会正式确定了影子银行的业务范围, 把信托公司、汽车金融、租赁公司等纳入了金融监管体系。本文重在分析影子银行的业务范畴, 以探讨影子银行的风险因素和监管手段。

二、监管影子银行的重要意义

1. 监管影子银行的必要性

影子银行是否需要监管是金融界一直在研究和探讨的话题。在以前, 中央银行是对影子银行进行监管的, 而且, 到60年代初期时, 中央银行的监管力度很强, 对影子银行提出了很严格的要求。但是, 随着经济的发展, 中央银行不仅不限制影子银行的储蓄存款利率, 还降低了影子银行的法定准备金率, 这就给影子银行的发展带来了机会, 影子银行有了和其他银行金融机构相同的待遇。

加拿大著名货币经济学家杰格迪什·汉达说过:“控制影子银行的手段很多, 不必只依靠提高法定准备金率来进行控制。”他的意思是:提高法定准备金率不是控制影子银行的唯一手段, 我们可以采取提高银行货币利率、控制理财产品业务、减少理财产品类型等方法来进行控制, 从而降低影子银行的业务范围, 减少客户的风险投资。也就是说, 影子银行的经营风险是很大的, 金融监管机构监管影子银行是必要的, 只有监管好影子银行的理财产品, 才会提高金融市场的稳定性, 才能保证影子银行的健康发展。

2. 影子银行存在一定的风险性

金融监管机构认识到非银行金融机构存在风险性, 因此, 金融监管机构一直都没有放松过对非银行金融机构的监管。目前,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 许多非银行金融机构快速发展, 如果不加以控制和管理, 必然会给中国金融体系带来影响。也就是说, 影子银行有着自身的特殊性, 随着影子银行的发展, 金融市场的风险就会加大, 如果金融监管机构不重视影子银行对金融体系的影响, 任由影子银行快速发展, 那必然会造成风险积累, 导致金融危机的出现。

实例:在1971年, 美国爱德华·贝尔公司推出了一款金融产品, 叫FBV, 这是一款短期金融投资信托产品, 它不仅可以和银行账户相互转账, 更有很高的利率收益。自该产品推广以来, 就得到了广大用户的认可, 在1979年底, 该产品的成交额为68亿美元, 而到了1988年, 该产品的成交额就达到了3650亿美元, 其金额增长幅度之大令人咂舌。后来, 该公司又对该产品进行了调整, 提高了这个产品的使用功能, 例如:客户可以使用产品卡进行购物、证券交易等, 正是该产品具备功能多样, 用途广泛, 收益较高等特点, 才造成客户投入大量资金进行购买, 也让银行存款涌进了证劵市场, 许多银行在该产品的冲击下, 由于货币储蓄量过低而面临倒闭。自1979年以来, 美国的银行倒闭量逐年上升, 截止到1988年, 美国银行倒闭量为215件, 银行倒闭率上升到了7%, 这个比例已经超过了经济最萧条时期, 可见, 影子银行的经营产品对金融市场的冲击是巨大的, 为此, 美国政府不得不出台《储蓄和贷款协会救济法案》来制约非银行金融机构的产品泛滥, 从而提高商业银行的经营活力。

三、监管影子银行理财产品的有效手段

1. 杜绝影子银行的违规问题

影子银行为了吸引客户的注意力, 达到让客户购买理财产品的目的, 往往采取虚报理财产品的收益, 而瞒报或者少报投资风险的手段, 这是影子银行最常用的违规手段之一, 也是银行监管部门重点监管的部分。其实, 客户购买银行理财产品获得收益是很正常的, 银行推出理财产品的目的也是如此, 但是, 由于影子银行的竞争力差, 它们为了吸引客户, 就采取虚报收益的手段来推广理财产品, 这不仅破坏了市场的经济秩序, 产品难以预测的风险更是可怕的。影子银行在进行产品宣传时, 往往会夸大实际收益, 客户购买产品后, 得到了实际收益让他们非常失望, 久而久之, 客户对理财产品产生了厌烦感, 不在愿意接受购买理财产品, 这会给金融市场带来巨大影响, 甚至会造成市场崩溃。因此, 我们要监管影子银行的理财产品, 杜绝影子银行采用违规手段宣传产品。

2. 完善监管影子银行政策措施

金融监管机构从而放松过对影子银行的监管工作, 其出台的金融政策和控制措施很多, 而且从近几年来的发展情况来看, 银行监管监管机构的监管力度也在逐年加大。例如:在2005年初, 中国金融监管机构就制定了《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管理暂行办法》, 而后的9年时间里, 中国金融监管机构又先后出台了三大类控制和管理措施。比较有代表性的有2010年的《关于规范银信理财合作业务有关事项的通知》, 2011年的《关于人人贷有关风险提示的通知》等, 通过出台这些金融措施, 信托公司的融资金额减少了, 银行理财产品规范了, 客户的投资风险也就降低了。

从近几年来的监管情况来看, 金融监管机构出台的政策措施作用显著。例如:在2010年, 金融监督管理局就出台了《关于规范银信理财合作业务有关事项的通知》, 其内容主要是控制信贷类理财产品的发展, 自该通知发布以来, 该种类理财产品发行仅380款, 其发行数量也明显减少, 可见, 金融机构出台的控制措施是有奇效的;又如:在2011年, 金融监管机构对理财产品虚假承诺问题进行了规范, 出台了多种措施来监督委托贷款、银信合作等业务, 其当年货币市场发展稳定, 理财产品的风险降低, 客户投资的安全性提高, 但是, 有些违规操作现象还时有发生, 这说明银行监管制度还不完善, 金融监管工作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3. 采取科学合理的监管方式

由于银行推出的理财产品类型不同, 所以, 客户所承担的风险也就不同这是无需置疑的, 金融机构监管的主要工作是保证理财产品是否存在弄虚作假现象, 是否有欺骗消费者的问题。银行发行的理财产品分为保本型和风险型, 保本型理财产品的特点是:投资风险较小, 收益相对较低;风险型理财产品的特点是:投资风险大, 收益高。可见, 不管是那种理财产品都是有风险的, 银行推行理财产品就要负责, 是那种理财产品一定要向客户讲清楚, 客户如果选择了高收益的理财产品, 就要有承担风险的责任, 金融监管机构的工作任务是保证理财产品的合理性, 避免消费者上当受骗。

四、结语

影子银行是金融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它可以优化资源配置, 推动金融市场的快速发展。因此, 金融监管机构要认识到银子银行的重要地位, 在对影子银行进行监管中, 要根据影子银行的特点来进行监控, 采取科学的监管方式来进行监管, 有针对性的制定措施来进行规范, 保证理财产品的合理性, 维持金融市场的稳定, 满足消费者的不同需求。

摘要:近年来, 随着影子银行的发展, 理财产品的种类逐年增多, 金融体系变得更加完善。但是, 影子银行在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更大的风险, 如果金融监管机构不能加以控制和管理, 任由理财产品的泛滥, 那么必然会给金融市场带来影响, 客户的利益就会受到侵害。因此, 本文重在研究影子银行的风险与监管问题, 希望本文内容对影子银行的健康发展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金融监管机构,影子银行,理财产品,风险

参考文献

[1]马莉.论我国影子银行体系的产生、影响及监管[J].晋中学院学报.2013 (01)

[2]陈蕊蕊.影子银行体系风险与防范浅议[J].长江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12 (02)

影子银行的风险与防范 篇7

一、影子银行体系的定义

纽联储 (2010) 将影子银行体系定义为从事期限、信用及流动性转换, 但不能获得中央银行流动性支持或公共部门信贷担保的信用中介。

FSB (2011) 对影子银行体系的定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上指由在常规银行体系之外的实体及其活动所组成的一个信贷中介系统;狭义上指信贷中介系统中具有系统性风险隐患和监管套利隐患的实体及其活动。这里的信用中介专指直接参与或部分构成延伸、便利信用供给的实体或业务活动, 如债券、结构性或合成金融产品等交易对象与信用相关的金融工具。

英格兰银行 (2010) 将影子银行体系定义为, 提供流动性、期限配置和提升杠杆率, 在不同程度上行使银行核心功能的机构、工具、结构或市场, 如货币市场共同基金、结构化投资实体、资产支持商业票据、资产支持证券化 (ABS) 市场等。

在中国, 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提出, 影子银行是指行使商业银行功能但却基本不受监管或仅受较少监管的非银行金融机构, 如对冲基金、私募股权基金、特殊目的实体公司 (SPV) 等。

二、影子银行的分类

按照FSB建议, 采用定量和定性信息相结合的方法勾勒中国宏观 (系统视野) 和微观 (基于实体和业务活动) 维度的影子银行体系面貌。为更好地对中国影子银行的规模、风险等问题做出评估, 考虑到这一体系的复杂性, 在综合已有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 可以将中国影子银行体系分为三部分:

一是商业银行内部创新的影子银行产品。商业银行为适应市场和监管、博弈宏观调控, 在融资需求驱动下的机制和产品创新业务, 主要包括商业银行理财产品、委托贷款等表外业务, 借助信托公司、证券公司等机构提供资产和风险“出表”的“通道”。该类业务与其传统业务关联紧密并相互转化和影响, 受到的监管与传统银行监管有较大不同, 成为中国影子银行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银信合作是最普遍、最重要的运作模式:商业银行通过与信托投资公司合作, 设立信托投资计划或购买资金信托计划份额, 将募集的理财资金投放于信托贷款、票据、债市、股市、商品市场, 甚至是艺术品投资等领域。

二是开展信用业务的非银行金融机构和产品。信托公司、典当行、融资性担保公司、小额贷款公司和货币市场基金等机构围绕银行信贷业务, 展开产品和合作创新, 跨领域机构和产品发展迅速, 其经营主体和投资、融资活动都在传统监管视线之外, 风险产生和传染机制更为复杂和隐蔽, 其投融资行为极易与传统银行信贷发生直接、隐蔽的联系。近年来, 对这些机构的监管力度有所加强, 但主要内容往往限于市场准入, 监管空白、监管重叠等现象依然存在。

三是依托网络等新技术提供支付、结算、投资、融资等金融服务的新型信用中介, 如非金融机构支付、网络借贷、众筹融资平台等。互联网金融不仅是传统金融业务的简单“上网”, 而是强调依托网络、移动通讯、云计算等新技术和社交网络、多对多交易等新模式, 突破传统金融概念和货币创造模式, 提供低成本支付、结算、投资、融资等金融服务, 为实体经济商业模式的创新提供有力支撑。从表现形式和内在运行机制来看, 一方面, 在云计算技术的保障下, 利用社交网络实现多对多交易, 降低了信息不对称程度以及融资交易的成本, 提高了社会资源配置的效率;另一方面, 互联网金融在无中央银行存款准备金制度的约束下, 调动并运用社会闲置资金, 加速货币的流动, 创造流动性, 实现信用规模的扩张。

三、我国影子银行体系存在的风险

我国影子银行的市场结构和运行模式与金融发达国家存在明显的差别。概括地说, 我国影子银行体系的特点是规模庞大但运行模式简单, 然而, 这并不意味着不存在风险。一方面, 既然定义为影子银行必定存在监管缺口问题;另一方面, 影子银行的生存之道, 主要是充当银行资金与次级资金需求者之间的“翻墙梯”。以上两点在我国影子银行体系中普遍存在, 因此, 不能忽视我国影子银行发展所产生的风险。

从我国影子银行市场结构及运行方式上看, 我国影子银行的风险可以分为总量风险 (所有影子银行的共性风险) 和结构风险 (我国影子银行所特有的风险) 。

影子银行的总量风险是属于影子银行的金融机构、金融工具、金融产品等均需要面对的风险, 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一是场外不透明交易带来的信息不对称风险。由于我国影子银行交易缺少中心结算机构和监管单位, 影子银行市场内的交易双方采取公开积极信息, 掩盖消极信息来谋求利益最大化, 这种不透明的、自主的场外交易容易导致金融要素的错配, 进而扩大了影子银行的交易风险。

二是高杠杆风险。按照我国影子银行的市场构成和运行模式, 高杠杆风险是普遍存在的, 只是不同类型影子银行的表现形式不同, 体制外的民间影子银行主要表现为自有资金少、信用扩张大的高杠杆风险;体制内的影子银行机构主要表现为, 占用少量的资金 (如保证金) 便可撬动高额的信用资金。体制内影子银行之所以能够获得如此高的杠杆, 主要是由于国家信用担保下所赋予的金融经营特权。

三是系统风险。系统风险与系统性风险是两个大相径庭的概念, 前者是指金融系统的不稳定性, 某个机构受到冲击后便会产生传染性, 引发连锁的“季风效应”, 最终导致整个金融业的危机;后者则是不可分割的市场风险。系统风险是由内向外传递的风险, 而系统性风险则是由外部冲击产生的由外向内风险。与影子银行紧密联系的是系统风险, 影子银行嵌入在银行业市场内部, 形成银行和“准银行”之间相互交织网络, 一旦出现问题便会产生传导性, 因此应审慎应对影子银行的系统风险。

除总量风险以外, 我国不同影子银行还要面临各自特殊的结构风险。政府主导的影子银行会产生债务风险, 国有独立的影子银行主要面临市场风险, 如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冲击;企业内部的影子银行运行则要警惕产能过剩即固定资产价格下跌风险, 民间的影子银行机构需要防范的主要风险包括道德、信用等风险。总之, 影子银行的存在必定会加剧金融系统的不稳定性, 但不稳定性的表现形式和内在原因, 会因为影子银行所处的环境不同而改变, 因此, 防范影子银行风险不应照搬他国经验而是应采取因地制宜的原则。

四、加强我国影子银行监管的措施

我国应当充分汲取美欧等国在影子银行问题上的前车之鉴, 按照规范运作、有效监管、分类指导的原则, 强化影子银行监管, 促进金融体系稳健发展。

1、健全金融立法, 填补法律空白。

近年来我国出台了不少规范影子银行行为的法律法规, 但相关立法仍很不完善, 不完全适应影子银行的监管需要。建议:第一, 在总结试点经验的基础上, 尽快出台《资产证券化条例》, 为资产证券化规范开展提供上位法支持。第二, 尽快协调出台《股权投资基金管理办法》, 细化对基金管理公司门槛、资质、基金管理模式、募集对象基本资质、投资规范、限售渠道的要求。第三, 加快民间金融法律法规建设步伐, 促进和保障民间金融规范化发展。注重发挥正规金融对民间金融的引导作用, 严厉打击高利贷行为和各类地下钱庄, 杜绝各类非法集资、洗钱和暴力催债等违法行为, 有序发展小额贷款公司、融资性担保机构和典当行等准金融机构。第四, 尽快出台《金融机构破产条例》, 明确抵押品净额结算机制是否合法, 为资产证券化和衍生品市场规范发展创造良好的法制环境。

2、根据影子银行机构不同的影响程度和风险水平, 实行动态比例监管。

美欧等国的教训表明, 对影子银行监管“太迟”或“太松”很可能危及金融稳定, 但另一方面, 金融监管也有较大的直接和间接成本, 不是所有的影子银行在所有的时候都要受到严格监管。为此, 建议:一是有关金融监管部门应当定期评估不同影子银行机构的不同影响程度和风险水平, 根据评估结果确定适度的监管方式和监管强度。对于影响小、风险低的影子银行机构可以采取市场自律、注册、监测等监管方式, 对于影响大、风险高的影子银行机构则必须纳入审慎监管范围, 实行最严格监管。上述评估应定期进行, 监管方式需相应随之调整。二是尽快将影子银行监管问题纳入相关监管协调机制。统筹监管政策, 明确监管主体和职责分工。三是建立信息共享机制, 加大信息共享力度。充分发挥监管机构、交易所和各行业协会的作用, 定期汇总并分析市场数据, 监测和预防单个机构和系统层面的风险。

3、建立有效的风险防火墙, 强化金融机构自身风险管理

一是建立商业银行和影子银行之间的防火墙, 阻断影子银行向商业银行的风险传导渠道。例如:严格防范商业银行表内资金通过代客理财等渠道流向私募股权基金等影子银行机构;严格限制小额贷款公司向银行融资;银信合作等业务应严格遵守资产真实转让和洁净转让的原则等。二是加强对资产证券化业务的风险管理。银行开展资产证券化业务应关注借款人的还款能力和意愿, 不能因证券化而放松审查标准。明确禁止过度复杂的证券化和再证券化, 严格控制产品杠杆率。三是加强金融机构的操作风险管理, 严格禁止金融机构从业人员参与民间金融活动, 避免风险从民间金融体系传递至银行。四是督促征信机构建立内部防火墙制度, 限制评级人员从事信用咨询或顾问业务及其他可能影响评级公正的业务。五是逐渐引入和提高对私募基金经理人资质的要求, 通过管理人的准入限制保证基金的管理水平。

4、完善金融基础设施建设

一是逐步建立涵盖个人住房、汽车、企业资产等基础资产的集中统一的抵押变更登记系统, 打破行政区划造成的市场分割, 为资产证券化的依法规范开展提供前提条件, 消除因抵押品变更无法有效执行造成的潜在风险。二是探索场外衍生品集中清算, 引入中央对手方, 完善相关配套机制, 切实防范交易对手风险。三是明确相关会计处理, 规范市场运作。例如, 对资产证券化产品“真实出售”的确认应有更加准确明晰、可操作性强的标准。四是强化影子银行的信息披露, 提高其运作的透明度。加强准入及注册管理, 适度披露其资质、财务、治理等方面信息。

摘要:影子银行作为游离于传统银行监管体系之外的信用中介, 在支持实体经济发展、推动利率市场化、分散银行体系风险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但与此同时, 由于其资产规模庞大、高杠杆运作、低透明度、缺乏有效监管等特征, 也加剧了金融体系的脆弱性和系统性风险。加强对影子银行运行的风险监控, 促进影子银行的有序发展, 对于加强我国金融生态环境建设、维护金融稳定尤为重要。

关键词:影子银行,民间借贷,金融风险,监管

参考文献

[1]张佳坚.浅议中国影子银行.现代营销, 2013, (1)

影子银行的风险与防范 篇8

影子银行是指行使和传统银行相同或类似的职能,但不受或少受监管,容易引发监管套利和积聚系统性风险的一类非传统的金融机构。影子银行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出于提高超额收益和规避监管的目的,影子银行在次贷危机前发展攀升至前所未有的高度,同时暴露出期限错配、高杠杆操作和监管缺失等一系列弊端。次贷危机后,全球范围内加大对其的监管力度,影子银行与传统银行机构的相对规模呈下降趋势。但根据金融稳定理事会数据,截至2015年上半年,全球影子银行规模已超过GDP总量的80%。

我国影子银行虽然具有期限转化和流动性转换功能,并且具有强烈的监管套利动机,但仍然与国外影子银行系统具有明显差异:第一,我国影子银行的业务主要依托商业银行完成,而国外影子银行则对商业银行依赖程度较低;第二,我国影子银行系统的销售渠道主要为零售渠道,而国外则主要依靠批发手段进行销售发行;第三,我国影子银行系统资产证券化程度低,普遍杠杆率不高,不存在欧美影子银行重复抵押和多重包装的高杠杆操作;第四,银行理财产品运作情况按规定应定期报送监管部门,我国影子银行系统仍处于监管范围内。

我国影子银行系统可以由窄至宽分为四个口径进行界定:最窄口径仅包括银行表外理财业务和信托业务,最宽口径则将小额贷款公司、典当行、融资担保公司等非银行金融机构和民间金融囊括在内。本文选择最窄口径进行讨论,主要原因有:第一,目前影子银行业务主要依托商业银行完成;第二,“资金池—资产池”运作模式是现阶段我国最具有代表性的投融资运作模式之一;第三,商业银行表外业务与信托业务是影子银行流动性风险和违约风险的集中点。

二、我国理财业务的发展现状

2004年以来,由于银行中间业务比重增加,居民投融资需求旺盛,商业银行理财业务发展迅猛,各色创新的理财产品层出不穷。特别是2011年以来,受到银根紧缩的影响,理财产品和涉及的发行银行数量都大幅增长。2015年前三季度有381家银行发行了共计58820种理财产品,发行数量比2014年同期增长22.66%。具体情况如图1所示:

2003~2015年我国理财品种数量变动如图2所示:

从图2来看,非保本型理财产品(属于我国影子银行业务范畴内的一类理财产品),所占比重有明显的上升趋势,截至2015年第三季度,已由2004年的21.93%上升至68.94%,成为理财业务市场上最主要的产品品种。相比之下,保本型理财产品的市场份额出现了明显萎缩。对于该类理财产品,银监会规定应将其资金和投资资产纳入表内核算并计提必要的风险拨备,但非保本型理财产品属于银行中间业务,不承担相应风险而计入表外。这反映出银行具有为规避存贷比限制和资产负债表监管而进行表外扩张的动机。

从资产投向来看,起初理财产品的主要投资对象集中在货币市场和信贷资产。在2010年,由于监管层开始重视单一信贷类理财业务,银监会于当年叫停了银信合作产品,同时要求表外资产于2012年前转入表内。这一系列监管举措致使2010年后单一信贷类产品大幅缩水,组合投资类产品市场份额急速扩张。最初“一对一”理财运作模式已经难以满足组合投资类业务的需求,从而向资产池运作模式发展。“一对一”运作模式是指银行凭借信托公司的“平台”作用,募集资金向企业发放贷款,某家银行对应特定的信托计划,是一种一次性发行的理财产品模式。而资产池模式则是将不同类型理财

产品的资金汇集到一个资金池内,通过滚动发行,再将池内资金投放到不同类别的金融资产中去。

三、资产池理财业务的运作模式与潜在风险分析

由于资产池在运作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我国资产池理财业务模式具有美国结构化投资(SIV)和债务担保凭证(CDO)的特点,可以概括为“滚动发行、集合运作、期限错配、分离定价”。其运作流程如图3所示。

从资金的流入端来看,资产池理财模式通过理财产品的不断新发与到期续发来保证资金源源不断流入池内,发行的理财产品不仅包括新理财产品,也包括到期理财产品的续发。由于该类产品一般期限较短,资金流入端大部分都是短期资金。银行将募集到的资金集中管理,统一将其投资于各类不同期限和风险的金融资产内。

从资金的输出端来看,滚动发行使池内资金沉淀下来,银行可以将这部分资金投资于能获取较高收益的长期金融资产,从而获得比较可观的利差收入。资产池理财模式的主要特征是募集的资金无法与投资资产一一对应,因此购买理财产品的投资者收益与预期收益难以一致。通常的做法是银行在扣除各项成本费用后参照同类产品和基准利率再对投资者分配收益。

从资产运作角度看,资产池运作与商业银行经营并无实质区别,资产为各类标的金融资产,负债为资金来源。它们之间最显著的不同是商业银行经营运作处于严格监管之下,而资产池运作既没有最低资本要求,也没有计提存款准备金以应对流动性风险的要求。另外,此类理财产品还具有缺乏本息保障制度、可以无限展期和刚性兑付等特征。因此,资产池运作模式下的理财产品实质上受监管程度低且难以管控,是影子银行系统的代表性业务模式。

资产池业务模式的诞生和兴起标志着我国财产管理行业摆脱了单一的初级阶段,逐渐向比较复杂的资产池产品阶段演进。资产池业务模式增强了银行的盈利能力与资产管理能力,降低了交易成本,更能满足客户的融资需求,因此是一种合理的金融创新产物。然而,由于资产池操作不透明和兑付风险、流动性风险的逐渐显露,监管机构自2011年起对其实行严格监管,并对“多对多”资产池业务实行“一刀切”式监管。就目前而言,资产池模式的潜在风险包括以下几点:

1. 期限错配易引发流动性风险。

资产池模式借短贷长,将长期资金与短期资金搭配起来。从委托期限上看:近几年理财产品募集到的资金期限大部分在半年以内,比如截至2015年第三季度,当年发行的半年内到期的理财产品占87.44%,详细情况见下表:

单位:%

注:数据来源于Wind资讯。

与之相对应的是,银行将募集到的资金更多地投向中长期资产。资产池模式为保证一定的流动性,会足额发行新的理财产品,在市场出现较大波动时,有可能用新募集到的理财资金偿还前期理财收益。更严重的情况是,商业银行不得不出售资产池购买长期资产,使投资者和银行都蒙受损失。投资者信心遭受打击,资产池内新的资金输入就难以为继,银行将面临流动性风险压力增大的恶性循环。

2. 权责分配不明和信息披露缺失可能带来道德风险。

资产池理财产品未能达到银监会“成本可算、风险可控和信息充分披露”的原则:该类产品难以披露投资资产的种类、比例、期限等具体信息,只能对资金投向做大致说明;池内产品无法单独核算,对其价值的准确估计难以实现。同时,由于信息披露不完全,可能存在资产池理财产品之间相互转移收益的行为,未体现对金融消费者权益的尊重和保护。

3. 法律地位不明确易引发兑付风险。

理财产品作为一种财富管理工具,发行银行和投资者之间是委托代理关系还是债权债务关系,一直没有明确的法律定论。保本型理财产品定期还本付息,类似于简单的债权债务关系;非保本型产品相当于将财富委托管理并自负盈亏,更类似于委托代理或信托关系。就委托代理关系而言,《合同法》规定,当银行超越代理权或产生代理过失时,被代理人有权要求赔偿。资产池理财产品存在信息披露不完全和单独核算缺失的缺陷,银行难以计算出资产池内产品的资产负债和盈余情况。同时,银行在信息占有、风险控制和专业知识上处于优势地位,投资者处于劣势地位。在金融诉讼实践中,银行将担负对资产池理财业务合规运作的举证责任。然而单独核算缺失使银行难以证实业务合规运作,使其在诉讼中处于不利地位。此时银行往往需要承担投资损失,从而陷入刚性兑付的不成文规定。

4. 频繁关联与内部交易可能引发风险交叉传导。

风险传导起源于池内资产与负债的双重表外化:一方面,报表上的存款被转移到表外,是负债的表外化;另一方面,投向的资产记录在表外,是资产的表外化。负债的表外化可能会导致资本约束不足,没有计提足够的风险拨备,从而使银行风险控制能力降低。在银行金融业竞争日益激烈的背景下,理财业务越来越多地被运用成吸存揽储和“考核冲点”的重要工具。考核期内理财资金与存款资金往往频繁转换,在考核时点,资产池的缺口可以由银行自营资金填补,考核过后再将存款转化为理财资金,并最终归还自营资金。这种关联交易或内部交易实质上是以表内资产为表外业务提供隐性担保,容易使表外风险传导至表内,引发交叉感染风险。

5. 基础资产集中投向利率敏感资产,可能引发利率波动风险。

从近几年理财产品的基础资产投向上看,比重最大的是债券和利率类资产,这两项资产都是利率敏感型资产,且已经实现了利率市场化。2015年前三季度所发行的理财产品中,24.89%的基础资产为债券,27.4%的基础资产为利率类资产。对非保本型理财产品而言,市场利率的波动会影响产品定价,特别是市场利率大幅反向波动时,产品购买者和发行银行可能会承受预期收益降低的风险。由于我国金融市场的利率管制,债券市场鲜有实质性集体违约事件,利率大幅波动的概率并不大,整体而言,利率波动风险处于可控范围内。但不容忽视的是,中低评级的城投债也是银行理财产品资产的主要投向之一,存在违约的可能性,其风险值得关注。

四、防范资产池业务风险的建议

从内部风险控制角度出发,应强化银行内部风险管理,重点控制考核时点业绩评价。道德风险、信息不对称、频繁内部交易等现象的出现,大多是由于我国商业银行总分行制度下总行对分行的内部风险控制力不足造成的。为在关键考核时点冲击营业额,分行可能在销售环节中暴露风险,违反信息披露原则。强化内部风险控制的具体措施为:一方面,将风险管理工作与理财产品销售管理工作划分开来,并由分支行高层行政人员对其负责,定期向总行出具理财产品风险管理监督报告;另一方面,继续坚持总行的核心权威地位,总行应以降低道德风险、法律风险和信息不对称为中心,不定期抽查分支行的风险披露与代理行为,对不合规的销售行为进行严肃处理,并记录于该分支行年终考核体系中。

从法律规章角度出发,应明确该类业务所处的法律地位,突出其财富管理功能。权责不明、举证不能、侵犯金融消费者权益和刚性兑付等问题出现的根源是理财产品从产生之初就没有明确的法律地位,权属不清导致各种金融纠纷。作为银行的一种资产管理业务,理财产品却未出现在《银行法》中规定的商业银行经营范围内。尽管根据《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管理暂行办法》提供的官方解释,非保本型理财业务是建立在委托代理关系上的理财计划,但在司法实践中,资产池理财业务由于无法提供投资关键信息而容易被认定为没有代理权,其法律属性更偏向信托关系。因此,应填补相关法律的缺失,确定理财产品的合理法律定位,确定开展业务双方当事人的权属关系,以减少监管套利。

从投资者权益角度出发,应着力提高理财业务的透明度,关注投资者的风险承受能力。发行理财产品的银行必须同时提供完整的产品风险与收益信息,特别是资产池理财业务,应提供风险揭示和风险说明等信息,具体可以通过建立健全统计监测体系、完善信息披露制度和搭建统一信息融通平台等措施来完善。发行和设计理财产品时应充分考虑投资者定位,发售前还需对投资者进行风险评估,可将其分为“保守型”、“稳健型”和“激进型”三类,按照风险承受能力进行筛选并提供与之相匹配的理财服务。对风险较高的资产池理财业务设置一定的购买门槛,不允许风险承受能力薄弱的个人投资者介入,鼓励风险承受能力高的机构投资者购买。

从产品设计角度出发,应加强设计控制,鼓励适度创新。目前国内理财市场上同质化问题突出,各家银行推出的产品种类实质上都以“期限短、收益稳定、投资于利率市场”为主,这容易导致风险交叉传染。银行可以根据客户市场的细分,自主研发创新适合对应人群的理财产品,探索设计独具特色的银行品牌理财产品。如资金实力雄厚和客户资源丰富的大型商业银行可以凭借自身优势,开发风险较高的结构性理财产品,以面向高端客户;中小型银行则可以以“稳健性”客户为主要对象,重点开发收益稳定、风险较小的产品。此外,在开发设计产品时,应遵照“成本可算,风险可控”原则,严格限制不符合要求的产品投入市场。

五、我国影子银行的监管提升策略

1. 客观认识影子银行发展,确立宏观审慎与微观约束相结合的监管框架。

当下传统商业银行范畴以外的金融中介机构发展迅猛,特别是属于影子银行的新兴金融业务与机构在一定程度上充实了传统金融体系,应充分认识到影子银行在开辟融资渠道、提高金融体系融资效率、促进金融创新、推动商业银行竞争与转型等方面的正面作用。虽然发展过程中暴露出一定风险隐患和监管问题,但不应全盘否定,而应分清轻重缓急,建立宏微观并重、疏堵结合的监管框架。

宏观审慎监管要求机构监管与功能监管相辅相成,在“一行三会”的监管体系下完善信息融通渠道,加强监管机构协作,以减少监管套利。目前学术界与实务界对影子银行的范畴存在争议,致使各方度量口径不同,对影子银行的测量数据存在显著差异,不利于形成清晰认识。应首先从确立官方定义出发,明确其具体范畴,统一相关数据的度量口径。同时,根据影子银行范畴完善社会融资规模的动态监测,全面把握影子银行信息,更有效地使用货币政策工具进行宏观调节。微观约束监管要求对影子银行容易诱发风险的业务或机构进行重点把控,如对风险较高的资产池理财业务,应加强日常监控、信息披露和风险管理。对不合规的高风险业务及时进行处理,鼓励在风险可控范围内进行业务创新。

2. 科学运用政策监管工具,构建影子银行与商业银行的风险防火墙。

当前,由于金融机构破产法和存款保险制度尚未建立,商业银行在从事金融代理、担保、发行理财产品等影子银行业务时,容易导致风险交叉传导。因此,在审慎监管原则下,有必要通过防火墙将风险隔离开来,以维持金融体系的稳定。一是使用限制资产组合期限和限制杠杆的政策工具,使投资目标和风险水平相匹配,严格约束过度证券化与高杠杆率,要求从事影子银行业务的有关机构保持足够的流动性;二是对与商业银行合作的金融机构建立一定的资本要求和资产集中度限制,如银信合作和银证合作,并保证银行表内资产转移遵循真实转让与洁净转让原则;三是运用非流动性资产投资限制,比如可以将资产池理财投资的非流动性资产设置一定比例限制,增强投资资产组合的流动性转换能力,降低资产甩卖风险和挤兑现象出现的可能性。

3. 坚持逐步利率市场化改革,对民间金融机构设置合理的融资利率限制。

利率管制是我国影子银行得以发展的重要原因,它使理财产品代替存款的作用更明显,也推动了以小额贷款公司为代表的一部分非银行金融机构的扩张。利率市场化有利于提升融资效率,约束影子银行的监管套利行为,从而降低风险。然而,民间借贷因不受监管或少受监管,存在利率高、风险高的特征。对此,可以在短期内设置最高贷款利率,防范民间金融过分抬高利率而引发的风险。

4. 探索符合金融市场现状的资产证券化创新,匹配相关的制度体系和法律法规。

资产池理财业务模式实质上是一种非标准化的资产证券化,由于目前国内资产证券化发展不完善,相应制度法规缺失,使资产池业务存在制度缺陷而容易诱发一系列风险,未来成熟的证券化将逐步替代理财业务成为金融市场上发挥融资功能的主要工具。

综上所述,以理财产品为代表的我国影子银行揭示了目前金融市场投融资的多样化需求,它依托现代信息业的发展,为金融市场提供了创新的活力,指明了金融行业的发展方向。目前,我国影子银行风险整体可控,既应防患于未然,也应尽量避免过度监管。对此,可以通过政策引导、完善法律、弥补监管真空等措施,推动其健康有序发展,以促进我国经济繁荣。

参考文献

张慧毅.中国影子银行体系的风险及其监管研究[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13(4).

颜永嘉.影子银行体系的微观机理和宏观效应[J].国际金融研究,2014(9).

张明,高海红,刘东民等.透视中国影子银行体系[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4.

马俊胜,张龙清.商业银行理财业务风险控制研究[J].金融论坛,2014(2).

鄢青.商业银行资金池理财产品业务模式与法律探析[J].金融法苑,2013(9).

上一篇:基础垫层下一篇:90后对90后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