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防范与处置对策

2024-07-29

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防范与处置对策(精选8篇)

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防范与处置对策 篇1

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

防范与处置对策

内容摘要:随着我国宏观经济下行压力渐显、商业银行资本新规以及利率市场化不断推进,我国商业银行资产增长与业务不断提速,经济活动中的不确定性和风险因素增多,银行风险有扩大的趋势,信贷风险也必然成为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经营中面临的一个非常突出的问题,也是制约国有商业银行建立现代金融制度的主要障碍。多年以来尽管国家采取了相关金融政策来化解信贷风险,国有商业银行在实行经营转制后建立了相应的庞大的信贷合规风险管控制度体系来应对防范信贷风险,并有针对性地提出防范信贷风险的对策。银监会也相应出台“三法一指引”等贷款新规定,有效的在商业银行贷款操作层面抑制了风险蔓延,但银行的不良资产仍居高不下,这使商业银行的经营面临较大的困难。为此,深刻认识和分析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并在此基础上做好管理工作,防范和化解信贷风险,保证金融安全、高效、稳健运行,是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的必然要求。

[关键词]商业银行;信贷风险;风险管理

绪论:信贷业务是我国商业银行的主要收益来源,而信贷风险也是商

业银行面临的主要风险。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商业银行在信贷风险管理上不断总结经验教训,研究探索,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宏观经济政策的调整又使商业银行面临着新的信贷风险。因此,商业银行务必要强化信贷风险管理,同时,由于银行的信贷风险贯穿于信贷流程的每一个环节,也需要每个参与者建立信贷风险意识。

本文就对县域经济环境下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及相关对策进行了探讨,并将从银行信贷流程的操作及每个参与者来探讨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的原因,并提出建议,以期提高我国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能力,更好的迎接市场的挑战。结合对县域经济环境商业银行现状调查,可以清楚地了解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的形成与影响因素和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及如何实施信贷风险的内部控制等现实状况,为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的进一步改革和创新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针对以上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与建议,以期提高我国商业银行在信贷风险方面的经营管理水平与完善其内控制度、管理体制和经营机制起到一定程度的帮助和指导。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概述

1.1银行信贷风险的含义

信贷业务是我国商业银行的主要收益来源,而信贷风险也是商业银行面临的主要风险。信贷风险的类型可以从总体上划分为市场性风险和非市场性风险两类。市场性风险主要来自企业(借款人)的生产和销售风险,即借款人在商品的生产和销售过程中,由市场条件和生产

技术等因素变动而引起的风险;非市场风险主要指自然和社会风险。自然风险是指由于自然因素使借款人蒙受经济损失无法偿还信贷本息的风险;社会风险是指由于个人或团体在社会上的行为引起的风险。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的形成是一个渐进过程,在还款期限届满之前,借款人财务商务状况的重大不利变化很有可能影响其履约能力,银行经常会在技术层面上设定约束条款确保债权如期受偿。近10年以来我国商业银行在信贷风险管理上不断研究探索,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宏观经济政策的调整又使商业银行面临着新的信贷风险。因此,商业银行务必要强化信贷风险管理,同时,由于银行的信贷风险贯穿于信贷流程的每一个瞬间,也需要每个参与者建立信贷风险意识。本文就着重商业银行在信贷风险防控环节进行深入探讨。1.1.2商业银行信贷管理

信贷管理从广义上理解包括:制定和实施信贷政策,建立和健全内部授权授信制度,制定、贯彻和执行信贷操作程序,以及建立信贷风险监测和控制机制等诸多相互协调、制约的制度系统及其对制度执行效果的监督系统。狭义上的商业银行信贷管理仅指贷款发放前的调查工作、贷款存续期间的管理工作以及贷款出现风险后的监督、控制和处理工作。本文采纳狭义的商业银行信贷管理概念,在分析当前商业银行信贷管理中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试图提出解决这一问题的基本思路和实际操作对策。本文就当前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及相关对策进行了探讨,并将从银行信贷流程的每个参与者来研究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的原因,并提出建议,以期提高我国商业

银行的经营管理能力,更好的迎接市场的挑战。我们可以清楚地了解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的形成机制与影响因素,目前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及近年来实施信贷风险的内部控制所取得的成果及存在的问题等现实状况,从而为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的进一步改革和创新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本课题还针对以上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与建议,以期对提高我国商业银行在信贷风险方面的经营管理水平与完善其内控制度、管理体制和经营机制起到一定程度的帮助和指导。1.2信贷风险的种类、特征 1.2.1信贷风险的种类

商业银行规避信贷风险,必须建立运行有效的风险识别体系,前防范风险就要求商业银行对风险形成诱因了如指掌。目前商业银行面临的主要为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流动性风险、操作风险、法律风险等几类。

一、信用风险

信用风险是导致潜在损失的最主要因素。信用风险也称“对家风险”指交易的对方不履行或无力履行在交易中的义务,而引发损失的可能性。银行授信业务中的交易对方,如借款人、保函申请人,不按期偿还贷款本息或无法履行由银行担保的责任,都会产生信用风险。信用风险通常也包括客户信用等级下降的风险。这种风险并不等同于违约,但它意味着违约可能性的增加。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的根源在于借款人信用风险,因而防范和化解信用风险是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的主

要任务。

二流动性风险

流动性风险也是银行的一种主要风险。流动性风险是指短期资产不足以用于支付短期负债或额外的资金流出,即两者不匹配导致的风险。银行通常筹集短期资金,贷出长期资金,因此资产和负债之间会存在期限缺口,这种期限的不匹配会导致流动性风险增加和流动性成本上升。银行的流动性状况还受融资项目的资金运用和资金来源的时间安排的影响,称为资金来源和运用的时间缺口,这一缺口的大小及其间上的稳定程度将影响着银行总体的流动性状况。

流动性风险也意味着筹资困难的风险。银行的筹资能力一方面取决于银行的信用等级,另一方面取决于银行的筹资政策。如果银行的信用等级下降,筹资成本将上升,如果银行过度依赖外部融资,且其筹资行为出现不正常的波动或反复,则其在金融市场上的资信将会收到影响,进而影响其筹资能力。

流动性严重不足将导致金融机构倒闭破产。例如,由于某一重大客户的违约引起的巨大损失将造成某一金融机构日后流动性不足,进而导致挤兑的产生或其他金融机构出于防范违约风险的目的而取消对其的信用额度,这两者反过来又会加重流动性危机,从而导致银行破产。

三市场风险

市场风险是指因市场变化而导致财务状况发生不利变化的可能性。对银行来说,市场风险指市场变化给银行带来财务损失的可能性。

因市场变化导致借款人财务处境困难而不能按期偿还银行贷款的,对银行来说仍然是一种信用风险,而不是市场风险。

银行经营信贷业务面临的市场风险主要是利率风险和汇率风险。利率风险是指由于市场利率,水平变化给银行带来损失的可能性,汇率风险是指由于外汇价格变动给银行带来损失的可能性。利率风险和汇率风险可能造成银行信贷业务收入的损失,对信贷资产的安全也会产生不利影响。如资金市场求大于供使利率升高,而贷款使用固定利率则银行预期的利息收入要减少,甚至出现利息收入小于利息支出。汇率的变化同样有可能使银行在存、放款货币匹配不当的情况下遭受汇率损失。同样,利率和汇率的变动会导致信用风险的激增,从而影响信贷资产的安全。

四、法律风险

法律风险是指交易合同不能得到法律保护的可能性。在现阶段,我国商业银行所面临的法律风险较为突出,主要体现在:

1、合法债权得不到法律保护

(1)立法空白。立法落后于经济发展,使债权人在寻求法律保护时。没有适用的法律。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时间不长,立法落后于实践,企业借改制之机逃废银行债务的现象十分普遍,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没有适用的法律来保护银行的债权。

(2)执法不力和司法不公。我国目前银行面临的最大的法律风险是有些地方的司法部门执法不力或司法不公。由于主观和客观的原因,许多地方司法当局对银行合法债权的保护远远落后于对本地企业的法律保护,表现在银行正当的债权诉讼不能得到公正和及时的受理,或虽有公正的审判但没有实际有效的法庭执行等。

2、法律变更

法律变更,使在变更之前签署的在变更后仍未到期的信贷协议及其他法律文件变为无效或不完备的文件,得不到变更后的法律的保护。如在《担保法》实施之前,以房地产、土地、交通工具等财产设定的抵押,无须办理抵押登记,《担保法》出台后,要求以上述财产设定抵押权必须进行登记,否则抵押无效。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借款人不配合银行去办理抵押登记,银行原来持有的抵押就没有任何意义。

3、法律文件不完备

银行在办理信贷业务时,没有按法律规定的要求,与授信对象签署完备的法律文件,致使债权不完整,不能得到法律的充分保护。如财产抵押,不但需要抵押与受押双方签订合法的完备的抵押协议,而且需要到有关部门办理抵押协议登记,缺任何一项都不能得到法律的保护。

4、交易对方授权不足

即交易对方签署借款合同的代表没有得到合法的充分的授权,如没有全体董事签字的董事会授权书等。

5、银行明知借款人使用信贷资金从事非法活动而放款,使银行信贷资产得不到法律保护。

五操作风险

操作风险是指银行在处理业务时操作失误或操作不当而造成损失的可能性。操作风险会给金融机构带来巨大的损失。英国历史最长的商人银行巴林银行,因其新加坡分行高级职员利森越权交易而损失巨大,最后被其他银行收购,就是一个典型的没有控制好操作风险的例子。

信贷业务的操作风险产生于:

1、做出授信决策所依据的资料和信息不完整或不真实,不能有效地识别、量度和控制授信风险。银行在做出授信决定前,必须对授信对象本身及其周边环境进行充分的调查了解,包括其资产负债状况、经营管理情况、发展前景、与本行及其他金融机构的往来记录等,以判断授信对象有无完备的借款资格、足够的还款能力和充分的还款意愿,这是授信业务风险防范的基础。必须建立严密的授信业务操作规程,保证授信决策所依据信息资料的真实、准确和完备。

2、内部控制制度不完善,授信建议权和审批权过分集中,缺乏有效的约束机制。权力过分集中在一个或几个职员身上,授权人依靠的只是受权人的忠诚和能力,对受权人的权力制约和行为约束不够,容易引发金融案件,给银行带来很大损失。

3、职员工作能力和责任心差,导致工作失误或疏忽,或为了个人私利,对银行进行欺诈,如向上级提供关于授信对象的虚假信息、非法或越权授信等。

4、内部工作程序因故被打断或停顿,如电脑系统、内部控制系统发生故障等。

1.2.2 信贷风险的特征

(1)客观性 只要有信贷活动存在,信贷风险就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而客观存在,确切地说,无风险的信贷活动在现实的银行业务工作中根本不存在。

(2)隐蔽性 信贷本身的不确定性损失,很可能因信用特点而一直为其表象所掩盖。

(3)扩散性 信贷风险发生所造成银行资金的损失,不仅影响银行自身的生存和发展,更多是引起关联的链式反映。

(4)可控性 指银行依照一定的方法、制度可以对风险进行事前识别、预测,事中防范和事后化解。2 商业银行信贷风险成因及分析 2.1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的成因

商业银行作为城市金融的主力军,被赋予支持经济发展的历史使命,承担着城市金融服务的神圣职责,建设社会主义新城市是城市商业银行一项义不容辞的任务。为支持经济发展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在新城市建设中如何发挥出更好更大的作用,以新金融作为撬动新城市建设的着力点,运用新金融业务、新策略定位、新信贷机制和新金融制度安排重塑新市建设的资金需求,以彰显新城市建设的理念、思路和方法。商业银行机构遍布城市,具有相当的资金实力和经营规模,已成为城市金融的基础和我国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商业银行经过几年来的积极清收不良贷款和呆账核销,通过调整信贷结构和投向,贷款结构得到进一步的优化,信贷资产质量有了较大幅

度的提高,经营效益逐年增加,贷款操作手续日趋规范,风险状况已得到缓解,但在县域经济环境下,由于历史原因和条件限制,商业银行经营的对象是农业产业、城市中小型企业和个体私营经济,层次低、底子薄、效益差,经营风险较大,形成了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居高不下的局面,银行在发放贷款时还存在着一些误区,在信贷管理上还存在着一些薄弱环节。

1、农业生产的风险性大

商业银行的主要服务对象为“经济发展”,而农业生产易受自然灾害影响,每一次大的自然灾害都造成大批借款户因农业生产遭受破坏而难以按期归还贷款,由此造成大量的信贷资金沉淀。

2、贷款三查制度执行不严

目前商业银行信贷资产的管理尚处于粗放经营的管理层次,缺乏一套与现代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贷款决策、约束机制。且信贷管理手段落后,跟不上信贷业务快速发展的要求,在实际工作中,只注重贷款的调查和审查,疏忽贷后跟踪检查。

3、行政干预依然存在

一些地方党政领导由于缺乏金融知识和风险意识,为了在任期内政绩显著,大搞短期行为,盲目地搞一些市场风险大的发展项目和超过承受能力的基本建设,强令银行发放贷款,不可避免地存在那种“政府点菜、银行买单”的现象。

4、不良贷款清收乏力

随着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商业银行存款总额逐年增长,贷款规

模不断扩大,而部分信贷员风险意识淡薄,存在着只收取贷款利息,本金不收也可的思想,不采 取有力措施积极清收老欠贷款。更为严重的是有的银行为完成收息任务,采取纸上作业的方式,以贷收息,致使借款户借款余额逐年累增,潜在风险逐年加大。2.2 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的分析

1、单户大额贷款清收难度大

由于部分乡镇企业由于规模过大、转制未彻底、产权不明晰,城市合作金融机构对这部分乡镇企业贷款清收、压缩难度较大,收效甚微。近几年的园区热,导致部分 城市合作金融机构也新增了一部分单户大额贷款,大部分入园企业自有资金不足,且盲目追求扩张规模,流动资金贷款往往被固定资产所占用。国家产业政策的变 化、国际国内市场价格的变化、企业经营者素质的变化直接关系到单户大额贷款的风险隐患。因此,单户大额贷款是当前城市合作金融机构的主要风险源。

2、行业风险加剧

部分乡镇由于种种原因产业结构单一,乡镇区域内行业较为集中,城市合作金融机构业务范围受区域的限制,导致在发放贷款时大部分信贷资金集中在某一个行业及相关产业。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的接轨日趋成熟,市场行情千变万化,在一定区域内把信贷资金集中投入单一的行业,如果该行业发 生重大变化,必将引发城市合作金融机构新一轮的信贷风险,行业风险的特点具有政策性、突发性、全面性,行业风险的主要风险源是市场风险、政策风险、自然灾害风险,一旦形成风险短时间内是难于化解的。

3、抵押物贬值

从抵押贷款的现状看,大部分抵押物都是以房地产为主,少部份用企业的机器设备等动产作抵押,但由于近几年来房地产市场过热,价格的泡沫因素较大,中介机构 评估的价值偏高,大部分信贷人员是按评估价的70%计算发放贷款,一旦房地产市场回落,房产贬值必将带来变现价值的贬值风险隐患。机器设备等动产作抵押的其贬值速度将更快,对贷款人缺乏有效的措施对抵押物进行监管,有的借款人甚至擅自将抵押物变卖处置,变卖所得款项用于支付他债务,导致贷款人无资产可处置。

4、保证人贷款保证留于形式

部分商业银行信贷对保证人的保证资格审查不严,对保证人为他人担保的借款额度未加控制,造成部分保证人保证的借款额度超出其自身的承受能力。部分乡镇 存在循环担保的现象,一旦其中一个借款人出现风险,由于担保人同时也是借款人,担保人的借款又由其他人担保,在诉讼过程中必将追究担保人的责任,引起连锁反应。

5、信贷人员人为风险

由于个别商业银行信贷人员业务素质不高,工作责任心不强,贷款前调查不认真,贷款中审查不严格,贷款后跟踪检查不及时,导致贷款准入把关不严、贷款退 出不及时、贷款失去诉讼时效;对借款人、保证人、抵押人以及抵押物的真实性、有效性审查不严,导致保证或抵押无效等现象的发生,违规操作带来风险隐患。

6、公务员职业道德风险

当前部分商业银行信贷管理人员错误认为公务员借款总是安全的,近几年来对公务员贷款来者不拒,有增无减,且借款金额越来越大,在贷款操作过程中对借款 人的道德品行、借款用途、家庭状况不甚了解,一旦该借款人违规、违纪、违法,贷款就因此而形成风险。公务员借款除了公务员本身的职业道德风险外还有政策风 险和市场风险,据本人了解目前大部分公务员贷款的真实用途是用于投资性质的,因此其投资项目的成功与否,在一定程度上也决定贷款的风险度。

7、关系贷款仍然存在

部分商业银行信贷管理人员因个人关系、支行或信用社领导层关系、合行或联社管理层关系、政府部门领导关系等工作关系、业务关系、党政关系、管理关系、人情关系所发放的贷款虽说大部分款项在发放时也是符合贷款条件的,但是由于某种关系的存在,信贷人员在贷款发放和管理过程中往往贷款前调查不深 3我国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现状及对策 3.1 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现状

一、基础管理工作薄弱,信贷档案资料漏缺严重。主要表现为借款人和保证人的财务资料、贷款抵押凭证、贷后检查报告、催收通知书等资料的漏缺。信贷档案是银行发放、管理、收回贷款这一完整过程的记录,它的漏缺,尤其是有些法律文件不全,不仅对贷款的风险分析造成困难,也构成了依法收贷的障碍。

构设置迟缓;审贷分离机构流于形式,如信贷人员常常在贷款审批前已填好贷款合同、借据等法律文件和放款凭证,出现合同签订日期和贷款借据日期早于贷款审批日期,贷款金额和期限与审批金额和期限不同等现象。

三、贷款“三查”制度不落实。主要表现为:一是贷前调查流于形式;二是贷中审查报送不严;三是贷后检查对贷款人贷款使用情况跟踪表面化,忽视对借款人贷后资信情况、抵押物、质押物的变化情况以及保证人经营情况和或有负债的变化进行跟踪调查。

四、贷款经办人员法律知识薄弱,法律意识不强,贷款失去法律保护。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问题:(1)保证人主体资格不符合法律规定的要求;(2)一些商业银行未对抵押物、质押物的合法性、有效性进行认真审查;(3)按照《担保法》规定必须办理抵押登记的,未按法律规定办理抵押登记,造成抵押行为无效;(4)变更主合同主要条款、延长主债务履行期限或者加重主债务人债务数额,未征得保证人书面同意,致使保证合同无效或部分无效;(5)不能充分运用法律有关诉讼时效中断或中止的规定,维护银行的依法收贷权。

五、内部监督机制不健全,信贷管理制度存在漏洞,忽视对管理者的管理。主要表现在:(1)一些基层行长权力过大,监督约束机制没有真正起到作用,造成一些基层行长乱批贷款、乱投资、乱担保等;(2)贷款责任无法落实,最终导致无人负责,不了了之;(3)行长经营目标考核办法不科学,助长了行长经营上的短期行为,为了完成指标

任务,不得不采取违规的做法。

六、违规账外经营严重。违规账外经营是目前商业银行信贷管理中的一个重要问 题。其违规经营主要采取私设账外账、乱用科目、调整账表和绕规模贷款等形式,并主要投向房地产公司或其他高风险收益领域。由于账外经营是在隐蔽情况下进行的,这部分资产没有处于有效的监督之下,甚至参与了违法犯罪活动,因而这部分信贷资产处于巨大的风险之中。造成违规账外经营的主要原因包括:(1)前几年规章制度不健全,下放基层行权力过大,加之地方经济发展过热,资金需求与规模控制矛盾突出,导致了一些基层行经营行为出现严重偏差,违规经营逐步扩大;(2)个别行领导受个人或小团体利益驱动,无视国家金融法规,置国家三令五申于不顾,存在侥幸心理,隐瞒不报,结果漏洞越来越大;(3)部分行经营管理混乱,内部控制不严,监督机制形同虚设。

从根本上看,造成上述问题的根本原因在于:信贷管理机制不健全。健全的信贷管理机制包括三个方面:制度、机构以及激励和约束系统。信贷管理制度主要包括授权授信规定、信贷工作程序、信贷工作每一程序的内容和目标。信贷管理机构主要解决信贷工作中的权力分工,从机构这个角度确保信贷工作中的权力受到其他部门的制约,分清信贷工作部门的职责,保证信贷工作中的每一项权力都受到相应的监督和制约。激励和约束系统致力于发挥每一位信贷工作人员的主观能动性,同时,通过明确信贷工作人员的职责分工,加大对信贷工作人员的纪律约束,保证信贷工作人员的整体素质。

3.2 当前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基础管理工作薄弱,信贷档案资料漏缺严重。主要表现为借款人和保证人的财务资料、贷款抵押凭证、贷后检查报告、催收通知书等资料的漏缺。信贷档案是银行发放、管理、收回贷款这一完整过程的记录,它的漏缺,尤其是有些法律文件不全,不仅对贷款的风险分析造成困难,也构成了依法收贷的障碍。

二、没有严格执行贷款审贷分离制度。主要表现为:审贷分离机构设置迟缓;审贷分离机构流于形式,如信贷人员常常在贷款审批前已填好贷款合同、借据等法律文件和放款凭证,出现合同签订日期和贷款借据日期早于贷款审批日期,贷款金额和期限与审批金额和期限不同等现象。

三、贷款“三查”制度不落实。主要表现为:一是贷前调查流于形式;二是贷中审查报送不严;三是贷后检查对贷款人贷款使用情况跟踪表面化,忽视对借款人贷后资信情况、抵押物、质押物的变化情况以及保证人经营情况和或有负债的变化进行跟踪调查。

四、贷款经办人员法律知识薄弱,法律意识不强,贷款失去法律保护。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问题:⑴保证人主体资格不符合法律规定的要求;⑵一些商业银行未对抵押物、质押物的合法性、有效性进行认真审查;⑶按照《担保法》规定必须办理抵押登记的,未按法律规定办理抵押登记,造成抵押行为无效;⑷变更主合同主要条款、延长主债务履行期限或者加重主债务人债务数额,未征得保证人书面同意,致使保证合同无效或部分无效;⑸不能充分运用法律有关诉讼时

效中断或中止的规定,维护银行的依法收贷权。

五、内部监督机制不健全,信贷管理制度存在漏洞,忽视对管理者的管理。主要表现在:⑴一些基层行长权力过大,监督约束机制没有真正起到作用,造成一些基层行长乱批贷款、乱投资、乱担保等;⑵贷款责任无法落实,最终导致无人负责,不了了之;⑶行长经营目标考核办法不科学,助长了行长经营上的短期行为,为了完成指标任务,不得不采取违规的做法。

六、违规账外经营严重。违规账外经营是商业银行信贷管理中的一个重要问 题。其违规经营主要采取私设账外账、乱用科目、调整账表和绕规模贷款等形式,并主要投向房地产公司或其他高风险收益领域。由于账外经营是在隐蔽情况下进行的,这部分资产没有处于有效的监督之下,甚至参与了违法犯罪活动,因而这部分信贷资产处于巨大的风险之中。造成违规账外经营的主要原因包括:⑴前几年规章制度不健全,下放基层行权力过大,加之地方经济发展过热,资金需求与规模控制矛盾突出,导致了一些基层行经营行为出现严重偏差,违规经营逐步扩大;⑵个别行领导受个人或小团体利益驱动,无视国家金融法规,置国家三令五申于不顾,存在侥幸心理,隐瞒不报,结果漏洞越来越大;⑶部分行经营管理混乱,内部控制不严,监督机制形同虚设。

从根本上看,造成上述问题的根本原因在于:信贷管理机制不健全。健全的信贷管理机制包括三个方面:制度、机构以及激励和约束系统。信贷管理制度主要包括授权授信规定、信贷工作程序、信贷工

作每一程序的内容和目标。信贷管理机构主要解决信贷工作中的权力分工,从机构这个角度确保信贷工作中的权力受到其他部门的制约,分清信贷工作部门的职责,保证信贷工作中的每一项权力都受到相应的监督和制约。激励和约束系统致力于发挥每一位信贷工作人员的主观能动性,同时,通过明确信贷工作人员的职责分工,加大对信贷工作人员的纪律约束,保证信贷工作人员的整体素质。3.3 加强信贷风险管理的相关对策

1.积极改善经济环境和金融生态。在县域经济环境下的商业银行更应得到政府大力支持,创造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首先要规范政府行为和定位其职能。界定政府的行为边界,即清晰定义哪些是政府应该做的,哪些是政府应该回避的。同时要继续完善政府投融资体系,使政府对基础性公益产业的投资与政策性贷款区分开来,由专门的金融机构负责,不再与商业性金融机构的业务混同,从而改变产业政策调整成本集中于金融机构的状况,减少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的发生。要借助政府行政司法力量,加强社会信用制度建设,以国家强制力打击逃废银行债务行为。其次要不断改善信用环境和法律环境,对逃废债企业或长时间逾期不还贷的企业,在整个金融系统及时进行行业内部通报,或通过报刊、电视、广播等新闻媒体向社会公众进行披露。同时,对该企业的经营负责人和法定代表人不守信的机会成本进行公布,有助于迅速重塑诚信理念。

2.加强银行自身内部控制管理。首先是要构建全面的风险管理模式。一是要建立“风险管理委员会”,这是银行信贷风险政策制定

和调整的最高决策机构,由其确定风险管理的基本原则和政策。二是要完善“贷款审批制”。三是要实施“信贷执行官负责制”。四是要强化风险审计检查,这是构建完整的风险防范体系,强化风险监督功能的重要举措。风险检查和审计部门负责检查各种违反信贷政策和程序的行为,负责评定各下属行质量等级,为分级授权提供依据。其次是要严格信贷管理。一是要切实转变商业银行的经营思想和经营机制,强化内部管理和内控制约机制,要把经营思维真正从计划经济转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上来。二是要提高信贷人员的综合素质,主要是要求信贷人员必须是既熟悉市场,又熟悉政策,既精通个人业务又了解企业的复合型人才。三是要加强同业沟通,共同防范信贷风险。四是建立信贷资产风险的补偿和保全体系。包括建立呆账准备金和呆账核销制度,防止呆账的积累、建立信贷风险转移机制、建立风险分散机制等。

3、健全信贷风险预警机制。信贷风险预警机制主要是对信贷资金运行过程中发生损失的可能性进行分析、预报,为控制风险提供信号。银行可以通过信息收集,逐步建立信贷风险预警机制。如对区域信息数据应主要集中在地区经济发展规划、自然资源分布、环境状况、地区消费特点、地区政府管理水平、地区综合投资环境等;对客户信息数据应主要集中在企业历史信誉、企业管理素质、领导者素质、企业发展前景等非财务风险信息和客户盈利能力、营运能力、偿债能力、现金流量状况等财务风险信息。通过对信贷风险的动态监测管理,整体的反映了信贷风险程度和信贷资产质量状况,对爆发的潜在信贷风

险采取预先防范措施,从而降低风险损失。

4、加强信贷程序的管理,要坚持审贷分离制度。通过审贷分离,将贷前调查、贷时审查贷后检查分离开来,分别由不同层次的部门和独立的人员来承担。强化信贷业务操作、风险控制部门的相对分离,相对的风险调查、审查、审批、检查制约系统,实现贷款业务的科学决策。实行审贷分离制度,既能够明确上作职责,加强自我约束,又能使每个环节的上作相互监督和制约,这对于消除管理制度上的漏洞。

5、落实信贷经营的激励约束机制。商业银行银行必须改革现有的激励和约束机制,从干部人事制度、劳动用工制度、薪酬制度和绩效评价制度等方而入手,建立一套既能调动信贷经营人员的积极性,又能有效防范信贷风险的信贷经营的激励约束机制低效的决策机制。应鼓励信贷人员大胆去做高收益高风险的信贷项目,结果也应同时体现在银行和信贷人员身上;对信贷经营人员赋一定范围的权力,在规定的范围内,由信贷经营人员对自己的行为负责,承担其后果或利益,并且这种后果和利益是事先有明确界定的,加强权、责、利三者的时效性与可追索性。

6、加强信贷文化建设。信贷文化是指在长期实践中逐步形成的做好信贷工作的一系列规章制度、不成文的习惯性做法与价值观念。相对照而言,强有力的信贷文化能有效地防范信贷风险。大力提高信贷队伍思想素质和业务素质,大力倡导爱岗敬业精神,树立信贷队伍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工作作风,围绕 立标树人!的思想,通过对员工思想道德教育,帮助信贷人员树立起良好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自觉抵制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个人主义的侵蚀,培养高度的责任感和良好的工作作风,形成 一心为公、敬业奉献!的信贷文化精神。开展多种形式的培训活动,提高信贷队伍的业务素员。为此,可采取岗位技能培训专项知识培训、法律法规培训等方式,实施分对象、分层次的培训计划,使信贷人员充分掌握现代商业银行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提高贷款风险的分析、判断能力。总之,只要有信贷业务,信贷风险一直会存在下去,但我们可以通过风险防范、管理等一系列的办法,控制风险,在经营业务时,促进金融业的稳定发展。结论:

对于银行来说,银行贷款风险管理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下,银行贷款风险管理不到位,就可能导致贷款资金无法及时收回甚至直接成为坏账,轻者导致银行蒙受一定的经济损失,重者甚至造成银行破产。而加强银行贷款的风险管理,从贷款的条件审核到贷款的跟踪都有一定的科学化规范化的预测,有利于促进银行内部管理的规范化和正规化,有利于确保银行贷款及时收回,并最终提高信贷管理效率,而只有确立了明晰、科学的管理目标才能合理组织其他环节,建立起完善的管理机制,取得最佳管理绩效。加强银行贷款风险管理涉及到社会生产的各个方面,一方面有利于形成诚信的社会风气,另一方面有助于促进国民经济的进步,推动社会的进一步发展。

总而言之,银行贷款的风险管理关系着银行的生存与发展,是银行工作里的重中之重。银行贷款的完善运行和发展及发放,对整个

社会建设、经济发展都有重要意义,想要提高银行贷款的风险管理力度,保证银行贷款工作健康有序的进行完成,我们要认真分析银行贷款风险的影响因素,研究影响其风险管理的具体原因,从根本入手加强银行贷款的风险管理,确保银行贷款能够如期收回,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我国金融风险管理研究综述.[J].刘晓婧,杜文意.全国商情(理论研究).(2012年03期).2)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优化研究.[D].胡威(2011).中南大学

3)信用卡违约风险个人影响因素研究.[D].陈雄(2011).浙江大学

4)中国农村小额信贷问题研究与启示.[J].陈敏政.经济师.(2012年10期)

5)探索金融支持农村小额信贷发展之路.[N].张雁行,马娜(2013).金融时报

6)中国农村小额信贷可持续发展影响因素研究.[D].于转利(2012).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7)多维视角下我国商业银行盈利模式转型思考.[J].乔桂明,吴刘杰.财经问题研究.(2013年01期)

8)越南投资发展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研究.[D].阮大宇(2013).哈尔滨工业大学

9)信贷风险管理系统的建设研究.[D].王正旭(2011).大连海事大学 10)国有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的探究.[J].陈诤.东方企业文化.(2011年08期)11)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监管变革与展望.[A].宗良,陈静.国际经济分析与展望(2011-2012)[C];2012年 12)国外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经验启示与借鉴[J].于娟娟.管理观察.(2013年21期)13)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的思考与研究[J].任健.金融经济.(2012年18期)14)关于国有商业银行信贷风险及其防范的研究.[J].臧建玲,刘

小琦.北方经贸.(2013年03期)15)

16)我国城镇居民消费信贷主体行为研究.[D].郑慧玲(2012).江论我国消费信贷法律制度之完善.[D].索岭(2013).山东大学

西农业大学 17)我国绿色小额信贷法律问题研究[D].陈胜(2013).华中农业大学

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防范与处置对策 篇2

1. 基础设施的定义

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 世界银行组织了一系列关于基础设施的研究工作, 并在1995年集中发布了其研究成果--《1994年世界发展报告:为发展提供基础设施》。在这份报告中, 世界银行着重研究了经济基础设施, 并定义其为永久性工程构筑、设备、设施和它们所提供的为居民所用和用于经济生产地服务。这些基础设施包括公用事业、公共工程以及其他交通部门。

2. 风险的定义

经济学中的风险就是由于对未来的不确定性所造成的或然状况, 而所谓的“不确定性”是指行动的结果总是被置于某种概率P之下的。风险不一定意味着损失, 可能会带来好的结果, 也可能带来坏的结果。

3. 信贷风险

银行在从事信贷业务时, 由于信息不对称, 商业银行不可能全部了解授信企业的情况;另外, 对于未来所有会影响授信企业信用质量事件的发生与企业存在着预期上的分歧, 而这种分歧有可能使银行在无法真正了解授信企业信用质量时而做出错误的授信决定, 从而给银行的未来收益带来损失。信贷风险是商业银行受理贷款业务时面临的信用风险, 包括信用违约风险 (Default risks) 和信用息差风险 (Spread risk) 两大类型

二、当前政府融资平台贷款潜在风险的现状 (以广西区为例)

截至2009年6月末, 广西银行业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6817.59亿元, 比年初增加1707.52亿元, 贷款增幅排名全国第三位。据测算, 新增贷款 (扣除票据融资) 中, 有70%以上投向了基础设施行业。

1. 运行特点

(1) 平台公司数量众多, 经营状况普遍不佳。据初步统计, 至6月末, 全区共有170家融资平台, 其中省级10家、市级62家、县级98家, 平均一个市有3-4家, 一个县有1-2家。据不完全统计, 政府融资平台累计亏损总额为159.6亿元。

(2) 筹资金额较大, 且以银行贷款为主。平台公司融资运作主要以银行贷款为主, 此外还通过发行债券、“银政信”理财产品、信托计划、保理融资等其他方式筹资项目资金。初步统计, 6月末广西各平台公司向银行申请贷款的项目中, 未达到项目资本金要求额度的贷款达172.93亿元, 占全部贷款的11.92%, 资本金存在不到位的情况。

(3) 授信总额迅速增加, 贷款余额占比较高。至6月末, 广西银行业金融机构向各地市政府投融资平台公司的授信总额3076.27亿元, 贷款余额1450.95亿元, 贷款余额占同期全区银行业各项贷款的比重为21.28%。

(4) 项目开工条件不足, 资金闲置率高。至6月末, 辖区内各平台公司未使用资金达551.22亿元, 占比37.99%, 比4月末上升5.62个百分点。项目开工条件不具备是资金闲置的原因之一。

2. 面临的主要风险

(1) 地方政府债务信贷化不断加剧, 政府背景信用风险加速放大。信贷极度宽松的背景下, 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的无约束大量举债和“银信政”理财产品的爆炸性发行已成脱缰之势, 投融资平台的潜力正被用到极致。但是, 种种加高融资平台公司杠杆率的融资安排, 实际上等同于放大了财政资金运作的杠杆率, 造成地方政府隐形负债的大举扩张, 潜伏的财政结构性风险和财政信用风险凸显。

(2) 项目资本金缺口风险。目前融资平台公司普遍存在资本金“不到位”、“不能及时到位”和“资本金不实”的现象。据初步调查, 当前融资平台公司主要通过六种运作模式以充作项目资本金:一是“银信政”模式为融资平台或项目带来资本金, 最终撬动更多的银行贷款;二是信托公司发行信托计划, 银行相应给予授信;三是取得“政策性贷款”用于补充项目资本金;六是用土地出让收益作资本金。

(3) “信用+保证”的增信方式不断累积政府的‘隐性负债’, 隐含系统性财政风险。据调查, 平台公司的还款保障严重依赖不同形式的信用增级:政府出具“承诺函”, 承诺若干年内给予平台公司财政补贴、应收账款作质押 (即BT模式) 、财政支持设立偿债基金、平台公司将所持国企股份质押、土地质押担保等。这些承诺既是平台公司还本付息的最主要来源, 也是平台公司增信的主要方式。从单个平台来看, 均具有一定的合理性, 但隐含着系统性财政风险。

(4) 信贷结构失衡愈演愈烈, 贷款向部分行业、客户集中的趋势日益明显。广西信贷领域的“亲政府化”或“国进民退”步伐呈明显加快态势。从行业看, 平台公司贷款主要用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公共设施、土地储备等领域;从客户看, 银行机构授信主要集中的平台公司主要有广西交通投资集团有限公司 (占24.17%) 、广西铁路投资 (集团) 有限公司 (占12.1%) 、广西投资集团有限公司 (占11.37%) 。银行贷款的“亲政府化”和行业、客户集中度越大, 越容易受到宏观经济波动的影响。

三、银行加强基础设施信贷风险管理的对策建议

总的来说, 要防范基础设施信贷风险, 必须将风险管理作为系统工程, 建立长期有效的考核激励机制, 摒弃只注重规模扩张和近期效益的短期经营行为, 完善银行公司治理, 加强内控合规体系建设, 确保银行健康、持续发展。具体有以下几点:

1. 要加强法律风险的防范。

银行应依法审核政府背景的贷款承贷主体、担保主体的资格和履约能力, 对不符合《担保法》规定的抵押担保手续要重新予以落实或追加新的担保, 确保贷款项目的合法、合规。

2. 要建立良好的信用环境。

良好的信用环境是地方经济繁荣的前提条件, 也是银行业健康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银行应与地方政府、监管部门等共同维护地方信用秩序, 促进信用环境建设, 积极采取措施解决当前地方政府背景贷款中存在的各类问题。

3. 要加强银行新授信管理, 调整信贷结构。

银行应对所处经营环境保持全面、深刻、清醒的认识, 加强项目和营销规划, 推进组合管理, 细分市场, 有所为, 有所不为, 同时注意提高系统营销能力。要坚守风险管理的底线, 对于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规定、市场准入标准、达不到国家环评和排放要求的项目, 要严格限制任何形式的新增授信支持。继续加大对重点优质客户的授信支持力度, 促进授信业务可持续发展。此外, 适当控制对一般加工业的贷款, 限制对高耗能、高排放行业和产能过剩行业劣质企业的贷款。

4. 要严格执行贷款各项流程、规定及政策要求, 做到令行禁止。

在大力支持业务发展、提高审批服务效率的同时, 一定要严格执行授信决策流程、授权管理规定及各项政策要求, 做到令行禁止。银行风险部门特别是尽责、评委、审批人员既要积极服务业务发展, 也要牢记自身岗位职责所在, 充分发挥专业能力, 做好风险把关工作。审批后要做好基础工作, 严密防范操作风险。

5. 要加强风险监控, 深化贷后管理, 推动结构优化调整。

深入分析外部环境的形势特点和变化走向, 重视研究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实体经济的影响, 密切关注国家有关政策的出台和调整情况, 并根据本行实际情况, 重点加强对主要行业、地区发展态势的研究。通过对外部环境的监测和分析, 及早发现风险信号, 早采取措施, 早调整结构。

参考文献

[1]李海枫.数据挖掘技术在反洗钱系统中的应用研究[J].价值工程, 2010 (21)

[2]王小燕, 周建民.数据挖掘技术在商业银行中的应用研究[J].华南金融电脑, 2005 (05)

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与防范 篇3

[关键词]商业银行;信贷风险;宏观经济不确定性

一、商业银行信贷管理所存在的问题

在当前商业银行信贷管理工作中所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

1. 银行信贷基础管理层次工作松懈, 审贷分离制度执行力度不够,资料漏缺太过严重。这主要体现在借款当事人的相关财务资料、 检查报告、 催收通知书、抵押凭证等资料的遗漏。信贷档案是银行发放、 管理 、 收回贷款的这一完整过程记录, 漏缺方面, 尤其有些法律文件不全, 不仅对贷款风险分析造成一些困难, 也构成依法收贷的一些障碍。与此同时,商业银行审贷的分离机构设置迟缓 , 审贷分离等相关机构流于形式 , 信贷人员常常在一些贷款审批前填好了贷款合同、 借据等法律文件、放款凭证, 出现了一些合同签订日期和贷款借据日期早于贷款审批日期、贷款金额与期限与审批金额及期限不同等现象。

2. 商业银行信贷部分工作人员的法律知识薄弱,意识不强 , 贷款方面审查制度不落实。 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保证人们在主体资格不吻合法律规定的相关要求,在一些商业银行没有对抵押物、质押物的合法有效性进行认真的审查 ; 按照《 担保法》的 规定必须办理抵押登记的, 未按法律规定办理的抵押登记 , 造成抵押等行为无效 ; 变更为合同主要条款、 延长一些主债务履行期限或者增加主债务人的债务数额,未征得保证人的书面同意, 致使一些保证合同无效或者部分无效; 因而不能充分利用法律相关诉讼时效中断或者中止的规定 ,维护银行依法收贷权。

3. 关联担保和互保问题普遍存在, 导致部分担保物的质量性不高。在银行贷款关联企业贷款中, 大约50%的贷款存在着严重关联担保的问题, 部分已经发生严重风险。而在非关联企业贷款中,互保的现象也普遍存在。在抵质押贷款中, 一些部分抵质押物还存在着质量不高的问题 ,例如部分民办学校用教育收费权质押 , 一些房地产公司用经营权质押 , 造成处置和变现有些困难。

二、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与防范的建议及措施

1. 防范和化解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第一步,首先要在经营观念发生转变。防范和化解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 转变观念是第一步,这得要求商业银行在一些经营过程中实行两个转变。一是在经营指导思想上要实现由追求数量到注重质量的转变。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要求商业银行切实改变追求总量扩张,对安全、质量、效益较为淡薄的经营思想。因此,首先要树立安全、 效益观念,把贷款的安全性和效益性视为银行信贷工作的生命线, 在兼顾社会效益的同时,确立效益最大化和资产质量最优化的经营目标。其次, 要树立竞争观念, 正视银行的现实, 充分利用 自身优势 ,改变粗放式管理, 实行集约化经营战略,创造最大的经济效益。最后, 要树立发展的观念,不断开拓业务领域。 实施规模经营战略,学习国内外的先进管理经验。二是对信贷资产的管理上要实现由“ 高风险、 低收益”到“ 低风险、 高收益”的转变。首先,充分利用目前企业优化资本结构的良机,支持和帮助企业实现资产重组,把风险承担的主体转移到高效低险的企业,降低风险系数, 提高信贷资产的收益。 其次, 建立信贷风险防范预警系统。 从贷前调查人手, 通过确立科学的贷前调查分析指标, 全面分析贷款的安全性、 效益性、 可偿还性等指标,提出科学的贷前预报; 贷后要建立跟踪检查系统, 形成信贷资金网络风险管理,及时发现问题, 起到预警、 报警作用。再次,健全贷款放、收一条龙责任制,实行全过程的严格管理,逐步将过去追求规模,以外延扩张为主的粗放式经营改变为注重效益, 讲求效率,以内涵为主的集约化经营模式,从而使信贷资产达到高效低险。

2. 防范和化解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 须构建先进完善的风险管理体系。风险管理体系是否健全有效是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水平的重要标志。 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应该是全面风险管理, 这不仅是巴塞尔协议的要求 , 也是在商业银行应未来挑战要求。 运用现代的金融工程技术, 贯彻全面的风险管理思想, 构筑一些商业银行内部的风险控制体系, 是商业银行面临严峻金融风险的挑战的必要举措。

3. 目前, 银行信贷风险是所有的风险中表现最为突出, 即使在商业銀行存在两次不良资产的剥离, 但不良资产仍然比重偏高, 这已经成为威胁我国银行安全的首要隐患。 完善商业银行内控管理,首先要从培育内控制度人手, 建立事前内控机制, 强化过程监控和 突出内控重点, 其次逐步实现补救性控制向预防性控制的转变, 切实防范风险, 稳健经营。

三、结语

第一章运用案例分析法,回顾梳理了国内外关于宏观经济不确定性与商业银行信贷风险方面存在的问题,阐述了现有研究的主要观点并加以评述,阐明了论文的研究意义、思路等。第二章则研究了在宏观调控经济下的不确定性等相关理论。基于前文的理论分析,针对研究结论提出对策。从注重开放环境经济条件下信贷风险分析、优化基于宏观分析下信贷调整、综合运用信贷风险的分散工具、建立有梯度差异区域信贷风险防范体系、提高宏在观经济不确定条件下的行业信贷配置效率、完善商业银行风险制度和加强宏观经济不确定性的中小等企业信贷风险防范等这几个方面下提出相关建议。

参考文献 :

[1] 果蕾,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探讨——以邮政储蓄银行为例

[2 ]胡 昆,商业银行风 险管理文化 建设的 思考Ⅱ

[3]李麟,索彦峰,经济波动、不良贷款与银行业系统性风险,国际金融研究

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防范与处置对策 篇4

测试成绩:70.0分。恭喜您顺利通过考试!单选题

1.我国《担保法》规定,合同中未约定保证期间的,保证期间是主债务履行期届满之日起()√ A 3个月

B 6个月

C 12个月

D 18个月

正确答案: B 多选题

2.冒名贷款的类型包括()√ A 顶名贷款

B 搭名贷款

C 盗名贷款

D 假名贷款

正确答案: A B C D 判断题

3.借新还旧贷款和新增贷款,可以签订在同一份借款合同中。正确

×

错误 正确答案: 错误

4.借新还旧贷款中,银行可以直接从新发放的贷款中,将旧贷款扣除。√

正确

错误 正确答案: 错误

5.企业被吊销营业执照之后,即代表企业法人资格已经消失。×

正确

错误 正确答案: 错误

6.房屋被抵押之后进行出租的,租赁关系不得对抗抵押权。√

正确

错误 正确答案: 正确

7.《合同法》规定,对格式条款有两种以上解释的,应当作出不利于提供格式条款一方的解释。×

正确

错误 正确答案: 正确 8.格式条款与非格式条款不一致的,应当采用格式条款。√

正确

错误 正确答案: 错误

9.银行在签订合同的时候,一般来说,应该是先签借款合同,再签担保合同。√

正确

错误 正确答案: 正确

10.主合同当事人双方串通,骗取保证人提供保证的,保证人依法不承担保证责任。√

正确

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防范与处置对策 篇5

中行法培 [2012]第23号

关于举办商业银行信贷法律、授信尽职调查与法律审查 暨信贷资产保全、债权转让风险防范专题讲座的通知 各有关单位:

自银监会发布新资本协议实施、新监管标准和《商业银行合规风险指引》以来,有关银行信贷法律合规风险管理的课题成为银行业风险管理重要活动,受到商业银行、监管机构的高度关注。经过近年来的天量信贷投放,银行业的信贷风险逐渐显现。如何切实建立银行信贷法律、担保、授信尽职调查管理机制,实时识别存在的操作风险,建立有效的信贷风险防范化解体系,已经被越来越多的金融机构管理者所关注。

为帮助各有关单位正确理解和适用银行信贷合规经营法律及相关政策,分享防范、控制和处置信贷资产保全、转让法律风险经验和做法,提升业务素质与技能,充分认识潜在的法律风险,经研究,中国行为法学会培训合作中心决定联合中国法律教育培训中心(网)共同举办“商业银行信贷法律、授信尽职调查与法律审查暨信贷资产保全、债权转让风险防范专题讲座”。研讨结束后,将由主办单位颁发三十学时结业证书。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参加对象

各商业银行、城市信用合作社、农村信用合作社、外资银行法律事务部、公司业务部、风险管理部、信贷业务部、授信评审部、合规部、资产保全部等部门主管领导及业务人员;政策性银行、金融资产管理公司、证 — 1 —

券公司、信托投资公司、企业集团财务公司、金融租赁公司、汽车金融公司、邮政储蓄机构、创业投资公司、上市公司的法律顾问、法律(合规)总监、法律(合规)负责人和法务主管、合规管理人员;律师事务所、仲裁委员会及科研教育机构从业人员。

二、时间、地点

报到日期:2012年7月6日

会议时间:2012年7月7日—9日

研讨地点:杭州市

报名截止日期:2012年6月29日

三、研讨费用与参加办法

参加的代表须交纳讲座会议费2300元/人(含专家报告、场租、资料、茶歇等)。统一安排食宿,费用自理,报到时统一交纳。请将报名表传回,我们收到报名表后,于举办前七天将正式日程和报到通知传真给参会代表:

1.会务组联系方式:

电话:010—83487197

传真:010—685772

51秘书处:张海俊 1383859727

4指定报名邮箱:faxuehui@126.com(报名专用)

QQ在线咨询:2262905544

四、特别声明

中国行为法学会培训合作中心是唯一有权代表中国行为法学会开展培训工作的专门单位,培训项目均在官方网站公示。其它单位未经授权使用带“中国行为法学会”字样的名义开办培训班及类似的研讨班、论坛等,均属违规及侵权行为。

附件:

1、讲座日程安排

2、报名表

中国行为法学会培训合作中心

2012年6月

附件1:讲座日程安排

专家均已接受邀请,但因不可预见因素请以报到通知为准;小议题仅供参考,请以专家授课为准。附件2:

商业银行信贷法律、授信尽职调查与法律审查 暨信贷资产保全、债权转让风险防范专题讲座报名表

1.因名额有限,此表请尽快传真或电邮至张海俊:010—68577251;

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防范与处置对策 篇6

1.1管理权限过度集中,基层行业务拓展受到制约

银行为了从总体上控制信贷风险,信贷资金向大中城市、经济发达地区和大项目集中。在信贷资金管理上,建立了严格的授权、授信管理体制,贷款的审批权限逐步上收,基层行的贷款权被剥夺,基本上无贷款权。这在一定程度将加剧基层需要信贷资金的却没有审批权,而有审批权的却对实际要求情况不了解的矛盾。贷款权限的过度集中与信贷资金需求的广泛性不相适应,影响了对地方经济的信贷投放。

1.2没有明确的贷款风险管理机制

在贷款形成过程中,许多贷款是口头的指示,没有明确的责任制度,加上发放贷款时和贷后管理的信贷员以及审批人和签批人频繁更换,导致贷款出现风险以后无法准确地确立责任人。而无法认定责任人的后果,必然使信贷人员和主管信贷的审批人存在侥幸心理,反正亏了是国家的,自己却没有什么责任,也没有几个银行领导因为形成不良资产而受到什么处罚,因此贷款发放时审查不严甚至为谋私利的情况并不少见。

1.3没有明确的认识——以为企业越大风险越小

企业规模越大、资金越宽裕、贷款银行越多,越是众多银行争抢的对象,即使这些企业不能提供财务报表,很多商业银行也会因为其他银行的抢“ 贷” 行为而打消这一疑虑,这使得银行处于一种非理性的盲目跟进状态,而忽略了对整体市场特性和风险的客观判断。这种做法,不仅可能不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而且也不一定能降低贷款风险。因为“大”不一定等于“好”,大有大的弊端,大企业易得“大企业综合征”,韩国的大宇、美国的安然等庞然大物的倒闭,就是明显的实,至今那些贷款银行仍心有余悸。进一步完善我国商业银行信贷管理的对策

2.1转变思想观念,高度重视信贷管理,将信贷管理置于银行各项工作的重要地位。

各商业银行均把存款放在首位,主要业务科室和工作人员包括信贷员都有明确的存款任务和比较完善的考核方法。这些当然是无可置疑的,但相比之下,信贷管理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举一个例子: 通过强化管理, 加大信贷工作力度, 收回某企业长期拖欠的贷款利息10 万元, 可直接增加当年效益10 万元;而吸收10 万元存款后, 只有先贷出去, 并及时收回利息, 才能实现效益, 而且扣除存款利息后, 年效益不到1 万元。所以说, 没有理由不把抓信贷管理与抓存款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

2.2制定一系列与信贷工作有关的考核指标, 对信贷资产存量状况不断恶化的趋势进行有效的控制和约束。

为便于对信贷工作的管理和指导, 可以对防险、收息等目前信贷主要业务进行量化管理, 合理制定有关指标加以考核, 根据当前现状首先应制定以下指标: ①企业货币收入归行率;②贷款收息率(即实际收息与应收利息之比);③不良贷款盘活率;④挂帐利息收回率和增长率;⑤信贷资产损失率。对这些指标的考核, 要有奖有罚, 这样才能达到考核的目的。

2.3建立和完善有关制度办法, 促使信贷管理规范化。

要尽可能避免和减少贷款风险, 防患于未然, 必须对信贷进行规范化管理, 认真执行有关制度。一是真正实行贷审分离制度, 对每一笔贷款, 从不同角度进行全面考查和审查, 贷款经办员和审贷员彼此相互监督, 有利于对贷款进行正确决策。二是要实行信贷员内部岗位轮换制度, 即定期调换所分管的贷款单位, 一般情况下三到五年调换一次, 这样一方面有利于及时发现企业经营过程中隐藏的各种问题, 另一方面有利于信贷员全面掌握所辖贷款企业情况, 提高整体业务素质。三是要加强信贷档案的整理和保管制度, 这是贷款管理的重要方面, 只要这笔贷款的本息不收清, 与其有关的借款合同、借款申请审批手续等资料就要长期妥善保管, 所以最好设专人予以管理。

2.4提高银行信贷人员素质

提高信贷人员素质是个极为紧迫的问题。商业银行的信贷工作,需要信贷人员具备多方面的素质,要有较强的工作能力、较好的思想品质、丰富扎实的专业知识、创新意识、较高的宏观政策水平和较精的微观分析能力,这对于信贷业务的开展和信贷资产质量的提高至关重要。因此,要通过严格的教育和培训来提高信贷人员的素质,增强信贷人员的风险防范意识和工作责任感,创造以人为本、积极上进的企业文化,激发信贷人员的爱岗敬业精神。结 论

商业银行信贷业务风险控制与防范 篇7

关键词:信贷风险,风险形势,信贷风险控制

1 商业银行信贷业务风险概述

1.1 商业银行信贷业务风险的内涵

商业银行信贷业务风险指的是借款法人或自然人由于多种原因无法按时归还信贷本息并使银行贷款资金受到损失的概率。银行信贷风险受多种不确定性因素的作用, 在银行的经营和管理过程中, 预期收益目标和实际收益结果产生偏离, 就会有受到资产损失的概率。在商业银行运营中主要有以下三种常见形态:一是损失本金风险;二是损失利息的风险;三是损失收益的风险[1]。

1.2 信贷业务风险的分类

1) 操作风险。操作风险根据风险成因主要分为两种情况:一类是操作失误或失败风险, 其中包括人员风险、流程风险、技术风险等;另一类是操作策略风险, 指的是应对外部事件或外部环境时, 比如监管、税收、政府、政治、社会、市场竞争等, 因为采用了错误的策略而造成损失的风险。前者称为内部风险, 主要和管理质量或者内部控制效率有关。后者称为外部依存或者外部事件风险, 主要和外部事件有关。

2) 担保风险。信贷担保发放信贷的必要条件, 并不是发放信贷的充分条件。当前, 商业银行对于信贷担保的作用太过重视, 觉得只要有信贷担保就能够发放信贷, 其实这是一种错误认识。信贷担保仅仅是对贷款提供了一种起到补偿的功能, 只是对信贷风险的分散, 它是无法改变借款人信用状况的, 也不能对足额偿还信贷进行保证, 是无法从根本上避免信贷风险的。

3) 道德风险。道德风险指的是借款人在贷款合同履行过程中, 为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 采用对商业银行不利的行动, 或恶意逃废贷款, 从而导致银行贷款损失的概率。

2 商业银行信贷业务风险防范现状及问题

2.1 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防范现状

信贷行为的发生以及终结之间的关系依据的是信贷的性质, 在这个关系中贷出货币以及清偿行为始终存在着时间差, 正是在借款到还款的这段时期里贷款资金可能会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 以前期待的效用没有得到发挥, 无法有效增值甚至没能正常周转, 这直接影响了资金的清偿能力。

1) 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比重较高, 资产质量日益恶化。目前, 国有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在贷款中高达20%, 以成为金融业乃至国民经济平稳运行的隐忧。近年来, 虽然财政部发行特别国债直接融资银行资本金, 及财政注资建立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等方式剥离了银行的大量不良资产, 使得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率有所下降, 但是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善商业银行的资产质量[2]。

2) 国有商业银行面临的风险有加大的趋势, 信用风险暴露尚不充分。由于国有商业银行的贷款集中在传统行业及产业上, 贷款金额中有80%以上都投向了国有企业。这些行业及企业近年来持续下降的经济效益, 导致银行的信贷风险逐渐加大。

2.2 当前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防范存在的问题

1) 资本充足率下降, 银行的抗风险能力降低。在国内外诸多因素的影响下, 中国经济正面临前所未有的下滑, 近年来, 个人收入和企业盈利水平的持续下滑, 使商业银行产生了大量的不良资产。

2) 低首付及房价下跌情况下的断供风险。目前国家对按揭贷款的首付要求进行了下调, 同时也降低或取消了限购政策, 商业银行为了在竞争中取得有利地位, 进一步降低了对借款人的准入要求, 贷款发放后, 个人按揭贷款的资金直接划入开发商的账户, 开发商已经得到资金的回报, 而该等贷款所产生的市场风险和借款人的信用风险完全由商业银行承担, 一旦市场风险爆发, 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率将大幅提高。

3 商业银行信贷业务风险控制方法及策略

1) 建立信贷风险预警体系。定期进行集中客户授信风险分析及评级。重点了解集中客户所处行业的发展趋势和实际经营能力等有关情况, 研究制定对大企业的授信政策, 防止信贷风险的产生。同时要建立对企业预期市场需求和价格变化等为主要依据的监控体系, 建立信贷退出机制, 及时退出低效的信贷市场, 规避风险。

2) 严格期限的制定。加强信贷风险管理的相关对策管理, 规范客户授信制度, 科学分析客户的资金需求, 培育新型的信贷文化, 合理制订还款期限。商业银行一定要督促客户到期归还, 避免信贷资金被挤占是商业银行贷款风险管理工作的重点。

3) 加强贷后管理。在银行发放贷款后, 贷后管理工作要贯穿贷款业务的始终, 相关人员要做到定期检查借款人财务报表, 对其进行信用审查。风险模型对借款人进行信用评级, 随时掌握借款人的信用。企业文化必须渗透到每一个信贷从业人员。完善内控制度建设, 规避操作风险和道德风险。

4) 信贷资产管理自动化。信贷资产的管理必须借助先进的计算机系统, 通过专业的信贷业务系统对业务的贷前调查、复查审核、业务分析、审查审批、贷款发放、贷后管理、档案管理都按照标准化的操作程序进行, 并实现系统的网上运行, 随时监督控制, 从而有效避免了人为因素造成的风险, 实现信贷审批服务的流程化和差异化, 提高信贷风险管理水平[3,4,5]。

4 完善我国商业银行信贷业务的建议

1) 坚持“三性”有机统一, 树立稳健经营理念。一是要树立信用风险防范工作良性运行的先决条件。银行管理及工作人员必须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 不搞追求质量而不考虑规模和速度, 不能盲目扩张。其次, 要遵循行为审慎的原则, 将贷款资金的安全性放在每笔贷款业务操作的第一位, 保持对信用风险所有方面和灵敏度清醒的认识, 根据不同时期的不同业务特点, 制定合理的信用政策。再者, 要明确银行信贷政策指导, 用实用的方法来引导银行的信贷业务健康协调发展。

2) 构筑以人为本工程, 健全贷款责任制度。人是在信贷业务管理中最活跃和最具有决定性的因素。商业银行要充分利用信贷从业人员的积极性, 有效增强风险防范意识, 有效控制信贷风险。首先, 对信贷业务的从业人员要有严格的准入标准, 除具有高等学历以外还需要有丰富的专业知识, 同时还需要有诚信、务实和谨慎的品质。

3) 实施授信客户分级分类管理, 不断优化贷款结构。对贷款客户实施分级分类管理, 要收集市场动态和客户的经营状况, 采用多种分析方法, 以充分评估客户的偿债能力和意愿谨慎来决定其信用额度, 以此来减少信贷风险。根据客户的行业、产品、管理、分析管理等因素, 其前景的质量和信誉、管理能力、信用状况。在对客户全面评估之后得出信用评价结果。

4) 完善信贷内控机制, 防范业务运行风险。商业银行要加强信贷业务风险管理, 必须从内部风险防范出发, 建立一套有效的内控机制, 进一步规范信贷操作流程, 强化监督机制, 在实践中不断完善相关制度, 减少业务或人为漏洞, 并增加制度的执行灵活性, 从而达到防控风险的最终目标。

参考文献

[1]编委会.最新银行信贷风险分类管理与防范化解及客户信用额度调查分析实用[M].吉林:吉林摄影出版社, 2009.

[2]伍铁林.商业银行信贷业务风险控制研究[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 2014 (1) :29.

[3]江舰.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控制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对策分析[J].现代经济信息, 2011 (23) :51-52.

[4]宾爱琪.商业银行信贷法律风险精析[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 2007.

村镇银行信贷风险防范初探 篇8

关键词:村镇银行;信贷风险;防范

1.前言

2012年3月28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设立温州市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十二条”改革路径中,就有一条提出,“鼓励和支持民间资金参与地方金融机构改,依法发起设立或参股村镇银行、贷款公司、农村资金互助社等新型金融组织,符合条件的小额贷款公司可改制为村镇银行。”。根据文件所反映出的最重要的精神便是,首先是为大力发展当前中国经济需要对世界范围内的所有社会资本放开,无论是国内外的金融机构,产业财团,民间资本都可以到中国农村地区进行投资,开设农村金融机构。再就是降低了农村银行注册资本的最低限制,并且规定农村银行对所有金融机构均放开。在县(市)设立的村镇银行,其注册资本不得低于人民币300万元;在乡(镇)设立的村镇银行,其注册资本不得低于人民币100万元。在乡(镇)新设立的信用合作组织,其注册资本不得低于人民币30万元;在行政村新设立的信用合作组织,其注册资本不得低于人民币10万元。放开准入资本范围,积极支持和引导境内外银行资本、产业资本和民间资本到农村地区投资、收购、新设以下各类银行业金融机构。随着我国城乡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民及城镇居民收入水平持续增长,农民、农业、农村对金融业务的需求与日俱增,作为农村金融体系中最重要的村镇银行,自诞生以来就受到市场极大的关注。按照规划,村镇银行设立的宗旨就是要实现亲农、扶农、帮农、惠农、建“农民银行”,城镇银行被赋予“立足地方、服务村镇”的市场定位。分析指出,当前村镇银行主要面对广大农户及城镇居民,这些群体对金融服务的需求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客户既包括农户及城镇居民,还包括个体工商户、农村企业和农村合作组织等,贷款既有生产性贷款,也有生活性借款如教育、农资投入、医疗、建房等。

2.研究对象与方法

2.1文献法

本文主要运用的文献法等科学研究方法,查找国内部分关于村镇银行建设及银行不良贷款防范等书籍与文献,重点阅读与分析了银行不良贷款防范风险的途径与方法方面的文献,所查找的文献对于丰富撰写理念,开阔本文的撰写意识具有一定作用。

2.2逻辑分析法

对所收集的文献资料灵活的运用归纳与演绎等逻辑分析方法,梳理村镇银行不良贷款防范方面的规律与特点,整理出行之有效的适合村镇银行信贷科学发展的途径与方法。

3.研究结果与分析

3.1村镇银行信贷资产的管理上要转变经营管理的不良观念

为了防止村镇银行不良贷款的出现,降低信贷风险。首先需要改变的便是传统的银行信贷资产的管理观念。改变过去银行及金融系统在信贷方面盲目追求信贷数量,追求企业自身信贷方面的经济效益的不良信贷观念,转而注重信贷的质量与现实效益。在当前市场经济的环境下,由于市场的不确定性以及资本在市场运转过程中的危险性都迫切的要求村镇银行在现实的经营过程中要切实避免一味强调信贷数量的扩张,强调所发放贷款的数量,一味追求信贷经济效益,而不重视村镇银行自身的内涵建设的短期发展路线。为更好地实现村镇银行的健康、快速、可持续发展,避免村镇银行信贷危机的出现,降低村镇银行信贷风险,需要做的不仅仅是完善制度提高认识,最重要的还是转变村镇银行的经营管理观念,转变盲目追求效益而忽视信贷安全的经营管理观念,反对盲目扩张的信贷经营理念。在村镇银行的经营与管理中要始终把信贷发放的安全性和效益性视为银行信贷工作的生命线,以实现村镇银行的可持续发展。

3.2村镇银行信贷资产的管理上需建立有效的信贷审批流程

村镇银行信贷资产不良贷款风险的防范,除需注意以上两点因素外还需要注意村镇银行自身内部贷款手续的完善与贷款体系的完整,村镇银行需加强自身的内涵建设,村镇银行的审查部门要严格的对村镇银行的贷款流程进行审查,预测与监察村镇银行可能在贷款方面存在的不良风险,增加风险意识,增强风险识别能力,建立在信贷方面的科学严谨的审批流程,加大对村镇银行员工的教育,增加员工的风险意识。介于村镇银行信贷工作人员不良信贷识别能力有限的现实情况,为减少不良贷款给村镇银行带来的负面影响,最有效的方法便是在村镇银行建立一套科学的行之有效的贷款审批的流程体系,保证村镇银行的信贷审批流程在一定程度上制度制约。科学并且行之有效的村镇银行信贷审批流程可以从两方面着手制定,其一对贷款人员的财务资源的评估制度;其二为加强银行信贷人员的贷款风险决策的方法为基础,系统通过进一步研究信贷员的判断以及判断得出的过程,归纳整理制定出可供其他信贷员效仿的确切定性标准。

3.3村镇银行信贷资产的管理上需优化风险管理岗位设置

良好的人才配置和必要的人才将来机制,是村镇银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从当前市场经济的发展来看,村镇银行的发展机会与挑战并存。为实现村镇银行的健康可持续发展,需要村镇银行建立符合自身发展的“风险管理机制”,其职能宜确定为:以效益为中心,以风险控制和防范为责任,在贷款审查、检查和不良贷款的管理中将风险控制在更低点。同时,对信贷主管分设级别业务职务序列,并相应授予信贷业务审查、审批权限,统一实施“一个层次审查,双人会签审批”的信贷审查、审批模式,从机制上保证最终审批人不主导审查,有利于信贷人员、审贷人员、贷审委成员多角度揭示贷款风险点,进一步固化了“集体决策、个人负责、权力制衡”的风险防范体系。

4.结束语

村镇银行是在乡(镇)新设立的信用合作组织,以亲农、扶农、帮农、惠农、建“农民银行”为建设宗旨,是顺应当前我国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帮农、惠农的农村金融组织,由于其建立时间较短在村鎮银行信贷方面的自身建设方面急需完善,为防范村镇银行不良信贷的发生,需要注意转变村镇银行的经营经营观念;管理上要实现由“高风险、低收益”到“低风险、高收益”的转变;需建立有效的信贷审批流程;需优化风险管理岗位设置等四个方面进行科学防范等措施,来实现村镇银行自身的快速、健康、可持续发展,以及农村经济与村镇银行自身的双赢发展。

参考文献

[1] 唐双宁.寄望村镇银行“汤水效应”[N].第一财经日报,2007年3月2日,第A01版

[2] 张吉光,梁晓。商业银行全面风险管理[M].北京:立信会计出版社,2006

[3] 王宏智.对村镇银行设立的认识及建议.现代经济,2007(6)

[4] 吴玉守.村镇银行运行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改革与战略,2008(1)

[5] 董黎明.内蒙古银行发展和风险问题探析[J].内蒙古金融研究;2009年(07)

上一篇:牢记嘱感恩奋进演讲稿下一篇:课程单元教学设计模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