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银行信贷风险分析

2024-05-20

商业银行信贷风险分析(精选12篇)

商业银行信贷风险分析 篇1

在全球金融危机的冲击下, 我国经济自2008年底就进入了下行趋势。在保证就业率的政策约束下, 中央政府不得不采取各种积极政策以促进经济持续增长, 最引人瞩目的就是温家宝总理提出的4万亿投资。最近的央行货币政策信号更是表明, 除定向宽松外, 还将创新金融调控工具, 实施常备借贷便利操作 (SLF) 。种种迹象表明, 一定程度的放松信贷管制是极有可能的。事实上, 自2009年开始, 政府的宽松货币政策造成了各商业银行拥有大量过剩的超额储备金, 流动性严重过剩, 从而推动了银行信贷规模的增加。信贷规模的扩张在一定程度上延缓了我国经济下行速度, 缓解了就业压力, 但毋庸置疑, 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机制的不完全, 风控水平的低下都将在信贷规模急剧扩张的背景下, 推动信贷风险的累积。

一、我国商业银行信贷扩张的内在动力机制

1. 传统经济增长模式是造成银行信贷急剧增大的根本原因

一直以来, 我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来源于出口拉动和投资推动, 高储蓄率, 低消费率决定了我国经济增长只能依靠将储蓄转化为投资来维持。2008年的美国金融危机很快就波及了全球, 世界经济大幅衰退, 国际市场需求萎缩, 在这种情况下, 我国对外出口大幅下滑, 在丧失了出口对经济增长的拉动, 中央政府不得不将目标对准了扩大固定资产投资上, 一系列扩张性货币政策和投资政策就是在这种背景下提出并实施的, 由此导致信贷规模不断飞增。尽管这样做, 一定程度上稳定了宏观经济发展, 但也成为今后进行结构转型, 深化改革的最大障碍。

2. 政治压力和社会责任的履行

我国银行不仅要以盈利为目标, 为国家扩大税源, 但也要有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 完成一定的政治目标, 特别是国有银行。在金融危机影响到我国经济增长, 失业率有可能增加的情况下, 商业银行必须要配合政府, 增加信贷投放, 推动公共基础设施建设, 以保证“扩内需, 保增长”的宏观调控目标得以顺利实现。

3. 金融业务同质化造成了较大的银行业同业竞争压力

我国商业银行一直以来在业务创新方面做的很不够, 利润来源较为单一, 盈利模式同质化问题较为突出, 这种情况造成了我国银行业同业竞争压力较大, 特别是中小银行在面对金融资源日益流向大中型银行的情况下, 开展信贷业务就显得更为被动, 加之利率尚未完全自由化, 无法通过市场行为, 获取竞争优势, 为保证稳定的业务利润来源, 信贷规模扩张就成为银行不得不选择的经营方式。

二、信贷激增造成了信贷风险的积累

1. 大客户管理的不规范

为保证贷款投放的安全和回款的及时, 商业银行投放的信贷除了按照政府要求投向由政府主导投资建设的基础设施项目外, 主要选择一些经营稳定的大中型优质企业。但部分集团客户公司治理结构不完善, 管理不规范, 特别是一些不规范的资本运作给贷款的使用带来较大的风险, 对此, 银行也没有比较完善的追踪监控机制。

2. 贷款结构的不合理

全国信贷快速增长的情况下, 贷款结构存在失调, 长期贷款比重过高, 且有进一步加速提高的趋势, 这容易造成资产的时间错配风险。而票据融资的过快增长, 也进一步累积了银行业内部的系统性风险。

3. 地方政府的压力

GDP考核指标的约束下, 地方政府往往会干预本地区银行的信贷决策, 要求银行为本地区上马的项目提供融资支持和信用担保。

4. 借新债还旧债

有些企业没有能力按时还贷, 便想尽办法通过向银行借新债来归还到期债务。有的银行管理者为了避免上级部门对其追责, 也会帮助企业发放新的贷款, 来保全资产, 从而使得原有不良贷款转化为正常贷款, 以此规避监管。

三、信贷扩张形势下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对策

信贷扩张, 流动性过剩不仅造成商业银行风险不断积累, 更直接影响到我国宏观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结构转型的顺利完成。大量流动性被投放市场, 实际利率水平不断降低, 从而推动了房地产和股票等风险资产价格上涨, 引发了大量资本入市投机博傻, 在巨量资金的推动下, 房产企业能够以更高的价格拿地, 进一步强化房价上涨的预期。不断攀升的房价引起全社会民众对政府的不满。当然货币供给量的增加会促使通货膨胀的萌发, 市场价格机制受到一定的扭曲, 经济波动加大。宏观经济运行风险的积累反过来又会促使商业银行贷款违约率、损失率的提高, 由此导致商业银行风险进一步积累发展。

因此, 在宏观经济下行压力越来越大的背景下, 商业银行的系统性风险极有可能突发的后危机时代, 强化金融监管, 合理引导信贷投向, 改善信贷结构, 积极化解信贷风险成为当下必须要深入思考的问题。首先, 间接融资仍旧是我国企业融资的主要来源。通过加快利率市场化改革, 实现利率完全由市场机制调节, 以便能够让资金在价格机制的作用下得到最有效率的配置。进而让社会富余资金进入生产环节补充产业资本的不足, 同时又能让中小企业获得急需的资金, 保证其生产安全, 助其加快科技创新, 以此推动我国产业结构升级, 经济结构顺利转型。其次, 强化资本充足率监管, 约束商业银行信贷投放的无序扩张。最后, 鼓励商业银行开展多元化经营, 积极进行业务创新, 完善其盈利模式, 打造核心竞争力, 遏制无序竞争。

参考文献

[1]李兵.银行监管边界研究[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 2005.

[2]刘毅.金融监管问题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6.

[3]大卫·G·梅斯, 丽莎·海尔姆, 阿诺·柳克西拉.改进银行监管[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6.

[4]吴冲, 吕静杰.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成因分析[J].企业经济, 2004 (1) 172—173.

商业银行信贷风险分析 篇2

【摘要】在当前经济金融背景下,商业银行在对企业进行授信的过程中也存在着较多的风险。信贷风险的成因可能是一个,也可能是多个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故本文通过对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及对策进行探讨,分析商业银行个人信贷风险识别,找出存在哪些风险,最后从信用管理方面的对策、管理制度方面的对策两个方面来有效防范贷款风险。

【关键词】商业银行 个人信贷 风险管理 风险识别

近几年,伴随着国际金融市场波动加剧,国内经济增速换挡,经济增长放缓、外部需求萎缩,企业经营困难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商业银行个人信贷业务出现了区域性风险加剧、行业性风险突出并蔓延、房地产市场分化潜在系统性风险增加的情况,各银行的不良贷款余额和不良贷款率均呈现整体上升的态势,个人信贷风险已成为信贷业务进一步发展的重大不利因素,严重影响各大商业银行的经营发展。并且在金融体系不稳定因素增加,GDP增速放缓和个人人均收入同比增速放慢的形势下,个人信贷业务的预期风险只会进一步增大,对银行个人信贷结构和资产资量将形成持续性的严峻考验。因此,结合银行现状及现存问题,分析成因并探讨个人信贷风险管理的对策是商业银行生存发展的现实需求。

一、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相关理论

(一)个人信贷风险的定义

商业银行的个人信贷风险指的是由于风险的不确定性这一特征所引发的贷款收益的波动性或者不确定性。具体地说,个人信贷对于商业银行来说是一项具有风险的资产业务。在个人信贷业务操作过程中,银行向个人借款人投放一定数额的借款的预期效果是获得预期的收益,但是因为各种风险因素的存在,可能导致预期收益减少或者本金损失的实际效果。具体表现为银行信贷资金不能按时全额收回。

(二)个人信贷风险管理的流程

目前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的流程主要包括风险识别、风险计量、风险监测、风险控制。

1.风险识别。风险识别是风险管理的第一步,是信贷风险管理的基础。风险识别是指在风险事故发生么前,运用各种方法系统的、连续的认识所面临的各种风险以及分析导致风险事故发生的潜在原因。信贷风险识别首先要感知风险,其次对感知到的风险进行分析。

2.风险计量。通过有效的风险计量,有利于商业银行对银行资本进行有效的监管、对经济资本进行有效的配置,从而进行全面的风险管理。根据贷款的品种、时间、金额大小等,来设定风险的系数,从而对不同的信贷业务进行风险的计量,从而通过商业银斤该笔业务收益来覆盖对应的风险。

3.风险监测。风险监测主要是指在商业银行经营的过程中,对信贷业务风险的发展和变化情况进行全程的监督,从而为风险管理者的决策提供一些依据。风险监测的指标有:不良贷款率、贷款损失准备充足率、不良贷款拨各率等等。通过在线监控、现场检查、贷后检查等手段,对商业银行信贷风险进行监测。

4.风险控制。通过风险监测,对监测出的风险进行计量、分析,从而对风险进行控制和化解,从而在最大程度上降低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商业银行信贷风险控制主要包括内部信贷业务风险控制、客户贷款风险控制、第二还款来源风险控制等。

二、商业银行个人信贷风险识别

(一)借款人信用风险增加

受经济形势总体恶化影响,银行信贷投放减少授信准入条件愈加严格、居民融资需求增加,加之一些科技手段的进步和网络不良思想的传播,借款人骗贷的情况加剧,手段也更为多样化。例如:王某计划以自己名下某处房产为抵押向银行借款,但因王某既往的征信记录不符合银行授信条件被拒。王某遂找来朋友张某,构造一个二手房交易,将房产卖给张某,让张某申请二手房按揭贷款,期间将交易价格尽量做高。若银行无法识别正常放款,王某相当于以该房产抵押从银行获得的高额长期低息贷款。这种构造二手房交易的骗贷行为较为常见。还有使用新型技术产品,在进行某客户放款操作时,因合同上留有合同签署时示意客户签字位置的铅笔印记,放款人员进行擦拭,发现客户名字的签字笔笔迹居然变淡,在进一步加大力度擦拭,笔迹完全消失。虽然和客户沟通时,客户强调使用的是普通签字笔,但可以用橡皮擦拭掉的奇异的签字笔印记后期是否会消失等等都无法确定,合同作为银行主张债权的重要法律文本,若客户签字有问题将会产生巨大风险。

(二)弱担保贷款风险加剧

弱担保贷款就是以非抵质押的担保方式发放的贷款,此类贷款在商业银行个人信贷业务中占比较高。因为对借款人家庭及企业名下的资产没有抵质押权,所以在贷款发生风险时,银行要尽快进行资产保全,以保证信贷资产安全。弱担保贷款一般对借款人家庭及其控制企业的净资产有较高要求,以联互保的小微贷款为例,家庭及企业净资产要超过200万元,足以覆盖贷款本息,但在实际操作中效果却不尽理想。

首先,资产保全时借款人家庭及企业名下没资产。这一般有几种情况:一种是贷款时虚增了借款人家庭及企业的净资产,例如:虚增存货价值,虚增房产价值(不抵押不用评估),甚至有企业用临时存放的货物冒充企业库存等。另一种是借款人家庭及企业名下资产在贷款存续期间转移,例如:出售、或者以物抵债等。

其次,借款人家庭及企业名下有资产,若为房产车产也没有被抵押,但涉及其他债务关系,已被其他债权人申请保全。此时银行只能按照受偿顺位,在前面一位或几位债权人的债务清偿后,看是否还有剩余资产归还银行的贷款本息,而一般来说清收效果都不理想。

最后,弱担保贷款资产保全效果差更导致了银行与客户针对贷款归还问题协商谈判缺少主动权,催收工作、重整工作也很难开展。

三、商业银行个人信贷风险管理的对策

(一)信用管理方面的对策

商业银行应加强客户信用管理手段,优化个人信用评级系统。针对我国缺少统一的个人信用信息系统,而借款人的信用意识又比较单薄,咸阳地区总体信用环境不理想的情况,商业银行首先应建立分行内部客户信用档案。除现有的个人贷款系统外,再设计一个数据库将拒贷业务的核心要素(包括但不限于借款人及配偶姓名、抵押物信息、企业信息、拒贷原因等)、贷后检查记录、监测记录、催清收记录等信息录入,与个贷系统的信息合并形成客户信用档案。通过这个信用档案,可以获知贷款从申请我行贷款到贷款结清或者到查询时点的全部痕迹信息,用以综合评判客户信用,及时形成风险预警,及时调整授信方案;还可以通过信用档案发现该经营主体和抵押房产是否曾经以其他借款主体申请过贷款被拒以及被拒原因,规避高风险客户借名申请借款。

(二)管理制度方面的对策

商业银行需采用唯一的标准化的全面化的个人信贷风险管理制度体系。个人信贷业务涉及多个环节,制度框架中包括授信管理办法、放款管理办法、档案管理办法、印章管理办法、征信管理办法、呆账核销管理办法、重整操作指引还有配套的调整通知等等。随着业务的发展制度文件越来越多,有的新制度出台原制度废止、有的新制度对原制度做了修订、有的在总制度下针对细化业务出台单独的管理制度等等。应要求业务规划部门对其梳理,列出废止制度,整理在行制度,对原制度出台较早,又通过“优化……通知”“调整……通知”等形式调整多次的制度,直接整合出台新制度,实现制度的唯一性。个人信贷业务的操作指引和操作手册,比照柜台业务细化标准化的编写,达到所有业务都有操作依据。针对部分因目前国内没有针对信贷业务的法律、微观信贷法律制度不健全,司法解释和法律修订欠完善,易发生个人信贷业务法律纠纷的环节,直接在制度文件中加以规范。例如:针对争议度极高的“婚姻法24条”,为有效避免夫妻共同债务的认定问题,保障银行的债权,可以通过法律合规部和个人信贷管理部分的共同研究,在制度中约定需要追加配偶为共同借款人的情况,约定必须要配偶签字证明其对配偶举债知情权的法律文书等等。

四、结束语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个人信贷业务在我国商业银行业务中正成为越来越重要的组成部分。伴随信贷规模的快速扩张,个人信贷业务正如同其他所有的资产业务一样潜在的风险逐步暴露出来。个人信贷业务的风险是客观存在不可避免的,但商业银行完全可以?用科学、完善的信贷风险管理策略来控制和化解风险。

参考文献

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现状及原因分析 篇3

【关键词】商业银行;信贷风险;防范措施

根据2014 年中国工商银行年度财务报告的数据显示,2014年末,按照贷款五级分类,正常贷款105820.5亿元,比上年末增加9495.27亿元,占各项贷款的95.97%。关注贷款3197.84亿元,增加1236.22亿元,占比2.9%。不良贷款1244.97亿元,增加308.08亿元,不良贷款率1.13%,上升0.19个百分点。

一、工商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现状

1.信贷业务流程方面

在信贷业务流程方面,工商银行通过贷前的搜集资料、实地考察等手段综合评价借款方是否具备贷款资质,同时辅助担保调查,在通过重重审批后,才向客户发放贷款并进行贷后管理.

2.防范信贷风险方面

第一,在市场风险方面,工商银行目前还在不断的深化市场风险管理建设,现已有较强的市场风险控制手段自动化水平,但是还可以强化其中的数据质量管理,在实践中提高风险计量应用。第二,工商银行的流动风险管理体系与工商银行的总体发展战略和整体风险管理体系相一致,由于工商银行大量持有高流动性的国债和央行票据,所以其目前来说流动性储备充足,整体流动性安全。第三,操作风险上,工商银行根据银行业最新的监管要求和变化趋势,持续强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操作风险精细化管理,加强操作风险管理制度建设,健全其体系,使得操作风险整体可控。

3.贷审管理方面

工商银行目前的信贷管理水平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的信贷审批方面,根据商业银行的审批流程可以将贷审分为两大类,一是集体审批;二是个人审批,现在工商银行绝大多数时候使用的是集体审批,也就是由一个信贷部门对贷款进行资料审核,若干人签字确认之后提交、讨论、表决,领导终审。这种做法可以让大家相互监督检查,多人检查多人思考有利于行事周全,事前防范信贷风险。

二、工商银行信贷风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案例分析

1.工商银行信贷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

第一,尚未形成信贷风险管理理念,银行相关人员缺少信贷风险管理意识以及建立客户的信贷风险数据库,因而影响了信贷风险评估的准确性。第二,风险管理的技术和方法还比较落后,比如在贷款管理中更偏向于贷款的合法性,运行过程中的安全性,这些当然不可少,但是还可以加上一些比较先进的国际性的方法,如运用数理统计模型等,以科学的数字手段来加强风险识别的精准度。第三,信贷业务流程问题,工商银行信贷业务办理手续繁杂,一方面这有利于风险的事前防范;另一方面却影响了工作效率,不利于提高市场竞争力。第四,电子银行的壮大影响信贷发展,余额宝、支付宝这一类网络第三方支付平台刺激了工商银行的存款。

2.工商银行信贷风险管理问题的案例分析

X公司以抵押担保的方式,向中国工商银行(以下简称工行)申请贷款业务。自2012年以来,受到行业市场低迷的影响,经审查人员的要求上报行里后,对该公司进行了补充调查,发现该公司在财务方面存在问题,而且有民间借贷行为,存在较大的经营风险,一旦出现风险,即使处置抵押物,也会在时间及融资本息上给工行带来风险,所以,该公司贷款被工商银行全面收紧,以下是其主要财务数据。

X公司2012-2014年之间,它的总资产分别是253828万元、256136万元、240079万元。该公司3年的资产负债率分别为57.12%、57.55%、和61.5%,正在逐年上升,需要对此有所控制,如此有利于降低经营风险。2014年,收到行业市场不景气的影响,流动比率0.79<1,偿债保证程度差,说明其不一定有足够的现金或者银行存款偿债,需要谨慎关注。X公司2012-2014年营业收入逐年下降2014年相较于2012年整整下降了27.07%。在这期间,净利润更是呈负增长的趋势,在整个钢铁行业都出现亏损的情况下,该企业亏损较为严重,银行必然控制信贷从严,防止贷款风险。

三、工商银行的风险防范措施

第一,工商银行审查人员充分利用X公司的财务报表附注信息,不过于迷信经审计的会计报表,从专业的财务角度分析,对X公司的经营进行多次验证,对于其中出现的疑点和矛盾,根据信贷业务品种本身的风险特点,深入调查,找出原因,把握X公司的经营实际情况,发现能影响工行信贷风险的不利因素,然后判断风险程度。

第二,由于工商银行已经可以判断出X公司的经营出现问题,那么工商银行会通过多种渠道核查X公司的贷款用途,用于禁用领域的,就会提前收回贷款。重点监测X公司的不良贷款变动情况及其整体负债结构规模的变化,定期对X公司进行重检,查阅X公司还款账户是否真实,是否存在批量还款、批量垫付、还款账户批量入账还款资金等情况,必要时,制定检查方案,组织现场检查。一旦X公司的贷款持续条件出现问题,就立即停止放款,暂停其还没有使用的授信额度,同时决定是采取适度压缩的政策还是适度维持的政策方案,将风险进行有效分散。

第三,如果工商银行发现X公司的贷款出现重大恶化现象,危及工商银行信贷资产安全的,就会采取必要的监控、减持和退出措施,保全资产,化解风险,必要时还会采取法律措施追回贷款,以保证贷款资源的收回,避免形成不良贷款。

通过这些信息对企业的资金需求和还款能力进行评估,以此为银行提出信贷的基础,从源头上控制好银行资金的流向和使用,降低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

作者简介:

商业银行信贷风险控制分析 篇4

一、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控制管理的现状及成因

(一) 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控制中的问题

1. 风险评级系统不够科学化。

对信贷风险的科学评级是商业银行对于风险管理的基础性措施。它的主要用途是:估计贷款的预期损失, 检测贷款风险的总体水平以及合理的分配经济资本以达到贷款风险收益的最优化。然而目前从我们商业银行的实际情况上来看, 对于信贷风险的评级系统远远达不到风险评级系统应有的实效。

从表1中可以看出, 商业银行向大型客户发出的贷款额度最大, 中型客户一般, 小型企业最少, 而大型客户不良贷款的发生率也非常低, 小型企业则占8.45%, 发生率较高, 虽然大型客户的不良贷款发生率低, 但也仍旧存在不良贷款, 可见, 虽然明确了风险评级, 但仍旧未能掌握借贷客户的具体情况, 导致不良贷款发生。

2. 信贷分析工具缺乏, 风险分析表面化。

我国商业银行现有的信贷风险分析系统缺乏以现金流为核心的分析工具, 因此虽然表现上对信贷的对象做出了较为科学的分析, 但实际上没有以现金流作为分析的核心, 对于信贷情况的风险分析也就仅仅是浮云表面, 那么就无法了解信贷对象实际的资金需求状况和真正的还款来源, 从而无形之中增大了信贷的风险水平。由于商业银行重规模、轻质量的做法, 使得各个银行之间的竞争扭曲, 而且忽视了信用风险, 由此也导致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发生率不断上升。如表2所示

根据表1可知, 我国商业银行信贷资产的不良贷款发生率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 这势必会导致银行发展受到严重拖累, 甚至危及商业银行的正常运营。

3. 操作风险控制力不足

现在, 我国绝大部分的商业银行对于客户的提款情况是无法直接干预和控制的, 在进行信贷业务时所签署的信贷合同也未经相关专业人员的审核, 这从很大程度上讲势必是增加了信贷过程中的操作风险。从我国近年来的一些信贷纠纷类的经济案件中不难可以看出有不少不良贷款的成因就是抵押、担保手续的不健全而造成的。

(二) 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控制现状的形成因素

1. 国家政策性因素。

我国现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现有的国情决定了商业银行无疑是国家融资的主要渠道, 也是我国国民经济能否保持良好发展势头的保障性力量。虽然这样的经济政策的确是为我国的商业银行发展给予了充足的上升, 但这也无疑把我国现阶段因经济的不成熟发展所带来的阶段性风险嫁接到了商业银行的头上, 这无疑为整个信贷风险的控制和管理加大了难度。

2. 信息不对称性因素。

信息不对称主要包括三种。其分别是产品信息的不对称, 会计信息的不对称和市场信息的不对称。对于商业银行信贷风险而言, 信息的不对称性是对其产生了不小的影响。例如现在某些企业利用不真实的会计信息来骗取高额的银行贷款资金, 甚至在经济市场中有信息优势的一方通过向另一方提供虚假信息来骗取信贷资金。这些都是信息不对称因素在本土商业银行的信贷活动中所体现出来的破坏性和高风险实例。

3. 预期的不确定性因素。

对于所谓的“预期”则有两方面的体现。一方面是企业的寿命预期, 另一方面则是政府相关政策的稳定性预期。企业预期存在的生命力短, 政府所提出的的经济政策时效性短和不稳定等都会展现出不利于商业银行信贷活动的高风险性借贷, 这同样使得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更加难以控制和管理。

二、先进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的控制管理经验

(一) 相对独立的风险管理组织构架

西方发达国家的商业银行一般都会实行董事会独立控制, 高级领导管理层之间互不干涉相互独立, 从上至少垂直管理的风险管理体系。例如美国的各个商业银行都实行风险管理集中体制, 在各个分行都设有“垂直管理”的风险管理部。即所有大大小小的风险都在银行总部实行集中化管理, 总行对所有风险都具有强大的监控能力, 以确保将银行所担保的所有风险都降低到最小化。

(二) 系统化的风险管理工具和检测技术

在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的控制和管理中所使用的分析工具必须要以依靠相关的管理工具为基本前提。以美联银行为例, 针对于信贷活动中所出现的风险, 该银行设计了“CAT”信用分析系统和“CES”商业风险系统, 并在此基础上建立尽可能完善的庞大数据库, 从而将信贷风险尽可能的控制在可控范围之内。

(三) 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

西方的商业银行在数百年的长期经营中, 总结出了一套有效高能的内部控制系统。其包括:

1. 科学的银行治理结构。

例如美国花旗银行的总部在全球的各个分行都设立相应的审计中心, 负责当地花旗分行的业务审计内部管理审计。其各个审计部门作为美国总部的垂直部门, 直接向美国花旗总部汇报审计工作。大大增加了银行总部对于风险监控的权威性。

2. 相互制约的业务权限和谨慎的审批授权。

同样地针对这一方面, 花旗银行实行三人信贷批准制度, 目的是为了形成相互制约的信贷业务权限和谨慎的审批授权。当有公司申请贷款时, 先由银行的市场部对其贷款风险进行预估, 再由信贷委员会中三名以上的委员共同性地授予客户信贷金额然后才能进行下一步的信贷业务办理。

3. 电子化的内部管理手段。

西方商业银行通过实行电子化的贷款风险评估系统, 在一定程度上有效地降低了因信用道德问题而产生的信贷风险, 从而也加速了银行内部控制体系的规范化进程。

4. 高能的内部审核制度。

同时西方银行也着力于建设了完善和独立的内部审核制度, 从而通过其灵活的工作方式, 降低了信贷活动的内部风险。从而无形之中把信贷风险的防控融入到银行内部控制的各个方面。

三、提高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控制管理水平的启示

先进的国际商业银行在控制和管理信贷风险水平上的做法, 为我国在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的控制和管理水平的提高上提供了非常具有启发性的借鉴效用, 对于我国本土商业银行今后在信贷风险控制和管理方面的努力方向, 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 建立安全稳定的管理信息系统

通过以上对先进的商业银行降低信贷风险的成功实例, 我们不难看出建立安全稳定的管理信息系统是控制信贷风险, 提高信贷运作效率的基础。作为此项基础较为薄弱的本土商业银行, 应该加大科技力量在这方面的投入, 从而得以建立更为完善的客户群信息平台, 对商业银行的内部信息管理系统进行规范化的升级, 结合计算机互联网的时代优势, 力争使该信息管理系统能够满足银行的信贷运作, 从而从信贷源头就能将风险控制到最小化。

(二) 构建科学有效的风险管理模式

虽然我国的现有国情和国家制度决定了我们不能够直接生搬硬套这些优良的国际模式, 但可以在结合自身实际情况的基础上将已有的较为完善的信贷风险控制管理模式进行合理的应用, 从而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贷风险控制管理模式。对于风险管理模式的构建, 首先要求商业银行能够明确贷款客户的信用等级, 并根据信用情况向客户发放贷款, 对于质量不高的客户要做好坏账准备, 或者直接不批准贷款, 以将不良贷款的发生率降到最低。

(三) 实行风险动态管理化的信贷流程

新型信贷业务流程要遵循两大基本原则:既要控制信贷业务的运作风险, 又要提升信贷流程的运作效率。通过借鉴国外先进的信贷风险控制管理理念, 实行合理的“动态考核”和“差别授权”, 从而形成一个较为完善的风险管理体制。通过实现对客户使用贷款信息的动态监测, 能够及时发现信贷中的安全隐患, 及时加以控制, 以保证信贷流程的顺利实施, 并降低信贷风险。

(四) 建立相对独立的风险管理组织构架

在完善了了前两个基础性措施的保障下, 我国商业银行可以仿照美国银行实行风险管理集中体制, 在各个分行设立独立的“垂直管理”风险管理部。保证银行总部对所有风险都具有强大的监控能力, 以确保将银行所担保的信贷风险降低到最小化。

(五) 形成完善先进的风险管理文化

如果无法在商业银行形成完善先进的风险管理文化, 那么即使制定再多的制度和创设再先进的管理系统也是无法从根本上真正降低信贷运作的风险。在银行平时对于信贷业务的工作中, 要把建立完善先进的风险管理文化作为提升银行企业文化的首要目标, 把风险管理意识深入到银行每一个工作人员日常业务中去。作为银行的统筹和管理者, 也应该加强对员工的风险管理意识的教育和培训, 从而真正把风险管理文化带入到银行工作的每一个环节, 贯穿到银行工作细节中的每一个方方面面。只有这样, 才能从信贷流程的根源真正降低信贷运作的风险。

四、结束语

本文着重分析和叙述了关于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的控制管理, 当然这只是一个大体的总述和还未成型的思路。更重要的是需要在我国政府强有力的支持和鼓励下, 在实践中得以成功的运用。通过国外先进商业银行几十年的信贷风险控制管理的发展历程和实践经验, 从中总结出了许许多多关于商业银行信贷风险控制管理的先进理念和方法。在努力掌握和吸收这些方法和理念的同时, 加之合理的与我国现在的经济国情相结合, 从而摸索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型信贷风险控制管理道路, 这对于提高我国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控制管理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周申蓓, 张俊.我国三类商业银行经营绩效实证分析——基于三阶段DEA模型之应用[J].金融与经济, 2014, 04:59-63+67.

[2]张露洋, 廖琪.商业银行逆周期机制:信贷风险控制效应的实证检验[J].金融与经济, 2014, 06:4-8.

[3]陆岷峰, 刘强.当前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特征与对策研究[J].金融与经济, 2014, 08:51-55.

[4]朱孟楠, 侯哲.中国商业银行资金错配问题研究——基于“钱荒”背景下的思考[J].国际金融研究, 2014, 04:62-69.

[5]陈旭东, 何艳军, 张镇疆.货币政策、银行信贷行为与贷款损失准备——基于中国商业银行的实证研究[J].国际金融研究, 2014, 10:64-74.

商业银行信贷风险分析 篇5

(中经评论·北京)有数据显示,截至2005年底,我国个人消费贷款余额达到2.2万亿元,比1997年增长128倍。与此同时,个人消费信贷业务风险也随之突显出来。剖析商业银行个人消费信贷业务的风险因素,提出切实可行的防范措施,对其有效规避风险具有理论和实践的指导意义。

一、风险主要表现形式

(一)信用风险

传统的信用风险被理解为违约风险,即借

款人因为外在或自身的种种原因无力履约的风

险。现代意义上的信用风险则主要表现在借款

人对借款行为不负责任,没有按时偿还贷款的责任心,或者有意隐瞒真实目的、骗取贷款的欺诈行为。据统计,我国商业银行每年因客户的失信行为造成的经济损失达几千亿。

(二)经营风险

商业银行在开展个人消费信贷业务过程中

遇到的市场风险,包括利率风险、股票风险、汇率风险等,或者采取不当的经营策略而引发的可能威胁商业银行发展个人消费信贷业务的潜在风险等,都可以归并为经营风险。相对于

信用风险,经营风险既包含内部的因素,也包

括外部的因素。

(三)管理风险

商业银行个人消费信贷管理体制不健全,管理信息系统滞后,管理人员缺乏相应的风险

防范意识和风险管理的能力,无视信贷资产风

险,违规操作,盲目发放贷款,由此造成商业

银行个人消费信贷业务损失的风险。

(四)政策与法律风险

政府的金融政策或相关法律、法规发生重

大变化,或是有重要的举措出台,引起市场波

动,给商业银行带来风险:商业银行的日常经营活动或各类交易违反了相关的商业准则和法律原则,或者没有相应的法律法规做依托所引发的风险。

二、产生风险的因素分析

(一)信用风险的因素分析

近年来,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并没有与之相配套的社会诚信制度和丰日关的法律法规做保障,使得很长一段时间在经济活动中诚信守则的人没有得到相应的利益和奖励,而违约失信的行为也没有得到应有的惩戒和损失。社会失信现象的泛滥直接导致人们信用观念淡薄,从根本上缺乏按时履约的信用道德和信用责任感。

月前我国各商业银行之间缺乏整体的信息共享机制和制约借款人的联动机制,致使一些道德水准不高的借款人有机可乘。对借款人违约还款的处理一般仅停留在处置借款人的抵押物或质押物的层而,没有对借款人的违约行为做进一步的信息反馈和记录,或采取强有力的惩罚措施,其结果是淡化了借款人的违约责任,助长其侥幸心理,错误地认为自己的违约行为对今后的生活不会造成负面影响。

当前,虽然我国人民银行已经建立了个人征信系统,但还处于运行初期,征信渠道过窄,征信内容不全面,只有贷款信息和信用卡信息,征信的手段单一,征信资料收集速度缓慢等,以至于商业银行难以对借款人收入的完整性、稳定性、贷款的额度、还款的能力以及以往还款的情况做出比较正确、动态的把握和判断,造成商业银行与借款人之间的信息不对称。这种不对称往往体现在借款人夸大自身的还款能力,在还款受阻的情况下易导致道德风险问题,增大蓄意逃避还款的风险成分。

(二)经营风险的因素分析

市场经济条件下,整个商业活动都处于市场的调控之中,个人消费信贷业务的资金需求

随着市场价值规律的波动而波动。如遇到通货膨胀、物价上涨时,借款人的贷款资金会缩水,不能满足贷款时的原有需求,同时,通货膨胀所引起的利率上升,也会增加借款人的还款负担。

商业银行个人消费信贷业务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借款人比较分散,并且数量大、风险状况存在显著差异。原则上针对不同的借款人,商业银行应选择不同的经营策略以实现贷款收益的最大化。但是由于目前我国利率尚未实现市场化,商业银行还无法通过灵活的、有针对性的贷款利率来满足不同风险状况借款人的需求,实现差异化的个性服务,无形中增加了银行对高风险客户的贷款风险的贴水。

(三)管理风险的因素分析

虽然我国各家商业银行开展的个人消费信贷业务品种比较多,但真正大力开办的业务不外乎集中于个人住房抵押贷款、个人小额信用贷款、个人存单质押贷款等几个品种上,并且对各种个人贷款业务的采信、发放,以及贷后回收的整个管理程序都是比较单一和程序化的过程,缺乏贷款管理上的针对性。主要原因在于我国商业银行整个的贷款体系比较制度化,依然受传统对公贷款的影响,没有形成完善的个性化的管理制度。

从风险控制目标上看,管理人员通常过分强调资金运营的效益性,缺乏对经营安全和风险防范的认识;从贷前资信评估上看,往往依靠定性的、人为控制的直接管理因素而不是定量的、科学的评估体系来确定信贷授信额度,对市场风险、利率风险、外汇风险缺乏正确的评估,对衍生工具、中间业务更是缺乏监控,历史数据多。趋势分析少;从贷后跟踪管理来看,管理人员岗位职责不明、资源共享不足而导致贷款预警机制失灵的现象比比皆是。

许多商业银行盲目根据上级行下的贷款指标分派贷款任务。一方而为了追求利润最大化,要求个人消费信贷管理人员加大发放贷款的额度;另一方面没有摆正信贷资产质量、业务发

展、经营效益三者的关系,强调片面化的风险控制目标。为了控制贷款风险,制定严格的惩罚制度以制约个人消费贷款的风险,造成信贷人员借贷,办理贷款瞻前顾后,约束了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四)政策与法律风险的因素分析

我国目前有《担保法》《票据法》和《贷款通则》等涉及贷款业务的相关法律,但主要是针对企业贷款制定的,还没有针对个人消费信贷的相关条款。尤其是在个人贷款担保方面缺乏法律规范,风险控制难以有效落实,一旦遇到个人消费信贷业务在回收过程中发生抵押物的处理、质押物的变现等法律纠纷时,缺乏实质性的法律保障,银行往往会处于事实上的尴尬境地,没有统一的强制性标准对违约现象进行处罚。

贷款抵押物的处置在个人消费信贷业务中是一个比较棘手的问题,需要相关的政府部门给予政策上或执法过程中有力的支持。事实证明,如何从借款人手中取得抵押物的控制权、抵押物变现前如何管理、价格如何规定等等,单纯依靠银行来实施这项工作是远远不够的,需要许多相关政府部门的介入,更需要出台一些制度来强制部门之间的合作。

三、防范个人消费信贷风险的有效策略

(一)健全法律法规--个人消费信贷风险管理的保障

随着个人消费信贷业务的不断开拓,原有的法律、法规亟待修订与完善,要出台针对个人贷款的相关法律、法规来进一步规范市场经济的运作,既保障消费者的利益。也维护商业银行的正常运转。目前《消费信贷法》已在酝酿之中,还有一些相关的法律建设正在积极的推进并取得了较好的成果,如2005年11月14日由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通过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执行设定抵押的房屋的规定》,对抵押权人处置抵押物做了法律上的规定,为金融机构维护合法债权提供有力的法律

依据。要利用各种途径大力进行个人消费信贷风险法律、道德规范的宣传和教育工作,强化公民的信用意识。各商业银行在开展个人消费信贷业务的同时,要大力向社会宣传银行对违规行为的惩罚措施以及违约现象对个人和家庭所造成的负面影响,增强借款人的还款意识和社会信用意识。

(二)完善个人费信评估机构--个人消费信贷风险管理的根本

针对我国个人资信系统尚未完善,个人信用资料采集、调查的薄弱,人民银行等金融机构可联合政法部门、劳动管理部门、企事业单位等,进一步完善个人收入、信用、贷款、消费等记录的收集和整理,建立信息收集与信用评估机制,采取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科学地评估个人信用等级,为发放消费信贷的商业银行提供消费者第一手的资信情况。各商业银行在协助人民银行加大客户资信信息采集工作的同时,也要加强行业间的合作与联系,建立网络管理体制,互通有无,分享资源,避免对同一借款人信用的重复调查,防止同-借款人超越偿还能力进行多头借款,做到采集与事实相统一、历史与现状相贯穿,收集的资信及时准确,评估科学严谨,从源头上做好个人消费信贷的风险控制。

(三)严格管理制度--个人消费信贷风险管理的必然

商业银行要想很好地规避个人消费信贷风险,不仅要完善外部的保障体系,还要加强内部的管理与监督,从贷前调查、贷时审查、贷后检查几个环节明确职责,规范操作,强化稽核的检查和监督职能,层层严格落实相应的管理制度。在贷款发放以后,要定期跟踪客户,做好客户资信变化及贷款使用情况的记录。针对不同的个人消费信贷品种,可灵活调整信贷管理方式。比如个人汽车消费贷款业务,因为汽车属于动产,加上开车人的技术水平等因素的作用,其担保方式必须要有别于个人住房抵押贷款的担保。只有从管理上有针对性地采用相适应的制度和措施,才会透过市场变化,及

时地掌握借款人的实际偿还能力,有效防范潜在的风险。

(四)培育行业文化--个人消费信贷风险管理的特色

信用风险、道德风险已成为商业银行个人消费信贷面临的主要问题,而商业银行员工的法制意识、职业道德也亟待提高和改善。实践证明,单纯依靠规章制度约束的企业文化已不能很好地解决上述的问题,需要培育一种严谨、求真、务实、高效的全新行业文化。在全新的现代文化理念的指引下,银行从业人员不断强化自身的职业责任感和归属感,加强业务学习,提升职业素质,增强自身的风险防范意识和能力。洞悉各种变换的信息和因素。塑造内心公平的信念,实现自律与他律的结合,做好个人消费信贷的风险预防和管理工作。

商业银行信贷风险分析 篇6

关键词:商业银行,信贷风险,内部控制,建议

一、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内部控制的分析

我国商业银行针对信贷风险采取了一系列内部控制措施,对有效防范和控制信贷风险起到了积极作用。但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内部控制还存在着相当多的问题,内部控制制度的总体执行情况并不理想。

1 内部控制环境有待于进一步改善

商业银行信贷风险内部控制的有效与否离不开良好控制环境的支持。其中影 响较大的主要有商业银行的产权制度、公司治理结构、组织结构、经营制度和企业文化等。我国商业银行内控机制环境与西方发达国家的现代商业银行相比仍有不少差距:①产权仍不明晰。②公司治理结构尚未到位。③内部控制组织结构仍不完善。④内部控制文化尚未真正形成。在统一法人体制下,各级高级管理人员片面强调经营业绩目标,对内部控制目标的重要性重视不够,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内控文化,不能很好地处理员工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关系。

2 风险评估体系不健全,方法不科学

与国外先进银行相比,风险识别和评估的方法、手段还比较落后,尚未建立完善的信贷风险监测预警系统和内部风险评估模型,风险评估技术人才也很缺 乏。风险识别与评估基本仍处于定性分析阶段,即使是对信用风险的定量分析, 也仅局限于对企业财务报表的简单分析,风险监测仍是主观判断多,难以真实、 客观反映企业风险。对新业务、新机构的风险识别和评估还不够充分。风险数据仓库不完备,信用风险特别是对集团客户信用风险分析跟不上内控管理的需要。

3 信息系统建设任务仍然十分艰巨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的信息系统无论在信息的收集、加工、 处理、传递方面,还是在信息技术、管理人员素质等方面,都与国外商业银行存在着很大的差距,这些差距直接影响了信息获取的数量、质量和信息传递的速度。信息失真、数据分散、规格不统一、传递效率低以及各系统之间处于相互分离的状态是造成我国商业银行管理层决策和控制效率不高、内部控制机制失效的重要原因。

4 内部审计功能发挥有待加强

受诸多因素的影响,我国商业银行内部审计功能的发挥与国外商业银行相比仍有较大差距:①内部审计独立性有待提高。②内部审计人员的素质有待提高。③内部审计方法有待完善。④审计手段比较落后。随着我国商业银行各项业务基本实现计算机化,内部控制重点逐步由业务人员和业务部门转移到电子数据处理部门。由于起步较晚,我国商业银行计算机辅助审计软件的开发和应用刚刚起步,目前基本上仍处于试点和探索阶段,内部审计作用有待加强。

二 建立和完善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内部控制的建议

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内部控制建设必须从我国的实际情况出发,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内在要求,在不断完善内部控制环境的基础上,建立健全各项内控制度,研究完善风险评估技术,加强和改进信息系统建设,加大内部审计监督力度,大力推进信贷文化建设,切实提高信贷风险内控管理水平和防范能力。

1 建立良好的内部控制环境

为建立有效的信贷风险内部控制系统,必须进一步完善我国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环境。第一,要继续深化产权制度改革,优化股权结构。适当分散股权,妥善解决股份制商业银行国有股过分集中的问题。通过吸收各类社会保障基金入股等方式,将政府的绝对控股变为相对控股,逐步实现股权结构的多元化。第二,要建立和完善董事会,确保董事会尽职尽责。根据现代商业银行经营管理要求,选聘得力的董事会成员,强化监督和约束职能,确保商业银行规范运作。第三,要加强监事会的独立监督职能。坚持强化监事会的监督作用,确保对董事会和高级管理层的有效监督。

2 完善信贷风险评估体系

有效防范和控制信贷风险的前提是准确地识别和评估风险。首先,要进一 步完善贷款五级分类办法,真实反映信贷资产风险状况。其次,要完善评级方法,充分揭示信贷风险。充分借助国内外专业评级公司的技术力量,弥补我国商业银行在内部评级起步较晚、水平不高、专业人员不足的缺陷。目前,要加强行业研究,抓紧建立和完善内部评级基础数据库,为内部评级的顺利开展和评级结果的检验打下良好基础;最后,要提高评估技术,研究开发风险评估模型。

3 建立和完善对信贷业务活动的风险控制制度

(1) 实行审贷分离制度 首先,要实现贷款 各环节的完全分离,达到部门之间、人员之间的相互制衡,逐步改变贷前调查、贷款发放、贷后管理和贷款收回全由客户经理一人负责的状况,其次,要实现审议机制和审批机制的分离,逐步强化落实审议责任。行长不再担任贷审会委员,但对贷审会审议贷款的质量享有质询权、检查权和监督权,旨在实现多重横向相互制衡。最后,信贷业务过程中要落实“四眼”原则。贷前调查、审查和贷后检查应由两人分别进行,分别撰写业务报告,确保信贷信息全面、准确。(2)进一步完善统一授信制度体系 首先,要统一集团客户授信管理,防范多头授信、过度授信,集团内部单个客户授信额度不得超过其自身风险承受能力,各单个客户授信额度之和不得超过集团整体授信额度;其次,要统一关联企业授信管理,对由同一人或同一家庭成员人任法定代表人的多个企业及其控股企业、有参股关系的企业等关联企业要进行统一授信,对跨区域的关联企业可比照集团公司授信办法授信;第三,要统一区域授信管理,商业银行要对区域金融环境和信贷管理水平进行综合评价,合理确定区域授信限额和区域信贷指导政策,各区域的信贷投放必须控制在核定的授信限额内,整合全行信贷资源,形成系统合力,提高资源配置效率。

4 改进和完善商业银行信贷信息系统

我国商业银行应进一步改进和完善信贷业务信息系统,对信贷业务全过程进行持续监控,实时、准确地反映信贷业务经营情况和资产质量现状,综合评价信贷业务风险和收益。首先,要改造现有信贷业务管理系统,尽快完成与其他业务系统的有效联接,实现数据相互核对和资源共享;其次,要建立完善的客户信息子系统,全面掌握客户资信水平、财务状况、偿债能力等信息,实施分级分类管理,提高营销和管理信贷客户能力;最后,要探索建立风险预警子系统,借鉴国际先进银行的風险管理技术,建立信贷风险预警机制和风险评价体系,改变传统管理模式下风险判断表面化和风险反映滞后的状况,加强风险监测分析的系统性和准确性。

5 加快建设具有高度独立性的内部审计系统

我国商业银行应加快建立独立于各分支机构、只对一级法人负责、垂直的内部审计系统,客观、独立地开展工作,防范信贷风险。首先,要合理设置内部审计组织机构,总行的审计部门对各分支机构的审计部门实行派驻制,上下相连,形成一个完整的内部监督组织体系;其次,要改进审计手段,充分运用计算机辅助审计功能,研究开发非现场技术平台,连接信贷业务信息数据库,对日常业务情况和数据进行实时收集和监测,加快内部审计信息化,提高审计效率;最后, 对审计部门发现的信贷风险和其他问题,及时采取必要行动,促进被审单位限期整改、处理相关责任人和完善管理制度等。

6 大力推进和加强商业银行信贷文化建设

理念是行动的先导,文化是无形的约束。首先,要从高级管理层做起,在全行战略制定和业务决策过程中要重点强调内部控制价值标准,积极倡导、树立信贷风险内部控制理念;其次,要加强职业道德教育,逐步在商业银行内部建立道德标准,形成道德习惯,从而切实履行工作职责,克服违规违纪行为的发生;最后,要重视员工现代人格的塑造,在信贷风险内部控制中要坚持实行人性化管理,依靠员工的内省能力,不断地自我扬弃、自我更新,突出风险意识,实现信贷人员个人目标与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目标的统一,自觉防范信贷风险。

金融自由化愈加发展,金融全球化愈加深化,金融活动对经济社会的作用进一步加强。总之,随着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内部控制体制的改革继续深化和各方面条件的成熟,我国商业银行必将与国外商业银行进一步趋同,我国赶超国外强国将成为可能。这对于促进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参考文献

[1]吴浩岭.商业银行内控机制存在的问题与完善措施[J].武汉金融,2006,(l):48-49

[2]马志娟,肖雪.商业银行内部控制与信贷风险的防范[J].经济论坛,2006,(20):104-106

[3]朱梦蝶.商业银行内部控制与信贷风险研究[J ].经济论坛,2009,(6):39-40

商业银行信贷风险分析 篇7

信贷风险管理是各级各类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核心内容。尤其是进入21世纪以来,地方金融机构普遍完成了从各类信用社向地方商业银行的转变,由此引发了针对地方性商业银行如何抵御信贷风险的专题研究。目前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一是信贷风险意识的普遍加强,使得地方商业银行具备了较强的信贷风险化解能力;二是客户授信等级制度的建立为地方商业银行规避贷款风险提供了基本保障;三是“三权分立”的贷款审查程序将贷款风险降低到安全线以下。上述这些研究成果已经为贷款风险的降低提供了制度层面的保障。然而,要从根本上化解贷款风险,仅仅依靠制度自身是不能做到的,还要在技术上、管理上加大力度,才能彻底切断那些伸向银行贷款的黑手,从根本上保证贷款的安全。本文将从泰安市商业银行的具体实践出发,探讨从技术和管理的角度规避贷款风险的策略。

2 发挥金融信息系统的抵御风险作用

目前所有的地方金融机构也都建立了用于业务管理的金融信息系统,该系统的建立为规范业务流程,提高服务效率,起到了无可替代的作用。以贷款为例,金融信息系统为实现贷款“三查”起到了无可替代的关键作用。利用金融信息系统中“授信等级”管理功能,可以帮助信贷人员完成贷前调查管理,但是我国的授信等机管理工作刚刚起步,仅仅依靠系统保存的个人授信等级,还不能完全真实地了解每个申请贷款人员的真正信用程度。比如,授信等级管理中将银行卡等的借贷和归还情况列入了信用等级影响要素之一,但是很多人拥有许多银行的银行卡,这就无形中给个人的信用等级提升留下了隐患,一些多年空置不用的银行卡可能成为个人信用等级下降的缘由。而一些掌握了信用等级提升诀窍的个人,则会利用类似手段来抬高个人的信用等级,从而为达到不可告人的目的做准备。

目前依靠质押的贷款方式,随着金融国际化程度的不断加快,以及国外金融企业的不断涌入,将会受到很大程度的冲击,依靠个人授信等级确定贷款发放的时代终将到来。为此,必须尽快完善个人授信等级的信息化管理流程,并制定科学有效的个人授信等级调整规范,随时准备在个人授信等级管理方面与国际金融制度接轨。然而,我国目前正在变革中的金融领域的个人授信等级评定方法,还没有真正落到实处,这与历史上各大金融机构之间缺乏足够的信息兼容有关。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完善金融机构之间的信息共享,将是银行金融体制改革的重中之重,否则将会极大影响金融信息系统建设的快速发展。

在地方商业银行的信贷较国有银行具有服务地方经济、贷款灵活性大、方便快捷等特点,但存在着因金融机构之间信息不畅通而导致的个人授信资料可信度差的问题。虽然金融机构之间承诺互相间的信息往来畅通,但是缺乏足够的监管力度。因此,有的客户在某个经融机构有了不良记录之后,很快就会在另一个金融机构重新建立起个人授信记录,甚至有的客户在同一个金融机构不同网点保存有着不同的授信记录。众所周知,信息系统在管理数据的时候以准确见长,上述不正常现象的发生,一方面可以看出信息系统使用中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另一方面说明金融机构及其上机监管部门在个人授信度管理方面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

3 建立完善的信贷风险监控体系

仅仅依靠信息系统的作用来降低地方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显然是不够的。必须建立一整套行之有效、便于操作的信贷质量风险监控体系,才能真正降低目前普遍存在的、并影响金融企业健康成长的信贷风险。信贷风险监控体系,亦称信贷质量监控体系,包括三个子系统,贷前审查系统、还贷期监控系统和逾期应急系统。

如图1所示,在这个由三部分组成的体系结构中,每个子系统的客户管理信息对于其它两个子系统的决策都应提供充分的借鉴,双向箭头表示信息的流动方向。在三个子系统中,贷前审查是最为关键的环节,该环节不仅包括对申请贷款者的个人授信信息的全面了解、审查、核实等工作,还应该围绕申请人的金融活动历史进行详尽的、全面的考察,一旦发现不良信息,立刻发出风险信号,而且所有的贷前审查搜集到的信息资料都应该纳入整个监控体系的监管之中。

一旦贷款行为发生,还贷期监控措施应立即跟上,可以把监控分为动态监控和静态监控两种类型。动态监控包括不定期的走访了解贷款人的资金和经营状况等措施,并将走访了解到的信息归入监控体系统一处理,作为客户追加贷款或逾期行为发生后的重要决策依据;而静态监控则需要借助历史上形成的有关客户经营情况、经济实力、道德信誉等方面的一些指数来了解客户信息,以便完成对贷款人的间接监控。

逾期行为的发生是信贷人员最不愿面对的事情,但是并不是所有的贷款逾期都意味着借贷方的经济状况出现了严重的问题,或许是新的研发行为迟滞了原本可以完成的履约,必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信贷人员如果能够准确把握贷款人真正的违约原因,就可以做到有的放矢,既不会使真正缺乏偿还能力的贷款者越陷越深,也不会使暂时遇到困难的有发展潜力的客户转而投向其它有远见的金融机构的怀抱。

建立科学、合理、完善的信贷质量风险监控体系,是地方商业银行防范信贷风险的有力手段。但是,如何形成性质有效的监控指标体系,则是摆在所有信贷服务人员面前的重要课题,也是建立健壮的信贷风险监控体系的主要内容。

信贷风险监控指标体系的建立,除了传统监控体系所强调的信贷违规信息、财务指标异常信息、不良贷款统计信息、客户监管信息之外,还应该围绕客户经营、管理的质量评价来建立适应现代金融环境需求的相关指标。换句话说,一个能够规范实施现代化管理模式的企业,其经济效益和贷款偿还能力都应该较强,这一点对于国内外的金融机构都是一致的。然而,目前国外发达国家的金融机构对于贷款申请特别看重一些新的监控指标,比如贷款人是否从事着一个新兴的、具有发展前景的行业,是否是一个热衷于推行最新管理理念的企业,是否在企业管理中运用了最先进的信息化管理手段,而这些新的评价指标还没有出现在我们国家的金融信贷风险监控体系之中。相信随着国际化程度的逐步提高和金融信息系统的不断完善,我国的金融企业能够建立起更加完善的信贷质量风险评价指标体系,进而推动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和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

摘要:随着地方金融机构商行化的日益普及, 地方金融机构基本完成了从各类信用社向地方性商业银行的过度, 由此引发了地方商业银行抵御信贷风险的研究课题。本文通过分析地方商业银行的信贷特点, 探讨了如何通过制定严格的信贷质量风险控制体系来降低和防范金融信贷风险, 以及如何发挥金融信息系统在风险管理中的作用, 最后全面探讨了适合地方商业银行操作的信贷风险防范策略。

关键词:地方商业银行,信贷质量,风险管理,防范策略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会计司编写组.会计基础工作规范教材[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8:14-36

[2]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2:225-231

[3]李尊良.金融企业会计制度操作指南[M].北京:长征出版社.2004

[4]张苏宁.城市商业银行会级[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1999

[5]仲彬, 刘念, 毕顺荣.区域金融风险预警系统的理论与实践探讨[J].金融研究.2002.7 (265) :105-111

商业银行信贷风险分析 篇8

商业银行信贷风险是指各种因素发生变化直接影响商业银行的资产质量,导致银行收益率下降并直接导致银行整体估值下降。例如,人民币大幅度贬值或增值,都能造成进出口贸易公司很难收回应收款项或应收款项极度缩水,或是受整体宏观经济影响,债务人由于财务状况恶化而导致无法偿还原有银行贷款,而且企业间的长期互保关系,都会形成多米诺骨牌效应,对银行有着极大的潜在风险。

由于信贷业务占据了银行总资产的绝对比重,所以信贷风险管理是银行风险管理的核心内容之一,它是解决银行现有问题的有效工具之一,并同时能提高商业银行的核心竞争力。其流程主要包括从组织整体出发,以防范信贷风险、加强内部管理、提高运行效率为目的,根据贷前、贷中、贷后的业务全过程设计的一套整体的管理流程。

从近年数据来看,因全球经济处于萎靡状态,我国也放缓了经济发展的脚步,造成我国实体产业公司很难生存,这更加导致银行的不良贷款率直线上升。据最近统计,我国有些银行现有的不良贷款率高达30%左右,远高于10%的国家警戒线和人民银行确定的15%的监管标准。与此同时,主要的贷款投放于固定资产、房地产开发贷款、住房抵押贷款等长期贷款,导致信贷资产长期占用率高,其资产流动性差。还有大量的贷款被企业作为资本金使用,大部分流动资金贷款被企业长期占用,转化为铺底流动资金,部分承兑汇票因到期无法兑付形成垫款被迫转贷。近期,随着央行几次降息,存贷款利差不断缩小,资金收益率下降,银行的经营收入也随之减少,商业银行的生存也面临着严峻的考验。我国政府和各商业银行也高度重视信贷风险问题,不断从多方面进行一系列改革,试图降低不良贷款的发生,但从实际情况看,信贷风险偏高的问题依旧难以解决。

工商银行的信贷手册里有一段名言:“我们收取的利息再高,也难以弥补信贷本金的损失!”因此,如何防范风险、降低信贷风险、提高信贷质量对于银行来说是一个很重要的课题。我们应借鉴国际银行业先进风险管理经验,不应该总是急于业绩而忘记隐藏在其背后的巨大风险。

二、商业银行信贷风险成因分析

(一)外部因素

1. 政策性因素:国国情和国家经济结构的特殊性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和改革开放的大背景下,一些产业迅猛发展,例如互联网企业、社交平台企业等等;相反实体产业由于运营成本相对较大,效率降低,逐步形成了萎缩、关停并转的结果。对企业来说,关闭生产的同时,也失去了其偿还债务的能力。因此对于正处于改革道路上的中国,政策性风险仍是商业银行所面临的重要风险。另外,随着近年来互联网企业的迅猛发展和电子网络技术的应用,国际资本不断流入我国,在促进我国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增加了金融风险的联动性和全局性。这些都是导致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不断增加的重要原因。

2. 我国金融体系仍然落后

第一,我国改革开放时间较短,仍是发展中国家,整个金融体系不是很健全,大部分商业银行和国有银行依旧在运行着旧版的管理系统和管理模式。目前最突出的是外汇和利率管制,其政策导致人民币存贷利率和流通仍没有实现市场化,银行主要的收益是存贷利差。直接造成银行不能根据现有的市场经济状况,推出符合市场需要的产品。

第二,我国的社会信用体系目前尚未完善,违规成本较小,部分个人和企业依然没有意识到信用的重要性,赖账思想严重,有些企业甚至肆意挤占挪用银行贷款,企业之间相互大量拖欠形成难以解开的债务链,无法回笼资金偿还银行贷款。这种普遍现象是造成银行不良贷款率急剧上升的重要原因之一。

3. 授信企业经营不善

根据数据统计,超过70~90%的问题贷款是由于企业经营原因导致的。我国50%的中小企业很难生存超过5年以上,这直接影响了银行资产的安全。这些企业难以生存的主要原因在于内部管理结构复杂,个人权力过分放大,财务管理能力低,急于求进的同时不能有效控制风险,当面临经济困难时,企业又利用各种商业手段逃避银行债务,例如股权拆分、兼并、重组等。

(二)内部因素

1. 贷前调查不到位

由于我国的社会信用体系尚不完善,对客户的历史交易和信用记录不能做到很好收集和统计,商业银行很难获取客户的信息,直接导致银行对于借款人的信息缺乏深入了解。信贷人员难以对借款人的经济状况、信用程度、还债能力做出客观真实的评价。这直接影响授信额度的评估和银行资金的合理利用。

2. 贷中没有严格的信贷追踪制度

我国商业银行在信贷业务中最大的弊病是在对已放贷款的监督和管理上没有做到实时追踪并提早发现和预防风险的发生,没有对信贷资金使用规模、资金流向及使用进行有效监控,信贷员不能及时查觉到企业经营方面的问题。更重要的是,许多商业银行放款时并没有严格按照银监会相关规定核实贷款的真实用途,实行受托支付或自主支付,客户贷款资金流向没能实时跟进,资金真实用途不明确,部分资金可能直接流回借款人的账户被作为流动资本金或还贷资金使用。

3. 贷后管理薄弱

现在很多商业银行非常普遍的现象是,一笔贷款业务的跟进仅仅停留在放款阶段,认为款项一到客户账上面就算大功告成,很少花精力和时间在贷后工作上面。而且部分商业银行对于借款人贷后监控和管理未建立一套合理的考核制度,使得贷后管理流于形式,无法直接了解借款人的生产经营情况和资金的具体实际用途。

4. 对信贷人员队伍管理不重视

很多银行只看重员工短期的业务能力和人脉资源,忽视了对信贷人员风险防范能力的重视。信贷人员作为银行信贷业务的主体之一,其素质好坏和业务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到银行的放贷质量。许多银行的信贷团队还没有一个系统化的学习和管理流程,直接导致信贷人员业务知识缺乏、知识水平有限、道德水平低下、缺乏责任心等缺陷。

三、完善我国商业银行信贷管理的对策

(一)建立健全管理架构及职责分工对每个货款环节实时监控

我国商业银行应该制定适当的组织及管理架构,打破原有的管理模式,提高信贷管理水平。在商业银行内部树立起正确的信贷风险意识,改变传统的、刻板的信贷思维和信贷营销观念。优化信贷管理流程也是加强信贷管理的重要对策。严格遵守信贷管理实施细则和操作流程,落实信贷管理的每个环节。每个银行应该对每个部门配置相对应的风险压力测试评估,测试每个信贷组合在不利市场环境下可能受到的影响,包括授信组合的风险加权资产、盈利、授信资产质量与资本充足性等各方面抵御受压情况的能力,并制定相应的补救措施。并且,季度末对主要信贷业务进行压力测试或情景分析,以评估在非正常市场状况下的潜在影响,并采取适当的补救措施。每次的评测结果必须向总行的管理层或风险委员会进行汇报。

(二)合理有效地调整信贷结构

商业银行应该重点加大对政策扶植的项目和企业的信贷投入。首先,在风险可控的情况下,对发展前景好或信用等级高的企业进行筛选并列为优先授信对象。其次,应该重视行业风险的分析,加大对行业的调查分析和了解,跟随政策和宏观调控走向,灵敏地把握市场动态,对信贷结构做出及时和有效的调整,促进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的有效控制。

(三)加强信贷人员队伍的建设

人为因素也是造成风险上升的重要因素,提高信贷人员的业务素质是银行的重中之重。首先,可以对信贷人员实行考核制度,从多方面对业务人员进行实时的考核,既从信贷人员的业务能力进行量化考核,也从人员的业绩成果进行一个评级,并且在一定工作时段内,对于能力强的、业绩突出的予以升级。银行要为信贷人员建立起正确的价值观和工作态度,避免信贷人员为一己私利,以权谋私。银行可以每周都组织一次信贷人员的业务培训,定期组织知识问答竞赛,提升信贷人员学习信贷知识的积极性。

(四)提高商业银行信贷管理的信息化、科技化水平

随着近几年互联网产业的迅猛发展,商业银行可以在客户的信用风险等级评估中加入新的体系,应该合理利用互联网带来的大数据,有效收集客户的信用情况,就像阿里巴巴现在正在利用支付宝平台对每个客户每天的交易做出信用积累,根据这些数据银行就能很直观地获取客户的信用程度。通过计算机系统程序化的操作,很好地避免了人为因素在信贷管理中的干扰。与此同时银行也要对整个贷款流程实行程序化、标准操作,并通过运用相关科技技术,提高对信贷风险的实施监控,保证商业银行信贷资产的安全和稳定。

商业银行信贷风险也是一个全球性金融问题,并且在全球经济的推动下信贷风险已经变的越来越复杂。世界各个国家的商业银行应该加强合作,并利用互联网这个高科技信息平台最终建立起一个覆盖面广、信息量大、安全可靠、实时更新的大数据平台来合理防范银行的信贷风险。

(五)建立良好的信贷文化和合规文化

很多现有的商业银行在当前的信贷管理中忽视了对风险防范和合规文化的传播和教育,造成大多信贷人员没有相关的风险管理意识和能力。因此,必须建立以风险控制为核心的信贷文化,提升商业银行在信贷过程中的思想观念的转变,树立责任意识、风险意识以及质量意识。提高信贷人员对信贷风险的敏感性,将风险意识贯穿于商业银行工作人员的行动当中,营造风险控制的文化,从而增强商业银行员工的信贷风险控制工作的主动性和自觉性。

(六)健全法制,完善社会信用

商业银行信贷风险分析 篇9

关键词:改革,经济环境变化,风险管理

0 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 以内需拉动经济增长成为未来的发展趋势。其中, 汽车产业对经济发展的贡献尤其突出。2011—2012年, 汽车产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比重超过10个百分点。根据中国统计年鉴和汽车工业协会的数据资料显示, 2005年我国民用汽车销量为3159.66万辆, 2014年末全国民用汽车保有量达到14474万辆, 10年间增长了四倍多。根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统计, 2014年我国全年销售汽车为2349.19万辆, 同比增长6.9%, 连续六年蝉联全球第一[1]。汽车工业的蓬勃发展离不开汽车消费信贷的支持, 而在我国发放汽车消费贷款的主要是商业银行。根据《2012汽车金融报告》的数据, 2011年我国汽车消费贷款的余额为3300亿元, 在所有的汽车消费贷款余额中, 汽车金融公司消费贷款余额为936亿元, 占比为28%;信用卡车贷分期余额为850亿元, 占比为26%;商业银行贷款余额为1367亿元, 占比为41%。报告预计, 2015年我国汽车消费金融余额将达到6700亿元, 其中, 汽车金融公司消费贷款余额为1600亿元, 占比为24%;信用卡车贷分期余额为1350亿元, 占比为20%;商业银行消费贷款余额为3250亿元, 占比为49%。

这些数据充分显示出, 商业银行在支持汽车工业发展方面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然而我国汽车消费信贷仍然处于发展初期, 从1998年中国人民银行发布《汽车金融管理条例》开始, 汽车金融服务在国内正式发展, 距离今天也不到20年的时间。这中间汽车消费信贷业务起起落落, 虽然目前发展良好, 但是对比西方发达国家近百年的汽车消费信贷发展历程, 我国商业银行的汽车消费信贷风险管理仍然有很大的差距。汽车工业和汽车消费信贷发达的国家, 比如美国、德国、日本, 其市场化程度高, 法律法规健全, 信用体系健全, 汽车消费信贷的模式健全。而在国内, 以利率没有市场化改革、个人信用数据获取困难、个人缺乏信用系统约束为前提建立的消费信贷模式是否依然适用?在2014年作为改革元年, 利率市场化改革开启, 法律环境逐渐改善, 建立更大范围的个人征信系统背景下, 商业银行汽车消费信贷风险的来源又有哪些新的变化?面对这些变化的风险, 商业银行应该如何改进汽车消费信贷模式以控制风险?这些都是本文要研究的问题。

1 我国商业银行汽车消费信贷面对的经济环境和面临的风险

本文从三个方面来考察经济环境, 一是经济发展速度, 二是利率的变化, 三是社会是否建立了运行良好的个人信用体系。

首先是经济发展速度, 2005—2014年近10年来, 我国实际GPD增速在7.4%~14.2%之间, 除2012—2014年增速在7%以上外, 其余年份都在9%以上, 总体来说我国经济发展良好。其次, 汽车消费贷款的利率, 根据规定, 贷款人应按照中国人民银行规定的贷款利率的上下限, 确定每笔贷款利率。而我国的利率并没有市场化, 央行在基准利率变化的基础上固定了浮动的上下限。第三, 我国个人信用体系不健全, 市场上缺乏专业的征信公司, 同时对于违约的借款人又难以将其违约情况写进其个人信用, 缺少威慑力。

根据上面的分析可见, 我国商业银行在发放汽车消费贷款时所面临的主要是个人信用风险, 即借款不按协议还款导致银行收益下降。一个主要表现是在2004年, 由于商业银行宽松的信用风险管理, 坏账大量的出现。据报道, 截至2004年上半年, 我国金融机构汽车消费信贷余额共1833亿元, 呆坏账率却接近1000亿元, 坏账率达到40%左右, 其中四大行国有商业银行的呆坏账率更甚, 达到81%以上。由于我国经济发展较好, 对于汽车价格没有突然的下降, 居民收入稳步提高, 利率在受管制的情况下没有大的变化, 这些都没有为商业银行带来市场风险。

2 国外金融机构发放汽车消费信贷面对的经济环境和面临的风险

首先来看美国的汽车消费信贷。虽然经济增速不高, 根据货币基金组织发布的数据, 2013年其人均GDP排在世界第9位, 达到53000美元, 但是作为世界上最发达的国家, 其一直领跑世界经济, 居民收入也没有很大的波动。第二, 美国是利率浮动的国家, 其利率早已进行了市场化改革。第三, 美国的个人信用体系十分的健全, 不仅有各种评级机构, 还有从事个人信用服务的, 目前有三家大的征信机构 (也称为消费信用局) :美国人控股的环联公司Trans Union、Equifax公司和英国人控股的益百利公司Exqerian。经过100多年的发展, 其信用体系形成了完整的架构, 对经济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

在此背景下, 美国国内金融机构面对的汽车消费信贷风险主要有信用风险, 虽然有完善的个人信用体系, 但是毕竟存在少部分人有骗贷的行为, 但是这个已经不是其主要风险了;利率变动风险, 即利率按市场化进行波动时, 会使得消费者提前还款, 这是主要的市场风险;汽车贷款证券化风险, 这也是市场风险的一种, 像次级贷风险一样, 如果汽车价格迅速降低, 那么会有部分消费者不能按协议还款。当然这样的风险主要是系统风险, 对于金融监管者有一定的警示作用。但是与住房的价格相比, 汽车的价格相对来说不高, 这导致这部分风险并不会像次级贷风险带来那么大的危害, 但依然不能小觑。

再来看日本的情况, 日本的利率也进行了市场化, 社会的信用体系也运行良好, 但是日本经过了汽车消费信贷膨胀后逐渐回归了理性, 这主要是由于经济的低迷、人口老龄化、人们的消费观念的变化, 这些虽然没有带来大的风险, 但是对于发放汽车贷款的金融机构来说, 意识到这些问题可以更好的开展汽车贷款业务。

3 我国商业银行汽车消费信贷将来面临的风险分析及加强风险管理的对策建议

3.1 商业银行面临的风险趋势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 商业银行面对的市场风险从本质和来源上越来越复杂[2]。2014年是我国新一轮的改革元年, 确立了主要的三大改革, 即金融改革、国企改革、土地改革。其中金融改革是结构转型中最重要的核心[3]。在金融改革中, 利率改革又是重中之重。利率的市场化必然会对商业银行资产管理方面带来很大的冲击, 同样对于汽车信贷也会带来很大的影响。与以往央行控制利率浮动的上下限相比, 利率市场化改革后, 波动将会变得更大, 这将会带来更大的市场风险敞口。我国利率、汇率市场化程度的不断提高, 将使我国商业银行面临着巨大的市场风险[4]。

十八大首提到2020年我国居民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 如果实现这个目标, 我国的GDP平均增速将是年均7.2%。但是国内国际经济环境的复杂, 虽然目前主要西方发达国家正在走出金融危机的阴影, 但是未来对于我国出口来说, 依然不是很乐观。在从经济高速增长换挡为中高速阶段, 如果我国经济结构能够顺利转型, 将来以消费拉动经济增长, 那么未来我国居民的收入会稳步增长。但是如果在转型阶段困难重重, 结构不能有效升级, 经济波动较大的话, 居民收入受影响的同时, 也会给汽车消费信贷带来不可预期的市场风险。

我国从2003年开始建立个人信用体系, 当时还是以政府为主导, 虽然经过多年的发展积累了很多的数据, 但是对于市场需求来说依然显得不足。2014年, 央行召开征信工作会议, 主要内容为以更加市场化的方式推动征信业的发展, 推进社会信用信息系统的建设。截至目前, 我国有八家征信公司开始陆续建立经营。可预期的是, 随着我国市场化进程的加快, 这些征信公司将发挥更大的市场作用, 为商业银行信用获取带来非常大的便利。

3.2 商业银行加强汽车消费信贷风险管理的对策建议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 随着我国利率市场化的推进、个人信用体系的健全, 未来我国汽车消费信贷的主要风险将由信用风险转变为市场风险。商业银行应改变过分注重信用风险的现状, 在逐渐建立全面风险管理的基础上, 更加关注市场风险。为此可以采取以下一些措施:一是在观念上提高业务部门和风险管理部门的市场风险意识, 重视风险管理部门人员的再教育。二是国内大多数银行对主流的Va R计量分析方法的运用处于研究摸索适应的阶段, 实践不够充分[5]。在市场风险的识别和计量上, 应更加注重量化工具的使用。三是随着金融改革的推进, 商业银行应学会使用衍生品工具规避风险。四是加强内部控制, 完善公司内部的组织框架, 建立一套完整的内部规章制度以应对风险。

参考文献

[1]王政.中国汽车销量连续六年全球第一[N].人民日报, 2015-01-13.

[2]刘艺聪.我国商业银行全面风险管理框架建构与实施[J].科学与管理, 2012, 32 (03) :46-51.

[3]黄益平.金改是结构转型的最重要核心[EB/OL].http://www.nsd.edu.cn/cn/article.asp?articleid=18341, 2014-06-09.

[4]高驰宇.我国商业银行财务风险管理改进探索[J].浙江金融, 2011, (04) :33-34.

商业银行信贷风险分析 篇10

企业信贷风险是十分常见与重要的风险,对企业的发展有重要的影响,全球化的发展使得世界经济联系更加紧密,市场的竞争压力不断增加,在这种情况下,如何更好地处理企业信贷危机对企业的发展就十分重要。随着我国金融行业的改革,商业银行在企业信贷中发挥了巨大作用,因为没有充足的数据统计,学术界也无法找出充分的依据对不同的风险度量模型进行判断,本文就是借助充足样本对模型的适用性进行研究,以便促进企业发展。

2 我国企业信贷风险的特征

2.1 企业经营的风险比较高

我国有很多中小型的企业,其经营和管理的方式比较灵活,虽然这是一种优势,但是也非常容易就引发各种风险。很多企业管理的模式主要以血缘、亲缘与人缘为主,管理的水平比较落后,没有完善的管理机制,大部分是依靠经营者自己的能力,缺乏现代化企业的结构,造成公司没有稳定的成长性,经营的风险比较高。

2.2 企业信贷市场的风险也比较高

我国有很多企业装备和技术水平都比较落后,生产的标准化比较低,一些企业主要依附大型的企业,主要从事配套与加工,自身缺乏足够的积累,很容易就被社会所淘汰,这些也使企业信贷的风险得到增加。

2.3 企业没有良好的抵押担保措施

当前,我国很多企业贷款担保抵押的方式有相互进行担保、连环担保与自己财产的抵押等,前两项实际上像一种三角债,如果企业不能还贷,就造成关联企业的经营也会出现困难,甚至引发行业危机。而且,很多企业的不动产比较少,贷款抵押的额度无法满足企业发展需要。此外,一些担保的企业质量也难以保障,运行的方式大部分没有严格的规范,这就加大信贷的风险。

3 内部评级法和标准评级法

标准评级法下,商业银行对客户的信用等级进行评定能够参考外部的评级机构,巴塞尔委员会认可惠誉、穆迪和普尔这三家评级的机构。银行也能够不使用评级的机构进行评估,这时全部资产风险的权重是100%。而内部评级法主要是银行借助内部信用评级系统对风险最低的资本需求进行确定,主要以现代化风险度量技术为基础,这种方法主要有初级与高级两种方法。

和标准评级法依靠外部的评级机构不同,内部评级法主要借助银行的内部力量,对各种交易的风险进行评估,然后把内部的评估数值当做对监管的资本进行计算的关键参数。这种方法有助于提升银行对资本进行监管时对风险的敏感度,能够鼓励银行根据自己承担风险的水平,及时地采取一些管理的手段,提升银行内部对风险进行管理的水平。而标准评级法则对信用的风险进行分档,实际的衡量是风险相对尺度,内部评级法是绝对尺度。标准评级法对一些零售类信贷资产的组合并不是非常适用,内部评级法则把风险划分为6个特性不同的资产类别,风险涵盖的范围也更加宽广。内部评级法能够算出违约的损失和概率,还有很多能够深入进行加工的信息,这些信息能够为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的定价等提供参考。借助对违约的损失和概率进行计算,预期的损失越高,贷款的利率也就越高,商业银行可以得到的补偿也会增加。而且,对量化的信息和影响的因素进行研究,能够为商业银行日常的风险管理提供依据。内部评级法能够使商业银行详细地了解贷款成本的结构,提高其管理的标准化和专业化水平,银行贷款的成本能够分为预期的损失、风险溢价、管理的费用和资金的成本等,如果资金的成本太高,银行能够借助扩展存贷的利差或者杠杆的比率提升资金运用的效率。如果管理的费用太高,银行能够借助精简管理流程,优化其操作方式,提升管理的效率。如果预期的损失太高,银行能够要求相关企业提升担保抵押对评级的状况进行改善。

内部评级法对我国企业信贷风险的度量产生的挑战。新的巴塞尔资本协议主要是以西方国家金融实践为基础,全面深刻地反映出现代化金融的发展规律,其中包含的对风险进行管理的理念为国内银行的改革和发展提供借鉴。国内一些大型的商业银行也在不断对内部评级系统进行建构与完善,并与国际接轨。但是国内企业对风险进行度量的方法还比较落后,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第一,评级的方法太简单,动态和准确度也比较差,国内的商业银行通常都是按照企业的三年财务信息对其进行评级,把贷款的评级分成五级。但是国内很多企业财务方面的信息缺乏可靠度,编造和伪造会计凭证等现象经常可见,所以把财务作为指标进行评级的方法缺乏有效性。第二,评级权重与指标的设定没有客观的依据。商业银行提出借助专家打分法对权重进行确定,对专家主观的判断比较依赖,所以评级带有较强的主观性,稳定性也比较差。因为受评的对象情况有所差异,同一种因素会对不同对象产生不同的影响,按照固定的权重所得评级的结果很难反映出对象信用的风险。面对新监管规则带来的挑战,国内商业银行需要尽快地建立起自己的现代化风险管理模型,使用各种先进的技术和理论,对企业违约的概率与损失率进行准确的测算。

4 不同的信贷风险度量模型

4.1 多元判别分析模型

这一模型主要是按照研究对象的特征值,对研究对象的归属进行判别的统计分析方法。其基本的原理是以历史信息数据为基础,对分类的规律进行总结,建立起对经验进行判别的方程,以便对研究对象归属的类型进行判别。把这一方法应用在企业信贷风险度量中,通常以企业财务的经营和管理等方面的信息为基础,对变量的集合进行确定,将企业违约与否当做二进制的因变量,在拥有一些已知违约企业和正常的企业历史财务信息的前提下,对企业出现违约的现象进行总结,建立判别的公式,对企业信用的状况进行判别。

4.2 Logistic回归模型

这一模型是概率模型,在企业信贷风险度量中进行应用时,通常把企业的违约概率当做因变量,把对违约产生影响的因素当做自变量,在拥有一些已知违约企业和正常的企业历史财务信息的前提下,对企业出现违约的现象进行总结,建立回归模型,并对企业违约的概率进行计算。

4.3 KMV模型

这一模型有以下几个假设:第一,企业如果只有单一的债务,而且是零息债券的形式,到期日需要偿还一定的债务。第二,如果上市公司有两种融资的方式,使用股票和债务,债务在到期前,不能借新债,也不能回购股票。第三,企业的资产遵守随机布朗运动。

5 结论

综上所述,商业银行针对企业信贷的风险度量具有重要的意义,需要引起相关人员的重视,不断对其进行研究和改善,切实发挥出风险度量的作用,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郭永安.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的度量及控制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2012.

[2]李安.中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的度量研究[D].杭州:浙江大学,2013.

[3]姚泓名.商业银行信贷风险度量与管理研究[D].湘潭:湘潭大学,2014.

[4]马媛.我国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管理研究及实证分析[D].成都:西南财经大学,2010.

[5]卞扬.经济下行压力下商业银行中小企业信贷业务的风险管理[D].上海:华东理工大学,2016.

商业银行信贷风险分析 篇11

关键词:银行;信贷;风险管理

银行是金融业的基础性机构,关系到国计民生和社会经济的稳定发展。相对于一般行业而言,银行资产负债率较高,因此必须将风险管理看做经营管理的核心。近年来,我国金融市场化进程不断加快,尤其是信贷业务已经成为银行企业的主要利润源。信贷业务是银行的核心业务和基础业务,对信贷业务的风险进行科学管理,合理规避风险是银行占有市场,提高自身市场竞争力的主要手段。

一、我国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现状分析

(一)银行信贷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首先,政府监管有待于进一步细化。中央银行和银监会对银行的监管较为严格,资本充足率、存贷比、存款准备金率都得到了很好的控制;银行一旦面临风险就会得到及时的帮助,确保其业务的正常进行;而且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和实施,将银行的风险管理纳入法制化轨道,为我国金融行业的健康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在子银行、对外业务方面的监管还有待于进一步加强。其次,现代银行的风险管理多采用先进的计量工具,各银行也开始积极制定内部评价体系,对不同客户的潜力进行深入分析;但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真正实施计量管理的银行仍局限在极少数,信息技术的应用不足也影响了定量分析的使用。最后,银行内部控制制度存在缺陷。我国银行内部控制制度还不够完善,无法适应银行审慎经营的要求;就当前经营现状而言,银行内控制度的发展远远落后于业务的发展,也落后于风险的发展;银行内部的岗位轮换制没有完全实施,容易引发道德风险;而业务部门的级别优于风险管理部门级别时,风险管理条例形同虚设,不能对各个部门的业务进行有效监督。

(二)原因分析。1、风险管理体系存在的弊端。我国银行对微观管理较为重视,但缺乏对银行经营风险的整体控制,需要进一步提升风险管理部门在企业内部的地位和作用;风险管理层次划分不明,审批部门和业务部门之间存在脱节,对同一客户多头授信的情况时有发生;信贷管理体制在分支银行执行力度不够,审贷分离和分级审批制度落实效果较差;风险控制组织机构及其岗位职责划分不明确,影响了各项制度的执行。2、风险管理意识较弱。风险管理是银行企业管理的核心内容,与企业的各个部门、各个环节关系密切,是银行业务可持续发展的安全保障。我国银行经营过程中对业务销售部门较为重视,忽视了风险管理的重要性,多数业务人员或基层负责人员在任职期间以业绩为中心,专注业务发展;对风险的认识不够全面,仅对信用风险和操作风险有一定了解,对市场风险、法律风险缺乏足够的关注,为后续的信贷业务埋下了风险隐患。

(三)风险管理工具落后。随着社会的不不断进步,金融产品创新速度越来越快,更多复杂新颖的产品不断涌现,对风险管理提出了新的挑战。我国银行风险管理方法和管理工具较为落后,信息技术尚未发挥其应有的作用,风险管理方法多采用自上而下的行政命令式管理,与实际的业务需求脱节严重;风险管理覆盖面不全,没有对企业真实的经营状况进行全面监测。

(四)风险管理人才的匮乏。金融业务不断变化,其面临的风险种类也不断增多,需要风险管理人员具备较高的业务素质。金融业是技术含量较高的行业,尤其是银行业务员销售的主要是金融服务,这就需要业务员要对经济金融业务有足够的了解。就我国当前现状而言,银行面临的主要问题是缺少专业的权威行业资格认证,从事风险管理的合格人员较少,风险管理人员的整体素质有待于进一步提升。

二、我国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的对策

(一)加强政府层面的监督力度。政府对银行金融业的监督职能主要通过银监会和人民银行实现,加强这一层面的监督力度,可为各家银行的风险管理提供依据,使各部门能有章可循。笔者建议,政府层面应加强相关制度的贯彻与实施,确保各项资金的流动去向得到全程监管,定期抽查银行业务,消除业务运行过程中各个环节的风险因素。

(二)银行自身方面应采取的对策。1、构建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全面风险管理是指银行的风险管理体系能抵御所有业务风险;各个部门的风险管理自成体系,共同构成了整个银行的大风险管理体系;管理体系要具有独立性,对各部门、各岗位人员的职责进行明确划分,确保风险管理部门和风险评估部门的独立性与权威性;银行各部门之间要加强沟通,建立统一的风险管理理念,集中各方力量做好风险监督工作。实施审贷分离,分级审批制度,在保障业务专业性的基础上,设置多道风险防控关卡,加强对风险的管控;加强贷前检查,通过资料收集、现场调查、信用审查等多项措施,为银行信贷管理部门提供审批依据;加强贷款条件各个环节的责任落实,提高各岗位人员的风险控制意识;加强贷款资金用途监管,确保银行资金流向的安全性,防止贷款企业擅自改变资金用途;做好贷后监测,健全客户信贷档案,为后期的贷款决策提供参考。2、提高人员专业素养。首先,信贷业务人员方面,要提高其专业水平和道德水平。银行客户经理应具备扎实的经济学、金融学、财务学及其他相关的知识,同时具有专业的从业经验,对国家的宏观金融政策和制度有深入了解;业务人员在工作过程中容易受到多种利益的诱惑,必须牢记警戒线,不断提升自身的道德品质。其次,风险管理人员的主要责任是控制银行风险,保障银行信贷业务的安全运行,因此应具备更为专业的知识和职业操守。信贷风险管理人员应具备高度的职业敏感性,对宏观经济金融发展趋势进行科学预测,准确估计各环节存在的风险,针对各项风险提出有效的防控措施。

三、结束语

信贷业务是银行的核心业务,在经营过程中面临多种风险因素。我国当前的信贷风险管理在政府监督、银行管理体系、风险意识、人员素质等多个方面存在不足,需要针对各项问题制定有效的防护措施,提升银行信贷的风险管理水平,为我国金融业的健康发展提供安全保障。

参考文献:

[1]余迪.新形势下银行信贷风险管理问题的研究[J].金融经济,2012,18:58-60.

[2]徐斌.商业银行信贷风险及防范研究[D].山东大学,2014.

商业银行信贷风险分析 篇12

一、农村商业银行市场营销中出现的管理问题

(一) 市场营销模式单一, 营销策略不到位

在市场营销方面, 部分农村商业银行作为传统的国有商业银行, 还习惯于坐等用户上门, 没有将银行产品或者服务通过适当的方式进行报道、宣传和说明以便引起客户的注意和兴趣, 激发客户办理信贷业务等。许多农村客户习惯接受柜台服务, 或者更习惯于传统的贷款方式, 很少愿意涉及新的信贷业务, 尤其是中老年客户对新出现的信贷业务营销方式的接受程度较低。

在大多数农村商业银行所在的地区, 由于当地自然条件和开放程度有限, 当地居民的消费水平有限, 网上银行、电子业务等成立的时间短等原因, 人们对农村商业银行的市场营销策略和信贷资本状况缺乏相应的了解, 认可程度还较低, 造成吸收存款困难, 这里仍有部分的居民, 只在农行办理存取款业务。分行的工作人员的观念也仍停留在以往那种单一的经营模式之中, 客观上制约了分行网上银行的发展。

(二) 信贷管理和营销理念还有待提高

传统信贷营销中, 农村商业银行的信贷市场调查较为简单, 大部分是根据统计结果中出现频数最高的需求将服务推向当地市场。这种状况的形成一方面是由于技术水平的限制, 另一方面则是银行管理员信贷管理和营销理念不够完善。农村商业银行的部分管理人员没有真正从信贷风险防范的角度更新农村商业银行信贷管理的理念, 对资本“吸收意外损失”的作用也只存在表面上的认识。在日常的农村商业银行管理中对资本充足率对信用社信贷风险的能力关注的也比较少, 缺乏必需的信贷管理的紧迫感, 依然处于较为被动的地位。

(三) 农村信贷营销市场的开拓难度大

由于历史发展的原因, 农村商业银行若想将资产质量结构进行相应的调整, 一般只能依靠增量带动和存量活化。但是, 我们也看到, 农村商业银行的服务范围主要是“三农”, 当机构设置在贫困山区或少数民族地区等地的时候, 其发展速度就必然要受到当地经济发展速度的制约。另一方面, 由于农村商业银行对信贷发放管理的风险责任制的实施较为严格, 这使得较多的分支机构普遍保守、被动, 很难放开手脚进行信贷业务的拓展。当地政府也采取了很多措施将政策争取给农村商业银行, 但很明显这有点杯水车薪。越是不敢发展, 就要不断强化风险机制, 其束缚就越大。这就形成恶性循环, 严重影响了农村信贷营销市场的开拓。

二、完善农村商业银行信贷市场营销的几点建议

(一) 实施营销项目化管理, 提升管理水平

营销项目化管理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打破银行传统架构中的等级观念, 使农村商业银行的信贷营销上到一个新的高度。从营销项目确立到项目管理完成, 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农村商业银行各个项目管理层的人员在实际运行过程中必须提高部门之间的沟通能力, 培养合作模式下的“团队精神”。国内农村商业银行多采用“职能型组织结构”, 在实施营销项目化管理的过程中, 这些银行可以突破本机构现在的职能界限, 建立一种更加高效的“矩阵型结构”。这种结构的表现特点就是项目人员除了向原职能部门经理负责之外, 同时还向市场营销相关的负责人报告, 这对部门之间难免会产生的摩擦起到了减少作用, 降低了项目运作的成本, 有效地利用了农村商业银行自身的资源, 拓宽了信贷营销范围, 银行内部向心力得到提高。

(二) 更新营销服务观念, 强化市场营销能力

随着同业竞争的加剧和客户需求的多元化, 新的发展形势给传统银行带来的既是严重的挑战, 更是难得的机遇。对农村商业银行而言, 要在服务和营销上进一步加大力度, 更新服务理念, 深化服务内涵。要针对农村当地的客户结构状况, 统筹规划总体的市场营销和客户战略, 改变农村商业银行以往较为不合理的服务方式。在营销策略、产品开发、服务形象、信贷服务规范等方面努力达到全国统一的标准, 全面树立农村商业银行在当地农民朋友和企业单位中的形象。同时, 将各种信贷业务品种有机地整合到一起, 统一对客户进行营销, 推进与本省、本地区银行的一体化经营模式, 形成较强的市场竞争能力。同时, 突出基层农行自身的特色, 把个人零售业务作为服务营销的重点, 同时进一步拓展差别化的经营服务业务, 为农民朋友和企业单位提供更加符合他们特点、方便、周到的服务。

(三) 提高整体服务层次, 建立客户沟通模式

农村地区的商业银行的负责人要经常与员工沟通、与客户沟通。一般员工也要经常性与客户沟通, 并且要相互之间进行内部沟通, 这需要农村商业银行建立一些有效的沟通平台或沟通渠道。例如, 银行可以长期性地通过电话、网络、邮件、留言簿、定期客户交流会以及定期专门回访客户等方式对客户的意见或建议进行有效地收集, 达到客户和员工之间的沟通与交流的目的。同时建立整个银行体系内的服务网络和应急管理措施, 对客户在使用业务过程中反映的问题、在回访中收集的建议或意见、客户对服务不满而进行的投诉等, 要认真对待, 建立一套登记、处理、反馈的应急体制。同时, 推出适合农村地区中低收入阶层的信贷服务。可以在寻求合作的基础上, 了解农村本地的重点发展农业产业的相关政策和规定, 主动加强与政府相关部门以及当地重要企业人士的沟通与联系。通过建立这种良好的客户沟通模式, 进一步提高农村商业银行的整体服务层次。

(四) 从当地经济状况出发, 寻找信贷结构新载体

农村商业银行的信贷结构状况的好坏取决于当地经济发展的基础上。调整信贷和管理结构不只是简单的控制和收缩。这需要农村商业银行按照市场化规律及时掌握当地经济发展的脉搏, 加快信贷业务的发展。不能再采取以往的“坐等上门”方式争取与维持客户资源, 更不可以在用以往那种简单审查的方式和“一刀切”的营销管理模式。新的形势下, 农村商业银行必须积极主动地深入到当地的企业、居民家中, 做足市场开拓的前期分析和调查, 建立健全信贷市场营销的信息资料库, 掌握本地信贷结构与经济发展的全方位坐标, 包括地方经济发展规划、产业政策、投资环境等。然后, 冷静分析, 果断出击, 定能取得好的成绩。

三、结论

无论从农村商业银行的资本或资产结构来讲, 农村商业银行当前的经营状况都还不够理想。面对农村商业银行存在的市场营销模式单一, 营销策略不到位;信贷市场开拓难度大, 资本监管手段不足等发展现状。政府部门必须创新对农村商业银行进行信贷监管, 对农村商业银行进行信贷综合风险评价, 提高农村商业银行资金的安全性。

同时, 农村商业银行自身必须更新服务观念, 强化市场营销理念, 从当地经济状况出发, 寻找信贷结构的新载体, 提高自身的管理水平。进而使我国的农村商业银行更好地满足广大农民的服务需求, 为农村商业银行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提高我国农村商业银行的市场竞争力。

摘要:面对农村商业银行存在的市场营销模式单一, 营销策略不到位, 信贷市场开拓难度大, 资本监管手段不足等发展现状。农村商业银行必须更新服务观念, 从当地经济状况出发, 强化市场营销理念, 进而更好地满足广大农民的服务需求, 提高中国农村商业银行的市场竞争力。

关键词:农村,商业银行,信贷,营销

参考文献

[1]李则端.农村商业银行市场服务营销战略[J].金融资讯, 2011 (2) .

[2]史明翰.经济一体化下的金融安全[J].中国经济出版社, 2011 (3) .

[3]杨瑾瑜.浅谈中国农业资金的供求平衡[J].农村经济, 2011 (07) .

上一篇:补充规划下一篇:成员犯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