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银行信贷业务发展(共8篇)
商业银行信贷业务发展 篇1
商业银行个人消费信贷业务发展概述
课后测试 测试成绩:100.0分。恭喜您顺利通过考试!
单选题
1.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B
C
D 消费信贷强调的是贷款的经济用途“个人信贷”是以主体特征为标准进行的贷款分类消费贷款的出现意味着银行对消费品的信贷支持重点已经从制造领域转向消费领域在经济循环中,消费信贷支持“消费”环节
正确答案: C
2.美国《1974年统一消费信贷法典》规定“消费信贷”的融资金额不超过多少美元: √A
B
C
D ***35000
正确答案: B
3.美国的消费信贷法主要调整三种信用关系,不包括以下哪种: √
A
B
C
D 金融机构与消费者之间的贷款信用关系销售商与消费者之间的消费信用关系金融机构与销售商之间的合作信用关系消费者、金融机构和销售者三者之间的信用关系
正确答案: C
4.英国的房屋抵押贷款执行利率不可采用的是: √
A
B 浮动利率固定利率
C D 最高下限利率最高上限利率
正确答案: C
5.法国消费信贷必须满足三个条件,不包括以下哪个选项: √
A
B
C
D 当事人销售商期限额度
正确答案: B
6.关于日本的消费信贷,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B
C
D 消费信贷包括合作式和非合作式合作式消费信贷的担保一般由担保机构提供贷款金额从5万日元到1亿日元不等消费贷款客户还需向提供担保一方支付保证金
正确答案: B
7.关于我国个人消费信贷的持续发展,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B
C
D 与消费信贷风险防范相关的法律制度亟待健全完善我国已建立完备的个人资信记录制度收入分配的现状直接影响消费信贷业务的开展银行对消费信贷业务的管理有待改进
正确答案: B
8.不属于发展商业银行个人消费信贷的重要意义的是: √
A
B 有利于实现供需平衡,促进经济有效增长有利于我国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C 有利于商业银行调整信贷结构,提高资产质量
D 有利于我国居民增加储蓄额,减少投资规模
正确答案: D
9.不属于个人汽车消费贷款担保方式的是: √
A 信用
B 质押
C 抵押
D 保证
正确答案: A
10.下列个人消费信贷品种中期限最长的是: √
A 个人综合授信
B 个人汽车消费贷款
C 旅游贷款
D 个人住房贷款
正确答案: D
判断题
11.个人消费信贷中的贷款不能用于家庭购买消费品。√
正确
错误
正确答案: 错误
12.我国已制定了专门的《消费者合同法》,消费者合同适用该法。√
正确
错误
正确答案: 错误
13.在英国,房屋抵押贷款是消费贷款的主要形式之一,期限最长为30年。√
正确
错误
正确答案: 错误
14.目前我国消费信贷的资金流向主要集中在房地产类和汽车类两大高风险行业领域。√
正确
错误
正确答案: 正确
15.个人综合授信的借款人在总额度和有效期内可随时申请贷款,无需反复办理抵押或质押。
正确
错误
正确答案: 正确
√
商业银行信贷业务发展 篇2
1 我国商业银行消费信贷的发展历程
1.1 初步发展阶段
从1978年到20世纪90年代,是我国商业银行消费信贷业务的初步发展阶段。1978年后,伴随着改革的深化,房产、医疗等大额支出项目不再实行公费制,居民一次性支出大大增加了,使得很多居民出现了暂时性的货币短缺,产生了消费信贷的需求。但这个时期消费信贷主要在住房这一很小的范围内发展[1]。
1.2 快速发展阶段
20世纪90年代后期到现在,是我国商业银行消费信贷业务的快速发展阶段。1998年以后,国内经济面临着两个困境:一是国际金融危机之后,需通过消费拉动经济;二是伴随着国内生产力的提升,需扩大消费缓解供求矛盾。为解决问题,从九届人大二次会议开始,政府工作报告中就提出要加快发展消费信贷,各商业银行接连不断的推出住房消费贷、汽车消费贷、耐用消费品贷、高等教育助学贷、旅游消费贷、信用卡等多种消费信贷品种, 消费信贷呈现了高速发展的态势。
2 我国商业银行消费信贷的发展现状
2.1 消费信贷规模增长迅速
1997年以来,中国的消费信贷市场获得了巨大的发展[2]。截至2012年末,中国人民银行所统计的全国消费信贷余额已达到10.44万亿元,比1997年末增长了600倍左右,消费信贷占金融机构信贷余额比例达到16.42%。 所占贷款比例也从1997年只占信贷总量的0.23%发展到了2010年的15.66%。
2.2 消费信贷结构多元化
消费信贷的结构实现了多元化发展。在贷款品种方面从原有的住房扩展到汽车、助学、医疗、旅游、耐用品和信用卡等多个领域;在期限方面也实现了从1年以内的短期拓展到30年以内的中长期;同时从贷款保证方式方面,保险贷款合作方式也有了有较大幅度上升。
2.3 消费信贷发展不均衡
一是结构发展不均衡。在贷款品种方面,住房信贷一直居于主导地位。二是区域发展不均衡。消费信贷区域发展的不平衡主要体现在东部与西部之间、农村居民与城市居民之间、垄断行业与竞争行业之间、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从业人员之间。
2.4 消费信贷对经济的影响还有待加强
在经济发达国家,金融机构消费贷款占全部贷款的比例平均为30%~50%,其中,美国为70%左右,德国为60%左右,而我国,在2013年末,消费信贷占全部贷款的比例仅为18.05%。
3 商业银行消费信贷发展的制约因素
3.1信用制度对于消费信贷发展的制约
我国信用制度尚不健全,有统计表明,我国每年因失信行为造成的经济损失近6 000亿元[3]。其一,信用信息采集、使用的非市场化。在我国人民银行个人征信系统提供的个人信息只有贷款信息和信用卡信息,信息质量和时效性完全取决于报送信息的银行。其二,信用信息采集面狭窄。在西方发达国家,存在大量的个人资信调查与评估机构为开展个人消费贷款业务提供支持,而我国,受限于信用体系,信用信息的采集主体仅限于商业银行。其三,信用评级制度没有建立。目前,人民银行的信用数据库只是单纯地将客户信用信息罗利,并没有建立完善的信用评级体系和打分机制,使得同一客户在不同的商业银行申请消费信贷时,会产生不同的结果。
3.2 法律制度建设落后,影响了商业银行消费信贷 发展
一是影响信用体系建设。目前,人民银行在征信中所具体依据的是其颁布的《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管理暂行办法》,该办法明确了个人数据库的性质,对个人信用信息的保密原则以及采集方法。而我国《商业银行法》明确规定了商业银行对客户的保密义务,这使得商业银行向人行开放信用信息数据的范围及操作方式均存在一定的局限。二是影响了贷款抵押物的处理。目前,商业银行绝大部分的消费信贷仍然是需要抵押物的,如房产贷款。从国际情况来看,一旦借款人出现贷款违约,抵押物被封存拍卖是一个正常程序的履行。而在我国实践中,司法机关处理抵押房屋时,为保证抵押人的居住权而忽视抵押权人的抵押权等现象严重。此外,我国担保机构缺乏,《担保法》中多涉及公司贷款的担保行为,应用于消费信贷业务则操作性不强。三是影响了贷款资产证券化等规避风险手段的开展。目前,我国信贷资产证券化进展缓慢,阻碍了商业银行风险的规避。
4 促进商业银行消费信贷发展的途径
4.1 完善信用体系
完善、有效的信用体系,将极大地降低商业银行的运营风险,提升社会的信用环境,促进经济发展,因此,完善信用体系的意义重大。完善信用体系采取的措施:
4.1.1以市场化方式运作信用信息。一是采取有偿方式调动信用信息主体的积极性。信用信息作为一种资源,理应具有一定的货币价值,信用信息的汇集者及使用者均应就信用信息的供给及使用定义价格,调动参与方的积极性,扩大市场方式对于信用信息的调节。二是引入更多参与主体。只有参与者众多才可以活跃市场,同时,参与者的众多意味着诚信意识被普遍接受,会极大地调动整个社会对于信用的重视程度,提升信用违规的成本,加大对于信用违规的处罚力度。
4.1.2拓宽信用信息征集渠道。完善信用体系的首要目标就是拓宽信用信息的征集渠道,将银行、金融公司、小贷、典当、担保、租赁等金融机构的信用信息与司法、税务的信用信息结合。
4.1.3建立统一的信用评分机制。建立统一的信用评分机制,既有利于商业银行进行业务操作,也使得个体有效的了解自身的信用等级,方便信用申请。
4.1.4建立健全信用惩罚通报机制。在建立信用数据库时,最为基本的应当就被记录个体的联系方式和地址进行记录,方便将其个人的不良记录进行通报。期五, 健全个人失信惩戒制度。对于有违约行为的个体,应实行全社会共同监督,联合制裁的措施,提高违约者的成本,促进全社会信用观念的提高。
4.2 完善法律体系
良好的法律环境是消费信用顺利健康发展的保证, 这方面可以多借鉴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先进经验。目前, 我国需在以下方面对法律法规开展工作:一是修改现行法律法规,保障信用体系建立。二是建立层次性的法律体系,促进消费信贷发展。立法机关应进一步健全消费信贷的法律体系,实现消费信贷的契约化、规范化,确保商业银行和借款人之间的信用履约关系能够得到法律的充分保护,以保障消费信贷业务的顺利开展。
5 结语
畅想商业银行信贷业务发展趋势 篇3
【关键词】商业银行 信贷业务 问题 发展趋势
一、商业银行与信贷业务
(一)商业银行
在我国,除了中央银行和投资银行以外,大多数都是商业银行。商业银行的覆盖面非常广阔,不论是城市还是村镇,到处都能看到各类银行设置的网点,这其中主要包括:5家国有银行、12家全国性股份制银行和138家城市银行以及近千家农村商业银行等多种形式组成。作为商业性质的银行,以经营获利为目的,通过各种债务资金的筹集,经营着各类金融资产项目,其本质为通过信用融通资金功能的金融机构。商业银行不具备发行货币的权限,其经营多以存款和贷款(放贷)业务为主,这也是传统商业银行的经营范围。在存款与贷款业务中以较低的利率方式吸收存款,再以较高的利率放贷出去,存贷之间的差额即为商业银行的主要经营利润。
(二)信贷业务
信贷业务,有人也称之为贷款业务或信贷资产,是商业银行业务中最重要的资产业务,其经营方式极为简单,通过放贷款出去后收回的本金与利息,再将成本扣除后的余额就是信贷业务的利润,它也是商业银行主要获利的手段。归纳信贷的种类有三种:一是根据贷款主体不同,分为自营、委托和特定贷款三种。二是按借款人不同,分为信用贷款、担保贷款等多种方式。三是根据贷款用途不同,分为工业贷款、农业贷款、消费贷款、商业贷款等。
无论采取哪种方式的贷款,贷款人要对借款人开展审查、评估等手段来确认借款人的信誉程度,能否及时地偿还贷款的判定,确定有些人可以不用提供的担保,有些人则必须提供相应的贷款担保。
二、目前商业银行信贷业务中出现的问题现象
(一)缺乏完善的商业银行信贷体系
缺乏健全的信贷体系,是我国目前信贷业务中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当前,我国商业银行的信贷制度不完善、信息不对称等缺陷造成信贷业务出现许多漏洞。比如对个人或企业的信用评估登记上,记载的不详细,缺乏细致的调研工作环节,使许多不良的贷款出现坏账,难以追缴,严重地影响信贷业务的正常開展。另外,在信息内容上,记录的信息过于简单,缺乏对信用等级的有效评估,加上信贷人员的渎职也都对我国商业信贷业务的正常有效地运行增加了难度。
(二)盲目地扩大信贷规模
信贷规模的扩大也是当前商业银行信贷业务中另一个突出的问题。急速增长的信贷业务规模,在缺乏有效的健全机制下会增加银行信贷的风险。据统计:仅2009年上半年的贷款总额为7.4万亿元,比2008年全年的4.2万亿元高出近一倍。急速膨胀的放贷规模,导致了信贷条件的放宽,一旦中央银行出台货币的政策性收紧,未来资产的坏账损失率就会增加。而随着信贷的规模扩张,有些资金涌入股市和楼市,导致股价的上涨与房价的攀升。
(三)风险的防控环节薄弱,缺乏有效的防范机制
缺乏有效的风险防范机制,会制约着银行信贷业务的发展。缺乏风险防范的意识也是金融领域中风险漏洞的表现形式,在信贷业务中,往往对某个项目给予以很高的期望值,但由于经营环境的改变或银行的操作不当使得风险防范工作不到位,加剧了信贷业务风险,不利于信贷业务的发展。
三、商业银行信贷业务发展趋势
(一)明确信贷创新方向
首先,加强同业之间的竞争力。目前,在我国银行中有中央银行、商业银行、投资银行等类型。商业银行的业务繁多,覆盖面广,与人民群众生活密切相连。在商业银行中有国有银行、有股份制银行、也有民营资本性银行等。在现有金融市场上,如何提升同行业之间的竞争力,提高银行的经营效益是每个商业银行必需认真思考的课题。
其次,供应方的议价能力。银行的供应方也就是资金的存款人。随着银行同业竞争的加剧,提高服务质量,扩大金融产品的种类,为客户带来了更多的选择余地与讨还价位的余地。因此,加大对市场营销的调研与分析,把握客户需求的方向是信贷创新的方向之一。
再次,应对替代产品的威胁。当前正处于国家金融体制改革,利率市场化也在逐步进行中。随着资本市场的日渐成熟,市场急需着大量的金融资本,传统的信贷条件对新生资本市场的需求显得过于滞后。而企业通过上市或发行债券的形式来筹集资金,又大大地削减了信贷业务的融资力度。因此,如何保持信贷业务的可持续性发展,摆脱单一的贷款业务品种是银行经营必需面对的课题。
最后,买方议价能力。这里的买方议价能力,是站在商业银行的角度来看,可理解为是贷款方。在当前资本市场日渐趋于成熟和国家紧缩的货币政策下,对于一些中小型企业来说缺乏其他的融资渠道,通过商业银行的信贷来筹集资金仍然是首选,其议价能力较强是其特点。如何与买方在价格上进行博弈也是银行找准市场定位,谋求信贷业务创新的机遇。
(二)信贷创新的方案
以市场为导向,建立新型的创新理念。应具体做到:一是坚持以市场和客户为导向,密切联系客户,建立客户的关系分类管理系统,对于不同客户的不同要求寻找信贷创新的方案。二是转变作风,促进业务的转型,提高经济效益为原则,开展多渠道、多方位的市场调研,努力开发设计新的信贷产品,加强营销服务质量,建立全面的风险防范机制等活动内容,带动和提升信贷业务的品质,提高经济效益。三是坚持全方位风险监督体系的原则,在维护客户群体利益的同时也保证金融资产的正常流通及安全,做到收益与风险并存的前提下,尽可能地降低风险,提升利润的空间,促进信贷业务的良性发展。四是借助社会平台,充分发挥关系型信贷业务。利用政府、行业协会与社区等平台来积累信息,促进新产品的开发,对每一客户予以量身定做信贷产品,对于国家鼓励的面向中小型企业信贷业务,更要充分利用在政府的扶持下搭建的信贷担保平台,积极的挖掘出更加灵活、高效益的融资产品。
参考文献
[1]于勇.新形势下商业银行信贷业务发展路径选择[J].时代金融,2012年第10期下旬.
[2]陈昊.城商行支持科技创新型小微企业信贷模式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硕士论文,2012年.
[3]孟锐.我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存在的问题分析及解决对策[J].商业经济,2009(23)
商业银行信贷业务发展 篇4
从国外经验来看,国外购车者中平均60%是靠消费信贷,美国高达80%,而去年中国购车者中仅有约10%的人能贷到款,因此中国汽车市场最严重的问题是少了消费信贷的鼎力支撑。从国外汽车消费信贷市场成功的经验来看,主要受益于国外成熟的市场:(1)完善的社会信用和法律体系;(2)完整的市场营销、风险管理和财务分析体系;(3)完善的汽车金融业务监管体系:在政府有限监管下良好的产业自律、行业自律、金融体系自律和市场自律;(4)先进的数理统计理论为基础的分析办法和工具。
但分析我国的汽车消费信贷市场,目前处于调整发展阶段,市场是不成熟和不完善的:第一,个人征信系统不完善。尽管我国已经建立了个人征信系统,但仅仅是个人在银行的贷款以及信用卡记录,个人及家庭的收入状况不透明,个人的现金收入支出、个人的债权债务的情况、个人的社会诚信等没有系统的信息记录。同时,目前的征信系统缺乏一整套科学严密的个人信用评估程序和相应的评估模型,各家银行对其使用标准各不相同,而其他金融机构未能使用该系统,个人在其他金融机构发生的贷款记录也未能体现。因此,银行在发展汽车消费信贷时会出现惜贷慎贷现象,或者汽车消费信贷质量不稳定等情况,从而制约银行发展汽车消费信贷缓慢。第二,汽车消费信贷相关法律有待完善。尽管目前我国现行的法律、法令和相关的政策文件,如《汽车金融管理条例》、《个人消费贷款指导方针》、《汽车金融管理办法》、《汽车贷款管理办法》,为汽车消费信贷业务的开展提供了基本的法律、政策框架,使之具备了基本的可操作性,但这些法律法规缺乏相关的配套法律法规,其缜密性和完备性不足,针对性也不够强,使得汽车消费信贷缺乏法律保障,同时,《担保法》的相关规定也造成汽车信贷的担保抵押的使用范围有限,可操作性不强,特别是对于进口车的抵押登记必须等待机动车辆登记证出来才生效,而国内的进口车的抵押登记手续繁琐,起码需要办理1个月时间,在一定程度上也制约了商业银行发展进口车消费信贷业务。第三,贷款回收保障制度不完善。尽管银行或者汽车金融公司在发放贷款时成数控制在7成以下,但由于我国的二手车市场的发展刚刚起步,对于二手车的估价还是不规范,且市场的接受范围较小,加上我国的起诉程序较漫长,一笔贷款的起诉到执行预计至少要3个月到半年,银行的贷款一旦发生不良,其收回贷款的时间和收回款项是难以预计的,这也是制约商业银行发展汽车消费信贷业务的原因之一。第四,国
内汽车消费环境有待改善。汽车价格的不稳定以及购车的高税费严重影响了国内的汽车消费市场;复杂的贷款手续严重制约了汽车消费贷款的发展,一笔汽车消费贷款在我国至少需经过6个机构,包括生产商、经销商、银行(金融机构)、保险公司、车管所及公证部门,从文件准备到银行发放贷款一般需要7在~10天,进口车贷款的时间更长,办理车辆抵押登记时间一般需要1个月,而在美国,一般只需要30分钟就可以把车开走。第五,银行的规章制度也制约着汽车消费贷款的发展。由于银行能够获取申请人的信用资料不齐全,且汽车属于动产,即使办理了抵押登记,银行也难以预料汽车的折旧程度,银行没有一套健全的个人信用评级系统,等等因素,致使银行将汽车消费贷款设为较高风险的贷款品种,在贷款对象的要求上有一定程度的苛刻,在审批流程上有一定程度的拖长,因此,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汽车消费信贷的发展。
因此,从中国汽车消费信贷市场的发展现状出发,笔者认为,银行金融机构的汽车消费信贷业务可以发展以下模式:
1.直接面对消费者的“直客式”模式
该模式主要是面向银行的中高端客户推出。银行的网点多,信贷资金充裕,这是汽车金融服务公司难以比拟的优势。该模式可以选择以下的客户群体:第一,收入稳定的客户;第二,银行的存量贷款客户:人行征信记录良好的、原贷款金额在50万元以上的客户;第三,对银行效
益贡献度大的客户。商业银行可以根据这些客户群体的具体情况先给予授信额度,在其申请汽车消费贷款时在审核消费者提供的购车合同和首付款发票(或收据)及必要的贷款资料符合条件后可给予不超过汽车车价的7成且不超过该授信额度的贷款额度,贷款直接发放到汽车经销商的账户,贷款的担保方式为车辆抵押。
2.寻找诚信度好、实力强的汽车经销商合作的“间客式”模式
这是目前市场上最常见的模式:银行+汽车经销商合作模式。该模式下,汽车经销商直接面对客户,引导客户向商业银行申请汽车消费贷款。
10-商业银行信贷业务管理实务 篇5
课程背景:
目前,大多营业网点的信贷业务发展不力,没有开发思路,思想认识也很不到位,这已经是公开的秘密了。如何增强网点信贷业务发展意识;加强信贷业务部与网点之间的合作交流;推广中小企业、小微企业的信贷业务发展;利用好支行网点平台做好信贷业务,已经迫在眉睫。
课程收益:
1、认识到支行(网点)发展信贷业务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2、学会系统的梳理并思考:支行(网点)发展信贷业务的优势在哪里?
3、了解到先进银行的信贷业务模式,并应用到各营业网点平台做好信贷业务;
4、了解信贷与客户之间的关系,并基于此规范信贷人员的职业行为与技能;
5、掌握信贷业务的营销技巧,与客户谈判沟通的技巧。
课程特色:
授课时间:
共计12课时/2天
课程大纲:
第一讲银行信贷综述
社会融资变革
银行业务的核心——信贷
企业生命周期决定融资模式
中小企业需要什么产品?
为什么要学习中小企业信贷产品
信贷产品的三种模式
第二讲信贷与客户关系
实例讲授 + 小组研讨 + 集体训练 + 脑力激荡 案例研讨 + 角色扮演 + 情境仿真 + 沙盘模拟
信贷需求发展历程
信贷需求的四种类型
信贷竞争策略
客户信贷介入方式
信贷竞争
信贷创利模式
客户与银行
第三讲优秀的信贷人员
行有行规——信贷职业规范
信贷经理的个性与技能
什么是优秀的银行家?
信贷经理的成长阶段
时间管理方法
信贷经理工作日程安排
积极主动学会情绪管理
把焦点放在“影响圈”
第四讲信贷业务营销技巧
如何找到合格的中小企业?
中小企业客户的选择
中小企业风险理念
如何找到附近的客户?
营销策略之一——细分市场策略 营销策略之二——渠道策略
营销策略之三——客户策略
营销策略之四——产品策略
客户关系分类
挖掘中小企业的金融需求
中小企业产品创新突破方向
批量开发模式
金融管家开发方案及提纲
比照金融管家我们能做什么? 银行服务利润链
第五讲客户谈判沟通技巧
了解客户的成交与拒绝心理
控制会谈的内容和方向
进行有效的陈述和说明
金字塔的四个基本特征
客户沟通的注意事项
倾听的“三不”、“三要”
商务礼仪的基本原则
商业银行信贷业务发展 篇6
摘要:信贷业务是商业银行的主体业务,信贷业务的管理在银行经营管理中居于重要的地位。整体上来讲我国商业银行在取得快速发展的同时,自身的内部管理相对滞后,管理水平有待提高。特别是在信贷管理方面,缺乏贯穿从货款调查到贷后管理整个信贷过程的精细化管理,信贷管理模式相对粗放,风险防范意识低,信贷风险预警不及时,难以有效支持商业银行信贷业务的深入开展和银行的可持续发展。当前我国商业银行信贷管理中存在诸多问题,如:贷前审查不到位;事后资金监控有待完善;对于信贷人员的管理有待强化。为进一步完善我国商业银行的信贷管理工作,应更新信贷管理理念,树立信贷风险意识;完善信贷管理流程,做好贷前、贷中及贷后管理;提高管理水平,加强信贷队伍的建设。对于我国商业银行而言,实施信贷管理是我国商业银行在激烈的竞争中提高自身实力,成为真正的国际性大银行的必然选择。在信贷管理项目前后,商业银行必须立足自身实际,全盘考虑,放眼未来,这样才能使信贷管理为商业银行发挥更大的作用。
关键词: 商业银行;信贷管理;贷前审查;资金监控;信贷人员;对策分析
一、我国商业银行信贷业务
(一)商业银行信贷业务简述
信贷业务又称为信贷资产或贷款业务,是商业银行最重要的资产业务,通过放款收回本金和利息,扣除成本后获得利润,所以信贷是商业银行的主要赢利手段。
信贷是体现一定经济关系的不同所有者之间的借贷行为,是以偿还为条件的价值运动特殊形式,是债权人贷出货币,债务人按期偿还并支付一定利息的信用活动(通过转让资金使用权获取收益)。信贷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信贷是指以银行为中介、以存贷为主体的信用活动的总称,包括存款、贷款和结算业务。狭义的信贷通常指银行的贷款,即以银行为主体的货币资金发放行为。
由于放款脱离了银行的控制,不能按时收回本息的风险较大,所以对信贷应在遵守合同法和贷款通则的基础上,建立严格的贷款制度,其主要内容是:建立贷款关系,贷款申请,贷前调查,贷款审批及发放,贷后检查,贷款收回与展期,信贷制裁等制度。
(二)我国商业银行信贷业务管理的现状
1、贷前审查不到位
市场经济条件下,商业银行贷款的投放需以市场需求作为其根本导向,因此在审核贷款发放与否,保障信息的真实性和有效性是关键。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的关键时期,统一的社会主义信用体系尚未健全,信息相对于闭塞。商业银行对于申请贷款的企业或其他单位缺乏必要的信息沟通,各商业银行间也缺少一个系统完善的信息交流与共享平台。因此,从一定程度上来讲贷前信息的来源及对其的把握都有赖于信贷人员的业务能力、经验及职业道德水平的高低。
然而单凭个人是难以对于申报材料及受评者经营情况的好坏、发展的前景、信用等级、偿债能力等作出客观全面的评价,因此造成商业银行在放贷时难以对于企业的组织结构和资本情况有充分和深入的了解。部分商业银行也存在着对于中介机构的资信证明或相关审计报告过于信赖的情况而放松了对于企业贷款条件的审查。由于贷前缺少严格的论证,客户和项目评价质量不高,贷时的审查又流于形式,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程度不断提升,前期把关有待加强。另外,风险分析工具较少,缺乏对于信贷风险评估的定量分析,量化标准和风险指标体系建设落后,难以对受评对象的未来偿债能力及特定风险做出有效的评估,对于潜在风险的事前控制和防范能力不强。
2、事后资金监控有待完善
在实际信贷操作流程中,商业银行“重贷轻管”的问题没有得到根本性解决,在贷款发放后缺乏对借款人的持续监控,加上监控能力和手段的有限,商业银行的贷后管理仍流于形式,贷后监控依旧是制约商业银行持续发展的薄弱环节。部分商业银行没有建立起独立的贷款使用管理的岗位,难以有效掌握贷款的实际运用情况,导致存在客户未按照约定用途使用贷款的现象。信贷资金被挪用,甚至违规进入股市房地产等市场,对于信贷资产安全造成严重威胁,给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体系带来了危及安全的不良因素。
再者,我国商业银行在发放贷款后,未能积极主动地参与贷款企业的整个生产经营中,与客户建立长期的信贷合作关系。同时,对于不良贷款处理的策略上,我国商业银行的普遍作法是清收,而非积极促进其转化。当借款人出现不利于还款因素时,银行往往不是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尽量帮其搞好经营以维护贷款安全,转向依靠处置抵押物或诉诸司法途径以抽出贷款。这样一来,不仅加剧了借贷方的经营困境,另一方面也有可能使不良资产变成真正的损失,不利于商业银行资本的优化和持续运行。
3、对于信贷人员的管理有待强化
作为商业银行信贷业务中最重要的主体之一,信贷人员工作的质量直接关系到银行信贷管理工作的有效性,因信贷人员个人因素造成银行信贷风险的例子时有发生。部分基层信贷人员由于受业务能力、知识水平等的限制,在贷前对于信息真实性及有效性的把握不到位,难以提供准确可靠的调查资料;有些信贷人员责任心不强,对于贷款者的资质调查,或草草了事,或盲目听从借款人的自我介绍,导致信贷审查的低效率,极易造成大的信贷风险。与国外银行相比,我国商业银行用人机制不健全,存在诸多弊端。
对于商业银行信贷人员的管理理念与手段落后,在人员制约方面更侧重于对于人员的控制,激励作用不明显,信贷人力资源流失严重。特别是相当数量的中小城市商业银行仍未建立起完整有效的绩效考核体系,甚至有的激励措施本末倒置,不仅难以保障商业银行信贷业务的顺利和持续开展,同时是以削弱银行信贷管理水平和风险识别能力为代价。
三、完善我国商业银行信贷管理的对策(一)更新信贷管理理念,树立信贷风险意识
商业银行作为经营风险的特殊企业,实现对信贷风险的有效管理是促进商业银行正常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理念是行动的先导,只有我国商业银行中普遍存在的不正确信贷管理理念得到纠正,信贷管理理念得到更新,我国商业银行的信贷管理工作的完善和水平的提高才有进一步的可能。
当前,我国商业银行要认真贯彻“三个办法一个指引”中的原则性规定,重新树立正确的信贷风险观念,自上而下改变传统的信贷思维和信贷营销观念,正确处理好信贷风险管理与提高运作效率的关系,化被动式的风险防范为内在式的主动风险防御管理,提高商业银行的信贷管理水平。
(二)完善信贷管理流程,做好贷前、贷中及贷后管理
通过各部门的全力配合,对于贷款流程进行有效梳理和优化,确定涉及贷款流程的各个环节,包括账户开立、授信审批、发放支付审核等的详细实施细则和操作规程,从制度上为信贷管理打好基础。1. 强化贷前调查。
充分运用风险分析工具和量化的标准化指标体系,按照科学的计算方法,对企业的盈利能力和未来偿债能力进行分析,全面了解和掌握借贷者的财务及经营状况,有效预测企业发展前景和趋势,实现信贷风险的正确评估。在综合考虑客户守信度、财务风险度、经营风险度的基础上确定对客户的授信等级。推行严格的专家审批制度,强化贷款审批环节,提高发放和支付的审核力度,最大限度地发挥支付审核在控制贷款资金流向方面的作用。2. 做好贷中管理。
建立健全客户信贷的档案管理机制,积极鼓励提倡信贷人员深入客户的日常经营管理活动中,密切关注客户经营状况,帮助客户进行精细化管理、节约财务费用,与客户建立起长期共
赢的合作关系。对于不利于还款因素的出现,要及时采取措施,控制和化解信贷风险,使信贷资产处于优化状态。3. 注重贷后管理。
要充分意识到贷后管理的重要性,克服“重贷轻管”的错误理念,提高对贷后管理的认识。按照“一户一策”原则,制定针对性强的差异化贷后跟踪管理方案,实现贷后管理的精细化。
建立起动态的监控机制,提高对客户的监测频率,变事后管理为超前管理,实现贷款风险管理监控的到位。加强对贷后管理流程中关键性风险点的检查力度,主动查找信贷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一发现问题,落实好检查整改工作。
(三)提高管理水平,加强信贷队伍的建设
商业银行信贷管理的核心是对人的激励,切实积极落实以人为本、激励与约束并重的人力资源管理理念,提高商业银行的信息经营管理水平。建立长效的信贷培训机制,定期组织相关的培训,内容涉及业务能力、知识水平及职业道德建设各个方面等,提高信贷人员的综合素质,防止由于个别信贷人员的个人因素而产生错误的贷款决策。
加强信贷人员的选拔工作,为信贷队伍不断地注入新鲜的血液,提高其活力。同时可通过考试选拔的方式挑选专业的评估人员,保障评估人员队伍的专业性。再者,建立健全合理有效的信贷绩效考核和激励机制,使得信贷工作人员的工作价值得到肯定和回报,充分调动信贷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四)强化内控制度执行的有效性
商业银行内控制度再好再严密若没有得到认真的贯彻执行,或是执行过程中出现各种各样的偏差都会直接影响内控机制建设的进程和效果。在进一步加强商业银行内控制度建设的基础上,加快银行内部组织机构的改革,各部门间逐步形成权责明确、相互牵制的统一体,为内控制度的贯彻实施做好组织基础,确保内控制度落实到每个个体避免有令不行,行而不严的现象。对于违反相关内控规章制度规定的不良行为,根据其情节严重程度做出处罚决定,并做好系统内部典型负面事件的宣传以起到警戒作用,保障制度的严肃性和提高制度执行的有效性。(五)强化监督职能
商业银行内控机制的建设及完善必须有一个强有力的内控机制监管部门,对银行各项经营活动进行有效监控和实时监控,才能真正建立起商业银行可持续发展的长效内控机制。商业银行要逐步推进自身改革的不断深入,建立起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现代公司治理结构,实现董事会、监事会的双重监管。充分利用现代计算机技术在内控机制建设中的积极作用,利用计算机辅助系统对于各项业务前、中、后过程进行全过程的时时监控,特别是要实现以补救为主的事后检查向以预防为上的事前防范的转变。明确确立内部稽核工作的权威性地位,实现稽核监督的独立性、超脱性和超前性,对银行内控机制的建设进行经常性的检查评价,并及时检查情况进行反馈。
参考文献:
[1]沈琨.BCG矩阵在商业银行信贷管理中的运用[J].征信,2010(1).
[2]魏晓娜.商业银行信贷管理的信息不对称研究[J].经济论坛,2009(22).
[3]肖杰,杜子平.金融危机下我国商业银行信贷管理度量方法新探索[J].时代金融,2009(11).
[4]雷龙龙.金融危机对我国商业银行信贷管理的影响[J].东方企业文化,2010(3).
[5]胡贵.我国商业银行信贷管理探讨[J].总裁,2009(5)[6] 彭琳. 加强银行内控机制防范金融风险[J]. 山东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2).
[7] 张波. 银行业的双重转型与全面市场风险———以次贷危机中的花旗集团为例[J]. 金融论坛,2008(5).
[8] 田爽. 我国商业银行内控机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 中国经贸,2010(10).
[9] 杨小丽. 关于商业银行操作风险防范管理的几点建议———基于内部控制视角[J]. 中国集体经济,2009(30).
商业银行信贷业务发展 篇7
(一) 货币政策收紧与资本约束
货币政策收紧与监管资本约束、风险资本约束从资金、资本两个层面制约着传统信贷市场业务的发展, 这将是信贷市场发展面临的重大挑战。2012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货币政策基调定为“稳中有进”, 去年市场三次加息及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创下历史新高, 近期虽有所回落, 但2012年商业银行信贷市场整体规模大幅增长的可能性几乎为零。从紧的货币政策, 对商业银行意味着信贷业务的增长将成为重点调控对象, 银行传统信贷利息收入的增长步伐将放缓, 银行要维持利润增长的势头势必变得艰难。货币政策的收紧将从资金层面上制约着传统信贷市场规模。
长期以来, 我国商业银行依靠国家信用经营, 普遍认为银行是不会破产倒闭的, 对资本的概念较为模糊, 更谈不上以资本管理为核心约束的现代商业银行经营模式。随着我国加入WTO, 国内金融业改革日益深化和金融行业对外开放步伐的加快, 商业银行的经营环境也正发生着巨大变化, 从内部条件来看, 随着四大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造上市, 意味着商业银行作为独立的企业法人存在, 国家信用支持逐渐退去。商业银行风险控制的底线由国家信用变为自身资本。从外部形势来看, 金融市场的对外开放, 我国商业银行逐步接受了国际商业银行游戏规则, 商业银行根据《新巴塞尔协议》要求, 按照资本覆盖风险的原则开展信贷业务, 就是说自身有多少资本, 才能放多少贷款。随着2010年9月《巴塞尔协议Ⅲ》在瑞士巴塞尔的出炉, 协议进一步提高了商业银行资本比率的要求, 而我国银行监管部门将在“十二五”期间实施更为审慎的资本充足率监管标准。执行新标准后, 系统重要性银行最低总资本充足率要求为11.5%, 非系统重要性银行为10.5%, 届时, 商业银行资本缺口将超万亿, 这对商业银行信贷扩张无疑是雪上加霜。
(二) 资本市场快速发展与金融脱媒
随着中小板、创业板市场的推出, 企业债、金融债规模的不断壮大, 我国多层次资本市场快速发展已是大势所趋, 多层次资本市场的快速发展必然带来“金融脱媒”现象。金融脱媒, 又称“金融非中介化”, 是指资金的融通更多地从资本市场中进行, 将供给方资金直接传达到资金需求方, 从而降低以商业银行为主体的传统金融中介在金融市场中的重要程度。
金融脱媒从业务总量和结构两个方面给商业银行传统信贷业务带来巨大冲击。从资产业务总量来看, 金融脱媒将导致传统信贷业务的业务总量和增长趋势下滑, 更多优质的大企业客户转向资本市场, 通过股权、债券、资产证券化等金融产品创新的方式获取资金, 使得这部分客户对商业银行的信贷依存度下降。中小板、创业板市场的推出, 银行间债券市场推出的中小企业集合票据业务等, 使得有发展潜质的中小企业客户可以通过资本市场获得资金支持, 资本市场直接融资规模的增长对商业银行信贷业务具有明显的替代效应;从结构角度来说, 作为金融竞争主体的商业银行和资本市场, 两者通过竞争的方式来为企业提供资金支持, 银行信贷资金在企业的负债中体现, 资本市场资金则在企业的权益中反映, 权益资本会增强企业的财务结构稳定性, 增强企业融资能力, 同时资本市场融资剔除了金融中介机构, 对企业而言融资成本更低, 企业在基于自身考虑, 更倾向于选择直接融资模式, 这也造成金融脱媒的进一步深化, 从而对商业银行传统信贷业务的优质客户造成双重冲击。
(三) 利率市场化
利率市场化将给商业银行带来巨大的利润和风险压力, 对我国商业银行盈利模式带来巨大冲击。利率市场化首先带来的就是商业银行利润冲击, 伴随着市场利率的放开, 商业银行同质化竞争, 特别是在货币市场、资本市场以及银行间债券市场和票据市场融资规模的不断壮大的大背景之下, 信贷市场资金供求关系持续发生着变化, 商业银行逐步放弃在信贷市场的定价优势, 增加自身市场份额, 特别在针对优质客户的市场定价能力下滑形势更为严峻。利率市场化势必导致利差进一步缩小, 这对商业银行经营利润空间影响巨大。其次, 利率市场化将极大地激励金融产品创新, 居民对利率收益的敏感度也在增加, 可以选择的金融产品和投资渠道也在增加, 从而对银行储蓄的分流也具有较强影响。最后, 风险资本、资金的双重约束已成为商业银行不可逾越的红线, 为弥补收益, 银行可能将贷款投向风险收益更高的借款人, 从而出现逆向选择现象。
从世界各国利率市场化情况来看, 利率市场化后利差下降均较为明显:台湾地区下降较大, 从6.2%下降到3.5%, 韩国从7%下降到4.5%, 澳大利亚从4%下降到3.3%, 日本从2.0%下降到1.6%。从各国情况来说, 发展中国家的利率市场化导致的利差波动幅度一般会比较大些, 这对我国利率市场化进程中的商业银行信贷业务发展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随着利率市场化, 息差将大幅度缩小, 这将对整个商业银行利润产生重大影响。
二、商业银行传统信贷业务的发展路径分析
(一) 信贷市场仍是企业融资的主渠道, 业务结构调整是核心
温家宝总理在2010年《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了“社会融资规模”这一概念。同时, 将之前的信贷规模调控指标, 代之以社会融资规模调控指标, 这充分说明了现阶段实体经济融资渠道不单单是商业银行信贷渠道, 将包括更为广泛的融资体系。这里提到的“社会融资规模”是指一定时期内实体经济从金融体系获得的全部资金总额。这里的金融体系为整体金融概念, 从机构看, 包括银行、证券、基金、信托、融资性担保公司等金融机构;从市场看, 包括信贷市场、债券市场、股票市场以及中间业务市场等。目前, 我国已初步构建了多层次社会融资体系, 由于市场发育不健全, 金融生态环境尚待改善等因素, 直接融资在社会融资体系的占比相对较低, 以商业银行信贷为主的融资模式仍占据主导地位。表1为2002-2011年社会融资结构分布情况表, 通过该表可以看到, 社会融资系统中商业银行信贷市场规模呈逐年下降趋势, 但仍然是企业融资的主渠道。进一步分析, 我们可以看到传统信贷业务 (人民币贷款、外币贷款、银行承兑汇票业务) 占社会融资比例仍保持在75%左右。
注:非金融企业股票融资是指企业上市融资, 不包括风险投资、私募股权融资等。
合理的信贷结构是商业银行信贷资源配置效率的基础, 而高效率的信贷资源配置必然推进信贷结构的更趋合理。随着多层次资本市场逐步完善, 企业直接融资体系占比逐渐增加, 优质客户选择直接融资的比例也在扩大, 商业银行信贷业务仍占主导, 但占比下降趋势也较为严峻。2011年全年社会融资规模为12.83万亿元, 其中, 人民币贷款增加7.47万亿元, 企业债和非金融企业股票筹资分别达1.37万亿元和4377亿元, 分别是2002年的42.0倍和7.19倍。实体经济通过银行承兑汇票、委托贷款、信托贷款从金融体系融资分别达1.03万亿元、1.30万亿元和2013亿元, 而在2002年这些金融工具的融资量还非常小。在此背景之下, 信贷业务在力保市场份额的同时, 应积极调整区域结构、客户结构及信贷产品结构, 进一步优化信贷决策流程和体系, 改进统一授信管理, 提升信贷管理的信息技术和控制技术水平。同时, 金融体系的流动性也在不断提高, 信贷资产证券化趋势将是应对市场竞争、提高资产结构及在资本约束下提高信贷收入的发展趋势。
(二) 信贷业务成为全方面金融服务方案的基础平台
储蓄业务为个人金融服务奠定了客户基础, 信贷业务则为公司金融服务提供了基础平台。信贷业务作为重要的载体, 能够为其他金融业务的协同发展发挥着重要推动作用。从企业生命周期角度来看, 在成长阶段的企业, 更多集中于资金融通及结算类金融服务;在成熟阶段, 除了资金需求外, 更需要便捷的金融服务和全方面的金融解决方案。对于单一企业客户在发展初期, 对企业提供更多的是资金融通, 商业银行可以在提供资金信贷的基础之上, 为企业提供更全面的金融服务, 包括电子类支付结算金融服务, 更可以在此平台之上发展个人金融业务。对于大型企业包括集体客户, 发展信贷业务的同时满足客户重组及并购、委托贷款、信托贷款及发行企业债券、上市等高端金融需求。通过传统信贷业务建立起客户全面信息及发掘客户深度金融需求, 发挥商业银行的信息优势及金融人才优势, 实现收入结构优化及增长方式转型。未来金融服务更趋向于多元化、综合化, 银企合作首先建立在客户关系管理这个平台之上, 传统信贷业务则是建立起这种良好沟通关系最重要的渠道和平台。因此, 商业银行要发展其他业务, 必须时刻注重银行信贷业务的发展。同时, 现代商业银行更趋向于综合性、全能型, 以传统信贷业务为平台, 突出发展私人银行、投资银行业务, 实现协同经济效益。
(三) 中小企业信贷业务成为传统信贷业务的战略重点
中小企业信贷业务正成为银行系统内争夺的一个战略制高点, 从最初四大商业银行的中小企业信贷部到现在各地小额贷款公司的成立, 银行信贷业务已经逐渐向中小企业业务延伸。相对大型客户而言, 中小企业信贷存在诸多不利因素, 但具有更高的定价优势, 在完善的风险补偿机制之下, 中小企业信贷业务将更具盈利优势。同时, 各地区针对中小企业融资的优惠政策及信贷措施也是层出不穷, 这也为中小企业信贷业务的创新与发展奠定了基础。在此基础上, 各家商业银行也在针对中小企业信贷做着积极的努力与创新。下面以上海、浙江两个地区中小企业信贷业务创新发展为例简要说明。
为了解决科技中小企业贷款难问题, 上海市科委、保险公司与商业银行一起率先推出了科技中小企业履约保证保险短期贷款业务。该业务的核心是科技企业购买保险公司的履约保证保险, 同时政府拿出贷款风险补偿准备金, 通过“政府+保险+银行”的风险共担模式 (如果发生贷款损失, 政府承担25%、保险公司承担45%、银行承担30%) , 使无担保、无抵押的科技中小企业获得银行贷款。
浙江中兴担保有限公司与建行浙江分行、全球网等三方签订全面战略合作协议, 在全省范围内开展“速贷通”网上信贷业务。“速贷通”网上信贷业务首次将网络贷款引入担保机构, 让没有抵押物的中小企业获得信用担保贷款。
上海、浙江作为我国中小企业发展前沿地区, 业务及担保模式的创新正标示着中小企业信贷业务的突飞猛进, 如何在现有机制下, 创新产品及担保模式将是业务未来发展的核心。
三、商业银行传统信贷业务创新思路
(一) 思路创新与产品、业务流程创新并举, 挖掘客户新需求
思路创新是传统信贷业务发展的动力所在。一是要树立起与客户共成长的意识, 要摈弃只是简单为客户放贷款的意识, 充分利用好信贷这个平台。试想商业银行拥有众多的信贷客户和大量的经济信息资源 (尤其是四大国有商行) , 完全有能力为客户提供除贷款以外的增值服务, 为客户发展上下游客户, 规避企业市场风险等。二是充分认识到资本市场、债券市场、私募股权市场的发展为商业银行带来的机遇。融资融券业务、资产质押等新型融资模式需要大量资金, 商业银行可以基于此创新产品, 调整业务结构。此外, 企业在交易过程中有对资金和信息的需求, 商业银行充分利用传统信贷业务平台优势, 为企业并购、上市、发行债券等提供资金融通。
产品及流程创新是传统信贷业务发展的现实需求。21世纪的金融市场已成为买方市场, 市场需求的多元化要求商业银行必须坚持以客户需求为导向开展金融产品创新及业务流程改进。一是要建立起多层次信贷市场, 建立起持有型和交易型信贷业务分类, 在确保持有型利息收入的基础上重点发展交易型信贷业务, 获取差价收益, 丰富信贷业务盈利模式, 提高业务综合收益。二是创新担保模式, 尤其是中小企业财务信息不透明, 可抵押资产不足, 成为企业融资难题。针对中小企业担保问题, 可以借鉴“联保贷款”模式, 自愿组合, 风险共担。同时应积极探索信贷管理模式, 如果单纯要求企业提供担保, 则很难发展中小企业信贷业务。可以考虑在一个较大的中小企业信贷资产池中允许一定风险存在, 比如, 我们发放一万笔中小企业贷款, 通过概率统计, 测算风险损失概率, 通过提供中小企业的定价来补偿风险损失。针对中大型企业, 尤其是集团企业, 可以考虑债权、股权质押等担保方式。
(二) 以价格创新应对资本约束与利率市场化
一流的商业银行需要一流的信贷定价能力。商业银行的每一笔信贷业务所确定的利率都应该覆盖其风险及成本, 否则, 银行就难以控制其面临的所有风险因素, 那么盈利就更无从谈起了。尤其, 在面对资金、资本双重约束的大背景下, 信贷资源更是相对稀缺, 充分利用有限的信贷资源, 提高市场定价能力成为商业银行信贷业务的核心所在。商业银行信贷部门在充分了解经营风险的同时, 应积极引进国际成熟定价工具, 提升信贷业务风险覆盖及补偿机制。积极借鉴国际定价模式, 结合自身金融环境, 对传统风险识别、监测及定价工具进行改造和升级, 实现全额风险计量和控制。细化利率定价、风险控制及绩效考核制度, 执行按产品、客户的分类考核机制, 为贷款利率提高定价依据。通过对信贷人员进行信贷定价能力培训, 提升其与客户的议价能力, 利用内部评级系统及相关经济数据来对各种风险因素进行分析, 秉承全额风险覆盖的理念, 对每一笔贷款业务采取不同的定价模式。
(三) 注重商业银行与非银行金融机构合作
在金融脱媒化的发展过程中必然推动商业银行向混业经营、全能服务发展。要应对“金融脱媒”的挑战, 在加快金融创新和服务改进的同时, 可通过与非银行金融机构合作来调整业务发展。现阶段, 我国仍是分业经营模式, 而客户需求的是综合全面的一揽子服务方案。要想留住客户, 商业银行就必须能为客户提供全面的金融解决方案, 能够将各种不同的金融服务都组合给客户, 基于这种发展趋势, 商业银行就必须加强与非银行金融机构的合作。商业银行拥有信誉、网点优势, 但缺乏证券公司在一级市场的强大融资能力, 缺乏信托机构组织社会资金的能力, 也缺乏金融租赁机构的租赁产业链管理能力。通过商业银行信贷业务平台, 将商业银行与非银行金融机构的产品及业务进行整合, 增强信贷业务的综合效益。
摘要:近年来, 随着市场经济改革不断深化, 多层次资本市场不断完善, 利率市场化进程加快, 我国商业银行的经营环境也正发生着深刻的变化, 此轮经济危机导致这种市场环境变化更为明显。传统信贷业务作为商业银行的经营核心, 如何推陈出新, 如何更好地适应市场变化, 已成为业界关注的焦点。本文从商业银行经营环境中选取了货币政策与资本约束、资本市场发展与金融脱媒以及利率市场化这三个着力点, 分析了传统信贷业务经营环境变化的基础上, 对商业银行传统信贷业务未来发展的路径做一分析判断, 在对传统信贷业务经营环境和未来发展趋势的分析判断基础之上, 从经营思路、产品及流程优化、定价能力、渠道合作等层面提出了相应的操作性建议。
关键词:信贷业务,资本约束,金融脱媒,利率市场化
参考文献
[1]李军.金融脱媒趋势下商业银行面临的机遇与挑战[J].中国金融, 2006 (14) .
[2]唐旭.多层次金融市场与金融脱媒[J].中国金融, 2006 (14) .
[3]刘元庆.资本约束、金融脱媒、利率市场化与商业银行战略转型[J].金融论坛, 2006 (07) .
[4]马蔚华.资本约束与经营转型[M].中信出版社, 2005.
商业银行信贷业务发展 篇8
关键词:农业银行;支农小额信贷;现状;对策
一、农业银行支农小额信贷现状研究
1 农业银行近年来运行状况逐渐好转,有能力支持三农信贷业务。中国农业银行2011年年度报告显示,目前总资产已达116,775.77亿元,各项存款96,220.26亿元,各项贷款56,287.05亿元,资本充足率11.94%,不良贷款率1.55%,全年实现净利润1,219.56亿元。目前,农业银行已经步入了稳定快速的发展轨道,农业银行作为中国农村唯一的一个信息网络与经营网点齐全的国有商业银行,充分发挥着其在农村的积极作用。完善农业银行的服务三农功能和市场定位是农业银行义不容辞的义务与任务。
2 农村金融市场对信贷的需求缺口加大,农业银行支农信贷力度不够。据有关专家预测,我国农业金融市场小额信贷的缺口大约在3万亿元左右。我国有9亿多农户,对于小额信贷的需求数量相当大,但目前相关金融机构对农村的支农的贷款额度却非常少,难以满足三农的快速发展需求。农业银行作为农村金融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随着市场和经营的变化,涉农贷款比重逐年呈降低趋势,目前农业银行的支农农业贷款占所有贷款的比重已降至10%左右。促成上述的原因是:因过去农业信贷存在的种种问题,农业银行经过商业化改革以后,基本都不发放贷款给农户,同时,面向农户吸收储蓄存款,使本来就缺少资金的农村雪上加霜,大量的资金游离在农户与农业之外,农民的资金最终不能服务于三农的生产与发展。
3 农业银行因经营转型使信贷资金偏离农村。农业银行在服从市场规律运作的同时,以寻求经营安全性、经济效益性为目标作为发展方向,将经营重点转向经济发达地区、重点企业、重点产品优先的发展战略。一些地区的县市支行信贷管理权限也上交,各支行、营业网点的经营以负债、开展中间业务、清收不良资产贷款为主,对于一些信誉较好的法人客户的信贷投放,需要报上级银行审批后方可放贷,这样一来,使本应为三农服务的农业银行,将资金信贷业务逐渐投入大中型企业和金融资源丰富的城市和地区,导致支农信贷资金与业务总量上逐年呈弱化发展趋势。
4 农户个人贷款与扶贫贷款门槛高,准入难。由于金融市场信贷风险较大,特别是面向农村的信贷开展,因影响因素更多,曾经使农业银行背上了很重的不良资产的包袱,使银行对三农的信贷业务的操作非常谨慎。因此,农行针对农户小额贷款项目,在贷款上采取了信贷金额、评级授信、立项、上级行审批准入等很多门槛限制,加大了农户信贷的难度。再者,农行贷款融资渠道较少,缺少诸如农信社小额信用农贷品种,目前农户个人贷款基本都是由农村信用社经营,农行现有的融资渠道不能满足农户的信贷需求。另外,在欠发达地区的农村,一些项目融资、科研贷款、订单贷款等,很多企业难以得到有效的信贷支持,农行对于农村的信息、技术、市场金融服务基本上是空白。由此可知,农行目前的运行机制与农村经济快速发展的形势很不适应。
5 农户小额贷款风险较大,是促成银行不良资产的根源之一。随着农行投入农户小额贷款力度不断加大,相伴而生的贷款风险也随之增加,具体表现在:1)缺乏调查摸底,信息采集困难。随着支农服务的逐步扩大和贷款农户对小额信贷需求的不断增加,农行各网点对农户的摸底调查工作量很大,比如要对每一个小额信贷户逐一去调查、了解生产经营情况、确认放贷资格、后期要还贷催收工作等,并且由于农户分散、信息采集量大、人员力量不足等种种原因,以及贷后管理跟不上和信贷资料的不准确,给农户小额贷款留下极大的隐患。2)部分农户信用意识差,还贷观念不强。由于农户普遍受教育程度低,责任意识与信用意识较差,有时行为不计后果,往往是贷款时是积极主动,一旦生产经营出现问题,还贷时就不积极不主动。3)自然灾害与农副产品价格波动带来的风险。因农产品价格波动,或因自然灾害导致的的风险直接转化为贷款风险。农民贷款主要是用于种植、养殖业的投入,受自然条件和市场波动影响较大,风险把握难度大,加之农民自身抗御自然灾害能力差,一旦遇到自然灾害,农产品市场行情波动都会直接影响农民收入,影响农民按期还贷,因此也给银行造成贷款风险。
5 农村金融市场发育尚不成熟,金融配套改革措施滞后。目前农村金融市场发育尚不成熟,因各地区经济发展的差异很大,信贷规模与市场发展的差距,国家很难出台适合不同地区的政策与法规,加上地方政府的政策干预较多,使农业银行的支农信贷业务受到冲击。使农业银行的支农信贷业务受到冲击。并且,一些地区依法借贷、依约还贷的意识有待于加强,需要更新观念和提高认识。还有的地区,借改制、破产甩包袱和放纵、包庇企业的欺诈行为,损害银行利益。再者,因金融配套措施滞后,目前政策性金融以对特定机构的特定业务进行直接补贴为主,对商业金融机构的担保、抵押、保险、减免税等措施缺乏,吸引金融资金及社会资金进入农业领域的机制没有建立起来,农业银行在金融生态环境不佳的状况下,支持小额信贷业务同样受到一定的影响。
二、农业银行支农小额贷款业务的发展对策
1 农业银行要树立金融服务农村、市场定位农村的战略发展目标。中国是农业大国,农业人口众多,农业又是国民经济发展的保障与基础,随着市场经济进一步的发展,农村的小额贷款业务与扶贫贷款业务的需求会不断增加,同时农业银行的支农小额贷款业务也会进一步的增加。农业银行经过多年的发展已具一定的资金实力,开展农户小额信贷不会构成农业银行的资金压力,从整体运营来看,银行的流动资金还是很宽松的。中国农业银行下发了《关于进一步推进和深化小企业金融服务工作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要多措并举,强化以“三农”和县域小企业为主要客户群的小企业金融服务工作,必将对支持小额贷款业务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农行在通过财务重组、剥离不良贷款后,要充分运用好相应的注入资金,在缴足法定保证金、留足备用金后,加大贷款投放力度支持小额贷款的业务发展。
2 农业银行要面向三农服务,开展多品种的小额贷款业务。农业银行发展的目标应立足于农村,围绕农村金融市场的需要,为支农提供所需要的金融品种服务。可根据农民小额贷款的需求特点,开发地上作物收获权、存栏牲畜抵押等贷款业务。对符合贷款条件的种植与养殖大户和个体经济户,可通过评定信誉等级、采取联保贷款等方式提供资金支持服务。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可以实行更多的融资方式,如票据贴现、项目融资、科研贷款、订单贷款等,实行资产、负债、中间业务一体化的管理模式。除流动资金贷款外,可运用应收账款融资、仓单质押贷款等满足客户差异化需求。
3 强化服务功能,加强支农小额贷款的管理。农业银行要将支农服务作为发展的主要方向,
可结合地区差异分别授权管理,适当给予基层行一定的贷款审批权,完善支农信贷运作流程管理,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对支农小额贷款业务建立绿色通道,来适应支农贷款业务“小、频、急”特点的需要。再着,就是建立利率风险定价机制,根据支农贷款风险及所预期收益灵活的制定利率,实行差别利率政策,充分调动经营行发展支农业务的积极性。此外,要建立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制定农业客户贷款、存款、票据贴现、中间业务、等激励措施,充分调动职能人员积极性。对贷款已经形成不良的,也要综合各种因素加以分析,实事求是地落实相关责任,使基层行和信贷人员轻装上阵,增强信贷人员对支农贷款的责任。建立支农贷款风险管理机制。每半年组织一次对信贷客户进行评估和检查,排出退出客户清单,建立支农信贷客户诚信记录,强化贷款责任追究,有效防范经营带来的风险。
4 建立支农小额贷款的信用担保制度。针对支农小额贷款的担保难的问题,农行应依据《中国农业银行信贷业务担保管理办法》的相关规定,并且经一级分行批准,还可采用多户联保等多种担保方式;采用信用担保机构保证担保方式的,经一级分行批准,仅为小企业信贷业务提供担保的担保机构实缴到位的资本金可适度调低到1000万元;采用抵押担保方式的,抵押物除《办法》明确列出可以抵押的财产外,还可扩展到大中型机具、农副产品(不易保管的除外)、以招标、拍卖、公开协商等方式取得的荒地、荒山、荒丘等承包经营权、林权和法律、行政法规未禁止抵押的其他财产抵押。
5 引进支农小额贷款的风险管理机制,降低风险水平。建立农户的小额贷款的风险管理机制,针对可能发生的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等情况,进行对于风险的水平、风险程度的评估,提出完善银行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的意见。建立风险管理机构,完善内部控制度,建立风险风险管理工具,量化评估与分析报告等,要依法合规办农村金融,减少乃至杜绝不必要的行政干扰。要尽快开办“三农”商业保险,健全县域信用担保体系,并加强县域发展环境治理,优化县域信用环境,维护县域农行的合法权益,真正建立和谐、互信的银政、银企、银农关系。
6 动员社会力量加强农户小额贷款的清收,借以规避银行贷款风险。1)委托村组干部清收。根据村组干部对清收工作支持力度、工作能力、责任心和农户中的信誉度,利用村组干部对辖内农户底子清、情况明的优势,对额小、面广的散户存量不良贷款,采取"发包"方式,与村干部签订委托清收协议,通过合理核定清收费用,按照现金到账金额进行结算并收回不良贷款数额。2)引入社会力量,实施招标清收。充分利用一些外部人员与贷(保)户之间的特殊利害关系(比如上下级关系、利益互惠关系、招投标关系等)进行清收,利用贷户害怕政治前途、经济利益受损、工程承包受阻等心理,积极争取其所在组织的支持,对贷(保)户进行施压,促其归还贷款本息。
7要建立支农小额贷款的数据库,完善客户信息管理。要高度重视客户经理、柜面人员的信息收集作用,多渠道搜集客户资料、客户消费偏好、经营特点及其历史交易记录,按照“以客户为中心”而不是“以产品为中心”的原则来整理、集成并有机整合客户信息资料,建立和完善以客户为核心的包括账户、交易情况和个人资信在内的完整信息库,并且形成完备的信息传递、沟通和共享制度。要在二级分行以上营销部门专门组织人员对客户信息数据进行分析处理,包括对客户需求信息的分类整理,对客户交易行为的分析、客户对银行综合贡献度的评价等,充分地了解客户、发现客户,从而为实施综合营销提供可靠的第一手资料。
参考文献:
[1]常红华 《浅谈农业银行对农村小额信贷发展现状及政策建议》 中国金融网 2011年8月2日
作者个人资料
作者姓名: 李民成
工作单位:无锡太湖学院
职 务:学生
专 业:工商管理
学 历:本科
论文题目:《农业银行支农小额信贷业务的发展研究》
地 址:江苏省无锡市钱荣路68号
邮政编码:214064
单 位:无锡太湖学院经管系
联 系 人:秦英奎老师
【商业银行信贷业务发展】推荐阅读:
商业银行信贷业务创新08-01
商业银行零售信贷业务09-05
2018农村商业银行信贷业务基本流程05-28
银行消费信贷业务发展11-20
商业银行业务发展08-28
商业银行投行业务发展05-11
商业银行同业业务发展及风险防范、监管09-26
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的发展11-20
浅论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的发展10-01
新时期我国商业银行投行业务发展策略研究0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