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商业银行小额信贷

2024-07-01

农村商业银行小额信贷(精选12篇)

农村商业银行小额信贷 篇1

农商行 (农村金融主要以农商行为代表, 有的为农信社、农村合作银行, 以下统称“农商行”) 的组织架构主要模仿自国有商业银行, 信贷管理的模式是以企业化的大额贷款为基础设立的。而小微企业以及农户贷款面广量大, 工商企业贷款的信贷管理体系不适合农商行小额信贷的管理需要。沭阳农商银行在阳光信贷的基础上重点发展农户贷款和小微企业贷款, 并探索适合农商行小额信贷结构的信贷管理体系。

一、原有的农商行信贷管理体系的问题

(一) 部门墙林立

银行内部之间阻碍各部门、员工之间信息传递, 工作交流的一种无形的“墙”。在部门之间表现为部门之墙即部门本位主义, 具体体现在各部门在企业中形成了一个个的独立系统, 部门之间画地为牢, 形成各自的小天地;在员工则表现为个人本位主义, 具体体现在员工之间缺乏交流、互不信任、思想不能及时跟上发展步伐, 导致工作效率低下、推卸责任。信贷管理部负责监控以及咨询, 风险管理部负责信贷资产的风险评级, 不良资产部负责以及逾期贷款的催收、诉讼、执行并进行责任认定。三个部门各自干各自的事情, 信息无法及时传递, 重复要求基层以及客户提交资料, 同时属于不同的行领导分管, 导致流程的割裂。这样的状况已经不适应发展的需要。

(二) 流程较长

垂直化+流程化的流程导致决策流程长, 涉及环节多。一项决策从发起到结束, 涉及较多的部门, 多次讨论, 每一个相关的部门都要进行决策。这样的流程不适合小微贷款的需要。

(三) 信息不共享

信息在部门内部流转, 制度、流程、绩效是倾向于自我的部门。行总部和基层缺少交流。部门之间以及总部和基层之间处于类似封闭的状态。每一个部门所收集的信息、资料, 其他的部门如果需要还需要收集, 一个部门的研究成果, 其他部门如果需要还要重新开始, 或者需要高层次的人员进行协调。导致基层为机关奔命, 无法集中时间来进行营销, 服务客户。例如客户的财务状况、风险情况, 信贷部、风险部、不良资产保全部都需要提供, 重复提交资料, 导致大量时间浪费在重复信息的收集。

(四) 审批制

对信贷进行详细的分析讨论, 实行集体的讨论决策的机制, 这样的机制适合大额贷款, 导致人人参与、人人讨论, 表面上人人负责, 实际上是人人不负责, 没有发挥调查人的责任意识。

二、小额信贷管理体系的理念

小额信贷不同于公司化的专业授信, 所以需要新的理念打造信贷管理流程, 才能适应新时代的农村小额信贷的管理要求。

(一) 科技化

现代科技在信贷管理中无疑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坚持科技兴行战略, 不断提升科技工作水平, 季 (年) 检的信息是贷款维护的中心信息, 经过每年的维护更新, 形成了大数据, 支撑着小额信贷的流程化运作以及客户的服务。

(二) 流程化

小额信贷工厂化的运作必须按照“以客户为中心”原则, 以服务最方便、最优质为出发点, 重新梳理各项制度流程, 建立能以快速响应机制和满足客户不断变化需求的运营机制, 实现业务流程和管理流程优化再造。

(三) 服务化

既是指后台对前台的服务, 也指对客户的服务。首先将后台“行政审批”的模式转变为“行政服务”, 在发挥监督管理职能的基础上, 对前台实行一体化服务, 加快信贷业务等前台营销业务的流转效率, 提升客户服务效能。同时, 建立包括中小企业、个体工商户、高端客户群的客户信息系统, 实现业务和服务的广覆盖, 进一步密切与客户的业务关联度, 准确掌握市场需求和客户动向。实现从“做业务”到“做服务”的转变。

(四) 责任制

大力推行责任制, 划出责任点, 剩下就是让每一位前后台人员各自发挥主观积极性, 自己的错误自己承受;不断学习, 自身提升, 做出了重要的贡献的, 也自己接受劳动成果, 可以有力地促进调查人员学习进步。

三、创建新型的信贷管理运作体系

面对旧的管理体系, 需要重新设计组织结构、流程, 制订规则, 明确权责, 强力实施。为此重点是从四个方面进行搭建起新型的信贷管理的架构:

(一) 大部门制的组织架构

以信贷流程化为中心, 组建了大部门制的信贷检验监督中心, 将信贷资产的监控管理、分类评级、催收执行等相关信贷资产的管理流程进行整合, 并由行长为中心总经理, 副行长为中心副总经理并主持日常工作。中心的成立, 打破了原有部门的封闭、隔阂, 提升了效率。

(二) 运用科技进行信息的共享

现代科技促成了流程和架构的变革, 科技推动金融的发展越来越明显。首先以信息化作为手段打破信息和部门的分割, 促进信息的开放、共享。在信贷管理上, 主要采集客户的水电使用情况和现金流的变化来推测客户的生产经营情况, 通过分析来初步掌握信贷资产的质量变化, 如果出现异常变化情况, 则再进行现场核查。在非现场的监控中科技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通过设定数据, 减少现场核查的比例, 这个是小额信贷进行贷后管理的重要创新, 减少了大量的人力物力, 同时提高了准确性, 避免了人员的干涉。这些检验的数据可以供授信、内控、审计共享, 同时也共享让其他部门对信贷数据的分析运用。其次, 以积累的大数据来管理信贷资产。授信、审计获得的信息不断更新数据, 增加信贷检验监督中心的数据。这样运用科技的手段, 让信息流动起来, 授信中对于客户的分析评价以及贷后管理、风险评级、审计等对客户的评价, 从多个角度形成的数据给信贷资产一个立体的形象。实现季检、年检信息共享、成果共用, 将成果及时运用到额度调整上, 减少贷款授信零星调整;运用到授信风险管理上, 吸取季检、年检中发现的风险点和管理上的不足, 不断完善流程管控;运用到贷款风险分类中, 真实反映资产质态;运用到稽核审计中, 提高审计质量。

(三) 定期检验的制度

一是这个属于专门针对农户贷款和小微企业众多所开创的。因为客户数量多而分散, 无法像大额企业贷款那样专门进行详细的贷款检查。在非现场检验的基础上, 一个季度检查集中现场检查一个信贷客户的状况, 验证并调整非现场检验的结论。所有小额农户贷款实行批量式年检, 所有公司贷款、大额个人贷款按户实行分期检验, 原则上每季筛查放出后三月内、到期前三月内的贷款进行重点检查, 保证一年内完成全部授信检验和授信额度确认, 第一次重点检查客户现金流、原材料、人品等关键要素有无变化, 贷款用途是否合规、贷款是否符合规定、经营有无出现异常等, 确定贷款是否维持、调增、调减或取消授信额度;第二次除要求的检查内容外, 还需对贷款收回后能否再放以及额度是否调整提出意见, 并对新增、调增户及时跟进授信。信贷分管行长定期召集信贷、授信、保全、科技、风险、合规、审计等相关部门的联席会议, 对阳光信贷季检、年检的结果进行讨论和归纳汇总, 分析客户经营变化以及市场变化, 对风险情况进行研判, 对需调增、调减、取消的贷款予以确认。二是进行交叉检验。以总行的人员为主, 直接的客户经理、授信经理等相关人员不直接检验自己的客户, 有利于客观地进行信贷检查, 发现所存在的问题。三是定期检验也是一个综合业务的平台。上门检验的同时附带营销银行的存款、贷款、电子银行、代扣代缴等业务;也把客户的服务需求、遇到的实际问题带上来一并解决。四是人才培养的机制。交叉检验, 让一些平时不在信贷一线的部门接触、了解信贷, 有利于自己的工作对信贷的支持和理解, 同时也为人员的转岗进行了培训。

(四) 推行尽职免责

在“三台”管理模式的基础上, 对信贷业务流程中各岗位、各环节的操作流程、风险防控要点进行细化、量化, 赋予相应的风险权重和违规积分值, 信贷人员只要按流程做到尽职留痕, 即便贷款因天灾人祸等客观原因形成不良或出现风险也不追究其任何责任;反之, 如果违章操作或未能充分尽职, 即使贷款如期收回也要在过程中追究责任。这样就增强了信贷各环节人员的责任感, 自己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也促进信贷人员不断学习专业的业务知识和不断出台的信贷审批制度。同时成立不良贷款责任界定委员会, 对全行当年新增不良贷款统一实施最终责任界定, 依认定责任的大小和性质分别处以全额赔偿、部分赔偿及完全免责, 当年给予一次性了断, 免除信贷人员后顾之忧。委员会采取听证模式, 信贷人员可以就自己的尽责免责发表辩护意见, 让处罚公开公平。这样就把信贷风险控制重心从有无最终损失转移到放贷过程是否合规, 从事后补漏变为事前预警、事中防范。

农村金融面对自己独特的客户群体, 需要制定适合自身的运营管理体系, 否则是事倍功半, 同时还积累风险。沭阳农村商业银行摸索出的一套独特的信贷管理体系, 改变农村金融机构长期以来的信贷管理模式, 促进责任约束机制、权力制衡机制、利益驱动机制三者之间有机结合, 也为大量的贷款采取信用的方式发放构建了坚实的基础。

农村商业银行小额信贷 篇2

ⅩⅩ商银(ⅩⅩ)83号

为加强风险管理工作,及时、真实地反应和了解全行信贷资产的动态风险状况,提高ⅩⅩ农村商业银行(以下简称本行)对信贷风险的反应速度和化解能力,为本行有效控制和处臵信贷风险提供决策依据,特制订本报告制度。

一、风险预警的含义

风险预警是指通过贷款三查收集的资料信息,及时预测和发现各类贷款潜在的风险,分析风险因素,提出处理方案并实施。

二、风险预警应遵循的原则

1、全面覆盖原则。各行(部)在实施“信贷风险预警及报告”制度时,应覆盖全部的公司贷款业务和自然人贷款业务及各类个私消费贷款。

2、实事求是原则。各行(部)信贷工作人员既要客观、公证地评价借款人,还要实事求是地分析和反映借款人的潜在风险及已经暴露的风险,决不能为了个人利益和局部利益而隐瞒风险,知情不报,甚至欺上瞒下,违规操作。

3、及时通报原则。各行(部)在实际信贷工作中,如果发生了对本行贷款安全回收有重大不利影响的突发事件,应立即在第一时间通报支行行长、总行领导和风险管理部门。

三、风险预警的要求

1、快速反应。由于宏观调控、政策调整、市场竞争、原材料涨价、企业融资困难等因素,借款人的生产经营状况在不断发生变化,银行信贷资产也将面临各种风险,信贷人员要加强贷款三查与分析研究,密切关注各种潜在的风险隐患,及时发现并正确判断风险,快速反应,采取果断措施,保全信贷资产,将各种风险降到最低限度。

2、逐步前移。防范风险决不是要等到借款人出了问题再采取措施进行处臵,而是要把风险防范逐步前移,善于在贷款各环节的日常管理工作中捕捉信息,掌握第一手资料,从中分析出潜在的风险,及时预警,及时采取措施加于防范。

3、落实责任。责任信贷员是风险预警工作的第一责任人。当借款人出现风险后,责任信贷员要及时将信息反馈给相关领导和部门。

四、风险预警的重点内容

(一)当借款人发生下列情况时(包括但不限于),责任信贷员必须在第一时间内向基层支行行长汇报,如果基层支行行长在三天内无任何答复或反馈意见,责任信贷员应直接向总行风险管理部预警,并上报书面报告。情况紧急时责任信贷员先用电话向支行行长、总行领导和风险管理部口头汇报,三天内补报书面报告。

1、借款人组织形式发生变化,如进行租赁、分立、承包、联营、并购、重组等;

2、借款人经营活动发生显著变化,处于停产、半停产或经营停止状态;

3、股份制企业主要股东或主要负责人发生变动。企业经营层或股东之间发生重大意见分岐或闹不团结,且依靠自身难以解决,给企业经营管理带来严重影响的;

4、企业领导班子成员特别是法人代表或主要股东(包括自然人的借款人)或高级管理人员被拘审、“双规”、监视拘留、逮捕的;意外死亡的;已确认失踪、或连续5天以上无法正常联系的;

5、借款人擅自改变贷款用途,尤其是挪用贷款炒作股票或房地产,给贷款偿还带来严重影响的;

6、借款人没有正当理由拒绝提供财务报表、业务信息及抵押担保有关信息的,或拒绝信贷工作人员调查及不配合调查的;

7、宏观经济、市场、行业等外部环境的变化,对借款人经营产生严重不利影响,并将影响借款人的偿债能力的;

8、发生银行承兑汇票垫款或其它垫款的;

9、借款人承接出口业务或大额订单,未能按照合同约定按时保质保量发货,可能承担重大违约责任的;

10、借款人遭受自然灾害或不可抗力侵害,损失严重,或损失虽小,但短期内无法恢复正常生产的;

11、借款人抵(质)押、保证担保情况发生明显恶化的。①抵(质)押物严重损坏、缺损或流失的;抵(质)押品价值大幅度下降的;抵(质)押物被非法变卖的;抵(质)押物被人民法院依法查封的;抵(质)押无效的情况等;②保证人的生产经营、财务状况明显恶化、保证能力严重不足的(经总行批准的除外);

12、借款人通过不正当手段骗取贷款的、无正当理由拒不还款、恶意逃废金融债权的。保证人无正当理由拒不履行担保责任的;

13、借款人或保证人发生重大涉案诉讼的;

14、对贷款安全构成严重威胁的其他突发情况。

当借款人发生上述情况之一时,该借款人的授信即视为问题授信。在预警风险未消除前,按照问题授信进行管理。(参见《ⅩⅩ农村商业银行授信及授信尽职实施细则》

(二)当借款人发生下列情况时,责任信贷员和基层支行必须在次月的5日前将所辖贷款企业发生的风险情况汇总,以支行为单位写出书面预警报告上报总行风险管理部。情况紧急时可随时单独上报。

1、企业法人对外的股本权益性投资超过其净资产50%的;

2、营业执照、法人代码证、税务登记证未按规定正常年鉴;

3、企业管理层主要成员(包括自然人的借款人)违法经营或经常参与赌博、嫖娼,夫妻感情及家庭出现严重问题的;

4、借款人拖欠利息超过90天的;

5、借款人贷款到期后经常发生借新还旧(经总行批准的除外)、借款还款或已发生贷款逾期的;

6、由于市场因素及自身原因,借款人生产经营状况逐渐萎缩、恶化或产销利逐步下降及出现非正常亏损的;或借款人各项财务指标明显变差,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和净现金流量呈逐步下降趋势,甚至出现非正常流出的;

7、借款人项目建设与预定计划发生重大偏差或未获得有效批准手续的。项目建设资金未按预定计划得到落实的;

8、其他银行对借款人的贷款实施连续压缩措施减少贷款的,或借款人已被其他银行列入退出名单的;

9、借款人在本行的存款持续下跌至不正常水平,货款归行率明显减少,银企关系逐步恶化;

10、借款人开始变卖用于生产的设备和原辅材料,可能导致停产歇业的;

11、借款人设备利用率很低,开台率严重不足,可能引起大额亏损的;

12、借款人虽然生产经营正常,资产利润率较高,但净资产一直未有增加,贷款数额多年未有下降,明显存在经常性抽资行为(包括由于年终分红后引起流动资金不足)的;

(13)借款人明显存在偷漏税情况或经税务部门检查确实存在偷漏税的;

14、借款人发生对贷款偿还足以带来不利影响的其他情况。上述风险预警的内容适用于客户经理承包类贷款、银行承兑汇票、打包贷款、信用证、保函等业务。

当借款人发生上述情况之一时,该借款人即列入观察名单(风险状况进一步加大时划入问题授信),在预警风险未消除前,按照列入观察名单的授信进行管理。(参见《ⅩⅩ农村商业银行授信及授信尽职实施细则》)

(三)兼管贷款的风险预警。兼管贷款(包括五级分类中的次级类和可疑类贷款)及抵债资产,客观上讲已经存在较大的风险,各支行(部)必须密切关注其风险的变化情况,防止风险进一步扩大。当兼管类贷款和抵债资产发生下列情况时,兼管责任人和基层支行应当及时预警,并在三天内上报书面报告。

(1)借款人企业生产经营状况进一步恶化,将使贷款遭受更大损失的;

(2)借款人自行歇业或被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吊销营业执照的;(3)抵押物被变卖或抵押物严重缺损的。保证单位生产经营情况明显恶化,担保能力明显变低的;

(4)借款人企业发生解散、兼并、重组或整体出租、出售等情形的;

(5)抵债资产严重缺损。租金未按约定收回时间超过90天的;(6)其他严重影响贷款安全的情形。

五、风险预警报告(书面报告)的内容

(一)单个借款人风险预警报告力求能充分说明问题,内容包括:

1、借款人的基本情况,包括基本构成、生产经营、财务及相关情况;

2、出现风险的详细情况,包括风险成因、目前事态、风险后果

3、支行对此已采取的措施;

4、贷款情况及抵押担保情况;(包括贷款期限、贷款四级、五级分类形态、抵押物明细、保证人保证能力分析等)

5、支行下一步工作对策设想,需要总行帮助协调的事项;

6、需要说明的其他问题。

(二)汇总风险预警报告(书面报告)力求简单明了。内容包括:借款人名称、贷款数额、抵押担保情况、简要生产经营情况、发生的风险、已造成或可能带来的不利后果、拟采取的措施等。

六、风险预警的工作要求和措施

(1)加强领导,认真实施。做好风险预警,防范信贷风险是提高信贷资产质量的重要措施,各支行(部)及全体信贷工作人员要高度重视风险预警工作。支行行长要经常督促信贷人员认真做好贷款“三查”工作,及时掌握借款人生产经营的动态情况,检查分析银行贷款面临的各种风险,及时预警,确保此项工作切实落实。

(2)实事求是,如实反映。宏观调控的滞后效应目前正在逐步显现,银行信贷资产已进入了风险高发期,这一点必须引起各支行(部)信贷人员的足够重视。要密切关注宏观经济的走势、借款人企业的产品结构和生产经营状况,实事求是地分析银行贷款已经存在的风险和潜在的风险,如实反映,如实预警。总行重申,坚决反对各支行(部)及其信贷人员为了本单位局部利益和个人利益,隐藏风险,有问题不报,弄虚作假,贻误防范和处臵信贷风险的最佳时机,如有发现,总行将严肃查处。对于发生的每笔风险预警,责任信贷员必须逐笔报风险管理部备案。对于发生的风险,如有备案记录,总行对责任信贷员按实际情况来认定是否尽职,是否免除相关责任。

(3)落实“三查”,及时预警。要想风险预警取得实效,关键在于认真做好贷款“三查”工作,将风险防范逐步前移。信贷工作人员要真正做到贷前调查要实,贷时审查要严,贷后检查要勤。总行要求,借款人无论是新增贷款,还是存量贷款周转,信贷员在调查报告中都必须对借款人的风险情况进行提示,严禁弄虚作假。凡是发现借款人存在上述重大风险情况的,各支行(部)和责任信贷员要在第一时间内进行预警,并采取有效措施,最大限度地保障信贷资产安全

(4)执行措施,及时反馈。对于发生的风险预警,总行风险管理部将会及时介入调查,提出处臵意见,各基层支行(部)应认真落实总行提出的处臵意见,及时将落实情况书面反馈给风险管理部。对于发生风险预警的授信,何时进入观察名单,何时进入问题授信,必须要由总行风险管理部统一扎口,任何基层无权再界定分类。问题授信内授信的发放必须逐笔报总行贷审会审批。

(5)明确责任,加强考核。总行明确,责任信贷员是单个借款人风险预警的第一责任人,客户总经理是汇总风险预警的责任人(汇总预警的内容由责任信贷员提供),支行行长是本支行风险预警的第一责任人。总行风险管理部具体负责风险预警工作的组织和实施,信贷考核及客户经理考核以帐面反映的数据和形态为准,风险预警的情况在考核时仅作为参考:对风险预警及时、采取措施有力、防范与化解风险有效的信贷员,可在将来贷款损失率考核时作为减轻信贷员责任或免除责任的依据;对风险预警不及时、弄虚作假、隐藏风险、贻误时机,或虽已上报但未按计划措施落实的信贷员,可在将来贷款损失率考核时作为加重处罚的依据;对工作不负责任,连续多次发生有问题不报、有风险不预警的信贷员,由贷审会决定是否调离信贷岗位。具体考核将参照《ⅩⅩ农村商业银行授信及授信尽职实施细则》和《ⅩⅩ农村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问责制度》执行。

农村商业银行小额信贷 篇3

摘 要:本文以A农村商业银行作为典型案例,进而分析研究农村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管理。探讨出A农村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所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为体系制度不完善,信贷操作较为混乱,银行工作人员素质有待提高,没有构建完善的信用体系等。最后对A农村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管理提出合理的解决方案,以便A农村商业银行可以完善自身的风险管理体系。

关键词:农村商业银行;信贷风险;风险管理;A银行

前言:农村地区的金融机构已经基本上完成了从农村信用社向农村商业银行的转型,并获得了一定的发展。对于农村商业银行来说,其处在农村地区中,因此其业务种类大部分都是与农业相关,这就导致农村商业银行的贷款质量偏低,产生不良贷款的几率比较大,从而使农村商业银行在经营过程中面临较大的信贷风险。因此为了促进农村商业银行的发展,对农村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管理相关研究具有现实价值和实用意义。本文所选取的A行已经逐渐实现向盈利性转变,对金融产品的创新和业务推广等都十分重视,在信贷风险管理上也有一定的基础。但是从整体上看,A行在信贷风险管理上仍存在一定的缺陷,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是由于银行所处的市场条件较为薄弱,银行内部存在控制管理方面的问题,所以信贷风险管理难以为银行提供有效的风险防护,不能有效提高A行的市场竞争力。

一、A农村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信贷管理机制不健全,信贷操作不规范。A银行提出精细化信贷管理,但是现在的贷款管理方式还是很粗犷的,不够精细,它的贷款决策制度和贷款约束机制还是不能适应当下市场经济的运行,还要不断的健全完善。在贷款方面,管理方式的发展滞后,不能很好地适应客户的需要,所以就无法跟上市场上快速发展的多样化的信贷业务。“三查”环节,在贷款环节的执行力不够彻底,下载普遍存在的状况是:只看重贷款数量,而不看重贷款的质量,对于前来贷款的客户,没有做好贷前的相关调查环节,而且工作人员的不认真态度,还有在贷款后,银行的监管力度不够彻底,往往都是走一些花架子的形式而已,使得整个贷款的流程不能环环相扣,具体指:审批、发放、回收。也就是说,银行的管理不够彻底,命令执行不下去,有些地方还存在很多违规操作现象。管理档案不善,不扎实的贷款管理工作,档案管理形同虚设,不及时的贷后跟踪,使得不良贷款现象有严重趋势,同时,在一定程度上,也阻碍了风险体系的建立。

(二)信贷人员综合素质不高。信贷人员作为一线人员进行发放贷款的调查过程,他们的受教育程度会严重的影响到贷款的过程,他们的调查是否真实、达标,关系到第一手资料的真假。但是,A银行信贷的工作人员都没有受过高等教育的老人基。他们的思想太过守旧,不懂变通,还是老一套,所以,不管是从改革现下的贷款业务发展,还是从专业化、个性化的信贷营销服务来看,建设高水平的信贷队伍都迫在眉睫,当前业务的需要是老的信贷员始终没有办法满足。他们的主要表现:信贷风险意识十分薄弱、年龄结构不断的老化、合规意识基本没有、低下的业务素质和职业道德底下,即,他们没有非常灵活的营销技巧,全面的调查和洞察能力,非常敏锐的前瞻性眼力和开拓市场的能力,员工很少进行相关知识的培训。所以,这样的员工,就不能保证调查过程所得到的资料的准确性、真实性,安全性。所以,这样子就不能从头控制贷款风险。银行的内部体系不完善,不健全,奖惩不能实现、重形式轻实际,这就使得很多不认真的,没有责任心的信贷员,在调查贷款过程中,就会产生一种“无所谓”的散漫心态,这也就出现了信贷风险。

(三)信用体系不健全。银行业的支撑基础是信用,金融体系最基础的保证是诚信体系。但是,现在的经济发展状况,从整体来说,是呈现平稳趋势,同时,下行压力也在持续加大,所以,就是的一些实体企业面临严重的困难。此外,随着经济的全球化情况下,周期变动的全球经济对银行的信贷风险会产生很大的打击行的影响。若经济一直都在紧缩状态,那么很多的相关企业,在经营管理上,问题就会出现,也就是说,当他们经营不善,导致无法偿还债务时,直接会打破坏社会的整个信用大环境,这会给银行施加一定的压力。若在繁荣的经济阶段,在社会中,大量的需要货币,这种经济繁荣的现象,就会把某些企业已经经营不良问题掩盖,这些企业就会在银行贷款,但是却基本上是没有实力偿还的,这也大大的增加了A银行放贷风险,对企业发展极为不利。

二、A农村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的对策建议

(一)加强内部管理制度建设,规范信贷操作规程。(1)加强信贷制度落实。要解决信贷工作过程中的那些执行力不彻底的重大问题,要做到加大并加强执行和检测力度。当然一定要履行企业所指定的贷款规章制度制度,其分管个支行也要有属于自己的工作计划,要达到100%信贷全面执行检测情况。银行要定期组织检查:一是自查;二是重点检查,具体指评定信用、评级资信、授信统一、上柜台贷款、贷款冒名、汇票和大额授信风险等等,增强切实制度执行力=程度,不断地规范信贷管理方式和严控个人操作的违规行为。(2)加强信贷流程再造和结构优化。一是加快实施法人客户统一授信和公司类客户资信评级,认真落实“现评级、再授信、再用信”的信贷巴黎程序。二是优化贷款发放结构。切实强化资本约束管理,进一步提高对小额贷款业务和小微企业贷款的扶持力度。三是建立市场退出机制。农村商业银行需要密切关注国家宏观经济和产业政策,从严控制高耗能、高污染、高耗水和产能过剩行业的贷款,特别是严格控制和压缩对钢铁、电解铝、铁合金、电石、焦炭、汽车六大产能过剩行业和水泥、煤炭、电力、纺织四大产需基本平衡但规模过大行业的信贷投入,防止进入商业银行已经压缩或退出的限制类和淘汰类行业。对已经投入的,制定应对预案,限期压缩或清收;对省政府确定的“十一五”期间需要淘汰的落后工艺和装备13 大类、105 项,需要淘汰的落后产品 4 大类、15 种,认真对照排查,及时采取退出策略。

(三)建立有效的信贷风险识别和评价体系。(1)提高银行风险管理意识。银行业务的开展本身就是风险和收益共存的,银行只能不断提高自身对风险的管理和识别能力,才能够大大降低风险,实现收益的提高。农村商业银行区别于一般商业银行,具有特殊的经济环境,应该更加注重对信贷风险的控制和管理。农村商业银行的风险意识应该刻画在每位员工的内心中,让没问员工都能够认识到风险管理的重要性,让员工为银行创造收益的同时减小给银行带来的风险。在银行的经营管理层中,同样要加强对风险管理的重视,使管理者无论在做任何决策之前首先要考虑风险,避免单纯观众短期利益,而忽视了长期危害。(2)提高信贷风险的测量和识别水平。当前A共存商业银行还没有建立一套完善的风险测量和评价体系,对信贷风险的测量主要凭借的是一线信贷人员的主观判断和经验判断,与风险的实际情况存在较大的出入。对于商业银行风险的判断,应该根据内外部环境,结合信贷业务的特点,定量分析和模型分析相结合的建立风险测量体系,这是A农村商业银行加强风险管理的必要方法。A农村商业银行当前在信贷管理方面,应提高对风险的量化分析,提高管理层的决策能力,同时还要建立科学、合理的信贷风险预警体系,从而从管理和技术的角度来降低A农村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具体来说主要由以下几个方面:建立完善的风险预警机制,风险数据库,风险预警指标体系。

参考文献:

[1] 袭宝仁.农村商业银行防范信贷操作风险研究[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9(6) :65-66.

农村商业银行小额信贷 篇4

关键词:农村商业银行,信贷管理,信贷风险

农村商业银行是农村金融体系的支柱之一,直接关系到农村经济发展。信贷业务是农村商业银行的主要业务,农村商业银行的信贷业务可以满足农户提供资金需求,对农村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目前,我国农村商业银行的信贷体系仍然存在较大问题,信贷基础体系比较薄弱,导致农村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较高,本文将深入探究农村商业银行的信贷业务管理措施,提高农村商业银行的信贷抗风险能力。

一、转变观念,重视信贷

信贷作为农村商业银行的重要业务,从业人员要树立正确的贷款管理观念,贷款放出后,要加强贷后管理的制度规范和监控机制,把贷后管理这一环节做到同贷前决策和贷中审查一样的严格要求,克服重放轻管的倾向性思维,从思想上纠正贷后管理的偏差。同时,相关的信贷经营部门、资产保全部门、风险管理部门、法律审计等监察部门要明确职责,部门之间形成管理合力,共同做好贷款管理,把贷后工作纵向推进。

二、加强信息资源共享

银行内部要建立共享的客户信息资源,社会各部门之间应该建立更广泛的信息反馈系统,加强行业内部的信息交流,杜绝本位主义,确保消息更新及时。客户经理必须及时更新客户的相关信息,将CRM系统的功能落到实处,并实行定期访问和建立访问台账,加强服务,保证风险管理经理在线监测所需的信息,便于上下级进行资料交换和掌握客户基本情况,农村商业银行管理层必须实时掌握信贷业务信息,防止银行战略性失误。

三、提高信贷业务的服务质量

提高贷款偿还的可能性,降低贷款风险能有效减少农村商业银行的经济损失和社会地位,在发放贷款时必须保证担保齐全以及贷款抵押物的价值合理。为了保证贷款保证人信用水平的度量,银行应与本地其他相关金融机构加强联络,解决贷款过程中的违规保证等行为,避免商业银行信贷资产遭受损失。同时,信贷工作人员要提高工作效率,提升服务水平,改善信贷业务的社会形象,并对恶意违约现象进行整改。

四、加强银行内部控制力度,严格遵守制度

信贷管理过程中,银行要完善相应的组织结构,加强银行内部的管理控制力度,明确各部门间的职责分工,保证信贷业务的公平、公正、公开性。要坚持“审贷分离、责任明确,离任审计”的信贷原则,将信贷责任落实到人,保证责有分担,杜绝出现操作失误或环节脱轨而互相扯皮的现象。在信贷业务开展过程中,确保借款人的还款实力和信用度量,排查贷中审查中可能存在的风险并进行规避,并在后期跟踪过程中及时发现未显现的风险,严格遵守三查制度,能够有效降低信贷风险,加强农村商业银行的风险监管。

五、引导银行经营发展多元化

监管部门和银行管理层要及时调整银行的发展策略和经营方式,对银行的年度绩效和经营状况进行有效分析和评估,并纠正不合理的方面。在发展目标上,应该坚持以风险为原则,根据发展目标和市场环境进行经营计划的制定和调整,达到时刻防范和提高经营效益的目的。同时引导银行在经营和发展过程中发展自身的特色,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和服务对象的不同制定管理机制,避免众多银行产生同质化竞争,通过多元化发展模式加强农村商业银行之间的竞争,刺激农村信贷市场发展。

六、调整机构设置,加强风险防范

第一,将现有的农村商业银行的信贷管理机构进行调整和重构,在总行风险部门下设经理部门,实现信贷业务贷前和贷后的统一管理,贷时审查等程序仍由总行进行授权。第二,切实遵循“四眼原则”,规避道德风险,实行同一客户的贷款检查和审批需要有两名经理经手。第三,对风险责任人的考核机制进行改革,对各种风险问题进行分析和评估,避免风险责任人承担不必要的责任,同时对信贷考核不达标的项目进行修正,降低项目风险。

七、加强队伍建设,提高整体素质

提高队伍风险防范的意识,加强风险管理,大力进行风险意识的强化和倡导。新的经济形势下,专业的人才队伍显得更加重要。培养专业的信贷业务人员和信贷管理人员,董事、经理等高层管理层要以身作则,树立典范,将风险防范和预警机制融入到日常工作中,引导员工形成良好的工作习惯和价值观,促进银行的健康发展。同时,要加强员工队伍结构的调整和个人特色的发挥,将员工安排在最合适的岗位,发挥其最大的才能。

八、结束语

随着经济市场的不断发展,金融市场不断壮大,农村商业银行所面对的风险和挑战越来越大,为了有效规避风险,稳定资金增长,银行要找准发展定位,将发展眼光准确锁定在本地现代农业市场和中小型企业上,同时要加强银行内部的信贷风险管理,提高经济资本的配置能力,保证农村商业银行在金融市场中稳定前行。

参考文献

[1]薛慧珍.浅析商业银行如何加强贷后管理与防范信贷风险[J].时代金融,2009

[2]丁林.我国农村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研究[J].商业文化,2014

[3]周华.改进农村商业银行信贷管理的思考[J].现代商业,2012

[4]赵保国.关于我国存款保险制度建立的思考[N].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10

农村商业银行小额信贷 篇5

精细化管理初探

在农村商业银行经营方式改革的过程中,银行自身的信贷精细化管理水平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影响因素,当前,我国的银行信贷行业也已经有了很大的变化,所以其结构也要有一定的转变,而提高信贷精细化管理水平也是整个信贷结构得以调整和改变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条件。

地方性农村商业银行先后经历了两次转型:一次是农业银行与农村信用社的分家,由此信用社变成独立的大法人机构;另一次是近些年进行得热火朝天的农村信用社转型为农村商业银行,再一次大法人机构变成小法人机构。虽然前两次转型对农村商业银行的业务或管理都有一定的推进,但更多的是由于我国社会制度的不断更新所推动。近年来,银行业市场竞争愈演愈烈,经济环境不断下行,银行业不良贷款相继爆出,作为地方性金融机构的农村商业银行也未能幸免,促使农村商业银行经历两次制度上转型后,继续开展“三次转型”——市场业务转型。在经济全球化和“大众创新,万众创业”的环境下,对于农村商业银行来说,提升信贷业务的精细化管理是关键。本文将在本文在分析商业银行信贷管理工作现状及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提升商业银行信贷精细化管理水平的具体措施。

一、存在的问题及现状

农村商业银行一直秉承“服务三农、服务地方经济”的宗旨,过去存在这粗放式经营管理的弱势,尤其体现在信贷业务方面,无论是硬件还是软件方面相对于其他商业银行都有一定的差距,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硬件方面的不足

(一)信息技术水平落后

过去,农村商业银行发展思维较为落后,对未来的发展方向认识不足,一直以求稳的心态发展。进入21世纪,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时代,各大商业银行在快速跟住时代脚步,提升自己的信息技术管理水平和市场营销水平的同时,而农村商业银行则仍然固步自封,沿着自己的原有方向走。其他商业银行已经进入信息技术4.0的管理水平,而农村商业银行则刚刚起步,无法给信贷业务的精细化管理提供技术支持。

(二)制度管理混乱

信贷管理是一项制度性及事务性极强的工作,需要多部门共同努力配合,协同合作,其中每个环节都不能有所疏漏和放松,否则,信贷管理就无从谈起。可以说农村商业银行并不缺少制度,只是各项制度的制定较为混乱,没有任何的整体联系,甚至有些制度的条款相互矛盾,导致在执行过程中容易出现偏差,或有章不循,普遍存在制度执行不规范及相关奖惩不到位的现象,这也是不良以及风险事件时有发生的一个重要原因。

二、软件方面的缺陷

(一)思想认识不足

目前,农村商业银行的考核办法中对信贷方面的考核偏重贷款的增量和不良贷款的增减,而对信贷管理工作优劣要么没有设定具体的考核指标,要么考核权重占比极小,无法对业务办理出现疏漏的客户经理及支行起到应有的警示作用,“重贷轻管”现象严重。思想上的不重视,导致偶有检查,就狠抓信贷管理一段时间,但是“风头”一过,依旧屡查屡犯和我行我素。

(二)人员管理粗放

目前农村商业银行对人的管理存在以下问题:一是支行业务员营销任务重、压力大,不愿意耗费精力继续学习,更倾向于拓展更多的业务,而不注重业务办理质量的改进。二是以往客户经理队伍的培养壮大,都是通过支行间“老带新和优帮劣”一代一代带出来的,如今由于部分业务熟练的客户经理退休或者转岗等,支行“传帮带”出现断档,新上岗的业务员大多完全不懂信贷知识,办业务是摸着石头过河,久而久之养成这种“业务错了就整改,没有什么大不了”的态度。三是业务员分散于各个支行,即使同一个支行的业务员平时也忙于业务拓展,平时交流沟通甚少,好的经验和错误的典型都无法做到有效传播,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业务员队伍整体素质的快速提升。

(三)岗位设置欠科学

目前,大多数农村商业银行实行了审贷分离,风险经理与业务员平行作业的信贷制度,这种制度设计从表面看很科学。然而,由于风险经理设臵缺乏独立性,“四只眼”看风险,有时重叠为“两只眼”看风险,互相制衡作用为零。二是基层行信贷人员普遍吃紧,有岗无人或人员力不从心,很多业务通过电子系统操作,系统中岗位设臵数量很多。由于基层人手少,只能忽略不做或一人多岗、一人多户。三是一级支行以上机构没有专设贷后管理岗位,上级行存在督办不力的问题,风险经理贷后管理监督职能不全面,仅是一般的风险提示。

二、提升农村商业银行信贷精细化管理水平的具体措施

(一)引进信息技术人才,提升信息技术水平

过去,农村商业银行发展滞后,信息技术人才储备不足,信息技术管理水平较弱,时至今日,已严重阻碍农村商业银行的发展,更是无法有效践行信贷业务的精细化管理。快速有效解决该缺陷的方式是:一方面外部引进相关技术人才,开发属于自己的、利于业务开展的信息管理系统;另一方面,通过传帮带的方式培养属于自己的技术人才,真正做到本行的人才可持续发展。

(二)推动信贷管理制度精细化

严格落实信贷管理责任,定期梳理农村商业银行各项制度,制定符合本行的信贷管理制度,包括信贷管理的内容+原则+制度+部门岗位职责+行为规范,全面规范管理行为,确保工作落实到位,真正起到风险防范作用,促进资产质量明显提高。一是做到职责明确,部门落实,形成齐抓共管的局面。明确各支行的主要职责,主要包括:客户监管,监管客户资金账户往来+信贷资金使用用途等,客户生产经营及财务状况,贷后跟踪检查,落实审批内容和前提条件,收集客户公开信息并定期联系客户;担保人及担保物的监管;维护信贷管理台账,整理+收集信贷客户档案有关资料,信贷管理系统数据录入,贷款本金和利息收回;做到发现风险信号及时提出处理建议并报告;定期向支行行长和上级行信贷管理部门汇报辖内客户贷后管理情况。二是明确农村商业银行信贷管理部门及相关业务职能部门的职责。主要包括:组织全辖贷后管理工作,制定重点管理客户的贷后管理方案并督促落实;组织各支行建立定期联系协调机制,定期联系客户,收集客户公开信息,并通报重点管理客户信息;通过信贷管理台账实时监测重点管理客户情况,并按照规定参加贷后检查;定期向领导汇报重点管理客户情况和风险状况。

(三)推动信贷流程精细化

进一步完善全行标准化信贷流程,贷前调查+授信审批+放款+贷后监控+抵质押管理以及资产保全等相关规定逐步固化到信贷业务流程系统中,努力将贷款新政的要求都通过流程系统来实现。每一笔信贷业务的各个环节都通过流程清晰地展现出来,既规范了管理,也便于发现违规问题,更利于简化流程。通过改变信贷管理模式与深化业务转型相结合+实施贷款全流程管理与推进流程优化相结合+落实“实贷实付”与完善基础建设相结合+评估客户资金合理需求与提升风险管理技术相结合!不断提高支行信贷管理水平。

(四)推动员工管理精细化

建立一支持续有力的执行队伍,科学的管理制度和合理的操作流程,需要一支高素质的队伍来执行。一是尊重员工个性,发挥员工专长,并以此安排员工的岗位和工作,合理组合工作团队,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员工个人才干,实现团队和个体互补的最优化。二是加强信贷人员培训,要针对从业人员的不同层次,制定不同的培训计划,从思想教育和引导入手,转变信贷人员的思想,树立管理创造价值的观念和风险意识等理念。三是加强对各级信贷从业人员的政治思想教育工作,切实转变作风,深入扎实工作。

三、结语

农村商业银行小额信贷 篇6

摘 要:农村小额贷款公司改制为村镇银行的外部监管,符合法理的内在要求。在改制过程中,银监会对改制工作实施外部监管,其中包括农村小额贷款公司改制为村镇银行的准入和退出、涉农贷款比例等指标进行考核的合规性监管;对改制的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和操作性风险进行监管;对筹建工作小组的改制活动进行全程监管,对改制筹建小组主体成员是否适格进行审查,以确保改制工作顺利进行。

关键词:农村小额贷款公司;改制;村镇银行;外部监管

中图分类号:F32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19-0109-03

一、农村小额贷款公司改制为村镇银行的外部监管概述

(一)农村小额贷款公司改制为村镇银行外部监管的含义

农村小额贷款公司改制为村镇银行的外部监管,是指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根据相关法律法规,对农村小额贷款公司改制为村镇银行的合规性、风险性监管以及对参与改制主体的改制活动的监管,以防范金融风险的发生。在我国,农村小额贷款公司和村镇银行都属于新兴发展起来的金融机构,关于这两者的监管法律体系相对于其他金融机构来说并不十分健全。2009年银监会发布的《小额贷款公司改制设立村镇银行暂行规定》,明确指出符合规定的小额贷款公司可以改制为村镇银行,由银监会负责指导监督,因此在改制过程中应由银监会对其进行外部监管。

(二)农村小额贷款公司改制为村镇银行外部监管的原则

农村小额贷款公司改制为村镇银行在我国并无先例,也没有相似经验可供借鉴,因此银监会在进行监管时必须使用特殊的原则和方法。主要体现为以下几个方面:《小额贷款公司改制设立村镇银行暂行规定》对农村小额贷款公司改制为村镇银行的准入条件、程序和要求以及监督管理等做了相关规定。银监会对改制的外部监管首先是对拟改制的农村小额贷款公司改制为村镇银行的准入监管。实行市场准入监管是为了防止不合格的小额贷款公司主体改制为村镇银行导致市场的紊乱。拟改制的小额贷款公司需首先符合《指导意见》的审慎性经营要求。其次须经股东(大)会表决通过且其治理结构、内部机制、经营状况以及信誉等都需符合相关要求,小额贷款公司符合条件后便可申请改制。银监会还应对改制的过程进行监管,对筹建工作小组的资质进行检查,并全程监督筹建工作,对申请材料进行审核,审核通过后便可决定筹建和开业等行政许可事项。最后,农村小额贷款公司成功改制为村镇银行后,银监会还应对改制后的村镇银行进行持续监管,确保其稳健发展。

(三)农村小额贷款公司改制为村镇银行外部监管的法律价值

1.安全价值

农村小额贷款公司改制为村镇银行的外部监管的主要意义是,保护农村主体的金融权益,保障农村金融市场的安全,促进农村各金融主体的公平竞争,保证改制的顺利进行,因此银监会的外部监管对于改制后的村镇银行的安全运行、农村主体的金融安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秩序价值

银监会的外部监管有利于改制的有序进行。银监会依据《小额贷款公司改制设立村镇银行暂行规定》、《村镇银行管理暂行规定》等规范性文件对拟改制的农村小额贷款公司的改制过程进行全程监管。小额贷款公司若要改制为村镇银行需符合法定的条件,改制过程也要严格遵从程序要求。若无银监会的监管,改制过程中必然带入农村小额贷款公司的主观判断及动态,这必然使得改制处于无序的状态,影响农村金融市场的整体经济秩序。

3.发展价值

银监会对改制过程进行严格监管,确保只有适格的农村小额贷款公司依照法定程序才能顺利改制为村镇银行。这样可以缩小改制后的村镇银行和其他村镇银行在资本、业务等方面的差距,保证改制后的村镇银行和其他村镇银行地位的平等,使其在公平的环境下开展业务并进行竞争以不断提高业务水平,提高农村金融市场的整体效益,进一步服务“三农”。

二、农村小额贷款公司改制为村镇银行的合规性监管

(一)准入监管

为引导农村小额贷款公司顺利改制为村镇银行,应当首先从市场准入方面进行有效的监管。市场准入监管主要包括经营状况和主发起人。

1.经营状况

对农村小额贷款公司经营状况的监管是对其改制为村镇银行设立的一道门槛,是防止改制的混乱,保证改制后的村镇银行能正常运作。《小额贷款公司改制设立村镇银行暂行规定》中明确规定:“拟改制的小额贷款公司须按《指导意见》新设后持续营业3年及以上;清产核资后,无亏损挂账,且最近2个会计年度连续盈利;资产风险分类准确,且不良贷款率低于2%;已足额计提呆账准备,其中贷款损失准备充足率130%以上;净资产大于实收资本。资产应以贷款为主,最近四个季度末贷款余额占总资产余额的比例原则上均不低于75%,且贷款全部投放所在县域……”很明显,《暂行规定》中对改制的农村小额贷款公司的经营状况的要求十分高,而且在实践中相当一部分小额贷款公司的经营状况达不到这些标准,因此,银监会必须协同相关中介机构对拟改制的农村小额贷款公司进行审慎性监管。

2.主发起人

《暂行规定》中明确要求小额贷款公司要改制为村镇银行必须有符合条件的银行业金融机构作为主发起人。这其实为改制设置了更高的门槛。据调查,目前基本各银行业金融机构都没有意愿去自愿成为改制的主发起人。无论是大型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还是农村信用社,对小额贷款公司的贷款质量、风险控制、人员素质等都存有疑虑,因而增加了成为主发起人的顾虑。另外,规定银行业金融机构作为主发起人是为了将小额贷款公司的风险控制在银行市场之外,隔离不同市场之间的风险。但是在《暂行规定》中对主发起人的具体持股比例并没有做出明确规定,因此在实践中很有可能原持一定股份的小额贷款公司的股东联合起来对抗作为主发起人的银行业金融机构。因此,银监会在对主发起人的适格问题进行审查时,还应对其作为主发起人所持有的股份进行明确规定。

(二)市场退出监管

有准入就得有退出,否则当面临市场退出时,投资者和客户的利益就很难得到保障。规范的市场退出机制有利于规范金融主体运行机制,也有利于维护金融市场的稳定。关于农村小额贷款公司的市场退出,《指导意见》中有明确的规定,分解散和破产两种情况。具体原因有:(1)公司章程规定的解散事由出现;(2)股东大会决议解散;(3)因公司合并或者分立需要解散;(4)依法被吊销营业执照、责令关闭或者被撤销;(5)人民法院依法宣布公司解散。但是,农村小额贷款公司改制为村镇银行后,其市场退出必然有所改变。有关改制后的村镇银行的市场退出,应遵从《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第72条的规定:商业银行因解散、被撤销和被宣告破产而终止。同时,银监会在阐述“资本充足状况和资产质量状况”监管措施的条文中对村镇银行的市场退出问题也略微提了一下。但是,村镇银行作为新型金融机构区别于传统的商业银行,有其自身的特殊性,有关商业银行的退出机制明显无法满足村镇银行的实践需要。因此,银监会应明确村镇银行的退出流程,并对村镇银行撤销条件,破产清算的方式、步骤及具体的操作办法给予详细的规定,最大限度保护存款者的利益,维护社会的稳定[1]。

(三)支农服务监管

无论是农村小额贷款公司还是村镇银行,从其设立之日起就是为了服务“三农”经济,推动农村金融市场的发展。银监会必须对农村小额贷款公司改制后的市场定位进行明确。改制后的村镇银行必须立足于县域,服务“三农”,适应并不断探索建立灵活、便利的信贷管理与服务模式;以市场为导向,开展金融创新,开发适应农村经济发展和区域产业特点的金融产品,增强金融服务功能,努力扩大服务覆盖面,提高服务满意度,促进当地经济发展。银监会在当地的监管分局应在当地建立支农服务质量评价考核体系,构建正向激励与约束机制,定期对改制后的村镇银行的客户贷款覆盖面、客户贷款满意度、涉农贷款比例等指标进行考核,并建立与考核结果相挂钩的奖励机制,使改制后的村镇银行更好地服务“三农”。

三、农村小额贷款公司改制为村镇银行的风险性监管

除了对农村小额贷款公司改制为村镇银行的合规性进行监管,还应将对改制的风险性监管纳入监管范畴。农村小额贷款公司改制为村镇银行,银监会必须首先确保不能把农村小额贷款公司自身的风险传递到银行体系当中。银监会对改制的风险性监管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农村小额贷款公司的资金来源十分有限,因此在其发展过程中蕴含着非法集资的冲动。非法集资作为一种破坏金融秩序的犯罪对地方的社会秩序以及市场金融秩序危害极大,在我国的《刑法》、《商法》以及地方出台的对小额贷款公司的管理办法都明确对非法集资进行了明令禁止。因此银监会必须对拟改制的农村小额贷款公司的资本合法性进行审查。另外,对借款人的资信状况也应进行审查,以防止坏账、死账的出现。

对于改制后的村镇银行,仍会面临相应的风险。

(一)信用风险

无论是农村小额贷款公司还是村镇银行,其所面对的贷款对象都是农民和中小企业,而农民和中小企业的信用状况复杂,缺乏以往的信用记录和相应的抵押财产。而一些贷款者信用意识和法律意识淡薄,欠贷不还,往往利用各种方式逃账、赖账,极易形成信用风险。因此,在改制前,银监会必须对小额贷款公司原先的贷款客户进行资信审查,减少改制后坏账、死账的出现。对于改制后的村镇银行,银监会应将其纳入征信系统,保证其对贷款用户资信状况的了解。另外,可广泛开展一些信用评级活动,评选出“信用乡”、“信用户”等,并建立相关的奖励机制,增强农民的诚信意识和信用意识,为建设农村信用体系创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二)流动性风险

农业生产受季节气候的影响十分巨大,其面临自身风险和市场风险的双重危机。因此,一旦发生自然灾害,导致农民大面积拖欠贷款,那么无论是小额贷款公司还是村镇银行都会面临巨大的危机。另外,无论是小额贷款公司还是村镇银行都受到了严格的地域限制,不能跨区域开展业务,这促使流动性风险更加突出。为防范农户经营风险,提高农户还贷能力,政府应该推动有关农业保险制度的发展,尽快制定《农业保险法》等法律法规,构建多层次的农业保险组织体系[1]。同时,政府应加大对村镇银行的财政支持并给予相关的税收优惠政策,以解决村镇银行资金短缺问题。例如:村镇银行应该享有和农村信用合作社相似的特定税收优惠,对城建税、教育费附加等进行减免。

(三)操作性风险

农村小额贷款公司作为非银行金融机构,其部门设置以及工作人员的配备均有别于正式的商业银行。一般说来,农村小额贷款公司的部门设置较为简单,对工作人员的业务素质要求并不高。但是村镇银行作为商业银行,其有严格的部门设置,工作人员的素质也要求达到一定的标准。若农村小额贷款公司改制为村镇银行后,部门设置没有改进,工作人员的素质没有提高,那么业务操作流程便会发生错误,极易导致操作性风险的发生。在改制过程中,监管机构应该对拟改制的农村小额贷款公司的部门设置进行重新整顿以符合村镇银行经营的需要,对工作人员也要进行相关业务培训并进行考核以提高其业务水平,强调内部合规建设,防范如账外经营等案件的发生。

四、对参与改制主体的改制活动的监管

拟改制为村镇银行的农村小额贷款公司除了要符合《小额贷款公司改制设立村镇银行暂行规定》中规定的准入条件,其在改制过程中还应遵从《暂行规定》中规定的程序和要求。

首先,监管机构应加强对筹建工作小组的成员组成的监管。《暂行规定》中规定“小额贷款公司改制设立村镇银行应当成立筹建工作小组,设立村镇银行的发起人应当委托筹建工作小组为申请人。筹建工作小组由主发起人、小额贷款公司等有关单位组成,负责相关改制工作。”因此,监管机构应对筹建工作小组主体成员适格与否进行审查,其中村镇银行的发起人的资质、持股比例等必须符合《村镇银行管理暂行规定》的要求。监管机构还需要对小组成员的组织能力和领导能力进行检测以确保改制工作的顺利进行。

其次,监管机构还应该对筹建工作小组的改制工作进行全程监管。对于拟改制的小额贷款公司,筹建工作小组应聘请具备资质的中介机构对其进行清产核资,同时对其管理状况进行专项审计。监管机构应该协同筹建工作小组对中介机构的资质进行审查。清产核资工作在改制准备过程中是十分重要的,这涉及拟改制的小额贷款公司的资产与运营状况是否具备改制为村镇银行的条件。因此,当中介机构清产核资完后,监管机构对其结果也应该协同筹建工作小组进行复查。

最后,银监会对于筹建工作小组提交的改制设立村镇银行的筹建和开业等行政许可申请材料应该进行仔细审查,确保每一份材料的真实性、完整性与准确性。在审查过程中,银监会应该严格依据《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农村中小金融机构行政许可事项实施办法》、《村镇银行管理暂行规定》、《村镇银行组建审批工作指引》的规范性文件的具体规定。在审查完后,银监会应及时对拟改制的小额贷款公司的筹建和开业等行政许可事项进行决定。

参考文献:

[1]薛林,卫倩倩.村镇银行金融风险及其监管初探[J].经济与社会发展,2011,(5).

[2]程凯,张庆亮.对我国村镇银行监管的思考[J].银行分析,2010,(6).

[3]龚毅铭.论我国小额贷款公司的监管制度——以风险分析为视角[J].经济视角,2012,(1).

[4]江眺,谢丹婕.浅谈我国小额贷款公司法律监管的完善[J].咸宁学院学报,2012,(4).

[5]陈颖健.小额贷款公司监管的法律思考[J].金融与法,2010,(3).

[6]郑红红,李姣.小额贷款公司与村镇银行协作及监管问题研究——以温州金融试点政策为背景[J].法制与社会,2012,(5).

农村商业银行小额信贷 篇7

1 农村建设新气象

一直以来, “三农”问题总是影响我国经济发展的关键,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也是我国农村发展的总目标。2000年, 为减轻农民负担, 在农村推行税费改革。十六届三中全会第一次提出“统筹城乡发展”的思想。十六届五中全会,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被正式提出。这些思想的提出, 是我国农村战略思想深化和升华结晶。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是: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生产发展”是建设新农村的物质基础, 既要加快生产速度, 更要重视和加强生产的质量。

面对新时期的转型, 政府的扶持是必不可少的, 但国家对农村的投资规模和扶持能力毕竟有限, 若将大量资金投入农村经济的建设而压缩城市的经济建设, 必将得不偿失。这样, 就需要市场经济和政府的有效干预双管齐下, 最终优化新农村的经济建设。

农村商业银行承担着服务建设新农村的使命, 支持着三农经济的发展, 因具有足够的资金实力和经营规模, 已是农村金融的坚实基石。近年来, 农村合作经营机构通过对信贷结构和投向的合理调节, 已使信贷结构得到优化, 信贷资产质量得到提高, 贷款操作更加规范, 使经营效益逐步增长。

2 农村商业银行信贷发展现状

2001年11月28日, 我国首家农村商业银行———张家港市农村商业银行正式成立, 之后, 全国各地的信用社陆续改制为农村商业银行, 并对支农工作给予大力支持和帮助。虽然农村商业银行为三农经济做出了重大贡献, 但在信贷管理上还是存在一些问题。

2.1 贷款统计失真

由于一些农村商业银行的分支机构未能真实反映各类贷款的占用情况, 直接导致正常贷款中还存在不良贷款, 最终使得汇总数据失真。另外, 在贷款统计上, 科目的归属也有失规范, 将不同种类的贷款相互混杂, 造成收贷困难。

2.2 担保手续不严

在发放贷款过程中, 因很难寻得有效的抵押物, 而且加上抵押手续的繁琐, 农村商业银行为方便有效, 对很多贷款行为都采用保证担保的方式。但是, 从目前的保证担保贷款来看, 依然存在问题, 如对保证人的资信和担保能力未作充分详尽的调查, 甚至还存在一人多保、家庭成员间的交叉互保等现象。

2.3 贷款投向不准

很多农村商业银行在贷款的投向上并不十分准确和分明, 有的甚至无视相关的国家产业政策, 如:对房地产、小钢铁等行业发放固定资产投资贷款;对跨区域地方发放贷款;以“流动资金周转”的名义隐藏贷款的实际用途。

2.4 到期转贷较多

货款到期后, 为收清利息, 大部分农村商业银行会办理转贷或延期, 其中, 转贷尤多。特别是大额贷款到期后, 若多次采取转贷的方式, 会影响信贷资金的流动性。

2.5 贷后监管不善

很多农村商业银行经常放松贷后管理, 尤其是在发放大额贷款后, 常常不能进行及时的跟踪检查, 另外, 还存在贷款档案有失、保管不善、客户档案不明、信贷人员岗位设置不妥等问题, 甚至有的信贷员不能详细掌握借款户的基本情况、贷款用途等信息, 造成贷款管理上的漏洞。

2.6 放贷责任不清

有的农村商业银行是因为未对放贷责任的规定进行细化和落实监督, 有的是因为信贷人员的频繁调动, 有的是因为接任者未对旧账进行认真核对和整理分析, 这些都造成了责任不清的情况, 也使责任的追究陷入尴尬的局面。

2.7 外勤人员不足

当前的农村商业银行, 外勤人员数量少、任务多, 特别是在基层服务的信贷员严重不足。有的信贷员所负责的信贷业务范围涉及十几个村落, 这样, 信贷员不能全面、详细地掌握各村、各户的情况, 很有可能会忽视潜在的信贷风险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3 创新信贷扶贫的措施

在建设新农村的背景下, 农村商业银行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与挑战, 只有树立正确的经营理念, 强化信贷体制, 防范信贷风险, 才能真正为新农村的经济建设做贡献。

3.1 树立稳健的信贷经营理念

农村商业银行必须将对信贷管理的重视程度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 把贷款质量放到数量前面, 不能为追求发展速度而忽视发展质量。近几年, 农村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数量从未有所下降, 面对这样境况, 若增加大量不良贷款, 农村商业银行的未来发展必将遇到前所未有的困难。自实行产权制度改革后, 农村商业银行不仅拥有了更大的权力, 也肩负了更多的责任, 所以, 必须要将信贷操作风险的防范作为信贷活动的核心, 不断提高管控能力。同时, 还要制定和完善相关政策、制度, 严格监督相关人员的信贷活动, 宣传和贯彻稳健的经营理念。

3.2 建立贷款客户档案

农村商业银行要为贷款客户建立独立的客户档案, 全面、详尽、真实地记录客户的家庭成员情况、主要收入来源、从事产业的发展前景、家庭财产、村委会与村民的评议意见、以往借贷还款的信用记录等信息, 并且还要每年定期进行数据管理和内容更新。这样, 不仅能为农村商业银行提供贷款管理工作的依据, 也可以对信贷员进行监督和约束。

3.3 落实贷款问责制度

农村商业银行应将贷款责任落到实处, 实行有效的包客户、包发放、包回收的贷款责任制, 在贷前、贷中、贷后都进行严格的防范和监督, 开展预警式管理。同时, 要明确放贷责任, 将各贷款环节中的责任进行精准归纳和管理, 贷款调查人身负调查失真的责任;贷款审查人承担审查不严的责任, 若大额贷款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或条例, 要承担审批责任, 发放贷款后, 若发现真实用途不符等, 要及时、准确上报, 否则, 追究贷后管理不善的责任。

3.4 实行私企的评级授信

随着私营企业的不断发展, 在新农村建设的背景下, 私企的信贷需求正在逐步扩大, 针对这类贷款客户, 农村商业银行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制定符合不同客户的贷款制度, 并及时进行有效创新。将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内部制度合理、信用记录良好、资金充足、具有贷款还款能力的企业评级授信并进行适当的政策倾斜。同时, 也要确保征信工作的公开、透明, 接受社会各方的监督。

3.5 开展农村银行金融服务

农村商业银行要依据经营个体、个人客户的需求开展农村个体经营户的信贷服务, 个人生活消费信贷服务等。从体制创新的方面发展新农村经济, 转变农村经济增长方式, 寻求新的经济增长点, 最终实现新农村的建设。另一方面, 开发多种服务产品, 针对不同群体的需要打造零售银行, 简化信贷客户的办理手续。

3.6 完善信用担保体系

一是建立以政府为首的担保公司, 由政府、国有资产管理局、银行、企业、保险机构等部门提供担保资金。二是成立由中小企业、农民组织参与的区域性联保机构, 由区域内成员注入资金。三是建立多类型的资信评级、咨询机构, 如县级非商业性自信评审机构、乡镇服务性信用评审组织。四是提高群众的信用观念。

4 结束语

新时期, 在进行新农村的建设过程中, 农村商业银行的信贷扶贫仍然面临着各种问题、困难, 但是, 只要加强信贷操作风险的防范, 进行科学有效的管理, 创新控制制度, 将工作重点转移到经营管理和提高效益上, 便能为新农村的建设保驾护航。

摘要:新时期, 建设新农村已成为我国加快实现现代化的重要加速器, 而新农村的经济建设在建设新农村的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其中, 农村商业银行应该积极发挥自身优势, 将自身的发展同新农村的建设结合起来, 找准支农着力点, 对信贷扶贫进行有效创新。

关键词:新农村,农村商业银行,信贷扶贫

参考文献

[1]潘盛洲, 《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统领“三农”工作》, 《红旗文稿》, 2005 (12) .

[2]彭捷, 《农村信用环境是构建良好金融生态环境的基础》, 《西南金融》, 2006 (08) .

[3]《央行、银监会发布意见推进农村金融产品创新》, 《经济管理文摘》, 2008.22.

农村商业银行小额信贷 篇8

银行信贷风险是一个系统复杂的问题,而解决这一问题金融机构不仅需要通过不断的市场化改革,完善信贷利率管制,同时完善贷款利率市场化形成机制,在金融生态环境逐步改变的状态下,加强金融监管部门对债务人的信息状况监管,而作为贷款对象,在与银行或者金融机构进行贷款合作时,要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根据偿债能力和经营能力量力而行。针对信贷风险问题,国外学者对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的研究成果颇丰,且走在世界的前沿。其中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在1997 年9 月公布的《有效银行监管的核心原则》中,将银行业面临的主要信贷风险归纳为八个方面,即信用风险、国家和转移风险、市场风险、利率风险、流动性风险、操作风险、法律风险和声誉风险。但是从世界各国的实际分类情况看,有四级分类方式、五级分类方式、八级分类方式、十级分类方式、十一级分类方式。美国、加拿大、新加坡、匈牙利等国按风险贷款分为五类,即:正常、特别注意、次级、有疑问和损失。相对于美国、加拿大等发达国家,澳大利亚、马来西亚等国将信贷风险之划分为正常、次级、有疑问和损失四类。

Ghali(1998)使用多变量协整技术设计了一个向量误差修正模型来考察公共投资对私人资本构成和经济增长的长期影响,并把这个方法应用于一个正在实施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债务稳定计划的发展中国家(突尼斯)。得出的结论是在这个国家短期内风险因素对私人投资具有负面影响,长期内则对私人投资和经济增长都具有负面影响。安东尼·桑得斯在其《信用风险量化———风险估值的新方法与其他范式》中对信用风险量化的方法进行了比较充分的研究,通过在金融信贷领域中难以衡量的信用体系按照一定的理论模型将其量化考察,大大提高了贷款主体,即商业银行或者金融机构对贷款对象信用难以适时掌握的信息不对称的问题;皮埃特罗·潘泽(Pietro Penza)和维普·班塞尔(Vipul Bansal)对如何利用VAR度量市场风险进行了深入的探讨(2001),通过利用VAR模型对影响信用风险的因素进行一系列的检验,最终通过复杂的计量分析确定了影响信贷风险的主要因素,进而银行能够通过这些主要影响因素对贷款对象进行重点考察以减小由于风险给银行带来的损失。此外,约翰·B.考埃特(John B.Caouette)、爱德华·爱特曼(Edward.Altman)等对信用风险管理演进规律进行了研究(2001)。KMV公司的组合管理者(Portfolio Manager)、J.P.摩根的信用尺度(Credit Metrics)模型、麦肯锡(Mc Kinsey)公司的信用组合观察(Credit Portfolio View)模型、瑞士信贷金融产品(CSFP)的Credit Risk模型,在引入损失范式(loss Paradigm)和违约比率(Default Rate)两个概念的基础上,重点阐明各模型的数学推导及计算方法,使得银行风险管理者能够确实将其应用到风险度量实际工作中。

我国学者对金融风险的研究起步较晚。在20 世纪90 年代末,国内有些学者(阳洁、胡静,1999)逐渐对巴塞尔协议有所了解而开始对金融风险预警系统评价进行了起步的研究。此外,有学者对巴塞尔新资本协议草案与国有商业银行风险管理问题发表了研究成果(詹向阳、张兴胜,2001),特别关注巴塞尔新资本协议并希望将其迅速在我国展开广泛的应用研究,特别是对新巴塞尔协议下的市场约束机制有利于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的控制。武剑(2003)则对我国银行业实施内部评级法策略进行了研究。针对银行信贷业务中普遍存在的道德风险问题,庞素琳和黎荣舟(2005)研究了风险类型并合与风险类型非并合两种不同情形下道德风险的规避方法及信贷风险决策合同的设计,通过引入抵押率的概念作为衡量道德风险的重要指标。研究结果表明,较大的抵押率使银行抵御道德风险的能力减弱,较小的抵押率使银行抵御道德风险的能力增强。

我国银行业逐渐走上了市场化发展之路,而竞争的市场中存在着巨大的风险,一旦风险爆发则可能产生极其严重的后果。尤其是在农村商业银行,由于其管理制度和相关金融市场的秩序还在完善之中,故相对于其他成熟的商业银行而言,农商行存在着更大的信贷风险。所以,在当今农村金融市场改革逐步深入的今天,借助政府的力量,从自身做起,从内部着眼,加大对农商行贷款管理和风险防范的研究,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方法措施,是对我国农村金融改革事业的一大贡献。因此,加强对农商行信贷风险管理的研究,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本文从贷款主体、贷款对象和贷款环境三个角度对农村信用信贷潜在风险生成机理进行详细的阐述,并在这样的基础背景上,从贷款风险的识别、量化与评估、检测以及处理四个环节尝试建立一套适合当前实情的农商行信贷风险预警体系,以帮助管理者监管信贷资产风险的变化程度,从总体上降低信贷风险,提高信贷资金的使用效率,从而加强风险管理效果和经营绩效,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可以说,没有金融均衡配置资源的实现,就没有区域经济生产力的发展,其他生产要素的增加和改善也就难以实现。总体来讲,本文结合A市农商行信贷管理研究,以期金融机构能够从信贷风险管理中对各期信贷风险管理绩效进行评价,降低信贷风险,有助于农商行金融资产使用的效率性以及资源配置的均衡性。

二、A市农商行信贷风险管理的现状

在农村金融改革实施以来,A市农商行发展事态逐渐转好,资产规模不断提高,贷款规模也达到空前的高度,信贷结构得到不断的调整。到2011 底,A市农商行存款规模达到578 144 万元,为支持地方经济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资金支持,特别是在调整当地产业结构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而当地产业结构的调整增强了第二产业以及第三产业发展的实力,在加速辖区国民生产总值的同时也提高了金融机构的存款量。从规模上讲,2010 年A市农商行信贷余额是2005年的2.63 倍。

在A农商行贷款规模不断增大的趋势下,由于风险存在的原因,农商行的不良贷款、逾期贷款、呆滞贷款以及呆账贷款额度都暴露出不同的问题。具体由以下几个方面组成:

第一,不良贷款。目前,通过票据置换、再贷款、再贴现以及税收减免等一系列优惠政策的出台对于农商行削减存量风险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正是基于农商行在不断的改革和在降低不良贷款方面做出的巨大努力,不良贷款及不良贷款率明显降低,农商行的资产质量得到进一步的提高,农商行的存量风险大幅度降低。据统计,A市农商行自2005—2010 年贷款总额不断增长的同时,不良贷款率已经从2005年的31%下降到2010 年的5%左右。

第二,逾期贷款。逾期贷款是不良贷款中的未按约定日期归还,逾期两年以内的可能收回也可能收不回来的低风险贷款。A市农商行的逾期贷款数量在农商行内部风险控制制度逐步完善的情况下从整体上还是有了大幅度的降低,从2005 年末接近400 万元下降到2008 年的75 万元,下降速度相对较快。

第三,呆滞贷款。呆滞贷款指逾期并超过规定年限以上仍未归还的贷款。呆滞贷款相对于逾期贷款来说回收难度更大,回收成本也更高,相对应的风险性也更大。2005 年以来,A市农商行的呆滞贷款数量总体呈现下降趋势。

第四,由于A市近几年来逐渐加大了贷后管理工作,农商行信贷主体在向信贷对象贷款的过程中,遵循有效性、审慎性、全面性、及时性等原则全面加强对贷款对象的审核,特别注意对贷款对象的信用和贷款资金投向的审核,同时对呆账贷款依法加大催收力度。A市农商行的呆账贷款率从2005年的8%左右下降到2010 年的0.8%,呆账贷款及呆账贷款率都大幅度下降。

三、A市农商行信贷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

虽然A市农商行的金融改革取得了较大成就,然而在一些具体的政策法规方面,在金融改革实施的过程中有些政策制度、政策法规等随形势的发展变化还存在一些缺陷。具体由以下几个方面组成:

第一,风险管理意识淡薄。地方上的农商行迫于每年的信贷任务,很多内部社员未严格执行信贷发放操作程序,贷款发放把关不严而存在诸多的违规进行信贷现象,以至于与商业银行自下而上实行贷款营销的逆程序操作使相当一部分信贷管理人员淡薄了风险意识,甚至会出现第一手调查材料就存在虚假、谎报、瞒报等不真实反映的瑕疵行为,完全有悖于信贷风险管理中的风险识别,致使农商行在风险管理上普遍存在问题。

第二,担保抵押流于形式。在地方县域内的农商行一般是针对农业、农村和农民三农问题而实施贷款,特别是针对农户的贷款,一般是小额的信贷。但是,农户向农商行贷款是需要一定的担保抵押才能获得贷款资金,以防范农户在规定期限内没有能力能够偿还贷款资金的风险。对于贷款抵押物,可能农商行对抵押物的价值评估偏高以至于当风险发生而处置抵押物时,其变现价值不足以抵偿贷款本息。此外,农村信用体系、担保体系仍然不健全,加上农村金融机构风问责制度等内部控制制度建设存在法制缺陷,导致了农村金融机构不良贷款比例仍然较高。

第三,信贷资产质量反映不够真实。由于对信贷的风险识别不重视或者由于农村信贷担保体系不健全而导致抵押物的价值评估偏高以至于当风险发生而处置抵押物时,其变现价值不足抵偿贷款本息时,其已经发生合同贷款很可能将会形成不良贷款,这些不良贷款到期后有的只能收回贷款利息,数额较大者甚至采取转移票据形式逃避应承担的责任,县域个别农商行按贷款五级分类反映不良贷款余额占比例高达70%以上,影响了信贷资金的流动性,掩盖了潜在的信贷风险。

第四,贷款管理不严,内控制度乏力。县域地区由于经济基础落后性以及经济开放的渐进性等原因导致经济总量相对偏小,而且地区金融质量、金融体系发展不完善,金融需求满足度相对低,以至于经济发展资金需求不足。而实际上农村金融需求巨大,特别是中小企业贷款和农户小额融资需求量都比较大,农户及涉农企业对资金的需求在很大程度上已经远远超过了农村金融机构的供给量。据有关资料显示,在农户中只有27%的农户能获得正规渠道贷款,仍有40%以上的农户有贷款需求但不能获得正规信贷支持。农村金融的需求量如此巨大,而农商行作为支农的一个政策性金融机构一般是很难满足有资金需求的农户的。农商行在给农户发放贷款时可能由于对贷款对象的调查不够深入,尤其是农商行特别是注重借款抵押物的贷款从而忽视了贷款审批的强度,这样在贷款管理不严格的情况下难免会出现贷款管理不严,内控制度乏力的现象。

第五,金融市场外部生态环境依然严峻。近年来,我国为加强金融内外部生态环境建设,建立金融生态环境考核机制,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加强配合与协作,共同营造良好金融生态环境,农村金融基础设施不断改造和完善,公平的支付服务竞争环境效果正在逐步显现。但是,农村金融生态环境问题依然比较严峻,首先表现在由于农业的利益率低、周期长、交易成本高以及信息不对称等因素造成的农村资金外溢现象严重。此外,居民的金融信用观念还不强,农村支付结算体系、农村信用体系、农村担保体系仍然不健全。加上农村金融机构风险意识制度、问责制度等内部控制制度建设存在很大缺失,导致很多农业资金外流,农村金融机构的内外部生态环境失衡。

第六,不良资产的处置滞后,贷款责任追究不力。由于农村金融市场法制环境建设滞后的原因,一些贷款对象利用法律上的漏洞逃避责任,甚至一些贷款既没有抵押,也没有担保及责任人,农商行对已经形成的不良资产由于平时预警信息没有进行详细的辨别,贷后跟踪管理滞后,出现问题时为收回贷款成本甚至出现收贷费用成本高于贷款金额现象,农商行就只能望“贷”兴叹!

四、A市农商行信贷风险管理的完善

(一)建立健全贷款风险管理的内控制度

1.加强农商行风险控制体系的建设。加强和完善农商行内部控制是农商行监管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规范农商行经营行为、有效防范各类风险的关键。农商行风险控制体系的完善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形成的,其建立是一个逐步积累的过程,需要农商行贷款主体自上而下建立一整套完善的内部风险防范体系,运用现代科技手段,从风险组织流程、风险计量模型、风险数据库、风险管理信息系统等技术措施上构建农商行风险预警机制,有针对性地建立和完善信贷风险监测反馈和有效的内控机制。根据风险预警系统量化信贷经营业务中的指标体系,全面考察信贷中存在的隐形风险,一旦发现风险及时有效地防范和化解。

2.严格防范内部人道德风险。防范信贷操作风险即内部人道德风险最为首要的问题就是加强人的管理。因此,在防范内部信贷操作风险或者内部道德风险时,首先要选拔高素质的金融人才,同时要强化在岗人员的学习、函授和脱产学习,提高信贷人员的思想业务素质和信贷投放的审查能力,识别和判别信贷中存在的问题及信贷欺诈行为,这样能通过充实的信贷复合型高素质人才采取一系列恰当措施规避各种风险因素。其次,严格执行审贷分离制度,在基层农商行内部实行审贷岗位分离,使调查、审查、审批相互制约,必要时加大对风险的检查处罚力度,特别是要注重高管人员违规行为的全程监督与责任追究。

3.加强贷后管理力度。目前从农商行产生的新增贷款情况来看,贷后管理工作还是比较薄弱,存在着“重贷轻管”问题。农商行信贷主体在向信贷对象贷款的过程中,要遵循有效性、审慎性、全面性、及时性等原则全面加强对贷款对象的审核,特别要注意对贷款对象的信用和贷款资金投向的审核,严防信贷人员或者信贷机构为了完成信贷任务而不惜盲目地对贷款对象进行贷款。对贷款对象的贷款资金投向进行详细的审核和把关是非常必要的,如果不加强对贷款资金投向的审核,贷款对象在获得资金支持后投资于风险大于收益项目时,贷款资金的收回及安全性得不到有效的保障,甚至有可能这些贷款资金会成为不良贷款或者呆账等。因此,农商行在经营每项贷款业务时始终把安全性放在第一位,既要保证农户有效资金需求的满足,又要择优抢占强势贷款项目,培植效益的增长点。其次,实行信贷和贷后管理分离制度。即在实行审贷分离基础上,突破原有信贷管理机制,建立专业化的贷后管理队伍,专门负责贷款的管理工作,对不良贷款加大依法催收力度,特别是对那些“赖账户”要重点打击,必要时利用相应的法律向法院请求实施强制性措施收回贷款,依法收贷和维护债权,有效减少不良贷款、呆滞贷款的数额,将贷款发生信用风险的可能性降到最低。

4.建立风险补偿机制。农商行贷款过程中要充分建立和完善信贷风险补偿机制,使农商行险逐年得到化解。信贷风险补偿主要是指贷款发生之前(损失发生以前)对风险承担的价格补偿。对于那些无法通过风险分散、风险对冲或风险转移进行管理,而且又无法规避、不得不承担的风险,农商行可以采取在交易价格上附加风险溢价,即通过提高风险回报的方式,获得承担风险的价格补偿。比如,可以预先在金融资产定价中充分考虑到各种风险因素,通过价格调整来获得合理的风险回报或者通过把对金融的补偿转变为以间接补偿方式为主的对贷款对象的补偿等。在县域的信贷交易中,贷款主体主要是针对贷款对象的个人健康状况和还款能力进行信贷风险评估的关键因素,将信用贷款和贷款信用风险补偿机制有机结合起来,对贷款双方的风险以及潜在风险带来的损失都能起到一定的保障作用,因而在贷款的风险补偿机制的建立和完善过程中,与开展信用户、信用村评定、创建农村信用工程密切结合将其一并纳入到产品定价模型中,形成一套完整的价格调整机制,可谓是一种积极主动的风险管理模式。

(二)建立农业保险制度

农业保险制度的建立是为了保护农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的脆弱性而设立的。外国的农业保险制度,特别是美国和日本的农业保险制度在农业中的应用最为成熟,日本为了保护由于自身耕地面积狭小可能导致的粮食安全危机,日本政府大力推行农业保险制度。由于农业保险制度的大力实施,日本农户的种植积极性得到极大的提高,农户不仅能够获得正常的农业生产性收入,而且在出现自然灾害时还有农业保险的保障,获得农业保险的收入。而我国农业保险制度由于实行较晚,而且绝大部分地区的农业保险还是一片空白。因此,为保护处在国民经济中基础地位的农业,我国必须要建立完善的农业保险制度,应该在广大农村地区建立以专门经营种养业保险的农业保险公司,从而可以有效增强农民和农商行抵御和防范风险的能力,化解农商行的信贷风险,保障农村信贷资金的安全性。

(三)创建良好的贷款环境

1.完善农村金融市场的内外部生态环境。金融生态环境是金融机构在经济发展与金融支持相互作用过程中形成的一种动态的、均衡的系统,金融生态环境的恶化主要反映了金融的外部环境问题,金融生态环境的优劣是区域经济金融发展的重要因素,完善农村金融市场的生态环境需要做好以下两点:(1)在完善农村金融市场的外部生态环境时,地方政府可以制定金融条例或法规维护金融市场稳定,严厉打击诸如非法贷款等严重危害农村金融外部生态环境的行为,防止信息不对称等因素造成的农村资金外溢现象出现,建立金融生态环境外部考核机制,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加强配合与协作,及时做好金融信贷风险处置工作,共同营造良好金融生态环境,维护金融机构合法权益,创建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保障金融业健康发展,公平的支付服务竞争环境效果才能渐渐显现。(2)金融机构要做好内部管理和服务,寓管理于服务之中。目前农村支付结算体系、农村信用体系、农村担保体系仍然不健全。加上农村金融机构风险意识制度、问责制度等内部控制制度建设存在很大缺失,农村金融机构的内部生态环境失衡。因此,完善农村金融机构的内部生态环境,使农村金融机构自身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亦即生存盈利能力逐步增强,必须要对地方金融机构实行属地化管理,加强金融机构内部的组织建设和自律性管理,明确主管部门的职责,实施监督管理,并承担风险处置责任。

2.完善农村金融市场法制环境建设。现阶段,我国为加速农村金融制度的改革,加快制定和完善农村金融相关法律,自2003 以来,连续5 个中央一号文件都提出要加快推进农村金融体制改革,改善农村金融服务,并实施了一系列的农村金融改革方案和一系列的农村金融法制改革方案,如2003 年《深化农商行改革试点方案》、2004 年农业合作银行职能调整方案等。由于金融法制建设不健全,居民的金融信用观念不强,农村支付结算体系、农村信用体系、农村担保体系、金融机构风险意识制度、问责制度等内部控制制度建设存在法制缺陷。因此在加快制定和完善农村金融相关法律的同时,明确各类农村金融机构的法律地位、监管责任、和监管办法,减少农村金融市场运行中的不良资金贷款。

五、结语

本文从实践的角度探讨了A市农商行的近几年的信贷状况和信贷安全管理中主要存在的问题,最后主要运用风险管理学的有关知识,针对性地提出了对策与建议,希望能帮助A市农商行解决实际信贷管理工作中遇到的困境,促进其健康快速地发展。主要结论如下:

第一,A市农商行信贷风险的产生,既有与其他商业银行类似的共同外部原因,如金融生态环境差、信息不对称、金融市场建设迟缓等,更多的是来源于自身的内部原因:信贷主体信贷风险管理意识淡薄、抵押担保流于形式、信贷审查不力导致信贷资产质量反映不够真实、信贷内部控制乏力、不良资产的处置滞后,贷款责任追究不力等。这些问题的产生一些是由于历史原因造成,为了防止类似的问题发生,A市农商行应该加快历史问题的解决,通过加大处理以前遗留的不良资产,通过将不良资产盘活,使其能保值和增值。

第二,A市农商行在信贷管理方面,面对空前激烈的金融市场的竞争,各种信贷新品种被源源不断地开发出来。本文认为,银行信贷风险管理通常是由信贷风险识别、信贷风险评估、信贷风险的检测和预警、信贷风险的处理组成的。并且认为,信贷风险管理一定特别注重信贷前的风险识别,贷前调查主要是针对贷款对象的信贷登记系统、各商业银行原有还款记录、各公用事业单位缴费记录等决定信贷风险的客观因素的信息进行分析,尽可能找出导致信贷风险的原因和影响因素,为信贷风险的量化和控制创造基础条件。

农村商业银行小额信贷 篇9

一、信贷风险的类型

就我国目前农村商业银行运营和发展中所面临的信贷风险来看, 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一) 信用风险

信用风险是贷款风险中最常见的一种风险, 导致此类风险产生的原因主要是债务人违约。一旦债务人不能严格按照约定还款, 就会直接对银行的债权、资产以及收益等产生影响, 不利于银行可持续发展目标的顺利实现。就近几年农村商业银行的发展现状来看, 信用风险并不单纯的只出现在贷款业务中, 而且也存在于其他业务中, 并且由于信用风险而给银行带来的损失也在逐年增加。由此可见, 如果银行不能对信用风险进行有效管理, 那么给银行发展带来的影响是不可估量的。

(二) 市场风险

近年来, 随着我国农村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 商业银行运营和发展所处的环境也在不断发生变化, 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农村行业银行所面临的市场风险。所谓市场风险, 主要是指由于市场价格变动而对银行各项业务开展造成的影响。站在银行的角度来看, 农村无论是债券资产还是股权资本, 或者是其他各项业务活动, 在开展过程中都会或多或少面临一些市场风险。

(三) 贷款保证风险

贷款保证风险主要是指在发放贷款的时候, 对保证人的错误判断而导致的贷款难以归还的可能性, 贷款保证中包含的风险因素主要体现在6个方面, 即担保资格、代偿能力、强制担保、相互担保、担保手续和诉讼时效。在农村商业银行的发展中, 贷款保证风险主要集中在贷款业务上, 其他业务并不涉及保证风险。

(四) 外界因素造成的风险

外界因素造成的风险也应该被视为信贷风险的一种类型, 这些因素主要包括自然界的因素和意外因素。比如说, 洪水、台风、地震、火灾、交通事故等, 由于上述原因导致借款人死亡或丧失赔款能力, 致使银行遭受经济损失。

二、信贷风险产生的原因

(一) 内部风险管理机制缺乏完善性和系统性

管理机制的不完善直接导致了信贷风险的产生, 就我国目前农村商业银行贷款业务的开展现状来看, 往往不能做到贷前调查、贷时审查和贷后管理, 从而导致银行很难全面、系统的掌握与贷款相关的各类信息和数据, 埋下了操作风险和信用风险的隐患。此外, 管理机制不完善还体现在缺乏健全的激励制度上, 激励制度得不到完善直接导致的结果就是信贷管理人员对工作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 对信贷工作缺乏责任心, 加上监督机制不健全, 更进一步加剧了农村商业银行所面临的信贷风险。

(二) 贷款流程操作不规范

农村商业银行贷款业务的开展有其相应的操作流程, 业务人员需要严格按照操作流程开展业务活动。因此, 贷款流程的规范性至关重要。然而就我国目前农村商业银行贷款业务的操作流程来看, 尽管银行领导部门对其给予了高度重视, 但在科学性和规范性方面却有待进一步完善。目前, 大部分农村商业银行的贷款流程仍旧比较注重贷款本身, 却忽略了审批、发放和跟踪检查等环节的工作, 从而导致先发贷款后审核的现象经常发生。此外, 当前部分农村商业银行的贷款档案管理人员综合素质不高, 缺乏高度的责任心, 无法做到对贷款业务的有效跟踪, 进而影响了贷款风险管理信息系统的优化与完善, 加剧了银行的信贷风险。

(三) 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

当前农村行业银行在内控制度上表现出来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首先是管理方面, 目前, 农村商业银行由于管理体系缺乏完善性, 从而导致贷款业务的审核工作缺乏充足的依据, 削弱了审核结果的权威性, 无法在信贷风险防范中发挥作用。其次是信息方面, 农村商业银行经过长期的发展, 积累了诸多抵押资产, 但是在对这些资产进行处理的时候, 却不能做到详细化和精细化, 从而导致与抵押资产相关的信息不完整, 不利于业务的有效开展。最后是体系方面, 就目前农村商业银行的发展来看, 其涉及的体系较为庞大, 且呈现出多层次的特点。因此, 一旦业务开展中出现问题, 便很难第一时间采取有效措施将其解决, 导致银行所面临的信贷风险进一步加剧。

(四) 中小企业经营状况不稳定

近年来, 伴随着农村经济发展脚步的不断加快, 农村经济体系中出现了许多中小企业, 而这也是农村商业银行的主要支持对象。但就目前农村中小企业的发展现状来看, 由于缺少科学、有效的经营方式, 加上技术水平有限, 容易受市场波动的影响, 所以, 当前农村中小企业经营状况十分不稳定, 一旦企业破产, 那么势必会增加银行的坏账风险, 给农村商业银行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提升造成影响。

三、农村商业银行信贷风险控制措施

(一) 对外部运营结构进行全面优化

首先, 为了能够将商业银行所面临的信贷风险降至最低, 在对农村经济建设进行投入的时候, 应该严格遵循“多予, 少取”的原则, 从农村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出发, 确保投资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其次, 要对当前农村信用的环境进行进一步完善, 除了要切实提高农户的信用意识之外, 还要提高失信者的失信成本, 以此来为日后商业银行各项业务的开展营造一个良好的信用环境。最后, 要深入加强银行监督部门对商业银行的风险监督力度, 一方面要将暴露出来的风险进行化解, 另一方面则要对潜在的风险进行有效防范。

(二) 加强农村商业银行内部控制体系建设

首先, 要对当前商业银行内部控制体系进行优化与完善, 一套科学、健全的内控体系必须确保分工合理、职责明确, 同时各个部门人员需要充分认识自身的岗位职责。所以, 商业银行的内控体系需要包括三个层次, 第一层次为管理层的自律性管理;第二层次为稽核部门对其他部门的监督性管理;第三层次则是纪检监察部门的再监督管理。上述三个层次在实际运用过程中, 需要相互配合, 相互协调, 以此来进一步完善内控体系, 实施对商业银行运营过程中所面临的贷款风险的规范化管理。

其次, 要尽可能加强对商业银行关键环节的风险控制, 农村商业银行贷款风险管理中涉及了诸多环节, 但其中有几个环节是非常关键的, 做好对这些关键环节的管理工作, 能够使贷款风险管理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对于这些关键环节的管理, 工作人员除了要对贷款的审批流程进行规范之外, 还要改进当前落后的贷款业务操作手段, 完善基本管理制度, 完善信息的反馈和报告制度。

最后要对商业银行贷款管理制度进行进一步规划与完善, 比如说, 建立专门的贷款管理小组、创新贷款风险管理制度、加强贷款档案管理以及完善贷款风险监测指标等。只有从多个方面加强商业银行的内部控制体系, 才能够将其作用在商业银行的发展中充分发挥出来, 促进商业银行的可持续发展。

(三) 进一步做好富余资金的营运工作

做好富余资金的营运工作也是农村商业银行信贷风险防范的一个主要措施, 近年来, 随着信贷规模的有效控制, 从而导致了商业银行的富余资金明显增加, 商业银行如果想要从根本上提高自身的经济效益, 那么就要做好这部分资金的运营工作, 同时还要对工作重点和方法进行明确, 只有这样, 才能够从根本上确保富余资金的运营工作能够起到高效、稳健的效果。这样一来, 商业银行的风险防范能力必然会得到进一步提升, 从而更好的促进商业银行的可持续发展。

四、结语

综上所述, 随着农村金融市场日趋复杂, 农村商业银行在发展中所面临的信贷风险也必然会越来越高, 如果不能对信贷风险进行有效控制, 那么给商业银行发展所造成的经济损失是不可估量的。从本文的分析我们能够看出, 在当前农村商业银行发展过程中, 信贷风险管理工作仍然存在一些有待解决的问题, 如果想要将信贷风险有效规避, 就必须对这些问题进行全面、系统的掌握, 并在此基础上结合银行发展的实际情况, 采取针对性的防范措施。只有这样, 才能够进一步确保农村商业银行经营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进而为我国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支撑。

参考文献

[1]李勋.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控制研究[J].商, 2015 (24) .

[2]丁林.我国农村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研究[J].商业文化, 2014 (23) .

[3]宋振勃.农村商业银行信贷风险分析及对策研究[J].经营者, 2015 (01) .

农村商业银行小额信贷 篇10

1.1国际小额信贷的发展

“小额信贷 (Microfinance) ”是指向低收入群体和微型企业提供额度较小的持续贷款的信贷服务, 旨在通过金融服务为贫户或微型企业提供获得就业和发展的机会, 促进其达到个人生存和企业进步。它既是一种金融服务的创新, 又是一种扶贫的重要方式。

小额信贷在国际上产生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 经过世界各国多年的实践, 产生如孟加拉乡村银行 (GB) 模式、印度尼西亚人民银行 (BR) 乡村信贷模式等多种模式, 在亚、非、拉美等发展中国家得到广泛推广, 在这些国家的扶贫工作上起到重大作用。

1.2我国小额信贷的产生与发展

1993年始, 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首先将孟加拉“乡村银行 (GB) ”小额信贷模式引入了中国, 成立了“扶贫经济合作社”, 开始在我国建立农村小额信贷的试点。十多年的发展过程中, 小额信贷机构在扶助中西部贫困地区弱势群体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我国小额信贷的发展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 具体特点如下表:

2现阶段农村小额信贷业务发展主要问题

我国的农村小额信贷业务较其他发展中国家而言起步较晚, 但经过十余年各方的努力, 也初具规模。尤其是近几年来, 我国政府密切关注“三农”问题, 一直支持小额信贷的发展, 小额信贷在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农民增收致富和新农村建设等方面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但是, 小额信贷在我国的发展仍然较为缓慢, 制度的不完善、高频的信用风险、组织本身营业水平不高等问题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它的发展。下面就以江苏徐州市新沂农业合作银行为例讨论这一问题。

2.1扶贫目的与盈利目标的冲突

作为农村合作银行的前身, 农村信用社命名时以“农”字打头阵, 服务“三农”是农村信用社的法定目标。小额信贷业务产生和发展过程中, 始终贯穿的一个主要目的就是扶贫, 这也是其能在世界多个发展中国家广泛推行的重要原因。这两者共同决定了我国农村小额信贷业务要重视扶贫效果, 完善服务体系, 联系到实际就是尽可能多的满足农户的贷款需求, 一切以服务农户为标准。

但农合行同时作为一个金融企业存在, 它的根本目的是利润的最大化。尤其是在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的背景下, 农合行的独立性增强, 面对市场化的竞争, 其资金更多的投向获利机会较大的乡镇企业而不是低收入人群。

通过对新沂地区的调查我们了解到农户的小额信贷需求很广泛, 涉及到生活各方各面, 当进一步了解农户资金缺口的解决方式时候, 资料显示选择小额信贷业务为融资方式的农户只占到被调查者的45%, 而其中最终贷款成功的也只有一小部分。这一方面突显了巨大的信贷需求市场, 另一方面, 表现出小额信贷业务流失了相当大的一块“市场蛋糕”, 不免让人心痛。在小额贷款业务的发展相对良好的新沂地区, 调查数据尚且如此, 其他地方的情况可想而知。

2.2担保机制缺失, 信用体系缺失

农村小额信贷虽然称作“信贷”, 原则上不需要抵押担保, 但在操作上依旧照贷款方式进行, 个人纯“信贷”的方式基本不存在。新沂农合行统计数据显示, 至2009年9月, 该行累计发放的信用贷款比数只占到整个贷款比数的4.4%, 而近几年来, 没有发放过一笔信用贷款。实际工作中, 较少甚至是无抵押必然隐含巨大的信用风险。据统计, 信用贷款中可疑贷款占整个可疑贷款比重92.5%, 因而在当前我国信用体系极其不完备的实情下, 单纯依靠农户个人信用发放贷款, 是无法保证贷款机制长期运营的。

在新沂农合行, 农户申请小额贷款仍旧需要提供一定的担保资料, 主要形式为抵押、质押以及应用最广的三户联保 (即至少三户农户组成集体, 互为担保人) , 其中三户联保的方式占到小额贷款业务的70%, 并且该数据也在不断上升中。

由此, 更深一层反映的是信用体系的缺失。当前农合行评定农户信用等级的方式为查阅以往在本行信用记录以及实地勘察走访, 而农户在他行的信用状况、走访得到信息是否与事实相符等因素为贷款的回收增添风险。一个简单的改善措施就是利用各行信用记录建立共享的信用体系, 然而客户作为银行发展的生命线, 出于自身利益考虑, 没有哪家金融机构愿意将其资料共享。

薄弱的担保机制和信用体系致使小额信贷的高风险不能有效分散, 束缚了小额信贷的发展, 减缓其前进的步伐。

2.3地域限制小额信贷业务发展的规模效率

农合行小范围信息、经营灵活的优势与金融业网络性、金融风险的外部性的冲突是目前小额信贷发展面临的又一困境。

农合行的小区域信息成本低、经营方式灵活的优势, 是其小规模、小范围经营所具有的特点。小额信贷业务操作中农合行小范围的信息资源、社员之间相互了解和对于所在地居民的了解在减少监督成本的同时, 凸现了其天然只能在小规模、小范围经营的局限。以乡镇为地理单位、业务单一、为“三农”服务的政策性要求, 使得农合行小额信贷业务发展只能局限在狭窄的生存地域中。

小额信贷业务贷款额度小、时间短、风险高、贷款较为分散的特点使得其业务成本较一般大额贷款要高。与此同时, 农合行还承担着各种各样其他负担, 如上缴的营业费用、与相关部门沟通费用、工作人员工资以及日常费用支出等, 这些负担不是一个局限的农合行所能承担的。就农合行盈亏平衡角度上说, 要实现自负盈亏、账务的可持续性, 需要农合行扩大业务规模, 降低业务成本, 形成规模效应。规模小、处在经济落后和边缘地区的农村信用社很难保证不亏损。

3缓解现阶段矛盾的建议

3.1完善贷款机制, 保证账务盈余

一是农合行自身要加大吸收、组织农村闲散资金的工作力度, 保证自身流动资金充足, 从而保障贷款资金的供给。二是在试点的基础上初步推进农合行的利率改革, 保证小额信贷的持续发展。小额信贷较一般贷款的操作程序不同, 造成其额度小、成本高的特点, 只有适当的提高贷款利率才能摊平操作成本, 保证盈亏平衡, 因而信贷利率的界定极为重要。《中国人民银行关于农村信用合作社农户小额信用贷款管理指导意见》第十八条规定, 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利率可以按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贷款基准利率和浮动幅度适当优惠, 增强农合行组织资金的灵活性。三是重视与周边地区金融机构资金的融通, 在资金资源优化分配的同时, 拉动双方经济业务交流, 达到“双赢”的最佳效果。四是不断进行业务创新, 在结合各地特色的基础上开发新的小额信贷业务, 增加信贷收入。如结合当地特色产业发展, 为经营农户提供专项小额贷款, 简化流程, 调整贷款额度;国务院近期出台的《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接续暂行办法》也给小额信贷一个新思路。文件规定跨省、跨地区流动就业的参保农民工养老保险关系不可退, 随其转移到就业所在地。养老保险可以开发成为农民工贷款又一可靠、便捷担保形式。

3.2健全信用体系, 营造信用坏境

任何一家银行的任何贷款种类, 首要密切关注的都是放贷过程中的“风险防控”, 风险防控工作需要从农合行自身和农户两方面努力。

农合行自身要建立健全完备的信用体系。首先, 农信系统内部在现有的农户信用等级评定、信用村镇评选的基础上, 进一步统一标准、规范操作, 尽可能的将信用评定各步骤公开化、透明化, 提升信用评定的层次、质量。其次, 在金融系统内部要有一个整体的联网的记录, 即完善征信系统, 对个人的诚信做真实记录。后放贷的银行可以参照农户的信用记录决定是否放款或者适当调整借贷额度。近些年的发展中, 各金融机构在自身营业过程中积累了相当可观的客户资料, 虽然各家机构都了解资料分享的好处, 但由于市场竞争等原因, 没有机构愿意做分享的第一人。但是, 覆盖全民的征信系统的建立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而其建立是相当长的一个过程, 现阶段联合信用体系的建立可依靠政府行政力量, 在体系完全建立之前由政府牵头, 各金融机构共同组织一个资料体系, 对各项贷款额度、还款情况、用途等做初步的记载, 为下一步贷款作参考。最后, 要有合理的奖惩激励措施。对于长期以来自觉遵守贷款条例, 及时、自愿还款的农户, 提升其信用等级, 之后的放贷过程中在贷款额度、贷款利率、还款时限方面适当的予以放宽;对于不守信用、恶意骗贷、有能力不还款的个人, 应该向整体金融机构发出通知, 联合所有机构对其进行惩罚, 提高利率、缩小贷款额度甚至拒绝发放贷款, 直到他们有良好的还款记录为止。

在健全农合行自身信用体系的基础上, 要佐以社会道德风气的软性监督体系。在农村宣传贷款信用的重要性, 鼓励优良信用户, 共同声讨不讲诚信的行为, 营造良好的信用环境, 以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促进经济的发展。

3.3提高服务水平, 维持长期运行

提高农合行服务水平, 重点在于工作人员业务素质和管理能力的提高。评选过程中严格按标准选人, 任人唯贤;工作中, 定期对工作人员进行小额信贷管理、财务管理、性别意识和参与式方法等方面的培训;期末进行工作总结, 及时淘汰业务素质较差的人员, 将业务情况与个人利益直接挂钩, 有奖有罚, 激发工作热情和积极性。

服务水平的提高更体现在长期持之以恒的不懈努力。对于小额信贷的宣传工作, 要坚持做长做久, 改变原来每年定期宣传的方式, 制定小额信贷发展的长效机制, 宣传工作落实到每日业务操作过程中。

参考文献

[1]杜晓山, 张宝民, 刘文璞.中国小额信贷十年[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5.

[2]张杰主笔.中国农村金融制度:结构、变迁与政策[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3.

[3]陈耀芳, 邹亚生.农村合作银行发展模式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5.

[4]王晓静.农村小额信贷发展策略研究[J].改革与战略, 2009, (11) .

农村小额信贷影响因素分析 篇11

关键词:小额信贷;寿宁县;新农村建设

1 小额信贷概括与实地调查

自小额信贷在中国出现以来,中国农业经济得到了强有力的推动。小额信贷(microfinance),其概念源自孟加拉乡村银行。小额信贷通过在贷款方向上突破了传统信贷的局限和采用小组联保等新方式,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农民生产资金不足的问题。福建省寿宁县位于福建省最北端,下辖5镇9乡,人口分布较分散,且其中大部分分布在行政村或者自然村里,全县总面积1424.4平方千米,总人数175874人。寿宁县经济发展以农业运作为轴心,而向银行贷款是农户为农业生产寻求资金的重要方式之一。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户贷款用途变得更加多样化,这就带来了小额信贷机构不断上升的资金需求。

2 小额信贷缺陷依存

2.1 金融主体过于单一难以满足农户需求 我国当前对小额信贷的规划,一般存在两方面观点:一为农信社承担小额贷款的最主要办理业务;二是其他不属于政府管辖的小额信贷组织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目前,寿宁县农信社在小额信贷工作执行当中独占鳌头。对寿宁县敖阳镇、武曲镇、斜滩镇三镇的调查得出,这三个作为寿宁县主要经济活动区的地方,农信社、邮储各有三家,农行营业所各一家。但是农村小额贷款几乎全是由农信社提供的。截至2012年9月末,寿宁县农业贷款余额31124万元,其中农村信用社就达到了27987元,占全县农业贷款的近89.9%。显然,农信社在农村信贷资金供给上处于绝对的主体地位。这样的供给限制很难满足农户越来越大的资金需求。

2.2 只贷不存,小额信贷“难为无米之炊” 我国政府规定小额信贷公司不能吸收存款,以防止卷款潜逃这样危及存款人资产安全的事件发生。相关监管法则规定,小额信贷机构的所有资金只能来自于捐赠资金、股东自有资金出资或少于两家银行业金融机构的融入资金。这一规定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小额信贷的安全性,但在另一方面大大阻碍了小额信贷机构对于公司资本的积累,使得办理业务的可用资金存在严重的短缺,从而使业务遭到局限而无法正常办理,农民日渐增加的资金需求无法得到满足。

2.3 覆盖规模仍需提升 小额信贷从覆盖规模上看十分不足。目前,只有政府小额信贷能覆盖所有的贫困乡镇,其他大多数小额贷款项目每项最多只能服务10个乡村,总服务量约5000位。虽然我国大部分农村地区都已经有了金融网点, 但从可获性上看, 其覆盖面可能仅在15%~25%之间,且多数对目标群体有严格的限定。一些研究成果表明,多数小额信贷用户实际上都是当地穷人中的中等或上等农户,而很难使得贷款能大量到达真正需要资金帮助的穷人手中,这导致了小额信贷的低效。

3 政策建议

3.1 多元化发展,拓宽农村信贷资金供给渠道 依旧以农信社为主要业务办理机构,同时发展其他商业性金融信贷组织,地方信贷机构、邮储机构,辅加之民间金融机构的配合,使得农村小额信贷能够得到多元化的发展,能够更加适合农村经济特点,有利于资金供给在农村的有效而公平地分配。寿宁县农村小额贷款几乎全部都是由农信社发放,从而致使金融资源不足。为此,势在必行的改革是在农信社经营能力不断提高的同时,重点把握如何将邮储银行的支农作用发挥到极致。邮储在农村金融市场可发挥的主要优势其分布极广的网店、其品牌良好的社会声誉。邮储在乡镇一级的网点覆盖率很高,这使得小额信贷能够较容易深入社区,从而减少了操作成本。更重要的是有利于对贷款申请人各方面信息进行多方位地透视,从而降低信息不对称引起的业务风险。邮储优点的充分利用能为农户提供更多创新型金融产品,使农村资金的“抽水机”尽快回流农村,为农村经济发展打一注强力针。

3.2 扩大覆盖规模 小额信贷覆盖规模受到其发展的不规范性的影响而难以扩大。因此,小额信贷只有把握好自己的可持续发展,才能保证整个行业覆盖面的不断扩大。小额信贷的可持续发展关键在外部环境的改造。如对法制监管措施的完善、农村金融基础设施建设的加强、降低小额信贷机构的运营成本、金融产品多方向发展等方法。同时,农村经济的脆弱性以及贷款客户的过于分散也是造成可持续性低的重要因素,这更是解决可持续问题的难点所在。

3.3 放松资金限制,扩大资金来源

资金不足是制约小额贷款公司发展最关键也是最基本的因素,要解决问题,就必须从小额信贷监管部门和小额贷款公司这两方面同时采取措施:从监管部门来说,需要适当的放松对小额贷款公司在资金方面的条件和要求。包括对单笔贷款上限的提高、对注册资本金的最低要求以及一定程度上放松对小额信贷机构融资上的限制。从小额贷款公司角度来说,小额贷款公司要在经营管理和业务方面不断进行创新,扩大资金来源,充分满足客户的资金需求。可行的话还可以允许各种形式的资本进入农村金融机构,允许境内外银行资本、产业资本和民间资金流至农村,促进金融机构的资金周转。

参考文献:

[1]黄涛.我国商业化小额贷款模式研究[D].河北:河北大学,2008.

[2]白澄宇.小额信贷是块不能乱动的奶酪[J].当代金融家,2011(1):27-29.

[3]方昕.关于我国农村小额信贷的分析与思考[D].四川:西南财经大学经济研究所,2009.

[4]宋亮.地方政府在小额信贷发展中的作用[J].中国金融,2010(9):33-35.

[5]田琳.中国农村小额信贷可持续发展探析[D].吉林:吉林大学经济系经济研究所,2010.

[6]段贵昌.从国外经验看农村小额信贷市场策略调整[J].金融理论与实践,2009(1):34-35.

[7]何剑伟.中国农村小额信贷发展研究[D].陕西: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经济学院经济研究所,2010.

[8]乌云.基于农户视角的小额信贷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以浙江省为例[D].内蒙古:内蒙古示范大学经济学院研究所,2008.

农村商业银行信贷审批规范化研究 篇12

关键词:农村商业银行,信贷审批,规范化

近年来, 我国农村商业银行发展迅速, 如河北农村信用社十年投放支农类贷款达到22656亿, 如今, 农村商业银行甚至已经将服务延伸到村一级, 客户服务地域范围的拓展, 服务业务领域也积极拓宽, 在此背景下, 农村商业银行必须有效的规范信贷审批行为, 保护银行资金安全。

一、农村商业银行规范信贷审批的现实意义

信贷业务是农村商业银行发展的基础, 规范信贷审批则是保障农村商业银行资产安全的必要举措, 此外, 当前的发展环境也要求农村商业银行规范信贷审批行为。

1、农村商业银行发展要求规范信贷审批。

信贷资金是农村商业银行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如果信贷资金出现安全风险, 则农村商业银行会面临重大的考验, 但当前农村商业银行的发展又面临五大国有银行以及其他股份制银行、区域性银行的竞争, 大量优质客户资源被这些大银行所掌控, 这就要求农村商业银行在开发客户资源特别是农村客户资源的过程中规范工作流程, 有效规避金融风险。

2、贯彻国家政策法规要求规范信贷审批。

当前, 国家针对包括农村商业银行在内的金融机构出台了相应的政策法规以规范其行为, 此外, 为促进农村地区的发展, 国家还出台了一系列鼓励金融机构支持农村发展的政策, 贯彻落实这些政策, 要求农村商业银行在加大信贷支持力度的同时规范自身行为。

二、农村商业银行信贷审批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从实践来看, 目前农村商业银行贷款中存在大量的信用贷款, 部分贷款甚至在程序上或者制度上有不完善之处, 部分贷款已经变为呆账、坏账, 导致这些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主要包括贷款审批制度不健全、制度执行不力、监督管理体系不完善等方面。

1、贷款审批制度不健全。

首先, 贷款审批过于集中, 目前农村商业银行对信贷客户采用信用评级等管理制度, 同时明确了不同信用等级、不同贷款额度客户的审批权限, 但总体来看, 这种权限管的过死, 这就容易导致基层支行缺乏贷款审批的积极性, 甚至导致优质客户的流失。其次, 信贷人员责任过于重大, 农村商业银行对贷款的调查、审查、审批和管理各环节实行主责任人制度, 这虽然可以明确其职责, 但审批人员的责任过于重大, 容易导致信贷审批过严甚至在不确定的前提下出现推诿、拖拉等现象, 部分情况下难以发挥好信贷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功能。

2、贷款审批制度执行不力。

首先, 部分贷款审批制度没有得到执行, 当前, 我国信贷资金紧张, 大量的企业、农户需要资金的支持, 而农村商业银行的资金供给难以满足目标对象的需求, 这就容易导致部分贷款审批人利用资金审批权寻租, 导致审批制度执行不力。其次, 部分贷款审批制度被放宽条件执行, 农村商业银行贷款有抵押贷款、信用贷款等多种贷款模式, 部分贷款审批人出于各种利益诉求可能会选择合理但存在风险的审批制度, 如对于部分应当采取抵押贷款的资金采取信用贷款制度, 这也会给贷款资金安全带来威胁。

3、贷款审批监督管理体系不完善。

首先, 银行内部监管体系有待完善, 目前, 农村商业银行内部存在审计等部门对贷款进行审核, 但由于信息不对称、审计不严格等因素影响, 部分贷款审批中的问题难以发现。其次, 外部监管体系有待健全, 银监会等机构由于监管力量相对有限, 难以对农村商业银行贷款进行全面而细致的监管。

三、规范农村商业银行信贷审批的思考

农村商业银行的发展壮大必须规范信贷审批行为, 通过信贷业务为农村商业银行筛选、留住优质客户, 并获取利润。实践中, 农村商业银行可以从完善审批制度、规范审批流程、强化监督管理等方面着手。

1、加强宣传努力营造规范信贷审批的良好环境。

首先, 要积极组织以规范信贷审批行为为主题的活动, 使职工在活动中了解银行信贷审批是一种权利, 但更是一种责任, 必须将审批权利关进“笼子里”, 用心为客户服务才能为农村商业银行的发展贡献自身的力量。其次, 要以农村商业银行企业文化建设为力量, 将规范信贷审批行为, 规避权利寻租行为等纳入到企业文化当中, 通过文化影响信贷人员的行为, 规范信贷人员的行动。

2、完善信贷审批制度。

首先, 要建立起权责匹配的审批权限确定制度, 农村商业银行要根据信贷资金的类别、额度等因素确定审批权限, 明确审批责任主体, 同时确定这种审批责任主体的权责, 以此构建权责明确的审批体系。其次, 要创新审批制度, 如制定更为明细的贷款申请材料审核、确定制度, 有效切断信贷审批人员与贷款申请人的经济联系, 避免信贷人员利用审批权力寻租。再次, 要完善信贷审批配套制度, 如信贷人员管理制度、信贷审批人员培训制度等, 通过这些制度提高信贷人员的业务能力, 强化信贷审批管理。

3、规范审批流程。

首先, 从贷款审批来看, 要突出农村商业银行授信对象主要是中小企业、农村个体经营者的特征, 重塑审批流程, 构建“简、平、快”的贷款受理、审批流程。此外, 要改革农村商业银行内部的组织架构, 积极完善企业贷款调查、上报、发放的组织管, 提供贷款审批、发放速度。其次, 从贷款担保来看, 要灵活担保模式, 如积极采取企业联保贷款、库存货物质押贷款、企业诚信贷款、农村土地担保贷款等贷款模式, 切实解决担保难问题。

4、强化监督管理。

首先, 农村商业银行要整合监督管理力量, 形成完善的监管体系, 如要充分发挥纪检监察、审计等部门的力量, 形成一个整体对各种信贷业务进行监督, 减小监督漏洞, 提升监督的有效性。其次, 要创新性的利用各种监督手段辅助监管, 如通过软件编程的方式构建信息化监管体系, 通过设定各种条件对信贷业务进行信息化监管, 一旦出现与预设方案不一致的就进行预警, 以此形成有效的监管。

参考文献

[1]李世明.商业银行信贷审批机制优化措施探究[J].时代金融, 2013 (20) :93-94

上一篇:企业能源计量现状分析下一篇:对话要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