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商业养老保险

2024-09-24

农村商业养老保险(精选12篇)

农村商业养老保险 篇1

城镇化建设的不断推进,为了缩小城乡差距,国家对农村养老保险提出了一系列的政策与制度支持,而商业养老保险作为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重要补充,其逐渐渗透到农村之中,符合我国人口老龄化的社会现状。农村的生活水平不高,经济发展滞后,加强社会保障的不断完善成为必然要求。现如今,商业养老保险在逐渐进入农村市场,但是由于刚刚起步,各个层面还不够成熟,其在农村的发展与运营受到阻碍,为了探索出一条更为明确的发展道路,优化商业养老保险经营体系变得愈发重要。

一、农村商业养老保险发展的必要性

(1)应对人口老龄化

纵观我国现阶段的发展情况,人口老龄化现象已经非常严重,为应对人口老龄化现象,强化商业养老保险的实施与发展成为必然选择。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发布了《2012年度中国老龄事业发展统计公报》中支出,在我国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数量达到1.94亿,占总人口的14.3%。在农村地区,60岁以上的老年人数量就达到1.25亿,在我国的全部老年人中占据着主导的地位,可见,若想应对人口老龄化问题,必须先从农村地区着手。如今,人口老龄化问题愈发严峻,处理好人口老龄化问题,是促进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前提。而农村商业养老保险成为一项重要选择,其可为农村的老人提供有效的养老保障,可大大减轻我国在人口老龄化上的负担。

(2)是养老模式的进步与革新

在农村地区,通常的养老方式是以家庭和土地养老两种方式。但是,由于我国人口数量太多,开展计划生育政策,对农村的养老问题带来严重制约。此外,由于城镇化建设的不断推进,青年逐渐奔向城市,农村老人的养老问题变得更为突出,大量的空巢老人、留守老人面对着无人赡养的境况。面对当前一系列现实性的问题,农村商业养老保险的经营与实施变得愈发重要,其可为农村的老人提供重要的养老保障,避免出现老人无人赡养的问题。可见,商业养老保险的出现,是农村传统养老模式的不断进步与革新。

(3)是对社会养老保险的丰富

原有的社会养老保险主要是对农民晚年的基本生活进行保障,主要是农民自身缴纳的方式,国家还会给予一定的补助,并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但是,社会养老保险在实施的过程中还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如保障能力不足、养老金金额低等问题。而商业养老保险不受年龄、性别、地域与收入等的限制,投保的类型在不断增加,养老保险形式也具有多元化,能满足农民来自不同层面的需求,其对原有的社会养老保险进行逐步的丰富和补充,进而打造更为科学、有效的社会养老保险体系,为农村村民提供重要的养老保障。

二、农村商业养老保险经营的现状与困境分析

如今,商业养老保险在农村地区逐渐得到普及,且应用范围在逐渐拓宽,能及时为村民提供重要的养老保障,解决老人赡养的问题。但是,由于商业养老保险在发展上还相对欠缺,发展不够成熟,导致其在应用的过程中衍生了一系列的问题,制约着商业养老保险的有效经营。

1、国家政府未给予足够的政策支持

从目前农村商业养老保险的实施现状来看,国家政府部门并未予以高度的重视,在商业养老保险方面也缺乏足够的政策支持,甚至还对补充的养老保险介入过多,使得商业养老保险陷入困境。此外,养老保险的实施,政府部门过于重视保险的营销业绩,忽视了养老保障相关管理制度、财政等方面的内容,会对商业养老保险的实施产生威胁。与此同时,在商业养老保险实施的过程中,常常会出现恶意敛财、诈骗或收受贿赂等不规范的行为,由于政府政策与立法内容缺失,导致此类问题愈演愈烈,再加之市场监管不到位,导致商业养老保险在实施的过程中存在着诸多的问题,最终会严重影响村民的合法权益。

2、农民对商业养老保险还未全面认同

由于商业养老保险属于一种新型的保险类型,其出现的时间不久,在农民的内心中的分量与根基也不足,无法让农民全部去认同它,需要经过一段时间的补充与完善才可。如今,由于农民对商业养老保险的认知度不强,其购买的欲望不高,无法受到农民的广泛青睐,进而会尊重制约商业养老保险的营销额,保单数量无法迅速提升。再加之,传统的养老模式在老人的心目中已经根深蒂固,要想接受新的商业养老模式比较困难。

3、营销体系不够完善与合理

从目前农村商业养老保险的营销现状来看,营销模式实施还不够合理,营销团队的服务态度不佳、保险服务水平不高、营销缺乏主动性等,都是营销模式实施中所凸显出的问题。此外,商业养老保险为根据农村地区的实际情况而推出适合农民的投保方案,会大大影响营销额度。

三、农村商业养老保险经营策略

1、加强对保险产品的开发与宣传

新时期,在农村地区在积极实施商业养老保险,旨在为农民提供更为多元化、丰富的保险类型,为农民提供重要的养老保障。传统的养老保险模式已经在农民的心目中根深蒂固,未接触与了解新的养老保险类型,就会制约农民的思维。因此,为了促进商业养老保险的有效经营,前期必须强化对保险产品的有效开发与宣传。在开发方面,保险营销团队应根据农村发展的实际情况制定新型的投保方案,从农民的心理与经济等层面着手,打造适合农民的养老保险形式。在设计保险类型时,应对农民的收入、家庭情况进行考虑,设置灵活的缴费期限,对保险的条款应使用通俗易懂的文字,以便农民理解。设置灵活的缴费方式,能让农民自己设定缴费期限与时间,可实现短期的资金借贷和拆借,旨在为村民提供多层次、灵活性的保单。此外,为了加大宣传力度,应选择电视、村内公告栏或条幅等方式进行宣传,进而提高村民的参保意识,逐渐让农民接受与认可该保险模式,是扩大商业养老保险影响力的有效途径。

2、建立专业的保险营销服务团队

商业养老保险经营工作的开展,营销团队是必不可少的。为了促进农村商业养老保险的高效经营,应强化保险营销服务团队建设,选择专业性的人才资源,能及时为农民提供重要的保险咨询、销售与投诉等服务,及时为农民提供足够的保险知识,积极开展心理与健康讲座,以此来提高人们的养老意识。保险营销服务人员应及时与客户展开沟通,以此来获取农民的信赖,可为后续的营销提供条件。此外,应设置专门的理赔服务,及时为农民提供理赔的咨询与服务,对理赔的内容进行实际的核实,增强各部分网点的权限,进而使得参保人员得到及时的理赔服务。

3、健全商业养老保险的法律体系

在农村开展商业养老保险宣传与实施活动,是对农村村民养老的一项保障,养老保险的投递直接关乎着未来农村的切实利益与养老问题,国家政府部门应予以高度关注。为保证商业养老保险的规范性,应对商业养老保险相关的法律条文进行完善,尤其是针对养老保险实施过程中出现一些违规与违法操作,如恶意敛财、诈骗或收受贿赂等行为,就一系列恶劣问题提出针对性的制裁措施,以此来达到警示与约束的效果。此外,还应健全商业养老保险的监管机制,及时对行业市场运行秩序进行规范和约束,一旦发现问题及时向有关部门举报,以保证养老保险实施的规范性,进而保护农民的切身利益与合法权益。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通过对农村商业养老保险经营情况的分析,了解到商业养老保险在经营的过程中还存在着诸多的问题,保值增值的难度比较大,保险服务水平不高,商业养老保险管理平台滞后,因此,为了促进农村商业养老保险的高效实施,应对现有商业保险经营模式进行完善,及时解决以往经营工作中所存在的问题,打造更为专业的保险服务团队,构建完善的农村商业养老保险管理制度等等,为商业保险行业的发展提供机会,也能为农民未来提供养老保障。

参考文献

[1]高乐,钟星星,郭凯.我国农村商业养老保险困境与经营策略分析[J].时代金融,2014,02:36-37.

[2]赵琴,王积田,卢柏成.商业养老保险进入农村市场的障碍与对策[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4,12:102-103.

[3]周建再,代宝珍,薛继豪.江苏省县域农村商业养老保险发展潜力评价[J].保险研究,2014,02:64-74.

[4]孙武军,祁晶.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发展农村商业养老保险的机遇与路径[J].江苏社会科学,2014,06:152-157.

[5]周莹.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推进策略[J].南京社会科学,2009,09:106-110.

[6]于长永,李敏.商业养老保险:农民的购买意愿及其影响因素——来自新疆13个地州市726位农民调查的数据[J].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04:3-14.

农村商业养老保险 篇2

政策性保险:

1、医疗方面:

先看看父母有没有加入本地的”新农合“(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没有的话,一定要趁早补上。

这意味着父母可以得到基本的门诊补偿、住院补偿以及大病补偿;再看看本地有没有进行大病医保试点,有的话也要参加,通常,大病医保报销比例不低于50%,补偿限额有的地区高达20万,花小钱解决大问题,很值得。

2、养老方面:

看看本地有没有开展”新农保“(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有的话,非常建议加入。政府补助的基础养老金标准为每人每月55元,只要参保,即使每年缴纳最低标准的100元,也可享受国家补贴。未来60周岁领取时,每月领取额度为个人账户全部储存额除以139。参保人死亡,个人账户中的资金余额,除政府补贴外,可以依法继承。

以上两类都是政策性保险,参加可享受国家补贴,别犹豫,都加入一定不亏。

下面谈谈为什么不建议中老年人买商业保险。常用商业险无外乎这四种:意外险:用于转移由于意外带来的风险,100万保额也就两三百的事;

重疾险:防止因罹患重疾,而带来的收入损失,30万-50万的保额一次性赔付,可以无需工作安心治病、以及病后康复;

医疗险:作为医保的补充,毕竟医保报销存在限额,而且很多药品根本报不了,所以购买一份医疗保险作为补充还是有必要的;

定期寿险:主要面向家庭经济支柱,如果提前身故,无论是由于疾病还是意外,那么房贷、车贷、子女教育的责任都留给了另外一半,所以用高额定期寿险来抵抗这一部分风险。而且,定期寿险还很便宜。

对于大部分成年人,购买这4类保险就不会出太大的问题,但是对中老年人来讲,就完全不同,尤其是农村的中老年人,下面熊猫君展开来讲:

1、医疗险:

中老年人很难购买医疗险。

先不说中老年人,目前30岁左右的年轻人,亚健康体都已经占到了很大比例,各种结节炎症等,能标体承保(顺利投保)的都不多。事实上,50多岁,只要体检过,几乎没有能过医疗险的。

保险公司不是慈善机构,老年人患病几率那么高,医疗险基本就是一个赔钱的项目,也是所有种类保险中要求最严格的,所以只要老人家身体有些毛病,就很难买到医疗险,比如常见的高血压等。

2、重疾险:

老年人购买重疾险不划算。

老年人保险实际是费率设计非常保守的产品。保险公司为了规避此类风险,除了少开发老年人产品,就是对保险产品进行年龄限制,限制保额,超过60岁能投保的保险已经寥寥无几。

如果55岁,投保意味着什么?55岁以上一般重疾保额为10万,缴费年限最长为。保费在6千左右。10年保费6万,保额10万。保额和自己交的钱差不多,已经起不到风险转移的作用。

残酷的是,大多数老年人也过不了健康告知。

那么比重疾健康要求更宽松的防癌险呢?

道理一样的,55岁以上的老年人,20-30万的保额,最长的缴费期5-10年,一年也要将近1万元。

现实的说,有多少家庭有经济能力给父母两人一年2万买保险?而且只是防癌险,其他疾病怎么保?

同样残酷的事实——防癌险大多数老年人同样过不了,过得了也买不起。

保险是个使用频率很低的金融服务,特别是老年人保险产品如此“贵”的情形下。既然买了不划算,不如好好存钱,心里也会踏实许多。

3、寿险

寿险超过55岁已经没多少寿险能买了,如果想作为资产传承更应该考虑的是年金险,而不是寿险。

4、意外险

意外险是唯一值得购买的商业险。

50多岁的年纪在农村基本还是劳动的主力,若父母在农村从事的职业有一定的意外风险,涉及诸如建筑、运输、渔业等,考虑买综合(交通)意外险。

父母年纪大了手脚不方便,需要防摔伤骨折等等意外伤害,10万保额每年也就几十块钱保费,这还是很有必要的,而且意外险也没有太多要求。

5、其他保险

例如分红型等理财类保险,若家庭没有好的理财渠道,且每年有一定积蓄,可以考虑,但熊猫君并不推荐农村老人购买;再比如家庭有长寿基因,爷爷、奶奶、姥姥、姥爷都90多岁,父母身体也很好,可以考虑养老年金险,岁数越大,领的越多。

总的来说,这些商业保险的性相比不高,视家庭经济条件和健康情况而定,家里有矿的请随意。

每次在谈保险规划方案的时候,熊猫君都会强调,保险只是一种工具,用来转移个人财务风险,但它不是唯一工具,当已经没法购买保险或者买保险不划算时,存蓄和其他资产才是最重要的。

假如你已经到了上有小下有老的年纪,请尽量准备好一笔充足的医疗周转金,放在能随时取用的理财中,紧急的时候作为医疗费用的周转,不仅父母用的上,你自己也可能用得上,因为就算有医疗险,大部分也没有垫付功能,医疗险是报销型的。

再多说一点题外话,其实钱或者保险,熊猫君觉得都是次要的;

真的,父母到了年过半百的阶段,任何身外之物都比不过儿女的陪伴;

有空多陪陪父母,带他们去外面多看看走走;

比什么都好。

今天只讲了一些大致的建议,仅供参考。

商业养老保险该咋选 篇3

养老金有这样的特点:必须是一笔稳定增长的现金;必须保证这笔钱专款、专管、专用;应该是持续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与我们的生命长度一样长的现金。

针对养老金的这种特点,该如何为自己挑选合适的养老保险呢?

4种养老保险供你选

目前,市场上可覆盖养老需求的保险产品主要有以下几种。

传统型养老险

预定利率是确定的,一般在2.0%~2.4%,从什么时间开始领养老金,领多少钱,都是投保时就可以明确选择和预知的。但寿险产品预订利率市场化迈出第一步后,未来养老险的利率渐渐更具吸引力。

优势:回报固定。在出现零利率或者负利率的情况下,也不会影响养老金的回报利率。比如在20世纪90年代末期出售的一些养老产品,按照当时的利率设计的回报,回报率达到10%。

劣势:很难抵御通胀的影响.因为购买的产品是固定利率的,如果通胀率比较高,从长期来看,就存在贬值的风险。

适合人群:比较保守,年龄偏大的投资人。

分红型养老险

通常有保底的预定利率,但这个利率比传统养老险稍低,一般只有1.5%~2.0%。分红险除固定生存利益之外,每年还有不确定的红利获得。

优势:收益与保险公司经营业绩挂钩,理论上可以回避或者部分回避通货膨胀对养老金的威胁,使养老金相对保值甚至增值。

劣势:分红具有不确定性,也有可能因该公司的经营业绩不好而使自己受到损失。要挑选一家实力强,信誉好的保险公司来购买该类产品。

适合人群:理财比较保守,不愿意承担风险,容易冲动消费,比较感性的投资人。

万能型寿险

这一类型的产品在扣除部分初始费用和保障成本后,保费进入个人投资账户,有保证最低收益,目前一般在1.75%~2.5%,有的与银行一年期定期税后利率挂钩。除了必须满足约定的最低收益外,还有不确定的“额外收益”。

优势:万能险的特点是下有保底利率,上不封顶,每月公布结算利率,目前大部分为5%~6%,按月结算,复利增长,可有效抵御银行利率波动和通货膨胀的影响。账户比较透明,存取相对比较灵活,追加投资方便,寿险保障可以根据不同年龄阶段提高或降低。万能型寿险可以灵活应对收入和理财目标的变化。

劣势:存取灵活是优势也是劣势,对储蓄习惯不太好、自制能力不够强的投资人来说,可能最后存不够所需的养老金。

适合人群:比较理性,坚持长期投资,自制能力强的投资人。

投连险

也叫“基金的基金”,是一种长期投资的手段,设有不同风险类型的账户,与不同投资品种的收益挂钩。不设保底收益,保险公司只是收取账户管理费,盈亏由客户全部自负。

优势:以投资为主,兼顾保障,由专家理财选择投资品种,不同账户之间可自行灵活转换,以适应资本市场不同的形势。只要坚持长线投资,有可能收益很高。

劣势:是保险产品中投资风险最高的一类,如果受不了短期波动而盲目调整,有可能损失较大。

适合人群:比较年轻,能承受一定的风险,坚持长期投资理念的投资人。

交费方式需思量

养老险属于强制存款的保险,如果想要让老年生活比较宽裕的话,存得太少起不到效果。相对于健康险来讲,养老险的保费较高,选择不当,容易成为经济负担。所以,选择养老险的要点之一就是量入为出。如果经济条件转好,可以逐渐增加。

对大多数工薪族而言,最好选择10年、15年或20年期缴方式来存保费。每年(每月)拿出一定量的钱作为保险费,既能满足储蓄养老的需求,又不会造成太大经济压力。缴费期限不同,保费差别会很大。养老险缴纳期限越短,缴纳的保费总额越少。在经济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适当缩短缴费期限是较为经济的方式。

有一定经济实力的中年人,可以选择一次趸缴,或3年缴、5年缴等短期缴费方式。尤其是万能型产品,因为是月复利结算,越早存入,本金越高,收益越高。投资人可以根据自身具体情况做出选择。

领取方式有讲究

万能型寿险和投连险的领取方式比较灵活,可根据自己的需要随时提出申请,传统型养老保险和分红型养老保险通常有保证领取、终身领取或一次性趸领3种方式。保证领取的方式即在一定期限内确定领取额度,如果没到期限被保险人不幸离开人世,可由受益人继续领取到约定期限。终身领取的方式即在约定的年龄开始领取,直至终身,身故还有一定的身故保障。趸领的方式即是在约定的年龄把所有的养老金一次性全部提走。

保证领取型适合对自己的预期寿命不乐观的投保人;终身领取型适合家族有长寿史的投保人;趸领适合没有准备足够的医疗基金的投保人。

如果没有任何商业保险,原则上应做好全家人的意外和重大疾病医疗基金的准备之后,再量入为出规划养老保障,且每个人需要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不同的产品或组合方案。年轻人前期在养老方面的投入可以适当降低,待收入逐步提高后再增加,保险不是一步到位的.需要根据经济状况、家庭状况定期进行调整。要想选择得明明白白.搭配得合情合理,建议咨询专业的经纪人或理财师。

案例1

王小姐,28岁,未婚,目前在一家私营企业任职,月薪4000元。有基本的社保,她打算在50岁退休,退休后希望能达到中等水平的生活。

如果目前中等生活水平按每月3000元,即每年36000元计算,假设通货膨胀率每年为5%,22年后的105309元相当于现在的36000元,如果她准备退休金到80岁,即50岁起每年领取10万元,连续领取30年。根据王小姐目前的收入状况,建议以投资连结保险加万能保险的组合来准备养老,适当博取高收益。

投资连结保险可选择瑞泰人寿的安裕之选,每月存800元,万能保险可选择中英人寿的财智人生终身寿险(B款)每年存15000元,都连续存20年。以投连险预期10%年收益计算,20年后安裕之选的账户资金约为60万元,取出后追加到万能账户,如果万能账户以6%的平均年收益计算,那么到50岁开始每年领取10万元,一直领取30年到80岁,80岁后账户还有49万元左右可以继续增值。

案例2

刘先生,40岁,已婚,某企业的高管,年收入约15万元,目前房、车都有,且无负债。刘先生打算60岁退休,希望能过上高质量的退休生活。

如果目前高质量生活水平按每月5000元,即每年6万元计算,假设通货膨胀率每年为5%,20年后的159197元相当于现在的6万元,假设刘先生准备退休生活金到80岁,即60岁起每年领取16万元,连续领取20年。根据刘先生的情况,不适合冒太大风险来准备养老金,如果选择传统型或分红型产品来达到理想额度需投入较多,因此采用万能保险比较适合。

农村商业养老保险 篇4

2009年9月1日, 国务院颁布了《关于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的指导意见》, 提出按照试点———扩大试点———普遍实施的思路, 坚持“保基本、广覆盖、有弹性、可持续”的基本原则, 探索建立个人缴费、集体补助、政府补贴相结合的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 保障农村老年居民的基本生活。

新农保在推行过程中会遇到地方政府筹资难、经办管理服务难、基金管理难、制度衔接难、农户个人缴费困难、基础养老金发放存在制度性缺陷、集体补助缺口较大等问题。由于我国地区差异较大, 如何在全国范围内更加有效的推进新农保制度试点仍是困扰政府部门的一大难题。

二、商业保险引入新农保的优势分析

1、从资金运作角度来说, 商业保险公司在筹融资方面相较于政府具有很大优势。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 商业保险公司可以通过多种融资渠道进行筹融资, 政府大多数是以发行债券的方式进行筹资, 方式较单一。此外, 商业保险公司可以运用专业的金融工具, 提高资金运行效率, 从而实现社保基金的保值增值。

2、从成本费用角度来说, 商业保险公司作为专业的保险运营机构, 通过运作保险金从而实现保值增值可以说是驾轻就熟, 运营成本相对于政府而言大幅降低。由于商业保险公司的参与, 政府的财政支出大大减少。

3、从监管角度来说, 商业保险公司在参与新农保的过程中作为社保基金的实际运作者, 而政府作为社保基金的管理者, 通过采取“管办分离”模式, 再加上保险公司严密的风险管理制度和多元化的客户服务网络, 既保障资金存放的安全性, 又保证了资金使用的便捷性。这样做有利于政府与保险公司之间相互制约、相互监督, 最大程度上防范基金管理的风险。

4、从服务体系角度来说, 商业保险公司作为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服务体系完善, 网点众多, 对新农保实务中各环节的风险管控和及时服务都有很大优势。

5、从保险需求角度来说, 由于我国社会保险保障水平仍处于低水平阶段, 并且我国存在城乡差距、东西差距等贫富差距现象, 收入水平差异较大, 社会保险的保障水平难以满足相对高收入人群的保险需求。此时商业保险公司参与社会保险的运作, 以商业保险作为对社会保险的良好补充, 恰好可以满足相对较高收入人群的不同保险需求, 有利于建立多层次、多方位的保险体系。

6、从宏观角度来说, 商业保险公司参与社会保险市场, 有利于激励商保公司开发新型社会性险种, 通过社会性保险产品的推广, 有利于国家进一步调节贫富差距, 提高社会福利, 也使国家社保水平提高, 对长远的发展大有裨益。

三、商业保险参与新农保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一) 存在问题

1、商业保险参与新农保缺乏政策支持。

由于新农保的社会保险属性, 商业保险公司参与新农保投入资金较大, 并且缺乏政策上的支持, 这会导致商业保险公司短期的积极性较高, 但长期来看, 商业保险公司可能面临“后劲不足”, 无法保证此类业务的持续性的问题。

2、地方政府对新农保的推广动力不足。

我国缴费型的农村养老保险是由地方政府“补入口”, 中央政府“补出口”的方式进行政府补贴的。这就存在地方参保率越高, 地方政府财政压力越大的问题, 这样使得地方政府对于新农保的推广力度不够, 商业保险公司参与的积极性会相对降低。

3、商业保险公司参与新农保的地位不明确。

目前尚无明确的政策来确定商业保险公司在新农保中的地位, 这会使得商业保险公司的技术优势不知如何施展。

(二) 提出建议

1、明确商业保险公司参与新农保的合法地位, 并给予政策支持。

目前出台的相关政策都未直接对于商业保险公司与新农保结合进行定位, 由于缺乏明确的政策定位, 使得商业保险公司不敢“放手”参与农村社会保障制度, 不能发挥其专业技术优势, 更无法对于相关险种进行发展创新。因此, 二者真正的结合还有赖于政策上明确的支持和定位。

2、定期对商业保险公司进行资质审查, 保证保险业务的持续性。

由于新农保是保障农村人民基本生活的社会型保险, 因此其保单的持续性和有效性不仅是商业问题, 更加是社会问题。定期对于参与进来的商业保险公司进行资质审查, 有利于监管机构及时发现商业保险公司的问题, 并进行补救。

3、中央政府分担部分财政压力。

目前新农保的开展使得地方政府面临较大的财政压力, 因此会出现许多虚报参保率的情况。这对于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是十分不利的。此外, 商业保险公司对于参保率较低的地区可能会缺乏参与动力, 这会在地区间形成保障程度的差异。因此, 中央政府适当地负担起地方财政压力, 有利于此种情况的缓解。

4、加强对商业保险公司的监管。

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对于保险公司来说是一个较为新的市场, 因此必然会引起保险公司对于此类业务的竞争。为了保护参保农民的基本权益, 监管机构应当加强对于保险公司的监管, 严防私自挪用新农保准备金等行为, 并对于有此类情况的保险公司给予处罚。

摘要: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 (以下简称“新农保”) 是我国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推动社会和谐, 改善农村养老现状和缩小城乡差距有重要意义。笔者结合新农保的制度特征, 针对新农保的现状提出存在问题, 并对于商业保险引入新农保的优势、面临的问题进行分析, 为健全中国特色社会养老保险体系提出建议。

关键词: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商业保险,德阳模式

参考文献

[1]林义.社会保险[M].北京:金融出版社.2010

[2]左欣立.浅析商业保险参与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农保模式发展[J].时代金融, 2012

[3]杨俊斌.浅析商业保险和社会保险融合的优势及困难—从商保参与“新农合”探析[J].金融经济, 2012

[4]吴定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风险管理报告[R].中国风险管理报告, 2007

商业养老保险如何选择? 篇5

又至一年重阳时节,养老话题也再度成了市民们热议的焦点。

根据省统计局最新发布的《陕西省人口发展报告》显示,至末我省常住人口3763.7万人,其中65岁及以上老年人就达到354.92万,“老龄化”人口占比达9.43%。“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比重达到7%以上,就已经是老龄化社会了。而咱们陕西的老龄化比标准已经高了很多。”西安交通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所副教授刘慧君如是表示。由此,“如何规划养老”已是一大刻不容缓的问题。

在我国,社会养老保险体系由三大支柱组成,分别是基本养老保险、企业年金和个人商业养老保险。基本养老保险的原则是“广覆盖,低保障”,也就是说只能维持基本生活水平;企业年金则无法满足不同企业和员工差异化的养老需求。因此,个人商业养老保险,就成了养老规划中不可或缺的一个组成部分。

“重阳节也是老人节,大家不妨为家中父母精心挑选一份商业养老保险作为礼物,保障老人能够过上有品质的老年生活,安享晚年。”阳光人寿陕西分公司保险专家向记者介绍说,商业养老保险是以获得养老金为主要目的的长期人身险,它是年金保险的一种特殊形式,又称为退休金保险。那到底该如何选择商业养老保险才最有保障呢?以下三大诀窍请您记牢。

诀窍一:安全稳健是王道

养老其实包含了很多方面,比如父母面临的各种意外风险、医疗费用和日常生活开支等。因此,在选择商业养老保险时,首先要考虑的是安全稳健,其实才是保值增值。对于老人来说,最重要的是通过定期稳定的收益来维持日常开销,并有一定的储蓄可以应对风险。

比如阳光人寿“金喜连连”等年金保障计划,就是一种典型的高预定利率、低费率的养老保险。其预定利率达4.025%,既能保证稳健的高收益(保证期限直至100周岁),又能抵御通胀、防范未来利率下行风险,为养老规划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诀窍二:保障全面有必要

随着父母年龄的增长和身体机能的退化,面临的最大风险主要来自于疾病和意外伤害。随之产生的医疗费用,则很可能会吞噬掉父母的养老金,破坏他们的养老规划。所以,全面的保障是购买商业养老保险时要考虑的重要因素。具体而言,建议大家在购买商业养老保险时,可选择相应的附加险或进行产品组合,从而规避重大疾病和意外伤害带来的风险。

诀窍三:养老投入量力行

虽然商业养老保险是养老规划必不可少的重要一项,但却也并不是投入得越多越好。保险专家建议,为父母投保要结合家庭的实际情况,量力而行。如果养老投入过高,可能会影响家庭日常支出,甚至产生无力续保的情况,这就与“养老防老”的投保初衷背道而驰了。

具体而言,建议大家在投保前应理性分析家庭的收入水平、日常开支和社保情况等实际情况,然后合理计算出可用于投保的费用;或者设定好自己希望在退休后每月从保险公司领到多少养老金作为补充,也可以让保险公司帮助规划并计算出自己需要购买的保险额度和缴费的时间。

如何让商业养老保险更靠谱? 篇6

投保商业养老保险可作为养老金缺口的有效补充,因中途退保会损失,因此商业养老险有强制储蓄的作用,使工薪阶层能长期坚持储备养老金,做到专款专用。那么,商业养老保险哪个好?

目前,我国的商业养老保险品种分为传统型和投资型两种。传统型养老险的产品利率一般固定在2%~2.4%,对于保险金的领取时间、领取金额均可事先商定;投资型保险产品包括投资连结保险、万能险和分红险。

专家表示,目前市场上的传统型和有保底利率的分红型养老险回报额度较为明确,适合一般工薪阶层,若选择具有分红功能的商业养老险,其复利增值作用,具有抵御通胀风险的作用,而投连型和万能型由于投入较高,适合投资意识较强及高收入人群。

“购买商业养老保险产品,关键也就在于一个‘保’字,注重的是保障,只要交出相应的保费,就能化险为夷,渡过难关,具有雪中送炭的功能。”保险公司相关人士建议人们尽早购买商业养老保险。

专家建议,我们可以从30岁开始,每年用年收入的10~15%进行养老保险投资,一般来说,保额可以大约是个人年收入的5~10倍,即不考虑通货膨胀因素,如果发生风险,家庭生活在未来5年至10年之内不受影响。另外,选择商业养老险时,应同时兼顾意外、健康险等保障类商业保险,以抵御人生中各种风险。

农村商业养老保险 篇7

一、发展农村商业养老保险的必要性

(一) 农村商业养老保险是应对老龄化趋势的有力举措

据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向社会发布的《2012年度中国老龄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 全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已达1.94亿, 占总人口的14.3%;2010年~2020年的十年平均每年新增596万老年人, 年均增长3.28%, 至2050年将达4亿老人。目前, 我国农村60岁以上老年人数量为1.25亿, 占全国老年人的64.4%;预计到2050年, 这一数字有可能达到2.5亿[2]。面对如此严峻的农村老龄化形势, 如果不能妥善处理农村老年人的养老问题, 将对我国政治、经济和社会造成严重影响。农村商业养老保险作为多种养老保障手段之一, 具有效率高、灵活性强等特点, 通过引入商业保险机制参与农村社会管理, 能够大大提高农村老年人的保障水平, 有效减轻老龄化对政府管理和财政带来的巨大压力, 也是解决“三农”问题重要方式之一, 对于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 农村商业养老保险是对传统养老模式的积极改革

我国农村地区农民传统的养老, 以家庭养老和土地养老两种模式为主。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 计划生育政策的有效实施导致农村家庭日益趋向“4-2-1”的结构, 打破了传统的养儿防老机制[3];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向城市不断集中, 严重地削弱了家庭成员之间的互助功能, 传统家庭养老功能日趋弱化。由于生产资料的价格提升, 生产成本提高, 农民从土地中得到的收益越来越小;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 农村地区的耕地在不断的减少, 依托土地作为单一的生存来源已具有极大的局限性, 土地保障已不能担当起农民养老的最后一道防线的作用。农村大量留守老人、空巢老人已直接面临老无所养、病无钱医的危险局面, 迫切需要商业养老保险替代传统养老保障方式。

(三) 农村商业养老保险是对社会养老保险的有益补充

我国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主要目的是保障广大农民的晚年基本生活需求, 以个人交纳为主, 集体补助为辅, 国家予以政策扶持, 体现了“广覆盖”“低保障”和“社会公平”的原则, 但同时也表现出养老金数额低、保障能力有限等不足[4]。商业养老保险可以满足不同年龄、不同类别、不同性别、不同收入、不同地域农民的多层次、多样性需求.随着农村商业养老保险业务的扩展, 将会有越来越多的农民, 通过投保多层次、多样性的商业养老保险, 来满足自身的保障需求。商业养老保险恰好是社会养老保险的重要补充, 两者互相促进, 互相发展。对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的保障需求, 扩大居民消费需求, 实现社会稳定与和谐, 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四) 农村商业养老保险是保险行业持续发展的重要渠道

我国是世界上农村人口最多的国家, 快速发展的农村经济, 使农村潜在着广阔的保险市场, 为商业保险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而如今大部分的保险公司的目标市场仍然集中在城市, 仅有为数不多的几家在农村地区开展保险业务[5], 农村保险则是尚未完全开发的处女地, 其市场潜力巨大。在技术层面来讲, 商业保险公司在经营管理的技术和方法上都有一定的优势, 可以通过合理的投资组合促进养老基金的保值增值, 通过准确的精算技术确定缴费标准和给付水平将风险共担, 不仅缓解了财政紧张的状况, 也促进了保险公司的业务发展。因此农村市场是商业保险公司业务持续健康发展新的增长点。大力发展农村人身保险, 提高其养老保障功能迫在眉睫。当前各家保险公司充分利用自身有利条件, 创新经营理念开拓农村养老保险市场, 也是为了适应日趋激烈的竞争形式, 保证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二、农村商业养老保险的现状及困境

我国农村商业养老保险经过多年发展, 其社会接受程度、产业覆盖率和业务量都有显著提升, 商业养老保险逐渐成为我国农民养老不可或缺的重要保障。但目前农村商业养老保险的发展情况, 同我国农村庞大的潜在需求相比, 还十分不对称, 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制约因素。

(一) 政府总体规划不够, 政策支持不明显

政府职能部门缺乏对商业养老保险制度的统筹规划, 整体思路没有向社会明晰;在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没有完善的情况下, 政府对补充养老保险介入过深, 限制了商业养老保险的发展;在农村养老保险的制度提供与财政支持等方面承担的责任不足, 关注点偏重于经营业绩;相关立法滞后, 对农村商业养老保险行业的不规范行为缺乏有效约束;缺乏支持、补充与商业养老保险发展相配套的政策, 限制了体系的健全;县、村一级缺乏商业养老保险监管职能部门, 市场监管不力, 农民权益容易受到侵害。[6]种种因素导致商业养老保险难以发挥其应有的功能, 在农村保险体系中定位不准, 发展受限。

(二) 农民理解认同度不强, 购买意识淡薄

我国农村信息闭塞, 农民文化水平普遍不高, 当新事物和新信息进入农村时, 农民理解和接受相对困难, 农民对商业养老保险的认同度有限;农村以家庭家族为核心, 养儿防老、风险自御, 对天灾人祸“宿命论”等观念由来已久、根深蒂固, 通过保险来抵御风险的意识淡薄[3];农村经济欠发达, 农民可支配收入较少, 少量闲余资金往往存入银行, 对于商业养老保险的储蓄和投资认识不足;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大量涌入城市务工, 老年人对商业养老保险的接受和理解更加困难, 购买更为谨慎。

(三) 保险公司供给不足, 产业发展不平衡

我国农村商业养老保险经营主体匮乏, 产业规模较小, 有限的保险机构在农村的数量、分布和工作人员数量更显不足, 市场竞争不充分、服务质量不高, 很大程度上抑制了农民投保的有效需求;农2村0自14然年环境第差1异期较中大, 旬经济刊发展不平衡, 导致商业养老保险时机构布代局 (不总合第理5, 经40济期发) 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业务发展差异过大T, i尤m其e是s西北、西南等落后地区农牧民商业保险几乎没有涉足。

(四) 营销模式不合理、服务管理相对滞后

农村商业养老保险公司的保险产品在设计上与农民的需求不协调, 农民大多数既没有较高的储蓄资金来支付过高保费, 也无需很高的保险赔付额, 而保险公司产品设计主要定位于城镇市场, 少有推出适合农村市场的养老保险新品种, 保险费率偏高, 往往超出了农民的可接受范围, 难以有效响应农民的保险需求。同时, 商业养老保险公司在农村市场上的营销制度和管理服务体系不完善, 其营销、服务、培训体系均未针对农村市场的特点进行制定, 导致养老保险业务难以在农村推广, 相关售后服务、理赔服务跟进不及时, 成为制约农村商业养老保险业务发展的重要因素。[7]

三、农村商业养老保险经营策略分析

面对农村商业养老保险发展过程中遇到的种种困难, 保险公司可以实施一系列有针对性的调整策略。加快适应农村保险市场, 不断拓展业务, 以期改变农村商业养老保险发展缓慢的局面, 切实发挥应有作用, 取得更大经济效益。

(一) 产品开发策略

在农村商业养老保险产品的设计上, 应以农民的需求为导向, 根据不同地区、不同收入水平、消费习惯、农村居民的家庭人口结构、传统风俗等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开发适合于农民的商业养老保险保障产品。在产品的定位上, 可根据不同收入水平、不同家庭情况, 开发缴费期限灵活、保障范围较广的保险产品。在条款设计上, 通俗化的条款设计便于广大农村居民的理解, 灵活的缴费方式有利于农村居民根据自身收入的情况对缴费的时间和缴费期限进行调整, 保单贷款的实现可以帮助农村居民进行短期的资金借贷和拆借, 多层级的保险金给付可以为农村居民实现养老保障需求方面提供多层级的服务。

(二) 宣传和营销策略

在宣传和营销方面, 要注重创新方法手段, 不断适应农村市场, 拓展营销网点, 建立以乡镇为中心、辐射村户的营销服务体系, 降低逐户上门销售的成本, 提高业务覆盖率。同时要加大农村商业养老保险宣传力度, 通过电视、报刊、杂志等媒体, 和宣传栏、标语等更容易农民接受的手段, 在农村栏目、老年栏目广泛宣传;注重在农村中培养良好口碑, 通过农民口口相传提高认知和接受程度;加强针对城市中农村务工人员的宣传, 培养其为家中老人购买养老保险解决后顾之忧的意识。

金 (融三) 管理策略NO.1, 2014

Finan在c农e村商业养老保险的管理和 (营C销u方m面ul, a商ti业ve保t险y N公O司.有5必40要) 对现行的管理制度进行改革, 加强营销队伍管理、培训和服务体系建设, 积极探索适合于农村保险业务营销的教育培训方法。针对农村营销人员理论知识薄弱的现状, 建立体系化的培训管理系统, 不断提高营销队伍整体素质。要注重强化营销人员的职业素养和诚信意识, 防止因个别业务人员素质不高, 造成对养老保险业务不信任的区域化影响。要提高营销人才的本地化水平, 说方言、唠家常, 从心理上更为亲近, 也更能够依据营销对象的实际需求推荐所需业务。在销售过程中保险销售服务人员需要根据农民的实际经济水平, 帮助他们选择相适应的保险保障产品, 设计合适的保单缴费水平和缴费期限, 同时将保险条款以通俗化的方式准确的为客户解说, 并简化单证的流程, 帮助农民完成整个保单的投保。

(四) 服务策略

商业保险公司要在保全、咨询、投诉等方面针对农村地区的特点, 建立简单、完善、易接受和理解的服务体系。建立知识普及培训体系, 通过为农民开设保险知识、健康知识宣传讲座服务。加强保险营销人员和客户之间的联系, 提高农民对保险业务的了解和信任。建设有农村特色的标准化、专业化的理赔服务体系, 建立专业的理赔服务队伍, 确保在理赔过程中, 为客户提供快速、合理和人性化的服务。优化核赔、理赔的流程, 扩大各层级营销服务网点的权限, 确保保险理赔程序方便、快捷。

参考文献

[1]张建伟, 胡隽.发展商业荠老保睑构筇萋层次农民荠老保障体系[J], 2007 (6) :53-55.

[2]赵楠.保定市农村商业养老保险调查研究.河北大学[D], 2013.

[3]赵延君.论农村保险市场的开发, 勋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J], 2008 (2) :104-107.

[4]张兰萍.新时期农村商业养老保险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发展对策[J], 2011 (7) :18-20.

[5]张宇.农村商业养老保险供给与需求研究.附件农林大学[D], 2013.

[6]胡豹.商业养老保险问题研究.中国乡镇企业会计[J], 2009 (7) :8-9.

农村商业养老保险 篇8

“农村”是一个地域概念, 在这个概念下, 应该包括这一地域范围内的人群及其生存和工作。因此, 农村保险实际上应该涵盖了我们通常所说的农业保险、农村人口的人身保险。

在农业保险中, 通常包括了种植业和养殖业两大部分;在人身险中, 则包括了我们通常所说的养老险、医疗险、意外险等。

2 农村保险发展的作用和必要性

完善而有效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 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农村人口有9亿, 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是关系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大问题。

20 08年上半年, 农民人均现金收入2528元, 同比实际增长10.3%。而城乡居民收入比却扩大到3.33∶1, 绝对差距达到9646元 (1) , 也是改革开放以来差距最大的一年。这一状况反映到现实中就体现为农村社会保险的整体状况欠佳。

中国农村人口比重大、农民抗风险能力弱, 为实现社会稳定和谐, 农村保险的积极推行就迫在眉睫了。

经过多年的努力, 我国农村的社会保障已经初见成效。但是, 由于时间短、经验不足、地方财政困难等原因, 目前农村社会保障还存在许多问题, 这些问题在不同地区反映有不同程度的体现, 从而导致了目前社会保障能力的偏低。

当然, 任何保障都不是单一的, 作为社会保障的补充, 商业保险就凸显出它的社会功用。作为一个农业大国, 我们的农村保险发展状况令人堪忧。以农业保险为例, 2006年我国农业保险保费收入仅仅8.48亿人民币, 占全国保费收入的千分之一点五 (2) , 这显然不是一个农村人口占全国人口近60%的农业大国国家应有的水平。因此, 大力推行农村商业保险就势在必行。

3 目前轰轰烈烈的农村小额商业保险能否真正实现农村保险的快速发展

2008年6月, 中国保监会印发《农村小额人身保险试点方案》, 鼓励符合试点条件的保险公司, 以农村低收入群体为主要目标市场, 通过提供保费低廉、保障适度、保单通俗、核保理赔简单的保险产品, 大力发展农村地区小额人身保险业务。究其目的, 还在于解决农村购买力弱的问题。

小额农村商业保险作为一个商品交易, 应该是购销双方都双赢的状况下才能够持续发展, 而小额农村商业保险解决的只是农村购买力不足的问题, 而另一个问题才是真正限制农村商业保险经营量的最大原因——商业保险公司的经营目的。

4 商业保险公司自身人为限制农村商业保险经营量是重要原因

4.1 商业保险公司地位分析

保险公司是经营管理风险的商业机构。保险公司通过签订保险合同、收取投保人的保险费、建立保险基金、履约赔付 (或给付) 等行为完成其经营活动。

2006年, 全国保费收入达到5640亿人民币, 与前一年相比较增长率达到14.39% (3) 。现在的商业保险公司, 基本上已经具备了其独立的社会地位, 由原来的政府职能转化为商业职能了。

4.2 商业保险公司权利义务分析

商业保险公司作为依法成立的经营主体, 其成立的目的是持续经营、保证盈利, 法律赋予了保险公司相应的权利能力和行为能力。具体而言, 保险公司经营目的就是合法盈利。

由于长期以来政府干预企业的自主经营, 形成了一种思维惯性, 那就是政府不能够解决的问题, 就下放给企业。这样的情况屡见不鲜, 如果作为行政要求保险公司大力开展农业保险而不顾保险公司的经营状况, 那就超出了企业应该承受的范围。

保险公司必须盈利才能生存, 但是政府又不能把这个责任下放给保险公司, 于是保险公司作出“小额商业保险”的应对之策, 一方面满足政府号召, 另一方面象征性地进行一些销售。

4.3 商业保险公司农村保险业务效益分析

4.3.1 农业保险

多年以来, 农业保险一直处于一种尴尬的发展状况, 到2006年, 全国农业保险保费收入8.48亿人民币, 占全国保费收入的千分之一点五, 这显然不是农业大国国家应有的水平。

以往我们常常把农民保险意识不强、农民人均收入低作为限制农业保险的原因, 其实, 这是一个误区, 真正限制了农业保险发展的核心还是在于商业保险公司:

(1) 保险金额难以确定。保险金额应根据保险标的的实际价值来确定, 而种植业、养殖业保险的保险标的是具有生命活力的动植物, 这给保险金额的合理确定带来很大难度。

(2) 保险费率难于厘定。由于农业生产的危险主要是自然灾害, 其发生极不规则, 且各地之间的灾害程度差异很大, 作为产品设计的总公司, 用以往积累的有关危险事故发生情况的统计资料, 对未来的预测作用不大, 对全国的费率厘定也未必准确。

(3) 理赔成本高。由于上述原因, 导致农业保险理赔成本高。以2006年的数据来看, 2006年全国农业保险保费收入8.48亿元, 而同期农业保险的赔款支出达到5.9亿元, 简单赔付率竟然高达70% (4) 。

(4) 理赔费用高。一般而言, 理赔费用不应该高于理赔成本, 但是, 由于农业保险的理赔一般都远离市区, 交通不便, 在保险事故发生后, 为及时理赔发生的费用就相当惊人。

4.3.2 人身保险

2006年, 全国实现人身险保费收入4132亿元, 占全国总保费收入的73.2%。人身保险也在积累经验的前提下, 积极服务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但是, 由于我国地域广阔, 对于很多在县一级没有机构的保险公司而言, 无疑增加了太大的难度, 因此放弃了广大的农村市场。现阶段, 在农村市场比较活跃的也只有原来就具有县级机构的中国人寿, 其2006年实现的县域农村保费收入达到868亿元, 如果剔除其县城城区保费收入, 其在真正意义上的农村人身险收入也不会超过其总保费的30%。这样的保费收入相对于庞大的农民人口数量而言, 无疑是杯水车薪。

笔者认为, 农村人身保险发展不足的原因除了农民现金收入较低、无法承担单位价格高的险种外, 另一方面的原因还是在于保险公司:

(1) 没有适合农村人口的人身险种。现行的险种设计都基于社会平均水平, 而且对象更加适合城镇人口, 单位保费价格也较高, 农村人口难以承受, 也不具备针对性, 没有考虑到农村人口的风险特点。

(2) 农村地区人身保险展业、理赔费用高, 这也是商业保险公司自我限制农村人身保险发展的重要原因。笔者曾在遵义看到一典型案例:某营销人员步行往返3天在一个不通公路的山村销售了养老保险和意外险, 实现保费收入1200元。试想, 如果发生保险事故, 理赔费用将会是多少?商业保险公司还有多少利润空间?

综上所述, 我们可以看出, 商业保险公司作为一个以盈利为目的的企业法人, 其首先要考虑的是收入与成本费用。如果我们错误地把政府职能下放给商业保险公司, 势必就会造成对其社会责任的扩大, 为完成这样的社会责任, 就出现了文章前面所述的那样, 商业保险公司只能够将其保单金额分解, 使用所谓“小额农村商业保险”这样的形式, 并不能够系统地解决目前农村保险体系匮乏、保障无力的局面。

5 建议对策

5.1 加大政府投入,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一是推进制度建设。完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 继续开展做实个人账户试点, 全面推进省级统筹。制定实施农民工养老保险办法。二是扩大社会保障覆盖范围。重点做好非公有制经济从业人员、农民工、被征地农民、灵活就业人员和自由职业者参保工作。三是提高社会保障待遇。通过政府工作报告, 我们欣喜地看到:中央财政拟投入社会保障资金2930亿元, 比上年预计数增加439亿元, 增长17.6% (5) 。地方财政也要加大投入。

5.2 继续完善保险公司之间的委托查勘理赔, 降低理赔费用

由于各保险公司的组织架构的区别, 大多数新保险公司对农村保险心有余而力不足, 其中一大顾忌就是理赔费用高。目前, 各保险公司之间虽然建立了一些委托查勘关系, 但是由于业务竞争的矛盾, 合作效果还是极不理想。通过保险行业协会, 建立并完善委托查勘理赔并确定双赢的委托费用, 理顺合作关系, 能够推动农村商业保险的发展。

5.3 政府投入, 帮助保险公司完成产品设计

由于保险产品的设计需要大量的基础数据, 这些数据的采集需要较多的成本, 同时保险公司由必须考虑设计投入和最终产出, 还要面对全国不同地区进行分类设计, 所以在产品开发上都缺乏积极性。

为帮助农村保险走出困境, 政府应该对产品设计此项源头工作予以重视, 投入资金进行产品开发并试点推广。同时设计出符合农村特点的农业保险、人身保险险种, 只有产品对路, 符合农村需求, 才会有后续的市场, 才能真正解决农村商业保险发展的问题。

5.4 建立农村商业保险体系, 实现政府补贴

保险产品体系建立后, 要积极进行试点推广。鉴于农村保险, 特别是农业保险历史理赔成本较高的状况, 为消除保险公司顾虑, 政府应该大胆地为保险公司护航, 为其试点亏损实行补贴。只要试点效果良好, 保险公司自然会竞相抢占农村市场, 到那个时候, 获利的不仅仅是保险公司, 还有更大的获利者就是农民, 这也自然完成了商业保险的功能, 为政府分忧了。

综上所述, 笔者认为:仅仅靠目前的小额农村商业保险并不能解决当前农村商业保险弱化的现状。我们应该看到, 解决当前农村商业保险弱化这个问题要从销售者和消费者两个方面来分析, 小额农村商业保险仅仅解决了消费者购买力不足的问题, 我们更应该知道, 作为销售者的保险公司, 在完成税收和就业的社会责任以后, 需要的也是政府的帮助。

当我们完善了社会保障体系, 有了良好的商业保险产品体系和服务体系后, 有了政府的支持, 农村商业保险体系的建立就指日可待了。

参考文献

[1]张兰.农村小额保险在商业利益与社会责任中寻平衡点[J].北京:金融时;2008, 06:25.

[2]苏颖.浅谈我国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必要性及措施[J].山东省工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6, (09) .

[3]彭圣嘉.公民社会保障权与农村社会保障制度[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 2006, (01) .

[4]郝伟, 朱宇婷.论开拓农村商业保险市场[J].商业研究, 2004, (2) .

[5]中国保险年鉴编委会.中国保险年鉴2007[M].北京:2007.

农村商业养老保险 篇9

一、农村市场发展商业健康保险的必要性

(一)农村商业健康保险存在大量的潜在需求

我国是农业大国,农村人口达到9亿多,尽管近几年来农村人口的比例逐年下降,但绝对人口数仍保持着增长势态。随着农村经济发展,农民生活条件的改善,拥有庞大人口数字的农村基本保障制度与农民客观需求之间的矛盾却日趋激化,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现象普遍存在,逐年递增的收入并没有解决农民们对突发的健康医疗问题的担忧。从消费需求讲,农民生活需求由原来的基本生活需求向风险管理的安全需求转变,绝大多数农民迫切需要健康保险服务。

(二)农村医疗保障体系需要补充完善

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代表一个国家经济水平的发达程度。我国自20世纪70年代由计划经济转型过渡到市场经济,原有的基本保障系统面临着严峻挑战。农村人口作为最大保障群体其医疗保障建设远远滞后于城镇,这种保障缺陷直接制约了农村劳动力人口素质的提高,也制约了农村经济建设的健康发展。鉴于我国的国情,社会保障体系的发展完善还需要相当长的时间。以服务于中国广大农村人口为出发点的农村商业健康保险的出现,开拓了社会保障与商业保障互补的新思路,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政府的压力,增强了农村人口抵御风险的能力,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做出积极的贡献。

二、农村市场发展商业健康保险的制约因素分析

(一)对农村商业健康保险的宣传力度不够

在农村,人们的观念依然停留在有病看病,没病则不需要支出额外费用的概念上。人们对可能发生突发健康事件的风险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农民参加商业健康保险的意识非常淡薄,这与区域性的通讯落后、交通闭塞、社会性普及教育不足有关。这种观念的根本转变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全社会积极宣传和推广。

(二)农村基础医疗设施落后阻碍商业保险模式的发展

目前,乡镇级医院医疗卫生状况总体比较差,普遍存在着房屋简陋、设备老化、医务人员水平低、收费不合理的问题,这导致了农民看小病费用高,看大病不敢看,很难获得合理的基本保障。保险公司对级别较低的村镇医院无法控制其诸多因素的风险,农村基础医疗建设的不足成为阻碍商业保障模式发展的瓶颈。

(三)对农村商业保险的支持政策落实不具体

2006年下发的《国务院关于保险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中明确了商业保险在社会保障体系中的地位,但仍需进一步落实对农村商业健康保险的扶持政策。例如,加大对农村购买力,对购买商业健康险的农民提供一定的政府补贴,提高农民积极参加健康保险的意识,对保险公司在农村市场上推出的个别惠农险种予以免收营业税等。

三、建立完善的农村商业健康保险市场的运营模式

(一)市场调研

保险公司应深入开展市场调研工作,根据地域经济发展水平准确定位农村健康保险消费市场,迅速出台符合当地经济特点的险种。

1. 保险需求。

据调查,生病就医和突发意外事故是当前农民关注和急需要解决的问题。因此,保险公司应以实际需求为主线尽快设计出符合农村地域特点的系列险种。

2. 实际购买力。

深入到村镇了解当地人均可支配收入中用于健康医疗费用的比重。考虑到农民的收入仍然存在不稳定因素,合理计算出人均支付健康医疗费用的保守值作为设计险种的依据,设计出既能满足农民的保险要求,又能稳定交费的险种。

3. 投保理赔方式。推出既方便投保人交费又方便业务员操作的险种是开拓农村商业健康保险市场的重要措施。

(二)产品研发

1. 产品研发首先要考虑地域性贫富差异。

在贫困村镇可设计低保费、低保额的健康保险产品,开发低端市场,突出保障性。在较富裕村镇可设计有一定投资价值的健康保险产品,兼顾保险的投资性。

2. 细化的保险产品可满足广大农民的需要,也可降低保险公司的经营风险。

农村疾病结构与城镇疾病结构存在巨大差异。保险公司应根据这种差异有针对性地细化产品结构。比如健康检查,门诊医疗、住院治疗、意外伤害给付、护理、误工给付、伤残给付、重大疾病给付、死亡给付等的细化可以满足农民多方位及各个阶段的需求。

3. 农村人口的现金收入随季节性波动很强,因此保费额度不能过高,应采取灵活简洁的缴费方式。

例如,有些国家对不能按时交保费的农民,实行分期付款的方式;对提供劳动力服务的特困农业人口实行支付部分报酬,另外部分获得超值医疗服务;对暂时无法缴款的农民实行延长复效期和期限垫付等,这些方式都对鼓励农民认识健康保险,接受健康保险进行了积极的探索。

4. 对健康保险产品理赔机制进行人性化设计。

理赔机制的人性化主要是指理赔手续简洁明了、赔付资金给付及时、赔付后的回访服务等。打破传统的事后赔付,实行确诊赔付、住院前赔付的方式将是农村健康保险市场运营的一次变革。当意外事件发生时,农民可以从真正意义上体会到健康保险保障的实惠。这与普通的健康保险采用事后赔付的方式形成强烈反差。事后赔付对于资金短缺的农民来说容易产生心理障碍,心理因素是意识形态产生的原动力,实际上农民在入院医疗前最希望的就是保险公司的及时赔付。所以,健康保险产品的人性化设计从某种意义上讲是转变农民对健康保险认识的重要一步,是整个农村健康保险市场不断扩大发展的尤为重要的环节。

(三)营销网络

针对农村健康保险市场的特点,建立合理且符合实际需要的营销网络是推动农村保险市场发展的重要因素。根据农村人口居住分散、信息传递滞后、地域经济发展不均衡的情况,保险公司应重点开发几个中心区域,在中心区域建立分支机构,分支机构负责因地制宜地搭建一个综合系统性管理平台。该平台包括业务管理、信息制度管理、组织机构系统管理等。分支机构下设办事机构,办事机构以下可建立代办点或代办人员的销售网络。办事机构为重要的承上启下环节,负责指导、监督和管理数量众多的代办点和代办人员,并执行分支机构的统一工作管理。代办人员要深入乡镇,村屯、农户,对农民本人进行当面服务,帮助农民了解基本医疗常识,增加对健康医疗的保障意识,并及时反馈农村健康保险需求的重点。现阶段有些保险公司已开办的农村代办点业务量小、人员少、业务员的积极性差与当地农户对保险公司的安全保障的不信任有关,因此保险公司及分支机构应经常下地方走访,深入群众了解情况,通过组织一些乡村娱乐活动,健康卫生教育宣传周等惠农形式拉近与农民相互了解,坦诚相见的距离。

(四)服务管理

1. 确立“以人为本以保户为中心”的服务理念

在开发农村保险市场过程中,应牢固树立服务意识和市场观念,坚持以人为本,以保户为中心,从保户的角度分析和处理问题,确保服务到位、承诺兑现。农民投保的目的就是为了寻求保障,在出险时能够及时足额地得到赔偿是投保人的最终目的。如果广大农民感觉到“投保容易,理赔难”、“保前热情宣传,保后冷淡服务”就会对保险公司失去信心。目前农民总体上还属于弱势群体,一旦对新生事物产生抵触情绪,这种情绪会迅速扩散,这将给进一步开发农村保险市场带来障碍。

2. 强化服务措施,提供优质完善的服务

以“主动、快捷、周到、热情”的要求来强化服务措施。采取上门服务,主动为农民讲解相关保险知识及村镇街道流动宣传健康常识的办法扩大宣传范围。采取简洁快速办理业务,限时赔付的办法来增强理赔服务的及时性。对营销各个流程各个环节都以客户满意为宗旨。可以用典型理赔案例来树立行业形象,发生在农民身边的投保并获得及时赔偿的案例尤其能产生巨大影响。少数获得了保障,抵御了风险的农民会将真实的感受和益处传播出去。

(五)监管机制

农村保险业的健康发展,有效的监管机制必不可少。对农村保险市场行为的监管,应加大对保险误导欺诈行为及同行恶性竞争的惩治力度。保监会《关于促进农村人身保险健康规范发展的通知》中强调在“开展业务过程中必须向客户提供客户权益告知书或进行投保风险提示,并在犹豫期内对农民投保人进行100%回访。回访应包含责任免除、退保条款等项内容的说明”。保险公司除落实行业规范外,也应加强本公司的内部监管机制的建设。自上而下,层层监管可以提高保险公司开发农村市场的执行效果。例如,监督业务人员在开展业务中的诚信力,监管业务流程的准确性、严密性、时效性,监管资金合理流向,保证市场开发初期资金再投入的延续性等。

(六)人才培训

农村商业健康保险业务是一项专业技术性强、管理难度大的业务,迫切需要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人才队伍。人才队伍体系建设的核心是培养出一批有思想觉悟,不怕吃苦、开拓能力强、诚心为农民服务的骨干力量。对于普通代销人员应做好岗前基础知识培训工作,随业务的开展再进一步组织专业知识的培训,逐步提高代销员整体素质。建立人才储备,对骨干人才给予优厚的待遇和广阔的发展空间,使其把自身的发展与农村商业健康保险市场的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

摘要:农村基本医疗保障制度无法满足广大农民对健康保险日益增长的需求,而制约农村市场发展商业健康保险的因素是:对农村商业健康保险的宣传力度不够,农村基础医疗设施落后阻碍商业保险模式的发展。应建立完善的农村商业健康保险市场的运营模式,深入开展市场调研工作,针对农村健康保险市场的特点,建立合理且符合实际需要的营销网络,大力推动农村保险市场发展。要确立“以人为本、以保户为中心”的服务理念,强化服务措施,提供优质完善的服务。

关键词:商业健康保险,运营模式,农村市场

参考文献

[1]黄文强.建立长效机制促进农村保险业务稳步发展[J].广西金融研究,2006,(11).

[2]朱俊生,庹国柱.农村商业健康保险的定位[J].中国保险,2007,(2).

农村商业养老保险 篇10

近年来,黑龙江省农村家庭人口老龄化和空巢化问题越来越严重,提升农村居民晚年生活水平、减轻家庭养老负担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农村居民商业养老保险是多层次养老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利于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推动经济发展(吴定福,2005),但目前农村商业养老保险在养老保障体系中尚未完全发挥其作用(徐文芳,2009)。研究表明,黑龙江省农村居民逐渐认识到商业养老保险的重要性,但其支付意愿受家庭年收入、文化程度、传统家庭养老观念等影响,支付能力仍有广阔的提升空间。本文通过构建ELES模型,运用最小二乘法对横截面数据计算参数估计值,可以测算黑龙江省农村居民商业养老保险的支付能力,从而强化农村商业养老保险管理、引导农村居民合理消费,进一步提高生活质量。

二、研究方法及数据来源

(一)研究方法

扩展线性支出系统模型(ELES),是一种需求函数系统。其基本公式如下:

上式中,Ei代表农村居民对第i种商品(本文研究的是商业养老保险)的总支付能力;pi为第i种商品的价格;qi代表第i种商品的实际需求量;di代表第i种商品的基本需求量;βi为边际消费倾向(0<βi<1;∑βi≤1);I为消费者收入。

(二)数据来源

采用2004-2013年《黑龙江省统计年鉴》中的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和各项消费支出数据,在准确掌握相关数据的基础上运用ELES模型分析了农村居民商业养老保险的支付能力。

三、实证结果及分析

(一)实证结果

将2004-2013年的黑龙江省农村居民人均收入与其食品、衣着、居住等八大项消费支出数据利用Eviews软件通过ELES模型完成参数估计,依据最小二乘法(OLS)作出相关参数的估计值。此模型中的各参数基本上都通过了各项假设检验,且符合相关的经济学原理。

结果表明,黑龙江省农村居民的八大项消费支出和人均纯收入之间存在着较强的正相关关系,其中最小的拟合度判定系数R2=0.5836,进一步显示EELLEESS模型的拟合效果较好。

((二))实证结果分析

本文从边际消费倾向和基本需求两方面测算黑龙江省农村居民商业养老保险支付能力。

(1)边际消费倾向分析,根据表1 可以得出黑龙江省农村居民的医疗保健方面的边际消费倾向达到了0.0954 的结论,从表中也可以看到医疗保健排在第二位,仅次于食品。这也表明了黑龙江省农村居民在其每增加一个货币单位的人均纯收入时,用于医疗保健就相应地增加0.0954 个货币单位方面的消费支出,同时也意味着黑龙江省农村居民对医疗保健的了解越来越积极,对养老保险的需求也在日益变大。

(2)商业养老保险支付能力分析,农村居民基本消费需求支出代表农村居民购买基本生活需求品的能力,是最低的支付水平,可以测算黑龙江省农村居民商业养老保险支付能力。

将黑龙江省2012 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和八大项消费支出的横截面数据带入ELES模型,进而得出表2 的结果。其中,食品基本消费支出为295.25 元,而实际支出总额高达2164.94 元,是人均基本消费支出的七倍。从中可知,黑龙江省农村居民的基本生活需求已基本得到满足,其中养老保险方面的实际消费支出也远远大于基本消费支出,是其基本支出的四倍,且数值都是大于0的,以上充分可以表明黑龙江省农村居民在养老保险商有较大的支付能力,并且能够满足自身对养老保险的需求,而且也能够支付得起额外的养老保险如商业养老保险,因此我们可以推断出黑龙江省农村居民对商业养老保险的支付能力正在逐渐的加强。

众所周知,食品消费是农村居民满足自身生存的最基本条件,居民只有在满足了自身基本需求后才能用剩余收入去消费其他方面,因此据表2 可知,如果黑龙江省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小于食品的基本消费支出295.25 元,就可以认为黑龙江省农村居民对养老保险没有支付能力,也就不用提商业养老保险了;而当其收入在295.25~893元之间,则可认为黑龙江省农村居民可以部分满足自身的养老保险需求,此外对商业养老保险也会具有一定的支付能力;如果收入超过893元,就表示黑龙江省农村居民具备稳定的购买商业养老保险的能力。

四、结论及建议

本文以黑龙江省农村居民的相关收支数据为基础,运用ELES模型测算了农村居民商业养老保险的支付能力。研究发现:黑龙江省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逐步满足了居民基本生活需求,更多的人开始追求高质量的生活水平,对医疗保健尤其是商业养老保险的需求大幅增加,支付能力日益提高。为此,必须要大力促进黑龙江省农村经济发展,多渠道增加农村居民收入,为农村居民购买商业养老保险提供物质基础。同时,要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农民群众参保投保的意识,增强投资理念,强化对商业养老保险的正确认识,鼓励人们提高生活总体质量。另外,保险公司要着力研发更具针对性的保险产品,坚持差异化定价策略,满足农村居民的多层次保险需求,从而提高农村居民商业养老保险的支付能力。

参考文献

[1]吴定富.大力发展商业养老保险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做贡献[J].保险研究,2005(10)

[2]徐文芳.我国农村商业养老保险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探析——基于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的视角[J].保险研究,2009(08)

[3]李晓峰等.基于ELES模型的北京市农民工消费结构实证研究[J].农业经济问题,2008(4)

[4]朱龙培.农村养老保障体系中商业保险参与性不足的困境[J].农村经济,2012(8)

农村商业养老保险 篇11

关键词:社会养老保险改革;商业人寿保险业;影响

一、社会养老保险改革的影响

所谓的社会养老保险指的是国家针对因为年龄过大的劳动者而实施的一种制度性帮助,这是保障年老劳动者基本生活的一种强制性措施。但就商业人寿保险而言,其属于一种个人的自愿行为,并不具有强制性。近年来,随着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逐渐完善,其统筹范围也在不断扩大,相应的个人费用缴纳比例也随之增加,这一现状便对商业人寿保险行业产生一定的不利影响。但与此同时,社会养老保险改革也在某种程度上促进了商业人寿保险业的进步和发展,以下是笔者的几点针对性探讨。

(一)社会养老保险改革的限制作用

1.投保人数下降

自1985年我国养老保险统筹工作开展至现在,范围已扩大到城镇企业职工以及个体经营者。随着我国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不断改进和完善,现阶段参加保险统筹的人数也在逐渐增加。此外,国务院以及劳动与社会保障部又于1999年针对社会养老保险制度陆续颁布了一系列相关的规范和条例,从而确保社会养老保险管理工作的有法可依、有理可循。这样一来便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商业人寿保险业的发展,最大的影响便体现在投保人数的急剧下降。

2.投入资金减少

社会养老保险的统筹基金主要来源于单位与个人的综合缴费,而缴费比例的确定直接影响着职工退休后所享受的生活保障。目前,随着国民经济的不断进步和发展,人们的收入水平也得到了显著提高,相应的养老保险费用缴纳的比例也在不断提高。在我国,起步阶段个人所需缴纳的社会养老保险费用占个人工资水平的4%。在1998年国家便规定,每两年个人缴纳的费用需提高1%,而最终的上限为个人工资水平的8%。虽然这一规定会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人们的缴费压力,但是基于预付保险资金等情况下,人们缴纳的养老保险费用依然有了很大增加,这样一来就势必会减少商业人寿保险业的投入资金。

3.实际需求降低

社会养老保险制度通过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的有机结合,一方面简化了人们的缴费程序,但另一方面也增加了人们的疑虑,即如何能确保在退休后,人们能完整、准确地收到曾经单位以及个人缴纳的所用费用以及之后的退休费用以何种形式发放。但是随着社会养老保险服务化程度的不断提高,相应的问题也随之解决。现阶段,我国社会养老保险管理模式已由微机管理取代了手工操作,且大部分城市中均建立了各类职工在岗以及退休情况的数据库,通过及时、动态的更新和调整,不仅能随时掌握职工的实际情况,还能有效控制和管理养老金发放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这样随着社会养老保险服务化程度的不断提高,人们对其的需求也得到了很大的增加,如此一来人们对商业人寿保险的实际需求便下降了。

(二)社会养老保险改革的有利影响

通过对我国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认识和了解,笔者发现养老保险并不能充分满足退休劳动者的特殊需求,而仅能提供最基本的生活保证。再加上,随着国企改革的不断深化,相应的企业结构也随之调整,在这种情况下,越来越多的企业及职工将注意力转向了补充性以及储蓄性养老保险,但是国家社会保险机构并不负责这方面的业务管理,这样一来便为商业人寿保险公司提供了巨大的发展机遇和平台。

二、商业人寿保险业的发展对策

(一)拓展寿险的发展业务

首先,应从自身实际情况出发,合理开发新型的保险业务,从而在最大程度上提高人们对商业人寿保险的兴趣,增强吸引力。随着社会养老保险改革的不断深入发展,除了基本养老保险之外,人们对其他附加或补充业务的需求也会随之增加。基于此就意味着个人保险业务以及团队保险业务具有极大的发展空间和前景。现阶段,商业人寿保险业的保险种类十分单一,对人们并不具备很强的吸引力,在这一情况下,商业寿险管理者应从各类企业以及其职工的实际情况出发,包括企业性质、经营状况以及职工的年龄大小、职业情况、收入水平等,然后在此基础上,针对性设计出各种不同的合理化新型寿险种类,以此吸引更多人的注意力和投保兴趣,从而促进自身市场占有率的有效提高。此外,在对新型保险种类进行设计时,应加强对通货膨胀这一不稳定因素的考虑。商业人寿保险业需要注意的问题便是保单贬值,这也是所有投保人最为关心的问题,目前虽然国家通过相应措施的采取,以在最大程度上确保人民币不会出现贬值的情况,但是在国家的发展过程中,货币贬值以及通货膨胀等都是人力无法控制的。因此面对这一问题,商业人寿保险业应在设计保单时应加强这一方面的分析和考虑,以增强保单的增值功能。

(二)提高市场占有率

在我国,我国寿险业务的发展并不成熟,但这也便意味着我国商业人寿保险业务具有极大的发展空间和广阔的发展前景。就能寿险业务而言,其属于一次性市场,即投保人购买寿险保单后,一般都是分期对保险费用进行缴付,既有可能是几年,还有可能是几十年,这样才能在符合相关条件时领取规定的保险金。根据《保险法》,在寿险合同签订并生效后,投保人要求退保,那此时不管保险人是退还费用还是退还保单的现价,投保人都属于不划算的一方。因此,一旦投保人与保险人签订了保险合同,市场便固定了。基于现阶段我国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并没有对这方面进行合理、明确的规定,因此商业人寿保险业应及时把握这一机遇,从而争取更多的投保人。

结束语

总而言之,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改革不仅为商业人寿保险业的发展带来了极大的阻碍和限制,但同时其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商业人寿保险业的业务拓展能力以及市场的占有率,因此商业寿险经营者应在改革深化的同时,积极需求自身的发展空间,在认清形势的基础上及时把握发展机遇,从而促进商业人寿保险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

参考文献:

[1]王磊.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法律制度改革与完善研究[D].吉林大学,2012

[2]何志刚.中国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研究[D].河南财经政法大学,2010

农村商业养老保险 篇12

1 商业保险参与新农合经办服务的现状

新农合是我国一项基本医疗保障制度,从2003年开始试点,在推进过程中主要形成了3种经办方式:由卫生部门所属合作医疗管理中心经办、由劳动保障部门所属社保中心经办和由商业保险公司经办。在全国大多数地区选择前两种经办方式的背景下,有少部分地区进行了由商业保险机构经办新农合服务的探索。据保监会统计,在2006年,共有中国人寿、太平洋人寿、平安人寿、新华人寿、中华联合和人保财险等6家保险公司在江苏、广东、河南、福建、浙江、山东、山西和新疆等8个省、自治区的66个县(市、区)参与新农合试点工作,当年共筹集合作医疗资金11亿元,为736万人次提供医疗补偿9.65亿元。截至2011年,商业保险经办新农合县、市数量达到134个,主要有中国人寿保险公司、中国人民健康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和中国太平洋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3家,该模式覆盖人群3 000多万人,委托管理资金46.3亿元,赔付与补偿1 798万人次、32.4亿元[1]。

在总结各地经验的基础上,2012年5月份,卫生部、保监会、财政部和国务院医改办联合制定下发了《关于商业保险机构参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经办服务的指导意见》(简称《指导意见》)。这一政策的出台表明国家对商业保险机构参与新农合经办服务是鼓励和支持的,希望借助商业保险的力量促进新农合的发展,整合社会资源,打破垄断、促进竞争,提高医疗保险的管理效率[2]。同时也有利于政府从既是政策制定者又是实施者、监督者这样一种尴尬境地中解放出来,实现政府职能的转换。

但是,这种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对我国来说还是新生事物,政府和社会对该问题不管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上既不成熟也不完善。因此,探讨政府在购买商业保险服务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对于转变政府的角色和职能,改善公共服务的质量和效率,同时促进商业健康保险的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 商业保险参与新农合经办服务存在的问题

2.1 新农合经办服务方式的转型可能会遇到既得利益集团的阻力

目前我国正处于转型期,制度惯性和路径依赖决定了市场发育和社会合作能力的提升是一个渐进的、长期的过程。当政府决策层推行向商业保险机构购买经办服务时,各地新农合经办机构在管理信息系统、管理手段和技术等方面有了大量的积累,实施的该“存量”改革必然会削弱原来承担经办服务的政府执行层的利益,比如人员的重新布局乃至缩编、对医保资金控制权和话语权的重新分配等问题。因此,很多地方政府对引入商业保险的做法持保留态度,倾向于先看其他地方与商业保险机构合作情况再做打算。当面对利益冲突时,政府决策层必然要超越部门利益,整合各方资源,加强“顶层设计”。否则,改革只会越来越“部门化”,部门自己设计改革,自我改革,决策往往体现的是既得利益集团的意志和利益而非社会经济的整体福利。

2.2 商业保险参与新农合经办服务缺乏持续的动力机制

商业保险参与新农合经办服务这种方式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是通过制度化的安排,保证政府和商业保险机构能够实现双赢,即政府花钱买到了优质高效的服务,而商业保险机构自身获得了发展。从短期来看,保险机构可能因考虑社会效益等因素,积极参与,但从长期而言,如果保险机构参与新农合经办服务激励措施不足,保险机构的权益难以保证,参与的积极性与持续性必然会受到影响。比如,保险机构参与新农合经办服务,如果地方财政不能及时足额支付管理费用,使其该业务经营长期处于亏损状况,这就可能制约这种经办方式的可持续发展;再比如,目前保险机构比较踊跃的参与新农合实际上是由于新农合能给他们很好的全面占领农村保险市场的平台,但是未来一旦从中看不到利益就会想办法撤出,到时候政府就不得不半途接手,损害新农合制度的稳定性,这又会极大的损伤农民对新农合和政府的信任。这点从最多时有7家保险公司参与经办服务,到目前只有3家就可以看出。因此,政府应出台相关鼓励与支持商业保险机构经办新农合服务的政策与优惠措施,建立一种长期的激励机制,使得这种公私合作模式具有可持续性。

2.3 商业保险参与新农合经办服务面临需方垄断

商业保险机构在参与基本医疗保险经办管理服务中,需求者一般是政府机构,其身份和规模具有一定程度的垄断势力,在购买服务中处于主导地位,形成需方垄断,而保险公司明显处于弱势。在缺乏一定规范的情况下,政府在购买商业服务时,可能会以此“压价”,使保险机构经办该业务的盈利空间因此受到挤压。而且政府独特的地位甚至可能导致出现“寻租”活动和“俘获”行为,这不仅有损于保险业的形象,而且会危害到广大被保险群众的利益。

3 商业保险参与新农合经办服务中政府的角色定位

在《指导意见》中对商业保险机构介入新农合经办服务做出的规定,意味着从国家的层面开始进一步加强对地方政府利用市场机制的引导,将更多的政府资源向制定规则、规范监督等方面引导,而不是具体的业务经办。相当于从顶层设计上补上了缺失的政策规定,这对于有效规范和促进政府和商业保险机构的合作具有重要意义。然而,仅此还不足以确保商保和社保之间建立起规范有序的合作关系。因为在宏观确定合作原则的前提下,还必须在操作层面进一步细化和界定政府和商业保险机构的职责范围,并通过制度化的方式明确下来,从而形成一种长期合作机制。具体来说,政府的职能定位应该主要是优化制度设计、提供优惠政策及进行合理监督。

3.1 完善相关政策法规,为新农合的商业化运作提供法律支持,更好地发挥保险业的社会管理功能

地方政府要按照《指导意见》规定,进一步细化商业保险机构参与新农合经办服务的实施细则和监管措施。通过政策法规建设,赋予商业保险参与新农合应有的法律保证,并明确政府、医疗机构、保险公司以及参合农民之间的权利与义务关系,规避新农合在商业化运作模式中存在的各种风险,推动商业保险机构经办医保业务的制度化、规范化、标准化和高效化,为保险公司开展新农合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3.2 出台相关鼓励与支持商业保险公司经办新农合服务的政策与优惠措施

第一,应给予参与新农合经办业务的保险机构税收优惠支持;第二,进一步加大商业保险机构的参与程度。因为不同的参与程度合作的成本不同,参与新农合业务程度不同,保险机构的积极性不同,决定了政企合作的可持续性。因此,当保险机构通过参与新农合经办服务获得针对农村地区人群整体的卫生统计数据后,可以利用其风险精算的优势,允许保险公司配合政府参与制定新农合的筹资、补偿方案,并积极开发配套补充性健康保险产品。比如,商业保险机构在参与新农合经办服务过程中,可以向参合人员提供符合他们需求的商业健康保险产品,供参合人员在自愿的基础上选择。这样才能更吸引保险公司的持续参与[3]。第三,为公司经营补充医疗保险提供政策支持。可考虑将部分政府机构经办的补充医疗保险范畴的业务交由商业保险机构进行市场化运作,在当前阶段,只有允许保险机构同时经营补充医疗保险并给予一定政策支持,可预见的利润才能使公司愿意经办和舍得投入,医疗支付的管理效果与保险机构盈利进行挂钩的机制才能推动公司充分发挥第三方经办的效率优势。第四,制定配套的政策措施,促进医疗机构与保险机构开展合作,有效管控医疗费用风险。通过制定政策,支持保险机构与医疗服务机构建立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合作机制;支持保险机构投资医疗机构,拓宽医疗卫生领域的投资渠道;加强数据共享,集合各行业医疗数据资源,构建疾病发生和医疗费用数据库,建立数据共享和更新机制。

3.3 建立长期、稳定的管理经费筹措机制,保证商业保险机构获得足额必要的费用补偿

《指导意见》中规定:“要根据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坚持“保本微利”的原则,综合考虑委托经办商业保险机构的服务成本、内容和质量等因素,合理确定委托经办服务费用标准,并建立经办服务费用形成和常规调整机制。经办服务费用应当“按时、足额支付”。另据有关规定,新农合基金要专款专用,管理经费不得从基金中提取。因此,地方政府应当通过财政额外拨款方式解决管理经费筹措问题,但在实践当中,由于部分地方财政比较困难,经办费用难以足额到位,保险机构经办新农合业务如果得不到相应的费用补偿,就可能制约这种经办方式的可持续发展[4]。因此,政府应专门研究调整新农合经办费用来源,或从中央财政对新农合的补贴中直接划拨一定比例管理费用,专项用于新农合经办管理,同时研究制订保险机构参与新农合的基准管理费率,建立起长期、稳定的管理经费筹措机制,以确保新农合管理经费的足额到位,为保险机构参与新农合解决后顾之忧。

3.4 加强政府对商业保险参与新农合经办服务的监管

商业保险机构对新农合经办服务的介入,使得管办分离成为现实,政府可以从具体的业务中脱离出来,从经办者向监管者的角色转变。从事监督的部门主要涉及到卫生、财政、审计和保险监管等多个部门。从整体上看,这是一种较为分散的监督体制。这种体制具有一定的合理性,能够充分利用各个部门的业务优势和专业优势提高监督效率,也可以建立各部门之间的相互监督和相互制约机制,保证基金的安全、高效使用。但这种分散的监督体制也必然带来责任不清、协调不力的弊端。为此,应改变多头参与的分散的监督管理体制,将监督的职能相对集中到医保的主管部门,强化主管部门职责,其他行政监督主体也要在法定职责范围内进行监督。在监督权力向主管部门适度集中后,要同步建立有效的问责制度。

在监管内容上,政府应主要集中在准入退出监管和服务过程监管2个方面。在准入监管方面,要对参与的保险机构的资格进行适当的规范,限制能力不足的保险机构参与此类业务;禁止保险机构低价竞争,以承诺或给予合同以外利益参与投标或接受委托。在服务内容方面,主要是监督保险机构按照协议履行理赔和服务责任,同时政府也要在这一过程中规范保险机构的商业宣传行为,防止保险机构在宣传活动中出于商业目的而作出的厚此薄彼的宣传,影响农民参加新农合的积极性,损害农民的利益。

关键词: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政府购买服务,商业保险,政府职能

参考文献

[1]游春,郑红.政府购买商业医疗保险服务的相关问题研究[J].企业经济,2012(8):137-140.

[2]王涛,于保荣,杨帆.参与新农合业务对商业保险公司的影响及可持续性分析[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12(10):120-124.

[3]丁少群,庄惠蓉.商业保险介入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前景及对策[J].上海保险,2009(2):45-48.

上一篇:设备改造下一篇:深层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