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保险社会管理(共12篇)
商业保险社会管理 篇1
1 社会保险与商业保险的定义与作用
1.1 社会保险
社会保险是为丧失劳动能力、暂时失去劳动岗位或因健康原因造成损失的人口提供收入或补偿的一种社会和经济制度。根据社会保险的定义可将其细化为以下几点内容: (1) 社会保险具有强制性。国家通过制定的相关法律法规对社会保险强制性执行, 单位和个人必须依照法律法规无条件参加社保。劳动个人无权对参保的项目、交费的标准及应享受的待遇标准进行选择和更改。 (2) 社会保险是非营利性的。社会保险的实行原则是强制性的, 为社会公众谋取利益的, 如果社会保险是以营利为目的, 那么将失去应有的意义, 损害了参保人员的合法利益。 (3) 社会保险具有保障性。社会保险是为劳动者分散风险并以提供帮助为目的, 它覆盖的范围宽广, 不分区域、对象、年龄、收入水平及身体状况, 如果劳动者丧失了劳动能力或者失业没有基本的收入来维持生活, 政府会依据相关法律对其进行经济上的补偿, 使其能够满足基本生活所需。 (4) 社会保险具有互济性。社会保险基金可以在比较宽泛的范围内进行合理安排, 发挥其互济功能, 均衡调配参保人的负担, 减少其风险。综上所述, 社会保险最主要的作用是分散参保人的各项风险, 也就是说当参加社会保险的个人或者单位在遇到一些困难丧失劳动能力而无法正常生活时, 政府通过社会保险机构给予他们一定经济上的帮助, 保证参保人的基本生活所需。社会保险的主要作用有以下几方面: (1) 能够促进社会的和谐安定。基于我国国情, 我国是世界公认的人口大国, 面对庞大的人口基数, 使得国家对社会的管理难度倍增, 加之一些自然因素造成的灾难频频发生, 社会成员的正常生产生活受到严重威胁, 在这样的情况下, 社会保险就以维护社会安定使者的身份出现, 给予社会成员一定的补偿以稳定其基本生活所需, 摒除了一些危及社会安定因素的出现。 (2) 社会保险能保证社会劳动力再生产。当劳动者在生产过程中因一些意外事故而丧失劳动能力时, 造成劳动力再生产的停顿及失去生活保障。在这样的情形下, 社会保险将以经济补偿的形式给予帮助, 使之能满足生活的基本要求, 恢复社会生产力。 (3) 社会保险能协调社会经济的统筹安排, 实现社会的公平性。社会保险是国家依据法律手段对社会群体强制征收保险费, 形成保险基金, 对于因无能力满足生活需求的劳动者给予经济上的补给, 使其能正常生活。在一定的意义上实现了社会对经济的公平分配, 促使社会形成安定、和谐、可持续发展的良好局面。
1.2 商业保险
商业保险是指投保人根据合同约定, 向保险人支付保险费, 保险人对于合同约定的可能发生的事故因其发生所造成的财产损失承担赔偿保险金责任, 或者当被保险人死亡、伤残、疾病或者达到合同约定的年龄、期限时承担给付保险金责任的商业保险行为。根据商业保险的定义我们可将其主要特点归纳为以下几点: (1) 自愿性。商业保险不像社会保险那样具有强制性, 投保人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去选择性进行参保。保险公司在商业保险系统中的作用就是将投保人所参保的费用聚集起来建立保险基金, 并为投保人承担风险。商业保险遵循的投保原则是, 谁参与保险、谁获得投保后的各项利益。反之则不享有相关利益。 (2) 营利性。商业保险是企业或者保险公司以营利为目的的商业活动, 他们自己独立对保险基金进行核算, 自负盈亏, 国家不给予一定经济上的补贴。 (3) 权利与义务的对等性原则。投保人享受的权利是在参加保险的前提下才能享有的, 被保险人享受保险金额的多少是以投保人的投保金额以及是否按时交纳保险金为依据的。保险合同如果合同期满。投保人将不会再享有保险公司给予的保险金, 保险公司担负给予投保人保险的责任也将终止, 相应地投保人权利和义务的关系也将解除。 (4) 保障范围宽泛。商业保险的承保范围比较宽泛, 它不像社会保险那样投保对象具有局限性, 商业保险的承保范围指的是只要交纳一定的保险费, 符合相关的参保的规定, 不管有无劳动能力, 都可享受保险相对应的权益。
2 社会保险与商业保险的共性与区别
2.1 社会保险与商业保险的共性
(1) 二者都要求投保人事先缴纳保险费, 投保人交费后, 如果遇到风险都能获得一定的经济补偿, 都是为参保人服务。 (2) 社会保险与商业保险都会建立基金。 (3) 社会保险与商业保险都是为投保人抵御风险的活动。
2.2 社会保险与商业保险的区别
(1) 保险性质不同。社会保险是国家政策性保险;商业保险属于商业性质。 (2) 保险对象不同。社会保险的保险对象是以法律手段强制让其投保的社会劳动者;商业保险的保险对象是所有的民众, 按照自愿的原则选择投保。 (3) 实施方式不同。社会保险主要采取强制方式实施, 属于强制保险;商业保险是以自愿为原则的保险。 (4) 保障水平不同。社会保险的保障水平是基本生活需要;商业人身保险的保障水平是满足人们对保障水平的特定需要。 (5) 保费的承担者不同。社会保险的保费一般由个人、企业和国家三方共同承担;商业保险的保费一般由个人或企业承担。 (6) 经营主体不同。社会保险的经营主体是政府部门;商业保险的经营主体是保险公司。 (7) 经营目的不同。社会保险的目的是为了保证社会的安定, 提高人们的福利水平, 推动社会的进步;商业保险的目的是为了获取经济效益。
3 商业保险对社会保险补充的作用
商业保险可将社会保险未覆盖的范围列为自己提供保障的区域。当今, 受种种因素的制约, 我国社会保险的范围还没有覆盖到全体民众, 大多数社会参保项目还只是针对政府部门, 企业单位等, 像我国的许多农村地区对于社会保险还没有真正的认知, 更不必谈参加社会保险。因此, 应将商业保险对社会保险进行相应的交叉补充。比如在医疗方面, 商业医疗保险可以补充社会保险没有保障的部分。我国的社会医疗保险在医疗费用上具有封顶性, 此时商业保险可以承担起超出社会医疗保险费用以外的费用进行补充。另外, 商业医疗保险可以对社会保险未保障人群的医疗需求进行补充。基于我国目前社会医疗保险覆盖范围有限, 它的主要保障范围主要包括在企职工、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在校学生等, 而其他类型的群体都没有列入社会医疗保险的对象范围, 在此情形下需要商业医疗保险来解决此类群体的医疗保险问题, 对社会医疗保险形成了有效的补充。
4 商业保险对社会保险的补充对策
加强发展健康保险的力度, 缓解社会医疗保险的压力。随着我国社会的不断发展与进步, 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 人民群众对健康保障问题日益关注。许多经营有方企业效益较好的一般会采用商业医疗保险作为本企业对员工的医疗保障, 也就是说商业医疗保险可以给员工提供更多的医疗保障服务。而社会医疗保险只能给企业员工提供最基本的保障, 选择社会医疗保险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增加企业的经济负担。基于此, 建议我国发展商业健康医疗保险, 同时将社会医疗保险和商业医疗保险有效结合起来, 保证了人民大众的医疗需求, 进而推动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及保障社会的安定。
5 结论
本文就商业保险和社会保险的相关内容及特点进行了论述, 指出了将商业保险和社会保险相结合的建议和方法, 使二者互相补充、互相促进, 进而为我国构建安定、和谐的社会提供保障。本文的出发点是为了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希望能有更多的人士参与到社会保险和商业保险的研究中来, 使二者有机结合, 共创和谐社会。
商业保险社会管理 篇2
从我国保险市场的发展现状来看,传统保险市场的发展潜力和余地越来越小,日趋激烈的竞争迫使保险公司寻求对新市场的开发,而保险公司开拓新市场的主要手段就是开发新的产品和服务。我国保险监管重点由日常的行为监管转向偿付能力监管的转变也使保险公司在创新产品和服务方面有了更大的自主权和空间,保险费率市场化在加大保险公司产品和服务创新的压力的同时也为之提供了更大的空间和自由度。
总之,在激烈的市场竞争过程中,谁率先开发出新的产品,谁就将赢得市场竞争的主动。可以预计,未来我国保险市场上新型产品与服务将层出不穷,保险产品面世的速度将越来越快。
社会调查的内容:
一、现如今整个保险行业的市场的结构以及情况;
二、保险行业里存在的问题;
三、如何能够更好的促使保险行业走可持续路线。
社会调查的预期目标
一、保险行业的现状
二、搞明白保险行业存在的问题
三、如何能够更好的发展保险行业的方法
社会调查主要特点与创新点
本次调查的特点是收集当地群众对保险业的看法及意见并征求同事所提出的建议 在调查中总结出的创新点,现如今的保险行业犹如雨后春笋——第二个黄金十年。只要你用心经营,你就是最大的赢家。
当前保险市场变化调查报告
现如今,市场化不断深入和政府保护不断减弱的条件下,市场的不确定性因素对各类经济主体的影响将随之增强,包括利率、汇率等方面的任何风吹草动都可能对经济主体造成巨大损失;同时,由于人为因素及自然环境的变化,各种人为事件和自然灾害对社会财富和人身安全造成的损害也越来越大。在这种条件下,各类主体规避风险的需求也将比以往更加强烈,从而刺激保险公司通过提供新的产品和服务将社会对保险的各类需求变成现实。从供给条件来看,随着现代电子和通讯技术的发展以及金融研究领域的不断突破、特别是金融工程和资产价格研究取得重大进展,保险产品创新的物质技术条件不断成熟、剩余可支配财富的增加,由此将促进整个保险产品和服务创新以及综合能力的提升,使得整个保险行业能够更加的规范和良好的发展。
一、调查活动简介
调查时间:2011年4月25日
调查地点:辽宁省锦州市
调查对象,保险从业人员及普通群众
调查目的:现如今整个保险行业的市场的结构以及情况;保险行业里存在的问题;如何能够更好的促使保险行业走可持续路线。
调查方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询问法
调查过程:通过这两年在学校的学习以及前辈们交流所得到的经验。在调查过程中,为了能够使得自己更了解整个行业及当地群众对保险行业的看法、需求以及心目中的保险从业人员,做得最多的调查是当面直接调查或间接询问的方法,因为这样调查数据比较真实可靠。
二、调查结果
本次调查的目标是地区的保险市场近期的变化情况。具体情况如下:
(1)业务结构调整成效显著。
2008年以来,各寿险公司十分注重优化业务结构,不断加大个险渠道期缴新单的市场拓展力度,使业务呈现持续、稳健增长的格局。
2010年上半年,个险新单保费达11.53亿元,同比增长52.12%,占个险总保费的41.49%。其中新单期缴保费达10.61亿元,较前年同期净增4.05亿元,增长率为61.94%,占个险新单保费比率高达92%,较上年同期上升5.58个百分点。
(2)分红型险种保费增长强劲并成为市场主角。
各寿险公司业务结构调整、产品创新、“开门红”销售导向,以及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增长等因素,形成了推动分红险产品销售持续增长的合力,使分红型险种不仅增长达54.47%,保费规模超过51亿元,而且市场占有率超过了80%。
(3)银行代理保险发展迅速,已成为寿险市场主力军,但期缴新单占比
极低。随着市场对全球经济向好预期的增强,各公司相继推出多款适合银邮渠道销售的产品,并将银邮渠道作为主战场,不断加大开拓力度,使业务增速在2008年全年超过80%、2009年全年超过50%的高增长基础上,仍然达到了53.82%的高增长速度,保费规模占据整个寿险市场的半壁江山,市场份额达到了52.43%。在新单保费增长46.42%的乐观现象下,期缴新单的增长却明显乏力,总保费仅3.61亿元,占新单总保费比率只有12.03%,较去年同期仅上升1.98个百分点。
(4)投连险在上一年同期负增长及低基数的情况下,出现了达204.58%的增长,但市场份额仅1.75%。
(5)经济虽未完全走出金融危机的阴影,但已基本改变2008年以来的颓势,上半年GDP增速从去年同期的0.6%飙升至10.6%,全市完成生产总值1911亿元,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为5564.4亿元,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近2万元,达19634元,增长7.7%;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796元,增长略小于GDP增幅,为10.3%。经济发展的良好局面,为寿险业的快速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6)团体业务虽然扭转了近两年来的负增长局面,但市场份额仍然呈现逐步萎缩的趋势,总保费规模仅2.22亿元,占比3.49%。与此相对应的是,健康险负增长达4.62%,市场份额仅有3.27%;意外险虽略有增长,但市场份额仅占1.53%。这与近年来经济社会转型和产业结构调整不无关系。资料显示,2010年1至6月,全市累计关停、外迁外资企业达277家。
(7)业务队伍人力发展首次出现负增长,达到了-2.87%,与业务增长44.73%的增幅极不相称。而且人力发展极不平衡,在市场份额排名前八名的公司中,有的人力负增长达50%以上,多数负增长超过20%,而平安人寿和太平洋人寿则分别增长达18.21%和16.68%。同时,各公司营销队伍整体业务拓展能力不足,个体展业能力极不均衡,部分营销员的业务持续能力,尤其是新人的留存能力,是造成队伍流动性过大、流失率过高的重要原因。此外,部分公司在对待队伍建设问题上,缺乏长远考虑,急功近利的短视现象比较严重,未能建立科学、有效的培训体系和能够持续巩固、扩大队伍的制度体系,而是采取同业挖角的方式。另一个典型例子是,事关营销员切实利益和保障的社保问题,虽然市保险行业协会协会已于2010年5月份正式启动该项工作,但不少公司并不十分重视,有些持观望态度,有些则设置过高的门槛,营销队伍对此意见比较大。以上现象的存在,值得引起全行业的高度关注与探讨。不过,只要走出这段低谷,就会出现整个行业的业绩新高点。以上是近期整个保险行业的了解,下面我们就来看看群众对保险行业的看法、需求以及心目中的保险从业人员:
根据调查显示,无论是展业、理赔等具体操作环节,还是综合诚信度,“一般”和“较差”的评估占较高比例,从而清楚的反应出了当前我们国保险行业的社会诚信度评价不高的现象。下面是个人对这个问题的分析:一是利益驱动,保险公司在激励的市场竞争中忽视了社会责任与公众道德,经营行为短期化;二是信用基础薄弱,保险信用体系尚未建立,失信的三、问题及原因分析
根据调查,自贡这个地区保险市场仍然存在着各种问题。首先从业人员的道德水平与保险业的发展不适应。保险,是一项积德行善的事,但是,在各家保险
公司激烈竞争之时,一些公司忽视了对其员工的道德教育,致使保险从业人员泥沙混杂,有的公司盲目扩容,不管什么人都要,使大众对保险从业人员有了一种惧怕感,严重影响了保险业的发展。从目前保险市场上看,有几点问题显得非常突出。
1.不能坚持最大诚信原则。
有的从业人员在向保户推销保险时,有意夸大保险的功能和范围,诱骗对方投保,使很多不了解保险的人,把保险和非法传销和行骗等同看待。
2.返佣现象严重
有的公司的业务代表单纯追求业绩,公开违反法规,以向保户返佣为条件拉保险,返佣比例越来越高,使保险市场变得比较混乱,破坏了保险市场的正常运行,使正常开展业务的公司难以做到业务。
3.从业人员流动过快
使保户缺少安全感由于保险业内竞争激烈,一些公司把业绩看得非常重要,而忽视了员工队伍的稳定性,使保险成了“自己给自己当老板,想干就干,不想干就算”的迅速致富的行业。据了解,有的公司在一年里人员流动高达3 0 %以上,常常有工作不到一个月就退出的人员。这种不稳定性至少带来两大不利:其一,保户没有安全感,使其不明白自己的利益谁来管;其二,这些从保险业流出的人员在社会上又会攻击保险,给人一种“专业人士观点”的印象,这对保险业的发展具有相当大的破坏性。还有虽然自贡市有大大小小十几家保险公司,但是整个保险市场基本是以人保财险、太平洋产险及平安人寿三家保险公司为主的。
四、对策建议
要想合理的发展整个保险市场,还需要全行业的共同努力。
(一)稳步培育保险中介市场。
目前,自贡市内保险经纪、公估主体及其缺少,仅仅只有1家代理公司市场不够规范又缺乏专业性。整顿和规范好现有中介市场,将其纳入规范竞争的同时,更要着力培育多方中介主体,促进产险市场专业分工进一步细化。同时,产险公司与中介机构应加强协作关系,优势互补,在多渠道、全方位销售的同时,为客户提供优质全面的服务,力争实现多方共赢。其次加强人才
(二)培养力度,提高企业素质
保险专业人才的培养是一个渐进、累积的过程:其一,应积极从大专院校引进高学历的优秀毕业生充实现有保险人才队伍,制定有效措施吸引有丰富保险从业经验的人才到自贡市保险业创业,优化人才结构;其:二,要创建学习型的保险公司,通过各种不同的学习方式,提升现有从业人员的素质结构,如选派人员到国内外高等院校和知名的保险公司接受培训,与当地的大专院校进行合作,就地培训,合作调研等;最后,应贯彻以人为本的经营理念,以人性化的管理,凝聚人心,提高员工信心,建立起和谐进取的企业文化,以此吸引人才、留住人才。
(三)完善监督约束机制
首先,要进一步加强自贡保险监管队伍建设,强化对保险市场的监督,努力防范和化解保险经营风险;其次,要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自律、协调、服务作用,促进行业自律约束,加强同业间的协作和配合;再次,要加强保险公司内控
制度建设,提高自我约束和自我管理能力。通过健全和完善“政府监管,行业自律,企业内控,社会监督”四位一体的监督约束机制,建立起公平、有序、规范、竞争的保险市场秩序,保证保险业的健康发展。
其他还有如保险公司也应从自身着手,完善内部建设,提高效率。从根本上说是要将先进理念与技术运用到经营管理中,并且不断从自身特点出发进行改革与创新;大力向群众宣传普及保险知识,使保险意识深入群众,让人们更多的了解保险;简化部分程序,尤其是车险理赔,根据调查,在自贡当地除了人保财险理赔较为简便与快速,大部分公司手续及其繁琐,哪怕仅仅一千元的赔付都要上报省公司,当地的分公司根本没有决策权,处于非常尴尬的局面。这大大地浪费了被保险人的时间与精力,也给被保险人感觉买保险容易赔付困难的思想意识,不利于公司的发展。
五、调查结果
商业保险社会管理 篇3
关键词:商业保险;社会保险;经济效应
在我国社会经济不断发展的过程中,保险业是经济的重要助推器之一。社会保险是社会保障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养老、医疗、工伤、生育和失业等多方面影响和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商业保险则通过风险的控制和损失补偿,为人们的创新与发展保驾护航,不断增强社会的创造活力。目前,我国政府、企业和个人与保险业的联系越来越紧密。保险对经济发展的作用也愈来愈明显。
一、社会保险的经济效应
(一)为经济增长提供宝贵的人力资本
社会保障制度可以调节劳动力的供给,提供人力资本。在美国等较发达的工业化国家,人均增长率逐年下降,甚至出现负增长。与此同时,这些国家又面临着人口老龄化日益严重的趋势。为此,一些国家利用社会保障,建立生育、抚育子女和教育等津贴的形式,对劳动力再生产给予资助,鼓励劳动力再生产。而我国正处于发展中阶段,人口老龄化的趋势不断加快,所以要利用社会保障来提高人口的素质,为经济增长和发展提供人力资本。[1]
养老保险是社会保险的重要组成部分,现阶段人们广泛关注的话题之一:延迟退休。面对人口老龄化的严峻形势、养老金支付的巨大压力,延迟退休是大势所趋。然而,延长退休年龄势必会推动我国老年人的就业。老年就业人口拥有丰富的知识、经验,构成我国人力资本的重要部分。从一定程度上来看,延迟退休政策的实施能够为经济的增长提供宝贵的人力资本。
(二)经济增长提供充足的资金,并促进资本市场的发展
社会保障基金对经济发展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对资本市场也产生重要影响。劳动者定期按照一定的比例缴纳社会保险费,这无疑增加了我国资本市场的总供给。国家政府作为社会保障基金的管理者,通过选择不同的投资组合以达到保值增值的目标。因为,对资本市场中其他投资者的资产组合在一定程度上也会产生影响,促进金融工具的不断创新。这也会推动我国资本市场不断成熟与完善。
(三)通过收支调节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促使平经济周期更平稳
我国采用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相结合的统筹模式,对经济具有"自动稳定器"的作用。如出现通货膨胀时,人们的货币收入增加,按照既定的比例缴纳的社会保险费自动增加。这样可以减少人们的可支配收入,从而抑制了人们的过度需求;如出现经济萧条时,失业保险又使人们的收入增加,刺激有效需求及就业增加,使社会的总需求和总供给在可控的范围内,从而达到刺激经济的目的。
二、商业保险发展的经济效应
(一)经济补偿效应
保险采用的是大数法则,即通过向所有被保险人收取保险费来补偿少数被保险人遭受的意外损失。因此,少数风险主体的损失由包括受损者在内的所有被保险人分担。作为一种风险管理控制机制,随着业务范围的拓展和保险经营技术的提高,经济补偿效应将逐步得到充分发挥。商业保险对于风险主体遭受损失以后,恢复其以前的工作和生活状态都是至关重要的。商业保险能够促使被保险主体不必担忧受到意外事件所带来的毁灭性打击。近年来,自然灾害发生频率较高,重大安全事故也时有发生,人民生命和财产多次遭受重大损失,保险业义不容辞地担负起了经济补偿的重任,为灾后重建、恢复生产贡献了自己的力量。[2]同时,越来越多的企业、个人把商业保险作为养老、医疗保障和企业风险管理的重要手段。
(二)资金融通效应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保险业是金融业的三大支柱之一。保险企业集聚的保险资金,可以普遍投资于高速公路、铁路等各项基础设施的建设中。一般的企业无法满足这种大型项目的资金需求,而保险企业作为契约型储蓄机构则具有这种资金融通效应。保险企业不仅可以为国家的基础建设提供资金支持,还可以为企业或个人提供信贷服务。保险企业的运营模式:通过向被保人收取保费,聚集闲散的流通资金,形成保险基金。当被保人遭受风险损失时,按照约定给予补偿。因此,保险企业通过这种经营模式一是可以为各项基础设施的建设融资,支援国家的经济建设;一是通过基础设施的建设带动劳动需求的增加,提高劳动者收入、降低失业率,进而促进社会经济的协调稳定。
(三)收入分配效应
保险基金的形成涉及不同的经济主体,即被保险人自愿交费,通过保险企业形成保险基金。当保险人出现事故发生损失时,保险企业愿意按照事先的约定进行赔(给)付。商业保险的基本原理采用的是大数法则,这也是典型的交换。同时,商业保险能够帮助人们不断地进行投资储蓄。收入较高的被保人通过缴纳保险费用减低自己遭遇风险后的风险;收入较低的被保人则通过商业保险提高自己遭受损失后的经济保障。从社会收入横向的角度看,商业保险有着同社会保险同样的收入支配效应。对个人而言,商业保险是在被保人资金允许的前提下进行投保,在遭受损失时获取经济损失补偿的。从个人收入纵向的角度看,商业保险同样有着和养老保险中个人账户激励性质的收入支配效应。
三、二者经济效应的比较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市场经济体制的步伐不断加快,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不断提高。但伴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未富先老"的严峻形势也给我们带来了巨大的挑战。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如何更好地发挥作用有待进一步的研究。现阶段是否要坚持顶层结构设计,建立全国统筹的社会保障制度?如何更好地将社会保险和商业保险有机结合起来,既不增加人们的经济负担,又能有效降低人们的风险?我国一直在不断地试点和探索中逐渐完善我国的社会保障体制。
现行社会保障体系中处于重要地位的社会保险部门负荷太重,一方面,全国仅有的不足10万人的社保队伍面对上亿保障对象,无论在收费层面,还是在支付环节,管理手段、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都亟待提升。但如果扩充队伍,又面临增大成本的重负压力;另一方面,由于项目繁杂,收支方面又缺乏应有的法律规范,政府与企业,政府与个人以及企业与个人的矛盾冲突时有发生,甚至出现为数不少的欺保、骗保和逃保等现象,迫使社保部门不得不腾出大量的人力物力去化解矛盾和问题。商业保险主要突出对有较高收入能力的一部分人提供额外的保障,而社会保险主要是面向所有居民提供的作为老有所依的一种基本保障。共同作用于生活经济的各个角落。[3]
仅仅从经济效应来看,社会保险和商业保险和的经济效是有区别的,但二者经济效应的目的却是一样的:为经济的发展保驾护航。两者互为补充,缺一不可。我们不应忽视其中任何一个,并为社会保险和商业保险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使两者的经济效应得到充分的发挥。
参考文献:
[1]郑伟.中国社会养老保险.[A].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05.07:100
[2]陈鑫.浅析保险业发展的经济效应与社会效应[J].金融研究,2009(2):200.
[3] 邓俊辉.商业保险应在国家社会保障体系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J]. 险研究2006(11).11
商业保险社会管理 篇4
1. 社会保险和商业保险的区别
社会保险和商业保险都是随着社会与经济的发展而成长起来的, 作为保险的两种形式, 它们在对特定风险的承担, 风险转移, 以及对被保险人的损失进行赔偿方面既具有共性又存在着本质的区别。
(1) 保险的目的和性质不同。
社会保险是国家实施的一项社会安全政策, 其目的是保障工薪劳动者及其家属的基本生活, 以维护社会劳动力的再生产与扩大再生产, 保持社会的稳定与发展, 它是非盈利性的社会事业, 以社会效益作为第一目标, 具有鲜明的社会福利属性。商业保险是一项金融经营业, 是以对投保人的损失提供相应的经济赔偿为手段, 吸收大量的资金, 再通过资金的经营性运行, 获取尽可能大的利润。因此, 商业保险的第一目的就是盈利, 其基本属性是金融企业的商业经营活动。
(2) 实施的主体和管理不同。
社会保险的实施主体是国家, 由政府指定专门的职能部门, 依照国家制定的专门法律、法规行使管理权。这些机构在政府主管部门的指导和监督下, 开展社会保险业务。商业保险的经营主体为各保险公司, 其宏观管理机构一般是政府金融主管部门, 其具体业务由保险企业自己承担, 在保险法规的范围内, 各保险企业间可以展开竞争。
(3) 实施的约束条件不同。
社会保险属于强制性保险。社会保险的缴费标准和待遇项目、保险金的给付标准等, 均由国家或地方政府的法律、法规统一规定。劳动者个人作为被保险人一方, 对于是否参加社会保险、参加的项目和待遇标准等, 均无权任意选择和更改。商业保险属于自愿性保险, 它遵循的是谁投保, 谁受保;不投保、不受保的原则。被保险人与保险人按照自愿、平等、公平的原则签订保险合同, 一旦合同终止, 保险责任即自行消除。
2. 社会保险和商业保险的联系
社会保险的对象是所有劳动者, 未成年人、失业者及广大农民等基本上享受不到社会保险带来的保障, 商业保险是一种不错的保障方式, 对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是必要的有益的补充。
(1) 商业保险是社会保险的有益补充。
鉴于我国的实际国情, 我国的社会保障的水平难以越过满足人们基本生活需要的界限。迄今为止, 社会保险只包含了生、老、病、死、伤、残、失业这七大险种。专家计算, 仅靠社会养老保险, 只能够维持退休前大约1/3的生活水平, 对于有一定经济能力的人, 可以把商业保险作为退休养老的补充, 既减轻了国家的负担, 也增强了个人的养老保障;面对低水平的基本医疗保险和持续增加的医疗成本, 使得许多人感到医疗保障十分不充分。如果能够对参加社会医疗保险的参保人员增加商业保险来补充保险人因疾病引起的自费部分, 将可以满足不同年龄、不同职业、不同性别、不同收入的社会公民的多层次, 多样性需求。
(2) 密切商业保险和社会保险合作。
企业为员工办理补充商业保险还有很多好处, 如合理避税 (法律规定, 企业拿出员工工资总额的4%为员工购买商业保险, 可以税前列支) , 增加员工福利, 留住骨干人才, 增加企业竞争力等, 因此企业办理商业保险在实践中很有可行性。由地方社会保险机构与商业保险公司合作, 共同承办。推荐与基本社会保险相配套的商业保险方案, 供企业自主选择。
3. 社会保险和商业保险加强互补的对策建议
(1) 政府支持方面。
多年来, 我国社会保险与商业保险由于立法范畴、管理体制等方面存在互异性, 两者不相融合不利于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从国际经验来看, 商业保险的社会地位开始为社会所承认, 商业保险所发挥的作用也逐步显现。商业保险和社会保险是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商业保险的服务面已经从服务社会保险未覆盖项目逐步向注重商业保险专业水平提升的优势转变, 商业保险的服务深度也已逐步向纵深方向发展。因此, 我国也应对商业保险在社会保障体系中的作用给予合理定位, 对商业保险同社会保险相融合互补的形式, 在宏观政策上予以支持和肯定。
(2) 保险公司方面。
坚持长期经营理念, 增强服务意识, 提高服务水平。树立商业保险品牌形象, 在与社会保险机构合作, 在合作初期商业保险公司应本着“微利经营、造福社会”的理念, 积极开发个人和团体养老和医疗保险业务, 尤其要注重开发适合中低收入群体的保险业务, 不断拓宽经营服务领域, 采用远程理赔和网上保险等便捷的服务形式, 提高服务效率。通过保持与政府的良好合作关系, 加强对参保人员的服务, 将会获得间接的经济收益, 也可能会面临较大的赔付压力, 但对未来的市场收益和树立商业保险的品牌形象一定会有所支撑。虽说商业保险可以通过保险公司自身经营管理水平的提高, 还是可以获得收益的, 但对待互补发展这种形式保险公司要树立长期经营和创新经营的观念, 通过不断的发展创新, 抢占市场和提高服务质量和水平才可能使商业保险在整个保险市场中获得较大的份额, 从而获得更多的潜在客户群, 形成较大的社会影响力, 以及在整个行业中的带动性和有利的社会地位。
(3)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要想加快我国社会保险和商业保险的互补发展, 更需要综合性的专业人才。商业保险是一项具有较强专业技术和综合服务的业务, 对保险人员在专业知识、服务意识、业务能力和管理能力要求都比较高, 目前商业保险队伍人员素质参差不齐, 迫切需要一支高素质的人才队伍, 如医学技术、经济管理、健康管理、精算核保、理赔服务等方面有一定基础的专业人才。商业保险服务对专业化的人才建设既是个长期问题, 也是个迫切问题。建议在高等院校设立相关专业, 作为培养保险人才的建设基地, 通过加强境内外保险专业人才交流和技术培训, 建立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的教育培训体系, 不断提高保险职业教育, 建立保险业继续教育制度, 广泛吸引社会各类人才参与保险事业, 建立一支具有高素质、创新意识强、服务水平高的复合型保险人才队伍。
(4) 积极探索互补方式。
以我国目前的国情, 从社会保险发展的态势和商业保险的水平来看, 商业保险和社会保险相结合互补发展, 还面临着很多短期内难以突破的困难, 商业保险公司应结合自身优势, 积极探索与政府、医疗机构、企事业单位等多种主体合作的方式, 注重提高商业保险的普惠性。商业保险要发挥保险公司在投资、服务、管理等领域的长处与社会保险展开更多的接触和尝试, 而不能仅仅停留在与社会保险在养老和医疗的互补产品方面, 社会保险和商业保险的互补更有助于商业保险的完善, 也符合中国国情。
商业保险与社会保险既存在潜在的竞争和冲突, 又相辅相成, 互为补充。这种互补不仅指社会保险与商业保险在形式上有效的衔接, 也包括两者各自优势所构成的特殊保障形式。在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亟需完善的情况下, 走社会保险和商业保险相结合的道路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才能符合我国制定的社会保障目标。
参考文献
[1]徐巧珍.商业保险在社会保障体系中的特殊作用[J].世界经济文汇, 2004 (3) .
[2]刘尚希.中国公共政策的热点与难点[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000.
[3]李珍.社会保障理论[M].北京:中国劳动和社会保障出版社, 2001.
[4]燕安, 李野.我国社会医疗保险与商业健康保险浅析[J].国际医药卫生导报, 2005 (5) .
[5]尚明.新中国金融50年[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000.
[6]邓大松.社会保险[M].北京:中国劳动和社会保障出版社, 2002.
[7]姜华.对商业保险参与医保的调查思考[J].中国保险, 2004 (11) .
2012年商业保险管理工作总结 篇5
一、基础管理
有健全组织,业务院长分管医保工作,有专人管理商保工作,医务人员掌握商保患者诊疗程序及相关规定,制度健全,认真履行合作协议。医院标识设置齐全,在收款处、药局等处张贴 “商业保险”标识,在挂号处、门诊、住院病志上加盖“商业保险”专用章,并设立信息查询系统。
商业保险门诊人数:费用:
商业保险住院人数:65费用:312.794.48元次均费用:2.482.49元
二、诊疗管理
病历管理情况:认真书写病历,首页填写完整,病史记载真实。诊疗、收费、药品等按省、市医疗管理相关文件执行,使用自费药品及诊疗项目前,征得患者或家属同意并签字,出院带药按规定执行等。
三、服务管理
认真执行商业保险患者身份认定、医疗收费、出入院标准控制、平均住院次均费用等制度。没有严重违规违约行为。
四、协作管理
认真履行协定,积极参加商业保险行业管理相关活动。提供商业保险医疗管理信息服务情况,配合保险专管员相关资料调查取证工作等情况。
但也有不足之处,如病情变化用药情况记录不及时,用药标准偶有模棱两可的现象。今后会对不足之处,认真学习,严格管理、以使我院的医疗保险工作愈来愈规范。
黑山县第一人民医院
商业保险社会管理 篇6
【关键词】社会保障;商业保险;人身保险;养老保险
一、商业保险与社会保障体系概述
(一)商业保险概述
商业保险是保险机构以盈利为目的与投保人订立保险合同而产生的保险形式。囊括了财产保险、人寿保险和健康保险。商业保险的经营目的是为了将投保人风险分散、提供风险管理服务,最大化企业利润与投资者的收益。除了分散风险的作用以外,保险资金具有长期性、稳定性,是金融市场以及经济建设的重要资金来源。经济建设更是离不开保险资金的支持,京沪高铁、上海世博会、北京地铁等项目的建设都有保险资金的投入。我国经济建设已经越来越离不开保险业在资金方面的有力支持。
(二)社会保障体系概述
社会保障体系涵盖了社会保险、社会救济、社会福利以及社会优抚。社会保障的经营主体是政府或由政府指定的机构。目的是追求公平正义与整个社会的和谐稳定。从发展历程可以看出,我国建立社会保障制度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从而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促进社会公平发展,同时,多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对我国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能够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促进社会的公平,保持劳动力的再生产能力。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为我国经济发展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
二、商业保险在社会保障体系中的地位与作用
我国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在不断地完善之中,而商业保险作为其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它的地位与作用是不可忽略的,并且将进一步地体现出来。
(一)商业保险是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社会保障体系涉及我们每一个社会公民的利益,因此,其发展也应紧紧跟随时代的发展,不断地满足在多样性和多层次方而的需求,而这一切都需要商业保险的参与和运作。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才能促进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而且对于每一个人都应当是公平公正的,但是就目前我国基本国情而言,社会保险只能满足社会成员的基本保障需求。而商业保险由于其具有营利的特征,可以在很大程度上体现出效率,它能够在社会保险的基础上满足社会成员更多的需求。
(二)商业保险机制对社会经济运行的维护和调节作用使我国社会保障制度进一步完善
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四个环节的无限循环构成了社会再生产的动态过程。风险事故导致其中任一个环节的中断都会使社会再生产陷入停顿。商业保险借助其经济补偿,可以保障或及时修复社会再生产的运行,维护我国社会再生产在时间上的连续性和空间上的平衡性。商业保险机制通过对我国社会经济资源配置的调节和资金市场的调节,推动资源在社会生产的各个领域合理流动,实现资源配置的效率优化,保证了经济发展资金来源,支持经济建设,同时,通过商业保险,人们可以将而临的风险转移出去,消除了人们的恐惧心理。为生产和生活创造了稳定、安全的环境。商业保险机制对我国社会经济运行的维护和调节的作用有力地推动了我国社会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而经济的发展反过来必然带动商业保险和社会保障制度的整体提升。
(三)资金融通和运作机构
商业保险除了具有一般的经济补偿功能以外,它还有自己特有的功能,那就是进行资金的融通和运作。一直以来,我国政府在社会保障支出方而已经投入了大量的资金,但是就现状而言,其仍不能满足我国社会保险对于资金的需求,而社会保障资金投资收益长期低下是造成这一问题的重要因素。因为就社会保障基金而言,其直接投资运作的成本较高,而且运作的渠道也比较窄,投资方式较稳健,所以收益较低,而商业保险对于资金的融通和运作大大加快了资金流转,运作渠道多样,这就大大降低了融资成本,补充了社会保障资金运作效率低的缺陷。
三、对商业保险发展的建议
(一)政府应当制定相关政策,促进商业保险的发展
一般来讲,商业保险与社会保障正向相关,商业保险的发展对社会保障事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因此,政府应该有合理的政策安排,支持商业保险事业的发展,留给保险经营者盈利的空间。政府可以制定相应的免税政策和财税补贴,支持养老、医疗、劳动保障等具有社会意义的商业保险的发展,对特定群体采取相应保险补贴措施,从而进一步发掘商业保险的发展空间,使商业保险能够更好地起到补充社会保障的作用。
(二)政府应当明确界定商业保险和社会保障的业务范围
商业保险应当作为社会保障的补充而存在,而不应出现两者争抢业务的情况。但由于我国存在商业保险和社会保险不分的历史遗留问题。两者相互竞争,长此以往,势必会影响到两者的协调发展和社会保障体系改革的大局。政府必须从法律规章上对其加以明确界定,避免政出多头,使得商业保险和社会保障能够一直发挥正相关性,共同健康的发展,使商业保险更好的发挥其长期性稳定性和多渠道的优势,促使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发展和完善。
参考文献
[1]秦薇,商业保险在社会保障体系中的地位与作用研究,《金融研究》[J],经济研究,2015年8月,第54页.
[2]崔素依,商业保险在现代社会保障体系中的重要性田,《合作经济与科技》[J],经济研究,2013年1月.
[3]崔莹,论商业保险在社会保障中的作用田,《天津经济》[J],经济研究,2012年1月.
[4]沈婷,商业保险在完善养老保险体系中的作用,《上海金融》[J],经济研究,2012年4月,第5-10页.
作者姓名
商业保险社会管理 篇7
随着人口出生率的下降, 人口寿命的延长, 全球老龄人口比重不断加大, 人口老龄化成为全球的普遍趋势。20世纪80年代以前, 绝大多数国家的养老保险制度采用的是现收现付制, 但是, 实行单一的现收现付养老保险制度再也不利于经济增长, 国家负担越来越重。越来越多的国家针对本国的养老保险制度进行了改革, 他们基本的改革思路是:加重个人的自我保障责任, 减轻政府无力承担的、过高的保障责任;增加市场的参与, 由市场来弥补政府能力的不足, 使政府和市场分别发挥社会公平和效率的作用。
二、社会保险、商业保险融合发展的内涵
在人口老龄化加速发展和工业化国家社会保险费用膨胀的背景下, 全球养老保险制度发展的必然趋势是现收现付制与基金积累制的搭配的三支柱社会保障体系。而三支柱社会保障体系的核心, 就是促进社会保险和商业保险非常密切的融合趋势, 这已成为当今世界发展的新特点。我们所说的社会保险和商业保险的融合发展, 就是指在社会保障体系中充分发挥商业保险对社会保险的补充作用。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他们在融合发展中的关系。
商业保险可以弥补社会保障需求上的不足, 有利于建立多层次、全方位的社会保障体系;商业保险可以弥补国家分配制度中社会保险的不足, 使“效益原则”与“公平原则”达到辩证的统一;商业保险在扩大社会养老保险范围及保障的广泛性方面, 可以补充基本养老保险以外的空白地带, 扩展社会养老保险的新领域;商业保险可以增强国家财力, 促进整个社会保险体系的良性循环。
三、影响我国社会保险、商业保险融合发展的制约因素
在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的构建过程中, 社会保险、商业保险的融合发展, 商业保险对社会保险的补充作用主要是体现在第二层次企业年金的发展上。这里我们主要讨论在企业年金的发展过程中, 社会保险、商业保险的融合发展所面临的制约因素。企业年金的健康发展, 应该是政府、保险公司、参保主体以及市场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但我国企业年金发展比较迟缓, 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不利因素:
1. 相关政策与法规缺位, 导致企业年金从建立到管理、运营、监督的各个环节制度不健全、操作不规范。
在税收政策上, 保险公司方面, 按照中国现行的税收政策规定, 商业保险公司分别承担5%的营业税和33%的所得税率, 与国外相比有很大的下调余地。另外, 较高的税赋一方面制约寿险应用积累资金应付风险的能力;另一方面则抑制了企业和个人通过寿险公司直接安排养老保障的积极性, 因为受保人不愿意承担保险公司税收负担转嫁来的较高的保险成本。
企业方面, 企业用于企业年金的金额通常比较大, 难以纳入福利费项目, 因而必须交纳企业所得税, 严重地增加了企业的负担, 打击了企业举办企业年金的积极性。再者, 对个人缴费部分和企业年金的投资收益暂且没有明确的免税政策, 与国际上的主流做法仍有差距。
2. 保险公司自身发展的缺陷
(1) 产品设计缺陷。一些寿险公司出台了一些有关企业补充养老保险的保险条例。这种多近似于标准化团体养老金保单方式存在的补充养老保险, 未能很好的解决职工养老金权益归属和转移、以及通货膨胀贬值等问题, 缺少应有的灵活性。
(2) 投资渠道窄。企业补充养老保险不同于国家强制推行的基本养老保险, 它是企业和职工依据自愿的原则建立起来的, 它的作用主要是补充基本养老保险的待遇不足。现阶段, 我国对企业补充养老基金的资金运用限制较多, 其主要投资渠道为国债和银行存款。尽管安全性得到了保证, 但在目前的低利率下, 其收益性却得不到保障, 基金的保值增值也无从谈起, 这显然不利于企业补充养老保险的进一步发展。
四、对我国社会保险与商业保险融合发展的建议
1. 建立完整的社会保障法律体系以法律的形式界定社会保险
体系的结构和社会保险基金的规则, 用相关立法来确定整个社会保障体系中商业保险的比重。
2. 努力培养与发展商业保险中的养老金业务。
现在我国商业保险中的养老金业务处在一个较低的水平, 种类和覆盖面与发达国家养老金有较大差距。面对这种情况, 政府要努力提高养老保险业务在商业保险所占比重, 建立理论和舆论指导使商业保险中基本养老保险得到正确的认识, 强化社会成员的投保参保意识, 扩大养老金业务的覆盖层次, 以使其得到健康有序发展。另外要对保险业进行规范和监督, 保证养老金市场的良性运作。
3. 提高相关市场主体的自身建设水平。
第一, 推进商业保险公司自身的建设。商业保险公司作为社会保障体系的主要组成部分, 养老金的保值增值都要依靠其自身的经营管理。而公司管理模式的合理与否决定了能否达到健康运营养老金业务的目标。所以, 我国商业保险公司应该优化内部控制框架, 完善管理制度和人力资源管理模式, 强化自我约束功能。
第二, 推动投保企业自身的改革进程。在我国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背景下, 国家全面负责退休保障已经不再现实。人们的观念也随之发生了改变, 养老金成为企业员工的重要福利, 一个拥有良好养老金制度的企业能够吸引优秀人才的到来。由此可见投保企业自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能够根本上增加养老金的需求水平, 增大养老保险的规模。
摘要:养老保险是解决社会成员养老问题的根本性制度安排。我国现在实行的社会保障制度是社会保险和商业保险相结合的养老保险制度。在发达国家社会保险费用日益增多和发展中国家人口老龄化压力增大的背景下, 21世纪国际保险制度改革发展的趋势是社会保险与商业保险的融合。本文将重点研究我国当前社会保险与商业保险的融合发展现状, 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社会保险,商业保险,融合,建议
参考文献
[1]黄耀东.当前企业补充养老保险的商业运营问题和思考.江苏商论, 2002.6[1]黄耀东.当前企业补充养老保险的商业运营问题和思考.江苏商论, 2002.6
[2]邓大松.论商业性保险如何在社会保险中发挥作用.保险与社会保障问题探索, 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0年版[2]邓大松.论商业性保险如何在社会保险中发挥作用.保险与社会保障问题探索, 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0年版
商业保险社会管理 篇8
2009年9月1日, 国务院颁布了《关于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的指导意见》, 提出按照试点———扩大试点———普遍实施的思路, 坚持“保基本、广覆盖、有弹性、可持续”的基本原则, 探索建立个人缴费、集体补助、政府补贴相结合的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 保障农村老年居民的基本生活。
新农保在推行过程中会遇到地方政府筹资难、经办管理服务难、基金管理难、制度衔接难、农户个人缴费困难、基础养老金发放存在制度性缺陷、集体补助缺口较大等问题。由于我国地区差异较大, 如何在全国范围内更加有效的推进新农保制度试点仍是困扰政府部门的一大难题。
二、商业保险引入新农保的优势分析
1、从资金运作角度来说, 商业保险公司在筹融资方面相较于政府具有很大优势。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 商业保险公司可以通过多种融资渠道进行筹融资, 政府大多数是以发行债券的方式进行筹资, 方式较单一。此外, 商业保险公司可以运用专业的金融工具, 提高资金运行效率, 从而实现社保基金的保值增值。
2、从成本费用角度来说, 商业保险公司作为专业的保险运营机构, 通过运作保险金从而实现保值增值可以说是驾轻就熟, 运营成本相对于政府而言大幅降低。由于商业保险公司的参与, 政府的财政支出大大减少。
3、从监管角度来说, 商业保险公司在参与新农保的过程中作为社保基金的实际运作者, 而政府作为社保基金的管理者, 通过采取“管办分离”模式, 再加上保险公司严密的风险管理制度和多元化的客户服务网络, 既保障资金存放的安全性, 又保证了资金使用的便捷性。这样做有利于政府与保险公司之间相互制约、相互监督, 最大程度上防范基金管理的风险。
4、从服务体系角度来说, 商业保险公司作为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服务体系完善, 网点众多, 对新农保实务中各环节的风险管控和及时服务都有很大优势。
5、从保险需求角度来说, 由于我国社会保险保障水平仍处于低水平阶段, 并且我国存在城乡差距、东西差距等贫富差距现象, 收入水平差异较大, 社会保险的保障水平难以满足相对高收入人群的保险需求。此时商业保险公司参与社会保险的运作, 以商业保险作为对社会保险的良好补充, 恰好可以满足相对较高收入人群的不同保险需求, 有利于建立多层次、多方位的保险体系。
6、从宏观角度来说, 商业保险公司参与社会保险市场, 有利于激励商保公司开发新型社会性险种, 通过社会性保险产品的推广, 有利于国家进一步调节贫富差距, 提高社会福利, 也使国家社保水平提高, 对长远的发展大有裨益。
三、商业保险参与新农保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一) 存在问题
1、商业保险参与新农保缺乏政策支持。
由于新农保的社会保险属性, 商业保险公司参与新农保投入资金较大, 并且缺乏政策上的支持, 这会导致商业保险公司短期的积极性较高, 但长期来看, 商业保险公司可能面临“后劲不足”, 无法保证此类业务的持续性的问题。
2、地方政府对新农保的推广动力不足。
我国缴费型的农村养老保险是由地方政府“补入口”, 中央政府“补出口”的方式进行政府补贴的。这就存在地方参保率越高, 地方政府财政压力越大的问题, 这样使得地方政府对于新农保的推广力度不够, 商业保险公司参与的积极性会相对降低。
3、商业保险公司参与新农保的地位不明确。
目前尚无明确的政策来确定商业保险公司在新农保中的地位, 这会使得商业保险公司的技术优势不知如何施展。
(二) 提出建议
1、明确商业保险公司参与新农保的合法地位, 并给予政策支持。
目前出台的相关政策都未直接对于商业保险公司与新农保结合进行定位, 由于缺乏明确的政策定位, 使得商业保险公司不敢“放手”参与农村社会保障制度, 不能发挥其专业技术优势, 更无法对于相关险种进行发展创新。因此, 二者真正的结合还有赖于政策上明确的支持和定位。
2、定期对商业保险公司进行资质审查, 保证保险业务的持续性。
由于新农保是保障农村人民基本生活的社会型保险, 因此其保单的持续性和有效性不仅是商业问题, 更加是社会问题。定期对于参与进来的商业保险公司进行资质审查, 有利于监管机构及时发现商业保险公司的问题, 并进行补救。
3、中央政府分担部分财政压力。
目前新农保的开展使得地方政府面临较大的财政压力, 因此会出现许多虚报参保率的情况。这对于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是十分不利的。此外, 商业保险公司对于参保率较低的地区可能会缺乏参与动力, 这会在地区间形成保障程度的差异。因此, 中央政府适当地负担起地方财政压力, 有利于此种情况的缓解。
4、加强对商业保险公司的监管。
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对于保险公司来说是一个较为新的市场, 因此必然会引起保险公司对于此类业务的竞争。为了保护参保农民的基本权益, 监管机构应当加强对于保险公司的监管, 严防私自挪用新农保准备金等行为, 并对于有此类情况的保险公司给予处罚。
摘要: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 (以下简称“新农保”) 是我国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推动社会和谐, 改善农村养老现状和缩小城乡差距有重要意义。笔者结合新农保的制度特征, 针对新农保的现状提出存在问题, 并对于商业保险引入新农保的优势、面临的问题进行分析, 为健全中国特色社会养老保险体系提出建议。
关键词: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商业保险,德阳模式
参考文献
[1]林义.社会保险[M].北京:金融出版社.2010
[2]左欣立.浅析商业保险参与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农保模式发展[J].时代金融, 2012
[3]杨俊斌.浅析商业保险和社会保险融合的优势及困难—从商保参与“新农合”探析[J].金融经济, 2012
[4]吴定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风险管理报告[R].中国风险管理报告, 2007
商业保险社会管理 篇9
百年一遇“菲特”台风于2013年10月7日在浙闽接壤的沿海地区登陆,受台风和冷空气的共同影响,给宁波全市带来了持续强降雨并造成流域性的重大洪涝灾害,全市直接经济损失超过334亿元。因“菲特“台风向保险机构报案共计95129件,报损金额38.97亿元。截止2014年5月底,宁波保险业已支付理赔款37.63亿元。保险理赔赔款与报损金额相比达到96.6%,如此的接近,在历年保险赔付实践中非常罕见,令人深思。另外,从台风影响面看,“菲特”台风是一场大灾,如果处置不当,不能迅速及时做出理赔,受灾群众损失得不到妥善处置,极易引发群体性公共危机事件。这就给各级政府和保险机构提出了新的课题:如何认识政府和商业保险机构在突发的巨灾事件中的职能和作用,政府和保险组织如何分工合作,各司其职,灵活机动,优势互补,才能在充分尊重市场规律的前提下使救灾工作快速有效得到贯彻。
二、“菲特”台风理赔中的特殊性
(一)调研情况反馈
笔者通过调研,本次台风对宁波保险业造成重大打击,以业内某财产险下属的余姚支公司为例,损失情况如下表所示。
基本调研情况总结如下:
1.台风暴雨猝不及防,巨灾处理缺乏经验。集中表现在大量被浸车辆无法脱离水洼地,没有大型停车场,也缺乏熟悉地形的当地人充当向导,一筹莫展。
2.各家公司各自为战,理赔标准水涨船高。由于缺乏统一的定损标准,各家公司为快速完成案件理赔,往往按照各自的定损依据做出赔付,结果导致不同公司承保的客户相互沟通后倒逼保险公司,按就高原则要求更多赔款,保险公司完全处于被动局面。
3.客户围攻保险公司,骗赔欺诈屡见不鲜。部分受灾群众因不满理赔处理意见而长时间围堵保险公司员工,人身安全受到威胁;另一方面,为了多得赔款,各种骗保丑剧轮番上演。
(二)理赔特殊性表现
通过了解,笔者发现:
1.保险公司正常理赔规则被打破。“菲特”造成的洪涝多日不退,由于缺乏水上交通工具,受灾的群众得不到及时的救助,部分受灾严重区域的群众迁怒于保险公司的理赔人员,并采取了一些过激行为。为了息事宁人,大部分保险公司纷纷放宽了保险责任范围,打破了保险正常理赔规则。
2.超责任范围的理赔案件成批发生。以车险为例,余姚地区车险理赔先后经历了三套不同理赔方案,赔付条件一次比一次宽松。理赔方案的不断调整,不仅给本次理赔中先期结案的客户带来诸多不便,而且还对保险合同的严肃性造成伤害,且势必影响到未来当地乃至其他地区车险的正常理赔。
三、政府和保险机构在巨灾救助中的职能分工和工作契合
(一)政府职能
众所周知,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是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要尊重市场的作用,而政府在管理微观经济活动时, 时常存在“越位”、“错位”或“缺位”问题。笔者认为在灾害防范和救助体系中,政府担负的主要职能包括:
1.灾前:注重防灾工程建设和预警,修建应对巨灾发生的战略物资储备仓库,提高巨灾应急效率。
2.灾中:协调整合社会资源,完善多元主体参与的灾害应急处理机制。其中,建立一个指挥高效迅速、运作协调有力的职能体系尤为重要。
3.灾后:紧急救援、维持社会秩序以及基础设施的修复和重建。
(二)商业保险职能
在巨灾损失出现之际,商业保险应本着市场契约精神,以履行基本经济补偿职能为宗旨,追求商业合同承保条件和保障标准的精益求精,用专业承保能力和优秀的风险管理水平来确保社会管理责任的承担。保险企业应充分预见巨灾风险发生的客观性,及早为公司相关产品做好再保险安排,同时根据国际再保险惯例,确定分保价格和分入公司后再对投保人提供原保险合同报价,以此确保巨灾风险能够安全足额转嫁。
四、巨灾救助中加强政府和保险公司互动的对策建议
基于对政府和商业保险机构工作机制契合的认识以及实地调研反馈,笔者认为,尽管政府和商业保险公司各自主要职能不同,主体性质各异,但在共同致力于社会风险管理中可以从以下方面寻求合作,加强互动,从而提高风险管理效率。
(一)政府角度
1.建立巨灾保险制度,加快风险管理制度化设计。我国现行的保险产品目前还不能完全承担重大灾难给社会造成的损失, 政府可参照国际上较通行的办法,即对于某些特别巨大的特定风险开设巨灾保险。“菲特”大灾后,2014年3月份,中国保监会同意巨灾保险在宁波市试点。保险公司作为巨灾保险的主体,政府应督促其加强业务培训和诚信教育,积极提升管理和服务效率,为今后在巨灾中更好地承担社会管理责任做好准备。
2.提供基础支援协调,实现社会资源最大化利用。根据调查, 2013年“菲特”台风施救理赔期间,各家保险公司遇到的困难都差不多,主要是政府可以提供的公共服务资源不足,如停车场地、志愿向导人员等,再者是社会治安问题。此外,政府应在灾前公开灾害应急预案,建设公估专家库,并征求保险公司意见。灾害发生时应建立包括保险公司在内的各级部门沟通协调机制, 就灾害定损应由政府牵头统一各公司定损标准,
3.重视灾时舆情引导,约束受灾客户理性化索赔。政府应及时组织主流媒体作正面报道,传递正能量,做好社会舆情引导。 从2013年的“菲特”台风理赔情况看,不足额投保现象较多,多数被保险人可能不理解理赔时将要按比例赔付的保险条款规定,如果大灾期间主流媒体能做类似的公益宣导,能够帮助被保险人确定正确的保险赔款心理预期。
4.保障商业保险利益,以灾害参数确定补贴程度。商业保险在履行保险合同赔偿义务的同时,也承担了重要的灾害管理安抚灾民的社会责任。在不违背保险契约规定的前提下,保险企业本着快速理赔、充分理赔的原则,一般均按照就高原则向受灾的被保险人提供赔偿。对此,政府可对保险企业给予一定的财政资金进行补助。
(二)保险公司角度
1.参与政府防灾决策,提高防灾减损专业化水平。在社会分工越来越精细的今天,保险公司需要以行业风险管理专家的身份参与政府相关决策,为自然风险防范建言献策,派代表参与政府防灾减损的相关决策。如参与市政府抗洪防灾指挥部泄洪排涝的相关决策,参与城市排涝工程规划等。
2.完善巨灾响应预案,强化保险市场联动性能力。保险公司应建立完善巨灾响应预案,充分调动查勘理赔资源,最大限度利用公估公司的查勘力量。保险公司应建立完善巨灾预案,在巨灾来临之际能迅速启动预案做出及时有效的响应,充分调动包括上级公司的接报案和查勘理赔资源,如果人手还不够可根据协议联系公估公司前来协助。
3.加强保险基础教育,提高全体市民保险意识。近年来,宁波保险行业为普及保险知识进行了不懈的努力,通过保险进社区、保险进学校等形式积极推动市民保险教育活动。从处理去年 “菲特”台风的理赔案的情况来看,仍有为数不少的群众缺乏保险知识,片面理解甚至误解保险的现象屡屡可见,严重搅乱了理赔的正常秩序。由此可见,市民的保险教育、普及保险知识是何等的重要。
五、结语
商业保险是社会保障的必要补充 篇10
一、社会保障需要社会保险和商业保险共同来完善
社会保障的主要目的是在社会劳动者面临生、老、病、死等诸方面困难时向其提供帮助, 尽可能实现“孤老有所养, 伤病有所医”, 因此, 其本质是一种社会福利事业。以国家为主体的社会保障制度集中了全社会成员的一部分财力, 对需要帮助的另一部分社会成员提供帮助, 共济性强, 也大大增强了劳动者个人抵御未来风险的能力, 从而增加了社会稳定性。尤其, 在现今市场经济条件下, 由劳动者个人或家庭单独面对风险 (甚至是生存风险) , 是难以抵御的。社会保障制度正是发挥其对社会成员提供保障生产和保证生活的两种功能, 从而起到了社会稳定机制作用。
社会保险是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的基本保障。社会保险是由国家通过立法形式, 为依靠劳动收入生活的工作人员及其家属保持基本生活条件, 促进社会安定而举办的保险。虽然仅仅是基本的保障, 但对于被保障的人来说, 却又是一项基本的生存权利。
商业保险是社会保障的补充, 在有利于保障社会公平的基础上, 充分调动各方的积极性, 为广大劳动者提供最基本的生活保障。商业保险的实施属于纯粹的商业行为, 商业保险的赔款与被保险人所交纳的保费成正比。商业保险的被保险人交的保费越多, 其所享受的保险金额也就越多, 享有的保障程度越高;保险供需双方通过自愿平等协商缔结合同关系, 保险企业以追求经济效益为目的, 被保险人的权利和义务关系是对等的。商业保险体现的是合同双方的责任、权利和义务的关系。
二、社会保险不能作为单一的保险成为社会保障的主要推动力量
社会保障的来源很大部分来自于社会保险体系。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险体系, 我国现今仅通过法律手段来强制推行, 社会保险个人负担多少费用与其享受的待遇没有直接的联系, 缺乏自愿性。加上没有统一健全的跨所有制的法律和条款来规范社会保险资金的足额征收。因此, 企业和个人拖缴社会保险状况严重地影响了社会保险资金的正常筹集, 使社会保险资金收不抵支。社会保险在保险基金的筹集和使用上, 政府承担最后责任和风险。循环作用下受影响的不仅是政府, 还有需要扶持的百姓。
健全的社会保障制度应覆盖全体公民。但由于社会保险主要是针对城镇居民而设计的, 仅在国有企业、城镇各类企业、事业单位职工, 社会团体专职人员和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中进行强制性展开, 占总人口很大比例的农民, 以及处于城乡接合部的乡镇企业职工和进城农民工, 他们的社会保险因为工作的流动性太强而保障制度难以确定。即使在城市, 社会保障也是有明显界限的:从所有制看, 国有单位职工已被全覆盖, 在其他体制类型的企业中, 还有很多从业人员至今仍游离于社会保障之外。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是我国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必备条件。失业保险制度、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能不能为经济结构调整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成为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的新课题、新任务。像人口老龄化的问题, 能否在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前提下, 平稳渡过人口老龄化高峰, 对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建设是一个严峻的挑战。特别是我国参加养老保险社会统筹的企业离退休人员每年增加200万人, 养老金支出有较大缺口。独生子女计划生育政策对于独生子女所承担责任负担, 也是不容小觑的。而这些问题全部依靠社会保险来完成是不可能的。
三、发挥商业保险的补充作用对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具有现实及长远意义
(一) 商业保险从社会保险的局限性中寻找突破
当社会保险由于受国家经济发展水平和财力状况的限制, 只能满足广大劳动者群体最基本的生活保障需求时, 对于具有较强经济支付能力的人来说, 通过购买商业保险可满足额外的风险保障需求。而商业保险的灵活运用使其比社会保险具有更多的优越性。
保障对象方面。社会保险在理论上是针对广大劳动者群体的, 但在实践中由于受到具体的政治、经济、文化历史等因素的制约, 其保障范围实际上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而商业保险是一“任意”的民事合同关系, 任何人只要符合基本的商业承保条件, 具有保费支付能力, 都可以成为商业保险的保障对象。
投资盈利方面。商业保险遵循商业利益原则推出险种, 在法律允许的情况下, 针对市场的风险保障需求设计出各式各样的商业险种, 如一些储蓄投资保险, 家庭计划投资保险, 子女教育保险, 分红返利型保险等, 具有保险和投资双重功能。
保障能力方面。社会养老保险采用的是现收现付制度, 即每年底对养老基金进行一次结算, 当年所缴养老险可以支付需要支出的部分, 有余额再滚动到下一年基金账户中。但社会保险基金供给能力差, 保障能力不能随时根据物价水平的上涨、通货膨胀压力的加大而相应进行调节。在过去几年里, 养老保险基金的名义收益率为2.18%, 但加权通货膨胀率却为2.22%, 实际上, 养老保险基金是在贬值和收缩。在2007年底, 养老保险基金账户出现了很大缺口, 已经不能满足收支平衡。但商业养老险则不同, 它是以账户现金价值余额的形式提供返还的, 账户中要有余额来应对可能发生的支付情况。
社会保障要从单一主体提供向多元主体提供过渡, 从国家包揽社会福利转变为国家、企业、个人共同负担, 尤其是鼓励、扩大商业保险, 部分取代国家保险, 减轻国家的负担。而政府也应监督商业保险的运作, 保证人民的利益。
(二) 商业保险是推动社会保障的力量、增强社会保障的实力
随着社会保险改革方案在全国紧锣密鼓的推行, 社会保险制度改革的覆盖面已深入至盲点人群中。但社会保险只能提供最基本最简单的生活保障给投保群体, 还不能满足投保人对于保障的需求, 而商业保险可以加强对投保群体的保障力度。
从养老保险的角度, 以一个刚毕业就业的广州大学生每月缴交社会保险为例, 观察社会保险对于社会、个人的保障情况, 见下表。
表中为其缴交社会保险的比例, 除个人缴纳部分, 其它将归入社会统筹。该大学生退休后拿到的工资有两部分:①个人部分:个人账户÷{ (退休时的国家平均寿命-退休的年龄) ×12};②基础部分: (退休时当地上半年度平均工资+个人所交年度的平均工资) ÷2×交社保的年份÷100。这两部分加起来就是退休后的月领养老金。到该大学生退休时可以拿到每月大概几百元的退休金, 可以说是仅维持简单的日常生活而已。因此, 如果想退休时更有保障, 生活水平更好, 就需要用商业保险来补足。
再从医疗保险的角度来看, 社保中的医保是保而不包的。生病住院并不能全额报销, 有起付线、有共付段, 有封顶线和重疾病支付比例以及用药和检查支付范围。以广州市平均一次住院费1万元举例, 假设这1万元都是医保保障的范围, 1万元的花费就需要自付3600元, 36%的比例, 而且这1万元还必须是医保范围内的, 否则自付比例就会更高。如果是重大疾病, 自付的比例更是高得惊人。针对这些问题, 商业保险公司早已推出了医疗保险类型, 医疗费用包括门诊费、住院费和重大疾病的治疗费等方面, 还为不同的人定制相应的计划, 在经济能力可以承受的范围内更好地与社会保险结合发挥商业保险的效能, 增强社会保障的实力。
四、商业保险增强了保险事业的多元化与覆盖面
目前我国实行的是基本养老和医疗这种单一层次的保险保障, 而商业保险已向企业补充养老、医疗和个人储蓄性、意外补偿等多元化、多方位、多功能保险, 子女教育、退休计划、健康保障、财富管理等项目应有尽有。如友邦保险公司的《意外及疾病医疗保险》针对意外情况发生而订制的, 提供因意外受伤的医疗保险, 多为企业出差次数较多的业务员所选择;而《守护神》则是针对20种重疾 (癌症、中风、急性心肌梗塞等) 的保险。近年来保险公司又推出了分红型保险等新险种。如金盛保险公司的投资连接保险, 保险投资两不误。又如中美大都会人寿保险公司的附加提前给付重疾保险, 就是在遇到所保的重疾时可以申请提前给付保险金, 以解燃眉之急。
随着商业保险覆盖面的扩大, 保险业的队伍也日益强壮, 从原先只有仅仅的几千人, 到现在的200多万人, 可见商业保险业的规模越来越大, 同时也解决了相当部分人群的就业问题。商业保险业为保险事业提供了管理人员, 对整个保险业的发展起了促进的作用, 也有利于社会的稳定。
五、以科学管理手段发展商业保险,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随着保险监管力度的加大, 我国商业保险的风险将逐步暴露出来。出于对风险控制和长远利益的考虑, 各保险企业将适时把业务的重点从量的扩张转移到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的轨道上来, 停办一些不能产生效益或影响公司效益的规模性业务, 加强对保险业的管理。代理人、经纪人和评估人等市场中介体系的建立和完善, 使得保险监管日益成熟, 保险市场竞争, 将由价格竞争转向非价格竞争, 服务优劣和企业形象好坏将主导竞争潮流。由营业性质决定, 各保险公司将不再把保费规模视为头等地位, 而取而代之以追求经营效益最大化。我国保险业20余年的实践经验, 加上网络化管理, 为各家保险公司进行科学管理提供了条件, 同时也为高层次的经营管理人才提供了一展身手的广阔天地。提高保险代理人素质, 改善保险服务的质量, 以及保险公司加强推出产品的宣传推广力度, 都成为保险公司提高竞争力的一项重要手段。规范的市场, 是公平竞争的前提, 保险监管机构应依法制止市场违规行为, 使保险业走上健康发展的道路。
商业保险社会管理 篇11
关键词:社保监督委员会;社会成本;资源配置效率;帕累托改进
一、透视:社保基金监督现状堪忧
2010年10月一、28日下午,经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七次会议表决,社会保险法终获通过。由该法法条可知,国家以立法形式确保对社会保险基金实行严格监管,并通过成立社会保险监督委员会的方式实施社会监督。我国现行的监督体系是以行政监督为主,审计监督和社会监督为辅,主要监管架构如图所示:
行政监督构成了社保监督的最主要部分,但是这种监督的效果其实非常有限。一方面,各个部门需要紧密合作,以免出现监督盲区,但对于各司其职的机关部门,要做到这一点有一定的难度;另一方面,参与行政监督的各部门有很多直接参与了社保基金的收缴和运营,它们既作为经营主体又作为监督主体,其监督效果可想而知,社保基金个人账户空账问题的凸显也不难理解。其实,只有社会监督真正发挥了其应有的作用,社保制度才能以更稳健的方式运行下去。
根据《社会保险法》第七十七条,社保监督委员会的主要组成有(1)用人单位代表,维护参与社保保费缴纳单位利益;(2)个人代表,关注自身社保金的运作;(3)公会代表,强大劳动者一方利益;(4)法律专家,为涉及到诸多法律问题提供专业意见;(5)精算专家,解决保险专业问题。但是,这样的阵容尚不完善。最明显的问题是:如上委员中只有精算专家具备一些保险知识,而要真正起到监督作用,必须相当了解社会保险的运行机制和相关程序,牵涉到保险基本原理,保险会计,社保和保险领域相关法规等专业知识。
二、优势:商保公司专业背景无可挑剔
有效的监督必须具备充分的信息和完备的知识体系,商业保险公司的专业背景可以很好的解决社保监督的困境,阐释如下:
(一)节约社会成本
商业保险公司聚集了大量相关领域的人才,可以直接为社保监督服务。比如《社保法》中规定社保监督委员会需具备精算人员,但是目前基本上没有专门的社保精算人员,真正参与的也是商保方面的精算人员,需要他们具备充分的社保知识,运用精算的基本原理对社保的相关内容进行核算。中国的精算师大量就职于各大保险公司,若是由商业保险公司直接加入社保监督委员会,那么就可以由他们为委员会提供精算专家。保险财会人员和保险法律专家也是商业保险公司运作团队不可或缺的部分,商业保险公司的参与便可以为社保监督委员会的各种人才需求提供巨大的便利,更好的利用社会资源,节约社会成本。
(二)专业知识扎实
1.丰富的保险经营经验。
保险公司面临风险而经营,经营良好的保险公司不仅具有一流的人才储备,更有多年经营保险的经验。虽然社会保险和商业保险有诸多不同之处,但是就保险运行机理而言其具有很多相通和共同之处,如保险的本质在于风险的集合和分散,这并不会因为其实施方式或财务机制等具体运行方式而改变。
2.良好的风险管理能力。
社会保险和商业保险都是风险管理的一种渠道,在所有社保监督可选主体之中,商业保险公司在风险管理方面具有极佳的优势,毕竟其经营的对象就是各种各样的财产和人身风险,在风险控制意识和风险管理技术方面都比其他主体略高一筹。
(三)监督立场中立
纵观国际上社会保险制度较为完善的西方国家,有两类比较有代表性的社保管理体系:一是德国模式,是以行业为主的自主管理模式,是由政府制定法律和工会实施监督;另一种是美国模式,具有完备的立法和合理的分工,社会保障署负责养老保险, 劳工部负责失业保险,卫生与公共服务部负责社会医疗保险,财政部则直接掌管社保基金的资金收付与投资运作,财政部管“钱”,三大部门管“事”,彼此相互分工、相互隔离, 同时又相互合作、相互制衡。
由美、德两国的社保监督模式可以看出监督主体是否中立是决定监督是否有效的一个关键因素。不同于行政监督的各个主体,商业保险公司于社会保险而言是一个相对中立的第三方主体。虽然有一小部分保险公司参与了社会保险基金的运营,但是可以通过排除这一部分保险公司进入社保监督委员会来保证商业保险公司作为监督主体的一部分的中立地位。
(四)互相促进
于社会保险而言,社会监督力量的壮大能够有效规范其运行,使之朝着更好的方向发展,切实为解决老龄化问题打好基础,做好准备。于商业保险而言,参与社会保险的监督实质是利用其专业知识和人才储备为关系到每一个百姓切身利益的社保事业做出一些贡献,既节约了社会资源,也有利于提升商业保险的行业形象。
三、结语:商报监督的必要性及帕累托改进的实现
不论是对社保而言还是对商保而言,由商业保险作为社会监督的一支力量参与到社会保险的监督之中都有其不可替代的必要性。商保公司的“缺位”很大程度上会威胁到社保监督的有效性,千千万万劳动者的权益根本得不到保障,社保监督的便不具有任何实质意义。若其加入,既可以节约社会成本,又能够提升资源配置效率,在并未损害原利益主体的前提下使得社会保险的监督更有效率,更能维护社保相关利益人的权益,也就增进了在社会中占绝大多数的劳动者的福利,无疑是实现帕累托改进的一种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孙蓉,兰虹.保险学原理[M].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6.
[2]林义.社会保险[M].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6.
商业保险社会管理 篇12
保险起源于对潜在风险的防范。保险的本质是风险分担。因此, 考察保险发展的历史就会发现商业保险比社会保险诞生的时间要早的多。但是商业保险和社会保险在国家中扮演的角色是根本不同的, 这是由于二者有着根本不同的行为主体和价值追求。
商业保险的行为主体是企业法人, 其目的是盈利, 其手段是分担被保险对象的风险, 主要是经济风险, 以提供经济保障, 或者对某种损失作经济补偿。而社会保险的行为主体是政府主导的, 其目的是保证物质及劳动力的再生产和社会的稳定, 其手段是为社会上某一特定的弱势或者特殊群体提供收入或者补偿。其本质是一种社会资源的再分配。从以上区分可以看出, 商业保险和社会保险似乎有着千差万别。
深入的研究就会发现二者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社会保险是一般保险的原始形式向社会保障领域的延伸。”社会保险和商业保险同属于一个社会的风险承担体系。在各自的风险承担对象上有着某种程度的互补性。社会保险的主体往往不具备独自参与商业保险的能力, “社会保险的发展以商业保险仅仅保障那些具有投保资格的人们为条件”, 因此, 二者的有机结合才能为社会的稳定发展提供更充分的风险保障。
二、时代背景下商业保险与社会保险合作的必要性
从国际背景上看, 20世纪60年代以来的资本主义国家的高速增长, 促进了经济的巨大发展。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开始推行福利国家政策, 社会保险的水平得到了极大的提高, 特别是北欧国家“从摇篮到坟墓”的社会保障, 引起了世界的关注。但是, 福利国家政策在高保障水平的情况下, 也加大了国家的财政压力, 在经济危机的世界背景下, 有些资本主义国家已经破产。由此可见, 社会保障水平的最基本的原则, 就是以社会发展水平为尺度, 量力而行。同时表明, “单一的传统保险制度模式已无法解决日趋复杂的社会保险保障问题”。为此, 世界各国开始探索多支柱、市场化为方向的社会保险制度变革。在这场变革的浪潮中, 商业保险开始逐渐渗透到社会保障的领域, 形成了彼此互动的良好局面。无疑, 这为解决高福利难题提供了新视角, 为避免重走资本主义国家的老路, 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保险业发展道路提供了方向, 也为我国的商业保险和社会保险合作互动提供了模板。
从国内来看, 近年来, 为了改善我国的社会保障水平, 我国取得了瞩目的成就。城乡医疗保险体系的建立、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实施, 这都为完善我国社会保障体系做出了重大贡献。随着人口老龄化问题的加深, 我国亟待社会养老的人数越来越多, 财政负担势必逐渐增大。因此, 未雨绸缪, 借鉴西方国家的先进经验势在必行。社会保险和商业保险的有机融合就成为时代之需。
从社会发展的角度上看, 商业保险和社会保险的融合, 有利于互相吸收对方的优点, 实现国家保险水平的整体提高。二者有着很强的互补性关系。实现效率与公平的有机融合, 提高社会保障的水平, 有赖于二者的积极合作。这样既注重了效率, 有保障了公平, 既能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 又能促进商业的发展繁荣。
总之, 商业保险与社会保险的合作互补是世界发展的潮流, 是中国社会发展的需要, 也是提升我国整体保障水平维护社会稳定的需要和手段。
三、商业保险和社会保险互补合作的手段
(一) 完善商业保险参与社会保障的政策、法律制度
党的十七大报告曾经指出, 慈善事业和商业保险是社会保障的必要补充。而具体的操作层面的规则、规范还没有建立起来。关于二者合作的相关法律保障也在探索阶段。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商业保险参与社会保障必须在法律的保障范围内, 在政策的许可下才能进行。因此, 完善相关的规章制度保障商业保险企业的合法权益和保险主体的合法权益是实现商业保险和社会保险互补合作的根本前提, 也是二者合作的现实基础。
(二) 提高保险公司资金保值增值的能力, 提升商业性养老和医疗保险的服务水平
商业保险与社会保险的合作有赖于商业保险自身水平的提高和完善。商业保险在保障公司资金的保值增值能力的前提下, 才能不断拓展参与社会保险的深度和广度, 才能提高自身的服务水平。而保险公司商业性养老和医疗保险水平的提高有利于促进商业保险进一步介入社会保险, 实现二者的深度合作。
(三) 发挥商业保险自身的积极因素, 加快社会保障体系建设
通过国家的扶持和政府的介入, 为商业保险公司参与社会保障打开绿色通道。可以通过降低银行贷款利率, 降低或者减免税收的形式, 调动商业保险公司参与社会保障的积极性。“商业保险在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中要按照国务院提出的关于“充分运用市场机制和手段, 不断改进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加快保险业发展, 积极引入保险机制参, 与社会管理, 协调各种利益关系, 有效化解社会矛盾和纠纷, 推进公共服务创新”的要求, 努力研究开发新的险种, ”努力提高自身的经营管理水平, 加强业务能力培训, 扩大保险覆盖率, 不断提高自身实力, 服务于社会保障体系建设。
摘要:商业保险和社会保险是具有互补性关系的不同保险类别。时代背景下商业保险参与设会保险实现二者的合作是必然趋势。在我国只有不断健全法律法规, 提升商业保险企业自身的能力和水平, 才能实现二者的互补合作, 提升社会保障的整体水准。
关键词:商业保险,社会保险,互补性合作
参考文献
[1]涂云海.社会保险与商业保险之比较[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4 (05) .
[2]魏瑞清.浅析失业保险制度的基本功能[J].中国管理信息化, 2012 (05) .
【商业保险社会管理】推荐阅读:
如何认识社会保险与商业保险的联系与区别09-09
社会保险和商业保险有什么区别?各自的优缺点是什么?06-16
商业护理保险08-06
体育商业保险08-31
商业健康保险10-30
商业保险费率11-21
商业健康保险11-02
商业补充医疗保险06-26
农村商业养老保险09-24
商业性农业保险1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