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健康保险市场

2024-12-10

商业健康保险市场(共9篇)

商业健康保险市场 篇1

2002年杭州商业人寿保险市场调查报告

为了解杭城商业人寿保险市场的现状和需求变化,进一步规范商业人寿保险市场,促进保险业的深入发展,切实维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浙江省消费者协会与浙江省保险行业协会继1999年3月对杭州人寿保险市场进行调查后,调查采用抽样问卷访问法,在杭州市各个城区抽取了六个样本地,使用SPSS统计软件进行统计,问卷的统计和调查报告均由浙江省消费者协会和浙江省保险行业协会共同完成。

一、答卷人的基本情况

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3000份,回收2880份,回收率96%,其中有效问卷2392份,实际有效率83.1%。调查对象的男、女比例为62.8∶37.2。从年龄结构看,参加保险的消费者多为中青年(见表一),这符合保险市场主导群体的份额。同时,还对被调查者家庭月收入和家庭人口情况进行了统计(见表

二、表三)。表一:调查对象年龄分布

年龄段 20岁以下 21-35岁 36-50岁 50岁以上

所占比例 2.5% 37.1% 33.6% 26.8%

表二:调查对象家庭月收入情况

家庭月收入 所占比例

1000以下 5.9%

1000-2000元 32.9%

2000-3500元 16.8%

3500-5000元 12.0%

5000-10000元 11.5%

10000以上 3.7%

未回答 17.2%

表三:调查对象家庭人口情况

人数 1人 2人 3人 3人以上

所占比例 4.5% 21.2% 55.3% 19.0%

根据表二、三数据,运用平均法计算得出本次调查家庭平均人数为2.83人,家庭人均收入820.70元,与杭州市公布的2000年杭州市区人均每月可支配收入基本相符,数据具有代表性。与上一次调查对比家庭平均人数从3.49人下降到2.83人,家庭更趋小型化,家庭人均收入从675.49元提高到820.70元,增幅达21.50%。

本次调查的第一组感性数据是针对被调查者是否参加人寿保险进行统计的。数据表明:46.4%的被调查者参加了人寿保险,比上次调查提高3.6个百分点,寿险市场有了进一步的开拓;同时,53.6%的被调查者尚未投保人寿险,也说明杭州市的寿险市场潜力巨大。

从被调查者基本情况交叉分析得出,收入较高的被调查者家庭大多参加了人寿保险(见表四),家庭月收入2000-3500元以上的家庭,是寿险市场最大的购买群体。在此群体的被调查者中有56.5%的家庭已购买了商业人寿保险。从被调查者的职业状况分析,个体经营者和自由择业者(包括未回答职业者)参加保险率最高,其次是企事业单位职工、其他职业者和教师等(见表五),调查数据表明,月收入在2000元以下的家庭的也有23.4%购买了商业人寿保险。此次调查对象中还涵盖了离退休人员和下岗待业人员占到有效问卷的17.7%,其中有20.3%的家庭购买了商业人寿保险。

表四:收入状况与是否参加保险的关系

家庭月收入 参加保险 不参加保险

1000以下 16.1% 83.9%

1000-2000元 24.6% 75.4%

2000-3500元 44.8% 55.2%

3500-5000元 51.6% 48.4%

5000-10000元 78.7% 21.3%

10000以上 80% 20%

未回答 51.6% 48.4%

表五:职业状况与是否参加保险的关系

职业状况 人数 占总人数比例 投保人数 参加保险比例

个体经营者 184 7.7% 147 79.9%

自由择业者 521 21.8% 376 27.2%

企事业单位职工 648 27.2% 275 42.4%

公务员 142 5.9% 35 24.6%

教师 151 6.3% 50 33.1%

离退休人员 264 11.0% 65 24.6%

下岗待业人员 160 6.7% 21 13.1%

其他 216 9.0% 87 40.3%

未回答 106 4.4% 53 50.0%

二、调查结果分析

(一)已参加保险的基本情况分析

1、养老保险和健康医疗保险是消费者投保的主要险种。

对被调查者所投保的险种数据分析表明,61.4%的调查对象参加了养老保险,29.3% 的调查对象参加了健康医疗保险,其次是意外伤害险,其他人寿保险和投资类寿险(见表六)。

表六:被调查者所选择的险种(多选题)

所保险种 养老保险 健康医疗险 投资类寿险 意外伤害险 其 他寿 险 未回答

所占比例 61.4% 29.3% 4.8% 20.1% 16.3% 3.2%

2、投保的对象集中在自己(配偶)和子女身上,投保的目的趋向理性。

调查表明,被调查者投保的对象主要是自己(包括配偶),占投保率的63.2%,其次是子女(见表七)。表七:被调查者投保的对象(多选题)

投保对象 自己 子女 配偶 父母 其它

所占比例 63.2% 38.6% 23.1% 3.1% 1.9%

表八:投保者的目的(多选题)

投保目的 所占比例

养老 73.2%

子女教育 34.8%

抵御疾病 19.1%

预防意外 14.8%

投资理财 6.2%

其他 5.1%

从投保的目的(见表八)分析,被调查者主要是为了自己(包括配偶)能得到更多保障,这说明了随着社会保险制度的建立,医疗体制的改革,“铁饭碗”的打破,越来越多的消费者认识到社会保险主要是基本保障,尤其在养老和医疗方面,要提高自身的保障水平,商业保险就成了消费者的首选。根据自身的经济能力通过现时的现金投保,以求得今后适时的回报和保障。其次是子女教育(包括学生平安、教育金、婚嫁等险种),占34.8%。分析表明,随着我国教育体制的改革和教育形式的多样化,子女的教育开支正成为家庭的一大主要支出,因此,借助于商业保险的手段,提前(孩子出生后)投保,成为众多家庭的选择。排第三位的险种是抵御疾病,目前,购买大病医疗保险的比例呈逐年提高之势,医疗体制改革以后,更加速了这一险种的需求。

从以上分析中可以看出,增加自己和配偶的保障是一个家庭经济稳定的根本和基础;为父母投保实际是为减轻日后的经济负担,受益人仍是自己;为子女投保教育金等保险是一种未雨绸缪的计划安排。同时,为子女保养老金保险、终身保险等使第三代受益的投保盲点正日趋减少。这些都是当前在社会保险制度逐步完善过程中,投保人自我保障意识增强并走向理性化的表现。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在增加自我保障基础上,部分消费者购买投资保障型险种,此次调查中出于投资理财目的而投保的占6.2%,这更是一种家庭理财理性化和逐步成熟的表现。

3、投保家庭平均年用于保险的费用在2000元左右。

本次调查对投保家庭平均每年交纳的保费进行了统计(见表九)。

表九:投保家庭每年交纳的保费

交纳保费 所占比例

500元以下 3.0%

500-800元 18.4%

800-1200元 7.5%

1200-1500元 5.5%

1500-2000元 35.1%

2000-5000元 25.9%

5000-10000元 3.9%

10000元以上 0.7%

根据数据平均折算,家庭每年用于保险的费用在2000元左右,按此次调查的家庭平均人数和人均收入测算占家庭年总收入的7%左右。与上一次调查相比,年均缴保费增长82%,所占家庭年收入比例增加3个百分点。据分析,本次调查比上次调查年缴保费增幅较大,主要因素,一是由于自1999年6月以来连续七次降息,保险费率调高,同样的保险金额今年应缴保费要增加一至二倍;二是不少家庭都不同程度地增加保障,不仅保养老金保险,还保医疗和子女教育或投保意外伤害保险。

4、保险公司增加,市场份额分散,差距依然明显。

与上次调查比较,寿险公司从3家增加到5家,各保险公司发展的速度都较快,市场份额相对分散,但由于新老公司经营的时间的和网络等关系,各公司所占市场份额的差距依然明显。(见表十)。中国人寿保险公司因最早进入保险市场,依然是保险界的龙头老大,占61.3%;平安寿险目前稳居第二位;其次分别是太平洋寿险、新华人寿和泰康人寿保险公司。

表十:被调查者所投保的公司

公司名称 所占比例

中国人寿保险公司 61.3%

平安保险公司 24.1%

太平洋保险公司 7.0%

新华人寿保险公司 2.4%

泰康人寿保险公司 2.0%

未回答 3.2%

(二)保险公司的售后服务工作有待进一步加强。

1、保险公司的服务质量被大部分投保者所认可,但尚需进一步提高。

在已参加保险的1109名被调查者中,有68.7%的投保者对保险公司服务感到满意或比较满意,但仍有22.1%的被调查对象表示服务尚需加强和不满意(见表十一)。因此,在保险市场进入激烈竞争的时期,在优质服务方面应引起各保险公司的高度重视。

表十一:投保者对保险公司服务的满意程度

满意程度 满意 比较满意 尚需加强 不满意 未回答

所占比例 25.9% 42.8% 16.6% 5.5% 9.2%

2、银行代扣是多数投保人选择的续期缴费方式。

本次调查表明:73.8%的投保人选择银行代扣为续期缴费方式,比上次调查的29.4%的比例有较大幅度增加,这是一种家庭理财观念的转变;17.6%的投保人选择业务员上门收费;6.0%的投保人选择亲自到保险公司缴费,尚有2.6%的投保人未作回答。这就要求保险公司提倡个性化服务,以尽量满足不同客户的需要。(见表十二)

表十二:消费者选择的续期交费方式

交费方式 所占比例

银行代扣 73.8%

业务员上门 17.6%

亲自去 6.0%

未回答 2.6%

3、“一个月”是多数投保人对理赔的时效要求。

调查表明:64.8%的投保人希望能在1个月内完成,有14.0%的投保人要求3至6个月内完成。这就要求保险公司的出险理赔工作既要及时、迅速,更要准确、合理,要适时的与投保人沟通,以取得理解和配合。(见表十三)

表十三:投保者对赔偿案处理的时效要求

时效要求 1个月内 3个月内 6个月内 其他

所占比例 64.8% 8.8% 5.2% 21.2%

4、损害投保人权益的行为应引起保险公司的重视。

调查表明,有39.2%的投保者表示在购买保险时遇到过损害权益的行为,其中 “强调高回报率,误导消费者大额投保”,占19.4%,列第一位。其次还存在于收费服务上、理赔时效上以及收款手续上。这些行为都不同程度地侵害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也给保险公司造成了不良的社会形象。应引起各保险公司的高度重视(见表十四)。

表十四:投保者被损害权益的情况

被损害的情况 所占比例

强调高回报率,误导消费者大额投保 19.4%

续期收费服务不到位 5.6%

收款手续不全 1.8%

理赔不及时 3.4%

其他 9.0%

未回答 60.8%

5、投保者的自我保护意识仍要提高。

保险是一种特殊的消费,“知情权”是消费者自我保护的基础,但调查表明,被调查者在投保时或投保后,认真阅读保险条款和保险合同内容的仅占63.3%;19.9%的投保者在投保时并没有认真阅读保险条款和保险合同内容,更谈不上理解合同的内容;16.8%的投保者则未作回答。在此,提醒广大消费者,保险这种大额而又特殊的消费在购买前一定要仔细阅读有关保险条款和保险合同内容。

6、浙江省消费者协会和浙江省保险行业协会提醒广大消费者,投保时一定要注意保险业务人员是否对保险条款作明确的说明。

调查表明:投保人认为保险公司业务员对保险条款作了明确说明的占66.0%,认为没有明确说明的占13.6%,未回答的占20.4%。

保险条款是投保人、被保险人领取给付金、申请理赔及受益的根本依据,保险公司的业务人员在与投保人签订保险合同时,应严格按照规定,将条款作明确的说明,这也是消费者“知情权”的实际体现。但调查表明,这一工作做得不尽如人意。因此,各保险公司应加强对业务人员的教育,提高其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的意识。

(三)未参加保险的基本情况分析

1、大部分未投保者缺乏对保险知识的了解。

调查表明,大部分未投保者对保险知识不太了解(见表十五),应该说对保险知识不了解也是该部分消费者未投保的重要原因。

表十五:未投保者对保险知识的了解程度

了解程度 不了解了解一点 比较了解 其他

所占比例 27.7% 40.3% 14.7% 17.3%

2、“养老”和“疾病”是未投保者最需要的保障。

未投保者对保障的需求,主要集中在“养老”和“疾病”方面。这与已投保者的保障需求有一些差异,其差异主要对子女教育从第2位降至第4位,据分析,这与未投保者的年龄相对偏大也有一定关系(见表十六)。

表十六:未投保者最需要的保障(多选题)

保障内容 养老 疾病 子女教育 意外 其他

所占比例 61.9% 71.1% 13.4% 15.7% 12.1%

3、接近一半的未投保者希望参加人寿保险。

根据统计得出44.3%的未投保者希望参加人寿保险,这为保险公司提供了商机。同时,55.7%的不愿参加保险的消费人群中,对他们的潜力开拓,保险公司还得花上一番功夫。

4、保险公司应改进服务方式,完善客户服务体系。

数据表明,50.1%的未投保者选择自己亲自到保险公司去购买,而只有13.4%的未投保者选择业务员上门为他们服务(见表十七)。这说明,有不少消费者对保险业务员上门服务尚存疑虑,因此,保险公司应提高员工的素质,改变服务方式,完善客户服务体系。

表十七:未投保人选择的投保方式

方式 业务员上门服务 去银行购买 到网上投保 自己到保险公司投保 未回答

所占比例 13.4% 12.5% 2.7% 50.1% 21.3%

5、未投保者对续期交费方式和赔款时效要求与已投保者的要求基本相符。

对未投保者以上两条款的数据统计表明,要求与已投保者基本相同(见表

十八、表十九)。表十八:未投保人选择的续期交费方式

交费方式 所占比例

保险业务员上门收费 6.8%

您每年亲自到保险公司交费 26.2%

通过银行代扣 56.3%

未回答 10.7%

表十九:未投保者希望保险赔偿处理的时效要求

时效要求 1个月内 3个月内 6个月内 其他 未回答

所占比例 22.8% 13.5% 3.0% 18.0% 42.7%

6、中国人寿保险公司在消费者中拥有较高信用度,外资保险公司已被部分消费者看好。

数据表明,中国人寿以47.8%的选择率,保持了它在行业中的龙头地位,其次是平安和太平洋寿险公司。而尚未进入本地市场的外资保险公司,已被一部分消费者所看好,这是消费者给中资保险公司提出的挑战,必须直接面对(见表二十)。

表二十:未投保人选择的保险公司

保险公司 中保人寿 太平洋平安 泰康 新华 外资 未回答

所占比例 47.8% 11.1% 27.3% 1.3% 1.5% 5.8% 5.2%

7、保险知识的宣传形式应是多样性的。

业务员上门推销保险,向消费者介绍保险知识似乎是各大保险公司的最主要途径。但调查表明,愿意接受这种途径的被调查人只占23.4%,消费者倾向的是多样性的接受途径(见表二十一)。因此,各保险公司在目标市场决策上,应采用消费者乐于接受的方式宣传保险知识,从而赢得市场。

表二十一:未投保者接受保险知识的途径

接受途径 所占比例

业务员上门服务时宣传 23.4%

由社区组织的授课 18.2%

由所属单位组织的授课 16.8%

媒体的广告宣传 30.1%

其它 6.5%

2未回答 5.0%

三、结论

通过本次调查分析,结合有效数据,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杭州寿险市场具有巨大的商机。此次调查表明,杭州市尚有53.6%的家庭未投保商业寿险,而杭州市居民的家庭月均收入在2300-2500元之间,有7%的年缴费能力,因此,杭州的寿险市场有巨大的发展潜力。

2、月收入2000-3500元的企事业单位职工家庭,是保险消费的主力军,2000-2500元的寿险险种组合和支出水平能更好地吸引广大消费者投保。

3、自己与子女是投保者的投保目标,养老、子女教育和疾病医疗是主要保障需求,这表明,随着社会保险制度的健全和扩大覆盖,商业保险的社会需求将逐步显现,各保险公司要加大有针对性的新险种开发力度,以不断满足消费者的需要。

4、“强调高回报率,误导消费者投保”,是1999年和今年两次调查中都突出地列在有损投保者权益行为统计的第一位,已成为一种“固疾”。尤其当前各保险公司都在推销投资保障型险种,此种误导行为,不仅有损保户,而且亦将有损公司信誉,乃至整个寿险业。为此,应引起各保险公司的密切关注,对宣传资料应严格把关,对误导行为必须坚决制止。

5、保险公司要进一步加强宣传力度,更积极、主动和多样化地向消费者提供信息、咨询和服务。加强队伍建设,提高营销业务人员的专业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准,规范市场行为,满足社会发展需要,促进保险市场健康有序地发展。

四、结束语

通过本次调查,我们对保险消费方面的情况有了基本的了解,我们希望通过本次调查给广大消费者以指导,给各保险公司提供客观、实用的数据和分析,在中国敞开保险市场大门的时候,能以主动积极的姿态去迎接挑战,促进保险市场健康有序的发展。这是本次调查的最终目的。

商业健康保险市场 篇2

一、农村市场发展商业健康保险的必要性

(一)农村商业健康保险存在大量的潜在需求

我国是农业大国,农村人口达到9亿多,尽管近几年来农村人口的比例逐年下降,但绝对人口数仍保持着增长势态。随着农村经济发展,农民生活条件的改善,拥有庞大人口数字的农村基本保障制度与农民客观需求之间的矛盾却日趋激化,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现象普遍存在,逐年递增的收入并没有解决农民们对突发的健康医疗问题的担忧。从消费需求讲,农民生活需求由原来的基本生活需求向风险管理的安全需求转变,绝大多数农民迫切需要健康保险服务。

(二)农村医疗保障体系需要补充完善

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代表一个国家经济水平的发达程度。我国自20世纪70年代由计划经济转型过渡到市场经济,原有的基本保障系统面临着严峻挑战。农村人口作为最大保障群体其医疗保障建设远远滞后于城镇,这种保障缺陷直接制约了农村劳动力人口素质的提高,也制约了农村经济建设的健康发展。鉴于我国的国情,社会保障体系的发展完善还需要相当长的时间。以服务于中国广大农村人口为出发点的农村商业健康保险的出现,开拓了社会保障与商业保障互补的新思路,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政府的压力,增强了农村人口抵御风险的能力,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做出积极的贡献。

二、农村市场发展商业健康保险的制约因素分析

(一)对农村商业健康保险的宣传力度不够

在农村,人们的观念依然停留在有病看病,没病则不需要支出额外费用的概念上。人们对可能发生突发健康事件的风险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农民参加商业健康保险的意识非常淡薄,这与区域性的通讯落后、交通闭塞、社会性普及教育不足有关。这种观念的根本转变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全社会积极宣传和推广。

(二)农村基础医疗设施落后阻碍商业保险模式的发展

目前,乡镇级医院医疗卫生状况总体比较差,普遍存在着房屋简陋、设备老化、医务人员水平低、收费不合理的问题,这导致了农民看小病费用高,看大病不敢看,很难获得合理的基本保障。保险公司对级别较低的村镇医院无法控制其诸多因素的风险,农村基础医疗建设的不足成为阻碍商业保障模式发展的瓶颈。

(三)对农村商业保险的支持政策落实不具体

2006年下发的《国务院关于保险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中明确了商业保险在社会保障体系中的地位,但仍需进一步落实对农村商业健康保险的扶持政策。例如,加大对农村购买力,对购买商业健康险的农民提供一定的政府补贴,提高农民积极参加健康保险的意识,对保险公司在农村市场上推出的个别惠农险种予以免收营业税等。

三、建立完善的农村商业健康保险市场的运营模式

(一)市场调研

保险公司应深入开展市场调研工作,根据地域经济发展水平准确定位农村健康保险消费市场,迅速出台符合当地经济特点的险种。

1. 保险需求。

据调查,生病就医和突发意外事故是当前农民关注和急需要解决的问题。因此,保险公司应以实际需求为主线尽快设计出符合农村地域特点的系列险种。

2. 实际购买力。

深入到村镇了解当地人均可支配收入中用于健康医疗费用的比重。考虑到农民的收入仍然存在不稳定因素,合理计算出人均支付健康医疗费用的保守值作为设计险种的依据,设计出既能满足农民的保险要求,又能稳定交费的险种。

3. 投保理赔方式。推出既方便投保人交费又方便业务员操作的险种是开拓农村商业健康保险市场的重要措施。

(二)产品研发

1. 产品研发首先要考虑地域性贫富差异。

在贫困村镇可设计低保费、低保额的健康保险产品,开发低端市场,突出保障性。在较富裕村镇可设计有一定投资价值的健康保险产品,兼顾保险的投资性。

2. 细化的保险产品可满足广大农民的需要,也可降低保险公司的经营风险。

农村疾病结构与城镇疾病结构存在巨大差异。保险公司应根据这种差异有针对性地细化产品结构。比如健康检查,门诊医疗、住院治疗、意外伤害给付、护理、误工给付、伤残给付、重大疾病给付、死亡给付等的细化可以满足农民多方位及各个阶段的需求。

3. 农村人口的现金收入随季节性波动很强,因此保费额度不能过高,应采取灵活简洁的缴费方式。

例如,有些国家对不能按时交保费的农民,实行分期付款的方式;对提供劳动力服务的特困农业人口实行支付部分报酬,另外部分获得超值医疗服务;对暂时无法缴款的农民实行延长复效期和期限垫付等,这些方式都对鼓励农民认识健康保险,接受健康保险进行了积极的探索。

4. 对健康保险产品理赔机制进行人性化设计。

理赔机制的人性化主要是指理赔手续简洁明了、赔付资金给付及时、赔付后的回访服务等。打破传统的事后赔付,实行确诊赔付、住院前赔付的方式将是农村健康保险市场运营的一次变革。当意外事件发生时,农民可以从真正意义上体会到健康保险保障的实惠。这与普通的健康保险采用事后赔付的方式形成强烈反差。事后赔付对于资金短缺的农民来说容易产生心理障碍,心理因素是意识形态产生的原动力,实际上农民在入院医疗前最希望的就是保险公司的及时赔付。所以,健康保险产品的人性化设计从某种意义上讲是转变农民对健康保险认识的重要一步,是整个农村健康保险市场不断扩大发展的尤为重要的环节。

(三)营销网络

针对农村健康保险市场的特点,建立合理且符合实际需要的营销网络是推动农村保险市场发展的重要因素。根据农村人口居住分散、信息传递滞后、地域经济发展不均衡的情况,保险公司应重点开发几个中心区域,在中心区域建立分支机构,分支机构负责因地制宜地搭建一个综合系统性管理平台。该平台包括业务管理、信息制度管理、组织机构系统管理等。分支机构下设办事机构,办事机构以下可建立代办点或代办人员的销售网络。办事机构为重要的承上启下环节,负责指导、监督和管理数量众多的代办点和代办人员,并执行分支机构的统一工作管理。代办人员要深入乡镇,村屯、农户,对农民本人进行当面服务,帮助农民了解基本医疗常识,增加对健康医疗的保障意识,并及时反馈农村健康保险需求的重点。现阶段有些保险公司已开办的农村代办点业务量小、人员少、业务员的积极性差与当地农户对保险公司的安全保障的不信任有关,因此保险公司及分支机构应经常下地方走访,深入群众了解情况,通过组织一些乡村娱乐活动,健康卫生教育宣传周等惠农形式拉近与农民相互了解,坦诚相见的距离。

(四)服务管理

1. 确立“以人为本以保户为中心”的服务理念

在开发农村保险市场过程中,应牢固树立服务意识和市场观念,坚持以人为本,以保户为中心,从保户的角度分析和处理问题,确保服务到位、承诺兑现。农民投保的目的就是为了寻求保障,在出险时能够及时足额地得到赔偿是投保人的最终目的。如果广大农民感觉到“投保容易,理赔难”、“保前热情宣传,保后冷淡服务”就会对保险公司失去信心。目前农民总体上还属于弱势群体,一旦对新生事物产生抵触情绪,这种情绪会迅速扩散,这将给进一步开发农村保险市场带来障碍。

2. 强化服务措施,提供优质完善的服务

以“主动、快捷、周到、热情”的要求来强化服务措施。采取上门服务,主动为农民讲解相关保险知识及村镇街道流动宣传健康常识的办法扩大宣传范围。采取简洁快速办理业务,限时赔付的办法来增强理赔服务的及时性。对营销各个流程各个环节都以客户满意为宗旨。可以用典型理赔案例来树立行业形象,发生在农民身边的投保并获得及时赔偿的案例尤其能产生巨大影响。少数获得了保障,抵御了风险的农民会将真实的感受和益处传播出去。

(五)监管机制

农村保险业的健康发展,有效的监管机制必不可少。对农村保险市场行为的监管,应加大对保险误导欺诈行为及同行恶性竞争的惩治力度。保监会《关于促进农村人身保险健康规范发展的通知》中强调在“开展业务过程中必须向客户提供客户权益告知书或进行投保风险提示,并在犹豫期内对农民投保人进行100%回访。回访应包含责任免除、退保条款等项内容的说明”。保险公司除落实行业规范外,也应加强本公司的内部监管机制的建设。自上而下,层层监管可以提高保险公司开发农村市场的执行效果。例如,监督业务人员在开展业务中的诚信力,监管业务流程的准确性、严密性、时效性,监管资金合理流向,保证市场开发初期资金再投入的延续性等。

(六)人才培训

农村商业健康保险业务是一项专业技术性强、管理难度大的业务,迫切需要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人才队伍。人才队伍体系建设的核心是培养出一批有思想觉悟,不怕吃苦、开拓能力强、诚心为农民服务的骨干力量。对于普通代销人员应做好岗前基础知识培训工作,随业务的开展再进一步组织专业知识的培训,逐步提高代销员整体素质。建立人才储备,对骨干人才给予优厚的待遇和广阔的发展空间,使其把自身的发展与农村商业健康保险市场的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

摘要:农村基本医疗保障制度无法满足广大农民对健康保险日益增长的需求,而制约农村市场发展商业健康保险的因素是:对农村商业健康保险的宣传力度不够,农村基础医疗设施落后阻碍商业保险模式的发展。应建立完善的农村商业健康保险市场的运营模式,深入开展市场调研工作,针对农村健康保险市场的特点,建立合理且符合实际需要的营销网络,大力推动农村保险市场发展。要确立“以人为本、以保户为中心”的服务理念,强化服务措施,提供优质完善的服务。

关键词:商业健康保险,运营模式,农村市场

参考文献

[1]黄文强.建立长效机制促进农村保险业务稳步发展[J].广西金融研究,2006,(11).

[2]朱俊生,庹国柱.农村商业健康保险的定位[J].中国保险,2007,(2).

商业健康保险市场 篇3

【关键词】 商业健康保险;矛盾;思路

商业健康保险作为现代保险的重要门类之一,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同时它又是我国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在商业健康保险的发展过程中却存在着种种矛盾。本文针对商业健康保险发展的外部环境和自身经营中的问题,从中找到突破点,并找到化解商业健康保险市场中矛盾的思路和途径。

一、我国商业健康保险市场中存在的矛盾

1.供求失衡。对保险公司来说,巨大的商业健康保险市场需求空间,理应是一个难得的发展机遇。但是各公司商业健康保险业务规模有限、险种单一、数量少、价格高、保障程度低,远远不能满足多层次的市场需求。对投保人而言,商业健康保险无疑可以作为个人抵御风险的一道防线。只是社会公众日益增长的健康保险需求与保险市场有效供给严重不足之间的矛盾却是显而易见的。

2.市场潜力与市场风险共存。由于保险公司对商业健康保险的风险控制力度不够,造成赔付率过高。目前,我国所开办的百余个商业健康保险险种中,有近1/3的险种是亏损的,个别险种赔付率甚至高达500%以上,加之代理费用和管理费用等经营成本支出,基本上处于亏损状态。大面积的亏损,一方面表明商业健康保险市场是一个潜力与风险并存的市场;另一方面也导致了保险公司出于自身利益考虑,在设计险种时往往把风险控制放在首位,从而导致费率居高不下、投保条件极为苛刻,在很大程度上又抑制了市场需求。

二、政府“越位”行为制造的矛盾

政府“越位”行为是指政府在市场上的不当行为,它往往形成对市场的政策性风险。商业健康保险的体系包括四方:被保险人、保险机构、医疗服务提供者和政府。这四方之间相互作用。政府作为管理方强烈地影响着其他三方。政府一般通过政策、法律、行政和经济手段等来协调和保障三方的利益,政府的“越位”行为主要表现在,大部分地区在基本健康保险的层面上又开办了形式不同的补充健康保险,一定程度上对商业保险公司的发展空间造成了负面影响,比如上海市的地方附加健康保险、九江和镇江的大病统筹方案。这种由社会保障部门通过强制参保、以基本健康保险的方式来经营的补充健康保险,从体制上很难判定盈利性与否。

政府的“越位”行为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商业健康保险的发展。社会健康保险在评估疾病保险、确定缴费水平时,主要着眼于社会整体,而不是参保成员个人。由于它对部分成员的保费实行减免,直接导致社会成员在考虑健康保险规划时优先考虑社会健康保险,而不会考虑以盈利为目的商业健康保险。因此,社会健康保险的“基础性”地位使其在实施过程中对商业健康保险具有很强的“挤出效应”。

三、医生和患者的供需行为与健康保险之间的矛盾

2005年7月29日,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社会发展研究部与世界卫生组织合作课题组发布的一份医疗体制改革报告中称: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取得了一些进展,但暴露的问题更为严重,从总体上讲,改革是不成功的。主要表现在当前的医疗卫生服务出现了两极分化,医疗保障成了富人的俱乐部,公平性大大降低,仅仅通过社保的力量是无法使问题得到很好解决的。在社会大背景下,商业健康保险发挥保障作用成为社会必然的选择。

四、化解商业健康保险市场中各种矛盾的思路和途径

1.保险业能够主导医疗体制改革

医疗体制改革的实施给了商业健康保险发展空间。我国保险业可以借鉴美国成熟的风险管理机制,把降低医疗成本变成医院和医生的内在动力。这将是我国医疗体制改革的一项重大突破。保险业要想在我国医疗体制改革中发挥重要作用,关键还在于政府的态度。实际上,医疗市场和保险市场的市场化跟政府承担更多的责任并不矛盾,只要把应由政府承担的那部分医保额拿出来,作为给个人购买商业医疗保险的补贴,由个人自由选择商业保险公司。因此合理界定政府介入医保体系的地位与作用将成为解决问题的关键所在。

2.医保合作可以解决商业健康保险发展中的经营风险

理想和有效的医保合作模式应该创造出政府、保险公司、医院、保户“四赢”的局面。政府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医改所带来的重大疾病无保障的难题,保险公司卸去医疗费用无从控制的隐患,医院找到了新的利润增长点,客户则获得了一份实实在在的健康保障。在四赢的局面中,最重要的工作莫过于探索建立医保双方的利益共享机制,可以采用以下途径:

第一,选择定点医院。保险公司可就健康保险保障范围内的医疗服务质量、医疗收费标准等内容,在各个医院中引入竞争机制进行公开招标,从中选出若干服务规范、信誉良好的医疗机构,并与之签订合作协议。被保险人来就医,如果属于保险范围的病种可以先不用缴费,事后由医院凭相关证据与保险公司结算,以切断医疗机构和患者之间的现金流。如果超出了费用,保险公司就要从付给医院的费用中扣减定点医院超过预先约定的费用标准;如果节省了费用,医院可以从保险公司领到额外奖金。

第二,选择合同医生。被保险人就医的随机性极强,缺乏引导性,保险公司无法对其所发生的医疗费用进行有效地控制。因此保险人有必要在定点医院中再选择合同医生,为医疗费用的控制再加一道保险。

第三,不定期审查医疗服务。保险人可以委派资深医师对合同医生和定点医院进行随机抽查,以加强医疗服务过程的协调管理,审核医院或医生所提供的施治方案和用药在医疗上是否必须和适当,以把好审查关。

第四,推进医疗服务提供者的网络建设。在针对医疗服务提供者的管理内容上,保险公司应积极推动定点医院的电子化建设,由初级的病历调阅、治疗调查等手工管理模式,逐步转变为通过网络化来实现费用控制和医疗服务协调管理,从而形成管理式医疗。

第五,通过参股或控股等方式,保险人可以参与医疗机构管理,与医疗服务提供者之间真正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统一体。

3.政府介入商业健康市场的深度和广度必须明确界定

四赢局面中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是政府,它在其中应该发挥多大的作用是非常值得关注的。我认为政府介入市场的广度和深度应该是有限的,原则是维护社会公平的同时不能失去市场的效率。健康保险制度作为一种社会经济制度,是公共选择的结果,在社会经济运行中应该起着“减震器”和“安全网”的作用。政府可以采取包括商业健康保险在内的多种形式合理解决全体居民的医疗风险问题。当前我国处于经济发展阶段,政府的财政力量有限,提供社会健康保险的广度和深度应当界定在提供基本健康保险保障上。寻求更加符合市场规律有效率的方式解决社会健康保险保障水平以上的医疗保障,才符合我国的国情,商业健康保险才能更好的发展。

4.逐步实现商业健康保险在医疗保障体系中的全面参与

商业健康保险与医疗保障制度密切相关。适度的社会医疗保障水平,不仅可以减轻政府和企业的负担,也有利于调动全社会参与医疗保障的积极性,更好地发挥商业健康保险效率高、网络健全的优势。

健康保险公司若能够更深入地参与到医疗机构的运作中,应该是一个不错的切入点。与此同时,商业健康保险呈快速发展的态势,不仅弥补了社会医疗保险供给的不足,而且丰富和完善了整个国家的医疗保障体系。因为对保险公司而言,其参与医疗改革的过程将使其触角更深入到社会经济生活的各个角落,可以充分实现其资金融通和社会管理的功能;对医疗机构而言,既可以得到雄厚的保险资金的支持和来自外力极为重要的监督,必将其自身的规范有利,也会对整个社会健康运转的贡献有极大地增长;而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也将出现更加完善、全面的崭新的局面。要实现这个宏伟的目标,各方的努力是缺一不可的。

参考文献:

[1]陈天祥.赔付率大幅提高 健康险遭遇亏损窘境[J].第一财经日报.2005

商业银行市场风险分析 篇4

一、商业银行市场风险分析

商业银行市场风险是指因市场价格(利率、汇率、股票价格和商品价格)的不利变动而使银行表内和表外业务发生损失的风险。一般而言,引起市场风险的因素很多,包括政治、经济、意外事件等,这些因素反映在市场上,就造成了市场在很短时间内的急剧波动。市场风险可以分为利率风险、汇率风险、股票价格风险和商品价格风险。由于我国银行目前从事的股票和商品业务有限,因此其市场风险主要表现为利率风险和汇率风险。利率风险是整个金融市场中最重要的风险,其最简单的形式是市场利率变动导致固定收益证券价值下降。以存、贷款业务为主的商业银行资产和负债的期限结构上通常是不匹配的,这就意味着利率的上升或下降会带来银行价值和收益的巨大变动。商业银行面临的利率风险按其成因可以分为缺口风险(含重新定价风险)、基差风险、内含期权风险、其他风险(包括收益率曲线风险和再投资风险等)。我国利率市场化推进以来,银行利率管理有了一定自主权,利率风险管理得到一定程度的重视,但银行对利率变动的敏感程度仍然较低,对利率风险的防范和控制能力仍然较弱,引进先进的技术和工具加强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是必然趋势。汇率风险主要由汇率变动和国际利率波动不同步造成的。银行在经营外币业务和投资一些衍生工具时通常会面临这类风险,也就是两国货币兑换比率的变化而带来的资产价值变动的风险。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增长,越来越多的国内企业将走出国门 投资海外,汇率风险也随之增加;同时随着市场全球化和业务国际化,商业银行拥有越来越多的外币资产和负债,金融市场汇率风险给商业银行带来了更大的压力。而随着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的加快推进,汇率波动幅度逐步放大则使汇率风险逐步凸显。

总之,在商业银行交易业务规模逐步扩大并逐步成为商业银行新的利润增长点的同时,其所蕴涵的市场风险也将逐步增大。特别是随着国内金融衍生产品市场的发展,商业银行面临的市场风险将更大,也更为复杂,因此商业银行的市场风险管理工作也日趋重要和紧迫。

唐山某商业项目市场调研 篇5

一、唐山市宏观环境调查

1、唐山市基本概况:行政区划、人口规模、城区面积、交通位置等;

2、唐山市区的居民人均收入水平、物价水平、消费习惯等;

3、唐山市的城市发展规划和发展方向、相关投资环境和政策。

(这部分资料主要通过政府职能部门印制的宣传册、官方网站资料获知,近几年的居民收入状况和相关消费指数可通过统计局获知,唐山人的消费心理和消费习惯则主要通过与当地人交谈分析)

二、唐山市商业项目市场调查

1、宏观:唐山市区商业项目市场现状及走势调查,包括:

① 全市商业项目市场的平均价格;

② 商业项目主要开发区域在哪个区?销售状况及价格水平怎样?

③近几年唐山市商业项目开发总量(面积)多大?销售率是多少?

④ 唐山市商业项目目前热销的有哪些,是哪些最受投资者青睐?

2、中观:项目所在地——路南区的商业项目市场调查,包括:

① 路南区商业项目市场的平均价格;

② 路南区近三年建设的商业项目有哪些?销售价格和销售情况怎样?

③ 路南区目前在售的商业项目有哪些?销售价格和市场反映情况怎样?④ 路南区有哪些大的消费群体?

(以上资料一方面通过公开的媒体资料、房产广告获知,另一方面需要到市场去踩盘调查。总的来说,商业项目前期调研中,宏观方面的信息主要通过两个手段获取:一是与房管、土地、建设、规划等相关部门人员访谈;二是收集报刊、文献、网站的相关资料进行分析。)

三、项目地块环境调查

㈠、土地性质和规划条件调查,包括:

1、此地块所拥有土地证上登记的用地性质是什么?土地使用年限有多长?

2、如果接过来进行商业项目开发,是否还需办理土地变性手续?是否需要补交土地出让金?以及土地增值税、转让交易手续费等?

3、唐山市土地部门对项目地块的开发是否还其它要求?

4、唐山市规划部门对项目地块的开发、建设规划技术指标有什么限制?

5、项目地块的建筑、地上附着物是否会涉及拆迁补偿?如果需要补偿,按唐山市拆迁办规定的标准,需要补多少?

6、项目地块内现租户与原房主签订的租期有多长?能否顺利提前解约?

7、项目地块周边临近区域的规划用地性质是什么?我方进行开发是否会受到影响。

㈡、周围景观和社会状况调查,包括:

1、项目四周有什么景观?是否存在污染源?

2、项目临近郊区,周边的环境卫生状况和社会治安状况怎样?

3、项目附近的农民与周围住宅区居民的关系如何?以前有无大的冲突?

4、项目地块周边居民对企业污染问题是何评价?唐山市其它城区有商业需求的消费者对此区域的企业污染问题能否接受?这对他们投资的影响有多大?

㈢、交通条件和配套环境调查,包括:

1、项目地块的交通是否便利?有无连通市区的公交线路?

2、项目周边的、生活配套和公建有哪些?分别有多远?(需调查菜市场、商店、超市、幼儿园、小学、中学、医院、体育娱乐设施、餐饮酒店、银行、邮局等因素)。

㈣、项目地段投资者对象调查,包括:

1,项目地块周边已建成商业项目的主要投资者是哪些群体?他们的收入水平

和消费习惯怎样?能承受的平均价格如何?

2,项目地块主要的投资业态是什么?主要投资什么?

(关于这方面的信息调研,因目前主要是做土地开发决策,前期可只做一些粗略的调查,以后还需要设计详细的调查问卷进行访谈、分析。)

㈤、项目地段周边竞争商业项目调查,包括:

项目周边地段的竞争商业项目,在这里是指以项目为中心,1000m范围内在建(售)和已规划征地、近两年内待建的所有商业项目,其调研内容包括:

● 楼盘位置、占地面积、总建筑面积、● 开发商、总投资、开工竣工日期

● 类别、档次及整体规划布局

● 装修材料、水平、硬件设备

● 配套服务功能及功能分区、停车场、车位配置情况

● 公开销售日期、销售价格、开发期价格的变化情况、销售率

● 付款方式、银行按揭安排

地下商业市场装修防火设计研究 篇6

地下商业市场装修防火设计研究

随着城市地下商业街的建设进入快车道,“预防为主,防消结合”的.建筑防火设计原则应当得到强调,尤其是地下商业街火灾的特性使得预防其发生显得尤为重要.众多火灾案例分析表明,建筑火灾大多是建筑装修火灾.本文对地下商业市场装修防火设计进行了研究.

作 者:罗军 作者单位:云南省昭通市公安消防支队,657000刊 名:中国科技博览英文刊名:ZHONGGUO BAOZHUANG KEJI BOLAN年,卷(期):“”(17)分类号:X93关键词:地下商业市场 装修 防火设计

商业健康保险市场 篇7

我国商业健康保险近年来呈现较好的发展态势,2011年保费收入约691.72亿元,2005至2011年的年均增长率达14.17%。但很明显,商业健康保险在我国人身保险业务总量中占比仅占7%左右,占整个保险市场总保费收入约5%,特别是在GDP中占比(即保险深度)在2011年仅为0.15%(见表1),市场规模仍然有限。

从另一个角度看,《2012中国卫生统计年鉴》的数据显示,2011年全国卫生总费用达24268.78亿元,人均卫生费用1801.22元,卫生总费用占GDP百分比为5.15%。在卫生总费用的结构变化中我们发现,个人现金卫生支出由2005年的52.21%下降到了2011年的34.0%,而《中国卫生总费用研究报告》数据显示,广义政府卫生支出在总卫生费用中占比由2005年的38.77%提升至2010年的54.06%,而商业健康保险占卫生总费用融资的比例近年来始终保持在2%-3%,相比较而言这说明商业健康保险在我国医疗保障体系中发挥的作用尚微。

数据来源:中国保监会网站、中国统计年鉴2006-2012。

对比发达国家,我们发现,即使是社会医疗保险发挥主导作用的国家,商业健康保险在医疗保障体系中的作用也不容忽视(如表2资料所示)。因为无论是公费医疗还是社会保险,其普惠制的特性决定了其保障水平和范围不可能涵盖公众对医疗服务需求的全部。商业健康保险通过合理的补充机制设计,能满足不同人群对医疗和健康的特殊需求。在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国家,商业健康保险的融资比简单平均计算为6.8%,而个人自付比为19.2%,商业保险同样能有效发挥降低个人医疗费用负担的作用。

2 商业健康保险的市场定位与战略分析

2.1 以市场定位明晰发展空间

“十二五”期间,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居民家庭财富的日益积累,在基本的温饱问题得到解决后,相应而产生的将是国民日益增长的对于“健康”的关注与需求。如何提高生活质量,提升自己的健康水平,将会是较治病、医疗之后的更高一层次的需要。且这一需要将根据居民教育水平、收入水平等呈现明显的差异化及多样化特点。

毋庸置疑,一个更为全面、具备可持续发展的医疗保障体系需要商业健康保险的进一步参与,以满足健康需要多样化所带来的供给方空缺及卫生费用融资问题。在200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意见》(中发[2009]6号)中就已经明确提出发展商业健康保险的战略,即“鼓励商业健康保险机构开发适应不同需要的健康保险产品,简化理赔手续,方便群众,满足多样化的健康需求。鼓励企业和个人通过参加商业健康保险及多种形式的补充保险解决基本医疗保障之外的需求。”

清晰的市场定位对于商业健康保险的发展是必要的,并且在未来我国医疗保障体系的逐步完善过程中尤为重要。商业健康保险积极参与基本医疗的服务经办固然是重要的,但弥补和积极开拓目前基本医疗保障范围之外的市场更是当务之急和长期立业之本。举例说明,商业健康保险从产品种类上可分为医疗保险,疾病保险,护理保险,收入损失保险等四大类。2011年商业健康保险市场中,疾病保险保费收入占比56.68%,医疗保险保费收入占比43.04%,失能收入损失保险保费收入占比0.12%,护理保险保费收入占比0.17%。这说明健康保险市场产品结构存在严重畸形发展,在长期护理保险、失能收入保险等业务上几乎空缺。

未来我国人口老龄化的趋势严重,据测算2011年我国老年长期护理总费用预计为3464亿元,预计2030年将突破1万亿元,2050年将达到39682亿元。而我国目前的社会医疗保险由于没有足够的资金、成熟的技术、丰富的经验和数据,短期之内没有为老年人的护理费用提供融资保障的设想。在这种情况下,商业健康保险应该乘势而上,将老年长期护理保险打造成自己的品牌产品。从打造专业化护理保险的定位起步,建立专业化的经营主体、中介管理主体、甚至护理服务提供主体。

除此之外,基本医疗保险范围之外的病种,基本医疗保障范围之外的药物,非医疗保险范围的医疗保健与健康维护服务等,都将成为商业健康保险业务的潜在拓展空间。对于商业健康保险经营者而言,应该确立清晰的市场定位,大力发展对社会医疗保险起补充作用的产品,满足居民日益差异化、多样化的健康需求,对居民的健康和医疗需求起到“锦上添花”,而非“雪中送炭”作用,解决居民“想保而未保,有需求而无供给”的保障真空。

2.2 以科学定价助力风险管控

按照经济学传统理论,一般商品可以通过有效、充分的市场竞争实现供需的平衡和资源的合理分配,但在保险市场中这却难以实现。由于信息不对称、市场操控力等原因,商业健康保险市场易出现所谓市场失灵现象;而为医疗需求提供合理融资和风险分散机制,又属于公共产品特性,政府的干预和管理责无旁贷。但社会医疗保险的刚性福利和管理行政化,又往往会加大医疗服务的诱导需求和过度消费。社会医疗保险和商业健康保险各有优劣的特性决定了它们应在保险市场中化解不同的风险,服务不同的需求对象,提供不同的保障水平,进而改善全社会的风险分配状态,最终达到经济学所谓的资源配置的帕累托最优。

较高的医疗卫生费用客观上要求商业健康保险与社会医疗保险共同为居民的医疗卫生费用提供保障,商业健康保险的核心竞争力应在于其专业化经营技术和科学管理能力。客观的事实是,当前商业健康保险发展被动,一方面,保险公司精算技术不足,相关疾病表研发能力严重缺失,直接导致了其无法彰显其专业化经营的优势;另一方面,对居民医疗费用的贡献局限于“简单支付”层次,即发生医疗费用后,保险公司再来核损、理赔,并没有通过商业健康保险自身的优势与社会基本医疗保险形成一个完整的风险管控网络。优质的健康保险服务应该是通过健康保险产品的科学合理定价,对于居民医疗卫生费用起到合理的管控作用,降低不合理的医疗卫生费用开支。

保险公司应进一步拓宽与医疗服务的合作模式,参与到医疗行为的监控、干预中,加大保险公司的风险管控力度。利用定点医院的选择机制控制费用,探索在保险公司和医院之间建立起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合作机制。

2.3 以健康管理促进持续发展

居民的健康问题不仅仅是一个医病、治病问题,而且是一个通过疾病预防、健康维护等环节全面提高身体素质,减少发病的问题。伴随着居民基本生活需求的满足和实现,新历史时期下,其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必将带动若干领域的发展,形成一个关于健康管理的未来新兴的产业链。

注:*为2008年数据,**为2011年数据,***为2007年数据,****为2006年数据。数据来源:OECD Health Data 2011、中国统计年鉴2011、中国卫生统计年鉴2011。

无疑商业健康保险应该充分加入到健康管理的体系中,从单纯的对医疗服务的融资和“买单”到全方位的健康维护和提升,这将变事后的理赔为事先的“减损”,即通过定期为居民进行体检,及早发现问题,倡导良好的生活方式,做健康咨询等方法和手段,增强商业健康保险公司的竞争优势,发挥既提升健康水平,又减少赔付支出,与居民形成良性互动的作用,有利于保险公司积极正面社会形象的树立,也将改变医院、患者和保险公司的利益关系博弈,而正是这种对原先利益格局的变革能力和链接医患双方的沟通能力才是商业健康保险的核心优势。

3 结语

当前我国商业健康保险发展不足,市场份额低的问题不是因为市场需求不足所致;相反,我国商业健康保险的需求潜力巨大并日益增长,只是其发展中若干问题的解决,都有赖与一个清晰的市场定位与战略规划。

根据本文论述,商业健康保险发展的关键之处在于要发挥其专业化经营的优势,开发具有针对性的,补充社会基本医疗保险的,满足多层次、多样化、差异化需求的健康保险产品,如失能护理保险,收入损失保险等,且积极加入到健康管理的体系中来,如开展定期体检、健康咨询等增值服务等。在自身能力水平迅速有效提升的同时,积极参与基本医疗的经办管理,只有这样,商业健康保险的发展才是一片蓝天,我国的医疗保障体系的构建也才会实现更加高水平、更加高质量、更加具可持续性的发展与完善。

参考文献

[1]李玉泉.加快推进健康保险专业化进程,服务国家医疗保障体体系建设[J].中国保险,2010(2):13-16.

[2]朱铭来,奎潮.论商业健康保险在新医疗保障体系中的地位[J].保险研究,2009(1):72-78.

韩国市场,商业画廊的天下 篇8

从阿里郎到野蛮女友,天翻地覆的形象正是近几十年中韩国社会变化的令人惊异的缩影。1988年,韩国因为汉城(今首尔)奥林匹克运动会一夕成为世界目光的焦点,2002年的世界杯足球赛,都将韩国与世界拉起了紧密的关系,不仅政治经济的改变,文化艺术与世界的交流更是蓬勃,首尔一度成为亚洲当代艺术的领军城市。

但是韩国艺术市场的发展经历也绝非一帆风顺。在遭受石油危机等经济震荡之后,韩国的艺术市场遭受了很大的冲击,包括画廊在内的市场态势遭受重创,所以这些年来一直是恢复期。最近几年来得益于政府的扶持和亚洲经济整体的强劲发展,韩国的艺术市场开始有不错的进展。现在韩国最流行艺术形式是利用电脑设备和影像技术制作的多媒体作品,比如艺术家利用高科技电子技术赋予传统名作一种全新的意义,这一类的作品在韩国有很好的市场,很多人喜欢这样的一种表达形式。一个方面是以卡通、漫画影响的年轻化的艺术状态,另一个方面传统艺术的精华也在被弘扬。

美术馆的建置与成立是韩国当代艺术发展的重要起点,同时韩国几乎可以称得上是亚洲举办艺术双年展最成功的国家。成立于1995年的第一届光州双年展便吸引了163万的参观人潮,韩国人即称当年为韩国的艺术年。“釜山双年展”走向国际双年展的路线,以当代艺术为轴心出发。2000年举办第一届的“首尔国际媒体艺术双年展”、“利川国际陶艺双年展”等让韩国的当代艺术有机会在国际上寻找对等机会,将艺术家推上国际舞台。

如今,KIAF 韩国国际画廊博览会是最重要的艺术博览会。2006年KIFA的成交额达到120亿韩币,2007年增长到175亿韩币。其中参加的画廊达到150家,韩国画廊占了2/3。韩国的艺术博览会画廊更加偏重于从事商业,这一点在已经在中国出现的韩国画廊的操作模式上就可以清楚地看出。以首尔为例,几乎每个月都有新成立的画廊,除了周日以及周一晚间之外,每天晚上都有新的展览开幕,每一档展览长则一个半月,短的一个星期就结束,为了提供更多展出的空间与场地,也为了新的艺术收藏者需要,于此期间需要不断地发掘年轻艺术家、随时提供不一样的展览,这些工作造成了画廊经营者的忙碌。另外与KIFA注重韩国本土相对,韩国汉城MANIF国际艺术博览会则以注重国际化为特色。

韩国的拍卖市场刚刚开始,艺术市场主要还是画廊的天下,明显趋势是每一年到一年半会有一个起伏跌宕期。2005年以来,画廊方面是年轻艺术家的天下,写实主义的市场表现比较好。而在拍卖行,是已经获得学术认可的艺术家表现非常好。韩国传统艺术的市场一直没有起色。另外,在韩国市场上,中国当代艺术的一线人物有很好的价格,尚未获得学术认可的年轻艺术家则表现平平。

商业街市场定位与人口分析 篇9

本文阐述了消费者群体目标对象的选择,商业街市场定位所应考虑的消费者因素,并对对商业街市场定位提出了几点建议。

任何商场、商业街在建成之前,都应该进行恰当的定位。商业街市场定位,是根据消费者的数量、需求、偏好以及购买力的不同,对各种类别,层次的消费者进行细分,以确定该商业街的规模、经营门类及商品档次等。

由于不同年龄、职业、文化层次的人在购买心理和需求层次等方面存在着很大的差异,使得商业街市场定位的成功与否并不以决策者们的主观意愿为转移,而是通过消费者的购买状况反映出来。所以,成功的市场定位应建立在对消费者及其消费行为认真分析的基础之上。

企业在对商业街定位之前,首先应该认真分析为之服务的那个顾客群的人口特征,了解各人口因素在消费中所产生的影响,并充分了解市场,注重商店的布局、商品档次的搭配与消费者需求相吻合,并定期了解消费信息,对定位不当之处及时进行调整,否则将会浪费有限的资金及空间。商业街的供给,可分为生产资料和消费品两大类,本文着重分析消费品商业街市场定位与人口因素之间的关系。

一、消费者群体目标对象的选择

消费者群体目标对象的选择,指的是一条商业街消费者主体的界定,也就是一条商业街所能吸引到的、在商业街内有消费意愿的消费者群体。

不同的商业街所应考虑的消费者群体是有所差异的,不进行细分容易使市场定位偏离主体,而如果对所有的消费者都进行考虑,又浪费人力财力。所以应选择消费者主体进行分析。分析消费者主体,应该考虑商业街的地理位置及商品设置两个主要因素。从地理位置因素来看,市中心的商业街可以在较广区域的人口中再进行细分,而较偏僻地区的商业街,就应着重选择该商业街所能辐射到的一定区域的人口。以上海为例,浦东新区正在发展的商业街所要考虑的消费者主体就应以在浦东新区内生活和工作的人口为主,与市中心的商业街所要考虑的消费者主体应有所差异。

从商品设置的角度来看,以日用品为主的商业街应重点考虑周围居民的人口因素,而以耐用品为主的商业街,其辐射区域就要大得多。通常人们在购买日用品之前,更多考虑的是交通便利因素,大多愿意就近购买;而当购买耐用品之时,就更看重产品的质量与信誉,所以对交通便利因素考虑得少一些。如果商业街的产品设置多为年轻人追求、喜爱的用品,那么决策者应重点分析年轻人的消费心理及变化趋势;同样,如果商业街内流动人口比重较大,决策者们就应该在这一部分人口群体的消费需求上多花精力。总之,不同的商业街其消费者主体的界定应有所不同,对消费者进行细分有利于市场定位的成功及资金的合理安排。

二、商业街市场定位所应考虑的消费者因素

1.消费者的数量

一定数量的消费者是建成一条商业街的先决条件,也是确定一个商业街规模大小的基础。市场规模的大小由那些有购买欲望并且有支付能力,同时能够接近商品或劳务的现实购买者与潜在购买者决定,如果现实购买者与潜在购买者越多,市场规模就越大。而这些购买者数量的多少自然也决定于人口状况。在人均消费水平已定的条件下,人口数量越多,增长越快,市场规模就越大。所以人口数量因素,应成为商业街规模确定必需考虑的因素。

例如90年代之前,浦东新区一直没有一条大规模的商业街,其关键原因就是消费者群体未达到一定规模。随着改革开放及市场经济的发展,浦东新区吸引了大量的常住居民及流动人口,在这些人口数量达到一定的规模时,浦东新区就具备了建成一条大规模商业街的条件。

所以决策者们在为商业街市场定位之前,只有充分了解本商业街所能吸引到的现实购买者及潜在顾客群的数量规模,并分析周围已有的其它商业街的定位及供给情况,才能做到市场定位的合理、准确。

2.消费者的性别、年龄结构

随着人们生活的日益提高,性别、年龄的不同在消费中所体现出的差异越来越明显,不同性别年龄结构的人在购买力、消费心理及消费层次上的差异是很大的。一般讲,年轻人购物较容易有冲动、攀比的倾向,购买商品注重的是外表、款式及时尚,在购买前所作的思考较少,同时由于年轻人的收入相对较低,对商品档次的追求无力过高;而中年人的消费心理就较为成熟,对服装的需求量也比年轻人有所下降,对于商品更注重质量与品牌,持币待购现象比较普遍,有一定的购买潜力。同时,不同年龄段的人口,在耐用品消费上所体现的差异性更大。在城市中,20—24岁的年轻人,大多还处于结婚的准备期,对耐用品的需求量不高;25—29岁的年轻人逐渐进入婚姻期,对耐用品的需求量比例上升。一些商场的消费调查表明,在购买耐用品的顾客中,为婚姻之用的比例很大。中年人购买耐用品,大多是对商品的更新换代,所以非常注重商品的质量。

不同性别的消费者在消费中的差异主要体现在消费心理的不同上,女性较之男性,在购物上更为谨慎、细腻和爱美。在大城市中,女性购买服装、化妆品、鞋袜等商品的比例要明显高于男性,在一些城市设置“女人街”也正是充分利用了这一特点。决策者们在为商业街定位之前,应充分考虑以上因素,不仅要分析消费者中各性别年龄段人口所占比例,还要对未来各年龄段人口数进行预测,注意下一阶段的变动趋势,不断调整,才能取得成功。

3.消费者的职业特征

不同职业的人所处的工作、生活环境及收入水平差异较大,反映在消费上,也会形成较大的差异。如果把从事不同职业活动的人按脑力劳动者和体力劳动者粗分为两大类的话,我们可以看出,脑力劳动者的想象力和联想力较丰富,审美意识强,他们比较注重商业街的外观造型、橱窗陈列、色彩搭配等,对产品的追求注重品牌和内在质量。随着市场经济体制在我国的确立,在分析人口特征时,应兼顾不同单位类型的劳动者在需求中表现出的差异。一般而言,在外资企业工作的职员,工作节奏较快,自由支配的时间很少,所以他们购买商品的目的性较强,易出入固定的购买场所。

另外,由于所处环境的关系,他们多追求高档名牌产品,女性对服装、化妆品及首饰的需求量较大。对这类消费者应体现出商品的新风格、新款式,时髦商品可以首先在他们身上展示出路。

4.消费者的文化程度构成消费者的文化程度构成,是人口素质中的一个重要部分,对商品需求的影响相当明显。人们的市场需求随人口文化结构的变化而不断变化。文化素质较高的消费者对文化消费等发展资料的市场需求相对较大,而文化程度构成较低的阶层,即使收入水平与知识分子阶层相当,其消费的重点往往仍停留在吃、穿、住等消费资料上。对于一个城市而言,由于一些历史原因,使得城市中不同地理区域内的居民及工作者的文化层次不同,进而也形成了消费的差异性,决策者们在商业街市场定位之前,应充分了解到这一因素。

上一篇:发电机房标准下一篇:中班交通安全红绿灯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