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健康险个人所得税政策解读

2024-10-11

商业健康险个人所得税政策解读(精选9篇)

商业健康险个人所得税政策解读 篇1

商业健康险个人所得税政策解读

一、商业健康保险政策出台的背景

(一)主要目的 1.落实国务院要求

按照《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保险服务业的若干意见》(国发〔2014〕29号)提出的“完善健康保险有关税收政策”要求,税务总局和财政部、保监会一直对商业健康保险相关税收优惠政策进行研究,2015年,三部门在研究基础上先后印发《关于开展商业健康保险个人所得税政策试点工作的通知》(财税〔2015〕56号)、《关于实施商业健康保险个人所得税政策试点的通知》(财税〔2015〕126号)、《关于实施商业健康保险个人所得税政策试点有关征管问题的公告》(国家税务总局公告2015年第93号)文件,决定从2016年1月1日起,在北京、上海、天津、重庆和各省、自治区选择的一个城市等31个地区,开展商业健康险个人所得税政策试点。试点一年来,政策取得一定成效。在此基础上,按照国务院第169次常务会议关于向全国推广商业健康保险个人所得税试点政策的决定,财政部、税务总局、保监会4月28日联合印发《关于将商业健康保险个人所得税试点政策推广到全国范围实施的通知》(财税〔2017〕39号),明确将试点政策推广到全国实施。

2.提高人民群众医疗保障水平

通过给予税收优惠方式,使人民群众对商业健康险认知度不断提高,市场参与主体不断增多,进一步提高了人民群众的医疗保障水平。

3.促进医疗“第三支柱”发展

商业健康保险是医疗保障第三支柱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覆盖基本医疗保险和补充医疗保险中空白地带,成为二者有效补充。商业健康保险的发展对建立完善医疗保险“第三支柱”具有积极意义,出台税收优惠政策,充分体现国家政策导向,有助于加快构建我国多层次医疗保险体系。

(二)相关文件

1.《财政部 税务总局 保监会关于将商业健康保险个人所得税试点政策推广到全国范围实施的通知》(财税〔2017〕39号); 2.《国家税务总局关于推广实施商业健康保险个人所得税政策有关征管问题的公告》(税务总局公告2017年17号)。

(三)近期开展的相关工作 1.加强新政策的宣传辅导; 2.进一步修改个人所得税申报表; 3.完善申报表业务需求;

4.修改金税三期个人所得税软件。

二、什么是商业健康险

(一)概念

1.以被保险人的身体状况为保险标的;

2.保证被保险人疾病、意外事故所致伤害时,对直接费用、间接损失进行补偿,赔付一定医疗费用的保险产品。

(二)商业健康险包括以下主要险种

疾病保险(主要针对重大疾病的保险);

医疗保险(包括一般疾病和重大疾病的保险,范围较宽);

收入保障保险(指个人因意外伤害、疾病导致收入中断或减少为给付保险金条件的保险);

长期看护保险(指对丧失生活能力人或老人的护理保障和经济赔偿的保险)。

目前,给予税收优惠政策的商业健康险,主要涵盖疾病保险、医疗保险两部分。

(三)商业健康险的性质

商业健康险进行产品设计时,遵循“保障为主、合理定价、收支平衡、保本微利”的原则。可以说,符合税收政策规定的商业健康险是保本微利、惠民生的特殊设计的保险产品,具有一定的社会半公益性质。

三、商业健康险个人所得税政策和征管操作

(一)基本政策规定

1.2017年7月1日起,个人购买符合规定的商业健康保险产品,可以按照2400元/年(200元/月)的标准在税前扣除。

(1)单位统一为员工购买的,视同个人购买,按照单位为每一员工购买的保险金额分别计入其工资薪金,并在2400元/年(200元/月)的标准内按月税前扣除。

(2)原试点地区,7月1日后按新政策规定执行。2.举例:

(1)李某购买一款符合条件的商业健康保险,全年共计支付3000元,那么他当年最多可在税前扣除2400元(200元/月)。

(2)王某同样购买一款符合条件的商业健康保险,全年共计支付2000元,那么他只能在税前扣除2000元(平均每月166.67元/月)。3.政策适用人群:(1)具体范围:

 取得工资薪金所得、连续性劳务报酬所得的个人;  取得个体工商户生产经营所得的纳税人;  取得对企事业单位承包承租经营所得的个体工商户业主;

 个人独资企业投资者、合伙企业合伙人和承包承租经营者。

 其中,取得连续性劳务报酬所得的个人,是指连续3个月以上(含3个月)为同一单位提供劳务而取得所得的个人。

 符合规定的人群购买符合条件的商业健康保险,必须取得税优识别码,才能享受税收优惠。

(2)举例:

 李某没有上述所得项目。但李某2018年炒股收入10万元,不能享受此项政策。

 张某没有上述所得项目。2018年取得房租收入30万元,不能享受此项政策。

 赵某没有上述所得项目。2018年取得特许权使用费收入100万元,不能享受此项政策。

4.如何享受优惠政策?

纳税人购买符合规定的商业健康保险并取得税优识别码,作为享受税收优惠政策的依据。

(1)什么是税优识别码?

税优识别码是为确保税收优惠商业健康保险保单唯一性、真实性、有效性,避免纳税人重复购买税优商业保险产品,由商业健康保险信息平台按照“一人一单一码”原则对投保人进行校验后,下发给保险公司,并在保单凭证上打印的数字识别码。

(2)限制性规定:

个人购买商业健康保险但未获得税优识别码,以及购买其他保险产品的,不能享受税前扣除政策。

因此,纳税人要辨别一款保险产品是否可以享受个人所得税扣除政策,主要看购买时能否取得税优识别码。

(二)具体情况处理

1.工资薪金和连续性劳务报酬纳税人自行购买保险产品:

 个人直接购买商业健康险产品,取得税优识别码后,应及时向扣缴单位提供保单信息。扣缴义务人应依法为其进行税前扣除,不能拒绝个人税前扣除的合理要求。

 连续性劳务报酬纳税人是指未与单位签订劳动合同,但又在单位连续性工作、有购买健康险意愿的个人。在判定上,要看该个人是否连续3个月以上(含3个月)为同一单位提供劳务并取得所得。典型人群:保险营销员、证券经纪人等。

 扣缴义务人在扣除时,应在每月200元限额以内据实从个人应税收入中减去月保费支出。

对一次趸交一年保费的,分摊在各个月份,按月扣除。举例:张三购买一年期商业健康险,一次性交费2200元(平均每月183元),张三及时将保单交给单位财务人员,单位财务计税时,每月为张三扣除183元。

举例:张三购买一年期商业健康险,一次性交费2800元(平均每月233元),张三及时将保单交给单位财务人员,单位财务计税时,每月为张三扣除200元。

2.单位统一为个人购买商业健康险产品。

单位统一组织为员工购买,或者单位和个人共同负担购买符合规定的商业健康保险产品,应将单位为每一参保员工负担的金额分别计入其工资薪金,视同个人购买,并自购买产品次月起,在不超过200元/月的标准内按月扣除。

3.工资薪金和连续性劳务报酬纳税人的扣缴申报: 有扣缴义务人的个人自行购买、单位统一组织为员工购买或者单位和个人共同负担购买符合规定的商业健康保险产品,扣缴义务人在填报《扣缴个人所得税报告表》或《特定行业个人所得税申报表》时,应将当期扣除的个人购买商业健康保险支出金额填至申报表“税前扣除项目”的“其他”列中(需注明商业健康保险扣除金额),并同时填报《商业健康保险税前扣除情况明细表》。

4.个体工商户:

(1)查账征税的个体工商户业主、企事业单位承包承租经营者、个人独资和合伙企业投资者自行购买符合条件的商业健康保险产品的,在不超过2400元/年的标准内据实扣除。

(2)核定征收的个体工商户业主、企事业单位承包承租经营者、个人独资和合伙企业投资者,向主管税务机关报送《商业健康保险税前扣除情况明细表》,由主管税务机关按程序相应调减其应纳税所得额或应纳税额。

(3)个体户、个人独资合伙企业的员工购买商业健康保险产品,其享受优惠的流程与企事业单位一样。

5.个体工商户购险的申报:

个体工商户业主、个人独资企业投资者、合伙企业个人合伙人和企事业单位承包承租经营者购买符合规定的商业健康保险产品支出,在申报时填报《个人所得税生产经营所得纳税申报表(B表)》并享受商业健康保险税前扣除政策,将商业健康保险税前扣除金额填至“允许扣除的其他费用”行(需注明商业健康保险扣除金额),同时填报《商业健康保险税前扣除情况明细表》。

(三)相关问题

1.个人从中国境内两处或者两处以上取得工资薪金所得,且自行购买商业健康保险的,只能选择在其中一处扣除。

2.个人购买符合规定的商业健康保险产品,保险期满后未续保或退保的,应于未续保或退保当月告知扣缴义务人终止税前扣除。

3.实行核定征收的个体工商户业主、企事业单位承包承租经营者、个人独资和合伙企业投资者购买商业健康保险、保险期满后未续保或退保的,应及时告知主管税务机关,终止享受税收优惠。

商业健康险个人所得税政策解读 篇2

通知明确, 对试点地区个人购买符合规定的商业健康保险产品的支出, 允许在当年 (月) 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予以税前扣除, 扣除限额为2400元/年 (200元/月) 。试点地区企事业单位统一组织并为员工购买符合规定的商业健康保险产品的支出, 应分别计入员工个人工资薪金, 视同个人购买, 按上述限额予以扣除。2400元/年 (200元/月) 的限额扣除为个人所得税法规定减除费用标准之外的扣除。

通知指出, 适用商业健康保险税收优惠政策的纳税人, 是指试点地区取得工资薪金所得、连续性劳务报酬所得的个人, 以及取得个体工商户生产经营所得、对企事业单位的承包承租经营所得的个体工商户业主、个人独资企业投资者、合伙企业合伙人和承包承租经营者。

商业健康险个税优惠政策破冰 篇3

按照国务院常务会议的相关决定,对于个人纳税人购买适合大众的综合性商业健康保险产品,可以按照年均2400元的限额予以扣除。由于我国劳动者的薪酬多按月发放,购买特定商业健康保险产品的支出可以将年均2400元平摊到每个月,即对于投保相应商业健康保险产品的个人纳税人的个税扣除标准可以从3500元/月提高到3700元/月。超出个税扣除标准的200元免征额就是政府鼓励个人纳税人用于购买综合性商业健康保险产品的支出。由于个人纳税人收入水平不同,我国对于个税实行七级超额累进税率,从而使缴纳个税越多的纳税人可以使用新增的免征额形成的可用于购买商业健康保险的支出越多。

下表按照我国个税的七个级数对应的七级超额累进税率,计算在尚未实行投保商业健康保险税前扣除政策之前的原月缴税额和实行投保商业健康保险税前扣除政策之后的现月缴税额之差,通过月少缴税额所形成的年少缴税额的计算,反映适用不同累进税率的个人纳税人每年可以用于支付投保商业健康保险保费的数额(年少缴税额)。

通过此表,可以看出超额累进税率级数较高的中高收入纳税人可以利用税前扣除所形成的减免税额投保保额和保障内容相对较宽的商业健康保险,体现了国家对于缴税额较高的纳税人的税负贡献的一种鼓励。

目前,我国年收入超过12万元的纳税人超过350万人,这些中高收入群体将成为实施投保商业健康保险享受税前扣除的最大受益者,同时也是推动商业健康保险业务发展的重要力量。

由于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相对薄弱,通过税优政策措施支持和鼓励中高收入群体更多地通过商业健康保险获得医疗保障服务,使具有普惠作用的社会基本医疗服务资源更多地满足中低收入者的医疗健康需求,以实现通过政府和市场的合力托举民生。

我国商业健康保险个税优惠政策破冰,有助于为实现商业养老保险的部分保费支出额度的税前扣除探索经验,真正实现利用税收调解机制为劳动者建立全方位多层次的商业养老与健康保险规划,利用政府的政策引导和市场高效运作,建立完善的商业补充养老与健康保险制度,为社会和谐及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商业健康险个人所得税政策解读 篇4

企业经营它是个身份经营,然后它是一个资源经营,然后它是一个方法经营。那么企业经营的第一个阶段,用李老师的理论我们称它为叫产品经营,产品经营在什么情况下有价值呢?第一个紧缺。如果我不紧缺的话,第二个就是品牌,我用品牌它也能带来产品的价值,这就说资本经营、人才经营都是为了获得某种规模,其实品牌也是创造紧缺,为什么?因为比如说LV、爱马仕,我只有一个品牌,你买不着,所以制造业在什么情况下有价值呢?就是紧缺的情况下。所以大部分的企业经历过制作业的过程。但是李老师想告诉各位,我们很多企业实际上我们经历的是什么,我们经历的是从生产向营销的转化过程。就是说我们的东西是一样的,就看是怎么卖的,所以我们串通的销售我们称它为区域销售,比如说我开个羊肉馆,我在北京开,图雅在西蒙开,就是它都是区域销售。

那么现在随着资本的介入以后,我们就有可能跨区域经营,就是我从北京可以到西蒙开饭店,还可以到北京开饭店,这样就出现了一个叫全覆盖模式,什么叫全覆盖模式,就是没有一个领域是可以有空白的,所以说在这种情况下营销就变成了一个咱们俩东西一样,咱卖的区域一样,那么这个时候怎么体现我们的区别呢?就是品牌,就我的品牌和你不一样,所以这个时候大家经常听到一个词叫差异化。差异化背后马上产生一个词就叫定位,什么叫差异化呢,就是你们叫高端,我们叫中端,你们叫中端,我们叫低端,那么什么叫定位呢?就是你定位高端还是定位中端,还是定位低端。那么有人发现一个问题,说李老师,我们发现到最后我也卖高端,我也卖中端,我也卖低端,所以它就出现了一个单一产品单一市场,多样产品多样市场的问题,你比如青岛啤酒,它就会出现一个高端啤酒专门定个品牌,中端啤酒、低端啤酒,你比如像有些公司出现主品牌和副品牌的问题,最典型的例子就是酒窖梦之蓝,就是它针对不同产品形成了不同的品牌,洋河大曲,当然茅台现在这个品牌区分度还不高,所以茅台现在非常尴尬,因为它基本上就是一个品牌,所以它就是当现在整个社会进入平民化时代的时候,高端品牌不行的时候,它低端产品做不出来,这是它最大的问题。

内部退养个人所得税政策解读 篇5

一、内部退养一次性收入计税问题

国税发[1999]第058号文《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个人所得税有关政策问题的通知》中规定了关于企业减员增效和行政、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在机构改革过程中实行内部退养办法人员取得收入征税问题:

实行内部退养的个人在其办理内部退养手续后至法定离退休年龄之间从原任职单位取得的工资、薪金,不属于离退休工资,应以“工资、薪金所得”项目计征个人所得税。

个人在办理内部退养手续后从原任职单位取得的一次性收入,应接办理内部退养手续后至法定离退休年龄之间的所属月份进行平均,并与领取当月的“工资、薪金”所得合并后减除当月费用扣除标准,以余额为基数确定适用税率,再将当月工资、薪金加上取得的一次性收入,减去费用扣除标准,按适用税率计征个人所得税。

个人在办理内部退养手续后至法定离退休年龄之间重新就业取得的“工资、薪金”所得,应与其从原任职单位取得的同一月份的“工资、薪金”所得合并,并依法自行向主管税务机关申报缴纳个人所得税。

案例分析:

高新区一部队指挥学院下属印刷厂的张某于2012年1月办理内退手续,距离正常退休还有两年零六个月,2012年1月取得单位发放的一次性收入30000元。当月从原单位取得的基本工资4000元,问取得一次性收入的当月应纳个人所得税为多少?次月至正式退休每月应缴纳的个人所得税?

答:

1、找税率:将一次性收入按至法定离退休年龄之间的所属月份进行平均,并与当月工资薪金合并找税率。

30000/(2*12+6)(平均结果)+4000(当月工资)-3500(费用扣除)=1000+4000-3500=1500(元);适用3%的税率。

2、当月应交的个人所得税=(30000+4000-3500)*3%=1785(元)。

3、次月起至正式退休,每月取得4000元工资应缴纳个人所得税=(4000-3500)*3%=15(元)。

二、提前退休一次性收入计税问题

根据2011年1月《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个人提前退休取得补贴收入个人所得税问题的公告》(国家税务总局公告2011年第6号)规定,对个人提前退休取得一次性补贴收入征收个人所得税问题规定:

机关、企事业单位对未达到法定退休年龄、正式办理提前退休手续的个人,按照统一标准向提前退休工作人员支付一次性补贴,不属于免税的离退休工资收入,应按照“工资、薪金所得”项目征收个人所得税。

个人因办理提前退休手续而取得的一次性补贴收入,应按照办理提前退休手续至法定退休年龄之间所属月份平均分摊计算个人所得税。计税公式:

应纳税额={〔(一次性补贴收入÷办理提前退休手续至法定退休年龄的实际月份数)-费用扣除标准〕×适用税率-速算扣除数}×提前办理退休手续至法定退休年龄的实际月份数

案例分析:

高新区某车辆制造企业张先生由于身体原因,符合单位规定的30年工龄可以提前退休的条件,于2012年1月办理提前退休手续,比正常退休早两年零六个月,2012年1月取得单位发放按照统一标准发放的一次性收入30000元。当月从原单位取得的基本工资4000元,问取得一次性收入的当月应纳个人所得税为多少?次月至正式退休每月应缴纳的个人所得税?

答:

1、找税率:将一次性收入按至法定离退休年龄之间的所属月份进行平均。

30000/(2*12+6)(平均结果)=1000(元)<3500(元),因此该项按照统一标准发放的一次性收入不需缴纳个人所得税。

2、办理退休当月2012年1月的工资4000元收入单独计算缴纳的个人所得税。

2012年1月工资应缴纳个人所得税=(4000-3500)*3%=15(元)。

3、次月起至正式退休,每月取得4000元退休工资免征个人所得税。

三、解除合同一次性收入计税问题

根据《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个人与用人单位解除劳动关系取得的一次性补偿收入征免个人所得税问题的通知》(财税[2001]157号)和《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个人因解除劳动合同取得经济补偿金征收个人所得税问题的通知》(国税发[1999]178号),自2001年10月1日起,按以下规定执行:

为进一步支持企业、事业单位、机关、社会团体等用人单位推进劳动人事制度改革,妥善安置有关人员,维护社会稳定,现对个人因与用人单位解除劳动关系而取得的一次性补偿收入征免个人所得税的有关问题通知如下:

个人因与用人单位解除劳动关系而取得的一次性补偿收入(包括用人单位发放的经济补偿金、生活补助费和其他补助费用),其收入在当地上年职工平均工资3倍数额以内的部分,免征个人所得税;超过的部分视为一次取得数月的工资、薪金收入,允许在一定期限内平均计算扣除。具体方法:以超过3倍数额部分的一次性补偿收入,除以个人在本企业的工作年限(超过12年的按12年计算),以其商数作为个人的月工资、薪金收入,按照税法规定计算缴纳个人所得税。

个人领取一次性补偿收入时按照国家和地方政府规定的比例实际缴纳的住房公积金、医疗费、基本养老保险费、失业保险费,可以在计征其一次性补偿收入的个人所得税时予以扣除。企业依照国家有关法律规定宣告破产,企业职工从该破产企业取得的一次性安置费收入,免征个人所得税。

个人在解除劳务合同后又再任职、受雇的,已纳税的一次性补偿收入不再与再次任职、受雇的工资薪金所得合并计算补缴个人所得税。

案例分析:

2012年1月,高新区一医药研发单位因为增效减员与已经在单位工作了10年的张某解除劳务合同,张某取得一次性补偿收入12万,当地上职工平均工资28000元,则张某应该就该项一次性补偿收入缴纳的个人所得税为多少?

答:

1、找税率

一次性收入在当地上年职工平均工资3倍数额以内的部分(28000*3=84000元),免征个人所得税;超过3倍数额部分的一次性补偿收入,除以个人在本企业的工作年限(10年),以其商数作为个人的月工资、薪金收入,计算缴纳个人所得税。

(120000-28000*3)/10-3500=100(元);适用3%税率。

2、当月应交的个人所得税=100*3%*10=30(元)。

健康扶贫政策解读 篇6

1、国家健康扶贫“三个一批”:国卫财务发〔2017〕19号 大病救治一批;慢病管理一批;重病兜底保障一批。

大病救治一批:扩大贫困人口大病专项救治覆盖面,确定县人民医院、中医医院为专门的救治医院,对罹患食管癌、胃癌、结肠癌、直肠癌、终末期肾病、儿童白血病(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儿童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和儿童先天性心脏病(儿童先天性心脏房间隔缺损、儿童先天性心脏室间隔缺损)7种(9种)大病患者进行集中救治。

慢病管理一批:持续推进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免费健康体检,开展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建立规范化健康档案。

重病兜底保障一批:巩固落实“两保、三救助、三基金”医保扶持政策,减轻贫困患者医疗负担,兜牢贫困患者网底。

2、四川健康扶贫“五大行动”

(1)贫困人群医疗救助扶持行动。(让贫困人口“看得起病”)①完善贫困患者精准识别,分类管理。第一类是能一次性治愈的,第二类是重病需要住院治疗的,第三类是一般慢性病需要长期居家门诊治疗的。

②实现家庭医生签约全覆盖。(常住人口签约100%)③优先落实“十免四补助”医疗扶持。开通绿色通道,先诊疗后结算。

④“两保三救助三基金”医保扶持。确保这些群众的医疗费用中个人支付占比小于10%。

⑤精准实施分级诊疗。

⑥有效控制费用。(乡镇卫生院禁止使用自费药械和贵重耗材)(2)贫困人群公共卫生保障行动。(让贫困人口“少得病”)①加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②加强传染病防控和卫生监测。③加强慢病规范管理。

④加强健康生活方式养成。(五进五讲、五洗五不做、三适量、三加热、三勤做)

(3)贫困地区医疗能力提升行动(让贫困人口“看得上病”)①县、乡、村三级医疗机构能力提升。

②县级综合医院达到二级甲等,其他医疗卫生机构达到二级水平。达标卫生院、达标卫生室。

③促进优质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到贫困地区。(城乡对口支援、大病集中治疗、远程医疗、巡回医疗和义诊活动。)

④基层卫生履职尽责:技术大练兵、设备使用率提升、健康管理全覆盖。

(4)贫困地区卫生人才培植行动(“看得好病”)①推进人才增量提质(乡村医生中专学历教育)。②开展大培训(乡村医生培训)。③青年人才服务贫困地区。

④推进乡村一体化管理(村医乡聘)。⑤健全卫生人才激励机制。

(5)贫困地区生育秩序整治行动(防止因“超生致贫”)与政府协调加强计划生育基层基础;落实避孕节育措施。

健康扶贫医保报销政策

域内住院

域内医疗机构住院,政策范围内医疗费用个人支付控制在10%以内。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在阆中市内医疗机构住院的,在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政策报销后,剩余住院政策范围内医疗费用由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按政策给予倾斜支付,政策范围内医疗费用个人支出控制在10%以内。域外住院 市外医疗机构住院,医疗费用按照普通城乡居民医保政策、贫困人口大病保险政策报销。

11种慢性病病种:①糖尿病并发心脑肾合并症;②脑血管意外后遗症(存在轻度、中度运动障碍、智能障碍,生活可以自理);③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心功能失代偿(心功能Ⅰ到Ⅲ级);④高血压Ⅱ期以上合并心脑肾损害(通过药物保护靶器官而且服用降压药能够控制血压);⑤甲亢病伴心脏损害(心功能Ⅰ到Ⅲ级,碘[131I]化钠治疗除外);⑥银屑病(轻度);⑦帕金森氏综合症(生活可以自理者);⑧癫痫(部分性发作,常规脑电图检查有广泛异常,发作间歇期存在脑功能障碍);⑨过敏性哮喘(非急性发作期);⑩慢性肝炎活动期(轻度、中度肝功能损害);⑪重症肌无力(Ⅰ-Ⅱ型)。

21种门诊重大疾病病种:①恶性肿瘤(门诊放化疗、恶性肿瘤晚期药物镇痛治疗、恶性肿瘤病人的内分泌治疗、恶性肿瘤病人门诊药物灌注治疗、既不能手术又不能作放化疗的恶性肿瘤病人使用抗癌药物的姑息治疗);②肾脏疾病(慢性肾功能衰竭的门诊血透或腹透、慢性肾功能衰竭未达到透析指征的药物依赖治疗、IgA肾病的药物维持治疗等肾脏疾病);③器官移植术后服用抗排斥药;④支架置入和心脏换瓣术后的抗凝治疗;⑤再生障碍性贫血;⑥帕金森氏综合症(重度运动障碍,生活不能自理者);⑦慢性肝炎活动期(重度肝功能损害);⑧各种伤病引起的全身瘫痪(存在重度运动障碍、智能障碍,生活不能自理);⑨精神分裂症;⑩抑郁症(重度,住院治疗后需门诊长期服药人员);⑪系统性红斑狼疮;⑫结核病抗结核治疗;⑬肝硬化失代偿(B超提示:脾大、门脉高压、腹水);⑭强直性脊柱炎(重度运动障碍);⑮骨髓增生异常综合症;⑯重症肌无力(Ⅲ-Ⅴ型);⑰类风湿关节炎并发关节畸形(Ⅲ级、Ⅳ级);⑱干燥综合症;⑲多发性硬化脱髓鞘疾病(存在重度运动障碍、智能障碍,生活基本不能自理);⑳甲亢病伴心脏损害(碘[131I]化钠治疗);㉑银屑病(中度、重度)。

民政医疗救助

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市外住院医疗费用按城乡居民医保政策、大病保险政策予以报销后,剩余部分按25%比例救助;门诊医疗费用按自付金额10%比例救助。救助金额每年累计不超过5000元。

卫生扶贫救助基金

救助范围: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上年10月至当年9月市内门诊和市外住院医疗费用通过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民政大病救助后个人医疗费用负担仍然较重的按每户每年500-5000元实施救助。

十免、四补助

十免:免收一般诊疗费;免收院内会诊费;免费提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免费提供艾滋病抗病毒治疗;免费开展贫困人员白内障复明项目;免费提供妇幼健康服务;免费巡回医疗服务;免费提供基本医保个人缴费;免费实施贫困孕产妇住院分娩服务;免费药物治疗包虫病患者。

四补助:对手术治疗包虫病患者按2.5万元/人给予补助;对0-6岁贫困残疾儿童进行手术、康复训练和辅具适配按3万元/人给予补助;对晚期血吸虫病人按0.5万元/人给予补助;对重症大骨节病患者按700元/人给予对症治疗补助。

健康扶贫政策解读

1、健康扶贫是什么?

健康扶贫是通过提升医疗保障水平、实施疾病分类救治、提高医疗服务能力、加强公共卫生服务等手段,让贫困人口能够看得起病、看得好病、看得上病、防得住病,确保贫困群众健康有人管,患病有人治,治病能报销,大病有救助。

2、健康扶贫要为贫困户做什么?

由镇村医务人员与所有贫困户签订协议,对因病致贫、因病返贫贫困户家庭

成员重点帮扶。宣传健康扶贫政策,根据所患疾病类型提出相应的治疗建议和康复指导意见。总的来说就是指导贫困户没有病如何防病,得病了到哪里治疗,治疗后如何报销,得病后能享受哪些优惠政策。

3、如何界定因病致贫、因病返贫贫困户? 建档立卡贫困户家庭成员,患重大疾病或长期慢性疾病,医疗费用支出报销后,个人自付费用超出家庭的负担能力,导致家庭实际生活水平低于当地贫困线家庭标准的人口。

4、分级诊疗是什么?

参保群众得病后先到乡镇卫生院(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就诊,如果乡镇卫生院看不了就应当给患者开转诊单,转往县级医院,县级医院看不了开转诊单转往市级或省级医院。没有转诊单报销比例降低10%以上。但急诊、孕产妇、危重病患者、65岁以上老人、5岁以下婴幼儿、重大传染病、急性感染性疾病等不用转诊单。

5、三个一批:

大病救治一批;慢病管理一批;重病兜底保障一批。

6、五大行动:

贫困人群医疗救助扶持行动;贫困人群公共卫生保障行动;贫困地区医疗能力提升行动;贫困地区卫生人才培植行动;贫困地区生育秩序整治行动。

7、两保、三救助、三基金: 基本医保、大病保险;域内政策范围内住院费用报销、民政医疗救助、疾病应急救助;医药爱心扶贫基金、卫生扶贫救助基金、重大疾病慈善救助基金。

8、“养成好习惯、形成好风气”

五进:进村庄、进学校、进家庭、进夜校、进电视广播。

五讲:讲卫生习惯、讲疾病预防、讲看病就医、讲减免政策、讲自我保健。

五洗:洗手、洗澡、洗漱牙、洗被褥、洗衣服(物)。

五不做:鲁莽驾驶、乱扔垃圾、不卫生丧葬、不洁大小便、饮高氟砖茶。

商业健康险个人所得税政策解读 篇7

关键词:个人税收递延,商业养老保险,社会保障,三支柱

一、引言

截至2013 年底,我国60 周岁以上老年人口数量达到2.02 亿,占总人口的14.9%1。老龄化问题日趋严重的直接后果是,政府为主导的社会基本养老保险支出负担沉重,养老金替代率逐年降低。这迫切要求我国推进包括企业年金、商业养老保险在内的养老保险三支柱体系建设。2013 年12 月国务院出台了关于企业年金递延纳税新政策,但收效并不明显,第二支柱的发展任重而道远。与第二支柱的较小覆盖群体相比,我国寿险参保人口多,覆盖面广。2012 年人身保险累计保费收入9 958 亿,新单期缴保费占比30.4%,较去年同期提升2.8 个百分点,覆盖范围进一步扩大,保险深度为2.96%,保险密度为178.9 美元,较之前有大幅度提高,这为我国大力发展第三支柱打下了良好的基础2。作为第三支柱的商业养老保险,可以减轻政府基本财政压力,提高养老保险基金运营的财务可持续性,是满足中高收入者个性化、差异化养老需求的理想选择。为推动商业养老保险的发展,我国政府在2014 年8 月颁布的《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保险服务业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提出“完善加快现代保险服务业发展的税收政策,实施开展个人税收递延型商业养老保险试点”。个人税收递延型商业养老保险作为多层次养老保险制度的实施路径之一,在运用商业保险手段提升养老保障体系的可持续性方面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

二、文献综述

国外研究表明,税收优惠政策可以促进商业保险的发展,提高总和替代率水平。Walliser et al(1998)和Jappelli(2003)分别对德国和意大利的人寿保险需求做出研究,认为税收优惠能够刺激保险需求[1,2]。Clara(2002)通过行为方法(Behavioral Ap-proach)研究,认为个税递延具有激励投保人和保险人并促进商业保险发展的双重作用[3]。Davis(1995)基于社会保障替代率、税收优惠模式及税率等因素证实税收优惠对养老保险的发展具有推动作用[4]。

国内最新研究更倾向于使用EET征税模式促进商业养老保险发展,EET模式商业养老保险业务购买阶段、资金运用阶段免税,在养老金领取阶段征税[5]。多数学者认为EET模式具有简单易行、政府税式支出少、激励效果明显等优点。例如,王莹(2010)指出商业养老保险EET税收优惠模式的实行具有普遍性和可行性,可以刺激个人投保和保险企业的盈利[6]。李晓晟(2011)对EET、TEE以及TET三种税收模式进行对比分析,并认为我国适合采用EET模式促进商业养老保险发展[7]。周建再等(2012)通过构建EET型商业养老保险税式支出模型和替代率模型,认为EET模式对财政收入影响小,且能达到较高的替代率水平[8]。

回顾国内外文献发现,大多数研究者分析了商业养老保险EET税收优惠模式的可行性,忽略EET模式对参保者、保险行业、政府三方的效益,方案的效果难以确定。为保障政策的实施效果,本文提出完善的税收优惠方案,通过建立精算模型着重测算递延型商业养老保险优惠政策方案对个人的税收优惠额度及养老替代率,增强个人的参保意愿,并从保险行业、政府等另两个参与主体角度考虑方案的可实施性,明确优惠方案对个人、保险行业、政府三方的激励效应,从而充分发挥商业养老保险在社会保障中的支柱作用,推动三支柱的协同发展。

三、税收优惠方案设计

经过近几年的快速发展,我国保险市场运行趋于平稳,人寿保险尤其是养老保险的发展在我国老年保障中的地位和作用进一步上升,2012 年寿险业占总保费的比例达到65.58%3,较之前有大幅度提高,市场参与主体增多,覆盖面增大。一方面,基本保险替代率逐步下降增加了对商业养老保险的需求;另一方面,日益增多的高收入群体也具备了购买商业养老保险的支付能力。商业养老保险具有良好的发展基础,在我国是一个发展潜力巨大的朝阳行业[9]。我国个人储蓄型商业养老保险仍处于发展初级阶段,需要外部税收政策的支持,经济社会的发展和财政收入的增长也为商业养老保险税收政策的设计提供了可能。有效的税收政策安排能够激励个人和保险机构参与到商业养老保险市场,也体现了政府在商业养老保险中的导向作用。通过税收激励机制,实现对个人的税收优惠,可以刺激个人购买商业养老保险,激励保险公司提供更加多元化的商业养老保险产品。政府利用较少的税收优惠,让利于参保者和保险公司,可以促进第三支柱的发展,弥补第二支柱覆盖面有限,用人单位缴纳年金意愿不足的缺点,最终减轻政府养老财政压力。

因此,本文提出商业养老保险税收递延方案:参保者应计纳税额以保费形式委托给保险公司储蓄并递延至退休,再按照历年缴费额和税率一次性回溯征收,保费资本利得免税。个人参加商业养老保险递延最高缴费额度为工资水平的10%,2014 年个税递延最高缴费额度为5 400 元/人年。

(1) 投保人在领取时将养老金分为参保时的应计税保费和保费资本利得两部分,并分别进行征税。应计税保费部分按照参保前“工资、薪金所得”项目一次性计征个人所得税,税收按照缴费历年应计税基和税率回溯征收。保费资本利得总额分配到每年养老金领取额中,根据税法规定养老金收益不交税。

(2) 个人税收递延对不同纳税人产生的税负优惠额度更倾向于高收入者,考虑到税收公平原则,可以通过设置个人税收递延最高优惠限额,降低政府税收损失风险,从制度上防止高收入者利用政策漏洞进行偷税漏税。商业养老保险递延最高缴费额度为工资水平的10%,2014 年个税递延最高缴费额度为5 400 元/人年(2013 年全国在岗职工平均工资为52 379 元4,2013 年工资增长率为8.5%),至2020年提高到15 000 元/人年。

商业养老保险在传统养老险的基础上发展出了分红型、万能型等投资型养老险,本文仅以传统养老年金保险为例,基于保险精算模型和参数敏感性分析,研究改革方案涉及的参保者、保险行业和政府三方利益。

四、参保者收益分析

通过建立商业养老保险精算模型分析递延纳税方案对个人养老替代率的影响以及个人税收的优惠额度。运用精算平衡原理,个人税收递延型商业养老保险模型应满足:未来个人账户给付金额精算现值等于缴费精算积累终值[10]。由于商业养老保险以盈利为目的,管理费用附加在保单中转移给投保人承担,建立精算模型时,考虑扣除商业保险公司的利润、管理费等附加费用[10]。

(一)模型建立

1. 积累额。个人税收递延型商业养老保险,个人用于购买商业养老保险的费用支出,暂从个人当期应纳税所得额中扣除,在养老金领取时一次性征税。

假设商业养老保险为期初付A元的年金,第n年末养老金累积额为:

假设初始附加费用占第一年保费的比例为x0,之后每年附加费用比例为x1,得到附加费用的积累额:

进而,得到净保费积累额公式(3):

2. 领取额。商业养老保险养老金总领取额等于基金积累额减去应纳税额和管理费用。根据方案设定,得到整个保险期间应纳税额为:

其中,我国实行累进制个人所得税率,税率随收入的增长而提高,因此假设税率为t=(t0,t1…tn-1),δ为贴现率。

按照期初付1 元的终身生存年金的精算公式为(其中vk为贴现因子,kPx为投保人在x~x+k岁生存的概率,ω 表示生命表中的极限年龄),得到参保人在退休时养老金给付额的精算现值为:

其中,S为个人账户养老金领取标准,i为利率,k为取整余命值。

扣除需缴纳个人所得税,个人每年养老金领取额为:

3. 个人税收优惠额度。根据货币的时间价值理论,将个税递延前后的纳税额放在同一时点上比较,能更精确反映税收递延方案的优惠额度[11]。EET模式下,个人在整个保险期间应纳税额现值为:

在未采取个税递延模式时个人应纳税现值为:

个人税收优惠额度可表示为公式(7)与公式(8)的差值,即:

4. 替代率。养老金替代率,是指劳动者退休时的养老金领取水平与退休前工资收入水平之间的比率。根据定义,养老金替代率 β 满足S=β·w(1+g)n。

得到,EET模式下的替代率公式(10):

其中SEET为EET模式下的年领取额,w为开始缴费时的工资水平,g为工资增长率,n为缴费年限,w(1+g)n为退休前的工资收入水平。

(二)模型假设和参数说明

1. 模型假设。假设投保人的养老保险完全依赖工作阶段的缴费,且不将投资收益作为遗产,投资收益完全为养老所消耗。养老金给付是一个期初付A元的终身生存年金。投保人在养老金领取阶段每年领取相等的养老金。

假设个人每年用于购买商业养老保险的支出所占工资比例固定不变为c,其年收入为w,则用于商业养老保险的支出为c·w,工资增长率为g。寿险业的投资收益率不断变动,假设商业养老保险的年收益率r为变量。n表示参保人的缴费年限,利率水平用i表示。

2. 参数说明。缴费年龄及退休年龄:商业保险是一种合同行为,缴费和领取年龄不受制约。为测算方便,分别考虑30 岁、40 岁、50 岁开始投保;我国规定男性法定退休年龄为60 周岁,女工人年满50 周岁,女干部年满55 周岁,在此退休年龄统一按照男60岁、女55 岁进行测算。

生存年限:生存概率分布以中国人寿保险业经验生命表(2000—2003)中养老金业务表部分(分男女),其最高死亡年龄为105 岁。若投保人在退休年龄前死亡,将一次性退还保单现金价值。

工资水平w及缴费比例c:根据上文提到的个税递延型商业养老保险方案设计,假设2014 年参保者年收入为54 000 元,缴费比例为10%。

社会工资平均增长率g:2013 年全国企业工资增长率为8.5%,与历史数据相比,中国工资增长率在2011 年出现峰值11.6%之后,逐年放缓。假设高、中、低三种工资增长情景下增长率分别为3%、7%、10%。

收益率r:从2001 年到2010 年,我国商业寿险资金运用的综合收益率分别为4.3%、3.14%、2.68%、2.87% 、3.6% 、5.8% 、12.17% 、1.91% 、6.41% 、4.84% ,总体来看,除2007 年由于股市大牛而达到巅峰12.17%外,保险资金投资收益率通常为3%~6%。假设三个收益梯度分别为4%、5%、6%。

附加费用x0、x1:对于按年缴费的保险保单,一种最典型的附加费用安排是:在保单开始时支付给保险中介第一笔附加费用,为毛保费的50%,其后每年支付每笔毛保费的2.5%。因此假设初始附加费用为第一笔保费的50%,之后为每笔保费的2.5%。

利率i和贴现率 δ:假设我国的年利率维持3%不变;严格来说利息率和贴现率为两个不同的概念,但为方便计算,文中假设贴现率等于利息率,为3%。

税率t:根据2011 年9 月1 日起我国个税实行的七级超额累进税率计税。

(三)精算结果

1. 领取额与替代率。在不同的工资增长率和投资收益率假设下,分别计算男性和女性参保人每年按照平均工资10%的缴费额在不同年龄参保,退休后每年可以领取的养老金和替代率水平(见表1)。以参保人30 岁投保为例,假设年度工资增长率为3%、收益率为4%时,男性参保人首年的养老替代率为11.26%,而女性由于缴费年限较短,与男性相比替代率较低。

单位:元

2. 税收优惠额度。基于不同的工资增长率和投资收益率,分别计算男性和女性参保人每年按照平均工资10%的缴费额在不同年龄参保的税收优惠额度。表2 至表4 分别为在不同的工资增长率假设下,年收入54 000 元的参保人未采取个税递延模式应纳税现值、EET模式下投保期间应纳税额现值以及税收优惠额度。以男性投保人30 岁投保为例,假设工资增长率为7%时,可知该男性在投保期间应缴纳税额现值为58 651 元,税收递延实施后,应纳税额现值为45 601 元,由此可得,仅应计税保费部分30年个人税收优惠额为13 049 元。在收益率为4%的情况下,男性30 岁投保退休时商业养老金账户积累额达到733 215 元,而纳税额110 687 元,除去本金后,总收益积累达到365 621 元,且不需要征税,对个人的吸引力大。

为进一步分析高收入者的税收递延状况,假设年收入240 000 元的参保人参加商业养老保险。由于设置商业养老保险税收优惠最高参保限额为5 400元/人年,高收入者享受延税部分的保费积累额基本等于上文年收入54000 元参保人的养老金积累额。同样的以男性投保人30 岁投保为例,工资增长率为7%,在投保期间应缴纳税额现值为103 258 元,EET模式下,参保人应纳税额现值为79 026 元,个人税收优惠额为24 232 元。表5 至表7 为年收入240 000 元的参保者在不同的工资增长率假设下,未采取个税递延模式应纳税现值、EET模式下投保期间应纳税额现值以及税收优惠额度。对比表4 和表7,高收入群体的个人税收优惠额度明显高于中等收入者,个税递延政策对高收入者的吸引力更大,也可以发现50岁投保优惠额度少于30 岁投保的优惠额度,该方案鼓励个人尽早为养老进行储蓄,安排养老计划。

单位:元

单位:元

单位:元

单位:元

单位:元

单位:元

五、保险行业影响分析及政府税式

保险行业及政府部门作为商业养老保险的另外两个参与主体,税收优惠政策的实施,也将对两者带来一定程度的影响。从保险业角度来看,税收优惠方案将会增加保险公司保单数量,带来巨大的政策红利,促进整个保险行业的快速发展。相应地,对政府而言,税收优惠方案的实施以政府出让部分利益为前提,从而增加政府对第三支柱商业养老保险的支出,减轻个人对社会养老保险的依赖,调整养老保险三支柱的结构,促进其可持续发展。因此,本文在对个人收益情况进行分析后,分别对保险行业的收益情况和政府的承担进行解析,以确定政策的可实施性,以及参与者各方的收益情况和承受力度。

(一)保险行业收益分析

税收递延将工作期间应纳所得税部分递延到退休后缴纳,降低工作时期的边际税率。在所有纳税人中存在一部分对于税收相比其他人敏感的人群,这部分人群对个税递延型养老保险的需求比其他人更大,是商业保险发展的潜在客户。同时,不同收入阶层可能并不按照缴费限额进行缴费,而是根据自身需求对缴费额做出选择。因此,有必要对各收入阶层进行差异化分析,分析税收递延优惠给商业养老保险公司带来的保单增量,更加合理地测算税收优惠方案对于商业养老保险市场的影响。因此,本文基于税收敏感度及递延税现金流变动进行测算,首先测算我国税优敏感人群的收入范围,进而依据我国纳税人口结构获得敏感人群的总人口数,最终通过计算得到各收入阶层缴纳的保费,即全保险行业保费的增加量。

根据本文提出的假设优惠方案:2014 年个税递延最高缴费额度为5 400 元/人年,至2020 年提高到15 000/人年的标准。可计算出假设方案2014 年个人每月最高的缴费额度为450 元,至2020 年提高到1 250 元。

1. 敏感人群。定义减税额度超过无税收优惠情境下应缴税款10%的人群为敏感人群,10%的比例是根据国际研究经验得到。经计算,这部分人群的月均收入区间为4 000 元~10 750 元,购买限额450元/月的递延税养老保险而享受的税收递延额度为13.5 元~90 元。

如果税收优惠额度逐渐增加,由于所得税累进效应,更高收入层次人群对税收的敏感程度会被加速释放。当2020 年个税递延最高缴费额提高到1 250 元/月时,敏感人群的收入区间则扩大到4000元~18 250 元,税收的杠杆效应明显(如表8)。

2. 估算敏感人群数量。考虑各收入阶层分布人口数不同,因此,首先确定我国劳动者收入分布。依据2012 年《中国城市(镇)生活与价格年鉴》中按绝对收入分组城镇居民家庭基本情况数据,利用公式(11)、(12)将数据中“平均每人全部年收入”按照平均每一就业者负担人数(包括就业者本人)转换成就业者月收入,并得到就业人数。

单位:元

本文只考虑有商业养老保险购买力且达到纳税额度的就业者,因此仅对达到纳税额度就业者的月均收入及就业人数进行分析,如表9。

根据表9 中各收入等级人数占达到纳税额度的就业人口的比例,本文假设月收入区间在4 000元~10 750 元的纳税人占总纳税人的比例大约为60%。结合国税总局在2011 年的统计,我国个人所得税纳税人约为2 400 万。因此,得到敏感人群人数约为1 440 万。

3. 估算税收递延撬动的养老保险市场规模。分别定义乐观情境下所有的敏感人群均参加商业养老保险;中性情境下50%的敏感人群参加商业养老保险;悲观情境下只有30%的敏感人群愿意参加。根据收入敏感人群的数量,计算在不同情景下税收优惠所能撬动的市场规模。以450 元/月限额为例,在较乐观的情景下,能够撬动777.6 亿元的保费收入;在中性情景下能够撬动388.8 亿元的保费收入;即使在悲观的情景下,仍能带动233.28 亿元的保费收入。

相比之下,我国2010 年全国商业养老保险原保费收入只有1 215 亿元,目前商业养老保险市场发展空间广阔,在税收政策的刺激下,保险公司将获得巨大的红利。一方面扩大保险公司的业务量,进一步分散风险,保障保险公司的稳定经营;另一方面养老保险是长期险种,有利于增加保险公司的资金积累,为保险投资奠定基础,促进保险业的健康发展。

(二)政府的税式支出

税式支出,是指国家为达到一定的政策目标,在税法中对正常的税制结构有目的有意识地规定一些背离条款,造成对一些特定纳税人或课税对象的税收优惠,以起到税收激励或税收照顾的作用,基于这些对正常税制结构的背离条款所导致的国家财政收入的减少、放弃或让与就构成财政上的税式支出[12]。商业养老保险个人税收递延方案的实施以政府让与部分税收收入为代价,因此方案制定时必须考虑政府税式支出的承受范围,量力而行。

根据假设,个人每月最高缴纳保费的比例为c,w为社会平均工资水平,则最高税收优惠限额为cw,同时t为个人所得税税率,g为工资增长率,L为当期参加个人商业养老保险的人数。在税收优惠模式下,政府当期财政收入损失为:

根据上文经过预测的税收敏感人群以及2013年个人所得税收入状况,估测优惠方案设计对我国财政的影响。

由于税收递延政策带来1 440 万的税收敏感人群,根据七级超额累进所得税税率得到首年政府的税式支出为23.3 亿元~155.5 亿元。然而,财政部2014 年公布我国2013 年的个税总收入为6 531 亿元,首年延税额所占比例不足1%。即使按照方案设计到2020 年最高缴费限额上涨达到15 000/人年,对财政影响也不大。

个人税收递延型商业养老保险模式虽然会少量减少当期政府的个人所得税收入,但是通过税收激励效应,商业养老保险潜在客户被挖掘,参保人数激增,保险公司的保费收入大幅增长,从而增加政府当期企业所得税收入。而且从长期来看,当期税收损失还可以弥补政府由于实施补充养老保险计划后减少的对社会养老保险基金的支出,减轻第一支柱养老负担,对未来的政府财政收入有递增效应。政府以较微弱的税收损失,带动巨大的外部效应,政策的可实施性较强。

六、结论

本文通过构建个人递延型商业养老保险模型,着重分析商业养老保险税收优惠政策对个人养老替代率和税收优惠额度的影响;其次估算优惠方案为保险公司带来的政策红利,以及政府的税式支出,得到以下结论:

1. 个人受益于个税递延性商业养老保险。经过测算,个税递延政策实施后30 岁参保者每月以10%的工资收入购买商业养老保险可在退休后基本实现第三支柱商业养老保险10%的替代率。同时税收递延方案的实施减少了个人当期应纳税额,增加货币的时间价值,实现合理避税。另外,通过对30岁、40 岁、50 岁不同年龄参保人的养老替代率测算发现,50 岁参保人以工资的10%投保,由于缴费期限较短,基金积累相对较少,必须以更高的缴费获得较高的替代率。因此为更好地满足养老需求,一方面应鼓励个人为养老早作打算,提高个人的养老意识;另一方面对于50 岁以上参保群体增加个人税收优惠额度,鼓励年龄较大的参保者加速积累养老金。

2. 个税递延型商业养老保险为保险行业带来巨大政策红利。如上文计算,即使在悲观情景下,政策仍能为保险公司带来接近260 亿元的保费收入,这一数额占到2010 年全国商业养老保险原单保费收入的21.4%。个人税收优惠方案为保险公司带来了新一轮的发展机遇,实现商业养老保险覆盖面的扩大和保单数量的迅速增加,以及养老金保费的加速增长,扭转近两年寿险市场增速放缓的局面,为保险行业带来巨大的政策红利。

3. 个税递延政策的实施对政府财政影响较小。本文方案以每年5 400 元的限额递延,政府首年的延税额为23.33 亿元~155.52 亿元,所占比例不足2013 年个税总收入的1%,即使最高缴费限额上涨达到15 000/人年,对财政影响也很微弱。政府通过较少的税式支出,让利于个人和保险公司,利用税收杠杆的作用,刺激商业养老保险的发展,减轻第一支柱的养老压力,推动三支柱的均衡发展[13]。

个人住房贷款个人商业用房货款 篇8

贷款对象及条件

1、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的中国自然人及在中国大陆有居住权的境外、国处自然人。其中境外人士需在我国学习、工作一年以上,并提供相应居住证明方可购买一套自用住房。

2、身份证明 :借款人及其配偶的身份证(军官证)、户口本

3、婚姻状况证明:结婚证(离婚证或离婚判决以及离婚未再婚证明)单身需提供由民政部门开具的单身证明。

4、收入证明,借款人夫妻双方所在单位出具的经济收入证明,并需附近期连续3个月的工资领取凭证,个体经营者需提供营业执照副本,近期连续3个月的纳税票据

5、一式两份购房合同、购房首付款发票

6、借款人1寸近照2张

7、建设银行根据具体情况要求提供的其他资料

该种类贷款额为单笔1-200万元,贷款期限1-30年,贷款利率执行中国人民银行的有规定

个人消费额度贷款

贷款对象及条件

1、年满18周岁(含)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的中国公民,且借款人年龄与贷款期限之和不超过65周岁(含)

2、具有当地常住户口或长期居住证明,有固定的住所

3、具有稳定、合法的收入来源,有按期还款能力

4、具备建设银行认可的信用资格;信誉良好,无不良记录

5、提供建设银行认可的担保;在建设银行开立结算账户

6、借款人1寸近照2张

7、建设银行根据具体情况要求提供的其他材料

贷款额度最低为单笔2万元,最高为50万元;贷款期限最长为10年;贷款利率执行中国人民银行的有关规定

还款方式

贷款期限在一年(含)以内的可采取等额本息还款法、等额本金还款法、到期一次还本付息还款法方式;贷款期限在一年以上的,可采取等额本息还款、等额本金还款法

需提供资料

1、借款人及其配偶有效身份证和婚姻状况证明

2、个人或家庭收入及财产状况等还款能力证明文件

3、贷款用途证明材料

4、抵(质)押物清单,权属证明,有权处分人同意抵(质)押的声明

5、借款人1寸近照2张

6、建设银行根据具体情况要求提供的其他材料

个人助业贷款

贷款对象

个人助业贷款的对象为临时资金周转和从事生产经营的个人,主要为:

1、用于临时资金中转的个人中高端客户

2、从事合法生产经营的个体工商户、个人独资、个人合伙企业的经营者、合伙人等

3、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规定设立的有限责任公司、股份有限公司的股东、董事等

贷款条件

1、年满24周岁至55周岁,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的中国公民

2、有当地常住户口或当地长期居住证明,有固定住所

3、有稳定、合法的收入来源,有按期还款能力

4、信誉良好无不良记录

5、具备建设银行认可的信用资格,提供建设银行认可的有效担保

6、在当地建设银行开立个人银行结算账户,其投资经营的企业原则上要在建设银行开立基本结算账户,或主要结算业务通过建设银行办理

7、具有合法有效的生产经营证明(包括营业执照、经营许可证、纳税凭证等)

8、具有从事合法生产经营的能力和满两年以上的该行业从业经验

9、所经营的产品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区域经济发展政策,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10、借款人1寸近照2张

11、建设银行根据具体情况要求提供的其他材料

贷款额度最低为单笔10万元,最高为500万元,贷款期限为3个月-5年,贷款利率执行中国银行的有关规定

个人再交易贷款(二手房贷款)

个人再交易贷款是指建设银行向在城镇住房二级市场购买各类型房产的自然人发放的个人购房贷款

借款人需提供的资料

1、借款人及配偶有效身份证件、户口本、婚姻状况证明。

2、借款人及配偶偿还能力证明材料

3、借款申请人与房屋产权所有人签订的合法、有效的房屋买卖合同或协议

4、首付款证明,即借款人支付首付款的资金证明(存折、存单)或卖方出具的收条

5、借款申请人及配偶同意我行通过个人证信系统查询其个人信用报告的书面声明

6、提供经办机构认可的评估机构出具的评估报告

7、涉及抵押或质押担保的,需提供抵押物或质押权力权属证明文件以及有权处分人同意抵押的书面证明

8、涉及保证担保的,需提供保证人具有保证能力的证明

9、借款人1寸近照2张

10、建设银行根据具体情况要求提供的其他材料

商业健康险个人所得税政策解读 篇9

作者:罗大敏张奇

财经问题研究 05期

中图分类号:F832.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176X(2014)12-0060-06

一、引言

次贷危机以来,西方各国开始反思现有金融监管制度,推出《巴塞尔协议Ⅲ》,更加重视资本在减少损失和防范金融风险中的重要作用,监管资本约束机制进一步强化。银行股东开始放弃“用脚投票”准则,主动发起议案,积极参与董事任免,“股东积极主义”盛行。国际大型银行也重新审视过于复杂的风险计量模型,更加审慎地使用经济资本管理工具。这些变化必将对银行的信贷行为和风险偏好产生重大影响,也引发一系列问题:资本对银行具有约束力的理论基础与内在机制是什么?从监管者角度出发,如何发挥监管资本约束作用,以保护存款者利益,保持金融安全与稳定?从银行管理者角度出发,如何通过经济资本配置、传导与运用,提升银行核心竞争力和风险管理能力,约束银行过度扩张规模和承担风险,实现自身可持续发展?从股东角度出发,如何建立一种资本约束机制,以实现股东价值最大化?汇金公司作为国有出资人代表,如何通过公司治理机制,进一步完善股东资本约束机制,推动银行业改变传统发展模式,在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同时,维护银行体系安全与稳定?

二、资本约束机制:一般性理论分析

1.“道德风险”与资本约束

资本是一种非常稀缺的资源,它不仅是运营资金的重要来源,撬动业务发展的杠杆支点,获取利润的重要资源。更为重要的是,对于高风险的银行业来说,资本还是缓冲风险和吸收损失的重要工具,是防范“道德风险”,保护存款人利益最为重要的制度安排。

现代企业制度主要通过两种途径缓冲来自股东或企业所有者的潜在道德风险:一是社会资本机制,通过债务工具在资本市场的流通来缓冲风险,因为市场流动性是天然的风险池;二是自有资本要求机制,通过对企业所有者提出明确的自有资本要求约束高风险偏好。相对于社会资本机制对市场流动性的依赖,自有资本机制主要从源头上校正企业所有者的风险激励,从而抑制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是一种更加持久和良性的制度安排。

与其他企业相比,银行业的资本结构更为特殊,资金主要来源于各类存款和负债,自有资金比例远低于其他企业。委托代理关系复杂,信息不对称更为严重。彼此间高度关联,金融风险具有很强的传染性和外部性,这些都有可能进一步助长银行业的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抑制道德风险最好的制度安排,是对银行业施加明确而严格的资本要求,促使它最先和最大程度地承担风险损失。当自有资本增加时,所有者或股东的在险收益增加,一旦发生损失,首先消耗的是股东资本,这将促使所有者更加谨慎地承担风险,有助于提高银行体系稳定性。

2.利益相关者“资本诉求”与资本约束银行具有众多的利益相关者,银行股东、管理者、债权人、监管机构等各种不同的利益相关者,有着差异化的“资本诉求”(如图1所示),并通过各自的约束机制,促使银行采取稳健的经营行为和发展模式,保持适度的规模、结构、速度和质量,在资本、风险与收益之间取得动态平衡。

图1 不同“资本诉求”与资本约束

3.三种资本与三种资本约束机制

按照不同性质和形态,银行资本可以划分为股东资本、监管资本和经济资本。股东资本(即所有者权益)是指银行的实物资本,是各种形式的、具有资本本质的项目,依据一定的会计方法和规则,在银行资产负债表上反映出来的资本。监管资本是监管当局为满足监管要求,促进银行审慎经营,维持金融体系稳定而规定的商业银行必须持有的资本。监管部门的最低资本充足性要求是刚性的,如果达不到,很多业务将受到限制,严重者甚至被接管。经济资本是指银行决定持有用来支持其业务发展和抵御风险并为债权人提供“目标清偿能力”的资本,是银行用来承担非预期损失和保持正常经营所需的资本。

从三种资本定义出发,分别形成了股东资本约束机制、监管资本约束机制和经济资本约束机制三种资本约束机制。经济资本约束机制,主要指银行通过推行以经济资本为核心的财务预算管理制度和以RAROC为核心的绩效考核方式,强化资本对资产过度扩张的制约作用,使资本增长与风险资产扩张相匹配,确保银行非预期损失在资本覆盖范围之内,提高银行自身抵御风险的能力,是银行自我约束。监管资本约束机制,是指银行监管机构以巴塞尔协议为基础,采取监管资本标准,为商业银行制订最低资本充足率的监管要求,并在资本充足率不能达标时对商业银行采取监管措施,促进银行有序扩张资产规模,实现效益、质量、规模协调发展,是一种强制性约束。股东资本约束机制,是指股东以股权为纽带,通过公司治理程序履行股东权利,以资本约束银行过度扩张规模和承担风险,实现股东价值最大化。

4.进一步划分:内生与外生资本约束机制

对银行来说,股东资本是从股东角度来看待的资本,监管资本是监管者按一定的口径计算的资本,两者对银行约束具有“外生性”。经济资本是从银行内部风险管理者的角度,强调资本吸收非预期损失、对风险资产进行自主拨备,对银行来说具有“内生性”。由此可以将资本约束机制进一步划分为内生资本约束机制和外生资本约束机制。

三、内生资本约束机制:基于银行内部管理的经济资本约束

经济资本是商业银行实施战略管理的基础手段,银行的财务计划、业务计划与战略规划都要受制于经济资本约束。经济资本也是银行价值创造能力的衡量尺度,目前国际先进银行通过将风险调整后的资本收益率(RAROC)和经济增加值(EVA)纳入绩效考核体系,约束银行规模扩张和过度承担风险,推动银行实现资本、风险和收益的动态平衡。近些年来,经济资本越来越受到监管机构的重视,出现了监管资本与经济资本的趋同化趋势。巴塞尔新资本协议、欧盟Solvency II和英国资本评估规则,这些新的监管规则都倾向于使用内部模型以确定监管资本,越来越多地体现出经济资本管理理念。

1.经济资本的传导机制与约束效应

经济资本约束机制贯穿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面。宏观层面,RAROC可以应用于银行的`战略规划、风险偏好制定和绩效考核等领域;中观层面,RAROC可以应用于组合管理和信贷政策等领域;微观层面,RAROC可以应用于贷款定价、授信审批等领域。通过RAROC在各个领域的应用,可以将资本约束传导到各业务条线、各部门、各机构乃至各个员工,约束银行过度扩张规模和承担风险。

经济资本约束机制还贯穿银行信贷管理的贷前、贷中、贷后各个环节。就贷前而言,RAROC可以用于筛选客户及债项、确定授信方案等;就贷中而言,RAROC可以用于授信审批决策、调整授信方案、贷款定价、授信发放控制等;就贷后而言,RAROC与EVA可以用于组合监控、组合回报率评价等。通过RAROC在银行贷前审批、贷款定价及组合管理等方面的运用,决定银行是否推出一项产品,开展或取消一项业务,对银行业务形成现实约束。

对于贷前审批,银行通过对不同行业贷款设定不同的RAROC阈值或优秀值,对低于阈值和高于优秀值的贷款采取不同的审批政策,配置不同的审批资源。

对于贷款定价,银行在充分考虑风险偏好以及资本的底线回报率的基础上设定RAROC阈值,银行贷款交易风险定价的基点应为EVA大于零或RAROC大于最低回报率,对于不符合RAROC阈值的贷款组合不予审批。

对于组合管理,银行可以通过RAROC与EVA两个维度使用,还可用于分析行业、地区、条线等不同维度的信贷组合风险收益表现,制定差异化的信贷政策,实现资产组合优化配置(如图2所示)。

图2 RAROC与EVA组合分析方法与调整策略

2.经济资本约束机制:国内外的一些实践

20世纪90年代后期,经济资本管理开始被欧美大型商业银行广泛应用。在欧洲,德意志银行较早引入了经济资本管理理念和方法,计算各交易部门的风险量,据以配置相应资本,并收取资本占用费。英国劳埃德银行运用经济资本管理推进战略转型,在给定资本水平下,将资本投入高回报业务并尽量避免风险。汇丰银行将经济资本用于贷前审批和贷款定价。如果一项业务RAROC低于15%,该项业务将被取消。如果一项产品RAROC低于15%,这个产品也不能推出。

近年来,我国商业银行在经济资本计量、经济资本预算及配置管理方面进行了大量的实践,经济资本管理已成为我国商业银行进行风险管理、实现价值创造的重要工具。在资本计量和风险管理方面,国有大型银行开始采用内评法及高级计量法计量风险,初步建立起以经济资本管理为核心的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在核心业务领域应用方面,工商银行等国有大型银行已经将RAROC用于贷款审批刚性控制。在绩效考核方面,国有大型银行开始将EVA和RAROC指标纳入绩效考核体系,将经济资本限额指标作为各机构和各条线考核指标,初步建立覆盖各机构、各条线、各产品的经济资本预算、配置和考核体系,资本预算约束及考核力度显著增强。

需要注意的是,经济资本管理注重风险的模型化和量化分析,鼓励银行开发适合自己的风险模型,对各类风险进行精确计量,促进了银行风险管理水平的提升。但是,次贷危机也暴露出风险计量模型的局限性,以风险管理见长的花旗、法兴和瑞银等国际大型银行,在此次危机中也蒙受了巨大损失。为此,我国银行业还要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在广泛运用经济资本管理工具,提高风险管理能力的同时,还要进一步改进风险模型,加强数据、系统等基础设施建设,力求避免模型风险和数据风险。

四、外生资本约束机制Ⅰ:基于银行业稳定的监管资本约束

1.监管资本约束机制的经济功能与制度缺陷

与经济资本自我约束不同,监管资本约束具有强制性,是一种刚性约束机制。监管机构通过制定统一监管标准和审慎监管原则,通过勒令停业、停止分红、业务限制和更换管理人员,进行重组破产,迫使商业银行进行增资扩股或调整资产规模,约束银行过度扩张业务和风险,提高银行业竞争的公平性,减少单个银行倒闭的概率和风险,降低银行破产的社会成本,提高整个银行体系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但是,监管资本约束机制也存在制度缺陷,可能加剧商业银行的逆向选择和宏观经济波动。

长期以来,监管资本能否有效降低单个银行甚至整个银行体系的风险水平,一直是争论的焦点,并没有达成一致。第一种观点,即特许权价值效应理论认为,持有高成本资本会降低银行特许权价值,为弥补持有资本的价值损失,银行会变本加厉地从事高风险活动。第二种观点,即“在险资本假说”理论认为,存款保险的边际费用会随着银行杠杠比率的降低而递减,迫使银行在危机发生时以自有资本承担损失,会减少银行风险承担。第三种观点认为,银行的资本约束和风险偏好之间呈现出“U”型而且是非线性关系。随着资本的增加,银行开始时降低风险承担;但随着资本的继续增加(超过理论上的最优资本比例),银行开始涉足更大风险领域。还有一种观点认为,监管资本与银行实际风险水平之间没有直接的因果关系[1]。本次次贷危机提供了较为直观的证据,为减少资本占用,一些商业银行过度从事表外业务和投资高杠杆债券,资本约束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商业银行的逆向选择行为。

资本约束机制还有可能产生信贷紧缩和“信贷亲周期放大效应”,加剧宏观经济波动。为满足监管当局的最低资本要求,一些商业银行不断降低信贷扩张速度,甚至压缩信贷规模,从而导致银行体系信贷供给能力的下降。“Bernanke和Lawn较早发现美国银行业信贷紧缩行为的存在,他们认为,资本约束是20世纪90年代初美国经济在宽松货币政策下出现信贷紧缩的原因。随后,Furlong、Chiuria、Ferrin和Majnoin以及Barajasetal分别运用美国、15个发展中国家以及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地区的银行业数据,证明了资本充足率约束下银行体系信贷紧缩行为的存在性”[2]。在资本协议实施的最初5年里,美国商业银行体系的贷款增幅居然从1988年的9.6%骤然降到1990年的-0.2%,随后缓慢回升到1992年的0.4%。一些学者认为,在极端情况下,资本约束可能通过“资本加速机制”,产生银行信贷的“亲周期放大效应”,进一步加剧宏观经济波动。

2.国际监管资本改革路径与我国的制度安排

从国际监管资本改革路径看,监管资本约束机制在不断校正自身制度缺陷的同时,出现了进一步强化的趋势。1988年7月颁布的《巴塞尔协议Ⅰ》,初步建立起统一的国际监管标准资本。但是,《巴塞尔协议Ⅰ》人为设定风险权重,不可能充分模拟“真实的”风险,更不可能有细分的权重档次以提高资本对风险的敏感度,对如何防止监管资本套利也没有更为详细的规定。这些制度缺陷所导致的后果在次贷危机中得到了充分体现。发布的《巴塞尔新资本协议Ⅱ》试图完善风险资产计量,但也仅限于非系统性风险,而不是系统性风险。出台的《巴塞尔协议Ⅲ》,吸收了次贷危机教训,重视资本在吸收损失和防范风险中的重要作用,并将系统性风险因素考虑进来,建立起逆周期宏观审慎监管机制,进一步强化监管资本约束机制。但也有一些批评者认为,国际监管改革通过提高资本和流动性监管标准这种事后成本机制改革,未能充分解决西方商业银行日益复杂的组织体系、业务结构以及过度依赖资本市场等根本性缺陷,没有触及危机的根源,难以阻止金融危机的再次爆发。

从我国实践看,我国监管机构充分借鉴了国际监管标准,持续推动新资本协议实施工作,不断完善监管资本约束制度。,我国发布《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引入《巴塞尔协议III》对资本监管的最新要求,包括新的资本定义、更广泛的风险覆盖面和更严格的资本充足率管理标准,并将银行资本充足率监管要求分为四个层次。在对《巴塞尔协议Ⅱ》的借鉴上,《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进一步明确提出三大支柱体系:第一支柱,明确提出通过风险权重体系、内部评级法的实施建立覆盖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的全面风险管理机制;第二支柱,要求结合银行自身风险管理水平,确立银行内部资本充足率监督检查程序及监管部门外部监督检查程序;第三支柱是信息披露,对商业银行资本约束机制持续强化。

五、外生资本约束机制Ⅱ:基于公司治理的股东资本约束

由于银行业存在着严格的管制、审批程序和特许权价值,使得市场对银行的约束力较弱,内部治理机制对于银行的影响比外部治理机制更为重要。股东通过股权结构、董事会等公司治理机制,通过“用手投票”和“用脚投票”等方式,直接或间接影响、控制银行行为。

研究表明,内部公司治理机制对银行行为具有重要而复杂的影响,不同的股权结构对银行行为影响有所不同。

“施莱费尔和维申(Shleifer和Vishny,1986)提出‘公司控制论’假说认为,企业的所有权集中度越高、大股东的控制力越强,管理者机会主义就越小,股东与管理者的代理摩擦越小,搭便车问题越少,银行风险越低”[3]。“道德风险论则认为,集中型股权结构下的银行大股东为实现自身超额收益,可能损害存款保险提供者和债权人的利益,由此引发道德风险。李维安和曹廷求(2005)以2001-山东、河南两省27家城市商业银行为样本,发现前10大股东持股比例与银行风险成正相关关系”[3]。这些实证研究支持道德风险论。“布鲁尔和塞登伯格(Brewer和Saidenberg,1996)通过对美国100家存贷机构的研究,发现银行风险承担与内部人持有股权比例呈U型关系”[3]。高国华和潘英丽[4]选取2003-14家上市银行进行分析,发现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与银行风险水平之间存在显著的U型关系,第一大股东对银行风险的约束作用随持股比例增加而减弱。他们的实证分析与Brewer和Saidenberg的研究结论相吻合。还有一些学者认为,股权结构对银行风险承担没有显著影响。曹艳华和牛筱颖[5]通过实证研究发现,上市银行国有股占比和第一大股东性质,没有对银行风险承担产生显著性影响。曹廷求等[6]利用山东、河南两省29家中小商业银行的调查数据也证实了同样的结论。

资本约束机制的有效性取决于稳健的公司治理机制。不同银行因所有权结构和制衡机制不同,即使面临同样的监管资本与经济资本约束,在信贷行为和风险选择上也有所不同。为此,应进一步健全银行内部治理机制,不断完善股东资本约束,充分发挥股东资本约束机制独有而不可替代的约束力,并与其它约束机制相互协调、互为补充,共同促进银行业持续稳健发展。

六、政策建议

近些年来,随着国际资本监管改革的不断推进、经济资本在国际先进银行的广泛使用以及基于公司治理的股东约束机制的逐步完善,银行资本约束日益强化,我国银行业已经进入“强资本约束”时代。为推动银行业可持续发展,需要从监管者、股东和银行等多个维度,不断完善各种资本约束机制。建立有效的资本约束机制,改变银行业粗放式的资产扩张模式,不仅要依靠强有力的外部监管约束和精细化的内部经济资本约束,更为重要的是,要充分发挥公司治理机制重要而独特的作用,进一步完善股东资本约束机制。

1.进一步完善监管资本约束机制,促进银行可持续发展,维护金融业安全与稳定

(1)继续坚持“资本数量和资本质量并重”的原则,强化资本充足率监管,增强银行吸收损失能力。

(2)实行差别化资本管理,提升资本监管的有效性。为了有效控制银行风险水平,监管机构应当根据银行的不同公司治理结构、业务模式差异及历史风险等实行差别化资本管理,建立明确的监管措施触发机制,提升资本监管的有效性。

(3)加强部门协调配合,积极推动资本工具审慎创新。起,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新规正式实施,对银行资本提出了更为严格的要求,银行将面临更大的资本补充压力和更高的资本质量要求。在此情况下,监管机构要与有关部门配合,积极推进资本工具创新。要逐步推行信贷资产转让、尝试运用资产证券化等金融创新工具,增强银行信贷资产流动性,缓解信贷资产对银行的资本占用压力。同时,要研究、推动发行优先股、创新资本工具或开拓境外发行市场等方式,为银行多渠道筹集和补充资本。如发行带有减记条款或转股条款的次级债,作为合格二级资本工具。通过发行优先股、创新资本工具或开拓境外发行市场等方式,为银行多渠道筹集和补充资本。

2.建立更为精细化的经济资本约束机制,推动银行业务转型和业务创新

(1)以推动新资本协议达标为契机,推动银行持续加强资本管理各项基础性工作,提升银行风险管理能力和核心竞争力。银行应以内评法实施及高级计量法引入为契机,推动银行进一步加强资本管理基础性工作,强化数据、模型、系统等基础设施建设,努力提高银行量化风险管理能力和资本管理精细化水平。

(2)综合考虑外部监管规定和银行发展战略等因素,建立中长期资本规划和资本补充计划。资本规划应该基于风险评估的结果,并考虑业务发展战略、风险偏好以及可能面临的重大不利情形,确保银行有足够的资本经受住严重危机的考验。使资本规划真正成为各项业务发展规划和年度绩效考核的重要依据,对银行业务发展和风险资产增长形成自我约束力。

(3)将经济资本先进理念用于实践,推动业务转型和业务创新,走“轻资本”发展模式。目前,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已经建立经济资本预算和考核机制,内部评级法及高级计量法也正在推行之中,银行应将把经济资本真正运用于风险管理和经营实践,推进业务创新和业务转型,逐步从规模扩张为主的“资本消耗”模式转变为多元化盈利模式和“轻资本”发展模式,节约使用资本并提高资本使用效率。

3.充分发挥公司治理机制的重要作用,进一步强化股东资本约束机制

(1)加强董事会和派出董事制度研究,持续完善公司治理机制,积极参与重大资本事项审议与管理工作。要进一步研究董事会结构与独立性对银行行为的影响,坚持股权董事和独立董事占多数席位的董事会结构,在制度设计上要改变独立董事由管理层提名,推动监管机构逐步建立中小股东提名独立董事的制度,进一步加强董事会的独立性。要进一步完善派出董事制度,加强派出董事队伍建设和履职能力建设,强化股权董事在公司治理中的关键性主体作用,综合运用议案审议、评估报告、发送风险提示函和管理建议函、主动提交议案等方式,积极参与重大资本事项审议与管理工作。

(2)建立银行资本效率考核机制。建立有效资本约束机制,不能单纯依靠监管部门外生力量,必须依靠股东建立资本效率考核机制。可以考虑建立大型国有银行资本考核机制,统筹考核控参股银行资本使用效率,并将考核结果作为资本补充的重要依据。

(3)建立银行资本补充机制。国有大型银行资本补充渠道包括内源性融资和外源性融资。考虑到信贷持续增长产生的资本需求,以及资本约束机制进一步增强,资本补充必然对汇金公司造成现实的财务压力。为此,可以考虑通过设置合适的分红比例,增加银行内部积累能力,建立起内源性资本补充机制;通过参与银行配股、定向增发、发行汇金债券等方式,建立市场化的外源性资本补充机制。从长远看,还可以通过合理调整控股比例,建立起战略性的资本补充储备机制。

上一篇:海洋是个大药房的作文850字下一篇:试管婴儿技术适用人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