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健康保险(精选12篇)
商业健康保险 篇1
随着社会医疗保险制度全覆盖的实现,包括商业健康保险在内的补充性医疗保险发展问题被提到了议事日程。政府在多个重要文件中把发展商业健康保险作为工作的重点。然而,从这几年的实践看,商业健康保险的发展不如预期,且出现了令人费解的“新事物”。因而,有必要就商业健康保险在整个医疗保障体系中的定位及其发展问题进行一番探讨。
1 健康保险及各类保险险种的分工
健康保险是处理疾病风险的方法之一。疾病风险是每一个社会成员所面临的基本风险,一般采用控制型方法加以处理,因而预防疾病被公认为实现健康目标的基本方针。但事实上,无论怎样预防,疾病难以避免,因而需要建立资金后备,以处理疾病所致经济损失,这就是医疗保障。由于疾病风险具有很强的射幸性,因而比较适合以保险方式处理,所以许多国家把健康保险作为医疗保障的基本模式。
在保险领域,针对疾病风险的保险主要是健康保险。这是人身保险的重要一类,可进一步细分为医疗保险、残疾收入补偿保险等,也有的学者将人身意外伤害保险列入其中。医疗保险即医疗费用保险,其职责是为被保险人提供医疗费用之保障,目的是使被保险病人有能力购买相应的医疗服务;残疾收入补偿保险的职责是为被保险人提供收入保障,以弥补其因疾病或意外伤害所致劳动能力下降而引起的收入减少。
人类历史上,出现过三种保险形态。最早出现的是互助合作保险,其次是商业保险,最晚出现的是社会保险。因而从构造原理看,社会保险多数险种可以在互助合作保险和商业保险中找到影子。例如,社会医疗保险的保险责任是提供医疗费用之保障,与商业保险中的医疗保险基本一致;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则是商业保险中的医疗保险和残疾收入补偿保险的组合,其中既有医疗费用之保障,也有残疾收入补偿之保障内容;此外,工伤保险与商业保险中的雇主责任保险也很接近。
在社会保险出现之前,互助合作保险和商业保险早已存在,这两类保险都是自愿选择、自己缴费,因而参保者都是有能力支付保险费的社会成员。那个时代,一般只有富裕阶层、至少是中产阶层才可能拥有保险,也就是说,是否拥有保险往往是身份地位的象征,低收入阶层一般没有保险。在社会保险制度出现之后,全体工薪劳动者都拥有保险,尤其是在社会保险成为国民权益之后,全体国民都拥有保险,因为社会保险是根据国家法律由政府强制实施的。于是,互助合作保险、商业保险和社会保险(简称“互商社保险”)三者就重新定位,各自职责重新分工。社会保险被认为是基本保险,人人必须依法参加;互助合作保险和商业保险则被认为是补充性保险,由社会成员在社会保险已有保障基础上,根据自己的风险情况和保费支付能力,自主决定、自愿参加,因而并非人人都参加。
就健康保险而言,在社会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制度出现之后,互助合作保险和商业保险就将一部分职责交给了社会保险。社会成员在参加这三项社会保险之后,相应的风险就有了基本保障。因此,互助合作保险和商业保险所开办的医疗保险只承担社会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所不承担的那部分医疗费用风险,他们所开办的残疾收入补偿保险也不再承担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所承担的收入补偿责任,否则就是重复保险,既是资源浪费,又会引发道德风险。以现阶段我国大陆的情况而言,商业医疗保险的保障责任必须在以下范围内选择:一是基本医疗保险目录之外、定点医院定点药店之外的医药费用;二是虽属基本医疗保险目录之内、定点医院定点药店之内但基本医疗保险基金不予支付的那部分医药费用。商业性残疾收入补偿保险的保险责任不能包含已经由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所提供的伤残津贴和生育津贴。
需要指出的是,这个过程中,互助合作保险和商业保险在健康保险领域不是简单退出,而是重新定位和再次分工,他们需要在原有客户群中找到新的风险保障服务需求。在没有社会保险时,低收入群体与中高收入群体的健康保险差异,在于有保险与没有保险;在社会保险制度普遍实施之后,低收入群体与中高收入群体的健康保险差异,在于有没有补充性健康保险,或者虽有补充性健康保险但保障程度不同。
2 商业健康保险发展的制约因素
随着国民收入的增加,老百姓越来越重视生命的价值和生活的质量,因而健康保险需求也随之增长。保险业界看到了这一趋势,一直致力于发展健康保险。对此,政府给予高度重视,并有诸多特别的政策。2006年和2014年,国务院先后出台两个“国十条”,其中都强调要发展商业性健康保险业。2012年,有关部门提出要发展“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并明确由商业保险机构经办。2013年,政府又把发展商业健康保险作为健康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甚至把医疗责任保险等也纳入健康保险的范畴。然而,如此强烈的推进力度,并没有换来同比例的绩效。
这些年来,商业保险机构们顽强地努力着,在与社会保险部门合作、为其代办医疗保险业务的同时,积极发展自办的健康保险业务,但成功者不多,有的产品卖不出、有的产品不敢卖,大多数举措“不赚钱”。有的抱怨社会医疗保险扩张占据了商业健康保险的地盘,有的抱怨医生和医院不配合,医药费用无法控制。应该承认,商业健康保险发展遇到了瓶颈。制约在哪里?可以从需求、供给和环境三个方面看。
从需求看,虽然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已经覆盖绝大多数在职职工和退休职工,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已经接近全覆盖,但仍有一部分参保病人的医药费用负担很重,尤其是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保障待遇还很低,罹患重大疾病的参保病人需要自己承担的费用很高,其困难更大,他们迫切需要有一份补充性保险,以弥补基本医疗保险之不足。但进一步分析发现,这主要是一个收入不高、保费支付能力不强的群体,他们在参加基本医疗保险之后,很难再拿出一笔资金购买商业保险机构的医疗保险。所以,这个群体虽有补充性医疗保险之需要,但难以转变成有效的保险需求。对于另一个群体,例如既有基本医疗保险、又有公务员医疗补助者,最近几年基本医疗保险的保障待遇持续提高,在参保者中已经形成一定的预期,因而这个群体虽有购买能力、且有一定需求,但需求并不强烈。于是,令人困惑的局面出现了:需要商业健康保险的人无力购买,有能力购买商业健康保险的人积极性不高。这时候就要看健康保险产品的吸引力了。
然而,当今保险市场上很难见到有合适的健康保险产品。客观地说,我国大陆目前保险业界对健康保险既缺乏经验,又缺乏技术和人才,尤其是缺乏可信的经验数据,难以找到符合国情的疾病风险损失分布,因而商业健康保险发展缺乏精算基础。事实上,这些年来,商业保险机构的重点并不是放在开发补充性医疗保险产品并提供相应的服务,而是热衷于“政保合作”,把主要精力放在代办基本医疗保险业务和“城乡居民大病保险”等方面。此外,残疾收入补偿保险类产品在保险市场上很少见到。
再从环境看,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和药品流通体制改革明显滞后,加上诚信体系之缺陷,即使有良好的健康保险产品,医院、医护人员、药商和被保险病人的配合度,商业保险机构心中没有底。事实上,由政府举办的社会医疗保险这几年在运行过程中已经遇到诸多问题,均与医药改革滞后和诚信缺失有关,因而商业保险机构对学理上所说的商业健康保险望而却步。
3 积极推动商业健康保险发展
在告别贫困、迈向全面小康的进程中,商业健康保险必须加快发展。这是中高收入阶层具有更好医疗保障的客观要求,是全社会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建设的需要,也是基本医疗保障制度深化改革的需要。为此,商业保险机构需要更多的努力,政府需要更准确的定位并为之创造良好的环境,同时也需要社会成员的理解和支持。据此,提出如下建议。
3.1 政府部门:深化改革促发展
根据前面的分析,在促进商业健康保险发展这一问题上,政府需要做好两件事情:一是恪守“保基本”的原则,保持基本医疗保险的适度保障水平;二是加快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为商业健康保险创造良好环境。
根据互助合作保险、商业保险和社会保险这三者的分工,社会医疗保险承担为全民提供基本医疗保障之职责,互助合作保险和商业保险主要是为已经具有基本医疗保险、希望有更高保障且自身具有保费支付能力的社会成员提供补充性保障服务。商业健康保险作为补充性保险的重要一类,可以发挥相应的作用。其关键在于已经有基本医疗保险、自身有缴费能力的这个人群,是否有购买商业健康保险的意愿?而这取决于基本医疗保险的保障水平和参保者对保障水平提高的预期。如果基本医疗保险明确只是“保基本”,且明确今后保障待遇不再提高,则这个人群就有通过购买商业健康保险以提高自身医疗保障水平的意愿;如果基本医疗保险的保障待遇已经较高,或者将来有可能再提高,则这个人群购买商业健康保险的意愿就会下降,甚至对一切补充性医疗保障均没有任何兴趣。
最近10多年,我国大陆已经实现了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全覆盖,但在基本医疗保障领域,保障不足与保障过度并存。目前,部分人群的基本保障待遇过高,部分人群的基本保障待遇已经到位,但近几年待遇增长较快。对于这两个群体,前者需要改革,逐步降低其保障待遇;后者需要稳定其基本保障待遇,今后的重点是发展补充性医疗保障。还有一个群体——以农民为参保主体的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应当稳步提高其保障水平和相应的筹资水平,并适时发展补充性医疗保障,让这个群体中具有较强支付能力的人也能够得到多层次的医疗保障。
这里的关键是要明确政府只负责“保基本”,这是社会保障的性质和现阶段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所决定的。这一点,虽然《社会保险法》有明确的规定,但实践中经常被突破,有时守不住。希望今后能够真正“坚守底线”,让基本医疗保险回归保基本,并持续坚持下去。同时,还需要指出,如果基本医疗保险的保障待遇定得过高,说不定不可持续。事实上,最近几年,部分地区的基本医疗保险基金已经出现了收不抵支的状况。
与此同时,政府需要加大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推进力度。前些年,这项改革取得了积极进展,尤其是医疗保障制度建设和医疗保障待遇提高较快,但公立医院改革和药品流通体制改革进展相对缓慢,致使基本医疗保险基金浪费较为严重,也使得商业保险机构因担心难以与医药服务机构合作而对开办健康保险业务充满疑虑,只得以销售重大疾病保险这类非典型性健康保险产品为主。为改善商业保险机构经营健康保险业务的环境,必须加快推进医疗机构和药品供应机构的改革,这是政府部门应尽之责。
3.2 商保机构:转变思路谋发展
最近几年,商业保险机构虽然很重视发展健康保险业务,但其重点放在与政府部门的合作,例如代理基本保险业务、经办性质定位都不清晰的城乡居民大病保险等。今后需要调整思路,应当把重点移到属于自己长期经营的核心领域——商业健康保险。事实上,商业保险机构在健康保险领域的主战场不是代理基本医疗保险业务,而是自己主办补充性医疗保险,即为有更高保障需求且有购买能力的社会成员提供基本医疗保险责任范围之外、保障水平之上的那部分风险的保障服务。
为此,要深入研究补充性医疗保险的真实需求。任何社会中,都有穷人和富人,他们应当享有同样的基本医疗保险,但补充性医疗保险并非人人都有,所以保险公司的服务对象应当定位于中等收入及以上人群,要深入细致地分析这个群体在已经具有基本医疗保险之后,还需要怎样的健康保险?因而,需要分析基本医疗保险目录之外的医药费用情况、在非定点医药机构的医药消费情况、在定点医药机构消费的基本医疗保险目录之内的医药费用不能在基本医疗保险基金中支付的费用情况。简言之,要深入细致地分析参保者在已经有基本医疗保险制度保障之后还有怎样的风险保障需求。最主要的是要弄清楚,基本医疗保险之下个人和家庭可能的实际经济负担情况。同时,也要研究基本医疗保险未曾考虑的风险保障项目,例如因意外伤害或疾病引起的劳动收入下降风险、非医疗性照护服务费用风险等。
在此基础上,采用可信的资料、数据和科学的分析方法,研究各类风险相应的损失分布,进而设计具有针对性的健康保险产品。各类人群,其基本医疗保险的保障程度不同,其身体状况不同、收入水平不同、生活质量要求不同,其补充性健康保障的需求就不同,因而需要设计不同的健康保险产品,提供不同的疾病风险保障服务。根据前面的分析,以解决基本医疗保险保障不足为目标的医疗费用保险、以解决因意外伤害和疾病所致劳动收入降低为目的的残疾收入补偿保险、以解决非医疗性照护费用为目的的长期照护保险,将是近期需要重点设计的商业健康保险产品。目前,商业保险机构缺乏可信的基础数据,需要请社会医疗保险部门和卫生行政部门帮助,这一点上建议政府协调予以支持。与此同时,对于正在代理的基本医疗保险业务和受托经办的大病保险业务,需要进一步规范。
为了能够持续地经营健康保险,商业保险机构需要加快培育健康保险经营管理人才。健康保险是比较复杂的保险项目,寻求损失分布、进行产品设计、销售、核保、理赔和后台支撑等需要有一批专业人士,但目前保险公司的技术力量与之不相适应,历史数据积累不够,资源投入也不足。经营健康保险,不仅意味着保险公司业务结构的调整,更重要的是保险公司的全面转型。转型需要代价,需要充分的准备。但从长远看,这是必不可少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孙祁祥,郑伟等.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研究:社会保险改革与商业保险发展[M].中国金融出版社,2005(第1版).
[2]王向楠.社会医疗保险、市场结构与我国商业健康保险发展[J].保险研究,2011.
[3]李霞.试论商业健康保险与社会医疗保险的有效衔接[J].金融经济,2013.
[4]周道许等.商业保险在社会保障体系中的定位及作用机理[R].CF40研究课题报告,2010.
[5]何文炯.社会保险转型与商业保险发展[J].保险研究,2010.
[6]何文炯.商业保险在风险保障体系中的定位[J].中国医疗保险,2014.
[7]何文炯.建立更加公平可持续的医疗保障体系[J].中国行政管理,2014.
[8]何文炯,杨一心.中国养老保险发展报告[R].中国社会保障发展报告·2016.人民出版社,2016.
商业健康保险 篇2
试述中国健康保险商业化发展模式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改革的不断深入,作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重要补充部分,近几年来健康保险在我国有了较大的发展,其重要性日益凸显出来。作为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大国,中国人得医疗保险在制度上已经取得了一定的保障,农村居民享有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城市居民享有城市居民医疗保险,职工拥有职工医疗保险。但是我国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建设仍然存在很多问题。建立基本医疗保险和健康保险相结合的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成为理想的选择。
关键词:疾病保险;社会医疗保险;健康保险
随着人们对健康保险的关注度越来越高,商业健康保险具有了广阔的市场前途。按照一般分类,商业健康保险包括医疗费用保险、重大疾病保险、收入损失保险和长期护理保险。其中的重大疾病保险,是指当被保险人在保险期内发生保险合同规定的疾病、达到约定的疾病状态或实施了约定的手术时给付保险金的健康保险产品。重大疾病保险的根本目的是为病情严重、花费巨大的疾病治疗提供经济支撑。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很多原来的不治之症已经找到了治疗的方法,但昂贵的治疗费用却让人望而兴叹,重大疾病保险能为被保险人提供保险金,解决其面临的经济困难,近年来得到了较快发展。
健康保险是世界各国普遍采用的防御疾病风险的主要方式,也是许多国家医疗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所谓健康保险,是指以被保险人的身体为保险标的,使被保险人在遭受疾病或者意外事故所致伤害时发生的医疗费用支出和收入损失获得经济补偿或给付的一种人身保险,包括医疗保险、疾病保险、收入保障保险和护理保险等内容。健康保险,是转移风险最常用的方法之一,在满足人们日记增长的健康保险需求、促进国民经济发展和稳定社会等方面发挥着相当大的作用。
一、我国健康保险发展状况分析
随着医疗改革的不断推进,作为对社会医疗保险重要补充的商业健康保险,逐渐成为保险市场上的新热点和公众关注的焦点。近年来,各保险公司对健康保险的发展进行了有益探索,积累了一定经验。在此推动下,我国商业健康保险发展迅速。据介绍,目前已经有29家寿险公司和8家财产险公司经营健康保险,提供的健康保险产品数量已经突破300个,中国保监会统计显示,商业健康保险年均增长速度达到46%。2008年我国健康保险市场潜力超过2000亿元,将主要体现在城镇职工群体的补充医疗保险需求、非城镇居民群体大额住院医疗保险需求和学生群体的医疗保险需求。
二、我国健康保险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健康保险市场竞争日趋激烈
目前保险企业都想利用医改契机,积极抢占补充医疗保险和农民合作医疗保李祚胜
1险市场。通过健康保险作为业务突破口,展开全方位的市场竞争。这种竞争的挑战是全方位、多层次的,既有单纯的同业之间的产品、服务和价格上的竞争,也有在经营模式、市场策略上的激烈交锋,更有深层次的在发展战略、经营理念上的差异。而此时专业健康保险公司的出现,不仅是健康保险经营主体不断增加,也使竞争领域向技术、服务、理念等纵深方向发展。
(二)有效供给不足,难以满足居民的巨大需求。
随着居民收入不断提高、医疗费用快速增长和我国逐步进人人口老龄化阶段,人民群众的健康保障需求日益高涨,健康保险前景十分广阔。但从各寿险公司提供的健康保险产品看,其范围和责任雷同,缺乏特色,缺少市场细分,各公司在市场竞争和经营过程中多以“价格战”和“手续费”为主展开竞争,而很少在服务和技术上比拼,尚未形成竞争优势。
(三)风险控制薄弱制约健康保险的发展规模。
健康保险一直面临着市场潜力巨大和风险控制薄弱的矛盾。健康保险发展的风险环境非常复杂,除了国外经营健康保险都会面临的医疗费用上涨风险、投保人和被保险人的逆选择和道德风险、医疗服务提供者的道德风险等风险因素外,我国健康保险发展还面临特有的体制性风险,如卫生体制、医疗体制以及药品流通体制带来的风险等。风险控制成为制约健康保险潜在需求转化为现实需求的瓶颈,“健康险风险管控是世界性难题”,人保健康保险副总裁董清秀这样说。
(四)目前,我国商业健康保险还处于初级阶段,健康保险在人身保险业务中的比重较小。
健康险在人身险总保费收入的占比由1999年的4.2%增至2005年的8.4%,2006年的8.81%;据保监会最新公布的数据,2011年,我国健康险保费收入为691.72亿元,占总的人身险保费收入的比重只有7.12%。该比例自2003年起相对稳定,无显著增加。一个成熟的保险市场,健康险保费收入占总保费的比例一般要在30%左右。商业健康保险在医疗保障体系中的比重较小,与居民对健康保障的需求还有很大的差距。2005年,全国医疗费用支出7400多亿元,同期商业保险支出仅180多亿元,个人负担的医疗费用约5800亿元,缺口78%。而同年健康保险提供的医疗费用支出只占到全国医疗费用支出的3%,个人自付部分的6%。这种保障力度与保险业发达国家相比,有很大的差距。比如在美国,其商业医疗保险费用支出占全国医疗费用总支出的54%,由商业医疗保险提供保障的人群占全国总人口的63%。
(五)商业健康保险的作用未得到充分发挥。
我国社会医疗保险体系的制度设计在一定程度上使得政府介入较深,降低了商业保险的发展空间。社会基本医疗保险地位一直高于商业健康保险,二者存在着地位上的不平等。
(六)健康保险市场还很不规范,导致实际中存在着两大矛盾,即“供需矛盾”和“市场潜力与市场风险矛盾”。
一方面市场空间大得惊人,另一方面保险公司踌躇不前;一方面社会公众需求迫切,另一方面市场供给乏力。“供需缺口”的局面便产生了现阶段巨大的健康保险市场需求空间,对于保险公司来说,理应是一个难得的发展机遇。但总体上看,各公司健康保险业务规模并不大,险种单
一、数量少、价格高、保障程度低是当前健康保险市场供给状况的真实写照,已远远不能满足多层次的市场需求。还有,所有寿险公司都看到了健康保险市场蕴藏的巨大潜力,但出于对医疗费用失控风险的忧虑,在这个充满风险的市场中,没有哪一家公司敢盲目冒进,二者于是产生了矛盾。面对如此巨大的市场前景,保险公司却持保守态度,尽管市场上经常有新的健康险推出,但销售规模未有大的突破。因此,如何理顺保险公司、医疗服务提供者和投保人的关系,有效避免道德风险,降低医疗费用,实现健康保险参与者三方和谐共赢,也是健康保险企业经营面临的难题。
三、我国发展健康保险的对策
(一)营造良好的外部经营环境
从2002年起,温家宝总理曾经连续两次对商业健康保险的发展做出重要批示,指出逐步发展商业健康保险,把商业健康保险与社会医疗保险结合起来,不仅 有利于满足广大群众的医疗需求,而且有利于发展经济、稳定社会。2004年中国保险行业协会健康保险工作部成立,这些实际上都是为解决健康保险发展的外部环境等问题积极的努力。
1、充分认识发展我国商业健康保险的意义,争取各方面的支持。发展商业健康保险的意义在于: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支持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促进公共卫生服务体系的形成;满足健康保险需求,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增强消费者信心,拉动消费,促进国民经济发展。在中国特色的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医疗改革,没有商业健康保险的积极参与,完善的医疗保障体系是不可能建立起来的。因而政府就应该支持它的发展,赋予商业健康保险一个与社会医疗保险平等的地位,将其作为社会医疗保障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纳入其中,并以相关法律、法规等形式确定下来,使得商业健康保险与社会医疗保险共享管理成果、管理手段和管理设施。
2、提高商业健康保险的社会认同感。保险公司应定期运用典型赔付案例,积极宣传商业健康保险在保障社会安定、促进经济发展等方面的作用,大力普及健康知识,增强社会各界的保险意识,以提高商业健康保险的社会认同感与亲和力,使政府重视,政策支持,企业欢迎,百姓拥护。
(二)商业健康保险需要专业化经营
由于健康保险是以发病率为依据而不是以死亡率为依据,其风险控制难度大、专业化要求高,在风险特性、保险事故特点、风险控制理念和方法、精算原理等方面均不同于人寿保险,决定了发展商业健康保险必须遵循其经营特征和内在发展规律,独立于人寿保险业务,走专业化经营之路。
专业化,首先应该是经营理念的专业化,就是要认识健康保险的特殊性,树立按照健康保险自身特点实施专业化经营的理念。其次是管理制度的专业化,就是要把握健康保险自身规律,建立专业化的风险控制体系、专业化的技术标准和产品开发体系、专业化的经营服务体系、专业化的核算和考评体系等。第三是经营管理人才的专业化,就是要完善商业健康保险的组织体系和培训体系,逐步培养一批高素质的健康保险专业人才。
(三)健康保险的两种商业化经营模式
目前,商业保险公司推出的商业健康险有两种:一种是与基本医疗保险的保障水平具有较强替代性的保险产品,该种产品缴费低,保障程度也低,缺乏较大吸引力;另一种是与基本医疗保险相衔接的团体补充医疗保险产品,该产品承保条件较宽松,保障程度较高,保险费率较低,受益团体为中国低收入群体,特别是无基本医疗保险的群体获得更全面的保障。
所谓商业化经营模式,主要包括:(1)完全商业化模式。即已参加基本医疗保险的单位,在自身能力允许和自愿的前提下,基于本单位职工对超过基本医疗
保险统筹基金“封顶线”之上的高额医疗费用风险的忧虑,统一向保险公司投保商业大额医疗保险,由保险公司按照商业化原则来经营和管理的一种模式。(2)社保机构管理,保险公司参与运作的商业化模式。即社保机构和保险公司就补充医疗保险业务开展合作,由社保机构通过招标的形式选择保险公司作为承保公司,并并将其经办的补充医疗保险费用逐步转移给保险公司运作。而且,社保机构要与保险公司就有关医疗保险的条款、费率、理赔等权利和义务签订合同,社保机构可以作为保险公司的代理机构收取一定的手续费,以弥补在与保险公司合作过程中产生的相关费用。
四、结论
有效地经营模式可创造出政府、保险公司、医院、保户“多赢”的局面:政府解决了医改所带来的重大疾病无保障的难题;保险公司卸去了医疗费用无从控制的隐患;医院在医改冲击后找到了新的利润增长点;保户则获得了一份实实在在的健康保障。只要我国商业健康保险的发展逐步走入正轨,发挥稳定社会、促进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会越来越凸显出来。医疗改革前路漫漫,但我坚信:只要坚持了正确的方向,政府指导,加上民众、媒体的监督,老百姓“看病难、看病贵”的难题终将解决,而中国的基本医疗保险和商业健康保险的结合也更加紧密。
参考文献:
[1]陈建勋,马良才,于文龙,(2006).“健康管理”的理论和实践[J].中国公共卫生管理.22(1):7-10.[2]黄建始(2007).中国的可持续发展离不开健康管理[J].疾病控制杂志.10(3):215-218.[3]张瑞利(2006).健康管理产业的供给现状及趋势分析[J].卫生经济研究.4:50
[4]陈涛,(2003).中国商业健康保险经营和发展战略[J].财经科学.[5]冯乃宪(2002).论商业健康保险的发展[J].保险研究
商业健康险,怎么投更“健康”? 篇3
哪些风险能保障?
补偿医疗费用、控制医疗风险、延长健康产业链,商业健康保险是一个“大家族”。
“光知道有重大疾病保险、医疗保险,啥是健康保险?”听说国家对投保健康险有减税政策,北京某高校教师宋云连忙到网上查了相关知识,“单位给上了补充医疗保险,我自己投保了重大疾病保险、分红险,孩子有学平险,家人每次坐飞机都投保意外险……够多了吧,本来还觉得自己算是有保险观念的现代人呢,可如果不是关注减税这条新闻,还真不知道有健康保险的说法!”她感叹。
“提起健康保险,许多人都认为是重大疾病保险。事实上,它包括医疗保险、疾病保险、失能收入损失保险、护理保险以及医疗意外保险、医疗责任保险等多种保障产品。”南开大学经济学院风险管理与保险学系主任朱铭来说,健康保险堪称保险产品中的“大家族”,其中那些公众尚不熟悉的“小”险种,作用其实非常大。
比如,投保失能收入损失保险后,因意外受伤或因患病无法工作时,保险公司依照约定将定期给付保险金;护理保险,能为那些因年老、疾病或伤残需要长期照顾的被保险人提供护理服务费用补偿;有了医疗责任保险,保险公司承担医疗机构及医务人员因过失发生医疗事故后所承担的经济赔偿责任。“尽管有些风险是小概率事件,但对特殊群体来说,相应的保障必不可少。”朱铭来说。
不仅能为居民个人撑起“健康保护伞”,商业健康保险还能大大延长健康医疗产业的链条,提高全社会医疗体系的运行效率。
老龄化社会正大踏步走来,一份“长期护理险”保单,或许就是一张入住专业护理机构和养老机构的“门票”;在医疗纠纷频发的背景下,一份医疗责任保险,可让医生免除后顾之忧,在“不做手术病人没希望、做手术医生有风险”的关键时刻,不放弃最后的努力;保险公司承办的城乡居民大病保险,能做到“医院开处方、划费用,保险公司管处方、控费用”,减少基本医疗保障基金的跑冒滴漏,提高整个医药卫生系统的运行效率……
“随着人民群众收入水平提高以及自我保障意识增强,商业健康保险到了该大步前进的时候了。”中国人民健康保险股份有限公司总裁宋福兴说,2000年以来,商业健康保险的年均增长速度为25%,初步显现出“加速跑”的态势。“预计到2020年商业健康险保费有望达7000—10000亿元,成为与财险、寿险并列的保险业三大业务板块之一。”
减税实惠有多少?
如月薪6000元,每年可少缴个税72元。投保健康险成本不会大幅下降。
为确保商业健康保险个人所得税政策试点平稳实施,三部门的《通知》明确,各省、自治区分别选择一个人口规模较大且具有较高综合管理能力的城市先期开展税收优惠工作,北京、上海、天津、重庆4个直辖市全市试点。
根据《通知》,居民投保商业健康险的免税限额为每月200元,每年2400元。这意味着个税起征点最高每月可提升200元。试点地区企事业单位统一组织并为员工购买符合规定的商业健康保险产品的支出,分别计入员工个人工资薪金,视同个人购买。
业内人士为记者算了一笔账:以北京一名月工资收入6000元的市民为例,三险一金交纳比例按19%计算。试点之前,该市民每月应缴纳个人所得税为:(6000-6000×19%-3500) ×3%=40.8元。在商业健康险个人所得税试点之后,市民应缴纳个人所得税为:(6000-6000×19%-3700)×3%=34.8元。如此计算,每年可少缴纳个税72元。
“我觉得这个免税额度对老百姓的刺激不大,即使在收入不高的小城市,人们也不会为了少交几十元的税,去投保原本没相中的保险。”河南某外企员工曹丰丰表示,新政策的最大意义是让人们关注到健康保险有哪些产品和保障内容。
此外,并非目前所有市面上的健康保险产品都能享受税收优惠政策。此次《通知》明确:可享受税收优惠的保险产品名录,将由保监会会同财政部、税务总局联合发布,须为“适合大众的综合性健康保险产品”。
“我去年刚刚投保了一份重大疾病保险,以后缴纳个人所得税时能享受这个政策吗?”北京媒体人小徐问。对此保险行业协会有关负责人表示,“综合性健康保险产品”什么样,居民之前已投保健康险是否可以免税,还要等保监会出台明细政策。
“2000多种健康险产品,国家不可能把税收优惠政策给到每个险种。眼下部分保险公司正在选定其中一个险种进行深度开发,他们更倾向于包括医疗、重疾、失能等不同责任范围的组合型产品。”朱铭来说。
市场“健康”哪里来?
拆掉费率门槛,降低成本费用,提高服务质量,“练内功”比减税更重要。
我们的健康保险产品并不少。目前全国有100多家保险公司开展商业健康保险业务,产品有2200多个。不过总体看,其保障作用发挥得并不明显。
Wind数据显示,在德国、荷兰等欧洲国家,商业健康险保费占比在人身险保费中超过30%,在我国这个比例约为12%。从赔付看,目前我国商业健康保险赔付支出占国家医疗卫生总支出的比例为1.3%,而发达国家这个数字在10%左右,美国约为37%。
这并不能反映人们对于健康保障的需求程度。一些人没有投保商业健康险,多半是因为对国内的保险产品不满意。
近年来,很多内地居民纷纷到香港投保重大疾病保险。2014年,赴港内地访客投保的新增保单保费为244亿港币,占2014年香港个人保险业务新保单保费21.4%。香港每卖出5份保单,其中就有1份的持有者是内地访客。
北京的孙女士去年专门赴香港为家人投保重大疾病保险。“同等保障水平,在香港投保比内地便宜至少20%。”
朱铭来指出,我国香港及欧美国家的保险公司,许多都是百年老店,数据基础雄厚,在产品开发方面具有优势。“这些企业在风险管控、成本控制、投资运营等方面都经验丰富,非旦夕之功可及。”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保险系教授庹国柱赞同这一观点,他举例说,内地的重大疾病险一般只保障35种左右的疾病,香港则在50种以上,甚至部分公司超过60种。像自闭症、原位癌、植物人等疾病内地保险公司无一承保,而香港保险公司均纳入承保范围。
此外,香港及欧美市场的重疾险理赔形式更加灵活。在我国内地,重疾险投保人罹患重大疾病,保险公司给予一次性赔付,保险合同终止。但在香港及欧美市场,一次患病,可预支保额,保险合同继续;如果再次出现重大疾病可再预支最高100%的保额。“他们的医疗险理赔标准世界通用,不会抵消各单独保险福利,不剔除社保额度。”庹国柱说。
“长期以来,我们的人身险预定利率被规定不得超过2.5%。利率管制造成了各公司产品同质化严重。2013年保监会启动利率改革后,新型费率的健康险获得市场认可,2014年保费收入同比增长40%以上。”华融证券研究员赵莎莎认为,费率市场化改革后,将有更多性价比较高的产品问世。不过她指出,国内商业健康险的发展仍存在一些“软肋”,比如规模小、专营机构少、产品种类创新不够,又如保障覆盖面窄、赔付率高以及专业人才缺失、信息技术化程度不高、产业链拓展不够等,“光有税收优惠政策还不够,应鼓励社会资本开办健康险经营机构,鼓励竞争,同时商业健康保险公司要通过健康数据积累,提升产品的设计和定价能力,满足多层次市场需求。”
来源:人民日报
发展我国商业健康保险的思考 篇4
1 我国商业健康保险市场现状
近几年来, 我国健康保险业务量迅速增长。十六大以来, 商业健康保险快速发展, 年均增长速度高于30%。2006年, 健康险保费收入为375.66亿元, 同比增长20.28%。2007年健康险保费收入为384.2亿元。健康险在人身险总保费收入的占比由1999年的4.2%增至2006年的8.8% 。在业务总量继续增长的同时, 健康保险市场和产品结构进一步优化。2006年, 近100家保险公司开办了各类健康保险业务, 其中包括:人保健康、平安健康等4家专业健康险公司, 形成了经营主体多元化的竞争格局, 专业健康险公司的保费收入近10亿元, 市场份额提升较快。另外, 健康保险的产品结构进一步优化。目前已提供健康保险产品近千种, 分为医疗保险、疾病保险、失能收入损失保险和长期护理保险四大类, 并开始向居民的健康管理等服务领域延伸。目前虽然产品仍然以疾病保险和医疗保险为主导, 但失能收入损失保险和长期护理保险也得到了较快的发展, 健康保障功能进一步显现。
2 我国商业健康保险发展存在的问题
虽然我国商业健康保险近几年获得了快速发展, 但总体而言, 目前我国商业健康保险还处于初级阶段, 还存在不少亟待解决的问题。集中表现在:一是整体规模小。与国外商业健康保险发展情况相比, 我国商业健康保险普及率很低。美国参加各种商业健康保险的人口占85%。我国台湾地区商业健康保险的覆盖率高达96%。2006年我国人均商业健康保险费支出还不到30元, 是美国2001年的1/90;2006年我国商业健康保险深度仅为0.293%, 低于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 (3%) 。二是产品单一、同质性严重、市场供求矛盾突出。虽然目前市场上健康险产品近千种, 但基本上表现为与基本医疗保险的保障水平具有较强替代性的保险产品, 或者是与基本医疗保险相衔接的团体补充医疗保险产品。并且集中在定额给付型的疾病保险产品, 短期 (如一年期) 的产品居多。补偿性的医疗费用保险产品如个人住院费用医疗保险、门诊医疗保险产品少;长期保障的产品少。而这些恰恰是老百姓所需要的。这样, 市场上一方面表现出社会公众对健康保险需求迫切, 另一方面保险公司有效供给严重不足。三是保险费率偏高, 保障程度偏低。老百姓生活确实需要商业健康保险, 但事实上它与老百姓的距离却很远。对老百姓而言, 目前商业健康保险最突出的问题是价格偏高, 造成这一问题的原因是缺乏精算所需的疾病发生率和医疗费用率等基础数据, 由于我国不同时期、不同地区的疾病发病率和医疗费用率有很大不同, 而且数据变化很快, 监管部门要想制定出一张统一的、全国性的发病率表和医疗费用表难度很大, 因此国内至今没有一张统一、科学的发病率表和医疗费用表。保险公司为了避免收不抵支在产品定价上偏于保守, 而高高在上的价格难以吸引更多的投保人以摊薄风险降低单位保费, 从而造成恶性循环。从保障效果来看, 保障程度偏低。对于重疾险, 保险公司往往把风险控制放在首位, 制定出非常苛刻的理赔条件。与普通人对于疾病保险的直观理解不同, 市面上的重大疾病保险并非只要得了保险合同上规定的疾病就可以得到赔偿, 事实上要获得赔付, 不仅要得规定的病, 还要按规定的方法诊断与治疗, 甚至还要按规定的症状去生病。在很多情况下, 当满足了保险合同的赔付条件, 患者已经濒临垂死的境地, 从而让疾病保险的保险目的失去了价值和意义。而健康保险的另一大类型-费用报销型保险, 往往是一年期的短期险种, 续保审察严格, 并且有投保年龄上限, 因而难以满足消费者的医疗保障需要。四是保险条款不严谨、不完善, 管理的随意性大, 实务操作不规范、缺乏统一标准。造成这一问题的重要原因在于缺乏专业化经营。目前, 我国商业健康保险业务基本上采取附加于人寿保险业务由寿险公司统一经营的模式, 缺乏专业性。完全用寿险、财产险的经营理念和组织来经营医疗险, 造成产品开发、流程设计、风险评估、风险监控、专业培训和市场营销的系统偏差。
3 发展我国商业健康保险的几点建议
3.1 营造宽松良好的外部经营环境
给予商业健康保险应有的社会地位。国家应将其作为社会医疗保障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纳入其中, 并以相关法律、行政法规等形式确定下来。财税政策支持。国家财税部门应该给予一定的税收优惠政策, 以鼓励商业健康保险的快速发展。一是应允许经营健康险业务的保险机构享受以下税收优惠:保费收入免征营业税, 利润免征所得税。二是应允许参加商业健康保险的投保人, 其缴纳的保费和获取的保险金享受以下税收优惠:若企业团体投保的保费支出部分, 可以在一定额度内列入成本, 在税前列支;个人缴纳的保费部分, 不征收个人所得税, 且个人获取的医疗保险金也不征收个人所得税。提高商业健康保险的社会认同感。保险公司应定期运用典型赔付案例, 积极宣传商业健康保险在保障社会安定、促进经济发展等方面的作用, 大力普及健康保险知识, 增强社会各界的保险意识, 以提高商业健康保险的社会认同感与亲和力, 使政府重视, 政策支持, 企业欢迎, 百姓拥护。政府在健康医疗保险市场中应发挥积极的作用。政府应在以下方面有所作为:①积极推进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改革, 扩大覆盖面, 使广大职工真正享有医疗保障。②加强对医疗服务提供者的管理。这是规范医疗行为、防范道德风险的关键。③对药品生产流通环节进行监控, 从源头上治理“回扣促销”等不正之风, 使患者既享受到较廉价的药品, 同时又保证用药安全。
3.2 注重市场调研, 把握市场需求, 重视产品开发战略
为使推出的健康险产品能够被市场所接受, 保险公司必须注重市场调研, 掌握不同地区、不同收入层次、不同年龄群体对商业健康险的需求状况, 并在市场细分的基础上, 根据自身实力确定目标市场。在险种开发方面, 对于低收入、无保障的人群提供低价格、宽范围、低保障的险种;对于享有基本医疗保障的职工人群, 提供低价格、窄范围、高保障的险种;对于较富裕的年轻群体, 提供价格与保障程度比例适中、保障期限长、保障范围有针对性的险种;对于高收入的中年群体提供高价位、保障全面的保险产品。
3.3 实施人才培养战略, 强化商业健康保险的专业化经营
商业健康保险是一项专业技术性强、管理难度大的业务, 迫切需要一支高素质的人才队伍, 如医学技术人才、精算人才等。保险人在开展健康险业务的同时, 应切实加强对健康险专业人才的培养。有计划、有步骤地引进和储备一批医疗管理人才, 建立起一支复合型的健康险专业人才队伍。
3.4 保险公司应加强医保合作, 积极探索与医疗服务提供者之间的有效合作途径
在健康保险的风险控制中, 医疗服务提供者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探索建立医保双方的利益共享机制, 有利于保险公司与医疗服务提供者建立有效合作关系, 增强医疗服务提供者的风险控制意识, 使保险公司在保证被保险人获得良好医疗保障服务的同时, 能够有效控制经营风险。在实务中, 医保双方主要有如下合作途径: (1) 选择定点医院。保险公司可就健康保险保障范围内的医疗收费标准、医疗服务质量等内容, 在各医院之间进行公开招标, 引入竞争机制, 从中遴选出若干服务规范、信誉良好的医疗机构, 并与之签订合作协议。保户来此就医, 只要属于保险范围内的病种, 可不先缴费, 而是事后由医院凭相关证据与保险公司结算, 以切断医疗机构与患者之间的“现金流”。如果非特殊原因, 定点医院超过预先约定的费用标准, 保险公司就要从付给医院的费用中扣减超过部分。如果节省了费用, 医院则可以从保险公司拿到额外奖金。 (2) 选择合同医生。目前, 医疗费用无从控制, 其中较大原因乃是病人就医是一种随机性极强的无权选择, 缺乏引导性。所以, 保险公司有必要在定点医院中再选择合同医生, 为费用控制装上“双保险”。 (3) 相机审查医疗服务。即保险公司可委派资深医师对定点医院和合同医生进行随机抽查, 此举意在加强对医疗服务过程的协调管理, 审核医院或医生所提供的施治方案和用药在医疗上是否必需和适当, 以把好核赔关。 (4) 大力推进医疗服务提供者的网络建设。在针对医疗服务提供者的管理内容上, 保险公司应积极推动定点医院的电子化建设, 由从初级的病历调阅、治疗调查等手工管理模式, 逐步转变为通过网络化来实现费用控制和医疗服务协调管理, 从而形成管理式医疗。 (5) 保险公司通过参股或控股等方式, 参与医疗机构管理, 与医疗服务提供者之间真正实现“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统一体。总之, 有效的医保合作模式可创造出政府、保险公司、医院、保户“四赢”的局面:政府解决了医改所带来的重大疾病无保障的难题, 保险公司卸去了医疗费用无从控制的隐患, 医院在医改冲击后找到了新的利润增长点, 保户则获得了一份实实在在的健康保障。
3.5 积极探索新型管理控制体系
一是建立专业的精算体系, 注重积累精算数据, 加强精算评估, 科学厘订产品费率, 防范产品开发风险;二是建立专门的核保核赔体系, 制定和实施健康保险核保核赔管理制度, 加快研发和推广健康保险专用的核保核赔管理手册等专业技术工具。
摘要:随着我国国民经济快速健康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人们对健康越来越重视, 商业健康保险市场的发展潜力巨大。但综观目前国内的健康保险市场, 由于受多方面因素的制约, 其发展速度、规模、质量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显落后。分析了我国商业健康保险市场的发展现状与不足, 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发展商业健康保险的相关对策。
关键词:商业健康保险,专业化,建议
参考文献
[1]KennethBlack, Harold D.Skipper.人寿与健康保险[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2.
[2]吴定富.发展商业健康保险为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服务[J].中国金融半月刊, 2003, (11) .
商业保险办理通知 篇5
2013级新生的商业保险相关事宜已经通过《告家长书(确认书)》(随录取通知书一并寄送)详细告知学生和家长,现将相关具体投保事项通知如下:
1、请通知学生上交太平洋保险《告家长书(确认书)》,无论学生是否参保,均在《告家长书(确认书)》“回执”栏里注明是否参保,并且写上学生的姓名和学号,将《告家长书(确认书)》按学号顺序收齐。如学生丢失《告家长书(确认书)》,可复印。同时,组织所有学生填写《2013级新生商业保险参保意向确认表》(附件1)。
2、按学号顺序统计参保学生和未参保学生名单(具体格式见附件2:《参保和未参保学生信息表》),做到参保学生人数+未参保学生人数=《告家长书(确认书)》总数=2013级新生数。
3、投保金额:
本科生每年50元,4年共200元,一次性交清。
研究生每年50元,3年共150元,一次性交清。
由辅导员收齐投保金额后,于保险公司到校现场办理时统一缴纳。
4、请于2013年10月23日前将《参保和未参保学生信息表》以学院为单位上传奥蓝系统,将纸质《2013级新生商业保险参保意向确认表》以学院为单位交学生资助管理中心(学生事务服务中心306室)。
5、请尽量发动全体学生参保,如若超过截止日期概不受理。
6、根据学校研究决定,对于2013级本科新生家庭经济困难认定为特别困难的学生(名单见附件3)实行商业保险费用(大学四年200元/人)资助,现将具体要求通知如下:
(1)补助形式:学校根据各学院(部)2013级特别困难学生人数,按照每人200元的标准划拨经费到各学院(部)困难补助本子上,各学院(部)按照学生困难补助工作程序领取这些学生的补助款后,等保险公司到学校来办理相关保险事宜时由辅导员统一办理。
(2)这些学生的商业保险必需办理,请学院(部)务必做好此项工作,做到专款专用,同时做好此项资助政策的宣传工作。
(3)请各学院于10月18日前到学生资助管理中心(仙林学生事务中心306)办理补助经费划拨事宜。
7、保险公司到校现场办理时间:2013年10月30日下午14:00,办理地点:仙林学生事务中心三楼会议室。
学生资助管理中心
商业有价 健康无价 篇6
花样多了,不知不觉就吃多了;有车开了,不知不觉就运动少了;生意忙了,不知不觉就压力大了。于是, 今天的人们不知不觉就生病了。过去的富贵病,如糖尿病,现如今越来越普遍;这种过去老人才得的病,今天已经开始发生在中青年身上,而这些人,正是事业和家庭的中流砥柱!
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危害
医学专家说:糖尿病主要是人体血液内葡萄糖浓度过高。这是因为人体内胰腺所分泌的一种荷尔蒙——胰岛素不足所造成的。有糖尿病的病人会出现多饮、多尿、多食、消瘦、头晕、乏力等症状,并会发展,甚至导致各种严重的急、慢性并发症:如对眼睛的影响,肾脏功能的衰竭,神经末梢的侵蚀以致影响到手和脚部;血管的动脉硬化甚至爆发各种心脏疾病。
根据糖尿病严重程度,通常分为一型和二型。
糖尿病可能不至于致人与死地,但是糖尿病的并发症却是人类的杀手。
定期检查,加强防治
得了糖尿病,需要认真对待,从饮食、锻炼、保健等方方面面进行保养。专家告诫,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定时检查,应该成为生活的一部分。
定期检查血糖指数。和许多疾病一样,定期检查是掌握身体状况,防止疾病的第一道防线。针对糖尿病,人们要特别掌握餐前和餐后的血糖指数是否在正常的范围内。现在的医学科技相当发达,便携式的测试血糖仪器非常方便。确诊的糖尿病患者,要随时监测血糖指数。
经常检测血糖指标。这是了解糖尿病病情的最重要指数。有些人知道糖尿病病人容易出现低血糖并造成无力甚至昏厥,但是如果不了解血糖指标,任何一个医生都无法诊断。
定期进行眼科检查。除血糖检查外,眼科的检查也是非常重要的:糖尿病会对眼睛造成侵蚀,尤其是视网膜。糖尿病对视网膜的侵蚀往往是从视网膜的边缘开始的,在这个阶段并不会对视力造成任何影响。如果病人没有进行及时的检查和处理,侵蚀进一步发展到黄斑和微细血管,则可能会引发出血甚至是视网膜脱离,病人会因此而失明,这时也难以有效治疗。因此,糖尿病患者需要定期进行眼科检查,根据情况调整眼镜或者采用激光疗法,将糖尿病的侵蚀控制在一定范围之内。
百汇康护集团协助患者康复
百汇康护集团(Parkway Hospitals Singapore)是新加坡顶尖的医疗康护集团之一,是亚洲最大的私人医疗康护集团,拥有35年的辉煌历史,其高素质的一流医疗服务享誉全球,作为世界各地患者的首选——百汇康护集团的医院和医疗康护服务在亚洲深受人们的欢迎。百汇康护集团是新加坡的上市企业,其医疗网络由三所一流私人(新加坡)医院——东海岸、鹰阁、伊丽莎白医院以及在其它地区的多所医院组成。
德国商业健康保险及经验借鉴 篇7
1 商业健康保险概况
1.1 参保人群
2009年开始,所有德国人必须参加医疗保险,目前法定医疗保险覆盖人口约90%,综合商业医疗保险(Comprehensive Health Insurance)覆盖人口约10%,主要包括以下人员:一是高收入的雇员。法律规定,收入超过一定额度(2014年要求税前年收入高于53,550欧元或税前月收入高于4,463欧元)的雇员可以选择参加商业健康保险,保费由雇员和雇主各支付一半。二是政府雇员。原则上政府雇员均参加商业健康保险,财政承担50%-70%的保费,余下部分由个人承担。三是自由职业者。除艺术家和农民必须参加法定医疗保险外,所有的自由职业者都选择加入商业健康保险。
法定医疗保险的参保人员可以投保补充医疗保险。德国约26%的人既参加了法定医疗保险,又投保了补充医疗保险。目前,商业健康保险的总参保人数超过3,800万人。
1.2 市场规模和业务类别
2012年,商业健康保险保费收入为356.28亿欧元,同比增长2.77%,占德国保险业保费收入的19.62%,占欧盟商业健康保险收入的31.53%。
德国商业健康保险可分为综合医疗保险、补充医疗保险和长期护理保险三大类:
一是综合医疗保险。这是法定医疗保险的替代型产品,保障内容涵盖了住院和门诊的检查费、诊断费、治疗费、手术费、护理费、康复费、住院津贴、病后疗养、海外治疗和急救、牙科和眼科治疗,甚至健康体检和验光配镜等。保障范围和水平不得低于法定医疗保险,但参保客户享有更好的医疗服务,如可自行选择医院、提供牙科保障等。2012年,综合医疗保险保费收入258.63亿欧元,占健康保险总保费收入的72.59%。
二是补充医疗保险。主要是为法定医疗保险参保人提供更高质量的医疗服务,既有终生保障产品,也有短期保障产品,能提供单间病床、镶牙、心理疾病的治疗等。从险种来看,可分为疾病津贴保险、住院津贴保险、法定医疗保险的补充险、护理保险的补充险等。2012年,补充医疗保险保费收入77.54亿欧元,占健康保险总保费收入的21.76%。
三是商业护理保险。1995年起实施的护理保险制度采取“护理保险遵从医疗保险”原则,凡参加综合商业医疗保险的须同时参加商业护理保险。商业护理保险保障范围和水平不得低于法定护理保险,还可能包含支付更高比例或全部的私人护理院费用、更高的家庭护理费用、更高的住院费用等保障。2012年,商业护理保险保费收入20.11亿欧元,占健康保险总保费收入的5.64%(见表)。
资料来源:Statistical Yearbook of German Insurance 2014
1.3 赔付支出
2012年,德国商业健康保险赔付支出232.87亿欧元,同比增长2.25%,其中,综合医疗保险和补充医疗保险的赔付支出225.08亿欧元,长期护理保险的赔付支出7.79亿欧元。
如果被保险人在一年保险期间内没有报销医疗费用,保险公司会返还一部分所缴纳的保费给投保人。各保险公司的返还标准不同,比如安联健康险公司会将保费的15%返还给投保人。2012年,保险公司退还投保人的健康险保费为49.45亿元。
2 商业健康保险的市场主体
2.1 商业保险公司
目前该国共有48家保险公司经营商业健康保险业务,其中股份制保险公司25家,相互保险公司23家,2012年,股份制保险公司市场份额占比57.2%,相互保险公司市场份额占比42.8%。由于相互保险公司受限于资本市场灵活筹资等影响,公司数量和所占市场份额日趋缩小,数量从1960年90家下降至2012年的23家,市场份额从66.3%下降至42.8%,而股份制保险公司的公司数量和市场份额呈上升趋势,近年来保持相对稳定态势。
德国较大的商业健康险公司包括DKV、Debeka、Alltanz、Signal、Central公司。其中,最大的DKV公司参保人数400多万人,市场份额约15%。最大的10家保险公司年收入超过10亿欧元,市场份额超过70%。
2.2 保费测算
2.2.1 保费与风险对价的原则。
商业健康保险保费的测算是根据缴费与个人风险(诸如年龄、性别、健康状况、退保可能性、医疗费用上涨等因素,在疾病津贴保险中还要考虑到职业因素)及保障水平相对应的原则开展。法定险的保费与个人收入挂钩,即按收入的百分比征收保费,与个人身体状况和年龄无关。商业健康保险权利与义务对等,缴一人,保一人,不像法定医疗保险可以联保家属。因此,商业健康保险对单身青年和没有孩子的夫妇最有吸引力。
2.2.2 老年疾病风险储备金。
保险公司实行固定费率,规定投保人在各个年龄段缴纳的保险费保持不变,为解决老年疾病风险带来的高额保费负担问题,德国法律规定,商业健康保险的投保人在年轻时必须缴纳老年疾病风险储备金,约占保费的10%。
2.2.3 保证续保。
为保护客户利益,商业健康险产品保证续保,即保险公司一旦承保,就不得解约,解约权属于投保人,投保人可以自由退保或在同一公司转换其他保单。在2009年1月前,如果投保人退保,他所缴纳的老年疾病风险储备金不能转到新的保险公司,后来发现这影响了市场竞争和客户转保。目前客户转保后,连同老年疾病风险储备金一并转到新的保险公司。
2.3 开拓“第二健康市场”
面对迅速增长的健康服务产业,德国商业健康险公司提出了“第二健康市场”的概念,其中预防性医疗服务是第二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预防性健康检查、运动与旅行健康以及预防服务等。Med Well公司专门致力于发展预防性健康保险产品,推出的OPIMED产品是第一个商业健康保险服务产品,提供了病人与医生之间对健康预防的新型平台,通过Med Well诊所医生提供的网络化服务,满足了病人对个人健康服务的需求。
2.4 健康险与健康服务相结合
商业健康险公司有必要向整个健康服务业延伸和拓展,以严格防范医疗风险。德国的监管制度允许商业健康险公司经营医疗服务机构和健康管理公司。以D K V公司为例,2001年该公司提出“关注健康”的经营理念,为实现“健康保障、健康服务和医疗护理服务三者相互促进”战略目标,大量投资健康服务产业链,包括投资连锁综合门诊和牙科诊所、护理和养老机构、健康管理机构,参股医院集团等。
2.5 投资运作
由于德国商业健康保险有规模较大的老年疾病风险储备金,为实现该项资金的保值增值,须对资金进行投资运营。2013年,商业健康险公司投资金额2,188亿欧元,投资收益较为稳健,收益率4%。其中债券投资2012亿欧元,占比91.96%;股票投资49亿欧元,占比2.24%;不动产投资55亿欧元,占比2.51%;股权投资50亿欧元,占比2.29%;其他22亿欧元,占比1.01%。
3 商业健康险的监管和行业自治
3.1 分业经营
德国《保险监督法》规定,商业健康保险、财产保险和人寿保险必须分业经营。专业健康险公司在法律允许范围内经营健康保险,而寿险公司和财产险公司不得经营健康险业务。之所以有这样的法律规定,主要是基于以下认识:一是健康险的精算定价是疾病的发生率和医疗费用,与寿险的精算定价主要根据死亡率不同。因此,在精算原理、风险评估、风险控制技术、管理方法上都不同,专业化才能保证稳健经营;二是如果允许混业经营,难以避免不同业务在财务核算上的不清晰,出现不同业务利润(或亏损)的相互补贴,也容易造成对不同保险客户的不公平。
3.2 严格监管
2002年5月成立的德国联邦金融监管局(Ba Fin)是集银行监管、保险监管、证券监管为一体,代表了完全整合的监管模式。同时Ba Fin考虑到了行业区别:为银行监管、保险监管和证券监管/资产管理成立了独立的组织部门,根据不同的监管对象进行分业监管。商业健康险监管的主要目标有两个:一是确保被保险人的利益得到充分保障,二是确保商业健康险公司在任何时候都可以履行保险合同项下的负债。
商业健康险公司的经营和运作受到法律严格约束。例如,《保险合同法》对投保人定义、投保期限、健康险保障范围、等待期、保费、合同等作出了明确规定。《保险监督法》对开业许可、业务运营、投资等进行规范。《护理保险法》详细规定了费率、保险金赔付范围和赔付比率、保险事故的定义、理赔条件、费率调整、客户信息的利用和保密、病人病历的提供和查阅等内容。2013年,所有商业健康险公司都达到偿付能力标准,行业平均偿付能力充足率达到248%。
3.3 高度自治
德国医保制度从建立之初就明确了三个结构原则(共济原则、自我管理原则、实物服务原则),其中的自我管理原则是指国家层面制定法律政策并依法实施监管,运行层面各机构主要通过行业协会,诸如医保经办机构、商业健康保险协会、医院协会、医师协会等实行自我负责、自我管理。
现有的48家专业健康险公司隶属于商业健康保险行业协会。行业协会扮演行业自律、沟通交流、培训教育、数据统计的角色,以维护整个行业的权益。
3.4 税优政策
目前,法定医疗保险的筹资已达到工资的15.5%(其中雇主承担7.3%,个人承担8.2%),再进一步增加筹资标准将影响企业的国际竞争力,为此,从2000年开始,管控医疗费用,实现筹资体系的可持续成为德国医改重点。2004年,实施《法定医疗保险现代化法》,在继续坚持团结互助、社会共济的基础上,增强国民对医疗健康的“自我责任”意识,一方面鼓励投保人积极参与疾病预防和早期诊治计划,另一方面要求投保人承担部分医疗费用。
同时,通过税优政策支持商业健康险的发展,以缓解公共财政压力。在德国,企业为雇员支付的法定医疗保险、商业健康保险以及强制的长期护理保险作为雇员收入的一部分,被看作是公司的经营费用(2014年额度为雇员1,900欧元,个人2,800欧元),无须缴税。
4 借鉴启示
德国的医保制度历史悠久,其严谨的制度设计、持续的改革完善,对正在推进的中国医改,尤其是我国商业健康保险的发展有诸多有益启示。
4.1 促进商业健康险专业化发展
商业健康保险与寿险业务、财产险业务,在精算原理、风险管控、经营模式等方面有明显不同,要取得商业健康保险的长足发展,就必须遵循其经营特征和内在发展规律,必须走专业化的发展道路。德国法律明确规定对商业健康保险实施单独监管和专属经营,建立了符合商业健康保险经营特点的监管体系,使专业健康保险公司能够在本领域内练好内功,在产品开发、核保核赔、精算定价、风险管控、信息系统、数据分析、客户服务、医疗机构管理等方面形成了系统而又精细的理论和技术,积累了丰富的经营管理经验,有力地促进了健康保险市场规模和服务能力的提升。
2014年以来,陆续出台的《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保险服务业的若干意见》《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发展商业健康保险的若干意见》等文件,凸显了国家对商业保险的高度重视,同时对商业健康保险专业化发展提出了新要求。为此,需要抓紧开展《健康保险管理办法》及有关健康保险制度的修订工作,将这些精神和要求落实到行业的监管制度中,通过顶层制度设计,促进商业健康保险专业化发展。
4.2 推动医疗服务市场竞争
德国的法定医疗保险与商业健康保险之间存在竞争关系,法定医疗保险内部和商业健康保险内部也存在竞争关系。通过医疗保险市场竞争促进医疗服务市场竞争,这种竞争提高了经营效率以及控制医疗费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减少了医保基金的浪费和医疗服务的过度使用。因此,一方面,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加强医保经办环节的竞争;另一方面,逐步放开医疗服务项目的定价权,授权医保经办机构与医院谈判定价,监控医疗质量和效率,进而推动医疗机构竞争。
4.3 加强老龄化社会医疗风险的应对
我国社会医疗保险实行“现收现付”制,这种制度设计对于应对老龄化社会的医疗风险可能估计不足和考虑不周。德国商业健康险通过老年疾病风险储备金,解决老年疾病风险带来的高额保费负担问题,在医疗费用精算上既有横向短期、也有纵向长期的“T型风险平衡结构”,这与法定医疗保险“现收现付制”的横向平衡结构有较大区别。投保人保费的部分预先缴纳避免了保费随年龄增长而提高,使得商业健康保险的保费相对稳定。因此,我国社会医疗保险应深入研究老龄社会的医疗费用的长期预算,通过加强基本医疗保险和城镇职工个人账户累积基金保值增值、开展健康险税优强化个人医疗基金储备等方式,提高医保筹资体系的可持续能力。
摘要:德国是世界上商业健康保险较为发达的国家,本文分别从市场概况、市场主体、监管和行业自治等方面对该国的商业健康保险市场进行梳理,以此为基础挖掘其对我国健康保险的借鉴意义。
商业健康保险 篇8
一、业务规模稳步增长
2011年, 全国共有近百家保险公司经营商业健康保险业务, 备案销售的健康保险产品近2000种, 健康保险原保险保费收入691.7亿元, 同比增长20.6%。从公司类型看, 寿险公司健康保险原保险保费收入635.6亿元, 同比增长20.4%;产险公司健康保险原保险保费收入56.1亿元, 同比增长22.7%;从产品期限看, 短期健康保险原保险保费收入286.4亿元, 同比增长15.3%;长期健康保险原保险保费收入405.3亿元, 同比增长24.7%。从销售对象看, 个人业务原保险保费收入500亿元, 同比增长21.2%, 团体业务原保险保费收入191.7亿元, 同比增长19.1%。
二、保障范围日益全面
2011年在售的健康保险产品涵盖疾病保险、医疗保险、护理保险和失能收入损失保险四大类。其中, 疾病保险原保险保费收入370.5亿元, 同比增长22.8%, 占比53.6%;医疗保险原保险保费收入316.6亿元, 同比增长17.1%, 占比45.8%;失能收入损失保险原保险保费收入0.9亿元, 同比增长39.8%, 占比0.1%;护理保险原保险保费收入3.6亿元, 同比增长3.1倍, 占比0.5%。未来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逐渐加剧, 人民群众对护理保险的需求将不断增长。
三、健康保险服务逐步创新
商业健康保险 篇9
一、农村市场发展商业健康保险的必要性
(一)农村商业健康保险存在大量的潜在需求
我国是农业大国,农村人口达到9亿多,尽管近几年来农村人口的比例逐年下降,但绝对人口数仍保持着增长势态。随着农村经济发展,农民生活条件的改善,拥有庞大人口数字的农村基本保障制度与农民客观需求之间的矛盾却日趋激化,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现象普遍存在,逐年递增的收入并没有解决农民们对突发的健康医疗问题的担忧。从消费需求讲,农民生活需求由原来的基本生活需求向风险管理的安全需求转变,绝大多数农民迫切需要健康保险服务。
(二)农村医疗保障体系需要补充完善
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代表一个国家经济水平的发达程度。我国自20世纪70年代由计划经济转型过渡到市场经济,原有的基本保障系统面临着严峻挑战。农村人口作为最大保障群体其医疗保障建设远远滞后于城镇,这种保障缺陷直接制约了农村劳动力人口素质的提高,也制约了农村经济建设的健康发展。鉴于我国的国情,社会保障体系的发展完善还需要相当长的时间。以服务于中国广大农村人口为出发点的农村商业健康保险的出现,开拓了社会保障与商业保障互补的新思路,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政府的压力,增强了农村人口抵御风险的能力,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做出积极的贡献。
二、农村市场发展商业健康保险的制约因素分析
(一)对农村商业健康保险的宣传力度不够
在农村,人们的观念依然停留在有病看病,没病则不需要支出额外费用的概念上。人们对可能发生突发健康事件的风险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农民参加商业健康保险的意识非常淡薄,这与区域性的通讯落后、交通闭塞、社会性普及教育不足有关。这种观念的根本转变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全社会积极宣传和推广。
(二)农村基础医疗设施落后阻碍商业保险模式的发展
目前,乡镇级医院医疗卫生状况总体比较差,普遍存在着房屋简陋、设备老化、医务人员水平低、收费不合理的问题,这导致了农民看小病费用高,看大病不敢看,很难获得合理的基本保障。保险公司对级别较低的村镇医院无法控制其诸多因素的风险,农村基础医疗建设的不足成为阻碍商业保障模式发展的瓶颈。
(三)对农村商业保险的支持政策落实不具体
2006年下发的《国务院关于保险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中明确了商业保险在社会保障体系中的地位,但仍需进一步落实对农村商业健康保险的扶持政策。例如,加大对农村购买力,对购买商业健康险的农民提供一定的政府补贴,提高农民积极参加健康保险的意识,对保险公司在农村市场上推出的个别惠农险种予以免收营业税等。
三、建立完善的农村商业健康保险市场的运营模式
(一)市场调研
保险公司应深入开展市场调研工作,根据地域经济发展水平准确定位农村健康保险消费市场,迅速出台符合当地经济特点的险种。
1. 保险需求。
据调查,生病就医和突发意外事故是当前农民关注和急需要解决的问题。因此,保险公司应以实际需求为主线尽快设计出符合农村地域特点的系列险种。
2. 实际购买力。
深入到村镇了解当地人均可支配收入中用于健康医疗费用的比重。考虑到农民的收入仍然存在不稳定因素,合理计算出人均支付健康医疗费用的保守值作为设计险种的依据,设计出既能满足农民的保险要求,又能稳定交费的险种。
3. 投保理赔方式。推出既方便投保人交费又方便业务员操作的险种是开拓农村商业健康保险市场的重要措施。
(二)产品研发
1. 产品研发首先要考虑地域性贫富差异。
在贫困村镇可设计低保费、低保额的健康保险产品,开发低端市场,突出保障性。在较富裕村镇可设计有一定投资价值的健康保险产品,兼顾保险的投资性。
2. 细化的保险产品可满足广大农民的需要,也可降低保险公司的经营风险。
农村疾病结构与城镇疾病结构存在巨大差异。保险公司应根据这种差异有针对性地细化产品结构。比如健康检查,门诊医疗、住院治疗、意外伤害给付、护理、误工给付、伤残给付、重大疾病给付、死亡给付等的细化可以满足农民多方位及各个阶段的需求。
3. 农村人口的现金收入随季节性波动很强,因此保费额度不能过高,应采取灵活简洁的缴费方式。
例如,有些国家对不能按时交保费的农民,实行分期付款的方式;对提供劳动力服务的特困农业人口实行支付部分报酬,另外部分获得超值医疗服务;对暂时无法缴款的农民实行延长复效期和期限垫付等,这些方式都对鼓励农民认识健康保险,接受健康保险进行了积极的探索。
4. 对健康保险产品理赔机制进行人性化设计。
理赔机制的人性化主要是指理赔手续简洁明了、赔付资金给付及时、赔付后的回访服务等。打破传统的事后赔付,实行确诊赔付、住院前赔付的方式将是农村健康保险市场运营的一次变革。当意外事件发生时,农民可以从真正意义上体会到健康保险保障的实惠。这与普通的健康保险采用事后赔付的方式形成强烈反差。事后赔付对于资金短缺的农民来说容易产生心理障碍,心理因素是意识形态产生的原动力,实际上农民在入院医疗前最希望的就是保险公司的及时赔付。所以,健康保险产品的人性化设计从某种意义上讲是转变农民对健康保险认识的重要一步,是整个农村健康保险市场不断扩大发展的尤为重要的环节。
(三)营销网络
针对农村健康保险市场的特点,建立合理且符合实际需要的营销网络是推动农村保险市场发展的重要因素。根据农村人口居住分散、信息传递滞后、地域经济发展不均衡的情况,保险公司应重点开发几个中心区域,在中心区域建立分支机构,分支机构负责因地制宜地搭建一个综合系统性管理平台。该平台包括业务管理、信息制度管理、组织机构系统管理等。分支机构下设办事机构,办事机构以下可建立代办点或代办人员的销售网络。办事机构为重要的承上启下环节,负责指导、监督和管理数量众多的代办点和代办人员,并执行分支机构的统一工作管理。代办人员要深入乡镇,村屯、农户,对农民本人进行当面服务,帮助农民了解基本医疗常识,增加对健康医疗的保障意识,并及时反馈农村健康保险需求的重点。现阶段有些保险公司已开办的农村代办点业务量小、人员少、业务员的积极性差与当地农户对保险公司的安全保障的不信任有关,因此保险公司及分支机构应经常下地方走访,深入群众了解情况,通过组织一些乡村娱乐活动,健康卫生教育宣传周等惠农形式拉近与农民相互了解,坦诚相见的距离。
(四)服务管理
1. 确立“以人为本以保户为中心”的服务理念
在开发农村保险市场过程中,应牢固树立服务意识和市场观念,坚持以人为本,以保户为中心,从保户的角度分析和处理问题,确保服务到位、承诺兑现。农民投保的目的就是为了寻求保障,在出险时能够及时足额地得到赔偿是投保人的最终目的。如果广大农民感觉到“投保容易,理赔难”、“保前热情宣传,保后冷淡服务”就会对保险公司失去信心。目前农民总体上还属于弱势群体,一旦对新生事物产生抵触情绪,这种情绪会迅速扩散,这将给进一步开发农村保险市场带来障碍。
2. 强化服务措施,提供优质完善的服务
以“主动、快捷、周到、热情”的要求来强化服务措施。采取上门服务,主动为农民讲解相关保险知识及村镇街道流动宣传健康常识的办法扩大宣传范围。采取简洁快速办理业务,限时赔付的办法来增强理赔服务的及时性。对营销各个流程各个环节都以客户满意为宗旨。可以用典型理赔案例来树立行业形象,发生在农民身边的投保并获得及时赔偿的案例尤其能产生巨大影响。少数获得了保障,抵御了风险的农民会将真实的感受和益处传播出去。
(五)监管机制
农村保险业的健康发展,有效的监管机制必不可少。对农村保险市场行为的监管,应加大对保险误导欺诈行为及同行恶性竞争的惩治力度。保监会《关于促进农村人身保险健康规范发展的通知》中强调在“开展业务过程中必须向客户提供客户权益告知书或进行投保风险提示,并在犹豫期内对农民投保人进行100%回访。回访应包含责任免除、退保条款等项内容的说明”。保险公司除落实行业规范外,也应加强本公司的内部监管机制的建设。自上而下,层层监管可以提高保险公司开发农村市场的执行效果。例如,监督业务人员在开展业务中的诚信力,监管业务流程的准确性、严密性、时效性,监管资金合理流向,保证市场开发初期资金再投入的延续性等。
(六)人才培训
农村商业健康保险业务是一项专业技术性强、管理难度大的业务,迫切需要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人才队伍。人才队伍体系建设的核心是培养出一批有思想觉悟,不怕吃苦、开拓能力强、诚心为农民服务的骨干力量。对于普通代销人员应做好岗前基础知识培训工作,随业务的开展再进一步组织专业知识的培训,逐步提高代销员整体素质。建立人才储备,对骨干人才给予优厚的待遇和广阔的发展空间,使其把自身的发展与农村商业健康保险市场的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
摘要:农村基本医疗保障制度无法满足广大农民对健康保险日益增长的需求,而制约农村市场发展商业健康保险的因素是:对农村商业健康保险的宣传力度不够,农村基础医疗设施落后阻碍商业保险模式的发展。应建立完善的农村商业健康保险市场的运营模式,深入开展市场调研工作,针对农村健康保险市场的特点,建立合理且符合实际需要的营销网络,大力推动农村保险市场发展。要确立“以人为本、以保户为中心”的服务理念,强化服务措施,提供优质完善的服务。
关键词:商业健康保险,运营模式,农村市场
参考文献
[1]黄文强.建立长效机制促进农村保险业务稳步发展[J].广西金融研究,2006,(11).
[2]朱俊生,庹国柱.农村商业健康保险的定位[J].中国保险,2007,(2).
商业健康保险 篇10
如何扩大健康保险市场,加快市场发展速度?本文拟从产品和服务角度加以探索。
1 商业健康保险的发展现状
商业健康保险是以被保险人的身体为保险标的,保证被保险人在疾病或意外事故所致伤害时的直接费用或间接损失获得补偿的保险,包括疾病保险、医疗保险、收入保障保险和长期看护保险。
相对成熟市场,我国的商业健康险发展晚、起点低、规模小、风险大,仍处于发展的初创阶段。从历史溯源情况看,可以说是从1996年平安成立医疗保险部正式起步,到2004年保监会相继批准成立4家专业健康保险公司,健康保险业务才算迈出专业化经营的实质性步伐。目前共有近百家包括财产保险、人寿保险、专业健康险公司在内的保险公司经营健康保险业务。从市场规模上,以保监会和原卫生部2012年的统计数据为例,人身保险业务保费收入10157.00亿元,健康保险业务保费收入862.76亿元,占人身保险保费收入的8.5%,而国外成熟健康保险市场该比例一般在30%以上;社会医疗卫生费用总支出28914.42个亿,健康险赔付总支出298.17亿元,占社会医疗卫生费用总支出的1.03%,国外成熟健康保险市场该比例一般为20%;在目前健康保险的总量中,疾病险保费收入是256.1亿元,医疗保险保费收入是289.8亿元,两者占健康险总保费的95.1%。中国保险行业协会、中国社科院课题组共同组织编写的《中国健康保险发展报告》披露:按照不同口径估计:2015年,健康保险潜在的市场需求在2520亿元到1.036万亿元之间,分别是2012年健康险保费收入的2.9倍和12倍。由此可见,国内健康保险的保险密度和深度与成熟健康保险市场相比还有较大差距,健康保险的发展速度要缓于保险业整体的发展,而潜在市场需求又远大于目前健康保险市场的规模。与此同时,健康保险产品由于赔付率较高,加上管理费用等经营成本,基本处于微利或亏损经营状态。
2 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我国的个人医疗费用正以每年20%的速度递增,大大超过同期国民经济的增长速度。虽然有良好的市场需求预期以及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等市场利好,但商业健康保险的发展一直处于“叫好不叫座”的尴尬境地,或者说其发展状况较国外市场还有较大差距。究其原因,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
2.1 外部环境:保险公司先天的弱势地位以及民众保险意识的淡薄延缓了健康保险的发展
我国是“以基本医疗保障为主体,其他多种形式补充医疗保险和商业健康保险为补充”的“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属于传统健康险经营模式。在该模式下被保险人和医疗服务提供者是共同利益体,保险人则是第三方付费人。医疗服务信息不对称,使医疗服务提供者占据了主导权,由于缺乏与医疗机构的风险共担与利益共享机制,保险公司对医疗风险的管控力度处于弱势地位。在这一问题上,朱铭来教授的观点是,医疗机构不可控制的费用风险是导致健康险产品经营风险高的主要原因。
同时,尽管民众对健康风险减负的需求很高,但健康保险意识仍较淡薄。同样以一组数据来说明,2012年全国的民用汽车保有量为12089万辆,如果让每个车主为自己购买2000元的健康保险,那保费规模就有2400亿元,是2012年健康险保费规模的3倍,而这一点在今天却难以实现;反过来,如果让每辆车买2000元的车险,却似乎又是大多数车主可以接受的事。尽管车辆没有健康和生命那么重要,但人们的消费行为及意识却是背道而驰的。
2.2 内部经营策略:保险公司产品同质化及经营机制和管理模式陈旧也是重要原因
目前市场上在售的健康保险产品达300多种,但各公司间的产品差异较小,创新品种少,产品间的替代性较强,缺少品牌性产品,由此导致保险公司间业务竞争中价格因素占很大比重。
在经营理念及管理模式上,很多公司还是用寿险、财产险的经营理念和方法来经营健康险,对健康保险的经营模式还多处于探索阶段,没有形成清晰的经营思路和营利模式,缺少对健康险的专业化经营。同时,因受制于专业化信息管理不畅、医疗风险管控力度薄弱、专业技术人才匮乏等影响,短期内在健康险专业经营上较难有急速的转变。
3 对商业健康保险发展的探索
商业健康保险的保费收入仅占到社会医疗卫生费用总支出的1%,这个比例虽然说明健康保险发展比较缓慢,但也同时反映出这个市场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和前景。按成熟市场20%的比例看,市场容量绝对令人振奋。特别是2012年六部委出台的《关于开展城乡居民大病保险的指导意见》等系列政策,为商业保险公司带来了巨大的市场契机,可谓是商业健康保险发展的新里程碑。
结合上述分析,笔者认为健康保险的发展可从如下几个方面展开探索:
3.1 在产品领域加强创新,建立产品特性及优势。
健康险家族包括:疾病保险、医疗保险、护理保险及失能保险四大类,国内健康保险的在售主打产品集中在疾病保险及医疗保险,而对另外两类产品涉及较少。保险公司对开发的长期护理及失能产品没有作针对性的推广,或产品本身与成熟市场相比有较大差距,致使这两类产品的保费不超过总体健康险总保费规模的10%,似乎只是“摆”在架子上的弥补产品线的产品。
我国已经步入了老龄化社会,加之实行计划生育政策,有关研究分析表明,市场对长期护理产品及失能产品的需求度越来越高。到2030年,我国需要老年长期护理服务的老年人总数为6668万人,其中部分失能老年人总数为4446万人,完全失能老年人总数为2222万人。到2050年,我国需要老年长期护理服务的老年人总数为10747万人,其中部分失能的老年人总数为6938万人,完全失能的老年人总数为3809万人。因此,保险公司可以尽早准备,另辟市场,抢占先机,以专业运营技术能力在这两类产品上获取优势。
对于目前市场中产品集中的疾病保险及医疗保险,也可以通过加法、减法等方式在产品责任、产品对象等方面建立同类产品中的“特性”。比如瑞士再保险公司近期在其核保论坛上就提出:中老年健康保障或成商业重疾险新蓝海。
3.2 通过健康服务,打造经营壁垒。
就产品本身而言,可复制性较强,保险公司的专业化服务才是打造经营壁垒的重要因素。广义的健康保险不仅局限于保险产品本身,更为重要的是从健康管理服务角度打造健康服务品牌。具体的实现形式多种多样,如健康评估、专家预约、慢性病管理、生活方式管理等等。与健康相关的因素都可包括在内。一方面,保险公司通过健康管理可以进行过程管控,降低医疗费用支出;另一方面,通过提供多样化的服务,可以增加与被保险人生活关联的紧密度,同时建立公司的特质性优势。按成熟市场的发展规律,未来商业健康保险发展必将是由健康服务引领的,与健康管理、医疗服务和医疗体系相结合的服务产业。
3.3 加强风险管控,提升营利能力。
健康保险的经营管理,过程管控尤为重要,无论产品开发的初衷有多好,如果没有合理有效的风险管控,很难改变健康保险微利甚至亏损的经营现状。成熟健康保险市场的发展路径说明,健康保险公司缺位的健康管理市场是不完善的。
在目前市场环境下,保险公司可采取的“事前审核、事中监控、事后核查”全流程风险管控措施较为有限。主要为:专业核保人员通过常规告知、体检等方式了解被保险人的健康情况,判断投保条件,进行事前风险审核;借助自身异常赔付数据的监控、与客户的共管协议约定等方式实现事中风险监控;通过传统的理赔调查、账单验证、投保资料核查等方式进行事后核查。从完善健康风险管理体系角度看,保险公司需要结合健康保险业务的经营特点,通过组织和制度设计来提高风险管控能力。如:加快研发和推广健康保险专用的核保核赔管理手册等专业技术工具;充分利用现代通讯技术,依托管理信息系统,构建风险管控操作平台;积极探索与医疗服务提供者之间的有效合作途径,等等。
综上所述,虽然目前健康保险落后于整体保险市场的发展进程,但其与人们日常生活的紧密关联性决定了其潜力巨大的发展前景。
参考文献
[1]蒋雪辉.我国保险市场的开放与政府监管[J].西南财经大学,2000(1):1-60.
[2]林瑶珉.关于商业健康保险发展的若干思考[R].桂林:2011年中国寿险理财规划师年会,2011.
[3]冯芳怡.我国商业健康保险发展趋势研究[J].健康研究,2010(5):43-46.
[4]孟德峰,方金兵.新时期商业健康保险发展对策浅析[J].上海保险,2011(6):18-20.
[5]蒋虹.论发展我国长期护理保险[J].保险研究,2006(10):61-62.
商业健康保险 篇11
关键词:商业保险;社会保险;经济效应
在我国社会经济不断发展的过程中,保险业是经济的重要助推器之一。社会保险是社会保障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养老、医疗、工伤、生育和失业等多方面影响和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商业保险则通过风险的控制和损失补偿,为人们的创新与发展保驾护航,不断增强社会的创造活力。目前,我国政府、企业和个人与保险业的联系越来越紧密。保险对经济发展的作用也愈来愈明显。
一、社会保险的经济效应
(一)为经济增长提供宝贵的人力资本
社会保障制度可以调节劳动力的供给,提供人力资本。在美国等较发达的工业化国家,人均增长率逐年下降,甚至出现负增长。与此同时,这些国家又面临着人口老龄化日益严重的趋势。为此,一些国家利用社会保障,建立生育、抚育子女和教育等津贴的形式,对劳动力再生产给予资助,鼓励劳动力再生产。而我国正处于发展中阶段,人口老龄化的趋势不断加快,所以要利用社会保障来提高人口的素质,为经济增长和发展提供人力资本。[1]
养老保险是社会保险的重要组成部分,现阶段人们广泛关注的话题之一:延迟退休。面对人口老龄化的严峻形势、养老金支付的巨大压力,延迟退休是大势所趋。然而,延长退休年龄势必会推动我国老年人的就业。老年就业人口拥有丰富的知识、经验,构成我国人力资本的重要部分。从一定程度上来看,延迟退休政策的实施能够为经济的增长提供宝贵的人力资本。
(二)经济增长提供充足的资金,并促进资本市场的发展
社会保障基金对经济发展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对资本市场也产生重要影响。劳动者定期按照一定的比例缴纳社会保险费,这无疑增加了我国资本市场的总供给。国家政府作为社会保障基金的管理者,通过选择不同的投资组合以达到保值增值的目标。因为,对资本市场中其他投资者的资产组合在一定程度上也会产生影响,促进金融工具的不断创新。这也会推动我国资本市场不断成熟与完善。
(三)通过收支调节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促使平经济周期更平稳
我国采用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相结合的统筹模式,对经济具有"自动稳定器"的作用。如出现通货膨胀时,人们的货币收入增加,按照既定的比例缴纳的社会保险费自动增加。这样可以减少人们的可支配收入,从而抑制了人们的过度需求;如出现经济萧条时,失业保险又使人们的收入增加,刺激有效需求及就业增加,使社会的总需求和总供给在可控的范围内,从而达到刺激经济的目的。
二、商业保险发展的经济效应
(一)经济补偿效应
保险采用的是大数法则,即通过向所有被保险人收取保险费来补偿少数被保险人遭受的意外损失。因此,少数风险主体的损失由包括受损者在内的所有被保险人分担。作为一种风险管理控制机制,随着业务范围的拓展和保险经营技术的提高,经济补偿效应将逐步得到充分发挥。商业保险对于风险主体遭受损失以后,恢复其以前的工作和生活状态都是至关重要的。商业保险能够促使被保险主体不必担忧受到意外事件所带来的毁灭性打击。近年来,自然灾害发生频率较高,重大安全事故也时有发生,人民生命和财产多次遭受重大损失,保险业义不容辞地担负起了经济补偿的重任,为灾后重建、恢复生产贡献了自己的力量。[2]同时,越来越多的企业、个人把商业保险作为养老、医疗保障和企业风险管理的重要手段。
(二)资金融通效应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保险业是金融业的三大支柱之一。保险企业集聚的保险资金,可以普遍投资于高速公路、铁路等各项基础设施的建设中。一般的企业无法满足这种大型项目的资金需求,而保险企业作为契约型储蓄机构则具有这种资金融通效应。保险企业不仅可以为国家的基础建设提供资金支持,还可以为企业或个人提供信贷服务。保险企业的运营模式:通过向被保人收取保费,聚集闲散的流通资金,形成保险基金。当被保人遭受风险损失时,按照约定给予补偿。因此,保险企业通过这种经营模式一是可以为各项基础设施的建设融资,支援国家的经济建设;一是通过基础设施的建设带动劳动需求的增加,提高劳动者收入、降低失业率,进而促进社会经济的协调稳定。
(三)收入分配效应
保险基金的形成涉及不同的经济主体,即被保险人自愿交费,通过保险企业形成保险基金。当保险人出现事故发生损失时,保险企业愿意按照事先的约定进行赔(给)付。商业保险的基本原理采用的是大数法则,这也是典型的交换。同时,商业保险能够帮助人们不断地进行投资储蓄。收入较高的被保人通过缴纳保险费用减低自己遭遇风险后的风险;收入较低的被保人则通过商业保险提高自己遭受损失后的经济保障。从社会收入横向的角度看,商业保险有着同社会保险同样的收入支配效应。对个人而言,商业保险是在被保人资金允许的前提下进行投保,在遭受损失时获取经济损失补偿的。从个人收入纵向的角度看,商业保险同样有着和养老保险中个人账户激励性质的收入支配效应。
三、二者经济效应的比较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市场经济体制的步伐不断加快,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不断提高。但伴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未富先老"的严峻形势也给我们带来了巨大的挑战。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如何更好地发挥作用有待进一步的研究。现阶段是否要坚持顶层结构设计,建立全国统筹的社会保障制度?如何更好地将社会保险和商业保险有机结合起来,既不增加人们的经济负担,又能有效降低人们的风险?我国一直在不断地试点和探索中逐渐完善我国的社会保障体制。
现行社会保障体系中处于重要地位的社会保险部门负荷太重,一方面,全国仅有的不足10万人的社保队伍面对上亿保障对象,无论在收费层面,还是在支付环节,管理手段、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都亟待提升。但如果扩充队伍,又面临增大成本的重负压力;另一方面,由于项目繁杂,收支方面又缺乏应有的法律规范,政府与企业,政府与个人以及企业与个人的矛盾冲突时有发生,甚至出现为数不少的欺保、骗保和逃保等现象,迫使社保部门不得不腾出大量的人力物力去化解矛盾和问题。商业保险主要突出对有较高收入能力的一部分人提供额外的保障,而社会保险主要是面向所有居民提供的作为老有所依的一种基本保障。共同作用于生活经济的各个角落。[3]
仅仅从经济效应来看,社会保险和商业保险和的经济效是有区别的,但二者经济效应的目的却是一样的:为经济的发展保驾护航。两者互为补充,缺一不可。我们不应忽视其中任何一个,并为社会保险和商业保险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使两者的经济效应得到充分的发挥。
参考文献:
[1]郑伟.中国社会养老保险.[A].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05.07:100
[2]陈鑫.浅析保险业发展的经济效应与社会效应[J].金融研究,2009(2):200.
[3] 邓俊辉.商业保险应在国家社会保障体系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J]. 险研究2006(11).11
商业健康保险发展路径与政策分析 篇12
关键词:商业健康保险,医疗保障,启示
1 发展商业健康保险的政策环境与时机
1.1 政府高度重视,法律法规支持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中发[2009]6号,简称《意见》)指出:“加快建立和完善以基本医疗保障为主体,其他多种形式补充医疗保险和商业健康保险为补充,覆盖城乡居民的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意见》明确了商业健康保险的地位,并提出要积极发展商业健康保险。2010年社会保险法的颁布进一步激发了全社会的保险意识,为商业健康险将潜在的市场需求转变为现实需求提供了重要契机。《“十二五”期间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规划暨实施方案的通知》(国发[2012]11号)中明确提出积极发展商业健康保险,充分发挥基本医保、商业健康保险等的协同作用,解决重大疾病患者的因病致贫问题。以上政策法规的实施有利于商业健康险利用自身优势,发挥补充保障功能,更好地服务医疗保障体系建设。
1.2 健康保险面临创新机遇
从国际经验看,健康保险支出无论是绝对值还是在居民消费中的比重都将越来越高。相对于持续增长的医疗服务需求来说,健康保险行业的供给能力还远远不够。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显示,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占13.26%,比2000年人口普查上升2.93个百分点。数据表明,十年来中国人口增长处于低生育水平阶段,老龄化进程逐步加快。人口老龄化必将带来对护理保险等新兴险种的巨大需求,为商业健康保险带来新的机遇。
2 商业健康保险发展现状分析
目前我国已有包括四家专业健康险公司在内的近百家保险公司开展健康保险业务。在售的健康保险产品达上千款,涵盖疾病保险、医疗保险、失能收入损失保险和护理保险四大类。
健康保险保费收入1999年为36.54亿元,2010年达到677.47亿元,且整体呈每年增长势头。但增长速度与人身险保费收入及原保费收入的增长速度相比还是较为缓慢。从2010年看,全国累计实现原保费收入14527.97亿元,同比增长30.44%;人身保险保费收入为10632.33亿元,同比增长28.70%;健康保险保费收入677.47亿元,同比增长18.03%。
从健康险在人身险中的占比看,商业健康保险在人身险业务中占比较小,发展相对滞后。如图1所示,2010年我国商业健康保险市场份额为6%,成熟的保险市场这一比例应为30%左右。
相对于较快的保费增长速度,健康保险保费支出同样呈现不断增长趋势。1999年健康险保费支出为11亿元,到2010年已增至264亿元(如图2)。
3 德国等OECD国家经验借鉴
在德国,商业健康保险公司与法定医疗保险机构都是国家医疗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OECD国家的商业健康保险在医疗服务的可及性及财政支持、卫生系统反应性、医疗质量等方面提升了医疗卫生体系绩效。如在医疗服务可及性及财政支持方面,商业健康保险为特定人群提供医疗保障,促进病人及时住院治疗,提升了医疗卫生体系的服务能力及供给能力,为长期护理保险提供支持。
数据来源:中国保监会网站
3.1 完善的法律法规
德国政府自1883年开始相继颁布了《疾病保险法》、《意外伤害保险法》、《伤残老年保险法》等一系列相关法律,对商业健康保险的保障人群、保障范围、允许选择商业健康保险的收入标准都作出了明确的规定。如表所示,一些OECD国家有关商业健康保险的法规健全明确,推动了其医疗保障体系的健全和发展。
3.2 严格的监督管理
近年来,德国、比利时、法国等国商业健康保险市场的监管规定愈加严格。比如,规定保险公司不能因为申请人残疾或疾病而拒保,要求实施终身保障(保证续保)等。严格监管的主要目的在于使更多的人能够自由选择商业健康保险,尤其针对老年人、贫困人群及慢性病人。否则这些人购买商业健康保险非常困难或昂贵。
仅就德国的监管体系而言,其拥有联邦政治体系及16个州的州政府管理体制。在中央层次,联邦健康部和国会是主要监督机构。对健康事务的监管权限在联邦、州、地方三级。其强大的监管体系对健康保险资金施以极大的影响。在德国健康保险制度中,自我监管是一个重要理念,即在中央政府统一设计框架下,地方政府及健康保险基金有一定的自主权。
注:来自Private health insurance in OECD countries.OECD Health Working Papers,2004.
4 发展商业健康保险的政策路径及建议
4.1 探索政府购买服务与风险管理的合作模式
商业健康保险功能的发挥在于其合理的政策定位。国外经验表明,无论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发展商业健康保险的一个关键问题在于,如何将商业健康保险计划与社会保险系统有机结合。只有权责分工定位明确,才能保证社保和商保双方在共同管理服务过程中不缺位、不越位。坚持政府主导,积极发挥商业健康保险的补充作用,委托方和受委托方共同利用政策杠杆和协议约束服从于整个医疗保障体系。要注意从保障范围和保障水平差异定位,协同互补。发挥商保参与社保体系建设的积极性,进一步消除商保参与医保经办服务的制度约束。
4.2 加强商业健康保险的市场监管
制定和完善健康保险市场准入制度。尽快对商业健康保险实行业务专属经营和单独监管,规范市场主体的经营行为。在中国保监会内部及下属的各派出机构内部设立专门的健康保险监管部门,负责制定和监督实施与健康保险发展相适应的准则和规范,进一步加强对各经营主体的监管,提升其专业化水平。建立一套科学规范的商业健康保险评价体系,完善准入及退出机制,规避基金风险。
4.3 加大健康保险业务税收政策支持力度
税收政策是政府支持商业健康保险最主要的方法。目前我国经营健康保险业务的保险公司中,寿险公司免征企业所得税,而专业健康保险公司不免征。这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专业健康保险公司的发展。因此,应适度降低商业健康保险公司的税率。针对当前商业健康保险营业税税基过大的问题,建议参考国际惯例优化税基。此外,要加大对补充医疗保险参与者的税收支持力度,如对参加商业健康保险的企业及个人提供税收优惠。
参考文献
[1]中国保险年鉴出版社.中国保险年鉴2011[M].北京:中国保险年鉴出版社,2011.
[2]张琳.商业健康保险在基本医疗保障制度中的补充作用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2010.
【商业健康保险】推荐阅读:
商业健康保险11-02
学习屈臣氏,打造健康商业模式10-25
商业健康险个人所得税政策解读10-11
商业护理保险08-06
体育商业保险08-31
商业补充医疗保险06-26
农村商业养老保险09-24
商业性农业保险10-04
商业养老保险社保05-25
商业保险社会管理05-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