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国内外商业养老保险制度

2024-10-03

浅析国内外商业养老保险制度(精选8篇)

浅析国内外商业养老保险制度 篇1

浅析国内外商业养老保险制度

【摘要】当前,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我国即将迎来第一个老年人口增长高峰,这无疑给我国的养老保险制度带来了巨大的压力,本文聚焦于我国商业养老保险制度的现状及问题,试图反观一些发达国家的商业养老保险制度,总结出其优点,希望能为制度的设计者提供一些借鉴。

【关键词】三大支柱、商业养老保险制度、养老金

一、我国养老保险制度现状及商业养老保险制度存在的问题 目前,全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达17765万人,占总人口的13.26%。“十二五”期间,将出现第一个老年人口增长高峰,人口老龄化进程将加快。老龄化、高龄化、空巢化带来的社会问题将更加凸显。养老保障问题是老龄化社会发展和面临的最主要的社会和经济问题。就物质上的提供来说,在城市,许多人拥有社会养老保险,养老主要靠自己,但中国是在生产力不发达的情况下,提前进入人口老龄化社会的,即“未富先老”,由于经济不发达,社会财富不充足,物质基础和经济实力比较薄弱,因此要解决不断增长的、人口众多的老人养老问题还缺乏雄厚的物质基础。随着“老龄化”问题的日益严重,政府的大包大揽不仅会让其的负担越来越重,最终走到国家社会保障濒临于破产的地步;还会加重我国总人口的经济负担,使得国民收入中消费基金比例扩大,投资率、积累率下降,减慢经济发展速度。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我国开始建立了养老保险制度。在制度设计方面,我们借鉴了国外的一些做法,也因国情有着特定的改革道路和政策选择。为应对人口老龄化、财政负担过重等问题,我国养老保险制度改革逐步构建了国家基本养老保险计划、企业补充养老保险和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的“三支柱”养老保险体系,提高了养老保障的水平。

国家基本养老保险计划主要是由我国社会保障体系中的社会保险来提供的,它是由国家通过立法形式,为依靠劳动收入生活的工作人员及其家属保持基本生活条件,促进社会安定而举办的保险。其覆盖面广,满足被保险人的基本生活需要。这些基本的保障,对于被保险人来说却又是一项基本的生存权利。商业保险为社会保险资金的管理提供了很重要的服务。企业补充养老保险(企业年金制度)是指企业及其职工在依法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基础上,自愿筹资建立的补充养老保险制度。它居于多层次的养老保险体系中的第二层次,由国家宏观指导,企业内部决策执行,一般由社会保险经办机构管理。企业年金需要精湛的精算技术,这需要商业保险公司的积极支持。

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即养老保障体系中的第三支柱,则主要是靠商业保险来支持的。它们是建立在自愿的基础之上,在国家强制实施的社会养老保险之外,通过合同形式确立的一种较高水平的生活保障。它们为老年人提供了更多更好的,更高层次的养老保障需求,具有较高的保障水平和灵活的保障程度。

可见,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商业保险在社会保障体系中起着重要的补充作用,它是减轻政府社会保障压力,稳定社会生活的有效手段,充当着保险的“经济助推器”和“社会稳定器”,也扩大了社会保障的范围。要完善养老保险制度,商业保险是社会保障的必要补充,是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目前,我国商业养老保险存在以下三个问题:

第一,险种设计不理想 ,保值、增值功能不强。现行的养老保险条款交费较高 ,机本上

没有保值、增值功能 ,对客户没有更多的吸引力 ,投保养老保险的客户较少。实际工作中客户只要把交费金额和能领取的大概金额一比较就认为不理想 ,转而考虑其他养老方式;比如“以房养老”:投资买一套住房 ,采取按揭方式付款 ,住房用来出租 ,所收房租还完贷款后就可以用来养老 ,房租在涨 ,住房在增值。还可在年老时自愿将其房产抵押给养老院 ,经公证后入住老年公寓 ,并终身免交一切费用 ,而房屋产权将在老人逝世后归养老院所有。

第二,政策不配套。相关的税收优惠政策不配套 ,缺乏个人购买养老保险的税收优惠。要鼓励企业和个人积极参与 ,政府就必须有相应优惠政策作指导 ,从企业和个人购买商业养老保险的税收优惠政策到对经营商业养老保险机构的法律要求,确保养老基金运作安全,争取养老基金保值、增值。

第三,国民的养老保险意识有待加强。之前 ,渣打银行发布了名为《中国中产阶级退休养老计划》的调查报告 ,报告揭示中国有七成左右人群不了解商业养老保险。中国中产阶级是发展商业养老保险的主力军 ,如果没有他们的参与是不行的。经营商业养老保险机构应加大宣传力度,宣传我国养老体制等,让国民明确自己养老目标,真正做到老有所靠、老有所养、自主养老。越早投保,对己有利。

二、发达国家的商业养老保险制度

欧洲是全世界国家养老、社会养老待遇最优的地区,而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日益增长的财政负担和养老金不足使得它们纷纷进行养老保险改革。在解决养老金不足问题时,特别是近年来推行旨在通过税收等手段鼓励发展个人养老金基金的一些改革值得关注,它们避免单纯采取提高法定退休年龄、冻结第一支柱养老金金额、提高社保基金费率等最直接的手段----这些措施虽然简单实用,但损害多数国民的切身利益。

根据 1975年颁布的社保法,英国建立起由基本养老制度和与收入相关联的附加养老金制度(SERPS)两部分构成的综合性养老金制度。与此同时,社保法又规定如果雇主机构提供职业养老金计划,在满足一定条件下,雇员可以 “协议退出”SERPS。通过“协议退出”机制的建立,职业养老金计划就成为需要政府审批、符合一定规范并能保证最低养老金水平的计划。它与 SERPS一起组成了英国社会养老制度的第二支柱。1986年社保法推出的个人养老金计划和让更多的职业养老金计划“协议退出”SERPS,标志着英国把老年人提供养老保障的主要责任从社会的公共部门转移给了私人企业雇主。而政府由养老金的主要提供者转换为养老金市场的规范和监管者。进入21世纪,英国政府更加关注社会弱势群体和相关社会问题,对以前的制度进行修补性的调整。如在 2002年开始实施国家第二养老保障计划作为SERPS的替代政策,该计划致力于为中低等收入者、带有终身疾病等人提供更加优厚的补充养老保险;2006年政府实施“养老金保障基金”来提高固定收益制下的企业养老金计划的保障能力,即当某个企业出现破产或养老金积累不足的情况时,仍然能够对部分养老金收益进行支付。

在德国,2002年开始,每个工人被允许将其每年毛收入的百分之一存起来以补充养老金,这笔钱可以免税。每隔两年这笔钱占毛收入的百分比增加一个百分点,到 2008年达到 4%。

日本地处亚洲,人口老化状况与我国多有相似之处。其于1984年就建立了生命保险费和年金保险费的扣除制度,非累积型的保险费支出最高可扣除 3000日元。日本个人所得税法规定:人寿保险费支出,国家税免税最高额为5万日元,地方税免税额最高为 3.5万日元。可享受减税额保单包括提供死亡收益,或生存收益,或两者兼有的保单。同时还有规定:一个家庭参加两全保险,领取死亡保险金,每人可以扣除500万日元不征税,领取满期保险金、解约退保金可扣除50万日元不纳税,领取全残保险金、住院给付金和手术诊治金可以不纳税。

美国是发达国家中以市场化机制为主提供保险的代表。它的养老保险早在 1974年就通过了《雇员退休年金保障法》,规定雇主要为其雇员建立私营退休金制度,与此同时积极发展和鼓励个人养老储蓄,以作为基本养老保险的补充,形成了美国的“三支柱”模式。第一支柱的社会保险是联邦政府以征收社会保障税的形式来为基础公共养老金进行筹资,为退休人员提供了约30%~40%的替代率;第二支柱的补充养老保险是市场化经营、由雇主资助的私营养老金计划,也为退休人员提供了30%~40%的替代率;第三支柱是个人购买的储蓄性养老保险及其他储蓄。在第二、三支柱养老保险的发展中,政府给予的税惠政策是关键之举,它调动了雇主和雇员为退休金计划供款的积极性。尤其在企业投保方面,美国著名的“401K计划”规定:企业为员工设立专门退休金账户,员工每月从其工资中拿出不超过25%的资金存入养老金账户,而企业一般也按一定的比例(不能超过员工存入的数额)往这一账户存入相应资金。与此同时,企业向员工提供多种不同的组合投资计划,员工可任选一种进行投资,其收益归401K账户,免税但投资风险自担。如今美国以“401K计划”为代表的雇主责任私人养老金计划经历多年的探索和发展,已步入正轨。虽然在近两年的金融危机中,一些企业和员工蒙受投资损失,但整体说来,无论对于员工养老还是国内金融市场发展与金融工具创新均是功不可没的。

加拿大养老保障制度的设计理念是减少老年贫困,它希望所有的加拿大人都可以获得一个有保障的老年收入。在80多年的运行中,加拿大养老保障制度为社会安定、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但是,随着加拿大经济的全面发展,养老保障制度也面临着严峻的考验。首先,由于人口出生率的下降,加拿大的人口出生率由50年代的4.0降至90年代的中后期的1.5,以后还会进一步降低。其次,生活质量的提高,医疗条件的改善使得人们的寿命延长。再次,养老保险的内含报酬率有降低的趋势,并且预计未来的报酬会继续降低。最后,提前退休的现象日益严重,随着养老金收益有所增长和社会保障税的缴纳,很多人选择提前退休享受生活。这些因素向加拿大/魁北克养老金计划提出了挑战。1996年联邦和省级政府发表联合声明,声明中有两项颇为重要:首先,第 4项加拿大养老金计划必须使未来的人能够负担得起并且足够他们养老。这就需要更足够的基金,同时缴费率不能高于已经通过法律确定了的10.11%的比率。其次是第8项加拿大养老金计划的基金必须在保证计划参与者利益最大化的前提下进行投资,并且保持收益和投资风险间的良好平衡。这就要求必须创建新的统辖结构以保证基金管理的可靠性。1997年2月,马丁部长根据前一年在加拿大养老金计划磋商的白皮书中确立的原则,提出了新的加拿大养老金计划的法律草案,草案决定到2003年将雇主和雇员对加拿大养老金计划的总的缴费率从5.16%升至9.19%。为了对基金进行投资,还组建了加拿大养老基金投资委员会。这一新组织受董事会领导,由私人的职业投资机构管理。截止2001年3月31日,加拿大养老金计划投资委员会已有72亿美元投资于加拿大及海外的资本市场,并预计到2011年该委员会将有1300亿美元的资金可用于各种投资。20世纪80年代颁布的很多联邦政策都是鼓励人们更多地依赖个人储蓄和私人养老金计划。80、90年代,保守党和自由党政府显著提高了税收补助水平,以便更多地激励人们通过个人储蓄养老。这些改革同时适用于注册退休储蓄计划和注册养老金计划。而且,税收补助的限制也越来越公平和灵活。

值得注意的是,发达国家对于寿险公司经营低利润或具有社会保障功能的险种也多实行税优政策。以美国为例,寿险公司需向其展业所在的州政府纳税,大多数州征收保费税,计税基础一般是保险公司在该州所获得的保费,年金业务可以免税。对于寿险公司所得税,在计算其应纳税所得额时,允许应纳税的人寿保险和年金保险合同发生的所有死亡索赔和抚恤金及保险公司为此遭受的所有损失予以剔除。在日本,二战后至 20世纪70年代末,寿险业处于高速发展时期,寿险公司除被允许提留普通责任准备金外,还可以把盈余金大部分形成保户分红准备金,转入未付支出变成负债,使大量数额的红利不计入利润,从而使法

人税成为零值或负值。

三、对发达国家养老保险制度的评析

以上几个国家都面临相似的背景,如人们的预期寿命延长,人口出生率下降,使得养老基金的可持续性受到挑战。养老基金的投资不利也使得养老金计划的回报率降低。另外,待遇水平日益提高的养老金计划也使得财政备受压力。而日本所面临的,如家庭日趋核心化,空巢老人逐渐增多等,与我国目前的状况是相似的。从各国所采取的措施中可以看出:首先,由三支柱组成的养老金计划是多数国家的选择。这三个支柱包括国家负责的基本养老金计划,由雇主负责的职业养老金计划,和个人养老投资计划。其中,雇主负责的职业养老金计划,在财政紧张的情况下,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而后两个支柱如果要很好的发挥作用,需要政府给予政策的支持和严密的监管。目前养老风险日益扩大,政府能够提供的养老保障是有限的,因此动员社会力量,特别是雇主的力量是必要的。也就是说,政府由养老金计划的主要承担者向养老金计划的监管者转换是大多数国家的改革途径。其次,在各国养老基金难以保持平衡的情况下,大多数国家选择了提高缴费率,延长退休年龄,扩大缴费人群等方式来扩充基金来源。由于社会保障有刚性化的特征,这种扩充基金来源的方式很容易引起缴费者的抵制,难以推行。因此,事实上,在提高费率或延长退休年龄时,各国所改革的幅度都是十分有限的,而且要用较长的时间来逐渐实现。因此,这种方式可以缓解养老基金的给付危机,但其缓解的程度则十分有限,有待进一步研究。

另外,成立基金经营公司专门对养老基金进行投资也是很多国家的选择。随着现收现付制已不能保证养老基金的平衡,投资于资本市场是自然的选择。虽然短时期内市场可能发生剧烈的波动,但就长远来看,投资于市场的回报率仍是较为可观的。但是由于养老基金的性质特殊,需要政府给予特别的监管。

随着独居老人和空巢老人增多,老年人的需求将从以经济保障为主逐渐转换为以服务保障为主。这个产业的发展更需要广泛动员市场的力量,但同时也离不开政府的规划和支持。政府能否合理的规划,直接关系到老年服务产业的发展能够适应老年人需求的增长。在人口老龄化发展迅速的今天,这个问题显得更加紧迫。此外,在广泛动员市场力量的同时,政府也应当承担起弱势群体老年保障的责任。市场化难免带来不平等,产生待遇的差距,政府有责任照顾到市场无法顾及的弱势群体。

四、发达国家商业养老保险制度对我国的借鉴意义

以上几个国家的养老保险背景也是我国目前遇到的问题,特别是日本的改革背景与我国更为接近,因此对我国有一定的借鉴意义。首先,要明确界定政府和市场在养老保险中的责任。养老保险市场化,就是借助市场机制,有效发挥企业和个人的积极性,以减轻政府的财政压力。市场化改革的过程是是重新确定个人、政府的责任范围的过程。中国目前也正处于经济飞速发展的社会转型时期,社会保险制度的发展与完善显得十分重要,尤其是养老保险体制的改革。因此,明确界定政府和市场在养老保险中的责任是十分必要的,在任何情况下的政府越位、缺位与错位都不利于社会的发展。

其次,加大政府对养老保险基金的投入力度,建立多层次的养老保险体系。国际商业养老保险发展及其税收制度的经验和研究表明,由于保险功能与财税功能的内在一致性,支持性的财税政策总是与养老保险发展相伴而行。通过给予商业养老保险的税收支持,经过养老保险的市场化制度安排,可以对财政支出产生放大效应,更大程度地促进经济发展,改善社会福利,减少财政支出,维护经济社会的稳定。

此外,还应加快发展企业保险,我国的企业补充养老保险应当采取企业和职工共同负担的方式,同时效益好的企业可以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为本企业的职工投入额外的养老保险。

这不仅激发了职工的工作积极性,增强企业实力,更为职工退休后生活提供更好保障,减轻了基本养老保险的压力。另外,国家还应鼓励公民从事个人储蓄养老保险。这样各个公民可以根据自己不同情况灵活的增加养老基金的投入,又可以减少基础养老保险的负担。

另外,要建立辅助的护理保险制度。在人口老年化加上计划生育制度实行,使我们下一代年轻人数量急剧减少,再者女性的职业化日趋普遍,我国传统的老年人“家庭护理 ”越来越不能满足老年人生活的需求。鉴于此我国可效仿日本建立护理保险制度,建立起符合我国国情的科学、高效的养老保险制度,为广大居家养老家庭提供各种生活服务。

浅析国内外商业养老保险制度 篇2

(一) 社会保险是社会保障制度的一个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社会保障是指国家和社会在通过立法对国民收入进行分配和再分配, 对社会成员特别是生活有特殊困难的人们的基本生活权利给予保障的社会安全制度。由社会保险、社会救济、社会福利、优抚安置等组成。其中, 社会保险是社会保障的核心内容。社会保险是一种为丧失劳动能力、暂时失去劳动岗位或因健康原因造成损失的人口提供收入或补偿的一种社会经济制度。依靠政府为支撑, 强制某一群体将其收入的一部分作为社会保险税 (费) 形成社会保险基金, 之后在满足一定条件的情况下, 被保险人可从基金获得固定的收入或损失的补偿。它是以经济保障为前提的, 以全体劳动者为保障对象, 以用人单位和劳动者个人的缴费为资金来源, 同时政府给予资助, 其目标是保证物质及劳动力的再生产和社会的稳定。现阶段的社会保险主要包括养老社会保险、医疗社会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等项目。

(二) 从社会保险的项目内容看, 一切

国家的社会保险制度, 不论其是否完善, 都具有强制性、保障性、社会性和福利性这四个特点

1、强制性。

社会保险作为一种维护社会公平、稳定社会发展的机制, 作为一种调整利益分配、保证物质及劳动力再生产的机制, 是以社会利益为本位, 以社会公平为基本价值取向的, 这就需要通过国家强制力才能保障实现。同时, 由于社会保险资金的缴纳与分配涉及到国家、企业及个人三者间的权利、义务和经济利益, 因此只有依靠相关的法律、法规, 依靠政府的行政权力才能顺利完成缴纳与分配的任务。由此, 我们说社会保险具有强制性的特点。社会保险通过相关法律规定, 由国家强制开展, 全体劳动者和其所在单位都必须按照法律法规参保。对于劳动者而言, 是否参加保险, 参加保险的缴费标准, 参加保险的项目等都是没有选择性的。

2、保障性。

实行社会保险的根本目的就是保障劳动者的基本生活, 使其在失去收入后仍能生活, 从而保证社会的安定。符合国家法律规定的劳动者均可享受国家所提供的各种社会保险待遇。社会保险的保障范围和社会保障不同, 受经济发展水平所限, 在一定时期内, 只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实施。例如, 我国现阶段享受社会保险的基本上是国家机关、全民所有制企业、事业单位以及一部分民营企业雇员, 主要以劳动者为保障对象。

3、社会性。

社会保险的社会性, 即其普遍性, 也就是说它在实施范围上具有广泛性。无论被保险人的职业、年龄、收入水平以及健康状况是何种情况, 一旦其失去工作或者丧失劳动能力, 政府就会对其依法提供相应的损失补偿, 以保障其基本的生活需要。可以说, 社会保险的普遍性大大降低了劳动者的就业风险, 使劳动者在付出自己辛勤劳动的同时, 更加没有后顾之忧, 将劳动者的义务和权力更好地进行了协调和统一。

4、福利性。

社会保险不以盈利为目的, 它以最少的花费解决最大的社会保障问题, 属于社会福利性质。劳动者和用人单位缴纳的费用和政府的资助构成了社会保险资金来源, 当劳动者面临丧失劳动能力、暂时失去劳动岗位或因健康原因等造成一系列损失的情况下, 可从基金获得固定的收入或损失的补偿。用人单位、相关的社会保险办理机构不谋取任何利益。因此, 我们说社会保险具有福利性特点。

二、现阶段社会保险对于国民发展的重要性

社会保险制度作为社会保障体制的中心, 对整个社会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具体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

(一) 为保障社会的稳定奠定基础。

作为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成果与推动力量, 社会保险为保障社会的稳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一个民族的振兴崛起, 一个国家的繁荣富强, 都是与社会的稳定相关的, 没有稳定, 何来发展。而社会的稳定又是由每一个生活在社会中的个体共同努力打造的, 在每一个社会的发展历程中, 总会遇到其社会成员老弱病残、丧失劳动力等情况, 总会遇到经济发展迅速与缓慢的情况, 社会保险制度的发展让每一个辛勤努力的劳动者没有了后顾之忧, 它保障了劳动者在年老、失业、患病、工伤、生育时的基本收入不受影响, 无收入、低收入以及遭受各种意外灾害的劳动者有生活来源, 满足他们的基本生存需求。从有可能产生不安定因素的源头加以防范, 社会的发展才会更加的稳定健康。

(二) 为弥补市场机制的失灵做出贡献。

市场经济是一种效率性经济, 可以使社会经济资源得到有效的配置。然而, 市场经济也存在不可否认的缺陷, 其中之一就是市场的分配机制必然会拉大社会成员之间的收入差距, 出现分配不公的现象, 甚至使一部分人陷入贫困。从经济的角度来看, 这种分配机制使得富者更富, 穷者更穷, 那些丧失就业机会和劳动能力的老弱病残就会在激烈的竞争中遭到无情的裁决。在现代经济社会中, 人们已然达成一种共识, 即人的生老病死以及人的最低生活需要, 不应当由市场来裁决, 政府应当有所作为。在市场经济体制下, 政府虽然不能通过行政手段在初次分配领域中干预收入分配, 但可以采取收入再分配措施来缩小收入差距, 矫正市场分配的不公。社会保险的发展推动正是为弥补市场机制的失灵做出了贡献。通过对保险费的强制征收, 形成保险基金, 对于收入较低或者没有收入来源的劳动者予以适当补助, 帮助其提高生活水平, 社会保险充分体现了社会的公平分配, 有效保障了社会的持续稳定发展。

(三) 为提高劳动者自身素质提供平台。

社会保险的概念强调保险对象是最重要的社会群体, 即劳动者。每个生活在社会当中的人们都通过劳动, 为自己攒下一笔在年老、失去工作能力或者身体出现意外事故的保险金作为保障, 更重要的是通过劳动, 人们可以实现其自身价值并进一步意识到正是劳动使他们实现了自身的价值。这必然会提高劳动者的自身素质, 促使他们向不同的领域学习发展以便过上更好的生活, 在无形中促进了劳动力的有效流动, 促进了社会资源的更加合理科学的配置, 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中国经济的活力。同时, 在劳动者发生疾病、伤残、失业等风险事故时, 社会保险也能为劳动者提供一定的经济补偿与生活保障, 进而推动了劳动能力的迅速恢复。

三、如何全面推进国内社会保险发展

(一) 加大政府公共财政对社会保险的投入, 加强对社会保险的监管力度。

政府是推动社会保险发展的强大后盾, 加大政府财政的投入能够减少企业的后顾之忧, 对在社会范围内营造一个更加开放、积极的参保环境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为此, 应明确各级政府在社会保障方面的责任, 建立政府对社会保障的正常投入机制和不同层级政府间的分担机制。同时, 各级政府也要调整财政支出结构, 加大对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和能力建设的投入。监督管理是保证社会保障体系良性循环的重要手段, 健全的监督体制可以保证政策的全面有力贯彻执行, 因此政府必须加强对社会保险的监管力度, 对社会保险领域内出现的各种违法违纪行为、贪污挪用行为、执行不到位现象等进行事前监督和事后严惩。

(二) 调动企业和个人参加社会保险

的积极性, 平衡政府、企业和个人三者之间的关系。社会保险是以全体劳动者为保障对象, 以用人单位和劳动者个人的缴费为资金来源, 同时政府给予资助, 因此只有充分调动起企业和个人参保的积极性, 平衡政府、企业和个人三者之间的关系, 才能使现阶段的社会保险制度更加快速、健康地发展。政府降低社会保险的基本水平, 能使企业的负担相应减少;鼓励效益较好的企业增加补充保险, 提高劳动者个人的缴费比例, 并且提高政府对社会保险资助的比例, 以确保劳动者的社会保险水平。政府、企业和个人三者共同承担责任, 促进保险制度的有序发展。鼓励企业加强补充保险, 不仅能够提高企业的凝聚力和吸引力, 还能促进企业自身的责任意识和大局意识, 稳定职工队伍, 加快企业发展;提高个人缴费比例, 能够使劳动者强化自身权利意识, 不断提高业务素质。

(三) 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 缩小社会群体间保障水平差距。

现阶段仍有很多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从业人员、农民工、灵活就业人员未纳入社会保险范围内, 因此应致力于将符合条件的各类人群都纳入制度体系, 根据国务院印发的《社会保障“十二五”规划纲要》, 应进一步扩大社会保障覆盖范围, 基本养老、基本医疗保险保障人群实现基本覆盖。实现人人享有基本保障的目标。同时, 根据经济社会发展情况, 逐步缩小社会群体间保障水平差距, 缩小城乡、区域、群体之间的社会保障待遇差距。不分用工形式, 不分职工身份界限, 逐步实现所有劳动者人人享有社会保险的权益, 使其整个社保体系有利于社会的劳动者能合理流动。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水平适度、持续稳定的社会保障网。

摘要:社会保险作为社会保障的核心内容, 对一个国家的国民经济生活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通过解析现阶段我国社会保险的特点, 明确社会保险对国民发展的重要性, 并就如何进一步全面推动社会保险发展做出思考。

关键词:社会保险,国民发展,全面推广

参考文献

[1]李蔚, 李静.关于推进社会保险可持续发展的思考[J].劳动保障世界, 2011.6.

[2]高洪静.浅谈新形势下企业社会保险工作[J].人力资源管理, 2011.16.

浅析国内外商业养老保险制度 篇3

关键词:存款保险;支持论;反对论

一、积极观点

这种观点认为我国迫切需要建立明确存款保险体系。持这样支持观点的原因包括以下几点:第一,银行的不稳定性需要建立存款保险制度,保护存款人的利益,尤其是保护居于多数的小额存款人的利益;第二,提高公众对银行的信心,有助于抑制挤兑,保证银行体系的稳定性;第三,建立对出现严重问题,濒于破产的银行进行处置的合理程序。具体观点有:

(一)从客观环境来说,建立存款保险制度受益匪浅

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助理刘士余说目前中国建立存款保险制度的内部条件和外部环境已经成熟。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稳定局局长谢平认为,中国将于2006年底全面开放金融市场,预计存款保险计划将有助于缓解国有银行受到的冲击。

(二)银行资金结构的特殊性

张效东根据银行资金来源结构上看,银行资本金所占比例极小,一般都不到10%,主要其财务杠杆的作用,正是因为银行高负债经营,才使其破产倒闭的可能性增大。李永真认为央行对存款人利益的保护是随意的,无确定的标准。张桥云更进一步的阐述了李永真的观点,认为央行是否帮助问题银行,取决于央行关于银行清偿力的判断和稳定金融的考虑;而存款保险制度对存款的保护是自动的,一旦投保银行倒闭,存款人就会得到赔偿,前者通过防止挤兑保护存款,后者通过保护存款防止挤兑。

(三)银行危机发生与银行危机的传染过程中,存款人挤兑行为是导致危机或者加速危机发展的重要原因

凌涛指出,如果能够在危机发生时对存款人提供一定的保护,使其存款不受可能发生的危机影响,存款人就不会挤兑银行,也不会有盲目跟风行为的发生,于是,存款保险制度成为有效防范银行挤兑和危机传染的重要制度安排。

(四)金融业退出监管不当,亟需存款保险制度来弥补监管的不足

何光辉认为退出监管内容较为模糊,可操作性差,缺少关于商业银行债权债务的处理规定。接管商业银行没有明确的依据,也没有具体定义信用危机的含义;界定商业银行破产是从流动性危机而非清偿力角度出发的。秦葵认为,存款保险制度为了金融秩序,引进一种更为稳妥的市场退出机制。

二、保守观点

对存款保险制度最主要的批评来自于两个方面,一是认为存款保险制度会挤出市场约束,从而增加了银行的道德风险;二是认为存款保险制度会阻碍金融发展。反对者则怀疑存款保险是否能够彻底消除挤兑,认为这一制度可能降低了存款人对银行的约束,弱化了银行竞争力,进而影响到该制度本身绩效。具体观点有:

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副所长王国刚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指出,由于市场利率尚未形成,多层次市场机制尚未建立,多元化金融产品也未展开,存款保险制度尚难以成行。高建华通过对己建立存款保险制度的国家发生银行危机进行分析表明:存款保险带来的道德风险问题没有得到有效遏制,也没有有效防止银行系统性危机发生的实证。又通过对目前我国银行业现状进行分析,认为考虑到实施存款保险制度可能引发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我国目前不宜推行存款保险制度。刘安棋认为,我国建立“显性的存款保险”缺乏必要的基础和条件。

三、结束语

纵观世界各国的实践,存款保险制度在保护小额存款人利益的同时,将有助于抑制挤兑,促使差的金融机构有序退出金融市场,以优化金融生态环境,维护金融体系和金融市场的稳定。这也就是存款保险制度在各个国家得到广泛应用的原因。虽然存款保险制度存在一些不足,但是总的来说是利大于弊,我国应该大在借鉴其他国家存款保险制度设计经验基础上,同时考虑我国的金融业一些特殊情况,就我国存款保险制度的设计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王素珍根据中国的金融环境状况,借鉴西方存款保险制度,从存款保险提供主体、存款机构加入的方式、投保对象、费率设置方式,理赔限额以及基金来源和监管机构的定位等方面提出了设想。林晓枫认为在银行资产市场性获得提高的前提下,可以进一步通过存款保险证券化增强流动性以顺应金融机构对流动性风险的追求。贺瑛根据国外立法经验的总结并结合中国实际对我国的存款保险法进行了设计。王自力认为建立有效的存款保险制度,离不开有效的外部支持系统,包括健全的法律支撑、全方位银行监管、相关各部门的协调配合以及健康的存款保险制度意识。这些经验可为我国建立存款保险制度提供有益的借鉴。陈向聪将存款保险制度中的道德风险具体分析为存款人的、投保机构的、金融监管机构的和存款保险机构的道德风险,并提出我国存款保险制度的具体设计特征。

参考文献:

[1]何光辉.存款保险制度研究[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3.

[2]凌涛.存款保险制度的国际经验与借鉴[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7.

[3]张正平.转轨时期我国存款保险制度的构建[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7.

[4]秦葵.存款保险制度研究综述[J].甘肃金融,2002,(9).

[5]孙晓慧.我国建立存款保险制度研究观点综述[J].经济纵横,2006,(2).

浅析国内外商业养老保险制度 篇4

西方人的养老结构是“丁”字型,即:上不需养老;中国人的养老结构是“十”字型,即“上要养老,下要育子”。专家提醒消费者,要实现养老无忧,当前主要需要“四点”配合,即“社保准备一点儿,儿女孝敬一点,自己储备一点,商保补充一点”,构建多层次的养老保障体系是必然趋势。

商业养老保险作为多层次的社会养老保障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具备自主规划性强、给付可预期、灵活性强等特点。保险专家认为,消费者购买商业养老保险时需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首先,提早购买有必要。年轻时投保商业养老保险,费率会相对较低,而且交费年限等方面的限制也会相对较少。如果等被保险人上了一定的年纪才想起投保,不仅保费会增加,而且保险公司还可能会因为被保险人年龄大而限制最长交费年限,这样年均保费自然会增加,保费负担就会加重。

保险专家表示,在28岁到50岁之间购买养老保险最为合理。每个人在其一生之中只有大约35年的时间在工作,这期间会有持续稳定的收入。当60岁退休后,大部分人将面临没有收入、医疗费用增加、营养费用增加、高额护工费等现实情况。因此最好的选择是在可以工作的这35年中(从25岁到60岁期间)购买足够的商业养老保险。

其次,保障在前很重要。在规划养老金的同时,需要充分考虑老年时期可能会遇到的重大疾病风险。随着年龄的增长和身体机能的衰老,各种疾病接踵而来。疾病的发生率和医疗费用均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大大增加,并且往往伴随着非常巨额的康复和护理费用。所以全面的医疗保障是在选择购买商业养老保险时要考虑的重要因素。购买养老保险时,应尽量通过产品组合、附加险等方式规避健康医疗和意外伤害风险,避免老年时期疾病风险带来的巨额医疗费用对养老金的侵蚀,真正做到养老无忧。

浅析国内外商业养老保险制度 篇5

关键词:养老保险制度;制约发展因素;传统文化;基本原则;改革。

我国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以下称新农保)采取的方式是个人缴费与集体补助、政府补贴相结合,基础养老金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目标是到2020年基本实现全覆盖。这是我国农村继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之后的第二次改革,标志着具有中国特色的农村养老保险制度逐步建立,把全体农村居民的养老逐步从体制外纳入体制内。

一、建立新农保制度,具有重大的里程碑意义。

建立新农保制度是我国进入21世纪以来最伟大的民生工程,是我国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的开创性工作。为此,我们要抓住历史机遇,把试点工作做细、做好,逐步向全国推广。

建立新农保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社会主义代表广大人民的利益,新农保是一项惠民政策,促进社会朝着公平、正义的方向发展,实现社会保障资源的优化配置。建立新农保制度是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的一项重大举措,有利于提高农民收入,保障农民基本生活;建立新农保制度,为数亿农民解除养老的后顾之忧,让广大农民群众更好地分享社会经济发展的成果。

推行新农保,改革我国农村传统的家庭养老保障模式,逐步建立现代社会的养老保障制度,使我国农民几千年“养儿防老”的思想观念转变为社会养老的公民意识,逐步使中国进入现代化发达国家的行列。

推行新农保,使农民养老逐步摆脱对土地保障的依赖,适时引导农民工融入城市,真正地实现城市化,从而进一步促进农村土地流转和农业现代化发展,最终破解“三农”问题。同时,也为实施新农保制度所需要的基金问题提供了解决方案,从而促进城镇职工养老保障与新农保相结合,实现城乡全体居民养老保险制度的统一。

二、制约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发展的因素。

(一)城乡分割的二元体制。

新中国建立以后,我国开始推行城乡分割的二元体制,直接制约着当前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发展。我国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在设计上,重城市、轻乡村,是典型的城乡分割的二元社会养老保险制度[1]。占中国人口70%的农村人口,几乎完全被摒弃于国家的社会保障体系之外,农民养老基本上依赖于家庭和土地,有限的社会养老保险资源绝大多数都是在保障着城镇居民,支付农村居民的社会养老保险的比例极低,农民始终游离在我国社会养老保险体系的边缘。

(二)农村集体经济名存实亡,农民收入水平有限。

目前在我国推行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主要阻碍是资金问题。50年代以来,我国优先发展重工业,农业为支持工业发展过度付出,削弱了农村集体经济的基础,使我国农村集体经济大多数成了“空壳经济”。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基本原则为“个人缴纳为主,集体补助为辅,国家予以政策扶持”,而实际上,三者都没有落到实处。政府只给政策扶持不给资金,集体经济名存实亡,农民个人缴费受到其个人收入的限制又缺少参与的积极性,使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建立进展缓慢。

(三)农民养老保险的社会化问题日益突出。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农民的养老保险问题基本停留在政策层面。我国传统的户籍制度将全国人口人为地划分为“农村人口”与“城镇人口”,二者的养老保险制度存在实质性差异,具有非农业户口的城镇居民享有养老保险及相关的社会救助制度,而农村广大居民除了“五保”供养制外,没有形成社会养老保险体系,且“五保”供养制度是建立在农村集体经济基础之上,随着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广实行,“五保”集中供养率偏低[2]。对于贫困问题,我国全面推行了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在城市做到了应保尽保,而农村贫困群体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则处于不规范状态,属于“零敲碎打”的阶段。

随着农村集体保障能力的下降,人口老龄化、家庭小型化使家庭养老的保障功能弱化,以及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土地的保障功能逐步丧失,农民传统的养老保障方式面临极大的挑战,城乡居民由于社会保障支出而产生的个人收入差异大约为l 933元,农民迫切需要国家的社会养老保障[3]。解决农村老人的养老问题,尽早建立健全农村社会养老保障体系刻不容缓。

我国在70年代开始推行计划生育政策,家庭结构小型化,导致一对夫妇面临着赡养四位甚至八位老人的局面,家庭保障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同时农村劳动力不断向经济发达城市流动,进一步加剧了农村人口的老龄化程度,农村“空巢老人”的基本经济供养难以保证。

三、建立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建议与对策。

如何在全国范围内推广新农保制度,是关系到农民群众“老有所养”的基本民生问题,是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社会是否公平、和谐的重要问题。

(一)从法律的层面,规范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秩序。

我国的《社会保险法》刚刚实行,但在内容上针对城镇居民的相关条款较多,而有关农村居民的许多因素则没有具体考虑进去。新农保建设应当有相应的法律予以指导。通过立法手段,使新农保具有稳定性和合法性;规范管理参保的个人账户以及调节储备金,确保公共财政支持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建设,降低农民参保门槛,提高养老保障水平[4]。

(二)从资金的层面,加大国家对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扶持力度。

只要具备了一定的经济发展水平,每个国家和地区均可以建立与之相适应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要着力推进新农保制度建设的步伐,必须加强政策扶持,加大财政支持的力度。只有这样,才能使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真正具有“社会性”、“福利性”,才能使农民群众享有平等的养老待遇,才能调动起广大农民参保的积极性,才能促进农村社会养老保障体系的健康发展。目前,我国新农保的试点工作正在许多地区稳步推进,也正是得益于政府加大了扶持的力度。除了国家的扶持外,还要多方面地筹集资金,调动农民缴费的积极性。农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实行储备积蓄的方式,农民个人缴费全部计入个人账户,属于个人所得,国家财政扶持部分也可按一定比例纳入个人账户,主体上作为统筹部分[5]。农村居民个人领取养老金的多少,取决于个人缴费的多少和时间的长短以及财政预算用于社会保险基金支出的规模。同时,各级政府应充分发挥公共财政反哺农村的功能,为建立农村养老保障机制提供财力支持。对于中西部的农村地区,建议中央给予更大的支持力度,以减轻中西部省区各级政府的财政负担。

(三)在保障模式上,吸取国内外的经验,推动保障制度的创新。

高度重视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创新建设,积极推动保障模式的创新,提高农村养老保障的能力和效果。将农村养老保险制度与其他社会保障机制相结合,逐步提高农民个人的参保率、覆盖率,扩大社会保障面,使有条件地区的农民尽快参加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要积极改进保险资金的管理办法,支持社会化养老保险服务事业发展,强化对养老服务的规范和管理;加强政策制定和宣传引导,建立健全各级农村社会保险机构,解决和落实人员编制、工作经费和专项经费,为农村基层开展新农保工作创造必备的条件。

参考文献:

[1] 陈银娥,杨卿。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研究综述[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08(1):31-34。

[2] 张君良,沈君彬。经济强县建构城乡一体化社会保障体系的路径探析[J]。东南学术,2010(1):94-96。

[3] 李实,罗楚亮。中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重新估计[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3):115-118。

[4] 张秉福。我国农村社会保障问题研究[J]。广西财经学院学报,2006(10):96-98。

关于养老金并轨制度的浅析 篇6

养老金并轨方案终于尘土落定。可以预见,此次养老金制度并轨改良必将成为完美我国根基养老保险制度体系工程中的“要害工程”

1月14日,国务院印发《关于构造奇迹单元事恋职员养老保险制度改良的抉择》,抉择从10月1日起对现行构造奇迹单元事恋职员退休保障制度举办改良,实施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团结的根基养老保险制度,由单元和个人配合缴费,同时改良退休费计发步伐,从制度和机制上化解“双轨制”抵牾。这意味着,连年来一向“久闻楼梯响,不见人下来”的养老金并轨方案终于尘土落定。可以预见,此次养老金制度并轨改良必将成为完美我国根基养老保险制度体系工程中的“要害工程”。

养老金制度并轨现实上是为构造奇迹单元事恋职员新建与城镇企业职工沟通的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团结的根基养老保险制度,有利于促进从业职员间养老金权益公正。恒久以来,世界全部未介入根基养老保险的公事员、参照公事员法打点的事恋职员以及全额财务拨款的奇迹单元的事恋职员到达法定退休年数后一向都执行单独的退休养老金制度,养老金纳入财务预算,由财务全额拨付;财政上实施现收现付,没有基金蕴蓄;养老金与事变年限挂钩,以退休时人为为基数按必然比例计发。因此,改良前,构造奇迹单元事恋职员有养老金保障而无根基养老保险。因为养老金更换率高(80%至90%),着实际领取的养老金程度要比城镇企业退休职工高不少。改良后,构造奇迹单元事恋职员必要为将来领取养老金而缴纳根基养老保险费,其本钱用度见识以及自我认真、责任分管等当代社会保险意识也将逐渐加强,在晚年糊口保障方面不再纯真指望单元、依靠国度。同时,构造奇迹单元根基养老保险实施与城镇企业职工根基养老保险沟通的制度架构,固然基金单独建账、别离打点,可是,却冲破了存在了近的“企业职工必要缴纳养老保险费才气领取养老金,而构造奇迹单元事恋职员不消缴纳养老保险费就能领取养老金”的双轨制壁垒,而且将来构造奇迹单元事恋职员与城镇企业职工间的根基养老金程度差距必将逐渐缩小,养老金权益公正水平亦将进步。

养老金制度并轨后,构造奇迹单元与城镇企业实施同一的根基养老保险制度,可以或许极大促进我国养老保险制度“去碎片化”历程。因为汗青缘故起因,我国养老保险制度系统“碎片化”题目突出,从业职员与住民有别、都市住民与农村住民有异、构造奇迹单元事恋职员与城镇企业职工之间更是差距明明,严峻影响了职员社会活动并在差异群体间造成了养老金权益不公。为此,202月国务院宣布了《关于成立同一的城乡住民根基养老保险制度的意见》,将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和城镇住民养老保险“合二为一”,从而竣事了非从业住民根基养老保险制度的城乡二元支解排场,为未来成立同一的百姓根基养老保险制度改良打下了坚硬的基本。而此次养老金制度并轨方案现实上同一了全部非农就业职员的根基养老保险制度框架,有利于将来同一的从业职员根基养老保险制度以致世界同一劳动力市场的成立。对比城乡住民根基养老保险制度同一,此次差异从业群体间养老金制度并轨的难度更高、意义更重大。养老金制度并轨乐成后,将来我国根基养老保险制度将根基只有从业职员和非从业职员之间的不同。假如已于年7月1日正式施行的《城乡养老保险制度跟尾暂行步伐》获得真正落实并实现进一步扩展合用至构造奇迹单元根基养老保险制度,那么,社会成员在城乡之间、差异就业部分间横向活动时养老金权益转移接续的通道就越发顺畅了。

上海市商业健康保险制度研究 篇7

1发达国家健康保险制度的比较

美国、英国、法国等国家均有不同的医疗保健体系,他们分属不同类型如私人保险模式、贝弗里奇公众模式和俾斯麦混合模式[1,2]。

私人保险模式:一般存在于公共医疗保障体系未实现全民覆盖的国家,一部分居民未加入任何公共医疗保障体系,商业健康保险在医疗保障制度中处于主导或平行地位。美国是发达国家中比较典型的市场型医疗保险国家,它只对老年人、残疾人、穷人、儿童、军人等群众提供公共保险计划,而其他人的医疗保障完全由市场解决。

贝弗里奇公众模式:这一模式的筹资主要来源是税收,它的特点是国家卫生服务(NHS)由医院和社区医生等公立医疗服务提供,医疗保健预算要和其它优先花费展开竞争。在那些国家卫生服务保障模式的欧盟国家中这一模式非常流行,代表国家是英国。

俾斯麦混合型模式:这一模式主要是社会医疗保险和商业保险共同存在。在很多国家,社会医疗保险设定一定的起付线、自付比例和封顶线,需要居民自付一定的费用,商业健康保险通过销售补充医疗保险产品,保障客户的自付费用。这种模式的代表国家是法国、德国、澳大利亚和日本等。

在补充健康保险中,往往采取对封顶线以上补偿给予继续保险支付办法,此类保险有多种形式,有商业保险形式,也有通过总工会大病保险形式等。

另外,在商业保险中,往往有对社会医疗保险的除外项目或者不保障的项目提供全部或部分保障,例如,视力矫正、牙医、整形、长期看护、康复保健、豪华住院服务等。补偿水平因国家不同而不同,也因不同保险福利包不同而不同。

可以看出, 私人保险模式为广大居民提供基本健康保障,是美国的主流医疗保障制度;贝弗里奇公众模式主要是国家卫生服务模式;而俾斯麦混合模式结合了社会医疗保险和商业保险。补充健康保险为居民提供在公共保险基础上的补充保险,减轻了看病费用负担;商业健康保险则在封顶线以上部分支付和社保覆盖以外项目、补贴住院费用等方面满足本国居民多样化的医疗保障需求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2国内社会医疗保险和商业医疗保险现状分析

社会医疗保险一般分为社会医疗救助、国家卫生服务保障、社会医疗保险、市场医疗保险、储蓄医疗保障制度等五种模式。我国现行的医疗保障体系呈现出多层次的特征。其中,社会医疗保险起基本保障作用,由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三部分组成。由于我国目前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受经济条件的制约基本医疗保险只能做到“低水平、广覆盖”。

作为社会医疗保险的补充,商业健康保险的目的是为了满足居民多层次医疗保障的需求,主要是对基本医疗保险覆盖范围之外的补充保障,是人们提高医疗保障的重要途径。我国商业保险的发展正处于初级阶段,存在不少问题:(1)相关法律、法规不完善;(2)政策扶持力度不够;(3)市场竞争激烈;(4)风险管理的能力、风险管控的手段等都相对较低[3];(5)专业化管理水平低;(6)“供求矛盾”与“市场潜力与市场风险矛盾”的存在。一方面健康险的发展市场空间巨大,而保险公司相关业务却发展缓慢;另一方面社会公众需求迫切,难以得到满足。这些均使得目前的商业医疗保险不能满足各阶层人士不断提高的医疗保障需求。

3上海市医疗服务提供者、患者、支付者三方分析

医疗服务支付方(保险机构)、医疗服务提供方(医疗机构)和被保险方(患者)构成了医疗服务的三方,其中保险公司为患者提供保险产品及理赔服务,医疗机构为患者提供医疗或健康服务,而保险公司和医疗机构相互合作,保障了患者的健康并解决了支付问题。

3.1 支付方(保险机构)

上海市有近100家中外保险和代理服务公司,较知名的约有30家,包括国际保险公司、国内健康保险公司、第三方服务代理公司(TPA)[4]和保险援救公司。它们的服务及运作各有特色:国际保险公司商业运作经验丰富、产品齐全、海外购买人数多,但受政策影响未能大举进入中国市场;国内健康保险公司发展迅速、网络齐全,但产品单一、有些受医保用药等多重限制;TPA公司在国际国内保险公司发展均受限的情况下在保险公司与医疗机构之间架起了很好的桥梁。其服务周到、理赔便捷、24h热线、医疗护送、签证协助等,但公司规模偏小、业务种类不多;国际救援公司以紧急援救为特色,拥有专业的航空和旅行专家,能够安排相关医疗的地面或空中转运,但代理费用昂贵。

3.2 医疗服务提供方

上海市可提供高端医疗或特需服务的医疗机构约有80家,但能够与商业医疗保险公司合作提供免现金直接理赔服务并为境内外人士提供高端医疗服务的医疗机构约为30家,包括中外合资合作医疗机构及一部分综合性医院特需医疗服务,如华山国际医疗、市一、和睦家医院和百汇医疗集团等。其布局由市场因素决定,基本满足上海市场的涉外高端医疗需求。但目前公立三甲医院国际医疗服务发展还存在一定的困境,受到国内医改政策影响,未来发展前景不明朗;医务人员个人发展受限如职称晋升等,后备人才不足,医疗服务、文化背景有差异;与国际保险公司建立直付困难,尤其是公立医院没有保险专业团队,资金结算存在风险。

3.3 保险购买方

高端商业保险购买方主要由长期居住上海的境外雇员及家属,短期商务人士及游客和境内高端人群所组成。不同的文化背景导致其对医院的选择也存在一定的差异。如:外籍患者倾向于外资诊所;华裔及港澳台患者倾向于去综合性医院;重症及疑难病例选择三甲医院等。购买的保险也主要是患者在本国购买或中国境内购买。对于医疗机构的信息来源主要通过保险公司、领馆、公司和亲友推荐,广告等,但仍存在信息渠道不畅通、对购买高端商业保险认识不足或有疑虑等问题。

由于上述原因,上海的商业健康保险仍处于一个相对滞后的状态。

4高端医疗服务和商业健康保险合作案例分析

华山医院国际医疗中心是沪上最早提供涉外医疗服务的机构之一,集门急诊、住院、出诊、疫苗接种、健康体检、灾难救援、医疗保障、国际转运、教育培训和科研为一体的多元化医疗服务体。至今已为来自世界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累计40余万人次提供不同需求的医疗服务,境外人士达75%。

自上世纪90年代初率先与商业健康险公司建立合作,开展直接理赔结算业务,现已与欧美、日本和国内20余家保险公司建立合作关系,保险收入占医疗总收入从最初仅为5%,以后逐年增多,截至2010年已达到35.9%。中心举办了四届“高端医疗服务与建设”国际研讨会,发起筹建上海市医学会涉外医疗研究会,为整合上海涉外医疗资源、推动上海现代医疗服务业的发展作出积极贡献。是美国、英国、德国等10国领事馆、国际国内商业保险公司和跨国企业的指定医疗单位。

5加强上海医疗保障体系,促进商业健康保险发展相关政策建议

5.1 探索建立上海商业健康保险新模式

根据国际商业健康保险不同模式分析并结合上海实际,提出建立上海商业健康保险新模式,即按医疗服务的不同需求,采用多种类型保险制度互补结合,既保障基本医疗,同时尽可能满足不同层次人群对医疗服务的需求(图 1)。

5.1.1

在满足基本医疗的同时大力发展高端特需医疗服务。医疗服务按大的框架分为基本医疗服务和高端医疗服务两部分。基本医疗服务由公立医院及部分私立医院提供;高端医疗服务目前主要由部分公立医院的涉外和特需医疗部门、中外合资医院和诊所等提供。

5.1.2

建立多种类型医疗保险制度互补结合,保证医疗保障体系的可持续发展。(1)基本医疗保险:即现有的城保、镇保和新农合等。由政府承担,通过多种形式筹措资金,强调全覆盖,体现公平性。(2)基本医疗保险+补充保险相结合:对封顶线以上部分,宜引入补充保险,可以由政府推动或结合商业等各种形式的补充医疗保险产品。以享受基本医疗服务的人群作为受益方,提高该人群的支付能力。补充保险可以由个人或结合集体共同出资购买,其费用低、受益面广,解决了部分“看病贵”的问题,是对广大人民群众基本医疗保险的一种补充保障;另外,作为购买基本医疗服务的资金扩充,大大增加了商业保险公司基本医疗保险产品市场的基数,降低了其健康险的运营风险,亦有利于商业健康险公司的发展。(3)基本医疗保险+高端商业医疗保险相结合:采用分类支付的办法,对于有高端医疗服务需求的人群首先就其基本医疗服务范畴由基本医疗保险负担,而超出基本医疗服务的特殊服务需求,由商业保险公司根据市场需求和政策导向设计多层次、个性化的健康保险产品作为高端医疗保险产品来提供,包括市场上存在的涉外高端医疗、特需医疗和高端体检等。可由个人或单位集体共同购买,从而使基本医疗保险和商业医疗保险顺利接轨,满足多层次人群的医疗服务需求。

5.2 政府对商业保险提供方的政策放开

针对商业保险需求,政府应制定和完善相应的商业医疗保险法律法规,给予税收优惠和政策倾斜,大力开发和开放商业健康保险市场,降低准入门槛,积极鼓励国内知名保险公司及各种中小保险公司加入到健康保险的经营和管理中;有序引入管理经验丰富的海外健康保险公司和TPA公司;解决医院参与医疗保险经营管理和保险公司开办医院或收购医院的合法性[5];适时建设商业医疗保险统一结算平台。

5.3 政府对高端医疗服务提供方的政策扶持

合理规划高端医疗服务资源的布局,逐步将现代医疗卫生服务业纳入区域卫生规划管理。目前上海市20多家中外合资、合作营利性医疗机构,其布局基本由市场因素决定,浦东、虹桥两个国际医学园区的建设则体现了政府主导的作用。因此可结合市场机制与政府行为,在建设高端医疗服务园区的同时,更有效地在本市区域内合理配置高端医疗服务资源;健全现代医疗卫生服务业的行业准入制度,规范涉外医疗机构的设置及认证,可由市政府、市卫生局牵头,委托医学会等对医疗技术过硬、服务优质、保险结算严谨的高端涉外医疗机构进行认证并予以推荐。

建立健全符合现代医疗卫生服务业发展的人才培养和引进机制, 完善上海医疗卫生系统的人才结构,开放医师多点执业;将中外合资合作医疗机构聘自海外的医技人员纳入本市专业医技人员技术职称管理范围或给予对等职称认定;作出制度安排,使中外合资合作医疗机构可以培养或聘用满足其需求的住院医师;同步建立专业的财务保险结算团队,与商业医疗保险公司开展共同支付(Co-pay)等灵活结算服务。

5.4 政府对商业保险购买方的激励机制

国际知名企业均给其国际员工购买高端商业健康保险产品,而国内一部分效益好的集团公司如银行、国有大型控股公司已开始为员工购买商业健康保险作为对员工的福利待遇。政府应出台相应措施来激励购买商业保险,依照企业的经营状况采取减免营业税或个人所得税的方法支持单位集体或个人共同出资购买商业健康保险产品;保险公司对于家庭或团体险出台优惠政策等,扩大商业保险购买者和受益者这一群体,达到保险提供方及被保险方共赢的局面。

摘要:通过对国际医疗保健模式的比较和国内社会医疗保险及商业健康保险的分析,并结合高端医疗服务的现状,提出建立适应上海高端人群医疗服务特点的上海商业健康保险新模式。基本医疗服务由社会保险给予支付,高端医疗服务通过分类给付办法,即在社会医疗保险支付基本医疗服务费用基础上,其余费用由商业健康保险给予支付。基本医疗保险与商业健康保险相结合,满足不同层次人群对医疗服务的需求。

关键词:医疗保障体系,商业健康保险,高端医疗服务

参考文献

[1]Lameire N,Joffe P,Wiedemann M.Healthcare systems—an inter-national review:an overview[J].Nephrol Dial Transplant,1999,14(Suppl 6):3-9.

[2]冯鹏程,刘青.商业健康保险的国际比较及启示[J].上海保险,2010(7):14-16.

[3]李玉泉.健康保险专业化经营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金融,2010(15):42-44.

[4]张睿.从美国保险市场第三方资产管理看中国保险市场的未来[J].特区经济,2005(10):326-327.

浅析国内外商业养老保险制度 篇8

关键词:商业银行;外汇中间业务;信用风险管理

外汇中间业务信用风险指由于债务人或交易对手违约而形成损失的可能性。此风险又称交易对手风险,是指合同的一方不履行义务的可能性,包括贷款、拆借、贴现及结算等过程中交易对手违约所带来损失的风险。外汇中间业务的信用风险分散于各种不同种类的外汇中间业务中,具体表现在:信用证承兑及各种承诺业务产生连带责任而形成的信用风险;贸易融通业务如融资租赁、出口押汇等业务的违约风险;金融交易类中间业务如各种金融衍生工具交易由于对手违约或拒付产生的信用风险等等。

一、国内商业银行外汇中间业务信用风险管理现状

尽管国内商业银行在信用衍生品,资产证券化等方面已经有了一定的进展,但是与国际大型商业银行相比,还需要更加系统的,有层次的推进和完善整体的外汇中间业务信用风险管理机制:

(1)策略上,国内商业银行外汇中间业务信用风险管理应由保守型向进取型转变,由单纯控制信用风险转变为灵活运用信用风险。越来越多的银行界人士认识到,信用风险是与商业银行贷款及各种投资业务、表外业务共存的金融风险,商业银行无法回避。放弃风险同时也意味着放弃可能获得的收益,意味着拱手让出市场份额,给竞争对手创造提高声誉的机会。随着商业银行业务经营范围逐渐拓展,其面临的信用风险广度和深度均发生了深刻变化。面对新的、复杂的信用风险,国际商业银行已经很少单纯采用保守的回避或分散策略,而是采取更积极的、富有进取性的管理手段来管理信用风险,以在可接受的信用风险敞口水平下,实现风险调整收益率最大化。从长期看,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重视信用风险管理的商业银行将在长期内获得越来越多的收益。

(2)内容上,国内商业银行外汇中间业务信用风险管理应适当从内控向外部交易发展。目前,国内商业银行主要通过完善内部控制制度加强信用风险管理:首先,设立两个层面的组织架构,一方面总行内控部门建立对相关业务部门的内控体系,建立有效的监督方式,另一方面,部门内部建立专门的内控组织,负责对具体流程稽核。其次,根据业务特点制定内控的手段和方法。包括对每一项业务,业务模块做风险评估和风险管理。风险评估应当区分哪些风险是银行可以控制的,哪些是银行不能控制的,并做不同的处理。最后,建立集中信息系统并有有效沟通渠道。通过这个系统,所有相关人员都能够得到所需要的信息,使所有员工充分了解与他们履行职责有关的政策和程序。这样决策层能够及时获得有关业务财务,经营状况的综合性信息,以及与决策有关的外部市场信息。

但是随着国际大型商业银行有关信用风险管理观念的转变,信用风险管理手段和工具也发生了变化。除了采用传统的内部控制措施进行信用风险管理外,商业银行还通过与各种交易对手进行交易来实现对信用风险的管理。例如现在越来越多的商业银行通过资产证券化、信用衍生工具等新方法来管理信用风险。而与传统的信用风险管理工具不同,这些创新的信用风险管理方式具有风险拆分功能,能够把原来商业银行资产所存在的风险进行“解捆”,将各种风险分离开来,然后根据需要重新将一些风险捆绑在一起,形成不同特点的新产品来吸引不同的投资者。从发展趋势看,它们将逐渐取代传统方式而成为国际大型商业银行重要的风险管理工具。

(3)方式上,国内商业银行外汇中间业务信用风险管理应从单一资产的信用风险管理向资产组合的信用风险管理发展。这一转变主要来自于要减少集中风险、衡量整体信用风险和确定经济资本等三方面的要求。传统上,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管理对象是基于单个业务的信用风险,而非资产组合的信用风险。银行注重的是将每一笔业务的风险控制在可以承受的范围内。但是现在看来,这种方法已经不能完全有效的控制信用风险了,业务过于集中是造成银行问题的重要原因,商业银行越来越倾向于对整个资产组合的信用风险进行管理。在追求市场份额和股本收益率等目标以及银行监管机构对资本要求等因素的驱使下,商业银行倾向于更多的通过交易对手安排来交易各自的资产,从而达到转移信用风险并最终降低总风险的目的。此外,通过资产组合的信用风险管理,还可以帮助商业银行决定相对于资产组合的资本分配,确定最优经济资本,即缓冲交易对手的全部风险造成的预期外损失所需要的总资本水平。

(4)框架上,国内商业银行外汇中间业务信用风险管理应加快从单纯的信用风险管理向全面风险管理转变的步伐。由于市场环境的变化和各种金融创新的出现,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不再表现为单一的、独立的金融风险,而是日益与市场风险相互交织在一起,信用风险敞口和交易对手的违约都会受到市场风险的深刻影响,商业银行的很多损失是信用风险与市场风险共同作用的结果,这客观上要求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管理和市场风险管理日益结合。为此,商业银行应更加重视市场风险与信用风险的综合模型,努力将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及其他各种风险纳入到统一的体系中,根据全部业务的相关性对风险进行控制和管理,立足于全行的层次,全面监控整体风险。

二、国内商业银行外汇中间业务信用风险管理对策

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商业银行在信用风险度量和管理方面已经有了很大的进步,开始由过去单凭主观经验的管理模式向数量化的管理模式转变,如银行内部已经建立起了企业信用评级制度,部分银行开发出风险的评估方法等。但是与西方发达国家先进的信用风险评估和管理水平相比,我们仍然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因此,加强工商银行外汇中间业务的信用风险管理是十分迫切的。

(1)建立外汇中间业务信用风险管理内部控制机制

一是应建立健全业务操作规程,在操作规程中注意加强有关风险防范方面的内容。商业银行应按决策系统、执行系统、监督反馈系统相互制衡的原则进行内部控制组织结构的设置。决策者不能违反或超越决策程序;执行者应在其职责和权限内行使职权;内部监督系统应建立各项业务风险评价、内部控制状况的检查评价与对违规违章行为的处罚制度。建立合理的授权分责制度、科學的业务制约和监督制度以及规范的岗位管理制度,构建形成银行矩阵型的信用风险管理组织结构。

二是通过制度建设,建立起相互监督制约机制。内控制度的全面性、可操作性、权威性、监督独立性是指,商业银行的制度控制面应覆盖业务的全过程和各个操作环节,各种控制制度和奖罚办法要公开、透明,并能够在总行和各分行、支行之间实施,商业银行各单位和个人要做到有章必循、违章必究、不徇私情、制度面前人人平等,商业银行应以制度保证检查监督机构、稽核部门的权威性与独立性,稽核部门独立行使综合性内部监督职能,且只对一级法人负责。商业银行应当在内部完善外汇中间业务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针对具体的外汇中间业务制定具体的规范、指导方法,制定出详细的规章制度进行约束和限制,对容易出现风险点的环节重点防范,从基本制度上保证中间业务经营活动的安全性。

(2)增强外汇中间业务信用风险管理人员素质

首先,应形成统一的风险观念。信用风险管理要能够有效的被执行,除了制定适当的信用风险管理的政策与适时监督银行整体的风险外,更为积极的一种方法就是促使信用风险管理的理念深植于商业银行的组织文化中,也就是让银行这个组织中充满着重视风险管理的文化。

其次,应加强对决策及高层管理人员和业务的控制。商业银行的董事、监事、行长及其他高层管理人员的能力、品行及体现其经验丰富程度的资历,关系到银行的安全与发展,关系到存款人利益的保护及银行体系的稳定,因此有必要建立银行内部高层决策及管理人员的控制机制,建立高层人员信息档案,并进行动态监控。

最后,建立素质较高的风险超前防范工作队伍。为使超前防范能不断扩大覆盖面,必要条件是要配备一支政治、业务素质较高的监控队伍。对此,很有必要加强监控人员的政治和业务学习培训,培养出多面手,不仅要使其熟练掌握国家金融方针、政策和制度,熟悉商业银行的各项外汇中间业务知识,具备良好的政治素质,还需具备一定的组织、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完善外汇中间业务信用风险外部监管

商业银行外汇中间业务信用风险的度量和管理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由于这些风险可能不被预测到而且常常无法阻止,监管当局在估计这些事件对银行系统和市场情况及环境的影响时就扮演了重要角色,它们动员其他权力机构有效的处理特定事件的后果,并且最终监督破产机构有序的退出。只有通过加强信用宏观环境和信用微观基础等多方面的建设,才能从根本上提高我国商业银行外汇中间业务信用风险的度量和管理水平。因此,除了商业银行自身需加强外汇中间业务信用风险的度量和管理水平外,政府也需要积极发挥作用。通过监管当局逐步强化对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管理,建立有效的银行监管系统。

(4)建立外汇中间业务全面风险管理体系

国内商业银行要建立起既便于与国际商业银行接轨,又具有中国特色的商业银行外汇中间业务风险防范和监控体系。信用风险管理是完善公司治理结构的重要内容。要适应国内与国际监管的要求,通过进一步完善管理组织体系,拓展管理范围,优化管理流程,切实提高全行风险管理水平。根据完善公司治理结构的战略要求,按照决策系统、管理系统、执行系统、监督反馈系统相互制衡的原则,建立健全以风险管理委员会为核心的风险管理体系。

不同类别外汇中间业务不仅风险程度差别很大,而且所面对的风险种类也各有侧重,因此在制定外汇中间业务发展策略时,必须认真分析各类业务不同的风险特征,建立相应的业务管理层级结构,确定风险防范重点。全面风险管理是商业银行业务多元化的客观要求,要将公司业务、机构业务、零售业务等不同客户种类,表内、外不同业务产品的风险,都纳入到全面风险管理體系的管理范围。由风险管理委员会统领,实现对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和流动性风险在内的全面风险管理。

另外国内商业银行应该要跟随市场经济迈进的步伐不断改革与完善。对于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建设,既要借鉴国际商业银行的先进经验,更要立足于国情与行情,实事求是、循序渐进、对症下药,解决自身问题。

参考文献:

[1]谢洁华.浅谈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外汇业务风险及对策.企业管理,2008

[2]郑良芳.银行业信用风险需全面有效管理.转型探索,2008

[3]曹凤岐,袁宏泉.我国商业银行从事投资银行业务研究.财政金融,2008

[4]温杰.我国商业银行外汇风险管理研究.会计之友,2007

[5]彭业翠,钟玲静.人民币升值与我国商业银行外汇风险管理.时代经贸,2008

[6]何德旭,葛兆强.我国银行业的发展趋势与风险防范.中国金融,2008

[7]杜德春.商业银行汇率风险及其管理对策研究.财会通讯,2007

[8]王新华,郭永强.中、外资银行中间业务竞争力比较.中国城市金融,2005

上一篇:氛围感召式新人培训下一篇:汕头金山中学2010-2011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学业水平测试(政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