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外典型的相互保险模式

2024-09-25

国内外典型的相互保险模式(共3篇)

国内外典型的相互保险模式 篇1

国内外典型的相互保险模式

2016-05-13 法国:以安盟为代表的农业互助保险

提到法国的农业保险就一定要提到安盟集团(groupama),该集团在法国农险领域的市场份额高达55%。

安盟集团是一家拥有百年历史的大型综合性保险集团。它起源于法国地方上农民自发创立的农业相互保险公司(AMA)。一百多年以来,集团的业务范围由单一的财产保险发展到各个金融领域(保险,资产管理,银行等行业),客户由最初单一的农民扩大到整个保险市场的所有群体,包括个人、手工业者、企业以及地方政府。

安盟集团的农业互助保险独具一格,从组织结构来看,呈金字塔形,分为三个层级,位于最低端的是3000多个农业保险社,以前每个村庄都会有一定这样的保险社,但随着农村人口的减少,农业保险社也不断合并。位于中层的是9个大区机构。每个大区机构由不同数量的农业保险社组成,主要功能是为农业保险社提供再保险分保。位于金字塔顶端的“总公司”与9个大区机构并不是总、分公司的关系,大区机构联合投资设立“总公司”,“总公司”又为大区机构提供再保险服务。各级机构都通过选举董事会来负责公司的日常运营。部分安盟没有覆盖的农业风险,由国家设立专门基金进行保障。

日本:政府支持下的相互会社模式

日本采用民间非盈利团体经营、政府补贴和再保险扶持模式。这种模式采用在政府支持下的相互会社进行投保、理赔,因此也可称为政府支持下的相互会社模式:由民间的保险相互会社——市、镇、村农业共济组合和都、道、府、县农业共济组合联合会经营农业保险业务,保险相互会社既不是政府保险机构,也不是商业性保险公司,而是一种民间的、不以赢利为目的的社会组织。然后,再由中央政府通过农业再保险特别会计账户和国家保险协会等渠道为其提供再保险。故而,这种模式的农业保险组织体系主要由三个层次组成:农业互助组合、农业互助组合联合会以及是政府农业保险机构。这些组织间相互配合、相互协作,构成一个有机的组织体系。政策性强,在日本,农业保险由区域性农业共济组合经营,采取强制性保险与自愿保险相结合的方式,政府通过提供部分经营费用和再保险,构筑全国农业保险体系。

中央政府在农业保险计划中的主要责任表现在三个方面:1)通过农业省对农业保险进行监督和指导;2)通过官方(中央政府农业再保险特别会计处)和非官方(国家保险协会)等机构,为农业共济组合联合会提供再保险;3)通过大藏省一般会计给农业保险保费补贴和管理费补贴。

中国:阳光农业相互保险公司

在黑龙江垦区14年农业风险互助基础上,于2005年1月组建的阳光相互制农业保险公司,是我国的第一家相互制农业保险公司,是被保险人自己办的保险公司。公司现已组建了1个分公司,9个中心支公司,94个保险社和2000个保险分社,有会员14.5万人,形成了覆盖黑龙江垦区的保险服务体系。根据农业生产力水平和种养业户的承受能力,阳光公司对农业保险采取了“保障适度,保费低廉”和“保生产成本”的原则。保费“三方承担”,即农户只承担65%,国家财政补贴20%,黑龙江农垦总局补贴15%。公司按照“先农险、后商险,先局部、后放大”的原则,积极开展农业保险业务,取得了初步成效。

这种模式的主要特点之一是建立了相互制管理体制。与其他模式最大的区别是,阳光农险公司追求社会效益的最大化和会员利益的最大化。会员代表大会是公司最高权力机构,会员依据合同约定向公司交纳保险费,公司凭合同约定承担赔偿责任。目前,阳光公司已经建立了以公司统一经营为主导,以保险社互助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双层治理、双层经营的管理体制。特点之二是“核灾定损”公估制度。针对农业保险存在道德风险和逆选择的难题,建立了具有社会中介性质的“核灾定损”公估制度,实行核灾定损员、保险分社、保险社与公司“四级”查勘定损,从而保证了灾害损失鉴定的客观性、公正性和合理性,形成了防范道德风险的有效机制。

中国:渔船船东互保协会

1994年,经民政部批准,农业部成立了中国渔船船东互保协会,依托各地渔业行政主管部门,开展渔民人身意外伤害和渔船财产互助保险。在各地渔业系统和当地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在全国近20个省(区、市)组织广大渔民群众开展了渔民人身意外伤害和渔船财产等互助保险。渔业互助保险在降低渔业风险带来的渔业损失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为建立政策性渔业保险制度积累了经验。

这种模式的主要特点之一是依托各地渔业行政部门,以保险社为基础开展渔民人身意外伤害和渔船财产互助保险,形成了“渔业行政部门+互保协会+保险社”的运作模式。特点之二是保险开展的区域是整个渔业系统,险种单一,经营的地域比较大,容易集聚大量的风险单位,符合大数法则的要求,降低了经营风险。

陕西、湖北、湖南等省市的农机互助保险

2008年以来,江泰保险经纪公司农林风险部应邀与陕西、湖北、湖南等省农机系统合作,设计了农机保险改革方案,建立了省农机安全(互保)协会,开展了农机安全互助保险试点。江泰公司农林保险专家组提供方案设计、干部培训、业务指导,省、市县农机系统组织实施。经过六年发展,组织制度日渐成型,探索出了一条能切实解决问题的农机相互保险模式。

由试点省市农机系统与保险经纪公司合作,建立省农机安全互保协会,设立互助保险管理委员会,制定各种组织制度。为拖拉机、收割机、插秧机、耕整机、挖掘机、机耕船等农机量身定做,开发了机手人身险、机损险、三者责任险等互助险种,体现“低保费、广覆盖”的特点,保费从30元、50元起,与保额对应,分若干档次,由农民自主选择。同时,积极争取省政府支持,通过财政补贴引导农机户加入互助险。除此之外,互保协会还组织农机产销商、维修商、油料商等相关行业,组成“服务统一战线”,为农民提供“一条龙”服务,包括农忙时节,针对农机跨区作业的特点,提供跨区域的维修、救援服务等。

作者: 马敬

来源: 《保险赢家》2015年第12期

国内外典型的相互保险模式 篇2

关键词:特色农业,模式,经验借鉴

发展特色农业是转变农业增长方式、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 是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基础, 是区域对接市场参与国内外市场竞争的有效载体。改革开放以来, 国内涌现出了以山东寿光蔬菜产业发展为代表的专业批发市场带动模式, 以内蒙古乳业产业发展为代表的龙头企业带动型模式, 以陕西苹果产业发展为代表的主导产业带动模式和以云南花卉产业发展为代表的政府诱导模式等的典型特色农业产业发展模式, 其成功的经验和做法为推动我国农业的发展提供了经验借鉴。

1 要素禀赋是特色农业产业发展的基础

区域经济学认为, 经济空间存在不均质性, 最初的空间地理要素特征和自然要素禀赋对于区域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同时, 经济性要素在时间上的变迁演进与空间上的动态积累形成的要素禀赋导致了地区发展的差异, 而且要素禀赋会在一定的时段内锁定区域动态累积, 强化或弱化区域经济的发展。自然生态气候环境具有不可复制性和不可移动性, 特定环境下生长的农业产品在品质或规模方面甚至具有不可替代性, 同时, 也只有结合本地的要素禀赋形成的特色农业, 才具有形成特色农业发展模式的可能, 只有结合本地要素禀赋形成的特色农业发展模式, 才具有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可能。国内现有的特色农业产业化发展模式中, 无一不是立足于当地的要素优势而不断累积发展的。

2 农业产业化是特色农业发展的根本路径

农业产业化是以市场为导向, 以家庭经营和多元参与主体的共同利益为基础, 依靠龙头企业及各种中介组织的带动, 将农业生产的产前、产中和产后诸环节联结为完整的农业产业链条, 推动农业的专业化分工和市场化发展, 实行产加销、贸工农一体化经营, 形成系统内部有机结合、相互促进、利益互补、协调发展的经营机制和经营方式。农业产业化的特点是农业布局区域化、农业生产专业化、农业管理企业化、农业经营一体化、农业服务社会化、农业流通市场化, 龙头企业带动型、专业市场带动型、中介组织带动型等都是目前农业产业化经营的主要形式。农业产业化将农业生产的产前、产中和产后联结为一个完整的产业链条, 融合传统农业生产、工业企业加工及第三产业服务等, 实现了农业产品的再造升值, 兼顾提升了农业产业链条各个利益主体的利益。与农业产业化相比, 特色农业产业化更具有市场需求的针对性和地域生产的专业性, 在农业科学技术提升、产品品质提升及市场化程度等方面更具优势, 更易实现农业生产的价值目标。

3 标准化建设是特色农业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动力

以质量求效益, 以品牌建设求发展。农业标准化是当今世界农业发展的潮流和趋势, 是特色农业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动力。特色农业产品实现价值的载体是品牌建设, 而提升产品质量和推进标准化建设都是产品品牌建设的直接手段。各种特色农业产业发展模式, 都可以看成是特色农业品牌建设的样板, 品牌在吸引消费者、创造消费者忠诚度、带来产品价格优势、给产品带来超越其功能的附加价值或附加利益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面对农业发展新阶段的诸多变化, 在调整农业结构中要树立质量意识、品牌意识、市场竞争意识等, 实现由以数量取胜到以质量取胜的转变。注意市场消费需求的变化, 优化品种和品质结构, 提高特色农产品内在品质, 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检测检验和监督体系, 以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为发展方向, 切实提高特色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根据国内特色农业产业发展的典型经验, 加快特色农业标准化体系建设, 一是要建立和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农业生产先进实用技术、检验检测方法以及农产品管理等相相配套的农产品生产、加工、贮运、销售标准体系;二是要建立和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科学设置市场、基地检测点, 逐步建立起布局合理、分工负责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三是加快建立和完善农产品质量认证体系。以龙头企业为主体, 引导它们积极申报并运用无公害、绿色和有机食品标识;四是加强农业科技研究推广体系建设。引进推广一批先进实用的农业新品种、新技术和新成果, 为实现农业标准化奠定基础。

4 产业集群是特色农业发展模式的本质路径和外在表现

农业产业集群具备农业产业的“地理集聚性”和“产业关联性”, 但农业产业集群更强调以农业或农业关联企业为基本单位, 以网络方式相结合的有机整体。农业产业集群的地理集聚性表现为农业生产的集聚即农业规模化及农业产业企业的集聚, 其产业关联性表现为不同农业产业企业及农户商业化行为都围绕农业产业进行。农业产业集群的形成以农业资源禀赋为基础, 通过消费需求和市场竞争的筛选, 在技术发展和制度变迁下路径依赖的强化惯性发展。特色农业产业集群是农业产业集群的细化, 更具农业产业集群地理集聚性和产业关联性的特征。在增加区域特色农业产品的有效供应, 增强区域特色农业产品的生命力, 提高市场竞争力, 发挥可持续的地域品牌效应以及实现集群内的公共资源协同效应、组织协同效应和服务协同效应等方面, 产业集群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特色农业产业集群是最新的农业产业发展组织模式和形式。在催生特色农业产业发展模式时, 一是要综合考虑资源条件、生产基础、市场环境以及资金、技术等多方面的因素, 扬长避短, 优先发展具有一定基础和竞争力的产品和产区, 尽快形成规模优势;二是必须要大力拓展农业产业发展领域和途径, 延伸产业链, 拓展产业功能。

5 发挥不同主体的作用是加快特色农业发展的根本保证

政府、企业和农民是农业产业发展的三个主体, 在农业发展中担当着不同的角色。发展特色农业, 对政府而言, 首先是提供良好的政策与制度环境, 如针对特色农产品加工的优惠税收政策, 开通特色农产品运输绿色通道等。其次要拓宽特色农业发展的融资渠道, 改变投资方式, 采用多种办法, 引导银行资金和社会资金的投向, 形成政府引导, 多渠道、多元化的特色农业发展投资机制, 积极支持特色农业发展, 重点扶持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特色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农村农产品市场体系和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市场经济条件下, 企业在产业发展和区域经济发展中将发挥更大的作用。企业是实施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关键环节。龙头企业是实施农业产业化经营的主体, 是连接农民和市场的桥梁, 是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核心, 它负有开拓市场、科技创新、带动农户和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任务, 龙头企业的强弱和带动能力的大小, 决定着产业化的规模和成效。政府和企业是特色农业产业发展的重要参与主体, 而农民是特色农业产业发展的实施主体, 在特色农业产业发展过程中, 三个主体发挥着不同的作用, 应根据特色农业发展的规律和市场经济规律, 因势利导发挥各自的优势和作用, 促进特色农业产业的良性循环和可持续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刘斌, 张兆刚, 霍功.中国三农问题报告[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 2004.

[2]王永平.欠发达地区农村全面小康与可持续发展之路[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 2006.

[3]刘志澄.加快现代农业建设[J].农业经济问题, 2003 (4) .

[4]万宝瑞.把发展现代农业贯穿新农村建设的始终[J].农业经济问题, 2007 (1) .

国内外典型的相互保险模式 篇3

关键词:农业保险,相互保险,必要性

我国是自然灾害频发的国家之一, 农业尚处于靠天吃饭的状态中, 农民生活水平普遍不高, 尤其是自然灾害发生时, 单个农户抗风险能力很低。而作为抵抗灾难的有效手段——农业保险, 与世界发达国家甚至一部分发展中国家相比我国仍然处在相对落后水平。相互保险公司在国际农业保险市场上占有相当大的市场份额, 在发达国家盛行, 甚至是这些国家经营农业保险的主要组织形式。本文仅就相互保险在我国农业保险中应用的必要性进行探讨。

一、加强农业防灾减损的需要

防灾减损是降低保险经营成本、提高保险经营效益的主要手段, 是保险制度有效运行的前提和基础, 在农业保险经营中尤为重要。由于我国农业灾害种类多、发生频率大、覆盖面广、经济损失严重, 防灾减损工作显得尤为重要。但是防灾防损却是我国农业保险的薄弱环节, 防御工程设施不完善, 防灾防损技术落后。而且在股份制公司中, 由于保险人和被保险人利益的不一致, 投保农民对商业保险公司的防灾要求和防灾工作不关心, 认为即使受灾也有保险公司理赔, 防不防问题不大, 灾害前不积极防灾、灾害后不积极救灾的现象经常发生。

但在农业相互保险中, 投保人和保险公司的利益密切相关, 这是投保农户积极主动防范风险的根本动力。投保农户不会再消极地对待农业风险, 他们会主动联合起来, 利用对当地农业风险熟悉了解的优势, 调动各方面的资源, 采取必要的风险防范措施, 积极构建农业风险预防机制, 将灾害发生的可能性降到最低点。灾害发生后他们也会对其面临的风险情况有更清楚的认识和评价, 自发地互相联动, 抢险救灾, 将灾害损失降到最低水平。而且, 相互保险公司的投保农户所在地域和经营业务也相对集中, 便于保险公司提供防灾减损的措施, 指导农民进行防灾减损工作。

二、降低农业保险高成本的需要

第一, 农业相互保险可以降低机构成本。一方面, 农业相互保险公司不涉及上市, 投保农民即是公司所有者, 董事会和监事会等职能部门大大减少, 组织形式相对简单, 大大降低了相关管理费用。另一方面, 相互保险公司不需设置庞大的营业机构, 具体工作可以委托会员代表进行, 这样就大大减少了经营费用。第二, 农业相互保险有效降低了委托代理问题引发的成本。农业相互保险公司没有股东, 公司经营的目标是各个成员的利益最大化, 避开了股份公司中股东和投保方之间的利益冲突, 所有者和客户之间就红利、融资和投资策略而可能出现的冲突可以内在化, 有效降低了委托代理问题引发的成本。第三, 农业相互保险有利于降低定损理赔的经营成本。相互保险公司的会员都是农业生产者, 对农业生产、农产品价值和本地灾害损失发生的情况都比较熟悉, 具备查勘定损涉及的农业生产专门知识, 便于定损理赔, 可以大大减少组织成本和经营管理费用。第四, 农业相互保险能够降低销售成本。相互保险公司拥有特殊的销售渠道, 其农业保险的业务类型和农业保险区域相对集中, 保险标的的同质性高, 因此省去了中间代理的环节, 成功降低了销售成本。

三、解决农业保险经营管理困难的需要

我国幅员辽阔, 各地的农业生产条件相差很大, 农村经济发展不平衡, 农业风险状况地区差异大, 对保险保障的需求也各不相同, 而且农业保险的核保、定损、理赔工作需要专业的技术知识, 这是制约我国农业保险发展的重要因素。长期以来, 国内农业保险的展业难、核保难、定损难、理赔难问题一直难以解决。股份保险公司作为我国保险业的主要组织形式, 无法解决这些问题, 阻碍了保险创新, 不利于保险业的持续发展。

农业相互保险却能够有效的解决这些问题。一方面, 同一地区的农户合作成立的相互保险公司可以自主选择经营领域, 设计特定险种, 开展特色服务。因此, 相互保险公司适合我国农村各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风险状况不同、保障需求各异的现实情况, 可以更好地满足我国保险农业市场地区差异化的需求。另一方面, 参加相互保险的农户对当地农业生产经营情况、农业产品价值、农业风险和农业专业技术知识都比较了解, 对灾害损失和赔偿额度的确定容易达成一致, 农业保险中核保、定损、理赔等复杂问题更容易解决, 大大减少了理赔纠纷, 解决了农业保险经营管理中的问题, 极大地提高了农业保险经营管理的效率。

四、解决农业保险的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问题的需要

农业保险本身的复杂性、专业性和覆盖面的广泛性, 导致农业保险活动很难控制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而我国农业生产以小规模个体农户分散经营为主, 地域广阔, 业务分散, 农业保险业务中存在更为严重的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问题。具体表现为低风险者不投保, 投保的农户面临高风险, 或者按低费率参加了保险后又从事高风险项目等。造成了保险费率低于保险标的的风险程度, 保险公司收取的保费不足以应付赔款, 严重影响保险公司的经营稳定性。据统计, 我国农作物保险中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给保险公司造成的经济损失占保险赔款的20%以上, 牲畜保险中则更为严重。农业相互保险能够有效地解决这一问题。

首先, 相互保险组织是由同一地区的农户自愿互利组成的, 农户之间彼此熟悉, 对于农业生产过程以及所面临的风险因素也都比较清楚, 能够形成自觉的监督机制。而且, 相互保险公司的保险人与被保险人合二为一, 这种比较优势弱化了交易双方的信息不对称, 可以有效地防范因信息不对称而导致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 极大地提高了农业保险的经营效率。

其次, 相互保险公司中每个参与的农民既是投保人, 又是公司股东, 公司以广大投保农民的利益为出发点, 这就从主观源头上消除了投保农户的道德风险隐患。而且投保人作为公司的所有者享有公司的控制权和分享公司盈余的权利, 农户们的个人利益和公司的经营效益紧密地结合起来, 投保农户之间就会自觉自愿地相互加强监督, 避免个别投保人的道德风险, 可以有效地减少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的发生。

参考文献

[1]梁敏:论相互保险制度在农业保险中的适用性[J].农场经济管理, 2007 (02)

上一篇:小鱼历险记叙事作文下一篇:岗子小学体育工作自评自查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