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外养老模式

2024-10-14

国内外养老模式(共9篇)

国内外养老模式 篇1

摘要:中国正式进入老龄化社会, 60岁以上老年人口超过2亿, 大约每7个人中就有一位老人。老龄化社会的到来, 使中国社会面临巨大挑战。如何使老年人老有所依, 老有所养, 幸福度过晚年生活, 不但是每个家庭, 更是整个社会关注的问题, 是重大的民生问题。本文主要总结和分析了国外养老模式的发展和变革过程以及取得的成功经验, 剖析了中国养老模式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通过分析和比较希望对我国养老模式的选择, 未来的发展方向以及制定养老政策有所借鉴和参考价值。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养老模式

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 老龄问题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 对老龄化社会的研究、老龄产业的研究以及养老模式的研究成为理论界和社会研究的热点问题。尤其是养老模式的选择更是地方政府解决老龄化社会问题的重点关注内容, 养老模式方面的研究更是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发展, 但是, 到底养老模式有哪些?目前在理论界还没有统一的界定方法, 对养老模式的划分也比较混乱, 本文就养老模式的分类标准和具体划分给予了界定, 并通过国内外养老模式的比较, 为我国养老模式的选择和应用提供有力的借鉴。

一、养老模式及其分类

根据老年人养老资源中经济资源来源渠道, 我们可以将养老模式划分为:国家养老、家庭养老和自我养老。

之所以将养老资源中经济资源的来源渠道作为养老模式划分标准的原因在于, 养老资源可以分为精神层面和物质层面的养老资源, 精神层面的养老资源包括家庭的温暖, 朋友的关怀等等都会让老人在精神层面上获得慰藉, 但是由于精神层面资源的不易衡量性、来源广泛性、效用不确定性等诸因素的影响, 使我们很难对精神层面的资源进行衡量和分类。而经济资源因为其来源的稳定性、价值的可衡量性以及生活的必需性等诸多有利特征, 使我们将经济资源来源渠道作为界定养老模式的主要依据。

国家养老是指老年人的养老经济资源的渠道主要来自于国家和政府, 国家和政府主要承担着养老的责任。

国家养老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一个国家社会保障制度的状况, 因为政府承担着养老的主要任务, 老年人的养老资源保障大部分都来自于国家。目前国家养老是很多国家采用的养老模式, 但国家养老的程度和发展水平并不是衡量一个国家社会保障制度是否完善的标准。

家庭养老可以分为传统的家庭养老和社会化的家庭养老, 但不管是哪种家庭养老, 作为家庭养老其养老资源的来源均是家庭。在传统的家庭养老中, 家庭成员以血缘关系为纽带, 老人的衣食住行医等一系列生活所需, 均由家庭成员承担。作为最常用和大家最熟悉的养老模式, 家庭养老模式可以说是一种“反哺式”家庭内部代际之间的养老模式。城乡对比下, 家庭养老模式更广泛的应用于我国农村家庭。与传统的家庭养老相比, 还有一种由社会代替家庭的部分养老功能, 公共的养老资源替换部分家庭提供资源的社会化家庭养老模式。

自我养老是一种养老资源全部由老年人自己承担的养老模式。一般来讲, 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越高, 采用自我养老模式的老年人就越多, 所以在一定程度上, 自我养老能反应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

以上是目前国际上主要采用的三种养老模式, 但三种养老模式并不是相互排斥和孤立的, 而是相辅相成的。一个国家和地区的养老模式通常会以某一种模式为主, 结合其他模式综合运用, 因为老年人养老不仅需要物质资源还需要精神资源, 这些都不是单一的养老模式可以提供的, 即国家、社会和老年人自己可以提供物质养老资源, 但家庭却能够为老年人养老提供重要的精神资源。

二、国外养老模式分析

(一) 欧洲的养老模式

1、“国家养老”模式的发展与困境。

自从1948年英国在西欧建立了第一个“福利国家”以后, 100多年来, 欧洲一些经济发达国家纷纷进入和经历了老龄化社会。“国家养老”成为欧洲国家主要的养老模式, 在国家养老模式下, 欧洲人的生活安逸, “一揽子福利计划”更是将欧洲人从出生补贴到丧葬费, 福利国家由此风靡欧洲。

但是20世纪70年代中期的经济危机使得欧洲经济基本处于停滞状态, 许多国家开始出现财政赤字, 国家财政己经不能支撑庞大的福利支出。一旦国家面临债务危机, 不得不削减社会福利开支时, , 由于欧洲人已经习惯了享受丰厚的社会福利, “福利制”的刚性特征就凸显出来, 社会矛盾激化, 罢工、游行等抗议活动纷纷出现。比如, 1994年意大利利贝卢斯科尼政府希望通过削减社会福利的方法减少财政赤字, 但因为150万工人的反对以及游行和大罢工, 政府最终不得不推迟了削减社会福利开支政策的实施。此后, 还有一些欧洲国家试图绕开削减社会福利开支政策的矛盾, 通过延长工作年限, 推迟退休年龄的方法达到与削减社会福利开支同样的效果, 以减缓政府财政的压力和赤字, 但并没有取得希望的效果, 罢工、游行等抗议活动像流行病一样在欧洲国家快速的蔓延开来, 使欧洲国家的社会动荡加剧, 高福利社会和国家养老模式困境重重, 受到极大挑战, 更是给欧债务危机雪上加霜。

2、荷兰的社会保障养老体系。

“荷兰模式”正是在大多数国家为削减社会福利引发民主不满和抗议以及为应对财政压力和赤字为难与矛盾时产生的。“荷兰模式”与其他欧洲国家的高社会福利政策不同, 具有两个突出特点:一是“双支柱”的国家养老金体系, 在双支柱的国家养老金体系中, 社会保障养老金和个人补充养老金共同支撑个人养老。二是企业年金DB计划 (Defined Benefit) , 即确定收益型年金计划, 该计划中, 企业职工知道自己未来退休后可享受到的退休金, 而企业每年需要缴纳的费用则根据职工的从业时间、年龄以及企业基金的运营情况来确定。与DB计划类似的还有一种DC计划 (Defined Contribution) , 即确定缴费型计划, 该计划中, 企业职工和企业共同出资, 每年的缴费额是确定的, 全部计入职工个人账户, 账户资金由职工个人自行掌控和运作, 而最终的养老金给付额根据缴纳额和投资收益情况决定。其中DB计划的最大特点是“完全积累制”, 即企业和个人平均分摊了职工对养老的负担, 减轻了国家财政和社会养老的负担。目前企业年金DB计划的实施覆盖了荷兰80%以上的职工参加, DB计划的积累和广泛的实施, 保证了老年人的养老需求, 更具有持续性, 以至于欧洲联盟呼吁各国效仿“荷兰模式”, 在保证职工养老的前提下, 达到削减社会福利开支, 缓解政府财政压力的目的。

(二) 日本的“社会化养老”模式

日本是一个对家的概念比较注重的国家, 在日本传统的养老模式中, 老年人的养老费用基本上都是由家庭承担的, 但经历过老龄化社会的日本的家庭观念已经有了很大的发展和变革, 因为老龄化带来的家庭结构变得更加简单, 年轻一代的负担加重, 完全由家庭来承担老年人养老费用的家庭养老模式已经不能满足社会的需要, 养老模式开始了向家庭养老和社会养老并重的方向发展。

日本的家庭养老和社会养老制度的结合主要体现在护理保险制度的实施上, 护理保险制度包括居家服务和设施服务两部分。所谓居家服务是指专业的护理人员上门为老年人提供护理、疗养指导等服务。设施服务则主要针对生活无法自理的老年人, 老年人可以入住养老机构由专门的护理人员进行护理。由于日本意识到了欧洲国家“高福利”政策带来的政府财政的沉重负担, 所以在政策的实施上, 护理保险制度就侧重于居家服务, 这样做的好处是既减轻了家庭成员的负担解决了代际之间的矛盾又照顾到老年人的情感需求, 没有完全阻隔家庭成员之间的相互慰藉, 因此日本的护理保险制度满足了老年人精神和物质层面的双重需求。我国的家庭观念和养老模式都与日本传统的养老模式相似, 日本的护理保险制度对我国养老模式的选择具有较强的借鉴意义。

(三) 美国“自我养老”模式的发展和变革

美国人的独立是众所周知的, 所以美国人选择自我养老模式的一个主要原因是美国人的独立性观念。美国的年轻人非常独立, 老年人也是如此, 所以美国老年人靠家庭养老的非常少。

与其他国家相比美国老年人的经济实力也是美国老年人选择自我养老模式的另一个主要原因。美国老年人的养老费用来源主要由退休金、个人财产收益、其他工作收入以及社会保险金等构成。根据2013年美国国会针对65岁以上老年人经济状况调查报告的最新数据显示, 在美国65岁以上老人的主要经济来源中退休金占20%, 个人财产收益占13%, 其他工作收入占26%, 社会保险金占39%, 其他来自公共资助的仅占2%。不难看出, 在美国, 政府的养老金负担只有22%, 而其余的88%都是由员工和雇主来承担的, 尤其强调的是养老费用中占比最大的社会保险金并不是由政府来承担的, 而是由雇主和员工按照相等的份额进行缴纳, 积累后形成社会保险金, 退休后由员工领取。从员工与雇主等额缴纳可以看出, 员工的个人缴纳比例也是比较高的, 仍然表现出较强的自我养老特点。

还有一个值得关注的数字是美国老人养老费用中占比13%的个人财产收益, 这部分收益与美国近年来推行的一项养老政策相关, 这项养老政策就是住房反向抵押贷款制度。所谓住房反向抵押贷款制度是指房主将住房抵押给银行, 银行根据房主的年龄、身体状况、预期寿命、住房的现价、折旧以及未来的预期价值等综合考察和评价, 进行住房的估值, 然后由房主和银行签订抵押贷款合同, 由房主选择一次性还是分期付款方式, 银行将住房资金给房主以为养老只用, 直至房主寿命终止后, 由银行收回房屋的产权进行出售或拍卖的制度。

这项制度的实施保障和解决了中低收入老人的养老问题, 让这部分老人不会因为贫困而丧失保障。虽然目前来看, 住房反向抵押贷款占养老费用的比例还不是很高, 选择这一方式进行养老的老年人也不是很多, 但近几年住房反向抵押贷款养老模式的发展却比较迅速, 因为这种养老模式为美国老年人自我养老提供了一个新的、灵活的选择方式和有力的保障。

三、我国现阶段城镇职工养老模式分析

我国现阶段养老模式主要采用的是养老保险制度, 根据城乡差别可以将养老保险制度分为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制度和农村养老保险制度, 其中, 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根据企事业单位差别, 又可以分为企业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和机关 (事业) 单位养老保险制度。

1、企业基本养老保险制度。20世纪80年代我国养老保险社会统筹开始试运行, 采用的主要是“统帐结合”方式。我国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计算和缴纳的依据是企业职工的个人基本工资, 养老保险费的缴纳按照企业职工个人基本工资的28%缴纳, 包括企业按职工个人基本工资缴纳的20%和个人按基本工资缴纳的8%, 其中个人缴纳的8%全部计入个人养老账户, 企业缴纳的20%中只有3%计入职工的个人养老账户, 剩余的17%计入养老统筹账户。这种个人养老账户和社会统筹养老账户相结合的方式就是我国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 简称“统账结合”。

在“统帐结合”方式下, 社会统筹养老账户采用现收现付制, 即当年企业职工缴纳的养老金当年就用来支付退休职工的工资, 个人养老账户采用的是部分积累制, 即这部分个人养老账户中的资金是进行积累为个人退休后养老使用的。但我国目前的养老保险制度账户管理采用的是混账管理, 即社会统筹账户和个人账户不分离, 也就是说, 如果现收现付制的社会统筹养老账户中的资金不足以支付现有离退休人员的退休金或养老金, 就可以使用企业职工个人养老账户中的资金进行支付。不难看出, 这种混账管理的好处是政府在管理养老资金时拥有了更大的灵活性和自主权, 可以提高养老资金的使用效率, 但不足之处在也显而易见, 就是“空账”运行, 即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社会的加剧和平均寿命的延长, 退休人员领取的养老金将超过当年在岗职工缴纳的保险费, 为了保证退休人员退休金的发放, 必然会出现寅吃卯粮的亏空现象, 随着人口年龄结构老龄化的加剧, 这种亏空会像滚雪球一样越来越大, 从而给整个社会的养老保障体系带来巨大威胁, 形成社会的不安定因素。据国家统计局2012年数据显示, 中国养老金个人账户亏空已达1.3万亿元, 比2004年的7400亿元增加近一倍, 许多人开始担心自己退休后将无退休金可领, 无法颐养天年。这些都给中国养老保险制度敲响了警钟, 城镇企业职工的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必须做实。

2、机关 (事业) 单位养老保险制度。目前我国的机关事业单位采用的养老金制度与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制度不一样, 采用的是“双轨制”, 其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 在养老保险金的缴纳上存在明显差异。国家事业单位职工的养老保险金是由国家财政发放的, 个人不承担任何费用。而城镇企业职工的社会保险金主要由自己承担。

第二, 退休后养老待遇的巨大差异。我国企业职工的工资大部分被分为基本工资和绩效工资两部分构成, 而养老金缴纳的依据和基数是基本工资, 企业通过这种方式降低职工的社会保障水平, 以此来达到减少自己缴纳保险金降低企业负担的目的, 所以企业职工退休后的养老待遇与在岗期间的工资差距会很大。而机关事业单位的工资全部由国家财政支出, 没有基本工资和绩效工资之分, 国家缴纳的养老保险保障水平较高, 机关事业单位职工退休后的养老金与在岗时的工资水平几乎没有差别。

第三, 在企业年金的补充上差异很大。我国目前的企业年金制度虽然已经出台, 但并未普遍建立, 也就是说企业应该根据自身的经营效益结合职工的年龄、在岗年限、身体状况等在企业年金的提取和分配上对职工养老保险金进行相应的补充, 但实际上大部分的企业并没有重视企业年金与职工养老保险金的结合, 企业年金对职工养老保险金的补充作用非常有限, 企业职工的养老保险金主要还是由职工自己承担。而机关事业单位职工的工资由财政支出, 不涉及企业年金, 也不需要企业年金对养老保险金进行补充, 企业年金制度对机关事业职工的养老保险金没有补充作用。

由于现行的养老金双轨制, 使得我国企业职工与机关事业单位职工的养老待遇差距悬殊, 己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 养老金双轨制的改革被提上日程。

四、我国城镇职工养老模式的改进意见

基于以上分析, 我国养老金制度的缺陷可见一斑, 下面就我国养老模式存在的问题, 提出以下改进意见:

1、加大推进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力度

只有加快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的改革, 实现与企业统账结合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统一, 就能在一定程度上减轻政府财政支出的压力。同时, 我国农村地区的人口老龄化进程要快于城镇, 以及随着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推进, 许多农民工走进了城镇, 广大的农村就出现了越来越多的“空巢”老人。他们为我国经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牺牲, 他们更应该, 也更需要从国家那里得到养老资源。如果通过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的改革将国家拨给事业单位的养老金投入到农村老人的基础养老金中, 将在很大程度上改善农村老年人的生活质量, 也能减轻老人的子女的压力。

2、尽快做实基本养老保险中的个人账户

我国养老金个人账户“空账”规模己经达到了大约1.3万亿元。根据笔者对我国65岁及以上人口数量的预测, 我国老年人口的数量在未来将会急速上升。而我国现行养老金账户的“寅吃卯粮”的做法, 使得个人账户将会出现更大的“空账”。当人口老龄化程度达到高峰时, 仅靠当期征缴和财政拨给将难以为继。如果届时再想做实个人账户的话, 给国家财政带来的压力会大得多。

3、大力发展自我养老与家庭养老

老年人的经济收入的来源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老年人的养老模式。根据《中国人口和就业统计年鉴》笔者了解到2013年我国城、镇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的主要生活来源情况中, 占最大比例的是离退休金、养老, 占到47.28%;其次是家庭其他成员供养和劳动收入, 分别占到29.69%和18.05%。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国城镇老年人的养老模式情况。鉴于现有国家养老水平不足, 企事业单位养老差距大的现状, 发挥家庭作用, 担负养老责任就显得尤其重要, 即能让老人感受家庭温暖, 又能减轻国家养老负担, 应加大发展自我养老和家庭养老, 尤其是城镇中没有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老年人, 他们的养老资源主要将来自于子女及其他亲属。

参考文献

[1]孙树菡《社会保险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0

[2]郑功成《社会保障》[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7

[3]孙光德, 董克用《社会保障概论》[M].北京中国人民出版社, 2004

[4]陈永平《我国新型农村养老保险模式的探讨》[J].铜陵学院学报, 2007 (3)

[5]苏燕《我国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出路》[J].法制与社会, 2007 (3)

国内外养老模式 篇2

【摘要】当前,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我国即将迎来第一个老年人口增长高峰,这无疑给我国的养老保险制度带来了巨大的压力,本文聚焦于我国商业养老保险制度的现状及问题,试图反观一些发达国家的商业养老保险制度,总结出其优点,希望能为制度的设计者提供一些借鉴。

【关键词】三大支柱、商业养老保险制度、养老金

一、我国养老保险制度现状及商业养老保险制度存在的问题 目前,全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达17765万人,占总人口的13.26%。“十二五”期间,将出现第一个老年人口增长高峰,人口老龄化进程将加快。老龄化、高龄化、空巢化带来的社会问题将更加凸显。养老保障问题是老龄化社会发展和面临的最主要的社会和经济问题。就物质上的提供来说,在城市,许多人拥有社会养老保险,养老主要靠自己,但中国是在生产力不发达的情况下,提前进入人口老龄化社会的,即“未富先老”,由于经济不发达,社会财富不充足,物质基础和经济实力比较薄弱,因此要解决不断增长的、人口众多的老人养老问题还缺乏雄厚的物质基础。随着“老龄化”问题的日益严重,政府的大包大揽不仅会让其的负担越来越重,最终走到国家社会保障濒临于破产的地步;还会加重我国总人口的经济负担,使得国民收入中消费基金比例扩大,投资率、积累率下降,减慢经济发展速度。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我国开始建立了养老保险制度。在制度设计方面,我们借鉴了国外的一些做法,也因国情有着特定的改革道路和政策选择。为应对人口老龄化、财政负担过重等问题,我国养老保险制度改革逐步构建了国家基本养老保险计划、企业补充养老保险和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的“三支柱”养老保险体系,提高了养老保障的水平。

国家基本养老保险计划主要是由我国社会保障体系中的社会保险来提供的,它是由国家通过立法形式,为依靠劳动收入生活的工作人员及其家属保持基本生活条件,促进社会安定而举办的保险。其覆盖面广,满足被保险人的基本生活需要。这些基本的保障,对于被保险人来说却又是一项基本的生存权利。商业保险为社会保险资金的管理提供了很重要的服务。企业补充养老保险(企业年金制度)是指企业及其职工在依法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基础上,自愿筹资建立的补充养老保险制度。它居于多层次的养老保险体系中的第二层次,由国家宏观指导,企业内部决策执行,一般由社会保险经办机构管理。企业年金需要精湛的精算技术,这需要商业保险公司的积极支持。

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即养老保障体系中的第三支柱,则主要是靠商业保险来支持的。它们是建立在自愿的基础之上,在国家强制实施的社会养老保险之外,通过合同形式确立的一种较高水平的生活保障。它们为老年人提供了更多更好的,更高层次的养老保障需求,具有较高的保障水平和灵活的保障程度。

可见,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商业保险在社会保障体系中起着重要的补充作用,它是减轻政府社会保障压力,稳定社会生活的有效手段,充当着保险的“经济助推器”和“社会稳定器”,也扩大了社会保障的范围。要完善养老保险制度,商业保险是社会保障的必要补充,是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目前,我国商业养老保险存在以下三个问题:

第一,险种设计不理想 ,保值、增值功能不强。现行的养老保险条款交费较高 ,机本上

没有保值、增值功能 ,对客户没有更多的吸引力 ,投保养老保险的客户较少。实际工作中客户只要把交费金额和能领取的大概金额一比较就认为不理想 ,转而考虑其他养老方式;比如“以房养老”:投资买一套住房 ,采取按揭方式付款 ,住房用来出租 ,所收房租还完贷款后就可以用来养老 ,房租在涨 ,住房在增值。还可在年老时自愿将其房产抵押给养老院 ,经公证后入住老年公寓 ,并终身免交一切费用 ,而房屋产权将在老人逝世后归养老院所有。

第二,政策不配套。相关的税收优惠政策不配套 ,缺乏个人购买养老保险的税收优惠。要鼓励企业和个人积极参与 ,政府就必须有相应优惠政策作指导 ,从企业和个人购买商业养老保险的税收优惠政策到对经营商业养老保险机构的法律要求,确保养老基金运作安全,争取养老基金保值、增值。

第三,国民的养老保险意识有待加强。之前 ,渣打银行发布了名为《中国中产阶级退休养老计划》的调查报告 ,报告揭示中国有七成左右人群不了解商业养老保险。中国中产阶级是发展商业养老保险的主力军 ,如果没有他们的参与是不行的。经营商业养老保险机构应加大宣传力度,宣传我国养老体制等,让国民明确自己养老目标,真正做到老有所靠、老有所养、自主养老。越早投保,对己有利。

二、发达国家的商业养老保险制度

欧洲是全世界国家养老、社会养老待遇最优的地区,而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日益增长的财政负担和养老金不足使得它们纷纷进行养老保险改革。在解决养老金不足问题时,特别是近年来推行旨在通过税收等手段鼓励发展个人养老金基金的一些改革值得关注,它们避免单纯采取提高法定退休年龄、冻结第一支柱养老金金额、提高社保基金费率等最直接的手段----这些措施虽然简单实用,但损害多数国民的切身利益。

根据 1975年颁布的社保法,英国建立起由基本养老制度和与收入相关联的附加养老金制度(SERPS)两部分构成的综合性养老金制度。与此同时,社保法又规定如果雇主机构提供职业养老金计划,在满足一定条件下,雇员可以 “协议退出”SERPS。通过“协议退出”机制的建立,职业养老金计划就成为需要政府审批、符合一定规范并能保证最低养老金水平的计划。它与 SERPS一起组成了英国社会养老制度的第二支柱。1986年社保法推出的个人养老金计划和让更多的职业养老金计划“协议退出”SERPS,标志着英国把老年人提供养老保障的主要责任从社会的公共部门转移给了私人企业雇主。而政府由养老金的主要提供者转换为养老金市场的规范和监管者。进入21世纪,英国政府更加关注社会弱势群体和相关社会问题,对以前的制度进行修补性的调整。如在 2002年开始实施国家第二养老保障计划作为SERPS的替代政策,该计划致力于为中低等收入者、带有终身疾病等人提供更加优厚的补充养老保险;2006年政府实施“养老金保障基金”来提高固定收益制下的企业养老金计划的保障能力,即当某个企业出现破产或养老金积累不足的情况时,仍然能够对部分养老金收益进行支付。

在德国,2002年开始,每个工人被允许将其每年毛收入的百分之一存起来以补充养老金,这笔钱可以免税。每隔两年这笔钱占毛收入的百分比增加一个百分点,到 2008年达到 4%。

日本地处亚洲,人口老化状况与我国多有相似之处。其于1984年就建立了生命保险费和年金保险费的扣除制度,非累积型的保险费支出最高可扣除 3000日元。日本个人所得税法规定:人寿保险费支出,国家税免税最高额为5万日元,地方税免税额最高为 3.5万日元。可享受减税额保单包括提供死亡收益,或生存收益,或两者兼有的保单。同时还有规定:一个家庭参加两全保险,领取死亡保险金,每人可以扣除500万日元不征税,领取满期保险金、解约退保金可扣除50万日元不纳税,领取全残保险金、住院给付金和手术诊治金可以不纳税。

美国是发达国家中以市场化机制为主提供保险的代表。它的养老保险早在 1974年就通过了《雇员退休年金保障法》,规定雇主要为其雇员建立私营退休金制度,与此同时积极发展和鼓励个人养老储蓄,以作为基本养老保险的补充,形成了美国的“三支柱”模式。第一支柱的社会保险是联邦政府以征收社会保障税的形式来为基础公共养老金进行筹资,为退休人员提供了约30%~40%的替代率;第二支柱的补充养老保险是市场化经营、由雇主资助的私营养老金计划,也为退休人员提供了30%~40%的替代率;第三支柱是个人购买的储蓄性养老保险及其他储蓄。在第二、三支柱养老保险的发展中,政府给予的税惠政策是关键之举,它调动了雇主和雇员为退休金计划供款的积极性。尤其在企业投保方面,美国著名的“401K计划”规定:企业为员工设立专门退休金账户,员工每月从其工资中拿出不超过25%的资金存入养老金账户,而企业一般也按一定的比例(不能超过员工存入的数额)往这一账户存入相应资金。与此同时,企业向员工提供多种不同的组合投资计划,员工可任选一种进行投资,其收益归401K账户,免税但投资风险自担。如今美国以“401K计划”为代表的雇主责任私人养老金计划经历多年的探索和发展,已步入正轨。虽然在近两年的金融危机中,一些企业和员工蒙受投资损失,但整体说来,无论对于员工养老还是国内金融市场发展与金融工具创新均是功不可没的。

加拿大养老保障制度的设计理念是减少老年贫困,它希望所有的加拿大人都可以获得一个有保障的老年收入。在80多年的运行中,加拿大养老保障制度为社会安定、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但是,随着加拿大经济的全面发展,养老保障制度也面临着严峻的考验。首先,由于人口出生率的下降,加拿大的人口出生率由50年代的4.0降至90年代的中后期的1.5,以后还会进一步降低。其次,生活质量的提高,医疗条件的改善使得人们的寿命延长。再次,养老保险的内含报酬率有降低的趋势,并且预计未来的报酬会继续降低。最后,提前退休的现象日益严重,随着养老金收益有所增长和社会保障税的缴纳,很多人选择提前退休享受生活。这些因素向加拿大/魁北克养老金计划提出了挑战。1996年联邦和省级政府发表联合声明,声明中有两项颇为重要:首先,第 4项加拿大养老金计划必须使未来的人能够负担得起并且足够他们养老。这就需要更足够的基金,同时缴费率不能高于已经通过法律确定了的10.11%的比率。其次是第8项加拿大养老金计划的基金必须在保证计划参与者利益最大化的前提下进行投资,并且保持收益和投资风险间的良好平衡。这就要求必须创建新的统辖结构以保证基金管理的可靠性。1997年2月,马丁部长根据前一年在加拿大养老金计划磋商的白皮书中确立的原则,提出了新的加拿大养老金计划的法律草案,草案决定到2003年将雇主和雇员对加拿大养老金计划的总的缴费率从5.16%升至9.19%。为了对基金进行投资,还组建了加拿大养老基金投资委员会。这一新组织受董事会领导,由私人的职业投资机构管理。截止2001年3月31日,加拿大养老金计划投资委员会已有72亿美元投资于加拿大及海外的资本市场,并预计到2011年该委员会将有1300亿美元的资金可用于各种投资。20世纪80年代颁布的很多联邦政策都是鼓励人们更多地依赖个人储蓄和私人养老金计划。80、90年代,保守党和自由党政府显著提高了税收补助水平,以便更多地激励人们通过个人储蓄养老。这些改革同时适用于注册退休储蓄计划和注册养老金计划。而且,税收补助的限制也越来越公平和灵活。

值得注意的是,发达国家对于寿险公司经营低利润或具有社会保障功能的险种也多实行税优政策。以美国为例,寿险公司需向其展业所在的州政府纳税,大多数州征收保费税,计税基础一般是保险公司在该州所获得的保费,年金业务可以免税。对于寿险公司所得税,在计算其应纳税所得额时,允许应纳税的人寿保险和年金保险合同发生的所有死亡索赔和抚恤金及保险公司为此遭受的所有损失予以剔除。在日本,二战后至 20世纪70年代末,寿险业处于高速发展时期,寿险公司除被允许提留普通责任准备金外,还可以把盈余金大部分形成保户分红准备金,转入未付支出变成负债,使大量数额的红利不计入利润,从而使法

人税成为零值或负值。

三、对发达国家养老保险制度的评析

以上几个国家都面临相似的背景,如人们的预期寿命延长,人口出生率下降,使得养老基金的可持续性受到挑战。养老基金的投资不利也使得养老金计划的回报率降低。另外,待遇水平日益提高的养老金计划也使得财政备受压力。而日本所面临的,如家庭日趋核心化,空巢老人逐渐增多等,与我国目前的状况是相似的。从各国所采取的措施中可以看出:首先,由三支柱组成的养老金计划是多数国家的选择。这三个支柱包括国家负责的基本养老金计划,由雇主负责的职业养老金计划,和个人养老投资计划。其中,雇主负责的职业养老金计划,在财政紧张的情况下,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而后两个支柱如果要很好的发挥作用,需要政府给予政策的支持和严密的监管。目前养老风险日益扩大,政府能够提供的养老保障是有限的,因此动员社会力量,特别是雇主的力量是必要的。也就是说,政府由养老金计划的主要承担者向养老金计划的监管者转换是大多数国家的改革途径。其次,在各国养老基金难以保持平衡的情况下,大多数国家选择了提高缴费率,延长退休年龄,扩大缴费人群等方式来扩充基金来源。由于社会保障有刚性化的特征,这种扩充基金来源的方式很容易引起缴费者的抵制,难以推行。因此,事实上,在提高费率或延长退休年龄时,各国所改革的幅度都是十分有限的,而且要用较长的时间来逐渐实现。因此,这种方式可以缓解养老基金的给付危机,但其缓解的程度则十分有限,有待进一步研究。

另外,成立基金经营公司专门对养老基金进行投资也是很多国家的选择。随着现收现付制已不能保证养老基金的平衡,投资于资本市场是自然的选择。虽然短时期内市场可能发生剧烈的波动,但就长远来看,投资于市场的回报率仍是较为可观的。但是由于养老基金的性质特殊,需要政府给予特别的监管。

随着独居老人和空巢老人增多,老年人的需求将从以经济保障为主逐渐转换为以服务保障为主。这个产业的发展更需要广泛动员市场的力量,但同时也离不开政府的规划和支持。政府能否合理的规划,直接关系到老年服务产业的发展能够适应老年人需求的增长。在人口老龄化发展迅速的今天,这个问题显得更加紧迫。此外,在广泛动员市场力量的同时,政府也应当承担起弱势群体老年保障的责任。市场化难免带来不平等,产生待遇的差距,政府有责任照顾到市场无法顾及的弱势群体。

四、发达国家商业养老保险制度对我国的借鉴意义

以上几个国家的养老保险背景也是我国目前遇到的问题,特别是日本的改革背景与我国更为接近,因此对我国有一定的借鉴意义。首先,要明确界定政府和市场在养老保险中的责任。养老保险市场化,就是借助市场机制,有效发挥企业和个人的积极性,以减轻政府的财政压力。市场化改革的过程是是重新确定个人、政府的责任范围的过程。中国目前也正处于经济飞速发展的社会转型时期,社会保险制度的发展与完善显得十分重要,尤其是养老保险体制的改革。因此,明确界定政府和市场在养老保险中的责任是十分必要的,在任何情况下的政府越位、缺位与错位都不利于社会的发展。

其次,加大政府对养老保险基金的投入力度,建立多层次的养老保险体系。国际商业养老保险发展及其税收制度的经验和研究表明,由于保险功能与财税功能的内在一致性,支持性的财税政策总是与养老保险发展相伴而行。通过给予商业养老保险的税收支持,经过养老保险的市场化制度安排,可以对财政支出产生放大效应,更大程度地促进经济发展,改善社会福利,减少财政支出,维护经济社会的稳定。

此外,还应加快发展企业保险,我国的企业补充养老保险应当采取企业和职工共同负担的方式,同时效益好的企业可以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为本企业的职工投入额外的养老保险。

这不仅激发了职工的工作积极性,增强企业实力,更为职工退休后生活提供更好保障,减轻了基本养老保险的压力。另外,国家还应鼓励公民从事个人储蓄养老保险。这样各个公民可以根据自己不同情况灵活的增加养老基金的投入,又可以减少基础养老保险的负担。

国内外养老模式的比较与借鉴 篇3

一、国外养老模式

根据各国的历史、政治、经济、文化条件等不同, 国外养老模式主要有以下几种:独立型-欧美模式、 高福利-新加坡模式、同居型-日本模式、自助养老社区-丹麦模式以及异地、跨国养老模式。

(一) 独立型-欧美模式

欧美在养老模式的探索中取得了较好的成就, 欧美国家的老人能够真实的享受社会保障制度下的利益。欧美法律并未明确规定子女必须供养父母, 家庭养老在欧美社会只存在一小部分, 但足以满足老人的精神与情感需求。欧美强调个人的独立性, 在养老上表现得尤为突出, 故其养老模式定义为独立型。

完全由老人构成的家庭在欧美家庭中占有较大的比例, 欧美人士年轻时喜欢独立居住, 老年化之后依旧热爱, 他们强调个人应该在尽量少地依赖别人的情况下独立生存的价值观.因此, 老年人选择独立生活, 但有时也会将子女、亲戚、邻居以及朋友偶尔的帮助当做满足自身生活需要的源泉。

(二) 高福利-新加坡模式

1、塑造良好的社会氛围。政府在发挥职能的过程中, 一直强调人们应当尊老爱幼、赡养老人这一概念。新加坡政府认为, 孝是伦理道德的起点, 上可使社会得以延续, 下可稳定国家政权。吴作栋总理在阐述新加坡21世纪五大理想时指出, 照顾老人必要要求就是拥有稳固的家庭, 必须不惜任何代价保证三代同堂家庭结构的稳固。

2、法律保障。1994年, 新加坡政府制定了“赡养父母法”, 1995年11月予以颁布, 成为首个拥有赡养父母法律的国家。同时, 对于被告未赡养父母的子女, 法院可判处一万新加坡元的罚款或一年有期徒刑。1996年6月, 新加坡建立了由律师、社会工作者和公民构成的赡养父母仲裁法庭, 地方法官担任主审, 若调解不行可提交由仲裁法庭审理和仲裁。

3、津贴补贴计划。政府推出的一些津贴补贴计划, 旨在鼓励子女与父母同住。自1993年以来, 新加坡政府推出了4个专门的“敬老保健金计划”, 每次拨款均达到5000多万新加坡元, 受惠人数超过18万。此外, 政府又推出了“三代同堂花红”, 即与老年人同住的纳税人享受相应的利益, 尤其是病重或残疾人。对于病危或严重残疾人士, 政府每月发放一定额度的资金援助, 这与中国的低保政策相似。正因为这些惠及老人的计划的实行, 为需要赡养老人的低收入家庭提供了资金保障。

(三) 同居型-日本模式

日本, 是一个强调“同居”的国家, 老人与子女同住的几率非常高, 我们谓之同居型。从日本的家庭观念与养老观念来看, 日本人民依旧认为父母与已婚孩子同住才是正常安宁的生活状态。

1、父母与长子同住的家庭养老型模式。在三代同堂的家庭里, 父母将养老的希望完全寄托于长子, 而对较小的孩子则完全不抱以希望。同时, 长子可继承父母家产, 分家出去的孩子则无继承的权利。近年来亦有学者呼吁应该差额分配父母财产, 实现差额分财、共同养老。

2、政府支持并鼓励家庭养老。日本政府推出了一项家庭养老保障措施, 如:若子女照顾低收入的70以上的老人, 可享受免税;若老年人的照顾需要特殊设备, 政府予以提供。此外, 政府也利用舆论呼吁提倡三代同堂, 子女应赡养老人的观念。

3、建立了完善的养老服务体系。主要表现在两方面, 即设施服务 (在养老机构接受全方位的服务) 和在宅服务 (以家庭养老为主) 。日本政府为在宅服务提供全面的帮助, 如对上门服务的护理人员进行专业培训, 提供车接送老年人往返于养老院或“日托护理中心”与家之间。正因为这一完善的养老服务体系, 使得家庭养老得以健康发展与顺利进行。

(四) 自助养老社区-丹麦模式

在那里, 老人们可以做自己想做的事, 可以约上老友, 或是志趣相同的伙伴住在一起, 一块儿钓钓鱼、养养花, 共同建设属于他们自己的家园, 独享的公寓, 共享的餐饮、花园, 个性化的小手工艺车间、小农场等, 老人们只要想到的, 在这儿都能得到充分地满足, 他们还可共同租用特别的照料服务, 这种社区在哥本哈根郊区每月要1000欧元。

(五) 异地、跨国养老

异地养老、跨国发展养老产业在欧洲渐成潮流。挪威的卑尔根、奥斯陆、贝鲁姆等市已经先后在西班牙南部开设了大型养老公寓, 那里低廉的地产价格, 充足的阳光, 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企业和老年人。北欧其它国家的老人到西班牙养老, 看中的不仅是那里自然环境, 还有功能齐全的养老设施、良好的公共医疗卫生服务、保险服务等。与此同时, 西班牙的实业家们也盯紧了那些希望来西班牙养老的北欧人的“钱口袋”, 异地养老实在是一项互利双赢的好事情, 已经被越来越多的国家、企业和老年人所认可。

二、国内的养老模式

家庭养老、机构养老和社区居家养老是我国三种基本的养老模式。家庭养老是传统的养老模式;养老院养老是社会化的养老模式;社区居家养老是一种兼顾家庭和社会的养老模式。

(一) 家庭养老

中国是崇信儒家文化的国家, 长期以来形成了“家庭养老”的传统模式, 养儿防老、家长的主导地位、几代同堂等传统观念根深蒂固。选择家庭养老的人们, 他们生活在家庭中, 感到“熟悉”和“自由”, 经济上也比较划算, 从社会的角度考虑, 家庭养老的社会硬件设施成本几乎为零。

但家庭养老在新形势下的脆弱性显示出其历史的局限性。现代社会的人际竞争加剧, 生活节奏加快, 工作负担加重, 致使家庭养老的人力成本剧增, 一般家庭难以承受, 赡养者疲惫不堪;加上“421型”家庭的增多、空巢家庭等等问题的出现, 家庭养老这一传统养老方式必将随家庭结构的变化而逐步向社会养老过渡。

(二) 机构养老

机构养老是指由专门的养老机构 (包括福利院、养老院、托老所、老年公寓、临终关怀医院等等) 将老人集中起来, 进行全方位的照顾。正规的养老机构, 其日常管理均要严格。机构养老是我国重要的养老模式之一, 但不能满足众多其他需求的老年人群需要。

以北京为例, 北京目前共有养老机构340家左右, 其中民办的养老机构约有100家。这些养老机构可以分为三类:国家创办的国营养老机构, 乡镇、社区、村、街道办的集体所有养老机构, 以及企事业单位或个人所创办的民办养老机构。在这些机构中, 进入公立养老院的难度也是人所共知, 北京市第一、第四、第五养老院的入住率常年为100%, 目前有1600多人在排队等候入住, 城八区的公立养老院入住率也都在98%左右。而民办养老院的床位已有近12000张, 但平均入住率只有2/3。市民政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更多老人趋向于公立养老院, 是出于对“国字头”的传统信任感, 但在其他城市, 状况有所不同, 各方面条件优越的养老机构, 入住率较高。

(三) 社区居家养老

社区居家养老的基本做法是:在城市各个社区建立养老护理服务中心, 老人仍然居住在自己的家里, 享受服务中心提供的营养和医疗护理以及心理咨询, 并由服务中心派出经过训练的养老护理员按约定定时到老人家中为老人提供做饭、清扫、整理房间等家务服务和陪护老人、倾听老人诉说的亲情服务。所以, 有人说:社区居家养老是一个无围墙的养老院。开展居家养老服务相对于机构养老, 更为适应我国老年人的生活习惯和心理特征、满足老年人的心理需求、有助于他们安度晚年, 也更为符合中国实际, 符合大城市中心城区发展的社区为老服务的新路子。

三、国内外养老模式的比较与借鉴

(一) 国内外养老模式的比较

与国外养老模式相比, 国内养老模式主要有以下优缺点:

优点:

1、家庭养老模式中子女是老人照顾的重要基础。其不仅仅包括经济支持、日常照料, 还有更深层的精神慰藉。精神慰藉是家庭养老的一个重点。由于有从小带大的子女来照顾他们, 可以消除交流方面的障碍, 这种现代社会需求的精神慰藉也能够得到更高的满足。

2、机构养老模式中以国家政策法规为支撑, 可保障劳动者退休后的基本生活。由养老院等机构提供日常生活照料等多方面的养老服务, 不仅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子女的负担, 还可以避免因生活习惯等问题而引发老人与子女的冲突。

3、社区养老模式让老人既享有家庭温暖、又能被同龄人认同, 一种“双赢”策略。另外, 像社区老年大学这样的机构, 还提供“老有所为”的机会, 让老人比有儿女相伴更有价值感。另外, 这种模式从一定角度上来说可以带动经济的发展, 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

缺点:

1、家庭养老安全性缺乏, 同时也增加了子女的负担, 尤其在现在这种421模式下, 子女不仅要照顾双方的老人, 还有照顾自己的小孩, 还要忙于工作。这种模式很难被普遍家庭所接受。

2、机构养老模式的缺点是资金数量较少, 仅能满足基本生活;老年人存在感和自我价值的消失;养老院封闭式管理会给老年人带来心理上的封闭感等。另外, 在当前的经济条件下, 敬老院基本上普及不了, 即使普及了, 在中国传统观念的影响下, 老人也很少会选择入住。

3、社区居家养老费用比较高, 有一定的局限性, 只适合于收入比较高的家庭, 一般收入的家庭不能够负担如此昂贵的费用。

(二) 国外的养老模式经验借鉴

跨文化的考察表明, 无论我国还是美国、日本等国外社会, 家庭养老方式经历千百年, 在社会养老中仍然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家庭养老方式不仅在目前而且在今后, 不仅在中国而且在其他国家仍然保持着一定的生命力。虽然外国与我国目前的社会经济条件不同, 但也存在家庭养老的共同特点, 因此它们的家庭养老方式及其实践在一定程度上对于我们存在着积极的意义, 我们应从以下三个方面予以借鉴。

1、政策方面:欧美国家为配合独立型家庭养老模式的顺利实施, 大力发展社区服务, 强调社区支持老人的家庭, 即以社区为基础提供的正式服务, 特别是上门服务来增强老人在家庭里的生活能力。

2、法律方面:新加坡政府制定“奉养父母法律”, 运用法律手段强制性地使子女承担起照顾父母的责任, 老人的基本权益得到基本的法律保护, 这是我国政府在维护老人权益方面比较薄弱的环节。

3、文化方面:日本的养老模式强调的也是家庭养老模式为主体, 弘扬孝道文化, 使尊老敬老成为社会的基本行为准则, 这也是我国现阶段宣扬孝道的不足之处。

上述的这些经验, 都是值得我国政府和人们借鉴的, 在正视我国国情的前提下, 应适当地运用这些措施。当然, 由于各国的政策是在其国情基础上制定的, 并不完全适应我国的状况, 因此, 我们应有选择地借鉴, 通过中外文化融合的途径, 完善和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家庭养老方式。

参考文献

[1]肖群忠.传统孝道与当代养老模式[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0, 37 (2) :98-102.

[2]郭敬成.居家养老模式的国际比较与借鉴[J].社会保障研究, 2010, 1:29-39.

[3]费孝通.乡土中国.生育制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8.

国内养老公寓经典案例 篇4

一、北京康梦圆国际老年公寓

基本信息:建筑面积21000平方米。可容纳516张床位。

配套:图书室、书法台、美容美发、棋牌室、茶吧、多功能娱乐室、康复中心、保健按摩、心里咨询、足疗、水疗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十八里店乡吕家营村六道口临300号。电话:010-87166999

此项目为北京地区养老公寓的代表性项目。项目体量与本项目类似。以常态式养老为主。

二、北京市汇晨老年公寓

汇晨老年公寓北七家项目:落于温榆河畔别墅区内,绿荫环翠,环境优美。园区以绿色、生态为特点,共种植70余种苗木,30多种花卉,绿化率高于45%,并有地热资源可以利用。一期占地147亩,共有床位712张,依照国家养老服务设施建筑设计标准和老人实际需求建设,户型多样、户户朝阳,居室内均配置独立厨房和无障碍卫浴空间,室内环境温馨典雅,床榻加宽软硬适度,配以质感柔和的家具,真正实现拎包入住。(王琪:***)

汇晨老年公寓北苑项目:公寓建筑面积7100平方米,共设有65间养老用房,面积在23-35平米之间,分为单人间、双人间、三人间。房间内配有无障碍卫生间、全套家具家电,并设有氧气管道,为老人的生命安全提供保障。

汇晨老年公寓望京项目:公寓建筑面积8000平米,共设计7100个房间248张床位,包含单人间、双人间、三人间、四人间,面积均为17-40平米不等,配有独立卫生间,家具、家电设施齐全。

汇晨老年公寓是北京地区最成功的老年公寓项目之一,项目体量与本项目相似,以常态式养老为主。

三、广州友好老年公寓

基本信息:总建面积8.5万平方米。2200个床位,设有单人房、双人房、多人房和豪华套房。

配套:老年大学、寿星农庄、怀旧馆、寿星网吧、图书室、老人文化广场、大型歌舞厅、桌球室、音乐茶座、麻将室、美容美发室等。地址:广州市白云区沙太路大源南艺福街9号。

电话:020-87430800,87430811。

四、广州南国颐景老年公寓

基本信息:总建1.6万平方米。配套设施4000平方米。设300张床位,有豪华套间、双人间和单人间供选择。

配套:接待大厅、托养区、康复区、老年膳食区、空中花园、阅览室、书画棋艺室。

地址:广州白云区景云路。

电话:020-61120222。

五、上海亲和源老年公寓

基本信息:建筑面积10万平方米,12栋电梯公寓,834套公寓住宅。可提供1600个床位。主力户型58平米、72平米、120平米。精装修配套:健康会所、生活广场、室内游泳池、水疗、美容美发厅、洗浴中心、超市、菜市场、咖啡吧、网吧、影视厅、老年大学、医院等 地址:上海浦东新区康桥镇上。

六、长沙康乃馨国际老年生活示范城

基本信息:主力户型:32平米至108平米。宜老化精装全配。

配套:园区内配有老年大学、蔬菜种植园、垂钓园、健康生态动植物园林区、休闲运动场所等功能齐备的设施。

地址:岳麓金星北路向西转银星路4公里处。

国内外养老服务产业经验与启示 篇5

根据1956年联合国《人口老龄化及其社会经济后果》确定的划分标准, 当一个国家或地区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数量占总人口比例超过7%时, 则意味着这个国家进入老龄化。1982年维也纳老龄问题世界大会, 确定60岁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比例超过10%, 意味着这个国家或地区进入老龄化。我国在1999年就已经进入老龄化, 近年, 由于人均寿命的提升和出生率的下降, 我国老龄化日益严重。根据《中国老龄事业发展报告 (2013) 》, 截止2012年底我国老龄人口达1.94亿, 占人口总数14.3%, 预计到2020年将达到2.43亿, 占人口比重18%, 预计2030年将超过3亿。而我们国家的养老服务产业却有许多的不足, 如养老制度以及优惠政策不够完善, 养老中医疗设备条件差, 养老服务内容过单一等。为了提高我国养老服务质量, 我们需要做到在国家政策的扶持下, 将养老机构中的医疗设备完善, 大力培养养老服务的人才并对其进行专业化的培训, 并充分利用养老金制度。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也存在老龄化问题, 他们对于养老问题已经形成了较为成熟的模式。本文参考了国外养老模式的经验, 对我国的养老产业提出建议进而帮助完善我们国家养老服务产业。

二、养老金计划推行模式

(一) 美国的“三支柱”模式

在20世纪中期, 美国的养老问题日益严重化, 与此时的中国一样, 未富先老, 老龄化基数过大, 那时美国政府颁布的养老保险制度的力度已经远远不够了, 因此他们逐渐的形成了“三支柱”模式——政府养老金为主, 以雇主养老金和个人退休储蓄账户为辅的养老模式。政府养老金是在政府的监督下, 将以部分税收专门用来养老服务, 这些税收主要来源于社会保障税。社会保障税是美国强制各种机构职员与老板必须履行的义务, 在每个月发放工资时候自动扣除。社会保障税的福利在每个人缴够至少十年的税才可生效, 退休人员可按月领取养老金。雇主养老金大致分为两种方式, 一种是缴费确定型 (DC) , 另一种是待遇确定型 (DB) 缴费确定型是雇主与雇员一起缴纳雇员的养老金, 大部分由雇主来缴纳, 小部分由雇员缴纳。待遇确定型是由雇主根据公司的收益为雇员缴纳养老金。目前在美国缴费确定型与个人退休储蓄账户相结合的使用度较高。个人退休储蓄账户是指每一个有纳税收入的人都可以设立一个个人储蓄账户, 按照自己的意愿, 向这个账户里储蓄资金, 这是一个投资升值类型的账户, 国家对这个账户还有减税免税等优惠政策。个人储蓄账户是美国覆盖面最广的一种养老方式。美国的养老模式总体来说是多样化的, 政府力度大, 政府优惠政策多, 给予了老年群体对自己晚年生活足够的安全感。

(二) 日本的“国民年金”模式

日本泡沫经济破灭后, 人口老龄化剧烈加重, 此时的日本坚定不移的实行了“国民年金”制度。“国民年金”分为“公的年金”和“私的年金”, “公的年金”是具有法律约束特征的, 是指所有在年龄范围内的国民均可以参与的养老金计划, 每个人都可以从年金机构中领取一定的基础年金。公共基础年金由现收现付制养老金和基金积累制养老金, 现收现付制是指在政府的担保下, 所有在职员工缴纳养老保险费用来保障已退员工的养老服务。基金积累制度是指每个人自己提前在其个人养老账户中储蓄将来的养老资金, 这些账户由养老基金机构来保管, 等到需要时, 养老基金机构会支付老年人曾经储蓄的资金。“私的年金”是指私人养老金制度, 跟美国的相同, 分为缴费确定性和待遇确定型, 在政府的制度保障和政策优惠下, 由雇主和雇员共同完成国民的养老计划。日本的基金积累制度在社会上广泛使用, 这种模式既保证了每个人养老储蓄基金的自愿性, 同时也带动了一些养老基金管理机构的经济发展。

(三) 香港“强制性公积金计划”模式

香港的“强制性公积金计划”具体是指以政府为主导, 以私营企业的市场作用为主要力度, 雇主与雇员共同支付雇员养老金的制度。政府在整个过程只是出台各种优惠政策和法律文献来保证强制性公积金计划的进行。强制性公积金计划主要针对于市场, 对于中小型企业, 香港采用集成信托计划, 集中各种雇主以及他雇员共同完成对公积金的运营[3]。对于大型企业, 他们采用了雇主营办计划, 只有一名雇主的雇员有资格参与公积金计划。而对于流动比较强的行业, 香港实施了行业计划, 只要新雇主与旧雇主属于同一个行业的计划, 这里的公积金便无须转动, 累计即可。在中国多种养老金制度并存, 资金管理机构稀缺的形势下, 我们更应该完善像香港一样完整的养老制度, 并且要充分利用市场的作用并且带动经济的大幅度增长。

三、养老服务产业管理运营模式

(一) 公私合作伙伴关系 (PPP) 模式

公私合作伙伴关系模式 (Public Private Partnerships) 的定义在学界上还未有一个统一的说法。中国财政部给出的定义是PPP指政府与社会资本为提供公共产品或服务而建立的“全过程分担为特征, 通过引入市场竞争和激励约束机制, 发挥双方优势, 提高公共产品或服务的质量和供给效率程''合作关系, 以授予特许经营权为基础, 以利益共享和风险[5]。

台湾地区在公司合作伙伴关系模式方面有较为成熟的经验。首先, 理念上, 台湾推行“福利”与“产业”相制衡的理念。利用PPP模式的养老机构最为典型的就是公设民营类机构。台湾地区为了更好的保障养老服务产业的良好发展, 对公设民营类养老机构给予了特殊的优惠政策, 如对机构内床位的补贴、工作人员的津贴、税收优惠等。同时, 鼓励社会民间资本积极参与养老服务产业, 通过市场的活力及创造力, 提供不同层次的养老服务以满足不同的养老需求。此外, 台湾于2001年出台了有关公私合作的专门性法律《促进民间参与公共建设法》。该法对公共建设中公私合作的范围、具体模式及双方的权利义务进行了规范和说明。这也为台湾地区发展PPP模式创造了良好的法律环境。

美国在养老服务产业领域也同样积极利用PPP模式进行多元化的融资及养老机构的建设和运营。在美国较为成功的经验是利用PPP模式的老人公寓, 此类老人公寓多为公租房或廉租房。比如政府对纽约的参与运营老人公寓的民营企业给予税收优惠等政策, 以保障其持续运营。

(二) 集团式一体化运营管理模式

集团式一体化运营管理模式在台湾地区比较普遍, 主要是指以医疗集团为依托, 形成完整产业链式的养老服务模式。台塑集团下的长庚养生文化村就采用的集团式一体化的运营管理模式。集团下属的长庚医科大学可为养生文化村提供医护人员等专业人才, 同时长庚医院可为其提供长期稳定的综合医疗服务及部分客户。台湾另一较为专业的社区型养老服务企业是长青护理之家, 与前者类似, 长青护理之家主要依托光田综合医院, 同时集团下属的弘光科技大学为其不断输送专业医学护理人才。这些养老服务机构的共同特点就是均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产学研一体的产业链, 很好的解决了养老服务机构的人力资源及专业医护资源不足的问题, 有利于养老服务企业的长远发展。

(三) 中老年人再就业模式

日本是采用中老年人再就业模式比较成功的地区, 注重发展中老年人就业服务市场, 拥有健全的高龄雇佣体系。日本出台了《鼓励中年和老年职工就业的特别措施发》, 该法规定企业雇佣的55—64岁退休人员必须占在职员工的6%以上。政策支持方面, 日本政府为了鼓励中老年人再就业, 给予雇佣老年职工的雇主一定的补贴, 同时给“老龄职工公司” (职工大多数为老年人的公司) 发放贷款。此外, 日本政府在各个城市都设立了银发人才中心。这些机构主要为65-70岁有再就业意愿的老年人提供工作机会。在养老理念方面, 日本的很多老年人不认为退休是工作的终结, 而是第二人生的开始。因此许多老年职工为了给退休后进行再就业或创业打下基础, 在退休前会主动参加一些自身感兴趣的职业技能培训。

(四) 长者社区支援服务模式

长者社区支援服务是香港养老服务领域采用的服务模式之一, 类似于大陆的社区养老服务。长者社区支援服务模式包括长者中心服务、长者社区照顾服务等多项服务。长者中心服务是为老人提供的区域内社区援助, 其主要内容分为四个部分:长者地区中心、长者志愿队服务、长者邻舍中心、长者活动中心[8]。长者地区中心主要为老年人提供一定区域内的养老服务联络和社区教育等服务。长者志愿队服务招募义工, 组织志愿者为老人提供情绪上的调节与支持。长者邻舍中心为老人提供健康教育、护老者志愿服务等活动。长者活动中心为区域内年满60岁的老人提供社交及康乐活动, 主要采用会员年费制。长者社区照顾服务是为需要人照料的老人在家或在社区中所提供的护理服务, 包括长者日间暂托服务、综合家居照顾服务等多项护理服务内容。

(五) 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养储备模式

法国政府为使养老服务产业持续良好发展, 制定了比较完善的养老服务行业培训体系, 形成了相对成熟的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养储备模式。法国政府制定的社会福利从业人员培训体系根据不同社会福利服务的差异划分为14类专业文凭及5个层级水平等级, 并且随着社会福利行业市场变化, 定期更新从业人员服务指导手册[9]。此外, 法国政府大力发展养老服务培训机构, 在相关机构的建设方面投入了很大资金, 同时通过税收优惠政策鼓励民间资本进入养老服务产业。为了激励更多的人员进入这一产业, 法国政府建立了针对参与养老服务培训人员的补贴激励机制, 并将养老服务等福利工作培训纳入正规教育体系, 相关专业学历受大学认可, 以此提升社会福利服务从业人员的社会地位。

四、养老产业房地产创新规划模式

(一) 住房逆向抵押贷款养老模式

由于中国目前大量的空巢老人涌现, 使得住房逆向抵押贷款养老模式更适合中国养老现状。老人们充分利用手中的房产, 为自己挣取了养老资金, 把房产变成了现金的方式保障了老人的消费能力, 提高了老年群体的生活质量。此外, 住房逆向抵押贷款模式开拓了抵押贷款公司的市场, 带动中国经济的发展。在国外, 将住房逆向抵押带款养老模式发展到最成熟的是美国, 老人将住房抵押给银行等金融机构, 这些金融机构会分别派专门的资产评估专家和医疗机构来评估住房的价值和老人的寿命, 依次计算老人每月的生活费并按月支付, 老人去世后, 房产归金融机构所有。当今的中国, 人们的消费水平不断的提高, 老人的需求也随之增加, 不论是医疗方面的保障还是精神方面的安抚, 甚至是文化娱乐方面的需要都随之而来。但是老年群体在这个年龄已经退出市场, 所拥有的只是退休养老金, 用他们所拥有的资金来完成这些消费, 一定是远远不够的。因此更证明了我们实施住房逆向抵押贷款养老模式的重要性, 提高老年人的收入以及生活质量迫在眉睫。

(二) BOT模式

BOT模式是指build-operate-transfer, 即建设-经营-转让, 也就是说私营企业参与基础设施建设, 向社会提供公共服务的一种方式。台湾台北市兆如老人安养护中心等多家养老机构都是采用这种模式。台湾的具体做法是由政府建设的养老机构, 转让给民间的企业经营, 引起民间企业的竞争, 最后由政府选择拥有良好的医疗设备, 专业的医护人员, 优质的人文环境等优势的企业进入新建的养老机构进行经营管理, 与此同时, 政府也会对这种养老机构提供一定的优惠政策比如床位的补贴, 减免税收等。这种引起竞争的方式, 激励了民间企业, 同时也保证了养老机构的质量, 从而保证了老年群体晚年的生活水平。目前中国养老服务产业的不足正在于医疗条件设施差, 专业人员稀缺, 养老内容单一。实施BOT模式, 弥补了我国养老机构的不足之处, 将“福利”与“产业”巧妙的结合在一起, 并使得政府与民间企业为中国养老服务产业都作出了力所能及的贡献, 各自发挥了他们的作用。

五、国际养老服务产业发展经验对我国的启示

(一) 建立多层次的养老保险体系

从美国, 日本, 香港等国家和地区的养老模式可知, 多样化的保险金来源不仅能给国民提供更稳定的养老金来源, 为他们增加晚年生活的安全感, 还能促进国家保险业的发展, 拉动国家经济。多样化的保险金来源于为不同年龄段和不同收入的人群提供不同的养老保险服务, 建立多层次的养老保险体系。同时国家应对不同收入的人群征收不同标准的养老年金, 只要达到了一定的征收年限, 当你步入老年后就可以在相关单位领取相应的养老金。而且应该加强对我国养老保险业的监督和管理, 增加我国养老保险业的信誉, 开发出更多便民实惠的养老保险产品使得更多的人民愿意购买养老保险, 买的放心舒心。同时应该加强养老方面的宣传, 让国民为养老早做准备, 为以后的养老减轻压力。

(二) 创建有序完整的养老产业链

只有创建了完整的养老产业链, 我国的养老产业才能步入高速发展的正轨。基于我国幅员辽阔, 人口密集的现状, 根据台湾的集团一体化运营管理模式和BOT建设-经营-转让模式, 我国可以在给予一定优惠政策和政府引导的基础上吸引大量民间资本的投资, 建立集医疗、养生、服务、文化、教育、娱乐、金融、房地产以及技能培训等养老项目为一体的大型养老产业集群, 进行集中管理运行。同时企业的经营成果和服务状况应一定程度上公开透明, 接受政府和社会的检验, 让市场对企业进行选拔, 提高企业间的竞争力度。其中养老产业集团的主体也可以多样化, 可以是医疗机构, 房地产机构, 机融机构, 教育机构和文化机构, 在这个过程中可以增进他们关于养老产业方面的的交流, 加强合作。而且初期政府可以在多个重点地区进行示范, 并对它们的情况作出实时调查和数据的采集记录, 这有助于我国在养老产业发展的道路上积累经验, 挺高我们的工作效率, 加快我国养老产业的发展速度和进程。

(三) 发展老年再就业市场

我国现在是老龄人口大国, 拥有广阔的老年人再就业市场。我们应该让他们发挥余热, 实现人生的第二次价值, 而不是在寂寞无聊中无奈地迎接夕阳的到来。根据日本老年人再就业模式的结果来看, 想要调动我国庞大的老年劳动力, 需要建立完善的高龄雇佣体系。一方面鼓励老年人再就业或创业, 政府可以给老年人职工的雇主一些政策优惠, 并且对老年人公司给予政策扶持, 一方面要为他们提供合适的工作岗位, 还要保证他们与人才市场之间信息的沟通。为老年人找到合适的工作无疑是非常重要的, 政府应扶持此类中介机构发展, 还可以在各个地区设立银发人中心, 为老年人提供一些简单方便的工作, 例如为一些单位看门和公共产品的看管。同时政府或其他单位应该建立一些老年人感兴趣的职业技能培训中心, 为老年人的再就业或创业打下基础, 而且一些技能培训中心也可以邀请有技能经验的老年人来授课, 传承他们在漫长生命里所积累的经验。

(四) 培养养老服务专业化人才

由于我国养老业的巨大市场, 养老产业已成为我国的朝阳产业以及新的经济增长点, 但是养老产业的发展离不开专业的养老服务人才, 因此人才的培养刻不容缓。一方面应该加强对养老服务的宣传, 改变人们对于养老服务业人员的偏见, 提高养老服务产业人员的社会地位, 使人们意识到养老服务产业的巨大就业前景, 减轻我国对就业压力。另一方面应将养老服务方面的技能培训纳入正规的教育体系, 相关学历应受到广泛认可。根据法国该行业人才培养的成功经验可知, 社会福利人员培训体系应根据不同社会福利服务差异进行划分方便人员的管理和安排, 具体划分方式应根据我国现状具体划分。同时该划分方式应随市场的变动而发生相应的调整, 要及时适应市场的需求[13]。

(五) 创新养老机构土地划拨方式

我国虽然幅员辽阔, 但人口庞大, 因此同样拥有用地难的情况。在这种情快下既要解决养老产业用地多的状况, 又不能延误养老产业的发展的确是一个两难问题。根据美国和台湾政府出面进行土地地区的PPP公私合作伙伴关系模式和BOT建设-经营-转让模式可知, 我们可以由政府出面进行养老服务机构的建造, 然后出租给符合条件的专业养老产业团队经营管理, 即公立私营模式。由政府统一解决养老机构的土地划拨问题, 从宏观角度来调配我国的用地问题, 提高了我国土地的周转效率, 既降低了土地的闲置成本又降低了民间资本进入该行业的门槛。然后由专业团队打理, 既提高了工作效率, 又提高了该行业的市场竞争力。同时这样也更方便政府对该行业优惠政策的制定和落实以及政府对相关单位后续的监督与管理。

(六) 鼓励完善老年人金融服务

一般而言, 老人们工作了几十年, 它们的手上都有着大量的闲置资金, 俗称“棺材本儿”, 由于没有相应完善和多样化的金融产品和服务, 使得老人们手里的资金没有发挥他们应有的时间价值而贬值。通过香港的“强制性公积金计划”模式和美国的“三支柱”模式我们可以得到启示, 完善的老年人金融服务体制绝对是我国养老产业发展的支柱。就目前而言, 我国应选取有代表性且信誉良好的金融机构进行标准化养老服务金融制度的探索和多样化养老服务产品的开发, 尽量为人民提供更好的金融服务, 是的老人手里的闲置资金有一个更好的去处, 发挥出更大的价值。这不仅减轻了老年人的养老压力, 同时促进了我国金融机构的发展, 带动了经济的增长。

六、结论

随着我国老龄化程度日益加深, 养老已成为全国人民迫切关注的问题。目前, 我国养老服务行业的发展仍处于起步阶段, 尚未形成完整的养老服务产业。国际上许多发达国家及地区比我国提早步入老龄化社会很多年, 现已开发出较为成熟的养老服务产业模式。我们以中国国情为出发点, 借鉴发达国家及地区成功的养老模式, 通过顶层设计, 整合资源, 政策倾斜、扶持, 机制创新等路径, 建立一个多层次、专业、高效、有序、可持续的中国特色养老服务产业模式, 对我国解决人口老龄化养老问题具有重大意义。

参考文献

[1]高宝霖.日本养老保险年金制度研究[J].山东社会科学, 2010, 07:104-109.

[2]杜晶晶.香港强积金制度对内地的借鉴意义[J].中外企业家, 2014, 17:65.

[3]张志勇.香港强积金的“半自由行”及对我国内地企业年金制度的启示[J].经济研究参考, 2013, 70:75+87.

[4]王经绫, 华龙.PPP机制应用于我国养老机构建设的必要性研究[J].经济研究参考, 2014, 52:57-61.

[5]黄耀明.老龄化趋势下台湾机构养老模式的经验与启示[J].台湾研究, 2011, 05:34-38.

[6]康越.日本养老人才队伍建设简析[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13, 03:58-62.

[7]郭林.香港养老服务的发展经验及其启示[J].探索, 2013, 01:150-154.

[8]朱婀丹.国外居家养老服务模式比较研究与经验借鉴[J].经济研究导刊, 2015, 15:53-54.

[9]曹强, 虞文美, 张宇.“长寿风险”对以房养老模式的影响研究——一个博弈分析[J].北京社会科学, 2014, 09:95-102.

[10]李海燕.谈BOT模式对于养老地产的适用性[J].山西建筑, 2013, 33:225-226.

[11]刘晓梅.我国社会养老服务面临的形势及路径选择[J].人口研究, 2012, 05:104-112.

国内外养老模式 篇6

一、国外学者的相关研究

居家养老服务, 在国外一般称为老年人社区照顾, 最早是由英国政府在20世纪60年代为使老人留在社区和家庭, 鼓励家庭照顾有需要人士而采取的一种政策措施。 (2) 此后, 由于受人口老龄化的压力、向右转的福利政策以及基督教的人文主义精神等因素的影响 (3) , 西方发达国家纷纷效仿这一服务, 并于20世纪80年代基本走向成熟。这种社区照顾实际上包含社区内照顾和由社区照顾两种模式。社区内照顾就是运用社区资源, 在社区内由受过训练的专业工作人员进行照顾。根据老年人需求的不同, 可以采用不同的机构照顾方式, 比如老人福利院、老人护理院等。“由社区照顾”主要是指老年人在家中接受来自政府、社会家人等社区内专业、非专业的服务人员所提供的支援性综合服务。同样, 按照老年人的不同需求可以采取以家庭为中心的家庭照料、居家照顾和日间托管等照顾方式。

1997年美国政府出台《平衡预算法案》令“全面照顾老人计划” (PACE) 成为国家医疗保障制度下的永久服务提供者 (5) 。计划为老年人在家中、健康中心、医院和护理院提供了医疗保障制度和辅助制度的所有服务, 包括:看护服务、初级医疗照顾、护理院照顾以及预防性、恢复性和护理性的服务。除此之外, 交通、膳食、杂物、个人照料等服务也包含在内。

与西方国家相比, 日本的养老制度更重视家庭的作用。从2000年4月起, 日本开始实施以德国为范本设立的照护保险制度, 目的是通过鼓励老年人脱离医院, 回归社区和家庭来减轻医疗机构的负担。制度规定:40岁以上的国民必须缴纳护理保险金, 在65岁之后接受这项保险提供的服务。老年人需要照护的程序被分为7等级, 经过医疗机构认定后, 照护援助顾问通过与申请人进行沟通, 设计出满足其需求的照护服务项目, 最后向政府申请并领取相应等级的“照护保险证”。

国外有关社区照料服务需求内容的研究有:医疗健康方面, M.Barrow (1999) 在美国跟踪老年人健康状况的研究调查中发现, 大约60%的老年人需要别人帮助其操持家务, 近半数老年人的日常自理能力存在问题;日常照料方面, Ikuko Gomi (2007) 发现社区中有40%的老年人有各方面的照料服务需求, 比如做饭、吃饭、洗澡、穿衣等;除去健康需求和照料需求, 老年人的经济需求也是不容忽视的, Bettina Meinow (2006) 认为收入也是老年人居家养老服务需求的重要影响因素。

对于社会工作者介入社区服务中应担任的角色问题, 英国学者贝克尔认为可以分为直接服务角色、间接服务角色与合并服务角色三大类;而阿诺德·古林则认为社区工作者需要体现三种角色, 即促成者、计划者、倡导者。

二、国内学者的相关研究

众所周知, 香港是个老龄社会。1997年香港回归之后, 特区政府便确立了“老有所养, 老有所属, 老有所为”的安居服务宗旨。2000年, 又强调必须为体弱的老年人提供妥善的居家照料服务, 使老人可以在家中安享晚年。2001年, “改善家居及社区照顾服务”出炉, 旨在为全港18区体弱的老人提供一系列的家居照顾及社区支援服务, 包括护理服务及护老者支援等。 (5) 此服务的对象是65岁及以上的老年人, 针对60-64岁的老人, 如果确定其有接受服务的需求, 便可以享受该服务。

在中国内地, 学者们真正全面研究养老问题始于20世纪80年代, 民政部号召在全国开展社区服务, 并取得了较大的成果, 这为各地居家养老服务的发展奠定了较好的基础; (6) 1987年关于如何促进我国城市社区服务工作开展的重要会议在武汉召, 此次会议则拉开了我国社区服务的探索之路。对于居家养老的界定有很多种, 陈功认为居家养老是由政府和社会依托社区建立的专业化的服务机构, 包括社区服务中心和服务站, 向老年人提供日常生活照料服务、家政服务、医疗康复护理和精神慰藉等定点和流动的服务。 (7) 阎安认为居家养老模式既不同于传统的家庭养老, 也不同于机构养老, 而是对两者不足进行的弥补, 也可以说是对两者的结合。 (8) 也有学者对居家养老开展的可行性进行了研究, 邓桂兰认为我国是在经济不发达的情况下进入老龄化社会的, 即“未富先老”, 因此政府在发展养老事业时受到了多方面因素的制约, 如物质条件不充足、缺乏服务人员等, 而居家养老则顺应了我国的养老现状。 (9) 目前, 我国部分大中城市已初步形成以日间托管和上门服务为主要形式, 以日常生活照料、医疗保健、精神慰藉、文化娱乐以及权益保护等为主要内容的社区养老服务格局。

由上可见, 居家养老不同于传统的家庭养老概念, 是被国内外许多学者所提倡的养老方式。

国内针对居家养老服务需求的研究也不少。杨宗传认为老年人应得到四类保障, 即经济、医疗、生活服务和心理保障。 (10) 罗湘丽、郑冰等人研究发现身体健康状况是影响老年人养老需求的首要因素, 而慢性病是影响老年人健康和日常生活的主要原因。

在社会工作介入居家养老服务方面, 国内许多学者进行了研究。张秀君就提出在介入中需要采用优势视角, 在让老年人面对生理衰老现实的同时充分挖掘老年人的优势资源;另外, 社会工作的专业价值观和伦理知识在居家养老服务中也起到了不小的作用。

摘要: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进步、医疗卫生条件的逐渐改善, 中国人民的人均寿命渐渐提高, 从而导致了人口老龄化程度的加剧。这势必会给老年人及其家庭, 甚至整个社会带来一系列的新问题, 而养老问题就是其中之一。近年来, 由于家庭养老功能的日趋弱化和机构养老无法满足老年人口日益增长的需求, 结合家庭养老与机构养老优势的社区居家养老应运而生, 并成为我国养老服务的一种趋势。本文对国内外居家养老及其社会工作介入的研究进行文献综述, 分析了居家养老的背景、概念、养老方式、具体措施及社工介入方法。

关键词:居家养老,社会工作

参考文献

撬动国内养老市场的新玩法 篇7

中国目前养老产业大军中大多以养老不动产或机构模式介入养老,包括保险公司、地产巨鳄、投资公司和其他企业等,而结果却基本上处于全行业亏损的状态。“全球样板”都不乏“中国实践”,然而这并没有什么用,多数是“水土不服”或“曲高和寡”。

原因主要有三点:第一,“未富先老、先富未老”,不同于国外“先富后老”。真实刚性需求很大,但具有购买力的有效需求严重不足。第二,中外养老的政策环境差异很大。第三,文化差异,“自我实现型”老人与“奉献型”老人的差异。今天的50 后,即独生子女潮的父母们,等他们真正进入养老阶段后,这个市场才更容易做。但与此同时,我们又看到了很多新生力量却异军突起。利用新模式、新玩法撬动了养老市场,并且在资金回报上可能更容易看得见摸得着。而他们的核心其实就是“服务为王、内容为王”。说到底,“养老”本质上就是服务业。为这群老人随着年龄和身体状况的不同导入更多的服务来保障品质生活。所以说,养老产业重的不是硬件,是软件,是服务,是内容,这才是这个行业的核心。

造成今天泾渭分明、冰火两重天现象的原因是什么?中国在市场上最大的一部分老人还是以居家养老模式为主,这部分养老有大量的有效需求。像机构性养老如亲和源等为代表的养老社区中,入住的老年人平均年龄都偏大;而真正有购买力和接受市场化养老观念的老年人其实还未到真正走进养老机构的阶段,所以这种重资产模式的机构性养老在今天的中国还很难做。而居家养老的有效需求份额很大,值得我们关注的新模式新玩法,很多就是在这个市场里开始崛起的。

我们认为这群老年人的核心需求体现在三个层面:第一个层面是生活服务,第二个层面是健康服务,第三个层面是快乐服务,即使是居家养老模式,依然有这三个层面的服务需求。

一、经典案例

案例1 :唯创

唯创原来是一家做保健品销售的,从2014 年开始把旗下2500 家经销门店进行改造,升级为居家养老市场提供健康和快乐服务的终端,打造了“幸福九号”。其中改造后的线下门店就是一个社区型老年服务中心,主要提供健康、生活、快乐服务。其中一项非常重要的服务就是快乐服务,唯创在服务终端打造了一个“老年迪斯尼乐园”,其实面积不大,以社交为中心形成老年人的用户粘性。同时通过O2O模式,又做了一个线上商城,其盈利模式是通过线下终端导入更多老年客流,然后再通过多样促销方式引流到线上商场。2014 年,“幸福九号”新模式获得浙商投资1亿元,目前估计20 亿。截至2014 年12 月,幸福九号拥有3000 多家居家养老服务终端园,年销售额已超过10亿元。未来5年内,还将在全国建立20000家居家养老服务店、600家老人乐园,这就是唯创的战略版图。

案例2 :不老山庄

不老山庄率先开发了针对老年人的一系列健康养生服务,主打“养生型养老”,这也是缘于在不断接触老年人的过程中发现,只要一提到医院两字老人就害怕,如果换个角度,以养生健康维护切入,老人接受度就特别高。于是就开始整合行业内的专家在基地开发了一系列针对老年人的健康养生服务项目,很快就在北京积累了近7万会员。

不老山庄有傲人的成绩拼的不是硬件,而是服务为王、内容为王,撬动有效消费大市场,是中国养老行业中极为稀缺的“内容资源”。

不老山庄,卖的不是房屋的使用权和产权,而是不老山庄自己研究开发的“清、正、通、调、补”专业养生保养服务项目,专做老年人的经络调理、脾脏调理和四季养生等。不老山庄未来的战略就是要把这些服务导入到社区。

案例3 :绿城乌镇雅园

绿城乌镇雅园号称2015 年4 月三期开盘过程中,4 个小时实现了4 个亿的销售,成功背后的模式是什么呢?从绿城临平项目就开始做了一个园区服务体系,尝试在社区中植入“老年大学”配套,学院式养老有了最初的雏形。在2011年到2013年,绿城在全国17个城市成立了31所校区,开设了130个教学班,招收学员4232人。此外,在这过程中与杭州大学合办,研究老年人需要什么样的快乐服务,怎样才能实现社群和圈子的搭建,因此不断累积了大量的客户群和老年粉丝圈的经营经验。推出乌镇雅园项目后,一下子脱颖而出!

我们认为雅园卖得好真正离不开的是他前期的蓄水池,因为绿城相当于也抢了一个入口,以老年人集中的社区为入口,通过颐乐学院的方式形成了大量的老年粉丝群,先有了人,然后再有的产品。不仅仅是项目功能内容上的成功,更重要的是“抢有效入口、培育社群经济”。

二、养老地产的两个关键点

第一,渠道上,抢入口,绑客户。养老产业现在有了新的决战地点,那就是社区。抢占入口,就如小米抢占客厅和家居的入口。先绑定客户,再围绕目标客户群,提供生活所需的一揽子产品和服务,之后再去做相关重资产的产品开发,这对很多开发商和企业来说是行之有效的路径。

国内养老机构发展的现状和趋势 篇8

从2005年到2050年的将近五十年的时间里, 世界人口将从目前的67亿增加到92亿;其中60岁以上老年人口将近20亿, 所占比例将从目前的11%左右增加到22%;65岁以上老年人口将达到15亿的比例将从目前的不到8%增加到16%, 80岁以上的老人在2050年将超过4亿。通过这个数字可以看出, 到2050年, 世界60岁以上的老龄人口将达到40亿。老龄人口中, 非洲老龄人口将从4200万攀升到2.05亿;亚洲从3.38亿增加到12.27亿;欧洲从1.48亿增加到2.21亿;美洲从9600万增加到3亿。届时, 老人将超过14岁以下儿童人口的总数, 百岁老人也将从2002年的约21万增长到320万。

而我国人口老龄化水平已超过国际公认的标志线水平, 截至2011年底, 中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已达1.85亿人, 占总人口的13.7%, 比上年末提高0.47个百分点。到2013年底, 中国老年人口总数将超过2亿, 到2015年, 老年人口总数将达到2.21亿, 占总人口的16%, 人口老龄化形势严峻。

中国政府也出台了各项政策来支持养老产业。比如北京提出的9064养老服务新模式。即“到2020年, 90%的老年人采取家庭照顾的方式养老, 6%的老年人采取社区照顾服务的方式进行养老, 4%的老年人入住养老服务机构集中养老”, 逐步建立起集中照料服务与社区居家服务互为补充的养老服务体系, 实现老年福利服务由补缺型向适度普惠型方式的转变。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及观念的转变, 以及老年人收入的增加, 老年人对老年相关产品和服务的需求将会上升, 传统的养老模式已经不能适应现代及未来养老需求的发展。据中国老龄协会调研部调查显示, 在2005年底, 一些中高收入的老年人的主要聚居地集中在东南沿海和大中城市, 到2015年, 一部分高收入人群即将进入老龄人群, 此时, 老年消费市场会具有巨大的购买力, 成为未来几十年中国最大的消费人群, 从而, 未来中国对高档养老机构的需求将会大幅度增加。

二、多样化的老年养老机构缺少准确的目标市场定位, 特别是的中低端老年群体需求和高端收费的老年机构供给之间的矛盾

随着国内养老市场需求的不断扩大, 市场对老年公寓的需求在逐年增长, 但是由于各方面条件的制约, 老年公寓的供给非常紧缺, 老年养老市场出现了供不应求的局面。据相关调查数据显示, 目前我国现有42000多所养老院, 加上社会上以其他方式兴办的老年养老机构, 可以容纳的老年人数不足100万人, 而目前中国有1.3亿老年人, 社会可提供的养老人数不到中国老年人的的1%。以目前的这种情况, 从数量上中国的养老机构供给也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另外, 从养老机构的质量上看, 目前大多数的养老机构是利用旧房改建的, 设施简陋, 服务功能较差, 无法适应老年人日常生活的特殊需要。所以, 近两年老年养老市场对高端养老机构的需求在逐年上涨。

目前中国养老机构存在的最大问题就是市场定位不够准确, 许多老年住宅供给并不适应市场的需求, 其价格没有根据各经济层次的老年人做出合理定位, 使老年公寓市场的供求之间存在很大的落差。比如中等收入的老年人群对福利性的养老机构的需求较高, 但是, 由于我国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城乡差距很大, 东西经济发展速度差距等原因的存在, 因此, 这类人群还是选择福利性的养老机构, 对老年养老公寓的需求较少, 而到目前为止, 市场上的老年住宅项目多以公寓为主要物业形态。北京、上海、广州、重庆、青岛、济南、威海等很多地方均已出现一定数量的老年公寓, 但是这些产品的受众人群是高端收入人群, 因此会造成投资老年公寓存在一定的风险, 导致部分老年公寓在盈亏点间经营。

三、养老机构的新模式发展的两个趋势, CCRC和居家养老+社区服务结合的模式

CCRC (Continuing Care Retirement Community) 即持续照料退休社区, 也称老年社区, 老年社区在欧洲许多城市都存在, 它是老年人聚居的社区。老年社区的最大特点就是在建筑设计上应当将老年服务功能与城市特色、生态目标融合在一起;不仅要方便老年人的生活, 而且要使老年人不感到孤独。因此, 欧洲老年社会广泛存在的原因就是老年社区内所有的公寓楼和公共设施, 都必须根据老年人的特点进行相应的改造。

目前国内这种产品虽然还很欠缺, 但很多的养老机构和老年住宅开发商开始提出CCRC的概念, 并着手建设。市场上新建的养老住宅也越来越多地体现了老年社区的特点, 如果一个社区容积率过高的话应该拆除部分建筑, 增加供老年人活动的绿色空间。同时要完善方便老年人生活的卫生站、小超市、康复中心和娱乐中心等服务设施, 使老年社区成为城市充满人文关怀的模范社区。安全隐患也是老年聚居社会需要重点考虑的问题, 为了消除安全隐患, 方便老年人活动, 要求老年社区实现无障碍化, 多层公寓楼加装电梯和无障碍通道。居家养老与社区服务相结合的模式也是养老住宅发展的大趋势之一。

中国人一贯有着“养儿防老”的传统思想, 所以居家养老的想法是根深蒂固。根据调查数据显示, 中高收入老年人期望的入住养老机构的方式中, 希望购买房屋产权的占调查总数的51%, 打算租赁房屋使用权的占24%, 希望购买产权式酒店的占16%, 打算采取其他形式的占9%。即如果条件允许, 大部分人还是选择“在自己家里养老”, 这也意味着为老年人量身定做的老年住宅市场前景看好。

尤其是在老人自理状况比较好的情况下, 大都希望住在城市中心, 并和子女保持生活中的密切联系。目前万科正在全国范围内规划并建设居家式老年住宅, 在城市非郊区建造养老住宅, 同时提供多种生活必备设施 (如购物场所、银行、邮局、医院等设施) 和娱乐锻炼的配套设施 (如体育馆、餐厅、娱乐场所、老年大学等) , 人性化的社区服务包括社区物业服务、社区家政服务、社区医疗服务及社区娱乐服务。消费者对这种开发模式的接受度非常高。

四、未来中国的养老机构应该以老年人需求为核心, 更加注重细节管理, 促使老年住宅设计也更注重细节

根据调查数据显示, 在北京和上海两地有76.2%和66.7%的被调查者中, 老年人对现有居住环境最为关心的因素是医护急救条件、体育娱乐场所, 但是他们这对两项指标都表示不满意。超过50%以上的老年人群对社区活动、空气、安全设施、环境安静度表示不满意。通过这两组调查数据我们发现, 中国城市化进程中表现在养老产业的负面效应就是, 很多大城市是不适合老年人养老的。一方面, 在设计老年养老住宅的时候, 应该细分不同的人群, 根据消费者的不同年龄层次、家庭状况和身体状况, 以及对居住条件的不同要求, 因此对老年住宅的设计因地制宜, 采用不同的开发模式。对于养老产品的细节设计时, 应该更加多的考虑到老年人的心理因素, 比如推出一些以亲情关怀为主的亲情住宅, 这种住宅的亮点在于它让人们更多的享受到一种情的传统与现代文明交织的完美生活。它的主要功能是维系和增进家庭亲情为主, 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理念, 把这种理念融入到住宅的设计中, 在设计上可以把老年住宅和普通住宅混合布置。目前在国内, 这种以亲情理念为主的老年社区占据一定的市场, 也是未来发展的方向。

另一方面, 在老年养老机构设计的同时, 还要考虑到一部分高端收入人群的需求, 比如针对国内中产阶层、归国华侨及异国来华养老者可以考虑建设国际性、开放性的老年公寓、老年别墅和老年康体中心等高端产品。

总之, 随着中国老龄化人口的不断增长, 以及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 中国未来的养老产业的发展空间巨大, 目前的养老机构的供给已经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 未来养老机构在设计上最大的关注点就是要抓住老年人的需求, 不能养老机构一刀切, 作为中国这样的一个人口大国, 更应该动员社会一切力量, 特别是吸引民间资本进入老年市场, 为老年人提供一个更加舒适的养老场所, 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穆光宗, 张团.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发展趋势及其战略应对[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 2011 (05) .

[2]郑建娟.我国社区养老的现状和发展思路[J].商业研究, 2005 (12) .

[3]赵丽宏.完善社区养老服务支持居家养老[J].黑龙江社会科学, 2005 (03) .

[4]乔晓春, 张恺悌, 孙陆军.中国老年贫困人口特征分析[J].人口学刊, 2006 (04) .

国内外养老模式 篇9

我国人口老龄化趋势

新中国成立后, 我国走出战乱, 人民得以安居乐业。多子多福的传统观念加上医疗保健的改善, 使得20世纪50年代出生率提高而婴儿死亡率大幅度降低, 出现了一个生育高峰, 导致人口爆炸。虽然后来意识到人口问题的严重性, 采取严厉的计划生育政策, 取得了一定效果, 但50年代的人口激增和80年代以来的节制生育必然造成人口老龄化的迅速到来。与其他国家相比, 我国老龄化具有两个显著特点:一是基数大、速度快。据预测, 我国65岁以上的人口到2000年达到9000万, 到2010年约为1.1亿, 到2035年约为2.7亿。而60岁以上人口到2030年约为3.35亿。我国老年人口增长速度高于世界平均水平。据联合国预测, 2000~2025年期间世界增长90%, 我国增长111%;另据美国人口普查局的统计和预测, 65岁以上老年人比重从7%上升到14%所经历的时间, 法国115年, 瑞典85年, 美国68年, 英国45年, 日本26年, 而我国大约只要27年。二是底子薄、负担重。发达国家的人口老龄化是在人均国民收入较高水平情况下出现的, 而且建立了较健全的养老保险体系。例如, 美国1935年建立社会保障体系, 当时还没有进入老龄化社会;日本进入老龄化社会时人均国民收入已经达到1689美元, 有较充裕的财力建立养老保险制度。我国的老龄化是在人均国民收入较低的情况下出现的, 2000年65岁人口占总人口的7%以上, 步入老龄化社会, 人均GDP也不过800美元, 这迫使我国在经济还不够发达的时期解决比发达国家还严重的老龄化问题。

人口老龄化带来的主要问题是养老保险制度中的赡养比例问题及基金支付压力问题。首先, 由于我国的人口老龄化具有速度快、规模大、未富先老等特点 (见表1和表2) , 养老保险的需求量增长很快。原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副部长刘永富在2005年4月份在北大举办的保险论坛上曾发言道:“1992年, 参保职工为8500万人, 离退休人员为1700万, 赡养比例为5∶1, 2004年底这个比例为3∶1, 预计到2020年, 这个比例将为2.5∶1。”

(表1、2资料来源:中国社会保险年鉴2005年版, 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社会保险管理中心编制)

这意味着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 一是需要供养的老人很多, 担子很重;二是面临着老年人口的赡养比例逐步加大的不利条件, 分摊到每个劳动力身上的养老义务比以往更重;三是养老负担持续快速加大, 这是刚刚起步不久的中国养老体系面临的一个严峻考验。其次,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 职工的养老保险、退休是由单位和国家包下来的, 那个时候并没有考虑到今后大量职工退休可能承担的资金压力, 也没有个人账户的安排, 更没有相应的资金积累。到了上世纪90年代, 我国开始建设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养老保险制度时, 已经退休的老职工和新制度实施前参加工作的职工都没有个人账户的积累, 那么他们的“养老钱”从何而来?在当前我国养老保险缺乏雄厚的资金积累的情况下, 这个任务“顺理成章”地落到了在职职工肩上。随着我国劳动力大军开始大规模退休, 目前入不敷出的整个养老保险制度, 到那时可能会演化成一场养老金支付危机。

劳动力的市场化趋势

改革开放以来, 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主要来自于激励制度变革带来的技术效率的提高以及由于矫正扭曲产业结构带来的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这两个方面的改进都是劳动力市场发育的效应。

在经济利益机制逐渐增强的情况下, 劳动者具有通过流动改变收入状况的强烈愿望, 一旦约束劳动力流动的制度障碍被拆除, 这种流动就必然发生, 并且不可遏制。另一方面, 随着政府发展经济的动机的增强, 它也感受到劳动力资源重新配置带来的效率改进, 从而在其他情况不变的条件下, 政府也是乐于创造条件鼓励劳动力流动的。中国的劳动力市场体制改革在两个道路上进行:第一条道路是在计划体制之外生长出市场化的企业和市场性的配置方式, 比如在公有企业之外建立外商投资企业和私有企业, 由这些企业通过市场交易配置劳动力等资源;第二条道路是让计划体制下的公有企业逐步市场化, 包括劳动力配置的市场化。

20世纪80年代初实行的劳动部门介绍就业、自愿组织起来就业和自谋职业“三结合”就业方针, 使劳动者在组织起来就业和自谋职业方面, 开始运用劳动力个人所有权自主择业。实行劳动合同制, 劳动者可以与企业签订合同、续订或终止合同, 从而使市场就业有了合法的手段。市场就业也使劳动者在各种经济成分之间、地区之间、企业之间的流动率大大提高, 并改变了行政调配办法, 而是经过市场, 以应聘、借调、劳务承包、停薪留职、辞职等多种形式进行流动。同时, 家庭承包制的实行, 极大地提高了农民的劳动积极性, 在农业技术效率改进的同时, 释放出大量剩余劳动力, 从而推动农村生产要素市场的发育。随着乡镇企业的异军突起, 原来主要集中在农业的劳动力开始向农村非农产业、小城镇甚至大中城市流动, 也改进了资源配置效率。

现在经过改革, 无论是城乡之间、地区之间还是部门之间, 劳动力流动都从无到有, 并且大幅度扩大其规模和范围。根据研究, 改革以来在中国的GDP增长率中, 继资本和劳动力数量投入、人力资本积累的贡献之后, 劳动力转移作出了21%的贡献。目前, 7000~8000万农村外出劳动力每年至少带回或汇寄到农村2000亿元人民币, 成为扩大农村投资和消费需求的重要来源。

通过户籍制度以及一系列其他阻碍人口迁移的制度因素的改革而推动的劳动力流动, 不仅是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内容, 也是整个经济体制向市场机制转变的重要进程, 并且以其他领域改革的进展为前提。这个转变或改革的结果便是劳动力市场的形成与发育, 劳动力资源越来越多地由市场来配置。

总之, 当前多种经济成分蓬勃兴起, 劳动力跨所有制、跨行业、跨地区的流动愈益频繁且规模愈大。而现收现付的制度模式和主要适用于国有企业职工的养老金计发办法, 显露出流动性差、不能适应劳动力市场发展要求的缺陷。

资本市场的加速发育趋势

资本市场有优化资源配置的功能, 并且能提高资金运用效能。从世界范围看, 资本市场的产生和发展是与社会化大生产紧密相连的。从马克思有关虚拟经济的论述, 到后来产生的各种经济学理论, 都对资本市场在现代经济中的作用进行过不同角度的阐述。在现代经济生活中, 资本市场不仅提供了企业筹集资本的场所, 也是实现社会资源配置的工具, 并且还起到完善公司治理结构的重要作用。一个健康、高效和稳定的资本市场, 有利于提高社会资源的利用水平和经济的运行效率, 实现可持续发展, 增强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党中央、国务院深刻地认识到了资本市场的重要作用, 将大力发展资本市场作为一项重要的战略任务。我国的资本市场发展到今天, 已经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为社会主义建设做出了巨大的贡献。面对新的形势和历史使命, 如何进一步推进资本市场改革开放和稳定发展, 更好地服务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 是当前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迫切的课题。党的十六大提出要推进资本市场改革开放和稳定发展,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大力发展资本和其他要素市场, 积极推进资本市场的改革开放和稳定发展, 扩大直接融资。建立多层次的资本市场体系, 完善资本市场结构, 丰富资本市场产品”, 中央“十一五”规划提出“积极发展股票、债券等资本市场, 稳步发展期货市场, ……建立健全货币市场、资本市场、保险市场有机结合、协调发展的机制, 维护金融稳定和金融安全”。而资本市场需要庞大的长期稳定资金“压底儿”, 国际上通常由养老保险基金担当此任。在现收现付制度或者是名义账户制度下, 原有的养老金计发办法的核心是权益积累而非资金积累, 个人账户只是个虚的账户, 并无实质性的资金积累, 因而无法满足资本市场的需求。这虽然不是养老保险制度本身的缺陷, 但在改革过程中不能不充分考虑资本市场发展的需求。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趋势

当前我国已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时期, 今后五至十年更是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的关键时期。完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对于维护改革发展稳定大局、构建和谐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 既体现在综合国力和经济发展速度上, 也体现在政治文明和社会全面进步上, 更体现在广大人民群众的实际生活水平上。社会保障是小康社会的重要指标, 社会保障制度是现代社会的安全网和稳定器, 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当前一些社会成员的收入较低, 缺乏生活保障, 如一些退休早、养老金水平偏低的退休人员, 过去曾为国家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 应当通过建立正常的养老金调整机制来保障他们的基本生活。再比如一些下岗职工失业后, 收入比较低, 应当通过实行社会保险补贴、给予他们养老保险缴费绿色通道等办法, 帮助他们参保缴费。这些人的问题解决好了, 才能解决一些突出问题和矛盾, 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

上一篇:实际操作技能培养下一篇:备自投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