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医药商业企业的结构调整(共11篇)
浅析医药商业企业的结构调整 篇1
浅析医药商业企业的结构调整
【摘 要】 提高医药企业效益,应做好资金、库存、人员、批零、微观、多元、文化等结构的调整。
【关键词】 资金/库存/批零
本文拟从影响企业效益的六大方面,阐述医药商业企业内部微观结构调整的观点与同行商榷。
1.资金结构
目前,大部分医药商业企业的资金结构不容乐观,沉淀多,死滞多,结构失调,流通不畅,周转不灵。调整企业结构,其方法和措施应因企业而宜,但总的应按以下思路操作:在企业内部,建立科学严格的资金管理制度。资金管理在企业管理中是一个主要方面,如果资金管理失控,企业的整个管理就要失控,主要管理方面应包括资金取向、资金投向、资金分布、费用支出、资金跟踪,应收款管理等,资金运行的每个环节都应有严格的制度,以免形成新的不合理资金结构。
加大资金清欠力度,是调整现有资金不合理结构的重要手段和途径。据调查,年销售5000万元的医药商业批发企业,债权一般都在800 万元左右,突破1000万元的也为数不少,盘活这部分资金,对改善企业的资金结构起决定性作用。
2.库存结构
医药商业企业库存结构的管理,是企业管理链条上的又一重点和难点。因为库存结构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企业效益和企业发展。药品是效期商品,超过效期的品种必须报废。品种规格多,季节性强,这些都给库存调整带来了一定困难。
库存结构的不合理性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近期或批号较老的药品多,二是品种规格不适销对路,三是质次价高,四是报废挂帐。调查表明,约占50%以上的医药商业企业不正常药品的比例超过15%,有些甚至超过20%。这些药品不但占压大量资金不能周转,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其价值逐步减少,直至超过效期无价值。
调整好库存结构,对于医药商业企业来说,需要企业内部各个环节、各个岗位的共同努力才能完成。第一,对已形成的不合理库存下决心处理,最大限度地减少损失。调整库存是需要付出代价的,库存结构调整的损失,直接影响企业当年的经营成果,影响企业主要领导者的政绩,所以在实施库存调整时企业领导者,特别是经理要有强烈的事业心和奉献精神,克服短期行为和功利思想,大胆决策,及时决策,可通过报废、降价销售、以老换新等方法进行处理。第二,要保持库存结构的平衡与合理。
3.人员结构
在人员结构的调整上要搞好班子结构和员工结构的调整。
医药企业是专业知识较强的特殊行业。从现在员工的知识结构看,远远达不到这个特殊行业对员工的一般要求标准。某省调查资料显示:从正规医药院校毕业的员工只占职工总人数的2.1%,受过专业培训的只占职工总人数的6.8%,有专业技术职称的也仅占职工总数的7.4%,绝大多数职工文化水平低且无专业知识,根本不具备上岗条件。
改善领导层人员结构要立足于四点:一是对现有人员进行“达标验收”,能者留,庸者退。二是由上级的任命或聘任制改为推荐制,拍板权交给职工。群众对领导的评价是具有权威性的,也是最有说服力的。三是企业的领导层人员要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和理论文化水平,不断提高决策水平、经营管理水平、拓宽思路,立于不败之地。四是要建立一套对企业领导人员的跟踪管理制度,在跟踪过程中发现不合格者时及时调整,以增强压力感和责任感。
改善员工结构的主要途径是进行素质及专业知识教育,转岗分流和制定新员工接收条件。为保证人员结构的长期合理性,对新员工接纳要制定相应的条件,要在文化水平、本人素质、年龄、专业知识等方面作出严格的规定,凡不符合条件的,不适应工作需要的一律不予接纳。
4.批零结构
医药批发企业是医药经营的主力军,从职工拥有人数、销售份额、购销网络及在医药商品流通中所发挥的作用等诸多方面都是其它企业所不能替代的。随着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这些企业也完成了从调拨到批发的转变,且纯销在总销中的比重也越来越大。从形势发展的角度看,要扩大零售,实行批零一体化。
从经营形式角度看,批发业务所不能占领的经营渠道,批发业务所不能覆盖的范围,批发业务所不能函括的零星客户,批发业务所不能达到的取利标准,均可以由零售业务去补充。
从效益角度看,零售药店直接与消费者见面,减少了中间环节,其毛利率较之批发业务要大得多。
从消费走向看,小病、普通病患者群正从医院走向药店。患者群对零售药由认识变成需要,由需要变成选择,由选择变成依赖。
从人员安排看,人员过剩是医药批发企业普遍存在的问题。办零售药店是人员分流的一个很好去向,可以使人员得到充分的安排和利用,减少下岗人员对国家、企业的压力。
5.多元结构
原来意义上的医药批发企业,其单一批发药品之路走了几十年,在环境、体制、人员数量、员工思想、发展趋势等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下,这种单一的业务格局越来越显得捉襟见肘。改变这种单一的格局,走多元发展之路,既是企业拓宽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一部分企业摆脱困境的有效途径。有三种思路可以考虑:
其一,发展相关产业。与医药商业相关的产业很多,如开办药品包装相关的企业,开办药品下延企业,开办与保健相关的饮食业。
其二,多触角延伸。除开办与医药相关的一些项目外,经营触角还应该多渠道、全方位、立体化、多元化延伸,构筑一个支撑企业发展坚固的基础框架。
其三,走商、工、贸集团化之路。走集团化的发展之路对医药商业批发企业来说是一个质的飞跃。在集团运作上,既要求有组织上的优化,又要求经营上的互补性,还要求商、工、贸要相互带动,相互促进,不能搞拉郎配,要符合经济规律,开发新的经济增长点。
6.文化结构
医药商业企业文化结构调整在目前理论学术界的研究尚处于刚刚起步的阶段,对这一新的学术观点有待于更多人的研究和探索,以丰富现代企业文化和企业管理的内涵。“药文化”具有丰富的内容。亟待调整的医药商业企业文化结构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在企业文化理论建设中要调整只注意局部性而忽视整体性;二是把企业文化作为行为模式去操作,而不从根本上提高服务层次;三是只注意药文化而忽视经营文化,或只注意经营文化而忽视药文化的偏颇。
医药商业企业文化结构调整的核心是企业伦理文化,以及所派生出来的企业理念。它是在药品交易活动中调节企业职员之间、职员与社会各个消费领域,消费层之间各种利益关系的道德原则和惯例,它借助伦理价值观和道德观规范调节药品购销活动及其它文化活动。从商业伦理文化到药品购销环境文化,药品自身文化,药品营销文化是一个以伦理文化为核心的整体。
商业道德是企业行为的道德标准与原则,它直接表现为企业效益的实现程度、也是企业形象的外在表现形式。医药商业企业较之其它行为所承担的道德责任更大。因为医药是为人民防病治病,康复保健的特殊商品,好药治病,劣药误病、假药害命,所以在企业文化的建设上道德建设应为重点。
医药商业的价值观是医药商业企业存在的目的和意义的集中反映。在效益和利益的共同作用下,形成良好的企业文化氛围和合理的文化结构,企业才有良好的经营思想、营销策略、职业道德和行为准则,才有服务态度、观念及购物环境、服务设施的确切定位。
医药商业企业微观结构的调整是一项永恒工程、系统工程和艰巨工程。医药商业企业微观结构的调整还要与当前企业体制改革和所有制改革结合起来,把微观调整放入宏观环境中去运作,才能真正激发起企业自身的活力,富有发展的后劲,创造更好的效益。
(作者单位:哈药集团医药有限公司)
浅析医药商业企业的结构调整 篇2
目前, 消费者对医药商业企业的批评甚至起诉时有发生。医药商业企业要想实现持续健康快速发展, 必须增强法律文化意识, 按照医药法规及相关法律的规定行使自己的权利, 规范自身的行为, 履行自身的义务。
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加强企业文化建设, 离不开法律文化的作用。不懂法律文化、没有较高法律素质的企业管理人, 既搞不好企业管理, 也抓不好企业文化建设。因此, 深入研究法律文化和企业文化的关系, 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法律文化与企业文化
法律文化是以社会经济为基础的, 与法治相联系的法律现象的总和。它包括涉及法治的语言、文学、艺术、教育等精神产品, 以及以法制观念为核心的法律意识、法律制度、组织机构及法律行为等。法律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发展过程中从事法律实践活动所创造的智慧结晶和精神财富, 是法律存在与发展的文化基础。卢梭曾经深刻地指出法律文化的实质蕴义。他说:“一切法律之中最重要的法律既不是铭刻在大理石上, 也不是铭刻在铜表上, 而是铭刻在公民们的心里。它形成了国家的真正宪法, 它每天都在获得新的力量。当其它法律衰老或消亡的时候, 它可以复活那些法律或代替那些法律, 它可保持为一个民族的精神。”
医药商业企业文化, 是医药商业企业在多年发展历程中, 逐步培育而成的具有医药商业企业特征的、适应医药改革和发展要求的、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企业文化体系。当前, 许多医药商业企业已经初步建立起自己的企业文化体系, 在市场竞争中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 从总体上看, 企业文化特征较明显而法律文化意识薄弱是一种不容回避的客观现象。因此, 要通过强有力的法律文化建设, 提高企业整体法律素质, 为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提供有力的法律保障。
法律文化在企业文化构建中的价值
建设法律文化是企业发展的必然要求。法律文化属于社会整体文化的一部分, 具有调整社会关系、规范社会生活秩序等功能。医药商业企业对法律的认识、评价、态度、情感和主观行为模式等是测评整个企业精神文明状态的主要参数, 也是衡量一个企业是否具有现代文明的重要标志。法律文化建设从观念上解决医药商业企业对法律的正确认识和价值评判, 培养医药商业企业对法律的良好情感和态度, 从而增强医药商业企业员工的现代法制观念和法律意识, 这是医药商业企业发展的必然要求。
法律文化是企业文化“内源”力量的基础。法律文化对于一个企业的发展是非常重要的。首先, 法律文化具有指引作用, 表现在防止企业及其员工做出违反法律的行为, 鼓励企业及其员工从事法律所容许的行为。其次, 法律文化具有预测作用, 企业及其员工根据法律规定可以预先知晓应当如何行为, 进而根据预知来作出行动安排和计划。这样将减少企业及其员工行动的偶然性和盲目性, 促进企业合理设计管理和经营企业, 有利于企业提高管理效率及经营安全性和高效性, 实现利益最大化。例如企业对《合同法》的认知, 可使企业预见到什么样的合同有效或者无效, 违反合同将会遇到什么样的法律后果。再次, 法律文化具有评价作用。法律文化将直接影响企业及其员工的价值观念和是非标准。由法律文化所作出的评价具有比较突出的客观性和有效性。医药商业企业应把法律文化发展战略作为创新优势的基础战略, 依靠法律文化营造“文化力”的新平台, 全面提升医药商业企业的综合竞争力。
法律文化建设的对策措施
深刻理解建设法律文化的重要性。长期以来, 医药商业法制不健全, 法制宣传力度不够, 致使部分从业人员存在着错误的观点。第一种观点, 认为法律是法律事务人员的事, 与己无关, 只有在出了问题时才让法律事务人员来“救火”。第二种观点, 认为自己应该学习法律, 但只注重学习保护自己的一面, 忽视自己应尽的义务。第三种观点, 重业务、轻法律, 比如擅自降低国家定价或指导价, 甚至以低于成本的价格、具有排他性条款等不公平的竞争手段排挤竞争对手。因此, 医药商业从业人员要普遍树立法律意识, 认识法律的重要性, 提高医药商业企业依法决策、依法管理、依法经营的能力。
浅析医药商业企业的结构调整 篇3
[关键词]资金/库存/批零
[中图分类号]R9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158(2013)05—0444—02
本文拟从影响企业效益的六大方面,阐述医药商业企业内部微观结构调整的观点与同行商榷。
一、资金结构
目前,大部分医药商业企业的资金结构不容乐观,沉淀多,死滞多,结构失调,流通不畅,周转不灵。调整企业结构,其方法和措施应因企业而宜,但总的应按以下思路操作:在企业内部,建立科学严格的资金管理制度。资金管理在企业管理中是一个主要方面,如果资金管理失控,企业的整个管理就要失控,主要管理方面应包括资金取向、资金投向、资金分布、费用支出、资金跟踪,应收款管理等,资金运行的每个环节都应有严格的制度,以免形成新的不合理资金结构。
加大资金清欠力度,是调整现有资金不合理结构的重要手段和途径。据调查,年销售5000万元的医药商业批发企业,债权一般都在800万元左右,突破1000万元的也为数不少,盘活这部分资金,对改善企业的资金结构起决定性作用。
二、库存结构
医药商业企业库存结构的管理,是企业管理链条上的又一重点和难点。因为库存结构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企业效益和企业发展。药品是效期商品,超过效期的品种必须报废。品种规格多,季节性强,这些都给库存调整带来了一定困难。
库存结构的不合理性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近期或批号较老的药品多,二是品种规格不适销对路,三是质次价高,四是报废挂帐。调查表明,约占50%以上的医药商业企业不正常药品的比例超过15%,有些甚至超过20%。这些药品不但占压大量资金不能周转,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其价值逐步减少,直至超过效期无价值。
调整好库存结构,对于医药商业企业来说,需要企业内部各个环节、各个岗位的共同努力才能完成。第一,对已形成的不合理库存下决心处理,最大限度地减少损失。调整库存是需要付出代价的,库存结构调整的损失,直接影响企业当年的经营成果,影响企业主要领导者的政绩,所以在实施库存调整时企业领导者,特别是经理要有强烈的事业心和奉献精神,克服短期行为和功利思想,大胆决策,及时决策,可通过报废、降价销售、以老换新等方法进行处理。第二,要保持库存结构的平衡与合理。
三、人员结构
在人员结构的调整上要搞好班子结构和员工结构的调整。
医药企业是专业知识较强的特殊行业。从现在员工的知识结构看,远远达不到这个特殊行业对员工的一般要求标准。某省调查资料显示:从正规医药院校毕业的员工只占职工总人数的2.1%,受过专业培训的只占职工总人数的6舟%,有专业技术职称的也仅占职工总数的7.4%,绝大多数职工文化水平低且无专业知识,根本不具备上岗条件。
改善领导层人员结构要立足于四点:一是对现有人员进行“达标验收”,能者留,庸者退。二是由上级的任命或聘任制改为推荐制,拍板权交给职工。群众对领导的评价是具有权威性的,也是最有说服力的。三是企业的领导层人员要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和理论文化水平,不断提高决策水平、经营管理水平、拓宽思路,立于不败之地。四是要建立一套对企业领导人员的跟踪管理制度,在跟踪过程中发现不合格者时及时调整,以增强压力感和责任感。
改善员工结构的主要途径是进行素质及专业知识教育,转岗分流和制定新员工接收条件。为保证人员结构的长期合理性,对新员工接纳要制定相应的条件,要在文化水平、本人素质、年龄、专业知识等方面作出严格的规定,凡不符合条件的,不适应工作需要的一律不予接纳。
四、批零结构
医药批发企业是医药经营的主力军,从职工拥有人数、销售份额、购销网络及在医药商品流通中所发挥的作用等诸多方面都是其它企业所不能替代的。随着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这些企业也完成了从调拨到批发的转变,且纯销在总销中的比重也越来越大。从形势发展的角度看,要扩大零售,实行批零一体化。
从经营形式角度看,批发业务所不能占领的经营渠道,批发业务所不能覆盖的范围,批发业务所不能函括的零星客户,批发业务所不能达到的取利标准,均可以由零售业务去补充。
从效益角度看,零售药店直接与消费者见面,减少了中间环节,其毛利率较之批发业务要大得多。
从消费走向看,小病、普通病患者群正从医院走向药店。患者群对零售药由认识变成需要,由需要变成选择,由选择变成依赖。
从人员安排看,人员过剩是医药批发企业普遍存在的问题。办零售药店是人员分流的一个很好去向,可以使人员得到充分的安排和利用,减少下岗人员对国家、企业的压力。
五、多元结构
原来意义上的医药批发企业,其单一批发药品之路走了几十年,在环境、体制、人员数量、员工思想、发展趋势等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下,这种单一的业务格局越来越显得捉襟见肘。改变这种单一的格局,走多元发展之路,既是企业拓宽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一部分企业摆脱困境的有效途径。有三种思路可以考虑:
其一,发展相关产业。与医药商业相关的产业很多,如开办药品包装相关的企业,开办药品下延企业,开办与保健相关的饮食业。
其二,多触角延伸。除开办与医药相关的一些项目外,经营触角还应该多渠道、全方位、立体化、多元化延伸,构筑一个支撑企业发展坚固的基础框架。
其三,走商、工、贸集团化之路。走集团化的发展之路对医药商业批发企业来说是一个质的飞跃。在集团运作上,既要求有组织上的优化,又要求经营上的互补性,还要求商、工、贸要相互带动,相互促进,不能搞拉郎配,要符合经济规律,开发新的经济增长点。
六、文化结构
医药商业企业文化结构调整在目前理论学术界的研究尚处于刚刚起步的阶段,对这一新的学术观点有待于更多人的研究和探索,以丰富现代企业文化和企业管理的内涵。“药文化”具有丰富的内容。亟待调整的医药商业企业文化结构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在企业文化理论建设中要调整只注意局部性而忽视整体性;二是把企业文化作为行为模式去操作,而不从根本上提高服务层次;三是只注意药文化而忽视经营文化,或只注意经营文化而忽视药文化的偏颇。
医药商业企业文化结构调整的核心是企业伦理文化,以及所派生出来的企业理念。它是在药品交易活动中调节企业职员之间、职员与社会各个消费领域,消费层之间各种利益关系的道德原则和惯例,它借助伦理价值观和道德观规范调节药品购销活动及其它文化活动。从商业伦理文化到药品购销环境文化,药品自身文化,药品营销文化是一个以伦理文化为核心的整体。
商业道德是企业行为的道德标准与原则,它直接表现为企业效益的实现程度、也是企业形象的外在表现形式。医药商业企业较之其它行为所承担的道德责任更大。因为医药是为人民防病治病,康复保健的特殊商品,好药治病,劣药误病、假药害命,所以在企业文化的建设上道德建设应为重点。
医药商业的价值观是医药商业企业存在的目的和意义的集中反映。在效益和利益的共同作用下,形成良好的企业文化氛围和合理的文化结构,企业才有良好的经营思想、营销策略、职业道德和行为准则,才有服务态度、观念及购物环境、服务设施的确切定位。
浅析医药商业企业的结构调整 篇4
在线学习2009-10-04 17:01:32 阅读18 评论0 字号:大中小 订阅
群英伟业医药培训师 岳峰
市场环境对医药企业人才战略提出新要求
2008年是国内外经济环境变数最多的一年,在海外,美国“金融危机”引起全球经济增速放缓;在国内,政府出台多项措施“保增长,拉内需”,以刺激经济稳步发展;在医药界,行业整顿后的“新医改方案征询意见稿” 的出台,使“医改”的步伐明显加快,因为只有老百姓没有了后顾之忧,才愿意把“救命钱”拿出来消费,而近期在广东等地试点的医院取消15%的加价的尝试,速度之快,既在情理之中,也在预料之外。
所以,随着“医改”方案试点的进一步推开,对医药企业来说可能出现前所未有的挑战,机会和危机并存,行业内集中度将越来越高,竞争也将越来越激烈,其实,竞争归根到底是企业人才的竞争。那么,医药企业如何在这种竞争环境中吸引人才、培养人才、留住人才、发展人才呢?下面笔者(注:北京群英伟业医药营销培训有限公司董事长、高级培训师岳峰)从有关医药企业在岗中高层
管理者的再教育方面谈谈自己的观点。
是“独善其身,还是皆善天下”?
这些年,不论是企业内训,还是公开课、进修班,其中最热门的话题之一就是“如何打造学习型团队”,这种企业文化的建立首先是企业老板的文化,如果一个企业的领头人没有学习、提升的意识,打造学习型
组织就可能会成为一句空话。
笔者在为医药企业做销售内训的时候,经常遇到两种类型的企业高层:一类是与学员从头到尾一起听课,一起讨论,而另外一类高层,要么来讲个话就走了,要么即使留下来也是在会场外抽烟,喝茶或闲聊天,凭笔者的经验判断,后者的团队学习效果就不如前者。此外,笔者还发现一个现象:那就是留下来学习的管理者做的笔记比其他学员记的多,其实,企业高层管理者的这些点滴行为都是“学习型组织”企业
文化建设的一部分。
企业高层管理者的学习表率行为不仅要体现在内训上,还应实行“走出去”、“带出去”战略。近几年,医药行业各类“总裁班”“MINI-EMBA班”等层出不穷,现也正处于如火如荼,方兴未艾的发展阶段,主办方也都各有千秋,不分伯仲。笔者认为,老总出来进修,算得上是“中策”;有的老总学完后还给下属分享一些心得和体会,可以算得上是“上策”;而有些医药企业的老总不仅自己去进修,而且是带着下属、甚至邀请公司大客户一些去提升能力和境界,这才算得上是“上上之策”了,这一做法,真可谓“与其割草喂羊,不
如赶羊草坡吃草”。
“送出去”好处多多!中高层管理人员“走出去”的培养战略,不但能学习和掌握新的、实战性强的知识和技能,而且能力和境界也可以得到快速提升,这就使得你的下属随时可以跟的上企业的战略思路,因此,他们在日常工作中的执行力也由此而得到提高;
“人生之所以有喜悦是因为有成长”,所以这种“走出去”培养的战略,还可以使这些员工因感恩而增强他们对组织的凝聚力,和提高他们对企业的忠诚度;所以有管理专家认为:在企业经营管理过程中,最大的成本是人才成本,而最廉价的成本也是人才成本,这种辩证关系恰好就体现在人才的引进和人才的流失
上。不仅如此,这种“走出去”培养的战略,还可以使下属扩大他们的人脉关系圈,增强他们在内外部事务处理的公关能力和公关效果。比如在招商实战中,一些医药企业通过数据库招商成功率就很低,而笔者周围有很多OEM的总代理商在起步做全国招商的时候,一个人就可以招商全国,而且各地招标工作都有圈内朋友给与助力,靠的是什么?其中广泛的人脉关系必是成功的要素之一。那么,如何增加这种人脉关系呢?这种让企业人“走出去”的培养战略便是行之有效的操作方法,让“人脉”创造企业的“钱脉”。
“如何送?送哪里?”学问大!
选择中高层管理人才培养“送出去”战略,如何送?送哪里?医药企业的老总和人力资源部门应该做好选择和判断。笔者建议应该考察以下几个条件:主办方资质如何;师资力量怎样(医药行业师资占多大份额);在教学内容上是否注重行业内的专业性和实用性;院方是否能组织学员形成一些类似“业务联盟”的组织,来以“学”促“业”,以“业”带“学”,比如是否安排有上下游客户一起研讨;此外,还应该考虑学员学习的便利性和时间安排是否合理;当然了,进修结束后有一个叫的响的“证书”也是必要的,毕竟这是对下属
精神激励的一部分。
在被送候选人的选择上,医药企业可以从其能力、可塑性、忠诚度、业绩等几个方面来考虑选择,也可以作为企业对中高层管理者的奖励的方式出现,对于实力雄厚的企业,把上下游客户和自己的学员一起送出去学习,也不失为客户维护最有效的手段之一。至于学费支付方式和比例,不同企业有灵活多
浅析烟草商业企业精益财务管理 篇5
摘要:精益管理是基于丰田汽车的生产方式,形成的一整套的有别于传统企业的先进的管理理念和方式,其核心是消除浪费和持续改善,以最少的投入创造最大的价值;精益财务管理,就是把精益管理理念、方式、工具运用到财务管理工作中来,以期不断挖掘企业潜力,释放管理红利,降低成本费用,提高企业经营管理管理水平,提升企业经济效益。
关键字:精益管理;精益财务管理;财务工作;现状对策
行业内也早在2013年广州企管会就以 “围绕努力破解三大课题,实现管理创一流,推进精益管理,促进管理升级”为主题,提出了“五个精益”的明确要求,即导入精益思想,推行精益方法、建立精益组织、形成精益流程、实现精益目标的具体工作要求。行业从高速增长进入中高速增长的新常态,规模增长逼近拐点,结构提升空间日趋狭小,品牌价值扩张存在难度,这种新形势下,“开源”受限,“节流”变得日益重要,精益财务管理无疑是“节流”的重要着力点,但是如何在财务管理工作中推行精益管理,持续提高企业精益财务水平,仍然是广大财务管理人员面临的一道难题。
一、烟草商业企业财务管理现状 1.成本管理模式较为传统
近几十年烟草行业发展迅速,由此带来十分可观的利润,高额的利润掩盖了行业许多成本管理问题。当前高额的利润指标下,企业在综合管理、专卖打假、物流配送等方面总体体现较高的成本,企业一直都以增加卷烟销售产量为核心,追求营业收入增长,往往忽视了企业的成本管理,造成高额的企业管理成本,增加企业负担,削弱了企业竞争优势,市场一旦放开,保护制度一旦消失,国内烟草行业将会受到极大的冲击,失去竞争优势。
2.财务人员职业技能水平有待提高
人力资源是企业最宝贵的资源,人力资源的浪费是企业最大的浪费,财务人员是企业精益财务管理的执行者。烟草行业执业的财务工作人员大多并非“科班出身”,后续行业会计教育培训也难以更进,导致目前行业内许多财务人员会计从业资格证书也没有取得,从而导致行业财务人员总体职业技能水平不高,而且行业内没有“传帮带”的传统,一旦财务岗位空缺,就从其他岗位调人顶岗,由前任会计指导个把月,就开始独当一面,很容易造成财务工作的不衔接、不连贯,更致命的是顶岗人员几乎都不能够在短时间内掌握账务处理技巧,适应会计岗位,只能摸着石头过河。
二、实施精益财务管理的对策
1.完善预算定额标准体系建设,加强成本费用管理 加快完善全系统预算预算定额体系建设,促使全面预算达到“精”、“细”、“全”标准,减少不必要的支出,同时建立和完善预算预警反馈机制,实现预算执行的及时提示、反馈和沟通,实时监控预算执行,不断提高预算管控水平。要进一步完善成本费用责任制,使全员树立成本意识,重点把控成本费用列支的必要性和合理性,明确可控费用重点,严格支出定额和标准,降本增效,坚决杜绝不合理支出。
2.加强财会队伍建设,提升财务人员水平
组织开展系列培训活动,切实提高财务人员的业务技能和综合素质,做好财务人员知识储备、财务管理人才储备工作。鼓励财务人员用心、用情、用智慧做好本职工作,群策群力、加强公关,提出合理化建议,推进财务工作创新发展、精益发展。
3.加强各项固定资产管控力度
精益资产管理的目的是提高资产运营效率,减少资产的无效或低效占用。对各项资产的的采购、验收、保管、使用和维修等环节要明确责任,进一步划分实物资产管理部门、资产使用部门的职责权限,做到层层分解,层层落实,层层负责,保证资产管理和有效利用。同时还应对资产进行清查,摸清家底,对闲置资产实行归口管理,统一调剂,集中处置,要以规范管理流程和强化制度执行为标准,以精细化管理为目标,加强对资产处置环节的管理,防止国有资产流失。
在行业转变发展方式的关键时刻,烟草行业推进企业精益管理,克服传统财务管理的弊端,发挥精益财务管理的优势,必将为烟草行业健康平稳发展注入新动力。
参考文献:
[1]国家烟草专卖局;关于推进企业精益管理的意见;国运[2013]316号
[2] 卫薇;烟草行业精益财务管理探析;[J]《中国市场》2015年 第10期
[3]史裕波;A市烟草商业企业精益财务管理应用探究;[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5年 第2期
浅析医药商业企业的结构调整 篇6
一、医药购销领域商业贿赂的主要表现形式
从调查的情况来看,医药购销活动中的商业贿赂行为具体体现在产、销、医三个环节:
1.生产环节:药企想方设法为“回扣”留出空间。据调查,在传统的流通体制中,药厂生产成本只占最终药价的30%,医院、零售商的利润占30%至40%是流通成本,医药代表向医院行贿的“不良成本”(约占30%),也计算在药价里,这就给药品回扣留足了生存空间。现在全国有7000多家药厂,仅诺氟沙星药品,就有上千家药厂生产,竞争十分激烈,低水平重复建设严重,有的药厂为了生存.就采取回扣等不正当手段,与普通商品的市场竞争通常采用价格战等手段相比,药品生产企业的竞争方式是逆向定价,即价格越高、折扣越大、销售越大。目前由政府定价的药品只占少数,多数药品是由制药企业自己定价并报物价部门审批,因为物价部门人员大多没有医药专业知识,加上地方保护,一般都盖章收费完事。药厂利用药品这种购销机制,虚例成本,虚高定价,致使患者增加了不应有的经济负担。
2.销售环节:药商(医药代表)通过回扣获取竞争优势。我国医药批发企业过多过滥、竞争激烈,而药品总量的80%都通过医院销售,药商或医药代表为了追求更多的销售额,从而获取更多的奖金或提成,便向医院、医生行贿。据调查,大部分医院除极少部分药品外,绝大多数药品只要医生升出,药商均有回扣支付给医生。这一块费用最终被加在药价里,药价虚高与药品回扣形成一种恶性循环。
3.医院环节:在“以药养医”的幌子下给药品层层加价。药品进医院也要加价,为药品购进货款的15%一20%,这是经过物价部门批准的,药价越高,医院加价越高。有位药剂师透露,治肝炎的常用药干扰素,进价120元,但是发票开的是批发价145元,医院按此批发价再加价20%,到病人手里就变成了170元.“以药养医”在一些医院被发挥到了极致,尽管国家规定了药品加价比率,但多数医院加价率远远超过规定的15%.有的高达4O%至50%.药品收入占医院总收入的份额均维持在44%的水平之上,一些中小型地方医院甚至高达7O%。
二、药品商业贿赂的危害及成因
药品商业贿赂形成了上述一根紧密的链条,其中一个重要环节是通过医务人员的处方开药直接把负担和损害转嫁到患者身上,它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大事。究其危害:一是严惩腐蚀了医务人员的灵魂。一些医务人员为获得回扣、提成,滥用某些高价药品和高值耗材,有些利欲熏心的医务人员还成为不法企业的代言人,滋生了腐败和经济犯罪。
二是造成人民群众看病贵的主因之一。据审计部门随机抽查北京市10家医院2003年销售给患者的105种药品中发现,因企业虚报其中一些药品的生产成本以及药商和医院层层加价.导致患者多负担1052万元。由于一些医务人员受私利驱使,只开贵药少开和不开便宜药,患者看一次感冒就得花200—300元,直接加重了患者的负担。
三是干扰了国家医疗制度的改革,影响了党和政府为民解忧、谋福利政策的贯彻落实,损害了党群关系、医患关系,不利于和谐社会建设和国家的安定团结。
从深层次分析,医疗购销领域商业贿赂这个“怪胎”的形成有历史的和现实的等多方面的原因:一是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各级医药部门放松了对医务人员、药企、药商的职业道德教育。这使得有些相关人员一切向钱看的思想膨胀.经不住金钱物质的诱惑.逐渐形成了不良的经营作风和医德医风,有些药企认为.大家都这样做,自己“循规蹈矩”就没法生存:有些医生认为回扣你拿我也可以拿,不拿白不拿,因而行贿和受贿成了普遍现象,几乎到了法不责众的地步。二是药品审批体制存在弊端。药品注册审批中最容易产生商业贿赂,据有关统计资料显示,我国一年批准一万多种所谓的“新药”,而美国才一百多种。不完善不公开的药品审批制度,为商业贿赂打开了方便之门。有专家指出,哪里有涉及商业审批的,哪里就有商业贿赂的土壤,因为“审批”之权就能换来利益。三是医院“以药养医”是商业贿赂的祸根。“以药养医”的机制诞生于计划经济时代,它在一定时期内,在维持医疗机构运行,保障群众基本医疗服务需求等方面.曾起到积极的作用。当时药品生产、流通、消费各个环节都被严格计划和控制,也就不存在大处方和回扣、提成等问题。而我国自80年后期以来逐步实行市场经济体制,国家减少了对医院的财政补贴.医院经营环境宽松,医生收入与科室收益、医院发展挂钩,“以药养医”的弊端就日益显现。因为医院被赋予了较大的自主权.药价成为难以监管地模糊地带.滋生了医药合谋抬高药价、再拿回扣提成等腐败现象,损害了患者利益。四是药品集中招标等改革被念歪了经。药品集中招标采购,本是我国药品流通领域推出的一项重大改革,政府的初衷旨在规范药品购销行为,遏制各种不正之风和虚高的药价,减轻群众用药负担。然而,这一本意打造“阳光工程”的举措实施几年来,争议颇多,问题频发,在个别地方甚至演变成“腐败工程”。最近《半月谈》揭开了药品集中招标的“黑幕”,在些药企苦不堪言,一年要赶场100多个招标会,花费大量“攻关”费用,有些疗效不错低价药品甚至出现了“中标就死”。而高价的“合资药”、“新药”层出不穷的怪现象。
三、治理医药购销领域商业贿赂的对策措施
1.在医药系统大力开展医德医风教育,构筑抵制商业贿赂的思想防线。要大力加强医院的廉政文化建设,突出反腐倡廉教育和“八荣八耻”教育,在医药产销队伍和医务人员中推行反商业贿赂承诺制,并通过抓典型扬善压邪,树立以守法诚信、优质服务为核心的发展理念,努力营造和形成以廉为荣、以贪为耻,以拒收贿赂为荣,以收受贿赂为耻,以维护医院的圣洁为荣,以损害医院形象为耻,以维护病人利益为荣,以侵占病人利益为耻的强烈氛围,提高拒腐拒贿的自觉性。同时,加大对医务人员职业道德、遵守纪律,依法执业的考核力度,尤其是激励广大党员干部医务人员争做“德技双馨”的带头人。选就一支医德好、医术精、医风正的医疗卫生队伍。
2.深入实施“阳光工程”构筑规范权力运行监控机制。全面落实院务公开、医务公开,对掌握权力的院领导、药剂师、专科主任医生、处方医生等重点岗位的人员加强监督,规范权力的运行。要健全医院内部人事、财务、采购等多项民族监督制度,对在正常经营活动中发生的折扣、让利和优惠等,必须纳入医院财务部门统一管理、统一核算,杜绝少数人说了算。医院的各类采购必须阳光操作,做到采购项目公开、采购程序公开、采购评标人员公开、采购标准公开、采购结果公开、采购品种及价格等细节公开、采购后使用效益公开等“七公开”。院纪监检察部门和工会职代会要切实履行民主监督职能。同时,加强医院内部管理制度建设,防止和杜绝药品购销中拿回扣、提成等腐败行为的发生。
3.严格监管相关企业药品生产成本的核算。针对药价虚高的突出问题,政府相关部门首先必须对药品生产企业加强价格管理,尤其对报批的新药进行严格的成本核算,剔除不该计人药品生产成本的各种非正常开支费用,对虚报药品生产成本的企业要严肃处理,实行报批核审一票否决制。药品要象其他商品一样,在包装上明码标价,防止流通环节随意加价,从而从源头上控制药价虚高。
4.在药品流通环节上严格把关。这一环节是药品商业贿赂的滋生环节,管好这一环节,是治理药品商业贿赂的关键。要根据各地区和城乡医疗对象多少的实际,控制和减少药品批发企业的数量,并整顿医药代表队伍,确保这支队伍道德好、作风正、技术精。切忌仅用完成经济指标多少选人用人;药品采购和招投标要公开、透明,对全过程加强监督,杜绝“暗箱操作”以及串标、贿赂评标人员等不良现象的发生。
浅析医药商业企业的结构调整 篇7
1.“一个目标”将成为构筑国家医疗卫生体系的长期指导思想和基本国策
“一个目标”, 即以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制度为总体目标, 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廉价的医疗卫生服务, 让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这一目标必将成为我国发展医疗卫生事业的长期指导方针, 其全面贯彻实施将从根本上改变现有的医药市场消费结构, 打破各区域中心城市、重点医院对药品和其他医疗资源的绝对垄断局面, 实现医疗资源在全国城镇、乡村全体公民范围内的均等化导向、合理化配置。
对于医药商业企业而言, 未来的发展战略将面临巨大的方向性调整, 面向城市区域中心医院等传统的第一终端市场, 不可能再占有市场拓展和售后服务、资源配置上的绝对优势。为了维护大型医药商业企业在区域内的强大影响力和市场领导地位, 企业必须向数量众多、位置分散、规模集约程度小的城市社区医院、县镇卫生院进行资源上的倾斜, 这将使得大型医药商业企业采取的集中优势资源开拓高端市场、迅速争夺和巩固市场份额、实现高额产出的资源配置策略不再灵验。相反, 优势资源在面对被稀释的目标市场, 如何科学配置, 确保从第一终端到第三终端市场, 在市场覆盖和市场占有上不断发展、突破, 是医药商业企业在新的医改方案实现持续、和谐、稳健和快速发展必须破解的战略命题。目前可预测的是, 在第一终端, 虽然大型具有区域强势的医药商业企业仍具有不可动摇的优势, 但是医院的医药消费能力不可避免地会由于医改逐步到位, 使患者分流, 出现增长趋缓甚至负增长, 第一终端对医药商业企业的增长贡献呈下降趋势;而在第三终端, 限于市场拓展成本和配送成本效率上的困境, 大型医药商业企业更多地选择目标机会市场, 不仅通过循序渐进的方式进行市场培育, 而且在加大企业整体运营成本、承担资金运营风险的考验下谨慎前行, 收获市场拓展的成果仍需假以时日。这种市场发展轨迹将使医药商业企业出现两极分化:大型医药商业企业面临的市场生存和发展环境遭遇挑战, 能够成功在第三终端市场取得成功的企业将继续成为区域内的王者;中小型医药商业企业能够在县域或城区第三终端市场进行有效的网络覆盖, 把控渠道和药品资源的佼佼者有可能脱颖而出, 成为专业化企业在势力范围内构筑大型医药商业企业实施终端覆盖战略的屏障。
2.“四大体系”是“一个目标”得以实现的基础和具体表现方式
“四大体系”, 是指建设覆盖城乡居民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医疗服务体系、医疗保障体系和药品供应保障体系。四大体系为我国的医药商业“市场”组成结构勾勒出明确的轮廓, 也为医药商业企业制定市场营销策略、开拓第三终端市场指明了方向。医药商业企业围绕国家在“一个目标”基础上对“四大体系”的医改思路, 如何发挥自身的作用, 促进国家医改目标的实现, 适应新医改带来的医药市场变局, 是赢得新的发展机遇的关键所在。
(1) 在公共卫生服务体系方面。医药商业企业可利用整合上游供应商产品资源的优势, 开发疫苗产品线和传染病、地方病、职业病、慢性病等药品供应渠道, 建立突发卫生事件对药品的紧急配送服务预案, 满足政府疾病预控中心对公共卫生疾病的救治预防。医药商业企业可发挥终端网络覆盖优势, 协助政府疾病预控管理部门在加强健康、医药卫生知识的传播方面对社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进行专题辅导宣传, 扩大企业的品牌影响力, 促进对社区终端网络的市场开发, 成为政府建立分工明确、信息互通、资源共享、协调互动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的合作伙伴。
(2) 在医疗服务体系方面。医药商业企业可利用经营中药系列产品的优势, 加强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和中医院建设, 在医疗卫生机构中大力推广中医药适用技术, 支持中医药的发展;促进中医药的继承和创新, 搭建同生产厂家合作的渠道, 传递产品研发信息, 积极发挥通道增值作用, 提升对中医院的客户服务能力。另外, 还可利用开拓农村终端医疗卫生网络的成果, 协助城市中心医院对口支援农村实施医疗卫生工作制度, 使大型中心医院在制定对口支援决策方面有的放矢, 确保成果, 在提升商业覆盖农村终端网络产出效能的同时, 巩固和持续增进同中心医院的合作关系。
(3) 在医疗保障体系方面。国家提出建立覆盖全民的医疗保障体系, 体现了政府关心民生的决心, 揭示了医改的最终目标, 这正好是国有传统强势医药商业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发挥药品供应主渠道作用的关键时刻。因此, 在开发农村终端网络上, 尤其是支持偏远和贫困地区的农村两网建设方面, 国有医药商业企业要站在战略的层面上, 牺牲部分利益、履行社会责任, 为政府实现全覆盖的目标分忧解难, 成为政府实现民生目标的得力助手。这样从长远看, 必将赢得政府更有力的政策支持, 从而为企业适应新医改带来的市场变局, 持续快速发展、巩固企业的领导地位奠定基础。
(4) 在药品保障供应体系方面。国家提出以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为基础, 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医药产业, 提高药品生产流通企业的集中度, 规范药品生产流通秩序, 完善药品价格形成机制, 加强政府监管。国家的基本药物制度成为实现“四个体系”发挥职能机制, 进而实现新医改目标的基本载体。毋庸置疑, 基本药物、目录药物必将成为我国医药市场消费的主体。作为大型医药商业企业, 拥有药物目录全部药品资源是企业得以生存和发展的核心因素, 这些药品资源并非市场化的结果, 绝不能通过市场竞争去获得, 只有积极发挥企业的核心作用, 成为政府推动新医改方案的排头兵, 才有机会赢得政府赋予企业在基本药物目录内的药品资源。
3. 新医改为通过“八项支撑”, 实现“一个目标”和确保“四大体系”预留了较大的探索空间
“八项支撑”, 即建立协调统一的医药卫生管理体制、高效规范的医药卫生机构运行机制、政府主导的多元卫生投入机制、科学合理的医药价格形成机制、严格有效的医药卫生监管体制、可持续发展的医药卫生科技创新机制和人才保障机制、使用共享的医药卫生信息系统、建立健全医药卫生法律制度。从“八项支撑”对推动新医改的步骤和达成的具体目标看, 还未提出细化方案, 更多地是对原则和把握医改方向的描述;也未从医药产业供应链角度, 提出如何实现产业上下游共同努力, 探索新医改方案深入推进的有效联动机制。医药商业企业作为在医药产业链承接上游生产企业和下游使用药品终端客户的唯一载体, 要发挥承上启下的作用, 与产业链的各环节共同努力, 为早日实现新医改的宏伟目标作出应有的贡献。
深入推动新医改需关注的环节主要是:
(1) 从医药产业供应链的角度, 确认实施新医改方案的思路, 推动公立医院改革。从我国目前的医药市场经营环境看, 整个医药产业供应链是以公立医院作为药品主要销售渠道, 通过市场化交易维护自身利益, 而在运行和行政管理方面依附于政府, 形成了一个畸形的市场化供应链。尤其是医院在基建建设和设备更新方面不断加大对医药商业资金的占有, 成为一种难以遏止并蔓延扩散的现象, 使得市场交易成本加大, 这种现象已严重影响了医药商业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在医疗体制改革过程中, 需要医药商业企业担负满足医院药品需求的重任, 在满足人民群众求医问药的需求、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安全方面, 同医院共同承担着神圣的职责。因此, 对于公立医院的公益性质, 应首先由政府建立医院药品购销资金结算机制, 解决医药商业企业在医院拖欠资金方面的问题, 提高医药供应链的联动效应和市场交易效率。
(2) 从提升我国医药产业国际竞争力的角度, 建立基本药物制度, 对于使用高端新药特药给予必要的考虑。我国医药产业的创新能力、药品研发能力同国际先进水平差距很大, 在考虑基本药物的同时, 不能缺少对于新药研发和高端药物市场的培育, 否则新医改的实施将会成为制约推动医药产业升级的无形阻力。必须从政策上为高端医药产业的发展提供空间, 培育良好的目标市场环境, 促进国家医药产业链各环节同国际接轨, 构筑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综合实力。
(3) 从实施医、药分业的角度, 解决公立医院的医疗卫生问题。虽然公立医院已实行产权改制, 但是其物权、财权和人事权还归政府管理, 事实上管办难以分离。只有医、药分业, 才能彻底切断医院在药品收入上的利益链, 才能保障公立医院的公益性质完全实现。实施新医改方案如果不能解决医、药分业问题, 将对零售药店形成致命打击。如何解决全国零售药店面临的经营困境将成为新医改的难题。
医药流通企业商业模式创新思路 篇8
一、我省药品流通行业发展概况
2012年,基本医疗保障水平大幅提升,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农合政府补助标准从2011年的每人每年200元提高到240元,国家新医改是拉动基层用药规模增长的重要动力。在“强基层”的医改政策推动下,基层医疗机构用药水平持续提升,用药规模快速增长,已成为备受行业青睐、成长性最好的市场。
发展势头。伴随着国家新医改的深入推进和《山东省药品安全“十二五”规划》、《山东省药品流通行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的陆续出台,政府部门大力支持行业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型升级,鼓励企业兼并重组,提高行业集中度;药品流通企业不断提升流通效率和管理水平,创新业务和服务模式,拓展基层医疗市场。行业规模和效益稳步增长,呈现持续、健康的转型发展趋势。
面临的问题。我省药品流通企业面临的主要问题是今年6月1日起正式实施的新版GSP改造问题。GSP改造有几个难点,一是质量管理体系、制度需要修订,软件系统需要完善; 二是仓库需要改造,特别是仓库温湿度自动监控设备、冷链验证及运行,都需资金的持续投入;三是药学技术人员和从业人员素质有待提高,相关岗位人员配置需完善;四是新版GSP已实施,但部分配套文件和实施细则尚未出台,企业不知如何具体实施。
存在问题。一是企业整体规模偏小,中小型企业占较大比例。2012年我省药品批发企业总销售额刚刚超过1000亿元,尚不及中国医药集团总公司一家企业的年销售额(1496.6亿元),与我省药品生产企业大省(2012年全省药品生产企业年产值为2413亿元)的地位也不相匹配。二是企业仓库自有率低。截止目前,我省企业仓库自有率为47.8%。仓库是药品批发企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保障药品质量的重要环节。新版GSP对药品在库的温湿度提出了明确要求,并要实现24小时在线监控。若仓库土地非企业自有,将严重影响企业仓库改造、升级的积极性。
发展现状。我省2009年和2011年先后确定了两批共40家药品批发企业作为全省药品现代物流试点单位,试点单位都是年销售额5个亿左右,拥有40亩自有建设土地,且有意发展药品现代物流的企业。目前有9家通过现场检查,具备了承接药品委托储存和配送的资格。另有1家企业已筹建完毕,准备申请验收。这9家企业以自身进、销、存业务整合、流程优化为主,很少涉及到对上游药品生产厂、供应商和下游药品批发零售企业、医院的整合,无法有效解决重复运输、库存积压等现象。
二、国家政策要求
2009年3月,国务院出台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其中药品供应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是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和实行药品集中采购。按此规定,有资格参与基本药物集中采购的企业,必须建有符合规定要求的物流中心;2011年5月,商务部发布《全国药品流通行业发展规划纲要(2011-2015年)》,针对新医改对医药行业的要求,提出了发展现代医药物流、完善药品流通体系、提高药品流通效率的总体任务,鼓励药品流通企业物流功能社会化,引导有实力的企业向医疗机构和生产企业延伸现代医药物流服务,发展第三方医药物流;2013年1月,卫生部颁布《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新版GSP),自2013年6月1日起实施。该规范全面提升药品经营的软硬件标准和要求,其目的是在保障药品质量的同时,大幅提高市场准入门槛和市场集中度。有关机构认为,目前全国有1.3万家批发企业,只有30%的批发企业可以通过自身努力通过认证。总之,国家政策导向向精向好,但当前我国药品批发企业普遍集约化程度不高,这一现状,为医药商业企业发展医药物流提供了重要机遇。
三、行业发展趋势
医药行业被列入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后,医药经济始终保持了旺盛的发展势头。山东省是医药生产大省,医药产值和消费水平均居全国前列,但医药流通企业多、小、散的现状仍然非常严重,截止今年上半年,省内共有药品流通企业700多家,零售连锁企业400多家,济南市药品商业企业数量最多,在130家左右。总体存在三低(市场集中度低、服务效率低、专业化服务水平低)、一高(传统批发业务份额高)、一多(企业数量多)、一小(企业规模小,年销售额不足亿元的占69.3%)、两少(专业化技能人才少、供应链管理人才少)等问题,极大地限制了新版GSP认证工作的开展,下一步企业生存问题成为中小企业目前面临的最大问题。按照新版GSP标准建设现代医药物流,帮扶三分之二的小微企业健康发展,走规模效益和低成本扩张之路符合行业发展趋势。
四、自身发展定位
医药行业是朝阳行业,市场年增长率在18%左右,但对以快速发展壮大为发展目标的医药商业企业来讲,单靠自主经营扩大规模无法满足需要。随着新医改配套措施的贯彻落实和市场竞争的加剧,行业毛利率将进一步受到挤压,传统的商业购销模式面临巨大挑战。创新经营与服务模式、开展供应链管理将成为药品流通企业增强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医药流通企业向生产企业和医疗机构延伸现代医药物流增值服务,建立与上游供应商和下游客户的新型合作关系,可以有效整合资源,实现从医药商业购销模式向全产业链服务模式的转变。
五、商业模式创新思路
综上所述,医药流通企业未来商业模式创新思路就是要发展医药物流,与供应商(上游企业)和药品零售商及其他分销商(下游企业)建立稳定的产销联盟网络,从传统的批发模式向供应链管理模式发展。其效益点有两块:一是经济利益,提供符合新版GSP标准的高效医药物流服务,以物流规模运作创造低成本效益。二是战略利益,整合产品和网络资源,集中规模采购,减少公关、运输费用;实施共同配送,提高运输效率,减少运输费用等。
六、保障措施
一是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药监部门要根据我省医药经济发展对现代医药物流的需求,适时研究出台新的扶持政策,支持和鼓励省医药集团创新商业模式,发展壮大医药物流事业。二是加大资金保障力度。各级政府适时出台医药物流、信息化和标准化重点建设项目的专项扶持资金和融资优惠政策。三是医药流通企业要建立资本纽带,开展与战略合作,共同构建我省国有医药供应、储备保障体系。四是开放医药物流项目建设、使用合作,同一切可能参与平台建设或参与平台合作的企业寻求共赢基础,借力发展,多元化发展。五是强化人才培养。建立现代医药物流和经营人才队伍的用人、考核、分配机制,制定人才培养和引进计划,联合省、市物流教育机构,培训储存管理、运输配送、系统管理等物流管理人才,重点引进经营型人才、物流规划和信息管理工程师等,为未来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
医药流通企业发展医药物流商业模式创新四路符合国家产业政策要求,符合行业发展趋势、区域发展规划和集团发展部署,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和发展趋势。
治理医药购销领域商业贿赂重在 篇9
重在“标本兼治”
近年来,医药购销领域商业贿赂现象的普遍存在扰乱了医药市场环境,这也是导致药价虚高,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重要原因之一。
什么是医药购销领域商业贿赂?广义的医药领域商业贿赂是指在医药购销和医疗卫生服务活动中,经营者为销售或者购买医用商品,提供和接受营利性服务而采用财务或者其他手段贿赂其他单位或个人,或者经营者和其他单位或个人索取或者收受贿赂并违背职权为他人谋取利益以及向与医药购销和医疗卫生服务活动有关的国家工作人员介绍贿赂行为。医药购销领域商业贿赂对象对医药经济发展和百姓的切身利益带来严重的危害。
导致商业贿赂现象的因素和表现形式是多样的,因此,在治理商业贿赂专项工作中医院需要从源头抓起,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注重预防,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作用。近几年来,我院把治理医药购销领域商业贿赂专项工作作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工作的重点,按照集中治标、重点之本两个阶段进行,通过“治标”有效遏制商业贿赂蔓延的势头、通过“治本”有效预防商业贿赂滋生的苗头。
一、2006年至2008年,集中力量治标,兼顾治本,有效遏制商业贿赂滋生蔓延的势头。
(一)全面排查,打击和治理高压势态。一是对领导班子成员、科室负责人和重点岗位人员进行排查,排查在医药购销领域、基建工程、物资采购中是否有收受生产、经营企业及其经销人员以各种名义给予的财务或回扣的行为,是否按照行政事业财务会计制度规定明确如实记载,是否有私设小金库,是否有接受资助国内外旅游、学习等行为。二是对设备、医用材料的采购、使用等重点环节进行排查,排查是否按照招标制度进行药品采购,是否落实药品集中招标采购达到“两个100%”。三是排查抗菌素使用及是否有开大处方现象。四是对基建工程、物资采购招标情况进行排查,排查是否严格按照相关规定执行。
(二)定期检查药品价格,严肃处理违规行为。定期检查药品使用情况,对使用量明显的药品立即停止使用;对销售量大的药品以及使用该药品多的医生进行通报;对销售量较大的抗菌药品进行下调进货进的处理。
(三)广泛监督,筑好防止商业贿赂的“防火墙”。成立关门监督小组,对基建项目的审批实行集体讨论制度,对各项基建项目的实施进行督查,对容易滋生商业贿赂的重点部门、重要岗位实行轮岗交流。设立了治理医药购销领域商业贿赂举报电话和举报箱,向社会公开了监督举报电话,广泛征求社会各界的意见和建议,发放行风问卷调查表。
(四)抓好摸底调查,加强思想教育。科室认真做好摸底调查工作,医院治理商业贿赂小组办公室对摸底调查情况进行汇总,对发现的问题和工作中存在的薄弱环节进行梳理、重点整改。组织全院科室主任、有处方权的临床医生、重点岗位的重点人员召开治理医药购销领域商业贿赂工作的学习座谈汇报会,对新情况、新问题的出现,对个别人物进行谈话和诫勉,加强思想教育。
二、2009年至2010年,转向以治本为主,同时继续治标,集中力量加快防治商业贿赂有关制度建设工作步伐,从源头上有效预防商业贿赂滋生蔓延的苗头。
(一)构建治理商业贿赂的长效机制,以阳光制度减少商业贿赂滋生的机会。
1、制定《关于新、高医用耗材、植入行器材采购、使用的管理规定》,规范了产品的采购、入库、验收、出库的办理程序。达到某规定价格的植入病人体内的器材,规定使用者必须严格提供患者信息。
2、完善药品、医用耗材、大型设备集中招标采购制度。全面实行药品、医用耗材、大型设备集中招标采购,按规定签订药品购销合同。
3、全面执行省药品网上限价竞价阳光采购。自2007年执行全省药品网上阳光采购以来,每年根据上级要求,制订本院药品阳关采购实施方案,随机抽取院内专家,在电脑系统中进行药品评标。通过挂网采购,进一步规范了药品采购行为,降低了成本,大大降低了商业贿赂行为发生的可能性。
3、制定《关于规范重大项目、大额资金使用审批程序的通知》、《领导班子“三重一大”实施办法》,规范医疗设备、器械、办公消耗用品的采购、审批程序、对需购置医疗设备、器械。制定了按不同价格分别交市政府集中采购办公室招标、医院设备招标委员会议标、领导审批的制度;对基建工程制定了按不同价格交市建筑工程交易中心招标、由院建筑工程招标委员会议标的制度。
(二)健全和创新监管机制,压缩商业贿赂蔓延的空间。
1、成立督导小组,落实监管责任。一是成立了医院纪检、监察督导小组及医院治理医药医药购销领域商业贿赂专项工作督导小组,对医院工作人员遵守法律法规、医院规章制度、医德医风及各项工作落实情况进行督导。针对领导班子制定了《领导干部廉政建设行为规范》、《领导干部廉洁自律基本准则》等相关制度。二是实行三级医生查房督导制度,提高医务人员执行各项诊疗规范的自觉性。三是由纠风专项治理督导小组督查抗菌素使用是否合理,对不符合规定的作出处理,保障治理工作和行风建设收到的实效。
2、强化监督机制。一是对重点岗位和人员加大监管力度。明确分工,杜绝一人身兼数职或担任同一职务时间太长,建立健全岗位责任制和岗位轮换制,定期或不定期进行岗位轮换,消除权力过于集中导致职务犯罪的条件;二是严格按照规定,做好干部的录用培养、选拔、任用工作;三是建立监督网络;四是实行院务公开。
3、实行药品用量动态监测。依照《药物用量动态监测和超常预警制度》、《抗菌药物用量动态监测制度》,定期检查抗生素及销量较大的药品使用情况、分析用药情况、统计单品种药品用量排名,对前10名内的抗菌药物暂停使用或者药品价格强调性下调,对经查实药品经销商有严重违规行为的立即停止该品种在本院使用。
4、健全药品使用监管机制。制定了《惠州市中医医院抗菌药物合理应用以及分级管理实施细则(暂行规定)》、《处方点评制度》、《基本用药目录》等,规范临床用药。通过签订《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协议书》,严格合理选用抗菌药物。门诊处方严格控制抗菌药多药联用。
(三)规范奖金分配方案,遏制盲目追求经济利益的倾向。
取消了所有与个人、科室经济收入直接挂钩的奖金分配方法,实施根据医务人员的医德医风、参加公益活动情况、门诊人次、收治病人数、手术例数、药品构成比等多指标分配奖金的分配机制,杜绝了单纯追求经济利益,致使医药费用不合理增长的现象,同时充分调动了医务人员积极性。
(四)思想教育有经常化、制度化、不断增强拒腐防变的能力。
浅析医药商业企业的结构调整 篇10
为加强医疗机构管理,规范医疗机构采购药品、医用设备和医用耗材,制止非法交易活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反不正当竞争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标投标法》、卫生部《关于建立医药购销领域商业贿赂不良记录的规定》的通知和有关规定,我院特制定本制度:
一、药品生产、经营企业或者其代理人给予采购与使用其药品、医用设备、医用耗材的医疗机构的负责人、药品采购人员、医务人员以财物或者其他利益,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列入商业贿赂不良记录:
(一)经人民法院判决认定构成行贿犯罪,或者犯罪情节轻微,依照刑法规定不需要判处刑罚,人民检察院作出不起诉决定的;
(二)由纪检监察机关以贿赂立案调查,并依法作出处理的;
(三)因行贿行为被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财政部门或者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作出行政处罚的;
(四)省级卫生行政部门规定的其他情形。
二、对列入商业贿赂不良记录的药品生产、经营企业,我院在两年内不再购入其药品、医用设备和医用耗材。
三、总公司被列入商业贿赂不良记录的,其具有法人资格的子公司不与总公司共同承担相应责任;具有法人资格的子公司被列入商业贿赂不良记录的,总公司不共同承担相应责任。
四、任何单位和个人发现医疗机构负责人、药品采购人员、医务人员收受药品生产、经营企业或者其代理人给予财物或者其他利益的,有权向卫生行政部门举报。
五、医疗机构负责人、药品采购人员、医务人员收受药品生产、经营企业或者其代理人给予财物或者其他利益的,由卫生行政部门按照《药品管理法》第九十一条第二款的规定,没收违法所得;对违法行为情节严重的执业医师,吊销其执业证书;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六、对收受财物或者其他利益的负责人、药品采购人员和医务人员,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第九十一条第二款规定给予处分。对违法情节严重的执业医师吊销其执业证书,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其刑事责任。
七、本规定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浅析商业银行公司结构治理 篇11
【关键词】商业银行;公司治理;政策建议
1.公司治理的涵义
公司治理一般泛指公司管理与激励约束的方法。商业银行治理结构是以股东利益最大化为目标,合理分配出资人、董事会和高级经营管理层之间权利与责任的制度安排,核心是解决公司控制权与剩余索取权的问题。
2.我国国有商业银行治理结构存在的问题
2.1所有者实际缺位,委托代理机制效率低
在治理结构较为规范的股份公司中,股东是通过在公司内部的股权代表,即董事会来建立与公司经理层的委托代理关系。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目前大多尚未建立董事会,作为出资者的国家直接将国有金融资产委托给国有商业银行经理层来开展经营活动。国家对国有商业银行的所有权虽然在法律上有明确规定,但实践中却没有一套比较完善的制度安排来体现这个主体,使国有商业银行的所有者存在实际意义上的“缺位”。而且,在一个完善的委托代理关系中,委托人和代理人是在产权明晰的前提下,通过市场进行双向选择,这就保证了委托代理结构的有效性。但在我国,全民作为国有资产的初始委托人是一个虚置主体,国有资产所有权的公有性决定政府理所当然的成为代理人,而政府作为国有商业银行的行使主体,不仅仅追求利润最大化,更多是追求政治利益而放弃经济利益最大化的原则,在选择代理人时也往往更多的从政治利益出发。所以,这种委托代理关系不可能通过市场来建立,因为作为国有商业银行产权的代理机构与代表全民的政府的效用函数不总是一致。因此,国家只能运用行政指令指定或“构造”代理人。那么,这种委托代理关系的效率是低下的,也是造成国有商业银行效率低的一个重要原因。
2.2存在“内部人控制”问题
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存在不同程度的内部人控制现象,主要表现有:(1)事实上的内部人控制。由于国有资产产权主体虚置,也就相应的缺乏来自初始委托人的硬性约束,从而使国有商业银行的经理人员在法律上虽然不拥有银行的多数或大量股权,但却拥有对银行的实际控制权。如经理层决定商业银行发展、经营和分配等重大决策,甚至会出现个人独断现象;(2)政府行政干预下的内部人控制。对于四大国有商业银行来说,国家作为“全民”的代理人,实际是银行的最终所有者,国家保留对国有商业银行的最终干预权利。如银行经理人员的任免、升迁等问题。正是由于事实上的内部人控制难以成为法律上的内部人控制,即剩余控制权和剩余索取权严重不匹配,很容易产生机会主义行为,甚至“合谋”现象。
2.3缺乏有效的制衡与激励机制
公司治理结构是否真正建立、运行是否有效的关键是进行适度的分权,科学地规定代表不同利益的股东大会、董事会、经理层和监事会的权利义务,使银行内部各利益主体分别拥有相应的权力和约束,达到一种均衡状态,从而规范、有效的运行,实现银行整体利益最大化。但在国有商业银行内部没有股东会,总行党委行使类似董事会的决策职能,经理层的选拔也是非市场化,而监事会的作用也极其有限。同时,市场体系发育不完善和银行经营财务状况不透明,使市场约束和社会监督约束也几乎没有。当前,国有商业银行的控制权与剩余索取权是截然分离的,银行经营管理者的报酬基本上保持着国家规定的等级工资制度,与银行的经营业绩没有直接关系。特别是由于所有者与经营者分开,经营者会追求自身利益而牺牲银行的长远利益,造成银行资源配置的低效以及严重的行为短期化。
3.改善国有商业银行治理结构的政策建议
3.1完善公司治理的组织体系
根据我国国情,国有商业银行应建立以法人股或法人相互持股为主体,以分散的个人和机构投资者、专业投资基金持股为补充的多元化股权结构及相应的法人治理结构。可积极引进境外战略投资者和民营战略投资者,国有股权允许一定程度的稀释,只要仍保持第一大股东的地位即可。这样,有利于强化国有商业银行的经营目标。产权主体多元化后,要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设立股东大会、董事会和监事会,以“三会分设、三权分开、有效制约、协调发展”为原则,建立健全公司治理的组织结构和恰当的制衡机制,确保各方独立运作,有效制衡。一是由全体股东组成的股东大会是银行的最高权力机构。股东大会行使公司经营绩效的外部监督权。股权多元化后,国有股、法人股、公众股、外资股各自所占的权重是明晰的,可形成相互制衡的产权结构;二是董事会受股东大会委托,具体负责银行的发展战略、重大投资决策、财务预决算以及利润分配等重大事项;三是经理人受董事会的聘任,具体负责银行的日常经营管理,并对董事会负责;四是要确保监事会真正到位。
3.2强化信息披露制度
信息披露是衡量银行治理结构是否有效的重要因素之一,也是防止银行“内部人控制”的有效手段。银行的高级管理人员掌握着银行的大量信息,如果缺乏透明度,股东、董事和监事会将很难了解其行为,就可能出现管理层的“内部人控制”现象。特别是上市后商业银行的信息披露要根据相关法律进行,详细披露银行在特定时间的经营表现。同时,随着我国通讯技术的发展,开展信息管理手段创新,逐步实现信息搜集、处理和传递的标准化,提高信息的处理效率,降低信息成本,加快信息流动,有利于增强外界对商业银行规范经营的约束力,保护股东及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利益。
3.3设计恰当的激励约束机制
可引入股票期权激励制度,形成对国有商业银行高层管理者的长期激励机制。同时,充分发挥经理人市场竞争机制的作用,逐步实现人力资源的市场化配置,对一般员工要改革薪酬制度,由以职位和工龄为基础过渡到以岗位、技能和业绩为基础,进一步完善对员工的考核机制,以真实反映员工的工作表现,加大收入中与员工绩效挂钩的部分,从而加强薪酬的激励作用。在约束机制上,要强化内部约束和外部约束两方面的制度建设。内部约束即所有者约束,其中,重要的是健全权力制衡机制。外部约束主要来自市场监督,即通过资本市场的业绩来发现银行经营者的价值所在。
3.4加快外部治理机制的健全和完善
首先,银行高级管理人员的职业化,大力发展经理市场。要做到银行经理人的非官员化,银行要选择有深厚的金融经济理论功底、善于综合管理、精通金融业务、掌握国内外金融动态的专业人员作为银行的经营者,还要促进银行管理人员之间的充分竞争,真正实现银行管理的职业化;其次,强化银行业的监督管理。银监会督促各银行进一步完善银行章程,明确董事会、监事会和管理层的权责分工,加强内部风险控制,规范银行的金融行为,并负责国有银行金融机构监事会的日常管理工作,促使银行的进一步改革、创新,以及银行公司治理体制的逐步完善;最后,要完善有关的法律制度,对商业银行的行为进行严格的法律约束。一个国家公司治理的好与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法制状况。我国银行公司治理机制总体情况不佳,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法制环境的不健全,银行很难通过法律手段维护自身作为债权人的权益,而监管机构有时也不能通过法律手段对银行进行有效的监管。因此,我们要建立起完善的法律法规,以保障银行合法、正常的运行。
【参考文献】
[1]张维迎.企业理论与中国企业改革[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2]黄德根.公司治理与中国国有商业银行改革[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3.
【浅析医药商业企业的结构调整】推荐阅读:
浅析烟草商业企业打造服务品牌的策略与方法08-28
医药商业08-20
医药反商业贿赂承诺书05-10
浅析利率调整对房地产市场的影响08-16
浅析商业银行风险管理07-15
医药促销礼品的企业口号09-01
浅析企业文化的构建08-24
医药企业的人才战略转型思考05-31
浅析国内外商业养老保险制度10-03
浅析xx企业的创新战略1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