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影子银行业务对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的影响及对策

2024-08-09

浅析影子银行业务对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的影响及对策(通用10篇)

浅析影子银行业务对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的影响及对策 篇1

浅析影子银行业务对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的影响及对策

摘 要:近年来,美国金融危机的定期爆发,使得影子银行成为了社会关注的焦点。现阶段,我们国家的货币政策逐步文件,使得越来越多的商业银行的传统信贷业务一步步被压缩。商业银行在发展的过程中,影子银行业得到了有效的发展。影子银行的发展,对商业银行的流动性造成了重要的影响。因此,需要加强对影子银行的风险管理,进而有效避免对商业银行造成的不利影响。

关键词:影子银行;业务;商业银行;流动性;影响;对策

近些年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商业银行的贷款规模已经越来越受到限制,市场加强了对商业银行贷款的监督和管理。但是,各大企业的贷款需求却在不断加强。相对而言,影子银行的监管环境比较松,这使得影子银行不断发展,并发挥出其独特的作用。但是,由于我们国家的金融制度并不是十分完善,使得影子银行在发展的过程中,银行资金出现了严重的错配问题,这样就大大的减少了银行内的可用资金,这就使得商业银行体系的流动性有了显著的降低。

一、影子银行的发展现状

现阶段,我国的市场经济正在不断的改革与发展的过程中,一些国内的商业银行在这个过程中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但是,商业银行的贷款规模在进一步被控制,使得很多企业不能在商业银行中贷到相应的款项。因此,影子银行出现,有效的推动了商业银行的发展,也使得商业银行在传统的银行模式上进行创新,也扩大了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这对商业银行的发展起到了有效的补充作用。不过,由于影子银行的各项业务发展得都比较快,这就使得商业银行的发展存在严重的风险。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加强对影子银行的管理,降低其对银行业务造成的影响,只有这样才能够避免影子银行对商业银行的流动性造成严重的影响。

这几年来,我们国家的民间融资规模正在进一步的扩大中,这使得一部分民营企业的资金压力有了显著的降低。这种形式的融资方式,金融监督管理的力度比较低,这属于影子银行的范围内,但是这种形式的影子银行,却不断的滋生出了高利贷的形式,为资金管理带来一定的难度,这都对商业银行的流动性风险造成了非常严重的影响。

二、影子银行业务对商业银行的流动性风险的影响

1.增加了商业银行的客户提款需求

目前,国家不断的加强对利率的市场化建设,对一些金融机构贷款利率的管理已经基本放开。但是,我们国家的利率现阶段并没有完全的实现市场化。很多商业银行的贷款利率都受到央行的严重控制,这就使得很多企业在贷款过程中的需求不能被有效的满足。但是,影子银行的种类比较纷繁复杂,其收益率比银行存款的利率也要高得多,这就使得很多企业和个人以及投资者都愿意将资金放到影子银行当中,这样能够收到更高的利益。很多影子银行在这个过程中,吸收了大部分的银行存款,使得很多商业银行的存款都被严重的分流,使得银行客户的取款需求有了显著的增加,这就在无形之中,降低了商业银行的负债期限,使得商业银行的流动性严重的降低,致使商业银行在发展过程中遇到严重的风险。

2.增加了商业银行的到期支付需求

影子银行与商业银行相比,一个主要的优点就是其存款和贷款的期限都比较短,投资者能够在短时间内取得一定的收益,这就使得很多人都将商业银行中的活期存款,或者是到期的定期存款取出来,放到影子银行当中,使得商业银行的各项贷款业务和存款业务都受到了严重的影响。商业银行中,越来越多的客户的取款需求额度有了显著的上升,还无形之中增加了商业银行到期偿还的需求,使得越来越多的商业银行的可用资金都比较少,致使商业银行的流动性严重降低。与此同时,影子银行的各项业务,本质上也存在着一定的风险,这些风险在一定程度上都使得商业银行的违约支付需求严重增加。在影子银行的发展过程中,其收到的管理和制约相对比较少,其风险较之传统的银行,有过之而无不及,且影子银行太过依赖市场,对很多资产的价格都具有强烈的敏感性,这就使得影子银行不能对市场的冲击进行有效的抵抗。尽管影子银行在发展的过程中,需要投资者自己承担赢利和亏损,银行并没有保证投资者收益的义务,不过,影子银行在实际的发展中,是利用商业银行进行担保的,这就使得一旦影子银行出现了问题,很多商业银行就会代替支付相应的本金和利息,目的就是为了维护自身的信誉。但是,这样就使得商业银行的债务支付需求大大的增加了,也就使得商业银行的流动性进一步降低了。

3.加剧了商?I银行的体系期限错配现象

在商业银行的日常经营过程中,期限错配是一种比较常见的现象。一些商业银行为了追求更高的利润,会利用一些款起存款来支撑长期贷款。这样就造成了银行资产与银行的负债期间的不匹配,就会出现严重的期限错配的现象。一旦期限错配严重,就会使得商业银行的流动资金出现缺口,进而加大了商业银行的流动性风险。同时,期限错配已经成为影子银行在发展过程中的主要特征,这主要是因为一些影子银行会利用投资和的资金来进行房地产和信托等投资,影子银行通过出售理财产品来赢得相应的资金,一旦投资者停止投入资金,影子银行就不能获得有效的资金,这样就会出现影子银行的现金流短缺的现象,甚至会引发严重的金融危机。也会导致商业银行的流动性存在风险,使商业银行的资金流动性的缺口越来越大,致使其资金流动性严重降低。与此同时,影子银行的资金可以全部放出去,这样就更加增加了商业银行的期限错配程度,对商业银行的流动性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在对影子银行业务对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的相关影响的分析过程中,能够发现,影子银行短期资金缓解流动性的压力,可能会对商业银行的债务偿还能力造成影响,也对商业银行的流动水平造成了十分严重的影响。在这个过程中,影子银行降低商业银行的流动性,可能意味着商业银行的超额准备金率也会受到影子银行的影响而严重降低,对商业银行的发展,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因此,应该加强对影子银行各项业务的有效控制。

三、应对影子银行业务影响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的有效策略

1.对影子银行的业务进行规范

(1)加强监管力度

为了更好的降低影子银行业务对商业银行的流动性造成的风险,应该对影子银行的各项业务进行有效的规范,在这个过程中,最为重要的就是加强对影子银行的监督与管理。将影子银行体系纳入到央行的管理对象中,这样有利于央行对社会融资情况的有效监督与管理,同时,应该建立风险监测机制,加强央行对影子银行的宏观调控,这样就能够加强对影子银行各项业务的约束,也能够为影子银行的各项业务的有效开展提供强有力的保障,这样就极大的降低了影子银行对商业银行造成的负面影响。与此同时,还应该定期对影子银行内部机构进行风险评估,并对其进行动态的监督与管理,一旦影子银行机构内出现较高的风险时,能够及时进行监督与管理,避免对商业银行造成影响。

(2)加强风险控制

影子银行内部应该建立严格的风险控制系统,这样才能够对影子银行的各项业务进行有效的监督与管理,也能够对影子银行的风险承担程度进行有效的限制。在这个过程中,需要一些非银行机构,建立比较完善的流动资金应急方案,并不断的提高相关人员的任职资格,这样就能够有效的提高公司内部的管理水平。与此同时,还应该建立现场监督管理制度,这样就能够加强对影子银行的风险进行控制,避免产生严重的资金外溢效应。还应该在商业银行和影子银行之间,建立完善的风险防火墙,这样就能够对影子银行的融资情况进行有效的控制,避免商业银行的资金流入影子银行中,避免对商业银行的流动性造成严重的影响。

2.对商业银行的流动性风险进行管理

(1)完善管理机制

为了有效的避免影子银行的各项业务对商业银行的流动性造成的严重影响,应该完善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机制。在这个过程中,应该加强董事会、监事会以及各个管理层之间的职责,并建立比较完善的考核制度,加强对商业银行流动风险的管理。在监督的过程中,如果商业银行出现了流动性风险,董事会应该承担全面的责任,监事会也应该承担必要的监督责任,作为商业银行的管理层,应该制定相关的风险管理策略,并在银行的各项业务中抽离出来,这样才能够更好的行使监督权力,加强对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的管理。

(2)优化管理策略

在对商业银行的流动性风险进行有效的管理过程中,应该制定相应的风险管策略,在制定的过程中,各个商业银行应该针对自身的特点进行制定,综合分析银行内部的财务实力和市场影响力,并对商业银行的流动性的风险进行有效的分析,进而制定出控制银行流动性风险的策略,这样就能够有效的加强对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的管理,也能够建立新的机构,并开发出新的产品,将商业银行的各种经营和管理模式都纳入到风险管理过程中,这样就有效的降低了影子银行的业务对商业银行流动风险的影响,促进了商业银行业务的更好开展。

(3)加强对流动性风险的识别

在影子银行高速发展的今天,其业务对商业银行流动风险造成了严重的影响,为了有效的规避这种风险,应该加强商业银行对自身流动性风险的识别。加强对银行内部的现金流量分析,并制定一些应急计划,加强对流动性薄弱环节的管理,只有这样,才能够帮助银行对自身的流动性风险进行有效的识别,并在识别的基础上进行规避,有效的促进了商业银行的发展。

四、结语

总而言之,影子银行的发展对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在这个过程中,应该采取相应的措施,对商业银行的流动性风险进行有效的规避,只有这样才能够降低影子银行对商业银行流动性造成的影响,进而有效的促进了商业银行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陆璧琴.我国商业银行影子银行业务对其稳定性的影响研究[D].西南大学,2016.[2]张里阳.浅析我国商业银行同业业务对流动性风险的影响[J].改革与战略,2015,(11):80-82+147.[3]赵敏.关于我国影子银行对商业银行流动性影响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6.[4]蔡群.影子银行对我国上市银行流动性风险影响的比较研究[D].江西财经大学,2015.[5]江西.我??影子银行体系对商业银行稳定性的影响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5.[6]刘筠.浅析影子银行业务对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的影响及对策[D].西南交通大学,2014.[7]解红.同业业务视角下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成因与对策分析[J].农村金融研究,2014,(07):20-24.[8]董薇.商业银行影子银行业务监管机制设计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4.[9]周娅乐.影子银行对商业银行风险收益影响研究[D].河南大学,2014.[10]张鹏飞.我国影子银行的信用创造功能及对货币政策的影响[D].西南财经大学,2014.[11]张宏铭.中国影子银行效应、风险及监管研究[D].辽宁大学,2014.[12]邹梦佳.商业银行影子银行业务风险管理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3.[13]潘丕超.影子银行对我国商业银行稳定性影响的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3.[14]蔡子翔.中国影子银行的发展及对宏观市场的影响[D].西南财经大学,2013.[15]程方泽.国内影子银行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监管建议[D].西南财经大学,2013.作者简介:芮琳琳(1978.06-),女,汉族,籍贯:江苏省溧阳市,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经济金融

浅析影子银行业务对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的影响及对策 篇2

从金融产品来看, 影子银行将银行贷款证券化, 实现了信贷扩张, 从而利用杠杠原理, 提供更加灵活的利率安排;从操作主体上看, 影子银行不仅包括一些商业银行, 也包括以公司身份注册的投资公司、私募股权基金, 货币基金等。从承受的监管程度来看, 影子银行履行了银行的业务, 包括放贷、借款、储蓄等, 但是又逃避了银行的监管。

二、中国影子银行监管中存在的问题

(一) 监管模式不适应金融发展

我国目前实行的是分业监管和机构监管。分业监管的话相对来说更加专业, 对于我国金融行业的稳定和安全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但是随着我国金融行业经营的加强, 金融出现了脱离媒体的现象。这种混乱的经营下, 还是实行分业监管的模式, 这种方式已经满足不了现在金融行业的发展, 也落后于市场, 会导致监管不力。我国金融监管机构主要有三种, 但这三种监管都各自为政, 没有进行相互的联系, 都只关注自己。对于跨行业的金融产品和金融机构, 三大监管机构没有规划相互之间明确的职责范围, 分工可能不明确也可能重复, 导致了互相推卸责任的情况, 导致监管不力。这种分业的监管模式由于管理比较单一, 对于风险的出现没有一个系统完善的管理机制, 出现危机也无法阻止。

此外不同监管机构目标不同、思考问题的角度不同, 这就容易产生冲突。所以以我国目前影子银行的发展现状和金融企业的不断发展来说, 不应该只由单一的机构监管。如果只有单一的监管机构进行监管, 是不能面面俱到, 也会给金融行业套利的机会, 出现监管不全面的问题。所以, 加强对于金融行业的监管是非常必要的, 于此能够有效识别、检测和分析金融创新的风险进行监管。

(二) 尚未建立健全的影子银行监管的法律法规体系

中国对大型金融控股公司、投资者利益保护等方面的法律法规, 金融机构的破产清算、存款保险制度、信息披露等相关制度法规的不完善, 对投资者教育、投诉、解决纠纷等机制的缺乏。而且我国目前对影子银行体系的监管多以行政性法规为主, 而且经常会有变动, 缺乏持续性和执行力。金融监管法律体系的不完善, 带来的后果是影子银行体系的监管有法难依, 或是无法可依, 影响了影子银行体系的发展及其功能的发挥。

三、中国影子银行监管对策

(一) 完善监管模式

1.建立功能性监管模式

从监管角度考量, 从对影子银行的监管来说, 有必要及时调整以往分业监管的监管体制, 建立统一的监管模式, 全面树立金融功能性监管理念。要达到这一效果, 需要推动当前机构监管向功能监管的转型, 不再依据经营金融业务的合作与交流, 积极参与金融监管的国际性组织活动, 促进多样性的监管合作。可以要加强各国金融机构之间的信息交流, 互相交换自己的意见, 减少监管套利的出现。

2.加强内部监管机制

首先健全和完善公司的治理机制是非常必要的。此外应当推进企业的整体的建设和改善, 推进法人的治理结构。从我国目前情况来看, 很多大型的商业银行在股份制方面的改造都很成功, 内部公司的管理机制都较为完善, 但那些基金以及投资公司等非银行的金融机构的内部控制和管理机制依旧没有建立。

3.加强国际监管合作

首先可以共同关注和加冠跨国金融活动和资金流动, 定期进行交流和合作避免跨国机构之间无交流无合作, 实现互惠互利。也可以建立反周期机制, 引入宏观审慎管理机制, 完善国际预警机制, 实现共同关注跨国的金融活动和资金流动。

(二) 完善影子银行监管的法律法规体系

首先我国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完善影子银行体系的法规建设:一是加强监管当局监管行为的立法。我国的法律法规应明确金融监管活动只能在法律框架的规定之下进行, 严厉禁止各级政府部门对影子银行金融监管活动的行政干;充分发挥各监管部门的积极性, 明确职责、分工协作, 并重点防止金融监管中权力过于集中的现象、行政干预监管、行政主导监管的问题, 以保证监管的有序进行。二是应在权衡金融创新的基础上, 重点加强对银行、证券、基金、保险等大型金融控股公司的监管。

结论

结合我国的国情, 不能全面的否定影子银行的现实作用和功能, 因此也不能全面扼杀影子银行的存在与发展。本文建议, 应该从法律法规、监管模式、国际合作和风险管理机制几个方面, 来加强影子银行的管理。

参考文献

[1]金贵玉.浅析我国影子银行现状、风险及对策建议[J].商业经济, 2014, 21:117-118.

[2]何德旭, 郑联盛.影子银行体系与金融体系稳定性[J].经济管理, 2009, 11:20-25.

浅析影子银行业务对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的影响及对策 篇3

关键词:商业银行;信贷风险战略对策;监管隐患

[中图分类号]F832.4;D922.291.9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646(2011)07-0012-02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信贷资产风险甚高是金融领域面临的突出问题,银行业经营风险因此增大,对可能诱发中国金融危机的产生留下隐患,影响中国经济的长期稳定。认真分析中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成因,解决中国商行业银行信贷风险高的问题,对于保证中国金融体系稳健康高效运行,提高中国商业银行竞争力,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商业银行信贷风险成因及分析

1.商业银行自身的原因

(1)银行间恶性竞争。伴随世界经济一体化趋势的加强和入世后金融准入的逐步兑现,外资银行将大批涌入,银行竞争强度日益加大。各银行为了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大搞储蓄大战,为争夺客户、抢占市场不择手段,银行在面临吸存工作的“量”与放贷的“质”间的矛盾时,很难正确地处理二者间的关系并把握好“度”,这就给了企业可乘之机,多头开户、多头贷款、短贷长用现象屡禁不止,在人民银行信贷登记咨询系统不完善的情况下,银行无法了解贷款企业的真实风险状况,致使监管隐患增加导致失控,金融秩序混乱。这种恶性竞争循环的后果就导致许多贷款成为不良,信贷风险大增。

(2)信贷管理机制不健全,信贷操作不规范。国有商业银行现代企业制度尚未真正建立,仍存在责权利不明晰的问题。虽然各行信贷管理上都强调“三查”,但往往重贷轻管,贷前调查不细致、贷中执行不到位、贷后监督不得力,加之我国处于经济转轨期,经济结构、法律制度等变动很大,历史数据年度过短,不具可比性,不仅给风险计量增添了难度,同时也不利于信贷员的贷前调查;很多贷款在批复时要求先办理抵押登记手续,根据工程进度发放贷款,而基层行执行时却往往置之不顾,在相关手续尚未办妥的情况下就将贷款一次性发放出去。

(3)贷款资金趋向长期化。近年来我国银行短期贷款逐年减少,而中长期贷款占比则逐年增加,导致银行资产的流动性降低,信贷资金周转速度减慢,同时,贷款资金集中化也使得中小企业贷款难问题更加突出,对经济平衡发展带来负面效应。

(4)银行内控机制存在问题。首先,银行管理者贷款决策过程缺乏制约,行政化色彩浓厚,“内部人控制”问题严重;其次,银行内部控制还存在空白点,比如很多银行都拥有额度较大的抵债资产,但还未制定抵债资产管理制度等;此外,银行多层次的组织架构导致银行市场反应迟钝,影响了全行统一的风险控制和风险-收益的匹配,导致经营效益低下,不良资产大增。

(5)信贷员综合素质不高,加之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使得信贷员工作的风险与回报难以平衡,以贷谋私等现象时有发生,造成信贷损失。

(6)行政干预多。地方政府干预这一历史遗留问题是信贷风险产生的最主要原因之一。地方政府将地方经济发展速度的快慢完全寄托于银行贷款数量的多寡。为提高任职政绩,地方官员会千方百计令银行放贷。贷款一经发放,银行就犹如掉进了无底洞,因为这些项目往往由地方财政支出,而地方财政每年都在透支,拆东墙补西墙,常常只能勉强支付利息,银行出于终止贷款会得不偿失的考虑,只能给企业展期或要求企业资产重组。地方干预导致银行贷款出现不合规的款项,加大了银行的信贷风险。

2.借款企业等外部的原因

(1)企业体制不健全是银行信贷风险产生的主要根源。产权制度不完善、利益约束机制不对称,使得银行在信贷活动中处于被动状态,信贷配给、投资饥渴症、企业行为短期化等问题接踵而至。转轨时期,大批企业亏损甚至倒闭,很多银行贷款化为虚有。

(2)企业为获取贷款,不择手段,导致了寻租行为的出现,这些年呈现出愈演愈烈之势。一些银行高级官员被拉下水,成为设租的源头,为一些不合条件的贷款开路,而这些贷款十有八九成为不良贷款,这种现象不仅对银行信贷业务的规范化设置了障碍,而且动摇了社会的信用基础,极大地损害了国家的形象。

(3)社会信用环境缺失。企业信用缺乏已成为制约社会经济发展的最大障碍。银行业是由信用支撑的行业,社会诚信体系不单是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生命线,而且是整个金融体系的基本保障。然而由于我国当前经济正处于转轨时期,产权制度改革尚在进行之中,加上法制不健全,社会信用体系没有建立,社会上坑蒙拐骗、欠债不还、金融欺诈的失信现象时有发生。若任由这种状况持续下去,最终整个经济领域的公信力将会丧失,信用缺失将成为一种普遍现象,成为危害社会经济发展的壁垒,给银行带来的只会是信贷风险的剧增。

(4)法制不健全。虽然目前我国已陆续出台了《银行业监督管理法》、《中国人民银行法》、《商业银行法》、《破产法》等相关法律法规,但仍有一系列与信贷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如《信托法》、《政策性银行法》、《社会保障法》等尚未出台,而且出台的这些法律本身内容过于简单,缺乏可操作性,有些甚至与国家政策相悖,致使银行在债权保全工作上障碍重重。债权银行一般只能回收其3%-15%的债权。“起诉不受理,受理不开庭,开庭不宣判,宣判不执行,执行不见效”这句顺口溜反映的就是这种情况。由于通过法律手段解决债权债务纠纷问题,常常会“赔了夫人又折兵”,故银行一般不愿采用这种途径。如此一来,不但加大了银行潜在的信贷风险,更加剧了社会信用状况的进一步恶化。

(5)金融市场发育迟缓且不规范,使得信贷风险的产生成为必然。一方面,企业融资渠道狭窄,在直接融资有限的情况下,只好转向银行贷款;另一方面,居民投资无门,大量资金以存款储蓄形式涌入银行。对借款人的软债权和对存款人的硬债务,使得银行成为信贷风险的聚集地,在当前我国信贷衍生工具较为匮乏的条件下,银行只好被动地接受风险。

二、商业银行防范信贷风险的对策

综合上述风险的来源,商业银行要建立起一套防范信贷风险的综合管理体系,具体应从以下几方面人手:

1.建立健全信贷专门管理机构

加强信贷程序的管理,强化信贷业务操作、风险控制部门的相对分离,并建立起相对的风险调查、审查、审批、检查制约系统,实现贷款业务的科学决策。实行审贷分离制度,将贷前调查、贷时审查、贷后检查分离开来,分别由不同层次的部门和独立的人员来承担,既能明确职责,加强自我约束,又能使每个环节相互监督和制约,防止信贷权力的过分集中,实行信贷决策民主化、科学化。制定完善的信贷档案管理制度,明确规定信贷档案的收集、保管、交接、检查等工作程序,并指派专人负责,定期检查、考核执行情况。起到消除管理制度上的漏洞。

2.健全信贷风险预警机制

信贷风险预警机制主要是对信贷资金运行过程中发生损失的可能性进行分析、预报,为控制风险提供信号。银行可以通过信息收集,逐步建立信贷风险预警机制。如对区域信息数据应主要集中在地区经济发展规划、自然资源分布、环境状况、地区消费特点、地区政府管理水平、地区综合投资环境等,对客户信息数据应主要集中在企业历史信誉、企业管理素质、领导者素质、企业发展前景等非财务风险信息和客户盈利能力、营运能力、偿债能力、现金流量状况等财务风险信息。通过对信贷风险的动态监测管理,整体的反映信贷风险程度和信贷资产质量状况,对爆发的潜在信贷风险采取预先防范措施,从而降低风险损失。

3.建立科学的企业、个人信用评价体系

随着社会个人信用制度和信用档案的建立,各银行应根据自身业务特点和发展战略制定具体的企业、个人信用评价体系,以此作为发放贷款的基本标准。商业银行可以通过在系统内交流“不良借款人黑名单”等形式,使之从源头上发挥防范信贷风险的作用。

4.进一步完善贷款担保制度

在现有的《担保法》《物权法》基础上,要尽快健全抵押担保制度,具体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要培育规范的抵押品二级市场,使各种贷款抵押物能够及时、顺利地变现。其次,可考虑由政府出面组建信贷担保公司,为长期、大额信贷提供担保。第三,国家应规定一定金额以上的贷款必须法定担保。银行可视各个贷款品种的不同及申请人资信状况,要求提供合适的担保方式,并对担保程序进行严格审查

5.改善信贷风险控制考核激励机制

商业银行必须改革现有的激励和约束机制,从干部人事制度、劳动用工制度、薪酬制度和绩效评价制度等方而入手,建立一套既能调动信贷经营人员的积极性,又能有效防范信贷风险的信贷经营的激励约束机制低效的决策机制。加强权、责、利三者的时效性与可追索性。

总之,商业银行要实现可持续发展,除了加大市场营销力度,占领市场获取利润之外,还需要随着市场经济体制和法制建设的日益完善,不断强化内控管理的可操作性,积极防范信贷等各种风险,建立和完善现代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体制,促进全面风险管理目标的实现。

银行的行业属性,决定银行在我国入世后,要首当其冲面对新的挑战和风险,作为金融工作的一员,笔者认为商业银行就是要有创新,有胆略迎接并且战胜金融风险。正如副总理王岐山所说:“当前全球流动性过剩,国际金融市场波动加剧,欧洲主权债务危机依然严峻,中东北非局势动荡,日本特大地震及其引发的海啸和核泄漏,加大了世界经济复苏的不确定性。中国经济快速发展,与世界的融合不断加深。今后中国将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防范金融风险。坚定不移地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着力调整经济结构,着力扩大内需,着力改善民生,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1]郦锡文等.国外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经验和启示.建行网.

[2]郦锡文.合规管理是核心风险管理.建行网.

[3]李德等.中国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的中长期策略[M].经济科学出版社.

[4]冯彦明.商业银行业务管理[M].经济管理出版社.

我国影子银行的风险及监管研究 篇4

【摘要】影子银行伴随着金融创新而产生,在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后为人们所熟知的同时也使人们意识到影子银行对金融体系的稳定性存在的巨大风险。本文先阐述了影子银行的定义,其次分析了影子银行主要的风险,最后给出了加强其风险监管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影子银行 风险监管 对策建议

一、影子银行的定义

在2007年的美联储会议上,太平洋投资管理公司的麦卡利第一次提出了影子银行这个概念,指的是游离于监管体系之外的、与传统的接受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监管的商业银行系统相对应的金融机构。Gross(2007)认为影子银行就是一些现代的金融中介机构,它们能够通过在资本市场对股票、债券、信贷资产等进行杠杆化操作从而创造出大量的金融衍生产品谋取丰厚的回报。Zoltan Pozsar(2010)年将影子银行界定为通过广泛的证券化与抵押融资技术工具来调解信用的中介。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不断的金融创新,目前国内外都没有一个权威的关于影子银行的解释。结合中国现阶段金融市场的特点,本文认为影子银行主要应该包括信托、理财产品、委托贷款和未贴现的银行承兑汇票、其他非银行金融机构(如小额贷款公司、金融租赁公司等)、民间融资这些方面。

二、影子银行的风险

影子银行作为金融创新的产物,具有一定的社会经济合理性,其在降低企业融资成本、分散风险及提高效率等许多方面都发挥了重大的作用。但是影子银行普遍存在期限错配,与商业银行紧密联系,高杠杆率等现象,而这些特征导致了影子银行存在着巨大的风险因素。在2008年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中,影子银行扮演了极其重要的角色。具体来讲,影子银行主要的风险有:

(一)信用风险

信用风险是指债务人未能履行合同所规定的义务或信用质量发生变化,影响金融产品价值,从而给债权人或金融产品持有人造成经济损失的风险。影子银行的信用风险早在美国爆发次贷危机的时候就被人们所熟知。由于影子银行的信息披露不充分,其主要内容的许多方面监管普遍缺失,一旦体系内的参与主体发生延迟偿付或者违约不履行偿付义务的现象,就会导致其他参与主体发生经济损失。我国的影子银行是金融压抑的产物。在我国,商业银行一直饱受存贷比和存款准备金的压力,大量的民间资本也急需投资出口。影子银行的诞生虽然解决了双方的困境,但也带来了巨大的信用风险。影子银行没有复杂贷款程序和贷款限制,贷款以隐蔽的形式提供给资金需求方,从而增加了贷款的违约风险。

(二)流动性风险

期限错配问题是引起影子银行流动性风险的主要原因。金融中介最重要的功能之一就是期限转换,将期限短的负债转变成期限长的资产。然而因为资产方和负债方到期时间不同,当负债方到期,而资产方仍需要一段时间才能入账的时候,金融机构往往面临流动性尴尬,可能遭遇兑付危机,这就是期限错配现象。传统商业银行的借短贷长就是典型的期限错配现象,金融创新中期限错配现象也很泛滥,因此流动性风险较大。

(三)操作风险

首先,影子银行业务体系中信息不对称现象极其严重,投资者获得的信息不充分,多数投资者对影子银行的资金流向、具体运作方式都不清楚,因此透明度不高是其典型特征。其次,影子银行的业务具有不规范性。传统金融的借贷行为其具体操作、整个流程都有法律明确的规定,而影子银行业务隐蔽形式较为自由,民间金融中有许多是地下交易,没有固定交易场所,再加上现有的法律规范也不全面,整个资金运用的过程没有严格的制度规范,因此影子银行业务操作上很容易出现问题,风险因素较大。

三、加强风险监管的对策建议

鉴于影子银行整个体系中存在的风险因素会对商业银行的安全性及金融体系的稳定性都会产生较大的影响,我们必须提出防范影子银行风险的措施,加强监管,减少风险的影响程度。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建立健全法律法规,加强对影子银行的监管。目前有关商业银行方面的有《商业银行法》、《银行业监督管理法》等许多配套的法律法规,其监管力度较大,效果也较好。针对影子银行,虽然也出台了一些法规,如《信托法》,但是远远不够。这是因为影子银行发展和创新速度比较快,出台的一些法规都不能完全覆盖其所有产品。从长远发展来看,完善影子银行的监管法律,能够将影子银行纳入到法律监管的范畴,维持金融体系的稳定性。可以通过完善民间借贷的法律法规,以明确民间借贷的合法界限,限制非法集资,引导民间借贷的规范发展。

第二,完善金融监管体系。金融创新是投资者寻找解决市场缺陷问题方法的过程中而研发出的各种各样的产品,影子银行是金融创新的产物,其主要产生于金融市场的不发达和利率管制。目前虽然我国利率市场化的步伐在不断推进,但是金融市场的发展仍然比较滞后。

另外,金融创新还可以表现为规避金融监管。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揭露了其金融监管在混业经营下的对某些部门的监管空缺。我国金融监管中也存在相似的问题。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各自分头监管,给套利逃避监管留下了空间。巴曙松(2012)认为影子银行部分实现了我国金融改革的目标,不能严厉打击发挥融资功能的影子银行,要积极规范促进影子银行发挥金融转型。那么要加强对影子银行的监管,必须在“一行三会”监管的基础上,将影子银行纳入宏观和微观审慎监管体系中。各个监管部门分工负责监管职责的同时应相互承担问题通知义务,避免监管职责的重叠和无人监管区域而给投机者利用金融创新进行监管套利的可乘之机。

参考文献

[1]Bill Gross.Beware Our Shadow Banking System[R].http://Money News.cn.com,2007.[2]Zoltan.Pozsar.Shadow Banking[R].New York: Federal Reserve Bank,2012

浅析影子银行业务对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的影响及对策 篇5

摘 要:影子银行在我国迅猛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监管上的问题,对此有必要探索合适的监管对策,正确引导影子银行发展。本文在界定影子银行的概念基础上,结合我国影子银行的特点,介绍分析了我国影子银行监管的现状以及当前监管的缺陷,并提出了完善我国影子银行监管的对策。

关键词:影子银行;风险;金融监管

一、影子银行研究背景

影子银行自产生以来发展迅速,其在金融体系中发挥的作用也越来越明显,然而随着全球自由化和金融创新的不断发展,影子银行本身的缺陷也开始暴露,杠杆率和期限错配度越来越高,终于在2007年引发美国次贷危机。经此危机,各国开始意识到影子银行在金融市场中的影响力以及对风险管理的重要性,开始对其进行研究,并推出相关的法律法规引导影子银行的发展,建立一系列影子银行体系的监管模式。与国外相比,我国金融创新程度不高,金融衍生产品市场不够成熟,影子银行发展水平较低,但势头迅猛,为此有必要研究我国的影子银行体系,正确引导和规范影子银行的信贷活动,建立和完善影子银行的监管体系,使影子银行能够健康发展,在金融体系中发挥积极的作用。

二、影子银行相关概念

早在2007年,美国太平洋投资管理公司执行董事长保罗?麦考利(Paul McCully)第一次提出影子银行这个概念,用以概括那些游离于监管体系之外,提供和传统商业银行类似的金融服务的非银行中介机构。随着金融危机的爆发并向全球扩散,“影子银行”这一概念正逐渐被各国所接受。

影子银行系统又称为“平行银行系统”,意指平行于传统商业银行体系之外的融资体系,它包括投资银行、债券、保险公司、货币市场基金、小额贷款公司、典当行等非银行金融机构,在不受央行监管之下,通过高杠杆操作来开展传统商业银行业务,并将风险转移出去。

三、我国影子银行的特点及监管现状

(一)我国影子银行的特点。不同于西方发达国家,我国影子银行的资金和客户资源的吸收来自于传统商业银行,主要的服务产品包括理财产品、证券投资基金、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等,运行的业务基本是对传统商业银行运作模式的复制,是对商业银行一部分融资业务的替代。我国的影子银行的发展具有自己的独特性,具体表现为杠杆率低、由传统商业银行主导、主要依赖零售渠道融资三个方面。

(二)我国影子银行的监管现状。我国影子银行虽然发展较西方发达国家晚,但随着近年来经济的高速发展,影子银行的融资规模也在迅速膨胀,与此同时也带来了影子银行的风险问题。鉴于西方发达国家影子银行体系所引发的金融危机,我国在鼓励金融创新的同时,更多的是对金融市场的限制,限制了影子银行的正常发展。另外,我国虽有相关文件规定担保公司、信托公司、典当行等融资机构的融资业务和监管问题,但缺乏一定的权威性和效力等级,同时大多数监管机构都疏于对金融机构的管理,而且管制盲区居多,放任了市场风险的累积。

四、我国影子银行监管缺陷分析

(一)监管目标不明确。国内在影子银行监管上存在概念标准不一,监管目标不清晰,很大部分原因是对影子银行的界定不够明确,这样的现象导致监管部门不知道自己的职责所在,行事效率低下,既无法提高金融市场的运行效率,也无法有效保护好金融投资者与金融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此外,我国对影子银行目标界定的不明确,导致监管措施的薄弱,在金融机构监管上力度不足,也没有确立相关的消费者利益保护机制。

(二)监管手段单一,不具有独立性。我国对金融监管机构权限的设定过于模糊,监管机构在法律上没有得到有效约束,当许多出现一些金融问题时,由于没有相关法律的明确规定,只能根据政府发布的政策或文件去执行,对市场的行政干预随意性较大,我国对影子银行的监管大多采用行政规定性文件,监管部门受当地政府约束大,相关的规定都偏向于限制金融监管权力的行使,而忽略对社会公共利益以及对投资者权益的保护。既不利于金融创新,限制了影子银行体系的纵深发展能力,也不利于我国金融业在国际竞争力上的提升。

(三)金融监管跟不上金融创新。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银行业、证券业和保险行业等多种业务交叉发展的金融创新形式不断涌现,这在促进我国金融市场多样化的同时,也增强了市场的融资能力。然而在当前我国对于金融市场的监控能力稍嫌不足的现状下,如不能管理好这些新兴的金融创新,那么就将会出现监管真空,影响金融系统的安全性和稳定性。在影子银行不断发展壮大的今天,金融市场各机构联系密切,监管缺失将会导致增加其系统性风险,进而将风险传递到与之关联密切的商业银行中。

(四)缺乏健全的动态风险预警机制。目前我国的金融机构监管采用多头分业监管的机制,中央银行与银监会、证监会和保监会各自监管不同的金融机构。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各金融机构间的关系变得越来越紧密,在此中产生的影子银行体系与这些金融机构的有着错综复杂的关系,很难确定该由哪个组织或机构实施监管,尽管各监管机构可以通过一定的金融协调来解决一些问题,但这种协调工作只能解决暂时性的金融问题,并且考虑到各自机构的不同职责所在,监管机构有时候并不能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又兼顾到整个金融体系的稳定、长远发展。

五、完善我国影子银行监管的对策

(一)建立宏观和微观审慎监管制度。影子银行牵涉范围较为广泛,运用的金融工具也颇为复杂,难以对其进行全面的监管。目前应构建一套合理的宏观审慎和微观审慎监管制度,并将影子银行纳入其中。

影子银行风险排查工作报告 篇6

我行在收到《中国银监会芜湖监管分局转发关于加强影子银行风险防控的通知》(芜银监发 [2014]2号)文件后立即组织相关人员对我行进行了影子银行风险排查,并安排部署了我行员工的自查工作,现将风险排查情况汇报如下:

一、风险排查情况

未发现我行与影子银行有任何业务往来,与我行合作的xxx融资担保有限公司、xxxx担保有限公司、xxxx融资担保(集团)有限公司在我行无贷款业务,且我行无理财业务及信托业务,目前不存在影子银行的风险隐患。

二、风险自查情况

我行组织全行所有员工进行影子银行风险自查工作,未发现我行员工有参与社会融资、资金中介、私售产品等违法违规行为。

三、下一步工作要求

浅析影子银行业务对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的影响及对策 篇7

关键词:影子银行,中美比较,监管对策

一、引言

近年来, 随着支付宝等第三方支付平台越来越流行, “影子银行”逐渐占据了我们的视野, 对我们生活的影响也越来越大。由于世界经济全球化程度逐渐加深, 以及科技革命的进行, 影子银行应运而生, 代表着世界金融发展的必然未来趋势。尽管, 影子银行对于金融市场有着巨大的积极作用, 我们依然要非常重视其潜在的风险。通过对比中美两国影子银行体系的发展情况、监管模式等, 可以在借鉴国外对影子银行监管模式的基础上, 结合我国国情及我国影子银行的实际特点提出监管方面的对策建议, 这对于未来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本文将分析中国影子银行体系的特点、发展状况等方面, 对比美国影子银行的特点、发展情况以及其潜在的风险, 并且由此对中国影子银行体系的发展提供对策建议。

二、我国影子银行体系的概念和特点

国内外的学者们尚未对影子银行的概念形成统一的看法, 但普遍认为影子银行是“监管不到位或者很少受到监管、可能引发较大风险和监管套利等诸多问题的信用中介体系”, 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方面指传统商行体系之外的证券化活动, 如金融租赁、银行承兑汇票等;另一方面, 指游离于银行体系之外的民间金融借贷, 如人人贷、支付宝这种互联网金融等活动。

我国影子银行体系正处于初步发展阶段, 影子银行的主要业务之———资产证券化还没有发展完全, 发展模式独具特色, 主要有如下特点:

(一) 游离于国家监管以外, 基本不受管制或者很少受到管制

1999年, 美国国会通过了废除上个世纪初著名的《1933银行法》的法案, 同时又颁布了《金融服务现代化法案》, 这标志着银行、保险、证券混业经营监管全新格局的开启。相关法律的颁布大大地推动了影子银行体系的快速发展, 这同时也导致了对影子银行各项活动进行的监管存在一定空白。由于影子银行没有受到严格的市场监管, 监管套利的现象存在于其内部。

(二) 杠杆性高

为了获得高利润, 影子银行的运营模式一般具有高杠杆的特征, 这一特征导致影子银行体系存在巨大的风险。影子银行不用缴纳一定量的存款准备金, 因而操纵大量资金运作, 只需要很少的资本就可以做到, 以大博小。

(三) 具有隐蔽性

影子银行游离于监管的边缘, 具有隐蔽性, 这是它与传统商业银行相区别的另一大特点。影子银行一般进行场外交易, 而场外交易仅受交易双方私下协定的约束, 没有较为严格的市场监管, 不具备场内交易公开透明的特点。影子银行具有隐蔽性的特点使得投资者在面对产品时所能掌握的相关信息更加不足。

三、中美影子银行对比

通过对中美影子银行体系的深入研究, 由于二者发展阶段、发展环境、从属地位以及法律完善程度的不同, 二者的发展状况与潜在的风险也具有许多异同之处。如下表。

相比而言, 美国影子银行体系发展速度相对较快, 在市场中的地位也相对较高, 由于过度的金融创新以及其内部极高杠杆的经营运行, 因而蕴藏了巨大的市场风险。中国影子银行的产生与发展与美国具有很大的不同, 我国经济正处于高速发展与调整的阶段, 影子银行体系的发展相对来说比较落后, 但是其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 潜在风险也更加容易被有效控制。

四、对策建议

(一) 从根本上来说, 首先要增加利率的市场化程度

利率市场化, 就是将资金借贷和存款利率市场这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 确定较为合理的存款利率, 这样做可以降低企业融资的成本, 从而提升企业的金融服务水平。这一措施能有效地将我国影子银行体系控制在稳定健康发展的状态, 维护整个市场的稳定。

(二) 加快深化市场监管模式的改革, 建立集中统一的市场监管体系

当前金融创新的步伐远远超过了金融管理模式, 因而, 政府在有效监管一些涉及到多个行业的金融产品或机构方面存在一定困难。我国需要建立集中统一的法定监管机构, 从宏观上控制影子银行所导致的市场潜在风险, 根据现状制定新型的监管政策, 加强市场纪律的管理力度;同时也要协调与之相关的各个部门, 加强对影子银行体系的信息披露, 增加其发展的透明度。

(三) 从资金的角度看, 应当及时关注房地产企业的风险

从上文可以知道, 在中国影子银行体系中, 有很大一部分的资金投资于与房地产相关的企业。政府需要及时地关注房地产价格的或升或降, 同时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监管房地产企业的相关经济活动, 控制房地产的价格并使其发展变化趋于合理, 这能够有效地控制影子银行所造成的负面影响, 降低其导致的市场风险。

参考文献

[1]巴曙松.应从金融结构演进角度客观评估影子银行[J].经济纵横, 2013 (4) :27-30.

[2]陈剑, 张晓龙.影子银行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基于2000——2011年季度数据的实证分析[J].财经问题研究, 2012 (8) :66-72.

浅析影子银行业务对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的影响及对策 篇8

关键词:影子银行;中国中小企业;融资

中图分类号:F8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8937(2016)27-0131-02

近年来中国式的“影子银行”活动越来越频繁,也随着一件件高利贷案件的曝光,那些区别于传统信贷银行机构的民间借贷机构也更加广为人知。从所周知,向游离于监察体系外的其他借贷组织或者机构进行借贷活动存在很大的风险,而我国近年来也在放宽对中小企业的准入政策,也在慢慢为企业拓宽融资渠道,那么为什么有些企业还是要冒着风险去向民间借贷机构融资呢?而民间借贷机构等构成的“影子银行”体系究竟存在着哪些风险?如何进行一些列的金融创新来改变这种局面,促进中小企业更好的发展?本文就此展开了一系列的讨论。

1 我国影子银行发展特征

要对中国式影子银行进行细致的研究就必须了解在我国市场中影子银行所存在的结构特点及类型。近年来,我国房地产市场发展较快,市场需求量较大,呈现出一个相对过热的局面,相关企业在资金方面的持续需求日益旺盛,但政府加强了宏观调控以抑制房地产过热现象,虽然在一定程度上给房地产行业进行了“降温”,但其实在某种程度上造成了实体经济的资金短缺,银行又对现有的贷款规模进行了严格收缩把控,使得房地产行业的发展面临着巨大的资金压力,于是这种情况的产生很大程度上催生了我国的影子银行。

照目前的资本发展情况来看,我国的影子银行主要可以分为以下这几类:第一类是属于在政府监管下的影子银行,属于政府主导型的影子银行;第二类是企业内部所有的影子银行机构,由企业关系链及需求链形成的非金融企业及金融机构组成;第三类是民间的影子银行机构,这类机构规模大小不一,为数众多。

近年来,我国影子银行的发展较快,来源于我国中小企业多方面的融资需求,促进了影子银行相关业务的发展,也促进了越来越多的机构进入到该行业,但是影子银行的发展也遇到了阻碍,一些不良民间信贷机构的出现对该行业产生了负面影响,对融资结构进行了一定程度的破坏,也使得影子银行的资本风险大幅度上升;

再者我国监管部门加大对金融机构的整治力度,影子银行规模有所下降,融资能力下降,资金时滞现象时有发生;

其次我国相关金融机构不断进行金融创新,对于中小企业的融资诉求有所反映,推出了一系列适合中小企业发展需求的措施,使得影子银行的客户资源重新被吸纳回来。

2 我国中小企业融资现状的分析

目前,我国经济态势良好,各产业总体发展前景较为乐观,我国中小企业正处于不断发展之中,盈利能力不断加强,产业的扩大和转型也是我国中小企业的发展趋势,亟需相关资金的支持,所以资金的来源是否充足是影响中小企业发展的一个关键因素,但是我国的一些商业银行对于中小企业的发展始终处于观望状态,不轻易贷款给中小企业,而那些信誉较高的大型企业成为各金融机构争夺的对象,以至于中小企业融资渠道十分狭小,中小企业却遭到了很大程度的冷落,而中小企业本身也正存在不断发展中,内部力量弱小,且内部财务结构较为不完善,存在着一定程度的漏洞,受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影响较大,这样就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中小企业发展缓慢的局面,因而中小企业转向向民间金融借贷机构进行借贷活动,成为了“影子银行”的客户,能拥有资金来进行企业的运作,但是传统的监管机构很难对“影子银行”做出正确的监管,所以“影子银行”存在着的利弊就显而易见,对中国中小企业的发展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

3 影子银行发展对我国中小企业融资的影响

在我国经济发展的今天,需要更多的资金扶持企业的发展,而金融监管的范围之内的借贷机构并不能很好的满足中小企业日益增长的融资需求,我国影子银行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环节了我国相关行业的资金压力,其具有借贷方便,借贷成本较低,是一种金融创新行为,同时中国式影子银行的出现对企业也产生了一定的流动缓冲效果,来面对来自各方面的经济压力。

再者,影子银行所提供的金融产品收益率高于银行的基准存款利率,这为投资者提供了新的投资选择,拓宽了投资渠道,提高了市场的整体流量及深度、广度,推动了中国金融市场的向前发展,弥补了中国现有金融体系下的不足之处,提高了直接融资的比重。

由于受体制和市场环境的影响,在影子银行在中国的发展也存在着很大的问题,这些问题对中小企业的发展产生了一定负面的影响:

①影子银行是较为松散的企业组织,从事类似银行的活动但不受或者很少受相关部门的监管,同时我国市场环境存在着复杂性、多样性等特点,这些都为一些不良信贷机构的产生提供了可乘之机,导致我国民间信贷机构鱼龙混杂的局面,对金融结构产生了一定的冲击;

②影子银行以资金来源快,融资成本低等为优势,但其以高利率向中小企业提供相关资金,使得中小企业后期融资资本大幅度上升,而有相当一部分银行、大企业、影子银行都参与到融资的利益链中,各种利益关系交错复杂,相互打压,从而使链条底部的中小企业活力受损;

③影子银行的在市场上的不断发展对我国传统金融机构产生了冲击,导致了传统金融机构客源的流失,原本相关职能的受损,减少了其资金流量,提高了发展成本;

④影子银行本身具有不稳定性,这种不稳定性是由其本身的内部原因和外部原因带来的,以民间金融机构为例,其对所拥有的资金的所有权、使用权、转让权等并没有完整的拥有权,在一定程度上会受到限制,且其在投资领域也受到严格的控制,从而导致了影子银行存在不稳定性,从而融资风险也就有上升的趋势。

4 影子银行风险的规避对策

对于影子银行风险的规避不仅是完善我国整个金融体系的必然要求,也同样是完善中小企业融资环境支持中小企业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途径。我国是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市场经济体系,有着自己的特点,对于影子银行风险的规避必须充分结合我国的国情,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①中国式影子银行的出现是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并不能够一味的打压其发展,应该把它引导到一个正确的轨道上来,肯定其金融的创新性和对融资带来的可行性,同时加强对影子的银行的监管,提高其透明度以防范相关风险;

②政府要不断推进利率市场化的改革,促进金融市场的健康发展,减少市场摩擦,疏通资金的传导渠道,促进融资渠道及方式的多样化,削减中间融资成本,特别是没有必要的成本;

③政府要控制影子银行的发展规模,避免其过度膨胀,不断降低金融的不稳定性,阻止传统金融机构的业务和资金流向影子银行,避免传统金融机构的只能受到大幅度冲击;

④要加大民营银行的市场准入制度,对其进行一定程度上的扶持不断规范民间资本结构,不断梳理民营资本,扩大金融监管的覆盖面,对那些不良的民间信用体系进行整治;

⑤传统金融机构要加大金融创新,不断开发出适合中小企业不断发展的金融产品,让中小企业有更多的融资渠道选择,对整个金融市场的规范与发展也有着重要的意义;

⑥要适时了解和掌握中小企业的借贷情况,建立起有利于中小企业发展的金融发展体系,在合理合法的情况下面鼓励金融机构进行金融战略的调节,实现金融结构的扁平化,适当放宽融资渠道,让中小企业能够及时得到资金的补充以满足自身的发展需要,缓解中小企业因为资金不足而造成的各种压力,切实解决其发展难题;

⑦中小企业要擦亮自己的双眼,识别不良的信贷机构,加强自我的法律保护意识,认真进行财务评估,根据自身的财务需求及借贷能力来进行融资,切不可盲目融资,认真选择适合自己的金融机构,与金融机构之间建立起较为稳定的合作关系,这样可以避免由于中小企业信息透明度差,导致支出成本较高的情况,同时也能够加快自己的融资进程,节省不必要的中间成本。

5 结 语

中小企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的作用越来越大,近年来中国不断在放宽对中小企业的准入政策,出台了一系列有利于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同时也在不断努力改善着金融市场的结构,不断加强对金融市场的监管力度,对金融市场不良现象进行严厉的打击,种种现象不难看出国家重视中小企业的发展,努力为中小企业打造一个适合生存和发展的环境。

在不久的将来会出现越来越多的为中小型企业服务的银行和相关金融机构,这样更有针对性的服务有利于资金更好的流转,有利于很大程度上减轻中小企业的负担,增加中小企业的吸收能力和自身的积累能力。针对影子银行也会有更加完善的监管体系,打击在金融领域的一些不合法、高风险的金融机构,为中小企业创造一个更加安全的融资环境。我们坚信我国的金融环境会越来越好,中小企业的发展前景会越来越乐观。

参考文献:

[1] 李向前,诸葛瑞英,黄盼盼.影子银行系统对我国货币政策和金融稳定 的影响[J].经济学动态,2013,(5).

[2] 邱兆祥,安世友.审慎对待 “影子行”高速发展背后的风险[J].中国经济 时报,2013,(7).

浅析影子银行业务对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的影响及对策 篇9

摘要 :近年来中国银行监管部门加大审慎监管力度,密集出台资本管理新规,以强化资本约束并推动银行业务转型,本文对相关资本监管政策及其对商业银行的影响进行了分析阐述,并提出应对策略。

关键字: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资本监管;影响;对策

近年来,随着国际金融监管改革的深入推进,中国银行监管部门结合国内银行业实际状况,积极推动巴塞尔Ⅱ、Ⅲ的实施,从2009年下半年开始,监管部门明显加大了审慎监管力度,密集出台一系列商业银行资本管理新规,以强化资本约束并推动银行业务转型。

一、资本监管政策的主要变化及影响

(一)资本监管新标准正式出台,资本数量和质量要求进一步提高

为增强银行业金融机构抵御风险的能力,2011年5月银监会发布《关于中国银行业实施新监管标准的指导意见》,中国版巴塞尔协议Ⅲ正式启动。新标准确定了最新资本监管框架,提出资本充足率、动态拨备率、杠杆率、流动性比率等四项审慎监管新工具。天之信新标准将监管资本从现行的两级分类(核心资本和附属资本)修改为三级分类(核心一级资本、一级资本和二级资本),要求核心一级资本、一级资本和总资本分别不低于5%、6%和8%,同时引入逆周期资本监管理念,资本留存资本2.5%,逆周期超额资本0-2.5%,并增加系统重要性银行1%的附加资本要求。在达标时限上,新标准自2012年初开始执行,系统重要性银行1应于2013年底前达标,非系统重要性银行2016年底前达标。新监管标准实施后,正常条件下系统重要性银行最低资本充足率要求为11.5%,非系统重要性银行为10.5%;若出现系统性的信贷过快增长,需计提逆周期超额资本。从影响来看,资本监管新规更强调普通股在监管资本中的主导地位,对核心一级资

2本实行更加严格的扣除标准,因此在融资方式上,原来依靠较低成本发行次级债补充附属资本的方式不得不向较高成本发行股票筹集核心资本的方式转变,商业银行将面临更高的资本成本。

2011年6月初银监会发布《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着重调整资本充足率和加权风险资产的计算方法,扩大资本覆盖的风险范围。新办法采用差异化的信用风险权重方法推动银行提升信用风险管理能力,主要变化有:(1)非按揭零售业务的风险资产权重从100%下调到75%;(2)同业业务的风险资产权重从0至20%上调到20%至50%;(3)房地产开发贷款的风险权重从100%提高至150%;(4)铁路、公路及其他基建项目贷款的风险权重从100%提高至110%;(5)提高长期贷款的风险权重天之信其中5年期以上长期企业贷款由100%提高到150%至300%;(6)评级在BB-以下的企业债权风险权重由100%上调至150%。同时,进一步明确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的风险度量和资本分摊。该办法目前仍在征求意见阶段,最终出台的政策可能有所变化,但从趋势来看,监管部门对资本充足率日趋严格的要求已不可逆转,这些政策将限制未来银行资产业务的快速扩张,同时驱使银行对其资产结构进行调整,一定程度上影响商业银行利润的高速增长。

(二)对政府融资平台贷款采用差异化的信用风险权重

为防范政府融资平台贷款风险,银监会2010年12月发布《关于加强融资平12 工、农、中、建、交五大行已被列为系统重要性银行,招商银行、中信银行可能入选。

递延资产、无形资产、对外投资全额在核心资本中扣除;有赎回权的次级债需银监会批准后才能计入核心资本。

银行将信用卡未使用的授信额度打5折计入加权风险资产,并相应扣减资本金,但部分银行延迟到2011年一季度才执行。

4、将主承销信用债纳入风险资产规模。2011年1月银监会下发《加强商业银行信用债承销业务风险管理的通知》(征求意见稿),拟将商业银行主承销的信用债(主要指中期票据和短期融资券)规模纳入银行客户授信额度,并相应计提风险资本。该政策一旦实施,对商业银行贷款规模控制和风险资产规模控制亦将产生一定影响。

上述政策的变化,特别是政府融资平台贷款、银信合作贷款监管政策对银行近期资本充足水平造成较大压力。据银监会统计,今年以来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普遍下降,2011年3月末,平均资本充足率为11.8%,较年初下降0.4个百分点;核心资本充足率10.1%,比年初下降0.3个百分点。从中长期影响看,资本监管新规的达标虽在时间上留有缓冲期,但更趋严格的资本要求已体现在诸多监管领域,迫使商业银行必须提前布局加以应对。

二、商业银行需采取的应对策略 外部监管环境的日趋严峻,令资本充足率管理的重要性日益凸显。为确保资本充足水平达到新的资本监管要求,必须从资本充足率计量的分子分母同时着力,一方面加强资本补充,保障业务发展所需的资本需求;另一方面,在资本开源的同时,还必须加强内部资本约束和资本管理,在资本运用、资产扩张、资本消耗上节流。

(一)加强资本规划和资本补充管理 在新的资本监管格局下,为保证未来各项业务平稳有序发展,商业银行应定期对全行资本充足率状况进行计算、监测和分析,在综合考虑核心资本与附属资本的构成及外部资本市场环境的基础上天之信适时提出阶段性资本补充规划,并合理选择资本补充渠道。资本补充分为内源性资本补充(税后盈利留存和计提拨备)和外源性资本补充(上市、增发或配股、次级债、可转债或分离交易可转债、混合资本债),近年来银行对外源式资本补充的依赖性较高,随着资本补充压力日益增大,向市场融资的步伐、频率将进一步加快。但是依靠频繁的外部融资补充资本以支撑快速资产扩展的模式不具有可持续性,从长远来看,提高自身盈利能力,由再融资向主要依靠内生资本积累的转变才是商业银行彻底摆脱资本困局的出路。

(二)加快业务转型,降低资本消耗

随着外部政策环境急剧变化,以资产扩张、贷款增长为主导的粗放式发展已不可持续,商业银行应摈弃单纯追求规模和数量扩张的外延式增长,向多元化价值增值型的内涵式增长转变。在具体经营策略上,商业银行应强化资本约束意识,高度重视资本的稀缺性和高成本性,结合自身业务特点,合理调整信贷业务结构,增加非息业务比重。一是放缓传统贷款业务增速,抑制信贷投放冲动,在贷款期限上增加短期贷款,减少长期贷款,提高资产的流动性,降低加权风险资产系数;二是在贷款对象上提高非按揭类零售业务占比,增加小企业贷款,减少需计提更多拨备的政府融资平台或大型企业的大额授信贷款,在客户结构上降低对大企业、大项目的依赖,降低资本消耗速度;三是大力发展不占用资本金的中间业务,减少对传统存贷利差盈利模式的依赖,并通过发展中间业务加速转型,注重产品、服务的创新,积极发展投资银行、财富管理、资产管理等各类新兴业务,在提升银行综合服务能力的同时努力拓宽收入来源。

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办法 篇10

总 则

流动性风险管理

流动性风险管理的治理结构

流动性风险管理策略、政策和程序 流动性风险识别、计量、监测和控制 管理信息系统 流动性风险监管 流动性风险监管指标 流动性风险监测

流动性风险监管方法和手段 附 则

关于流动性风险管理要求的说明

关于流动性覆盖率和净稳定资金比例的说明 关于流动性风险监测参考指标的说明 关于外资银行流动性风险相关指标的说明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加强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维护银行体系安全稳健运行,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银行业监督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外资银行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设立的中资商业银行、外商独资银行、中外合资银行适用本办法。

第三条 本办法所称流动性风险,是指商业银行无法及时获得或者无法以合理成本获得充足资金,以偿付到期债务或其他支付义务、满足资产增长或其他业务发展需要的风险。

流动性风险既可能来自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期限错配,以及信用风险、市场风险等其他类别风险向流动性风险的转化,也可能来自市场流动性对银行流动性风险的负面影响,即由于外部融资市场深度不足或市场动荡,导致商业银行无法及时以合理价格变现或抵押资产以获得流动性支持。

第四条 商业银行应当按照本办法建立健全流动性风险管理体系,有效识别、计量、监测和控制流动性风险,确保其流动性需求能够及时以合理成本得到满足。

第五条 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以下简称银监会)依法对商业银行的流动性风险水平及流动性风险管理实施监督管理。

第二章 流动性风险管理

第六条 商业银行应当在法人和集团层面建立与其业务规模、性质和复杂程度等相适应的流动性风险管理体系。流动性风险管理体系应当包括以下基本要素:

(一)健全的流动性风险管理治理结构。

(二)完善的流动性风险管理策略、政策和程序。

(三)有效的流动性风险识别、计量、监测和控制。

(四)完备的管理信息系统。

第一节 流动性风险管理的治理结构

第七条 商业银行应当建立完善的流动性风险管理治理结构,明确董事会及其专门委员会、监事会(监事)、高级管理层及其专门委员会、以及相关部门在流动性风险管理中的职责及报告路线,建立适当的考核及问责机制。

第八条 商业银行董事会应当承担流动性风险管理的最终责任,履行以下职责:

(一)审核批准并至少每年审议一次可承受的流动性风险水平、流动性风险管理策略、重要的政策和程序。

(二)监督高级管理层对流动性风险进行有效管理和控制。

(三)持续关注流动性风险状况,定期获得流动性风险报告,及时了解流动性风险水平、管理状况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第三章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章 附件一 附件二 附件三 附件四 及其重大变化。

(四)审批流动性风险信息披露内容,保证披露信息的真实性和准确性。

(五)其他有关职责。

董事会可以授权其下设的专门委员会履行其部分职责。

第九条 商业银行的高级管理层应当履行以下职责:

(一)及时测算并在必要时调整可承受的流动性风险水平,并提请董事会审议。

(二)根据董事会批准的可承受的流动性风险水平,制定、定期审议并监督执行流动性风险管理策略、政策和程序。

(三)建立完备的管理信息系统,支持流动性风险的识别、计量、监测和控制。

(四)组织开展压力测试,并将压力测试结果应用于风险管理和经营决策。

(五)充分了解并定期评估流动性风险水平及管理状况,及时了解流动性风险的重大变化,并向董事会定期报告。

(六)制定流动性风险应急计划并组织演练。在触发应急计划的事件发生时,迅速组织实施应急计划。

(七)确保银行具有足够的资源独立、有效地开展流动性风险管理工作。

(八)其他有关职责。

第十条 商业银行应当指定专门部门负责流动性风险管理,流动性风险管理职能应当保持相对独立。

第十一条 商业银行应当在内部定价以及考核激励等相关制度中充分考虑流动性风险因素,在考核分支机构或主要业务条线经风险调整的收益时应当纳入流动性风险成本,防范因过度追求业务扩张和短期利润而放松对流动性风险的控制。

第十二条 监事会(监事)应当对董事会及高级管理层在流动性风险管理中的履职情况进行监督评价,至少每年一次向股东大会(股东)报告董事会及高级管理层在流动性风险管理中的履职情况。

第十三条 商业银行应当将流动性风险管理纳入内部审计的范畴,定期审查和评价流动性风险管理体系的充分性和有效性。内部审计应当涵盖流动性风险管理的所有环节,包括但不限于:

(一)相关的管理体系、制度和实施程序是否能够有效识别、计量、监测和控制流动性风险。

(二)流动性风险管理政策和程序是否得到有效执行。

(三)现金流分析和压力测试的基本假设是否适当。

(四)流动性风险限额管理是否有效。

(五)流动性风险管理信息系统是否完备。

(六)流动性风险管理报告是否准确、及时、有效。

第十四条 流动性风险管理的内部审计报告应当直接提交董事会。董事会应当针对内部审计发现的问题,督促高级管理层及时采取整改措施。内部审计部门应当适时对整改措施的实施情况进行后续审计,并及时向董事会提交后续审计报告。

商业银行在境外设有分支机构或附属机构的,应当根据其管理模式,针对银行整体及分国别或地区的流动性风险管理分别进行审计。

第二节 流动性风险管理策略、政策和程序

第十五条 商业银行应当根据其经营战略、业务特点、财务实力、融资能力、总体风险偏好及市场影响力,在充分考虑其他风险与流动性风险相互影响与转换的基础上,确定在正常和压力情景下可承受的流动性风险水平。

第十六条 商业银行应当根据可承受的流动性风险水平,制定书面的流动性风险管理策略、政策和程序。流动性风险管理策略、政策和程序应当涵盖银行的表内外各项业务,以及境内外所有可能对其流动性风险产生重大影响的业务部门、分支机构和附属机构,并包括正常和压力情景下的流动性风险管理。

第十七条 流动性风险管理策略应当涵盖流动性风险管理的总体目标、整体模式以及主要政策和程序。

流动性风险管理政策和程序包括但不限于:

(一)现金流管理。

(二)流动性风险识别、计量和监测。

(三)流动性风险限额。

(四)负债和融资管理。

(五)日间流动性风险管理。

(六)压力测试。

(七)应急计划。

(八)优质流动性资产储备管理。

(九)跨机构、跨境以及重要币种的流动性风险管理。

(十)对影响流动性风险的潜在因素,以及其他类别风险对流动性风险的影响进行持续监测和分析。

第十八条 商业银行在引入新产品、新技术,建立新机构、新业务部门前,应当在可行性研究中充分评估其可能对流动性风险产生的影响,完善相应的风险管理政策、程序,并获得负责流动性风险管理部门同意。

第十九条 商业银行应当综合考虑业务发展、技术更新及市场变化等因素,至少每年对可承受的流动性风险水平、流动性风险管理策略、政策和程序进行一次评估,并根据需要进行修订。

第三节 流动性风险识别、计量、监测和控制

第二十条 商业银行应当建立有效的流动性风险识别、计量、监测和控制体系,确保资产负债错配程度保持在可承受的流动性风险水平内、具有多元化和稳定的负债、具有与自身流动性风险水平相适应的优质流动性资产储备,并具备充分的外部市场融资能力。

第二十一条 流动性风险的识别、计量、监测和控制体系应当包括完整的现金流测算和分析框架,能有效计量、监测和控制现金流缺口。现金流测算和分析框架应当至少涵盖以下内容:

(一)资产和负债的未来现金流。

(二)或有资产和或有负债的潜在现金流。

(三)对重要币种现金流的单独测算分析。

(四)代理、清算和托管等业务对现金流的影响。

第二十二条 商业银行应当根据业务规模、性质、复杂程度及风险状况,运用包括现金流缺口在内的一系列方法和模型,对银行在正常和压力情景下未来不同时间段的流动性风险水平及优质流动性资产储备情况进行前瞻性分析。

商业银行在运用上述方法和模型时应当使用审慎合理的假设前提,定期对各项假设前提进行评估,根据需要进行修正,并保留书面记录。

第二十三条 商业银行应当根据业务规模、性质、复杂程度及风险状况,监测可能引发流动性风险的特定情景或事件,及时分析其对流动性风险的影响,并建立适当的预警指标体系。可参考的情景或事件包括但不限于:

(一)资产快速增长,风险显著增加。

(二)资产或负债集中度上升。

(三)货币错配程度增加。

(四)负债平均期限下降。

(五)多次接近或违反内部限额和监管标准。

(六)特定业务或产品发展趋势下降或风险增加。

(七)银行盈利水平、资产质量和总体财务状况显著恶化。

(八)负面的公众报道。

(九)信用评级下调。

(十)股票价格下降或债务成本上升。

(十一)批发和零售融资成本上升。

(十二)交易对手要求增加额外的担保或拒绝进行新交易。

(十三)代理行降低或取消授信额度。

(十四)零售存款大量流失。

(十五)获得长期融资的难度加大。

第二十四条 商业银行应当建立流动性风险限额管理制度。流动性风险限额管理制度应当至少包括

以下内容:

(一)根据业务规模、性质、复杂程度、可承受的流动性风险水平和外部市场发展变化情况,确定各项流动性风险管理限额,包括现金流缺口限额、负债集中度限额、集团内部融资和交易限额等。

(二)制定和调整限额的授权制度和审批流程。商业银行应当至少每年对流动性风险限额进行一次评估,必要时进行调整。

(三)对限额遵守情况的监督检查制度。

(四)超限额情况应当依规定程序得到事前审批,对未经批准的超限额情况应当进行调查并合理问责,对超限额情况的审批和处理应当保留书面记录。

第二十五条 商业银行应当建立并完善融资策略,提高负债的多元化和稳定程度。商业银行实施融资管理应当满足以下条件,包括但不限于:

(一)负债的提高表内外负债品种、币种、期限、交易对手、融资抵押品、融资市场等的分散化程度,适当设置集中度限额。

(二)加强融资渠道管理,积极维护与融资交易对手的关系,保持在市场上的适当活跃程度,并定期检验市场融资能力。

(三)加强对融资抵押品的管理,准确计量可以用作抵押品的资产数额,评估资产的抵押能力,提高通过抵押融资迅速获取资金的能力。

(四)密切监测主要金融市场的交易量、价格等重要指标情况,评估市场流动性对银行外部市场融资能力的影响。

第二十六条 商业银行应当加强日间流动性风险管理,设立适当的日间流动性风险指标,确保具有充足的日间流动性头寸,满足正常及压力情景下的支付结算需求。

第二十七条 商业银行应当建立流动性风险压力测试制度,分析银行承受压力事件的能力。流动性风险压力测试应当符合以下要求:

(一)实施压力测试的频度应当与其规模、风险水平及市场影响力相适应,至少每季度应当进行一次常规压力测试。出现市场剧烈波动等情况时,应当加大压力测试频度。

(二)压力测试应当在法人和集团层面实施,针对流动性转移限制等情况,应当对有关分支机构或附属机构单独实施压力测试。

(三)压力测试的假设情景应当审慎合理,对假设理由应当进行详细说明。

(四)应当明确抵御流动性危机的最短生存期,最短生存期应当不低于一个月。

(五)压力测试应当充分考虑各类风险与流动性风险的内在关联性,市场流动性对银行流动性风险的影响和压力情景对各项流动性风险要素的影响及其反作用。必要时,应当针对各风险要素的相互作用实施多轮压力测试。

(六)在可能情况下,应当参考以往出现的银行或市场流动性危机,对压力测试结果实施事后检验。压力测试结果和事后检验应当有书面记录。

(七)根据压力测试结果制定有效的应急计划,必要时应当及时调整资产负债结构,并具有充足的优质流动性资产抵御流动性压力。

(八)测算可承受的流动性风险水平、确定风险限额、制定业务发展和财务计划时,应当充分考虑压力测试结果。

第二十八条 商业银行应当根据业务规模、性质、复杂程度、风险水平、组织架构及其市场影响力,制定有效的流动性风险应急计划。流动性风险应急计划应当满足以下条件:

(一)设定触发应急计划的情景,至少应当包括银行评级被大幅降低的情况。

(二)明确董事会、高管层及各部门在应急计划实施中的权限和职责。

(三)包括资产方应急措施和负债方应急措施,列明压力情况下的应急资金来源和量化信息,合理估计可能的筹资规模和所需时间,充分考虑跨境、跨机构的流动性转移限制,确保应急资金来源可靠、充分。

(四)区分法人和集团层面,并视需要针对重要币种和境外主要业务区域制定专门的应急计划。对于受到流动性转移限制影响的分支机构或附属机构,应当制定专门的应急计划。

(五)至少每年一次对应急计划进行评估,必要时进行修订,并不定期对应急计划进行演练,确保 在紧急情况下的顺利实施。

(六)出现流动性危机时,应当加强与交易对手、客户及公众的沟通,最大限度减少信息不对称可能给银行带来的不利影响。

第二十九条 商业银行应当具有与可承受的流动性风险水平相适应的优质流动性资产储备,确保其满足压力情景下的支付结算和资金流出需要。优质流动性资产储备管理应当符合以下要求:

(一)在使用优质流动性资产储备获取资金时没有法律、监管和操作上的障碍。

(二)对优质流动性资产储备的可交易性及变现程度进行定期检验,确保其具有足够的流动性,并避免在压力时期出售资产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在特殊情况下应当加大检验频度。

(三)制定明确的书面制度,确保负责流动性风险管理的部门对优质流动性资产储备拥有实际控制权。其他部门动用优质流动性资产储备的额度,应当事前获得负责流动性风险管理部门的同意。

第三十条 商业银行实施流动性风险的并表管理,既要考虑银行集团的整体流动性水平,又要考虑附属机构的流动性风险状况及其对银行集团的影响。商业银行无论采用集中、分散或二者相结合的流动性风险管理模式,都应当确保对集团层面、法人层面和各附属机构、各业务条线的流动性风险进行有效识别、计量、监测和控制。

商业银行应当设立集团内部融资和交易限额,分析银行集团内部负债集中度对流动性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防止分支机构或附属机构过度依赖集团内部负债,减少压力情景下的风险传递。

商业银行应当充分了解境外分支机构、附属机构或业务所在国家或地区与流动性管理相关的法律法规和监管规定,充分考虑流动性转移限制、资本管制以及金融市场发展差异程度等因素对并表流动性风险管理的影响。

第三十一条 商业银行应当按照本外币合计和重要币种分别进行流动性风险识别、计量、监测和控制,对其他币种的流动性风险可以进行合并管理。

重要币种是指以该货币计价的负债占商业银行负债总额5%以上的货币。

第三十二条 商业银行应当审慎评估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及声誉风险等其他类别风险对流动性风险的影响。

第四节 管理信息系统

第三十三条 商业银行应当建立完备的管理信息系统,准确、及时、全面计量、监测和报告流动性风险状况。管理信息系统应当实现以下功能:

(一)每日计算各个设定期限的现金流入、流出及缺口。

(二)按时计算流动性风险监管和监测指标,并根据需要加大监测频率。

(三)支持流动性风险限额控制。

(四)支持对大额资金流动的实时监控。

(五)支持对优质流动性资产价值和构成的监测。

(六)支持在不同假设情景下实施压力测试。

第三十四条 商业银行应当建立规范的流动性风险报告制度,明确各项流动性风险报告的内容、形式、频率和报送范围,确保董事会、高级管理层和其他管理人员及时了解流动性风险水平及其管理情况。

第三章 流动性风险监管 第一节 流动性风险监管指标

第三十五条 流动性风险监管指标包括流动性覆盖率、净稳定资金比例、存贷比和流动性比例。

商业银行应当持续达到本办法所规定的流动性风险监管指标最低标准。

第三十六条 流动性覆盖率旨在确保商业银行在设定的严重流动性压力情景下,能够保持充足的、无变现障碍的优质流动性资产,并通过变现这些资产来满足未来30日的流动性需求。其计算公式为:

优质流动性资产是指满足本办法附件二规定的基本特征,在无损失或极小损失的情况下可以容易、快速变现的资产。

未来30日现金净流出量是指在设定的压力情景下,未来30日的预期现金流出总量减去预期现金流入总量。

商业银行的流动性覆盖率应当不低于100%。第三十七条 净稳定资金比例旨在引导商业银行减少资金运用与资金来源的期限错配,增加长期稳定资金来源,满足各类表内外业务对稳定资金的需求。其计算公式为:

可用的稳定资金是指在持续压力情景下,能确保在1年内都可作为稳定资金来源的权益类和负债类资金。

所需的稳定资金等于商业银行各类资产或表外风险暴露项目与相应的稳定资金需求系数乘积之和,稳定资金需求系数是指各类资产或表外风险暴露项目需要由稳定资金支持的价值占比。

商业银行的净稳定资金比例应当不低于100%。

第三十八条 存贷比的计算公式为: 存贷比=各项贷款余额/各项存款余额*100%

商业银行的存贷比应当不高于75%。

第三十九条 流动性比例的计算公式为:

流动性比例=流动性资产余额/流动性负债余额*100%

商业银行的流动性比例应当不低于25%。

第四十条 商业银行应当在法人和集团层面,分别计算未并表和并表的流动性风险监管指标,并表范围比照《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的相关规定。

在计算并表流动性覆盖率时,如集团内部存在跨境或跨机构的流动性转移限制,相关附属机构满足自身流动性需要之外的优质流动性资产不能计入集团的优质流动性资产中。

第二节 流动性风险监测

第四十一条 银监会应当从商业银行资产负债期限错配情况、负债的多元化和稳定程度、优质流动性资产储备、重要币种流动性风险状况以及市场流动性等方面,定期对商业银行和银行体系的流动性风险进行分析和监测。

银监会应当充分考虑单一的流动性风险监管指标或监测工具在反映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方面的局限性,综合运用多维度的方法和工具对流动性风险进行分析和监测。

第四十二条 银监会应当定期监测商业银行的所有表内外项目在不同时间段的合同期限错配情况。合同期限错配情况的分析和监测应当涵盖从隔夜、7天、14天、1个月、2个月、3个月、6个月、9个月、1年、3年、5年到超过5年等多个时间段。相关参考指标可以包括上述各个时间段的流动性缺口和流动性缺口率。

第四十三条 银监会应当定期监测商业银行负债的多元化和稳定程度,并分析其对流动性风险的影响。银监会应当按照重要性原则,分析商业银行的表内外负债在融资工具、交易对手、币种等方面的集中度。相关参考指标可以包括核心负债比例、同业市场负债比例、最大十户存款比例及最大十家同业融入比例等。

银监会对负债集中度的分析,应当涵盖1个月以下、1-3个月、6个月-1年和1年以上等多个时间段。

第四十四条 银监会应当定期监测商业银行优质流动性资产的数量、类别和所在地,包括库存现金、存放中央银行的准备金、以及向中央银行或市场融资时可以用作抵押品的流动性资产。

商业银行用优质流动性资产向中央银行或市场进行融资时,银监会还应当监测抵押率以及优质流动性资产的预期可变现价值。

第四十五条 银监会可以根据商业银行外汇业务规模、货币错配带来的潜在流动性风险、对市场的影响等因素决定是否对商业银行重要币种的流动性风险进行单独监测。相关参考指标可包括重要币种的流动性覆盖率等。

第四十六条 银监会应当密切跟踪研究宏观经济政策调整和金融市场变化对银行体系流动性的影响,分析、监测金融市场的整体流动性状况。银监会发现市场流动性紧张、融资成本提高、优质流动性资产变现能力下降或丧失、流动性资产的转移受限等迹象,应当及时分析其对银行外部市场融资能力的影响。

银监会分析市场流动性时,相关参考指标可以包括银行间市场同业拆借利率及成交量、银行间市场回购利率及成交量、国库定期存款招标利率、票据转贴现利率及证券市场相关指数等。

第四十七条 除本办法列出的流动性风险监管指标和监测参考指标外,银监会还应当根据商业银行的业务规模、性质、经营模式、复杂程度和流动性风险特点,采用商业银行内部的流动性风险指标等其他工具,实施流动性风险监测。

第三节 流动性风险监管方法和手段

第四十八条 银监会应当按照本办法规定,通过非现场监管、现场检查以及与商业银行的董事、高级管理人员的监督管理谈话等方式,运用流动性风险监管指标和监测工具,在法人和集团层面,对商业银行的流动性风险水平及流动性风险管理有效性进行评估。

第四十九条 商业银行应当按照规定向银监会报送与流动性风险有关的财务会计、统计报表和其他报告。委托社会中介机构对其流动性风险水平及流动性风险管理体系进行审计的,还应当报送相关的外部审计报告。

银监会可以根据商业银行的业务规模、性质、经营模式、复杂程度和流动性风险特点决定商业银行报送流动性风险报表和报告的内容和频率。

第五十条 商业银行应当于每年4月底前向银监会报送流动性风险管理报告,包括可承受的流动性风险水平、流动性风险管理策略、主要政策和流程、内部监测指标和限额、应急计划及其演练情况等主要内容。

商业银行对上述策略、政策和程序进行重大调整的,应当在1个月内向银监会书面报告调整情况。

第五十一条 商业银行应当按季向银监会报送压力测试报告,包括压力情景和假设、压力测试结果、必要时进行的事后检验结果,以及根据压力测试结果对可承受的流动性风险水平、流动性风险管理策略、政策、程序、限额和应急计划的调整情况。

第五十二条 商业银行应当及时向银监会报告下列重大事项、拟采取的应对措施和相关的流动性安排。

(一)商业银行评级出现重大下调。

(二)商业银行大规模出售资产以提高流动性。

(三)商业银行重要融资渠道即将受限或失灵。

(四)外部市场流动性状况发生重大不利变化。

(五)本机构或机构所在地区发生挤兑事件。

(六)对资产或抵押品跨境转移政策出现不利于流动性管理的重大调整。

(七)集团、母行和境外分支机构经营状况、信用评级或所在国家或地区的政治、经济状况发生重大的不利变化。

(八)集团或母行出现流动性困难。

(九)其他可能对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水平及其管理状况产生不利影响的重大事件。

外资法人银行境内本外币资产低于境内本外币负债、集团内跨境资金净流出比例超过25%,以及外国银行分行跨境资金净流出比例超过50%时,应当在两个工作日内向银监会报告。

第五十三条 银监会可以根据对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水平及其管理状况的评估结果决定流动性风险管理现场检查的内容、范围和频率。

第五十四条 商业银行应当定期披露有关流动性风险及其管理信息,包括但不限于:

(一)流动性风险管理体系和治理结构,其中应当特别说明董事会及其专门委员会、高级管理层及相关部门的职责和作用。

(二)流动性风险管理策略以及重要政策和程序。

(三)流动性风险管理模式。

(四)识别、计量和监测流动性风险的主要方法和程序。

(五)流动性风险主要监测指标及简要分析。

(六)影响流动性风险的主要因素。

(七)压力测试情况。

第五十五条 对于流动性风险管理体系存在明显缺陷、流动性风险过高的商业银行,银监会应当要求其限期整改。对于逾期未整改的商业银行,银监会有权采取下列措施:

(一)与商业银行高级管理层、董事会进行审慎性会谈。

(二)要求商业银行进行更严格的压力测试、提交更有效的应急计划。

(三)要求商业银行增加流动性风险管理报告的频率和内容。

(四)增加对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的现场检查频率。

(五)限制商业银行开展收购或其他大规模业务扩张活动。

(六)要求商业银行降低流动性风险水平。

(七)要求商业银行增加优质流动性资产储备。

(八)提高对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要求。

(九)《中华人民共和国银行业监督管理法》以及其他法律、行政法规和部门规章规定的有关措施。

对于集团或母公司出现流动性困难的商业银行,银监会可以对其与集团或母公司之间的资金往来提出限制性要求。

根据外资银行的流动性风险状况,银监会可以对其境内资产负债比例、跨境资金净流出比例提出限制性要求。

第五十六条 对于未遵守流动性风险监管指标监管标准的商业银行,银监会应当要求其限期整改,并视情形采取《中华人民共和国银行业监督管理法》第三十七条、第四十六条规定的监管措施或行政处罚。

第五十七条 对于未按规定提供流动性风险报表或报告、未按规定进行信息披露或提供虚假报表、报告的商业银行,银监会可以视情形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银行业监督管理法》第四十六条、第四十七条规定的行政处罚。

第五十八条 银监会应当与境内相关部门及境外监管机构协调合作,共同建立流动性风险应急处置联动机制,并制定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监管应急预案。

在影响单家机构或市场的流动性事件发生时,银监会应当在与境内相关部门及境外监管机构充分沟通协作的基础上,适时启动流动性风险监管应急预案,降低上述事件对金融体系及宏观经济的负面冲击。上述流动性事件包括但不限于:

(一)银行财务状况明显恶化。

(二)银行通过市场融资或吸收存款获取资金的途径即将丧失。

(三)银行信用评级大幅调低。

(四)集团内部机构之间或跨境的流动性转移出现重大不利变化。

(五)出现严重的市场紊乱,对支付清算系统造成明显冲击。

第四章 附 则

第五十九条 除另有规定外,政策性银行、农村合作银行、村镇银行、外国银行分行和城市信用社、农村信用社等其他银行业金融机构参照本办法执行。

第六十条 外资法人银行应当具备独立的本地流动性风险管理能力。外资法人银行董事会应当保持对本行资金调拨的最高权限。

第六十一条 附件

一、附件

二、附件

三、附件四是本办法的组成部分。

第六十二条 商业银行最迟应于2013年底前达到流动性覆盖率监管标准,2016年底前达到净稳定资金比例监管标准。

第六十三条 本办法由银监会负责解释。

上一篇:大风车音乐教案下一篇:财政投资评审报告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