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影子银行监管问题

2024-06-30

中国影子银行监管问题(精选12篇)

中国影子银行监管问题 篇1

一、引言

影子银行最初是在2007年由保罗?麦考利提出。影子银行是指那些不受或很少受央行监管的投资银行、货币市场基金、对冲基金等非金融机构, 是与传统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对立的, 但其业务却与传统商业银行类似, 因此也称其为“准银行”、“类银行”等。我国影子银行出现于2005年前后, 最早是在商业银行内部出现。与国外影子银行不同, 我国影子银行大部分都独立分散, 且仅仅是一种融资性机构, 不具有资产证券化的业务。相对于传统商业银行, 影子银行资金主要是以直接融资的形式获得的短期融资, 一般是以自有资金投入, 或者通过各种投资和理财工具获得资金, 缺乏一定的稳定性。

美国次贷危机爆发后, 金融危机波及全球, 在这样的背景下, 各国都将金融安全作为首要任务, 金融监管当局普遍认为, 这次危机产生及传导过程中影子银行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正是次贷危机的发生, 才使得人们开始关注影子银行的风险, 并逐步意识到要对其加强监管。

二、我国影子银行的规模

近几年影子银行发展迅速, 一方面, 2011年以来我国银根紧缩, 导致资本市场供求不平衡, 影子银行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银行的某些贷款业务;另一方面, 金融市场不断创新, 需求更加多样化, 影子银行正为金融市场主体提供了传统金融机构所不能满足的需求, 在共同影响下影子银行得以迅速壮大。虽然相较于发达国家不成熟, 但是增长势头不逊于其他国家。

根据FSB (Financial Stability Board) 2014的Global Shadow Banking Monitoring Report的数据, 全球影子银行规模2014年增长了5万亿美元达到75万亿美元, 其中欧盟规模最大, 占全球的34%, 美国与欧盟势均力敌占到了33%, 而中国仅占到4%, 但是这与2007年的1%相比, 跨越了一大步, 这也表示我国影子银行开始在国际上初露头角。

在统计国内影子银行规模时, 基本是把银行理财产品、小额贷款、信托公司资产和民间借贷包含在内, 计算口径是融资, 这与社会融资规模口径是一样的。从国家统计局数据来看, 我国在2014年社会融资规模达到16.41万亿, 虽较去年来说下降了5.25%, 但是较2011年同比上涨27.9%;2013年人民币社会融资贷款占社会融资规模的47.3%。表1中, 2013年的以委托贷款、信托贷款和银行承兑汇票形式的融资占社会融资规模的29.85%, 这点也说明我国影子银行在融资领域规模在不断扩大而且具有重要地位。

我国影子银行形式一般表现为银行理财、委托贷款、信托贷款和民间借贷等。其中, 信托贷款最典型。2006年到2013年, 信托业务发展迅速。2013年信托贷款规模更是达到1.84万亿, 占社会融资规模的10.6%。在信托业务中, 信托公司作为信托项目的担保人, 若项目到期不能如期兑付, 信托公司须向投资者兑付, 此时其会面临一定的兑付压力和风险。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

近来, 互联网金融受到热捧, 而借由互联网平台发展的网络贷款作为民间借贷的一部分, 也是引起了广泛关注。据估算, 2014年网络贷款线上和线下交易总和超过了1900亿。网络贷款是把双刃剑, 在为人们提供方便的同时也带来了风险。由于网络贷款机构对贷款者的征信情况并不了解, 且这些客户大部分是被银行“抛弃”的客户, 违约的风险较大。民间借贷近几年由于高息回报在持续无序扩张, 在浙江等地引发了一些借贷纠纷, 造成当地的经济秩序紊乱。因此, 民间借贷也需要规范其运作以此来降低信贷风险。

此外, 银行理财从2002年发展至今, 其规模在逐步扩大, 但是理财将投资于何种标的、投资于哪个方向的问题披露不透明, 依然存在透明度低和监管力度弱等问题。而委托贷款也存在一定的风险问题。

三、我国影子银行的风险与危害

2011年的陕西神木县民间借贷触发民间投资恐慌, 温州、鄂尔多斯等地因民间借贷而引起的中小企业倒闭, 中融国际信托的拍卖抵押资产事件等等都开始让人们关注影子银行的风险问题。

(一) 影子银行自身存在着巨大风险

对于影子银行这种非正规金融机构, 由于其缺乏监管, 不能够完全披露信息, 这就可能造成一定的违约风险和流动性风险, 还有可能促成系统性风险的发生。影子银行资金多来源于传统商业银行, 资金大部分是投入高利润行业, 而中小企业面对较高的借贷成本选择放弃投资实体经营再次放贷。影子银行的这种高杠杆性虽然给投资者带来了丰厚利润, 但是可能会造成泡沫经济, 带来不可预料的风险。再者, 影子银行与传统商业银行之间存在联系, 若潜在风险在影子银行间慢慢积聚, 当影子银行风险爆发时, 牵一发而动全身, 传统商业银行可能会面临巨大风险, 这也可能导致风险蔓延到整个国家经济中去。因此影子银行的这种风险高传递性也会给国家经济带来巨大波动的。

(二) 影子银行给传统商业银行带来负面冲击

影子银行运用金融工具对银行资产负债表的不好资产进行打包然后出售, 影子银行体系掩盖了银行资产负债表的真实性, 导致银行表外业务急速扩张。同时, 由于信贷衍生工具的使用, 使得银行承担大量的信用风险, 而且这些风险在资产负债表内没有体现, 从而使得投资者对银行的财务状况不能准确分析。此外, 影子银行体系内的借款利率如民间借贷利率、委托贷款利率等都高于商业银行定期存款利率, 这就导致更过的资金流入影子银行, “金融脱媒”现象也加剧, 造成银行吸收存款方面的困难, 就目前国家还没有放开存款利率上限的情况下, 商业银行主要通过依赖息差盈利的模式受到了威胁, 这对商业银行来说也是一种危害。

四、我国影子银行监管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实行分业监管, 但金融创新使得很多业务在银行、保险、信托中都有交叉, 传统的分业监管已然不适应金融业的发展, 其监管面临很大挑战。像影子银行这样游离于监管之外又是混业经营的融资机构, 还没有整体、统一的监管机构独立监管。监管范围不到位、监管标准不统一、监管交叉重叠等问题就是目前中国影子银行监管中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 (1) 监管范围不到位。目前中国的“一行三会”的监管模式使得部分新型金融机构处在监管的真空状态下。在对影子银行各个行业进行主管和审批时, 各级省政府金融办审批小额贷款公司, 银监会监管信托业, 工信委审批融资性担保公司, 虽然对影子银行的这些业务都有审核准入, 却不利于掌控和监管这些业务。 (2) 监管措施不到位。目前对于影子银行监管来说, 缺乏有针对性的法律法规, 而仅仅是某些相关业务的通知、禁令, 监管的力度可想而知。 (3) 监管滞后于发展。当前, 金融创新发展迅速, 银行、证券、保险、期货交叉发展, 很多行业与其他行业合作“打擦边球”来躲避监管。监管机构面对这些“创新”而没有实时完善监管方式。

五、加强我国影子银行监管的建议

在对影子银行的监管问题上, 要把握一个度, 如果不加监管可能会导致银行体系的风险蔓延, 如果监管过度可能会阻挡金融创新造成金融业发展的滞缓。我们对影子银行的监管既要借鉴国外经验也要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

(一) 引导影子银行朝正确合理方向发展

首先, 要对民间借贷正确地引导和规范。存在即合理, 影子银行在一定程度上发挥了融资补充作用, 不能因为它存在风险就一味的打压, 而是要正确的看待其存在, 正确引导和规范, 使其能够在金融业充分发挥作用。

其次, 要明确监管主体。不同类型的影子银行业务由专门的监管机构监管。对于高风险的非法金融机构要严厉监管, 相对地, 要放低透明度较高并且能够为市场提供真正需求的金融机构准入门槛。

此外, 对影子银行机构要加强监测。在监管过程中, 对于存在违规业务行为的要大力打击, 监管过后, 要对其中出现的问题做好记录并提出解决措施, 并不断加强对影子银行现状的调查, 确保能够掌握行业的准确信息。

(二) 加强影子银行系统性风险预警

首先, 从影子银行内部来完善控制机制。在影子银行内部要建立有效的风险预警系统, 提高其监管敏感性, 完善内部控制和风险分析。从投资者自身来说, 也要审慎为之, 不能被巨大的利润蒙蔽。

其次要在影子银行与商业银行之间建立防火墙。由于影子银行的渗透效应可能会导致商业银行更大的系统性风险, 因而在两者之间建立防火墙是有必要的。商业银行要调查弄清企业和担保公司贷款的真实用途, 防止自身的表内资金流向民间融资中介等影子银行机构。

(三) 建立宏观与微观结合的监管体系

目前影子银行发展迅速, 金融衍生工具不断创新, 金融体系之间各部分的内在联系和依赖性也在逐步增强, 市场参与者的各种经济行为都会影响到金融体系。在这种情况下, 如若只关注微观方面的监管, 着重监管个体风险, 忽略集体风险和宏观方面的监管, 就会无法准确判断系统系风险甚而无法采取合理的措施。因此, 监管当局应当把握好微观层面和宏观层面监管的联动性, 加强系统性风险的防范。

首先, 监管当局要对影子银行的资金来源、资产池、金融工具和交易方式等各方面进行全面监控, 对影子银行的各种业务、产品风险和风险管理的水平进行评测。

其次, 在宏观方面, 国家可以通过提高货币政策效率、放松对信贷规模的控制来加速利率市场化的进程, 进而缩小影子银行的盈利空间。在微观方面, 监管当局可以适当增加检测影子银行杠杆率的频率, 并严格控制其杠杆率, 以保证资产可能的风险在可控范围内。

总之, 虽然影子银行在中国金融市场的发展上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但其满足了市场对资金的需求。在某种程度上来说, 影子银行与传统商业银行之间的互补关系促进了金融市场的发展。因此, 在对影子银行的监管问题上要注意适度, 在风险与收益之间寻找平衡。

摘要:随着金融创新和“金融脱媒”的迅速发展, 我国的金融市场结构正多元化成长。影子银行是金融发展新模式, 在其大幅扩张的同时也对经济和金融产生很大影响, 风险也逐渐显现。美国次贷危机爆发后, 对影子银行的监管已经引起了我国监管部门的重视。本文首先对影子银行体系做简单描述, 其次主要就影子银行的监管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详细的阐述, 最后针对监管存在的问题, 提出完善我国影子银行监管对策。

关键词:影子银行,监管,金融风险

参考文献

[1]蔡静.国际影子银行监管改革及启示[J].金融监管, 2012 (6) :31-33.

[2]方平.“影子银行”的法律涵义及在我国的具体表现形式[J].金融发展评论, 2012 (9) :116-119.

[3]何文彬.我国影子银行体系的风险解析和金融监管困境[J].现代管理科学, 2012 (11) :68-70.

[4]裴欣.影子银行:发展现状与监管对策[J].生产力研究, 2013 (2) .

[5]钟纯.从金融创新角度看中国影子银行监管[J].南方金融, 2013 (8) .

[6]张远, 张立勇.加强我国影子银行监管防范系统性风险.[J].金融教育研究, 2012 (3) .

中国影子银行监管问题 篇2

中国的影子银行在其全盛时期常常被中国分析师视为不可避免的,因全球和国内经济状况而出现。影子银行本身也扮演了政府无法履行的角色:为经济中新的需求来源提供贷款。这个过程始于全球危机。

2008年席卷美国和欧洲的全球危机给世界各国带来了负面冲击,影响了全球股市和其他国家向这些发达国家的出口。2008年至2009年初,中国的外商直接投资大幅萎缩。作为回应,中国政府出台了一项高达5860亿美元的刺激计划,以促进经济增长。该方案引导资金升级和重建基础设施和其他项目,从而引发固定资产投资热潮。

基础设施占经济刺激方案的72%,大部分支出是由地方政府实施的。中央政府为这一揽子计划提供了30%的资金,其余资金是通过地方政府的借款筹集的。由于地方政府不能自己贷款,地方政府融资工具从银行和影子银行机构手中承担了债务。刺激计划的实施,启动了影子银行业务增长的固定资产投资快速增长。

影子银行的增长强化了固定资产投资的增长。影子银行为风险较高的借款人提供了资金。影子银行是房地产开发商和地方政府融资工具的另一种融资来源,它们建立了房地产和基础设施,有效地创造了GDP。中国领导层承认影子银行有风险。主席习近平Jingping表示2013年10月,“…我们清醒地认识到潜在的问题和挑战从需求下降,产能过剩,地方债务和影子银行,我们密切关注可能影响来自外面的。”

为了应对这种风险的增加,政府官员选择不彻底根除影子银行业,而是加强了监管和监管。周小川,中国人民银行行长,2012年11月,说“影子银行是不可避免的在银行发展业务…“影子银行被认为是一个潜在的系统性风险的来源,和解决方式是符合金融稳定委员会监测框架。银监会密切关注银行和影子银行部门的潜在风险来源,但允许影子银行活动继续进行。

银行有从理财产品中获利的动机,因为其他资产渠道,包括向国有企业发放低息贷款和央行票据的回报,都没有获得多少回报。如果将理财产品出售的做法被证明是对中国领导层不满意的做法,那么在银行将贷款从资产负债表上剥离的做法后来被发现,整个财富管理业务很容易被禁止。事实上,这是有先例的。信托行业最早起源于80年代,将外国资金引入中国。广东国际信托投资公司(GITIC)由于在房地产领域的高风险投资而拖欠付款,信托和投资公司随后被暂停,并于2000年被勒令重新认证。

因此,中国领导层支持影子银行业,因为它满足了流动性供应和需求需求,推动了经济增长。更重要的是,地方政府由于过度的风险,无法从银行获得融资,因此能够获得影子银行融资,主要来自信托公司。地方政府被迫通过增加固定投资来维持增长,即使这些项目的回报很低。地方政府融资工具,地方政府的企业部门,为了以产生增长的名义为项目融资,获得了许多贷款,但这一过程充斥着道德风险。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基于地方政府(而不是地方政府融资工具本身)的信用度获得贷款,严格来说,它们不是贷款借款人。资金用于建设从未被填满的城市,以及道路、桥梁和其他基础设施项目,其中一些项目比其他项目更可行。

影子银行产品不仅满足了融资需求,也满足了投资需求,因为零售和机构投资者从影子银行产品获得的收益高于银行存款。财富管理产品经常提供比存款更高的回报。流动性过剩的个人和企业正变得越来越精明,对从金融投资中获利颇有兴趣。

据汤森路透(Thomson Reuters)的数据,影子银行业务已增长到约20%至41%的资产负债表银行贷款。如果没有影子银行,贷款总额将下降16-29%,进而影响GDP的创造。中国可能已经错过了目标增长率。

2012年前后,随着信托和财富管理产品的违约,影子银行业的风险变得明显。华夏银行(Huaxia Bank)在2012年12月允许一家理财产品违约。一些信托贷款也处于危险边缘,尤其是在房地产领域。煤炭信托贷款在2013年12月和2014年开始恶化,原因是煤炭行业的盈利能力下降。最明显的情况下,信托贷款违约的威胁,“信贷/黄金#1 ”,30亿元(4.7亿美元)财富管理产品基于信托贷款倒塌的矿工,华融资产管理公司,国有企业,秘密救助贷款产品的资金,中国工商银行,信托产品的卖方。当“信贷/黄金 # 1”被包装成信托产品,并于2010年被工商银行分行出售时,它向投资者承诺的收益率为10%。然而,2012年煤炭行业受到了中国降低污染水平的努力的沉重打击。在不景气的行业中苦苦挣扎的“真富能源”(Zhenfu Energy)在管理和现金问题上陷入困境。当还款的日子到来时,它无法拿出资金,并得到信托公司的救助。最终,信托公司或其他机构经常对信托贷款进行救助,从而避免了系统的混乱。

2014年,中国的经济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房地产行业为金融业和房地产业带来了悲观的基调。这种增长放缓将会在“新常态”下被接受。

随着房地产供应过剩,开发商难以找到资金,房地产业的恶化导致房地产行业的低迷。中国房地产指数系统显示,4月份在中国的44个城市的房地产销售比前一个月下降了9%,与去年同期相比下降了19%。

与此同时,4月份平均房价较去年同期上涨了0.1%,比去年同期上涨了9.1%。这些连续上涨是自2012年中期以来的最低水平,当时房地产市场在上次经济低迷后开始上涨。房地产投资的数量也传递了负面信息。2014年第一季度,中国26个省份中的4个省份的房地产投资出现负增长,其中黑龙江和吉林两省的降幅超过了25%。尽管2013年和2014年房地产行业恶化,但分析师们担心的是最糟糕的情况。然而,尽管环境中弥漫着金融脆弱性,但政府的干预令经济得以持续,因为信托被下令吸收任何损失,货币政策放松,以鼓励支出,往往是目标行业,房地产购买政策也得到放松。

CBRC在2014年告诉信托公司,它们必须准备为违约公司提供资金。信托公司被要求限制业务和减少资产,或者让股东提供额外的资本。这削弱了信托行业的迅速扩张,并让信托公司注意到,它们必须小心行事。

2014年9月,中央银行出台了一些政策,允许那些已经还清抵押贷款的购房者被重新归类为首次购房者,为第二次购房者提供了打折抵押贷款,并为第三次购房者提供抵押贷款,这让人们对房地产行业的信心逐渐下降。不过,尽管中国此前曾经历过房地产泡沫破裂,但这一次,房地产市场的下跌与影子银行业紧密联系在一起,造成了更广泛的影响。随着影子银行贷款在2014年缩减规模,为规模较小的开发商融资要么完全被砍掉,要么变得更加昂贵。作为融资来源的预售业务减少,也限制了小型开发商的融资池。2014年5月,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发布了一份声明草案,建议允许地方政府将其债务转至市政债券,以维持政府运作。10个富裕的城市被允许发行市政债券,作为结束禁止发行市政债券的试点项目的一部分。

更多的可能来自于影子银行监管的全球发展。2014年3月31日,中国银监会主席尚福林出席了在伦敦举行的金融稳定委员会全体会议,其中包括来自成员国和国际机构的约70名高级代表。其中一个关键问题是,全球金融体系核心监管改革的进展,加强了对影子银行的监督和监管。金融稳定委员会批准了其成员之间的信息共享进程,以支持除货币市场基金以外的影子银行实体的监督和监管。FSB将于今年5月启动有关部门的信息共享,并将于2015年在这一政策领域对国家执行FSB的高级政策框架进行同行审查。金融稳定委员会还批准了一份政策建议的实施时间表,以解决2013年8月公布的证券融资交易相关的金融稳定风险。金融稳定委员会还审查了公众咨询和定量影响研究的结果,该研究针对的是对非集中清算证券融资交易进行削减的监管框架。金融稳定委员会对巴塞尔银行监管框架(“BCBS”)的最终结果表示欢迎。该委员会对大型风险敞口的监管框架进行了简短的发布,并对银行在资金方面的投资进行风险敏感的资本要求,以减轻银行和影子银行实体之间的溢出效应。其中一个目标是将影子银行转变为透明和有弹性的市场化融资。为加强影子银行的监管和监管,金融稳定委员会(FSB)已同意在信息共享过程中支持实施政策框架,以监督和监管货币市场基金以外的影子银行实体。进一步制定政策框架,解决与证券融资交易相关的金融稳定风险。在此之前,对公众咨询的结果进行了回顾,并进行了进一步的全面量化影响研究。该领域的政策建议的实施时间表已经达成,并将发表。此外,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BCBS)已经完成了对大型风险敞口的监管框架,短期内公布,以及对银行股本投资的风险敏感资本要求,以减轻银行和影子银行实体之间的溢出效应。

影子银行业务的下滑也标志着一个永久性的转变。随着官员们强调经济增长将持续放缓,政治气氛发生了变化。在这一点上,领导层认识到,在制造业的增长下,以及后来在固定资产投资和影子银行业务的扩张下,数十年来令人兴奋的增长是不可能持续的。

GDP增长预计将会下降,在2015年第三季度降至7%以下,人们普遍认识到中国经济需要重组以保持增长。尽管固定资产投资在短期内提振了经济增长,但中国领导层意识到这种情况不会持续太久。重点改革服务业和高科技制造业。

影子银行业务的下滑被纳入一个更大的政治经济姿态,警告称经济放缓是重组的自然组成部分。由于影子银行的问题,投资者的情绪并不高涨,也没有下跌。

经济放缓被认为是理性的,甚至是不可避免的,而不是仅仅因为影子银行活动的减少而造成的,这使得领导层有很大的回旋余地。国际社会接受了这种解释;尽管对中国允许坏账累积的做法存在一些负面反应,但国际社会普遍认为影子银行和整体经济的下降是结构性变化的可接受的组成部分。

“简单的逻辑表明,中国的GDP几乎不可能以目前的速度增长,同时重新平衡其对出口和债务推动的投资过度依赖的危险。”——迈克尔·佩蒂斯(michael Pettis),北京大学金融时报教授,2013年7月28日 “(中国经济增长放缓)是一件好事,它将确保中国经济在未来更稳定的增长,”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副总裁朱民(音译)在2014年10月14日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年会上表示。

“…分析家认为市场不应该过于担心经济放缓,这可能主要是由于中国经济结构调整的路径向更可持续的增长。“劳拉,市场观察,2014年4月1日。”

经济放缓被认为是合理的,防止市场非理性反应。2014年中期,中国股市总体保持稳定,甚至在2014年年底出现反弹。交易规模在去年12月迅速膨胀,交易量超过1万亿元人民币,以前每天的平均交易量不到3000亿元人民币。

更重要的是,影子银行系统是股票市场的主要资金来源。一些理财产品转向股票市场或赎回,因为房价缓慢下跌,投资者把钱投入股市。随着沪港通(上海和香港交易所之间的交易渠道)被执行,投资者创造了一个牛市,建立了另一个资产价格泡沫,这次是在股票市场。

影子银行资金流向股市的渠道,远不如流入房地产行业的资金流动,因为股市的投资导致了资产价格的变动,而没有伴随的建设热潮。2015年7月,网上P2P贷款平台的股票购买贷款被禁止。政府还对银行和灰色市场机构的保证金贷款进行了打击,财富管理产品对股票投资的杠杆作用有所下降。与房地产市场泡沫破裂一样,股市泡沫破裂是由政府资金做空的,阻止了为股市繁荣融资的常规银行业和影子银行板块的挤兑。

由于影子银行一般不被视为中国经济下滑的原因,特别是在股市繁荣期几乎不可见的情况下,对影子银行的额外监管力度不够。同时介绍了法规,包括在2013年底发布的一份通知,这阐明了影子银行的范围,以及一些最初的影子银行规定,草案规定,鼓励银行直接投资基金理财产品从2014年12月,127年循环,限制贷款企业伪装成银行间拆借2014年5月,和10原则2014年9月由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监管P2P,没有规定实施真正撤销影子银行业务的精神。事实上,尽管经济放缓,影子银行实体仍在一些方向上扩张;保险公司和证券公司增持信托产品,而众筹,一种新的融资方式,允许规模较小的投资者购买有风险的房地产项目的股票,变得越来越受欢迎。

结果,该行业既没有被根除,也没有成为替罪羊。这与美国在全球危机期间所发生的情况完全相反,当时金融部门被认为是经济放缓的原因。这个故事是不同的,因为美国经济放缓是金融失败的结果,并没有被设计出来。中国的情况是,经济放缓是必要的,从激进的立场看,甚至是有意的。尽管重点转向整体经济增长,影子银行的性质发生了变化,但行业并未消失。由于房地产行业的资金紧张和困境,信托贷款和银行承兑票据的新融资在2014年下半年有所下降,但委托贷款(以及流向公司债券和股权的流动)的额外流动是积极的。后来,资金也流向了伞形信托和P2P贷款公司,用于投资股市。

很明显的是,中国的影子银行体系与政府控制和政治意愿联系在一起,远远超过了美国和欧洲。如果中国政府希望在任何时候彻底根除影子银行,那么通过监管和指令就可以轻易做到这一点。然而,这一行业已经被允许继续生存,采取了不同的形式反映了现有的经济和政治状况。这种情况与银行和政府之间更为明确的关系并行。银行继续在某种程度上反映政府的目标和整体的经济环境,把贷款集中在特定的部门或实体上。事实上,刺激措施是直接向大型银行注入资金,用于向指定部门发放贷款。因此,中国影子银行业在其政治经济中是独一无二的。

中国影子银行监管问题 篇3

关键词:影子银行;风险;监管

一、 引言

在金融监管逐渐被放松的背景下,风靡美国的的影子银行像雨后春笋般在中国蔓延,其影响深远。尽管我国受这场金融危机的影响很小,但还应防患于未然,尽早完善我国银行的监管制度。本文通过对国外影子银行体系研究成果的借鉴,并结合本国特点以及其发展现状,分析具体风险,进而提出具体的风险规避措施,最后在监管方面提出政策性建议。

二、 影子银行体系的产生

(一) 影子银行产生的原因。“流动的货币过多,银行无法吸纳”———这是 “影子银行”出现的普遍原因。

从世界各国来看,过度的流动性是导致“影子银行”盛行的主要原因,由于每个国家的金融环境各异,“影子银行”的表现形式有所不同。

在美国金融危机前,货币政策的量化宽松,金融衍生品的泛滥,尤以交易证券化房地产贷款为主,“影子银行”在其中更是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由于中国金融体制的差异,中小企业几乎难以从银行体系获得贷款,这是受限于严苛的金融监管与银行体系资金的垄断。 至此不难理解为什么中小企业会向“影子银行”借钱。

(二)影子银行的内涵。影子银行系统的概念最早是由美国太平洋投资管理公司执行董事麦卡利提出。他认为影子银行泛指具备传统银行的职能,却游离在银行体系外的机构,它包括投资银行、对冲基金、货币市场基金、债券、保险公司、结构性投资工具等非银行金融机构。

广义上,影子银行体系是指在常规银行体系外的实体及其活动所组成的一个信贷中介系统;狭义上,指上述系统中那些具有系统性风险隐患和监管套利隐患的实体及其活动。

(三)中国影子银行体系的特点。从业务运行角度看,中国的影子银行有如下四个基本特点:

一是基本不受监管。由于分业经营与分业监管,监管部门难以界定影子银行业务的范围,使其有机会游离于监管外。

二是资金链不稳定。影子银行资金一般来源于储蓄,影子银行体系作为借款人与贷款人的媒介,很少注意资金的期限搭配问题,存在很多短期借款长期占用的情况。

三是杠杆率较高。影子银行没有广泛的资金来源,只能依靠大量举债,造成了杠杆率较高。

四是场外交易。一般来说影子银行的产品设计较复杂,且信息披露少。

三、影子银行体系的发展

从影子银行的产生来看,影子银行体系其实是顺应现代金融的发展需求。一是规避了《巴塞尔协议》中对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的要求。二是满足了商业银行对资本安全性的要求。三是符合商业银行对流动性的追求。

2012年是中国影子银行高速发展的开始。截至2012年9月底,我国影子银行资金存量已经高达28.25万亿元。其中银行承兑汇票为8.4万亿元,占总体30%,高居榜首;第二是民间借贷规模,占总体比例为23%;第三是委托贷款;第四是融资类信托产品。以上四类信用中介活动总计占比84%,是我国影子银行体系的主要组成部分。

四、中国影子银行体系的现状

银监会副主席王肇星指出“影子银行体系是整个金融体系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是正规金融体系的重要补充”。

尽管目前金融监管十分严苛,但也抵挡不住需求的诱惑,很多银行的理财产品、委托贷款、银信合作等都具有影子银行的特点。“银信合作”是指企业借助银行获得资金,银行通过信托理财产品的方式为企业募集资金。

五、中国影子银行体系的风险

影子银行运作的模式较为复杂,也蕴藏了独特的风险。下面将对风险做大致总结:

1. 银行理财产品与资产管理业务界定不明确,并且未对准入门槛设限。其实不是任何一家银行都适合资产管理与运作理财产品。

2. 道德风险。银行内部人员可能会将行内资金以贷款形式发放给小额贷款公司,从中谋取利益。

3. 信息不对称。一些商业银行不擅长甄选信托资产项目,对资金去向并不了解,资金使用方可能会将资金投资于协议外的地方。

4. 缺乏监管。银行理财产品的销售人员只关心销售额,而不在乎募集的资金投向何方,风险结构如何。

5. 扰乱政府的宏观调控。影子银行的资金游离于系统外,规避了监管,且具有货币创造的功能。

6. 期限错配。目前银行的理财产品大多是短期性的,但募集的资金却投放于长期的项目。

六、中国影子银行体系的风险控制

第一, 影子银行作为资金中介,不管其是潜藏于理财产品还是其他资金融通活动,如果它是从公众募集资金,就应有准入审查。

第二, 建立风险分担机制。影子银行的资金一般投向中小企业,而中小企业受经济运行周期的波动影响较大,所以影子银行的风险较大。

第三, 交易透明化。大多数影子银行的活动都比较复杂和隐蔽,很少向外界披露信息,因此加强信息披露的重要性尤为突出。

第四, 投资者教育。对于有意向购买理财产品的投资者,银行应向其提供风险常识的培训,让投资者充分了解理财产品的风险结构。

第五, 对于银行的表外业务和非银行金融机构的类银行业务活动,监管部门要制定新的政策和措施予以监管。尤其要考察实际项目活动与协议中的资金用途是否一致,及流动性与期限配置的问题。

第六, 切实完善监管制度和整合监管体系。弥补因分业经营和分业监管导致的监管漏洞,加大各种金融衍生品的监管力度。

七、中国影子银行体系监管的政策建议

1.结合中国目前影子银行体系的现状与特点,建立多层次的监管制度。在充分了解影子银行的定义及发展后,搭建风险内控机制。

2.既要鼓励银行创新,也要引导金融市场的合规发展。好的金融创新是将风险控制在合理范围内,同时给市场带来活力。

3.商业银行必须找到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在何方。任何创新都必须有的放矢,运用自身的优势发展核心业务,更能在降低风险的同时,获取经济增长带来的利益。

4.对于影子银行,我们既要看到其对经济的积极作用,加以利用;又要认识到影子银行带来的系统性风险,建立风险防范的机制,控制风险的蔓延。

5.政府应规范民间融资,引导其合法化,阳光化。民间融资是对银行融资的有效补充,应合理利用。

6.加强银行的内部的风险控制,严格防范操作风险。严格执行银监会的“三个办法、一个指引”的要求,对于贷款的审批,贷后等风险环节加强管控力度。

7.对于融资平台的进入设立准入门槛,并纳入监管体系。一些地方政府通过从融资平台借债,投入到一些长期项目中,其期限长且盈利不稳定,极有可能发生偿债危机。与此同时,融资平台良莠不齐,大多缺乏有效内控体系,对于风险的把控能力较弱,难以甄别项目风险以及事后的跟踪。融资平台的风险又会传导至银行体系,从而增加整个系统的风险。

8.金融改革势在必行。由于利率暂未市场化,巨大的资金缺口难以被银行等常规金融机构填补,由此催生了影子银行体系。我们必须从体制上改革,才能有效激活目前以银行为主体的金融体系。利率与汇率的市场化、人民币资本账户的解锁、金融机构风险自担等措施都是我们下一步可以进行的动作。改革从不因风险而止步,只要我们能够抑制影子银行的风险累积,就一定能将影子银行阳光化,并纳入监管体系。(作者单位:中信银行信用卡中心)

参考文献:

[1] 辛乔利,影子银行[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10.

[2] 冯迪凡.全球监管者应关注影子银行体系治理[N].第一财经,2011-05-06.

[3] 周莉萍. 影子银行体系的信用创造:机制、效应和应对思路[j]. 金融评论,2011(4):37-53.

中国的影子银行问题及监管 篇4

关键词:影子银行,次贷危机,问题及监管

▶▶一、何谓“影子银行”

影子银行系统 (The Shadow Banking System) 的概念由美国太平洋投资管理公司执行董事麦卡利首次提出并被广泛采用, 又称为平行银行系统 (The Parallel Banking System) , 它包括投资银行、对冲基金、货币市场基金、债券保险公司、结构性投资工具 (SIV) 等非银行金融机构。这些机构通常从事放款, 也接受抵押, 是通过杠杆操作持有大量证券、债券和复杂金融工具的金融机构。

以上是美国对于影子银行的界定。美国的影子银行具有以下特点:

首先, 影子银行受到的监管很少, 这是影子银行最大的特点, 由于影子银行都属于非银行金融机构, 他们不需要受到类似银行的严格监管, 其经营活动不公开、不透明, 相对比较隐秘;其经营背后也没有类似传统银行拥有的存款保险制度、最后贷款人等保护机制, 这使得其潜在经营风险存在较大不确定性。同时, 影子银行的产品结构设计非常复杂, 这些金融衍生品交易大都在场外柜台交易市场进行, 鲜有公开的、可以披露的信息。

其次, 高杠杆性, 由于影子银行不需要遵守中央银行的法定准备金规定, 所以其资本运作的杠杆率很高, 用少量资金即可带动较大规模的资本, 从而放大了运作的风险。

再次, 表外性。由于自身缺乏渠道能力, 影子银行需要与传统银行进行紧密的合作关系, 以实现多方“共赢”。比如, 商业银行可以深度参与投资银行的资产证券化和结构化投资, 但这些业务都游离于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表之外, 给商业银行的监管带来了更大的难度。

▶▶二、“影子银行”与次贷危机

目前, 普遍认为影子银行是美国次贷危机的重要根源。在美国经济繁荣期间, 影子银行设计出各种结构复杂的证券化融资产品, 打包出售给世界各地的投资者, 在此期间, 其规模迅速膨胀, 甚至超过商业银行。但是金融危机爆发后, “影子银行”的抗风险能力却不堪一击, 货币市场流动性萎缩, 银行间市场拆借利率上升。引发影子银行的资产抛售, 五大投行在半年内或被收购, 或破产, 或被迫回归商业银行;2/3 的对冲基金倒闭, 到2008 年第四季度, 资产价格的下跌和赎回使对冲基金的资产缩水一半以上。给经济体系带来了巨大的损失。影子银行体系蕴含的巨大风险可见一斑。

▶▶三、“影子银行”在中国

“影子银行”问题在中国同样存在。但是, 其在中国的深度和表现形式与美国的影子银行问题既存在相似的地方, 也存在着区别。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首先, 中美两国影子银行的运作模式和杠杆率差异较大。美国的影子银行的特点在于通过复杂的资产证券化来进行的高杠杆交易。2007 年, 只有高盛的杠杆率低于3 0 倍, 雷曼兄弟、美林证券以及摩根斯丹利均超过30倍。我国投资银行目前的收益大部分来自股票承销发行以及中介费用, 并且杠杆率远远低于美国投行。

其次, 中美两国影子银行所处的发展阶段不同, 资产证券化率差别很大。我国的信贷资产证券化始于2005 年, 截至2009 年底我国信贷资产证券化的总规模仅有667.83 亿元, 规模非常之小。而截至2008 年7 月末, 美国仅抵押债务凭证 (CDO) 的证券总价值就已经超过了9 万亿美元。

可以说, 从问题的严重性来看, 中国的影子银行问题与美国相比存在着比较明显的差别。中国影子银行的主要表现, 在于银信合作和地下钱庄问题。这些问题, 同样具有影子银行的表外性和隐蔽性两个特点。根据中国人民银行的数据, 2010 年新增人民币贷款以外融资6.33 万亿元, 占融资总量的44.4%, 这意味着被称为中国版“影子银行”的所谓银信合作理财、地下钱庄、小额贷款公司、典当行等其他非银行的金融机构的贷款规模已经逼近半壁江山。如果不加紧治理, 那么, 上世纪90年代中国的金融风险又将重演。

鉴于中国银子银行的特点, 笔者认为, 在对于影子银行的监管上, 监管层可以考虑采取以下措施:

第一, 完善立法, 调整监管的边界, 将影子银行纳入监管的范畴。在银监会的最新规定中, 要求商业银行应严格按照要求将表外资产在今、明两年转入表内, 并按照150%的拨备覆盖率要求计提拨备, 同时大型银行应按照11.5%、中小银行按照10%的资本充足率要求计提资本。表明监管层已经注意到影子银行问题的严重性。但是, 这些规定只是以通知的形式发布, 尚未形成系统的法律。

第二, 加强对于金融创新的监管。我国现代金融业只有短短30 多年的历史, 市场化金融市场格局还没有完全确立, 监管体系和监管方法也比较落后, 与西方成熟国家的金融体系差距甚远。产品结构越简单, 金融系统风险较小。这就要求我国的金融创新必须符合当前的金融现状, 缩短金融创新的链条, 循序渐进。原则上, 金融衍生品创新暂时只允许基于原生产品的一次创新, 不能基于衍生产品之上的再次创新。

参考文献

[1]王晓雅, 次贷危机背景下影子银行体系特性及发展研究[J], 《生产力研究》No.11.2010

[2]谈佳隆, “影子银行”:“剿”还是“抚”?[J], 《中国经济周刊》, 2011年5月30日

[3]李东卫, 关于影子银行系统监管的几点思考[J], 《中国科技投资》, 2011年2月

中国影子银行体系研究报告 篇5

注:本文是中国社科院重大调研课题《中国影子银行体系发展状况研究》中期报告的摘要,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国际金融研究中心课题组完成,引用请注明出处。

中国社科院世经政所国际金融研究中心课题组 2013年4月22日

一、总论

与发达国家影子银行相比,中国影子银行的发展尚处于初级阶段。发达国家影子银行具有以下五个特征:由非银行金融机构主导;以证券化活动为核心;具有较高的杠杆率;主要依赖批发手段融资;影子银行产品购买者以机构投资者为主体。而当前中国影子银行体系的特征为:由商业银行主导;影子银行产品一般不涉及证券化,仅有少数银信合作产品具有证券化特征;杠杆率较低;主要依赖零售渠道融资;影子银行产品购买者以零售客户为主体。不过,中外影子银行也具有如下共同点:均具备期限转换与流动性转换功能;均流离于常规监管体系之外;均不享受存款保险公司保护与央行贴现窗口支持。

中国影子银行体系自2010年起迅速扩张,目前已具备相当规模。如果采用最窄口径,即认为中国影子银行体系只包括银行理财业务与信托公司,则2012年底中国影子银行规模达到14.6万亿元(基于官方 数据)或20.5万亿元(基于市场数据)。前者占到GDP的29%与银行业总资产的11%,后者占到GDP的40%与银行业总资产的16% 中国影子银行体系兴起主要来自融资方、投资方以及投融资中介三方面的旺盛需求。从影子银行融资方来看,源自宏观调控方向转变背景下重点调控行业(房地产与地方投融资平台)与中小企业的旺盛融资需求;从影子银行产品投资方来看,源自金融抑制环境下居民部门的旺盛投资需求;从投融资中介来看,源自商业银行通过金融创新来规避贷存比、资本充足率与贷款限额等监管指标的行为。

中国影子银行体系的产生与发展有其合理性。这一合理性主要体现在:第一,这是中国商业银行在金融抑制环境下自发实施的金融创新,既扩展了传统金融服务的边界,又缓解了金融抑制的程度,有助于提高储蓄投资转化能力与资源配置效率;第二,为各种类型企业提供了必要的流动性缓冲,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宏观调控不确定性对企业生产经营造成的不利冲击。

中国影子银行体系的发展面临一系列潜在风险。主要风险包括:一是期限错配(资产期限结构长、负债期限结构短)面临的流动性风险,而流行的资金池—资产池理财业务进一步放大了这种风险;二是信用违约风险,即作为影子银行基础资产的各种债权的实际回报率难以覆盖影子银行产品承诺的回报率;三是造成人民币存款以及M2数据的频繁扰动,对央行将M2作为货币政策中间目标的做法提出了挑战;四是由于投资者并未充分认识到影子银行产品中包含的潜在风险,造成理财产品的定价未必充分反映了相应风险。

二、银行理财产品

近年来银行理财产品发展迅速。其主要原因,一是国内信贷需求旺盛;二是中国居民财富增长迅速但投资渠道匮乏;三是对利率市场化的预期促进银行增加中间业务比重。

目前看理财产品风险总体可控,但存在一定程度的流动性风险和信用违约风险。一方面,理财产品的负债主要为通过滚动发行短期理财产品获得的资金,而资产多为中长期贷款。一旦不能继续滚动发展理财产品,则会触发流动性风险;另一方面,理财产品银行将大部分债券类理财产品投放到中低评级的城投债中,潜在的违约风险不容忽视。

理财产品发展的间接效果是加速了存款利率市场化进程。理财产品的基础资产中有很大一部分是债券、同业拆借等利率敏感性资产,这些资产都已实现利率市场化,且多以SHIBOR定价。这意味着理财产品定价将随市场利率的波动而变动。

资金池—资产池模式并非中国影子银行独有,但中国的资金池—资产池模式与国外相比存在两点差异。一是,在人民币表外理财产品的构造中缺乏诸如SPV之类的风险隔离机制,导致一旦基础资产出现问题,风险会很快蔓延至商业银行资产负债表表内;二是,人民币理财产品的基础资产没有被重复抵押与多重销售,总体杠杆率较低。

监管环境的变化将改变理财产品的投资组合结构。在当前日趋严格的监管环境下,理财产品大量配置于货币资金市场和债券市场。尽管流动性风险处于可控范围内,但盈利性并不理想。预计未来商业银行会采取更多金融创新手段来规避金融监管,以将更多资金投放于高收益信贷类资产。

三、信托

中国信托业发展迅猛,目前已形成较大规模。信托业的发展,一方面是由于商业银行面对严格的监管和其信贷扩张冲动之间形成矛盾,这对信托业的发展提出了客观要求;另一方面,商业银行表内外以及银行和非银之间的价格存在双轨制,为信托利用双轨红利进行套利提供了动机和可能性。

单一资金信托一直是中国信托业的主要资金来源。中国信托业在很大程度上可以看作是一种以商业银行、地方投融资平台、私募基金等金融机构为主导,并通过银信合作、政信合作、私募基金合作等信托业务形式实现的一种金融中介方式,是传统银行信贷业务的一种延伸。从资金运用的角度来看,投向政府主导的基础产业、房地产与工商企业的信托资金已形成三足鼎立之势。

当前中国信托业出现问题并导致整个金融体系爆发系统性危机的概率很小,但不仅无法排除爆发流动性风险和大面积违约事件的可能,而且未来的可持续发展也面临着巨大挑战。特别是,银信合作是影子银行的重要形式,信托业风险会直接导致影子银行出现问题。信托业风险源来自如下几个方面。一是中国信托产品以贷款信托等债务类信托产品为主,具有期限较短、收益率较高、产品信息不透明、风险分担不明确等特征;二是经济周期对信托产品违约风险和流动性风险产生影响;三是资产价格波动对信托资产价值或抵押价值产生影响;四是随着金融改革深化,特别是利率市场化改革将对信托业双轨制红利的冲击;五是监管部门加强和完善宏观审慎监管,将对信托业合规运营形成压力。

四、城投债

城投债本身并非中国影子银行体系的组成部分,但城投债是银行理财产品与信托产品的重要基础资产。城投债风险在一定程度上会决定影子银行产品风险。

中国城投债募集资金基本用于基础设施和公用事业建设,社会效益相当显著。城镇化进程对基础设施融资的需求很大,在中国政府大力推动城镇化的背景下,未来中国城投债市场还有较大的增长空间。

目前中国城投债市场尚不存在系统性风险。城投债属于准地方政府债,其信用就是地方政府信用。与美国市政债相比,中国城投债无论绝对规模还是相对规模都较小。中期内中国GDP增速和地方政府财政收入增速依然有望处于全球较高水平,因此大多数地方政府都具有偿还城投债的财政实力。

零违约记录和收益率错配是城投债的主要潜在风险。美国市政债从1986年到2011年共有2366例违约,年均违约91例。而中国城投债从1992开始发行至今,就连1例违约都没有出现。表面的安全实际上降低了城投债市场的风险管理水平,容易催生道德风险。大多数城投债所投资项目的直接经济效益不高,仅靠项目本身难以还本付息,需要政府补贴才能确保还本付息。某些中西部地区未来有可能出现地方财政难以支付城投债本息的情况,从而发生局部风险。

五、政策建议

第一,监管当局应该从服务实体经济发展、促进非传统银行业务健康发展的角度来积极规范和引导影子银行体系的发展,同时通过加强监管与提高透明度等方式来防范影子银行体系的潜在风险。

第二,监管当局应强化对游离于常规监管体系之外的影子银行体系的监管,例如加强对影子银行产品的信息披露要求以提高透明度,减少误导性的虚假信息,确保投资者对影子银行资金的具体投向、性质与风险有充分了解;将银行表外信贷项目显性化;对资金池—资产池中不同风险不同类型的产品进行分账管理与分类管理等。

第三,监管当局应该厘清影子银行体系参与各方的权责关系,明确风险暴露后的损失分担机制,打破刚性兑付的格局,允许影子银行产品出现违约。

第四,在风险可控的原则下,大力发展信贷以及企业债券等资产的二级市场,鼓励资产证券化等金融创新,以提高影子银行基础资产的流动性,进而缓解影子银行产品的期限错配。

第五,针对可能出现的大面积信用违约事件,监管当局应当以危机管理的方式适当介入,但是应该避免形成长期干预机制。具体而言,监管当局应当事先收集信息、做好预案,保证违约事件的有序发生,以及违约清算的快速、有效、公正的进行。

第六,监管当局应该加快金融改革的步伐以降低影子银行体系存在的激励,例如加快利率市场化改革、改变分业监管格局已应对金融机构综合经营的新趋势、将数量型调控方式转变为价格型调控方式等。

第七,监管当局应在防控风险的同时,引导信托公司探索和发展符合时代特征的信托新产品;引导信托公司摆脱目前的影子银行的角色,大力发展专业化、差别化和多样化的信托资产管理服务;在信托计划由于其私募性质只能进行有限信息披露的时候,确保信托目标客户回归机构投资者和富裕阶层,而非普通公众。

中国影子银行监管问题 篇6

【关键词】中国影子银行;风险;监管对策

一、影子银行概述

影子银行是指游离于传统银行体系之外、可能引发系统性风险和监管套利等问题的非银行信用中介体系。影子银行具有和传统银行类似的融资中介功能,即用短期负债为长期资产提供融资,但其游离于传统货币政策监管之外。

近年来,作为金融创新的典型代表,影子银行体系急剧膨胀,使传统银行体系作用不断萎缩。目前我国影子银行体系尚不完善,规模较小,发展较慢,但其风险仍会对我国金融市场的稳定性造成不良影响。

二、中国影子银行的风险分析

随着金融脱媒化趋势日益凸显,影子银行体系在超常规扩张的同时,其风险也在不断地积聚和深化,内在脆弱性不断显现。

1.影子银行高杠杆率蕴含极大的金融风险。影子银行游离在金融监管之外,突破了传统银行体系监管制度的限制,没有资本充足率的要求,也不必缴纳存款准备金。在没有充足的资金供应前提下,进行高杠杆率的资本运作,加剧了整个金融体系的不稳定性。

2.期限错配增加了流动性风险。影子银行资金来源呈现出短期化趋势,主要通过在货币市场上发行短期融资工具获得,并以此投资于长期资产,存在资产负债期限的高度错配问题。由于过度依赖流动资金,影子银行体系较为脆弱,一旦资金链条断裂,必然会增加影子银行的流动性风险甚至形成刚性兑付压力。

3.影子银行与传统银行交叉加剧了系统性风险。影子银行与传统银行在金融市场上存在交叉作用,在交易过程中获得协同效应时,也加剧了系统性风险。当金融市场上出现流动性风险时,影子银行体系和传统银行体系之间的高度关联性将会放大市场效应, 一旦一方出现挤兑危机,将会蔓延至整个金融系统,对金融稳定性造成巨大冲击。

4.金融监管部门对影子银行体系的监管缺失增加了风险的不稳定性。金融监管机构对影子银行的监管过于宽松,缺少行之有效的监管途径和措施,仅依靠市场自律,导致影子银行资金流动不透明,扩大了资金链条风险,使其风险抵御能力下降,进而使得影子银行体系发生挤兑甚至崩盘,引起金融危机的爆发。

三、中国影子银行的风险监管对策

1.构建微观审慎监管与宏观审慎监管相结合的监管框架。目前我国“一行三会”的伞型监管模式仍停留在微观审慎的层面,存在相互掣肘、效率低下的内在缺陷,无法形成监管合力,易产生监管真空和监管套利。因此,应逐步建立起宏观审慎监管框架,重视整个宏观经济和集体行为对金融体系的影响。金融监管部门应把握金融业的内在关联性,分析传统银行与影子银行之间风险传递机制,鉴于影子银行体系风险具有联动性,要在商业银行与影子银行之间构建防火墙,避免传统银行向影子银行转移资产进而逃避监管。

2.建立健全覆盖影子银行体系的法律法规。目前,我国影子银行相关法律法规尚不完善,在某些领域立法滞后的问题尤为凸显,因此建立系统的影子银行法律监管体系至关重要。从法律上明确界定影子银行的概念,通过立法将游离于监管体系之外的影子银行纳入监管范畴,实现金融监管的全方位覆盖。同时,对金融衍生品标准作出严格的规定,强化对金融创新产品的监管,逐步走出监管的真空地带。

3.深化金融体制改革。随着金融市场化的推进和市场对融资及创新的需求,影子银行应运而生,但影子银行体系的急速膨胀也为整个金融体系带来了巨大的脆弱性。一是加强利率与汇率的市场化改革,完善价格形成机制。二是放开金融市场的准入,使民间资本更自由地进入市场,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难的问题。三是促进传统银行改革,打破资源配置中银行的垄断地位,发展多层次的金融体系,引导金融市场的良性竞争。

4.完善信息披露制度。信息披露匮乏,市场透明度低是影子银行体系的基本特征之一。影子银行与投资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可能导致投资者的逆向选择和刚性兑付的要求,也容易产生道德风险。因此,完善信息披露制度是加强影子银行体系监管的关键。设立责权明晰的监管主体,建立切实可行信息披露奖惩机制,同时要求信息评级机构秉持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充分发挥其在信息披露中的作用,全面客观地对评级对象进行评估。

5.建立影子银行的风险预警与动态监测机制。健全有效的内部控制机制是进行金融市场外部监管的前提,因此,监管部门必须建立有效的风险预警和动态监测系统,提高风险监管的敏感度。通过定性定量相结合的分析方法确定影子银行的风险系数,预测和估计影子银行系统性风险发生的程度和概率。建立监控风险的预警体系,将影子银行风险监测预警系统纳入金融机构评估的框架中,综合评估影子银行系统性风险状况。

6.推动金融创新。目前我国金融体系不完善,资本结构不合理,金融资源基本由大中型银行垄断,以民间资本为主的金融服务尚有巨大潜力。在中小微企业金融抑制现象严重的情况下,应开放民间资本市场,改善中小企业的外源性融资。同时,互联网金融时代下,以蚂蚁金服为代表的电商纷纷投身小微金融市场,推动了多元化金融服务体系发展。因此,监管机构应鼓励具有内在创新力的影子银行发展,在风险可控前提下引导影子银行产品创新,推动影子银行阳光化发展。

参考文献:

[1]何文彬.我国影子银行体系的风险解析和金融监管困境[J].现代管理科学,2012

作者简介:

中国“影子银行”雾霾 篇7

自2007年开始的美国次贷危机后, “影子银行”逐渐被人们所重视。此前一直游离于市场和政府监管之外的“影子银行”从一个边缘的、信贷补充的市场角色, 逐渐成为了现在经济体当中的一个重要主力。关于“影子银行”的界定, 众说纷纭, 很多专家将中国的“影子银行”体系从狭义和广义两种范围进行划分:从狭义角度来看, 只有游离于监管范围之外的融资活动才能属于“影子银行”体系;而从广义角度看, 凡是通过非银行信贷渠道提供信用活动的, 都可以纳入“影子银行”的范畴, 这部分信用规模的估算有助于加深对整个货币市场信用供给的了解。通过对提供信用的不同渠道进行分类, 能够有效地识别“影子银行”的风险所在。而中国“影子银行”因为高杠杆率、低透明度等原因, 其潜在风险已逐渐为世界所关注。

2012年11月12日, 央行行长周小川对外表示, 中国也像其他许多国家一样会存在“影子银行”, 但中国的“影子银行”和金融危机中发达国家所暴露出来的“影子银行”相比, 在规模和问题上要小得多。此外, 中国绝大多数非银行金融机构的金融活动多数都处在监管之下, 而不是像有些国家那样完全脱离了监管。

尽管如此, 我们也无法忽视“影子银行”在中国强大的影响力。近几年来, “影子银行”在融资行业中重新抬头。据统计, 截至今年1月中旬, 通过银行渠道提供的“影子银行”规模包含银行理财产品 (非保本型) 4.2万亿, 其中含银信合作、银证信合作和银证合作部分;未贴现银行承兑汇票1.12万亿;委托贷款6.5万亿。通过非银行金融机构渠道提供的“影子银行”规模包含非银信合作信托产品4.6万亿 (总共7万亿扣除银信、银证信合作规模) ;券商资产管理计划 (不单独计入总规模) ;担保公司融资性余额 (不单独计入总规模) ;小额贷款公司和典当公司分别为5330亿和3000亿规模。通过非金融机构渠道提供的“影子银行”规模为私募基金 (债权部分) 5000亿和狭义民间借贷4万亿。据此估算, 中国“影子银行”总体规模约为21.75万亿。在中国去年的总体社会融资中, 通过银行传统业务融资只占60%, 而非传统的银行融资占了40%, 也就是转移到了非银行业的“影子银行”, 已达到了相当高的临界点。

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孙立坚向《国际金融报》记者介绍, “影子银行”问题是金融未能服务实体经济的一大典型特点。一方面企业家不愿意再做实体经济, 认为从事实体经济活动太累、赚钱太难, 另一方面他们又不甘心把钱存在银行, 让银行向实体经济放贷, 自己只赚取少许的存款利息, 而是更期待远高于银行利率的收益。这样的需求扭曲了金融市场, 促进了“影子银行”的产生和蔓延, 导致各种风险接踵而至。而让很多国家深受其害的全球金融危机发生的关键因素就在于“影子银行”问题。金融产品过于复杂导致了金融危机的发生, 而这类金融产品大多都出自不受监管的“影子银行”。

单位:亿元人民币

数据来源:中国人民银行、信托业协会、银监会等;所有数据统计时点有一定差异, 以能获取的最新数据为估算依据。

中金首席经济学家彭文生指出, “影子银行”成为“影子”的两个特征导致其面临比传统的商业银行业务更大的风险。首先, “影子银行”受到的有效监管较弱, 杠杆率比一般商业银行要高得多。其次, “影子银行”体系在出现流动性困难时, 缺乏从央行获得流动性的直接机制, 因此其没有最后贷款人, 处置系统风险的机制不健全。也就是说, 一方面因为缺乏有效监管而过度累积风险, 另一方面又缺乏应对风险的保障机制, 因此“影子银行”成为金融体系中最脆弱的一个环节。

孙立坚表示, 金融改革要服务城市化, 城市化不代表楼市化, 以公共事业为对象进行金融服务, 才能实现金融业稳定可持续的发展。如果在未来一段时间内, 制造企业持续面临去库存化、去产能化甚至去产业化的压力, 房地产开发商继续受制于宏观调控, 新增基础设施投资回报率低下, 那么中国“影子银行”的资产方可能急剧恶化。一旦投资者的信心下降, 新发行理财产品规模收缩造成“借新还旧”的游戏难以为继。此外, 中国的城镇化正逐渐进入高潮阶段, 各地政府像当年的“大跃进”一样开发投资, 这种趋势若进一步失控, 一些中小城镇会相继陷入资金链断裂的危机, 从而将过度开发的投资风险转化为银行体系的呆坏账, 这才是“影子银行”背后的高风险, 最终将无法避免系统性风险。“由于各种类型的金融机构之间存在着复杂的联系, ‘影子银行’体系中出现的金融风险也会被传导至正规银行体系, 从而导致了风险的传染, 并增加了系统性风险。”澳新银行 (ANZ) 大中华区经济研究总监刘利刚认为, “影子银行”的存在会对整个金融体系造成威胁。

一旦爆发系统性风险, 直接的买单者可能有两个:一是地方政府为“影子银行”体系的不良资产买单, 但如果持续的房地产宏观调控造成土地市场交易低迷, 那么地方政府本就面临收不抵支的困扰, 更别说为融资平台买单;二是商业银行为表外亏损买单, 但如果中国制造业企业、地方融资平台与房地产开发商出了偿付问题, 商业银行表内资产的不良率也可能飙升, 单单应对表内风险都可能力不从心, 更不用说兼顾两头。如果没有相应的新监管措施和新货币工具, “影子银行”就可能绑架货币政策, 使得宏观调控的作用不能有效发挥。

当然, 在评论“影子银行”的功过是非时, 我们不可盲目夸大“影子银行”的风险。

银监会分管信托等业务的副主席蔡鄂生就曾直言“影子银行”是长期管制利率导致的必然结果, 作为正规融资渠道的一种补充, 其存在和发展有其合理性, 甚至有其必要性。对于“影子银行”不能一味地围、追、堵、截。对当前的情况要作出正确的判断, 在鼓励金融业务多元化的同时, 对风险和可能出现的问题要保持高度警惕和有效监管。“影子银行”业务种类繁多, 风险和收益结构互不相同, 有些并不具有系统性风险, 金融机构具有自我消化能力。哪些应该监管, 哪些不应该监管, 监管到什么程度, 以什么指标和方法来监管, 都需要在进行深入细致的调研和分析之后, 集思广益, 妥善决策, 方能解决实质问题。

监管者对于“影子银行”的管理思路应更倾向于疏导、规范、监管。彭文生判断, 监管层对“影子银行”管理最有可能的路径, 将如同过去对地方投融资平台的清理一样, 对其期限、利率、投向进行摸底, 进而分类排查风险, 再进一步进行总量控制;并通过适度的风险暴露, 促进“影子银行”业务的冷却和调整。同时, 他建议, 在“影子银行”的运作过程中, 关于资金流向和风险的信息不对称, 导致了投资者的盲目和刚性兑付的要求, 也导致了融资者潜在的道德风险。因此, 加大信息的披露, 有利于明确风险处置的规则, 区别对待不同原因造成的偿付危机。如果是银行内部风险控制出了问题, 如涉嫌欺诈等恶性事件, 银行需要担负责任;如果是在风险披露充分的情况下, 投资者则需要为潜在的风险溢价的收益率承担责任。只要“影子银行”机构在有限的杠杆率之下操作, 就应对它们采取容忍态度。

中国影子银行风险防范及其监管 篇8

影子银行体系概念的首次提出者是美国太平洋投资管理公司执行董事麦卡利, 此后影子银行的概念便被广泛使用。所谓影子银行, 是指包括那些脱离银行监管体系, 与传统的接受央行监督的商业银行体系相对应的非正规金融机构的统称。影子银行, 顾名思义, 是指那些利用高度杠杆化的手段运作大量债券、证券及其他复杂性金融工具, 但并没有足够的资金和完善的监管机制在背后作为支撑的金融中介机构。这些机构包括:投资银行、对冲基金、债券保险公司、结构性投资工具和其他非银行金融机构等。

虽然这些“非银行体系”的金融机构并不是银行, 但是却发挥着银行的功能:许多这一系统的工具和机构, 依靠还款期很短的负债提供的资金购买了大量的高风险、流动性较差的长期资产, 使得他们在与传统类型的资产较量时变得脆弱不堪。同时, 这些机构并不像传统的银行那样拥有自己的保护机制, 例如存款保险制度、最后贷款人制度等。由于不必受到严格的监管, 因此其业务活动是不公开、不透明的, 这就使得其潜在风险难以估计, 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总而言之, 影子银行虽然无银行之名, 却有着银行之实, 最关键的是, 它们不受监管。

二、中国影子银行的业务范围及特点

中国的影子银行, 目前并没有一个权威的说法, 国内学者和专家根据范围和业务特点, 大致将国内的影子银行分为以下三类:第一是监管套利性的业务, 包括信托贷款、个人理财业务等;二是不受监管或监管很少的类似于投资公司的非银行金融机构;第三种业务是建立在金融创新的基础上的, 如衍生工具交易和资产证券化。国内的影子银行活动, 最突出的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商业银行业务, 以及非银行的各类信贷产品的销售, 二是基于高利贷和集资为主体的私人金融活动。从组织形式上看, 影子银行在中国的表现形式主要是银信合作的金融产品, 小额贷款公司, 民间金融等非银行金融机构其中, 规模最大的就是银信合作理财, 它是最典型的影子银行。

虽然中国的金融市场仍处于起步阶段, 没有形成与发达国家相似的影子银行体系, 但作为一种信用中介, 影子银行在中国的确存在。从影子银行的载体看, 主要有资产证券化, 银行的资产负债表外业务, 民间借贷, 非法集资等。而由这些载体, 也引发了一系列的风险:

(一) 商业银行资产证券化风险。

发起机构资本金不足导致集中程度较高的担保风险、政府融资平台的违约风险等。当贷款移出表外后, 银行还需进行贷后管理、到期收回的工作, 直观来看, 表外业务似乎将风险资产剥离了出去, 提高了资本充足率, 但缺乏资金的风险并未消除。因此, 实际上并没有将风险移出表外, 银行仍需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二) 银行表外业务风险。

由于目前的法律制度和信用管理体系还不是很完善, 金融信托产品虽然很受欢迎, 却有着巨大的潜在风险。信托等金融产品的出现是钻了监管系统的漏洞, 是在银行内部实现的“金融脱媒”。银信合作的金融产品还与证券化、私募股权基金的运作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作为影子银行的主要业务之一, 这种表外业务不仅积累了风险, 同时也影响了央行的信贷控制政策。

(三) 民间借贷的风险。

在缺乏监管和法律保护的前提下, 民间高利贷让中小型企业背上了沉重的债务负担, 增加了企业破产的风险。大量中小企业倒闭, 导致当地失业率上升, 对地区的社会稳定造成了一定的不利影响。此外, 一些地方商业银行和大型企业也参与了民间金融活动, 如果民间资金链条一旦断裂, 就很可能危及其他正规的金融机构, 从而放大系统性风险。

三、政策及建议

(一) 尝试以银行表外业务推动我国金融创新。

2009年以来, 银监会针对融资类银信理财业务风险出台了一系列严厉的监管政策, 对金融机构的信贷资产转让业务提出了更加严格的要求, 规定银信合作理财产品不得投资于自身发行的信贷资产或票据资产。在一系列严厉、针对性的监管措施下, 银信合作业务中的融资类产品将出现大幅下降的趋势, 风险防范的效果也比较明显。但是, 无论对信贷资产业务, 还是银信理财业务, 都是在市场供求关系基础上的大胆创新。毫无疑问, 这对改变当前我国银行业务同质化趋势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二) 推进以市场为导向的利率改革。

影子银行在中国的主要功能是提供套利性的融资服务, 这与中国的利率市场化改革滞后有直接的关系。我们的存款利率或贷款利率不能真实反映资金的稀缺性, 供给和需求之间的关系, 一方面, 大型企业和地方政府由于能够以较低的价格获得银行贷款而获取了寻租空间, 另一方面也催生了融资类信托、民间借贷等基于市场需求的产品和服务。通过以市场为导向的利率改革, 商业银行可以自主定价, 其竞争将由规模竞争演变为价格竞争, 贷款价格能真实的反映贷款的风险水平, 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消除影子银行存在的基础。

(三) 引导民间融资健康发展。

民间金融有其存在的必要和空间, 也有监管难度大、扰乱金融秩序等一系列弊端。民间融资体现了通过市场来配置金融资源, 促进了多层次、多类型信贷市场的形成和发展。当前需要加快立法规范民间借贷, 明确合法借贷及非法集资的界限, 促进民间借贷合法化、规范化。只有因势利导, 在合法有序的前提下鼓励民间金融发展, 才是其正确的发展方向。

摘要:近几年来, 影子银行快速发展, 资产规模已接近传统银行体系。本文主要介绍了影子银行体系的金融学概念, 并在此基础上以中国影子银行的业务范围和特点为背景, 阐述了由此带来的一系列金融风险, 并给出了加强中国影子银行风险防范的政策性建议, 以此强化影子银行的监管, 促进金融体系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影子银行,金融风险,防范建议

参考文献

[1]辛乔利.影子银行[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 2010.[1]辛乔利.影子银行[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 2010.

[2]冯迪凡.全球监管者应关注影子银行体系治理[N].第一财经日报, 2011—05—20.[2]冯迪凡.全球监管者应关注影子银行体系治理[N].第一财经日报, 2011—05—20.

[3]李扬.影子银行体系发展与金融创新[J].中国金融, 2011 (12) [3]李扬.影子银行体系发展与金融创新[J].中国金融, 2011 (12)

浅谈中国影子银行 篇9

关键词:影子银行,发展原因,存在问题,政策建议

一、影子银行的概念

影子银行 (Shadow Banking) , 国际上此概念由美国太平洋投资管理公司执行董事麦卡利首先提出:不受政府监管的却有银行之实开展多种经济活动的机构的综合;在中国, 可以替代银行的信用贷款功能, 但却不称之为银行的机构。目前影子银行在国内综合来说可大致分为三个方面:一是非银行类机构的融资活动, 包括融资租赁公司、小贷公司、担保公司、信托公司和典当行等;二是银行直接参与的表外业务, 包括委托贷款、银行理财产品;三是民间借贷

二、影子银行的特点以及爆炸式发展的原因

(一) 影子银行的特点

一般“影子银行“的特征大致以下六种:监管不利、贷款人和处置机构缺失、流动性转换、信用转换、期限转换、杠杆化。李扬 (2011a) 影子银行突出特点是基于市场交易、伴随金融创新发展, 包括了全部市场型信用机构。我国影子银行目前处绝大部分业务还游离于金融监管范围之外, 造成其具有较高杠杆率;采用金融资产证券化的方式来开展银行表外业务。

(二) 影子银行爆炸式发展的原因

1. 市场经济的发展与融资的需要

2008年的经融危机席卷全球, 为恢复经济、刺激经济, 各国不约而同地向本国市场注入大量流动性的资金, 势必造成全球经济流动性泛滥, 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传统银行的货币量, 却给影子银行的发展提供了宽广的空间。影子银行的快速发展和高收益, 迅速吸引很多信托公司, 证券公司, 资产管理公司, 财务公司等非银行机构的参与, 同时市场对货币的需求的急剧增加以及严重的通货膨胀, 影子银行一时间“风生水起”。

2. 金融管理机制的不健全

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早在2010年的一次公开演讲中提出对影子银行的监管亟待加强。毋庸置疑, 金融管理机制的不完善导致影子银行应运而生, 相较于规范严格的银行体系, 缺乏有效监管的影子银行, 加之高额的回报率, 影子银行当然得到快速的发展。

3. 现阶段我国融资渠道单一, 资金匮乏

在中央银行对信贷管理日趋严格的情况下, 为了逃避监管, 大部分金融组织把信贷业务从表内业务转移到表外, 而且严重的通货膨胀导使利率为负值, 很多居民、企业不愿意继续把钱存入银行, 并减少银行储蓄存款。而银行存款不断减少, 银行业金融机构的融资规模占全社会融资总量的比重逐渐下降, 然而实体经济对货币量的需求并未减少, 特别是基础设施建设更是需要大量的资金, 使得非正规的影子银行快速发展。

三、我国影子银行存在的问题

我国影子银行数量较多、形式初级相对于那些经济发达的国家来说, 其内容的很大一部分与银信模式相类似。影子银行是一组复制商业银行核心业务、发挥着商业银行核心功能 (期限匹配、流动性服务、信用转换、杠杆) 的非银行信用中介 (周丽萍, 2012) 。影子银行缺乏核心存款等稳定资金来源, 资本主要来自于批发融资, 从事大量场外交易, 杠杆率通常较高且信息不透明 (龚明华等, 2011) 。在我国证券市场不够发达的情况下, 只有较少的金融创新工具提供给金融机构和银行, 这使得国内的影子银行只是将资金进行了简单的初级再分配。这具体体现在如下三个问题。

1.资金来源渠道单一。由于当前的资金市场并不完善, 存在着很多缺陷, 因此影子银行的资金主要来源于大众的基本储蓄和公司的定期存款, 甚至需要通过吸纳部分社会闲置资金来获完善资金链。这类资金易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 稳定性较差, 资金量也较少。譬如银行理财产品, 其强调长期投资和预期高收益, 客户的大量资金被募集起来长期使用, 但一旦新产品没有顾客购买, 那么资金链就很可能会断裂。这种拆东墙补西墙的行为被大多专家称为“庞氏骗局”。

2.融资手段缺乏创新。目前大多数中国的影子银行的服务对象是一些中小微企业, 例如信托、民间金融和银信合作等, 这些商业组织通常无法从传统商业银行巨头获得融资, 而另一方面, 私募基金和对冲基金虽然基于资产证券化, 但其形式还较为落后。

3.影子银行体系尚不健全。在美国等金融行业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 影子银行实现了“抵押贷款———证券化———衍生产品”的完整系统。但是, 目前我国各机构种类庞杂, 规模小, 彼此分离发展, 缺少合作与交流, 未能发展成一个完整的体系。

四、我国政府对影子银行的态度以及政策建议

不得不承认近几年中国影子银行的迅猛发展离不开货币工银的快速发展, 也离不开以商业银行为首而发动的金融创新, 更离不开我国大环境下的宏观经济政策和以商业银行为首的金融体系, 所以其发展迅猛有其必然性。但必须清楚地认识到, 中国影子银行的发展利弊共存, 要让大部分人认识到这一点。影子银行很虽然有利于完善我国的金融体系, 促进经济发展, 缓解中小企业的资金压力。但也决不能忽视影子银行的发展所带来的风险。综上所述, 笔者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正视影子银行的存在, 并积极引导影子银行向透明化, 规范化和制度化发展。

无疑, 影子银行是一种金融“脱媒”且具有创新色彩的现象, 现阶段仍处于监管的灰色地带。首先, 我们可以借鉴一些发达国家处理此问题的方式方法, 并结合我国具体的经济环境, 在建立健全影子银行相关法律法规, 从法律上准确结点影子银行的含义的同时, 更重要的是:在有些地区先试行, 赋予监管机构明确的权限并给予其合理有效的解决借鉴方式。其次, 要对相关金融产品的标准做出严格的规定, 使影子银行和相关金融产品为更多的投资者所了解。最后, 在总结试点经验的基础上, 尽快出台《资产证券化条例》, 为资产证券化 (目前主要是理财产品) 规范开展提供法律支持;制定《股权投资基金管理办法》, 细化对基金公司资质、管理模式、投资规范的要求;加速民间金融法律法规建设, 引导规范民间金融健康发展;制定《金融机构破产条例》, 明确抵押品净额结算机制是否合法 (龚明华等, 2011) 。

2.完善并改善银行系统的有力途径———利率市场化, 使影子银行的扩张范围得到控制

市场融资的缺口在一定程度上催生了影子银行的产生。众所周知, 中国对传统银行的管制非常严格, 自然而然限制了信贷规模的扩张及利率的市场化。众多企业, 特别是中小型企业为其自身发展需要大量的资金, 但不能从传统银行获得贷款。因此, 企业只能选择另一条路, 高利率的影子银行应运而生。现在, 我国的利率管制虽然控制了经济发展, 但其终究坏处多于好处, 利率市场化, 一方面可以使正规银行获得大量闲置的货币资金, 提升资金的配置效率的同时, 另一方面, 有效地抑制影子银行的爆发式生长。

3.完善并实施市政债券发行机制

在预算法的限制下, 政府因基础设施建设需要大量资金, 通过银行很难借到款的情况下, 大量的资金来源只能通过影子银行融资而来, 而影子银行通常收取10%以上的贷款利率。地方政府有可靠的财政收入保障这种高利率贷款才能得以存在, 如果政府财务方面陷入危机, 那么就会产生很大的风险。贷款和发债融资风险明显小于影子银行, 影子银行既容易被资金来源所限制, 又对地方市政建设的可持续发展不利。目前, 除财政部代一些一线城市发行较小数额的市政债券外, 其它政府在地方都无法发行, 只能通过融资平台来满足地方性融资的需求。为了有效改善地方政府财政问题, 可以借鉴美国的经验, 国家他同意建立一个共同的规章制度, 使市场化监管机制和地方政府债券风险管理机制得到充实, 针对中国国情, 可先在省市试点发行, 然后再面向全国推广。其为地方政府提供可持续的规范的资金来源, 同时也为社会资金提供了一种更安全的投资途径, 有利于我国金融市场的多元发展。

4.加强对影子银行的监管

将影子银行纳入央行统计监测, 趁影子银行还未无法掌控时可以定期采集相关数据, 建立影子银行监测指标体系;规范影子银行的相关业务, 采用“疏堵结合”的方法, 如信托、小额贷款公司、典当行等不能完全的否定, 应采用“疏”的方式促使其走出灰色地带正常发展, 地下钱庄、民间非法的集资、高利贷则应严格予以取缔, 用“堵”的方式维护金融市场的秩序, 同时推动商业银行银信合作理财产品慢慢的转入表内监管中来。加强监管广度和力度, 使其走出监管的真空地带, 接受各类监督。

影子银行的出现和发展是金融体系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结果, 只要规范制度并正确引领, 尽管其给中国的经济带来了不少负面的影响, 但还是可以为经济发展做出显著的贡献的。

参考文献

[1]龚明华、张晓朴、文竹, 影子银行的风险与监管[J].中国金融, 2011 (3) .

[2]李扬.影子银行体系发展与金融创新[J].中国金融, 2011 (12) .

中国影子银行发展现状及监管建议 篇10

1.1国内外关于影子银行的概念

影子银行这一概念最早是由美国太平洋投资管理公司首席执行官保罗·麦卡利 ( 2007) 提出,他定义影子银行为 “非典型投资渠道、工具和结构性产品杠杆化的组合”。随后的几年,许多机构和学者也给出了自己的不同定义。但总体来说,国外对影子银行的定义是: “在银行系统之外进行资产证券化活动,尤其是从事或促进杠杆和转换类活动的金融中介,他们不受监管,不能得到公共部门的流动性支持。”[1]在中国,依据金融稳定理事会FSB ( Financial Stability Board) 报告,对影子银行的定义是 “从事金融中介活动,具有与传统银行类似的信用、期限或流动性转换功能,但未受巴塞尔Ⅲ或等同监管程度的实体或准实体”。

1.2中国影子银行的发展现状及原因分析

随着近几年的发展,中国的影子银行影响力也越来越大。据统计,2002—2012年,中国社会融资规模从2万亿元扩大到15. 8万亿元人民币。银行新增信贷在社会总融资规模中所占的比重不断下降,从2002年的92% 下降至2012年年末的54% 。同时,委托贷款、银行承兑汇票和信托贷款三个表外融资指标快速膨胀。越来越多的资金通过银行理财产品的渠道流入影子银行。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 第一,传统商业银行的信贷难以满足当前经济发展需求,使得资本需求转向影子银行。[2]随着中国社会融资总规模的快速增长,经济社会对资金的需求也逐渐增大,中国实行的长期利率管制和短期货币紧缩政策的双重效应使得传统商业银行在资金供给方面显得不足。这给中国的经济体,特别是中小企业造成很大的资金压力。为了增强自身企业资金的流动性,提高资金周转能力,维持正常经营,许多中小企业不得不转向监管程度较低的影子银行借贷,比如当今在我国广受关注的民间借贷等。第二,由于通货膨胀造成的商业银行实际负利率,使得资本的供给方转向影子银行。我国长期的实际负利率使得资金存入银行面临 “钱不值钱”的风险,投资者为提高自身的资产收益往往会转而投资其他产品而不是将资本存在银行。第三,中国资本市场的不发达加剧了资本供需的不平衡。我国资本市场的不发达,以及中小企业更倾向于选择安全稳定的银行信贷,使得银行信贷供求失衡,从而更加促进了影子银行的发展。

2监管措施

影子银行最主要的表现特征是除了吸收存款外,几乎所有的银行业务都经营,然而它却游离于中央银行与金融审慎监管当局的管辖体系之外。一方面,由于不直接吸收存款,影子银行体系在过去基本上不受货币当局的监管。 另一方面,它的银行信用创造情况以及业务经营的外部性与系统性风险,在过去的金融审慎性监管体制中也几乎不受约束。[3]但是这并不能避免它的脆弱性与监管疏漏暴露于大众视野。其资产证券化的过度使用使得资金风险集中,从而加大了资金的还款风险,同时,影子银行由于资格审查和偿还能力审查并不像正规机构那样严格,因而容易因信息不对称等问题引发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4]因而我们迫切需要加强影子银行的监管。

具体来讲:

( 1) 构建审慎监管框架,加强影子银行的信息披露。 从宏、微观两个层次把握,监管者首先应树立宏观监管意识,充分理解宏观审慎监管框架的意义和重要性; 要将影子银行体系纳入社会融资总量统计体系,为宏观审慎分析提供必要的基础性数据; 同时,要进一步完善影子银行体系监管的相关法律法规,加快民间金融法律法规建设步伐,促进和保护合法民间金融的规范化发展。[5]在信息披露方面要建立完善的信息披露机制,定期公布相关数据报告,增加影子银行的经营透明度,避免因信息不对称引发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从而阻碍市场经济的有效正常运转, 维护好投资人的合法权益。

( 2) 稳健推进金融产品创新,提高影子银行自身的风险管理能力。要认真分析金融创新和金融市场发展的关系, 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循序渐进地推进金融产品的创新。建立严密的评价和检测体系,防止金融创新带来的系统性风险,将金融创新的负面效果减至最小。同时影子银行要积极建立自身的风险管理机制,强化资本约束,提高其风险控制能力,将风险降到最小。

( 3) 加强监管机构之间相互协作,共同监管。随着影子银行体系的发展壮大,对于影子银行的监管需要我国的中央银行、金融监管机构、政府职能部门以及民间组织相互协作,从而形成强有力的监管合力,共同维护金融体系的稳定。要进一步明确各监管部门及相应职责,建立影子银行之间的业务和风险水平评估体系,并依据相应的评估结果确立适当的监管方式和强度。各监管部门之间要密切合作,建立跨部门的信息交流以及监管合作机制,充分发挥监管部门、行业自律组织、服务性评估机构的作用。

3结论

中国影子银行监管问题 篇11

【关键词】影子银行 监管 方法

中国银监会在2012年3月份对各大银行出示新规,要求财务管理产品销量不得超过不公开交易客户投资的35%,信托贷款、信用凭证以及企业票据的投资类不得超过上年年底借方总资产的4%。从这些举措来看,中国银监会已经对影子银行的各项工作进行了明确的规定,并且充分意识到了影子银行对我国带来的一些危害。从客观的角度来说,存在即合理,影子银行之所以能够以一种不公开的方式存在,原因在于很多人提出了这样或者那样的需求,并且影子银行能够充分的予以满足。本文主要对中国式影子银行监管的新思路以及新方法进行一定的阐述。

一、中国式影子银行与欧美发达国家影子银行的区别

(一)两者包含的内容不同

美国的影子银行体系主要包括货币市场基金等投资基金、投资银行等围绕证券化的进行风险分散和加大杠杆等展开的信用中介体系;欧洲的影子银行体系则主要包括对冲基金等投资基金和证券化交易活动。从经济发展的时间来看,欧美的影子银行体系似乎更加健全,而中国则因为自身的独特环境以及一些不同于欧美国家的经营手法得到了世界的关注,虽然成长时间较短,但是已经成为了世界讨论的要点。现阶段的中国式影子银行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准狭义影子银行,主要是一些财务公司或者金融租赁公司,这类公司比较常见,也是国内的主要需求之一;第二,狭义的影子银行,这类影子金行仅仅包括银行理财业务以及我们所知道的信托公司两种,这两种影子银行在国内经济占有的比重较大,对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具有很大的影响;第三种,准广义的影子银行,主要是银行同业业务、小额贷款公司等等;第四种,广义的影子银行,具有代表性的是民间借贷。

(二)两者运行机制不同

影子银行是一种特殊的产物,对国家的经济和世界的经济都会产生较大的影响。从经济的运行体制上来说,欧美和中国具有非常明显的差异。欧美国家发达国家的影子银行运行机制在一般情况下是分为三步,首先是商业银行贷款出售;其次是资产证券化;接下来就是金融产品的批发。对于欧美国家来说,影子银行能够为他们带来更大的经济利益,但是一位的索取导致大部分人不仅赔掉了原来的资本,甚至是负债累累。中国与欧美国家的影子银行非常不一样。在运行机制上,中国式的影子银行一般分为四种,第一种,发行权益份额并投资于各类金融产品的实体或者准实体,比方说一些银行表外理财、基金。这种运行机制可以称得上是一种默认的机制,由于国家的法律在这方面有所空缺,所以即便是有很多人出现了大量的亏损,也无法通过正常的渠道找回自己的利益。第二种,依靠自身的权益资金进行融资服务的实体,比方说电视上和新闻上经常接触的私募股权基金等等,这样的机构和运行机制,其实是为广大的投资人员指明了一些方向,但是对机构的选择是非常重要的,如果某一机构出现违法行为或者是只顾自己的利益,很有可能让追寻的人血本无归。第三种,通过权益和负债进行融资的实体,比方说小额贷款公司。这种情况在我国的存在相对合法,并且得到了各个地区的实质性支持,也切实为一些群众带来了利益。第四种,靠负债进行融资的实体,具有代表性的就是住房公积金。

二、中国式影子银行的监管新思路及新方法

(一)立足国情,规范引导为主,在发展中解决问题

影子银行的本质并没有大家想像的那么恶劣,从客观的角度来说,影子银行可以称之为一种金融创新,中国式的影子银行,无论是在运行方式还是在发展进程当中,都与欧美的做法不同。在经济多元化的今天,中国式影子银行在以后的监管当中,需要立足我国的国情,根据不同地区的不同发展情况,不断的推行一些全新的经济控制策略。比方说小额贷款,很多地区已经默认了这种借贷方式,并且能够在居民的承受范围以内。以后不要着急在短时间内实现经济大同化,应该根据当下的需求,引导广大的群众进行正确的理财和投资,一方面建立健全法律法规制度,另一方面,提高居民的警惕性,不要被一些高额的回报冲昏头脑。

(二)从防范引发金融系统性风险的角度实施分类化的监管

在过去的监管方法中,虽然坚持了从严处理的原则,但是“一刀切”的情况占有大多数的案例。随着经济的不断进步和居民理财素质的提升,很多的情况都发生了较大的改变。本文认为,我们应该从防范引发金融系统性风险的角度实施分类化的监管,之前的一些问题之所以没有得到较好的解决,原因在于防范性的措施過强,限制了本地区的经济正常发展,同时产生了一定的矛盾和分析。从防范引发金融性风险的角度实施分类化监管,可以对不同地区实行不同的监管策略,既保证当地的经济发展效率,同时还能避免一些金融系统性风险的产生。首先,我们应该从底层入手,因为底层是最大的受害者,并且很容易受到影子银行的影响,调查底层人民的现状和过去受到的一些负面影响,制定有利于底层人民经济活跃的方法;其次,对中层人员进行调查,他们往往具备一定的经济知识,即便是没有获得利益,也不会受到太大的经济损失,所以他们将会是未来决定影子银行发展的主体;第三,在高层建立完善的监管体系,保证高层部门和机构能够在日常工作中,获得应有的利益,同时避免高层部门和机构之间进行一些不明交易,防止违法犯罪的影子银行以合法化的形态出现和运行。

三、对中国式影子银行监管的新思路及新方法思考

对于中国来说,影子银行已经成为了经济发展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我们日后工作的重点在于提高影子银行对社会、对居民的积极影响,要将影子银行的一些负面作用降到最低。还有,中国式的影子银行必须遵循中国的发展规律,以及国家的战略部署,而不是一味的效仿欧美地区,我们要做出自己的特色。

四、总结

本文对中国式影子银行监管的新思路及新方法进行了一定的阐述,从现有的情况来看,中国式影子银行不仅在一定程度上调节了国家的经济发展,同时对解决社会上的一些矛盾产生了较大的积极意义。我们在以后的相关工作中,可以通过系统的方案,强化影子银行的各项积极作用,要将中国的国情有效融入进去,获得经济上的平稳进步。

参考文献

[1]巴曙松.应从金融结构演进角度客观评估影子银行[J].经济纵横,2013(04).

[2]中国人民银行调查统计司与成都分行调查统计处联合课题组.影子银行体系的内涵及外延[J].金融发展评论,2012(08).

[3]哈斯.影子银行体系发展对货币政策的影响[J].内蒙古金融研究,2012(08).

中国式影子银行监管的新思维 篇12

一、影子银行的含义

“影子银行” (shadow banking system) 这一概念最先由美国太平洋投资管理公司首席执行官Mc Culley (2007) 提出, 他将影子银行定义为“非银行投资渠道、工具和结构性产品杠杆化的组合”。2008年, 纽约联储行长Geithner提出, 在传统银行系统之外有一个非银行运营的融资系统, 他称之为“平行银行体系” (parallel banking system) 。同年,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IMF) 在全球金融稳定报告 (GFSR) 中提出了“准银行” (near-bank) 的概念, 这与影子银行体系、平行银行系统是类似的概念。2010年7月, 美国纽约联邦储备银行发布的《影子银行体系:金融监管的启示》报告认为, 影子银行体系是对商业银行体系以外的各种信用中介集合的一种称谓, 是指游离于监管体系之外的, 与传统、正规、接受监管的商业银行系统相对应的金融机构。这些机构大多从事期限、信用和流动性转换, 但不能获得中央银行提供的流动性支持或政府部门提供的担保。在美国, 投资银行、财务公司、金融公司、资产支持商业票据通道、对冲基金、货币市场共同基金、融资融券机构等是影子银行体系的主体。2011年4月, 金融稳定理事会 (FSB) 在《影子银行体系:范围问题》的报告中指出, 影子银行体系是指游离于传统银行体系之外的信用中介实体与信用中介活动。影子银行有两个主要特点:一是影子银行体系通常缺乏审慎监管或监管力度较弱, 不受金融安全网保护;二是影子银行体系没有传统银行的组织结构, 却行使着类似的信贷中介功能。综上所述, 可以把影子银行定义为:游离于传统银行监管体系之外的, 一般采用杠杆度较高的创造性融资手段从事信用创造业务的市场型非银行机构以及相关金融产品所组成的金融系统。

二、中国式影子银行与欧美发达国家影子银行的区别

中国金融创新程度相对较低, 资产证券化发展并不成熟, 影子银行的发展还处于比较初级的阶段, 或者说中国目前还没有真正意义上像西方成熟市场经济体那样的影子银行系统。中国的影子银行体系与欧美发达国家有着明显的差异, 其内涵有别于国外主流的定义, 可以称之为“中国式影子银行”。中国式影子银行与欧美发达国家的区别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 两者包含的内容不同。美国的影子银行体系主要包括货币市场基金等投资基金、投资银行等围绕证券化进行风险分散和加大杠杆等展开的信用中介体系;欧洲的影子银行体系则主要包括对冲基金等投资基金和证券化交易活动。中国金融界对影子银行的界定主要有四种:狭义的影子银行仅包括银行理财业务和信托公司;准侠义影子银行包括狭义影子银行、财务公司、汽车金融公司、金融租赁公司、消费金融公司等非银行金融机构;准广义影子银行包括准狭义影子银行、银行同业业务、委托贷款等表外业务、融资担保公司、小额贷款公司和典当行等非银行金融机构;广义影子银行则包括准广义影子银行和民间借贷。由此可见欧美发达国家影子银行体系中占据主导地位的金融机构在当前中国的金融体系中尚不广泛存在。国内影子银行体系中金融产品虚拟化的程度与金融衍生品的发展水平远远低于欧美发达国家。在某种程度上来说, 国内影子银行体系充当了对信贷流通的补充机制, 其产生金融系统风险的几率要大大低于欧美发达国家。

第二, 两者运行机制不同。影子银行运行机制的不同, 会导致其金融杠杆率和跨期传递作用的明显差异。从而引发大规模的金融风险的可能性也不同。欧美发达国家的影子银行运行机制大致分为三步:一是商业银行贷款出售。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把贷款进行打包出售给特殊目的机构, 特殊目的机构主要指购买、包装证券化资产, 并以此为基础发行资产化证券的特殊实体。二是资产证券化。特殊目的机构以购买的贷款带来的现金流为基础发行证券, 并以此衍生出多种金融衍生品。三是金融产品的批发。资产证券化机构通过批发的形式向货币市场基金、养老金和证券出借人进行销售融资。通过这一系列的证券化和衍生化, 其影子银行体系形成一条完整而复杂的信用链。而中国式的影子银行则运行相对独立没有一个完整的体系。一般而言, 中国式影子银行的运行机制大致可以分为四种:一是发行权益份额并投资于各类金融产品的实体或准实体, 如银行表外理财、基金等。二是依靠自身的权益资金进行融资服务的实体, 如私募股权基金等。三是通过权益和负债进行融资的实体, 如金融控股公司、小额贷款公司等。四是靠负责进行融资的实体, 主要是指住房公积金。由于中国式影子银行未形成欧美发达国家影子银行体系的信用链, 在金融系统风险的传染机制上具有更小的威胁性。

第三, 两者与传统银行体系的关系不同。欧美发达国家的影子银行是以证券化为核心, 在各种证券化和再证券化产品交易的基础上, 将机构、业务联系起来。其一方面是通过证券化帮助传统银行体系将信贷进行表外转移, 反过来传统银行体系又为影子银行提供了信用违约担保;另一方面传统的银行体系本身也持有影子银行所发行的金融衍生品。而我国的金融市场发育并不成熟, 证券化发展也停滞不前, 中国式影子银行更多是充当补充银行融资的角色, 与传统的银行体系没有产生太多复杂的关系, 其更多的是对传统银行一种融资方式的替代品和补充品。同时与欧美国家相比, 我国银子银行规模比传统银行体系要小得多, 因此也尚不具备引发金融系统性风险的可能。

三、中国式影子银行的监管新思维

由于中国式影子银行与欧美发达国家的影子银行体系有着很大的差异, 因此应当在借鉴发达国家优秀监管理念的基础上, 针对当前中国的金融管理体制提出相应的监管思维。

(一) 立足国情, 规范引导为主, 在发展中解决问题

影子银行本质上是一种金融创新, 中国式影子银行运行模式依然是传统的资金借贷, 而不是过度证券化, 是对我国金融领域普遍存在的金融抑制的一种反映, 其存在能够修正金融抑制, 提高金融体系效率。目前, 有20%的理财产品和近40%的信托产品投向实体经济, 满足了实体经济的大量资金需求, 使储蓄向社会有效投资的转化更为便利。中国金融体系中间接融资的占比始终偏高, 不仅使金融体系的风险在银行体系大量积聚, 也限制了金融资源的配置效率。影子银行业体系的存在, 在为企业提供更多融资途径的同时也为居民提供了多元的投资工具, 发挥了商业银行的专业投资管理能力, 引导社会资金投向合理的领域, 在更为市场化的资金运作链条中, 资金实现更为市场化的配置。因此应当更多地从服务实体经济、促进非传统银行业务健康发展角度来规范和引导中国式影子银行的发展。

(二) 从防范引发金融系统性风险的角度实施分类化的监管

在当前我国金融结构市场化和社会融资多元化的背景下, 应当淡化银子银行的整体概念, 避免“一刀切”的政策走向, 而更多地从服务实体经济、促进非传统银行业务健康发展角度来对中国式的影子银行进行分类化监管、差异化监管。尽管影子银行体系具有金融创新的高风险性, 但其在不同市场环境下表现形式不同。在我国当金融前的金融市场上, 很大一部分所谓的影子银行体系本质上还是属于传统性银行业务的范畴, 对这类实体或准实体基本不会引发较大的风险。因此一定要本着防范金融系统性风险的角度, 对中国式影子银行实施分类化监管。并非所有正规金融体系之外的、非传统银行业务的金融创新都应划入可能引发系统性风险的影子银行范畴, 对不会引发系统性风险的金融创新应从调整社会融资结构的角度积极鼓励和推进。

参考文献

[1]巴曙松.“加强对影子银行系统的监管”.《中国金融》, 2009第14期.

[2]李扬.“影子银行体系发展与金融创新”.《中国金融》, 2011第12期.

[3]中国人民银行国际司.“影子银行, ”《国际金融重要观点》, 2011第4期.

[4]龚明华, 张晓朴, 文竹.“影子银行的风险与监管, ”《中国金融》, 2011第3期.

[5]哈斯.“影子银行体系发展对货币政策的影响”.《内蒙古金融研究》, 2012第8期.

[6]中国人民银行调查统计司与成都分行调查统计处联合课题组.“影子银行体系的内涵及外延”.《金融发展评论》, 2012第8期.

上一篇:三维绘图软件下一篇:西洋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