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子银行的监管研究

2024-11-10

影子银行的监管研究(共12篇)

影子银行的监管研究 篇1

一、我国影子银行的界定及特点

(一)界定

金融稳定理事会(FSB)将影子银行定义为:任何在正规银行体系之外的信用中介机构及活动可视为影子银行(2011)。具有三大特征:期限错配、存在监管套利和可能引发系统性风险的金融机构或业务。我国对影子银行的定义来自《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影子银行监管有关问题的通知》(国办[2014]107号文),通知将中国的影子银行分为三类:一是不持有金融牌照、完全无监管的信用中介机构,包括新型网络金融公司、第三方理财机构等;二是不持有金融牌照,存在监管不足的信用中介机构,包括融资性担保公司、小额贷款公司等;三是机构持有金融牌照,但存在监管不足或规避监管的业务,包括货币市场基金、资产证券化、部分理财业务等。

(二)特点

目前我国影子银行发展尚处于初期阶段,与发达国家的影子银行体系相比,其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影子银行产生和发展的原因中美存在较大差异。中国影子银行体系是在金融市场化加快与金融抑制并存情况下,货币信贷政策先极度宽松后收紧以及银行一般存款增长乏力背景下监管套利的产物,更大程度上是“银行的影子”,与利率市场化、金融脱媒的进程并存1。而美国影子银行体系快速膨胀的主要诱因是2000年后美联储长期低利率政策下资金逐利与过度资产证券化的结果。随着基准利率上调,次贷违约率不断上升,最终引发全球金融危机。

2.中国影子银行结构相对简单。主要围绕传统银行信贷等业务展开,资金来源主要包括信托、银行理财产品、货币市场基金以及银行同业资金等,大多以商业银行为依托。美国影子银行体系由投资银行、对冲基金、货币市场基金、结构性投资载体等非银行主导,融资主要依靠资产证券化、证券借贷与回购交易等活动,构成一个很长的链条,才能从最终贷款人那里流到最终借款人手中。

3.杠杆率不同。中国影子银行的交易结构中,很少有复杂的证券化产品结构,缺少杠杆和证券化以及按市值计价机制,其资金来源渠道与传统银行相似,主要功能是信用创造,为商业银行规避监管提供服务和便利。国外影子银行以资产证券化为核心,虚拟化程度和杠杆率高,资金主要来源于资本市场。

4.资金来源不同。我国的影子银行的融资方式和销售方式都以零售客户为主来筹集资金,与金融市场相关度低。不同于国外影子银行主要是批发性的机构投资者参与,通过资产支持证券(ABS)、资产支持商业票据(ABCP)、抵押债务凭证(CDO)等金融工具融资。

二、影子银行的风险和问题

目前来看中国的影子银行体系主要包括银行部分表外理财业务、信托贷款、货币市场基金、私募股权、融资租赁、典当行借款、担保公司、融资性担保公司、小额贷款公司、互联网金融、P2P平台、民间借贷等,涉及机构、业务和人数众多。影子银行在满足经济社会多层次、多样化金融需求的同时,也暴露出业务不规范、管理不到位和监管套利等问题。中国社科院金融所刘煜辉指出,影子银行对应的项目,抵押品和担保条件都比正规信贷系统差得多,中国若出现信用风险集中爆发,肯定最先从影子银行中出来。瑞银证券汪涛称,如果基本面问题得不到解决,同时金融自由化继续发展、非银行金融媒介变得更加复杂,宏观风险将上升。影子银行的主要风险和问题主要表现为:

(一)影响货币政策的有效性

首先由于影子银行没有类似法定存款准备金、贷存比率等条件的约束,理论上讲,影子银行体系可以通过类似“贷款-存款”货币创造过程,无限制的进行信用扩张,从而增加了全社会的信贷供给,扩大了货币供应量。二是影子银行扩张影响M2等货币信贷指标的有效性。虽然央行开始用社会融资规模替代M2,但当前仍有部分影子银行业务没有统计入内。随着影子银行信贷规模的不断扩大,社会融资规模缺乏可控性,货币政策工具,如法定存款准备金、贴现率、公开市场操作等工具的调控效力将大大削弱,影响货币政策的有效性。

(二)影响金融体系的稳定

1.存在流动性风险。影子银行期限错配特性使其易出现较高的流动性风险,其中采用资金池运作模式的理财产品尤其突出。如银行发行的理财产品以3—6个月短期资金为主(占60%左右),而投资期限通常是数年,当其产生的现金流无法匹配兑付时,此时银行一般通过发行新的理财产品,借新还旧,或从银行同业拆借,补充短期流动资金需求。一旦经济乏力,新资金不能进入市场时,就会陷入流动性不足的困境。如2013年6月和12月银行业流动性不足,引发市场“钱荒”,隔夜拆借利率高至13.44%。

2.存在系统性风险。大量资金通过影子银行募集,投向钢贸、煤炭、房地产、政府融资平台等领域。随着中国经济增长放缓、土地财政难以持续、多行业产能过剩等问题加剧,系统性风险将会渐渐凸显。2013年我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平均利润率只有5.2%,而影子银行收益率却高达8%—15%,理财收益率远大于工业企业利润率,导致部分资金无法正常偿还。据不完全统计,2012年1月至2014年1月,共有28款金融产品陷入违约危机2,今年3月份,上海超日太阳能科技股份公司发布“11超日债”第2期利息无法按期全额支付,正式宣告违约,结束了我国长期以来债券全部刚性兑付的历史。与此同时,我国的影子银行与商业银行之间有着非常紧密的关系,二者相互交织。商业银行为规避存款准备金率、贷款额度等监管限制,将部分贷款从资产负债表表内转向表外理财产品,或转移向信托公司成信托产品。当发生危机时,影子银行体系的风险最终会传染到传统银行体系,增加了金融体系的系统性风险。

(三)影响社会的稳定

准金融机构例如小额贷款公司、典当行、融资性担保公司、融资租赁公司、私募股权基金等,目前主要通过自有资金和一定杠杆的外部资金进行类似银行的借贷业务,由于以上准金融机构类型多、数量大、规模小,且内部管理薄弱,外部监管部门的监管标准和执行力度不一,一些机构短期逐利行为严重,违规、违法经营现象时有发生,潜在的风险不容忽视。民间借贷、互联网金融等没有相关法律法规制约,再加上监管缺位,投资人的利益难以得到保障,容易引发经济纠纷,纠纷发生时涉及的人数众多,聚集起来严重影响社会稳定。如2011年温州民间借贷风暴和P2P平台倒闭或跑路现象。据统计2013底有超过70家P2P平台出现问题,涉及金额12亿元左右3。

三、政策建议

(一)加快金融市场化改革

1.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实现利率市场化后,减缓金融抑制,直接融资体系得到进一步发展,影子银行的套利性将会下降。

2.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促进民间资本阳光化,开放民间资本准入金融机构的严格管制,同时加快市场退出机制建设,促进金融行业适度竞争,引导金融资源实现配置优化。

3.加快完善资本市场和债券市场。为投资者提供更多的投资选择,为实体经济提供更多直接融资渠道,从投资和融资角度减少影子银行产生的推动力,最大限度化解影子银行风险。四是尽快出台我国的存款保险制度和破产退出机制。将部分影子银行纳入到存款保险保障体系下,保障投资者权益。同时破产机制的建立有助于金融机构加强风险管理和自身信用管理,其在发展影子银行业务过程中将会更加关注违约和破产风险。

(二)完善对影子银行的监管实施细则

影子银行的相关监管部门要各司其职,一行三会应进一步落实监管责任,有关部门和地方政府也要切实履行起相应的监管职责,提高监管能力。对已经超过监管范畴,触犯法律的影子银行活动要坚决打击。不同的监管机构之间还应该建立健全有效的监管协调机制,对跨行业、跨市场的交叉业务形成中央—地方分工协作、立体交叉的管理体系,防范影子银行监管套利。

(三)加强影子银行业务统计、分析和信息披露机制

1.加强对影子银行业务的统计和监测,建立统一、完整的信息收集平台。研究设计基础性统计框架,制定统一的统计科目和报表体系,将有关行业的业务总量、机构数量、风险状况纳入统计分析范围。

2.加强各部门合作,建立信息共享平台。由于影子银行的监管部门不同,应加强跨部门统计协作制度。统一各个不同监管机构的统计口径,形成定期和不定期汇总、分析报告。

3.加强信息披露。充分利用现代化科技手段,网络、短信等媒介进行影子银行产品设计及风险披露,保证影子银行体系的各参与方能及时、充分了解相关信息,降低信息不对称程度,增加投资者对其市场规则、交易特点和风险的认知,改变投资者盲从“刚性兑付”预期。

(四)强化影子银行内控机制

完善影子银行公司治理结构,建立科学的风险内控机制,提高自身风险防范能力。优化影子银行股权结构,降低其内部持股比例,加强对员工的内部激励和内部人控制问题的治理。发挥董事会作为最高风险管理机构的风险管理职能。建立对影子银行运行机构高管的问责制,加强行业自律建设,遵守职业操守,防范经营风险。

参考文献

[1]梁彩红.中国式影子银行:不容小觑的金融中介机构[J].金融博览,2014(4)

[2]李麟.影子银行的发展和监管[J].中国金融,2014(4)

[3]王正刚.金融审计视角下中国影子银行的风险与监管[J].国际金融,2013(9)

[4]刘煜辉.中国式影子银行[J].中国金融,2013(4)

[5]雷曜.客观看待影子银行体系风险[J].中国金融,2013(4)

[6]尹振涛.影子银行监管更需顶层设计[J].中国金融,2013(17)

影子银行的监管研究 篇2

摘要:影子银行体系是此次国际金融危机产生、发展演变过程中的重要角色,对影子银行的监管在金融危机后受到各国监管部门的广泛重视。普遍认为,影子银行是造成美国次贷危机的重要原因之一,影子银行的问题,不仅存在与美国,也存在于中国。近年来,随着银根缩紧,金融创新的步伐加快,中国的影子银行问题又有了抬头的趋势。本文将通过比较中美两国影子银行的特点,探讨在中国的影子银行监管问题。我国近年来,影子银行的迅速发展带来了高风险的杠杆操作和过度的金融创新,由此也积累了大量的金融风险,影子银行已成为我国金融稳定的一个新威胁。基于上述情况,本文在阐述影子银行系统的基本概况的基础上,总结分析了影子银行体系的内在脆弱性和风险,并结合中国的具体实际,提出了完善我国影子银行监管的政策建议。

关键字:影子银行体系 次贷危机 金融监管

一、影子银行体系概述

1、什么是影子银行

所谓“影子银行”,目前并未有一个明析的定义,但一般是指那些有着部分银行功能,却不受监管或少受监管的非银行金融机构及金融行为。影子银行系统(The Shadow Banking System)的概念由美国太平洋投资管理公司执行董事麦卡利首次提出并被广泛采用,又称为平行银行系统(The Parallel Banking System),它与商业银行的业务平行,除了吸收存款外,“影子银行”经营几乎所有的银行业务。它包括投资银行、对冲基金、货币市场基金、债券保险公司、结构性投资工具(SIV)等非银行金融机构。这些机构通常从事放款,也接受抵押,是通过杠杆操作持有大量证券、债券和复杂金融工具的金融机构。

2、影子银行的特点

影子银行体系具有以下特点:首先,影子银行基本不爱监管或受到的监管很少。这是影子银行最大的特点,由于影子银行都属于非银行金融机构,他们不需要受到类似银行的严格监管,其经营活动不公开、不透明,相对比较隐秘;其经营背后也没有类似传统银行拥有的存款保险制度、最后贷款人等保护机制,这使得其潜在经营风险存在较大不确定性。同时,影子银行的产品结构设计非常复杂,这些金融衍生品交易大都在场外柜台交易市场进行,鲜有公开的可以披露的信息。其次,高杠杆性。由于影子银行没有强制的法定准备金规定,所以其资本运作的杠杆率很高,用少量资金即可带动较大规模的资本,从而放大了运作的风险。再次,表外性。由于自身缺乏渠道能力,影子银行需要与传统银行进行紧密的合作关系,以实现多方“共赢”。比如,商业银行可以深度参与投资银行的资产证券化和结构化投资,但这些业务都游离于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表之外,给商业银行的监管带来了更大的难度。

二、影子银行在中国

影子银行问题在中国同样存在。但是,其在中国的深度和表现 形式与美国的影子银行问题既存在相似的地方,也存在着区别。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首先,中美两国影子银行的运作模式和杠杆率差异较大。美国的影子银行的特点在于通过复杂的资产证券化来进行的高杠杆交易。2007年,只有高盛的杠杆率低于3 0倍,雷曼兄弟、美林证券以及摩根斯丹利均超过30倍。我国投资银行目前的收益大部分来自股票承销发行以及中介费用,并且杠杆率远远低于美国投行。其次,中美两国影子银行所处的发展阶段不同,资产证券化率差别 很大。我国的信贷资产证券化始于2005 年,截至2009 年底我国信贷资产证券化的总规模仅有667.83 亿元,规模非常之小。而截至2008 年7月末,美国仅抵押债务凭证(CDO)的证券总价值就已经超过了9 万亿美元。可以说,从问题的严重性来看,中国的影子银行问题与美国相比存在着比较明显的差别。中国影子银行的主要表现,在于银信合作和地下钱庄问题。这些问题,同样具有影子银行的表外性和隐蔽性两个特点。根据中国人民银行的数据,2010 年新增人民币贷款以外融资6.33 万亿元,占融资总量的44.4%,这意味着被称为中国版“影子银行”的所谓银信合作理财、地下钱庄、小额贷款公司、典当行等其他非银行的金融机构的贷款规模已经逼近半壁江山。如果不加紧治理,那么,上世纪90年代中国的金融风险又将重演。

三、中国影子银行发展现状

由于我国实行资本项目管制且缺乏对冲工具,机构范畴的影子银行体系(主要是对冲基金和私募股权基金)在中国发展较慢,较之欧美而言才刚刚起步,并在业务模式上与欧美存在较大差别。按照表外融资的定义,我国的影子银行体系则主要包括信贷资产证券化、银行理财产品和民间融资体系等。

1、信贷资产证券化

我国的资产证券化尚处于试点阶段。自2005年试点以来,我国信贷资产证券化业务产品类型逐步丰富,发起机构和基础资产呈多元化发展态势。从发行量来看,资产支持证券的发行量逐年递增,现已有16支产品问世。其中:普通信贷资产支持证券10支、住房抵押贷款支持证券2支、重整资产支持证券3支、汽车抵押贷款支持证券1 支,资产价值达到667.83亿元。从发起主体来看,试点机构从初期的政策性银行和国有控股商业银行逐步扩展到股份制商业银行和汽车金融公司。但与此同时,我国的资产证券化市场仍以信贷资产证券化为主,产品规模小、结构简单、流动性差、发行难度高,类似西方发达国家的影子银行体系还没有建立起来,也没有对金融市场形成足够的影响力。我国的信贷资产证券化主要存在以下问题:一是市场参与者以银行业金融机构为主导,信贷资产风险仍集中在银行系统内部;二是针对银行业金融机构从事业务的入池资产标准、资产支持证券投资者范围、发行要求、信息披露责任等重大问题的规章制度亟待完善。随着2008年以来信贷规模的迅速攀升,受制于监管指标要求等压力,以信贷资产转让业务等非标准化的资产证券化业务模式取代了信贷证券化的标准模式,并通过银信合作等方式取得较快发展,但银行通过银信合作等途径开展信贷资产转让,转出方和转入方的资本充足率、拨备覆盖率、大额集中度、存贷比、风险资产等监管指标的计算尚未作出合理调整,有可能导致信贷资产游离于表外的潜在风险隐患。

2、银行理财产品

截至2010年末,国内主要商业银行共有存续期个人理财产品7 049款,账面余额为1.7万亿元③。银行理财业务发展较快,与此同时,银行理财的过快发展势必带来一系列的问题:一是银行追求理财规模的增长较快,个别银行理财资金直接或间接投向政府融资平台、“两高一剩”企业、“铁公基”等限制性行业和领域,影响了宏观调控的实际效果,并给银行带来一系列风险隐患。二是以新融资类理财业务模式规避银信合作监管。如个别银行绕过信托开展委托贷款理财业务,以理财资金作为资金来源,通过开展委托贷款业务来变相融资。又如个别银行通过受让信托受益权模式规避银信合作监管要求。

3、民间融资体系

活跃的民间资本是我国影子银行体系特殊的组成部分,并主要以民间借贷和民间私募基金等形式存在。根据人民银行数据统计,截至2008年3月末,我国民间借贷余额约为2.25万亿。截止2010年6月,小额贷款公司机构数量达到1940家。据商务部统计数据显示,2010年上半年,典当总额达847亿元。同时,随着微小企业贷款需求增长的加快,金融脱媒的发展,“个人对个人”(Peer toPeer)的贷款模式,即不通过金融中介的方式融通资金,也在市场上悄然出现。由此产生的问题包括:一是由于民间借贷利率通常较高,利息成本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企业的负担,增加了破产清算的风险。二是少数民间融资从银行体系流出并再流向企业,扮演了“资金掮客”的角色,不仅不利于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的解决,也不利于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三是民间私募基金缺乏相关法律规范和制度安排,且未纳入监管范畴,成为滋生非法集资案件的重要因素。

四、加强我国影子银行体系监管的建议

有市场人士初步估算了国内“影子银行”的规模:目前市场上存在的银行理财产品存量大约在4 万亿元左右,再加上信托产品,二者的规模大约在5 万亿到6 万亿元;如果民间融资规模也按4 万亿元估算,中国目前的“影子银行”金融体系大约运营着人民币10 万亿元左右的资金。中国整体银行的存款总量大约为80 万亿元,贷款总量差不多在55 万亿元,这意味着“影子银行”大约占整个市场容量的12%-15%左右。对于蓬勃发展、创新频繁的影子银行体系,宏观金融管理部门当然不该采用“一刀切”的简单做法,而要适应其发展,改进措施和方法,建立新的宏观金融管理体系。我认为,必须从以下方面加强对影子银行体系的监管:

1、规范稳健推进金融产品的创新

金融产品的创新只能转移和分散风险,并不能减少风险,其基础产品的质量是维持金融体系稳定的关键所在。而衍生产品创新的程度越高,其累积的风险程度也越高。此次涉及全球的次贷危机正是由于美国资产证券化的过度创新导致金融风险不断累积而引发的。所以,我国金融业要充分吸取教训,保证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循序渐进地推进金融产品的创新。金融产品创新对经济的效用有正负两方面,其正、负效用的发挥不仅取决于金融产品创新的方向和立足点,还取决于金融产品创新的规范性。金融产品创新可以提高金融运作效率,进而整体增加社会效益。但是宏观效益和微观效益、社会效益和个体效益经常是不一致的。作为微观经济主体,金融机构在产品创新中注重微观效益和增加收益,注重规避管制,这可能会破坏宏观金融秩序。因此,在激活金融机构产品创新动力的同时,必须加强宏观监管,将金融产品创新活动纳入法制和规范的框架中。有效地规范金融产品创新,可使其推进经济发展的作用取得良好的效果,将负面效果减至最小。

2、改进货币政策调节方式,提高宏观调控的有效性

货币政策在短期并非是“中性”的,它可以稳定经济,但使用不当也会加剧经济的不稳定。对于影子银行而言,货币政策可谓是一把双刃剑。在次贷危机之前,宽松政策促进了影子银行迅速膨胀,而后紧缩的货币政策又将其扼杀,最终诱发危机。这一结果显然与实施货币政策的初衷相背离,原因在于影子银行通过金融创新,也具备了一定信用创造能力,改变了传统社会信用生成模式和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中央银行仅仅通过传统信贷控制、存款准备金制度和利率手段来调节经济,其效果必定大打折扣,甚至与调节目标相悖。为此,中央银行必须系统研究影子银行给经济带来的改变,重新界定“货币发行权”监管范围,不断改善货币政策调节方式,提高宏观调控的准确性、针对性和有效性。

3、提高影子银行体系的信息披露程度

设计信息披露机制将成为未来对影子银行系统监管的重点。我们应致力于提高信息透明度,建立统一、及时、完整的信息收集和处理系统。影子银行体系的特点在于“不透明”,因此,对其进行管理的前提,自然是获取充分、及时的信息。此次危机的爆发,充分反映各国金融监管当局对庞大的影子银行缺乏及时的跟踪监管(我国的宏观金融管理部门对我国银行理财产品、私募基金等,也缺乏统一、及时和完整的信息)。由此可见,美国《2010年多德-弗兰克华尔街改革与消费者保护法案》对影子银行监管强调的首要目标,就是全面提高信息透明度。因此,我国应该吸取美国的教训,加强场外交易监管,确保任何的金融交易和金融机构都在监管范围之内,尤其是交易非标准化的场外交易,尽量降低银行和投资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

4、加强风险监管和行业自律

监管部门应督促银行控制影子银行的资金流向,杜绝 理财资金流向政府融资平台、“两高一剩”企业等限制性行 业和领域。同时,通过行业自律等方式,对民间资本投融 资进行正确引导,促其加强风险管控和合规管理,保证依 法合规地开展投融资活动。

5、促进国际监管的协调与合作,实现多赢

影子银行业务的全球性特征日益增强,加强影子银行的国际监管对于防范和化解金融危机是完全必要的。要调整新巴塞尔协议,引入反周期机制和相应的工具,完善有关交易头寸和证券化的监管规定;促进各国、各国际金融机构之间信息交流,尤其是对于影子银行的离岸监管,应该达成一个各国通用的标准化税收信息协议,允许(或要求)税务机关共享信息;注重国际监管政策的一致和行为的协调、联合,健全国际金融风险预警系统,完善国际金融危机的拯救机制。

参考文献:

浅析影子银行的发展与监管 篇3

关键词:影子银行 非金融机构 金融监管

一、引言

影子银行系统的概念由美国太平洋投资管理公司执行董事麦卡利首次提出并被广泛采用,又称为平行银行系统,它包括投资银行、对冲基金、货币市场基金、债券保险公司、结构性投资工具(SIV)等非银行金融机构。这些机构通常从事放款,也接受抵押,是通过杠杆操作持有大量证券、债券和复杂金融工具的金融机构。目前,影子银行系统正逐步走出监管的真空地带,在新的、更加严格的监管环境下发展。目前,美国已提出要求所有达到一定规模的对冲基金、私募机构和风险资本基金实行注册,并对投资者和交易对手披露部分信息。在2010年11月U20首尔峰会上,加强对影子银行的监管成为会议议题之一,要求金融稳定委员会(FSB)提出加强影子银行监督管理的可行性建议。中国银监会近年来也将防范影子银行风险提上重要议事日程,防比影子银行风险向银行体系传导。

中国影子银行主要反映了监管体制与银行业发展之间的矛盾,以及金融创新对金融管制的抗争,反映了金融全球化和金融自由化对中国的影响,它的存在和发展有一定的合理性,对此不应一概否定,从促进中国金融业发展的角度看,中国应在法律、规范和有序的基础上促进影子银行的发展,但同时,也要进一步防范和消除影子银行的潜在风险。与美国相比,中国不是金融创新过度而是金融创新不足,高杠杆率不是中国影子银行面临的重大风险隐患所在,中国的影子银行风险主要在于创新不规范和运作无序以及流动性风险,另外,无规范的管理规定和制度也是中国影子银行的风险所在。

二、我国影子银行存在的主要风险

影子银行对经济金融最大的影响在于己经对中国信用创造和金融运行产生极大的作用力,货币部门和监管部门不得不认真地面对它的发展和运行。为此,中央银行认为,随着我国金融市场的发展,金融与经济关系发生重大变化,直接融资和商业银行表外业务对实体经济影响越来越大。中国影子银行从载体上看,主要风险如下:

(一)是资产证券化的风险主要是商业银行隐性担保、资本不足和集中度风险及政府投融资公司平台违约风险。由于银行在贷款移出表外后仍然承担着贷后管理、到期收回等实质上的法律责任和风险,这一风险是不能转嫁的。虽然银行可以通过银信合作将资本转移出表外,表面上可以减少资本要求,并规避了相应的准备金计提和资本监管要求,但实际资本金不足风险并未消除。另外,信托公司贷款和投资大量投向各级政府基建项目,由于部分项目具有较强的公益性而还款来源得不到保证,最终部分损失可能还要贷款银行承担。

(二)是场外金融衍生产品的风险。主要表现为中国缺少衍生产品交易规定与管理的法律制度,存在法律上的漏洞和风险,中国金融衍生产品人才匿乏,存在金融衍生产品定价风险,由于金融产品基本上采取场外交易,透明度较低,存在透明不足潜在风险积聚。

(三)是私募基金的风险。主要是民间私募基金没有相关的法律作为运作和管理的依据,没有纳入监管的范围,风险一旦发生后果将十分严重。

(四)是存在道德风险。由于贷款利率“差价”的存在,银行内部人员可能将贷款发放给从事再贷款业务的机构并从中牟利。投资者往往对理财产品的风险缺乏足够的认识,不排除银行将资产质量不好的贷款经过处理成为理财产品销售给投资者的情况,如果理财产品集中在某个行业(比如房地产),当行业状况良好时,贷款质量问题被掩盖,但一旦出现行业性亏损,贷款质量问题暴露出来,可能引发系统性风险,这与引起美国次贷危机的次级债有一定的相似性。

三、加强我国影子银行监管的政策和措施建议

(一)是加快完善和健全有关监管法规,明确有关金融立法,将影子银行的运作和管理难入法律管辖的范围,建立完善新型影子银行的金融监管改革。细化对股权投资基金管理公司的監管;加快民间金融运作法律规范的步伐,出台相关指导意见和规定,进一步明确民间金融的监管主体,打击非法集资行为和高利贷行为;尽快出台金融延伸产品交易管理办法,将中国金融衍生产品交易纳入规范化管理范围。对于小额贷款公司,在属地化管理基础上,推动建立全国性的小额贷款行业发展协调机制,要进一步明确行业发展趋势与监管动向,引导小额贷款的行业健康发展,对于小额贷款公司违规经营行为,应予以严厉打击,促进行业规范和健康发展。

(二)是对影子银行风险实行动态比例监管和规范消息纰漏。主要是科学评估影子银行对国民经济健康运行及潜在风险的影响。主要是国内监管机构应尽快将影子银行纳入监管体系之中,统筹监管政策,明确监管主体及分工,建立影子银行信息共享机制,定期公布影子银行风险报告,防止信息披露不足导致的风险积聚。考虑到我国越来越多的央企以及上市公司热衷于将闲置资金大量投入委托贷款,而大量存在信息披露不规范、不及时等问题。因此,当前的委托贷款监管重点是规范消息披露,避免目前局部地区出现的小企业倒闭潮、民间借贷资金链断裂等问题向上市公司传递。

(三)是有效防范地方政府融资平台风险,强化金融机构自身风险管理。对融资平台公司进行清理规范,加强融资平台公司的融资管理和商业银行的放贷管理,制止地方政府违规担保承诺行为,这些措施针对性很强,但需要地方政府积极配合落实,防止平台风险向银行体系传递。 主要是建立实体银行与影子银行之间资金流通的防火墙,阻断影子银行风险向实体银行的传导,特别是要加强对资产证券化产品风险的监管,严格控制高杠杆率的产品,加强金融机构操作风险的监管,严格禁止金融机构参加民间金融拆借,特别加强对私募基金资金流动的监管,防止私募基金流动对银行存款产生重大冲击。

(四)是以整顿促发展,严密监控担保公司的影子银行功能,进一步完善金融基础设施建设。主要进一步完善中国的征信制度,防范公司及个人信用风险;进一步完善金融衍生产品交易市场的清算系统,将场外交易纳入清算交易的范围内,进一步明确相关交易的会计规则,制定可操作的标准。例如,对担保公司注册资本要求、经营许可证、监管要求、融资性担保限额、自有资金投资限额、业务规范等方面做出了明确规定。

参考文献:

[1]张晓扑.影子银行的风险与监管[J].中国金融,2011(3):41.

[2]辛乔利.影子银行[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10.

[3]李杨.影子银行体系发展与金融创新[J].中国金融,2011(12):31-32.

[4]易宪容.“影子银行体系”信贷危机的金融分析[N].江海学报,2009(3).

中国影子银行监管问题研究 篇4

影子银行最初是在2007年由保罗?麦考利提出。影子银行是指那些不受或很少受央行监管的投资银行、货币市场基金、对冲基金等非金融机构, 是与传统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对立的, 但其业务却与传统商业银行类似, 因此也称其为“准银行”、“类银行”等。我国影子银行出现于2005年前后, 最早是在商业银行内部出现。与国外影子银行不同, 我国影子银行大部分都独立分散, 且仅仅是一种融资性机构, 不具有资产证券化的业务。相对于传统商业银行, 影子银行资金主要是以直接融资的形式获得的短期融资, 一般是以自有资金投入, 或者通过各种投资和理财工具获得资金, 缺乏一定的稳定性。

美国次贷危机爆发后, 金融危机波及全球, 在这样的背景下, 各国都将金融安全作为首要任务, 金融监管当局普遍认为, 这次危机产生及传导过程中影子银行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正是次贷危机的发生, 才使得人们开始关注影子银行的风险, 并逐步意识到要对其加强监管。

二、我国影子银行的规模

近几年影子银行发展迅速, 一方面, 2011年以来我国银根紧缩, 导致资本市场供求不平衡, 影子银行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银行的某些贷款业务;另一方面, 金融市场不断创新, 需求更加多样化, 影子银行正为金融市场主体提供了传统金融机构所不能满足的需求, 在共同影响下影子银行得以迅速壮大。虽然相较于发达国家不成熟, 但是增长势头不逊于其他国家。

根据FSB (Financial Stability Board) 2014的Global Shadow Banking Monitoring Report的数据, 全球影子银行规模2014年增长了5万亿美元达到75万亿美元, 其中欧盟规模最大, 占全球的34%, 美国与欧盟势均力敌占到了33%, 而中国仅占到4%, 但是这与2007年的1%相比, 跨越了一大步, 这也表示我国影子银行开始在国际上初露头角。

在统计国内影子银行规模时, 基本是把银行理财产品、小额贷款、信托公司资产和民间借贷包含在内, 计算口径是融资, 这与社会融资规模口径是一样的。从国家统计局数据来看, 我国在2014年社会融资规模达到16.41万亿, 虽较去年来说下降了5.25%, 但是较2011年同比上涨27.9%;2013年人民币社会融资贷款占社会融资规模的47.3%。表1中, 2013年的以委托贷款、信托贷款和银行承兑汇票形式的融资占社会融资规模的29.85%, 这点也说明我国影子银行在融资领域规模在不断扩大而且具有重要地位。

我国影子银行形式一般表现为银行理财、委托贷款、信托贷款和民间借贷等。其中, 信托贷款最典型。2006年到2013年, 信托业务发展迅速。2013年信托贷款规模更是达到1.84万亿, 占社会融资规模的10.6%。在信托业务中, 信托公司作为信托项目的担保人, 若项目到期不能如期兑付, 信托公司须向投资者兑付, 此时其会面临一定的兑付压力和风险。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

近来, 互联网金融受到热捧, 而借由互联网平台发展的网络贷款作为民间借贷的一部分, 也是引起了广泛关注。据估算, 2014年网络贷款线上和线下交易总和超过了1900亿。网络贷款是把双刃剑, 在为人们提供方便的同时也带来了风险。由于网络贷款机构对贷款者的征信情况并不了解, 且这些客户大部分是被银行“抛弃”的客户, 违约的风险较大。民间借贷近几年由于高息回报在持续无序扩张, 在浙江等地引发了一些借贷纠纷, 造成当地的经济秩序紊乱。因此, 民间借贷也需要规范其运作以此来降低信贷风险。

此外, 银行理财从2002年发展至今, 其规模在逐步扩大, 但是理财将投资于何种标的、投资于哪个方向的问题披露不透明, 依然存在透明度低和监管力度弱等问题。而委托贷款也存在一定的风险问题。

三、我国影子银行的风险与危害

2011年的陕西神木县民间借贷触发民间投资恐慌, 温州、鄂尔多斯等地因民间借贷而引起的中小企业倒闭, 中融国际信托的拍卖抵押资产事件等等都开始让人们关注影子银行的风险问题。

(一) 影子银行自身存在着巨大风险

对于影子银行这种非正规金融机构, 由于其缺乏监管, 不能够完全披露信息, 这就可能造成一定的违约风险和流动性风险, 还有可能促成系统性风险的发生。影子银行资金多来源于传统商业银行, 资金大部分是投入高利润行业, 而中小企业面对较高的借贷成本选择放弃投资实体经营再次放贷。影子银行的这种高杠杆性虽然给投资者带来了丰厚利润, 但是可能会造成泡沫经济, 带来不可预料的风险。再者, 影子银行与传统商业银行之间存在联系, 若潜在风险在影子银行间慢慢积聚, 当影子银行风险爆发时, 牵一发而动全身, 传统商业银行可能会面临巨大风险, 这也可能导致风险蔓延到整个国家经济中去。因此影子银行的这种风险高传递性也会给国家经济带来巨大波动的。

(二) 影子银行给传统商业银行带来负面冲击

影子银行运用金融工具对银行资产负债表的不好资产进行打包然后出售, 影子银行体系掩盖了银行资产负债表的真实性, 导致银行表外业务急速扩张。同时, 由于信贷衍生工具的使用, 使得银行承担大量的信用风险, 而且这些风险在资产负债表内没有体现, 从而使得投资者对银行的财务状况不能准确分析。此外, 影子银行体系内的借款利率如民间借贷利率、委托贷款利率等都高于商业银行定期存款利率, 这就导致更过的资金流入影子银行, “金融脱媒”现象也加剧, 造成银行吸收存款方面的困难, 就目前国家还没有放开存款利率上限的情况下, 商业银行主要通过依赖息差盈利的模式受到了威胁, 这对商业银行来说也是一种危害。

四、我国影子银行监管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实行分业监管, 但金融创新使得很多业务在银行、保险、信托中都有交叉, 传统的分业监管已然不适应金融业的发展, 其监管面临很大挑战。像影子银行这样游离于监管之外又是混业经营的融资机构, 还没有整体、统一的监管机构独立监管。监管范围不到位、监管标准不统一、监管交叉重叠等问题就是目前中国影子银行监管中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 (1) 监管范围不到位。目前中国的“一行三会”的监管模式使得部分新型金融机构处在监管的真空状态下。在对影子银行各个行业进行主管和审批时, 各级省政府金融办审批小额贷款公司, 银监会监管信托业, 工信委审批融资性担保公司, 虽然对影子银行的这些业务都有审核准入, 却不利于掌控和监管这些业务。 (2) 监管措施不到位。目前对于影子银行监管来说, 缺乏有针对性的法律法规, 而仅仅是某些相关业务的通知、禁令, 监管的力度可想而知。 (3) 监管滞后于发展。当前, 金融创新发展迅速, 银行、证券、保险、期货交叉发展, 很多行业与其他行业合作“打擦边球”来躲避监管。监管机构面对这些“创新”而没有实时完善监管方式。

五、加强我国影子银行监管的建议

在对影子银行的监管问题上, 要把握一个度, 如果不加监管可能会导致银行体系的风险蔓延, 如果监管过度可能会阻挡金融创新造成金融业发展的滞缓。我们对影子银行的监管既要借鉴国外经验也要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

(一) 引导影子银行朝正确合理方向发展

首先, 要对民间借贷正确地引导和规范。存在即合理, 影子银行在一定程度上发挥了融资补充作用, 不能因为它存在风险就一味的打压, 而是要正确的看待其存在, 正确引导和规范, 使其能够在金融业充分发挥作用。

其次, 要明确监管主体。不同类型的影子银行业务由专门的监管机构监管。对于高风险的非法金融机构要严厉监管, 相对地, 要放低透明度较高并且能够为市场提供真正需求的金融机构准入门槛。

此外, 对影子银行机构要加强监测。在监管过程中, 对于存在违规业务行为的要大力打击, 监管过后, 要对其中出现的问题做好记录并提出解决措施, 并不断加强对影子银行现状的调查, 确保能够掌握行业的准确信息。

(二) 加强影子银行系统性风险预警

首先, 从影子银行内部来完善控制机制。在影子银行内部要建立有效的风险预警系统, 提高其监管敏感性, 完善内部控制和风险分析。从投资者自身来说, 也要审慎为之, 不能被巨大的利润蒙蔽。

其次要在影子银行与商业银行之间建立防火墙。由于影子银行的渗透效应可能会导致商业银行更大的系统性风险, 因而在两者之间建立防火墙是有必要的。商业银行要调查弄清企业和担保公司贷款的真实用途, 防止自身的表内资金流向民间融资中介等影子银行机构。

(三) 建立宏观与微观结合的监管体系

目前影子银行发展迅速, 金融衍生工具不断创新, 金融体系之间各部分的内在联系和依赖性也在逐步增强, 市场参与者的各种经济行为都会影响到金融体系。在这种情况下, 如若只关注微观方面的监管, 着重监管个体风险, 忽略集体风险和宏观方面的监管, 就会无法准确判断系统系风险甚而无法采取合理的措施。因此, 监管当局应当把握好微观层面和宏观层面监管的联动性, 加强系统性风险的防范。

首先, 监管当局要对影子银行的资金来源、资产池、金融工具和交易方式等各方面进行全面监控, 对影子银行的各种业务、产品风险和风险管理的水平进行评测。

其次, 在宏观方面, 国家可以通过提高货币政策效率、放松对信贷规模的控制来加速利率市场化的进程, 进而缩小影子银行的盈利空间。在微观方面, 监管当局可以适当增加检测影子银行杠杆率的频率, 并严格控制其杠杆率, 以保证资产可能的风险在可控范围内。

总之, 虽然影子银行在中国金融市场的发展上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但其满足了市场对资金的需求。在某种程度上来说, 影子银行与传统商业银行之间的互补关系促进了金融市场的发展。因此, 在对影子银行的监管问题上要注意适度, 在风险与收益之间寻找平衡。

摘要:随着金融创新和“金融脱媒”的迅速发展, 我国的金融市场结构正多元化成长。影子银行是金融发展新模式, 在其大幅扩张的同时也对经济和金融产生很大影响, 风险也逐渐显现。美国次贷危机爆发后, 对影子银行的监管已经引起了我国监管部门的重视。本文首先对影子银行体系做简单描述, 其次主要就影子银行的监管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详细的阐述, 最后针对监管存在的问题, 提出完善我国影子银行监管对策。

关键词:影子银行,监管,金融风险

参考文献

[1]蔡静.国际影子银行监管改革及启示[J].金融监管, 2012 (6) :31-33.

[2]方平.“影子银行”的法律涵义及在我国的具体表现形式[J].金融发展评论, 2012 (9) :116-119.

[3]何文彬.我国影子银行体系的风险解析和金融监管困境[J].现代管理科学, 2012 (11) :68-70.

[4]裴欣.影子银行:发展现状与监管对策[J].生产力研究, 2013 (2) .

[5]钟纯.从金融创新角度看中国影子银行监管[J].南方金融, 2013 (8) .

影子银行的监管研究 篇5

【摘要】金融危机后,我国的影子银行规模越来越大,影子银行杠杆率高,变化多,运作隐蔽,但大多业务都游离在监管当局的视线之外。在这样的背景下,文章从影子银行的特点入手,系统的分析我国现阶段影子银行存在的风险及监管问题,在借鉴美国影子银行风险监管的基础上,提出完善我国影子银行监管的对策思路。

【关键词】影子银行;风险;监管;金融市场;信息处理系统;利率市场化改革

影子银行是提供和传统商业银行相似的金融服务和业务,但又不是传统银行的中介机构。影子银行拥有传统银行的表皮,但又没有传统银行的内在的组织机构,像影子一样,在市场需求的推动和传统银行的庇佑下成长,故被形象的称为影子银行。影子银行利用监管上的漏洞,通过发行无保险,无传统银行的流动性支持的商业票据来投融资,又或者影藏在传统银行的保护下进行资金的流通和运转。这使之在风险值增大的同时,又具有很强的脆弱性,容易引起挤兑和流动性的危机。

一、影子银行面临的风险种类

(一)违约风险(信用风险)

影子银行由于信息的不透明不公开,交易形式的复杂性,使得它的违约风险不断地在增加。在我国,一方面中小型企业急需要筹集资金,另一方面金融机构,民间资本又在寻求投资的出口。影子银行的发展正好为这两者提供了资金交易转换的平台,但随之也带来了庞大的信用风险,一旦中小型企业出现大量的违约事件,进而无法还款就会给影子银行带来风险。

(二)流动性风险

常规的银行体系会缴存存款准备金在中央银行以防止流动性风险带来的危害,影子银行就没有相对应的保障,一旦遭受流动性风险就会面临没有资本金和备用金作为缓冲的尴尬局面。

(三)操作风险

影子银行的不公开性使得投资者无法完全的掌握信息,立场较为被动,对操作的运作方式的认知就会有所偏差,这一情况下就使得操作者有了主动权,为了本身利益而选择性的将信息传达给投资者,甚至可欺骗隐瞒投资者,同时影子银行本身又没有固定的经营场所,操作上也没有严格的规范,容易出现人为的操作错误,从而加大操作风险。

二、影子银行代表性产品风险分析

在代表产品上,影子银行有理财产品、信托产品、证券业务、P2P业务等,这些产品的风险影响了影子银行体系整体的风险。在信息披露,融资数量,资本金的额度等方面都有不容忽视的风险点。下表列举了影子银行几个代表性产品的风险点。

(一)理财产品

理财产品的信息披露不完善,具有高风险低流动性的特点,容易发生资金链条断裂。

(二)信托产品

行业进入下跌空间,极有可能形成烂账,刚性兑付,银行兜底,出现钱荒问题。

(三)融资性担保公司

机构数量过多,经营管理薄弱,且部分机构违法经营,参与非法集资,使得资金链条断裂,导致无法履行代偿义务。

(四)P2P

监管不力,无准入门槛,无行业准则,容易违规操作,变相吸收存款,信贷人员容易舞弊,形成大额坏账损失和挤兑风险。

三、影子银行的监管

影子银行系统在监管上没有传统银行那样受到重视,其原因是多样性的。客观的讲,金融市场的大环境给了影子银行发展的空间,而影子银行又特意运用复杂的手段不断的创造出新的衍生产品,巧妙的打了擦边球,躲过了监管。目前,新型的网络公司,第三方理财机构和民间融资是我国影子银行体系中不受监管的主要机构。

(一)美国影子银行监管分析与启示

金融危机结束后,美国政府不断反思监管制度的缺陷并在2010年的7月正式颁布了全新的改革方案:《多德一弗兰克法案》。该法案对危机处理、系统风险、监管合作等多方面都进行了改革,并正式的将影子银行归入宏观监管的范围之内,提出来许多新的监管要求。例如加强防范道德风险,增强对信用评级金融机构的约束作用,提高对金融衍生品的约束力和信息披露的及时性和有效性等,这些都对我国影子银行的监管具有很大的参考借鉴意义

我国的影子银行仍处在发展进程的初级阶段,在各方面都还不足以与美国相提并论,但是从美国爆发的这场金融危机来看,美国监管体制的缺陷足以给我国影子银行的发展敲响警钟。影子银行作为未来金融市场上不可或缺的体系之一,我国应该吸取美国的经验和教训,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建立适合我国实际的监管体系。

(二)完善我国影子银行监管体系的对策思路

在影子银行不断创新和发展的同时,其暴露出的风险隐患也受到了人们的重视,毕竟任何事物都有它的两面性,我们不能一味的打击和限制影子银行体系,而应该根据其在中国发展的特点,不断完善金融监管体系,改正措施法规,以适应影子银行的发展。

1.鼓励市场监管,以社会监管来补充政府监管的缺乏。

影子银行是金融创新的源泉,一味的打击,不利于金融市场的可持续发展,但是目前的监管当局又显得力不从心,这时候应当鼓励市场服务机构的发展即类似于债券市场中的信用评级机构,作为独立的第三方,以社会监管来弥补政府监管的不足,从而更好发挥市场的力量。

2.提倡信息公开,加大影子银行信息的透明度,建立完善的信息处理系统。

影子银行的不透明性不仅使投资者陷入被动的局面,也让监管当局无法掌握准确可靠的信息来面对和预防潜在的风险。要是影子银行呈现大面积的资金链断裂,它造成的巨大风险往往让人措手不及,我们应该像对待传统银行一样,为影子银行建立专门的信息搜索系统,全方位提高信息的透明度,这不仅有利于市场风险的防范,更对交易双方的信息认知公平性提供了有效的监管。

3.加速我国利率市场化的改革。

在面对流动性和资金不足的问题上,传统银行会通过提升利率来吸引存款,而影子银行则是通过双方协商。利率调控本该是货币政策的有效工具,而影子银行却巧妙的绕开了这个政策手段,从而也避开了监管机构的监管。加快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建立传统银行和影子银行基于利率体系的统一的监管规则和制度,势在必行。

4.协调各监管部门的职责。

影子银行体系的发展有很多界限上的模糊,会导致要么没人管,要么都来管的尴尬局面,所以要明确划分界限和区分协调各监管部门的职责也是完善我国影子银行体系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参考文献

影子银行挑战全球金融监管 篇6

全球金融稳定委员会(FSB)报告显示,以其他金融机构(OFI)作为统计对象的全球“影子银行”规模在2011年达到67万亿美元,甚至高于“影子银行”全盛时期2007年62万亿的规模。尽管相比2007年峰值时期占比的128%有所下降,但67万亿美元的规模依然占到受调查国家GDP总额的111%,影子银行规模的持续膨胀再次成为过度透支信用、挑战全球金融体系的不稳定因素。

如何理解现有银行系统和影子银行系统,是当前各国实施监管、管理金融风险的关键。影子银行系统正在深刻改变全球金融结构与运行模式。根据国际通用定义,影子银行是通过杠杆操作持有大量证券、债券和复杂金融工具等的金融中间机构,包括投资银行、对冲基金、货币市场基金、债券保险公司、结构性投资工具等非银行金融机构。由于影子银行不仅具有信贷中介和期限转换功能,还具有创造信用、准货币和资产膨胀的功能,对全球金融和货币信用体系正产生越来越重要的影响。

不可否认的是,影子银行的发展具有积极作用,通过资产转移和证券化操作,影子银行拓宽了传统银行融资渠道,提高了市场流动性,对于盘活存量信贷资产和提高金融资源的配置效率都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自产生以来,影子银行就有先天缺陷,过低的自有资本金比率、无监管的状态、不透明交易和高杠杆操作等特点给整个金融体系带来巨大风险。

在美国,影子银行早已成为美国货币创造的主体之一。2007年初,美国影子银行系统的总资产大约6.5万亿美元,而当时美国五大银行的总资产大约6万亿美元。据初步统计,如果将美国次贷危机前所有的金融资产(包括CDO、CDS、各种金融衍生合约以及可以交易和转让的各种资产等)价值都计算在内,虚拟资产总额达到400万亿:N500万亿美元。因此,影子银行体系已经成为与传统银行体系平行的金融系统,其规模和影响力巨大。据估算,全球范围内由各种衍生产品创造的流动性约占全球广义流动性的78%,为世界GDP总值的9.64倍;而广义货币M2仅占全球广义流动性的10%,为世界GDP总值的1.22倍。

根据FSB研究报告,中国影子银行约占被统计国家的1%,但中国影子银行的野蛮生长以及信贷无限扩张,仍然将其置于金融脆弱性之下。近几年,中国基础货币并没有增长太快,但整体流动性增长却十分迅速。这说明,货币主要不是央行外生供给的,而是产生于为投资而融资和资产头寸融资的过程之中。特别是,随着全球金融自由化以及中国“金融深化”、“金融脱媒”的快速发展,中国银行信贷占全社会融资总量已由2002年的90%降至2011年的不到58%。由于影子银行创造的流动性并非中央银行所能直接控制,其对货币政策的理论和实践带来了巨大挑战,使得原有金融调控和监管鞭长莫及。

影子银行的监管研究 篇7

影子银行已有几十年的发展历史, 但是被广泛关注却在美国“次贷危机”爆发后。

由于中国金融市场发展较晚、资产证券化程度不高、金融产品类别相对有限, 因此, 关于我国是否存在影子银行仍没有达成共识。但从是否承担正规金融功能来看, 我国确实存在影子银行, 比如民间借贷、委托贷款等。本文将具有银行之实无银行之名、行使与传统银行类似功能、会在一定程度引发金融危机的金融机构定义为中国式影子银行。除此之外, 将有上述特点的非金融机构也归入其中。

二、中国式影子银行的发展及系统构成

从2010年开始, 我国影子银行体系开始呈现爆发式发展, 根据社会科学院报告指出, 2014年中国影子银行业已有27万亿人民币的价值。本文结合国内外相关文献, 按照各类影子银行的发展规模, 将我国影子银行分类如下。

1. 银行理财产品

银行理财产品是银行为追求更高的利润回报、提高行业竞争力而发行的金融产品, 属于表外业务, 在通货膨胀持续上涨, 银行存款实际负利率的今天, 对于投资者来说是可观的投资渠道。自2004年9月光大银行推出“阳光理财B计划”后, 银行界刮起一股开发理财产品的旋风, 理财市场迅速发展起来。

根据中国社科院资料整理, 银行理财产品的发行数量由2005年的598只到2013年的44492只, 增长了近75倍, 募集资金规模由2000亿元增长到288000亿元, 其惊人的增长速度, 标志着我国影子银行规模的迅速壮大, 银行理财产品无疑成为其核心内容。然而快速增长的背后, 金融风险也逐渐凸显。

2. 信托

1979年中国国际信托投资公司的成立标志着我国信托业的诞生。信托的发展伴随着法律的一步步规范。当前, 商业银行为规避贷款管制等问题开始和信托投资机构合作。截止2014年6月30日, 我国信托资产规模为12.95万亿元。

资料来源:根据用益信托工作室相关数据整理得出

从上表中可以看出无论是银信合作产品的数量还是规模都有巨大地增长, 银信合作已经成为我国影子银行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高于同期银行活期存款利率的收益率, 使投资者趋之若鹜, 拓宽了投资者的投资渠道。但是在法律体系、监管制度不完善及信用资质不健全的当下, 银信合作蕴含着巨大的潜在风险。

3. 民间金融

民间金融是由于利率管制、信贷配给不足而产生的, 与正规金融相对。民间金融具有两个显著特征:一是其内生性, 不由政府主导建立;二是处于监管阴影区。

招商证券发布研究报告称2013年底影子银行的规模约为32.7万亿元, 其中民间借贷7.4万亿元, 占其规模的22.7%。毫无疑问, 民间金融已是中国影子银行的主要组成部分。民间金融不仅发展了民间经济, 而且优化了资源利用。但由于缺乏金融监管、与社会接触面广, 一旦出现问题, 其风险将会传至正规金融机构, 引发整个金融系统的风险。

三、推动中国式影子银行发展的对策建议

相对于国外成熟的影子银行体系, 我国金融衍生品不多、资产证券化程度不高、市场的系统性风险不是很大, 但这并不代表我国可以放松对影子银行的监管。

1. 健全金融立法、维护市场秩序

健全的法律体系是保证影子银行能够平稳发展的重要外部保障, 只有将影子银行纳入整个法律法规体系范围内, 才能保证对其监管有章可循。

2. 构建科学有效的监测评估体系, 提高信息透明度

因其特有的隐蔽性, 对于影子银行的真实状况, 监管当局和市场参与者无法及时全面地掌握。因此, 为防范金融风险, 重中之重是要构建科学有效的监测评估体系, 以提高信息透明度。

3. 推进利率市场化

影子银行出现的重要原因是由于没有完全放开市场利率, 因此要想从根本上瓦解影子银行风险存在的基础、杜绝监管套利, 只有加快利率市场化进程, 逐步取消银行信贷管制和存款利率上限, 让资产价格能够完全代表市场的供求。

4. 加强与国际金融监管的合作

金融全球化的快速发展、金融风险的惊人传播速度及多样的传播途径等原因, 使一国金融的稳定, 不仅要依靠本国政府, 还需要加强与国际金融监管机构的合作。

参考文献

[1]刘澜飚, 宫跃欣.影子银行问题研究评述[J].经济学动态, 2012 (2) :128-133.

[2]周卫江.影子银行的发展及其监管[J].财经理论与实践, 2012 (3) :9-14.

[3]朱永绯.银信合作理财产品的发展现状及监管对策[J].南方金融, 2008 (10) :56-58.

影子银行的监管研究 篇8

一、影子银行体系的定义

纽联储 (2010) 将影子银行体系定义为从事期限、信用及流动性转换, 但不能获得中央银行流动性支持或公共部门信贷担保的信用中介。

FSB (2011) 对影子银行体系的定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上指由在常规银行体系之外的实体及其活动所组成的一个信贷中介系统;狭义上指信贷中介系统中具有系统性风险隐患和监管套利隐患的实体及其活动。这里的信用中介专指直接参与或部分构成延伸、便利信用供给的实体或业务活动, 如债券、结构性或合成金融产品等交易对象与信用相关的金融工具。

英格兰银行 (2010) 将影子银行体系定义为, 提供流动性、期限配置和提升杠杆率, 在不同程度上行使银行核心功能的机构、工具、结构或市场, 如货币市场共同基金、结构化投资实体、资产支持商业票据、资产支持证券化 (ABS) 市场等。

在中国, 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提出, 影子银行是指行使商业银行功能但却基本不受监管或仅受较少监管的非银行金融机构, 如对冲基金、私募股权基金、特殊目的实体公司 (SPV) 等。

二、影子银行的分类

按照FSB建议, 采用定量和定性信息相结合的方法勾勒中国宏观 (系统视野) 和微观 (基于实体和业务活动) 维度的影子银行体系面貌。为更好地对中国影子银行的规模、风险等问题做出评估, 考虑到这一体系的复杂性, 在综合已有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 可以将中国影子银行体系分为三部分:

一是商业银行内部创新的影子银行产品。商业银行为适应市场和监管、博弈宏观调控, 在融资需求驱动下的机制和产品创新业务, 主要包括商业银行理财产品、委托贷款等表外业务, 借助信托公司、证券公司等机构提供资产和风险“出表”的“通道”。该类业务与其传统业务关联紧密并相互转化和影响, 受到的监管与传统银行监管有较大不同, 成为中国影子银行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银信合作是最普遍、最重要的运作模式:商业银行通过与信托投资公司合作, 设立信托投资计划或购买资金信托计划份额, 将募集的理财资金投放于信托贷款、票据、债市、股市、商品市场, 甚至是艺术品投资等领域。

二是开展信用业务的非银行金融机构和产品。信托公司、典当行、融资性担保公司、小额贷款公司和货币市场基金等机构围绕银行信贷业务, 展开产品和合作创新, 跨领域机构和产品发展迅速, 其经营主体和投资、融资活动都在传统监管视线之外, 风险产生和传染机制更为复杂和隐蔽, 其投融资行为极易与传统银行信贷发生直接、隐蔽的联系。近年来, 对这些机构的监管力度有所加强, 但主要内容往往限于市场准入, 监管空白、监管重叠等现象依然存在。

三是依托网络等新技术提供支付、结算、投资、融资等金融服务的新型信用中介, 如非金融机构支付、网络借贷、众筹融资平台等。互联网金融不仅是传统金融业务的简单“上网”, 而是强调依托网络、移动通讯、云计算等新技术和社交网络、多对多交易等新模式, 突破传统金融概念和货币创造模式, 提供低成本支付、结算、投资、融资等金融服务, 为实体经济商业模式的创新提供有力支撑。从表现形式和内在运行机制来看, 一方面, 在云计算技术的保障下, 利用社交网络实现多对多交易, 降低了信息不对称程度以及融资交易的成本, 提高了社会资源配置的效率;另一方面, 互联网金融在无中央银行存款准备金制度的约束下, 调动并运用社会闲置资金, 加速货币的流动, 创造流动性, 实现信用规模的扩张。

三、我国影子银行体系存在的风险

我国影子银行的市场结构和运行模式与金融发达国家存在明显的差别。概括地说, 我国影子银行体系的特点是规模庞大但运行模式简单, 然而, 这并不意味着不存在风险。一方面, 既然定义为影子银行必定存在监管缺口问题;另一方面, 影子银行的生存之道, 主要是充当银行资金与次级资金需求者之间的“翻墙梯”。以上两点在我国影子银行体系中普遍存在, 因此, 不能忽视我国影子银行发展所产生的风险。

从我国影子银行市场结构及运行方式上看, 我国影子银行的风险可以分为总量风险 (所有影子银行的共性风险) 和结构风险 (我国影子银行所特有的风险) 。

影子银行的总量风险是属于影子银行的金融机构、金融工具、金融产品等均需要面对的风险, 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一是场外不透明交易带来的信息不对称风险。由于我国影子银行交易缺少中心结算机构和监管单位, 影子银行市场内的交易双方采取公开积极信息, 掩盖消极信息来谋求利益最大化, 这种不透明的、自主的场外交易容易导致金融要素的错配, 进而扩大了影子银行的交易风险。

二是高杠杆风险。按照我国影子银行的市场构成和运行模式, 高杠杆风险是普遍存在的, 只是不同类型影子银行的表现形式不同, 体制外的民间影子银行主要表现为自有资金少、信用扩张大的高杠杆风险;体制内的影子银行机构主要表现为, 占用少量的资金 (如保证金) 便可撬动高额的信用资金。体制内影子银行之所以能够获得如此高的杠杆, 主要是由于国家信用担保下所赋予的金融经营特权。

三是系统风险。系统风险与系统性风险是两个大相径庭的概念, 前者是指金融系统的不稳定性, 某个机构受到冲击后便会产生传染性, 引发连锁的“季风效应”, 最终导致整个金融业的危机;后者则是不可分割的市场风险。系统风险是由内向外传递的风险, 而系统性风险则是由外部冲击产生的由外向内风险。与影子银行紧密联系的是系统风险, 影子银行嵌入在银行业市场内部, 形成银行和“准银行”之间相互交织网络, 一旦出现问题便会产生传导性, 因此应审慎应对影子银行的系统风险。

除总量风险以外, 我国不同影子银行还要面临各自特殊的结构风险。政府主导的影子银行会产生债务风险, 国有独立的影子银行主要面临市场风险, 如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冲击;企业内部的影子银行运行则要警惕产能过剩即固定资产价格下跌风险, 民间的影子银行机构需要防范的主要风险包括道德、信用等风险。总之, 影子银行的存在必定会加剧金融系统的不稳定性, 但不稳定性的表现形式和内在原因, 会因为影子银行所处的环境不同而改变, 因此, 防范影子银行风险不应照搬他国经验而是应采取因地制宜的原则。

四、加强我国影子银行监管的措施

我国应当充分汲取美欧等国在影子银行问题上的前车之鉴, 按照规范运作、有效监管、分类指导的原则, 强化影子银行监管, 促进金融体系稳健发展。

1、健全金融立法, 填补法律空白。

近年来我国出台了不少规范影子银行行为的法律法规, 但相关立法仍很不完善, 不完全适应影子银行的监管需要。建议:第一, 在总结试点经验的基础上, 尽快出台《资产证券化条例》, 为资产证券化规范开展提供上位法支持。第二, 尽快协调出台《股权投资基金管理办法》, 细化对基金管理公司门槛、资质、基金管理模式、募集对象基本资质、投资规范、限售渠道的要求。第三, 加快民间金融法律法规建设步伐, 促进和保障民间金融规范化发展。注重发挥正规金融对民间金融的引导作用, 严厉打击高利贷行为和各类地下钱庄, 杜绝各类非法集资、洗钱和暴力催债等违法行为, 有序发展小额贷款公司、融资性担保机构和典当行等准金融机构。第四, 尽快出台《金融机构破产条例》, 明确抵押品净额结算机制是否合法, 为资产证券化和衍生品市场规范发展创造良好的法制环境。

2、根据影子银行机构不同的影响程度和风险水平, 实行动态比例监管。

美欧等国的教训表明, 对影子银行监管“太迟”或“太松”很可能危及金融稳定, 但另一方面, 金融监管也有较大的直接和间接成本, 不是所有的影子银行在所有的时候都要受到严格监管。为此, 建议:一是有关金融监管部门应当定期评估不同影子银行机构的不同影响程度和风险水平, 根据评估结果确定适度的监管方式和监管强度。对于影响小、风险低的影子银行机构可以采取市场自律、注册、监测等监管方式, 对于影响大、风险高的影子银行机构则必须纳入审慎监管范围, 实行最严格监管。上述评估应定期进行, 监管方式需相应随之调整。二是尽快将影子银行监管问题纳入相关监管协调机制。统筹监管政策, 明确监管主体和职责分工。三是建立信息共享机制, 加大信息共享力度。充分发挥监管机构、交易所和各行业协会的作用, 定期汇总并分析市场数据, 监测和预防单个机构和系统层面的风险。

3、建立有效的风险防火墙, 强化金融机构自身风险管理

一是建立商业银行和影子银行之间的防火墙, 阻断影子银行向商业银行的风险传导渠道。例如:严格防范商业银行表内资金通过代客理财等渠道流向私募股权基金等影子银行机构;严格限制小额贷款公司向银行融资;银信合作等业务应严格遵守资产真实转让和洁净转让的原则等。二是加强对资产证券化业务的风险管理。银行开展资产证券化业务应关注借款人的还款能力和意愿, 不能因证券化而放松审查标准。明确禁止过度复杂的证券化和再证券化, 严格控制产品杠杆率。三是加强金融机构的操作风险管理, 严格禁止金融机构从业人员参与民间金融活动, 避免风险从民间金融体系传递至银行。四是督促征信机构建立内部防火墙制度, 限制评级人员从事信用咨询或顾问业务及其他可能影响评级公正的业务。五是逐渐引入和提高对私募基金经理人资质的要求, 通过管理人的准入限制保证基金的管理水平。

4、完善金融基础设施建设

一是逐步建立涵盖个人住房、汽车、企业资产等基础资产的集中统一的抵押变更登记系统, 打破行政区划造成的市场分割, 为资产证券化的依法规范开展提供前提条件, 消除因抵押品变更无法有效执行造成的潜在风险。二是探索场外衍生品集中清算, 引入中央对手方, 完善相关配套机制, 切实防范交易对手风险。三是明确相关会计处理, 规范市场运作。例如, 对资产证券化产品“真实出售”的确认应有更加准确明晰、可操作性强的标准。四是强化影子银行的信息披露, 提高其运作的透明度。加强准入及注册管理, 适度披露其资质、财务、治理等方面信息。

摘要:影子银行作为游离于传统银行监管体系之外的信用中介, 在支持实体经济发展、推动利率市场化、分散银行体系风险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但与此同时, 由于其资产规模庞大、高杠杆运作、低透明度、缺乏有效监管等特征, 也加剧了金融体系的脆弱性和系统性风险。加强对影子银行运行的风险监控, 促进影子银行的有序发展, 对于加强我国金融生态环境建设、维护金融稳定尤为重要。

关键词:影子银行,民间借贷,金融风险,监管

参考文献

[1]张佳坚.浅议中国影子银行.现代营销, 2013, (1)

影子银行的监管研究 篇9

(一) 国外学者的观点

“影子银行”又称“准银行”、“类银行”, 国内外学者们在深入研究的基础上纷纷对影子银行做出自己的理解, 尚未达成统一共识。2007年, Paul Mc Cully在美联储会议上提出, “影子银行体系”是“游离于监管体系之外的, 与传统、正规、接受中央银行监管的商业银行系统相对应的金融机构, 主要指投资银行、对冲基金、货币市场基金、债券保险公司、结构性投资工具等不受监管的非银行金融机构”。2010年, 前美联储主席Ben Shalom Bernanke认为“影子银行”是除接受监管的存款机构以外, 充当储蓄转投资中介的金融机构”。金融稳定理事会 (FSB, 2011) 则给出了一个广义的概念:“非正式银行系统实体和活动的信贷中介”。

(二) 中国学者的观点

与国外学者相比, 我国学者为“影子银行”界定的概念更有中国特色。葛爽 (2010) 结合当时的房地产市场如火如荼的行情, 认为影子银行是传统商业银行开展房地产贷款的衍生工具。随后随着影子银行覆盖的领域不断触及各个领域, 学者们也丰富了其内涵。刘兰英 (2013) 认为影子银行与传统银行相似又迥异:在部分功能上相似, 但前者受到的监管当局的约束非常小, 甚至是完全空白。

本文引用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的观点, 将影子银行定义为“行使商业银行功能但却基本不受监管或很少监管的非银行金融机构。比如对冲基金、私募股权基金、特殊目的实体公司 (SPV) 等, 但是由于我国的对冲基金、和SPV尚未发展起来, 目前的主要形式为私募股权投资基金, 以及开展银信理财合作的投资公司、民间借贷机构等”。

二、影子银行的特点

(一) 资金来源于直接融资, 非储蓄存款

传统商业银行通过吸收企业或个人的储蓄存款, “借短贷长”开展业务。而影子银行更依赖于资本市场, 采取直接融资, 资金来源既有自有资金, 又有各种投资手段配合使用获得的融资款。

(二) 杠杆率高、流动性风险大

我国对传统金融机构监管较为严格, 因此其杠杆率相对较低。但影子银行徘徊于监管体系之外, 资金来源分散、规则自拟、受到的约束少, 在利益驱使下, 高杠杆率的资产证券化并不罕见。同时由于影子银行擅长通过期限错配来筹款、投资, 现金流波动较大, 因此流动性很高。

(三) 透明度低、利率高

由于缺乏合规性约束, 影子银行体系内的借贷双方的利率常常自行约定。在资金市场供不应求的情况下, 期限短、利息高成为标配, 例如“九进十三出”, 这在农村高利贷、地下钱庄中尤为常见。而监管空白、信息披露不充分等原因也导致影子银行体系时常脱离法律法规的视野, 徜徉于朦胧的灰色地带。

三、影子银行体系的潜在风险

(一) 金融监管体制尚待完善, 部分领域存在监管空白

首先, 监管影子银行的法律法规存在较多难点和空白。各项法律法规的制定较为缓慢, 甚至一部分法律法规与实际监管相脱节。其次, 监管方式不健全。我国对影子银行的监管方式整体表现为相关机构对其约束性较强, 但是金融机构的普遍特点便是不具有全面的自我约束和自我监管能力, 这使得影子银行的监管机制存在着漏洞。最后, 监管手段不健全。目前我国总体通过缺乏市场性的行政手段对影子银行进行监管, 具有一定的强制性, 出现问题后往往会实施一定的经济以及行政处罚, 而缺乏市场性的监管手段。

(二) 监管机构之间需要加强协调性, 多管齐下

影子银行的显著特点无外乎其业务复杂且每项的延伸项目多、覆盖领域广, 使得各项业务相互交叉影响。当前在我国分业监管的体系下, 中央银行与银监会、证监会和保监会的分工明确, 但还未形成与影子银行运行特点相适应的监管协调机制, 也没有可以及时稳妥处理问题的组织机构。所以虽然分业监管使得对影子银行的监管更加专业有效, 监管机构各司其职, 但是随之也出现了一些问题, 最明显的就是监管机构很容易墨守成规而忽视整体发展大局, 而且如果各监管机构之间缺乏沟通与合作, 那么将不能及时有效地对影子银行风险状况进行检测, 严重者还会造成监管真空、监管套利, 甚至引发更大的风险。所以目前我国急需建立一个行之有效的金融监管协调机制, 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一个明确的实体机构可以在“一行三会”之上起到协调和监督工作的作用。

(三) 行政化金融管制过于严格, 可能限制金融创新

目前, 我国的监管体系是隶属国务院的银监会、证监会和保监会分业监管, 这样的监管体系是在我国的金融管理现状和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建立的, 但在实际监管过程中依然存在一些问题, 比如监管机构的权限过大, 面对现实问题时, 较多的服从中央的指令, 缺乏独立性。而且由于我国金融监管机构的权限过大, 其权力并没有受到有效的法律约束。法律对如何保障金融监管权力的行使注入过多精力, 而在考虑如何保护社会公共利益方面却相对欠缺。所以中国对影子银行的行政监管的有效性受到质疑。整体来看, 相关文件严格规定了金融机构应该做什么, 不能做什么。但是中国影子银行却是在规避监管的过程中得到发展, 这意味着行政监管事实上是给了金融机构规避监管的动力。

四、完善我国影子银行体系监管的对策建议

(一) 建立完善的金融监管体系和监测评估预警体系

首先, 应当确立中央银行对于风险管理的主导地位, 中央银行要加强对相关金融机构的监管, 不断提高宏观审慎管理水平。与此同时, 各监管机构应建立跨市场信息交流合作机制, 共享各自需要的监管信息, 建立影子银行风险评估体系。最后, 应构建与我国分业监管的监管体制相适应的影子银行监管预警机制, 各分业监管部门应在各司其职的根本上成立隶属于中央银行的专门的影子银行监管机构。

(二) 培养高素质人才, 促进金融创新

首先, 当前中国金融监管需要借鉴国际经验进行金融风险测量、评估分析;监管人员之间应多加交流, 提高其对风险的警惕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其次, 鼓励银行积极参与市场进行金融创新, 与各类型金融机构进行适当地合作, 扬长避短。最后, 多鼓励市场中介机构抓住市场机会进行创新, 如引入第三方监测评估机构或衍生相关功能, 以发掘影子银行体系的隐蔽性和复杂性, 尽可能规避风险, 充分发挥最大化效率。

(三) 明晰监管对象, 扩大监管范围

由于我国影子银行涉及的领域较多, 错综复杂, 又具有较强的隐蔽性和多变性, 因此明晰监管对象, 扩大监管范围对监管部门来说尤为重要。监管对象可以是所有的非银行信用中介, 包括其活动及相关信息充分披露, 除了投资银行、对冲基金、货币市场基金、债券保险公司、结构性投资工具等金融机构以外, 还包括P2P网络借贷平台、民间借贷、地下钱庄等可能对金融市场稳定性造成威胁的领域。通过建立健全相关法律体系, 监测全部或部分发生在传统银行体系之外的信用中介业务行为, 适时识别潜在的影子银行体系及其风险。

参考文献

[1]巴曙松.应从金融结构演进角度客观评估影子银行[J].经济纵横, 2013 (4) :27-30.

[2]陈剑, 张晓龙.影子银行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基于2000--201 1年季度数据的实证分析[J].财经问题研究, 2012 (8) :66-72.

[3]骆振心、冯科.影子银行与我国货币政策传导[J].武汉金融, 2012 (4) :19-22.

[4]毛泽盛, 万亚兰.中国影子银行与银行体系稳定性阈值效应研究[J].国际金融研究, 2012 (11) :65-736.

[5]周莉萍.论影子银行体系国际监管的进展、不足、出路[J].国际金融研究, 2012 (1) :44-53.

影子银行的监管研究 篇10

一、影子银行综述

关于影子银行的概念学术界尚未给出明确的界定, 我国学者在基于国外研究的基础上, 给出的定义如下:其是在银行体系之外的一种信用媒体体系, 主体为从事相应金融信用活动的机构, 在我国主要指的是民间金融这一金融组织形式。但事实上, 影子银行有着较为广阔的覆盖面, 包括了除民间金融以外的小额信贷以及委托贷款等组织形式。影子银行的诞生有效的拓展了信贷的渠道, 通过民间融资等形式解决了当前中小企业贷款难的问题, 为促进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而其优势作用的发挥以及自身可持续发展的实现, 需要以完善的法律监管制度体系为基础, 进而实现对其信贷行为的有效规范。

二、金融法律视角下我国影子银行监管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目前, 针对影子银行的监管状态要么就是处于完全不受监管的状态中, 要么就是虽存在监管, 但是监管力度过于薄弱, 加上法律制度体系的不健全, 致使出现了规避监管的现象。基于金融法视角下, 目前在影子银行机构以及其业务的监管上, 虽然落实了相应的监管主体, 并进一步落实了监管内容, 但是, 由于监管制度体系的不完善, 依旧呈现出种种监管失利的现象。具体表现为:第一, 监管主体不明确, 存在职能交叉的问题。比如:目前融资性担保公司在实际开展业务活动的过程中, 其不仅要接受省级金融办的监管, 同时还需要接受中央财政部等相关部门的监管, 此种混乱的管理形式下, 管理职能相互冲突, 致使管理失利问题凸显。第二, 尚未实现协调机制。在多头监管的管理模式之下, 在落实这一监管工作的过程中, 由于各监管主体间缺乏必要的沟通与协调, 监管信息的阻塞致使相应监管质量与效率大打折扣, 无法实现相应风险的有效规避。第三, 监管措施不得当, 相应法律监管依据不足。

三、金融法律视角下完善我国影子银行监管制度的对策

(一) 实现宏观与微观相结合审慎监管制度的构建

首先, 在宏观审慎上。为了在实现对金融风险有效规避的基础上, 以稳定的金融发展秩序来促进影子银行的稳健发展, 需要从宏观上落实系统性风险的防范, 并避免出现监管套利的问题。因此, 这就需要以完善的信息共享机制来实现对银子银行所存在的金融风险进行有效的识别, 进而以相应的监管政策来强化宏观审慎的监管力度。其次, 在微观审慎监管上。为了实现对影子银行业务流动性风险的有效规避, 就需要通过强有力的审慎监管措施来落实, 要在明确其理财资金流动去向的同时, 实现相应组织资本的有效管理, 以提升其整体抗风险的能力, 在此基础上, 要针对信托产品来实现明确登记制度的构建, 以在客观上提升其管理能力, 并要对“明股实债”的问题进行严厉惩处, 以完善的宏微观审慎监管制度来确保其实现良性发展。

(二) 明确监管主体、落实监管职责并强化信息的共享

为了切实落实相应法律监管内容, 以在规避金融风险的同时, 将监管套利的问题进行根除, 就需要明确相应的监管主体, 避免多头管理下职能交叉问题的产生, 明确落实各主管部门的职责, 针对影子银行所存在风险的特点, 成立相应的风险识别部门, 并以信息共享制度来强化各部门间的沟通协调能力, 以落实相应的金融法律法规, 实现对这一行业行为的有效约束, 确保其业务的规范性, 并要落实重点监督的内容, 确保影子银行这一金融体系能够实现稳健发展。

(三) 明确监管对象的定位依据

根据现有监管政策法规的规定, 需要以“五个经济功能”为识别基础, 构建相应的识别准则与依据, 确保能够实现监管对象的明确。与此同时, 要结合监管对象的实际, 制定能够与其相适应的监管法律规定, 以确保能够以明确的监管主体来落实相应的监管对策, 实现对投资者利益的保护, 以健全的法律监管制度来推进影子银行的稳健发展。

四、总结

综上所述, 基于金融法律视角下, 要想确保我国影子银行这一新生金融体系能够以规范行业组织结构与业务形式来充分发挥出自身的优势, 并实现对金融市场风险的有效规避, 就需要以完善的法律监管制度体系来强化相应监管职能的发挥。通过宏微观审慎监管体系的构建, 并明确相应的监管主体与对象, 强化监管信息的共享性, 能够为促进影子银行体系实现稳健发展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我国影子银行风险及监管改革 篇11

关键词:影子银行;风险;监管改革

中图分类号:F27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16.06.031

影子银行最早由美国太平洋投资管理公司前执行董事保罗·麦考林(Paul McCulley)在2007年美联储年度会议上提出,意指那些非银行机构开展银行业务。广义上,影子银行指任何正规银行体系之外的信用中介机构以及活动,对其的界定应该根据实际情况由各国金融监管机构进行。狭义上,影子银行指的是在正规银行体系之外,可能因流动性转换、监管套利、杠杆或者有缺陷的信用转换而引发系统性风险等问题的机构或业务构成的信用中介体系,主要表现在资产证券化、货币市场基金、回购交易和融资融券等领域。因此对影子银行进行监管能帮助整体金融体系保持健康稳定发展,防范系统性风险。各国影子银行具有不同的特点,下面对我国影子银行产生的原因及其特点进行分析。

1我国影子银行产生原因及特点

1.1我国影子银行产生原因

1.1.1市场需求

影子银行出现的根本原因是由于市场的需求,影子银行在我国发展至如此大的规模说明我国有着对影子银行旺盛的需求。目前,在我国尚未完全实现利率市场化的情况下,银行利率实际上是“负利率”,过低的收益导致大量投资者寻求更高收益的投资渠道。同时,正规银行系统无法满足大量中小企业、房地产开发商的融资需求,因此通过影子银行进行融资。

1.1.2监管套利

金融业的分业经营和监管导致不同的市场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给了部分金融机构进行无风险套利的空间,通过从事资本的运作来获得更高的收益。正规银行系统也渴望更高的利润,因此也进行部分表外业务增加收入。

1.1.3互联网金融的兴起

互联网金融的兴起为影子银行提供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可以说互联网金融就是影子银行的一部分。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为影子银行的线上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持,使得影子银行的产品可以通过正规渠道进行交易,比如P2P即使影子银行的一种表现形式,而目前国家对其监管采取容忍性原则,对其发展不做过多限制。P2P平台通过平台筹集大额资金,通过资金规模形成较高的议价能力,以较低成本融入资金,又以较高的价格贷款到需要的企业或个人,从而实现套利。

1.2我国影子银行的特点

1.2.1正规银行与影子银行存在相互关系

我国影子银行部分资金来源于商业银行,彼此互相开展业务和提供服务,比如大型企业从银行借入资金然后贷给无法从商业银行直接贷款的中小企业赚取利差,因此实质上我国行业银行是影子银行链条上的一部分。同时,商业银行可能也自己进入影子银行的投资领域,从而实现双重表外业务,通过影子银行实现表外业务的扩张,还能摆脱监管的约束。

1.2.2期限错配

影子银行的资金多来源于散户投资者,资金来源单一、期限较短。但是影子银行的资金一般投资于基础设施、房地产和中小企业,资金使用周期一般较长。期限的错配导致影子银行面临着比正规银行业更大的风险,一旦资金链出现问题,投资者将遭受巨额损失。

2我国影子银行的风险

2.1影子银行干扰宏观调控

影子银行的资金通常流入了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和房地产等行业,因为地方融资平台有着政府背景,信用高、对利率相对敏感性低;房地产业利润率高,有抵押物的存在使得影子银行承受风险较小。但是我国政府并不希望过多资金流入这些行业,影子银行的业务严重干扰了我国的宏观调控,使其无法达到预期效果。

2.2影子银行干扰货币政策

影子银行同商业银行一样具有信用创造和货币供给能力,可以利用无限地利用货币创造机制进行信用扩张,通过基础货币和派生货币两方面干扰我国货币政策的执行效果。我国传统的基础货币计量并没有计算影子银行的负债资金,但是影子银行规模不断扩大,央行对我国基础货币的计量误差也随之越来越大,影子银行干扰了我国基础货币的正常计量。影子银行的存在也扩大了货币乘数,其不受准备金制度的约束,其业务不受存贷比和投资项目的约束,导致货币乘数失真。基础货币和货币乘数的误差,导致在货币乘数理论下计算的货币总量必然不准确,从而影响货币政策的制定和有效性。

2.3影子银行向正规银行体系传递风险

我国影子银行与正规银行体系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可以说我国影子银行的形成我国商业银行在其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如果两个体系之间缺乏有效的风险防控措施,会导致风险的跨市场、跨行业传播,一旦影子银行出现风险,风险会传播到正规银行体系。

2.4影子银行影响金融体系稳定性

影子银行接触杠杆效应,以小搏大赚取更为丰厚的利润,但是杠杆是金融系统不稳定来源的主要因素之一,一旦风险爆发,杠杆会成倍放大损失,导致风险的持续传递。同质化是金融系统稳定性的另一大因素,同质化程度越高,市场的波动性就越大。当前,我国影子银行的同质化程度较高,主要以银保、银证、银信等产品主要融资手段,由于同质化单一产品上集中了大量资金,一旦某一产品出现问题,将导致金融系统的不稳定。风险监管同样在金融系统的稳定性扮演重要角色,但影子银行加大了风险监管的难度。

3我国影子银行的监管改革

3.1降低影子银行系统性风险

FSB建议使用杠杆率限制、资产集中度限制、设定赎回门槛、收取赎回费等政策工具以降低影子银行的系统性风险。从我国实际情况来看,应该对影子银行建立相应的流动性和资本金要求,加强其信息披露,提高其经营透明度。同时应该分类统计不同的影子银行业务,并实施差异化管理。对于有助于经济发展的影子银行业务,应满足其发展需求,对于其他交易类和利用高比例杠杆的影子银行业务,应该严格监管其业务,将杠杆率控制在合理范围内,形成有效的风险控制和管理机制。

3.2降低影子银行对正规银行体系的影响。强化正规银行体系风险管理

影子银行的出现就是为了逃避监管,因此在短期内实现对其有效的全面的监管并非易事,更好的办法是强化正规银行体系风险管理,通过防火墙机制隔离体系外风险,防止影子银行的风险波及正规银行体系的运转。在我国分业监管的格局下,影子银行创造的跨界金融工具使得监管无法有效实施,这对各司其职的监管体制提出了调整,因此我国金融监管部门应该协调合作,对跨市场、跨行业的交叉性金融活动实施有效的监管。

3.3加强全球范围内的监管协调与合作

影子银行的监管研究 篇12

普遍认为,欧美国家游离于监管之外的以资产证券化为核心的影子银行风险是造成2008年金融危机的罪魁祸首。在此之后,各主要国家和国际金融机构相继采取出台针对影子银行的监管法案、成立监管机构等措施以加强对影子银行的监管,试图改变过去监管缺失的状态。与国外有所不同,影子银行在中国是一个新兴产物,它的产生与中国独特的经济金融体制密切相关。危机之前,国内几乎不存在影子银行,伴随着我国金融改革的逐步深入、货币政策的不断调整以及社会融资需求的逐渐多元化,以银行为代表的传统金融体系已无法满足经济发展对资金的需求,作为对传统金融机构功能补充的影子银行机构和业务在危机之后如雨后春笋般迅速膨胀。由于影子银行本身的内生脆弱性,其所承担的风险程度较传统银行体系更大,加之大部分影子银行机构游离于监管之外,在其规模迅速扩张的背后蕴藏着巨大的风险。一旦影子银行体系出现危机, 将对我国整个金融体系造成严重冲击。审计作为一项经济监督活动因其独立客观的本质属性,不论是作为国家治理 “免疫系统”的政府审计,还是作为维护市场经济秩序重要手段的社会审计,亦或是作为企业风险管理第三道防线的内部审计,在促进影子银行监管、维护我国金融体系稳定方面均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影子银行概述

2007年时任美国太平洋投资管理公司执行董事的Paul Mc Culley首次提出影子银行的概念,他将那些游离于监管之外但从事传统商业银行业务的金融机构统一概括为影子银行体系。金融理事委员会(FSB)在2011年4月发布的《银子银行:内涵与外延》中将具有期限/ 流动性转换、 信用风险转移和杠杆化特征,能够增加系统性金融风险和监管套利风险且游离于传统银行体系之外的信用中介机构和业务界定为银子银行体系。上述定义将包括投资银行、金融集团公司、对冲基金、货币市场基金、保险公司等非银行机构以及资产证券化产品、商业票据、各类表外资产等业务均纳入影子银行的范畴。前美联储主席伯南克将影子银行系统总结为“除了接受监管的存款机构之外的充当储蓄转化为投资中介的金融机构”。虽然对影子银行定义和范围的界定存在差异,但“影子银行是正规银行体系之外的信用创造机构”这一事实得到了专家学者和研究机构的普遍认可。

在我国,不同的学者和研究机构对影子银行的界定也有所不同。周小川认为,开展银信理财合作的投资公司、私募股权基金、私募投资基金以及民间借贷机构是中国影子银行的主要组成部分。银监会在其2011年年报中,将传统银行体系之外涉及信用中介的活动和机构界定为广义的影子银行;而狭义的影子银行则是指可能引起系统性风险和监管套利的非银行信用中介机构。银监会在2012年年报中,将属于银监会监管的包括信托公司、金融租赁公司、 企业集团财务公司、汽车金融公司、货币经纪公司和消费金融公司在内的六类非银行金融机构及其业务以及商业银行理财等表外业务排除在影子银行体系之外。2013年12月国务院办公厅下发《关于加强影子银行监管有关问题的通知》(即“107号文”)将中国影子银行机构分为三类: 一类是不持有金融牌照,完全无监管的信用中介机构,包括新型网络金融公司、第三方理财机构等;第二类是不持有金融牌照,存在监管不足的信用中介机构,包括融资性担保公司、小额贷款公司等;第三类是持有金融牌照,但存在监管不足或规避监管的业务,包括货币市场基金、资产证券化、部分理财业务等。

三、我国影子银行的发展及其对金融稳定的影响

1、我国影子银行的发展

我国影子银行的发展与国外有所不同,欧美国家以资产证券化为核心的影子银行发展是金融创新、自由化的监管环境以及监管套利的结果,忽视风险下过度创新的影子银行业务是导致危机爆发的重要原因。在危机爆发之前,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呈现多元化、多层次特征的经济结构决定了市场主体多元化的资金需求。然而,当时我国社会融资渠道主要依赖传统的银行信贷和资本市场,较为单一的融资渠道与多元化的社会融资需求之间的矛盾为日后影子银行的迅速发展提供了温床。2008年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使世界经济遭受重创,为了应对此次危机对我国经济的负面冲击,防止经济下滑,中央政府推行宽松的货币政策实施4万亿投资计划刺激经济增长,通过商业银行向市场释放大量流动性。随着政府投资计划的不断推行,房地产泡沫、严重产能过剩以及高通货膨胀等不良经济现象日益凸显。为此,政府开始推行紧缩的货币政策,限制商业银行放贷的同时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加之不断严格的银行资本金监管要求,进一步加剧了金融压抑。为了降低信贷风险,银行往往会把资金贷给大型国有企业,众多同样急需资金支持的中小企业被银行拒之门外,不得不另辟出路寻求更高成本的资金。因此,以信托、互联网金融公司、民间金融为代表的影子银行和以传统银行资产负债业务表外化、资产证券化、理财产品为代表的影子银行业务应运而生。另外,我国金融体系实行分业经营的发展模式, 为了增强竞争、规避金融监管以及实现利润最大化,各金融机构不断加强合作,综合经营也有所发展。我国实行严格的分业监管,在合作监管方面还存在较多漏洞,这些漏洞也为金融机构通过设计跨部门、跨产品的复杂金融产品进行监管套利提供了可能,具有中国特色的影子银行体系形成。可以看出,我国的影子银行是金融压抑下融资结构多元化的需求以及金融监管套利的结果,其迅猛发展与我国宏观调控政策密切相关。

根据金融理事委员会(FSB)发布的《2014年全球影子银行监测报告》,2013年中国影子银行资产总额接近3万亿美元,仅次于美英两国,高居全球第三,资产规模同比增长超过37%。而中国社科院此前发布的《中国金融监管报告(2014)》显示,截止2013年底,中国广义影子银行体系的规模约为27万亿人民币(约合4.39万亿美元),占我国银行业资产总额的比重约为19%。虽然由于国内外研究机构对我国影子银行规模采用统计口径的不同导致统计结果存在差异,但可以看出目前我国影子银行规模和发展速度对金融体系的影响已不容忽视。作为金融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影子银行在促进社会投融资、资金的有效配置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但如果监管不力,由影子银行引发的风险对我国金融体系的稳定性也会产生较大的冲击。

2、影子银行对我国金融稳定的影响

(1)宏观层面。首先,影子银行会削弱国家宏观信贷政策的调控效力,影响我国宏观调控政策的实施效果。在宏观经济走势超预期时,国家往往通过采用调整社会总体信贷规模、信贷投放结构等手段,以实现经济的平稳增长和经济结构优化的目的。然而影子银行机构能以更灵活的方式突破国家信贷规模控制和信贷限制,将资金投向政府限制资金过度流入的行业,从而降低了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实施效果,也在一定程度上干扰了我国经济结构的调整步伐。其次,影子银行业务干扰了国家货币政策的有效性。本质上讲,我国影子银行是在融资需求驱动下对传统商业银行信贷的补充和部分替代,以及作为银行信贷资产表外化的通道,具备与商业银行平行的信用创造及货币供给机制。 由于影子银行的负债资金不在传统基础货币的统计范围内,因此影子银行体系的规模越大,传统基础货币的规模计量也就愈加不准确。再次,影子银行不受央行存款准备金政策的限制和存贷比等条件的约束,与商业银行相比,影子银行体系的货币乘数更大。在基础货币和货币乘数均受到干扰的情况下所估算出的货币总量必然会出现偏差,从而弱化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有效性。

(2)微观层面。首先,由于期限错配及流动性转换所隐含的流动性风险。影子银行的资金主要依靠短期市场融资,但其往往倾向于投资期限相对较长、流行性较差的资产,这对银子银行的流动性管理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影子银行的这种操作犹如“庞氏骗局”,依赖于长期稳定的新资金不断流入才得以维持。一旦市场出现整体流动性紧缩、 、 原有资金退出或新资金不进入的情况,影子银行的业务将难以为继。其次,影子银行的内生脆弱性导致的信用风险。 。 影子银行机构由于缺乏有效的监管,公司治理和内部控制机制尚不完善、经营不透明。在利率高企的诱惑和刺激下, , 在市场上逐利的大量游资通过影子银行体系被投向非标资产或高风险领域。在当前经济下行和实体经济不景气的背景下,这些投资往往无法产生收益,甚至资金无法正常退出,从而产生大量的信用风险。再次,影子银行与传统金融机构的交叉放大的系统性风险。为了获取更高的利润, , 商业银行从事着更多的影子银行业务,相当部分的影子银行业务是由商业银行主导并推进的,如银信合作业务就是商业银行在逐利和规避监管的驱动下与影子银行合作的产物。由于影子银行与传统银行体系之间缺乏有效的隔离机制,会导致风险跨行业、跨市场传染,两者之间的合作在取得协同效应的同时也放大了系统性风险。加上它们高度相似的业务类型,一旦影子银行出现危机,风险将通过传染机制向传统金融体系蔓延,从而增大系统性金融风险。

四、防范影子银行风险,促进影子银行有序发展的审计建议

1、揭露影子银行运行的体制机制障碍,推动影子银行宏观全面监管

影子银行作为中国金融业一种新型市场模式,由于起步较晚在有效补充传统金融体系的同时也存在很多不足, , 体制机制及公司治理不健全、内部控制和外部监管机制缺失、交易业务范围广且产品结构复杂、信息不透明且风险不易识别等问题突出。因此,审计应在揭露合规合法性、真实性问题,反映影子银行隐蔽性强、缺乏监管等表面问题的基础上,深层次探索影子银行运行的体制机制障碍,从而推动健全影子银行宏观监管的相关制度,形成金融创新与社会经济健康发展的良性互动局面。

2、分析影子银行业务的风险特征,重点关注风险高发环节和领域

相较于传统金融业务,影子银行业务更加复杂、风险更加隐蔽,审计人员应充分厘清相关业务的金融属性和风险特征,尤其要对其所承担的风险进行全面评估。同时充分了解影子银行机构发展模式、金融业务风险、金融机构违规等领域,揭示影子银行是否存在结构性矛盾并通过调整期限错配产生的风险;切实关注影子银行风险传导机制和风险交叉传染机制,对其流动性指标、信息披露程度、运作透明度、风险隔离机制等方面进行评价。

3、灵活调整审计思路、创新审计方法,发挥专项审计的优势

与传统审计相比,专项审计项目目的更明确、内容更具体、重点更突出、针对性更强。针对影子银行相关领域的重大违法违规问题具有涉案领域广、违规有段隐蔽、社会危害性大的特点,审计人员应该灵活调整审计思路、创新审计方面,充分发挥专项审计灵活、高效、及时、针对性强的优势。专项审计不仅可以对影子银行单一领域和业务开展审计,还可以对影子银行落实国家宏观政策、执行相关监管规定的情况进行调查,全面摸清影子银行的运行状况和发展趋势,为监管部门制定相关的监管政策提供参考依据。

4、加强与社会审计、内部审计的合作,发挥审计协同效应

我国现有的审计组织模式和市场经济体制决定了政府审计与社会审计、内部审计在审计对象、审计范围、审计内容和审计重点等方面有所不同,部分银子银行机构不在政府审计的审计范围之内,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我国金融审计部门在银子银行审计监管中所发挥的作用。因此,政府审计部门可以通过指导影子银行内部审计和社会审计的工作,开展影子银行内部排查和社会监督工作,扩大审计监督的参与度;同时还可以和社会审计、内部审计充分合作,合理利用对方的工作成果,提高影子银行监管效果。

5、处理好与监管部门间的关系,建立联合监管机制

我国金融体系的分业监管和影子银行混业经营之间的矛盾,决定了当前影子银行的监管窘境。政府审计的相对独立性使其具有得天独厚的协同领导优势,由审计部门联合其他监管部门组成的调查组可以跨越监管部门所面临的监管边界问题,从而切实解决影子银行监管重叠和监管真空的问题。另外,政府审计作为国家治理的重要手段, 有权利对金融主管部门监管工作的合理性、充分性和有效性开展绩效审计,督促其有效开展影子银行监管工作。同时还应建立信息和资源共享平台,加强各部门间的沟通协调,共同推动影子银行监管体系的发展。

摘要:近年来,随着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和金融创新领域的不断发展,影子银行体系在国内发展迅猛。然而,我国影子银行却与国外影子银行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本文在分析我国影子银行发展及其对金融稳定的影响的基础上,从审计的视角探讨了影子银行的金融监管,从而防范影子银行风险,维护金融稳定。

上一篇:企业领导者品牌营销下一篇:产业大数据创新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