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子银行中国式

2024-07-29

影子银行中国式(通用12篇)

影子银行中国式 篇1

今年1月9日以来, 全国中东部地区陷入严重的雾霾中, 浓雾缠绕, 能见度极低, 严重影响着人们的生活, 使以往被人们一度熟悉的“雾”失去了清爽、梦幻的色彩。殊不知, 还有一场持久的“雾霾天气”笼罩在金融界的上空, 同样让人们惶惶不安, 即中国的“影子银行”。

自2007年开始的美国次贷危机后, “影子银行”逐渐被人们所重视。此前一直游离于市场和政府监管之外的“影子银行”从一个边缘的、信贷补充的市场角色, 逐渐成为了现在经济体当中的一个重要主力。关于“影子银行”的界定, 众说纷纭, 很多专家将中国的“影子银行”体系从狭义和广义两种范围进行划分:从狭义角度来看, 只有游离于监管范围之外的融资活动才能属于“影子银行”体系;而从广义角度看, 凡是通过非银行信贷渠道提供信用活动的, 都可以纳入“影子银行”的范畴, 这部分信用规模的估算有助于加深对整个货币市场信用供给的了解。通过对提供信用的不同渠道进行分类, 能够有效地识别“影子银行”的风险所在。而中国“影子银行”因为高杠杆率、低透明度等原因, 其潜在风险已逐渐为世界所关注。

2012年11月12日, 央行行长周小川对外表示, 中国也像其他许多国家一样会存在“影子银行”, 但中国的“影子银行”和金融危机中发达国家所暴露出来的“影子银行”相比, 在规模和问题上要小得多。此外, 中国绝大多数非银行金融机构的金融活动多数都处在监管之下, 而不是像有些国家那样完全脱离了监管。

尽管如此, 我们也无法忽视“影子银行”在中国强大的影响力。近几年来, “影子银行”在融资行业中重新抬头。据统计, 截至今年1月中旬, 通过银行渠道提供的“影子银行”规模包含银行理财产品 (非保本型) 4.2万亿, 其中含银信合作、银证信合作和银证合作部分;未贴现银行承兑汇票1.12万亿;委托贷款6.5万亿。通过非银行金融机构渠道提供的“影子银行”规模包含非银信合作信托产品4.6万亿 (总共7万亿扣除银信、银证信合作规模) ;券商资产管理计划 (不单独计入总规模) ;担保公司融资性余额 (不单独计入总规模) ;小额贷款公司和典当公司分别为5330亿和3000亿规模。通过非金融机构渠道提供的“影子银行”规模为私募基金 (债权部分) 5000亿和狭义民间借贷4万亿。据此估算, 中国“影子银行”总体规模约为21.75万亿。在中国去年的总体社会融资中, 通过银行传统业务融资只占60%, 而非传统的银行融资占了40%, 也就是转移到了非银行业的“影子银行”, 已达到了相当高的临界点。

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孙立坚向《国际金融报》记者介绍, “影子银行”问题是金融未能服务实体经济的一大典型特点。一方面企业家不愿意再做实体经济, 认为从事实体经济活动太累、赚钱太难, 另一方面他们又不甘心把钱存在银行, 让银行向实体经济放贷, 自己只赚取少许的存款利息, 而是更期待远高于银行利率的收益。这样的需求扭曲了金融市场, 促进了“影子银行”的产生和蔓延, 导致各种风险接踵而至。而让很多国家深受其害的全球金融危机发生的关键因素就在于“影子银行”问题。金融产品过于复杂导致了金融危机的发生, 而这类金融产品大多都出自不受监管的“影子银行”。

单位:亿元人民币

数据来源:中国人民银行、信托业协会、银监会等;所有数据统计时点有一定差异, 以能获取的最新数据为估算依据。

中金首席经济学家彭文生指出, “影子银行”成为“影子”的两个特征导致其面临比传统的商业银行业务更大的风险。首先, “影子银行”受到的有效监管较弱, 杠杆率比一般商业银行要高得多。其次, “影子银行”体系在出现流动性困难时, 缺乏从央行获得流动性的直接机制, 因此其没有最后贷款人, 处置系统风险的机制不健全。也就是说, 一方面因为缺乏有效监管而过度累积风险, 另一方面又缺乏应对风险的保障机制, 因此“影子银行”成为金融体系中最脆弱的一个环节。

孙立坚表示, 金融改革要服务城市化, 城市化不代表楼市化, 以公共事业为对象进行金融服务, 才能实现金融业稳定可持续的发展。如果在未来一段时间内, 制造企业持续面临去库存化、去产能化甚至去产业化的压力, 房地产开发商继续受制于宏观调控, 新增基础设施投资回报率低下, 那么中国“影子银行”的资产方可能急剧恶化。一旦投资者的信心下降, 新发行理财产品规模收缩造成“借新还旧”的游戏难以为继。此外, 中国的城镇化正逐渐进入高潮阶段, 各地政府像当年的“大跃进”一样开发投资, 这种趋势若进一步失控, 一些中小城镇会相继陷入资金链断裂的危机, 从而将过度开发的投资风险转化为银行体系的呆坏账, 这才是“影子银行”背后的高风险, 最终将无法避免系统性风险。“由于各种类型的金融机构之间存在着复杂的联系, ‘影子银行’体系中出现的金融风险也会被传导至正规银行体系, 从而导致了风险的传染, 并增加了系统性风险。”澳新银行 (ANZ) 大中华区经济研究总监刘利刚认为, “影子银行”的存在会对整个金融体系造成威胁。

一旦爆发系统性风险, 直接的买单者可能有两个:一是地方政府为“影子银行”体系的不良资产买单, 但如果持续的房地产宏观调控造成土地市场交易低迷, 那么地方政府本就面临收不抵支的困扰, 更别说为融资平台买单;二是商业银行为表外亏损买单, 但如果中国制造业企业、地方融资平台与房地产开发商出了偿付问题, 商业银行表内资产的不良率也可能飙升, 单单应对表内风险都可能力不从心, 更不用说兼顾两头。如果没有相应的新监管措施和新货币工具, “影子银行”就可能绑架货币政策, 使得宏观调控的作用不能有效发挥。

当然, 在评论“影子银行”的功过是非时, 我们不可盲目夸大“影子银行”的风险。

银监会分管信托等业务的副主席蔡鄂生就曾直言“影子银行”是长期管制利率导致的必然结果, 作为正规融资渠道的一种补充, 其存在和发展有其合理性, 甚至有其必要性。对于“影子银行”不能一味地围、追、堵、截。对当前的情况要作出正确的判断, 在鼓励金融业务多元化的同时, 对风险和可能出现的问题要保持高度警惕和有效监管。“影子银行”业务种类繁多, 风险和收益结构互不相同, 有些并不具有系统性风险, 金融机构具有自我消化能力。哪些应该监管, 哪些不应该监管, 监管到什么程度, 以什么指标和方法来监管, 都需要在进行深入细致的调研和分析之后, 集思广益, 妥善决策, 方能解决实质问题。

监管者对于“影子银行”的管理思路应更倾向于疏导、规范、监管。彭文生判断, 监管层对“影子银行”管理最有可能的路径, 将如同过去对地方投融资平台的清理一样, 对其期限、利率、投向进行摸底, 进而分类排查风险, 再进一步进行总量控制;并通过适度的风险暴露, 促进“影子银行”业务的冷却和调整。同时, 他建议, 在“影子银行”的运作过程中, 关于资金流向和风险的信息不对称, 导致了投资者的盲目和刚性兑付的要求, 也导致了融资者潜在的道德风险。因此, 加大信息的披露, 有利于明确风险处置的规则, 区别对待不同原因造成的偿付危机。如果是银行内部风险控制出了问题, 如涉嫌欺诈等恶性事件, 银行需要担负责任;如果是在风险披露充分的情况下, 投资者则需要为潜在的风险溢价的收益率承担责任。只要“影子银行”机构在有限的杠杆率之下操作, 就应对它们采取容忍态度。

2012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要高度重视财政金融领域存在的风险隐患, 坚决守住不发生系统性和区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预计2013年对“影子银行”的监管将继续加强, 特别是对非银行理财产品、民间借贷等活动进行清理、整顿与规范, 从而进一步遏制“影子银行”的规模和增速, 但是, 不可盲目夸大和误判市场。

影子银行中国式 篇2

中国的影子银行在其全盛时期常常被中国分析师视为不可避免的,因全球和国内经济状况而出现。影子银行本身也扮演了政府无法履行的角色:为经济中新的需求来源提供贷款。这个过程始于全球危机。

2008年席卷美国和欧洲的全球危机给世界各国带来了负面冲击,影响了全球股市和其他国家向这些发达国家的出口。2008年至2009年初,中国的外商直接投资大幅萎缩。作为回应,中国政府出台了一项高达5860亿美元的刺激计划,以促进经济增长。该方案引导资金升级和重建基础设施和其他项目,从而引发固定资产投资热潮。

基础设施占经济刺激方案的72%,大部分支出是由地方政府实施的。中央政府为这一揽子计划提供了30%的资金,其余资金是通过地方政府的借款筹集的。由于地方政府不能自己贷款,地方政府融资工具从银行和影子银行机构手中承担了债务。刺激计划的实施,启动了影子银行业务增长的固定资产投资快速增长。

影子银行的增长强化了固定资产投资的增长。影子银行为风险较高的借款人提供了资金。影子银行是房地产开发商和地方政府融资工具的另一种融资来源,它们建立了房地产和基础设施,有效地创造了GDP。中国领导层承认影子银行有风险。主席习近平Jingping表示2013年10月,“…我们清醒地认识到潜在的问题和挑战从需求下降,产能过剩,地方债务和影子银行,我们密切关注可能影响来自外面的。”

为了应对这种风险的增加,政府官员选择不彻底根除影子银行业,而是加强了监管和监管。周小川,中国人民银行行长,2012年11月,说“影子银行是不可避免的在银行发展业务…“影子银行被认为是一个潜在的系统性风险的来源,和解决方式是符合金融稳定委员会监测框架。银监会密切关注银行和影子银行部门的潜在风险来源,但允许影子银行活动继续进行。

银行有从理财产品中获利的动机,因为其他资产渠道,包括向国有企业发放低息贷款和央行票据的回报,都没有获得多少回报。如果将理财产品出售的做法被证明是对中国领导层不满意的做法,那么在银行将贷款从资产负债表上剥离的做法后来被发现,整个财富管理业务很容易被禁止。事实上,这是有先例的。信托行业最早起源于80年代,将外国资金引入中国。广东国际信托投资公司(GITIC)由于在房地产领域的高风险投资而拖欠付款,信托和投资公司随后被暂停,并于2000年被勒令重新认证。

因此,中国领导层支持影子银行业,因为它满足了流动性供应和需求需求,推动了经济增长。更重要的是,地方政府由于过度的风险,无法从银行获得融资,因此能够获得影子银行融资,主要来自信托公司。地方政府被迫通过增加固定投资来维持增长,即使这些项目的回报很低。地方政府融资工具,地方政府的企业部门,为了以产生增长的名义为项目融资,获得了许多贷款,但这一过程充斥着道德风险。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基于地方政府(而不是地方政府融资工具本身)的信用度获得贷款,严格来说,它们不是贷款借款人。资金用于建设从未被填满的城市,以及道路、桥梁和其他基础设施项目,其中一些项目比其他项目更可行。

影子银行产品不仅满足了融资需求,也满足了投资需求,因为零售和机构投资者从影子银行产品获得的收益高于银行存款。财富管理产品经常提供比存款更高的回报。流动性过剩的个人和企业正变得越来越精明,对从金融投资中获利颇有兴趣。

据汤森路透(Thomson Reuters)的数据,影子银行业务已增长到约20%至41%的资产负债表银行贷款。如果没有影子银行,贷款总额将下降16-29%,进而影响GDP的创造。中国可能已经错过了目标增长率。

2012年前后,随着信托和财富管理产品的违约,影子银行业的风险变得明显。华夏银行(Huaxia Bank)在2012年12月允许一家理财产品违约。一些信托贷款也处于危险边缘,尤其是在房地产领域。煤炭信托贷款在2013年12月和2014年开始恶化,原因是煤炭行业的盈利能力下降。最明显的情况下,信托贷款违约的威胁,“信贷/黄金#1 ”,30亿元(4.7亿美元)财富管理产品基于信托贷款倒塌的矿工,华融资产管理公司,国有企业,秘密救助贷款产品的资金,中国工商银行,信托产品的卖方。当“信贷/黄金 # 1”被包装成信托产品,并于2010年被工商银行分行出售时,它向投资者承诺的收益率为10%。然而,2012年煤炭行业受到了中国降低污染水平的努力的沉重打击。在不景气的行业中苦苦挣扎的“真富能源”(Zhenfu Energy)在管理和现金问题上陷入困境。当还款的日子到来时,它无法拿出资金,并得到信托公司的救助。最终,信托公司或其他机构经常对信托贷款进行救助,从而避免了系统的混乱。

2014年,中国的经济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房地产行业为金融业和房地产业带来了悲观的基调。这种增长放缓将会在“新常态”下被接受。

随着房地产供应过剩,开发商难以找到资金,房地产业的恶化导致房地产行业的低迷。中国房地产指数系统显示,4月份在中国的44个城市的房地产销售比前一个月下降了9%,与去年同期相比下降了19%。

与此同时,4月份平均房价较去年同期上涨了0.1%,比去年同期上涨了9.1%。这些连续上涨是自2012年中期以来的最低水平,当时房地产市场在上次经济低迷后开始上涨。房地产投资的数量也传递了负面信息。2014年第一季度,中国26个省份中的4个省份的房地产投资出现负增长,其中黑龙江和吉林两省的降幅超过了25%。尽管2013年和2014年房地产行业恶化,但分析师们担心的是最糟糕的情况。然而,尽管环境中弥漫着金融脆弱性,但政府的干预令经济得以持续,因为信托被下令吸收任何损失,货币政策放松,以鼓励支出,往往是目标行业,房地产购买政策也得到放松。

CBRC在2014年告诉信托公司,它们必须准备为违约公司提供资金。信托公司被要求限制业务和减少资产,或者让股东提供额外的资本。这削弱了信托行业的迅速扩张,并让信托公司注意到,它们必须小心行事。

2014年9月,中央银行出台了一些政策,允许那些已经还清抵押贷款的购房者被重新归类为首次购房者,为第二次购房者提供了打折抵押贷款,并为第三次购房者提供抵押贷款,这让人们对房地产行业的信心逐渐下降。不过,尽管中国此前曾经历过房地产泡沫破裂,但这一次,房地产市场的下跌与影子银行业紧密联系在一起,造成了更广泛的影响。随着影子银行贷款在2014年缩减规模,为规模较小的开发商融资要么完全被砍掉,要么变得更加昂贵。作为融资来源的预售业务减少,也限制了小型开发商的融资池。2014年5月,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发布了一份声明草案,建议允许地方政府将其债务转至市政债券,以维持政府运作。10个富裕的城市被允许发行市政债券,作为结束禁止发行市政债券的试点项目的一部分。

更多的可能来自于影子银行监管的全球发展。2014年3月31日,中国银监会主席尚福林出席了在伦敦举行的金融稳定委员会全体会议,其中包括来自成员国和国际机构的约70名高级代表。其中一个关键问题是,全球金融体系核心监管改革的进展,加强了对影子银行的监督和监管。金融稳定委员会批准了其成员之间的信息共享进程,以支持除货币市场基金以外的影子银行实体的监督和监管。FSB将于今年5月启动有关部门的信息共享,并将于2015年在这一政策领域对国家执行FSB的高级政策框架进行同行审查。金融稳定委员会还批准了一份政策建议的实施时间表,以解决2013年8月公布的证券融资交易相关的金融稳定风险。金融稳定委员会还审查了公众咨询和定量影响研究的结果,该研究针对的是对非集中清算证券融资交易进行削减的监管框架。金融稳定委员会对巴塞尔银行监管框架(“BCBS”)的最终结果表示欢迎。该委员会对大型风险敞口的监管框架进行了简短的发布,并对银行在资金方面的投资进行风险敏感的资本要求,以减轻银行和影子银行实体之间的溢出效应。其中一个目标是将影子银行转变为透明和有弹性的市场化融资。为加强影子银行的监管和监管,金融稳定委员会(FSB)已同意在信息共享过程中支持实施政策框架,以监督和监管货币市场基金以外的影子银行实体。进一步制定政策框架,解决与证券融资交易相关的金融稳定风险。在此之前,对公众咨询的结果进行了回顾,并进行了进一步的全面量化影响研究。该领域的政策建议的实施时间表已经达成,并将发表。此外,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BCBS)已经完成了对大型风险敞口的监管框架,短期内公布,以及对银行股本投资的风险敏感资本要求,以减轻银行和影子银行实体之间的溢出效应。

影子银行业务的下滑也标志着一个永久性的转变。随着官员们强调经济增长将持续放缓,政治气氛发生了变化。在这一点上,领导层认识到,在制造业的增长下,以及后来在固定资产投资和影子银行业务的扩张下,数十年来令人兴奋的增长是不可能持续的。

GDP增长预计将会下降,在2015年第三季度降至7%以下,人们普遍认识到中国经济需要重组以保持增长。尽管固定资产投资在短期内提振了经济增长,但中国领导层意识到这种情况不会持续太久。重点改革服务业和高科技制造业。

影子银行业务的下滑被纳入一个更大的政治经济姿态,警告称经济放缓是重组的自然组成部分。由于影子银行的问题,投资者的情绪并不高涨,也没有下跌。

经济放缓被认为是理性的,甚至是不可避免的,而不是仅仅因为影子银行活动的减少而造成的,这使得领导层有很大的回旋余地。国际社会接受了这种解释;尽管对中国允许坏账累积的做法存在一些负面反应,但国际社会普遍认为影子银行和整体经济的下降是结构性变化的可接受的组成部分。

“简单的逻辑表明,中国的GDP几乎不可能以目前的速度增长,同时重新平衡其对出口和债务推动的投资过度依赖的危险。”——迈克尔·佩蒂斯(michael Pettis),北京大学金融时报教授,2013年7月28日 “(中国经济增长放缓)是一件好事,它将确保中国经济在未来更稳定的增长,”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副总裁朱民(音译)在2014年10月14日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年会上表示。

“…分析家认为市场不应该过于担心经济放缓,这可能主要是由于中国经济结构调整的路径向更可持续的增长。“劳拉,市场观察,2014年4月1日。”

经济放缓被认为是合理的,防止市场非理性反应。2014年中期,中国股市总体保持稳定,甚至在2014年年底出现反弹。交易规模在去年12月迅速膨胀,交易量超过1万亿元人民币,以前每天的平均交易量不到3000亿元人民币。

更重要的是,影子银行系统是股票市场的主要资金来源。一些理财产品转向股票市场或赎回,因为房价缓慢下跌,投资者把钱投入股市。随着沪港通(上海和香港交易所之间的交易渠道)被执行,投资者创造了一个牛市,建立了另一个资产价格泡沫,这次是在股票市场。

影子银行资金流向股市的渠道,远不如流入房地产行业的资金流动,因为股市的投资导致了资产价格的变动,而没有伴随的建设热潮。2015年7月,网上P2P贷款平台的股票购买贷款被禁止。政府还对银行和灰色市场机构的保证金贷款进行了打击,财富管理产品对股票投资的杠杆作用有所下降。与房地产市场泡沫破裂一样,股市泡沫破裂是由政府资金做空的,阻止了为股市繁荣融资的常规银行业和影子银行板块的挤兑。

由于影子银行一般不被视为中国经济下滑的原因,特别是在股市繁荣期几乎不可见的情况下,对影子银行的额外监管力度不够。同时介绍了法规,包括在2013年底发布的一份通知,这阐明了影子银行的范围,以及一些最初的影子银行规定,草案规定,鼓励银行直接投资基金理财产品从2014年12月,127年循环,限制贷款企业伪装成银行间拆借2014年5月,和10原则2014年9月由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监管P2P,没有规定实施真正撤销影子银行业务的精神。事实上,尽管经济放缓,影子银行实体仍在一些方向上扩张;保险公司和证券公司增持信托产品,而众筹,一种新的融资方式,允许规模较小的投资者购买有风险的房地产项目的股票,变得越来越受欢迎。

结果,该行业既没有被根除,也没有成为替罪羊。这与美国在全球危机期间所发生的情况完全相反,当时金融部门被认为是经济放缓的原因。这个故事是不同的,因为美国经济放缓是金融失败的结果,并没有被设计出来。中国的情况是,经济放缓是必要的,从激进的立场看,甚至是有意的。尽管重点转向整体经济增长,影子银行的性质发生了变化,但行业并未消失。由于房地产行业的资金紧张和困境,信托贷款和银行承兑票据的新融资在2014年下半年有所下降,但委托贷款(以及流向公司债券和股权的流动)的额外流动是积极的。后来,资金也流向了伞形信托和P2P贷款公司,用于投资股市。

很明显的是,中国的影子银行体系与政府控制和政治意愿联系在一起,远远超过了美国和欧洲。如果中国政府希望在任何时候彻底根除影子银行,那么通过监管和指令就可以轻易做到这一点。然而,这一行业已经被允许继续生存,采取了不同的形式反映了现有的经济和政治状况。这种情况与银行和政府之间更为明确的关系并行。银行继续在某种程度上反映政府的目标和整体的经济环境,把贷款集中在特定的部门或实体上。事实上,刺激措施是直接向大型银行注入资金,用于向指定部门发放贷款。因此,中国影子银行业在其政治经济中是独一无二的。

与中国影子银行业博弈 篇3

一个很快就浮出水面的事实是,这些产品在银行客户中极受欢迎,而原因显而易见。这些产品的收益率逾7%,远超银行存款的微薄利息。不过答案不那么明显的问题是:这些客户实际上投资了什么?投资条款又是什么?

有些产品涉及为开发房地产而购地的贷款,尽管银行不得发放以购地为目的的贷款。其他产品则与地方政府青睐的项目有关,比如在偏远的边境地区修路或用于偿还输水管道的债务。在很多情况下,这些向潜在投资者出售的贷款,几乎没有任何保护贷方的条款,而抵押品即使存在,也往往只包括一些没有指明的东西或个人保证。

上月走访深圳一家银行分行后,一位分析师向其上司汇报说:“7%的收益率吸引了大批散户。许多理财产品几个小时就卖光了。”

一周前,这位分析师还遇到过另一个理财产品,该产品承诺会有12%的收益率,却只字未提其背后的实际投资项目。他指出:“投资者对于理财产品背后的投资项目根本不关心。他们认为一切都有政府兜着。一位销售人员告诉我,只要共产党仍在台上,这些产品就是安全的。”

这就是中国的影子银行体系。这是一个繁荣的产业,据中国银行业监管机构最近估计,其规模达到8.2万亿元人民币(合1.3万亿美元)。不过许多分析师表示,真实数字要高得多,德意志银行估计,中国影子银行业规模为21万亿元人民币,相当于国内生产总值(GDP)的40%。

惠誉评级高级分析师朱夏莲估计,去年底未偿还信贷中,有三分之一是通过“非贷款渠道”持有的,有关资产质量和借款人的信息极为匮乏。

在中国内地,对冲基金一直运气不佳,中国严格的法规禁止外国集团建立空头头寸。但对许多对冲基金来说,中国的影子银行体系看上去像是一个不可错过的赚钱良机。部分对冲基金将影子银行创建的投资产品与当年导致美国抵押贷款市场崩盘、引发全球金融危机的次级债相提并论。

经过大量深入挖掘,Argyle和其他当地对冲基金的投资者得出结论,这些理财产品背后的项目将出现一连串违约,而银行出于稳定社会的需要,将被迫补偿客户,在此过程中牺牲自己的股权资本。

这些对冲基金正押注于这种信念,它们投入资金,做空在香港上市的某些较弱银行的股票。他们的策略令人想起当初一些对冲基金押注美国按揭热潮会惨淡收场的操盘方式。

在提到曾在美国导致灾难性后果的复杂金融产品债务抵押债券(CDO)时,Argyle创始人陈健表示:“这些理财产品就像是中国特色的CDO。一旦项目出问题,它们就会变成银行债务。”

在中国艰难调和其严密管控的官方银行体系和那些决心规避其控制的机构之间的紧张之际,对冲基金已成为强大的角色——尽管这看似不太可能。从某种意义上说,他们正在挑战监管机构。但他们也是中国央行约束国内信贷增长努力的最大受益人。

当6月份中国央行采取行动,让银行间市场的同业拆借利率上升时,这些对冲基金的空头头寸产生了丰厚回报。至少在这一刻,他们和中国央行的利益相符。

如今,中国有很多从银行流向借款者的债务不再经过传统的透明过程:吸储、然后贷给信用可靠的贷款申请者。相反,储户的存款通过信托公司等中介被转移出银行的资产负债表,然后被贷给那些原本难以从银行获得贷款的借款者。它们收取的利率往往远高于官方批准的上限。

这未必是件坏事。影子银行业为中国缺乏弹性的金融体系提供了弹性。利率管制意味着,银行不愿向缺乏充足抵押品和现金流的民营企业和新企业提供贷款,因为向这些陌生的借款者发放贷款存在风险,而银行无法收取与这种风险相称的利率。

存款的低利息意味着,家庭存入银行的资金无法获得足够的收益。许多理财产品类似美国的货币市场基金,取决于产品的风险高低,存入这些产品的资金有望获得远高于存款的收益率。

不过,许多分析师同意朱夏莲的结论:影子银行业的活动令人担忧。银行能够通过这种活动粉饰账目,掩盖不良贷款。许多理财产品的期限远远短于其理应提供融资的项目的时间跨度,因此产品到期后项目无法获得再融资的可能性总是存在。影子银行的存在也加大了货币政策的复杂性,使得官方控制信贷增长的努力在效果上大打折扣。中国目前的信贷规模已达到国内生产总值的两倍。

Argyle等对冲基金的分析师认为,鉴于缺乏信息披露、透明度、以及靠谱的抵押物,很多理财产品违约将需要银行买单。

这对大型国有银行并不构成巨大风险。但在香港或中国内地上市的二线银行,包括招商银行、中国民生银行以及规模较小的华夏银行,则相当脆弱。朱夏莲也认同这种观点。她指出,这些规模较小的银行吸收亏损的能力较差,而资产负债表上与影子银行活动有关的比重更大。

今年早些时候,许多对冲基金开始建立看空头寸,卖空中国的二线银行股。一贯投资于不良债务的Clearwater Capital开始购买针对中国的信贷违约掉期保障,以及其他信贷指数,将其作为流动性不佳银行股票的操盘工具。经纪人称,目前借股的费用低得惊人。因此,尽管中国股票价格今年整体下跌,但中国二线银行股价跌得更惨。该板块今年迄今下跌30%,逊于恒生大盘14%。

这使债务市场紧张,导致在信贷违约掉期市场购买信贷保险的成本进一步升高。与此同时,这些二线银行不像大型国有银行那样,在全国各地都有可吸储的分行,因此它们的借贷成本也开始上升。

随后,亚洲其他银行开始削减针对中国二线银行的信贷安排,进一步增加了后者面临的压力。这个过程清晰地展示出,对冲基金的看跌头寸是如何自我滋长、成为自我实现的预言的。中国的银行体系以人为压低的利率向有特权的借款者提供贷款,而让大多数储户获得人为压低的利率。为了维持这种局面,中国的银行体系已疲惫不堪。拉响警报的对冲基金,给中国约束这一体系的艰难努力增添了风险因素。

nlc202309021454

澳新银行中国首席经济学家刘利刚表示:“投资者向这些银行供应资本时开始变得谨慎起来。所有外国银行都在审核其中国交易对手的信用风险。”亚洲一家大型银行的首席执行官补充道,他已经削减了安排给这些中资银行的信贷额度。他表示:“如果某家银行不是五大银行之一,那么任何事情都可能出现。”

在这场逆向的人气竞赛中,中国民生银行拔得头筹。6月25日的一份报告显示,在摩根大通覆盖的所有银行中,民生银行的银行间资产增速最快,其银行间负债占全部计息负债的比重也最高。

直到最近,没有几家对冲基金能够预测到,中国央行的政策举措将在多大程度上把它们的优秀交易转变为杰出交易。毕竟,很多对冲基金对中国持悲观态度已有很久,但此前一直未能从中获利。中国股市在10年时间里没有什么起色,但因为很多共同基金不得不投资于中国(而投资中国就必然意味着投资于中国的银行),卖空操作一直很危险。

过去几个月来,中国央行与中国银监会的官员们一直担心中国经济中信贷增长过度。今年5月,他们付诸行动,开始打击使用虚假贸易发票的行为。货币环境收紧,尽管还不足以引发惊恐。

但货币供应和信贷的增长继续超出监管者希望看到的增速。

到6月份第3周,由于税收及其他技术因素,银行流动性紧张,但中国央行未采取任何行动帮助资金匮乏的银行。银行间市场利率从此前的3%暴涨至近14%。

一家欧洲银行的中国区主管表示:“在那之前,大家一向指望中国央行当阔佬。但突然之间中国央行不在了。”

中国股市单日下挫逾5%,银行个股跌幅更甚。摩根士丹利表示,在中国央行坐视不理之后,中国银行股跌至历史最低水平,股价低于账面价值。中国银监会主席尚福林警告称:“有些银行的流动性管理不善。它们应该引起注意。”

中国央行在震惊之下终于让步。澳新银行的刘利刚表示:“中国央行制造了一场流动性短缺,因为他们想要教训一下商业银行。但他们被迫出手灭火。他们不希望中国出现一家雷曼。他们不得不改变立场。”

6月25日,3个月来股价下挫30%的中国民生银行举行了一场电话会议,以期打消投资者的疑虑,表示其流动性与资产质量稳定。

同时,某些对冲基金悄悄地解除了空仓。一家区域基金的主管表示:“这可能要持续更长时间,但我已经赚够了钱。”他补充道,股票持有人正在回收其股份,试图制造空仓短缺。

不过,其他人继续持有卖空头寸,坚信更糟糕的情况还在前面。

中国将整顿影子银行 篇4

@公民外交家吴迪 (福布斯中国、IT经理世界专栏作家) :整顿影子银行就像用堵的方法治洪水一样, 必须放开国家对银行业的垄断, 这才是疏导通渠的策略。

@罗毅首席分析师 (新财富最佳分析师) :为什么清理影子银行有利于优秀银行的崛起?我们认为影子银行的规范清理, 对于优秀的商业银行来说, 反而有利于进一步的市场化改革, 让具有核心竞争力的银行脱颖而出。我们也希望优秀的银行能够抓住这次历史机遇, 将战略坚决贯彻下去, 实现真正意义上的金融崛起。

@王冰-3 (西部证券股份有限公司理财服务部经理) :总体来看, 新规则有望加大银行把存款输送至表外工具的难度, 从而减缓中国影子银行业务的爆炸式增长。此举也反映了政策制定者圈子中的一个共识, 即银行体系外的信贷流动是健康的——只要它们受到监督。

@HindSight后视镜 (普通网友) :影子银行规模超过15万亿, 早已经大到不能倒了。整顿也就是隔靴搔痒, 不会出重招, 债务螺旋经济经不起这个代价。

@齐国隆冬强 (普通网友) :整顿影子银行的同时, 信贷流通、中小企业贷款、银行传统业务等措施是否会有相应的变化?

@Jamie王嘉明 (普通网友) :在一定程度上促进经济发展, 也给投资途经相对匮乏的普通民众多些选择, 应该尽快健全其监管体系, 控制风险管理, 并严格控制销售途径维护市场秩序。

@一不小心就走丢了 (普通网友) :我国这两年影子银行迅速扩张, 主要与地方政府融资有关。如同土地财政在分税制改革后成为地方财政的代偿机制一样, 影子银行正逐步发展成为信贷紧缩下地方财政的代偿机制。影子银行的快速发展, 本质是因为地方政府的预算软约束和扩张冲动对商业银行的独立性和风险偏好造成了负面影响。

@Vision_Value (普通网友) :表外资产要依法监管, 实质是原来违规且所有人都在做的事情合规化, 使整个社会金融风险都监管可控。

@色眼看色界 (普通网友) :我个人感觉监管当局肯定会整顿, 一是监管思维和行政欲望作祟, 又一块肉, 另一个是对信贷控制的方式, 要求他们必须控制这个, 否则行政命令被不作为了。

影子银行中国式 篇5

来源:未知 时间:2013-10-07 09:40 次数:137 影子银行体系(shadow banking system)的概念最早由太平洋投资管理公司执行董事麦卡雷提出,意指游离于监管体系之外的,吸纳未经保险的短期资金进行经营运作,广泛采用创造性融资手段,通常由杠杆度较高的非银行机构所组成的金融系统。美联储主席伯南克2010年9月在金融危机调查委员会(FCIC)作证时将影子银行定义精简为:在被监管的存款机构(商业银行、储蓄机构及信用合作社)之外,充当储蓄转化投资中介的金融机构。从这一定义的表述看,影子银行至少包括两个要义:第一,不受监管或受到较少监管;第二,它发挥着存款货币机构的基本功能,如信用转换、流动性转换、期限转换等。

从当前国内影子银行的实践来看,它们与上述定义的最显著差异是:它们内生于银行体系内,生长时较少受到关注,在发展过程中对监管形成挑战,因而不断受到打击。以银信合作的理财产品为例,其资金来源经过银行渠道,资金运用经过信托机构,这两者都处于监管范围内。但由于该类产品发展速度之快、规模之大,监管层难以应对,银监会陆续出台多项文件规范和禁止该类产品的发展。此外,委托贷款、同业代付、银银资产对敲(互换)等也都以银行为中介。图1展示了社会融资总量与银行贷款之间的变化差异以及属于银行体系内的非贷款类融资的规模,从2006年开始非传统类融资表现出快速增长,最高峰2010年新增规模达到3.6万亿元,约占贷款的一半。

影子银行之“影子”一词表明了体系之外的含义,而上文监管事实和统计数据说明了中国的影子银行却是“体系内影子”,这一充满矛盾对立的语义反映了银行创新或者说中国式影子银行的发展动因,更凸显了当前货币调控和监管方面的缺陷。具体而言,第一,中国式影子银行的发展是应对传统货币调控方式的结果。1996年人民银行转向货币供应量的间接调控模式,但一直没有放弃对信贷规模的监测与窗口指导。在较强的行政干预下,影子银行成为绕开规模控制和贷存比指标的重要和有效工具。以规模控制较严的2008年为例,影子银行的发展也表现出顽强的抵抗力。为应对影子银行发展的创新挑战,人民银行在酝酿很久后于2011年推出了社会融资总量的统计工具,各类实证检验都表明该指标与宏观经济的联系较为密切。但恐怕遗漏了该指标的一个重要缺陷,即缺乏可控性。货币调控的可测性、相关性、可控性这三个要义,一个都不能少。20世纪西方学者就在不断努力拓宽货币测度的层次,但结果还是放弃了这一中介目标,社会融资总量的理念和思路与其一致,恐怕从调控抓手的角度最终还是要退出历史舞台。第二,中国式影子银行的发展反映出国内银行监管理念和方法的落后。对于影子银行的迅猛增长势头,银监会采取“堵”和“禁”的思路,即要求各种表外业务转回表内,这种简单粗暴的干预方式反映出监管理念不能与时俱进。20世纪后期以来,金融业混业经营已成趋势,各国监管当局大都是适应这种趋势,在监管上由机构监管转向功能或业务监管,有的甚至更具前瞻性,直接转向目标监管。国内银行监管不能顺应这种趋势,一方面是理念的问题,另一方面是缺乏相关的基础设施建设,比如业务的交叉混合必然增加了信用转移风险,但我们却缺少交易对手的统计信息。此外,对国外监管目标的生搬硬套也导致机构发展影子银行业务的重要原因。

中国版“巴塞尔协议Ⅲ”即将在2013年元旦正式实施,我们对一家资产规模在100亿元到500亿元的城商行的测算表明,照当前速度发展四年后资本金缺口就将达到15亿元左右,但如果贷款中有30%经表外再转回表内投资项,资本金缺口将只有7亿元。由此可见新资本协议产生的压力,事实上很多银行开展的资金腾挪术正是为此而准备。作为监管当局而言,应该明白资本充足率仅仅是一个经验值,它是用资本覆盖信用风险分布的尾部区域,因此各国资本充足率的设定应该有明显差异。另外,资本充足率的传统计算方法大都基于正态分布,而大量研究已经表明信用风险分布具有明显的拖尾特征。第三,影子银行的发展是金融市场发育不完全的结果。从当前银行理财产品的投资标的看,它们大都是指向票据债券类的产品。这一点类似于国外的货币市场基金,而国内的票据发展受真实性交易原则制约,债券发行大都受到行政管制,因此只能通过银行体系的各种腾挪转移方式实现。

一、中国式影子银行的操作手法

既然中国式影子银行主要集中在银行体系内,下面我们从微观角度探讨“体系内影子”的操作手法。一方面通过会计分录表现为市场人士提供新的视角;另一方面也为监管层提示关注重点。具体来讲,“体系内影子”可以大致分为三种模式:

1.银信合作模式

银信合作方式大体包括两种:一是银行在不受规模限制的条件下以自有资金方式运作;二是在规模受限情况下以中介方式运作。

在自有资金运作模式下,银行和信托公司共同选定放贷企业,由信托公司成立信托受益权计划,银行购买信托受益权,信托公司将信托资金发放给企业。在银行的会计科目中,现金及准备金存款科目减少,应收款类投资增加;在原来对企业直接放款模式下,同样现金及准备金存款科目减少,贷款及垫款科目增加。两种方式相比,资产负债表规模未发生改变,内部结构变化。对银行而言,贷存比指标因分子贷款的减少而下降,同时由于投资类项下风险资产权重降低,资本占用减少,达到资本缓释目的。

在信贷规模已经受限的情况下,银行和信托公司的合作可以分两步进行。首先信托公司发起信托受益权计划,银行利用自身的渠道销售理财产品。就这一步而言,银行可要求信托公司的信托资金在本行清算,银行的会计分录中同业借款和现金及准备金两个科目同时增加;第二步银行购买信托计划,现金及准备金科目减少,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增加,资产负债表规模不变,结构变化。在银行直接对企业放贷的情况下,银行的资产负债表表现为储蓄存款和贷款两个科目同时增加;而通过信托媒介后,银行资产负债表表现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和同业借款的同时增加;两种方式都可以使得资产负债表扩张,但结构明显不同,在后一种方式下,贷款项并不增加,贷存比得到控制,资本占用也相应减少。

由于银信合作产品的投资标的多样,投资方式灵活,它已成为银行实现信贷出表的重要工具。尽管监管层收紧银信合作,但银行依然可以通过结构变换,在表内进行资金腾挪,巧将贷款转化为投资。

2012年上市银行中报有9家银行投资了金融机构发行的理财产品,共涉规模达2932亿元。其中,光大银行1052亿元,兴业银行818亿元,浦发银行375亿元,平安银行366亿元,南京银行170亿元,民生银行63亿元,北京银行44亿元,宁波银行25亿元,华夏银行20亿元。在这2932亿元资产中,光大银行的1052亿元列于“其他资产”下的“代理理财资产”;兴业银行的2.69亿元和142.55亿元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项下的“理财产品”和“信托计划”;其余理财产品均位于“应收款项类投资”项下。在“应收款项类投资”项下,各银行所起名目不尽相同,分别为“理财产品”、“金融机构理财产品”、“信托受益权”、“资金信托计划”、“其他金融机构发行的保本型理财产品”、“购买其他金融机构发行的固定期限的理财产品”等。

2.银银合作模式

银银合作具体包括三种方式:同业代付、银银之间进行票据双向买断以及贷款转让。同业代付业务始于2009年,它的出现也是迫于信贷规模受限,银信合作、票据贴现被严格控制条件下的金融创新。同业代付是指委托行根据客户的申请,以自身名义委托他行提供融资,他行在规定的对外付款日根据委托行的指示先行将款项划转至委托行账户上,委托行在约定日期偿还融资行代付款项本息。具体类别包括信用证、国内保理、票据等。在同业代付时,代付行的会计分录为现金及准备金存款减少、同业存款增加;委托行会计分录为同业存款减少、其他应收款增加。对于委托行而言,它属于表外业务,资产负债表规模不变,原本应计入贷款项下科目内的计入了投资项下;对于代付行而言,由于有委托行的担保,它增加了一笔同业资产,也不计入贷款项下。由此达到绕过信贷规模的目的。从2011年以来,通过同业代付获取放贷资金的做法被商业银行尤其是中小银行广泛使用。根据测算,2011年全年代付业务增长了4000亿元至5000亿元,截至年末总规模约1万亿元,占到了银行贷款的2%。根据股份制商业银行和城商行2011年三季度末季报显示,兴业、中信、浦发、招行、光大、北京银行等,同业代付拆出余额均超过400亿元。

银银之间票据双向买断又称为银银对敲。即A银行买入B银行的票据,B银行承诺在一定期限后回购,买入时A银行会计分录为现金及准备金存款减少、买入返售证券增加;与此同时,B银行买入A银行相同金额的票据,同时A银行承诺相同期限后回购,这是A银行会计分录为现金及准备金存款增加、票据减少;最终结果表现为票据减少,买入返售证券增加。由于票据贴现计入贷存比计算的分子,同时经风险暴露也须计提资本,在经过双向买断后,两个监管指标都得到改善。B银行的资产负债表结构变化与A银行一样,它也从对敲操作中获得监管缓释的益处。实际上上述操作类似于互换协议,但经过操作后本来位于贷款项下的科目却转入投资项下。

2012年上半年同业代付规模被要求纳入表内的监管政策酝酿出台,一度抑制了银行同业代付业务的扩张。可反映银行通过与农信社票据“双买断”降规模情况的“买入返售票据”在2012年上半年又出现了大增。2012年6月末,14家上市银行(中行和中信银行未披露)买入返售票据规模合计达2.38万亿元,相比年初增加1.17万亿元。

贷款转让模式是相对透明的缩减资产负债表的方式。2010年9月,央行在上海批准全国银行间市场贷款转让交易系统,以期对商业银行之间的贷款转让提供风险可控的交易平台。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农业银行等21家金融机构签署了《贷款转让交易主协议》,该协议对贷款转让的结算方方式、违约处理进行了标准化规定,这对于信用风险转移市场的透明化和可交易化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

3.银企直接对接模式

银企直接对接模式是指银行通过自己持有的投资公司或以阳光私募的渠道将资金投放给企业。与直接贷款所不同的是,资金的投放以私募股权的形式,与此同时与企业签订“对赌协议”,即企业不能达到收益率条件或上市条件时,银行从中退出并获得固定收益率。这种方式是以“股权投资”之名,行“贷款发放”之实。

二、中国式影子银行体系的监管思考

中国式影子银行体系源起和发展均与监管水平落后有关,期望金融机构和市场回到过去的状态恐怕并不现实,倒是大禹治水的方法为监管改进提供了思路。监管层只有适应市场发展的趋势,方能形成“魔高一尺道高一丈”的局面,如果逆市场趋势不仅难以达到监管目标,还损害了金融配置资源的效率。具体来讲,应该从如下三个方面入手:

加强信息统计分析能力,弥补信息缺口。在2009年4月召开的20国集团峰会上,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和金融稳定委员会(FSB)提交了《金融危机和信息缺口》的报告。尽管报告并不认为导致危机的原因是缺乏金融数据,但报告明确指出“好的数据和好的分析是有效监管和政策反应的血液”。从中国影子银行发展的态势看,目前最为重要的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恐怕不仅是社会融资总量,更重要的是统计各类交易的对手方信息。因为当前逐步发展壮大的影子银行正改变着中国系统性风险的内涵,过去中国系统性风险主要来源于经济周期变化的纵向风险,而信贷资产的转移使得金融机构的横向联系逐渐加强。《金融危机和信息缺口》报告提供了20条减少信息缺口的建议,其中信用风险转移工具和系统性重要机构即是对这种横向风险的关注。此外在弥补信息缺口之后,更重要的是进行全面深入的统计分析和压力测试。比如2011年底存款类金融机构对同业和非银行金融机构债权存量约20万亿元,假设其中40%(8万亿元)是贷款类转换工具。这些工具如果转换贷款项下按1%提取一般风险准备,假设不良率为1%,综合计提的专项准备权重为50%,照此计算银行将少计提1200亿元的拨备,而2011年底银行业的整体利润为1万亿元。由此可见,影子银行对银行业利润虚增的影响较为明显。针对创新业务,增加相关监管资源投入。当前银信合作是影子银行的最主要形式,受益于这一轮金融创新,信托业管理的资产已经超过保险业,位居金融业第二的位置。然而信托监管者的地位与整个行业地位是不相匹配的,负责信托监管的部门是银监会下属非银部的信托处,因此无论是从监管人员配备还是理论研究上都难以满足监管需要,这也难怪当业务发展过快时会采取简单压制的措施。顺应监管模式由机构监管向功能监管转变的需要,首先应该增加相关业务的监管资源,其次由于功能监管还涉及不同监管机构的协调配合问题,在中国的监管权力与行政级别挂钩的条件下,还应提高这一业务监管部门的地位。

影子银行中国式 篇6

关键词:影子银行;空心化;经济转型;金融监管

一、影子银行的产生

2008年由于金融危机的出现,各国为了刺激经济的发展,为了增加国内的流动性,世界各国向市场内注入了大量的资金,结果造成了流动性在全球范围内的泛滥。“影子银行”早在出现在美国,它深刻的改变了美国的金融结构和银行系统的运行模式,形成了美国货币创造的一个主体。因为传统的银行业受到高存款准备金率以及利率管制的影响,银行业中货币大量涌动,信用扩张受到影响。因此,影子银行应运而生。而目前最广泛引用的影子银行的概念是由美联储主席伯南克在2010年9月2日国会作证时提出的即为:“除接受监管的存款机构以外,充当储蓄转投资中介的金融机构”。

二、影子银行的特征

影子银行,本身并不是银行,但却扮演者银行的角色。“影子银行”顾名思义一半是“影子”,另一半是“银行”。其实可以将其划入影子银行的金融机构,所以应该具有银行特征同时,也具有其自身特点。

1.期限的转换。影子银行与传统的银行一样,其显著的特点之一就是流动性转换。流动性转换主要表现在其进行的业务中,银行可以将其流动性较高的短期负债,如存款或批发融资,运用到流动性性较差的长期资产如项目贷款和房地产贷款。因此,影子银行与传统银行业一样都或多或少面期限错配的问题。

2.杠杆的使用。银行另一个显著特点就是使用杠杆来放大其资金来从事其各种业务活动,即绝大部分金融机构的资产和负债都要远远大于其自身的资本金。当然影子银行也不例外。不同金融机构之间的差距主要是杠杆率的高低和他们应对风险的承受能力。商业银行由于受监管部门对其的资本监管限制,对杠杆率的要求存在上限。而其他金融机构没有资本监管限制,往往其杠杆率很高。

3.监管的缺失。影子银行不同于真正的银行是国家监管部门对其监管少之又少甚至于没有监管,影子银行主要是依靠市场上自律,从而影子银行体系出现了过度的期限错配、风险错配和高杠杆率。

4.处置机制缺失。影子银行不同于传统银行出现流动性困难时不能直接从中央银行获得流动性,同样在资不抵债时也没有存款保险机制进行接管和处置。所以在出现流动性不足时往往会被其他金融非机构“挤兑”退出市场。

三、影子银行的影响

(一)影子银行可能导致实体经济“空心化”

实体经济“空心化”主要是指实体经济投资被金融机构的投资挤压,造成实体经济投资短缺。形成这个结果的原因就是由于货币当局对“影子银行”业务的监管缺失,导致影子银行业务的的非正规性。其非正规性主要是表现在影子银行提供的资金价格高于正规金融机构的信贷利率。这样资金价格将会被不断抬高最终会影响实体经济的经营,形成实体经济“空心化”。

(二)影子银行业务对市场取向的经济转型的影响

中国影子银行就是以非正规形式出现的,所以其从事的金融活动都是非正规的包括以非正规金融的形式提供资金。然而市场上存在受国家管制的银行体系从事正规金融活动,会使资金从体制内转向体制外,这两种“二元化”的金融结构不是市场竞争产生,是由于国家管制产生,从而会对以市场取向的经济转型带来影响。

(三)影子银行可能带来多角化信用风险

中国影子银行提供的许多业务业务游离于正规金融监管之外,具有隐蔽性、非公开化、不透明性,因此存在着一定风险,将会给社会带来多角化风险。“影子银行”的提供的各项金融业务一般都会有多方主体参与。如果有一方发生信用违约,将会产生多骨诺米牌效应导致局部金融风险。

(四)影子银行对货币政策执行的影响

影子银行游离于传统货币政策的范围之外,监管政策触及不到。“影子银行”资金流动的快速发展与国家货币政策调控形成对冲,从而影响了货币政策执行。主要表现在当中央银行通过提高存款准备金率来控制市场流动性,进而抵制物价水平高、通货膨胀。然而”影子银行”提供的海外放款、信用证融资、民间借贷、委托贷款等增加市场流动性,与货币政策背驰而行,势必会影响货币政策的执行。

四、应对影子银行问题提出的对策

针对影子银行存在的问题从政策层面至少有以下四个方面需要得到加强:

(一)加强信息披露

加强对影子银行体系信息披露程度。我国监管当局应该重点设计披露机制作对影子银行系统进行监管,主要是因为影子银行体系的“隐蔽性、不透明性”使金融监管当局不能及时地对影子银行进行跟踪和监管。我国的监管当局应加强对场外交易,尤其是交易非标准化的场外交易监管,确保影子银行这种非正规金融机构在监管范围之内,加大尽量降低银行和投资者之间的信息共享力度减少信息不对称。监管当局应当建立信息披露的激励和惩罚机制,明确监管非正规金融机构主体,专门负责监管影子银行的信息披露。设计的信息披露内容应该至少包括影子银行机构、产品和交易方式。

(二)对金融监管体系进行完善

现阶段我国仍应坚持分业监管的金融监管体制,是因为我国金融监管的基础设施等还跟不上金融市场发展的步伐。在短期内,加强对非银行金融机构尤其是影子银行的监管是十分必要的。然而对加强我国影子银行体系监管就必须界定清楚影子银行的形态、风险点和监管定位,把中国影子银行的风险限控制在一定程度之内。对影子银行自有资本金充足率要求要有所提高,建立全方位的金融调控体系和风险监控体系,加强对影子银行非正规体系的的内部控制。

(三)建立宏观审慎视角的风险监测机制

对影子银行实施动态监管和预防性监管,建立宏观审慎视角的风险监测机制。为了严格限制杠杆比率对影子银行加强实施宏观审慎性监测评估,可以将影子银行杠杆率作为宏观审慎性约束框架的一部分,将中央银行统计对象拓展到影子银行体系,完善社会融资总量统计制度,健全传统银行与影子银行关联业务的统计制度,进而更加有效的监测社会融资总规模的增长;监管部门可以通过建立严格的注册登记制度、有效规范金融产品创新、限制部分业务活动和贷款集中程度、促进资产与负债结构的期限匹配等对影子银行加强预防性监管。(作者单位:河北经贸大学)

参考文献:

[1]刘洲源,浅谈影子银行,[J],时代金融,2012(03)

[2]李旭,武耀华,中国的影子银行问题及监管,[J],中国外资,2011(20)

[3]李卫东,关于影子银行系统监管的几点思考,[J],中国科技投资,2011(2)

[4]钟伟,谢婷,影子银行系统的风险及其监管改革,[J],中国金融,2011(12)

浅谈中国影子银行 篇7

关键词:影子银行,发展原因,存在问题,政策建议

一、影子银行的概念

影子银行 (Shadow Banking) , 国际上此概念由美国太平洋投资管理公司执行董事麦卡利首先提出:不受政府监管的却有银行之实开展多种经济活动的机构的综合;在中国, 可以替代银行的信用贷款功能, 但却不称之为银行的机构。目前影子银行在国内综合来说可大致分为三个方面:一是非银行类机构的融资活动, 包括融资租赁公司、小贷公司、担保公司、信托公司和典当行等;二是银行直接参与的表外业务, 包括委托贷款、银行理财产品;三是民间借贷

二、影子银行的特点以及爆炸式发展的原因

(一) 影子银行的特点

一般“影子银行“的特征大致以下六种:监管不利、贷款人和处置机构缺失、流动性转换、信用转换、期限转换、杠杆化。李扬 (2011a) 影子银行突出特点是基于市场交易、伴随金融创新发展, 包括了全部市场型信用机构。我国影子银行目前处绝大部分业务还游离于金融监管范围之外, 造成其具有较高杠杆率;采用金融资产证券化的方式来开展银行表外业务。

(二) 影子银行爆炸式发展的原因

1. 市场经济的发展与融资的需要

2008年的经融危机席卷全球, 为恢复经济、刺激经济, 各国不约而同地向本国市场注入大量流动性的资金, 势必造成全球经济流动性泛滥, 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传统银行的货币量, 却给影子银行的发展提供了宽广的空间。影子银行的快速发展和高收益, 迅速吸引很多信托公司, 证券公司, 资产管理公司, 财务公司等非银行机构的参与, 同时市场对货币的需求的急剧增加以及严重的通货膨胀, 影子银行一时间“风生水起”。

2. 金融管理机制的不健全

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早在2010年的一次公开演讲中提出对影子银行的监管亟待加强。毋庸置疑, 金融管理机制的不完善导致影子银行应运而生, 相较于规范严格的银行体系, 缺乏有效监管的影子银行, 加之高额的回报率, 影子银行当然得到快速的发展。

3. 现阶段我国融资渠道单一, 资金匮乏

在中央银行对信贷管理日趋严格的情况下, 为了逃避监管, 大部分金融组织把信贷业务从表内业务转移到表外, 而且严重的通货膨胀导使利率为负值, 很多居民、企业不愿意继续把钱存入银行, 并减少银行储蓄存款。而银行存款不断减少, 银行业金融机构的融资规模占全社会融资总量的比重逐渐下降, 然而实体经济对货币量的需求并未减少, 特别是基础设施建设更是需要大量的资金, 使得非正规的影子银行快速发展。

三、我国影子银行存在的问题

我国影子银行数量较多、形式初级相对于那些经济发达的国家来说, 其内容的很大一部分与银信模式相类似。影子银行是一组复制商业银行核心业务、发挥着商业银行核心功能 (期限匹配、流动性服务、信用转换、杠杆) 的非银行信用中介 (周丽萍, 2012) 。影子银行缺乏核心存款等稳定资金来源, 资本主要来自于批发融资, 从事大量场外交易, 杠杆率通常较高且信息不透明 (龚明华等, 2011) 。在我国证券市场不够发达的情况下, 只有较少的金融创新工具提供给金融机构和银行, 这使得国内的影子银行只是将资金进行了简单的初级再分配。这具体体现在如下三个问题。

1.资金来源渠道单一。由于当前的资金市场并不完善, 存在着很多缺陷, 因此影子银行的资金主要来源于大众的基本储蓄和公司的定期存款, 甚至需要通过吸纳部分社会闲置资金来获完善资金链。这类资金易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 稳定性较差, 资金量也较少。譬如银行理财产品, 其强调长期投资和预期高收益, 客户的大量资金被募集起来长期使用, 但一旦新产品没有顾客购买, 那么资金链就很可能会断裂。这种拆东墙补西墙的行为被大多专家称为“庞氏骗局”。

2.融资手段缺乏创新。目前大多数中国的影子银行的服务对象是一些中小微企业, 例如信托、民间金融和银信合作等, 这些商业组织通常无法从传统商业银行巨头获得融资, 而另一方面, 私募基金和对冲基金虽然基于资产证券化, 但其形式还较为落后。

3.影子银行体系尚不健全。在美国等金融行业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 影子银行实现了“抵押贷款———证券化———衍生产品”的完整系统。但是, 目前我国各机构种类庞杂, 规模小, 彼此分离发展, 缺少合作与交流, 未能发展成一个完整的体系。

四、我国政府对影子银行的态度以及政策建议

不得不承认近几年中国影子银行的迅猛发展离不开货币工银的快速发展, 也离不开以商业银行为首而发动的金融创新, 更离不开我国大环境下的宏观经济政策和以商业银行为首的金融体系, 所以其发展迅猛有其必然性。但必须清楚地认识到, 中国影子银行的发展利弊共存, 要让大部分人认识到这一点。影子银行很虽然有利于完善我国的金融体系, 促进经济发展, 缓解中小企业的资金压力。但也决不能忽视影子银行的发展所带来的风险。综上所述, 笔者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正视影子银行的存在, 并积极引导影子银行向透明化, 规范化和制度化发展。

无疑, 影子银行是一种金融“脱媒”且具有创新色彩的现象, 现阶段仍处于监管的灰色地带。首先, 我们可以借鉴一些发达国家处理此问题的方式方法, 并结合我国具体的经济环境, 在建立健全影子银行相关法律法规, 从法律上准确结点影子银行的含义的同时, 更重要的是:在有些地区先试行, 赋予监管机构明确的权限并给予其合理有效的解决借鉴方式。其次, 要对相关金融产品的标准做出严格的规定, 使影子银行和相关金融产品为更多的投资者所了解。最后, 在总结试点经验的基础上, 尽快出台《资产证券化条例》, 为资产证券化 (目前主要是理财产品) 规范开展提供法律支持;制定《股权投资基金管理办法》, 细化对基金公司资质、管理模式、投资规范的要求;加速民间金融法律法规建设, 引导规范民间金融健康发展;制定《金融机构破产条例》, 明确抵押品净额结算机制是否合法 (龚明华等, 2011) 。

2.完善并改善银行系统的有力途径———利率市场化, 使影子银行的扩张范围得到控制

市场融资的缺口在一定程度上催生了影子银行的产生。众所周知, 中国对传统银行的管制非常严格, 自然而然限制了信贷规模的扩张及利率的市场化。众多企业, 特别是中小型企业为其自身发展需要大量的资金, 但不能从传统银行获得贷款。因此, 企业只能选择另一条路, 高利率的影子银行应运而生。现在, 我国的利率管制虽然控制了经济发展, 但其终究坏处多于好处, 利率市场化, 一方面可以使正规银行获得大量闲置的货币资金, 提升资金的配置效率的同时, 另一方面, 有效地抑制影子银行的爆发式生长。

3.完善并实施市政债券发行机制

在预算法的限制下, 政府因基础设施建设需要大量资金, 通过银行很难借到款的情况下, 大量的资金来源只能通过影子银行融资而来, 而影子银行通常收取10%以上的贷款利率。地方政府有可靠的财政收入保障这种高利率贷款才能得以存在, 如果政府财务方面陷入危机, 那么就会产生很大的风险。贷款和发债融资风险明显小于影子银行, 影子银行既容易被资金来源所限制, 又对地方市政建设的可持续发展不利。目前, 除财政部代一些一线城市发行较小数额的市政债券外, 其它政府在地方都无法发行, 只能通过融资平台来满足地方性融资的需求。为了有效改善地方政府财政问题, 可以借鉴美国的经验, 国家他同意建立一个共同的规章制度, 使市场化监管机制和地方政府债券风险管理机制得到充实, 针对中国国情, 可先在省市试点发行, 然后再面向全国推广。其为地方政府提供可持续的规范的资金来源, 同时也为社会资金提供了一种更安全的投资途径, 有利于我国金融市场的多元发展。

4.加强对影子银行的监管

将影子银行纳入央行统计监测, 趁影子银行还未无法掌控时可以定期采集相关数据, 建立影子银行监测指标体系;规范影子银行的相关业务, 采用“疏堵结合”的方法, 如信托、小额贷款公司、典当行等不能完全的否定, 应采用“疏”的方式促使其走出灰色地带正常发展, 地下钱庄、民间非法的集资、高利贷则应严格予以取缔, 用“堵”的方式维护金融市场的秩序, 同时推动商业银行银信合作理财产品慢慢的转入表内监管中来。加强监管广度和力度, 使其走出监管的真空地带, 接受各类监督。

影子银行的出现和发展是金融体系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结果, 只要规范制度并正确引领, 尽管其给中国的经济带来了不少负面的影响, 但还是可以为经济发展做出显著的贡献的。

参考文献

[1]龚明华、张晓朴、文竹, 影子银行的风险与监管[J].中国金融, 2011 (3) .

[2]李扬.影子银行体系发展与金融创新[J].中国金融, 2011 (12) .

中国式影子银行范畴及监管进展 篇8

关键词:影子银行,金融风险,金融监管,审慎监管

一、影子银行内涵

美国次贷问题引发全球金融危机以来, 金融稳定受到各国关注并提上重要议事日程。 Tom Burns[1]、Hervé Hannoun[2]、Gary Gorton和Andrew Metricka[3]等论证了全球金融危机归因于影子银行体系的过度发展,而影子银行却未被充分监管。 实际上,影子银行起源于1970年代美国传统银行对利率市场化的期望,金融管制引发传统银行的金融创新,促进了美国影子银行的出现。 金融危机之后,影子银行成为热议话题,Paul Mc Culley2007年首次用“影子银行”体系概括那些银行以外无银行之名却有银行之实的机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2008年称其为 “准银行”(near-bank)。 美联储2010年定义影子银行为行使期限、信用、流动性转换的金融中介,但却没有央行流动新支持或者公共部门的信用担保。 金融稳定理事会(FSB)2011年提出影子银行的本质是信用中介,以金融业务活动是否具备期限转换、流动性转换、高杠杆性特征作为衡量指标, 其范围不限于游离于正规银行体系之前的机构,也包括金融活动,同时监管套利和系统性风险均可能由其触发。

由于影子银行的业务演变一直在进行, 因而目前并无影子银行的严格定义。 本文认为对于影子银行的理解,关键是看其本质,即是否成为信用中介,是否行使了商业银行信用供给的功能, 并在经济中进行了资金配置。 影子银行实际上是各国的金融创新与金融监管之间的博弈, 本文将影子银行作为中性概念来分析。

二、中国式影子银行出现动因及范畴

影子银行的范畴存在国家间差异, 具有各自不同的机构、实体和活动。Pozsar等[4]将美国的影子银行划分为三类,包括政府支持型、内部型以及外部型影子银行体系。 政府支持型指美国联邦住房贷款银行系统、房利美、房地美;内部型与银行同属一家金融控股公司, 可以间接使用银行资金支持信用中介活动,其动因在于监管套利———降低资本充足要求;外部型完全独立于商业银行的非银行信用中介。 欧洲的影子银行虽然规模比美国小, 但在欧元区某些国家仍然突出,涵盖了资产证券化中的FVC、货币市场共同基金、回购市场和对冲基金[5]。

我国的金融发展程度、层次、经济环境、政策背景及监管体系不同于美国和欧洲,高杠杆性、复杂的金融衍生创新并未在我国出现。 中国式影子银行出现的原因, 主要在于我国金融改革尚未完成所带来的金融抑制,以及金融效率提升的需要。 譬如,虽然我国利率市场化进程自2012年以来不断加速, 但存款利率尚未放开,存款利率水平低于均衡利率,民间资金投资渠道缺乏与信贷配给同时并存,换言之,传统银行渠道并未满足投资与融资的需求。 再譬如,市场准入、存贷比等金融管制的存在,使得实体经济的金融服务需求并不能仅从现有的正规金融体系获得满足,而影子银行恰恰补充了这一市场的空白。 影子银行较之于商业银行更为灵活便捷的再融资能促进经济发展,特别是解决小微企业信贷融资困境,促进其发展,并共享其利润。 同时,影子银行体系在提高资金配置方面的效率, 为实体经济提供了必要的流动性缓冲,丰富了金融消费者投资渠道,利于稳定经济并推动经济持续增长。 巴曙松[6]指出,影子银行的出现更多是金融机构发展、融资多元化进程的表现。银行理财、信托和财务公司等影子银行业务的存在,为金融消费者提供更多融资途径和多元投资工具,资金实现市场化配置。

但自2010年以后,银行信贷规模扩张减速,金融创新产品加速涌现,银行理财产品、信托产品、小贷公司、民间借贷等成为民间资金涌入渠道,并通过这些通道进入实体经济。 从2002-2013年我国社会融资规模结构看,银行贷款比重呈现出明显下降趋势,而委托和信托贷款则有显著上升。 其中,依赖于短期融资的长期投资,具有明显的期限错配特征,这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金融体系风险的集聚。 因此,从现实层面来看, 很有必要将我国的影子银行纳入到监管体系中。

将影子银行纳入监管首先要解决的问题, 即是界定其边界范围,以此为基础,才能相对准确的统计规模并评估其影响,进行宏微观审慎监管,实现金融稳定的目标。

对于中国式影子银行的界定,学界、业界提出了很多看法。 例如,IMF(2011)将我国影子银行体系分为三类:第一,非正规金融部门,包括信用担保公司、典当行、 小额贷款公司以及未纳入金融监管范围的地下金融;第二,私募基金;第三,理财产品。 对于影子银行的界定,2013年国办发107号 《关于加强影子银行业务若干问题的通知》,首次将我国的影子银行分为三类:一类是不持有金融牌照、完全无监管的信用中介机构,包括新型网络金融公司、第三方理财机构等;第二类为不持有金融牌照、存在监管不足的信用中介机构, 包括融资性担保公司、 小额贷款公司等;第三类则是持有金融牌照的机构、但存在监管不足或规避监管的业务,包括货币市场基金、资产证券化、部分理财业务等。 这是国家政府部门第一次对影子银行类型进行界定。 对影子银行进行准确界定,一是有利于整个监管体系架构的建立和职责的明确,有利于宏观审慎监管和微观审慎监管的实现; 二是对于不同类型的影子银行, 对其风险计量采用不同识别方法,施以不同的监管方式。 但这一界定与FSB的界定存在明显差异,107号文分类依据是按照机构的类型,以及业务受监管的程度,而FSB则是从功能角度进行识别,以金融业务活动是否具备期限转换、流动性转换、高杠杆性特征作为衡量指标。 中国社科院金融法律与金融监管研究基地发布的 《中国金融监管报告2013》, 将影子银行的范畴分为四个口径:最窄口径包括银行理财业务和信托公司两类; 较窄口径在最窄口径基础上增加了财务公司、 汽车金融公司、金融租赁公司、消费金融公司等非银行金融机构; 较宽口径则是在较窄口径基础上增加了银行同业业务、委托贷款等出表业务、融资担保公司、小额贷款公司与典当行等非银行金融机构; 最宽口径包括较宽口径与民间借贷。 报告显示,按照最窄口径,基于官方数据2012年底中国影子银行规模将达到14.6万亿元, 这与FSB监测报告显示的13万亿元较为接近; 基于市场数据则将达到20.5万亿元。 前者占GDP的29% 与银行业总资产的11% , 后者占GDP的40%与银行业总资产的16%。

综合以上界定,本文认为,中国式影子银行应指具备商业银行信用中介功能的其它金融机构、活动、业务和行为,并且不限于商业银行以外,商业银行内部也存在影子银行业务。 其表现形式,本文认为应采用中国社科院最宽口径定义, 这样的观察将更为谨慎。

三、影子银行监管进展

金融危机之后, 对影子银行进行监管已成为各国共识。 各国对影子银行监管有两个共同点:一是并非禁止影子银行体系,而是完善其内在缺陷;二是构建动态宏观审慎监管框架, 纳入全球系统性风险监管体系。 同时,由于各国影子银行发展阶段不同,其监管的侧重点也存在差异。

发达国家对于影子银行的监管主要讨论如何降低杠杆率、增加透明度、降低风险的传染性,因为最为重要的风险源是影子银行的资产质量和资金来源的脆弱性。 从资产质量监管角度来说,发达国家对银行通道业务收取资本金、提高流动性标准、规范评级公司等;从资金来源脆弱性角度来说,发达国家增加对批发融资来源监管、规范证券借贷和回购等业务。由此,重点监管领域包括了五个方面:一是正规银行和影子银行系统之间的“溢出效应”;二是货币市场基金的挤兑风险; 三是评估并降低其他影子银行主体的系统性风险;四是证券化风险评估;五是担保性融资风险。 这些监管的变化,可以从国际证券组织委员会(IOSCO)发布的《对冲基金投资最佳市场实践相关事项的国际监管标准》、 美国多德———弗兰克法案、英国金融服务监管局(FSA)的特纳报告、美联储、联邦存款保险公司(FDIC)的杠杆贷款监管指引中体现出来。

IMF在2013年7月发布的对中国经济的评估报告中,对迅速扩张的“非传统金融部门”风险提出了警告,影子银行可能演变为中国金融系统性风险,必须对影子银行活动实施更严格的审慎监管。 中国的影子银行初步具备监管套利的特征, 但是杠杆性没有那么高,与美国、欧盟等经济体不同,因此监管的重点在于规范化。 2013年国办发107号《关于加强影子银行业务若干问题的通知》首次确定了“谁批准设置机构谁负责风险处置”原则,实行归口监管;发挥金融监管协调部委联席会议制度的作用, 重点对跨行业、跨市场的交叉性金融业务监管进行协调;同时,央行负责各类社会融资活动汇总, 并对影子银行开始专项统计,将与影子银行业务相关的“业务总量、机构数量、风险状况”纳入统计分析范围。 从监管设计上来看,“横向监管协调+两级监管”的模式渐进形成,前者指一行三会的监管全覆盖,消除监管真空、避免监管重叠,后者指中央和地方两级监管。 2014年伊始, 中国银监会已着手理财业务和同业业务的改革,当前理财和同业业务发展均不够规范,具体表现为业务前后台不分,机构总行分行不分,产品设计和资金运作按照信贷管理的权限划分, 总行分行多头开发产品,层层代理外部产品,随意接受飞单业务;分支机构自立门户直接进入货币市场拆借资金,多头办理同业业务等。 对于理财业务,银监会将引导其实行事业部制, 对于同业业务则进行专营部门制改革,以提高信息透明度、对理财资金信托渠道的去通道化。

四、结论

从1993年国务院作出 《关于金融体制改革的决定》以来,中国的金融改革已经走过20年历程。 在这20年中,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利率市场化改革、金融机构的公司治理结构改革均取得了显著成绩, 但改革尚未完成。 我国影子银行的出现虽然有监管套利的动机, 但更多是经济发展而带来的金融需求增长与多元化以及金融改革未完成而带来的金融抑制之间的矛盾,因此应客观审视我国的影子银行。

中国影子银行风险防范及其监管 篇9

影子银行体系概念的首次提出者是美国太平洋投资管理公司执行董事麦卡利, 此后影子银行的概念便被广泛使用。所谓影子银行, 是指包括那些脱离银行监管体系, 与传统的接受央行监督的商业银行体系相对应的非正规金融机构的统称。影子银行, 顾名思义, 是指那些利用高度杠杆化的手段运作大量债券、证券及其他复杂性金融工具, 但并没有足够的资金和完善的监管机制在背后作为支撑的金融中介机构。这些机构包括:投资银行、对冲基金、债券保险公司、结构性投资工具和其他非银行金融机构等。

虽然这些“非银行体系”的金融机构并不是银行, 但是却发挥着银行的功能:许多这一系统的工具和机构, 依靠还款期很短的负债提供的资金购买了大量的高风险、流动性较差的长期资产, 使得他们在与传统类型的资产较量时变得脆弱不堪。同时, 这些机构并不像传统的银行那样拥有自己的保护机制, 例如存款保险制度、最后贷款人制度等。由于不必受到严格的监管, 因此其业务活动是不公开、不透明的, 这就使得其潜在风险难以估计, 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总而言之, 影子银行虽然无银行之名, 却有着银行之实, 最关键的是, 它们不受监管。

二、中国影子银行的业务范围及特点

中国的影子银行, 目前并没有一个权威的说法, 国内学者和专家根据范围和业务特点, 大致将国内的影子银行分为以下三类:第一是监管套利性的业务, 包括信托贷款、个人理财业务等;二是不受监管或监管很少的类似于投资公司的非银行金融机构;第三种业务是建立在金融创新的基础上的, 如衍生工具交易和资产证券化。国内的影子银行活动, 最突出的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商业银行业务, 以及非银行的各类信贷产品的销售, 二是基于高利贷和集资为主体的私人金融活动。从组织形式上看, 影子银行在中国的表现形式主要是银信合作的金融产品, 小额贷款公司, 民间金融等非银行金融机构其中, 规模最大的就是银信合作理财, 它是最典型的影子银行。

虽然中国的金融市场仍处于起步阶段, 没有形成与发达国家相似的影子银行体系, 但作为一种信用中介, 影子银行在中国的确存在。从影子银行的载体看, 主要有资产证券化, 银行的资产负债表外业务, 民间借贷, 非法集资等。而由这些载体, 也引发了一系列的风险:

(一) 商业银行资产证券化风险。

发起机构资本金不足导致集中程度较高的担保风险、政府融资平台的违约风险等。当贷款移出表外后, 银行还需进行贷后管理、到期收回的工作, 直观来看, 表外业务似乎将风险资产剥离了出去, 提高了资本充足率, 但缺乏资金的风险并未消除。因此, 实际上并没有将风险移出表外, 银行仍需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二) 银行表外业务风险。

由于目前的法律制度和信用管理体系还不是很完善, 金融信托产品虽然很受欢迎, 却有着巨大的潜在风险。信托等金融产品的出现是钻了监管系统的漏洞, 是在银行内部实现的“金融脱媒”。银信合作的金融产品还与证券化、私募股权基金的运作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作为影子银行的主要业务之一, 这种表外业务不仅积累了风险, 同时也影响了央行的信贷控制政策。

(三) 民间借贷的风险。

在缺乏监管和法律保护的前提下, 民间高利贷让中小型企业背上了沉重的债务负担, 增加了企业破产的风险。大量中小企业倒闭, 导致当地失业率上升, 对地区的社会稳定造成了一定的不利影响。此外, 一些地方商业银行和大型企业也参与了民间金融活动, 如果民间资金链条一旦断裂, 就很可能危及其他正规的金融机构, 从而放大系统性风险。

三、政策及建议

(一) 尝试以银行表外业务推动我国金融创新。

2009年以来, 银监会针对融资类银信理财业务风险出台了一系列严厉的监管政策, 对金融机构的信贷资产转让业务提出了更加严格的要求, 规定银信合作理财产品不得投资于自身发行的信贷资产或票据资产。在一系列严厉、针对性的监管措施下, 银信合作业务中的融资类产品将出现大幅下降的趋势, 风险防范的效果也比较明显。但是, 无论对信贷资产业务, 还是银信理财业务, 都是在市场供求关系基础上的大胆创新。毫无疑问, 这对改变当前我国银行业务同质化趋势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二) 推进以市场为导向的利率改革。

影子银行在中国的主要功能是提供套利性的融资服务, 这与中国的利率市场化改革滞后有直接的关系。我们的存款利率或贷款利率不能真实反映资金的稀缺性, 供给和需求之间的关系, 一方面, 大型企业和地方政府由于能够以较低的价格获得银行贷款而获取了寻租空间, 另一方面也催生了融资类信托、民间借贷等基于市场需求的产品和服务。通过以市场为导向的利率改革, 商业银行可以自主定价, 其竞争将由规模竞争演变为价格竞争, 贷款价格能真实的反映贷款的风险水平, 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消除影子银行存在的基础。

(三) 引导民间融资健康发展。

民间金融有其存在的必要和空间, 也有监管难度大、扰乱金融秩序等一系列弊端。民间融资体现了通过市场来配置金融资源, 促进了多层次、多类型信贷市场的形成和发展。当前需要加快立法规范民间借贷, 明确合法借贷及非法集资的界限, 促进民间借贷合法化、规范化。只有因势利导, 在合法有序的前提下鼓励民间金融发展, 才是其正确的发展方向。

摘要:近几年来, 影子银行快速发展, 资产规模已接近传统银行体系。本文主要介绍了影子银行体系的金融学概念, 并在此基础上以中国影子银行的业务范围和特点为背景, 阐述了由此带来的一系列金融风险, 并给出了加强中国影子银行风险防范的政策性建议, 以此强化影子银行的监管, 促进金融体系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影子银行,金融风险,防范建议

参考文献

[1]辛乔利.影子银行[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 2010.[1]辛乔利.影子银行[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 2010.

[2]冯迪凡.全球监管者应关注影子银行体系治理[N].第一财经日报, 2011—05—20.[2]冯迪凡.全球监管者应关注影子银行体系治理[N].第一财经日报, 2011—05—20.

[3]李扬.影子银行体系发展与金融创新[J].中国金融, 2011 (12) [3]李扬.影子银行体系发展与金融创新[J].中国金融, 2011 (12)

中国的影子银行问题及监管 篇10

关键词:影子银行,次贷危机,问题及监管

▶▶一、何谓“影子银行”

影子银行系统 (The Shadow Banking System) 的概念由美国太平洋投资管理公司执行董事麦卡利首次提出并被广泛采用, 又称为平行银行系统 (The Parallel Banking System) , 它包括投资银行、对冲基金、货币市场基金、债券保险公司、结构性投资工具 (SIV) 等非银行金融机构。这些机构通常从事放款, 也接受抵押, 是通过杠杆操作持有大量证券、债券和复杂金融工具的金融机构。

以上是美国对于影子银行的界定。美国的影子银行具有以下特点:

首先, 影子银行受到的监管很少, 这是影子银行最大的特点, 由于影子银行都属于非银行金融机构, 他们不需要受到类似银行的严格监管, 其经营活动不公开、不透明, 相对比较隐秘;其经营背后也没有类似传统银行拥有的存款保险制度、最后贷款人等保护机制, 这使得其潜在经营风险存在较大不确定性。同时, 影子银行的产品结构设计非常复杂, 这些金融衍生品交易大都在场外柜台交易市场进行, 鲜有公开的、可以披露的信息。

其次, 高杠杆性, 由于影子银行不需要遵守中央银行的法定准备金规定, 所以其资本运作的杠杆率很高, 用少量资金即可带动较大规模的资本, 从而放大了运作的风险。

再次, 表外性。由于自身缺乏渠道能力, 影子银行需要与传统银行进行紧密的合作关系, 以实现多方“共赢”。比如, 商业银行可以深度参与投资银行的资产证券化和结构化投资, 但这些业务都游离于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表之外, 给商业银行的监管带来了更大的难度。

▶▶二、“影子银行”与次贷危机

目前, 普遍认为影子银行是美国次贷危机的重要根源。在美国经济繁荣期间, 影子银行设计出各种结构复杂的证券化融资产品, 打包出售给世界各地的投资者, 在此期间, 其规模迅速膨胀, 甚至超过商业银行。但是金融危机爆发后, “影子银行”的抗风险能力却不堪一击, 货币市场流动性萎缩, 银行间市场拆借利率上升。引发影子银行的资产抛售, 五大投行在半年内或被收购, 或破产, 或被迫回归商业银行;2/3 的对冲基金倒闭, 到2008 年第四季度, 资产价格的下跌和赎回使对冲基金的资产缩水一半以上。给经济体系带来了巨大的损失。影子银行体系蕴含的巨大风险可见一斑。

▶▶三、“影子银行”在中国

“影子银行”问题在中国同样存在。但是, 其在中国的深度和表现形式与美国的影子银行问题既存在相似的地方, 也存在着区别。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首先, 中美两国影子银行的运作模式和杠杆率差异较大。美国的影子银行的特点在于通过复杂的资产证券化来进行的高杠杆交易。2007 年, 只有高盛的杠杆率低于3 0 倍, 雷曼兄弟、美林证券以及摩根斯丹利均超过30倍。我国投资银行目前的收益大部分来自股票承销发行以及中介费用, 并且杠杆率远远低于美国投行。

其次, 中美两国影子银行所处的发展阶段不同, 资产证券化率差别很大。我国的信贷资产证券化始于2005 年, 截至2009 年底我国信贷资产证券化的总规模仅有667.83 亿元, 规模非常之小。而截至2008 年7 月末, 美国仅抵押债务凭证 (CDO) 的证券总价值就已经超过了9 万亿美元。

可以说, 从问题的严重性来看, 中国的影子银行问题与美国相比存在着比较明显的差别。中国影子银行的主要表现, 在于银信合作和地下钱庄问题。这些问题, 同样具有影子银行的表外性和隐蔽性两个特点。根据中国人民银行的数据, 2010 年新增人民币贷款以外融资6.33 万亿元, 占融资总量的44.4%, 这意味着被称为中国版“影子银行”的所谓银信合作理财、地下钱庄、小额贷款公司、典当行等其他非银行的金融机构的贷款规模已经逼近半壁江山。如果不加紧治理, 那么, 上世纪90年代中国的金融风险又将重演。

鉴于中国银子银行的特点, 笔者认为, 在对于影子银行的监管上, 监管层可以考虑采取以下措施:

第一, 完善立法, 调整监管的边界, 将影子银行纳入监管的范畴。在银监会的最新规定中, 要求商业银行应严格按照要求将表外资产在今、明两年转入表内, 并按照150%的拨备覆盖率要求计提拨备, 同时大型银行应按照11.5%、中小银行按照10%的资本充足率要求计提资本。表明监管层已经注意到影子银行问题的严重性。但是, 这些规定只是以通知的形式发布, 尚未形成系统的法律。

第二, 加强对于金融创新的监管。我国现代金融业只有短短30 多年的历史, 市场化金融市场格局还没有完全确立, 监管体系和监管方法也比较落后, 与西方成熟国家的金融体系差距甚远。产品结构越简单, 金融系统风险较小。这就要求我国的金融创新必须符合当前的金融现状, 缩短金融创新的链条, 循序渐进。原则上, 金融衍生品创新暂时只允许基于原生产品的一次创新, 不能基于衍生产品之上的再次创新。

参考文献

[1]王晓雅, 次贷危机背景下影子银行体系特性及发展研究[J], 《生产力研究》No.11.2010

[2]谈佳隆, “影子银行”:“剿”还是“抚”?[J], 《中国经济周刊》, 2011年5月30日

[3]李东卫, 关于影子银行系统监管的几点思考[J], 《中国科技投资》, 2011年2月

影子银行中国式 篇11

【关键词】影子银行 监管 方法

中国银监会在2012年3月份对各大银行出示新规,要求财务管理产品销量不得超过不公开交易客户投资的35%,信托贷款、信用凭证以及企业票据的投资类不得超过上年年底借方总资产的4%。从这些举措来看,中国银监会已经对影子银行的各项工作进行了明确的规定,并且充分意识到了影子银行对我国带来的一些危害。从客观的角度来说,存在即合理,影子银行之所以能够以一种不公开的方式存在,原因在于很多人提出了这样或者那样的需求,并且影子银行能够充分的予以满足。本文主要对中国式影子银行监管的新思路以及新方法进行一定的阐述。

一、中国式影子银行与欧美发达国家影子银行的区别

(一)两者包含的内容不同

美国的影子银行体系主要包括货币市场基金等投资基金、投资银行等围绕证券化的进行风险分散和加大杠杆等展开的信用中介体系;欧洲的影子银行体系则主要包括对冲基金等投资基金和证券化交易活动。从经济发展的时间来看,欧美的影子银行体系似乎更加健全,而中国则因为自身的独特环境以及一些不同于欧美国家的经营手法得到了世界的关注,虽然成长时间较短,但是已经成为了世界讨论的要点。现阶段的中国式影子银行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准狭义影子银行,主要是一些财务公司或者金融租赁公司,这类公司比较常见,也是国内的主要需求之一;第二,狭义的影子银行,这类影子金行仅仅包括银行理财业务以及我们所知道的信托公司两种,这两种影子银行在国内经济占有的比重较大,对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具有很大的影响;第三种,准广义的影子银行,主要是银行同业业务、小额贷款公司等等;第四种,广义的影子银行,具有代表性的是民间借贷。

(二)两者运行机制不同

影子银行是一种特殊的产物,对国家的经济和世界的经济都会产生较大的影响。从经济的运行体制上来说,欧美和中国具有非常明显的差异。欧美国家发达国家的影子银行运行机制在一般情况下是分为三步,首先是商业银行贷款出售;其次是资产证券化;接下来就是金融产品的批发。对于欧美国家来说,影子银行能够为他们带来更大的经济利益,但是一位的索取导致大部分人不仅赔掉了原来的资本,甚至是负债累累。中国与欧美国家的影子银行非常不一样。在运行机制上,中国式的影子银行一般分为四种,第一种,发行权益份额并投资于各类金融产品的实体或者准实体,比方说一些银行表外理财、基金。这种运行机制可以称得上是一种默认的机制,由于国家的法律在这方面有所空缺,所以即便是有很多人出现了大量的亏损,也无法通过正常的渠道找回自己的利益。第二种,依靠自身的权益资金进行融资服务的实体,比方说电视上和新闻上经常接触的私募股权基金等等,这样的机构和运行机制,其实是为广大的投资人员指明了一些方向,但是对机构的选择是非常重要的,如果某一机构出现违法行为或者是只顾自己的利益,很有可能让追寻的人血本无归。第三种,通过权益和负债进行融资的实体,比方说小额贷款公司。这种情况在我国的存在相对合法,并且得到了各个地区的实质性支持,也切实为一些群众带来了利益。第四种,靠负债进行融资的实体,具有代表性的就是住房公积金。

二、中国式影子银行的监管新思路及新方法

(一)立足国情,规范引导为主,在发展中解决问题

影子银行的本质并没有大家想像的那么恶劣,从客观的角度来说,影子银行可以称之为一种金融创新,中国式的影子银行,无论是在运行方式还是在发展进程当中,都与欧美的做法不同。在经济多元化的今天,中国式影子银行在以后的监管当中,需要立足我国的国情,根据不同地区的不同发展情况,不断的推行一些全新的经济控制策略。比方说小额贷款,很多地区已经默认了这种借贷方式,并且能够在居民的承受范围以内。以后不要着急在短时间内实现经济大同化,应该根据当下的需求,引导广大的群众进行正确的理财和投资,一方面建立健全法律法规制度,另一方面,提高居民的警惕性,不要被一些高额的回报冲昏头脑。

(二)从防范引发金融系统性风险的角度实施分类化的监管

在过去的监管方法中,虽然坚持了从严处理的原则,但是“一刀切”的情况占有大多数的案例。随着经济的不断进步和居民理财素质的提升,很多的情况都发生了较大的改变。本文认为,我们应该从防范引发金融系统性风险的角度实施分类化的监管,之前的一些问题之所以没有得到较好的解决,原因在于防范性的措施過强,限制了本地区的经济正常发展,同时产生了一定的矛盾和分析。从防范引发金融性风险的角度实施分类化监管,可以对不同地区实行不同的监管策略,既保证当地的经济发展效率,同时还能避免一些金融系统性风险的产生。首先,我们应该从底层入手,因为底层是最大的受害者,并且很容易受到影子银行的影响,调查底层人民的现状和过去受到的一些负面影响,制定有利于底层人民经济活跃的方法;其次,对中层人员进行调查,他们往往具备一定的经济知识,即便是没有获得利益,也不会受到太大的经济损失,所以他们将会是未来决定影子银行发展的主体;第三,在高层建立完善的监管体系,保证高层部门和机构能够在日常工作中,获得应有的利益,同时避免高层部门和机构之间进行一些不明交易,防止违法犯罪的影子银行以合法化的形态出现和运行。

三、对中国式影子银行监管的新思路及新方法思考

对于中国来说,影子银行已经成为了经济发展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我们日后工作的重点在于提高影子银行对社会、对居民的积极影响,要将影子银行的一些负面作用降到最低。还有,中国式的影子银行必须遵循中国的发展规律,以及国家的战略部署,而不是一味的效仿欧美地区,我们要做出自己的特色。

四、总结

本文对中国式影子银行监管的新思路及新方法进行了一定的阐述,从现有的情况来看,中国式影子银行不仅在一定程度上调节了国家的经济发展,同时对解决社会上的一些矛盾产生了较大的积极意义。我们在以后的相关工作中,可以通过系统的方案,强化影子银行的各项积极作用,要将中国的国情有效融入进去,获得经济上的平稳进步。

参考文献

[1]巴曙松.应从金融结构演进角度客观评估影子银行[J].经济纵横,2013(04).

[2]中国人民银行调查统计司与成都分行调查统计处联合课题组.影子银行体系的内涵及外延[J].金融发展评论,2012(08).

[3]哈斯.影子银行体系发展对货币政策的影响[J].内蒙古金融研究,2012(08).

中国影子银行监管问题研究 篇12

影子银行最初是在2007年由保罗?麦考利提出。影子银行是指那些不受或很少受央行监管的投资银行、货币市场基金、对冲基金等非金融机构, 是与传统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对立的, 但其业务却与传统商业银行类似, 因此也称其为“准银行”、“类银行”等。我国影子银行出现于2005年前后, 最早是在商业银行内部出现。与国外影子银行不同, 我国影子银行大部分都独立分散, 且仅仅是一种融资性机构, 不具有资产证券化的业务。相对于传统商业银行, 影子银行资金主要是以直接融资的形式获得的短期融资, 一般是以自有资金投入, 或者通过各种投资和理财工具获得资金, 缺乏一定的稳定性。

美国次贷危机爆发后, 金融危机波及全球, 在这样的背景下, 各国都将金融安全作为首要任务, 金融监管当局普遍认为, 这次危机产生及传导过程中影子银行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正是次贷危机的发生, 才使得人们开始关注影子银行的风险, 并逐步意识到要对其加强监管。

二、我国影子银行的规模

近几年影子银行发展迅速, 一方面, 2011年以来我国银根紧缩, 导致资本市场供求不平衡, 影子银行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银行的某些贷款业务;另一方面, 金融市场不断创新, 需求更加多样化, 影子银行正为金融市场主体提供了传统金融机构所不能满足的需求, 在共同影响下影子银行得以迅速壮大。虽然相较于发达国家不成熟, 但是增长势头不逊于其他国家。

根据FSB (Financial Stability Board) 2014的Global Shadow Banking Monitoring Report的数据, 全球影子银行规模2014年增长了5万亿美元达到75万亿美元, 其中欧盟规模最大, 占全球的34%, 美国与欧盟势均力敌占到了33%, 而中国仅占到4%, 但是这与2007年的1%相比, 跨越了一大步, 这也表示我国影子银行开始在国际上初露头角。

在统计国内影子银行规模时, 基本是把银行理财产品、小额贷款、信托公司资产和民间借贷包含在内, 计算口径是融资, 这与社会融资规模口径是一样的。从国家统计局数据来看, 我国在2014年社会融资规模达到16.41万亿, 虽较去年来说下降了5.25%, 但是较2011年同比上涨27.9%;2013年人民币社会融资贷款占社会融资规模的47.3%。表1中, 2013年的以委托贷款、信托贷款和银行承兑汇票形式的融资占社会融资规模的29.85%, 这点也说明我国影子银行在融资领域规模在不断扩大而且具有重要地位。

我国影子银行形式一般表现为银行理财、委托贷款、信托贷款和民间借贷等。其中, 信托贷款最典型。2006年到2013年, 信托业务发展迅速。2013年信托贷款规模更是达到1.84万亿, 占社会融资规模的10.6%。在信托业务中, 信托公司作为信托项目的担保人, 若项目到期不能如期兑付, 信托公司须向投资者兑付, 此时其会面临一定的兑付压力和风险。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

近来, 互联网金融受到热捧, 而借由互联网平台发展的网络贷款作为民间借贷的一部分, 也是引起了广泛关注。据估算, 2014年网络贷款线上和线下交易总和超过了1900亿。网络贷款是把双刃剑, 在为人们提供方便的同时也带来了风险。由于网络贷款机构对贷款者的征信情况并不了解, 且这些客户大部分是被银行“抛弃”的客户, 违约的风险较大。民间借贷近几年由于高息回报在持续无序扩张, 在浙江等地引发了一些借贷纠纷, 造成当地的经济秩序紊乱。因此, 民间借贷也需要规范其运作以此来降低信贷风险。

此外, 银行理财从2002年发展至今, 其规模在逐步扩大, 但是理财将投资于何种标的、投资于哪个方向的问题披露不透明, 依然存在透明度低和监管力度弱等问题。而委托贷款也存在一定的风险问题。

三、我国影子银行的风险与危害

2011年的陕西神木县民间借贷触发民间投资恐慌, 温州、鄂尔多斯等地因民间借贷而引起的中小企业倒闭, 中融国际信托的拍卖抵押资产事件等等都开始让人们关注影子银行的风险问题。

(一) 影子银行自身存在着巨大风险

对于影子银行这种非正规金融机构, 由于其缺乏监管, 不能够完全披露信息, 这就可能造成一定的违约风险和流动性风险, 还有可能促成系统性风险的发生。影子银行资金多来源于传统商业银行, 资金大部分是投入高利润行业, 而中小企业面对较高的借贷成本选择放弃投资实体经营再次放贷。影子银行的这种高杠杆性虽然给投资者带来了丰厚利润, 但是可能会造成泡沫经济, 带来不可预料的风险。再者, 影子银行与传统商业银行之间存在联系, 若潜在风险在影子银行间慢慢积聚, 当影子银行风险爆发时, 牵一发而动全身, 传统商业银行可能会面临巨大风险, 这也可能导致风险蔓延到整个国家经济中去。因此影子银行的这种风险高传递性也会给国家经济带来巨大波动的。

(二) 影子银行给传统商业银行带来负面冲击

影子银行运用金融工具对银行资产负债表的不好资产进行打包然后出售, 影子银行体系掩盖了银行资产负债表的真实性, 导致银行表外业务急速扩张。同时, 由于信贷衍生工具的使用, 使得银行承担大量的信用风险, 而且这些风险在资产负债表内没有体现, 从而使得投资者对银行的财务状况不能准确分析。此外, 影子银行体系内的借款利率如民间借贷利率、委托贷款利率等都高于商业银行定期存款利率, 这就导致更过的资金流入影子银行, “金融脱媒”现象也加剧, 造成银行吸收存款方面的困难, 就目前国家还没有放开存款利率上限的情况下, 商业银行主要通过依赖息差盈利的模式受到了威胁, 这对商业银行来说也是一种危害。

四、我国影子银行监管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实行分业监管, 但金融创新使得很多业务在银行、保险、信托中都有交叉, 传统的分业监管已然不适应金融业的发展, 其监管面临很大挑战。像影子银行这样游离于监管之外又是混业经营的融资机构, 还没有整体、统一的监管机构独立监管。监管范围不到位、监管标准不统一、监管交叉重叠等问题就是目前中国影子银行监管中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 (1) 监管范围不到位。目前中国的“一行三会”的监管模式使得部分新型金融机构处在监管的真空状态下。在对影子银行各个行业进行主管和审批时, 各级省政府金融办审批小额贷款公司, 银监会监管信托业, 工信委审批融资性担保公司, 虽然对影子银行的这些业务都有审核准入, 却不利于掌控和监管这些业务。 (2) 监管措施不到位。目前对于影子银行监管来说, 缺乏有针对性的法律法规, 而仅仅是某些相关业务的通知、禁令, 监管的力度可想而知。 (3) 监管滞后于发展。当前, 金融创新发展迅速, 银行、证券、保险、期货交叉发展, 很多行业与其他行业合作“打擦边球”来躲避监管。监管机构面对这些“创新”而没有实时完善监管方式。

五、加强我国影子银行监管的建议

在对影子银行的监管问题上, 要把握一个度, 如果不加监管可能会导致银行体系的风险蔓延, 如果监管过度可能会阻挡金融创新造成金融业发展的滞缓。我们对影子银行的监管既要借鉴国外经验也要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

(一) 引导影子银行朝正确合理方向发展

首先, 要对民间借贷正确地引导和规范。存在即合理, 影子银行在一定程度上发挥了融资补充作用, 不能因为它存在风险就一味的打压, 而是要正确的看待其存在, 正确引导和规范, 使其能够在金融业充分发挥作用。

其次, 要明确监管主体。不同类型的影子银行业务由专门的监管机构监管。对于高风险的非法金融机构要严厉监管, 相对地, 要放低透明度较高并且能够为市场提供真正需求的金融机构准入门槛。

此外, 对影子银行机构要加强监测。在监管过程中, 对于存在违规业务行为的要大力打击, 监管过后, 要对其中出现的问题做好记录并提出解决措施, 并不断加强对影子银行现状的调查, 确保能够掌握行业的准确信息。

(二) 加强影子银行系统性风险预警

首先, 从影子银行内部来完善控制机制。在影子银行内部要建立有效的风险预警系统, 提高其监管敏感性, 完善内部控制和风险分析。从投资者自身来说, 也要审慎为之, 不能被巨大的利润蒙蔽。

其次要在影子银行与商业银行之间建立防火墙。由于影子银行的渗透效应可能会导致商业银行更大的系统性风险, 因而在两者之间建立防火墙是有必要的。商业银行要调查弄清企业和担保公司贷款的真实用途, 防止自身的表内资金流向民间融资中介等影子银行机构。

(三) 建立宏观与微观结合的监管体系

目前影子银行发展迅速, 金融衍生工具不断创新, 金融体系之间各部分的内在联系和依赖性也在逐步增强, 市场参与者的各种经济行为都会影响到金融体系。在这种情况下, 如若只关注微观方面的监管, 着重监管个体风险, 忽略集体风险和宏观方面的监管, 就会无法准确判断系统系风险甚而无法采取合理的措施。因此, 监管当局应当把握好微观层面和宏观层面监管的联动性, 加强系统性风险的防范。

首先, 监管当局要对影子银行的资金来源、资产池、金融工具和交易方式等各方面进行全面监控, 对影子银行的各种业务、产品风险和风险管理的水平进行评测。

其次, 在宏观方面, 国家可以通过提高货币政策效率、放松对信贷规模的控制来加速利率市场化的进程, 进而缩小影子银行的盈利空间。在微观方面, 监管当局可以适当增加检测影子银行杠杆率的频率, 并严格控制其杠杆率, 以保证资产可能的风险在可控范围内。

总之, 虽然影子银行在中国金融市场的发展上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但其满足了市场对资金的需求。在某种程度上来说, 影子银行与传统商业银行之间的互补关系促进了金融市场的发展。因此, 在对影子银行的监管问题上要注意适度, 在风险与收益之间寻找平衡。

摘要:随着金融创新和“金融脱媒”的迅速发展, 我国的金融市场结构正多元化成长。影子银行是金融发展新模式, 在其大幅扩张的同时也对经济和金融产生很大影响, 风险也逐渐显现。美国次贷危机爆发后, 对影子银行的监管已经引起了我国监管部门的重视。本文首先对影子银行体系做简单描述, 其次主要就影子银行的监管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详细的阐述, 最后针对监管存在的问题, 提出完善我国影子银行监管对策。

关键词:影子银行,监管,金融风险

参考文献

[1]蔡静.国际影子银行监管改革及启示[J].金融监管, 2012 (6) :31-33.

[2]方平.“影子银行”的法律涵义及在我国的具体表现形式[J].金融发展评论, 2012 (9) :116-119.

[3]何文彬.我国影子银行体系的风险解析和金融监管困境[J].现代管理科学, 2012 (11) :68-70.

[4]裴欣.影子银行:发展现状与监管对策[J].生产力研究, 2013 (2) .

[5]钟纯.从金融创新角度看中国影子银行监管[J].南方金融, 2013 (8) .

上一篇:《史记》的文学本体下一篇:造林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