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子银行体系与金融监管(精选9篇)
影子银行体系与金融监管 篇1
中图分类号:f832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4202(2011)07-000-01
摘 要 本文从影子银行体系的定义及其影响出发分析了近几年影子银行体系的监管不完善给整个金融系统带来的巨大风险同时对其如何触动了本次金融危机作出了分析,并简要论述了当前个主要国家对影子银行的监管措施。并对我国影子银行在资产证券化、私募基金等方面的具体体现做了僬侥成熟,并提出相关的监管意见。
关键词 影子银行 金融风险 监管措施 银行体制
一、影子银行体系的概念及影响
(一)影子银行体系的定义
影子银行是一个较为陌生的金融概念,一般是指那些游离于监管体系之外,与传统商业银行系统相对应的金融机构。从金融学定义上讲,影子银行是指通过高度杠杆操作持有大量证券、债券等复杂金融工具,但却无足够资本及复杂的监督机制在背后做为支撑的的金融中间机构;这些机构包括:投资银行、对冲基金、货币市场基金、债券保险公司、结构性投资工具等非银行金融机构。相应的,影子银行体系就是有影子银行所组成的非银行的金融体系。
(二)影子银行体系带来的影响
影子银行体系的出现使得金融机构更大程度上获得了流动性,从而使得央行在实行紧缩性货币政策回笼资金的时候,影子银行却一部分的填补了这部分流动。从而使得央行对货币控制达不到预期效果,影响了国家对于金融市场的调控。使得宏观经济政策在具体领域无法发挥作用。引发此次金融危机的美国次贷危机就是影子银行时空的一个重要影响。
二、影子银行体系的风险与监管
在过去的几年中,影子银行通过大量的在金融市场发型种类繁多的金融衍生品,大规模扩张负债及资产业务。截止到2007年其规模就已经达到了21万亿美元,而传统银行体系规模也不过就14万亿美元。然而,在监管方面,影子银行却一直凭借其自身的特殊性而游离于体系之外,积累了大量的金融风险。金融危机爆发后,世界各国开始渐渐意识到其重要性,并逐渐将影子银行纳入到监管体系,并随之形成一系列政策。
(一)国际上对影子银行的主要改革措施
一是将影子银行纳入监管体系,并对其影响进行系统性关注。私募股权和对冲基金作为其主体被各国纳入监管。欧盟与美国相继在2009年和2010年发布法案,管理资金超过一亿元的对冲基金。同时对金融衍生品的交易也进行了限制,如美国要求将其交易转移到交易所并进行中央清算;英国将其标准化,同时也探索引入中央清算。同时各国也开始加强监管力度。欧盟要求其境内所有的另类投资基金提供证明其从业资质和能力的有效报告及其内部治理、估值方式和资产安全等方面的资料。美国根据2009年公布的金融体系全面改革方案对如cds等场外衍生品市场建立了全面的监管和保护。同时为了有效减少交易对手风险,所有标准化场外交易合同必须经由一个中心机构处理,并鼓励市场参与者更多地使用交易所交易工具。
二是重要大型私募及对冲基金建立危机应对预案。同时要求大型非银行类金融机构提交危机预警方案,以保证在发生严重困难时,机构能够有效迅速的进行自救。同时值得注意的是,在加强影子银行的监管的同时我们应该注重风险隔离,使影子银行的风险区域化、局部化,防止器扩散到整个银行体系,带来更大的问题。加强监管机构之间的相互配合,以减少银行体系和其他非银行类金融体系见得结构性套利机会。
(二)我国影子银行的现状及风险
当前,我国影子银行的现状与发达国家存在较大区别。就起规模来讲,我国对于金融创新一直抱着谨慎的态度,所以影子银行的发展规模相对较小,运作也比较简单。信用衍生品的交易并没有大量展开,也因此其复杂程度就远远低于国外。
我国目前的资产证券化尚未成型但略有发展,截止到2010年,发行金额已经达到了668亿元。但在其发展中可以看出,银行的放贷标准由于各种原因有所降低,导致风险相对增加。交易过程中市场参与较少,投资多在机构中进行,交叉持有问题严重。
受市场变化影响,近年来我国人民皮鞭对投资充满了热情,从而也导致尽管我国还没有形成真正的对冲基金,但各种形式的私募基金在民间悄然成风。这种私募主要以投资顾问公司,投资咨询公司等形式出现,采取委托投资的方式为投资者提供服务,这种运营方式完全是靠个人信誉维持,缺乏有力保障。相对于私募基金,民间借贷也是我国影子银行的一种主要表现形式,其中包括私人拆借、互助基金、非政府小额放贷和典当行等多种形式。
(三)对于我国影子银行加强监管的几点建议
加强对影子银行的监管,首先还是要出台相应管理政策,建立健全法规。其次就是防止风险向银行系统外溢。第三要完善影子银行的公司治理,加强风险内控。优化影子银行的股权结构,加强员工内部的激励措施,维护公司利益。发挥董事会的作用对其进行风险管理,有效加强风险内控。对影子银行的主要管理人员实行问责制,防止风险过度承担一斤金融腐败。
最后要完善金融基础设施的建设。使个人房、车贷等的抵押更为系统化管理,突破行政区限制建立统一的系统。对于金融创新产品集中管理,完善相关机制,防范交易风险。加强影子银行的信息披露。增加其运营的透明度,有效防范信用衍生品市场风险,确定影子银行的健康稳定发展。
总的来说,相对于金融危机前影子银行的监管真空得到了一定的填充,但不可否认的是各国的监管不到位仍然是我们面临的一项重要问题,影子银行所带来的风险能够在多大程度上得以化解,在金融衍生品大规模产生并融入民间的现在,影子银行以后的发展是否会沿着有序的道路进行,一切仍然有待时间的检验。
影子银行体系与金融监管 篇2
普遍认为,欧美国家游离于监管之外的以资产证券化为核心的影子银行风险是造成2008年金融危机的罪魁祸首。在此之后,各主要国家和国际金融机构相继采取出台针对影子银行的监管法案、成立监管机构等措施以加强对影子银行的监管,试图改变过去监管缺失的状态。与国外有所不同,影子银行在中国是一个新兴产物,它的产生与中国独特的经济金融体制密切相关。危机之前,国内几乎不存在影子银行,伴随着我国金融改革的逐步深入、货币政策的不断调整以及社会融资需求的逐渐多元化,以银行为代表的传统金融体系已无法满足经济发展对资金的需求,作为对传统金融机构功能补充的影子银行机构和业务在危机之后如雨后春笋般迅速膨胀。由于影子银行本身的内生脆弱性,其所承担的风险程度较传统银行体系更大,加之大部分影子银行机构游离于监管之外,在其规模迅速扩张的背后蕴藏着巨大的风险。一旦影子银行体系出现危机, 将对我国整个金融体系造成严重冲击。审计作为一项经济监督活动因其独立客观的本质属性,不论是作为国家治理 “免疫系统”的政府审计,还是作为维护市场经济秩序重要手段的社会审计,亦或是作为企业风险管理第三道防线的内部审计,在促进影子银行监管、维护我国金融体系稳定方面均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影子银行概述
2007年时任美国太平洋投资管理公司执行董事的Paul Mc Culley首次提出影子银行的概念,他将那些游离于监管之外但从事传统商业银行业务的金融机构统一概括为影子银行体系。金融理事委员会(FSB)在2011年4月发布的《银子银行:内涵与外延》中将具有期限/ 流动性转换、 信用风险转移和杠杆化特征,能够增加系统性金融风险和监管套利风险且游离于传统银行体系之外的信用中介机构和业务界定为银子银行体系。上述定义将包括投资银行、金融集团公司、对冲基金、货币市场基金、保险公司等非银行机构以及资产证券化产品、商业票据、各类表外资产等业务均纳入影子银行的范畴。前美联储主席伯南克将影子银行系统总结为“除了接受监管的存款机构之外的充当储蓄转化为投资中介的金融机构”。虽然对影子银行定义和范围的界定存在差异,但“影子银行是正规银行体系之外的信用创造机构”这一事实得到了专家学者和研究机构的普遍认可。
在我国,不同的学者和研究机构对影子银行的界定也有所不同。周小川认为,开展银信理财合作的投资公司、私募股权基金、私募投资基金以及民间借贷机构是中国影子银行的主要组成部分。银监会在其2011年年报中,将传统银行体系之外涉及信用中介的活动和机构界定为广义的影子银行;而狭义的影子银行则是指可能引起系统性风险和监管套利的非银行信用中介机构。银监会在2012年年报中,将属于银监会监管的包括信托公司、金融租赁公司、 企业集团财务公司、汽车金融公司、货币经纪公司和消费金融公司在内的六类非银行金融机构及其业务以及商业银行理财等表外业务排除在影子银行体系之外。2013年12月国务院办公厅下发《关于加强影子银行监管有关问题的通知》(即“107号文”)将中国影子银行机构分为三类: 一类是不持有金融牌照,完全无监管的信用中介机构,包括新型网络金融公司、第三方理财机构等;第二类是不持有金融牌照,存在监管不足的信用中介机构,包括融资性担保公司、小额贷款公司等;第三类是持有金融牌照,但存在监管不足或规避监管的业务,包括货币市场基金、资产证券化、部分理财业务等。
三、我国影子银行的发展及其对金融稳定的影响
1、我国影子银行的发展
我国影子银行的发展与国外有所不同,欧美国家以资产证券化为核心的影子银行发展是金融创新、自由化的监管环境以及监管套利的结果,忽视风险下过度创新的影子银行业务是导致危机爆发的重要原因。在危机爆发之前,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呈现多元化、多层次特征的经济结构决定了市场主体多元化的资金需求。然而,当时我国社会融资渠道主要依赖传统的银行信贷和资本市场,较为单一的融资渠道与多元化的社会融资需求之间的矛盾为日后影子银行的迅速发展提供了温床。2008年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使世界经济遭受重创,为了应对此次危机对我国经济的负面冲击,防止经济下滑,中央政府推行宽松的货币政策实施4万亿投资计划刺激经济增长,通过商业银行向市场释放大量流动性。随着政府投资计划的不断推行,房地产泡沫、严重产能过剩以及高通货膨胀等不良经济现象日益凸显。为此,政府开始推行紧缩的货币政策,限制商业银行放贷的同时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加之不断严格的银行资本金监管要求,进一步加剧了金融压抑。为了降低信贷风险,银行往往会把资金贷给大型国有企业,众多同样急需资金支持的中小企业被银行拒之门外,不得不另辟出路寻求更高成本的资金。因此,以信托、互联网金融公司、民间金融为代表的影子银行和以传统银行资产负债业务表外化、资产证券化、理财产品为代表的影子银行业务应运而生。另外,我国金融体系实行分业经营的发展模式, 为了增强竞争、规避金融监管以及实现利润最大化,各金融机构不断加强合作,综合经营也有所发展。我国实行严格的分业监管,在合作监管方面还存在较多漏洞,这些漏洞也为金融机构通过设计跨部门、跨产品的复杂金融产品进行监管套利提供了可能,具有中国特色的影子银行体系形成。可以看出,我国的影子银行是金融压抑下融资结构多元化的需求以及金融监管套利的结果,其迅猛发展与我国宏观调控政策密切相关。
根据金融理事委员会(FSB)发布的《2014年全球影子银行监测报告》,2013年中国影子银行资产总额接近3万亿美元,仅次于美英两国,高居全球第三,资产规模同比增长超过37%。而中国社科院此前发布的《中国金融监管报告(2014)》显示,截止2013年底,中国广义影子银行体系的规模约为27万亿人民币(约合4.39万亿美元),占我国银行业资产总额的比重约为19%。虽然由于国内外研究机构对我国影子银行规模采用统计口径的不同导致统计结果存在差异,但可以看出目前我国影子银行规模和发展速度对金融体系的影响已不容忽视。作为金融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影子银行在促进社会投融资、资金的有效配置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但如果监管不力,由影子银行引发的风险对我国金融体系的稳定性也会产生较大的冲击。
2、影子银行对我国金融稳定的影响
(1)宏观层面。首先,影子银行会削弱国家宏观信贷政策的调控效力,影响我国宏观调控政策的实施效果。在宏观经济走势超预期时,国家往往通过采用调整社会总体信贷规模、信贷投放结构等手段,以实现经济的平稳增长和经济结构优化的目的。然而影子银行机构能以更灵活的方式突破国家信贷规模控制和信贷限制,将资金投向政府限制资金过度流入的行业,从而降低了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实施效果,也在一定程度上干扰了我国经济结构的调整步伐。其次,影子银行业务干扰了国家货币政策的有效性。本质上讲,我国影子银行是在融资需求驱动下对传统商业银行信贷的补充和部分替代,以及作为银行信贷资产表外化的通道,具备与商业银行平行的信用创造及货币供给机制。 由于影子银行的负债资金不在传统基础货币的统计范围内,因此影子银行体系的规模越大,传统基础货币的规模计量也就愈加不准确。再次,影子银行不受央行存款准备金政策的限制和存贷比等条件的约束,与商业银行相比,影子银行体系的货币乘数更大。在基础货币和货币乘数均受到干扰的情况下所估算出的货币总量必然会出现偏差,从而弱化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有效性。
(2)微观层面。首先,由于期限错配及流动性转换所隐含的流动性风险。影子银行的资金主要依靠短期市场融资,但其往往倾向于投资期限相对较长、流行性较差的资产,这对银子银行的流动性管理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影子银行的这种操作犹如“庞氏骗局”,依赖于长期稳定的新资金不断流入才得以维持。一旦市场出现整体流动性紧缩、 、 原有资金退出或新资金不进入的情况,影子银行的业务将难以为继。其次,影子银行的内生脆弱性导致的信用风险。 。 影子银行机构由于缺乏有效的监管,公司治理和内部控制机制尚不完善、经营不透明。在利率高企的诱惑和刺激下, , 在市场上逐利的大量游资通过影子银行体系被投向非标资产或高风险领域。在当前经济下行和实体经济不景气的背景下,这些投资往往无法产生收益,甚至资金无法正常退出,从而产生大量的信用风险。再次,影子银行与传统金融机构的交叉放大的系统性风险。为了获取更高的利润, , 商业银行从事着更多的影子银行业务,相当部分的影子银行业务是由商业银行主导并推进的,如银信合作业务就是商业银行在逐利和规避监管的驱动下与影子银行合作的产物。由于影子银行与传统银行体系之间缺乏有效的隔离机制,会导致风险跨行业、跨市场传染,两者之间的合作在取得协同效应的同时也放大了系统性风险。加上它们高度相似的业务类型,一旦影子银行出现危机,风险将通过传染机制向传统金融体系蔓延,从而增大系统性金融风险。
四、防范影子银行风险,促进影子银行有序发展的审计建议
1、揭露影子银行运行的体制机制障碍,推动影子银行宏观全面监管
影子银行作为中国金融业一种新型市场模式,由于起步较晚在有效补充传统金融体系的同时也存在很多不足, , 体制机制及公司治理不健全、内部控制和外部监管机制缺失、交易业务范围广且产品结构复杂、信息不透明且风险不易识别等问题突出。因此,审计应在揭露合规合法性、真实性问题,反映影子银行隐蔽性强、缺乏监管等表面问题的基础上,深层次探索影子银行运行的体制机制障碍,从而推动健全影子银行宏观监管的相关制度,形成金融创新与社会经济健康发展的良性互动局面。
2、分析影子银行业务的风险特征,重点关注风险高发环节和领域
相较于传统金融业务,影子银行业务更加复杂、风险更加隐蔽,审计人员应充分厘清相关业务的金融属性和风险特征,尤其要对其所承担的风险进行全面评估。同时充分了解影子银行机构发展模式、金融业务风险、金融机构违规等领域,揭示影子银行是否存在结构性矛盾并通过调整期限错配产生的风险;切实关注影子银行风险传导机制和风险交叉传染机制,对其流动性指标、信息披露程度、运作透明度、风险隔离机制等方面进行评价。
3、灵活调整审计思路、创新审计方法,发挥专项审计的优势
与传统审计相比,专项审计项目目的更明确、内容更具体、重点更突出、针对性更强。针对影子银行相关领域的重大违法违规问题具有涉案领域广、违规有段隐蔽、社会危害性大的特点,审计人员应该灵活调整审计思路、创新审计方面,充分发挥专项审计灵活、高效、及时、针对性强的优势。专项审计不仅可以对影子银行单一领域和业务开展审计,还可以对影子银行落实国家宏观政策、执行相关监管规定的情况进行调查,全面摸清影子银行的运行状况和发展趋势,为监管部门制定相关的监管政策提供参考依据。
4、加强与社会审计、内部审计的合作,发挥审计协同效应
我国现有的审计组织模式和市场经济体制决定了政府审计与社会审计、内部审计在审计对象、审计范围、审计内容和审计重点等方面有所不同,部分银子银行机构不在政府审计的审计范围之内,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我国金融审计部门在银子银行审计监管中所发挥的作用。因此,政府审计部门可以通过指导影子银行内部审计和社会审计的工作,开展影子银行内部排查和社会监督工作,扩大审计监督的参与度;同时还可以和社会审计、内部审计充分合作,合理利用对方的工作成果,提高影子银行监管效果。
5、处理好与监管部门间的关系,建立联合监管机制
我国金融体系的分业监管和影子银行混业经营之间的矛盾,决定了当前影子银行的监管窘境。政府审计的相对独立性使其具有得天独厚的协同领导优势,由审计部门联合其他监管部门组成的调查组可以跨越监管部门所面临的监管边界问题,从而切实解决影子银行监管重叠和监管真空的问题。另外,政府审计作为国家治理的重要手段, 有权利对金融主管部门监管工作的合理性、充分性和有效性开展绩效审计,督促其有效开展影子银行监管工作。同时还应建立信息和资源共享平台,加强各部门间的沟通协调,共同推动影子银行监管体系的发展。
摘要:近年来,随着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和金融创新领域的不断发展,影子银行体系在国内发展迅猛。然而,我国影子银行却与国外影子银行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本文在分析我国影子银行发展及其对金融稳定的影响的基础上,从审计的视角探讨了影子银行的金融监管,从而防范影子银行风险,维护金融稳定。
影子银行体系与金融监管 篇3
摘 要 本文从影子银行体系的定义及其影响出发分析了近几年影子银行体系的监管不完善给整个金融系统带来的巨大风险同时对其如何触动了本次金融危机作出了分析,并简要论述了当前个主要国家对影子银行的监管措施。并对我国影子银行在资产证券化、私募基金等方面的具体体现做了僬侥成熟,并提出相关的监管意见。
关键词 影子银行 金融风险 监管措施 银行体制
一、影子银行体系的概念及影响
(一)影子银行体系的定义
影子银行是一个较为陌生的金融概念,一般是指那些游离于监管体系之外,与传统商业银行系统相对应的金融机构。从金融学定义上讲,影子银行是指通过高度杠杆操作持有大量证券、债券等复杂金融工具,但却无足够资本及复杂的监督机制在背后做为支撑的的金融中间机构;这些机构包括:投资银行、对冲基金、货币市场基金、债券保险公司、结构性投资工具等非银行金融机构 。相应的,影子银行体系就是有影子银行所组成的非银行的金融体系。
(二)影子银行体系带来的影响
影子银行体系的出現使得金融机构更大程度上获得了流动性,从而使得央行在实行紧缩性货币政策回笼资金的时候,影子银行却一部分的填补了这部分流动。从而使得央行对货币控制达不到预期效果,影响了国家对于金融市场的调控。使得宏观经济政策在具体领域无法发挥作用。引发此次金融危机的美国次贷危机就是影子银行时空的一个重要影响。
二、影子银行体系的风险与监管
在过去的几年中,影子银行通过大量的在金融市场发型种类繁多的金融衍生品,大规模扩张负债及资产业务。截止到2007年其规模就已经达到了21万亿美元,而传统银行体系规模也不过就14万亿美元。然而,在监管方面,影子银行却一直凭借其自身的特殊性而游离于体系之外,积累了大量的金融风险。金融危机爆发后,世界各国开始渐渐意识到其重要性,并逐渐将影子银行纳入到监管体系,并随之形成一系列政策。
(一)国际上对影子银行的主要改革措施
一是将影子银行纳入监管体系,并对其影响进行系统性关注。私募股权和对冲基金作为其主体被各国纳入监管。欧盟与美国相继在2009年和2010年发布法案,管理资金超过一亿元的对冲基金。同时对金融衍生品的交易也进行了限制,如美国要求将其交易转移到交易所并进行中央清算;英国将其标准化,同时也探索引入中央清算。同时各国也开始加强监管力度。欧盟要求其境内所有的另类投资基金提供证明其从业资质和能力的有效报告及其内部治理、估值方式和资产安全等方面的资料。美国根据2009年公布的金融体系全面改革方案对如CDS等场外衍生品市场建立了全面的监管和保护。同时为了有效减少交易对手风险,所有标准化场外交易合同必须经由一个中心机构处理,并鼓励市场参与者更多地使用交易所交易工具 。
二是重要大型私募及对冲基金建立危机应对预案。同时要求大型非银行类金融机构提交危机预警方案,以保证在发生严重困难时,机构能够有效迅速的进行自救。同时值得注意的是,在加强影子银行的监管的同时我们应该注重风险隔离,使影子银行的风险区域化、局部化,防止器扩散到整个银行体系,带来更大的问题。加强监管机构之间的相互配合,以减少银行体系和其他非银行类金融体系见得结构性套利机会。
(二)我国影子银行的现状及风险
当前,我国影子银行的现状与发达国家存在较大区别。就起规模来讲,我国对于金融创新一直抱着谨慎的态度,所以影子银行的发展规模相对较小,运作也比较简单。信用衍生品的交易并没有大量展开,也因此其复杂程度就远远低于国外。
我国目前的资产证券化尚未成型但略有发展,截止到2010年,发行金额已经达到了668亿元。但在其发展中可以看出,银行的放贷标准由于各种原因有所降低,导致风险相对增加。交易过程中市场参与较少,投资多在机构中进行,交叉持有问题严重。
受市场变化影响,近年来我国人民皮鞭对投资充满了热情,从而也导致尽管我国还没有形成真正的对冲基金,但各种形式的私募基金在民间悄然成风。这种私募主要以投资顾问公司,投资咨询公司等形式出现,采取委托投资的方式为投资者提供服务,这种运营方式完全是靠个人信誉维持,缺乏有力保障。相对于私募基金,民间借贷也是我国影子银行的一种主要表现形式,其中包括私人拆借、互助基金、非政府小额放贷和典当行等多种形式。
(三)对于我国影子银行加强监管的几点建议
加强对影子银行的监管,首先还是要出台相应管理政策,建立健全法规。其次就是防止风险向银行系统外溢。第三要完善影子银行的公司治理,加强风险内控。优化影子银行的股权结构,加强员工内部的激励措施,维护公司利益。发挥董事会的作用对其进行风险管理,有效加强风险内控。对影子银行的主要管理人员实行问责制,防止风险过度承担一斤金融腐败。
最后要完善金融基础设施的建设。使个人房、车贷等的抵押更为系统化管理,突破行政区限制建立统一的系统。对于金融创新产品集中管理,完善相关机制,防范交易风险。加强影子银行的信息披露。增加其运营的透明度,有效防范信用衍生品市场风险,确定影子银行的健康稳定发展。
影子银行体系与金融监管 篇4
摘 要:影子银行在我国迅猛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监管上的问题,对此有必要探索合适的监管对策,正确引导影子银行发展。本文在界定影子银行的概念基础上,结合我国影子银行的特点,介绍分析了我国影子银行监管的现状以及当前监管的缺陷,并提出了完善我国影子银行监管的对策。
关键词:影子银行;风险;金融监管
一、影子银行研究背景
影子银行自产生以来发展迅速,其在金融体系中发挥的作用也越来越明显,然而随着全球自由化和金融创新的不断发展,影子银行本身的缺陷也开始暴露,杠杆率和期限错配度越来越高,终于在2007年引发美国次贷危机。经此危机,各国开始意识到影子银行在金融市场中的影响力以及对风险管理的重要性,开始对其进行研究,并推出相关的法律法规引导影子银行的发展,建立一系列影子银行体系的监管模式。与国外相比,我国金融创新程度不高,金融衍生产品市场不够成熟,影子银行发展水平较低,但势头迅猛,为此有必要研究我国的影子银行体系,正确引导和规范影子银行的信贷活动,建立和完善影子银行的监管体系,使影子银行能够健康发展,在金融体系中发挥积极的作用。
二、影子银行相关概念
早在2007年,美国太平洋投资管理公司执行董事长保罗?麦考利(Paul McCully)第一次提出影子银行这个概念,用以概括那些游离于监管体系之外,提供和传统商业银行类似的金融服务的非银行中介机构。随着金融危机的爆发并向全球扩散,“影子银行”这一概念正逐渐被各国所接受。
影子银行系统又称为“平行银行系统”,意指平行于传统商业银行体系之外的融资体系,它包括投资银行、债券、保险公司、货币市场基金、小额贷款公司、典当行等非银行金融机构,在不受央行监管之下,通过高杠杆操作来开展传统商业银行业务,并将风险转移出去。
三、我国影子银行的特点及监管现状
(一)我国影子银行的特点。不同于西方发达国家,我国影子银行的资金和客户资源的吸收来自于传统商业银行,主要的服务产品包括理财产品、证券投资基金、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等,运行的业务基本是对传统商业银行运作模式的复制,是对商业银行一部分融资业务的替代。我国的影子银行的发展具有自己的独特性,具体表现为杠杆率低、由传统商业银行主导、主要依赖零售渠道融资三个方面。
(二)我国影子银行的监管现状。我国影子银行虽然发展较西方发达国家晚,但随着近年来经济的高速发展,影子银行的融资规模也在迅速膨胀,与此同时也带来了影子银行的风险问题。鉴于西方发达国家影子银行体系所引发的金融危机,我国在鼓励金融创新的同时,更多的是对金融市场的限制,限制了影子银行的正常发展。另外,我国虽有相关文件规定担保公司、信托公司、典当行等融资机构的融资业务和监管问题,但缺乏一定的权威性和效力等级,同时大多数监管机构都疏于对金融机构的管理,而且管制盲区居多,放任了市场风险的累积。
四、我国影子银行监管缺陷分析
(一)监管目标不明确。国内在影子银行监管上存在概念标准不一,监管目标不清晰,很大部分原因是对影子银行的界定不够明确,这样的现象导致监管部门不知道自己的职责所在,行事效率低下,既无法提高金融市场的运行效率,也无法有效保护好金融投资者与金融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此外,我国对影子银行目标界定的不明确,导致监管措施的薄弱,在金融机构监管上力度不足,也没有确立相关的消费者利益保护机制。
(二)监管手段单一,不具有独立性。我国对金融监管机构权限的设定过于模糊,监管机构在法律上没有得到有效约束,当许多出现一些金融问题时,由于没有相关法律的明确规定,只能根据政府发布的政策或文件去执行,对市场的行政干预随意性较大,我国对影子银行的监管大多采用行政规定性文件,监管部门受当地政府约束大,相关的规定都偏向于限制金融监管权力的行使,而忽略对社会公共利益以及对投资者权益的保护。既不利于金融创新,限制了影子银行体系的纵深发展能力,也不利于我国金融业在国际竞争力上的提升。
(三)金融监管跟不上金融创新。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银行业、证券业和保险行业等多种业务交叉发展的金融创新形式不断涌现,这在促进我国金融市场多样化的同时,也增强了市场的融资能力。然而在当前我国对于金融市场的监控能力稍嫌不足的现状下,如不能管理好这些新兴的金融创新,那么就将会出现监管真空,影响金融系统的安全性和稳定性。在影子银行不断发展壮大的今天,金融市场各机构联系密切,监管缺失将会导致增加其系统性风险,进而将风险传递到与之关联密切的商业银行中。
(四)缺乏健全的动态风险预警机制。目前我国的金融机构监管采用多头分业监管的机制,中央银行与银监会、证监会和保监会各自监管不同的金融机构。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各金融机构间的关系变得越来越紧密,在此中产生的影子银行体系与这些金融机构的有着错综复杂的关系,很难确定该由哪个组织或机构实施监管,尽管各监管机构可以通过一定的金融协调来解决一些问题,但这种协调工作只能解决暂时性的金融问题,并且考虑到各自机构的不同职责所在,监管机构有时候并不能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又兼顾到整个金融体系的稳定、长远发展。
五、完善我国影子银行监管的对策
(一)建立宏观和微观审慎监管制度。影子银行牵涉范围较为广泛,运用的金融工具也颇为复杂,难以对其进行全面的监管。目前应构建一套合理的宏观审慎和微观审慎监管制度,并将影子银行纳入其中。
06第六章中央银行与金融监管 篇5
第一节 中央银行概述
一、中央银行的产生和发展
(一)产生的客观经济基础
1、银行券的发行问题
从18世纪后半期到19世纪前半期,资本主义银行业得到了
广泛建立。最初,几乎每家银行都拥有银行券发行权,市场上流
通的银行券五花八门。如果每家银行都能保证自己发行的银行券
能够随时兑现,也就不会出现什么问题。但是,在银行业的激烈
竞争中,总会有一些银行国经营不善而不能保证兑现,某些银行则有意设在遥远的地区,使人们难以向其兑现。这些问题导致信用纠纷、银行破产甚至整个金融业的危机。其他那些信用状况良好的银行虽能保证兑现,继续发行银行券,但受财力、信誉等方面的限制,只能在较小的范围内流通,很难扩大发行量。因此客观上需要一个权威性的、资本雄厚的大银行,发行一种信誉好且能在全国范围内流通的货币。
2、票据交换和清算问题
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银行业务不断扩大,银行每天收付的票据数量日益增加,银行之间的债务债权关系越来越复杂,每天
都有大量的资金需要清算,这要由各银行自行清算是非常困难的,客观上要求有一个统一的票据交换和债权债务的清算机构。英国
于1833年正式成立伦敦票据交换所,以后英格兰银行获得了最终
清算银行的地位。因此,建立全国统一的有权威的公正的清算中心
是保证信用制度顺利发展的必然趋势。
3、最后贷款人问题
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对银行贷款的需求量越来越
大,借款的期限越来越长,但银行的资金来源受到数量和信誉的影响,远远不能满足资金运用。另外,由于出现突发性的大量提现,一些银行会陷入因支付能力不足而倒闭的困境。因此需要一个信用卓著的、实力强大的金融机构充当一般商业银行的最后支持者,一旦商业银行资金发生困难,可以给予必要的支持,以免在信用危机中破产,引发整个金融危机的发生。
4、金融监管的问题
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一方面使银行业日益兴旺,另一方面也
使银行之间的竞争日益激烈。银行的破产和倒闭极易引起连锁反
应,给整个经济带来危害,这就需要一个全国统一而又有权威的金融机构对金融业进行监管。
(二)中央银行产生的途径
中央银行的产生主要有两条途径:一是从众多的商业银行中
分离出一家商业银行,逐步演变为中央银行,通常称为演进型中央银行,如英格兰银行;二是专门创立中央银行,通常称为创设型中央银行,如美国联邦储备银行。
1、演进型中央银行
最早具有中央银行名称的是瑞典国家银行。它成立于1656年,最初是由私人创办的。1668年由政府出面改
造为瑞典国家银行。有人因此认为瑞典国家银行是世界上最早的中央银行。但
是,这时的瑞典国家银行并不具备中央银行的关键职能,他直到
1897年才独占货币发行权,那时才是真正的中央银行。
成立于1694年的英格兰银行,是最早真正执行中央银行职
能的金融机构,被称为中央银行的鼻祖。
从18世纪后半期到19世纪初,德国、比利时、荷兰、奥地
利、挪威、丹麦等国先后成立了中央银行。
2、创设型中央银行
3、早期中央银行的特点
(1)早期,中央银行多是基于政府的需要而设立的,如为政府筹措经费、发行货币、代理国库等,这时的中央银行还只是政府的银行、发行的银行,没成为银行的银行、管理金融的银行。
(2)早期中央银行一般都兼营一部分商业银行的业务。
(3)早期的中央银行一般都是私人股份银行或私人和政府合股银行,不是完全由国家出资设立的。
(4)早期的中央银行并不能完全具备控制国内金融市场,干预和调节国民经济的功能。
(三)中央银行的发展
1、中央银行的发展过程
到了20世纪,世界各国普遍实行中央银行制度。1920年布
鲁塞尔国际金融会议决定:凡是还未成立中央银行的国家,应尽
快成立中央银行,以改变一战后金融混乱的局面。1922
内瓦国际金融会议又一次建议各国,包括新成立的国家尽快成立
中央银行。
在国际联盟的帮助下,中央银行制度在世界各国得到迅速发
展。仅仅自布鲁塞尔会议以后的IO年中,各国新成立的中央银行就达31家。像南非(1921年)、澳大利亚(1924年)、墨西哥(1925年)、中国(1928年)等国的中央银行都是在这一期间设
立的。那些已经设立中央银行的国家也采取许多措施,加强中央
银行的地位。从20世纪初到二战结束,是中央银行历史上发展
最快的一个时期。
二战后,各国中央银行逐步实行了国有化政策。
2、现代中央银行的特点
(1)专门行使中央银行职能。
(2)中央银行国有化。目前,只有少数国家的中央银行还有私人股份,如美国联邦储备银行。
(3)干预和调节经济的功能加强。
(4)各国中央银行加强国际合作。
二、中央银行的特征
1、业务目标
2、业务对象
3、资产流动性
4、机构设立
三、中央银行的职能
(一)发行的银行
所谓发行的银行是指有货币发行权的银行,这是中央银行首
要和基本的职能。在现代经济中,独占货币发行权是中央银行一
个重要的标志。
中央银行垄断货币发行权的意义在于:
1、统一票面,方便
商品交易;
2、防止发钞银行倒闭,引起金融动荡和经济混乱;
3、有利于货币流通的正常和稳定;
4、有利于加强中央银行的金融
宏观调控能力和国家货币政策的贯彻、执行。
(二)政府的银行
政府的银行是指中央银行作为国家的职能部门,必须为政府
服务,这是早期中央银行的一个主要职能。
1、代理国库。各国中央银行都负责经办政府的财政收支(活期
账户)。中央银行代理政府财政收支业务一般都是无偿的,另一
方面中央银行对政府的财政存款一般也不支付利息。
2、对政府融资。
第一,对政府提供贷款。对政府临时性资金需要提供短期贷款,这些贷款在财政内就能偿还,所以不会引起货币流通的混乱。短期贷款的方法主要是国库券的贴现或国家有价证券作为
抵押的短期放款。
有的国家对中央银行的这种短期贷款有严格的限制。我国
《中国人民银行法》明确规定,中国人民银行不得向地方政府、各级政府部门提供贷款。年,日
第二,购买政府债券。购买方式有直接购买和间接购买。直
接购买指中央银行在一级市场上直接购买政府债券,直接向政府
提供信贷。很多国家禁止。间接购买是指中央银行在二级市场上
购买债券,间接向政府提供信贷。(美国就是)
第三;透支。容易引起高度通货膨胀。
3、代理政府金融事务。中央银行一般都代办政府债券的发行和
还本付息,保管黄金、外汇储备或办理买卖黄金、外汇储备业务。
4、代表政府加入国际金融组织,参加国际金融活动,处理有关
国际金融事务。
5、充当政府金融顾问。
(三)银行的银行
央银行作为银行的银行,是指其与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
构的特殊业务关系,这种特殊业务关系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
面。
1、现金准备中心。
实行集中准备制度有三方面的作用:一是可以增强商业银行的法偿能力,这是集中准备的最初目的。二是有利于调整货币供
应量。三是可以增强中央银行的资金实力。从而可以扩大对商业银行的再贴现和再贷款。美国最早规定商业银行必须将他吸收的存款按一定比例存入中央银行。
2、票据清算中心。(开始于英国)
首先,他使银行之间的清算简便易行;节约流通费用,加速
资金周转;
其次,中央银行能及时准确地检查商业银行的流动性;
再次,便于中央银行及时掌握社会资金的运动状况,实行信
用控制和调节。
3、最后贷款人。
中央银行作为最后贷款人,是指对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
融通资金。融通资金的方式主要有再贴现和再贷款。从发展的历
史看,首先出现的是再贴现,后来才出现再贷款。
中央银行作为最后贷款人,可以加强整个信用机构的清偿
力,增强银行体系的安全性,并且可以运用再贴现率这个工具来
控制和调节信用。
四、中央银行的类型
(一)单一型
在一国内只设一家中央银行及众多的分支机构,世界上80%以上的国家都属于此类中央银行制度。
(二)复合型
在一个国家内,没有单独设立中央银行,而是把中央银行的业务与职能和商业银行的业务职能集中于一家银行来执行。
(三)跨国型
他是参加货币联盟的所有国家的共同的中央银行;而不是某
个国家的中央银行。一些国家为了联合起来争取在世界经济格局中的有利地位,正在以经济一体化走向货币一体化,如欧洲中央银行,发行共同的货币――欧元、执行统一的货币政策和外汇制度,监督各国金融制度。
(四)准中央银行型
一些国家和地区设臵类似于中央银行的机构,执行中央银行的部分职能。
五、中央银行的独立性
1、中央银行独立性含义
2、中央银行保持相对独立性的原则
3、中央银行相对独立性的内容
第二节中央银行的业务
一、中央银行业务活动原则
(一)(二)
(三)(四)
(五)不经营一般银行业务 不以盈利为目的 不支付存款利息 保持相对独立性 资产具有最大流动性
二、中央银行的资产负债结构表
三、中央银行的主要业务
(一)中央银行负债:中央银行负债即其资金来源。
1、货币发行业务
货币发行业务是中央银行最主要的负债业务,这是中央银行
与一般商业银行的重要区别之一。
虽然他是中央银行对社会公众的负债,但对纸币持有者来
说;他并不认为他拥有对中央银行的债权(因为纸币已不可兑
现),而是认为拥有社会财富,持币人不是持纸币到中央银行索
偿,而是到市场上换取商品和劳务,因而中央银行的这种负债事
实上成为长期的无需清偿的债务,从而成为其对经济进行宏观调
节的成本最低的一种资金来源。
货币发行的原则:
货币发行构成中央银行最主要的资金来源,又是中央银行独
家垄断的,但这绝不意味着中央银行的货币发行是毫无约束、毫
无原则的。货币发行必须遵循两条基本原则:
第一,货币发行必须要有可靠的信用保证。中央银行发行纸币不能光靠国家信用,而必须建立某种准备金制度。当今各国中
央银行发行货币的准备大致有两类:一是现金准备。现金准备包
括外汇、黄金等流动性极强的资产。二是证券准备。证券准备包
括短期商业票据、国库券、政府公债等。
第二,货币发行量要有高度的伸缩性和灵活性。中央银行要
根据经济情况;不断向市场注入或抽回货币二使市场的货币供应
随国民经济情况的变化而伸缩,具有一定的弹性。
以上两条发行原则,前者被称为“消极原则”,后者被称为
“积极原则”。
2、存款业务
存款业务也是中央银行的主要负债业务之一,仅次于货币发行业务。
(1)商业银行存款。法定准备金和超额准备金。他们都是商业银
行在中央银行的存款,所不同的是,法定准备金商业银行不能动
用;对法定准备金不支付利息,对超额准备金支付利息。
(2)财政性存款。包括财政存款和政府、公共部门在中央银行的存款,其数额仅次于商业银行的存款。
(3)外国存款。指外国中央银行或外国政府的存款。
(4)其他存款。凡是未列入上面三类存款项目的中央银行存款都归入这个项目。我国表现为邮政储蓄存款、非银行金融机构存款等。
中央银行在吸收存款时必须遵循这样一条原则:尽量不吸收
脱离中央银行控制的存款。因为脱离中央银行控制的存款,其增
加或减少有可能与中央银行执行的货币政策相悖。正是根据这条
原则,中央银行一般不接受个人和工商企业的存款。
(二)中央银行的资产:中央银行的资产即资金的运用。
1、买卖储备资产
2、放款业务
(1)对商业银行的放款。有三种形式:信用放款;再抵押;再贴现。
我国《中国人民银行法》规定,中国人民银行对商业银行的贷款期限不得超过1年。
许多国家为了防止财政部滥用借款权力,一般都禁止财政部
透支,向财政部的放款也有限制性措施。我国《中国人民银行法》
明确规定,中国人民银行不得对财政透支。
(3)其他放款。主要是中央银行对我国中央银行和国际性金融机构的贷款。
3、证券业务
中央银行买卖证券是为了调节和控制货币供应量,实现货币政策目标,而不是为了盈利。
(三)中央银行的中间业务:金融机构间清算
*第三节中央银行的金融监管
一、中央银行金融监管的目标与原则
1、依法监管原则
2、合理、适度竞争原则
3、自我约束与外部强制相结合原则
4、安全稳健与经济效益相结合原则
二、中央银行金融监管的对象与方法
三、中央银行金融监管的主要内容
四、金融监管模式选择
金融监管,从狭义上说,是指国家所实施的行政性监管。国家对金融业所实施的监管,有的国家是专设监管机构,有的国家是由财政部门主持监管,有的则由中央银行负责。由于金融监管的领域非常广泛,在大多数国家,金融监管是分别由两个以上的部门分工进行。
在我国,金融监管的主要任务是由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证券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和保险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共同承担的。
影子银行体系与金融监管 篇6
司诉 讼
理由
是什么?
新金融会计准则对银行监管的影响
【摘要】本文从会计目标与监管目标的差异性、会计口径与监管口径的差异性、资产减值准备计提与贷款风险管理的冲突等方面, 分析新会计准则对银行监管的影响,提出了适应新会计准则变化的银行监管的若干建议。
2006年财政部发布的《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等四项金融会计准则在相关规定、会计核算、财务报告等方面发生了一系列变革,使我国的会计标准得到进一步科学与规范。但从国际银行业监管的实践看,由于许多监管指标依赖于会计数据,会计准则的重大变化必然影响相关监管指标的计算口径,因此,包括公允价值、资产减值损失在内的一系列变革给我国银行业监管带来了新的挑战。
一、现行银行监管体系及其监管职能的履行
我国金融监管是一种多元监管体制。目前,中国人民银行、银监会、审计机关都在不同层面履行着监管职能,形成了以银监会监管为基本出发点、相互补充的有机整体。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银行法》,目前人民银行的主要职责为“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维护金融稳定、提供金融服务”。但为了实施货币政策和维护金融稳定,人民银行仍有监管银行间外汇市场、黄金市场等监管职责,并有权对金融机构及其他单位和个人的存款准备金执行情况以及对执行有关人民币管理规定的情况等直接进行检查。
2003年4 月, 中国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共同组成了中国金融监管的“三驾马车”。银监会主要负责审查、批准银行业金融机构的设立、变更、终止以及业务范围,对股东的资金来源、财务状况、资本补充能力和诚信状况进行审查,对银行业金融机构业务范围内的业务品种审查批准或备案等。
国家审计机关对国有金融机构的资产、负债、损益进行审计监督。近年来,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署连续对银行业进行审计,查出中国银行股份有限公司违规发放贷款55.14亿元,交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违规放贷19.38亿元,招商银行股份有限公司违规放贷19.04亿元等问题。
二、新金融会计准则对银行监管的影响
新的会计准则整体框架中,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金融资产转移、套期保值和金融工具列报四项准则各有侧重、相互关联、逻辑一致,形成了有机整体。同时,公允价值计量模式的运用、衍生金融工具表内核算等具体准则的调整,也对我国现行金融监管产生了重大影响。
(一)会计目标与监管目标的差异
目前, 理论界对商业银行的会计目标主要有两种观点: 受托责任观和决策有用观。受托责任观认为: 会计应为资源所有者, 甚至是为所有的委托人提供经营者履行受托责任情况的信息,认定和解除委托方和受托方之间的委托责任。由此推论,国有银行的会计目标是向国家报告、股份制银行的会计目标是向股东报告银行管理者受托管理银行资产的责任,会计核算应用历史成本客观、准确地反映受托经济责任。决策有用观认为: 会计的基本目标是为现实和潜在的投资者、债权人和其他的信息使用者提供决策有用的财务信息,在会计计量上不仅要采用历史成本, 还要采用非历史成本。目前,我国的会计准则目标主要是决策有用观,是为了保护处于信息劣势的群体,降低信息不对称,这与维护金融稳定的金融监管的根本目标存在差异。
(二)会计口径与监管口径的差异
银监会2004 年制定的《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管理办法》中,其核心资本是实收资本或普通股、资本公积、盈余公积、未分配利润和少数股权的合计,附属资本是重估储备、一般准备、优先股、可转换债券和长期次级债务的合计,可见,监管资本是依据过去的《金融企业会计制度》划分的。2006年12月,中国银监会修订了《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管理办法》,在附属资本中增加了“混合资本债券”项目,并规定:“对计入所有者权益的可供出售的债券公允价值正变动可计入附属资本,计入部分不得超过正变动的50%;公允价值负变动应全额从附属资本中扣减”,这是结合2006年新会计准则所作的调整。但附属资本中“一般准备”项目在新会计准则中已不存在或至少说已发生变化,如《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管理办法》中的“首先从贷款账面价值中扣除专项准备”,而 “专项准备”是否还存在、如何计量等,显然与新准则的会计口径已不完全对应。
新准则将原被置于表外核算的衍生金融工具纳入表内核算,有利于金融企业及时了解高风险金融投资的有关信息,有利于防范衍生金融工具风险,但这种做法会使银行的资产负债规模发生变化或显着膨胀。在金融监管中起着重要参考作用的流动性资产/流动性负债的比例、贷款余额/存款余额的比例等资产负债比例管理的有关监管指标随着会计核算的变化将有可能失去原本意义。
(三)公允价值与历史成本的背离
目前,我们的会计目标是决策有用性,资产负债表上的金融资产更多地按照公允价值计量,而不同的计价模式对银行利润的影响是显着的。从以下金融类上市公司在编制报告时聘请境内和境外会计师事务所实施“双重审计”后的审计利润差异可见, 审计结果的利润差异较大(见表1)。
如深发展2002年境内审计净利润3.13亿元,比境外审计净利润3.87亿元低了0.74亿元,差异率为-19.6%;华夏银行2005年境内审计净利润1.3亿元,境外审计净利润1.4亿元,出现这些差异的主要原因是国际会计准则按公允价值计量金融资产与负债,而我国当时还用历史成本计量。
(四)资产负债类别与现行监管框架的偏差
新准则以持有目的为分类标准, 将金融资产分为交易性金融资产、持有至到期投资、贷款和应收款项、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等四类,金融负债分为交易性金融负债和其他金融负债两类。这种划分使存款业务不再按期限划分活期存款和定期存款,也不再按存款对象区分为单位存款及个人存款,符合决策有用观的会计目标,但这种分类方法使每笔活期存款都可归入“交易性金融负债”,其间的流动性负债、派生存款数量则不得而知。而我们在监管贷款业务及防范贷款风险时,毫无疑问地要考虑贷款的流动性、安全性,考虑贷款与存款的配比。从新的资产负债表看,资产负债的项目类别与现行的监管框架不相吻合,给非现场监管的相关指标计算带来了困难。
(五)资产减值准备计提与贷款风险管理的冲突
新准则将贷款减值损失界定为贷款的账面余额与使用其初始实际利率折现得到的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现值之间的差额,而且“有客观证据表明该金融资产发生减值的,应当计提减值准备”,并规定:债务工具减值损失转回可计入当期损益,而可供出售权益工具投资发生的减值损失,不得通过损益转回。这些规定缩小了金融企业利润操纵的空间,但与银行监管机构的观点存在一定差异。银行监管机构的观点是用经济增长时期贷款准备金的储备来吸收经济衰退时期的损失,以预提方式防止将来的贷款损失,如2002年《银行贷款损失准备计提指引》中指出:“一般准备是根据全部贷款余额的一定比例计提的、用于弥补尚未识别的可能性损失的准备”。2006 年6月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的《贷款信用风险的稳健评估》(Sound credit risk assessment and valuation for loans)也强调,应“确保根据信用损失估计值计算贷款损失准备金的方法合理且符合审慎性原则”。
三、新会计准则体系下的金融监管策略
(一)加强监管与会计部门的有效沟通, 减少监管与会计标准的差异
2004年,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发布《统一资本计量和资本标准的国际协议: 修订框架》表示,“委员会及其成员国计划继续与会计当局进行积极对话, 以尽量减少监管和会计标准之间不应存在的差异”。因
此,在新会计准则体系下,应加强监管部门间、监管与会计部门间的沟通、协作与信息共享。2001年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发布《银行内审、监管当局与内外审的关系》,2002年颁布《银行内审、监管当局与内外审的关系:调查报告》以及国际审计实务委员会于2002年发布《银行监管与外部审计之间关系》等报告,都为合作与协作提供了理论依据。
(二)改革相关指标及其数据统计,调整监管口径与会计口径的差异
针对监管口径与会计口径出现的一定差异,应对以会计资料为基础计算出来的关键监管指标及关键数据的统计进行改革。如“银行资本充足率”,可根据监管资本的特性,对会计准则中影响监管资本的要素进行适当调整,以适应非现场监管的需要。2006年12月,中国银监会提出《关于修改的决定》中增加了“商业银行计算资本充足率时,应将计入资本公积的可供出售债券的公允价值从核心资本中转入附属资本”,以使监管指标与新准则相协调,消除会计准则变化对监管指标的影响。
(三)研究新会计科目体系的变化,降低监管指标的偏差
金融监管当局获取信息、掌握信息是进行有效监管的前提与基础。一般商业银行根据“新准则” 并结合《企业会计准则应用指南》,重新设计了会计科目体系和财务核算办法,如有些行在“资产减值损失”科目下增设了“提取贷款损失准备”、“提取坏账准备”等二级科目,有的行在会计核算时还增设了三级科目。因此,利用现行监管指标时一定要注意这一新变化,如:分析贷款流动性指标时,则需要将资产负债表的“发放贷款和垫款”项目拆分为“长期贷款”“短期贷款”;分析存贷比指标时,则需要将“吸收存款”项目拆分为“长期存款”“短期存款”等,同时注意相应的资产负债比例,必要时还需要进一步考虑单位存款和个人储蓄问题,以综合判断其派生存款和原始存款。
(四)制订新的贷款资产监管办法,化解贷款风险管理冲突
贷款监管的重要目标之一是防范风险。新会计准则的“借:资产减值损失,贷:贷款损失准备”使贷款损失准备不再预提。因此,应制订新的贷款监管办法,如:对商业银行进行贷款减值监管时,要检查商业银行
确定的单项金额重大的贷款标准是否切实根据自身管理水平和业务特点,整体评估贷款损失准备金的框架设计是否合理,信用风险评估和贷款损失准备金计提所涉及风险计量模型是否与实际经营状况相吻合等,以化解减值准备计提与贷款风险管理的冲突。
(五)以新会计准则及会计信息为基础,创新金融监管方式
影子银行体系与金融监管 篇7
随着社会经济化的发展, 个体、社会团体和企业等机构对金融流动的需求增加。我国在利率和信贷上的严格管控, 促使了市场上货币与资本的制度性分离。大型的或者国有型的企业在融资渠道上相比中小企业更胜一筹。同时, 由于银行利率的市场化改革步伐加快, 利率上的低回报造成了民间资金的流动方向多样化。由于融资体制的不完善和投资去向的多样化, 使我国影子银行快速发展。在快速繁荣发展的同时, 其监管问题逐渐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如何保证银子银行在发挥信用创造功能的同时平稳发展值得思考。
二、影子银行的内涵
“影子银行”的概念于2007年由美国太平洋投资管理公司执行董事麦卡利 (Mc Culley) 首次提出。虽获得快速发展, 其定义却没有统一的界定。在国外比较权威的说法是由美国纽约联邦储备银行发布的报告《影子银行》对此的定义。即是从事期限、信用和流动性转换, 但不能获得中央银行提供的流动性担保或是公共部门提供信贷担保的金融中介[1]。我国大部分的研究学者将影子银行定义为:存在银行体系之外的包含各种不同机构实体和活动的信用媒介体系[2]。我国的影子银行体系不同于西方国家, 中国目前也只有民间金融满足上述对影子银行的界定。而社会上比较流行的说法是, 我国影子银行体系覆盖面很广。除了民间金融外, 还包括金融资产管理业务、金融租赁公司、小额贷款公司、典当行、银行理财和委托贷款等组织体或者业务类型。
三、我国影子银行监管制度的法律现状
目前, 我国对影子银行业务的监管机构主要包括银监会、证监会和保监会。各机构所监管的范围和思路皆不同, 共同推动影子银行监督工作的完善。同时, 影子银行业务的监管体制很不规范, 比如, 我国至今没有推出针对人人贷的监管方法。在学术界被关注已久的私募投资基金的监管办法也没有得到提出。同时, 为了解决影子银行的监管问题, 制定的一些针对性的法律法规并有没有得到有效实施, 或者遇到层级较高的法律法规时就失去了应用的监管功效。例如, 对一些具有融资权限的第三方机构的市场准入条件与国家的《行政许可法》的某些规定是不相符合的, 这势必对影子银行的拓展产生不利影响。再次, 有些针对影子银行的法律法规制定时表述得不够明确, 产生的法律漏洞增加了监管措施有效实施的难度。最后, 在法律意义上, 没有形成有效的具有责任效应的约束条件, 同时, 也没有提出一些针对投资者的安全防范措施。例如, 将披露真实可靠、充分准确的相关信息法律化。针对一些有困难的投资者, 应成立基本的安全救助基金。法律制度的建立与完善对我国影子银行的有效监管起到了决定性作用。而影子银行的发展和完善也需要法律层面的支持。两者相互影响, 共同发展。
四、金融法视角下影子银行监管法律框架的构建
目前, 我国在对影子银行机构和业务的监管中出现了很多问题, 例如监管层的合作机制缺失和监管的范围不明确等, 都需要有关部门采取有效措施。应立足于金融法, 借鉴西方国家在监管上的成功案例, 积极构建针对影子银行的法律制度。应将影子银行的金融创新与政府部门的有效监管结合起来, 这就要求即将制定的法律法规需要处理好防范系统性风险和监管套利、防范流动性风险和强化信息监管等方面的相关问题。
(一) 防范系统性风险和监管套利, 构建宏观审慎监管框架
影子银行存在的最重要的影响因素是系统性风险与监管套利。在过去对监管框架进行审慎时都是从微观方面入手, 更多得将侧重点放在了单体风险上面。这对金融体系的整体性抗风险能力是不利的。而08年的次贷危机似乎可以证明微观审慎监管框架的形成, 能有效防止金融机构在快速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使金融体系能应付更加灵活多变的内部或外部环境。尽管如此, 因不同行业、不同市场之间的不兼容性导致的系统性风险却很难解决, 尤其是监管套利。自此, 宏观审慎监管框架的构建应运而生。同时, 整个国际社会都开始思考宏观审慎监管框架构建有关的问题。宏观审慎框架能有效预防或解决系统性风险, 其调控理念体现在宏观上面, 更多关注的是金融体系的整体性上, 其目的是为了降低因国际金融危机或重大的经济波动行为产生的不利影响。作为一种动态的监管模式, 其目的是要实现金融体系的平稳发展和过渡, 预防因系统性带来的未知风险。所包含的内容非常丰富, 为了综合解决上述风险, 应将宏观调控与微观处理想结合, 建立更加完备有效的审慎监管框架。
(二) 防范流动性风险, 完善微观审慎监管制度
影子银行由于其自身运行机制的不足, 容易产生流动性风险。目前, 我国影子银行的运作业务中有很大一部分都是采取的借短贷长的模式。这势必会非常容易产生流动性风险。从而被正规的银行所排斥。国家银监会多次发文要求加强对众多机构的理财业务进行有效监管。因此, 为了适应大局, 防范运行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流动性风险, 应该对影子银行的业务也进行监管, 从而使其具有永久流动性。具体的做法是, 先要掌握商业银行理财资金的去向, 不允许其开展理财资金池等类似业务。同时, 要对一些具有影子银行标签的金融机构提升其资本的管控。强调实质性的内容, 不提倡形式主义。努力发挥其在抗风险方面的积极作用。然后是要关注信托资金的流动去向, 禁止其向非标资产采取任何方式进行转移。推行信贷登记制度的建立与完善。加强对信贷公司的主观能动性, 让其明确自身定位。最后, 任何民间融资机构都应在自身的运作范围内合法合理开展业务, 对相应的监管制度进行积极应对。
(三) 强化信息监管, 加强对金融消费者的保护
金融消费过程中双方信息未能完全透明化, 会对金融交易都有一定的影响。其中主要是消费者受到损害和威胁。强调信息披露, 一方面使得一些影子银行运行更加明朗, 一方面使得交易更加公平, 最大限度的维护了金融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第一, 立法时明确规定各类金融机构或者是金融信息公司都必须明确的阐明义务人。第二, 金融交易过程中信息披露的表述必须清晰准确, 都有备案登记。第三, 披露信息达到流通是增强其透明度的有一方法。
五、结论
用法律的角度, 将金融交易的每一步信息都做到公平和透明, 充分借鉴其他国家的优秀案例的特点, 构造出适合我国国情的监管制度。未来的道路上, 更需要金融法与普通民法拧成一条结实的绳子管好边界、价值观方向、监管路径。
参考文献
[1]袁达松.对影子银行加强监管的国际金融法制改革[J].法学研究, 2012, 14 (2) :194-208.
[2]张远.加强我国影子银行监管防范系统性风险[J].金融教育研究, 2012, 25 (2) :22-30.
[3]胡旭鹏.我国影子银行的金融法规则[J].保险职业学院学报, 2014, 28 (2) :56-60.
影子银行体系与金融监管 篇8
2014年刚开头,一份神秘的国办107号文将P2P行业归入了影子银行的“大家庭”,并指出将由人民银行协调落实监管细则。中央监管机构的出手调教,P2P这个“野孩子”未来将如何成长?
网贷,也叫P2P网络借款,听起来挺复杂,但其实不难理解。比如以前,你问邻居老王借5000块钱,可能会找居委会张大妈当个见证。现在,网贷平台充当中间人和担保人,你借到的钱可能是来自一个陌生人。主要从事中小额贷款的网贷平台虽然设定草根,但却是获得风投关注的新贵。
众筹网母公司网信“金融”CEO盛佳:从2012年起,其实P2P的公司就开始变得更多了,有很多P2P公司拿到了估值很不错或比较多的一些投资,整个概念上包括资本圈对这个事情就变得更加认可,今年可能会更热,中美的时间差可能过几年中国也会有自己的P2P公司来上市。所以我觉得整个P2P非常繁荣。
资金驱动下,P2P平台就像一个疯狂生长的野孩子。但在交易额以每年500%的速度增长的同时,却始终过着“无监管、无标准、无门槛”的三无生活,倒闭潮却有愈演愈烈的趋势。开年不足一周的时间内,广融贷、中贷信创、及时雨网贷和富豪创投四家网贷平台就接连发布公告,表示提款资金不足。而来自第三方监测机构网贷之家的统计数据显示,在刚刚过去的2013年,全国共有74家网贷平台出现大面积提现困难,拖欠投资者投资款超过10亿元。盛佳认为,互联网金融亟待监管。
盛佳:经常会听到包括媒体上也会报道有些P2P公司倒闭了、跑路了或者是坏账很多等等。这个事情当然是存在的。可能短时间内我不知道会不会出牌照等等这种限制,但是P2P这行业来说的话,我觉得现在迫切的可能需要监管部门来进行一定的指引、指导。
即使网贷平台不违规操作,风险依然存在。一方面承诺极高的回报率,一方面却始终没有监管,这样的情况让把钱放在平台上的人总是捏一把汗,极易被煽动。因此挤兑的风险始终是压在平台经营者身上的重担。
这样的现状甚至引来了黑客的注意。
早在2013年10月,就有一些平台因黑客的攻击导致系统瘫痪,深陷挤兑泥潭。P2P网贷公司翼龙贷董事长王思聪表示,该公司在去年5月份也遭到了黑客攻击,最终以向黑客缴纳“保护费”而告终。而目前,好贷网,人人贷、拍拍贷也都正在遭受黑客攻击。
近日,由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加强影子银行监管有关问题的通知,也就是107号文件在金融业内疯传开来。业界对“107号文件”持怎样的态度?这份文件又会对互联网金融业界造成什么样的影响?
据了解,文件首次将P2P等新型互联网金融业务归入了影子银行之列,并在监管责任分工中指出:“第三方理财和非金融机构资产证券化、网络金融活动等,由人民银行会同有关部门共同研究制定办法。”财经评论员叶檀表示107号文件是一个分水岭。
叶檀:这次107号文件其实是个分水岭,以前对于互联网金融这一块监管机构是不清晰的,到底要不要监管也不明确。107文件对这些方面都做出了规定。我们不能说规定非常细致,但本质性的规定都有了。
对于107号文件的出台,从业者普遍表示非常欢迎。
我国首家P2P小额信用贷款服务机构宜信集团创始人唐宁:例如对于客户服务的标准或信用风险控制的标准等,一旦提出来很自然地就会拉升门槛,这些门槛是正当的,是为了做这样的业务,为了维持创新的长期性来讲是好门槛。
尽管明确了谁来监管,但怎么监管,还没有定论。对于107号文之后P2P行业的监管走向,业内预测今年上半年央行或将出台互联网金融业务相关监管规定,而P2P行业或许会有独立的监管细则。叶檀认为,监管会加速P2P平台的洗牌。
叶檀:在监管滞后,比如像互联网金融、这些支付系统,它的规范性会增强。他的大资金实力就会显示出来,跟互联网金融结合,应该是以前已经有优势的对于金融行业比较熟悉,他能够设计出优秀的产品,而且有大头去可以支撑的这些,他会脱颖而出。
银行风险及金融监管分析论文 篇9
来源莲山
课 件 w w w.5y K J.Co m 5
(一)银行风险
在银行和贷款者之间有着契约,贷款者到期必须连本带利归还银行。银行和储户之间也有契约,到期之时银行向储户还本付息。可是,银行两边的契约的“硬度”不一样。银行和贷款企业之间的契约比较“软”。企业还不出钱来,银行只能靠法律手段逼债,万一贷款收不回来,只好等这家企业破产之后多少拿回来一些。我国的银行和国有企业之间的关系就更软。国有企业还不出钱来而银行一筹莫展的事情已经司空见惯。可是银行和储户之间的关系就“硬”多了。除非银行破产,否则储户完全有权力拿回属于自己的资金。在某种意义上,银行把许多家企业经营风险集中到了自己身上。
银行主要面临以下几种风险:
(1)信用风险:即交易对象无力履约的风险;
(2)市场风险:是由于市场价格的变动,银行的表内和表外头寸所面临遭受损失的风险;
(3)利率风险:指银行的财务状况在利率出现不利的波动时所面对的风险;
(4)流动性风险:指银行无力为负债的减少或资产的增加提供融资,即当银行流动性不足时,它无法以合理的成本迅速增加负债或变现资产获得足够的资金,从而影响了其盈利水平的情况;
(5)操作风险:主要在于内部控制及公司治理机制的失效;
(6)法律风险:包括因不完善、不正确的法律意见、文件而造成同预计情况相比资产价值下降或负债加大的风险;
(7)声誉风险:该风险产生于操作上的失误、违反有关法规和其他问题。
银行不能不发放信贷,可是,只要资金出了银行的大门就有收不回来的风险。从理论上来讲,绝对避免坏帐是不可能的。坏帐是银行经营的风险成本。在正常情况下,银行应当用自身的利润来冲销坏帐损失。只要银行能够保持资金的流动性,资金流通链就不会出现什么大麻烦。可是,如果银行的呆帐、坏帐越来越多,甚至资不抵债,总有一天这个问题会被揭露出来。一旦有一家银行失去了资金流动性,就会导发金融危机。
由于信息不对称,在这家银行储蓄的老百姓往往最后得到消息。当老百姓得知他们的血汗钱有可能被银行给赔掉了,他们的反应非常简单干脆:尽快把自己的钱取回来。由于任何银行都必然把相当一部分资金发放中期或长期贷款。没有一家银行能够立即全部返回所吸收的存款。如果众多的储户一涌而上挤兑,马上就把这家银行搞垮了。银行关门势必拖跨许多相关的企业。由于银行之间存在着各种业务联系,一家银行出现的挤兑风潮很快就会影响到其他金融机构。结果,金融风暴的冲击一波连着一波,最终酿成一场社会风暴。
由于存在金融市场失灵的可能,一旦某个金融机构出现危机,即使政府出面干预也未必能够挽救这个机构破产(例如英国的巴林银行)。当大规模金融危机爆发之后,即使国际力量联合起来也未必能够制止危机的蔓延(例如墨西哥和东南亚的金融危机)。由于金融机构之间的债权、债务关系非常复杂,一家金融机构出现的危机会牵连到其他金融机构,例如,1974年英国由于房地产景气消失而出现银行业危机。日本在90年代由于泡沫经济崩溃而导致整个金融体系的危机。一家金融机构出现危机会损害公众对整个金融体制的信心,发生挤兑。例如,墨西哥和泰国金融危机。这种负的外部性在区域金融危机中表现得非常严重。[2]
银行业务的本质决定了它需要承担各种类型的风险,因此了解这些风险并确保银行能妥善地计量和管理风险是银行监管的重头戏。
(二)金融监管的目的银行的风险对于社会稳定的影响要比其他产业部门高得多。银行的自有资金在其全部资产中只占很小的一个比重。当银行放贷、投资的时候,主要是在拿别人的钱做生意。按照国际标准,银行的自有资金应当不少于8%。也就是说,银行中92%营运资金都来自于存款和借入资金。如果银行的坏帐超过了资本金,以后再赔钱的话实际上是在亏损别人的钱。因此,一旦储户知道银行坏帐很高,为了保护自己的产权,他们势必会尽快提出自己的存款。如果大量客户挤提存款,将使银行迅速丧失资金流动性。
一般企业亏损倒闭只不过影响与这个企业相关的员工,可是,银行出现问题就会影响到相当多的民众,甚至破坏社会稳定。危机蔓延的程度在金融服务领域的不同部门是有差异的,但以银行领域最为严重,这一点已经得到公认。Fama认为,如果单单从事资产管理,货币兑换和支付的话,根本不需要对银行业进行大规模的监管。但是,由于银行还进行着把非流动资产转化成流动负债,通过监督贷款和信号传递来降低交易成本,所以对银行业监管是完全必要的。否则,金融市场失灵可能会让银行面临恐慌性挤兑。[3]为了平息动荡,中央银行不得不扮演最终支付者的角色,动用国库来稳定局势。一家或者几家银行的失误所造成的损失最后势必要全体纳税人来负担,这不仅不公平,而且也非常不利于社会稳定和进步。因此应当防患于未然,严格实行对金融机构的监管。
对金融机构实施监管的主要目的在于:
(1)维持金融业健康运行的秩序,最大限度地减少银行业的风险,保障存款人和投资者的利益,促进银行业和经济的健康发展。
(2)确保公平而有效地发放贷款的需要,由此避免资金的乱拨乱划,制止欺诈活动或者不恰当的风险转嫁。
(3)金融监管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贷款发放过度集中于某一行业。
(4)银行倒闭不仅需要付出巨大代价,而且会波及国民经济的其它领域。金融监管可以确保金融服务达到一定水平从而提高社会福利。
(5)中央银行通过货币储备和资产分配来向国民经济的其他领域传递货币政策。金融监管可以保证实现银行在执行货币政策时的传导机制。
(6)金融监管可以提供交易帐户,向金融市场传递违约风险信息。
许多文献一致认为,金融监管可以通过解决信息不对称所产生的问题从而提高社会福利。因此,为了保护民众的利益一定要对金融机构实行比其他企业更为严格的监督管理。
美国联邦储备法明确规定,美国的银行监管制度的目标是:维持公众对一个安全、完善和稳定的银行系统的信心;为建立一个有效的和有竞争的银行系统服务;保护消费者;允许银行体系适应经济的变化而变化。
《日本国普通银行法》规定金融监管是以银行业务的公正性为前提,以维护信用确保存款人的权益,谋求金融活动的顺利进行,并为银行业务的健全而妥善地运营,有助于国民经济的健全发展为目的。
《新加坡金融管理局法》规定金融监管的目的是:在政府一般经济政策范围内促进货币稳定及信用,有助于经济成长。在金融管理局认为公共利益所必要时可随时对金融机构提供咨询或对该金融机构提供建议,并要为确保该要求或建议的效力
发出指示。
比较世界各国的金融监管目标可见,美国中央银行的金融监管目标比较具体,切实。美国金融监管强调对存款者的保护,稳定金融体系,维护有效的金融体系内的公平竞争和保护消费者。如果从条文上来讲,世界各国的金融监管目标基本上都差不多,关键问题在于能不能保证所规定的监管目标顺利达成。
(三)及时关闭资不抵债的银行是保证金融体制稳定的一个重要条件
及时关闭那些资不抵债的银行是保证金融体制稳定的一个重要条件。及时关闭资不抵债的银行的主要理由如下:
(1)银行是一种特殊的企业。银行危机具有一般企业危机所不具有的蔓延性或传染性,如果某一家银行发生信用危机,出现挤兑,储蓄者会同时怀疑其他银行的信誉,有可能导致整个商业银行体系崩溃,造成整个金融体制的大混乱。
(2)商业银行影响着整个社会经济体系中的货币供给。大量资不抵债银行的存在是货币流通体系的一大隐患,因为一旦商业银行信用危机蔓延,部分准备金制度下的倍数放大效应将使得大量货币突然退出流通,甚至可能引发经济萧条。
(3)及时关闭资不抵债银行的另一个主要原因在于向现有银行发出信号:政府的确把商业银行作为企业对待,从而可以有效避免由于政府隐性补贴导致的呆坏帐进一步积累,有利于银行改进经营管理,提高效率。
(4)只有及时关闭资不抵债的银行才能维系储蓄者对整个银行系统的信心。
银行的自有资本代表了银行股东的金融权益。它可以用来缓冲可能出现的损失。应当以现有风险为基础来计算资本充足率。商业银行的经营必然会遭遇到各种风险。如果发放的贷款不能收回,那么就难免出现资产损失。银行应当用日常的收益进行抵付。如果日常收益还不能支付资产损失,那么就必须动用银行自有资产。如果银行的损失超过了自有资本总量,那么就会损害存款人的利益。因此,不能允许银行出现资不抵债的状况。
在银行监管过程中,最怕的就是银行的经理们说假话。由于种种原因,明明他们放出的贷款已经不可能收回,成为坏帐,但是他们通过各种手法在银行帐目上做成正常。明明是已经资不抵债,在帐目上却看不出来,似乎一切正常。
举例来说,如果一个银行自有资本10亿元,吸收存款100亿。税后营业收入3亿,坏帐1亿。那么扣掉坏帐损失,该银行的利润还有2亿。银行处于正常盈利状况。如果该银行的坏帐达到3亿,那么该银行就没有任何利润了。如果坏帐达到13亿,实际上,这家银行已经把它的本钱加上利润统统赔光了,那么这家银行就应当关门了。无论如何,也不应当把民众储蓄的资金也亏掉。假若金融监管机构发现银行的坏帐总额已经接近它们的自有资本,那么,及时让这家银行关门破产,不会对整个金融体制构成任何威胁。银行损失的是股东们的自有资本,储户的钱并没有损失。
怕就怕银行不说真话。通过造假帐,一直亏到20亿、30亿才被发现。就是叫这家银行破产,把它的经理都抓起来,它的自有资金只有10亿,赔光了之后还差几十个亿。怎么办?老百姓把他们的血汗钱放在银行里,如果不明不白地就不见了,当然不会答应。如果政府不出面解决问题,就难免影响局势安定。所以,一旦金融监管失误,最终还是要政府出面来收拾局面。所以,在金融学中,中央银行被称为“最后贷款者”。所以,及时搞清楚银行的坏帐状况是保持金融体系稳定的一个重要条件。
如果银行已经出现了较高的坏帐率,为了避免破产的命运,该银行的经理人员有可能掩盖真相。通常他们希望再争取一些时间,也许能够在今后的投资中赚取更高的利润来补上缺口。在这种情况下就象输了的赌徒一样,产生了一种激励,为了能够再赌一把,他们必然会产生报假帐的动机。同时,他们会更热衷于那些高风险、高回报的项目。如果赢了自然好,如果再输了,就要闯大祸了。
因此,必须提高金融机构运作的透明度,要求金融机构能够按照统一的会计准则,向监管当局报告真实数据。在亚洲金融风暴当中,韩国、日本的许多金融机构掩盖了大量不良资产,直到出现了严重的支付危机时监管当局才发现问题,但是已经无可挽救了。我国中央银行的知情权、金融机构报表的质量、统计制度等方面都不如韩国和日本。各类金融机构做假账、说假话的现象相当普遍。从表面看来国有银行的各项指标都不错,但是各级金融机构的谎言掩盖了系统性风险。幸亏我们的金融系统还有较高的资本流动性,否则危机随时可能爆发。
为了加强金融监管的力度,就一定要对违规行为有非常清楚的惩罚措施。金融行业不仅需要准入准则,更需要退出准则。如果银行违反规则就要有人来出示黄牌警告,直到出示红牌,把违章的金融机构及时罚下。在足球比赛中,出示黄牌或红牌的都是一个裁判员。在金融监管体系中,负责出示黄牌的应当是信息非常灵通的民营的存款审计公司和存款保险公司,而最后出示红牌的应当是中央银行。若要维护国家金融稳定,处理那些经营不当的银行必须要及时、果断。一旦银行资不抵债,立即清理出场。否则,越拖毛病越大。
(四)金融监管机构的独立性和多元化
金融监管的要害是信息的真实性。如果金融监管机构不能够保持其独立性,那么在各级政府机构的干预下就很难保证在监管过程中取得真实信息。
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公布的25条“有效银行监管的核心原则”中第一条原则强调:“在一个有效的银行监管体系下,参与银行组织监管的每个机构要有明确的责任和目标,并且享有工作上的自主权和充分资源”。这是国际上有关监管机构独立性的权威表述。
依照现行法律,中国人民银行在中央政府领导下独立行使职能,其业务不受地方政府、各级政府部门、社会团体和个人的干涉。《中国人民银行法》第二条规定,中国人民银行须“在国务院领导下对金融业实施监督管理”。第六条规定:“中国人民银行应当向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提出有关货币政策情况和金融监督管理情况的工作报告”。第七条规定:“中国人民银行在国务院领导下依法独立执行货币政策,履行职责,开展业务,不受地方政府、各级政府部门、社会团体和个人的干涉”。为杜绝各级地方和部门政府对中国人民银行业务的干涉,保证中国人民银行在实施银行监管时享有必要的独立性或摆脱政治方面的压力,中国人民银行已改变分支机构按行政区划设置的状况,在全国设立了9个跨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一级分行,重点加强对辖区内金融业监管。
在改革开放的二十多年来,中央银行一直在强调真实性监管。但是,很少有人相信各级银行的报表的真实性。其原因之一就是因为金融监管部门缺乏独立性。因此,必须改进现有的法定监管主体的权责制度,塑造真正具有独立和自主执法权的监管主体,防止地方政府及其他部门的干预。
因为金融监管是专业性、技术性很强的工作,也是很复杂的工作,如果不是独立性很强的专门机构,就很难有效地承担和进行这种工作。
因为金融监管涉及社会各方面利益,如果监管机构没有独立性,其监管过程和目标易受各种利益集团的干扰,那就很难做到公正、公平。
因为金融监管机构是政府系列或政府授权的机构,如果它不具有相当的独立性,其监管行为及其目标就难以摆脱政治上的干预和压力而单纯化,其监管对象即金融机构也很难按商业化原则经营。
金融监管体系必须多元化。反腐倡廉的监察机制就是这样,除了纪律检查委员会之外,还要有反贪局、检察院等多种监督管理机构。单一的监管机制既不可靠,又缺乏效率。如果只有一个监管体系很容易出现信息渠道堵塞的问题。当前,贪污腐败风气甚坏,一旦负责监管的官员无能或者受贿,就很难取得准确的信息。不法奸商、贪官污吏们塞几个红包就“搞定”了。只有金融监管多元化才能够防范在金融监管领域出现行贿、受贿,从而保证金融信息的真实性。
同时,我们必须建立强制的金融机构信息披露制度。应当明确规定金融机构的信息披露等级,哪些信息应当向金融监管部门报告,哪些信息必须向公众报告,从而保证金融监管当局和民众的知情权。
从国际经验来看,许多国家都竭力避免单一的金融监管渠道。美国金融监管系统内属于联邦政府一级的机构有四家:货币监理署、联邦储备银行、联邦存款保险公司和储蓄机构监理室。克林顿政府为了精简机构,在1993年计划成立一个新的“联邦银行委员会”以取代四家监管机构的功能。按照这个计划,联邦储备银行将只负责货币政策,不再行使金融监管职能。美联储主席格林斯潘坚决反对这一合并,他的理由并不复杂,“单一机构的设立将使权力过分集中,容易出现官僚主义失误。”直到今天,美国的金融监管机构仍然是多头分立,互相监督。由此可见,即使在美国这样市场经济高度发达的国家,金融监管也不能只依靠单一途径。由此可见,多元化监管是取得准确信息、维护金融秩序的必要条件。
(五)我国金融监管体制上的主要问题
我国金融监管的主要毛病有:监管方式单一,监管部门缺乏独立性,缺乏监管的激励机制,由于缺乏有效的处罚手段,监管力度不够。
第一,目前,商业银行的监管职能主要是由中国人民银行负责。尽管负责监管的人数不少,各种监管制度和规定的条文也很清楚,但是,由于监管渠道单一必然带来信息不畅通的弊病,监管效果并不理想。
第二,由于中国人民银行不仅承担着金融监管的任务还负责执行货币政策。在中央银行的宗旨上把促进经济发展放在非常重要的位置。中央银行的多重目标常常相互冲突,货币政策目标与监管目标相混淆。作为政府的一个职能部门,中央银行监管部门受到各级政府的干预,在多重目标中举措不定,缺乏独立执行监管政策的条件。
第三,靠什么激励机制来实行有效的监管呢?对于监管部门来说,在许多情况下,它们说假话的成本很低,说真话的代价却很高。在当前说假话成风的环境中,法不治众,央行监管局以及下属的各分行、支行监管处的人为什么要在监管过程中得罪人呢?
第四,在1998年金融监管的重点是违规监管,1999年监管重点是真实性监管。这些都很必要。关键问题是即使查出来违规事实,发现了假话又能怎么样?就是明知某个银行坏帐逐渐增多,能够采取什么措施呢?前不久,规定银行贷款负责人要对贷款终身负责。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假若银行真的出现了坏帐,拿这个行长怎么办?他就是这么点工资,难道杀了他不成?
由于国家承担了应由银行承担的风险,银行又承担了企业的风险,因此,银行利益并不取决于对风险的检测、评估等一系列财务指标,而是受监管标准和程度的左右。这种非量化的监管方式给监管部门甚至监管人员留有极大的弹性发挥余地,使其可以凭借人为的裁度相机处理国家和银行、银行和企业的矛盾,并使之服从于国家经济发展的整体利益。
目前,无论是哪一级的金融机构,只要是经过中国人民银行批准营业的,最后,出了问题统统由中央银行来负责。其结果是,一方面,中央银行轻易不会发给金融机构营业许可,弄得在许多地方融资渠道不畅通,另一方面,背在中央银行身上的包袱越来越重。
金融监管体系的问题由来已久。每当有学术讨论会,总有许多学者严肃地指出上述问题,但是,大多数批评都如同石沉大海,没有下文。正是由于对金融监管体制本身没有进行认真的改革,使得金融监管的效果并不理想。金融系统大大小小的危机层出不穷,“四面起火,八方冒烟”。中国人民银行监管司就象救火队一样,忙得不可开交。如果再不重视改革金融监管体制,只怕等到金融风险积累在了一定程度,有朝一日集中爆发出来,就要吃大亏,闯大祸了。
[1]本章综合了《民营银行二百问》中有关章节。参加这些章节写作的有陆军、史晋川、董辅仍、杨再平等人。在此一并致以谢意。
[2]参见李德等,“中国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的中长期策略”,《金融热点问题》,经济科学出版社,1999,1.[3] Fama,“Banking in the Theory of Finance”,Journal of Monetary Economics,vol.6,no.1,January,1980
文章
来源莲山
【影子银行体系与金融监管】推荐阅读:
影子银行的监管研究11-10
中国影子银行监管问题06-30
影子银行的风险与防范07-24
影子银行现状06-18
影子银行问题10-28
影子银行中国式07-29
影子银行货币政策08-14
中国式影子银行05-25
影子银行是什么意思08-26
影子银行的优缺点1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