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子银行货币政策(精选12篇)
影子银行货币政策 篇1
一、影子银行体系的定义
“影子银行”系统的概念最早诞生于2007年的美联储年度会议, 由美国太平洋投资管理公司执行董事麦卡利首次提出并被广泛采用, 又称为平行银行系统, 它包括投资银行、对冲基金、货币市场基金、债券、保险公司、结构性投资工具 (SIV) 等非银行金融机构。
“影子银行”是美国次贷危机爆发之后所出现的一个重要的金融学概念。它是通过银行贷款证券化进行信用无限扩张的一种方式。这种方式的核心是把传统的银行信贷关系演变为隐藏在证券化中的信贷关系。这种信贷关系看上去像传统银行但仅是行使传统银行的功能而没有传统银行的组织机构, 即类似一个“影子银行”体系存在。
在中国, “影子银行”的概念至今尚无明确定义。但将各方的研究成果综合来看, 我们仍可以较清晰地勾勒出影子银行概念的内涵:一是能够行使商业银行的部分功能, 如信用融通、金融中介、提供流动性便利等;二是游离于商业银行的监管体系之外, 也难以从中央银行获得流动性支持;三是尽管不能吸收公众存款, 但与银行体系的资产负债表紧密关联, 因此可能引发系统性的金融风险;四是不单指相关金融机构, 还包括相关的市场、业务部门、结构性产品或金融工具, 是一个综合的、整体性的概念。这些内涵在本质上构成了影子银行体系与传统商业银行体系之间的边界。
二、我国影子银行的发展现状
(一) 我国影子银行的主要类型
基于上述内涵可以初步确定我国“影子银行”体系包括的范围:一是商业银行体系内部具有“影子银行”特征的业务部门, 如信贷资产证券化、银行理财、委托贷款、承兑汇票等具有相似信用创造功能, 但不在资产负债表内核算且面临较少监管的表外业务;二是有较强证券化特征, 能够融通资金、提供流动性便利, 但游离于银行监管体系之外的非银行类金融机构及其相关业务, 如信托投资公司、金融租赁公司、财务公司、证券公司的集合理财计划、私墓股权投资基金等;三是较少受到金融监管, 处于传统金融体系“边缘”, 往往为特定目的而创设的准金融机构, 如小额贷款公司、典当行、信用担保机构、信用评级机构、民间借贷、地下钱庄等。其中, 最为普遍的有以下几种类型:
1. 银信合作。
主要是指银信理财合作, 银行将销售理财产品所获取的资金交付信托公司, 由信托公司担任受托人并按照约定进行管理、运用和处置。2007年底, 央行出台了较为严厉的信贷紧缩政策, 商业银行通过与信托公司开展合作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信贷压力。
2. 委托贷款。
委托贷款是指一些具有闲散资金的企业, 或者能较容易获得银行贷款的企业, 将其闲余的资金以信托贷款形式发放出去, 从而获取中间利差。在资金的放出与借入过程中, 需要银行作为两家企业的中间人, 银行不承担信贷违约风险, 但是需要履行一定的责任与义务, 并收取一定数额的手续费。
3. 民间借贷。
民间借贷是我国影子银行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近年来由于银行贷款规模管理较为严格, 民间借贷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形式也不断丰富起来, 新兴的各类网络借贷平台就是其中典型的例子。由于长期以来缺乏明确的规范引导以及有效的监管, 民间借贷处于社会融资领域的灰色地带, 融资规模也难以统计。
(二) 我国影子银行的规模
由于我国“影子银行”发展速度较快, 相关的监管措施还未跟上, 给调查统计带来了一定的难度。我国“影子银行”的规模到底有多大, 迄今难有定论。中国人民银行根据人民银行、发改委、证监会、保监会、中央国债登记结算有限责任公司和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等部门统计的数据在官网上发布了社会融资规模统计报告。根据数据显示, 2014年, 我国社会融资规模增加了16.41万亿元, 其中本外币贷款合计增加了10.14万亿元, 占比61.79%, 意味着有将近40%的新增贷款规模来自影子银行。而在十年前, 即2005年时, 我国社会融资规模为3.00万亿元, 其中本外币贷款规模为2.50万亿元, 占比为83.33%, 影子银行规模尚不足20%。
数据来源:中国人民银行网站
三、影子银行对我国货币政策的影响
(一) 影子银行对我国货币政策目标的影响
1. 对中间目标的影响
我国从1994年三季度起由中国人民银行按季向社会公布货币供应量统计监测指标。参照国际通用原则, 根据我国实际情况, 中国人民银行将我国货币供应量指标分为以下四个层次:
M0:流通中的现金;
M1:M0+企业活期存款+机关团体部队存款+农村存款+个人持有的信用卡类存款;
M2:M1+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企业存款中具有定期性质的存款+外币存款+信托类存款;
M3:M2+金融债券+商业票据+大额可转让存单等;
M4:M4=M3+其它短期流动资产。
数据来源:中国人民银行网站
2004年以来, 我国理财产品的发售规模迅速增长, 2014年, 我国各家商业银行针对个人客户发行的理财产品数量就达到65248款, 同比增长46.65%;发行规模更是逼近40万亿元人民币。随着理财产品的不断发展, 各类理财产品对金融资产的替代性也逐渐增强, 货币型理财产品代替货币市场存款账户, 信贷类理财产品代替信贷资产支持票据等, 使得广义货币供应量M2的界限变得模糊, 狭义货币供应量M1和广义货币供应量M2作为央行货币政策的中间目标将受到“影子银行”体系发展的影响, 导致M2可能被大幅低估, 从而影响我国货币政策的实施效果。
2.对最终目标的影响
我国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是保持币值的稳定, 促进经济增长。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之后, 国内经济也经历了相对萧条的时期。央行为了刺激实体经济的发展, 于2009年实施了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在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导致流动性过剩, 通货膨胀现象严重, CPI指数居高不下, 这与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保持币值稳定出现背离。2010年以来, 国家为抑制通货膨胀, 通过采取适度紧缩的货币政策减少市场上过多的流动性, 但由于“影子银行”的作用, 央行对市场流动性的调控效果大打折扣, 降低了当局的调控效率。
(二) 影子银行对货币政策工具的影响
1.利率
一直以来, 利率是货币当局进行政策调控的有效工具之一。一般来说, 通过提高利率可以抑制贷款需求, 防止经济过热;降低利率有利于扩大投资, 刺激经济发展。但是, 由于“影子银行”的快速发展, 民间利率与金融机构的人民币贷款基准利率出现严重偏离, 近年来央行所制定的基准利率一直保持在5%—7%之间, 而民间利率基本在30%—40%之间, 更有甚者超过60%, 接近基准利率的10倍。很多中小企业作为资金需求方, 只能以高息向影子银行借得贷款, 而大型企业, 国企由于自身条件的优势可以以低息想商业银行借得贷款, 往往变身“影子银行”发放委托贷款。除此之外, 各类典当行, 小额贷款公司, 地下钱庄等“影子银行”也会通过提高利率向资金需求方提供高息贷款, 基准利率对市场的指导作用大幅降低, 利率作为货币政策工具受到了严重的冲击。
2.存款准备金
中国人民银行直接调控人民币法定存款准备金率, 对银行存款收取存款准备金以达到政策调控目标。而“影子银行”的存在和发展使得商业银行的大量存款能够规避存款准备金的约束。据中国人民银行官网数据显示, 为抑制通货膨胀, 央行于2010年1月至2011年6月连续12次上调了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 但效果仍然不乐观。银行不断进行理财产品的创新, 民间借贷, 各类基金公司, 信托公司, 投资银行等通过各类理财产品吸收了大量存款, 使得央行使用存款准备金工具出现力不从心。
(三) 影子银行对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影响
国际上货币当局的政策传导机制通常分为利率渠道和信贷渠道, 由于我国尚未实现利率市场化, 所以我国的货币政策主要还是通过调整货币供应量控制信贷供给, 从而达到调控宏观经济的效果。我国“影子银行”对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影响可以概括为:“影子银行”通过信用创造增加了信贷供给, 实际上就是扩大了社会上总的货币供应量。在不存在“影子银行”的情况下, 企业融资主要依赖银行贷款。央行通过各种政策工具调控货币供应量, 从而控制了市场上的信贷供给, 在经济萧条时加大贷款投放力度, 支持实体经济发展, 而在经济过热时严控贷款规模, 保持正常的发展速度。但是, 由于“影子银行”的存在, 很多企业即使不通过正规银行也可以支付高息向“影子银行”获得贷款。“影子银行”就相当于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上的一支分叉, 加大了货币政策顺利传导的难度。
(四) 影子银行对我国货币政策效果的影响
不可否认, “影子银行”大大削弱了我国货币政策的调控效果。“影子银行”机构和产品的不断涌现和迅速扩散, 对我国金融市场的各方参与主体都产生了巨大影响, 改变了金融机构和社会公众的投融资行为, 很多拥有闲置资金的机构和个人为了追求高额收益转移银行存款投入“影子银行”的借贷关系中, 使得当局的调控范围缩小。由于处于银行监管范围之外, “影子银行”的放款灵活性较高。当央行为了抑制通货膨胀、防止资金过热而提高借贷基准利率时, 在高利润的驱动下, 委托贷款和信托贷款等规模就会迅速扩张, 减少信贷供给的目的就无法达到。
如图2所示, 货币当局通过调控货币供给从而使市场均衡利率达到预期水平。但在实际中, 由于“影子银行”体系提供了大量的额外货币供给, 使得LM曲线右移至LM’。而如果此时不实施配套的财政政策, 继续维持IS曲线不变, 那么在市场作用下, 均衡点便会上扬, 由E点移动至E’点, 导致市场利率和CPI提高。因此, 我国的货币政策效果将无法按预期实现。
四、政策建议
“影子银行”是把“双刃剑”, 一方面, 其存在可以作为正规金融的补充, 带动社会经济的发展, 但另一方面, 它又会影响了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实施。所以, 对待“影子银行”应当进行疏导而非一味地打压。
(一) 密切部门合作, 加大监管力度
“影子银行”体系的运营牵涉到银行、证券、保险、小贷公司等多种机构, 仅仅依靠央行调控实在是力不从心。因此, 央行应当与财政、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工商、税务等相关部门加大沟通与合作, 全方位、多角度地进行监管, 将“影子银行”引入宏观审慎式监管体系, 避免由于“影子银行”的不当操作引发的区域性、系统性的金融风险。
(二) 完善中间目标, 注重社会融资总量
“影子银行”的存在对我国货币政策的中间目标产生了直接冲击, 因此必须加以调整改善, 以适应新的金融体系要求。央行于2010年提出“社会融资总量”这一指标, 并于2012年起在网站公布统计报告。虽然这一指标统计体系尚未成熟, 但它扩大了过往单一的新增贷款统计口径, 更注重对全社会总体流动性的监控, 有利于更有针对性地采取货币政策措施。当局应注重社会融资总量指标的完善, 更全面地监测社会资金量的变化。
(三) 优化资源配置, 加大扶持力度
目前中小企业融资难成为我国实体经济发展的主要障碍, 由于商业银行的贷款门槛较高, 很多中小企业由于缺少抵押物或刚刚起步经营状况不明而难以获得贷款, 只能转向“影子银行”。监管当局应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引导并鼓励商业银行向中小企业提供支持。同时, 也可充分利用委托贷款、民间借贷等“影子银行”体系作为优化资源配置的一种方式, 引导其阳光化、规范化运营, 为中小企业发展做出贡献。
影子银行货币政策 篇2
随着我国金融业的发展,传统银行的一些功能正在被“影子银行”吞噬,而其所带来的货币流通速度的增加也伴随着风险的上升。
“影子银行”往往披着四件外衣:一是具有监管套利性质的业务。二是监管相对较少的非银行机构。三是建立在金融创新基础上的新业务。四是以私募股权基金、产业投资基金为代表的投融资机构。“影子银行”的迅速发展及其隐含风险已引起监管层注意。前任中国银监会主席刘明康明确将“影子银行”风险列为银行业当下三大主要风险之一。专家认为,“影子银行”趋于活跃正是缘于市场多元的金融需求得不到满足,金融监管和准入门槛过高。除了加强监管、设立风险防火墙,更重要的是加快利率市场化,拓宽社会融资渠道,推动“影子银行”阳光化。
中国社科院副院长李扬认为,“影子银行”在不改变货币存量的情况下,增加了社会的信用供给。虽然它超出了传统的货币政策和监管政策的视野,但如果禁止其发展,会付出丧失金融效率的巨大代价,甚至会逼迫更多资金转入地下。当务之急,是加快发展银行之外的多元化金融机构,加强金融创新,尽量搞报备,不要搞审批,增强金融体系活力,满足市场多元需求。
影子银行对货币供应的研究 篇3
关键词:影子银行 体系 货币供应
在美国2007年的次贷危机之前, 影子银行这项活动一直处于被忽视的状态,但自那之后,人们开始重视起这项新型投资体系。但遗憾的是影子银行体系一直处于市场和政府的监管之外,直至现在也不存在针对其有效性的管理和监督方案。
一、影子银行的现状及对我国货币供应的影响
(一)我国影子银行的现状
尽管我国金融监管力度很大,但是“影子银行”依然存在,主要体现在“银信合作”和地下钱庄等金融形式上。事实上,国内银行目前存在很多“影子银行”业务。如果监管要求把这部分业务由表外转为表内,纳入银行管理业务之列,和正常信贷在本质上没什么两样,而且这部分业务会被计入银行的信贷规模管理额度,这样的话,为了适应新规定,必须调整银行总体信贷投放的结构。
尽管我国影子银行业务近几年得到快速发展,但是总体规模仍然有限。目前我国银行总资产接近125万亿,贷款接近68万亿,居民储蓄存款近38万亿。与此相比,各类影子银行业务或者直接融资业务发展空间依然巨大。由此可预知,影子银行对我国经济的影响也将不断增大。
(二)影子银行对我国货币供应的影响
我国影子银行体系的发展产生了一些有较强货币属性的金融工具,模糊了传统货币供应量的概念,加剧了“金融脱媒”,通过贷款投放派生存款的货币创造机制也被削弱。除此之外,我国影子银行体系的发展倒逼了利率市场化进程,使存款波动加大,存款稳定性这一银行货币创造的重要基础和商业银行“法定”利差保护下的放贷冲动也被削弱。
二、以银行理财产品市场为例进行分析
(一)银行理财产品的两个渠道
本部分内容主要以银行产品的现有市场为分析对象,探讨中国现阶段货币供求效应在影子银行体系下的变化以及所受影响。随着国家在金融行业监管的日益严密,传统类别的信贷理财产品市场份额逐渐萎缩,而资产的信贷投资的发售数量从2009年末到如今一直处于稳定上升的势态。这两款信贷投资主要差别在于各自的投放渠道。一个以传统方式为主,一个则另辟袭径,通过组合管理进行发售。投放渠道的不同意味着产品市场的需求量不同。然而银行所承担的每款理财服务类产品都会有两个不同的规模统计口径。一个是资金规模下限,即成立一个产品所筹集资金的最小数额,如若低于这一个值,产品无法存在。第二个是募集资金规模上限,即即成立一个产品所筹集资金的最大数额,当产品的筹集资金数额大于筹集资金规模上限时,产品也可以成立,不用进行新的投资方案议程。
(二)银行理财产品市场信贷的规模统计
第一步:首先要统计银行理财产品市场信贷类产品、组合管理类产品的发售数量、资金规模,并且更要明确产品的数量和资金的具体规模,更重要的是产品的募集资金规模的总数。
第二步:对于资金规模明确的产品,要相应计算平均每款产品的募集资金规模。
第三步:假如明确了每款产品资金规模均明确的条件下,来根据第二部分计算出来的平均每款产品的募集资金的规模,再根据第一部分统计发售的数量做乘积,这样就得到了各类产品的募集资金的总数量。
第四步:对于组合管理类产品中信贷资产投资规模比例进行情景分析,并确定组合管理类产品进行信贷资产投资的具体规模,而它与信贷类理财产品募集资金规模的和便是通过银行理财产品市场进行信贷投放的具体规模;
第五步:在保持信贷类产品各月、各行业募集资金规模比例不变的条件下,将组合管理类产品的信贷资产投资规模按比例分配到各月和各行业,从而可以统计出通过银行理财产品市场进行的各月和各行业的信贷投放规模
(三)影子银行财务杠杆效应对于货币供应的影响
影子银行的货币供给主要体现在其银行系统向经济体系中吸取和投放资金的一种金融活动,一般具体可体现在社会家庭,企业以及个人在某一个特定时间手中所拥有的信贷和证券总额。这种发放信贷的数额主要受到影子银行自身的吸金能力,经济运营情况以及其可调用资金量的影响。从而灵活而有效地进行货币供给的调控,在一定层度上变更计划和投资方向,包括货币供给的方向和路线。影子银行成本低,利润大,风险小的特点让传统金融投资羡慕不已,当然这很大地借助了杠杆效应估算,屏蔽了大量可预知的风险。这决定了影子银行在时间和长期运营合作上投入很大。简单的说来,杠杠原理估算类似于一个分析性工具,根据市场情况的改变进行特定分析,从而控制影子银行自身的走向,具体表现形式体现在货币供应,所以货币供应是一个具体产生结果。正因为如此,影子银行的市场潜力是巨大的,较小的代价和较长时间的运营投入,屏蔽了风险,影响了货币供应。可以说,在未来的金融发展中,影子银行将逐步发展代替传统金融服务行业,从而控制资金的流通和信贷的投放。
三、结语
组合管理类的信贷投资在它进行申购赎回时间段内的筹集数额大小的波动和组合管理类信贷资产的实际发售额的归总也不是特别合理规范;另外理财产品质押融资的逐步扩大化使得理财服务类产品的信贷投资份额也呈现上升趋势。但这种影响的利弊性还有待商榷和讨论。
参考文献:
[1]许芳芳:我国影子银行现状[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3,No.46106:66-68
影子银行货币政策 篇4
关于影子银行与货币政策的研究, 一些专家学者开始从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找原因, 认为一国货币政策传导渠道是否畅通、传导过程是否曲折, 直接影响着该国货币政策的实施效果。刘伟、张辉考察了三个不同历史时期发生在不同国家的案例, 发现在货币政策失效的例子中, 总是由于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出了问题———传导机制变量没有对货币政策有效反应。例如, 20世纪30年代大萧条时期的美国, 因为银行体系受创, 货币传导机制在将扩张的货币政策操作传导至实体经济的过程中没有发挥应有作用;20世纪90年代的日本, 货币政策无效主要是因为政策制定者没有出手干预修复货币政策传导机制, 尤其是银行系统问题;2008年金融危机, 鉴于传导机制变量, 银行信贷没有对美联储货币政策显著反应, 为不使政策失效, 美联储绕过商业银行直接为公众提供信贷。
然而, 针对中国式影子银行对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探讨却明显不足。根据牛卫东的观点, 在当前金融结构约束下, 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主要渠道是信贷渠道, 他运用VEC模型验证了信贷渠道确实存在并在宏观经济调控中起着重要作用。那么, 影子银行如何影响我国信贷传导机制及在多大程度上影响我国信贷规模成了本文研究的重点。
二、文献综述
谯璐璐认为信贷渠道发挥作用须满足两个条件:一是某些借款者依赖银行贷款, 但金融创新将会迅速降低依赖者的规模;二是货币政策可改变贷款的相对供给量, 但要求中央银行能间接调控商业银行信贷行为。实际上, 在我国, 银行中介行为在经济转轨时期被扭曲, 各经济主体货币需求约束的动态博弈导致企业的“慎贷”和银行的“惜贷”, 银行信用收缩, 信贷传导渠道受阻。王尤认为我国货币政策传导的信用渠道和银行信贷对经济的影响都在减弱:一方面大企业可通过金融市场直接融资, 对银行的依赖性不大, 信用渠道主要影响的是靠外部融资来经营的中小企业;二是随着金融衍生工具的运用日益广泛, 出现了很多银行信贷替代品, 实际投资对信贷敏感性随着金融创新的发展而减弱, 很大程度上缩小了“银行依赖者”的规模, 削弱了信用渠道的作用。胡云飞认为, 金融创新不仅削弱了传统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理论基础, 而且使货币政策传导需要考虑的因素多元化, 传导途径复杂化。汤克明认为影子银行体系扰乱了传统货币乘数论, 使货币供应量统计失灵, 货币当局进行信用调控的基础受挫;影子银行对利率传导机制不利, 且其体系蕴藏的潜在风险对货币政策产生系统性影响。
三、实证检验
(一) 数据的选取及说明
鉴于银信理财和信托是我国讨论最多、认可度最高的影子银行, 虽然监管层加强了对银信合作、信托等监管, 如银监会加强对银信合作的治理, 但这使得集合信托快速发展, 且“72号文”中没有明确要求将组合类银信理财产品计入表内, 组合类银信理财有绕开监管进行信贷表外化的倾向, 信贷规模脱离央行控制。考虑到数据的可得性和检验的时效性, 本文选取2010年1月至2013年7月银信合作理财中组合类产品和集合信托中的信托贷款进行实证检验, 即影子银行SB=银信合作理财中组合类产品规模+集合信托中信托贷款规模。数据来源于用益信托网。信贷规模数据选用中国人民银行网站、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月度统计数据。本文运用Eviews7.2软件进行分析。
(二) 实证检验
1. ADF平稳性检验
表中, c代表常数项, t代表时间趋势, k代表滞后期阶数-AIC和SC最小准则选取。
从表1可看出, 在1%显著性水平下, LNDK和LNSB的ADF值均高于其临界值, 接受原假设, 两个序列均含有单位根, 都不具平稳性。经过一阶差分后, 在1%显著性水平下, 这两个一阶差分序列ADF值均小于临界值, 满足平稳性检验, 故都属于一阶单整变量I (1) .
2. 格兰杰因果 (Granger) 关系检验
经过ADF检验, 可发现变量LNDK及LNSB都是一阶单整序列, 即变量的单整阶数相同, 符合协整的必要条件, 但鉴于本文考察的目的是探究影子银行信用创造是不是我国信贷传导机制失灵的原因, 所以我们需通过格兰杰因果关系来检验。
表2检验结果表明, 在10%显著性水平下, 影子银行信用创造是信贷LNDK的格兰杰原因, 而信贷规模不是影子银行的格兰杰原因。
3. 脉冲响应和方差分解
由图1可知, LNSB对LNDK的冲击在前两期为正, 从第3期开始之后为负, 且随着期数的增加, 影子银行对信贷规模的负向冲击越来越大, 说明影子银行确实是影响我国货币政策信贷传导机制失灵的原因, 且随着时间的推移, 影子银行对我国信贷政策的负面影响变大。
从表3可看出, 在第1期预测中, 影子银行对信贷规模的解释力为3.6%, 之后第2期、3开始下降。但从第4期开始, 影子银行对信贷的解释力是逐渐上升的, 由1.6%上升到第10期的6.9%, 说明, 随着期数的增加, 影子银行对信贷的解释力也是增强的, 影子银行确实是引起我国信贷传导机制受挫的原因。
四、结论及建议
通过对2010年1月至2013年7月的数据进行实证分析, 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表明, 影子银行确实是影响我国信贷传导机制失效的原因;脉冲响应和方差分解表明, 随着考察期数的增加, 影子银行对信贷规模的影响越来越大, 数量型工具局限性显现。货币当局应继续加强对影子的监管, 但鉴于中国式影子银行的出现是我国经济增长、货币需求量增加的必要补充, 监管应做到适时合理。此外, 鉴于利率市场化进程加快, 价格型工具作为中介目标的可行性凸显, 货币当局应积极加快利率传导渠道的建设。随着金融创新的发展和金融市场的完善, 央行在制定货币政策的同时, 应充分考虑金融创新行为对货币政策的负面冲击, 以及冲击的时滞问题。为更大限度地发挥货币政策的有效性, 应建立以银行间拆借利率为中心的货币金融调控体系。
参考文献
[1]牛卫东.中国金融结构与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实证分析[J].统计与决策, 2013 (10) .
[2]刘伟, 张辉.货币政策和传导机制研究进展及启示[J].北京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12 (01) .
[3]胡云飞.金融创新对货币政策利率传导影响的实证研究[J].武汉金融, 2012 (03) .
[4]谯璐璐.我国货币政策传导的有效性——基于四种途径的实证分析[J].特区经济, 2008 (08) .
[5]王尤.对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渠道的探析[J].武汉金融, 2009 (04) .
影子银行 篇5
2014年01月07日 15:37 中国广播网 我有话说(1人参与)
【导读】银监会召开监管工作会议,特别提出要对四种业务进行风险防范。
央广网财经北京1月7日消息 据经济之声《央广财经评论》报道,银监会昨天(6日)召开2014年监管工作会议,特别提出要对理财业务、信托业务、小贷公司和融资性担保公司四种业务的风险进行防范。有评论认为,这意味着中国式影子银行将被勒上“缰绳”。
影子银行通常是指游离于银行监管体系之外、可能引发系统性风险和监管套利等问题的信用中介体系。影子银行引发系统性风险的因素主要包括四个方面:期限错配、流动性转换、信用转换和高杠杆。“影子银行”是美国次贷危机爆发之后所出现的一个重要金融学概念。住房按揭贷款的证券化是美国“影子银行”的核心所在。这种住房按揭贷款融资来源方式的改变,不仅降低了住房按揭者的融资成本,也让这种信贷扩张通过衍生工具全球化与平民化,成了系统性风险的新来源。它的危害在于,一旦有些风险集中爆发,势必对金融系统造成冲击;另外,‘影子银行’的存在将降低政府的宏观调控政策尤其是货币政策的效率。因此,的确需要各国监管机构加强对‘影子银行’的监管。”
这次,监管机构明确了国内的影子银行。包括三类,一是不持有金融牌照、完全无监管的信用中介机构。二是不持有金融牌照、存在监管不足的信用中介机构。三是机构持有金融牌照,但存在监管不足或规避监管的业务。这是第一次在官方层面明确“影子银行”的概念、监管制度等一系列问题。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是中国影子银行体系的一部‘基本法’,为下一步加强影子银行监管指明了方向。首次明确“中国式影子银行”,意义何在?
经济之声特约评论员林耘表示,这几年中国的影子银行规模扩张非常快,业务的种类越来越多,在监管不足的背景之下,蕴含的风险也越来越大。在这样一个背景下,上上下下都在呼吁,要有一个基本大法来对影子银行的相关业务进行监管,但监管的前提还是要保护它的发展。
林耘说,这次银监会对影子银行做了分类,并提出要加以规范,从行业业务发展来讲,这是件好事,但短期来看,估计会带来一定的冲击。
这次会议特别提到了资金池业务。商业银行代课理财资金要与自有资金分开使用,不能购买本银行贷款,不得开展理财资金池业务,切实做到资金来源与运营一一对应。证券公司要加强净资本管理,保险公司要加强偿付能力管理。信托不开展非标资金池业务。为什么这次特别提到,严管理财资金池业务,特别是银行理财不开展资金池业务?
林耘认为,这是对以往监管业务存在的潜在风险,或者已经发现的风险开出对应的解决药方。比如说银行的理财产品,原来比较大的一个问题是自营的理财产品和代客理财混在一起,没有单独的内部机构做统一的管理,帐户的管理也不够规范,不够清晰。另外在股权投资方面,很多表面上是股权投资,但其实是借道,以放高利贷的方式来实现收益。各项影子银行业务当中都存在打擦边球的问题,在打擦边球当中实现交易的最大化,但与此同时也预留出了比较大的风险,也留出了监管的空白,这次可以说是针对已有的问题开出相对应的药方,这是一个比较到位的做法。
对于一直处在模糊监管地带,主要由地方金融办主管的小额贷款公司,银监会首次提及并称会同有关部门制定全国统一的监管制度和经营管理规则,落实监管责任;对于融资性担保公司,明确界定担保责任余额与净资产比例上限,防止违规放大杠杆倍数,建立风险“防火墙”。全国统一监管制度,将如何影响小贷公司的发展?
林耘表示,这对小额贷款公司应该是一件好事,因为有了全国统一的监管大法。另外,把风险锁定由地方的相关部门管理,有利于化解地域性或者局部的经营风险。林耘指出,小额贷款公司这些年发展非常快,数量也非常多,同时也往往成为高利贷的一个源头,所以全国有统一的大法,走属地管理、就近管理的方式,是比较有针对性的。
还有一点值得注意,银监会在本次监管会议上没有提到互联网金融相关的监管动态。林耘说,银监会没有明确说互联网金融的某些业务,但其实是牵扯到的互联网金融的,比如说P2P的业务就属于第一类公司,没有牌照也监管不足的。另外像余额宝这种公司,它打的是一个擦边,它是借助了与基金公司的牌照合作。
中西影子银行比较 篇6
虽然中国与西方的非银行信贷中介体系通常都被称为“影子银行”,但实际上其差异至少与其相似处一样显著。
主要区别在于西方的影子银行体系集中在资本市场实体和活动方面,而中国的影子银行涉及金融中介,其经济职能(若非法定形式)与银行在最重要的方面相似(“类银行”)。
这些差异会影响各体系向实体经济提供资金的职能,并对金融体系的稳定性产生潜在风险。尤其是在影子银行体系无序收缩时,西方影子银行体系借款人更有可能通过传统银行渠道继续获得信贷。相应地,中国影子银行体系贷款人更可能通过顺利游说政府提供救助,从而避免信贷损失。
两种影子银行体系均因固有的期限错配和缺乏公共部门金融安全网而面临“挤兑”风险 (即撤资风险)。西方影子银行体系的风险在于短期商业票据和回购市场提供的资金无法展期,而中国影子银行体系的风险则是理财产品投资者会撤回其资金。合理设计期限的资产证券化可能会消除多数理财产品所固有的期限错配情况。
影子银行的两种模式
“影子银行”没有一个通用定义,在不同场合被称为“涉及常规银行业体系之外的实体和活动的信贷中介”或“没有纳税人直接或明确支持的信贷中介”的一种形式。这些极为宽泛的定义体现了其活动形式和金融结构层面的多样性,可能包括货币市场基金、金融公司、结构性融资工具、对冲基金、其他投资基金、经纪自营商、房地产投资信托和基金。
虽然全球范围内非银行信贷中介的形式多种多样,但可能有助于分析的区别之一是有些体系集中在资本市场实体和活动方面,而有些则涉及金融中介,其经济职能(若非法定形式) 与银行在最重要的方面相似。前者的例子包括投资于短期流动资产和各种形式证券化工具的货币市场共同基金;后者的例子包括金融公司,其资金来自非存款负债,但发挥与银行相同的期限及流动性转换和信贷多样化功能。在这种情况下,此类机构可能会被称为“类银行”。
涉及资本市场实体的活动和类银行活动之间的基本区别概括了西方与中国影子银行的主要差异点。这些差异对各自体系具有重大影响,影响其向实体经济提供资金的职能及其对金融体系稳定性的潜在风险。这些差异也影响监管机构,因为监管机构试图提高影子银行体系的透明度,并加强对该体系的控制。
西方影子银行
图1显示的是非常典型的西方影子银行形式。在西方市场(主要是美国和英国,欧元区国家不太明显),大部分信贷要经过受监管的债务资本市场,以发行企业债券或资产支持证券的方式出现。上述债务工具通常自身的信用风险较低。此外,上述工具的信用风险足够透明,因此一旦发行后,银行无需通过债务限制性条款积极加以控制。良好的信息披露环境,以及金融媒体、信用评级机构和其他固定收益市场参与者的广泛公开评论是实现风险透明的推动因素。
西方公开资本市场原本可以是完全脱媒的市场,贷款人可直接向最终借款人放贷,但市场存在的一个缺口使之不完整。这一缺口产生的原因是储户对借款人可能提供的所有长期债务工具的需求普遍不足,而造成供需不平衡的原因是个由来已久的问题,即借款人希望得到长期资金,而储户则希望存款时间不要太长。
因此,各种影子银行信贷机构与市场应运而生,提供所需的期限转换服务。其中最突出的是货币市场共同基金、结构性融资工具和回购市场。
多项研究强调了西方影子银行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因素是资金池的存在(例如因大企业收款与付款之间的时间差所产生的资金池),需要在相对较短的时间内将资金投资于信用风险极低的资产。这产生了对于具有多种资金特征(即活期存款)同时提供较高收益的负债的需求。
影子银行是金融工程的产物,利用期限较长而信用风险相对较小的基础资产提供类似存款的负债。投资者可以从中受益,满足了其对安全和具有流动性的金融资产的需求,而信用质量较高的借款人也可受益,能够获得比常规银行贷款期限更长的融资。此外,影子银行市场参与者也实现了脱媒所通常带来的益处,即借款人获得低利差,贷款人获得高收益,执行成本降低。
但是,影子银行的效益也需要代价。长期来看,随着投资者越来越适应资产类型,金融工程中的资产信用质量可能会下降,尤其是在借款人和贷款人之间信息普遍不对称的环境下。即使基础证券的信用风险仍然较低,期限错配依然会是系统性风险来源。影子银行活动的资金源没有保险,因此易发生撤资,特别是短期商业票据和回购交易在市场发生问题时可能无法展期。影子银行因期限错配而产生的弱点在许多方面类似于19世纪和20世纪初的银行体系,即建立最后贷款人和存款保险制度的公共安全网之前的情况。影子银行固有的撤资风险是政策制定者加强对该体系监管的主要原因之一。
中国影子银行
对于替代银行存款的“安全”投资的需求是西方和中国影子银行的共同之处。但是西方影子银行产生于金融脱媒的发展,而中国影子银行体系的起源是针对利率管制和对市场化金融的其他量化限制进行的监管套利。具体来看,推动对类存款负债的需求的主要因素是满足个人投资者在利率管制环境下追求比存款更高收益的要求。此外,对此类负债的需求也主要来自个人投资者,而非机构投资者,因为后者在中国的发展一直不及西方。
以资本市场为基础的影子银行面临通过商业票据或回购市场提供资金的投资者撤资的风险,而中国影子银行的撤资风险是由于理财产品的期限相对较短,这些理财产品是中国影子银行发行的主要负债类型之一。穆迪《中国影子银行季度监测报告》的分析显示,理财产品的期限多为1—3 个月。虽然理财产品基础资产的数据相对较少,但迄今为止接近违约的理财产品的相关信息表明,支持短期理财产品的资产是期限为几年的常规银行贷款。
与西方影子银行的另一个不同点是,理财产品基础资产的信用质量通常低于银行资产的平均水平。中国的优质借款人往往得到大银行的良好服务,而大银行受到避免竞争的政策保护,并且直到近期仍然通过贷款利率下限和存款利率上限确定能获得良好的贷款净息差。因此,多数银行贷款流向国有企业等最安全、最受青睐的借款人。endprint
常规银行业重视对规模最大、信用质量最高的借款人放贷所造成的另一个后果是,其他领域借款人相对难以获得贷款。中小企业等高信用风险借款人仅能从常规银行途径得到有限的信贷供应,因而转向非常规融资渠道,影子银行即是其中的一种主要渠道。因此,其兴起并非是为银行体系优质借款人改善贷款定价,而是为更多边缘的借款人拓宽融资渠道,从而向风险偏好较高的投资者提供更高的回报。
因此,西方影子银行的负债通常由信用风险低于平均水平的资产所支持,而中国影子银行的资产所具有的信用风险往往高于平均水平。2014 年几项理财产品导致投资者蒙受损失 (如非本金损失,则是利息损失)的报道反映了这一点。这些理财产品均以向高风险行业(尤其是矿业等产能过剩行业)的贷款来支持。图2所示是上文所述中国影子银行体系的主要特征。
资产证券化与理财产品
在西方影子银行体系中,不存在期限错配这一问题的主要领域是“有期限”资产证券化。西方金融市场所开发的有期限资产证券化显示出与中国理财产品的显著不同。
表面上理财产品和资产证券化有一些相似之处。两者均涉及将信贷打包,用于支持向投资者销售的新的金融工具。资产证券化通常将资产转移到特殊目的公司,由后者发行证券,通过基础资产产生的现金流还款。本金和利息还款取决于基础资产的表现。
但是,有期限资产证券化的一个主要好处是通过设计往往可以实现期限匹配,其负债与资产的到期时间可以精确匹配。换言之,作为证券化基础抵押物的贷款可以在交易期限内得到全额清偿。与此不同的是,如上文所述,期限错配是理财产品结构的固有问题。
这一根本差异有助于说明近期中国金融市场监管机构对鼓励资产证券化发行的重视,此举与其他地区的监管机构一致。除了分散风险、扩大银行资金来源、降低政府对金融业的隐性支持之外,资产证券化市场的扩张有望减少经济活动中期限错配的情况。即使证券化可能会带来某些新的风险,但与常见的理财产品结构相比,证券化的确具有一定优势。
影子银行与系统性风险
最后一系列因素涉及影子融资的资本市场模式和类银行模式在系统性风险和向实体经济提供信贷方面的不同影响。
影子银行的两种模式均有可能产生系统性风险,表面看来十分相似:
1.均会引起信贷过度增长和资产泡沫;2.均可通过与常规银行业的互相关联而对后者造成风险;3.均涉及期限转换,不过贷款人无法直接寻求央行的流动性支持,因此面临撤资风险;4.均需要政府救助,以防止系统性问题蔓延或保护投资者。
但是,在上述任何一种情况下,表面的相似会掩盖两者重要的差异。
例如,虽然两种体系均会造成信贷过度增长,但两种体系骤然收缩导致的经济后果却大相径庭。在资本市场模式下,如果影子银行体系收缩,前期受益于影子银行体系的借款人的信贷渠道往往不会受到制约,假如常规银行体系仍然正常发挥作用,则借款人可以继续获得银行贷款,因为这些借款人通常有较好的信用质量。若影子银行借贷下降,面临风险的借款人不是该体系目前的借款人,而是当银行所谓的“蓝筹”借款人投向影子银行之际首次获得银行贷款的边缘借款人。
与此不同的是,中国的影子银行借款人的融资渠道通常很少。如果影子银行大幅收缩,依赖该渠道的借款人(例如中小企业)即使仍然有较好的信用质量,也可能无法获得融资。中国影子银行借贷的行业集中度相对较高,主要集中在房地产业,因而加剧了上述风险。借贷集中度不仅仅是影子银行的风险来源,对于依赖影子银行融资的行业也是潜在的问题。
另一个重要的差异是政府承担救助压力的来源。西方影子体系主要是批发市场,因此虽然政府可能需要提供流动性支持,从而降低不安定的撤资风险,但政府直接保护投资者免受损失的压力较小。
中国影子银行体系的债权人主要是个人投资者,这些投资者并没有亏损的预期,部分原因是其认为会得到银行或政府的兜底救助。因此,政府可能会面临巨大压力,不仅要提供系统流动性支持,也需保护投资者免受损失。此外,如果投资者开始担心会亏损,则可能会突然从影子银行体系撤资,引发该体系骤然收缩,并切断对融资渠道不足的行业的信贷供应。
影子银行货币政策 篇7
1文献综述
各学者对影子银行系统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然而研究关于影子银行系统对我国货币政策影响的文献主要都是从传统的主流货币理论视角进行的剖析。Friedman,Milton认为货币是一种便利交易的中性媒介,与实体经济没有实质联系,货币供给由国家控制,具有外生特性,因而中央银行的功能如同“用直升机直接在空中抛洒货币”[1];Gorton和Metrick研究了影子银行在回购市场中的信用创造机制,并抽象分析了其货币供给机制,从而可以分析得出其对货币政策的实施及效果的影响[2]。国内学者也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王增武认为影子银行体系的诞生模糊了中央银行政策的窗口指导的口径,我国每年的新增货币供应量将大幅超过中央央行为达到货币政策目标所设定的信贷规模上限,进而影响货币政策预期效果[3];周小川注意到部分影子银行具有和商业银行一样的货币创造功能,使得货币乘数的实际值高于理论值,放大了货币乘数的效应,央行亟须加强货币政策的关注度,并考虑新情况下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变化[4]。以上的代表性研究主要是从传统的主流货币理论视角分析影子银行体系对央行货币政策的实施及效果产生的影响,
然而从非主流货币理论的视角看,于泽对我国的M2呈顺周期特征,货币政策没能逆经济风向而动,此现象的出现不是因为央行对目前以货币总量为中介目标的货币政策策略执行不力,而是央行根本无法控制货币供给量,其原因是货币量在现代银行体系内是内生变量[5];线文,冯晓英阐述了货币内生于经济体本身,而且央行的货币政策也应以利率调控为货币政策工具的调控核心[6];贺建清认为近几年,中国基础货币没有过快增长,但是市场中的整体流动性增长迅猛,且货币主要不是由中央银行外生供给的,而是产生于为投资而融资和资本资产头寸融资的过程中即货币内生于经济体本身[7];吴立雪通过对美、中、日三国的数据检验得出基于现代金融市场发展使得一部分货币脱离传统银行体系,而流转于影子银行体系中,例如资产证券化、私募基金等,同时,企业和个人通过金融市场直接融资,可以依靠商业银行提供的信贷,从而对信贷形成了一种替代。结果是一方面货币量受到干扰,另一方面信贷量也受到干扰,中央银行难以通过调整基础货币的方法影响到货币供应量[8]。因此,中央银行从来没有也不可能去控制货币供应量,货币政策则只能决定银行间的隔夜拆借利率,即联邦基金利率才一直是最重要的货币政策目标利率,并非是如表面现象的控制货币供应量来达到货币的供需平衡。
2基于货币内生供给的分析
2.1货币供应量视角
从货币的本质即债权-债务关系出发,它属于国家的一种记账凭证,就是一种抽象的概念。经济活动产生债权债务关系,为偿还这种债权债务关系就产生了一种方便交易的媒介,这是货币在行使其所具有的基本职能。在现实经济中私人发行的借据由于个人的信用程度等因素的限制,不能够在大范围内流转,因此就需要信用程度更好一些的第三方借据来实现清算,但是在不同银行之间也会存在信用程度的高低,为了在银行间进行清算就需要第三方信用程度更高的货币进行清算即国家货币。这就形成了经济活动中的债务金字塔。在现代货币体系下,从货币的本质出发分析得出货币的创造过程,且任何经济体的正常运作都符合债务金字塔的层级结构,而影子银行属于非银行金融机构,因而从债务金字塔的层级看其属于最底层的私人支付体系,只是在其经济交易的清算时使用权威货币———国家货币而已,债务金字塔结构如图1。
甲乙银行间及银行与中央银行间的清算需要用比其本身权威级别更高的第三方负债(国家货币)完成,经济体A与B,C与D间的清算需要用比其本身权威级别更高的第三方负债(银行货币)完成,B、C间涉及不同银行间需要国家货币清算,由此可以看出,权威级别高的货币可以完成权威级别低的货币的清偿,但是权威级别的货币却不能清算上一层级权威性高的货币,否则权威级别高的货币其权威性得不到保证,这样一个国家的货币体系就会瓦解。
内生货币理论出发点是货币的本质———债权债务关系,而最重要是的货币的创造过程的起始点即经济体的真实有效需求,这样现实经济中有了有效需求,银行就会对其进行贷款,前提是银行先要对借款人的信用程度及能力进行详细的调查,符合条件的才会对其发放贷款。而发放贷款即银行先购买债务人的债务,同时银行创造了自己的债务(因为银行不能平白无故的创造货币)即银行的这一行为就把底层的债务转化为了上一层级的债务———提高了债务级别,启示银行贷款的本质就是债务升级的过程。从中可以发现在贷款活动中主动权是掌握在银行对实体经济中的有效需求的判断即评判借款人的信用程度(借款者的合格性)。债务级别的高低不同其所承担的风险也会有所不同,影子银行体系的债务就属于低级别的债务,其权威性低于银行债务,因此影子银行体系蕴藏极大的风险。其账户关系如图2。
影子银行体系虽然使用我国的国家货币 (人民币)进行清算但是影子银行并非是银行机构,仍是处于债务金字塔最底端的私人支付体系层级,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经济体中真实的货币需求。这样商业银行应该在一定程度上满足其有效真实合理的货币需求,进一步把其纳入到银行的监管体系中来,从而使得中央银行发挥其需要适应性的提供准备金的功能。
传统货币理论主要以“可贷资金理论”为主要支撑即中央银行将货币贷给商业银行,然后银行就获得了放贷资金的来源,有了可贷资金银行就可以进行放贷,继而利用货币创造乘数的作用使得派生存款成倍的得到扩大,这样银行就通过这样一个过程:存款→贷款→派生存款,创造了数倍于原来存款的货币。其中银行贷款的来源是中央银行提供的即中央银行能够控制货币的供应量继而得出货币具有外生的特性。然而后凯恩斯货币理论认为货币内生供给的创造过程:贷款创造存款即中央银行适应性的提供这些存款的准备金。在现代日渐成熟的金融体系下,市场中必然存在一些企业等机构为了投资获利而需要进行融资的需求,同时市场中存在所谓的“理性经济人”具有交易动机、谨慎动机、投机动机即凯恩斯的“流动性偏好”,市场经济中存在的这些情况都会产生对货币的需求,商业银行就根据企业或个人的需求及其信用状况向其提供贷款,这样就会使得企业等又把从商业银行获得的贷款存入银行,从而使得银行负债(银行货币)增加,而在“债务金字塔”体系中,银行的负债需要更高权威性的货币(国家货币)来进行银行间或银行与中央银行间的清算,这就迫使中央银行发行最具权威性的货币(国家货币)来完成清算———倒逼央行发行机制,在这个过程中贷款创造了存款;这样一个过程中并非是如传统理论所述的存款创造贷款的过程,由此可以看出中央银行只能被动的适应性的提供所需的货币。
由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在真实的经济体系中,货币是一种自下而上内生的过程,而不是像传统所说的自上而下的外生过程,所以中央银行对货币供应量的控制是被动性的适应下层的有效真实合理的需求,也并非如传统理论而言的中央银行可以直接控制货币供应量来对经济进行调控。在现代信用货币体系下,影子银行在发挥其所具有的信用创造、期限转换和流动性转换等功能时,使得市场中的信用货币流动性得到大大提高,继而使得央行能够观测到的现实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减少,这样就使得中央银行适应性的提供货币量的举措受到干扰,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间接的使我国的货币政策不能得到应有的效果。中央银行不能直接控制银行的货币量,即使有也是很微弱和间接的。
2.2从准备金的角度看
传统理论基于“可贷资金理论”认为银行必须有足够的存款,才能发放贷款;而后凯恩斯货币论者认为银行存款并不是用来发放贷款的,但是这并不是说银行不需要存款,恰恰相反,吸收存款对银行也是十分必要的,因为银行在发放贷款后,当贷款被提走时就需要进行清算,这时必须要在中央银行的准备金账户进行清算,为了满足客户的随时提取就需要银行有足够的准备金作为保证,银行不断进行放贷,就创造更多的存款,即需要更多具有流动性强的资产进行偿付,在坏账(流动性差且不能偿付)增多的同时因而需要拉存款,从而提高其存款准备金量进行必要的偿付。在20世纪70年代的绝大部分时间里,美联储明确的把联邦基金利率作为盯住货币供应量的中介目标,如果货币供给增长速度超过美联储的目标,美联储就会提高联邦基金目标利率。如果美联储在公开市场操作中没有向银行体系提供充足的准备金,这样就导致银行只能通过贴现窗口获得准备金,且美联储不能在贴现窗口拒绝向银行提供所需的准备金,最终结果就是美联储发现它无法控制准备金。从美联储的实践中,从政策视角看,银行准备金的数量不是一个可以由中央银行随机决定的变量。在现代金融体系下,一般银行之间的资金往来都由有中央银行来进行清算的,且票据都是按照面值进行清算的,如果一张票据被提交至清算部门,但是付款银行没有足够的准备金,那么就无法按照面值进行清算,继而可能出现两种结果:不按面值清算或是由中央银行向该票据开出行放贷出清算所需的准备金。现实中,由于票据都是按面值清算的,所以央行别无选择,只能向准备金不足的银行放贷所需的准备金。这样中央银行就在一定程度上充当了最后贷款人的角色。在现实中,即便没有法定准备金的要求,央行也是不能够决定准备金量的,因为准备金是不支付利息的,所以银行都尽量减少准备金的持有量(供求不平衡时进入隔夜拆借市场)。央行是通过观测隔夜拆借利率的变动获得准备金总额的及时信息。因此准备金是否法定已无关紧要。
传统货币理论认为影子银行其金融理财产品拥有较高的流动性和变现能力,且其收益率高于商业银行,从而使得公众持有现金的成本增加,这会使央行通过对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调整管理超额准备金无法实现同时影响了货币的创造;后凯恩斯货币理论认为央行不能够决定法定存款准备金的数量,央行只能根据银行的需求适应性的提供其所需,而面对银行体系中出现的超额准备金,从整个银行体系看,其认为在同业拆借市场(联邦基金市场)中进行超额准备金的借贷,超额准备金只是在银行间周转,却不能够被消除。然而为了防止联邦基金市场出现零利率的情况,中央银行或是财政部就必须要减少过量的准备金,这就需要政府通过发行债券来实现。那种认为政府债券是为政府赤字支出融资的观点也是对财政赤字的一种误解,政府发行债券的目的是以有息的金融产品替换无息的货币,就如勒纳的第二功能财政定律所言“只有当公众实际持有的无息货币超过意愿持有量时,债券才能被销售出去”,政府的债券销售仅仅是为维持一定的利率水平而实施的市场操作,其在本质上属于一种货币利率政策。
在后凯恩斯货币理论的分析下,我们认识到这样一个现实,如果银行在面对一个有价值的客户时并且该客户有贷款的需求,银行就会向其提供贷款。贷出款项之后银行才会进一步设法获得准备金来达到法定准备金的要求,如果在银行体系中法定准备金的总量短缺,中央银行必须要通过公开市场操作或是贴现窗口把准备金注入银行体系。美联储的货币政策变量是准备金的隔夜拆借利率即目前美联储的联邦基金利率,也就是说中央银行可以外生的决定这种短期的利率。中央银行可以外生的设定一个基准利率以便于央行更好的进行监测经济体中对准备金数量需求的多少。因为当银行准备金短缺时,就会使得市场上的准备金利率提高即会出现准备金利率高于基准利率,这是市场中准备金需求增加的信号,央行这时就可以适应性的提供准备金,若准备金利率太高即金融体系中准备金严重短缺,就会引发金融体系的偿付风险。关键是央行如何设定基准利率即货币政策目标的盯住量,可以说市场利率与基准利率的变化是央行进行货币政策调控的观测点。传统分析认为影子银行体系不能像商业银行那样吸收存款,因而为获得资金只能通过高利率吸引投资者,从而壮大自己的资金池,可能就会形成“储蓄转投资”的现象,这样就间接影响了央行对法定准备金率的控制,从而影响货币政策的有效性;但是如后凯恩斯货币论所述,准备金根本不是央行进行货币政策调控的有效手段,因而其分析也是有误的。中央银行对发定准备金的控制只是为了保证银行体系的正常清算活动,避免出现偿付危机的一种有效工具。
2.3从货币乘数的角度
传统的理论认为货币乘数把基础货币(现金加准备金等高流动性货币)的变化与货币供应量的变化联系在一起,即货币供应量等于基础货币与货币乘数的乘积,在最简单的模型中货币乘数就是法定准备金的倒数。在现实中银行放贷是独立于准备金头寸的,因此银行发放贷款时并不受准备金的限制,银行能够在事后通过借入准备金的方式满足法定准备金的要求。银行的信贷行为受准备金价格(联邦基金利率)以及资产预期收益率的影响,但并不受准备金头寸的影响。后凯恩斯货币论认为货币乘数的概念颠倒了因果关系:货币供给的变化导致银行准备金和基础货币的变化,并非是相反的。各种实证研究表明,准备金变化与货币供应量变化之间的高度相关性恰恰就是美联储适应性调节的证据。因为美联储不能够对于准备金总量外生的进行控制,且美联储也就不会采用一个货币乘数去实现货币总量的控制目标。事实是准备金是赖于货币需求,当准备金增长率超过美联储所认为的与货币增长目标相协调的水平时,就会使得美联储提高银行的隔夜拆借利率并最终降低货币供给的增长。如果利率水平较高,就会使银行通过金融创新减少法定准备金,也就是说只要有融资需求,即使利率提高,货币供应量还是会继续增加。这就导致货币乘数不稳定,从而导致货币供应量与准备金之间的关系无法成立。因而货币供应量的导致基础货币的变化,从贷款创造存款的流程也可得知即:经济体的有效需求→产生贷款需求→商业银行贷款增加→企业银行账户存款增加(当企业提走存款时,银行就需要准备金进行清算即需要央行发行的基础货币)→企业支付工资,工人收入增加→消费提高→企业利润增加→偿还贷款。
3结论及政策启示
在现代金融体系下,银行是在从事一种创造自身债务即银行货币的非中介金融机构。其创造自身债务的过程就是通过贷款创造存款,再根据清算需求寻求准备金进而寻找基础货币,而中央银行则通过再贴现或再贷款的方式适应性的提供准备金。因而货币是一种由下而上的内生于经济体本身的过程,这样的理论分析和实践中使我们认识到:中央银行不能够有效的控制货币供应量,为达到货币政策目标央行应该转变货币政策调控盯住目标并以目标利率(联邦基金利率)为盯住目标。对于影子银行对货币政策的影响,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经济体中的货币需求,因而中央银行应在进一步核算影子银行规模和合理预测经济体资金需求的基础上适应性的提供准备金,同时加大对信贷质量的管理,而非单纯的数量型控制。
影子银行货币政策 篇8
(一) 影子银行体系的定义
Zoltan Pozsar, Tobias Adrian, Adam Ashcraft, Hayley Boesky (2010) 认为影子银行是金融中介部门, 它进行定期、信用证和没有中央银行流动性或公共部门信誉担保的流动汇款。影子银行包括金融公司, 资产支持商业票据 (ABCP) 、有限目的 (limited-purpose) 金融公司、结构性投资工具、信用对冲基金、货币市场到期票据、证券借贷和政府资助企业。影子银行通过一系列的证券资产和证券资金技术 (如ABCP、资产支持证券、托收债务义务和回收债券) 信用中介连结成一个垂直的长的中介链。这个中介链把影子银行联系成了一个网络, 这就形成了影子银行体系。
(二) 影子银行体系的参与主体
影子银行体系最主要的参与主体包括投资银行、对冲基金、结构投资载体和货币市场基金等, 它们都是信贷市场、资本市场、金融衍生品和大宗商品交易、杠杆收购领域的主要参与者。
(三) 影子银行体系的信贷中介工具
影子银行体系只能通过技术手段进行风险转移, 因为实现完全消除是不可能的。转移风险的第一个手段就是资产证券化, 继而是开发出各种结构性衍生产品以及信用产品, 在把国家经济推向高潮的同时, 也为未来的金融危机和经济衰退埋下了隐患。
在资产证券化这个平台之上, 信用衍生产品为银行和影子银行体系中的金融中介机构提供了更为灵活管理信用风险的工具。利用信用衍生产品, 可以实现风险的转移, 或者通过风险敞口交换实现风险的分散与调节。常见的信用衍生产品主要有信用违约互换 (Credit Default Swap, 简称CDS) 、担保债务凭证 (Collateralized Debt Obligations, 简称CDO) 等。
二、影子银行体系影响下的货币政策风险传导机制
影子银行资产负债表会增加实际经济活动, 这里先研究资产负债表增长的决定因素。一方面影子银行是通过短期债务进行融资的, 主要是依靠商业票据市场进行融资, 另一方面影子银行倾向于直接用资金持有资产担保证券 (ABS) 和抵押支持债券 (MBS) 。
因为金融部门负债方大部分来自于短期借款安排, 借款的成本与短期利率紧密相关。金融中介的杠杆受风险约束, 在变化频繁的市场中, 杠杆更具有风险, 信贷供给更加倾向于被约束。这是因为风险价值决定了资产负债表的规模, 风险溢价和信贷供给。
货币经济目前强调的是管理市场预期的重要性。通过短期利率和其与市场的相关性, 中央银行可以影响长期利率和抵押借款利率、贷款利率, 从而影响消费和投资的价格。实际上, 利率是资产负债表总量增长的一个重要解释变量。积极投资者资产的增长会使得这一体系风险承担能力增强, 因而会得到一个较低的风险溢价平衡, 实际项目融资中利率的降低又会导致信贷供给的增加。
积极投资部门和其他金融中介借款的目的是为了贷款盈利。银行提供的贷款更倾向于长期, 并不是用这些贷款增加负债, 而是随着积极投资部门和其他金融中介机构资产负债表的扩张, 会使风险市场价格降低。
图1显示了在宽松货币政策情形下, 这个论证的逻辑思想。目标利率的下降会引起资产价格的上升, 因此金融中介部门的净资产增加。与此同时, 杠杆部门会采用更高的杠杆扩张其资产。所以, 短期利率变化的影响是通过金融中介部门资产负债表的变化而扩大的。
传统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中, 银行信贷渠道强调的是对银行存贷款的影响, 同样影子银行体系影响下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所强调的风险传导机制也是基于对金融中介部门流动性的考虑。通过利率的影响会使银行或者影子银行体系中的金融中介部门受到影响, 并最终影响到信贷。在宽松的货币政策影响下, 银行的储备资产增加, 存款和贷款也会相应增加, 最终也会带来投资和消费的增长。此外, 资产价格的上升也会导致银行贷款组合的提高或者信贷质量的提升。同样, 由于利率的下降, 在宽松的货币政策下, 会使得影子银行体系中金融中介部门的资产价格提高, 最终提升信贷质量。
但与传统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不同的是, 传统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中的主要因素是资产的价格, 而在影子银行体系影响下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中的主要因素是风险的价格。此次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之所以影响如此深远, 正是因为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在近年来已经发生了变化, 其中影子银行体系起到了关键的作用。影子银行体系影响下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是通过利率的变化影响金融中介部门的资产, 进而影响风险的价格, 最终影响信贷的质量。由于利率的下降, 金融中介部门的资产负债表发生了变化, 资产的价值增加, 权益增加, 带来了新的债券的购买以及新债务的产生。由于没有很好的金融监管, 债务越来越高, 这一过程中次贷产品过度衍生, 风险不断被放大或低估, 整个影子银行体系市场各环节都存在着严重的道德风险。
三、货币传导过程中的风险分析
(一) 产品创新风险
影子银行体系中的金融中介机构通过不断的创新, 创造出一些复杂的信用衍生产品, 使得影子银行体系结构更加复杂, 提高了投资者的风险判断难度, 市场的信息不对称程度提升。
为实现将手中的资产出售给其他投资者的目的, 影子银行体系的各参与主体使用资产重组、分割打包、信用担保等手段或技术, 提高衍生产品的信用等级。这就不可避免地使产品结构的复杂程度更难判断, 让投资者无从理解, 而影子银行体系的各参与主体也有意识地利用这些复杂的信用衍生产品掩盖其资产的真实风险水平, 即使是获得信用评级很高的产品的优先级其实也蕴含着极大的信用风险。但是由于评级高的产品容易被影子银行体系的各参与主体, 比如养老基金等机构投资者所购买, 而产品的中间级和股权级通常被投资银行和对冲基金等机构所持有。这样就使得信用风险转移到了市场的各个层面。
(二) 评级过程中的风险
依靠向证券发行人收费取得收入的评级机构, 与发行者的利益基本是一致的, 这就造成了与投资者利益的冲突。对于申请型的评级过程而言, 显然存在着评级机构为了获取更多的收益, 而发行者为了获得更高的信用评级, 双方为了各自的利益就会导致评级的不准确;对于主动型的评级过程而言, 虽然并非是发行者主动寻求评级, 但是由于评级机构在市场较少公开信息的情况下进行的主动评级很难准确, 会导致信用评级过低, 这就使得发行者最终又会寻求评级机构的重新评级, 最终也会导致评级机构与投资者利益产生冲突。基于此, 评级过程中难免会出现风险。
四、结论
(一) 传统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方面
基于对传统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从投资渠道、消费渠道、国际贸易渠道和信贷渠道的认识, 在新形势下, 传统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发生了进一步的深化, 尤其以利率和银行传导机制最为突出。传统的利率传导机制强调的是实际利率对实体经济的影响, 而目前利率对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的影响显得更为重要, 并通过对两个市场的影响进而对实体经济产生作用。传统的银行传导机制强调的资产价格对信贷的影响, 较好地诠释了此次金融危机, 但是发生资产价格的下降是由于金融市场风险积聚、流动性收缩的影响。
(二) 影子银行体系影响下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方面
此次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前, 传统银行在短短几年中很快被以市场为基础的其他金融部门追上并超越, 作为力量最雄厚的影子银行体系的金融中介部门更是通过杠杆操作持有大量证券、债券和复杂金融工具, 最终带来了蔓延全球的金融危机。
通过对影子银行体系影响下的货币政策基于风险的传导机制理论模型的建立, 发现金融中介部门总的资产与风险的价格和流入实际项目中资金的可得性存在对应关系。中介部门总资产越大, 风险的价格越低, 信贷越容易获得。影子银行体系的参与主体基本都是以借短贷长的盈利模式运营的, 高杠杆特征使得一旦市场出现流动性风险时就会牵动整个金融体系。
(三) 货币政策通过影子银行体系传导的经验借鉴
美国是影子银行体系发展最繁荣的国家, 其对货币政策通过影子银行体系的传导的实践总结有着重要的意义。在金融危机爆发之前, 影子银行从作为商业银行部门的一个很小部分到几乎要赶超商业银行部门, 取得了跨越式的发展。
由于我国金融发展还比较缓慢, 证券化起步比较晚, 只存在着一些“类影子银行体系”, 如银行的资产证券化以及企业的资产证券化等。
在影子银行体系影响下, 金融中介部门进行产品的创新和监管部门选择监管的均衡取决于监管部门机构的数量、信息透明度、金融中介部门资产的数量、货币供给量与市场利率。而金融中介机构进行产品创新、评级机构选择公平和监管部门选择监管的均衡取决于评级机构的额外收益、评级机构信誉的损失、监管部门监管成本、监管部门在评级机构进行不公平评级时及时监管受到的奖励与未及时监管受到的信誉损失。
摘要:从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角度对此次全球金融危机运行轨迹进行分析, 发现此次金融危机正是由于影子银行体系影响下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在金融发展中不断深入所引起的。在影子银行体系影响下货币传导中存在产品创新风险、评级风险等, 应从传统及影子银行体系影响下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入手, 借鉴已有的经验, 完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
关键词:影子银行体系,货币政策,传导风险
参考文献
[1]Zoltan Pozsar, Tobias Adrian, Adam Ashcraft, Hay-ley Boesky.Shadow Banking[R].Federal Reserve Bank ofNew York Staff Report, 2010.
影子银行货币政策 篇9
美国金融稳定委员会2011年将影子银行定义为“正规银行体系之外, 游离于传统银行监管, 易引发监管套利和系统性风险等问题, 包括各类相关机构和业务活动在内的信用中介体系”。周莉萍 (2011) 通过研究发现, 影子银行影响美联储货币政策, 利率不再由其单独决定, 而取决于包括影子银行体系在内的整个社会资金供求, 影子银行创造的广义货币供给量影响美联储政策预期。
国内大多学者, 如陈剑、张晓龙 (2012) 实证检验了影子银行对我国货币政策的冲击, 发现影子银行对货币政策的首要目标———稳定物价 (CPI) 的影响较弱, 影子银行仅影响货币供给量, 但对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削弱并不明显。影子银行对我国物价稳定是否产生影响及多大程度上影响我国货币政策有效性, 成为笔者研究的重点。
本文从实证角度, 运用VAR模型检验影子银行信用创造对我国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影响, 为央行把影子银行信用创造纳入社会融资总量控制范围、创造新型货币政策工具及监管当局进行监管提供依据。
二、文献综述
龚明华 (2011) 认为, 影子银行包括民间金融、地下金融、住户内部借贷活动及正规金融体系中由于资料收集和统计监测缺陷而被遗漏的金融活动之和。李波、伍戈 (2011) 认为, 影子银行挑战了货币政策的调控目标, 商业银行超额准备金没完全反映到调控结果中, 影子银行加快了货币流通速度。周小川 (2011) 认为, 部分影子银行有货币创造功能, 央行应关注新情况下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变化。骆振心、冯科 (2012) 认, 为影子银行信用创造增加了信贷供给, 扩大了货币供应量, 影子银行确定的利率更能反映市场资金供求, 偏离了央行对利率和货币供应量的调控。于菁 (2013) 实证检验影子银行对货币政策最终目标的影响, 发现影子银行对经济增长和物价稳定都产生一定影响, 但首先表现在物价上, 对物价影响更加明显, 引起物价短期内剧烈波动。
三、基于VAR模型的实证检验
(一) 指标的选取及说明
1.本文借鉴龚明华的定义, 在李建军和毛泽盛、万亚兰 (2012) 的研究基础上测量影子银行信用创造规模。
2.肖志勇、刘涛 (2009) 测量货币政策有效性时, 选取指标是CPI。本文将CPI设为因变量, 影子银行信用创造设为自变量, 选取1992~2012年的CPI (以1992年为基期, 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12》及国家统计局网站公布的数据测算) , 由于影响CPI的因素不只影子银行, 本文选取M0、M1作为自变量, 重点考察影子银行对我国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影响程度。
注:c代表常数项, t代表时间趋势, k代表滞后期阶数。
(二) 实证检验
1. ADF平稳性检验
从表1可看出, 在10%显著水平下, LNCPI、LNM0、LNM1、LNSB的ADF值均高于其临界值, 接受原假设, 这四个序列均含有单位根, 因此都不具平稳性。经过一阶差分后, 在10%的显著水平下, 这四个一阶差分序列ADF值均小于临界值, 满足平稳性检验, 故都属于一阶单整变量I (1) 。
2. VAR模型检验
图1中的黑点表示AR特征多项式的根的倒数, 这些点都位于单位圆之内, 表明所估计得VAR模型是稳定的。
3. Johansen协整检验
如表2, 第一列“None”表示原假设“存在零个协整关系”, 该假设下的迹统计量等于34.78339, 而5%的临界值等于27.58434, 最大特征值统计量大于临界值, 拒绝原假设, 至少存在一个协整关系;“At most 1”表示至多存在1个协整关系, 迹统计量等于19.27041, 小于5%的临界值为21.13162, 接受原假设, 从而最大特征值统计量检验结果表明在5%显著水平上存在1个协整关系。
4. 格兰杰因果 (Granger) 关系检验
结果表明, 1%显著水平下, 影子银行LNSB和货币供应量LNM0、LNM1是引起我国货币政策有效性失灵的因素, 且LNCPI是引起LNSB变动的因素, 但不是引起LNM0和LNCPI变动的原因, LNCPI和LNSB互为因果。
5. 脉冲响应和方差分解
图2、图3、图4分别表示变量LNSB、LNM1、LNM0对LNCPI扰动的影响, 从中可以看出, 影子银行和货币供应量LNM0、LNM1一样在第10期之后, 趋于稳定, 且在正向冲击上, LNM0对LNCPI的冲击峰值最大, 冲击最明显, 其次是LNM1, 最后才是LNSB。但在负向冲击上, LNSB则是最显著的, 在正向冲击上, LNSB滞后3期, 另外两个滞后4期, 在负向冲击上, LNSB滞后4期。
从表4可看到, 在第1期预测中, CPI预测方差全部由其自身扰动所引起的。在第2期预测中, CPI预测方差有60.60719%的部分是由其自身扰动所引起的, 有2.057514%的部分是由影子银行扰动引起的, 且在第三期的时候, 影子银行引起CPI扰动虽下降至1.490107%, 但大体呈上升趋势, 在所考察的10期范围内, 最大达到7.818780%。这说明影子银行是影响我国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因素, 货币当局应把影子银行信用创造纳入社会融资总量调控并创新货币政策工具。
四、结论及建议
随着影子银行信用创造作用的增强, 我国传统货币政策调控失效, 应在完善数量型工具的基础上推进价格型工具的使用, 更加有效地实现宏观调控目标;影子银行不像商业银行受到资本充足率的限制和存款准备金制度的约束, 隐藏着巨大风险, 也是此次金融危机爆发的主要原因。应将影子银行纳入监管范围, 加强对投资银行、对冲基金及场外市场交易的监管, 对影子银行设置最低保证金要求, 建立新型金融市场信息披露制度, 提高金融产品和金融市场的透明度。我国政府宏观金融调控集中于货币信贷, 影子银行成为企业规避调控的渠道, 货币政策仅关注信贷总量是不够的, 还应关注社会融资规模和结构的变化。
参考文献
[1]骆振心, 冯科.影子银行与我国货币政策传导[J].武汉金融, 2012 (04) .
[2]周莉萍.影子银行体系的信用创造:机制、效应和应对思路[J].金融评论, 2011 (04) .
[3]李波, 伍戈.影子银行的信用创造功能及其对货币政策的挑战[J].金融研究, 2011 (12) .
[4]]陈剑, 张晓龙.影子银行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基于2000-2011年季度数据的实证分析[J].财经问题研究, 2012 (08) .
影子银行、银行信贷与房价 篇10
一般而言,货币供给和银行信贷供给造成房产价格的主要原因之一,2007 年的美国次贷危机又解释了影子银行体系对金融危机的影响。先看一下下面的事实: 2006 年以后,股市和房地产对银行存款的分流再加上货币政策紧缩的刺激,影子银行发展得到刺激迅速发展。社会融资渠道明显多元化,相反此时的银行贷款相对紧缩,银行信贷2007 年比2002 年缩水了28% 。2008 年中国政府实施了一揽子经济刺激计划,带动了基础设施建设和房地产规模迅速扩张。2009年货币信贷大量增加,然满足不了社会融资需求,银行承兑记票业务与信托贷款等影子银行业务激增。之后经济逐渐趋于稳定,通货膨胀压力增大,产业结构失衡,系统性风险加大,为了遏制房地产市场过度发展。2010 年银监会叫停银信合作理财业务。2011—2012 年影子银行对商业银行之间的资金竞争有所减弱。直到2012 年下半年,房产价格大幅反弹,房地产市场投机升温,影子银行再度开始崛起,并与2013 年2 月份达到顶峰。2013 年以来,互联网金融的出现以及发展,以满足流动性为目的的影子银行越来越活跃。从中我们看出,影子银行和银行信贷从为房地产提供资金的角度看,他们是竞争关系,银子银行和房地产是相互促进、相互影响的关系。
2 正文
2. 1 银行信贷是如何促进房价高涨的问题
首先,先说明商业银行信贷扩张的三种方式: 第一种,信贷风险的总行负责制。商业银行的委托代理分为多种方式,总线来看有总行———省级分行,省级分行———市级分行,市级分行———县级分行,县级分行———镇级分行或乡级分行等,由于他们的贷款风险是由总行统一管理的,所以相对应的分行为了业绩会毫无顾忌地对外放贷。第二种,发放———出售信贷模式。此种模式是由商业银行发放贷款并将其打包出售给投资银行,然而投资银行又将其包装重组销售住房抵押贷款支持证券( MBS) 的投资者或者相关机构,然而这样就形成了二级次级债券,那些收入很少的甚至无收入的凭借其信誉也可以肆无忌惮地购买,从而促使商业银行信贷大量增加。第三种,薪酬制度和信贷扩张,商业银行的职员工资包括基本工资和绩效奖励。后者无异于是为了提高员工积极性和增加银行业绩的一大利器。所以员工为了增加收入,会更大限度地增加自己向国企或民企等需要贷款的融资者发放贷款。
然后,房地产就可以利用以上三种方式获得开发商开发房产的大量资金,进而促进房地产业的快速发展一直繁荣,进而促进投资者投资房产,导致房子价格飞速增加。
2. 2 影子银行的信贷扩张
本文提及的影子银行是狭义的影子银行,2010 年11月在韩国首尔召开的G20 峰会,金融稳定委员会( FSB)对影子银行的定义比较流行并且更具权威性。FSB提出狭义的影子银行是指正规银行体系之外,易引发系统性风险和监管套利的信用中介机构和业务,特别是那些包含期限或流动性转换,容易引发不完善的信用风险转移和一定程度杠杆累积的信用中介机构和业务。颜永嘉( 2014) 认为: 以银信理财产品,委托与信托贷款,私募基金和民间借贷等影子银行体系通过影响货币乘数来影响其信贷扩张。
2.3房地产价格增加对于商业银行体系和影子银行体系的影响
第一,房地产价格上升,会导致购房者抵押物价值增加从而使购买住房的人住房贷款违约率减低,这样的话商业银行的资产风险就会降低。如果银行的资产更加安全,商业银行的财务困境的概率就会大大降低,致使商业银行会更大限度的扩张信贷,使其进一步的暴露在房价泡沫的风险之下,一旦市场预期发生逆转,商业银行的超额贷款将使其承受巨大的不良债权的潜在风险,未来会引发银行系统的信用危机。
第二,房地产价格高涨,会给影子银行带来巨大的刺激,以银信理财业务和信托贷款为首的一些贷款会迅速增加,影子银行体系会大量的持有相关金融资产,给金融稳定带来了潜在的系统性风险和监管套利。
3 结论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得出,经济体中的信贷扩张对房地产市场存在着正向影响,因为商业银行的信贷额受到中央银行、银监会等相关机构的严格监控,所以影子银行体系在对产业结构的调整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现阶段我国的影子银行体系处于初步发展阶段规模尚小,和发达国家还无法相比。经过初步统计,截至2012 年年末,我国狭义影子银行总规模约10. 52万亿元,到目前为止,我国的狭义影子银行规模介于10 万亿~ 12 万亿。在一定限度下,影子银行、商业银行和房地产这种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上升的螺旋式关系是有力的,然而,由于影子银行缺乏监管和风险自控系统,加上房地产商为了追求利润最大化,自律性小。所以为了防范金融体系的系统性风险,以及产业结构的失衡,笔者提出以下三条建议。第一,加强宏观调控与微观审慎相结合;第二,时刻监督流向房地产市场的资金流,对其进行监控; 第三,成立影子银行监管机构,研究影子银行特征并对其健康发展进行引导。
参考文献
[1]易宪容.“影子银行体系”信贷危机的金融分析[J].江海学刊,2009(3):70-76.
何为影子银行 篇11
——美国著名法律经济专家和大法官 理查德·波斯纳
许多人想必对影子政府、影子价格等概念并不陌生,也听说过影子部队、影子爱人等名词,但对于影子银行这个概念,只怕了解得并不多。但它就在我们身边,并已广泛地进入到了普通人的投资理财生活。
忽如一夜西风来
影子银行的概念诞生于美国次贷危机爆发的前夜——在2007年的美联储年度会议上,美国太平洋投资管理公司执行董事麦卡利首次提出影子银行系统(The Shadow Banking System)的说法并被广泛采用。
在美国,影子银行包括投资银行、对冲基金、货币市场基金、债券、保险公司、结构性投资工具等非银行金融机构。这些机构的融资来源主要是依靠资产证券化,而不是如传统银行体系那样,融资的来源主要是存款。住房按揭贷款的证券化是美国影子银行的核心所在,它还包括资产支持商业票据、结构化投资工具、拍卖利率优先证券、可选择偿还债券和活期可变利率票据等多样化的金融产品与市场各种各样的信用扩张工具。因其高杠杆、高流动性、低监管、低透明度等特征,影子银行被认为是国际金融危机爆发的主要原因之一。它的潜在风险逐渐为世人关注,并西风东渐,引起了我国监管层的重视并掀起热议。
2012年10月10日,世界货币基金组织(IMF)发布的《全球金融稳定报告》提示中国关注影子银行问题,因为这有可能把风险转嫁给银行。
2天后,中国银行行长肖钢在《中国日报》发表署名文章称,中国银行业乃至金融业未来巨大的风险来自于以银行理财产品为代表的影子银行。肖钢在文中甚至称,有些理财产品是“庞氏骗局”,因为某些理财产品根本没有跟具体的投资项目挂钩,其发行仅仅是为了偿付此前发行的理财产品的本息。
肖钢的文章引起了轩然大波。党的十八大期间,当媒体向央行行长周小川和银监会主席尚福林提问时,中国影子银行的风险成了关注的中心。专家学者纷纷跟进解读,但观点各异。有视影子银行为洪水猛兽的,有当作歌声魅影的,更有看成有力推手的,甚至在对影子银行概念的界定上,也存在着很大的争议。
横看成岭侧成峰
对中国的影子银行如何界定成为了焦点。早在2011年9月,时任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所发展室主任的易宪容就给出定义:“只要涉及(非银行)借贷关系和银行表外交易的业务都属于影子银行。”他的同事、金融产品中心副主任袁增霆称,“认识中国的影子银行,最好按银行产品线和业务线来梳理。中国的影子银行主要指银行理财部门中典型的业务和产品,特别是贷款池、委托贷款项目、银信合作的贷款类理财产品。”该研究所金融重点实验室主任刘煜辉则进一步指出,中国的影子银行包含两部分,一部分主要包括银行业内不受监管的证券化活动,以银信合作为主要代表,还包括委托贷款、小额贷款公司、担保公司、信托公司、财务公司和金融租赁公司等进行的储蓄转投资业务;另一部分为不受监管的民间金融,主要包括地下钱庄、民间借贷、典当行等。
这种观点一度被媒体广泛引用,它的主要依据是2011年4月金融稳定理事会(FBS)发布的《影子银行:内涵与外延》报告。该报告就影子银行体系的内涵、风险成因、监管思路、监管方式等进行了阐述。金融稳定理事会认为,从广义角度看,影子银行体系是指游离于(正规)传统银行体系之外的信用中介组织和信用中介业务,其期限/流动性转换、有缺陷的信用风险转移和杠杆化特征增加了系统性金融风险或监管套利风险。从狭义看,将影子银行定义为“在正规银行体系之外运行的,包括实体和业务活动在内的信用中介体系。”
但随着2012年10月以来关于影子银行的探讨再掀波澜,对影子银行的概念如超越边界将引发监管难题的担忧开始强力出现,分歧的焦点集中在对FBS所说的“(正规)传统银行体系”究竟是机构实体还是(借贷)业务形式的理解上。
2013年1月11日,中国银行业协会专职副会长杨再平认为,在美国,狭义的影子银行是指次级贷款,广义则是指正规银行体系之外的信贷媒介,而所谓正规银行就是受到高度监管的银行体系。因此他认为不能把中国正规银行做的理财业务划为影子银行,更不能把银行理财、信托与典当、地下钱庄甚至非法集资等相提并论。10天之后,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长巴曙松也从概念过大容易引发过度监管以致影响金融创新和活力的角度指出,“现在有一个界定,就是把银行正常的表内、表外业务简单划为非影子银行和影子银行。实际上表外业务即使按照巴塞尔监管协议的框架要求,也是要计算风险全控的,只不过是有一个转化系数而已。我们把信托算进去,把银行正常的表外业务算进去,扩大了影子银行的范围。”
本刊观点:
宜从3个层面划分影子银行
角度不同,观点各异。我们注意到,FBS认为,“影子银行由影子银行实体和影子银行业务两部分组成”,这说明影子银行不仅仅是指实体,还可以具体指实体开展的某些业务。FBS还指出,“影子银行实体从事的业务包括:(1)接受存款类资金,(2)到期转移或流动性转移,(3)信用风险转移,(4)直接或间接信用杠杆。”我们的理解是,只要主营业务是上述4种业务之一以上的,均具有影子银行的特征。
从字面上看,影子银行,即有银行业务之实而无其名。传统银行的核心业务是什么?借贷,更广义上说是信用和资金融通业务。从这个角度来说,在中国,小额贷款公司、担保公司、财务公司、金融租赁公司、典当行等都可归入此类范畴。
而从影子银行在美国产生的背景来看,它是通过银行贷款证券化进行信用扩张的一种方式。其核心是把传统的银行信贷关系演变为隐藏在证券化中的信贷关系。这种信贷关系看上去像传统银行但仅行使传统银行的功能而没有传统银行的名义和组织构架,即类似一个影子银行体系存在。这本质上是一种创新,虽然说创新与监管总是一对绕不开的矛盾统一体。中国有没有这样的影子银行?有,但它们的表现形式不是实体而是业务,主要是各种理财产品,包括银行理财、信托、券商理财、投资型保险、阳光私募等。与美国相比,我国的这一类影子银行发展阶段也较低,而且整体上处于有关部门的监管之下。
还有一个较为敏感的部分,就是以地下钱庄为代表的民间借贷。就地下钱庄而言,当前仍然处于非法地带,但它显然构成了中国式影子银行的客观存在。
根据以上分析,我们把中国的影子银行分成了如表所示的3个层面。下表列示了从层面上对中国的影子银行进行划分的情况。
在以上3个层面中,地下和第一层面目前已得到业内公认,而且被不少业内人士称为中国狭义上的影子银行。第二层面是否属于影子银行尚存较大争议,赞同者把它们归入广义上的影子银行。而在我们看来,影子银行既然作为正规传统银行体系的“影子”,应至少具有两大特征:一,它依托正规传统银行体系而生,与正规传统银行体系在业务模式上应该更多是合作而非竞争关系;二,具体而言,它的业务模式应该是建立在传统信贷关系之上,通过贷款证券化等“创新”手段把传统信贷关系隐蔽化从而体现出“影子”功能。高盛驻北京经济学家乔虹说,“创新性工具能够让信贷隐身”,指的即是如此。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第二个层面能更好地体现国际上影子银行的本质所在,它们才是国际上狭义上的影子银行,理所当然应归入影子银行的范畴;而地下和第一层面则主要表现为中国的“第二银行”业务,把它们归入影子银行也能说得通。这些第二银行体现的是民间资本的力量,从事的是传统借贷业务,作为“替代品”,从本质上来说与银行的竞争多于合作。作为中国式影子银行,它们反映的是中国银行体系国家信用一统天下、民间资本尚不能有效立足的现状。
我国影子银行现状 篇12
“影子银行体系”一词由美国太平洋投资管理公司执行董事保罗·麦考利于2007年9月在美联储的年度会议上首次提出。但是他并未明确界定该词的含义, 而只是用其泛指“有银行之实却无银行之名的种类繁杂的各类银行以外的机构” (Mc Culley, 2007;李扬, 2011) 。由于研究视角以及划分标准的不同等原因, 一直未有一个明确而广为接受的定义。2010年5月, 美国“金融危机调查委员会” (FCIC) 在一份报告中将其定义为:传统商业银行体系之外的“类银行”的金融活动, 即从储蓄人或投资者手中获取资金并最终向借款方融资;其中大多数金融活动不受监管或仅受轻度监管 (FCIC, 2010) 。而“金融稳定委员会”在综合考量各方面的因素后, 于2011年4月从三个层面给出了一个较为全面的定义:影子银行体系广义上是指由在常规银行体系之外的实体及其活动所组成的一个信贷中介系统;影子银行体系狭义上是指上述系统中那些具有系统性风险隐患和监管套利隐患的实体及其活动;此外, 影子银行体系还包括那些仅为期限转换、流动性转换以及杠杆交易提供便利的实体 (如金融担保机构、债券与抵押贷款保险商以及信用评级机构) (FSB, 2011a) 。
二、“影子银行体系”的特点
(一) 不透明性, 未被监管触及。
由于这些影子金融机构属非银行类机构, 因此他们无需接受政府对银行的严苛监管, 其经营活动不公开、不透明, 相对比较隐秘;其经营背后也没有类似传统银行拥有的存款保险制度、最后贷款人等保护机制, 这使得其潜在经营风险较大同时, 影子银行的产品结构设计非常复杂, 这些金融衍生品交易大都在场外柜台交易市场进行, 鲜有公开的、可以披露的信息。
(二) 高杠杆性。
由于不受金融监管机构的监管, 影子银行不需要留存准备金, 资本运作的杠杆率很高, 这会导致整个金融体系的杠杆率随之升高, 系统风险得以放大, 给金融体系的稳定性带来极大的风险。
(三) 表外性。
影子银行与传统银行存在广泛而紧密的合作关系, 以实现多方“共赢”。比如, 商业银行可以深度参与投资银行的资产证券化和结构化投资, 但这些业务的运作由于影子银行的参与难被监管触及, 而且都游离于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表之外, 使得传统商业银行的业务边界被跨越了。
(四) 信用创造或信贷膨胀效应。
影子银行机构之所以被称为影子银行, 首先是因为影子银行部分替代了商业银行的功能边界和业务范围, 也以资金为经营和交易对象, 并具有实质上的信贷创造或信贷膨胀效应。比如, 结构投资工具就部分取代了传统银行的借短贷长的资金融通功能 (FSA, 2009) 。同时, 影子银行机构不受当局监管, 不需要留存准备金, 资本运作的杠杆率更高, 信贷扩张系数也更高。
三、我国影子银行现状
在我国, 正规金融体系的一部分和非正规金融, 都起到影子银行的作用。按照野村国际 (香港) 公布的数据, 2010年中国内地影子银行贷款余额为8.5万亿元, 等于当年银行贷款余额的17.8%、当年GDP的21%。与西方国家货币“脱媒”促进影子银行体系的生成和发展不同, 中国影子银行体系的发展, 首先是正规银行信用流入影子银行渠道, 影子银行的发展又增强了自身对体外资金的吸引力, 继而加剧了中国经济体系的“脱媒”现象。其次, 西方国家的影子银行和传统银行的信用相互补充, 共同构成了全社会的信用体系;而中国当前影子银行的信用却依赖于传统银行的信用, 因而不可避免地带有“权贵资本主义”和“裙带资本主义”的特征。
(一) 影子银行对我国经济的意义
第一, 影子银行是应我国市场需求而产生的。影子银行是商业银行在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应运而生的结果:一是迎合了商业银行规避监管资本约束的需求。《巴塞尔协议》对商业银行提出了最低资本充足率要求, 该协议对提高银行稳定性和创造银行间公平竞争环境发挥了巨大作用, 但同时也加大了银行的经营成本, 尤其面对投资银行等非银行金融机构的竞争, 银行的利润回报面临较大的压力。商业银行通过影子银行体系将贷款证券化并移至表外, 其监管资本要求也相应大幅下降。二是适应商业银行追求资产安全的需求。在资产证券化过程中, 使原来集中在商业银行的贷款风险分散到保险公司、基金等众多机构投资者;通过设计CDS等信用衍生产品, 在不需要将贷款转移出财务报表的情况下, 把长期困扰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转移出去。三是符合商业银行加速资产流动的需求。商业银行通过资产证券化使期限长的贷款变为流动性更强的债券, 可以在资本市场上定价和自由交易, 通过交易获取资金, 迅速扩大资产负债表, 资产流动性明显提高。
第二, 影子银行与传统银行互为补充。传统银行业以融资中介为主要功能, 主要依靠吸收存款、发放贷款和创造货币作为运行基础。影子银行则是以金融服务为核心, 它是应市场多样化的需求而产生的, 其资金来源不是储蓄存款, 而是通过商业票据、中期票据和债券进行融资;盈利模式不是为了赚取利差, 而是通过交易活动赚取中间业务收入;它充分体现了金融业的创新精神, 产品创新和服务创新层出不穷, 甚至可以为金融消费者提供“量身定制”的服务, 影子银行参与金融市场交易性业务和衍生业务, 可以弥补传统银行的经营风格和市场流动性不足问题。
第三, 有利于人民币国际化。在世界经济转型背景下, 国际社会面临政治和社会制度再造, 经济模式再定位, 生产、消费领域的政策制度和服务方式的再调整。为应对全球持续低迷的经济形势, 欧美竞相采用QE政策, 新兴经济和发展中国家被动释放本币, 储备货币功能多元化、货币政策的创新等国际金融新变局, 为人民币交易市场的发展提供了机遇, 建立与我国经济相适应的跨境人民币交易市场, 影子银行参与金融交易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四, 有利于中小企业融资, 拉动经济增长。截至2011年7月末, 我国在工商部门注册的中小企业已超过1, 023万家, 占工商部门注册的工业企业总数的99%, 其企业总产值、利税总额和出口总额分别占全国企业总数的60%、50%和近70%, 提供的就业岗位占全国城镇就业岗位总数的80%, 提供的产品、技术和服务出口约占我国出口总值的60%, 完成的税收占我国全部税收收入的43.2%。然而, 中小企业所获得的金融资源与其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却极不相称。尤其是自2010年初以来, 国家为控制通货膨胀, 采取紧缩性货币政策, 人民银行12次调增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 五次调增银行存贷款基准利率, 回笼银行体系流动性达到4.2万亿元, 大型金融机构的存款准备金率已经高达21.5%, 银行的可贷资金大量减少。同时, 银监会还严格控制贷款规模、贷款比例, 企业获得银行贷款的难度更是加大。据统计, 我国600万户中小企业仍然处于资金紧缺之中。中小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的“融资难”问题成为制约我国中小企业发展的瓶颈。
从表1的数据可以看出:第一, 我国中小企业大都主要依赖内源融资, 来自于外源融资的比例相对较小;第二, 我国中小企业的直接融资只占全部融资的3%左右, 直接融资发展滞后, 使中小企业的融资渠道非常狭窄;第三, 我国中小企业的间接融资主要来源于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地方性金融机构及商业信用等。从目前的情况看, 尽管股份制商业银行和地方性金融机构对中小企业的贷款有所增长, 但并未改变中小企业所面临的信贷约束状况。从总体上看, 我国银行针对中小企业的信贷门槛仍然较高。 (表1)
然而, 此时影子银行市场陡然升温, 其中活跃着一类相当于“资金中介”的机构, 如担保公司、信托公司、投资公司、典当行等, 它们将民间资金归集起来, 再通过自己的平台放款, 有效缓解了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
(二) 影子银行使我国面临的挑战
第一, 影子银行自身的风险性。由于影子银行自身的期限错配、自我加强的资产抛售循环、高杠杆率及风险跨境传递, 影子银行体系在繁荣金融市场、创造巨大收益的同时, 也存在严重脆弱性和不稳定性。次贷危机升级蔓延为全球金融危机的过程中, 影子银行就是危机传播的关键链条, 这也切实证明了影子银行体系的脆弱性和不稳定性。但是, 也应该看到, 历史上多次爆发的金融危机证明, 金融体系内生的不稳定性决定金融危机难以根本消除, 影子银行的风险只是金融体系风险的一部分。
第二, 影子银行发挥作用的局限性。影子银行在经济生活中发挥积极作用的同时, 也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 主要表现为:第一, 民间资本的关系型和地域性特征, 决定了影子银行的交易活动一般只能在一个狭小的地域内进行, 难以适应现代市场经济大规模经济活动的金融需求, 通常只是在正规金融部门发生市场失灵情况下的一种次优选择;第二, 民间金融部门的资金来源有限, 资产规模小, 抵御外部冲击的能力较弱, 容易遭受金融危机和挤兑等突发事件的打击;第三, 由于缺乏法律的保护和规范, 在民间金融市场中容易产生欺诈、违约、社会暴力等违法行为和大量的民事纠纷。
四、政策建议
监管当局应该对影子银行保持客观的态度, 努力提供完善的监管环境、加强对影子银行的监督力度, 同时也要利用好影子银行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更好地发挥其资源再配置的功能。
第一, 目前中小企业融资难成为我国创业型经济发展的主要障碍。由于我国商业银行对贷款业务设置了较高门槛, 中小企业板、创业板市场风险大, 弱小企业面临被机构恶意炒作危险, 因此, 监管当局应当充分利用委托贷款、贷款信托和民间借贷等影子银行体系作为资源配置方式的一种, 在当前紧缩的货币环境下, 适当鼓励、引导影子银行的发展, 为投资者创造利润价值的同时为我国中小企业发展做出贡献。
第二, 对影子银行的高利率现象设定门阀。以目前民间借贷、委托贷款的利率来看, 影子银行的平均年利润率达30%, 江浙部分地区甚至高达80%。对这种高利率现象, 监管当局应当对此设定门阀, 限定民间借贷等影子银行体系的最高利率值。同时, 对于不同地区、不同企业, 应当设定影子银行风险预警体系, 对公司偿还能力及融资行为加以跟踪。
第三, 开展银信合作、表内转表外的业务。对地区委托贷款、民间借贷的总量, 监管当局应加以控制, 尽快将影子银行业务正式纳入商业银行监管体系范畴, 对影子银行引入宏观审慎式管理体系。
第四, 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我国无论存款利率和贷款利率都不能真实反映资金的稀缺程度和供求关系, 一方面使得处于优势地位、能够以较低价格取得银行贷款的大企业和地方政府获取了寻租空间和产生投资冲动;另一方面也催生了融资类银信理财合作、民间借贷等基于市场需求而出现的产品与服务。在利率市场化改革完成以前, 难以根除这类影子银行的存在, 因为即使旧的影子银行模式消失, 由于资金的趋利性, 也会出现新的影子银行模式。通过利率市场化改革, 商业银行拥有资金自主定价权, 商业银行的竞争将由规模竞争变为价格竞争, 贷款价格更能真实反映贷款风险水平, 才能从根本上消除我国银行存在的基础, 使那些消极作用的影子银行因无利可图而消失, 同时促使那些起到积极作用的影子银行合法、透明运作, 防止监管套利和监管真空。
(单位:%)
资料来源:中国产业竞争情报网
参考文献
[1]王晓雅.次贷危机背景下影子银行体系特性及发展研究[J].生产力研究, 2010.11.
[2]钟伟, 谢婷.影子银行系统的风险及监管改革[J].中国金融, 2011.12.
[3]周卫江.影子银行的发展及其监管[J].财经理论与实践, 2012.3.
[4]侯健.影子银行发展对中小企业融资的影响研究[J].企业与银行, 2012.6.
[5]易宪容.中国“影子银行”的特征及风险[N].上海商报, 2011.9.6.
【影子银行货币政策】推荐阅读:
影子银行现状06-18
影子银行问题10-28
影子银行中国式07-29
影子银行的监管研究11-10
中国式影子银行05-25
影子银行是什么意思08-26
中国影子银行监管问题06-30
影子银行的风险与防范07-24
影子银行的优缺点11-13
影子银行体系与金融监管0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