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秋天的影子

2024-10-17

寻找秋天的影子(共3篇)

寻找秋天的影子 篇1

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下册三角形习题5.1中有这么一道题:指出图中有几个三角形, 并用符号表示出来。

解:有6个三角形, 它们分别为:

△ABC, △ABD, △ABE,

△ACD, △ACE, △ADE.

学习了《认识三角形》的同学都能很快完成这道题。但同学们并不了解在近几年的中考数学中, 都能寻找到这道习题的影子。请同学们阅读下面的例子, 从中体会习题与中考题的联系和区别。

例1 (2006、贵阳) 两条平行直线上各有 n 个点, 用这 n 对点按如下规则连结成线段:

(1) 平行线之间的点在连线段时, 可以有共同的端点, 但不能有其他交点;

(2) 符合 (1) 要求的线段必须全部画出。

图1展示了当 n=1时的情况, 此时图中三角形的个数为0;

图2展示了当 n=2时的一种情况, 此时图中三角形的个数为2.

(1) 当 n=3时, 请在图3中画出使三角形个数最少的图形, 此时图中三角形的个数为______;

(2) 试猜想:当对点时, 按上述规则画出的图形中最少有多少个三角形;

(3) 当 n=2006时, 按上述规则画出的图形中最少有多少个三角形? (提示:列表探索;)

发现规律:s=2n-2

解: (1) 4;

(2) (2n-2) 个三角形;

(3) n=2006时, 三角形的个数为2×2006-2=4010 (个) 。

例2 (2004、临沂) 如图4所示, 当 BC 边上有一个点时 (不与 B、C 重合) , 能构成______个不同的三角形;

当 BC 边上有两个点时 (不与 B、C重合) , 能构成______个不同的三角形;

当 BC 边上有三个点时 (不与 B、C重合) , 能构成______个不同的三角形;

BC 边上有10个点呢?有 n 个点呢?

(提示:从特殊到一般, 由简单到复杂, 关键找到规律)

分析:从左到右数起:

如图4所示, 含有 AB 边的三角形有△ABD, △ABC, 不再考虑含有 AB 边的三角形, 向右移动含有 AD 边的三角形有△ADC, 因此当 BC 边上有一个点时, 能够成2+1=3 (个) 三角形;

如图5所示, 含有 AB 边的三角形有△ABD, △ABE, △ABC, 含有 AD 边的三角形有 △ADE, △ADC, 含有 AE 边的三角形有△AEC, 因此当 BC 边上有两个点时, 能够成3+2+1=6 (个) 三角形;

如图6所示, 含有 AB 边的三角形有△ABD, △ABE,

△ABF, △ABC, 含有 AD 边的三角形有△ADE, △ADF, △ADC,

含有 AE 边的三角形有 △AEF, △AEC, 含有 AF 边的三角形有 △AFC, 因此当 BC 边上有三个点时, 能够成4+3+2+1=10 (个) 三角形;

按此规律, 当 BC 边上有 n 个点时, 能构成 (n+1) +n+ (n-1) + (nundefined (个) 三角形。

当 BC 边上有10个点时, n=10,

能够成undefined (个) 三角形。

同学们阅读了上面的例子是否有这样的体会:中考题其实就在我们身边, 中考题就是同学们平时做的习题的综合提高, 所以同学们做练习的时候应该注重对数学思想方法的认识和应用, 拓展解题的思路与解题的技巧, 找到规律性的解题方法, 从而提高整体素质。同时, 学习的目的是学会观察、分析和解决日常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通过实践感知, 探索数学知识的奥秘, 从中体会学习数学所带来的乐趣。

他们在寻找我的影子 篇2

从隔壁阿姨的肚子大起来的那天起,父母似乎对邻居有了前所未有的关注。妈妈不是谈论宝宝未来的样子,就是把挺着肚子的阿姨和当初的自己对比。想起父母平时的性格,这无疑让我感到不可思议。我想,兴许宝宝出生了,一切也就过去了。

宝宝出生的那天,父母兴冲冲地谈论起这事儿,那欣喜程度不亚于自己生了个孩子。我越发觉得父母这回的“高兴”有那么点“不正常”。谁知往后的日子里,这“不正常”更是有增无减。

每星期回家,饭桌上听到最多的就是隔壁宝宝的事:星期一,宝宝哭闹好像想要出去玩;星期二,宝宝只在爸爸怀里待了一会儿就哭着要妈妈;星期三,母亲去逗了逗阿姨怀里的宝宝,她一咧嘴开始眼泪汪汪地大哭;星期四,宝宝晚上10点还不肯睡觉,哭着要看电视最终把她爸爸惹急了……我惊讶隔壁的小孩竟然是如此的“小哭猫”,更疑惑这样的哭声怎会让父母津津乐道?

星期天一早,母亲打趣隔壁的宝宝不爱睡觉,一晚上哭了三次。我想平时的她分明应该抱怨吵得自己没睡好。

“你小时候比她乖多了,倒头就睡,不哭也不闹。”母亲带几分自得地加了一句。

那一刻,突然百感交集。

原来父母一直在拿他们记忆中的我和隔壁的小丫头对比?

十几年前的我,现在隔壁的她,两个不同时空的孩子,让父母只想在千篇一律的啼哭声里,细细清点逝去的年华,曾经的回忆?

在对哭声的谈论中,我也听到了许许多多关于小时候的我的事。“很乖,很乖”,这便是和隔壁宝宝对比后我听到最多的评价。他们一次又一次念叨着:当初一家人怎样轮流照顾我,爸爸早晨,奶奶上午,妈妈中午,姑姑下午,还有外婆、爷爷……那些时光的碎片,被我遗落在角落里,身后的父母却一次一次将它拾起。而我愧疚早已忘得一干二净的童年记忆让我没法和他们一起欣喜地回忆。

“小孩养大了就没意思。长大了一点都不好玩了。宁可每天累一点,养小一点的孩子。”当我两周回家一次时,母亲这样说。

忽然明白了为什么两人看着小宝宝会如此怀旧。令他们牵肠挂肚的才不是她夜里不停的哭声,只不过从那声音里,他们寻找到了我的影子。

寻找秋天的影子 篇3

一、母亲和耿东亮

母亲是耿东亮最初的塑造者, 这种塑造不仅是肉身的, 也是精神性格的。母亲对耿东亮的塑造是潜移默化的, 来源于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早在耿东亮的童年时期, 这种塑造就开始于强迫五岁的耿东亮接受母乳, 耿东亮读大学时强迫他吃鸡蛋, 规定他何时回家以及限制他的人际——不和女孩子交往, 这些落实到实际生活细节的事将耿东亮限定在一个方框之内, 他的人格、行为得不到自由的发展, 也感受不到自我对命运人生的掌控。不仅如此, “什么叫‘到死丝方尽’, 什么叫‘绵绵无绝期’, 最现实的注解就是过分的母性与近乎蛮横的母爱。母爱还在吐丝, 母爱还在结茧, 你在哪里咬破, 母亲就会不声不响地在哪里修补, 她修补的样子, 缓慢而又让人心痛, 你一反抗她就会把那种近乎自戕的难受弄给你看, 让你再也下不了口。”正是这种母爱让本性善良的耿东亮选择表面的接受和内心的逃避, 他寄希望于考上大学以躲开这种母爱, 从而决定了耿东亮在以后的每一次面对“被塑造”的命运时会做出的选择。怯弱成了耿东亮性格中一个最大的缺陷。

其实母亲童惠娴和耿东亮是相似的, 母亲的人生也经历了被时代环境, 丈夫耿长喜和作者的刻意塑造。母亲深入农村当知青是时代决定的;母亲被耿长喜玷污, 在相亲的阻挠下自杀未遂, 后又被逼嫁个耿长喜是农村环境和耿长喜塑造的结果, 毕飞宇在描写这一段时带有明显的宿命论的色彩:当童惠娴决定去看徐远时, “童惠娴一点都没有料到这个上午开始她的一生已经和耿长喜联系在一起了”;当她害怕绕远路, 为了避开耿长喜的纠缠时, “童惠娴的命运在这个错误的决定里产生了变异”。这两个决定虽然都是童惠娴做的, 但不难看出作者“命运决定论”的色彩, 几乎可以说是作者有意识地去塑造的结果。童惠娴对耿东亮近乎严酷的控制需要一个理由, 毕飞宇唯有将童惠娴的命运打造得如此多舛, 才能使之成立。这有悖于作者“性格决定命运”的论调, 刻意为之使这种悲剧性透露着更强烈的无奈感, 为后来性格刚烈的童惠娴的反抗而来的悲剧结尾埋下了伏笔。

性格刚烈隐忍的童惠娴和徐远发生关系后生下了耿东亮, 耿东亮的出生就成了母亲报复耿长喜的工具, 倾尽全力对耿东亮的塑造也体现出她性格中的刚烈和反抗命运的强烈愿望, 这种欲望破灭在耿东亮自身对于“被塑造”的反抗上, 其实毕飞宇在写五岁的耿东亮拒绝再吸母乳时就提供了童惠娴结局悲剧的暗示。

二、炳璋和耿东亮

炳璋, 炳的意思是“光明”, 璋是指古代一种圭形的玉 (毕飞宇对这个名字充满了偏爱, 在《青衣》中也用了这个名字, 成为说《那个夏季, 那个秋天》是《青衣》的源头的理由之一) 。从他的名字就可以看出此人刚正, 追求完美的一面。炳璋对音乐的狂热追求是他的理想, 当他的理想不能实现时, 只能寄希望于自己的学生。遇到炳璋的耿东亮就像进入一条隧道, “隧道的尽头有炳璋的理想与愿望, 他将沿着炳璋的理想与愿望穿过这条隧道。那里只有一个被设定的‘耿东亮’在等着他”。

在写炳璋对耿东亮的塑造时常用到“炳璋说”这样的字眼, 炳璋的话如同一把锋利的刻刀, 将耿东亮的嗓子乃至整个人雕刻成炳璋想要的样子——炳璋自己。炳璋说:“我正在塑造你, 我是你父亲”, 炳璋的形象就是中国传统的皇父形象, 这在某种程度上和童惠娴的皇母形象是一致的。科尔曼说:“相信父亲对孩子拥有绝对的权力”, “父亲是全面的创造者, 立法者, 对整个家庭拥有绝对的权力”, “皇父可能很想让孩子屈从于他的意志”⑷, 皇父的角色象征着一种掌控和创造的权力, 皇父对孩子常常非常严苛, 对它们各方面的发展都有相当严厉的要求, 他创造着孩子的形象, 并制定规矩让孩子遵守, 体现出皇父的立法和创造的双重作用。相似的是, 童惠娴也“立法”, 虽没有明文规定, 但她对耿东亮生活中的诸多限制就是“立法”的一种表现, 同时, “母爱”成为了她的“法规”得以实施的保障, 如同军队保障国家宪法的实施。童惠娴过分的母爱因此带上了一层暴力性, 使耿东亮屈服于她的意志, 从而额童惠娴成为了皇母的形象。可悲的是, 成了“小炳璋”的耿东亮不知道自己是喜是忧, 他这种“没个性”“没自我”的“个性”的缺失, 让他具有了一种“可塑性”, 在以后成为诸如李建国, 酒鬼等人积极塑造的对象。

面对母亲和炳璋的双重塑造, 只懂逃避屈服的耿东亮选择了老虎机, 其实这种选择正是耿东亮不满和不甘屈服的表现。“这么多年来耿东亮一直生活在别人替他设定的生活里头, 电子游戏同样是别人设定的, 可是操纵杆掌控在耿东亮的手上。”通过老虎机以及在老虎机上赢过一次的经历, 耿东亮开始觉醒, 他意识到自己有掌握命运的可能性, 这为他后来选择退学而进入李建国的公司埋下了伏笔。

作为主要人物的耿东亮, 年幼无知, 渴望成名使得他免不了被“父亲”和“母亲”双重塑造, 然而正是这样的双重塑造, 使得他在一种畸形的关系中越走越远, 最终脱离了自己的轨迹, 成为一个影子, 而这个影子, 只是每个人欲望投射的产物。

摘要:对于业已成名的晚生代作家毕飞宇来说, 《那个夏季, 那个秋天》作为他的早期作品实在不算经典, 笔调稚拙, 故事情节略显单薄, 几乎没有引起评论界过多的注意, 但“《那个夏天, 那个秋天》作为小说《玉米》和《青衣》的源头”⑵, 对于毕飞宇而言, 其意义却是不可小觑的, 本文主要分析其中主要人物关系。

关键词:母性,父性,那个夏季, 那个秋天

参考文献

[1][2]、《那个夏季, 那个秋天》, 毕飞宇, 上海文艺出版总社, 上海锦绣文章出版社, 2009年1月首版 (以下原文节选都是摘抄自这个版本)

[3]、《毕飞宇访谈录》毕飞宇, 《跨世纪文丛》, 长江文艺出版社, 2001年8月首版

上一篇:催化合成下一篇:综合性体育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