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上涨的因素(精选8篇)
寻找上涨的因素 篇1
一、农产品价格上涨对民生存在的影响
农产品价格的正常上涨说明了社会经济的发展,而农产品的非正常上涨则会对整个社会生活的和谐稳定产生极大的影响。农产品价格的非正常上涨将会导致居民的生活成本进一步提升,影响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大量的消费者为了减少物价上涨带来的影响,不得不通过囤积商品的方式,这就会导致农产品的价格进一步上涨,形成恶性循环。由此可以看出,农产品价格的非正常上涨对居民生活产生了较大的影响,进而对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产生影响,而且近几年这种现象越来越频繁,政府以及相关部门应该引起高度重视。
二、农产品价格上涨因素分析
(一)全球流动性过剩的影响因素
通货膨胀首先是一种货币现象,在全球金融危机的背景下,各国政府为了刺激经济增长,纷纷通过宽松的财政货币政策进行应对,这导致货币的供给量迅速增加,大量的商品价格不断上涨。我国也采取了一定的扩张性财政货币政策,货币供给量增加速度较快,导致货币超发。我国自身的货币高速增长,对物价形成了较大的上涨压力,加上国外的输入性通货膨胀,导致我国物价进一步上涨。
(二)农产品供给不足
农产品价格出现非正常上涨,还可能是由于农产品供给量减少。比如从2014年开始的大蒜大幅度涨价,与气候导致的产量下降存在较大的关系。但是,我国当前居民的需求不断增加,大蒜的产量下降很难满足这种需求的增加。同时,随着近年来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更加注重养生,绿豆作为保健品也越来越受到民众的青睐,需求量不断增加,价格也呈现出逐年增长的趋势。
(三)市场信息不对称
在市场经济下,由于信息不对称的普遍存在,导致产品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无法及时有效地进行信息交流,造成市场价格与均衡价格产生错位。农产品市场信息不对称主要表现在农产品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与政府之间、与农产品价格利益相关者之间的信息存在严重的不对称,尤其是农业生产的分散化、小规模化、地组织化以及农产品流通体制不健全导致这一现象进一步加剧。由于信息不对称,价格上涨之后,农民大面积种植,而在价格下跌之后,农民减少农产品种植面积,这样就会形成农产品价格剧烈波动的怪现象,成为炒作资金的最大借口。
(四)部分商业企业利用市场规则在背后操纵
有实力的资本只要进入主产区并掌握到相当一部分货源的话,那么它就具有了操纵市场的能力,进而通过市场操纵来获取超过正常价格之外的超额收益。部分企业有实力的资本在其主要集散地善用仓储设施,并建立起与各级批发商和经销商的合作关系,就有可能对相关产品的流通渠道施加决定性影响,进而操纵价格。有些经营者通过串谋联合压低价格,逼迫生产者不得不以较低价格,甚至以低于成本的价格出售自己的产品。有的经营者甚至通过相关产品的相互买卖,来回对敲,把价格哄抬上去,并从中获取暴利。
三、抑制农产品价格上涨的对策
(一)改革货币政策
我国为了应对全球金融危机采取了宽松的财政货币政策,虽然对经济形成了较好的刺激效果,但是导致农产品价格呈现出了较大的上涨。而随着我国逐渐走出经济危机,经济发展形势迅猛,我国财政货币政策也由之前的宽松型货币政策主见性适度货币政策逐渐调整,重点为保护增长,防止通货膨胀,调整货币结果。虽然当前仍然需要确保宏观经济政策的连续性以及稳定性,但是我国政府已经改变了货币政策的主要方向,对防止通货膨胀发挥了较大的作用。
(二)完善农产品价格保护体系
价格保护体系主要由农产品的目标价格、最低保护价格以及相关的配套政策构成,形成完善的农产品价格保护体系,从而保证粮食安全。政府可以通过经济手段调控农产品市场,通过将宏观调控和微观调控结合起来,建立稳定有序的农产品价格保护机制。同时,还需要加强市场调研工作,建立完善的农产品市场监测和预警机制。需要建立健全的国内和全球农产品信息体系,并定期发布最新农产品市场动态,保证农产品市场的稳定发展。
(三)加强对农产品炒作的管理
近几年来,我国农产品市场中出现了大量的炒作导致农产品价格增长过快的现象,针对这一现象,政府出台了“国十六条”,主要内容包括大力发展农业生产,稳定农副产品的供给,降低农副产品流通成本,确保花费生产供应等,主要目的是为了加大农产品的供给并降低农产品流通成本。严厉打击游资炒作行为,加强对农产品价格的监控。同时,需要从源头抓起,按照职能分工,切实加强农资市场与质量的监管,进一步规范农资生产、经营秩序,严格农产品市场准入管理,对生产、流通等环节中存在的假冒伪劣行为进行严厉的打击,对于实现对农产品价格的积极调控具有重要作用。
(四)加强对低收入人群的补贴
农产品是日常生活的必需品,由于各种原因导致的农产品价格非正常上涨,而受到影响最大的是低收入人群,在农产品物价上涨之后,他们的生活质量会受到较大的影响。针对这一问题,相关部门应该建立低保户生活补贴与物价上涨联动机制,当前已经有多个城市为低收入人群发放临时补贴,从而应对物价上涨带来的影响。这种联动机制但钱还存在一定的缺陷,相关部门需要进一步编制科学化、制度化的生活补贴和物价联动机制,同时还需要针对低收入基本生活费用价格指数进行研究,建立一个科学的指数体系,从而对补贴起到指导和联动的作用。
四、结语
近几年来,我国价格总水平基本处于平稳发展的态势,通货膨胀率处于较低水平,但是农产品由于多方面原因的影响,频繁出现剧烈波动,对民生产生了较大的不良影响。对此,政府和相关部门应该改革货币政策,建立完善的农产品市场监督机制,并加强对低收入人群的补贴,保证农产品市场的稳定发展,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
摘要:市场中农产品价格的频繁突然上涨,对居民的生活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同时也影响到了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论文对农产品价格上涨对民生的影响进行了讨论,并分析了当前农产品价格上涨的主要因素,最后提出了应对农产品价格上涨的策略,希望能够进一步控制农产品价格的稳定性,确保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
关键词:农产品价格,上涨,原因,对策
参考文献
[1]宋洪远.农产品价格波动、机理分析与市场调控[J].农业技术经济,2012(10):4-13.
[2]涂圣伟.我国重要农产品价格波动、价格调控及其政策效果[J].改革,2013(12):41-51.
寻找上涨的因素 篇2
xx县粮食局
民以食为天,粮食是人们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主要消费品。2006年9月开始,世界主要粮食品种价格攀升,全球食品价格指数上涨近三分之一,创1845年以来的最高值,引起世人极大关注。中国高层更是将事关食品价格上涨的粮食作为国计民生和社会稳定的重中之重对待,先后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及中央一号文件上,提出更加重视粮食生产和粮食安全的要求,以此作为避免通货膨胀的重要手段,同时,国家出台政策,把粮食价格监管列入政府宏观调控的对策措施,这对稳定粮价、稳定民心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是,据经济学家分析,低价位的粮价时代已经过去,粮价在一定幅度内的逐步上涨应当是正常现象,尤其是粮食生产经营成本的增长必然推动粮价的上涨。
粮食生产经营成本增长的环节
1、粮食种植外采成本大。现行粮食种植对种子、化肥、农药、农膜、除草剂等外采成本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种子价格已从五年前一般为相应粮价的三倍增长至五倍左右,化肥、农药的价格则随着石油、煤炭价格的攀升而水涨船高,五年中已达翻番的水平,而且其用量也在逐年增加,特别是农作物这几年由于受病虫害的侵蚀程度日益加重,对农药的需求量不断增加。据农户抽样调查测报,用于粮食生产的种子、化肥、农药、薄膜、除草剂等支出已占每亩稻谷收益的40%左右。
2、粮食耕种机械成本高。随着农村劳动力的大量转移,农村从事粮食生产已从人力化向半机械化或机械化过渡,农村劳动的辛苦程度大大降低,这固然符合农业机械化的发展方向,但同时对耕种需要的投入成本也在相应提高。在经济条件相对发达的农村,水稻、小麦等大宗农作物的耕种、收割都已基本实现机械化,由于机械燃料费、人工费、机械折旧费等不可逆转的增长因素,使得耕种、收割环节的成本也在逐年增加,耕种亩均成本在百元上下。
3、粮食流通主体成本多。随着小康社会建设和城镇化开发的需要,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及工业化步伐明显加快,粮食经营流通已成为粮食产业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越来越多的粮食进入商品化行列,而且粮食流通经营环节已从计划经济时代的收储加工销售发展到由粮食经纪人主体收购、各级承储企业储备保管、社会运输企业承运、各类粮食加工企业加工成品、市场批发零售企业销售的多个经营流通主体,这些主体的应运而生,一方面为提高粮食经营附加值,促进全社会经济总量提升增添了活力,另一方面也有各环节都要承担相应税费和争取利润空间的追求。另外,粮食作为特殊商品,有装载储存体积大、资金占用成本多、加工保管费用高、运输距离相对远等难以回避的现实成本。
4、粮食生产人力成本升。从耕种到加工,现行粮食生产流通离不开大量人力成本。由于农村劳动力也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逐步呈现出趋紧的倾向,对务农劳动的报酬需求也在不断增长,特别是一些外出务工的农户,除耕种关键季节突击从事农活外,对农田日常管理如除草、施肥、喷药等农活不能不采取外包,一般由周边有劳力的农户代为服务,收取人工费等,致使粮食生产的人力成本与以往相比在质上发生了变化。再从粮食收割登场后看,农户除留足口粮外,其余粮食成为商品进入流通领域,收购、储存、运输、加工、销售越来越趋向专业化,而以上环节均离不开人力成本的不断加入。
保持粮食价格稳定的对策措施
保持粮食价格相对稳定是安定人心和保持社会稳定的基础,但随着粮食市场的全面放开,粮食价格一定会随着市场需求而波动,粮食工作必须适应市场变化,通过制定积极的政策与对策,主动应对与引导粮食价格,使粮食经济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石。
1、调整落实涉农惠农政策,保障粮食产量增长。粮价稳定首要的是粮食生产稳定,粮食生产稳定首要的是保护种粮农民的积极性。国家虽然已出台粮食直补政策,对主要粮食品种补贴10至20元不等,但相比起农资产品上涨幅度仅仅是杯水车薪,种粮农户期盼的是农资产品价格及机耕电灌费用要能得到一定的控制,建议有关部门在研究粮食直补政策时,要考虑种粮大户与自种自给户之间的补贴区别政策,提高种粮大户粮食商品化的份额,使种粮大户的种粮比较效益通过政府补贴机制的有效调节得到一定保障。
2、强化分级储备责任机制,保障粮食储备安全。实行分级储备机制是分解落实各级政府粮食应急保供责任的重要举措,只有仓廪实,才会粮价稳。目前,国家级储备在强大的财政保障作用下,储备管理和轮换工作都能到位,而且承储企业效益也有一定保障。而地方储备则由于受政府主观意识及重视程度不同的影响,加上地方财政相对拮据等因素,特别在地方储备补贴操作上各行其是,往往难以支撑储备的保质保量,一旦出现重大自然灾害将导致应急保供的落空或局部地区粮价的不稳。建议地方政府一要加大储备资产的投入,保障地方储备仓储条件的改善,提高粮食储备质量;二要统一地方储备品种补贴标准,对用
于抑制价格上扬的储备销售价差实行财政兜底,不应将市场风险转嫁给承储企业;三要优化储备轮换机制,如实行企业自主轮换的,要给予轮空的合理期间,尤其是政策性贷款回收要充分考虑承储企业的市场因素。
3、规范粮食流通市场行为,保障粮食流通有序。粮食流通市场放开后,对加快粮食流通,提高粮食商品化效益,引导各种经济主体参与发展粮食产业提
供了广阔的空间。但目前粮食流通的市场秩序亟待规范,一是未能实行同等条件下的市场竞争。特别在税征机制上,大量个体经营者基本游离在税控范围之外,而建账企业除规定的税收及职工养老保险外还要承担缴纳地方性基金费、相关部门监管的行政性收费等。二是粮食经纪人与粮食经营者的界定不清。按照《粮食流通条例》的规定,年收购量达到50吨以上的个体粮食经营者应该领取粮食收购许可证,但在粮食监督检查中很难界定其收购量,致使粮食经纪人缺乏规范的管理,往往容易由这部分人操控收购市场,形成局部的粮价失实现象。
4、合理开发利用粮食资源,保障粮食科学转化。随着世界性能源紧张格局的形成,粮食用途从食物为主转向能源的需求量将不断提升,生物柴油开发需要粮食资源,汽油的替代品生产乙醇也离不开粮食,部分粮食转化成工业品、消费品是阶段性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全球发展中共性的问题,无序开发利用粮食资源必然导致部分粮食价格的非正常攀升,形成粮食不同品种间在价格上的畸形状态,目前迫切需要各级政府从科学发展观出发来予以引导,使粮食生产、总量需求、品种结构具有计划性;使产销对接、储备加工、流转供应具有科学性;使粮食产业发展及粮食市场化研究成果具有前瞻性,从而有利于根本上保障国家粮食的安全。
寻找2010股市上涨逻辑 篇3
牛股是怎样炼成的
莱宝高科:苹果公司核心触摸屏供应商,在2010年10月18日至11月18日的一个月内,股价翻了一番。长期来看,2009年、2010年累计上涨320%,24个月中仅四个月出现下跌,表现异常强劲。
长春高新:医药行业的黑马,2008年11月开始持续放量增长,股价从最低点4.88元飙涨至2010年11月的收盘价68.65元,翻至14倍。在2010年4、5月,大盘走低的情况下,依然保持了17.4%和5.91%的上涨,2010年11月25日,更是创下了每股72元的高峰。
广晟有色:从2009年2月以每股8.1元股价借壳上市后,一路扶摇而上,2010年10月,最高股价已达101.38元,杀入百元股俱乐部,成为一只不折不扣的牛股。并且在此期间,广晟有色的跌幅超过6%的天数都屈指可数,2010年1月至11月,涨幅达3倍以上。
浪潮信息:“云计算”的龙头股,同时也是“中邮系”的重仓股,股价多次连续放量飙升。2010年涨幅达166%,11月25日,再度大涨超过5%,28.91元的股价不仅再度创出年内新高,也创出该股2001年2月份以来近10年新高。
洋河股份:白酒里的另一个茅台,从2009年11月上市到2010年11月,一年内股价翻了3倍。从月线来看,除了2010年1月出现5%的下跌之外,几乎一路飘红。
这些翻了几倍甚至十几倍的牛股,除了吸引人眼球,更是投资者追逐的热点。在一定程度上,找准一只牛股提前布局,似乎不失为股市投资省心又高回报的一条捷径。那么,牛股被什么催生,有怎样的共性呢?
题材催生牛股
股价容易翻番的个股大多有实质性的题材做为动力。
广晟有色的“稀土”、浪潮科技的“云计算”、莱宝高科的“触摸屏”、长春高新的“技术垄断”,甚至洋河股份的白酒概念,正是准确的、合乎目前经济发展和未来趋势的概念催生出了牛股。
以长春高新为例,长春高新的走势完全独立于大盘,天马行空般不断上涨。在凌厉的走势背后,是治疗矮小症和癌症的独门生物技术。该公司独家研制的某生长激素是国内第一支长效制剂,处于国内唯一、国际领先的水平。而且该公司还是国家艾滋病疫苗研制的领军企业,研究小组已经取得重要进展,一旦该疫苗研制成功,公司将一举成为世界级的生物医药巨头。东北证券的生物医药分析师特别指出,“艾滋病的治疗不仅是单个企业行为,也是政府扶植项目,如果研发成功,前途非常光明。”
“稀土”、“云计算”、“触摸屏”等题材在2010年中国股票市场风光无限,引无数投资者热捧。国泰君安分析师认为,2011年,这3个题材仍会是投资的热点。“特别是莱宝高科,由于触摸屏市场的供不应求,加之其领先的技术,我认为其极有可能成为所谓的10倍牛股。
流通股本少,基金抱团入驻
小盘股以其盘小易控及重组成本低等优势,容易吸引资金的关注,我们分析的五只股票流动股本均在4亿下:莱宝高科4亿、洋河股份2亿、浪潮信息2.1亿、长春高新1.3亿、广成有色1.1亿。由于流通股本少,机构一旦入驻这些股票便会对股价形成强有力的影响。因此,牛股往往是基金青睐的对象,多有基金埋伏其中。数据统计,2010年7月至11月内股价翻番的有103只个股,其中59只股价翻番个股的前十大流通股东中,基金所占席位占半数以上,占103只股价翻番个股的57%。
在广晟有色几次涨停的当日,机构的换手率亦达到了顶峰。在股价的不断拉升中,机构你方唱罢我登场,轮流坐庄炒股价。
基本面一致向好
除了股本不大之外,基本面好也是支撑牛股股价走高的基石。牛股与妖股最大的区别就在于,牛股良好的基本面给了牛股持续上涨的动力和强大的抗跌性。
长春高新已经连续四年实现200%以上的增长,从公司的财务报表来看,公司的资本公积金高达每股3块钱。广晟有色稀土储量240万吨,拥有3张采矿权证,年稀土分离能力15000吨,未来荧光粉每年产量5000吨,产值25亿元/年, 纯利润5亿元/年。莱宝高科2010年1-3 季度实现归属母公司净利润2.7 亿元,同比上涨154.2%;公司前三季度实现营业收入8亿元,同比上升86.7%;毛利率从去年的39.5%提高到53.4%。
更典型的代表是洋河股份,其组织架构清晰,以苏酒实业为销售平台,省内销售已完全整合进苏酒实业;省外渠道未来也将实现整合共享。公司目前在全国75%的地级市和35%的县里设立了销售网点,其余地方完全空白,2011年将推行全国化“扫盲”,市场空间仍然很大。另外,公司目前现金充裕,存在继续收购以解决基酒供应问题的可能。
新兴产业牛股多
2010年7月至11月数据显示,股价翻番的个股大多集中在新兴产业中,其中机械、设备及仪表行业的个股出现牛股的频率最高,股价翻番的个股达到了22只。7月2日至今,机构所划分的稀土永磁、高端装备制造、环保和生物育种等概念板块纷纷崛起,7月2日至今的累计涨幅分别高达75.32%、72.38%、65.52%和53.67%。
“新兴产业牛股辈出,说明追捧新兴产业的热情深入投资者内心,并引发广泛认同。”一业内人士认为,随着经济结构的调整和新兴产业的持续发展,未来新兴产业牛股可能继续涌现。金证顾问分析师陈自力也认为,目前市场仍然处在不稳定的震荡市场,但板块之间轮动较快,市场个股相对来说还是比较的活跃,尤其在新兴产业当中体现出较好的赚钱效应。当前是轻大盘,重个股的行情,把握好新兴产业投资主线。
机构预测2011年牛股
国都证券
南海发展
公司为佛山市最大的公用事业类经营企业,主营业务包括自来水供应、污水处理和固废处理。公司近年来积极介入垃圾发电和污泥处理等新兴业务,有望改变公司传统业务经营区域较为狭窄的弊端,推动公司实现跨区域业务发展。二级市场上,该股股价在60天均线附近止跌企稳,上升趋势不改,可积极关注。
九鼎德盛
潍柴动力
预计公司未来业绩仍将稳定增长。从中长期来看,预计固定资产投资仍将保持稳定增长,公司在重卡动力总成领域具有强大的统治力,同时公司将产品线进行延伸,小马力发动机将逐渐批量生产,这将弱化公司依赖重卡发动机的风险,公司抗周期风险能力相对较强。公司预计2010年度累计净利润为59.63亿元至69.85亿元,同比增长75%至105%。该股可逢低关注。
民族证券
晋亿实业
公司在近年受益于高铁投资大幅提升后,有望再次受益于重载铁路需求的提升。由于高铁带走了大量客流量,导致部分铁路线路退位到专业的物流铁路,这些铁路将由目前人货两用铁路改建为重载货运线路,将再次带动铁路扣件的需求,预期该类需求将在高铁进入高潮的2012年逐步体现。从目前趋势来看,行业继续延续了年初以来的高景气度,预计全年高铁紧固件业务将实现2个亿以上的收入。建议逢低关注。
民生证券
浙江医药
公司是中国重要的原料药和制剂生产企业,已成为国家维生素、抗耐药菌抗生素的生产基地。公司的新型辅酶类添加剂FED产销量居全球第三,是国内惟一一家使用发酵法生产的企业。二级市场上,该股近期震荡整理,可逢低关注。
广大证券
铜陵有色
铜陵有色未来资源注入预期强烈,集团公司拥有铜权益储量超过800万吨,若未来能够全部注入上市公司,公司资源储量将比肩江西铜业。在全球经济增长明确且下游需求增加的情况下,看好铜价走势。预计公司2010年-2012年每股收益分别为0.60元、1.16元、1.35元,给予公司2011年45倍估值,目标价52元,给予“买入”投资评级。
长江证券
海兰信
预计2010年~2012年公司EPS分别为0.84、1.03、1.51元,对应PE为57.5、46.89和31.98倍,公司在航海电子应用领域具有高科技含量、高毛利、高成长的特征,其产品线的不断突破将为公司持续增长带来空间,建议关注公司在研产品的认证以及新产品的开发情况,给予 “推荐”评级。
2010年“妖股”养成大盘点
解密“妖股”
纵览2010年的股市,你是否从下列股票中获得过丰厚的收益?或是你曾经持有过这些股票,却错失了最佳的获利机会?前者多“洋洋得意”,后者则“懊悔不已”,皆因这些股票在今年的震荡市中都成了“妖股”。何谓“妖股”?即走势与大盘相悖,或脱离基本面支持出现不合理疯长的股票,其不符合技术分析规律,让人难以琢磨。我们试图“顺藤摸瓜”,梳理出 “妖股”股价上涨的逻辑。
亲历“妖股”
老股民袁先生:“今年年初买的成飞集成,持有了半年,但股价却一直在10元-12元波动,中途腾钱换股,6月7日卖出的,当时要能稳住,再多等几个月,股价就翻了几倍,现在想起来肠子都快悔青了。”
网友爱虫:“一直关注资金偏爱热炒的概念板块,今年十二五战略规划下新能源、新兴产业是游资炒作重点,可惜成飞集成、广晟有色之前没敢进,中核科技终于赶上了,连续4个涨停板,幸福的眼泪哗哗的⋯⋯”
外企Amy:“我的经验就是国家大力支持发展的产业中选择个股投资肯定没错,今年我投资获利的几只股票都是战略产业股,包括电动汽车、生物医药、有色金属等,广晟有色赶上了5月的那波行情,股价将近翻了一倍,可惜后来止盈,没留到9、10月主力资金热炒的大行情。”
律师宋某:“西藏矿业委实让我小赚了一笔,当初买这只股票一方面自己看券商报告,认为其股价被低估,又是十二五规划下的重点发展板块,大方向应该没问题,另一方面还是听了一些小道消息,朋友重仓买了许多,自己也跟着买了些,挺幸运的,刚好赶上这波行情了。”
“妖股”有脉络可寻吗?
从上述散户投资者的经历可以看出,“妖股”带有很强的投机性和赌博性,“妖股”本身是否存在一定的变动规律,带着这个问题,我们为您走访了多家证券公司,包括国泰君安、安信证券、广发证券等。多数分析师对其持避而远之的态度,因为“妖股”和“牛股”不同,“牛股”往往有较好的基本面,而“妖股”本身其基本面就难以支撑股价上涨,一些甚至还挂着“ST的帽子”,上市公司尚未扭亏为盈,其股价的疯涨皆为资金炒作的结果。
此外,这种炒作行为“随机性”较强,机构的控盘也比较少,股价异动的时点难以预测。
押宝“妖股”本身就是一种极端危险的投机行为,投资者需要首先审视自身的投资风格和交易的目的。如果是做中长线投资,一般不适合进入这些股票,而那些热爱冒险的投资者,就要提前制定好止盈止损目标,做好风险评估。如果一开始抱着投资的心态做投机,或者恰恰相反,失败的概率就比较大。“轻仓+量化的投机行为+豁达的心态”仍然是纵横股林的朴素真理。
1.
选“妖股”也要“自上而下”、顺势而为,在政策导向的行业中选择有高成长潜力的公司股票,这样做的好处是即使没能压中“妖股”,也能挑选出一些行业中的“牛股”。
2.
每一只“妖股”背后都有一个美丽动听的“故事”,或者是未来上市公司有重组合并的预期,或者公司有扩充经营业务范围及提高市场占有率的战略规划和实施能力,这些都让投资者有很好的想象空间,并憧憬公司的未来。需要注意的是,根据一些高手的市场实战经验,当故事在市面上已成为众人皆知的话题,不要以为这是趋势确立、可以介入的信号,反之,这时候应该考虑获利离场。资金注入总是发生在故事成形之前,而在其圆满后,则是资金即将撤出离场的前兆。
3.
在概念炒作上,同一时间段,会有一批相同行业属性的股票涌现出来,投资者可提前布局行业板块中的活跃股票,买不到“妖股”,买联动概念股,还包括同一个庄家手中持有的其他个股。当然,这应当是基于投资者具备丰富的投资经验和投研能力,以及良好的风险承受能力基础之上的。
行业轮动才是上涨的主逻辑
如何在瞬息万变的股票市场,先于主力资金,布局一轮又一轮的热点板块,需要投资者着眼大局,凭借敏锐的眼光,
洞悉经济发展方向,不断挖掘未来的热点板块,以思考来为自己的投资指明方向。
2010年,中国股市走过了动荡的一年。
年初大摩投资预测2010年中国股市将呈倒V型走势。政策调控下,二季度中国股市被大跌风潮席卷,7月盘整过后,峰回路转,股市迎来四个月的牛市。“十二五”规划、概念、通胀和科技等等故事充斥中国股市。
变化莫测的股海中,谋求一根主线是每一个投资者必须摸索的道路。我们将行业轮动定义为这个主线。通过观察行业轮动的变化,探明中国经济动向和股市航标,在波动起伏的股市中实现获利的目标。
新兴产业受政策眷顾
2009年年初,区域振兴规划出台引发海南、新疆、西藏等板块的轮涨。同时,电子元件和计算机板块表现出良好的抗跌性,波澜不惊徐徐爬升。电子元件行业整体涨幅高达40.66%,较大盘超额收益54.89个百分点。全年行业整体增长幅度约为261.29%。计算机板块更是在四月份大盘下跌的情况下,逆势上涨大放异彩,全年涨幅34.26%。
电子行业独领风骚,房地产行业黯然失色,中国经济区域性、结构性调整在股市中显现无疑。虽然10月18日中央才提出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但是七大新型产业已经在过去一年的股市中表现出优异业绩,抛弃大盘,走出自己的新兴之路,成为2010年的风向标。
节能环保在四月份大盘大跌之时,就翩翩起舞,而自七月份起,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产业持续四个月的上涨,新能源、新材料、稀土概念的反复炒作,为新兴 产业赚足眼球。
随着“十二五”规划的提出,新兴产业就此登上中国经济的历史舞台,以移动互联网、三网融合、物联网和云计算为代表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发展,成为推动中国高科技产业发展的新动力。
会讲故事的中小盘
经历了2010年前半年的大跌,在蓝筹股止步不前的状况下,中小盘开始发力,带动大盘实现了持续四、五个月的上涨,航天军工、医药、食品饮料等中小盘撇开蓝筹股,强势上涨。
2010年,中国经济稳步增长,对国防军工投入资金的比例虽然没有提高,但国内生产总值的盘子扩大,国防军工的资金实际投入也在持续扩大。航天军工上市公司多为集团子公司,易获得集团庞大资产的注入, 继而整合资源进一步提升管理和运营效率。在“重组”光辉下的航天军工受到了资金的青睐。年初航天军工在跌宕起伏的行情加速上涨,中期深度调整后不温不火,下半年上涨至全年高位,涨幅52.04%。
医药行业在“全民医保”的惠及下,增速突飞猛进,盈利水平不断提高,随着医疗保险改革的继续深入,未来可保持20%-25%的增长水平。“复兴传统中医药,具有独特功效的新药品”,会讲故事的医药概念为个股走势增色不少。
“十二五”规划将继续大力拉动内需,启动国内消费市场。食品饮料、零售业受益大消费概念,食品板块五个月涨幅42.12%。大消费下各分支行业股价走势异常活跃,乳业、服饰、家电等行业直线上涨。
国泰君安分析师姚长卿对本刊记者说:“周期性股票还会有阶段性机会,不过能够讲出好故事的中小股仍然值得期待,未来发展预期比较乐观。对于不着边际的概念故事炒作,投资者还是要学会辨识。”
通胀下的资源消费
四季度,通货膨胀肆虐,居民消费价格(CPI)涨幅屡创新高,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11月,CPI同比上涨5.1%,环比上涨1.1%。
煤炭、有色金属股价大幅上涨,成为投资者谋求抗通胀的首选行业,有色、煤炭板块十月涨幅达26.04%和33.86%。
食品消费类股票除了受大消费的追捧,在10月份之后,更受到通胀的推动,异乎迅猛,白酒板块率先领跑,连续五个月的持续上行,涨幅52.94%。农业成为最后被带动的行业,涨幅在36.08%。
面对通货膨胀的压力,中央打出“加息”牌,并提高存款储备金率,股市小幅波动。12月3日,中央政治经济会议,提出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保增长、调结构、管通胀”将成为明年的基调。
预计2010年CPI为4%左右,包容性增长、通胀的基调预示着2011年中国股市继续波折前行,短期内煤炭、有色行业受到通胀预期的支撑有望继续保持活跃。
未来股市考验投资者
观察过去一年的中国股市,我们不难发现,曾经大盘的中流砥柱金融、房地产、钢铁等大盘蓝筹股持续低迷 ,而中小盘股则接过上涨大旗成为推动大盘上涨的主要动力。大盘蓝筹股的低迷很大程度上是受到国家调控房地产行业、控制房价的影响,使得与房地产关系密切的金融、钢铁等大盘权重股被市场资金所抛弃。而由于新兴战略产业概念股集中在中小盘,有了“十二五”规划大力扶持,再加上这些新兴产业中小盘股相对大盘股而言,更能讲述出吸引人的故事,促使他们在今年中国股市持续上涨。
中国民族证券分析师赵大晖说:“我们通过以贸易竞争力指数和技术创新指数,作为技术指标得出未来电器机械、医药、化学元件和通信设备等高技术行业成长性巨大。在成长性行业中,去寻找分支子行业,重点看龙头企业,其次看具有的发展前景和市场竞争强力的其他上市公司。”
寻找上涨的因素 篇4
世界银行的报告指出,在2006-2007年两年间,世界粮食价格整体上涨一倍多[1]。联合国粮农组织(FAO)谷物价格指数2008年6月份平均为274点,比去年同期点位高75%[2]。持续的粮价上涨终于在2008年初演变成严峻的世界粮食危机,影响深远。全球30多个国家出现粮荒,约8.6亿人面临粮食短缺问题。各国政府、联合国以及于2008年7月份召开的G8会议,纷纷关注和干预粮食问题。本轮世界粮食价格上涨,现实和历史因素混杂,表层和深层原因交织,是“历史合力”[3]作用的结果。
1 供需关系失衡是世界粮食价格上涨的基本原因
商品价格上涨的基本原因,一种是需求拉动型,另一种是成本推动型。经济学处理价格问题的基本方法是供求结构分析。10年来,世界粮食产量增加了5.81%,但消费量增加了11.7%,消费量增幅是产量增幅的两倍[4]。
1.1 世界粮食需求绝对增长
近30年,世界人口和经济均保持较快增长速度,人对粮食的直接消费(即口粮)、饲料用粮和工业(非食品工业)用粮都呈全面增长态势,造成世界粮食总需求的绝对增长。
(1)人口增加及传统食物结构的转型是世界粮食需求的稳定拉力。粮食对人来说是一种必需品,这是粮食的首要特征。在既定食物消费结构的情况下,世界人口的增长意味着人类口粮的简单绝对增长。如果伴随着人口的增长,人们的传统食物结构也同步升级,那么对粮食的需求就会表现为加速度增长。事实上,长期以来,这两类增长在同步进行。
从人口数量方面看,世界人口总量在持续稳定增长。根据联合国2001年的统计,世界人口在过去的30年中每10年增加10亿。世界人口年均增长量2000-2015年间将高达7900万[5]。特别是在广大的发展中国家,由于在公共卫生和现代医疗技术方面的后发优势,极大地提高了维持基本生存水平的人口生育和生活条件,出生率已普遍高于死亡率,使得这些国家长期难以自然地降低人口增长速度,从而对世界粮食构成持续的需求压力。
从食物消费结构方面看,最近几十年来,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在发达国家继续保持对世界粮食高消耗的同时,许多发展中国家的食品消费结构也在变化,但其整体水平表现为一般性口粮消费数量和质量接近平稳与饱和状态,进而开始转向禽畜等高蛋白食品消费,其恩格尔系数正处于上升阶段。美国世界观察所前所长莱斯特-布朗指出,生产1kg肉类需要7kg谷物饲料。FAO预测,2007-2008年度世界饲料利用总量将增长近2%,至7.56亿t[6]。因此,人类正以间接的方式更快地消耗着粮食。
(2)生物能源产业的勃兴造成世界粮食需求的迅猛增长。在世界原油价格一路走高的情况下,生物能源产业倍受青睐,成为各国能源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生物能源主要包括燃料乙醇和生物柴油,主要以玉米等农作物为生产原料,是摆脱对传统化石能源依赖、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替代能源,但其大规模生产,客观上大大拉动了世界对粮食需求的增长。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BM)研究显示,最近一轮粮价飙升,15%~30%涨幅由生物燃料需求扩大导致。
目前,全球已有40多个国家鼓励生产生物燃料,美国是世界玉米基乙醇产业的领头羊。2000年以来,世界粮食消费量在6年间以每年大约3100万t的速度增长。但是仅在美国,每年用于提炼汽车乙醇燃油的新增粮食消耗就占到700万t,已经从2001年的200万t增长到2006年的1400万t[7]。据FAO预测,2007-2008年度全球用作生物燃料原料的粮食用量迅速增长,接近1亿t,其中玉米至少占9500万t。
据世界银行统计,每加工70L生物能源,就要消耗一个人一年的口粮,但也只够一辆轿车跑700km,美国每年为制造生物燃料消耗粮食1亿t,欧洲也是如此,各足以满足发展中国家大概5亿人口的粮食需求。因此,粮食能源化的大规模推进成为本轮世界粮价上涨最为突出的新动力。
1.2 世界粮食供应相对不足
年产量与库存量是世界当年粮食供给能力的表现,但从根本上说,世界粮食的供应能力取决于全球粮食产量,而产量又直接取决于粮食收获面积和单产水平。在工业化与全球化不断拓展的背景下,受制于粮食生产要素投入及气候条件的不利变化,世界粮食增长趋缓。20世纪60年代世界的年均谷物增长率为3%,90年代2%左右,预计2010年将降到1.8%[8]。相对于世界粮食需求的快速增长,世界粮食总体供应相对不足。
(1)工业化与城市化等的“圈地运动”大大限制了全球粮食的增长空间。粮食种植面积的稳定与增长是确保世界粮食稳产与增产的基本条件。但是,随着世界人口的增加以及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圈地运动”的疯狂推进,全球土地资源的稀缺性日益凸显。从总体上看,世界多数国家尚处在工业化阶段。随着工业化速度的加快,城市规模日益膨胀,呈“摊大饼”状迅速向周围的边缘地带蔓延,蚕食着周边的耕地。从近30年的人均耕地面积走势来看,人均耕地面积从0.33hm2/人下降至0.22hm2/人,下降幅度达到31.7%。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世界谷物播种面积增长相对缓慢。1961年~2002年仅增长了2.31%[9]。根据FAO的数据,目前世界人均粮食(小麦+稻谷+粗粮)收获面积约为0.103hm2,比10年前减少了17.6%。
此外,部分国家出于比较收益和维护生态平衡与环境保护的考虑,人为地减少了粮食种植面积。其中包括美欧等国家的农田休耕政策以及中国自20世纪末开始实施的退耕还林、还草、还湖政策。如美国的“保护储备计划”(CRP)使大量可耕地处于封冻状态(约合0.33亿hm2),而欧盟亦曾规定对2007-2008年度10%土地进行强制休耕[10],中国在1999-2003年间退耕还林共占用耕地667万hm2[12]。这些也在客观上限制了全球粮食的增长空间。
(2)经济全球化环境下的农业补贴政策限制了世界粮食生产总体规模。发达国家长期对农业实行高额补贴政策。据世界银行数据显示,2006年美国提供的农业补贴为134亿美元,欧盟约为420亿欧元(约合660亿美元)。同时,世界主要粮食出口和援助大国多为发达国家。如在粮食援助方面,美国的粮食援助占全球粮食援助的一半以上。因此,在世界粮食供应越来越全球化的条件下,发达国家的粮食补贴政策已对世界粮食产供格局造成重大影响。从短期看,缺粮国(多为发展中国家)可以在国际市场上获取发达国家因补贴而较为低廉的粮食。但从长远看,发达国家的粮食补贴政策却会对发展中国家的粮食产业形成一定程度的抑制。这种抑制主要通过两个途径实现:一是通过不平等竞争使欠发达的粮食出口国减少粮食出口(市场影响);二是通过国际粮食援助使欠发达的粮食进口国形成对发达国家的依赖(发展影响)。
在农产品自由贸易的条件下,补贴的存在让发达国家的农业能够承受更低的边际利润,使其农产品可以在全球范围内以低于成本的价格进行倾销,给发展中国家农产品市场造成冲击,使得这些国家的粮食生产基本无利可图,转而把原有的农地改为种植比较收益高的农作物,甚至大规模抛荒。更为严重的是,发达国家的低价倾销和国际粮食援助,使得许多欠发达缺粮国降低了对粮食安全的重视,造成对国际市场和国际粮食援助的依赖,最终导致这些发展中国家失去了独立的粮食生产体系。仅以台湾为例,在过去10年间,属于大宗谷物的小麦、大豆,台湾全面禁种,玉米也减产7成,全依赖美国进口。
(3)气候变暖引发的大规模自然灾害导致相关地区粮食大幅度减产。严重自然灾害导致的全球粮食减产是世界粮价上涨的直接原因。由于全球气候变暖,使得干旱,暴风,洪涝,病虫害,植物瘟疫等大规模自然灾害在世界范围内“常态化”。气候变暖已经给世界粮食生产带来重大的负面影响。根据世界银行测算,全球气温每上升一度,粮食生产将减少1%-1.7%。
从2003年开始,全球主要的产粮国家,如澳大利亚、乌克兰、加拿大等国连续遭受自然灾害,粮食产量下降,出口量大幅下降。如2006年美国及澳大利亚气温偏高、部分地区干旱,致使小麦大幅减产14%和57%,对全球小麦价格形成拉动。旱灾还波及了欧盟、加拿大、阿根廷、印度、印尼、泰国、南部非洲等其他世界粮仓。在2007年,极端天气事件,尤其是洪水,影响了1.97亿人。进入2008年,缅甸遭遇的热带风暴,中国冬季的雪灾和夏季的水灾,均对两国的粮食生产造成重大的打击。
综之,世界粮食需求的绝对增长与粮食供给的相对不足直接导致全球粮食库存量的连年减少。全球粮食年末库存量由1990年的4.61亿t下降为2006年的3.53亿t,平均每年减少1.00%。世界粮食供需长期处于一种紧平衡状态,目前全球粮食库存仅能维持50多天,为30年来的最低。这种状况成为本轮世界粮食价格上涨的基本动因。
2 市场因素的推拉是世界粮食价格上涨的表层原因
全球粮食供需失衡奠定了本轮世界粮食价格上涨的基础。但在世界经济联系越来越密切、复杂的今天,粮食供需关系之外的相关因素正对世界粮食价格的形成发挥着日益重要的影响。
2.1 粮食生产与运输成本的提高直接推动了世界粮价上涨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土地资源越来越稀缺。为在有限的土地上获取更多的粮食,许多国家在发展粮食生产时越来越偏重提高单产水平,投入成本越来越高。一是原有成本呈增长趋势;二是不断出现新的成本因素。例如农业生产由人畜力逐渐向机械化发展,增加了能源费用;越来越多地开发水资源,增加了单位成本;日益发达的农业设施,每年应摊入的折旧费正在大幅度增长;农村劳工费用普遍上涨;发达国家日益发展的专业化服务(如:代耕、施肥、撒农药等),又额外增加了开支。这些都成为推动粮食价格上升的重要基础。
从近期看,由于世界原油以及其他初级产品价格的上涨,导致了汽油、柴油以及石油化工产品价格的普遍上涨,进而推动了化肥、农业用电、农业机械等粮食生产成本以及运输成本的大幅上涨。以美国为例,从总成本看,2005年美国玉米、小麦总成本分别比1996~2003年平均水平增加了14%和30%。事实上,粮食种植成本的提高是当下各国的普遍现象,最终使得世界粮食价格水涨船高。
粮食运费是粮食价格的重要组成部分。受世界油价不断攀升和全球粮食贸易量大幅增加的影响,世界粮食运输成本也快速上升,其中粮食的海运价格上升幅度最大。作为粮食和油籽等散仓商品海运价格的衡量指标,波罗的海交易所干货指数最近已经首次突破10000点大关,运费与去年相比上升了80%以上[13]。
在价格传导机制的作用下,粮食产运成本的提升最终都通过粮食价格表现出来,成为推动世界粮食价格上涨的直接因素之一。
2.2 美元贬值造成了粮价失真并相对提高了国际粮食购买力
汇率的波动在所有市场均发挥着关键作用,世界粮食价格上涨也部分得益于美元贬值。美国长期在以双赤字的方式,持续贬值美元。2001年美国货币发行总量达到7.8万亿美元,其中在美国国内流通的只有6000多亿美元。在2006年,美元国债总额已高达6.4万亿美元。2005年以来,美元对西方主要货币持续大幅度贬值。如果从最高点到最低点计算,从2002年以来至今,仅6年时间美元对欧元贬值就达64%(欧元2002年2月汇价0.87美元,现价1.43美元)。自美国2007年次贷危机爆发后,美联储在短短几个月之间已将联邦基金利率削减了300个基点,进一步拉大了与其他主要货币之间的利差。汇率降低与美国多年来扩张印钞的政策相结合,使得近期美元的持续贬值已成不可逆转之势。
此外,由于美国是世界最大的粮食出口国,美元贬值还在客观上提高了粮食进口国的相对购买力,实际上刺激了世界粮食有效需求的增长,成为拉动世界粮食价格上涨的又一个直接因素。
2.3 国际金融投机使世界对粮食的需求进一步虚拟化
从实体经济层面来说,粮食的消费超过了粮食的生产,这是粮价上涨的基本原因。此外,虚拟经济的无度发展,金钱游戏的泛滥,造成了资源的错误配置和价格信号的过度放大,这也是粮价迅速腾升的一个重要因素。商人的共同利益常常导致对市场的分割,并且在这一方面,他们可能希望通过限制贸易来阻止遭受饥荒地区价格的缓和[14]。
国际粮食期货商的炒作对本轮世界粮价的上涨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由于近年来全球货币泛滥,造成流动性过剩,加之全球股市、债市以及房地产市场低迷,投资回报率降低,金钱便涌向了基本商品。风险较低、价格较稳的农产品期货便成为投机资金热炒的主要目标。2007年,全球投资农产品的金额大涨33%至1750亿美元。芝加哥的粮食期货合同交易量直线上升,世界大量的粮食贮备被掌握在实力雄厚的国际基金炒家手中。粮食价格金融化程度明显加深,定价权部分转移到金融机构手中。
如果说粮食供需失衡只是给粮价上涨奠定了基础的话,那么国际投机资金则把粮食价格哄抬到了一个非理性的高度。过多的货币追逐过少的商品(粮食),粮价被严重虚拟化。
3 农业价值趋于归真是世界粮价上涨的深层原因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认为,商品的价格是其价值的反映,商品价格通过围绕其价值波动而与价值相一致。但是由于主客观原因,农业的整体价值被长期严重扭曲,发达国家的粮食补贴其实是世界农业价值失真的间接反映。历史演进到今天,深受农业哺育的世界工业化的总体推进反过来为农业价值的归真创造了条件。
3.1 产业级差与工业化优先发展模式致使世界农业价值长期失真
农业是唯一的人与自然相交换的产业部门。粮食作为一种特殊的生物产品,其产出的长周期和高成本在客观上要求其作为商品的高价值。不过,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是有条件的,那就是商品价格与价值保持一致的前提是在完全竞争的环境下。然而,国民经济结构中的产业级差以及以此为基础确立的国家工业化优先战略决定了农业相对于工业长期处于一种非公平竞争的境地。
在实践中,通过人为地抬高工农产品比价和农业生产要素价格扩大工农剪刀差,通过以城市为中心的基础设施投资和大型工业项目建设,通过对农业生产与流通环节的政府控制,以及通过高强度农业税和低代价地汲取农村储蓄,为城市发展和建设提供资金融通等逆向转移支付的措施,剥夺农业剩余,遏制了粮食增产和农业发展。这是世界农产品(粮食是主体)价格长期扭曲、低于其真实价值的根源。近年来,要求工业反哺农业呼声的出现,则是这一事实的注解。
3.2 世界工业化进程的整体推进为农业的价值回归创造了基本条件
国家重工抑农的工业化发展战略之所以能够顺利推行,其前提条件是工业化前相对过剩的农业基本生产要素———土地、水和劳动力。然而,工业化对各种资源的巨大吸纳能力,又最终会造成上述农业生产要素由富余变得希缺,这就使得导致农产品价格与其价值相背离的政策性强制失去基础。当全球范围内的工业化进程对农业的排挤凸显了农业和粮食生产的相对稀缺性时,粮价的复苏上涨就成为必然。
世界工业化导致的全球农地资源的相对稀缺已如前所述,农业水资源的短缺也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而工业化过程中农业劳动力资源的相对稀缺则是促使农业价值归真的更为关键的因素。正如资本家希望长期保持大批失业劳动大军以利于其高额剥削一样,农业部门大量过剩劳动力的存在是工业能够剥夺农业的基本条件———在工业化不够发达的情况下,农民无法跳出农业的圈子,不得不接受因产业的自然秩序而形成的事实上不平等的“待遇”。中印等国近30年来的经济崛起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其存在于农业部门的巨大的人口红利。
随着世界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迅猛推进,为大量比较收益更高的就业岗位所吸引,大批农村劳动力流向了城市,农村劳动力供给结构已经从过剩向供给平衡乃至短缺转变。这就改变了在农村人口过剩的条件下农产品价值是由平均生产率决定而不能由边际生产率决定的状况,客观上为农业产品与工业产品的完全(平等)竞争铺平了道路。劳动力的短缺,准确地讲,刘易斯转折点的到来,成为城乡统筹的新制度变迁的一个必要条件。
对于正处于工业化进程缓慢推进的发展中国家而言,世界粮食供应的国际化强制性地破坏了这些国家的粮食产供体系,实际上是发达国家的粮食补贴通过国际粮食贸易(或援助)的传导作用为世界范围内粮食价值回归创造了必要条件。
4 结束语
寻找上涨的因素 篇5
一、生产领域积累的价格矛盾
我们现在的供给状况可以说已经摆脱了以往长期制约我国经济社会的“短缺”局面, 甚至在诸多领域“产能过剩”的现象存在了很长的时期, 一般意义上讲, 当市场供大于求的情况下, 物价会逐渐走低, 以适应竞争需要, 而且随着技术、管理的逐渐成熟, 成本也会逐渐收低, 以提高竞争能力。否则, 就是退出供给体系。但在很长一段时间的市场反映是即便是过剩行业不仅没有价格的相应变动, 而且大都会随其它商品的价格上涨而不断推高价格, 短时间的起伏也会在长期呈现出上升趋势。在高度竞争的快销品领域, 甚至会出现“联合”涨价的现象。
在生产领域, 劳动力、环境与资源的使用长期以来处于低价运行状况, 但相关领域的调整却十分被动, 一是经济增量长期被作为政策制定目标, 而从短期看, 提高劳动力价格必然会降低资本收益和竞争, 甚至会带来经济增量的下滑, 这是我们各级调控主体所要避免的。回顾新《劳动合同法》实施的社会反响即可说明一二。环境资源领域的滥用和无回馈运营更是长期持续且渗透在几乎全部生产领域。这使得资源获得、原料获得、劳动力获得十分廉价, 短期效果是推动经济快速增长, 但长期问题是环境、资源的破坏和劳动力质量上的持续再生产不足。而这种状况之所以长期维系, 主要在于各级调控主体对年度增长目标的偏好、对资本的眷顾与抑制物价目标所采取的直线逻辑手法。根本还是在于对完善经济长期运营模式的漠视。
2008年以来, 国际市场环境发生了变化, 一是危机削弱了我国产品的低价竞争优势;二是各个国家将在国际分工体系中的目标从高利润率向稳定性调整, 实体经济再次被作为经济运营的“稳定锚”受到发达的工业化国家重视;三是无论作为竞争壁垒还是作为后工业化时代对传统工业化的改良, 节能减排、低碳经济等以环境为关注对象的经济运营方式受到广泛的重视, 并迅速进入国际贸易环节;四是国内百姓对生活质量的重视, 在独生子女一代为特征的“新生代劳动力”大量进入生产领域后, 直接转化为对劳动环境、劳动报酬的高要求, 就业难与民工荒并存, 逼迫实体经济进入劳动力掌握价值实现的话语权时代。所以, 控制通胀的环境已然发生重大变化, 既有广义的“输入性因素”, 即世界经济环境变化的影响, 也有“自发性因素”, 即国内社会经济变化的影响, 且与我国政府推进社会发展、民生进步、环境友好的目标高度一致。
二、地方作为的环节与无奈
在现有财政、行政体制及行政任期等制度下, 以旗县区为单位的经济发展“机构竞争主体”所受到的约束与导向, 力量最大的不是宏观政策, 还是经济增量指标和旗县区可支配财政收入指标以及地方经济实力目标。这些目标并不完全关系地方行政主管升迁、政绩等“私目标”, 因为与地方的公共服务供给水平、就业水平和济危救困水平相关, 更关注民生、民乐, 所以不仅有来自政府的动力也有来自民间的动力。而实际上不仅是旗县区, 即便是地级市、自治区也有与宏观政策无法抑制的发展诉求。且不说中央财政转移支付还不能消除地区之间的发展失衡。即便中央财政能有效益转移支付的方式平衡地区差异, 各地方支配地方支付的自主性诉求, 仍然会激励地方扩大地方可支配收入比例, 而且这种激励越在基层动力越大。而行政体制、行政权力的下沉以及运营规范性在基层的松动, 使得各地方受自身利益驱动的动力远远大于遵守宏观目标导向, 考虑到地方调控主体短期化的状况甚于上一级, 所以地方还是会更多地遵从传统的模式已获得短期的增长和收益。直白些说, 在这个方式转变的时代, 地方调控主体与宏观政策目标不一致, 而且越到基层这种背离越明显。
抑制通胀的宏观手段集中于货币、中央的财政政策、金融规制和近年来有所抬头的“行政手段”, 根本上是在新古典经济理论体系中会“逆”新古典理论而产生的手段, 诞生于西方国家基本制度体系中的新古典理论以及各类经济理论和经济考量指标是不是符合我国现有国情, 这是个问题, 但可以暂时放下。在现行国内社会管理、经济管理体制下, 宏观手段对遏制通胀的地方作为与空间不足确实可以观察到的事实。主要原因在于除货币与财政政策、金融规制的调控权限与地方无关之外, 20余年形成的现行市场制度, 日用品甚至蔬菜等的大流通市场格局也使价格的地方影响力大大缩小, 留存的价格短期调控空间只有政府管理的部分。且不说这部分所占份额很小, 对总趋势影响甚微。即便是为了完成任务暂缓调整价格, 也只能说是逆市场趋势而动, 短期影响供给者利益, 长期则会因为所造成的供给商利益损失而削弱供给水平, 影响到社会的发展。
但如果从长期效用分析, 地方对抑制通胀的作为则很大。以农副食品供给为例, 如果加大本地蔬菜的供给水平并形成以本地化为主的供给模式, 地方就可以通过对本地生产者的激励、补贴、调控平抑物价, 且能保障“肥水不流外人田”。以零售商品市场为例, 如果加大公共商业设施的供给水平, 降低公共商业设施租金, 零售商提价转嫁租金的冲动与保持低价竞争的冲动就会有所消长, 提价的压力将有所减弱, 但这些都不会有短期效用。
据此, 遏制通胀的基本对策是:中央的角度, 长效手段与短期手段结合, 分权分责, 宏观政策负责短效政策, 自治区级地方负责长效手段, 对自治区和地级市以及旗县区加之以长期控制目标, 如三年目标, 从根本上消除物价上涨的制度和机制动力。
寻找上涨的因素 篇6
第一, 货币因素推动。从1979年至今, GDP增长92倍, 广义货币增长705倍, 从目前的趋势来看, 广义货币供应量与GDP之间的比例在进一步加大。特别是2009年世界性经济危机爆发以来, 为了应对危机, 我国央行采取了极度宽松的货币政策, 根据央行数据显示, 截止2010年9月, 广义货币余额已经达到了69.64万亿元, 按照国家统计局发布的前三季度GDP达26.866万亿元计算, 超发货币将近42.774万亿元。大量增发的货币推高了各种商品的价格, 而房屋作为一种兼具投资保值属性的商品更是受到市场资金的热烈追捧, 大量资金流入房地产市场, 货币因素从需求和供给方面对房地产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间接推高了房价。
第二, 地方政府依赖土地财政。先看一组数据:2010年全国土地出让成交总价款2.7万亿元, 同比增长70.4%。全国土地成交金额排行前20名的城市中, 北京、上海、大连三个城市已进入“千亿俱乐部”, 成交金额分别为1600亿、1500亿和1100亿元。国土资源部部长徐绍史表示, 这反映出城市发展对土地的依赖有增无减, 土地出让制度亟待进一步改革完善。北京大学宪法与行政法研究中心主任姜明安分析说, 地方政府税收较少, 但是承担着教育、交通、基础设施等任务, 因此需要通过卖地收入平衡。房地产在众多城市产业结构中的支柱地位和作用仍无法忽视。
第三, 城市化进程的推动。根据建设部公布的资料, 目前我国现有城镇居民4.9亿人, 到2020年, 我国城市化水平将达到55%-60%, 城镇居民将增长到8-8.5亿人, 在此期间将有3-3.5亿新增城市人口需要解决住房问题, 在未来十几年里, 城市人口和城市面积都要增加一倍。市场上有强大的需求。但受土地供应的有限性, 房屋建设、销售周期等因素的影响, 房屋供应数量始终无法满足刚性需求。在这种局面下, 房价始终缺乏下跌的动力。
过高的房价不仅让居民难以接受, 加剧了社会矛盾, 也给国家经济带来风险和隐患。“十二五”期间房地产业应从“保增长”转向“保民生”, 在控制、防范和释放风险的前提下, 力争进入一个平稳健康的发展期。我们认为政府可采取以下措施:
第一, 采取稳健的财政和货币政策, 回收流动性, 抑制进一步的通货膨胀。这一轮房价上涨主要是货币泛滥, 热钱、游资联合托起的。因此, 要想稳定房价, 首要任务是转变货币政策, 抑制银行放贷冲动, 跟踪市场上热钱、游资的动向, 减弱市场对通胀压力的预期。银行可根据不同的购房种类和数量, 实行差别化的贷款利率, 如提高第二套及以上房屋的首付比例和贷款利率。利用税收工具, 建立城市居民住房信息, 适时征收房产税, 遏制房地产投机行为。
第二, 加大保障房建设, 最近几年中国的房地产市场可谓“跛脚”前行, 市场化过度发达, 而政府却没有完成承担的责任, 保障房建设总是“缺斤少两”。市场化与住房保障制度“两条腿”一起走路才是正道, 企业负责市场化住房, 政府负责低收入、中层收入的保障性住房和租赁房, 理清政府和市场在住房领域的边界。同时还要加强对保障性住房的监督和管理, 曾经有一些人利用监管漏洞钻空子骗取保障房, 比如开豪车住经济适用房, 经济适用房摇号舞弊等丑闻不断出现, 不但破坏了社会的公平性, 也损害了政府的公信力, 因此要建立相应的监管机制, 使保障性住房真正分配给有需要的家庭。
第三, 加强对商品房市场的管理。近期住建部和国土部已经发布通知, 对于因企业原因造成土地闲置一年以上的企业, 在结案和问题查处整改到位前, 禁止竞买人及其控股股东参加土地竞买活动。若企业存在伪造公文骗取用地和非法倒卖土地等犯罪行为、非法转让土地使用权等违法行为以及违背出让合同约定条件开发利用土地的行为, 同样禁止拿地。在房屋销售环节, 部分房地产开发公司采用捂盘, 散布虚假信息等手段, 进行自我炒作, 造成市场恐慌, 对于这种现象, 政府有关部门应该规范房地产企业的销售行为, 并且建立备案机制, 将房屋销售的情况真实地向社会反映。对于有扰乱市场秩序, 造成不良影响的企业, 应该坚决处罚。
第四, 健全房屋租赁市场让居民有更多选择。中国传统观念里人人有其屋的观念深深影响着老百姓的居住观念, 但以目前社会发展的总体情况来看, 让每个居民都买房显然是不现实的。近日, 温家宝总理在澳门视察工作时给百姓支招:“:“如果真的买不到房, 可以考虑先租的办法。”而人民日报也撰文呼吁居民先租房后买房。由高层传递的声音来分析, 国家将大力拓展房屋的租赁市场, 并加大对廉租房和公租房的供应, 让居民有更多的选择。同时应该对房屋租赁市场进行规范, 对群组、乱涨价等扰乱租赁市场秩序的行为进行管理。
住房问题, 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大问题, 虽然目前国内的房地产市场面临着挑战, 但同时也蕴藏着巨大的机遇, 如果能理顺好更方面利益关系, 切实落实国家调控政策, 不急功近利, 统筹规划、科学发展, 那么就可以把压力变为动力, 把挑战变成机遇。在“十一五”圆满结束, “十二五”即将开局的关键之年, 展望未来, 一个健康稳定的房地产市场是百姓的现实需要, 也是国民经济蓬勃发展的重要动力, 更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黄小虎:《对我国房地产业的几点看法》《红旗文稿》2009.18
[2]、许国萍.去年房地产市场交易量上升五成多[N].解放日报, 2010.01.14
寻找上涨的因素 篇7
一、通货膨胀的相关理论
虽然中国以前也经历数次通货膨胀, 经济学家对通货膨胀成因的认识也在不断深入, 但是在历次的通货膨胀中, 从来没有对通货膨胀的原因达成过一致的意见。
货币现象的通货膨胀理论。现代货币主义代表人物弗里德曼认为, “长期持续的通货膨胀始终而普遍地是由于货币数量的扩大更快于总产量增大而产生的一种货币现象”。货币学派是从总量关系入手, 从总需求及其相联系货币扩张角度解释通货膨胀成因, 认为流动性过剩是主要原因。理论上来说, 流动性过剩是货币的供应量超过了实体经济对货币的需求量。邓大为指出流动性过剩的直接危害在于它将带来系统性风险, 使经济面临着过热和潜在通货膨胀的压力。杨长富认为我国过剩的流动性一部分转化为固定资产投资注入了实体经济, 流动性注入实体经济将导致经济过热以及产能对外释放后顺差的进一步扩大。易宪容教授指出, “中国目前的通货膨胀是一种货币现象, 它先由两大资产价格上涨, 然后传导到食品价格上涨并引致全面通货膨胀。”杨存亮认为货币流动性与通货膨胀具有协整关系。
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理论。该观点认为, 上游投入品价格的上涨引起下游产品价格的上涨, 从经济指标的具体表现来看, 就是PPI和CPI同时上涨, 当然二者的上涨存在一定的时滞。郭雪超、陶忠元认为成本的增加也在恶化通货膨胀。国家统计局宏观经济课题认为土地使用成本逐步加大:2004-2007年, 土地交易价格持续攀升, 2008年1-6月, 土地交易价格上涨13.7%。此外, 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从2007年7月开始上涨速度逐月加快, 2008年7月份达到15.4%, 为1995年6月以来涨幅最高的月份。
需求拉动型通货膨胀理论。该观点认为, 是总需求过度增长引起的通货膨胀, 即社会总需求超过社会总供给从而导致物价普遍而持续的显著上涨。郭雪超、陶忠元认为总需求的膨胀可从消费膨胀和投资膨胀两个方而来说明: (1) 消费膨胀, 随着人均GDP的提高, 人均消费水平也会随之提高, 由于我国利率水平长期处于低位, 居民的储蓄倾向下降, 消费倾向上升, 推动了消费膨胀。 (2) 投资膨胀, 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上涨导致了钢材等生产资料的明显持续上涨, 最终从生产资料领域传导到消费品领域。牛利民、赵士德通过零售商品总额与CPI之间的因果检验认为我国的物价上涨更多是由于投资需求引起的。
结构性通货膨胀理论。该观点认为, 由于经济结构方面的因素变动导致了一般物价水平的持续上涨。往往通过CPI增长构成来寻求通货膨胀根源, “核心通货膨胀不高”是与结构性通货膨胀相联系的常见说法。国家统计局宏观经济课题组通过对大量农民外出务工, 消费升级换代, 工农产品的比价效应的分析认为结构性通货膨胀的存在。牛利民、赵士德通过分析认为我国经济结构容易发生通货膨胀。
二、影响CPI指数的变量选择
根据相关理论, 我们考虑如下因素:需求性因素 (消费, 投资, 进出口, 政府支出等) 、货币性因素 (货币供给量) 、结构性因素 (房地产价格, 农产品价格等) 以及其他因素 (如预期因素等) 。考虑数据的可得性, 最终选择以下变量作为分析研究对CPI的影响。
X1房地产业价格。近几年, 我国房地产价格一路攀升, 已经影响到居民购房的基本能力, 同时也引起相关行业价格的波动。X2固定资产投资总额。投资会引起银行信贷资金的扩张, 增加货币投放量, 引发通货膨胀。X3进出口总额。进出口是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马车, 尤其出口增加迅速时, 外汇资金迅速增加, 引导投资扩大, 也会造成物价波动。X4货币供应量。货币供应量一直都是价格波动的重要原因。X5社会零售商品总额。该指标是体现社会总需求的基本数据, 反映需求变化对物价的影响, 当该指标迅速上升, 使社会总需求超过总供给, 引起价格变化。
由于我国每月公布的CPI数据是按同比来计算的, 故在数据选择的时候, 对数据进行了一定的变换。其中每期流量数据, 经变换后表示的是每期CPI所表现的价格变动时间内所产生的流量。对于某些存量数据, 选择的是当月的存量数据。
三、多远回归模型的建立
1、相关指标的数据 (见表1)
2、CPI影响的多元回归模型建立
用EVIEWS5.1软件的最小二乘法, 得到最终结果如下:
从表2可得估计方程为:
方程的R=0.982428说明方程对因变量拟合的较好, 拟合程度很高。F检验值比较大, 说明该方程的解释程度也比较显著。各个参数的T检验的值均较大, 相伴概率均小于0.1, 说明在10%的显著性水平下, 各参数均能通过检验。AIC与SC的值都比较小, 说明变量选择及其形式基本合理, 总的来说模型的模拟效果较好。
3、相关结论
(1) 从模型的回归系数和标准化回归系数的大小, 可以得出社会零售商品总额对CPI的影响最为重要。由系数的符号可以看出当期的CPI会对当期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有抑制作用;同时滞后项会对当期CPI上涨起到推动作用。
(2) CPI随着货币供应量的增加而增长, 标准化回归系数Beta=0.817表明货币供应量对CPI上涨的贡献较大。我国为推动经济的高速发展, 采取了扩张型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我国长期以来的贸易顺差, 产生了大量外汇, 导致了需求的扩张。但这样的货币供给具有被动性, 不能为货币当局所主动控制, 从而为保持外部均衡, 以失去内部均衡为代价, 这一次的CPI高速上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国内外部均衡的矛盾。
(3) 房地产价格近年来一路高升, 对整个物价的上涨产生了很大的刺激作用。居民在实际生活中有相当大的一部分支出用于日益高涨的房价之中, 房价成为了很多家庭的主要开支和负担。
四、政策建议
首先, 经济发展要注意经济的平衡发展。这一次物价上涨, 与农产品价格的上涨不无关联, 虽然由于数据问题, 农产品价格在模型中没有表现出来。而我国经注的发展以第二和第三产业为中心, 忽视了第一产业的发展, 农业生产效率低下, 与工业相比长期处于落后, 造成了农产品供求失衡。
其次, 经济的发展要注重内外部和谐。这次通货膨胀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由于货币发行量过多而造成流动性过剩。造成货币发行量过多的主要原因就我国长期采取的出口促经济增长战略, 导致我国贸易顺差增大, 央行为维持人民币汇率的稳定只能被动购汇, 从而导致了货币发行量过多, 引发需求过剩从而导致通货膨胀。目前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还很难对外汇市场产生足够的影响。因此在经济发展中要注意货币政策的运用, 保持经济内外均衡。
最后要注意对房地产市场的调控。对房地产市场有必要进行一定的调控, 稳定房价, 打击房地产投机, 同是实行有弹性的廉租房制度, 根据房地产市场情况合理调节人们对商品房的需求。
参考文献
[1]、余永定. 理解流动性过剩 [J]. 国际经济评论, 2007.04
[2]、杨长富. 我国当前流动性过剩问题探析 [J].经济理论研究, 2008.14
[3]、国家统计局宏观经济分析课题组.近两年来价格上涨的特征、原因及走势分析 [J]. 统计研究, 2008.10
寻找数学课堂的“快乐”因素 篇8
师:在黑板上画一个大大的钟面,但没有分针和时针.看着学生.
生:有些不知所措,因为没有时针和分针显示.
师:把两只手放到指针位置.
生:学生笑,因为他们看到教师用自己的两个手当了时针和分针.
师:请问两只手的夹角是多少度?
(请了几位学生上来做时针和分针的表演,大家在欢笑中进入了正题.)
分析:这是第一块热身运动的内容,大家因为第一次看到人体时钟,所以感觉新奇,也愿意在这样的玩中再次研究问题,气氛非常活跃.因为他们在各种表演中体会到了乐趣而不是学数学的枯燥.不论是教师还是学生,这节课中最大的收获除了教授完或学习到了新的知识外,更重要的是这节课的心情是快乐的.
笔者在一节公开课教学时,结合课本中的大幅彩色插图,在轻音乐中配上如下富有激情的谈话:“同学们,你们喜欢春游吗?”“喜欢!”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展示教材上的画面投影后接着说:“你们看这里多美呀?蓝天白云下一群小朋友在快乐地玩耍,有的在搭帐篷,有的在晾毛巾,有的在烤食物,有的在钓鱼……真是快乐极了,我们也来分享他们的快乐好吗?”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好!”“根据这幅美丽的画面你能提出一些数学问题吗?”这时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发挥各自的创造性提出了许许多多的数学问题,有的是学生自己能够解答的,有的是学生自己暂时还不能解决的,教师都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和鼓励.
这样,通过教师的语言渲染、情感交流、及时评价,不仅使学生掌握了有关数学知识,而且引起了学生强烈的共鸣.这样的数学课堂,学生获得多方面的满足与发展.如果教师能这样尊重和善待学生的情感体验,则会给课堂增添许多意外的惊喜和乐趣,这不正是“快乐数学”所应追求的境界吗?
课堂是制造快乐的地方,学生在学到知识长了能力中生产快乐.学到知识不仅仅是课堂教学的唯一目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能否形成师生心理同步互动同乐的快乐课堂,是教师课堂教学成败的关键,也是衡量教师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志.
为此,教师必须了解课堂教学快乐状态的外在特征和内在因素,并认真付诸实现,才能真正满足一节快乐课堂教学的基本条件.
一、快乐课堂教学的外在特征是:和谐、热情、深刻、扎实
和谐是指课堂气氛和谐,师生关系融洽,配合默契.课堂上听不到训斥,看不到僵局和苦恼的阴影,有的是推心置腹的讨论交流,妙趣横生的智力活动场面和取得智力劳动成果而感到欢快的镜头.
热情是指情绪热烈,锲而不舍.课堂上看不到“旁观者”,有的是按捺不住的津津有味的寻求知识的生动活泼的局面.
深刻是指教学有深度,师生有胆略、有见地.学生能提出值得探讨的问题和有一定水平的见解,教师能把学习引向纵深.
扎实是指已有知识的巩固能经受时间的考验,新知识的获得是智力劳动的结果.
二、形成快乐课堂教学的内在因素是:依赖、热爱、渴求、自信
依赖是指师生之间、学生之间思想上水乳交融,感情上相互依赖、互相支持.热爱是指师生都热爱本学科,对学习本学科感到兴趣,有强烈的求知欲.渴求是指学生能把知识及掌握知识的能力看成是将来从事工作和学习的必不可少的条件.自信是指有顽强的探索精神和必胜的自信心.要形成快乐的课堂教学,就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1.教与学的最佳结合.怎样才算教与学的最佳结合呢?一般有如下几方面.
(1)教师提出探索目标,激励学生的学习动机,做到师生心理同步.
(2)教师质疑设问,学生独立思考,教师要给学生创设思维表现的条件和机会,使各类学生的思维都呈现积极状态.
(3)教师精讲,学生动脑、动口、动手,使学生自求得之.
(4)教师鼓励创造,学生积极探索,把学习与创造结合起来.
2.要民主和谐、心灵自由、人格平等.民主和谐的人际心理气氛才是教学成功的保证;心灵自由才有智慧产生;人格平等信息才好交流.
3.要因材施教.教师要给各层次的学生以出头露面的机会,让他们都享受到成功的快乐,点燃他们兴趣的火花,鼓起他们学习的信心.
4.要将学生的学习过程与教师的教学过程紧密地结合起来.
笔者总结学生的学习过程有八个阶段:动机阶段、感知理解阶段、获得信息阶段、保持记忆阶段、回忆检索阶段、概括迁移阶段、作业反应阶段、反馈强化阶段.教师的教学过程有四个阶段:启迪引导阶段、探索阶段、整理阶段、应用阶段.启迪引导阶段的目的是激发学生的动机;探索阶段是让学生从感知理解到获得信息;整理阶段是让学生保持记忆和回忆检索;应用阶段是让学生概括迁移、作业反应和反馈强化.
【寻找上涨的因素】推荐阅读:
房价上涨的初步10-10
抑制房价上涨的措施06-01
中国房价上涨的原因11-05
房价上涨的原因与对策05-17
门票上涨07-20
工资上涨05-09
持续上涨05-09
上涨成因11-14
关于近期物价上涨情况的调查报告11-13
食品价格上涨05-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