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PI上涨原因(共7篇)
CPI上涨原因 篇1
一、引言
自2003年初, 中国经济已逐渐摆脱通货紧缩的束缚, 但随之而来的通货膨胀压力却日益增强, 其加速上升的势头似乎大大超出了人们的预期。反映通货膨胀的经济指标居民消费价格指数 (CPI) , 2007年7月份同比上涨5.6%, 月环比价格上升0.9%, 创造了近十年来最高纪录。与此同时, 货币供给量也在高速扩张, 2007年6月份的M2比上年同期增长17.06%, M1增长20.92%。经济理论与国内外经验告诉我们, 当货币供给量扩张非常快的时候, 或迟或早会产生通货膨胀压力。因此, 分析这一轮的通胀压力原因就显得很有必要。近年来, 中国外汇储备增长迅速, 在强制结汇制度下, 巨额外汇占款便成为众矢之的。大多数学者将通胀压力归于增长异常的外汇储备。周浩、朱启贵 (2006) ①运用多变量向量自回归模型的协整分析方法与向量误差修正模型对我国外汇储备与物价指数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协整检验, 结果表明外汇储备与物价指数之间存在着正相关关系, 且长期内存在着稳定的均衡关系, 外汇储备每增加1%, 价格指数上涨0.09%。此外, 王少平、李子奈 (2004) ②通过货币需求的协整分析得出了货币政策的重点应为防范通胀。为了缓解通胀压力, 建议采用加息政策进行调控, 而事实上央行也真照此调整了银行间同业拆借的基准利率和存款贷款基准利率。甚至有些学者提出还要提高加息幅度。但也有学者提出了不同的看法, 如, 刘霞辉 (2004) ③则认为频繁的货币供给量波动会引起经济的大起大落, 其隐含的意义就是, 货币政策不是对付经济波动 (比如通胀) 的良方, 相反是引起波动的原因。吴晓灵 (2007) ④在第三届中国金融年会论坛上指出:“构成物价上涨压力的因素包括当前投资、信贷回落的基础还不稳固, 国际收支不平衡等因素。”安佳 (2005) ⑤认为, 2004年我国物价指数的升幅为4.7%, 从数字上尚且不足考虑, 但是这个数字是中国政府采取了多种调控手段的结果, 尤其是中央银行通过大规模的公开市场业务操作使货币回笼;实际上这种控制政策下的价格稳定并不表示价格上涨压力的减轻。
国家发改委与国家统计局侧重分析CPI构成, 认为目前的物价上涨主要是结构性上涨, 即物价上涨主要由食品价格上涨所推动。国家统计局 (2007) ⑥发言人认为, 近期国内肉禽及其制品、蛋类价格上涨的主要原因主要是粮食价格上涨, 其他商品价格上涨并不突出。国家发改委 (2007) ⑦则进一步指出食品价格上涨的主要原因有三个:国际市场价格的带动、生产成本推动与供求结构失衡。商务部部长助理黄海⑧认为, “此次猪肉价格上涨, 最根本的原因是猪肉供不应求。我国生猪以散养为主, 由于信息传导不畅, 经常发生‘供不应求’和‘供大于求’交替出现的周期性波动。”在这方面, 李敬辉、范志勇 (2005) ⑨将粮食价格波动作为价格指数变动的重要因素纳入分析范围值得重视。
同时也有一些专家对目前的物价上涨表示了担忧。唐震斌 (2007) ⑩认为虽然本轮物价上涨是由食品价格引发的, 但其中包含了经济增长较快、货币投放过多、投资反弹压力较大、城乡居民收入上升、消费增速加快等诸多因素。
二、研究框架
本文在上述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思考, 认为研究CPI的波动应当从货币供给量的变化、固定资产投资的变化、影响粮食价格变动的粮食种植面积的变化的相互联系中, 研究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 并把这些关系放置在一个开放的环境中。
由于向量自回归模型即VAR模型能较好地处理多变量时间序列的关系, 所以本文运用VAR模型, 通过引入居民消费价格通胀率或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作为最主要的内生变量, 将货币增长率和固定资产的增长率作为次要内生变量, 将粮食种植面积的滞后一期的缩减率和燃料动力通胀率作为外生变量, 另外把美国通胀率作为外生变量引入模型中。实证部分的结构安排如下:首先建立VAR模型, 在对宏观数据平稳性、协整检验的基础上对VAR模型进行估计, 最后通过脉冲响应函数与方差分解分析货币供给增长、固定资产投资增长与CPI三者的短期动态关系。
三、实证研究
(一) 模型设定
在模型中选用居民消费价格通胀率作为最主要的内生变量, 用pc表示, 它在数量上等于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减去100%。根据货币数量论, 通胀率来自货币增长率m, 而货币增长率要支撑一定的经济增长率, 所以它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内生性。在模型中, 将货币增长率作为内生变量。由于固定资产的增长率i部分决定于利率从而部分决定于货币供给的变化, 所以我们将固定资产的增长率也作为内生变量。将来自两方面的供给冲击——粮食种植面积的缩减率S和燃料动力通胀率fe——作为外生变量。但考虑到粮食种植面积的减少对经济的影响是滞后的, 所以我们将滞后一期的缩减率作为模型中的一个外生变量。显然应把美国通胀率Pf作为外生变量。由于我们选用的是年度数据, 所以在VAR模型中将内生变量的最长滞后期确定为2。由于我们所研究的变量表现为相对数, 所以在模型中均不含趋势项。这样得到如下模型:
undefined
其中u1t、u2t、u3t是随机扰动项。
(二) 数据来源
为了对模型 (1) 进行估计, 根据2003年-2006年中国统计年鉴、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局网站等资料并经过计算后, 得到如表1所示的宏观经济数据。
数据来源:资料来源;第1、3、5列中1990年-2005年的数据取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网站http://www.stats.gov.cn之《中国统计年鉴2003-2006》;第2、4列的数据分别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03-2006》中的货币供给量 (M1) 和粮食种植面积计算而得;第6列数据来自http://www1.jsc.nasa.gov。
(三) 单位根检验与协整检验
注:⊿⊿、⊿2分别表示一阶、二阶差分序列;检验类型 (c, t, k) 分别表示ADF检验模型中是否会有常数项c、时间趋势项t以及滞后结束为k;本表的检验结果根据Eviews3.1计算结果整理。对滞后长度的选择, 根据AIC和BIC准则来确定。
对各序列的ADF检验表明, 原始序列都为非平稳序列, 但二阶差分之后的变量都在1%的水平下显著, 趋向于平稳, 所以各变量都为I (2) 序列, 符合协整检验的条件。然后应用Johansen方法对这三个指标之间的协整关系进行检验, 我们选择滞后阶数为2, 有线性趋势与截距项得出协整检验结果表3所示。协整检验结果表明在5%的显著水平下, 除CPI与s和fe不存在长期协整关系外, 各变量之间存在长期协整关系 (见表3) 。
注:表中计算结果采用Eviews3.1软件计算给出
(四) VAR估计
根据表1中的数据和序列的平稳性检验, 用EViews3.1模型 (1) 进行估计。结果如下见表4:
从表4中可以看出: 第一, 消费价格通胀率的滞后一期对自身的正影响由其系数的估计值0.76所表示, 而且显著性水平较高, 而滞后二期对自身的影响则显著为负。我们可将此实证结果解释为:第一年通胀率上升1个百分点的冲击, 会在下一年过度释放, 而在第三年开始纠正。 第二, 固定资产投资的增长率对通胀率的滞后影响较为显著的, 其系数的估计值为0.18, t统计量约为2.87。这说明固定资产投资的增长率每提高1个百分点, 大约会使下一年的消费价格通胀率提高0.18个百分点。 第三, 货币供给量的增长率对消费价格通胀率的影响较为显著, 其系数的估计值为0.32, t统计量约为3.31。这说明固定资产投资的增长率每提高1个百分点, 大约会使下一年的消费价格通胀率提高0.32个百分点。 第四, 从统计数据上看, 粮食种植面积不断下降, 这将使人们重视粮食安全问题。但是, 粮食种植面积的下降并没有对通胀率造成显著影响。导致该结果的原因可能是粮食复种指数的提高与农业科技的发展, 抵消了种植面积的下降所产生的供给冲击。但粮食种植面积的下降对固定资产投资的增长是显著有利的。 第五, 来自燃料动力方面的供给冲击可能有少许影响, 但其影响是不显著的。这说明, 国际石油市场的价格波动, 并没有对我国消费品市场造成显著影响。 第六, 国外的通胀率的变化对我国消费品价格指数的影响也是不显著的。需要说明的是, 我们的模型是建立在小样本基础上的, 其系数的估计对样本值的变化是相当敏感的, 所以, 上述解释也只在一定范围内有意义。然而, VAR模型的主要功能并不是解释回归系数的意义, 而是说明一个随机新量的冲击对内生变量的影响及其相对重要性。下面对系统进行脉冲响应函数和方差分解分析。
四、脉冲响应函数与方差分解
脉冲响应函数描述一个标准差大小的冲击对VAR模型中内生变量当期值和未来值的影响。由于VAR模型参数的OLS估计量只具有一致性, 单个参数估计值的经济解释是很困难的。要想对一个VAR模型做出分析, 通常是观察系统的脉冲响应函数和方差分解。在本文的模型中, 我们要分别讨论居民消费价格通胀率、货币增长率与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的大小为一个标准差的随机新量对模型中内生变量当期值和未来值的影响。利用EViews3.1软件将脉冲响应函数以图形和表格形式表示如图1。 图1中的第一个方框表示各内生变量对居民消费价格通胀率的一个标准差大小的随机新量的反应。从中可以看出, 消费价格通胀率本身对它的反应是:开始时增加, 然后下降, 下降后再上升。这说明无论是抑制消费价格通胀率的直接冲击, 还是刺激它的直接冲击, 都不可能长期有效, 只能导致它的波动。固定资产投资的增长率对该冲击的反应是:开始增加, 然后持续增加, 经过三年后增幅开始下降, 四年以后增长率才开始下降。这表明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的一次偶然上升对固定资产投资的利好影响可达四年之久。货币增长率对该冲击的反应是;开始时以较小的幅度增加, 然后缓慢增加, 到第四年后慢慢下降。这说明该冲击对货币增长率的影响不大。
图1中的第二个方框表示各内生变量对固定资产投资的增长率的一个标准差大小的随机新量的反应。从中可以看出, 消费价格通胀率对它的反应是:开始时下降, 然后持续下降, 直到第三年才开始上升。这说明固定资产投资的一个增长性冲击会在一两年时间内导致消费价格指数的下降, 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可能是居民购置房产的支出被划入固定资产投资中, 而当居民把收入用于房产支出后, 将会削减消费支出, 从而产生如图1所示的响应。固定资产投资的增长率对自身的一个直接冲击的反应在第一期与第二期的反应都很强烈, 到第三年才开始下降。这说明, 投资行为往往是蜂拥行为。而货币供给的增长率表现仍很平静。
图1中的第三个方框表示各内生变量对货币供给增长率的一个标准差大小的随机新量的反应。从中可以看出, 消费价格通胀率对它的反应是:开始时下降, 然后持续下降, 但降幅一直较小, 而且是越来越小直到第三年才开始上升。这说明货币供给的一个增长性冲击, 会在一两年时间内导致消费价格指数的下降, 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可能是当货币量突然增加时, 居民并不敢肯定这是永久性增加还是暂时性增加, 所以, 在开始阶段, 居民可能不敢贸然增加消费支出, 反而减少开支的增幅, 直到三年以后, 才敢增加开支的增幅。固定资产投资的增长率对该冲击的反应在第一期与第二期也都比较强烈, 到第三年才开始下降。这再次说明, 只要突然出现投资的利好机会, 投资行为仍然是一哄而上。而货币供给的增长率对自身的冲击表现得依然很平静。
表5显示了方差分解的结果。
从表5中可以看出:第一, 对居民消费价格通胀率的一个标准差大小的随机新量, 其标准差从第二年开始主要由固定资产投资的增长率所感应, 其所占比例均在69%以上。第二, 对货币供给增长率的一个标准差大小的随机新量, 其标准差主要被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和居民消费价格通胀率所感应。第三, 对固定资产投资的一个标准差大小的随机新量, 其标准差主要也是由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所感应, 其所占比例在60%以上, 其次是居民消费价格通胀率, 其比例在3%到30%之间。第四, 货币供给量的增长率在感应随机新量的标准差时所占比例均很小。方差分解的结果与脉冲响应函数的结果相同。
五、结论与政策建议
根据以上分析, 可以得到如下主要结论:第一, 消费价格指数对本身的冲击是敏感的, 其反应方向在第一年与该冲击相同, 而在第二年与该冲击相反。但模型中的外生变量如粮食种植面积的减幅、国外通胀率和燃料动力通胀率对消费价格指数的直接冲击并不显著。 第二, 消费价格指数对固定投资增长率的滞后一期的反应是显著的, 而固定资产增长率对滞后一期的粮食种植面积的减幅又是显著的, 在这里出现了一个从粮食种植面积减少到消费价格指数上升的传递机制:第一年粮食种植面积减少, 第二年固定资产投资增幅增加, 第三年消费价格指数上升。 第三, 货币供给量的增长率的变化对消费价格指数的影响并不显著, 而它的一个标准差大小的随机新量对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有较大的正面影响。这样又出现了一个由货币供给量的增长率的随机新量到消费价格通胀率的传导机制:货币供给量的增长率的一个不能被公众预测的突发性变化 (随机性意味着不可准确预测) 引发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的一个相同方向的强劲变化, 从而引发下一年消费价格通胀率的同方向变化。 第四, 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对消费价格通胀率和货币供给增长率的随机新量的反应都是相当敏感和强劲的。这说明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具有不稳定性和跟风性。因此, 在投资行为中有非理性因素的存在。 第五, 货币供给量的增长率对随机新量表现出超常的平稳。这说明我国货币政策确实是很稳健的。但对美国的通胀率表现出一定的同向性, 这可以从表4中美国通胀率前的系数的估计值及t统计量看出。
根据这些结论, 我们认为: 第一, 当前CPI上涨的压力, 有一部分来自于粮食和能源供给冲击后的释放, 而更大程度上来自于固定资产投资所带来的冲击。因此, 应当充分认识当前CPI上涨的根源, 稳定人们的通胀预期, 而这又依赖于政策层面上前后的稳健性。 第二, 由于存在消费价格指数上升的两种间接传导机制, 所以一方面应当加强对土地开发利用的管理, 抑制耕地面积下降的势头;另一方面, 通过灵活运用隐蔽性较强的货币政策调节货币供给量。更由于货币政策的时滞性, 通过用加息来缓解通胀压力时一定要小心从事, 切不可冒进。 第三, 固定资产投资特别是当前房地产市场过热与粮食种植面积的减少和CPI上涨之间有一定的内在联系, 因此, 政府应当采取有力措施压房价以减CPI上涨, 同时加强对政府投资特别是地方政府投资的管理, 建立公正透明的政府投资招标制度, 抑制固定资产投资的波动, 减少固定资产投资中的非理性因素。
参考文献
[1]周浩, 朱启贵.外汇储备快速增加与物价指数变动[J].财经科学, 2006 (6)
[4][6][7][8][10]新华网http://www.xinhuanet.com/.
[2]王少平, 李子奈.我国货币需求的协整分析及其货币政策建议[J].经济研究, 2004 (7)
[3]刘辉霞.为什么中国经济不是过冷就是过热[J].经济研究, 2004 (11)
[5]安佳.当前外汇储备积累过度引致的问题及应对策略[J].山东社会科学, 2005 (7)
[9]李敬辉, 范志勇.利率调整和通胀预期对大宗商品价格波动的影响——基于中国市场粮价和通货膨胀关系的经验研究[J].经济研究, 2005 (6)
CPI上涨原因 篇2
当前物价狂飙,老百姓几乎是在一片“涨”声中度过的。种种迹象表明,我们正在进入一 个物价持续上扬的时期,虽然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涨幅不大,但由于上涨的多是人们生活的必 需品,令民众感受到了不小的压力。面对这一现实问题,目前,国内著名经济专家纷纷探析,但是他们的解释是否把握到当前 问题的实质则是另外一回事。
正因为这些解释与现实经济生活相差较远,从而也就无法找到 一种应对这种通货膨胀的有效政策。但依笔者看,其主要成因则是外资在操作加剧,如果没 有及时处理外资问题,那么物价还是会继续上涨。可以这样说,中国物价高涨的背后我们可以看到某些外资业的推波助澜。
其中:孟山都控 制农作物种子,导致农作物源头上涨,四大国际粮商---ADM(ArcherDanielsMidland),邦吉(Bunge),嘉吉(Cargill)和路易达孚(LouisDreyfus)控制中国食品油,导致食品油上升,以高盛为首的外资企业控制了中国的肉食品行业,导致猪肉等相关产品上涨。
CPI上涨:动力有多足? 篇3
受到内外部各种经济因素以及政策因素的影响,自2009年7月以来,我国消费者物价指数CPI呈现出持续上涨的态势,2010年11月CPI月度环比增速达到5.1%,大中城市房地產价格和部分农副产品价格更是呈现出大幅上涨的态势。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央政府采取了一系列针对流动性过剩的调控政策,特别是先后出台了抑制房地产价格和农副产品零售价格上涨过快的有关政策。
物价的持续上涨,关系着亿万居民的消费水平与生活质量,自然受到普遍关注,一部分居民甚至产生了我国是否会发生严重的通胀现象甚至通货膨胀与经济停滞并存的“滞胀”现象的担忧。对此,我们要进行科学分析,客观看待当前物价上涨与一定程度的通胀现象。
首先,从我国物价整体运行的情况来看,近一年来的物价上涨现象具有阶段性和结构性的特征,并不具有长期性和全面性。从阶段性的角度看,当前我国物价上涨现象的发生,与国际金融经济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影响与冲击,以及为了应对这种局面中央政府所采取的宏观经济政策有关。自2008年下半年以来,为了避免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增长的强烈冲击,保持国民经济平稳增长,我国政府采取了积极的财政和货币政策,旨在通过扩大政府投资和提高居民消费水平以扩大内需,从而有效缓解由于进出口贸易下降对我国经济增长和就业所产生的负面影响。实践表明,中央政府的决策在“保增长”方面是有效的。我国GDP季度同比增长率从2009年第一季度的6.5%,提高到2010年第三季度的10.6%。与此同时,信贷规模和货币投放的膨胀产生了流动性过剩现象。另外,由于外汇储备过高和人民币升值预期而产生的“热钱”流入,进一步加剧了流动性过剩以及部分消费品投机现象的发生。显然,所有这些经济条件都具有阶段性的特点。随着我国外贸依存度和外汇储备增速的下降,人民币升值压力的趋缓,宏观经济政策的调整,流动性的收缩以及政府对于市场物价的干预,产生CPI上涨的动力必将衰减。从结构性的角度看,在上述CPI上涨的同期,我国耐用消费品价格如家电产品等则一直保持着负增长的态势,而耐用消费品在中国居民消费中占据着比食品、蔬菜等一般日用消费品越来越大的比重。从这个角度看,我国并没有发生物价全面上涨的现象。当然,这并不意味着CPI上涨现象无须重视和治理,相反,我们仍然应该着力解决房地产价格和食品、蔬菜等消费品价格上涨过快的问题,以确保人民生活水平与质量以及社会的稳定。
其次,从国内国际经济环境看,我国不具备发生恶性通货膨胀的现实条件。严重的或恶性的通货膨胀一般是由政府的严重财政赤字或经济过热而产生的。从财政方面来说,虽然我国一些地方政府存在一定的财政困难,但就我国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总的财政状况来看,并不存在严重的财政赤字问题,特别是中央财政收入一直保持良好的增长势头,完全有条件通过转移支付等方式解决部分地方政府财政困难问题。因而,我国中央政府并不具有依靠货币的超量发行来解决财政赤字问题的动机与必要。从经济增长方面来说,由于受到国际经济增长乏力的影响,我国经济在未来一段时期面临的主要问题仍然是“保增长”,而不是经济过热。从这两个方面来看,在未来可预见的期限内,我国不会发生恶性通货膨胀问题。
再次,从我国2008年以来的宏观经济增长态势来看,虽然受到国际金融经济危机的冲击,我国GDP增速从2008年6月~2009年3月经历了一个快速下滑的过程,但由于政府采取了有效的保持经济增长的各方面政策,从2009年9月起,我国GDP增速已回到了9%以上的水平,我国成为金融危机以来全世界范围内经济恢复最快的经济体。这表明,中国不仅目前没有发生、而且未来也不会发生“滞胀”现象。
CPI上涨,零售商谋变 篇4
据悉,预计在6月召开的中国商业联合会主办的2008年中国零售商大会上,CPI持续上涨将成为零售商们最为关心的话题——从供应链角度看,零售商是距离消费者最近的商业机构,同时也是上游制造商和批发商的“出水口”。
回顾2007年,在家乐福、大润发、人人乐等各地各类型超市中发生“低价促销品抢购狂潮”的新闻层出不穷,其中数家都发生了踩踏死亡事故。部分舆论将此事归罪于超市的管理和营销,的确,超市在促销现场管理方面难辞其咎,但从更深层的角度看,这些事故发生的背景却不简单。
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易宪容研究员曾对此评论说:“(重庆家乐福)事件仅是表明民众为了贪图一点小利而趋之若鹜吗?或者说,这仅是一个简单的偶然事件吗?实际上,并非如此。它应该是中国目前通货膨胀高企的一个侧影。”
实际上,面对消费者的“抢购需求”,零售商要改变的不仅仅是促销方式和现场管理而已。
超市这个着重于“低价位”的业态,就诞生于上个世纪1930年,那正处于通货膨胀后期。1921-1929年美国货币供给急剧扩张,其政策制定者采用通货膨胀手法人为地延续繁荣;最后1929年发生股灾,同年发生著名的倾倒牛奶事件。
沃尔玛诞生于1962年,其第一个发展小高峰在1967年,那年它拥有了24家店;但就在前一年(1966),美国进入了一轮通货膨胀期,但通胀率并不高。这轮通货膨胀到1969年发展为恶性通货膨胀,持续一年;而正是1970年带来沃尔玛第二个发展小高峰:店铺数蹿到38家,并且为了应付大好局势,它在这一年建立第一个配送中心,同时公开发行股票,以充足的资金加大开店速度。
此后10年里,美国有5年都处于恶性通货膨胀中(1973、1974、1978、1979、1980),而沃尔玛也迎来了其发展史上的一次大高峰。到1979年,沃尔玛拥有了276家店、2万多名员工,扩张到了11个州,同时它也成了第一家仅用了17年就把销售额做到了10亿美元的企业。
1980年美国再次陷入经济危机,并持续到1983年;其间通货膨胀率达到两位数字,失业率上升到30年代大危机以来的最高峰。就在1983年,沃尔玛也是发展得红红火火,它新扩张了4个州的领地,并购了Woolco连锁店,股价比上年涨了64%,并被《福布斯》评为美国头号综合零售商!那一年,它还创出一个装修比超市更不讲究、价格比超市更低的业态:山姆会员店。
可以说,CPI持续上涨,其直接的后续影响可能将促成零售业的业态格局变革,就是说:一些低价位零售模式将占据上风。
当然上述只是变化之一,其实上游供应商在目前经济环境中的变化,也将影响到零售商的经营和发展。由于上游成本的上升,超市的供应商们始终会处于“涨价”的期待中,这给零售商的采购部门带来很大压力。是否能为消费者保持货架上商品的价格优势,又能照顾到供应商的利益,是零售商必须思考的问题。
同样,在CPI上涨背景下,政府所采取的相关金融政策也会对零售商及其相关产业造成巨大压力。
我国物价上涨的原因 篇5
摘要:近几年来,我国居民消费物价指数有着明显的上涨,特别是农产品价格
轮番上涨,引起普遍关注。单从CPI的走势来看,我国出现了较为明显的通货膨胀迹象。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食品类价格同比涨幅从2010年1月的3.7%,提高到2011年9月的13.4%,对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涨幅的影响程度达67.9%。居住类价格2010年1月上涨2.5%,2011年9月上涨5.1%,对消费价格总水平涨幅的影响程度为18.7%。食品和居住类价格成为拉动CPI上涨的主要推手。最近在2011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提出,推动明年经济社会发展,就是要保持宏观经济政策基本稳定,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保持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保持社会大局稳定。
关键字:价格上升货币供应应对策略
我国国内物品价格上涨迅速的原因有许多,从国际因素和国内因素分别讨论
分析其对我国当前物价水平走高的原因。
一、国际影响原因
在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后,国际经济的发展对中国现如今的物品价格有
越来越重大的影响。
(一)国际能源价格猛涨
中国是能源进口大国,据工信部最新公布数据,我国原油对外依存度达
55.2%,已超越美国。后金融危机时代,国际能源价格大幅上涨,如2010年5月-2011年9月间,布伦特原油期货价格上涨了约40%。对比布伦特原油期货价格与我国CPI等3大价格指数的月度走势,国际原油价格对国内PPI的影响由2007-2008年间的6个月左右的时滞,缩短到2010年以来约1个月的时滞;对CPI的时滞也由2007年前约7个月缩短到当前约2个月。在油价上涨的同时,与石油有互替关系的电、煤等能源的价格也随之上升。例如2010年3月国际炼焦煤的价格同比上涨55%;我国去年的煤炭价格亦大幅上涨,在10月份就比上月上升50%以上。国际煤炭价格对国内物价指数传导时滞缩短至约3个月。国际能源价格上涨加剧了国内价格水平上涨。
(二)国际农产品价格上扬
我国本来是一个人多地广的农业大国,但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发展,城市建设用地和工业用地需求快速增加,对耕地形成很大的压力;与此同时,我国人口增多、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对粮食的需求在日益增加,这一矛盾的存在导致我国粮食依赖进口的比例日益上升。因此我国进口粮食数量在逐年增加,2010年进口粮食创下历史记录,总计超过6000万吨,其中大豆进口占全球交易总量的60%,玉米进口为2009年的19倍,小麦也较2009年大幅增加。而同期全球粮食价格继续攀升,2010年10月~2011年1月,世界银行统计的粮食价格同比指数涨幅由15%上升到29%。美国农业部(USDA)远景预测农产品价格还是会保持在高位运行。国际粮食价格的上涨必然影响国内价格稳定。
(三)美国次贷危机后的货币政策变化加大全球通货膨胀压力
为促进经济更强劲复苏和避免通缩的出现,美联储于2010年11月3日宣布了新一轮的量化宽松货币政策,这是继2008年12月到2010年3月间购买价值1.725万亿美元的资产后,美联储第二次采用量化宽松政策。从国际市场看,大宗商品价格暴涨、贵金属价格创历史新高,大量投机资本进入新兴市场国家,均为大量货币(主要是美元)流向国际市场的佐证,美元贬值,导致以美元计价的大宗商品价格上升。
二,国内影响因素
物价水平走高的主要影响因素还是国内的货币政策以及经济形势。以下从三个方面分析讨论我国物价上涨迅速的原因。
(一)当前物价上涨的主要原因是货币供应量过多
古典的货币数量论认为,中央银行的货币供给行为最终决定着经济中的通货膨胀率,如果中央银行能够保持货币的稳定,则物价水平就会稳定,如果中央银行增加货币发行量,则物价就会上涨。假设在实际经济增长率不变的情况下,如果中央银行决定将流通中的货币供应量增长率△M/M提高1%,通货膨胀率△P/P就会上升1%,也就是说,通货膨胀纯粹是一个“货币现象”。由以上分析可得我国物价上涨的主要原因为货币供应量增长率过高。2008年年底,根据世界经济金融危机的形势,国家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过去两年的货币超发明显。特别是2009年6月以后,M1、M2投放速度超过25%,其中M
1在2009年10月-2010年4月之间的投放速度超过了30%,2011年之前M1、M2投放速度一直较高。2009年广义货币M2平均增长28%,超过9.2%的经济增长水平以及-0.7%的通缩水平所对应的货币需求19.5个百分点;2010年货币政策依然是扩张的,但扩张力度减弱较多。2010年末,货币供应量M1比2009年末增长22.2%,货币供应量M2增长 19.7%,增速分别比2009年末回落11.2和7.9个百分点,虽然已经有了相当幅度的回落,但增速仍然位于较高水平。为了抑制通货膨胀,央行采取了连续提高存款准备金和利率的措施,货币政策取向由适度宽松转为稳健,但效果并不明显,货币供应量增速没有因调控而回落。不论造成这一结果的具体原因是什么,只要货币供应量仍位于偏高的水平,要想取得控制通货膨胀的成效就会很难。美国同期货币供应量M2只约8.8万亿美元,我国GDP只相当于美国的1/3,货币供应量却超过美国1/4。如此多的货币不可避免地促使物价上涨。
与货币政策密切相关的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的增速2010年上半年迅速回落,由2009年末的31.7%回落至18.2%,但下半年增速则不仅没有降低,反而略有上升,年末同比增速达到了19.2%。贷款增加同样会要求货币供应量增加。
(二)国家外汇储备增长迅速
另一个对价格指数状况有重要影响的指标为国家外汇储备。国家外汇管理局数据显示,2009年我国外汇储备超过2万亿美元,2010年增长18.7%,达到2.85万亿美元,2011年外汇储备继续快速增加,到6月底达到3.20万亿美元。中央银行为了回收不断增长的外汇不得不投入更多的货币,在乘数的作用下,这就会导致国内货币供给大大增加,从而对国内通货膨胀构成直接压力,必将进一步推动我国的物价上涨。
(三)国内劳动力价格上涨的趋势十分明显
随着粮食和食品价格上涨,打工者的名义工资也必须增加,否则实际工资就要下降。2010年全国共有30个省份调整了最低工资标准,月最低工资标准平均增长幅度为22.8%;全国29个省份发布了工资指导线,工资平均增长幅度比2009年提高2%左右;2011年将延续这一趋势。例如,北京市的最低工资标准已从2010年7月开始由每月800元增至960元,增幅达20%。政协北京市第十一届委员会主席会议于2010年7月9日通过的《关于提高企业一线职工收入水平的建议案》
中还明确提出,应建立最低工资标准与CPI联动的调整机制。
三、对物价水平走高的治理措施
控制物价上涨、抑制通货膨胀是政府宏观调控的首要目标。抑制未来物价过快上涨,需要处理好抑制物价过快上涨与稳定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需采取多方面措施综合治理。
(一)切实消除通胀的货币基础,采取稳中从紧的货币政策
今年以来,虽然央行采取了不断提高存款准备金率等调控措施,但货币政策操作和实际效果是有区别的。在现实中,很多因素往往同时变动,紧缩的操作并不一定能抵消内在扩张动力。6月末,金融机构贷款余额同比增长16.8%,增速比2010年末回落3.1个百分点,回落较为明显,调控见到了效果。但其效果大部分被外汇储备加快增长所抵消,6月末,外汇占款同比增长19.8%,比2010年末加快2.9个百分点。负利率还会造成存款活期化,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内生性扩张因素。
若货币政策仍维持目前的状况,控制通货膨胀就很难取得明显效果,因此必须切实地采取措施,尽快地消除负利率和把货币供应量增速降至适度水平,采取稳中从紧的货币政策。例如可以减少货币流动性,包括少印钞票,当然中国印钞票一方面也是为了抵御美元贬值的压力。但是多印出的钞票应该分给百姓或直接纳入养老金,而不是自行分赃。同时放松外汇管制,或发外汇给人民,这样人民可以拿着外汇去消费,就减少了顺差压力。同时还缓减了国内的需求压力,一举两得。
(二)贯彻落实国家有关价格调控的政策措施
一是认真贯彻落实国家有关稳定价格的各项政策措施,保持中央与地方政策的一致性,确保调控效果;二是增强宏观调控政策的针对性和灵活性,既要收紧房地产等重点调控领域的流动性,又要保障非调控领域的资金供应,特别是满足市场前景好的中小企业的资金信贷需求。
(三)加大政策性调控措施对物价上涨的抑制作用
食品消费在城乡居民消费中占比很高,食品价格上涨也是历次物价上涨的重要结构性因素,平抑食品价格涨幅是稳定物价涨幅的关键。食品、特别是农副产品生产周期较长,需求与供给的价格弹性很低,避免农副产品价格的大幅度波动,应从加强农副产品生产与供给管理着手,同时需要疏通流通环节,降低流通成本。
1.切实保障主要农产品的生产。保证对农业生产的财政性补贴和税收减免政策措施落实到位,创新农业生产组织形式,强化和完善农业生产资料价格管理机制,加大工业反哺农业力度,保障农业生产积极性。
2.保障主要农产品及生鲜菜供应。要理顺流通环节,清理不合理物流收费,降低物流成本,打击游资对农产品囤积居奇等恶意炒作行为,实现市场自由交易机制与政府市场调控机制的有机统一。
(四)化解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波动对我国价格水平的输入型影响
一是着眼长远、服务中短期,规划和建立战略资源实物(如原油、燃油、铜等)储备机制;二是通过引进来和走出去的战略,利用资金、技术等资源优势,采取收购或参控股方式进入海外战略资源勘探及开采、土地森林开发领域,扩大我国在海外的战略资源权益,增强大宗商品价格博弈能力,扩大国际商品采购价格话语权。
(五)提升居民收入
物价上涨就意味着居民拥有同样的货币数量能够买到的东西少了,所以解决这个问题最直接的方法就是提升居民收入。如果居民收入高于物价上涨,则通货膨胀,则通货膨胀对整个社会造成的压力就会减小。所以要保证农村的“三免”政策却是落实到位,农民工的最低工资能够得到保障,离退休人员的养老金可以适当提高。
(六)引导和稳定社会公众的通胀预期,降低通胀惯性
通货膨胀惯性,也称为通货膨胀粘性,Fuhrer(1995)年给出了其现代定义:在受到随机扰动的冲击之后,通货膨胀偏离其均衡状态所持续的时间。基于这一定义,持续的时间越长,表明通货膨胀的惯性越大。惯性越高,对货币政策的敏感性越低,效果就减弱,抑制通胀的社会成本也会增加。要在保障生产和供应的基础上加大宣传力度,减少和消除人们对未来不确定性的恐慌情绪,引导人们形成价格稳定的预期,使人们对未来价格环境充满信心。
结束语
价格是市场经济最基本的经济变量,又是宏观调控的主要目标。价格水平是判断通货紧缩和通货膨胀的标准尺度,也是衡量宏观经济是否过热的“晴雨表”。
保持价格总水平基本稳定,是宏观调控4大目标之一,对于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至关重要。通过本文论述我们可以得出我国物品价格的决定因素有许多,对于稳定物价的政策措施可以从多个方面共同实施。总的看来,要求政府消除采取相对紧缩的货币政策,提升对价格的宏观调控力度,加强对食品类产品的成本管理,减小国际贸易对我国经济的影响,提升居民收入,加大宣传力度,稳定居民对未来的恐慌情绪,为我国经济快速稳定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刘元春.2008:中国通货膨胀成因的研究[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张成思.2009:通货膨胀动态机制与货币政策现实选择[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由CPI上涨看通货膨胀压力增大 篇6
按照国家统计局的标准, 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是反映一定时期内城乡居民所购买的生活消费品价格和服务项目价格变动趋势和程度的相对数, 是对城市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和农村价格指数进行综合汇总计算的结果。按照国际通行做法, 我国CPI的调查内容包括食品、烟酒、衣着、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医疗保健及个人用品、交通和通信、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居住八大类263个基本分类约700个规格品种的商品和服务项目。CPI通常作为观察通货膨胀水平的重要指标。目前我国CPI的高位运行在开始阶段主要是由于猪肉价格等大幅度上涨直接引起食品价格上涨, 但是在其背后隐含的通货膨胀压力不容忽视。
2008年的通货膨胀基本延续了2007年4月以来价格逐级上升的趋势, 各项价格指标都出现了大幅度的攀升。数据显示, 食品价格仍是导致C P I继续上涨的因素, 2008上半年食品价格上涨2 0.4%, 拉动价格总水平上涨6.6 4个百分点。从商务部价格监测的资料来看, 肉类、禽蛋和油价仍处于上涨的通道中, 对目前已在食品价格带动下上涨的CPI带来了持续压力。CPI是民众能够切身体会到的东西, 身边的消费品天天在涨价, 肉价涨、菜价涨、蛋价涨、油价涨等。央行年初通胀预期调查结果显示, 居民对2007年价格水平上涨感受强烈, 对整体及食品通胀的感受分别高达29.9%和36%, 远高于4.8%的去年居民消费价格指数 (CPI) 的涨幅。调查表明, 2008年的通货膨胀预期也将维持在较高水平。
目前物价上涨, 通货膨胀压力增大是由国内国外多种因素共同作用而产生的。笔者认为, 主要原因有以下:
第一、国际初级产品价格进入到一个比较全面的、大幅度上升期。
国际市场上原油价格一度接近每桶1 5 0美元的高度, 中国进口的铁矿石价格最高也上涨9 6.5%, 大米价格一度突破每吨1000美元的大关。
第二、我国外汇储备规模涨幅有增无减。
截止2008年6月末, 国家外汇储备余额18088亿美元, 同比增长35.7%。国际上一致认为中国是最好的投资国家之一, 国内的货币流动性过剩问题很难解决。
第三、自然灾害频发造成生产资料价格上涨。
半年来, 雪灾、地震等重大自然灾害的救灾和恢复重建任务艰巨, 加大了对钢材、水泥等生产资料的需求, 造成生产资料价格上涨, 随之部分消费品价格也会跟风涨价。
通货膨胀是一个经济问题, 也是一个社会问题。从经济层面来说, 通货膨胀将恶化企业、居民收入的稳定性, 造成经济次序的混乱;从社会层面来说, 通货膨胀将使社会中低收入层承担更多的压力, 造成更大的社会收入分配不公平。其实, 治理通货膨胀的办法很多。首先是提高银行利息率和证券的收益率, 防止居民从银行和证券市场大量变现, 导致大量现金流入市场;其次是收缩货币供应, 减少信贷额度, 控制基建投资。还可以鼓励进口, 减少出口, 增加国内市场对货币的需求。但这些措施或多或少都会降低经济增长。所以治理通货膨胀最大的难题是如何把通胀降下来, 同时不让经济增长率受到太大的伤害。国家统计局披露的数据显示:2008年上半年我国GDP同比增长10.4%, 增速比上年同期回落1.8个百分点。由此看来, 我们在把抑制通货膨胀作为宏观调控的重点时, 也要高度重视保持经济增长的持续性, 保持国民经济平稳快速协调发展。
面对当前的经济形势, 政府也采取了具有针对性的各种办法。在此, 笔者认为, 在调控宏观经济治理通货膨胀的各种办法中, 应高度重视以下三个方面:
一、促进农业和粮食生产发展, 稳定粮食价格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 农业生产的状况特别是粮食生产状况与物价水平是否稳定有着直接密切的关系。2008年夏粮丰收, 总产超过2400亿斤, 增产50亿斤以上, 实现连续五年增产。这是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一大亮点, 为有效抑制通货膨胀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但是我们也应该注意到:2004—2007年我国GDP增速连续攀升, 但农业增加值的增长速度却连续下降, 由2004年增长6.3%下降到2007年的3.7%。我们必须切实加强粮食生产, 确保农业持续增收, 稳定粮价。
二、不能仅简单出台紧缩性货币政策, 必须拿出全面的综合治理办法
当前, 政策制定者面临着保持经济增长和防止通胀的两难选择。一方面是物价持续上涨, 要求收紧货币供应, 提高利率;另一方面, 经济增长在减速, 股市、房市、车市低迷, 要求增加货币供应, 降低利率。运用货币政策是宏观经济调控的重要手段, 但货币政策不应再是简单的总量紧缩, 而应是优化资源配置。如果央行想通过进一步加息来对冲大量涌入的国际热钱以及缓解国内资金流动性过剩的问题, 客观上将促使国际游资更快的流入我国, 热钱进入我国股市、楼市后, 还会助推市场价格的非理性上涨;存贷款利率同涨的货币政策对于融资渠道有限的中小企业损害较大, 目前我国沿海部分企业的生产发展已经陷入困境, 中央高层已在5个经济发达的外贸型省份进行了调研考察。这些经济状况已经较为充分地暴露了在我国经济高增长背后长期存在的结构性问题、制度性问题。不去解决那些明显的结构与制度问题, 仅靠短期政策, 恐怕不能确保未来的长期稳定增长, 更不能确保财富分配公平与社会秩序稳定。
三、必须充分认识世界经济周期性调整带来的影响
正如大量研究机构预测:世界经济将在短期出现增长回落和通货膨胀抬头的现象。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深化和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影响, 国际经济环境因素对我国宏观经济运行稳定性的影响越来越大, 我国在外部经济环境严峻的条件下, 要加强国际经济协调, 与世界各国共同采取反通胀的措施;要密切关注国际市场产品价格上涨带来的输入性成本推动造成我国价格上涨的影响;要更加重视国际资本的流动, 加强和改进国际资本流动监管, 防范国际经济风险。
CPI上涨原因 篇7
一是需求拉动。即由于总需求超过总供给, 引起一般价格水平持续上涨。
二是成本推动。由于工资等成本的提高引起一般价格水平持续上涨。
三是国外输入。国外通货膨胀通过产品进口等方式向国内传导, 引起一般价格水平持续上涨。
四是流动性过剩。在汇率和美元疲软的情况下, 货币当局向市场注入了大量货币。
五是体制改革时期的政策调整使隐性通胀显性化。
一、当前中国C P I上涨的基本情况与影响
2010年四季度以来, CPI涨幅不断提高, 据2011年7月13日国家统计局公布数据显示:上半年CPI同比上涨5.4%, 除了猪肉价格, 其他包括粮食、鲜蛋、水产品价格的同比涨幅都在两位数。5月份粮食价格上涨了32.3%, 食品类价格较上年同期增长了11.8%, 猪肉价格同比上涨40.4%, 肉禽及其制品上涨24.3%。
国内劳动力价格上涨的趋势也十分明显, 这成为CPI走高的又一推动因素。珠三角经济区企业2009-2010年间用工成本普遍上涨30%-40%, 2011年预计仍继续上涨10%-15%。
以猪肉和蔬菜价格为代表的CPI上涨, 带来一系列影响:一是农民得到实惠, 刺激了农业生产的发展。二是CPI过快上涨, 直接增加了城市中低收入人群生活的压力。三是由于政策持续收紧, 处于融资体系弱势地位的中小企业获得资金的难度将进一步提高, 中小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将面临巨大挑战。四是CPI的上涨也起到警示作用, 势必使国家更加重视粮食生产, 关注食物储备, 并完善相应的管理机制。
二、目前中国C P I上涨的成因剖析
2010年下半年, CPI上涨苗头已开始显现, 今年6月份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CPI同比上涨6.4%, 涨幅再创新高。其成因有以下几点。
1. 粮食和猪肉价格上涨推动CPI上涨。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 今年6月份全国食品类价格同比上涨14.4%, 影响CPI上涨约4.26个百分点。其中, 猪肉价格上涨57.1%, 不仅直接影响食品价格, 至影响价格总水平上涨约1.37个百分点。
2. 劳动力价格的上涨成为了CPI上涨的一个重要推手。
目前, 工业与农业、沿海与内陆争夺农民工的现象已较为突出, 人力资源的相对紧缺必将导致工资上升, 从而带动农业生产的机会成本趋向上行。劳动工资的上涨不断推升企业的成本, 使产品价格和服务品价格升高, 而物价水平的升高, 反过来还将进一步促进劳动工资的上涨, 形成“工资—物价”的螺旋上升趋势。
3. 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引发的输入型通胀。
中国经济发展对国际上的资源、能源类大宗商品的依赖程度逐步加深。一季度, 中国铁矿砂进口量增长14.4%, 价格上涨59.5%;原油进口量增长11.9%, 价格上涨24.3%;成品油进口量增长27.7%, 价格上涨18.8%。这三类产品进口额合计比去年同期增加275亿美元, 其中因价格上涨直接导致进口增加177亿美元, 占比近2/3。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对PPI有直接的传导作用, 并会间接影响CPI。
4. 投资需求推动的流动性过剩, 热钱的流入使物价上涨成因趋于复杂。
当前大量资金涌入中国市场, 推高了货币发行量, 同时中国尚未实现人民币自由兑换, 对外投资虽然增长迅速, 但还无法对冲掉这部分货币, 成为流动性过剩的原因之一。此外, 由于城市化速度过快, 使得信贷需求急剧上升, 经济热度太高, 这种情况下, 中国出现物价上涨是必然的。
5. 房价上涨推动。
近几年房价不断上涨, 引起房租、土地、建筑材料和零售商品等价格上涨, 使得每个相关者社会生活成本都普遍提高了, 都在为房价上涨买单。房价上涨拉动了物品和服务价格的上涨, 最终导致了CPI的上涨。
三、控制我国C P I持续上涨的对策
对于本轮物价上涨, 党中央、国务院相继采取了一系列调控措施。通过连续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加息和优化信贷投放结构, 控制物价上涨、促进农业生产等措施, 已经使情况有所好转。
当然, 在看到上述有利因素的同时, 一些持续推高物价上涨的因素依然存在, 我国经济领域深层次问题与应对金融危机后续不利影响相互叠加, 宏观经济运行还面临诸多不确定性因素。我们应采取更加积极稳妥的对策, 有效防止CPI上涨过快。
1. 实行严格的货币政策。
减少行政干预, 加强货币紧缩, 这是“有形之手”面对通货膨胀压力时最为有效的迎战策略。流动性泛滥导致的物价快速上涨, 往往可以通过货币政策的短期调控, 起到较为明显的效果。面对通胀压力时, 央行往往成为政府“有形之手”的集中体现, 这一经验已被发达国家多次验证。
2. 在中长期通过各种制度建设, 缓解市场失灵带来的无序波动。
加强市场信息透明度的建设, 减少信息不对称带来的资源配置失误, 是中国政府着眼于中长期应做的重要功课。如果加强农产品种植信息在全国范围内的收集与发布, 将在很大程度上缓解农产品价格的大幅波动, 从而避免出现蔬菜价格大幅下跌的局面。
3. 减少商品交易成本。
缩减行政成本、减轻税收负担, 取消部分公路收费, 对货运车辆实行油补;加强资产市场调控力度, 整顿市场秩序;积极推进农产品现代物流体系建设, 降低流通成本;应成为政府“有形之手”调降物价的主要发力方向。
4. 建立相应保障制度或补偿机制。
物价上涨给低收入和高收入群体带来的影响截然不同, 低收入人群对食品等生活必需品的价格上涨非常敏感, 生活质量受到明显影响。因此应建立相应的保障制度或补偿机制对低收入群体进行补助补贴。调整收入格局, 以保持社会稳定和经济健康平稳发展。
5. 要完善价格形成机制。
要抓住宏观环境趋好的机遇, 抓紧推进重点领域改革, 特别要完善相关资源价格形成机制, 加快资源要素的市场化改革步伐, 积极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为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营造更好的制度环境。
6. 继续调控房价。
虽然商品房价格不在CPI中计算, 但是调控房价能够较好的调节人们的通货膨胀预期。2011年1月26日国家公布了楼市最新政策国八条。这一系列调控政策正在发挥作用。
7. 采取必要的措施, 创造良好宏观环境。
加强价格监测监管, 增强通胀预期管理的有效性;加强各项保农惠农政策的落实, 不断完善农产品供给安全保障机制, 确保粮食及农副业产品的生产和供应;合理控制价格改革节奏和力度, 缓解物价上涨压力。
(作者单位:东北财经大学)
【CPI上涨原因】推荐阅读:
中国房价上涨的原因11-05
房价上涨的原因与对策05-17
近几年中国房价上涨的原因分析07-03
门票上涨07-20
工资上涨05-09
持续上涨05-09
上涨成因11-14
食品价格上涨05-22
猪价上涨11-03
寻找上涨的因素05-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