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续上涨

2024-05-09

持续上涨(精选11篇)

持续上涨 篇1

国内两大磷酸氢钙主产区厂家集体提价, 饲料企业年前多数没有进行太多补库, 而节日期间硫酸原料价格上涨, 推动了市场成交。目前云南、四川仍有部分企业处于停产中, 而多数企业易消化节前库存以及完成现有订单为主。同时, 虽然春运即将结束, 但节前定货短期仍难发出。因此, 磷酸氢钙市场正处于短暂的需求大于供应的阶段, 具体市场行情如下。

1 氢钙市场情况

春节刚过, 国内各地氢钙市场价格普遍上涨, 涨幅在50~100元/t之间, 局部地区涨幅达到150元/t。此轮氢钙涨价, 一方面是受到节后四川氢钙厂家提价的影响, 另一方面也是经销商在年前接单后提价刺激市场促进走货必然结果。节前最后一段时间, 由于饲料销量下降饲料企业多未补单, 反而是各地区经销商觉得年前降价到一个阶段性的底部, 都在节前一两周内适当补签的部分订单;随后节后一些库存偏低的饲料厂出现集中采购, 使得经销商手里年前的货逐渐的被消耗, 而新货还没到, 市场出现了短暂的供应不足的现象。

2 氢钙厂家情况

近日产区厂家磷酸氢钙价格再涨, 四川地区新报出厂报价在2 050~2 100元/t;云南地区出厂报价在1 950~2 000元/t;贵州地区出厂报价在2 000元/t, 广西地区部分厂家报价集中在1 950元/t附近, 河北江苏厂家报价在2 100~2 200元/t。自去年年末以来, 磷矿石价格上涨了30元/t左右, 硫酸价格涨了50元/t左右, 对应磷酸氢钙的理论成本升高了约100~120元/t。目前市场上硫磺硫酸的价格依旧坚挺, 同时, 化肥市场启动, 势必对硫磺硫酸起到一定支持作用, 加上磷酸氢钙生产厂家近期实际供应有限, 市场低价现货货源较少, 预计厂家报价近期将保持持续坚挺局面。

3市场走势预测

短期来看, 磷酸氢钙强势难改。随着各地贸易商年前订单的执行, 厂家送货的到位, 饲料厂备货结束后各地市场磷酸氢钙价格将会趋于稳定。

持续上涨 篇2

丁敏来

摘 要: 农产品价格持续上涨,有关部门运用多种调控手段,闻得“涨音”,又听“跌声”。但如果长期以牺牲农民的利益应对通胀或经济危机,导致农产品生产的进一步萎缩,不仅为下一轮涨价打下伏笔,严重时甚至有可能危及国内粮食安全,从而带来严重的食品危机,对我国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带来严重负面影晌。正确的政策是:不应压制粮价,而是让粮价尽快恢复正常比价,这样做既不会伤害农民,为农产品增长和物价长期稳定打下了基础,也为增加农民收入、扩大内需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创造了好的环境和条件。

关键词: 农产品 价格上涨 原因分析

2010年以来农产品价格持续上涨,为平息民众生活成本过高的怨言,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旨在抑制、降低物价上升趋势的货币政策和产业政策,有关部门运用多种调控手段,闻得“涨音”,又听“跌声”。从10月中下旬开始,部分农产品价格开始止涨回跌,这一状况延续到11月中下月旬国家调控物价的措施接连出台达到高潮。最近二周,从大蒜、生姜等小宗农产品,到大豆、谷物等大宗农产品,相比一个月以前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价格下跌。这些农产品价格目前走到“分水岭”到底意味着什么,这轮农产品持续上涨的势头是否已经过去。在种种调控的组合拳之下,农产品价格势必在2010年末至下一年度的一定期限内,其涨幅小幅回调乃至下滑,但就其影响的时效性而言,能否产生持续的效果?笔者最担心是本轮农产品价格持续高涨的根本性原因,如仅仅将之归因于货币流动性过剩、自然灾难频发、投机资金的炒作等外在因素,则可能沒有透过现象识本质。站在农产品价格的高位之上,如果我们仍不能洞察农产品价格,尤其是粮食高涨的内因与外因,不能用更为长远的眼光,调整经济增长方式,减少对自然资源的过度索取;改变国民收入分配结构,增加农民群体的实际收入;理解基于全球化市场和国家安全双重背景下,农产品价格形成的逻辑。那么,在未来10 年内,农产品极有可能是全面短缺的开始,以至出现有钱买不到食物的被动局面。今天看似疯狂的农产品价格,可能成为明日更为疯狂的开始,本文重点分析主要农产品-粮食生产的投入产出,阐述其与农产品价格高涨并可能引发未来10年持续上升趋势的必然性。

一、种粮效益低:以南方人赖以为主食的大米作物栽培为例,在我老家的浙江A县,2010年11月15日的杂交稻收购价为2400元/吨,以600公斤/亩的平均产量计算,今年每亩毛收入才1440元,投入大概成本为875元/亩(以自营地算,不计土地成本和流转租金),其中种子费30元,化肥费120元,农药费120元,其他物化投入75元,机耕费150元,机收费用100元,人工费用280元。所剩不多,这样算来,当地2010年度每亩杂交稻的收益约为565元。再添加上半年的一季油菜,收成以100公斤算,去除各种成本,收益大概在200元左右。在此基础上,再计入农资综合补贴每亩69元,水稻15元/亩、油菜10元/亩的良种补贴的国家惠农政策。如此,当地以“油菜—中晚稻”为耕作方式的一亩地全年收益为859元[1]。而这全年收益的取得,是建立在当地“全年风调雨顺之天时、有江南魚米之乡称谓之地利、有史以来的无税费(有补贴)之人和、数十年难得之高粮价之市场”的基础之上的。但即此殊为难得的“谷贵富农”的好年景,其一年两季耕作的每亩耕地收益亦不足当地一个月的最低工资(2010年浙江最低月工资标准为1100元),仅为当地乡镇企业熟练工人月工资(以2000元/月计)的40%左右,仅相当于当地一名普通瓦工7天(以120元/天计)左右的收入。由于长期以来务农收益远远低于务工收益,导致资本和劳动力持续向工商业单向流动,这一失衡必然导致农产品供应减少、价格上涨。此轮粮价上涨,只是工农产品比价的合理回归。

二、粮比价格的严重倒挂:虽然自2000年以来的10年,粮食价格平均上涨30%,但同期,作为农业生产资源的钾肥上涨了2倍有余,种子价格则普涨近3倍;而其他大宗商品价格涨幅则更令粮食价格望尘莫及,在这10年内,原油价格上涨了8倍,黄金价格上涨逾7倍,铜价涨幅近4倍,而房价更是上涨了5倍左右,居民水价涨1倍,粮食价格仅仅增长涨40%。依据经济规律,粮食价格增速应该高于住房价格增速,但是,中国的实际情况是,粮食价格被人为扭曲。从目前粮食走私情况来看,一吨粮食走私到境外至少盈利3000元,而这个钱应该属于农民却没有拿到[2]。

粮食价格之于农业生产资料、之于其他大宗商品价格的严重倒挂,是造成农民无心种地,粮食增产无明显之效果的根本原因。与改革开放第二个10年(1989—1998年)相比,在第三个10年间(1999—2008年),我国粮食生产总量虽然有些微增长,但就人均粮食占有量而言,则不增反降——1989—1998年10年间,我国粮食人均占有量超390公斤的年份有4年(分别为1990年、1996年、1997年和1998年),而在1999—2008年,我国粮食人均占有量超390公斤的年份仅有2年(1999年和2008年)。而由1996年创下的412公斤的人均粮食占有量,至今仍未能突破。而此“不增反降” 局面的出现,直接导致了我国由粮食出口大国向进口大国的转变,近年来,我国农产品(以粮食为主)进出口逆差更呈历年加大之势——2009年,我国农产品进出口总额为913亿美元,其中贸易逆差为129亿美元,连续6年呈逆差走势。而即将走完的2010年,我国更有望创下粮食进出口贸易逆差的历史新高。

其实,本轮农产品价格上涨有它的必然性和合理性,在抛开种种外因的触发之外,其实更多的是对粮食价格长期严重低估的补涨。而如果我们此番对之调控过猛,则极可能在解近忧的同时,再度磋伤农民本已受伤的积极性,给未来粮食安全埋下远患,更为未来粮食价格的强烈反弹创下条件。因为不恰当的价格管制有一个相当明显的副作用:它违背经济规律,人为扭曲了价值规律和市场调节关系,使市场的自主、自动调节功能部分失效,从而使每一次价格干预都成为价格反弹的伏笔和前兆。就以当前的农产品涨价为例。国内农产品价格一直处于世界上的价格洼地,等于是用低收入的农民补贴高收入的城市居民,导致农民种粮、种菜的积极性一直不是很高。如果的确是种子、化肥、农药、劳动力价格和土地价格在提高,而农产品价格却得不到相应提高,那么它势必进一步挫伤农民的积极性[3],导致农产品生产的进一步萎缩,不仅为下一轮涨价打下伏笔,严重时甚至有可能危及国内粮食安全。因此,我们认为,只要农业资料价格、能源矿产价格、公用事业价格升涨的局面得不到改观,只要制约农产品生产的种种体制性因素得不到根本改变,那么,农产品价格在未来仍将持续上涨,直至工农产品比价恢复正常。

三、农业的比较利益下降:2010年对广大农民来说,显然是一个格外值得庆贺的一年,年初,他们迎来了历年之最的8000多亿元支农资金;年末,盘点全年虽未“多收三、五斗”,但高涨的农产品却实实在在为他们的每亩耕地“多赚了三、五百”。但农民大幅增收显然不能持续,一方面系列调控政策瞬间加大了力度,今年末至下一年度的一定期限内,农产品价格的小幅回落已成定势;另一方面以钾肥为龙头的农业生产资料的涨幅后来居上,与上半年相比,平均上涨近40%。农产品价格居高回落,生产成本追涨上升,期望粮价以持续增收已然不易,指望蔬菜水果等其他农作物增收亦为困难,虽然,“蒜你狠”、“姜你军”、“苹什么”、“糖高宗”、“豆你玩”等网络热词已入人心,但其同样难以经受政策调控和农资价格追涨的压力。

实际上,我国农业产业链利益分配的现实,亦是农民难富裕的原因之一,“一流建通道,二流做加工,三流忙生产”,是我国农业整体产业链的真实图景。从中,我们可以看到农民在农业产业链组成中的弱势。虽然,“贸易—加工—生产”利益分配的主次顺序,各国皆然。但“7:2:1”的分配权重,却昭示着生产环节在我国农业产业链中的严重弱化。

农产品的大幅涨价,并未能给农产品的生产者(农民)带来相应的收益,亦未能缓解农业发展现状的日趋严重。事实上,如果我们跳出事物因果的点线思维,在一个相对长远的时间里,来考量“农产品价格上涨与农民增收”的关系,你就会发现,事情远没有你想像的那么简单,“农产品涨价”与“农民增收”两者之间的相互作用力并不明显。在农产品高幅上涨的2006-2010年这五年,我国农产品价格累计涨幅30%左右,但同期,我国城乡收入差距,却由2006年3.28:1上升到2009年的3.33:1,2010年差距更将扩大至3.35:1[2]。当然,此种“利益倒挂”现象的产生,我们完全可以解释为:改革开放32年来,国家财政对于城市大规模基础建设以及城市居民福利的更多倾斜;以及近10年来,大规模城市化运动给城市居民资产(机会)所带来的增值效应。而与城市居民相比,农民在这两个过程中所获甚微。农产品价格上涨,生产经营成本的增加是主要原因。2010年国内农用柴油、农用地膜和农药等农资价格均有不同程度上涨,生产、流通环节人工成本更是明显增加。在农业从自给自足为主转向商品化现代农业的过程中,农业核算发生了历史性变革,促使“劳动力成本”概念的出现。过去农民不把自己干活时付出的劳动看作成本,但是打工后越来越认为自己的劳动是值钱的,因此播种、施肥、除虫、采摘等都要雇工,劳动力成本成为推动农产品价格持续走高的重要推手。

因此,需要我们从务实的微观角度着手,加大对“农超对接”的支持力度,减少流通环节溢价,增加农业生产环节的收益;也应加大农业科技项目的支持力度,加强农业生物种源开发;更需要加大金融创新,优化金融在农业生产环节的资金融通、资源整合和价值增值的功能。同时我们更应改变既往之经济发展模式,从发展理念上给予农民更多公平之地位,加大其政策性倾斜,这种倾斜,不但与以往支农政策作纵向比,更要与城市居民的既得利益和现行政策作横向比。

四、耕地持续减少:有田才有粮,无田则无粮。农产品稳定供给的任务越来越艰巨。随着人口增长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今后每年中国粮食消费还要增加50亿公斤左右,非粮食食物的需求也会不断增长,食物消费需求呈刚性增长。但由于粮食生产必需的耕地和水资源数量难以增加,稳步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难度越来越大,粮食和农产品供给始终面临着严峻挑战和巨大压力。耕地资源急剧流失,最大的影响就是使我国由于人口迅速增长,而日益突出的人地矛盾更是雪上加霜。尽管我国基本农田(俗称保命田)仍保持在1.07亿公顷的警戒线以上,但已离临界点很近。随着我国进入加快推进城巿化建设的新阶段,今后因建设占用、生态退耕、农业结构调整和灾害损毁等原因还将不可避免地减少耕地[3],这几年的投资拉动经济的增长模式,在建设高速公路、高速铁路、机场码头、住宅等基础设施方面,占用了大量的耕地,具体是多少,官方也没有给出一个准确数据,而占用耕地面积之大是有目共睹,在我老家的浙江A县,全县年报水稻栽培面积10多万亩,其实最多5万亩。除了西部,我们从鱼米之乡的长三角、珠三角,到中部地区、华北平原、东北粮仓,耕地减少的状态令人吃惊。遍布2200多个县城的大拆迁和整个圈地运动,城市无限制地外延扩展,盲目开发建设,占有了大量耕地。如富饶的珠江三角洲,面积仅有1.1万平方千米,而城镇规划面积就已达到9500平方千米,占土地面积的86.4%。部分单位和企业宽打宽用,征而不用,浪费土地,肆意毁坏良田的情况到处可见。特别是近年来,在“做路热”、“开发区热”、“加工区热”、“旅游区热”、“乡镇企业热”和“房地产热”中,一些地方出现了多占少用、占而不用、闲置撂荒的现象,造成了耕地资源的严重浪费;一些地方在调整生产结构中,有盲目占用耕地现象,致使基本农田减少。在耕地上乱建窑、建房、建坟、取土或采矿等非农占地现象,也没有得到有效遏制,对农业生产破坏的严重程度,旷古未见,怵目惊心。这一切都表明,耕地(肥沃良田)不是一般的减少,农产品生产基础严重毁坏,令人忧虑的是,尽管采取了各种措施,违法用地数量仍较大。人口持续增加、耕地减少的趋势,对未来我国的粮食安全和可持续发展形成了潜在的巨大威胁。快速的城市化导致耕地持续减少,使农产品生产受到影响,有可能导致农产品短缺,农产品价格将不可避免的发生大幅上涨,在通货膨胀越来越严重的情况下,城市居民恐怕要面临长期吃饭难,要准备过几年苦日子,农产品低价格时代将不会再来。

五、调控难持续:城乡之间、居民与农民之间总似有一种天然不可调和的矛盾存在,这从明清现代商业萌芽有所谓现代城市起即已存在,新中国成立以来亦是如此。此种观感,并非全无实据。以农产品价格上涨为例,其于居民来说是生活成本的增加,其于农民来说却是收入的提高;再以概念更为宽泛的整体社会发展而论,经济发展似乎必以农民利益受损为支撑,而社会稳定则又以反哺三农(农民占低收入群体的绝大多数)为基础。事实上,对于从百余年积贫积弱历史中走出的新中国而言,在其发展初期,通过对农产品相对价格的相对低估、对农村利益向城市的输送,以便在尽短期限内,集中力量实现工业、科技和国防的跨越发展,实并无可非之处。且在这个过程中,通过对城市化扩容的实现,也为农民提供就业转移的通道,分流我国明显过剩的务农人口,亦是适合我国国情的必然选择。“农业反哺工业,农村支持城市”的发展模式和发展过程,不仅我国,纵观世界的传统农业国向现代工业国转变的任何一国而言,在发展初期几乎均是如此,18世纪60年代的欧洲工业革命,19世纪初美国现代工业的快速推进,20世纪60年代亚洲四小龙经济的腾飞„

理解这一点,我们就不至于在讨论调控农产品价格、国民收入分配等问题上,陷入种种情绪化纷争之中。而新中国成立以来的调控,亦是遵循此种逻辑展开的。以改革开放至今的七次重大调控为例,无论是1984—1985年、1988—1989、1993—1994、2005年、2007—2008年、2010年六次反通胀,还是1998—2002年一次反通缩;无论其措施是货币政策、财政政策,还是两者并举;在给整体经济发展带来缓冲、持续的同时,均加大了工农产品价格的差距。而在这种过程中,城乡收入差距在经过去1989拉高短暂回调后,基本呈持续扩大趋势。但在我们在肯定调控“反通胀、反通缩”之于经济健康发展作用时,必须正确认识到,“农业反哺工业,农村支持城市”,应是满足经济发展的“阶段性手段”,而非“长期性目的” [2]。

自2004年起全国范围内实施了农业税费减免、并在其后逐年大幅增加了支农资金,但桎梏于地方本位主义及GDP政绩观的惯性,其结果却收益甚微,各地通过“新圈地运动”,对农民宅基地、耕地的低价占有后,再高价改变其用途,对农村金融单向支取的加大等等,不但没有改变城乡二元结构性难题,城乡收入差距反而有逐年加大之趋势。这种“手段和目的”的混淆,在本轮农产品价格调控潮中,亦可见端倪:11月20日,由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国务院关于稳定消费价格总水平保障群众基本生活的通知》中深切感受。在全部16项调控措施中,有10项与农产品(粮食)价格直接相关。而其中第10项“规范农产品经营和深加工秩序”和第11项“加强农产品期货和电子交易市场监管”,虽本着“规范”和“监管”之精神,但实质却有强制之嫌疑,第10项暗含减少收购主体、淡化市场竞争之意;第11项则明示为打击游资炒作,将通过调整期货(远期)交易的保证金、涨跌停比例等手段,直接干预农产品(粮食)的价格,其实,在全球主粮品种之间、期货交易所之间联动性极强的今天,“炒作” 粮食市场起码需要千亿美元以上的能量,游资根本无力为之,故此“炒作” 之名实难成立。

“逢物价高涨先拿粮价说事,遇发展之困必让农民让利”,这已成为历次调控的惯性思维。但是,在我们打压粮食价格以解民生之困时,可曾想到,我国低收入群体的绝大多数是由农民所组成。从这个角度看,对粮食价格过分调控,不但难以起到解民生之难的效果,反而更易拉大本已悬殊的贫富差距。

六、前景期盼: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决定》用“三个仍然、三个最”集中概括了新形势下推进农村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农业基础仍然薄弱,最需要加强;农村发展仍然滞后,最需要扶持;农民增收仍然困难,最需要加快” [4]。国家主席胡锦涛在第十七届五中全会上提倡将包容性增长加入“十二五”规划内,分析中国经济过去30年增长的特点,收入差距扩大的原因和所带来的问题及挑战。“实现包容性增长,让经济发展成果惠及惠及所有人群,在可持续发展中实现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着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增加社会财富,不断为全体人民逐步过上富裕生活创造物质基础;坚持社会公平正义,着力促进人人平等获得发展机会,不断消除人民参与经济发展、分享经济发展成果方面的障碍;坚持以人为本,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努力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综上所述,政府直接管制农产品价格是个不折不扣的大笑话:不依法办事,无法无天,是笑话一;违背经济规律,人为扭曲了价值规律和市场调节关系,使市场的自主、自动调节功能部分失效,从而使每一次价格干预都成为价格反弹的伏笔和前兆。是笑话二;支持管制的学者和民众太弱智,会挫伤农产品生产者的积极性,从而为下一轮涨价打下伏笔,是笑话三。因此,为中国和中国民众的长远利益计,对农产品价格的管制只是在高工资、高福利、高保障没有到位时迫不得已的临时举措,切不可将其视为“正道”,不思更新、更公平合理的制度改进。

缺货致花生价格持续上涨 篇3

记者从青岛市粮食局了解到,一季度规模以上的10家花生油生产企业生产花生油60306吨。受国内原料价格上涨等因素影响,油脂原料价格一路上涨,据统计,一季度花生平均进厂价格为每吨 8238元,较去年同期上涨19%。

同时,一季度花生油平均出厂价格为每吨17474元,较去年同期上涨24% 。一季度花生油销售量为6.5 万吨。

据介绍,去年花生种植面积减少,加上收获季节受到恶劣天气的影响,产量随之减少,市场流通量相对减少,目前市场货源十分有限,受此影响花生价格开始持续上涨。

重庆花生批发价涨四成

花生价格出现波动。记者走访重庆市批发市场发现,由于目前存货不足,加上新货未上市,我市花生价格出现上涨,批发价半个月内涨幅达到四成左右。

“离新货上市还有三个多月,现在每公斤花生售价卖到了15元左右。”九龙坡区埝山苑菜市场一杂粮销售商告诉记者,最近一段时间,零售市场上花生价格出现波动,短短半个月内每公斤上涨了2~3元不等。记者随即走访部分菜市场了解到,目前花生零售价根据品质不同在13~16元左右。“批发价格半个月来涨了四成,零售价自然“水涨船高”。盘溪农副产品批发市场某花生专卖老板程秋燕告诉记者,该市场的花生70%~80%都是来自河南产区。

“品质一般的花生,现在批发价涨至12.4元/公斤。”程秋燕介绍,而品质好的花生,批发价已经涨至13.4元/公斤。“只有少部分来自东北的花生价格稍微便宜点,批发价在11.6元/公斤。”程秋燕透露,半个月前,每公斤花生批发均价才9.6元,目前涨幅达到四成。

“去年减了产,导致今年花生货源不足,收购价自然高企。”河南一花生批发大户李国印告诉记者,作为河南花生重要产区的正阳县,去年受气候原因,花生产量下滑了近20%左右。“种植、运输成本不断上涨,也是拉高目前花生收购价的原因之一。往年同期花生收购价不过8元/公斤左右,而如今已经涨过12元/公斤了。”李国印称。

花生进价涨了,在山东的一些花生出口商也感觉日子不好过。“我们销售的花生主要出口到日本。”山东某商贸公司销售负责人刘进告诉记者,由于目前花生价格不断上涨,一些日本客户只好选择到澳大利亚、越南、阿根廷等国家寻找花生合作商。“现在要维护多年的客户关系,难!”刘进无奈地说。

杭州花生一个月涨三成

去年绿豆价格暴涨不少人还记忆犹新,今年杂粮又陷入新一轮的疯狂。不过,这次的主角变成了花生。

5月15日,在浙江省杂粮交易量最大的杭州农都副食品批发交易市场里,品质较好的花生批发价已经达到12.8元/公斤,而在一个月前的价格还只要9.6元/公斤。“这是花生历史上的最高价位了。”市场杂粮区的负责人王康强说。

花生是杂粮中除大豆外另一个大宗产品,在杭州农都副食品批发交易市场,每天的交易量都在200吨左右,旺季时达到300吨/天以上的交易量。安徽滁州人许前宏开的“老五经营部”是市场里主要的花生经营户,每年的销量在4000吨以上。

许前宏说,目前,国内花生的主产区集中在山东、河南和东北等地,按照颗粒大小和品质分成很多等级。许前宏主要是从山东邹城和吉林等地进货,卖的主要是每百克25粒左右的“大粒子”和每百克60粒左右的中档货,目前的售价分别是12.8元/公斤和12.2元/公斤,比一个月前的价格涨了三分之一。在这之前,整个市场花生卖得最贵的时候,也不会超过10元/公斤。“价格太高,生意不好做,这一个月里生意比往常减少了40%左右”。许前宏说,从他这里进货的一般都是食品加工厂和一些零售散户,因为价格太贵,他现在基本上是平价抛给老客户,主要用于维持关系。不过,大多数进货商都选择了减少进货量。

5月15日,在杭州农贸市场里,花生的零售价格已经达15元/公斤左右。

缺货导致涨价

许前宏说,每年的8-9月份是花生上市时期,现在距新货上市还有一段时间,正处于一个青黄不接的阶段,市场上的花生量减少导致价格上涨。他说,产地农民手中的花生,一般都会被当地的经销商收走的。以前这个时间段,他只要在山东找两个经销商,就能保证供应量,今年很多产地经销商都和他叫苦,说手里实在没货,最后他在河南和江苏各找了两个经销商,才勉强进到这些货。

杭州德同粮油也是一家经营花生的批发经营户,老板杨德同说,往年这一个月里,他一般要卖掉500吨的花生,今年在济南只收到200吨。他听当地的收购商说,主要是去年国内花生的产量减少,加上大的食品加工企业去年用完了库存,今年大量收购,导致缺货。

王中其是山东某花生产地的批发商,往年他一年能从种植户手中收到6000吨花生。昨天一听是来问花生收购情况的,就大倒苦水,“今年来山东收花生的太多了,现在手上只收到90吨的货。”

15日,山东鲁花集团杭州分公司的工作人员表示,目前公司的花生油产品没有调整价格。不过中华粮网上有工作人员调研报告指出,因为距离新花生上市还有很长一段时间,经销商不急于出货,惜售心理依然较强,对于后期货源短缺的担忧有所加剧,部分大型油厂在不断抬高收购价格。预计在经销商严重惜售及货源紧张的情况下,短期国内花生市场仍将延续坚挺态势。我国绝大部分花生都用来榨油,不排除波及到下游产品的可能。

杨德同说,目前山东等地种植户90%的花生已经被收走,剩下的主要是用作今年的种子,目前正是花生的播种期,因为价格居高不下,很可能提高种植户的积极性,导致今年大面积扩种。不过他认为,即使明年产量增加,应该也不会出现像今年大白菜、包心菜这样的滞销问题:“花生和蔬菜不一样,保质期一般有1-2年,即使两年还没有卖掉,也可以直接加工成花生油等产品,不会出现大面积毁弃的现象。”

中盛粮油相关负责人陈先生说,眼下花生油的成本一吨上涨1000多元,但终端零售价没涨。

因为国家的食用油限价令延长两个月,虽然中盛不在被限之列,但金龙鱼、福临门没涨,其他品牌也不会涨。黄则和食品有限公司董事长黄荣华也说,花生汤没有涨价,“先扛一阵子再说,现在消费者对价格敏感,能不涨尽量不涨。”

持续上涨 篇4

1 牛肉价格持续上涨的原因

1.1 供需矛盾尤为突出,牛肉消费量快速提升

随着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人民群众越来越追求高品质有利于健康的肉食品。现在的消费者对吃的越来越讲究,既讲究营养又讲究食品安全,还要不易发胖,牛肉便成为较好的选择。人们习惯吃猪肉,但富含蛋白质的牛肉被认为比猪肉更有营养价值,随着各地火锅店、韩式烧烤店的不断涌现,导致我国牛肉消费量猛增,牛肉供给不能满足消费市场的需求,从而使牛肉进口量达到空前的高水平。预计今后一段时间内牛肉价格很难止涨回落。

牛肉需求量急速上升是拉动牛肉价格持续上涨的主要原因。在总的肉类消费中,牛肉消费量越来越大,而牛肉产量受自然条件和生产周期等因素影响增长缓慢。

1.2 农区牛肉生产大幅度下降

以前农民种田全部靠耕牛,而现在基本被农机代替,产生的富余劳动力大量进城务工,收入远超过务农。2013年春季笔者曾下乡走访调查,养牛者说:“架子牛两年涨七成,饲料成本也涨得快。”宰牛者说:“2010年宰一头牛赚四五百,2012年仅能微利经营。”更重要的是我省肉牛以散养为主,规模化养殖程度不高,且繁育率低、饲养周期长、资金投入大。以一家散户养牛算,母牛的妊娠期是10个月,小牛出生后要养2年左右才能出栏,1头牛净赚3 000~4 000元,普通散户也就养3头左右,三年养牛收入12 000元左右。如果农户外出打工,三年的打工收入显然要高出养牛。所以现在农村每家每户散养家畜家禽的现象越来越少。由于农业机械化水平快速提升,养牛效益逐年下降,散户扶持政策缺乏等原因,导致农区农民养牛数量下降。

河北、安徽、山东、河南等中原传统农区养牛大省产量同比大幅度下降,2011年4省牛肉产量占全国的34%,比2000年下降13%。笔者所在的吉林省白山市近两年农民养牛数量也是大幅度下降,据调查下降原因一是年轻人纷纷进城打工不愿再从事农耕养殖;二是林地个人承包后导致夏秋季节无处放牧;三是从事农耕运输职能的役用牛被农用三轮车替代。

2 加快牛肉生产的对策

2.1 提升规模化养牛水平,加大对规模化养牛扶持力度

给予养牛户在土地、税收、保险等方面的扶持;可对规模化养牛场实施全方位奖励政策。如良种繁育奖励,牛肉生产大县奖励等。

2.2 经济杂交是提高牛肉生产的重要手段

前苏联进行了100多年的杂交组合实验,证明利用杂种优势是提高牛肉生产的有效方法。一般仅优势一项就可多生产牛肉15%~20%。在美国利用2个纯种杂交,也可提高产肉率15%~20%。根据我国各地利用本地黄牛与纯种肉牛杂交,尽管各地饲养管理条件不同,但杂种牛的产肉率均能提高20%~30%。这说明利用杂种优势的重要性。饲养条件越好,杂种优势表现越明显。

2.3 尽快启动能繁母牛补贴政策,保护农区农民养牛积极性

可参考能繁母猪补贴实施能繁母牛补贴政策。对规模化饲养尚在起步阶段的养牛户,实行优惠政策,在资金、税收等方面进行扶持,同时运用价格调节基金进行重点扶持,对发展养牛生产可以起到强大的助推作用。

笔者认为当前农民从事养牛生产,一是可以解决外出打工对老人孩子无法照顾好的困扰;二是牛粪还田可以减少化肥用量,降低种植成本,提高土地肥力。

2.4 积极推广科学养牛技术,帮助农民养好牛

通过简单、高效的养牛技术的实施降低养殖成本,提高农民养牛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如定期健胃驱虫技术,粗饲料调剂常年饲喂技术,中草药和微生态保健防病技术等。

3 小结

持续上涨 篇5

摘要针对房价的一路上扬的态势,本文从政治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 角度分析了我国房价居高不下的现状,同时运用公共选择理论来分析我国房地产公共政策对房价的影响。并且, 提出相应的对策来进行解决房地产市场中存在的问题。

关键词:房价;经济学分析;供求; 房地产公共政策

近年来,房价的急速上涨已经成为笼晕在社会大众心头的巨大阴影。自l999年房价节节攀升,房价不合理上涨问题已成为社会的一个焦点和热点问题。“房地产泡沫”等词不断出现在杂志报纸上.房价问题引起大众的普遍关注。

1、相关经济学分析

1.1政治经济学角度

1.1.1开发成本上升

1.1.1.1地价过高 我国的土地是由政府垄断的,由于地方政府以拍卖的方式进行土地使用权转让,价高者得,带动地方的财政收入增加 此外,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深入,有限的土地与巨大的建设需求使得土地价格一路上扬,从而使作为房价的地价也居高不下是导致房价扶摇直上的主要原因

1.1.1.2开发商融资成本过高 为了抑制房地产泡沫维护房地产市场秩序,政府通过一系列政策提高了开发商贷款门槛,造成新建房地产项目融资成本上升 而开发商的应对方案无非是减少供给或是提高房产价格回笼资金,从而提高了房价

1.1.2巨大的需求刺激

1.1.2.1消费型需求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原有城市规模的扩大,城市人口急剧增多带来了巨大的住房需求,同时家庭规模的减小与城市居民自身居住条件的改善引起了需求的迅速增加,1.1.2.2投资型需求

当房地产价格上涨时,消费型购买者预期将来购买会带来更大的支出,投资型购买者希望资产的持有会带来更大的增值,加上投机者利用市场信息 的不对称,利用媒体 诱导消费者跟风,通过 羊群效应造成短期内房价非正常上涨

1.1.3房地产市场的天然垄断性

房地产是一种特殊的生产要素,因其资源的有限性与垄断性,基于地租理论的价格形成机制,容易产生超额利润,具有高成本高回报流通慢的特点 这就决定了只有少数几个具有极强经济实力的开发商才能进入该市场,又随着市场进入壁垒的提高,房地产市场渐渐被少数几个寡头垄断,他们很容易达成共识,以维持房价高标准

1.1.4政府扩张性的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

近几年政府不断放宽贷款限制,通过拉动内需 刺激消费带动经济增长,相对宽松的经济政策既推动了房地产市场的繁荣,也成为制造泡沫产生高房价的罪魁之一。此外,银行个人信用消费贷款的限制放宽对消费者的消费欲望的刺激成为支撑房价上涨的内在动力

1.2西方经济学角度

1.2.1需求分析

从需求角度来看,需求指在一定时期内买者愿意并且能够购买的一种物品量 对于大多数正常物品来说,其他条件相同时,一种物品价格上涨会引起需求量的减少;价格的下降会引起需求量的增加,需求量与价格呈负相关 于是我们引入需求价格弹性来表示在一定时期内一种商品的需求量变动对于该商品价格变动的反映程度的衡量(见图1)

1.2.2供求关系

房子作为一种商品,那么决定价格的最基本因素自然还是供给与需求 从需求的角度来说,正如前文所分析的原因,需求进一步增长;而从供给的角度而言,因我国的土地出让制度的局限性以及各地方政府官员受到来自财政收入增加与自身发展的激励,以拍卖的形式抬高地价而导致房地产成本上升,使得开发商利润下降部分开发商退出市场而引发供给减小(见图 2)房地产公共政策与房价上涨

为了促进房地产业平稳健康发展和治理房地产市场失灵问题,政府采取经济 行政 法律 制度等手段干预和规范房地产业和房地产市场 但由于政策目标间的冲突以及行政垄断等原因,部分房地产公共政策直接或间接推动了房价上涨,这些公共政策失灵及其导致的社会

福利损失即公共选择理论中的政府失灵 因此,现阶段房地产市场同时存在着市场失灵和政府失灵 来源于公共政策的政府失灵主要表现在:

2.1房地产公共政策本身的目的及政策手段间的冲突,促使政策失灵

2004年土地市场治理及改革后,从2005 年开始,房价进入了相对2003-2005 年的快速上涨阶段 固定资产投资过快增长房价快速上涨,房地产宏观调控政策在抑制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的同时,紧缩土地供应量并推动土地 招 拍 挂制度,房价由协议出让制度下的平稳上涨步入 招拍挂 出让制度下的快速上涨通道 政策目的不明确 冲突及政策手段矛盾直接导致了这一阶段的房价快速上涨

2.2房地产公共政策缺乏科学性和长远考虑,执行情况不理想

第一,政策具有明显的短期行为 自2004 年房地产市场调控以来,调控政策多以 通知 意见 下发,包括 限购令 都没有上升到法律法规层面,不确定性较大 同时政策频繁出台 重复使用,加大了市场的波动性,增 加 了 各 市场主体对市场发展不确定性的预期,观望气氛浓厚,影响到了正常的投资和消费 第二,调控政策大都采取了全国一刀切的形式,不利于欠发达地区的房地产市场的培育成长 第三,有的政策出台后没有得到及时恰当的实施 例 如,2005-2007年调控文件要求增加对普通商品房和经济适用房的土地供应量,并 加大对闲置土地处置力度,但政策落实情况不好,土地供应量持续下降,直接减少了住房供应量

3.针对房价上涨过快应采取的措施

3.1政府要加强宏观调控落实中央政策。地方政府要加紧落实中央的房地产政策, 加强宏观调控, 重分发挥政府的职能。加强政府监管力度。财政、货币政策双管齐下。严格加强拆迁计划管理。合理确定拆迁规模,坚决制止城镇建设和房屋拆迁中存在的急功近利、盲目攀比和大拆大建行为,有步骤、分阶段进行城市规划避免因为拆迁营造人为地住房需求。

3.2消费者要有理性的消费观念

3.2.1、消费者要积极关注房产信息,不要盲目投入到购房热之中,要有理性的消费观念, 不能受到房地产开发商的广告影响。

3.2.2、政府要积极引导消费者理性消费, 对消费者进行健康宣传教育, 适时调整财政和货币政策、银行信贷等机制, 促进消费者合理消费

3.3提高房地产市场开发的土地供给力度和使用效率

3.4宏观调控与市场调节相结合稳定房地产市场

3.4.1、严厉打击房地产市场的过度投机行为,禁止炒房和房屋囤积。

3.4.2、加大住房供应结构的调整力度扩建租廉房和经济适用房。

参考文献;房价上涨原因的经济学分析韩瑞春(西南财经大学统计学院,四川成都,)关于房价上涨原因的分析王国庆(西南财经大学工商管理学院 611130)

公共选择理论视角下的高房价成因分析

PPI持续上涨提示短期风险 篇6

2011年1月份进出口总额同比增速43.9%,出口额同比增速37.7%,进口额同比增速1.0%,环比均有大幅上涨。CPI(消费者物价指数)同比上涨4.9%,环比上涨1.0%,PPI(生产者物价指数)同比上涨6.6%,环比上涨0.9%。广义货币(M2)余额73.56万亿元,同比增长17.2%,比上年末和上年同期分别低2.5和8.9个百分点;狭义货币(M1)余额26.31万亿元,同比增长13.6%,比上年末和上年同期分別低7.6和25.4个百分点;流通中货币(M0)余额5.81万亿元,同比增长42.5%。由于春节因素,当月流通中货币增加1.35万亿元。

对外贸易方面1月份的数据相对于2010年年底有所好转,但是尚未形成上升趋势,还处于2010年初开始的下降通道中。

物价类宏观经济变量中,PPI维持了从去年9月开始的上升趋势,而2011年1月份的数据表明PPI已经达到了自2009年以来的较高水平。而CPI虽然在近两个月有所回落,略低于2010年11月的历史高点5.10%,但是仍旧处于上升趋势中。

我们在对宏观经济变量与股市关系的研究中发现,大多数宏观经济变量与股市之间的关系是一种趋势上的协整关系。《领先因素模型-宏观经济变量与股市的相关关系系列报告之领先效果》中指出,对外贸易类的三个变量以及货币政策类的五个变量均滞后于股市,是长期正向的关系。物价类宏观经济变量中,CPI、CGPI与股市是长期滞后的关系,PPI对股市有趋势上的领先性。

从下图可以看出,PPI与上证综指的反向关系非常明显,尤其是2007年之后,2008年的拐点几乎是完全吻合,2010年6、7月份的拐点也十分吻合。从去年9月份开始至今,PPI维持了上升的态势。根据PPI的走势我们判断,在未来1至2个月内股市下跌的可能性较大。

持续上涨 篇7

笔者了解到, 近期由于冷空气来袭, 北方多地普迎降雨和大降温, 东北局部地区已有初雪。同时台风“海马”正面登陆广东至福建沿海一带, 江西、浙江等10省市陆续遭遇台风降雨影响, 猪价止降持稳。由于南北方同时迎来极端天气, 生猪调运难度增加, 养殖户由此引发的压栏惜售心态防线逐步增强, 低价区微有走强趋势。

据卓创资讯监测, 北方猪价经过连日上调, 目前山东临沂良种猪出栏报价涨至16.0元/千克, 东北地区好良杂猪出栏价较上周末上涨0.2~0.4元/千克, 涨幅在1.6%左右。“目前国内猪价价差较小, ‘北猪南运’成本不断升高。北方生猪供应仍显紧俏, 猪价下行难度较大, 各厂谨慎调价以维持区域间合理价差;南方市场需求不足, 猪价缺乏上涨动力, 仍以盘整运行为主。”卓创资讯分析师李晶表示。

据卓创资讯分析师鲍文介绍, 前期猪价下滑幅度过快, 养殖户恐慌抛售现象严重, 导致猪源提前消耗, 适重生猪供应紧俏, 生猪体重不断走低。据卓创资讯监测, 上周国内生猪平均交易体重在115.68千克, 环比下滑0.10%。而广东地区生猪平均交易体重却与之相反。鲍文认为, 造成这种情况有两方面原因:“一方面, 前期广东150千克以上大猪与湖南、四川、贵州等偏好肥猪的地区近2元/千克的价差使其外调销售量增加, 提高了当地生猪出栏的整体水平。另一方面, 由于广东地区适宜的天气以及地形, 当地生猪养殖户多采用鱼猪混养模式。猪价下滑时期, 养殖户将盈利方向从生猪养殖转至鱼类养殖, 压栏意向较浓。随着猪价的回升, 之前压栏的大猪逐渐出栏, 提高了整体的出栏体重。”鲍文认为, 目前, 供需双方陷入深度博弈, 预计短期内广东地区猪价震荡盘整, 出栏体重或延续涨势。

持续上涨 篇8

机型格局

从各机型销量的同比变化情况来看,只有6t以下挖掘机销量实现同比正增长;21t、22t、25t级别的销量同比下降幅度最大,均在20%以上。从市场占有率来看,除6t以下和10~15t挖掘机市场占有率分别同比提高3和0.2个百分点外,其余机型市场份额均出现小幅下滑。

品牌格局

从近年来挖掘机品牌市场份额变化可以发现,欧美品牌的市场份额一路小幅稳步增长,2014年第3季度已经达到18%的市场占有率;韩系份额一路下挫,目前仅有9%;国产与日系品牌,在2013年之后趋于稳定,2014年第3季度分别为44%和30%。

市场集中度

2011年以来,我国挖掘机市场集中度呈现下降趋势,这主要是由于随着市场的不断增长,各企业不断加大投资力度,行业竞争越来越激烈,寡头垄断的情形很难再出现。但在2012年第4季度后,市场集中度逐渐回升。龙头企业发挥其运营商的优势和经营的多样性,不断开拓市场,挤压了小型挖掘机企业的生存空间,小型挖掘机企业可能面临转型、兼并重组或被淘汰的局面。

进出口情况

持续上涨 篇9

1998年12月, 国务院颁布《进一步深化城镇住房制度改革加快住房建设的通知》, 按照文件精神, 我国开始逐步停止住房实物分配, 启动实行住房分配货币化政策。至此, 福利分房制度正式淡出历史舞台, 商品房作为一种新兴商品, 进入了人们的生活, 中国房地产市场的火热也同时拉开序幕。而纵观10年的政策倾向及地产价格, 可将我国房产市场的发展大致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 自1999年至2004年。此时政府对房地产市场采取全面扶持政策, 房市发展态势良好, 房价稳步上升。1999年, 中国人民银行下发《关于开展个人消费信贷的指导意见》, 个人消费贷款开始迅速发展。当时, 最高可达80%的贷款比例让消费者可以在当期以很少的资金进行购房, 让大多数人的买房梦成为了可能。2003年, 政府下发了《国务院关于促进房地产市场持续健康发展的通知》, 其中提到“充分认识房地产市场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意义。房地产业关联度高, 带动力强, 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至此, 第一次确定了房地产在中国经济发展中的支柱地位, 各项对房地产发展的扶持措施也接踵出台。2004年, 国土资源部、监察部联合下发了《关于继续开展经营性土地使用权招标拍卖挂牌出让情况执法监察工作的通知》, 要求各地处理完历史遗留问题, 此后每平米土地都要以招拍挂方式出让, 所有六类土地全部实行公开的土地出让制度。从此之后, 土地价格也一路飙升。

第二阶段, 2005年至2008年。此时房价的过快上涨已引起政府重视, 针对房价的宏观调控开始。然而调控效果有限, 房市整体走高的趋势依然未能改变。2005年3月, 国务院办公厅下发的《关于切实稳定住房价格的通知》;4月, 国务院出台的《加强房地市场引导和调控的八条措施》;5月, 国务院转发了建设部等七部委的《关于做好稳定住房价格工作的意见》。同一年中出台多次稳定房价的相关政策, 表明了房价过快上涨已经引起了政府的一定重视, 宏观调控正式开始。2006年5月, 九部门制定《关于调整住房供应结构稳定住房价格的意见》再次被国务院转发。文件中明确要求各城市在期限内底前公布普通商品房、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建设目标, 同时, 税收和信贷等政策进一步紧缩。2007年, 国务院发布《关于解决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的若干意见》, 再次使房价问题面临新的一轮讨论。同年中, 中国人民银行先后6次上调存贷款利率, 10次上调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中国人民银行、银监会发布第359号文, 要求第二套房首付款比例不得低于40%, 贷款利率上浮10%。如此严厉的紧缩性货币政策及控制投机购房政策也取得了一定效果, 房价在经历了2007年的较大幅度上涨之后, 于2008年小幅回落。

第三阶段, 2008年末至今。这一阶段初期, 政府再次放宽房产政策, 直接导致了2009年房价的上扬和2010年更大力度的调控开始。2008年后半年, 央行先后两次下调贷款基准利率和住房公积金贷款利率, 紧缩性政策开始放松。央行下发《关于扩大商业性个人住房贷款利率下浮幅度等有关问题的通知》, 下调个人住房贷款利率以及最低首付款比例。《关于调整房地产交易环节税收政策的通知》同时出台, 住房交易税费降低。如此举措使得房价在经历了短期下落之后再次抬头。在各种鼓励政策的刺激下, 整个2009年房市一片红火。以上海为例, 2009年一年之中房价涨幅达到52.3%。至2010年, 房价的过快上涨已经成为了全社会所关注的话题。4月17日, 国务院颁布《关于坚决遏制部分城市房价过快上涨的通知》, 提出了十条举措, 被人们称为房地产“新国十条”, 并被奉为迄今为止最为严厉的调控政策。下半年, 再次推出“新国五条”, 在此大力调控下, 各大城市的房价上涨速度似乎稍有缓解, 但整体上涨的趋势依然未能改变。

二、影响房价变动的因素

住宅房屋价格的高速上涨, 大部分的研究均认为其价值与价格已经严重偏离, 存在泡沫现象。而决定房价的因素究竟是买卖双方所决定的供需市场, 还是其他市场外经济行为。在此, 下文将对其分为市场因素和非市场因素两方面分别进行讨论。

(一) 市场因素

1. 影响消费者购买行为的因素。

(1) 居民经济能力。2000年后, 上海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逐年提升, 经济能力的增长成为了房地产市场发展的前提保障。9年间, 上海市人均可支配收入翻了近2.5倍, 由此使得居民购买商品房成为了可能。除了个体的经济能力外, 居民社会关系群的经济能力也是重要因素。目前, 买房者的平均年龄越来越低, 这也恰恰反映出了非自身因素的重要性。年轻人参加工作时间短、积累相对较少, 应该是经济能力最为薄弱的时期, 而实际上这个群体却成为房地产市场中越来越重要的角色。这一点正体现出消费者整体社会关系群的经济能力在购房行为中正在占据越发重要的位置。 (2) 其他投资品当期价格。除了刚性需求外, 不少消费者的买房行为是出于投资需求。房屋自从作为一种商品以后就具有了很好的投资意义, 尤其是在目前社会形势下, 房地产作为经济支柱产业发展态势良好, 房价连年大涨, 投资房地产风险小、收益大, 成为了投资者很好的投资选择。而对于投资者而言, 其他投资品的当期走势会影响到其对于房地产的投资欲望。2000年至今的数据显示, 在众多投资选择中, 作为无风险报酬率的银行储蓄利率与房价体现出较高的相关性, 也成为了政府对房价调控政策的主要手段之一。储蓄利率作为控制市场流动性的重要手段, 与房地产市场价格呈反向变动关系, 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购房者的买房决策。

2. 影响房产商定价行为的因素。

(1) 建房成本。房屋作为一种商品, 其自身自然会有建造成本。对于房产商而言, 这其中主要包括了土地成本和建筑材料成本。自从2004年以后, 土地采取公开招标、公开拍卖的形式, 导致其价格一路上升, 开发商在建房之初需要越来越多的资金投入土地成本上。从理论上讲, 高昂的地价最终将会由市场上的消费者承担, 开发商为了保证利润空间, 势必会将增长的土地价格转移到房屋销售价格之中, 从而导致了房屋售价的上升。 (2) 当期新房源供给数量。同期新房数量较少, 则房产商在定价时会适当调高价位。依然是供需市场的问题, 在需求不变的情况下, 供给的变动将会引起价格的波动。市场中, 如果房源供给旺盛, 在需求相对稳定的情况下, 必然导致市场价格下跌;反之, 如果房源紧俏, 消费者则会争相购买, 导致房价上升。

(二) 非市场因素

1. 政府的市场干预。

(1) 政府市场干预的原因。首先, 在目前经济结构下, 社会整体经济发展对房地产业依赖程度相当高。2009年, 上海商品房销售额4330.22亿元, 同年上海GDP为15046.45亿元, 商品房销售额占到当年GDP的28.8%。回顾以往, 上海乃至中国的经济发展中, 房地产一直是个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无论是全国还是上海, 商品房销售对于经济发展的贡献整体呈现上升态势, 房地产业成了名副其实的支柱型产业。不仅如此, 房地产业带动的不仅仅是一个商品房销售, 而是其整个产业链。往前看, 房产的建造环节, 可以带动建筑业和各种原材料工业的发展;往后看, 房产销售后的环节, 居民入住新居, 可带动新一轮的消费, 如添置新家具、家电等等。无论是从经济效益的产出还是就业岗位的提供, 房地产业的这种带动作用都是其他产业无法替代的。

房地产业不但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 也是政府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各级地方政府的财政收入中有很大一部分来源于出售土地所得。中国社科院发布的《中国财政政策报告2010/2011》也提到, 希望政府不要过度依赖出售土地所得的财政收入。因此, 为了保障经济发展、解决就业率问题, 政府短期内依然会继续扶持房地产业, 直到经济结构重新调整, 经济增长的依赖重点转移, 能够有其他高增长、高效益产业代替房地产目前在中国经济中的地位。只有这样, 房价问题才能从根本上得到解决, 对于房价的调控才没有顾虑、才会进行的彻底。

其次, 房地产业关系百姓民生, 政府必须稳定其价格, 以满足人民百姓的刚性需求。1998年实施房屋交易市场化, 其初始规划时是以建设经济适用房为主, 而随着改革过程中的不断变化, 市场中商品房的比重占据了绝对优势, 而这也导致了相当一部分百姓买不起房。2005年后, 房价的上涨趋势越来越明显, 政府几乎每年都会出台控制房价的政策, 政府试图通过宏观调控稳定房价, 但是各种政策收效甚微, 房价的上涨仍然没有得到遏制。房价牵系着民生问题, 虽然其对于经济发展的贡献十分突出, 但是过快上涨的趋势显然是人民百姓所不愿意看到的, 而政府出于各方压力, 也必然会对其进行价格打压。

因此, 政府出于经济发展的考虑不得不扶持房地产业的发展, 而出于百姓民生的考虑又不得不调控好房屋价格的上涨速度。如此两点原因, 使得政府对于房地产市场的干预政策将会继续持续, 并且努力实现两个目标间的均衡。 (2) 政府政策作用于市场的影响.政府对于房地产市场存在的普遍干预行为, 近期政策是偏向拉高价格还是降低价格、鼓励消费者买房还是希望冷却市场, 这些调控因素都会对消费者以及房产商产生影响。对消费者而言, 比较重要的影响因素如消费者买房贷款利率、买房首付比例等都会左右其购买行为。从消费者心理上讲, 如果当期政策宽松, 扶持房地产市场发展的倾向明显, 消费者就会对未来房价产生看涨的预期, 购房欲望也会相对强烈;反之, 如果当期政策倾向于打压房价, 则消费者将更多地采取观望态度, 以避免在高价位买房后, 未来价格下跌给自己带来的损失。同样, 房产商在开发建房时, 也会受到相关政策的约束, 建房过程中的顺利与否与政府当期对房地产是扶持态度或是打压态度紧密相关。如买地时的银行贷款利率以及拿地首付比例等。这些因素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房产商能顺利获得土地资源的能力, 因此也间接影响了房屋建成销售时的价格。

2. 投机与恶意操纵行为。

除了政府的宏观调控外, 投资者对于房地产的不正当投机和恶意操纵价格等因素也促使了房价的高速上涨。自从政府出台多项政策, 鼓励贷款买房时, 不少投机者利用各种“优惠”政策的漏洞实现了恶意抬高房价, 而从中获利的行为。以简单的例子进行说明。现有A与B两人, 合伙进行炒房。由于在相当长一段时期内, 银行贷款政策的宽松, 贷款人可以以很低的成本向银行进行买房贷款。假设A向银行贷款100万, 买了一套房子。A的合作人B再向银行贷款300万, 将A的房子买下。A用所获的300万中的100万偿还了银行贷款, 并获得净收入200万。而A的合伙人B在贷款到期后, 拒绝偿还银行贷款, 银行只能将该“市值300万”的房产收回。至此, 我们可以看到该行为中的利益情况, A与B毫无损失, 并且共同获得200万收益, 银行损失300万现金, 但同时获得一套“市值300万”的房产作为补偿。

A与B的炒房行为实质上是在骗取银行资金, 其收益的200万其实是加在价值100万的房产上的虚拟价值, 而最终这200万的价值泡沫由银行来承担。这种利用政策漏洞实施的投机行为, 使得房价只涨不跌, 越多的投机者的进入, 就会产生越多的价值泡沫, 而所有的风险则全部压在了放款银行身上。这种民间俗称的“空手套白狼”行为也是导致了近10年中房价上涨如此迅速的一大原因。另外, 大资金持有者或机构的恶意进入, 也会破坏房地产市场中的正常供需状况, 也就是“炒房团”现象。以自身资金优势、在房屋出售初期就大量买入, 并且进行囤积。这种行为一方面使得我国目前房屋空置率高, 另一方面又造成原本正常的市场供给量下降, 营造出供不应求的假象, 进而引发价格上涨。

三、关于房价的线性回归分析

(一) 建立回归模型

假设房价与诸多变量因素之间存在线性关系。将房屋销售价格设为因变量Y, 而各种可能对其产生影响的因素设为自变量Xn。本文根据前文分析结果, 选取相关数据样本, 进行回归, 并对回归结果进行显著性检验。通过检验, 将结果为不显著的变量排除, 再次进行回归分析。如此反复, 直到模型整体以及各个变量均能通过检验为止, 此时的线性回归模型, 视为最为接近实际情况的模型。

由Eviews软件计算, 逐步去除检验结果不显著的变量, 最终保留了4项变量, 分别是上海城市银行储蓄利率 (1年定期) 、人均可支配收入、上海市准予登记结婚人数以及上海市CPI。而被排除的原设变量为居民住宅用地交易价格、指数建筑材料购进价格指数、出让土地可建面积等。最终结果为:

该模型中:Y为上海住宅房屋销售价格、X1为上海市CPI、X2为上海市准予登记结婚 (万对) 、X3为上海市城市人均可支配收入 (元) 、X4为银行储蓄利率

方程中各个参数均能通过显著性水平为0.1的t检验, 方程整体通过显著性为0.1的F检验, 该模型决定系数为0.997935, 为克服由解释变量增多而引起的决定系数偏差, 调整后决定系数为0.996283, 方程回归拟合度良好, 处于接受范围内。为了检测模型的预测效果, 现将2000年至2009年各期数据代入模型进行运算, 并将结果与实际数据进行比较。

模型估计的误差值的绝对值在16.04与310.27之间波动, 相对于同年的房价, 误差所占比重在0.93%至4.86%之间波动, 大致保持在1%以内, 仅有1年数据误差超过3%, 因此认为模型可信。

(二) 模型分析

1. 上海住宅房屋平均价格与CPI成正向变动关系。

以2000年为基期, CPI每上升1, 平均房价上涨270元。住宅房屋作为一种商品, 受到普遍物价水平的影响, 当物价水平上涨时, 房价也会随之上涨。而其作为一种投资品, 在社会物价上涨的情况下, 房屋的保值功能愈发增强, 也成为推动其价格的一个因素。

2. 上海住宅房平均价格与上海市准予登记结婚对数成反向变动关系。

登记结婚人数每上升1万对, 平均房价下降76元。此变量的系数显然否定了刚性需求拉动房价的观点。通常认为, 结婚人数代表了购房的刚需, 应当与房价呈正向变动关系, 而实际情况却与此相反。本文认为可能是由以下原因导致的。决定房价的因素决定于供求关系, 在假定供给不变的情况下, 房屋价格上升一定是由于市场的总需求上升引起的。而总需求可分为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 由正常结婚而引起刚性需求属于普通的消费需求, 这部分需求与房价呈反向变动, 而总需求又与房价呈正向变动, 那就只能得到一个结论, 投资需求与房价的正相关系数非常高。这就验证了中国目前房价上涨的最大推动力并非市场中正常的刚性需求, 而是由于众多投资者将房屋是作为一种投资品而大量投资, 由投资需求的持续上升造成的房屋价格上升。

3. 上海住宅房屋平均价格与上海市城市人均可支配收入成正向变动关系。

人均可支配收入每上升1元, 房屋价格上涨0.33元。居民经济能力的提高将会提升购买力, 对于房屋的需求自然会上升, 从而推动房地产价格。

4. 上海住宅房屋平均价格与银行储蓄利率成反向变动关系。

储蓄利率每上升1%, 房屋价格下跌223元。调节储蓄利率是调整市场流动性的很好手段, 储蓄利率一旦上升, 人们对于储蓄的倾向就会增加, 资金就会从市场流向银行, 房地产市场的资金也会相对减少, 造成价格的下降。

5. 商品房最终定价与建房成本相关性小。

模型建立之初选取了居民住宅用地交易价格、指数建筑材料购进价格指数、出让土地可建面积等作为候选变量, 而在显著性检验中, 均未能通过。由此可知, 对房产商而言, 建造成本、土地成本以及土地供应等因素均不是其决定房屋售价的关键所在。而针对这些因素的房价调控政策也势必不能起到很好的效果。

四、建议及对策

通过以上分析, 在了解影响我国房地产价格持续上涨的最主要因素之后, 针对其特性, 本文提出三点建议。第一, 继续抑制过分增长的投资需求。通过构建数学模型, 上文已经证明2000年至2009年间, 推动上海市住宅房屋平均价格上涨的并非“刚性需求”, 也非上涨的建房成本, 而是巨大的投资资金。房屋作为一种特殊商品, 既具有实际使用价值又有很好的投资价值。而在现阶段, 房屋的投资属性被过分夸大, 因此, 若想控制房价, 就必须让房地产从投资商品重新回归到生活必须品的定位。政策上应当继续控制投资者对房产的持有数量, 从非第一套房产的贷款比例以及税收层面打压过度的投资情绪, 降低房屋空置率。第二, 完善法律监管, 打击操纵市场行为。对于那些利用自身资金优势、信息优势或职权优势严重扰乱市场正常秩序的行为, 应当建立完善的法律体制, 以法律为武器对市场中的不正当牟利行为进行干预。努力为房地产市场提供一个公平、透明的交易环境, 使市场价格能真正地反映出供需情况, 保障广大购房者的实际利益。第三, 加快经济结构转型。我国目前的经济发展模式对房地产及其相关产业链的依赖性强, 房地产的降温势必会对本国的经济发展产生影响。因此, 我国必须将经济增长的重点转向结构更为合理且带动性强的可持续发展产业, 寻找新的经济刺激点, 摆脱经济发展对房地产的依赖。只有这样, 才能在不影响我国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前提下让房价回归的市场的合理价位。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200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

[2].2009年上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上海市统计局

[3].中国财政政策报告2010/2011.中国社会科学院财政与贸易经济研究所

[4].包宗华.中国房改30年.住宅产业, 2010 (2)

[5].洪弋浩, 黄汉江.房价影响因素理论研究.中国经贸导刊, 2010 (2)

[6].高健, 冷安琪.我国房地产价格波动的影响因素分析.东方企业文化, 2010 (3)

[7].刘韵凤, 李惠英.房价与地价关系, 吉林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10 (1)

[8].冯瑞娜, 杨松涛.影响我国房价的政策因素分析.金融经济, 2010 (3)

持续上涨 篇10

1 1~11 月份国内生猪市场总体运行特点

2014年1~11月份生猪价格变动经历了六个时期:下滑探底期 (1~4月中旬) 、回升期 (4月下旬~5月初) 、报复性上涨期 (5月上旬 ~ 中旬) 、弱势震荡调整期 (5月下旬 ~6月底) 、稳步上行期 (7月~9月上旬) 。中秋节之后生猪价格出现意外下滑, 猪价每次逢节必降的走势, 让养殖户都有所麻木也更少了些期待, 猪价又进入窄幅调整期 (中秋节后) 。“11月份将开启春节猪价的上涨通道”这原本令养殖户沸腾的消息如今已经冷却, 猪价下跌的趋势似乎停不下, 养殖户也迷茫了, 只能边卖猪边观望。该涨的时候它跌了;不该涨的淡季, 它却涨了。

1.1 猪价走势基本呈波浪形震荡向上趋势

2014年1~10月全国生猪出场价格平均每千克为12.91元, 比上年同期的14.56元低1.65元。其中:8月份均价最高, 达14.70元 /kg;4月份均价最低, 仅10.45元 /kg。2014年1~10月全国猪肉零售价格平均每千克为19.81元, 比上年同期的22.04元便宜2.23元。1月份均价最高, 达21.69元/kg;4月份均价最低, 仅18.24元 /kg。

1.2 养猪总体亏损

猪价的大幅下跌, 加上玉米价格的持续上涨, 使得养猪总体亏损。1月10日猪粮比跌破盈亏平衡线6∶1, 1月20日已经步入介于“5∶1~5.5∶1”之间的中度亏损时代。3月底国家启动了第一批收储, 未能阻止猪价“跌跌不休”, 截止4月29日猪粮比价连续11周低于盈亏平衡点, 已跌至4.55∶1, 比去年同期的5.21∶1下跌了13%。4月30日发改委启动第二批中央储备猪肉收储, 5月20日猪粮比反弹至5.62∶1, 之后猪粮比随着猪价下滑进一步走低, 7月5日已回落到4.99∶1, 亏损加大, 8月份以后猪价回升, 部分养猪户保本或微利。2014年1~10月全国平均猪粮比价为5.29∶1, 比上年同期的6.21∶1低15%, 1月份比价最高, 为5.84∶1;4月份比价最低, 仅为4.52∶1。

1.3 能繁母猪存栏同比降幅不断扩大

国家统计局的发布的数据显示, 2013年9月底生猪存栏46 547万头, 同比减少2.1%。1~9月份全国生猪出栏51 894万头, 同比增长2.9%。前三季度全国猪肉产量3 972万吨, 同比增长3.3%。2014年11月19日, 农业部公布了2014年10月份4 000个监测点生猪存栏信息, 10月底生猪存栏同比下降6.5%, 其中, 能繁母猪存栏10月份同比下降11.3%, 已经连续8个月低于《生猪调控预案》中下降5%的预警值, 能繁母猪存栏2013年9月份以来连续14个月下滑, 降至近5年的最低点。

1.4 玉米价格冲高回落, 养殖利润承压

2014年4月以来, 作为饲料主要原料的玉米价格持续上涨并屡创历史新高, 8月下旬现货价格一度达到2 850元/吨, 突破2009年曾出现的历史最高水平, 同比涨幅超过20%。据分析, 国家玉米临储政策的实施, 收购的数量和范围不断扩大, 造成市场上可供贸易的数量减少;受转基因事件影响, 我国进口玉米数量减少;玉米深加工企业担心生产原料不足, 不能保证后期生产需要, 提前增加库存, 多方面原因造成玉米价格稳步上升。虽然随着新季玉米价格的上市, 玉米价格回调幅度较大, 但同比涨幅仍达5%。2014年1~10月全国玉米价格平均为2.44元 /kg, 比2013年同期的2.34元 /kg高0.10元;8月30日为2.70元 /kg, 比2013年同日的2.38元 /kg高0.32元;10月30日已下跌到2.40元 /kg, 比2013年同日的2.29元 /kg高0.11元。2014年1~10月全国豆粕价格平均为3.84元 /kg, 比2013年同期的4.15元 /kg低0.31元;10月30日为3.69元 /kg, 比2013年同日的4.39元 /kg便宜0.70元。2014年10月第4周全国平均育肥猪配合饲料平均价格已涨至3.38元 /kg, 同比上涨0.3%。

2 前期猪价难涨主要影响因素分析

2.1 猪肉消费不如往年

10月份国内食品及屠宰企业鲜、冻品销量均不如往年, 据部分屠宰企业反映, 10月份企业鲜品销量较9月份略低, 但较2013年同期下降35%~45%, 受市场需求低迷限制, 企业屠宰量维持低位运行, 对猪价提振作用有限。另外, 北京猪肉冻品商贸企业反映, 10月份冻品销量同比下降50%以上。整体看, 当前终端市场猪肉消费持续疲软, 抑制猪价上行。

2.2“牛猪”增多

9 月份压栏待涨的养猪户选择 10 月份陆续出栏, 导致 10 月份生猪出栏体重均重为 107kg, 较 9月份均重 104.9kg 增加 2.2%左右。

2.3生猪出栏量增加

步入10月份, 我国各地气温渐冷, 早晚温差加大, 呼吸道、腹泻等散发疾病持续, 东北、河南、山东、河北市场养户反映只要发病猪只已达出栏体重, 养户卖猪意愿较大, 局部地区散发疫情, 也加大了地区生猪出栏量的增加。2014年10月份生猪出栏量环比增加0.1%左右, 同比增加2.8%~3%。价格监测资料显示:10月底全国生猪价格比10月初下跌4%, 比8月下旬最高点下跌9.3%。

3后期猪市行情整体预判

截止11月15日, 猪价已经连跌2月有余, 生猪出栏价格在13.8元 /kg左右, 继续处于弱势震荡的局面。对于11月中旬出现的一波上涨行情, 养殖户当然希望是实质性的而非泡沫。而监测资料显示:这一波猪价上涨省份接近一半, 这也燃起了养殖户压栏的热情。猪价下跌省份虽然在减少, 但是下跌幅度比较大。预计后市屠宰企业下调猪价的空间和幅度也将有限, 猪价不会大跌, 11月中旬猪价仍然处在上涨前的调整期, 猪价前途看好, 当下的猪价仍在震荡调整中, 并未稳定着陆。涨跌交替, 局部地区呈现的涨势难以持续。目前市场上着急出栏的养殖户占一部分, 而选择压栏、赌年猪的也大有人在, 而且体重超大。因此当下生猪市场现“半江瑟瑟半江红”的两局景象。

预计未来猪价短期仍以低位运行为主, 最根本的原因在于, 需求终端对于猪肉的消费一直处于不温不火的状态。并且, 今年国家对于三公消费的限制、打击腐败措施更为严厉, 往年在送礼、宴请等消费将受到抑制。不过持续低迷的行情不会持续太久。从后市的消费方面来看, 无疑后市的消费旺季成了各位养殖户的希望, 如果后市不出什么变故, 一旦消费冲破清淡状态, 猪价峰回路转之态势也将显现。市场需求是影响猪价变化的主导因素, 按照猪市的正常走势分析, 未来猪价上涨是必然。11月7日已迎来立冬节气, 天气逐步转冷, 且南方将逐步启动腊肉制作的需求, 预计生猪消费将有所上量。加之7~9月份养殖户补栏持续偏低将导致11月份以后可供出栏大猪减少, 而4季度需求处于环比恢复阶段, 所以11月份下旬或12月份开始生猪供需或又出现阶段性供不足需, 猪价或迎来上涨行情, 而不像2013年年度那么平稳。因此, 这将导致2015年春节前和2014年可能有较为明显的差别———旺季下跌可能性很小, 猪价有望达到16元 /kg以上。但碍于消费力度回升或不及往年, 猪价上涨幅度低于去年同期, 近3个月猪价调整有利于产能进一步去化, 中期畜禽养殖行业景气高和盈利激增将是大概率事件, 即使考虑最近通胀预期下行和油价低迷情况, 对2015年的畜禽养殖企业盈利也不应悲观。后市建议养殖户稳定情绪, 回归理性的出栏节奏。最近又将开启新一轮降温, 养猪要及时做好防寒保暖工作, 预防猪疫病。

摘要:11月7日已迎来立冬节气, 天气逐步转冷, 且南方将逐步启动腊肉制作的需求, 预计生猪消费将有所上量。加之79月份养殖户补栏持续偏低将导致11月份以后可供出栏大猪减少, 而4季度需求处于环比恢复阶段, 所以11月份下旬或12月份开始生猪供需或又出现阶段性供不足需, 而不像2013年年度那么平稳。后市建议养殖户稳定情绪, 回归理性的出栏节奏, 养猪要及时做好防寒保暖工作。

美国持续干旱或刺激农业股上涨 篇11

自6月以来,美国遭遇半个多世纪以来最严重的旱灾。持续干旱酷热天气使得目前正处生长关键期的玉米和大豆生长状况不断恶化。据美国国家海洋暨大气总署日前发布的简报预测,未来3个月除了西南部等少数区域外,美国大部分地区酷热干燥天气将持续至10月底。受美国农产品价格上扬传导带动,A股农业板块已有所表现,短期来看已跑赢大盘。

有业内人士认为,农产品价格的上扬无疑将使整个农业板块骤然升温,建议提高农业股配置比例,各子板块的龙头企业是可选投资标的,特别是种子板块。

提高农业股配置比例

截止目前,美国各主要农作物产区的干旱情况仍在继续恶化。美国本土48个州64%的国土面临干旱,干旱面积连续第10个星期扩大;其中42%的国土面临严重干旱,超过80%的地表土壤干燥情况超过正常水平。

持续干旱酷热天气使得目前正处生长关键期的玉米和大豆生长状况不断恶化:生长状况不好的玉米、大豆占比相当高。虽然美国冬小麦已经基本收割完毕,旱情对小麦产量影响不大,但由于小麦对玉米存在很强的替代效应,两者价格走势高度相关。受减产预期影响,玉米、小麦和大豆价格已创下2009年以来新高。

美国是全球主要的粮食供应国,对国际粮价走势影响较大。而回顾A股市场历史不难发现,农产品价格的上扬无疑将使整个农业板块骤然升温。而从近期农业股的走势来看,也的确受到了美国农产品价格上扬传导的带动,短期明显跑赢指数。海通证券建议投资者提高农业股配置比例,各子板块的龙头企业是可选投资标的。

农业股估值较低

安信证券认为,作为服务于粮食种植的种子板块将成为粮价上涨预期下最大的受益者,其传导链条为:粮价上涨→农民种粮积极性提高→对种子等农资投入增加→种子价格上涨。2008-2011年,国内玉米和水稻价格分别上涨45%和40%左右,同期玉米种子和水稻种子价格涨幅分别达50%和55%左右。

目前A股种子公司主要分为玉米种子和水稻种子两大类:其中登海种业、敦煌种业、万向德农主要经营玉米种子;隆平高科、丰乐种业、荃银高科主要经营水稻种子。从市场关注的角度看,由于水稻主要是在亚洲一带种植,受美国干旱天气影响较小,玉米种子涨价预期和想象空间较水稻种子更大。从基本面角度出发,首推质地优良、业绩增长明确的隆平高科,其次是估值处于历史低位的登海种业和业绩增速较快的荃银高科。

此外,从过往的经验来看,农业股在7、8月份的表现均较为出色,这并非偶然,而是与7、8月份属于不少农作物的产出季前期不无关系(基本面、政策、天气等可博弈因素众多);另从估值角度来看,目前农业股2011年静态PE为29倍(相对于上证A股的溢价率为2.7),接近历史底部,Wind资讯一致预期下的2012年动态PE则为21倍,相对较低。因此,在当前的时点上,水产板块中的獐子岛、好当家;种子板块中的隆平高科、登海种业值得投资者重点关注。

需要提醒投资者注意的是,由于玉米、小麦、豆粕等原材料成本占畜禽养殖公司总成本的50%左右、占饲料公司总成本的80%左右。农产品价格上涨将直接导致畜牧相关上市公司生产成本上涨,因此投资畜牧板块有一定风险。

上一篇:盆底组织结构下一篇: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