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续镇痛(共6篇)
持续镇痛 篇1
摘要:目的 探讨妇产科术后疼痛的护理。方法 采用自控持续性镇痛泵, 药液配制为芬太尼1 mg、昂丹司琼4mg加入0.9%氯化钠溶液至100ml。结果 通过对106例使用自控持续性镇痛泵的妇产科患者的观察及护理, 达到满意镇痛效果者97例。结论 自控持续性镇痛泵镇痛效果好, 在应用过程中, 需加强护理, 减少不良反应。
关键词:自控持续性镇痛泵,妇产科,护理
在外科手术中, 因过度的应激反应可能导致术后疼痛, 影响患者术后恢复, 术后疼痛是困扰外科手术患者的一个重要问题, 大部分术后患者都有比较明显的疼痛, 麻醉镇痛泵的临床应用, 有效解决了患者术后疼痛问题近年来应用自控持续性镇痛泵能有效地减轻术后患者的痛苦, 促进术后康复。2001年5月—2002年8月我院给患者术后疼痛应用自控持续性镇痛泵治疗106例, 取得了较满意的疗效,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106例手术患者, 年龄12~73岁, 平均53.6岁。剖宫产术63例, 异位妊娠手术15例, 子宫次全切除术12例, 子宫全切除术8例, 卵巢手术5例。
1.2 镇痛药物配制
芬太尼1mg、昂丹司琼4mg加入0.9%氯化钠溶液至100ml, 注入储液囊, 负荷剂量为1.5ml, 之后持续输注, 自控剂量为1ml/h, 锁定时间为50h。
1.3 自控持续性镇痛泵的使用
手术结束、意识恢复后给患者静脉接负荷量镇痛, 观察生命体征及血氧饱和度无异常后, 送入病房持续镇痛, 待药液用完后取下。
1.4 效果判定标准
满意:无疼痛感;较满意:轻度疼痛, 可忍受;不满意:疼痛严重, 不能忍受。
2 护理
2.1 心理护理
大多数患者都会产生焦虑、烦躁、紧张等不良心理反常, 严重影响患者病情的治疗和康复。护理人员应向患者说明术后镇痛的重要性及自控持续性镇痛泵优点, 教会其使用方法, 不论麻醉药的剂量多大, 用药时间多久, 对镇痛患者麻醉药的成瘾发生率<1%[1]。因此, 告知患者术后镇痛的安全性, 解除其思想顾虑, 配合自控持续性镇痛泵的使用。
2.2 严密观察不良反应
2.2.1 呼吸抑制
因芬太尼能直接抑制脑干的呼吸中枢, 引起呼吸衰竭, 严重者危及生命。因此, 镇痛期间应每小时测量呼吸1次。呼吸异常的表现为呼吸变慢、变浅及血氧饱和度下降, 同时可能伴有意识障碍, 护理人员要密切观察患者的呼吸、脉搏、血氧饱和度和血压, 如出现异常, 积极做出紧急抢救。
2.2.2 恶心、呕吐
由于阿片类药物对延髓呕吐中枢化学感应区的兴奋作用引起。由于术后呕吐可使腹压增加, 引起刀口出血, 加剧疼痛, 故出现呕吐、呕吐等不良反应时, 医务人员要做好心理护理以减少患者内心的恐惧及担心, 同时应按医嘱给药给以相应的药物对症缓解症状。
2.2.3 抑制肠蠕动
镇痛药物均会导致不同程度的肠蠕动抑制, 使大多数患者出现胃肠蠕动缓慢, 严重抑制胃肠蠕动, 因此, 应密切观察肠蠕动情况。术后24h给予番泻叶20g冲开水口服, 以加强胃肠功能的恢复, 恢复肠蠕动。我们要适当延长患者的禁食时间, 排气前不食产气食物, 只能进流质饮食, 排气后再逐渐增加食量, 逐渐过渡到半流质、普食。使用镇痛泵期间, 护理人员要教会患者定时按摩腹部, 嘱患者多活动, 不能下床者, 床上多翻身, 观察肠鸣音是否正常。对严重腹胀者禁食同时, 给予胃肠减压或肛管排气等处理。尽早帮助患者恢复个人排便习惯。
2.2.4 尿潴留的发生
尿潴留在应用自控镇痛泵中较为常见, 是指尿液充满膀胱不能自行排出的症状。主要因为患者术后卧床, 不能正常下床如厕排尿, 使大脑皮质指挥中心受到抑制, 导致术后尿潴留的发生率增高。同时因麻醉的影响, 使骶神经阻滞而松弛, 影响膀胱平滑肌的收缩, 导致尿潴留。镇痛药物芬太尼能使胃肠道平滑肌张力提高, 推进活动减少, 发生尿潴留。护理干预:对患者术前进行健康宣教, 消除其紧张恐惧心理。术后第二天尿管拔出后有尿意及时完成首次排尿, 减少尿潴留的发生率。如发生尿潴留, 给予会阴冲洗、流水诱导等处理, 必要时给予开塞露纳肛诱导排尿, 经积极处理仍未排尿, 行无菌导尿术。术后拔出尿管前, 进行膀胱锻炼, 多能恢复正常排尿。
2.3 镇痛效果观察
密切观察镇痛泵镇痛效果, 感轻微疼痛可不处理, 如感严重疼痛应及时报告, 以便重新调整药物剂量及流速, 达到满意效果。
2.4 防止导管脱落、扭曲
穿刺部位用胶布加以固定, 防止脱落致漏液等。保持导管通畅, 防止扭曲, 影响效果。
3 结果
3.1 使用自控持续性镇痛泵的106例妇产科患者, 无疼痛79例 (74.53%) , 感轻微疼痛18例 (16.98%) , 感严重疼痛9例 (8.49) 。将无疼痛者感轻微疼痛为有效, 严重疼痛为无效, 总有效率为91.51%。
3.2 不良反应 恶心、呕吐6例 (5.67%) , 皮肤皮疹、瘙痒4例 (3.77%) 。总发生率为9.43%。
4讨论
手术患者在麻醉消失或减弱后, 创面及切口会产生剧烈的疼痛。疼痛还可加快机体代谢, 合成蛋白质缓慢、加速分解, 不利于切口愈合。因此, 必须及时、有效地进行术后镇痛。芬太尼属阿片类药物, 具有起效迅速、镇痛效果好, 其不良反应为抑制呼吸及肠蠕动, 致恶心、呕吐。昂丹司琼属5-HT3受体拮抗剂, 能有效减少手术及麻醉所致的术后恶心、呕吐。从本组结果看, 镇痛有效率达91.51%, 不良反应发生率为9.43%, 自控持续性镇痛泵具有镇痛效果好、用药量少、不良反应少等优点。在术后使用自控持续性镇痛泵过程中, 减轻患者的痛苦的同时, 需要我们护理人员对自控持续性镇痛泵加以护理, 减少其不良反应, 使患者安全、无痛地渡过围术期。
参考文献
[1]王翠华, 刘芳菊, 孟宪甫.微量镇痛泵用于剖宫产术后止痛的观察及护理[J].职业与健康, 2002, 15 (1) :156.
持续镇痛 篇2
超前镇痛是在伤害性刺激前用阿片类药物, 非甾体类抗炎药物等阻止外周和中枢神经致敏及伤害感受的传入, 使术后疼痛减轻, 舒芬太尼作为新一代镇痛药, 具有起效快镇痛强, 清除速率较芬太尼快等优点, 迅速在临床应用。本研究以舒芬太尼超前镇痛与术后持续静脉曲马多镇痛联合应用, 观察其镇痛效果, 探讨一种新的平衡镇痛方法。
1 资料
1.1 一般资料
180例择期经腹子宫全切术, 年龄<65岁, ASAI或Ⅱ级, 随机分为3组。A组曲马多组, B组为术前舒芬太尼+曲马多组, C组为术毕舒芬太尼+曲马多组。所有患者均无慢性疼痛病史及长期服用镇痛药史。
1.2 方法
麻醉前常规肌注东莨菪硷0.3mg, 所有患者均采取连续硬膜外阻滞, 试验量2%利多卡因3m L, 以0.75%左旋布比卡因维持麻醉, A组:术毕以曲马多900mg加生理盐水配至100m L, 2m L/h持续静脉镇痛。B组:在切皮前30min缓慢静注舒芬太尼10μg, 术毕以曲马多500mg加生理盐水配至100m L, 2m L/h持续静脉镇痛。C组:术毕缓注舒芬太尼10μg, 以曲马多500mg加生理盐水配至100m L, 2m L/h持续静脉镇痛, 舒芬太尼10μg+生理盐水10m L, 缓慢静注时间为5min。
1.3 观察指标
由另一位不知道用药情况的麻醉师, 在术后6、12、24、48h对患者进行随访评估。 (1) 疼痛评分采取视觉模拟评分 (VAS) , 0分为无痛, 10分为难以忍受的剧烈疼痛。 (2) 镇痛评分 (Ramsay法) :根据镇静深度和对运动的反应分级:1级, 患者焦虑躁动不安;2级清醒, 安静合作;3级安静入睡, 仅对指令有反应;4级入睡, 对高声反应活跃, 对轻叩眉间或声觉反应敏感;5级入睡, 对叩眉和声觉反应迟钝;6级深睡或意识消失, 处于麻醉状态。术后患者如要求镇痛, 则予以吗啡10mg肌注记录术后24h内使用镇痛药的情况。 (3) 同时观察术后有无呼吸, 循环抑制及恶心呕吐、出血等不良反应。
1.4 统计分析
所测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3 组患者的年龄、体质量、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3 组术后恶心、呕吐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表1) 。
A、B两组镇痛效果良好, 在术后各只有2例患者要求追加镇痛药物, VA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C组在术后12h内镇痛尚可, 与前两组相比, VA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但之后则有14例追加吗啡镇痛, 术后24、48h, VAS明显高于A、B组 (P<0.05) 。术后24h内B、C两组的镇静评分均低于A组 (P<0.05) , 所有患者均未发生严重的呼吸循环并发症, 也无因出血而需要二次手术患者, 见表2。
3 讨论
舒芬太尼是一种强效阿片受体激动药, 其作用强度约为芬太尼的5~10倍, 具有起效快, 对心血管及呼吸系统影响小, 无组胺释放等特点[1], 手术创伤及创伤后的反应, 可释放大量炎性介质和致痛物质, 如前列腺素、缓激肽等, 使效应感受器敏感度增加, 引起患者痛阈降低, 痛觉呈过敏状态, 疼痛剧烈, 因此患者术后要镇痛, 采用超前镇痛的优点, 在于伤害刺激发生前给予镇痛治疗, 以防止神经末梢和中枢敏感化的发生, 从而可以减轻术后疼痛和减少镇痛药的需要量[2], 舒芬太尼是强效镇痛药, 可有效防止神经末梢和中枢敏感化的发生, 提高患者痛阈。
注:与B组比较, *P<0.05;与C组比较, △P<0.05
曲马多是新型中枢镇痛药, 通过激动中枢阿片类μ受体和抑制中枢单胺物质 (5-羟色胺和去甲肾上腺素) 的再摄取以及二者间的协同作用而产生镇痛效应[3]。临床应用时有阿片类作用强的特点而无阿片类抑制呼吸, 影响心血管功能的不良反应。
本研究结果显示, 舒芬太尼超前镇痛复合曲马多静脉持续镇痛能有效解除患者术后48h内的疼痛, 但术毕使用舒芬太尼镇痛效果则明显差一些, 术毕使用舒芬太尼组在12h内的镇痛效果较好, 但在之后的VAS与前两组比较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患者疼痛程度明显增加, 要求追加镇痛药物的人数大大增加了。我们对患者进行了镇痛评分, B、C两组患者的镇静评分要低于A组患者的评分,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证实复合舒芬太尼并减少曲马多用药量后能降低患者的镇静程度, 减少过度镇静带来的不适及其他并发症, 舒芬太尼术前使用要比术后使用镇痛效果好, 因此舒芬太尼超前镇痛与术后持续静脉曲马多镇痛联合应用是一种较好的新的平衡镇痛方法, 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Capogna G, Gamorcia M, Columb MO.Mininaum analgesic doses of fentangl and sufentanil for epidural analgesia in the first stage of labor[J].Analy, 2003, 96:1178-1182.
[2]徐德生, 王国年, 王玉.不同镇痛药经静脉超前镇痛效应的观察[J].临床麻醉学杂志, 2005, 21:168-170.
持续镇痛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镇静镇痛ICU患者共30 例, 均来自佛山市第一人民医院ICU, 年龄21~74 岁, 平均年龄47.6±15.9 岁, 原发性疾病:重症胰腺炎2 例, 复合伤17 例, 颅脑损伤7 例, 重症肺炎4 例。
1.2 镇痛镇静药物
镇静药物采用舒芬太尼50μg+ 艾贝宁8μg+ 生理盐水至50m L, 确认患者需要进行镇静镇痛处理后, 首先采用丙泊酚3~5mg缓慢静脉推注进行诱导, 后将配合的混合溶液以2μg/h剂量缓慢微泵注入, 后根据镇静评分情况调整泵入速度, 老年患者泵入镇痛镇静药物时采用小剂量持续性泵入。
1.3 镇痛镇静状态评估
采用镇静镇痛Ramsay[3]评分客观性评价镇痛镇静水平, Ramsay评价体系中共分为7 级, 具体如下1 级:清醒;2 级:清醒、患者合作、定向力良好或安静;3 级:清醒, 患者仅对命令有反应;4 级:睡眠, 患者对轻叩眉间或强声刺激反应敏捷;5 级:睡眠, 患者对轻叩眉间或者强声刺激反应迟钝;6 级:睡眠, 患者对轻叩眉间或者强声刺激无任何反应。
2 结果
镇静处理后, 1级镇静水平1例, 2级2例, 3级镇静12例, 4 级镇静13 例, 5 级镇痛1 例, 6 级镇静1 例, 镇静3~4 级25 例, 镇静满意度83.3%, 所有患者均未出现ICU意外, 如殴打医护人员、自行拔管、坠床。
3 护理
3.1 病情严密监控
镇痛镇静的理想水平为Ramsay评分的3~4 级, 镇静过度可能引发患者无法唤醒, 精神状态较差, 不利于其意识功能的恢复, 可能引发认知功能障碍, 镇静不足可能造成过度的疼痛, 激惹, 不利于对患者的保护, 因而合理将镇痛镇静控制在合理范围十分必要。护理人员在对患者实施镇痛镇静处理后, 原则上每2h需评估患者的镇痛镇静水平, 观察患者的瞳孔变化, 密切监控患者的生命体征是否平稳, 若出现病情变化, 应及时通知医生进行处理。本组患者中有5 例为老年人群患者, 在为患者实施镇痛镇静时, 应采用最小计量的药物维持其镇静状态, 保持初始泵入速度为2mg/h, 再根据镇静深度增加至3~4mg/h, 缓慢的实施镇痛镇静过程。艾贝宁可引起患者心率减慢, 镇静期间严密观察生命体征变化, 禁止快速静脉注射。
3.2 神经系统镇痛镇静
镇痛镇静后患者大脑处于抑制状态, 出现持续性的睡眠状态, 影响其精神及意识判断, 因而在每日对患者实施唤醒计划十分必要, 唤醒时首先暂停药物泵入速率, 唤醒患者后提出简单的问题3~4 个, 患者若可全部回答正确表明患者镇痛镇静后意识状态较好, 后可按照原镇痛镇静药物水平的一半速率输注, 半个小时后恢复至原药物浓度。
3.3 呼吸系统支持
需进行镇痛镇静的患者需准备简易的呼吸气囊于床旁, 检查呼吸机的功能状态, 处于备用状态, 加强镇痛镇静患者的安全系数, 由于镇静药物的使用可能抑制呼吸, 在快速进行静脉滴注时尤易发生, 在首先滴注药物时保持药物滴注速率应尽可能缓慢, 尽可能控制在2~5min内推注完成, 患者若出现明显的呼吸抑制, 需立即给予简易呼吸气囊进行辅助机械通气治疗, 对痰液较多的患者, 应定时进行吸痰、雾化、拍背及翻身治疗, 保持患者的呼吸道处于通畅。
3.4 营养支持
充足的营养供给是ICU患者治疗的常见项目, 多发性损伤、大手术、严重性感染均可导致机体处于高代谢水平, 此时患者的分解代谢增强, 机体营养不良加重, 若不能有效补充患者恢复期所必须的蛋白质、糖分及脂肪、水分等可影响患者的恢复。护理人员对患者进行营养支持治疗前评价患者的营养状态, 制定合理的营养支持计划, 采用肠内联合肠外营养支持的形式维持患者正常营养的充足供给。
3.5 心理护理
镇痛镇静患者通常较为烦躁, 部分患者由于交通事故入院后, 由于对医疗费用存在担忧, 对家庭成员存在愧疚, 内心存在焦虑与痛苦, 镇静后患者多数时间无法进行正常交流, 护理人员利用每日晨间唤醒的时间与患者沟通, 告知患者家属对其的关心状况, 鼓励患者积极面对, 放松患者的负面情绪。
摘要:目的:报道[1]显示ICU中约有70%的患者存在明显的焦虑, 50%的患者经历了烦躁不安, 部分患者由于ICU病情加重, 在监护器的明显噪音刺激下, 变得焦虑、恐惧、易激惹, 失去自我的有效控制情绪能力及明显的心理障碍, 导致治疗护理无法有效配合, 不利于后续的治疗, 且加大了ICU意外风险[2]。因而对ICU患者进行持续性镇痛镇静十分必要。本文探讨ICU非机械通气患者持续镇痛镇静效果及护理。方法:回顾性分析佛山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ICU非机械通气患者30例, 所有患者均进行持续性镇痛镇静处理。结果:镇静处理后, 1级镇静水平1例, 2级2例, 3级镇静12例, 4级镇静13例, 5级镇痛1例, 6级镇静1例, 镇静34级25例, 镇静满意度83.3%, 所有患者均未出现ICU意外, 如殴打医护人员、自行拔管、坠床。结论:正确评估患者的镇静状态, 加强呼吸系统支持, 可有效减轻患者的应激程度, 降低ICU意外的发生率。
关键词:ICU非机械通气,持续镇痛镇静,护理
参考文献
[1]高伟, 杨敏, 李玉, 等.机械通气患者应用镇静镇痛药物的临床观察及护理[J].护士进修杂志, 2006, 21 (11) :1025-1027.
[2]冯洁惠, 高春华, 徐建宁, 等.集束干预策略应用于机械通气镇痛镇静患者的效果评价[J].中华护理杂志, 2012, 47 (7) :599-602.
持续镇痛 篇4
关键词:剖宫产,硬膜外持续加自控泵镇痛,产妇
围术期镇痛处理是腹部手术术后的一个重要问题, 特别是剖宫产。术后早期由于伤口疼痛, 产妇应激反应增强, 交感神经兴奋, 情绪紧张、焦虑等原因可影响产妇休息和进食, 进而影响产妇的康复和泌乳[1,2]。术后镇静、镇痛可改善上述情况, 但若药物使用不当, 也可能对产妇的功能恢复、子宫收缩、泌乳、哺乳产生不良影响。本文对剖宫产术后采用硬膜外持续输注低浓度盐酸布比卡因、吗啡混合液镇痛的产妇进行观察, 拟探讨该方法的镇痛效果及对产妇术后阴道流血量、胃肠运动功能的恢复有无负面影响。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8年10月~2009年9月, 在我院待产具有剖宫产指征的宫内单胎妊娠产妇, 年龄21~42岁, 平均25.8岁。其中行剖宫产者248例, 全部采用连续硬膜外阻滞麻醉, 麻醉效果满意。
1.2 方法
选择宫内单胎妊娠需行剖宫产的产妇随机分为镇痛组和对照组。按随机分组对象, 镇痛组采用硬膜外加持续自控泵镇痛, 首先用吗啡1 mg、盐酸布比卡因15 mg, 加生理盐水至5 ml, 于手术结束前10 min左右经硬膜外导管注入。术毕时连接镇痛泵, 用吗啡3 mg、甲磺酸罗哌卡因119.2 mg, 加生理盐水至100 ml, 用微量注射泵以2 ml/h匀速硬膜外输入, 同时, 产妇可根据止痛效果通过注射泵按钮自控注药速度, 自控量为每次2 ml, 锁定时间为20 min。24 h后拔除硬膜外导管。对照组采用间断肌内注射哌替啶50~100 mg/次, 视止痛效果和产妇疼痛耐受程度再行重复注射。
1.3 记录事项
拟定统一表格, 记录两组产妇年龄、身高、体重、孕龄、麻醉平面、术中用药、手术时间、麻醉时间, 以及密切观察并记录产妇术后阴道流血量、肠鸣音恢复时间、肛门排气时间、镇痛效果及有无低血压、呼吸抑制、瘙痒、尿潴留、腹胀、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
1.4 疼痛评分
术后4、8、24 h安静状态下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 (VAS) , 10分法评分 (0代表不痛, 10代表最严重的疼痛) 。
1.5 阴道流血量
采用直接收集 (盆接容量法) 加称重浸血会阴垫和纱布 (已知原重量) , 所得重量按血液比重 (1.05) 换算成ml。测定术后24、24~48 h的阴道流血量。
1.6 统计学方法
数据以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采用t检验。
2 结果
2.1 两组产妇的一般情况比较
两组产妇年龄、身高、体重、手术时间及术中用药等均无显著性差异 (P>0.05) , 具有可比性。
2.2 两组产妇的镇痛效果比较
术后各时点的VAS评分, 镇痛组均低于对照组 (P<0.05) , 见表1。
2.3 两组术后阴道流血量、肠鸣音恢复时间和肛门排气时间比较
镇痛组阴道流血量较对照组少, 肠运动功能恢复和肛门排气时间较对照组稍快, 但均无显著性差异 (P>0.05) 。见表2。
2.4 两组产妇镇痛后副作用发生情况
两组均无低血压、呼吸抑制、尿潴留、瘙痒发生。镇痛组有2例发生呕吐, 较对照组 (6例) 少 (P<0.05) 。镇痛组不良反应较少。
3 讨论
术后镇痛的研究已在国内兴起, 良好的术后镇痛可抑制机体的应激反应, 减少术后并发症。剖宫产术后伤口疼痛在术后48 h内最剧烈, 以往常常是在产妇难以忍受疼痛时才肌内注射哌替啶镇痛, 但效果并不令人满意。近年来, 开展了持续硬膜外或持续静脉注射镇痛药的方法。目前, 我国剖宫产手术大多选择硬膜外麻醉, 因而术后采用硬膜外镇痛具有方便可行、不增加额外操作和创伤的优点。本研究采用剖宫产术后持续输注微量低浓度布比卡因与吗啡混合液镇痛, 镇痛效果确切, 硬膜外及血液中药物浓度低而稳定, 镇痛平面低且范围局限, 因此, 无低氧血症、低血压及呼吸抑制等发生。与对照组比较, 镇痛组各时点的V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 能满足剖宫产术后镇痛的要求, 且镇痛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也低于对照组。
传统的单次或反复注射镇痛药物, 药物浓度和镇痛效果易于波动, 不利于术后的安全管理。术后硬膜外持续微量注药使硬膜外及血液中的药物浓度稳定, 起到连续稳定的镇痛效果, 避免间断给药产生的波峰和波谷现象, 减少波峰时的副作用及波谷的镇痛不足, 可以充分发挥短效阿片类药物的作用。因而, 临床镇痛效果较传统的间断肌内注射给药法好。由于匀速、微量给药不影响循环和呼吸功能, 使产妇术后更为舒适, 消除了产妇对手术的恐惧感。
剖宫产术后行硬膜外镇痛对产妇的子宫收缩、胃肠运动功能的恢复是否有不利影响是产科医务人员所关注的问题。本研究结果表明, 硬膜外镇痛与传统术后镇痛方法比较, 术后阴道流血量、肠鸣音恢复及肛门排气时间, 两组比较, 无显著性差异。剖宫产术后行硬膜外镇痛对产妇的子宫收缩、胃肠运动功能的恢复没有不利影响。
术后硬膜外镇痛能减轻术后的应激反应, 同时可降低镇痛区域的交感神经兴奋, 使儿茶酚胺分泌减少, 从而促使产妇泌乳增加, 促进乳汁分泌[3]。乳汁分泌增加, 新生儿吸吮增加, 吸吮刺激可促进产妇的子宫收缩和泌乳素分泌, 减少阴道流血量, 同时也有利于泌乳和哺乳。另外, 剖宫产术后充分镇痛, 产妇可早日下床活动, 有利于胃肠道功能的恢复, 减轻紧张焦虑情绪, 及早康复。因此, 剖宫产术后有效镇痛可促进母亲康复和母乳喂养。有关剖宫产术后硬膜外布比卡因或吗啡镇痛能增加产妇泌乳量和血浆泌乳素浓度, 国内已有报道[4,5]。本研究未测定产妇的泌乳量及血液中泌乳素浓度, 硬膜外镇痛对母乳喂养是否存在促进作用有待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王祖谦.硬膜外麻醉与镇痛对术后转归的作用[J].国外医学:麻醉学与复苏分册, 1997, 18 (5) :283.
[2]刘继红, 牛秀丽.硬膜外麻醉行剖宫产时体位对循环的影响[J].中国现代医生, 2008, 46 (2) :92, 131.
[3]何龙明, 龙金涛, 杨玉梅.微量镇痛麻醉泵在剖宫产术后的应用[J].中国妇幼保健, 2004, 19 (3) :45-46.
[4]马雪, 何维微, 吴成富, 等.剖宫产后硬膜外吗啡镇痛对催乳素及初乳的影响[J].中华麻醉学杂志, 1998, 18 (8) :454-456.
持续镇痛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0年1月至2011年1月期间收治的产妇568例, 年龄在20~38岁, 平均年龄为28.7岁;孕周在37~41周, 平均孕周为39.4周;其中初产妇427例, 经产妇141例;所有产妇均无明显头盆不称、无妊娠并发症和合并症, 可接受自然分娩, 将自愿或要求接受分娩镇痛的309例产妇设为观察组, 未接受镇痛处理的259例产妇设为对照组。两组产妇在年龄、孕周、身体状况方面无显著统计学差异,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镇痛方法
孕妇入院后给予B超检查及评分、排除头盆不称, 确定可接受自然分娩方式。在产妇临产后宫口开大至3cm时再次头位评分排除头盆不称, 在持续心电监护下给予硬膜外穿刺, 向头端置管至3~4cm时, 回抽检查有无脑脊液和血液, 确定无误后给予0.15%左旋布比卡因和1μg/m L芬太尼10~15m L注射进行麻醉, 随时观察产程进展及子宫收缩情况, 产痛剧烈者可追加4~6m L/h, 胎儿娩出后再次给药。
1.2.2 观察方法
对观察组产妇使用胎儿监护仪, 分别在镇痛前及镇痛显效后的30、60、120min观察宫缩周期、强度、持续时间及宫缩曲线;对照组产妇不给予镇痛分娩, 比较观察组和对照组产妇在第1产程活跃期、第2和第3产程时间的差异, 并进行统计学分析。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1.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 计量数据以±s表示, 组间进行t检验, P<0.05为具有统计学差异。
2 结果
观察组产妇在镇痛前与镇痛后的3个时间段宫缩各项客观指标比较, 具有统计学显著性 (P<0.05) , 提示镇痛后宫缩减弱;而镇痛后3个时间段的宫缩各项客观指标之间无统计学差异 (P>0.05) ;观察组的第1产程活跃期短于对照组 (P<0.05) , 第2、3产程时间无统计学差异 (P>0.05) ;观察组的产钳助产率高于对照组 (P<0.05) 。
2.1 观察组各时间段宫缩周期时间比较
见表1。
注:*表示镇痛前与镇痛后各时间段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 (P<0.05)
2.2 观察组各时间段宫缩持续时间比较
见表2。
注:*表示镇痛前与镇痛后各时间段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 (P<0.05)
3 讨论
分娩镇痛对宫缩和产程时间的影响有争议的原因在于, 选择镇痛分娩的产妇对产痛耐受较差, 并且产痛出现早者往往产程较慢, 则会导致产钳助产和剖宫产率增高, 本研究中分别对镇痛前和镇痛显效后不同阶段宫缩的指标进行观察, 可排除不同产程阶段的宫缩特点对结果的影响。
进行分娩镇痛时应注意根据宫缩特点进行处理, 正常分娩的宫缩随产程的进展而加强[2], 本研究在宫口开大3cm时开始分娩镇痛, 将镇痛前与镇痛显效后30、60和120min不同时间段进行比较, 产妇的宫缩间隔时间、持续时间、强度及类型均具有统计学差异, 说明分娩镇痛对宫缩有一定程度的抑制作用, 出现宫缩间隔时间延长、持续时间缩短、强度减弱;而镇痛显效后的不同时间段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说明镇痛后无活跃期宫缩进一步加强, 因此, 分娩镇痛时应注意正确分析宫缩与宫口开大的关系, 催产素的使用应以宫口开大的速度为依据, 并注意观察宫缩的各项客观指标。
摘要:目的 探讨持续硬膜外阻滞进行分娩镇痛对子宫收缩和产程的影响。方法 以2010年1月至2011年1月期间本院收治的568例自然分娩的孕产妇为研究对象, 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观察组在临产宫口开大3cm时实施持续硬膜外阻滞分娩镇痛, 对照组未给予分娩镇痛, 观察组患者在分娩镇痛前和镇痛显效后的30、60、120min时, 给予胎儿监护仪进行监护, 观察产妇的宫缩周期、持续时间、强度及宫缩曲线;比较两组产妇在第1产程活跃期、第2和第3产程时间的差异。结果 观察组产妇在镇痛前与镇痛后的3个时间段宫缩各项客观指标比较, 具有统计学显著性 (P<0.05) , 提示镇痛后宫缩减弱;而镇痛后3个时间段的宫缩各项客观指标之间无统计学差异 (P>0.05) ;观察组的第1产程活跃期短于对照组 (P<0.05) , 第2、3产程时间无统计学差异 (P>0.05) ;观察组的产钳助产率高于对照组 (P<0.05) 。结论 持续硬膜外阻滞分娩镇痛可对宫缩和产程产生影响, 应对分娩镇痛的宫缩和产程阴性严密观察, 给予有效的产程处理, 可提高分娩镇痛成功率。
关键词:持续硬膜外阻滞麻醉,分娩镇痛,子宫收缩,产程特点
参考文献
[1]吴新民, 陈倩.分娩镇痛[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2006:30.
持续镇痛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例ASAⅠ-Ⅲ级行食管癌根治手术患者, 男15例, 女5例, 年龄45~78岁, 身高157~178 cm, 体质量48~67 kg, 随机分为全麻复合硬膜外腔阻滞 (GEA) 组和全麻 (GA) 组, 每组10例。无严重心肺肝肾疾病, 无阿片类药物过敏史, 无长期使用阿片类药物或非阿片类镇痛药物史, 无严重疼痛史。
1.2 麻醉方法
术前30 min肌内注射苯巴比妥钠100 mg、东莨菪碱0.3 mg。患者入室后开放静脉, 监测血压 (BP) 、心电图 (ECG) 和脉搏氧饱和度 (SpO2) 。GEA组:于T7~T8硬膜外穿刺, 向头端置管3.5 cm, 给予2%的利多卡因4 ml, 确定导管在硬膜外腔后, 以芬太尼2~4 μg/kg 、维库溴铵0.15 mg/kg、丙泊酚1.5~2.0 mg/kg静脉诱导, 插入双腔支气管导管, 机械通气, 以OmedaExcel 210麻醉机控制呼吸, 吸纯氧, 潮气量10 ml/kg, 呼吸次数12次/min, 吸呼比1:2, 维持PaCO2在正常范围。单肺通气时上述呼吸参数不变。切皮前15 min再予1% 利多卡因6~10 ml, 确保硬膜外阻滞起效, 术中以异丙酚3~6 mg/ (kg·h) 持续输注、间断给予维库溴铵0. 06 mg/kg, 和硬膜外持续泵入1%利多卡因与0.125%的布比卡因混合液 (4~6 ml/h) 维持麻醉。手术结束前5 min静脉注射托烷司琼5 mg, 术毕予新斯的明1 mg和阿托品0.5 mg拮抗, 患者清醒后拔管, 同时PCEA开启, 镇痛液为0.125%罗哌卡因和0.5μg/ml舒芬太尼, 背景速率2 ml/h, PCA剂量0.5 ml, 锁定时间15 min。GA组:硬膜外穿刺、置管、实验量、全麻诱导同GEA组, 术中以异丙酚6~8 mg/ (kg·h) 持续输注、间断追加芬太尼2-4μg·kg1、维库溴铵0. 06 mg·kg维持麻醉。手术结束前5 min静脉注射托烷司琼5 mg, 术毕, 硬膜外腔给予0.125%罗哌卡因和0.5μg/ml舒芬太尼负荷剂量5 ml, PCEA镇痛泵设置参数同GEA组。
1.3 观察指标
①观察术后6 h、12 h、24 h和48 h的静止和活动状态疼痛视觉模拟评分 (VAS, 0分为无疼痛, 10分为无法忍受的疼痛) ;②生命体征 (平均动脉压MAP, 呼吸频率RR, 脉搏氧饱和度SpO2) ;③辅助药用量;④有或无恶心、呕吐、皮肤瘙痒等不良反应。
1.4 统计学方法
用SPSS 10.0统计软件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均采用均数±标准差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的一般情况差异无显著意义 (P>0.05) (表1) 。
注:与GA组比较, *P<0.05
注:与GA组相比, *P<0.05
2.2 GEA组在静止和活动状态下术后
6h、12 h、24 h的VAS评分小于GA组, 差异有显著意义 (P<0.05) ;术后48 h活动状态下VAS评分GEA组小于GA组, 差异有显著意义 (P<0.05) 。 (表2)
2.3 GEA组在术后
12h和24 h时MAP低于GA组, 差异有显著意义 (P<0.05) , 两组在各时点RR和SpO2的差异均无显著意义 (P>0.05) 。 (表3)
2.4 GEA组有1例患者需加度冷丁
75mg肌肉注射, GA组有2例患者需加度冷丁75 mg肌肉注射。
2.5 GEA组皮肤瘙痒和恶心各有1例, GA组恶心2例, 皮肤瘙痒1例, 两组均无呕吐。
注:与GA组相比, *P<0.05
3 讨论
开胸手术创伤大, 可导致术后通气功能减退, 肺内分流增加和低氧血症。合理有效的术后硬膜外镇痛具有心脏保护、增加组织氧合作用, 还可以提高胸廓的顺应性, 改善肺功能, 从而减少术后肺部并发症。
超前镇痛是指在整个围术期通过减少有害刺激传入所导致的外周和中枢敏感化, 以抑制神经可塑性变化, 从而达到创伤后镇痛的目的。其方法可以是联合应用不同作用机制的镇痛药物和 (或) 多种镇痛方式, 作用于疼痛病理生理机制的不同时相和不同靶位, 减少外周和中枢致敏[1]。
阿片类药物通过与脊髓背角罗氏胶质区中的阿片受体结合, 激活脑干下行性痛调制系统, 局麻药直接阻断脊神经根传入通路, 两药复合使用, 同时阻断了痛觉在脊髓上行传导通路和脊神经根, 镇痛效果更确切, 可明显减少单药的用量和不良反应[2]。舒芬太尼是一种强效阿片类麻醉性镇痛药, 更易透过血脑屏障, 与阿片受体的亲和力也更强, 因而镇痛效价更大, 约为芬太尼的5倍~10倍。由于它对μ1受体 (镇痛) 较μ2受体 (呼吸抑制) 有更高的选择性的原因, 故舒芬太尼虽然镇痛时间长, 但呼吸抑制却更短更弱。在硬膜外自控镇痛中, 舒芬太尼导致的瘙痒、恶心等不良反应较芬太尼及吗啡所产生的少[3] , 但是舒芬太尼椎管内应用同样有阿片类药物的不良反应, 如呼吸抑制、恶心呕吐、瘙痒。本研究通过预先用药物预防恶心呕吐如托烷司琼, 以及联合应用局麻药罗哌卡因以减少舒芬太尼的用量, 因而减少了其不良反应。低浓度罗哌卡因具有明显的感觉神经和运动神经阻滞分离的特点, 因此, 小剂量舒芬太尼复合低浓度罗哌卡因使用, 特别适合胸科手术后硬膜外镇痛。
研究证实:胸段硬膜外阻滞复合全身麻醉比单纯全身麻醉能更好地抑制术中及术后的应激反应[4]。本实验结果也证明:GEA组术后镇痛效果好于GA组。由于使用了低浓度的罗哌卡因, 术后没有发现明显的呼吸抑制, 而术后常规低流量鼻导管吸氧, 也未发现低氧血症的出现, SpO2保持在94%~100%之间。GEA组在术后12 h和24 h时MAP低于GA组, 但均在可接受的范围内, 并未给予特殊处理。综上所述, 在术后硬膜外镇痛药物应用相同的情况下, 胸段硬膜外阻滞复合全身麻醉比单纯全身麻醉镇痛效果好, 不良反应少。
摘要:目的比较胸段硬膜外阻滞复合全身麻醉与静脉全身麻醉对胸科手术后持续硬膜外镇痛的效果。方法20例行食管癌根治术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胸段硬膜外阻滞复合全身麻醉组 (GEA组) 和静脉全身麻醉组 (GA组) , 每组10例。术毕均采用0.125%罗哌卡因和0.5μg/ml舒芬太尼硬膜外持续镇痛, 观察术后6h、12h、24h和48h的静息和咳嗽疼痛视觉模拟评分 (VAS) 、生命体征、辅助药用量、有或无恶心、呕吐、皮肤瘙痒等副作用。结果GEA组在静止和活动状态下术后6h、12h、24h的VAS评分小于GA组, 差异有显著意义 (P<0.05) ;GEA组在术后12h和24h时MAP低于GA组, 差异有显著意义 (P<0.05) , 两组在各时点呼吸频率和脉搏氧饱和度的差异均无显著意义 (P>0.05) 。结论胸段硬膜外阻滞复合全身麻醉比静脉全身麻醉开胸术后硬膜外镇痛效果更好。
关键词:全身麻醉,胸外科手术,镇痛,硬膜外,舒芬太尼,罗哌卡因
参考文献
[1]Jin F, Chung F.Multimodal analgesia for postoperative pain con-trol.J Clin Anesth, 2001, 13 (7) :524-539.
[2]Gottschalk A, Freitag M, Burmeister MA, et al.Patient controlled thoracic epidural infusion with ropivacaine0.375%provides com-parable pain relief as bupivacaine0.125%plus sufentanil after major abdominal gynecologic tumor surgery.RegAnesth pain med, 2002, 27 (4) :367-373.
[3] Le Guen H, Roy D, Branger B, et al.Comparison of fentanyl and sufentanil in combination with bupivacaine for patient-controlled epidural analgesia during labor.J Clin Anesth, 2001, 13 (2) :98-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