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痛剂量(精选8篇)
镇痛剂量 篇1
摘要:目的:观察伍用小剂量纳洛酮用于术后镇痛的效果。方法:选择ASAⅠ~Ⅱ级行下腹部择期手术后中度以上疼痛的患者60例,随机分为M组和N组。M组镇痛泵液配方为吗啡10.00μg/(kg·h)加入生理盐水稀释至100ml。N组镇痛泵液配方在M组基础上加入纳洛酮0.25μg/(kg·h)。记录启动PCA泵后两组患者VSA评分,有效按压次数/实际按压次数比(D1/D2),记录恶心、呕吐的次数及镇静评分。结果:两组VSA评分、D1/D2在8、12h的时段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在4、8、12h的时段内恶心、呕吐的次数及镇静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伍用小剂量纳洛酮用于术后镇痛,能增加吗啡术后镇痛的效果,降低吗啡的耐受性和依赖性以及恶心、呕吐等副作用的发生率。
关键词:小剂量纳洛酮,术后镇痛,吗啡
随着术后镇痛广泛地应用于临床,阿片类药物的镇痛效果在得到肯定的同时,其副作用也备受关注。纳洛酮作为纯阿片受体拮抗剂,有文献报道小剂量应用不仅增加吗啡的镇痛作用,减少吗啡的用药量,而且能降低恶心、呕吐的发生率[1]。笔者观察了60例患者术后用吗啡伍用小剂量纳洛酮行静脉自控镇痛(PCIA)的效果和对副作用的影响。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08年7月~2009年3月择期行下腹部手术后中度以上疼痛的患者60例,ASAⅠ~Ⅱ级,年龄24~60岁,体重48~76 kg。术前均获得患者书面知情同意书。其中,全子宫切除术26例,结肠癌、直肠癌手术34例。60例均为手术患者。
1.2 麻醉方法
两组患者术前用药、麻醉诱导、麻醉维持均相同。即采用静脉注射咪唑安定0.04 mg/kg、芬太尼3μg/kg、异丙酚1.3~1.5 mg/kg和阿曲库胺0.6 mg/kg麻醉诱导。麻醉维持期间用异丙酚复合异氟醚维持麻醉,静注阿曲库胺维持肌松。
1.3 研究方法
将6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30例。吗啡组(M组)镇痛泵液配方为吗啡10.00μg/(kg·h)加入生理盐水稀释至100 ml。纳洛酮组(N组)镇痛泵液配方在M组基础上加入纳洛酮0.25μg/(kg·h)。两组患者均行PCIA,均于关腹前静注0.1 mg/kg相应镇痛液作为负荷量。所有患者在术前1 d访视时接受正确使用自控镇痛(PCA)泵的训练,并掌握了正确配合评估VSA的方法。镇痛泵选用上海,容量100 ml,背景剂量为2 ml/h,PCA剂量为0.5 ml/次,锁定时间15 min。
1.4 研究指标
分别记录术后4、8、12 h及36 h各时间点VSA评分,恶心、呕吐的次数和镇静评分。(1)安静及活动时VSA评分:0分为无痛,10分为剧痛,<3分为良好,≥5分为差。(2)镇静评分:0分为清醒;1分为偶尔嗜睡,易于唤醒;2分经常嗜睡,易于唤醒;3分嗜睡,难以唤醒。(3)记录D1/D2(有效/无效按压次数)和吗啡用量。(4)恶心、呕吐的评级:0度,无恶心、呕吐;Ⅰ度,有干呕,但无呕吐;Ⅱ度,30 min内呕吐1~2次;Ⅲ度,30 min内呕吐3次以上。(5)记录两组生命体征及血氧饱和度(SpO2)。
1.5 统计学分析
所有数据用SPSS 10.0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的比较
两组的年龄、体重、ASA分级及手术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见表1。
2.2 两组镇痛指标的比较
两组患者术后均显示出良好的镇痛效果,但在启动PCA泵4、8、12 h后安静时和活动时的VSA评分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N组在12、24 h吗啡总量较M组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D1/D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与M组相比,*P<0.05
2.3 两组恶心、呕吐及镇静评分的比较
术后恶心、呕吐在4、8、12、24 h时N组的发生率较M组低(P<0.05)。镇静评分在4、8、12 h时N组与M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3 讨论
本临床观察中两组VSA评分、D1/D2比值、吗啡总用量及恶心、呕吐的发生率、镇痛评分的明显差异均提示小剂量纳洛酮[0.25μg/(kg·h)]能增加吗啡的镇痛作用,同时降低了吗啡的总用量和一些副作用如恶心、呕吐等。此观察结果与Gan等[1]的研究相一致。阿片受体属于G蛋白藕联家族,有学者通过分离的伤害型背角神经节神经元研究阿片类药物对它们的电生理效果发现,与Gi藕联的阿片受体显示了抑制效应,相反Gs蛋白介导了兴奋效应,因此认为阿片受体的兴奋性效应导致了阿片类药物的痛觉过敏与抗疼痛效应。纳洛酮、纳曲酮等阿片受体拮抗剂在极低剂量时均显示了对阿片受体兴奋性具有选择性的拮抗作用,在极低浓度(PM)时,所有这些拮抗药物均选择性地抑制pM~nM浓度的吗啡或其他阿片受体激动剂的兴奋效应[2,3]。
与M组相比,*P<0.05
从临床观察显示,M组与N组的镇静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间接反映出N组的镇痛效果优于M组[4]。两组生命体征及SpO2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对于纳洛酮在增强吗啡的镇痛作用时是否导致呼吸抑制尚未发现[5,6]。
综上所述,小剂量纳洛酮可增强吗啡术后镇痛的效果,同时降低了其耐受性和依赖性以及恶心、呕吐等副作用,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Gan TJ,Ginsberg B,Glass PSA,et al.Opioid-sparing effect of a low-dose infusion of naloxone in the patient administered morphine sulfate[J].Anesthesiology,1997,87:1075-1081.
[2]Crain SM,Shen F.Acute thermal hypergesia elicited by low-dose mor-phine in normal mice is blocked by ultra-low-dose naltrexone,unmask-ing potent opipid analgesia[J].Brain Research,2001,888:75-82.
[3]赵勇,赵念峰,杨建香,等.纳洛酮在剖宫产术后芬太尼静脉镇痛中的应用[J].山东医药,2008,48(18):18.
[4]丁硕,李梅,刘艳英.小剂量纳洛酮对芬太尼患者静脉自控镇痛效果及副作用的影响[J].实用疼痛学杂志,2009,5(1):10.
[5]么继钢,刘婷,刘毅,等.低剂量纳洛酮对芬太尼镇痛的影响[J].世界临床药物,2008,29(11):20.
[6]陈艾芳,陈冬梅.芬太尼复合小剂量纳洛酮用于老年病人胸部手术术后镇痛[J].内蒙古医学院学报,2009,31(6):25.
镇痛剂量 篇2
关键词 罗哌卡因 单次腰麻 无痛分娩 产程
我院自2002年开展椎管内分娩镇痛至今,在椎管内分娩镇痛方面麻醉科和产科都有很丰富的经验,在产科的配合下选择部分宫口开大>5cm的产妇实施单次腰麻分娩镇痛,取得了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选择ASA Ⅰ~Ⅱ级住院待产,足月妊娠、单胎、头位,年龄22~30岁,体重60~75kg,无硬膜外麻醉禁忌证及具备阴道试产条件,且3小时内未用过阿片类药,无药物滥用和慢性疼痛病史的产妇100例,随机分两组。两组产妇年龄、体重、胎位及妊娠周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方法:RF组自愿接受镇痛,D组自然分娩。先用带过滤器的注射器抽芬太尼17.5μg,接着抽1%罗哌卡因1.5mg,共0.5ml混合液。RF组出现规律宫缩,宫口开至5cm以上,开放外周静脉,吸氧,接多功能心电监护仪后产妇取左侧卧位,双膝屈向胸部,常规消毒,于L2~3或L3~4椎间隙使用25 Gwhirtacre腰麻针针尖斜面向下行蛛网膜下腔穿刺,针尖达到蛛网膜下腔后,抽出针芯,见脑脊液流出,立即一次性注入上述混合液后拔出腰麻针,操作完成后嘱患者平卧10分钟;D组未给特殊处置。
观察指标:产妇进入产房后进行持续监护胎心和监测产妇血压、心率、血氧饱和度、记录产程进展、宫口开张情况。镇痛期间进行镇痛效果评价,采用视觉模拟(VAS)评分,评定0~10分,根据疼痛程度从无痛(0分)到不可忍受的疼痛(10分)分为10个级别。0分为完全无痛,<3分为优,3~5分为良,>5分为差。记录镇痛起效和持续时间,记录阴道分娩率,新生儿Apgar评分情况,产后出血量和并发症的发生情况。
统计学处理:应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处理,数据以X±S表示,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 果
对血液动力学的影响:RF组实施无痛分娩,产妇因疼痛缓解,未见产程中出现血压升高,心动过速等症状,镇痛前后血压、心率、宫缩强度、胎儿心率均维持平稳,与镇痛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两组镇痛效果:两组产妇镇痛前VAS评分无显著性差异,镇痛后第1产程镇痛优良率为100%,第2、3产程疼痛程度也较D组减轻(P<0.05),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见表1。
产程进度:RF组和D组分别有3例和4例产妇于产程中由于某些原因结束分娩改剖宫产手术,其余产妇的产程两组比较,RF组宫颈口扩张速度明显增快,活跃期明显缩短。第2和第3产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见表2。
两组分娩方式、产后出血、新生儿Apgar评分比较: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不良反应:镇痛组2例镇痛区域皮肤瘙痒,镇痛结束消失,无呼吸抑制、恶心呕吐、低血压等症状,无明显运动阻滞,产后活动自如,无产后情绪化。
讨 论
产妇分娩过程中,由于子宫肌肉阵发性收缩,子宫下段和宫颈管扩张以及盆底和会阴受压可激惹其中的神经末梢产生神经冲动,上传至大脑痛觉中枢,使产妇产生剧烈疼痛的感觉。国内外学者研究表明,在分娩时采取镇痛措施,能使母体儿茶酚胺分泌显著减少,子宫收缩活动增强,并改善子宫血流的活性,有利于产程进度[1]。
目前公认以椎管内阻滞,即蛛网膜下腔(SAS)和硬膜外腔(EPS)用药的镇痛效果最好,芬太尼镇痛适用于第一产程用10~25μg可提供快速、持续1.5小时的有效镇痛。罗哌卡因是较为安全的麻醉药,通过临床应用证明罗哌卡因用于分娩镇痛对胎儿及新生儿无明显不良影响。小剂量低浓度时产生运动感觉分离,且麻醉平面在T10以下时不影响宫缩,既达到止痛又不抑制腹肌,提肛肌等的運动,有助于产妇正确用力[2]。因此镇痛组产妇神清,镇痛满意,宫缩、产力无明显影响,保持屏气反射,主动配合好,有利于阴道分娩。
无痛分娩的最佳时机以进入活跃期(即宫口扩大2~4cm)最适宜,但由于各种原因导致部分产妇进入产房时宫口开大已>5cm,进入第一产麻醉程的最大加速期,距离宫口开全约需2小时[3],此时实施蛛网膜下腔,一次性给予小剂量阿片类药与局麻药,最佳时效1~2小时,持续时效3~4小时,可以满足产程镇痛需要,可有效地缓解分娩疼痛,对产程进展、分娩结局、产后出血量及新生儿的出生评分均无明显的影响,是一项安全、有效的镇痛措施,值得推广与应用。
参考文献
1 罗爱伦.新型局麻药罗哌卡因[M]//:黄字光,罗爱伦.麻醉科分册.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00:9.
2 于莎莎.罗哌卡因,芬太尼蛛网膜下腔-硬膜外联合阻滞麻醉用于分娩镇痛的临床研究[J].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2002,8(6):374.
3 乐杰,谢幸,丰有吉.妇产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63-81.
镇痛剂量 篇3
关键词:水中分娩,瑞芬太尼,静脉分娩镇痛
瑞芬太尼是新型的超短效阿片类镇痛药,其近年来被广泛应用于静脉分娩镇痛,但剂量过高或过低时则会出现过度镇静或镇痛不全的情况。水中分娩可有效地减轻疼痛,进而改善由于疼痛和焦虑导致的难产和人为的剖宫产。但宫缩疼痛从宫口开大即开始出现,且随着产程进展而加强,水中分娩则需宫口开至5.0~6.0 cm并存在产程晚期镇痛不全的情况。故可将低剂量瑞芬太尼静脉镇痛和水中分娩进行联合镇痛,本研究观察了潜伏期静脉自控泵注低剂量瑞芬太尼联合水中分娩用于全程分娩镇痛对产妇和新生儿的影响,旨在为临床提供一种全程、安全、有效的联合分娩镇痛模式,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笔者所在医院2013年10月-2014年10月收治的孕足月阴道分娩初产妇120例为研究对象,均无水中分娩及静脉镇痛禁忌证。所有产妇均签署静脉分娩镇痛和水中分娩知情同意书。120例产妇随机分为A、B、C、D四组,每组30例。四组产妇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镇痛方法
四组产妇行分娩镇痛前均开放外周静脉通道,常规鼻导管吸氧3 L/min。四组产妇镇痛方法如下:A组不采用分娩镇痛,其他三组在宫口开至1.0 cm并有规律宫缩时分别自静脉泵注不同剂量瑞芬太尼。B组瑞芬太尼背景输注浓度为0.02μg/(kg·min),C组瑞芬太尼背景输注浓度为0.02μg/(kg·min),并待宫口开至3.0 cm时,行清洁灌肠,调试水温,宫口开至5.0 cm时进入水中待产,同时继续泵注低剂量瑞芬太尼,待胎儿娩出后将产妇移至产床。D组单纯静脉自控泵注瑞芬太尼0.04μg/(kg·min)。四组产妇锁定时间均为10 min,宫口开全后停止泵注瑞芬太尼,产妇均在会阴侧切和缝合时加用局部麻醉。
1.3 观察指标
常规监测四组产妇无创动脉血压(BP)、心率(HR)、呼吸频率(R)、脉搏血氧饱和度(Sp O2)、动态监测胎儿心率。观察产妇在给药前、宫口开至3 cm、5 cm及全开(10 cm)时的宫缩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和产妇自控镇痛(PCA)按压次数,并抽取各时间点产妇外周静脉血检测β-内啡肽(β-EP)的浓度。记录产妇的不良反应(低Sp O2、心动过缓、恶心呕吐)及产后2 h出血量、瑞芬太尼使用总量。记录新生儿出生后1、5、10 min的Apgar评分,四组新生儿的纳洛酮使用率。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1.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计数资料以率(%)表示,比较采用字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四组产妇的VAS评分及PCA按压次数比较
给予镇痛后,B组、C组、D组的VAS评分均低于A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的VAS评分在宫口开至5.0 cm后升高,且PCA按压次数高于C组和D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四组静脉血β-内啡肽的浓度比较
给予镇痛后,其他三组外周静脉血β-内啡肽的浓度均明显低于A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的外周静脉血β-内啡肽的浓度高于C组和D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与A组比较,P<0.05,△与B组比较,P<0.05
2.3 四组瑞芬太尼使用总量、不良反应发生率、产后2 h出血量比较
C组会阴侧切率和产后2 h出血量均低于B组和D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与C组比较,P<0.05
2.4 四组新生儿Apgar评分和纳诺酮使用情况比较
D组新生儿Apgar评分在胎儿娩出后1 min、5 min时有所下降,但四组新生儿Apgar评在10 min时均>8分。D组纳诺酮使用率高于其他三组,见表4。
*与A组比较,<0.05
3 讨论
理想的分娩镇痛方法要求镇痛效果确切,药物起效代谢快,对胎儿和母体均安全。静脉分娩镇痛具有操作简便,创伤小,患者乐于接受等优点。瑞芬太尼相对效价为芬太尼的50~100倍,阿芬太尼的20~50倍。在血和组织中很快被酯酶所代谢,代谢产物并无活性,其在体内的血浆蛋白结合率为92%,分布半衰期在体内无蓄积。目前瑞芬太尼是一种较为理想的静脉分娩镇痛药物。Blair等[1]用0.25~0.50μg/kg瑞芬太尼静脉单次推注,取得良好的镇痛效果,而且没有发生新生儿的呼吸抑制。国内刘岩等[2]认为静脉自控泵注瑞芬太尼的背景浓度小于0.04μg/(kg·min)时,镇痛有效且对新生儿和产妇无影响。在本研究中,单纯瑞芬太尼组(D组)、单纯低剂量瑞芬太尼组(B组)与A组的VAS评分及血β-内啡肽的浓度比较证实了瑞芬太尼用于静脉分娩镇痛产程早期可取得良好的镇痛效果,而B组患者VAS评分在宫口开至5.0 cm后升高,提示进入活跃期后宫缩疼痛加强,单纯低剂量的瑞芬太尼不足以完全镇痛。
早在1983年,国外的Odent[3]就提出水中分娩可使产妇宫缩疼痛得到缓解,并且加快产程进展,使镇痛药物的剂量减少。Lenstrup等[4]报道产妇在水中的宫颈扩张速度(2.5 cm/h)显著快于选择传统分娩方式产妇的宫颈扩张速度(1.26 cm/h)。国内李嘉蔚等[5]考虑以温水使产妇的精神处于放松状态,产妇儿茶酚胺及β-内啡肽的分泌减少,从而减少分娩镇痛的药物。孙继芬等[6]认为水中分娩可减轻分娩疼痛、会阴裂伤程度,缩短产程。其主要机制是产妇在水中可自如地变换体位有利于骨盆的扩张,利于胎儿下降,减少会阴侧切率。有报道认为水中分娩产后出血明显少于传统分娩[7]。本研究中,C组的瑞芬太尼使用总量、不良反应发生率均有所减少,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因为瑞芬太尼使用过程中的过度镇静、恶心呕吐及心动过缓与瑞芬太尼的背景输注浓度相关[2]。C组产后出血量较其他三组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主要是由于患者在水中产道充分扩张及产妇自我采取的保护措施均使得水中分娩或第一产程时水中待产并未增加会阴的裂伤,从而减少了产后出血[8]。陈华军等[9]认为瑞芬太尼可通过胎盘作用于胎儿,其在分娩镇痛时的使用可使6%~6.5%的胎儿和新生儿心率减慢,停用瑞芬太尼则可立即改善。在本研究中,A组、B组、C组的新生儿娩出后Apgar评分均>8分,而D组新生儿娩出后1、5 min时Apgar评分降低,但娩出10 min后四组新生儿的Apgar评分均>8分。D组新生儿纳洛酮使用率较其他三组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由此,分析后认为使用低剂量瑞芬太尼对新生儿的影响较小。张佩珍等[10]的研究提出水中分娩不会造成新生儿风险,在水中分娩后,新生儿的肺仍没有扩张开,所以不会呛水。本研究也证实了水中分娩不影响新生儿Apgar评分。
通过本研究证实,静脉泵注低剂量瑞芬太尼联合水中分娩可以全程镇痛且镇痛效果确切,能明显减少静脉分娩镇痛药的总剂量、产妇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及产后出血,并不影响新生儿Apgar评分,是一种较为理想的联合分娩镇痛模式。
参考文献
[1]Blair J M,Hill D A,Fee J P.Patients-controlled analgesia for labour using remifentanil:a feasibility study[J].Br J Anaesth,2001,87(3):415-420.
[2]刘岩,王金兰,王长雷.不同浓度的瑞芬太尼用于分娩镇痛的研究[J].中国妇幼保健,2008,23(27):3095-3096.
[3]Odent M.Birth under water:sink or swim[J].Lancet,1983,2(4):1476-1477.
[4]Lenstrup C,Schantz A,Berget A,et al.Warmtub bath during delivery[J].Acta Obstet Gynecol Scand,1987,66(8):709-712.
[5]李嘉蔚,朱宁湖.水中分娩与无痛分娩临床对比分析[J].中国妇幼保健,2010,25(26):3770.
[6]孙继芬,刘薇.水中分娩与传统分娩方式的临床结局比较[J].新乡医学院学报,2013,30(3):197-198.
[7]牛铭钢,杨敏,刘春睿,等.水中分娩的发展现状及临床研究[J].中国医药导报,2012,9(2):13-16.
[8]Volmanen P,Akural E,Raudaskoski T,et al.Comparison of remifentanil and nitrous oxide in labour analgesial[J].Acta Anaethsiol Scand,2005,49(4):453-458.
[9]陈华军,薛涛,杨勇.瑞芬太尼分娩镇痛对胎儿脐带血气的影响[J].山西医药杂志,2009,38(6):562-563.
镇痛剂量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抽取2010年1月~2014年6月本院收治的84例肛肠疾病行肛肠手术患者作为本次研究的对象, 男54例, 女30例, 年龄22~73 (平均56.5) 岁, 体重42~79kg。按照布托啡诺使用剂量及镇痛配方将其划分为B1、B2、B3三组, 每组28例。3组年龄、性别、体重、手术类型等一般资料无明显差异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患者入手术室后开放静脉通道, 监测生命体征均正常, 取侧卧位, 于L3 ̄4行蛛网膜下腔穿刺, 穿刺成功后注入布比卡因6mg开始手术。所有病人于手术结束时静注托烷司琼5mg, 布托啡诺10ug/kg, 连接自控镇痛泵行PCIA48h, 镇痛药配方:B1组布托啡诺1.2ug/kg.ml+托烷司琼5mg+生理盐水至100ml, B2组布托啡诺1.5ug/kg.ml+托烷司琼5mg+生理盐水至100ml, B3组布托啡诺1.8ug/kg.ml+托烷司琼5mg+生理盐水至100ml。镇痛泵恒定速度为2ml/h, 自控量2ml/次, 锁定时间0.5h, 持续镇痛48h。观察术后6、12、24、48h镇痛评分、镇静评分及尿储留等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术后48h撤掉镇痛泵, 停止镇痛。
1.3 观察指标
针对患者手术结束后6、12、24、48h的疼痛状况进行VAV镇痛评分, 将评分结果进行详细记录:0分表示无痛, 10分表示剧痛, 分数低于3分表示镇痛效果优、3~4分表示镇痛效果为良、超过5分表示镇痛效果为差。观察患者是否出现恶心、呕吐及尿潴留等不良反应[3]。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6.0软件包开展组间数据分析处理, 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表示, 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例数及%表示, 行χ2检验, 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三组术后VAS评分比较
B2、B3组镇痛评分 (VAV评分) 显著低于B1组 (P<0.05) ;B2、B3组之间无明显差异 (P>0.05) , 见表1。
注:与B1组相比, *:P<0.05
2.2 三组不良反应比较
B1、B2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比B3组低 (P<0.05) ;B1、B2组间不良反应发生率无明显差异 (P>0.05) , 见表2。
3 讨论
相关研究显示, 手术结束后有50%~70%的患者感到深度疼痛, 有20%~40%的患者表示存在中度疼痛[4]。临床上对于病理生理的认识日益深入, 术后镇痛工作开始引起临床重视, 也成为提高围术期患者生活质量的关键环节。
相关资料表明, 布托啡诺属于吗啡喃的衍生物, 作为一种高选择性的K受体激动剂, 不会对δ产生过大作用, 对k:δ受体的作用程度依次为25:4:1, 布托啡诺发挥的镇痛作用是吗啡的5~8倍, 对呼吸抑制仅为吗啡的1/5[5]。布托啡诺及阿片受体能实现有效结合, 其半衰期相对较长, 能够发挥较长时间的作用, 此外, 该药生效时间及作用时间十分相似。因为布托啡诺以K受体为主要激动对象, 发挥轻微拮抗作用, 有研究表明, 布托啡诺的药理学特性能够促进其呼吸抑制作用得到减少, 大大缓解胃肠道不良反应, 患者不会对该药物产生过度依赖。所以, 临床上一般使用布托啡诺代替吗啡等强阿片类药物进行中重度疼痛控制[6]。
本次研究表明, 布托啡诺能够针对肛肠手术患者发挥良好的术后静脉镇痛效果, 手术结束后使用超过8mg的布托啡诺及100ml生理盐水进行镇痛治疗可以达到满意的镇痛效果。B2、B3组镇痛评分 (VAV评分) 显著低于B1组, 组间对比差异明显, 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B1组、B2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比B3组低 (P<0.05) 。
在应用布托啡诺进行术后镇痛治疗的过程中, 可能会对患者的心血管系统造成一定影响, 主要表现为心悸、血压不稳定等;布托啡诺还可能对患者中枢神经系统造成不良影响, 其不良反应通常包括嗜睡、头痛、意识模糊及定向力障碍等;布托啡诺对于患者呼吸系统会发生一定影响, 当使用量在30~60mg/kg, 不会出现剂量依赖性, 持续时间与药物使用剂量存在密切相关性;一般会有小部分患者发生胃肠道系统不良反应, 例如恶心、呕吐等。布托啡诺不会造成过高的成瘾性, 不会使患者对药物产生过度依赖, 反复使用该药物对患者进行治疗仍然可以维持较好的耐受性。所以, 科学控制药物使用剂量对于整个术后静脉镇痛治疗来说意义重大。
总之, 布托啡诺具备良好的术后静脉镇痛效果, 肛肠疾病患者实施肛肠手术治疗后, 使用1.5~1.8ug/kg·ml剂量的布托啡诺实施静脉自控镇痛所取得的镇痛效果最佳, 能够使患者保持最舒适状态, 大大减少不良反应, 值得推广应用。
摘要:研究分析不同剂量布托啡诺肛肠术后静脉镇痛效果, 评价其使用安全性。随机抽取收治的84例肛肠疾病行肛肠手术患者, 手术完毕开始采用布托啡诺对其进行镇痛治疗。镇痛药主要包括布托啡诺、托烷司琼。按照布托啡诺使用剂量将患者划分为B1、B2、B3组, 每组28例, 3组患者的布托啡诺剂量依次为1.2、1.5和1.8ug/kg.ml。比较3组临床静脉镇痛效果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B2、B3组镇痛评分 (VAV评分) 显著低于B1组 (P<0.05) ;B2、B3组之间的镇痛评分无明显差异 (P>0.05) 。B1、B2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比B3组低 (P<0.05) ;B1、B2组间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无明显差异 (P>0.05) 。肛肠疾病患者实施肛肠手术治疗后, 使用1.51.8ug/kg.ml剂量的布托啡诺进行静脉自控镇痛所取得的镇痛效果良好, 能够使患者保持最舒适状态, 大大减少不良反应现象, 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布托啡诺,肛肠手术,静脉镇痛
参考文献
[1]柳胜安, 王祖良, 茆庆洪, 等.布托啡诺对椎管内麻醉后寒战的疗效[J].吉林医学, 2010, 14 (5) :124-125.
[2]周廷发, 秦成伟, 郑晖.氟比洛芬酯复合舒芬太尼用于开颅术后的镇痛效果[J].实用医药杂志, 2012, 8 (10) :87-88.
[3]孟志秀, 李鑫.布托啡诺自控静脉镇痛用于开胸术后镇痛的临床效果观察[J].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 2012, 9 (2) :65-66.
[4]黄宇光, 黄文起, 李刚, 等.酒石酸布托啡诺镇痛专家共识[J].临床麻醉学杂志, 2011, 14 (10) :84-85.
[5]钱卫, 杜学柯, 黄冰, 等.布托啡诺术后静脉镇痛对血浆5-羟色胺、P物质和肾上腺素的影响[J].临床麻醉学杂志, 2010, 17 (1) :85-86.
镇痛剂量 篇5
关键词:舒芬太尼,胸科手术,静脉镇痛,剂量
目前普胸外科术后芬太尼持续静脉输注镇痛的推荐剂量一般为25~30μg/h, 舒芬太尼是芬太尼苯基派啶衍生物, 镇痛效价是芬太尼的7~10倍, 对呼吸中枢作用弱, 具有更强的安全性, 但关于舒芬太尼用于普胸外科术后镇痛的相关报道尚少。本研究主要探讨普胸外科术后舒芬太尼镇痛的合理剂量和镇痛效果, 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择期全麻下行前或后外侧切口的普胸外科手术患者120例, 其中男52例, 女68例, 年龄30~68岁, 中位年龄46.5岁, 体质量52~86kg, ASA Ⅰ~Ⅲ级。按术后镇痛配方不同随机均分为4组 (每组30例) :A组 (芬太尼30μg/h +PCA 7.5μg/次, 锁定时间15min) 、B组 (舒芬太尼3μg/h+PCA 0.5μg/次, 锁定时间10min) 、C 组 (舒芬太尼4μg/h+PCA 0.5μg/次, 锁定时间15min) 和D组 (舒芬太尼5μg/h+PCA 0.5μg/次, 锁定时间30min) 。入选病例排除标准:对药物过敏, 语言交流障碍, 有心脏、肝脏、肾脏疾病, 有精神异常、癫痫、甲状腺功能亢进以及长期服用抗凝血药物者。4组患者年龄、性别、体质量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麻醉方法
术前30min肌内注射苯巴比妥钠0.1g、阿托品0.5mg。麻醉诱导使用咪唑安定2~3mg、舒芬太尼0.5μg/kg、依托咪酯乳剂0.2~0.3mg/kg及维库溴铵0.1mg/kg, 待TOF降至“0”时, 经口直视插入双腔气管导管。术中以异氟醚1~3 MAC维持麻醉, 根据TOF间断追加维库溴铵, 舒芬太尼总用量控制在1μg/kg (包括诱导量) 左右, 术毕待肌松恢复、意识清醒后拔除气管导管, 护送回监护病房。静脉镇痛在关闭胸腔前持续输注, 均未给予单次负荷剂量。
1.3 观察指标
分别记录术后4、8、16、24、48 h的疼痛、镇静、情绪、睡眠质量评分, 评分系统参照表1。患者对镇痛的满意程度按十分制计分, 根据疼痛程度和按压PCA泵按钮频次的接受情况评分:1~3分, 疼痛难以忍受, 镇痛无效;4~5分, 明显疼痛, 频繁按压PCA泵效果不显著, 镇痛效果不满意;5~6分, 轻到中度疼痛, 频繁按压PCA泵按钮有一定效果, 镇痛效果一般;>7分, 基本无痛或轻微疼痛, 较少需要按压PCA泵, 镇痛效果满意。记录输注泵单位时间实际药量 (镇痛泵药物总量/实际输注时间) 、实际按压次数及有效按压次数。同时记录BP、HR、SpO2以及不良反应 (包括恶心、呕吐、呼吸抑制、搔痒等) 。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2.0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 计量资料以
2结果
2.1 镇痛、镇静、情绪、睡眠质量评分
Prince-Henry疼痛评分D组最低, 与A、B、C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其中A组2例、B组3例、C组2例需要追加镇痛药物 (哌替啶加异丙嗪肌注) ;4组镇静评分多在3分以下, 仅A组和D组各有1例镇静评分为4分;情绪评分、睡眠质量评分4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2.2 按压次数、单位时间实际药量及患者镇痛满意度
D组PCA泵按压次数最少, B、C、D 3组计算出的单位时间实际药量相近, 患者对镇痛的满意程度最高的为D组, 最低的为B组, 见表2。
2.3 不良反应
4组患者生命体征平稳, 均未出现呼吸抑制, D组有1例女性患者术后8h出现恶心、呕吐, 给予托烷司琼5mg静脉注射后缓解。
3讨论
由于普胸外科手术创伤大, 切口受呼吸运动的影响, 术后疼痛剧烈且持续时间长, 疼痛可影响患者咳嗽、排痰, 容易引起肺不张、感染等并发症, 因此术后镇痛对普胸外科患者降低术后并发症尤为重要[1]。普胸外科术后镇痛方法较多, 包括连续硬膜外镇痛、静脉镇痛、肋间神经阻滞或冷冻、椎旁阻滞、胸膜间阻滞等, 但以持续静脉镇痛应用较为广泛。
舒芬太尼脂溶性强, 与μ-受体亲和力高, 中枢性呼吸抑制较轻, 对于普胸外科手术的术后镇痛是较为理想的选择。张健等[2]观察舒芬太尼与芬太尼在单次静脉输注后对腹部手术后患者呼吸与镇静、镇痛的影响, 当患者自主呼吸完全恢复后, 分别用舒芬太尼10μg或芬太尼100μg于15s内静脉输注, 结果舒芬太尼组较芬太尼组对腹部术后呼吸影响小且镇静镇痛效果理想。在术后的疼痛治疗中, 使用舒芬太尼0. 03μg· kg-1· h-1) , 持续静脉泵注, 发现镇痛效果好, 呼吸抑制发生率低;患者安静无嗜睡, 恶心、呕吐发生率低[3]。舒芬太尼1μg/ml, 设定背景输注速度0. 5ml/h, 患者自控剂量1ml/次, 锁定时间10min, 用于开胸手术后患者自控静脉镇痛, 安全、效果确切, 而且不良反应较少[4]。本研究中舒芬太尼5μg/h静脉输注速度对患者均安全有效, 未发生明显呼吸抑制, SpO2在正常范围内。镇痛效果满意, 有助于咳嗽、排痰及预防肺部感染, 且可改善患者术后的情绪状态, 较少的PCA泵按压次数也容易为患者接受。本研究中舒芬太尼术后镇痛剂量明显高于马兰[5]报道的剂量, 可能因为其选择的是下腹部手术, 而本研究选择的是普胸外科手术患者, 术后疼痛强度较高, 因此需要的镇痛药物剂量也更高。
本研究结果中, B组和C组计算出的单位时间实际药量与D组相近, 但疼痛评分仍高于D组, 提示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 维持一个足量有效的背景剂量加上尽可能少的PCA泵按压次数可能比低背景剂量镇痛药物加频繁按压PCA泵更有利于发挥镇痛效果。
本研究中舒芬太尼镇痛最佳剂量为5μg/h, 与芬太尼等效剂量的比例为1∶6, 而且在镇痛效果上比芬太尼更有优势, 因此可作为芬太尼的替代品在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Warner DO.Preventing postoperative pulmonary complications[J].An-esthesiology, 2000, 92:1467-1472.
[2]张健, 赵辉, 王英哲, 等.舒芬太尼与芬太尼单次静注对腹部手术后病人呼吸与镇静的影响[J].黑龙江医学, 2005, 29 (10) :728.
[3]侯磊, 胥琨琳.舒芬太尼在镇静、镇痛中的应用进展[J].药物与临床, 2006, 3 (9) :122-123.
[4]张思彦.舒芬太尼在开胸手术后病人自控静脉镇痛中的应用[J].中华现代外科学杂志, 2006, 18 (4) :213-218.
镇痛剂量 篇6
1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
27例患者中, 男性22例, 女性5例, 年龄16~50岁, 肋骨骨折21例, 胸部挫伤6例, 肋骨骨折2根18例、3根3例、右侧10例、左侧8例、双侧3例, 胸部挫伤左侧4例、右侧2例。致伤原因均为交通事故, 其中伴上下肢骨折16例, 伴张力性气胸3例 (闭式引流后神经阻滞) , 所有患者距医院均在50km以上, 经救护车运送。将27例患者随机分为A、B、C组, A组n=9 (氯胺酮0.3mg/kg+每个肋间隙0.25%布比卡因5ml) , B组n=9 (氯胺酮0.2mg/kg+每个肋间隙0.25%布比卡因5ml) , C组n=9 (每个肋间隙0.25%布比卡因5ml) , 胸部挫伤根据挫伤面积选择同侧肋间隙2~3个行肋间神经阻滞, 每个肋间0.25%布比卡因5ml。
1.2 阻滞方法
肋角处肋间神经阻滞:双侧阻滞可采用俯卧位, 腹部垫枕, 单侧阻滞或俯卧位困难者采用健侧卧位, 屈颈弓背以增大后肋间隙利于操作。确定阻滞范围后, 标记可做在骶棘肌外侧缘与肋骨下缘相交处, 常规皮肤消毒, 术者用左手拇指、示指固定进针点, 先做1皮丘, 然后用3~5cm长、6~7号短针头连接1个注射器, 右手持注射器垂直进针至肋骨外侧面, 而后使针尖滑至肋骨下缘, 再稍进针0.2~0.3cm, 当阻力消失时, 回抽无血、无气注入局麻药。自第9肋起, 肋间神经不再位于肋间沟, 而是位于下1肋骨上缘内侧, 因此在做第9、10肋间神经阻滞时, 应在下1肋骨上缘垂直进针至其深层注药。
1.3 观察指标
镇痛效果评估采用视觉模拟评分 (VAS) 法, 0分为无痛, 10分为最痛。根据VAS评分法, 定0~2分为优, 3~4分为良, 5~6分为中, >7分为差。0~2分基本无痛;3~4分轻微疼痛;5~6分疼痛减轻, 能够忍受;>7分疼痛无明显减轻, 不能忍受。3组镇痛前VAS评分, 6~8分24例占 (88.9%) , 8分以上3例占 (11.1%) , 结果见表1。同时观察3组注入镇痛液后的阻滞起效时间、阻滞完善时间、镇痛持续时间, 结果见表2。同时观察3组用药后的不良反应, 包括精神症状、头晕、视物不清、呼吸抑制等, 结果见表3。
1.4 统计分析
采用SPSS11.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注:A与B比较P<0.05, A、B与C比较P<0.05。
注:A与B比较P<0.05, A、B与C比较P<0.05。
注:C与A、B组比较P<0.05。
2结果
2.1 疗效评价
优:A组8例占88.9%, B组7例占77.8%, C组6例占66.7%;良:A组1例占11.1%, B组1例占11.1%, C组2例占22.2%;中:B、C2组各1例。3组评优者, A与B、C组比较P<0.05, B与C组比较P<0.05, 有统计学意义。
2.2 阻滞起效时间、阻滞完善时间、镇痛持续时间
A与B、C组比较P<0.05, B与C组比较P<0.05, 有统计学意义。
2.3 不良反应比较
A、B2组各1例头晕、视物不清, C组为0。3组均无精神症状、呼吸抑制等。结果显示, 小剂量氯胺酮0.3mg/kg+0.25%布比卡因行肋间神经阻滞疗效好, 镇痛时间长, 无氯胺酮所致的精神症状及呼吸抑制。
3讨论
氯胺酮是NMDA受体非竞争性拮抗剂, 作用于苯环已哌啶受体部位, 防止或阻滞中枢神经元的敏感化状态, 产生镇痛作用, 并能阻滞疼痛信号的扩大及延长[1], 阈下量氯胺酮对NMDA受体具有选择性, 能直接产生外周镇痛作用[2]。国内临床研究证实[3]氯胺酮能够作用于外周阿片受体, 发挥外周镇痛作用。氯胺酮在单胺能受体上有其结合点, 可抑制单胺类神经递质再摄取, 从而使中枢疼痛下行抑制系统对疼痛的抑制作用增强[4]。同时氯胺酮具有局部麻醉作用, 与局麻药作用机制相同, 阻滞脂双层中Na+通道, 可与局麻药产生协同作用, 增强神经阻滞效果。基于氯胺酮的上述机理, 以小剂量氯胺酮与局麻药混合行神经阻滞, 经临床观察, 氯胺酮的外周镇痛作用及与局麻药的协同作用得到了验证, 研究中A、B2组在镇痛效果、阻滞起效时间、阻滞完善时间、镇痛持续时间等方面均优于C组。神经阻滞的作用机制是阻断疼痛的传导通道, 阻断疼痛刺激经神经纤维向中枢传导, 从而达到镇痛的目的。
参考文献
[1]胡兴国, 赵晶, 殷世明, 等.术后疼痛外周和中枢敏感化及治疗对策 (J) .国外医学麻醉学与复苏分册, 1999, 20 (7) :74-76.
[2] BAI Li, ZHAO Zhiqi.Ketamine-induced peripheral analgesia inrats (J) .Acta Pharmacoogica Sinica, 1997, 18 (4) :377.
[3] Antonijevic I, Mousa SA, Schafer M, et al.Perineurial defect andperipheral opioiod analgesia in inflammation (J) .J Neurosci, 1995, 15:165-172.
镇痛剂量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行开脚肺叶切除患者48例,年龄45~68岁,其中男性23例,女性25例,年龄、体质量无明显差别,术前肺功能检查基本正常,麻醉分级ASAⅠ~Ⅱ级,术前患者均留置尿管。
1.2 方法
随机分成两组:A1吗啡复合曲马多组24例,用MT配方(0.004%吗啡、0.5%曲马多、0.004%氛哌利多、0.15%罗哌卡因);A2吗啡组24例,用M配方(0.01%吗啡、0.004%氟哌利多、0.15%罗哌卡因)。麻醉诱导前于T6~7间隙行硬膜外穿刺置管,术中两组都采用静-吸复合麻,术前30min在硬外分别给上述药液5m L作负荷量,A1组用MT配方药液;A2组用M配方药液。术毕待患者清醒拔除双腔导管后接持续微量镇痛泵,持续用量为2m L/h,镇痛时间为48h。
1.3 观察指标
于术毕2、4、8、12、24、48h定时随访记录血压、心率、血氧、呼吸频率、疼痛评分、镇静评分、恶心呕吐等情况。评定标准:疼痛评估采用VAS评分:完全无痛为0分,难以承受之疼痛为10分,<3为优,3~5为良,>5为欠佳。
1.4 统计学处理
计量资料取用方差分析,两组数据间做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P<0.05为差异有显著性。
2 结果
从表1看出,A1组和A2组的镇痛效果均达优良,两组效果无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患者血压、心率均在正常范围内波动,所有病例均无呼吸频率减慢。A2组在术毕12h内有2例患者SpO2在89%、90%,吸氧维持在95%以上。
两组患者都有3例发生不同程度恶心呕吐,镇静评分两组相似,A1组吗啡使用量明显小于A2组。
3 讨论
曲马多结构具有阿片样及非阿片样成分,因此除通过阿片受体发生作用之外,还可通过抑制神经原去甲腺上腺素或5-羟色胺的活性而产生镇痛效应。曲马多是阿片受体激动药,其亲和力弱,其μ受体亲的和力相当于麻啡的1/6000,对κ和δ受体的亲和力则仅为对μ受体的1/25。可以完全拮抗吗啡抗伤害效应的剂量的纳洛酮,只能使曲马多抗伤害效应减少45%,因此对曲马多的镇痛作用不能完全用阿片受体机制来解释。其作用强度比吗啡小8倍,代谢产物O-甲基衍生物也有较强的镇痛效应。对呼吸抑制作用,能使呼吸频率减缓,但较吗啡者轻微,曲马多不引起心率、平均动脉压、心脏指数及肺动脉压的变化,临床多用于术后镇痛[1]。吗啡是主要作用于μ受体的激动药,其主要作用是镇痛,作用于脊髓、延髓和丘脑等痛觉传导区阿片受体而提高痛阈,对伤害性刺激不再感到疼痛。吗啡对躯体和内脏的疼痛都有效,在产生镇痛作用的同时,还作用于边缘系统影响情绪的区域的受体,消除由疼痛所引起的焦虑、紧张等情绪,甚至产生欣快感。应用MT配方的A1组,曲马多起效快,作用时间短,弥补了亲水性吗啡起效慢的缺点;复合应用吗啡避免了单用曲马多时,其用量大,持续应用而引起体内蓄积。复合曲马多应用低剂量吗啡能保证术后镇痛的效果。因曲马多是一种人工合成中枢作用镇痛药,其制剂为消旋混合体,其对映体(+)作用与阿片受体(对μ受体弱刺激作用),可以与吗啡起到协同作用,而对映体(-)则抑制神经元突触对去甲肾上腺素的再摄取,并增加神经元外5-羟色胺浓度从而影响痛觉传递而产生镇痛作用[1],吗啡复合曲马多用于硬膜外镇痛,使到曲马多既能与吗啡协同,又能通过不同途径加强镇痛效果,从而使到低剂量吗啡也能达到可靠的术后镇痛效果。研究结果显示,在术毕12h内A2组有2例患者SpO2在89%、90%,吸氧维持95%以上,虽然所有病例均无呼吸频率减慢,但由于吗啡是纯天然阿片受体激动剂,μ受体(包括μ1、μ2)作用强,其低脂溶性使吗啡硬膜外药物浓度维持较长时间,药物可能会逐渐向头侧扩散于脑干,作用于呼吸中枢[2],因而可能在注药数小时后出现延迟性呼吸中枢抑制。胸科手术硬外穿刺T6~7接近头侧,应尽量减少吗啡用量。吗啡对呼吸中枢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吗啡对呼吸抑制,主要在于延髓呼吸中枢对二氧化碳的反应降低,其次在于脑桥呼吸中枢受抑制。此外,吗啡还降低颈动脉体和主动脉体化学感受器对缺氧的反应性。吗啡有显著的呼吸抑制作用,表现为呼吸频率减慢,潮气量变化依给药途径而异,静脉注射后一般都减少。呼吸频率减慢但潮气量增加时,分钟通气量仍可正常;但潮气量减少时,分钟通气量亦随之下降,上述A2组2例SpO2吸氧后上升就是上述原因。吗啡呼吸抑制程度与剂量相关,大剂量可导致呼吸停止。轻度抑制时表现为呼吸频率的减慢,但幅度增深,故每分钟通气量并不减少,肺泡通气量维持正常。大剂量时呼吸频率减慢,潮气量也减少,通气量可明显不足,甚至导致呼吸停止[3]。而且吗啡还有组胺释放作用,在临床使用治疗量吗啡时,常见有身体骚痒的不良反应。合用曲马多使吗啡用量明显减少,也可能会使上述不良反应减轻,而患者更容易接受术后镇痛治疗。一般认为,推荐剂量的曲马多不会引起临床意义上的呼吸抑制,安全剂量范围大[4],二者复合应用可使吗啡用量大大减少,也能保持镇痛效果。
综上所述,低剂量吗啡复合曲马多在胸科手术中也能达到满意的镇痛效果,吗啡复合应用曲马多,能使吗啡用量是常规量约1/4也能达到满意的镇痛效果。
摘要:目的观察低剂量吗啡复合曲马多硬膜外PCA(PCEA)用于胸科手术后镇痛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行开胸肺叶切除患者48例,年龄45~68岁,术前肺功能检查为基本正常,麻醉分级ASAⅠ~Ⅱ级,随机分两组:A1吗啡复合曲马多组24例,用MT配方(0.004%吗啡、0.5%曲马多、0.004%氟哌利多、0.15%罗呢卡因);A2吗啡组24例,用M配方(0.01%吗啡、0.004%氟哌利多、0.15%罗哌卡因)。麻醉诱导前于T6~7间隙行硬膜外穿刺置管,术中两组都采用静-吸复合麻,术前30min在硬外分别对应给上述药液5mL作负荷量,术毕待患者清醒拔除双腔导管后接持续微量镇痛泵,观察血压、心率、血氧、呼吸频率、疼痛评分、镇静评分、恶心呕吐等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术后疼痛评分差别无显著性(P>0.05),镇痛效果均达到优良,术毕12hA2组有2例血氧在89%、90%,经吸氧维持95%以上。结论两组配方用于行胸科术后镇痛效果均确切,与A2组相比,A1组吗啡用量小,更为安全。
关键词:吗啡,曲马多,硬膜外镇痛,胸科
参考文献
[1]谢荣.麻醉学[M].3版.北京:科学出版社,1996:111.
[2]段世明,郑斯聚.麻醉药理学[M].上海:科学文献出版社,1996:62-63.
[3][美]詹姆斯·杜克,斯图尔特·G.罗森堡.美国最新临床医学(麻醉学)[M].北京:海洋出版社,1999:95-96.
镇痛剂量 篇8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择我院2011年3月至2013年12月足月妊娠初产妇120例,年龄最小20岁,最大36岁,孕周37-41周,单胎头位足月妊娠,ASAⅠ-Ⅱ级。排除标准:排除有椎管内阻滞穿刺禁忌证,排除头盆不称者。将自愿接受CSA—PCEA的初产妇120例随机分为三组,每组40例。A组舒芬太尼2ug,B组舒芬太尼3ug,C组舒芬太尼5ug。三组孕妇年龄、孕周、体重、身高、宫颈Bishop评分等比无差异较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镇痛方法:
待产妇有规律宫缩后进入产房后,第一时间建立静脉通路,积极吸氧,对血压、心电图及SpO2进行密切监测。当宫口开至2-3cm时,取L2-3间隙进行硬膜外穿刺,穿刺成功后,用硬膜外穿刺针内置25号腰麻针行蛛网膜下腔穿刺,看到有清亮脑脊液流出后,开始缓慢注入有舒芬太尼的生理盐水2ml,将腰麻针退出,向硬膜外腔置入导管4cm,并回抽,确认没有误入蛛网膜下腔或血管。妥善连接硬膜外导管与电子镇痛泵,选择VAS大于等于3分时开始硬膜外镇痛。PCEA用0.125%低浓度罗哌卡因+舒芬太尼0.4ug/ml,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PCEA维持剂量5-8ml/h,锁定15分钟。可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追加剂量2.5ml/5分钟。宫口开全即停用PCEA,分娩完成后追加混合液6ml,产妇离开产房时如需要可持续镇痛,不需要可拔除硬膜外导管。
1.3 观察指标:
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对镇痛效果进行评分,评分范围0-10分,0分代表无痛,10分代表最痛。对比三组不良反应的具体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选择SPSS18.0进行分析,计数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三组起效时间比较:
舒芬太尼鞘内注射后A组起效时间(6.3±2.2)min,B组起效时间(5.6±0.5)min,C组起效时间(3.7±0.6)min,C组起效时间早于A组、B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和B组起效时间比较无差异(P>0.05)。见表1。
2.2 三组镇痛持续时间相比较:
A、B、C组镇痛持续时间分别为(60.4±22.1)、(70.1±18.8)、(93±24.6) min。B组和C组镇痛持续时间无差异(P>0.05)。A组镇痛持续时间与B组和C组镇痛持续时间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3 三组副作用比较:
三组瘙痒发生率:A组为7/40(17.5%),B组为10/40(25%),C组为17/40(42.5%),C组瘙痒发生率显著高于A组和B组瘙痒发生率,组间比较有差异(P<0.05);A组和B组无差异(P>0.05)。A组有1例出现恶心、呕吐,B组和C组分别有2例和3例出现恶心、呕吐。A组和B组各有2例行剖宫产手术,C组有1例行剖宫产手术,手术原因均与舒芬太尼鞘内注射分娩镇痛无关。
3、讨论
本研究结果显示,极少量舒芬太尼行鞘内注射即可收到满意的分娩镇痛效果。产妇在各产程期没有运动阻滞,产妇在生产过程中配合度高,没有病例发生低血压,没有病例有呼吸抑制,也没有新生儿Apgar评分异常,对产程不会产生较大的影响,也没有增加产后出血量[2]。产妇在这个过程当中如果有皮肤瘙痒和下肢麻木感,没有必要进行特殊处理,产程结束会自行消退。缩宫素的使用率增加,但剖宫产率并没有增加。2ug、3ug、5ug不同浓度舒芬太尼鞘内注射分娩镇痛能有效降低三个产程的疼痛情况,同时无明显不良反应,若考虑最佳剂量和瘙痒的发生率,3ug舒芬太尼鞘内注射最为合适。
参考文献
[1]任朝芝,刘霞.240例临产孕妇产前教育的调查分析[J].四川医学,2008,29(9):12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