椎管内阻滞镇痛(精选7篇)
椎管内阻滞镇痛 篇1
分娩疼痛是一种最常见的医学疼痛, 其疼痛指数较高, 对多数产妇尤其初产妇具有严重性的痛苦影响, 严重时会致使难产的发生[1]。分娩镇痛即无痛分娩是指通过采取各种镇痛措施减轻或消灭产妇分娩时的疼痛感, 有助于降低产妇对分娩的恐惧感和产后疲惫[2]。椎管内阻滞麻醉是分娩镇痛最广泛应用的一种镇痛方法, 具有较高的安全性、有效性和可靠性[3]。目前, 椎管内阻滞麻醉常规于第一产程活跃期进行麻醉, 但产妇已受到较长时间的疼痛折磨, 并产生各种不良情绪, 不利于分娩。对此, 为了进一步提高产科质量, 本院通过在潜伏期给予孕妇椎管内阻滞麻醉分娩镇痛, 并取得了较为良好的成效, 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3月-2014年3月本院通过麻醉分娩镇痛的孕妇174例, 依据随机分配原则分为潜伏组和对照组各87例。潜伏组:年龄24~46岁, 平均 (35.67±10.38) 岁, 孕周37~41周, 平均 (39.62±1.28) 周, 对照组:年龄22~48岁, 平均 (34.81±11.27) 岁, 孕周38~41周, 平均 (39.48±1.49) 周, 两组孕妇在分娩时均有自愿止痛要求, 两组孕妇的年龄、孕周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两组孕妇均给予常规营养支持等基础治疗, 准备完毕后, 给予椎管内阻滞麻醉分娩镇痛治疗, 对照组孕妇在宫口开大3 cm以后给予实施, 潜伏组孕妇在宫口扩张1~2 cm时给予实施, 严密观察产程, 具体方法:对所有孕妇给予左侧卧体位并进行静脉通道开放, 检测孕妇和胎儿心率变化, 无不良反应后进行腰椎L2~3间隙穿刺, 将0.1%罗哌卡因+芬太尼10 m L通过注射方式注入蛛网膜下腔, 同时硬膜外腔头向置管4 cm, 注药和无不良反应后20 min对自控硬膜外镇痛泵与硬膜外导管进行连接, 并持续性以5 m L/h速度注入0.1%罗哌卡因+芬太尼混合液, 依据3 m L/10 min进行混合液追加, 直至宫口完全扩张。
1.3 观察指标
在孕妇第一产程开始后应用VAS评分对孕妇进行疼痛评估, 统计分析所有孕妇产程时间、疼痛情况、分娩结局和围产儿结局, 并对新生儿进行常规血糖水平检测。
1.4 评价标准
视觉模拟疼痛评分法 (Visual Analogue Scale/Score, VAS) :低于1分为无痛, 1~3分为轻度疼痛, 4~6分为较为疼痛但可忍受, 6~9分为严重性剧烈疼痛且无法忍受, 高于9分为严重性剧烈疼痛且具有明显咬舌倾向[4]。新生儿Aparg评分:低于4分为严重窒息, 4~7分为中、轻度窒息, 高于7分为无窒息[5]。
1.5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5.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 计量资料以 (±s) 表示, 比较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观察指标的比较
潜伏组产妇第一、第二产程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 第一产程开始后60 min内各时点VA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2.2 两组产妇分娩结局情况的比较
潜伏组产妇分娩顺产、阴道助产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剖宫产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2。
例 (%)
2.3 两组产妇产后围产儿结局情况的比较
潜伏组产妇产后新生儿窘迫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新生儿血糖水平、Aparg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3。
3 讨论
分娩镇痛是分娩过程中最重要的麻醉措施之一, 包括呼吸法、安慰法等非药物性镇痛和笑气吸入法、椎管内阻滞麻醉法等药物性镇痛, 其中药物性镇痛对产妇产程、胎儿具有一定的影响且镇痛效果较为良好[6,7]。椎管内阻滞麻醉法是通过注射方式将麻醉性药物注入至椎管腔隙内进行脊神经传导功能阻滞, 以减弱神经传导引起的兴奋[8]。椎管内阻滞麻醉时间普遍在第一产程活跃期进行, 但此时产妇已忍受长时间的疼痛, 使产妇产生焦虑、恐惧等不良情绪, 不利于产妇分娩[9]。
本研究结果显示, 我院通过潜伏期行椎管内阻滞麻醉分娩镇痛的产妇第一、第二产程时间和第一产程开始后60 min内各时点VAS评分明显低于常规椎管内阻滞麻醉分娩镇痛的产妇;前者分娩顺产、阴道助产率明显高于后者, 前者剖宫产率明显低于后者;前者产后新生儿窘迫发生率明显低于后者, 新生儿血糖水平、Aparg评分明显高于后者。本院发现, 椎管内阻滞麻醉分娩镇痛疗法操作简单, 易于给药且起效较快, 具有较高的有效性、可靠性和安全性, 同时在第一产程潜伏期给予产妇麻醉, 第一产程活跃期前及时起效, 有效缓解了产妇在分娩过程中的痛苦, 降低了产妇分娩时的恐惧感, 且在第一产程保留了足够的体力, 有助于第二、第三产程的进行和维持足够的力量完成整个分娩过程;间接缩短了产妇产程的时间, 同时也改善了产妇的分娩结局, 降低了因疼痛引起体力不足导致难产的发生, 间接降低了剖宫产率, 且有助于实现全产程无痛分娩。此外, 潜伏期行椎管内阻滞麻醉分娩镇痛由于保持了产妇的体力和提高了顺产率, 减轻了产妇焦虑、紧张等情绪对分娩的不良影响, 有助于改善子宫-胎盘的血流量和母婴内环境, 间接改善了围产儿结局, 降低新生儿窘迫、窒息等不良情况的发生, 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新生儿预后水平。
综上所述, 潜伏期行椎管内阻滞麻醉分娩镇痛可有效缓解分娩对产妇的痛苦影响, 保持产妇分娩时体力, 有利于改善妊娠结局和围产儿结局, 间接提高新生儿预后水平, 值得临床作进一步推广。
摘要:目的:潜伏期行椎管内阻滞麻醉分娩镇痛对孕妇妊娠结局与新生儿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2013年1月-2014年3月本院通过麻醉分娩镇痛的孕妇174例, 依据随机分配原则分为潜伏组和对照组, 两组孕妇均给予常规椎管内阻滞麻醉分娩镇痛治疗, 对照组孕妇在宫口开大高于3 cm时给予实施, 潜伏组孕妇在宫口扩张12 cm时给予实施, 在孕妇宫口开始扩张时应用视觉模拟疼痛评分法 (VAS) 对孕妇进行疼痛评估, 统计分析所有孕妇产程时间、疼痛情况、分娩结局和围产儿结局。结果:潜伏组产妇第一、第二产程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 宫口扩张60 min内各时点VA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潜伏组产妇分娩结局明显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潜伏组产妇产后围产儿结局明显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潜伏期行椎管内阻滞麻醉分娩镇痛方式可有效缩短产妇产程时间, 快速缓解产妇疼痛, 有助于实现产程无痛分娩, 增强产妇自然分娩的信心, 对降低剖宫产率有积极作用。同时改善孕妇妊娠结局和围产儿结局, 有利于提高新生儿预后水平, 值得临床作进一步推广。
关键词:潜伏期,椎管内阻滞麻醉,分娩镇痛,妊娠结局,新生儿预后
参考文献
[1]王晓芳.90例分娩镇痛的临床分析[J].中国伤残医学, 2014, 22 (9) :29-130.
[2]祝晓萍.分娩镇痛在缩短产程的应用价值[J].现代诊断与治疗, 2014, 25 (3) :630-631.
[3]韦秀芬.穴位分娩镇痛的临床研究现状[J].全科护理, 2014, 12 (4) :296-298.
[4]黄阳, 左美娟, 顾海燕.腰硬联合麻醉在无痛分娩中的应用[J].江苏医药, 2014, 40 (12) :1465-1466.
[5]李思会, 高启俊.224例连续硬膜外分娩镇痛临床分析[J].吉林医学, 2014, 35 (19) :4205-4207.
[6]钟湘平, 易引君.硬膜外麻醉用于分娩镇痛的临床观察[J].药物与人, 2014, 27 (6) :149.
[7]叶小林.应用低剂量舒芬太尼行分娩镇痛的效果观察[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2014, 18 (5) :122-124.
[8]幸吉娟, 熊晓明, 覃廷华, 等.椎管内阻滞分娩镇痛对分娩及盆底影响的探讨[J].中国妇幼保健, 2014, 29 (17) :2762-2764.
[9]魏青.硬膜外分娩镇痛的转归与分析[J].青海医药杂志, 2013, 43 (12) :23-24.
椎管内阻滞镇痛 篇2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1月-12月来我院待产的产妇200例, 年龄21~36岁。将所有孕妇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 每组100例。试验组平均年龄 (26.2±5.5) 岁, 体质量50~89kg, 平均 (68.1±10.5) kg;对照组平均年龄 (25.9±5.3) 岁, 体质量52~90kg, 平均 (68.4±10.5) kg。2组患者年龄、体质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 (1) 孕妇适龄足月妊娠, 妊娠期内产前检查资料完整, 检查正常; (2) 孕妇均为初产妇, 单胎妊娠; (3) 孕妇无脊柱侧弯、畸形等影响双管硬膜外镇痛和腰硬联合阻滞的疾病, 符合镇痛分娩适应证; (4) 孕妇及其家属愿意配合调查研究。排除标准: (1) 孕妇存在肝肾功能异常, 内分泌、心脑血管系统疾病; (2) 孕妇对布比卡因、枸橼酸芬太尼存在禁忌证。
1.3 方法
2组患者均于宫口开至0.5~2.5cm (潜伏期) 时分别采用双管硬膜外镇痛分娩及腰硬联合镇痛分娩, 并均给予低浓度麻醉药。试验组选择T12~L1、L4~5或L5~S1间隙, 穿刺至硬膜外腔后分别于头向和尾向置管4cm, 退出穿刺针并固定导管, 给予0.075%布比卡因 (山东华鲁制药有限公司, 5ml:37.5mg, 国药准字H37022107) 和5μg/ml枸橼酸芬太尼 (宜昌人福药业有限责任公司, 1ml:50μg, 国药准字H20054171) 混合液共2ml, 缓慢推注, 上管接硬膜外自控镇痛 (PCEA) 泵 (药物浓度同上, 背景量6ml/h, bolus量为2ml, 锁定时间20min) , 下管每次给药4~6ml (在宫口近开全时给药1次) ;对照组仅于L2~3间隙行腰硬联合阻滞, 见脑脊液流出后, 给予0.075%布比卡因和5μg/ml枸橼酸芬太尼混合液共2ml, 缓慢推注, 接PCEA泵 (药物浓度同上, 背景量为6ml/h, bolus量为2ml, 锁定时间20min) 。
1.4 观察指标
比较2组镇痛效果、分娩方式、产后出血量、妊娠结局及麻醉并发症。镇痛效果包括视觉模拟评分法 (VAS评分) 和分娩前、第一产程末血清皮质醇水平检测, VAS评分范围0~10分, 分值低者疼痛程度低[2]。分娩方式主要包括自然分娩、剖宫产和阴道助产。对新生儿进行Apgar评分:肌张力、脉搏、刺激反应、肤色和呼吸五项指标, 每项满分2分, ≤7分者存在新生儿呼吸窘迫, 得分越高, 新生儿呼吸功能越好。麻醉并发症主要包括下肢运动阻滞、恶心、皮肤瘙痒和尿潴留等常见不良反应[3]。
1.5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20.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以±s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镇痛效果
分娩前2组患者血清皮质醇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2组患者第一产程末皮质醇水平均升高, 但试验组低于对照组 (P<0.05) , 且分娩后试验组VAS评分低于对照组 (P<0.05) 。见表1。
注:与分娩前比较, *P<0.05;与对照组比较, #P<0.05
2.2 分娩方式
试验组自然分娩率为78%显著高于对照组的56% (P<0.05) , 剖宫产率为13%低于对照组的29% (P<0.05) 。见表2。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5
2.3 产后出血量、新生儿Apgar评分
试验组产后出血量低于对照组, 新生儿出生1min和5min Apgar评分均高于对照组 (P<0.05) 。见表3。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5
2.4 麻醉并发症
试验组麻醉并发症发生率为9%低于对照组的28%,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4。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5
3 讨论
分娩疼痛对产妇造成巨大的精神和肉体痛苦, 大多数产妇因为害怕疼痛而选择剖宫产, 有报道称, 目前中国剖宫产的数量居世界之首。目前, 以分娩镇痛为代表的分娩镇痛技术, 经多种麻醉方法, 可有效减少分娩时产生的疼痛[4]。分娩镇痛可以让产妇不再面对疼痛的折磨, 减少分娩时的恐惧和产后的疲倦感, 让她们在时间最长的第一产程得到休息, 当宫口开全时, 因积攒了体力而有足够力量完成分娩。目前, 最常用的方法就是双管硬膜外阻滞分娩镇痛及腰硬联合阻滞分娩镇痛用于椎管内阻滞潜伏期分娩镇痛。
自然分娩包括三个阶段 (产程) , 而分娩疼痛主要出现在第一和第二产程, 主要由于不同产程疼痛的神经传导通路不同。第一产程是自规律子宫收缩开始到宫口开全为止, 其间子宫体、子宫颈和阴道等组织出现巨大变化, 胎头下降促使子宫下段、宫颈管和宫口呈进行性展宽、缩短、变薄和扩大, 子宫肌纤维伸长和撕裂, 圆韧带受强烈牵拉而伸长[5]。第一产程疼痛的特点是:疼痛范围弥散不定, 下腹部、腰背部出现紧缩感和酸胀痛, 可放射至髋部, 镇痛重点是阻滞腰段脊神经;第二产程是自宫颈口开全至胎儿娩出为止, 其疼痛性质与第一产程完全不同, 表现为刀割样尖锐剧烈的疼痛, 疼痛部位明确, 集中在阴道、直肠和会阴部, 镇痛应以阻滞骶神经为主[6]。
双管阻滞法上管阻滞胸10~腰2脊神经, 下管阻滞骶2~4脊神经, 只要局麻药用量得到, 麻醉平面控制不超过胸10对宫缩可无影响, 故其对麻醉程度和范围的控制较腰硬联合镇痛分娩准确有效。此外, 通过对布比卡因、枸橼酸芬太尼等高效局麻药物的使用, 可有效减少因疼痛所致产妇精神紧张、焦虑、烦躁等一系列神经内分泌失调和应激反应。本研究采用低浓度剂量有效避免了局麻药物过量所致常见的麻醉和分娩并发症, 提高分娩镇痛的安全性[7]。
本研究结果显示, 试验组分娩后VAS评分、第一产程末血清皮质醇、剖宫产率、产后出血量及麻醉并发症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 自然分娩率和新生儿Apgar评分均高于对照组, 证实了基于低浓度局麻药的双管硬膜外阻滞分娩镇痛较腰硬联合阻滞分娩镇痛具有更好的临床分娩镇痛效果和妊娠结局, 可在临床广泛应用与推广。
参考文献
[1]李井柱, 王燕, 纪向虹, 等.三种椎管内潜伏期分娩镇痛方法镇痛效果及分娩结局的比较[J].中国医药导报, 2012, 9 (27) :92-94.
[2] 高峰, 孙黎霞.低浓度局麻药椎管阻滞在潜伏期分娩镇痛中应用的研究[J].山西医药杂志, 2013, 42 (7) :804-805.
[3] 陈满红.第一产程潜伏期介入硬膜外分娩镇痛可行性分析[J].中南大学, 2006-5-23.
[4] 梁锐枝.不同方式的椎管内分娩镇痛对子宫收缩持续时间和间隔时间的影响[J].中外医学研究, 2014, 12 (20) :46-48.
[5] 高利洁, 向军, 刘菁, 等.低浓度布比卡因复合芬太尼腰硬联合麻醉在分娩镇痛中的应用[J].中国医药导报, 2010, 7 (27) :63-66.
[6] Van de Velde M, Teunkens A, Hanssens M, et al.Intrathecal sufentaniland fetal heart rate abnormalities:a double-blind, double placebo-controlledtrial comparing two forms of combined spinal epidural analgesia with epidural analgesia in labor[J].Anesth Analg, 2012, 99 (4) :1267.
椎管内阻滞镇痛 篇3
关键词:低浓度局麻药,椎管阻滞,潜伏期,活跃期,分娩镇痛
产妇在分娩期剧烈疼痛带给患者严重的焦虑和恐惧负担,为缓解患者情绪,降低产妇分娩过程中的应激反应[1],临床中有多种方法进行镇痛,主要包括三大类: 非药物性镇痛、药物镇痛和椎管内注药镇痛[2,3]。非药物性镇痛对产程及分娩结局无明显影响,然而镇痛效果较差,药物镇痛效果较好,但较易引起患者药物并发症。目前在国内外麻醉界普遍认可椎管内注药镇痛方法,是一种最可靠、最广泛、最可行的镇痛方法,临床资料表明镇痛效果可达到95% 以上[4]。现采用低浓度麻药椎管阻滞对孕产妇潜伏期分娩进行镇痛,观察其对母婴结局和产程时间的影响。
注: 与B组比较,*P < 0. 05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4 年1 - 12 月期间收治的孕产妇200 例进行分娩镇痛。随机分为A组和B组各100 例,所有纳入孕产妇均为35 周岁以下足月初产妇,无椎管内麻醉相关禁忌证。其中A组孕产妇均于潜伏期镇痛,年龄为21 ~ 35( 27. 21 ± 5. 23) 岁; 体质量为57 ~ 87( 71. 87 ± 9. 3) kg; B组孕产妇均于活跃期镇痛,年龄为21 ~ 35( 26. 99 ± 5. 51) 岁; 体质量为57 ~ 86( 71. 67 ± 9. 5) kg。2 组年龄、体质量等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 0. 05) ,具有可比性。
1. 2麻醉方法2 组患者均采用低浓度局麻药椎管阻滞,在腰椎3 ~ 4 间隙腰硬联合穿刺,在子宫收缩间期,于蛛网膜下腔注入舒芬太尼5μg和布比卡因2mg。平面控制于胸椎10 以下,硬膜外连接自控镇痛泵( PCA) ,剂量控制在每小时5ml,产妇自控每次3ml,锁定10min,在腰麻作用减弱时泵入0. 1% 布比卡因和0. 5μg/ml舒芬太尼混合液,在宫口全开时停止使用PCA泵。A组与B组所处产程时间不同,A组孕产妇宫口开至0. 5 ~ 2. 5cm,B组孕产妇宫口开至3. 0 ~ 5. 0cm。
1. 3 观察指标( 1) 潜伏期、活跃期、第2 产程和第3 产程时间。( 2) 分娩方式、1、5min新生儿Apgar评分和出血量。( 3)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1. 4统计学方法应用SPSS 20. 0 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数资料以率( % ) 表示,组间比较采用 χ2检验,P < 0. 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 1 产程时间A组潜伏期明显短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 0. 05) 。2 组活跃期、第2 产程时间及第3 产程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 0. 05) 。见表1。
2. 2分娩方式、新生儿Apgar评分及出血量A组顺产率明显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 0. 05) 。2 组分娩后1、5min新生儿Apgar评分及出血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 05) 。见表2。
2. 3不良反应经对2 组孕产妇进行麻醉镇痛,2 组中有恶心呕吐和皮肤瘙痒等不良反应出现,但发生率较低,A组中12例有轻微症状,B组中9 例有不良反应表现。2 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 0. 05) ,在过程中无低血压、产后尿潴留、呼吸抑制等不良反应出现。
3 讨论
对大多数产妇而言,分娩疼痛是一个痛苦的经历,在身体上是一种折磨,同时也对产妇的心理具有巨大的影响,常常易导致产妇出现焦虑、紧张等情绪,从而影响到产程的变化[5]。目前在产妇潜伏期进行镇痛的主要方法有精神安慰、肌内注射地西泮和哌替啶等,然而效果并不理想。患者分娩中仍需要承受较长时间的宫缩阵痛,有研究表明,我国多数产妇对分娩疼痛产生畏惧心理,对自然生产没有信心,导致剖宫产率达50%以上,因此,探讨如何减轻产妇的分娩疼痛,增加产妇自然分娩的信心具有重要意义。有报道提出在潜伏期进行分娩具有可行性,而目前椎管内阻滞镇痛被认为是最为有效的方式,许多报道表明该镇痛方法可阻断产妇的交感神经传导以达到良好的镇痛效果,同时能够很好的维持胎盘物质的交换及保持子宫内良好的灌注和胎儿酸碱平衡,此外,采用椎管阻滞法镇痛不会增加生产难度,剖宫产率与其他镇痛方式无明显差异,对于有重度妊高症等的产妇也可到达很好的镇痛效果,帮助产妇自然分娩,产妇满意程度较高[6]。
低浓度局麻药腰- 硬联合椎管阻滞用于潜伏期镇痛能够快速镇痛,且药物用量较少,药物在母体和婴儿体内的残留浓度较低,同时,采用阿片类药物和麻醉药物联合使用能够减少两种药物的用量,较好的避免了运动阻滞,整个镇痛过程更为安全有效[7,8]。有报道显示,1. 87mg是采用布比卡因进行分娩镇痛的最低剂量,且在给药后的短时间内( 5 ~ 15min) 即可达到良好的镇痛效果,并能够维持1h左右。据此,本组研究采用2mg的布比卡因同时联合低浓度的舒芬太尼于分娩的潜伏期进行腰—硬联合椎管阻滞镇痛,并与常规活跃期进行镇痛的产妇进行了分析比较,结果显示,在潜伏期进行镇痛的产妇,其产程的潜伏期较常规活跃期镇痛的产妇明显变短,原因可能是在潜伏期进行镇痛后,产妇的疼痛得到了很好的缓解,使其精神比较放松,减少了焦虑、紧张甚至害怕的不良情绪,有效地避免了产妇内分泌失调和应激反应[9,10]。2 组分娩的第三产程时间、第二产程时间及活跃期时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表明潜伏期低浓度局麻药椎管阻滞未延长产程。A组顺产率明显高于B组顺产率,表明潜伏期镇痛有利于减轻产妇的痛苦,提高顺产率。2 组中均有恶心呕吐和皮肤瘙痒等不良反应出现,但发生率较低,在过程中无低血压、产后尿潴留、呼吸抑制等不良反应出现,且2 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无显著差异,新生儿评分及出血量也无统计学差异,表明潜伏期镇痛对新生儿无显著地影响,也不会增加母体的不良反应率,即潜伏期镇痛对母婴结局的影响不显著,安全性较高。
综上所述,采用低浓度局麻药椎管阻滞用于潜伏期分娩镇痛镇痛效果好,可有效缩短第一产程的潜伏期,未见延长产程的情况,且不良反应的发生率较低,对母婴结局无显著影响,安全性高,可作为分娩镇痛的首选在临床中进行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朱海,陆智杰,缪雪蓉,等.初产妇焦虑状态与痛阈关系对分娩镇痛的影响[J].第二军医大学学报,2011,32(12):1382-1384.
[2]周伟玲,黄蔚.自然分娩中的药物及非药物镇痛[J].实用妇产科杂志,2012,28(3):173-175.
[3]刘红霞,常淑芳,孙江川.非药物性分娩镇痛方法的研究进展[J].中国妇幼保健,2011,26(6):936-938.
[4]QLI,MJX.Department of Anesthesia.Impact of intrathecal labor analgesia on duration and interval of uterine contraction[J].Journal of Capital Medical University,2013,34(5):655-659.
[5]张映辉,马剑芬,沈柏儒,等.3种分娩镇痛方式的效果比较[J].广东医学,2013,34(5):746-749.
[6]韩凌霄,于芳,牛秀敏,等.椎管神经阻滞麻醉分娩镇痛对分娩方式及新生儿评分的影响[J].广东医学,2013,33(22):74-75.
[7]陈满红.第一产程潜伏期介入硬膜外分娩镇痛可行性分析[D].长沙:中南大学,2006.
[8]梁锐枝.不同方式的椎管内分娩镇痛对子宫收缩持续时间和间隔时间的影响[J].中外医学研究,2014,12(20):46-48.
[9]Ngan WD,Khaw KS,Ng FF,et al.Synergistic interaction between fentanyl and bupivacaine given intrathecally for labor analgesia[J].Anesthesiology,2014,120(Issue):1126-1136.
椎管内阻滞镇痛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择期腹腔镜胆囊切除术 (LC) 患者60例, 男28例, 女32例, 年龄22岁~60岁, 体重45~78 kg, ASAⅠ~Ⅱ级, 术前肝、肾功能检查正常, 心电图 (ECG) 无明显异常, 血压 (BP) 140/90 mm Hg。将患者随机分为Ⅰ、Ⅱ、Ⅲ组各20例, 3组患者一般资料无显著差异, 具有可比性。
1.2 麻醉方法
术前用药鲁米那钠0.1 g和阿托品0.5 mg肌注。入室开放静脉, 监测BP、心电图 (ECG) 、脉搏 (P) 、心率 (HR) 、呼吸 (R) , 左侧卧位, 行T7~8或T8~9间隙常规穿刺置管, 平卧后鼻导管或面罩给氧, 用2%利多卡因2 m L观察无全脊麻反应。Ⅰ组0.894%罗哌卡因加麻黄碱30 mg共10 m L, 5 min后根据痛觉平面用2%利多卡因0~10 m L调整痛觉平面在T4以下;Ⅱ组0.894%罗哌卡因加1∶200 000肾上腺素共10 m L, 5 min后根据痛觉平面用2%利多卡因0~12 m L调整痛觉平面在T4以下;Ⅲ组0.894%罗哌卡因10 m L, 5 min后根据痛觉平面用2%利多卡因0~12 m L, 调整痛觉平面在T4以下。
1.3 观察内容
麻醉后每5 min测1次, 记录5, 10, 20, 30 min血压 (收缩压) , 收缩压低于基础值30%或绝对值<90 mm Hg为低血压, 静注麻黄碱5~10 mg。
1.4 统计学方法
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采用方差分析,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收缩压 (SBP) 变化:Ⅰ组SBP下降 (8.5±1.2) %, 2例需要麻黄碱纠正;Ⅱ组SBP下降 (15.2±1.3) %, 10例需要麻黄碱纠正;Ⅲ组SBP下降 (15.2±1.3) %, 12例需要麻黄碱纠正。Ⅰ组与Ⅱ、Ⅲ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见表1。
注:q、P为Ⅰ组与Ⅱ组比较检验值, q1、P1为Ⅰ组与Ⅲ组比较检验值, q2、P2为Ⅱ组与Ⅲ组比较检验值。
3 讨论
麻黄碱可直接和间接激动肾上腺素受体, 其作用于不同组织可表现为激动α1、α2、β1、β2受体, 另外可促进肾上腺素能神经末梢释放去甲肾上腺素而发挥间接作用。麻黄碱兴奋心脏, 使心肌收缩力加强, 心排出量增加。由于血压升高, 反射性减慢心率, 此作用可抵消其直接加快心率的作用, 故心率变化不大。椎管内注射麻黄碱升压作用出现缓慢, 但维持时间较长, 一般剂量下内脏血流量减少, 但冠脉、脑血流和骨骼肌血流量增加[1]。硬膜外阻滞血压下降多发生在胸段硬膜外阻滞, 由于内脏神经麻痹, 导致腹内血管扩张, 回心血量减少而血压下降;同时副交感神经功能相对亢进, 可出现脉缓。这些变化多于注药20 min内出现, 应先行输液补充血容量, 必要时静注麻黄碱5~10 mg, 血压一般均可迅速回升[2]。本文选择麻黄碱复合局麻药同时注入硬膜外腔, 观察发现血压比较平稳, 能有效减少血压的波动, 同时减少静脉注入麻黄碱的次数, 从而维持循环稳定, 确保患者手术安全。
参考文献
[1]杨宝峰.药理学[M].第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8:92.
椎管内阻滞镇痛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4年1~12月接收的562例孕足月初产妇作为研究对象, 所有初产妇无妊娠合并症及并发症, 无内分泌及心血管疾病史, 头盆均相称。所有产妇随机分为试验组 (286例) 与对照组 (276例) 。试验组产妇平均年龄 (26.9±2.7) 岁, 对照组产妇平均年龄 (27.5±2.5) 岁。两组产妇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试验组采用无痛分娩方法, 在宫颈口开至2~3 cm时开放静脉静脉通路, 常规心电监测, 在左侧卧位的第3~4腰椎椎间隙穿刺置管进行分娩镇痛[2], 蛛网膜下腔的诱导药物为芬太尼2.5μg, 布比卡因2.5μg, 麻黄碱20 mg。麻醉平面要控制在第10胸椎以下, 当麻醉作用减弱时以10 ml/h的速度注入麻醉药, 在宫口全开之后停止注射药液。对照组采用常规分娩方法, 产程中给予持续的心理、生理及感情上的支持和鼓励。两组于产程过程中鼓励孕妇少量多次进食易消化的食物, 注意监测孕妇的生命体征和胎心监护。
1.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的第一产程及第二产程时间、剖宫产率、产后出血量以及新生儿1、5 min的Apgar评分。1.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产程时间比较
试验组的第一产程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而两组的第二产程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2.2 两组剖宫产率比较
试验组自然分娩例数明显多于对照组, 两组剖宫产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2。
2.3 两组新生儿1、5 min Apgar评分及产后2 h出血量比较
两组产后2 h出血量、新生儿1、5 min评分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3。
注:与对照组比较, aP<0.05, bP>0.05
注:与对照组比较, aP<0.05
注:两组比较, P>0.05
3 小结
分娩属于一种较为复杂的生理过程, 经过产道挤压的婴儿其呼吸系统及神经系统的发育更完善[3]。但分娩疼痛也是很多准妈妈对阴道分娩望而却步的原因。研究表明分娩时大部分疼痛来自宫颈和子宫下段扩张[4], 由其引起的应激反应会导致产妇交感神经兴奋, 儿茶酚胺类物质释放增加, 使宫缩抑制和子宫血管收缩, 最终导致产程延长, 酸碱平衡失调和胎儿窘迫等母儿不良结局。
分娩镇痛是指消除或缓解分娩室的产痛所采取的措施。理想的分娩镇痛的方法是:对母儿无不良影响, 易于操作且起效快, 能满足整个产程的镇痛要求, 不影响子宫收缩, 不延长产程, 必要时能方便的通过追加药量来满足手术的要求[5]。
总之, 椎管内麻醉镇痛可以显著减少第一产程时间, 同时能够明显减轻产妇的疼痛, 增强产妇阴道分娩的信心, 显著降低剖宫产率, 而对产后出血量和婴儿窒息无影响, 对于提高阴道分娩率以及增强产妇和新生儿的健康具有积极意义, 临床可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宋波, 方利文, 张颖, 等.妊娠妇女剖宫产状况及影响因素分析.中国公共卫生, 2009, 25 (10) :1244-1245.
[2]袁凤玲.52例硬膜外神经阻滞麻醉无痛分娩产妇的临床观察.中国医药指南, 2015 (7) :204-205.
[3]王晓枚, 闵杰, 郭丽.两种分娩镇痛方式的比较与护理.医学信息, 2010, 23 (8) :3033-3034.
[4]陈蜜.无痛分娩对母婴影响的临床观察.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2012, 11 (18) :1501-1502.
椎管内阻滞镇痛 篇6
1资料与方法
1. 1一般资料2013年7 ~ 12月在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南京妇幼保健院阴道分娩的足月( ≥37周) 单胎头位孕妇共计4968例,年龄21 ~ 40岁,平均年龄28. 67 ± 3. 90岁; 孕周37 ~ 41+ 5周,平均39. 14 ± 2. 72周。 排除标准: 基础体温≥37. 5℃,临产前发热、体温≥ 37. 5℃ ,上呼吸道、泌尿道感染及产后胎盘脐带病理检查提示胎盘脐带感染的孕妇。最终符合纳入研究的孕妇为4627例,其中4018例行椎管内分娩镇痛 ( 椎管内分娩镇痛组) ,609例无椎管内分娩镇痛( 无椎管内分娩镇痛组) 。
1.2方法孕妇临产后宫口开2cm左右入产房待产。
1. 2. 1麻醉镇痛方法椎管内分娩镇痛组孕妇宫口开大2 ~ 3 cm给予硬膜外穿刺。穿刺前开放静脉通路,同时监测血压、心率和血氧饱和度。常规消毒铺巾,选择L2 ~ L3为硬膜外穿刺点,穿刺成功后行硬膜外置管,给予试验剂量,确认导管在硬膜外间隙后,通过导管给予首剂量( 0. 125% 罗哌卡因 + 0. 4 μg /ml舒芬太尼) 10 ml,然后连接 镇痛泵。镇痛泵配 方是0. 08% 罗哌卡因 + 0. 4 μg / ml舒芬太尼。镇痛泵设置为: 持续剂量8 ml/h,冲击剂量8 ml,间隔时间30分钟,镇痛泵持续给药至分娩结束。
1. 2. 2观察指标所有于产房待产的孕妇每小时测体温1次( 水银柱温度计测量口温) ,直至分娩。如孕妇待产过程中出现畏寒、寒战、胎心率过快等征象时, 则随时测量体温。临产后至分娩前体温≥37. 5℃ 的孕妇诊断为产时发热,记录并对比两组产时发热的例数。记录产时发热孕妇发热的时间,计算其开始出现发热距离椎管内穿刺的时间,统计各时间点的发热例数,此频数分析用直方图表示; 检测发热孕妇在产程开始前及发热时的血常规、C反应蛋白。
1.3统计学方法应用SPSS17.0统计软件,数据以±s表示,采用t检验和卡方检验。
2结果
2. 1两组产时发热发生率比较椎管内分娩镇痛组产时发热有152例( 有镇痛有发热) ,无椎管内分娩镇痛组产时发热有5例( 无镇痛有发热,分娩镇痛前发热的孕妇记入此组) 。椎管内分娩镇痛组产时发热率为3. 78% ( 152 /4018) ,无椎管内分娩镇痛组产时发热率为0. 82% ( 5 /609) 。椎管内分娩镇痛组产时发热的发生率明显高于无椎管内分娩镇痛组( P < 0. 05) 。
2. 2椎管内分娩镇痛后出现的产时发热的临床特点分析由图1可见,孕妇出现发热的时间多数出现在椎管内穿刺后3 ~ 5小时,尤以4小时最多。在产程开始前及发热时的血常规比较及发热时的C反应蛋白的检测结果见表1。由表1可见,产时发热时,血白细胞计数及中性粒细胞比率均较产程开始前明显增高 ( P < 0. 05) ,C反应蛋白也较正常值( 0 ~ 8 mg /L) 升高。
3讨论
母体发热时,耗氧量增加,供给胎儿的血中氧含量明显下降,且子宫内温度上升造成胎儿散热异常, 易出现胎儿窘迫、新生儿窒息。如果孕妇高热引起酸中毒则可能加重胎儿缺氧,出现羊水粪染、新生儿吸入性肺炎等[4]。导致孕产妇产前、产时发热的原因很多,主要分为感染性发热及非感染性发热。各种病原体入侵造成感染而引起的发热是感染性发热,其主要因素是胎膜早破、上呼吸道感染。孕妇感染病原体后可通过血液循环或下生殖道上行感染胎盘、脐带而引起胎儿宫内感染[4]。非感染性发热则影响因素较多。 有研究表明,采用椎管内分娩镇痛的孕妇出现产时发热的几率高于非椎管内镇痛的孕妇[3]。文献报道在阴道分娩过程中采用腰 - 硬联合麻醉分娩镇痛的孕妇有14% 出现发热,而未采用此方法镇痛的孕妇发热率为0[5]。本研究在排除了上呼吸道、泌尿道感染及下生殖道上行感染这些混杂因素后,观察发现: 阴道分娩的孕妇中采用椎管内分娩镇痛的产时发热的比率为3. 78% ,未采用椎管内分娩镇痛的产时发热的比率为0. 82% 。椎管内分娩镇痛的孕妇中产时发热的比率明显高于未采用分娩镇痛的孕妇,进一步证明了椎管内分娩镇痛是导致孕妇产时非感染性发热的重要因素。
椎管内麻醉使被阻滞脊神经支配的皮肤血管扩张,体表散热增加,所以非产科患者椎管内麻醉时体温通常是下降的。但分娩期椎管内麻醉时部分孕产妇的体温却是升高的[6]。椎管内分娩镇痛与产时发热的关系非常复杂,一些研究者认为母体体温调节的紊乱可能是发热的主要原因: 麻醉平面以上的血管代偿性收缩,减少热量散失; 麻醉对冷热觉阻滞的不同步,体温调节中枢得到的信息发生偏差,机体产热增加多于散热,出现发热[6]。另外麻醉药本身可能引起发热: 阿片类药物可对包括人类在内的许多物种的体温产生影响[7],本研究中所用的舒芬太尼是芬太尼类纯u型阿片受体激动剂,亦具有一般阿片类药物相似的副反应; 同时罗哌卡因也具有部分升高体温的作用[8]。
本研究还显示: 孕妇在接受椎管内分娩镇痛后, 开始出现发热的时间主要集中在椎管内穿刺后3 ~ 5小时,这与其他学者的研究相一致[9]。麻醉药所引起的体温变化是具有剂量依赖性的[9]。孕妇在这些时间点开始出现发热,可能与麻醉药的使用剂量有关。 在本研究中,使用的麻醉药舒芬太尼、罗哌卡因在给予首剂量后,予以镇痛泵持续给药至分娩结束。如何调整麻醉药的使用剂量、给药方式,有助于降低孕妇产时发热的比率有待进一步研究。
另外在本研究中对比了产程开始前及发热时的血常规结果,并检测了发热时的C反应蛋白。虽然产时发热时,血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均较产程开始前明显增高,但鉴于临产后白细胞总数一般显著增加至 ( 14 ~ 16) × 109/ L,主要为中性粒细胞增多[10],而本研究检测到产时发热时血 白细胞总 数为13. 89 ± 3. 04,仍在正常参考值范围以内。产时发热时C反应蛋白升高的幅度也不大。一方面这些更加证明了单纯由椎管内麻醉引起的产时发热是非感染性的,是不需要使用抗生素的; 而另一方面临床医生不能仅参考血常规、C反应蛋白这些指标,而需要找到更敏感而特异的检测指标来鉴别孕妇的产时发热是否为感染性的,从而指导临床上抗生素的合理使用。一些研究者就炎症相关因子白细胞介素-6( IL-6) 、IL-8、肿瘤坏死因子 α( TNFα) 进行了相关分析,发现: 临产后孕妇血浆中的TNFα 无明显变化,IL-6、IL-8虽均有明显增高,但既不与是否存在产时发热和宫腔内感染相关, 也不与是否进行了椎管内麻醉而存在差异; 然而羊水及脐血中的IL-6、IL-8意义重大,其明显升高提示存在宫腔内或新生儿感染[9,11]。但分娩前如何能准确检测羊水和脐血中的IL-6、IL-8仍亟待解决。
椎管内阻滞镇痛 篇7
例1, 患者, 女, 57岁, 腰-硬联合麻醉 (CSEA) 下行阴式全子宫切除术。右侧卧位, 间隙硬膜外穿刺顺利, 继以针中针行蛛网膜下腔阻滞, 脑脊液回流通畅。缓慢向头端注入1%罗哌卡因2 ml加10%葡萄糖注射液1 ml混合液, 向头端置硬膜外导管3 cm, 穿刺管顺利。平卧位后, 调整平面至T6, 效果满意, 手术顺利。镇痛泵:1%罗哌卡因80 mg+舒芬太尼35μg+恩丹西酮8 mg+生理盐水共50 ml, 速度2 ml/h。术后24 h, 患者自述右大腿外侧有麻木感, 但活动自如, 遂撤镇痛泵, 每天给予维生素B150 mg+B120.5 mg+地塞米松10 mg静滴3 d, 术后第4天自述右大腿外侧感觉正常。
例2, 患者, 女, 41岁, CSEA下行阴式全子宫切除加阴道前壁修补术。穿刺置管顺利, 麻醉用药、镇痛泵用药同例1。术后第3天, 患者自觉右下肢小腿外侧至足跟外皮肤触之疼痛, 直立时有垂重感, 治疗同例1, 并热敷患处, 术后第5天症状好转可触患处, 第7天可下床活动下肢无垂重感, 第9天出院。
2 讨论
短暂性神经综合征 (transient neurologic syndrom, TNS) 是一种亚麻神经毒性的表现, 一般在脊麻后4 h~5 h出现腰背痛向臀部、小腿放射或感觉异常, 疼痛通常为中等度或剧烈, 查体无明显运动和反射异常, 持续3 d~5 d, 1周内可恢复, 无后遗运动感觉损害, 脊椎与神经根影像学检查和电生理无变化, 在不同种类、不同浓度、不同比重局麻药脊麻时均有发生。妇科阴式手术仰卧截石位肌松要求高, 硬膜外麻醉失败率和阻滞不全发生率高 (9.55%) , 造成的术中镇痛不全给麻醉管理带来很大困难, 故采取神经阻滞完善、镇痛效果确切、局麻药用量少的CSEA更为合理。以上2例穿刺置管非常顺利, 无异感, 即无机械性神经损伤, 说明局麻药致TNS可能与下列因素有关: (1) 局麻药效虽强弱有差异, 但均具有脊神经性毒性; (2) 局麻药的浓度剂量与暴露脊神经的时间; (3) 局麻药中加肾上腺素可增加局麻药神经毒性的风险, 因肾上腺素可减少局麻药吸收, 增加局麻药暴露时间, 同时肾上腺素的缩血管作用可使局部缺血产生神经毒性作用; (4) 局麻药的比重和药物的再分布, 有观点认为高浓度葡萄糖可延长局麻药作用时间, 使脊神经毒性增强, 也有人认为穿刺针尖部位或导管前端可能是局麻药的敏感部位, 追加局麻药同先前注入的局麻药分布相同, 反复追加使局麻药蓄积, 进而引起神经损伤; (5) 手术体位及穿刺针的型号、类型等。
注意: (1) 应用最低有效的局麻药浓度; (2) 为增强局麻药作用强度和延长作用时间可联合芬太尼或采用CSEA, 避免应用缩血管药; (3) 脊麻失败再穿刺应慎重, 硬膜外麻醉应注意试验剂量, 确保安全; (4) 避免使用高渗葡萄糖; (5) 穿刺点应消毒彻底, 切忌把消毒液带到硬膜外或蛛网膜下腔; (6) 手术体位 (如仰卧截石位或俯卧折刀位) 的合理摆设。